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教材第十二册第十五课《古诗两首》中杜甫所写的一首诗。此诗为杜甫生*第一首快诗,尽情抒发了失地被收复后作者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对民深沉炽热的爱。

  教学目标:

  1、学*本诗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诗的内容。

  2、联系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无比欢快的心情及诗中抒发的强烈爱国热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心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诵诗句

  教学模式:“互动―民主”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收”的意思。

  二、初读,读通顺

  1、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教师正音,指导读通顺,尝试背诵

  三、再读,明诗意。

  1、小组研讨,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借助注释,小组合作弄懂诗句的意思。

  2、交流:

  (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3、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四、细读,悟诗情。

  1、通过反复地读诗,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感觉到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的时候“喜欲狂”, 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2、杜甫为什么会“喜欲狂”呢?

  (因为他在剑外忽然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

  为什么他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会喜欲狂呢?结合课前老师收集安史之乱的资料,读了资料之后的感受。

  (学生谈安史之乱让人民流离失所,安史之乱使国家分崩离析即可。)

  3、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安史之乱的七年当中,杜甫一家人过的是怎样凄凉,怎样悲惨的生活呢?请同学们读读他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诗句。

  出示: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布被又旧又破冷似铁,屋破又遭连夜雨。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想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我无法入睡。雨什么时候才能停?天什么时候才会亮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战争的烽火已接连燃了三个月,我是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书真是胜过万两黄金啊!我心绪烦愁,白发越搔越短,几乎是已经无法插住簪子了。)

  联系诗句说说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呢?

  (学生谈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生活颠沛流离,苦盼家书,思乡之情等。)

  4、杜甫在乱军横行,生灵涂炭的战乱中过了七年呀!七年, 2600多个日日夜夜呀,杜甫日日夜夜都在盼望着早日结束漂泊的生活,重返故乡。盼呀盼呀,他盼得头发都白了。那一天,他突然听到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胜利喜讯。

  指导朗读前两句,从中明白了什么?(诗人的喜极而泣、悲喜交加)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喜欲狂呢?

  5抓住“喜欲狂”体会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1)、从哪可以看出作者“喜欲狂”?

  (2)、学生自由体会。

  (3)、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创设情景,引导想象:杜甫放歌纵酒的情形,更加形象感受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D、出示“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想象情境。

  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而杜甫的感觉与我们的感觉截然不同,齐读最后两句诗,说说你的感觉。(归心似箭、喜欲狂)

  指导朗读:这时候,诗人身在剑外,而心早已飞回到洛阳,这叫他怎能不“喜欲狂”呢?读出这种感觉?

  五、补充《春望》,深化中心。

  作为一代诗圣,杜甫仅仅是在为自己能够还乡而喜欲狂吗?

  1、出示《春望》

  读读这首诗人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诗句,从中感受到什么?(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2、读懂《春望》后再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杜甫还乡心切,更为国家统一而喜。)

  齐读全诗。

  3、杜甫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一生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诗,大都是沉郁、悲愤之作,唯独这首诗是一首欢快之作。不管是悲之切,还是喜之狂,透过诗句,隔着千年的时空,我们仍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

  背诵全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巫峡、襄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材重难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老师先让同学们猜个谜语: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大家称他为诗圣,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的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不但内容丰富,而且洋溢着爱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也被推崇为“诗史“。猜出来他是谁了吧?有关杜甫,谁对他还有进一步的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他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回忆学诗的方法。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古诗《示儿》,大家想想,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来学的?这首诗我们也按这样的步骤先读再结合注释来解释再来有感情的读感悟作者的感情。

  2、读诗。

  a、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抽读,注意停顿。

  c、再读。

  3、理解诗意。

  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读懂作者的感情,读到作者的心中去,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交流解释的方法。就按照同学交流的方法来理解诗的意思。

  a、流诗意。

  聪明的孩子谁来展示你们的才华,读懂那句就说那句。

  b、生说诗意,随机指导单个字的意思:妻子、涕泪、喜欲狂、青春、漫卷。

  c、说整首诗的意思。

  d、同桌两个人对着说说诗意。

  4、感悟作者的感情。

  a、诗意理解了,大家有没有读懂作者的感情呢?下面我要考考大家。如果说《示儿》这首诗以悲做基调,那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那些词语和诗句看出杜甫的高兴?

  b、学生交流。

  c、大家知道为什么杜甫这么高兴吗?

  d、师出示收集的有关安史之乱的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e、出示杜甫回乡的线路图,了解杜甫的家乡住址及流落他乡的住址。

  f、现在大家知道杜甫为什么“喜欲狂“了吗?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位杜甫,谁来描述一下?

  g、进一步加上动作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5、两诗比较进一步感悟感情。

  同学们回想一下《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对,这两首诗无论是喜还是悲,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陆游临终叮嘱儿子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是爱国之情,而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的激动和欣喜,不仅仅是自己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面受战乱之苦。

  三、拓展。

  推荐杜甫的《归雁》和《月夜》让学生读,进一步感悟杜甫的爱国感情。

  四、板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收蓟北――喜欲狂

  涕泪、漫卷诗书……爱国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结合资料,独立自主学*,正确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悟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的生活年代情况,读读他写的其他爱国诗篇。

  2、制作cai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诗题。

  1、谈话引入,出示杜甫肖像。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教师描述并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理解“快”,并组词。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后借助注释,试着互相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3、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板书:喜)

  三、读书悟境,感悟诗情。

  1、显示并读读全诗。

  2、引导理解。

  (1)、理解一、二句诗:

  a、为何事而喜?

  b、播放cai,介绍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受“安史之乱”给人们所带来的灾难,(配乐)

  c、显示并读杜甫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悲伤、愤怒)

  d、激情再读一二句。

  (2)理解三至六句诗:

  a、诗人喜极有何表现?(涕泪 欲狂 放歌 纵酒)

  (师相机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涕泪 妻子 青春 放歌 纵酒 漫卷)

  b、反复诵读。

  (3)理解七、八句诗。

  a、诗人此时最想干什么?(回乡)故乡在哪里?(洛阳)

  b、示路线,师:这么遥远的路途,走路要多久?坐船呢?坐马车呢?但在当时诗人的心中,却是如此轻快,有哪一个成语是这样讲的?(归心似箭)推敲用词“即、穿、下、向”的巧妙。

  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记得吗?(投影显示:**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c、反复诵读诗句。

  (4)配乐朗读,背诵诗歌。

  四、发散延伸,升华情感。

  1、你还知道杜甫有哪些爱国诗?

  2、你能读读他的其他作品吗?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泪

  快 喜 狂 爱国

  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这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齐读。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对,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

  二、初读,读通顺

  1.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一位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方法来学*。

  4.交流学*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5

  一、激情导入,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杜甫的一首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精品教案

  2、出示杜甫图片。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欢迎他的到来!(生鼓掌)

  3、你了解他的生*吗?谁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被誉为诗圣) /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同学们交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二、自学古诗,读通顺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出示诗全文)

  2、分组自学古诗。

  (1)询问学生学*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2)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提出要求: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汇报员把本组同学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3、学生汇报。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4、知识讲解: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

  5、生读诗,背诗。

  三、深读诗文,悟诗境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曾流过泪。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2、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3、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4、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5、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升诗情

  1、小结: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鼓掌)

  2、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读一读吗?

  3、出示《春望》。建议用课上总结的学*方法来学*,想想这首诗与课文的内容、主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唐代诗人韩愈曾写过的一句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出示)这句诗写了唐代两个伟大的诗人,李是――李白,称为“诗仙”,杜是――杜甫,称为“诗圣”。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于世,放射出万丈光芒。再一起读。

  2、杜甫(板书)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一生苦多乐少,他的诗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以深沉、愁苦为主要特色,因此,他还被称为“苦难诗人”。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是他生*第一首快诗。(板书)什么是快诗,就是描写快乐心情的诗,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生齐读)

  闻:听说,官军: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指黄河的南面和北面。河南洛阳就是杜甫的家乡。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

  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诗人在什么地方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诗人怎么会在四川呢?在这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请看大屏幕,借助一段文字作个简单的了解。

  3、八年了,诗人听说官军收复了失地,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

  4、诗人究竟是如何的激动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16页,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做上记号。

  二、初读诗歌

  1、认读词语。

  2、指名读诗?(读得正确、流利)

  三、精读诗歌

  1、诗人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时,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来读一读诗的第一句。这一句里出现了两个地名,是“剑外”和“蓟北”,“剑外”指的是剑门关以南的地主,在现在的四川,四川对于杜甫来说是遥远的异乡。“蓟北”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着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得到了重新统一,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天大的喜讯。

  “忽”是忽然,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意想不到,以至于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就是刚刚听说,“涕泪”就是眼泪。诗人泪流满面,都沾湿了衣服。可见诗人多么激动!谁来读读这句诗。

  诗人为何如此激动?为何涕泪满衣裳呢?让我们看看八年战乱诗人的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吧。一起来看一首古诗(课件)一齐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战乱开始,诗人背景离乡,逃离了家园。他在逃难的路上,曾被叛军抓获,被囚禁在长安,长达七年之久,深受战争之苦,这首诗是他被禁长安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你借助诗文的解释,好好读读,好好想想,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难受。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生1:诗人的泪是痛苦的泪。

  师: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痛苦的泪。

  生2:是悲伤怨恨的泪。

  师: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悲伤怨恨的泪。

  生3:是思念亲人的泪。

  师: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相思的泪。

  生4:是怀念家乡的泪。

  生5: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

  师: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那是国破家亡的泪。

  师:八年里,诗人流的泪可多了,经历的苦难可多了。那是苦难诗的苦难经历。

  八年的漂泊,两千多个日子的颠沛流离,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此时的泪又是什么样的泪啊?(高兴、激动)这就叫喜极而泣(板书)指名读。

  评点:诗人真是万分激动。

  再读:已经高兴到了极点。一齐读。

  2、哭过之后,诗人回头看了看家人?谁来读读第二句。却看:回头看。妻子指的是谁?(妻子和儿女)“愁何在”是没有了一丝忧愁。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诗人的喜。用诗中的词就是“喜欲狂”,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欣喜若狂”。(板书)

  一向爱书如命,读书破万卷的杜甫,此时,居然“漫卷诗书”,“漫卷诗书”是什么意思?(胡乱地卷起诗书),可见诗人真的是“喜欲狂”,谁来读读这句诗?

  收复了蓟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破碎的山河得到了统一,意味着老百姓们能家人团聚,不必妻离子散,诗人能不欣喜若狂吗?一起读。

  3、喜极而泣、欣喜若狂的杜甫,还要做些什么?谁来读第三句。

  “白日”指什么?(大白天)放歌是(放声歌唱),纵酒是(纵情喝酒)青春指的是(明丽的春天)。

  现在的杜甫已经52岁了,白发苍苍。他在大白天里又是唱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剑外忽传收蓟北,是因为他看到了――妻子愁何在,是因为他想到了――青春作伴好还乡。此刻的他真是“喜欲狂”啊!一齐读。

  在这阳春三月里,有谁将和杜甫作伴还乡呢?(美丽的春景,用诗句来说,就是“青春作伴”、家人)

  饱受战争之苦,漂泊他乡的紧紧是他们一家人吗?(还有无数远离家乡、漂泊异乡的人们)他们都要在明媚的春光里重归故里,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放歌吧。读。

  4、在歌声和美酒中,诗人的心已飞到了还乡的路上。谁来读最后一句。

  这句诗中出现了4个地名,哪4个?

  这是诗人的回家路线,他从剑外起程,到巴峡坐船,穿过地形狭窄的巫峡,顺长江而下,抵达襄阳,再由陆路到达洛阳。这回乡的路是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谁来读?

  “即”是什么意思?(立即)此时,杜甫的心已经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迫不及待、非常思念家乡、激动、兴奋)这就叫“归心似箭”。谁再读?

  杜甫的好朋友李白曾有一句诗和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早发白帝城》后两句。**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漫漫旅途中,诗人把千里迢迢回乡的路想象成眨眼即到。女生读。

  诗人的心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千山万水算什么,千里迢迢算什么。故乡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男生读。

  5、今天,我们随着诗歌,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与杜甫同悲同喜。谁来完整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到这儿,你觉得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爱国、忧国忧民)

  所以,当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竟会喜极而泣、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指板书)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第一首快诗。让我们和欣喜若狂的诗人一起放歌吧!读。

  这仅仅是杜甫一个人的喜悦吗?一家人的喜悦吗?而是国家之大喜,百姓之大喜。让我们和千千万万个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读。

  6、请同学们自由地背一背这首古诗。

  7、杜甫回到故乡以后,是否过上了安宁幸福的生活呢?是否过上了他日夜期盼的美好时光呢?课后,请同学们搜索杜甫的诗读一读,好好体会,杜甫为什么被称成为苦难诗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设计思想:

  按照初读诗句→品读诗句→感情朗读的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中蕴含的感情。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同喜同悲。读中悟情,读中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从而构建本色的语文课堂。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KJ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出示KJ杜甫简介)

  2、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第一快诗他就是出示课题(KJ出现课题)

  二、初读诗。

  1、齐读课题、解题。(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过渡

  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

  ②听录音朗读(出示KJ录音朗读)

  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④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三、理解诗的大意

  1、小组讨论

  2、交流理解诗意

  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悟诗情

  1、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出示KJ思考、讨论)

  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KJ出示这几句话)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

  ①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出示KJ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

  ②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③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会想到些什么?

  ④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出示七句话KJ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

  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读

  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

  四、渲染主题

  1、诗人喜欲狂的背后是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让学生感情朗读全诗(回到KJ录音朗读)

  五、课外拓展

  过渡: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家共赏。(出示课件,古诗欣赏)

  让学生读古诗欣赏。

  六、总结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年来,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8

  一、 谈话引入,品味《春望》

  同学们,在我国诗坛上有一位诗人与李白齐名,被尊为“诗圣”,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他是谁?你对杜甫了解多少?能背一首他的诗吗?

  教师进行主动点评:诗中或写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或表现出一个悠然、自在的杜甫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无限喜爱,或体现杜甫关心时事、战争题材的诗数量很大,或表现杜甫珍爱亲情等反映诗人才华出众、品质高尚,其诗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一些佳篇名句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如《望岳》中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很多人的座佑铭;揭示统治阶级腐败和人民苦难的警世之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老师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杜甫的诗。《春望》就是其中的一首。

  教师出示《春望》及注释,并自己乐读。

  同学们,从诗中你体会到杜甫当时怎样的心境?

  教师概括:这是诗人目睹昔日都城长安城垣破败。杂草繁芜的凄凉春景而创作的表现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气愤和对安史叛年暴行的无比痛恨。

  大家知道“安史之乱”吗?请学生来谈一谈。(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指的是安禄山,史悬明反叛唐玄宗的一次内乱)

  教师出示课件并讲述: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述“安史叛年十年残暴,每到一处就抢掠民财,烧毁房屋,甚至把**当作儿戏,叛军进入长安后,大抢3天,长安成了一片火海。在安禄山军队的暴行下,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镇村庄变成了一片瓦砾废墟。

  诗人杜甫为了躲避战乱,才流离失所,贫困潦倒,而且一家人的生命时常受到威胁,此时的杜甫内心充斥着无尽的担忧和无限的渴望,他在期待着什么呢?

  *息安史之乱,早日返回故乡

  点评:谁说杜甫“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今天你就是杜甫的知音

  终于,公元763年,唐王朝的军队先后收复了河南河北,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被彻底*息,欣喜若狂的杜甫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储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 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 释题:(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然后解题: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闻”“听说”,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诗中还有。同学们在学*中还要善于发现,那“河南河北”指的是哪里?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不是的,指的是黄河的南北**,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2、 导读:

  下面让我们练读这首诗,请大家自由地读,读准字音,尤其要读准诗中的几处地名。

  指名读,“漫卷”读juǎn,体会为什么这样读,“卷”,动词,卷起来之意,我们一起读;“妻子”的“子”为什么不读轻声,“子”指孩子,有实在意义,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我们一起读,还有“青春”,不同于“青春年华”,而是指春天的景物,我们一起读。

  太棒啦!这都是我们读出来的知识啊!你们说读好吗?读书真好,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探究这首诗的意思和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然后在班内相互交流,合作学*,我们要来比一比,哪位同学体会深刻,哪个小组汇报精确,看谁能够走进伟大爱国诗人杜甫的心灵深处。

  3、 析句

  学生自主探究操作,合作学*后汇报,教师适时抓重点词句加强理解。

  “初闻涕泪”中的“泪”与《春望》中“惑时花溅泪”的“泪”有什么不同?前者是春极而泣,后者是悲伤的泪。“初闻涕泪满衣裳”意思是“刚一听到这个喜讯,就激动的泪如雨下,泪水把衣服都打湿了”这么长的话在诗中仅短短几个字,可见诗句精练,意蕴丰富,能这样喜极而泣,那将是多么的高兴啊!谁来读?

  “漫卷”即胡乱的收拾,这对于一位酷爱读书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描写,体现杜甫巧妙的创作手法,此时的杜甫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你们说那将是何等的兴奋啊!谁来读?

  “愁何在”说明什么?妻子和孩子曾有过这样的忧愁呢,他们为什么而愁?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贫困流离,生命时常受威胁而愁。如今所有的烦恼都被胜利的喜悦冲得无影无踪,留给他们的就只有高兴,只有激动,只有兴奋,只有…谁来读?

  “喜欲狂”的杜甫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集体返乡的遐想,他想象中返乡路线是怎样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杜甫归心似箭的心情体现在哪几个字?圈一圈,请学生连读、齐读。作者此时在剑外从剑外到洛阳,途径四川,湖北,河南三省,实际相隔千里之途,却因喜悦至极,感觉如同*在咫尺,这两句中地点的转换,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你们知道全文共出现几处地名,地名之多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让我们感受到杜甫高超的创作才能。

  我们赞叹这真是一首好诗,仅仅56个字,为我们展现一个感情热烈,喜极而泣,满怀希望,无限喜悦的杜甫,这是我们通过真切的体味、感知诗句的意境,这是在把诗讲胖,变丰满;下面,我们再来试着将诗说“瘦”,寻找诗“眼”。那诗中最能体现杜甫的心境的是哪个词?哪个字?对,如果说《陆游》的示心是以悲寄托对祖国统一的牵挂,那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重在突出一个“喜”字。“喜”就是这首诗的诗眼,就是在杜甫心中压抑许久,是他苦苦期待的,只有当战乱*息,祖国统一才会从心底里迸发出来的最真挚最强烈最渴望的情感。

  来,让我们再一次将心比心,经情传情,齐读这首诗。

  与《春望》相比,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迥然不同。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语言生动活泼,爽朗奔放,被称作杜甫生*第一首快诗,若是想配乐朗诵,该选择臬的曲呢?(轻快激昂),谁想来试一试?播放音乐诗朗诵(表扬,学生自己背下来)谁能来配乐背诵,一齐配乐背诵。

  三、 总结延伸

  杜甫的诗流传下来很多,反映他各个时期的理想和境遇,也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不但内容丰富,而且洋溢着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代表作如“三吏”“三别”等,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广泛阅读,深入学*,如果你对杜甫这个人感兴趣,不妨也去做一番调研,教师也愿意帮你想一个探究的小话题。“杜甫”是到过故乡洛阳呢?同学们若是有疑难,教师也很愿意与你们再交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9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3、分工合作,自学自悟。

  4、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具准备:

  幻灯、录音、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他叫杜甫,认识吗?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师:同学们,查找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希望大家能常用。今天,老师将给大家带来一个惊喜,想知道是什么惊喜吗?

  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有请他的到来!

  4、出示杜甫肖像

  ①师:目光深邃幽远,胡须浓密有致,饱受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忽然,传来喜迅,朝廷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杜甫生*第一首快诗。

  ②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③指生读

  ④师:同学们,让我们把胜利的消息告诉前来听课的所有的老师吧!

  二、分工合作,自学古诗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

  2、出示小黑板(诗全文),请一生读。

  3、询问学生学*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4、分组自学古诗,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5、学生汇报。

  6、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

  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并体会加横线词,古今含义的不同。

  7、知识讲解:

  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可以看出?(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生读诗,并把意思连贯说一说。

  9、用一个词表示杜甫当时的心情。教师送词并板书:喜极而泣。

  三、悟境读书

  1、导语: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

  2、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师:看到了什么?

  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3、导语:此时此刻,深入正在抒发着自己关心国家国心民生的壮阔胸怀!

  4、幻灯出示杜甫《春望》,请生配乐朗读。

  5、师渲染气氛: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悲伤、愤怒)

  6、师: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7、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8、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9、杜甫的家乡在哪?(洛阳)

  师介绍洛阳并幻灯出示司马光《洛阳看花》,让学生感受洛阳之美。

  10、导语: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请小组读最后一句(评:到了巫峡),请大组读最后一句(评:到了襄阳),请全班读最后一句(评:洛阳到了!)

  11、导语:同学们,洛阳真美,你们看见了吗?

  12、让学生做动作(踮起脚看),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13、请一生上讲台说看见了什么,并作指导。

  14、请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把看到的洛阳美景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15、学生读自己描写洛阳美景的句子。

  16、导语:杜甫曾写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不美也是自己的家乡啊!更何况,洛阳如此之美,也难怪杜甫听到胜利的消息会高兴的流下泪来。

  17、再次齐读全诗。

  四、延伸发散

  1、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人高兴得流泪的事?

  2、引导说出共同点。

  3、导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运动员所有的辛劳都得到了肯定,他流泪了。

  台湾同胞和大陆的兄弟姐妹分散了几十年,日日盼,夜夜盼,终于欢聚一堂,所有的期盼都化作了幸福的泪水。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在圆满之前,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或者是煎熬。想一想,这里,杜甫也高兴得流泪了,在朝廷军队收复失地之前,杜甫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4、生:讨论回答。

  5、导语:同学们,现在杜甫再也不要过这种滇沛流离的生活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他能不高兴吗?他能不流泪吗?

  6、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7、再看一眼杜甫,想对他说些什么?

  8、生说话训练。

  9、小结:

  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

  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

  下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设计思想]

  按照初读诗句→品读诗句→感情朗读的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中蕴含的感情。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同喜同悲。读中悟情,读中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从而构建本色的语文课堂。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KJ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出示KJ杜甫简介)

  2、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第一快诗他就是出示课题(KJ出现课题)

  二、初读诗。

  1、齐读课题、解题。(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过渡

  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

  ②听录音朗读(出示KJ录音朗读)

  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④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三、理解诗的大意

  1、小组讨论

  2、交流理解诗意

  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悟诗情

  1、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出示KJ思考、讨论)

  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KJ出示这几句话)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

  ①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出示KJ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

  ②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③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会想到些什么?

  ④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出示七句话KJ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

  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读

  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

  四、渲染主题

  1、诗人喜欲狂的背后是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让学生感情朗读全诗(回到KJ录音朗读)

  五、课外拓展

  过渡: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家共赏。(出示课件,古诗欣赏)

  让学生读古诗欣赏。

  六、总结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年来,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10篇)扩展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10篇)(扩展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十二册第四组课文中的《古诗两首》。这首写于唐太宗广德元年(七六三)的七律诗,被称为杜甫的“生*第一快诗”。当时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息。此刻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的杜甫,听到这一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这首感人至深,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全诗处处围绕一个“喜”字,写得热情澎湃,喜气洋洋,一气呵成,浑然成篇。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可以感受到杜诗内涵的深厚广博,语言的准确凝练。但要深刻体会杜甫喜人民之喜,渴望祖国统一安定的高尚情怀,对部分学生而言,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联想,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的渠道,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对话的重要性,指出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是一首诗歌教学,因此师生,学生的对话要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让学生从独自品味到交流评析的过程中,能不断的在与同伴与老师的对碰中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从而挖掘出诗中潜藏的内蕴。还能通过吟诵,诵出自己从诗中获得的感受,并通过反复的诵读加深体会,升华感受。

  教学目标

  1,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会写诗中生字“涕”“洛”。并理解诗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1,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诗歌写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并做相应摘抄,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地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紧扣“快”字,揭题。

  (板书:“生*第一快诗”)指名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快”快乐,舒畅。试想诗人会遇到什么样的的事情产生什么样的心情才会写下一生之中最快乐的诗句?出示:-----遇(听)到(大快人心)的事产生(极度兴奋喜悦的心情)才会写下(最快乐)的诗句。(生自由表达想法。)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就是被称为杜甫“生*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听你讲述题目的意思,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示儿》一课中,陆游称朝廷军队为(王师)收复失地是叫(定)如果用陆游的说法,可怎么说“闻王师北定中原”但陆游直至死前,也不能实现心愿,所以他“悲之切”。(板书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时隔400多年,说法不同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是什么呢?学完这首诗,我们就能找到答案。请结合诗的题目把板条上的话说完整。(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从对诗的评价入题,直接了当。结合诗题的意思,引出上节课所学的《示儿》,既起到巩固作用,又落实了课后思考题。为高屋建瓴的领会《古诗两首》人文性所在,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奠定基调。)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一起读黑板上这句话,给自己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回答自己的问题。(预设:为什么听到这一消息,如此高兴?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歌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

  师:“安史之乱”经久不息,给国家和人民(包括诗人自己)造成了种种痛苦和灾难。*叛捷报一旦飞来,饱经战乱祸患,漂泊他乡的诗人会做怎样的描述呢?(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生读,齐读。

  交流,预*过程中,你们能凭借文中注释理解诗意吗?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

  难点预设:学生在地名,以及古今异义的词。如:涕泪却看妻子白日青春

  突破措施:一,借助地图,分别标出{河南河北,剑外(四川)蓟北(河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二,生生,师生互动理解:涕泪:激动的流下泪水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儿女白日:晴朗的日子。青春:美好春光。

  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师:结合黑板上这句话说说整首诗的主要内容。(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和家人回到家乡过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课前预*,主动搜集资料,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良好学**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还有了阅读期待,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便十分强烈。)

  三、与诗篇对话,体验感悟解诗情。

  师:此刻诗中的杜甫是开心的,那他在流浪他乡,流离失所的这八年里,过的是怎样的生活,让他如此期盼战争的*息呢?“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不幸,但对于唐诗的创作却是一个大幸。因为这八年是杜甫一生最痛苦的一段经历,也是他写进诗歌的重要内容.这一期间的诗,虽也有关於个人穷困潦倒的感慨,更多的诗是描述百姓的苦难.用心读,相信你会有所收获的。(组长分发相关的诗句内容):

  1,……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欲嗔。

  小儿强解事,故所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选自杜甫《彭衙行》

  翻译:逃难途中,小女儿饿的禁不住咬我,哭闹声又害怕被虎狼听见。在怀中紧搂着捂住她嘴巴,她反而挣扎着哭叫声更尖。身边稍大些的小儿,非要摘苦李子当餐饭。一路上十几天多半有雷雨,泥泞中全家人只好相互扶搀着,

  2,三男夜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选自杜甫《石壕吏》

  翻译:三个儿子应徵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作战死亡.活著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裏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选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翻译:豪门多余腐臭的酒肉,路旁却有冻死的骷髅。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选自杜甫《春望》

  翻译:我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师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问:深受战争之苦的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这是诗人的苦难经历。(板书:苦难)

  师: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此时,他的心情如何?(悲喜交集心情难以言表,喜极而泣,涕泪交加。)(板书:悲喜交集)蓟北”已收意味着什么:“,百姓水深火热之苦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指名读。评点。再读“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高兴的泪,欣慰的泪,舒坦的泪。)。“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连接杜甫在安史之乱过程中写经典名句,运用对比感悟的方式,感受诗人泪中的含义。经历八年战乱的诗人,忽闻胜利的喜讯,情不自禁,喜极而泣。他的泪是喜悦的泪,但泪中有痛苦,泪中有相思,泪中有别离,泪中有仇恨。这是苦难诗人的苦难人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学生既理解“泪”的含义,又了解诗人的苦难经历,为理解诗人劫后狂喜做情感铺垫。)

  2,想象感悟“欣喜若狂”。哭过之后,诗人看到了什么?读三四句。妻子儿女的心情怎样?诗人看到这些,又是怎样的心情?

  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愁云不再,喜气洋洋的情绪让诗人更加高兴万分,总算可以给他们一份幸福安详的生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此时是怎样的漫卷诗书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隧道,把你见到的诗人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怎不让诗人欣喜若狂。(板书:欣喜若狂)指名读,齐读。

  (患难与共的妻子儿女的喜悦心情让诗人喜上加喜。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漫卷诗书的样子,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3)、对话感悟“放歌纵酒”。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读五六句。(板书:放歌纵酒)白发苍苍的诗人在大白天里又是放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看到了——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他的心情怎样?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指名读,全班读。

  (深刻解读文本,找准对话的切入口,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一反常态,放歌纵酒的原因,进一步体会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的心情。)

  (4)、体验感悟“归心似箭”。在歌声与美酒中,诗人想到了什么?指名读七、八句诗。让我们看看从剑外到洛阳是怎样的千里迢迢?(地图),“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出示小黑板:即从巴峡下巫峡,便穿襄阳下洛阳)比较,合适吗?让学生明白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说说诗人回乡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此时的诗人思绪飞扬,他的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的洛阳。阳春三月的洛阳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你能从诗句中找出关键的词说说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吗?(归心似箭;轻快愉悦,爽朗奔放……板书:归心似箭)李白曾有一句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归心似箭的诗人轻快、爽朗、愉悦的心情。齐读。

  (闻讯之后,诗人首先想到的是重返故乡,返乡的喜悦瞬间溢满心胸。洛阳美妙春光的再现,引导学生了解洛阳,激发学生对洛阳的喜爱之情,与诗人一同感受故乡的魅力,走进诗人的心里。借用李白的诗句,引导学生涵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似箭归心。

  对比感悟、想象感悟、对话感悟、体验感悟,四种感悟策略的运用,还原了诗歌所描绘的事件与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同悲同喜,领悟诗人闻讯而喜、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层层递进的狂喜之情,心情如诗,课堂如诗。)

  当年,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别离了故乡,历尽千辛万苦。现在,他又要和千千万万还乡的父老一起重归故里。这份喜悦,只是诗人一家人的喜悦吗?还有谁的喜悦?这是人民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板书:人民)

  (诗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与人民同悲同喜,惺惺相惜,用诗表达人民的心声,这是杜甫诗歌的特点。教师站在文化视野的高度,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诗人的人民情怀,基于文本,又跳出文本,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体现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今后学*杜甫的诗歌打好基础。)

  3、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谁愿意把这首诗完整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全诗。让我们边读边听边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诗人身边,再次感受诗人的狂喜,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悲喜交集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第一首快诗。

  师配乐范读。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配乐齐读)

  因为杜甫胸怀祖国,关心黎民疾苦,所以笔尖流淌的爱感动每一个读者。今天我们把感动变为动人的旋律吧!(配上歌曲《我的祖国》的旋律,师生演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诵读到放声歌唱整首诗歌,回归整体。学生在边听边读中展开想象,看到一个苦难的杜甫,悲喜交集的杜甫,喜极而泣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忘乎所以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忧国忧民的杜甫。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把学生带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激情吟诵,与诗人同喜,与千千万万的苦难人民同狂,让喜悦荡满心间,沉浸在诗人的喜悦中,浸润在诗歌的情怀里。)

  四、与自我对话,迁移运用练语感。

  现在结合整首诗歌的内涵用自己的话说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的“生*第一快诗”的原因,并写下来。(如: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和家人还有千千万万的苦难人民一起回到家乡过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五、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懂诗人。

  1、背诵这首诗。

  3、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古诗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教学要基于文本,又要跳出文本。理解一首诗是为了理解一位诗人,理解诗人的生活,理解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人的生活时代。引导学生与诗人对话,走进诗篇,理解诗人,也理解诗人所留下的文化,让学生走进诗的世界,浸润于诗歌文化,提升语文素养,课终结而意无穷。)

  板书设计: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爱

  中唐杜甫(苦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欲狂)国

  悲喜交集

  欣喜若狂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设计思想]

  按照初读诗句→品读诗句→感情朗读的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中蕴含的感情。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同喜同悲。读中悟情,读中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从而构建本色的语文课堂。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KJ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出示KJ杜甫简介)

  2、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第一快诗他就是出示课题(KJ出现课题)

  二、初读诗。

  1、齐读课题、解题。(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过渡

  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

  ②听录音朗读(出示KJ录音朗读)

  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④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三、理解诗的大意

  1、小组讨论

  2、交流理解诗意

  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悟诗情

  1、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出示KJ思考、讨论)

  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KJ出示这几句话)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

  ①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出示KJ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

  ②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③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会想到些什么?

  ④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出示七句话KJ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

  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读

  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

  四、渲染主题

  1、诗人喜欲狂的背后是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让学生感情朗读全诗(回到KJ录音朗读)

  五、课外拓展

  过渡: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家共赏。(出示课件,古诗欣赏)

  让学生读古诗欣赏。

  六、总结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年来,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设计思想]

  按照初读诗句→品读诗句→感情朗读的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中蕴含的感情。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同喜同悲。读中悟情,读中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从而构建本色的.语文课堂。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KJ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出示KJ杜甫简介)

  2、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第一快诗他就是出示课题(KJ出现课题)

  二、初读诗。

  1、齐读课题、解题。(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过渡

  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

  ②听录音朗读(出示KJ录音朗读)

  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④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三、理解诗的大意

  1、小组讨论

  2、交流理解诗意

  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悟诗情

  1、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出示KJ思考、讨论)

  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KJ出示这几句话)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

  ①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出示KJ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

  ②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③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会想到些什么?

  ④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出示七句话KJ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

  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读

  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

  四、渲染主题

  1、诗人喜欲狂的背后是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让学生感情朗读全诗(回到KJ录音朗读)

  五、课外拓展

  过渡: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家共赏。(出示课件,古诗欣赏)

  让学生读古诗欣赏。

  六、总结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年来,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唐代诗人韩愈曾写过的一句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出示)这句诗写了唐代两个伟大的诗人,李是——李白,称为“诗仙”,杜是——杜甫,称为“诗圣”。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于世,放射出万丈光芒。再一起读。

  2、杜甫(板书)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一生苦多乐少,他的诗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以深沉、愁苦为主要特色,因此,他还被称为“苦难诗人”。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是他生*第一首快诗。(板书)什么是快诗,就是描写快乐心情的诗,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生齐读)

  闻:听说,官军: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指黄河的南面和北面。河南洛阳就是杜甫的家乡。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

  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诗人在什么地方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诗人怎么会在四川呢?在这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请看大屏幕,借助一段文字作个简单的了解。

  3、八年了,诗人听说官军收复了失地,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

  4、诗人究竟是如何的激动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16页,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做上记号。

  二、初读诗歌

  1、认读词语。

  2、指名读诗?(读得正确、流利)

  三、精读诗歌

  1、诗人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时,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来读一读诗的第一句。这一句里出现了两个地名,是“剑外”和“蓟北”,“剑外”指的是剑门关以南的地主,在现在的四川,四川对于杜甫来说是遥远的异乡。“蓟北”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着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得到了重新统一,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天大的喜讯。

  “忽”是忽然,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意想不到,以至于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就是刚刚听说,“涕泪”就是眼泪。诗人泪流满面,都沾湿了衣服。可见诗人多么激动!谁来读读这句诗。

  诗人为何如此激动?为何涕泪满衣裳呢?让我们看看八年战乱诗人的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吧。一起来看一首古诗(课件)一齐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战乱开始,诗人背景离乡,逃离了家园。他在逃难的路上,曾被叛军抓获,被囚禁在长安,长达七年之久,深受战争之苦,这首诗是他被禁长安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你借助诗文的解释,好好读读,好好想想,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难受。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生1:诗人的泪是痛苦的泪。

  师: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痛苦的泪。

  生2:是悲伤怨恨的泪。

  师: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悲伤怨恨的泪。

  生3:是思念亲人的泪。

  师: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相思的泪。

  生4:是怀念家乡的泪。

  生5: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

  师: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那是国破家亡的泪。

  师:八年里,诗人流的泪可多了,经历的苦难可多了。那是苦难诗的苦难经历。

  八年的漂泊,两千多个日子的颠沛流离,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此时的泪又是什么样的泪啊?(高兴、激动)这就叫喜极而泣(板书)指名读。

  评点:诗人真是万分激动。

  再读:已经高兴到了极点。一齐读。

  2、哭过之后,诗人回头看了看家人?谁来读读第二句。却看:回头看。妻子指的是谁?(妻子和儿女)“愁何在”是没有了一丝忧愁。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诗人的喜。用诗中的词就是“喜欲狂”,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欣喜若狂”。(板书)

  一向爱书如命,读书破万卷的杜甫,此时,居然“漫卷诗书”,“漫卷诗书”是什么意思?(胡乱地卷起诗书),可见诗人真的是“喜欲狂”,谁来读读这句诗?

  收复了蓟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破碎的山河得到了统一,意味着老百姓们能家人团聚,不必妻离子散,诗人能不欣喜若狂吗?一起读。

  3、喜极而泣、欣喜若狂的杜甫,还要做些什么?谁来读第三句。

  “白日”指什么?(大白天)放歌是(放声歌唱),纵酒是(纵情喝酒)青春指的是(明丽的春天)。

  现在的杜甫已经52岁了,白发苍苍。他在大白天里又是唱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剑外忽传收蓟北,是因为他看到了——妻子愁何在,是因为他想到了——青春作伴好还乡。此刻的他真是“喜欲狂”啊!一齐读。

  在这阳春三月里,有谁将和杜甫作伴还乡呢?(美丽的春景,用诗句来说,就是“青春作伴”、家人)

  饱受战争之苦,漂泊他乡的紧紧是他们一家人吗?(还有无数远离家乡、漂泊异乡的人们)他们都要在明媚的春光里重归故里,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放歌吧。读。

  4、在歌声和美酒中,诗人的心已飞到了还乡的路上。谁来读最后一句。

  这句诗中出现了4个地名,哪4个?

  这是诗人的回家路线,他从剑外起程,到巴峡坐船,穿过地形狭窄的巫峡,顺长江而下,抵达襄阳,再由陆路到达洛阳。这回乡的路是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谁来读?

  “即”是什么意思?(立即)此时,杜甫的心已经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迫不及待、非常思念家乡、激动、兴奋)这就叫“归心似箭”。谁再读?

  杜甫的好朋友李白曾有一句诗和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早发白帝城》后两句。*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漫漫旅途中,诗人把千里迢迢回乡的路想象成眨眼即到。女生读。

  诗人的心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千山万水算什么,千里迢迢算什么。故乡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男生读。

  5、今天,我们随着诗歌,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与杜甫同悲同喜。谁来完整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到这儿,你觉得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爱国、忧国忧民)

  所以,当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竟会喜极而泣、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指板书)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第一首快诗。让我们和欣喜若狂的诗人一起放歌吧!读。

  这仅仅是杜甫一个人的喜悦吗?一家人的喜悦吗?而是国家之大喜,百姓之大喜。让我们和千千万万个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读。

  6、请同学们自由地背一背这首古诗。

  7、杜甫回到故乡以后,是否过上了安宁幸福的生活呢?是否过上了他日夜期盼的美好时光呢?课后,请同学们搜索杜甫的诗读一读,好好体会,杜甫为什么被称成为苦难诗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设计思想]

  按照初读诗句→品读诗句→感情朗读的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中蕴含的感情。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同喜同悲。读中悟情,读中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从而构建本色的语文课堂。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KJ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出示KJ杜甫简介)

  2、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第一快诗他就是出示课题(KJ出现课题)

  二、初读诗。

  1、齐读课题、解题。(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过渡

  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

  ②听录音朗读(出示KJ录音朗读)

  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④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三、理解诗的大意

  1、小组讨论

  2、交流理解诗意

  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悟诗情

  1、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出示KJ思考、讨论)

  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KJ出示这几句话)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

  ①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出示KJ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

  ②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③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会想到些什么?

  ④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出示七句话KJ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

  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读

  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

  四、渲染主题

  1、诗人喜欲狂的背后是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让学生感情朗读全诗(回到KJ录音朗读)

  五、课外拓展

  过渡: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家共赏。(出示课件,古诗欣赏)

  让学生读古诗欣赏。

  六、总结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年来,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唐代诗人韩愈曾写过的一句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出示)这句诗写了唐代两个伟大的诗人,李是——李白,称为“诗仙”,杜是——杜甫,称为“诗圣”。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于世,放射出万丈光芒。再一起读。

  2、杜甫(板书)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一生苦多乐少,他的诗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以深沉、愁苦为主要特色,因此,他还被称为“苦难诗人”。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是他生*第一首快诗。(板书)什么是快诗,就是描写快乐心情的诗,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生齐读)

  闻:听说,官军: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指黄河的南面和北面。河南洛阳就是杜甫的家乡。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

  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诗人在什么地方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诗人怎么会在四川呢?在这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请看大屏幕,借助一段文字作个简单的了解。

  3、八年了,诗人听说官军收复了失地,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

  4、诗人究竟是如何的激动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16页,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做上记号。

  二、初读诗歌

  1、认读词语。

  2、指名读诗?(读得正确、流利)

  三、精读诗歌

  1、诗人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时,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来读一读诗的第一句。这一句里出现了两个地名,是“剑外”和“蓟北”,“剑外”指的是剑门关以南的地主,在现在的四川,四川对于杜甫来说是遥远的异乡。“蓟北”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着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得到了重新统一,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天大的喜讯。

  “忽”是忽然,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意想不到,以至于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就是刚刚听说,“涕泪”就是眼泪。诗人泪流满面,都沾湿了衣服。可见诗人多么激动!谁来读读这句诗。

  诗人为何如此激动?为何涕泪满衣裳呢?让我们看看八年战乱诗人的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吧。一起来看一首古诗(课件)一齐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战乱开始,诗人背景离乡,逃离了家园。他在逃难的路上,曾被叛军抓获,被囚禁在长安,长达七年之久,深受战争之苦,这首诗是他被禁长安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你借助诗文的解释,好好读读,好好想想,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难受。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生1:诗人的泪是痛苦的泪。

  师: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痛苦的泪。

  生2:是悲伤怨恨的泪。

  师: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悲伤怨恨的泪。

  生3:是思念亲人的泪。

  师: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相思的泪。

  生4:是怀念家乡的泪。

  生5: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

  师: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那是国破家亡的泪。

  师:八年里,诗人流的泪可多了,经历的苦难可多了。那是苦难诗的苦难经历。

  八年的漂泊,两千多个日子的颠沛流离,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此时的泪又是什么样的泪啊?(高兴、激动)这就叫喜极而泣(板书)指名读。

  评点:诗人真是万分激动。

  再读:已经高兴到了极点。一齐读。

  2、哭过之后,诗人回头看了看家人?谁来读读第二句。却看:回头看。妻子指的是谁?(妻子和儿女)“愁何在”是没有了一丝忧愁。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诗人的喜。用诗中的词就是“喜欲狂”,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欣喜若狂”。(板书)

  一向爱书如命,读书破万卷的杜甫,此时,居然“漫卷诗书”,“漫卷诗书”是什么意思?(胡乱地卷起诗书),可见诗人真的是“喜欲狂”,谁来读读这句诗?

  收复了蓟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破碎的山河得到了统一,意味着老百姓们能家人团聚,不必妻离子散,诗人能不欣喜若狂吗?一起读。

  3、喜极而泣、欣喜若狂的杜甫,还要做些什么?谁来读第三句。

  “白日”指什么?(大白天)放歌是(放声歌唱),纵酒是(纵情喝酒)青春指的是(明丽的春天)。

  现在的杜甫已经52岁了,白发苍苍。他在大白天里又是唱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剑外忽传收蓟北,是因为他看到了——妻子愁何在,是因为他想到了——青春作伴好还乡。此刻的他真是“喜欲狂”啊!一齐读。

  在这阳春三月里,有谁将和杜甫作伴还乡呢?(美丽的春景,用诗句来说,就是“青春作伴”、家人)

  饱受战争之苦,漂泊他乡的紧紧是他们一家人吗?(还有无数远离家乡、漂泊异乡的人们)他们都要在明媚的春光里重归故里,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放歌吧。读。

  4、在歌声和美酒中,诗人的心已飞到了还乡的路上。谁来读最后一句。

  这句诗中出现了4个地名,哪4个?

  这是诗人的回家路线,他从剑外起程,到巴峡坐船,穿过地形狭窄的巫峡,顺长江而下,抵达襄阳,再由陆路到达洛阳。这回乡的路是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谁来读?

  “即”是什么意思?(立即)此时,杜甫的心已经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迫不及待、非常思念家乡、激动、兴奋)这就叫“归心似箭”。谁再读?

  杜甫的好朋友李白曾有一句诗和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早发白帝城》后两句。*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漫漫旅途中,诗人把千里迢迢回乡的路想象成眨眼即到。女生读。

  诗人的心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千山万水算什么,千里迢迢算什么。故乡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男生读。

  5、今天,我们随着诗歌,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与杜甫同悲同喜。谁来完整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到这儿,你觉得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爱国、忧国忧民)

  所以,当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竟会喜极而泣、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指板书)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第一首快诗。让我们和欣喜若狂的诗人一起放歌吧!读。

  这仅仅是杜甫一个人的喜悦吗?一家人的喜悦吗?而是国家之大喜,百姓之大喜。让我们和千千万万个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读。

  6、请同学们自由地背一背这首古诗。

  7、杜甫回到故乡以后,是否过上了安宁幸福的生活呢?是否过上了他日夜期盼的美好时光呢?课后,请同学们搜索杜甫的诗读一读,好好体会,杜甫为什么被称成为苦难诗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10篇)(扩展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范本10份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认识“蓟、涕、襄”三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涕、巫”两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以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一)杜甫是孩子们很熟悉的诗人,我们以前都读过他的哪些诗?(《绝句》《江畔独步寻花》等)

  (二)杜甫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的反映,被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公元763年,当时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在四川,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这是杜甫“生*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二、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抽读古诗,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再读古诗,读准诗句的节奏

  三、理解诗句意思。

  (一)通过找诗中的地名,让生更多的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

  1、这首诗很特别,它里面出现了好多的地名,请孩子们将诗句中出现的地名圈出来。(河南、河北、剑外、蓟北、巴峡、巫峡)

  2、这些地名都在哪些地方呢?

  (二)找出诗中古今变化很大的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1、河北河南与我们今天的河北省、河南省是不一样的

  2、请孩子们找出诗中哪些词与今天的意思不同。

  3、引导学生理解“涕泪、衣裳、妻子、青春”的意思,并读准多音字“裳”。

  4、借助理解的字词理解句意后,再读古诗。

  (三)抓住“喜”字,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或者词,说明作者当时的心情。(喜)

  2、默读古诗,用横线勾出能体现诗人“喜”的词句。

  3、诗人为什么会那么高兴?诗人既然被称为“诗史”,那就让我们从作者的诗里寻找答案吧。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诗人写于公元757年的《春望》,写于公元759年的《石壕吏》,写于公元761年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交流:你从这几首诗里读出了些什么?这个时候,诗人听到了蓟北收复的消息,兴奋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背诵古诗。

  四、拓展安史之乱*复后,诗人就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了吗?读一读诗人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两首古诗《登岳阳楼》《登高》,思考:从这两首古诗里,你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情感?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请孩子们自己下来以后收集资料,寻找答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2

  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联系诗句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从而受到爱国教育。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一、导入课题,了解诗人: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一首诗:请大家翻开语文课本P150,诗的题目是……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把诗题齐读两遍。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你对杜甫了解哪些信息?(生交流)

  师:知道这个诗题的意思吗?请同学们充分利用手边的资源,考虑1分钟。谁来说说?

  师:翻译得真准确,介绍一下你翻译这个诗题采用了什么方法?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学*古诗的好方法?(学生交流,若无,教师介绍:参看注释、上下文相结合、图文相结合、查看工具书等。)

  师小结:希望大家在今天的学*中,灵活地运用我们掌握的学*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下面,让我们大家走进诗文,学*诗文。请看要求:

  ①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②圈出诗中出现的地名,并读熟练。(别忘了诗题也是诗的一部分。)

  (反馈)

  师:谁来说一说你圈了哪些地名?(河南,河北,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剑外。)

  师:这首诗短短50多个字,其中地名就占了将*1/4,你能把这些地名读准确吗?(请一生读)

  师:再把整首诗读给同桌听听,互相纠正。

  (生同桌互读,互相纠错。)

  在刚才同桌互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有特别容易出错的地方想提醒一下大家?

  师:谁勇敢的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指名学生读)

  三、初步感受诗人写作时的内心感受:

  师:请大家轻声地诵读古诗,想想:你从诗中读到诗人心情怎么样?(诗人很高兴。)

  师:你的依据是……(我是从“喜欲狂”这个词里读出来的。)

  师:(板书:喜欲狂)“欲”的意思是?(将要。)“喜欲狂”就是?(高兴的快要发狂了。)

  师:读这个词,读出它的意思来。(生读“喜欲狂” )

  师:读着这个词,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诗人为什么“喜欲狂”?诗人“喜欲狂”时有哪些表现……)

  四、带着疑问,自学古诗:

  师温馨提示:带上你周围的小伙伴,互相取长补短。一起去读懂古诗,到诗句中去寻找这问题的答案。

  ①、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的意思。(不明白的地方与小组的同

  学讨论,也可以向老师举手请教。)

  ②、在诗中找出诗人为什么?“喜欲狂“?

  ③、在诗中找出诗人“喜欲狂”有哪些表现?

  生自学古诗,师巡视,答疑解难。

  五、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一)、交流诗句的意思(每人交流一句)

  (二)、交流一下,杜甫为什么“喜欲狂”?

  ①从“剑外忽传收蓟北”这句话里我知道诗人听到了收复蓟北的消息,所以“喜欲狂”。

  师:蓟北是怎样失去的呢?有谁知道?(简介“安史之乱”)

  在安史之乱中,诗人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呢?我们可以从他写的这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去了解一下。(播放古诗及诗意)

  师:(指课件地图)诗人流落在剑外,河南诗人的家乡,“蓟北”叛军的老巢。老巢都被国家的军队收复了,意味着(生:国家统一了)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了。杜甫等这一天,等了7年了。2000多个日日夜夜,杜甫每时每刻都在盼望着结束这种痛苦的生活,早日回到自己的家乡,收复蓟北这一喜讯忽然传来,诗人怎能不喜欲狂呢?(板书:听)

  ②从“却看妻子愁何在”这句话里我知道诗人的老婆和孩子忧愁没了所以“喜欲狂”。(师板书:看)

  师:“愁何在”就是哪里还有什么忧愁啊!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妻子愁什么?孩子愁什么?(妻子愁有家不能回,孩子愁荒废学业……)

  师:现在这些忧愁一扫而光,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谁来有感情地读这句话?(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你的朗读让我仿佛听到了作者的心声。谁再读,用你的声音让我们大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再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一起来读。(生齐读)

  ③从“青春作伴好还乡”这句话里我知道诗人马上可以回家了,所以“喜欲狂”。

  师:回家路上除了明媚的春光做伴,还有谁与诗人做伴。(老婆和子女、同乡、做伴。

  生:师:是啊!千千万万和杜甫一样流落他乡的游子也可以回家了。所以诗人欣喜欲狂。他的喜不仅为自己,也为千千万万的百姓啊!瞧,作者连回家的路都想好了。谁知道?(板书:想)(从巴峡到巫峡,经襄阳到洛阳。)

  师:(指课件地图)巴峡出发地,巫峡必经之路,顺流而下到湖北襄阳,直奔故乡洛阳。真所谓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但在作者眼里远吗?

  生(齐):不远。

  师:他哪里是坐船呀?“穿、下、向”三个动作就到了,简直坐的是………(生自由答:飞机、火箭……)

  师:李白曾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里杜甫想“千里洛阳……”

  生:(齐)一日还。

  师:这种急切想回家的心情用一个成语形容那就是………(归心似箭)

  师:练读这句话,读出这样的感受。(点名读)再读,读出杜甫的归心似箭!

  让我们一起用语言送杜甫回家。(齐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总结:听到收复的喜讯,看到妻儿欢笑,想到马上可以回到阔别8年的故乡,怎能不欣喜欲狂呢?(擦去黑板上的问号。)

  师:作者“喜欲狂”时的表现你从课文中看到了吗?(涕泪、漫卷、放歌、纵酒)

  ⑴引导涕泪

  师:这是什么泪?

  师:这泪里有喜有悲,真所谓百感交集。谁来读第一句话,读出百感交集(指名学生读)

  ⑵指导漫卷

  师:(板书:漫卷)“漫卷”的意思是…(胡乱、随意地卷起)

  师:杜甫可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呀,可今天却:漫卷诗书(生:喜欲狂)这是何等的高兴啊!

  ⑶引导放歌、纵酒。

  师:他是普通的唱歌吗?“他是普通的喝酒吗?”

  师:当时的诗人已是52岁高龄了,但他又是放歌,又是纵酒,哪里像一位老者啊,就像一位年轻人。是一位狂放的年轻人。读出的狂放!

  师:诗人放声高歌,不醉不休,一起读。(齐读)

  六、升华情感:

  悲喜交集的杜甫,漫卷诗书的杜甫,放歌纵酒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收蓟北这一喜讯让作者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情感喷薄而出,写下了“生*第一快诗”我们一起去聆听他的心声。(视频范读)

  师:(配乐)公元763年的春天,这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难忘最温暖的一个春天,这个春天层峦叠翠、草长莺飞、柳绿花红,在这个春天,杜甫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胜利喜讯,在这个春天,杜甫即将返回离别了7年的家乡,他欣喜若狂,写下了这首生*第一快诗。(生读)

  师: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仿佛看到了:诗人在诗中为国而喜,为民而喜,爱国爱民。师:这浓浓的爱国之情爱民之心,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也感动了在坐的每一位,让我们把这些诗句铭记在心吧!

  生:(自由练*背诵诗句3分钟)

  师:配乐齐诵

  七、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的这首爱国诗背得真好,老师相信你们也像诗人杜甫一样怀揣着一颗爱国之心。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像这样爱国诗人和诗篇还有很多、很多,(课件出示)像、请同学们在课外选学1—2首,继续体会诗人那浓浓的爱国情怀,让我们从小做一个爱国的孩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结合资料,独立自主学*,正确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悟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的生活年代情况,读读他写的其他爱国诗篇。

  2、制作cai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诗题。

  1、谈话引入,出示杜甫肖像。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教师描述并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理解“快”,并组词。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后借助注释,试着互相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3、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板书:喜)

  三、读书悟境,感悟诗情。

  1、显示并读读全诗。

  2、引导理解。

  (1)、理解一、二句诗:

  a、为何事而喜?

  b、播放cai,介绍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受“安史之乱”给人们所带来的灾难,(配乐)

  c、显示并读杜甫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悲伤、愤怒)

  d、激情再读一二句。

  (2)理解三至六句诗:

  a、诗人喜极有何表现?(涕泪 欲狂 放歌 纵酒)

  (师相机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涕泪 妻子 青春 放歌 纵酒 漫卷)

  b、反复诵读。

  (3)理解七、八句诗。

  a、诗人此时最想干什么?(回乡)故乡在哪里?(洛阳)

  b、示路线,师:这么遥远的路途,走路要多久?坐船呢?坐马车呢?但在当时诗人的心中,却是如此轻快,有哪一个成语是这样讲的?(归心似箭)推敲用词“即、穿、下、向”的巧妙。

  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记得吗?(投影显示:**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c、反复诵读诗句。

  (4)配乐朗读,背诵诗歌。

  四、发散延伸,升华情感。

  1、你还知道杜甫有哪些爱国诗?

  2、你能读读他的其他作品吗?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泪

  快 喜 狂 爱国

  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认识“蓟、涕、襄”三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涕、巫”两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以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一)杜甫是孩子们很熟悉的诗人,我们以前都读过他的哪些诗?(《绝句》《江畔独步寻花》等)

  (二)杜甫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的反映,被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公元763年,当时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在四川,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这是杜甫“生*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二、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抽读古诗,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再读古诗,读准诗句的节奏

  三、理解诗句意思。

  (一)通过找诗中的地名,让生更多的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1、这首诗很特别,它里面出现了好多的地名,请孩子们将诗句中出现的地名圈出来。(河南、河北、剑外、蓟北、巴峡、巫峡)2、这些地名都在哪些地方呢?

  (二)找出诗中古今变化很大的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1、河北河南与我们今天的河北省、河南省是不一样的2、请孩子们找出诗中哪些词与今天的意思不同。3、引导学生理解“涕泪、衣裳、妻子、青春”的意思,并读准多音字“裳”。4、借助理解的字词理解句意后,再读古诗。

  (三)抓住“喜”字,引导学生理解诗意1、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或者词,说明作者当时的心情。(喜)2、默读古诗,用横线勾出能体现诗人“喜”的词句。3、诗人为什么会那么高兴?诗人既然被称为“诗史”,那就让我们从作者的诗里寻找答案吧。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诗人写于公元757年的《春望》,写于公元759年的《石壕吏》,写于公元761年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交流:你从这几首诗里读出了些什么?这个时候,诗人听到了蓟北收复的消息,兴奋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背诵古诗。

  四、拓展安史之乱*复后,诗人就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了吗?读一读诗人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两首古诗《登岳阳楼》《登高》,思考:从这两首古诗里,你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情感?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请孩子们自己下来以后收集资料,寻找答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认识“蓟、涕、襄”三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涕、巫”两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以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一)杜甫是孩子们很熟悉的诗人,我们以前都读过他的哪些诗?(《绝句》《江畔独步寻花》等)

  (二)杜甫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的反映,被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公元763年,当时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在四川,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这是杜甫“生*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二、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抽读古诗,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再读古诗,读准诗句的节奏

  三、理解诗句意思。

  (一)通过找诗中的地名,让生更多的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1、这首诗很特别,它里面出现了好多的地名,请孩子们将诗句中出现的地名圈出来。(河南、河北、剑外、蓟北、巴峡、巫峡)2、这些地名都在哪些地方呢?

  (二)找出诗中古今变化很大的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1、河北河南与我们今天的河北省、河南省是不一样的2、请孩子们找出诗中哪些词与今天的意思不同。3、引导学生理解“涕泪、衣裳、妻子、青春”的意思,并读准多音字“裳”。4、借助理解的字词理解句意后,再读古诗。

  (三)抓住“喜”字,引导学生理解诗意1、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或者词,说明作者当时的心情。(喜)2、默读古诗,用横线勾出能体现诗人“喜”的词句。3、诗人为什么会那么高兴?诗人既然被称为“诗史”,那就让我们从作者的诗里寻找答案吧。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诗人写于公元757年的《春望》,写于公元759年的《石壕吏》,写于公元761年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交流:你从这几首诗里读出了些什么?这个时候,诗人听到了蓟北收复的消息,兴奋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背诵古诗。

  四、拓展安史之乱*复后,诗人就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了吗?读一读诗人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两首古诗《登岳阳楼》《登高》,思考:从这两首古诗里,你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情感?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请孩子们自己下来以后收集资料,寻找答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6

  教材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十二册第四组课文中的《古诗两首》。这首写于唐太宗广德元年(七六三)的七律诗,被称为杜甫的“生*第一快诗”。当时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息。此刻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的杜甫,听到这一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这首感人至深,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全诗处处围绕一个“喜”字,写得热情澎湃,喜气洋洋,一气呵成,浑然成篇。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可以感受到杜诗内涵的深厚广博,语言的准确凝练。但要深刻体会杜甫喜人民之喜,渴望祖国统一安定的高尚情怀,对部分学生而言,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联想,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的渠道,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对话的重要性,指出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是一首诗歌教学,因此师生,学生的对话要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让学生从独自品味到交流评析的过程中,能不断的在与同伴与老师的对碰中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从而挖掘出诗中潜藏的内蕴。还能通过吟诵,诵出自己从诗中获得的感受,并通过反复的诵读加深体会,升华感受。

  教学目标

  1,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会写诗中生字“涕”“洛”。并理解诗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1,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诗歌写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并做相应摘抄,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地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紧扣“快”字,揭题。

  (板书:“生*第一快诗”)指名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快”快乐,舒畅。试想诗人会遇到什么样的的事情产生什么样的心情才会写下一生之中最快乐的诗句?出示:-----遇(听)到(大快人心)的事产生(极度兴奋喜悦的心情)才会写下(最快乐)的诗句。(生自由表达想法。)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就是被称为杜甫“生*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听你讲述题目的意思,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示儿》一课中,陆游称朝廷军队为(王师)收复失地是叫(定)如果用陆游的说法,可怎么说“闻王师北定中原”但陆游直至死前,也不能实现心愿,所以他“悲之切”。(板书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时隔400多年,说法不同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是什么呢?学完这首诗,我们就能找到答案。请结合诗的题目把板条上的话说完整。(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从对诗的评价入题,直接了当。结合诗题的意思,引出上节课所学的《示儿》,既起到巩固作用,又落实了课后思考题。为高屋建瓴的领会《古诗两首》人文性所在,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奠定基调。)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一起读黑板上这句话,给自己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回答自己的问题。(预设:为什么听到这一消息,如此高兴?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歌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

  师:“安史之乱”经久不息,给国家和人民(包括诗人自己)造成了种种痛苦和灾难。*叛捷报一旦飞来,饱经战乱祸患,漂泊他乡的诗人会做怎样的描述呢?(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生读,齐读。

  交流,预*过程中,你们能凭借文中注释理解诗意吗?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

  难点预设:学生在地名,以及古今异义的词。如:涕泪却看妻子白日青春

  突破措施:一,借助地图,分别标出{河南河北,剑外(四川)蓟北(河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二,生生,师生互动理解:涕泪:激动的流下泪水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儿女白日:晴朗的日子。青春:美好春光。

  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师:结合黑板上这句话说说整首诗的主要内容。(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和家人回到家乡过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课前预*,主动搜集资料,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良好学**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还有了阅读期待,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便十分强烈。)

  三、与诗篇对话,体验感悟解诗情。

  师:此刻诗中的杜甫是开心的,那他在流浪他乡,流离失所的这八年里,过的是怎样的生活,让他如此期盼战争的*息呢?“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不幸,但对于唐诗的创作却是一个大幸。因为这八年是杜甫一生最痛苦的一段经历,也是他写进诗歌的重要内容.这一期间的诗,虽也有关於个人穷困潦倒的感慨,更多的诗是描述百姓的苦难.用心读,相信你会有所收获的。(组长分发相关的诗句内容):

  1,……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欲嗔。

  小儿强解事,故所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选自杜甫《彭衙行》

  翻译:逃难途中,小女儿饿的禁不住咬我,哭闹声又害怕被虎狼听见。在怀中紧搂着捂住她嘴巴,她反而挣扎着哭叫声更尖。身边稍大些的小儿,非要摘苦李子当餐饭。一路上十几天多半有雷雨,泥泞中全家人只好相互扶搀着,

  2,三男夜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选自杜甫《石壕吏》

  翻译:三个儿子应徵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作战死亡.活著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裏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选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翻译:豪门多余腐臭的酒肉,路旁却有冻死的骷髅。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选自杜甫《春望》

  翻译:我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师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问:深受战争之苦的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这是诗人的苦难经历。(板书:苦难)

  师: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此时,他的心情如何?(悲喜交集心情难以言表,喜极而泣,涕泪交加。)(板书:悲喜交集)蓟北”已收意味着什么:“,百姓水深火热之苦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指名读。评点。再读“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高兴的泪,欣慰的泪,舒坦的泪。)。“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连接杜甫在安史之乱过程中写经典名句,运用对比感悟的方式,感受诗人泪中的含义。经历八年战乱的诗人,忽闻胜利的喜讯,情不自禁,喜极而泣。他的泪是喜悦的泪,但泪中有痛苦,泪中有相思,泪中有别离,泪中有仇恨。这是苦难诗人的苦难人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学生既理解“泪”的含义,又了解诗人的苦难经历,为理解诗人劫后狂喜做情感铺垫。)

  2,想象感悟“欣喜若狂”。哭过之后,诗人看到了什么?读三四句。妻子儿女的心情怎样?诗人看到这些,又是怎样的心情?

  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愁云不再,喜气洋洋的情绪让诗人更加高兴万分,总算可以给他们一份幸福安详的生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此时是怎样的漫卷诗书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隧道,把你见到的诗人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怎不让诗人欣喜若狂。(板书:欣喜若狂)指名读,齐读。

  (患难与共的妻子儿女的喜悦心情让诗人喜上加喜。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漫卷诗书的样子,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3)、对话感悟“放歌纵酒”。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读五六句。(板书:放歌纵酒)白发苍苍的诗人在大白天里又是放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看到了——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他的心情怎样?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指名读,全班读。

  (深刻解读文本,找准对话的切入口,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一反常态,放歌纵酒的原因,进一步体会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的心情。)

  (4)、体验感悟“归心似箭”。在歌声与美酒中,诗人想到了什么?指名读七、八句诗。让我们看看从剑外到洛阳是怎样的千里迢迢?(地图),“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出示小黑板:即从巴峡下巫峡,便穿襄阳下洛阳)比较,合适吗?让学生明白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说说诗人回乡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此时的诗人思绪飞扬,他的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的洛阳。阳春三月的洛阳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你能从诗句中找出关键的词说说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吗?(归心似箭;轻快愉悦,爽朗奔放……板书:归心似箭)李白曾有一句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归心似箭的诗人轻快、爽朗、愉悦的心情。齐读。

  (闻讯之后,诗人首先想到的是重返故乡,返乡的喜悦瞬间溢满心胸。洛阳美妙春光的再现,引导学生了解洛阳,激发学生对洛阳的喜爱之情,与诗人一同感受故乡的魅力,走进诗人的心里。借用李白的诗句,引导学生涵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似箭归心。

  对比感悟、想象感悟、对话感悟、体验感悟,四种感悟策略的运用,还原了诗歌所描绘的事件与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同悲同喜,领悟诗人闻讯而喜、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层层递进的狂喜之情,心情如诗,课堂如诗。)

  当年,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别离了故乡,历尽千辛万苦。现在,他又要和千千万万还乡的父老一起重归故里。这份喜悦,只是诗人一家人的喜悦吗?还有谁的喜悦?这是人民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板书:人民)

  (诗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与人民同悲同喜,惺惺相惜,用诗表达人民的心声,这是杜甫诗歌的特点。教师站在文化视野的高度,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诗人的人民情怀,基于文本,又跳出文本,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体现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今后学*杜甫的诗歌打好基础。)

  3、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谁愿意把这首诗完整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全诗。让我们边读边听边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诗人身边,再次感受诗人的狂喜,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悲喜交集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第一首快诗。

  师配乐范读。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配乐齐读)

  因为杜甫胸怀祖国,关心黎民疾苦,所以笔尖流淌的爱感动每一个读者。今天我们把感动变为动人的旋律吧!(配上歌曲《我的祖国》的旋律,师生演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诵读到放声歌唱整首诗歌,回归整体。学生在边听边读中展开想象,看到一个苦难的杜甫,悲喜交集的杜甫,喜极而泣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忘乎所以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忧国忧民的杜甫。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把学生带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激情吟诵,与诗人同喜,与千千万万的苦难人民同狂,让喜悦荡满心间,沉浸在诗人的喜悦中,浸润在诗歌的情怀里。)

  四、与自我对话,迁移运用练语感。

  现在结合整首诗歌的内涵用自己的话说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的“生*第一快诗”的原因,并写下来。(如: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和家人还有千千万万的苦难人民一起回到家乡过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五、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懂诗人。

  1、背诵这首诗。

  3、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古诗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教学要基于文本,又要跳出文本。理解一首诗是为了理解一位诗人,理解诗人的生活,理解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人的生活时代。引导学生与诗人对话,走进诗篇,理解诗人,也理解诗人所留下的文化,让学生走进诗的世界,浸润于诗歌文化,提升语文素养,课终结而意无穷。)

  板书设计: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爱

  中唐杜甫(苦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欲狂)国

  悲喜交集

  欣喜若狂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7

  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联系诗句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从而受到爱国教育。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一、导入课题,了解诗人: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一首诗:请大家翻开语文课本P150,诗的题目是……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把诗题齐读两遍。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你对杜甫了解哪些信息?(生交流)

  师:知道这个诗题的意思吗?请同学们充分利用手边的资源,考虑1分钟。谁来说说?

  师:翻译得真准确,介绍一下你翻译这个诗题采用了什么方法?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学*古诗的好方法?(学生交流,若无,教师介绍:参看注释、上下文相结合、图文相结合、查看工具书等。)

  师小结:希望大家在今天的学*中,灵活地运用我们掌握的学*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下面,让我们大家走进诗文,学*诗文。请看要求:

  ①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②圈出诗中出现的地名,并读熟练。(别忘了诗题也是诗的一部分。)

  (反馈)

  师:谁来说一说你圈了哪些地名?(河南,河北,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剑外。)

  师:这首诗短短50多个字,其中地名就占了将*1/4,你能把这些地名读准确吗?(请一生读)

  师:再把整首诗读给同桌听听,互相纠正。

  (生同桌互读,互相纠错。)

  在刚才同桌互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有特别容易出错的地方想提醒一下大家?

  师:谁勇敢的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指名学生读)

  三、初步感受诗人写作时的内心感受:

  师:请大家轻声地诵读古诗,想想:你从诗中读到诗人心情怎么样?(诗人很高兴。)

  师:你的依据是……(我是从“喜欲狂”这个词里读出来的。)

  师:(板书:喜欲狂)“欲”的意思是?(将要。)“喜欲狂”就是?(高兴的快要发狂了。)

  师:读这个词,读出它的意思来。(生读“喜欲狂” )

  师:读着这个词,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诗人为什么“喜欲狂”?诗人“喜欲狂”时有哪些表现……)

  四、带着疑问,自学古诗:

  师温馨提示:带上你周围的小伙伴,互相取长补短。一起去读懂古诗,到诗句中去寻找这问题的答案。

  ①、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的意思。(不明白的地方与小组的同

  学讨论,也可以向老师举手请教。)

  ②、在诗中找出诗人为什么?“喜欲狂“?

  ③、在诗中找出诗人“喜欲狂”有哪些表现?

  生自学古诗,师巡视,答疑解难。

  五、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一)、交流诗句的意思(每人交流一句)

  (二)、交流一下,杜甫为什么“喜欲狂”?

  ①从“剑外忽传收蓟北”这句话里我知道诗人听到了收复蓟北的消息,所以“喜欲狂”。

  师:蓟北是怎样失去的呢?有谁知道?(简介“安史之乱”)

  在安史之乱中,诗人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呢?我们可以从他写的这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去了解一下。(播放古诗及诗意)

  师:(指课件地图)诗人流落在剑外,河南诗人的家乡,“蓟北”叛军的老巢。老巢都被国家的军队收复了,意味着(生:国家统一了)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了。杜甫等这一天,等了7年了。20xx多个日日夜夜,杜甫每时每刻都在盼望着结束这种痛苦的生活,早日回到自己的家乡,收复蓟北这一喜讯忽然传来,诗人怎能不喜欲狂呢?(板书:听)

  ②从“却看妻子愁何在”这句话里我知道诗人的老婆和孩子忧愁没了所以“喜欲狂”。(师板书:看)

  师:“愁何在”就是哪里还有什么忧愁啊!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妻子愁什么?孩子愁什么?(妻子愁有家不能回,孩子愁荒废学业……)

  师:现在这些忧愁一扫而光,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谁来有感情地读这句话?(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你的朗读让我仿佛听到了作者的心声。谁再读,用你的声音让我们大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再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一起来读。(生齐读)

  ③从“青春作伴好还乡”这句话里我知道诗人马上可以回家了,所以“喜欲狂”。

  师:回家路上除了明媚的春光做伴,还有谁与诗人做伴。(老婆和子女、同乡、做伴。

  生:师:是啊!千千万万和杜甫一样流落他乡的游子也可以回家了。所以诗人欣喜欲狂。他的喜不仅为自己,也为千千万万的百姓啊!瞧,作者连回家的路都想好了。谁知道?(板书:想)(从巴峡到巫峡,经襄阳到洛阳。)

  师:(指课件地图)巴峡出发地,巫峡必经之路,顺流而下到湖北襄阳,直奔故乡洛阳。真所谓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但在作者眼里远吗?

  生(齐):不远。

  师:他哪里是坐船呀?“穿、下、向”三个动作就到了,简直坐的是………(生自由答:飞机、火箭……)

  师:李白曾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里杜甫想“千里洛阳……”

  生:(齐)一日还。

  师:这种急切想回家的心情用一个成语形容那就是………(归心似箭)

  师:练读这句话,读出这样的感受。(点名读)再读,读出杜甫的归心似箭!

  让我们一起用语言送杜甫回家。(齐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总结:听到收复的喜讯,看到妻儿欢笑,想到马上可以回到阔别8年的故乡,怎能不欣喜欲狂呢?(擦去黑板上的问号。)

  师:作者“喜欲狂”时的表现你从课文中看到了吗?(涕泪、漫卷、放歌、纵酒)

  ⑴引导涕泪

  师:这是什么泪?

  师:这泪里有喜有悲,真所谓百感交集。谁来读第一句话,读出百感交集(指名学生读)

  ⑵指导漫卷

  师:(板书:漫卷)“漫卷”的意思是…(胡乱、随意地卷起)

  师:杜甫可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呀,可今天却:漫卷诗书(生:喜欲狂)这是何等的高兴啊!

  ⑶引导放歌、纵酒。

  师:他是普通的唱歌吗?“他是普通的喝酒吗?”

  师:当时的诗人已是52岁高龄了,但他又是放歌,又是纵酒,哪里像一位老者啊,就像一位年轻人。是一位狂放的年轻人。读出的狂放!

  师:诗人放声高歌,不醉不休,一起读。(齐读)

  六、升华情感:

  悲喜交集的杜甫,漫卷诗书的杜甫,放歌纵酒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收蓟北这一喜讯让作者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情感喷薄而出,写下了“生*第一快诗”我们一起去聆听他的心声。(视频范读)

  师:(配乐)公元763年的春天,这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难忘最温暖的一个春天,这个春天层峦叠翠、草长莺飞、柳绿花红,在这个春天,杜甫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胜利喜讯,在这个春天,杜甫即将返回离别了7年的家乡,他欣喜若狂,写下了这首生*第一快诗。(生读)

  师: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仿佛看到了:诗人在诗中为国而喜,为民而喜,爱国爱民。师:这浓浓的爱国之情爱民之心,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也感动了在坐的每一位,让我们把这些诗句铭记在心吧!

  生:(自由练*背诵诗句3分钟)

  师:配乐齐诵

  七、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的这首爱国诗背得真好,老师相信你们也像诗人杜甫一样怀揣着一颗爱国之心。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像这样爱国诗人和诗篇还有很多、很多,(课件出示)像、请同学们在课外选学1—2首,继续体会诗人那浓浓的爱国情怀,让我们从小做一个爱国的孩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唐代诗人韩愈曾写过的一句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出示)这句诗写了唐代两个伟大的诗人,李是――李白,称为“诗仙”,杜是――杜甫,称为“诗圣”。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于世,放射出万丈光芒。再一起读。

  2、杜甫(板书)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一生苦多乐少,他的诗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以深沉、愁苦为主要特色,因此,他还被称为“苦难诗人”。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是他生*第一首快诗。(板书)什么是快诗,就是描写快乐心情的诗,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生齐读)

  闻:听说,官军: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指黄河的南面和北面。河南洛阳就是杜甫的家乡。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

  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诗人在什么地方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诗人怎么会在四川呢?在这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请看大屏幕,借助一段文字作个简单的了解。

  3、八年了,诗人听说官军收复了失地,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

  4、诗人究竟是如何的激动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16页,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做上记号。

  二、初读诗歌

  1、认读词语。

  2、指名读诗?(读得正确、流利)

  三、精读诗歌

  1、诗人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时,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来读一读诗的第一句。这一句里出现了两个地名,是“剑外”和“蓟北”,“剑外”指的是剑门关以南的地主,在现在的四川,四川对于杜甫来说是遥远的异乡。“蓟北”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着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得到了重新统一,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天大的喜讯。

  “忽”是忽然,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意想不到,以至于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就是刚刚听说,“涕泪”就是眼泪。诗人泪流满面,都沾湿了衣服。可见诗人多么激动!谁来读读这句诗。

  诗人为何如此激动?为何涕泪满衣裳呢?让我们看看八年战乱诗人的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吧。一起来看一首古诗(课件)一齐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战乱开始,诗人背景离乡,逃离了家园。他在逃难的路上,曾被叛军抓获,被囚禁在长安,长达七年之久,深受战争之苦,这首诗是他被禁长安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你借助诗文的解释,好好读读,好好想想,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难受。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生1:诗人的泪是痛苦的泪。

  师: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痛苦的泪。

  生2:是悲伤怨恨的泪。

  师: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悲伤怨恨的泪。

  生3:是思念亲人的泪。

  师: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相思的泪。

  生4:是怀念家乡的泪。

  生5: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

  师: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那是国破家亡的泪。

  师:八年里,诗人流的泪可多了,经历的苦难可多了。那是苦难诗的苦难经历。

  八年的漂泊,两千多个日子的颠沛流离,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此时的泪又是什么样的泪啊?(高兴、激动)这就叫喜极而泣(板书)指名读。

  评点:诗人真是万分激动。

  再读:已经高兴到了极点。一齐读。

  2、哭过之后,诗人回头看了看家人?谁来读读第二句。却看:回头看。妻子指的是谁?(妻子和儿女)“愁何在”是没有了一丝忧愁。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诗人的喜。用诗中的词就是“喜欲狂”,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欣喜若狂”。(板书)

  一向爱书如命,读书破万卷的杜甫,此时,居然“漫卷诗书”,“漫卷诗书”是什么意思?(胡乱地卷起诗书),可见诗人真的是“喜欲狂”,谁来读读这句诗?

  收复了蓟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破碎的山河得到了统一,意味着老百姓们能家人团聚,不必妻离子散,诗人能不欣喜若狂吗?一起读。

  3、喜极而泣、欣喜若狂的杜甫,还要做些什么?谁来读第三句。

  “白日”指什么?(大白天)放歌是(放声歌唱),纵酒是(纵情喝酒)青春指的是(明丽的春天)。

  现在的杜甫已经52岁了,白发苍苍。他在大白天里又是唱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剑外忽传收蓟北,是因为他看到了――妻子愁何在,是因为他想到了――青春作伴好还乡。此刻的他真是“喜欲狂”啊!一齐读。

  在这阳春三月里,有谁将和杜甫作伴还乡呢?(美丽的春景,用诗句来说,就是“青春作伴”、家人)

  饱受战争之苦,漂泊他乡的紧紧是他们一家人吗?(还有无数远离家乡、漂泊异乡的人们)他们都要在明媚的春光里重归故里,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放歌吧。读。

  4、在歌声和美酒中,诗人的心已飞到了还乡的路上。谁来读最后一句。

  这句诗中出现了4个地名,哪4个?

  这是诗人的回家路线,他从剑外起程,到巴峡坐船,穿过地形狭窄的巫峡,顺长江而下,抵达襄阳,再由陆路到达洛阳。这回乡的路是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谁来读?

  “即”是什么意思?(立即)此时,杜甫的心已经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迫不及待、非常思念家乡、激动、兴奋)这就叫“归心似箭”。谁再读?

  杜甫的好朋友李白曾有一句诗和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早发白帝城》后两句。**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漫漫旅途中,诗人把千里迢迢回乡的路想象成眨眼即到。女生读。

  诗人的心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千山万水算什么,千里迢迢算什么。故乡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男生读。

  5、今天,我们随着诗歌,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与杜甫同悲同喜。谁来完整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到这儿,你觉得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爱国、忧国忧民)

  所以,当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竟会喜极而泣、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指板书)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第一首快诗。让我们和欣喜若狂的诗人一起放歌吧!读。

  这仅仅是杜甫一个人的喜悦吗?一家人的喜悦吗?而是国家之大喜,百姓之大喜。让我们和千千万万个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读。

  6、请同学们自由地背一背这首古诗。

  7、杜甫回到故乡以后,是否过上了安宁幸福的生活呢?是否过上了他日夜期盼的美好时光呢?课后,请同学们搜索杜甫的诗读一读,好好体会,杜甫为什么被称成为苦难诗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9

  教材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教材第十二册第十五课《古诗两首》中杜甫所写的一首诗。此诗为杜甫生*第一首快诗,尽情抒发了失地被收复后作者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对民深沉炽热的爱。

  教学目标:

  1、学*本诗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诗的内容。

  2、联系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无比欢快的心情及诗中抒发的强烈爱国热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心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诵诗句

  教学模式:“互动―民主”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收”的意思。

  二、初读,读通顺

  1、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教师正音,指导读通顺,尝试背诵

  三、再读,明诗意。

  1、小组研讨,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借助注释,小组合作弄懂诗句的意思。

  2、交流:

  (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3、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四、细读,悟诗情。

  1、通过反复地读诗,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感觉到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的时候“喜欲狂”, 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2、杜甫为什么会“喜欲狂”呢?

  (因为他在剑外忽然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

  为什么他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会喜欲狂呢?结合课前老师收集安史之乱的资料,读了资料之后的感受。

  (学生谈安史之乱让人民流离失所,安史之乱使国家分崩离析即可。)

  3、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安史之乱的七年当中,杜甫一家人过的是怎样凄凉,怎样悲惨的生活呢?请同学们读读他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诗句。

  出示: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布被又旧又破冷似铁,屋破又遭连夜雨。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想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我无法入睡。雨什么时候才能停?天什么时候才会亮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战争的烽火已接连燃了三个月,我是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书真是胜过万两黄金啊!我心绪烦愁,白发越搔越短,几乎是已经无法插住簪子了。)

  联系诗句说说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呢?

  (学生谈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生活颠沛流离,苦盼家书,思乡之情等。)

  4、杜甫在乱军横行,生灵涂炭的战乱中过了七年呀!七年, 2600多个日日夜夜呀,杜甫日日夜夜都在盼望着早日结束漂泊的生活,重返故乡。盼呀盼呀,他盼得头发都白了。那一天,他突然听到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胜利喜讯。

  指导朗读前两句,从中明白了什么?(诗人的喜极而泣、悲喜交加)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喜欲狂呢?

  5抓住“喜欲狂”体会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1)、从哪可以看出作者“喜欲狂”?

  (2)、学生自由体会。

  (3)、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创设情景,引导想象:杜甫放歌纵酒的情形,更加形象感受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D、出示“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想象情境。

  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而杜甫的感觉与我们的感觉截然不同,齐读最后两句诗,说说你的感觉。(归心似箭、喜欲狂)

  指导朗读:这时候,诗人身在剑外,而心早已飞回到洛阳,这叫他怎能不“喜欲狂”呢?读出这种感觉?

  五、补充《春望》,深化中心。

  作为一代诗圣,杜甫仅仅是在为自己能够还乡而喜欲狂吗?

  1、出示《春望》

  读读这首诗人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诗句,从中感受到什么?(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2、读懂《春望》后再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杜甫还乡心切,更为国家统一而喜。)

  齐读全诗。

  3、杜甫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一生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诗,大都是沉郁、悲愤之作,唯独这首诗是一首欢快之作。不管是悲之切,还是喜之狂,透过诗句,隔着千年的时空,我们仍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

  背诵全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诗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诵读诗文。

  3、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4、鉴赏诗作。

  教法与学法指导:

  诵读法、知人论世、鉴赏

  教材分析:

  1、重点: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体悟作者爱国情怀。

  2、难点:走进诗人情感世界,鉴赏诗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唐诗是中国文化瑰宝,在其中闪烁着两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今天我们就要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一下他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

  二、与诗人对话

  1、请学生介绍杜甫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字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并称“李杜”,其作品大多沉郁顿挫,有“诗史”职称,最著名的作品“三吏”、“三别”。

  2、介绍写作背景

  1)指名背诵《望岳》并说说诗作中所表达的作者的志趣。

  25岁的杜甫,踌躇满志,对政治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信心,但现实总是残酷,应试不第的杜甫只能四处行卷,望能遇见伯乐,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小官职,却又遇到了“安史之乱”,看到国家破碎,人民受苦,作者留下伤心的眼泪,写下《春望》一诗。

  2)学生背诵《春望》,感受作者忧国忧民情怀。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直攻长安、洛阳,原本繁华的都市成了杳无人烟、杂草丛生的荒地,诗人也曾被虏,逃出后带着妻儿一路逃亡到四川,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饱尝战争带来的痛苦,本是“家有田园在东京”却无家可归;在锦江畔,茅屋为秋风所破;在梓州“记拙无衣食,途穷丈友生”,但这位伟大的诗人,无时无刻不在盼望“长令宇宙新”,所以,当他听到唐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惊喜的洪流一发冲开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写下了“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与作品对话

  1、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体会感情基调。

  “生*第一首快诗”,“快”字何意?

  快乐,欢快,轻快,明快,畅快……本诗的基调应该是欢快的。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裳cháng,古代多为单音节词,“衣”为上衣,“裳”为下裙,男女都能穿着。现代汉语中“衣裳”为一个词,“裳”字要念轻声。

  3)、教师范读。

  4)、全班齐读。

  2、你从哪儿读出了“快”意?

  “忽传”、“初闻”:消息来的突然,喜悦显得猛烈,作者想到八年来的痛苦、别离、相思、仇恨、国难、民苦将随着唐军的胜利而结束,忍不住老泪纵横,喜极而泣(板书)。

  “却看”、“漫卷”:诗人喜悦,自然先到相随多年的妻儿,于是回头看,妻儿脸上的愁云早已烟消云散,全家溢满了喜悦的气氛,诗人也无心看书,随意卷起书卷,与家人一同欢呼。妻儿的喜悦更加重了作者内心的喜悦,欣喜若狂(板书)。

  “放歌”、“纵酒”: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于是52岁饱经沧桑的诗人狂饮高歌,想象着与家人在美好春光的陪伴下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尾联: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原本漫长的路程,弹指间就到达,可见作者身在梓州,心已回到故乡了,可见其归心似箭。诗人用字高度准确,如“穿”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

  3、诗人仅仅是为了个人漂泊、苦难的结束而“喜欲狂”吗?

  诗人为自己喜,更为国家而喜、为百姓而喜。“安史之乱”结束,支离破碎的山河得以收复统一,人民不再流离失所,国民都可以休养生息,这喜悦是国家的喜悦,是人民的喜悦。全诗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齐读

  四、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1、学生根据以学过的鉴赏方法,再读诗歌,结合自己的理解,鉴赏诗作。

  学生鉴赏成果展示:

  1)作者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时期,他既见证了唐代的繁荣,又目睹了在战争的硝烟下艰苦生活的人民,面对这一幕幕的转变,面对与他有着同样逃亡漂泊命运的人民,他高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喊出了他的忧国忧民,从“安史之乱”到763年春,历经了整整八个春秋,终于迎来了唐军大捷的消息,这怎能不让人民兴奋?不让作者“喜欲狂”呢?此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伤早已从作者心头散去,脸上洋溢的是无以言表的欢乐,是热泪纵横的喜悦,于是,作者“生*第一首快诗”诞生了。——陆丽廷

  2)杜甫写的诗大多沉郁顿挫、雄浑悲怆,为国忧、为民愁。而这首诗却是“杜甫生*第一首快诗”,充满了无限喜悦之情,喜从何来?多年战乱,本以为国家将亡,却忽然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便难以一直内心的欣喜,因而老泪纵横、心飞故乡。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喜”,这正是为了国家而喜,现在看来,似乎作者的种种情感都是因国而起,其爱国之情有多深沉已经显而易见了。——林陆*

  2、补充鉴赏《登岳阳楼》,说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用一句话评价诗人(总结)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五、作业

  背诵全诗

  鉴赏诗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10篇)(扩展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 (菁华3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1

  这天,杜甫写诗累了,出去散散心,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他找了一片草地,坐下来休息一下,养养神。

  突然,有几个乡亲向杜甫这儿奔来,他们看起来很开心,面带笑容,其中有一个村民说道:“杜大诗人,刚才我们路过城门口,看到了一张告示,蓟北被官军收复了!”那个乡亲的声音掩盖不了激动和兴奋。

  杜甫听了,高兴地蹦了起来,他激动地问:“真的吗?我是不是在做梦?”说着,他猛地捏了下自己的手,生疼生疼,他大叫道:“啊!太好啦!”他急忙跟着乡亲们告别了一下,然后奔跑回家,他要把这天大的好消息告诉自己的夫人和孩子。

  刚回到家,他喊道:“夫人,孩儿,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蓟北被官兵……收复啦!”说着,他激动的泪水便流了下来。

  夫人和孩子听了,原本的忧愁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笑容。一家人抱在了一起,涕泪都洒满了衣襟,开心地都跳了起来。

  诗人来到书桌前,把还没写完的诗稿随手一卷,往旁边一扔。

  他眉开眼笑,手舞足蹈起来,高兴地都快要发狂了,他恨不得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全世界!

  正在这时,夫人对诗人说:“老爷,这个消息让我又惊又喜,太开心了,我这就去做几个小菜,烫壶好酒,咱们好好庆祝一下!”

  诗人听了,连叫“好—-”!

  不一会儿,夫人就已经准备好了小菜和美酒。一家人坐下来庆祝,诗人端着酒杯,说道:“夫人,我么也是老夫老妻了,谢谢你陪伴了我这么多年,我敬你!”说完,就“咕噜咕噜”地将就一饮而尽。

  夫人很感动,和诗人聊起了陈年往事……

  聊着聊着,诗人歌唱歌唱了起来,心情很舒畅。诗人心想:今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我何不趁着这美好时光,回到家乡呢?

  于是,他把想法告诉了爱妻和孩子,她们也很赞同。诗人已经迫不及待了。夫人快速整理好包袱,一家人准备回家喽!

  他们来到码头,乘上了船。这船从巴峡东下,穿过巫峡,顺流而下。

  这一路的风景都很美:大树翠绿翠绿的,鸟儿在枝头欢快地唱歌。蝴蝶、蜻蜓在花间欢快地飞舞、嬉戏。微风一吹,传来阵阵花香,还有树叶发出的“沙沙”的`声音,很美妙,很动听。

  但是,诗人却无心欣赏,一心想回家。过了襄阳,诗人便直奔故乡洛阳。回到家乡的感觉真好!

  正在这时,诗人杜甫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便脱口而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2

  我是杜甫,由于外敌入侵,许多地方落入敌手,老家也已失守。我迫于无奈, 在外漂泊多年。

  今日我在城门口观看榜文时,意外的看到了一条喜报:大唐的`官军已经收复了安史之乱叛军的总部——河南河北。我一看,眼泪顿时如同山沟中的清泉一样涌了出来。因为这里有我的故乡,自从被敌军占领后,我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我多想再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与我的父老乡亲团聚呀。

  我赶紧跑回家,告诉我的妻子和儿女这个好消息,他们的忧愁马上就消失得

  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笑。我们决定立刻出发,回到我日思夜想的故乡去。妻子马上回屋收拾行李,孩子们则欢天喜地的跑到外面撒欢。而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随意的翻阅,时不时又仰天大笑, 高兴得仿佛要疯了,嘴里还胡乱地唱着歌。这时,我忽然想到自己藏在井中的老酒还没怎么喝,于是我赶紧把它捞出来,就要喝的时候,想到:不如回到老家之后,和亲戚朋友大吃一顿 ,那不是更好吗?想到这里,我和妻子恨不得生出翅膀,马上就走。

  临行前,我又向这个生活了多年的地方看了看,只见天空晴朗,艳阳高照, 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于是我们趁着这温暖的春风,朝洛阳走去。

  我们先从巴峡坐船到了巫峡,从襄阳走向了洛阳。看到了被战火摧毁成满目狼藉的洛阳城,我有感而发,从包里取出笔、墨、纸、砚,写下了一路的心理历程 。

  正是: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既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3

  一天下午,杜甫正在书房里看书,突然听见窗外有许多人在谈论藓北被收复的消息,杜甫听了又高兴又怀疑,就连忙跑了出去想问个究竟,可是路人已经走了。

  杜甫突然想起自己的几个朋友今天刚刚从蓟北回来,他便到这些朋友家一一拜访,朋友们给了杜甫同样的回答:“今天早上,朝廷的军队把被叛军占领了八年的蓟北收复了。” 杜甫也顾不上是在朋友家里,滚滚的热泪从眼眶里流了出来,滴在了衣服上,把衣裳都给湿透了。

  杜甫顾不上擦干眼泪就跑回了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他们听了个个眉开眼笑,多年积聚在脸上的愁容也不见了。杜甫胡乱卷起书稿,因为太高兴了,所以就象发狂了一样。

  在这美好的日子里,他要放声高歌,他还想喝酒,喝个一醉方休。趁着明媚的春光,杜甫要回他八年末回的家乡,回家的路线都想好了,先走水路,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就来到了襄阳,再上岸走陆路就可以回到家乡洛阳了。

  想到这里,杜甫有感而发,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藓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10篇)(扩展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 (菁华3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1

  这天,杜甫写诗累了,出去散散心,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他找了一片草地,坐下来休息一下,养养神。

  突然,有几个乡亲向杜甫这儿奔来,他们看起来很开心,面带笑容,其中有一个村民说道:“杜大诗人,刚才我们路过城门口,看到了一张告示,蓟北被官军收复了!”那个乡亲的声音掩盖不了激动和兴奋。

  杜甫听了,高兴地蹦了起来,他激动地问:“真的吗?我是不是在做梦?”说着,他猛地捏了下自己的手,生疼生疼,他大叫道:“啊!太好啦!”他急忙跟着乡亲们告别了一下,然后奔跑回家,他要把这天大的好消息告诉自己的夫人和孩子。

  刚回到家,他喊道:“夫人,孩儿,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蓟北被官兵……收复啦!”说着,他激动的泪水便流了下来。

  夫人和孩子听了,原本的忧愁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笑容。一家人抱在了一起,涕泪都洒满了衣襟,开心地都跳了起来。

  诗人来到书桌前,把还没写完的诗稿随手一卷,往旁边一扔。

  他眉开眼笑,手舞足蹈起来,高兴地都快要发狂了,他恨不得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全世界!

  正在这时,夫人对诗人说:“老爷,这个消息让我又惊又喜,太开心了,我这就去做几个小菜,烫壶好酒,咱们好好庆祝一下!”

  诗人听了,连叫“好—-”!

  不一会儿,夫人就已经准备好了小菜和美酒。一家人坐下来庆祝,诗人端着酒杯,说道:“夫人,我么也是老夫老妻了,谢谢你陪伴了我这么多年,我敬你!”说完,就“咕噜咕噜”地将就一饮而尽。

  夫人很感动,和诗人聊起了陈年往事……

  聊着聊着,诗人歌唱歌唱了起来,心情很舒畅。诗人心想:今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我何不趁着这美好时光,回到家乡呢?

  于是,他把想法告诉了爱妻和孩子,她们也很赞同。诗人已经迫不及待了。夫人快速整理好包袱,一家人准备回家喽!

  他们来到码头,乘上了船。这船从巴峡东下,穿过巫峡,顺流而下。

  这一路的风景都很美:大树翠绿翠绿的,鸟儿在枝头欢快地唱歌。蝴蝶、蜻蜓在花间欢快地飞舞、嬉戏。微风一吹,传来阵阵花香,还有树叶发出的“沙沙”的`声音,很美妙,很动听。

  但是,诗人却无心欣赏,一心想回家。过了襄阳,诗人便直奔故乡洛阳。回到家乡的感觉真好!

  正在这时,诗人杜甫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便脱口而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2

  一天下午,杜甫正在书房里看书,突然听见窗外有许多人在谈论藓北被收复的消息,杜甫听了又高兴又怀疑,就连忙跑了出去想问个究竟,可是路人已经走了。

  杜甫突然想起自己的几个朋友今天刚刚从蓟北回来,他便到这些朋友家一一拜访,朋友们给了杜甫同样的回答:“今天早上,朝廷的军队把被叛军占领了八年的蓟北收复了。” 杜甫也顾不上是在朋友家里,滚滚的热泪从眼眶里流了出来,滴在了衣服上,把衣裳都给湿透了。

  杜甫顾不上擦干眼泪就跑回了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他们听了个个眉开眼笑,多年积聚在脸上的愁容也不见了。杜甫胡乱卷起书稿,因为太高兴了,所以就象发狂了一样。

  在这美好的日子里,他要放声高歌,他还想喝酒,喝个一醉方休。趁着明媚的春光,杜甫要回他八年末回的家乡,回家的路线都想好了,先走水路,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就来到了襄阳,再上岸走陆路就可以回到家乡洛阳了。

  想到这里,杜甫有感而发,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藓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3

  明媚的春天,又不知不觉地来临了。

  “哎,七年了,河南河北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啊!”我独自走在街上,唉声叹气。忽然,人们如潮水般地朝街头涌去。“发生了什么事了呢?”我心生疑惑,又看看人们的表情,是喜悦的!“莫非……先去看看再说。”

  果然,不出我所料,墙壁上的告示清楚地告诉我——河南河北收复了!我不禁喜极而泣,用袖子一拂脸,泪水都沾满了衣裳。七年,多么漫长的等待啊,终于等到这一天!我飞快地向家里跑去,一推开门就大声地喊:“河南河北收复了!河南河北收复了!”坐在织布机上正在织布的'妻子愕然地停下了手中的机杼,正在檐下玩耍的孩子停下了手中的玩具,他们都惊喜地瞪大了眼睛,异口同声地问:“真的吗?”我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十分肯定地说:“别织布了,快帮我收拾东西,我们现在就回去!”

  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发狂,马上约了几位同样流落至此的朋友,摆开酒*,开怀畅饮,放声高歌,一同分享心中的喜悦。我的眼前仿佛呈现出家乡和路上那美丽的景色——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山峰连绵,河水奔流。这美景正好能伴着我回到久别的家乡。我已经在脑海里形成好了路线:乘船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直下襄阳再回到洛阳。这一路,我与美好的春光作伴,我一定要放声高歌。

  一想到此,心里按捺不住的激动,随口吟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10篇)(扩展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 (菁华9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1

  今天大清早我像往常一样去打探,有没有叛军来到这片地方?把我们给抓走,好在并没有人要把我们给抓走,在我打探消息的时候,我突然听到有人说我们国家的军队收复了失地,这意味着我长达八年的逃亡生活就此结束。

  我一激动,跳了两米高,老泪纵横,仰天长啸,老天有眼啊!我终于能安稳的度过下半生!眼泪哗哗的流,衣服上全是泪水,可我激动的一点都不嫌弃,我转头看看我的`妻子,还有我的孩子,他们开心地准备着丰盛的大餐,庆祝国家收复失地,悲痛的表情都烟消云散了。

  他们做好了饭,我随意的把*时的宝贝“书”卷了起来,开开心心的去吃饭了。

  接下来的几日,我白天高声唱歌,花儿都跟我一起摇头开心,小鸟也咋咋咋的给我伴奏,我大声高歌:好运来,好运来,好运来……可是心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于是找朋友过来把我珍藏82年的拉菲,拿出来大口喝,呀,真香!并且唠唠嗑。

  聊着聊着,我坐在那想着,这不春天到来了,我伴随着春天那温暖的阳光和妻子还有孩子一起回到了故乡,现在恨不得立马从巴峡坐这那小小的船,看着那良辰美景,穿过巫峡,再从襄阳这座繁华城市,来到洛阳这座更繁华的城市,到达我那可爱的故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2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兴到衰的转折点。

  主要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引起的。安史之乱是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自唐玄宗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前后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矛盾所促成的,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力的矛盾。

  话说杨贵妃美若天仙,如花似玉,一倾国倾城之貌迷倒了唐明皇,唐明皇整天都把心思花在杨贵妃身上。根本无心理政,使得安禄山和史思明有机可乘,将一些地方夺了去,准备造反。唐明皇这才意识到李唐江山不保,才开始忙于朝政,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安史两人已兵戎相见,唐明皇见大事不妙,便带着他的家眷落荒而逃,朝廷中的大臣劝皇上说:“红颜祸水,若是皇上您不沉迷于美色,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陛下还是让娘娘自行了断了甫是唐朝的的大臣,在朝中听说河南河北被收复了,回到家,欣喜若狂地对吧”。唐明皇难舍难分,迫不得家人们说这个好消息,原来,已,赐给杨贵妃白绫一匹,自行了断。

  从此,唐明皇专心朝政,不久之后,便把河南河北等地收复了回来。杜甫是唐朝的大臣,在朝中听说河南河北被收复了,欣喜若狂地对家人说。原来,连家人们都知道了这个好消息。杜甫说:“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乡了,我们先从巴峡穿过巫峡,再从襄阳向洛阳”!杜甫随兴而来,作下了这首豪放无比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充分表达了杜甫的爱国之情,被誉为“杜甫生*第一快诗”。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第三小学六年级:玫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3

  公元763年,唐朝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持续了7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老百姓们在外漂泊不定的生活终于可以结束了。消息很快传遍了倖州。

  一天,杜甫正在家里写作。突然外面传来一阵欢呼声杜甫好奇地朝窗外一看,只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有的正收拾行李有的欢乐地跳舞,还有的唱起了喜庆的歌。 杜甫连忙跑出去抓住一个人便问:快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为何都这么高兴那人回答:我们的军队收复了蓟北!百姓安宁了!听了这话,杜甫顿时流下了眼泪,想到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杜甫的头脑里涌出一丝快感,但回想起自己八年的苦日子又觉得有些悲苍。杜甫赶紧回家告诉妻儿,妻子听后,脸上的忧愁全都消失了。杜甫象着了魔似的,把别人都不许摸一下的书籍都胡乱卷起,一股股地往书箱里塞。杜甫的妻子问道:你这么珍贵的书画怎么这样乱卷呢?终于可以回家了能不着急吗?

  第二天,杜甫一家人赶到了渡口,哪里的人山人海,都是赶着回家的真如回家过年一般。路上,杜甫一边喝酒一边高歌还一边流泪。终于回到家了,望着祖国的美好河山,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感到浑身格外轻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4

  有一天,杜甫正在地里干活呢,他正干着,突然间就听到了人们在喊道:“太好了,太好了,蓟北被我们收回来了,蓟北被我们收回来了。”杜甫一听,瞬间泪雨如下,因为他的故乡被收服回来了。但他不确定是不是真的,于是他就连忙三步并两步的来到了人们的前面,激动的说:“你们说的都是真的吗?”人们喊道:“还能是假的吗?那里都写着清清楚楚的那。”杜甫听了后,立刻去看看了,当确定蓟北正的备受回来了,在次泪雨如下。

  他立刻回家告诉妻子和孩子,他看见妻子和孩子以前脸上的忧愁都不见了,杜甫就想立刻回到自己的故乡,他胡乱的巴数十卷诗书装起来,他现在欢喜得快要疯了,他恨不得立刻就来到了自己的家乡前面,和自己的父母相见,他现在白天的时候一边唱歌还一边喝酒,但他以前的时候从来不怎么喝酒,但是现在自己的假象被收服了,连他都开始喝上酒了,整天笑哈哈的,好像有什么大喜事的一样的。现在正好是春天,杜甫想着:既然是春天回家乡,那么回去的路上肯定还有宜人景色来陪伴着,真是太好了。

  杜甫心想计划着:我们要先从巴峡穿过巫峡,从襄阳一直走,走到洛阳去,会我们的老家,那里肯定没有被控制着了,可以自由自在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5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王朝的军队要把蓟北收回去了,他们终于要安全了,终于要过上**安安,没有战争,没有战争的生活了。杜甫刚刚听说的时候,非常的激动,非常的感动,也非常的高兴!杜甫鼻涕一把,泪一把,都蹭到了衣服上,这时的他,心里肯定在想:啊!真是太好了!我和我的妻子终于可以过上太*的生活了。

  回到了家里,以前杜甫的妻子,都非常的发愁,因为她担心战争会夺取她家人的性命,杜甫打算回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自己的妻子,让妻子好好高兴高兴,不在让妻子发愁了。杜甫刚刚回到了家里,还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自己的妻子,可是妻子的脸上早已没了当时的样子,而是非常非常高兴的,杜甫心想:原来自己的妻子早已知道了呀。

  没有了战乱,自己的心也就*静了下来,现在,他白天唱歌的时候,肯定要喝上几口小酒,因为,他心里非常的高兴,再也不用担心自己家人的危险了!喝着喝着,杜甫渐渐地喝醉了,他想到了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了,人们非常的开心,春天的景色也非常的迷人!

  而这时,杜甫的灵魂已经出发了,然后,他的灵魂又从襄阳到达了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6

  这一天,到处弥漫着雾气,太阳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虽然是春天,可是人们却觉得花儿一点也不鲜艳。杜甫没精打采地在街上走着。此时,距离时任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已过去了八年。在这八年里,玄宗、肃宗相继离世,长安、洛阳失而复得,安禄山、史思明相继被儿子杀掉,安禄山的儿子也死了。虽然东都已被夺回,但它依然不安全。杜甫在巴中等待着叛军被消灭。

  前方出现了一个黑影,它边叫边跑:叛军的大本营------幽州已经被收复了!&原来,这是个张贴布告的骑兵。杜甫留下了兴奋的泪水。他奔向酒店,买了两大缸酒。回到家中,他告诉了家人们这个特大的好消息。家中的忧愁立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手忙脚乱的乒乓&声。好不容易收拾好家私,杜甫一摸衣服,发现它是湿的,也不知道是泪水还是汗水。他换了件衣服,走出家门,发现雾已经散了,太阳已经升至头顶。他奔向市场,买好菜,又去买了六大缸酒,请来三位好友,一起来喝酒。他们每人喝了一大缸酒,都睡着了。晚上,他们又喝了那么多酒。

  第二天,杜甫早早的起床了。他连外衣都没穿,就出去找船了。春光明媚,太阳照着小船,杜甫一家向着老家襄阳前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7

  在这一天里,杜甫还是在忧愁之中说:“安史之乱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呀,我多希望可以……”杜甫不禁流下了伤心的泪珠,忽然间,一个人从门外跑进来,对杜甫说“杜甫呀!告诉你个天大的好消息呀!剑门关已经收复蓟北了!”杜甫听到从剑门关外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因为他们已经抓住了安史叛军的老巢,初听到这个消息,杜甫仔细的追问,带着高兴、惊喜高兴得涕泪交流。“咳!咳!咳!呵!呵!呵!额!”他高兴的都咳嗽了。

  眼泪把衣裳都沾湿了,杜甫也不管干净,直接用袖子擦了脸上的眼泪。回头看看妻子和孩子,*日的忧愁已经飞到不知什么地方了,已不知跑到何处了,杜甫胡乱的卷起诗书,一下子乱的一拿,高兴的几乎要晕过去了,像一个疯子一样发狂。白日里杜甫要放声歌唱,纵情饮酒,美好的春景正好陪伴着杜甫返回故乡。

  万物复苏,大地都开始高兴地震动这,他们立刻要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在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到他的老家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8

  春天来了,小河*的野草、野花、杨柳,在春风的轻抚中,揉弄着黄眉绿眼,舒展着轻软的胳膊。当晨雾消失,太阳升起的时候,阳光洒在河面上,露出一大片红色,多像少女脸上美丽的红晕。渐渐的,河面镀上了一层金光,微风吹拂,顿时,金缎被扯成无数块小片,在河面上飘荡着……

  在林中有一位老者,身穿粗布衣,手握纸扇,愁眉紧锁,神色中有一丝忧愁,此人乃杜甫也。杜甫在林中慢慢地走着,一边走一边唉声叹气。有时还自言自语道:“唉!这几年的安史之乱不知什么时候才可以停止,家乡的亲朋好友流离失所,不知何时才可以重新团聚!”说完又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安史之乱后,兵荒马乱,老百姓们颠沛流离,忧国忧民的杜甫一直闷闷不乐。这一天,杜甫正伏案写诗,他的好友忽然跑到家里对他说:“杜兄,好消息,好消息!唐王朝的军队收复蓟北了,河南河北也已经从叛军手中夺回来了!”

  杜甫猛地抬起身来,激动地紧紧握住他好友的手问:“真的吗?是真的吗?”

  他的好友也高兴地说:“嗯,府衙门前已贴出安民告示啦!”

  杜甫连忙把妻子和儿女叫出来,告诉了她们这个好消息,妻子听到这个渴望已久的喜讯,激动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儿女高兴地拉着母亲的衣角,高兴地跳了起来,大声叫道:“太好了,太好了,我们可以回家喽!”

  杜甫胡乱卷起手中的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好友看到杜甫的样子,悄悄地离开了。杜甫一边饮酒一边放声歌唱,趁着酒意,杜甫取出地图,计划着回家的线路。他大声地对妻子说:“招呼孩子们收拾东西,我们明日就回家!”妻子看了看地图,问道:“哪一条路回家最*呀?”

  杜甫笑着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灿烂地笑着,似乎他此时此刻已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直奔洛阳,回到了家乡……一声鸟啼唤回了杜甫的思绪,他挥动毛笔,笑容可掬地写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9

  杜甫悠悠地走到街上,突然看见一边围着许多老百姓,他也围上去看了看。

  可没想到,这张皇榜上写着让杜甫期待很久的字样:"朝廷已收复蓟北"。这短短的七个字,却让杜甫读了一遍又一遍,他喃喃地说:"我不是在梦里吧,这是真的,真的!"

  这个年过半百的诗人忽然高兴得哭了出来,他急忙退出人群,转过身,不断用自己的?口擦着连绵不断的泪水,他颤颤巍巍地跑着,回到了家。

  杜甫刚刚推开门,就立刻嚷嚷起来:"你们知道吗?家乡被收复了!""真的?""是的。"妻子脸上的忧愁顿时烟霄云散,孩子就更不用说了,蹦蹦跳跳地进来,脸上似乎快成了一朵盛开的可爱鲜花。

  他们胡乱收拾着书和诗,不知道压折了多少张,揉皱了多少本,但是依然是欣喜若狂。要在*时,杜甫总会皱着眉头捡起来,心疼地修复着被揉皱,撕破的书页。他髙兴得好像变了一?人,脸上都是满满的笑意。

  欣喜若狂的杜甫迫不及待地要约朋友们分享自己心中的快乐。他们坐在高山顶上的凉亭里,吹着舒爽的 凉 风,品着美酒,就着小莱,谈得不亦乐乎。杜甫不断倾诉着自己美丽的家乡,在外如流浪者的生活,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大浪。谈着谈着,杜甫又一次落泪了。他,在层层云雾中朝着自己家乡的方向,一次又一次探寻着自己的家乡,并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家乡的民歌。他开怀畅欣,启图忘却以前的所有悲伤,这酒.让他想起了他远在他乡的好友,让他想起受苦的乡亲,更让他想起了儿时的苦难。他想立即还乡。

  他想着,似乎已经在回乡的路上。一出门,后山山花烂漫,草儿向我微笑,风儿为我送来一路的顺风,鸟儿为我唱起动人的旋律。他看到这情景,越来越想踩上故乡繁茂的草地,在那小时候的水塘边喝水,听到乡亲们的低言细语,呼吸村庄里清新的空气。

  杜甫好像乘坐着小船,飞快穿过了青翠的巴峡巫峡,来到襄阳热闹繁华的集巿,他又走了走,来到了洛阳,他激动万分,赶快乘上一条渡船,驶向家乡。朋友拍醒了杜甫,杜甫望着家乡的方向,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提笔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10篇)(扩展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作者寓居在梓州时,听到唐朝军队*定了叛乱。这个天大的喜讯时候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诗。作者“喜”是因为祖国重新得到统一,这种喜之情包含着杜甫浓浓的爱国之情。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杜甫是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课堂上第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介绍杜甫或背诵杜甫的诗,对杜甫有初步的认识。在学*第二句诗句“初闻涕泪满衣裳”时,我问学生此时的诗人流出什么样的眼泪,学生说高兴的泪,还有呢,为了了解时代背景及诗人更深处的情感,就让学生相机学*杜甫的一篇名作《春望》。教师补充当时的写作背景:杜甫被叛军抓到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诗人为这样的时局感伤的见花落泪,听到鸟声都感到心惊肉跳。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谈体会。问:诗人对花落泪,落的是什么泪?(伤心的、痛苦的、悲伤的、愤怒的泪)。学生就体会到诗人落泪不仅仅是与亲人分开,孤身一人,更是因为国家破碎,爱国的情怀表露无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也流泪了,但这次流的是高兴的、激动的泪水。应该说此时的杜甫是悲喜交集。两首诗中都写了诗人流泪,一悲一喜,但无论是悲是喜都关情——浓浓的爱国之情。让学生体会到,杜甫的伟大,是因为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有民这条主线。

  教学这首诗时,我还联系《示儿》这首诗来教学,两首诗区别在于,一是“喜”,一是“悲”。教学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围绕“喜”字展开,诗人为何而喜?让学生找找诗人“喜欲狂”的表现,抓住“即从”“穿”“直下”“向”等词体会诗人的“归心似箭”;《示儿》可围绕“悲”字展开教学,诗人因何而悲?从哪些词句中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悲伤?两首诗有着诸多的不同,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内心无比强烈的爱国之情。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写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喜讯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来体现——喜之狂示儿》则通过诗人临终前的牵挂——“但悲不见九州同”来表达——悲之切。一喜一悲,都是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1、对情感朗读的引导虽有层次,但没有很好的拓展开。

  2、课堂上的发言机会不够民主,许多学*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没有或是较少有发言的机会。

  3、学生朗诵古诗的情感不到位,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第一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应是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喜欲狂”的心情。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初浅的尝试:

  一、课前预*,了解诗人

  古今语言上的差异,生活环境的不同给学生理解古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诗中短短的56个字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如果学生不能了解杜甫当时所处的朝代背景,是难以准确理解古诗含义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采用所学到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去了解杜甫其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为理解古诗内容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这一点也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得以印证。导入新课之后,我的问题“你对杜甫了解多少”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响应。学生知道了杜甫是唐朝的伟大诗人,人称“诗圣”;知道了杜甫的成就与李白齐名,人称“李杜”;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杜甫的诗被推崇为“诗史”。

  二、围绕中心,品味诗情

  全诗因“喜”而作,包含着诗人强烈的爱国心。要让学生品读到这一点,抓住中心词是关键。诗中哪个词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心情?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欲狂。”围绕“喜欲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杜甫因何而喜?2、诗人喜欲狂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情,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补充学*了杜甫的另两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使学生了解了杜甫一家流落在外的凄惨生活,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杜甫“喜欲狂”的心情理解得更为透彻了。学生通过诗人“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等具体表现也能够认识到诗人不只因为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而喜;更为战乱*息,祖国重归统一而喜;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欲狂”里包含着诗人浓浓的爱国之情。

  整体而言,本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课堂上也有些教学环节还显得不尽人意。如,整堂课对时间的把握不够理想,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有感情诵读上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练*,朗读的形式也显得比较单一,这些问题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学本课,我力求使自己的课堂呈现出“语文味”来。

  一、让古诗沉浸在浩瀚的文化中。

  杜甫作为“诗圣”,在当时文坛中的影响可见一斑,因此让孩子亲*诗人,是我想做的第一件事。“你对杜甫了解多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工具书、文化积淀学语文,是语文课该做的事。于是学生知道了“李杜”,知道了他们的诗“各有千秋”,李的浪漫,杜的写实;知道了杜甫的“沉郁顿挫”;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

  古诗是*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让诗歌的学*沉浸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受到感染,用一诗的学*兴趣唤醒学*其他诗歌的学*兴趣,这才是我们语文学*的目的。

  二、让古诗的理解在情境中生发。

  学生在前一天预*了整首诗,对全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抓住“妻子”的音义、“涕泪”的古今异义,我就放手让学生说了,学生逐字逐句理解的时候,能差不多说到位,我就没再去“唠叨”。可课后,经提醒我知道我错了,学古诗不能满足于仅仅理解诗的意思,更不能满足于仅仅把诗句中逐字意思简单串联。比如“初闻涕泪满衣裳”学生说刚刚听到就激动得泪水沾湿了衣服。可是单单听这句话,是别扭的,是什么让诗人情绪如此反常?脱离了对杜甫曾经“悲”的感悟,摆脱了当时的情境,这样的理解是可笑的。如果学生走进情境,就不会就字论字,简单地把单个字的意思联起来说说了事。他们头脑里会出现:杜甫一听到这个好消息,高兴得手足无措,万分激动,不由任泪水沾湿了衣服!

  学古诗,学语言,学表达,作为师者,我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头脑中想像画面,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走进画面让学生利用各自的文化积淀表达诗歌的意思。这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才是有“语文味”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4

  这位老师在诗歌教学中试图作一些大胆的尝试,精细地设计学生的学*活动,比较重视学生的体验。

  课前,老师让学生写了一个片段练*,将自己听到喜讯时的情景描写出来。上课伊始,老师让学生交流所写片段,以写促读,为读杜甫这首诗作了一个情感上的铺垫,学生自己去写,自己去体验,以达到和杜甫情感的连通,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做法是别巨匠心的,但是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把写的这段话按老师所给的模式(?的消息一传来,我不禁?多想?多想?……表达我满心的愉快)改写为一首小诗就不妥当了。教师的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比较小,效果也不好。对杜甫诗歌的阅读也难以起到辅助作用,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学生读了杜甫的诗歌以后,教师又让学生把自己的诗歌和杜甫的诗进行比较分析,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这也是不妥当的,学生写的和杜甫写的没有可比性,杜甫是在在流落中听到河南河北被官军收复的胜利喜讯,极度兴奋中写下这首“生*第一快诗”的,有感而发。学生是教师为教学所需要而应命的应景之作,缺乏真情实感。而且基本的诗歌的要求也达不到。怎么好比呢?再说学生在比较中心理状态当然是觉得自己不如杜甫好,把自己放在被修正,被批判的角度,不利于学生真正读好读懂这首诗。最后教师让学生把杜甫的诗歌改为白话诗,由于教师也给了一个模式(?的消息一传来,我不禁?多想?多想,的游子啊,你)学生改写不尽人意,直白浅显,没有自己的体验。

  从上面的叙述看,教师花了很多时间在这些不恰当的写诗中,学生真正和文本对话的时间则少之又少。疏通词句的环节没有了,入情入境的吟诵少了,结合杜甫的生*和背景体悟诗的内涵意蕴被忽略了。没有了这些,诗人的博大情怀,诗人的爱国情感,诗歌的丰富内涵,学生如何能感受到呢?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本课教学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学*需要广阔的智力背景作支撑,否则学生的课堂表现只能是寸步难行。我们常常埋怨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佳,不善思考,其实问题主要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学*背景,没有体谅到学生的学*困难,我们常常是“一厢情愿”做着自以为是的工作,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我们的教学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出发,这是一条最根本的教学原则。

  本课的主要环节有:

  一、导入。杜甫作为“诗圣”,在当时文坛中的影响可见一斑,因此让孩子亲*诗人,是我想做的第一件事。“你对杜甫了解多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工具书、文化积淀学语文,是语文课该做的事。于是学生知道了“李杜”,知道了他们的诗“各有千秋”,李的浪漫,杜的写实;知道了杜甫的“沉郁顿挫”;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

  古诗是*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让诗歌的学*沉浸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受到感染,用一诗的学*兴趣唤醒学*其他诗歌的学*兴趣,这才是我们语文学*的目的。

  二、初读。这首诗的生字不多,在指名学生读的过程中,强调或纠正“涕”、“襄”等字的读音,尤其反复强调“妻子”的“子”读作第三声,而非轻声。字词的教学即使在六年级也是一项基本的目标,不可放松。

  三、解题。学生对题目的字面意思的理解也不存在多少障碍,难点是对“河南河北”的理解同今天的“河南(省)河北(省)”的区别。在理解题目的过程中,相机请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安史之乱”。

  四、会意。理解了题意,了解了背景与作者后,请学生再读诗歌,边读边思考诗歌的意思。学生读后,好像不敢举手,便请学生先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先有学生提出“白日放歌须纵酒”和“青春作伴好还乡”、关键是“放歌”、“纵酒”、“青春”等词语。许多学生也都查过工具书(课课通之类),所以,很快便扫除了理解上的障碍。接着又有学生提出“剑外忽传收蓟北”不理解。这句话有两个地名“剑外”和“蓟北”。有学生查了资料,知道“剑外”就是好“剑门关以南”,而“蓟北”就是指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地区。我对学生说在解释古诗句的时候,地名也可不解释(即“直译”),这样学生理解这句话应该没问题了。

  五、悟情。理解了第一句诗后,我没有让学生继续质疑,而是话锋一转,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收复“蓟北”的消息,来得这样突然,此时诗人杜甫的心情如何?文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情?学生很快便找出“喜欲狂”,那么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喜欲狂”呢?学生抓住“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和“白日放歌须纵酒”等诗句,体会到诗人“喜出望外”、“欣喜若狂”的心情。在学生说到“涕泪满衣裳”时,我这样追问:高兴的时候可以欢笑、放歌、纵酒,可是杜甫为什么会流泪呢?于是引导学生阅读练*册上的《春望》这首诗,这样诗中诗人的情感也就不难理解:长期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回家了,兴奋、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喜极而泣。在交流“却看妻子愁何在”这一句时,我还是引导学生同《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进行对比理解:居无定所的杜甫看着自己的妻儿是忧心忡忡;而听到唐朝的军队收复失地,一家人又可以返回家乡,安居乐业了,忧愁与烦恼就烟消云散了。在这堂课接*尾声的时候,有学生谈到了对“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的理解,我明显感到学生的理解有误,便直接指出:这两句是杜甫想象回乡的行程——(作者想)立即从巴峡穿越巫峡,顺流而下,然后从襄阳登陆直到洛阳。杜甫的家乡就在洛阳以北,从这两句可见作者的“归心似箭”。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因为有了《春望》的阅读基础以及历史背景、作者生*资料的支撑,所以虽然一开始学生对理解诗歌的内容好像有些困难,但是经过相互之间的合作讨论及教师的点拨引导,一切都迎刃而解。特别是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时,我不时地引导学生把本首诗歌的学*同《春望》相链接,学生对诗人感情悲喜转变理解真切,诗人的喜怒哀乐仿佛弥散在课堂之中。我感受到自身的神采飞扬,以及学生闪烁的目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10篇)(扩展7)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菁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有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教学设计流程

  第一教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杜甫的一首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2.出示杜甫图片。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欢迎他的到来!(生鼓掌)

  3.你了解他的生*吗?谁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同学们交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二、自学古诗,读通顺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出示诗全文)

  2.分组自学古诗。

  (1)询问学生学*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2)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提出要求: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jiaoshi/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汇报员把本组同学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3.学生汇报。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4.知识讲解: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

  5.生读诗,背诗。

  三、深读诗文,悟诗境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曾流过泪。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2.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3.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4.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5.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升诗情

  1.小结: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鼓掌)

  2.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读一读吗?

  3.出示《春望》。建议用课上总结的学*方法来学*,想想这首诗与课文的内容、主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二教时 《示儿》教学设计

  一、读通顺、背诵全诗

  1.同学们已经预*了《示儿》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读背这首充满深切爱国之情的小诗不成问题。赛一赛。

  要求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顺口的多读几遍。

  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停顿和重音提示。

  2.背诵、默写。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二、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1.给出注解,自读课文粗知诗意。 结合注释,默读《示儿》,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充,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祭(jì):祭祀。乃(nǎ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元:同原。九州:指代中国。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四、感悟诗情

  1.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去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2.读后集体交流。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五、扩写练*

  1.出示遗嘱范例,引导学生以作者的口吻写一篇遗嘱。

  2.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六、阅读拓展

  介绍陆游的两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课外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如“洛”等。

  2、掌握作者生*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3、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4、感受和学*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生*及在诗歌史的地位;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教学难点:

  感受和学*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诗圣。查看杜甫简介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了解的。

  二、检查预*

  1、指名读课文、提出读不懂的语句。(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

  “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

  这句诗讲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

  这句诗意思是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这句话讲了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这句诗讲了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内容分析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4、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课堂复*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六、课后作业

  预*“基础训练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3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了解的。

  二、检查预*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基础训练1。

  板书: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放歌须纵酒

  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4

  一、导入

  我们班级是一个书香班级,*时大家都积累了许多古诗词,你能朗诵几首表达爱国之情的古诗吗?(请你来说——《示儿》)

  《示儿》这首诗,诗人陆游在临终前因不见九州同,而感到悲伤遗憾。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同样表达爱国情感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找一找这首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2、谁来说说?你来说一说。(喜)板书:喜

  3、作者因何而喜?(剑外忽传收蓟北)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题目中的“闻”就是“听闻、听说”的意思,“官军”指唐朝的军队,“河南河北”指的是洛阳等地。

  3、接下来请你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看一看作者喜到什么程度?(喜欲狂)板书:欲狂

  4、你能表演出诗人的喜欲狂吗?(手舞足蹈、仰天大笑)

  三、品读古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喜欲狂表现在哪里呢?作者是抓住人物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一下。哪个小组说说你们找到的诗句?

  第一小组来说说。

  (你们认为“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两句诗最能表现出诗人的喜欲狂。“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须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你们小组也想来交流交流。

  (他们找到的是“初闻涕泪满衣裳”。“裳”,和*时的读音不一样,在这里是指下身穿的衣服,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当作者听到这个好消息的时候,不禁泪洒衣衫,这是高兴的'泪水,用一个词来形容——对,喜极而泣。)

  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诗——初闻涕泪满衣裳。

  作者是通过抓住人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

  还有呢?你们组来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是什么意思呢?是啊,在这美好的春天里,作者白天高歌痛饮,想到自己马上就可以启程返乡,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激动、兴奋)

  作者是通过抓住人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

  是啊,你瞧,作者连回家的路线都拟定好了。一起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他回家了吗?(没有)是啊,从巴峡到巫峡,从襄阳向洛阳,这么远的路程,他想立刻回到家,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归心似箭)好,带着作者的这种归心似箭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短短的八句诗,却传递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板书:爱国)

  四、熟读成诵

  怎样才能读好古诗?

  对,请大家带着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假如你就是杜甫,此刻,你已踏上回家的路,你想对家乡,对祖国说些什么?

  诗人的一生,颠沛流离,创作了许多广为流传的诗作,你都知道有哪些呢?(补充《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时候,诗人多么想携妻子回到洛阳,落叶归根,安度晚年,于是写下了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五、总结写法

  六、布置作业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4、拓展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感。今天我们学*古诗,那我们就来对诗。“洛阳亲友、、”“千磨万击还坚劲,、、、”“随风潜入、、、”“两个黄鹂、、、”

  1、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课题读得真好)你对大诗人杜甫有多少了解?(让学生结合课前资料介绍杜甫)

  2、(课件出示杜甫的图像)师:杜甫是唐朝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人格高尚,诗意精湛,被后人称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

  3、同学们,试想一下,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杜甫和唐朝老百姓都在渴望着什么?

  4、这样渴望八年了。忽然,传来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喜讯。这一喜讯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杜甫生*第一首快诗,读(生读题)

  二、读题,解读题意

  1、河南河北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地图,让学生了解指的是黄河**)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的喜讯。)

  2、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把胜利的喜讯告诉前来听课的老师吧!(齐读诗题)

  三、初读,弄懂诗意。

  1、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出示整首诗)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不明白的打上问号。

  2、生自由读。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随机教学:读准生词“即”“妻子”,了解意思;出示“卷“的两种读音及意思,选择这句诗中“漫卷”的正确读音。

  (2)再指名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试着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来。

  (3)齐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生提出质疑的地方,师相机理解词义:剑外 蓟北 巴峡 巫峡 襄阳洛阳(找出这些地名,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说说它们所处的省份。)(课件出示地理位置)

  5、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不要看资料)

  四、品读,感悟诗情

  1、师:古诗读了几遍,你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写这首诗时是什么心情?诗中哪个词直接告诉了你?(板书:喜欲狂)

  2、理解;什么叫“喜欲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你有遇到过让你高兴得发了狂的事吗?回忆那时的你有怎样的言行举止?20xx年有没有什么事令你高兴的?

  3、指导朗读“喜欲狂”。

  4、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找一找,诗中哪些字词令你感受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5、汇报交流:

  a.“初闻涕泪满衣裳”。

  (1)这是什么样的`泪?(激动、高兴)

  ( 2 )请你带着这种情绪读一读。

  (3)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晚年去看看。(出示课件)

  (4)又是一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诗人站在街头看着曾经繁华的长安城,如今已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出示《春望》,配乐读。

  (5)诗小结:本是百花盛开的季节,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儿的鸣叫也感到揪心。当时,诗人流的是什么样的泪?(伤心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的痛苦的泪,别离的泪,思乡的泪)

  (6)这样痛苦,伤心了8年,终于盼来了这个喜讯,这怎能不让人喜极而泣啊,读(生齐读这句)

  b.“却看妻子愁何在”。

  (1)妻子和孩子曾经有怎样的忧愁?(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贫困流离而愁,为生命时常受到威胁而愁)

  ( 2 )想象:诗人听到喜讯后会怎样告诉家人呢?

  (3)过渡:听到喜讯后的家人一扫愁云,看到此情此景,诗人又是怎样的呢?(生:“漫卷诗书喜欲狂”)

  (4)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是“喜欲狂”啊!齐读这两句。

  c.“白日放歌须纵酒”。

  (1)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是“喜欲狂”了。因为诗人听到(生:“剑外忽传收蓟北”),想象马上就要(生:“青春作伴好还乡”),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千杯万盏也不醉”。

  ( 2)男生们,端起酒杯与杜甫一起放声歌唱,尽情喝酒吧(男生唱: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女生们,你们也端起自己的酒杯,加入这支快乐的队伍吧!(唱)

  d.体会最后两行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诗人太高兴了,高兴得刚听到这个喜讯就想好了回家的路线。谁来说说诗人将要从哪出发,经过哪些地方,最终目的地在哪?(借助课件了解行走路线)

  ( 2)地图上看起来就几个厘米,但实际上那是千里之遥啊!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峻岭,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没有飞机,同学们,猜猜这一路可能走多久?多么漫长的一条路啊!

  (3)可在这里诗人却想得如此轻松,说得这样简单,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生:归心似箭),这与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4)谁来读读这两句。(语速要稍快)

  (5)是啊,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心里,故乡就在眼前, 洛阳就在眼前。(生齐读)

  (注:a-----d部分学生对诗句的品悟要随机教学)

  五、整理,叙说故事

  1.师:同学们,都说杜甫“百年歌自若,未见有知音”,我觉得今天你们都是杜甫的知音。如果把刚才你们的理解和感受写下来,那将是一篇叙事抒情文。可诗呢,浓缩的都是精华,这就是诗歌的魅力。下面请你们根据刚才的理解、品悟,再适当加些合理的想象,用第一人称,练*说说诗意,把它叙述成一个小故事。

  2.老师给你们一些帮助。(出示一段话:“唉,8年了,河南河北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啊!”我独自走在街上,唉声叹气。忽然,人们如潮水般地朝街头涌去。“发生什么事了?”我心生疑惑,又看看人们的表情--------是喜悦的!莫非……

  3、生练*后指名说说。(有时间师就总结写法)

  4、师引读:于是我心里一激动,随口吟出:(出示整首诗)

  六、再读,升华情感

  1. 诗人喜欲狂了,我们也喜欲狂了,而所有的喜悦都是因为(生:“剑外忽传收蓟北”),听到这个喜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为什么会如此高兴,这喜极而泣的“涕泪”中包含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到杜甫为人民、为国家而高兴,体会他的爱国之心)(板书:爱国)

  2.师:诗人的这一份爱国情怀激动着我的心,我相信同样也激动着你的心。因为他忧也为国,喜也为国啊!读(出示整首诗配乐朗读)

  3.练*背诵。

  七、积累,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师总结:杜甫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流传下来的也很多。这些诗内容丰富,但又明白如话,而且还洋溢着诗人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可以说是动地歌吟,感动千古。《丽人行》:描述的是杨贵妃姐妹骄奢淫逸的生活,反映了君王的昏庸,朝廷的腐败;《兵车行》是杜甫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三吏”“三别”:均是描述安史之乱时期朝廷征召军士,百姓骨肉分离的悲惨场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得到亲友的资助,在成都西郊外盖起了一草堂,后为秋风所破。许多孩子扯下茅草,耻笑杜甫。杜甫百感交集,写下这首诗。在诗中,诗人描写了本身的痛苦,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杜甫这种炽热地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相关的诗文读一读,以后开展一次“杜甫诗文交流会”,你一定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6

  一、导入新课

  1。班级同学开展诗词诵读比赛,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和大家一起进行诵读比赛。

  要求:

  (1)自由选读诗词。

  (2)读出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2。今天我们再来学*第三首表达爱国情怀的古诗,他就是诗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认真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

  2。自由古诗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2)画出读不懂的字词。

  (3)尽量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3。出示生词:

  (1)蓟北、衣裳、涕泪、襄阳。

  (2)进行多音字“裳”的古今异义学*。

  衣裳:读音:cháng古义:上衣和下衣。

  读音:shāng今义:统指衣服。

  (3)学*词语:

  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青春:指春天。

  4。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读懂诗词的`意思。

  三、感知诗歌,初步体会

  1、自由朗读古诗,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学*任务: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和韵味。

  (2)画出读不懂的字词。

  (3)试着和同桌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2、默读诗词,结合书下注释,了解诗词的意思,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批注。

  3、猜一猜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预设:

  (1)闻:听。

  (2)官军:是指王朝的军队。

  (3)收:解释为收复。

  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收复了叛军盘踞之地的喜讯。

  4、资料补充: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同中央**争夺权力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5、出示诗句: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

  (1)“涕泪”是很悲伤的意思吗?

  预设:不是,是喜极而泣。

  (2)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

  预设:喜。

  (3)为什么“涕泪满衣裳”呢?

  预设:因为听到首付消息以后的激动、欣喜。

  6、出示颔联: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1)“喜欲狂”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欣喜欲狂。是这首诗的“诗眼”。

  (2)这句诗中,作者“喜欲狂”表现在哪里?

  预设:漫卷诗书。

  (3)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预设:回望妻子和孩子,也是一扫愁云,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若狂。

  7、出示颈联: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7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对,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

  二、初读,读通顺

  1、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2号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

  (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方法来学*。

  4、交流学*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知背景

  明诗意

  喜欲狂

  爱国

  悟诗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8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并学*分析鉴赏古诗。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并学*分析鉴赏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与诗人对话,揭题读题解题意。

  1、同学们,在我国诗坛上有一位诗人与李白齐名,被尊为“诗圣”,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他是谁?你对杜甫了解多少?(交流杜甫的资料)

  能背一首他的诗吗?(交流杜甫的古诗)

  2、今天我们也来学*一首被称为杜甫“生*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齐读课题)

  3、释题: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闻”“听说”,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这种类型题目中还有。哪一个呢?(河南河北)那“河南河北”指的是哪里?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谁能连起来把课题的意思说一遍。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1、学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谁能提示大家诗中那些字的'音容易读错?(涕、子、裳、卷)指名读。生评。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2、学*一首古诗光会朗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正确理解诗句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自主学*!出示自学要求:同学们可以借助工具书由词到句理解诗意。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做上记号。

  3、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妻子、青春、白天、漫卷)

  4、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生评。

  5、把对这首诗的理解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去!(指名读、齐读)

  三、与诗篇对话,体验感悟解诗情。

  1、学*古诗,除了知道了其中的意思之外,我们还要进行品读。接下来我们就来品一品。但是在品读之前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背后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那是什么事件吗?

  (交流“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

  过渡:“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出示: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述“安史叛年十年残暴,每到一处就抢掠民财,烧毁房屋,甚至把**当作儿戏,叛军进入长安后,大抢3天,长安成了一片火海。在安禄山军队的暴行下,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镇村庄变成了一片瓦砾废墟。

  诗人杜甫为了躲避战乱,才流离失所,贫困潦倒,而且一家人的生命时常受到威胁。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所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当时的心情呢?(喜)

  2、你从哪些诗句或者词语中体会到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呢?把你的理解写在这句诗的旁边。

  预设:

  (1)初闻涕泪满衣裳。

  早上我们也学*了另外一首杜甫的名篇《春望》。“初闻涕泪”中的“泪”与《春望》中“惑时花溅泪”的“泪”有什么不一样呢?

  (板书:喜极而泣)

  教师引读诗句1、2句,这是一种喜悦的泪……这是一种悲喜交集的泪……这是一种喜极而泣的泪……

  (2)却看妻子愁何在。

  抓住“愁何在”:曾经妻子和孩子他们愁的是什么呢?

  现在好了,官军收复失地,他们不再为这些而犯愁了!齐读!

  (3)漫卷诗书喜欲狂

  对于一个酷爱读书的人来说对书定会异常珍爱,可是杜甫却是“漫卷诗书”,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像一下诗人及家人欣喜若狂的样子。

  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怎不让诗人欣喜若狂。

  (板书:欣喜若狂)指名读3、4句,生评,齐读。

  (4)白日放歌须纵酒

  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

  (板书:放歌纵酒)

  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是喜到极致,忘乎所以了。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指名读5、6句,练读,全班读。

  2、听到胜利喜讯,诗人想到了什么?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让我们看看从剑外到洛阳是怎样的千里迢迢? (课件)说说诗人回乡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从四川剑外到故乡洛阳。跨越了四川、湖北、河南三个省份,在作者看来却如此轻松,为什么?诗人思绪飞扬,他的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的洛阳。(板书:归心似箭)

  在归心似箭的杜甫看来,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教师引读7、8句),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女生齐读7、8句(到巫峡了),男生齐读(到襄阳了),全班齐读(洛阳到了)。

  3、升华情感。现在杜甫看到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息了,他终于可以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了,能不欣喜若狂吗?那么诗人只是为能重返故里而欣喜若狂吗?(板书:爱国)所以大家都称他为爱国诗人。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带着对这位爱国忧民的诗人的无比崇敬再来读诗!(配乐齐读)

  四、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懂诗人。

  1、背诵这首诗。小结学法!

  2、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9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意境。

  2.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

  教学方法:以读促悟,悟中品读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延伸导入

  课前同学们背了那么多古诗,背得那么投入,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这节课我们再来学*杜甫写的一首七言诗,也是杜集中一篇别具风神的佳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初读古诗,了解背景

  1.请同学们看书或看大屏幕自己出声读一读这首诗。

  2.交流初读后的感受,提出疑问。

  3.结合题目了解背景。

  (诗题写到了当时的一个历史事件,关于这一事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所处的境地,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课前谁搜集资料有所了解,请给大家讲一讲。)

  三、自由读诗,引发思考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试着读出诗人高兴、喜悦的.心情来。

  2.指名朗读,评价促思。

  (听了刚才同学的朗读,大家都感到这首诗的内涵没有读出来,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好呢?)

  3.学生交流独特的学*方法,教师加以肯定和点拨。

  四、研读古诗,品评赏析

  1.请同学们深入诗歌中细细读一读,品一品,对哪一两句感兴趣,就重点研读一下这两句。

  2、自由研读,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后评,评促悟的学*过程中,加深对诗文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不断提高古诗的欣赏水*。)

  五、课外研读,提高积累

  同学们学诗的兴致这样高,老师为大家再推荐杜甫写的另外一首诗歌《春望》,希望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学诗方法,好好研读一下,作为课外积累。

  六、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喜极而泣

  欣喜若狂

  忘乎所以

  归心似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0

  教学内容

  4、古诗两首

  拟 2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学*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洛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突破重、难点的过程

  一、再读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借助字典、结合书上的注释,同桌互相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学生口述句意,教师出示课件作点评和补充。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读了这首诗,你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原因是什么呢?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

  (1)如果当时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听到这种好消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心情?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5、配音,练*有感情地朗读。

  解释字意,句意,帮助学生理解这狂喜的时刻。

  精彩创意

  搜集信息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

  布置作业。

  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欲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来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札记

  教学内容

  4、古诗两首

  拟 2 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重、难点的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今天我们学*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搜集与之内容相*的诗歌进行比较。

  精彩创意

  搜集信息

  名词解释: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他的一生创作的大量的诗篇,当时的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真实的反映出来。被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高,对后世影响很大。

  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

  作业: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2.理解相关的字词

  涕泪: 妻子:

  青春: 便下:

  即: 穿:

  教学札记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1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王师”指宋朝的军队。“北定”指渡江北伐,*定金兵的进攻。“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末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还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陆游、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爱国诗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2、教学《示儿》,教师可从陆游临终遗愿导入 课题,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体会这位爱国诗人遗嘱的感人之深。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在这个基础上来读课文,对杜甫的“喜欲狂”可能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3、教学这两首诗,还是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可让学生参看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示儿》,可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从“悲”字学生可能体会到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从后一句中可能体会到诗人对收复失地寄予的无限希望。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4、这两首诗明白如话,却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这一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到。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欢喜,不仅仅是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教学时,可在学完两首诗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练*”第三题,让他们体会悲之切和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爱国之情。可让学生补充朗读几首两位诗人的其他爱国诗篇,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甫的《归雁》和《月夜》,进一步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思。

  词语注释

  示儿:告诉自己的儿子。示,告知。

  元知:本来就知道。“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

  万事空:意思是什么都不存在。

  但:只。同:统一。

  九州:中国的代称。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定:*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无忘:不要忘记。“无”通“勿”,不要。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翁,父亲。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

  初闻:刚刚听到。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指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这里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初闻——忽闻 无忘——勿忘 放歌——高歌

  却看——再看 即—就

  二、反义词

  无忘——忘掉 不见——只见 悲——喜 无——有

  三、多音、多义字

  难句解析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两句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两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这两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4、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两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诗人身在樟州,心已回到故乡。“即从”“便下”“穿”“向”这些富于时间紧促性和行为跳跃性的词语联系起来,势如飘风。

  课后题解

  思考·练*2

  (1)但悲:只感到悲伤;九州同:全中国统一。

  死去元知万事空:本来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妻子:妻子和孩子;喜欲狂:高兴得要发狂。

  却看妻子愁何在:再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思考·练*3

  不同。《示儿》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表达了因祖国由战乱到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文章结构

  《示儿》是七言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讲究对仗。

  全文翻译

  《示儿》:人死去原知道万事皆空,只悲痛没亲见南北一统。南宋大军哪天北伐将中原*定,祭祀莫忘把喜讯告诉你父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忽然听说唐朝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刚听到这消息时我的眼泪湿透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白日里我要喝着酒放声歌唱,春天美好的景物伴随我回家。立即就要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襄阳,回到洛阳。

  学*要点

  1.了解两首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4.学*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文章导读

  这两首古诗抒发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示儿》是南宋大诗人陆游临终时作的诗,相当于遗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兵败自杀,诗人听到官军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胜利消息后,十分欢快,便写下了这首爱国的诗篇。

  中心思想

  《示儿》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教学设计示例

  15 古诗两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

  (四)理解诗意

  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五)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

  (六)总结全诗

  1.说一说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七)背诵这首诗

  (八)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附: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在理解每个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背诵并默写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这首诗明白如画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难点: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具学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揭题,知背景。

  1、师语:

  在我国唐朝,有一位被称为“诗圣”的伟大诗人,他是谁?大家对他了解多少?(生简介)谁能背诵一下他的诗?

  2、知背景,释题。

  让我们来看一下杜甫晚年的遭遇吧!(师简介)板书课题,读题,释题。

  二、初读诗,读通顺。

  1、课件范读全诗。

  2、生自由读诗。

  3、点生读,并进行评价,纠正字音:妻子(qízǐ)不读(qīzi),漫卷(mànjuǎn)

  三、细读诗,明诗意。

  1、小组自学:弄懂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全班交流。

  3、出示课件,读一读,演一演。

  四、品读,悟诗情。

  1、诗中有一个词最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大家能找到吗?(喜欲狂)

  a、诗人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祖国重归统一,人民可免受战乱之苦。)

  b、明明是喜讯,为什么诗人还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以悲衬喜)

  扩展一: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理解“漫卷诗书”。(以乱衬喜)

  诗人视书如命,此时却一改初衷,漫卷诗书,为何?

  3、诗人“喜欲狂“还表现按在哪儿?(放歌、纵酒)

  4、“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是四个地名,涉及四川、湖北、河南三省,相隔路途遥远,诗人却只用四个词语连接起来,再加上“即、便”二字,让人感觉如何?(归心似箭)

  扩展二:李白《早发白帝城》

  5、小结: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五、实践活动: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情感。

  六、快乐作业:

  1、给古诗配画。

  2、想象此诗情境,叙说故事。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

  忽传 却看 放歌

  初闻 漫卷 纵酒

  即从……穿……

  便下……向……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3

  一、讲书。(约10分钟)

  首先,用启发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X息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接着,给学生简述诗中出现的六个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之后我说:“诗人在区区的56字小诗中,连用六个地名,丝毫不觉堆砌,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最后,与学生讲“妻子”,明确古代的“妻子”是指“老婆孩子”,与现的“妻子’的含义完全不同。“古诗往往一字即一义,不要把诗中的单音词当作复合双音词,这是我们读古诗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崔学古说:“与少年讲书,最忌诵述讲章。”(《檀儿丛书录要·少学》)

  二、读书。(约10分钟)

  要求学生正身端坐,音正腔圆地将这首诗读五遍,在读的过程中,仔细体味“忽传”、“初闻”、‘都看”、“漫卷”、“即从”、“便下”的涵义,使其千载如见诗人于仓促间欲哭之状。

  〔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象山语录)〕

  三、抄书。(约10分钟)

  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工工整整地抄写此诗,边抄边思,潜心琢磨,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明快的.语言、激越的旋律。同时,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陈光地说:“见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溶村集》〕

  四、背书。(约10分钟)

  学生当堂“声高而缓”背诵杜诗,背会为止。这样训练,一方面能加强学生语感体验,另一方面有脱落讹误之处,能了然于耳。

  [唐彪说:“凡学生背书,必使其声高而缓。”《父师善诱法》]

  〔这节课我是老老实实上的,我的主导是务实强本,返建归真。何评“实”何谓“本”何谓“璞”何谓“真”‘有真意,去粉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教学规律办事之谓也。语文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文的教学和训练。语文课如果离开“讲、读、抄、背”,搞一些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东西,那只能是占道旁门。我们讲改革,什么是改革我认为,一是继承,二是借鉴,三是创新。传统语文教学中有些经验是符合语文学*规律的,我们的任务是将其吸取过来并加以革故鼎新,这是前进而不是倒退。我想,语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4

  教学内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生*第一首快诗”。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抒发了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极度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热烈感情。诗中突出地抒发了一个“喜”字,从闻喜讯,到流喜泪、观喜容、呈喜态、唱喜歌、思喜归、无处不喜。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借助注释,结合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风格。

  3. 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设计理念

  以读、诵为主线,层层深入,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课堂教学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聊聊诗人,导入新课

  1.简介诗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安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

  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的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2.简介时代背景,揭课题。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以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

  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写的这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读读古诗,整洁体感知。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全班正音,注意蓟念“jì”,涕念“tì”

  3.再读古诗,指导学生接古诗的音韵与节奏,读好每一句全班齐读。

  三、自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悟诗意。

  (1)学生回忆交流弄懂古诗诗意的方法。(结合注释,反复读中理解,联系插图,发挥想象,串联词义等。)

  (2)请同学综合运用以上方法,默读弄清诗意,不理解的可以打上“?”。

  (3)同桌相互合作,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全诗大意:在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乍听到这个消息,止不住的泪水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愁颜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禁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纵情饮酒,明媚的.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走巴峡穿巫峡,然后经襄阳,直奔那旧都洛阳。)

  (1)教师评价。(注意侧重学生把握文意的能力,重点评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遣词造句的精当。)

  (2)带着对诗文的理解齐读古诗。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导学生想象全诗意境。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结合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诗人听到“收蓟北”时,有何感受?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教师相机小结:“初闻涕泪满衣裳”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时,自然想到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当看到亲人们都不在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板书:忽传 收蓟北

  初闻 涕泪

  愁何在

  喜欲狂

  (2)你还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教师相机小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人喜悦情感的第三

  次爆发。诗人像小孩一样欢乐得手舞足蹈还不尽兴,还需要“放歌纵酒”才能把喜情抒尽。“白日放歌”纵酒,不是借酒消愁,而是以酒助兴;今日之高歌,不是长歌当哭,而是快乐地歌唱。他恨不得立即归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正是诗人归心似箭的真实写照。“穿”、“下”二字,贴切、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想象中在险峡穿行疾驰与出峡后顺流而下的畅快之情。全诗用了好些地名,如“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等,因为贯穿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并不使人感到丝毫的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的真切,这是诗人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

  板书:白日放歌

  青春作伴

  巴峡——巫峡

  襄阳——洛阳

  3. 指导学生诵读全诗,读出诗人喜悦的心情。

  4. 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五、感悟方法,拓展延伸

  1.这首诗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四两行,五、六两行讲究对仗。这里,“却看妻子愁何在”与“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酒”与“青春作伴好还乡”,对仗十分工整,有极其贴切自然。

  2.根据诗意,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短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5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進*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㈡初读,了解大意

  1、正确朗读诗

  ①在预*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㈢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㈣联系生活,激情练笔

  ㈤学一带一

  ㈥指导课外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10篇)(扩展8)

——小学语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小学语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设计思想]

  按照初读诗句,品读诗句,感情朗读的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中蕴含的感情。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同喜同悲。读中悟情,读中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从而构建本色的语文课堂。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课件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出示课件杜甫简介)

  2、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第一快诗他就是出示课题(课件出现课题)

  二、初读诗。

  1、齐读课题、解题。(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过渡

  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

  ②听录音朗读(出示课件录音朗读)

  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④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三、理解诗的大意

  1、小组讨论

  2、交流理解诗意

  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悟诗情

  1、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出示课件思考、讨论)

  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课件出示这几句话)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

  ①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

  ②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③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会想到些什么?

  ④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出示七句话课件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

  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读

  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

  四、渲染主题

  1、诗人喜欲狂的背后是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让学生感情朗读全诗(回到课件录音朗读)

  五、课外拓展

  过渡: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家共赏。(出示课件,古诗欣赏)

  让学生读古诗欣赏。

  六、总结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年来,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小学语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认识“蓟、涕、襄”三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涕、巫”两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以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一)杜甫是孩子们很熟悉的诗人,我们以前都读过他的哪些诗?(《绝句》《江畔独步寻花》等)

  (二)杜甫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的反映,被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公元763年,当时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在四川,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这是杜甫“生*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二、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抽读古诗,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再读古诗,读准诗句的节奏

  三、理解诗句意思。

  (一)通过找诗中的地名,让生更多的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

  1、这首诗很特别,它里面出现了好多的地名,请孩子们将诗句中出现的地名圈出来。(河南、河北、剑外、蓟北、巴峡、巫峡)

  2、这些地名都在哪些地方呢?

  (二)找出诗中古今变化很大的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1、河北河南与我们今天的河北省、河南省是不一样的

  2、请孩子们找出诗中哪些词与今天的意思不同。

  3、引导学生理解“涕泪、衣裳、妻子、青春”的意思,并读准多音字“裳”。

  4、借助理解的字词理解句意后,再读古诗。

  (三)抓住“喜”字,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或者词,说明作者当时的心情。(喜)

  2、默读古诗,用横线勾出能体现诗人“喜”的词句。

  3、诗人为什么会那么高兴?诗人既然被称为“诗史”,那就让我们从作者的诗里寻找答案吧。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诗人写于公元757年的《春望》,写于公元759年的《石壕吏》,写于公元761年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交流:你从这几首诗里读出了些什么?这个时候,诗人听到了蓟北收复的消息,兴奋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背诵古诗。

  四、拓展安史之乱*复后,诗人就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了吗?读一读诗人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两首古诗《登岳阳楼》《登高》,思考:从这两首古诗里,你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情感?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请孩子们自己下来以后收集资料,寻找答案。

  小学语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在理解每个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背诵并默写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这首诗明白如画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难点: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具学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揭题,知背景。

  1、师语:

  在我国唐朝,有一位被称为“诗圣”的伟大诗人,他是谁?大家对他了解多少?(生简介)谁能背诵一下他的诗?

  2、知背景,释题。

  让我们来看一下杜甫晚年的遭遇吧!(师简介)板书课题,读题,释题。

  二、初读诗,读通顺。

  1、课件范读全诗。

  2、生自由读诗。

  3、点生读,并进行评价,纠正字音:妻子(qízǐ)不读(qīzi),漫卷(mànjuǎn)

  三、细读诗,明诗意。

  1、小组自学:弄懂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全班交流。

  3、出示课件,读一读,演一演。

  四、品读,悟诗情。

  1、诗中有一个词最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大家能找到吗?(喜欲狂)

  a、诗人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祖国重归统一,人民可免受战乱之苦。)

  b、明明是喜讯,为什么诗人还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以悲衬喜)

  扩展一: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理解“漫卷诗书”。(以乱衬喜)

  诗人视书如命,此时却一改初衷,漫卷诗书,为何?

  3、诗人“喜欲狂“还表现按在哪儿?(放歌、纵酒)

  4、“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是四个地名,涉及四川、湖北、河南三省,相隔路途遥远,诗人却只用四个词语连接起来,再加上“即、便”二字,让人感觉如何?(归心似箭)

  扩展二:李白《早发白帝城》

  5、小结: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五、实践活动: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情感。

  六、快乐作业:

  1、给古诗配画。

  2、想象此诗情境,叙说故事。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

  忽传 却看 放歌

  初闻 漫卷 纵酒

  即从……穿……

  便下……向……

  小学语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学设计 4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進*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㈡初读,了解大意

  1、正确朗读诗

  ①在预*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㈢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㈣联系生活,激情练笔

  ㈤学一带一

  ㈥指导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诗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诵读诗文。

  3、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4、鉴赏诗作。

  教法与学法指导:

  诵读法、知人论世、鉴赏

  教材分析:

  1、重点: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体悟作者爱国情怀。

  2、难点:走进诗人情感世界,鉴赏诗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唐诗是中国文化瑰宝,在其中闪烁着两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今天我们就要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一下他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

  二、与诗人对话

  1、请学生介绍杜甫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字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并称“李杜”,其作品大多沉郁顿挫,有“诗史”职称,最著名的作品“三吏”、“三别”。

  2、介绍写作背景

  1)指名背诵《望岳》并说说诗作中所表达的作者的志趣。

  25岁的杜甫,踌躇满志,对政治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信心,但现实总是残酷,应试不第的杜甫只能四处行卷,望能遇见伯乐,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小官职,却又遇到了“安史之乱”,看到国家破碎,人民受苦,作者留下伤心的眼泪,写下《春望》一诗。

  2)学生背诵《春望》,感受作者忧国忧民情怀。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直攻长安、洛阳,原本繁华的都市成了杳无人烟、杂草丛生的荒地,诗人也曾被虏,逃出后带着妻儿一路逃亡到四川,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饱尝战争带来的痛苦,本是“家有田园在东京”却无家可归;在锦江畔,茅屋为秋风所破;在梓州“记拙无衣食,途穷丈友生”,但这位伟大的诗人,无时无刻不在盼望“长令宇宙新”,所以,当他听到唐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惊喜的洪流一发冲开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写下了“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与作品对话

  1、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体会感情基调。

  “生*第一首快诗”,“快”字何意?

  快乐,欢快,轻快,明快,畅快……本诗的基调应该是欢快的。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裳cháng,古代多为单音节词,“衣”为上衣,“裳”为下裙,男女都能穿着。现代汉语中“衣裳”为一个词,“裳”字要念轻声。

  3)、教师范读。

  4)、全班齐读。

  2、你从哪儿读出了“快”意?

  “忽传”、“初闻”:消息来的突然,喜悦显得猛烈,作者想到八年来的痛苦、别离、相思、仇恨、国难、民苦将随着唐军的胜利而结束,忍不住老泪纵横,喜极而泣(板书)。

  “却看”、“漫卷”:诗人喜悦,自然先到相随多年的妻儿,于是回头看,妻儿脸上的愁云早已烟消云散,全家溢满了喜悦的气氛,诗人也无心看书,随意卷起书卷,与家人一同欢呼。妻儿的喜悦更加重了作者内心的喜悦,欣喜若狂(板书)。

  “放歌”、“纵酒”: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于是52岁饱经沧桑的诗人狂饮高歌,想象着与家人在美好春光的陪伴下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尾联: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原本漫长的路程,弹指间就到达,可见作者身在梓州,心已回到故乡了,可见其归心似箭。诗人用字高度准确,如“穿”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

  3、诗人仅仅是为了个人漂泊、苦难的结束而“喜欲狂”吗?

  诗人为自己喜,更为国家而喜、为百姓而喜。“安史之乱”结束,支离破碎的山河得以收复统一,人民不再流离失所,国民都可以休养生息,这喜悦是国家的喜悦,是人民的喜悦。全诗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齐读

  四、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1、学生根据以学过的鉴赏方法,再读诗歌,结合自己的理解,鉴赏诗作。

  学生鉴赏成果展示:

  1)作者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时期,他既见证了唐代的繁荣,又目睹了在战争的硝烟下艰苦生活的人民,面对这一幕幕的转变,面对与他有着同样逃亡漂泊命运的人民,他高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喊出了他的忧国忧民,从“安史之乱”到763年春,历经了整整八个春秋,终于迎来了唐军大捷的消息,这怎能不让人民兴奋?不让作者“喜欲狂”呢?此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伤早已从作者心头散去,脸上洋溢的是无以言表的欢乐,是热泪纵横的喜悦,于是,作者“生*第一首快诗”诞生了。——陆丽廷

  2)杜甫写的诗大多沉郁顿挫、雄浑悲怆,为国忧、为民愁。而这首诗却是“杜甫生*第一首快诗”,充满了无限喜悦之情,喜从何来?多年战乱,本以为国家将亡,却忽然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便难以一直内心的欣喜,因而老泪纵横、心飞故乡。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喜”,这正是为了国家而喜,现在看来,似乎作者的种种情感都是因国而起,其爱国之情有多深沉已经显而易见了。——林陆*

  2、补充鉴赏《登岳阳楼》,说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用一句话评价诗人(总结)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五、作业

  背诵全诗

  鉴赏诗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