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菁华6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

  一、导入新课

  1。班级同学开展诗词诵读比赛,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和大家一起进行诵读比赛。

  要求:

  (1)自由选读诗词。

  (2)读出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2。今天我们再来学*第三首表达爱国情怀的古诗,他就是诗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认真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

  2。自由古诗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2)画出读不懂的字词。

  (3)尽量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3。出示生词:

  (1)蓟北、衣裳、涕泪、襄阳。

  (2)进行多音字“裳”的古今异义学*。

  衣裳:读音:cháng古义:上衣和下衣。

  读音:shāng今义:统指衣服。

  (3)学*词语:

  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青春:指春天。

  4。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读懂诗词的意思。

  三、感知诗歌,初步体会

  1、自由朗读古诗,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学*任务: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和韵味。

  (2)画出读不懂的字词。

  (3)试着和同桌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2、默读诗词,结合书下注释,了解诗词的意思,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批注。

  3、猜一猜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预设:

  (1)闻:听。

  (2)官军:是指王朝的军队。

  (3)收:解释为收复。

  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收复了叛军盘踞之地的喜讯。

  4、资料补充:

  安史之乱:是*唐朝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同中央*争夺权力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5、出示诗句: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

  (1)“涕泪”是很悲伤的'意思吗?

  预设:不是,是喜极而泣。

  (2)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

  预设:喜。

  (3)为什么“涕泪满衣裳”呢?

  预设:因为听到首付消息以后的激动、欣喜。

  6、出示颔联: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1)“喜欲狂”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欣喜欲狂。是这首诗的“诗眼”。

  (2)这句诗中,作者“喜欲狂”表现在哪里?

  预设:漫卷诗书。

  (3)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预设:回望妻子和孩子,也是一扫愁云,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若狂。

  7、出示颈联: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唐代诗人韩愈曾写过的一句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出示)这句诗写了唐代两个伟大的诗人,李是——李白,称为“诗仙”,杜是——杜甫,称为“诗圣”。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于世,放射出万丈光芒。再一起读。

2、杜甫(板书)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一生苦多乐少,他的诗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以深沉、愁苦为主要特色,因此,他还被称为“苦难诗人”。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是他生*第一首快诗。(板书)什么是快诗,就是描写快乐心情的诗,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生齐读)

闻:听说,官军: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指黄河的南面和北面。河南洛阳就是杜甫的家乡。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

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诗人在什么地方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诗人怎么会在四川呢?在这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请看大屏幕,借助一段文字作个简单的了解。

3、八年了,诗人听说官军收复了失地,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

4、诗人究竟是如何的激动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16页,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做上记号。

二、 初读诗歌

1、认读词语。

2、指名读诗?(读得正确、流利)

三、精读诗歌

1、诗人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时,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来读一读诗的第一句。这一句里出现了两个地名,是“剑外”和“蓟北”,“剑外”指的是剑门关以南的地主,在现在的四川,四川对于杜甫来说是遥远的异乡。“蓟北”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着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得到了重新统一,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天大的喜讯。

“忽”是忽然,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意想不到,以至于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就是刚刚听说,“涕泪”就是眼泪。诗人泪流满面,都沾湿了衣服。可见诗人多么激动!谁来读读这句诗。

诗人为何如此激动?为何涕泪满衣裳呢?让我们看看八年战乱诗人的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吧。一起来看一首古诗(课件)一齐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战乱开始,诗人背景离乡,逃离了家园。他在逃难的路上,曾被叛军抓获,被囚禁在长安,长达七年之久,深受战争之苦,这首诗是他被禁长安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你借助诗文的解释,好好读读,好好想想,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最新教案设计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难受。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生1:诗人的泪是痛苦的泪。

师: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痛苦的泪。

生2:是悲伤怨恨的泪。

师: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悲伤怨恨的泪。

生3:是思念亲人的泪。

师: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相思的泪。

生4:是怀念家乡的泪。

生5: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

师: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那是国破家亡的泪。

师:八年里,诗人流的泪可多了,经历的苦难可多了。那是苦难诗的苦难经历。

八年的漂泊,两千多个日子的颠沛流离,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此时的泪又是什么样的泪啊?(高兴、激动)这就叫喜极而泣(板书)指名读。

评点:诗人真是万分激动。

再读:已经高兴到了极点。一齐读。

2、哭过之后,诗人回头看了看家人?谁来读读第二句。却看:回头看。妻子指的是谁?(妻子和儿女)“愁何在”是没有了一丝忧愁。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诗人的喜。用诗中的词就是“喜欲狂”,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欣喜若狂”。(板书)

一向爱书如命,读书破万卷的杜甫,此时,居然“漫卷诗书”,“漫卷诗书”是什么意思?(胡乱地卷起诗书),可见诗人真的是“喜欲狂”,谁来读读这句诗?

收复了蓟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破碎的山河得到了统一,意味着老百姓们能家人团聚,不必妻离子散,诗人能不欣喜若狂吗?一起读。

3、喜极而泣、欣喜若狂的杜甫,还要做些什么?谁来读第三句。

“白日”指什么?(大白天)放歌是(放声歌唱),纵酒是(纵情喝酒)青春指的是(明丽的春天)。

现在的杜甫已经52岁了,白发苍苍。他在大白天里又是唱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剑外忽传收蓟北,是因为他看到了——妻子愁何在,是因为他想到了——青春作伴好还乡。此刻的他真是“喜欲狂”啊!一齐读。

在这阳春三月里,有谁将和杜甫作伴还乡呢?(美丽的春景,用诗句来说,就是“青春作伴”、家人)

饱受战争之苦,漂泊他乡的紧紧是他们一家人吗?(还有无数远离家乡、漂泊异乡的人们)他们都要在明媚的春光里重归故里,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放歌吧。读。

4、在歌声和美酒中,诗人的心已飞到了还乡的路上。谁来读最后一句。

这句诗中出现了4个地名,哪4个?

这是诗人的回家路线,他从剑外起程,到巴峡坐船,穿过地形狭窄的巫峡,顺长江而下,抵达襄阳,再由陆路到达洛阳。这回乡的路是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谁来读?

“即”是什么意思?(立即)此时,杜甫的心已经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迫不及待、非常思念家乡、激动、兴奋)这就叫“归心似箭”。谁再读?

杜甫的好朋友李白曾有一句诗和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早发白帝城》后两句。*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漫漫旅途中,诗人把千里迢迢回乡的路想象成眨眼即到。女生读。

诗人的心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千山万水算什么,千里迢迢算什么。故乡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男生读。

5、今天,我们随着诗歌,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与杜甫同悲同喜。谁来完整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到这儿,你觉得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爱国、忧国忧民)

所以,当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竟会喜极而泣、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指板书)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第一首快诗。让我们和欣喜若狂的诗人一起放歌吧!读。

这仅仅是杜甫一个人的喜悦吗?一家人的喜悦吗?而是国家之大喜,百姓之大喜。让我们和千千万万个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最新教案设计

6、请同学们自由地背一背这首古诗。

7、杜甫回到故乡以后,是否过上了安宁幸福的生活呢?是否过上了他日夜期盼的美好时光呢?课后,请同学们搜索杜甫的诗读一读,好好体会,杜甫为什么被称成为苦难诗人。

板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极而泣 杜甫 苦难诗人

欣喜若狂 快诗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3

  一、导入

  我们班级是一个书香班级,*时大家都积累了许多古诗词,你能朗诵几首表达爱国之情的古诗吗?(请你来说——《示儿》)

  《示儿》这首诗,诗人陆游在临终前因不见九州同,而感到悲伤遗憾。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同样表达爱国情感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找一找这首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2、谁来说说?你来说一说。(喜)板书:喜

  3、作者因何而喜?(剑外忽传收蓟北)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题目中的“闻”就是“听闻、听说”的意思,“官军”指唐朝的军队,“河南河北”指的是洛阳等地。

  3、接下来请你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看一看作者喜到什么程度?(喜欲狂)板书:欲狂

  4、你能表演出诗人的喜欲狂吗?(手舞足蹈、仰天大笑)

  三、品读古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喜欲狂表现在哪里呢?作者是抓住人物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一下。哪个小组说说你们找到的诗句?

  第一小组来说说。

  (你们认为“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两句诗最能表现出诗人的喜欲狂。“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须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你们小组也想来交流交流。

  (他们找到的是“初闻涕泪满衣裳”。“裳”,和*时的读音不一样,在这里是指下身穿的衣服,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当作者听到这个好消息的时候,不禁泪洒衣衫,这是高兴的泪水,用一个词来形容——对,喜极而泣。)

  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诗——初闻涕泪满衣裳。

  作者是通过抓住人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

  还有呢?你们组来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是什么意思呢?是啊,在这美好的春天里,作者白天高歌痛饮,想到自己马上就可以启程返乡,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激动、兴奋)

  作者是通过抓住人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

  是啊,你瞧,作者连回家的路线都拟定好了。一起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他回家了吗?(没有)是啊,从巴峡到巫峡,从襄阳向洛阳,这么远的路程,他想立刻回到家,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归心似箭)好,带着作者的这种归心似箭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短短的八句诗,却传递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板书:爱国)

  四、熟读成诵

  怎样才能读好古诗?

  对,请大家带着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假如你就是杜甫,此刻,你已踏上回家的路,你想对家乡,对祖国说些什么?

  诗人的一生,颠沛流离,创作了许多广为流传的诗作,你都知道有哪些呢?(补充《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时候,诗人多么想携妻子回到洛阳,落叶归根,安度晚年,于是写下了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五、总结写法

  六、布置作业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4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王师”指宋朝的军队。“北定”指渡江北伐,*定金兵的进攻。“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末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还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陆游、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爱国诗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2、教学《示儿》,教师可从陆游临终遗愿导入 课题,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体会这位爱国诗人遗嘱的感人之深。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在这个基础上来读课文,对杜甫的“喜欲狂”可能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3、教学这两首诗,还是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可让学生参看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示儿》,可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从“悲”字学生可能体会到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从后一句中可能体会到诗人对收复失地寄予的无限希望。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4、这两首诗明白如话,却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这一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到。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欢喜,不仅仅是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教学时,可在学完两首诗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练*”第三题,让他们体会悲之切和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爱国之情。可让学生补充朗读几首两位诗人的其他爱国诗篇,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甫的《归雁》和《月夜》,进一步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思。

  词语注释

  示儿:告诉自己的儿子。示,告知。

  元知:本来就知道。“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

  万事空:意思是什么都不存在。

  但:只。同:统一。

  九州:*的代称。古代把*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

  定:*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无忘:不要忘记。“无”通“勿”,不要。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翁,父亲。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

  初闻:刚刚听到。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指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这里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初闻——忽闻 无忘——勿忘 放歌——高歌

  却看——再看 即—就

  二、反义词

  无忘——忘掉 不见——只见 悲——喜 无——有

  三、多音、多义字

  难句解析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两句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两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这两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4、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两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诗人身在樟州,心已回到故乡。“即从”“便下”“穿”“向”这些富于时间紧促性和行为跳跃性的词语联系起来,势如飘风。

  课后题解

  思考·练*2

  (1)但悲:只感到悲伤;九州同:全*统一。

  死去元知万事空:本来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是为看不见全*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妻子:妻子和孩子;喜欲狂:高兴得要发狂。

  却看妻子愁何在:再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思考·练*3

  不同。《示儿》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表达了因祖国由战乱到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文章结构

  《示儿》是七言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讲究对仗。

  全文翻译

  《示儿》:人死去原知道万事皆空,只悲痛没亲见南北一统。南宋大军哪天北伐将中原*定,祭祀莫忘把喜讯告诉你父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忽然听说唐朝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刚听到这消息时我的眼泪湿透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白日里我要喝着酒放声歌唱,春天美好的景物伴随我回家。立即就要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襄阳,回到洛阳。

  学*要点

  1.了解两首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4.学*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文章导读

  这两首古诗抒发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示儿》是南宋大诗人陆游临终时作的诗,相当于遗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兵败自杀,诗人听到官军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胜利消息后,十分欢快,便写下了这首爱国的诗篇。

  中心思想

  《示儿》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教学设计示例

  15 古诗两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

  (四)理解诗意

  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五)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

  (六)总结全诗

  1.说一说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七)背诵这首诗

  (八)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附: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5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有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教学设计流程

  第一教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杜甫的一首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2.出示杜甫图片。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欢迎他的到来!(生鼓掌)

  3.你了解他的生*吗?谁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同学们交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二、自学古诗,读通顺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出示诗全文)

  2.分组自学古诗。

  (1)询问学生学*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2)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提出要求: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jiaoshi/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汇报员把本组同学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3.学生汇报。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4.知识讲解: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

  5.生读诗,背诗。

  三、深读诗文,悟诗境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曾流过泪。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2.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3.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4.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5.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升诗情

  1.小结: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鼓掌)

  2.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读一读吗?

  3.出示《春望》。建议用课上总结的学*方法来学*,想想这首诗与课文的内容、主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二教时 《示儿》教学设计

  一、读通顺、背诵全诗

  1.同学们已经预*了《示儿》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读背这首充满深切爱国之情的小诗不成问题。赛一赛。

  要求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顺口的多读几遍。

  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停顿和重音提示。

  2.背诵、默写。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二、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1.给出注解,自读课文粗知诗意。 结合注释,默读《示儿》,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充,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祭(jì):祭祀。乃(nǎ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元:同原。九州:指代*。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四、感悟诗情

  1.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去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2.读后集体交流。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五、扩写练*

  1.出示遗嘱范例,引导学生以作者的口吻写一篇遗嘱。

  2.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六、阅读拓展

  介绍陆游的两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课外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6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对,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

  二、初读,读通顺

  1、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2号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

  (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方法来学*。

  4、交流学*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知背景

  明诗意

  喜欲狂

  爱国

  悟诗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菁华6篇)扩展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菁华6篇)(扩展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菁华6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了解的。

  二、检查预*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2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有选择地讲述,不必讲这么多)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放课文录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 告乃翁

  蓟北 襄阳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

  (五)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在学生的质疑中相机指导理解诗句)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soft/ 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掌握。 (让学生在读诗句中理解,不必逐个讲解)

  九州同:古代把*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队。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六)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让学生带着预*中的问题去读诗。边读边想

  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七)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3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对,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

  二、初读,读通顺

  1、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2号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

  (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方法来学*。

  4、交流学*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4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了解的。

  二、检查预*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学*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5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有选择地讲述,不必讲这么多)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xx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放课文录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 告乃翁

  蓟北 襄阳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

  (五)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在学生的质疑中相机指导理解诗句)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soft/ 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掌握。 (让学生在读诗句中理解,不必逐个讲解)

  九州同:古代把*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队。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六)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让学生带着预*中的问题去读诗。边读边想

  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七)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6

  教学内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生*第一首快诗”。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抒发了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极度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热烈感情。诗中突出地抒发了一个“喜”字,从闻喜讯,到流喜泪、观喜容、呈喜态、唱喜歌、思喜归、无处不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风格。

  3.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设计理念

  以读、诵为主线,层层深入,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课堂教学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聊聊诗人,导入新课

  1.简介诗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安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

  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的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2.简介时代背景,揭课题。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以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

  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写的这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读读古诗,整洁体感知。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全班正音,注意蓟念“jì”,涕念“tì”

  3.再读古诗,指导学生接古诗的音韵与节奏,读好每一句全班齐读。

  三、自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悟诗意。

  (1)学生回忆交流弄懂古诗诗意的方法。(结合注释,反复读中理解,联系插图,发挥想象,串联词义等。)

  (2)请同学综合运用以上方法,默读弄清诗意,不理解的可以打上“?”

  (3)同桌相互合作,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全诗大意:在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乍听到这个消息,止不住的泪水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愁颜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禁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纵情饮酒,明媚的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走巴峡穿巫峡,然后经襄阳,直奔那旧都洛阳。)

  (1)教师评价。(注意侧重学生把握文意的能力,重点评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遣词造句的精当。)

  (2)带着对诗文的理解齐读古诗。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导学生想象全诗意境。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结合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诗人听到“收蓟北”时,有何感受?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教师相机小结:“初闻涕泪满衣裳”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时,自然想到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当看到亲人们都不在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板书: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

  愁何在

  喜欲狂

  (2)你还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教师相机小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人喜悦情感的第三次爆发。诗人像小孩一样欢乐得手舞足蹈还不尽兴,还需要“放歌纵酒”才能把喜情抒尽。“白日放歌”纵酒,不是借酒消愁,而是以酒助兴;今日之高歌,不是长歌当哭,而是快乐地歌唱。他恨不得立即归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正是诗人归心似箭的真实写照。“穿”、“下”二字,贴切、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想象中在险峡穿行疾驰与出峡后顺流而下的畅快之情。全诗用了好些地名,如“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等,因为贯穿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并不使人感到丝毫的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的真切,这是诗人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

  板书:白日放歌

  青春作伴

  巴峡——巫峡

  襄阳——洛阳

  3.指导学生诵读全诗,读出诗人喜悦的心情。

  4.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五、感悟方法,拓展延伸

  1.这首诗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四两行,五、六两行讲究对仗。这里,“却看妻子愁何在”与“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酒”与“青春作伴好还乡”,对仗十分工整,有极其贴切自然。

  2.根据诗意,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短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菁华6篇)(扩展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 (菁华3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1

  这天,杜甫写诗累了,出去散散心,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他找了一片草地,坐下来休息一下,养养神。

  突然,有几个乡亲向杜甫这儿奔来,他们看起来很开心,面带笑容,其中有一个村民说道:“杜大诗人,刚才我们路过城门口,看到了一张告示,蓟北被官军收复了!”那个乡亲的声音掩盖不了激动和兴奋。

  杜甫听了,高兴地蹦了起来,他激动地问:“真的吗?我是不是在做梦?”说着,他猛地捏了下自己的手,生疼生疼,他大叫道:“啊!太好啦!”他急忙跟着乡亲们告别了一下,然后奔跑回家,他要把这天大的好消息告诉自己的夫人和孩子。

  刚回到家,他喊道:“夫人,孩儿,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蓟北被官兵……收复啦!”说着,他激动的泪水便流了下来。

  夫人和孩子听了,原本的忧愁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笑容。一家人抱在了一起,涕泪都洒满了衣襟,开心地都跳了起来。

  诗人来到书桌前,把还没写完的诗稿随手一卷,往旁边一扔。

  他眉开眼笑,手舞足蹈起来,高兴地都快要发狂了,他恨不得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全世界!

  正在这时,夫人对诗人说:“老爷,这个消息让我又惊又喜,太开心了,我这就去做几个小菜,烫壶好酒,咱们好好庆祝一下!”

  诗人听了,连叫“好—-”!

  不一会儿,夫人就已经准备好了小菜和美酒。一家人坐下来庆祝,诗人端着酒杯,说道:“夫人,我么也是老夫老妻了,谢谢你陪伴了我这么多年,我敬你!”说完,就“咕噜咕噜”地将就一饮而尽。

  夫人很感动,和诗人聊起了陈年往事……

  聊着聊着,诗人歌唱歌唱了起来,心情很舒畅。诗人心想:今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我何不趁着这美好时光,回到家乡呢?

  于是,他把想法告诉了爱妻和孩子,她们也很赞同。诗人已经迫不及待了。夫人快速整理好包袱,一家人准备回家喽!

  他们来到码头,乘上了船。这船从巴峡东下,穿过巫峡,顺流而下。

  这一路的风景都很美:大树翠绿翠绿的,鸟儿在枝头欢快地唱歌。蝴蝶、蜻蜓在花间欢快地飞舞、嬉戏。微风一吹,传来阵阵花香,还有树叶发出的“沙沙”的`声音,很美妙,很动听。

  但是,诗人却无心欣赏,一心想回家。过了襄阳,诗人便直奔故乡洛阳。回到家乡的感觉真好!

  正在这时,诗人杜甫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便脱口而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2

  我是杜甫,由于外敌入侵,许多地方落入敌手,老家也已失守。我迫于无奈, 在外漂泊多年。

  今日我在城门口观看榜文时,意外的看到了一条喜报:大唐的`官军已经收复了安史之乱叛军的总部——河南河北。我一看,眼泪顿时如同山沟中的清泉一样涌了出来。因为这里有我的故乡,自从被敌军占领后,我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我多想再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与我的父老乡亲团聚呀。

  我赶紧跑回家,告诉我的妻子和儿女这个好消息,他们的忧愁马上就消失得

  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笑。我们决定立刻出发,回到我日思夜想的故乡去。妻子马上回屋收拾行李,孩子们则欢天喜地的跑到外面撒欢。而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随意的翻阅,时不时又仰天大笑, 高兴得仿佛要疯了,嘴里还胡乱地唱着歌。这时,我忽然想到自己藏在井中的老酒还没怎么喝,于是我赶紧把它捞出来,就要喝的时候,想到:不如回到老家之后,和亲戚朋友大吃一顿 ,那不是更好吗?想到这里,我和妻子恨不得生出翅膀,马上就走。

  临行前,我又向这个生活了多年的地方看了看,只见天空晴朗,艳阳高照, 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于是我们趁着这温暖的春风,朝洛阳走去。

  我们先从巴峡坐船到了巫峡,从襄阳走向了洛阳。看到了被战火摧毁成满目狼藉的洛阳城,我有感而发,从包里取出笔、墨、纸、砚,写下了一路的心理历程 。

  正是: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既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3

  一天下午,杜甫正在书房里看书,突然听见窗外有许多人在谈论藓北被收复的消息,杜甫听了又高兴又怀疑,就连忙跑了出去想问个究竟,可是路人已经走了。

  杜甫突然想起自己的几个朋友今天刚刚从蓟北回来,他便到这些朋友家一一拜访,朋友们给了杜甫同样的回答:“今天早上,朝廷的军队把被叛军占领了八年的蓟北收复了。” 杜甫也顾不上是在朋友家里,滚滚的热泪从眼眶里流了出来,滴在了衣服上,把衣裳都给湿透了。

  杜甫顾不上擦干眼泪就跑回了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他们听了个个眉开眼笑,多年积聚在脸上的愁容也不见了。杜甫胡乱卷起书稿,因为太高兴了,所以就象发狂了一样。

  在这美好的日子里,他要放声高歌,他还想喝酒,喝个一醉方休。趁着明媚的春光,杜甫要回他八年末回的家乡,回家的路线都想好了,先走水路,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就来到了襄阳,再上岸走陆路就可以回到家乡洛阳了。

  想到这里,杜甫有感而发,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藓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菁华6篇)(扩展3)

——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作者寓居在梓州时,听到唐朝军队*定了叛乱。这个天大的喜讯时候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诗。作者“喜”是因为祖国重新得到统一,这种喜之情包含着杜甫浓浓的爱国之情。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杜甫是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课堂上第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介绍杜甫或背诵杜甫的诗,对杜甫有初步的认识。在学*第二句诗句“初闻涕泪满衣裳”时,我问学生此时的诗人流出什么样的眼泪,学生说高兴的泪,还有呢,为了了解时代背景及诗人更深处的情感,就让学生相机学*杜甫的一篇名作《春望》。教师补充当时的写作背景:杜甫被叛军抓到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诗人为这样的时局感伤的见花落泪,听到鸟声都感到心惊肉跳。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谈体会。问:诗人对花落泪,落的是什么泪?(伤心的、痛苦的、悲伤的、愤怒的泪)。学生就体会到诗人落泪不仅仅是与亲人分开,孤身一人,更是因为国家破碎,爱国的情怀表露无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也流泪了,但这次流的是高兴的、激动的泪水。应该说此时的杜甫是悲喜交集。两首诗中都写了诗人流泪,一悲一喜,但无论是悲是喜都关情——浓浓的爱国之情。让学生体会到,杜甫的伟大,是因为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有民这条主线。

  教学这首诗时,我还联系《示儿》这首诗来教学,两首诗区别在于,一是“喜”,一是“悲”。教学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围绕“喜”字展开,诗人为何而喜?让学生找找诗人“喜欲狂”的表现,抓住“即从”“穿”“直下”“向”等词体会诗人的“归心似箭”;《示儿》可围绕“悲”字展开教学,诗人因何而悲?从哪些词句中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悲伤?两首诗有着诸多的不同,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内心无比强烈的爱国之情。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写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喜讯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来体现——喜之狂。《示儿》则通过诗人临终前的牵挂——“但悲不见九州同”来表达——悲之切。一喜一悲,都是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1、对情感朗读的引导虽有层次,但没有很好的拓展开。

  2、课堂上的发言机会不够民主,许多学*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没有或是较少有发言的机会。

  3、学生朗诵古诗的情感不到位,这需

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2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清人蒲起龙称为杜甫的`“生*第一首快诗”,充分体现了作者听到收复失地蓟北后的欣喜若狂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在教学时,我注重指导他们读准字音,如“蓟北”的“蓟(jì)”,“涕泪”的“涕(tì)”, “漫卷”的“卷(juǎn)”;尤其是“衣裳”的“裳(cháng)”, “妻子”的“子(zǐ)”,与*时的朗读*惯有差异。

  教学全诗时,我抓住“喜欲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体会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整首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情的词语是哪一个?引导学生自读、寻找“喜欲狂”。那么,作者为什么“喜欲狂”?哪些词能体现作者的“喜欲狂”?“喜欲狂”之后,作者想到些什么?又增添了什么样的心情?学生通过自读、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等方式,一步步理解诗的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最后,请学生扮演杜甫一家进行表演,抓住杜甫的动作,如“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放歌”“纵酒”体现作者的心情。

  反思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一、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站让孩子们先了解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他们自然就能理解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重大意义了。

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作者寓居在梓州时,听到唐朝军队*定了叛乱。这个天大的喜讯时候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诗。作者“喜”是因为祖国重新得到统一,这种喜之情包含着杜甫浓浓的爱国之情。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杜甫是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课堂上第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介绍杜甫或背诵杜甫的诗,对杜甫有初步的认识。在学*第二句诗句“初闻涕泪满衣裳”时,我问学生此时的诗人流出什么样的眼泪,学生说高兴的泪,还有呢,为了了解时代背景及诗人更深处的情感,就让学生相机学*杜甫的一篇名作《春望》。教师补充当时的写作背景:杜甫被叛军抓到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诗人为这样的时局感伤的见花落泪,听到鸟声都感到心惊肉跳。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谈体会。问:诗人对花落泪,落的是什么泪?(伤心的、痛苦的、悲伤的、愤怒的泪)。学生就体会到诗人落泪不仅仅是与亲人分开,孤身一人,更是因为国家破碎,爱国的情怀表露无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也流泪了,但这次流的是高兴的、激动的泪水。应该说此时的杜甫是悲喜交集。两首诗中都写了诗人流泪,一悲一喜,但无论是悲是喜都关情——浓浓的爱国之情。让学生体会到,杜甫的伟大,是因为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有民这条主线。

  教学这首诗时,我还联系《示儿》这首诗来教学,两首诗区别在于,一是“喜”,一是“悲”。教学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围绕“喜”字展开,诗人为何而喜?让学生找找诗人“喜欲狂”的表现,抓住“即从”“穿”“直下”“向”等词体会诗人的“归心似箭”;《示儿》可围绕“悲”字展开教学,诗人因何而悲?从哪些词句中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悲伤?两首诗有着诸多的不同,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内心无比强烈的爱国之情。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写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喜讯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来体现——喜之狂。《示儿》则通过诗人临终前的牵挂——“但悲不见九州同”来表达——悲之切。一喜一悲,都是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1、对情感朗读的引导虽有层次,但没有很好的拓展开。

  2、课堂上的发言机会不够民主,许多学*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没有或是较少有发言的机会。

  3、学生朗诵古诗的情感不到位,这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菁华6篇)(扩展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菁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有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教学设计流程

  第一教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杜甫的一首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2.出示杜甫图片。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欢迎他的到来!(生鼓掌)

  3.你了解他的生*吗?谁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同学们交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二、自学古诗,读通顺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出示诗全文)

  2.分组自学古诗。

  (1)询问学生学*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2)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提出要求: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jiaoshi/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汇报员把本组同学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3.学生汇报。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4.知识讲解: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

  5.生读诗,背诗。

  三、深读诗文,悟诗境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曾流过泪。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2.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3.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4.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5.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升诗情

  1.小结: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鼓掌)

  2.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读一读吗?

  3.出示《春望》。建议用课上总结的学*方法来学*,想想这首诗与课文的内容、主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二教时 《示儿》教学设计

  一、读通顺、背诵全诗

  1.同学们已经预*了《示儿》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读背这首充满深切爱国之情的小诗不成问题。赛一赛。

  要求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顺口的多读几遍。

  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停顿和重音提示。

  2.背诵、默写。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二、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1.给出注解,自读课文粗知诗意。 结合注释,默读《示儿》,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充,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祭(jì):祭祀。乃(nǎ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元:同原。九州:指代中国。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四、感悟诗情

  1.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去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2.读后集体交流。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五、扩写练*

  1.出示遗嘱范例,引导学生以作者的口吻写一篇遗嘱。

  2.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六、阅读拓展

  介绍陆游的两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课外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如“洛”等。

  2、掌握作者生*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3、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4、感受和学*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生*及在诗歌史的地位;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教学难点:

  感受和学*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诗圣。查看杜甫简介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了解的。

  二、检查预*

  1、指名读课文、提出读不懂的语句。(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

  “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

  这句诗讲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

  这句诗意思是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这句话讲了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这句诗讲了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内容分析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4、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课堂复*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六、课后作业

  预*“基础训练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3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了解的。

  二、检查预*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基础训练1。

  板书: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放歌须纵酒

  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4

  一、导入

  我们班级是一个书香班级,*时大家都积累了许多古诗词,你能朗诵几首表达爱国之情的古诗吗?(请你来说——《示儿》)

  《示儿》这首诗,诗人陆游在临终前因不见九州同,而感到悲伤遗憾。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同样表达爱国情感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找一找这首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2、谁来说说?你来说一说。(喜)板书:喜

  3、作者因何而喜?(剑外忽传收蓟北)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题目中的“闻”就是“听闻、听说”的意思,“官军”指唐朝的军队,“河南河北”指的是洛阳等地。

  3、接下来请你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看一看作者喜到什么程度?(喜欲狂)板书:欲狂

  4、你能表演出诗人的喜欲狂吗?(手舞足蹈、仰天大笑)

  三、品读古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喜欲狂表现在哪里呢?作者是抓住人物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一下。哪个小组说说你们找到的诗句?

  第一小组来说说。

  (你们认为“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两句诗最能表现出诗人的喜欲狂。“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须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你们小组也想来交流交流。

  (他们找到的是“初闻涕泪满衣裳”。“裳”,和*时的读音不一样,在这里是指下身穿的衣服,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当作者听到这个好消息的时候,不禁泪洒衣衫,这是高兴的'泪水,用一个词来形容——对,喜极而泣。)

  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诗——初闻涕泪满衣裳。

  作者是通过抓住人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

  还有呢?你们组来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是什么意思呢?是啊,在这美好的春天里,作者白天高歌痛饮,想到自己马上就可以启程返乡,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激动、兴奋)

  作者是通过抓住人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

  是啊,你瞧,作者连回家的路线都拟定好了。一起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他回家了吗?(没有)是啊,从巴峡到巫峡,从襄阳向洛阳,这么远的路程,他想立刻回到家,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归心似箭)好,带着作者的这种归心似箭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短短的八句诗,却传递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板书:爱国)

  四、熟读成诵

  怎样才能读好古诗?

  对,请大家带着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假如你就是杜甫,此刻,你已踏上回家的路,你想对家乡,对祖国说些什么?

  诗人的一生,颠沛流离,创作了许多广为流传的诗作,你都知道有哪些呢?(补充《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时候,诗人多么想携妻子回到洛阳,落叶归根,安度晚年,于是写下了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五、总结写法

  六、布置作业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4、拓展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感。今天我们学*古诗,那我们就来对诗。“洛阳亲友、、”“千磨万击还坚劲,、、、”“随风潜入、、、”“两个黄鹂、、、”

  1、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课题读得真好)你对大诗人杜甫有多少了解?(让学生结合课前资料介绍杜甫)

  2、(课件出示杜甫的图像)师:杜甫是唐朝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人格高尚,诗意精湛,被后人称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

  3、同学们,试想一下,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杜甫和唐朝老百姓都在渴望着什么?

  4、这样渴望八年了。忽然,传来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喜讯。这一喜讯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杜甫生*第一首快诗,读(生读题)

  二、读题,解读题意

  1、河南河北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地图,让学生了解指的是黄河**)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的喜讯。)

  2、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把胜利的喜讯告诉前来听课的老师吧!(齐读诗题)

  三、初读,弄懂诗意。

  1、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出示整首诗)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不明白的打上问号。

  2、生自由读。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随机教学:读准生词“即”“妻子”,了解意思;出示“卷“的两种读音及意思,选择这句诗中“漫卷”的正确读音。

  (2)再指名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试着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来。

  (3)齐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生提出质疑的地方,师相机理解词义:剑外 蓟北 巴峡 巫峡 襄阳洛阳(找出这些地名,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说说它们所处的省份。)(课件出示地理位置)

  5、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不要看资料)

  四、品读,感悟诗情

  1、师:古诗读了几遍,你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写这首诗时是什么心情?诗中哪个词直接告诉了你?(板书:喜欲狂)

  2、理解;什么叫“喜欲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你有遇到过让你高兴得发了狂的事吗?回忆那时的你有怎样的言行举止?20xx年有没有什么事令你高兴的?

  3、指导朗读“喜欲狂”。

  4、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找一找,诗中哪些字词令你感受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5、汇报交流:

  a.“初闻涕泪满衣裳”。

  (1)这是什么样的`泪?(激动、高兴)

  ( 2 )请你带着这种情绪读一读。

  (3)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晚年去看看。(出示课件)

  (4)又是一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诗人站在街头看着曾经繁华的长安城,如今已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出示《春望》,配乐读。

  (5)诗小结:本是百花盛开的季节,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儿的鸣叫也感到揪心。当时,诗人流的是什么样的泪?(伤心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的痛苦的泪,别离的泪,思乡的泪)

  (6)这样痛苦,伤心了8年,终于盼来了这个喜讯,这怎能不让人喜极而泣啊,读(生齐读这句)

  b.“却看妻子愁何在”。

  (1)妻子和孩子曾经有怎样的忧愁?(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贫困流离而愁,为生命时常受到威胁而愁)

  ( 2 )想象:诗人听到喜讯后会怎样告诉家人呢?

  (3)过渡:听到喜讯后的家人一扫愁云,看到此情此景,诗人又是怎样的呢?(生:“漫卷诗书喜欲狂”)

  (4)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是“喜欲狂”啊!齐读这两句。

  c.“白日放歌须纵酒”。

  (1)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是“喜欲狂”了。因为诗人听到(生:“剑外忽传收蓟北”),想象马上就要(生:“青春作伴好还乡”),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千杯万盏也不醉”。

  ( 2)男生们,端起酒杯与杜甫一起放声歌唱,尽情喝酒吧(男生唱: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女生们,你们也端起自己的酒杯,加入这支快乐的队伍吧!(唱)

  d.体会最后两行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诗人太高兴了,高兴得刚听到这个喜讯就想好了回家的路线。谁来说说诗人将要从哪出发,经过哪些地方,最终目的地在哪?(借助课件了解行走路线)

  ( 2)地图上看起来就几个厘米,但实际上那是千里之遥啊!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峻岭,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没有飞机,同学们,猜猜这一路可能走多久?多么漫长的一条路啊!

  (3)可在这里诗人却想得如此轻松,说得这样简单,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生:归心似箭),这与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4)谁来读读这两句。(语速要稍快)

  (5)是啊,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心里,故乡就在眼前, 洛阳就在眼前。(生齐读)

  (注:a-----d部分学生对诗句的品悟要随机教学)

  五、整理,叙说故事

  1.师:同学们,都说杜甫“百年歌自若,未见有知音”,我觉得今天你们都是杜甫的知音。如果把刚才你们的理解和感受写下来,那将是一篇叙事抒情文。可诗呢,浓缩的都是精华,这就是诗歌的魅力。下面请你们根据刚才的理解、品悟,再适当加些合理的想象,用第一人称,练*说说诗意,把它叙述成一个小故事。

  2.老师给你们一些帮助。(出示一段话:“唉,8年了,河南河北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啊!”我独自走在街上,唉声叹气。忽然,人们如潮水般地朝街头涌去。“发生什么事了?”我心生疑惑,又看看人们的表情--------是喜悦的!莫非……

  3、生练*后指名说说。(有时间师就总结写法)

  4、师引读:于是我心里一激动,随口吟出:(出示整首诗)

  六、再读,升华情感

  1. 诗人喜欲狂了,我们也喜欲狂了,而所有的喜悦都是因为(生:“剑外忽传收蓟北”),听到这个喜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为什么会如此高兴,这喜极而泣的“涕泪”中包含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到杜甫为人民、为国家而高兴,体会他的爱国之心)(板书:爱国)

  2.师:诗人的这一份爱国情怀激动着我的心,我相信同样也激动着你的心。因为他忧也为国,喜也为国啊!读(出示整首诗配乐朗读)

  3.练*背诵。

  七、积累,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师总结:杜甫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流传下来的也很多。这些诗内容丰富,但又明白如话,而且还洋溢着诗人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可以说是动地歌吟,感动千古。《丽人行》:描述的是杨贵妃姐妹骄奢淫逸的生活,反映了君王的昏庸,朝廷的腐败;《兵车行》是杜甫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三吏”“三别”:均是描述安史之乱时期朝廷征召军士,百姓骨肉分离的悲惨场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得到亲友的资助,在成都西郊外盖起了一草堂,后为秋风所破。许多孩子扯下茅草,耻笑杜甫。杜甫百感交集,写下这首诗。在诗中,诗人描写了本身的痛苦,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杜甫这种炽热地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相关的诗文读一读,以后开展一次“杜甫诗文交流会”,你一定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6

  一、导入新课

  1。班级同学开展诗词诵读比赛,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和大家一起进行诵读比赛。

  要求:

  (1)自由选读诗词。

  (2)读出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2。今天我们再来学*第三首表达爱国情怀的古诗,他就是诗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认真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

  2。自由古诗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2)画出读不懂的字词。

  (3)尽量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3。出示生词:

  (1)蓟北、衣裳、涕泪、襄阳。

  (2)进行多音字“裳”的古今异义学*。

  衣裳:读音:cháng古义:上衣和下衣。

  读音:shāng今义:统指衣服。

  (3)学*词语:

  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青春:指春天。

  4。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读懂诗词的`意思。

  三、感知诗歌,初步体会

  1、自由朗读古诗,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学*任务: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和韵味。

  (2)画出读不懂的字词。

  (3)试着和同桌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2、默读诗词,结合书下注释,了解诗词的意思,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批注。

  3、猜一猜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预设:

  (1)闻:听。

  (2)官军:是指王朝的军队。

  (3)收:解释为收复。

  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收复了叛军盘踞之地的喜讯。

  4、资料补充: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同中央**争夺权力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5、出示诗句: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

  (1)“涕泪”是很悲伤的意思吗?

  预设:不是,是喜极而泣。

  (2)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

  预设:喜。

  (3)为什么“涕泪满衣裳”呢?

  预设:因为听到首付消息以后的激动、欣喜。

  6、出示颔联: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1)“喜欲狂”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欣喜欲狂。是这首诗的“诗眼”。

  (2)这句诗中,作者“喜欲狂”表现在哪里?

  预设:漫卷诗书。

  (3)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预设:回望妻子和孩子,也是一扫愁云,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若狂。

  7、出示颈联: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7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对,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

  二、初读,读通顺

  1、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2号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

  (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方法来学*。

  4、交流学*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知背景

  明诗意

  喜欲狂

  爱国

  悟诗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8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并学*分析鉴赏古诗。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并学*分析鉴赏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与诗人对话,揭题读题解题意。

  1、同学们,在我国诗坛上有一位诗人与李白齐名,被尊为“诗圣”,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他是谁?你对杜甫了解多少?(交流杜甫的资料)

  能背一首他的诗吗?(交流杜甫的古诗)

  2、今天我们也来学*一首被称为杜甫“生*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齐读课题)

  3、释题: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闻”“听说”,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这种类型题目中还有。哪一个呢?(河南河北)那“河南河北”指的是哪里?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谁能连起来把课题的意思说一遍。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1、学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谁能提示大家诗中那些字的'音容易读错?(涕、子、裳、卷)指名读。生评。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2、学*一首古诗光会朗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正确理解诗句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自主学*!出示自学要求:同学们可以借助工具书由词到句理解诗意。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做上记号。

  3、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妻子、青春、白天、漫卷)

  4、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生评。

  5、把对这首诗的理解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去!(指名读、齐读)

  三、与诗篇对话,体验感悟解诗情。

  1、学*古诗,除了知道了其中的意思之外,我们还要进行品读。接下来我们就来品一品。但是在品读之前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背后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那是什么事件吗?

  (交流“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

  过渡:“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出示: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述“安史叛年十年残暴,每到一处就抢掠民财,烧毁房屋,甚至把**当作儿戏,叛军进入长安后,大抢3天,长安成了一片火海。在安禄山军队的暴行下,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镇村庄变成了一片瓦砾废墟。

  诗人杜甫为了躲避战乱,才流离失所,贫困潦倒,而且一家人的生命时常受到威胁。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所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当时的心情呢?(喜)

  2、你从哪些诗句或者词语中体会到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呢?把你的理解写在这句诗的旁边。

  预设:

  (1)初闻涕泪满衣裳。

  早上我们也学*了另外一首杜甫的名篇《春望》。“初闻涕泪”中的“泪”与《春望》中“惑时花溅泪”的“泪”有什么不一样呢?

  (板书:喜极而泣)

  教师引读诗句1、2句,这是一种喜悦的泪……这是一种悲喜交集的泪……这是一种喜极而泣的泪……

  (2)却看妻子愁何在。

  抓住“愁何在”:曾经妻子和孩子他们愁的是什么呢?

  现在好了,官军收复失地,他们不再为这些而犯愁了!齐读!

  (3)漫卷诗书喜欲狂

  对于一个酷爱读书的人来说对书定会异常珍爱,可是杜甫却是“漫卷诗书”,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像一下诗人及家人欣喜若狂的样子。

  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怎不让诗人欣喜若狂。

  (板书:欣喜若狂)指名读3、4句,生评,齐读。

  (4)白日放歌须纵酒

  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

  (板书:放歌纵酒)

  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是喜到极致,忘乎所以了。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指名读5、6句,练读,全班读。

  2、听到胜利喜讯,诗人想到了什么?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让我们看看从剑外到洛阳是怎样的千里迢迢? (课件)说说诗人回乡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从四川剑外到故乡洛阳。跨越了四川、湖北、河南三个省份,在作者看来却如此轻松,为什么?诗人思绪飞扬,他的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的洛阳。(板书:归心似箭)

  在归心似箭的杜甫看来,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教师引读7、8句),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女生齐读7、8句(到巫峡了),男生齐读(到襄阳了),全班齐读(洛阳到了)。

  3、升华情感。现在杜甫看到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息了,他终于可以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了,能不欣喜若狂吗?那么诗人只是为能重返故里而欣喜若狂吗?(板书:爱国)所以大家都称他为爱国诗人。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带着对这位爱国忧民的诗人的无比崇敬再来读诗!(配乐齐读)

  四、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懂诗人。

  1、背诵这首诗。小结学法!

  2、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9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意境。

  2.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

  教学方法:以读促悟,悟中品读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延伸导入

  课前同学们背了那么多古诗,背得那么投入,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这节课我们再来学*杜甫写的一首七言诗,也是杜集中一篇别具风神的佳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初读古诗,了解背景

  1.请同学们看书或看大屏幕自己出声读一读这首诗。

  2.交流初读后的感受,提出疑问。

  3.结合题目了解背景。

  (诗题写到了当时的一个历史事件,关于这一事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所处的境地,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课前谁搜集资料有所了解,请给大家讲一讲。)

  三、自由读诗,引发思考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试着读出诗人高兴、喜悦的.心情来。

  2.指名朗读,评价促思。

  (听了刚才同学的朗读,大家都感到这首诗的内涵没有读出来,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好呢?)

  3.学生交流独特的学*方法,教师加以肯定和点拨。

  四、研读古诗,品评赏析

  1.请同学们深入诗歌中细细读一读,品一品,对哪一两句感兴趣,就重点研读一下这两句。

  2、自由研读,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后评,评促悟的学*过程中,加深对诗文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不断提高古诗的欣赏水*。)

  五、课外研读,提高积累

  同学们学诗的兴致这样高,老师为大家再推荐杜甫写的另外一首诗歌《春望》,希望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学诗方法,好好研读一下,作为课外积累。

  六、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喜极而泣

  欣喜若狂

  忘乎所以

  归心似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0

  教学内容

  4、古诗两首

  拟 2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学*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洛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突破重、难点的过程

  一、再读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借助字典、结合书上的注释,同桌互相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学生口述句意,教师出示课件作点评和补充。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读了这首诗,你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原因是什么呢?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

  (1)如果当时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听到这种好消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心情?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5、配音,练*有感情地朗读。

  解释字意,句意,帮助学生理解这狂喜的时刻。

  精彩创意

  搜集信息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

  布置作业。

  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欲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来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札记

  教学内容

  4、古诗两首

  拟 2 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重、难点的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今天我们学*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搜集与之内容相*的诗歌进行比较。

  精彩创意

  搜集信息

  名词解释: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他的一生创作的大量的诗篇,当时的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真实的反映出来。被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高,对后世影响很大。

  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

  作业: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2.理解相关的字词

  涕泪: 妻子:

  青春: 便下:

  即: 穿:

  教学札记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1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王师”指宋朝的军队。“北定”指渡江北伐,*定金兵的进攻。“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末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还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陆游、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爱国诗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2、教学《示儿》,教师可从陆游临终遗愿导入 课题,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体会这位爱国诗人遗嘱的感人之深。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在这个基础上来读课文,对杜甫的“喜欲狂”可能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3、教学这两首诗,还是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可让学生参看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示儿》,可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从“悲”字学生可能体会到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从后一句中可能体会到诗人对收复失地寄予的无限希望。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4、这两首诗明白如话,却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这一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到。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欢喜,不仅仅是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教学时,可在学完两首诗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练*”第三题,让他们体会悲之切和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爱国之情。可让学生补充朗读几首两位诗人的其他爱国诗篇,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甫的《归雁》和《月夜》,进一步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思。

  词语注释

  示儿:告诉自己的儿子。示,告知。

  元知:本来就知道。“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

  万事空:意思是什么都不存在。

  但:只。同:统一。

  九州:中国的代称。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定:*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无忘:不要忘记。“无”通“勿”,不要。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翁,父亲。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

  初闻:刚刚听到。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指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这里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初闻——忽闻 无忘——勿忘 放歌——高歌

  却看——再看 即—就

  二、反义词

  无忘——忘掉 不见——只见 悲——喜 无——有

  三、多音、多义字

  难句解析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两句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两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这两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4、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两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诗人身在樟州,心已回到故乡。“即从”“便下”“穿”“向”这些富于时间紧促性和行为跳跃性的词语联系起来,势如飘风。

  课后题解

  思考·练*2

  (1)但悲:只感到悲伤;九州同:全中国统一。

  死去元知万事空:本来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妻子:妻子和孩子;喜欲狂:高兴得要发狂。

  却看妻子愁何在:再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思考·练*3

  不同。《示儿》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表达了因祖国由战乱到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文章结构

  《示儿》是七言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讲究对仗。

  全文翻译

  《示儿》:人死去原知道万事皆空,只悲痛没亲见南北一统。南宋大军哪天北伐将中原*定,祭祀莫忘把喜讯告诉你父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忽然听说唐朝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刚听到这消息时我的眼泪湿透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白日里我要喝着酒放声歌唱,春天美好的景物伴随我回家。立即就要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襄阳,回到洛阳。

  学*要点

  1.了解两首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4.学*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文章导读

  这两首古诗抒发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示儿》是南宋大诗人陆游临终时作的诗,相当于遗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兵败自杀,诗人听到官军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胜利消息后,十分欢快,便写下了这首爱国的诗篇。

  中心思想

  《示儿》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教学设计示例

  15 古诗两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

  (四)理解诗意

  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五)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

  (六)总结全诗

  1.说一说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七)背诵这首诗

  (八)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附: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在理解每个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背诵并默写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这首诗明白如画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难点: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具学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揭题,知背景。

  1、师语:

  在我国唐朝,有一位被称为“诗圣”的伟大诗人,他是谁?大家对他了解多少?(生简介)谁能背诵一下他的诗?

  2、知背景,释题。

  让我们来看一下杜甫晚年的遭遇吧!(师简介)板书课题,读题,释题。

  二、初读诗,读通顺。

  1、课件范读全诗。

  2、生自由读诗。

  3、点生读,并进行评价,纠正字音:妻子(qízǐ)不读(qīzi),漫卷(mànjuǎn)

  三、细读诗,明诗意。

  1、小组自学:弄懂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全班交流。

  3、出示课件,读一读,演一演。

  四、品读,悟诗情。

  1、诗中有一个词最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大家能找到吗?(喜欲狂)

  a、诗人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祖国重归统一,人民可免受战乱之苦。)

  b、明明是喜讯,为什么诗人还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以悲衬喜)

  扩展一: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理解“漫卷诗书”。(以乱衬喜)

  诗人视书如命,此时却一改初衷,漫卷诗书,为何?

  3、诗人“喜欲狂“还表现按在哪儿?(放歌、纵酒)

  4、“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是四个地名,涉及四川、湖北、河南三省,相隔路途遥远,诗人却只用四个词语连接起来,再加上“即、便”二字,让人感觉如何?(归心似箭)

  扩展二:李白《早发白帝城》

  5、小结: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五、实践活动: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情感。

  六、快乐作业:

  1、给古诗配画。

  2、想象此诗情境,叙说故事。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

  忽传 却看 放歌

  初闻 漫卷 纵酒

  即从……穿……

  便下……向……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3

  一、讲书。(约10分钟)

  首先,用启发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X息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接着,给学生简述诗中出现的六个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之后我说:“诗人在区区的56字小诗中,连用六个地名,丝毫不觉堆砌,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最后,与学生讲“妻子”,明确古代的“妻子”是指“老婆孩子”,与现的“妻子’的含义完全不同。“古诗往往一字即一义,不要把诗中的单音词当作复合双音词,这是我们读古诗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崔学古说:“与少年讲书,最忌诵述讲章。”(《檀儿丛书录要·少学》)

  二、读书。(约10分钟)

  要求学生正身端坐,音正腔圆地将这首诗读五遍,在读的过程中,仔细体味“忽传”、“初闻”、‘都看”、“漫卷”、“即从”、“便下”的涵义,使其千载如见诗人于仓促间欲哭之状。

  〔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象山语录)〕

  三、抄书。(约10分钟)

  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工工整整地抄写此诗,边抄边思,潜心琢磨,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明快的.语言、激越的旋律。同时,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陈光地说:“见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溶村集》〕

  四、背书。(约10分钟)

  学生当堂“声高而缓”背诵杜诗,背会为止。这样训练,一方面能加强学生语感体验,另一方面有脱落讹误之处,能了然于耳。

  [唐彪说:“凡学生背书,必使其声高而缓。”《父师善诱法》]

  〔这节课我是老老实实上的,我的主导是务实强本,返建归真。何评“实”何谓“本”何谓“璞”何谓“真”‘有真意,去粉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教学规律办事之谓也。语文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文的教学和训练。语文课如果离开“讲、读、抄、背”,搞一些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东西,那只能是占道旁门。我们讲改革,什么是改革我认为,一是继承,二是借鉴,三是创新。传统语文教学中有些经验是符合语文学*规律的,我们的任务是将其吸取过来并加以革故鼎新,这是前进而不是倒退。我想,语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4

  教学内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生*第一首快诗”。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抒发了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极度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热烈感情。诗中突出地抒发了一个“喜”字,从闻喜讯,到流喜泪、观喜容、呈喜态、唱喜歌、思喜归、无处不喜。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借助注释,结合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风格。

  3. 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设计理念

  以读、诵为主线,层层深入,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课堂教学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聊聊诗人,导入新课

  1.简介诗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安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

  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的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2.简介时代背景,揭课题。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以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

  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写的这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读读古诗,整洁体感知。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全班正音,注意蓟念“jì”,涕念“tì”

  3.再读古诗,指导学生接古诗的音韵与节奏,读好每一句全班齐读。

  三、自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悟诗意。

  (1)学生回忆交流弄懂古诗诗意的方法。(结合注释,反复读中理解,联系插图,发挥想象,串联词义等。)

  (2)请同学综合运用以上方法,默读弄清诗意,不理解的可以打上“?”。

  (3)同桌相互合作,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全诗大意:在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乍听到这个消息,止不住的泪水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愁颜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禁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纵情饮酒,明媚的.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走巴峡穿巫峡,然后经襄阳,直奔那旧都洛阳。)

  (1)教师评价。(注意侧重学生把握文意的能力,重点评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遣词造句的精当。)

  (2)带着对诗文的理解齐读古诗。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导学生想象全诗意境。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结合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诗人听到“收蓟北”时,有何感受?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教师相机小结:“初闻涕泪满衣裳”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时,自然想到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当看到亲人们都不在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板书:忽传 收蓟北

  初闻 涕泪

  愁何在

  喜欲狂

  (2)你还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教师相机小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人喜悦情感的第三

  次爆发。诗人像小孩一样欢乐得手舞足蹈还不尽兴,还需要“放歌纵酒”才能把喜情抒尽。“白日放歌”纵酒,不是借酒消愁,而是以酒助兴;今日之高歌,不是长歌当哭,而是快乐地歌唱。他恨不得立即归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正是诗人归心似箭的真实写照。“穿”、“下”二字,贴切、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想象中在险峡穿行疾驰与出峡后顺流而下的畅快之情。全诗用了好些地名,如“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等,因为贯穿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并不使人感到丝毫的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的真切,这是诗人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

  板书:白日放歌

  青春作伴

  巴峡——巫峡

  襄阳——洛阳

  3. 指导学生诵读全诗,读出诗人喜悦的心情。

  4. 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五、感悟方法,拓展延伸

  1.这首诗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四两行,五、六两行讲究对仗。这里,“却看妻子愁何在”与“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酒”与“青春作伴好还乡”,对仗十分工整,有极其贴切自然。

  2.根据诗意,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短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5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進*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㈡初读,了解大意

  1、正确朗读诗

  ①在预*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㈢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㈣联系生活,激情练笔

  ㈤学一带一

  ㈥指导课外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菁华6篇)(扩展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实用十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 1

  “唉,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还未*定,百姓何时才有好日子过呀!”杜甫长叹一声,又吟起了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声,“门外为何如此喧闹?”说罢,杜甫起身向外走去。

  咦,为何*日冷清之地,今日却一片欢腾?杜甫疑惑不解,向一位路人走去,问:“小兄弟,今日为何如此欢腾?”“你还不知,今日清晨,朝廷派人张贴告示,蓟北被官军收复了!”

  杜甫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豆大的泪珠滚落在衣裳上,“哈哈哈”杜甫喜极而泣,他忽然狂奔起来,一路大喊,把心中压抑七年的情感连同喜悦之情一同喊出,似乎想让天下人都知道他现在的心情。

  “夫人,夫人赶快烧几个小菜,烫几壶酒,我要放声歌唱,畅饮一番。”杜甫丝毫不掩饰心中的喜悦。老爷,为何如此高兴?”杜甫夫人笑问。“哈哈哈,蓟北被收复了,安史之乱*定了,我们可以回家乡了。”杜甫随手卷起书稿、诗画,整理包袱。“太好了,老爷,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乡了。”杜夫人也不免激动,“老爷,我们何日启程?”“马上马上。”杜甫心中急切万分。

  杜甫带着女儿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过巫峡,顺流而下。当时,正是春季长江**杨柳柳条碧绿,垂入江中,江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岸上盎然的春色。远远望去,青山碧岭格外俊秀,但一切在杜甫无心欣赏,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回到故乡洛阳。杜甫想到马上要回到故乡了,心中更为激动,不由自主,一首脍炙人口的绝代佳作脱口而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 2

  杜甫是唐朝的爱国诗人,被人们誉为“诗圣”。想必大家都知道一首他写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也是他的“生*第一快诗”,可你们知道这首诗的背景吗?下面就由我来介绍吧。

  “官军收蓟北了啊!”一大早,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便传遍了梓州,大家欢呼雀跃,一片喜气洋洋。无处不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所有的人都互相庆祝、道喜,为自己的家乡终于被收复而激动。

  “嗒,嗒”只听见几声清脆的脚步声,一个人影从门外走进一加大宅子里,大声说“蓟北被收复了,我们可以回家了,我们可以回家了啊!”这个人就是杜甫。家人听见叫喊声全都赶了出来,“杜甫,我们都知道了!”只见杜夫人兴冲冲的`说道。杜甫激动地说:“如今,洛阳已被官军收复了,现在不回家,还等何时,咱们快整理行李,准备回家吧!咱们先从巴峡穿过巫峡,再下襄阳徒步走到洛阳!”杜甫兴奋地把诗书笔墨放进行李里,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定安史之乱。这一天终于盼来之时,他竟激动的喜极而泣。终于,杜甫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写下了这首发自内心的呐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晚,杜甫睡得十分香甜,他梦见了他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梦见了与家人一起共饮美酒……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 3

  这一天,和所有*淡如水的日子一样,我正呆呆地坐在书房里,想到遥远的家乡,流落他乡整整七年了,不知何时能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

  突然,窗外传来我军收复家乡蓟北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感觉这又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白日梦。推开窗,我看到大街上人们兴奋得奔走相告,才确定这个消息是千真万确的,不再是南柯一梦,激动得泪水不自主地夺眶而出,汹涌而出的泪水打湿了我的衣裳。

  我飞奔到厅堂,本想把这个喜讯第一时间告诉我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却看到他们一贯满面愁容的脸上,挂满了快乐的'笑容,想来他们也得知了这个消息。我更加兴奋起来,一阵风似的回到书房,胡乱地把书桌上、书架上堆放的、墙上挂的书画乱卷一气,扔进一直放在桌边的行囊里,真想放声大喊:“我要回家了!我终于要回家乡了!”

  我从地窖里搬出一大坛珍藏多年的美酒,感觉每根发丝都在幸福地颤抖。妻子笑着对我说:“官人,你少喝点,别喝醉啦!”此时的我可管不了那么多,此时不一醉方休,更待何时!我用兴奋得颤抖的手给自己倒上满满一杯酒,一饮而尽,果然,快乐的时候什么都是甜的,感觉这酒甜蜜蜜的,比蜂蜜还要甜!几杯下肚,我已有点微醉,妻子看见我孩子似的情难自禁,也一改往日的责备,在一边笑呵呵地给我斟酒:“官人,你呀,可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而我正想像着和妻儿一起,坐船从巴峡急速穿过巫峡,再从巫峡一转眼就到襄阳,然后就是我的家乡……

  想到这里,趁着酒劲,我提起笔一挥而就,写下了这首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从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 4

  我是杜甫,由于外敌入侵,许多地方落入敌手,老家也已失守。我迫于无奈, 在外漂泊多年。

  今日我在城门口观看榜文时,意外的看到了一条喜报:大唐的官军已经收复了安史之乱叛军的总部——河南河北。我一看,眼泪顿时如同山沟中的清泉一样涌了出来。因为这里有我的故乡,自从被敌军占领后,我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我多想再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与我的父老乡亲团聚呀。

  我赶紧跑回家,告诉我的妻子和儿女这个好消息,他们的忧愁马上就消失得

  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笑。我们决定立刻出发,回到我日思夜想的故乡去。妻子马上回屋收拾行李,孩子们则欢天喜地的跑到外面撒欢。而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随意的翻阅,时不时又仰天大笑, 高兴得仿佛要疯了,嘴里还胡乱地唱着歌。这时,我忽然想到自己藏在井中的老酒还没怎么喝,于是我赶紧把它捞出来,就要喝的时候,想到:不如回到老家之后,和亲戚朋友大吃一顿 ,那不是更好吗?想到这里,我和妻子恨不得生出翅膀,马上就走。

  临行前,我又向这个生活了多年的地方看了看,只见天空晴朗,艳阳高照, 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于是我们趁着这温暖的春风,朝洛阳走去。

  我们先从巴峡坐船到了巫峡,从襄阳走向了洛阳。看到了被战火摧毁成满目狼藉的洛阳城,我有感而发,从包里取出笔、墨、纸、砚,写下了一路的心理历程 。

  正是: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既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 5

  清晨,杜甫在大街上散步,忽然听见身后有人在喊什么,好像是什么“收复失地”的。

  什么?收复失地!杜甫心里一惊,“失地”不就是——啊!杜甫追上去,问道:“是收复蓟北吗?”

  他回答道:“是呀。”说完又吆喝去了。

  杜甫十分快活,他立马跑回家,他告诉了愁眉苦脸的妻子,妻子一听到这消息,惊得手上的手帕都掉到地上,他们喜极而泣,边哭边用衣裳擦眼泪,不知不觉衣裳都湿了。

  儿子好奇的说:“爸爸,妈妈,家乡回到我们的身边,我们呢应该高兴快乐呀!”

  “对!对!好儿子,夫人,你去买点好酒好菜,我们一家子好好吃个饱!”杜甫十分高兴。

  妻子那眉头的忧愁没了,高兴地买菜去了。

  “饭菜好了!”妻子擦擦头上的汗,端来一盘又一盘的好菜。

  儿子高兴的拍着手说:“收复失地啰!”

  杜甫打开酒坛子,一口气喝了下去,一家子三口开开心心地围在桌边吃着热乎乎的饭菜。

  杜甫仔山上放声歌唱,畅饮美酒,他真想在这春光明媚的时候启程回家啊!

  杜甫回到家,胡乱的卷好诗书,这时妻子走过来问:“我们怎么回家去?”

  杜甫笑答:“我们先坐船从巴峡到巫峡,一路上上欣赏百鸟歌唱,树木与天高,再坐车从襄阳到洛阳,再过一条河就到家了。”

  杜甫家笑声不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 6

  公元763年,唐朝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持续了7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老百姓们在外漂泊不定的生活终于可以结束了。消息很快传遍了倖州。

  一天,杜甫正在家里写作。突然外面传来一阵欢呼声杜甫好奇地朝窗外一看,只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有的正收拾行李有的欢乐地跳舞,还有的唱起了喜庆的歌。 杜甫连忙跑出去抓住一个人便问:快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为何都这么高兴那人回答:我们的军队收复了蓟北!百姓安宁了!听了这话,杜甫顿时流下了眼泪,想到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杜甫的头脑里涌出一丝快感,但回想起自己八年的苦日子又觉得有些悲苍。杜甫赶紧回家告诉妻儿,妻子听后,脸上的忧愁全都消失了。杜甫象着了魔似的,把别人都不许摸一下的书籍都胡乱卷起,一股股地往书箱里塞。杜甫的妻子问道:你这么珍贵的书画怎么这样乱卷呢?终于可以回家了能不着急吗?

  第二天,杜甫一家人赶到了渡口,哪里的人山人海,都是赶着回家的真如回家过年一般。路上,杜甫一边喝酒一边高歌还一边流泪。终于回到家了,望着祖国的美好河山,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感到浑身格外轻松。随即,杜甫吟诵道: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 7

  今天阳光明媚,是出去逛逛的好日子啊。

  我走在街上,唉声叹气:唉,都七年了,河南和河北什么时候才会收复啊,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乡啊?”忽然,人们如潮水般地向街头涌去。“发生了什么事,莫非......,又看了看走过来的大哥,看他脸上喜气洋洋,我便走上前去问,果然,不出我所料,河南河北收复了!我不禁喜极而泣。七年,多么漫长的一个等待啊,我终于可以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了!我急忙跑回家里,一推开门就大喊道:“河南河北收复了,我们可以回家了!”织布机前的妻子和正在玩耍的孩子都惊喜的不知所措了,异口同声的问:“这是真的吗?”我按耐不住自己的心情,坚定的说:“是真的。”我看着妻子和孩子,突然发现他问脸上的'忧愁都不知道在哪里了。胡乱的把桌子上的书一卷,高兴的简直要发疯了。我跑了出去,马上约了好几位好朋友出来开怀畅饮,放声高歌。在这明媚的陪伴下我正好可以回家了,我已经想好了回家的路线,我马上乘船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在顺流直下襄阳再回到。

  我心里一激动,竟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变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 8

  公元700多年,因为安史之乱,当时的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争,都是举家老小,纷纷背井离乡,我也带着家人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大军,来到了四川。

  这天,我正外出办事,*静的街上忽然人潮涌动。只见人们纷纷往前挤,还有人边跑边兴奋地大叫“大快人心!大快人心!”我连忙拉住一位路人,向他打听,这位路人激动得语无伦次:“你还不知道啊,安史之乱终于*息了!”顿时,我也激动万分,我们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故乡去了。想到这里,我止不住热泪长流。我想赶快回家,,把这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告诉妻儿,于是,我拔腿就往家跑。还没进门,我就大喊:“蓟北收复了!蓟北收复了!”妻子一听,扔掉了手中的衣服,就跳了起来:“真的吗?那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孩子也从房间里跑了出来,高兴得手舞足蹈,看着他们喜极而泣的样子。我想:妻子以后不用再愁容满面了。

  想到马上可以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我思绪万千,欣喜若狂,胡乱地将诗书一卷,只想要好好庆祝一下。

  于是我约上三五知己,来到酒馆,庆祝这美好时光,大家畅想着未来,共同祝愿以后再也不要战争,让老百姓从此可以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回家路上,我计划着可以趁着这明媚的春光,带上妻儿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再到襄阳,然后直奔故乡洛阳。一进家门,我立即挥笔写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 9

  今天大清早我像往常一样去打探,有没有叛军来到这片地方?把我们给抓走,好在并没有人要把我们给抓走,在我打探消息的时候,我突然听到有人说我们国家的军队收复了失地,这意味着我长达八年的逃亡生活就此结束。

  我一激动,跳了两米高,老泪纵横,仰天长啸,老天有眼啊!我终于能安稳的度过下半生!眼泪哗哗的流,衣服上全是泪水,可我激动的一点都不嫌弃,我转头看看我的妻子,还有我的孩子,他们开心地准备着丰盛的大餐,庆祝国家收复失地,悲痛的表情都烟消云散了。

  他们做好了饭,我随意的把*时的宝贝“书”卷了起来,开开心心的去吃饭了。

  接下来的几日,我白天高声唱歌,花儿都跟我一起摇头开心,小鸟也咋咋咋的给我伴奏,我大声高歌:好运来,好运来,好运来……可是心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于是找朋友过来把我珍藏82年的拉菲,拿出来大口喝,呀,真香!并且唠唠嗑。

  聊着聊着,我坐在那想着,这不春天到来了,我伴随着春天那温暖的阳光和妻子还有孩子一起回到了故乡,现在恨不得立马从巴峡坐这那小小的船,看着那良辰美景,穿过巫峡,再从襄阳这座繁华城市,来到洛阳这座更繁华的城市,到达我那可爱的故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 10

  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桃红柳绿,万紫千红,鸟语花香,姹紫嫣红。正在作诗的杜甫,想到了七年的安史之乱还没有*定,心中不由得焦躁不安。他放下毛笔,打算出门散散步。

  杜甫来到一处,只见那儿围满了人。他觉得十分好奇,便走过去凑热闹。只见,一张告示上写着“安史之乱已被*定”八个大字。杜甫又惊又喜,心中的七年之忧立刻烟消云散,整个人好像立刻年轻了几岁,他马上跑回家把这个天大的喜讯告诉夫人和孩子。日日夜夜围困杜甫的安史之乱已经*定,杜甫不禁潸然泪下,泣不成声,衣服上的一道道泪痕,如同条条长蛇,九曲直下。再看看夫人和孩子,*日里脸上的忧愁早已不见了,笑的跟一多花似的。杜甫把诗稿和书籍胡乱地一卷,脸上止不住的笑容比太阳还要灿烂,好像要发狂了似的,不时还大声地吼了两句。

  杜甫一想到安史之乱已经*定,祖国已经统一,自己马上就回到了故乡,不禁提起身旁的'酒壶,开怀畅饮起来,还不时放生歌唱。

  这个天真是个好日子,天空一碧如洗,万里无云。杜甫一家收拾好行李,正准备乘船回家呢。一路上,潺潺的水流在欢呼;叽叽的小鸟在歌唱;哗哗的大叔摇摆着树叶;花儿举起两片绿叶,好像在欢迎杜甫回到故乡,鱼儿在水中欢乐地嬉戏,跳跃,风儿吹拂着头发。他们从巴峡东下穿过巫峡顺流而下,过了襄阳,便直奔向洛阳。

  回到家乡的杜甫有感而发,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脱口而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是个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菁华6篇)(扩展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优秀作文(精选五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优秀作文 1

  公元763年,唐朝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持续了7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老百姓们在外漂泊不定的生活终于可以结束了。消息很快传遍了倖州。

  一天,杜甫正在家里写作。突然外面传来一阵欢呼声杜甫好奇地朝窗外一看,只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有的正收拾行李有的欢乐地跳舞,还有的唱起了喜庆的歌。杜甫连忙跑出去抓住一个人便问:“快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为何都这么高兴那人回答:我们的军队收复了蓟北!百姓安宁了!”听了这话,杜甫顿时流下了眼泪,想到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杜甫的头脑里涌出一丝快感,但回想起自己八年的苦日子又觉得有些悲苍。杜甫赶紧回家告诉妻儿,妻子听后,脸上的忧愁全都消失了。杜甫象着了魔似的,把别人都不许摸一下的书籍都胡乱卷起,一股股地往书箱里塞。杜甫的妻子问道:“你这么珍贵的书画怎么这样乱卷呢?”“终于可以回家了能不着急吗?”

  第二天,杜甫一家人赶到了渡口,哪里的人山人海,都是赶着回家的真如回家过年一般。路上,杜甫一边喝酒一边高歌还一边流泪。终于回到家了,望着祖国的美好河山,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感到浑身格外轻松。随即,杜甫吟诵道: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优秀作文 2

  因为安史之乱,我携家带口流年辗转的逃到剑门关外。一天我走在街上,突然,听见喜讯传来说:“军官收复了冀北一带。”我的心砰砰砰地跳着,顿时眼泪像洪水般流下,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生活终于结束了。共患难的妻子和孩子们,终于可以过上,不逃亡安定的日子了!我们终于可以回到我们的故乡!

  我飞奔回家,看着妻子和孩子,孩子高兴得大叫说:“爸爸、爸爸我们终于可以回到家乡了!”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我与妻子对视一笑。随便收拾行李,全家欢天喜地。我想要纵酒高歌,用这种方式表达我的心情。我恨不得立刻飞回故乡,即刻就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从襄阳到洛阳直奔家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优秀作文 3

  我是杜甫,由于外敌入侵,许多地方落入敌手,老家也已失守。我迫于无奈, 在外漂泊多年。

  今日我在城门口观看榜文时,意外的看到了一条喜报:大唐的官军已经收复了安史之乱叛军的总部——河南河北。我一看,眼泪顿时如同山沟中的清泉一样涌了出来。因为这里有我的故乡,自从被敌军占领后,我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我多想再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与我的父老乡亲团聚呀。

  我赶紧跑回家,告诉我的妻子和儿女这个好消息,他们的忧愁马上就消失得

  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笑。我们决定立刻出发,回到我日思夜想的故乡去。妻子马上回屋收拾行李,孩子们则欢天喜地的跑到外面撒欢。而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随意的翻阅,时不时又仰天大笑, 高兴得仿佛要疯了,嘴里还胡乱地唱着歌。这时,我忽然想到自己藏在井中的老酒还没怎么喝,于是我赶紧把它捞出来,就要喝的时候,想到:不如回到老家之后,和亲戚朋友大吃一顿 ,那不是更好吗?想到这里,我和妻子恨不得生出翅膀,马上就走。

  临行前,我又向这个生活了多年的地方看了看,只见天空晴朗,艳阳高照, 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于是我们趁着这温暖的春风,朝洛阳走去。

  我们先从巴峡坐船到了巫峡,从襄阳走向了洛阳。看到了被战火摧毁成满目狼藉的洛阳城,我有感而发,从包里取出笔、墨、纸、砚,写下了一路的心理历程 。

  正是: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既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优秀作文 4

  巫峡的江水湍急凶险,连绵不断。江面上,只见一艘小船,挂满风帆,箭一样地通过巴峡直扑巫峡。船上有一家人,谈笑风生,开怀畅饮。那是杜甫的.一家人,他们正急着赶回家乡。

  船舱内,杜甫手捧着酒杯,面色红润,醺醺然,挥毫泼墨,在纸上作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那年,杜甫的家乡发生了安史之乱,让百姓不得安宁。杜甫本来想去拯救家乡,结束这场安史之乱,可是处处碰壁。没有办法,他只能带着妻子儿女离开自己的家乡长安,到今天的四川成都去躲避这场大乱。

  在四川,杜甫来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在这里,他每天作诗,拿到街上叫卖;他的妻子做刺绣,拿到街上卖工艺品。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苦。杜甫每天都在想着,"我的家乡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场安史之乱啊?"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奇迹终于降临了,他们清苦的日子结束了。

  一个信使边跑边在街上大喊:"大捷了!大捷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了!"

  喜讯霎时传遍了蜀中大地,流落在四川的外乡人奔走相告,"我们可以回家喽!我们可以还乡喽!流落在四川的外乡人,今天可以回家喽!"

  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也传进了杜甫的耳朵里。

  杜甫听了,万分高兴,马上把行李收拾好,妻子和儿子也很高兴,帮着一起收拾行李。

  在返乡的路上,小船在飞速地前行,转眼间,从巴峡到了巫峡,又从襄阳城到了洛阳城。在船上,杜甫借着酒兴,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创下了这首含义深刻,饱含深情,流传至今的诗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优秀作文 5

  在一个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唐代诗人杜甫正坐在一个书摊前品书。

  忽然,听到街道中间有一处地方人声鼎沸,诗人抬头向远处张望,发现在一处大告示栏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有些人一直在对着告示指指点点;有些人却是欣喜若狂;不过更有人潸然泪下。诗人顿时心里疑惑不解。想到:“这些人都在看什么呀?一定是发生了什么振奋人心的大好消息,才让这么多人如此兴奋。”他走上前来挤开拥挤的人群,看到告示上写着朝廷的官兵把河南与河北从敌人手中夺了回来。诗人见了心中立刻涌出了五味杂尘。回头对妻子儿女说道:“太好了,盼天盼地终于把这一天给盼回来了!河南河北终于回归了!”说着,诗人情不自禁的流下了欣喜泪水,竟然把自己的衣襟给哭的湿透了。抬起头来,看见妻子儿女激动万分,往日的烦恼与忧愁顿时一扫而光。

  诗人想让自己*静下来,便拿起书摊上的一篇古文随手翻阅起来,可是心里激动的简直要发狂,竟然一个字都没有读,就把书放了回去。回到家后虽然还没有到吃饭的时间,可诗人却邀请几位心情同样如此的亲朋好友,一起来庆祝这个来之不易的日子。杜甫倒上美酒说:“呵呵,这些年我们一直有家不能回,而现在,官兵们终于把河南与河北收复了,是我们这些浪迹天涯的人终于可以回家了,我明天一早就坐船从巴峡穿过巫峡,再从襄阳走回洛阳。”

  说罢,诗人顿时诗兴大发,随即吟诗一首:“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菁华6篇)(扩展7)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500字实用5份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500字 1

  今天,剑外的天气十分晴朗,枝头上的小鸟吱吱喳喳地叫着,河里的小鸟快活地游来游去。

  杜甫在街上散步,他见前面有一群人,便走上前面看看有什么事,他走进人群,一个大约六七旬的老爷爷手舞足蹈地说∶“好消息,好消息,唐朝的军队收复蓟北啦!”老爷爷的眼睛眯成一条线,杜甫他简直不相信这件事是真的,于是他拉着旁边一位青年半信半疑地问∶“这是真的吗?蓟北真的被收复了吗?”那位青年把杜甫的手拉开,说∶“大叔,你先放开我,这事是真的!”杜甫激动地说∶“小伙子不好意思,我实在太高兴了。 祖国万岁,祖国万岁!”说着他把手中的书仍到半空中,往家里跑,一路上他看见他认识的人都拉着人家,兴奋地说∶“你知道吗,我家乡被收复了,我终于可以回家了!”没等人家回答,他就跑了,他高兴得眼泪和鼻涕都把衣服浸湿了。

  回到家,他一个劲冲了进去,妻子和儿子都惊呆不知道有什么事那么激动。他一见妻儿,就说∶“我们可以回家了,蓟北被收复了。”妻儿听了后,高兴得三个人紧紧地抱在一起。杜甫迫不及待地说∶“快快快,快点收拾东西,回家去。”于是他走到书桌前,把他那喜爱、*时不让人动它半根毫毛的诗书,胡乱地一抱丢进了书箱里旁边的妻子笑着说:“你看你,这样对你的‘**’,真像个小孩。”杜甫说:“管不了那么多了,收拾好了吗,快点去坐船回家了。”

  他们一家三口兴高采烈地来江边,上了船。杜甫的妻子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杜甫纵情地喝起酒,也唱起了歌。他们的歌声在江边回荡着。在春天美好的景物的陪伴下,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再从襄阳一路顺风地回到了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500字 2

  我独自走在忻州的一条街上,冥思苦想着祖国统一的事,什么时候才能收复蓟北呢……正在我沉思时,忽然听到街道上的人们围在一起敲锣打鼓。见大伙都跑过去看热闹,我也走过去了。当我走进一听,居然是收复蓟北的消息。没想到,我日日盼月月盼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我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嘴里还轻轻地说道:“太好了,真的太好了!”在不知不觉中,眼泪已经洒满了衣裳。

  我迈着急促的脚步,终于回到家中,急不可耐地把这个消息告诉我那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一点也不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听了以后,都兴奋不已。孩子高兴得跳了起来,妻子也笑得合不拢嘴。*常的我,是多么爱惜自己的诗书,可是今天却把诗书胡乱地卷起来,高兴得不知道要干什么了,就像快发狂的人一样。

  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碧绿的草地,真是风景如画呀!和煦的春风,吹打在我的脸上。我和朋友们在旁边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这时的我是多么希望快点趁着这春天的陪伴回到我的家乡啊!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我泛着小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树木苍翠欲滴的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直奔向故乡洛阳。我想到此,不禁挥笔写下了一首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500字 3

  我独自一个人走在梓州的一条小街上,愁眉苦脸地冥思苦想想着国家统一的事,什么时候才能收复蓟北呢……忽然听到一个村子的人们围在一起敲锣打鼓,还一边吆喝。其他人一蜂窝地朝那里兴奋地涌去。“怎么了?发生什么事?”我心里想着。“是蓟北收复吗?不可能!”我脑子里闪出的念头被打消了。我问了过路人,得知真的是蓟北被收复。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没想到,我日日盼月月盼的一天已经来到了。太好了,实在太好了!我不由自主地流下了饱含激动和高兴的泪,不知不觉,眼泪哭湿了我整一件衣裳。

  再迈着急促的步伐,终于回到了家里。急匆匆地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了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一点也不出我意料之外,他们都高兴地一蹦三尺了。我随随便便把诗书一卷,高兴得无法形容。对,简直就快要发狂啦。

  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衬着清澈的湖水。这是一派风景如画,多么美好的景啊!和煦的风,吹着我的脸,令我神清气爽。我和朋友们在明媚的阳光下放声高歌,畅饮美酒,一起兴致勃勃地聊天。我是多么想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正好返回故乡。

  在我的脑海中早已呈现了回到故乡的情景和路线:树木郁郁葱葱,鸟儿齐声欢唱。我泛着小舟,从巴峡出发,穿过那苍翠欲滴,层峦叠嶂的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直奔洛阳。

  我快速地写下了一首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宝丰县杨庄一中六年级:陶子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500字 4

  在一个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唐代诗人杜甫正坐在一个书摊前品书。

  忽然,听到街道中间有一处地方人声鼎沸,诗人抬头向远处张望,发现在一处大告示栏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有些人一直在对着告示指指点点;有些人却是欣喜若狂;不过更有人潸然泪下。诗人顿时心里疑惑不解。想到:“这些人都在看什么呀?一定是发生了什么振奋人心的大好消息,才让这么多人如此兴奋。”他走上前来挤开拥挤的人群,看到告示上写着朝廷的官兵把河南与河北从敌人手中夺了回来。诗人见了心中立刻涌出了五味杂尘。回头对妻子儿女说道:“太好了,盼天盼地终于把这一天给盼回来了!河南河北终于回归了!”说着,诗人情不自禁的流下了欣喜泪水,竟然把自己的衣襟给哭的湿透了。抬起头来,看见妻子儿女激动万分,往日的烦恼与忧愁顿时一扫而光。

  诗人想让自己*静下来,便拿起书摊上的一篇古文随手翻阅起来,可是心里激动的'简直要发狂,竟然一个字都没有读,就把书放了回去。回到家后虽然还没有到吃饭的时间,可诗人却邀请几位心情同样如此的亲朋好友,一起来庆祝这个来之不易的日子。杜甫倒上美酒说:“呵呵,这些年我们一直有家不能回,而现在,官兵们终于把河南与河北收复了,是我们这些浪迹天涯的人终于可以回家了,我明天一早就坐船从巴峡穿过巫峡,再从襄阳走回洛阳。”

  说罢,诗人顿时诗兴大发,随即吟诗一首:“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500字 5

  湛蓝的天空中,飘荡着朵朵白云,阳光透过云层照射着大地,一派勃勃生机。

  庭院的小屋里,杜甫坐在窗前,手托着下巴,自言自语道:“唉,这‘安史之乱’不知何时停止?都好几个年头了啊!这样的日子,老百姓怎能安生?”他无奈地摇了摇头,顺手拿起一本书,翻翻看看。“杜兄!杜兄!大好消息……”窗前王兄大声喊道。他冲进屋子,气喘吁吁地说:“杜兄,好消息!府衙…府衙门前贴出安民告啦。”“王兄,你慢点说。”杜甫站起身来,对王兄答道。“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啦!”“这……这是真的吗?”端茶进屋的夫人惊讶地问。杜甫听了,激动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顿时,眼眶湿润了,泪水夺眶而出打湿了衣裳,手中的诗书掉在了地上,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妻子把孩子们叫了过来,他们听到这一喜讯,欣喜若狂地蹦了起来,高兴地说道:“我们可以回家乡咯……”久闻的喜讯让整个家庭沉浸在无尽的喜悦中……

  杜甫一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计划着返乡的路。杜甫取出地图,富有诗意地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他摸了摸胡须,笑得十分灿烂。一路上风景秀丽,他在美丽风光下纵情高歌,畅饮美酒。杜甫又回过神来,他笑容可掬地铺了一张纸,挥动着毛笔,认真地写着……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