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语文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这篇童话故事,让学生懂得遇事要动脑筋,多思考,不能光听别人说,自己一定要去试一试,找到解决的办法。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通过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做事情要动脑筋,要自己去试试,才能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教师出示一张小马的图片)今天它要给我们讲一个故事,想听吗?

  问:你们想知道小马是怎样把麦子驮到磨坊去的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小马过河》。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过河?怎么过的?过河了吗?……)

  二、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想一想: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它是怎样过河的?最后过河了吗?

  (二)学*第一、二段:

  1、小马愿意去帮妈妈做这件事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2、通过朗读来表达小马很乐意帮妈妈做事。

  (二)学*第三、四段

  1、小马驮着麦子、唱着歌儿王磨坊走去,可是,它怎么停下来了?小马遇到了什么困难?自由读3、4段。

  ①小马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想的?

  理解“为难”:小马想到底能不能过去啊?是过去还是不过去呢?它觉得很为难。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让你为难的事,请你说一说。

  ②读句子,感受小马因为不知道能不能过河而感到为难。

  2、正在小马觉得为难的时候,它遇到了谁?粘贴老牛的图片。

  老牛觉得小马能过河吗?为什么呀?(出示幻灯片)板书:很浅

  请学生到黑板上指出“刚没小腿”在哪里。

  3、河水刚没老牛的小腿,所以老牛觉得过河是件很容易的事,所以他对小马说时,说多轻松啊!你能像老牛一样的读读这个句子吗?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

  4、听了老牛的话,小马是怎样做的?快读一读。

  你能给“立刻”换个词吗?(小马听了老牛的话,连想都没想,就要趟过去。)这句话该怎样读呢?

  5、老牛觉得小马能过河,可是有人不同意,你知道是谁吗?

  它为什么不同意小马过河?

  (出示幻灯片)朗读句子。板书:很深

  6、松鼠的伙伴就淹死就在这条小河里,他眼看着小马就要下河,准备趟过去,这时松鼠候心情怎样?(紧张、着急)你从哪里知道的?抓住词语感受松鼠的紧张、着急、担心。

  你想当当那只着急的松鼠吗?

  指导学生朗读松鼠的话。

  7、听了松鼠的话,小马有什么反映?他为什么会感到很吃惊?(牛伯伯和松鼠一个说水浅,一个说水深。)为什么他们会有不一样的意见呢?你能动脑筋告诉小马吗?

  8、可是小马动脑筋了吗?他是怎么做的?

  (四)学*第五、六段:

  1、小马回到了家里,妈妈是怎么对他说的`?有没有像老牛和松鼠一样,告诉小马能过去或者是不能过去?读小马和妈妈的对话,想想妈妈对它说了些什么?读5段。

  理解妈妈的话:光:只。不能只听别人的话,别人说得对不对,要动脑筋想象,有必要的话还应该亲自去试一试,才能把事情做好。

  2、妈妈为什么就这么放心地让小马去试一试?小马会有危险吗?读第六自然段。

  3、小马听了妈妈的话后,真的去试了试,结果和老牛、松鼠说的一样吗?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因为小马不像(老牛那样高),也不像(松鼠那样小),所以他觉得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老牛、小马和松鼠三者间的高矮关系。

  4、展开想象,说一说:小马过河后会说些什么?

  (早自己试试就不至于耽误时间了。接受教训,以后多观察、多思考。)

  三、总结延伸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自己动手试一试,解决你遇到的困难?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让我们为难的事的时候,不能只听别人说的对不对,要动脑筋想一想,有的时候还要在长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去试一试,这样才能把难题解决,把事情做好。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的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一、认识本课生字:蹦、麦、如、蹚、鼠、淹、啦、叹、脑筋;指导学生观察人物说话的动作、神情;会用:连蹦带跳、难为情地、亲切地、吃惊地等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神态的词语。

  二、分角色朗读和复述课文。

  三、教育学生做事要动脑筋,要实地去试试,初步懂得“实践第一”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同学特别喜欢看动画片。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动画片,你们想不想看呀?一起来看看吧!(播放课件:《小马过河》的动画及整篇课文的录音)动画片看完了,那你能告诉我这个故事的名字吗?

  板书课题:小马过河

  二、初步读文整体感知:

  师:你们喜欢这个小故事吗?那你们想不相想自己再好好读一遍这篇课文呢?边读边把你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并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认识刚才圈出的生字。

  师:都认识了吗?那现在老师来考考你。(出示词卡:您好、深浅、 拦住、 甩尾巴 、 趟水、前蹄、 吃惊 。)可以让学生加上自己想做的动作,并说一说是怎样记住的。 (开火车读词卡。)

  师:看来这些词语都认识了,你们可聪明。可是它们可太调皮了,有的都变成了单个的生字跑到课文后面了,怎么办呢,你们谁认识它们,知道它们的名字,快把它们叫出来吧?谁来试试吧!(练*读生字。)

  师:我们再来做“指字游戏”。看谁指得又快又准。(师:“马棚”的“硼”在哪里?生:“马棚”的“硼”在这里。)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1、生再读课文了解里面有几个小动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生汇报:我最喜欢小马。因为小马很愿意帮妈妈干活。它很爱劳动。它很有礼貌。(师板画小马,以此类推。)师:你从哪儿读出来的?读给大家听听。(指导朗读)

  生:我最喜欢老牛。因为老牛很愿意帮助别人。

  生:我最喜欢小松鼠。因为它很热心的帮助小马。

  生:我最喜欢老马。因为它告诉小马遇事要动脑筋。

  师:2、分角色朗读,并表演各种动物的语气、动作及情节。

  师:3、为什么同一条河,老牛伯伯跟小松鼠说的不一样呢?(生自由发言)

  师:4、如果小松鼠来到这条小河里,河水会到他哪儿呢?(师板画)

  四、拓展总结

  1、生:齐读老马的话。

  师:以后遇到事情我们也要学会动脑筋。不能光听别人说也要亲自去试一试。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事情自己去想了想又去试了试才成功的。(生举例)

  2、小结收获。让学生说说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教师作适当处理。

  五、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妈妈听。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按课文中的对话提示语,读出句子应有的语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表演、给动画片配音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遇事要自己动脑筋亲自尝试的道理。

  2.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及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课文内容,懂得遇事要开动脑筋,具体分析,勇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老牛、松鼠说法不同的原因,进而理解老马说的话中包含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亲爱的孩子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老师不但要和大家交朋友,而且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教师出示小马图片)对,是一匹可爱的小马。这节课我们来学*课文《小马过河》。

  (教师板书课题)齐声将课题读两遍。

  (二)检查预*

  过渡: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课件出示:预*要求)

  A.结合图画,自由读文,读通顺流利。

  B.读正确生字新词。

  C.读好长句子,读准节奏和停顿。

  1.图片中,什么地方?都有谁?在干什么?

  (学生试说:小马准备过河,松鼠说水太深不能过,黄牛说水很浅可以过。)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63页,把书端好,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字词识读

  同学们课前已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了生字词,这些生字能读正确吗?

  (课件出示)

  同桌互读生字,用心听,他读得是否正确。

  指名读第一行生字,如果读对了大家就跟着读一遍。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

  自由练读,同位轮读,指名读。注意“浅”是前鼻音,“坊、挡”是后鼻音。

  3.检查课文朗读

  小朋友们词语读得这么好,课文能读正确流利吗?

  (1)同桌合作轮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地就给同桌竖起大拇指,不正确的让他多读几遍,我请读得用心,听得专心的同学展示。(注意读书姿势:双手捧书,眼离书本一尺)

  (2)自由读全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朗读课文,听老师范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小马想要驮着一袋子麦子到磨坊磨面,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不知该不该过去,后来亲自试试,就过去了。)

  4.指导识记和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田字格课件出示。

  让学生仔细观察字形结构,指名说。

  (2)识记生字。

  我们有什么好办法识记住以上汉字?

  A.加一加:“原”加“心”,就是“愿”,“音”加“心”,就是“意”,“讠”加“亥”就是“该”,“亥”加“刂”就是“刻”,“扌”加“卓”就是“掉”。

  B.猜谜语:“大桥上下雨纷纷”就是“突”;“冬雪纷飞扬素絮”是“麦”。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书写“麦、该、突”,(课件出示)

  “麦”下面是“夊”,不是“攵”。

  “该”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注意右面是“亥”。注意第第六笔是撇。

  “突”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个“穴”,下面的“犬”,不要写成“大”。

  (4)认真读贴,描一个写一个。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足安。

  (5)展评学生的书写。

  (三)当堂检测,巩固学*。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这篇童话故事,让学生懂得遇事要动脑筋,多思考,不能光听别人说,自己一定要去试一试,找到解决的办法。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通过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做事情要动脑筋,要自己去试试,才能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教师出示一张小马的图片)今天它要给我们讲一个故事,想听吗?

  问:你们想知道小马是怎样把麦子驮到磨坊去的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小马过河》。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过河?怎么过的?过河了吗?……)

  二、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想一想: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它是怎样过河的?最后过河了吗?

  (二)学*第一、二段:

  1、小马愿意去帮妈妈做这件事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2、通过朗读来表达小马很乐意帮妈妈做事。

  (二)学*第三、四段

  1、小马驮着麦子、唱着歌儿王磨坊走去,可是,它怎么停下来了?小马遇到了什么困难?自由读3、4段。

  ①小马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想的?

  理解“为难”:小马想到底能不能过去啊?是过去还是不过去呢?它觉得很为难。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让你为难的事,请你说一说。

  ②读句子,感受小马因为不知道能不能过河而感到为难。

  2、正在小马觉得为难的时候,它遇到了谁?粘贴老牛的图片。

  老牛觉得小马能过河吗?为什么呀?(出示幻灯片)板书:很浅

  请学生到黑板上指出“刚没小腿”在哪里。

  3、河水刚没老牛的小腿,所以老牛觉得过河是件很容易的事,所以他对小马说时,说多轻松啊!你能像老牛一样的读读这个句子吗?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

  4、听了老牛的话,小马是怎样做的?快读一读。

  你能给“立刻”换个词吗?(小马听了老牛的话,连想都没想,就要趟过去。)这句话该怎样读呢?

  5、老牛觉得小马能过河,可是有人不同意,你知道是谁吗?

  它为什么不同意小马过河?

  (出示幻灯片)朗读句子。板书:很深

  6、松鼠的伙伴就淹死就在这条小河里,他眼看着小马就要下河,准备趟过去,这时松鼠候心情怎样?(紧张、着急)你从哪里知道的?抓住词语感受松鼠的紧张、着急、担心。

  你想当当那只着急的松鼠吗?

  指导学生朗读松鼠的话。

  7、听了松鼠的话,小马有什么反映?他为什么会感到很吃惊?(牛伯伯和松鼠一个说水浅,一个说水深。)为什么他们会有不一样的意见呢?你能动脑筋告诉小马吗?

  8、可是小马动脑筋了吗?他是怎么做的?

  (四)学*第五、六段:

  1、小马回到了家里,妈妈是怎么对他说的`?有没有像老牛和松鼠一样,告诉小马能过去或者是不能过去?读小马和妈妈的对话,想想妈妈对它说了些什么?读5段。

  理解妈妈的话:光:只。不能只听别人的话,别人说得对不对,要动脑筋想象,有必要的话还应该亲自去试一试,才能把事情做好。

  2、妈妈为什么就这么放心地让小马去试一试?小马会有危险吗?读第六自然段。

  3、小马听了妈妈的话后,真的去试了试,结果和老牛、松鼠说的一样吗?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因为小马不像(老牛那样高),也不像(松鼠那样小),所以他觉得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老牛、小马和松鼠三者间的高矮关系。

  4、展开想象,说一说:小马过河后会说些什么?

  (早自己试试就不至于耽误时间了。接受教训,以后多观察、多思考。)

  三、总结延伸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自己动手试一试,解决你遇到的困难?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让我们为难的事的时候,不能只听别人说的对不对,要动脑筋想一想,有的时候还要在长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去试一试,这样才能把难题解决,把事情做好。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的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一、认识本课生字:蹦、麦、如、蹚、鼠、淹、啦、叹、脑筋;指导学生观察人物说话的动作、神情;会用:连蹦带跳、难为情地、亲切地、吃惊地等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神态的词语。

  二、分角色朗读和复述课文。

  三、教育学生做事要动脑筋,要实地去试试,初步懂得“实践第一”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同学特别喜欢看动画片。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动画片,你们想不想看呀?一起来看看吧!(播放课件:《小马过河》的动画及整篇课文的录音)动画片看完了,那你能告诉我这个故事的名字吗?

  板书课题:小马过河

  二、初步读文整体感知:

  师:你们喜欢这个小故事吗?那你们想不相想自己再好好读一遍这篇课文呢?边读边把你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并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认识刚才圈出的生字。

  师:都认识了吗?那现在老师来考考你。(出示词卡:您好、深浅、 拦住、 甩尾巴 、 趟水、前蹄、 吃惊 。)可以让学生加上自己想做的动作,并说一说是怎样记住的。 (开火车读词卡。)

  师:看来这些词语都认识了,你们可聪明。可是它们可太调皮了,有的都变成了单个的生字跑到课文后面了,怎么办呢,你们谁认识它们,知道它们的名字,快把它们叫出来吧?谁来试试吧!(练*读生字。)

  师:我们再来做“指字游戏”。看谁指得又快又准。(师:“马棚”的“硼”在哪里?生:“马棚”的“硼”在这里。)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1、生再读课文了解里面有几个小动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生汇报:我最喜欢小马。因为小马很愿意帮妈妈干活。它很爱劳动。它很有礼貌。(师板画小马,以此类推。)师:你从哪儿读出来的?读给大家听听。(指导朗读)

  生:我最喜欢老牛。因为老牛很愿意帮助别人。

  生:我最喜欢小松鼠。因为它很热心的帮助小马。

  生:我最喜欢老马。因为它告诉小马遇事要动脑筋。

  师:2、分角色朗读,并表演各种动物的语气、动作及情节。

  师:3、为什么同一条河,老牛伯伯跟小松鼠说的不一样呢?(生自由发言)

  师:4、如果小松鼠来到这条小河里,河水会到他哪儿呢?(师板画)

  四、拓展总结

  1、生:齐读老马的话。

  师:以后遇到事情我们也要学会动脑筋。不能光听别人说也要亲自去试一试。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事情自己去想了想又去试了试才成功的。(生举例)

  2、小结收获。让学生说说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教师作适当处理。

  五、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妈妈听。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按课文中的对话提示语,读出句子应有的语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表演、给动画片配音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遇事要自己动脑筋亲自尝试的道理。

  2.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及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课文内容,懂得遇事要开动脑筋,具体分析,勇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老牛、松鼠说法不同的原因,进而理解老马说的话中包含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亲爱的孩子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老师不但要和大家交朋友,而且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教师出示小马图片)对,是一匹可爱的小马。这节课我们来学*课文《小马过河》。

  (教师板书课题)齐声将课题读两遍。

  (二)检查预*

  过渡: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课件出示:预*要求)

  A.结合图画,自由读文,读通顺流利。

  B.读正确生字新词。

  C.读好长句子,读准节奏和停顿。

  1.图片中,什么地方?都有谁?在干什么?

  (学生试说:小马准备过河,松鼠说水太深不能过,黄牛说水很浅可以过。)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63页,把书端好,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字词识读

  同学们课前已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了生字词,这些生字能读正确吗?

  (课件出示)

  同桌互读生字,用心听,他读得是否正确。

  指名读第一行生字,如果读对了大家就跟着读一遍。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

  自由练读,同位轮读,指名读。注意“浅”是前鼻音,“坊、挡”是后鼻音。

  3.检查课文朗读

  小朋友们词语读得这么好,课文能读正确流利吗?

  (1)同桌合作轮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地就给同桌竖起大拇指,不正确的让他多读几遍,我请读得用心,听得专心的同学展示。(注意读书姿势:双手捧书,眼离书本一尺)

  (2)自由读全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朗读课文,听老师范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小马想要驮着一袋子麦子到磨坊磨面,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不知该不该过去,后来亲自试试,就过去了。)

  4.指导识记和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田字格课件出示。

  让学生仔细观察字形结构,指名说。

  (2)识记生字。

  我们有什么好办法识记住以上汉字?

  A.加一加:“原”加“心”,就是“愿”,“音”加“心”,就是“意”,“讠”加“亥”就是“该”,“亥”加“刂”就是“刻”,“扌”加“卓”就是“掉”。

  B.猜谜语:“大桥上下雨纷纷”就是“突”;“冬雪纷飞扬素絮”是“麦”。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书写“麦、该、突”,(课件出示)

  “麦”下面是“夊”,不是“攵”。

  “该”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注意右面是“亥”。注意第第六笔是撇。

  “突”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个“穴”,下面的“犬”,不要写成“大”。

  (4)认真读贴,描一个写一个。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足安。

  (5)展评学生的书写。

  (三)当堂检测,巩固学*。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二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二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zhèn、yù、chán、hū、bì

  (1)出示生字词卡:、振、欲、蝉、忽、闭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了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1、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欲、捕、鸣、闭、口、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

  振——晨、蝉——弹、忽——物、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教案点评:

  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五言绝句《所见》,语言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本课教学从内容入手,引以情趣,配合直观的的图画,让学生边看边想,理解诗句意思。引入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从而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探究活动

  1、收集有关袁枚的资料。

  2、想象牧童捉蝉的样子,看图联系课文编故事。

二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2

  【预设目标】

  1、人文熏陶:在读悟吟诵中领略古诗之韵,心驰神往诗之意境。

  2、技能培养:读厚,感知牧童之形;读薄,勾勒牧童之神。

  3、语言积累:会读,会背,会唱,会写。

  【学法指导】

  在读薄读厚,读胖读瘦的古诗学*新形式引领下,学生——诗人——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三位一体,披文入情。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唱一首歌

  1、播放儿歌《牧童骑黄牛》,学生尝试跟唱。

  2、谈话导入:你最早接触这首诗,是在什么时候?如今再学,你想给自己制定怎样的学*目标?(相机出示四大学*目标:学唱一首歌,认识一个人,读懂一首诗,感悟一片情。)

  二、认识一个人

  1、出示画面:袁枚像。

  2、交流课前搜集的诗人资料。

  3、师相机渗透:袁枚亦是一隐者,为侍母而仕途急流勇退,孝心可嘉。

  三、读懂一首诗

  1、初读,感知诗意。

  2、深读,领悟诗景诗情诗境。

  ①读厚。引导学生认识五言诗体,如何添字读厚成七言诗体。可做如下铺垫:

  ( )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意欲( )捕鸣蝉,

  忽然( )闭口立。

  让学生在添字填词中逐步丰厚诗情诗景的感性认识,言语推敲文字,头脑渲染画面。

  ②读薄。引领学生删繁就简,五言变三言,比比谁的最简练。

  然后,逐步梳理出全诗之形,之神。

  其形:牧童——骑黄牛,振林樾,捕鸣蝉,闭口立。

  动 → 声 → 心 → 静

  四、感悟一片情

  1、再读,边读边细化直观画面,小组交流彼此所勾勒、渲染的每一幅美图。

  2、研读,斟字酌句,字里行间品味牧童之乐,诗人之得。

  3、播放《所见》视频,欣赏中与自己头脑中预设的画面对比,看哪种意境更有韵味。

  4、诵读全诗。布置作业。

  任选其一:

  ①说话训练:如此牧童,我情不自禁的赞道。

  ②写作训练:蝉声犹在耳,牧童意如何?我兴犹未尽,提笔写道。

  【板书设计】

  所见

  (清)袁枚 学*目标: ①学唱一首歌

  牧童骑黄牛, ②认识一个人

  歌声振林樾。 ③读懂一首诗

  意欲捕鸣蝉, ④感悟一片情

  忽然闭口立。 学*形式: 读薄 读厚 读胖 读瘦

  【教学反思】

  《所见》四憾

  ——致张慧老师及全体同仁

  铃声响了。

  铃声又响了。

  就这样,四十分钟,思想碰撞,心灵角逐,渗汗的脑门,轻拭一下,似冬夜运转不休的cpu——烫。

  解脱感?甚或嘴角溢出的一丝窃喜?

  不。心里很沉重,几乎是一种负罪感。

  说四憾吧。

  第一,读,一塌糊涂。

  没读出味道,当然更没读出美感。诗的节奏,抑扬之韵,顿挫之感,吟咏之得,丝毫难觅,此为一憾。

  第二,写,不着一字。

  没圈划,没批注,没作业,甚至连课本都没正儿八经的打开过,一堂课只是夸夸其谈,喋喋不休,不动笔墨,其陋奇丑,已无可遮蔽,此为二憾。

  第三,乱,筋脉错杂。

  表面看,板块式的架构还凑合。其实,在主体性学*进程中,整条主线已盘根错节,无从梳理。于是乎为赶进度,生拉硬扯,连撵带跑,基本完成目标的四分之三,此为三憾。

  第四,愧,汗颜如雨。

  如此拙劣的滥制,竟博得张慧老师褒奖怜怜,知遇提携,迷途点津,若不苦心孤诣,除陋革弊,憾莫大焉!

二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3

  分析教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第九课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诗篇。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教学目标:

  1、学*本诗中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背诵古诗。

  2、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古诗的有效策略。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古诗《回乡偶书》,说说诗中的思乡之情。

  2、引入古诗学*: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古诗,纠正字音,学*古诗中的生字。

  三、学*古诗,体会学*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古诗的方法

  1、教师: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古诗呢?(黑板出示)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1)理解词语(2)明白句意

  4、悟诗情

  (二)解诗题

  1、学生读诗题,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学生没有其它的途径了解作者,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四)明诗义

  1、理解词义

  (1)学生读诗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语。

  (2)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

  3、明白句义

  (1)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

  (3)为什么诗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导学生调换诗句的顺序,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4)引导学生学*一、二行诗句,说说诗句意思。

  (五)悟诗情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想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五、板书

  夜书所见

  南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回忆童年

  夜深篱落一灯明。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寓言故事,共有四个自然段,主要讲一个种葫芦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芦,却不管叶子上长的蚜虫,结果蚜虫把叶子吃光了,刚长出来的小葫芦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最后葫芦也长不成。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班级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善于表现自己,好奇,对于新鲜事物刨根问底,抓住这一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当文本中的主人公,体会种葫芦的乐趣,从情境中围绕“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趣味中学*本文。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把课堂给学生,课堂是他们自己的课堂。在教学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做文本的主人公,融入文本,体会种葫芦人喜爱葫芦的心情,亲身感受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的原因。把课堂还予学生,教师做好巧导,让语文学*真正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及整组教材内容和本篇课文,从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知道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2、图文并茂,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句、词、字层层递减,有规律地巩固识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2、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培养孩子喜欢阅读,主动阅读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难字“挂怪”。

  2、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懂得知错

  能改的道理。

  七、教法学法

  就如窦桂梅校长所说的“教学要回归到母语教学,我们教的是母语。”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母语,*得母语,结合学生的学*规律和认知规律,第一课时采取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多种形式的读中学字学词,并在游戏中巩固生字词。第二课时以“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指导中间两段,感情问题的原因。

  学法是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比较得真知。

  八、课时安排:预设用2课时来完成。

  九、检测安排:

  检测安排在四个时段:

  第一课时结束时:以把生字放在“新语境”的小练*巩固。第二课时初:以小游戏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第二课时结束时:“读拼音写汉字”形式检测学*生字情况;提供课外读物(《春雨》古诗,积累美文,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回家后练*:比较两句重点句子,检测学生对课后两个句子的掌握情况;从课文中抽取第一小段,进行简单的阅读训练。

  十、教学准备:

  葫芦各个生长阶段的图片、ppt、课文补充图片、资料袋等。

  十一、整体设计

  第一课时以“图片识字,情境创设导入——句、短语、词、字层层递减,随文识字,读中感悟、语境中识字,游戏巩固生字——多形式读词、读中巩固词”来形成随文识字的严谨结构,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识字认字,真正做到让学生从本质上感悟母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第二课时以“趣味复*巩固——读中议,读中悟,体会心情——拓展延伸”来构成一堂受学生欢迎的讲读指导课,紧抓课后两个反问句与陈述句,结合故事发展情境,指导学生充分朗读体会,真正做到读中议,读中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

  十二、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挂、哇、治”3个字;

  2、学*课文1—3自然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一、图片揭题导入

  1、指导读音“葫芦”

  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出示葫芦),它是——(出示两张葫芦图,后面有生字、音节)

  抽生拼音节,你发现了什么?

  2、读题

  你喜欢葫芦吗?有一个人也非常喜欢葫芦,他天天都去看葫芦,总是说——我要的是葫芦。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该阶段的学生,抽象语言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以图片导入,让生对葫芦有了直观的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激起了同学们往下学*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过渡:是啊,我要的是“葫芦”,让我们一起来当当那种葫芦的人,一起走进田里,那最后我能得到葫芦吗?

  1、请小朋友们轻轻打开课本63页,用双手捧好书,听老师讲一讲这个故事。

  2、孩子们,这个故事你想读吗?下面请大家自己来读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拼一拼小树叶上的音节,实在有困难,招呼一下老师,我很愿意成为你的好朋友,开始吧。 (设计意图:初步读文,让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自主识字,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情境创设,让生更能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情。)

  三、指导朗读,随文识字

  (一)指导朗读第一小节

  1、(课件出示: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孩子们,这几个词,你会读吗?

  重点教学“藤”:

  延伸:除了“细长的葫芦藤”你还看到过细长的什么藤?

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上山人急切和欣喜的心情。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对山寨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引导学生寻找美丽山寨,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丽。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学会正确书写,积累本课的新词。

  2、体会上山人的急切和欣喜的心情,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结合语句和课文插图想象体会山路、山寨的特点,补充课文中的插图。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感。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

  2、播放多媒体课件。

  谁来说说自己都看到了些什么?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简笔画)

  3、 这“丛林掩映、绿树环绕”的地方,就是山寨,它是建筑在山上的小村庄,一般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大家想去那儿做客吗?好,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山寨》。

  4、板书并齐读课题,随题识字: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山寨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读一读这首小诗就知道了。现在请同学们一边看大屏幕,一边听电脑老师的朗读。我有个建议,大家在听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要认真听,把它记在心里。(播放课件)

  2、好听吗?想不想自己读一读?(想) 下面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课文!注意了,在读文的过程中,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去解决,多读几遍。开始吧!

  3、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请你来!(生读课文)

  4、谁来评价一下?你来读读?(生读课文)

  5、掌声送给这位读得流利的同学!同学们,如果我们一起来读,是不是能把这首小诗读得通顺呢?大家试试看。(齐读课文)

  三、交流识字、指导书写。

  1、我们认识了句子朋友,词语朋友也想认识你们,和它们打个招呼吧!谁先来?

  出示词语卡: 山寨 飘起 炊烟 多亏 分明 汪汪 七拐八弯 林遮树掩 青藤垂挂 左转右转

  ( 指名读, 师生正音 , 小老师带读 。 )

  2、理解词义。重点区别“飘”和“漂”。

  3、齐读新词。

  4、同学们跟句子和词语都交了朋友。可爱的字宝宝也来了, 你们还认识他们吗?

  出示生字卡:炊 烟 掩 汪 拐 弯 垂 亏 狗

  (指名认读并组词。)

  5、哪列小火车来开一开?(开小火车读字,师正音)

  6、真不错。大家再齐读一遍,加深印象。

  7、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老师很开心。现在就请同桌互相考一考。如果他都读对了,就奖给他一颗星;他不会的,就请你教教他。听明白了吗?开始吧。(同桌互考,师巡视)

  8、得到星星的请举手!太棒了!不会认的同学也不要灰心,只要你继续努力,相信你也会成为识字大王的。在这么多字中,你们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教写 :垂)在书上描一遍。

  四、质疑解惑、感悟诗意。

  1、同学们,作者把上山寨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象和心情都写进了这首小诗里。现在请你们默读课文,看看自己能不能从诗中找到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2、学生汇报。

  A、分明是到了寨边,怎么一户人家也看不见?

  ① 你真会从诗歌中找问题,我们也找到这个问题读一读好吗?

  生:(齐读)分明是在寨边,怎么一户人家也不见?

  ② 分明是什么意思?能换个词吗?(明明)是啊,明明是到了寨边,怎么一户人家也看不见?这么奇怪,为什么?

  生1:因为树木很多,遮住了房子。

  生2:到处林遮树掩,青藤垂挂屋檐。

  ③ 哦,是这样啊。你能联系上下文去找答案,真棒!(板书:林遮树掩,青藤垂挂)理解这两个词语。

  ④ 我来问问大家,分明是到了寨边,怎么一户人家也不见?是因为——

  生:(齐说)林遮树掩,青藤垂挂。

  ⑤ 句子后面用的是一个什么标点符号?

  ⑥ 带有问号的句子应该读什么样的语气?(奇怪、疑问) 学生齐读句子。

  ⑦ 老师有个建议,我们读“怎么”、“也不见”的时候,把声调扬起来,就能读出奇怪、疑问的语气。(再次齐读句子) 太棒了!你们也能学用这句话来说一个句子吗?

  过渡:同学们,我们再来看一下,你们还能从诗歌里想到问题吗? 想到了吗?希望大家都来做一个积极思考的好孩子!

  B、哪知道上山下山,一走就是半天!

  ① 这是问题吗?怎么把它变成问句?谁来帮帮他? (生:为什么上山下山,一走就是半天 ) ② 这个问题提得可真好!当人们看到飘起的炊烟时,以为山寨和我们的距离怎样?(不远)

  此时心情如何?(高兴) 可谁知道这上山下山,一走就是——(生:半天)这就是山路的特点:很长,看着*,走着远。这时大家的心情又变得怎样?(生:着急、急切、失望)谁 能带着这样的情感把第一节读一遍?(生评价)

  ③ 老师又有个小建议!刚才不是说,哪知道上山下山,一走就是半天,是非常着急吧,那我们应该把它读得语气缓慢一些,这样才能显出着急。(师范读后学生齐读)

  ④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你们能从诗歌里面找到答案吗? (生:因为小路七拐八弯,带着你左转右转。)

  ⑤ 这位同学也能联系上下文找到了答案。大家都向他学*。大家能向这位同学一样,找到这个答案读一读吗?

  生:(齐说)因为小路七拐八弯,带着你左转右转。(板书:七拐八弯、左转右转)

  ⑥ 七拐八弯的山路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拿起笔,在你们的课本里画一画。指名上台在简笔画上添加山路。

  ⑦ 师指着学生在黑板上画的小路: 这就是七拐八弯的山路——绵长而曲折。它带着我们左转右转,一走就是半天,怎么也走不到山寨。走这样的山路你是一种什么心情?(很着急、很紧张、很害怕)

  ⑧ 怎么走都走不到山寨是吧?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起来读一读第一、第二小节。 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

  ⑨ 真不错。带着这么着急的心情,走啊走啊,最后走到了没有?仔细读读课文,找一找。

  生:走到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多亏小狗几声汪汪,才把客人唤到门前。

  ⑩ 能从书中找到答案,真是太棒了!“多亏”是什么意思?给它换个词,好吗?(生:幸好 、 幸亏)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⑾终于走到了山寨,心情怎么样啊?(高兴、惊喜)

  ⑿ 师:高兴的时候应该是怎么样的?你们站起来,把高兴的心情表现一下,终于到了,怎么表现?欢呼,还有吗?真的是笑得很甜, 你就带着甜甜的笑容,把第三小节读一读,好吗?

  ⒀ 同学们,上山下山真的是很累,也很着急,现在终于走到了山寨,心情又变得非常的愉悦,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把这首小诗有感情地读一遍,再走一遍曲折而绵长的山路。

  四、发挥想象,升华情感。

  1、真有感情,老师都陶醉了。请想象一下,你们到了山寨都会看到一些什么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再派代表说)

  2、课件播放山寨美丽的风光。

  3、同学们,我们马上就要离开这片土地了,你们舍得吗?为什么呢?生:因为那里环境美。)

  4、那作为一名游客,我们到了那里后应该怎样做呢? (生:不乱扔纸……)

  5、大自然给了山寨这么美的景色,让人类得到了美的享受;我们也应该把大自然当成好朋友!好好地爱护它,保护环境。只有这样,我们的山寨才会变得越来越美丽,我们的生活也将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五、作业设计。

  1、客人远道而来,热情的主人是怎样招待的,你能为这首诗再编一节吗?

  2、背诵诗歌。

  六、板书设计。

  炊烟飘起

  山寨 七拐八弯 > 美丽

  林遮树掩

  反思:

  这节课让我感到,课堂教学做到既真实又扎实,既生动又生效才是一节好课。

  首先,扎实地掌握知识技能。如句、词、字的学*,配合学*卡的使用,认字、识字、写字、辨字等;感悟诗意,有感情读文,学会从诗中提问题和找答案的方法等。既让学生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能扎实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其次,有效的合作学*。合作学*都有明确的合作要求,操作简单,避免了合作形式化。同桌互说、互考,找小伙伴互学等合作学*,促进了学*的实效。

  第三,适当的评价,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老师鼓励性的语言,自己为自己鼓掌,同桌互评能得几颗星,同桌互夸互画小红旗等,这些评价不多,但恰到好处,大大调动了学生学*积极性,让学生充满了灵性和生机。

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学会9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隹。

  2、认识一些特殊偏旁,看图熟读与此相关的词语。

  3、激发学生学*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认识一些偏旁。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4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对照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图中的事物,读出相应的词语,先认识偏旁的本意,再进一步学*汉字。

  3、了解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对学生进行保护小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流利地朗读韵文。

  难点:知道“鸟”和“隹”都表示“鸟”。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出示:秧苗 稻谷 庄稼

  这些字都是什么旁?

  禾字旁和什么有关?这些字都和什么有关?

  2.你看我们汉字的部首都和他们的意思有关系,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还要来学*一课部首识字,是《识字8》。

  二、读韵文

  1.小朋友,看,谁来到我们课堂上了啊?出示小鸟图。

  3.大家都认识很多种鸟,可是,他们的名字你们认识吗?能读准吗?

  出示词语:

  乌鸦 海鸥 杜鹃

  麻雀 老雕 大雁

  4.学生自读。

  5.交流:有哪些读音容易读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重点提醒“鸥”、“老”)

  6.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出示挂图,指名认读

  三、了解各种鸟

  1.观察图上的这些鸟儿,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这些鸟中谁是乌鸦?你怎么知道的? 乌鸦是怎么叫的?好听吗?

  2.虽然它的声音不怎么好听,可是他喜欢吃害虫,腐肉,所以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人们还送给他一个名字叫做清道夫,我们也应该——保护它。 亲切地喊喊他。

  3. 海鸥的外形最吸引你的是什么?(长长的翅膀) 你在哪里见过海鸥呢?(指名读,齐读)

  4. 正因为它有这对长长的,强而有力的翅膀,才能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自由的飞翔。 谁能读好这个词?(指名读,齐读)

  5.杜鹃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布谷”,当我们听到杜鹃那布谷、布谷的歌声,就知道——春天到了。

  6.看,杜鹃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呀? 美丽的杜鹃站在枝头昂首歌唱呢!谁来喊喊他?(指名读,齐读)

  7.剩下的这三种鸟也各有特点,他们是——(出示:8.看着图,你能给他们加上适当的形容词吗? (小小)的麻雀 (健壮)的老雕 (团结)的大雁

  9.六个词连起来,能读准吗?能读的美吗?(齐读)

  10.读的可真棒,仔细观察这六个字的字形,你发现了什么?(逐个圈出六个字) (第一行的三个字都带有“鸟”字旁,第二行的三个字都带有“隹 ”字旁)

  11.为什么这些鸟的名字中都出现了这两个部首呢?出示

  那你们还知道那些字中也带有这两个部首吗?(鸡,鹅,鹰)正因为他们都属于鸟类,所以都含有这两个部首,就像我们课文中的这六个词一样,让我们一起再读读他们,记住他们。

  12.再读词语。

  四、指导生字

  1.认识新部首“ 隹”。

  “雕”的笔顺,笔画较多,写得要紧凑。 “雁”的部首是“厂”,不能多加一点。

  2.学生描红。

  五、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字册》上描红、仿影、练写。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二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二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zhèn、yù、chán、hū、bì

  (1)出示生字词卡:、振、欲、蝉、忽、闭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了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1、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欲、捕、鸣、闭、口、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

  振——晨、蝉——弹、忽——物、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教案点评:

  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五言绝句《所见》,语言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本课教学从内容入手,引以情趣,配合直观的的图画,让学生边看边想,理解诗句意思。引入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从而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探究活动

  1、收集有关袁枚的资料。

  2、想象牧童捉蝉的样子,看图联系课文编故事。

二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2

  分析教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第九课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诗篇。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教学目标:

  1、学*本诗中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背诵古诗。

  2、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古诗的有效策略。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古诗《回乡偶书》,说说诗中的思乡之情。

  2、引入古诗学*: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古诗,纠正字音,学*古诗中的生字。

  三、学*古诗,体会学*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古诗的方法

  1、教师: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古诗呢?(黑板出示)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1)理解词语(2)明白句意

  4、悟诗情

  (二)解诗题

  1、学生读诗题,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学生没有其它的途径了解作者,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四)明诗义

  1、理解词义

  (1)学生读诗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语。

  (2)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

  3、明白句义

  (1)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

  (3)为什么诗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导学生调换诗句的顺序,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4)引导学生学*一、二行诗句,说说诗句意思。

  (五)悟诗情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想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五、板书

  夜书所见

  南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回忆童年

  夜深篱落一灯明。

二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二年级语文下册《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二年级语文下册《小马过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汉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顺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语气。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实践才能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汉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顺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语气。

  2、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实践才能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白龙马》(出示课件),歌曲歌唱的是谁?白龙马。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马有关。今天有一匹小马要过河,你看,把他难住了……

  3、(齐读课题):小马过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把课文中的事情理出一个思路来,看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2、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指读:

  棚、驮、磨、坊、挡、伯、浅、刻、突、哩、唉、试、蹄、既。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棚、浅、坊、伯、挡、哩。

  (1)比较认识“伯”和“挡”: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由偏旁加上学过的旧字组成的,比较容易识记。(配合猜谜语和图片认知进行)

  (2)“哩”字注意读音。“li”读轻声,不读一声。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左右占格,把字写好看。

  (3)“棚”和“浅”“坊”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配合猜谜语和图片认知进行)

  5、猜谜语。

  不深——浅

  一方土——坊

  和木头做朋友——棚

  6、开火车读准字音。

  四、情景朗读,感知文本

  导学:牛伯伯说水很浅很浅,松鼠说水很深很深,小马被弄糊涂了……一起来认真学*《小马过河》。

  1、马棚(pénɡ)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

  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儿事吗?”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啊,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tuó)到磨(mò)坊(fánɡ)去吧。”

  (老马说的话要商量着读,小马说的话要欢快地读。)

  2、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小河挡(dǎn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可是他离家已经很远了。

  (这一段很长,我们要认真地读,不要丢字落字,要读通顺哦!)

  3、小马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dā)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bó)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蹚(tānɡ)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qiǎn),刚没小腿,能蹚过去。”

  (这是一匹很有礼貌的小马。)

  4、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kè)跑到河边,准备蹚过去。突(tū)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深得很哩(li)!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松鼠的语调要紧张、着急;小马要读出惊讶。比一比谁读得正确!)

  5、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叹了口气,说:“唉(ài)!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

  (比一比谁读得流利!)

  6、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妈妈问他:“怎么回来啦?”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妈妈说:“那条河不是很浅吗?”小马说:“是啊,牛伯伯也这么说。可是松鼠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伙伴呢!”妈妈说:“那么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小马低下了头,说:“没……没想过。”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shì)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小马是难为情的,妈妈的话语重心长,要慢。)

  7、小马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tí),松鼠又大叫起来:“怎么?你不要命啦!”小马说:“让我试试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蹚到了对岸。原来河水既(jì)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注意小马和松鼠的不同语气!)

  五、课堂展示

  1、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1)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

  (2)这条河,我能蹚过去吗?

  (3)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

  (4)怎么?你不要命啦!

  (5)如果妈妈在身边,那多好啊!

  2、戴上可爱的头饰试着分角色读一读这个故事。

  3、试着用给出的词语讲这个故事。

  六、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流利。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出示生字:愿、意、麦、该、伯、刻、突、掉。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板书笔顺。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愿、该、突、掉”的注意要点。(预设:“愿”半包围结构,“丿”长一些;“该”注意左窄右宽;“突”“穴”捺改成点,下面不是“大”;“掉”想一想其它“扌”的字。)

  4、学生临写生字。

  七、巩固练*

  1、打开“基础训练-《小马过河》”,一起来闯关吧!

  2、完成配套练*册。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出示词语练读。

  2、进行组词训练。

  3、出示词语,大家抢读,美读,大声读,体会语言的美好。

  4、复*生字,出示形*字组词,大家进行开火车。

  5、出示多音字进行训练与积累。

  6、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谁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二、课文赏析与交流

  (一)品读第1—2自然段。

  马棚(pénɡ)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

  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儿事吗?”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啊,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tuó)到磨(mò)坊(fánɡ)去吧。”

  1、看谁读得好,读出了哪些信息呢?

  2、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到的呢?

  3、“已经”是什么意思?

  4、你可以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5、“连蹦带跳”表现了什么?(预设“小马活泼可爱”)

  6、小马的回答说明他爱劳动,也很懂事。

  7、“磨坊”注意读音。

  8、老马的话是“疑问句”。

  9、小马的回答是“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我能做。”

  (二)交流分享。

  想一想:小马和妈妈的语气为什么不一样?

  (三)品读第3—6自然段。

  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小河挡(dǎn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可是他离家已经很远了。

  小马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bó)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蹚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qiǎn),刚没小腿,能蹚过去。”

  听了老牛的话,立刻(kè)跑到河边,准备蹚过去。突(tū)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深得很哩(li)!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叹了口气,说:“唉(ài)!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

  1、“飞快地”说明小马很开心。

  2、“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可是他离家已经很远了。”这是对小马的心理描写。

  3、思考:“没”在这里怎么读?

  4、小马为什么感到吃惊呢?

  5、小马没有了主意,只好回家问妈妈。

  (四)课堂展示。

  1、“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可是他离家已经很远了。”这个心理过程读一读,想一想,讨论一下:

  你读出了什么呢?你想到了什么?在*时的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依赖心理呢?

  2、深浅。

  观察这一字词语有什么特点,能不能说一说你积累的词语?(预设:高低、左右、黑白、是非、曲直)

  3、老牛和松鼠的说法为什么截然不同?

  (五)品读第7—8自然段。

  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妈妈问他:“怎么回来啦?”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妈妈说:“那条河不是很浅吗?”小马说:“是啊,牛伯伯也这么说。可是松鼠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伙伴呢!”妈妈说:“那么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小马低下了头,说:“没……没想过。”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shì)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小马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tí),松鼠又大叫起来:“怎么?你不要命啦!”小马说:“让我试试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蹚到了对岸。原来河水既(jì)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1、注意引号的书写。

  2、省略号的作用: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表明小马很难为情。

  3、讨论一下:省略号还有其他的作用吗?

  4、找出老马说过的话读一读。

  5、老马并没有责备小马,而是启发小马多想一想别人说的话。

  6、读一读:“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shì)试,是不行的。”

  7、思考:为什么小马不再听从松鼠的劝告了?8、用“既……又……”说句子。

  9、为小马鼓掌加油!

  (六)交流分享。

  老马说的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七)课堂展示。

  1、读一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2、讨论:你同意下面的说法吗?说说理由。

  (1)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所以老牛和松鼠对小马撒谎了。

  (2)小马向很多人请教,是对的。

  (3)别人的经验不一定可靠,得自己去尝试。

  (4)什么事都要自己尝试,别人的话不可信。

  预设观点:

  (1)不同意观点一。理由:要考虑老牛、小马和松鼠的身高,老牛和松鼠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并不是存心撒谎欺骗;

  (2)不同意观点二。理由:请教别人是对的,但是要请教的对象必须有参考价值。

  (3)同意观点三。理由:别人的经验都是在自身的情况下产生的,只有自己亲自尝试才能得出正确适合自己的经验。

  三、中心点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

  实践才能出真知,凡事都要亲自试一试。

  四、巩固练*

  打开“阅读训练-《小马过河》”,一起来闯关吧!

  五、作业布置

  把这堂课的收获写到“我的小本本”上,搜集关于实践出真知的诗句。

二年级语文下册《小马过河》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马驮麦子去磨坊,路上要过一条小河,老牛说水很浅,可以过去,松鼠说水很深,他的伙伴昨天刚被淹死,不能过。小马没了主意,只好跑回去问妈妈,妈妈要他亲自去试一试。小马又回到了河边自己过了河。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得那样深。说明遇事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找到答案。文章篇幅较长,涉及的事物较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故事情节已很明晰,语言发育还较薄弱,对故事中的道理还不能有深刻的理解,需教师层层点拨,*得语言,*得道理。

  三、教学目标:

  1、能按课文中的对话提示语,读出句子应有的语气。

  2、通过朗读、表演、给动画片配音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遇事要自己动脑精亲自尝试的道理。

  3、继续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感受学*的快乐。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老牛、松鼠说法不同的原因,进而理解老马说的话中包含的道理。

  五、教学准备:

  1、小马过河的多媒体课件。

  2、老马、小马、老牛、松鼠的头饰。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 设疑激趣 感知课文大意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同学们高兴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由课题你想到了什么呢?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的问题!请大家把课文翻开,我们一边读一边理解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2、听课文范读,出示字卡用横线划出生字,思考问题: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3、训练说话。

  小马为什么要过河?(要帮妈妈做事;要到磨房去;小马要帮妈妈把麦子驮到磨房去。)

  组织学生讨论:要是把磨房所在地点“河对岸”说进去,那就表达完整了。你看应该加在哪里?(磨房前面)

  4、学*字词。

  认读生字新词——正音。个别生字组词:愿试匹 突 趟 淹 ;“没”区别字音;浅的反义词

  二、认读生字,理清课文脉络,学会归纳概括。

  1、指名分自然段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思索并回答问题: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小马几次从家里来到河边?每次的结果怎样?

  2、梳理课文脉络。(板书:过不了河 蹚了过去)

  3、口头填空。(出示小黑板)

  课文先写小马为什么要过河,接着写小马()的情况,老牛说河水( ),刚没小腿,能趟过去。小马( )跑到河边。松鼠说河水( ),淹死过他的伙伴,不能趟过去。小马( )收住脚步,然后写老马(),最后写小马()。边引导学生填空边归纳过河原因、过河经过、老马教育小马、小马尝试过河分别在那几个自然段?

  三、逐段读讲,朗读表演,具体理解。

  1.指名读第1段(1、2节)

  (1)什么事使小马高兴得连蹦带跳?(出示动画课件引读)

  (2)怎样读才能表现出小马当时的心情?如“连蹦带跳地说”,写出小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表示小马愿意做事。还可以换上“一蹦一跳”、“蹦蹦跳跳”、“跳呀蹦呀”等词语。

  (应以天真、活泼、高兴而又肯定的语气读。)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帮妈妈做过事吗?谁来说说你帮妈妈做过什么事?心情怎样?我们的新朋友小马长大了也能帮妈妈做事了,想知道它帮妈妈做了什么事吗?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第14课《小马过河》,教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让我们带着大家的这些问题一起来学*这篇课文吧。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或问同桌,也可以请教老师。再数一数共有几个自然段,并标上序号。

  2、按自然段读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呢?

  4、小马在运麦子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出示课件)

  5、这时它找谁帮忙?

  6、指导朗读小马与老牛的对话。

  7、听了老牛的话小马是怎么做的?快来读一读:出示课件,比较句子。

  8、正在小马准备过河时又发生了什么事?指导小松鼠与小马的对话。

  师:是啊,生命是有限的,谁都不能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那么,老牛说是浅,松鼠说是深,面对如此为难的问题,小马是怎样做的?

  9、妈妈是怎么说的?小马是什么表情?什么是难为情?

  10、开火车读第七自然段,你觉得妈妈的话中,哪句话使你最受教育,用笔画下来,读一读。

  11、理解妈妈的话。

  12、现在你们想不想知道最后小马过河了吗?怎么过河的?

  三、延伸课外、拓展知识。

  1、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说一说,小马过河后会说些什么?

  2、通过刚才的学*,你觉得小马开始的表现和行动说明小马是一匹怎样的小马?现在你是怎样看小马的?

  3、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问题吗?你是怎样做的?

  4、生看黑板说一说学*了这一课知道了什么?懂了什么道理?

二年级语文下册《小马过河》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马在帮妈妈驮麦子到磨坊去的途中遇到一条小河,不知是深是浅,最后在妈妈的指引下安全过河的故事。本文以“过河”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使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只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想,亲自去试试才行的道理。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还不是很强,注意力也不能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因此教学时可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也可以播放与课文有关的动画视频或通过分角色表演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 13 个生字,掌握 1 个多音字,会写 8 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恰当的语气。

  3.根据词语提示讲故事。

  重点

  1.会认 13 个生字,掌握 1 个多音字,会写 8 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恰当的语气。

  3.根据词语提示讲故事。

  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只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想,亲自去试试才行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老马、小马、老牛和松鼠的图片,多媒体课件,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过程设计

  一、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词语提示讲故事。

  2.让学生懂得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思考,不能光听别人说,自己一定要去试一试,找到解决的办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明白道理。

  难点

  讲故事,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三、复*导入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小马过河》 。

  四、分段研读课文

  ( 一 ) 学*第 1、 2 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 1、 2 自然段,想一想: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 小马帮妈妈做事,要把半口袋麦子驮到河对面的磨坊去。

  ( 二 ) 学*第 3~ 7 自然段。

  1.小马是怎样过河的呢?自由读这几段, 想一想: 小马遇到了什么困难?他先后都问了谁?

  板书:能不能过去?

  老牛 松鼠

  2.老牛是怎样说的? ( 指名读 )

  板书:很浅,刚没小腿。

  3.怎样读好他们的对话呢?

  自己练*、同桌读、在全班读,学生评一评,教师进行指导。

  4.听了老牛的话,小马是怎样做的?快读一读。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跑到河边,准备蹚过去。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蹚过去。

  对比这两句话,说说有什么不同。 “立刻”说明了什么?

  想,就要蹚过去。这句话该怎样读呢?

  5.这时又发生了什么?指名读第 5 自然段。

  (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连想都没

  板书:深得很,会淹死。

  6.小马与松鼠的对话该怎样读呢?

  分角色练*朗读。

  7.这下可把小马给难住了。他怎么办呢?

  自由读第 6、 7 自然段,想一想:妈妈的话该怎样读呢?

  指导朗读妈妈的话。

  8.你觉得妈妈的话当中,哪句话使你最受教育?用笔画出来,再读一读。

  ( 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9.现在就请你动动脑筋, 想一想:小马应该怎么办呢?为什么老牛和松鼠说的不一样呢?

  ( 老牛个子大, 所以觉得水很浅, 松鼠个子小, 所以觉得水很深。 小马应该自己亲自试一试。 )

  ( 三 ) 学*第 8 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想一想:小马过河的结果怎样?

  2.出示填空:读一读,想想该怎样填。

  因为小马不像 ( ) ,也不像 ( ) ,所以他觉得河水既不像( ) ,也不像 () 。

  ( 老牛那样高;松鼠那样小;老牛说的那样浅;松鼠说的那样深。 )

  3.展开想象,说一说:小马过河后会说些什么?

  ( 自己早点试试就不至于耽误时间了。接受教训,以后多观察、多思考 )

  五、再读全文,拓展延伸

  1.自由组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在全班展示朗读。

  3.出示词语,请学生试着用上这些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马棚 愿意 磨坊 驮 挡住 为难

  突然 拦住 吃惊 难为情 动脑筋 小心

  4.你同意下面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1) 出示句子:

  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所以老牛和松鼠对小马撒谎了。

  小马向很多人请教,是对的。

  别人的经验不一定可靠,得自己去尝试。

  什么事都要自己尝试,别人的话不可信。

  (2) 组织一个小小的辩论会,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意见。

  (3)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六、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学*完这篇课文后的体会。

  板书设计

  小马过河

  能不能过去?

  ↓

  老牛 很浅,刚没小腿

  松鼠 深得很,会淹死

  妈妈 自己动脑筋,去试一试

  ↓

  能过去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二年级语文下册《小马过河》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二年级语文下册《小马过河》的教学反思1

  《小马过河》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希望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个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马,老马,牛伯伯和松鼠。这些人物的语气、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马是妈妈,说话该用亲切的语气。老牛伯伯是老一辈,朗读时声音要粗,语气稳重。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时讲的话,语气要急切。小马天真、有礼貌,读时要用适当的语气表现出来。在指导朗读时,我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接着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训练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中蕴含的美。

  老马说的话是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同样一条河,老牛水水很浅,松鼠说水很深。他们谁说得对?为什么?

  2、如果是一头大象和一只小白兔要过这条河,问问你,你该怎样回答它们?

  在整个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知道了老牛和松鼠都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忽视了小马的实际情况而下结论,它们说法不一,是因为它们自身的高度不同。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明确,处理问题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判断,要避免犯老牛和松鼠的经验主义的错误。

  总之,《小马过河》是经典的童话,它包括的东西太多,孩子们从中悟得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东西,只有给个性化的阅读交流的时间,我们才能听到“花开的声音”。但是,我总感觉本节课上学生个性化阅读交流的时间比较少,每个学生个性化的看法表达不够充分。以后教学中,还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上多下功夫。

二年级语文下册《小马过河》的教学反思2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运用拟人手法塑造了老马与小马等几个动物的鲜明形象,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活泼,浅显易懂,告诉我们:别人说的是不是对的,要动脑筋思考,并亲自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设疑激趣——品读——表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感悟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同时还注意透过教学渗入德育及安全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具体如下:

  一、设疑激趣、故事引入。

  通过问题引起学*兴趣:

  ⑴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⑵小马是怎样过河的?遇到了什么困难?他先问都问了谁?

  ⑶小马过了几次河?它最后过河了吗?带着这四个问题在观看《小马过河》故事后,通过快速的阅读课文、思考,再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的角色扮演,指导朗读对话,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演中悟,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本文对话很精彩,尤其是对话的提示语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文章老马、小马、老牛和松鼠4个角色说话语气符合自己的身份,由于对话内容不同,说话的语气也富有变化,同时,这4个角色的身形与不同,因此,我根据老马、小马、老牛、松鼠的体型,在班上选了身高较高的同学老牛和老马,一般高的同学扮演小马,较小个的同学扮演松鼠这4个小动物,还让一名同学读旁白部分。

  表演时重点指导学生在动物们的对话中领会到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再根据对话的提示语,体会到这些动物们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读好语气,感受到动物们的内心世界,表演时适当的加以动作表演,展现出生动的画面。

  表演后,讨论交流:为什么老牛说河水很浅,刚没过小腿,能过河;小松鼠却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伙伴呢!不能过河。为什么同样的一条河,老牛说很浅,松鼠说很深,它俩中是不是有一个在撒谎呢?

  经过刚才的角色表演,同学们很快就自己比较出了,扮演老牛的同学长得高,扮演小松鼠的同学长得矮,所以,面对同样的一条河水,不同高度的小动物就有了两种不一样的深浅。所以明白了老牛和小松鼠谁也没撒谎。对比老牛,小马的高度较矮一些,对比小松鼠就会较高很多,所以,河水对于小马来说是不深也不浅。

  三、教学中注意做好德育渗透与安全教育。

  重点抓住老马对小马说的:“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这两句话,在指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同时,还渗透了德育和安全教育,通过设疑:“同学们:为什么老马不陪小马一起过河呢?是老马不爱小马吗?”经过刚刚的角色扮演,再加上结合一年级时学的课文《自己去吧》一文,学生很快就答道:“因为,老马想锻炼小马,让它学会自己做事,能够自力。”同学们经过讨论,体会到:老马教小马的话是有前提的,是老马知道河水是不会对小马有危险的,所以才让小马自己去试一试。从而懂得老马让小马学会独立做事,也是老马对小马的爱。由此引伸到:父母放手是要我们自己学会独立,这自我独立的路上虽然没有父母在身边,但他们肯定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里,默默的为我们担优着,所以说在我们自己学会自立的路上是包含着父母亲对我们的'深情的爱;——另外,根据老马让小马自己去试河水的深浅,还教会学生不论做什么事做要注意安全:懂得并不是什么事都要试一试,凡事都是要在吸取经验、动脑思考后,做出正确的判断之后再决定要不要去试一试,不可以盲目去尝试。

  纵观《小马过河》一课的教学,我从问题设疑到故事激趣引入,在指导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文中4种动物的特点指导学生们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的形式进行教学,再通过亲身表演,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后悟到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别人说的是不是对的,要动脑筋思考,并亲自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时趋向生活化、易于理解;再透过适时渗透的德育与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动脑思考的*惯,具有正确的情感和自我保护意识,寓教于情于趣,使教学收到不错的效果,实现了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年级语文下册《小马过河》的教学反思3

  低年级的小学生形象思维(直观思维)占较大优势。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结合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马过河》一课中,有这样三句话:

  1、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

  2、松鼠认真地说:“深得很哩!昨天,我的一个小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3、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为让学生理解上面三句话,领会课文的重点、难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创设了一个“场景”。在一口玻璃缸里盛了适量的水当作一条河。先把老牛的塑料*面模型放进水中,水刚没老牛的小腿。接着把松鼠的塑料*面模型放进水中,水把松鼠整个淹没了。最后把小马(背上画有半口袋麦子)的塑料*面模型放进水里,水刚没小马的大腿。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比较老牛、松鼠、小马的*面模型,明白了老牛为什么说水“浅”,松鼠为什么说水“深”,小马试了过后为什么说水不深也不浅。学生亲临“场景”,观而生感,观中明理,激发思维的火花。由此,学生懂得了做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去试一试的道理。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小马过河的二年级学生读后感 (菁华5篇)

小马过河的二年级学生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一本故事书,其中的《小马过河》让我印象最深了。故事中小马妈妈让小马驮着半袋麦子到磨坊去磨面,小马出发了,一条小河拦住了小马的去路,小马就问正在吃草的老牛:“牛伯伯,这条小河我能趟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到小腿,能趟过去。”小马刚准备过河,小松鼠却说:“你千万别过河,这河水很深,前几天还淹死了我的同伴呢!”小马就决定回家问妈妈。妈妈告诉小马:“老牛和松鼠的话都有道理,老牛那样高大,它当然认为河水很浅;而松鼠个子那样矮小,它当然说河水很深。你比老牛小,但比松鼠大,你试试就知道了。”小马小心地在河里走着,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小马刚好能趟过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要光听别人说,要多动脑筋,要大胆的去试一试,才可能成功。

小马过河的二年级学生读后感2

  在寒假里,我阅读了几篇童话故事,其中有一篇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故事是《小马过河》。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小马和妈妈住在十分美丽的小河边,只有妈妈给河对岸的村子送粮食外,他总是和妈妈在一起。有一天,妈妈让小马给对岸的村子里送粮食,小马驮着粮食飞快的来到了小河边。可是河上没有桥只能自己淌过去。可有不知河水有多深,就犹豫了一会儿,就在这时,小马看见了牛伯伯,就问牛伯伯,您知道这里的水有多深吗?“牛伯伯就说:”不深,不深,才到我的腿。“小马就高兴的准备淌过去,就听到松鼠的声音说:”小马,小马别下去,这河可深了,前几天就把我的朋友卷了进去,小马就犹豫了一会儿,就淌了过去,谁知不想牛伯伯河松鼠说的一样,既没有那么浅,也没有那么深。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做任何事情只有有恒心,大胆尝试,不随便相信别人的话,就能成功。

小马过河的二年级学生读后感3

  一天,小马的妈妈生病了,马妈妈对小马说:“小马,你已经长大了,帮我把两袋粮食送到河对面的马伯伯家吧!”小马背着粮食上路了。

  小马到了河边,看到桥被雨水冲断了。小马想:妈妈给我的任务我一定要完成。小马就把一条腿伸到水里,腿还没有踩到河底,小狗突然跑到小马身边说:“小马!小马!你不要进河呀!我的一个朋友就在这里被淹死了。”长颈鹿走过来说:“这水太浅了,还不到我的膝盖呢!”小马想了想走回了家,问问妈妈这水是深还是浅。到了家,小马问妈妈:“妈妈,桥断了,我过不去,我想问问这水深不深。”马妈妈说:“你自己去试试不就可以了。”小马又走到了小河边,一下子跳下去,水不深也不浅,刚刚好。小马按时到达了马伯伯家,把粮食给了马伯伯,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这个故事的道理是:生活中要勇于试验、勇于实践。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小马过河的二年级学生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一篇“小马过河”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好看。

  这个故事讲的是,在大森林里,有天早上马妈妈让小马去帮妈妈拖一袋麦子去磨面,在去的路上,小马要过一条河,河水流的很急,而河面上有没有桥,小马过不去,他就问在河边散步的老牛伯伯,河水深不深,老牛伯伯告诉小马,河水不深,很浅。小马谢了老牛伯伯准备过河,这时在树上的小松鼠急忙喊住小马,说:“水太深了,过不去,前两天我的朋友还淹死在这里。”这时小马犯难了,不知道怎么办,就有跑回家去问妈妈,妈妈批评了小马,你做事要自己动脑经,要自己试试,小马红着脸又回到了小河边,它自己试着过小河,原来小河既没有老牛伯伯说得这么浅,也没有小松鼠说的那么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多动脑子想想,想好在自己试试,不能光听别人说得,这样才可以做成每件事情。

小马过河的二年级学生读后感5

  我看了童话故事《小马过河》。

  《小马过河》讲的是:马妈妈让小马去河对岸的磨房磨面。小马走到河边,看见一头大黄牛。

  大黄牛问:“小马,你是不是要过河?”

  小马回答:“是的,可是我不知道河水有多深。”

  黄牛说:“放心,水很浅。”

  小马刚要过河,一只小松鼠大声地喊:“小马,你疯了吗?水很深,前几天我的同伴掉进河里淹死了。”

  小马不知道应该听谁的,就跑回家问妈妈。

  妈妈说:“黄牛和松鼠说的话都是真的。你可以自己去试一试河水到底深不深。”

  小马到了河边,一步一步地蹚过河水,到了磨房磨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黄牛和小松鼠说的话都是对的。只是因为他们两个一个高,一个矮,所以一个觉得深,一个觉得浅。

  无论什么事情都应该自己试一试。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8)

——二年级语文上册小马过河教学反思通用5篇

  二年级语文上册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1

  统编版教材设计很精彩,之前也参加过教材培训,但是在教材的把控上面总是觉得不够到位。针对本次测评我设计的这节为时23分钟比较短小的课我作了如下反思:

  1、 本节课我定为第三课时,之前已学*了生字词和课文的前半部分,这节课主要学*课文最后第七、八自然段小马返回家与妈妈的沟通和最后自己尝试过河的过程。本课我设计的内容较少,深层次的东西挖掘不够彻底。

  2、在课堂气氛层面,还是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不够缜密,说明备课还是不够充分。

  4、在对学生的启发上,应更加多一点。

  制定改进方案如下: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也就是让学生懂得“遇事要动脑筋,亲自去试一试”的道理,这个过程不能生硬,要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

  2、中间的“用上下列词语讲故事”环节词语设计有点多,不适合在课堂上进行,这个环节换成“看图讲故事”难度降低,更利于开展。

  3、语言应更生动有趣,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尤其是进入了夏季,把游戏引入本课教学,让瞌睡的同学睡意全无。

  二年级语文上册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2

  《小马过河》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讲述的是小马要帮妈妈把半口袋麦子驮到对岸磨坊去,两次来到河边的不同表现及不同结果,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勤思考,多脑筋,多分析,敢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教学中初读课文之后,初次尝试让学生简述故事大意,只有个别学生在PPT的引导下大致能说,多数还是在讲述细节内容。第二遍看自读提示后带着思考读,学生进入情境,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之后是认读生字,完成目标一的任务。

  参与评课的教研室老师在充分肯定优点之后,给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有课时意识,在课时安排上要有合理的规划,在识字方法上多一些方法的引导。老师要有课程意识,知道不同阶段需要达到的目标及应该具备的技能,比如读书,从一年级的不指读,到二年级下册“读出不同句子的语气”,再到中段“有感情的朗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在学生所处的阶段努力使其达到相应的水*。

  本次听评课,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今后将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努力提升自己的水*。

  二年级语文上册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3

  低年级的小学生形象思维(直观思维)占较大优势。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结合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马过河》一课中,有这样三句话:

  1、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

  2、松鼠认真地说:“深得很哩!昨天,我的一个小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3、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为让学生理解上面三句话,领会课文的重点、难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创设了一个“场景”。在一口玻璃缸里盛了适量的水当作一条河。先把老牛的塑料*面模型放进水中,水刚没老牛的小腿。接着把松鼠的塑料*面模型放进水中,水把松鼠整个淹没了。最后把小马(背上画有半口袋麦子)的塑料*面模型放进水里,水刚没小马的大腿。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比较老牛、松鼠、小马的*面模型,明白了老牛为什么说水“浅”,松鼠为什么说水“深”,小马试了过后为什么说水不深也不浅。学生亲临“场景”,观而生感,观中明理,激发思维的火花。由此,学生懂得了做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去试一试的道理。

  二年级语文上册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4

  《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道理美,教学中我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升华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朗读课文触美丽。

  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小马,还有老马、老牛、松鼠。这些“人物”的语气、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因此在指导朗读时,我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接着再让学生进行语音朗读,最后设置情境进行演读。这样训练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中蕴含的美。

  2、情境演绎悟美丽。

  当学生对课文把握较好之后,让学生记住老马、小马、松鼠、老牛的话,并想象当时的情境,进一步领悟“人物”的身份不同,说话的表情、语气也会不同,然后鼓励学生加上动作和表情,把课文中“人物”的对话“表演”出来。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又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让本文蕴含的道理铭记于心。

  3、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如果能加入课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课堂才会更加的完整。

  二年级语文上册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5

  《小马过河》一课生动有趣,对话很多,是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而要真正达到分角色朗读的目的,需要以读好每一个人的语言为前提。文中虽然“说”字相同,但“说”的语言与神态却不同。不同语气、神态、动作的“说”云集此课 。于是,教学此课,便抓住不同的“说”进行教学设计,强化朗读训练。

  先是让学生动笔墨读书,在文中用曲线划出各种各样的“说”,然后分组共同试读,要求入情入境,仿佛文中的角色乃自己,并以“谁读得有声有色,头饰将戴在谁的头上,角色将有谁来扮演”为“诱饵”,激发孩子读的兴趣读的水*。 再以小组形式给人人担当角色的机会,让人人过把“读”瘾。此时此刻,课堂的精彩与高潮便水到渠成。

  故事说明的道理则由老马一语道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从字里行间,孩子们轻易而举地悟出了“动脑筋”“去实践”的道理。等小马下了河,小心地趟到了对岸,它的体验是: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其中的“为什么”孩子竟也对答如流。

  如果就以孩子“明白了什么”为目的,心里忽然觉得不甘心。新课程倡导阅读教学要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加强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沟通,注重生活体验与实践活动。我想:道理来源于生活,更要用于生活。不仅要让学生懂得道理,更要指导孩子实践道理。于是,我把问题抛向孩子: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与小马类似的事情吗?你是怎么做的?暂时的沉没过后,十几个孩子小手高举。孩子们举得例子虽然有点幼稚,甚至牵强附会,但我相信:“死”道理已变成了“活”道理。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孩子们已不需要“妈妈”的指点了。

  《小马过河》是经典的童话,它包容的东西太多,孩子们从中悟得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层面的。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东西,给个性化的阅读交流的时间,我们才能听到“花开的声音”。但是,本节课上学生个性化阅读交流的时间比较少,学生个性化的看法表达不够充分,好多学生是在跟着老师和别人的看法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