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数教学设计菁选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3-02-20 00:00:00

质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质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质数教学设计1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好,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侯,你们可以叫我什么呢?现在我们要在这里共同上一节数学课,我很想和大家成为朋友。作为朋友,我应该知道每个同学的名字。可是我又不能一下子把全班同学的名字全记住。于是,我想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暂时先用学号来代替名字,这个办法可以吗?

  学生回答(好)。

  师:从左边起第一位同学为1号,向右依次为2号、3号…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学号报一下,我对数字很感兴趣,看谁能让我先记住。

  学生依次报学号。

  师:我也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了,我就是?号了。

  二、复*导入:

  师:现在呀我想向同学们重新介绍我自己。我是?号,?是奇数,能被3整除。你们想不想像老师一样介绍一下你自己?谁来介绍?

  学生回答,(强调:其它学生要认真倾听,看他们说得对不对.)根据回答中学生报的质数进行提问:它能被谁整除?板书,引导:还有哪位同学的学号也是这种情况,只能被1和这个数本身整除?(学生回答,教师相应板书10个左右质数)

  师:谁的学号除了能被1和这个数本身整除以外,还能被别的数整除?(学生回答,教师相应板书10个左右合数)

  三、探索新知

  1、总结概念

  师:那么这两组数都是什么数呢?请同学们看数学书59页的内容,看谁是一个会学*的孩子!

  学生看书。

  师:好了,我看了同学们看书很认真,那么通过看书你知道了这些数是什么数吗?(指着第一组数)

  学生回答质数的概念。(如果不完整,引导:书上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准确,像这样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质数(又叫素数)。(教师相应画上椭圆,出示课题:质数。并贴出质数的概念。)

  师:那通过看书你知道这些数又是什么数呢?(指着第二组数)

  学生回答合数概念。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完整。像这样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教师相应画上椭圆,出示课题:合数。并贴出合数的概念。)

  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手指课题)

  下面我们把这两个概念齐读一下。

  学生齐读。

  师:现在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39号,39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以外,还有别的约数,所以39是合数。你们也想这样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自己吗?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听听他们介绍得对不对。(4、5个同学介绍)还有同学想介绍,那就请同桌两人互相介绍介绍吧!

  2、游戏促学:

  师:好了,咱们大家的学*兴致可真高!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学号是1——20的同学请注意,学号是质数的同学请起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报一下自己的学号。学号是最小的质数的学生请说一句话!

  师:学号是合数的同学请起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报一下自己的学号。最小的合数请说一句话!

  师:1——20号的同学,谁一次也没有站起来?你为什么不站呢?

  学生回答。

  说明:是的,1只有一个约数,所以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认识质数表

  师:判断一个数究竟是质数还是合数,除了根据概念去判断以外,还可以查看质数表。(出示100以内质数表)

  师:这是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在这里出现有是100以内的什么数?(质数)没有出现的呢?(合数和1)

  师:现在请你将这些质数读一读,然后找出20以内的几个质数,并将它们记住。

  学生读背。

  师:20以内的质数谁背下来了?

  学生回答。

  师:你们可真聪明,记得这么快!现在我们又多了一个判断质数的方法,当我们运用概念判断有困难时,别忘了可以借助质数表。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质数与合数的特征,关于质数和合数方面的知识还有很多,谁愿意把你知道的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个别的问问从哪查到的)

质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拼长方形的活动,经历探究质数、合数的过程。

  2、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会正确迅速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质数或合数。

  培养学*学*数学的兴趣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

  会正确迅速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质数或合数。

  教学难点:

  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12个小正方形、学号卡片

  教 学 流 程

  个性化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数学的世界中,在我们的周围能找到许多有意义的自然数,那么谁能很快说出一句含有自然数的话?(要求后面的同学不要重复说过的数)

  生1:我叫王杰,今年12岁了。板书:12

  生2:再过几天,就是第23个教师节了,……板书:23

  生3:我们家一共有4口人。板书:4

  生4:我们学校一共有14位教师,其中有8位男教师,板书:14

  …………

  师:老师也说一句行吗?我儿子今年10岁了,板书:10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有趣的自然数,谁能根据前面所学把这些数分类呢?(依据是否是2的倍数)板书:奇数和偶数

  师:关于自然数还有一种分类方法,大家想不想知道,……

  2、操作探究

  (1)拼长方形,完成如下表格:

  要求:分别用1、2、3、……、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能拼多少种?边操作边记录,完成表格。

  (2)小组交流,补充完善表格。

  (3)观察比较表中各数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记录下来。

  (4)全班交流、归纳。

  (5)师引出“质数、合数”的概念。板书:自然数(依据因数的'个数)分为质数、合数和1三类。

  上节课大家已经尝试过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这节课继续拼长方形,找出1~12各个数的全部因数。并填入表中进行观察和分析。

  引导学生发现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

  强调“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同桌合做完成课后*题,有困难的教师及时帮助。

  教 学 流 程

  个性化设计

  (6)比较:质数与合数有什么不同?

  思考:1为什么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巩固练*、强化新知

  (1)说一说 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9、8、0.2、11、13、1.2、15、0、16、10、4、18

  (2)议一议 下面的说法对吗?

  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质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质数都是奇数;

  (3)想一想 在1-20中:

  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是( )

  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是( )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是( )

  自然数中最小的质数是( ),最小的合数是( )

  4、游戏

  学号是质数的同学请站起来,说一说为什么?

  学号是合数的同学请举起右手,说一说为什么?

  学号既不质数也不是合数的同学举起你的双手。

  最小的质数与最小的合数两位同学握一下手。

质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和判断能力。

  3、通过质数与合数两个概念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给教室里的人分类。体会:同样的事物,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明确:分类的标准很重要。

  一、复*旧知

  说一说,在我们学*的空间,你可以得到哪些数?(要求与同学说的尽量不重复)

  给这些自然数分类。根据自然数能不能被2整除,可以分成奇数和偶数两类。

  板书对应的集合图。

  自然数

  (能不能被2整除)

  把学生列举的数填写在对应的集合圈里。

  问:看了集合图,你想说什么么?(学生看图说自己的想法,复*奇数和偶数的有关知识)

  说明:这是一种有价值的分类方法,在以后的学*中很有用。

  问:想不想学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关于新的分类方法,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进行新课

  今天我们就用找约数的方法来给自然数分类。

  复*:什么叫约数?怎样找一个数所有的约数?

  同桌合作,找出列举的各数的所有的约数。(同时板演)

  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以上各数所含约数的个数,你能把它们分成几种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自然数

  (约数的个数)

  (只有两个约数)(有3个或3个以上的约数)

  引导学生思考:只含有两个约数的,这两个约数有什么特点?引出约数的概念。

  明确合数的概念,提问:合数至少有几个约数?想一想:1的约数有哪几个?它是质数吗?它是合数吗?

  明确:这是一种新的分类方法。看了集合圈,你想说什么?(学生看图说自己的想法,巩固奇数和合数的知识)

  猜一猜:奇数有多少个?合数呢?

  明确:因为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奇数和偶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出示例1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52831537789111

  学生独立完成。

  问:你是怎么判断的.?

  明确:可以找出每个数所有的约数,再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来判断;一个数,只有找到1和它本身以外的第三个约数,就能判断这个数是合数还是质数。不必找出所有的约数来,这样可以提高判断的效率。

  说明: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还可以查表。100以内的质数比较常用,看书本上的100以内的质数表。用质数表检查对例1的判断是否正确。

  完成练一练。

  三、练*巩固

  1、检查下面各数的约数的个数,指出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再用质数表检查。

  22293549517983

  2、出示2到50的数。先划掉2的倍数,再依次划掉3、5、7的倍数(但2、3、5、7本身不划掉。)

  学生操作后,提问:剩下的都是什么数?

  告诉学生:古代的数学家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找质数的。

  四、全课总结

  学到这里,一种新的分类方法,你掌握了吗?学生回答;相机揭示课题,质数和合数

  讨论:质数、合数、奇数、偶数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五、布置作业(略)。

质数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练*四第3、4、5题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混淆,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质数、合数的意义,理顺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复*回顾,指导练*,提高练*,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掌握、运用知识中提升。练*的形式多样,通过说一说,找一找,猜一猜,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会根据质数和合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掌握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经历概念的辨别和指导练*的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练*提高的学*方法。

  重点:掌握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会运用质数和合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质疑引导,举例验证

  学法:合作交流,练*提高

  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

  1、什么叫做质数?什么叫做合数?

  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在小组中交流后汇报。

  2、20以内的质数有 。

  学生在练*本上写出20以内的质数,再汇报交流。

  3、在23 8 15 4 13 19 2 26 9 45 52 32 17 22 97 这些数中,质数有 ,合数有 ;

  奇数有 ,偶数有 。

  先找出质数、合数,然后找奇数、偶数,再让学生说出分类的标准。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找质数,把非0自然数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在分类、对比中复*质数、合数、奇数、偶数,进一步加强概念的辨析。】

  二、指导练*

  (一)说一说

  1、理解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师出示以下问题

  a、什么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b、最小的质数是多少?它是偶数还是奇数?

  c、是不是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d、最小的合数是多少?

  (2)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以上问题,并互相交流。

  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练*四第3题:

  出示:

  (1)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自主探讨这三个问题。

  (2)组织学生汇报,说一说这些数都是几?你是怎样判断的?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这个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熟悉20以内的质数,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3、练*四第4题。

  (1)师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

  师: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小猴遇到了什么问题?3个3个地装是什么意思?和我们学得什么知识有关?2个2个地装呢?5个5个地装呢?

  (2)让学生独立帮助小猴解决问题,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

  (3)如果有75个桃子呢?

  小结:2、3、5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2、3、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层次分明,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解决,然后在小组交流;补充第(3)个问题,把本题设计成题组,再让学生解决,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找一找

  练*四第5题

  (1)师说明游戏规则:先由老师说出一个大于2的偶数,同学们找出和等于这个数的两个质数,看谁找得又快又对。

  (2)找质数。

  14=( )+( ) 8=( )+( ) 20=( )+( )

  12=( )+( ) 24=( )+( )

  师: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的和吗?

  (3)小组合作:每两个人一组,其中一人说一个大于2的偶数,另一个人来找和等于这个数的质数。找出后,两人一起讨论是否正确,然后交换角色继续游戏。

  (4)引导学生学*第26页“你知道吗”。

  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探索精神的渗透。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的游戏活动,在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满足每个学生数学学*的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提高练*

  1、猜一猜

  师:学校组织郊游,可咱班还有一个同学没来,要赶紧给他打电话。咱们先玩一个游戏,我说,你们把电话号码数字按顺序写下来。看谁猜得有快又准。

  小于10的最大偶数是( )。

  有因数3,也有因数6是( )。

  10以内最大的质数是( )。

  10以内最大的奇数是( )。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也不是0是( )。

  最小的质数是( )。

  是5的倍数,又是5的因数是( )。

  最小的合数是( )。

  该电话号码是( )。

  2、把自己的学号进行自我介绍。

  师提示:根据本单元学*的质数、合数、偶数、奇数,2、3、5的倍数的特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学号。

  (1)4人小组互相介绍。

  (2)指名介绍。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郊游情境,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自我介绍学号,让学生在玩中复*巩固已学的知识,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他们的学*兴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质数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例1,例2

  数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会用质数表判断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熟记20以内的全部质数。

  3.知道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知道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分类可以分为质数、合数和1.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2. 找出1~20奇数,偶数。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3.分类:

  师:自然数可以分为哪两类?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2的倍数分的)

  二.探究新知。

  a:1.导入课题:

  师:自然数可以按照能被2整除分为奇数,偶数两类。

  那么自然数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今天这节课,我

  们就一起来研究“质数与合数”(板书课题)

  2.提问:

  师:看了这一课题后,你们想通过这节课的`学*学会些什么内容呢?

  归纳问题(板书)

  1) 怎样的数叫质数,怎样的数叫合数?

  2) 自然数除了质数、合数外还有哪一类?

  3) 用什么 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b.学*质数,合数。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课件出示,学生完成表格)

  1的因数1 6 1,2,3,6, 11 1,11, 16 1,2,4,8,16,

  2 1,2, 7 1,7, 12 1,2,3,4,6,12, 17, 1,17,

  3 1,3, 8 1,2,4,8, 13 1,13, 18 1,2,3,6,9,18,

  4 1,2,4, 9, 1,3,9, 14 1,2,7,14, 19 1,19

  5 1,5, 10, 1,2,5,10, 15 1,3,5,10 20 1,2,4,5,10,20

  引导学生看因数(边回答,边看)

  2.观察思考

  师:这些书的因数的个数一样多吗?(生:不一样)

  师:你能把这些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吗?

  学生讨论,分类 (分为哪几类)

  3.学

  生12报结果(表格,学生完成)

  只有一个因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有两个以上因数的

  1 2,3,5,7,11,13 4.,6,8,10,12

  17,19 14,15,16,18,20

  4. 观察比较,发现特点。归纳概念

  质(1)师:观察2.,3,5,7,11,13,17,19 这几个数的因数有什么

  特点?(每个数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二个)像这样数叫做质数?

  生: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板书) (课件出示)

质数教学设计6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的知识。

  (出示数字卡片:把2、13、9、12、7、16、15贴在黑板上。)

  师:看到这些数,你想到了什么?

  生:2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3、9、7、15是奇数,2、12、16是偶数……

  师:9不仅是奇数,还有一个名字叫合数;2不仅是偶数,还有一个名字叫质数。2是质数,9是合数,那么其他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质数与合数的知识。(板书课题:质数与合数)

  [通过复*,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为下面的学*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操作,感悟

  师:请两个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研究哪个数。

  (学生商量研究的数。)

  师(出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今天,我们就借助这些小正方形帮助我们理解。

  我来提出活动要求:

  (1)你们研究哪个数,就从学具袋中取出几个正方形。

  (2)用你们选好的正方形来拼摆长方形或正方形。能摆几种,就要摆出几种。

  (3)将你摆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同时请你思考问题:

  (1)你用几个小正方形拼出了你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2)你是怎样拼的?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或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两个学生利用学具独立操作、拼摆。)

  (学生依次汇报自己拼摆的结果,教师用电脑演示学生汇报的结果,并展示图形。)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事物的特征,明确正方形的个数与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了大量的学*资源,为后面的'学*奠定了基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他们在相互的探讨中,使问题得到解决。]

  (二)发现图形与算式的关系

  师:你们看,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图形消失,出示乘法算式:7=7X1。)

  生:长与宽相乘就得到了正方形的个数。

  师:用XX个小正方形,可以拼出几个长方形?所以写出了几个乘法算式?

  (学生根据自己拼摆的结果作出相应的回答。)

  (三)发现算式与因数的关系

质数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教材第23、24面、25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活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听说过“歌德巴赫猜想”吗?这是一个著名的数学难题,被称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2、课件显示: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

  3、这就是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质数”。你们知道什么样的数是质数吗?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学*。下面,我们来一起观察。

  二、反馈预*,探索研究

  1、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找出1—20各数的因数。看看它们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规律。

  (1)初步观察:

  组织学生一个一个地给这些数找因数并请写出1—20各数的因数。

  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否完全相同?

  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多少,可以分几种情况?

  可分为三种情况:(让学生填)

  只有一个因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有两个以上的因数

  1

  2、3、5、7、11、13、17、19

  4、6、8、9、10、12、14、15、16、18、20

  (2)观察思考:

  只有两个因数的,如:2、3、5、7、11、13、17、19。这几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征?

  4、6、8、9、10、12、14、15……这些数的因数与上面的数的因数相比有什么不同?

  分成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归纳: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质数、合数的判断方法。

  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汇报。(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1)完成教材第23面“做一做”,

  (课件显示)“做一做”: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2)提问:你是怎样判断的?(找出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

  (3)提问: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是不是把所有的因数都找出来呢?(不必要,只要发现这个数除了1和本身以外还有其它的因数,不管有几个,它都是合数)

  3、课件显示教材第24面例题1: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的制作一张100以内的指数表?

  (2)按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以用筛选法。

  (3)介绍筛选法:首先排除1,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再排除2以外的所有偶数,接着排除3以外的所有3的倍数,再接着排除5以外的所有5的倍数,最后排除7以外的7的倍数。这样剩下的就是100以内的质数。

  课件演示筛选过程,并最终显示:100以内的质数。(略)小结: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用刚才介绍的方法外,还可以查质数表判断,如100以内的质数表。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25面第2、3两题

  2、学生完成后集体讲评。

  第3题:质数+质数=10,质数×质数=21,分析:这两个质数一定小于10,10以内的质数有2,3,5,7,通过观察可知,只有3和7。

  同样,质数+质数=20,质数×质数=91,只有3+17=20和7+13=20,而积是91的只有7和13。

  四、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以下内容:

  1、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它们之间最大区别是什么?

  2、可以用哪些方法判断质数和合数?

  3、你还知道些什么?从中掌握了哪些学*方法?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作业设计

  完成教材第26面(练*四)第4、5两题

  教学心得

质数教学设计8

  设计说明

  1、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

  自主学*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的核心。在学生找20以内各数的因数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各数的因数,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按因数的个数给各数分类,最终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让学生成为探索家。

  2、设计有梯度的练*题,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因材施教”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原则,“因材而练”,就是要让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练*,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目标。因此,本课时在*题的设计上呈现了多样性的原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只选择难度较大的*题,学*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避开那些啃不动的难题,选择基础题和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题。实行同一起点,不同的人达到不同的`终点,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了自然数1~20,如果把这些数分类,可以怎样分呢?(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还可以怎样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新的知识。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提问: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2、分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的因数:1。

  2的因数:1,2。

  3的因数:1,3。

  4的因数:1,2,4。

  5的因数:1,5。

  6的因数:1,2,3,6。

  7的因数:1,7。

  8的因数:1,2,4,8。

  ……

  4、提问:你能按照上面各数的因数的个数给这些数分类吗?

  有1个因数的数:1。

  有2个因数的数:2,3,5,7,11,13,17,19。

  有2个以上因数的数:4,6,8,9,10,12,14,15,16,18,20。

  (学生可能还会分成有3个、4个、5个、6个因数的,教师可以说明,把有3个、4个、5个、6个因数的数归为一类,统一叫做有2个以上因数的数)

质数教学设计9

  自学预设:

  自学内容p23-24例1、做一做,p25—26的t1—5

  指导方法思考:

  1、按要求填写下表:

  从上面的表格中的数据有什么特点?

  2、什么叫质数和合数?举例说明

  3、在这个表中找出100以内的全部质数

  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尝试练*1、试着完成p23的做一做练*

  2、判断下列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 34 17 15 23 20

  43 39 51 78 90 99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p23~24例题1及p25题1~5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②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④让学生在学*活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谁能说说什么是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

  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来分,今天就来学*这种分类方法。

  二、反馈预*,探索研究

  1.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预*反馈(1)请写出1~20各数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预*反馈(2)观察:①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否完全相同?②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多少,可以分几种情况?(学生讨论后归纳)

  (3)可分为三种情况:(让学生填)

  生反馈:

  只有一个因数1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2,3,5,7,11,13,17,19

  有两个以上的因数4,6,8,9,10,12,14,15,16,18,20

  (4)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①自然数只有两个因数的,如:2、3、5、7、11、13、17、19等。这几个数的因数一定是多少?

  讲: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②4、6、8、9、10、12、14、15……这些数的约数与上面的数的约数相比有什么不同?

  讲: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合数”)

  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5)提问: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自然数按因数个数来分,可以分几类?

  2、质数、合数的判断方法。

  (1)我们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2)完成p23做一做,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3)提问:你是怎样判断的?(找出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

  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是不是把所有的因数都找出来?(不必要,只要发现自然数除了1和本身指望还有其它的因数,不管有几个,它都是合数)

  3.出示p24例题1,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的.制作一张100以内的指数表?

  (2)按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以用筛选法。

  (3)介绍筛选法:先排除2以外的所有偶数,接着排除3以外的所有3的倍数,再接着排除5以外的所有5的倍数,最后排除7以外的7的倍数。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所以也必须排除,这样剩下的就是100以内的质数。

  100以内的质数:(略)

  (4)讲: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用质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外,还可以查质数表,如100以内的质数表。(或者看6的倍数的左右)

  三、巩固练*:

  完成p25题1~5

  第3题:质数+质数=10,质数×质数=21,分析:这两个质数一定小于10,10以内的质数有2,3,5,7,通过观察可知,只有3和7。

  同样,质数+质数=20,质数×质数=91,只有3+17=20和7+13=20,而积是91的只有7和13。

  四、拓展延伸

  1.判断

  ①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②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③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④两个奇数相减,差一定是偶数

  ⑤两个偶数相加,和一定是合数

  2.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20以内的质数是,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是。

  3.把下列各数写成两个质数相加的形式

  ①10=()+()

  ②16=()+()

  ① 24=()+()=()+()=()+()

  五、课后小结:

  六、作业:

质数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慨括的能力。

  3、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4、让学生在学*活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

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判断、感悟质数与合数。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给教室里的人分类。体会:同样的事物,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明确:分类的标准很重要。

  一、复*旧知

  给自然数分类。根据自然数是不是2的倍数,把自然数可以分成奇数和偶数两类。

  说明:这是一种有价值的分类方法,在以后的学*中很有用。

  问:想不想学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关于新的分类方法,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进行新课

  今天我们就用找因数的方法来给自然数分类。

  复*:什么叫因数?怎样找一个数所有的因数?

  小组合作:找出列举的各数的所有的因数。

  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以上各数所含的因数的个数,你能把它们分成几种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自然数

  (因数的个数)

  (只有两个因数)(有3个或3个以上的因数)

  引导学生思考:只含有两个因数的`,这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引出因数的概念。

  明确合数的概念.提问:合数至少有几个因数?

  想一想:1的因数有哪几个?它是质数吗?它是合数吗?

  明确:这是一种新的分类方法。

  猜一猜:质数有多少个?合数呢?

  明确:因为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质数和合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

  三、组织趣味游戏

  20以内的同学请起立,我们比比看,谁的反应快。

  (1)你的学号如果是20以内的质数,请你往前一步。

  (2)请你们将20以内的质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3)你的学号如果20以内的合数,请你后退一步。

  (4)(询问学号是1的同学)你为什么两次都没动?

  四、动手操作,制质数表。(教学例1)

  出示P14例题1,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的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按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以用筛选法。

  (3)介绍筛选法:先排除2以外的所有偶数,接着排除3以外的所有3的倍数,再接着排除5以外的所有5的倍数,最后排除7以外的7的倍数。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所以也必须排除。学生操作后,提问:剩下的都是什么数?

  (4)学生在组内制作质数表。

  (5)讲: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用质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外,还可以查质数表,如100以内的质数表。

  告诉学生:古代的数学家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找质数的。

  小结方法:同学们运用“排除”的方法,筛选出了100以内的质数。

  五、练*巩固

  1、找出下面各数的因数的个数,指出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再用质数表检查。

  22293549517983

  学生独立完成。

  问:你是怎么判断的?

  明确:可以找出每个数所有的因数,再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来判断;一个数,只有找到1和它本身以外的第三个约束,就能判断这个数是合数还是质数。不必找出所有的因数来,这样可以提高判断的效率。

  说明: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还可以查表。100以内的质数比较常用,看书本上的100以内的质数表。用质数表检查对例子1的判断是否正确。

  完成课件上的练一练。

  六、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有什么收获?

质数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活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课件。

  2.学具准备: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按因数的个数分类。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复*

  2、5的倍数的特征。

  二、新授

  1、探究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1)以开火车的形式汇报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学生汇报,教师大屏幕展示。

  (2)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分类方法,再全班汇报。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分类方法,再全班汇报。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成果吧。

  学生汇报多种分类方法,再全班讨论交流哪种方法更合理。

  师:像这样,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也叫素数。把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做合数。教师强调“只有”。

  这就是今天要学*的内容-------质数和合数。

  师:大家觉得这里的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为什么?学生思考并指名回答。师:(1)、说说20以内的质数有哪些?(2)、20以内的合数有哪些?(3)、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学生思考并指名回答。

  师:那么,按照含有的因数个数这个标准把0除外的自然数分成几类?

  2、练*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学生判断回答并说明理由。

  3、教学例1

  师:如果老师把范围扩大到100,你能找到100以内的质数吗?大屏幕出示例1百数表

  学生先独立思考怎样才能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并在小组里交流讨论方法。师:请大家借助教材14页例1的表格,以小组为单位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并做一个质数表。

  学生独立完成100以内的质数表。再在小组里交流每个学生完成的质数表,查漏补缺。

  全班反馈,教师大屏幕展示。

  三、*题巩固出示大屏幕。

  四、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谁能说说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质数(或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自然数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0除外)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在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时,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产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积极性。课前让学生独立写出1-20这20个数的因数,再根据因数个数进行分类,课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生通过交流,有的分为两种,奇数和偶数;有的认为分为6种,有6种因数的个数;有的分为因数的个数为单数个和偶数个等等。然后让学生讨论分类方法,并感悟到,最科学的分类是非零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和1。明白含义后这时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数是质数?那些数是合数?最后再次讨论,探究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学生经历和感受了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分类、讨论、质疑、释疑、归纳、验证,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最后任意出各种数让学生进行辨析,巩固质数和合数的含义。最后出示例1中的1~100,让学生找100以内的质数。在找之前先让学生说一说你想如何来操作,才不会重复和遗漏掉。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学得灵活。但还有些地方需要改进。比如:练*的形式还可以多样。反馈的速度过快,对于那些中下等的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些都是还有待调整的环节。

质数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和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复*导入

  师: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找因数”,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们知道找因数的方法有哪几种?

  生:拼长方形和想乘法算式。

  师:是的,找因数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用拼长方形的方法。第二种是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0页,用拼长方形的方法完成课本第10页的“拼一拼”,并把结果写在表格里。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自主探索,理解概念

  1、动手拼一拼:

  2、汇报交流

  3、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发现。

  预设:有的数的因数就只有两个。(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因数是1和本身),而有的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其他因数。

  师:观察得真仔细,同学们都是火眼金睛,真了不起!现在我们就把这些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一分。

  第一类:只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2、3、5、7、11

  第二类:除了1和本身还有其他因数:4、6、8、9、10、12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数学家把这样的一类数叫做质数,把这样数叫做合数。(师板书)谁能说说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同桌交流)

  (学生概括)(多请几个学生来概括,加深印象)

  板书概念: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提示:质数只有这些吗?(不止)可以用省略号表示。合数只有这些吗?(不止)也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师:刚才大家按因数的个数把数分为质数和合数,那1呢?1该怎么办呢?它是质数还是合数?

  生: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是的,因为1只有本身一个因数,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活动二、应用概念,进行判断

  师:在认识了质数和合数后。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者合数和什么有关呢?(引导学生从定义入手思考)

  生:因数的个数

  师:真棒,那到底应该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呢?有没有具体的方法呢?

  (预设:这个问题比较难,如果学生无法作答,可以引导学生从定义入手思考)汇报交流

  预设:

  生:一个数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的因数了,这样的数就是质数

  生:一个数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能找到其他的因数,那这个数就是合数

  生:一个数除了1和本身外,只要能再找到一个别的`因数就足以证明这个数是合数了。

  生:一个数只要能找到它的3个因数,就是合数了。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我们在判断一个数是否是质数时,只要找到能除了1和本身外,一个别的因数就可以证明这个数是合数了,如果找不到第三个因数,那么这个数就是质数了。

  现在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下面这几个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2、25、29、51、60、216、513

  学生思考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方法:如可以结合2、3、5倍数的特征,从判断它是否是2、3、5的倍数入手)

  师:真聪明,通过这个练*,我们发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可以先用2、3、5倍数的特征来判断这个数是否有因数2、3、5,如果有的话那么这个数就一定是合数。如果用2、3、5还是没有办法判断的话,还可以用7、11这样比较小的质数去除一下,看他们是否具有因数7、11。掌握了这种方法后,我们再来判断几个数。

  13、21、30、31、77、83、218、711

  师:其实刚才我们用的这种找质数的方法是20xx多前一位希腊的数学家研究出来的,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位聪明的数学家(介绍埃拉托丝特尼),他的这种方法被人们称作“筛法”,具体是怎么做,现在请同学们按照提示完成课本11页“探索活动”。

  学生动手

  汇报交流(1-100的质数:2、3、5、7、11、13、17、19、23、27、29、31、37、41、47、53、59、61、67、71、73、79、83、89、97)

  三、小结:通过今天的学*,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质数和合数,也掌握找质数的方法。今天这节课老师感到很开心,因为我们班同学表现都非常好,让我们用掌声结束今天的课。

  (如果时间充足可以让学生谈收获)

  四、作业

  1、p11探索活动

  2、猜号码

  老师的qq;529a55bc,请同学们根据提示猜猜老师的qq号码。

  提示:其中

  ①a既是偶数也是质数;

  ②b是最小的合数;

  ③c是10以内最大的质数。

  《找质数》教学反思

  《找质数》这一部分知识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多,所以学生十分困难用自己的经验进行知识的建构。因此,为了在教学中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本节课的设计以数学活动为主。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实际的情况,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质数和合数,教学难点是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中,在讲解难点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探索,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找到1——12的因数,之后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的特点,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质数和合数。

  而在突破难点上,我先引导学生总结出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条件:除了1和本身外,是不是有第三个因数,如果有就是合数,如果没有就是质数。在学生认识这一点后,我便出示练*一,在练*一中的大部分数都是2、3、5的倍数,同时在学生汇报答案时,我又引导学生总结出找第三个因数的方法即根据2、3、5倍数的特征去找。在完成这个练*后,学生就掌握了找第三个因数的方法,也等于掌握了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的方法。

  本节课的不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分析,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用拼长方形”的方法找因数花费了太多时间,这直接导致后面的课有点紧,针对该问题,我觉得可以把这一活动放在课前预*,让学生在预*时先完成,然后再在课堂上交流。

质数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质数与合数是青岛版五年级上册107~~109页的内容,是在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而且能较快地看出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目标:

  (一)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且掌握自然数的不同分类标准。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个数进行分类。

  (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三)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质数、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二)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教学关键:

  使学生掌握质数与合数根本区别在于:质数,只有1和本身二个约数;合数,除了1和本身,还有其它约数。能否被2整除是区别奇数与偶数的标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1—50自然数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想必同学们对于我国的古典四大名著被并不陌生吧?尤其是《西游记》可谓是“深入学生之心”啊!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路上真是历经艰辛,有一次师徒四人途经荒山野岭,饥饿难耐,只好有孙悟空借着筋斗云去千里之外寻找食物,不负众望啊,不一会儿,悟空就带着一支硕果累累的桃枝回来,师徒四人终于可以饱餐一顿了。吃饱之后,唐僧就想逗一下八戒,就说:“八戒,你看你吃的桃子最多,数一下桃核看看你吃了多少?”“17个”“沙悟净呢?”“师傅,12个”“那悟空呢?”“9个”“如果我要你们把你们吃剩的桃核排成方阵,八戒你想一下你们三师兄谁的桃核组成的方阵最多?”“当然是我了,因为我的数字最大。”同学们你们说八戒说的对吗?那你猜想一下组成方阵的多少与什么有关呢?(与因数的多少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个数字因数多少的问题:质数与合数。

  二. 合作探究,深入浅出

  1、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找出

  9、12、17这三个数字的所有因数,看一下能否组成方阵与数字的什么有关?在找因数之前谁能回答我怎样才能快速的找出一个数字的因数?

  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找数字的因数,能告诉我能否组成方阵与数字的什么有关吗?(因数的个数)

  2、合作探究,总结概括

  刚才我们知道了能否组成方阵与因数的个数有关,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请写出这些数字的所有的因数并试着给他们分类。(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24 25 28 29 30 31 32

  小组汇报: 24 25 28 30 32 29 31 17

  我们把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数字叫做合数。

  把只含有1与本身这两个因数的数字叫做质数。 那数字1呢?

  只有自己本身一个因数。1这个数字既不符合质数也不符合合数的意义,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大屏幕出示数字,37 45 51 53 91 请判断哪些数字是质数,哪些数字是合数

  3、细化分类

  知道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区别

  上一节课我们把自然数按照能否被2整除分为哪几类?(奇数与偶数)现在你能不能按照数字因数的多少来能他们分类?

  自然数:质数合数

  三、巩固深化,加深记忆 出示1~~50自然数表

  请在1~20的自然数中选出质数是();合数是()。

  20以内的质数非常重要,在分解质因数的时候我们都要用到,所以你必须铭记于心,现在以小组合作互相说一说20以内的质数,看谁记得快。

  请圈出21~~50以内的质数。(23、29、31、37、41、43、47、)请想办法记住他们。

  请写出20以内的`

  1、既是质数又是奇数的数字。()

  2、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数字。()

  3、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数字。()

  4、既是合数又是偶数的数字。()

  下面几种说法对不对?说明理由。

  1、质数都是奇数。( )

  2、合数都是奇数。( )

  3、除2以外的偶数都是合数.。()

  4、自然数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

  5、自然数除了奇数就是偶数。( )

  6、“一个数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填空:

  1、最小的质数 。( )

  2、最小的合数。( )

  3、最小的奇数是()

  4、最小的偶数是()

  四、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给出某一个数字就能知道有几个因数,你能不能根据这节课的学*给我们学校每个班40人的广播操比赛设计一种或几种方阵呢?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出发,引导学生先尝试猜想,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与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老师的主导地位。

  本节课在学生自己总结认识质数与合数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自然数的分类,不仅仅是学生认识自然数的升华,尤其是让学生写出20以内既是质数又是奇数等等问题的数字,更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起到更上一层楼的作用。

质数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②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④让学生在学*活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件出示)

  1.在1——20的各自然数中,奇数有哪些?偶数有哪些?

  2.想一想:自然数分成奇数和偶数,是按什么标准分的?自然数分几类?

  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今天就来学*这种分类方法。

  二、出示预*提纲:

  自学内容P23-24例1、做一做,P25—26的T1—5

  思考:

  1、按要求填书中表:

  从上面的表格中的数据有什么特点?

  2、什么叫质数和合数?举例说明。

  3、在这个表中找出100以内的全部质数

  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4、把不理解的内容做好标记。

  三、汇报展示:

  1.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预*反馈(1)请写出1~20各数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预*反馈(2)观察:填在书中第23页表格中的数据有什么特点?

  (3)学生讨论后归纳分成三类:只有因数1的;只有1和它本身这两个因数的;除了1和本身之外还有其他因数的。)

  反馈:只有一个因数的:1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2,3,5,7,11,13,17,19

  有两个以上的.因数的:4,6,8,9,10,12,14,15,16,18,20

  (4)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①自然数只有两个因数的,如:2、3、5、7、11、13、17、19等。这几个数的因数一定是多少?

  讲: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板书“质数”)

  ②4、6、8、9、10、12、14、……这些数的因数与上面的数的因数相比有何不同?

  讲: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合数”)

  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5)提问: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自然数按因数个数来分,可以分几类?

  2、质数、合数的判断方法。

  (1)我们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2)完成P23做一做,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先独立完成,再同桌互查)

  (3)提问:你是怎样判断的?(找出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

  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是不是把所有的因数都找出来?(不必要,只要发现自然数除了1和本身指望还有其它的因数,不管有几个,它都是合数)

  3.出示P24例题1,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的制作一张100以内的指数表?

  (2)按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以用筛选法。

  (3)介绍筛选法:先排除2以外的所有偶数,接着排除3以外的所有3的倍数,再接着排除5以外的所有5的倍数,最后排除7以外的7的倍数。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所以也必须排除,这样剩下的就是100以内的质数。

  100以内的质数:(略)

  (4)讲: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用质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外,还可以查质数表,如100以内的质数表。(或者看6的倍数的左右)

  三、反馈检测

  完成P25题1~5

  第3题:质数+质数=10,质数×质数=21,分析:这两个质数一定小于10,10以内的质数有2,3,5,7,通过观察可知,只有3和7。

  同样,质数+质数=20,质数×质数=91,只有3+17=20和7+13=20,而积是91的只有7和13。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质数(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如2、3、5、7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如4、6、15、49

  附质数和合数检测题:

  一、填空。(口答)课件出示

  1、最小的自然数是(),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最小的奇数是()。

  2、20以内的质数有(),20以内的偶数有(),20以内的奇数有()。

  3、20以内的数中不是偶数的合数有(),不是奇数的质数有()。

  4、在5和25中,()是()的倍数,()是()的约数,()能被()整除。

  二、猜一猜:(课件出示)

  三、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写“√”,错的写“×”。

  (1)任何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2)偶数都是合数,奇数都是质数。()

  (3)7的倍数都是合数。()

  (4)20以内最大的质数乘以10以内最大的奇数,积是171。()

  (5)只有两个约数的数,一定是质数。()

  (6)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质数。()

  (7)2是偶数也是合数。()

  (8)1是最小的自然数,也是最小的质数。()

  (9)除2以外,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10)最小的自然数,最小的质数,最小的合数的和是7。()

质数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二、教材分析

  教材按前一节“找因数”的编写思路编写而成,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质数与合数。教材“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作为示范,引导学生继续拼长方形,找出2—12各个数的全部因数,并填入表中进行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这样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这样的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将这些数分为两类,以揭示质数与合数的概念,进而认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学生分析:

  五年级每个班大约有六十名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学校附*小区居民的孩子,一小部分是借读生。由于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学生思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学*此部分内容时,大部分孩子都能很快理解并掌握。

  四、教学设计:

  (一)游戏引入新课

  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拼图游戏,你们愿意吗?下面我先说一说游戏的要求是:每个小组都有一袋大小相等的正方形,但是每个小组小正方形的个数都不一样,请你将袋中所有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稍微大一点的正方形。比比哪个组设计的方案最多,请把你们的设计方案记录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纠正错误。)

  学生汇报,教师进行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可能如下:

  1 × 9

  9

  3 × 3

  1 × 24

  2 × 12

  3 × 8 24

  4 × 6

  师:那这个组就是咱们今天拼图比赛的设计冠军。你们同意吗?为什么?

  (有11块小正方形的小组不同意,因为只有一种设计方案。教师板书:1 × 1111)

  师:还是这11块小正方形,大家帮助他们想想还有其他设计方案吗?

  师:哪个组也遇到了与他们组同样的困难?

  (板书:29、7、13、17。)

  师:为什么它们只有一种设计方案呀?(它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板书:29、7、13、17的因数。

  师:指合数说,为什么它们不是一种设计方案?(它们都有两个以上约数)

  师:如果重新比赛,让你们自己选择小正方形的个数,你们肯定不会选择哪些数?为什么不选择11、29、7、13、17呢?(因为它们只有两个因数)

  师:看来你们选择的标准是根据数的因数的个数,我这还有几袋小正方形,(出示信封1-12),请你马上写下它们的因数。

  板书可能的情况:1:1

  2:1,2

  3:1,3

  ·······

  12:1,2;2,6;3,4;

  师:请你仔细观察每个数因数的特点,并把这些数分类。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后学生汇报的情况是:①按数自身奇偶性分类②按因数个数的奇偶性分类③按因数的个数分类。)

  师:根据第③种分类的方法,移动1~12这些数,将出现下面的分类。

  板书:1 2 4

  3 6

  5 8

  7 9

  11 10

  12

  师:你能给这两类数取个名字吗?

  (学生起名,师提出质数与合数并板书)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质数、合数?

  师:你们按因数的个数可以把这些数分成质数与合数,“1”怎么办呢?

  板书:“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你现在能迅速判断出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了吗?

  (媒体出示一组数据)

  师:组内商量商量,你们组喜欢挑质数就把质数挑出来,喜欢挑合数就把合数挑出来。看哪个组挑的又快又准。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如下:质数:2、3、23、31、37、41、47;合数:25、33、49、51、63、74、36、70;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1)

  师:你们为什么都不挑1呀?

  师:(拿着1)1放在这边行吗?(指质数)放在这边行吗?(指合数)怎么办?为什么?

  师:刚才我发现有的组在选择合数时判断得非常快,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经验吗?

  生:一个数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再找到第三个因数就可以判断出这个数是合数。

  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质数和合数,接下来利用刚学过的.知识做一个游戏,高兴吗?

  (二)游戏活动

  1、猜电话号码

  师:下面我们搞一个猜电话号码的活动,每个同学先听清楚要求,根据老师提示的要求从左到右写数,并认真做好记录。下面活动开始:

  ⑴10以内最大的既是偶数又是合数。

  ⑵10以内最小的既是质数又是奇数。

  ⑶10以内最小的质数。

  ⑷10以内最大的质数。

  ⑸10以内最小的合数。

  ⑹这个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⑺10以内最大的偶数。

  ⑻10以内最大的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学生汇报:电话号码是83274189)

  2、 自我介绍

  师:下面做的活动是自我介绍。根据自己的学号说说这个数的特性,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如:我是1号,1是奇数,它既不是奇数又不是合数;我是9号,它是自然数,整数,是奇数,又是合数。

  (学生开展小组内的自我介绍,然后安排班内的交流)

  我是20号。它是偶数,也是合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

  (三)小结与质疑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四)动脑筋出教室

  师:请最特殊的数出教室(1号)请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出教室;请质数出教室;请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出教室。

  五、教学反思

  “找质数”这一部分知识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多,所以学生十分困难用自己的经验进行知识的建构。因此,为了在教学中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本节课的设计以数学活动为主。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归纳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证明,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及数学结论的确切。


质数教学设计菁选扩展阅读


质数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

——质数教学设计菁选

质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质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质数教学设计1

  一、教材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章“找质数”。

  二、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按前一节“找因数”的编写思路编写而成,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质数和合数。教材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作为示范,引导学生继续拼长方形,找出2到12各个数的全部因数,并填入表中进行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有的只能拼一种长方形,这样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能拼两种或以上长方形,这样的数有两个以上因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将这些数分为两类,以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进而认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熟练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和初步掌握了合作交流的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比较抽象,找质数不象找奇数、偶数和找因数那样规律性强,因此学生接受起来会很困难,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找质数的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本节课我本着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获得一般的解决问题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过程中感受到数学自身的魅力,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了解数学的价值,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和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非0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质数和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五、教学难点:

  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以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引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哥德巴赫猜想”吗?其实在老师小的时候就听说有人把“哥德巴赫猜想”比作数学王冠上的一颗明珠。你们想知道“哥德巴赫猜想”吗?点击课件出示: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师:谁来读一下这句话?(生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大于2的偶数。

  师:能举个例子吗?(如4、6、8…)没读懂什么?

  生:什么是质数?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什么是质数。

  教学反思:一堂课要有好的开头。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学*新知识的心理状态,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教师要善于设疑,以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本节课以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为疑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急于学*什么是质数的兴趣,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探索新知:

  1、自主探索:

  师: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在第10页,在理解了12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三种长方形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下表。并仔细观察、思考,看你能有什么发现?

  生:……

  教学反思:让学生经历拼一拼,自主、独立完成填表的实践,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自主探索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数学学*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新知。

  2、合作交流:

  师:同桌互相交流你是怎样填表的?有什么发现?你是怎样分为两类的?为什么这样分?

  生:……

  教学反思:小范围的相互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人人参与展示自已成果和取长补短的机会。并能在认识与思维的碰撞中及时、主动地发现和修正自已的不足之处。

  3、归纳小结:

  师:同学们,表格填写完成了吗?哪一位同学把表格填写的情况给大家讲一讲?

  生1、……

  师:这位同学讲的很好。(出示表格)

质数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教材第23、24面、25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活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听说过“歌德巴赫猜想”吗?这是一个著名的数学难题,被称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2、课件显示: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

  3、这就是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质数”。你们知道什么样的数是质数吗?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学*。下面,我们来一起观察。

  二、反馈预*,探索研究

  1、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找出1—20各数的因数。看看它们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规律。

  (1)初步观察:

  组织学生一个一个地给这些数找因数并请写出1—20各数的因数。

  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否完全相同?

  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多少,可以分几种情况?

  可分为三种情况:(让学生填)

  只有一个因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有两个以上的因数

  1

  2、3、5、7、11、13、17、19

  4、6、8、9、10、12、14、15、16、18、20

  (2)观察思考:

  只有两个因数的,如:2、3、5、7、11、13、17、19。这几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征?

  4、6、8、9、10、12、14、15……这些数的因数与上面的数的因数相比有什么不同?

  分成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归纳: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质数、合数的判断方法。

  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汇报。(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1)完成教材第23面“做一做”,

  (课件显示)“做一做”: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2)提问:你是怎样判断的?(找出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

  (3)提问: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是不是把所有的因数都找出来呢?(不必要,只要发现这个数除了1和本身以外还有其它的因数,不管有几个,它都是合数)

  3、课件显示教材第24面例题1: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的制作一张100以内的指数表?

  (2)按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以用筛选法。

  (3)介绍筛选法:首先排除1,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再排除2以外的所有偶数,接着排除3以外的所有3的倍数,再接着排除5以外的所有5的倍数,最后排除7以外的7的倍数。这样剩下的就是100以内的质数。

  课件演示筛选过程,并最终显示:100以内的质数。(略)小结: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用刚才介绍的方法外,还可以查质数表判断,如100以内的质数表。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25面第2、3两题

  2、学生完成后集体讲评。

  第3题:质数+质数=10,质数×质数=21,分析:这两个质数一定小于10,10以内的质数有2,3,5,7,通过观察可知,只有3和7。

  同样,质数+质数=20,质数×质数=91,只有3+17=20和7+13=20,而积是91的只有7和13。

  四、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以下内容:

  1、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它们之间最大区别是什么?

  2、可以用哪些方法判断质数和合数?

  3、你还知道些什么?从中掌握了哪些学*方法?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作业设计

  完成教材第26面(练*四)第4、5两题

  教学心得

质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和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复*导入

  师: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找因数”,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们知道找因数的方法有哪几种?

  生:拼长方形和想乘法算式。

  师:是的,找因数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用拼长方形的方法。第二种是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0页,用拼长方形的方法完成课本第10页的“拼一拼”,并把结果写在表格里。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自主探索,理解概念

  1、动手拼一拼:

  2、汇报交流

  3、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发现。

  预设:有的数的因数就只有两个。(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因数是1和本身),而有的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其他因数。

  师:观察得真仔细,同学们都是火眼金睛,真了不起!现在我们就把这些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一分。

  第一类:只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2、3、5、7、11

  第二类:除了1和本身还有其他因数:4、6、8、9、10、12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数学家把这样的一类数叫做质数,把这样数叫做合数。(师板书)谁能说说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同桌交流)

  (学生概括)(多请几个学生来概括,加深印象)

  板书概念: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提示:质数只有这些吗?(不止)可以用省略号表示。合数只有这些吗?(不止)也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师:刚才大家按因数的个数把数分为质数和合数,那1呢?1该怎么办呢?它是质数还是合数?

  生: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是的,因为1只有本身一个因数,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活动二、应用概念,进行判断

  师:在认识了质数和合数后。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者合数和什么有关呢?(引导学生从定义入手思考)

  生:因数的个数

  师:真棒,那到底应该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呢?有没有具体的方法呢?

  (预设:这个问题比较难,如果学生无法作答,可以引导学生从定义入手思考)汇报交流

  预设:

  生:一个数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的因数了,这样的数就是质数

  生:一个数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能找到其他的因数,那这个数就是合数

  生:一个数除了1和本身外,只要能再找到一个别的因数就足以证明这个数是合数了。

  生:一个数只要能找到它的3个因数,就是合数了。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我们在判断一个数是否是质数时,只要找到能除了1和本身外,一个别的因数就可以证明这个数是合数了,如果找不到第三个因数,那么这个数就是质数了。

  现在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下面这几个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2、25、29、51、60、216、513

  学生思考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方法:如可以结合2、3、5倍数的特征,从判断它是否是2、3、5的倍数入手)

  师:真聪明,通过这个练*,我们发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可以先用2、3、5倍数的特征来判断这个数是否有因数2、3、5,如果有的话那么这个数就一定是合数。如果用2、3、5还是没有办法判断的话,还可以用7、11这样比较小的质数去除一下,看他们是否具有因数7、11。掌握了这种方法后,我们再来判断几个数。

  13、21、30、31、77、83、218、711

  师:其实刚才我们用的这种找质数的方法是20xx多前一位希腊的数学家研究出来的`,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位聪明的数学家(介绍埃拉托丝特尼),他的这种方法被人们称作“筛法”,具体是怎么做,现在请同学们按照提示完成课本11页“探索活动”。

  学生动手

  汇报交流(1-100的质数:2、3、5、7、11、13、17、19、23、27、29、31、37、41、47、53、59、61、67、71、73、79、83、89、97)

  三、小结:通过今天的学*,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质数和合数,也掌握找质数的方法。今天这节课老师感到很开心,因为我们班同学表现都非常好,让我们用掌声结束今天的课。

  (如果时间充足可以让学生谈收获)

  四、作业

  1、p11探索活动

  2、猜号码

  老师的qq;529a55bc,请同学们根据提示猜猜老师的qq号码。

  提示:其中

  ①a既是偶数也是质数;

  ②b是最小的合数;

  ③c是10以内最大的质数。

  《找质数》教学反思

  《找质数》这一部分知识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多,所以学生十分困难用自己的经验进行知识的建构。因此,为了在教学中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本节课的设计以数学活动为主。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实际的情况,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质数和合数,教学难点是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中,在讲解难点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探索,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找到1——12的因数,之后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的特点,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质数和合数。

  而在突破难点上,我先引导学生总结出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条件:除了1和本身外,是不是有第三个因数,如果有就是合数,如果没有就是质数。在学生认识这一点后,我便出示练*一,在练*一中的大部分数都是2、3、5的倍数,同时在学生汇报答案时,我又引导学生总结出找第三个因数的方法即根据2、3、5倍数的特征去找。在完成这个练*后,学生就掌握了找第三个因数的方法,也等于掌握了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的方法。

  本节课的不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分析,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用拼长方形”的方法找因数花费了太多时间,这直接导致后面的课有点紧,针对该问题,我觉得可以把这一活动放在课前预*,让学生在预*时先完成,然后再在课堂上交流。

质数教学设计4

  自学预设:

  自学内容p23-24例1、做一做,p25—26的t1—5

  指导方法思考:

  1、按要求填写下表:

  从上面的表格中的数据有什么特点?

  2、什么叫质数和合数?举例说明

  3、在这个表中找出100以内的全部质数

  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尝试练*1、试着完成p23的做一做练*

  2、判断下列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 34 17 15 23 20

  43 39 51 78 90 99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p23~24例题1及p25题1~5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②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④让学生在学*活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谁能说说什么是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

  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来分,今天就来学*这种分类方法。

  二、反馈预*,探索研究

  1.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预*反馈(1)请写出1~20各数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预*反馈(2)观察:①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否完全相同?②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多少,可以分几种情况?(学生讨论后归纳)

  (3)可分为三种情况:(让学生填)

  生反馈:

  只有一个因数1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2,3,5,7,11,13,17,19

  有两个以上的因数4,6,8,9,10,12,14,15,16,18,20

  (4)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①自然数只有两个因数的,如:2、3、5、7、11、13、17、19等。这几个数的因数一定是多少?

  讲: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②4、6、8、9、10、12、14、15……这些数的约数与上面的数的约数相比有什么不同?

  讲: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合数”)

  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5)提问: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自然数按因数个数来分,可以分几类?

  2、质数、合数的判断方法。

  (1)我们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2)完成p23做一做,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3)提问:你是怎样判断的?(找出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

  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是不是把所有的因数都找出来?(不必要,只要发现自然数除了1和本身指望还有其它的因数,不管有几个,它都是合数)

  3.出示p24例题1,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的制作一张100以内的指数表?

  (2)按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以用筛选法。

  (3)介绍筛选法:先排除2以外的所有偶数,接着排除3以外的所有3的倍数,再接着排除5以外的所有5的倍数,最后排除7以外的7的倍数。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所以也必须排除,这样剩下的就是100以内的质数。

  100以内的质数:(略)

  (4)讲: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用质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外,还可以查质数表,如100以内的质数表。(或者看6的倍数的左右)

  三、巩固练*:

  完成p25题1~5

  第3题:质数+质数=10,质数×质数=21,分析:这两个质数一定小于10,10以内的质数有2,3,5,7,通过观察可知,只有3和7。

  同样,质数+质数=20,质数×质数=91,只有3+17=20和7+13=20,而积是91的只有7和13。

  四、拓展延伸

  1.判断

  ①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②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③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④两个奇数相减,差一定是偶数

  ⑤两个偶数相加,和一定是合数

  2.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20以内的质数是,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是。

  3.把下列各数写成两个质数相加的形式

  ①10=()+()

  ②16=()+()

  ① 24=()+()=()+()=()+()

  五、课后小结:

  六、作业:

质数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全面概括、准确判断、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加深前面知识的理解,为新知作铺垫)

  下面各数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谁是偶数,谁是奇数、

  3和154和2449和791和13(指名回答。)

  二、小组合作学*质数和合数的的概念。

  全班分两组探讨并写出1--20各数的因数。

  1、观察各数因数的个数的特点。

  2、填写表格。

  只有一个因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3、师概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的数叫做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质数和合数)

  4、举例。

  你能举一些质数的例子吗?

  你能举一些合数的例子吗?

  5、小练*: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质数有多少个因数?合数至少有多少个因数?

  6、探究“1”是质数还是合数。

  刚才我们说了还有一类就是只有一个因数的。想一想:只有一个因数的数除了1还有其它的数吗?(没有了)1是质数吗?为什么?是合数吗?为什么?(不是,因为它既不符合质数的特点,也不符合合数的.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7、小练*:自然数中除了质数就是合数吗?

  三、给自然数分类。

  1、想一想

  师:按照是不是2的倍数把自然数分为奇数和偶数。按照因数个数的多少,把自然数分为哪几类?

  生:质数,合数,0。

  2、说一说

  知道了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那么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看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关键看因数的个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如果有两个以上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

  四、师生学*教材24页的例1。

  老师:除了用找因数的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还可以用查质数表的方法。

  1、师引导学生找出30以内的质数。

  提问:这些数里有质数、合数和1,现在要保留30以内的质数,其他的数应该怎么办?(先划去1)再划去什么?(再划去2以外的偶数)最后划去什么?(最后划去3、5的倍数,但3、5本身不划去)剩下的都是什么数?(剩下的就是30以内的质数。)

  (特殊记忆20以内的质数,因为它常用。)

  2、小组探究100以内的质数。

  3、汇报100以内的质数。师生共同整理100以内的质数表。

  4、应用100以内质数表:

  5、小练*: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吗?(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吗?

  五、思维训练。

  有两个质数,它们的和是小于100的奇数,并且是17的倍数,求这两个数。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你会判断质数和合数吗?判断的关键是什么?

质数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二、教材分析

  教材按前一节“找因数”的编写思路编写而成,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质数与合数。教材“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作为示范,引导学生继续拼长方形,找出2—12各个数的全部因数,并填入表中进行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这样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这样的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将这些数分为两类,以揭示质数与合数的概念,进而认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学生分析:

  五年级每个班大约有六十名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学校附*小区居民的孩子,一小部分是借读生。由于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学生思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学*此部分内容时,大部分孩子都能很快理解并掌握。

  四、教学设计:

  (一)游戏引入新课

  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拼图游戏,你们愿意吗?下面我先说一说游戏的要求是:每个小组都有一袋大小相等的.正方形,但是每个小组小正方形的个数都不一样,请你将袋中所有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稍微大一点的正方形。比比哪个组设计的方案最多,请把你们的设计方案记录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纠正错误。)

  学生汇报,教师进行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可能如下:

  1 × 9

  9

  3 × 3

  1 × 24

  2 × 12

  3 × 8 24

  4 × 6

  师:那这个组就是咱们今天拼图比赛的设计冠军。你们同意吗?为什么?

  (有11块小正方形的小组不同意,因为只有一种设计方案。教师板书:1 × 1111)

  师:还是这11块小正方形,大家帮助他们想想还有其他设计方案吗?

  师:哪个组也遇到了与他们组同样的困难?

  (板书:29、7、13、17。)

  师:为什么它们只有一种设计方案呀?(它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板书:29、7、13、17的因数。

  师:指合数说,为什么它们不是一种设计方案?(它们都有两个以上约数)

  师:如果重新比赛,让你们自己选择小正方形的个数,你们肯定不会选择哪些数?为什么不选择11、29、7、13、17呢?(因为它们只有两个因数)

  师:看来你们选择的标准是根据数的因数的个数,我这还有几袋小正方形,(出示信封1-12),请你马上写下它们的因数。

  板书可能的情况:1:1

  2:1,2

  3:1,3

  ·······

  12:1,2;2,6;3,4;

  师:请你仔细观察每个数因数的特点,并把这些数分类。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后学生汇报的情况是:①按数自身奇偶性分类②按因数个数的奇偶性分类③按因数的个数分类。)

  师:根据第③种分类的方法,移动1~12这些数,将出现下面的分类。

  板书:1 2 4

  3 6

  5 8

  7 9

  11 10

  12

  师:你能给这两类数取个名字吗?

  (学生起名,师提出质数与合数并板书)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质数、合数?

  师:你们按因数的个数可以把这些数分成质数与合数,“1”怎么办呢?

  板书:“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你现在能迅速判断出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了吗?

  (媒体出示一组数据)

  师:组内商量商量,你们组喜欢挑质数就把质数挑出来,喜欢挑合数就把合数挑出来。看哪个组挑的又快又准。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如下:质数:2、3、23、31、37、41、47;合数:25、33、49、51、63、74、36、70;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1)

  师:你们为什么都不挑1呀?

  师:(拿着1)1放在这边行吗?(指质数)放在这边行吗?(指合数)怎么办?为什么?

  师:刚才我发现有的组在选择合数时判断得非常快,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经验吗?

  生:一个数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再找到第三个因数就可以判断出这个数是合数。

  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质数和合数,接下来利用刚学过的知识做一个游戏,高兴吗?

  (二)游戏活动

  1、猜电话号码

  师:下面我们搞一个猜电话号码的活动,每个同学先听清楚要求,根据老师提示的要求从左到右写数,并认真做好记录。下面活动开始:

  ⑴10以内最大的既是偶数又是合数。

  ⑵10以内最小的既是质数又是奇数。

  ⑶10以内最小的质数。

  ⑷10以内最大的质数。

  ⑸10以内最小的合数。

  ⑹这个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⑺10以内最大的偶数。

  ⑻10以内最大的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学生汇报:电话号码是83274189)

  2、 自我介绍

  师:下面做的活动是自我介绍。根据自己的学号说说这个数的特性,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如:我是1号,1是奇数,它既不是奇数又不是合数;我是9号,它是自然数,整数,是奇数,又是合数。

  (学生开展小组内的自我介绍,然后安排班内的交流)

  我是20号。它是偶数,也是合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

  (三)小结与质疑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四)动脑筋出教室

  师:请最特殊的数出教室(1号)请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出教室;请质数出教室;请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出教室。

  五、教学反思

  “找质数”这一部分知识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多,所以学生十分困难用自己的经验进行知识的建构。因此,为了在教学中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本节课的设计以数学活动为主。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归纳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证明,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及数学结论的确切。

质数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活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课件。

  2.学具准备: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按因数的个数分类。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复*

  2、5的倍数的特征。

  二、新授

  1、探究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1)以开火车的形式汇报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学生汇报,教师大屏幕展示。

  (2)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分类方法,再全班汇报。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分类方法,再全班汇报。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成果吧。

  学生汇报多种分类方法,再全班讨论交流哪种方法更合理。

  师:像这样,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也叫素数。把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做合数。教师强调“只有”。

  这就是今天要学*的内容-------质数和合数。

  师:大家觉得这里的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为什么?学生思考并指名回答。师:(1)、说说20以内的质数有哪些?(2)、20以内的合数有哪些?(3)、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学生思考并指名回答。

  师:那么,按照含有的因数个数这个标准把0除外的自然数分成几类?

  2、练*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学生判断回答并说明理由。

  3、教学例1

  师:如果老师把范围扩大到100,你能找到100以内的质数吗?大屏幕出示例1百数表

  学生先独立思考怎样才能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并在小组里交流讨论方法。师:请大家借助教材14页例1的表格,以小组为单位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并做一个质数表。

  学生独立完成100以内的质数表。再在小组里交流每个学生完成的质数表,查漏补缺。

  全班反馈,教师大屏幕展示。

  三、*题巩固出示大屏幕。

  四、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谁能说说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质数(或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自然数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0除外)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在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时,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产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积极性。课前让学生独立写出1-20这20个数的因数,再根据因数个数进行分类,课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生通过交流,有的分为两种,奇数和偶数;有的`认为分为6种,有6种因数的个数;有的分为因数的个数为单数个和偶数个等等。然后让学生讨论分类方法,并感悟到,最科学的分类是非零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和1。明白含义后这时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数是质数?那些数是合数?最后再次讨论,探究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学生经历和感受了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分类、讨论、质疑、释疑、归纳、验证,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最后任意出各种数让学生进行辨析,巩固质数和合数的含义。最后出示例1中的1~100,让学生找100以内的质数。在找之前先让学生说一说你想如何来操作,才不会重复和遗漏掉。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学得灵活。但还有些地方需要改进。比如:练*的形式还可以多样。反馈的速度过快,对于那些中下等的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些都是还有待调整的环节。

质数教学设计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课内容知识性较强,规律性较强,质数与合数的意义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通过有特色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过程,主动总结规律,获取知识。因此,本课教学在设计上有两大特点:

  1.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创设让学生拼长方形的操作活动,将抽象的找质数活动转换成具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拼成的长方形的种数与小正方形个数的因数个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用不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时,有的个数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这些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个数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这些个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进一步感受因数的个数也是一个数的内在特征,可以作为将自然数分类的一个标准。最后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将这些数分为两类,揭示质数与合数的意义,指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运用数学思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的过程,在分类中认识质数与合数,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符合学生的学*心理,同时有利于教师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体,以合作学*为方式,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都力图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学*能力和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若干个小正方形

  学生准备写有数的卡片一张表格若干个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设疑导入,揭示新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哥德巴赫猜想”吗?其实老师在小时候就听说有人把“哥德巴赫猜想”比作数学王冠上的一颗明珠。你们想知道“哥德巴赫猜想”吗?(课件出示: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师:谁来读一下这句话?(生读)大家能举个例子吗?(如4,6,8…)有什么疑问吗?

  生:什么是质数?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什么是质数。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教师要善于设疑,以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本课以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为疑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什么是质数的兴趣,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解决问题一。

  师(出示教材39页问题一):用12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三种长方形,帮助我们找到了12的所有因数,那么用2,3,11个小正方形分别可以拼成几种长方形呢?你能利用这些长方形分别找到这些数的因数吗?完成课堂活动卡。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正方形和课堂活动卡,动手操作)

  2.解决问题二。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里的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小正方形的个数、拼成长方形的种数和小正方形的个数的因数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5个小正方形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5的因数只有1和5两个;8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两种长方形,8的因数有1,2,4,8四个。也就是说,拼成的长方形种类越少,因数的个数就越少。

  师: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规律吗?

  生:有的数只有两个因数,有的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

  师:你能根据因数的个数的多少把表格里的这些数分类吗?

  学生汇报分类结果:一类是只有两个因数的数,是2,3,5,7,11;一类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数,是4,6,8,9,10,12。

质数教学设计9

  一、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时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

  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充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把数学放进生活实际中,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为突破点,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着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全班有14名学生,优生占50%,较差占10%,上课发言积极占80%。90%的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合作学*,85%的学生思考问题较好,能力较强。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学生学*了约数、倍数以及奇数、偶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首先让学生报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找出1-12各数的全部因数,然后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质数,合数的意义。同时着重说明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以加深学生对某些特殊数的认识。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正确判断质数、合数。

  四、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经历在1――20各数因数中找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自己经历找规律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字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字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学*数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及其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质数.合数。

  教学策略:自主探究,勇于创新

  教学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今天数学老师也想清查一下人数,大家欢不欢迎啊?下面请同学们报数,可要记清自己的序号哟!

  抽1――12号的学生说说自己的序号属于我们新认识的哪种数(奇数、偶数)并说出依据。

  奇数、偶数根据什么来判断?【评析:抽象的概念往往给学生带来枯燥无味的感觉,怎样让学生自觉参与学*新知呢?让学生贴*生活学数学,做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

  1.同学们“数”的奥妙很深,按照能否被2整除我们可以把自然数分成“奇数”和“偶数”,这些数还有别的“名字”大家想不想知道啊?那我们一起来探究好吗?

  下面请同学们前后两排四个同学合作分别找出1――12的约数,看哪一组找得又对又快。

  学生交流,教师展示1-12的约数。

  引导观察,归纳总结。

  请大家看一下我们刚才找的每个数的约数,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根据你了解到的信息,你打算把这些数分成几类?谈谈你的想法。

  教师小结用课件出示:

  有一个因数的:1

  有两个因数的:2、3、5、7、11

  有三个以上因数的:4、6、8、9、10、12

  像2、3、5、7、11......是质数,4、6、8、9、10、12是合数,那你认为什么叫合数?什么叫质数呢?

  教师小结后,板书质数,合数的概念。

  讨论:你认为怎样判断质数和合数?

  考虑一下你的序号属于什么数?让同学们检验定论。

  同学们你留意了吗?哪个同学没举号啊!你站起来告诉大家你是几号让同学们认识认识。(指1号,引起同学们注意)

  10、同学们发表意见后,结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1、从我们刚才了解到的'质数和合数中,你认为质数中哪个数比较特别(2是偶数);合数中哪几个比较特别?(9、15、25、35......是奇数)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质数不全是奇数,合数不全是偶数)【评析:学生经常对质数,合数都有一个错觉:质数都是奇数,合数都是偶数,让学生对此问题探究,基本澄清学生错误的认识,让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构建知识形成。教学紧紧围绕“编号”找约数,分类,归纳总结,辨析这一教学情境,营造了学生的困惑空间,诱发学生“再创造”的欲望。】

  (三)反馈练*

  1.教材第24页例1,(学生独立做,再交流订正)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交流方法。

  识记歌诀。【评析:把例题当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实践经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利用教材,克服了学生无意学*懒散的学**惯。】(四)、拓展练*

  课件出示:小判官。(第25页练*四第一题)

  请同学们辩论一下?【评析:质数、合数和奇数,偶数,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总含混不清,四个观点的辨析,强化学生的再认识,正确区分这四个概念。构造完善的知识体系。】课件展示第25页练*四第三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通过探究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2、3、5、7都是质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15、49都是合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质数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第23—26页内容及相关*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能灵活的选择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猜想验证,理解感悟质数、合数的含义。

  3、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难点: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的判断一个数是合数还是质数。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谈论法。

  教学准备:

  100各数的方格纸,板书卡片,课件。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口算我最棒!

  一、复*铺垫。

  师: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了很多有关数的知识,谁来说说你的收获?生:略师:同学有了这么多得收获,那么你能迅速的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吗?生:能。

  师:看同学们都这么有信心,我们就一起试一试。

  二、探究学*。

  (一)合作探究,明晰概念。

  1、课件出示要求,并找学生读出要求。

  (1)四人小组分工写出1—20的各数的全部因数。

  (2)1号同学写出1—5的各数的全部因数,2号同学写出6—10各数的全部因数,3号同学写出11—15各数的全部因数,4号同学写出16—20个数的全部因数。

  (3)讨论交流:根据找出的1—20的各数的`全部因数,说说你们的发现。

  2、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1—20各数的全部因数

  (2)说说你的发现。

  3、根据1—20个数的全部因数各数进行分类。

  (1)引导学生分类

  师:那么你能不能根据因数个数的不同,将1—20的这些数分类?你准备怎么分?

  (2)根据分类标准填写分类表格。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根据因数个数的不同,将1—20的数分为三类:只有一个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

  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分类依据完成表格。

  4、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和1的特殊性。

  (1)质数的概念。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2,3,5,7都是质数。

  找学读,说。

  (2)合数的概念。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15,49都是合数。

  找学读,说。

  (3)揭示强调1的特殊性。

  师:同门学们,对于“1”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略。

  师:1只有一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5、揭示板书课题。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质数和合数。(板书)

  同学么打开书,翻到23页,读一读,同桌互相说一说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

  (二)分类对比,加深认知。

  师:根据昨天的学*,我么可以把自然数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分类的依据是一个数是否是2的倍数。

  师: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可以把自然数怎么分类呢?

  生:我们可以将自然数(0除外)分为三类:质数、合数、1。(课件出示)。师:分类的依据是一个数因数的个数。

  (三)判断一个数是质数、合数的方法。

  师:同门我们学*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怎么样判断一个是是质数还是合数呢?

  生:略。

  择机板书: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只有1个因数)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没有其他的因数。(只有2个因数)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还有其他的因数。(至少3个因数)师: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看这个数因数的个数。就让我们学以致用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判断这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说明理由。

  小结: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没有其他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只要再找出一个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常用的判断方法可以用2,3,5倍数的特征去判断,有时还可以用7,11等数字试除去判断。

  三、教学例1: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的还是比较浪费时间的,如我我们做一个质数表,就可以随时查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制作一张100以内数的质数表。

  请同学们利用老师发给你的表格,四人小组合作,用自己的方法划去合数,留下质数,找出100以内所有的质数,比一比哪一组找的又快又对!

  学生汇报,课件展示。

  3、课件演示100以内的质数表的制作过程。 4、展示100以内的质数表。并观察交流发现。

  (100以内有25个质数,最小的质数是2,只有2是质数也是偶数,其他的所有质数都是奇数。)

  四、巩固练*。(游戏比赛)

  相信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都已经掌握了,下面就让我们进行一场团体比赛:找学生读比赛规则:

  比赛规则

  按座位从中间分成两队。每队有两次机会,第一个人答对奖1分。如果第一个人答错,可以有第二个人再次回答,第二个人答对不扣分不加分,第二个人答错扣一分。

  记分人(每队各一人):姚远魏子森。评委团:所有听课老师。 1、判断:25页练*四第1题。页练*四第2题。 3、填空:

  (1)质数只有()个因数,合数至少有()个因数,()只有1个因数,它既不是()也不是()。

  (2)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最小的偶数是(),最小的奇数是()。

  4、用自己的学号进行介绍。

  老师先示范,然后再有学生进行介绍班内交流。

  师:我是10号,10是自然数,是偶数,也是合数。既是2又是5的倍数。

  5、小小数学家。

  (1)25页练*四第3题:猜一猜他们各是多少?

  (2)体验哥德巴赫猜想:26页练*四第5题。(限定范围20以内)

  6、拓展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及相关质数与合数的研究成果。比赛结束宣布比赛成绩。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熟记20以内的质数。

  2、同步练*第11页质数和合数。 3、自学24页你知道吗?(分解质因数)。

  板书:

  质数和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1个因数)

  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没有其他的因数。(2个因数)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还有其他的因数。(至少3个因数)

质数教学设计11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好,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侯,你们可以叫我什么呢?现在我们要在这里共同上一节数学课,我很想和大家成为朋友。作为朋友,我应该知道每个同学的名字。可是我又不能一下子把全班同学的名字全记住。于是,我想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暂时先用学号来代替名字,这个办法可以吗?

  学生回答(好)。

  师:从左边起第一位同学为1号,向右依次为2号、3号…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学号报一下,我对数字很感兴趣,看谁能让我先记住。

  学生依次报学号。

  师:我也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了,我就是?号了。

  二、复*导入:

  师:现在呀我想向同学们重新介绍我自己。我是?号,?是奇数,能被3整除。你们想不想像老师一样介绍一下你自己?谁来介绍?

  学生回答,(强调:其它学生要认真倾听,看他们说得对不对.)根据回答中学生报的质数进行提问:它能被谁整除?板书,引导:还有哪位同学的学号也是这种情况,只能被1和这个数本身整除?(学生回答,教师相应板书10个左右质数)

  师:谁的学号除了能被1和这个数本身整除以外,还能被别的数整除?(学生回答,教师相应板书10个左右合数)

  三、探索新知

  1、总结概念

  师:那么这两组数都是什么数呢?请同学们看数学书59页的内容,看谁是一个会学*的孩子!

  学生看书。

  师:好了,我看了同学们看书很认真,那么通过看书你知道了这些数是什么数吗?(指着第一组数)

  学生回答质数的概念。(如果不完整,引导:书上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准确,像这样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质数(又叫素数)。(教师相应画上椭圆,出示课题:质数。并贴出质数的概念。)

  师:那通过看书你知道这些数又是什么数呢?(指着第二组数)

  学生回答合数概念。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完整。像这样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教师相应画上椭圆,出示课题:合数。并贴出合数的概念。)

  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手指课题)

  下面我们把这两个概念齐读一下。

  学生齐读。

  师:现在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39号,39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以外,还有别的约数,所以39是合数。你们也想这样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自己吗?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听听他们介绍得对不对。(4、5个同学介绍)还有同学想介绍,那就请同桌两人互相介绍介绍吧!

  2、游戏促学:

  师:好了,咱们大家的学*兴致可真高!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学号是1——20的同学请注意,学号是质数的同学请起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报一下自己的学号。学号是最小的质数的学生请说一句话!

  师:学号是合数的'同学请起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报一下自己的学号。最小的合数请说一句话!

  师:1——20号的同学,谁一次也没有站起来?你为什么不站呢?

  学生回答。

  说明:是的,1只有一个约数,所以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认识质数表

  师:判断一个数究竟是质数还是合数,除了根据概念去判断以外,还可以查看质数表。(出示100以内质数表)

  师:这是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在这里出现有是100以内的什么数?(质数)没有出现的呢?(合数和1)

  师:现在请你将这些质数读一读,然后找出20以内的几个质数,并将它们记住。

  学生读背。

  师:20以内的质数谁背下来了?

  学生回答。

  师:你们可真聪明,记得这么快!现在我们又多了一个判断质数的方法,当我们运用概念判断有困难时,别忘了可以借助质数表。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质数与合数的特征,关于质数和合数方面的知识还有很多,谁愿意把你知道的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个别的问问从哪查到的)

质数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够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重难点: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根据概念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互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简单回顾因数和倍数的知识。

  2、让学生列出1—20各数的因数,小组比一比,看谁列得快。

  3、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列出的这些数的因数,看看它们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点。(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汇报)

  4、让学生按照汇报情况把这些数进行分类。

  5、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数叫质数(也叫素数);除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合数。(同时板书)

  明确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刚才的分类进行初步理解。

  二、学*质数和合数

  1、在刚才的分类中,1好象没有被分到哪一类,那么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

  2、了解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现在同学们来判断一下,10以内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概念判断,踊跃汇报。

  3、组织学生做“我说你判断”的游戏,同桌之间互相说出一个数,请对方根据概念判断其为质数还是合数。

  4、我们已经找出了10以内的质数,那么,大家能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吗?

  小组讨论找100以内的质数的方法,根据找10以内的质数的方法找,发现用这种方法找太慢。

  5、对,逐个判断比较麻烦,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地找出来?用排除法可以吗?

  6、下面同学们就用排除法来找一找100以内的质数。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商讨寻找质数的方案。

  7、同学们的方案真是严密呀,一个都不漏掉。现在同学们把课本24页表格中的自然数用排除法找出质数吧。

  按照小组讨论的方案依次划掉不是质数的.数,完整划出100以内自然数中的质数。

  三、阅读材料,知识拓展,进行课堂练*。

  1、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4页阅读材料“分解质因数”,了解如何对一个数分解质因数。

  学生阅读材料,明确质因数的概念,知道如何对一个数进行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几个质数的积。

  2、说出几个合数,让学生对这几个数进行分解质因数:36、42、144、228。

  3、让学生做练*四第1、2、3、题。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个别指导。)

  四、总结

  组织学生说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以及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数叫质数(也叫素数)。

  除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合数。

  规定: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0以内的自然数:2、3、5、7是质数;4、6、8、9、10是合数。

质数教学设计13

  一、旧知巩固、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质数和合数。大家能不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质数和合数?什么是奇数和偶数?数的奇偶性有哪些?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回顾质数和合数的相关知识。

  2.教师说明本节课的练*内容和练*目的。(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一题。

  (1)让学生理解题意以后,独立完成。

  (2)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2.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二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最后全班反馈。

  3.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三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2)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4.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四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性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3)让学生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三、巩固练*

  1.出示教材第17页练*四第7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本节课学*中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质数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②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④让学生在学*活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件出示)

  1.在1——20的各自然数中,奇数有哪些?偶数有哪些?

  2.想一想:自然数分成奇数和偶数,是按什么标准分的?自然数分几类?

  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今天就来学*这种分类方法。

  二、出示预*提纲:

  自学内容P23-24例1、做一做,P25—26的T1—5

  思考:

  1、按要求填书中表:

  从上面的表格中的数据有什么特点?

  2、什么叫质数和合数?举例说明。

  3、在这个表中找出100以内的全部质数

  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4、把不理解的内容做好标记。

  三、汇报展示:

  1.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预*反馈(1)请写出1~20各数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预*反馈(2)观察:填在书中第23页表格中的数据有什么特点?

  (3)学生讨论后归纳分成三类:只有因数1的;只有1和它本身这两个因数的;除了1和本身之外还有其他因数的。)

  反馈:只有一个因数的:1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2,3,5,7,11,13,17,19

  有两个以上的因数的:4,6,8,9,10,12,14,15,16,18,20

  (4)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①自然数只有两个因数的,如:2、3、5、7、11、13、17、19等。这几个数的因数一定是多少?

  讲: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板书“质数”)

  ②4、6、8、9、10、12、14、……这些数的因数与上面的数的因数相比有何不同?

  讲: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合数”)

  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5)提问: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自然数按因数个数来分,可以分几类?

  2、质数、合数的判断方法。

  (1)我们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2)完成P23做一做,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先独立完成,再同桌互查)

  (3)提问:你是怎样判断的?(找出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

  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是不是把所有的因数都找出来?(不必要,只要发现自然数除了1和本身指望还有其它的因数,不管有几个,它都是合数)

  3.出示P24例题1,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的制作一张100以内的指数表?

  (2)按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以用筛选法。

  (3)介绍筛选法:先排除2以外的所有偶数,接着排除3以外的所有3的倍数,再接着排除5以外的所有5的倍数,最后排除7以外的7的倍数。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所以也必须排除,这样剩下的就是100以内的质数。

  100以内的质数:(略)

  (4)讲: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用质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外,还可以查质数表,如100以内的质数表。(或者看6的倍数的左右)

  三、反馈检测

  完成P25题1~5

  第3题:质数+质数=10,质数×质数=21,分析:这两个质数一定小于10,10以内的'质数有2,3,5,7,通过观察可知,只有3和7。

  同样,质数+质数=20,质数×质数=91,只有3+17=20和7+13=20,而积是91的只有7和13。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质数(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如2、3、5、7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如4、6、15、49

  附质数和合数检测题:

  一、填空。(口答)课件出示

  1、最小的自然数是(),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最小的奇数是()。

  2、20以内的质数有(),20以内的偶数有(),20以内的奇数有()。

  3、20以内的数中不是偶数的合数有(),不是奇数的质数有()。

  4、在5和25中,()是()的倍数,()是()的约数,()能被()整除。

  二、猜一猜:(课件出示)

  三、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写“√”,错的写“×”。

  (1)任何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2)偶数都是合数,奇数都是质数。()

  (3)7的倍数都是合数。()

  (4)20以内最大的质数乘以10以内最大的奇数,积是171。()

  (5)只有两个约数的数,一定是质数。()

  (6)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质数。()

  (7)2是偶数也是合数。()

  (8)1是最小的自然数,也是最小的质数。()

  (9)除2以外,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10)最小的自然数,最小的质数,最小的合数的和是7。()

质数教学设计15

  设计说明

  1、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

  自主学*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的核心。在学生找20以内各数的因数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各数的因数,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按因数的个数给各数分类,最终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让学生成为探索家。

  2、设计有梯度的练*题,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因材施教”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原则,“因材而练”,就是要让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练*,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目标。因此,本课时在*题的设计上呈现了多样性的`原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只选择难度较大的*题,学*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避开那些啃不动的难题,选择基础题和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题。实行同一起点,不同的人达到不同的终点,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了自然数1~20,如果把这些数分类,可以怎样分呢?(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还可以怎样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新的知识。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提问: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2、分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的因数:1。

  2的因数:1,2。

  3的因数:1,3。

  4的因数:1,2,4。

  5的因数:1,5。

  6的因数:1,2,3,6。

  7的因数:1,7。

  8的因数:1,2,4,8。

  ……

  4、提问:你能按照上面各数的因数的个数给这些数分类吗?

  有1个因数的数:1。

  有2个因数的数:2,3,5,7,11,13,17,19。

  有2个以上因数的数:4,6,8,9,10,12,14,15,16,18,20。

  (学生可能还会分成有3个、4个、5个、6个因数的,教师可以说明,把有3个、4个、5个、6个因数的数归为一类,统一叫做有2个以上因数的数)


质数教学设计菁选(扩展2)

——《找质数》教学反思菁选

《找质数》教学反思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找质数》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找质数》教学反思1

  在《找质数》的教学中,我跳出了教材的束缚,体现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让学生利用学具去摆拼,用“2、3、4……12个小正方形分别可以拼成几种长方形的方法去体验质数与合数的不同之处,以操作代替教师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另外,课堂教学中我还认识到: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配角”。教学中应把大量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学*、讨论、观察,思考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给学生动手拼摆的机会,还让学生把几个数(如2、3、4、5、6、7、8、9、10、11、12等)进行分类。尽管学生可能分类标准不一样,但他们都能把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分在一类,把含有2个以上的因数的数放在一起。这样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说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合数与质数。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找质数》教学反思2

  《找质数》教学反思《找质数》是在学生学*了倍数和因数,会找因数,以及2、3、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是一节典型的概念教学,在这节课上我力求化抽象为直观,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让学*结合图形参与概念形成的全过程,在这节课中突出了以下两点:

  一、数形结合,让概念直观化学生已经有了找质数的学*经验,因此在这节课上,我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设计教学,让学生利用手中已有的小正方形拼摆出不同的长方形,比一比谁的设计方案最多。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有的数因数个数比较多,有的数因数个数却比较少,把学生的关注点第一次集中在因数个数上,数形结合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让学生看到具体的研究对象。接下来,结合课件直观演示,学生们把问题焦点再次集中在因数个数上,看着统计的表格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有的小组设计方案较多,有的小组设计方案较少,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方案的设计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认为可能是数的大小,有的认为可能是数的奇偶性,也有的认为可能是因数的个数,在经历了深刻的生生互辩之后,统一认识原来是因数的个数影响了方案的设计,把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因数个数上,这时,再次问学生如果让你来选小正方形的个数,你一定不选哪些数,结合课件再次深入研究这些数,这些数的设计方案只有一种,因数的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像这样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就是质数,揭示质数的概念水到渠成。在这个过程中,数形结合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了质数的本质特点,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

  二、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全程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如何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本节课上,组织同学们小组合作,先通过组内合作拼摆长方形,发现不同的数因数个数也不同。在经历了生生互辩,师生互辩之后,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达成共识,像这样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就是质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感知表象-概念的全过程。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在老师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最终获得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找质数》教学反思3

  “找质数”这一部分知识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多,所以学生十分困难用自己的经验进行知识的建构。因此,为了在教学中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本节课的设计以数学活动为主。

  1.创设宽松的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学生的认知活动将受课堂情绪因素的影响,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在教学中,建立师生间的*等、和谐的友好伙伴关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因此,本课以做拼图游戏引入,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角色,通过评选冠军,让学生产生争议,“我们组有11块小正方形,只能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只有一种设计方案。”说明比赛不公*,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有的组设计多,而有的组只有一种设计方案?”使学生在活动中引出质数、合数的概念,教学反思《《找质数》教学反思》。

  2.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为思维的发展提供前提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索中,充分留足学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在联想猜测,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得出正确结论。小组合作不要仅仅流于形式,要有详细的分工,真正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避免一问一答。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学生良好合作*惯的培养。

  3.新颖的活动设计

  本节课的练*也采用了游戏的`形式,目的性强,学生乐于参加。“叫号游戏”促进学生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能正确的区分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自我介绍游戏”使学生全面认识一些自然数的特性,如:我是20号。它是偶数,也是合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动脑筋出教室”也使学生的下课形式变得新颖。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归纳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证明,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及数学结论的确切。

《找质数》教学反思4

  《找质数》一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中的一课。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开展拼小正方形的活动,边拼边写,写出拼成的长方形数和小正方形个数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正方形的个数,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可以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这是什么原因呢?”随后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发现特征,并把这几个自然数分类,揭示了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接着我组织学生交流“怎样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当学生总结出方法后,我让他们判断1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生独立尝试后发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本节课我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探究。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操作、讨论、归纳,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从中也收获了解决问题的喜悦。

《找质数》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概念教学——认识质数和合数,是对自然数的进一步细化的认识,质数和合数反映的是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因数的个数的特征,本质还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然后归纳总结出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是课堂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儿童形成数学概念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要进行多种复杂的心里活动,通过“内化”达到“守恒”的过程。即:通过外部的操作活动向内部的智力转化的过程。“守恒”就是学生能牢固地掌握概念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并能根据概念的内涵去辨认、去确定适合概念的外延。

  基于儿童形成概念的`基本过程,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环节。首先,学生用不同数量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在活动中,利用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让学生感知学*的具体对象。同时,教师还要启发学生思考,找到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我在这里抛出问题“不同的正方形个数,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可以拼成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长方形,这是为什么呢?”,进一步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概念的引入阶段,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个数的特征:有的数只有2个因数,有的数有2个以上的因数,使“质数”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在这个阶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充分地表达观点,尝试把概念的本质属性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最后,通过不同类型的练*,达到概念的巩固和运用。

  纵观本节课,学生经历了一个“感知——表象——概念”的学*过程,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在老师的问题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最终获得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找质数》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在《找因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内容,进一步学*如何判断一个非零自然数是不是质数的方法。同样的我利用用相同小正方形拼成长方体的方法,让学生分别找出2-12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几个不同的长方形的方法,分别找出2-12的因数各是多少,并汇成表格,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更加清楚,明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总结,谈论,将以上数字分为两大内容,一种是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和至少3个因数以上的数。由教师引导出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及其他的因数叫做合数。然后出乎意料的是,在我没进入下一个探究过程的时候,有学生提出怎么没把1算进去,这让我满是欢喜,然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对1是不是质数进行了投票,并让不同意见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进一步得出1的因数只有1,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概念。然后结合找因数的方法中,总结出100以内所有质数的'方法,得出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并要求大家熟记。

  但是对于这一节课的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比较抽象,找质数不象找奇数、偶数和找因数那样好判断,因此学生学*起来会很困难,因此我在教学时格外注意学生找质数的方法的多样性,并给予鼓励。在教学过程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中不单单是将学*的目标活生生施加在学生身上,更应该让学生在学*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理解数学的价值。调动学生学*数学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让学生与知识冲突,从而更加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

《找质数》教学反思7

  《找质数》一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中的一课,在教学中,我跳出了教材对新思想的束缚,体现以“以人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操作、讨论、归纳,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从中也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一、学生参与面广,学*兴趣浓。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为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让学生利用学具去摆拼,用“2、3、4……11个小正方形分别可以拼成几种长方形的方法去体验质数与合数的.不同之处,以操作代替教师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一个“配角”,最大限度地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除了给学生动手拼摆的机会,还让学生结合因数给那些数字分类。尽管学生可能分类标准不一样,但他们都能把只有两个因数的分在一类,这样教师就可以顺势而上告诉学生这一类数就叫质数,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什么叫做质数。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真正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本节课时,我在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还想研究质数、合数有关的哪些知识。既是给学生在课堂上一个探究的任务,也是给学生在课外留下一个拓展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做数学,学生会根据自己不同的水*去探究属于自己的数学空间,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每一个学生数学学*的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找质数》教学反思8

  《找质数》这一部分知识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多,所以学生十分困难用自己的经验进行知识的建构。因此,为了在教学中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本节课的设计以数学活动为主。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实际的情况,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质数和合数,教学难点是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中,在讲解难点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探索,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找到1——12的因数,之后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的特点,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质数和合数。

  而在突破难点上,我先引导学生总结出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条件:除了1和本身外,是不是有第三个因数,如果有就是合数,如果没有就是质数。在学生认识这一点后,我便出示练*一,在练*一中的大部分数都是2、3、5的倍数,同时在学生汇报答案时,我又引导学生总结出找第三个因数的方法即根据2、3、5倍数的特征去找。在完成这个练*后,学生就掌握了找第三个因数的方法,也等于掌握了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的方法。

  本节课的不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分析,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用拼长方形”的方法找因数花费了太多时间,这直接导致后面的课有点紧,针对该问题,我觉得可以把这一活动放在课前预*,让学生在预*时先完成,然后再在课堂上交流。

《找质数》教学反思9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二、教材分析

  教材按前一节“找因数”的编写思路编写而成,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质数与合数。教材“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作为示范,引导学生继续拼长方形,找出2—12各个数的全部因数,并填入表中进行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这样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这样的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将这些数分为两类,以揭示质数与合数的概念,进而认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学生分析:

  五年级每个班大约有六十名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学校附*小区居民的孩子,一小部分是借读生。由于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学生思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学*此部分内容时,大部分孩子都能很快理解并掌握。

  四、教学设计:

  (一)游戏引入新课

  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拼图游戏,你们愿意吗?下面我先说一说游戏的要求是:每个小组都有一袋大小相等的正方形,但是每个小组小正方形的个数都不一样,请你将袋中所有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稍微大一点的正方形。比比哪个组设计的方案最多,请把你们的设计方案记录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纠正错误。)

  学生汇报,教师进行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可能如下:

  1 × 9

  9

  3 × 3

  1 × 24

  2 × 12

  3 × 8 24

  4 × 6

  师:那这个组就是咱们今天拼图比赛的设计冠军。你们同意吗?为什么?

  (有11块小正方形的小组不同意,因为只有一种设计方案。教师板书: 1 × 1111)

  师:还是这11块小正方形,大家帮助他们想想还有其他设计方案吗?

  师:哪个组也遇到了与他们组同样的困难?

  (板书:29、7、13、17。)

  师:为什么它们只有一种设计方案呀?(它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板书:29、7、13、17的因数。

  师:指合数说,为什么它们不是一种设计方案?(它们都有两个以上约数)

  师:如果重新比赛,让你们自己选择小正方形的个数,你们肯定不会选择哪些数?为什么不选择11、29、7、13、17呢?(因为它们只有两个因数)

  师:看来你们选择的标准是根据数的因数的个数,我这还有几袋小正方形,(出示信封1-12),请你马上写下它们的因数。

  板书可能的情况:1:1

  2:1,2

  3:1,3

  ·······

  12:1,2;2,6;3,4;

  师:请你仔细观察每个数因数的特点,并把这些数分类。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后学生汇报的情况是:①按数自身奇偶性分类②按因数个数的奇偶性分类③按因数的个数分类。)

  师:根据第③种分类的方法,移动1~12这些数,将出现下面的分类。

  板书: 1 2 4

  3 6

  5 8

  7 9

  11 10

  12

  师:你能给这两类数取个名字吗?

  (学生起名,师提出质数与合数并板书)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质数、合数?

  师:你们按因数的个数可以把这些数分成质数与合数,“1”怎么办呢?

  板书:“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你现在能迅速判断出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了吗?

  (媒体出示一组数据)

  师:组内商量商量,你们组喜欢挑质数就把质数挑出来,喜欢挑合数就把合数挑出来。看哪个组挑的又快又准。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如下:质数: 2、3、23、31、37、41、47;合数:25、33、49、51、63、74、36、70;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1)

  师:你们为什么都不挑1呀?

  师:(拿着1)1放在这边行吗?(指质数)放在这边行吗?(指合数)怎么办?为什么?

  师:刚才我发现有的组在选择合数时判断得非常快,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经验吗?

  生:一个数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再找到第三个因数就可以判断出这个数是合数。

  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质数和合数,接下来利用刚学过的知识做一个游戏,高兴吗?

  (二) 游戏活动

  1、 猜电话号码

  师:下面我们搞一个猜电话号码的活动,每个同学先听清楚要求,根据老师提示的要求从左到右写数,并认真做好记录。下面活动开始:

  ⑴10以内最大的既是偶数又是合数。

  ⑵10以内最小的既是质数又是奇数。

  ⑶10以内最小的质数。

  ⑷10以内最大的质数。

  ⑸10以内最小的合数。

  ⑹这个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⑺10以内最大的偶数。

  ⑻10以内最大的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学生汇报:电话号码是83274189)

  2、 自我介绍

  师:下面做的活动是自我介绍。根据自己的学号说说这个数的特性,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如:我是1号,1是奇数,它既不是奇数又不是合数;我是9号,它是自然数,整数,是奇数,又是合数。

  (学生开展小组内的自我介绍,然后安排班内的交流)

  我是20号。它是偶数,也是合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

  (三)小结与质疑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四)动脑筋出教室

  师:请最特殊的数出教室(1号)请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出教室;请质数出教室;请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出教室。

  五、教学反思

  “找质数”这一部分知识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多,所以学生十分困难用自己的经验进行知识的建构。因此,为了在教学中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本节课的设计以数学活动为主。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归纳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证明,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及数学结论的确切。


质数教学设计菁选(扩展3)

——质数教学设计(5)份

  质数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复*质数、合数的特征并利用质数和合数的知识点,把质数和合数知识大胆运用到正方体拼组图形中。

  教学目标:

  1、复*质数、合数的特征、复*长方体 、正方体的特征。

  2、利用质数和合数的知识点,把质数和合数知识大胆运用到小正方体拼组图形中。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正方体的个数是质数个时,只能拼成一种长方体,而小正方体是合数个时,哪种表面积最大或最小。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把质数和合数的知识运用到拼组图形中,并能归纳出合数个小正方体拼组成的图形,谁的表面积的大、谁的表面积小。

  教具准备:

  1、每人20个小正方体。

  2、题卡每个小组两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铺垫。

  创设问题:

  1、师:比一比:老师写出1至20,你们说出1至20,看看谁最快?

  课件1出示: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课堂上,我班学生感觉到不太可思议,太简单了,于是高高兴兴的在本子上认真书写,写好后还再高兴中我就提出新的问题!)

  2、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知道这些数的用途吗?

  (当时,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七嘴八舌说出许多这些数在生活中的用途。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让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入数学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课堂上学*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运用于生活中。)

  3、问题情境:你能用本学期的知识给这些数分分类吗?

  学生很快就把这1至20分好了类:

  (1)是不是2的倍数来分:

  奇数:1、3、5、7、9、11、13、15、17、19

  偶数:2、4、6、8、10、12、14、16、18、20

  (2)按约数的个数分: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只有一个约数):1

  质数(两个约数):2、3、5、7、11、13、17、19

  合数(三个约数):4、6、8、9、10、 12、14、15、16、18、20

  4、让学生给1至20说出它们的因数:

  找出质数的所有因数:

  2的因数:1、2

  3的因数:1、3

  5的因数:1、5

  7的因数:1、7

  11的因数:1、11

  13的因数:1、13

  17的因数:1、17

  19的因数:1、19

  小结:质数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

  找出合数的所有因数:

  4的因数:1、2、4

  6的因数:1、2、3、6

  8的因数:1、2、4、8

  9的因数:1、3、9

  10的因数:1、2、5、10

  12的'因数:1、2、3、4、6、12

  14的因数:1、2、7、14

  15的因数:1、3、5、15

  16的因数:1、2、4、8、16

  18的因数:1、2、3、6、9、18

  20的因数:1、2、4、5、10、20

  小结:合数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的因数。

  5、复*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关知识点。

  (1)让学生回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

  长方体:6个面,面积完全相同;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6个面,相对的面 面积完全相同8个顶点;12条棱,长度都相等。

  二、质疑、探究。

  1、问题情境

  师:昨天,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在做题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你们愿不愿意帮帮他呀?得到了学生肯定的回答,我出示课件:12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组图形,问拼成的立体图形,表面积多少?

  学生用练*本完成。

  (1)12×1×4+1×1×2=50(*方厘米)

  (2)6×2×2+6×1×2+2×1×2=40(*方厘米)

  看着学生的答题,我试问学生,还有没有算出与这两位同学不一样的表面积?

  学生一口同声的回答:没有!

  2、分析与探究。

  师:那我们一起用小正方体来拼一拼,算一算!

  课件出示:12×1×4+1×1×2=50(*方厘米)

  6×2×2+6×1×2+2×1×2=40

  4×3×2+4×1×2+3×1×2=38 3×2×4+2×2×2=32

  教师小结:通过比较发现,12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四种不同的长方体,体积一样,但表面积各不相同。

  3、带问题合作探究。

  师:下面我们分小组合作交流,我给每个同学20个大小一样的正方体,看看你能拼出哪些不同的长方体。并以五人小组合作记录在下面的表格,小组合作,并填写下表:

  师:同时,谁能结合质数和合数的知识,你能联系质数和合数的知识,熟练拼组出这些图形吗?并把你拼出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跟你的小组同学说一说,看看和你的拼组图形一样,特别注意的是看看哪个同学在拼一拼、说一说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质数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教材第23、24面、25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活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听说过“歌德巴赫猜想”吗?这是一个著名的数学难题,被称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2、课件显示: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

  3、这就是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质数”。你们知道什么样的数是质数吗?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学*。下面,我们来一起观察。

  二、反馈预*,探索研究

  1、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找出1—20各数的因数。看看它们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规律。

  (1)初步观察:

  组织学生一个一个地给这些数找因数并请写出1—20各数的因数。

  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否完全相同?

  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多少,可以分几种情况?

  可分为三种情况:(让学生填)

  只有一个因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有两个以上的因数

  1

  2、3、5、7、11、13、17、19

  4、6、8、9、10、12、14、15、16、18、20

  (2)观察思考:

  只有两个因数的,如:2、3、5、7、11、13、17、19。这几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征?

  4、6、8、9、10、12、14、15……这些数的因数与上面的'数的因数相比有什么不同?

  分成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归纳: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质数、合数的判断方法。

  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汇报。(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1)完成教材第23面“做一做”,

  (课件显示)“做一做”: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2)提问:你是怎样判断的?(找出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

  (3)提问: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是不是把所有的因数都找出来呢?(不必要,只要发现这个数除了1和本身以外还有其它的因数,不管有几个,它都是合数)

  3、课件显示教材第24面例题1: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的制作一张100以内的指数表?

  (2)按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以用筛选法。

  (3)介绍筛选法:首先排除1,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再排除2以外的所有偶数,接着排除3以外的所有3的倍数,再接着排除5以外的所有5的倍数,最后排除7以外的7的倍数。这样剩下的就是100以内的质数。

  课件演示筛选过程,并最终显示:100以内的质数。(略)小结: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用刚才介绍的方法外,还可以查质数表判断,如100以内的质数表。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25面第2、3两题

  2、学生完成后集体讲评。

  第3题:质数+质数=10,质数×质数=21,分析:这两个质数一定小于10,10以内的质数有2,3,5,7,通过观察可知,只有3和7。

  同样,质数+质数=20,质数×质数=91,只有3+17=20和7+13=20,而积是91的只有7和13。

  四、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以下内容:

  1、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它们之间最大区别是什么?

  2、可以用哪些方法判断质数和合数?

  3、你还知道些什么?从中掌握了哪些学*方法?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作业设计

  完成教材第26面(练*四)第4、5两题

  教学心得

  质数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复*质数、合数的特征并利用质数和合数的知识点,把质数和合数知识大胆运用到正方体拼组图形中。

  教学目标:

  1、复*质数、合数的特征、复*长方体 、正方体的特征。

  2、利用质数和合数的知识点,把质数和合数知识大胆运用到小正方体拼组图形中。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正方体的个数是质数个时,只能拼成一种长方体,而小正方体是合数个时,哪种表面积最大或最小。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把质数和合数的知识运用到拼组图形中,并能归纳出合数个小正方体拼组成的图形,谁的表面积的大、谁的表面积小。

  教具准备:

  1、每人20个小正方体。

  2、题卡每个小组两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铺垫。

  创设问题:

  1、师:比一比:老师写出1至20,你们说出1至20,看看谁最快?

  课件1出示: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课堂上,我班学生感觉到不太可思议,太简单了,于是高高兴兴的在本子上认真书写,写好后还再高兴中我就提出新的问题!)

  2、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知道这些数的用途吗?

  (当时,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七嘴八舌说出许多这些数在生活中的用途。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让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入数学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课堂上学*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运用于生活中。)

  3、问题情境:你能用本学期的知识给这些数分分类吗?

  学生很快就把这1至20分好了类:

  (1)是不是2的倍数来分:

  奇数:1、3、5、7、9、11、13、15、17、19

  偶数:2、4、6、8、10、12、14、16、18、20

  (2)按约数的个数分: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只有一个约数):1

  质数(两个约数):2、3、5、7、11、13、17、19

  合数(三个约数):4、6、8、9、10、 12、14、15、16、18、20

  4、让学生给1至20说出它们的因数:

  找出质数的所有因数:

  2的因数:1、2

  3的因数:1、3

  5的因数:1、5

  7的因数:1、7

  11的因数:1、11

  13的'因数:1、13

  17的因数:1、17

  19的因数:1、19

  小结:质数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

  找出合数的所有因数:

  4的因数:1、2、4

  6的因数:1、2、3、6

  8的因数:1、2、4、8

  9的因数:1、3、9

  10的因数:1、2、5、10

  12的因数:1、2、3、4、6、12

  14的因数:1、2、7、14

  15的因数:1、3、5、15

  16的因数:1、2、4、8、16

  18的因数:1、2、3、6、9、18

  20的因数:1、2、4、5、10、20

  小结:合数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的因数。

  5、复*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关知识点。

  (1)让学生回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

  长方体:6个面,面积完全相同;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6个面,相对的面 面积完全相同8个顶点;12条棱,长度都相等。

  二、质疑、探究。

  1、问题情境

  师:昨天,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在做题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你们愿不愿意帮帮他呀?得到了学生肯定的回答,我出示课件:12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组图形,问拼成的立体图形,表面积多少?

  学生用练*本完成。

  (1)12×1×4+1×1×2=50(*方厘米)

  (2)6×2×2+6×1×2+2×1×2=40(*方厘米)

  看着学生的答题,我试问学生,还有没有算出与这两位同学不一样的表面积?

  学生一口同声的回答:没有!

  2、分析与探究。

  师:那我们一起用小正方体来拼一拼,算一算!

  课件出示:12×1×4+1×1×2=50(*方厘米)

  6×2×2+6×1×2+2×1×2=40

  4×3×2+4×1×2+3×1×2=38 3×2×4+2×2×2=32

  教师小结:通过比较发现,12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四种不同的长方体,体积一样,但表面积各不相同。

  3、带问题合作探究。

  师:下面我们分小组合作交流,我给每个同学20个大小一样的正方体,看看你能拼出哪些不同的长方体。并以五人小组合作记录在下面的表格,小组合作,并填写下表:

  师:同时,谁能结合质数和合数的知识,你能联系质数和合数的知识,熟练拼组出这些图形吗?并把你拼出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跟你的小组同学说一说,看看和你的拼组图形一样,特别注意的是看看哪个同学在拼一拼、说一说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质数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

  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

  探究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1、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2、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3、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五、练*巩固:

  完成练*四第1、2题。

  六、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是质数

  有三个或以上因数的数是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质数教学设计 5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的第5节“找质数”。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2,3,5的倍数特征以及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为后续学*公因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奠定基础。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结合具体活动,认识、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并能运用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

  通过教材提供具体的操作材料,实现了学生活动式课堂的学*生活,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符合学生的学*心理,同时有利于教师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体,以合作学*为学*形式,改变学*方式,引导学生经历、感受探索的过程。

  首先让学生感觉到有不同类的存在,分类的标准是因数的个数,在活动中感受因数个数不同,把数分为不同种类的数,是本节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找到因数个数的特征,并把因数个数作为分类的标准,是本课的难点。

  【学生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做了一个前测,调查问卷是这样的:

  下面的数学名词,按你知道的程度画符号。

  结果显示: 10人根本没听说过“质数”这个词,15人听说过,但不是很明白。其余16人认为自己已经知道质数是怎么回事了,9人认为自己非常理解。

  所以在质数合数概念呈现之后,我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问题,给出1~20个数,让学生重新认识这些数,并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这个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时空,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关注有差异的学生去发现,实现自己的学*过程,得到不同的发展,并在辨析中,明确概念、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因数个数是自然数分类的标准,理解和掌握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

  2、通过操作活动和合作学*,培养学生合情推理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了解质数研究的历史和学生感受多个角度认识数,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资源】

  1、教师

  关于数学家探索歌德巴赫猜想的动画课件、拼摆长方形的动画课件。

  2、学生:

  小正方形卡片、学具袋、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学*欲望

  教师给学生讲一段故事:在二百多年前有一位德国的中学数学教师,他特别热衷研究数学问题,有一次他发现了一个神奇的数学现象,提出了一个猜想(画面1),但不知道对不对,就向当时最著名的数学家欧拉请教,不能发短信,更不能发伊妹儿,就写信。数学大师冥思苦想后,在回信中写道:说我确信你的论断是对的,但我无法证明它(画面2)。这个猜想轰动了整个数学界,数学家们跃跃欲试,但谁都没证明出来。直到四十二年前,我们中国的一位数学家也进行了研究,他的成果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记录,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但也没有完整证明出来。再后来,在20xx年,英美两国曾悬赏100万美元,奖励能证明这个猜想的人,但至今未果。(画面3)这个猜想太神奇了。想知道这个猜想吗?学完这节课我们就能了解它了。

  (二)拼长方形比赛,感知因数个数

  1、师引领示范拼摆长方形,明确游戏要求

  教师用4个小正方形拼成2种长方形,并向学生说明其中拼成的正方形也是特殊的长方形。

  2、玩摆长方形游戏,初步感受影响拼长方形种数的因素,并大胆提出猜想

  (1)提出任务,小组探索

  师:我用4个小正方形最多能拼出2种不同形状的长方形,你能不能也像刚才那样,用手里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小正方形,每组的块数不一样,把所有的小正方形都用上,拼成长方形。

  问题:比一比,哪个小组拼成长方形的方案最多。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把方案记录在表格里。

  (老师在课前给不同的小组发放了不同数量的长方形,分别是3、7、9、10、11、12、18、24。学生活动开始,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①汇报

  学生汇报小正方形个数分别是3、7、9、10、11、12、18、24能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填在黑板的表格里。

  小正方形的总个数 长摆( )个 宽摆( )个

  ②引发认知冲突

  师在学生汇报完24个小正方形能拼成4种长方形后,认为这组方案最多,是这次比赛的冠军,学生一定会强烈反对。

  ③师追问:你们为什么不同意?学生可能回答老师给每个组发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不同。

  ④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黑板表格,你们认为是什么影响到了设计方案的多少?

  学生发表想法,影响设计方案多少的因素可能会有:①数的大小 ② 奇偶性 ③因数个数

  (3)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猜测设计方案的多少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影响,有的认为数大方案多,有的认为偶数比奇数方案多,还有的认为和因数个数有关。是不是像你们猜想的那样,到底什么因素最终决定设计方案的多少呢?我们再试一次,好不好。

  3、玩抢数游戏,进一步感受因数个数决定设计方案的多少,验证数学猜想

  (1)宣布要求,合作探究

  师:刚才是老师分给你们的数,不公*,这次老师这有一些数,你们自己挑,看哪个好要哪个。

  活动要求:数比较大,设计方案时可以摆,可以不摆,探究有几种方案后,也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每个小组只挑一个数研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教师贴出几个数:45(2个)、48(2个)、59(2个)、62(2个)下面挂着小正方形袋),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学生自主发表看法,师生多方对话,深入交流

  师:刚才每个小组用自己挑的数,设计方案,结合我们刚才的猜想,现在你有什么发现?试着用手里的数据来举例说明。

  (学生可能提出数大不一定方案多,偶数不一定方案多,教师相机引导,给学生交流创造的空间,掌握举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一个猜想的'推理方法,逐渐清晰结论。)

  师小结:看来和因数个数有关系,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三)研究因数情况,尝试分类,概括质数与合数概念

  1、重新梳理,概括质数特征

  (1)全班同学看表格,分别说出3、7、9、10、11、12、18、24的因数有哪些?有几个?

  其实我们刚才长摆几个,宽摆几个,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2)提出问题:如果这次我们重新选,只给你一次机会,看谁设计方案多,黑板上这些数,你一定不选哪个数?(给学生理性梳理的时空,学生可能回答不选3、7、11、59)

  追问:为什么不选这些数,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

  (学生可能回答:像3、7、11、59这几个数只能设计出一种长方形,或说这样的数只有2个因数,教师适时提出质数的名词,并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是质数。)

  (3)小结数形结合,形象感受质数特征

  我们用质数摆出的长方形,你有什么体会?(教师分别出示数量是3、7、11、59,摆出长方形的样子,都是细长条的一种长方形。)

  2、学生自主归纳,概括合数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黑板上剩下这些数的特点,概括出合数概念。

  3、初步运用概念,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问题:刚才学*了质数和合数,说一说51是质数还是合数,你是怎么想的?

  (51这个数学生容易引起争议,爱混淆,在辨析中深入理解质数合数概念,学会初步运用概念看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需要看因数的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如果再找到其他一个,那这个数就是合数。)

  (四)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主动观察与思考,发现规律

  1、宣布任务

  师:从我们上一年级开始,就在和数打交道,已经是老朋友了,这学期我们又研究了数的特征,结合这节课我们学*的质数和合数的知识,再来重新认识这些数。

  屏幕出示小组学*单:

  请你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或结论,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发现或结论

  2、学生汇报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辨析明确每个观点,并以小组的名义写在黑板上,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在此过程中重点处理:

  (1)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偶数除2以外都是合数

  (五)师生共同经历提出歌德巴赫的过程,感受数学的神奇

  师:我们学过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特别有意思的是,我们能不能把从4开始的偶数写成两个质数相加的形式。

  师生共同从4开始写:4=2+2 6=3+3 8=3+5 10=3+7 12=5+7 14=7+7

  16=5+11 18=7+11 20=7+13 22=17+5

  提出问题:观察上面式子,能提出猜想吗?

  师介绍哥德巴赫猜想。

  有人把歌德巴赫猜想比做数学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明珠到现在还没有被摘取,因为质数太神奇了,是永恒的迷。关于神奇的质数,要知详情,请看这本书(出示图片),这里面讲述的数学故事和数学知识一定会令你着迷,老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同学也能加入探索科学之谜的队伍。

  (六)全课总结:说说今天的收获。

  (七)完成练*题第1、2、4

  自我问答:这节课看起来简单,学生学*特轻松。但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五花八门。


质数教学设计菁选(扩展4)

——《合数与质数》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合数与质数》教学反思1

  在学*和反思中摸索、创造。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在设计质数与合数这一节课时,我用“以旧引新、细心观察、自主总结、准确判断学以致用”这一主线贯穿全课。

  在开始教学时,我 让学生利用旧知找出1--20这些数所有的因数,并且书写在练*本上。做好以旧引新、自主学*、自主研究的基础。如:1的因数有:1;2,3,5,7,11,13,17,19的因数只有1和他本身;4,6,8,9,10,12,14,15,16,18,19,20的因数有3个或3个以上。再让学生按照因数的个数分类,学生就得到以上的归类。这样完成之后,老师就顺势引导出质数合数的.概念。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自主探究。

  学生得到新知后,知识的掌握只是一个开端,还得利用知识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之所在。接着问:21、22、23、24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当多多提倡自主探索性学*,注重“学*过程”,而不是急于看到结果。让学生成为自主学*的主人,在学*新知识时根据已积累的知识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合数与质数》教学反思2

  这节复*课上,要切实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又要努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将我执教这节课之后的一点体会整理如下:

  (1)、充分关注了学生的知识基础。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网络这一目标是勿容质疑的。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关注了学生的现有整理水*,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处于他们的最*发展区,当然会热情而积极的去参与。

  (2)、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能把所学的知识有条理的整理成知识网络图,对学生来说技能。当然这个技能并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培养出来的。

  (3)、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整节课中,因为有了巧妙的设计、有了激励的语言,有了学生感兴趣的学具,学生的学*热情始终很高。这说明学生喜欢这节课,而学生喜欢的课堂才是我们教师最应该去追求的课堂。

《合数与质数》教学反思3

  前几天我们学*了质数与合数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此部分内容尤为重要,尤其是质数这一部分内容。在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时,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产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积极性。首先让学生独立写出1-20这20个数的因数,再根据因数多少进行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生通过交流,有的分为两种,奇数和偶数;有的认为分为6种,有6种因数的个数;有的分为因数的个数为单数个和偶数个等等。然后让学生自学书上的分类方法,并感悟到,最科学的分类是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0和1。明白含义后这时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

  在教学中我努力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学生经历和感受了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

  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课中,我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干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分类、讨论、质疑、释疑、归纳、验证,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最后任意出各种数让学生进行辨析,巩固质数和合数的含义。最后出示例1中的1~100,让学生找100以内的质数。在找之前先让学生说一说你想如何来操作,才不会重负和遗漏掉。有的说根据含义逐个判断,有点的说根据前面学过的2、3、5的倍数的特征,先划掉这些数。我补充说明,在数比较多的时候,用后者比较合适,这种方法叫筛选(排除法)。除了划掉2、3、5的倍数,还要记得划掉7的倍数才行。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学得灵活。但还有些地方需要改进。练*的形式还可以多样。反馈的速度过快,部分同学对质数的概念了解不够深入,学生掌握的效果并不太好,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质数教学设计菁选(扩展5)

——分数教学设计 菁选

分数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数教学设计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分数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一)下面各题怎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5个12是多少?10个23是多少?25个70是多少?

  (概括: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计算下面各题,说说怎样算?

  1/6+2/6+ 3/6= 3/10+3/10 +3/10 =

  说一说,这两道题目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第二小题还有什么更简便的方法吗?请你自己试一试.

  同学之间交流想法:3/10 +3/10 +3/10= (3+3+3)/10= 3×3/10 3/10×3=

  3/10×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教师板书: 3/10+3/10 +3/10 =3/10 ×3=9/10

  二、自主探索

  (一)出示例1 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2/9块,3人一共吃多少块?

  1.读题,说说 2/9块是什么意思?

  2.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列式计算

  三、交流、质疑

  (一)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方法1: 2/9+2/9 +2/9=2/9×3 = 6/9=2/3(块)

  方法2:2/9×3= 2/9+2/9+2/9=(2+2+2)/9= 6/9=2/3 (块)

  (二)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

  区别:一种方法是加法,另一种方法是乘法.

  教师板书: 2/9+ 2/9+ 2/9=2/9 ×3

  (三)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加法表示3个2/9 相加,因为加数相同,写成乘法更简便.

  (四)2/9 ×3表示什么?怎样计算?

  表示3个2/9 的和是多少?

分数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并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经历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3、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数学思想,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小数乘分数的计算。

  教具运用: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复*导入。

  (1)、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5 0。75 0。2 0。9(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3/4 7/8 19/5让学生说一说小数和分数是怎样相互转换的?

  2、导学提纲:

  (1)、用红笔画出关键句,题中讲的是哪两个量在进行比较,单位“1”的量和比较量分别是什么?并相应列出等量关系式。

  (2)、尝试列出算式,看一看列出的算式和我们前边学*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并尝试计算。

  (3)、怎样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小数乘以分数?

  3、自学设疑

  二、合作互动

  1、小组讨论导纲中的.问题。

  2、展示评价。(1)、根据“松鼠的尾巴长度约占身体长度的可知,应该把松鼠欢欢的身体长度看作单位1”,欢欢的尾巴长度=它的身体长度×3/4,也就是求2。1dm的3/4是多少。

  (2)之前学*的是分数乘以整数、分数乘以分数、这节课里面式子里出现了小数。

  (3)、可以把2。1化成分数,将原式转化为分数乘分数计算。

  还可以把3/4化成小数,将原式转化成小数乘小数计算。因为2。4是4的0。6倍,所以根据整数乘分数的约分计算,可以将小数2。4与分数的分母4直接用4约分,将分母转化为1。所以还可以把分数的分母和小数直接约分。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1)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2)如果所乘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3)小数和分母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单。

  3、质疑解难:在计算小数乘分数的时候,怎样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导学归纳:

  通过今天的学*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训练

  先思考每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来做?哪种方法更简便?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美国人均淡水资源量约为1。38万立方米,我国人均淡

  水资源量仅为美国的1/6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是多少

  万立方米?

  3、编题自练

  布置作业:练*二”第

  2、3题。

分数教学设计 3

  一、说教材:

  1、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过程,利用通分法计算的结果来推理出倒数法计算的过程。

  3、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体会“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看图观察,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学*过程,使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理解计算法则。

  三、教、学具准备。

  老师准备*均分成2份、3份和4份的圆纸片各4张,为学生准备一张练*纸,练*纸上画好三组没有*均分的圆纸片和书第27页上画一画的题目,把书中已画出的部分隐去,让学生亲自去画。

  四、说教学过程:

  1、复*铺垫,提供猜测基础。

  数学的学*离不开学生的经验基础和认知水*,为了让学生能正确理解本课时内容,我首先出示复*题1:“把1/2张饼*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张饼?”学生根据前一课时所学方法分别用倒数法:1/2÷4=1/2×1/4=1/8(张)或者用通分法:1/2÷4=1×4/2×4÷4=1/8(张)通过列式计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法则。

  接着出示题2:有4张同样大的饼,每2张一份,可分成多少份?

  在解答这两题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猜一猜4÷1/2等于几?由于受到上一课时的负迁移,部分学生仍然会用一个分数乘整数的倒数,算成:1/4×1/2=1/8,当然也可能会正确计算出结果。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白:判断一个猜想是否正确,需要通过科学地验证。

  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提供了学*新知识的经验基础,又能激起学生学*新知识的兴趣。

  2、验证猜想,理解计算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题意,我把书中情境图改成具有生活气息的题目:有4张同样大的饼。每个小朋友吃1/2张,可分给几个小朋友吃?

  学生在练*纸上画出*均分的过程,并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理解计算的过程。反馈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清计算的思路,大部分学生会认为1张饼里有2个1/2,可以分给2个小朋友吃,4张饼就能分别8个小朋友吃,列式为:4÷1/2=4×2=8(个)。但这个过程并不能使学生自然过渡到对倒数法解题的理解,也就是说,学生通过4÷1/2=4×2=8(个)并不能理解4÷1/2可以用4×1/2的倒数来计算。这时我引进了通分法来计算:让学生观察示意图,理解4÷1/2就是求4里面含有几个1/2。而4就是8/2,根据学生以前知识结构,学生易于知道里有8个,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计算方法,4÷1/2=8÷1/2=8;追问:8是怎样算出来的?学生再次从计算的角度去思考:当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时,只需要用被除数的分子除以除数的分子就能求出商。

  由于通分法计算遵从了学生的认知水*,易于被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理解,而倒数法的意义很难被学生理解,但它简洁的计算过程又是今后学*不可或缺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把两种计算方法同时渗透,力求使让通分法成为理解倒数法的基石。

  这个教学过程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过程,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体会“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

  3、大量练*,使用计算方法。

  数学的归纳过程不是把一个单一的数学现象,而是把一系列有相同特点的数学现象抽象成具有代表意义的符号特征,这就是建模过程。

  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知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过程,我先出示了两道变式题:每个小朋友吃1/3张、1/4张饼,可分给几个小朋友吃?让学生模仿前面的例题进行实际操作,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中加强学困生的辅导。

  由于前面几个除数的分子都是1,学生还不会去有意识地总结计算方法,仍会去想:只要看看一张饼里有几个这个分数,然后再用4去乘个数就行了。所以此时让学生归纳倒数法计算的方法还为时过早,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思维的束缚,真正从倒数的角度去观察和体会除数的变化,我又引进了变式题:每个小朋友吃2/3张饼,可分给几个小朋友吃?

  这时学生通过画图不再能看出一张饼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吃了,引起学生认知经验的冲突。教师要求学生以合作的形式根据黑板上的板书去解答,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由于倒数法计算很难说清算理,反馈时学生大多会借用通分法来说明:4÷2/3=12/3÷2/3=6。根据教学目标对通分法运用的定位(是为了使学生相信倒数法计算结果是正确的。),此时一定要让学生再次进行尝试:你们能用倒数法进行计算吗?边计算边观察:什么在变?什么不变?让学生独立计算,如果他们把被除数变成了倒数,肯定与通分法计算的结果不同,这时会自行修正,并体会老师提出的问题:什么在变?什么不变?

  接着出示书中“画一画”的练*,以同桌合作的方式,再次让学生体会借用图形来理解计算的优势,认识数形结合对数学解题的帮助,从而完成这三个教学目标。

  在大量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然后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4、观察比较,选择计算方法。

  让学生观察用通分法与倒数法的计算过程,体会倒数法在计算中简洁优美。但让学生体会:如果觉得通分法更适合,也可以使用通分法进行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数学认知水*较低的学生,允许他选择并不优化的方法,等知识水*有了进步再来运用其他更有利的方法进行学*。

  5、归纳总结,完善计算法则。

  通过前面多次的叙述和大量的计算,计算法则已是呼之欲出了,但学生的语言不够简洁扼要。这时我提出:看谁说的`计算方法与数学家说的方法最接*?并说出前一部分:“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让学生接着完成后面的部分。最后出示书中的计算方法,并对学生的归纳总结提出鼓励性评价——太棒了,你们大多数都有数学家的天份。

  五、说板书:

  板书内容较多,从学生的猜测到验证过程,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学*方法,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提供了直观可靠的依据。

  分数除法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一系列“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蕴伏铺垫

  复*时我安排了两道练*,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展示问题:

  (1)什么是倒数?

  (2)你能举出几对倒数的例子吗?

  (3)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2、展示多媒体:笑笑和淘气去买白糖。

  问题1:他们每人买了两袋白糖,一共买了多少袋白糖?

  问题2:这些白糖一共重2千克,每袋白糖有多重?

  问题3:如果笑笑家15天吃完一袋白糖,那么*均每天吃多少千克?

  二、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展示多媒体:把一张纸的4/7*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利用准备好的纸,先把纸*均分成7份,再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将这4份*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这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

  2、汇报

  三、大胆猜想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2/7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

  四、再次探究

  1、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4/7÷3,分子4除以3是除不尽的。

  2、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3、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分数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1、这节课是在数与代数这个板块中,在课标教学中要求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联系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把百分数、分数互相转化。

  2、学*本节课的内容是掌握百分数与分数互相转化的方法,为百分数的计算和解答百分数应用题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发现互化的规律;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和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学生在以前学过小数与分数互化的基础上教学,因此学生在学*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会很困难,学得比较灵活,知识点掌握比较好。在学*新课程中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复*百分数的三种写法,分数化小数,百分数化小数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互相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理解、掌握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过程方法目标:

  1、在掌握百分数化分数方法的基础上,利用逆向思维发现分数化百分数的.规律和方法,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发现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规律和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等数学学*活动教给学生学*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规律和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规律和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分数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

  2.会比较分子都为一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演示,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意识,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

  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个学生事前都准备彩笔,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各两个图形纸片.毛线一根

  教学过程:

  基能加油站

  除法口算题小组开火车练*

  情景导入

  帮兔妈妈解决数学问题。

  问题一:四个月饼分给两个兔宝宝,怎么分?每只分几个?

  【强调*均分及算式的意义】

  问题二:二个月饼分给两个兔宝宝,每只分几个?

  问题三:一个月饼分给两个兔宝宝,每只分几个?

  学生发现问题,并试着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找到一个数来表示半个。

  探究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小组利用学具动手操作,试着利用数字表示“半个”。

  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会利用分数表示半个。让其讲解二分之一的意义。

  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老师板书。

  强调分数的写法、读法。

  3、让学生说一说“2”表示的意思、“1”表示的意思。进一步说明二分之一的意义。

  【在整个过程中要始终强调“*均分”】

  4、利用手中学具,想办法表示二分之一。

  (二)认识四分之一

  要是把一个月饼*均分成四份,应该怎样分?每份是多少?

  学生动手操作,并展示。认识四分之一。

  并指出,像1/21/4这样的数就叫分数。

  (三)除了刚才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还想认识哪些分数?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表示。

  展示、评价。

  练*巩固

  两个练*题,巩固分数的意义。

  比较大小

  出示情景,比较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的大小。

  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同一件事物,*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小。

  找一找身边的分数

  归纳总结

分数教学设计 6

  教学内容:课本第75~76页的例1~例2,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题目以及练*二十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借助直观演示、操作、观察、概括,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体验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理解只有*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课前准备:多媒休课件、师生各准备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各3张,水彩笔1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西游记里的故事吗?

  有一天,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走得又饿又渴。这时刚好路过一个桃园地,哇,好大的桃子呀!八戒见了直流口水说:师傅可以吃桃子吗?唐僧说: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唐僧说:有4个桃子,*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唐僧又说:有2个桃子,*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1个桃子,*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该怎么写?这可把八戒难住了。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个吗?(有的说每人分一半,有的说每人得半个。)半个桃子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看来同学们想不出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关系,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出示课题)

  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1、借助形象,认识。

  多媒体演示*均分月饼,问: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把这个月饼怎样了?(切开了)两块月饼的大小怎样?(同样大)说明老师怎么分?(*均分)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整个月饼的多少?(一半)一半是日常生活中的`说法,用数学语言来说,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教师板书

  )短短的横线表示*均分,横线下面的2表示*均分成2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1份,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全班同学读一读这个数。(生读)这一块是这个月饼的

  二分之一,(指另一块)这一块是这个月饼的多少呢?

  现在谁能用一话把刚才分饼的过程说完整?(把一个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很重要?(学生各自发表见解,说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字词)教师先给予肯定:其实同学们说的那些字词都重要,那究竟哪些更重要呢?

  多媒体演示不*均分的圆。如果像这样分,每一块能不能用表示?(不能)可见这里能不能漏掉*均两个字?(不能)

  每一份是什么意思?(两份都是它的)所以这里强调每一份

  这句话中它是指谁?(这里的整个饼)老师从口袋中拿出一个比大屏幕上的饼小得多的真饼,问:能不能说这里的每一份是我手上的这个真饼的

  ?(不能)可见这里的它字重不重要?(重要)能

  请全班同学齐读

  2.仔细观察,认识。

  多媒体演示*均分成三份的圆形。教师提问:这个圆形被*均分成几份?(3份)涂阴影的部分能不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教师板书

  )只有这一份是它的三分之一吗?(另外两份都可以表示它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表示什么意思?(把一个圆形*均分成三份,每一份是它的三分之一)它指的是谁?

  (这个圆形)3.动手操作,认识。

  刚才我们认识了三分之一,接下来还想认识什么分数?()(教师板书)

  现在请你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四人小组先研究研究,再分工合作,用不同形状的纸分别折出它的

  ,并用水彩笔画出阴影。看哪一组的办法多。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各种不同折法,请同学到台上当小老师评讲各种折法正确与否,并说出道理。讨论:为什么折法不同,但都能表示出

  ?(不管怎样分,只要*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

  4.自主学*,认识五分之一。

  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这个大家庭里的3位成员,还有许多分数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和它们见面吗?下面请你们打开书76页,自学例4、例5。

  例4、(1)看书,填空。(多媒体出示。)

  (2)学生汇报,订正。

  (3)教师指阴影部分问:它为什么能用表示?

  例5、(1)请学生到台上当小老师讲解:把1分米线段*均分成10份,这一份是它的。(投影出示)

  (2)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这位小老师?

  学生的问题由学生回答。若学生提不出好的问题,老师可以对台上的同学提问。

  三、归纳认识,学写分数

  (1)、把一个月饼*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把一个圆形*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圆的,把一个长方形*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把一条线段*均分成10份,每份是这条线段的。通过这些例子,你发现了什么?(把哪个物体*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那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2)、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指黑板上的分数)你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吗?请在76页上找答案。(请学生说,师板书)

  (3)今天学的分数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分子都是1。)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分数是几分之一的分数。

  (4)写分数时我们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下面就来写几个分数,看谁写得漂亮。(学生写完后一起读这三个分数)

  (1)十分之一(2)九分之一(3)分母是8分子是1的分数

  四、巩固练*,理解应用

  1、做一做第2题: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在()里划。

  2、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找一找分数。

  五、布置作业:练*二十一的第1~5题

分数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培养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教、学具准备:

  1、教具:投影仪。

  2、学具:每人准备正方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涂上颜色,并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2、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折纸与涂色的情况。

  3、现在要计算两张纸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那些算式?

  4、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的,另一类是分母不同的。引出今天的.学*内容: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索。

  1、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分母不同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请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

  2、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3、就分母不同的加法算法应该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们进行讨论。

  4、结合折纸的涂色部分,思考、验证哪一种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5、交流汇报。

  (1)“与在图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当每份都相同时,才可以直接相加。”

  (2)“每份不同也就是说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直接相加。”

  (3)“所以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应该先通分,把它们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相加减。”

  (4)“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练一练。

  1、第1题,看图填一填。

  2、第2题,估计下列那些算式的结果比较接*1,,0,再算出来。估计分数加减法的得数大小比估计整数运算的结果要困难得多,为此,在开展本题练*前,再一次复*用分数表示直观图。

  3、第3、4题,独立完成。

  4、第5题,运用分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建议用线段图分析题意,作草图即可。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进行分母不同的分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分数教学设计 8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45、46页(新授课)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理解单位“1”的含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一个分数中有几个分数单位。3、在理解分数含义的过程中,渗透比较、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认识分数单位。

  六、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彩色磁扣。

  学具:圆片、正方形和长方形纸片,一板面包图片(分格的),4根香蕉图片,一段绳子

  七、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操作发现法

  学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2分钟)

  (二)探究新知(14分钟)

  (三)探究求周长的策略(15分钟)

  (5)量一量、算一算

  A三角形、长方形等直边的测量方法。(3分钟)

  师:那么要想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多少,该怎么办?

  师:课前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学具袋,里面有一个封闭图形,下面四人小组想办法测量出它的周长,活动前请先阅读活动要求。

  小组合作:

  ①小组内快速交流用什么方法测量。

  ②选择需要的工具进行测量。

  ③组内分工合作。(测量时取整厘米数)

  反馈交流测量方法。

  ①三角形

  6+8+10=24cm

  师:那个小组愿意汇报?

  预设:我们测量的是三角形,测量工具是直尺,测量的方法是量,测量的结果约为24厘米。

  师:你们用直尺量出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然后呢?(把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那测量结果24厘米表示什么?

  预设: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总和。

  预设:三角形一周的长度。

  师: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三角形的周长是它三条边的长度和。(课件出示)

  ②长方形

  5+5+3+3=16cm

  师:昨天咱们刚刚学*过四边形,哪组来汇报一下四边形?

  预设:我们选择的图形是长方形,测量工具是直尺,测量的方法是量,测量的结果约为16厘米。

  师:16厘米这个长度表示什么呢?

  预设:表示长方形一周的长度,也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师:他们也选用了用直尺测量,量了几条边(四条边),然后再把它们加起来。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长方形对边相等只需量两条边,一条长、一条宽)

  师:真棒!你们能根据长方形的特征简化测量过程。

  师:那如果想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怎么做呢?

  预设:量一条边,就知道四条边的长度了。

  师:当然,不论量几条边,计算四边形的周长都是要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我们发现四边形的周长是它四条边的长度总和。

  思考:如果是五边形,它的周长是几条边的长度总和?六边形呢?八边形呢?

  交流后小结:看来多边形的周长就是它所有边的长度总和。

  B爱心、树叶等不规则图形的测量方法。(8分钟)

  ③树叶

  师:老师给有些小组准备了一片树叶。那个小组选择测量的是树叶的周长?1厘米大约是这么长,请同学们估估看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它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我们来听一听这个小组的汇报?

  预设:先用绳子沿着边线围一圈,在绳上做一个标记,然后把绳子拉直再用直尺测量,测量的结果约是9厘米8毫米。

  师:有不同的方法吗?

  预设:直接用软尺绕一圈可以直接测量出树叶一周的长度。

  师:太智慧了!为什么不用尺子直接量呢?

  预设:因为边是弯弯曲曲的。

  介绍滚动法:首先在树叶上作一个记号,然后在尺子上滚一圈,看滚到哪里,读出刻度也可以知道树叶的.周长。滚动法也是把弯曲的边转化成直直的线段进行测量,也利用了化曲为直的方法。

  ④爱心

  学生汇报:测量工具是绳子,测量的方法是围、量,测量过的结果约是12厘米

  师:你们小组测量的是爱心。爱心的边也是弯曲的,说说你们用的什么方法测量的,为什么不用滚的方法?滚动法不能测量到凹陷的部分。

  师:同学们,经过探究合作和展示,要想得出封闭图形的周长有哪些方法?

  预设:直边的图形用尺子测量,曲边的图形用绳测法或者滚动法,化曲为直的方法

  师小结:没错,直边先量边长后计算,曲边化曲为直

  (6)揭示周长概念的本质

  师:回顾之前的学*,经过了这么多学*的感受,现在你认为什么是周长?

  预设: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封闭图形的周长(完善板书)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于周长已经理解了。周长,周长,周指一周,即封闭图形的一周,长就是长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在经历摸一摸、量一量、比划、估一估的过程中,让孩子充分的操作,积累丰富的体验感受,不但可以使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容易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把通过实际操作得出的结论延伸、并进行合理的想象,这在培养学生对长度的感觉和估的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周长”和长度的关联,能够将面和线区分清楚,体会周长概念的本质。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8分钟)

  1、增加干扰,强化周长

  (1)教材书84页的第3题

  下面每组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师:通过移一移,我们把这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图形。然后比较发现他们的周长是(相等的)

  师:再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

  (2)教科书88页第8题

  师:(课件出示长方形)这是什么图形?老师把它分成甲乙两部分,观察比较一下,哪个图形的周长长?你是怎么想?

  预设:一样长,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一条长加一条宽,再加一条斜线。

  师:老师把这条边变弯曲,现在两个图形谁的周长长?

  预设1:甲的周长更长

  预设2:一样长

  师: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一条长加一条宽,再加上公共的那条弯弯曲曲的边,所以这两部分的周长一样长。

  师:为什么一开始认为甲的周长长?

  师:哦!原来如此。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并非指图形的内部。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周长的时候,图形每条边的长度一样,它的周长就是一样的。

  (3)生活中的周长(机动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练*设计进一步内化周长概念,学生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本质。通过对比、辨析排除内部线段和面积的干扰。同时体会图形转化的方法。

  (五)归纳总结,内化新知(1分钟)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周长,知道了周长的概念,并且能够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到图形的周长。希望课后同学们继续深入的研究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加深,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九、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直边:量、算

  曲边:围、滚 (化曲为直)

  十、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总是认为一周就是周长,故此我先让学生充分理解什么是“一周”,在此基础上,沟通一周和封闭图形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测量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并没有急于揭示周长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先在大量的活动体验中感知周长是可测量的一维图形,又在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周长是图形边线的长度,只是存在于二维图形的面上,与面的大小无关,最后再由学生自己揭示周长概念。同时在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创设生活情境引入,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三种不同的路线,突出“沿着边线,绕回起点”两个重要特征,然后再指一指、说一说生活中物体表面的一周,建立学生对“一周”的表象认识,为后面理解周长概念的本质做铺垫。

  2、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让孩子在探究测量周长方法的过程中,或测量或计算,充分体验、感受周长的本质就是长度,是可测量的一维图形。通过学生用线围曲边的一周,把边线取下来拉直、测量,帮助学生沟通一维图形和二维图形的联系,即周长是从面里脱离出来的线段,深刻体会周长概念的本质,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3、当学生利用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完成了量一量的活动之后,再让他们观察三个图形的大小以及周长,去摸一摸,经过想象、比划以及之前的经验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比较出三个图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再次经历从二维图形中抽象出一维图形“线段”这个过程,最后通过教师化曲为直的验证,从而探索周长的性质,理解周长的本质就是线段的长度,积累了这样的实践经验和思维经验,获得贤明、生动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为今后学*中区分清楚二维图形的“面积”和一维图形的“长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4、在整节课每一次活动体验后,我都让学生描述、概括自己体验的感受和想法,通篇培养学生空间描述的能力。

  十一、教后反思

  1、以活动为基础来理解周长的含义

  新课开始,让学生观察动画,初步感知边线,使学生体会图形一周的长度必须从起点开始绕边线一圈再回到起点,这样就把握住了周长概念的基本点。再通过学生动手描一描*面图形的一周,指一指具体物体某一个面一周的长度从而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准确的理解,进而让学生讨论是不是所有的*面图形都有周长使学生体会到*面图形的周长的“封闭”观念,学生通过动手做悉心理解,加强感受,把生活中对边线的零星感受进行再现和体验。事实也证明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很多学生能充分理解周长所蕴含的真实意义。

  2、以周长测量策略探究来内化周长的意义.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准备的学具——尺子、线想办法量算出封闭图形和树叶的周长,然后汇报演示。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图形的边是直线时可以用量、算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长。而是图形的边是曲线时可以用绕,量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长。深刻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特殊问题有特殊的解决办法,让他们充分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另外,汇报演示时的师生交流,生生互动虽然还没有做到很好,但还算达到了预期效果,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同步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辨析中深化

  周长只能用于二维图形上,它和面积总是同时出现在一个物体上的,所以它们是两个易混淆的概念。认识周长不能只孤立地认识周长,应该将其与面积进行区别。课尾设计的两道练*都是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周长的概念。在对比中发现不同,明析周长概念的内涵。

  总之,概念课让学生真实地经历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学得明白。我们将学生的经验水*改造为老师的学科水*。只有老师想的明白,学生才会学得明白。

分数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81-82页的例3、例4,完成做一做和练*十九的3-8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互化。

  2、让学生通过对方法的探索、分析、比较和总结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亲身经历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与过程,体会数学的有效性,体验学*的乐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把0.25 1.2 0.005化成百分数。

  2、把32% 37.5% 125%化成小数。

  师:谁能说一说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前几天,我们在认识百分数时,同学们收集了这一组数据:春雷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蛀牙的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20%,没有蛀牙的人数占4/5(幻灯投影)。

  师:看到这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

  (预设:①有蛀牙的学生人数较多,还是没有蛀牙的学生人数多 ②20%和4/5这两个数的`大小)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2、揭示课题

  师:大家的想法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板书课题: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

  三、自主探究,学*新知。

  〈一〉探究百分数化成分数。

  1、动手实践,探索方法。

  师:20%可以化成哪个分数呢?

  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动手试一试,并说说自己的方法。

  (1)引导学生:百分数是分数的一部分,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请大家运用过去所学过的知识,试着把上面几个百分数改写成分数。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0%= = 80%= =

  师:大家现在可以比较出有蛀牙的学生人数多,还是没有蛀牙的学生人数多吗?

  师:看到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想法?对学生渗透口腔卫生教育。

  (3)想一想:

  2.5%怎样化成分数?(如果百分数的分子是小数的,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使分子变成整数后,再约分。)

  2、完成P81“做一做”第1题。

  把14% 、3.5%、120%化成分数(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4、小结方法

  让学生小结出百分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强调:要化成最简分数)

  〈二〉探究百分数化成分数。

  (1)学生通过小组自学讨论,找出将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2)小组汇报,并举例说明。(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保留三位小数,也就是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3)完成P82“做一做”第1、2题。

  三、巩固练*

  1、练*十九第1、2题。

  2、练*十九第3题。

  四、布置作业

  练*十九第5、6、8题。

  课后反思:

  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我并没有直接给出互化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通过观察例题,再结合“做一做”,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互化的规律,从而找出快捷的互化方法。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这部分内容与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编排类似,因此我放手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学、尝试、实践,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同时,通过对方法的探索、分析、比较和总结,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抽象概括能力。

分数教学设计 10

  知识与技能: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概念,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会正确读、写百分数,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搜集学*材料并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身边或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回答:

  (1)7米是10米的几分之几?

  (2)51千克是100千克的几分之几?

  2、说出下面各个分数的意义,并指出哪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哪个分数表示倍比关系。

  (1)一张桌子的高度是xx米。

  (2)一张桌子的高度是长度的xx。

  (引导学生说出:xx米表示0.81米,是一具体的数量表示把长度*均分成100份,桌子高度占81份,表示倍比的关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师举几个百分数的例子:这次半期考,全班同学的及格率为100%,优秀率超过了50%;体检的结果显示,我校的*视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64%??像100%、50%、64%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2、同学们能举出几个百分数的例子吗?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到百分数?

  3、举例说说百分数表示什么,并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4、讨论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

  5、教学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如:

  百分之九十 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

  6、教学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P83“做一做”第二题:读出下面的分数。

  2、完成P83“做一做”第一题:直接在书上的横线上写出对应的百分数。

  3、P86练*十八第4题:读出或写出报栏中的百分数。

  4、“做一做”第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分数和百分数在意义上有何不同。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思考题: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五、六年级的三好学生的百分率各是多少?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的百分率高?

  课后作业:

  练*十八第1~3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之九十 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分数教学设计 11

  教学内容:

  p53—55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分数的必要性。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1、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若干,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李老师今天想知道你们最喜欢吃什么?

  那你们知道兔子喜欢吃什么吗?小猫喜欢吃什么呢 ?

  生:兔子喜欢吃萝卜,小猫喜欢吃鱼

  师:今天李老师带来了小兔子和小猫最爱吃的食物,请看(投影仪出示)并想一想:

  (1)4个萝卜,怎样分给两只兔子才公*?

  (2)2条鱼, 怎样分给两只猫才公*?

  生:*均分才公*,只有*均分,他们的个数才相同。

  师:动画显示*均分的过程。

  师:两只兔子和两只猫都很满意的得到了自己最喜欢吃的食物,李老师今天也给我们的俩个班长带来了一块好吃的`饼,请看李老师是怎样分的,你有什么看法?(投影出示一块大,一块小)

  生1:不公*。生2:老师偏心女生。

  师:那你认为老师怎样分才公*呢?

  生:从中间分,一人一半

  生:*均分成两份,两人要一样多才行。

  师 :老师听取你们的意见,把这块饼*均分成两份。(投影仪动画显示分饼的过程)

  师:小兔和小猫得到的食物个数使用我们学过的整数表示,现在他们每人分到了一半,怎样表示?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3、用各种方式表示一半或半个。

  4、引入1/2。

  同学们,用了这么多不同的方式方法表示了一半,真不错,有的说用0。5表示。有的说就用纸折,然后涂色。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表示,其实,一半的表示方式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就是刚才李老师听到有个同学说用二分之一表示。

  像1/2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板书: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师:谁来说说1/2表示什么?

  师把意义说完整:(把一个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让不同的学生说分数的意义。

  2、折一折 ,并涂色

  师:拿出你喜欢的形状,折出这个形状的1/2,并涂色。同桌两人说一说,你这个1/2表示什么?

  生:有的用长方形纸、有的用正方形纸、有的用圆形、还有的用蝴蝶、金鱼等等。(同桌说意义,然后全班交流)

  3、涂一涂,说意义

  a 要分别涂出他们的1/2,你认为首先应该怎样做?

  b 其中六边形、圆、和正方形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c 利用投影进行交流,每一个1/2分别表示什么?

  2、拿一张正方形纸,折出这张纸的1/4,并涂色

  (展示学生不同的折法)

  3、,认识1/4、2/4、3/4、4/4。

  (1)拿出一张正方形纸,用你喜欢的方法,将一张正方形纸*均分成4份。

  (2)涂一涂。P54

  a 将其中的一份涂喜欢的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4,其余部分是这张纸的( )。

  b 将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 )。

  c 将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涂了这张纸的( ),还有这张纸的( )没涂颜色

  d 如果将所有的4份都涂上颜色,那么就涂了整个正方形纸片的( )。

  同学们,通过以上操作,你能说出1/4、2/4、3/4、4/4表示的具体意义吗?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用分数表示,你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像1/4、2/4、3/4 3/5 2/8的数都是分数)

  4、学*分数各部分名称和分数的读、写。

  (1) 你发现一个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

  (2) 你知道各部分分别叫什么吗?一个分数应该怎么读?

  (3)你认为分数该怎样写?为什么?

  (4)由3/4读作四分之三,你认为3/4表示什么意思1/4、2/4、4/4呢?

  (5)想一想,分数和什么分法有关系?

  三、尝试运用

  (1) 看图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投影仪出示)

  a 读出每一个分数。

  b 写出每一个分数(注意,先居中写出分数线,再写分母,后写分子)

  c 说出每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含义

  如:1/3表示把一段绳子*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根绳子的1/3。

  (2) 判断那些图形的阴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是的画勾,错的打叉,并说出原因。

  (三)巩固与应用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图见55页第1题)

  (1)独立写出各图中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巡示指导分数的写法。

  (2)指名读出各分数

  (3)组内说一说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图见58页第2题)

  (1)各分数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2)你为什么这样涂?

  3、判断: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各图的阴影部分对吗?(图见58页第3题)

  (1)独立判断。

  (2)交流判断的理由。

  (3)分数的产生和哪一种分法有关系?

  4 、我来涂,你来说是几分之几(分数的意义)

  5、拓展题:涂色部分占这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投影出示)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并学会了有关分数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分数和什么分法有关系?读分数和写分数的顺序有什么区别?一个分数它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分数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认识几分之几。会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认识分子的含义和几分之几与几分之几的比较。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认识几分之几

  1、 出示:分西瓜场景图(用圆片代替西瓜)

  (1)问:他们一家打算干什么?

  (2)教师口述:小红吃了一块,妈妈吃了三块。

  问:小红和妈妈各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同桌说一说

  追问:什么是3/8呢?

  (3)问:剩下的爸爸吃,那么爸爸吃了多少呢?

  追问:什么是4/8?同桌讨论一下

  (4)师:3/8 4/8也是分数(教师板书:分数)

  (5)师:今天学的分数跟我们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2、出示:一张正长方形纸,

  要求:折成同样大小的4份,给其中的几份涂上颜色。

  展示交流:你涂的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为什么?

  3、出示:一张长方形纸

  提问:你能折出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请你折一折,并涂上颜色

  学生折一折,涂一涂

  展示交流

  4、 那么,如果把一张纸*均分成10份,涂了2份,是(2/10);涂了3份呢?4份,5份呢?

  教师小结:涂了10份中的几份就是(十分之几)?

  5、出示:试一试

  提问: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你是怎样想的?

  观察判断,同桌交流想法

  独立填写,全班交流

  6、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二)分数的大小比较

  二、比较大小

  1、出示3/5和2/5

  提问:3/5和2/5谁大谁小?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

  小组讨论比较方法,全班交流

  (1)折一折,涂一涂

  (2)推理:*均分成5份,取3份

  *均分成5份,取2份

  2、练*:出示书本P103 第4题

  (1)涂一涂,比一比

  (2)指明学生介绍自己的作业。

  3、 如果没有图,你会比较分数的大小吗?

  出示:1/32/3 4/73/7 4/95/9 5/83/8

  (1)小组里交流

  (2)出示

  1/2 〇 1/4

  1/2和1/4分子一样大,它们相等吗?

  (3)总结方法:分母相同,就看分子。

  4、比较大小:

  5/63/6 2/75/7 3/52/5 3/124/12 9/1001/100 1/61/5

  (1)和同桌比一比(2)交流

  5、出示:3/9 <( )<8/9 1/7<( )

  三、巩固练*:

  1、 出示:(红领巾试验田)这块地的3/9种了西红柿,1/9种了茄子,4/9种了青菜。

  (1)你知道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交流。

  师:还剩下多少?你打算干什么?

  2、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除了学*了几分之几外,还学了什么?(分数的比较大小)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

  1/4 2/4 3/4 4/4

  2/5 3/5

分数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巩固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理解,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2.通过练*练*,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

  重点

  难点重点:巩固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理解,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环节过程

  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基本练*通过分子都为1且分母最大公因数只有1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对比练*,巩固对异分母分数加,减计方法的理解,并启发学生发现一些计算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能力。1.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指导完成练*十四第5题。

  (1)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作业,交流计算结果。

  (2)指导探索规律

  教师提问:这组题中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的两个数通分时的公分母有什么特征?每道题得数的分子与原来两个分数的分母又有什么关系?

  教师指出: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加,得数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子的'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减,得数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子的差。

  (3)请学生举出几个类似的可以用这样的规律计算的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左边两组题的计算。

  学生进行观察,并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发现,再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学生明确规律后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右边两组题的结果。

  学生举例,互相交流。

  教学环节过程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综合练*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通过第6,7题的练*提高学生估计及对计算结果的把握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通过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实物图进行估计,再利用估计的数据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对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梳理。

  1.完成练*十四第6题。

  学生判断后教师组织汇报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分数是否接*1/2,看分子是否接*分母的一半;分数是否接*0,看分子是否接*0;分数是否接*1看分子与分母是否很接*。

  2.完成第7题。

  教师组织汇报交流,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自己的估算是否正确。

  3.指导完成练*十四第8题。

  (1)理解题意,明确两个量杯中各有多少毫升水。

  (2)指导方法:400毫升和800毫升应该等于多少升呢?你是怎样想的?

  4.指导完成练*十四第9题。

  (1)理解题意。

  (2)指导方法:估计一下每种蔬菜摆放的面积大约各占货架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想的?

  (3)让学生独立完成(2)(3)题的计算,教师组织交流结果。

  通过练*,你有什么收获?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作业:完成补充*题第41页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2+1/3=(2+3)/(2×3)

  1/2-1/3=(3-2)/(2×3)

  接*0:1/10,2/25

  接*1/2:4/7,9/20,7/15

  接*1:8/9,11/13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判断,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中先估计,然后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与估算结果比较估算是否正确。

  学生观察图片,先得出两个量杯中分别有2/5升,4/5升,再独立完成(1)(2)问题的解答。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指名上台指图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2)(3)题的计算,并进行汇报。

  学生自由发言。在分数大小比较的练*中可以渗透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用运用估算的方法比较大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环节过程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过程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过程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分数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通分的意义;

  掌握通分的方法,能运用通分的知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在比较大小的同时体会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观察、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过程中,感受通分的必要性,体验数学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运用转化原理,组织好铺垫训练,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迁移。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铺路搭桥,激活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知;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课堂评语,激发学生学*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全过程。

  (3) 练*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意练*的形式、梯度和侧重点,激活学生的学*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导语:我们学*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有两种情况,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是哪两种情况?

  有部分同学很快说出:一种是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较

  大;另一种是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较大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的复*题,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对:

  在圆圈里填上﹤ ﹥或﹦

  23441124○ ○ ○ ○ 55789736

  二 、探究新知

  教师导入新课:如果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呢?

  1、教师谈话引入:我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书,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人民的好警察任长霞》,这本书介绍了河南省登封市***长任长霞的先进事迹,我们书中的同伴红红和亮亮正在读这本书。

  2、出示图片,交流方法。

分数教学设计 15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分数的开始,为后续学*分数的除法,真分数和假分数以及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归纳,明确单位“1”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单位的含义。

  2.通过分一分,涂一涂等不同形式的操作活动和小组内的交流活动,明确*均分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3.在探究分数的意义过程中,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单位“1”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具】

  实物投影,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新知

  课件出示数学书46页情境图,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在进行测量时,有时不能正好测量出整数的线段。

  学生2:两个学生*分食物,每人只能得到1/2。

  教师小结:是啊,像这样的测量、计算、分物的时候不能正好用整数表示的情形在生活中经常出现,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古代人们就引出了新的计数方法——分数。关于分数,我们在三年级就已经初步接触过,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分数。(板书: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简洁谈话,自然引入,学生能够认识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体会数学就在身边,随时应用于生活中。

  二、自主概括,理解意义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幅图,请大家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说出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先写出来,再同桌交流一下。

  1.我们来汇报一下所填写的分数。

  2.说说这些分数各表示什么?(学生说)

  板书:把一个月饼*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3份,就是3/4。

  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8份,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5份,就是5/8。

  把1米*均分成5份,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3份,就是3/5。

  把6个圆*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1/3。

  3.图上这四个分数分别是把什么*均分得到的?(一个饼、一个长方形、1米、6个圆*均分得到的。)

  教师说明: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6个圆就是一个整体。

  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看屏幕,自己读一读。

  问:单位“1”可以是什么?

  4.那么,刚才这几幅图中我们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把单位“1”*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5.揭示概念。从这些例子中看,怎样的数叫做分数?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自己写一个分数,说说表示的意义。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6.试一试: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这个分数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及学生动手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均分一个物体过渡到*均分多个物体,培养观察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从而更好的理解单位“1”与分数单位的概念。

  三、闯关练*,深化认识

  1.练一练:

  出示:练一练,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并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这个分数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怎样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未涂色部分?

  2.涂一涂:练*十一第2题。在图中涂色表示2/3。

  3.说一说:练*十一的第3题。说出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4.找一找:练*十一第4题。在直线上画出表示下面各分数的点。

  5.议一议:练*十一第5题。有12枝铅笔,*均分给2个同学。

  每支铅笔是铅笔总数的几分之几?每人分得的铅笔数是总数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加深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促进知识的形成,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四、总结梳理,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刚才我们一起又一次认识了分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分数无处不在。比如说,我们班级有多少名同学?男同学,女同学,第一组,第二组各有多少人?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想到哪些分数?同学们课后去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五、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把一个月饼*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3份,就是3/4。

  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8份,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5份,就是5/8。

  把1米*均分成5份,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3份,就是3/5。

  把6个圆*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1/3。


质数教学设计菁选(扩展6)

——《咕咚》教学设计 菁选

《咕咚》教学设计 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咕咚》教学设计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咕咚》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的生字和认读字,会写 “热”“闹”两个字,认识掌握“四点底”这个偏旁。

  ★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及课文的内容,知道听别人说话要动脑筋想一想,才能了解事实真相。

  ★能够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生字、认读字的字音及“热闹”的书写指导。

  ★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读出语气。

  教学难点

  ★写好“热”字。

  ★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知道听别人说话要动脑筋想一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解题:

  这节课,咱们一起学*第6课,齐读课题。

  提问:咕咚是什么呀?还谁知道呀?”

  过渡:既然咕咚是一种声音,那它怎么能来呢?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反馈(重点是生字新词)。

  投影片: 逃命 正巧 熟了 热闹

  大伙儿 吓坏了 跟着跑 说一说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开火车读。

  (4)去掉拼音读。

  教师顺势点拨 “跟着跑”的字形及意思:跟着别人跑要用到脚,所以这两个字都是足字旁。

  3、学*“热闹”

  (1)出示句子:这下子可热闹了,动物们全跟着跑起来,边跑边喊:“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2)读词。认识新偏旁 “四点底。”(引导学生观察四个点的方向不同、长短不一,)跟老师一起书空写写四点底。

  (3)了解偏旁表示的意思。“四点底有两种意思:一种表示火,还表示小鸟的尾巴。想一想,热字里面的四点底表示什么呢?”

  (4)记字形。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谁有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说一说。

  (5)写字。

  ①观察“热”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提示字形特点。

  ②教师范写“热”字。

  ③师生共同完成“闹”字的范写。

  ④学生练*。写字前提醒:身直、头正、肩*、臂开。

  ⑤反馈,再练。

  (6)再次出示句子。

  过渡:动物全跟着跑起来,能不热闹嘛。究竟因为什么,让这里变得如此热闹呢?”

  三、学*了解内容,指导朗读,理解重点词句,感悟道理。

  (一)学*第1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1自然段。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知道了什么?

  3、指名读:读清楚,让大家都能听明白。

  过渡:我们听清楚了,是一个木瓜‘咕咚’一声掉进了水里。”(贴图)

  (二)学*第2自然

  1、自由读。这个声音首先被谁听到了?(板书:兔子)你从哪知道的?咱们都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导朗读:兔子听见咕咚的声音,(板书:听见)它是怎么做的?再读这段:找一找,画一画。

  3、指名读。(板书:跑)

  课件出示图和句子:兔子听见吓坏了,拔腿就跑,边跑边叫:“快逃哇!咕咚来了! 指导朗读:

  (1)指名读,了解情况。

  (2)结合学生朗读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点拨。重点提示“拔腿”“边跑边叫”以及兔子的表情。

  (3)练*读。

  4、过渡:兔子的叫声被猴子听见了,它是怎么做的?(板书:猴子)自己读一读。(板书:跟着)思考:为什么说猴子也跟着跑?再读读写猴子的`句子。

  5、森林里的很多动物都听见了,它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1)指名读句子。

  (2)教师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3)媒体演示,情景再现。

  (4)学生交流,回归文本。

  (5)学生有感情朗读,展示学*成果。

  (三)学*第3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大象说的话。过渡:大伙儿正乱做一团时,大象走来了,拦住了大伙儿,它说了什么?自己读读下面这个自然段。

  2、理解大象说话的意图。(板书:看见)

  3、朗读练*,注意语气。

  (四)学*第四自然段

  过渡:原来小动物们谁都没有看见“咕咚”,只是听见的,听了大象的话,小动物们决定去看个究竟。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感知内容。

  提问:(1)动物们来到了哪?它们是怎么来的?

  (2)它们看到了什么?

  (3)它们有什么反应?

  2.教师点拨,指导背诵。

  3.通过小练*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复*巩固学过的字词。

  4.试着背诵。

  5.说说:它们在笑什么?

  (五)通读全文,感悟道理 。

  1.有声有色地朗读全文。

  2.交流讨论:你们能明白些什么?”

  四、教师小结。

  在我们生活中,也可能会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要弄清事情的真相,可不能像小动物那样听到什么就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回去以后背背第四自然段。

  2.把这个有意思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咕咚》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跟”7个汉字。学*“羊字头。”“足字旁”2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或亲自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设计思路: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紧接着进入课文学*,在学生对课文有初步感知以后,引导学生质疑,再以“疑”为线索,以读为本,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富有个性化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道理。因一年级的课文不管生字熟字都带拼音,因此生字词的教学可把“音”放在第一课时,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自然熟记,部分“义"也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而“形”及书写指导可放在第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 激发期待

  1.教师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教师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从而引入课文学*。

  (阅读期待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也是教学得意有效开展的基础,开课是设置悬念,就是营造一种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里共有几只动物?“咕咚”到底是什么?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惯)

  三、质疑问难 以学定教

  指导学生就所找出的动物进行质疑,学生如果不明白,教师可举例。如:听到“咕咚”的声音,小白兔是怎样做?

  (以学生的自主提问组织教学程序,体现了顺学而导的理念)

  四、以读为本 顺学而导

  (一)听到“咕咚”的声音,小白兔是怎样做的?

  1.让学生观察第一幅插图,说说小白兔的动作、神态。然后让学生体会小白兔的内心。

  2.动作演示“撒腿就跑”,再用该词练*说话。

  3.指导朗读。这一句的朗读指导关键让学生读出小白兔当时极度恐慌的心理。但是不同的学生,对此有不同的体会,表现的方式也不同。

  (二)狐狸、猴子、小鹿、松花素昕到兔子慌张的喊声,他们有什么反映?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慌张”、“乱哄哄”。

  (1)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会,大致明白“慌张”的意思即可。

  (2)出示队列训练及市场购物两幅画面,让学生通过比较,对“乱哄哄”一词,有感性的认识,再用自己的话大致说清楚即可。

  (运用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让学生自主理解,符合课表要求。)

  2.指导朗读

  (三)狮子被吵醒之后,他是怎么说、又是怎么做的?

  1.自由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狮子说的话,用横线画出其他动物说的话。

  2.抓关键词,指导朗读。

  (1)他追上去,好奇地问“你们跑什么呀?”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时,要抓住“好奇”这个词,通过换词的方式理解“好奇”就是“奇怪”的意思,然后朗读体会,读出疑问的语气即可。

  (2)“咕咚?"狮子愣了一下,又问:“咕咚是什么呀?”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时,要抓住“愣”字,通过表情表演,明白“愣”的意思,在读“咕咚”这个词时,“咚”字的读音要上扬,读出怀疑的语气。

  (3)“我们还是回去看看吧!”

  首先指导学生看图,图上的狮子皱着眉头,环抱双手,一幅要探个水落石出,查个究竟的.样子,通过看图、说图,想象狮子的内心,从而读出坚决的语气。读的时候,做到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相吻合。

  (4)小猴说:“不好了,咕咚来了,你也赶快跑吧!”、“我不知道。”、“咕咚是什么?”

  小猴的性格活泼,读这句话的时候,语速可以稍快些。

  (5)“我也不知道,是兔子说的。”狐狸回答。

  狐狸从一开始就是人云亦云,在读这句话时,指导学生读出狐狸懵懵懂懂的样子。

  (6)“我……我也没看清楚。”兔子摸着自己的耳朵,结结巴巴地说。

  兔子在说这句话时,是结结巴巴地说的,指导学生读时,“我”字的声音要延长,“我也没看清楚”这句时,要紧紧抓住“结结巴巴”这个词朗读体会,具体如何体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必拘泥一格。此外,兔子说这句话时,是挺不好意思的,可指导学生朗读时配以相应的表情。

  (在以上指导朗读的环节中,具体引入师生互评及生生互评机制,以评促读。)

  (四)角色表演

  五、比较表现 明白道理

  1.小组讨论,狮子的表现跟其他动物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2.你觉得狮子有什么值得你学*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识字教学

  1.巩固读音

  (1)开火车读生字。做到人人过关。

  (2)游戏——找朋友

  2.辨清字形

  (1)小组合作,自主交流识记字形办法。

  (2)检查反馈

  (3)比较字形,引导区分。

  二、朗读全文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五、排演课本剧

  板书设计

  (动脑筋想、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1.朗读指导具体到位

  2.重点词语品味功夫较足

  3.识字教学过于简单

《咕咚》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兔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狮子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咕咚”原来是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从。

  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成四个部分,并有其相对应的四幅插图。课文的第2、3、4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先写了小动物怎么做,再写小动物怎么说,有利于学生读懂故事和讲述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认“咕、咚”等12个生字,会写“吓、怕”等7个生字。

  2、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流利。

  3、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4、通过课文学*,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能盲目跟从。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流利。

  3、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教学难点】

  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能盲目跟从。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把一块石头扔进事先准备好的水桶中)听,这是什么声音?(咕咚、咕咚)

  2、板书:咕咚

  对,就是这个声音曾经吓跑过好多动物呢!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那就和老师一起去森林王国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第一次读课文,能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遇到不认识的字,猜猜它们的读音,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尽量做到通顺。

  第二次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咕咚”是指什么?故事中出现了哪些动物,请用“—”划出来。

  2、交流反馈

  a、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指名回答第2个问题。

  3、识记生字(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认读。)

  “转、跟”是前鼻音

  “咚、命、象、领”是后鼻音

  “熟”是翘舌音

  “着”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轻声的“zhe”。

  三、图文结合,品读课文

  教师指导图文结合学*,本课共有四幅图,要求学生指出每幅图和哪些自然段相对应。

  (一)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图1),引导学生说出这幅图上的内容。(小兔听到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吓了一跳、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叫,体会小兔子害怕的心理。学生可以结合图片理解重点词语,也可以通过表演动作来理解。

  3、指导学生观察“吓、掉”两个字,加深记忆。

  4、教师提问:小兔子边跑边叫,对谁叫?叫什么?(对小猴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理解:这里的“咕咚”是指一种东西的名称。)

  5、指导朗读:“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注意停顿、重音、语气。)

  (二)阅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出示图2)引导学生接着观察图上的内容。(听了兔子的叫喊,小猴、狐狸、山羊、小鹿也跟着跑起来了。)

  2、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小猴子的动作和语言,体会小猴子盲目害怕的心理。

  3、指导朗读:“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注意语气、停顿、重音。句中第二个“不好啦”和“快跑哇”要读得重一些,调要拉得长一点。)

  4、过渡:小猴子的叫声,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下森林里可热闹了。听!(放第四自然段的配乐朗读录音课件。)

  5、指名汇报:这一自然段中“大伙”都有谁,他们是如何做的。(有狐狸、山羊、小鹿。他们也跟着跑起来,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6、课件出示“鹿”的字理演变图,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都知道哪些鹿。(梅花鹿、驯鹿等,出示几种鹿的图片。)

  7、学生小组讨论: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

  8、学生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

  9、出示“逃”,引导学生说出以“兆”为字族的字,如:桃、挑、跳等,并一起总结儿歌加以区分。

  10、分角色朗读“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

  11、过渡:就这样,很*常的“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它成了可怕的怪物,吓坏了森林中的许多动物,他们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这么庞大的动物也跟着跑起来。

  (三)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3)引导学生猜猜图中的小动物们在干什么。指名读第五自然段。(野牛拦住了小动物们,讨论“咕咚”。)

  2、结合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野牛”,扩词“野”,认识“里字旁”。

  3、指名演示“拦”的动作,体会“提手旁”的字的用法。

  4、说话练*:指导学生用“先问……再问……最后问……”的句式,表答野牛的问话。

  5、引导学生体会野牛问话的语气。(野牛说的话的语气应不慌不忙。)

  6、分角色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

  (四)阅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出示图4)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幅图,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大伙儿知道“咕咚”的真相后,笑了。)

  2、师生齐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3、教师引问: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其实“咕咚”就是熟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大家都笑了,为什么都笑了?(他们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为十分可笑,所以笑了。)指导学生再读,读出可笑的语气。

  4、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小动物们都会想些什么?如,小猴想: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不再偏听偏信,遇事会多动脑筋,弄清事情真相。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在这个故事中,我喜欢野牛,因为它遇到事情不慌张,能先问个为什么,不盲目地跟着别人跑。我不喜欢兔子、小猴子、山羊、狐狸、小鹿、大象,因为它们遇事不先问为什么,别人怎么说,也跟着别人怎么说;别人怎么做,也跟着别人怎样做)板:沉着冷静、肯动脑筋

  2、那我们以后遇到事情该怎么办呢?(遇事先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咕咚》教学设计 4

  教学要求:

  1、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跟”7个汉字。学*“羊字头”、“足字旁”2个新部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遇事不动脑筋、盲目地跟着别人,就容易做错事。教育学生遇事要多思考,不要盲目跟从。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逐步达到感情朗读的水*;识字、写字练*。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具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动物贴画、头饰、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大森林里每一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今天,森林里又发生了什么事?你听……

  1、播放声音(动物声,咕咚声),请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板题)请大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两个字。(字要写得横*竖直才好看。)齐读课题

  3、细心的孩子,认真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形声字,拟声词)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小朋友们积累的词语真多。

  4、提问:“咕咚”是谁发出的声音呢?这个有趣的故事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大家快去读读吧!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到正确、通顺、不加字、不漏字。对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2、学*生字

  a、预*了课文,词语你会读了吗?(小老师带读)

  b、看谁反应快,指名小组读。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c、(双层火车读)没有了拼音宝宝帮忙,你还认识吗?瞧,木瓜快熟了,谁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就会掉下来。

  3、刚才小朋友们读了课文,知道这“咕咚”声是成熟的木瓜从树上掉下来,落到湖面的`声音。可就是这个声音,却让森林里小动物们——乱哄哄地(撒腿就跑)。这是为什么呢?

  4、再快速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课文中出现了哪些小动物,看看它们发生了什么事?

  三、创设情境,合作学*

  (一)学*第2自然段

  1、最先听到“咕咚”声的是谁?(板书:白兔)

  (示图1)听到声音,小兔什么样儿?

  2、读第2自然段,哪句话写出图上的内容。自己读一读。

  3、什么叫“撒腿就跑”?(板书:跑)看出了什么?小兔为什么害怕?在小白兔心里,咕咚是怎样的东西?这样的经历你也有过吗?

  4、说一说:

  我吓得撒腿就跑。

  我急得撒腿就跑。

  我紧张得撒腿就跑。

  5、小兔不仅跑,还边跑边喊,(板书:喊)谁来喊一喊?

  6、指导朗读:他吓得撒腿就跑……咕咚来了!” (读出兔子当时十分恐惧的语气,拔腿就跑要读得快,小兔害怕得连想也来不及想。)

  7、谁能比他读得更好?指名读。

  8、男生读,女生读

  9、想看看兔子是怎样撒腿就跑的吗?请同学们给它配音:咕咚来了!想想在什么时候配?(在尖叫之后)

  (二)学*3—7自然段

  1、听到兔子的喊声,其他小动物是怎么做的?(示图2、3)对比两幅图,小动物们和狮子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你会用什么?(慌慌张张、不慌不忙)

  2、课文哪些段落描写了这两幅图的内容,自已大声读一读。

  3、汇报(找到了吗?)读3—7自然段

  狐狸跟着兔子跑,猴子、小鹿和松鼠跟着狐狸跑,大伙儿都害怕极了,惊慌极了。(在黑板上连箭头)

  4、狮子却不害怕,他是怎么做的?(追、问)

  5、说一说:

  动物们慌慌张张,是因为 。

  狮子不慌不忙,是因为 。

  6、小结:“咕咚”到底是什么?小动物们谁知道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

  四、指导写字。

  1、今天我们要写两个字。

  2、字卡,兔(独体字)组词,说句。怎么记?观察,关键笔画是什么?跟老师书空。

  3、跟(左右结构)今天我们学*一个新偏旁“足”字旁,“足”字旁的字与什么有关系?你还知道哪些“足”字旁的字?

  4、描红,写两个。

  板书: 24 咕咚

  兔子

  狐狸 跑、喊 (听) 狮子 追、问(看)

  猴子、小鹿、松鼠

《咕咚》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1个生字(热),认识“四点底”。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会读指定的词语,能用“热闹”说一句话。

  3、能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复述下来。

  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听别人说的话也要动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别人说的是对还是错。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听别人说的话也要动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别人说的是对还是错。

  教学难点:

  1、能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复述下来。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听别人说的话也要动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别人说的`是对还是错。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2’)

  1、(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在这座美丽的森林王国里,生活着很多可爱的小动物。在这里,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座森林王国,看看又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了。

  2、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2’)

  1、自己看音节读课文,要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2、你能叫出下面词语朋友的名字吗?

  木瓜:谁知道木瓜是什么?指名说。

  看图介绍:木瓜是一种植物的果实,它生长在温度较高的地区,木瓜可以吃,也可以用来入药。

  水花:你见过水花吗?在哪儿见到的?(石头扔进水里;手拍打水面……)

  咕咚:当石头扔进水里的时候,我们不仅能看到水花,还能听见声音呢。出示词。

  逃跑:这个词表示的是一种动作,谁愿意给大家做一做?

  跑的时候要用到脚,所以跑这个词就是足字旁。

  跟着:像这样的词还有“跟着”,跟着别人走也要用到脚,所以它也是足字旁。

  热闹:提示“闹”在这里应该读轻声。

  课文里怎么热闹了?出示句子读:这下子可热闹了,动物们全跟着跑起来。

  是啊,那么多的动物都跟着跑起来,能不热闹嘛。

  你还见到过哪些热闹的场面?你能用热闹说一句话吗?

  齐读:吓坏、正巧、熟了、大伙儿(提示儿化音)、哈哈笑

  3、把这些词带回课文里,再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

  4、同学们在预*的时候都标好了自然段,说一说共有几个自然段。

  5、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读思感悟:(15’)

  (一)、通读全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课文里提到了哪几种小动物。

  (1)指名请一位同学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小动物的图片。

  (2)引导学生:只有这三种小动物吗?你是从那个词看出来还有很多很多小动物的?(板书:动物们)

  2、小动物们遇到了一件什么事?他们在遇到这件事之后的反应一样吗?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二)、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说小动物们遇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2、赶快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从这一段还知道什么了?

  3、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把你知道的都读出来。

  (三)、第二、三自然段。

  1、原来是一个木瓜掉到水里,发出了“咕咚”的声音,不过小动物们可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小动物们在遇到这件事之后,它们的反应一样吗?(不一样)快点读读二、三自然段,看看它们是怎么做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逃跑、拦住)

  2、小动物们为什么要逃跑呢?(因为他们都很害怕)

  3、可不是,第一个听见“咕咚”声的兔子就被吓坏了,(出示句子)赶紧读读这个句子,你从哪儿看出兔子被吓坏了?

  (提示:“拔腿就跑”说明兔子心里很害怕,所以跑得特别快。)指导朗读。

  4、其他的小动物听见兔子的喊声也很害怕,全都跟着兔子跑起来。

  自己把第二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注意读出兔子和小动物们惊慌的样子来。自由读,指名读。

  5、小动物们知道“咕咚”来了,全都吓得逃跑了,只有大象没有跑,他把大伙儿拦住了,我们看看大象是怎么说的。自己读读第四自然段。

  6、出示第三自然段,找找这些话分别是谁说的。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来。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7、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把小动物们的对话读清楚。

  (四)、第四自然段。

  1、听了大象的话,他们又一起来到湖边要看个究竟,那结果怎么样呢?我们赶快读读第四自然段。

  2、大家为什么“悄悄”来到湖边呢?(他们还不知道“咕咚”是什么,怕惊动了“咕咚”,所以“悄悄”的。)

  3、当他们悄悄来到湖边终于弄明白了,原来是木瓜掉进了湖里,如果这时你就是在湖边的一个小动物,亲眼见到什么是咕咚后,你也笑了,你心里会想什么呢?(引导学生知道虽然都是笑,但每个动物想的不一样,笑的内容也不一样)。

  4、多有趣的结局呀,难怪大家都笑了,让我们再读读第四自然段吧。

  5、试着背诵第四自然段,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着书一起读。

  四、复述课文,发展语言:(5’)

  1、朗读全文,思考:你读后有什么感受?(学生可能说兔子和小动物自己吓自己;也可能说兔子不该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乱说……)总结板书:不对、对。

  2、你喜欢这篇童话吗?能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吗?自己练一练。指名复述。

  五、学*生字:(5’)

  过渡:由于没弄清是怎么回事,这个“咕咚”可让森林王国热闹极了。

  1、出示词“热闹”,读词,“热闹”的“热”是这课的一个生字,看音节读准字音。

  2、认识新偏旁:四点底。会读会写(提示:第一个点是左点,稍大,中间两个右点都比较小,最后一个右点较大)。

  3、你怎么记住这个字呢?

  4、组词:热闹、火热、炎热、热情、热烈、热水、热心……

  5、指导书写:整体观察,上大下小。

  生描红,边描边想想还有什么要注意的。(横折弯钩和“飞”字中的横折弯钩一样,要写得斜一些。)

  师范写,学生练*。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到了森林王国,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我们以后做事要向大象学*,听别人说的话也要动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别人说的是对还是错。回去以后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6、咕咚来了

  小兔图 小猴图 —— 逃跑

  动物们

  大象图 —— 拦住

《咕咚》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理解“拔腿就跑”等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小动物们的惊慌失措和野牛的沉着冷静。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懂得遇事要冷静,不要盲目地相信别人的话,要弄清事情的真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你都知道哪些声音?能说说、学学吗?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几种声音。认真听,说说这是什么声音?(多媒体播放多种声音,播一个学生说一个再现画面,再学一学)。(小溪流水声、打雷声、小鸟的叫声、汽车的喇叭声等等)

  2、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也是一种声音,叫“咕咚”(板书课题),请大家举起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两个字,齐读课题。

  3、细心的孩子,认真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形声字,象声词)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想知道《咕咚》的故事吗?请小朋友们打开书163页,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熟悉的字用笔圈一圈,请拼音朋友来帮忙,多读几遍认会它。

  2、同学们学得可真认真呀!圈的'生字都认会了吗?还有不会吗?说说看,大家来帮助你。(学生有就说,教师相机处理,没有拉倒)没有?那老师可要考你们啦?有信心吗?

  3、(利用[多媒体:湖边长着几棵木瓜树,木瓜上有生字瞧,木瓜快熟了,谁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就会掉下来(配“咕咚”声]课件检查,组词、说话、说说识字的办法等)

  4、小朋友们学得可真好!都是聪明的好孩子!生字都学会了,咱们再来读读课文好吗!下面我请几名同学分段来读课文,看看小朋友们能不能真正做到了读准确字音,读通句子。(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朗读品悟

  1、指导学*课文2----4节

  (1)请看:课件出示

  一个木瓜“咕咚”一声掉进湖里,听到了这个声音,小动物们有什么表现?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边读边在书上做标记。

  兔子;

  小猴子;

  狐狸、山羊、小鹿。

  (2)抓住重点语句,借助课件,引导学生体会小动物们着急、害怕、惊慌失措的样子,并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把自己体会到的,用朗读来表达。

  2、学*课文5-7节

  (1)学*第五节要求:自己读读这一节,思考:野牛的表现和小动物们有什么不一样?老师扮演野牛,当场询问:“小鹿,你看到‘咕咚’了吗”?

  (2)展示第三幅插图,交流并板书:拦问

  (3)师生合作读课文6、7自然段,老师引读,学生做动作。

  四、拓展想象,感悟道理

  (1)发挥想象:这时小动物们会说些什么?小兔又会怎样?老师当记者采访一下。

  (2)明白道理:(告诉我们遇事要冷静,不要盲目地相信别人的话,要弄清事情的真相。)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选“松”“拦”扩词。

  2、师范写

  3、生临写

  4、生练写,同桌互相评价(引导学生从字形,书写速度,书写姿势等方面评价)

《咕咚》教学设计 7

  一、复*导入

  1.巩固读音

  (1)开火车读生字。做到人人过关。

  (2)游戏——找朋友

  2.辨清字形

  (1)小组合作,自主交流识记字形办法。

  (2)检查反馈

  (3)比较字形,引导区分。

  二、指导书写

  1.出示:

  (1)跟。

  ①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记住这个字,利用字族识字的方法记忆。

  ②指导学生观察“跟”的特点,它的笔画较多,需要注意右边是“艮”。

  ③教师范写,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学生书空、描红,每字对比书写两个。

  ④组词,说话。

  (2)谜语:撇刀头下一扁口,一撇穿口往外走,弯钩里面两小撇,一撇一捺在外头。

  ①出示谜底:象

  ②教师引言:“象”是个象形字,本课还有一个象形字“羊”,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象”字和“羊”字的'演变过程。(课件出示字的演变过程)

  ③引导学生观察教师范写,指出注意的地方:“象”中“口”里的撇是一笔写下来的,“羊”三个横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④组词:盲人摸象、气象万千、亡羊补牢、羊肠小道。

  3.师生评价。

  三、复述课文,发展语言

  1.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你读后有什么感受?(学生可能说兔子和小动物们自己吓自己;也可能说兔子不该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乱说……)

  2.你喜欢这篇童话吗?能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吗?自己练一练。指名复述。

  四、排演课本剧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到了森林王国,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我们以后做事要向野牛学*,听别人说的话也要动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别人说的是对还是错。回去以后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吧。

《咕咚》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等12个生字。

  2.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3.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4.借助连环画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 借助图画、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猜字、认字;能根据课文内容作简单推断。

  2. 借助连环画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多种方式识字,借助插图复述故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动物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老师展示园地八我的发现插图,引导学生发现每组词语偏旁相同的共同特点。借助泡泡的提示,发现偏旁表意的构字规律,建立字形与字义的联系。

  反犬旁:与兽类有关

  鸟字边:与鸟类和禽类有关

  虫字旁:与昆虫有关

  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小动物,今天我们来学*一个发生在小动物之间的故事。板书课题:咕咚(引导学生体会形声字,象声词)。

  二、初读课文 认读生字

  1.自主阅读课文,遇到有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不出的生字圈出来,看图猜读或者尝试其他方法猜读。

  2.同桌认读圈出的生字,交流认读方法。

  3.学生汇报教师总结认读生字方法:

  (1)借助图画猜读,如:鹿、象

  (2)联系上下文猜读:熟 掉

  (3)借助形声字猜读:吓、拦、领

  (4)熟字比较:逃——逃、跳 熟——热 命——伞

  (5)组词认读:野牛、田野、逃命

  4.找一下课文里一共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按顺序板书)

  三、图文对照,了解故事内容

  1.看图学*1—2自然段

  (1)观察图一,发生了什么事情?“咕咚”是什么?学生朗读1、2自然段,从文中找答案说一说。

  指导好长句子的停顿,“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2)从哪里看出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教师指导朗读“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要读出害怕的感受。思考:兔子为什么逃跑?

  2.看图学*3—4自然段

  (1)兔子的`叫声被猴子听见了,它是怎么做的?(跟着跑,一边跑一边大叫)

  (2)兔子和猴子的叫声被小动物们听见了,它们都害怕了,它们又是怎么做的?

  课件展示: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大伙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指导朗读,可借助动作表演进入角色,读出小动物害怕的语气。)

  (3)看图演故事,体验动物们害怕心理。

  学生模仿第3或第4自然段看图说话。如:

  狐狸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羊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鹿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象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图学*第5自然段

  大伙正乱作一团,野牛来了,它是怎么做的?(拦住大伙)。它问了什么?(“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吗?)

  教师扮演野牛,学生扮演小动物,询问被“咕咚”吓坏的小动物们为什么要逃命,引导学生体会野牛会思考,不盲从。

  4.看图学*第6—7自然段

  (1)他们来到湖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最后大伙为什么都笑了?

  小结:学*了这个故事,说说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看图复述故事

  1.借助课本插图,按照顺序,你能复述一下《咕咚》这个故事吗?教师课件按顺序出示课本的四幅插图。学生练*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学生展示。

《咕咚》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和插图,读懂课文。

  2、抓重点词句,品析感悟课文中动物们的不同表现,能大致体会“遇到任何事情,要动脑筋想想,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不要盲目地跟从。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重点是弄明白“咕咚”到底是什么东西,以及兔子听到“咕咚”声拔腿就跑,许多动物也跟着瞎跑的原因,最后野牛怎样给大家解除了误会。

  教学难点:

  难点是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配乐录音、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师:小朋友们,如果将一块小石子投进装满水的水桶里,会发出什么声音?(咚、咕咚)正是这声音,曾经吓坏了森林中中的一群动物呢!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这个有趣的故事。板书课题《咕咚》,齐读。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第一次读课文,能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遇到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尽量做到通顺。

  第二次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咕咚”是指什么?故事中出现了哪些动物,请用“—”划出来。

  2、交流反馈

  a、 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指名回答第2个问题

  三、品读课文(图文结合)

  (一)、出示第一幅图,说说图意。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课文哪两个自然段是写这幅图的?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拿起笔,划出小兔当时心里很害怕的词句。

  2、反馈交流。理解“拔腿就跑”。

  你有过拔腿就跑的经历吗?(师讲述自己的经历,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

  小兔为什么拔腿就跑呢?可见这“咕咚”声实在是大的吓人,所以它一边跑,一边叫。它是怎么叫的,谁来试试?指导朗读。

  2、在小兔的眼里,这“咕咚”是什么?

  3、小猴听到小兔的叫声,认为这“咕咚”又是什么?(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而且还追它们来了)谁能学着小猴的样子,也来叫一叫(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

  (二)、出示第二幅图

  师:小猴子那可怕的声音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下森林里可热闹了!看图,从哪里看出?此时,在大伙的眼里这“咕咚”又是什么?(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好像是要来吃他们啦!)指导朗读:“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自由读,指名读,男女声赛读

  分角色朗读1—4自然段。

  (三)、出示图三

  师:就这样一声很*常的“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竟成了一种很可怕的怪物,吓坏了森林里的许多动物,他们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这么重量级的人物也怎么样了?正当整个森林乱轰轰一片时,谁出来稳定大家的情绪呀?(野牛)

  出示图二和图三,比较这两幅图,小动物们的表情和野牛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什么?

  引读:是啊,野牛不慌不忙地拦住大象,问:“———”大象说:“————”

  野牛非常冷静地问大伙儿:“———”

  大伙回答说:“—————————”

  野牛非常沉着地问小猴儿:“咕咚在哪里,你们看见了吗?”小猴说:“————”

  最后,野牛非常理智地问兔子:“—”

  兔子说:“———————————”

  (四)、出示图四

  师:于是在兔子的带领下,大家来到了湖边,这时,他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会说什么呢?

  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觉得自己刚才的行为实在是太可笑了!

  四、拓展延伸

  1、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板:沉着冷静、肯动脑筋

  2、那我们以后遇到事情该怎么办呢?

  板书设计:

  咕咚

  兔子拔腿就跑

  小猴跟着跑 沉着冷静

  大伙儿 一个跟着一个 肯动脑筋

  野牛 拦、问

  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主要途径。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教学组织策略,因此,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深入地解读文本,才能设计一份有效的教学案例。《咕咚》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兔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咕咚”原来是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但这是一篇课外读物,如何用一个课时,让学生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能懂得故事的寓意,我琢磨了很久,根据本班实际情况,阅读话题的设计又不能过深过放,一节一节下来,感觉又比较锁碎,最后,我通过图文结合,既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又能借助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兴趣。

  整堂课,我对学生回答作了充分地预设,因此上得也比较顺,但有一个环节,可是我未曾预料到的。书中讲大象也跟着跑,我只是一句话带过,没想到学生却揪着大象不放,当一个学生提出:“老师,大象这么大,为什么也吓得跟着跑?”我当时一愣,没想到学生的回答更精彩。“大象可能认为这咕咚比他还要大,所以也吓得跟着跑。”我在心里为学生的回答喝彩。课到了最后一个环节,学生也慢慢领悟了寓意,可有个学生可能上课听得不是很认真,他又问了前面那个问题:“老师,只不过是一声咕咚声,大象为什么也跟着跑啊?”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因为大象没动脑筋啊,遇到事情也没去想就跟着瞎跑。”多精彩的回答呀,是学生的问题把课推向了**,这可真是所谓的未曾预约的精彩,我为我班学生的进步而高兴。

《咕咚》教学设计 10

  设计理念:

  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诵读中识字、感悟和思考。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明白,无论遇上什么事,都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能随便听信,盲目从事。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2、识字,写字。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并把课文演一演。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挂图。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1、让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兔子、狐狸、猴子、小熊、松鼠、狮子。让他们表演这些动物最拿手的本领。

  2、学生观看表演后,屏幕出示课题,并配上“咕咚”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

  2、通过比一比,谁找得又快又准的形式标出课文的生字词。

  3、屏幕以各种小动物带出生字词,让学生自由拼读、开火车、手拉手等多种形式读。

  4、让学生用自已的方法识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5、互相合作、讲讲故事

  (1)、小组(同桌)合作讲故事。可以独立完整地讲给同学听:

  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各讲某一部分;还可以讲自已最喜欢或自已认为最有趣的一部分。

  (2)、指名(小组推荐)上台讲故事;同样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互相补充。

  (3)、组织评议。通过学*,学生会认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7个生字。

  6、写生

  (1)、让学生说说自已最想写哪一个字,教师范写,学生跟着书空。

  (2)、学生自已练*书写。

  四、勇闯“接龙阵”。

  师:咦!小朋友,这是什么地方?(出示课件或挂历图——“接龙阵”)

  a)听课文例子的`录音,让学生知道该怎样“接龙”。

  b)全班分四至六个组先在小组内进行练*词语接龙。

  c)分组竞赛,看哪一组说得又多又好,评为优胜组。

  六、检查书写情况

  七、想想、连连、读读

  d)出示生字“大、花、水、河、叶、树、黄”。

  师:有些生字娃娃正在小树林里玩,咱们去瞧瞧。

  e)能过“大”是我们的好朋友,“大大大”的形式认读,全班读。

  f)出示连一连,组成词语的例题。

  小结:通过学*,学生会认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7个生字,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后记: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讲授法和谈话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的方法学生快乐中学。

  2.让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兔子、狐狸、猴子、小熊、松鼠、狮子,让他们表演这些动物最拿手的本领,使同学们特别兴奋,在快活的气氛中学*,学*效果当然更好。

  3.让学生自主识字,把学*的自**交给学生,互相合作,交流意见。让学生用自已的方法识字。学生会认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7个生字

《咕咚》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热”、“闹”两个字,认识“四点底”。

  2.能力培养: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情感目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悟不能偏听偏信。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教学难点:感悟不能偏听偏信。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检测

  1.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注意词连读。

  2.读词语。

  (课件出示)热闹 水花 正巧 逃命 木瓜 熟了

  吓坏 大伙儿 哈哈笑 跟着跑 说

  二、 学*生字

  1.记忆字形。

  (课件出示)热闹

  认识新偏旁——四点底。(师范写四点底)

  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谁有好办法记住它们?

  指名说,提升方法。

  2.组词。

  3.书写。

  指导:热,上面部分要紧凑。横折弯钩弯得不要太大。

  4.用“热闹”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这下子可热闹了,动物们全跟着跑起来,边跑边喊:“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请你边读边想像,读读这句话,要读出热闹的场面。(板书:热闹)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热闹的情景?你能用上“热闹”说一句话吗?

  引导把话说具体。

  三、 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朗读、理解第一、二自然段(事件起因)。

  1.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这里变得如此热闹呢?

  自己在课文中找一找。

  指名读给大家听。

  2.指导读好重点句。

  “兔子听见吓坏了,拔腿就跑,边跑边叫:‘快逃哇,咕咚来了!’”

  猴子“也跟着跑,边跑边叫”。

  “动物们全跟着跑起来,边跑边喊:‘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二)朗读、理解第三自然段(事件经过)。

  1.大伙儿正乱做一团时,谁走来了呢?

  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

  2.分角色朗读(戴头饰)。

  指导读好“你们看见了吗?”“我是在湖边听见的。”等句子。

  (三)朗读、理解、背诵第四自然段(事件结果)。

  1.原来小动物们谁都没有看见“咕咚”,只是听见的,(板书:听见)就造成了这热闹的场面。听了大象的'话,小动物们头脑冷静下来了,它们决定去看个究竟。

  自己读读第四自然段。

  2.小动物们看见的咕咚到底是什么?(板书:看见)它们看清楚以后,有什么反应?(板书:笑了)

  3.你能看着课文的插图,试着背背这个自然段吗?

  (课件出示):

  大家( ),正巧一个木瓜( ),咕咚一声,( )。 大伙儿( ),( ), 都( )!

  指导背诵。

  4.小动物们在笑什么?

  指名说,理解不能偏听偏信。

  (四)朗读全文。

  自由朗读课文,可以加上自己的表情和动作。

  四、布置作业

  1.用“热闹”写一句话。

  2.把第四自然段背熟。

  3.给家长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6 咕咚来了

  热 听见 热闹

  看见 笑了

《咕咚》教学设计 12

  【学*目标】

  1.认识"咕、咚"等12个生字,会写"吓、怕"等7个字。

  2.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3.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4.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

  【学*重难点】

  借助图画、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猜字、认字;能根据课文内容作简单判断。

  【教学准备】

  课件、字卡、磁扣、计时器、七个小动物的头饰。

  学生做好预*工作。

  【课时安排】

  共2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提前板书"咕咚"二字)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两个字吗?课本上没有注音,你是怎么知道这两个字的读音的?

  那张老师和你们不一样,张老师猜出来的,你知道张老师是怎样猜出来的吗?对了,他们两个都是形声字,我们可以通过"古"和"冬"来猜测这个字的读音。当然了,课本中的插图也能给咱们帮忙。你们瞧,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或者文中的插图,来猜字、认字,特别方便。

  谁能带拼音领读一下。

  认识了这两个字,课题你就会读了,谁来读课题。

  二、识记生字(小组内互查互教)

  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预*,这节课的生字你都认识了吗?现在请每个小组借助识字卡片互相检查,遇到不会的字互相教一教。(小组内成员借助卡片自己认读,其他成员听,读错的字或者不认识的字,组内成员教给他)定时三分钟。

  刚才看到同学们都在很认真地读、听,那张老师来考考你们的学*成果,请每个组的四号同学起来代表你们小组接受老师的挑战。老师把刚才遇到困难的字贴到黑板上。引导学生再次识记不认识的生字。

  预设一:吓拦领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对了,他们是形声字,我们可以借助声旁"令",来记住他的读音。领能组什么词。

  预设二:熟这个字读音容易错,我们一起拼读一遍记住它。

  预设三:掉逃命野(生说自己的方法,师引导组词)

  最后,咱们一起把这些生字齐读两遍。

  预设:如果都会(同学们太厉害了,竟然没有难倒大家)

  (1)这里面,熟这个字很容易读错,我们再来拼读两遍。

  (2)你能给"领"组个词吗?给"野"再组个词。(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词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同学们都听得这么认真,让张老师特别想跟你们分享一个好玩的东西,你能猜猜这是什么字吗?

  这是鹿和象的甲骨文,古人特别有智慧,根据事物的样子就能造出优美的象形字,后来一步步演化成了今天的鹿和象。我们一起再来读两遍。

  刚才咱们把几个易错的生字又识记了一遍,相信生字已经难不倒大家了,

  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全班开火车。给过关的小组加五分。

  刚才有两个字遇到了困难,我们再来读两遍。

  三、初读课文-正确、声音洪亮。(小组合作)

  字词都学会了,课文你就能读得更准确了。现在请小组内合作读一读课文。

  在读之前,请注意看老师的要求,要求把要把课文读正确、还要声音洪亮。你们知道什么是读正确吗?对了不能错字,同时也要不添字,不漏字。这篇课文比较长,咱们1-4段找一个小组展示,5-7段找一个小组展示。请小组内注意分工。

  哪个小组觉得能做到读正确、声音洪亮,请举手,请第几小组,展示1-4段的朗读,展示5-7段。(各请一个同学来评分,并说明理由)

  四、读懂课文

  经过刚才小组的展示,老师发现同学们基本上都能做到读正确了(个别同学有添字、漏字一定要改正)。那现在我要看看,你们有没有读懂课文。

  本课共有四幅图,每幅图都对应相应的自然段,谁能告诉我,第一幅图对应了哪几个自然段。(出示四幅图,同学们说对应的段落)

  五、读好课文-有感情

  能把插图和自然段对应起来,说明你们真的读懂了课文。那咱们一起去看看怎样把课文读好。

  先拿第二自然段试一试吧,张老师来读黑色,请你们读小兔子的话。张老师听见刚才(某某某)读得特别好,请他起来再给大家读一读。

  读得真好,你觉得她哪里读得好。

  ○1读出了小兔子害怕心情。

  ○2我觉得他注意到了,最后是什么符号,感叹号的语气她读得不错。

  ○3同学们再来看,课文中还有提示语,小兔子是一边跑一边叫,声音肯定很大,这个同学声音就很洪亮。

  谁再来读一读小兔子的'话。

  很有很多同学想来试一试,这样吧,请你们同桌合作一起读一读2、3、4自然段,把这些小动物害怕的心情都读出来。刚才看很多同学读得特别投入,谁想给大家展示一下,读一读猴子的话。

  点名读小猴子和大伙的话。(同桌合作)

  还有这么多同学想来读,那咱们一起分角色读一读吧,请女生当小兔子,男生当小猴子,所有同学一起读大伙的话,张老师来做旁白。

  和这些小动物的慌乱逃命不一样,野牛是怎样做的?(板书拦问)请一个同学读一读野牛的话。(真是一头冷静的野牛,你读出了野牛的不慌不忙真好)

  现在老师来做野牛,采访一下刚才慌乱逃跑的小动物们。

  "大象,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没看见,大伙都说咕咚来了。"

  "小猴子,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 --"没看见"

  那你为什么跟着跑呀?--因为我是听见别人说的咕咚来了--哦,你没有看见咕咚,你只是听别人说咕咚来了。

  "狐狸,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 --"没看见。"那你为什么跟着跑呢?

  原来大家都没有看到什么是咕咚啊,只是听见别人说,就跟着别人跑。(板书听逃)

  最后我来问问小兔子,"小兔子,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齐读)--"是我听见的,咕咚就在那边的湖里。"

  六、读懂其中的道理

  哦,这么多人,原来只有小兔子听见"咕咚"了。那我们一起跟着小兔子去看看咕咚到底是什么吧。

  请一个同学读第六段,一个同学读第七自然段。--那咕咚到底是什么呀?--"咕咚"是熟了的木瓜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

  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后,大伙都笑了。那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野牛为什么不跑,你更喜欢谁呢?

  小猴子他们听到别人说什么就觉得是真的,就跟着跑起来,根本就没有思考,也没有去看看事情的真相,所以最后闹出了笑话。只有野牛拦住大伙,询问事情的真相,才最终弄清楚真相。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野牛一样,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筋去想想,或者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跟从。

  七、演一演

  同学们,这就是"咕咚"这个故事,那你们想不想演一演这个故事。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准备,怎样准备呢,你要记住他说的话,还要注意语气和表情。开始准备吧。

  谁来演小兔子……

  张老师来读。

  八、课外阅读拓展

  《咕咚》这个故事,是藏族的一个民间故事,在《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像《咕咚》这样的民间故事,同学们可以读一读。

《咕咚》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的:

  1.能借助汉语拼音和插图,读懂课文。

  2.理解课文,知道遇事要弄清事实真相,先问为什么,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弄明白“咕咚”到底是什么东西,以及兔子听到“咕咚”声拔腿就跑,许多动物也跟着瞎跑的原因,最后野牛怎样给大家解除了误会。

  难点:是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教具准备:课文插图、配乐录音、卡片、小黑板。

  教学思路:

  先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着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段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最后用以“扶”带“放”的方法指导学生学*自读课文《小牛站起来了》。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新课前,老师想出个问题考考大家:一个木桶中,装了满满的一桶水,假如你们把一块石子扔进水中,这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咚,咕咚。)(板书:咕咚)就是这声音,曾经吓跑过好几种动物呢!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想)好,老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咕咚》。

  2.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事呢?下面请听录音。

  二、听全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仔细听,认真想,故事中的“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哪几种动物?(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故事中讲了小兔、小鹿、小猴、狐狸、山羊、大象和野牛这些动物)

  三、借助汉语拼音,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你不理解的字、词。

  3.指名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4.出示小黑板,思考回答问题。

  全文共有____个自然段,____幅图,讲了____听到“咕咚”的声音,没有弄明白,拔腿就跑,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也跟着跑,只有____没有跟着跑。帮助大伙儿弄清了真相的事。

  四、指导看图,说清图意。

  出示课文中的一、二、三、四幅挂图,要求学生按照“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顺序,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图意参考:

  1.兔子听到木瓜熟后掉进湖里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听到兔子的叫喊,小猴、小鹿、狐狸、山羊也跟着跑。

  3.大象也跟着跑。野牛拦住了大伙儿,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

  4.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弄清了“咕咚”是什么,大家都笑了。

  五、小结过渡。

  刚才,老师和大家听了录音,读了课文,看了插图,同学们对《咕咚》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篇课文中,兔子听到“咕咚”声为什么拔腿就跑,其它几种动物为什么也跟着就跑,野牛为什么拦住它们,故事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你们想知道吗?(想)老师下一堂课再和大家一起继续学*。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你们知道“咕咚”是什么?

  2.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情,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继续学*课文。

  二、阅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1.(出示挂图1)这幅图讲了什么?(小兔听到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小兔为什么跑?(它认为咕咚可怕极了)

  3.它有没有仔细看一下?(没有)

  4.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发出“咕咚”一声,这声音太响了,胆子很小的兔子听到这个声音会怎么样?(害怕)

  5.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吓了一跳、拔腿就跑、边跑边叫)(随机理解:拔腿就跑)

  6.它边跑边叫,对谁叫?叫什么?(对小猴叫:“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理解:这里的“咕咚”是指一种东西的名称)

  7.指导朗读:“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注意停顿、重音、语气)

  三、阅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1.(出示挂图2)这幅图讲了什么?(听了兔子的叫喊,小猴、小鹿、狐狸、山羊也跟着跑起来了。)

  2.小猴为什么也跟着跑?从哪儿看出来的?(小猴听了兔子的叫声,认为“咕咚”追它们来了。从小猴子边跑边叫:“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可以看出)

  3.“咕咚”追它们来了,小猴子心里会怎样?(非常害怕)

  4.指导朗读:“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注意语气、停顿、重音。句中第二个“不好了”和“快跑哇”音要读得重一些,调要拉得长一点)

  5.小猴子那可怕的叫声,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一下森林里可热闹了。听!(放第四自然段的配乐朗读录音)

  6.这一自然段中讲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怎么样?“大伙儿”指谁?(有狐狸、山羊、小鹿。它们也跟着跑起来,边跑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大伙儿”指狐狸、山羊、小鹿)

  7.它们为什么叫“快逃命啊”?(它们认为“咕咚”是一种可怕的东西,要来吃它们了)

  8.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它们讲的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小兔子只是说“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子认为“咕咚”追它们来了;其它的动物以为“咕咚”吃它们来了。它们把“咕咚”越传越厉害)

  9.分角色朗读“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

  10.就这样,很*常的一声“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它成了一种很怪的动物,吓坏了森林中的`许多动物,它们一个跟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也怎样了?(跟着跑起来)

  四、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出示挂图3)这幅图讲了什么?(野牛拦住大伙儿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

  2.野牛为什么没有跑?它是怎样做的呢?(野牛想搞清楚“咕咚”是什么。它拦住了大伙儿)

  3.(出示“拦住”一词)你会做“拦”的动作吗?野牛是怎么拦的?(让学生通过演示理解)

  4.野牛拦住了大象和大伙儿后是怎样问的?(指导学生用“先问____,再问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问____”的句式回答。)

  5.分角色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

  五、阅读课文六、七自然段。

  1.(出示挂图4)这幅图讲了什么?(大伙儿知道“咕咚”的真相后,笑了)

  2.大伙儿是怎样知道事情真相的呢?(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比较朗读后思考:

  (1)木瓜为什么会自己掉下来?(木瓜熟透了)

  (2)木瓜掉进湖里为什么会发出很响的声音?(从高高的树上掉下来撞击水面)

  (3)“咕咚”究竟是什么?(“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

  3.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后,它们都怎样呢?(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4.这里的“大伙儿”指谁?为什么都笑了?(“大伙儿”指:兔子、小猴、小鹿、狐狸、山羊、大象。它们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动十分可笑,所以笑了)

  5.这时候,它们会想些什么呢?(诱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如:小猴想: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不再瞎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情真相)

  六、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兔子听到“咕咚”的响声,没有弄明白,就边跑边叫“咕咚”非常可怕。小猴子听了兔子的话,跟着跑起来,并且叫大家也快跑。狐狸、山羊、小鹿听到后,一边跑一边叫大家逃命。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野牛却不这样。他拦住大家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最后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弄清了事情真相。

  2.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在这个故事中,我喜欢野牛,因为它遇到事情不慌张,能先问个为什么,不盲目地跟着别人跑。我不喜欢兔子、小猴子、山羊、狐狸、小鹿、大象,因为它们遇事不先问为什么,别人怎么说,也跟着别人怎么说;别人怎么做,也跟着别人怎样做)

  3.我们同学们以后遇到事情应怎么办?(遇事先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咕咚》教学设计 14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小朋友们喜爱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木瓜掉进湖里,发出“咕咚”的响声。兔子听到响声吓了一跳,没看看是什么,拔腿就跑。狐狸、猴子、小鹿、松鼠也跟着跑起来。狮子被它们吵醒后,和大家一起回到湖边,恰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那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一声,真相大白。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8个字。学*“羊字头”“足字旁”两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明白,无论遇上什么事,都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能随便听信,盲目从事。

  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1、让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狮子。让他们表演这些动物最拿手的本领。

  2、学生观看表演后,屏幕出示课题,并配上“咕咚”的声音。

  3、“咕咚”究竟是什么?请大家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

  2、通过比一比,看谁找得又快又准的形式标出课文的生字词。

  3、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字。

  4、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三、互助合作、讲讲故事

  1、小组(同桌)合作讲故事。可以独立完整地讲给同学听: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各讲某一部分;还可以讲自己最喜欢或自己认为最有趣的一部分。

  2、指名(小组推荐)上台讲故事;同样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互相补充。

  3、组织评议。

  四、提出问题、感悟文意

  1、找出自己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同桌(小组)讨论。

  2、男女生互动学*。先由一位男同学代表男生把自己不懂或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再由一位女同学来帮他解决问题;女同学把问题解答完了再反问那一位男同学是否明白了,这位男同学或其他男同学可以对女同学的回答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位女同学和其他女同学可用书本里的语言或用自己从书本上知道答案证明自己说的是对的。教师从旁相机点拨,形成一种人人参与、大家互动、气氛高涨的'学*氛围。

  如:(1)男:我不明白为什么小兔子听见湖中传来“咕咚”一声便吓得撒腿就跑?它为什么不回头去看看是什么?

  女:因为小兔子的胆子很小。

  男:我还是不明白。

  其他女同学可补充。

  (2)女:为什么猴子、小鹿、松鼠也跟着他们跑了起来。

  通过男女同学互相提问、互相解答的学*形式,老师从旁相机指导,使学生明白,小兔、猴子、小鹿、松鼠它们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轻易相信别人;而狮子能对事情问个明白、弄清楚真相,不随便相信别人。

  五、品读句子、读书明理

  1、课件出示,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狮子的对话,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句子练*读好。

  2、通过请××听我读、我能读好、我想听××读、师生、男女生、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读出小兔子害怕的语气,狐狸、猴子第一次说话也是害怕的语气,狮子奇怪、认真的语气。

  3、思想感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要盲目相信别人。

  六、小组合作、演演故事

  让学生自由找伙伴组合表演。

《咕咚》教学设计 15

  1、知识目标

  (1)复*字词,巩固拟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能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多想、多看和多问,才能了解事实真相”的道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动物的头饰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朗读指导法、小组合作法、开放式联想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词句。

  师:小朋友,美丽的大森林里,藏着许多有趣的事。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森林玩。你们高兴吗?

  (播放录音:要想去森林,先要闯三关!) 师: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词语小火车。(出示词语:咕咚、吓了一跳、拔腿就跑、小鹿、熟了、逃命、大象、拦住、领着、掉进湖里)这列火车开起来!

  生:开火车朗读词语。

  师:真不错,小火车开得又快又稳。 第二关:选词造句。(词语同上)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第三关:拟声词找家。(咕呱咕呱、沙沙沙、嗡嗡嗡、哗啦哗啦、叽叽喳喳,短文内容:大森林里的声音真好听!雨娃娃( )地飘落下来,小溪( )地流淌着。勤劳的蜜蜂( )地提着蜜罐采蜜,小鸟在树上( )地唱着歌,一只青蛙从水里跳了出来,( )地呼唤同伴。)请一生一边填空一边有感情地朗读。

  ( 播放声音:恭喜你们闯关成功,森林王国欢迎你!)

  二、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咱们赶快去森林看看吧,你们看,湖边的木瓜树上结满了金黄金黄的木瓜,真馋人哪!(播放:咕咚声)咦,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我听到了咕咚一声。 师:咕咚声是从哪发出的?

  生:咕咚声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师:你们知道吗?就是这“咕咚”声,可把动物们吓坏了!现在,我们继续学*第20课“咕咚”,了解事情的真相。(板题:咕咚)请大家齐读课题!

  三、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师:请小朋友听读故事,一边听一边想,故事中依次出现了哪些动物?(视频播放课文朗读。)

  生:故事中出现了兔子、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野牛七种动物。

  师:课文中还配了四幅精美的连环画,请小朋友们快速打开课本106页,自由地、大声地朗读一遍课文,找出与图画相关的段落。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小朋友们读得可真认真!谁来汇报?

  生:第一幅图是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第二幅图是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第三幅图是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第四幅图是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四、赏析课文,表达感悟。 (一)研读课文,感受故事。

  师:请大家欣赏第一幅图,齐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生:齐读。

  师:木瓜熟了,从高高的树上掉下来,声音会很(大)。这么大的声音,正巧就被胆小的兔子(师贴板画兔子)听见了。兔子有什么反应?生: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板书:跑)

  师:拔腿就跑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兔子跑得非常快!

  生2:说明兔子吓坏了,根本没来得及思考拔腿就跑。 师:兔子有没有看到咕咚? 生:没有

  师:谁来再读这一句。指名一生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把“吓、拔”重读,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只吓坏了的兔子,正惊慌失措地向前冲呢!

  师:兔子被谁看见了?

  生:小猴子。(师贴板画猴子)

  师:小猴子不明白了:“小兔子,你为什么跑啊?”兔子怎么回答? 生:兔子一边跑一边喊“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师:在兔子心里,“咕咚”可能是什么? 生1:咕咚可能是妖怪。 生2:咕咚可能是怪兽。 生3:咕咚可能是幽灵。

  师:总之非常可怕。兔子一边跑一边喊,此时此刻,兔子心情怎样? 生1:兔子的心里十分着急。 生2:兔子十分害怕。

  师:谁来再读这一句。指名一生读。读得好!

  师:听到兔子的叫喊,小猴子是怎么做的呢?请一位小朋友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指名读)

  师:小猴子一听,就跟着(板书:跟)跑起来,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小猴子根本没有去想咕咚是什么,就跟着兔子跑起来。师:小猴子一边跑,一边大叫,它在叫什么?

  生: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师:那小猴子现在心情怎样?

  师:老师也有发现,小朋友们,你们再来读读黑色部分的句子。(PPT出示)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动物们都是一边跑一边叫。 师:动物们一边跑一边叫,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动物们都没有时间动脑思考“咕咚”是什么。 师:你能用“一边……一边……”说个句子吗?(生答) (三)演读课文,明白事理。

  师:小朋友们,咕咚这么可怕,总得想办法这群可怜又可笑的动物啊!看,(PPT出示课文第三幅图)谁来了?

  生:野牛。

  师:野牛是怎么做的呢?请一位小朋友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其它小朋友动笔圈一圈,野牛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

  师:野牛是怎么做的?

  生:野牛拦住大象问,拦住大伙儿问,最后问兔子。 师:野牛问了什么? 生: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

  师:从野牛的动作与问话中,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野牛? 生1:这是一头沉着冷静的野牛。

  生2:这是一头爱思考的野牛。(师板书:爱思考) ……

  师:老师也想和小朋友们合作,我来扮演沉着冷静的野牛,采访一下这些吓破了胆的动物们。(师一边走一边问大象、狐狸、山羊、小鹿、小猴子,生根据角色进行回答)。我还是来问问小兔子吧!

  生:(扮演小兔子)是我听见了,咕咚就在那边的湖里。 (四)寻找真相,揭示主题。

  师:嗨,都是听说的。 “咕咚”究竟是什么呢?(PPT出示课文第四幅图)我们跟着小兔子去湖边看看吧!请大家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找出咕咚的'真相。

  生:齐读。 师:咕咚是什么?

  生:咕咚就是熟了的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师: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后,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它们在笑什么?

  生:它们知道了咕咚是熟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动十分可笑,所以笑了。

  五、感悟事理,学以致用。

  师:原来它们闹了一个大笑话。小朋友们,故事讲完了,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为什么?

  生1:我喜欢野牛,因为它遇到事情不慌张,能先问个为什么。生2:我喜欢野牛,因为野牛不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是动脑筋思考,弄清事实的真相。

  ……

  师:在生活中,假如你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办? 生1:我们也应该像野牛一样,遇事先问个为什么。 生2:我们应该弄清事实真相后再决定怎么做。 ……

  六、表演故事,画龙点睛。

  学*了这么有趣的故事,让我们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班的小演员还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个童话剧,请我们的小演员上场吧!看,森林小剧场已经开演了!(播放背景音乐,生表演童话剧)

  师:从小朋友们的掌声中,我听出来了你们的表演真精彩。老师也有创作,我把这个有趣的故事编成了一首诗歌。请小朋友们跟着节奏拍手读一读吧!(PPT播放背景音乐,生拍手读儿歌,再次理清文章的脉络。)

  七、再谈感悟,升华主题。

  师:小朋友,学*了这篇课文,你学会了什么? 生1:我会分角色朗读课文了。

  生2:我体会到了“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实真相”的道理。

  生3:学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生活中遇事要多动脑筋,不要盲从。 生4:我看了同伴们的表演,我感觉这个故事真有趣。我要讲给我的爸爸妈妈听。

  ……

  八、知识链接,延伸课堂。

  小朋友,森林中还蕴藏着好多有趣的故事,“森林故事吧”为大家推荐了三个故事,(PPT呈现课后朗读篇目)请大家课后认真读一读,在下周的“小小故事会”上,你能成为“班级故事大王”。老师期待你们精彩的展现!下课!


质数教学设计菁选(扩展7)

——《找质数》教学反思范本10份

  《找质数》教学反思 1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二、教材分析

  教材按前一节“找因数”的编写思路编写而成,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质数与合数。教材“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作为示范,引导学生继续拼长方形,找出2—12各个数的全部因数,并填入表中进行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这样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这样的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将这些数分为两类,以揭示质数与合数的概念,进而认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学生分析:

  五年级每个班大约有六十名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学校附*小区居民的孩子,一小部分是借读生。由于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学生思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学*此部分内容时,大部分孩子都能很快理解并掌握。

  四、教学设计:

  (一)游戏引入新课

  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拼图游戏,你们愿意吗?下面我先说一说游戏的要求是:每个小组都有一袋大小相等的正方形,但是每个小组小正方形的个数都不一样,请你将袋中所有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稍微大一点的正方形。比比哪个组设计的方案最多,请把你们的设计方案记录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纠正错误。)

  学生汇报,教师进行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可能如下:

  1 × 9

  9

  3 × 3

  1 × 24

  2 × 12

  3 × 8 24

  4 × 6

  师:那这个组就是咱们今天拼图比赛的设计冠军。你们同意吗?为什么?

  (有11块小正方形的小组不同意,因为只有一种设计方案。教师板书: 1 × 1111)

  师:还是这11块小正方形,大家帮助他们想想还有其他设计方案吗?

  师:哪个组也遇到了与他们组同样的困难?

  (板书:29、7、13、17。)

  师:为什么它们只有一种设计方案呀?(它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板书:29、7、13、17的因数。

  师:指合数说,为什么它们不是一种设计方案?(它们都有两个以上约数)

  师:如果重新比赛,让你们自己选择小正方形的个数,你们肯定不会选择哪些数?为什么不选择11、29、7、13、17呢?(因为它们只有两个因数)

  师:看来你们选择的标准是根据数的因数的个数,我这还有几袋小正方形,(出示信封1-12),请你马上写下它们的因数。

  板书可能的情况:1:1

  2:1,2

  3:1,3

  ·······

  12:1,2;2,6;3,4;

  师:请你仔细观察每个数因数的特点,并把这些数分类。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后学生汇报的.情况是:①按数自身奇偶性分类②按因数个数的奇偶性分类③按因数的个数分类。)

  师:根据第③种分类的方法,移动1~12这些数,将出现下面的分类。

  板书: 1 2 4

  3 6

  5 8

  7 9

  11 10

  12

  师:你能给这两类数取个名字吗?

  (学生起名,师提出质数与合数并板书)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质数、合数?

  师:你们按因数的个数可以把这些数分成质数与合数,“1”怎么办呢?

  板书:“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你现在能迅速判断出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了吗?

  (媒体出示一组数据)

  师:组内商量商量,你们组喜欢挑质数就把质数挑出来,喜欢挑合数就把合数挑出来。看哪个组挑的又快又准。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如下:质数: 2、3、23、31、37、41、47;合数:25、33、49、51、63、74、36、70;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1)

  师:你们为什么都不挑1呀?

  师:(拿着1)1放在这边行吗?(指质数)放在这边行吗?(指合数)怎么办?为什么?

  师:刚才我发现有的组在选择合数时判断得非常快,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经验吗?

  生:一个数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再找到第三个因数就可以判断出这个数是合数。

  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质数和合数,接下来利用刚学过的知识做一个游戏,高兴吗?

  (二) 游戏活动

  1、 猜电话号码

  师:下面我们搞一个猜电话号码的活动,每个同学先听清楚要求,根据老师提示的要求从左到右写数,并认真做好记录。下面活动开始:

  ⑴10以内最大的既是偶数又是合数。

  ⑵10以内最小的既是质数又是奇数。

  ⑶10以内最小的质数。

  ⑷10以内最大的质数。

  ⑸10以内最小的合数。

  ⑹这个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⑺10以内最大的偶数。

  ⑻10以内最大的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学生汇报:电话号码是83274189)

  2、 自我介绍

  师:下面做的活动是自我介绍。根据自己的学号说说这个数的特性,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如:我是1号,1是奇数,它既不是奇数又不是合数;我是9号,它是自然数,整数,是奇数,又是合数。

  (学生开展小组内的自我介绍,然后安排班内的交流)

  我是20号。它是偶数,也是合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

  (三)小结与质疑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四)动脑筋出教室

  师:请最特殊的数出教室(1号)请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出教室;请质数出教室;请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出教室。

  五、教学反思

  “找质数”这一部分知识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多,所以学生十分困难用自己的经验进行知识的建构。因此,为了在教学中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本节课的设计以数学活动为主。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归纳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证明,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及数学结论的确切。

  《找质数》教学反思 2

  《找质数》一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中的一课。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开展拼小正方形的活动,边拼边写,写出拼成的长方形数和小正方形个数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正方形的个数,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可以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这是什么原因呢?”随后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发现特征,并把这几个自然数分类,揭示了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接着我组织学生交流“怎样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当学生总结出方法后,我让他们判断1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生独立尝试后发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本节课我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探究。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操作、讨论、归纳,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从中也收获了解决问题的喜悦。

  《找质数》教学反思 3

  本节课是概念教学——认识质数和合数,是对自然数的进一步细化的认识,质数和合数反映的是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因数的个数的特征,本质还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然后归纳总结出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是课堂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儿童形成数学概念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要进行多种复杂的心里活动,通过“内化”达到“守恒”的过程。即:通过外部的操作活动向内部的智力转化的过程。“守恒”就是学生能牢固地掌握概念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并能根据概念的内涵去辨认、去确定适合概念的外延。

  基于儿童形成概念的基本过程,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环节。首先,学生用不同数量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在活动中,利用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让学生感知学*的具体对象。同时,教师还要启发学生思考,找到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我在这里抛出问题“不同的正方形个数,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可以拼成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长方形,这是为什么呢?”,进一步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概念的引入阶段,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个数的特征:有的数只有2个因数,有的数有2个以上的因数,使“质数”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在这个阶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充分地表达观点,尝试把概念的本质属性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最后,通过不同类型的练*,达到概念的巩固和运用。

  纵观本节课,学生经历了一个“感知——表象——概念”的学*过程,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在老师的.问题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最终获得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找质数》教学反思 4

  在《找质数》的教学中,我跳出了教材的束缚,体现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让学生利用学具去摆拼,用“2、3、4……12个小正方形分别可以拼成几种长方形的方法去体验质数与合数的不同之处,以操作代替教师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另外,课堂教学中我还认识到: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配角”。教学中应把大量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学*、讨论、观察,思考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给学生动手拼摆的机会,还让学生把几个数(如2、3、4、5、6、7、8、9、10、11、12等)进行分类。尽管学生可能分类标准不一样,但他们都能把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分在一类,把含有2个以上的因数的数放在一起。这样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说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合数与质数。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找质数》教学反思 5

  《找质数》这一部分知识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多,所以学生十分困难用自己的经验进行知识的建构。因此,为了在教学中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本节课的设计以数学活动为主。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实际的情况,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质数和合数,教学难点是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中,在讲解难点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探索,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找到1——12的因数,之后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的特点,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质数和合数。

  而在突破难点上,我先引导学生总结出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条件:除了1和本身外,是不是有第三个因数,如果有就是合数,如果没有就是质数。在学生认识这一点后,我便出示练*一,在练*一中的大部分数都是2、3、5的倍数,同时在学生汇报材料答案时,我又引导学生总结出找第三个因数的方法即根据2、3、5倍数的特征去找。在完成这个练*后,学生就掌握了找第三个因数的方法,也等于掌握了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的方法。

  本节课的不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分析,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用拼长方形”的方法找因数花费了太多时间,这直接导致后面的课有点紧,针对该问题,我觉得可以把这一活动放在课前预*,让学生在预*时先完成,然后再在课堂上交流。

  《找质数》教学反思 6

  本节课是在《找因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内容,进一步学*如何判断一个非零自然数是不是质数的方法。同样的我利用用相同小正方形拼成长方体的方法,让学生分别找出2-12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几个不同的长方形的方法,分别找出2-12的因数各是多少,并汇成表格,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更加清楚,明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总结,谈论,将以上数字分为两大内容,一种是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和至少3个因数以上的数。由教师引导出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及其他的因数叫做合数。然后出乎意料的是,在我没进入下一个探究过程的时候,有学生提出怎么没把1算进去,这让我满是欢喜,然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对1是不是质数进行了投票,并让不同意见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进一步得出1的因数只有1,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概念。然后结合找因数的方法中,总结出100以内所有质数的方法,得出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并要求大家熟记。

  但是对于这一节课的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比较抽象,找质数不象找奇数、偶数和找因数那样好判断,因此学生学*起来会很困难,因此我在教学时格外注意学生找质数的方法的多样性,并给予鼓励。在教学过程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中不单单是将学*的目标活生生施加在学生身上,更应该让学生在学*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理解数学的价值。调动学生学*数学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让学生与知识冲突,从而更加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

  《找质数》教学反思 7

  《找质数》这一部分知识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多,所以学生十分困难用自己的经验进行知识的建构。因此,为了在教学中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本节课的设计以数学活动为主。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实际的情况,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质数和合数,教学难点是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中,在讲解难点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探索,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找到1——12的因数,之后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的特点,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质数和合数。

  而在突破难点上,我先引导学生总结出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条件:除了1和本身外,是不是有第三个因数,如果有就是合数,如果没有就是质数。在学生认识这一点后,我便出示练*一,在练*一中的大部分数都是2、3、5的倍数,同时在学生汇报材料答案时,我又引导学生总结出找第三个因数的方法即根据2、3、5倍数的特征去找。在完成这个练*后,学生就掌握了找第三个因数的方法,也等于掌握了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的.方法。

  本节课的不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分析,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用拼长方形”的方法找因数花费了太多时间,这直接导致后面的课有点紧,针对该问题,我觉得可以把这一活动放在课前预*,让学生在预*时先完成,然后再在课堂上交流。

  《找质数》教学反思 8

  在《找质数》的教学中,我跳出了教材的束缚,体现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让学生利用学具去摆拼,用“2、3、4……12个小正方形分别可以拼成几种长方形的方法去体验质数与合数的`不同之处,以操作代替教师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另外,课堂教学中我还认识到: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配角”。教学中应把大量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学*、讨论、观察,思考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给学生动手拼摆的机会,还让学生把几个数(如2、3、4、5、6、7、8、9、10、11、12等)进行分类。尽管学生可能分类标准不一样,但他们都能把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分在一类,把含有2个以上的因数的数放在一起。这样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说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合数与质数。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找质数》教学反思 9

1.创设宽松的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学生的认知活动将受课堂情绪因素的影响,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在教学中,建立师生间的*等、和谐的友好伙伴关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因此,本课以做拼图游戏引入,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角色,通过评选冠军,让学生产生争议,“我们组有11块小正方形,只能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只有一种设计方案。”说明比赛不公*,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有的组设计多,而有的组只有一种设计方案?”使学生在活动中引出质数、合数的概念。

2.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为思维的发展提供前提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索中,充分留足学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在联想猜测,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得出正确结论。小组合作不要仅仅流于形式,要有详细的分工,真正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避免一问一答。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学生良好合作*惯的培养。

3.新颖的活动设计

本节课的练*也采用了游戏的.形式,目的性强,学生乐于参加。“叫号游戏”促进学生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能正确的区分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自我介绍游戏”使学生全面认识一些自然数的特性,如:我是20号。它是偶数,也是合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动脑筋出教室”也使学生的下课形式变得新颖。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归纳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证明,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及数学结论的确切。

  《找质数》教学反思 10

  《找质数》教学反思《找质数》是在学生学*了倍数和因数,会找因数,以及2、3、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是一节典型的概念教学,在这节课上我力求化抽象为直观,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让学*结合图形参与概念形成的全过程,在这节课中突出了以下两点:

  一、数形结合,让概念直观化学生已经有了找质数的学*经验,因此在这节课上,我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设计教学,让学生利用手中已有的小正方形拼摆出不同的长方形,比一比谁的设计方案最多。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有的数因数个数比较多,有的数因数个数却比较少,把学生的关注点第一次集中在因数个数上,数形结合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让学生看到具体的研究对象。接下来,结合课件直观演示,学生们把问题焦点再次集中在因数个数上,看着统计的表格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有的小组设计方案较多,有的小组设计方案较少,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方案的设计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认为可能是数的大小,有的认为可能是数的奇偶性,也有的认为可能是因数的个数,在经历了深刻的生生互辩之后,统一认识原来是因数的个数影响了方案的设计,把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因数个数上,这时,再次问学生如果让你来选小正方形的个数,你一定不选哪些数,结合课件再次深入研究这些数,这些数的设计方案只有一种,因数的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像这样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就是质数,揭示质数的概念水到渠成。在这个过程中,数形结合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了质数的本质特点,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

  二、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全程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如何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本节课上,组织同学们小组合作,先通过组内合作拼摆长方形,发现不同的数因数个数也不同。在经历了生生互辩,师生互辩之后,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达成共识,像这样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就是质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感知表象-概念的全过程。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在老师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最终获得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质数教学设计菁选(扩展8)

——《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范文五份

  《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因数、倍数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找因数个数的方法来学*质数合数的意义,运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体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备课时,觉得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特别是质数、合数、奇数、偶数之间的关系,要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掌握,确实有一些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注重让学生经历学*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课伊始,出示一组1——12的数后,让学生根据因数的个数进行了分类整理,然后交流讨论,辨析出质数与合数。让学生自己去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了解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知质数与合数、奇数和偶数这几个概念的区别,我用填空、猜数、判断等形式,让学生在有趣、有层次的练*中获得新知、突破难点。其中让一名学生说出一个数,其余学生判断,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当了一个学*者、参与者的角色,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任务。当时的课堂气氛和谐、民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后回想,发现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很充分,尽管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做”数学,但学困生在本堂课中收获较小,对质数、合数的意义理解模糊。这是教师的指导不到位,没有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每一个学生数学学*的需要,没有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在课中让学生继续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这一环节时,教师只是按预设的教案去完成,没有及时进行恰当的指导和有效的评价,只是生硬的将问题抛给学生,因而效果不明显。其实新课程改革以来,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备课时既要吃透教材,又要敢于超越教材,学会课中备课。尽管我们也一直在努力,也有些成效,但差距依然存在。我们的教案是为了学生、为了课堂的生成而准备的,没有学*的主人,我们的课堂就不会精彩。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教案,去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不断生成,不断精彩。

  《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2

  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一节课下来,我感到许久未曾有过的轻松,从孩子们兴奋的表情中,也可以看出他们这节课的感觉不错。课后,我把教学流程在脑子里又重新过了一遍,有所顿悟。在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时,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产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积极性。

  1、以“问题”促进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寻找1—20的因数,再根据例题的.要求进行汇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观察例题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通过交流,发现了每个数的约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几种情况。然后感悟到,自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初步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后,我环顾了四周,问:“你们觉得分成两类行吗?还有什么问题?”沉默了片刻后,果然有几只小手提问了:“还有1不行!”“那1又是什么数呢?”——(指而不明,引而不发)我带着笑并没有正面回答同学们的疑问,交流一下(同桌),最后,大家通过判断因数个数的多少,得出了结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同学们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活动中,逐步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时教师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数是质数?那些数是合数?最后再次讨论,探究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

  2、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

  学*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这节课让我更加认识到: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的知识老师少暗示或不暗示,凡是学生自己或交流后能解决的问题老师不代替,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学生经历和感受了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因而整节课同学们情绪高涨,兴趣浓厚,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也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3

  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是数学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上,我尽一切所能为学生创设可供观察、可探索、可发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法学*数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让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法学*数学。

  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自主探究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探究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数学方法的掌握和情感体验的获得,通过自己探索获得“再创造”的体验。

  2、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培养学生学*兴趣。

  教学中,把生活问题引进课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贴*生活学数学,教师贴*生活教数学,真正体会到“数学学*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学有用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4

  概念的教学往往是枯燥的,一般不是有教师和学生的重复不断语言就是有很多的练*题训练。这一节课大教学使感到特别兴奋。首先、在概念教学中,师生的这种融洽的、和谐的,而又不失激情的课堂氛围感染了我。它一改概念教学的枯燥与乏味。让学生在做中学,源于课本又超越了课本,学生用本册刚刚学到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知识,来动手操作研究这一节课,使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第二、探究、合作、讨论、自主学*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概念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一理念是这一节课的特色,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精心设计了问题,巧妙地进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索、总结发现规律。学生通过异质的组合来讨论、探究知识,促进相互的学*,提高合作的能力,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的有用的。

  第三、大数学观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这一片段的教学中不仅体现了小学数学知识的综合性强的特点,而且真正的把数学知识的教学、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人文素养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异质组合讨论、动手拼一拼、相互商议、个别争论等都无不体现了教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5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数学学*过程的实质是现实世界各种数量关系内化上升为形式化的过程。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育的主要活动是思想实验。”为此,数学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千差万别的方式练就千差万别的学生,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创设情境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

  新课程标准就数学学*方式提出如下建议: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想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有人说:“你拉来一批马给它喝水,不如让他感到口渴。”在讲“质数、合数”这节课时。我沿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设计安排了这样的导入:“教师叙述,2002年3月20日北京日报第九版有这样的`报道:英美两家出版社悬赏100万美元,限期两年求证歌德巴赫猜想之解,截稿日期就是今天。”……随着上述情境的不断展开,学生悬念顿生,兴趣盎然,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此时教师巧妙地把握住时机,导入新课。这样从新闻入手,让学生感到口渴,学的知识有用,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自身的魅力。对数学随之充满了无限的兴趣,为本节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2.体验过程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策略。

  新课标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让学生在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学生的学*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准备状态有时远远高过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在设计“质数和合数”这节课时,我预先布置了预*由于大多数学生对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已有了一定的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出示一组1-12的数据后,让学生根据约数的个数进行了分类和讨论,辨析出质数与合数,教师没有过多的干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经历观察、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初步的演绎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好了切入点,同时又让学生亲自体验了数学的过程,可谓是省时又省力。

  二、“要让学生感悟到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

  1、精心设计练*,为探索新知搭桥铺路。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目的有二:其一是为了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其二是为了让学生感知质数与合数、奇数和偶数这几个概念的区别,让学生在有趣、有层次的练*中获得新知、突破难点。

  2.学生的体验为探索与创造提供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条件。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质数、合数”这节课时,教师在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由智慧老人的一串密码引出“有趣的质数”留下的问题让学生向家长、老师、书籍、网络……学*,这样设计已经不只局限于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多关注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能力,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再回到课前用简短的结语激励学生去探寻质数的密秘,去探寻歌德巴赫猜想。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每一个学生数学学*的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本节课中教师本着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获得一般的解决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过程中感受到数学自身的魅力,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了解数学的价值,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