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潮》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浙江潮》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际天而来”、“吞天沃日”,这该有多么雄伟、气势磅礴啊,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潮”。课文带领学生走*浙江潮,感受那磅礴的气势,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美观书写本课生字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古文的读法。

  3、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通过古今文字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古今文字的对比,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的由衷热爱。

  教学难点:

  Δ※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课前已经预*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3.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认真读课文,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时间暂定五分钟。(生合作学*。教师很认真地逐组巡视辅导。)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评价,纠错)

  3.指读课文: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古文的韵律读法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围绕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来感受浙江潮的伟大。

  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2.指名回答:远——*——气势—诗歌评价

  3.指导美读: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读。(古筝曲)

  5.再读古文,说说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

  6.指导朗读:将你感受到的浙江潮读出来,注意读出气势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律。

  四、拓展运用

  1.其实描写浙江潮的文章有很多,老师又给你带来一篇。出示《钱塘江大潮》,请你读读,感受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指名读,说感受。

  五、课堂小结:

  虽然本课只有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把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文描写的浙江潮,简洁、传神。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现代散文

  板书课题:观潮

  看看两者有哪些不同?

  二、检查预*:

  1、通过预*,你认为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学生进行交流,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本课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4、学生质疑

  三、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学*潮来前课文1—3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找出写大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江面*静人们急切)

  3、精学“潮来时”,学*课文4—5节。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播放录像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知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知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些”、“越来越*”。

  训其说:根据板书叙述潮来时的经过。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说。

  解其情: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4、自学“潮过后”学*课文第六节。

  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带着这一问题自学第六自然段,自学后交流。

  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5、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四、本课小结:

  这正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你认为这里所引用的天下指什么?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第三课时

  一、复*导入:

  1、齐读:浙江潮

  2、齐读:观潮

  二、学*写作方法: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4、在描写中作者运用那些修辞方法?

  5、文章开头与结尾一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对比赏析:

  浙江潮和观潮两篇课文的不同之处?

  语言文字方面朗读感受方面内容结构方面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还曾记得,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板书:

  浙江潮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静

  声 形 色

  远 闷雷 一条 白线

  稍远 长 粗 横贯

  潮来时 再* 白色城墙

  更* 千万* 千万匹白色战马

  潮来后 *静

《浙江潮》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观潮》,文章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色。多场面描写,如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原文还有水军演*的动人情景和游泳健儿水中表演的精彩场面,以及观潮时的盛大场面。描写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而且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江潮的壮观、江上活动及观潮场面的盛大,写得有形、有声、有色。

  文后附了一篇现代文《观潮》,文章通过对大潮到来之前,之中,之后的描写,表现大潮的雄伟壮丽。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同一篇现代文编排在一起,两片文章在内容上有共同之处,所以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通过阅读现代文,疏通古文的文意,对于特别的难于理解的名词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主动积累“吞天沃日、若隐若现、人山人海”等词语。

  2、 背诵《浙江潮》,熟读《观潮》。

  3、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4、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5、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自然,亲*的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文意。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出示钱塘潮图片或播放视频)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章《浙江潮》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这是一篇古文,读起来不像现代文那样容易理解,现在请大家比较《观潮》一篇文章自由读。读准字音。

  1.你能根据《观潮》的描写大体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吗?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读浙江潮,思考:文章写得是什么?

  疏通文意,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4.再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①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

  作者从形、声、色、势等方面描写了大潮。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③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浙江潮?(比喻、夸张)有什么作用?

  5.体会文章严谨的结构特点。

  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删掉,它们有什么作用?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交流

  2、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

  这么雄伟的景象都是我们这些身在海边的人所不曾看到的,你知道着雄伟壮丽的浙江潮的成因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浙江潮》

  2、写会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我们上一节课共同学*了《浙江潮》一文,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文章只用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们继续学*。

  二、 检查背诵《浙江潮》点面结合,随机抽取。

  三、 自读自学《观潮》

  1、四人小组合作学*,研究现代散文《观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全班共同学*“潮来时”,课文4—5节。

  放映大潮到来时的食品资料,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形: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些”、“越来越*”。

  3、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四、对比较阅读《浙江潮》和《观潮》

  教师范读《浙江潮》指名朗读《观潮》,思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只要说出一个是古文,语言很简练,一个是现代文,描写细致即可。

  五、写作指导

  1、这两篇文章用到了一些相同的写景的办法。比如说比喻、夸张;渲染烘托等。读文章,感受这些方法的。

  2、片段练*《课间一瞥》

  六、布置作业

  查阅关于钱江潮的各类资料,进行研究学*,收集关于钱江潮的古代诗文。

《浙江潮》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际天而来”、“吞天沃日”,这该有多么雄伟、气势磅礴啊,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潮”。课文带领学生走*浙江潮,感受那磅礴的气势,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美观书写本课生字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古文的读法。

  3、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通过古今文字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古今文字的对比,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的由衷热爱。

  教学难点:

  Δ※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课前已经预*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3.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认真读课文,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时间暂定五分钟。(生合作学*。教师很认真地逐组巡视辅导。)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评价,纠错)

  3.指读课文: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古文的韵律读法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围绕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来感受浙江潮的伟大。

  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2.指名回答:远——*——气势—诗歌评价

  3.指导美读: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读。(古筝曲)

  5.再读古文,说说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

  6.指导朗读:将你感受到的浙江潮读出来,注意读出气势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律。

  四、拓展运用

  1.其实描写浙江潮的文章有很多,老师又给你带来一篇。出示《钱塘江大潮》,请你读读,感受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指名读,说感受。

  五、课堂小结:

  虽然本课只有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把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文描写的浙江潮,简洁、传神。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现代散文

  板书课题:观潮

  看看两者有哪些不同?

  二、检查预*:

  1、通过预*,你认为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学生进行交流,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本课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4、学生质疑

  三、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学*潮来前课文1—3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找出写大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江面*静人们急切)

  3、精学“潮来时”,学*课文4—5节。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播放录像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知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知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些”、“越来越*”。

  训其说:根据板书叙述潮来时的经过。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说。

  解其情: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4、自学“潮过后”学*课文第六节。

  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带着这一问题自学第六自然段,自学后交流。

  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5、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四、本课小结:

  这正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你认为这里所引用的天下指什么?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第三课时

  一、复*导入:

  1、齐读:浙江潮

  2、齐读:观潮

  二、学*写作方法: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4、在描写中作者运用那些修辞方法?

  5、文章开头与结尾一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对比赏析:

  浙江潮和观潮两篇课文的不同之处?

  语言文字方面朗读感受方面内容结构方面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还曾记得,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浙江潮》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浙江潮》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浙江潮》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浙江潮》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际天而来”、“吞天沃日”,这该有多么雄伟、气势磅礴啊,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潮”。课文带领学生走*浙江潮,感受那磅礴的气势,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美观书写本课生字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古文的读法。

  3、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通过古今文字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古今文字的对比,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的由衷热爱。

  教学难点:

  Δ※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课前已经预*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3.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认真读课文,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时间暂定五分钟。(生合作学*。教师很认真地逐组巡视辅导。)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评价,纠错)

  3.指读课文: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古文的韵律读法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围绕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来感受浙江潮的伟大。

  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2.指名回答:远——*——气势—诗歌评价

  3.指导美读: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读。(古筝曲)

  5.再读古文,说说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

  6.指导朗读:将你感受到的浙江潮读出来,注意读出气势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律。

  四、拓展运用

  1.其实描写浙江潮的文章有很多,老师又给你带来一篇。出示《钱塘江大潮》,请你读读,感受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指名读,说感受。

  五、课堂小结:

  虽然本课只有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把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文描写的浙江潮,简洁、传神。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现代散文

  板书课题:观潮

  看看两者有哪些不同?

  二、检查预*:

  1、通过预*,你认为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学生进行交流,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本课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4、学生质疑

  三、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学*潮来前课文1—3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找出写大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江面*静人们急切)

  3、精学“潮来时”,学*课文4—5节。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播放录像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知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知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些”、“越来越*”。

  训其说:根据板书叙述潮来时的经过。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说。

  解其情: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4、自学“潮过后”学*课文第六节。

  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带着这一问题自学第六自然段,自学后交流。

  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5、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四、本课小结:

  这正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你认为这里所引用的天下指什么?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第三课时

  一、复*导入:

  1、齐读:浙江潮

  2、齐读:观潮

  二、学*写作方法: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4、在描写中作者运用那些修辞方法?

  5、文章开头与结尾一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对比赏析:

  浙江潮和观潮两篇课文的不同之处?

  语言文字方面朗读感受方面内容结构方面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还曾记得,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板书:

  浙江潮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静

  声 形 色

  远 闷雷 一条 白线

  稍远 长 粗 横贯

  潮来时 再* 白色城墙

  更* 千万* 千万匹白色战马

  潮来后 *静

《浙江潮》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观潮》,文章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色。多场面描写,如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原文还有水军演*的动人情景和游泳健儿水中表演的精彩场面,以及观潮时的盛大场面。描写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而且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江潮的壮观、江上活动及观潮场面的盛大,写得有形、有声、有色。

  文后附了一篇现代文《观潮》,文章通过对大潮到来之前,之中,之后的描写,表现大潮的雄伟壮丽。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同一篇现代文编排在一起,两片文章在内容上有共同之处,所以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通过阅读现代文,疏通古文的文意,对于特别的难于理解的名词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主动积累“吞天沃日、若隐若现、人山人海”等词语。

  2、 背诵《浙江潮》,熟读《观潮》。

  3、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4、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5、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自然,亲*的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文意。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出示钱塘潮图片或播放视频)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章《浙江潮》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这是一篇古文,读起来不像现代文那样容易理解,现在请大家比较《观潮》一篇文章自由读。读准字音。

  1.你能根据《观潮》的描写大体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吗?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读浙江潮,思考:文章写得是什么?

  疏通文意,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4.再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①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

  作者从形、声、色、势等方面描写了大潮。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③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浙江潮?(比喻、夸张)有什么作用?

  5.体会文章严谨的结构特点。

  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删掉,它们有什么作用?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交流

  2、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

  这么雄伟的景象都是我们这些身在海边的人所不曾看到的,你知道着雄伟壮丽的浙江潮的成因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浙江潮》

  2、写会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我们上一节课共同学*了《浙江潮》一文,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文章只用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们继续学*。

  二、 检查背诵《浙江潮》点面结合,随机抽取。

  三、 自读自学《观潮》

  1、四人小组合作学*,研究现代散文《观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全班共同学*“潮来时”,课文4—5节。

  放映大潮到来时的食品资料,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形: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些”、“越来越*”。

  3、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四、对比较阅读《浙江潮》和《观潮》

  教师范读《浙江潮》指名朗读《观潮》,思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只要说出一个是古文,语言很简练,一个是现代文,描写细致即可。

  五、写作指导

  1、这两篇文章用到了一些相同的写景的办法。比如说比喻、夸张;渲染烘托等。读文章,感受这些方法的。

  2、片段练*《课间一瞥》

  六、布置作业

  查阅关于钱江潮的各类资料,进行研究学*,收集关于钱江潮的古代诗文。

《浙江潮》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际天而来”、“吞天沃日”,这该有多么雄伟、气势磅礴啊,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潮”。课文带领学生走*浙江潮,感受那磅礴的气势,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美观书写本课生字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古文的读法。

  3、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通过古今文字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古今文字的对比,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的由衷热爱。

  教学难点:

  Δ※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课前已经预*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3.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认真读课文,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时间暂定五分钟。(生合作学*。教师很认真地逐组巡视辅导。)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评价,纠错)

  3.指读课文: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古文的韵律读法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围绕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来感受浙江潮的伟大。

  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2.指名回答:远——*——气势—诗歌评价

  3.指导美读: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读。(古筝曲)

  5.再读古文,说说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

  6.指导朗读:将你感受到的浙江潮读出来,注意读出气势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律。

  四、拓展运用

  1.其实描写浙江潮的文章有很多,老师又给你带来一篇。出示《钱塘江大潮》,请你读读,感受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指名读,说感受。

  五、课堂小结:

  虽然本课只有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把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文描写的浙江潮,简洁、传神。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现代散文

  板书课题:观潮

  看看两者有哪些不同?

  二、检查预*:

  1、通过预*,你认为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学生进行交流,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本课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4、学生质疑

  三、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学*潮来前课文1—3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找出写大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江面*静人们急切)

  3、精学“潮来时”,学*课文4—5节。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播放录像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知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知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些”、“越来越*”。

  训其说:根据板书叙述潮来时的经过。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说。

  解其情: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4、自学“潮过后”学*课文第六节。

  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带着这一问题自学第六自然段,自学后交流。

  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5、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四、本课小结:

  这正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你认为这里所引用的天下指什么?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第三课时

  一、复*导入:

  1、齐读:浙江潮

  2、齐读:观潮

  二、学*写作方法: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4、在描写中作者运用那些修辞方法?

  5、文章开头与结尾一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对比赏析:

  浙江潮和观潮两篇课文的不同之处?

  语言文字方面朗读感受方面内容结构方面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还曾记得,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浙江潮》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寒食》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寒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9654;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惯。学*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9654;教学准备

  1.预*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9654;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9654;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

  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3.解释诗意。お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御花园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指名学生答。(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不满,轻蔑)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园中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9654;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迢迢牵牛星》

  9654;课时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

  3.指名学生读诗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纤泣涕盈脉

  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范读。

  7.自由练读。

  8.学生齐读。

  小结:学*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

  【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板块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

  2.自读自悟。

  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讨论汇报。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伤感)

  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板书:相思)

  6.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

  (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指遥远。今天这个词语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2)课件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②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是哪句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3)课件出示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

  ③“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

  ④“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读。

  (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②“脉脉”用来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7.齐读古诗。

  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

  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设计

  9654;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十五夜望月》

  9654;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

  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学*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

  2.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4.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思,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2)“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板块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2.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板块四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2.“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3.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5.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乡之情)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淡寡味。

  8.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边望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

  10.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俗。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读中理解。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就要检查预*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读中想象。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寒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 “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 “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9654;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惯。学*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9654;教学准备

  1.预*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9654;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9654;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

  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3.解释诗意。お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御花园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指名学生答。(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不满,轻蔑)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园中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9654;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迢迢牵牛星》

  9654;课时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

  3.指名学生读诗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纤泣涕盈脉

  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范读。

  7.自由练读。

  8.学生齐读。

  小结:学*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

  【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板块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

  2.自读自悟。

  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讨论汇报。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伤感)

  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板书:相思)

  6.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

  (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指遥远。今天这个词语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2)课件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②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是哪句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3)课件出示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

  ③“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

  ④“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读。

  (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②“脉脉”用来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7.齐读古诗。

  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

  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设计

  9654;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十五夜望月》

  9654;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

  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学*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

  2.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4.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思,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2)“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板块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2.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板块四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2.“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3.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5.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乡之情)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淡寡味。

  8.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边望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

  10.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俗。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读中理解。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就要检查预*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读中想象。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浙江潮》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山村》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山村》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坐落在山谷里的美丽的小山村的描写,抒发了对美丽的小山村的喜爱之情,语言质朴,用词准确,比喻贴切,首尾呼应。作者以问句开篇,用一个“山环水绕”勾勒出了小山村的总体特点。第二三自然段写了小山村的小和静,第四五六自然段则写了具体特点,最后一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首尾呼应,学*本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生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很显然,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10个字,掌握1个多音字。

  2、品词析句,了解山村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乡村的自然之美和语言文字之美。

  教学重点:

  结合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体会用词的准确与生动。

  识字重点是淌和层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山村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我们从小就在美丽的吉林*大,我们的家乡有高高的楼房,宽阔的广场,美丽的松花湖,还有好玩的公园-----,同学们,你们去过乡村吗?想知道乡村又有着怎样的景色吗?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进入第四单元的学*,主题就是《美丽的乡村》(板书)齐读。乡村里有着怎样美丽的景色呢?我们先来学*第一课《小小的山村》板书课题,并齐读。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通过哪个词语知道的?(知道了山村很小,是通过“小小的”一词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把不认识的字圈画出来。

  2、不认识的字要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己解决。(查字典或是借助课后生字表识字)

  3、同学们都读完了,现在老师要检查同学们读课文的情况了。我们首先采取自愿读的方式,谁愿意先来?

  4、第一自然段(出示小黑板)你爱我们这山环水绕的小山村吗?(山环水绕一词标上颜色)

  1)指多名同学读,检查字音。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标点符号,读出问句的语气来。

  2)读了这么多遍,你通过这句话知道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有的可能会说,我知道了小山村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有的可能会说,小山村在一个山环水绕的地方等等)

  3)读一读山环水绕这个词,山环水绕到底是什么地方呢?

  5、第二自然段

  1)指多名读,边读边评。

  2)读时要注意轻声地,语速稍慢一些。

  二、读4—7自然段,整体感知小山村的样子。

  1、自读。边读边画一画文中语句,小山村是什么样的呢?

  2、指名说。最好用自己的话去讲讲,没说完整的可以补充。

  3、请你再一次默读这几个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4、指名说。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词语“铺、盖、砌、垒、贴在、别在、放牧、流淌”读一读。

  5、1)出示连线题

  路面 垒

  围墙 砌

  房子 铺

  鸡舍 盖

  2)根据动词,练*背诵第四自然段。

  6、出示两个自然段:

  家家户户像贴在半山腰上,一层房子一层楼。那儿,牛在山上放牧,清泉在檐下流淌。

  小小的山村,像一颗珍珠,别在大山的衣襟上。

  1)自读质疑。房子是盖在山腰上,怎么能贴在半山腰上呢?清泉是在房子前流淌,怎么能在房檐下流淌呢?山村再小也不会像珍珠啊?

  2)讨论。

  3)总结:这是因为从远处看的原因,一切都变得那么小,房子就像一个个小火柴盒一样贴在了山腰上(师做贴的动作)清泉就像一条银色的带子一样从檐下流淌(师在黑板上画一画窄窄的清泉),而这小小的山村和这高高的连绵起伏的群山相比就好比一个小小的珍珠一样,别在了大山上。(师做一个别的动作)看,这几个动词用得多好啊,把这个句子写得这样生动而又准确。

  4)练*背诵,积累语言。

  三、再读第一和最后一自然段,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

  第二课时

  一、复*生字词语

  1、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

  2、读词语。(课后*题1)

  3、复*多音字舍。

  二、复*课文内容。

  1、回顾小山村的样子,先说一说,再画一画,28页*题。

  2、根据图画背诵课文。

  3、举行背诵课文比赛。

  三、写字。

  四、积累好词好句。

  1、词语:“山环水绕、山谷、铺、盖、砌、垒、贴在、别在、放牧、流淌”读一读背一背。

  2、积累句子:

  家家户户像帖在半山腰上,一层房子一层楼。那儿,牛在山上放牧,清泉在檐下流淌。

  小小的山村,像一颗珍珠,别在大山的衣襟上。

  3、积累名言:课后28页积累。

  五、布置作业

  将积累的好词好句抄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小小的山村

  图画(课后第四题)

《山村》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山村》是一首有趣的数字诗,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古诗。它意境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安排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数字,体会数字的妙用,学*“─、│”两个基本笔画,掌握汉字的笔顺,能正确书写“一、二、三、十”。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古诗。

  2、用听读识字及猜字的方法认字7个。

  3、认识、会写笔画横、竖,知道字的笔顺:先横后竖、先上后下、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会写“一、二、三、十”四个字。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学**惯,与人合作、互帮互学的品质。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书、本、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图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投影片)(投影片同书上插图)小朋友们,这幅图画美吗?你觉得什么地方美?(生:图上的花美。远处的山美。山上的小亭子很美。山下的很多小房子很漂亮。……)

  2、大家说的真好!在宋朝的时候,有个名叫邵雍的人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写了一首诗,题目是“山村”。(板书课题:山村)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请小朋友们听老师读一遍这首诗。(范读)谁愿意和老师一起读?(请举手的学生模仿着跟着读)下面全班一起读一遍,不会的小朋友认真听别人是怎样读的。

  2、通过你的听和读,你认识了哪几个字,到投影前指着字带大家读。

  3、请小朋友们把这首诗读给你的同桌听,如果有不认识的字,互相教一教,都读的好,就互相奖励一个小星星。

  4、谁觉得自己读的好,想读给大家听?(指名2—3人读)谁来评一评他们读的怎么样?(生:我觉得他们读的挺有诗意的。我觉得他们读的声音很宏亮。……)

  谁会背这首古诗?(自己背,同桌互相背。请一个同学背。)你怎么背的这么好,有什么好方法吗?(生:我按照十个数字的顺序背。)

  5、在大家背诗的时候,淘气的生字娃娃从课文中跑出来了,你们还认识吗?(出示生字卡)二六七八九十花(学生抢着读)

  6、(做照镜子的游戏)老师说生字,小朋友们举生字卡片,互相看看对不对。(鼓励学生)

  三、小组合作,学*写字。

  1、(出示生字表:一二三十)这四个字是我们应该会写的,要想写好这几个字,先要学*两个笔画:“─、│”。谁知道这两个笔画怎样写?(生:“─”从左边向右边写。“│”从上往下写。)(课件演示笔画写的过程:“─”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学生练*写)

  反馈,把学生写的拿到投影上,评一评谁写的好,说说怎么好?(生:写的工整。干净。……)

  再写一个,同桌互相看看,写的好奖励一个小星星。

  2、出示:“二”。同桌互相说说“二”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先写第一个短一点的横,再写第二个长一点的横,先上后下)(课件演示写的过程)

  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生:第一横在上半格的中间,第二横在下半格的中间)老师范写,学生练*写。评议。

  3、出示:“十”。同桌互相说说“十”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先横后竖)观察横、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横写在横中线,竖写在竖中线上)

  学生自己练*写,反馈,评议。

  四、小结,学生谈感受。

  (生:老师,我特别喜欢这首诗,想伴随着音乐读一遍。)全班配乐朗读。

《山村》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雨 里 鸡 鸣 一 两 家 ,

  竹 溪 村 路 板 桥 斜 。

  妇 姑 相 唤 浴 蚕 去 ,

  闲 着 中 庭 栀 子 花 。

  教学准备:

  录音机、液晶投影仪。

  教学过程 :

  一、看图导入 。

  1、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问,这幅图美吗?美在哪里?

  2、指导看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读通古诗。

  3、教师范读古诗。

  4、指名读古诗。

  三、分组学*,体会入境。

  1、学生分小组读古诗。

  2、在小组里交流,通过读古诗,你知道了些什么?

  3、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四、全班交流,朗读感悟。

  1、指名学生读古诗。

  2、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师生互相交流。

  4、教师点拨:这一首诗描写了雨中的山村景色,以及村民的生活情景……

  5、学生自由体会朗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五、创造积累。

  1、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来演唱这一首诗。

  2、指名学生演唱。

  (1)、我用我们在音乐课堂上学到的《小蜻蜓》的调子来演唱。(师生打拍子)

  (2)、我用我最喜欢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调子来试着唱一唱。

  ……

  3、评选优秀创作。

  4、学生齐唱古诗《雨过山村》。

  教学反思: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再通过全班交流探索古诗意境。最后通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曲调来演唱古诗,感受古诗韵味,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语言,更增添了他们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浙江潮》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2021浙江高考作文 (菁华3篇)

2021浙江高考作文1

  得是什么?失是什么?也许没有人可以对这个问题解释得清楚。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有的只是相似,得到了相同美,就会失去缺陷美。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就是得与失相辅相承,只是一种瞬间的选择。

  还记得希尔·西尔斯坦《失去的部件》中的那个圆环吗?失却了部件的`遗憾却带给了它快乐的一站又一站。人生就好比这个圆环,有些时候就会失去看似重要的部件,可与此同时,得到的也不比这些差。人生就像一张白纸,留下些许痕迹就会得到生活的精彩,不要刻意地去追求什么,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已经得到的就要珍惜,人生可以有擦肩而过,于此同时,上帝又会打开另一扇窗,也许这才是属于你的。我们应该将失去的部件的圆环牢记,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记得:得与失的选择。

  盲人杨光失去了终身的光明,可却得到了灵魂的阳光,他的笑容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心间。我们都是上帝的孩子,我们也都是*等的、幸运的,同在一片蓝天下生活,我们不比别人差,可我们为什么要让哀叹成为主题曲呢?当我们失去信心的时候,我们应当记得杨光这看似*凡却不*凡的人,用他的坚强勉励我们自己。失败了我们得到了宝贵的经验,得与失的距离很短,也许一个眼神就可以选择得或失。

  别里科夫也许在许多人眼里,都是一个失败的人。他得到的只是所谓的“虚伪”,失去的却是宝贵的生命,这样的获得值得吗?困此我们应该理性的选择,得到固然重要,可失去却并不轻谈,得与失之间的徘徊,教会我们理性判断。如果别里科夫没有追求所谓的真我,自我,那他还会短暂的结束一生吗?得与失的选择就在成与败的选择。

  当代社会,名与利已经蒙蔽了世人的双眼,一味的追求,已经把自己牢牢的禁锢了,没有自由的人生还能快乐吗?我们同样是天涯沦落人,也是同样的*凡,得与失在*凡人的眼中,应该很淡,选择得的同时,失去了更为有价值的东西,这样的付出,会付诸东流。

  得与失的选择,很简单;得与失的距离并不遥远,就是游子和家的距离;得与失的关系并不复杂,就是鱼与水的关系。

2021浙江高考作文2

  古人云:“有得才有失。”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有得失,当面临得与失时,我们最重要的是需要一种坦然的态度,这样才能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最终取得成功。

  《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中的“物”指的是物质,当人们面对物质得失时,最不能把握的便是自己的情绪,因为小小的得失就会大喜大悲。然而范仲淹却能够超脱世外,他收获的是精神食粮,如果我们能够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那么无论有什么困难,都能够冷静面对。相反,如果我们过于在乎得与失,就会变成患得患失,《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患得患失的结果就是影响我们的性格,我们会变得优柔寡断,从而一事无成。所以,在得失面前,千万不能患得患失。

  荀子的《鱼我所欲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得与失是衡量一个人价值观的标准。不同的人在决策同一件事时,都会有很多种结果。根本原因不同的人对于得与失的把握有所不同,通常只有认为得大于失,那么才会去做这件事。如果得失不能得到*衡,那么只能放弃。如果是一位战士,那么他首先考虑到的肯定是战争的胜利;如果是一位教师,那么首先想到的是采用什么方法把学生教育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如果是一位商人,更应该会注重得失,得大于失才是他赚钱的基础。不同的人有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而如何决定得与失才是一个衡量一个价值的标准。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这是一种面对得失的乐观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得与失是不由人控制的;如果遇到天灾,得与失也是上天注定,在这时,拥有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塞翁失马》又何尝不是如此,塞翁因为失去了马,之后又引发生了一系列悲喜之事,但不管周围的人对他是怎样的态度,有怎样的评论,他都是坚持自己的观点,面对得失泰然处之,最终使他的儿子免去了一场兵灾。道家宣称”无为而治”,“无为”并不是真正的没有作为,它说的是人们在遇到得与失问题时,能够用一种*常心去看待,冷静地去思考问题,从而最终解决问题,走向成功。

  得与失本就没有那么绝对,保持本心才是面对得失的王道。

2021浙江高考作文3

  今天收获了么?

  今天收获了么?谁都会自豪的说收获了,可真正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这要看你的自信啊,有一句话让我久久回味,不禁沉思“回首昨天,应该是问心无愧的;面对今天,应该是倍加珍惜的;展望明天,应该是信心百倍的。时间不舍昼夜的流逝,我们更应该加倍珍惜,更应该做到最好吧!

  每天起床我都对镜子说一声:“镜子镜子,我是最棒的!”然后再以自信,愉快的心情去面对这一天,我想现在学*才是最重要的吧,为了能在这个处处充满温馨的班级中过完这三年的学*生活,我要加油加油再加油!

  可是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让我感到烦恼甚至焦头烂额。对于一个在宁波学*的人,像我,教材跟广州不相同,所以一直没有领悟好;对于一个在北方生活了7年的人,像我,听不懂粤语,只能模模糊糊的记下;对于一个不喜欢吃粉的人,像我,看到任何的粉状食物,就立马没了胃口。对于在这边的学*与生活,我还是有些不适应。

  不过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在数学的地*面上,我觉得我就像那一座高山,喝到最多最甘甜的水,受到最温柔去最光明的阳光的照耀,呼吸到最高处最清新的空气,听到动植物们轻轻的歌唱声,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着,让我的数学成绩比较优秀,得到了老师的赞赏与许可,我很开心,但是不能骄傲,应该精益求精做到最好,老师曾说过,她的眼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把它定为一个目标去实现吧!

  语文老师像园丁,辛苦了自己,美化了学生;英语老师像桥梁,累弯了自己,送走了学生:数学老师像灯塔,静止了自己,引导了学生;政治老师像粉笔,牺牲了自己,教育了学生;生物老师像春雨,落下了自己,滋润了学生;地理老师像蜡烛,燃烧了自己,奉献了学生……

  人不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也失去了许许多多的机会。那次语文课上的课前朗读,我背诵了一首诗《木兰诗》,当时面对着49位同学,我的腿不禁颤抖起来,为了完成这个演讲,我也没有多多考虑别的事,所以没有朗读出感情,自从朗读完后,经过老师的点评,我非常后悔,要是我当时能放松自己,真心投入到花木兰这个角色的话,我也不用现在这么后悔了,只能用这件事来启发自己,下次如果还有幸能站上这个舞台,我一定要发挥的更好。

  还有一件事,让我遗憾了一个月。记得那是“主持人大赛”的决赛,对于前面的自我介绍和朗读我自我感觉非常的好,可是对于后面的表演,我弄的一团糟,比起竖笛,我还是擅长唱歌,但我当时去没有选择,哎~现在回想起来,真后悔啊!我知道人的一生就像那海上的航船,不是一帆风顺,却是危险重重,每当后悔时,我便想起了“乐观”这个词,它让我从失败中一次次的爬起,继续向前走下去,未来是美好的,未来应该由我们共同努力创造。

  眨眼间,今天已经是开学的第8周了,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挫折,让我成长了很多很多。这8周的得与失让我能更加深入的了解“乐观”这个词的意思,真的让我成长了许多。


《浙江潮》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bpmf》教学设计 (菁华3篇)

《bpmf》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 b、p、m、f 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b和单韵母 a 拼成音节的方法。

  3、学会带调拼读音节及 b、p、m、f 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4、认识3个生字,正确读词。感受家庭生活的幸福。

  【教材说明】

  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四个声母 b、p、m、f,每个声母配有一幅图。第一幅图是一个小朋友在听广播,广播的“播”提示 b 的音,收音机的形状提示 b 的形。第二幅图是一个小朋友在爬坡,爬坡的“坡”提示 p 的音,小男孩举着的小红旗的形状提示 p 的形。第三幅图是两个孩子做摸人的游戏,“摸”提示 m 的音,三根门柱和上面的门梁构成的图形提示 m 的形。第四幅图是老爷爷手拄着拐杖在观赏佛像,“佛”提示 f 的音,拐杖提示 f 的形。

  第二部分是拼音练*,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以音节 ba 为例,借助图画教学拼音方法;二是声母 b 和带调韵母 a 的拼音;三是 b、p、m、f 和 a、o、i、u 相拼的拼音练*。

  第三部分是 b、p、m、f 的书写格式及笔顺。

  第四部分是读词认字,配有图画,图上画着幸福的一家:“爸爸”“妈妈”带着“我”在公园里游玩。

  【教学重点】

  b、p、m、f 的发音方法及音节的拼读方法,

  【教学难点】

  韵母带调拼音。

  【教学准备】

  1、配合学*b、p、m、f 发音的录音带。

  2、b、p、m、f 的字母卡片。

  3、b、p、m、f 和单韵母相拼的拉动式卡片。

  4、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字母教学

  复*单韵母及其四声,为学*拼音做好准备

  1、教学 b、p、m、f,要重点指导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可从插图入手,借助“播”“泼”“摸”“佛”的读音,读准 b、p、m、f:

  ⑴ 发 b 时,先双唇闭合,把气憋住,再突然放开,让气流自己冲出来,极轻极短,气流较弱。

  ⑵ 教师示范,学生观察、模仿,反复练*,掌握发音方法。

  ⑶ 发 p 时,先双唇闭合,把气憋住,再突然放开,向外送气,极轻极短,气流较强。

  ⑷ 试验比较,区别发音。

  ⑸ 教学 b、p 时,可将薄纸片放在嘴前,比较发音:发 b 时,纸条基本不动;发 p 时,纸条有明显的颤动。

  ⑹ 发 m 时,双唇闭拢,把气堵住,发音时气流从鼻腔出来,声带颤动。发 f 时,上齿接触下唇,发音时气流从齿和唇的小缝中摩擦出来。

  2、教学 b、p、m、f 的.形:

  ⑴ 让学生仔细看图,说说图与字母相似的部分。

  ⑵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这些字母像什么。

  ⑶ 将 b、p、m、f 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右下半圆 b b b,右上半圆 p p p,两个门洞 m m m,一根拐棍 f f f”。

《bpmf》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bpmf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b和单韵母ɑ拼成音节的方法。

  3、学会带调拼读音节及bpmf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4、认识3个生字,正确读词。感受家庭生活的幸福。

  教学重点:

  1、bpmf的发音方法。

  2、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bpmf。

  3、音节的拼读方法。

  教学难点:

  1、区别bp两个声母的认读和书写。

  2、声母和韵母的拼读。

  教具准备:

  课件、拼音大转盘、奖品:小博士帽。

  课时划分: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bpmf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

  2、通过观察课件中的插图,帮助学生记忆声母的音、形。

  3、养成良好的坐姿和写姿。

  教学重点:

  1、bpmf的发音方法。

  2、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bpmf。

  教学难点:区别b p两个声母的认读和书写。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拍手念儿歌”。(上节课学的儿歌:牙齿对齐:iii;嘴巴突突:uuu;口吹哨子:ü ü ü。加拍手伴奏。)

  〔轻松、愉快的拍手念儿歌,既复*了旧知识,同时也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为以下给bpmf编顺口溜做好铺垫。〕

  二、学*新内容。

  (一)学*声母b。

  1、出示课件——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图上的小女孩在干什么?

  2、出示声母卡片b,告诉学生广“播”的“播”和我们今天要学的“b”

  发音是一样的,不过它是声母,发音的时候要读得轻些、短些。

  3、老师示范发音,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

  4、个别读,师正音。

  5、启发记忆:b像图上的什么东西?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像b的样子?

  6、老师根据第一幅图,为声母b编了一句顺口溜“姐姐听广播,右下半圆b,b,b。大家一起读一读。”

  (二)学*声母pmf。

  1出示课件——文中剩下的三幅图。每幅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2,老师依次出示卡片“p、m、f”借助“坡”、“摸”、“佛”指导发音。

  3,老师逐个发音,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

  4,点名读,师正音,相机区别bp的读音。(让学生对着手掌发音,感觉一下气流的大小。)

  5、开火车读。

  6、猜口形。(同桌两个人,一个读声母,但不能出声,另一个通过口形、气流辨别读的'是哪个声母。)

  〔这一环节借助插图学*新知识,突破重点,使学生从“广播”、“山坡”等常用词向声母发音过渡,易于记忆。同时加入开火车、猜口形的游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三)认形,书写。

  1、合作记忆bpmf的字形。

  ①、总结学*方法:我们刚才是怎样记住b的样子?可以通过看图找出与它们相像的东西,也可以想想生活在中有什么东西像它们,还可以编顺口溜。

  ②、分组学*。③、交流情况。

  2、课中操。(边念编的顺口溜边和老师一起做bpmf的手指操。)

  3、观察这四个声母在四线格里的位置怎样?各有几笔?应怎样写才漂亮?

  4、指名让学生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逐个范写。

  5、书写声母b和p应注意什么?

  6、生练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醒执笔的笔姿和写字的坐姿)

  7、选择展示,评价。

  〔这一环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学*声母b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学*新的声母。在指导书写时,以观察—指导—范写—评价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书写*惯。〕

  三、巩固练*。

  1、认读拼音卡片。(先按顺序再随机出示)

  2、接顺口溜。

  师:右下半圆,生:师:两个门洞,生:师:右上半圆,生:

  师:一根拐杖,生:

  四、布置作业。

  一、制作这四个声母小卡片,看谁做得最美观。

  二、把这首歌唱给爸爸、妈妈或你喜欢的人听,并可以教他唱。

  板书设计:

  汉语拼音3、bpmf

  在教学bpmf时我做得还不够好,没有充分利用好插图,在教学设计上还有所欠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顺口溜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创编激情,开发得不够理想。

  还有许多孩子读音不够准确,吐音不够清楚,今后还要鼓励孩子们分成小组采有竞赛的形式反复进行发音练*,以达到能准确,清晰,快速的发音目的。

  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帮助儿童识字、学*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学好汉语拼音,对孩子以后的识字和写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bpmf》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bpmf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

  2.认识音节,学会声母b和单韵母拼成音节的两拼法。

  3.学会带调拼读bpmf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4.学会正确书写bpmf。

  第二部分教学流程

  教学准备:

  1.本课课件。

  2.声母b和p、韵母a的卡片。

  3.拼音翻台卡片。

  4.做游戏的小纸条。

  教学板块与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一——读准认清

  一、巧用情境图,引出bpmf

  导入:小朋友好!就在这个暑假里,有个小女孩妞妞跟着爸爸一起出去旅游,他们到了很多地方。请小朋友先自己看一看书上12页的这幅图,看清他们去了哪里?会发生什么事情?(插入动画:请看图说一说)

  1.认识“f”

  (教师指情境图)大家看啊,这幅图上告诉我们爸爸带妞妞去看什么了呢?(生:看大佛)。对,看大佛。这就是大佛的f(点击课件,让f出现在大佛的旁边)。

  2.认识“p”

  他们要爬上什么才能看到大佛呢?(做出斜坡的手势,让学生能根据图画和手势很快领悟)(生:要爬上山坡)是的,要爬上山坡才能看见大佛。这是山坡的“p”(点击ppt课件)

  3.认识“m”

  这佛可真大呀,妞妞看到了大佛非常好奇。看,她想干什么?她呀,想要用手去——(教师在大佛前做出想摸的动作)摸一摸。瞧,这就是“m”(点击ppt课件)。

  4.认识“b”

  就在这时候,大喇叭开始广播啦:各位游客请注意,大佛是珍贵的文物,人人都要爱护它,可不能摸呀!瞧!这大喇叭正在广播呢,广播的“b”(ppt显示)。妞妞一听啊,懂事地缩回了手。

  二、读准音认请形

  过渡:(鼠标滑过这四个声母)这四个字母,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声母。(插入动画:注意喽!声母)小朋友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准,认得清,记得住这些新朋友。

  1.读、认“b”

  (点击课件,出示b)我们先学第一个声母b。来,请小眼睛这台摄像机看着老师,看老师怎么读:(教师读bb,学生学会看老师口型)

  请跟我读:bb(速度慢一些,师每一次读中间留空,便于学生跟读)来,我们自己读一读(插入动画:请自己读一读)

  小朋友,会读b了吗?听一听,跟老师读得一样吗?bb。

  你们发现了吗?要把声母b读好,就要读得又轻又短(教师随之作出手势)(插入动画:注意喽!又轻又短)

  我们怎么记住b这个声母呢?来,这儿有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我们来看看这幅图(点击ppt,出示b的表音表形图),再看看声母b。不少小朋友发现帆板在水上冲浪的样子与声母b形状很像。有的小朋友还发现波浪的波就是声母b,它们的读音是一样的呀!我们看明白了这幅图,就能很快把声母b读音和形状都记住了。老师还把它编成了一句顺口溜呢:帆板冲浪bbb(重复)。来,看着图自己多说几遍(插入动画:请自己读一读)

  2.读、认“p”

  (点击课件,出示p)请小耳朵这台录音机听好老师读,pp。请跟我读:ppp。声母p大家要想读好,同样,也要又轻又短。

  p这个声母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下来?书上也教了我们一个办法,来,看一下小猴推车图,小猴推着车子上坡就是p,那车子的形状也正好和声母p一样呢。请跟我说一句顺口溜:小猴推车ppp。小朋友,你会看着图说一说吗?

  3.做游戏

  教师:好,休息一下,我们来玩游戏好吗?

  老师手里有一张纸条,当我对着它读不同的音时,纸条会有什么变化呢?请看好。(老师对着纸条读bp)是不是发现读b时纸条不太动,读p时纸条动得很厉害。了不起,发现了这两个声母发音时的小秘密了。你们也可以照样子试一试。(插入动画:请自己试一试)

  B:辨析bp

  (手拿声母b和p的卡片)声母b和p长得很像呢!我们怎么分清它们呢?我们可以这样说:右下半圆bbb,右上半圆ppp。

  C:听音游戏

  现在,我们都学会分清b和p了,老师想考考你们的小耳朵。如果你听到的是b,就请站起来,如果你听到的是p,就请蹲下去。游戏开始了。(插入动画:请开始做游戏)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用看图认读声母、做游戏的方法记住了b和p。现在,我们一起用这种方法来学*声母m和f吧。

  4.读、认“m”

  (点击课件m)摄像机、录音机都要动起来哦!(教师手指眼睛和耳朵):mmm。请跟我读:mmm。有没有读得又轻又短?m这个声母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下来呢?

  来,我们看一下小兔采蘑菇这幅图,小兔面前有三个大蘑菇,蘑菇的蘑就是声母m。那三个大蘑菇组成的图案正好像声母m(可以用课件边讲边演示)。请跟我说一句顺口溜:兔采蘑菇mmm(教师一边说,一边出示课件。教师重复示范,帮学生加深记忆)。小朋友,请看着图自己多说几遍。

  5.读、认“f”

  (出示课件f)今天要认识的最后一个声母:ff。请跟我读:ff。f这个声母怎么记住它呢?

  (指着表音表形图)这图就可以帮助我们。图上这人是干什么的呀?对了,是魔术师,他用来玩魔术的拐杖不就是声母f吗,魔术师正用手扶着呢,扶着的扶正是声母f的读音啊!(可以用课件边讲边演示)。我们也来说一句顺口溜:手扶拐杖fff。小朋友,请看着图说说这句顺口溜。

  6.诵读“语境歌”,巩固声母认读效果

  小朋友,bpmf这四个声母你们都读准了,认清了,也记住了。老师要奖励你们一首儿歌,请听我读(课件出示语境歌,旁边配上情境图)。

  爸爸带我爬山坡,

  爬上山坡看大佛。

  大喇叭里正广播,

  爱护大佛不要摸。

  好听吗?老师还会把它读得更好听一点呢?来,跟着我读。(老师击掌而读)

  小朋友,儿歌有意思吗?很喜欢吧!来,自己读一读。(插入动画:请一起读儿歌)

  教学板块二——学*拼读

  三、学*拼读

  1.学*拼读方法

  韵母α听到你们读得这么好听,也来到了我们中间。它想跟声母b交朋友呢!(点击课件,出示b和α)

  请听我读:b—α→bα。瞧,把声母和韵母拼到一起,就成了——音节(插入动画:注意喽!音节)。b和a在一起是怎么拼出ba这个音节的呢?请大家看,(点击课件)一个小猴推着b,前音要轻短,一个小猴推着a,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课件随老师话语动画演示)

  跟我说一说拼读的儿歌。(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来,你们说给老师听听。

  再跟我读:b—α→bα(让学生有跟读的时间)请同学们自己拼拼看。

  拼读时,可千万别忘了: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插入动画:注意喽!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2.拼读翻台卡

  一听到声母b与韵母α交上了好朋友,成了音节,其他声母和韵母也想这样做呢!(老师拿出拼音翻台卡)它们在这儿,谁它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请跟我读。(老师边翻卡片边教读)你们也可以自己翻到14页,把小猴下面的四组音节拼一拼。(插入动画:请自己拼一拼)

  教学板块三——带调拼读

  四、学*带调拼读

  1.学*带调拼读

  咦,韵母这回带着帽子出门了,该怎么拼读呢?来,跟着老师读一遍。(师示范,学生跟读,注意留白)听出来了吗?老师是在最后把帽子给加上去,读出来的。再跟我读一读四声。

  小朋友们,书上还有三幅图,你们自己试着去读给你们的老师听一听,好吗?(插入动画:请自己拼一拼)

  2.寻找拼音字

  有了带调音节啊,就可以给汉字注音啦!大家看,(点击课件)斧,就是斧头的斧,那么夫呢,可以是夫人的夫,扶,扶手的扶,父,父亲的父。拼音就是这么神奇,可以帮我们认识好多汉字。书上的其他音节,你看看还可以给什么汉字注音?自己试着说一说吧!(插入动画:请自己试一试)

  教学板块四——书写练*

  五、书写练*

  1.咱们再来观察一下,bpmf这四个声母在四线三格这个家里,怎么住下的呢?(插入动画:请认真看一看)

  2.看得越认真,就能写得越正确。看,b、p(教师鼠标滑动,不讲解)特别要注意m,它是由三笔写成。第三笔右弯在第二笔右弯的右上处起笔。再看看f。

  3.看清楚了吗?就要写字了。写字之前,老师请大家欣赏一下电视机里的小朋友正确的写字姿势。(播放课件:写字操完整版)

  4.小朋友们,开始写字吧!可要注意你的写字姿势哦,要跟电视机里的小朋友比一比。(插入动画:请认真写一写)

  5.:小朋友们,你们可真了不起,会读、会认,会写,还会拼。课后,我们可要多多拼读,先把第十四页书上的拼熟了,再去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字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拼音拼读。如果坚持这样去做的话,拼音会和你们成为好朋友的。

  第三部分教学备注

  重点难点

  1.bpmf的发音方法及音节的拼读方法是重点。

  2.带调拼读音节是难点。

  使用注意:

  1.看情境图时,要求学生放胆说一说。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努力把话说清楚。要鼓励孩子大胆表达。

  2.声母的读音方法为“又轻又短”;两拼的方法为“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3.本课第一次出现名词——声母、音节,要通过看图认读等多种方式要让它们搞清这两者的含义。

  4.读语境歌时,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诵读,激起学生学*的兴趣。

  5.请用好教具中的拼音翻台卡片,它可以扩大学生的拼读量,使学生很快掌握拼读方法。

  6.在寻找拼音字时,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学*中寻找可以被注音的汉字。

  7.这是学生的第三次书写,要讲,但不要太细,书写是为了强化汉语拼音的识记。

  8.以上教学环节可以选用。因为这是声母第一课,所以建议上三课时。第一课时,上第一板块与第四板块,读准认清并学会书写;第二课时,上第二板块,学*拼读音节;第三课时,练*带调拼读。


《浙江潮》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春游》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春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就春游地点讲清楚自己的想法,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合作意识。

  2(在交谈中能尊重同学,能认真倾听,并能向人请教不理解的地方,与人商讨,合作设计出春游方案。

  3(引导学生抓住景观的特点进行交流,提高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

  4(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分工等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讨论中来。

  5(汇报评议,统一意见。

  6(发现身边的美,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养成细心观察的*惯,会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搜集需要的资料。

  2(抓住某一景物的特点进行交流。

  3(提高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不知不觉中,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想去春游了,还记得去年我们去了哪里吗,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自己来安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下春游去哪里。

  二、交际指导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春游去哪儿玩”,活动目的是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启发我们走向大自然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交流时,要说请自己想到哪儿春游,为什么想去这个地方春游,比如这个地方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可以开展哪些活动。要讲得细致、有条理。

  我们可以这样进行:

  1(交流之前,可以先进行问卷调查或者实地考察,了解自己所在的城乡情况,搜集同学们*时喜欢的户外活动地点,做到心中有数,再考虑如何向同学们阐述自己的观点。

  2(先分小组商量商量。分组交流中,要能主动发言,认真表达自己的想法。陈述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时,可以引用自己的调查结论或阐述自己的亲身体验,这样更有说服力。还应该做到主动征求大家的意见。

  3(在全班总结、评议时,要虚心听取各小组的汇报,并进行客观的比较、评价,再投票选出终地点。发言时,注意语言规范,条理清晰,表达流畅。

  三、交际示例

  春天是一年中美的季节,也是人们踏青游玩的好季节。组织开展春游活动,能让我们在亲密接触大自然的同时,欣赏春天的美景,还能拓展我们的视野,锻炼我们的自理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我认为可以去东郊的白鹭湾湿地公园。那里面积广阔,景色优美,设施齐备,交通便捷,我们可以在那儿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去南湖公园也不错。那里不仅风光秀丽,还有一片很大的草坪,适合野餐,并且还不要门票,进出方便。

《春游》教学设计2

  一、 教材分析

  1、本次*作训练要求实地观察,把看到的景物有重占地写下来。

  2、本次*作要求选好观察点,定点观察适宜于登高环视景点。移动观察适宜于边走边看。但都要注意抓住重点,不面面俱到。

  3、抓住春字,写出春天的特征。

  二、 教学目标

  1、学会选择观察点,有重点有顺序地观察景物。

  2、能有重点地把春游中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3、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景色,陶冶情操。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选好观察点,有顺序观察。 教学难点:如何把重要的景点写具体。

  四、 教学准备 在春游的过程中,有意说地选择几个观察点,指导学生有重点有顺序地作定点观察及移动观察。

  五、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本次*作训练的要求,能把看到的景物有条理、有重点地写下来。 2学会欣赏景点的观察方法,了解观察顺序即文章的写作顺序。

  (二)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明确本次*作训练的内容和训练的要求。

  (1)出示课题《春游》,请学生根据本次春游的地点,把题目补充完整。

  (2)默读课文中的*作提示。

  ① 理解定点观察和移动观察。

  ② 明确观察顺序就是记叙顺序,这样才能把看到的景物质写清楚。

  2、确定本次*作的内容及记叙顺序。

  (1) 春游中到了哪些景点?看到了哪些景物?

  (2) 看到了这么多景物,怎样抓住重点写具体? 不能记流不账,要突出得点把看到的景物中印象较深的写下来,其余的可以简略。

  3、学生开始*作。

  第2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学生继续作文

  2、评议作文,指导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记叙观察到的景物。

  (二) 教学过程

  1、学生继续*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写得是否是有条理,有重点。

  2、选择一、二篇作文,进行评议。(评议重点:写作顺序、写作重点。)

  3、修改,誊清*作。

《春游》教学设计3

  一、活动背景: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到处一片美丽的景象。我们利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着小朋友一起到东门去春游了。在春游的`过程中,小朋友们亲眼目睹桃花开了、柳枝绿了、小草发芽了。还通过老师的讲解知道了护城河、城墙的作用,认识了荆州的标志性建筑,和小伙伴们一起做了许多有趣的游戏,小朋友兴致昂然。回幼儿园后,很长一段时间小朋友都还在回味春游的乐趣,相互说着春游的事情。

  我想:春游是小朋友亲身体验和感知过的,我何不组织一个活动,让小朋友痛痛快快的说说春游。于是我组织了此活动。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讲述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幼儿自信心及合作意识。

  2、引导幼儿感知春天的主要特征,能够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3、发展幼儿乐意在集体中大胆的用连贯性语言描述春游的过程的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快乐的春游》课件;事先带小朋友去春游;彩笔、糨糊、白纸。

  2、幼儿准备:请小朋友把和家人一起去春游的照片带入幼儿园。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小朋友念着《春游》的儿歌走进教室,参观小朋友做春游准备工作时的照片,请小朋友讲一讲自己春游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心情怎么样?引出主题。

  (二)、基本部分:

  1、看课件,引起小朋友对春游过程的回忆。

  2、请小朋友讲一讲春游时有趣的事情,让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乐趣。

  3、接着看课件,请小朋友讲一讲春游时看见的春天的主要特征。

  4、看用小朋友同家人一起春游时的照片制作的电子像册。

  5、请小朋友讲一讲自己和家人一起春游时的情景。

  6、观看课件,引导幼儿总结春天的主要特征。(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在屋檐下做了一个窝。大树发芽了,桃花开了。河里,小鱼在快活的游来游去。春天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

  五、快乐春游去教学反思

  又到春暖花开时,孩子们来到学校最多的话题就是: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春游去了。孩子们说到春游都比较兴奋,有的看到了粉色的桃花、有的看到了白色的梨花、有的看到了金黄色的油菜花、有的还在公园里放风筝呢!一个个说的眉飞色舞,那是一个热闹啊!但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们会发现,幼儿在外出活动时,场地宽敞,对外界新鲜事物特别好奇,以及幼儿与生俱来的活泼、好动,孩子经常会好奇地去“探险”,他们不能预见行为的后果,非常缺乏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在本次主题中我设计了《快乐春游去》的安全教育活动。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活动一开始的谈话导入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教师:春天有哪些美景呢?幼儿将自己在春天里看到的,听到的进行讲述,有的说“油菜花”、有的说“有蝴蝶”、有的说“小草绿了”……幼儿讲述后我将春天的美景图片展示在幼儿的面前,幼儿都感叹到:真美啊!从而提高对春天大自然的向往。教师:在周末爸爸妈妈和我们都去哪里春游了呢?幼儿踊跃回答,自豪地介绍了自己的春游经历,有的去了花海、有的去了公园、有的去了动物园……幼儿的活动情绪一下子提高了,为下面的环节做好了铺垫。

  二、故事贯穿,联系实际

  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已经初步形成,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中班幼儿在活动中经常会忘记规则的存在。我就运用故事中八只小熊在春游中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制作成了PPT,在与孩子一起讲述故事的同时,孩子们越来越明白,原来排队可以避免发生危险,原来遵守纪律可以让很多人都想做的一件事情又快又好地完成,防止意外的发生。遵守纪律能让本来很拥挤的地方变得不拥挤,大家很容易就通过,保证了安全。这些故事情节很快将孩子带入了情境并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孩子户外游戏时,我抓拍了几个幼儿争抢玩登高游戏的镜头,在与幼儿讨论时孩子的参与积极性也非常高,激起了幼儿的经验回忆,引发了幼儿的共鸣。

  三、判断对错,积累经验

  幼儿在《八只小熊春游去》懂得了遵守纪律,排队等待,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常的生活行为。在能够遵守纪律懂得排队的同时,在春游活动中还有一些我们经常忽略的安全细节,在活动第三环节我将一些常见的安全小知识制作了PPT让幼儿直观地进行判断。在观看每一幅图,首先让孩子观察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它提醒我们要注意什么呢?孩子们*时的安全知识比较丰富,很快准确的判断出了图中小朋友行为的对于错,这个环节提高了幼儿辨别是非的实际能力。

  四、抢答游戏,巩固知识

  为了让幼儿巩固知识,加深印象,我设计了一个抢答的游戏,男女小朋友分为两组,各组推选一个拿抢答器,当老师说到“抢答开始“两队就敲响抢答器,最先敲响的回答问题,回答错误就把回答问题的权力让对方,这个游戏我们在*时课堂中也玩过,所以幼儿熟悉了游戏规则,玩起来也相当投入,一个个情绪高涨,这个环节更好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快乐中巩固了安全知识。

  五、精彩评析,注重细节

  在整个活动中我精心的准备给孩子带来了收获,当然在活动中还有欠缺的地方,在姐妹们的评析中我也有不小的收获,如何园长的建议:抢答题的第一题中“乐乐穿鲜艳的裙子去春游”中辫别时提出了“不要穿艳丽的衣服预防虫子盯”这个注意点时,在说法上最好再斟酌一下,指出穿裙子因为腿露在外面容易让虫子盯咬,同时裙子容易被挂在其他东西上,增加不安全机会,影响游玩。沈爱琴老师的建议:在最后一个安全知识抢答环节,由于时间的关系可以进行一部分,剩下的放到日常生活的智力游戏时完成。看了这些建议,我觉得自己在活动细节上还是要考虑的多一些,感谢姐妹们中肯的建议,我会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提高我的教学水*。


《浙江潮》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浙江潮》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浙江潮》教学反思1

  《浙江潮》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奇观里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的内容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言文《观潮》,《浙江潮》是周密根据钱塘江大潮写的一篇文言文,教材在《浙江潮》这篇文言文后面附加了一篇现代文的《观潮》。这一篇文言文和一篇现代文编写在一起,成了教材编写的独到特色,这两篇课文在内容和选材上都有共同的地方,他们都描写了号称“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但是它们在言语表达上有着天壤之别,偏偏正是这种巨大的区别学生在预*时便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文言文对他们来说虽然以前在课后阅读积累中见过,可并不要求学*理解,只是阅读一下了解一下有文言文这么回事就行了,这次把文言文编入了主体课文要求理解学*,看着这些难以理解的说话书写方式,学生犯了愁个个束手无策,怎么才能降低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呢???我思考着对付这个拦路虎的方法。

  恰好在那天上语文早自*的时候解决了这一难题,也让我体会到什么是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随时开动脑筋,体现教学的灵活实用性。在上早自*的时候,我让学生在预*的基础上再去背背课文,可是学生对于《浙江潮》这篇文言文只是简单的读了一下便不闻不问了,他们对《观潮》还比较的感兴趣,读地津津有味,这时一个灵感从我脑子里一闪而过:何不先让学生通过阅读现代文《观潮》了解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之后,再带领着学生疏通文言文《浙江潮》的文句意思,最后再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在现代文《观潮》的语段中找出与文言文《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段。这样不是降低学生学*古文的难度了吗?这样也有效的保护了学生学*课文中文言文的积极性。对!就这么做!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先学*现代文《观潮》,概括课文的写作顺序,作者从声、色、形等不同的角度和大潮到来之前、之时、之后等不同时间段描写了江潮的壮观雄奇。非常细致入微地把大潮展示在了学生面前,让学生在阅读学*中真切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观的气势。在此基础上学生也了解了什么叫“天下奇观”。在学*文言文《浙江潮》的时候,我先范读课文因为学生初学文言文对停顿和语气的正确把握有困难,不容易读通顺,接着我又带领学生读课文,让他们感受读文言文的韵味,后来我便让学生冲《观潮》中找出与《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子,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除了杨诚斋说的那两句诗之外,学生都找到了《观潮》中与《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子,最后,我便让男女生对比朗读文言文和现代文,在一古一现地比较朗读中,学生对文言文意思的理解不讲自通,同时对文言文用字措辞高度的概括性和简洁精辟的特点有了深刻的体会,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现代文遣词造句的细致入微、明白实用的特色。这也正是语文课标中,强调语文要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优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所倡导的。

  记得小时候我父亲曾对我深有感触地说:“做事情啊!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关键所在,不能干着急,越着急越不能解决问题,”我在心中深深地记住了父亲的这句话,我想在教学工作中也是这样的遇到问题及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想办法解决,一定会让自己的教学进步不少!!!

《浙江潮》教学反思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创造美的精神素质,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极为重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文教材中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有很多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景物,美好的情境……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标呢?诵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手段,通过朗读对情操的陶冶、对心灵的感染、以及对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往往比单纯的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它在提升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体验美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熟读精思才能领会文意,品读赏析才能体会语言的音律美,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既加速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又使学生在受到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了审美情趣。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没有读,就不能称其为语文课。

  对于《浙江潮》这篇以文言文为主体的课文在学*的过程中就更不能忽视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浙江潮》所表现的自然之美、语言之美、气势之美是我的初衷。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读贯穿,导读、泛读、自读、品读、比较读……形式多样。视频的展示、作批注的方法、语言文字的训练、写作方法的贯彻、情感态度的表达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收获,在读中提高,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课我前后上了四次,对于读书重要性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深刻,我们教研组的北京市学科带头人陈延军老师说过一句话“最是基础应该抓,最是读书不能放。”我对此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当然还有很多遗憾和不足,比如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显得薄弱,以及教师的语言应在总结学生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更丰富、更真实、更以学生为本,等等。教无定法,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讨的还有太多,但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和根本应该是永恒的。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愿意踏下心来,不停钻研。

《浙江潮》教学反思3

  《浙江潮》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奇观里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的内容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言文《观潮》,《浙江潮》是周密根据钱塘江大潮写的一篇文言文,教材在《浙江潮》这篇文言文后面附加了一篇现代文的'《观潮》。这一篇文言文和一篇现代文编写在一起,成了教材编写的独到特色,这两篇课文在内容和选材上都有共同的地方,他们都描写

  了号称“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但是它们在言语表达上有着天壤之别,偏偏正是这种巨大的区别学生在预*时便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文言文对他们来说虽然以前在课后阅读积累中见过,可并不要求学*理解,只是阅读一下了解一下有文言文这么回事就行了,这次把文言文编入了主体课文要求理解学*,看着这些难以理解的说话书写方式,学生犯了愁个个束手无策,怎么才能降低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呢我思考着对付这个拦路虎的方法。

  恰好在那天上语文早自*的时候解决了这一难题,也让我体会到什么是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随时开动脑筋,体现教学的灵活实用性。在上早自*的时候,我让学生在预*的基础上再去背背课文,可是学生对于《浙江潮》这篇文言文只是简单的读了一下便不闻不问了,他们对《观潮》还比较的感兴趣,读地津津有味,这时一个灵感从我脑子里一闪而过:何不先让学生通过阅读现代文《观潮》了解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之后,再带领着学生疏通文言文《浙江潮》的文句意思,最后再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在现代文《观潮》的语段中找出与文言文《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段。这样不是降低学生学*古文的难度了吗?这样也有效的保护了学生学*课文中文言文的积极性。对!就这么做!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