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草原巡逻兵》

  2、学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3、表演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4、选用内容:学*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聆听《草原巡逻兵》,培养学生完整聆听音乐作品中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的内蒙古民歌的音调,引导学生动手主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过程与方法:学*用听视唱结合学*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初步感受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我是草原小牧民》,并进行表演。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增强学生学*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结合学唱歌曲演奏so、la、mi三音进行练*)

  4、柯尔文手势复*唱“3、5、6”三个音。

  二、新课学*:

  (一)聆听《草原巡逻兵》

  1、初听乐曲的“引子”与第一部分的快板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听主题曲调,(情绪怎样?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出示主题曲调,学生看曲谱再听音乐,并随音乐哼唱,体验蒙古音乐的风格。

  3、听全曲。设问:全曲与我们刚刚哼唱的主题有什么关系?速度上有什么变化?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师生交流答案:主题变化发展。

  4、听全曲。要求:听完后,按音乐发展的情景,简单编讲故事《草原巡逻兵》。

  5、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听音乐排序号。

  教师简单介绍“笙”的性能。

  (二)新歌学*

  1、导课:复*《草原上》边唱边表演

  师:《草原上》这首歌的情绪是优美,抒情的,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首蒙古族歌曲,听完后告诉老师,他的情绪是怎样的?(听范唱录音,学生体会歌曲情绪。)学生自由回答

  2、听音乐,表现了小牧民怎样的心情?(学生自由回答。)

  3、学生随音乐自由编创动作表演,老师适时指导。(师生一起随音乐表演)

  4、学生跟着范唱录音轻声演唱。(唱准八分休止符和倚音)

  5、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边唱边用动作表演,表现出小牧民自豪、欢快的情绪。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材分析: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为扩充了的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作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地抒发了对美丽的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并对其产生兴趣。

  2、知识目标: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表演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3、能力目标:通过听、唱、舞、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

  2、在不同形式的表演中快乐的体验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难点:唱准并掌握带附点和空拍的节奏:

  ①、×○ ×○ ∣××× ××∣

  ②、 ×、× ×× ∣ ×× ×∣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道具筷子、音乐盒、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感受大草原

  1、师生问好

  2、师:请听一段音乐(放录音《我从草原来》)师配乐朗诵:蓝天高,太阳照,草原好热闹,马儿壮,羊儿肥,这里风光好。听着美妙的音乐我们的思绪一下子就飞到了美丽而辽阔的大草原上,这里有成群的牛羊,这里有美丽的草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草原的魅力吧。

  二、走进草原

  1、听音乐《草原上》欣赏草原风光,并介绍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师:你能看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美丽的风景吗?(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洁白的毡房、成群的牛羊)

  2、你们能看出是哪个少数民族了吗?(生:蒙古族)

  师:你们真聪明!

  蒙古族的意思就是永恒之火,也有一个别称:就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都生活在美丽富饶的蒙古大草原上,那里的牧民还会骑马、摔跤、射箭、挤牛奶呢,而且他们还非常的能歌善舞。

  三、学跳筷子舞

  1、师:(出示筷子)咦?这是什么?(筷子)你可别小瞧它,在蒙古族人民的眼中它可是跳舞的好道具呢!我看到有些同学似乎有些怀疑,那就让老师当一回小牧民给你们跳一段《筷子舞》吧。

  2、师:刚才我跳的筷子舞你们喜欢吗?(生:喜欢)筷子舞是蒙古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之一,那我们就一起来学*筷子舞。

  3、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舞蹈。

  四、学唱歌曲

  师:欢快的筷子舞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那我们说草原的歌曲是不是也很好听?想不想把这首歌曲也学会呢?(生:想)

  1、播放歌曲,生聆听后师板书课题。

  2、带着问题复听范唱。

  ①是谁在唱歌?(小牧民或草原小牧民)

  ②歌曲的延长情绪是怎样的?(高兴、自豪、开心、骄傲……)

  ③歌曲的节奏是怎样的?师可从旁提示:听了歌曲让你有什么感觉?想不想跳舞?有没有力量?(稍快的或欢快活泼的)

  3、跟节奏说唱歌词。

  板书节奏难点

  ①、×○ ×○ ∣××× ××∣

  ②、 ×、× ×× ∣ ×× ×∣

  4、跟音乐范唱学唱歌曲。

  5、全体带着感情齐唱歌曲。

  6、表演歌曲

  师:同学们谁想当神气的小牧民?现在我们就唱起歌跳起舞当一回真正的小牧民好吗?挑选演唱组、舞蹈组、演奏组和说唱组的成员、

  师:其实音乐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只要你热爱音乐,能发现其中的奥秘,你就会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五、拓展延伸

  蒙古族还有一种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它的演奏姿势和二胡很相似——马头琴。(出示图片)(播放音乐)就是我们刚开始听过的那段音乐,它就是用马头琴演奏的,它的音乐深沉、浑厚、苍劲、辽阔,富于表达勤劳、强悍的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和感情。(音乐声减弱)

  六、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和演唱了蒙古族歌曲,理解了小牧民骄傲自豪,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也初步了解了蒙古族的筷子舞和马头琴,丰富了蒙古族音乐带给我们美好的感受,最后,让我们再次唱起《我是草原小牧民》并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走出教室,结束这次草原之旅吧。(播放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3

  一、教学设计说明: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人音版音乐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聆听内容。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体验。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差异等为基本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多种教学形式和丰富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学*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智。在互动的学*中,教师以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成为学生们的合作伙伴、*等中首*者。通过本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使师生间达到共识、共赏、共进。

  二、教学分析: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明快的旋律、跳跃的节奏很具有舞蹈性,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洋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做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的'抒发了对美丽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呵”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本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让学生真正感受蒙古族曲调的风格特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们在体验、探究、模仿、合作、综合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式学*。

  3、知识与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和舞蹈创编能力,并能用轻柔而有弹性的声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自豪、欢快的情绪,轻柔而有弹性的声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2、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节奏型和不同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五、教学媒体发选择和应用: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热情,开阔视野,使之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材分析: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为扩充了的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作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地抒发了对美丽的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并对其产生兴趣。

  2、知识目标: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表演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3、能力目标:通过听、唱、舞、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

  2、在不同形式的表演中快乐的体验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难点:唱准并掌握带附点和空拍的节奏:

  ①、×○ ×○ ∣××× ××∣

  ②、 ×、× ×× ∣ ×× ×∣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道具筷子、音乐盒、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感受大草原

  1、师生问好

  2、师:请听一段音乐(放录音《我从草原来》)师配乐朗诵:蓝天高,太阳照,草原好热闹,马儿壮,羊儿肥,这里风光好。听着美妙的音乐我们的思绪一下子就飞到了美丽而辽阔的大草原上,这里有成群的牛羊,这里有美丽的草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草原的魅力吧。

  二、走进草原

  1、听音乐《草原上》欣赏草原风光,并介绍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师:你能看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美丽的风景吗?(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洁白的毡房、成群的牛羊)

  2、你们能看出是哪个少数民族了吗?(生:蒙古族)

  师:你们真聪明!

  蒙古族的意思就是永恒之火,也有一个别称:就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都生活在美丽富饶的蒙古大草原上,那里的牧民还会骑马、摔跤、射箭、挤牛奶呢,而且他们还非常的能歌善舞。

  三、学跳筷子舞

  1、师:(出示筷子)咦?这是什么?(筷子)你可别小瞧它,在蒙古族人民的眼中它可是跳舞的好道具呢!我看到有些同学似乎有些怀疑,那就让老师当一回小牧民给你们跳一段《筷子舞》吧。

  2、师:刚才我跳的筷子舞你们喜欢吗?(生:喜欢)筷子舞是蒙古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之一,那我们就一起来学*筷子舞。

  3、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舞蹈。

  四、学唱歌曲

  师:欢快的筷子舞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那我们说草原的歌曲是不是也很好听?想不想把这首歌曲也学会呢?(生:想)

  1、播放歌曲,生聆听后师板书课题。

  2、带着问题复听范唱。

  ①是谁在唱歌?(小牧民或草原小牧民)

  ②歌曲的延长情绪是怎样的?(高兴、自豪、开心、骄傲……)

  ③歌曲的节奏是怎样的?师可从旁提示:听了歌曲让你有什么感觉?想不想跳舞?有没有力量?(稍快的或欢快活泼的)

  3、跟节奏说唱歌词。

  板书节奏难点

  ①、×○ ×○ ∣××× ××∣

  ②、 ×、× ×× ∣ ×× ×∣

  4、跟音乐范唱学唱歌曲。

  5、全体带着感情齐唱歌曲。

  6、表演歌曲

  师:同学们谁想当神气的小牧民?现在我们就唱起歌跳起舞当一回真正的小牧民好吗?挑选演唱组、舞蹈组、演奏组和说唱组的成员、

  师:其实音乐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只要你热爱音乐,能发现其中的奥秘,你就会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五、拓展延伸

  蒙古族还有一种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它的演奏姿势和二胡很相似——马头琴。(出示图片)(播放音乐)就是我们刚开始听过的那段音乐,它就是用马头琴演奏的,它的音乐深沉、浑厚、苍劲、辽阔,富于表达勤劳、强悍的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和感情。(音乐声减弱)

  六、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和演唱了蒙古族歌曲,理解了小牧民骄傲自豪,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也初步了解了蒙古族的筷子舞和马头琴,丰富了蒙古族音乐带给我们美好的感受,最后,让我们再次唱起《我是草原小牧民》并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走出教室,结束这次草原之旅吧。(播放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2

  一、教学设计说明: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人音版音乐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聆听内容。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体验。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差异等为基本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多种教学形式和丰富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学*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智。在互动的学*中,教师以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成为学生们的合作伙伴、*等中首*者。通过本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使师生间达到共识、共赏、共进。

  二、教学分析: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明快的旋律、跳跃的节奏很具有舞蹈性,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洋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做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的'抒发了对美丽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呵”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本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让学生真正感受蒙古族曲调的风格特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们在体验、探究、模仿、合作、综合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式学*。

  3、知识与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和舞蹈创编能力,并能用轻柔而有弹性的声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自豪、欢快的情绪,轻柔而有弹性的声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2、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节奏型和不同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五、教学媒体发选择和应用: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热情,开阔视野,使之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草原巡逻兵》

  2、学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3、表演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4、选用内容:学*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聆听《草原巡逻兵》,培养学生完整聆听音乐作品中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的内蒙古民歌的音调,引导学生动手主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过程与方法:学*用听视唱结合学*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初步感受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我是草原小牧民》,并进行表演。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增强学生学*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结合学唱歌曲演奏so、la、mi三音进行练*)

  4、柯尔文手势复*唱“3、5、6”三个音。

  二、新课学*:

  (一)聆听《草原巡逻兵》

  1、初听乐曲的“引子”与第一部分的快板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听主题曲调,(情绪怎样?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出示主题曲调,学生看曲谱再听音乐,并随音乐哼唱,体验蒙古音乐的风格。

  3、听全曲。设问:全曲与我们刚刚哼唱的主题有什么关系?速度上有什么变化?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师生交流答案:主题变化发展。

  4、听全曲。要求:听完后,按音乐发展的情景,简单编讲故事《草原巡逻兵》。

  5、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听音乐排序号。

  教师简单介绍“笙”的性能。

  (二)新歌学*

  1、导课:复*《草原上》边唱边表演

  师:《草原上》这首歌的情绪是优美,抒情的,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首蒙古族歌曲,听完后告诉老师,他的情绪是怎样的?(听范唱录音,学生体会歌曲情绪。)学生自由回答

  2、听音乐,表现了小牧民怎样的心情?(学生自由回答。)

  3、学生随音乐自由编创动作表演,老师适时指导。(师生一起随音乐表演)

  4、学生跟着范唱录音轻声演唱。(唱准八分休止符和倚音)

  5、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边唱边用动作表演,表现出小牧民自豪、欢快的情绪。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草原》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草原》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人教第九册《草原》教学设计。

  2、学*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xx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那样,到处翠xx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草原》优秀的教学设计2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检查预*情况,学*生字新词,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

  重点分析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难点分析理解重点句子。

  教具准备

  课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播放《草原》电视教材,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引导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布置预*

  1.组织学*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读读课文,

  3.指导勾画。

  三、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出示生字、生词

  2.引导理解词语。

  3.引发思考,组织讨论

  四、理清课文的线索

  1.组织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线索

  3.组织交流、整理: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1、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2、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4、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5、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6、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7、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

  8、理解词语。

  9、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10、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11、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12、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

  (2)欢迎远客

  (3)亲切相见

  (4)热情款待

  (5)联欢话别

《草原》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培养学生美的情感。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中含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谈一谈如何记住本课生字。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解答。

  二、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小组讨论。

  2、小结板书:

  草原美景

  欢迎远客

  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

  联欢话别

  三、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结合下列词句,体会自然之美:

  ⑴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⑵在天底下……而并不茫茫。

  ⑶羊群……大白花。

  ⑷那些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找出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上节课内容

  课文的写作线索并且板书。

  二、学*第二部分

  1、哪几句写了草原的宽阔。

  2、找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三、课文是怎样写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人情美)

  1、学生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生回答师板书: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跳舞

  四、体会句子的含义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活斜阳。”

  1、讨论。

  2、学生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五、学生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场面

  六、作业

  抄写喜欢的句子。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草原》名师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草原》名师教学设计1

  课前预*问题单:

  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3、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5、找出文中描写草原美丽景色的词句。

  学讲目标

  1、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学讲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自主学*探究

  1、检测预*内容,组内交流所收集到的资料

  思考: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板:风景美人情美

  过度:草原的风光和人情都这么美好,那么就构成了一幅草原风情画。

  板:草原风情画

  学*课文第一自然段“草原风景美”

  1、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2、学生汇报。

  3、找出句子,抓对比。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指导朗读。

  (2)理解草原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出示草原图)板书:开阔

  (3)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

  (4)理解“清鲜”、“明朗”。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

  4、接下来分了两部分来写,先写了(草原的颜色),再写了(小丘的线条)。

  指导朗读:

  (1)先读这两部分,然后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句1:“四面都有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指导朗读。

  这里把_____比作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指导朗读。

  5、自由读第二次写景的部分,读出柔美的感觉,把自己读沉醉。

  小组合作交流

  自主合作学*后三部分内容

  1、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相见、主人热情款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同学们,书要自己读,以下几部分内容让大家自主学*。怎么学?让我们看看刚才是怎么学的呢?(总结学法:看画面读课文画句子谈体会)

  2、同学们可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量好学*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内容弄懂后再去学*另一部分。

  3、说学*收获(从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我们,干部老翁这些有地位的人给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给我们唱歌,小伙子给我们表演赛马踤跤等,饭后进行一系列的联欢活动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豪爽)

  4、播放《草原迎宾曲》——听了这首歌,你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质疑拓展

  幻灯出示指导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教师总结

  1、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出示收集到的图片资料)看后你想说些什么?

  2、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广告词),喜欢哪一部分就设计哪一部分。

  总结再现草原美,聆听一首草原的赞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检测反馈

  说学*收获

  (从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我们,干部老翁这些有地位的人给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给我们唱歌,小伙子给我们表演赛马踤跤等,饭后进行一系列的联欢活动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豪爽)

《草原》名师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要求】

  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

  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第2—5段。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2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9 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课文第一段:

  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体会。

《草原》名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培养学生美的情感。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中含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谈一谈如何记住本课生字。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解答。

  二、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小组讨论。

  2、小结板书:

  草原美景

  欢迎远客

  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

  联欢话别

  三、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结合下列词句,体会自然之美:

  ⑴ 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⑵ 在天底下……而并不茫茫。

  ⑶ 羊群……大白花。

  ⑷ 那些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找出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上节课内容

  课文的写作线索并且板书。

  二、学*第二部分

  1、哪几句写了草原的宽阔。

  2、找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三、课文是怎样写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人情美)

  1、学生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生回答师板书: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 跳舞

  四、体会句子的含义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活斜阳。”

  1、讨论。

  2、学生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五、学生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场面

  六、作业

  抄写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草  原

  草原美景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草原》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草原》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和体会草原的景及人的美。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再现美)

  孩子们,你们当中有谁去过大草原?草原美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播放电子课件,有草原美丽风光,有牛羊成群地走过草原的动感画面,有牛、羊、马的.叫声,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歌声。)

  二、草原美吗?我们今天就学*小学课文《草原》。

  1、板书课题。

  2、全班集体读题。

  三、朗读课文,感知大意。(感情朗读——体验美)

  1、学生用快速阅读法读课文。

  2、鼓励学生“读了以后就想说”。

  草原的天空、草地、小丘、骏马、牛羊、人物,特别是自己读后心情、感受、想象等等。(板书:景美、人更美)

  3、精读课文(学生自找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段落或全文均可:草原美景、风俗、人情等等。)大声读。

  4、自主、合作、探究(分学*小组或学*小伙伴,再全班交流。)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深入品读。(品词赏句——领悟美)

  1、让学生自主挑选并品味文中的草原美景、风俗人情、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段落、句子以及词语。(分学*小组或学*小伙伴交流。)

  品读方法:读一段或句子,再说说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

  2、教师引导。播放电子课件。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那样,轻轻流入云际。”

  说说这句子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词语、色彩、具体、生动、准确、词语丰富、动静结合)

  五、导游观光表演(表演想象——创造美)

  学生即兴表演,外地旅游团去草原观光,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六、播放电子课件,再次欣赏和体会草原的美景。

  课件内容是:小学课文《草原》内容全过程的影片和小学课文《草原》课文同步朗读配音。

  七、总结全文。

  八、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附板书设计:

  12、草原

  景美→入草原奇丽大、绿、静

  人更美→热情远迎

  激情会见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

  赞美草原风光歌颂民族团结

《草原》优秀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人教第九册《草原》教学设计。

  2、学*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xx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那样,到处翠xx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草原》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培养学生美的情感。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中含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谈一谈如何记住本课生字。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解答。

  二、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小组讨论。

  2、小结板书:

  草原美景

  欢迎远客

  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

  联欢话别

  三、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结合下列词句,体会自然之美:

  ⑴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⑵在天底下……而并不茫茫。

  ⑶羊群……大白花。

  ⑷那些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找出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上节课内容

  课文的写作线索并且板书。

  二、学*第二部分

  1、哪几句写了草原的宽阔。

  2、找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三、课文是怎样写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人情美)

  1、学生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生回答师板书: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跳舞

  四、体会句子的含义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活斜阳。”

  1、讨论。

  2、学生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五、学生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场面

  六、作业

  抄写喜欢的句子。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我是小导游》的教学设计优选【五】篇

  《我是小导游》的教学设计 1

  一、活动背景与设计意图

  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知识、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应选择幼儿身边最熟悉的内容进行教育。

  《我是小导游》就是一个源自于幼儿生活的大班社会教学活动,通过争当小导游来进一步了解前卫村的旅游风景,从而激发爱家乡的情感。在教学的活动前,教师已组织幼儿参观过前卫村,了解了前卫村各个景点,这些铺垫对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讲述活动很有帮助。

  二、活动目标

  (一)了解前卫村的主要旅游景点,知道前卫村是崇明的,萌发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学做小导游,能在老师和朋友面前大胆连贯地介绍前卫村的景点。

  三、活动准备

  (一)幼儿已有参观过前卫村的旅游经验。

  (二)前卫村各个景点的典型性图片,投影仪。

  (三)教师为幼儿准备4张导游证、4面不同颜色的导游旗、4个自制小喇叭。

  (四)教室边布置成瀛洲古村、动物天地、世界木化石和中国奇石展示馆、前卫休闲广场。

  四、活动过程

  (一)观看课件,丰富经验

  教师播放《美丽的前卫村》课件,幼儿观看。

  重点提问

  1.你刚才看到了哪些地方?

  2.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

  小结

  前卫村的美景可真多啊,真是个好地方。

  (二)介绍前卫村内各景点

  1.师:我们的前卫村这么漂亮,所以这几年许多其他地方的朋友们都想来看一看。可是他们到了我们前卫村后遇到了麻烦,他们不知道前卫村的景点有多少、在哪里,我们能不能帮帮他们呀?怎么帮?(告诉他们,介绍等)

  2.向幼儿介绍“导游”这一职业。

  重点提问

  你认为小导游要做些什么?

  两个条件,第一去哪里(带客人去些什么地方游览)。第二怎么说(到了景点后要想好怎么介绍景点,让客人喜欢那里)。

  3.今天我们是第一次学做小导游,老师在教室周围贴了前卫村各个景点的图片,你们可以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来介绍一下,一个小朋友当小导游介绍时其他小朋友都当游客。(幼儿四散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介绍)

  (三)幼儿扮演导游和游客进行模仿游戏

  1.每个景点选出一名小导游颁发导游证和导游旗。

  2.全班剩余幼儿扮演游客,参观前卫村的各个景点,由选出的小导游分别对各自所负责的景点作简单的介绍。

  3.评选最佳小导游。

  小结

  今天的每个小朋友都很不错,学*当了小导游,认识了这么多前卫村的景点。下次我们可以带爸爸妈妈或者从外地来的亲戚去前卫村玩,再好好地给他们当回小导游。

  五、活动反思与建议

  (一)活动比较贴*幼儿的生活经验。选取在春游后开展这一活动,幼儿前期的经验比较丰富,对活动的兴趣也就增大了。

  (二)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整个活动把主导权交给了幼儿,让幼儿自己说、自己选、自己游戏,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活动的组织者,体现了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的精神。

  《我是小导游》的教学设计 2

  设计意图:

  德化不仅因陶瓷而闻名,更因山水而美丽:这里有“天下第一牛”的石牛山国家森林公园;有以奇石、奇树、奇水、奇洞构成奇特景观的九仙山;有尽显水的妩媚的岱仙飞瀑、桃仙溪……这些美丽的风景构成了一幅幅独特的风景画。

  前段时间,在幼儿园楼梯的墙壁上,我们布置以“美丽的德化”为主题的风景挂图,这些挂图一展出便引来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和兴趣。无论是自由活动,或是家长接送等环节,都能听到孩子们这样的声音:“瞧!那边图片上的岱仙瀑布我去过了,那里的水可大了!你去过吗?”“妈妈,星期六我们去看桃花的地方是图片上的吗?”“那块大石头很像一只牛” ……孩子们一番番话语顿时触动着我的思绪,作为一个德化人应该了解自己的家乡,更应该因为家乡有这么多的美丽风景而感到骄傲。大班语言活动《我是能干的小导游》便因此而产生,期望以此活动为载体,让孩子们充分领略家乡风景的美,尽情表达自己的感知与感受,从而体验作为一个德化人的自豪感。

  活动目标:

  1、知道家乡比较闻名的风景区,了解这些风景区的独特之处。

  2、学*用“……像……”句式形容家乡景点,并初步能用完整、优美的语句进行描述。

  3、领略家乡风景美如画,体验作为一个德化人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活动前请家长帮助丰富有关德化风景的知识经验,让幼儿熟悉比较闻名的景区

  2、物质准备:

  录像(内容为外地小朋友要来德化旅游,请德化小朋友做小导游);德化风光图若干(每个景区至少2—3副图);摄像机。

  活动过程:

  一、播放视频,引发兴趣。

  1、组织幼儿观看视频。

  “德化小朋友,你们好!我们是ⅩⅩ幼儿园的小朋友,听说德化有很多美丽的风景,我们很想去玩,你们能做我们的小导游吗?为我们介绍一些美丽的风景吧!”

  2、师生交流,鼓励幼儿都来充当能干的小导游。

  二、欣赏——家乡的风景真美。

  1、让幼儿自由观看家乡的风景图片,引导幼儿说说:这是什么风景区?你去过吗?喜欢那里吗?为什么?

  2、鼓励幼儿大胆与周围的同伴进行交谈,引导幼儿用较完整的语句描述。

  三、说一说——家乡的景物真独特。

  1、引发幼儿思考:这些风景图片藏着小秘密?你们发现了吗?(有的图片是同一个景区)

  2、引导幼儿将图片按同一个景区进行归类,并进行观察。

  3、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学*用“……像……”句式描述图片景点,如:石牛山的大石头像一头牛一样卧在山坡上;岱仙瀑布像一条长长的白带子高高挂着等等。

  4、交流:通过交流让幼儿感受家乡景物的独特美。

  四、演一演——我是景区小导游。

  1、请幼儿扮演小导游,结合图片介绍景区。

  2、重点引导幼儿完整的表达,启发幼儿学*用优美的语句描述。

  (1)指导幼儿先介绍景区名字,再介绍景区风景。

  (2)引导幼儿尝试用优美的词汇形容景点,并运用“……像……”描述景点的独特之处。

  (拍摄幼儿扮演小导游介绍景区的过程拍摄,作为继续开展活动资料。)

  五、活动小结。

  根据幼儿扮演“小导游”情况师生共同小结。

  活动延伸:

  1、利用自由活动或接送等环节播放幼儿扮演小导游录像,让幼儿再次观看,引导幼儿继续开展“学做小导游”活动。

  2、班级设置“家乡的风景真美”图片展,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有关的图片或相片,让幼儿继续感受家乡风景的美。

  3、通过绘画等方式制作风景画册,投放于语言角,指导幼儿继续描述。

  《我是小导游》的教学设计 3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导游的工作内容。

  2、能用积木搭建建筑物,并将其简单的介绍给其他幼儿。

  3、喜欢集体生活,体会与他人交流、沟通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故事《我是小导游》

  2、积木若干

  三、活动过程

  1、教师有感情的讲故事《我是小导游》,引发幼儿的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导游吗?

  导游是引导游览参观,让客人感受山水之美的人,导游能给有可提供帮助,帮助游客解决问题。

  (2)你愿意做小导游把你的幼儿园介绍给别人吗?

  (3)请你用积木搭建自己喜欢的建筑物,然后做小导游把它介绍给你身边的小伙伴。

  2、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积木自由搭建与园内设施功能相类似的建筑物,教室在一旁参与指导,适时安抚幼儿情绪。

  3、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对象介绍自己搭建的建筑物,教师可以陪伴其左右聆听,一边对幼儿言语和行为进行及时的评价。

  四、活动总结

  刚入园的幼儿情绪还不够稳定,教师在做引导时候可以请老生带动气氛,此时教师主要还是以安抚新生情绪为主要,要给幼儿足够的安全感,让幼儿放下对自己家人的思念,主动投身到本次活动中去。

  而通过本次活动主要还是给幼儿之间建立基本的交流,让他们在玩之中熟悉幼儿园的设施,体会幼儿园是一个好玩的地方,激发他们上幼儿园的兴趣,在学*交流沟通当中,让孩子们主动尝试角色扮演,体验与人沟通的幸福感,让幼儿提早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我是小导游》的教学设计 4

  活动目标:

  1、了解家乡的主要旅游景点,知道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萌发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2、能在集体前用完整的语言大胆介绍家乡的景点。

  3、丰富对导游这一职业的认识,尝试学做小导游。

  活动准备:

  1、多张旅游景点图片。

  2、自制导游证,导游旗,小喇叭、歌唱家乡的代表性音乐。

  活动过程:

  1、播放《美丽的家乡》,介绍认识家乡。

  提问:我们居住的地方叫什么名字,你喜欢家乡吗?为什么?

  师幼共同观看《美丽的家乡》,提问:你刚才看到了哪些地方?你们还知道家香港有哪些好玩好看的地方吗?

  2、尝试做小导游。

  招聘小导游,激发兴趣:好孩子旅行社的经理要在我们班招一些小导游,来带领外地的小朋友参观我们的家乡。今天,想报名当小导游的小朋友都要上台啦介绍你们自己的家乡。谁的声音好听,谁就可以领取导游证。

  3、扮演导游和游客,开展模仿游戏。

  教师介绍讲台,交代要求:说出照片中的景点是在哪里,这个地方的特点是什么。并吸引大家去参观游玩。

  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小导游举着导游旗集合自己的旅行团成员。

  小导游带团员参观景点。

  4、评选"最佳小导游",结束活动。

  请幼儿说说导游带自己观看了哪些景点,他们是怎么介绍的?

  幼儿评选最佳小导游。

  活动建议:

  1、幼儿看课件、介绍自己的风景照片、与小导游共同参观家乡风景图片展,体会到家乡的美后,教师可激发幼儿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从而更深层次地激发幼儿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歌唱家乡的代表性音乐可贯穿活动始终。

  2、活动后,建议家长为孩子准备一张家乡风景照片,并在家里练*如何介绍这张照片上风景。

  《我是小导游》的教学设计 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慈城有特色的景点,知道慈城是个美丽的古镇,培养幼儿爱慈城的美好情感;(活动重点)

  2.启发幼儿大胆连贯地讲述对慈城景点的认识,学做小导游,发展语言表达力;(活动难点)

  3.激发幼儿做为一个慈城人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幻灯课件一组,小组操作材料若干份(风景卡片,导向板)

  活动流程:

  回忆讲述慈城景点——欣赏幻灯了解慈城美丽风貌——明确导游的工作内容,小组合作学做导游——小组选导游代表做讲解

  活动过程:

  一.启发幼儿通过回忆讲述慈城景点

  主要提问:

  1.大声自信得告诉大家,我们是哪里人?(宁波慈城人),小结慈城是一个古老的小镇,镇上有许多美丽的地方。你知道吗?

  2。美丽的地方叫什么名字?里面有什么?

  3.小结:慈城的美景可真多呀。今天我还带来了我们慈城特产年糕兄弟,他们也要来讲讲美丽的慈城,我们来听一听。

  二.欣赏幻灯了解慈城美丽风貌

  主要提问:

  1.年糕兄弟讲了慈城哪些美丽的地方?

  2.你觉得什么地方最好,为什么?

  3.小结:慈城到处都有美丽的地方,真是个好地方,我喜欢慈城,你们喜欢吗?

  三.明确导游的工作内容,小组合作学做导游

  1.我们慈城这么美丽,所以*几年许多其他城市的朋友们,国外的朋友们都想来看一看。可是他们到了我们慈城后遇见到麻烦,他们不知道慈城的景点有多少,在哪里,我们作为慈城人该怎么办呢?(告诉他们,介绍等)

  2.新知识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人的工作就是带客人

  参观各个城市的景点。客人参观景点完了,他的工作也结束了。像做这样工作的人,叫导游。小朋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过一次慈城的小导游

  3.你认为小导游要做些什么?教师小结:两个条件,一去哪里(带客人去些什么地方心中有数)。二怎么说(到了景点后要想好怎么介绍景点,让客人喜欢那里)。

  4.讲解。今天我们是第一次学做小导游,所以老师请四个小朋友一组合作学。介绍小组操作材料(风景图和导向板)教师边示范:把客人带到哪几个美丽的地方,依此放在导向板上。定好地点后,四人协商怎么来介绍这些景点,让客人们觉得我们慈城很美丽。

  四:小组选导游代表做讲解

  1.小导游介绍的时候要有礼貌,要客气热情。

  2.依此介绍,教师适当点评。

  3.鼓励。另外三人为现场的老师做导游。

  预期效果:

  1.用慈城特产—年糕兄弟带领幼儿参观慈城景点,突出生动性和趣味性。课件完美地展现了慈城的美丽,幼儿体验深刻;

  2.小组合作学*导游,有一定的挑战性,也能体现小组合作,自由选择的民主性。

  3.把学*变为知识的再现过程,用角色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开展更显幼儿主体地位。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