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总复*》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 。复*共分为五部分: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本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属于扩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中没有单独安排相应内容的复*。

  总复*的编排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表内乘法集中复*,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乘法口诀,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作用。

  教学建议

  1.复*前,应根据学生*时学*的情况,制订适合本班实际的复*计划,以使复*更有针对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3.复*时,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本学期的重点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以及表内乘法,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的基础,要使学生切实掌握好。“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和“统计”等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复*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4.这部分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复*。

  1.“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

  教材中安排了两道小题,着重复*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复*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所学*的笔算两位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教学中应注意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述即可,教师不必总结出条文让学生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多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逐渐培养他们学*的自信心。对于具体计算,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学生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口算,只要学生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2.“表内乘法”的复*。

  教材主要从两方面复*: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用计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乘法口诀是计算乘法的基础,必须让学生熟记。因此,教材安排了让学生背出全部乘法口诀。对于乘法计算,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在复*乘法口诀时,既要注意全面,同时,要注意有所侧重。如7~9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大,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应该多让学生做些练*。另外,对乘法口诀,应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避免机械背诵。

  复*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认真看图,说一说图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图中描述的事情,要解决题目的问题,应该怎样做?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后,按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全班进行交流。也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就可以了,不必按照一定的模式来叙述。

  3.“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

  (1)“米和厘米”的复*。

  本学期所学的长度单位是米和厘米。要求学生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某些情景下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计。

  教材安排了两道题。第4题是让学生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表示“米”和“厘米”的长度。这种练*对学生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非常重要。第5题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并训练测量方法。

  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可以像教材中要求的“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和“用手指表示1厘米有多长”,也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用自己身体的其他部位表示这些长度。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借助某一具体实物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又可以把数学知识的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估计和测量的复*,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操作,然后集体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交流估计的方法。对于量线段,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如有的学生从0刻度开始,有的从其他刻度开始),只要学生量的正确都是可以的。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实物的长度进行估计和测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角和直角”的复*。

  本学期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要求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并初步学会画角和直角。

  教材先通过数图中角和直角的个数,复*角和直角的概念。然后,通过在图中加一条线段的活动,把画直角和数直角结合起来复*。

  复*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会在几何中发现角或直角,并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另一方面,应尽量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周围实物的面上有什么样的角(对直角要进行判断),使学生经常注意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观察物体”的复*。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题目。第7题是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第8题是画轴对称图形。

  复*观察物体时,可以让学生看书上的图,想像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应该是哪个图。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些其他实际物体,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必要求过高,只要能说清楚就可以了。

  复*对称图形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然后再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对称图形。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总复*》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共分为五部分: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本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属于扩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中没有单独安排相应内容的复*。

  总复*的编排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表内乘法集中复*,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乘法口诀,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作用。

  教学建议

  1.复*前,应根据学生*时学*的情况,制订适合本班实际的复*计划,以使复*更有针对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3.复*时,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本学期的重点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以及表内乘法,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的基础,要使学生切实掌握好。“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和“统计”等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复*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4.这部分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复*。

  1.“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

  教材中安排了两道小题,着重复*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复*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所学*的笔算两位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教学中应注意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述即可,教师不必总结出条文让学生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多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逐渐培养他们学*的自信心。对于具体计算,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学生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口算,只要学生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2.“表内乘法”的复*。

  教材主要从两方面复*: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用计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乘法口诀是计算乘法的基础,必须让学生熟记。因此,教材安排了让学生背出全部乘法口诀。对于乘法计算,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在复*乘法口诀时,既要注意全面,同时,要注意有所侧重。如7~9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大,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应该多让学生做些练*。另外,对乘法口诀,应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避免机械背诵。

  复*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认真看图,说一说图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图中描述的事情,要解决题目的问题,应该怎样做?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后,按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全班进行交流。也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就可以了,不必按照一定的模式来叙述。

  3.“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

  (1)“米和厘米”的复*。

  本学期所学的长度单位是米和厘米。要求学生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某些情景下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计。

  教材安排了两道题。第4题是让学生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表示“米”和“厘米”的长度。这种练*对学生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非常重要。第5题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并训练测量方法。

  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可以像教材中要求的“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和“用手指表示1厘米有多长”,也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用自己身体的其他部位表示这些长度。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借助某一具体实物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又可以把数学知识的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估计和测量的复*,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操作,然后集体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交流估计的方法。对于量线段,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如有的学生从0刻度开始,有的从其他刻度开始),只要学生量的正确都是可以的。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实物的长度进行估计和测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角和直角”的复*。

  本学期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要求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并初步学会画角和直角。

  教材先通过数图中角和直角的个数,复*角和直角的概念。然后,通过在图中加一条线段的活动,把画直角和数直角结合起来复*。

  复*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会在几何中发现角或直角,并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另一方面,应尽量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周围实物的面上有什么样的角(对直角要进行判断),使学生经常注意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观察物体”的复*。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题目。第7题是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第8题是画轴对称图形。

  复*观察物体时,可以让学生看书上的图,想像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应该是哪个图。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些其他实际物体,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必要求过高,只要能说清楚就可以了。

  复*对称图形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然后再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对称图形。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总复*》教学设计3

  一、设计思想

  通过一学期的学*,学生对与数有关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数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等)已经比较熟悉。本学期所学的计算主要有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其中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不论是数范围,还是计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怎样计算,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本节课的目的是: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努力改善学生的学*方式,较好地体现数学学*是"经验"、"活动"、"思考"、"再创造"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学*,学生对与数有关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数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等)已经比较熟悉。因此,这部分内容复*的重点是: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和20以内数的组成。"20以内数的顺序"主要使学生熟悉0~20各数排列顺序,以及各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数的序数含义"主要使学生进一步巩固11~20各数序数含义。"20以内数的组成"重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11~20各数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本学期所学的计算主要有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其中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不论是数范围,还是计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这部分内容复*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怎样计算,并很快说出得数。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学情分析

  20以内数的复*,可以着重复*2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和序数。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掌握得比较好,因此,在复*可以多让学生说一说,甚至让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先概括"本学期都学*了哪些数"、"这些数的顺序是什么"、"它们是怎么组成的"等等,如果出现疏漏,再让其他学生补充。开始复*加法时,可以先通过直观复*一下加法的含义,使学生更加明确: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然后可以通过直观复*一下相加的两个数调换位置得数一样,遇到小数加大数计算有困难时,可以想大数加小数,从而较快地算出得数。进行上述复*时都不要求学生说概括性的条文。要把一位数加法的所有情况都复*到,不要只是把课本中题算一算。发现有不熟练的或容易出错误的式题,还要反复练*。练*形式注意多样化,除教材中练*形式,教师还可以补充其他的学生比较有兴趣的练*方式。对于计算方法,不作统一要求,只要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就可以了。

  四、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序数含义及数的组成。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

  2、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惯。

  五、教学重点、难点

  1、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和20以内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采取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而且每一个游戏都用大象博士的话来连接,让学生在课中,犹如置身与童话王国之中。激起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七、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应的音乐。

  学具准备:算式卡片、彩色笔、人手一枚的小胸针。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出要求。

  师:今天,大象博士要在我们班请助手。(播放大象的图像和大象的录音。)"小朋友们,大家好,由于现在大家重视环境的保护,我们森林王国中,动物的数量猛增,我大象博士的工作大增。今天,我想在班里请一些小助手,帮我分担一些工作。当上助手以后,第一,可以挂上这枚美丽的胸针,第二,可以到美丽的大森林里游玩。但是,大象伯伯的助手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当的,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考验才能够争取到这一个名额。"

  【设计意图:游戏是一年级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教师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拿学生感兴趣的事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参与活动的急迫感,拉*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氛围,为学*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第一关:填数

  (播放大象博士的图像和录音):"第一关,填数。小朋友睁大你的火眼金睛,看仔细了。"

  1、集体填卡片。

  教师出示填数卡

  8111519

  师:该怎样来填出这一张卡片呢?(请学生说说怎么来填数。然后集体来填出这张卡片。)

  【在做题之前,先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复*,可以让学生在练*中更加地得心应手,而且也不会让复*显得很生硬。】

  2、独立完成填数卡。

  教师相继出示填数卡:

  15715

  2620

  201814

  8

  学生独立完成以上填数卡,然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说自己是怎么填出来的。

  【设计意图:在这个游戏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可供创作的学*材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并且安排学生进行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提高。】

  (三)第二关:看图,填空

  (播放大象博士的图像和录音):恭喜小朋友,第一关顺利通过,第二关是看图,填空。

  课件出示:☆☆☆☆☆☆☆☆☆☆☆☆☆

  1、一共有( )个五角星。

  2、从左数起,红星星在第( )个,红星星的右边有( )个星星。

  3、把左边7个星星圈起来。

  4、把右数第6个星星涂成绿色。

  【设计意图:利用看图填空游戏 ,复*20以内的数序和序数,增加了学*的趣味性,把巩固知识的练*巧妙地溶入游戏中,使学生在游戏中练*、思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20数的顺序,加深对20以内数的理解,还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在游戏当中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四)第三关:检车票,上大巴。

  1、(播放大象博士的图像和录音):小朋友们真是能干,连着两关都没有难住你们,好接下来,要开始上我们森林王国的大巴了,大家快拿起老师给你们放在抽屉里的车票吧。不过光有车票还不行,你必须先把车票上的算式算出来,并且在写上得数。记住上车一定要遵守纪律,不遵守纪律的小朋友,我们有权禁止你上车。(小朋友们拿起老师事先准备的一面写有算式的卡片"车票",写好得数,准备上车。)

  2、小朋友们以小组为单位排好队准备上车。每一位小朋友高举起自己的车票,让老师检票。(检完车票后,小朋友交换小组坐,算是上车了。随即郊游的音乐响起,小朋友随音乐拍手或舞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融知识的掌握和课中间的休息为一体,并且在大象的连接语中还强调了纪律的重要性,学生兴趣应该会很高涨。]

  (五)第四关:说组成,得胸牌。

  1.(播放大象博士的图像和录音):小朋友们经过这么多考验,终于顺利来到森林王国了。等不及想当我的小助手了吧?还有最后一关大家就可以别上老师手中这一枚美丽的胸针了。别急,别急!你只要说出自己手上车票得数的组成就可以得到了。先分小组练一练,说一说吧。

  2、先分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秩序地练说一遍,教师巡回指导。

  3、一小组为单位,上来说组成,其余小组的人员当小老师,如果同意他们的说法,而自己的车票刚好也是这个得数,可以上来和该小组的人员站在一起。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可以节省时间,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避免课堂上出现学生没兴趣的场面。】

  在好朋友的相互帮助下,佩上胸卡,在音乐声中,回座位。

  (六)课堂小结

  (播放大象博士的图像和录音):在这节课中我们闯过了许多的关口,最后终于当上了我的助手,真不容易。你们知道吗,其实我们在每一个游戏当中都运用了一个知识点,谁来说一说,都运用了什么知识呢?

  生1:我知道了填数卡复*的1到20的顺序。

  生2:我明白了检车票上大巴是检验我们做20以内加减法的速度。

  生3:......

  (学生反馈,教师随即完成板书。)

  [设计意图:在这一块内容中,我设计让学生将游戏与运用的内容一一对应,旨在让学生从游戏中跳出来,能够从知识的高度去审视这节课,反思这节课,如果学生能够将游戏与知识点一一对应了,那本节课的目标就实现了。]

  九、板书设计

  总复*(一)

  第一关:填数 第二关:看图,填空

  1--20数的顺序 1--20的序数

  第三关:检车票,上大巴 第四关:说组成,得胸牌

  1--20的加减法 11--20各数的组成

  十、作业设计

  1、7+8=( )+3=7+( )=( )-3=( )

  2、16可以分成( )个十和( )个一。


《总复*》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总复*》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总复*》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总复*》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3、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各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策略:

  小组整理学*内容,交流所学*的知识及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内容

  1、小组合作,整理“数与运算”。回顾所学的内容,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全班交流。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

  二、练*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在小组里交流计算的方法。

  2、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独统计图表,理解八五折和八折的意思,然后题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答案:1500×85%=1275元, 1600×80%=1280元

  南极牌冰箱比较便宜。

  3、第3题,先帮助学生理解提议,由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全班交流。

  三、总结。

  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包括所学知识和新的学*方法。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

  分数乘法:意义计算方法

  分数除法:意义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沟通分数乘除法间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分数乘除法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策略:

  小组整理学*内容,交流所学*的知识及学*方法。

  教学准备:写有式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内容

  1、小组合作,整理“数与运算”。回顾所学的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包括意义、运算顺序。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全班交流。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表彰表现优秀的学生。

  二、练*

  1、第4题,先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弄清题意,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环保知识。

  2、第5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汇报结果,并鼓励学生说出计算过程,使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证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3、第7题。本题是利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的问题,如果学生用算术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也应给予肯定,但应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思路,用算术法不做要求。

  板书设计:

  解:设这个地区前年降雨量是毫升。

  ―2/9=427

  7/9=427

  =549

  答:这个地区前年降雨量是549毫升。

  96014.8=142.08(万*方千米)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提高应用百分数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复*单位间的换算和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各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策略:

  小组整理学*内容,交流所学*的知识及学*方法。

  教学准备:写有式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内容。

  1、小组合作,回顾所学的百分数知识,说处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表彰表现优秀的学生。

  二、练*。

  1、第9题。本题是利用方程解决有关百分数的问题,如果让学生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应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思路,教师也应给予肯定,但不做基本要求。

  答案:

  解:设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是x元。

  80%x=2800

  x=2800÷80%

  x=3500

  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约是3500元。

  2、第10题。教学时,先让学生理解题意,说说覆盖率是什么意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同时,教师可让学生检阅有关绿化问题的资料,了解绿化的意义及作用。

  答案:175÷960=18%

  3、第11题。主要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可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进行交流,注意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

  答案:

  科技馆:30000×10%=3000(*方米)

  教学楼:30000×25%=7500(*方米)

  操场:30000×20%=6000(*方米)

  食堂:30000×2.5%=750(*方米)

  花坛:30000×0.03%=9(*方米)

  空地:30000-(30000+7500+6000+750+9)=12741(*方米)

  板书设计:

  解:设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是x元。

  80%x=2800

  x=2800÷80%

  x=3500

  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约是3500元。

  教学反思:

  总复*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巩固和复*统计知识,沟通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题目中的单位统一问题。

  教学策略:

  小组整理学*内容,交流所学*的知识及学*方法。借助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教学准备:写有式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内容

  1、小组合作,整理体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复*统计知识。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讲解。

  二、练*。

  1、第12题。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相关计量单位的换算。教学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回顾相关的知识,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要注意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

  2、第13题。本题主要考查有关长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的相关知识。教学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对于逆向思维的题目,教师要注意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同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3、第14题。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体积(容积)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教学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答案:(1)升、(2)立方厘米、(3)毫米。

  4、第15题。

  第(1)题,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理解领奖台底部是不许要涂漆的。学生的思路可能有:可以先数出一共有15个面需要涂漆,再用15×50×50=37500(*方厘米);也可以先求四个正方体表面积之和,再减去不涂漆面的面积。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第(2)题,50×50×50×4=500000(立方厘米)

  5、第16题。引导学生理解不规则铁块的体积相当于底面积是48*方厘米、高是0.5厘米的长方体的体积,所以是48×0.5=24(立方厘米)

  6、第17题。此题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教师要利用此情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答案:(1)18×20×30×1.5=16200(立方厘米)

  =0.0162(立方米)

  =0.02(立方米)

  (2)0.02×40=0.8(立方米)

  (3)0.8×365=292(立方米)

  7、第18题。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读图能力,从统计图中获取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

  (2)根据题目的条件,学生可以求出彤彤家10月份每项开支花了多少钱。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提出问题,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8、第19题。根据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那个数即中位数,运用中位数表示这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的*均水*比较合适。

  答案:1925万人。

  板书设计:

  复*

  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1000)

  容积单位:(液体)升毫升(1000)

《总复*》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总复*“数的认识”第一课时P113~116

  教学目标:

  1、比较系统地理解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

  2、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3、对各种数进行分类整理,体验分类整理的原则与方法。

  教学重点: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各种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分类整理,形成系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关键: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整理,课上交流,形成网络。

  1。课前,同学们把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进行了整理和分类,你是按什么分的,分成哪几类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整理出一份你们认为最合理的,小组长做好记录。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整理的既全面又条理。

  2。哪个小组愿意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情况,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倾听,一会儿你可以提问,可以补充,也可以反驳。

  (学生汇报交流,构建知识网络)

  二、唤醒记忆,沟通联系。

  1、用数表示数轴上的各点,唤醒学生对数的认识。

  (1)我们所学的这些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首先确定“0”和1、—1、的位置,然后由学生分别指出2、—2、、0。3、1、1。7所在的点各用什么数表示。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从这条数轴上,你能发现什么?

  (正数>0,负数<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从0往右,数越来越大,从0往左,数越来越小,把数按大小来分,可以分成正数,0和负数,真分数<1,假分数>或=1)

  2。沟通联系,加深认识

  (1)教师:我们认识了很多的数,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学*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这些数呢?(指名学生口答)

  如果生活中缺少了数将会是怎样的呢?(只问不答)

  请同学们看一则新闻:(课件出示)

  看了这则新闻,你想说点什么?

  (出示数据)

  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80%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小结: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次地震造成的灾害有多么严重,也同时深刻的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人民的团结和友爱。

  (2)这节课我们复*了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这些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先自己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讨论后汇报)

  谁能概括的说一说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试着说给你的同位听。

  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都可以表示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但是百分数不能表示具体数量。

  三.应用提高

  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今天复*的知识解决下面的数学问题:

  1.书P115T5(投影出示)

  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不用抄题直接做

  集体订正:同学们看,这个同学做的,对吗?

  同位互相批改,做错的请改正过来。

  2.T6

  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不用抄题直接做

  集体订正: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做对的同学请举手,

  通过用正负数记录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师小结:用正负数记录数据简单,清楚,明了。

  3.T7

  同学们看,这是著名的四川乐山大佛,在这次地震中,它幸免于难,请同学们根据提供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集体订正时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总复*》教学设计3

  一、设计思想

  通过一学期的学*,学生对与数有关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数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等)已经比较熟悉。本学期所学的计算主要有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其中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不论是数范围,还是计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怎样计算,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本节课的目的是: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努力改善学生的学*方式,较好地体现数学学*是"经验"、"活动"、"思考"、"再创造"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学*,学生对与数有关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数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等)已经比较熟悉。因此,这部分内容复*的重点是: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和20以内数的组成。"20以内数的顺序"主要使学生熟悉0~20各数排列顺序,以及各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数的序数含义"主要使学生进一步巩固11~20各数序数含义。"20以内数的组成"重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11~20各数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本学期所学的计算主要有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其中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不论是数范围,还是计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这部分内容复*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怎样计算,并很快说出得数。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学情分析

  20以内数的复*,可以着重复*2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和序数。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掌握得比较好,因此,在复*可以多让学生说一说,甚至让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先概括"本学期都学*了哪些数"、"这些数的顺序是什么"、"它们是怎么组成的"等等,如果出现疏漏,再让其他学生补充。开始复*加法时,可以先通过直观复*一下加法的含义,使学生更加明确: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然后可以通过直观复*一下相加的两个数调换位置得数一样,遇到小数加大数计算有困难时,可以想大数加小数,从而较快地算出得数。进行上述复*时都不要求学生说概括性的条文。要把一位数加法的所有情况都复*到,不要只是把课本中题算一算。发现有不熟练的或容易出错误的式题,还要反复练*。练*形式注意多样化,除教材中练*形式,教师还可以补充其他的学生比较有兴趣的练*方式。对于计算方法,不作统一要求,只要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就可以了。

  四、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序数含义及数的组成。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

  2、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惯。

  五、教学重点、难点

  1、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和20以内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采取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而且每一个游戏都用大象博士的话来连接,让学生在课中,犹如置身与童话王国之中。激起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七、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应的音乐。

  学具准备:算式卡片、彩色笔、人手一枚的小胸针。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出要求。

  师:今天,大象博士要在我们班请助手。(播放大象的图像和大象的录音。)"小朋友们,大家好,由于现在大家重视环境的保护,我们森林王国中,动物的数量猛增,我大象博士的工作大增。今天,我想在班里请一些小助手,帮我分担一些工作。当上助手以后,第一,可以挂上这枚美丽的胸针,第二,可以到美丽的大森林里游玩。但是,大象伯伯的助手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当的,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考验才能够争取到这一个名额。"

  【设计意图:游戏是一年级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教师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拿学生感兴趣的事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参与活动的急迫感,拉*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氛围,为学*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第一关:填数

  (播放大象博士的图像和录音):"第一关,填数。小朋友睁大你的火眼金睛,看仔细了。"

  1、集体填卡片。

  教师出示填数卡

  8111519

  师:该怎样来填出这一张卡片呢?(请学生说说怎么来填数。然后集体来填出这张卡片。)

  【在做题之前,先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复*,可以让学生在练*中更加地得心应手,而且也不会让复*显得很生硬。】

  2、独立完成填数卡。

  教师相继出示填数卡:

  15715

  2620

  201814

  8

  学生独立完成以上填数卡,然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说自己是怎么填出来的。

  【设计意图:在这个游戏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可供创作的学*材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并且安排学生进行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提高。】

  (三)第二关:看图,填空

  (播放大象博士的图像和录音):恭喜小朋友,第一关顺利通过,第二关是看图,填空。

  课件出示:☆☆☆☆☆☆☆☆☆☆☆☆☆

  1、一共有( )个五角星。

  2、从左数起,红星星在第( )个,红星星的右边有( )个星星。

  3、把左边7个星星圈起来。

  4、把右数第6个星星涂成绿色。

  【设计意图:利用看图填空游戏 ,复*20以内的数序和序数,增加了学*的趣味性,把巩固知识的练*巧妙地溶入游戏中,使学生在游戏中练*、思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20数的顺序,加深对20以内数的理解,还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在游戏当中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四)第三关:检车票,上大巴。

  1、(播放大象博士的图像和录音):小朋友们真是能干,连着两关都没有难住你们,好接下来,要开始上我们森林王国的大巴了,大家快拿起老师给你们放在抽屉里的车票吧。不过光有车票还不行,你必须先把车票上的算式算出来,并且在写上得数。记住上车一定要遵守纪律,不遵守纪律的小朋友,我们有权禁止你上车。(小朋友们拿起老师事先准备的一面写有算式的卡片"车票",写好得数,准备上车。)

  2、小朋友们以小组为单位排好队准备上车。每一位小朋友高举起自己的车票,让老师检票。(检完车票后,小朋友交换小组坐,算是上车了。随即郊游的音乐响起,小朋友随音乐拍手或舞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融知识的掌握和课中间的休息为一体,并且在大象的连接语中还强调了纪律的重要性,学生兴趣应该会很高涨。]

  (五)第四关:说组成,得胸牌。

  1.(播放大象博士的图像和录音):小朋友们经过这么多考验,终于顺利来到森林王国了。等不及想当我的小助手了吧?还有最后一关大家就可以别上老师手中这一枚美丽的胸针了。别急,别急!你只要说出自己手上车票得数的组成就可以得到了。先分小组练一练,说一说吧。

  2、先分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秩序地练说一遍,教师巡回指导。

  3、一小组为单位,上来说组成,其余小组的人员当小老师,如果同意他们的说法,而自己的车票刚好也是这个得数,可以上来和该小组的人员站在一起。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可以节省时间,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避免课堂上出现学生没兴趣的场面。】

  在好朋友的相互帮助下,佩上胸卡,在音乐声中,回座位。

  (六)课堂小结

  (播放大象博士的图像和录音):在这节课中我们闯过了许多的关口,最后终于当上了我的助手,真不容易。你们知道吗,其实我们在每一个游戏当中都运用了一个知识点,谁来说一说,都运用了什么知识呢?

  生1:我知道了填数卡复*的1到20的顺序。

  生2:我明白了检车票上大巴是检验我们做20以内加减法的速度。

  生3:......

  (学生反馈,教师随即完成板书。)

  [设计意图:在这一块内容中,我设计让学生将游戏与运用的内容一一对应,旨在让学生从游戏中跳出来,能够从知识的高度去审视这节课,反思这节课,如果学生能够将游戏与知识点一一对应了,那本节课的目标就实现了。]

  九、板书设计

  总复*(一)

  第一关:填数 第二关:看图,填空

  1--20数的顺序 1--20的序数

  第三关:检车票,上大巴 第四关:说组成,得胸牌

  1--20的加减法 11--20各数的组成

  十、作业设计

  1、7+8=( )+3=7+( )=( )-3=( )

  2、16可以分成( )个十和( )个一。


《总复*》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初中物理总复*资料 (菁华3篇)

初中物理总复*资料1

  1、记住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还是放热。

  2、记住六个物理规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光的反射定律(3)光的折射规律(4)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5)欧姆定律(6)焦耳定律。记住两个原理:(1)阿基米德原理(2)杠杆*衡原理

  3、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形状、地理位置、状态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而重力会随位置而变化。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m,v无关,但会随状态、温度而改变;惯性是物体的属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受力与否、运动与否、运动快慢都无关;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只与物质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和温度无关;电阻是导体的属性:与物质种类、长短、粗细、温度有关,与电流、电压无关。

  4、科学探究有7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5、物理方法是在研究物理现象得出规律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要有类比法、等效替代法、假设法、控制变量法、建立理想模型法、转换法等。如控制变量法:在研究问题时,只让其中一个因素(即变量)变化,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如探究I与U、R的关系、探究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等效替代法(如求合力、求总电阻),模型法(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磁感线,光线),类比法(如电流与水流、电压与水压)。转换法(电流表的原理,用温度计测温度,小磁场检验磁场)

  6、电学实验中应注意的几点:①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处于断开状态.②在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处于最大阻值状态,接法要一上一下.③电压表应并联在被测电阻两端,电流表应串联在电路中.④电流表和电压表接在电路中必须使电流从正接线柱进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7、会基本仪器工具的使用:刻度尺、钟表、液体温度计、天*(水*调节、横粱*衡调节、游码使用)、量筒、量杯、弹簧测力计、密度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测电笔、电能表。

  8、传播介质: 声音:除真空外的一切固、液、气体.

  光:真空、空气、水、玻璃等透明物质

  9、常见的(1)晶体(有一定熔点):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

  (2)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

  10、常见的(1)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

  (2)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

  常见的导热体:金属,不良导热体:空气,水,木头,棉花等。

  常见的新材料有纳米材料、超导材料、记忆合金、隐形材料。

  11、运动和力的'关系:①.原来静止的物体:如果a受*衡力:保持静止。b受非*衡力:沿合力方向运动

  ②.原来运动的物体:如果a受*衡力:保持匀速直线运动.b受非*衡力:如果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则物体做加速运动。如果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则物体做减速运动。如果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则物体运动方向改变。

  物体如果不受力或受*衡力将保持*衡状态,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物体受力*衡,合力为0;物体受非*衡力将改变运动状态。

  12、家庭电路的连接方法:①各用电器和插座之间都是并联,②开关一端接火线,一端接灯泡,③螺口灯泡的螺旋套要接在零线上④保险丝接在火线上。⑤三孔插座的接法是左零右火中接地。

  13.温度、热量、内能的关系:温度升高可能是吸收了热量(或做功),内能增加;吸收热量时,温度一般升高(晶体熔化时和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内能增加;内能增加,可能是吸收了热量,温度一般升高。

  14.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并继续吸热,凝固成晶体的条件:达到凝固点并继续放热。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

  物体做功的条件:有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闭合电路和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

  15.常见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手影游戏,激光准直,日食,月食,排队,检查物体是否直可闭上一只眼。射击时的瞄准,“坐井观天,所见甚小”,确定视野(一叶障目),判断能否看见物体或像

  常见光的反射现象:*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潜望镜,自行车尾灯(反射器)。

  常见折射现象:看水中的鱼等物体,鱼民叉鱼时要向下叉。放在水中的筷子会向上弯折。透过篝火(水气)看到的人会颤动。看日出。海市蜃楼,放大镜,星星在眨眼睛(闪烁)。

  16.成像:⑴成实像:小孔成像(太阳光斑);照相机(电影);幻灯机(凸透镜u>f)

  ⑵成虚像:①*面镜成像:照镜子、潜望镜、水中的倒影、光滑表面上的影子;②透镜成像:放大镜(老花镜)看物体、凹透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视镜);③折射现象:看水中的物体:透过水和玻璃看物体、琥珀

  ⑶成放大的像:凸透镜u<2f时成的像

  ⑷成缩小的像:凸透镜u>2f所成的像、凹透镜成的像

  ⑸成等大的像:*面镜、潜望镜、凸透镜u=2f成的像

  (6)*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的虚像。

  (7)凸透镜成像的规律:①.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17.力 方向 大小

  重力(G):竖直向下 G=mg=ρvg

  压力(F):垂直指向受压面 F=G(物体放在水*面上,且在竖直方向上不受其它外力时)

  支持力(N):垂直接触面向外 N=F压(支持力与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摩擦力(f):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f=F拉(物体做水*匀速直线运动)

  拉力(外力)(F):与用力方向一致(如与绳子、手方向一致)

  合力(F合):与大力相同 F合= F1+F2=(同一方向)=F1—F2(相反方向)

  浮力(F浮):竖直向上 F浮=G排=ρ液gv排

  18.常见的扩散现象(本质是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1)、用盐水腌蛋,蛋变咸。2)、八月遍地桂花香。3)、墨水(糖、盐)放入水中过一会儿,满杯水都变黑(甜、咸)了。4)、长期放煤的墙角处被染黑了。5)、在水果店能闻到水果的香味,吵菜时闻到菜香味。(闻到各种味道都是扩散)。6)、蒸发、升华也是扩散现象:酒精涂在皮肤上,能闻到酒精味;樟脑丸过段时间变没了。

  19.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②增大压力;③用滑动代替滚动。如(1)塑料瓶盖的边缘常有一些凹凸竖直条纹(2)在冰封雪冻的路上行驶,汽车后轮常要缠防滑链,(3)自行车刹车把套上刻有花纹的塑料管(4)刹车轮胎上印有花纹(5)手握油瓶要用很大的力(6)鞋底有花纹(7)捆重物用麻绳(8)克丝钳口刻有花纹(9)拿起重物要用力(10)车陷在泥里,在轮胎前面垫一些石头和沙子

  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使接触面更光滑。③使接触面彼此分离,如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④用滚动代替滑动。如:(1)搬动笨重的物体时,人们常在重物下垫滚木,(2)给机器上润滑油(3)自行车轴上安着轴承(4)向锁孔里加一些石墨或油,锁就很好开

  20.解释常见惯性现象:A、甩掉手上的水。B、汽车到站前关闭发动机仍能前进一段距离。C、在行驶的列车上行走的人,火车突然刹车时会向前倾倒D、汽车行驶时,坐在前排的人必须系上安全带,以防紧急刹车E、飞机投弹要命中目标,必须在未到目标正上方时,就提前投掷 F、用铲子把煤抛进煤灶内 G、摩托车飞跃障碍物 H、拍打衣服,使附着在衣服上的灰尘掉下来I、抖掉理发师围布上的头发J、运动员跑到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来

  2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磨刀不误砍柴工(刀口常磨得很薄)②医生注射用的针尖做得很尖③铁钉越尖越容易敲进木块④图钉都做得帽园尖细⑤啄木鸟的嘴很尖⑥滑冰的冰鞋要装冰刀

  减小压强的方法:①骆驼的脚掌比马要大几倍②拖拉加(*)要加履带③坐沙发比坐凳子舒服④图钉都做得帽园尖细⑤书包带常做得很宽⑥运载钢材的大卡车比普通汽车的轮子多⑦滑雪要用滑雪板⑧钢轨下铺枕木⑨房间的地基要比地面上的墙更宽。

初中物理总复*资料2

  1.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c=3×105Km/s=3×108m /s。光在其它透明物质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都要慢

  2.15℃的空气中声速:340m/s,振动发声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一般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3.水的密度:1.0×103Kg/m3=1g/cm3=1.0Kg/dm3。

  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100℃,冰的熔点O℃,

  水的比热容4.2×103J/(Kg·℃)。

  4.g=9.8N/Kg,特殊说明时可取10 N/Kg

  5.一个标准大气压=76cmHg==760mmHg=1.01×105Pa=10.3m高水柱。

  6.几个电压值:1节干电池1.5V,一只铅蓄电池2V。 照明电路电压220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7.1度=1千瓦·时(kwh)=3.6×106J。

  8.常见小功率用电器:电灯、电视、冰箱、电风扇;

  常见大功率用电器:空调、电磁炉、电饭堡、微波炉、电烙铁。

初中物理总复*资料3

  1、记住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还是放热。

  2、记住六个物理规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光的反射定律(3)光的折射规律(4)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5)欧姆定律(6)焦耳定律。记住两个原理:(1)阿基米德原理(2)杠杆*衡原理

  3、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形状、地理位置、状态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而重力会随位置而变化。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m,v无关,但会随状态、温度而改变;惯性是物体的属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受力与否、运动与否、运动快慢都无关;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只与物质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和温度无关;电阻是导体的属性:与物质种类、长短、粗细、温度有关,与电流、电压无关。

  4、科学探究有7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5、物理方法是在研究物理现象得出规律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要有类比法、等效替代法、假设法、控制变量法、建立理想模型法、转换法等。如控制变量法:在研究问题时,只让其中一个因素(即变量)变化,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如探究I与U、R的关系、探究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等效替代法(如求合力、求总电阻),模型法(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磁感线,光线),类比法(如电流与水流、电压与水压)。转换法(电流表的原理,用温度计测温度,小磁场检验磁场)

  6、电学实验中应注意的几点:①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处于断开状态.②在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处于最大阻值状态,接法要一上一下.③电压表应并联在被测电阻两端,电流表应串联在电路中.④电流表和电压表接在电路中必须使电流从正接线柱进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7、会基本仪器工具的使用:刻度尺、钟表、液体温度计、天*(水*调节、横粱*衡调节、游码使用)、量筒、量杯、弹簧测力计、密度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测电笔、电能表。

  8、传播介质: 声音:除真空外的一切固、液、气体.

  光:真空、空气、水、玻璃等透明物质

  9、常见的(1)晶体(有一定熔点):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

  (2)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

  10、常见的(1)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

  (2)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

  常见的导热体:金属,不良导热体:空气,水,木头,棉花等。

  常见的新材料有纳米材料、超导材料、记忆合金、隐形材料。

  11、运动和力的关系:①.原来静止的物体:如果a受*衡力:保持静止。b受非*衡力:沿合力方向运动

  ②.原来运动的物体:如果a受*衡力:保持匀速直线运动.b受非*衡力:如果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则物体做加速运动。如果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则物体做减速运动。如果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则物体运动方向改变。

  物体如果不受力或受*衡力将保持*衡状态,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物体受力*衡,合力为0;物体受非*衡力将改变运动状态。

  12、家庭电路的连接方法:①各用电器和插座之间都是并联,②开关一端接火线,一端接灯泡,③螺口灯泡的螺旋套要接在零线上④保险丝接在火线上。⑤三孔插座的接法是左零右火中接地。

  13.温度、热量、内能的关系:温度升高可能是吸收了热量(或做功),内能增加;吸收热量时,温度一般升高(晶体熔化时和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内能增加;内能增加,可能是吸收了热量,温度一般升高。

  14.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并继续吸热,凝固成晶体的条件:达到凝固点并继续放热。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

  物体做功的条件:有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闭合电路和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

  15.常见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手影游戏,激光准直,日食,月食,排队,检查物体是否直可闭上一只眼。射击时的瞄准,“坐井观天,所见甚小”,确定视野(一叶障目),判断能否看见物体或像

  常见光的反射现象:*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潜望镜,自行车尾灯(反射器)。

  常见折射现象:看水中的鱼等物体,鱼民叉鱼时要向下叉。放在水中的筷子会向上弯折。透过篝火(水气)看到的人会颤动。看日出。海市蜃楼,放大镜,星星在眨眼睛(闪烁)。

  16.成像:⑴成实像:小孔成像(太阳光斑);照相机(电影);幻灯机(凸透镜u>f)

  ⑵成虚像:①*面镜成像:照镜子、潜望镜、水中的倒影、光滑表面上的影子;②透镜成像:放大镜(老花镜)看物体、凹透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视镜);③折射现象:看水中的物体:透过水和玻璃看物体、琥珀

  ⑶成放大的像:凸透镜u<2f时成的像

  ⑷成缩小的像:凸透镜u>2f所成的像、凹透镜成的像

  ⑸成等大的像:*面镜、潜望镜、凸透镜u=2f成的像

  (6)*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的虚像。

  (7)凸透镜成像的规律:①.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17.力 方向 大小

  重力(G):竖直向下 G=mg=ρvg

  压力(F):垂直指向受压面 F=G(物体放在水*面上,且在竖直方向上不受其它外力时)

  支持力(N):垂直接触面向外 N=F压(支持力与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摩擦力(f):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f=F拉(物体做水*匀速直线运动)

  拉力(外力)(F):与用力方向一致(如与绳子、手方向一致)

  合力(F合):与大力相同 F合= F1+F2=(同一方向)=F1—F2(相反方向)

  浮力(F浮):竖直向上 F浮=G排=ρ液gv排

  18.常见的扩散现象(本质是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1)、用盐水腌蛋,蛋变咸。2)、八月遍地桂花香。3)、墨水(糖、盐)放入水中过一会儿,满杯水都变黑(甜、咸)了。4)、长期放煤的墙角处被染黑了。5)、在水果店能闻到水果的香味,吵菜时闻到菜香味。(闻到各种味道都是扩散)。6)、蒸发、升华也是扩散现象:酒精涂在皮肤上,能闻到酒精味;樟脑丸过段时间变没了。

  19.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②增大压力;③用滑动代替滚动。如(1)塑料瓶盖的边缘常有一些凹凸竖直条纹(2)在冰封雪冻的路上行驶,汽车后轮常要缠防滑链,(3)自行车刹车把套上刻有花纹的塑料管(4)刹车轮胎上印有花纹(5)手握油瓶要用很大的力(6)鞋底有花纹(7)捆重物用麻绳(8)克丝钳口刻有花纹(9)拿起重物要用力(10)车陷在泥里,在轮胎前面垫一些石头和沙子

  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使接触面更光滑。③使接触面彼此分离,如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④用滚动代替滑动。如:(1)搬动笨重的物体时,人们常在重物下垫滚木,(2)给机器上润滑油(3)自行车轴上安着轴承(4)向锁孔里加一些石墨或油,锁就很好开

  20.解释常见惯性现象:A、甩掉手上的水。B、汽车到站前关闭发动机仍能前进一段距离。C、在行驶的列车上行走的人,火车突然刹车时会向前倾倒D、汽车行驶时,坐在前排的人必须系上安全带,以防紧急刹车E、飞机投弹要命中目标,必须在未到目标正上方时,就提前投掷 F、用铲子把煤抛进煤灶内 G、摩托车飞跃障碍物 H、拍打衣服,使附着在衣服上的灰尘掉下来I、抖掉理发师围布上的头发J、运动员跑到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来

  2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磨刀不误砍柴工(刀口常磨得很薄)②医生注射用的针尖做得很尖③铁钉越尖越容易敲进木块④图钉都做得帽园尖细⑤啄木鸟的.嘴很尖⑥滑冰的冰鞋要装冰刀

  减小压强的方法:①骆驼的脚掌比马要大几倍②拖拉加(*)要加履带③坐沙发比坐凳子舒服④图钉都做得帽园尖细⑤书包带常做得很宽⑥运载钢材的大卡车比普通汽车的轮子多⑦滑雪要用滑雪板⑧钢轨下铺枕木⑨房间的地基要比地面上的墙更宽。


《总复*》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一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25-126页四则运算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复*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深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意识和*惯,认真地审题,正确地进行口算、笔算,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3、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认真做题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深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熟练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良好计算检验的意识和*惯。

  教学难点:

  会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

  教法:质疑引导,组织练*;学法:小组合作,独立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同学们,我们要想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且能够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就必须要牢固掌握哪些知?(必须掌握好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和运算定律)。

  今天我们就来复*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

  教师板书课题: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知识点。

  请积极举手说一说想起了哪些知识点?看谁想得多?

  教师表扬发言积极的同学,然后指出上述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

  能否用一个知识结构图描述上述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呢?

  (设计意图: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启迪思维,用表扬鼓励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学*热情、使学生很快进入复*状态。)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尝试建立知识结构网络。

  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情况。

  请各小组成员介绍本组的讨论情况。

  师生共同分析,评价各小组建构的知识网络图。

  3、师生共同分析建构出一个更加合理,更加完善,保罗更多相关知识的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交流后梳理成知识网络,让每一个小组成员介绍讨论构建情况。然后,师生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图。这样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

  二、重点复*,强化提高

  (一)、复*小数四则运算。

  1、出示问题: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2、学生同桌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3、集体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的加减法遵循相同的运算规律,即都满足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小数的加减法需要特别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必须将两个数的小数点的位置对齐,才能相加减。

  4、同学们,要想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就必须做到什么?

  教师讲明:首先要认真细心地进行审题,然后再计算,计算后要进行检验。

  5、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小数的加减法进行检验呢?

  师(出示教科书第125页第4题):请同学们看这一题,你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呢?

  指名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进行检验。

  这一题正确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检验的?

  师生交流。

  6、出示练*题

  计算并且验算。

  7.83+1.6780×*

  6.12—3.581435÷35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并检验。

  集体订正。

  7、出示:4000÷25一13×12

  64一(7.2+5.9)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属于什么运算?指名学生回答。

  那么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进行交流。

  师小结: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内的运算,再算括号外的运算。

  学生独立计算上面两题。

  8、完成练*二十一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由于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在计算方法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让学生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旨在使学生巩固小数

  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此外,还注意了复*验算方法,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进行验算,进一步培养检验的*惯。)

  (二)、复*运算定律。

  1、复*运算定律。

  我们学过那些运算定律?

  指名学生回答。

  怎样用字母表示出这些运算定律?

  指名学生回答。

  利用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

  (使运算简便)。

  2、出示练*二十一第7题。

  请同学们根据正确的运算定律进行填空。

  你是怎样填的?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的?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3、用简便方法计算。

  312×4十188×4101×87

  135×50×225×33×4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的简便运算。

  4、完成练*二十一第5题。

  题目中的图给我们绘出了太阳系的几大行星,请同学们说一说有哪几大行星?

  学生观察回答。

  看了这个图,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教科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数据表,表中的数据是各个行星和太阳的距离。根据这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请同学们想办法计算出你的问题的答案。

  5、完成练*二十一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说明题意,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练*题复*学过的几种常用的简便运算的方法,并让学生说明进行简便运算时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这样更加巩固了运算定律的运用。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教师下发作业纸,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题目如下:

  1、运算下列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计算。

  36+95+74+105188×35-188×34

  67÷2.5÷0.04

  0.32×12.5×250

  5+13.7+45+6.3+50

  2、填空。

  6020千克=()吨()千克

  5千米9米=()米

  350分=()时()分

  560000*方米=()公顷

  3、水果店运来一批水果,苹果23筐,梨27筐,每筐水果重37千克,一共重多少千克?

  学生完成后,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检测的情况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独立完成三个题目,自我评价,自我鉴定,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教师根据检测情况进行总结,使学生知道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还有待加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

  熟记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认真审题保证正确率

  进行检验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使运算简便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教学反思:

  通过复*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深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正确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一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或者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2.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一)情境创设师:我们前边学*了如何解决问题,今天就和老师一起来复*一下本册我们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引入课题师:不过,在整个复*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帮忙去解决,你们有信心完成吗?好,下面我们就以闯关的方式,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好玩的吧?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也让他们对本课学*的内容充满期待。】

  二、情境铺垫,解决问题:

  (一)情境一:猴子。

  1.他们先来到树下,准备摘梨: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两个已经条件。

  2.谁来帮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吗?引导学生发现,没有问题,不能解决。

  3.谁来提一下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树上还剩几只猴子?

  4.谁能完整地把这个问题叙述一遍?

  5.这道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你能帮助他们解决吗?来,试试看!

  6.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7.指名汇报,集体讲评,教师画出线段图并完整板书解题过程。

  (二)情境二:分桃子。

  1.摘完了梨,我们来分桃子,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图与已知条件。

  2.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看图,得出:已知我们班27人,每人分1个桃子后,还剩4个。

  3.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一篮有多少个桃子?

  4.你会解决吗?请独立解答。

  5.学生解答完成后,让学生汇报,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并板书解答过程。

  6.小结: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可对照线段图来观察)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点是:都是已知两个条件,求一个问题,不同点是:第一题求部分,而第二题求总数。

  (2)引导学生发现:这1道题是已知整体,求其中的一部分,所以用减法解决;第2题是已知部分,求整体或总数,所以用加法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解决最基本的数学问题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境三:比花多少。

  1.多美的花儿啊,有牡丹、月季和菊花等。课件呈现情境图:

  2.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3.课件呈现问题(1):月季比菊花多多少盆?

  4.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引导学生发现:

  (1)因为问的是月季花比菊花多的盆数,而没有问牡丹。所以,这个问题与牡丹的盆数无关,也就是说20盆牡丹是多余信息。

  (2)因为我们要求的是月季比菊花多多少盆,就是求45比30多多少。

  5.学生独立解答。而后汇报,讲评。

  6.小结:

  (1)如果没有刚才那位同学的提醒,你会不会出错呢?

  (2)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应该怎么办?

  7.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评价,不正确或不完整,教师要帮助其修改或补充。

  (2)提出问题后,学生分析,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有一个多余条件的问题的练*,进一步来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评价,提高他们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情境四:分糖。

  1.课件呈现情境图:

  2.学生观察:小明和红红分别有多少块糖?红红还剩多少块?小明还剩多少块?

  3.呈现问题:

  (1)红红吃了多少块糖?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

  (3)指名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4)如果学生没能汇报完整,再请另外的学生补充回答出另一种。

  (5)根据结果,带领学生再次理解“已知总数求部分”、“多余条件”。

  4.小结: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解决方法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

  (五)情境五:运梨。

  (1)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

  (2)指名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如果学生没能汇报完整,再请另外的学生补充回答出另一种。

  (4)前面所解决的问题结果都是唯一的,而本题结果是多样的;

  (2)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不管用哪种方法,第一次运走的数量与再次运走的数量发生变化。教师可以举例说明。

  5.呈现问题2:*呢?

  (1)这个问题只有三个字,谁来完整的把这个问题表述出来?引导学生说出:*可能套中了哪两个玩具?

  (2)学生独立解决。

  (3)指名汇报,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师生共现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这道逆序、开放的练*,让学生在利用方法与策略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与灵活性。】

  (六)情境六:母鸡下蛋。(同数相加)

  1.课件完整呈现情境图: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方法。

  【设计意图:本题的解决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认知水*,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水*的方法来解决。】

  (7)情境七:分装鸡蛋。(减去相同的数)

  1.课件完整呈现情境图: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装满是什么意思?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方法。(连减法、列表法、画圈法)

  【设计意图:本题的解决方法有多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认知水*,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水*的方法来解决。】

  三、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一)全课总结

  1.哪个同学来说一说: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2.本课结束后,我们本册的数学学*就完成了,但我们的数学学*还将继续,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中,学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知识。我们也将接受更多、更大的挑战。你们有信心接受这样的挑战吗?那我们就先来试一试吧?

  (二)拓展延伸

  1.课件呈现情境图:(各种商品及相应的价格)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理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

  3.同桌互相合作,讨论交流完成。

  【设计意图:本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用同数连加的方法计算,也可用减去相同数的方法计算。把本题放入拓展延伸环节,既是为了今后学*乘、除法作铺垫,也是为了数学学*的有效延续,让学生对未来所学知识充满好奇心与期待!】

一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或者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2.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一)情境创设师:我们前边学*了如何解决问题,今天就和老师一起来复*一下本册我们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引入课题师:不过,在整个复*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帮忙去解决,你们有信心完成吗?好,下面我们就以闯关的方式,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好玩的吧?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也让他们对本课学*的内容充满期待。】

  二、情境铺垫,解决问题:

  (一)情境一:猴子。

  1.他们先来到树下,准备摘梨: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两个已经条件。

  2.谁来帮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吗?引导学生发现,没有问题,不能解决。

  3.谁来提一下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树上还剩几只猴子?

  4.谁能完整地把这个问题叙述一遍?

  5.这道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你能帮助他们解决吗?来,试试看!

  6.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7.指名汇报,集体讲评,教师画出线段图并完整板书解题过程。

  (二)情境二:分桃子。

  1.摘完了梨,我们来分桃子,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图与已知条件。

  2.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看图,得出:已知我们班27人,每人分1个桃子后,还剩4个。

  3.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一篮有多少个桃子?

  4.你会解决吗?请独立解答。

  5.学生解答完成后,让学生汇报,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并板书解答过程。

  6.小结: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可对照线段图来观察)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点是:都是已知两个条件,求一个问题,不同点是:第一题求部分,而第二题求总数。

  (2)引导学生发现:这1道题是已知整体,求其中的一部分,所以用减法解决;第2题是已知部分,求整体或总数,所以用加法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解决最基本的数学问题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境三:比花多少。

  1.多美的花儿啊,有牡丹、月季和菊花等。课件呈现情境图:

  2.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3.课件呈现问题(1):月季比菊花多多少盆?

  4.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引导学生发现:

  (1)因为问的是月季花比菊花多的盆数,而没有问牡丹。所以,这个问题与牡丹的盆数无关,也就是说20盆牡丹是多余信息。

  (2)因为我们要求的是月季比菊花多多少盆,就是求45比30多多少。

  5.学生独立解答。而后汇报,讲评。

  6.小结:

  (1)如果没有刚才那位同学的提醒,你会不会出错呢?

  (2)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应该怎么办?

  7.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评价,不正确或不完整,教师要帮助其修改或补充。

  (2)提出问题后,学生分析,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有一个多余条件的问题的练*,进一步来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评价,提高他们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情境四:分糖。

  1.课件呈现情境图:

  2.学生观察:小明和红红分别有多少块糖?红红还剩多少块?小明还剩多少块?

  3.呈现问题:

  (1)红红吃了多少块糖?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

  (3)指名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4)如果学生没能汇报完整,再请另外的学生补充回答出另一种。

  (5)根据结果,带领学生再次理解“已知总数求部分”、“多余条件”。

  4.小结: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解决方法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

  (五)情境五:运梨。

  (1)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

  (2)指名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如果学生没能汇报完整,再请另外的学生补充回答出另一种。

  (4)前面所解决的问题结果都是唯一的,而本题结果是多样的;

  (2)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不管用哪种方法,第一次运走的数量与再次运走的数量发生变化。教师可以举例说明。

  5.呈现问题2:*呢?

  (1)这个问题只有三个字,谁来完整的把这个问题表述出来?引导学生说出:*可能套中了哪两个玩具?

  (2)学生独立解决。

  (3)指名汇报,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师生共现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这道逆序、开放的练*,让学生在利用方法与策略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与灵活性。】

  (六)情境六:母鸡下蛋。(同数相加)

  1.课件完整呈现情境图: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方法。

  【设计意图:本题的解决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认知水*,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水*的方法来解决。】

  (7)情境七:分装鸡蛋。(减去相同的数)

  1.课件完整呈现情境图: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装满是什么意思?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方法。(连减法、列表法、画圈法)

  【设计意图:本题的解决方法有多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认知水*,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水*的方法来解决。】

  三、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一)全课总结

  1.哪个同学来说一说: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2.本课结束后,我们本册的数学学*就完成了,但我们的数学学*还将继续,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中,学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知识。我们也将接受更多、更大的挑战。你们有信心接受这样的挑战吗?那我们就先来试一试吧?

  (二)拓展延伸

  1.课件呈现情境图:(各种商品及相应的价格)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理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

  3.同桌互相合作,讨论交流完成。

  【设计意图:本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用同数连加的方法计算,也可用减去相同数的方法计算。把本题放入拓展延伸环节,既是为了今后学*乘、除法作铺垫,也是为了数学学*的有效延续,让学生对未来所学知识充满好奇心与期待!】


《总复*》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中考语文字词总复* (菁华3篇)

中考语文字词总复*1

  第一单元

  头晕目眩 啜(chuò)泣 擎天撼地 忍俊不禁 蜂围蝶阵 仙露琼浆 盘虬卧龙 明察秋毫 藐小之物 9鹤唳(lì)云端(风声鹤唳)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第二单元

  绝处逢生 碌碌终身 凡夫俗子 玲珑剔透 雏形 慧心未泯 执著 专心致志 蹂躏 猝然长逝 不知不愠 三省吾身 温故知新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见贤思齐 择善从之 弘毅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三单元

  呼朋引伴 披蓑戴笠 花枝招展 德高望重 俯身凝神 梦寐(梦寐以求)山岛竦峙 萧瑟 星汉灿烂 惊鹊鸣蝉 枯藤老树昏鸦

  第四单元

  骸骨 引颈长吼 葱茏 喑哑 静谧 更胜一筹 可望不可即 连亘 历历在目 莽莽然 黯然缥缈 倏忽 人烟市肆

  第五单元

  诀别 苦心孤诣 堕落(坠落)寒颤 各得其所 水波粼粼 步履蹒跚 相委而去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缥缈 对月流珠 澄澈 说笑嬉戏 潺潺 踉踉跄跄 孪生(神采奕奕 对弈)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中考语文字词总复*2

  第一单元

   锐不可当 歼灭 阻遏 寒噤 飒飒风响 张皇失措 名副其实 颤巍巍 独一无二 眼花缭乱 令人惊骇 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 纳粹 荒谬 憧憬 响彻云霄 赤裸裸

  第二单元

  面如土色 惧惮 震悚 粗拙 祸不单行 狼藉 簌簌 变卖典质 触目伤怀 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举箸提笔 青悠悠 宽敞阴凉 涎水 低眉顺眼尴尬 烦躁 长途跋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感叹唏嘘 劲厉 嫉妒 鸡零狗碎 猝然昏厥 诘问 识文断字 文绉绉 脱身伎俩 颠沛

  第三单元

  巧妙绝伦 惟妙惟肖 晓风残月 销魂 水天一色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因地制宜 重峦叠嶂 俯仰生姿 盘曲嶙峋 别具匠心 斟酌 安静闲适 鸣钟击磬 井然有序 擅长 雅俗之别 伧俗 休憩

  第四单元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草木荣枯 草长莺飞 繁衍 濒临绝种 赶尽杀绝 与日俱增 归咎 五彩斑斓 物竞天择 为所欲为 无动于衷 面颊 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第五单元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土地*旷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问津者(无人问津)德馨 鸿儒 案牍 蕃 淤泥濯 清涟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亵玩 隐逸  因势象形 矫首昂视 可历历数也(历历可数)天下为公 选贤与(举)能 矜(鳏)寡孤独废疾者 决眦 凌绝顶 搔 簪 戍(边) 老妪 泣幽咽

  第六单元

  素湍绿潭 清荣峻茂 林寒涧肃 属引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沉鳞竞跃 积水空明

  吞天沃日 如履*地 荒秽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中考语文字词总复*3

  第一单元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诘责 教诲 深恶痛疾 磨磨蹭蹭 凄惨 黝黑脸膛 一绺绺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粗糙 气宇轩昂 禁锢 蒙昧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文坛泰斗 颔首低眉诚惶诚恐 犀利 锃亮 甲胄 入木三分 粲然笑意 黯然失色 意趣盎然 广袤无垠 烁烁发光 赤裸裸 直戳要害 怦怦直跳 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繁花似锦 不可名状 落英缤纷 冥思遐想 期期艾艾 (自怨自艾 方兴未艾)

  第二单元

  目光灼灼 睥睨 稽首 迸射 驰骋 婵娟 翡翠 蜿蜒 海誓山盟 长吁短叹 馈赠 夜阑人静 千山万壑 璀璨 鸣锣开道 盛气凌人 不动声色 翱翔 纤细 (纤夫)

  第三单元

  咫尺之间 狼藉斑斑 相形见绌 高深莫测 美味佳肴 干涸 吞噬 咫尺 沧海桑田 媲美 东跑西颠 挑衅 迷惘 前赴后继 全军覆没水草丰美 误入歧途 急不可耐 缄默 频繁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牟取 众目睽睽 遭人哂笑 镇定自若 任劳任怨 清澈如洗

  第四单元

  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贯穿古今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若无其事 呼朋唤侣 晨光熹微 龙吟凤哕 籍贯 曾经沧海难为水 囊萤映雪合辙押韵 油嘴滑舌顾名思义  褒贬分明 擅长 衔接 天衣无缝

  第五单元

  风烟俱净 缥碧 急湍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作响 嘤嘤成韵 千转(啭)不绝 鸢飞戾天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 窥谷忘反(返)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不求甚解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 晏如 忘怀得失 汲汲 衔觞赋诗 祗 骈死 槽枥  执经叩问 德隆望尊 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 俟欣悦 叱咄 负箧曳屣 皲裂 媵人 持汤沃灌 衾 绮绣 朱缨 容臭 烨然 緼袍敝衣 折戟沉沙 干戈 汗青 宫阙 琼楼玉宇 峰峦 潼关

  第六单元

  清冽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披拂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翕忽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寂寥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浩浩汤汤 朝晖迁客骚人 霪雨霏霏 樯倾楫摧 冥冥 虎啸猿啼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春和景明 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 锦鳞 岸芷汀兰 皓月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心旷神怡 林壑 蔚然深秀 峰回路转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水落石出) 伛偻提携 山肴野蔌 觥筹交错 脱笼之鹄 娟然 鲜妍明媚 倩女柔梢披风 呷浪 金樽 玉盘珍羞 停杯投箸 大庇 突兀 岑参 锦衾 翰海阑干 羌笛 掣 落红


《总复*》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 (菁华6篇)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1

  进入总复*阶段了,总复*阶段的课又该如何设计呢?总复*内容共分为四大版块,“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综合应用”。

  我计划先按大块进行分类复*,再进行综合训练。一个多星期复*下来,感觉效果还可以。先按课本复*,讲清重点和难点,再把易错题拿出来分析,再配以练*卷进行单元综合练*,练*采用先回家独立做,第二天课堂上分析讲解,由于学生独立解答时,遇到了困难,因此,老师讲解时,他就听得特别专心,效率也就高。对于那些潜能生,则把多余的练*卷给他,让他做第二次练*,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如此一个循环下来,学生们对本单元的知识点基本都掌握,而且效果也非常好。从而也使我更加明白复*要有计划,千万不能盲目的一天一张练*卷。

  另外,要重视潜能生的教育,潜能生为何成为潜能生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学*方法不到位;有的是因为孩子年纪较小,对于有些问题的理解还未达到相应的思维程度;还有的是因为在某些内容上没有掌握好,又没有及时地查漏补缺,导致了后面的内容无法跟上,影响了孩子学*的`信心。在总复*阶段,潜能生应先做好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树立学*、生活的信心,重燃学*的热情。做为老师,也应抓住一些时机,对潜能生进行相应的辅导工作。虽然为潜能生辅导时,说句实话,非常非常地累,但是,回头一想到,自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自已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身心上的疲惫都会一扫而光。希望我的努力能够让孩子的未来更加地美好。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2

  一年一度的毕业班数学复*已临*尾声,如何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做好这项十分重要而又很艰巨的教学工作,确实需要思考与讨论。通过这次毕业班的复*工作,有了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勉。

  1、复*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发展的持续性。

  过去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下,复*是为了系统整理学过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够比较好地掌握知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因此,往往会不知不觉地把目标瞄准考题,一步一趋地陷入“追题族”的泥坑。就当前教育形式而言,复*仍然是为了系统整理学过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要求学生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其目的却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发展,为持续发展打一些基础。

  2、复*的策略是让学生主动而自信地发展。

  要使学生主动而自信地发展,教师必须做到“知人”、“善诱”、“激励”、“导滞”。

  “知人”就是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心理状态。古代教育家说过:“教学之法,本于人性。”也就是要深知学生的个性;又说过:“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这就是说要做成功一件事情,心理意向是重要的根本。如果我们不了解学生,不知道他们对于复*是抱什么态度,只是一味地让他们做作业、进行模拟考试,学生被动地应付,久而生厌,就会丧失信心,那么,这种复*也只是事倍而功半了。

  “善诱”就是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指导他们归纳整理,将本质属性相同的知识,前后联系起来,便于记忆。对于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指点他们记住其中最基本的,以减轻记忆负担。如:一组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通过乘、除法关系,可以推导出另外两个关系式,这样既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激励”就是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尤其对于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不可以歧视、打击、责难他们,必须对他们有所偏爱,对他们的一点一滴进步,都应加以赞赏;要看到他们是在发展,因此也是自己教育的成功。教师对他们倾注的期望与信任,学生是会感受到的,一旦有了这种感受,他们便会产生自信心,也会主动地投入到复*中去。要知道人都是有上进心的,这些学生不是生来就自甘落后的,。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3

  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很多很杂,而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总复*,我认为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二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惯的一个重要阶段,尤其要培养学生认真做题的良好*惯。通过这段时间的复*,我有以**会:

  首先是审题要严谨。数学的逻辑性强,不能由于审题时的一点差错,而使结果出错。对题目意思理解上的一个小小的疏忽,会直接影响学生正确解答问题的最后结果。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惯显得非常重要。

  其次是要教会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在解答后还要考虑答案的合理性。

  最后要做到认真检查验算。在解题完成之后的复查,找出错误之处尤其重要,也是一件考验学生能力的事情,要把求得的答案当作一个条件代入题目中进行检验,这就需要老师*时通过一定的训练使之成为一种*惯,而*时学生这点往往做不到,好象也没有这个*惯,所以老师*时必须加强这个方面*惯与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养成检查的好*惯。

  好的学**惯不是一下子形成的,从中需要我们老师在*时有意识地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老师不仅要关注教了什么,更要关注学生学了什么,学生是如何学的,教给学生好的学*方法,培养学生好的学**惯,才能提高学生学*的能力。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4

  小学数学应用题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在总复*中它至关重要。应用题的系统复*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数量关系,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应用题的复*教学的体会。

  一、强化基础训练,掌握数量关系

  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指加、减、乘、除法的基本应用,比如:求两个数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解答等。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道有联系的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因此,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在复*时,我特意安排了一些补充条件的问题和练*,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看到问题立刻想到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两个条件;看到两个条件能迅速想到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出些有助于训练发散性思维的练*题。如给出两个条件:甲数是10,乙数是8,要求学生尽可能的多提出些问题。练*时,先要求学生提出用一步解答的问题,如:“甲数比乙数多多少”,“乙数比甲数少多少”“乙数占甲数的几分之几”等。然后再要求学生提出用两步解答的问题,如“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

  “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乙数占两数和的几分之几”等。对于常用的数量关系,复*时我还采用给名称让学生编题的练*形式。如已知单价和总价,编求数量的题目;已知路程和时间,编求速度的题目等。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为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打下良好基础。在编题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对数学术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只有准确理解,才能正确运用。如增加、增加到、增加了,提高、提高到、提高了,扩大,缩小等。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易混的术语,如减少了和减少到等要让学生区别清楚。

  二、综合运用知识,拓宽解题思路

  能够正确解答应用题,是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具体表现。应用题的解答一般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我们在复*时侧重教给分析法。如:*计划做820个零件,已经做了4天,*均每天做50个,其余的6天做完,*均每天要做多少个?

  分析方法是从问题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即:①要求*均每天做多少个,必须知道余下的个数和工作的天数(6天)这两个条件。②要求余下多少个,就要知道计划生产多少个(820个)和已经生产了多少个。③要求已经生产了多少个,需要知道已经做的天数(4天)和*均每天做的个数(50个)。在复*过程中,我注重要求学生把分析思考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学生能说清楚,就证明他的思维是理顺的。既要重视学生的计算结果,更要重视学生表述的分析过程。

  三、系统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在应用题复*中,一题多解是沟通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练*形式。它不但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数量关系,而且可以开阔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一个修路队,原计划每天修80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20%,结果用12.5天就完成任务。原计划多少天完成任务?可有下列解法:

  1、80×(1+20%)×12.5÷8=15(天)

  2、12.5×(1+20%)=15(天)

  3、设计划用x天完成。

  80x=80×(1+20%)×12.5x=15

  4、设原计划用x天完成。

  80∶80×(1+20%)=12.5∶xx=15

  上述四种解法分别是按解一般应用题的思路、分数应用题的思路、方程的思路和用比例解的思路进行分析的。通过本题的复*,引导学生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过的解应用题的各种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5

  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学期的末尾,为了让学生能正确认识、理解、掌握一年级下学期的数学知识,在组织总复*时,我是这样考虑的:

  一、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

  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学*数学处于起步阶段。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复*的内容,适当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

  如在复*方位与图形时,可以请学生自己说一说学了哪些立体图形以及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体。这样,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就需要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又如在复*钟表上的时间时,也可以先请学生自己说一说在认识钟表时,知道了哪些知识,钟表上整时、半时的时针与分针有什么特点。从而使学生形成看到钟表立即能在头脑中呈现相关的知识。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复*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组织复*时,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学*的需求,尽可能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练*内容,以调动每个学生学*的积极性。如在复*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我除了适当地安排一些算式的计算练*外,也设计了一些小游戏的活动,像找朋友开火车等活动,都是学生比较喜爱的活动,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的兴趣,又能达到复*的效果。

  三、要让学生的思维 活 起来

  以往的复*课,基本上以单调的训练为主,在设计时我改变了以往的形式,以游戏贯穿全课,把所学的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一个综合的活动中。如站队时的前后位置,上车前的分类、口算等,学生一边玩,一边回顾,一边应用,增强了趣味性。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操作,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认识也会随之提高。

  四、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

  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学前教育、生活积累以及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很可能会产生学*理解的差异。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复*时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安排不同层次的练*,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

  如在复*计算时,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多安排一些练*题。一般的学生要保证基本要求做一些基本形式的练*,而比较优秀的学生可以增加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练*。这种课堂分层次的练*,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辅导,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在复*的过程中都有所提高。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6

  六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很多很杂,而事实上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总复*,一直让老师很为难,假如一味地将知识重新再现,学得好的同学认为自身都会了不要听,学得不好的同学也没有定心听,老师感到上复*课很痛苦,该怎样防止枯燥重复,又能体现同学的主体精神呢?我在概念课的复*教学上做了一次小小的尝试

  假如按课的类型分,可以分成计算课、概念课、*面图形课和统计课等,每种课的类型在复*时各有特色数学的复*过程,其实就是同学的认知结构不时重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在此过程中,同学的自主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毕业班的复*课注意协助同学把分散在各年级、各章节中有关的数学知识高低串联,左右沟通起来因为“获得的知识假如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们联在一起,即是一种多半为被遗忘的知识”理清知识体系要充沛调动同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同学自身动手动脑,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协助、点拨和补充


《总复*》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实用5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92~93页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共同梳理,让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知识,形成知识框架,感受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结构性,初步感受复*方法。

  2.通过整理与复*,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100以内数的意义,熟练地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通过整理与复*,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与100以内加法与减法的相关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良好的计算*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读、写及大小比较;100以内加减法的含义及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数位及数位上数的意义;良好的计算*惯与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激趣引入

  (一)回顾梳理:

  师:同学们,我们这学期的新知识已经学完了,本学期我们学了哪些数学知识啊?

  1.学生自主梳理,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整理;课件分步呈现P92页的4幅图。

  3.教师板书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认识图形——分类与整理——认识人民币——找规律——解决问题

  (二)交流感受:

  1.你在这一学期的学*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哪些事情让你的印象最深刻?

  2.学生自主发言。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新的发现等。

  3.师质疑:这学期我们学的知识真多啊!你对这些知识都已经完成掌握了吗?我们有必要来将这些知识复*复*吗?

  4.点明课题:本学期学的知识这么多,我们今天就来复*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吧!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的共同梳理,让学生简单回顾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形成基本的知识框架;并通过让学生谈学*体会,让学生感受数学学*的乐趣,进而再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教师引导,复*应用

  (一)复*100以内数的认识: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这节课哪位小朋友的表现最棒!

  1.复*数位:出示计数器

  (1)谁来说一说:计数器从右边起,每个数位分别是什么位呢?

  (2)这些数位上的一个珠子分别表示多少?为什么同样都是一个珠子,所表示的数却不相同呢?

  (3)十位的一个珠子相当于个位的几个珠子?百位的一个珠子又相当于十位的几个珠子呢?那我们就可以说: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又是多少?

  2.复*数的组成:

  (1)教师在计数器上拔出57,问:谁来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它个位上的7表示?十位上的5表示?

  (2)完成P95练*二十的第2题。

  3.复*数数、数的顺序和大小:

  (1)你会数数吗?我们在数数时可以怎么数?引导学生说出:可以1个1个地数,可以2个2个、5个5个、10个10个……地数。

  (2)你能用计数器拔出57前面的一个数吗?那57后面一个数是多少?这三个如果从大到小排,应该怎么排?

  (3)完成P95练*二十的第1、3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100以内数的应用意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

  (二)复*10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

  1.夺红旗比赛: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P95练*二十的第4题。

  (2)学生汇报结果,学生互相检验是否正确。

  (3)讨论:

  ①这8道题可以分为哪几类?引导学生发现:有不退位减法与退位减法;有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

  ②每一类分别有什么好的计算方法?

  ③说一说每一类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在练*之后,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让学生自主梳理各种计算方法,沟通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意识,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2.练*二十一第5、6题。

  【设计意图:这两题也是“数的运算”的不同形式的练*,教师要注意:在做这两题前要创设故事情境,如第4题可以用“孙悟空巧变>、<、=”,第5题可以用“猪八戒吃西瓜”,以激发学生练*的兴趣。】

  (三)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课件呈现:“新百数表”:

  1.建构“新百数表”

  (1)观察表格,发现规律:这张百数表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2)完成表格。

  2.观察比较

  (1)再次观察,发现规律:

  ①横着看,每一行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②竖着看:每一列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2)新旧百数表进行比较:课件呈现新旧两个百数表,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不同?只要学生说出的发现是对的,都应给予肯定与鼓励。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解决第(3)题。这题解决后,可再让学生仿照这个问题再提出几个问题,继续练*。

  (2)解决第(4)题。

  (3)解决第(5)(6)题:

  ①学生完成后,要引导学生完整的回答,如:第选的是第1行的第几个数和第8行的第几个数,它们的和是多少,差是多少。

  ②并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完成后,可模仿这两个问题继续练*。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复*数的认识,并综合了找规律的内容,让学生在经历新百数表的建构、新旧百数表的对比与探究及应用新百数表中规律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全课小结,质疑反思

  (一)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了什么知识?

  (二)质疑反思

  1.对于本节课复*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认为自己在哪些地方还有不足,或者你觉得哪些地方是容易出错的,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当然,你也可以将自己成功的经验拿来与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与质疑反思,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初步学会反思自己的学*,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体会。】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 2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及本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为复*内容

  二、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

  (1)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3)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

  (1)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2)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加深理解,并融会贯通。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关键:

  (1)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2)要重视学生的差异,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所有学生都能树立自信心,有进一步发展。

  三、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初步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课时划分:

  4课时

  五、教学进度:

  第17~19周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共分为五部分: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本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属于扩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中没有单独安排相应内容的复*。

  总复*的编排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表内乘法集中复*,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乘法口诀,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作用。

  教学建议

  1.复*前,应根据学生*时学*的情况,制订适合本班实际的复*计划,以使复*更有针对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3.复*时,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本学期的重点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以及表内乘法,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的基础,要使学生切实掌握好。“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和“统计”等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复*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4.这部分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复*。

  1.“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

  教材中安排了两道小题,着重复*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复*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所学*的笔算两位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教学中应注意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述即可,教师不必总结出条文让学生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多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逐渐培养他们学*的自信心。对于具体计算,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学生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口算,只要学生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2.“表内乘法”的复*。

  教材主要从两方面复*: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用计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乘法口诀是计算乘法的基础,必须让学生熟记。因此,教材安排了让学生背出全部乘法口诀。对于乘法计算,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在复*乘法口诀时,既要注意全面,同时,要注意有所侧重。如7~9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大,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应该多让学生做些练*。另外,对乘法口诀,应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避免机械背诵。

  复*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认真看图,说一说图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图中描述的事情,要解决题目的问题,应该怎样做?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后,按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全班进行交流。也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就可以了,不必按照一定的模式来叙述。

  3.“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

  (1)“米和厘米”的复*。

  本学期所学的长度单位是米和厘米。要求学生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某些情景下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计。

  教材安排了两道题。第4题是让学生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表示“米”和“厘米”的长度。这种练*对学生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非常重要。第5题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并训练测量方法。

  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可以像教材中要求的“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和“用手指表示1厘米有多长”,也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用自己身体的其他部位表示这些长度。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借助某一具体实物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又可以把数学知识的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估计和测量的复*,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操作,然后集体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交流估计的方法。对于量线段,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如有的学生从0刻度开始,有的从其他刻度开始),只要学生量的正确都是可以的。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实物的长度进行估计和测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角和直角”的复*。

  本学期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要求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并初步学会画角和直角。

  教材先通过数图中角和直角的个数,复*角和直角的概念。然后,通过在图中加一条线段的活动,把画直角和数直角结合起来复*。

  复*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会在几何中发现角或直角,并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另一方面,应尽量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周围实物的面上有什么样的角(对直角要进行判断),使学生经常注意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观察物体”的复*。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题目。第7题是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第8题是画轴对称图形。

  复*观察物体时,可以让学生看书上的图,想像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应该是哪个图。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些其他实际物体,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必要求过高,只要能说清楚就可以了。

  复*对称图形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然后再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对称图形。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板二年级下册第122页第13、14题,练*二十四第11~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复*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好*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情境图、自测题卡、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启发谈话、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练*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公园里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玩一玩。(出示小朋友玩碰碰车的情境图)

  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出示问题:玩碰碰车每人一次3元,小明共花了12元。小明共玩了几次?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汇报。

  太棒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和复*。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玩滑梯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复*中来。)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与复*,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结果?

  小组长1: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2: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3:……

  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1)要认真看题,收集信息。

  (2)分析问题,确定运算步骤。

  (3)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4)检查,写答。

  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形成了这么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们对本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有了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针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重点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回忆、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既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又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体验到了同伴相互交流的学*乐趣。学生在整理中让旧知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一)分层练*,重点突破

  1.总复*第13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图画,并说出从图画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根据从题目中了解的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独立列算式解答出来。

  2.总复*第1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要求一共花多少钱,怎样求呢?使学生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再让学生列算式解答出来。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练*二十四第11题。

  先跟据图画中小朋友的想法,使学生明确:一位客人一个碗、两根筷子。

  再让学生根据碗和筷子的数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8个碗可以给8位客人。

  14根筷子可以给7(14÷2=7)位客人。

  所以这些碗筷只能给7位客人。

  2.练*二十四第12题。

  先让学生根据画面上两位同学的对话,掌握信息。

  再引导学生分析:要把全班分成7名同学一组,可以分几组?要先知道什么?怎样解决呢?

  组织学生独立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交流。

  3.练*二十四第13题。

  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

  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通过比较三种袜子每一双的价钱,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再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的机会。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只有充分掌握原来的知识,才能挖掘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自测题

  1.铅笔3角钱一支,要买3支,给售货员1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2.班上男生有26人,女生有22人。体育课上要站成6排,每排站几人?

  3.从家里到学校需要8分钟,每天上学共要走多少分钟?

  4.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莉看了4天,每天看5页,她还剩多少页没看?

  5.一个毽子3元,一根跳绳5元。

  (1)小青买4个毽子和1根跳绳,共用去多少元?

  (2)你有30元钱,你准备怎样买呢?应找回你多少钱?

  6.冰激凌零售价每个7元,批发每箱6个,共30元。算一算按箱买每个比零售价便宜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评价完善

  1、通过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小组的表现哪些地方最满意?

  2、教师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表现得很出色,大家不仅学会很多了知识,还愿意和同学们在一起分享所学到的知识,老师真高兴呀!通过你们的发言,我知道你们有又学到了很多的,希望你们能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正确的评价他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复*解决问题

  13.12÷3=4(次)

  答:小明共玩了4次。

  14.8×3+6=30(角)

  30角=3元

  答:一共要花3元钱。

  教后反思:

  通过复*,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学生无处下手,比如126页的11题,学生就不知道到底分给几个人?课本上这几道题不全面,课下还需要补充。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整理、归纳本册教科书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关知识间的联系。

  2.经历整理与复*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培养自觉整理与复*的意识和*惯。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能力,养成合作学*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经历整理与复*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

  2.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读写方法、大小比较等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这学期的新课学*已结束,从现在开始,我们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复*。(板书课题)

  二、整理全册所学内容

  1.小组合作,初步整理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学*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

  (2)想一想: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整理知识的方法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吗?怎样整理才能使这些内容比较清楚地展现出来呢?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3)小组合作:小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

  整理要求:

  A?整理结果要简洁、清晰、有条理。

  B?整理完后,要能说出整理的过程。

  2.全班汇报交流、完善整理结果

  (1)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交流整理的过程、结果。

  (2)结合展示、交流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各组的整理情况:你喜欢哪种整理方法?为什么?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哪些内容还需进一步调整?

  (3)根据评价结果,可选一种有代表性的板书。如:全册内容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

  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有余数的除法

  计量单位长度单位:千米、毫米

  时间单位:时、分、秒

  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三、整理复*万以内数的认识

  1.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1)出示数5555,从右往左,你能依次说出每一个数位上的“5”各表示多少吗?

  (2)填空: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10个千是()。

  (3)让学生做教科书131页第1题,然后交流。

  2.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九百九十八数到一千零一十二。

  一十一十地数,从一千九百八十数到二千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从一千七百数到三千。

  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

  (2)写出3408后面的三个数和3001前面的三个数。

  (3)让学生做教科书135页第3题,并交流填的结果。

  3.读写方法

  (1)读出下列各数:教科书135页第1题。指名读,然后说一说:怎样读万以内的数。(特别强调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2)写出下列各数:教科书135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4.大小比较

  (1)写出下列各数,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三千零二三百零二二千三百三千二百三千零二十

  (2)说一说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做教科书第136页第5题。

  5.较大数的估计

  一个数比400大得多,比2000少一些,这个数可能是:(在正确的数下打?)999138019005000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