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十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54一55页10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准确地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个数并会读、会写10;

  2、使学生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熟练地掌握10的组成和分解;

  4、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良好的学**惯;

  5、结合插图对学生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6、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敏捷性、灵活性等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10的分解与组成。

  教学难点:形成10以内数的整体认知结构。

  教具准备:主题图(幻灯片)、计数器、刻度尺、游戏卡片、动物头饰、点子图、录音机及磁带。

  学具准备:10朵以上小红花,10根小棒,1一9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

  1、故事导入,学生抢答。

  有一天,一群可爱的小鸭在草地上做游戏,这时候,鸭妈妈来了,说:“孩子们,今天妈妈带你们去公园好吗?”小鸭马上欢呼起来。这时鸭妈妈又说:“不过有个条件,先考考你们,说对了,带你们去”。小鸭子傻眼了。小朋友们我们帮帮小鸭子吧,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9—17+23+65+36—2

  9+09—08—37+1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抢答,在复*旧知过程中,培养学生快速思维的能力。]

  2、口答。

  (教师充分肯定小朋友助人为乐的精神,进一步谈话导入。)刚才我们能够快速算出以上的试题,是因为我们认识了0到9这些数并学会了9以内的加减法,哪位小朋友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一数呢?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0123456789

  倒着(从大到小)数呢?会吗?

  9876543210

  请小朋友们观察第一行数,比8多1的数是几呢?

  比9多1的数是几呢?(10)

  二、新课教学

  1、出示第54页彩色图(投影)并放录音。

  (分两部分,先出示第一部分,并提出学生观察要求。)请小朋友们看一看、听一听,你发现了什么?(9个小朋友,9个汽球)

  接着出示全图,学生观察。

  又来了一个,现在有几个小朋友?几个汽球?(10个小朋友,10个汽球)我们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看,各族小朋友多和睦、多快乐。

  10个小朋友,10个汽球都用“10”这个数字表示,今天我们就学*“10的认识”。(板书课题)

  2、摆红花。

  学生拿出学具,摆10朵红花,教师巡视,然后肯定学生的多种摆法,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成果。

  [以主是直接感知部分,采用直观演示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让小朋友在愉快中感知,然后让他们在操作中感知10的“形象”,强化感知效果。]

  3、出示计数器。

  先在计数器上拨9棵珠子,再拨上一棵。

  一共有几棵珠子?(10棵)计数器上的10棵珠子

  是怎么得来的?

  学生先回答:9棵珠子添上1棵珠子,就得到10棵珠子,也就是9添上1得到10,还可以怎样说?也就是说:9加上1得10。接着教师问“哪位小朋友来说说日常生活中用10表示的物体?

  [鼓励小朋友进行发散思维,强化他们的学*积极性,同时通过小朋友的回答,让”感知“向”表象“过渡。]

  4、出示刻度尺。

  10还可以表示物体的长度,(接着出示刻度尺,引导小朋友观察刻度尺上的刻度)9和10的顺序是怎样的?(9在10的前面,10在9的后面)

  (引导小朋友理解10的序数意义)9的后面一个数是10,10的前面一个数是9。那么9与10谁大?谁小呢?请小朋友们看图说说10与其他的学过数的大小。

  5、比较数的大小。

  出示点子图,小朋友数,教师板书。比较9和10的大小,并强化9在10的前面,9添上1得10,9比10小,10在9的后面,10比9大,10还比哪些数大呢?

  [通过小朋友”说“物体,”认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等形式,充分调动小朋友的多种感官,形成并强化”10“的”表象“,理解10的序数意义和基数意义。]

  6、写10。

  小朋友们,你发现10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你会写吗?试试看。

  教师示范,写10要占两个日子格,左边写1,右边写0,指导学生读两遍。

  翻开课本,学生练*写10,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示范,指导小朋友认真书写,培养他们认真学*的*惯和一丝不苟的学*精神。]

  7、10的分解与组成。

  请小朋友们拿出学具,数出10根小棒,摆在课桌的左边。

  教师提出要求:把10根小棒摆成两份,看谁摆得快,能摆出多少种不同的摆法。鼓励小朋友”操作“,说面各种摆法,同时教师将结果板书出来,看谁说得多一点?还有别的分法吗?你能从中想到什么?(小组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1010101010

  9182736455

  19283746

  摆出1一9的数字卡片,找出组成10的两张卡片举起来,接着要求小朋友说几和几组成10。

  肯定小朋友摆得很不错,说得很对,真聪明,然后做课中操。

  [这个环节的教学属于”概念“层次,是教学的重点,为了突出这个重点,教学时贯彻主体与活动教学思想,引导小朋友发现并充分肯定小朋友的学*成果。这样,既能抓住重点,落实教学目标,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学*的精神,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三、巩固练*

  1、拍手游戏。

  智慧老爷爷说,小朋友们学得这么好,小燕子要和小朋友们对口令,并且要求你们对的数要和它说的数组成10才行。

  2、幻灯,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小鸽子看小朋友们答得这么好,也跑来表示祝贺,同时,他说(放录音):我种了10棵苹果树,每棵树上有10个苹果,但是有些苹果被树叶挡住了,小朋友们,你们想一想,树叶挡住了几个?

  小朋友们真聪明,老师也想考考你们。

  小燕子种了10棵苹果树,可是全被两座房子挡住了,请你们说说,这两座房子有可能各挡住了几棵?(出示幻灯片)

  [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做采蘑菇的游戏。

  我是采蘑菇的小姑娘,今天听了你们的课,真高兴,因为你们认识了10,会读写10,知道10的分解与组成。现在,我采了好多好多的蘑菇,想请你们把它们装到篮子里,但每个篮子的蘑菇必须是10才行。

  5、(此内容根据课堂时间而定)同学们,你们真肯动脑筋,智慧爷爷都伸出大拇指表扬你们呢!他还给大家留下一道思考题,下节数学课他要来检查,并给大家发奖品。

  小鸽子种了10棵苹果树,可是全被三座房子挡住了,请你们思考一下,每座房子有可能挡住了几棵?

  6、翻开课本,做练*作业。

  [巩固练*的设计,体现了三个层次,基本题、综合题及智能题,这样能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同时采用多种游戏形式巩固知识,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充分运用小朋友形象思维的特点,利于提高学*效果。]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数数量是10的物体,从在计数器上拨珠知道了10是由9个珠子再添上1个珠子得来的。从直尺上的刻度,知道了10在9的后面,9在10的前面。学会了比较9与10这两个数的大小。通过摆小棒,知道了10的组成。今天小朋友们学得很认真,知识掌握得很好,老师和你们一起去做课间游戏。

《十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九的第1~3题。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a、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

  b、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

  c、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

  d、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啦。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联合起来,站在一起组成“10”,10比9大。

  [在这里,教师创设了一个令人着迷的、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既复*了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又引起了新的数学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使9没话可说?很自然引出今天要学*的新数“10”。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在这样的问题情境里,学生的数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探究学*

  关于数“10”,你知道它可以表示什么吗?它排在数字的什么位置?它可以怎么分又怎么合?它与我们生活有什么联系?如果你一旦掌握了它的数学知识,就可以做许多奇妙的事情。这节课大家一起去研究它,好吗?

  [在这里,教师把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转换成问题,向同学们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去领会。体现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1、学*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a、做与10有关的一个动作,或说一句话。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与10有关的奇妙的事很多,你能用动作或一句话表示出来吗?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像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组的人数、气球个数、花的盆数等等,都可以用10来表示。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台,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可以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人有10个手指头,左边5个脚趾加右边5个脚趾就是10个脚趾,10个同学可以组成一组,一桌酒*坐满刚好是10人等。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b、做排队游戏。

  请小朋友们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8人)

  (老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2、10的位置与大小。

  a、尺子上的数字。

  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让学生感悟,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的数都大。

  师:数的顺序不仅可以在尺子上表示,还可以在直线上表示(把尺子抽象成直线)。

  请同学把空格中的数字补上。

  b、10为什么排在9的后面?说一说下面有多少种填法。

  10>()

  反过来

  ()<10

  c、完成课本第65页比大小的填空。

  3、10的写法。

  看屏幕回答问题。

  10根小棒里有几个1根?

  把10个1根捆成1捆,就是多少个10?

  1个10在格上书写时左边写1,右边写0。左边的1和过去学过的单个的1表示的数相同吗?为什么?

  在第65页的田字格练*写10。

  [教师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把10个1与1个10的关系,以及同一个数字在组成的数目中,由于所在位置不同而表示不同的数值,这样抽象的数学含义生动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的设计是很有创意的,学生对10的数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4、10的分与合。

  a、情境引入(课件演示)。

  有一天,小聪约小伙伴去踢球,从家里带了10瓶饮料并把它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聪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

  b、想一想,有几种分法?也可以(用学具代替饮料)亲自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教师注意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在10的分与合活动中,学生可以用摆一摆的方法,也可以用1~9排列组合的办法,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不摆,直接用类推的办法都可以。允许学生用自己不同的方法去学*,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

  c、汇报不同的分法。

  根据汇报把分的结果通过点击,在屏幕上出现。

  d、上面每两个数合起来都是10。如果能快速记住10的`分与合,将来对你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很有好处。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e、游戏:组成10。

  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生生互动。

  同桌两人做游戏,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课堂作业

  1、练*九的第1题。

  2、练*九的第2题。

  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出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情景。

  3、独立完成第3题。

  课堂小结

  1、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反思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能说说吗?

  2、质疑:谁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教师对全课进行小结。

  4、聪明题。

  给能组成10的相连方框涂上相同的颜色。

《十的认识》教学设计3

  一、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0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活动,能够正确的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个数,能认、读、写数字10。

  2、结合具体情境,会10的数序(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大小,会写10及10的组成。

  3、结合具体题目,在教师的引导下,会用完整的语言回答问题,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三、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0的认识”

  1、故事导入:同学们,这节数学课,老师请到了大家的好朋友和我们一起来上。他是谁?(小猪佩奇)有一天,小猪佩奇想带着这些数字宝宝们去郊游,可是队伍太乱了,你能按照顺序给他们排排队么?

  (0123456789)还可以怎样排?其中最大的数是(9),最小的数是(0)。“9”最大当了队长,可是它就骄傲起来了,看不起别的数字宝宝。它看到“0”最小,站在队伍最前面,就走过去,神气地对“0”说:“你呀,是我们这里最小的,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和我比起来,你真是太妙小了。”0听了非常难过,伤心极了。“1”听了以后打抱不*,它走到“9”的身边,很有礼貌地对“9”说:“不对,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还大呢!”“9”听了非常惊讶。

  2、提问:小朋友们,数字娃娃“1和0”站在一起是几呢?“1”说他和“0”组合起来比9还大了,是不是这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10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利用主题图数数,抽象出数10

  1、出示课本中主题图(10只鸽子和10个人)小猪佩奇来到了公园里,看到了许多小朋友,提问:“小朋友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个小朋友?”学生回答“9个”后,教师提问“图上有几个人?”(10个)师:怎么发生了变化?(多了一个老师)师:那也就是比9多一个就是10。师:在图中你还能找到数量是10的物体么?(鸽子的数量是10、)一起数一数。

  2、师:请你用学具小圆片表示出数字10。数一数同桌摆的小圆片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么?同学们摆的图案可真多呀,佩奇最喜欢这一种摆法,你能数一数是不是10个小圆片么?还有别的数法么?

  3、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些小棒,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数字10么?”学生计数后,教师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现在就是一捆小棒了。一捆小棒有几根小棒?

  4、师:刚才的10个人,10只鸽子,10根小棒因为数量都是10,所以我们都可以用数10来表示,在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10来表示呢?(教师可作适当提示:我们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有10个手指,10块钱,格尺上)

  5、数字10还是个小淘气呢,它藏到了同学们的格尺上,你能快速找到它么?和同桌说一说它在哪里?10的前面是谁?和9相邻的两个数是(8和9)

  6、我们的数字队伍又壮大了,请你按照顺序读一读吧。

  (三)10以内数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1、请你根据点子图,说一说格子里应该怎样填?

  (四)动手操作,探究10的组成。佩奇在公园里捡到了10根小棒,想把它分成两堆。你能拿出自己的小棒帮她摆一摆么?要求:按照顺序一边摆一边说,10可以分成几和几。

  (五)强化10的组成。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让我们一起做游戏吧!(对口令的游戏:先教师讲规则并示范,同学们喊出的数字要和老师出的数字凑成10。)示范:老师说“我出3”,学生说“我出7,3和7组成10”。然后同桌互相说。

  (六)正确掌握10的写法1、师:比较10这个和以前学的0—9这些数有什么区别?(0—9都是一个数字,10由两个数字组成的。)2、教师示范板书:10占两格,左边写1,右边写0。3、指导学生读两遍。翻开课本,学生练*写10两遍,教师巡视指导。

  (七)*传统文化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用什么方法表示数么?(介绍算筹)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摆弄。别看这些都是一根根不起眼的小棍子,在*数学史上它们却是立有大功的。而它们的发明,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八)练一练

  (九)全课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呢?


《十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十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十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十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爱科学的教育。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10的主题图和练*九第2题插图的课件、计数器等。

  2、学生准备10朵花(模型)、10根小棒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了1~9的数,不仅能够正确数出1~9,还能读、写这些数,知道它们的大小和组成。那么比9大的数大家认识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

  2、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学*新知识

  1、学*数数和认数。

  (1)在屏幕上出示第64页上10的主题图,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教师:图上画了些什么?请同学们数一数。

  (2)学生数数,并交流自己数的结果。

  教师:画面上有多少人(10人),你是怎样数的?

  学生:我先数9个小朋友,再数一个老师,一共数出10人。

  教师:大家数了9以后再数10,10是9后面的一个数。

  提问:画面上一共有多少只鸽子?(10只)

  (3)让学生从不同的起点再数画面上的人数和鸽子的只数,数后交流。

  教师:刚才同学们又数了人数和鸽子的只数,结果怎么样?在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刚才我又数了几遍,还是10人和10只鸽子。在数的过程中我发现,不管从什么地方数起,只要是一个挨着一个地数,不重数不漏数,结果总是一样的。

  (4)让学生试着两个两个地数,看结果是多少。

  (5)让学生观察第64页上的点子图,并数出图上小圆点的个数。

  (6)随着学生报结果的过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10,并引导学生读这个数。

  (7)学生摆学具:在桌面上摆出10朵花。

  2、学*10以内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1)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先拨9颗珠子,再拨1颗;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一说老师拨珠子的过程,重点让学生感受拨9颗以后再拨1颗就是10颗的拨珠过程。

  (2)引导学生在直尺上认识数:

  ①在屏幕上出示第65页上面的直尺;

  ②让学生在直尺从0开始依次读出直尺上的数;

  ③引导学生对照直尺说出10以内数的顺序。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9在10的前面,9比10小;10在9的后面,10比9大。

  (4)引导学生比较9和10的大小。

  ①学生数出第65页上两幅点子图中小圆点的个数。

  ②先让学生在9○□和10○□中的方框里填数“10”,然后在○里填“&1t;”、“>”。

  ③学生汇报交流自己填写的过程和理由,重点说出填写时“想”的过程。

  3、学*10的组成。

  (1)学生拿出10根小棒,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并边摆边说:10可以分成9和1、8和2……

  (2)摆小棒后,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摆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在黑板上板书:

  全班学生齐读上面的10的组成。

  (3)引导学生推想10的另外的组成。

  教师:看到上面10的组成,你还能想到什么?请举例说明。

  学生:看到一组组成,还可以想到和它有联系的另外一组组成。如看到我马上就想到了。

  学生由推想出另外几组组成。

  (4)引导学生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

  教师:根据刚才推想10的组成的过程,怎样去记忆10的组成?

  学生:学*时主要记住前面五种组成,其余几种组成不必牢牢记住,完全可以由前面几种组成推想出来。

  4、学*10的写法。

  (1)引导学生观察10的字形,并说一说10的结构: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左边是“1”,右边是“0”,合起来读10。

  (2)教师示范,边写边讲解:写10要占两个“日”字格,左边格子里写“1”,右边格子里写“0”;先写“1”再写“0;两个数字不能离得太远。

  (3)学生在节上格子里练*写10,教师作指导。

  三、巩固练*

  1、数数。

  (1)数实物(数10根小棒、10个小圆片等)。

  (2)抽象数数:从1数到10;从10数到1。

  2、完成第65页“做一做”的练*,先让学生根据10的组成连线,然后交流连线的过程和想法。

  四、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九第1题,先由学生在数轴上的方框里独立填数,然后交流自己填数时的“想”的过程,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

  2、完成第2题。在屏幕上出示卫星发射情景的画面,并由学生模拟发射台指挥员从10数到1发布发射命令。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电视上看到我国卫星发射时的情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完成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在表格里填10的组成,然后在完整地说一说10的组成。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对本课时的学*内容进行回忆、小结。

  2、学生说说自己本课时学*的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3、教师对全课作小结。

《十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九的第1~3题。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a、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

  b、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

  c、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

  d、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啦。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联合起来,站在一起组成“10”,10比9大。

  [在这里,教师创设了一个令人着迷的、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既复*了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又引起了新的数学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使9没话可说?很自然引出今天要学*的新数“10”。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在这样的问题情境里,学生的数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探究学*

  关于数“10”,你知道它可以表示什么吗?它排在数字的什么位置?它可以怎么分又怎么合?它与我们生活有什么联系?如果你一旦掌握了它的数学知识,就可以做许多奇妙的事情。这节课大家一起去研究它,好吗?

  [在这里,教师把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转换成问题,向同学们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去领会。体现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1、学*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a、做与10有关的一个动作,或说一句话。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与10有关的奇妙的事很多,你能用动作或一句话表示出来吗?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像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组的人数、气球个数、花的盆数等等,都可以用10来表示。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台,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可以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人有10个手指头,左边5个脚趾加右边5个脚趾就是10个脚趾,10个同学可以组成一组,一桌酒*坐满刚好是10人等。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b、做排队游戏。

  请小朋友们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8人)

  (老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2、10的位置与大小。

  a、尺子上的数字。

  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让学生感悟,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的数都大。

  师:数的顺序不仅可以在尺子上表示,还可以在直线上表示(把尺子抽象成直线)。

  请同学把空格中的数字补上。

  b、10为什么排在9的后面?说一说下面有多少种填法。

  10>()

  反过来

  ()<10

  c、完成课本第65页比大小的填空。

  3、10的写法。

  看屏幕回答问题。

  10根小棒里有几个1根?

  把10个1根捆成1捆,就是多少个10?

  1个10在格上书写时左边写1,右边写0。左边的1和过去学过的单个的1表示的数相同吗?为什么?

  在第65页的田字格练*写10。

  [教师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把10个1与1个10的关系,以及同一个数字在组成的数目中,由于所在位置不同而表示不同的数值,这样抽象的数学含义生动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的设计是很有创意的,学生对10的数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4、10的分与合。

  a、情境引入(课件演示)。

  有一天,小聪约小伙伴去踢球,从家里带了10瓶饮料并把它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聪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

  b、想一想,有几种分法?也可以(用学具代替饮料)亲自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教师注意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在10的分与合活动中,学生可以用摆一摆的方法,也可以用1~9排列组合的办法,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不摆,直接用类推的办法都可以。允许学生用自己不同的方法去学*,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

  c、汇报不同的分法。

  根据汇报把分的结果通过点击,在屏幕上出现。

  d、上面每两个数合起来都是10。如果能快速记住10的`分与合,将来对你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很有好处。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e、游戏:组成10。

  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生生互动。

  同桌两人做游戏,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课堂作业

  1、练*九的第1题。

  2、练*九的第2题。

  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出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情景。

  3、独立完成第3题。

  课堂小结

  1、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反思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能说说吗?

  2、质疑:谁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教师对全课进行小结。

  4、聪明题。

  给能组成10的相连方框涂上相同的颜色。

《十的认识》教学设计3

  一、导入:

  1、教师在计算器上拨出:300、1000、35、600、48

  学生读一读,并且写出这些数

  2、出示4版、5条方块

  这个数你会写?学生尝试写一写、读一读

  二、新授:

  1、直观认识 :4版、5条方块

  学生汇报这个数是四百五十的理由:4版——4个百 5条——5个十

  4个百和5个十和起来是四百五十

  板书:4个百和5个十和起来是四百五十

  2、学生在计算器上拨数:(450)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四百五十后追问:为什么要在百位上拨4颗珠子?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5颗珠子?

  写出450问4写在了哪个数位上?5呢?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

  拨数写数:230 、 480、 890

  3、完成“试一试”:

  (1)同桌先互相数一数:一十一十地数,从370数到430。

  师:把你们刚才数到的数填在书中的括号里

  (2)同桌相互一十一十地数,从890数到1000。

  学生如果数得有困难,老师可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数一数

  三、巩固练*:

  1、完成P12 “想想做做”第1、2题

  独立看图填写,集体交流汇报

  2、完成P12 “想想做做”第3、4题

  读数写数,做过这两题后你有什么想法?教育学生保护植物和野生动物


《十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2~4。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吸管一根,剪刀一把,一小组一把米尺。铅笔、练*本、橡皮。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对长度单位有初步的认识,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继续学*,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对加深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和学*建立升的概念也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毫米和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2、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初步的估测能力。

  4、让学生生能在学*中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同学间的交流,灵活的选择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惯和认真、细致的学**惯,在学*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长度单位又比较抽象。基于此,本课中我力求创设自主探索环境,让学生在猜一猜、量一量、找一找等实践探索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突破难点。采取小组合作讨论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你们猜一猜,周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周老师的身高是1米69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指名回答。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指名回答。

  活动:

  先在小组内估计一下铅笔的长、橡皮的长,练*本的宽和课桌的高。然后再量一量,记录员在记录卡上做好记录。

  小组汇报各种记录的情况。

  师:在刚才的测量中,我们发现,铅笔的长,练*本的宽,要想知道它的准确长度,就要用到一个新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

  板书:毫米的认识

  二、自行探究,建立模型

  1.感知毫米

  (1)拿出直尺,在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指名说说找到的1毫米。

  (2)课件演示放大的直尺,指着直尺上的任意1小格,问学生是多长。小结得出:在直尺上每一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

  (3)继续观察直尺,数一数,想一想,还会发现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组内交流,班内汇报。

  引导得出:1厘米=10毫米。【板书】

  (4)感受毫米

  a在直尺上仔细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b.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汇报。

  (5)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

  (6)师:毫米虽然短小,但是它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非常大的。

  课件演示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2、找分米

  (1)引入分米。

  不用直尺,将桌子上的吸管剪成10厘米长。

  师巡视,观察剪的情况。

  剪好后,拿出直尺,量一量自己剪好的吸管,看看自己的眼力准不准。

  汇报:说说你的吸管是多长?还有更接*10厘米的吗?

  如果有刚好是10厘米的,直接引:其实刚才这位小朋友剪的这段吸管的长度就是1分米。分米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第二个长度单位。(板书:分米)

  否则这样引:其实刚才这位小朋友剪的这段吸管的长度只要加上(或减去)多少1厘米就是1分米了……。

  (2)在直尺上找分米,研究分米

  在米尺上找一找分米,看看有哪些发现?

  班内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得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感受分米

  先在直尺上比划比划1分米有多长?伸出比划的手势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分米?

  估一估铅笔盒、课本、课桌等东西的长度、高度。

  三、练*巩固,拓展应用

  1、出示表格

  在我们身边或周围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在小组内先估一估他们的长度,再量一量,记录员作好记录。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最多。

  喜欢的物品我们的估计我们的测量我们的评价

  2、班内汇报与交流。

  3、获得大星最多的小组介绍他们的估计方法。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认识了四个长度单位,知道了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去测量。如果现在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计量温州到杭州的路程有多远,你觉得怎么样?(不好量,太长了)教师:“那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当然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新的知识,才能解决新问题。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查一查,看一看。

  通过比划唤起学生对已学长度单位的回忆,为学*新知识奠定基础。

  培养估测能力

  让学生通过测量,发现铅笔的长和练*本的宽用厘米或米作单位都不合适,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让学生举例,可以深化学生对毫米的认识。课件演示毫米的应用,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体验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估测意识。

  3、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分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4、通过估、量的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1、体验1分米、1毫米的长度。

  2、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直尺,长尺,硬币、IC卡、银行卡、白纸、字典、测量水笔的长、表格、1分米高的本子,1米长的线。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直接引出“毫米”

  同学们,我们知道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到什么?(长度单位)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用字母怎么表示?

  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

  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

  出示一本练*本,谁来说说,要形容这个练*本有多厚,用哪个长度单位合适?

  那它到底有几厘米呢?他说得对吗?

  它不够一厘米,那怎么办呢?

  要想较准确地形容这个本子的厚度,同学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愿望?(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师:其实你们的愿望科学家、工人叔叔等一些前辈已经帮我们实现了,这个愿望就藏在你们的尺子里。

  小组合作(一):

  师:请同学们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找到了这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了吗?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生交流)

  师:直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1毫米)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1毫米的特点吗?(短、小、细)

  师:如果要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测量得更精确的时候,我们就要用到毫米这个长度单位。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这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教师板书)我们常用字母mm来表示。

  二、观察实践,探索新知

  1、认识几毫米

  我们再来找找毫米,谁来说说你找到的毫米在哪里。

  不错,每两根短线之间的1小格就是1毫米

  小组合作(二):

  1毫米我们能找到了,在你的尺子上你能找到3毫米、5毫米、7毫米吗?你还能找到几毫米?把你找到的结果跟伙伴们一起分享吧。

  学生交流:

  生:3小格就是3毫米吧。

  对,1小格代表1毫米,3小格就是3毫米。那5毫米呢?

  生:5小格就是5毫米。(你能在你的尺子上很快的找出5毫米吗?)

  为什么你能很快地找到?

  师:我们可以发现尺子上除了长刻度线和短刻度线外还有一种,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中线)好的,我们就暂时叫它中线。其实每相邻的长线和中线之间就是5毫米。

  这样有什么好处?

  3、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10小格,请问这是多少?

  生:10毫米。

  生:1厘米。

  从刚才这两个同学的回答中,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同桌同学合作,一起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1厘米=10毫米(板书)

  除了0—1是10毫米,你还知道哪里是10毫米?我知道了6—7之间也是10毫米。

  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还可以说生1厘米是1毫米的10倍。

  拿出一本字典,它厚70[],也就是()厘米。

  老师这支笔的长是75[],也就是()厘米()毫米。

  4、感受1毫米

  小组合作(三):

  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1毫米,那么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到底有多长吗?

  下面我们来用实物表示一下1毫米的厚度。同学们把你们准备的电话卡,银行卡,白纸,硬币拿出来。小组内同学分工合作量一量:

  量一量一张IC电话卡的厚度。再把前后同学们的IC电话卡,银行卡集合,看看多少张卡叠起来是大约是1厘米?

  拿了白纸的同学,请你量一量几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

  有扑克牌的同学,看几张扑克牌摞起来大约是1毫米?

  各小组汇报本组量一量的结果。

  用食指和拇指拿着一张IC电话卡或1分钱的硬币,然后把1分硬币抽出,这时两个手指间的距离大约是1毫米。

  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1毫米的特点吗?(短、小、细)

  除了IC电话卡的厚度是1毫米外,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品的厚度或是长度大约也是1毫米?(银行卡…vcd碟片…)

  你知道在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

  师:比如测量降雨量、量小蚂蚁的身长。

  教师小结:我们的新版1角硬币的厚度,打电话的电话卡,银行卡大约都是1毫米。

  你们知道吗?人的手指甲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约20天长1毫米”。毫米就是这样一个比较小的长度单位,但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

  师小结:在我们的知活中,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三、巩固练*,加深内化

  1、估一估,量一量:

  完成P55的练一练

  2、画一画。

  请画出一条3厘米8毫米的线段。

  请画一条10厘米的线段

  四、认识分米。

  1、师也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在黑板上,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我们常用字母dm来表示分米。

  你能在尺子的刻度中找出1分米吗?(可从尺子“0”刻度一端开始找,也可以在尺子中段找。)(除了从“0”到“10”外,还鼓励找从“1”到“11”、从“3”到“13”)

  2、那么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1分米=10厘米)

  3、你能创造一个手势来表示1分米吗?

  请你们将拇指和食指张开,量出1分米的长度,我们现在比画的就是一拃的长度,一拃大约是1分米。

  估一估,我最行: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4、师出示一垛本子,这个垛本子的高是1分米。

  小组合作(四)

  5、估一估,课桌大约宽几分米,再准确地量一量。(小组合作)

  6、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宽度或厚度是大约是1分米。

  插座的边长粉笔的长度

  7、到现在为止,我们已学*了哪些长度单位了,同桌之间一起用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8、小组讨论交流:1米等于多少分米?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解决的方法)

  方法一:拿出已准备的1米长的绳子,两人合作,一个用尺子量,每量一分米,另一个同学就在纸条上做一个记号,观察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方法二:因为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因此1米=10分米。

  方法三:没有1米线的同学还可以看米尺。在米尺上一分米一分米的数一数,看看刚才的结论是否正确。(板书:1米=10分米)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板书)

  五、巩固发展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毫米、分米的认识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十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惯。

  二、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家的房子要扒了,老师想买个面积大一点的房子,现在老师有两套房子的*面设计图,你能帮老师选择买那套房子吗?看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出示投影)

  二.探究新知、

  1、计算

  师:下面就请你们来当一个小小的设计师,课前我们已测量出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请你们把教室的*面图画在老师发给你的白纸上,并完成表格。

  师:在画之前,先看清楚要求。(课件显示):

  (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2)个人独立画出*面图;

  (3)在下表中填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2、展示交流

  你这样想?怎样画?请告诉大家。(学生展示交流)

  谁有不同的想法、画法?(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的意见)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学生思维互相碰撞,提高认识。另外,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基础。)

  3、评析感受感受比例尺的价值

  他们画得像吗?

  (指画得像的图片)问: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

  请想一想,说一说。明确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是一定的,画出的*面图才逼真。

  (设计意图:思考图形画得象不象?为什么?产生认知矛盾,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4、揭示概念

  象这样,在绘制*面图时,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个比叫做这副图的比例尺。

  投影出示比例尺的概念。

  5、总结求比例尺时的注意事项

  (1)求你所画那副图的比例尺

  (2)求老师所买那套房子的实际面积

  三、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64页到第65的“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比和比例以及成正比例的量,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两种数量保持积一定的变化,理解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通过学*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的不同数学模型,提升思维水*;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的*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思考、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认识了正比例,怎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呢?

  (结合回答板书:相关联、比值一定、y/x=k<一定>)

  2、判断下表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表1:成正比例。买的数量扩大,总价也随之扩大,总价和买的数量的比值一定。

  表2:成正比例。飞行时间缩小,航程也随之缩小,航程和买的飞行时间的比值一定。

  表3:不成正比例。数量和单价的比值不是一定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发现

  1、设疑引入(购买笔记本问题)

  (1)(出示表格)谈话:除了观察到这两个量的比值不是一定,这两个量还存在其他关系吗?咋们不妨一起来研究研究。

  (2)四人小组合作研究:

  1、观察表格中的两个量有什么变化?

  2、这种变化有什么规律?

  3、这种规律与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3)全班交流。

  1、观察表格中的两个量有什么变化?

  单价变化(扩大),数量也随之变化(缩小)

  2、这种变化有什么规律?

  这两个量的乘积总是一定的。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一定)

  指出:都是用60元购买笔记本

  3、这种规律与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①成正比例的量,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也随之扩大,表3中,单价扩大,数量反而随之缩小。

  ②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比值一定,表3中,单价和数量的乘积一定。

  (4)谈话:刚才,咋们研究了数量和单价的变化规律,猜一猜,单价和数量是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5页,自学“试一试”上面的一段话,可以轻声读一读,圈圈重要的词字。

  (5)交流:学生结合投影说说单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2到3人)

  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对应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我们就说笔记本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成反比例,笔记本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成反比例的量。(揭示课题)

  2、试一试

  师:我们继续来学*反比例,请看大屏幕:

  (1)(出示表格)学生读一读题目,交流:表格中有哪两种量,他们相关联吗?根据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完整。

  然后指名口答,全班校对。

  (2)同桌合作讨论(出示要求)

  算一算: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想一想:这个乘积表示的是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与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之间的关系吗?

  说一说: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3)全班交流。

  算一算: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乘积都是72)

  想一想:这个乘积表示的是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与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之间的关系吗?

  (这个乘积表示一共运的水泥吨数,每天运的吨数×天数=总吨数(一定)板书)

  说一说: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略)

  3、小结:刚才我们学*了两个反比例的例子,想一想,怎样的两个量是反比例关系?(板书:相关联、乘积一定)

  4、用字母式子表示反比例的意义。

  教师:根据上面两个例子,你也能像学*正比例的意义时那样用一个字母式子来表示反比例的意义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应用,深化发展

  1、完成“练一练”

  让学生判断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是否成反比例。

  (1)出示题目和要求

  (2)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3)再全班交流、评议。

  2、根据情况选择完成练*十三第6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思考后依次交流3个问题

  3、根据情况选择完成练*十三第7题

  (1)出示题目

  (2)学生独立思考

  (3)全班交流、评议。

  4、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哪些成反比例?

  (1)用同样多的钱购买不同的笔记本的单价和数量。

  (2)一个人的年龄与体重。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

  (4)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

  (5)X和Y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机动)

  X×Y=55×X=Y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生活中有许多成反比例的量,只要注意观察,用心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用我们的聪明和智慧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3

  1.关注教学情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学*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应与一定的情境相结合。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可以激发学生学*的愿望。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伊始,通过观察、比较纸面同样大小的*地图和北京地图的不同点,使学生开始关注比例尺,进而产生想了解比例尺的欲望,并以饱满的情绪进入新知的探究环节。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接受学*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学*的机会。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学生的汇报交流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关注解题技能的形成。

  解决问题是学*数学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因此,提高解题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检验数学知识的基本形式。教学中,重视解题技能的形成,精心设置巩固*题,细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及时发现共性问题并巧妙点拨,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形成技能。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地图

  学生准备地图

  教学过程

  1.观察比较。

  (1)出示纸面和*地图同样大小的北京地图。(挂图)

  (2)观察、交流。

  这两幅地图有什么不同?

  预设

  生1:名称和内容不同,一幅是*地图,另一幅是北京地图。

  生2:比例尺不同,一幅是1∶100000000,另一幅是……(表述合理即可)

  2.质疑。

  同样大小的纸面,为什么一幅能表示出整个*,而另一幅只能表示出一个城市?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明确原因:作图时,选定的比例尺不同)

  3.导入。

  什么是比例尺?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板书:比例尺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探究兴趣进入新知学*阶段。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53页例1上面的内容,了解比例尺的意义。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明确:

  ①什么叫比例尺?

  ②比例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③比例尺有什么作用?

  ④比例尺是比还是尺?

  ⑤比例尺的文字表达式是什么?

  (2)讨论、交流。

  预设

  生1: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生2:有时按照实际尺寸无法绘制*面图,这就产生了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的需求,因此就产生了比例尺。

  生3:比例尺有放大和缩小两方面的作用。

  生4:比例尺不是尺,是比。

  生5: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比例尺。

  2.观察实物地图(第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000,第二幅地图的比例尺是),了解比例尺的两种表现形式。

  (1)观察、讨论。

  ①第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属于什么比例尺?它表示什么?

  ②第二幅地图的比例尺属于什么比例尺?它表示什么?

  (2)交流、补充。

  预设

  生1:比例尺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生2:比例尺是线段比例尺,表示地图上1cm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km的实际距离。

  (引导学生理解:一小格表示图上距离1cm,0后面第一个数表示图上距离1cm代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单位看最后那个单位。两小格表示图上距离2cm,0后面第二个数表示图上距离2cm代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单位看最后那个单位,以此类推)

  (3)学*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的方法。

  师:你能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

  ①尝试改写。

  ②指名板演。


《十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秒的认识》教学设计1

  《秒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对时分有一定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从材料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意学生生活经验,力求在实际情境中,知道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知道了1时=60分,但是对于秒学生可能知道的不全面,因此教学时,让学生体验1秒、几秒,知道1分=60秒

  教学重点:

  1、感知1分=60秒

  2、体验1秒有多长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奥运开幕的场景,配音展示倒计时10——1。

  教师提问:谁知道刚才晚会中的倒计时10——1是表示什么?

  师指明确记算很短的时间,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提示课题:秒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的秒。

  学生例举(配合图片,刘翔夺冠12秒91,红绿灯)

  1)回忆我们都知道了钟面上的哪些知识(12大格,1大格有5小格,时针走大格,分针走小格,时针长,分针短。)

  2)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秒针走1小格是1秒,1分=60秒,秒针走1大格是5秒等)

  3)课件出示钟面模型验证

  钟面是如何告诉你时间过去了几秒?(认识秒针及秒针走1小格是1秒)

  演示并讲解:秒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秒。

  演示并提问:“秒什从12走到1走过几格?表示过了几秒?”

  “秒针从12走到3走,走过几大格”表示过了几秒?”

  “秒针从12走到6呢?又回到12呢?”

  再次演示秒针走一圈,提示学生观察分针有什么变化,提问:

  “秒针从12出发又回到12,走了1圈,分针走多少?”

  “秒针走了1圈是多少秒?”(60秒)。

  “1分是多少秒?”

  教师板书:1分=60秒。

  2、听一听感受1秒钟的长短。

  1)课件演示秒针走时的“嘀嗒、嘀嗒”声,学生边听边数:1秒、2秒。

  2)估10秒,15秒。

  课件再次演示秒针走时的“嘀嗒、嘀嗒”声(声音渐渐减弱到无),学生闭上眼睛用自己的方法估计,觉得到了老师规定的时间了就睁开眼,对照课件上的钟,看自己感受得准不准。

  3、感受1分钟的长短。

  a.闭眼感受1分(大屏演示秒针走一圈轨迹,并配音,声音渐渐减弱到无)

  b.1分钟读短文(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

  c.1分钟做数学题

  d.自由体验1分钟做什么事

  4、钟表的历史(介绍“日圭”“刻漏”等古代计时工具)

  分析: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你学*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秒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1页,练*十五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课件(或挂图)、各种钟表,钟面模型,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其中的钟面时刻为11:59)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师生一起倒计时:15,14,13,1。

  师: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秒)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学生可能会举例:火箭发射、跑步比赛等。

  二、自主探索,学*1分=60秒

  1.探索计量“秒”的工具。

  师:像“秒”这样小的单位又该怎样计量呢?这里有一个钟表店(课件出示),你认为哪些钟表是可以计量“秒”?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广泛发表意见。可能会有以下的发现:

  (1)电子表(或钟)。

  (2)有秒针的钟表。

  (3)秒表。

  2.学*1分=60秒。

  师:电子钟表、秒表以及有秒针的钟表都可以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现在请大家拨一拨你手上的钟面,你有什么发现?(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就提示:分针走1格,秒针走多少?秒针走1圈,分针走多少?)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在反馈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秒针和分针的运行关系,即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1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3.完成练*十五第1题,要求学生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三、体验1分钟有多长。

  1.建立1分钟的观念。师: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我们来仔细地看一看。教师接通钟面的电源,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师: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现在给你们1分钟时间,要求第1、2、3大组同学从做口算、画画、写一段话中任意选一件做,第4组的同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反馈。教师强调:尽管1分钟很短,但好好利用它可以做许多事情。

  2.联系实际,完成练*十四第10题。师:你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请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成绩记录下来。比一比,谁跑得最快?

  3.初步了解钟表历史。师:如果没有这些钟表,我们又有什么办法知道时间在1分、1秒地过去呢?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播放课件,出示一些古代计时的工具。师:有兴趣的同学再去找一些资料,下次开一个新闻发布会。

  四、课堂小结小结后,要求学生完成练*十四第6题。

  教学反馈

  师:你估计得怎样?回家后好好验证一下,也可以请爸爸妈妈帮你记录时间。

《秒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结合前面的主题图,直接说明: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接着针对明明提出的问题:怎样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呢?将图中的情境制成动态课件,让学生感觉到计量很短的时间,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教后反思:

  1.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解决了怎样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及其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3.通过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帮助他们建立了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培养了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由于课前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在设计这节课时只注重了怎么让课堂“活”起来,没有考虑更多的措施让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致使课堂显得有些乱。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2、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

  3、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遵守、爱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

  教学难点:形成对时间的观察能力,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主题图挂图、钟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主题图,其中的钟面时刻为11:59)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1。师: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秒)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学生举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1、认识计量“秒”的工具和秒针。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用这些钟表来计量时间-------秒。

  (课件出示:几种不同的电子表和钟表)

  问:表面上显示的是什么时刻?(指名学生读)

  分后面的两个数字表示的是秒。谁能连起来读?(指名学生读)

  这个钟表也能计量秒。(出示实物带针的钟表)

  问:计量秒的叫什么针?哪一根针是秒针?

  钟面上有三根针,最细最常走得最快的是秒针。

  2、认识1秒

  师:仔细观察,秒针走了几个小格?

  (课件播放:秒针走动一下)

  问:谁知道,秒针走1小格是多长时间?(学生回答)

  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

  3、认识几秒

  师:再观察,秒针从几走到了几?(课件播放:秒针从12走到1)

  问:秒针从12走到1走了几秒?

  问:秒针还从哪走到哪是走5秒?(学生回答)

  ……

  师:秒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都是走5秒,也就是走1大格就是5秒。

  问:秒针从12走到2走了几秒?

  (学生回答)问:有不同意见吗?你怎么知道的?

  师:咱们来验证一下。(课件播放:秒针从12走到2)

  问:你还能说一说,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就是走了几秒。

  (同桌两人互相说说)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名学生说。

  4、教学1分=60秒

  师:秒针走一圈,经过了多长时间?

  (课件演示: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学生分秒针组和分针组进行观察。)

  观察:秒针走1圈,分针有什么变化;思考:秒和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分针走了多少?秒和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1分=60秒 )

  5、体会1秒的长短

  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就是1秒。

  生随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每一秒拍一下,看谁拍得最准。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想不想感知一下5秒的长短?

  (课件播放:钟表转动5秒的画面)

  师:请你闭上眼睛,感知感知从第一个响声到第二个响声经历了几秒?

  (课件播放:钟表转动10秒的画面)

  问:感知到了几秒?

  师:再感知一次,怎么样?

  (课件播放:钟表转动15秒的画面)

  问:感知到了几秒?

  6、1秒的价值

  师:1秒钟这么短,我们可以干什么呢?你能做一动作来表示1秒吗?

  (学生每做一个动作,让全班跟着一起做,共同体验)

  师:1秒钟虽然很短,但只要我们珍惜1秒,它将能创造出我们想不到的成绩。

  (课件出示图片:小汽车1秒行55千米、光1秒能传播30000千米、人造卫星每秒可飞行7900米、现代化车间每秒可生产成千上万个零件等)

  师: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各抒己见……

  师:时间这么宝贵,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下面我要看看谁一分钟干的事多。

  7、感受1分钟

  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1分钟能做什么?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看看书上的同学都能做些什么?

  (课件出示:课本61页第二题的图片)

  三、联系实际,巩固拓展

  在()里填上小时、分或秒

  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我们的睡眠每天应达到9 ( )

  小明系好红领巾只需大约20()

  煮米饭大约要25( )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件中准备一些学生可能会说到的镜头:新年倒计时、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跑步比赛、红绿灯等)

  迅速地将文具整理好,放在文具袋中,看看需要多少时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时间的主人,珍惜一分一秒吧。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1分=60秒


《十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认识厘米》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认识厘米》的教学设计1

  一、设计简说

  “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课以儿童感兴趣的测量数学书的宽度开始,动态地呈现了在测量活动中问题的产生过程,较好地实现了数学产生于生活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用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了解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观察、估计、读数等学*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通过想象、估测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活动,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事实。

  三、教学流程

  一、动手操作,提出问题

  1.情境引入:想给《数学》书包个封面,但不知道书本的宽度,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数学书的宽度吗?

  2.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一本书的宽,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啊?

  3.小结:测量的标准不一样,测出的结果和数据也就不一样,要使测出的结果有一个统一的数据,就必须选择统一的标准。

  二、统一工具,认识直尺

  1.利用小立方体,认识1厘米

  2.观察直尺,找共同点

  (1)一条一条的线,有长有短→这就是“刻度线”(板书)

  (2)数字,0、1、2……→这就是“刻度”

  (3)尺上有cm→这是厘米的国际单位。

  三、观察操作,形成概念(一)认识1厘米

  1.明确1厘米概念

  (1)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一大格就是1厘米的长度。

  (2)直尺上相邻两个刻度之间都是1厘米。

  2.找尺上的1厘米

  请你在尺上找到这个1厘米。你能跟老师一样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吗?在尺上,你还能找出其它的1厘米吗?

  3.表达1厘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1厘米。

  (二)认识几厘米

  1.选择感兴趣的图说长度

  2.估计几厘米四、练*巩固,内化概念四、教学思考(一)感知——经历概念的发生

  概念引入的关键是建立感性经验与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建立这种关系是概念学*的起点。因此在厘米的引入教学时,我利用给数学书量宽度进行导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同时“为什么同样一本书,量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这一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借此契机,组织学生观察直尺,认识“刻度线”、“刻度”和厘米的国际符号cm,并揭示课题“认识厘米”。

  (二)突破——经历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学生理解概念的中心环节。因此,在课堂中我希望能在“静”与“动”的转化中掌握厘米的本质,让学生在“具体”与“抽象”的转化中加深厘米的理解,在“数”与“形”的结合中突破厘米表象认知,在“异”与“同”的对比中凸显概念本质。

  (三)升华——经历概念的应用

  在经历了概念的发生和形成后,还要让学生对概念有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数学概念融会贯通到生活中、问题解决中,这样才能够让这些数学概念不再板着一张张严肃的科学面孔,让我们的课堂上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因此,我设计了3个星级的题目,让学生在知识整合中寻求数学能力的形成,同时三个不同层次的题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力求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认识厘米》的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选出身高不同的两个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指名回答。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学生自主学*。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一”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认识厘米》的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

  认真细心的好*惯。

  教学重点:

  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

  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


《十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认识时钟》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认识时钟》教学设计1

  设计意图

  时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幼儿时常都能见到它。幼儿学会认识时钟,能更好的学会作息时间。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指导要求:我们的教育应该和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幼儿现实生活中能接触到事物与现象转换为知识点传授给幼儿,从而达到我们幼儿教育的目标。为此,我选择了以时钟的相关知识和幼儿一起互动来达到教学的目的。

  活动目标

  1、了解钟面的构成,认识时针和分针。

  2、初步感受指针的行走方向和行走关系,探索钟面上的“整点”和“半点”。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读整点和半点。

  难点:认读并能拨出整点半点。

  活动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人手一份纸片钟。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滴答、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小朋友猜一猜谜底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时钟吧!

  二、认识钟面,初步了解分针、时针以及它们的运转方向和关系。

  (一)结合课件,幼儿观察时钟,师*流。

  1、教师:钟面上有什么?有几个数字?分别是几?

  2、师幼共同手口一致点数钟面数字1~12,初步感知顺时针方向。

  (二)认识时针与分针。

  1、教师:钟面上除了数字还有什么?

  2、教师:有几根指针?它们有什么不同?分别叫什么名字?

  3、小结:又粗又短的指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指针叫分针。

  (三)观看课件,初步了解分针、时针的运转关系

  1、教师:时针、分针走得是一样快吗?谁走得快?它们是按什么方向行走的?(教师反复演示课件上的动态时钟)

  2、小结:分针和时针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分针走得快,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表示1小时。

  三、认读整点和半点

  (一)认读整点。

  1、提问:我们怎样认读时钟上的时间?

  2、小结:当分针指在数字12就表示整点。时针指在数字几就表示几点。分针按顺时针方向走一圈,时针就走一格,也就是从一个数字走向下一个数字,代表已经过去一个小时。如:当分针指在数字12,时针指在数字1就表示1:00;当分针指在数字12,时针指在数字11就表示11:00。

  3、结合幼儿日常生活图片,巩固练*认读整点。

  提问: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她是几点起床的?我们怎样用数字来表示7点整?(7:00)小朋友在干什么?是几点整?我们用什么数字来表示?(8:00)

  4、教师和个别幼儿任意说整点,全体幼儿来拨。

  (二)认读半点。

  1、提问:当分针指在数字12就表示整点,当分针指在数字6又表示什么呢?

  2、小结:当分针指在数字6,时针会指在两个数字的中间就表示半点。(出示表示半点的时钟)我们要看时针顺时针经过了哪个数字在前,就是几点半。如:当分针指在数字6,时针指在数字5和6中间,时针经过了数字5,5在前,就表示现在是5:30。当分针指在数字6,时针指在数字9和10的中间,时针经过了数字9,9在前,就表示现在是9:30。

  3、幼儿结合日常生活图片,巩固练*认读半点。

  提问: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是几点半来上幼儿园?我们怎样用数字来表示?(7:30)小朋友在干什么?几点半睡觉?用数字怎么表示?(8:30)

  4、教师和个别幼儿说半点,全体幼儿来拨。

  四、游戏“我拨你说,你拨我说”。

  1、教师:请小朋友找一个或两个旁边的小朋友,一个小朋友来拨整点和半点,另一个或两个小朋友来说出他拨的整点和半点是多少?然后交换。

  2、教师观察指导幼儿“拨”和“说”整点、半点。

  五、幼儿完成操作卡。

  1、全体幼儿完成操作卡连线,个别幼儿白板互动连线。

  2、集体验证结果。

  六、活动延伸

  我们拿着操作卡和时钟*室拨一拨我们一天的作息时间,好吗?

  活动总结

  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孩子来说,认识时间十分重要。因此,我设计了此次数学活动认识时钟,为了解钟面的构成,认识时针和分针;初步感受指针的行走方向和行走关系,探索钟面上的“整点”和“半点”。我也制作了课件,让幼儿充分进行感知和探索。在整个数学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于认识钟表的兴趣浓厚。

  那么在活动开始时,为了激发幼儿的学*兴趣,我在引题的时候引用了“谜语”导入,让幼儿知道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时钟。接下来我出示了钟表,让幼儿认一认钟表的结构,并且找一找1—12这12个数字,他们所在的位置和所运转的方向,接下来通过课件演示,首先我先让幼儿了解了在钟面上时针是哪一根,分针是哪一根,并且了解了在钟面上走了一圈是什么概念,从而引出后面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让幼儿通过自身的观察得出结论,知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也就是一小时。课件中时钟动态的行走让幼儿清楚地了解时针和分针,及它们的运转关系和方向,反复操作后,幼儿有所体会顺时针的运转方向。在认识整点和半点时,先让幼儿来认一认,给孩子主动探索的时间,然后我再告诉幼儿怎样来认读整点和半点。在幼儿拨整点和半点环节,我让全体幼儿来检查个别幼儿的钟面上整点与半点的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是否正确,如有错误之处请大家帮助改正,通过这样的一个游戏使幼儿又一次巩固认识了整点与半点,而且在游戏上学*,幼儿的兴趣也很浓厚。幼儿在连线操作环节,把时钟上的时间与数字表示的时间相连时,基本都正确了,说明幼儿还是掌握了。

《认识时钟》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和游戏,培养幼儿探究、合作的学*意识和能力。

  2、学会看整点。

  【活动准备】

  1、实物时钟3个。

  2、每人一个自制小时钟,胸卡数字1—12。

  【活动进程】

  一、猜时钟谜语,激发幼儿关注时钟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猜猜它是谁?仔细听: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

  2、提问:你在哪些地方见过钟表?那里为什么要有钟表?

  [设计意图:将好听的谜语,作为活动的开始,激发了幼儿关注时钟的兴趣;问题:"你在哪里见过时钟?"直接指向幼儿的相关经验,引导幼儿知道时间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二、认识时钟,学认整点。

  1、感知钟面。

  引导幼儿回忆:你知道钟面上有什么吗?(请幼儿交流。)时钟上到底有什么呢?小数字是怎样排队的?指针是怎样跑的?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每组一个时钟,请幼儿与同伴观察交流,老师每组认真倾听,了解幼儿的观察能力。)师引导幼儿重点了解:

  (1)有1—12个数字,知道数字的排列规律,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如12与6在一条直线上等;引导幼儿扮演时钟12个数字,模仿小时钟站好,体验时钟数字的排列规律。

  (2)有两根指针,黑色长针是分针、黑色短针是分针。了解时针与分针的关系,分针跑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知道指针是顺时运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安排了回忆钟面、观察钟面、讨论钟面及我做小数字等活动,帮助幼儿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钟表面的直观模型,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孩子们在参加小组讨论、探索过程中,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调动了孩子学*的主动性,培养幼儿合作学*的意识,提高了孩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自主探究,学认整点。

  依次出现表示1点、2点、3点的钟面问:"这是几点?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推理找规律,知道表示整点时,分针指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整。以游戏方式引导幼儿操作练*,如,教师拨出时间,幼儿快速说出时间;教师说出时间,幼儿快速拨出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推理找规律,提供可操作的时钟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认识整点提供活动的条件,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改编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

  老师与幼儿商讨游戏玩法,鼓励幼儿自主游戏。

  规则:老狼说时间,幼儿扮小时钟正确表示。

  [设计意图:孩子自主游戏时,需要思考:角色的分配——多少人扮演数字,几个人扮演指针;游戏的组织——数字怎样站,指针怎样站;游戏的玩法——时针与分针怎样运转才能正确表示时间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孩子们需要讨论、尝试、商量、协调才能将问题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组织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对时钟的认识更加深刻,孩子的探索能力、与同伴合作学*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并体验到独立解决问题及与同伴合作游戏的乐趣。)

《认识时钟》教学设计3

  设计意图

  时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幼儿时常都能见到它。幼儿学会认识时钟,能更好的学会作息时间。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指导要求:我们的教育应该和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幼儿现实生活中能接触到事物与现象转换为知识点传授给幼儿,从而达到我们幼儿教育的目标。为此,我选择了以时钟的相关知识和幼儿一起互动来达到教学的目的。

  活动目标

  1、了解钟面的构成,认识时针和分针。

  2、初步感受指针的行走方向和行走关系,探索钟面上的“整点”和“半点”。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读整点和半点。

  难点:认读并能拨出整点半点。

  活动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人手一份纸片钟。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滴答、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小朋友猜一猜谜底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时钟吧!

  二、认识钟面,初步了解分针、时针以及它们的运转方向和关系。

  (一)结合课件,幼儿观察时钟,师*流。

  1、教师:钟面上有什么?有几个数字?分别是几?

  2、师幼共同手口一致点数钟面数字1~12,初步感知顺时针方向。

  (二)认识时针与分针。

  1、教师:钟面上除了数字还有什么?

  2、教师:有几根指针?它们有什么不同?分别叫什么名字?

  3、小结:又粗又短的指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指针叫分针。

  (三)观看课件,初步了解分针、时针的运转关系

  1、教师:时针、分针走得是一样快吗?谁走得快?它们是按什么方向行走的?(教师反复演示课件上的动态时钟)

  2、小结:分针和时针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分针走得快,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表示1小时。

  三、认读整点和半点

  (一)认读整点。

  1、提问:我们怎样认读时钟上的时间?

  2、小结:当分针指在数字12就表示整点。时针指在数字几就表示几点。分针按顺时针方向走一圈,时针就走一格,也就是从一个数字走向下一个数字,代表已经过去一个小时。如:当分针指在数字12,时针指在数字1就表示1:00;当分针指在数字12,时针指在数字11就表示11:00。

  3、结合幼儿日常生活图片,巩固练*认读整点。

  提问: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她是几点起床的?我们怎样用数字来表示7点整?(7:00)小朋友在干什么?是几点整?我们用什么数字来表示?(8:00)

  4、教师和个别幼儿任意说整点,全体幼儿来拨。

  (二)认读半点。

  1、提问:当分针指在数字12就表示整点,当分针指在数字6又表示什么呢?

  2、小结:当分针指在数字6,时针会指在两个数字的中间就表示半点。(出示表示半点的时钟)我们要看时针顺时针经过了哪个数字在前,就是几点半。如:当分针指在数字6,时针指在数字5和6中间,时针经过了数字5,5在前,就表示现在是5:30。当分针指在数字6,时针指在数字9和10的.中间,时针经过了数字9,9在前,就表示现在是9:30。

  3、幼儿结合日常生活图片,巩固练*认读半点。

  提问: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是几点半来上幼儿园?我们怎样用数字来表示?(7:30)小朋友在干什么?几点半睡觉?用数字怎么表示?(8:30)

  4、教师和个别幼儿说半点,全体幼儿来拨。

  四、游戏“我拨你说,你拨我说”。

  1、教师:请小朋友找一个或两个旁边的小朋友,一个小朋友来拨整点和半点,另一个或两个小朋友来说出他拨的整点和半点是多少?然后交换。

  2、教师观察指导幼儿“拨”和“说”整点、半点。

  五、幼儿完成操作卡。

  1、全体幼儿完成操作卡连线,个别幼儿白板互动连线。

  2、集体验证结果。

  六、活动延伸

  我们拿着操作卡和时钟*室拨一拨我们一天的作息时间,好吗?

  活动总结

  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孩子来说,认识时间十分重要。因此,我设计了此次数学活动认识时钟,为了解钟面的构成,认识时针和分针;初步感受指针的行走方向和行走关系,探索钟面上的“整点”和“半点”。我也制作了课件,让幼儿充分进行感知和探索。在整个数学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于认识钟表的兴趣浓厚。

  那么在活动开始时,为了激发幼儿的学*兴趣,我在引题的时候引用了“谜语”导入,让幼儿知道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时钟。接下来我出示了钟表,让幼儿认一认钟表的结构,并且找一找1—12这12个数字,他们所在的位置和所运转的方向,接下来通过课件演示,首先我先让幼儿了解了在钟面上时针是哪一根,分针是哪一根,并且了解了在钟面上走了一圈是什么概念,从而引出后面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让幼儿通过自身的观察得出结论,知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也就是一小时。课件中时钟动态的行走让幼儿清楚地了解时针和分针,及它们的运转关系和方向,反复操作后,幼儿有所体会顺时针的运转方向。在认识整点和半点时,先让幼儿来认一认,给孩子主动探索的时间,然后我再告诉幼儿怎样来认读整点和半点。在幼儿拨整点和半点环节,我让全体幼儿来检查个别幼儿的钟面上整点与半点的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是否正确,如有错误之处请大家帮助改正,通过这样的一个游戏使幼儿又一次巩固认识了整点与半点,而且在游戏上学*,幼儿的兴趣也很浓厚。幼儿在连线操作环节,把时钟上的时间与数字表示的时间相连时,基本都正确了,说明幼儿还是掌握了。


《十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毫米、米和厘米这三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认识分米。课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能力,通过安排大量的实践活动,运用量一量、画一画、数一数、比划等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从而学*长度单位分米,让他们感到分米的产生是日常测量的需要,初步建立起1分米的表象。重视数学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中所用物品均来自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用品,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分米的必要性。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昨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个新朋友——毫米。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

  2.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最小的长度单位呢?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大约有多长?那1厘米呢?

  3.想一想,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厘米和米呢?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厘米、毫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其他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探究新知,认识分米

  1.分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

  ①小组活动:估计课桌的长度。

  ②你认为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为什么?

  (2)量一量。

  ①小组活动:组内四人合作,用自己的尺子测量课桌的长,并思考: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②汇报方法。

  预设:a.用直尺的最大刻度为一段连续量,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2厘米;

  b.用10厘米的长度为一段连续量,一共有5个10厘米,还多出2厘米,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2厘米……

  ③比较测量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刚才测量的方法,说一说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④引出课题。

  用10厘米来测量很方便,其实它还有一个新的名称叫分米。(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测量课桌的长,让学生在测量中理解和体会长度单位“分米”产生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的意识。

  2.合作探究,认识分米。

  (1)初步认识1分米。

  ①小组讨论:关于分米,你知道什么?

  ②想一想,1分米里有几个1厘米?(10个1厘米,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③从1厘米到多少厘米的一段是1分米呢?(11厘米)

  ④从2厘米到多少厘米的一段是1分米呢?从哪里到哪里又是1分米呢?

  (课件出示1分米放大图,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

  ⑤课桌的长度里面有几个整十厘米?(5个)

  ⑥这5个10厘米是几分米?还剩下几厘米?(5分米,2厘米)

  教师:所以我们说,课桌的长度是5分米2厘米。

  (2)进一步认识1分米,建立表象。

  ①观察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试着将大拇指和食指**成1分米,再用直尺量一量是否准确。同桌互相看大拇指和食指**1分米的大小。(反复两次)

  ②请同学们用尺子上在练*本上画出1分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交换用直尺量一量,看你画得准不准。

  ③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钢笔,黑板擦,牛奶盒等)

  (3)教学1米=10分米。

  ①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有几个1分米?请同桌两人观察软尺,数一数1米有几个1分米。

  ②分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

  ③如果给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的话,分米应该在什么位置?(米和厘米之间)

  3.自主学*例3。

  学生自学例3,独立完成,交流思维过程,集体订正。

  参考答案:20,2;8,8。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分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三)巩固练*,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全班交流时要求学生说一说思维过程。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五第3题、第4题和第5题。

  【设计意图】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练*,因材施教,面向全体,提高学*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过的长度单位混合在一起,让学生合理地运用和判断,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长度观念的建立,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合理建构,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2.你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3

  课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单元第2页《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者及工作单位

  洛南县石坡镇桑坪小学李萍

  教材分析

  《测量——分米、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内容,通过一系列与数学有关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体验实践、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与交流合作,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学*知识,发展学生应用意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在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学情分析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分米和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2.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你们都学过那些长度单位?

  学生:米和厘米

  2、关于米和厘米你们都了解那些知识呢?

  3、你能用手比划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除了这些长度单位,你们还知道其它长度单位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些新的长度单位。

  (一)分米的认识:

  1、初步感受1分米的长度:

  (1)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长度为1分米的吸管。请大家估计一下这根塑料管有多长?

  (2)那么大家估计的到底对不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齐动手来验证一下。

  2、体验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通过我们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我们测量的是同样长的塑料管,它既可以表示为10厘米,也可以表示为1分米,那么就请大家想一想: 10厘米和1分米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板书:1分米=10厘米

  (2)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那么谁能推算出“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呢?

  板书:1米=10分米

  (3)体验分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 二)毫米的认识:

  (1)体验毫米的作用: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板书:毫米)

  师:经过大家的总结才知道,我们可以使用这么的方法对长度单位进行研究。现在我们就利用自己刚才学到的学*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合作一起来研究关于毫米的知识好不好。

  (2)用硬币体验一毫米的长度:

  (3)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

  (4)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都是用毫米作单位?

  三、总结

  1、提问:我们今天学*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提问:连同前面学*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2、再次用手比划4个长度单位的长度。

  四、巩固练*:

  1、同座之间互量从手腕到中指的指尖有多长?

  2、课本第四页“做一做”的*题。

  3、完成游戏:请四名学生戴好师提前做好的头饰,分别扮演米、分米、厘米、毫米。先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再说各自的用途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十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8)

——《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秒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

  钟表、秒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动:计时系红领巾。

  问:你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系红领巾活动,你对秒有什麽感受?

  师:计量比较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较小的时间单位:秒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秒的知识。板书:秒的认识

  二、新授

  1、你认为哪些钟表可以计量秒?(出示带秒针的钟表、手表、电子表、秒表)

  2、根据问题,分组学*。

  1)、秒针走1小格经过了多长时间?秒针走1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

  2)、秒针从12走到3经过了多长时间?从2走到4呢?

  3)、秒针从12开始转一圈又回到12,经过了多长时间?从3开始转一圈又回到3呢?

  小组汇报。

  认真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

  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3、体验活动。

  1)、1秒钟有多长?把小闹钟放在耳朵上听一听,“嘀哒”一声就是1秒。

  你有什么感受?1秒钟能干什么?

  说明:1秒钟确实很短,但有些现代化工具1秒钟能干很多事情呢。

  课件演示。

  看了这些,你们对秒有什么新的感受?珍惜时间。

  2)、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时间,一秒一秒积累起来就能做很多事情。

  10秒钟能数多少个数?数

  10秒钟有多长呢?春节晚会的倒计时,火箭发射倒计时

  10秒钟你能做些什么呢?

  3)、1分等于多少秒?60秒钟能干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尝试一下。

  分组活动:拍皮球、跳绳、写字、做口算。

  生汇报。

  4)、秒在体育比赛中用途非常广泛,很多体育项目用秒计算。我这里有几张奥运会冠军的图片,大家一起欣赏一下。课件演示。

  三、看书,提问

  四、巩固练*

  1、小明每分钟打字56个,小亮每分钟打字49个,他们谁打字的速度快?

  2、在校运会100米比赛中,王浩用了16秒80,赵亮用了16秒08,李新用了15秒96,田辉用了16秒11,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五、小结

  下课铃响了,请大家迅速将文具整理好,放在文具袋中,看看需要多长时间,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秒的认识》教学设计2

  由于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三年级的小朋友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基本上以活动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分、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提高珍惜时间的意识。

  1.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利用主题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年级小朋友的认知是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秒”对于他们来说是抽象陌生的时间概念。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认知空间,在设计本节课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探索,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认识时间单位“秒”。

  2.重视时间观念的建立,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的可计量性。

  在认识“秒”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感知,进而通过分针和秒针的运动验证“1分=60秒”,同时又注意到学科间的整合,设计了口算、朗读、画画等丰富多彩的自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1秒的长短以及分与秒的关系。

  教师准备

  PPT课件、各种钟表模型

  学生准备

  钟表模型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主题图:春节联欢晚会现场,载歌载舞,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人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学生随着课件一起倒数十个数。

  师:同学们,你们在哪里见到过倒计时的场面呢?刚才这样的倒计时你们知道是用什么作时间单位的吗?(秒)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秒”也是时间单位。大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时间是用秒来计时的?(学生举例)

  2.导入新知。

  生活中用秒计时的现象还真不少呢!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认识时间单位“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倒计时,让学生初步建立“秒”的概念,并且知道1秒大概有多久,然后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用“秒”作单位的,增加数学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欣赏生活中的钟表。(出示PPT课件)

  2.观察钟面,认识秒针和1秒。(课件演示钟面)

  师:你知道钟面上的哪根针是秒针吗?(又长又细的就是秒针)

  师:秒针从12走到1走了几秒?秒针走了几小格?

  (引导学生一起说出:秒针走1个小格就是1秒,走5个小格就是5秒,5个小格就是1个大格,那么1个大格就是5秒。板书:秒针走1个小格是1秒)

  师:再看秒针从2走到4,走了几秒?(10秒)再接着看,秒针从6走到12,经过了多少秒?(30秒)

  3.借助钟表体会1秒。

  师:同学们都带来了心爱的钟表,下面就请你们仔细观察钟面,如果钟面上有秒针,就把钟表放在耳边仔细地听一听;如果是数字式的,就仔细地看一看时间是怎样一秒一秒地过去的。听声音的同学来把你听到的声音学给大家听一听。(引导学生模仿秒针发出的声音)看数字钟表的同学来介绍一下你的钟表上的时间是怎样一秒一秒地过去的。

  师: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数字电子表和秒表,观察它们是怎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的。生活中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用数字来表示时间的?(电脑、红绿灯、计算器等)

  师:你能用一个动作来表示1秒吗?(拍手、数数、眨眼睛、点头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用动作来表示秒,切身感受1秒的短暂,使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4.根据体验,谈谈你对1秒的感受。

  看了刚才的表演,你们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对1秒时间的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一些现代化的.工具在1秒内却能做很多事情呢!你们看:(出示课件)

  (1)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

  (2)人造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

  (3)小汽车每秒约行驶20米。

  (4)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每秒能生产成千上万个零件。

  (5)电脑每秒可进行3万亿次运算。

  师:看了这么多的介绍,大家谈一谈1秒的作用。(作用很大,很广泛,1秒很有价值)所以我们不能小看这短短的1秒。现在你们对时间的作用有什么新的感受呢?谁来说一说?(珍惜每一秒,珍惜时间)刚才我们了解了1秒能创造出那么大的价值,如果我们把每一秒都积累起来,就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5.游戏活动,估算几秒。

  小组活动:同学们,在我们*时的学*和生活中,用几秒的时间还可以做什么事情呢?(写一个字,擦一下黑板,爬一层楼梯……)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4人,可以一人做事;一人当裁判,喊“开始”“停”;一人用自己的方式估算时间;一人用钟表计时,计时的过程中要看清秒针的起点和终点。

  活动内容:每个小组发一个信封,上面都写着读一首诗、拼一幅图、画一棵大树、写两个“秒”字、做10道口算题,请各组成员讨论该怎样分配工作,活动结束后,每组计时的同学进行汇报。

  师:刚才我们每个组分别用几秒钟做完一件事?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时间单位——秒。

  探索猜测,发现1分=60秒(出示课堂活动卡)

  播放1分钟的音乐,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估算时间,可以点头估算,可以拍手估算,也可以在心里数数等。

《秒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1页,练*十五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课件(或挂图)、各种钟表,钟面模型,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其中的钟面时刻为11:59)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师生一起倒计时:15,14,13,1。

  师: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秒)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学生可能会举例:火箭发射、跑步比赛等。

  二、自主探索,学*1分=60秒

  1.探索计量“秒”的工具。

  师:像“秒”这样小的单位又该怎样计量呢?这里有一个钟表店(课件出示),你认为哪些钟表是可以计量“秒”?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广泛发表意见。可能会有以下的发现:

  (1)电子表(或钟)。

  (2)有秒针的钟表。

  (3)秒表。

  2.学*1分=60秒。

  师:电子钟表、秒表以及有秒针的钟表都可以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现在请大家拨一拨你手上的钟面,你有什么发现?(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就提示:分针走1格,秒针走多少?秒针走1圈,分针走多少?)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在反馈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秒针和分针的运行关系,即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1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3.完成练*十五第1题,要求学生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三、体验1分钟有多长。

  1.建立1分钟的观念。师: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我们来仔细地看一看。教师接通钟面的电源,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师: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现在给你们1分钟时间,要求第1、2、3大组同学从做口算、画画、写一段话中任意选一件做,第4组的同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反馈。教师强调:尽管1分钟很短,但好好利用它可以做许多事情。

  2.联系实际,完成练*十四第10题。师:你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请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成绩记录下来。比一比,谁跑得最快?

  3.初步了解钟表历史。师:如果没有这些钟表,我们又有什么办法知道时间在1分、1秒地过去呢?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播放课件,出示一些古代计时的工具。师:有兴趣的同学再去找一些资料,下次开一个新闻发布会。

  四、课堂小结小结后,要求学生完成练*十四第6题。

  教学反馈

  师:你估计得怎样?回家后好好验证一下,也可以请爸爸妈妈帮你记录时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