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设计1

  一、导入

  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

  二、【作者介绍】

  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

  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王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一直闲居在山阴家中。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诗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书愤》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是南宋前期的作品,此时南宋*建立已有60 年的历史。

  宋高宗:赵构,虽为皇帝,却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领,他惧怕与金朝打仗,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右相,十月又把向金屈膝投降的事交给他专办,其他大臣不得参预。秦桧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宋高宗和他沆瀣一气,于绍兴九年正月不顾一切,同金朝订立和议,向金称臣纳贡。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属国也就心满意足了。本来,在与金的对抗中,宋军曾经取得过一系列重大胜利,如岳飞于绍兴四年(1134年)挥师北伐,收复了大片失地。宋高宗、秦桧一心只想和议,像岳飞这样的抗金良将有碍于投降活动,因而宋高宗和秦桧便以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及部将张宪逮捕入狱。岳飞北伐的巨大成果,就这样让宋高宗、秦桧拱手送给了金朝。

  南宋文臣武将中的主战派们仍然怀有收复中原、回归故土的强烈愿望。然而南宋天子主张妥协退让,投降派在朝廷中占上风,从国势和兵力看,南宋没有收复中原的绝对优势。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南宋有志之士们的内心世界都相当压抑和激愤。作为爱国诗人的陆游,这时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他的内心自然是十分压抑和激愤的,《书愤》一诗便是这种压抑和激愤的必然产物了。

  三、朗读课文

  1、 朗读整体感知全诗。

  四、鉴赏品味诗歌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诗人为何而愤?诗从诗中找到相关诗句?

  2、 “世事艰”如何理解?包含诗人什么情感?(结合首联和颔联分析)

  问:诗人遥想当年,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联中,如何具体展现“气如山”?

  3、“空自许”如何理解?包含诗人什么情感?(结合颈联和尾联赏析)

  4、对于悲怆的个人境遇,诗人抱着怎样的心态?

  5、总结:

  6、对比赏析

  陆游的《书愤》和杜甫的《蜀相》中,都写了诸葛亮,两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结合“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加以赏析。)

《书愤》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当堂成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人情感的把握。

  2.难点:与《蜀相》的比较。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回顾学生熟悉的诗歌引入作者:陆游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朗读课文:

  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四、结合学生自主朗读完毕后的理解鉴赏诗歌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

  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

  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时诗人才36岁。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此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

  “塞上长城”,檀道济的典故点明诗人之志。

  “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总结: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五、拓展练*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功绩方面:

  杜甫:“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

  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个人情感:

  杜甫: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陆游: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表现手法:

  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解释《书愤》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做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是贯穿全诗的意脉。

  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推向高潮。

  起——承——转——合

《书愤》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教学要求:

  1、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

  2、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分析、比较。

  课是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关于陆游。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

  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

  (三)分析。

  1、释题。

  书,写,愤,愤懑,悲愤。

  2、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

  3、诗歌分类

  (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

  (2)研讨分类(见投影)。

  (3)七律常识。

  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声字。讲究*仄相间。

  ①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

  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②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③问: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四)简析陆游爱国诗歌。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兴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1、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燕赵,《老马引》

  2、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椰宗泽,惟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

  3、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

  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

  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书愤》。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书愤》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书愤》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书愤》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书愤》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教学要求

  1,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

  2,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分析比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关于陆游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

  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

  三、分析

  (一)释题

  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

  (三)诗歌分类

  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

  2,研讨分类(见投影)

  3,七律常识

  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声字。讲究*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

  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3)问: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四、简析陆游爱国诗歌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兴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一)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燕赵,《老马引》

  (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椰宗泽,惟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

  (三)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

  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

  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书愤》2、写一篇200字左右

《书愤》教学设计2

  一、导入

  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

  二、【作者介绍】

  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

  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王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一直闲居在山阴家中。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诗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书愤》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是南宋前期的作品,此时南宋*建立已有60 年的历史。

  宋高宗:赵构,虽为皇帝,却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领,他惧怕与金朝打仗,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右相,十月又把向金屈膝投降的事交给他专办,其他大臣不得参预。秦桧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宋高宗和他沆瀣一气,于绍兴九年正月不顾一切,同金朝订立和议,向金称臣纳贡。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属国也就心满意足了。本来,在与金的对抗中,宋军曾经取得过一系列重大胜利,如岳飞于绍兴四年(1134年)挥师北伐,收复了大片失地。宋高宗、秦桧一心只想和议,像岳飞这样的抗金良将有碍于投降活动,因而宋高宗和秦桧便以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及部将张宪逮捕入狱。岳飞北伐的巨大成果,就这样让宋高宗、秦桧拱手送给了金朝。

  南宋文臣武将中的主战派们仍然怀有收复中原、回归故土的强烈愿望。然而南宋天子主张妥协退让,投降派在朝廷中占上风,从国势和兵力看,南宋没有收复中原的绝对优势。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南宋有志之士们的内心世界都相当压抑和激愤。作为爱国诗人的陆游,这时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他的内心自然是十分压抑和激愤的,《书愤》一诗便是这种压抑和激愤的必然产物了。

  三、朗读课文

  1、 朗读整体感知全诗。

  四、鉴赏品味诗歌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诗人为何而愤?诗从诗中找到相关诗句?

  2、 “世事艰”如何理解?包含诗人什么情感?(结合首联和颔联分析)

  问:诗人遥想当年,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联中,如何具体展现“气如山”?

  3、“空自许”如何理解?包含诗人什么情感?(结合颈联和尾联赏析)

  4、对于悲怆的个人境遇,诗人抱着怎样的心态?

  5、总结:

  6、对比赏析

  陆游的《书愤》和杜甫的《蜀相》中,都写了诸葛亮,两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结合“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加以赏析。)

《书愤》教学设计3

  一、导入:

  回顾《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几乎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晚岁闲居故里。

  三、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解题:

  书:书写;愤:愤懑、悲愤。

  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

  五、诵读:

  1、聆听诵读。(多媒体)

  2、学生自由朗读。

  3、全班同学齐诵。

  六、诗歌鉴赏:

  1、学生逐句理解,教师小结。

  ⑴首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⑵颔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提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他诗句吗?

  明确:白描手法,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⑶颈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⑷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2、书愤之“书”:

  首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颔联——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颈联——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尾联——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3、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

  明确: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4、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明确: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七、全班同学背诵。

  八、总结:

  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这样的遭遇不只是一个人的,诗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

  九、作业:

  1、比较:《书愤》与《登高》、《书愤》与《蜀相》。

  2、搜集古今忧国忧民诗人的材料,写一篇评论性文章,500字左右。


《书愤》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书的世界》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书的世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了解获得图书的途径。

  2、了解书名、书的分类等有关书的知识。

  3、学会生字、新词。

  (二)能力目标

  1、综合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字、写字。

  2、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本书,进一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使学生获得一些关于书的知识,养成爱读书的好*惯。

  (三)情感目标

  围绕“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让学生明了书的意义,引发学生对书籍的向往和求知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一些有关书的知识,学会生字、新词。

  难点:通过活动、游戏,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好的读书*惯。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2、学生准备:带上自己喜欢的一本书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猜谜引入,激发兴趣。(2分钟)

  师:请大家一起来猜猜谜语。仔细看一看,这则谜语里面,有没有你不认识的字?

  (课件出示谜语:有厚又有薄,有长又有方,打开看一看,知识里面藏。)

  (可能有的学生不认识“厚”、“薄”、“藏”三个字,教师请同学互相帮助识字,并顺便讲解“厚”和“薄”是一对反义词,“藏”是多音字。)

  师:没有不认识的字了,那么大家就一起来读一读这则谜语。

  (生齐读)

  师:猜猜是什么?

  生:书。

  师:为什么是书?

  生:因为谜语中说“知识里面藏”。

  师:为什么“知识里面藏”就是书呢?

  (生答略)

  师:因为书是知识的海洋。就让我们到知识的海洋中去认识书吧!

  (生齐读课题:书的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目的。同时,在猜谜活动中渗透识字教学。

  二、观看短片,自主识字。(3分钟)

  师:你知道很久很久以前,书是什么样的吗?请看短片:书的历史。

  (学生观看教师制作的短片,边看短片中的字幕,边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合作解说短片。)

  设计意图:学生不仅了解了书的演变过程,增长了知识,激发了对书的兴趣,而且在观看短片的过程中还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

  师:看了短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感受)

  师: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书。虽然书的形式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出示PPT,生齐读: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走进书的世界,领略不同历史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书海”赞叹的同时,学生也在活动中自主识字。

  三、走进书的世界,活动中识字。(28分钟)

  1、了解书的世界在哪里。

  师:走进书的世界,书的世界在哪里呢?翻书48—49页,寻找有书的地方。

  (学生汇报寻找的结果,并阐述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读词,强调“厅”的读音。把词条贴在黑板上,并指导“报”的书写。)

  师:黑板上的这些词语,都是小朋友们找到的有很多书的地方。谁还能帮它们分分类,哪些是买书的地方,哪些是借书的地方?

  (学生分类,教师移动词条在黑板上分类。)

  (买书的地方:新华书店、报刊厅

  借书的地方:阅览室、图书馆、文化站)

  设计意图:观察寻找、进行分类,使学生了解到获得书的途径。相机进行识字教学,字音、字形、字义教学落实。

  2、在书的世界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书。

  (1)阅览室见闻

  师:在书的世界中怎样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呢?昨天,孩子们去参观了阅览室,谁能说说你在那里看到了什么?

  (师生聊天,谈论在阅览室的见闻,引导学生关注书的分类,并掌握在阅览室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的方法。)

  (在师生谈话中,相机指导“杂志”的读音和字形,强调“工具书”中“具”的字形。)

  设计意图:师生对话中,学生明了书是有分类的,了解到大致有些什么分类,分类的目的等,从而能在“书的世界”中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书。同时进行识字教学的落实,字音、字形、字义的教学就水到渠成。

  (2)设计“藏书格”小游戏

  师:为了便于人们阅读和快速查找书籍,工作人员对书进行了分类。现在这有五个小箱子,分别装着不同类的书,工作人员准备把它们放到书架上去,想看看吗?

  (多媒体课件中设计五个不同颜色的盒子,点击不同的盒子,出现不同类别书的封面或书名:有科普类的《十万个为什么》,童话《安徒生》,漫画《父与子》,*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还有一个盒子中只有书名《木偶奇遇记》,书名号为蓝色,偶和遇分别为红色和绿色进行区分强调。)

  设计意图:

  游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利用游戏,把教学内容巧妙融入其中,有趣、自然、和谐的课堂情景,让学*成为快乐的事。

  认读书名,认识书的分类,活动中识字,教师巧妙指导。如“浒”字的认读,变生字小魔术,去三点水变成“许”,去言字旁变成“午”。小结:咱们*的汉字多有趣呀!去掉一点点,多出一点点,就变成另一个字了。咱们小朋友可要特别留意呀!

  留白设计:一个空盒子。告诉学生书被借走,只留下书名。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在书名,指导学生认识书名号。要求认读的形*字“偶”和“遇”,由于课件上颜色的区分,难点也迎刃而解。

  师:(小结)这些书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去读的书籍。走进书的世界,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

  3、把自己喜欢的书介绍给大家。

  师:今天,大家都带来了自己喜欢的书,让我们来看看你们都带了什么书。

  (学生拿出自己喜欢的书。)

  师:请向同桌介绍你所带的书的书名,并领同桌小朋友一起读读书名,还可以说说你喜欢这本书的理由。

  (学生小组学*。)

  师:大家刚才都很投入,通过刚才的交流,你对你们小组谁的书名最感兴趣?

  (学生集体交流。)

  师:(小结)还有很多有趣的书,咱们今天就不再逐个介绍,不过没有关系,我相信以后的课余生活,你们一定会更加丰富。所有小朋友都可以去了解别的小朋友手中有些什么书,你对谁的书最感兴趣,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师:我们的语文书也为我们推荐了一些好书,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些书的书名。

  (学生读书名)

  师:如果你和书交了朋友,你就走进了书的世界,你就会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设计意图:交流中学生互助学*,交流中展现个性化学*方式和个性化表达,交流中激发学生对好书的渴望。

  四、书签创作,拓展识字。(7分钟)

  (出示PPT: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

  师:老师把这句话写在了书签上,勉励自己努力去读书。我还写了两句,一起来读读。

  (出示PPT: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师:请拿出自己的书签,也试着写一句,勉励自己认真地读书。

  (请学生读自己的书签。)

  师:我们今天的学*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要和好书交朋友,与好书一生为伴。

  设计意图:这节开放性的识字课,在课堂的结束环节——书签创作的设计中,把对全课的总结升华、识字学*的延展、开放性的写字练*融为一体。

  说课

  这堂课是一节开放性的识字课,以活动带识字,以识字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识字。立足学生丰富的读书活动,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力求构建一个情景化、生活化的,具有开放性和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中,我充分优化教学资源,树立大语文观,适当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引发学生个性化学*。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较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这节课,我努力地实践着这句话。课堂中,我全身心投入,愉快地与学生交流、互动、分享,力求用亲切的语言适时点拨,用和蔼的微笑激励每个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等、自主的学*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开课的谜语引入、短片“书的历史”的构思、小游戏“藏书格”的设计、写书签环节的创设,都极大地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这些有意义、有目的的趣味活动,不仅形式活泼,而且让学生喜闻乐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努力让学生会学、会用。在教学中,我注重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引领学生自主发现,互助学*。对学生而言,知识既要“学得”,又要“*得”。特别是低段的孩子,很多汉字是“*得”的,音、形的学*占很大的比重,因此识字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与认识事物相结合,与校内外活动相结合,要融入生活中识字。这一课,以“书的世界”为主题,以“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为主线,我努力营造着开放的氛围,引领学生以开放的学*方式进行着识字、写字活动,进行着口语交际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使教学既扎扎实实又富有情趣。

  专家评课

  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把握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明确,围绕“活动中识字”和“对书的认识”两个重点进行教学,重点突出。

  教学思路清晰,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教学环节转换自然。

  重视识字的教学,字音、字形、字义落实。拓展中识字,方法指导及时有效。

  重视对书的认识。整堂课的环节设计巧妙,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文学味儿浓厚,重视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享受,接受文字,亲*文字,亲*文学。

  建议:对有“书的世界”进行分类时,补充“出版社”,并作说明,它既不属于买书的地方,也不属于借书的地方,它是出书的地方。

《书的世界》教学设计2

  目标预设:

  1、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让学生了解书的知识。

  2、 会认8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3、 了解获得书的途径。

  4、 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激发读书的兴趣。

  相关资料:

  1、 教师准备:书的资料

  2、 学生准备:利用周末时间在爸妈的副食下买一本适合自己看的书。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购书的途径。

  2、 认识书的封面、封底、目录和序文。

  3、 认字2个,写字1个。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流程:

  一、组织交流扩展读书途径

  1、 上周末,老师请爸爸妈妈带你们外出,购买一本适合自己看的书,你们买到了吗?学生展示已买到的书。

  2、 你们买了什么书?在哪儿买的?学生交流书名及购书的途径。

  3、 观察图画,你发现哪些地方图书很多?生活中你在哪些寺方能见到图书?

  4、 老师出示词卡:新华书店、图书馆、阅览室、文化站、报刊亭,认读词卡。

  (孩子进行买书实践,为学*书的封面,学会查找目录打下基础。)

  二、认识图书

  1、 老师出示图书:从封面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著作名称、作者、出版社名称等)书的封底有什么?(发行单位、书号、定价、条形码等)

  一本书除了封面、封底、正文外,还有什么?(扉页、序言、目录等)

  2、 展示台投示,认识目录

  你们知道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吗?你是从哪儿发现的?咱们学会看目录,有什么好处?学生通过看目录,感受目录的作用。

  3、 课件演示认识序文:我们拿到一本书要想快速了解它的主要内容,你们知道怎么做吗?介绍序文,认识序文及其作用。

  (指导学生了解目录、序文的作用,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三、自主识字、写字

  1、 我们全面认识了图书,这几个词语你能读读吗?

  2、 抽读生字。’

  3、 学生扩词:封()()录()()

  4、 怎么写“录”字才美观呢?

  5、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书写,学生评价。

  (巩固认识生字,进一步认识图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图书,选择好书做朋友。

  2、 学会给图书分类。

  3、 认字6个,写字3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你最喜欢什么书?为什么?

  二、图书会

  1、 丁丁冬冬也有许多爱看的书,瞧,他们请来了图书朋友,和它们打打招呼吧。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家的故事、*古代传说、伊索寓言、丑小鸭、宝葫芦的秘密、木偶奇遇记、小王子等)

  2、 学生介绍自己看过的书。

  3、 这么多朋友,为什么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手拉手站在一排?

  4、 你听说过四大名著吗?能介绍一下相关的资料吗?

  (识字与介绍课外书巧妙结合,让学生重点了解四大名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大多没看过四大名著,可引导其认识名著的作者,鼓励今后读书。)

  三、和好书交朋友

  1、 出示句子: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

  2、 爱书的孩子,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

  3、 教师出示两本书:《蜡笔小新》与《新语文读本》你喜欢哪本书?为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蜡笔小新》是漫画书,知识容量小,书里有一些不文明的语句,读后收获很少。

  《新语文读本》有许多优美的文章,知识丰富,读后受到做人做事的教育。)

  4、 好书让我们学到知识,好书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与好书做朋友,我们的心灵会更加纯净。你也有好书介绍给大家吗?

  (引导学生挑选好书,帮助其分清良莠,通过相互讨论,不但使学生知道了许多好书的书名,增长了见识,还在口语交际中锻炼了说话能力。)

  四、为好书安家

  1、 图书也有自己的家,它们的家在哪儿?你在书店查找图书方便吗?为什么?

  2、 我们在家里整理图书,可以将它们分为几类?教师相机出示词卡:杂志、工具书、教科书、连环画、童话书等。

  3、 学生朗读后,做游戏:给好书找家

  将自己手中的书按“杂志、工具书、教科书、连环画”分类,将它们分别送回自己的家,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

  4、 好书是我们永远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它?(学生介绍护书方法)

  (给图书找家,既有利于学生寻找图书,又培养了学生动手爱书护书*惯。)

  五、自主识字写字

  1、 出示词卡:杂志、工具书、教科书、连环画、西游记、小王子

  2、 认识这些生字吗?有什么办法记住它?给它们组组词吧。

  3、 谁能把下列生字写得美观?义、丑、王

  4、 学生练一练,自评、互评。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复*字词:开火车认读词语

  二、参观图书室

  1、 给自己的图书安家之后,让我们去看看学校的图书之家吧。

  2、 参观图书室,图书室分哪两部分?(阅览室和藏书室)

  3、 参观藏书室,了解这里的图书是怎么分类的?

  4、 我们怎样在图书室借阅图书?请图书管理员做介绍。

  (借阅图书的过程较为复杂,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同时练*借阅。)

  三、学写读书笔记

  1、 读书后为什么要写读书笔记?(巩固知识,积累优美词句)

  2、 怎么写读书笔记:(摘抄优美句子,写体会、剪贴文章;提问解答等)

  3、 老师示范,学生练*。

  (读书笔记贵在坚持,它既是对生字的巩固,又是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四、拓展性学*:

  你还喜欢看哪些书?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所得写出来让大家欣赏。

《书的世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古代四大名著,熟读一些与图书有关的词语;认识8个生字;了解一些有关书的知识,了解获得书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有关图书的信息,加深对图书知识的了解;交流记字的“金点子”,读书的“金钥匙”,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体验“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调动读书的热情,激发读书的兴趣,养成读书的好*惯,感受多读书、读好书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选择了这样的教学方式:搜集信息,情境引入;自主识字,合作探究;充分感悟,开放时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

  1、学生选择自己爱读的一本书,带进课堂,准备将这本书介绍给同学们。

  2、巧以海洋激趣,引入书的世界。

  师谈话:在浩瀚的大海深处,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到书的海洋里去遨游,这个世界同样非常精彩。

  (一)趣谈四大名著,认读有关词语。

  1、师谈话:有几位大家熟悉的朋友从电视银屏上走下来,到我们的课堂中来做客。请你说出他们的名字,猜猜他们分别是哪部电视剧中的人物。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闪亮登场。

  课件展示剧照,生认知。

  2、师谈话:这几部电视剧是根据我国古代的四部文学名著改编的。它们是《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和《三国演义》。

  课件展示几组词语。

  3、认读字词。

  ①生自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字词。

  ②你认识了哪几个字?是怎样认识的?

  ③重点解决“游、演、义”。

  生说记字的“金点子”。师相机指导。

  侧重点:游——易错处,右边部分不是“放”。

  演——组词:演员、演出、表演、演戏等。

  义——加偏旁,构成形声字:蚁、议、仪。

  4、师谈话激情:*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除了这四部名著外,还有许多名家名作,等待着同学们去欣赏,去阅读。

  (二)小组介绍图书,推荐阅读书目。

  1、小组中介绍自己爱读的一本书,评出最精彩的一本。

  2、小组代表发言。

  3、课件展示“读书小天地”——师推荐阅读的图书。生读一读,先自行解决生字词,再共同交流“金点子”。

  侧重点:区分形*字:遇—寓—偶。

  4、师生交流对这几本书的认识。

  (三)浅谈读书好处,学*读书名言。

  1、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师生纷谈读书的益处。

  2、课件展示有关书的比喻。生发挥想象,谈自己的.理解。

  3、出示古今中外读书名言,师生共同交流。

  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良药——刘向(我国汉代大学者)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书是船只——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书是营养品——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4、你还想把书比喻成什么?说说自己的独特见解。

  (四)集读书金钥匙,养良好读书*惯。

  1、博士爷爷送金钥匙:小朋友们要随身带一个小本子,把自己读到的精彩词句及时记录下来,把自己读书的收获、想法认真写下来,做个有心的小学生。

  2、师生共议:你知道哪些读书的金钥匙,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读书*惯?

  例如:a字典随身带;b读书时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c正确的读书姿势;d要有选择性地读书;d要爱护图书;e可以和小伙伴交换读书。

  (五)简说获书途径,布置实践作业。

  1、众生说一说,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书籍。

  师介绍网上读书。

  认读一组词语:新华书店、图书馆、阅览室、文化站、报刊亭。

  2、字卡检测本节课生字。

  3、考考你:

  ①中央电视台( )台是科教频道。该频道开办有《读书时间》这一栏目,播出时间是周一晚八点。

  ②“《 》”这种符号叫做( )。

  ③世界读书日是( )月( )日。

  4、布置作业:

  ①观察书的封面和封底有哪些内容。

  ②参观新华书店或图书馆,记下图书分类方法。

  小结: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行动起来,让好书时时陪伴着我们成长,增长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生活和学*因书而更加丰富多彩。

  第二课时

  (一)了解封面组成,巩固目录检索。

  1、汇报观察结果。

  2、目录检索比赛,看谁能快速而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读的内容。

  (二)了解图书分类,掌握实用方法。

  1、汇报图书馆或书店中图书分类方法。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类别。

  2、班中的图书角或家中的小书柜中的图书可以怎样分类?众生交流。

  (三)制定读书计划,集思读书活动。

  1、共同制定本月读书计划。

  2、你希望咱们班开展哪些有趣的读书活动?集思广益,共同商定。


《书愤》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品味“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写作特色。感悟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深趣。

  3、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优美语言的能力。

  4、正确评价课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色。

  2、教学难点:感悟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深趣。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

  2、文句的理解、评析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课文

  问:“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的是谁的作品?

  答: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其实不光他的诗作,他的`文章也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书信体的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

  2.请同学提供课前查找到的资料。

  (1)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2)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盛唐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著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作品有《王右丞集》。

  (3)背景:王维后半生,无心仕途,常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3、检查大家预*的情况

  (1)指名诵读。

  (2)理解下列黑体词语的意思(投影)

  故山殊可过

  复与疏钟相间

  因驮黄檗人往

  4、初步感知

  思考:这封信写了那些内容?

  点拨: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假如自己写信邀请好友上自己住处来玩,会如何写?

  明确:文中先概写自己游山的经过,再描绘山中美景,抒发思念朋友之情,最后想象山中春景的美妙,发出诚挚邀请。

  5、重点分析

  (1)朗读课文,将文中描绘自然风光的两处文字找出来,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说说这两段文字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用准确的词语为这两幅图命名。

  (学生朗读,体会、赏析。教师点拨、板书。)

  明月

  山影

  水波

  第二段:寒山月夜图:灯火明灭寂静清幽

  犬声

  夜舂声

  疏钟声

  草木

  鲦鱼

  第三段:山村春色图白鸥 清新朗秀

  露水

  麦陇

  朝雊

  (2)本文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山中景物的描写上?讨论后交流。

  同学讨论、发言

  参考:○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

  ○暗含对朋友的邀请。

  ○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

  (3)文中是如何表现对朋友的深情厚意的?

  学生发言。

  如:第一段写独游的索然无味,但“不敢相烦”。

  第二段忆往昔携手赋诗,快乐同游。

  第三段热情邀请——“倘能与我同游乎?”

  明确: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款款深情。

  6、深入探讨

  本文描绘美景的句子生动精练,试找出一些,说说有何艺术效果?

  示例:用词准确,如蔓——蔓延。表现了春回大地,草木茂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点拨:○“轻鯈”又称白鲦,一种银色小鱼,游动轻捷。能否把“轻鯈”改成“白鯈”,为什么?

  ○“矫”能否换为“举”或“展”,为什么?

  7.齐读课文,体味感悟。

  8.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2)完成“研讨与练*”三、四。

  (3)课外延伸阅读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①。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②。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③。

  [注释]

  ①苍翠:青绿色。潺湲(chányuán):水流缓慢的样子。

  ②墟里:村落。孤烟:直升的炊烟。

  ③接舆:春秋楚隐士,装狂遁世。在这里是代指裴迪。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渊明。这是诗人自比。

  [赏析]

  这首诗所要极力表现的是辋川的秋景。一联和三联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诗的二联和四联写诗人与裴迪的闲居之乐。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栩栩如生;醉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新唐书。王维传》:“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这首诗即与裴迪相酬为乐之作。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写景的诗情画意特征。

  2、鉴赏文中语言淡雅优美,有情韵的特点。

  3、指导学生背诵与理解文中的情意。

  教学设想

  运用多媒体教学。设置王维之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面,引出本文的”书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在银屏中打开王维的诗:<<鸟鸣涧>>和<<鹿柴>>。然后让学生总结王维的诗歌创作的风格。接着引入本文所描写的画面。并在屏幕上呈现出”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由王维之诗而引入其书

  播放课件1、王维之诗<<鸟鸣涧>>和<<鹿柴>>的配乐配画录像。然后关闭录像,又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

  1、要求学生思考:苏轼是如何评价王维的诗歌?然后让学生介绍王维及其作品。

  2、让学生听本文的配乐录音。然又让学生朗读。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及印发的参考资料,阅读全文。

  2、要求学生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写景的特点。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写景所体现作者的情感。

  三、讨论研究,归纳写景的特征,及语言特点。

  1、作为一篇书信,本文在内容上有什么体现?

  提示:书信是直接与接受者对话的一种文体,或叙事,或表情,或写景。这些都与对方有密切的联系。然而作者在这封信中有大部分内容是写景的,为什么整篇书信是以写景为止呢?

  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琢磨,然后,再提示,最后,由教师归纳。

  2、作为一篇书信,作者为什么把主要内容放在写景上?

  提示:作者写景是为了让”山中”美景与美好的生活,借助这封信传给自己朋友,并且想让朋友也来共享”情怀”。在此同时,也有对朋友劝说和邀请之意。作者还通过写景来表现一种闲适山水之情,及追求一种田园的生活。所有这些都表现作者借景抒情或借景传情的特点。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让他们归纳出要点,然后,再集中起来,最后再由教师归纳出写景方法。以及给学生分析写景缘由。

  3、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山中人”?而在”非子天机清妙算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中的”天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为何这样说?

  提示指导:既指出诗人所在位置在山中,又说明自己的隐居生活,自己住在山中。而”天机妙算”,指的是性情之远,超尘脱俗。这也是对朋友的高度赞许。是因为他想提醒朋友春游的趣味。这将加重恳切相邀之情和诚挚相知之意。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由小组长集中起意见,又让同学来讨论,后由教师来解决难点。

  四、品味语言特点,写作特点和书信中的意境。

  1、播放课件2、<<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指导学生学会概括:(1)学会概括书信中的语言特点。这篇古代书信:文字凝练,语言优美,在句法上,以四字句为主,犹如四言诗;而中间也有散行。其中写景部分,鲜明生动,声韵和谐。(2)。接着又引导学生结合银屏中的诗的特点,诗画合一;情与景相融。接着又谈一谈两者的异同点。也许,一个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情古代名诗;另一个是”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古代著名山水游记散文。于是我们也由此说明王维的写作风格:不管写诗或写文都表现一种以画面为主的借景抒情的写作风格了。于是他就被后人称为山水田园诗人了。2。让学生完成课件2中的练*,便于消化和深化。

  (1)。对这首诗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山转苍翠”,一个”转”字,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

  B、”秋水日潺湲”,”日”就是天天,每日每时,令人感觉它始如一的守恒。

  C、”墟里上孤烟”,”墟里”指村里,一个”上”字,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

  D、”狂歌五柳前”,”五柳”指的是作者所居住的辋川别墅前中的五棵柳树。

  (2)、选出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写山中秋景。山是静的,水是流的,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B。颔联写出了诗人的形象,柴门之外,依伏临风,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神态安逸,闲适潇洒,与隐逸诗人陶渊明的形象十分相似。

  C。颈联写落日,孤烟等富有时间特征的景物,与首联构成一幅和谐的山水田园风景画,表现出诗人不愿意和统治者合作的反抗精神。

  D。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苏轼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的特征,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古诗。

  3、(播放课件3)让学生阅读书信中第二段,完成下列各题。

  (1)这一段文字描绘了一幅————————————————————图。

  (2)这段文字,从视觉角度描写了——————————,——————————,———————————;————————;又从听觉角度描写了————————,—————————,————————;整幅图,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像一幅写意传神的水墨画,可谓”文如诗,诗如画”

  五、归纳全文的主要内容。

  1、让学生概括全文的内容,找出文中的主旨句。

  2、结构图解。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图解。

  播放课件4:内容板书。

  先提出”故山殊可过”的中心论点。

  对山中冬夜清静优美景色具体描写。

  山中与裴秀才迪展望明春山中生机勃勃的景象。

  邀请裴秀才开春后同游。

  3、让学生探究文中的情意,并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播放课件5:课外延伸练*

  1、学生先单独完成,然后,全体学生互相交流。

  2、教师在屏幕上亮出答案。

  3、指导学生在课堂背诵,然布置课后背诵。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②培养诵读的能力;

  ③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④品味本文作为一篇书信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预*,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把一些重点的文言词句以及不能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②堂上听录音,小组讨论交流本课重点的文言词句及不能理解的地方;

  ③讨论与探究,学*“借景传情”和“借景寄意”的手法以及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领会文中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②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鉴赏课文描写冬夜和春景的文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时数:2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疏通文段,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品味、鉴赏课文描写冬夜和春景的文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背诵王维的《山居秋暝》,用这首诗导入本课的学*。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王维诗作曾这样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看看这篇书信体的散文其艺术风格又是怎样的。

  二、解题及体裁解说

  山中:诗人所在地位置;自己的隐居生活。

  书:一种应用文体。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与……书”、“答……书”、“答……书”。如《报任安书》及本单元的一些课题。

  (先由学生回答,并阅读48页“点击链接”中关于“书信”的知识)

  三、听课文朗读并正音

  猥不敢相烦憩感配寺饭讫辋水沦涟夜舂多思曩昔

  玄灞轻鯈出水仄径麦陇朝雊青皋黄蘗

  四、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五、课文文言字词讨论交流

  昨天布置同学回去预*课文,要求同学翻译课文,并且把自己认为的重点的字词句以及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录,现在就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由学生分段明确各段的文言字词句。

  以下是教师预先归纳出的每段要注意的文言字词句。

  第一段:

  *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独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现在接*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您正在温*经书,我不敢打扰你,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词类活用:*腊月下:形容词用作动词,接*。

  与山僧饭讫而去: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古今异义:景气和畅:古义:气候;今义:经济繁荣、兴旺

  特殊句式:憩感配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第二段:

  比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归途中)北行涉过灞水,清朗的月亮照着城郭。在夜间登上华子冈,只见辋水的波澜随着月光上下荡漾。还有远山上的火光在树林间忽明忽暗。还可以听到从深深的小巷里传出豹子叫似的犬吠声。村中在夜晚的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手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词类活用:夜登华子冈、村墟夜舂:名词作状语

  步仄径:名词作动词

  特殊句式:明灭林外、步仄径(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第三段: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待到来年春季,青草树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就可以观赏了,白鲦浮出水面,白鸥展翅飞翔,水露润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野鸡鸣叫,这美丽的景色不久就会有了。倘或你能跟从我一起来游赏吗?不是你天性高洁超尘的话,怎么能拿(用)这不急的事情来邀请你呢?然而这其中确实有浓郁的情趣啊。不要忘了!托运送黄蘗的人顺便带信给你,不一一详述。山中人王维说。

  词类活用:露湿青皋:使动用法,使……润湿

  麦陇朝雊:名词作动词,野鸡鸣叫

  古今异义:非子天机清妙者:古义:天性;今义:上天的秘密,机密

  特别注意,本课的“相”的用法。文中出现了三次,共2种用法,一为动作偏指一方,译为“我、你、他”;另一为“互相”。

  六、再次播放配乐朗诵,学生对照自身不足,集体诵读全文。

  七、课堂巩固

  完成《学*与评价》29—30页的1—4题、6、7题

  八、作业:

  1、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的句子,想想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写这些景物?

  2、复*本课的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上节课的内容导入:

  完成学案里第一大题的练*,巩固上节课的文言知识。

  二、讨论与探究

  (一)提问:假如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王维此信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学生可能绝大多数说应邀,两个理由:山中的美景、朋友的深情。可能会有学生说不应邀,因为他要忙于考试啊,他对官场还寄予希望,两人是有不同的。所以,裴迪也可能不来。

  教师点拨:两人的情谊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深厚情意的基础是什么?当然在于两人有相投的志趣,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领悟。文中裴迪“天机清妙”可找到显证,教师可适当介绍王维与裴迪的交往情况。(二人心志相投,有诗为证:《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裴迪今存诗28首,都是同王维的赠答、同咏之作,王维集中与裴迪的赠答、同咏之作达30余篇,数量超过王维与其他任何一个作者的这类作品。)

  (二)那么故山一带有怎样的美景?请找出文章中写景的句子,文中作者描写了那几幅景象?

  第二段: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冬夜图

  第三段: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春日图

  (三)比较阅读

  两段景物描写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意境、情感,完成下表。

  时间冬夜图春日图

  描写手法以动衬静,以声写静,

  绘声绘色

  实写动静结合

  虚写

  意境

  寂静而清幽

  轻快、生机勃勃

  情感体现王维内心的静谧澄澈;

  高兴,沉浸在对美景的欣赏中;

  寂寞、遗憾

  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来春和朋友同游的热切期待

  1、先填写时间一栏

  2、分析“冬夜图”

  (1)请学生来描述(学生可能从光线、色彩、明暗、有声无声、视觉听觉等方面去说)

  (2)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这幅图:

  冬夜图:

  天上的明月,清光朗朗。月光下,清风吹过,辋水柔波潋滟。远望,一抹远山的暗影,村河边点点渔火。寂静中偶然传来一两声犬吠,并疏疏落落的寺庙钟声,时断时续的舂米声,隐隐约约而又清楚可辨。

  (3)展示“冬夜图”,这幅图有没有画出王维文中要想表达的意境?(让学生加深对意境的理解)

  总结意境特征及表现手法:冷寂清幽、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完成冬夜图中的描写手法与意境栏)

  (4)这样的冬夜景,你觉得美吗?为何这样冷寂清幽的冬夜美景在王维眼中是优美动人的?

  (情感分析)

  (体现王维内心的静谧澄澈:王维对佛教和禅学的极大崇拜,禅宗思想对其诗文感情格调的影响。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笔下冬日寒夜景物的清幽冷寂或许正是作者内心禅意的表现,也是作者静谧澄澈的心灵天地的折射。王维,字摩诘,名与字来源于佛经。)

  除了这些,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你还读出了王维怎样的心情?

  (高兴,沉浸在对美景的欣赏中——对山水田园生活的享受;寂寞、遗憾,“良辰美景虚设,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想邀朋友同来)

  看来,写景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在写景中给予了如此复杂的感情,我们把这种表现手法叫——借景传(抒)情

  (完成冬夜图中情感栏的填写)

  3、分析“春日图”

  (1)一起来朗读一遍这段文字,思考这幅图所描绘的景物突出了什么特征?学生结合文句分析总结,突出几个重点词:蔓、轻、矫、湿

  是不是作者亲眼所见?(不是,是想象的、虚写)

  (2)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这幅图:

  春日图:

  春天的蓝田山,风景绝佳,树木青青,芳草碧碧,游鱼嬉戏于清流,白鸥展翅于晴空。早晨,珠露圆润,闪亮在草尖、麦苗上,清晨野鸡在麦地里鸣叫

  (3)总结意境特征及表现手法:轻快、生机勃勃;动静结合,虚写(完成春日图中的描写手法与意境栏)

  (4)为什么还要在信中写这幅图景?是否也包含了作者的某种感情?

  (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来春和朋友同游的热切期待)

  (完成春日图中情感栏的填写)

  情感栏的填写与4的问题相结合来完成。

  4、作为一封书信,作者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作者的写作意图)

  有很多同学可能会认为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邀请裴迪同游“故山”,但前面我们提到王维与裴迪是好友,按我们自身的*惯,既然是好友,就当直来直去,何必绕弯子呢?我想你裴迪了,我希望你能与我一起欣赏“殊可过”之“故山”风景,直书“故山景美,速来共赏”即可。但为什么王维却写了那么多景呢?

  阅读35页“单元导语”:在古人看来,书信不仅仅是传达信息的媒介,书信那信笔抒写、情真意切、长短随意、舒卷自如的文体特征,具有一种独特的灵性之美。唐宋时期的书信体散文抒发了一股源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用轻灵婉转的笔调营造出一种*乎小品的格调。

  作者写景是为了让“山中”美景与美好的生活,借助这封信传给自己朋友,并且想让朋友也来共享”情怀”。在此同时,也有对朋友的邀请之意。作者还通过写景来表现一种闲适山水之情及追求一种田园的生活。所有这些都表现作者借景抒情或借景传情的特点。

  另外,文中“然是中有深趣矣”的“深趣”“深趣”一词能反映作者内心。春景中自然万物均生动活泼,自由伸展着自我,那份闲适使作者极想与其融为一体。欣赏美景,观照心灵,向外发现了山水的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此外,热爱大自然,也是作者对恬淡宁静,超尘脱俗的人生境界的追求。王维在景物中寄予了自己的一种人生理想。

  三、全班再次朗读全文。

  四、小结:

  这虽是一封书信,但可以说它也是作者以诗人的语言,画家的构思写成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一首赞美自然风光、表述友情的抒情诗。

  五、作业

  假如你是裴迪,请你就“是否接受邀请”写一封信回复王维,字数2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景情

  冬夜图:以动衬静,以声写静,作者内心的静谧

  绘声绘色寂静而清幽寂寞、遗憾

  实写对朋友的思念

  春日图:动静结合对大自然的热爱

  虚写轻快、生机勃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朋友同游的热切期待

  借景抒情

  赖以凡


《书愤》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1

  一、读通课文

  1.借助课前自学单,正确地读通课文。

  2.组内自由读文,检测朗读情况。

  3.请生读。

  4.师范读。

  5.齐读全文。

  二、读懂课文

  1.板书:戴嵩苏轼杜处士牧童

  (1)戴嵩何许人也?

  (2)画了一幅《斗牛图》,补充板书:画牛。

  (3)补充板书:书。书戴嵩画牛是什么意思?

  2.这幅《斗牛图》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我们都没有见过。读了课文,你觉得这幅画可能画了什么?理解并读好句子:“此画斗牛也。”“今乃掉尾而斗。”

  3.面对同一幅《斗牛图》,杜处士和牧童分别有何表现?

  (1)相机板书:尤所爱拊掌笑

  (2)理解并读好“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4.假如,你是杜处士,面对着牧童拊掌笑,你会怎么样?训练说话:“处士而之。”

  5.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不过一般来说一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理解并读好“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三、读透课文

  1.尽信书不如无书,真的谬矣吗?出示“搐尾而斗”“掉尾而斗”文字和图片,谈谈自己的看法。

  2.完成课*学单:杜处士、牧童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生交流分享,师伺机板书。

  3.小结。

  4.以苏轼、陆处士、牧童的口吻讲这个故事。选择其中一个角色,练*讲讲这个故事。(合理想象、形象表达)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2

  一、欣赏名画,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几幅名画:《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

  2.学生欣赏,谈感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与名画有关的一则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伯牙鼓琴》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好:所宝:曝:拊掌:云:奴:婢:

  2.交流共议。

  ①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写什么?蜀中:四川。戴嵩牛:戴嵩画的牛。

  预设:四川有个姓杜的有德才的人收藏了几百种书画。

  这位杜处士收藏了戴嵩的名画《牛》,他特别喜欢,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从课文哪两个地方能看出杜处士特别喜欢戴嵩的《牛》?

  补充讲解戴嵩和《斗牛图》,学生明确其地位和价值。

  ②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

  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有什么反应?(拊掌大笑)一般人见了戴嵩画的牛会是什么表现?(惊叹,夸赞戴嵩画得好。)

  牧童在笑什么?(他笑戴嵩画错了。)

  牧童为什么认为戴嵩画错了?(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牧童怎么知道斗牛的样子?(因为牧童经常观察斗牛,熟悉斗牛的样子。)

  你相信牧童的话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议论,引导学生深度分析牧童的话。)

  听了牧童的话,杜处士有什么反应?先想象一下,再回答。(杜处士没有生气,他笑了,认为牧童的话有道理。)

  指导:我们要学*杜处士,遇到问题不要急躁,冷静思考,认真分析。

  ③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这句话中的“奴”“婢”分别指什么样的人?(结合注释理解)

  句子的大意是“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并且说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故事已经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句话?(这是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他想把他的启示告诉我们,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你明白了什么?(不要迷信权威;要勤于观察;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遇到问题要冷静分析。)

  五、作业超市。(自选三项完成)

  1.练*有感情背诵课文。

  2.你还知道与课文类似的.事情吗?写给大家看。

  3.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

  4.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3

  一、导入,聚焦艺术

  1.引入:这幅画画的是什么?

  介绍:这是唐朝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先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一件艺术珍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作为历史悠久的艺术珍品,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会创作许多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关于这幅画的。

  2.解题:题目是“书/戴嵩画牛”,是宋代苏轼所写。如何理解“书”呢?(写、题写)

  引入题跋:这是苏轼看到这幅斗牛图之后写的一篇题跋。“题跋”是写在书画、碑帖等艺术作品上的文字。

  二、自主学*文言文,初步了解意思

  1.引入:作为大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苏轼,到底为这幅图写了一篇怎样的题跋呢?

  2.自学(读准、读通、读懂)

  3.分享、释疑:朗读检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三、理解深意,思维训练

  过渡:经过刚才的学*,同学们了解了这篇题跋的内容。苏轼写这样一篇题跋,肯定不是随意写的,接下来我们要讨论一下苏轼为什么写这篇题跋,或者说他写这篇题跋究竟想表达怎样的观点。

  1.思考与讨论:文章中最能直接表明苏轼观点的是哪一句?

  学生自己找,并且讨论。

  通过倾听、捕捉,将学生引到“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并简单理解:做事要请教有相关知识、经验的人/专业的人。

  2.思考:面对这幅《斗牛图》,杜处士的态度是——尤所爱(具体描述),牧童的态度是——谬矣。那么苏轼的这个观点,是在支持杜处士还是牧童呢?是处士爱得有理,还是牧童说的有理呢?

  预设:支持牧童,画画要尊重现实。

  插入:很多人都认为苏轼支持牧童。

  引导: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放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要思考的是:“赏《牛》要问谁呢?”

  再回到文章中,从头到尾读一读,苏轼是否真的支持牧童。说说你的依据。找一找杜处士在听了牧童的话之后是什么态度。

  辨析:“笑而然之”与“深以为然”。处士为什么“笑而然之”

  追问1:如果处士真的相信了牧童的画,他会如何处理这幅画呢?为什么不会扔掉呢?仅仅是因为是名家画的吗?

  追问2:如果处士不是很同意他的话,或者是表面上同意了,那究竟是哪里不同意呢?牧童是在评价艺术品吗?

  讨论:赏《牛》是在欣赏艺术品,就要用欣赏艺术的眼光,请教懂艺术的人。

  3.总结:很多人认为苏轼支持的是牧童,但今天我们梳理下来,发现苏轼其实认为杜处士才是这个故事中的“专家”。因此,我们要靠自己字斟句酌,形成自己的观点,而非人云亦云。

  四、知识拓展:题跋

  这篇短文是一篇题跋,苏轼通过这篇题跋讲明了一个道理。“题跋”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学现象,你还想了解它的哪些信息吗?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资料,大家可以自己阅读,并在这份资料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研究。


《书愤》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菁华9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

  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

  PPT演示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图片演示)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文学常识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的写景名作。

  (2)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2、展示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二、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1、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录音范读。(演示)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3、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聆听。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

  1、小组合作探讨,自主译文。

  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2、学生独立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总分总的进行整体感知。(演示)

  四、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1、带着美去寻找美。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角度提示:山水交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例:

  其一: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放眼看去,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带着美去升华美。

  ①、老师引导学生概括文中景色之美,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四季之景晨昏之景

  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拓展提升——表达心中之美。

  1、诵读课文,读出心中之美。

  ①、演示背诵技巧:根据课文的结构和描写对象背诵课文。

  ②、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之美。

  ③、学生根据背诵技巧自由背诵课文。

  ④、分男女小组背诵课文,表达心中之美。

  ⑤、全班背诵课文,提升心中之美。

  2、拓展练*,表达心中之美。

  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雾气渐渐地消散,猿猴的长鸣、鸟雀欢愉的歌声回荡在山林间。傍晚的夕阳即将沉入水底,淡红的余辉映照在水面,鱼儿仿佛想饱览夕阳的风采,竞相越出水面,却不知夕阳的余辉给它们镀上了闪亮亮的光彩。

  ①、展示学生先学作品。

  ②、学生欣赏图片,用心感受画面之美。

  ③、老师举例,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④、学生自己捕捉景物的特点,练*描写。

  ⑤、学生回答,表达心中之美。

  六、布置作业。

  美与我们*在咫尺,我们要有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选一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跃现纸上。

  七、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和。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

  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

  PPT演示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图片演示)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文学常识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的写景名作。

  (2)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2、展示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二、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1、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录音范读。(演示)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3、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聆听。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

  1、小组合作探讨,自主译文。

  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2、学生独立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总分总的进行整体感知。(演示)

  四、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1、带着美去寻找美。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角度提示:山水交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例:

  其一: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放眼看去,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带着美去升华美。

  ①、老师引导学生概括文中景色之美,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四季之景晨昏之景

  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拓展提升——表达心中之美。

  1、诵读课文,读出心中之美。

  ①、演示背诵技巧:根据课文的结构和描写对象背诵课文。

  ②、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之美。

  ③、学生根据背诵技巧自由背诵课文。

  ④、分男女小组背诵课文,表达心中之美。

  ⑤、全班背诵课文,提升心中之美。

  2、拓展练*,表达心中之美。

  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雾气渐渐地消散,猿猴的长鸣、鸟雀欢愉的歌声回荡在山林间。傍晚的夕阳即将沉入水底,淡红的余辉映照在水面,鱼儿仿佛想饱览夕阳的风采,竞相越出水面,却不知夕阳的余辉给它们镀上了闪亮亮的光彩。

  ①、展示学生先学作品。

  ②、学生欣赏图片,用心感受画面之美。

  ③、老师举例,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④、学生自己捕捉景物的特点,练*描写。

  ⑤、学生回答,表达心中之美。

  六、布置作业。

  美与我们*在咫尺,我们要有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选一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跃现纸上。

  七、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和。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3

  导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计划

  第一课时学*《答谢中书书》

  第二课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授课。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高远,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水的澄澈……无不让你心旌摇曳。今天我们要学*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流动的山水诗,像画又像诗,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欲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晓雾将歇(将:将要。歇:消散)

  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3.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欲,可以理解为七情六欲)

  4.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5.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6.朗读指导。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8.背景介绍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整体感知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视“*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文本精读把握情感

  1.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交流点拨: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色彩配合之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清幽雅静,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么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2.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绚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山林,归隐林泉的志趣。

  积累古诗词里描写山和川的诗句。

  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附: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景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4

  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一、预

  1、“书”的意思是__ 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

  3、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生字词写在下面

  二、学

  1、预检

  2、通读课文,依注释自译课文(可小组商议)

  3、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4、理清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写景,先仰视 ,再俯瞰 ,再*视 ,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第三部分: 以感叹总括前文。

  5、 问题研究。

  (1)、 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看“*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2)、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们学的《三峡》中郦道元抓住了江水与*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三、练:

  1.解释

  (1)、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

  (2)、晓雾将歇 歇

  (3)、夕日欲 颓 ,沉鳞 竞跃

  (4)、未复 有能与 奇者 奇

  2、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填空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之美。

  2、“*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之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

  四、作

  1、收集的描写山水的诗句。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阅读下面《与朱元思书》与《答谢中书书》,完成8-11题。(11分)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8、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风烟俱净 ( )(2)任意东西( )

  (3)急湍甚箭 ( ) (4)横柯上蔽( )

  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任选一处。)(2分)

  10、根据要求填空:(4分)

  (1)从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

  视觉:

  听觉:

  (2)作者描绘异水时,描绘出异水的特点是:

  描绘奇山的特征是:

  11、阅读下面短文《答谢中书书》,结合《与朱元思书》的内容,完成文后问题。(3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文中写一日之美的对偶句是哪一句,请把它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2)请比较本文和《与朱元思书》在写山水景色上的异同。(2分)

  五:默写《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出示大屏幕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齐读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⑴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⑵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⑶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⑷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⑴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⑶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视“*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意境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石壁…四时俱备”用*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品评〗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

  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

  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

  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眼前流水自悠悠,歇歇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这是南北朝诗人陶弘景写的一首“退休诗”。

  此人诗画双全,是当时著名画家与作家,他在其画中题诗一首,画中有两头牛,一牛“恋绿畴”吃草,一牛有“金笼”而“落得用鞭抽”。其画其诗强烈地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辞官退休的愿望,他向往的是“流水”、“绿畴”的“悠悠”晚年。结果坚决退休归山,人称“山中冥相”。他在山中退休隐居,边休养边写作,至今传有《陶隐居集》。

  六、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教师可以出示图片提示。

  七、能力训练

  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暇思。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流淌而过的乐曲。

  八、课外作业(学海拾贝)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关键字词学*描写山川景物的方法。

  2、通过了解背景及同类诗歌初步认知山川对以陶弘景为代表的*文人精神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1

  难点:2

  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与智正是*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最高道德规范,因此山川就成为了他们精神家园,也频频在他们的笔下出现。正如本文开头所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但是作者写作此文,并非要描写那些“共谈”的内容,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学生翻译这句话)。作者的言下之意就是只有自己与谢灵运看到是“古来共谈”者所没有发现的“奇”。这里的“奇”就是“与众不同”之意。那么作者看到哪些与众不同的景物呢?

  这个问题曾经也有人问过作者,他的好友萧衍称帝后曾邀他出山为相,问他“山中何所有”,能让他抛弃一切功名利禄。他便以此问为首句,写了一首名为《诏答山中何所有》的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但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白云是缥缈不定,那么作者心目中的“山川之美”是否也是缥缈不定的?本文所展现就是现实中的山川之美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初读课文,赏奇文。

  1、请大家朗读课文,归纳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

  (学生列举表现景物的词语)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沉鳞。

  2、前四种是山中之景,而后两种写的是山中动物。但这一切在山中都是常见的,同时也是山水散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说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本身并没有与众不同之处,“奇”的是他的描写方法。

  (学生补充作者描写这些景物的语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要了解这些描写的独特之处,我们就需要先明白它们的意思。下面就请大家结合书下的注释,口头翻译这段文字。

  (标准翻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一望到底。*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翠树林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三、品读课文,悟奇趣。

  1、这样翻译当然很标准,但是我们只能从中感受到山的高,水的清等等内容,这样的描写“奇”吗?可见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究作者描写的独特之处。请大家注意,作者写山高,不仅用了“高”这个形容词来描写山峰,还用了什么词还写它?(“入云”,动词)我们发现,作者不仅在写动物时用动词,写景物时同样也用了动词(“见底”“交辉”“俱备”“乱鸣”“竞跃”)。作者用动词来描写景物的目的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下面重点探究的内容。

  提示:

  ①动词是用来写动作的,而有了动作就说明描写的对象一直在处在变化中。作者用这个动词想表现山一直在进行什么动作?(生长)作者用“入云”一词形容,说明山的生长有尽头吗?它的生长有什么特点?(不停地生长)

  ②如此写山,山还仅仅是一个静静地等待人们去观赏的景物吗?(有了生命)

  ③如何描写这一场景才能表现出山的生命?这就需要我们展开想象,用不同的方法(高山如同一个不断长高的巨人钻入层层云霭中,撑开厚实的天空,撑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④为什么水会清澈见底?此处的“见底”仅仅见到了一条沉静的河流吗?朱熹的《观书有感》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山中的活水从何而来?(学生描述瀑布奔流,白雪融化,山水汇集的景象)正因为永远都有这些活水注入,因此溪流才可以保持永远年轻的生命,永远清澈见底。

  ⑤同样,请大家思考一下,“五色交辉”的石壁色彩从何而来?作者用“交辉”这个词强调了这些色彩的什么特点?(色彩斑斓,但无法分辨出某种颜色,因为它们交织在一起了)

  ⑥“青林翠竹”似乎没有改变,可是我们想象一下,当四季变换时,周围的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描述山中四季变化的场景)

  ⑦请大家想象一下,“乱鸣”与“竞跃”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活力四溢)夕阳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跃起的鱼儿身上,反射出绚丽的色彩,非常美丽。但作者强调的是鱼原本潜游在人们看不见的水底,此刻的跃起让我们看到山中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存在于我们眼前的景物、动物之中,还在哪里存在?(山川中的每一个角落)

  ⑧作者笔下的动物出现在两个特定的时间点中。“晓雾将歇”是什么时候?(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时)就是一天即将开始的时候,此刻山川仍被晨雾笼罩,原本应当是一片寂静。此时“猿鸟乱鸣”,山林在喧嚣中开始了新的一天。“夕日欲颓”是什么时候?(太阳快要落山时)就是一天即将结束的时候,黑暗即将降临,一切似乎要重回寂静中。但此时“沉鳞竞跃”,似乎要把积蓄了一天的活力全部释放出来。我们可以想象,夜幕降临后,山林是否会陷入一片沉寂之中?作者在上一句跨越了四季,这两句则涵盖了一天的景物,两句均强调了旺盛蓬勃的生命力,这说明山中的生命的特点是什么?(永不止息)

  2、总结:山中的生命具有“生机勃勃、蓬勃旺盛、永不止息”的特点,而只有陶弘景才看到了这一点,这才是他笔下的“山川之美”的与众不同之处。

  再读课文写景部分,注意节奏的变化和重音的突出,读出这种蓬勃的生命力。

  3、学生从上述语句中任选一两句,加上自己的想象,用几句话描写其所展现的场景。(学生完成后交流自己所写的内容)

  四、延伸阅读,识奇人。

  1、诗人很骄傲,因为他发现了山川真正的美。而我们也同样值得自豪,因为我们用自己的话复述了作者所描写的场景,展现出了作者蕴含于文中的生命力。“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但为什么作者认为只有自己和谢灵运才能真正感受到蕴含其中的生命力呢?

  补充背景1:

  我们就先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如果我们读一读史书,会发现陶弘景并非一个天生的隐士,他在年青时也曾为官,而且工作勤奋。即使在他归隐之后,虽然谢绝了梁武帝的邀请,但仍然积极参与了国家的大事决策,按《南史》的说法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这一切与他表现出的超脱世外的情怀似乎很矛盾。他并没有与外界脱离,但却只愿意保持旁观者的姿态,而不愿参与进去。

  他为什么有如此矛盾的言行,关键就在文中他对人间的称呼,“欲界”本身是佛教的用语,但在此处指什么?(欲望)

  补充背景2:

  陶弘景36岁时归隐,就在这短短的36年中,南朝就换了两个时代,七个皇帝,而这七皇帝中,有三人死于非命。而在他归隐的10年之后,梁代齐,其间又换了5个皇帝,只有一人善终。而每一次*,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争夺最高的权力,而这争夺必须伴随着血腥的屠杀。陶弘景本为道家,但却借用了佛教对人间的称呼,称之为“欲界”,也就表明了他对于身边这个血腥的世界的态度。

  因此,作者不愿意参与政治,以此来表示对尘世的厌恶。

  2、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摆脱“欲界”的束缚呢?

  谢灵运有诗曰:“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只要变化的脚步不停止,山水就永远保持着活力。同样,我们的生命如果能如同山川的景物一般,永远不停地运动着,心灵也同样可以保持纯净。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中有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个“变”字写出了春天生命初生的景象,也写出诗人心中的惊喜之情。他原本在床上卧病一冬,此时窗外的景象也让他的生命重新获得了活力,渴望改变。谢灵运已经将自己的生命与与自然真正融合在一起,而作者同样如此。他赋予了山川哪些新的使命?(净化心灵,摆脱名利束缚)

  3、我们再来读读作者那首《诏答山中何所有》的诗,我们会发现,那岭上飘浮在天空中的白云正是象征着作者自己高洁的内心,象征着自己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而就在此刻,他的生命也成为这山川之美的一个部分。

  五、作业:

  描写文中所展现的山川之美。

  板书设计:

  奇(独特、与众不同)

  山川之美生机勃勃、蓬勃旺盛、永不止息

  (融于山川)净化心灵、摆脱名利束缚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7

  教材

  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美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

  目标知识与能力:⑴准确理解课文注解的词语,弄懂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学生解决生字认读识记,结合注释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记下文中难点,教师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自主、合作、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

  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山明水秀》乐曲,《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历代诗人山水诗文佳作精选。

  学生:提前预*,标出疑难;查阅作者生*、了解作品背景。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检查预*

  1、指导学生读课文(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全文每句基本上读两拍。提醒“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的读法

  2、字词正音(课件1)。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丹阳秣(mò)陵夕日欲颓(tuí) 与(yù)其奇者

  (二)导入(播放背景音乐《山明水秀》)

  1、导入新课(课件2)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无暇欣赏。其实,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情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好吗?板书课题。

  2、解题(课件3)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陈:述说)

  3、作者简介(课件4)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朗读课文

  1.走*作者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教案《《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 ,理清文路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视“*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研读课文 探究欣赏

  1.读《答谢中书书》,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2.文章《答谢中书书》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课堂练笔以及作业

  1、选择其中的一种景物,用现代文进行扩充练笔。

  2、作业:预*《记承天寺夜游》,比较其与本篇短文在写景方面的异同。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准备:

  U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们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眺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多媒体显示课题《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让我们一起走*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37岁辞官隐居于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读毕,教师出示朗读节奏:(略)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5、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1)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2)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理清文章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五、品味、探究作者是怎样描绘景物?

  六、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2、学生齐读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副画面?请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板书预设: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书愤》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写景的诗情画意特征。

  2、鉴赏文中语言淡雅优美,有情韵的特点。

  3、指导学生背诵与理解文中的情意。

  教学设想

  运用多媒体教学。设置王维之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面,引出本文的”书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在银屏中打开王维的诗:<<鸟鸣涧>>和<<鹿柴>>。然后让学生总结王维的诗歌创作的风格。接着引入本文所描写的画面。并在屏幕上呈现出”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由王维之诗而引入其书

  播放课件1、王维之诗<<鸟鸣涧>>和<<鹿柴>>的配乐配画录像。然后关闭录像,又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

  1、要求学生思考:苏轼是如何评价王维的诗歌?然后让学生介绍王维及其作品。

  2、让学生听本文的配乐录音。然又让学生朗读。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及印发的参考资料,阅读全文。

  2、要求学生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写景的特点。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写景所体现作者的情感。

  三、讨论研究,归纳写景的特征,及语言特点。

  1、作为一篇书信,本文在内容上有什么体现?

  提示:书信是直接与接受者对话的一种文体,或叙事,或表情,或写景。这些都与对方有密切的联系。然而作者在这封信中有大部分内容是写景的,为什么整篇书信是以写景为止呢?

  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琢磨,然后,再提示,最后,由教师归纳。

  2、作为一篇书信,作者为什么把主要内容放在写景上?

  提示:作者写景是为了让”山中”美景与美好的生活,借助这封信传给自己朋友,并且想让朋友也来共享”情怀”。在此同时,也有对朋友劝说和邀请之意。作者还通过写景来表现一种闲适山水之情,及追求一种田园的生活。所有这些都表现作者借景抒情或借景传情的特点。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让他们归纳出要点,然后,再集中起来,最后再由教师归纳出写景方法。以及给学生分析写景缘由。

  3、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山中人”?而在”非子天机清妙算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中的”天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为何这样说?

  提示指导:既指出诗人所在位置在山中,又说明自己的隐居生活,自己住在山中。而”天机妙算”,指的是性情之远,超尘脱俗。这也是对朋友的高度赞许。是因为他想提醒朋友春游的趣味。这将加重恳切相邀之情和诚挚相知之意。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由小组长集中起意见,又让同学来讨论,后由教师来解决难点。

  四、品味语言特点,写作特点和书信中的意境。

  1、播放课件2、<<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指导学生学会概括:(1)学会概括书信中的语言特点。这篇古代书信:文字凝练,语言优美,在句法上,以四字句为主,犹如四言诗;而中间也有散行。其中写景部分,鲜明生动,声韵和谐。(2)。接着又引导学生结合银屏中的诗的特点,诗画合一;情与景相融。接着又谈一谈两者的异同点。也许,一个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情古代名诗;另一个是”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古代著名山水游记散文。于是我们也由此说明王维的写作风格:不管写诗或写文都表现一种以画面为主的借景抒情的写作风格了。于是他就被后人称为山水田园诗人了。2。让学生完成课件2中的练*,便于消化和深化。

  (1)。对这首诗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山转苍翠”,一个”转”字,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

  B、”秋水日潺湲”,”日”就是天天,每日每时,令人感觉它始如一的守恒。

  C、”墟里上孤烟”,”墟里”指村里,一个”上”字,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

  D、”狂歌五柳前”,”五柳”指的是作者所居住的辋川别墅前中的五棵柳树。

  (2)、选出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写山中秋景。山是静的,水是流的,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B。颔联写出了诗人的形象,柴门之外,依伏临风,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神态安逸,闲适潇洒,与隐逸诗人陶渊明的形象十分相似。

  C。颈联写落日,孤烟等富有时间特征的景物,与首联构成一幅和谐的山水田园风景画,表现出诗人不愿意和统治者合作的反抗精神。

  D。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苏轼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的特征,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古诗。

  3、(播放课件3)让学生阅读书信中第二段,完成下列各题。

  (1)这一段文字描绘了一幅————————————————————图。

  (2)这段文字,从视觉角度描写了——————————,——————————,———————————;————————;又从听觉角度描写了————————,—————————,————————;整幅图,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像一幅写意传神的水墨画,可谓”文如诗,诗如画”

  五、归纳全文的主要内容。

  1、让学生概括全文的内容,找出文中的主旨句。

  2、结构图解。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图解。

  播放课件4:内容板书。

  先提出”故山殊可过”的中心论点。

  对山中冬夜清静优美景色具体描写。

  山中与裴秀才迪展望明春山中生机勃勃的景象。

  邀请裴秀才开春后同游。

  3、让学生探究文中的情意,并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播放课件5:课外延伸练*

  1、学生先单独完成,然后,全体学生互相交流。

  2、教师在屏幕上亮出答案。

  3、指导学生在课堂背诵,然布置课后背诵。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②培养诵读的能力。

  ③学*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文中作者对友人的那种深厚感情。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

  教学难点:鉴赏文中的写景特点。

  解决办法:通过诵读、小组组自学、揣摩语句和课堂讨论来解决、消化重点、难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大家回顾一下学过的作品,哪些最能体现这一艺术特点的——山居秋暝等

  能背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描绘了一幅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图

  这是他的诗作,那么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

  二、解题。

  本文的文体是什么?这是谁写给谁的信?裴迪是什么人?“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学生看注释,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王维后半生,无心官场事务,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这一年的腊月末,裴迪在自己家中温*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这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

  三、朗读,感知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齐读全文。正音

  2、学生听老师范读、注意断句,体会其中的感情。然后指导朗读:本文多用骈句、偶句,而又以四字句为主,又如四字诗,音韵和谐婉转,富有节奏感。节拍以词意来分。如“*/腊月下”“临/清流也”、而“景气/和畅”“寒山/远火”。故而说“文中有诗”。

  3、四人小组自学,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对自己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老师点拨。

  解释词语:景气过猥讫村墟舂静默仄曩昔矫

  重点讲解“相”字

  四、讨论与探究

  1、第一段作者说“故山殊可过”,那么蓝田山一带有怎样的美景?

  找出第二,第三段写景的句子,并齐读

  2、这两段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分析“山中冬夜图”。

  ①清一同学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中所写之景(玄灞、清月、水波、远火、犬吠、夜舂、疏钟)。并说说这种景的意境特点(冷寂清幽)。

  ②给本图加个小标题(山中冬夜图)

  ◆分析“山中春日图”。

  ①写了什么景?(山青、树绿、草润、鱼跃、鸥翔、雉鸣)具有怎样的意境特点?(明丽欢快)

  ②给本图加个小标题(山中春日图)

  3、手法分析:在写景中,作者是怎样将景物形神兼备地传达出来的?(要抓住修饰词和动词有及写作的顺序来分析)。

  (一实一虚,实写冬夜图,由*及远由水而山、由视而听由静而动;虚写春日图,由山到水由天到地、由视到听由静到动)

  4、归纳出本文的第二个特点:文中有画

  5、这些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这种写法叫什么?

  (表达了作者浓郁的闲逸、萧散、恬适的生活情趣,也即“深趣”,这是借景抒情)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2、请你以《夏雨》为题,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②培养诵读的能力;

  ③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④品味本文作为一篇书信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预*,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把一些重点的文言词句以及不能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②堂上听录音,小组讨论交流本课重点的文言词句及不能理解的地方;

  ③讨论与探究,学*“借景传情”和“借景寄意”的手法以及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领会文中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②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鉴赏课文描写冬夜和春景的文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时数:2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疏通文段,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品味、鉴赏课文描写冬夜和春景的文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背诵王维的《山居秋暝》,用这首诗导入本课的学*。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王维诗作曾这样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看看这篇书信体的散文其艺术风格又是怎样的。

  二、解题及体裁解说

  山中:诗人所在地位置;自己的隐居生活。

  书:一种应用文体。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与……书”、“答……书”、“答……书”。如《报任安书》及本单元的一些课题。

  (先由学生回答,并阅读48页“点击链接”中关于“书信”的知识)

  三、听课文朗读并正音

  猥不敢相烦憩感配寺饭讫辋水沦涟夜舂多思曩昔

  玄灞轻鯈出水仄径麦陇朝雊青皋黄蘗

  四、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五、课文文言字词讨论交流

  昨天布置同学回去预*课文,要求同学翻译课文,并且把自己认为的重点的字词句以及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录,现在就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由学生分段明确各段的文言字词句。

  以下是教师预先归纳出的每段要注意的文言字词句。

  第一段:

  *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独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现在接*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您正在温*经书,我不敢打扰你,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词类活用:*腊月下:形容词用作动词,接*。

  与山僧饭讫而去: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古今异义:景气和畅:古义:气候;今义:经济繁荣、兴旺

  特殊句式:憩感配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第二段:

  比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归途中)北行涉过灞水,清朗的月亮照着城郭。在夜间登上华子冈,只见辋水的波澜随着月光上下荡漾。还有远山上的火光在树林间忽明忽暗。还可以听到从深深的小巷里传出豹子叫似的犬吠声。村中在夜晚的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手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词类活用:夜登华子冈、村墟夜舂:名词作状语

  步仄径:名词作动词

  特殊句式:明灭林外、步仄径(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第三段: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待到来年春季,青草树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就可以观赏了,白鲦浮出水面,白鸥展翅飞翔,水露润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野鸡鸣叫,这美丽的景色不久就会有了。倘或你能跟从我一起来游赏吗?不是你天性高洁超尘的话,怎么能拿(用)这不急的事情来邀请你呢?然而这其中确实有浓郁的情趣啊。不要忘了!托运送黄蘗的人顺便带信给你,不一一详述。山中人王维说。

  词类活用:露湿青皋:使动用法,使……润湿

  麦陇朝雊:名词作动词,野鸡鸣叫

  古今异义:非子天机清妙者:古义:天性;今义:上天的秘密,机密

  特别注意,本课的“相”的用法。文中出现了三次,共2种用法,一为动作偏指一方,译为“我、你、他”;另一为“互相”。

  六、再次播放配乐朗诵,学生对照自身不足,集体诵读全文。

  七、课堂巩固

  完成《学*与评价》29—30页的1—4题、6、7题

  八、作业:

  1、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的句子,想想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写这些景物?

  2、复*本课的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上节课的内容导入:

  完成学案里第一大题的练*,巩固上节课的文言知识。

  二、讨论与探究

  (一)提问:假如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王维此信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学生可能绝大多数说应邀,两个理由:山中的美景、朋友的深情。可能会有学生说不应邀,因为他要忙于考试啊,他对官场还寄予希望,两人是有不同的。所以,裴迪也可能不来。

  教师点拨:两人的情谊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深厚情意的基础是什么?当然在于两人有相投的志趣,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领悟。文中裴迪“天机清妙”可找到显证,教师可适当介绍王维与裴迪的交往情况。(二人心志相投,有诗为证:《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裴迪今存诗28首,都是同王维的赠答、同咏之作,王维集中与裴迪的赠答、同咏之作达30余篇,数量超过王维与其他任何一个作者的这类作品。)

  (二)那么故山一带有怎样的美景?请找出文章中写景的句子,文中作者描写了那几幅景象?

  第二段: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冬夜图

  第三段: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春日图

  (三)比较阅读

  两段景物描写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意境、情感,完成下表。

  时间冬夜图春日图

  描写手法以动衬静,以声写静,

  绘声绘色

  实写动静结合

  虚写

  意境

  寂静而清幽

  轻快、生机勃勃

  情感体现王维内心的静谧澄澈;

  高兴,沉浸在对美景的欣赏中;

  寂寞、遗憾

  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来春和朋友同游的热切期待

  1、先填写时间一栏

  2、分析“冬夜图”

  (1)请学生来描述(学生可能从光线、色彩、明暗、有声无声、视觉听觉等方面去说)

  (2)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这幅图:

  冬夜图:

  天上的明月,清光朗朗。月光下,清风吹过,辋水柔波潋滟。远望,一抹远山的暗影,村河边点点渔火。寂静中偶然传来一两声犬吠,并疏疏落落的寺庙钟声,时断时续的舂米声,隐隐约约而又清楚可辨。

  (3)展示“冬夜图”,这幅图有没有画出王维文中要想表达的意境?(让学生加深对意境的理解)

  总结意境特征及表现手法:冷寂清幽、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完成冬夜图中的描写手法与意境栏)

  (4)这样的冬夜景,你觉得美吗?为何这样冷寂清幽的冬夜美景在王维眼中是优美动人的?

  (情感分析)

  (体现王维内心的静谧澄澈:王维对佛教和禅学的极大崇拜,禅宗思想对其诗文感情格调的影响。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笔下冬日寒夜景物的清幽冷寂或许正是作者内心禅意的表现,也是作者静谧澄澈的心灵天地的折射。王维,字摩诘,名与字来源于佛经。)

  除了这些,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你还读出了王维怎样的心情?

  (高兴,沉浸在对美景的欣赏中——对山水田园生活的享受;寂寞、遗憾,“良辰美景虚设,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想邀朋友同来)

  看来,写景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在写景中给予了如此复杂的感情,我们把这种表现手法叫——借景传(抒)情

  (完成冬夜图中情感栏的填写)

  3、分析“春日图”

  (1)一起来朗读一遍这段文字,思考这幅图所描绘的景物突出了什么特征?学生结合文句分析总结,突出几个重点词:蔓、轻、矫、湿

  是不是作者亲眼所见?(不是,是想象的、虚写)

  (2)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这幅图:

  春日图:

  春天的蓝田山,风景绝佳,树木青青,芳草碧碧,游鱼嬉戏于清流,白鸥展翅于晴空。早晨,珠露圆润,闪亮在草尖、麦苗上,清晨野鸡在麦地里鸣叫

  (3)总结意境特征及表现手法:轻快、生机勃勃;动静结合,虚写(完成春日图中的描写手法与意境栏)

  (4)为什么还要在信中写这幅图景?是否也包含了作者的某种感情?

  (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来春和朋友同游的热切期待)

  (完成春日图中情感栏的填写)

  情感栏的填写与4的问题相结合来完成。

  4、作为一封书信,作者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作者的写作意图)

  有很多同学可能会认为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邀请裴迪同游“故山”,但前面我们提到王维与裴迪是好友,按我们自身的*惯,既然是好友,就当直来直去,何必绕弯子呢?我想你裴迪了,我希望你能与我一起欣赏“殊可过”之“故山”风景,直书“故山景美,速来共赏”即可。但为什么王维却写了那么多景呢?

  阅读35页“单元导语”:在古人看来,书信不仅仅是传达信息的媒介,书信那信笔抒写、情真意切、长短随意、舒卷自如的文体特征,具有一种独特的灵性之美。唐宋时期的书信体散文抒发了一股源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用轻灵婉转的笔调营造出一种*乎小品的格调。

  作者写景是为了让“山中”美景与美好的生活,借助这封信传给自己朋友,并且想让朋友也来共享”情怀”。在此同时,也有对朋友的邀请之意。作者还通过写景来表现一种闲适山水之情及追求一种田园的生活。所有这些都表现作者借景抒情或借景传情的特点。

  另外,文中“然是中有深趣矣”的“深趣”“深趣”一词能反映作者内心。春景中自然万物均生动活泼,自由伸展着自我,那份闲适使作者极想与其融为一体。欣赏美景,观照心灵,向外发现了山水的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此外,热爱大自然,也是作者对恬淡宁静,超尘脱俗的人生境界的追求。王维在景物中寄予了自己的一种人生理想。

  三、全班再次朗读全文。

  四、小结:

  这虽是一封书信,但可以说它也是作者以诗人的语言,画家的构思写成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一首赞美自然风光、表述友情的抒情诗。

  五、作业

  假如你是裴迪,请你就“是否接受邀请”写一封信回复王维,字数2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景情

  冬夜图:以动衬静,以声写静,作者内心的静谧

  绘声绘色寂静而清幽寂寞、遗憾

  实写对朋友的思念

  春日图:动静结合对大自然的热爱

  虚写轻快、生机勃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朋友同游的热切期待

  借景抒情

  赖以凡


《书愤》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1

  一、读通课文

  1.借助课前自学单,正确地读通课文。

  2.组内自由读文,检测朗读情况。

  3.请生读。

  4.师范读。

  5.齐读全文。

  二、读懂课文

  1.板书:戴嵩苏轼杜处士牧童

  (1)戴嵩何许人也?

  (2)画了一幅《斗牛图》,补充板书:画牛。

  (3)补充板书:书。书戴嵩画牛是什么意思?

  2.这幅《斗牛图》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我们都没有见过。读了课文,你觉得这幅画可能画了什么?理解并读好句子:“此画斗牛也。”“今乃掉尾而斗。”

  3.面对同一幅《斗牛图》,杜处士和牧童分别有何表现?

  (1)相机板书:尤所爱拊掌笑

  (2)理解并读好“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4.假如,你是杜处士,面对着牧童拊掌笑,你会怎么样?训练说话:“处士而之。”

  5.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不过一般来说一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理解并读好“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三、读透课文

  1.尽信书不如无书,真的谬矣吗?出示“搐尾而斗”“掉尾而斗”文字和图片,谈谈自己的看法。

  2.完成课*学单:杜处士、牧童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生交流分享,师伺机板书。

  3.小结。

  4.以苏轼、陆处士、牧童的口吻讲这个故事。选择其中一个角色,练*讲讲这个故事。(合理想象、形象表达)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2

  一、欣赏名画,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几幅名画:《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

  2.学生欣赏,谈感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与名画有关的一则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伯牙鼓琴》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好:所宝:曝:拊掌:云:奴:婢:

  2.交流共议。

  ①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写什么?蜀中:四川。戴嵩牛:戴嵩画的牛。

  预设:四川有个姓杜的有德才的人收藏了几百种书画。

  这位杜处士收藏了戴嵩的名画《牛》,他特别喜欢,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从课文哪两个地方能看出杜处士特别喜欢戴嵩的《牛》?

  补充讲解戴嵩和《斗牛图》,学生明确其地位和价值。

  ②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

  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有什么反应?(拊掌大笑)一般人见了戴嵩画的牛会是什么表现?(惊叹,夸赞戴嵩画得好。)

  牧童在笑什么?(他笑戴嵩画错了。)

  牧童为什么认为戴嵩画错了?(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牧童怎么知道斗牛的样子?(因为牧童经常观察斗牛,熟悉斗牛的样子。)

  你相信牧童的话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议论,引导学生深度分析牧童的话。)

  听了牧童的话,杜处士有什么反应?先想象一下,再回答。(杜处士没有生气,他笑了,认为牧童的话有道理。)

  指导:我们要学*杜处士,遇到问题不要急躁,冷静思考,认真分析。

  ③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这句话中的“奴”“婢”分别指什么样的人?(结合注释理解)

  句子的大意是“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并且说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故事已经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句话?(这是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他想把他的启示告诉我们,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你明白了什么?(不要迷信权威;要勤于观察;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遇到问题要冷静分析。)

  五、作业超市。(自选三项完成)

  1.练*有感情背诵课文。

  2.你还知道与课文类似的事情吗?写给大家看。

  3.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

  4.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3

  一、教材解读

  《书戴嵩画牛》选自统编教材六上第21课,由《伯牙绝弦》和《书戴嵩画牛》两篇文言文所组成。本单元主题是“艺术”,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本单元除了文言文两则之外,还有《月光曲》《京剧趣谈》。

  《书戴嵩画牛》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文章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首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素养中,第二条就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相应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中也多次提到“思维能力培养”,特别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里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其次,本课的教学设计,还考虑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对古诗文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最后,本课的教学设计,还建立在对具体学情的把握上。六年级学生已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有了初步了解,会借助注释来学*文言文。本课课后*题中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结合具体学情和课后*题,本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先是通过预学反馈、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准读通课文。然后通过抓关键词等方法,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艺术之美。最后又利用“课后注释”中的矛盾点,通过小组合作学*、思辨等方式,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升思辨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设计理念,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分别为:一是否能读准读通课文;二是否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清楚地讲述这个故事,体会到艺术之美;三是通过思辨的环节,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否展现出来,思维力是否得到了提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预学反馈,纠正“处”“数”等四个多字音的读音,会写“轴”等四个生字,并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通过抓关键词“爱”和“笑”,展开联想,欣赏艺术之美,同时能借助注释读懂故事内容,感受处士和牧童对画的不同态度,能用自己的话清楚讲述故事。

  3.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利用“课后注释”中的矛盾点,以小组合作等形式对“不可改也”进行思辨,通过个性化、多元化的'理解提升思辨能力。

  四、教学反思

  本课是第三学段的一篇文言文,所以在教学的设计上不仅需要符合单元语文要素、学情,还要符合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预学反馈,读准读通,感受“文言之美”

  (二)抓关键词,展开联想,讲述“故事内容”

  (三)合作学*,展开思辨,提升“思维能力”

  其中第一环节,预学反馈,主要是针对字音学*的,对于其中四个多音字的读音,进行了反馈和指导,然后指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节奏。基本步骤如下:

  1.预学反馈,读准多音字

  预*单反馈:

  (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2)一日曝书画

  通过预学反馈的方法,发现四个难读的多音字。然后利用比较判断等方法,在纠正读音的同时,理解“处士”“百数”“曝书画”的意思。

  2.借助注音,读准读通

  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个故事,试着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然后去掉注音,小组轮读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3.合作读文,读出节奏

  (1)师生合作,读出节奏

  师生合作读,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关注停顿,尝试读出节奏。

  (2)男女分读,角色感受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

  第二环节抓关键词展开联想,主要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讲故事,体会艺术之美,基本步骤如下:

  1.自读感悟,框架梳理

  这个故事中的两个人物,分别是:杜处士和牧童。故事中还提到了一幅图,叫《斗牛图》。然后请学生再读课文,借助注释,自己试着说一说故事的大意。学生边说,边通过梳理关键词“爱”“笑”“不可改也”等,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

  2.抓关键词,展开想象

  (1)抓关键词,感受“尤所爱”

  (2)展开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3.抓关键词,感受两处“笑”

  (1)牧童“拊掌大笑”

  (2)处士“笑而然之”

  在理解牧童语言的基础上,理解处士的“笑而然之”,并从“笑”这个字中,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处士。

  4.理解观点,讲述故事

  (1)联系生活,理解观点

  (2)带着理解,再读全文

  (3)借助支架,讲述故事

  ①学生借助板书,有滋有味地和同桌,讲讲这个故事。出示评价要求:

  讲完整,不遗漏情节;

  讲清楚,表达有顺序;

  讲生动,想象要合理。

  ②找一生讲故事,评价。再找一生讲故事,评价。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感觉自己引导的痕迹过多,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讨论,可能这样会更好,学生也会学到更多。

  第三个环节就是思辨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希望能够让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有自己对“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个道理的理解,基本步骤如下:

  1.小组思辨,“不可改也”

  根据课后注释中的矛盾点,提出问题,进行思辨:苏轼的观点是“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是否不可更改?学生根据资料袋,联系自己的生活,在“不可改也”上加上标点,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2.交流汇报,思维碰撞

  观点一:同意苏轼的观点,认为向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请教,是不可更改的。

  标点:不可改也!理由:如果要治病当然要去请教这方面的医生,所以我认为这个道理是对的。

  观点二:不同意苏轼的观点,认为这个道理是可以改变的。

  标点:不,可改也!理由:从课后注释中,我们知道牧童是说错了,牧童算是有经验的,但是他也有错误的时候,所以有经验的人说的也不一定是对的。

  观点三:觉得这个道理在不同的情形下,有不同的情况。

  标点:不可改也?这个道理要分不同的情况,有时候专业人士说的是对的,是可以请教的,也有时候专业人士也不一定对。所以,我们不仅要请教别人,还要学会自己去观察和思考。

  3.引用诗句,总结评价

  这个思辨的环节,我觉得“点”还可以的,但是可以再放开一点,讨论以后,学生展示思辨的时候,可以碰撞再激烈一点,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能够通过观点的碰撞,有更多思维的火花。对于我来说,这节课比较难把握的是,如何将语文人文性的东西和相对理性的思维学*融合地更好,展开地更充分,既能把握好语文要素,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含量。今后还会在这些方面多多努力钻研。


《书愤》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8)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与方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 朗读课文

  1.走*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 理清文路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视“*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2

  【教材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

  1、朗读:

  ⑴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⑵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⑶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⑷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⑸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

  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四、体悟感情

  老师引入: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五、想象拓展

  老师引入: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梦想的`人间仙境,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

  学生自由表达。

  【板书预设】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3

  【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重点)

  3.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描写江南山水美景的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

  1.走*作者及作品。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代表作有《陶隐居集》等。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第二个书是指书信。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文言词语积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古今异义词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2)一词多义

  欲:①夕日欲颓(将要)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3)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4)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全都)备

  晓雾将(将要)歇猿鸟乱鸣(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沉鳞(鱼)竞跃实(的确,实在)是欲界之仙都

  自(从)康乐以来,未复(再)有能与(欣赏)其奇者

  (5)重点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三、合作探究

  (一)读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二)文本探究

  1.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写了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2.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从“看”的角度说,作者写景采用了哪几种视角?

  明确: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看“*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

  3.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美。点明中心,统领全文。

  4.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得意之情。

  5.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大自然的热爱。

  6.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交流点拨: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师总结: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意境美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色彩相配之美——*石壁青林翠竹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五、课外拓展

  为宣传“世界环境日”,班级召开“建绿色家园,享美好自然”主题班会,设置了属对环节。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青山外早莺争树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绿水前新燕啄泥;翠柳上喜鹊登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 学*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

  (二)出示学*目标

  (三)检查预*情况:

  1、注音:夕日欲颓 沉鳞 能与其奇

  2、几个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 四时 将歇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与

  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

  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 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 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

  3、 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

  —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4、 背诵全文。(分组进行,比赛的形式)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美景的?(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后明确)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仰视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观察不同的角度 俯视

  *看

  其三:晨昏变化美 其四:动静相衬美

  2 、课文的结尾能让我们联想到其它诗人类似的结尾,你能联想到那一些?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如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想伯仲间”,都有古人自观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实表达了作者企盼与谢公比肩之意,也表达了作者酷爱自然、隐归林泉的志趣。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请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5分钟后,学生班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六、 课堂总结:

  学生谈学*本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态度。

  七、布置作业:

  1.复*巩固所学知识。

  2.搜集有关写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书设计

  主题:生命的愉悦,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九、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关键字词学*描写山川景物的方法。

  2、通过了解背景及同类诗歌初步认知山川对以陶弘景为代表的*文人精神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1

  难点:2

  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与智正是*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最高道德规范,因此山川就成为了他们精神家园,也频频在他们的笔下出现。正如本文开头所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但是作者写作此文,并非要描写那些“共谈”的内容,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学生翻译这句话)。作者的言下之意就是只有自己与谢灵运看到是“古来共谈”者所没有发现的“奇”。这里的“奇”就是“与众不同”之意。那么作者看到哪些与众不同的景物呢?

  这个问题曾经也有人问过作者,他的好友萧衍称帝后曾邀他出山为相,问他“山中何所有”,能让他抛弃一切功名利禄。他便以此问为首句,写了一首名为《诏答山中何所有》的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但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白云是缥缈不定,那么作者心目中的“山川之美”是否也是缥缈不定的?本文所展现就是现实中的山川之美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初读课文,赏奇文。

  1、请大家朗读课文,归纳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

  (学生列举表现景物的词语)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沉鳞。

  2、前四种是山中之景,而后两种写的是山中动物。但这一切在山中都是常见的,同时也是山水散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说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本身并没有与众不同之处,“奇”的是他的描写方法。

  (学生补充作者描写这些景物的语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要了解这些描写的独特之处,我们就需要先明白它们的意思。下面就请大家结合书下的注释,口头翻译这段文字。

  (标准翻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一望到底。*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翠树林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三、品读课文,悟奇趣。

  1、这样翻译当然很标准,但是我们只能从中感受到山的高,水的清等等内容,这样的描写“奇”吗?可见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究作者描写的独特之处。请大家注意,作者写山高,不仅用了“高”这个形容词来描写山峰,还用了什么词还写它?(“入云”,动词)我们发现,作者不仅在写动物时用动词,写景物时同样也用了动词(“见底”“交辉”“俱备”“乱鸣”“竞跃”)。作者用动词来描写景物的目的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下面重点探究的内容。

  提示:

  ①动词是用来写动作的,而有了动作就说明描写的对象一直在处在变化中。作者用这个动词想表现山一直在进行什么动作?(生长)作者用“入云”一词形容,说明山的生长有尽头吗?它的生长有什么特点?(不停地生长)

  ②如此写山,山还仅仅是一个静静地等待人们去观赏的景物吗?(有了生命)

  ③如何描写这一场景才能表现出山的生命?这就需要我们展开想象,用不同的方法(高山如同一个不断长高的巨人钻入层层云霭中,撑开厚实的天空,撑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④为什么水会清澈见底?此处的“见底”仅仅见到了一条沉静的河流吗?朱熹的《观书有感》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山中的活水从何而来?(学生描述瀑布奔流,白雪融化,山水汇集的景象)正因为永远都有这些活水注入,因此溪流才可以保持永远年轻的生命,永远清澈见底。

  ⑤同样,请大家思考一下,“五色交辉”的石壁色彩从何而来?作者用“交辉”这个词强调了这些色彩的什么特点?(色彩斑斓,但无法分辨出某种颜色,因为它们交织在一起了)

  ⑥“青林翠竹”似乎没有改变,可是我们想象一下,当四季变换时,周围的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描述山中四季变化的场景)

  ⑦请大家想象一下,“乱鸣”与“竞跃”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活力四溢)夕阳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跃起的鱼儿身上,反射出绚丽的色彩,非常美丽。但作者强调的是鱼原本潜游在人们看不见的水底,此刻的跃起让我们看到山中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存在于我们眼前的景物、动物之中,还在哪里存在?(山川中的每一个角落)

  ⑧作者笔下的动物出现在两个特定的时间点中。“晓雾将歇”是什么时候?(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时)就是一天即将开始的时候,此刻山川仍被晨雾笼罩,原本应当是一片寂静。此时“猿鸟乱鸣”,山林在喧嚣中开始了新的一天。“夕日欲颓”是什么时候?(太阳快要落山时)就是一天即将结束的时候,黑暗即将降临,一切似乎要重回寂静中。但此时“沉鳞竞跃”,似乎要把积蓄了一天的活力全部释放出来。我们可以想象,夜幕降临后,山林是否会陷入一片沉寂之中?作者在上一句跨越了四季,这两句则涵盖了一天的景物,两句均强调了旺盛蓬勃的生命力,这说明山中的生命的特点是什么?(永不止息)

  2、总结:山中的生命具有“生机勃勃、蓬勃旺盛、永不止息”的特点,而只有陶弘景才看到了这一点,这才是他笔下的“山川之美”的与众不同之处。

  再读课文写景部分,注意节奏的变化和重音的突出,读出这种蓬勃的生命力。

  3、学生从上述语句中任选一两句,加上自己的想象,用几句话描写其所展现的场景。(学生完成后交流自己所写的内容)

  四、延伸阅读,识奇人。

  1、诗人很骄傲,因为他发现了山川真正的美。而我们也同样值得自豪,因为我们用自己的话复述了作者所描写的场景,展现出了作者蕴含于文中的生命力。“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但为什么作者认为只有自己和谢灵运才能真正感受到蕴含其中的生命力呢?

  补充背景1:

  我们就先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如果我们读一读史书,会发现陶弘景并非一个天生的隐士,他在年青时也曾为官,而且工作勤奋。即使在他归隐之后,虽然谢绝了梁武帝的邀请,但仍然积极参与了国家的大事决策,按《南史》的说法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这一切与他表现出的超脱世外的情怀似乎很矛盾。他并没有与外界脱离,但却只愿意保持旁观者的姿态,而不愿参与进去。

  他为什么有如此矛盾的言行,关键就在文中他对人间的称呼,“欲界”本身是佛教的用语,但在此处指什么?(欲望)

  补充背景2:

  陶弘景36岁时归隐,就在这短短的36年中,南朝就换了两个时代,七个皇帝,而这七皇帝中,有三人死于非命。而在他归隐的10年之后,梁代齐,其间又换了5个皇帝,只有一人善终。而每一次*,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争夺最高的权力,而这争夺必须伴随着血腥的屠杀。陶弘景本为道家,但却借用了佛教对人间的称呼,称之为“欲界”,也就表明了他对于身边这个血腥的世界的态度。

  因此,作者不愿意参与政治,以此来表示对尘世的厌恶。

  2、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摆脱“欲界”的束缚呢?

  谢灵运有诗曰:“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只要变化的脚步不停止,山水就永远保持着活力。同样,我们的生命如果能如同山川的景物一般,永远不停地运动着,心灵也同样可以保持纯净。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中有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个“变”字写出了春天生命初生的景象,也写出诗人心中的惊喜之情。他原本在床上卧病一冬,此时窗外的景象也让他的生命重新获得了活力,渴望改变。谢灵运已经将自己的生命与与自然真正融合在一起,而作者同样如此。他赋予了山川哪些新的使命?(净化心灵,摆脱名利束缚)

  3、我们再来读读作者那首《诏答山中何所有》的诗,我们会发现,那岭上飘浮在天空中的白云正是象征着作者自己高洁的内心,象征着自己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而就在此刻,他的生命也成为这山川之美的一个部分。

  五、作业:

  描写文中所展现的山川之美。

  板书设计:

  奇(独特、与众不同)

  山川之美生机勃勃、蓬勃旺盛、永不止息

  (融于山川)净化心灵、摆脱名利束缚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