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9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透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能够借助学具,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3、透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潜力。

  2、渗透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透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2、渗透爱绿、护绿的德育教育。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出示光头强砍树的画面)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光头强吗?

  生:不喜欢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乱砍树,破坏森林(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进行爱绿、护绿的德育教育)

  (出示熊大、熊二抓光头强的画面)

  师:它们也不喜欢呢!瞧、

  (出示“保护森林,熊熊有责”)

  师:其实,保护森林,不仅仅仅是熊的职责,更是——

  生:人的职责

  师:那我们就应说——

  生:“保护森林,人熊有责”

  师:这天,就让我们跟熊大、熊二一齐来植树吧!

  二、建模探究,总结方法

  1、探究“两端都植”的状况

  出示:熊大、熊二要在小路的一侧植树(两端都植)

  引导孩子们认识“一侧”“两端都植”。

  在教具上,引导孩子们理解并板书“总长”“间隔长”“间隔数”和“棵数”。

  游戏:小组植树比赛

  师:听我口令,看哪个小组行动最快!

  师:两端都植,间隔长为5厘米时,间隔数和棵数分别是多少?

  师:间隔长为10厘米呢?15厘米呢?

  师:休息会儿,看看总长、间隔长、间隔数和棵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孩子,发现规律: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树(强调“两端都植”)

  出示练*巩固:熊大、熊二要在长100米小路的一侧,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要植),需要多少棵树呢?

  师:你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赶紧做到你的练*纸一中

  100÷5=20(个)

  20+1=21(棵)

  2、探究“一端植”的状况

  师:突然,发现路的一端是光头强家呢!(引导学生说“只能植一端”)

  师:也是这个规律吗?赶紧在你的60厘米小路的最左端安上光头强家,填一填学生报告表格一,并填出你们的发现。

  (小组内分工合作:栽树、填表)

  学生汇报: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棵树(强调“一端植”)

  出示练*:熊大、熊二在长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栽树,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端是光头强家),需要多少棵树呢?(那两侧呢?)

  师:你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赶紧做到你的练*纸二中

  100÷5=20;(20×2=40)

  3、探究“两端不植”的状况

  师:这时,又发现路的另一端是吉吉国王的猴山呢!

  (引导学生说“两端都不植”)

  师:那到底需要多少棵树呢?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吧!

  学生汇报: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数(强调“两端不栽”)

  出示练*:熊大、熊二在小路的一侧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树,总共植了20棵(一端是光头强家,另一端是吉吉国王家),这条路多长呢?

  师:你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赶紧做到你的练*纸一中

  (20+1)×5=105(米)

  师:熊大、熊二就这样一条路一条路的植树,有一天它们又想在一个圆形的池塘身旁植树。

  出示:熊大熊二要在圆形池塘周围植树。池塘的周长是120米,如果每隔10米植一棵,需要多少棵树呢?(引起孩子们思考)

  师:这种状况,又会是什么状况呢?我们下节课之后研究。

  师:这就是我们这天研究的不同状况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三、开放练*,应用方法。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跟植树问题类似的问题呢,比如xxx(引导孩子来说)

  马路问题、楼梯问题、钟表问题、公交站问题、队列问题、锯木头问题,

  四、小结:

  出示:“完美生活,从我做起”(播放欢快音乐)

  师:同学们,说说你们的收获吧!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

  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学*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关于植树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诸如植树时两棵数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些距离一般相等……这些与本课学*相关的信息。)

  教师:其实在植树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1、大胆猜测,引发冲突。

  (1)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获取相关数学信息。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说一说: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楚下列数学信息的含义:

  “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叫间隔长度,也可以说成“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一边”是什么意思?

  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拿出实物演示。例如:让学生指出尺子的两端指的是哪里?一边指的是什么?

  (2)猜一猜,想一想。

  让学生根据例题中的信息,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教师对学生的猜测不发表评论,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到底要栽多少棵呢?对不对呢?你打算怎样检验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厘清题意,让学生通过猜想答案,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借助操作,探究规律。

  (1)初步体验,化繁为简。

  教师: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每隔5米种一棵,每隔5米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种下去……是不是很麻烦?

  教师:为什么觉得很麻烦?

  学生:因为100米里面有20个5米,太多了。

  教师:也就是说100米在这道题中显得数据有点大,因此画图时会比较麻烦。像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简单一些的情况入手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可以先选取100米中的一小段研究。

  (2)教师演示,直观感知。

  教师演示课件,边演示边说明。

  教师:我们选取100米中的20米来研究,用一条线段表示20米,每隔5米栽一棵,也就是说树的间隔是5米。(教师板书)

  教师;大家看一看,我们把这段路*均分成了几段?也就是有几个间隔?栽了几棵树?

  引导学生说出20米长的一条路,间隔长度是5米,有4个这样的间隔,可以栽5棵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的解题策略,并通过课件的演示,向学生示范线段图的画法,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作好准备。)

  (3)动手操作,初步体验。

  让学生自由选择100米中的一小段,动手画一画,看一看这一小段上,两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几棵树。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为什么这样画?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这样画?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虽然这些同学选取的长度不一样,一共要栽的棵数也不一样,但他们所画的线段图特别是他们的分析和思考方法有相同的地方,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些不同的画法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棵树比间隔数多1。

  (4)合理推测,感知规律。

  教师:不用画线段图,如果这条路长30米、35米……又应栽几棵树呢?请同学们拿出学*纸,填写表格。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和说明。

  学生填写完表格后,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5)归纳概括,理解规律。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表格,你发现在一条线段上栽树(两端要栽),间隔数和棵树有什么关系?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两端都栽树,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也可以说间隔数比棵数少1。

  教师:为什么两端都栽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

  学生回答后,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和交流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6)即时巩固,强化规律。

  教师:同学们都明白了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老师出几道题考考大家:7个间隔种几棵树?20个间隔种几棵树?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2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运用规律,验证例1。

  教师:回到例1,在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到底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哪些同学刚才猜对了?

  教师(点几个猜错的同学):现在你知道自己猜错的原因是什么了吗?给大家说说看,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学生尝试列式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

  全班汇报交流,主要让学生弄清楚:100÷5=20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用20+1=21(棵)?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同时让学生明确每步算式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做一做”第1题。

  教师:这道题里没有植树呀,能用我们今天学的方法解决吗?

  使学生明确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问题。在本题中把一盏路灯看成一棵树,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教师: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相关,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和植树问题相似,比如安装路灯、电线杆、设立车站等。

  2、练*二十四1、2、3题。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练*二十四第4题。

  教师:这一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

  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此题与例题的区别。例题是知道全长与间隔长度求棵数,而本题是知道间隔长度与棵数求路的全长。

  教师: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用36减1?

  (设计意图: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把植树问题进行拓展应用,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让学生了解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将难点化简,讲授新知前,我利用手指游戏导入,孩子很感兴趣,而且初步感受到了棵数、间隔数的关系。再从生活中抽取简单的植树现象,加以提炼,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

  一、创设愉悦氛围,让游戏走入情境。

  从学生感兴趣的猜谜和游戏入手,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初步感知棵数、间隔数的关系,为进一步的探究奠定了基础。这种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二、注重自主探索,让体验走入方法。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借助直观的图示,探索植树问题两端要栽的规律。借助图形,建立知识表象,注重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得到启迪,悟到方法,从而建立起学*的信心,进一步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渗透一种化归思想。

  三、倡导知识运用,让建模走入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事例跟植树问题相似,引导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但这节课也有我颇感不足的地方,我觉得自己对学生的学*起点没有充分把握,没有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也没能很好地关注到全体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意把握好教材的度,适当进行取舍,更合理的安排好教学时间。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它通常是指沿着必须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均分成若干个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以及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本节课就是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透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现实生活中它们的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规律解决植树中的相关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状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状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教具学具:

  绳子、挂图、泡沫、小树、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游戏:

  点名学生动手操作,给绳子打3个结并观察:给绳子打3个结,会把绳子分成几个间隔?(有三种状况:4个、3个、2个)(解释“间隔”的意思)

  透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强调结数和间隔数的三种关系)点评:透过游戏激趣,引出“间隔”、“间隔数”的概念教学,由于有绳子打结作铺垫,抽象概念得到了具体化,同时间接渗透了间隔与间隔数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探究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导入新课:这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和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新课探究:

  1出示例题:(同学们,今年我们海南迎来了一件大喜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获批了,为了响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号召)寰岛小学决定美化校园,要在长50米的塑胶跑道的一侧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点评:所选例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同时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引入例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简单愉快的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中学*数学。

  2.分组动手操作(分八小组,每组6人),在泡沫上“植树”,

  要求:(1)计算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2)思考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点评: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透过仔细观察、交流讨论,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体验以及情感的体验过程,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汇报结果:

  (1)两端都种:50÷5+1=11(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50÷5=10(棵)结论: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50÷5-1=9(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

  4、总结(学生汇报教师书写):

  (1)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点评:孔子说:“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捂!”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用心思考,在操作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充分交流,加深对植树问题三种状况的理解。结论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课堂练*

  1、做一做:

  (1)园林工人要在全长800米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李家庄小学从校门口的门柱到教学楼的墙根,有一条长120米的笔直的校道,在校道的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椰子树,一共种了多少棵椰子树?

  2、数学竞技场:分组竞赛,每组派代表选题,解答对得相应的分值,解答错则机会让给其他表现好的小组,总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1)挂灯笼(20分):要在长90米的教学楼上每隔5米挂一个灯笼,需要准备多少个灯笼?(两端都不挂)

  (2)插彩旗(20分):校园要在长12米的**台前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两端都插)

  (3)上楼梯(20分):小明从一楼到三楼走了30级台阶,如果从一楼走到六楼,需要走几级台阶?

  (4)公交站(30分):5路公交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5)锯木头(30分):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均分成5段,每锯一次需要8分钟,锯完需要几分钟?

  (6)街道上(50分):在一条全长20xx米的街道两旁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一共需要几盏灯?(两端都安装)

  (7)滑冰场(50分):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8)钟表上(50分):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9)电线杆(100分):在公路一边每隔50米埋设一根电线杆,共埋设了10根(两端都埋),这段公路有多长?

  (10)广告牌(100分):在马路的一侧立有广告牌,若每隔5米立一块广告牌,一共立21块,从第一块到最后一块的距离有多远?

  点评:设计形式新颖、有梯度、富有情境化和生活趣味的练*题,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用心性,同时充分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数学回归生活,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资料?你还有什么疑问?(植树问题的三种状况)

  五、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例题:寰岛小学决定美化校园,要在长50米的塑胶跑道的

  一侧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两端都种:50÷5+1=11(棵)

  只种一端:50÷5=10(棵)

  两端都不种:50÷5-1=9(棵)

  (1)挂灯笼:要在长90米的教学楼上每隔5米挂一个灯笼,需要准备多少个灯笼?(两端都不挂)

  (2)插彩旗:校园要在长12米的**台前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两端都插)

  (3)上楼梯:小明从一楼到三楼走了30级台阶,如果从一楼走到六楼,需要走几级台阶?

  (4)公交站:5路公交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5)锯木头: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均分成5段,每锯一次需要8分钟,锯完需要几分钟?

  (6)街道上:在一条全长20xx米的街道两旁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一共需要几盏灯?(两端都安装)

  (7)滑冰场: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8)钟表上: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9)电线杆:在公路一边每隔50米埋设一根电线杆,共埋设了10根(两端都埋),这段公路有多长?

  (10)广告牌:在马路的一侧立有广告牌,若每隔5米立一块广告牌,一共立21块,从第一块到最后一块的距离有多远?

  教学后记:

  本节课旨在透过学生的学*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的精神,最终掌握植树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总的来说,本节课学生参与面广,用心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效率也高,较好地展示了动手操作、合作学*的优势,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设计不同的植树方案,有利于学生发挥小组交流合作的优势,学生在相互的表达和倾听中促使思路的清晰化,促进知识结构的构成,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练*的设计独特、新颖、有梯度:

  本节课的教学我既注重教学过程,也注重教学效果。在练*环节中,我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体现了分参次教学。同时我还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树相关问题,有效实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目的。由于练*的解答采取竞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用心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竞技场的练*题学生大约能够做5道题,其余的题可留到第二课时再完成。)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课,我透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模拟植树)------交流讨论(植树方案)------得出结论(三种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应用结论(解决生活中植树的相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做了适时的点拨。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植树问题,理解并掌握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

  (2)、在理解间隔数和棵树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究新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经历和体验“数形结合”、“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学*数学的决心。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出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时,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运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同学们一定喜欢玩猜谜语吧?(课件出示):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谜底:手)

  谁能很快说出谜底?(生口答)。

  师:你思维真敏捷。

  (2)、师:同学们,伸出你的左手,仔细观察,你能看到数字几?

  (3)、认识间隔、间隔数。

  (预设1:数字5,5个手指;数字4,4个手指缝。)

  师:你观察得真认真!

  师:(课件出示)手指间的空隙,在数学上我们叫做间隔。(板书:间隔。)一只手上有四个间隔,我们就说它的间隔数是4。(板书:“间隔”后加“数”)

  (预设2:生:有5数字5,5个手指头;有数字4,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做间隔吗?

  生口答,师出示手的图片,板书“间隔”和“间隔数”。)

  (4)、认识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间隔无处不在。(课件出示:人民大会堂柱子、路灯杆、摆花盆、钟声等),师边放课件边叙述说明。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间隔?

  生充分交流

  (5)、揭示并板书课题。

  师:像这样有间隔现象存在的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

  二、合作探索,了解三种植树方法

  1、直接出示题目:

  在一条长2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可以怎样栽?

  师:我们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小路的长(来时在黑板上画出线段),用这个(三角形加一竖,写在副板书上)来表示树,请大家来设计设计,看看哪个小组最能干?

  2、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合作要求,完成方案。(出示合作要求) 合作要求

  (1)小组内猜一猜:可以栽几棵树? (2)自己独立动手画一画;

  (3)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你栽了几棵树?谁还有不同的答案?

  (2)师:哦,看来同学们有的栽了4棵,有的栽了5棵,还有的同学栽了3棵,咱就先请栽了5棵的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栽的?(追问:跟同学们详细的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有哪些同学是4棵的?说说你是怎样栽的?

  刚才听到有同学说栽了3棵,来说说你是怎样栽的? (学生评价)师:你觉得他们说的怎样?

  4、三种植树方法的命名。 师:(指着第一种)像这种,在路的起点和终点都栽了树那我们就可以把它叫做“两端都栽”(板书),那像这种了,头栽尾不栽,或者尾栽头不栽,可以叫做——( 只栽一端 ),这种呢?(两端都不栽)

  1、出示题目信息:一条新修的公路,全长100米,在它的一侧种树(两端都栽),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

  2、理解题意。

  (1)、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理解题意。

  师: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或句子,分析题意。你认为哪些词是比较重要的?

  题目中,“两端都栽”是什么意思?

  师:既然有“两端都栽”的情况,就有“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也有“只在一端栽”的情况。(课件演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

  (3)、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一共要栽多少棵?

  (指名生答)

  (4)、提出验证。

  a:师: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呢?我们怎么来验证一下?

  b:生尝试寻求方法。

  生:可以画一画图。

  师:你的想法非常好,可以用一条线段代表100米长的公路,画一画图,数一数实际种了多少棵。)

  (5)、尝试验证,边叙述边课件演示:因为两端都栽,所以要先在起点栽一棵,然后每隔5米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看看一共要栽多少棵。

  师:现在栽了多少米了?就这样一直栽到100米处吗?

  (预设生:太麻烦了,浪费时间)

  (6)寻求“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

  师:老师和你们有同感。100米的路太长了,你觉得路的总长要是多少米好了?

  生尝试发表自己的想法。

  (预设生:50米、20米、10米

  师:我明白同学们的意思了,就是把路的总长换成比较小的数就行了。你们的想法太棒了!)

  师:在数学研究中,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就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即把“大数变成小数”进行研究,这样就可以“化繁为简”,找出规律。(板书:大数——小数,化繁为简)。比如,100米太长了,我们可以转化成15米栽几棵、25米栽几颗?从而找出规律。

  师:老师在电脑上可以画成小树,你们在练*本上,也画成一棵棵小树吗?怎样表示小树比较简单?

  (预设生:画成小树太麻烦,可以用一个点表示一棵小树比较简单。)

  师:你的方法真好!用线段图来表示,简单明了。(课件演示:小树变点,成为线段图)

  (二)、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就来当一次“小小数学家”,研究一下当总长分别是10米,15米、20米、30米时,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有什么规律。请你们拿出题卡,认真画出线段图,并结合线段图把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2)、生独立填表。

  (3)、汇报交流:谁把你的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结果一样请举手?

  师:看来大家都做得非常认真!)

  师: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我把表格展示在大屏幕上。

  (4)、师:(边课件演示边引导)仔细回忆刚才画线段图填表的过程,认真分析这几组数据,能否说出总长、间隔、间隔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课件表格下出示:总长o间隔=间隔数)

  间隔数与棵数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课件表格下出示:间隔数o( )=棵数)。

  那么,当两端都栽时,如果知道全长和间隔,怎样求出棵数?

  (5)、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交流。

  结合生答,师完成板书:总长÷间隔=间隔数,间隔数+1=棵树。

  (6)、师:如果不画线段图,你能说出总长是50米时,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吗?

  学生口述答案。

  师:你真了不起!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出示前面的例题。

  师:利用刚才我们发现的两端都栽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你能找到这道题的正确结果吗?

  (2)、生找出正确解法。

  (3)师:20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1?(20表示间隔数,因为间隔数加一等于棵树,所以要加一。)

  (师:你讲得太棒了!老师真心佩服你!) (4)、师:以后再遇到生活中类似于“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时,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那么现在就请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到知识城堡一展身手吧。看哪位同学是数学闯关达人!

  三、学以致用。

  1、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课件配图片出示)

  生独立审题,尝试在练*本上独立完成。

  师提醒学生注意这里的`棵树是多少?6米是什么意思?让我们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2、在一条全长180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6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生独立审题,尝试在练*本上独立完成。

  这道题180米表示的什么意思?6米又代表什么呢?让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如何列式计算?

  3、钟声与钟声之间也有间隔,你能同化成植树问题进行解答吗?

  (课件出示)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敲完需要多长时间?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师:同学们,认真倾听钟声敲响几下?仔细观察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课件出示:结合5次钟声,线段图出示四个间隔)

  (学生结合课件演示,说出:钟声敲响5次,共有4个间隔。)

  大钟5时敲5下,有4个间隔,共用了几秒钟?由此能求出什么?那么12时敲12下,有几个间隔?敲完用多长时间吗?请同学们尝试独立在练*本上完成。

  汇报交流,说出思路。

  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生充分交流。

  师:在今天的探究活动中,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规律,能运用这个规律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而且知道了数学研究中“化繁为简”方法,会通过画线段图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在植树问题中还有许多知识,比如两端都不栽时、只有一端栽时,或在封闭图形上栽时,棵数分别有什么规律呢?那么这道提留给大家!我们将在下次课的学*中继续探究。

  拓展延伸:

  现在要在这条1000米长的公路的一侧安放垃圾桶(只在其中一端放或者两端都不放),每100米安放一个。一共需要多少个垃圾桶?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动手种树,初步感知

  1、创设情景

  2、理解题意

  [出示要求]:在操场边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的一边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

  3、设计方案,动手种树

  师:了解了信息,请同学们设计一份植树方案。你可以用这条线段来代表20米长的小路,其中每一小段的长度是1厘米,我们用它来表示1米长的小路,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图案或图形来表示小树苗,把你设计的方案画一画。比一比,谁画得快种得好,老师就聘请他作学校的环境设计师。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反馈交流

  师:根据你的方案,需要种几棵树?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设计出了这么多的方案。那他们的方案分别是怎样的呢?

  请设计师们给大家作一下介绍

  师:他的设计符合要求吗?

  师:这位同学是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来设计的,我们把这个距离叫做间隔距离,在这份设计方案中,有几个间隔距离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4个这样的间隔距离。像这样间隔距离的个数我们又把它叫做间隔数。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种4棵树的设计方案是怎样的?

  生答

  师:最后我们来看看种3棵树的设计方案又是怎样的呢?

  生答

  师:就一个要求,同学们就设计出了三种不同的植树方案,真是太能干了!

  看来你们都有成为环境设计师的资格。李老师会把你们的方案上交到学校的。

  师:(出示三种方案线段图)不过,李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大家,既然这三种植树的方案都符合设计的要求,为什么同样是20m长的小路,同样的要求,为什么有的是种3棵树,有的是种4棵树,还有的是种5棵树? 谁能来说说他们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师:第一种方案,在路的头尾都种了一棵树,我们就把它叫做是“两端都种”的植树方案,第二种方案,只种头不种尾或者只种尾不种头,我们就把它叫做是“只种一端”的植树方案,第三种植树方案头尾都不种树,我们就把它叫做是“两端不种”的植树方案。(板书:两端都栽 只栽一端 两端不栽)

  二、 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1、总结规律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在这三种植树方案中,它们的间隔数和树的棵数之间分别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同桌同学先讨论讨论,然后完成这张表格。

  植树方案 间隔数(个) 棵数(棵) 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

  学生反馈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每隔5米种一棵树的要求,发现了植树的三种方案,并知道了每种方案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研究“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

  师:在两端都种的情况下,在这条20米长的小路上,如果按照每隔1米,2米,4米,10米的要求来种树,那么间隔数与棵数之间是不是也会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间隔距离,先在线段图中画一画,然后再列式算一算,间隔数是几个,需要种几棵树?间隔数与棵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后反馈交流)

  师小结

  2、运用规律

  师:老师有问题要考你们了,知道的同学马上起立回答我,比比谁的反应快?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有8个间隔共要种几棵树?有10个间隔共要种几棵树?如果已种了6棵树有几个间隔?如果已种了10棵树有几个间隔?

  三、 开放练*,应用方法

  1、这是我们镇新修的一条公路(图示),公路全长100米,园林工人们想在公路的一侧种樟树(两端都要种),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10米,一共需要多少棵樟树苗?

  (1)学生独立解答

  (2)全班交流结果

  2、师:如果两侧都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樟树苗?(把第1题中的“一侧”改为“两侧”?)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3、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师小结

  4、在一条街道的一边等距离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街道全长800米,共安装了41座路灯,问相邻两座路灯之间的间隔距离是多少米?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6、书本P122练*二十第4题

  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是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主板书) (副板书)

  间隔距离 间隔数 棵数

  两端要栽:间隔数+1=棵数 1米 20个 21棵

  只栽一端:间隔数=棵数 2米 10个 11棵

  两端不栽:间隔数-1=棵数 4米 5个 6棵

  10米 2个 3棵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合作探究,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由现实问题到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培养学生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构建模型、用模型的过程中体验到学*成功的喜悦和认识归纳规律对后续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规律的意识,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在我国的北方经常出现沙尘暴天气,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张有关沙尘天气的图片新闻。(课件出示沙尘暴的图片)同学们知道吗?实际呀沙尘天气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正因为以前人们的乱砍乱伐,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才会出现今天的沙尘天气。最*呀咱们这个城市也经常出现雾霾天气,雾霾比沙尘暴天气危害更大,那雾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不便呀?那你们知道治理沙尘和雾霾天气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植树造林)。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设计植树方案

  为了改善我们的校园环境,让大家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学校准备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你们认为应该怎么种树?只让学生口答方案,追问有哪三种方案?(两端种树、一端种树、两端不种)。

  (二)、两端都种

  出示方案一:学校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学生齐读题,理解题意:强调“一边”和“两端”,理解每隔5米栽一棵的意思。

  (2)理解示意图展示。

  那我们就一起来试着种一下吧!用一条线段来表示2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我们应该怎么种呢?开头为什么要种?(因为是两端植树)也就是说路的开头先要种一棵,那下棵怎么种呢?要和头一棵树隔5米,也说是隔5米种一棵,一直种到小路的末端。

  (3)理解株距。

  看示例图,大家发现没有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吗?都是多少?(5米)这里的5米就表示株距,株距指的就是每两棵树间的距离。实际上株距表示的就是一个间隔的长度。

  (4)发现规律

  谁能说说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是什么关系?

  板书: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5)教学画线段图

  这个公式短时间记住没问题,但时间长了,三个月、半年、一年忘了怎么办?可以借助画线图,带着学生在黑板上画线段图。

  (6)引导学生列式:

  20÷5=4(个)(这里的4指什么?)

  4+1=5(棵)(这个算式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加1?)

  答:一共需要5棵树苗

  (三)、两端都不种

  出示方案二:学校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指生读题后,说说这道题和上一题的不同点。

  (2)两端都不栽什么意思?指生比划一下,出示示例图让学生判断画的对吗?

  (3)发现规律并板书。

  (4)同桌之间互相列算式。

  (5)指生交流并点评。

  (四)、一端种树

  出示方案三:学校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只栽一端)。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生齐读题后,说说这道题和上一题的不同点。

  (2)只栽一端什么意思?

  (3)指生交流,发现规律并板书。

  小结:通过这三种植树情况,大家发现没有要想算出棵数,必须知道什么?(只要知道间隔数,就可以算出棵数。)引导学生说出:间隔数=总长÷株距。

  你们真是学校的智多星,不仅帮学校解决了难题,还探究出了植树的规律,真是太棒了!你们幸福吗?拍拍手吧!

  (五)强化规律

  课件出示种树的三种情况,学生抢答,记忆种树的规律。

  其实啊,植树问题也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现象与植树问题类似,你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指名说一说,如,路灯,栏杆,队形……)数学上我们把这些现象统称为植树树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生活中的植树现象。(课件展示图片。)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我们都知道数学离不开生活,要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我们首先要确定它是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老师收集了一些生活实例,同学们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探究的这些规律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对自己有没有信心?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走进生活吧!(课件逐一出示练*)

  1、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准备在教学楼前60米的道路一旁摆放鲜花(靠墙一端不放),相邻两盆花之间的距离3米。一共需要几盆花? 属于( )

  ①两端摆 ②一端摆 ③两端不摆

  答:一共需要( )盆花。

  2、小学生广播操队列中,其中一列纵队26米,相邻两个学生之间的距离是2米。这列纵队一共有几个学生?

  属于( )

  ①两端都站 ②一端站 ③两端不站

  答:这列纵队共有( )个学生。

  3、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属于( )植树现象?

  ①两端种 ②一端种 ③两端不种

  答:一共要锯( )次。

  4、动物园的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1)先判断属于哪种情况,独立解决。

  (2)小组交流。

  (3)汇报。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是件快乐而有趣的事情,这节课老师感到很快乐,我收获了幸福,你们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两端都不栽: 只栽一端:

  棵数=间隔数﹢1 棵数=间隔数-1 棵数=间隔数

  间隔数=棵数-1 间隔数=棵数+1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所有例题,以及相关*题。

  教材分析:

  现实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类似的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由于它们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抽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植树问题”,作为数学模型研究,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是把所有类型的植树问题归纳在一起,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公式,最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2、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

  难点: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巩固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直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复*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2、出示复*目标:

  (1)、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常见类型:

  (1)、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2)、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

  (3)、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4)、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出示例题:

  例题: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上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你能想出几种植树方案?

  2、学生自主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合作交流。

  4、全班交流。

  特点棵树间隔数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方案1两端都栽54棵树=间隔数+1

  方案2两端都不栽34棵树=间隔数-1

  方案3一端栽,一端不栽44棵树=间隔数

  方案4封闭图形44棵树=间隔数

  5、总结学*方法:

  植树问题有高招,做题之前先分类。

  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

  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

  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树=间隔数;

  封闭图形,棵树=间隔数。

  三、巩固提高、发展创新。

  1、在一条长400米的道路一旁安装路灯,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两端都要安装),一共可以安装多少座路灯?

  2、两座楼房之间相距56米,每隔4米栽雪松一棵,一行能栽多少棵?

  3、学校要在80米的跑道一旁插彩旗,每隔5米插一面。如果一端不插,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

  4、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200米,每隔10米栽一棵柳树,需要树苗多少棵?

  以上四道题为基础巩固题,下面两道为拔高题。

  5、一根木料锯成4段要12分钟,锯成10段要几分钟?

  6、祁老师要上楼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个台阶,你知道祁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

  四、全课小结。

  你在这一节课里学*了什么知识?

  师: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使孩子透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初步培养孩子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潜力。

  3.让孩子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孩子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教学重点:

  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孩子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孩子是数学学*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必须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目标:(媒体出示)

  透过这节课的学*,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师:你会计算吗?(让孩子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

  ②透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此刻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孩子自学探讨。(师巡视)

  3.班内交流。孩子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做一做:118页孩子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样想的,重点让孩子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能够种多少棵树?

  2.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孩子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了植树问题,并能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状况,期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几个层次,这节课主要是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五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观看图片为起点,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让学生感知间隔以及植树与数学的联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运用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全长÷间隔长)并能运用规律解决抽象的植树问题。

  教学方法:

  1、采用手指引出间隔,让学生理解间隔,引出与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

  2、分组探究,发现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4、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PPT课件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照片引发的思考

  师:植树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它不仅能够绿化环境,净化空气,使我们在劳动中得到锻炼,而且,在植树的过程中还蕴含着很多很多的数学问题,怎么样有兴趣探讨吗?

  在学*之前先学*一下和植树问题相关的知识 出示图片(让学了解间隔和间距)

  师:课件:在100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 (指名大声朗读)

  师:(生读完)说说吧学校植树都有哪些要求(指名回答)

  师:每隔5米种一课

  师:每隔五米指的是什么(点名回答)

  生:间隔

  师:这个词不错(板书间隔)。间隔指的是什么?

  生: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师:学校要求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生:5米

  师:还有哪些要求吗?

  生:两端都要栽。

  师:这个要求也很重要(板书两端都要栽)

  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两头都要栽

  师:你能用手比划比划吗?

  生:能

  师:还有什么要求吗?

  生:在100米的小路的一边

  师:强调一边就是一行

  让学生试着独自完成提前的题卡(老师巡视找到不一样的结果20、21、22让他们写在黑板上)

  师:做完了吗

  生:做完了

  师:做完了,看黑板,同样的要求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同意20的举手21的举手22的举手!那学校到底该买多少树苗呢?

  三、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1、小组探究,给予充分的时间。

  那咱们就4个人一个小组探究一下这个问题,听要求,画一画,摆一摆或者模仿实际种一种!开始吧(这时教师下去指导巡视)

  师:大家往前看,大家探究出来结果了吗?

  学校到底需要买多少棵树?谁来说?(点名回答)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21棵。

  师:同学们对于这个小组讨论的结果21棵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大家都是正确的

  你们小组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得出结论的呢?

  生:画线段

  师:愿意展示给大家看吗?

  大家注意听,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和你们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总结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00米,100除以5是20个间隔

  师:是20个间隔吗?你带着同学数一数。20个间隔没错,那一定是21棵树吗?

  生:最后一棵没加上

  师:你把什么当成小树啦?

  生:线段上的小端点

  师:数一数是21个吗?

  生:是

  师:听明白了吗?有什么想问问他的吗?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生:摆铅笔,2根1个间隔3根2个间隔4根3个间隔5根4个间隔

  师:为什么加一呀

  生:最一开始的一根或者最后一根没算

  师:也就是学校要求两端都要栽

  师:当做两端都要栽的问题时 间隔数+1=棵数

  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种思想很可贵,发现规律,其他的组也是这么考虑的吧!

  看看这一规律的发现过程出示ppt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全长÷间隔长

  师:请同学们很自豪的把自己总结的规律读一遍。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操作、思考、教师巡视)

  师:有答案了吗?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劳动成果,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在黑板上来“改一改”吗?

  师:6棵树几个间隔7棵呢99棵呢200棵呢

  8间隔几棵树呢50个间隔呢1000个间隔呢

  师:植树问题不仅能解决植树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说安路灯

  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找同学朗读)能解决吗?巡视过程中找41,82两个答案

  师:同学们算完了吗?看大屏幕(展示两个答案)你们同意那个?强调两旁 乘2

  这个同学的错误正好提醒了我们做这类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旁 两旁需乘2同意吗同学们?

  师:今年雾霾挺严重的刚刚还因为雾霾放了假所以呀

  北辰区*为了减少尾气排放,减少污染,方便市民出行,为北辰人民新开设一条公交线路604路,从新河桥到东站后广场共有18站,相邻两站的距离大约是700米,这条线路大约是多少千米?

  能解决吗?写在题卡上 做完了同桌互相检查(老师下去辅导)

  师:谁说说你是怎么样算的?

  生:18-1求出间隔数

  700×17=11900(米)

  11900米=11.9千米

  师:都对了吗?

  生:做对了

  师:你们家里都有钟表吗?听过钟声吗?你听当当这是几时?

  生:2时

  师:当当当,这是几时?几个间隔?在钟声里面也有数学问题一起看看谁能大声朗读?(出示ppt)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 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师:能试着解决吗》做在题卡上,有困难了放在我们小组内解决,看看能不能解决。(巡视)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生:5-1=4 (个) 8÷4=2 (秒)12-1=11(个)11×2=22(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总结:这节课大家都有什么收获?

  两端都要植: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板书设计:

  植 树 问 题

  两端都栽 棵树 间隔数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阅读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1)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由现实问题到数学建模,理解并掌握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灵活解决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探索、建模、用模的过程中体验到学*成功的喜悦和认识归纳规律对后续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规律的意识,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未完成的表格。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多媒体放映牛顿和苹果的故事)

  师:科学家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大胆猜想…)

  谈话引入:说到不如做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看谁的观察最仔细,看谁的思考最积极,看谁这节课也能从*常的事物中发现规律,准备好了吗?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究规律。

  1、手引发的思考。

  师:伸出你的左手,张开手指,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大家都有一双锐利的数学眼睛,发现手指与间隔之间也有数学。其实在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只要用心观察、思考也能发现他们的数学奥秘。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类似手指与间隔这样的数学问题。

  2、整体感知、确定研究方向。

  课件出示:在15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可能有几种情况?

  展示学生的猜想:(两端都种,共4棵)(只种一端,3棵)(两端不种,只2棵)

  理解:“间隔”、“间隔数”、“棵数”。

  (二)、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1、提出问题。

  课件:在全长1000米的孟州市大定路的一边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学生的猜测可能有不同的结果:1000;1001;1002)

  2、自主探究。

  棵数和间隔数到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并用图示的方法验证。

  课件显示:隔10米种一棵,再隔10米种一棵……,一直画到1000米!学生会感觉:这样一棵一间隔画下去,方法是可以的,但太麻烦了,又浪费时间。

  引导学生:要研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让学生思考、交流,尝试从简单入手,用“把大数变小数”的方法进行研究,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发现规律。

  学生开始动手画图、填表、比较分析,然后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小数据中两端都种的情况下,都有“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

  师:“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是同学们用较小的数据研究出来的,如果数据增大,这个规律还成立吗?

  课件动态演示:一个间隔对应一棵,这样一直对应下去, 1000个间隔就有1000棵,种完了吗?

  师:如果这条路变得很长很长、无限长,两端都种还有这样的规律吗?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管数字多大,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最后还要补上一棵才能达到两端都种的结果。这个环节,潜移默化地渗透“极限”的思想。

  4、总结归纳。

  归纳“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将困难的变为容易的,将复杂的变为简单的,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把抽象的数学化归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高思维的素质。

  5、总结规律。

  师:你们能用一个式子把规律表示出来吗?

  【板书】间隔数+1=棵数 棵数-1=间隔数

  6、联系生活

  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你发现了吗?

  让学生通过举例,体会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路灯排列、排队等生活现象都与“植树问题”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也给这种数学思想以充分的建模。

  (三)、点击生活

  ①(求间隔数)判断:元宵节,中华大街一侧从头到尾一共挂了200个大红灯笼,如果在每两个灯笼间挂一个*结,需要201个*结( )

  ②(求间隔长)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9千米,从起点站到终点站共有10个站,相邻两站的距离约是多少千米?

  ③(求棵数)老师登古塔,每层有11个台阶,从一层开始一共走了55个台阶,龙老师到了第几层?

  ④ (求全长)塔楼上敲钟,从第一敲开始,每隔4秒敲一次,到第5敲时,一共间隔了几秒钟?

  (四)、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世界著名数学问题)

  师:数学史上有个“20棵树”的植树问题,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都引起科学家的研究兴趣。这就是:‘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早在十六世纪,古希腊等国完成了十六行的排列。(出示图1)

  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大师山姆完成了十八行图谱。(出示图2)

  进入二十世纪,数学爱好者绘制出了二十行图谱,创造了新纪录并保持至今。(出示图3)

  (结语)今天进入21世纪,20棵树,每行4棵,还能有更新的进展吗?数学界正翘首以待!期待着同学们大胆探索、积极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例一及相应练*

  教材分析:

  本册《数学广角》主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本节课着重研究直线上植树的一种情况(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设计理念:

  自主探索,凸显学生个性;合作探究,构建和谐课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纸条、表格、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激趣导入

  1、活动交流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都聪明、好学、上进。今天我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探索数的奥妙,你们欢迎吗?

  谢谢你们的掌声。下面请大家伸出你们懂事的双手,让老师看一看,可以吗?

  大家认真地看一看,将来我们就是要凭借这一双手,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

  同样也是这一双手,还藏着很多数学奥秘,你们想知道吗?

  2、教学“间隔”含义

  师:看着老师举起的这只右手,你们看见了几个手指?

  学生齐说:“5个手指头”。

  师:很好。你们再看看,这5个手指间有几个空格?

  生:4个

  师:很好!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板书)。

  大家再仔细观察自己的手,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么,4个手指间有几个间隔呢?3个手指,2个手指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规律了吗?谁能勇敢地站起来告诉老师吗?

  答案:手指的个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3、导入课题

  实际生活中的“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

  今天,我们就以植树为例,一起来探索数学里间隔的奥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课前导入这一部分,学生配合的比较好。而且学生之间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联系”,这是非常好的,但是,我在这觉得这样是不是有点多余。可是我又觉得这里,让学生初步的感知这一数量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个铺垫作用。想想也有此理。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创设情景(课件出示)

  师:我们学校为了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准备在学校门口这条路的一

  边种上白桦树。

  师:你们想不想看看学校打算怎么种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要求吧!

  2、理解题意

  [出示要求]:我们学校准备在学校门口长100米的这条路一边种上白桦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请问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从这份要求,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同学们可以小声交流一下,然后把你们交流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树)。

  师:两端都栽你们怎么认为的呢?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

  师: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来告诉你的同学吗?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归纳小结。(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五米,每两棵树的距离都相等,两棵树之间的间距是5米)

  师:好,你们能帮帮老师算一算,学校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

  3、自主探究

  生:自由做题

  师:指点几个学生上台板演。同学们做完了吗?我们看同样的要求却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你们同意哪个呢?那学校究竟该买多少棵树苗呢?是20还是21……

  这个环节,不知是不是学生基础比较差,还是……我从学生的小组中发现只有一种答案没有别的,别的就是很离谱的过程。这里学生只知道100/5=20(棵)这一答案。这样使我在讲时就有点难。

  师:这样吧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听清楚要求:利用你们准备的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一条线段来代表100米的小路,用你们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把你们小组的想法在纸上画一画。(小组活动)

  4、汇报交流,展示思路

  师:同学们,你们探究出结果了吗?

  生:画线段的方法

  生:摆火柴的方法……

  师:初步推出棵数=间隔数+1(板书棵数)

  这里学生们有一部分的学生知道通过摆一摆的方法去探究出实际需要21棵。但是没有学生知道用线段来画,许多的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做。我在想是不是我讲解不清楚,可是有一部分的学生可以通过摆一摆得出这个规律呀。这可能对学生了解不够深吧。也许该用更简单的方法去授课。用20米长的小路,也许会有更好点的效果。

  三、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探索规律

  学生汇报,师也同时在黑板具体教学摆一摆及画线段图的方法。进一步理解间距、间隔数

  师:学生都表现的不错,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种规律发现过程。这是一条100米的小路,学校要求两端都栽,我先在一头栽上一棵树,隔5米栽一棵,隔5米栽一棵。现在是几棵树,几个间隔,现在呢?这又是几棵树,几个间隔……。好了,我不栽了。请同学们想一想6棵树几个间隔,8棵树几个间隔,10棵树几个间隔,100棵树几个间隔,那15个间隔几棵树,18个间隔几棵树,那20个间隔几棵树。

  师:从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指名回答,要强调是在什么情况下。)棵数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比棵数少1。

  师小结: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1=棵数”

  “间隔数=棵数-1”(板书)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

  师:同学们,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错的上台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在刚才探讨了在100米的小路上,两端都栽,每隔5米栽一棵,需要21棵树苗。我代表学校谢谢你们。

  2、运用规律

  师:如果让你来设计我们学校这条小路的植树方案,还是这10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两端都栽)还可以每隔几米栽一棵?(整米数)

  出示:表格。

  师:根据学生汇报,完成表格。这一部分可能是多余的。我在授课时,发现这样填表格起不了什么大的作用。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得用用这个规律来解决数学问题

  师:还是这条小路,假如每隔两米栽一棵,在两端都要栽的情况下,需要几棵树苗呢?请你们口答这题。

  师:假如现在这条小路延长到200米,还是每隔5米一棵(两端都栽),需要几棵树苗呢?

  师:如果我种了5棵树,每隔5米栽一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全长多少米呢。

  师:真棒,我发现学生学的非常的认真!我们刚据探讨出来的规律就运用的这么好。老师真佩服大家。运用植树的规律不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类似于植树问题的事件,同学们你能列举一些这样的事例吗?(学生汇报后,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事例图片。)

  师再出示:安装路灯、电线杆、设立车站、摆花盆、走楼梯、建楼房、排队做早操等等。

  五、提升思维,巩固练*

  师:看来,数学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很密切的联系,我们*时一定认真观察,多留心身边的事物。

  师: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我们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1、做一做

  在全长1000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装),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一共安装了多少座路灯?

  2、想一想

  在沿河路的一边,设有16个节能路灯(两端都设),相邻两根的距离*均是60米,这条路有多远?

  3、猜一猜。

  甲、乙、丙谁说的对?

  有100人参加春游活动,这列队伍中如果每两人*均距离是1米,请问这列队伍全长多少米?

  甲说:100米

  乙说:99米

  丙说:101米

  六、质疑:学*到这里,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的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七、归纳:(同学们学得真不错,让我们一起完成一首儿歌吧!)教学儿歌

  小树苗,栽一栽,

  两端都栽问题来,

  间数多1是棵数,

  棵数少1是间数,

  怎样求出间隔数?

  全长除以间长度。

  八、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坐好了,这节课上同学们个个都表现得特别棒,积极思考,涌跃回答问题,这一却都给了我快乐,给了我鼓励,和同学们在一起我很幸福,你们快乐吗?那你又有什么收获呢?谁能说说。

  这节课我们学*了植树问题,发现了植树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去探索和发现。

  板书:植树问题

  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

  20米5米45棵

  20÷5=44+1=5(棵)

  两端都要栽:间隔数+1=植树棵数

  间隔数=植树棵数-1

  间隔数=总长度÷间隔

  教学反思:

  不足之处

  一、设计基本可以,但任务没有完成。

  基本上没有讲练*,课前准备的练*都没有去练。因为没有时间。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的探讨之中,所以时间不够。

  二、前松,好!后紧,乱!

  由于,前面时间把握不够好,时间大多数都花掉了,到了后面就很紧,由此而乱。在教学儿歌时就草草的收场了。

  我觉得这节课,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我对自己说,又有一次大的进步。从无形中就提高了自己。我感谢这次的活动机会。在这节课的突破了重难点,学生能自己得出这个规律,我已很满足。在上课之前,我都担心突破不了。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母亲节刚过,我们马上又要迎来一个快乐的节日──“六·一儿童节”,这也是全世界少年儿童共同的节日。其实,一年中有意义的日子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能说几个吗?(生说)

  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植树节)你参加过植树活动吗?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①课件出示图片。

  介绍:这是我县新修的一条公路。公路中间有一条绿化带,现在要在绿化带中种一行树,怎么种呢?

  出示题目:这条公路全长100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②理解题意。

  a、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④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200 +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200 +1=201(棵)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画图实际种一种。

  课件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儿上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5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听好喽,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大家想不想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a、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4棵)

  b、跟上面一样,再种25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5段6棵)

  c、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2段3棵;7段8棵;10段11棵。)

  d、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课件出示:前面例题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0÷5=200这里的200指什么?

  200 +1=201为什么还要+1?

  师:这个“秘方”好不好?

  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b、解决实际问题

  运动会上,在笔直的跑道的一侧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两端要插)。这条跑道长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学生独立完成。)

  问:这道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小结: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求棵树用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棵树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结果是: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

  师:到底同学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前面学*的方法,举简单的例子画一画,种一种。

  要求:每人先独立画一段路种种看;然后4人一组进行交流。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

  2.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3.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发现规律,验证前面的猜测。

  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通过举简单的例子,自己又发现了“两端不种”的规律:棵树=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求棵树,你会做了吗?

  4.做一做。

  ①在一条长2000米的路的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不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

  ②师:同学们注意看,这道题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闪烁:将“一侧”改为“两侧”

  问:“两侧种树”是什么意思?实际要种几行树?会做吗?赶紧做一做。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两种情况。发现了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以后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两端要种”还是“两端不种”。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

  8÷2=4(段)

  4—1=3(次)

  问:为什么要—1?这相当于今天学*的植树问题中的那种情况?

  2.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①看,这一列共有几个同学?(4个)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的距离是1米,从第1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如果这一列共有10个同学呢?100个同学呢?

  ②这一列还是4个同学,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是2米,从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3.在一条路的一侧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41棵树。从第1棵树到最后一棵树的距离是多少米?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继续研究。

  “植树问题”说课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为此,本课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谈话导入,明确课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创设在公路中间绿化带中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太麻烦了,于是老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说明:为了使学生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体验得更深刻,教材原题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植树我们将100米改为了1000米。)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在举简单例子画一画这个环节,安排了两个小层次:

  ①按老师要求画。

  ②学生任意画。

  通过按老师要求画,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再任意画一画,种一种,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应用规律,验证前面例题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②应用规律,解决插多少面小旗的问题。

  这样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要种”的规律,这时候老师提出如果两端不种,棵数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的学*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所以这时候让学生进行猜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使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也更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2.独立操作,探究规律。

  有了前面的学*基础,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不种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设计了三道题:锯木头、算第一个同学和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以及对算距离问题的进一步巩固。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 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 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 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学*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通过*时的观察,我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能力不是那么强,在学*中很难独立的完成学*任务,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在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完成学*任务。适当的鼓励是激励学生学*,克服困难的最好方法。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们看到过“道路两旁每隔一定距离会种有树”,但是,在这样的现象中包含哪些数学概念他们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师针对此予以明确;在数学知识方面,他们知道“依此类推”和“除法的意义”,像“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他们可以通过计算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只是对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猜谜导入揭题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师:对,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请你们伸出右手,五指张开,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为4。(师伸出4根手指、3根手指、2根手指)现在有几个间隔?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

  二、经历探究,发现规律

  1、激趣引入,启发探究积极性

  (课件出示)出示江口小学为绿化环境的招聘启事及设计要求

  招聘启示

  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设计要求:

  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

  【设计意图】通过招聘启示让学生设计植树方案的出发点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具准备:

  课件、表格、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间隔”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5个手指,4个空)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呢?(请生在自己的手上指一指)2个手指之间呢?(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2.引入植树问题的学*。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问题其实就是——植树问题(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二、自主探究 找出规律

  1.课件出示:为迎接2008奥运会,北京市城市规划局准备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题。谁知道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那共需多少棵树苗,谁来猜一猜?

  预设:学生可能大多数对得到20棵。

  师:你们的猜测正确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但是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怎么办呢?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假设路长只有20米,每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要栽几棵呢?

  师:下面就请小组同学一起想办法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全班交流汇报。(重点让用线段图来验证的小组来说明理由。)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真会想办法,他们用一条线段表示这条小路,*均分成4份,这时出现了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生:4个间隔和5个间隔点。也就是把一条小路*均分成4份后,如果两端都要栽树的话,共要栽几棵?(5棵)20÷5不是等于4吗?怎么是5棵呢?多的这一棵是怎么来的?

  师:如果每隔4米栽一棵、每隔2米栽一棵又需要栽多少棵树苗呢?请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并将你们解决的方法写在练*纸上。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填写表格:

  总

  长(米)

  每两棵树之

  间的距离

  (每段长)

  棵

  数

  间隔数

  (段 数)

  全班观察表格寻找规律。

  师:同学们非常能干,通过猜测、讨论、验证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在一条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要栽的话,栽树的棵数比*均分的份数也就是间隔数多1。(板书:棵数=间隔数+1。)

  师:对得到的这个规律有没有不同意见?

  三、巩固练*

  师:现在我们用得到的这个规律来验证一下你开始的猜测正确吗?

  (1)基础练*。

  师:请看题目,谁愿意来说一说?

  A1. 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A2. 如果是每隔10米栽一棵呢?(口答)

  B.师:同学们真能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许多类似的植树问题。这是陈老师家乡重庆的鹅公岩大桥,想知道这座桥上有多少盏路灯吗?

  课件出示:大桥全长1420米,大桥的两侧每隔10米安装了一盏路灯。一共安装了多少盏路灯?

  C.这是我们重庆的轻轨列车,陈老师每天就坐轻轨列车回家。

  课件出示:从学校到老师家一共有14个站,每相邻两个站之间的距离*均是1千米,你知道陈老师的家离学校大约有多少千米吗?

  (2)拓展练*。

  师:老师的家乡重庆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在重庆有一个**碑。想听听它的钟声吗?

  课件出示**碑的大钟及题目。

  **碑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

  师:请同学们独立的在练*本上完成。

  小结:同学们真棒!不仅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找到植树问题中当两端都栽树时棵数=间隔数+1,而且还运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数学文化

  介绍二十棵树植树问题:有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五、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2.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如植树时有时需要一头栽一头不栽,在圆形的球场一周栽树以及围棋盘上摆棋子的问题等(课件图片展示),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由现实问题到数学建模,理解并掌握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灵活解决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探索、建模、用模的过程中体验到学*成功的喜悦和认识归纳规律对后续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规律的意识,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未完成的表格。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多媒体放映牛顿和苹果的故事)

  师:科学家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大胆猜想…)

  谈话引入:说到不如做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看谁的观察最仔细,看谁的思考最积极,看谁这节课也能从*常的事物中发现规律,准备好了吗?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究规律。

  1、手引发的思考。

  师:伸出你的左手,张开手指,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大家都有一双锐利的数学眼睛,发现手指与间隔之间也有数学。其实在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只要用心观察、思考也能发现他们的数学奥秘。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类似手指与间隔这样的数学问题。

  2、整体感知、确定研究方向。

  课件出示:在15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可能有几种情况?

  展示学生的猜想:(两端都种,共4棵)(只种一端,3棵)(两端不种,只2棵)

  理解:“间隔”、“间隔数”、“棵数”。

  (二)、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1、提出问题。

  课件:在全长1000米的孟州市大定路的一边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学生的猜测可能有不同的结果:1000;1001;1002)

  2、自主探究。

  棵数和间隔数到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并用图示的方法验证。

  课件显示:隔10米种一棵,再隔10米种一棵……,一直画到1000米!学生会感觉:这样一棵一间隔画下去,方法是可以的,但太麻烦了,又浪费时间。

  引导学生:要研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让学生思考、交流,尝试从简单入手,用“把大数变小数”的方法进行研究,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发现规律。

  学生开始动手画图、填表、比较分析,然后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小数据中两端都种的情况下,都有“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

  师:“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是同学们用较小的数据研究出来的,如果数据增大,这个规律还成立吗?

  课件动态演示:一个间隔对应一棵,这样一直对应下去, 1000个间隔就有1000棵,种完了吗?

  师:如果这条路变得很长很长、无限长,两端都种还有这样的规律吗?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管数字多大,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最后还要补上一棵才能达到两端都种的结果。这个环节,潜移默化地渗透“极限”的思想。

  4、总结归纳。

  归纳“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将困难的变为容易的,将复杂的变为简单的,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把抽象的数学化归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高思维的素质。

  5、总结规律。

  师:你们能用一个式子把规律表示出来吗?

  【板书】间隔数+1=棵数 棵数-1=间隔数

  6、联系生活

  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你发现了吗?

  让学生通过举例,体会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路灯排列、排队等生活现象都与“植树问题”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也给这种数学思想以充分的建模。

  (三)、点击生活

  ①(求间隔数)判断:元宵节,中华大街一侧从头到尾一共挂了200个大红灯笼,如果在每两个灯笼间挂一个*结,需要201个*结( )

  ②(求间隔长)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9千米,从起点站到终点站共有10个站,相邻两站的距离约是多少千米?

  ③(求棵数)老师登古塔,每层有11个台阶,从一层开始一共走了55个台阶,龙老师到了第几层?

  ④ (求全长)塔楼上敲钟,从第一敲开始,每隔4秒敲一次,到第5敲时,一共间隔了几秒钟?

  (四)、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世界著名数学问题)

  师:数学史上有个“20棵树”的植树问题,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都引起科学家的研究兴趣。这就是:‘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早在十六世纪,古希腊等国完成了十六行的排列。(出示图1)

  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大师山姆完成了十八行图谱。(出示图2)

  进入二十世纪,数学爱好者绘制出了二十行图谱,创造了新纪录并保持至今。(出示图3)

  (结语)今天进入21世纪,20棵树,每行4棵,还能有更新的进展吗?数学界正翘首以待!期待着同学们大胆探索、积极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117页的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本节课研究“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2、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理解题意,在摆学具的过程中理解间隔数与所栽棵数之间的规律,建构数学模型,感受数学的简化思想和应用价值。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受到热爱劳动、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发现“两端都栽”的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学法: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30根小棒、6个圆片、6个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几张沙尘暴发生时的图片

  问生:看到这几张图片,要想改变这样的生活环境,你应该做的最有意义的活动是什么?(植树造林)

  师: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沙尘暴,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对我们有很多的益处。今天我们就来学*“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几张照片,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渗透环保教育,由此导入新课,明白本节课的学*内容。

  课件出示:(下面哪种情况属于两端都栽的)

  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两端都栽的植树情况,然后进入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示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两端都栽”的意义,为更好地探究新知作铺垫。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例题

  1、出示例题后,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栽了几棵?(4棵、5棵、6棵)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以及学生对自己答案的解释,这个环节教师不论学生答案是否正确,不作任何解释。引出矛盾,激起学生下一步探究的欲望。

  2、这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画线段图等方法去验证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说出为什么是5棵?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摆学具、画线段图,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验证到底哪个答案是正确的,潜移默化地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做到心服口服,不盲目地作出选择,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想一想:植树时为了美观,整齐关键先确定什么?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要栽),还有哪些植树方案?(学生会出现间隔7米栽一棵,这时说明理由,如果这样栽的话,间隔长就不相等了)

  设计意图: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出现反例时,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错误资源,能更好地证明间隔长必须是相等的,引出“间隔长”的意义。

  (2)课件出示表格

  (3)解释表中的“间隔长”、“间隔数”分别表示什么?

  (4)观察表中的数据与课件图示,让学生找一找全长、间隔长、间隔数、所栽棵数之间的关系,互相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练*探究,最后把结果都绘制到一个表格中,通过3个例子,采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得出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处。

  (5)汇报交流成果,得出规律。

  从左向右看:全长÷间隔长=间隔数间隔数+1=所栽棵数

  从右向左看:所栽棵数-1=间隔数间隔数×间隔长=全长

  设计意图:数形结合,完善数学模型,弄清表中四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为后面解题提供解题思路。关键是弄清楚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6)初步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三、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自测题,看学生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理解植树问题中,求全长的方法。

  设计意图:理解植树问题中,求所栽棵数的方法,加深理解“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道理。

  2、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把植树问题进行扩展,在生活中找到植树问题的原型,这样把知识系统化,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知道植树问题中的“树”可以代替生活中的其他事物,找到数学中的植树问题与生活中的植树问题的联系。

  四、应用规律解决生活中植树问题问题的原型。

  1、这一组有9个同学,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分米,第一个同学到第9个同学的距离大约有多远?先让学生测量间隔长,然后再求问题。

  2、钟表问题。

  设计意图:灵活应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类似的植树问题,把植树问进行扩展应用,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如此设计是基于学生的思维状态,让学生对当堂课的知识和收获做一个回顾,就是学生整理知识思路、内化知识的过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数学广角的内容。数学广角作为人教版新增的内容之一侧重点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何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好地渗透在环节在教学中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深刻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这是我在教学时着重思考和要解决的问题。一节课实施下来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现做一个简单的小结与反思。

  成功之处:

  一、教学有深度、有厚度。

  分两条线走:一条线以构建学生知识结构为线索,使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经历了“生活问题——猜想验证——建立模型”不断数学化的过程,较好地实现了由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过渡到相应的“数学模式”,为上升到更抽象的数学高度奠定了基础。然后又让学生运用模型解决问题,把数学化的东西又回归于生活,也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条线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线索。

  对于植树问题的探究,不仅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摆学具的方式自主探究、寻找,而且结合线段图、摆学具,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两端都种时,棵数会比间隔数多1,多的1指的是哪一棵树。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由反复的修改,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对教材研究的重要性,明白了“教师对教材看得有多深,才能使你的课堂有多厚”的道理。也让我知道了自己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我都比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我知道,只有学生自己想学、愿学,才能主动地学,并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对于重点部分的引入,即探究两端都种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测得到答案。当几种答案产生冲突时,再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后的探究部分我就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用线段图探究植树问题规律的方法。由此把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为下节课自主寻找另外两种植树问题的规律时,学生就比较轻松愉快了。

  三、注重教学思想的渗透和学*方法的传授。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都很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比如:当学生用一个线段图证明规律时,适时点拨。用一个线段图就能证明它是普遍存在的规律吗?再画几个试试(以小组为单位,分组研究)。交流时,让不同的学生说出用不同间隔的线段图得到同一个规律,实际就是向学生渗透不完全归纳法。在展示交流部分,通过对比10个间隔与2个间隔的线段图的难易,对比画一棵树和用

  一个点表示一棵树的难易,让学生体会简化的思想。通过找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让学生体会化归的思想。对于学*方法的传授,整节课都特别重视线段图的运用。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列举几条:

  一、教学时间安排欠妥。有的教学内容没有来得及出示,有的内容讲解比较仓促。练*巩固时间不充分,没有检测时间,使教师没有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情况,心中没底。

  二、本节课,我本想借助一一对应的思想去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所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可是没有深入去理解植树问题中所蕴含的一一对应思想。所以,感觉得出的规律有些牵强、抽象,没有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没有把一一对应的思想与植树规律结合在一起,没有很好地突破难点。

  三、对学生评价这块显得能力不足。对于学生的评价如何做到即准确又有深度,还要具有启发性,这是我还得努力学*的方向。

  四、数学课关键在于“说”,以说促思,以说引思,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否正确,以便教师及时调控课堂,改变教学策略,但是,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明知道应该让学生多说,但是由于时间问题,就把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而去进行下面的教学内容,这是我一贯的通病,我争取改正,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之,一堂课下来,发现自己真的还有那么多的不足之处。反思自己,今后还应加强学*,学*理论知识、学*优秀课例,特别应该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运用于实际教学之中,逐步完善、改正。希望能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改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和调控、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使自己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例一及相应练*

  教材分析:

  本册《数学广角》主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本节课着重研究直线上植树的一种情况(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设计理念:

  自主探索,凸显学生个性;合作探究,构建和谐课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纸条、表格、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激趣导入

  1、活动交流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都聪明、好学、上进。今天我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探索数的奥妙,你们欢迎吗?

  谢谢你们的掌声。下面请大家伸出你们懂事的双手,让老师看一看,可以吗?

  大家认真地看一看,将来我们就是要凭借这一双手,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

  同样也是这一双手,还藏着很多数学奥秘,你们想知道吗?

  2、教学“间隔”含义

  师:看着老师举起的这只右手,你们看见了几个手指?

  学生齐说:“5个手指头”。

  师:很好。你们再看看,这5个手指间有几个空格?

  生:4个

  师:很好!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板书)。

  大家再仔细观察自己的手,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么,4个手指间有几个间隔呢?3个手指,2个手指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规律了吗?谁能勇敢地站起来告诉老师吗?

  答案:手指的个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3、导入课题

  实际生活中的“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

  今天,我们就以植树为例,一起来探索数学里间隔的奥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课前导入这一部分,学生配合的比较好。而且学生之间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联系”,这是非常好的,但是,我在这觉得这样是不是有点多余。可是我又觉得这里,让学生初步的感知这一数量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个铺垫作用。想想也有此理。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创设情景(课件出示)

  师:我们学校为了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准备在学校门口这条路的一

  边种上白桦树。

  师:你们想不想看看学校打算怎么种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要求吧!

  2、理解题意

  [出示要求]:我们学校准备在学校门口长100米的这条路一边种上白桦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请问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从这份要求,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同学们可以小声交流一下,然后把你们交流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树)。

  师:两端都栽你们怎么认为的呢?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

  师: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来告诉你的同学吗?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归纳小结。(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五米,每两棵树的距离都相等,两棵树之间的间距是5米)

  师:好,你们能帮帮老师算一算,学校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

  3、自主探究

  生:自由做题

  师:指点几个学生上台板演。同学们做完了吗?我们看同样的要求却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你们同意哪个呢?那学校究竟该买多少棵树苗呢?是20还是21……

  这个环节,不知是不是学生基础比较差,还是……我从学生的小组中发现只有一种答案没有别的,别的就是很离谱的过程。这里学生只知道100/5=20(棵)这一答案。这样使我在讲时就有点难。

  师:这样吧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听清楚要求:利用你们准备的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一条线段来代表100米的小路,用你们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把你们小组的想法在纸上画一画。(小组活动)

  4、汇报交流,展示思路

  师:同学们,你们探究出结果了吗?

  生:画线段的方法

  生:摆火柴的方法……

  师:初步推出棵数=间隔数+1(板书棵数)

  这里学生们有一部分的学生知道通过摆一摆的方法去探究出实际需要21棵。但是没有学生知道用线段来画,许多的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做。我在想是不是我讲解不清楚,可是有一部分的学生可以通过摆一摆得出这个规律呀。这可能对学生了解不够深吧。也许该用更简单的方法去授课。用20米长的小路,也许会有更好点的效果。

  三、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探索规律

  学生汇报,师也同时在黑板具体教学摆一摆及画线段图的方法。进一步理解间距、间隔数

  师:学生都表现的不错,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种规律发现过程。这是一条100米的小路,学校要求两端都栽,我先在一头栽上一棵树,隔5米栽一棵,隔5米栽一棵。现在是几棵树,几个间隔,现在呢?这又是几棵树,几个间隔……。好了,我不栽了。请同学们想一想6棵树几个间隔,8棵树几个间隔,10棵树几个间隔,100棵树几个间隔,那15个间隔几棵树,18个间隔几棵树,那20个间隔几棵树。

  师:从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指名回答,要强调是在什么情况下。)棵数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比棵数少1。

  师小结: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1=棵数”

  “间隔数=棵数-1”(板书)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

  师:同学们,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错的上台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在刚才探讨了在100米的小路上,两端都栽,每隔5米栽一棵,需要21棵树苗。我代表学校谢谢你们。

  2、运用规律

  师:如果让你来设计我们学校这条小路的植树方案,还是这10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两端都栽)还可以每隔几米栽一棵?(整米数)

  出示:表格。

  师:根据学生汇报,完成表格。这一部分可能是多余的。我在授课时,发现这样填表格起不了什么大的作用。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得用用这个规律来解决数学问题

  师:还是这条小路,假如每隔两米栽一棵,在两端都要栽的情况下,需要几棵树苗呢?请你们口答这题。

  师:假如现在这条小路延长到200米,还是每隔5米一棵(两端都栽),需要几棵树苗呢?

  师:如果我种了5棵树,每隔5米栽一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全长多少米呢。

  师:真棒,我发现学生学的非常的认真!我们刚据探讨出来的规律就运用的这么好。老师真佩服大家。运用植树的规律不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类似于植树问题的事件,同学们你能列举一些这样的事例吗?(学生汇报后,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事例图片。)

  师再出示:安装路灯、电线杆、设立车站、摆花盆、走楼梯、建楼房、排队做早操等等。

  五、提升思维,巩固练*

  师:看来,数学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很密切的联系,我们*时一定认真观察,多留心身边的事物。

  师: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我们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1、做一做

  在全长1000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装),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一共安装了多少座路灯?

  2、想一想

  在沿河路的一边,设有16个节能路灯(两端都设),相邻两根的距离*均是60米,这条路有多远?

  3、猜一猜。

  甲、乙、丙谁说的对?

  有100人参加春游活动,这列队伍中如果每两人*均距离是1米,请问这列队伍全长多少米?

  甲说:100米

  乙说:99米

  丙说:101米

  六、质疑:学*到这里,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的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七、归纳:(同学们学得真不错,让我们一起完成一首儿歌吧!)教学儿歌

  小树苗,栽一栽,

  两端都栽问题来,

  间数多1是棵数,

  棵数少1是间数,

  怎样求出间隔数?

  全长除以间长度。

  八、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坐好了,这节课上同学们个个都表现得特别棒,积极思考,涌跃回答问题,这一却都给了我快乐,给了我鼓励,和同学们在一起我很幸福,你们快乐吗?那你又有什么收获呢?谁能说说。

  这节课我们学*了植树问题,发现了植树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去探索和发现。

  板书:植树问题

  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

  20米5米45棵

  20÷5=44+1=5(棵)

  两端都要栽:间隔数+1=植树棵数

  间隔数=植树棵数-1

  间隔数=总长度÷间隔

  教学反思:

  不足之处

  一、设计基本可以,但任务没有完成。

  基本上没有讲练*,课前准备的练*都没有去练。因为没有时间。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的探讨之中,所以时间不够。

  二、前松,好!后紧,乱!

  由于,前面时间把握不够好,时间大多数都花掉了,到了后面就很紧,由此而乱。在教学儿歌时就草草的收场了。

  我觉得这节课,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我对自己说,又有一次大的进步。从无形中就提高了自己。我感谢这次的活动机会。在这节课的突破了重难点,学生能自己得出这个规律,我已很满足。在上课之前,我都担心突破不了。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植树问题》

  教学来源: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七单元《植树问题》

  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

  备课人:

  张金玲

  基于标准:

  数学广角的教学目标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感悟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2、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参与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感悟演绎推理思想,学会独立思考。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数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中的一个亮点,它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这一单元内容就是植树问题,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有两端栽、两端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以及环形情况、方阵问题等。本节课例1是两端都栽树的情况。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除法的含义、《表内除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以及用线段图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画线段图、填表格、讨论交流等活动,能化繁为简并说出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2.能发现并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栽)的一般解题规律,并能利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评价任务:

  任务一:通过猜谜活动,以及画线段图、做表格等活动,完成目标一。

  任务二:通过课堂例题的理解分析,找到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一般解题规律,达成目标二前半部分。另外利用*题的解决,达成目标二的后半部分。

  【学*重点】:发现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学*难点】: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一般解题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小组学*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直观认识间隔

  新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看,“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打一人体的组成部分。”它是什么呢?谁知道?(手)

  同意的举手?你们真会联想,它就是我们的手。我们的手作用可真大,能写会算还会画,而且我们的手上还有许多的数学奥秘,仔细看自己的手,你能看到数字吗?(5)

  哦,怎么看出5了?(表示手指的个数)谁还看到了数字5?真不错,除了用数字可以表示手指的个数,咱们的手上还有没有数字?(还能看到手指之间的间隔,两个手指之间的缝隙,教师说明,缝隙就称为间隔。)。

  手指之间还有一个个的间隔。同学们,咱们手上五个手指之间到底有几个间隔呢?(4个)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还真有4个间隔。那四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三个手指之间呢?两个手指之间呢?(生依次回答。)

  你发现什么了吗?(生说)

  的确,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是有着一定的规律的,它们之间的这种规律最适合解决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这类问题,这类问题的名字叫做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探究规律 实现目标

  1、例题探究

  说起植树问题我们就先从植树谈起吧。请看例题。

  出示例题1: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A、从题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谁来说一说?生说,师画。

  它们都表示什么,大家知道吗?生说:一边表示只在小路的一侧种树。全长1000米表示第一棵树和最后一棵树之间的距离是1000米。每隔5米栽一棵表示棵与棵之间的距离是5米……

  师小结:

  一边是小路的一侧,指左边或者右边,全长1000米是指小路的总长。每隔五米栽一棵是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简称间距。两端要栽指起点与终点处都要栽。

  B、算一算,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反馈答案:

  方法1:1000÷5=200(棵)

  方法2:1000÷5=200 200+2=22(棵)

  方法3:1000÷5=200 200+1=21(棵)

  疑问: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你想用什么方法验证?(生说:画线段图的方法)

  三、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化繁为简探规律

  是个好办法!我们可以选择画线段图来验证。每隔5米栽一棵就画一段,再过5米再画一段,这样我们需要画多少段呢?好画吗?为什么呀?(数据太大了)。那怎么办呢?(选择简单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出规律再解决这道题)

  是呀,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研究。你准备选用哪个数来研究?(生说)下面请大家自己选择简单的数据在练*本上试着进行验证,并把你试的结果汇报给组长填在表格中,之后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2)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优质版 (菁华3篇)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优质版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原型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根据生活实景信息回答问题。

  (1)公园的一侧一些树,数了数有6个间隔,一共栽了几棵树呢?(7棵)

  (2)庄老师家在6楼,从1楼到6楼要爬几层楼?(5层)

  (3)河边的护栏有5根铁链,需要几根柱子?(6根)

  4、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的5根手指间有几个间隔;爬楼梯要几层;铁链需要几根柱子等,数学中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

  二、构建模型

  1、用图象语言描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师:(右手)我把5根手指看作5棵树,他有4个间隔。那么,6棵树、7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呢?你能用一个图来展示说明吗?(生作图,展示)

  2、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1)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几位同学画的图,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

  (2)比较一下这几种作图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简便,看起来清楚?(是啊,用线段图的方法最简便,因此它也是我们最常用的。)

  (3)通过画图,我们发现这条路的两端都栽了树,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植树问题的一种类型。(板书:两端都栽)

  (4)在线段图上,我们用点表示栽的树,几个点就是几棵树。通过画图,我们知道6棵树之间有5个间隔,7棵树之间有6个间隔,那么你能想象一下10棵树之间、50棵树之间、10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利用模型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了,谁敢接受检查?既然大家都想来,那么我们一起来。

  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5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 谁能大声清楚朗读这个题目?

  (2) 从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小路长50米,两端都要栽、每隔5米。)

  (3) 两端都要栽是什么意思?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哪两棵树之间相隔5米?

  (3)这题也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你能试着画线段图吗?

  (4) 展示学生线段图,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

  (5) 为了看起来更清楚,老师把这张图移到了电脑上,你能猜猜许老师画图的意思吗?从这张图上你可以了解些什么信息?谁也知道了也想来说给大家听一听的?

  (6)线段图里其实就反映着题目的意思,你能看着线段图用算式来解答吗?学生独立列算式。

  (7)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① 出示学生各种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② 对于这几种方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吗?(生:我认为……)

  ③ 擦去错误答案,剩下正确答案:100÷5=10(个) 10+1=11(棵)

  ④师追问: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是正确的,那么谁能告诉我算式中的“50”表示什么吗?“5”表示什么?“100÷5=10(个)”又表示什么?(板书:间隔)为什么“+1”?(两端要栽,它比间隔多1)“10+1=11(棵)”表示什么?(植树棵树)这其实就是运用了“间隔数+1=棵数”这个规律。

  ⑤谁能够完整地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有谁听明白了,也想来说一说的?既然大家都想来说,那么我们就同桌互相说一说。

  2、试一试

  师: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看看谁还会?

  课件出示:“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决定在全长120米的求索大道一边插上彩旗。每隔8米插一面旗(两端都插),一共需要准备多少面彩旗?

  (1)

  (1) 生轻轻读题,说说从这个题目中你了解了些什么信息?

  (2) 和刚才这题比较,你想说什么?

  (3) 学生独立列式并汇报。

  3、巩固新知

  师:恭喜大家,顺利通过检查!你们还想接受新一轮的挑战吗?

  课件出示: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生独立阅题,说说这个题目中又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2)这个题目和前面做的两题有什么不同呢?

  (3)在做前面那题时,我们是先求什么的?(间隔数)那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4)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

  (5)板书学生的各种答案,你有什么看法?说说理由。生列式:36-1=35(个) 35×6=210(米)

  (6) 擦去错误答案,师追问:“36”表示什么意思?再“-1”表示什么?(板书:间隔数)这其实就是运用了“棵数-1=间隔数”这个规律。再“×6”又是什么意思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优质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透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能够借助学具,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3、透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潜力。

  2、渗透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透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2、渗透爱绿、护绿的德育教育。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出示光头强砍树的画面)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光头强吗?

  生:不喜欢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乱砍树,破坏森林(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进行爱绿、护绿的德育教育)

  (出示熊大、熊二抓光头强的画面)

  师:它们也不喜欢呢!瞧、

  (出示“保护森林,熊熊有责”)

  师:其实,保护森林,不仅仅仅是熊的职责,更是

  生:人的职责

  师:那我们就应说

  生:“保护森林,人熊有责”

  师:这天,就让我们跟熊大、熊二一齐来植树吧!

  二、建模探究,总结方法

  1、探究“两端都植”的状况

  出示:熊大、熊二要在小路的一侧植树(两端都植)

  引导孩子们认识“一侧”“两端都植”。

  在教具上,引导孩子们理解并板书“总长”“间隔长”“间隔数”和“棵数”。

  游戏:小组植树比赛

  师:听我口令,看哪个小组行动最快!

  师:两端都植,间隔长为5厘米时,间隔数和棵数分别是多少?

  师:间隔长为10厘米呢?15厘米呢?

  师:休息会儿,看看总长、间隔长、间隔数和棵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孩子,发现规律: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树(强调“两端都植”)

  出示练*巩固:熊大、熊二要在长100米小路的一侧,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要植),需要多少棵树呢?

  师:你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赶紧做到你的练*纸一中

  100÷5=20(个)

  20+1=21(棵)

  2、探究“一端植”的状况

  师:突然,发现路的一端是光头强家呢!(引导学生说“只能植一端”)

  师:也是这个规律吗?赶紧在你的60厘米小路的最左端安上光头强家,填一填学生报告表格一,并填出你们的发现。

  (小组内分工合作:栽树、填表)

  学生汇报: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棵树(强调“一端植”)

  出示练*:熊大、熊二在长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栽树,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端是光头强家),需要多少棵树呢?(那两侧呢?)

  师:你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赶紧做到你的练*纸二中

  100÷5=20;(20×2=40)

  3、探究“两端不植”的状况

  师:这时,又发现路的另一端是吉吉国王的猴山呢!

  (引导学生说“两端都不植”)

  师:那到底需要多少棵树呢?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吧!

  学生汇报: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数(强调“两端不栽”)

  出示练*:熊大、熊二在小路的一侧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树,总共植了20棵(一端是光头强家,另一端是吉吉国王家),这条路多长呢?

  师:你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赶紧做到你的练*纸一中

  (20+1)×5=105(米)

  师:熊大、熊二就这样一条路一条路的植树,有一天它们又想在一个圆形的池塘身旁植树。

  出示:熊大熊二要在圆形池塘周围植树。池塘的周长是120米,如果每隔10米植一棵,需要多少棵树呢?(引起孩子们思考)

  师:这种状况,又会是什么状况呢?我们下节课之后研究。

  师:这就是我们这天研究的不同状况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三、开放练*,应用方法。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跟植树问题类似的问题呢,比如xxx(引导孩子来说)

  马路问题、楼梯问题、钟表问题、公交站问题、队列问题、锯木头问题,

  四、小结:

  出示:“完美生活,从我做起”(播放欢快音乐)

  师:同学们,说说你们的收获吧!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优质版3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

  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学*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关于植树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诸如植树时两棵数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些距离一般相等……这些与本课学*相关的信息。)

  教师:其实在植树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1、大胆猜测,引发冲突。

  (1)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获取相关数学信息。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说一说: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楚下列数学信息的含义:

  “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叫间隔长度,也可以说成“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一边”是什么意思?

  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拿出实物演示。例如:让学生指出尺子的两端指的是哪里?一边指的是什么?

  (2)猜一猜,想一想。

  让学生根据例题中的信息,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教师对学生的猜测不发表评论,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到底要栽多少棵呢?对不对呢?你打算怎样检验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厘清题意,让学生通过猜想答案,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借助操作,探究规律。

  (1)初步体验,化繁为简。

  教师: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每隔5米种一棵,每隔5米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种下去……是不是很麻烦?

  教师:为什么觉得很麻烦?

  学生:因为100米里面有20个5米,太多了。

  教师:也就是说100米在这道题中显得数据有点大,因此画图时会比较麻烦。像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简单一些的情况入手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可以先选取100米中的一小段研究。

  (2)教师演示,直观感知。

  教师演示课件,边演示边说明。

  教师:我们选取100米中的20米来研究,用一条线段表示20米,每隔5米栽一棵,也就是说树的间隔是5米。(教师板书)

  教师;大家看一看,我们把这段路*均分成了几段?也就是有几个间隔?栽了几棵树?

  引导学生说出20米长的一条路,间隔长度是5米,有4个这样的间隔,可以栽5棵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的解题策略,并通过课件的演示,向学生示范线段图的画法,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作好准备。)

  (3)动手操作,初步体验。

  让学生自由选择100米中的一小段,动手画一画,看一看这一小段上,两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几棵树。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为什么这样画?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这样画?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虽然这些同学选取的长度不一样,一共要栽的棵数也不一样,但他们所画的线段图特别是他们的分析和思考方法有相同的地方,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些不同的画法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棵树比间隔数多1。

  (4)合理推测,感知规律。

  教师:不用画线段图,如果这条路长30米、35米……又应栽几棵树呢?请同学们拿出学*纸,填写表格。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和说明。

  学生填写完表格后,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5)归纳概括,理解规律。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表格,你发现在一条线段上栽树(两端要栽),间隔数和棵树有什么关系?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两端都栽树,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也可以说间隔数比棵数少1。

  教师:为什么两端都栽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

  学生回答后,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和交流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6)即时巩固,强化规律。

  教师:同学们都明白了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老师出几道题考考大家:7个间隔种几棵树?20个间隔种几棵树?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2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运用规律,验证例1。

  教师:回到例1,在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到底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哪些同学刚才猜对了?

  教师(点几个猜错的同学):现在你知道自己猜错的原因是什么了吗?给大家说说看,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学生尝试列式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

  全班汇报交流,主要让学生弄清楚:100÷5=20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用20+1=21(棵)?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同时让学生明确每步算式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做一做”第1题。

  教师:这道题里没有植树呀,能用我们今天学的方法解决吗?

  使学生明确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问题。在本题中把一盏路灯看成一棵树,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教师: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相关,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和植树问题相似,比如安装路灯、电线杆、设立车站等。

  2、练*二十四1、2、3题。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练*二十四第4题。

  教师:这一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

  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此题与例题的区别。例题是知道全长与间隔长度求棵数,而本题是知道间隔长度与棵数求路的全长。

  教师: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用36减1?

  (设计意图: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把植树问题进行拓展应用,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3)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9篇)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第八册的“数学广角”的内容。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解题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主要的任务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数形结合、化繁为简、植树模型、一一对应和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在与南雅小学教研同行中我执教了《植树问题》第一课时内容。现对该课作如下反思:

  1、异中求同,构建模型、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学生在探究完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后,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的手指、教室的灯、桌子的摆放、路灯的安装、站队等问题,直观地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树问题毫不相似,但是只要善于观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明白它与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很相似,从而构建植树模型。并根据植树模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2、动手操作,观察对比,发现规律。

  通过画线段图在“20米、30米、40米的小路上植树的动手操作,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自己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探究,使学生完整的体验“植树”这一实践活动。

  从学生的展示来看,虽然得出的间隔数,棵数不相同。但通过观察对比发现:不同中存在共性,即:两端都栽,“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的规律。

  3、渗透思想,掌握方法,体验价值。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维亚说过“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的联系。通过在画图求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觉得画到100米很麻烦,产生另辟蹊径的念头,引导学生得出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研究起,发现规律后再来解决复杂的问题。从而渗透了化繁为简、数形结合、建模、一一对应和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还渗透了“猜想——化繁为简——画图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的思考方法和将复杂问题——简单问题——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等基本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4、分析学情,研究教材,突出关键。

  实际上,少数几个提前学*的学生掩盖了一个事实:更多的学生在学*前并不知道“间隔数”,丝毫没有考虑*均分的结果是什么,只是受问题的影响,认为每隔5米栽一棵,算出来一定是栽了20棵树,再加上“一边”“两端”的“搅和”,才出现20棵、21棵、22棵等多种答案。我认为全长、间隔长和间隔数是一种“铁三角”关系,而棵数和间隔数只是“单线联系”。

  前者是主体,后者只是在间隔数的基础上,由于两端的种法不同而进行的“微调”。因此,只注重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而忽略前面的主体显然是不妥的。

  在这两层关系之间,间隔数起着“桥梁”的作用。因此,教学的关键是:讲清楚为什么“全长÷间隔长=间隔数”和“棵数=间隔数+1”。

  5、教学实践,出现问题,找寻原因。

  虽然原班教师说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我认为:由于本人性格原因和缺乏儿童语言,在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方面还做得不够理想。教学中,缺乏教学机智,贪多求全,不能见好就收。

  如:学生在做倒数第二道巩固题时,离下课时间还有两分钟,我为了体现练*的层次性,将最后一题(拓展题)也让学生完成,导致时间不够。

  课后一位听课老师对我说:我以为学生在做完倒数第二道巩固题,你就要进行课堂小结的,最后一题(拓展题)不出现该课也很完整。因此,在课堂艺术上我还要向同行多多学*。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2

  一、教学设计有深度、有厚度。

  教学设计分两条线走:一条线以构建学生知识结构为线索,使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经历了“生活问题——猜想验证——建立模型”不断数学化的过程,较好地实现了由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过渡到相应的“数学模式”,为上升到更抽象的数学高度奠定了基础。然后又让学生运用模型解决问题,把数学化的东西又回归于生活,也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条线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线索。

  对于植树问题的探究,不仅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摆学具的方式自主探究、寻找,而且结合线段图、摆学具,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两端都种时,棵数会比间隔数多1,多的1指的是哪一棵树。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由反复的修改,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对教材研究的重要性,明白了“教师对教材看得有多深,才能使你的课堂有多厚”的道理。也让我知道了自己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我都比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我知道,只有学生自己想学、愿学,才能主动地学,并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对于重点部分的引入,即探究两端都种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测得到答案。

  当几种答案产生冲突时,再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后的探究部分我就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用线段图探究植树问题规律的方法。由此把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为下节课自主寻找另外两种植树问题的规律时,学生就比较轻松愉快了。

  三、注重教学思想的渗透和学*方法的传授。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都很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比如:当学生用一个线段图证明规律时,适时点拨。用一个线段图就能证明它是普遍存在的规律吗?再画几个试试(以小组为单位,分组研究)。交流时,让不同的学生说出用不同间隔的线段图得到同一个规律,实际就是向学生渗透不完全归纳法。在展示交流部分,通过对比10个间隔与2个间隔的线段图的难易,对比画一棵树和用一个点表示一棵树的难易,让学生体会简化的思想。通过找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让学生体会化归的思想。对于学*方法的传授,整节课都特别重视线段图的运用。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列举几条:

  一、教学时间安排欠妥。有的教学内容没有来得及出示,有的内容讲解比较仓促。练*巩固时间不充分,没有检测时间,使教师没有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情况,心中没底。

  二、本节课,我本想借助一一对应的思想去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所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可是没有深入去理解植树问题中所蕴含的一一对应思想。所以,感觉得出的规律有些牵强、抽象,没有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没有把一一对应的思想与植树规律结合在一起,没有很好地突破难点。

  三、对学生评价这块显得能力不足。对于学生的评价如何做到即准确又有深度,还要具有启发性,这是我还得努力学*的方向。

  四、数学课关键在于“说”,以说促思,以说引思,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否正确,以便教师及时调控课堂,改变教学策略,但是,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明知道应该让学生多说,但是由于时间问题,就把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而去进行下面的教学内容,这是我一贯的通病,我争取改正,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之,一堂课下来,发现自己真的还有那么多的不足之处。反思自己,今后还应加强学*,学*理论知识、学*优秀课例,特别应该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运用于实际教学之中,逐步完善、改正。希望能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改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和调控、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使自己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3

  《植树问题》是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是植树问题中比较简单的情况。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都是引导学生发现两端都栽时,棵数比间隔数多1,渗透化繁为简、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教学难点是理解这一规律。

  为了突出重点,探究新知环节,我分了五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同桌合作,模拟在2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的过程,思考棵数与什么有关;第二个层次,独立操作,模拟在25米的小路一旁植树的过程,感知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第三个层次,根据前两次的经验,不操作,画线段图,探究在3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的情况,验证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第四个层次,想象在35米的小路一旁植树,计算出要栽多少棵;第五个层次,观察比较,找出四个题目中的相同点。通过五个层次的教学,学生不难发现“间隔数+1=棵数”这一规律,同时渗透“化繁为简”这一重要数学方法。突破“理解这个规律”这一难点时,我提示:“植树问题能不能也看成是两种物体的一一间隔排列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思考后,自己说出用分组的方法,把每组中两种量一一对应起来。接着,老师因势利导,学生发现如果一组一组的分,正好分完,则数量相等;如果有剩余,则数量就是相差1,帮助学生理解间隔数+1=棵数。从学生学*状态、课堂交流来看,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实现本节课的预期目的。

  本节课的还有很多足之处:

  1、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甚至出错,我觉得是老师组织语言不严密,问题的指向性模糊,备学生不太充分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学生有时一脸茫然,有时不知所措。

  2、课堂条理还需改进,有遗漏的环节,有强调不足的情况,也有不必要重复的话语。

  3、因担心时间超时,在教学过程中,不予理睬学生的答非所问,而急于得到只符合老师想要的答案。

  有遗憾的课才是真实的课,才是更有价值的课。我会以每节课为起点,在需要努力的方面下功夫,需要改进的地方多揣摩,从一点一滴做起,使自己的课堂日趋完美,上得精彩,少留遗憾。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4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一个新内容。

  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区分出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

  即所谓的“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包括封闭图形)与“两端都不种”的三种情况。并将“三种情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则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从而能在面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

  其次,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不管什么植树问题,一般都是先求出有几个间隔。可以根据“路的长度?间隔长度,间隔数”然后再根据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包括封闭图形)与“两端都不种”)去求出棵树。也可以根数告诉的棵树,用“加一”“不加不减”“减一”求出间隔数,再求出路的总长。

  其三,要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植树问题。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很多同学联想到:公路两旁的路灯、公路中的斑马线、楼梯的台阶、栏杆的铁柱等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让他们学会分析是植树问题中的哪种类型。然后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它。课堂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利用所学找到规律进行解决,使他们的认知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提高,从而获得了学*数学的乐趣,达到了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5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在于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我执教的这节课整体是成功的。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课前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要学*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使学生明白:路长、间隔长度、间隔数、棵树的含义。然后让学生猜想种的棵树,通过画图验证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100这个数字在这道题中显得数字有些大,将长度改成20米、25米,再次进行画图验证。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改小数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主要照顾后20℅的学生。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间隔数+1=棵数。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够好,有待改进:

  这节课的练*设计不够精,因为希望把尽可能多的题型呈现给学生,所以没有把握好教学时间。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教学的度,相信学生的能力,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我感觉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有时过高的估计学生的学*基础和理解能力,造成站位过高的局面。今后的教学中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充分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对学生的评价语太单一,我觉得我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应该让自己的评价与表情结合。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6

  “数学广角”单元,主要是要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册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的问题的一些数学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的关键是找出隐藏的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从基本题型入手,适当变式。

  虽说数学广角这一单元主要通过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或者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但这部分知识对于基础教差的孩子来说,还是一个难点。这部份孩子很难从基础的题型中提炼出数学模型。根据这部分孩子的认知程度,他们能理解基本题型就已经是很不错了。题型一经变式,就没办法理解了。

  这单元的知识,要因材施教,设置多个教学阶梯,做到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从简单的生活事例入手,让所有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这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时要让每个孩子不管通过什么方法,都必须弄懂的基础。最后才对一些题型进行变式,但变式的题型不要求所有孩子都能明白。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7

  一、教学设计有深度、有厚度。

  教学设计分两条线走:一条线以构建学生知识结构为线索,使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经历了“生活问题——猜想验证——建立模型”不断数学化的过程,较好地实现了由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过渡到相应的“数学模式”,为上升到更抽象的数学高度奠定了基础。然后又让学生运用模型解决问题,把数学化的东西又回归于生活,也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条线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线索。

  对于植树问题的探究,不仅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摆学具的方式自主探究、寻找,而且结合线段图、摆学具,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两端都种时,棵数会比间隔数多1,多的1指的是哪一棵树。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由反复的修改,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对教材研究的重要性,明白了“教师对教材看得有多深,才能使你的课堂有多厚”的道理。也让我知道了自己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我都比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我知道,只有学生自己想学、愿学,才能主动地学,并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对于重点部分的引入,即探究两端都种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测得到答案。

  当几种答案产生冲突时,再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后的探究部分我就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用线段图探究植树问题规律的方法。由此把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为下节课自主寻找另外两种植树问题的规律时,学生就比较轻松愉快了。

  三、注重教学思想的渗透和学*方法的传授。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都很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比如:当学生用一个线段图证明规律时,适时点拨。用一个线段图就能证明它是普遍存在的规律吗?再画几个试试(以小组为单位,分组研究)。交流时,让不同的学生说出用不同间隔的线段图得到同一个规律,实际就是向学生渗透不完全归纳法。在展示交流部分,通过对比10个间隔与2个间隔的线段图的难易,对比画一棵树和用一个点表示一棵树的难易,让学生体会简化的思想。通过找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让学生体会化归的思想。对于学*方法的传授,整节课都特别重视线段图的运用。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列举几条:

  一、教学时间安排欠妥。有的教学内容没有来得及出示,有的内容讲解比较仓促。练*巩固时间不充分,没有检测时间,使教师没有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情况,心中没底。

  二、本节课,我本想借助一一对应的思想去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所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可是没有深入去理解植树问题中所蕴含的一一对应思想。所以,感觉得出的规律有些牵强、抽象,没有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没有把一一对应的思想与植树规律结合在一起,没有很好地突破难点。

  三、对学生评价这块显得能力不足。对于学生的评价如何做到即准确又有深度,还要具有启发性,这是我还得努力学*的方向。

  四、数学课关键在于“说”,以说促思,以说引思,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否正确,以便教师及时调控课堂,改变教学策略,但是,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明知道应该让学生多说,但是由于时间问题,就把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而去进行下面的教学内容,这是我一贯的通病,我争取改正,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之,一堂课下来,发现自己真的还有那么多的不足之处。反思自己,今后还应加强学*,学*理论知识、学*优秀课例,特别应该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运用于实际教学之中,逐步完善、改正。希望能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改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和调控、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使自己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8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数学内容,新课程教材把它放在了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中让所有的学生学*,说明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教学思维含量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三、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时可以从实际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在以下2个方面处理得比较好:

  1、在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画需要种几棵树,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总结发现规律。学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2、素材来源生活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新授环节也是以日常所见的种树问题引入,巩固练*之后,我以图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内含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能够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好处。

  我感觉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针对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却无法运用这个规律求路长的问题,因为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以为学生能发现“棵数=间隔数+1”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的能力,这恰恰导致了能找规律却不会用规律。也就是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的链接,我要加强对规律的扩散教学,比如:得出规律时,可以说说“间隔数=棵数-1,路长=间隔数X间隔长”等等知识的扩散。

  2、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即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学生的质疑,间隔长和间隔数之间的区别,两端和两边的区别,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构建,学生的知识认知一般是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没有体验,建构就会显得很抽象。在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主题的水*。我可以利用线段图或者实例来帮助学生学*。让学生有可以凭借的工具,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基础结合,使得学*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了凭借,也使得数学学*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通过这一次磨课,我期望能透过自己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改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9

  20**年4月15日,我参加了丰都县三坝乡录像课决赛课活动。我参赛的内容是《植树问题》。《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数学广角的内容。数学广角作为人教版新增的内容之一,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我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有些难,所以我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设计和知识结构分析来看,通过实践,基本上我感觉还算是比较成功的一堂课,有很多收获,感悟如下:

  这个知识点的原型是一条直线路上用不同的间隔来栽树,得到不同的棵树,通过数字间的归纳,得出规律性结论并应用。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种,两端不种,只种一端。在教学中,侧重于向学生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在我看来,我们不仅仅是让学生会熟练地解决与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而应该是将此类题作为渗透学生化归思想和原型提炼方法、甚至是培养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一个学*支点,我要做的就是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并提升思维的能力,通过课堂结果来看,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教学设计有深度、有厚度

  教学设计分两条线走:一条线以构建学生知识结构为线索,使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经历了“生活问题---猜想验证---建立模型”不断数学化的过程,较好的实现了由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过渡到相应的“数学模式”,为上升到更抽象的数学高度奠定了基础。然后又让学生运用模型解决问题,把数学化的东西又回归生活,也让学生再一次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条线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线索。对于植树问题的探究,不仅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的方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寻找、掌握等模式,而且结合线段图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两端都要种时,棵树要比段数多1,多的1指的是哪棵树。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我都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汇报交流而得出结论。是他们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而不是老师给他们灌的。因为我知道学生才是学*的主体,学*的主人。在这里为了便于研究,我把例题稍作了改动,原来是20米,每隔5米植一棵,我改为12米,每隔3米植一棵。(因为上这节课之前我试上过几次,学生画20米就画的20厘米,本子不够长。所以我就作了调整。)我把这一个单元的内容拿到这一节课来教学(三种植法),让他们小组讨论帮组设计植树方案。这个时候在组内就产生了争议,我不怕他们争论。有的事情就是要越辩才越明。我觉得学生在争论是好事。还有教师点拨时指出了段数就是间隔数(因为在试上时我说间隔数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我说段数学生都知道,所以这次教学时我把间隔数改成了段数)。

  三、关注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在现实中的应用有很多,我们不但要讲清楚,辨析出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比如安装路灯,比如切割,比如上楼梯,比如敲钟,比如锯木头等等,掌握了以后都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不同的题目,并不断提出变式的要求。

  四、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点要改进:

  1、由于这节课充分展示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所以容量比较大,有个别学生吃不透,对教材的梳理上还要学会取舍,照顾好中差生。

  2、除非题目中出现很明显的两端都种,否则学生不大会主动判断属于哪一类植树问题。

  3、解决问题时,审题不够谨慎,容易忽略两边或者两端这样的词语。

  4、教师对课堂的生成问题处理还不够灵活。

  5、对学生的评价这块还显得能力不足。

  6、普通话也有待提高。

  总之,一节课下来,发现自己真的还有那么多的不足之处,而且这些不足还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反思自己,今后还应加强学*,学*理论知识,学*优秀课例,特别是应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运用与实际教学中。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一点一滴积累和改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和调控、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希望不久的将来,能看到令自己满意的自己。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4)

——“植树问题”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植树问题”数学教学反思1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内容就是植树问题,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的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这样就把植树问题分成了三种情况,即:

  (1)两端都种: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植树的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学生的生活。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和一一对应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植树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有些难,所以我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可以画图模拟实际栽树,通过线段图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自主选择短距离的路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这样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但是我感觉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还有不足的地方:

  其一,在时间的分配上我前松后紧,在规律的寻找和简单应用中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的练*很仓促。

  其二,条理不够清晰,简直成了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参与面不广,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充分做好多个方面的准备。

“植树问题”数学教学反思2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问题,而这个内容以前是安排在四年级下册。在植树问题中,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分析问题并且将这些知识能潜移默化的给大家以思考路线。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三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和环形(一端不栽)。教学过程中需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探究推理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同时使学生将这一数学问题拓展,感知到这是一种数学额模型,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我这节课主要解决的是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将问题探究推理的方式,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借助图形,利用一一对应的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首先,设计层次分明。整节课设计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前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通过探索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人民大会堂前柱子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两个问题推理探究到新知识——植树问题。给与学生一个较大的数据,不能一眼就看出结果,但是能通过猜想假设,并运用一一对应的这种关系来得到对于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得到植数棵树比间隔数多一。可是在这其中就包含了对于植树这一类的数学模型我们可以通过简化的线段图来简化思考过程,淡化图形意识。毕竟对于10多岁的小孩子,他们的潜意识还是以完整的图形思维为主,为了培养他们简化思考过程。其次,联系生活进行拓展思维。当学生体验到植树问题,但如何去将这种模型推广化就值得思考!体验是学生从旧知向隐含的新知迁移的过程。设计中,虽然创设了情景,但一次的体验不能达到继续建构学*的水*。所以,这节课我多次向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而且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从植树、路队、楼房、锯木等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发学*兴趣,产生共鸣,激发探究欲望。

  这节课虽然层次分明,联系实际,但问题仍然存在。一、学生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的逻辑理解性存在差异,无法将规律运用于求路长的问题。只有部分学生掌握,这恰恰说明学生能找规律不会用规律。也就是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的链接,我要加强对规律的扩散教学,比如:得出规律时,可以说说“间隔数=棵数—1,路长=间隔数×间隔长”知识的扩散。二、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即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学生的质疑,间隔长和间隔数之间的区别,两端和两边的区别,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构建,学生的知识认知一般是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在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主题的水*,可以利用实例来帮助学生学*。

  对于自身的学*还有待加强,对于知识的拓展,像“数学史上有个20棵树植树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要试着走出去,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创新。

“植树问题”数学教学反思3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所执教的是教材第117页的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手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

  在处理教材时我把例题改为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不规定间距,同时改小数据,将路的长度变成20米。如此修改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突现学生的知识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 在这里数据小了,便于学生利用线段图操作,建立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降低了学*的难度。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做设计师,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的植树问题:100米长的小路,按5米可以*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个间隔,而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因此一共要准备21棵树苗。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利用学生资源,加强生生合作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在设计植树方案这一环节上,学生将间距定为1米、2米、4米、5米、10米,体现了思维的多样性。

  四、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本课练*有以下两个层次:

  (1) 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如教室里的座位的事件,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以图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最后还把刘翔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精彩夺冠的场景再次重现,并出示110米栏的图,从中找到间隔,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所以课堂容量较大,但是也造成个别学生吃不透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进行取舍,照顾好中差生。

“植树问题”数学教学反思4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内容主要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两头植、两头都不植、封闭情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这三种情况。我选取的是第一课时两端种植,怎样才能让学生即能学会,还要学的轻松呢,我反复研读教材,两端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模型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我这节课重点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奇妙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设计基于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美丽的风景,同时引导学生明确要学*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同时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20米。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段数+1,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可引导通过“以小见大”数形结合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段数+1=棵数。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了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度应用拓展。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二、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反映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间隔,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现时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设立公交车站等等。让学生从中悟出植树问题的模型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学生已经自主地寻找到植树中前两种的规律后,我适时的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植树的情况呢?通过学生的举例,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整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表现的很活跃。

  三、本节课的不足:

  1、把学生对于段数+1应做更多的探究,部分学生并没有理解这个知识点,只会运用,应再多加讨论,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因。

  2、一堂课上下来,觉得还是对学生扶的很牢,没有完全放开,以至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期待日后调整改进。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我很尽心尽力,但也留下了很多遗憾,新的教法的一种大胆的尝试过程,总在摸索中不断完善。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参考了很多资料,学*了很多方法,为的是让这节课的遗憾能少一些。我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及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得数学学*的思想方法得到深度的渗透。

  

“植树问题”数学教学反思5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潜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搞笑味性又贴*学生的生活。

  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时,很多题都是给出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避免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透过课前活动,以春季植树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植树棵树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有些难,所以我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带给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忙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能够画图模拟实际栽树,透过线段图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自主选取短距离的路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这样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潜力和创新意识。

  但是我感觉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有时过高的估计学生的学*基础和理解潜力,造成站位过高的局面。今后的教学中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充分做好更方面的准备。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5)

——《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1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精选2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由现实问题到数学建模,理解并掌握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灵活解决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探索、建模、用模的过程中体验到学*成功的喜悦和认识归纳规律对后续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规律的意识,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未完成的表格。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多媒体放映牛顿和苹果的故事)

  师:科学家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大胆猜想…)

  谈话引入:说到不如做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看谁的观察最仔细,看谁的'思考最积极,看谁这节课也能从*常的事物中发现规律,准备好了吗?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究规律。

  1、手引发的思考。

  师:伸出你的左手,张开手指,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大家都有一双锐利的数学眼睛,发现手指与间隔之间也有数学。其实在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只要用心观察、思考也能发现他们的数学奥秘。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类似手指与间隔这样的数学问题。

  2、整体感知、确定研究方向。

  课件出示:在15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可能有几种情况?

  展示学生的猜想:(两端都种,共4棵)(只种一端,3棵)(两端不种,只2棵)

  理解:“间隔”、“间隔数”、“棵数”。

  (二)、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1、提出问题。

  课件:在全长1000米的孟州市大定路的一边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学生的猜测可能有不同的结果:1000;1001;1002)

  2、自主探究。

  棵数和间隔数到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并用图示的方法验证。

  课件显示:隔10米种一棵,再隔10米种一棵……,一直画到1000米!学生会感觉:这样一棵一间隔画下去,方法是可以的,但太麻烦了,又浪费时间。

  引导学生:要研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让学生思考、交流,尝试从简单入手,用“把大数变小数”的方法进行研究,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发现规律。

  学生开始动手画图、填表、比较分析,然后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小数据中两端都种的情况下,都有“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

  师:“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是同学们用较小的数据研究出来的,如果数据增大,这个规律还成立吗?

  课件动态演示:一个间隔对应一棵,这样一直对应下去, 1000个间隔就有1000棵,种完了吗?

  师:如果这条路变得很长很长、无限长,两端都种还有这样的规律吗?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管数字多大,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最后还要补上一棵才能达到两端都种的结果。这个环节,潜移默化地渗透“极限”的思想。

  4、总结归纳。

  归纳“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将困难的变为容易的,将复杂的变为简单的,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把抽象的数学化归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高思维的素质。

  5、总结规律。

  师:你们能用一个式子把规律表示出来吗?

  【板书】间隔数+1=棵数 棵数-1=间隔数

  6、联系生活

  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你发现了吗?

  让学生通过举例,体会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路灯排列、排队等生活现象都与“植树问题”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也给这种数学思想以充分的建模。

  (三)、点击生活

  ①(求间隔数)判断:元宵节,中华大街一侧从头到尾一共挂了200个大红灯笼,如果在每两个灯笼间挂一个*结,需要201个*结( )

  ②(求间隔长)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9千米,从起点站到终点站共有10个站,相邻两站的距离约是多少千米?

  ③(求棵数)老师登古塔,每层有11个台阶,从一层开始一共走了55个台阶,龙老师到了第几层?

  ④ (求全长)塔楼上敲钟,从第一敲开始,每隔4秒敲一次,到第5敲时,一共间隔了几秒钟?

  (四)、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世界著名数学问题)

  师:数学史上有个“20棵树”的植树问题,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都引起科学家的研究兴趣。这就是:‘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早在十六世纪,古希腊等国完成了十六行的排列。(出示图1)

  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大师山姆完成了十八行图谱。(出示图2)

  进入二十世纪,数学爱好者绘制出了二十行图谱,创造了新纪录并保持至今。(出示图3)

  (结语)今天进入21世纪,20棵树,每行4棵,还能有更新的进展吗?数学界正翘首以待!期待着同学们大胆探索、积极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感受“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此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有效解决问题方法的潜力。

  3、透过生活的事例,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参与探索并发现“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教学准备:

  练*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明白我们这天要学*什么资料吗?

  生:植树问题

  师:你们是怎样明白的哦?

  好,这天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问题。植树问题中蕴涵着许多搞笑的数学问题。你们喜不喜欢?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出示学*目标:

  二、操作感悟,探究规律

  1、请看大屏幕:

  (1)想一想:

  那里有一条线段,我们把它看作一条路,这条路长20米,如果要在这条路上种树,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要了解什么信息?

  ①每棵树之间相隔几米?(间隔)

  ②是不是两端都种呢?……看来同学们思考问题还很全面呢!

  (2)猜一猜:

  如果告诉你每隔5米种一棵,种几棵比较适宜?

  生1:5生2:4生3:3

  (3)画一画:

  师:那么,有什么办法验证你的想法?(画图)

  哦,你能不能用简单的示意图把你的想法简单地画出来呢?

  (教师先介绍画树的方法,学生画图,教师巡视)看谁画得又对又快。

  2、展示、汇报

  ①选一学生的示意图展示、汇报。

  两端都种:电脑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把学生画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②选另一学生的示意图展示、汇报。

  只种一端:电脑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把学生画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③选另一学生的示意图展示、汇报。

  两端都不种:电脑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把学生画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3、写算式

  师:我们刚才用图来表示的思维过程能不能用个算式来表示?

  ①只种一端:你是怎样想的呢?谁能来说一说。

  20÷5=4(段)=4(棵)

  棵数和段数一一对应。

  ②两端都种:20÷5+1=5(棵)

  20÷5表示什么?加“1”是什么意思?

  ③两端都不种:最后一种用算式怎样表示呢?20÷5-1=3(棵)

  每间隔5米是这样的,假如每间隔是2米,分别能种几棵呢,列出算式(不要画图了,要画就画在脑子里)

  20÷2+1=11(棵)20÷2=10(棵)20÷2-1=9(棵)

  4、小组讨论:

  我们刚才在这条20米的路上,每间隔5米和每间隔是2米分别种多少棵树都做了,仔细看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先独立思考,想好后再和同学交流,然后向老师汇报。(告诉你总长度、间隔长,要你求种多少棵树,是否有简单的方法?)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①只种一端:棵数=段数

  ②两端都种:棵数=段数+1③两端都不种:棵数=段数—1

  那么段数(间隔数)怎样求呢?

  所以解决植树问题,首先要确定它是怎样种的?是两端都种、只种一端还是两端都不种,再分别根据以上数量关系来解决就能够了。

  6、象这样,这天用植树问题这样的思考方式来思考的,*时生活当中的问题还是否有?(摆花、锯木头、站队……)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看看那里有植树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课件,并说明为什么属植树问题)

  三、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师:我们刚才透过猜测、验证、推理,摸索了植树问题中的一些规律,我们能不能应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

  (一)基本练*:我能行!

  1、从头至尾栽了10棵树,那么有个间隔。

  2、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次。

  好,两道题都做对的对老师笑一笑。哇!我从同学们灿烂的笑脸中读出了自信,读出了自信!老师为你们加油!

  (二)综合练*:我挑战!

  1、林木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①6×36=216(米)

  ②6×(36-1)=210(米)

  ③6×(36+1)=222(米)

  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①10÷5=2(米)2×8=16(分钟)

  ②5×8=40(分钟)

  ③(5-1)×8=32(分钟)

  3、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①12÷1=12(个)

  ②12÷1+1=13(个)

  ③12÷1-1=11(个)

  (三)拓展练*:我智慧!

  四、再次梳理,总结提高

  这天我们学*了什么资料?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

《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透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能够借助学具,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3、透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潜力。

  2、渗透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透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2、渗透爱绿、护绿的德育教育。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出示光头强砍树的画面)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光头强吗?

  生:不喜欢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乱砍树,破坏森林(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进行爱绿、护绿的德育教育)

  (出示熊大、熊二抓光头强的画面)

  师:它们也不喜欢呢!瞧、

  (出示“保护森林,熊熊有责”)

  师:其实,保护森林,不仅仅仅是熊的职责,更是——

  生:人的职责

  师:那我们就应说——

  生:“保护森林,人熊有责”

  师:这天,就让我们跟熊大、熊二一齐来植树吧!

  二、建模探究,总结方法

  1、探究“两端都植”的状况

  出示:熊大、熊二要在小路的一侧植树(两端都植)

  引导孩子们认识“一侧”“两端都植”。

  在教具上,引导孩子们理解并板书“总长”“间隔长”“间隔数”和“棵数”。

  游戏:小组植树比赛

  师:听我口令,看哪个小组行动最快!

  师:两端都植,间隔长为5厘米时,间隔数和棵数分别是多少?

  师:间隔长为10厘米呢?15厘米呢?

  师:休息会儿,看看总长、间隔长、间隔数和棵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孩子,发现规律: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树(强调“两端都植”)

  出示练*巩固:熊大、熊二要在长100米小路的一侧,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要植),需要多少棵树呢?

  师:你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赶紧做到你的练*纸一中

  100÷5=20(个)

  20+1=21(棵)

  2、探究“一端植”的状况

  师:突然,发现路的一端是光头强家呢!(引导学生说“只能植一端”)

  师:也是这个规律吗?赶紧在你的60厘米小路的最左端安上光头强家,填一填学生报告表格一,并填出你们的发现。

  (小组内分工合作:栽树、填表)

  学生汇报: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棵树(强调“一端植”)

  出示练*:熊大、熊二在长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栽树,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端是光头强家),需要多少棵树呢?(那两侧呢?)

  师:你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赶紧做到你的练*纸二中

  100÷5=20;(20×2=40)

  3、探究“两端不植”的状况

  师:这时,又发现路的另一端是吉吉国王的猴山呢!

  (引导学生说“两端都不植”)

  师:那到底需要多少棵树呢?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吧!

  学生汇报: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数(强调“两端不栽”)

  出示练*:熊大、熊二在小路的一侧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树,总共植了20棵(一端是光头强家,另一端是吉吉国王家),这条路多长呢?

  师:你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赶紧做到你的练*纸一中

  (20+1)×5=105(米)

  师:熊大、熊二就这样一条路一条路的植树,有一天它们又想在一个圆形的池塘身旁植树。

  出示:熊大熊二要在圆形池塘周围植树。池塘的周长是120米,如果每隔10米植一棵,需要多少棵树呢?(引起孩子们思考)

  师:这种状况,又会是什么状况呢?我们下节课之后研究。

  师:这就是我们这天研究的不同状况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三、开放练*,应用方法。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跟植树问题类似的问题呢,比如xxx(引导孩子来说)

  马路问题、楼梯问题、钟表问题、公交站问题、队列问题、锯木头问题,

  四、小结:

  出示:“完美生活,从我做起”(播放欢快音乐)

  师:同学们,说说你们的收获吧!

《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中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模型,掌握种树棵树与间隔数间的关系。

  (2)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快乐。

  教学重点:

  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手指游戏

  师: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手上也隐藏了数学奥秘,同学们想明白吗?请举起右手像老师这样做,五指伸直,并拢再张开。看着张开的手,你从中想到了什么数字?(5,5个手指)

  师:老师从中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们明白它指的是什么吗?(缝隙、空格等)

  师:对了,指的是手指间的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大家仔细观察老师的手,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4个手指时有几个间隔呢?3个,2个手指时呢?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了吗?谁能说一说?(间隔数+1=手指数)

  [设计意图:以趣激学。从学生最熟悉的教学资源“手”入手,在简单的氛围中进入学*状态,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2、导入课题

  师:我们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比如,刚才我们看到的5根手指有几个间隔;爬楼梯要几层;栓广告牌要几个柱子等就是数学中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这天咱们主要来研究“两端都栽”的规律。(板书:两端都栽)

  二、动手种树,初步感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例1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侧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理解题意

  ①指名读题,从中你了解哪些信息?

  ②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3)讨论交流

  师:我这样认为,100÷5=20,所以要准备20棵树苗。你们觉得呢?有了答案后与同桌交流交流。

  全班讨论、交流,汇报后得出结论,这种说法不对。就应是:

  100÷5=20(段)20+1=21(棵)(板书)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师:把双手举起来**手指,能够看到10根手指共有9个间隔,如果把手指看成树苗,10棵树有9个间隔。

  课件演示:每5米一棵,种到第100米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两端都要种)

  问:100÷5=20(段)20表示什么意思?(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20+1=21(棵)20段为什么不是20棵,而是21棵呢?

  我们把这条小路*均分成20份,其中的每一份(或者说每一段,每一个空)就是一个间隔,在这道题中,间隔指什么?共有几个间隔呢?也就是说,如果两端都种,种的棵树=间隔数+1

  透过这个例题,你明白了什么?(棵数与段数有关,求棵数得先求段数。即段数=总长÷间距)

  师: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十分重要的规律,那就是:

  间隔数(段数)=全长÷段长

  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

  全长=段长×段数

  [设计意图:导之敢学。在决定、计算、验证探索中学*知识,发现知识,并透过讨论交流,发现植树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规律。]

  三、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生活中还有许多现象和植树问题很相似,我们一齐来看一看下面几个问题。

  ①刘怡瑶从家到校园乘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3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②张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12个台阶,共走了36个台阶,你明白她去几楼的教室吗?

  ③广场上的大钟3时敲3下,8秒敲完。11时敲11下,需多长时间?

  师:这些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设计意图:乐中求学。把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各种现象糅合在一齐,加深对植树问题模型的理解,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四、再次探究,构建模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咱县新开张的德克士为了进一步宣传,要在全长50米的店面前沿插彩旗,请按照每隔5米插一面的要求设计方案,并说明理由。

  2、设计方案,动手操作

  师:能够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再设计方案。把你们设计的方案想一想,画一画,摆一摆。择优录取哦!

  (生动手摆学具,画线段图,动手算,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注意发现不同的算法)

  3、反馈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设计的方案?把前沿分成几个间隔?(10个)插了几面旗?(11面,10面,9面)

  师:为什么同样的长度,同样的要求,插的旗数却不一样呢?你们的方案有什么特点呢?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设计方案。

  生1:我设计分成10个间隔,插11面旗,两端都插旗(投影展示线段图同时师五指伸直手势表述)。

  生2:我也分成10个间隔,插10面旗,一端不插旗。(投影展示算法师拇指弯曲其余伸直手势表述)

  生3:我10个间隔插9面旗,两端不插旗。(投影展示学具摆法后师拇指和小指弯曲其余手指伸直表述)……

  4、师小结

  同一个要求,同学们却设计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案,真有创造力!看来你们都有成为设计师的资格。

  五、精彩回放,画龙点睛

  1、用手势表达植树问题的模型并考察同桌的掌握状况。

  2、透过这节课的学*,你们有什么收获?

  六、穿越时空,展望未来

  有20棵树,若每行4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七、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100÷5=20(个)……(间隔数)

  20+1=21(棵)……(棵数)

  10-1=9(个)……(间隔数)

  9+1=10(棵)……(棵数)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6)

——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

  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利用线段图理解“点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并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出示,设疑激趣

  教师: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它不仅能写,能画,其实我们的手指中还隐藏了许多数学知识!现在请大家伸出你们的左手,这里有几根手指呢?

  预设:5根

  教师:那手指与手指间的空隙叫什么呢?

  预设:间隔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把两个手指间的空隙叫做间隔。大家观察一下,5根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

  预设:4个间隔

  教师:现在再看,现在伸出了几根手指呢?

  预设:4根间隔

  教师:4根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

  预设:3个间隔

  教师:5根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4根手指之间有3个间隔,你们发现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数量关系了吗?

  预设1: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

  预设2: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教师:那你能不能用数学式子来表示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呢?

  预设1:手指数=间隔数+1。

  预设2:间隔数=手指数-1.

  教师:连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引入新知,经历过程,感受方法

  教师:请看,请大家默读一下:(课件出示问题)。

  引例:同学们准备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那么这条路的一边将被树隔成了几段?

  教师:告诉我们 哪些条件?(提问)要求什么问题?(提问)

  教师:同学们先用尝试用线段图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动手并提问完成)

  教师:这里的有几个间隔?

  预设:4个

  教师:那你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

  预设:20÷5=4

  教师:20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分别提问)

  预设:20表示这条路的长度(一般我们把它称为总长),5表示每隔5米栽一棵(我们一般把它称为间隔长),4表示有4个间隔。

  教师:4个间隔相当于4段,所以我们数学上通常把有几段称为段数。所以4后面的单位是段。因此我们就得到了公式:全长÷间隔长=段数(提问)。根据除法算式中的关系,间隔长该怎么求?(提问)段数该怎么求?(提问)

  教师:那现在如果我想在这条路上种树,一共需要几棵树苗呢?

  预设:5棵。

  教师:怎么列数学关系式?(提问)

  预设:4+1=5(棵)

  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呢?

  预设:因为两端都栽。

  教师:你们都跟他一样吗?所以你发现了树的棵树与段数之间的关系了吗?(提问推出棵树与段数的两个公式)

  教师:刚才我们是在20米长的路上种树,那现在如果在100米长的路上种树呢?你还会吗?请看例1(课件出示例1)。大家在书本上完成。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请同学上台展示)

  三、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师:连例题都难不倒你们!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可是,在“植树问题”中,一定要是“树”吗?除了“树”,还能换成别的事物吗?大家请看(出示生活中的图片实例)可见植树问题的应用领域是非常广泛的,下面就请大家应用刚才学的知识帮老师解决几个问题。

  教师:今年的圣诞节刚结束,为了度过一个美好的圣诞节,张老师前几天在家可花了不少的心思!你们看——(分别出示3道练*)

  练*1.我买了装礼物的袜子,像这样每两只袜子之间隔0.5米,挂成一排长8米(两端都挂),一共买了几只袜子?

  教师:现在老师要把题目难度加大。(做完的同学可以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说)

  练*2.我又买了21只铃铛,挂成一排,长6米(两端都挂),每两只铃铛之间要隔几米?

  练*3.我还买了像圣诞树的衣服来装扮,15人排成一排,迎接圣诞老人(两端都排),每两个人之间隔2米,这个队伍有几米呢?

  四、回顾思考,全课总结

  教师:通过这一节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思考:假如只栽一端或两端都不栽,那又会是什么情形呢?同学们课后去探究吧!

  五、逆向思考,拓展新知

  教师:最后老师有一个难度很大的题目想留给同学们回家思考!请看:

  练*4.在圣诞节这天,老师看见100位圣诞老人一起来给我们送礼物,他们并列排成两队(两端都排),每前后两个圣诞老人之间相距1米,则这个队伍排了有多长?

  六、布置作业

  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植树问题,理解并掌握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

  (2)、在理解间隔数和棵树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究新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经历和体验“数形结合”、“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学*数学的决心。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出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时,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运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同学们一定喜欢玩猜谜语吧?(课件出示):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谜底:手)

  谁能很快说出谜底?(生口答)。

  师:你思维真敏捷。

  (2)、师:同学们,伸出你的.左手,仔细观察,你能看到数字几?

  (3)、认识间隔、间隔数。

  (预设1:数字5,5个手指;数字4,4个手指缝。)

  师:你观察得真认真!

  师:(课件出示)手指间的空隙,在数学上我们叫做间隔。(板书:间隔。)一只手上有四个间隔,我们就说它的间隔数是4。(板书:“间隔”后加“数”)

  (预设2:生:有5数字5,5个手指头;有数字4,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做间隔吗?

  生口答,师出示手的图片,板书“间隔”和“间隔数”。)

  (4)、认识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间隔无处不在。(课件出示:人民大会堂柱子、路灯杆、摆花盆、钟声等),师边放课件边叙述说明。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间隔?

  生充分交流

  (5)、揭示并板书课题。

  师:像这样有间隔现象存在的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题目信息:一条新修的公路,全长1000米,在它的一侧种树(两端都栽),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

  2、理解题意。

  (1)、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理解题意。

  师: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或句子,分析题意。你认为哪些词是比较重要的?

  题目中,“两端都栽”是什么意思?

  师:既然有“两端都栽”的情况,就有“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也有“只在一端栽”的情况。(课件演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

  (3)、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一共要栽多少棵?

  (指名生答)

  (4)、提出验证。

  a:师: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呢?我们怎么来验证一下?

  b:生尝试寻求方法。

  生:可以画一画图。

  师:你的想法非常好,可以用一条线段代表1000米长的公路,画一画图,数一数实际种了多少棵。)

  (5)、尝试验证,边叙述边课件演示:因为两端都栽,所以要先在起点栽一棵,然后每隔5米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看看一共要栽多少棵。

  师:现在栽了多少米了?就这样一直栽到1000米处吗?

  (预设生:太麻烦了,浪费时间)

  (6)寻求“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

  师:老师和你们有同感。1000米的路太长了,你觉得路的总长要是多少米好了?

  生尝试发表自己的想法。

  (预设生:50米、20米、10米

  师:我明白同学们的意思了,就是把路的总长换成比较小的数就行了。你们的想法太棒了!)

  师:在数学研究中,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就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即把“大数变成小数”进行研究,这样就可以“化繁为简”,找出规律。(板书:大数――小数,化繁为简)。比如,1000米太长了,我们可以转化成20米栽几棵,从而找出规律。

  师:老师在电脑上可以画成小树,你们在练*本上,也画成一棵棵小树吗?怎样表示小树比较简单?

  (预设生:画成小树太麻烦,可以用一个点表示一棵小树比较简单。)

  师:你的方法真好!用线段图来表示,简单明了。(课件演示:小树变点,成为线段图)

  (二)、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就来当一次“小小数学家”,研究一下当总长分别是10米,15米、20米、30米时,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有什么规律。请你们拿出题卡,认真画出线段图,并结合线段图把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2)、生独立填表。

  (3)、汇报交流:谁把你的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结果一样请举手?

  师:看来大家都做得非常认真!)

  师: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我把表格展示在大屏幕上。

  (4)、师:(边课件演示边引导)仔细回忆刚才画线段图填表的过程,认真分析这几组数据,能否说出总长、间隔、间隔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课件表格下出示:总长o间隔=间隔数)

  间隔数与棵数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课件表格下出示:间隔数o()=棵数)。

  那么,当两端都栽时,如果知道全长和间隔,怎样求出棵数?

  (5)、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交流。

  结合生答,师完成板书:总长÷间隔=间隔数,间隔数+1=棵树。

  (6)、师:如果不画线段图,你能说出总长是50米时,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吗?

  学生口述答案。

  师:你真了不起!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出示前面的例题。

  师:利用刚才我们发现的两端都栽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你能找到这道题的正确结果吗?

  (2)、生找出正确解法。

  (3)师:200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1?(200表示间隔数,因为间隔数加一等于棵树,所以要加一。)

  (师:你讲得太棒了!老师真心佩服你!)

  (4)、师:以后再遇到生活中类似于“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时,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

  小练笔:运动会上,在一条长200米的笔直跑道的一侧插彩旗(两端都插),每隔10米插一面,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

  师:请大家默读题目,然后在练*本上独立完成。

  三、学以致用。

  1、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看,我们的《小苹果》舞蹈比赛中同样蕴含着植树问题的知识。

  (课件配图片出示)五二班学生参加《小苹果》舞蹈表演,其中一列纵队全长18米,如果每两个同学之间相距2米,这列队伍一共站了多少人?

  生独立审题,尝试在练*本上独立完成。

  生交流方法和思路。

  2、钟声与钟声之间也有间隔,你能同化成植树问题进行解答吗?

  (课件出示)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敲完需要多长时间?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师:同学们,认真倾听钟声敲响几下?仔细观察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课件出示:结合5次钟声,线段图出示四个间隔)

  (学生结合课件演示,说出:钟声敲响5次,共有4个间隔。)

  大钟5时敲5下,有4个间隔,共用了几秒钟?由此能求出什么?那么12时敲12下,有几个间隔?敲完用多长时间吗?请同学们尝试独立在练*本上完成。

  汇报交流,说出思路。

  3、师:你们真了不起。请到知识城堡一展身手吧。

  (课件出示)8个同学站成一队,每两个同学之间距离1.5米。这列队伍全长多少米?

  师: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请同学们在练*本上画出线段图,再解答。

  生汇报交流。

  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生充分交流。

  师:在今天的探究活动中,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规律,能运用这个规律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而且知道了数学研究中“化繁为简”方法,会通过画线段图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在植树问题中还有许多知识,比如两端都不栽时、只有一端栽时,或在封闭图形上栽时,棵数分别有什么规律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中继续探究。

  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3

  教学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教学内容,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即使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也可能有不同的情形,例如,两端都要栽,只在一端栽另一端不栽,或是两端都不栽。?

  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根据教材的意图,要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学生分析: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这部分的学*内容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学*的热情也会比较高涨,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线段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思考能力与计算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间距数 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准备:课件 10厘米 15厘米 20厘米的纸条三根,小棒20根。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引入新课。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课件出示)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理解间隔数,引入课题。

  树木不仅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在一条直线上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间隔数(课件演示),每个间隔的长叫间距,研究间隔数和棵数之间关系的问题,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找出规律。

  1、出示例题,引出问题。

  师:(课件出示例题。)

  师:谁能读一读?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求什么问题?你认为这道题中什么词语最关键?

  (课件解释关键词语,加深学生理解)

  师:你认为要求一共植树多少棵,关键是知道什么?(间隔数)那么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2、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1)师:长100米的小路,数字有点大,当我们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可以换成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进行,请同学们看要求。(课件出示要求)

  生活动,并思考:

  1、每条小路上的间隔数是多少?

  2、棵数是多少?

  3、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

  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指导。

  (2)生汇报活动结果及自己的发现(实物投影展示)

  生初步得出结论:棵树比间隔数多1。

  3、师生小结,得到规律。

  师:老师把同学们的活动过程展示出来,并用线段图来表示我们的活动结果,请同学们看。

  从这个表格中,我们更可以容易看出,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生回答师板书:

  间隔数=棵数-1 棵数=间隔数 1。

  4、回顾例题,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就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例1的问题。生独立解决,共同评价。

  三、巩固新知(课件出示):

  1、填一填。

  让生独立看要求,说说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如何解决。

  2、园林工人沿着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栽一棵小树,一共栽了21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3、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生独立阅题,说说这个题目中又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2)这个题目和前面做的两题有什么不同呢?(①前面那题告诉路的长度,而这题求路的长度。②前面那题求植树棵树,而这题已经告诉了植树棵树。)

  (3)在做前面那题时,我们是先求什么的?(间隔数)那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4)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

  4、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5、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 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四、师生共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教学内容,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即使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也可能有不同的情形,例如,两端都要栽,只在一端栽另一端不栽,或是两端都不栽。?

  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根据教材的意图,要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学生分析: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这部分的学*内容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学*的热情也会比较高涨,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线段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思考能力与计算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间距数 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准备:课件 10厘米 15厘米 20厘米的纸条三根,小棒20根。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引入新课。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课件出示)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理解间隔数,引入课题。

  树木不仅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在一条直线上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间隔数(课件演示),每个间隔的长叫间距,研究间隔数和棵数之间关系的问题,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找出规律。

  1、出示例题,引出问题。

  师:(课件出示例题。)

  师:谁能读一读?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求什么问题?你认为这道题中什么词语最关键?

  (课件解释关键词语,加深学生理解)

  师:你认为要求一共植树多少棵,关键是知道什么?(间隔数)那么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2、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1)师:长100米的小路,数字有点大,当我们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可以换成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进行,请同学们看要求。(课件出示要求)

  生活动,并思考:

  1、每条小路上的间隔数是多少?

  2、棵数是多少?

  3、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

  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指导。

  (2)生汇报活动结果及自己的发现(实物投影展示)

  生初步得出结论:棵树比间隔数多1。

  3、师生小结,得到规律。

  师:老师把同学们的活动过程展示出来,并用线段图来表示我们的活动结果,请同学们看。

  从这个表格中,我们更可以容易看出,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生回答师板书:

  间隔数=棵数-1 棵数=间隔数 1。

  4、回顾例题,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就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例1的问题。生独立解决,共同评价。

  三、巩固新知(课件出示):

  1、填一填。

  让生独立看要求,说说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如何解决。

  2、园林工人沿着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栽一棵小树,一共栽了21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3、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生独立阅题,说说这个题目中又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2)这个题目和前面做的两题有什么不同呢?(①前面那题告诉路的长度,而这题求路的长度。②前面那题求植树棵树,而这题已经告诉了植树棵树。)

  (3)在做前面那题时,我们是先求什么的?(间隔数)那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4)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

  4、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5、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 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四、师生共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景、引入课题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课件出示)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理解间隔数,引入课题。

  在一条路上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间隔数(课件演示),每个间隔的长叫间距,研究间隔数和棵数之间关系的问题,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探究规律

  1、出示招聘启事

  在操场边,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一边种树,要求每隔5米栽一棵。特聘请校园设计师数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2、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师:(课件出示例题。)

  师:谁能读一读?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求什么问题?你认为这道题中什么词语最关键?

  (课件解释关键词语,加深学生理解)

  师:你认为要求一共植树多少棵,关键是知道什么?(间隔数)那么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3、出示合作要求。

  (1)教师讲解小组合作要求。

  (2)学生4人小组开始合作学*,利用学具设计出植树方案。(可

  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小组合作。

  (4)小组作品展示,及小组评价。教师及时点评学生的设计方案,并及时鼓励学生。

  (5)引导学生总结出在实际生活中的植树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两端都栽,第二种:只栽一端,第三种:两端都不栽。

  4、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

  (1)数一数:数出棵数和间隔数。

  (2)比一比:比较出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两端都要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棵数=间隔数+1)。

  只栽一端时,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相同(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棵数=间隔数-1)。

  三、课堂小结、反馈练*

  1、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几个层次,这节课主要是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五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观看图片为起点,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让学生感知间隔以及植树与数学的联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运用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全长÷间隔长)并能运用规律解决抽象的植树问题。

  教学方法:

  1、采用手指引出间隔,让学生理解间隔,引出与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

  2、分组探究,发现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4、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PPT课件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照片引发的思考

  师:植树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它不仅能够绿化环境,净化空气,使我们在劳动中得到锻炼,而且,在植树的过程中还蕴含着很多很多的数学问题,怎么样有兴趣探讨吗?

  在学*之前先学*一下和植树问题相关的知识 出示图片(让学了解间隔和间距)

  师:课件:在100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 (指名大声朗读)

  师:(生读完)说说吧学校植树都有哪些要求(指名回答)

  师:每隔5米种一课

  师:每隔五米指的是什么(点名回答)

  生:间隔

  师:这个词不错(板书间隔)。间隔指的'是什么?

  生: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师:学校要求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生:5米

  师:还有哪些要求吗?

  生:两端都要栽。

  师:这个要求也很重要(板书两端都要栽)

  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两头都要栽

  师:你能用手比划比划吗?

  生:能

  师:还有什么要求吗?

  生:在100米的小路的一边

  师:强调一边就是一行

  让学生试着独自完成提前的题卡(老师巡视找到不一样的结果20、21、22让他们写在黑板上)

  师:做完了吗

  生:做完了

  师:做完了,看黑板,同样的要求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同意20的举手21的举手22的举手!那学校到底该买多少树苗呢?

  三、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1、小组探究,给予充分的时间。

  那咱们就4个人一个小组探究一下这个问题,听要求,画一画,摆一摆或者模仿实际种一种!开始吧(这时教师下去指导巡视)

  师:大家往前看,大家探究出来结果了吗?

  学校到底需要买多少棵树?谁来说?(点名回答)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21棵。

  师:同学们对于这个小组讨论的结果21棵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大家都是正确的

  你们小组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得出结论的呢?

  生:画线段

  师:愿意展示给大家看吗?

  大家注意听,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和你们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总结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00米,100除以5是20个间隔

  师:是20个间隔吗?你带着同学数一数。20个间隔没错,那一定是21棵树吗?

  生:最后一棵没加上

  师:你把什么当成小树啦?

  生:线段上的小端点

  师:数一数是21个吗?

  生:是

  师:听明白了吗?有什么想问问他的吗?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生:摆铅笔,2根1个间隔3根2个间隔4根3个间隔5根4个间隔

  师:为什么加一呀

  生:最一开始的一根或者最后一根没算

  师:也就是学校要求两端都要栽

  师:当做两端都要栽的问题时 间隔数+1=棵数

  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种思想很可贵,发现规律,其他的组也是这么考虑的吧!

  看看这一规律的发现过程出示ppt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全长÷间隔长

  师:请同学们很自豪的把自己总结的规律读一遍。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操作、思考、教师巡视)

  师:有答案了吗?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劳动成果,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在黑板上来“改一改”吗?

  师:6棵树几个间隔7棵呢99棵呢200棵呢

  8间隔几棵树呢50个间隔呢1000个间隔呢

  师:植树问题不仅能解决植树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说安路灯

  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找同学朗读)能解决吗?巡视过程中找41,82两个答案

  师:同学们算完了吗?看大屏幕(展示两个答案)你们同意那个?强调两旁 乘2

  这个同学的错误正好提醒了我们做这类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旁 两旁需乘2同意吗同学们?

  师:今年雾霾挺严重的刚刚还因为雾霾放了假所以呀

  北辰区**为了减少尾气排放,减少污染,方便市民出行,为北辰人民新开设一条公交线路604路,从新河桥到东站后广场共有18站,相邻两站的距离大约是700米,这条线路大约是多少千米?

  能解决吗?写在题卡上 做完了同桌互相检查(老师下去辅导)

  师:谁说说你是怎么样算的?

  生:18-1求出间隔数

  700×17=11900(米)

  11900米=11.9千米

  师:都对了吗?

  生:做对了

  师:你们家里都有钟表吗?听过钟声吗?你听当当这是几时?

  生:2时

  师:当当当,这是几时?几个间隔?在钟声里面也有数学问题一起看看谁能大声朗读?(出示ppt)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 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师:能试着解决吗》做在题卡上,有困难了放在我们小组内解决,看看能不能解决。(巡视)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生:5-1=4 (个) 8÷4=2 (秒)12-1=11(个)11×2=22(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总结:这节课大家都有什么收获?

  两端都要植: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板书设计:

  植 树 问 题

  两端都栽 棵树 间隔数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7)

——三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5)份

  三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潜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情感:

  1、透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原型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搞笑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根据生活实景信息回答问题。

  (1)公园的一侧一些树,数了数有6个间隔,一共栽了几棵树呢?(7棵)

  (2)庄老师家在6楼,从1楼到6楼要爬几层楼?(5层)

  (3)河边的护栏有5根铁链,需要几根柱子?(6根)

  4、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的5根手指间有几个间隔;爬楼梯要几层。铁链需要几根柱子等,数学中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

  二、构建模型

  1、用图象语言描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师:(右手)我把5根手指看作5棵树,他有4个间隔。那么,6棵树、7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呢?你能用一个图来展示说明吗?(生作图,展示)

  2、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1)我们一齐来看一下这几位同学画的图,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吗?

  (2)比较一下这几种作图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简便,看起来清楚?(是阿,用线段图的方法最简便,因此它也是我们最常用的。)

  (3)透过画图,我们发现这条路的两端都栽了树,这就是我们这天研究的植树问题的一种类型。(板书:两端都栽)

  (4)在线段图上,我们用点表示栽的树,几个点就是几棵树,透过画图,我们明白6棵树之间有5个间隔,7棵树之间有6个间隔,那么你能想象一下10棵树之间、50棵树之间、10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植树棵数间隔数67

  (板书:棵数-1=间隔数间隔数+1=棵数)

  师:这天表现真不错,一下子就能找到这其中的规律,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三、利用模型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此刻老师要考考你们了,谁敢理解检查?既然大家都想来,那么我们一齐来。

  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5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谁能大声清楚朗读这个题目?

  (2)从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小路长50米,两端都要栽、每隔5米。)

  (3)两端都要栽是什么意思?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哪两棵树之间相隔5米?

  (3)这题也能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你能试着画线段图吗?

  (4)展示学生线段图,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吗?

  (5)为了看起来更清楚,老师把这张图移到了电脑上,你能猜猜许老师画图的意思吗?从这张图上你能够了解些什么信息?谁也明白了也想来说给大家听一听的?

  (6)线段图里其实就反映着题目的意思,你能看着线段图用算式来解答吗?学生独立列算式。

  (7)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①出示学生各种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②对于这几种方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吗?(生:我认为……)

  ③擦去错误答案,留下正确答案:100÷5=10(个)10+1=11(棵)

  ④师追问: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是正确的,那么谁能告诉我算式中的“50”表示什么吗?“5”表示什么?“100÷5=10(个)”又表示什么?(板书:间隔)为什么“+1”?(两端要栽,它比间隔多1)“10+1=11(棵)”表示什么?(植树棵树)这其实就是运用了“间隔数+1=棵数”这个规律。

  ⑤谁能够完整地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有谁听明白了,也想来说一说的?既然大家都想来说,那么我们就同桌互相说一说。

  2、试一试

  师: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看看谁还会?

  课件出示:“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校园决定在全长120米的求索大道一边插上彩旗,每隔8米插一面旗(两端都插),一共需要准备多少面彩旗?

  (1)生轻轻读题,说说从这个题目中你了解了些什么信息?

  (2)和刚才这题比较,你想说什么?

  (3)学生独立列式并汇报。

  3、巩固新知

  师:恭喜大家,顺利透过检查!你们还想理解新一轮的挑战吗?

  课件出示: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生独立阅题,说说这个题目中又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2)这个题目和前面做的两题有什么不同呢?

  ①前面那题告诉路的长度,而这题求路的长度。

  ②前面那题求植树棵树,而这题已经告诉了植树棵树。

  (3)在做前面那题时,我们是先求什么的?(间隔数)那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就应先算什么?

  (4)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

  (5)板书学生的各种答案,你有什么看法?说说理由。生列式:36-1=35(个)35×6=210(米)

  (6)擦去错误答案,师追问:“36”表示什么意思?再“-1”表示什么?(板书:间隔数)这其实就是运用了“棵数-1=间隔数”这个规律。再“×6”又是什么意思?(板书:总距离)

  三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

  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学*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关于植树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诸如植树时两棵数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些距离一般相等……这些与本课学*相关的信息。)

  教师:其实在植树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1、大胆猜测,引发冲突。

  (1)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获取相关数学信息。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说一说: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楚下列数学信息的含义:

  “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叫间隔长度,也可以说成“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一边”是什么意思?

  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拿出实物演示。例如:让学生指出尺子的两端指的是哪里?一边指的是什么?

  (2)猜一猜,想一想。

  让学生根据例题中的信息,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教师对学生的猜测不发表评论,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到底要栽多少棵呢?对不对呢?你打算怎样检验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厘清题意,让学生通过猜想答案,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借助操作,探究规律。

  (1)初步体验,化繁为简。

  教师: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每隔5米种一棵,每隔5米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种下去……是不是很麻烦?

  教师:为什么觉得很麻烦?

  学生:因为100米里面有20个5米,太多了。

  教师:也就是说100米在这道题中显得数据有点大,因此画图时会比较麻烦。像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简单一些的情况入手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可以先选取100米中的一小段研究。

  (2)教师演示,直观感知。

  教师演示课件,边演示边说明。

  教师:我们选取100米中的20米来研究,用一条线段表示20米,每隔5米栽一棵,也就是说树的间隔是5米。(教师板书)

  教师;大家看一看,我们把这段路*均分成了几段?也就是有几个间隔?栽了几棵树?

  引导学生说出20米长的一条路,间隔长度是5米,有4个这样的间隔,可以栽5棵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的解题策略,并通过课件的演示,向学生示范线段图的画法,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作好准备。)

  (3)动手操作,初步体验。

  让学生自由选择100米中的一小段,动手画一画,看一看这一小段上,两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几棵树。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为什么这样画?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这样画?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虽然这些同学选取的长度不一样,一共要栽的棵数也不一样,但他们所画的线段图特别是他们的分析和思考方法有相同的地方,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些不同的画法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棵树比间隔数多1。

  (4)合理推测,感知规律。

  教师:不用画线段图,如果这条路长30米、35米……又应栽几棵树呢?请同学们拿出学*纸,填写表格。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和说明。

  学生填写完表格后,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5)归纳概括,理解规律。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表格,你发现在一条线段上栽树(两端要栽),间隔数和棵树有什么关系?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两端都栽树,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也可以说间隔数比棵数少1。

  教师:为什么两端都栽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

  学生回答后,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和交流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6)即时巩固,强化规律。

  教师:同学们都明白了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老师出几道题考考大家:7个间隔种几棵树?20个间隔种几棵树?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2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运用规律,验证例1。

  教师:回到例1,在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到底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哪些同学刚才猜对了?

  教师(点几个猜错的同学):现在你知道自己猜错的原因是什么了吗?给大家说说看,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学生尝试列式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

  全班汇报交流,主要让学生弄清楚:100÷5=20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用20+1=21(棵)?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同时让学生明确每步算式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做一做”第1题。

  教师:这道题里没有植树呀,能用我们今天学的方法解决吗?

  使学生明确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问题。在本题中把一盏路灯看成一棵树,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教师: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相关,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和植树问题相似,比如安装路灯、电线杆、设立车站等。

  2、练*二十四1、2、3题。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练*二十四第4题。

  教师:这一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

  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此题与例题的区别。例题是知道全长与间隔长度求棵数,而本题是知道间隔长度与棵数求路的全长。

  教师: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用36减1?

  (设计意图: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把植树问题进行拓展应用,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三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3

  【教学背景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

  【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一):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教材第117至119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不封闭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概括能力,从而初步认识植树问题,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几幅有关北方沙尘暴的图片,引出植树的话题。

  学生看完视频和照片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治理沙尘暴最有效的办法是植树造林。你们看,我们学校的学生家长和老师,都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的活动中。看到这一排排整齐的小树,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沙尘暴视频及照片,让学生深刻体验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及时渗透环保教育】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出示情境)为了绿化校园,学校要在一条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植一棵。想一想,要植多少棵树?(学生自由读题)

  (1)理解什么是每隔5米植一棵?下一棵怎么栽?

  (2)介绍什么是一个间隔?学生指一指每一个间隔。

  (3)教师出示学具分析题,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列算式算一算。(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把课本中的例1在100米长的路上种树,改为在20米长的路上种树。这样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便于学生观察、思考。同时通过情境图和开放性的提问,为下一环节的探究作好准备。】

  ①组织反馈交流

  师: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可能只出现只植两端)教师及时引导在我们实际植树活动中会遇到什么情况?

  可能会遇到建筑物,遇到建筑物怎么了?植不了树了,可能会在哪些地方遇到建筑物?看来不仅有这一种植法,还有其他可能,请同学们再动手摆一摆算一算。(学生继续操作)

  ②学生汇报其他两种植法。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在哪里遇到建筑物,植了几棵树?

  ③比较三种植法有什么不同?(强调在20米的小路一边间隔是5米植树只有这三种情况)并板书:两端都植、只植一段、两端都不植。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通过想象提问,为学生如何去探究起到提示作用。接着采取较开放的形式,自主确定每棵之间长度,通过对每一种方案动手摆一摆,列式计算,初步感知每种方案的计算方法。再接着让学生观察每一种方案,使学生从中得出,虽然确定的每棵之间长度不同,而计算方法是相同的。最后教师又让学生想象、观察,针对实际背景的不同,应选择相应的种树方案。整个环节在教师的积极引领下,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经历了在操作中思考,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评价概括。】

  (4)理解三种不同的植法中为什么都有20÷5=4这个算式?(学生说一说并上来指一指4在哪里?)

  20÷5=4原来都是在算有几个间隔数。强调虽然植法不同但他们的间隔数却都相等,都有这样的4个间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理解在植树问题中,求出间隔数非常关键。】

  (5)理解4个间隔加1为什么等于5棵树?介绍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学生先想一想,再一起来看一看。

  重点强调:1棵树对于1个间隔,1棵树对于1个间隔,4棵树就对应了4个间隔,最后1棵树没有对应的间隔就多了1棵树,所以是4棵树加1棵树等于5棵树。

  找一学生再来说一说,同桌两人说一说。

  (6)学生独立尝试借助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解决另外两种植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并深入去理解其他两种植法中也蕴含的一一对应思想,把一一对应的思想与植树规律结合在一起,得出的规律就有水到渠成的效果很好地突破难点。】

  小结:刚才我们在理解这几个算式时用到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叫做一一对应,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可以使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非常简单。

  (7)寻找三种不同的植法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观察这三种不同的植法,植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这样的关系?你可以看图来想一想也可以借助算式来思考。同桌两人商量商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有这三种不同的植法,但他们的间隔数都相等,看来在植树问题中求出间隔数非常重要,我们还知道了他们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分别是两端都植是棵树等于间隔数加1,只植一端是棵树等于间隔数,两端都不植是棵树等于间隔数减1。你们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

  【设计意图:新知结束后带着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知识,如此设计是基于学生的思维状态,让学生对当堂课的知识和收获做一个回顾,就是学生整理知识思路、内化知识的过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精讲精练: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学生独立完成。

  三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4

  知识目标:

  通过开放题的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细致严密地考虑问题;

  能力目标:

  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实验,得出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具准备:

  长方形泡沫塑料板(每小组一块,正面画圆,背面画其他的封闭图形),牙签,画有长方形的练*纸。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一些植树问题,现在我这儿有三棵小树,要把它种在公路的一侧,想请你帮我想想有几种种法?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

  棵数=段数+1棵数=段数棵数=段数-1

  请你把这个规律跟同桌说一遍;教师在黑板上贴示。

  二、引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考虑的都是在直条线上种树,都可以找到线路的端点,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在湖的四周植树,在花坛边缘种盆花

  这些你能找到它的端点来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来讨论的内容封闭路线上的植树的规律

  1、湖、花坛等等,它们的外围线路都是封闭的。它和不封闭路线上的植树规律是否相同呢?我们自己动手种一下就知道了。

  1)、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牙签当树苗,在泡沫塑料板的圆上种几棵数(棵树任你自己决定),边种边数:种了几棵,把圆分成了几段?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

  3)、交流:你们小组种了几棵,把圆分成了几段?

  4)、初步概括: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圆形路线上植树,棵数=段数)

  2、是不是每种封闭路线上的植树规律都是这样的呢?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

  1)、出示长方形空地题目

  我们学校5号楼的东面有一块长方形空地,要在它的四周种树,每边种3棵,四个角上可以种也可以不种,有几种种法?

  2)、四人小组讨论,并把种的方法在练*纸的长方形上表示出来(建议:公共角上的树用圆点表示,其他的用长点表示);

  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种的?种了几棵?把长方形分成了几段?

  得出:种植路线是长方形的,种植棵数与种植段数是相等的。

  4)、出示教科书第120页的例3,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讨论解决。

  5)、展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体讨论判断正误

  3、研究在其他封闭图形上种树:

  A、你还想在什么封闭路线上种树?(指名回答)

  B、学生在泡沫塑料板的各种封闭图形上种树,边种边数:种了几棵?分成了几段?

  C、小组交流。

  4、得出规律:在封闭路线上植树:棵数=段数(板书)

  5、联系:它和非封闭路线上的哪种情况相同?

  (告诉学生事物就是这样相互联系的!

  6、质疑问难: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如果在不规则的封闭路线上植树,棵数和段数是否相同?

  三、尝试练*:

  练*第121页的做一做上的*题

  学生尝试练*,交流,指名板书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三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感受“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此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有效解决问题方法的潜力。

  3、透过生活的事例,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参与探索并发现“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教学准备:

  练*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明白我们这天要学*什么资料吗?

  生:植树问题

  师:你们是怎样明白的哦?

  好,这天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问题。植树问题中蕴涵着许多搞笑的数学问题。你们喜不喜欢?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出示学*目标:

  二、操作感悟,探究规律

  1、请看大屏幕:

  (1)想一想:

  那里有一条线段,我们把它看作一条路,这条路长20米,如果要在这条路上种树,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要了解什么信息?

  ①每棵树之间相隔几米?(间隔)②是不是两端都种呢?……看来同学们思考问题还很全面呢!

  (2)猜一猜:

  如果告诉你每隔5米种一棵,种几棵比较适宜?

  生1:5生2:4生3:3

  (3)画一画:

  师:那么,有什么办法验证你的想法?(画图)

  哦,你能不能用简单的示意图把你的想法简单地画出来呢?

  (教师先介绍画树的方法,学生画图,教师巡视)看谁画得又对又快。

  2、展示、汇报

  ①选一学生的示意图展示、汇报。

  两端都种:电脑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把学生画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②选另一学生的示意图展示、汇报。

  只种一端:电脑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把学生画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③选另一学生的示意图展示、汇报。

  两端都不种:电脑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把学生画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3、写算式

  师:我们刚才用图来表示的思维过程能不能用个算式来表示?

  ①只种一端:你是怎样想的呢?谁能来说一说。

  20÷5=4(段)=4(棵)

  棵数和段数一一对应。

  ②两端都种:20÷5+1=5(棵)

  20÷5表示什么?加“1”是什么意思?

  ③两端都不种:最后一种用算式怎样表示呢?20÷5-1=3(棵)

  每间隔5米是这样的,假如每间隔是2米,分别能种几棵呢,列出算式(不要画图了,要画就画在脑子里)

  20÷2+1=11(棵)20÷2=10(棵)20÷2-1=9(棵)

  4、小组讨论:

  我们刚才在这条20米的路上,每间隔5米和每间隔是2米分别种多少棵树都做了,仔细看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先独立思考,想好后再和同学交流,然后向老师汇报。(告诉你总长度、间隔长,要你求种多少棵树,是否有简单的方法?)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①只种一端:棵数=段数

  ②两端都种:棵数=段数+1

  ③两端都不种:棵数=段数—1

  那么段数(间隔数)怎样求呢?

  所以解决植树问题,首先要确定它是怎样种的?是两端都种、只种一端还是两端都不种,再分别根据以上数量关系来解决就能够了。

  6、象这样,这天用植树问题这样的思考方式来思考的,*时生活当中的问题还是否有?(摆花、锯木头、站队……)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看看那里有植树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课件,并说明为什么属植树问题)

  三、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师:我们刚才通过猜测、验证、推理,摸索了植树问题中的一些规律,我们能不能应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

  (一)基本练*:我能行!

  1.从头至尾栽了10棵树,那么有个间隔。

  2.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次。

  好,两道题都做对的对老师笑一笑。哇!我从同学们灿烂的笑脸中读出了自信,读出了自信!老师为你们加油!

  (二)综合练*:我挑战!

  1、林木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①6×36=216(米)

  ②6×(36-1)=210(米)

  ③6×(36+1)=222(米)

  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①10÷5=2(米)2×8=16(分钟)

  ②5×8=40(分钟)

  ③(5-1)×8=32(分钟)

  3、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①12÷1=12(个)

  ②12÷1+1=13(个)

  ③12÷1-1=11(个)

  (三)拓展练*:我智慧!

  四、再次梳理,总结提高

  这天我们学*了什么资料?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