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优选【10】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 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 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 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学*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通过*时的观察,我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能力不是那么强,在学*中很难独立的完成学*任务,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在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完成学*任务。适当的鼓励是激励学生学*,克服困难的最好方法。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们看到过“道路两旁每隔一定距离会种有树”,但是,在这样的现象中包含哪些数学概念他们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师针对此予以明确;在数学知识方面,他们知道“依此类推”和“除法的意义”,像“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他们可以通过计算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只是对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猜谜导入揭题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师:对,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请你们伸出右手,五指张开,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为4。(师伸出4根手指、3根手指、2根手指)现在有几个间隔?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

  二、经历探究,发现规律

  1、激趣引入,启发探究积极性

  (课件出示)出示江口小学为绿化环境的招聘启事及设计要求

  招聘启示

  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江口小学

  20xx.6

  设计要求:

  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

  【设计意图】通过招聘启示让学生设计植树方案的出发点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感受“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此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有效解决问题方法的潜力。

  3、透过生活的事例,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参与探索并发现“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教学准备:

  练*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明白我们这天要学*什么资料吗?

  生:植树问题

  师:你们是怎样明白的哦?

  好,这天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问题。植树问题中蕴涵着许多搞笑的数学问题。你们喜不喜欢?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出示学*目标:

  二、操作感悟,探究规律

  1、请看大屏幕:

  (1)想一想:

  那里有一条线段,我们把它看作一条路,这条路长20米,如果要在这条路上种树,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要了解什么信息?

  ①每棵树之间相隔几米?(间隔)②是不是两端都种呢?……看来同学们思考问题还很全面呢!

  (2)猜一猜:

  如果告诉你每隔5米种一棵,种几棵比较适宜?

  生1:5生2:4生3:3

  (3)画一画:

  师:那么,有什么办法验证你的想法?(画图)

  哦,你能不能用简单的示意图把你的想法简单地画出来呢?

  (教师先介绍画树的方法,学生画图,教师巡视)看谁画得又对又快。

  2、展示、汇报

  ①选一学生的示意图展示、汇报。

  两端都种:电脑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把学生画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②选另一学生的示意图展示、汇报。

  只种一端:电脑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把学生画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③选另一学生的示意图展示、汇报。

  两端都不种:电脑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把学生画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3、写算式

  师:我们刚才用图来表示的思维过程能不能用个算式来表示?

  ①只种一端:你是怎样想的呢?谁能来说一说。

  20÷5=4(段)=4(棵)

  棵数和段数一一对应。

  ②两端都种:20÷5+1=5(棵)

  20÷5表示什么?加“1”是什么意思?

  ③两端都不种:最后一种用算式怎样表示呢?20÷5-1=3(棵)

  每间隔5米是这样的,假如每间隔是2米,分别能种几棵呢,列出算式(不要画图了,要画就画在脑子里)

  20÷2+1=11(棵)20÷2=10(棵)20÷2-1=9(棵)

  4、小组讨论:

  我们刚才在这条20米的路上,每间隔5米和每间隔是2米分别种多少棵树都做了,仔细看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先独立思考,想好后再和同学交流,然后向老师汇报。(告诉你总长度、间隔长,要你求种多少棵树,是否有简单的方法?)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①只种一端:棵数=段数

  ②两端都种:棵数=段数+1③两端都不种:棵数=段数—1

  那么段数(间隔数)怎样求呢?

  所以解决植树问题,首先要确定它是怎样种的?是两端都种、只种一端还是两端都不种,再分别根据以上数量关系来解决就能够了。

  6、象这样,这天用植树问题这样的思考方式来思考的,*时生活当中的问题还是否有?(摆花、锯木头、站队……)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看看那里有植树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课件,并说明为什么属植树问题)

  三、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师:我们刚才透过猜测、验证、推理,摸索了植树问题中的一些规律,我们能不能应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

  (一)基本练*:我能行!

  1.从头至尾栽了10棵树,那么有个间隔。

  2.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次。

  好,两道题都做对的对老师笑一笑。哇!我从同学们灿烂的笑脸中读出了自信,读出了自信!老师为你们加油!

  (二)综合练*:我挑战!

  1、林木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①6×36=216(米)

  ②6×(36-1)=210(米)

  ③6×(36+1)=222(米)

  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①10÷5=2(米)2×8=16(分钟)

  ②5×8=40(分钟)

  ③(5-1)×8=32(分钟)

  3、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①12÷1=12(个)

  ②12÷1+1=13(个)

  ③12÷1-1=11(个)

  (三)拓展练*:我智慧!

  四、再次梳理,总结提高

  这天我们学*了什么资料?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具准备:

  课件、表格、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间隔”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5个手指,4个空)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呢?(请生在自己的手上指一指)2个手指之间呢?(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2.引入植树问题的学*。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问题其实就是——植树问题(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二、自主探究 找出规律

  1.课件出示:为迎接2008奥运会,北京市城市规划局准备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题。谁知道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那共需多少棵树苗,谁来猜一猜?

  预设:学生可能大多数对得到20棵。

  师:你们的猜测正确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但是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怎么办呢?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假设路长只有20米,每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要栽几棵呢?

  师:下面就请小组同学一起想办法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全班交流汇报。(重点让用线段图来验证的小组来说明理由。)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真会想办法,他们用一条线段表示这条小路,*均分成4份,这时出现了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生:4个间隔和5个间隔点。也就是把一条小路*均分成4份后,如果两端都要栽树的话,共要栽几棵?(5棵)20÷5不是等于4吗?怎么是5棵呢?多的这一棵是怎么来的?

  师:如果每隔4米栽一棵、每隔2米栽一棵又需要栽多少棵树苗呢?请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并将你们解决的方法写在练*纸上。

  师:同学们非常能干,通过猜测、讨论、验证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在一条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要栽的话,栽树的棵数比*均分的份数也就是间隔数多1。(板书:棵数=间隔数+1。)

  师:对得到的这个规律有没有不同意见?

  三、巩固练*

  师:现在我们用得到的这个规律来验证一下你开始的猜测正确吗?

  (1)基础练*。

  师:请看题目,谁愿意来说一说?

  A1. 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A2. 如果是每隔10米栽一棵呢?(口答)

  B.师:同学们真能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许多类似的植树问题。这是陈老师家乡重庆的鹅公岩大桥,想知道这座桥上有多少盏路灯吗?

  课件出示:大桥全长1420米,大桥的两侧每隔10米安装了一盏路灯。一共安装了多少盏路灯?

  C.这是我们重庆的轻轨列车,陈老师每天就坐轻轨列车回家。

  课件出示:从学校到老师家一共有14个站,每相邻两个站之间的距离*均是1千米,你知道陈老师的家离学校大约有多少千米吗?

  (2)拓展练*。

  师:老师的家乡重庆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在重庆有一个**碑。想听听它的钟声吗?

  课件出示**碑的大钟及题目。

  **碑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

  师:请同学们独立的在练*本上完成。

  小结:同学们真棒!不仅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找到植树问题中当两端都栽树时棵数=间隔数+1,而且还运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数学文化

  介绍二十棵树植树问题:有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五、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2.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如植树时有时需要一头栽一头不栽,在圆形的球场一周栽树以及围棋盘上摆棋子的问题等(课件图片展示),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4

  教材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P106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3.通过合作交流,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的应用,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运用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建构植树问题模型,并灵活地解决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一一对应思想”的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10根小棒、尺子、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1、师:今天张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你们欢迎吗?怎么欢迎?(学生鼓掌)

  师:手不但能表示情感,还藏着数学奥秘呢!伸开你的右手,你找到了数字几?

  生:5

  师:5是什么?

  生:5个手指

  师:就是手指数,那还能发现哪个数?

  生:4个空隙

  师: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

  师:像这样每两个手指之间的空隙,在数学上叫做间隔。(板书:间隔)

  师: 4根手指几个间隔?三根呢?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现象?(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间隔有关的一类有趣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发现规律

  1.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50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数?

  (1)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一边”“每隔5米”、“两端都栽”什么意思?(解释“一边”、“500米”是全长和“每隔5米”是间距)

  (2)那么我们需要种多少棵树呢?

  (3)请同学猜一猜、算一算

  预设:100÷5=20? 100÷5+1=21? 100÷5-1=19

  (4)引导验证:现在有不同的猜想,到底谁的对呢?怎么办?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验证呢?如果我们画图来验证,你觉得好不好?(太麻烦)

  三、建立数学模型

  1、化繁为简

  师:我们可以先从简单数据开始研究。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总长500米改成5米、10米、15米20米、30米,请你选一个来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找一找规律验证下吧。

  出示活动要求:

  (1) 结合生活情境,独立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画一画、找一找、算一算的办法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同桌合作。

  (2) 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2、全班交流,完成表格。

  3、引导总结规律,完成板书:

  小结:1棵树对应1个间隔,最后一棵对应的间隔没有了,棵数比间隔数多1。你再仔细观察,还有什么新发现?

  板书:两端都栽:全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树

  棵数-1=间隔树

  师:如果老师下面空格里的全长填上40米,那么你能不画图列式得出答案吗?100米呢?

  预设:40÷5=8? 8+1=9(解释8表示间隔数)

  4、回归应用

  (1)师:那回到原来的题目全长改成500米,会算吗?那么我把数字再放大变成1000米,怎么做?

  (2)全长10000米,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都种),要种多少棵?

  5、小结:其实今天的学*我们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方法,(板书:以小见大或化繁为简)也就是像这样遇到数据比较大或比较繁琐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用一些小数据、一个简单的草图找到规律来解决。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出示:为美化校园环境,建安小学准备在一条长10米的小路两旁,每隔2米放一盆花,(两端都放)一共可放多少盆花?

  学生审题后独立完成。

  交流提问:这个问题也是植树问题吗?为什么?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问题吗?

  师:这些树、花盆、小旗等都可以用点来表示,植树问题就是研究这些点和间隔关系的问题。

  2、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摆了6盆花,如果每两盆花之间在插一面小旗,一边能插几面小旗?两边呢?

  3.同学们排成一队去参观,从头到尾一共12人,每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2米,那么这列队伍长是多少米?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

  出示30米,每隔5米两端都种,学生读题。出示房子,师:现在还是两端都种吗?

  预设:只种了一端

  师:现在间隔数和棵数有什么关系呢?

  再出示一个房子,师:现在还是只种一端吗?

  预设:两端都不种

  师:那间隔数和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下课以后可以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研究一下。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全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树

  棵数-1=间隔树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在摸一摸、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在亲身体验、交流中,进一步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并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3、在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肢体体验:同学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蕴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右手,并将五指伸直、张开、用左手摸摸右手,数一数,五个手指有几个空格?(4个空格),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格叫“间隔”。 也就是说,大小拇指在一只手的两端: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弯弯你的大拇指看: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把大、小拇指一齐弯弯看:3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那么,将5个手指换成小树,5棵小树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楼梯、锯木头、敲钟…都有间隔。)

  2、引入课题:师:树可以美化环境,清新空气,我们要多植树。在一条直线上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做间隔数,每个间隔的长度叫间距,也叫株距。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数学里统称植树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在一条不封闭的直路上的“植树问题”。( 揭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探究规律,解决问题。

  1、找出两端都种树的规律

  植树问题情景1,师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师:请同学们默读题目,谁来分析一下这道题的条件、问题、关键词和单位?要求一共需多少棵树苗?先要知道两端都栽树,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但是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

  假设路长只有10米、15米、20米,每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两端就是路的两头),要栽几棵呢?(小组合作用画线段图来表示小路,假设路10米,每隔5米种一棵,这条小路*均分成了几个间隔?两端都栽,摆几棵小树呢?)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端都栽树,栽树的棵数与*均分成的间隔数谁多谁少呢?(棵数都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棵数少1)师问为什么两端都种树,棵树只比间隔数多1呢?(因为从一端看过去,棵数和间隔数一一对应,一端只多了一棵树。)已知间隔数怎样求棵数呢?出示并板书: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考考你:如果这条路是25米、每隔5米栽一棵,各要*均分成几个间隔?两端都栽,栽几棵树呢?30米呢?

  师:现在我们用研究出的两端都栽树,棵数等于间隔数加1的规律来解决例1中的问题,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100÷ 5 = 20 (个间隔)20+ 1= 21(棵)。利用两端都栽树,

  棵数=间隔数+1”这个规律解决了两端都植树的问题。

  三、应用规律,走进生活。

  走进生活:

  (一)目标检测:

  1.排列在同一条直线上的16棵树之间有( )个间隔。 2.从第1棵树到最后1棵树之间有30个间隔,一共有( )棵树。

  3.在一条全长2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4米种一棵(两端要种),一共需多少棵树苗?

  (二)闯关题

  1、工人叔叔准备在一条长200米的大桥一侧安装路灯,每隔40米安装一盏,问共需安装几盏?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3、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4、小明从1楼到3楼需走36级台阶,小明从1楼到6楼需走多少级台阶?

  5、15个军人站成一列,每两个军人间距离为1米,这列队伍有多长?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实地考察

  六、板书设计:植树问题

  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1;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6

  教材分析

  两端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的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学情分析

  让学生学*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绿化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

  2、利用线段图理解“棵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中,学会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题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

  [教学难点]:掌握用线段图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听唱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2、比较两组图片的不同,让学生说出植树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的植树问题。

  二、探究新知

  (展示题目)

  (一)宝塔山下有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都栽,可以怎样植?用线段图表示你的方法。(小组讨论)、

  1、学生画线段图表示,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回答。

  3、教师把学生的想法用表格出示如下:

  4、引导总结:

  5、生:手指线段图

  师:在线段图上,点数和间隔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点数=间隔数+1

  6、师:总长与间距和间隔数又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生:总长=间距×间隔数

  7、尝试应用:

  三、巩固新知

  四、小结本节内容

  五、教学作业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7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第117—118页。

  二、教材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知道 “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情况,理解与掌握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2、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经历观察、比较、发现、概况等数学活动,培 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感悟化繁为简、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3、能运用规律或研究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 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规律的获得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所学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理解间隔数 与棵数之间的关系;解决与植树问题具有相同数学模型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学*单、多媒体课件、小树和小路模型。

  六、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导入:

  出示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让学生猜一猜:这会是什么呢?

  教师组织学生认识手中的间隔,并认识它们存在的规律“间隔数+1”

  (二)探究新知:

  1、队列问题:

  出示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去植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学生队伍中存在间隔,通过学生站一站,数一数等形式总结人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再次对应“间隔数+1”

  并出示课题。

  2、植树问题:

  (1)体会“化繁为简”思想:

  问题导入:同学们到达目的地,又遇到难题了:在全长1260米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按怎样的方案植,又需要多少棵树呢?

  突出矛盾:数字太大,不易思考,引导学生转换较小的数。

  明确思想:当遇到复杂的问题,可以转化成简单的问题,这就是“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板书:化繁为简)

  (2)设计三种植树方案:

  引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或用线段画一画的形式,同桌两人合作设计植树方案。

  ①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②汇报、展示:

  ③小结:组织学生对不同方案进行命名,突出其主要特征。

  教师板书: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不种

  (3)探究规律:

  ①求间隔数: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植树过程中的间隔,总结植树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再次对应“间隔数+1” 。

  在没有植树的棵数时,探究间隔数与全长、间隔的关系。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借助学具、线段图等形式探究规律

  a:学生思考并摆学具或画线段或列算式。

  b:汇报:

  ②探究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

  开放间隔的长度:(出示课件)在20米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 米植一棵,一个需要棵树?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要求:

  1)自己选择适合的间隔长度,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记录表。

  2)小组选择一种植树方式进行探究。

  3)可以借助摆学具、画线段、数手指或列算式的方式。

  a: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b:学生汇报发现规律,教师板书。

  c:升华:

  三种情况结果不同,但是在求解过程也存在着相同,都是先计算20÷5,这就意味着解决植树问题的关键是明确间隔数。

  d:应用:

  老师检查同学们的植树情况,他从第1棵树走到第20棵树时,一共走了多少米?

  (三)巩固提升:

  1、选一选:

  下面每一题相当植树问题的哪一种情况?

  (1)音乐中的“五线谱”( )

  (2)衣服上的纽扣( )

  (3)成语“一刀两断”()

  (4)自鸣钟九点报时的钟声( )

  A、两端都种 ; B、只种一端; C、两端不种。

  2、 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4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 秒。 3、 小法官:

  (1)学校的教学楼每层有24个台阶,老师从1楼开始一共走了72个台阶,判断:现在老师走到了3楼。( )

  (2)一根10米长的木头,把它*均分成5段,锯一次需2分钟。判断:锯完一共需要10分钟。( )

  4、学校一条大路的一边共插了20面彩旗。

  (1)如果使两面彩旗中间放一盆花,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2)如果要使两盆花之间有一面彩旗,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呢?无论哪些问题,我们都能用今天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解决,这就是数学的奥秘。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它通常是指沿着必须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均分成若干个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以及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本节课就是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透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现实生活中它们的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规律解决植树中的相关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状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状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教具学具:

  绳子、挂图、泡沫、小树、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游戏:

  点名学生动手操作,给绳子打3个结并观察:给绳子打3个结,会把绳子分成几个间隔?(有三种状况:4个、3个、2个)(解释“间隔”的意思)

  透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强调结数和间隔数的三种关系)点评:透过游戏激趣,引出“间隔”、“间隔数”的概念教学,由于有绳子打结作铺垫,抽象概念得到了具体化,同时间接渗透了间隔与间隔数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探究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导入新课:这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和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新课探究:

  1出示例题:(同学们,今年我们海南迎来了一件大喜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获批了,为了响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号召)寰岛小学决定美化校园,要在长50米的塑胶跑道的一侧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点评:所选例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同时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引入例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简单愉快的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中学*数学。

  2.分组动手操作(分八小组,每组6人),在泡沫上“植树”,

  要求:(1)计算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2)思考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点评: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透过仔细观察、交流讨论,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体验以及情感的体验过程,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汇报结果:

  (1)两端都种:50÷5+1=11(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50÷5=10(棵)结论: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50÷5-1=9(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

  4、总结(学生汇报教师书写):

  (1)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点评:孔子说:“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捂!”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用心思考,在操作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充分交流,加深对植树问题三种状况的理解。结论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课堂练*

  1、做一做:

  (1)园林工人要在全长800米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李家庄小学从校门口的门柱到教学楼的墙根,有一条长120米的笔直的校道,在校道的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椰子树,一共种了多少棵椰子树?

  2、数学竞技场:分组竞赛,每组派代表选题,解答对得相应的分值,解答错则机会让给其他表现好的小组,总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1)挂灯笼(20分):要在长90米的教学楼上每隔5米挂一个灯笼,需要准备多少个灯笼?(两端都不挂)

  (2)插彩旗(20分):校园要在长12米的**台前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两端都插)

  (3)上楼梯(20分):小明从一楼到三楼走了30级台阶,如果从一楼走到六楼,需要走几级台阶?

  (4)公交站(30分):5路公交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5)锯木头(30分):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均分成5段,每锯一次需要8分钟,锯完需要几分钟?

  (6)街道上(50分):在一条全长20xx米的街道两旁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一共需要几盏灯?(两端都安装)

  (7)滑冰场(50分):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8)钟表上(50分):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9)电线杆(100分):在公路一边每隔50米埋设一根电线杆,共埋设了10根(两端都埋),这段公路有多长?

  (10)广告牌(100分):在马路的一侧立有广告牌,若每隔5米立一块广告牌,一共立21块,从第一块到最后一块的距离有多远?

  点评:设计形式新颖、有梯度、富有情境化和生活趣味的练*题,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用心性,同时充分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数学回归生活,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资料?你还有什么疑问?(植树问题的三种状况)

  五、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例题:寰岛小学决定美化校园,要在长50米的塑胶跑道的

  一侧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两端都种:50÷5+1=11(棵)

  只种一端:50÷5=10(棵)

  两端都不种:50÷5-1=9(棵)

  (1)挂灯笼:要在长90米的教学楼上每隔5米挂一个灯笼,需要准备多少个灯笼?(两端都不挂)

  (2)插彩旗:校园要在长12米的**台前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两端都插)

  (3)上楼梯:小明从一楼到三楼走了30级台阶,如果从一楼走到六楼,需要走几级台阶?

  (4)公交站:5路公交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5)锯木头: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均分成5段,每锯一次需要8分钟,锯完需要几分钟?

  (6)街道上:在一条全长20xx米的街道两旁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一共需要几盏灯?(两端都安装)

  (7)滑冰场: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8)钟表上: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9)电线杆:在公路一边每隔50米埋设一根电线杆,共埋设了10根(两端都埋),这段公路有多长?

  (10)广告牌:在马路的一侧立有广告牌,若每隔5米立一块广告牌,一共立21块,从第一块到最后一块的距离有多远?

  教学后记:

  本节课旨在透过学生的学*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的精神,最终掌握植树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总的来说,本节课学生参与面广,用心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效率也高,较好地展示了动手操作、合作学*的优势,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设计不同的植树方案,有利于学生发挥小组交流合作的优势,学生在相互的表达和倾听中促使思路的清晰化,促进知识结构的构成,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练*的设计独特、新颖、有梯度:

  本节课的教学我既注重教学过程,也注重教学效果。在练*环节中,我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体现了分参次教学。同时我还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树相关问题,有效实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目的。由于练*的解答采取竞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用心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竞技场的练*题学生大约能够做5道题,其余的题可留到第二课时再完成。)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课,我透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模拟植树)------交流讨论(植树方案)------得出结论(三种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应用结论(解决生活中植树的相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做了适时的点拨。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9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第117―118页。

  二、教材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知道 “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情况,理解与掌握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2.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经历观察、比较、发现、概况等数学活动,培 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感悟化繁为简、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3.能运用规律或研究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 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规律的获得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所学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理解间隔数 与棵数之间的关系;解决与植树问题具有相同数学模型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学*单、多媒体课件、小树和小路模型。

  六、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导入:

  出示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让学生猜一猜:这会是什么呢?

  教师组织学生认识手中的间隔,并认识它们存在的规律“间隔数+1”

  (二)探究新知:

  1.队列问题:

  出示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去植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学生队伍中存在间隔,通过学生站一站,数一数等形式总结人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再次对应“间隔数+1”

  并出示课题。

  2.植树问题:

  (1)体会“化繁为简”思想:

  问题导入:同学们到达目的地,又遇到难题了:在全长1260米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按怎样的方案植,又需要多少棵树呢?

  突出矛盾:数字太大,不易思考,引导学生转换较小的数。

  明确思想:当遇到复杂的问题,可以转化成简单的问题,这就是“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板书:化繁为简)

  (2)设计三种植树方案:

  引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或用线段画一画的形式,同桌两人合作设计植树方案。

  ①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②汇报、展示:

  ③小结:组织学生对不同方案进行命名,突出其主要特征。

  教师板书: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不种

  (3)探究规律:

  ①求间隔数: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植树过程中的间隔,总结植树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再次对应“间隔数+1” 。

  在没有植树的棵数时,探究间隔数与全长、间隔的关系。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借助学具、线段图等形式探究规律

  a:学生思考并摆学具或画线段或列算式。

  b:汇报:

  ②探究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

  开放间隔的长度:(出示课件)在20米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 米植一棵,一个需要棵树?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要求:

  1)自己选择适合的间隔长度,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记录表。

  2)小组选择一种植树方式进行探究。

  3)可以借助摆学具、画线段、数手指或列算式的方式。

  a: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b:学生汇报发现规律,教师板书。

  c:升华:

  三种情况结果不同,但是在求解过程也存在着相同,都是先计算20÷5,这就意味着解决植树问题的关键是明确间隔数。

  d:应用:

  老师检查同学们的植树情况,他从第1棵树走到第20棵树时,一共走了多少米?

  (三)巩固提升:

  1.选一选:

  下面每一题相当植树问题的哪一种情况?

  (1)音乐中的“五线谱”( )

  (2)衣服上的纽扣( )

  (3)成语“一刀两断”()

  (4)自鸣钟九点报时的钟声( )

  A.两端都种 ; B.只种一端; C.两端不种。

  2. 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4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 秒。 3. 小法官:

  (1)学校的教学楼每层有24个台阶,老师从1楼开始一共走了72个台阶,判断:现在老师走到了3楼。( )

  (2)一根10米长的木头,把它*均分成5段,锯一次需2分钟。判断:锯完一共需要10分钟。( )

  4.学校一条大路的一边共插了20面彩旗。

  (1)如果使两面彩旗中间放一盆花,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2)如果要使两盆花之间有一面彩旗,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呢?无论哪些问题,我们都能用今天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解决,这就是数学的奥秘。

  教学反思

  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本节课着重研究直线上植树的情况。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透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能够借助学具,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3、透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潜力。

  2、渗透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透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2、渗透爱绿、护绿的德育教育。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出示光头强砍树的画面)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光头强吗?

  生:不喜欢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乱砍树,破坏森林(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进行爱绿、护绿的德育教育)

  (出示熊大、熊二抓光头强的画面)

  师:它们也不喜欢呢!瞧、

  (出示“保护森林,熊熊有责”)

  师:其实,保护森林,不仅仅仅是熊的职责,更是――

  生:人的职责

  师:那我们就应说――

  生:“保护森林,人熊有责”

  师:这天,就让我们跟熊大、熊二一齐来植树吧!

  二、建模探究,总结方法

  1、探究“两端都植”的状况

  出示:熊大、熊二要在小路的一侧植树(两端都植)

  引导孩子们认识“一侧”“两端都植”。

  在教具上,引导孩子们理解并板书“总长”“间隔长”“间隔数”和“棵数”。

  游戏:小组植树比赛

  师:听我口令,看哪个小组行动最快!

  师:两端都植,间隔长为5厘米时,间隔数和棵数分别是多少?

  师:间隔长为10厘米呢?15厘米呢?

  师:休息会儿,看看总长、间隔长、间隔数和棵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孩子,发现规律: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树(强调“两端都植”)

  出示练*巩固:熊大、熊二要在长100米小路的一侧,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要植),需要多少棵树呢?

  师:你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赶紧做到你的练*纸一中

  100÷5=20(个)

  20+1=21(棵)

  2、探究“一端植”的状况

  师:突然,发现路的一端是光头强家呢!(引导学生说“只能植一端”)

  师:也是这个规律吗?赶紧在你的60厘米小路的最左端安上光头强家,填一填学生报告表格一,并填出你们的发现。

  (小组内分工合作:栽树、填表)

  学生汇报: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棵树(强调“一端植”)

  出示练*:熊大、熊二在长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栽树,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端是光头强家),需要多少棵树呢?(那两侧呢?)

  师:你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赶紧做到你的练*纸二中

  100÷5=20;(20×2=40)

  3、探究“两端不植”的状况

  师:这时,又发现路的另一端是吉吉国王的猴山呢!

  (引导学生说“两端都不植”)

  师:那到底需要多少棵树呢?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吧!

  学生汇报: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数(强调“两端不栽”)

  出示练*:熊大、熊二在小路的一侧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树,总共植了20棵(一端是光头强家,另一端是吉吉国王家),这条路多长呢?

  师:你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赶紧做到你的练*纸一中

  (20+1)×5=105(米)

  师:熊大、熊二就这样一条路一条路的植树,有一天它们又想在一个圆形的池塘身旁植树。

  出示:熊大熊二要在圆形池塘周围植树。池塘的周长是120米,如果每隔10米植一棵,需要多少棵树呢?(引起孩子们思考)

  师:这种状况,又会是什么状况呢?我们下节课之后研究。

  师:这就是我们这天研究的不同状况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三、开放练*,应用方法。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跟植树问题类似的问题呢,比如xxx(引导孩子来说)

  马路问题、楼梯问题、钟表问题、公交站问题、队列问题、锯木头问题,

  四、小结:

  出示:“完美生活,从我做起”(播放欢快音乐)

  师:同学们,说说你们的收获吧!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优选【10】份扩展阅读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优选【10】份(扩展1)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透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能够借助学具,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3、透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潜力。

  2、渗透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透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2、渗透爱绿、护绿的德育教育。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出示光头强砍树的画面)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光头强吗?

  生:不喜欢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乱砍树,破坏森林(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进行爱绿、护绿的德育教育)

  (出示熊大、熊二抓光头强的画面)

  师:它们也不喜欢呢!瞧、

  (出示“保护森林,熊熊有责”)

  师:其实,保护森林,不仅仅仅是熊的职责,更是——

  生:人的职责

  师:那我们就应说——

  生:“保护森林,人熊有责”

  师:这天,就让我们跟熊大、熊二一齐来植树吧!

  二、建模探究,总结方法

  1、探究“两端都植”的状况

  出示:熊大、熊二要在小路的一侧植树(两端都植)

  引导孩子们认识“一侧”“两端都植”。

  在教具上,引导孩子们理解并板书“总长”“间隔长”“间隔数”和“棵数”。

  游戏:小组植树比赛

  师:听我口令,看哪个小组行动最快!

  师:两端都植,间隔长为5厘米时,间隔数和棵数分别是多少?

  师:间隔长为10厘米呢?15厘米呢?

  师:休息会儿,看看总长、间隔长、间隔数和棵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孩子,发现规律: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树(强调“两端都植”)

  出示练*巩固:熊大、熊二要在长100米小路的一侧,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要植),需要多少棵树呢?

  师:你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赶紧做到你的练*纸一中

  100÷5=20(个)

  20+1=21(棵)

  2、探究“一端植”的状况

  师:突然,发现路的一端是光头强家呢!(引导学生说“只能植一端”)

  师:也是这个规律吗?赶紧在你的60厘米小路的最左端安上光头强家,填一填学生报告表格一,并填出你们的发现。

  (小组内分工合作:栽树、填表)

  学生汇报: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棵树(强调“一端植”)

  出示练*:熊大、熊二在长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栽树,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端是光头强家),需要多少棵树呢?(那两侧呢?)

  师:你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赶紧做到你的练*纸二中

  100÷5=20;(20×2=40)

  3、探究“两端不植”的状况

  师:这时,又发现路的另一端是吉吉国王的猴山呢!

  (引导学生说“两端都不植”)

  师:那到底需要多少棵树呢?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吧!

  学生汇报: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数(强调“两端不栽”)

  出示练*:熊大、熊二在小路的一侧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树,总共植了20棵(一端是光头强家,另一端是吉吉国王家),这条路多长呢?

  师:你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赶紧做到你的练*纸一中

  (20+1)×5=105(米)

  师:熊大、熊二就这样一条路一条路的植树,有一天它们又想在一个圆形的池塘身旁植树。

  出示:熊大熊二要在圆形池塘周围植树。池塘的周长是120米,如果每隔10米植一棵,需要多少棵树呢?(引起孩子们思考)

  师:这种状况,又会是什么状况呢?我们下节课之后研究。

  师:这就是我们这天研究的不同状况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三、开放练*,应用方法。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跟植树问题类似的问题呢,比如xxx(引导孩子来说)

  马路问题、楼梯问题、钟表问题、公交站问题、队列问题、锯木头问题,

  四、小结:

  出示:“完美生活,从我做起”(播放欢快音乐)

  师:同学们,说说你们的收获吧!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

  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学*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关于植树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诸如植树时两棵数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些距离一般相等……这些与本课学*相关的信息。)

  教师:其实在植树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1、大胆猜测,引发冲突。

  (1)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获取相关数学信息。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说一说: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楚下列数学信息的含义:

  “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叫间隔长度,也可以说成“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一边”是什么意思?

  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拿出实物演示。例如:让学生指出尺子的两端指的是哪里?一边指的是什么?

  (2)猜一猜,想一想。

  让学生根据例题中的信息,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教师对学生的猜测不发表评论,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到底要栽多少棵呢?对不对呢?你打算怎样检验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厘清题意,让学生通过猜想答案,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借助操作,探究规律。

  (1)初步体验,化繁为简。

  教师: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每隔5米种一棵,每隔5米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种下去……是不是很麻烦?

  教师:为什么觉得很麻烦?

  学生:因为100米里面有20个5米,太多了。

  教师:也就是说100米在这道题中显得数据有点大,因此画图时会比较麻烦。像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简单一些的情况入手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可以先选取100米中的一小段研究。

  (2)教师演示,直观感知。

  教师演示课件,边演示边说明。

  教师:我们选取100米中的20米来研究,用一条线段表示20米,每隔5米栽一棵,也就是说树的间隔是5米。(教师板书)

  教师;大家看一看,我们把这段路*均分成了几段?也就是有几个间隔?栽了几棵树?

  引导学生说出20米长的一条路,间隔长度是5米,有4个这样的间隔,可以栽5棵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的解题策略,并通过课件的演示,向学生示范线段图的画法,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作好准备。)

  (3)动手操作,初步体验。

  让学生自由选择100米中的一小段,动手画一画,看一看这一小段上,两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几棵树。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为什么这样画?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这样画?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虽然这些同学选取的长度不一样,一共要栽的棵数也不一样,但他们所画的线段图特别是他们的分析和思考方法有相同的地方,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些不同的画法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棵树比间隔数多1。

  (4)合理推测,感知规律。

  教师:不用画线段图,如果这条路长30米、35米……又应栽几棵树呢?请同学们拿出学*纸,填写表格。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和说明。

  学生填写完表格后,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5)归纳概括,理解规律。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表格,你发现在一条线段上栽树(两端要栽),间隔数和棵树有什么关系?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两端都栽树,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也可以说间隔数比棵数少1。

  教师:为什么两端都栽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

  学生回答后,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和交流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6)即时巩固,强化规律。

  教师:同学们都明白了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老师出几道题考考大家:7个间隔种几棵树?20个间隔种几棵树?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2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运用规律,验证例1。

  教师:回到例1,在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到底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哪些同学刚才猜对了?

  教师(点几个猜错的同学):现在你知道自己猜错的原因是什么了吗?给大家说说看,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学生尝试列式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

  全班汇报交流,主要让学生弄清楚:100÷5=20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用20+1=21(棵)?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同时让学生明确每步算式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做一做”第1题。

  教师:这道题里没有植树呀,能用我们今天学的方法解决吗?

  使学生明确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问题。在本题中把一盏路灯看成一棵树,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教师: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相关,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和植树问题相似,比如安装路灯、电线杆、设立车站等。

  2、练*二十四1、2、3题。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练*二十四第4题。

  教师:这一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

  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此题与例题的区别。例题是知道全长与间隔长度求棵数,而本题是知道间隔长度与棵数求路的全长。

  教师: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用36减1?

  (设计意图: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把植树问题进行拓展应用,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让学生了解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将难点化简,讲授新知前,我利用手指游戏导入,孩子很感兴趣,而且初步感受到了棵数、间隔数的关系。再从生活中抽取简单的植树现象,加以提炼,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

  一、创设愉悦氛围,让游戏走入情境。

  从学生感兴趣的猜谜和游戏入手,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初步感知棵数、间隔数的关系,为进一步的探究奠定了基础。这种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二、注重自主探索,让体验走入方法。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借助直观的图示,探索植树问题两端要栽的规律。借助图形,建立知识表象,注重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得到启迪,悟到方法,从而建立起学*的信心,进一步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渗透一种化归思想。

  三、倡导知识运用,让建模走入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事例跟植树问题相似,引导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但这节课也有我颇感不足的地方,我觉得自己对学生的学*起点没有充分把握,没有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也没能很好地关注到全体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意把握好教材的度,适当进行取舍,更合理的安排好教学时间。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它通常是指沿着必须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均分成若干个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以及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本节课就是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透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现实生活中它们的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规律解决植树中的相关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状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状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教具学具:

  绳子、挂图、泡沫、小树、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游戏:

  点名学生动手操作,给绳子打3个结并观察:给绳子打3个结,会把绳子分成几个间隔?(有三种状况:4个、3个、2个)(解释“间隔”的意思)

  透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强调结数和间隔数的三种关系)点评:透过游戏激趣,引出“间隔”、“间隔数”的概念教学,由于有绳子打结作铺垫,抽象概念得到了具体化,同时间接渗透了间隔与间隔数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探究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导入新课:这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和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新课探究:

  1出示例题:(同学们,今年我们海南迎来了一件大喜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获批了,为了响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号召)寰岛小学决定美化校园,要在长50米的塑胶跑道的一侧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点评:所选例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同时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引入例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简单愉快的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中学*数学。

  2.分组动手操作(分八小组,每组6人),在泡沫上“植树”,

  要求:(1)计算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2)思考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点评: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透过仔细观察、交流讨论,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体验以及情感的体验过程,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汇报结果:

  (1)两端都种:50÷5+1=11(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50÷5=10(棵)结论: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50÷5-1=9(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

  4、总结(学生汇报教师书写):

  (1)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点评:孔子说:“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捂!”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用心思考,在操作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充分交流,加深对植树问题三种状况的理解。结论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课堂练*

  1、做一做:

  (1)园林工人要在全长800米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李家庄小学从校门口的门柱到教学楼的墙根,有一条长120米的笔直的校道,在校道的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椰子树,一共种了多少棵椰子树?

  2、数学竞技场:分组竞赛,每组派代表选题,解答对得相应的分值,解答错则机会让给其他表现好的小组,总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1)挂灯笼(20分):要在长90米的教学楼上每隔5米挂一个灯笼,需要准备多少个灯笼?(两端都不挂)

  (2)插彩旗(20分):校园要在长12米的**台前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两端都插)

  (3)上楼梯(20分):小明从一楼到三楼走了30级台阶,如果从一楼走到六楼,需要走几级台阶?

  (4)公交站(30分):5路公交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5)锯木头(30分):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均分成5段,每锯一次需要8分钟,锯完需要几分钟?

  (6)街道上(50分):在一条全长20xx米的街道两旁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一共需要几盏灯?(两端都安装)

  (7)滑冰场(50分):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8)钟表上(50分):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9)电线杆(100分):在公路一边每隔50米埋设一根电线杆,共埋设了10根(两端都埋),这段公路有多长?

  (10)广告牌(100分):在马路的一侧立有广告牌,若每隔5米立一块广告牌,一共立21块,从第一块到最后一块的距离有多远?

  点评:设计形式新颖、有梯度、富有情境化和生活趣味的练*题,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用心性,同时充分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数学回归生活,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资料?你还有什么疑问?(植树问题的三种状况)

  五、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例题:寰岛小学决定美化校园,要在长50米的塑胶跑道的

  一侧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两端都种:50÷5+1=11(棵)

  只种一端:50÷5=10(棵)

  两端都不种:50÷5-1=9(棵)

  (1)挂灯笼:要在长90米的教学楼上每隔5米挂一个灯笼,需要准备多少个灯笼?(两端都不挂)

  (2)插彩旗:校园要在长12米的**台前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两端都插)

  (3)上楼梯:小明从一楼到三楼走了30级台阶,如果从一楼走到六楼,需要走几级台阶?

  (4)公交站:5路公交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5)锯木头: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均分成5段,每锯一次需要8分钟,锯完需要几分钟?

  (6)街道上:在一条全长20xx米的街道两旁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一共需要几盏灯?(两端都安装)

  (7)滑冰场: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8)钟表上: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9)电线杆:在公路一边每隔50米埋设一根电线杆,共埋设了10根(两端都埋),这段公路有多长?

  (10)广告牌:在马路的一侧立有广告牌,若每隔5米立一块广告牌,一共立21块,从第一块到最后一块的距离有多远?

  教学后记:

  本节课旨在透过学生的学*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的精神,最终掌握植树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总的来说,本节课学生参与面广,用心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效率也高,较好地展示了动手操作、合作学*的优势,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设计不同的植树方案,有利于学生发挥小组交流合作的优势,学生在相互的表达和倾听中促使思路的清晰化,促进知识结构的构成,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练*的设计独特、新颖、有梯度:

  本节课的教学我既注重教学过程,也注重教学效果。在练*环节中,我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体现了分参次教学。同时我还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树相关问题,有效实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目的。由于练*的解答采取竞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用心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竞技场的练*题学生大约能够做5道题,其余的题可留到第二课时再完成。)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课,我透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模拟植树)------交流讨论(植树方案)------得出结论(三种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应用结论(解决生活中植树的相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做了适时的点拨。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植树问题,理解并掌握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

  (2)、在理解间隔数和棵树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究新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经历和体验“数形结合”、“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学*数学的决心。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出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时,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运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同学们一定喜欢玩猜谜语吧?(课件出示):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谜底:手)

  谁能很快说出谜底?(生口答)。

  师:你思维真敏捷。

  (2)、师:同学们,伸出你的左手,仔细观察,你能看到数字几?

  (3)、认识间隔、间隔数。

  (预设1:数字5,5个手指;数字4,4个手指缝。)

  师:你观察得真认真!

  师:(课件出示)手指间的空隙,在数学上我们叫做间隔。(板书:间隔。)一只手上有四个间隔,我们就说它的间隔数是4。(板书:“间隔”后加“数”)

  (预设2:生:有5数字5,5个手指头;有数字4,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做间隔吗?

  生口答,师出示手的图片,板书“间隔”和“间隔数”。)

  (4)、认识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间隔无处不在。(课件出示:人民大会堂柱子、路灯杆、摆花盆、钟声等),师边放课件边叙述说明。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间隔?

  生充分交流

  (5)、揭示并板书课题。

  师:像这样有间隔现象存在的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

  二、合作探索,了解三种植树方法

  1、直接出示题目:

  在一条长2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可以怎样栽?

  师:我们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小路的长(来时在黑板上画出线段),用这个(三角形加一竖,写在副板书上)来表示树,请大家来设计设计,看看哪个小组最能干?

  2、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合作要求,完成方案。(出示合作要求) 合作要求

  (1)小组内猜一猜:可以栽几棵树? (2)自己独立动手画一画;

  (3)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你栽了几棵树?谁还有不同的答案?

  (2)师:哦,看来同学们有的栽了4棵,有的栽了5棵,还有的同学栽了3棵,咱就先请栽了5棵的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栽的?(追问:跟同学们详细的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有哪些同学是4棵的?说说你是怎样栽的?

  刚才听到有同学说栽了3棵,来说说你是怎样栽的? (学生评价)师:你觉得他们说的怎样?

  4、三种植树方法的命名。 师:(指着第一种)像这种,在路的起点和终点都栽了树那我们就可以把它叫做“两端都栽”(板书),那像这种了,头栽尾不栽,或者尾栽头不栽,可以叫做——( 只栽一端 ),这种呢?(两端都不栽)

  1、出示题目信息:一条新修的公路,全长100米,在它的一侧种树(两端都栽),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

  2、理解题意。

  (1)、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理解题意。

  师: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或句子,分析题意。你认为哪些词是比较重要的?

  题目中,“两端都栽”是什么意思?

  师:既然有“两端都栽”的情况,就有“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也有“只在一端栽”的情况。(课件演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

  (3)、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一共要栽多少棵?

  (指名生答)

  (4)、提出验证。

  a:师: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呢?我们怎么来验证一下?

  b:生尝试寻求方法。

  生:可以画一画图。

  师:你的想法非常好,可以用一条线段代表100米长的公路,画一画图,数一数实际种了多少棵。)

  (5)、尝试验证,边叙述边课件演示:因为两端都栽,所以要先在起点栽一棵,然后每隔5米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看看一共要栽多少棵。

  师:现在栽了多少米了?就这样一直栽到100米处吗?

  (预设生:太麻烦了,浪费时间)

  (6)寻求“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

  师:老师和你们有同感。100米的路太长了,你觉得路的总长要是多少米好了?

  生尝试发表自己的想法。

  (预设生:50米、20米、10米

  师:我明白同学们的意思了,就是把路的总长换成比较小的数就行了。你们的想法太棒了!)

  师:在数学研究中,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就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即把“大数变成小数”进行研究,这样就可以“化繁为简”,找出规律。(板书:大数——小数,化繁为简)。比如,100米太长了,我们可以转化成15米栽几棵、25米栽几颗?从而找出规律。

  师:老师在电脑上可以画成小树,你们在练*本上,也画成一棵棵小树吗?怎样表示小树比较简单?

  (预设生:画成小树太麻烦,可以用一个点表示一棵小树比较简单。)

  师:你的方法真好!用线段图来表示,简单明了。(课件演示:小树变点,成为线段图)

  (二)、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就来当一次“小小数学家”,研究一下当总长分别是10米,15米、20米、30米时,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有什么规律。请你们拿出题卡,认真画出线段图,并结合线段图把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2)、生独立填表。

  (3)、汇报交流:谁把你的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结果一样请举手?

  师:看来大家都做得非常认真!)

  师: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我把表格展示在大屏幕上。

  (4)、师:(边课件演示边引导)仔细回忆刚才画线段图填表的过程,认真分析这几组数据,能否说出总长、间隔、间隔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课件表格下出示:总长o间隔=间隔数)

  间隔数与棵数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课件表格下出示:间隔数o( )=棵数)。

  那么,当两端都栽时,如果知道全长和间隔,怎样求出棵数?

  (5)、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交流。

  结合生答,师完成板书:总长÷间隔=间隔数,间隔数+1=棵树。

  (6)、师:如果不画线段图,你能说出总长是50米时,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吗?

  学生口述答案。

  师:你真了不起!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出示前面的例题。

  师:利用刚才我们发现的两端都栽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你能找到这道题的正确结果吗?

  (2)、生找出正确解法。

  (3)师:20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1?(20表示间隔数,因为间隔数加一等于棵树,所以要加一。)

  (师:你讲得太棒了!老师真心佩服你!) (4)、师:以后再遇到生活中类似于“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时,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那么现在就请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到知识城堡一展身手吧。看哪位同学是数学闯关达人!

  三、学以致用。

  1、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课件配图片出示)

  生独立审题,尝试在练*本上独立完成。

  师提醒学生注意这里的`棵树是多少?6米是什么意思?让我们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2、在一条全长180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6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生独立审题,尝试在练*本上独立完成。

  这道题180米表示的什么意思?6米又代表什么呢?让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如何列式计算?

  3、钟声与钟声之间也有间隔,你能同化成植树问题进行解答吗?

  (课件出示)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敲完需要多长时间?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师:同学们,认真倾听钟声敲响几下?仔细观察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课件出示:结合5次钟声,线段图出示四个间隔)

  (学生结合课件演示,说出:钟声敲响5次,共有4个间隔。)

  大钟5时敲5下,有4个间隔,共用了几秒钟?由此能求出什么?那么12时敲12下,有几个间隔?敲完用多长时间吗?请同学们尝试独立在练*本上完成。

  汇报交流,说出思路。

  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生充分交流。

  师:在今天的探究活动中,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规律,能运用这个规律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而且知道了数学研究中“化繁为简”方法,会通过画线段图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在植树问题中还有许多知识,比如两端都不栽时、只有一端栽时,或在封闭图形上栽时,棵数分别有什么规律呢?那么这道提留给大家!我们将在下次课的学*中继续探究。

  拓展延伸:

  现在要在这条1000米长的公路的一侧安放垃圾桶(只在其中一端放或者两端都不放),每100米安放一个。一共需要多少个垃圾桶?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动手种树,初步感知

  1、创设情景

  2、理解题意

  [出示要求]:在操场边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的一边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

  3、设计方案,动手种树

  师:了解了信息,请同学们设计一份植树方案。你可以用这条线段来代表20米长的小路,其中每一小段的长度是1厘米,我们用它来表示1米长的小路,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图案或图形来表示小树苗,把你设计的方案画一画。比一比,谁画得快种得好,老师就聘请他作学校的环境设计师。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反馈交流

  师:根据你的方案,需要种几棵树?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设计出了这么多的方案。那他们的方案分别是怎样的呢?

  请设计师们给大家作一下介绍

  师:他的设计符合要求吗?

  师:这位同学是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来设计的,我们把这个距离叫做间隔距离,在这份设计方案中,有几个间隔距离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4个这样的间隔距离。像这样间隔距离的个数我们又把它叫做间隔数。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种4棵树的设计方案是怎样的?

  生答

  师:最后我们来看看种3棵树的设计方案又是怎样的呢?

  生答

  师:就一个要求,同学们就设计出了三种不同的植树方案,真是太能干了!

  看来你们都有成为环境设计师的资格。李老师会把你们的方案上交到学校的。

  师:(出示三种方案线段图)不过,李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大家,既然这三种植树的方案都符合设计的要求,为什么同样是20m长的小路,同样的要求,为什么有的是种3棵树,有的是种4棵树,还有的是种5棵树? 谁能来说说他们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师:第一种方案,在路的头尾都种了一棵树,我们就把它叫做是“两端都种”的植树方案,第二种方案,只种头不种尾或者只种尾不种头,我们就把它叫做是“只种一端”的植树方案,第三种植树方案头尾都不种树,我们就把它叫做是“两端不种”的植树方案。(板书:两端都栽 只栽一端 两端不栽)

  二、 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1、总结规律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在这三种植树方案中,它们的间隔数和树的棵数之间分别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同桌同学先讨论讨论,然后完成这张表格。

  植树方案 间隔数(个) 棵数(棵) 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

  学生反馈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每隔5米种一棵树的要求,发现了植树的三种方案,并知道了每种方案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研究“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

  师:在两端都种的情况下,在这条20米长的小路上,如果按照每隔1米,2米,4米,10米的要求来种树,那么间隔数与棵数之间是不是也会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间隔距离,先在线段图中画一画,然后再列式算一算,间隔数是几个,需要种几棵树?间隔数与棵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后反馈交流)

  师小结

  2、运用规律

  师:老师有问题要考你们了,知道的同学马上起立回答我,比比谁的反应快?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有8个间隔共要种几棵树?有10个间隔共要种几棵树?如果已种了6棵树有几个间隔?如果已种了10棵树有几个间隔?

  三、 开放练*,应用方法

  1、这是我们镇新修的一条公路(图示),公路全长100米,园林工人们想在公路的一侧种樟树(两端都要种),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10米,一共需要多少棵樟树苗?

  (1)学生独立解答

  (2)全班交流结果

  2、师:如果两侧都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樟树苗?(把第1题中的“一侧”改为“两侧”?)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3、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师小结

  4、在一条街道的一边等距离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街道全长800米,共安装了41座路灯,问相邻两座路灯之间的间隔距离是多少米?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6、书本P122练*二十第4题

  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是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主板书) (副板书)

  间隔距离 间隔数 棵数

  两端要栽:间隔数+1=棵数 1米 20个 21棵

  只栽一端:间隔数=棵数 2米 10个 11棵

  两端不栽:间隔数-1=棵数 4米 5个 6棵

  10米 2个 3棵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合作探究,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由现实问题到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培养学生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构建模型、用模型的过程中体验到学*成功的喜悦和认识归纳规律对后续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规律的意识,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在我国的北方经常出现沙尘暴天气,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张有关沙尘天气的图片新闻。(课件出示沙尘暴的图片)同学们知道吗?实际呀沙尘天气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正因为以前人们的乱砍乱伐,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才会出现今天的沙尘天气。最*呀咱们这个城市也经常出现雾霾天气,雾霾比沙尘暴天气危害更大,那雾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不便呀?那你们知道治理沙尘和雾霾天气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植树造林)。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设计植树方案

  为了改善我们的校园环境,让大家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学校准备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你们认为应该怎么种树?只让学生口答方案,追问有哪三种方案?(两端种树、一端种树、两端不种)。

  (二)、两端都种

  出示方案一:学校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学生齐读题,理解题意:强调“一边”和“两端”,理解每隔5米栽一棵的意思。

  (2)理解示意图展示。

  那我们就一起来试着种一下吧!用一条线段来表示2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我们应该怎么种呢?开头为什么要种?(因为是两端植树)也就是说路的开头先要种一棵,那下棵怎么种呢?要和头一棵树隔5米,也说是隔5米种一棵,一直种到小路的末端。

  (3)理解株距。

  看示例图,大家发现没有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吗?都是多少?(5米)这里的5米就表示株距,株距指的就是每两棵树间的距离。实际上株距表示的就是一个间隔的长度。

  (4)发现规律

  谁能说说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是什么关系?

  板书: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5)教学画线段图

  这个公式短时间记住没问题,但时间长了,三个月、半年、一年忘了怎么办?可以借助画线图,带着学生在黑板上画线段图。

  (6)引导学生列式:

  20÷5=4(个)(这里的4指什么?)

  4+1=5(棵)(这个算式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加1?)

  答:一共需要5棵树苗

  (三)、两端都不种

  出示方案二:学校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指生读题后,说说这道题和上一题的不同点。

  (2)两端都不栽什么意思?指生比划一下,出示示例图让学生判断画的对吗?

  (3)发现规律并板书。

  (4)同桌之间互相列算式。

  (5)指生交流并点评。

  (四)、一端种树

  出示方案三:学校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只栽一端)。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生齐读题后,说说这道题和上一题的不同点。

  (2)只栽一端什么意思?

  (3)指生交流,发现规律并板书。

  小结:通过这三种植树情况,大家发现没有要想算出棵数,必须知道什么?(只要知道间隔数,就可以算出棵数。)引导学生说出:间隔数=总长÷株距。

  你们真是学校的智多星,不仅帮学校解决了难题,还探究出了植树的规律,真是太棒了!你们幸福吗?拍拍手吧!

  (五)强化规律

  课件出示种树的三种情况,学生抢答,记忆种树的规律。

  其实啊,植树问题也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现象与植树问题类似,你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指名说一说,如,路灯,栏杆,队形……)数学上我们把这些现象统称为植树树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生活中的植树现象。(课件展示图片。)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我们都知道数学离不开生活,要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我们首先要确定它是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老师收集了一些生活实例,同学们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探究的这些规律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对自己有没有信心?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走进生活吧!(课件逐一出示练*)

  1、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准备在教学楼前60米的道路一旁摆放鲜花(靠墙一端不放),相邻两盆花之间的距离3米。一共需要几盆花? 属于( )

  ①两端摆 ②一端摆 ③两端不摆

  答:一共需要( )盆花。

  2、小学生广播操队列中,其中一列纵队26米,相邻两个学生之间的距离是2米。这列纵队一共有几个学生?

  属于( )

  ①两端都站 ②一端站 ③两端不站

  答:这列纵队共有( )个学生。

  3、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属于( )植树现象?

  ①两端种 ②一端种 ③两端不种

  答:一共要锯( )次。

  4、动物园的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1)先判断属于哪种情况,独立解决。

  (2)小组交流。

  (3)汇报。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是件快乐而有趣的事情,这节课老师感到很快乐,我收获了幸福,你们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两端都不栽: 只栽一端:

  棵数=间隔数﹢1 棵数=间隔数-1 棵数=间隔数

  间隔数=棵数-1 间隔数=棵数+1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所有例题,以及相关*题。

  教材分析:

  现实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类似的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由于它们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抽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植树问题”,作为数学模型研究,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是把所有类型的植树问题归纳在一起,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公式,最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2、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

  难点: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巩固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直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复*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2、出示复*目标:

  (1)、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常见类型:

  (1)、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2)、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

  (3)、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4)、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出示例题:

  例题: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上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你能想出几种植树方案?

  2、学生自主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合作交流。

  4、全班交流。

  特点棵树间隔数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方案1两端都栽54棵树=间隔数+1

  方案2两端都不栽34棵树=间隔数-1

  方案3一端栽,一端不栽44棵树=间隔数

  方案4封闭图形44棵树=间隔数

  5、总结学*方法:

  植树问题有高招,做题之前先分类。

  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

  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

  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树=间隔数;

  封闭图形,棵树=间隔数。

  三、巩固提高、发展创新。

  1、在一条长400米的道路一旁安装路灯,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两端都要安装),一共可以安装多少座路灯?

  2、两座楼房之间相距56米,每隔4米栽雪松一棵,一行能栽多少棵?

  3、学校要在80米的跑道一旁插彩旗,每隔5米插一面。如果一端不插,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

  4、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200米,每隔10米栽一棵柳树,需要树苗多少棵?

  以上四道题为基础巩固题,下面两道为拔高题。

  5、一根木料锯成4段要12分钟,锯成10段要几分钟?

  6、祁老师要上楼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个台阶,你知道祁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

  四、全课小结。

  你在这一节课里学*了什么知识?

  师: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使孩子透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初步培养孩子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潜力。

  3.让孩子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孩子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教学重点:

  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孩子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孩子是数学学*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必须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目标:(媒体出示)

  透过这节课的学*,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师:你会计算吗?(让孩子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

  ②透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此刻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孩子自学探讨。(师巡视)

  3.班内交流。孩子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做一做:118页孩子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样想的,重点让孩子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能够种多少棵树?

  2.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孩子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了植树问题,并能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状况,期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几个层次,这节课主要是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五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观看图片为起点,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让学生感知间隔以及植树与数学的联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运用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全长÷间隔长)并能运用规律解决抽象的植树问题。

  教学方法:

  1、采用手指引出间隔,让学生理解间隔,引出与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

  2、分组探究,发现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4、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PPT课件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照片引发的思考

  师:植树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它不仅能够绿化环境,净化空气,使我们在劳动中得到锻炼,而且,在植树的过程中还蕴含着很多很多的数学问题,怎么样有兴趣探讨吗?

  在学*之前先学*一下和植树问题相关的知识 出示图片(让学了解间隔和间距)

  师:课件:在100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 (指名大声朗读)

  师:(生读完)说说吧学校植树都有哪些要求(指名回答)

  师:每隔5米种一课

  师:每隔五米指的是什么(点名回答)

  生:间隔

  师:这个词不错(板书间隔)。间隔指的是什么?

  生: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师:学校要求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生:5米

  师:还有哪些要求吗?

  生:两端都要栽。

  师:这个要求也很重要(板书两端都要栽)

  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两头都要栽

  师:你能用手比划比划吗?

  生:能

  师:还有什么要求吗?

  生:在100米的小路的一边

  师:强调一边就是一行

  让学生试着独自完成提前的题卡(老师巡视找到不一样的结果20、21、22让他们写在黑板上)

  师:做完了吗

  生:做完了

  师:做完了,看黑板,同样的要求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同意20的举手21的举手22的举手!那学校到底该买多少树苗呢?

  三、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1、小组探究,给予充分的时间。

  那咱们就4个人一个小组探究一下这个问题,听要求,画一画,摆一摆或者模仿实际种一种!开始吧(这时教师下去指导巡视)

  师:大家往前看,大家探究出来结果了吗?

  学校到底需要买多少棵树?谁来说?(点名回答)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21棵。

  师:同学们对于这个小组讨论的结果21棵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大家都是正确的

  你们小组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得出结论的呢?

  生:画线段

  师:愿意展示给大家看吗?

  大家注意听,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和你们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总结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00米,100除以5是20个间隔

  师:是20个间隔吗?你带着同学数一数。20个间隔没错,那一定是21棵树吗?

  生:最后一棵没加上

  师:你把什么当成小树啦?

  生:线段上的小端点

  师:数一数是21个吗?

  生:是

  师:听明白了吗?有什么想问问他的吗?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生:摆铅笔,2根1个间隔3根2个间隔4根3个间隔5根4个间隔

  师:为什么加一呀

  生:最一开始的一根或者最后一根没算

  师:也就是学校要求两端都要栽

  师:当做两端都要栽的问题时 间隔数+1=棵数

  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种思想很可贵,发现规律,其他的组也是这么考虑的吧!

  看看这一规律的发现过程出示ppt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全长÷间隔长

  师:请同学们很自豪的把自己总结的规律读一遍。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操作、思考、教师巡视)

  师:有答案了吗?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劳动成果,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在黑板上来“改一改”吗?

  师:6棵树几个间隔7棵呢99棵呢200棵呢

  8间隔几棵树呢50个间隔呢1000个间隔呢

  师:植树问题不仅能解决植树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说安路灯

  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找同学朗读)能解决吗?巡视过程中找41,82两个答案

  师:同学们算完了吗?看大屏幕(展示两个答案)你们同意那个?强调两旁 乘2

  这个同学的错误正好提醒了我们做这类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旁 两旁需乘2同意吗同学们?

  师:今年雾霾挺严重的刚刚还因为雾霾放了假所以呀

  北辰区*为了减少尾气排放,减少污染,方便市民出行,为北辰人民新开设一条公交线路604路,从新河桥到东站后广场共有18站,相邻两站的距离大约是700米,这条线路大约是多少千米?

  能解决吗?写在题卡上 做完了同桌互相检查(老师下去辅导)

  师:谁说说你是怎么样算的?

  生:18-1求出间隔数

  700×17=11900(米)

  11900米=11.9千米

  师:都对了吗?

  生:做对了

  师:你们家里都有钟表吗?听过钟声吗?你听当当这是几时?

  生:2时

  师:当当当,这是几时?几个间隔?在钟声里面也有数学问题一起看看谁能大声朗读?(出示ppt)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 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师:能试着解决吗》做在题卡上,有困难了放在我们小组内解决,看看能不能解决。(巡视)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生:5-1=4 (个) 8÷4=2 (秒)12-1=11(个)11×2=22(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总结:这节课大家都有什么收获?

  两端都要植: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板书设计:

  植 树 问 题

  两端都栽 棵树 间隔数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优选【10】份(扩展2)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合作探究,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由现实问题到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培养学生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构建模型、用模型的过程中体验到学*成功的喜悦和认识归纳规律对后续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规律的意识,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在我国的北方经常出现沙尘暴天气,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张有关沙尘天气的图片新闻。(课件出示沙尘暴的图片)同学们知道吗?实际呀沙尘天气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正因为以前人们的乱砍乱伐,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才会出现今天的沙尘天气。最*呀咱们这个城市也经常出现雾霾天气,雾霾比沙尘暴天气危害更大,那雾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不便呀?那你们知道治理沙尘和雾霾天气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植树造林)。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设计植树方案

  为了改善我们的校园环境,让大家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学校准备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你们认为应该怎么种树?只让学生口答方案,追问有哪三种方案?(两端种树、一端种树、两端不种)。

  (二)两端都种

  出示方案一:学校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学生齐读题,理解题意:强调“一边”和“两端”,理解每隔5米栽一棵的意思。

  (2)理解示意图展示。

  那我们就一起来试着种一下吧!用一条线段来表示2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我们应该怎么种呢?开头为什么要种?(因为是两端植树)也就是说路的开头先要种一棵,那下棵怎么种呢?要和头一棵树隔5米,也说是隔5米种一棵,一直种到小路的末端。

  (3)理解株距。

  看示例图,大家发现没有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吗?都是多少?(5米)这里的5米就表示株距,株距指的就是每两棵树间的距离。实际上株距表示的就是一个间隔的长度。

  (4)发现规律

  谁能说说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是什么关系?

  板书: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5)教学画线段图

  这个公式短时间记住没问题,但时间长了,三个月、半年、一年忘了怎么办?可以借助画线图,带着学生在黑板上画线段图。

  (6)引导学生列式:

  20÷5=4(个)(这里的4指什么?)

  4+1=5(棵)(这个算式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加1?)

  答:一共需要5棵树苗

  (三)两端都不种

  出示方案二:学校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指生读题后,说说这道题和上一题的不同点。

  (2)两端都不栽什么意思?指生比划一下,出示示例图让学生判断画的对吗?

  (3)发现规律并板书。

  (4)同桌之间互相列算式。

  (5)指生交流并点评。

  (四)一端种树

  出示方案三:学校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只栽一端)。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生齐读题后,说说这道题和上一题的不同点。

  (2)只栽一端什么意思?

  (3)指生交流,发现规律并板书。

  小结:通过这三种植树情况,大家发现没有要想算出棵数,必须知道什么?(只要知道间隔数,就可以算出棵数。)引导学生说出:间隔数=总长÷株距。

  你们真是学校的智多星,不仅帮学校解决了难题,还探究出了植树的规律,真是太棒了!你们幸福吗?拍拍手吧!

  (五)强化规律

  课件出示种树的三种情况,学生抢答,记忆种树的规律。

  其实啊,植树问题也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现象与植树问题类似,你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指名说一说,如,路灯,栏杆,队形……)数学上我们把这些现象统称为植树树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生活中的植树现象。(课件展示图片。)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我们都知道数学离不开生活,要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我们首先要确定它是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老师收集了一些生活实例,同学们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探究的这些规律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对自己有没有信心?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走进生活吧!(课件逐一出示练*)

  1、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准备在教学楼前60米的道路一旁摆放鲜花(靠墙一端不放),相邻两盆花之间的距离3米。一共需要几盆花?属于()

  ①两端摆

  ②一端摆

  ③两端不摆

  答:一共需要()盆花。

  2、小学生广播操队列中,其中一列纵队26米,相邻两个学生之间的距离是2米。这列纵队一共有几个学生?属于()

  ①两端都站

  ②一端站

  ③两端不站

  答:这列纵队共有()个学生。

  3、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属于()植树现象?

  ①两端种

  ②一端种

  ③两端不种

  答:一共要锯()次。

  4、动物园的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1)先判断属于哪种情况,独立解决。

  (2)小组交流。

  (3)汇报。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是件快乐而有趣的事情,这节课老师感到很快乐,我收获了幸福,你们收获了什么?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2

  教材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P106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3.通过合作交流,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的应用,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运用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建构植树问题模型,并灵活地解决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一一对应思想”的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10根小棒、尺子、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1、师:今天张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你们欢迎吗?怎么欢迎?(学生鼓掌)

  师:手不但能表示情感,还藏着数学奥秘呢!伸开你的右手,你找到了数字几?

  生:5

  师:5是什么?

  生:5个手指

  师:就是手指数,那还能发现哪个数?

  生:4个空隙

  师: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

  师:像这样每两个手指之间的空隙,在数学上叫做间隔。(板书:间隔)

  师: 4根手指几个间隔?三根呢?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现象?(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间隔有关的一类有趣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发现规律

  1.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50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数?

  (1)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一边”“每隔5米”、“两端都栽”什么意思?(解释“一边”、“500米”是全长和“每隔5米”是间距)

  (2)那么我们需要种多少棵树呢?

  (3)请同学猜一猜、算一算

  预设:100÷5=20? 100÷5+1=21? 100÷5-1=19

  (4)引导验证:现在有不同的猜想,到底谁的对呢?怎么办?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验证呢?如果我们画图来验证,你觉得好不好?(太麻烦)

  三、建立数学模型

  1、化繁为简

  师:我们可以先从简单数据开始研究。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总长500米改成5米、10米、15米20米、30米,请你选一个来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找一找规律验证下吧。

  出示活动要求:

  (1) 结合生活情境,独立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画一画、找一找、算一算的办法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同桌合作。

  (2) 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2、全班交流,完成表格。

  3、引导总结规律,完成板书:

  小结:1棵树对应1个间隔,最后一棵对应的间隔没有了,棵数比间隔数多1。你再仔细观察,还有什么新发现?

  板书:两端都栽:全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树

  棵数-1=间隔树

  师:如果老师下面空格里的全长填上40米,那么你能不画图列式得出答案吗?100米呢?

  预设:40÷5=8? 8+1=9(解释8表示间隔数)

  4、回归应用

  (1)师:那回到原来的题目全长改成500米,会算吗?那么我把数字再放大变成1000米,怎么做?

  (2)全长10000米,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都种),要种多少棵?

  5、小结:其实今天的学*我们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方法,(板书:以小见大或化繁为简)也就是像这样遇到数据比较大或比较繁琐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用一些小数据、一个简单的草图找到规律来解决。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出示:为美化校园环境,建安小学准备在一条长10米的小路两旁,每隔2米放一盆花,(两端都放)一共可放多少盆花?

  学生审题后独立完成。

  交流提问:这个问题也是植树问题吗?为什么?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问题吗?

  师:这些树、花盆、小旗等都可以用点来表示,植树问题就是研究这些点和间隔关系的问题。

  2、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摆了6盆花,如果每两盆花之间在插一面小旗,一边能插几面小旗?两边呢?

  3.同学们排成一队去参观,从头到尾一共12人,每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2米,那么这列队伍长是多少米?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

  出示30米,每隔5米两端都种,学生读题。出示房子,师:现在还是两端都种吗?

  预设:只种了一端

  师:现在间隔数和棵数有什么关系呢?

  再出示一个房子,师:现在还是只种一端吗?

  预设:两端都不种

  师:那间隔数和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下课以后可以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研究一下。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全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树

  棵数-1=间隔树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具准备:

  课件、表格、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间隔”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5个手指,4个空)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呢?(请生在自己的手上指一指)2个手指之间呢?(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2.引入植树问题的学*。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问题其实就是——植树问题(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二、自主探究找出规律

  1.课件出示:为迎接2008奥运会,北京市城市规划局准备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题。谁知道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那共需多少棵树苗,谁来猜一猜?

  预设:学生可能大多数对得到20棵。

  师:你们的猜测正确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但是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怎么办呢?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假设路长只有20米,每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要栽几棵呢?

  师:下面就请小组同学一起想办法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全班交流汇报。(重点让用线段图来验证的小组来说明理由。)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真会想办法,他们用一条线段表示这条小路,*均分成4份,这时出现了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生:4个间隔和5个间隔点。也就是把一条小路*均分成4份后,如果两端都要栽树的话,共要栽几棵?(5棵)20÷5不是等于4吗?怎么是5棵呢?多的这一棵是怎么来的?

  师:如果每隔4米栽一棵、每隔2米栽一棵又需要栽多少棵树苗呢?请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并将你们解决的方法写在练*纸上。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填写表格:

  总长(米)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每段长)棵数间隔数(段数)

  20

  全班观察表格寻找规律。

  师:同学们非常能干,通过猜测、讨论、验证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在一条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要栽的话,栽树的棵数比*均分的份数也就是间隔数多1。(板书:棵数=间隔数+1。)

  师:对得到的这个规律有没有不同意见?

  三、巩固练*

  师:现在我们用得到的这个规律来验证一下你开始的猜测正确吗?

  (1)基础练*。

  师:请看题目,谁愿意来说一说?

  A1.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A2.如果是每隔10米栽一棵呢?(口答)

  B.师:同学们真能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许多类似的植树问题。这是陈老师家乡重庆的鹅公岩大桥,想知道这座桥上有多少盏路灯吗?

  课件出示:大桥全长1420米,大桥的两侧每隔10米安装了一盏路灯。一共安装了多少盏路灯?

  C.这是我们重庆的轻轨列车,陈老师每天就坐轻轨列车回家。

  课件出示:从学校到老师家一共有14个站,每相邻两个站之间的距离*均是1千米,你知道陈老师的家离学校大约有多少千米吗?

  (2)拓展练*。

  师:老师的家乡重庆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在重庆有一个**碑。想听听它的钟声吗?

  课件出示**碑的大钟及题目。

  **碑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

  师:请同学们独立的在练*本上完成。

  小结:同学们真棒!不仅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找到植树问题中当两端都栽树时棵数=间隔数+1,而且还运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数学文化

  介绍二十棵树植树问题:有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五、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2.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如植树时有时需要一头栽一头不栽,在圆形的球场一周栽树以及围棋盘上摆棋子的问题等(课件图片展示),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

  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学*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关于植树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诸如植树时两棵数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些距离一般相等……这些与本课学*相关的信息。)

  教师:其实在植树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1、大胆猜测,引发冲突。

  (1)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获取相关数学信息。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说一说: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楚下列数学信息的含义:

  “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叫间隔长度,也可以说成“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一边”是什么意思?

  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拿出实物演示。例如:让学生指出尺子的两端指的是哪里?一边指的是什么?

  (2)猜一猜,想一想。

  让学生根据例题中的信息,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教师对学生的猜测不发表评论,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到底要栽多少棵呢?对不对呢?你打算怎样检验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厘清题意,让学生通过猜想答案,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借助操作,探究规律。

  (1)初步体验,化繁为简。

  教师: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每隔5米种一棵,每隔5米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种下去……是不是很麻烦?

  教师:为什么觉得很麻烦?

  学生:因为100米里面有20个5米,太多了。

  教师:也就是说100米在这道题中显得数据有点大,因此画图时会比较麻烦。像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简单一些的情况入手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可以先选取100米中的一小段研究。

  (2)教师演示,直观感知。

  教师演示课件,边演示边说明。

  教师:我们选取100米中的20米来研究,用一条线段表示20米,每隔5米栽一棵,也就是说树的间隔是5米。(教师板书)

  教师;大家看一看,我们把这段路*均分成了几段?也就是有几个间隔?栽了几棵树?

  引导学生说出20米长的一条路,间隔长度是5米,有4个这样的间隔,可以栽5棵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的解题策略,并通过课件的演示,向学生示范线段图的画法,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作好准备。)

  (3)动手操作,初步体验。

  让学生自由选择100米中的一小段,动手画一画,看一看这一小段上,两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几棵树。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为什么这样画?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这样画?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虽然这些同学选取的长度不一样,一共要栽的棵数也不一样,但他们所画的线段图特别是他们的分析和思考方法有相同的地方,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些不同的画法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棵树比间隔数多1。

  (4)合理推测,感知规律。

  教师:不用画线段图,如果这条路长30米、35米……又应栽几棵树呢?请同学们拿出学*纸,填写表格。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和说明。

  学生填写完表格后,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5)归纳概括,理解规律。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表格,你发现在一条线段上栽树(两端要栽),间隔数和棵树有什么关系?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两端都栽树,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也可以说间隔数比棵数少1。

  教师:为什么两端都栽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

  学生回答后,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和交流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6)即时巩固,强化规律。

  教师:同学们都明白了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老师出几道题考考大家:7个间隔种几棵树?20个间隔种几棵树?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2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运用规律,验证例1。

  教师:回到例1,在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到底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哪些同学刚才猜对了?

  教师(点几个猜错的同学):现在你知道自己猜错的原因是什么了吗?给大家说说看,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学生尝试列式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

  全班汇报交流,主要让学生弄清楚:100÷5=20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用20+1=21(棵)?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同时让学生明确每步算式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做一做”第1题。

  教师:这道题里没有植树呀,能用我们今天学的方法解决吗?

  使学生明确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问题。在本题中把一盏路灯看成一棵树,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教师: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相关,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和植树问题相似,比如安装路灯、电线杆、设立车站等。

  2、练*二十四1、2、3题。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练*二十四第4题。

  教师:这一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

  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此题与例题的区别。例题是知道全长与间隔长度求棵数,而本题是知道间隔长度与棵数求路的全长。

  教师: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用36减1?

  (设计意图: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把植树问题进行拓展应用,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让学生了解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将难点化简,讲授新知前,我利用手指游戏导入,孩子很感兴趣,而且初步感受到了棵数、间隔数的关系。再从生活中抽取简单的植树现象,加以提炼,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

  一、创设愉悦氛围,让游戏走入情境。

  从学生感兴趣的猜谜和游戏入手,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初步感知棵数、间隔数的关系,为进一步的探究奠定了基础。这种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二、注重自主探索,让体验走入方法。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借助直观的图示,探索植树问题两端要栽的规律。借助图形,建立知识表象,注重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得到启迪,悟到方法,从而建立起学*的信心,进一步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渗透一种化归思想。

  三、倡导知识运用,让建模走入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事例跟植树问题相似,引导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但这节课也有我颇感不足的地方,我觉得自己对学生的学*起点没有充分把握,没有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也没能很好地关注到全体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意把握好教材的度,适当进行取舍,更合理的安排好教学时间。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母亲节刚过,我们马上又要迎来一个快乐的节日──“六·一儿童节”,这也是全世界少年儿童共同的节日。其实,一年中有意义的日子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能说几个吗?(生说)

  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植树节)你参加过植树活动吗?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①课件出示图片。

  介绍:这是我县新修的一条公路。公路中间有一条绿化带,现在要在绿化带中种一行树,怎么种呢?

  出示题目:这条公路全长100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②理解题意。

  a.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④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200+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200+1=201(棵)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画图实际种一种。

  课件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儿上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5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听好喽,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大家想不想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a.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4棵)

  b.跟上面一样,再种25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5段6棵)

  c.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2段3棵;7段8棵;10段11棵。)

  d.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课件出示:前面例题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0÷5=200这里的200指什么?

  200+1=201为什么还要+1?

  师:这个“秘方”好不好?

  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b.解决实际问题

  运动会上,在笔直的跑道的一侧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两端要插)。这条跑道长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学生独立完成。)

  问:这道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小结: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求棵树用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棵树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结果是: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

  师:到底同学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前面学*的方法,举简单的例子画一画,种一种。

  要求:每人先独立画一段路种种看;然后4人一组进行交流。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

  2.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3.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发现规律,验证前面的猜测。

  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通过举简单的例子,自己又发现了“两端不种”的规律:棵树=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求棵树,你会做了吗?

  4.做一做。

  ①在一条长2000米的路的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不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

  ②师:同学们注意看,这道题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闪烁:将“一侧”改为“两侧”

  问:“两侧种树”是什么意思?实际要种几行树?会做吗?赶紧做一做。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两种情况。发现了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以后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两端要种”还是“两端不种”。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

  8÷2=4(段)

  4—1=3(次)

  问:为什么要—1?这相当于今天学*的植树问题中的那种情况?

  2.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①看,这一列共有几个同学?(4个)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的距离是1米,从第1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如果这一列共有10个同学呢?100个同学呢?

  ②这一列还是4个同学,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是2米,从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3.在一条路的一侧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41棵树。从第1棵树到最后一棵树的距离是多少米?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继续研究。

  “植树问题”说课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为此,本课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谈话导入,明确课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创设在公路中间绿化带中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太麻烦了,于是老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说明:为了使学生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体验得更深刻,教材原题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植树我们将100米改为了1000米。)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在举简单例子画一画这个环节,安排了两个小层次:

  ①按老师要求画。

  ②学生任意画。

  通过按老师要求画,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再任意画一画,种一种,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应用规律,验证前面例题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②应用规律,解决插多少面小旗的问题。

  这样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要种”的规律,这时候老师提出如果两端不种,棵数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的学*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所以这时候让学生进行猜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使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也更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2.独立操作,探究规律。

  有了前面的学*基础,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不种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设计了三道题:锯木头、算第一个同学和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以及对算距离问题的进一步巩固。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优选【10】份(扩展3)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10)份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1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一共分三种情况,教材在编排时将它们分成三个例题进行教学,分别是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只栽一端。本节课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在第一课时就将三种情况全部呈现,并且将重心放在探究只种一端时,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其实只要是只种一端,不管路是几米,间隔数和棵数始终相等,因为树和间隔始终一一对应。处理好了这层关系,理解了一一对应,那么两端都种和两端都不种就可以根据对应思想,通过迁移发现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问题的规律,理解并掌握不同种法中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

  2.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等能力,初步渗透“一一对应”思想。

  3.感受数学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建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建立模型及“一一对应思想”的应用。

  教学过程

  1.恰好3月份,植树节即将到来,因此在第一环节通过询问植树的好处,渗透环保意识,并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与生活。

  2.第二环节我主要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通过小小设计师,将枯燥的解决问题转变成灵动的设计方案。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个5米种一棵”什么意思,有些学生可能认为只有两棵树之间的5米才是间隔,一边不种树的话那个5米就不是间隔,因此我将示意图这样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间隔。再引导学生猜测并画图,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

  第二层是本堂课最关键的部分,首先请学生展示作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在说的过程中询问学生分了几个间隔,为什么分4个间隔,它是怎么来的。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三种画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沟通三者之间的'联系,并揭示每种种法的名称。然后将探究的重心放在只种一端的情况上,通过列算式,解释算式意义,并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猜测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为探究埋下伏笔。有些学生虽然对树和间隔的对应关系有点了解,但难以用语言概括,因此我在中用不同颜色描出树和它对应的间隔,闪烁树和间隔,并用圈一圈的方法,便于学生区分和发现,之后安排学生对照着左手,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同桌,深化对对应关系的理解。因为本节课的规律属于不完全归纳法,单靠一个例子是不科学,没有说服力的,所以我增加了300米的小路种树,想象着种树的过程,理解为什么只一端种时,棵数始终等于间隔数。最后运用迁移,理解为什么一个加1,一个减1。

  第三层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它们第一步都是先算什么?数学广角这类题目建模是关键,但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会使课显得空洞,这一层主要让学生形成一个策略:要知道一共有几棵树,必须先求出间隔数。接着通过例题,使知识得到一个巩固,最后展示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感受数学不仅于生活,更要运用于生活。

  第三环节中设计了两道*题,第二题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主要为了培养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隐藏信息的能力,接着通过变式,隐去一座房子又会怎样种。其实在画图时会有这样一个疑惑,为什么那一端空在那不种树,而这道题目可以给出很好的说明,有时候在解决问题时还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反思:

  作为新教师,对于这类课我是比较难把握,数学思维如此缜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有所疏忽。

  1.语言不够精炼,会不自觉地重复学生的话。在讲解只种一端的时候,学生对一一对应还是明了。

  2.评价语有些生硬,对于学生的回答有时不能及时得做出点评。

  3.探究得太少,自己说得太多。使课堂不够开放。

  4.本节课虽然渗透了解决的方法,先求间隔数,但没有明确间隔数的求法。应该在板书上指明。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 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 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 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学*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通过*时的观察,我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能力不是那么强,在学*中很难独立的完成学*任务,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在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完成学*任务。适当的鼓励是激励学生学*,克服困难的最好方法。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们看到过“道路两旁每隔一定距离会种有树”,但是,在这样的现象中包含哪些数学概念他们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师针对此予以明确;在数学知识方面,他们知道“依此类推”和“除法的意义”,像“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他们可以通过计算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只是对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猜谜导入揭题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师:对,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请你们伸出右手,五指张开,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为4。(师伸出4根手指、3根手指、2根手指)现在有几个间隔?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

  二、经历探究,发现规律

  1、激趣引入,启发探究积极性

  (课件出示)出示江口小学为绿化环境的招聘启事及设计要求

  招聘启示

  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江口小学

  20xx.6

  设计要求:

  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

  【设计意图】通过招聘启示让学生设计植树方案的出发点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植树问题》

  教学来源: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七单元《植树问题》

  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

  备课人:

  张金玲

  基于标准:

  数学广角的教学目标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感悟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2、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参与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感悟演绎推理思想,学会独立思考。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数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中的一个亮点,它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这一单元内容就是植树问题,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有两端栽、两端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以及环形情况、方阵问题等。本节课例1是两端都栽树的情况。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除法的含义、《表内除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以及用线段图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画线段图、填表格、讨论交流等活动,能化繁为简并说出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2.能发现并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栽)的一般解题规律,并能利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评价任务:

  任务一:通过猜谜活动,以及画线段图、做表格等活动,完成目标一。

  任务二:通过课堂例题的理解分析,找到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一般解题规律,达成目标二前半部分。另外利用*题的解决,达成目标二的后半部分。

  【学*重点】:发现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学*难点】: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一般解题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小组学*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直观认识间隔

  新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看,“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打一人体的组成部分。”它是什么呢?谁知道?(手)

  同意的举手?你们真会联想,它就是我们的手。我们的手作用可真大,能写会算还会画,而且我们的手上还有许多的数学奥秘,仔细看自己的手,你能看到数字吗?(5)

  哦,怎么看出5了?(表示手指的个数)谁还看到了数字5?真不错,除了用数字可以表示手指的个数,咱们的手上还有没有数字?(还能看到手指之间的间隔,两个手指之间的缝隙,教师说明,缝隙就称为间隔。)。

  手指之间还有一个个的间隔。同学们,咱们手上五个手指之间到底有几个间隔呢?(4个)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还真有4个间隔。那四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三个手指之间呢?两个手指之间呢?(生依次回答。)

  你发现什么了吗?(生说)

  的确,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是有着一定的规律的,它们之间的这种规律最适合解决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这类问题,这类问题的名字叫做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探究规律 实现目标

  1、例题探究

  说起植树问题我们就先从植树谈起吧。请看例题。

  出示例题1: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A、从题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谁来说一说?生说,师画。

  它们都表示什么,大家知道吗?生说:一边表示只在小路的一侧种树。全长1000米表示第一棵树和最后一棵树之间的距离是1000米。每隔5米栽一棵表示棵与棵之间的距离是5米……

  师小结:

  一边是小路的一侧,指左边或者右边,全长1000米是指小路的总长。每隔五米栽一棵是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简称间距。两端要栽指起点与终点处都要栽。

  B、算一算,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反馈答案:

  方法1:1000÷5=200(棵)

  方法2:1000÷5=200 200+2=22(棵)

  方法3:1000÷5=200 200+1=21(棵)

  疑问: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你想用什么方法验证?(生说:画线段图的方法)

  三、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化繁为简探规律

  是个好办法!我们可以选择画线段图来验证。每隔5米栽一棵就画一段,再过5米再画一段,这样我们需要画多少段呢?好画吗?为什么呀?(数据太大了)。那怎么办呢?(选择简单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出规律再解决这道题)

  是呀,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研究。你准备选用哪个数来研究?(生说)下面请大家自己选择简单的数据在练*本上试着进行验证,并把你试的结果汇报给组长填在表格中,之后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

  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学*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关于植树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诸如植树时两棵数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些距离一般相等……这些与本课学*相关的信息。)

  教师:其实在植树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1、大胆猜测,引发冲突。

  (1)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获取相关数学信息。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说一说: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楚下列数学信息的含义:

  “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叫间隔长度,也可以说成“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一边”是什么意思?

  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拿出实物演示。例如:让学生指出尺子的两端指的是哪里?一边指的是什么?

  (2)猜一猜,想一想。

  让学生根据例题中的信息,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教师对学生的猜测不发表评论,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到底要栽多少棵呢?对不对呢?你打算怎样检验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厘清题意,让学生通过猜想答案,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借助操作,探究规律。

  (1)初步体验,化繁为简。

  教师: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每隔5米种一棵,每隔5米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种下去……是不是很麻烦?

  教师:为什么觉得很麻烦?

  学生:因为100米里面有20个5米,太多了。

  教师:也就是说100米在这道题中显得数据有点大,因此画图时会比较麻烦。像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简单一些的情况入手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可以先选取100米中的一小段研究。

  (2)教师演示,直观感知。

  教师演示课件,边演示边说明。

  教师:我们选取100米中的20米来研究,用一条线段表示20米,每隔5米栽一棵,也就是说树的间隔是5米。(教师板书)

  教师;大家看一看,我们把这段路*均分成了几段?也就是有几个间隔?栽了几棵树?

  引导学生说出20米长的一条路,间隔长度是5米,有4个这样的间隔,可以栽5棵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的解题策略,并通过课件的演示,向学生示范线段图的画法,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作好准备。)

  (3)动手操作,初步体验。

  让学生自由选择100米中的一小段,动手画一画,看一看这一小段上,两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几棵树。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为什么这样画?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这样画?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虽然这些同学选取的长度不一样,一共要栽的棵数也不一样,但他们所画的线段图特别是他们的分析和思考方法有相同的地方,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些不同的画法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棵树比间隔数多1。

  (4)合理推测,感知规律。

  教师:不用画线段图,如果这条路长30米、35米……又应栽几棵树呢?请同学们拿出学*纸,填写表格。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和说明。

  学生填写完表格后,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5)归纳概括,理解规律。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表格,你发现在一条线段上栽树(两端要栽),间隔数和棵树有什么关系?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两端都栽树,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也可以说间隔数比棵数少1。

  教师:为什么两端都栽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

  学生回答后,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和交流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6)即时巩固,强化规律。

  教师:同学们都明白了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老师出几道题考考大家:7个间隔种几棵树?20个间隔种几棵树?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2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运用规律,验证例1。

  教师:回到例1,在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到底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哪些同学刚才猜对了?

  教师(点几个猜错的同学):现在你知道自己猜错的原因是什么了吗?给大家说说看,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学生尝试列式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

  全班汇报交流,主要让学生弄清楚:100÷5=20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用20+1=21(棵)?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同时让学生明确每步算式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做一做”第1题。

  教师:这道题里没有植树呀,能用我们今天学的方法解决吗?

  使学生明确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问题。在本题中把一盏路灯看成一棵树,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教师: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相关,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和植树问题相似,比如安装路灯、电线杆、设立车站等。

  2、练*二十四1、2、3题。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练*二十四第4题。

  教师:这一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

  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此题与例题的区别。例题是知道全长与间隔长度求棵数,而本题是知道间隔长度与棵数求路的全长。

  教师: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用36减1?

  (设计意图: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把植树问题进行拓展应用,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让学生了解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将难点化简,讲授新知前,我利用手指游戏导入,孩子很感兴趣,而且初步感受到了棵数、间隔数的关系。再从生活中抽取简单的植树现象,加以提炼,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

  一、创设愉悦氛围,让游戏走入情境。

  从学生感兴趣的猜谜和游戏入手,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初步感知棵数、间隔数的关系,为进一步的探究奠定了基础。这种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二、注重自主探索,让体验走入方法。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借助直观的图示,探索植树问题两端要栽的规律。借助图形,建立知识表象,注重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得到启迪,悟到方法,从而建立起学*的信心,进一步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渗透一种化归思想。

  三、倡导知识运用,让建模走入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事例跟植树问题相似,引导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但这节课也有我颇感不足的地方,我觉得自己对学生的学*起点没有充分把握,没有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也没能很好地关注到全体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意把握好教材的度,适当进行取舍,更合理的安排好教学时间。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5

关于《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手指游戏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了解了一下,发现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很喜欢唱歌,现在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幸福拍手歌》好吗?

  (课件播放,学生跟唱:幸福拍手歌)

  师: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手除了用来拍手还有哪些作用?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手上也隐藏了数学奥秘,同学们想知道吗?

  师:看着老师的手,你从中想到了什么数字?(5,5个手指) 还想到了什么数字?

  师:老师从中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们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吗?

  (缝隙、空格等)

  师:对了,指的是手指间的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我们手上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大家仔细观察老师的手,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4个手指的时候有几个间隔呢?3个手指,2个手指呢?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了吗?谁能说一说?(间隔数+1=手指数)

  [设计意图:课前播放一首大家比较熟悉的儿歌,让同学们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调节课堂教学氛围,调到最佳学*状态。紧接着从学生最熟悉的教学资源“手”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2.导入课题

  师: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我们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

  师: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植树节)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的双手和大脑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动手种树,初步感知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新知

  实验小学为了进一步美化校园,学校出了一则招聘启示。

  招 聘 启 示

  学校将对校园进一步绿化,特聘请校园绿化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设计内容:在全长20米的花坛一侧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理由。(可用线段图表示)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例一及相应练*

  教材分析:

  本册《数学广角》主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本节课着重研究直线上植树的一种情况(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设计理念:

  自主探索,凸显学生个性;合作探究,构建和谐课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纸条、表格、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激趣导入

  1、活动交流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都聪明、好学、上进。今天我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探索数的奥妙,你们欢迎吗?

  谢谢你们的掌声。下面请大家伸出你们懂事的双手,让老师看一看,可以吗?

  大家认真地看一看,将来我们就是要凭借这一双手,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

  同样也是这一双手,还藏着很多数学奥秘,你们想知道吗?

  2、教学“间隔”含义

  师:看着老师举起的这只右手,你们看见了几个手指?

  学生齐说:“5个手指头”。

  师:很好。你们再看看,这5个手指间有几个空格?

  生:4个

  师:很好!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板书)。

  大家再仔细观察自己的手,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么,4个手指间有几个间隔呢?3个手指,2个手指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规律了吗?谁能勇敢地站起来告诉老师吗?

  答案:手指的个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3、导入课题

  实际生活中的“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

  今天,我们就以植树为例,一起来探索数学里间隔的奥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课前导入这一部分,学生配合的比较好。而且学生之间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联系”,这是非常好的,但是,我在这觉得这样是不是有点多余。可是我又觉得这里,让学生初步的感知这一数量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个铺垫作用。想想也有此理。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创设情景(课件出示)

  师:我们学校为了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准备在学校门口这条路的一

  边种上白桦树。

  师:你们想不想看看学校打算怎么种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要求吧!

  2、理解题意

  [出示要求]:我们学校准备在学校门口长100米的这条路一边种上白桦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请问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从这份要求,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同学们可以小声交流一下,然后把你们交流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树)。

  师:两端都栽你们怎么认为的呢?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

  师: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来告诉你的同学吗?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归纳小结。(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五米,每两棵树的距离都相等,两棵树之间的间距是5米)

  师:好,你们能帮帮老师算一算,学校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

  3、自主探究

  生:自由做题

  师:指点几个学生上台板演。同学们做完了吗?我们看同样的要求却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你们同意哪个呢?那学校究竟该买多少棵树苗呢?是20还是21……

  这个环节,不知是不是学生基础比较差,还是……我从学生的小组中发现只有一种答案没有别的,别的就是很离谱的过程。这里学生只知道100/5=20(棵)这一答案。这样使我在讲时就有点难。

  师:这样吧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听清楚要求:利用你们准备的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一条线段来代表100米的小路,用你们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把你们小组的想法在纸上画一画。(小组活动)

  4、汇报交流,展示思路

  师:同学们,你们探究出结果了吗?

  生:画线段的方法

  生:摆火柴的方法……

  师:初步推出棵数=间隔数+1(板书棵数)

  这里学生们有一部分的学生知道通过摆一摆的方法去探究出实际需要21棵。但是没有学生知道用线段来画,许多的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做。我在想是不是我讲解不清楚,可是有一部分的学生可以通过摆一摆得出这个规律呀。这可能对学生了解不够深吧。也许该用更简单的方法去授课。用20米长的小路,也许会有更好点的效果。

  三、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探索规律

  学生汇报,师也同时在黑板具体教学摆一摆及画线段图的方法。进一步理解间距、间隔数

  师:学生都表现的不错,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种规律发现过程。这是一条100米的小路,学校要求两端都栽,我先在一头栽上一棵树,隔5米栽一棵,隔5米栽一棵。现在是几棵树,几个间隔,现在呢?这又是几棵树,几个间隔……。好了,我不栽了。请同学们想一想6棵树几个间隔,8棵树几个间隔,10棵树几个间隔,100棵树几个间隔,那15个间隔几棵树,18个间隔几棵树,那20个间隔几棵树。

  师:从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指名回答,要强调是在什么情况下。)棵数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比棵数少1。

  师小结: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1=棵数”

  “间隔数=棵数-1”(板书)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

  师:同学们,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错的上台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在刚才探讨了在100米的小路上,两端都栽,每隔5米栽一棵,需要21棵树苗。我代表学校谢谢你们。

  2、运用规律

  师:如果让你来设计我们学校这条小路的植树方案,还是这10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两端都栽)还可以每隔几米栽一棵?(整米数)

  出示:表格。

  师:根据学生汇报,完成表格。这一部分可能是多余的。我在授课时,发现这样填表格起不了什么大的作用。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得用用这个规律来解决数学问题

  师:还是这条小路,假如每隔两米栽一棵,在两端都要栽的情况下,需要几棵树苗呢?请你们口答这题。

  师:假如现在这条小路延长到200米,还是每隔5米一棵(两端都栽),需要几棵树苗呢?

  师:如果我种了5棵树,每隔5米栽一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全长多少米呢。

  师:真棒,我发现学生学的非常的认真!我们刚据探讨出来的规律就运用的这么好。老师真佩服大家。运用植树的规律不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类似于植树问题的事件,同学们你能列举一些这样的事例吗?(学生汇报后,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事例图片。)

  师再出示:安装路灯、电线杆、设立车站、摆花盆、走楼梯、建楼房、排队做早操等等。

  五、提升思维,巩固练*

  师:看来,数学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很密切的联系,我们*时一定认真观察,多留心身边的事物。

  师: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我们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1、做一做

  在全长1000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装),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一共安装了多少座路灯?

  2、想一想

  在沿河路的一边,设有16个节能路灯(两端都设),相邻两根的距离*均是60米,这条路有多远?

  3、猜一猜。

  甲、乙、丙谁说的对?

  有100人参加春游活动,这列队伍中如果每两人*均距离是1米,请问这列队伍全长多少米?

  甲说:100米

  乙说:99米

  丙说:101米

  六、质疑:学*到这里,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的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七、归纳:(同学们学得真不错,让我们一起完成一首儿歌吧!)教学儿歌

  小树苗,栽一栽,

  两端都栽问题来,

  间数多1是棵数,

  棵数少1是间数,

  怎样求出间隔数?

  全长除以间长度。

  八、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坐好了,这节课上同学们个个都表现得特别棒,积极思考,涌跃回答问题,这一却都给了我快乐,给了我鼓励,和同学们在一起我很幸福,你们快乐吗?那你又有什么收获呢?谁能说说。

  这节课我们学*了植树问题,发现了植树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去探索和发现。

  板书:植树问题

  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

  20米5米45棵

  20÷5=44+1=5(棵)

  两端都要栽:间隔数+1=植树棵数

  间隔数=植树棵数-1

  间隔数=总长度÷间隔

  教学反思:

  不足之处

  一、设计基本可以,但任务没有完成。

  基本上没有讲练*,课前准备的练*都没有去练。因为没有时间。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的探讨之中,所以时间不够。

  二、前松,好!后紧,乱!

  由于,前面时间把握不够好,时间大多数都花掉了,到了后面就很紧,由此而乱。在教学儿歌时就草草的收场了。

  我觉得这节课,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我对自己说,又有一次大的进步。从无形中就提高了自己。我感谢这次的活动机会。在这节课的突破了重难点,学生能自己得出这个规律,我已很满足。在上课之前,我都担心突破不了。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4、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具准备: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问答,认识“间隔”

  1.同学们,我们先做个游戏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

  2、 把你的手放好,我们进行快速问答:五个手指几个空?4个手指几个空?2个手指几个空?3个手指几个空?一个手指几个空?

  3、 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 (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跟间隔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

  1、最*我们的学校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新修建的操场旁有一条小路需要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来绿化、美化我们,现在请你来当设计师,你对自己有些信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2、多媒体出示题目:学校操场边有一段长20米的小路,学校打算在小路一边植树(两端都栽)、并且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相等。请按照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3、从屏幕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认为在设计时需要特别注意什么?你能解释什么是两端吗?

  (总长20米两端都栽间距相等)

  4、在分组探讨前,请先商量好准备每隔几米栽一棵,然后动动手、动动脑,看用什么方法能够又快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同桌合作)

  5、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三、探讨新知:

  1、谁能展示一下你的设计才能,注意说明白你是每隔几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你是怎样获得这个结果的?

  2、学生交流汇报(画线段图法、计算法)

  3、 教师介绍讲解概念:总长、间距、段数、棵数(并随机板书)

  4、用多媒体演示线段图的推理过程。

  在设计方案、交流方法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没有画线段图,而是直接列出了算式,他们一定找到了规律,我们现在也一起来找一找这个规律是什么。

  总长20米,间距10米,有几段几棵。

  总长20米,间距5米, 有几段几棵。

  总长20米,间距4米, 有几段几棵。

  总长20米,间距2米, 有几段几棵。

  5、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并板书:

  棵数总比段数多1,段数总比棵树少1。

  总长÷间距=段数段数+1=棵数

  6、当总长是20米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解决,当路段变长是1000米、20xx米时,就不能这样做了,就需要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7、 多媒体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1)了解题目内容。

  (2)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8、刚才我们所提到的手指数和间隔数分别相当于植树问题中的哪个数量呢?生活中不止是植树问题包含着间隔现象,在其他方面也广泛存在,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锯木头、路灯、表面上的间隔和数字……)

  9、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①同学们做早操,某行从第一人到最后一人的距离是24米,每两人之间相距2米,这一行有多少人? (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②李老师从一楼去某班教室,每走一层楼有24个台阶,共走了48个台阶。你知道李老师去几楼吗? (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③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应该设置几个车站?(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④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听老师读题你自己再读一读,你发现这道题与我们刚才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词语?(2千米 两旁)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方法。

  四、拓展例题,训练思维:

  1、多媒体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21棵树苗、

  (1)了解题意,解决问题。(21-1=20段20×5=100米)

  (2)学生质疑:为什么用21-1=20 算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减1?

  (3)我们所解决的这个问题跟刚才我们解决的例1有什么不同?

  (不论是要算出棵数还是总长都要先知道段数,然后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2、思维训练:

  ①第一个同学到第二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差不多是1米,那么,第一个同学到第五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

  ②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3、出示刘翔的图片,展示刘翔竞赛的过程引出问题:中间共有10个栏,栏间距离为12、2米,请你们算出从第一栏架到最后一个栏架有多少米吗?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学*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谈一谈你的收获有哪些。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如植树时有时需要一头栽一头不栽,在圆形的球场一周栽树以及围棋盘上摆棋子的问题等 ,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它通常是指沿着必须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均分成若干个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以及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本节课就是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透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现实生活中它们的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规律解决植树中的相关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状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状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教具学具:

  绳子、挂图、泡沫、小树、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游戏:

  点名学生动手操作,给绳子打3个结并观察:给绳子打3个结,会把绳子分成几个间隔?(有三种状况:4个、3个、2个)(解释“间隔”的意思)

  透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强调结数和间隔数的三种关系)点评:透过游戏激趣,引出“间隔”、“间隔数”的概念教学,由于有绳子打结作铺垫,抽象概念得到了具体化,同时间接渗透了间隔与间隔数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探究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导入新课:这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和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新课探究:

  1出示例题:(同学们,今年我们海南迎来了一件大喜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获批了,为了响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号召)寰岛小学决定美化校园,要在长50米的塑胶跑道的一侧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点评:所选例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同时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引入例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简单愉快的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中学*数学。

  2.分组动手操作(分八小组,每组6人),在泡沫上“植树”,

  要求:(1)计算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2)思考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点评: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透过仔细观察、交流讨论,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体验以及情感的体验过程,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汇报结果:

  (1)两端都种:50÷5+1=11(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50÷5=10(棵)结论: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50÷5-1=9(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

  4、总结(学生汇报教师书写):

  (1)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点评:孔子说:“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捂!”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用心思考,在操作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充分交流,加深对植树问题三种状况的理解。结论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课堂练*

  1、做一做:

  (1)园林工人要在全长800米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李家庄小学从校门口的门柱到教学楼的墙根,有一条长120米的笔直的校道,在校道的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椰子树,一共种了多少棵椰子树?

  2、数学竞技场:分组竞赛,每组派代表选题,解答对得相应的分值,解答错则机会让给其他表现好的小组,总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1)挂灯笼(20分):要在长90米的教学楼上每隔5米挂一个灯笼,需要准备多少个灯笼?(两端都不挂)

  (2)插彩旗(20分):校园要在长12米的**台前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两端都插)

  (3)上楼梯(20分):小明从一楼到三楼走了30级台阶,如果从一楼走到六楼,需要走几级台阶?

  (4)公交站(30分):5路公交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5)锯木头(30分):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均分成5段,每锯一次需要8分钟,锯完需要几分钟?

  (6)街道上(50分):在一条全长2000米的街道两旁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一共需要几盏灯?(两端都安装)

  (7)滑冰场(50分):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8)钟表上(50分):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9)电线杆(100分):在公路一边每隔50米埋设一根电线杆,共埋设了10根(两端都埋),这段公路有多长?

  (10)广告牌(100分):在马路的一侧立有广告牌,若每隔5米立一块广告牌,一共立21块,从第一块到最后一块的距离有多远?

  点评:设计形式新颖、有梯度、富有情境化和生活趣味的练*题,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用心性,同时充分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数学回归生活,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资料?你还有什么疑问?(植树问题的三种状况)

  五、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例题:寰岛小学决定美化校园,要在长50米的塑胶跑道的

  一侧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两端都种:50÷5+1=11(棵)

  只种一端:50÷5=10(棵)

  两端都不种:50÷5-1=9(棵)

  (1)挂灯笼:要在长90米的教学楼上每隔5米挂一个灯笼,需要准备多少个灯笼?(两端都不挂)

  (2)插彩旗:校园要在长12米的**台前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两端都插)

  (3)上楼梯:小明从一楼到三楼走了30级台阶,如果从一楼走到六楼,需要走几级台阶?

  (4)公交站:5路公交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5)锯木头: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均分成5段,每锯一次需要8分钟,锯完需要几分钟?

  (6)街道上:在一条全长2000米的街道两旁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一共需要几盏灯?(两端都安装)

  (7)滑冰场: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8)钟表上: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9)电线杆:在公路一边每隔50米埋设一根电线杆,共埋设了10根(两端都埋),这段公路有多长?

  (10)广告牌:在马路的一侧立有广告牌,若每隔5米立一块广告牌,一共立21块,从第一块到最后一块的距离有多远?

  教学后记:

  本节课旨在透过学生的学*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的精神,最终掌握植树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总的来说,本节课学生参与面广,用心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效率也高,较好地展示了动手操作、合作学*的优势,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设计不同的植树方案,有利于学生发挥小组交流合作的优势,学生在相互的表达和倾听中促使思路的清晰化,促进知识结构的构成,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练*的设计独特、新颖、有梯度:

  本节课的教学我既注重教学过程,也注重教学效果。在练*环节中,我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体现了分参次教学。同时我还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树相关问题,有效实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目的。由于练*的解答采取竞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用心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竞技场的练*题学生大约能够做5道题,其余的题可留到第二课时再完成。)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课,我透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模拟植树)------交流讨论(植树方案)------得出结论(三种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应用结论(解决生活中植树的相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做了适时的点拨。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在摸一摸、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在亲身体验、交流中,进一步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并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3、在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肢体体验:同学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蕴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右手,并将五指伸直、张开、用左手摸摸右手,数一数,五个手指有几个空格?(4个空格),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格叫“间隔”。也就是说,大小拇指在一只手的两端: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弯弯你的大拇指看: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把大、小拇指一齐弯弯看:3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那么,将5个手指换成小树,5棵小树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楼梯、锯木头、敲钟…都有间隔。)

  2、引入课题:师:树可以美化环境,清新空气,我们要多植树。在一条直线上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做间隔数,每个间隔的长度叫间距,也叫株距。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数学里统称植树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在一条不封闭的直路上的“植树问题”。(揭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探究规律,解决问题。

  1、找出两端都种树的规律

  植树问题情景1,师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师:请同学们默读题目,谁来分析一下这道题的条件、问题、关键词和单位?要求一共需多少棵树苗?先要知道两端都栽树,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

  假设路长只有10米、15米、20米,每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两端就是路的两头),要栽几棵呢?(小组合作用画线段图来表示小路,假设路10米,每隔5米种一棵,这条小路*均分成了几个间隔?两端都栽,摆几棵小树呢?)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端都栽树,栽树的棵数与*均分成的间隔数谁多谁少呢?(棵数都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棵数少1)师问为什么两端都种树,棵树只比间隔数多1呢?(因为从一端看过去,棵数和间隔数一一对应,一端只多了一棵树。)已知间隔数怎样求棵数呢?出示并板书: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考考你:如果这条路是25米、每隔5米栽一棵,各要*均分成几个间隔?两端都栽,栽几棵树呢?30米呢?

  师:现在我们用研究出的两端都栽树,棵数等于间隔数加1的规律来解决例1中的问题,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100÷5=20(个间隔)20+1=21(棵)。利用两端都栽树,

  棵数=间隔数+1”这个规律解决了两端都植树的问题。

  三、应用规律,走进生活。

  走进生活:

  (一)目标检测:

  1.排列在同一条直线上的16棵树之间有()个间隔。2.从第1棵树到最后1棵树之间有30个间隔,一共有()棵树。

  3.在一条全长2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4米种一棵(两端要种),一共需多少棵树苗?

  (二)闯关题

  1、工人叔叔准备在一条长200米的大桥一侧安装路灯,每隔40米安装一盏,问共需安装几盏?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3、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4、小明从1楼到3楼需走36级台阶,小明从1楼到6楼需走多少级台阶?

  5、15个军人站成一列,每两个军人间距离为1米,这列队伍有多长?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实地考察

  六、板书设计:植树问题

  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1;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10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117页的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本节课研究“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2、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理解题意,在摆学具的过程中理解间隔数与所栽棵数之间的规律,建构数学模型,感受数学的简化思想和应用价值。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受到热爱劳动、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发现“两端都栽”的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学法: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30根小棒、6个圆片、6个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几张沙尘暴发生时的图片

  问生:看到这几张图片,要想改变这样的生活环境,你应该做的最有意义的活动是什么?(植树造林)

  师: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沙尘暴,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对我们有很多的益处。今天我们就来学*“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几张照片,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渗透环保教育,由此导入新课,明白本节课的学*内容。

  课件出示:(下面哪种情况属于两端都栽的)

  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两端都栽的植树情况,然后进入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示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两端都栽”的意义,为更好地探究新知作铺垫。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例题

  1、出示例题后,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栽了几棵?(4棵、5棵、6棵)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以及学生对自己答案的解释,这个环节教师不论学生答案是否正确,不作任何解释。引出矛盾,激起学生下一步探究的欲望。

  2、这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画线段图等方法去验证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说出为什么是5棵?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摆学具、画线段图,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验证到底哪个答案是正确的,潜移默化地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做到心服口服,不盲目地作出选择,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想一想:植树时为了美观,整齐关键先确定什么?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要栽),还有哪些植树方案?(学生会出现间隔7米栽一棵,这时说明理由,如果这样栽的话,间隔长就不相等了)

  设计意图: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出现反例时,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错误资源,能更好地证明间隔长必须是相等的,引出“间隔长”的意义。

  (2)课件出示表格

  (3)解释表中的“间隔长”、“间隔数”分别表示什么?

  (4)观察表中的数据与课件图示,让学生找一找全长、间隔长、间隔数、所栽棵数之间的关系,互相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练*探究,最后把结果都绘制到一个表格中,通过3个例子,采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得出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处。

  (5)汇报交流成果,得出规律。

  从左向右看:全长÷间隔长=间隔数间隔数+1=所栽棵数

  从右向左看:所栽棵数-1=间隔数间隔数×间隔长=全长

  设计意图:数形结合,完善数学模型,弄清表中四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为后面解题提供解题思路。关键是弄清楚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6)初步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三、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自测题,看学生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理解植树问题中,求全长的方法。

  设计意图:理解植树问题中,求所栽棵数的方法,加深理解“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道理。

  2、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把植树问题进行扩展,在生活中找到植树问题的原型,这样把知识系统化,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知道植树问题中的“树”可以代替生活中的其他事物,找到数学中的植树问题与生活中的植树问题的联系。

  四、应用规律解决生活中植树问题问题的原型。

  1、这一组有9个同学,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分米,第一个同学到第9个同学的距离大约有多远?先让学生测量间隔长,然后再求问题。

  2、钟表问题。

  设计意图:灵活应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类似的植树问题,把植树问进行扩展应用,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如此设计是基于学生的思维状态,让学生对当堂课的知识和收获做一个回顾,就是学生整理知识思路、内化知识的过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数学广角的内容。数学广角作为人教版新增的内容之一侧重点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何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好地渗透在环节在教学中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深刻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着重思考和要解决的问题。一节课实施下来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现做一个简单的小结与反思。

  成功之处:

  一、教学设计有深度、有厚度。

  教学设计分两条线走:一条线以构建学生知识结构为线索,使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经历了“生活问题——猜想验证——建立模型”不断数学化的过程,较好地实现了由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过渡到相应的“数学模式”,为上升到更抽象的数学高度奠定了基础。然后又让学生运用模型解决问题,把数学化的东西又回归于生活,也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条线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线索。

  对于植树问题的探究,不仅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摆学具的方式自主探究、寻找,而且结合线段图、摆学具,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两端都种时,棵数会比间隔数多1,多的1指的是哪一棵树。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由反复的修改,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对教材研究的重要性,明白了“教师对教材看得有多深,才能使你的课堂有多厚”的道理。也让我知道了自己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我都比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我知道,只有学生自己想学、愿学,才能主动地学,并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对于重点部分的引入,即探究两端都种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测得到答案。当几种答案产生冲突时,再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后的探究部分我就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用线段图探究植树问题规律的方法。由此把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为下节课自主寻找另外两种植树问题的规律时,学生就比较轻松愉快了。

  三、注重教学思想的渗透和学*方法的传授。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都很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比如:当学生用一个线段图证明规律时,适时点拨。用一个线段图就能证明它是普遍存在的规律吗?再画几个试试(以小组为单位,分组研究)。交流时,让不同的学生说出用不同间隔的线段图得到同一个规律,实际就是向学生渗透不完全归纳法。在展示交流部分,通过对比10个间隔与2个间隔的线段图的难易,对比画一棵树和用

  一个点表示一棵树的难易,让学生体会简化的思想。通过找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让学生体会化归的思想。对于学*方法的传授,整节课都特别重视线段图的运用。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列举几条:

  一、教学时间安排欠妥。有的教学内容没有来得及出示,有的内容讲解比较仓促。练*巩固时间不充分,没有检测时间,使教师没有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情况,心中没底。

  二、本节课,我本想借助一一对应的思想去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所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可是没有深入去理解植树问题中所蕴含的一一对应思想。所以,感觉得出的规律有些牵强、抽象,没有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没有把一一对应的思想与植树规律结合在一起,没有很好地突破难点。

  三、对学生评价这块显得能力不足。对于学生的评价如何做到即准确又有深度,还要具有启发性,这是我还得努力学*的方向。

  四、数学课关键在于“说”,以说促思,以说引思,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否正确,以便教师及时调控课堂,改变教学策略,但是,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明知道应该让学生多说,但是由于时间问题,就把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而去进行下面的教学内容,这是我一贯的通病,我争取改正,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之,一堂课下来,发现自己真的还有那么多的不足之处。反思自己,今后还应加强学*,学*理论知识、学*优秀课例,特别应该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运用于实际教学之中,逐步完善、改正。希望能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改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和调控、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使自己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优选【10】份(扩展4)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透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能够借助学具,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3、透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潜力。

  2、渗透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透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2、渗透爱绿、护绿的德育教育。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出示光头强砍树的画面)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光头强吗?

  生:不喜欢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乱砍树,破坏森林(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进行爱绿、护绿的德育教育)

  (出示熊大、熊二抓光头强的画面)

  师:它们也不喜欢呢!瞧、

  (出示“保护森林,熊熊有责”)

  师:其实,保护森林,不仅仅仅是熊的职责,更是——

  生:人的职责

  师:那我们就应说——

  生:“保护森林,人熊有责”

  师:这天,就让我们跟熊大、熊二一齐来植树吧!

  二、建模探究,总结方法

  1、探究“两端都植”的状况

  出示:熊大、熊二要在小路的一侧植树(两端都植)

  引导孩子们认识“一侧”“两端都植”。

  在教具上,引导孩子们理解并板书“总长”“间隔长”“间隔数”和“棵数”。

  游戏:小组植树比赛

  师:听我口令,看哪个小组行动最快!

  师:两端都植,间隔长为5厘米时,间隔数和棵数分别是多少?

  师:间隔长为10厘米呢?15厘米呢?

  师:休息会儿,看看总长、间隔长、间隔数和棵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孩子,发现规律: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树(强调“两端都植”)

  出示练*巩固:熊大、熊二要在长100米小路的一侧,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要植),需要多少棵树呢?

  师:你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赶紧做到你的练*纸一中

  100÷5=20(个)

  20+1=21(棵)

  2、探究“一端植”的状况

  师:突然,发现路的一端是光头强家呢!(引导学生说“只能植一端”)

  师:也是这个规律吗?赶紧在你的60厘米小路的最左端安上光头强家,填一填学生报告表格一,并填出你们的发现。

  (小组内分工合作:栽树、填表)

  学生汇报: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棵树(强调“一端植”)

  出示练*:熊大、熊二在长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栽树,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端是光头强家),需要多少棵树呢?(那两侧呢?)

  师:你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赶紧做到你的练*纸二中

  100÷5=20;(20×2=40)

  3、探究“两端不植”的状况

  师:这时,又发现路的另一端是吉吉国王的猴山呢!

  (引导学生说“两端都不植”)

  师:那到底需要多少棵树呢?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吧!

  学生汇报: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数(强调“两端不栽”)

  出示练*:熊大、熊二在小路的一侧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树,总共植了20棵(一端是光头强家,另一端是吉吉国王家),这条路多长呢?

  师:你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赶紧做到你的练*纸一中

  (20+1)×5=105(米)

  师:熊大、熊二就这样一条路一条路的植树,有一天它们又想在一个圆形的池塘身旁植树。

  出示:熊大熊二要在圆形池塘周围植树。池塘的周长是120米,如果每隔10米植一棵,需要多少棵树呢?(引起孩子们思考)

  师:这种状况,又会是什么状况呢?我们下节课之后研究。

  师:这就是我们这天研究的不同状况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三、开放练*,应用方法。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跟植树问题类似的问题呢,比如xxx(引导孩子来说)

  马路问题、楼梯问题、钟表问题、公交站问题、队列问题、锯木头问题,

  四、小结:

  出示:“完美生活,从我做起”(播放欢快音乐)

  师:同学们,说说你们的收获吧!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

  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学*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关于植树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诸如植树时两棵数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些距离一般相等……这些与本课学*相关的信息。)

  教师:其实在植树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1、大胆猜测,引发冲突。

  (1)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获取相关数学信息。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说一说: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楚下列数学信息的含义:

  “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叫间隔长度,也可以说成“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一边”是什么意思?

  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拿出实物演示。例如:让学生指出尺子的两端指的是哪里?一边指的是什么?

  (2)猜一猜,想一想。

  让学生根据例题中的信息,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教师对学生的猜测不发表评论,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到底要栽多少棵呢?对不对呢?你打算怎样检验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厘清题意,让学生通过猜想答案,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借助操作,探究规律。

  (1)初步体验,化繁为简。

  教师: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每隔5米种一棵,每隔5米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种下去……是不是很麻烦?

  教师:为什么觉得很麻烦?

  学生:因为100米里面有20个5米,太多了。

  教师:也就是说100米在这道题中显得数据有点大,因此画图时会比较麻烦。像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简单一些的情况入手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可以先选取100米中的一小段研究。

  (2)教师演示,直观感知。

  教师演示课件,边演示边说明。

  教师:我们选取100米中的20米来研究,用一条线段表示20米,每隔5米栽一棵,也就是说树的间隔是5米。(教师板书)

  教师;大家看一看,我们把这段路*均分成了几段?也就是有几个间隔?栽了几棵树?

  引导学生说出20米长的一条路,间隔长度是5米,有4个这样的间隔,可以栽5棵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的解题策略,并通过课件的演示,向学生示范线段图的画法,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作好准备。)

  (3)动手操作,初步体验。

  让学生自由选择100米中的一小段,动手画一画,看一看这一小段上,两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几棵树。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为什么这样画?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这样画?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虽然这些同学选取的长度不一样,一共要栽的棵数也不一样,但他们所画的线段图特别是他们的分析和思考方法有相同的地方,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些不同的画法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棵树比间隔数多1。

  (4)合理推测,感知规律。

  教师:不用画线段图,如果这条路长30米、35米……又应栽几棵树呢?请同学们拿出学*纸,填写表格。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和说明。

  学生填写完表格后,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5)归纳概括,理解规律。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表格,你发现在一条线段上栽树(两端要栽),间隔数和棵树有什么关系?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两端都栽树,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也可以说间隔数比棵数少1。

  教师:为什么两端都栽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

  学生回答后,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和交流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6)即时巩固,强化规律。

  教师:同学们都明白了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老师出几道题考考大家:7个间隔种几棵树?20个间隔种几棵树?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2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运用规律,验证例1。

  教师:回到例1,在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到底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哪些同学刚才猜对了?

  教师(点几个猜错的同学):现在你知道自己猜错的原因是什么了吗?给大家说说看,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学生尝试列式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

  全班汇报交流,主要让学生弄清楚:100÷5=20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用20+1=21(棵)?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同时让学生明确每步算式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做一做”第1题。

  教师:这道题里没有植树呀,能用我们今天学的方法解决吗?

  使学生明确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问题。在本题中把一盏路灯看成一棵树,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教师: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相关,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和植树问题相似,比如安装路灯、电线杆、设立车站等。

  2、练*二十四1、2、3题。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练*二十四第4题。

  教师:这一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

  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此题与例题的区别。例题是知道全长与间隔长度求棵数,而本题是知道间隔长度与棵数求路的全长。

  教师: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用36减1?

  (设计意图: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把植树问题进行拓展应用,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让学生了解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将难点化简,讲授新知前,我利用手指游戏导入,孩子很感兴趣,而且初步感受到了棵数、间隔数的关系。再从生活中抽取简单的植树现象,加以提炼,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

  一、创设愉悦氛围,让游戏走入情境。

  从学生感兴趣的猜谜和游戏入手,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初步感知棵数、间隔数的关系,为进一步的探究奠定了基础。这种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二、注重自主探索,让体验走入方法。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借助直观的图示,探索植树问题两端要栽的规律。借助图形,建立知识表象,注重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得到启迪,悟到方法,从而建立起学*的信心,进一步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渗透一种化归思想。

  三、倡导知识运用,让建模走入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事例跟植树问题相似,引导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但这节课也有我颇感不足的地方,我觉得自己对学生的学*起点没有充分把握,没有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也没能很好地关注到全体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意把握好教材的度,适当进行取舍,更合理的安排好教学时间。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它通常是指沿着必须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均分成若干个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以及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本节课就是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透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现实生活中它们的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规律解决植树中的相关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状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状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教具学具:

  绳子、挂图、泡沫、小树、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游戏:

  点名学生动手操作,给绳子打3个结并观察:给绳子打3个结,会把绳子分成几个间隔?(有三种状况:4个、3个、2个)(解释“间隔”的意思)

  透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强调结数和间隔数的三种关系)点评:透过游戏激趣,引出“间隔”、“间隔数”的概念教学,由于有绳子打结作铺垫,抽象概念得到了具体化,同时间接渗透了间隔与间隔数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探究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导入新课:这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和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新课探究:

  1出示例题:(同学们,今年我们海南迎来了一件大喜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获批了,为了响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号召)寰岛小学决定美化校园,要在长50米的塑胶跑道的一侧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点评:所选例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同时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引入例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简单愉快的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中学*数学。

  2.分组动手操作(分八小组,每组6人),在泡沫上“植树”,

  要求:(1)计算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2)思考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点评: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透过仔细观察、交流讨论,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体验以及情感的体验过程,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汇报结果:

  (1)两端都种:50÷5+1=11(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50÷5=10(棵)结论: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50÷5-1=9(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

  4、总结(学生汇报教师书写):

  (1)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点评:孔子说:“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捂!”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用心思考,在操作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充分交流,加深对植树问题三种状况的理解。结论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课堂练*

  1、做一做:

  (1)园林工人要在全长800米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李家庄小学从校门口的门柱到教学楼的墙根,有一条长120米的笔直的校道,在校道的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椰子树,一共种了多少棵椰子树?

  2、数学竞技场:分组竞赛,每组派代表选题,解答对得相应的分值,解答错则机会让给其他表现好的小组,总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1)挂灯笼(20分):要在长90米的教学楼上每隔5米挂一个灯笼,需要准备多少个灯笼?(两端都不挂)

  (2)插彩旗(20分):校园要在长12米的**台前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两端都插)

  (3)上楼梯(20分):小明从一楼到三楼走了30级台阶,如果从一楼走到六楼,需要走几级台阶?

  (4)公交站(30分):5路公交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5)锯木头(30分):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均分成5段,每锯一次需要8分钟,锯完需要几分钟?

  (6)街道上(50分):在一条全长20xx米的街道两旁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一共需要几盏灯?(两端都安装)

  (7)滑冰场(50分):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8)钟表上(50分):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9)电线杆(100分):在公路一边每隔50米埋设一根电线杆,共埋设了10根(两端都埋),这段公路有多长?

  (10)广告牌(100分):在马路的一侧立有广告牌,若每隔5米立一块广告牌,一共立21块,从第一块到最后一块的距离有多远?

  点评:设计形式新颖、有梯度、富有情境化和生活趣味的练*题,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用心性,同时充分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数学回归生活,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资料?你还有什么疑问?(植树问题的三种状况)

  五、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例题:寰岛小学决定美化校园,要在长50米的塑胶跑道的

  一侧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两端都种:50÷5+1=11(棵)

  只种一端:50÷5=10(棵)

  两端都不种:50÷5-1=9(棵)

  (1)挂灯笼:要在长90米的教学楼上每隔5米挂一个灯笼,需要准备多少个灯笼?(两端都不挂)

  (2)插彩旗:校园要在长12米的**台前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两端都插)

  (3)上楼梯:小明从一楼到三楼走了30级台阶,如果从一楼走到六楼,需要走几级台阶?

  (4)公交站:5路公交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5)锯木头: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均分成5段,每锯一次需要8分钟,锯完需要几分钟?

  (6)街道上:在一条全长20xx米的街道两旁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一共需要几盏灯?(两端都安装)

  (7)滑冰场: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8)钟表上: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9)电线杆:在公路一边每隔50米埋设一根电线杆,共埋设了10根(两端都埋),这段公路有多长?

  (10)广告牌:在马路的一侧立有广告牌,若每隔5米立一块广告牌,一共立21块,从第一块到最后一块的距离有多远?

  教学后记:

  本节课旨在透过学生的学*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的精神,最终掌握植树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总的来说,本节课学生参与面广,用心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效率也高,较好地展示了动手操作、合作学*的优势,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设计不同的植树方案,有利于学生发挥小组交流合作的优势,学生在相互的表达和倾听中促使思路的清晰化,促进知识结构的构成,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练*的设计独特、新颖、有梯度:

  本节课的教学我既注重教学过程,也注重教学效果。在练*环节中,我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体现了分参次教学。同时我还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树相关问题,有效实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目的。由于练*的解答采取竞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用心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竞技场的练*题学生大约能够做5道题,其余的题可留到第二课时再完成。)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课,我透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模拟植树)------交流讨论(植树方案)------得出结论(三种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应用结论(解决生活中植树的相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做了适时的点拨。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植树问题,理解并掌握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

  (2)、在理解间隔数和棵树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究新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经历和体验“数形结合”、“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学*数学的决心。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出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时,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运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同学们一定喜欢玩猜谜语吧?(课件出示):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谜底:手)

  谁能很快说出谜底?(生口答)。

  师:你思维真敏捷。

  (2)、师:同学们,伸出你的左手,仔细观察,你能看到数字几?

  (3)、认识间隔、间隔数。

  (预设1:数字5,5个手指;数字4,4个手指缝。)

  师:你观察得真认真!

  师:(课件出示)手指间的空隙,在数学上我们叫做间隔。(板书:间隔。)一只手上有四个间隔,我们就说它的间隔数是4。(板书:“间隔”后加“数”)

  (预设2:生:有5数字5,5个手指头;有数字4,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做间隔吗?

  生口答,师出示手的图片,板书“间隔”和“间隔数”。)

  (4)、认识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间隔无处不在。(课件出示:人民大会堂柱子、路灯杆、摆花盆、钟声等),师边放课件边叙述说明。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间隔?

  生充分交流

  (5)、揭示并板书课题。

  师:像这样有间隔现象存在的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

  二、合作探索,了解三种植树方法

  1、直接出示题目:

  在一条长2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可以怎样栽?

  师:我们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小路的长(来时在黑板上画出线段),用这个(三角形加一竖,写在副板书上)来表示树,请大家来设计设计,看看哪个小组最能干?

  2、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合作要求,完成方案。(出示合作要求) 合作要求

  (1)小组内猜一猜:可以栽几棵树? (2)自己独立动手画一画;

  (3)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你栽了几棵树?谁还有不同的答案?

  (2)师:哦,看来同学们有的栽了4棵,有的栽了5棵,还有的同学栽了3棵,咱就先请栽了5棵的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栽的?(追问:跟同学们详细的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有哪些同学是4棵的?说说你是怎样栽的?

  刚才听到有同学说栽了3棵,来说说你是怎样栽的? (学生评价)师:你觉得他们说的怎样?

  4、三种植树方法的命名。 师:(指着第一种)像这种,在路的起点和终点都栽了树那我们就可以把它叫做“两端都栽”(板书),那像这种了,头栽尾不栽,或者尾栽头不栽,可以叫做——( 只栽一端 ),这种呢?(两端都不栽)

  1、出示题目信息:一条新修的公路,全长100米,在它的一侧种树(两端都栽),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

  2、理解题意。

  (1)、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理解题意。

  师: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或句子,分析题意。你认为哪些词是比较重要的?

  题目中,“两端都栽”是什么意思?

  师:既然有“两端都栽”的情况,就有“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也有“只在一端栽”的情况。(课件演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

  (3)、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一共要栽多少棵?

  (指名生答)

  (4)、提出验证。

  a:师: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呢?我们怎么来验证一下?

  b:生尝试寻求方法。

  生:可以画一画图。

  师:你的想法非常好,可以用一条线段代表100米长的公路,画一画图,数一数实际种了多少棵。)

  (5)、尝试验证,边叙述边课件演示:因为两端都栽,所以要先在起点栽一棵,然后每隔5米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看看一共要栽多少棵。

  师:现在栽了多少米了?就这样一直栽到100米处吗?

  (预设生:太麻烦了,浪费时间)

  (6)寻求“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

  师:老师和你们有同感。100米的路太长了,你觉得路的总长要是多少米好了?

  生尝试发表自己的想法。

  (预设生:50米、20米、10米

  师:我明白同学们的意思了,就是把路的总长换成比较小的数就行了。你们的想法太棒了!)

  师:在数学研究中,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就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即把“大数变成小数”进行研究,这样就可以“化繁为简”,找出规律。(板书:大数——小数,化繁为简)。比如,100米太长了,我们可以转化成15米栽几棵、25米栽几颗?从而找出规律。

  师:老师在电脑上可以画成小树,你们在练*本上,也画成一棵棵小树吗?怎样表示小树比较简单?

  (预设生:画成小树太麻烦,可以用一个点表示一棵小树比较简单。)

  师:你的方法真好!用线段图来表示,简单明了。(课件演示:小树变点,成为线段图)

  (二)、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就来当一次“小小数学家”,研究一下当总长分别是10米,15米、20米、30米时,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有什么规律。请你们拿出题卡,认真画出线段图,并结合线段图把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2)、生独立填表。

  (3)、汇报交流:谁把你的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结果一样请举手?

  师:看来大家都做得非常认真!)

  师: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我把表格展示在大屏幕上。

  (4)、师:(边课件演示边引导)仔细回忆刚才画线段图填表的过程,认真分析这几组数据,能否说出总长、间隔、间隔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课件表格下出示:总长o间隔=间隔数)

  间隔数与棵数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课件表格下出示:间隔数o( )=棵数)。

  那么,当两端都栽时,如果知道全长和间隔,怎样求出棵数?

  (5)、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交流。

  结合生答,师完成板书:总长÷间隔=间隔数,间隔数+1=棵树。

  (6)、师:如果不画线段图,你能说出总长是50米时,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吗?

  学生口述答案。

  师:你真了不起!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出示前面的例题。

  师:利用刚才我们发现的两端都栽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你能找到这道题的正确结果吗?

  (2)、生找出正确解法。

  (3)师:20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1?(20表示间隔数,因为间隔数加一等于棵树,所以要加一。)

  (师:你讲得太棒了!老师真心佩服你!) (4)、师:以后再遇到生活中类似于“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时,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那么现在就请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到知识城堡一展身手吧。看哪位同学是数学闯关达人!

  三、学以致用。

  1、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课件配图片出示)

  生独立审题,尝试在练*本上独立完成。

  师提醒学生注意这里的`棵树是多少?6米是什么意思?让我们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2、在一条全长180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6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生独立审题,尝试在练*本上独立完成。

  这道题180米表示的什么意思?6米又代表什么呢?让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如何列式计算?

  3、钟声与钟声之间也有间隔,你能同化成植树问题进行解答吗?

  (课件出示)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敲完需要多长时间?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师:同学们,认真倾听钟声敲响几下?仔细观察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课件出示:结合5次钟声,线段图出示四个间隔)

  (学生结合课件演示,说出:钟声敲响5次,共有4个间隔。)

  大钟5时敲5下,有4个间隔,共用了几秒钟?由此能求出什么?那么12时敲12下,有几个间隔?敲完用多长时间吗?请同学们尝试独立在练*本上完成。

  汇报交流,说出思路。

  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生充分交流。

  师:在今天的探究活动中,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规律,能运用这个规律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而且知道了数学研究中“化繁为简”方法,会通过画线段图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在植树问题中还有许多知识,比如两端都不栽时、只有一端栽时,或在封闭图形上栽时,棵数分别有什么规律呢?那么这道提留给大家!我们将在下次课的学*中继续探究。

  拓展延伸:

  现在要在这条1000米长的公路的一侧安放垃圾桶(只在其中一端放或者两端都不放),每100米安放一个。一共需要多少个垃圾桶?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动手种树,初步感知

  1、创设情景

  2、理解题意

  [出示要求]:在操场边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的一边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

  3、设计方案,动手种树

  师:了解了信息,请同学们设计一份植树方案。你可以用这条线段来代表20米长的小路,其中每一小段的长度是1厘米,我们用它来表示1米长的小路,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图案或图形来表示小树苗,把你设计的方案画一画。比一比,谁画得快种得好,老师就聘请他作学校的环境设计师。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反馈交流

  师:根据你的方案,需要种几棵树?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设计出了这么多的方案。那他们的方案分别是怎样的呢?

  请设计师们给大家作一下介绍

  师:他的设计符合要求吗?

  师:这位同学是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来设计的,我们把这个距离叫做间隔距离,在这份设计方案中,有几个间隔距离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4个这样的间隔距离。像这样间隔距离的个数我们又把它叫做间隔数。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种4棵树的设计方案是怎样的?

  生答

  师:最后我们来看看种3棵树的设计方案又是怎样的呢?

  生答

  师:就一个要求,同学们就设计出了三种不同的植树方案,真是太能干了!

  看来你们都有成为环境设计师的资格。李老师会把你们的方案上交到学校的。

  师:(出示三种方案线段图)不过,李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大家,既然这三种植树的方案都符合设计的要求,为什么同样是20m长的小路,同样的要求,为什么有的是种3棵树,有的是种4棵树,还有的是种5棵树? 谁能来说说他们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师:第一种方案,在路的头尾都种了一棵树,我们就把它叫做是“两端都种”的植树方案,第二种方案,只种头不种尾或者只种尾不种头,我们就把它叫做是“只种一端”的植树方案,第三种植树方案头尾都不种树,我们就把它叫做是“两端不种”的植树方案。(板书:两端都栽 只栽一端 两端不栽)

  二、 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1、总结规律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在这三种植树方案中,它们的间隔数和树的棵数之间分别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同桌同学先讨论讨论,然后完成这张表格。

  植树方案 间隔数(个) 棵数(棵) 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

  学生反馈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每隔5米种一棵树的要求,发现了植树的三种方案,并知道了每种方案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研究“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

  师:在两端都种的情况下,在这条20米长的小路上,如果按照每隔1米,2米,4米,10米的要求来种树,那么间隔数与棵数之间是不是也会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间隔距离,先在线段图中画一画,然后再列式算一算,间隔数是几个,需要种几棵树?间隔数与棵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后反馈交流)

  师小结

  2、运用规律

  师:老师有问题要考你们了,知道的同学马上起立回答我,比比谁的反应快?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有8个间隔共要种几棵树?有10个间隔共要种几棵树?如果已种了6棵树有几个间隔?如果已种了10棵树有几个间隔?

  三、 开放练*,应用方法

  1、这是我们镇新修的一条公路(图示),公路全长100米,园林工人们想在公路的一侧种樟树(两端都要种),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10米,一共需要多少棵樟树苗?

  (1)学生独立解答

  (2)全班交流结果

  2、师:如果两侧都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樟树苗?(把第1题中的“一侧”改为“两侧”?)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3、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师小结

  4、在一条街道的一边等距离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街道全长800米,共安装了41座路灯,问相邻两座路灯之间的间隔距离是多少米?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6、书本P122练*二十第4题

  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是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主板书) (副板书)

  间隔距离 间隔数 棵数

  两端要栽:间隔数+1=棵数 1米 20个 21棵

  只栽一端:间隔数=棵数 2米 10个 11棵

  两端不栽:间隔数-1=棵数 4米 5个 6棵

  10米 2个 3棵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合作探究,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由现实问题到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培养学生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构建模型、用模型的过程中体验到学*成功的喜悦和认识归纳规律对后续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规律的意识,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在我国的北方经常出现沙尘暴天气,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张有关沙尘天气的图片新闻。(课件出示沙尘暴的图片)同学们知道吗?实际呀沙尘天气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正因为以前人们的乱砍乱伐,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才会出现今天的沙尘天气。最*呀咱们这个城市也经常出现雾霾天气,雾霾比沙尘暴天气危害更大,那雾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不便呀?那你们知道治理沙尘和雾霾天气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植树造林)。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设计植树方案

  为了改善我们的校园环境,让大家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学校准备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你们认为应该怎么种树?只让学生口答方案,追问有哪三种方案?(两端种树、一端种树、两端不种)。

  (二)、两端都种

  出示方案一:学校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学生齐读题,理解题意:强调“一边”和“两端”,理解每隔5米栽一棵的意思。

  (2)理解示意图展示。

  那我们就一起来试着种一下吧!用一条线段来表示2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我们应该怎么种呢?开头为什么要种?(因为是两端植树)也就是说路的开头先要种一棵,那下棵怎么种呢?要和头一棵树隔5米,也说是隔5米种一棵,一直种到小路的末端。

  (3)理解株距。

  看示例图,大家发现没有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吗?都是多少?(5米)这里的5米就表示株距,株距指的就是每两棵树间的距离。实际上株距表示的就是一个间隔的长度。

  (4)发现规律

  谁能说说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是什么关系?

  板书: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5)教学画线段图

  这个公式短时间记住没问题,但时间长了,三个月、半年、一年忘了怎么办?可以借助画线图,带着学生在黑板上画线段图。

  (6)引导学生列式:

  20÷5=4(个)(这里的4指什么?)

  4+1=5(棵)(这个算式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加1?)

  答:一共需要5棵树苗

  (三)、两端都不种

  出示方案二:学校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指生读题后,说说这道题和上一题的不同点。

  (2)两端都不栽什么意思?指生比划一下,出示示例图让学生判断画的对吗?

  (3)发现规律并板书。

  (4)同桌之间互相列算式。

  (5)指生交流并点评。

  (四)、一端种树

  出示方案三:学校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只栽一端)。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生齐读题后,说说这道题和上一题的不同点。

  (2)只栽一端什么意思?

  (3)指生交流,发现规律并板书。

  小结:通过这三种植树情况,大家发现没有要想算出棵数,必须知道什么?(只要知道间隔数,就可以算出棵数。)引导学生说出:间隔数=总长÷株距。

  你们真是学校的智多星,不仅帮学校解决了难题,还探究出了植树的规律,真是太棒了!你们幸福吗?拍拍手吧!

  (五)强化规律

  课件出示种树的三种情况,学生抢答,记忆种树的规律。

  其实啊,植树问题也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现象与植树问题类似,你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指名说一说,如,路灯,栏杆,队形……)数学上我们把这些现象统称为植树树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生活中的植树现象。(课件展示图片。)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我们都知道数学离不开生活,要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我们首先要确定它是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老师收集了一些生活实例,同学们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探究的这些规律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对自己有没有信心?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走进生活吧!(课件逐一出示练*)

  1、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准备在教学楼前60米的道路一旁摆放鲜花(靠墙一端不放),相邻两盆花之间的距离3米。一共需要几盆花? 属于( )

  ①两端摆 ②一端摆 ③两端不摆

  答:一共需要( )盆花。

  2、小学生广播操队列中,其中一列纵队26米,相邻两个学生之间的距离是2米。这列纵队一共有几个学生?

  属于( )

  ①两端都站 ②一端站 ③两端不站

  答:这列纵队共有( )个学生。

  3、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属于( )植树现象?

  ①两端种 ②一端种 ③两端不种

  答:一共要锯( )次。

  4、动物园的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1)先判断属于哪种情况,独立解决。

  (2)小组交流。

  (3)汇报。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是件快乐而有趣的事情,这节课老师感到很快乐,我收获了幸福,你们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两端都不栽: 只栽一端:

  棵数=间隔数﹢1 棵数=间隔数-1 棵数=间隔数

  间隔数=棵数-1 间隔数=棵数+1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所有例题,以及相关*题。

  教材分析:

  现实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类似的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由于它们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抽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植树问题”,作为数学模型研究,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是把所有类型的植树问题归纳在一起,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公式,最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2、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

  难点: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巩固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直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复*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2、出示复*目标:

  (1)、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常见类型:

  (1)、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2)、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

  (3)、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4)、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出示例题:

  例题: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上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你能想出几种植树方案?

  2、学生自主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合作交流。

  4、全班交流。

  特点棵树间隔数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方案1两端都栽54棵树=间隔数+1

  方案2两端都不栽34棵树=间隔数-1

  方案3一端栽,一端不栽44棵树=间隔数

  方案4封闭图形44棵树=间隔数

  5、总结学*方法:

  植树问题有高招,做题之前先分类。

  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

  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

  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树=间隔数;

  封闭图形,棵树=间隔数。

  三、巩固提高、发展创新。

  1、在一条长400米的道路一旁安装路灯,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两端都要安装),一共可以安装多少座路灯?

  2、两座楼房之间相距56米,每隔4米栽雪松一棵,一行能栽多少棵?

  3、学校要在80米的跑道一旁插彩旗,每隔5米插一面。如果一端不插,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

  4、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200米,每隔10米栽一棵柳树,需要树苗多少棵?

  以上四道题为基础巩固题,下面两道为拔高题。

  5、一根木料锯成4段要12分钟,锯成10段要几分钟?

  6、祁老师要上楼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个台阶,你知道祁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

  四、全课小结。

  你在这一节课里学*了什么知识?

  师: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使孩子透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初步培养孩子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潜力。

  3.让孩子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孩子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教学重点:

  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孩子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孩子是数学学*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必须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目标:(媒体出示)

  透过这节课的学*,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师:你会计算吗?(让孩子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

  ②透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此刻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孩子自学探讨。(师巡视)

  3.班内交流。孩子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做一做:118页孩子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样想的,重点让孩子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能够种多少棵树?

  2.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孩子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了植树问题,并能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状况,期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几个层次,这节课主要是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五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观看图片为起点,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让学生感知间隔以及植树与数学的联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运用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全长÷间隔长)并能运用规律解决抽象的植树问题。

  教学方法:

  1、采用手指引出间隔,让学生理解间隔,引出与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

  2、分组探究,发现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4、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PPT课件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照片引发的思考

  师:植树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它不仅能够绿化环境,净化空气,使我们在劳动中得到锻炼,而且,在植树的过程中还蕴含着很多很多的数学问题,怎么样有兴趣探讨吗?

  在学*之前先学*一下和植树问题相关的知识 出示图片(让学了解间隔和间距)

  师:课件:在100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 (指名大声朗读)

  师:(生读完)说说吧学校植树都有哪些要求(指名回答)

  师:每隔5米种一课

  师:每隔五米指的是什么(点名回答)

  生:间隔

  师:这个词不错(板书间隔)。间隔指的是什么?

  生: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师:学校要求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生:5米

  师:还有哪些要求吗?

  生:两端都要栽。

  师:这个要求也很重要(板书两端都要栽)

  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两头都要栽

  师:你能用手比划比划吗?

  生:能

  师:还有什么要求吗?

  生:在100米的小路的一边

  师:强调一边就是一行

  让学生试着独自完成提前的题卡(老师巡视找到不一样的结果20、21、22让他们写在黑板上)

  师:做完了吗

  生:做完了

  师:做完了,看黑板,同样的要求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同意20的举手21的举手22的举手!那学校到底该买多少树苗呢?

  三、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1、小组探究,给予充分的时间。

  那咱们就4个人一个小组探究一下这个问题,听要求,画一画,摆一摆或者模仿实际种一种!开始吧(这时教师下去指导巡视)

  师:大家往前看,大家探究出来结果了吗?

  学校到底需要买多少棵树?谁来说?(点名回答)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21棵。

  师:同学们对于这个小组讨论的结果21棵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大家都是正确的

  你们小组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得出结论的呢?

  生:画线段

  师:愿意展示给大家看吗?

  大家注意听,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和你们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总结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00米,100除以5是20个间隔

  师:是20个间隔吗?你带着同学数一数。20个间隔没错,那一定是21棵树吗?

  生:最后一棵没加上

  师:你把什么当成小树啦?

  生:线段上的小端点

  师:数一数是21个吗?

  生:是

  师:听明白了吗?有什么想问问他的吗?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生:摆铅笔,2根1个间隔3根2个间隔4根3个间隔5根4个间隔

  师:为什么加一呀

  生:最一开始的一根或者最后一根没算

  师:也就是学校要求两端都要栽

  师:当做两端都要栽的问题时 间隔数+1=棵数

  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种思想很可贵,发现规律,其他的组也是这么考虑的吧!

  看看这一规律的发现过程出示ppt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全长÷间隔长

  师:请同学们很自豪的把自己总结的规律读一遍。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操作、思考、教师巡视)

  师:有答案了吗?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劳动成果,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在黑板上来“改一改”吗?

  师:6棵树几个间隔7棵呢99棵呢200棵呢

  8间隔几棵树呢50个间隔呢1000个间隔呢

  师:植树问题不仅能解决植树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说安路灯

  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找同学朗读)能解决吗?巡视过程中找41,82两个答案

  师:同学们算完了吗?看大屏幕(展示两个答案)你们同意那个?强调两旁 乘2

  这个同学的错误正好提醒了我们做这类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旁 两旁需乘2同意吗同学们?

  师:今年雾霾挺严重的刚刚还因为雾霾放了假所以呀

  北辰区*为了减少尾气排放,减少污染,方便市民出行,为北辰人民新开设一条公交线路604路,从新河桥到东站后广场共有18站,相邻两站的距离大约是700米,这条线路大约是多少千米?

  能解决吗?写在题卡上 做完了同桌互相检查(老师下去辅导)

  师:谁说说你是怎么样算的?

  生:18-1求出间隔数

  700×17=11900(米)

  11900米=11.9千米

  师:都对了吗?

  生:做对了

  师:你们家里都有钟表吗?听过钟声吗?你听当当这是几时?

  生:2时

  师:当当当,这是几时?几个间隔?在钟声里面也有数学问题一起看看谁能大声朗读?(出示ppt)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 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师:能试着解决吗》做在题卡上,有困难了放在我们小组内解决,看看能不能解决。(巡视)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生:5-1=4 (个) 8÷4=2 (秒)12-1=11(个)11×2=22(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总结:这节课大家都有什么收获?

  两端都要植: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板书设计:

  植 树 问 题

  两端都栽 棵树 间隔数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优选【10】份(扩展5)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菁选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第117—118页。

  二、教材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知道 “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情况,理解与掌握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2.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经历观察、比较、发现、概况等数学活动,培 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感悟化繁为简、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3.能运用规律或研究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 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规律的获得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所学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理解间隔数 与棵数之间的关系;解决与植树问题具有相同数学模型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学*单、多媒体课件、小树和小路模型。

  六、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导入:

  出示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让学生猜一猜:这会是什么呢?

  教师组织学生认识手中的间隔,并认识它们存在的规律“间隔数+1”

  (二)探究新知:

  1.队列问题:

  出示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去植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学生队伍中存在间隔,通过学生站一站,数一数等形式总结人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再次对应“间隔数+1”

  并出示课题。

  2.植树问题:

  (1)体会“化繁为简”思想:

  问题导入:同学们到达目的地,又遇到难题了:在全长1260米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按怎样的方案植,又需要多少棵树呢?

  突出矛盾:数字太大,不易思考,引导学生转换较小的数。

  明确思想:当遇到复杂的问题,可以转化成简单的问题,这就是“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板书:化繁为简)

  (2)设计三种植树方案:

  引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或用线段画一画的形式,同桌两人合作设计植树方案。

  ①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②汇报、展示:

  ③小结:组织学生对不同方案进行命名,突出其主要特征。

  教师板书: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不种

  (3)探究规律:

  ①求间隔数: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植树过程中的间隔,总结植树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再次对应“间隔数+1” 。

  在没有植树的棵数时,探究间隔数与全长、间隔的关系。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借助学具、线段图等形式探究规律

  a:学生思考并摆学具或画线段或列算式。

  b:汇报:

  ②探究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

  开放间隔的长度:(出示课件)在20米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 米植一棵,一个需要棵树?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要求:

  1)自己选择适合的间隔长度,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记录表。

  2)小组选择一种植树方式进行探究。

  3)可以借助摆学具、画线段、数手指或列算式的方式。

  a: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b:学生汇报发现规律,教师板书。

  c:升华:

  三种情况结果不同,但是在求解过程也存在着相同,都是先计算20÷5,这就意味着解决植树问题的关键是明确间隔数。

  d:应用:

  老师检查同学们的植树情况,他从第1棵树走到第20棵树时,一共走了多少米?

  (三)巩固提升:

  1.选一选:

  下面每一题相当植树问题的哪一种情况?

  (1)音乐中的“五线谱”( )

  (2)衣服上的`纽扣( )

  (3)成语“一刀两断”()

  (4)自鸣钟九点报时的钟声( )

  A.两端都种 ; B.只种一端; C.两端不种。

  2. 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4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 秒。 3. 小法官:

  (1)学校的教学楼每层有24个台阶,老师从1楼开始一共走了72个台阶,判断:现在老师走到了3楼。( )

  (2)一根10米长的木头,把它*均分成5段,锯一次需2分钟。判断:锯完一共需要10分钟。( )

  4.学校一条大路的一边共插了20面彩旗。

  (1)如果使两面彩旗中间放一盆花,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2)如果要使两盆花之间有一面彩旗,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呢?无论哪些问题,我们都能用今天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解决,这就是数学的奥秘。

  教学反思

  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本节课着重研究直线上植树的情况。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2

  12月2日我有幸观摩了胡圆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一课,本节课胡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学*氛围中经历重复问题的探究过程,利用直观图和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课堂活起来了。下面结合这节课的一些细节,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开课伊始,教师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理发师理发的故事,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出同一个人扮演爸爸和儿子角色,为后面学*重复知识埋下伏笔。接着老师组织了抢椅子的游戏,又通过石头剪刀布活动选出参加抢椅子游戏的选手,此时,教师提出了问题:参加活动的人一共多少人?请参加活动的人站起来!教室有6名学生站起来了,教师又提出了疑问:“不对呀,参加剪刀石头布的是4个人,参加抢椅子游戏的'是3个人,4+3=7。应该是7个人啊!”事实和老师的推理发生了碰撞,学生陷入了思考,矛盾中急需老师的点拨。而老师并未马上揭晓原因,而是拿出了两个呼啦圈,让参加剪刀石头布的4名学生先钻入1号圈中,让参加抢椅子的3名同学再钻入2号圈中,在这个过程中,全体学生发现刘阳同学开始钻入1号圈又钻入2号圈,他既参加了剪刀石头布活动,又参加了抢椅子游戏。老师又提出问题:“那怎么样让刘阳既在1号圈又在2号圈?”学生提出将两个圈重合一部分,刘阳就站在重合的这部分,刘阳的身份是双重的,此时学生对于刚才遇到的矛盾冲突已经有了理性的解释。接着老师又将两个重合一部分的圈画到黑板上,形成了集合圈,并让6名参加游戏的学生上台在合适的位置贴上自己的名片。学生将刘阳的两张名片重合在一起贴在两个圈相交的部分。此时老师引入了重复现象,学生对重复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了。从呼啦圈过度到黑板上的集合圈,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正符合小学的思维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正是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建模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正是知识的直观依托。

  老师在引入概念后,马上在课件上出示了一些集合圈,让学生判断哪些是重复现象,哪些不是重复现象,对新知进行了巩固。学生对重复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课堂练*内容有利于学生利用重复现象和集合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练*,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

  本节课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的地方,环环相扣的教学流程,大胆创新的教学理念,循循善诱的教师引导,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能够认真研读教材,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案,并能将其灵活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3

  本单元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借助线段图等手段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线段的总长度被树*均分为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的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树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锯木头、架设电线杆等。这些问题中都隐藏着总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如圆形。即使是关于最基本的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也可能有不同的'情形。如两端都要载,一端栽另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而在封闭曲线上的植树问题可以转化为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中的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况。

  成功之处:

  分类教学,抓住教学重难点,避免出现知识的空档。在教学中,我通过教学例1的两端都栽的情况。这类问题,学生对于求棵树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在公路的两旁栽树,学生往往容易出错,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出一些在两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能够注意。另外,在这个教学中还注意让学生逆向思考,如:在学校门前小路的两边,每隔5米放一盆菊花(两端都放),从起点到终点一共放了20盆。这条小路长多少米?提醒学生逆向思考问题,也就是要先求一旁小路放多少盆,即20÷2=10(盆),然后再求间隔数,即10-1=9(个),最后求小路的全长,即9×5=45(米)。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还能培养学生逆向推理的能力。学生以后再见到难题,可以借助方程顺向思考问题,也可以逆向推理思考。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不至于感觉数学的困难了。这个单元容易出现的题目就是敲钟问题、锯木头问题、每个角都摆花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一类一类地教学,把每个问题夯实,再进行综合训练,效果会更好。在这些问题中,尤其类似这样的问题要注意教学,如要在三角形花坛的边上种牡丹花,每边种10棵,可以怎样种?最少需要种多少棵牡丹花?这种类型题学生就要有多种考虑,一种是三个角都不种,每边种10棵,需要种10×3=30(棵);第二种是只种1个角,其他两个角不种,就需要种10×3-1=29(棵),第三种是种兩个角的情况,需要10×3-2=28(棵),第四种是种三个角的情况,需要10×3-3=27(棵),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避免直接教学课本*题中的棋子问题,学生就可以弄清楚为什么要用每边的数量乘边数候后还要减4。

  在教学例1两端都栽的情况,也可以顺势教学其它情况特别是两端都不栽,除了画线段图理解之外,也可以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要用间隔数减1,实际上中两都栽的情况中间隔数加1再减2,所以得到棵数等于间隔数减1。这样再教学只栽一端时,学生又可以在两端都不栽都情况下间隔数减1加1,就可以得到棵树等于间隔数,由此类推,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三种情况之间的联系,不至于学一种记忆一种。

  不足之处:

  学生在学*例题时学得很好,一到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就不知所措,还是存在搞不清哪种植树问题的情况。

  再教设计:

  在教学中,还是继续采取分类教学,既注重对分类教学的讲解,还要注意逆向思维的训练。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4

  我所执教的是教材第117页的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这节课我完全受柏继明老师的手与数学思想所影响,今天做一节关于《植树问题》的数学课,我的设计初衷是希望学生可以自始至终都围绕着手来研究这一典型问题,让学生明白点与间隔的关系。学生开始似乎可以依据小手来了解点与间隔的关系。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手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植树棵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本课练*有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如公共汽车站的事件,上楼问题等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以图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

  不足:

  我依然出现了课堂调控差的问题,学生能够理解我出示的第一个有关植树问题的铺垫问题,我也总结了植树问题的间隔数×间隔长度=全长的公式,因此,在出示例一后,就急于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而学生对于公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可能还不是很熟悉,因此,公式变形困难,需要教师还要讲解的地方教师反而放手了。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5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第八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新内容。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不仅仅使学生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还要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我执教的这节课整体是成功的。

  首先,设计流畅简单易懂。整节课设计基于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要学*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我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20米。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改小数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主要照顾后20℅的学生。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段数+1=棵数。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

  其次,注重实践体验探究。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这节课虽扎扎实实,但问题也存在着。

  一、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却无法运用这个规律求路长的问题。因为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以为学生能发现“棵数=间隔数+1”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的能力,这恰恰导致了能找规律却不会用规律。

  二、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即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学生的质疑,间隔长和间隔数之间的区别,两端和两边的区别,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构建,学生的知识认知一般是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没有体验,建构就会显得很抽象。在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主题的水*。

  由于植树问题的情况复杂,还要学生多加练*,巩固知识。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6

  存在问题:

  一、练*设计缺乏趣味性

  题型设置太过单一(应用题),可挑选些填空题、选择题,让孩子们进行智力闯关,从而体验作业也是一种快乐。

  二、细节的处理不够到位

  要善于鼓励。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更离不开老师由衷的鼓励。课堂中,我惦记着教学任务,也放不开自己,没能经常鼓励、赞美学生,好孩子可是夸出来的呀!

  三、对学生估计过高

  这节课还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我把学生估计过高,我以为只要学生弄懂了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之后,解决植树问题就应该没多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出乎我的预料,因为例题是给了全长和间距求棵树,但“做一做”却是给了间距和棵树求全长,属于逆向思维,所以,有好多同学就不知从何下手了,导致出错很多。其实就是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链接,应加强对规律的扩散教学,比如:得出规律时,可以总结一下“间隔数=棵数-1,路长=间隔数×间隔长”等知识的扩散。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7

  一、遇到的问题:

  《植树问题》是三年级第一学期教材数学广场中的教学内容,也是二期课改中数学拓展性的知识。是曾经无数次被搬上?舞台?演绎出了许多经典课例。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我认真地研读了很多课例,发现在诸多课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 任课教师都特别重视关于“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所谓的“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 。普遍采用了“学生独立探究(或分组探究)、反馈交流、教师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并将“三种情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则(“加一”“不加不减”“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从而能在面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 但是在这些课例的反思中,我又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多学生能找到规律但不能熟练地运用规律,不能把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进行知识链接。

  二、第一次试教分析:

  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探究两端都植的规律时安排了动手操作,想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活动的设计是这样的:

  出示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一条公路长( )米,每隔5米植一棵(两端都要植),需要多少棵?让学生自己确定这条路的长度,

  从而探究出两端都要植树时的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要求是这样的:设计:全长( )米,每隔5米,有( )个间隔,种( )棵树让学生独立思考,画线段图,填表,汇报。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植树”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探究规律” 时一个个都像被打败公鸡,毫无斗志与反应。勉强参与的总是那几个*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何来思维的培养,主题的建构呢?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不能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呢?为什么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呢?学生一脸的茫然。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想到了我设计的探究活动有一定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太抽象,太难了,自己确定长度时,要考虑到*均分还要分完,只给学生一条线段,他们不知道从何下手。我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们,自己又反复琢磨,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这节课主线更清晰明朗了,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通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能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处理。又能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让资源启迪探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即两端都植;两端都不植;封闭情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

  三、第二次试教分析:

  我把目标制定为:知识性目标: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过程性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掌握物体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课前我布置学生去数一数路灯排列有什么规律,初步感受物体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这样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有所观察,有所思索,有所实践。既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做好课前准备,又能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情景聘请学生做环境设计师,说明学校南墙边有一段40米的小路,学校准备在路的一侧种树,按照每隔10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择优录用。我先请学生估计产生不同的意见,此时需要验证,怎样验证,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得出结果。学生的思绪一下打开了,最后出现了三种方案:第一种,两头都种,有5棵数。这样可以让学校有更多的绿色。第二种有3棵,头尾都不种。因为节约成本。第三种有4棵。种头不种尾;或者相反;又或者考虑树的实际生长空间不够,成本既不太高,绿色又不会太少。在这个环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初步感受植树问题的特征,这个时候我利用模具加以归纳、总结,形成规律。学生靠自己主动、独立地完成所学任务,发现规律,发现特点,找到窍门,感到非常高兴,记得牢固。

  但是问题又就出现了,在和学生开始列举生活中有关植树的问题的事情,然后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解决插彩旗,仪仗队队伍的长度、走楼梯、锯木头等问题。为什么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1=棵数”却无法运用呢?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怎样的链接?

  四、第三次试教分析:

  首先,创设了情境,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主题的水*。不仅需要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而且还需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在举例过程中,比如手指之间的点段,座位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还利用了“一刀两断”来说明锯木头的问题,让我惊喜不已。学生真正的生活经验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这时的学生才会真正感兴趣,才能够产生共鸣,才易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有个坚实的基础。

  其次,书上的例题直接给出了植树的图片,棵数、段数一目了然,不利于学生进行独立的、深入地思考。如果在动手之前,再补充一句:根据题目要求,你想怎么种?有几种种法?画一画线段图或者用手边的东西代替树摆一摆。再出示3种植法的图片,学生证实自己的考虑是全面的。这样的设计会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基础结合,使得学*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凭借,才能使得数学学*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五、反思:

  1、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

  数学的信心。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很多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例如: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第2个小环节中“如果你是园林工人,你会怎么种?”,让学生自主探索出在一条路上植树时,有3种不同的情况:“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再如:在自主探究、建立模型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定路长和间距,通过画图的方法验证“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又如:在最后联系实际,综合练*时,我放手让学生自选*题进行解答。

  2、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理念有个更具“与时俱进”的显著特点是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想检验大数目时遇到困难,可引导通过“以小见大”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头都植的规律的探究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自主寻找两头都不植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自己整理表格,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产生了很强的成功感,同时也有了一份自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3、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8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内容就是植树问题,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的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这样就把植树问题分成了三种情况,即:(1)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2)植树的棵数=间隔数;(3)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

  在这节课我们学*的是第一种情况,在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学生的生活。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时,很多题都是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避免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春季植树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有些难,所以我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

  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可以画图模拟实际栽树,通过线段图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自主选择短距离的路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这样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是我感觉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还有不足的地方:

  其一,上课前准备不充分,那就是我把学生估计过高,我以为只要学生弄懂了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之后,解决植树问题就应该没多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出乎我的预料,因为有一部分学生知道了全长和间距不会求段数,我以为这是学生早已经学过的而且经常用到的,所以没特别的引导,导致了学生无法下手。

  其二,在时间的分配上我前松后紧,在规律的寻找和简单应用中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的练*很仓促。

  其三,条理不够清晰,简直成了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参与面不广,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充分做好多个方面的准备。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9

  这学期的教研活动快要结束了,也就意味着这学期也即将结束。今天上午数学组没有课的老师都听了我讲的一节数学课,也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现对教学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导入

  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让学生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合作,自由探究,发现规律

  提示学生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帮忙学*,让部分优生能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

  2、简单验证,总结规律。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树-1

  3、例题学*,例题拓展,让学生明确两端和两边的概念区别

  4.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这里我一共借用了课本练*的一道题:一个求车站的个数,目的是让他们利用所学植树问题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棵数”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求路长时一个个都感动困难重重。到后来参与的总是那几个*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很难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与我的设计有关,如果再上这种课,我一定要再认真设计教案,已达到教学目标。

  当然,再好的设计在实践中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开发课程资源,完善自我。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0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潜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搞笑味性又贴*学生的生活。

  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时,很多题都是给出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避免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透过课前活动,以春季植树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植树棵树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有些难,所以我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带给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忙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能够画图模拟实际栽树,透过线段图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自主选取短距离的路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这样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潜力和创新意识。

  但是我感觉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有时过高的估计学生的学*基础和理解潜力,造成站位过高的局面。今后的教学中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充分做好更方面的准备。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1

  一、学生的原有认知点在哪里?

  植树问题,看是简单的问题,其实“很难”。为什么呢?那就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是没有接触这样的数学问题的。如:“间隔数”。对于学生来说完全是陌生的。而在老师看来,这些植树问题的`相关知识点是现实生活中的,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其实不然。就象锯木头,“一根木头,锯3次,锯成了几段?”“用手夹乒乓球,每两个手指夹一个,可夹几个?”“班上原来8个女同学表演节目,现在每两个女同学中间站一个男同学,有几个男同学?”等等。像这样的素材是学生熟知的,但问起来,学生就觉得是脑筋急转弯似的,老会错,但这些情景学生喜欢,简单,可操作性强,只要在课前谈话、游戏时稍加点拨,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间隔数”了。

  二、老师,你带直尺来了吗?

  老师在这节课努力创设了探究情景,非常注意学生的学*过程,通过猜想、验证,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渗透化归思想。但最后的结果也是很重要的。在今天的课堂中,老师还还高估了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加上在第二次探究时给学生过多的要求,诸多因素影响了学生的探究出结果。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2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探究两端都植的规律时安排了动手操作,想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活动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一条公路长()米,每隔5米植一棵(两端都要植),需要多少棵?

  让学生自己确定这条路的长度,从而探究出两端都要植时的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要求是这样的:设计:全长()米,每隔5米,有()个间隔,种()棵树让学生独立思考,画线段图,填表,汇报。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植树”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探究规律”时一个个都像被打败公鸡,毫无斗志与反应。

  勉强参与的总是那几个*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何来思维的培养,主题的建构呢?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不能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呢?为什么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呢?学生一脸的茫然。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想到了我设计的探究活动有一定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太抽象,太难了,自己确定长度时,要考虑到*均分还要分完,只给学生一条线段,他们不知道从何下手。

  我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们,自己又反复琢磨,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这节课主线更清晰明朗了,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通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同时能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处理。能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让资源启迪探究。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设计的例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提供给学生的是现实的,是有意义的,挑战性的。开放性的设计,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自己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探究,使学生完整的体验“植树”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即两端都植;两端都不植;封闭情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

  本节课的特点:

  一、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设计正是从这的角度出发,设计了给学生这条路固定的总长是30米和树的模型让学生动手“植树”的环节,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来,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学*的效度。学生在分组合作模拟植树活动中寻找规律的时候表现的很轻松。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仅是充分展示学生个性思维和了解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难得*台,而且学生在活动中建立了植树问题的模型,为学生在下面的学*做好直观的铺垫。

  二、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理念有个更具“与时俱进”的显著特点是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想检验大数目时遇到困难,可引导通过“以小见大”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头都植的规律的探究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自主寻找两头都不植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自己整理表格,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产生了很强的成功感,同时也有了一份自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三、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植树问题的模型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在学生已经自主地寻找到植树中前两种的规律后,我适时的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植树的情况呢?

  通过学生的举例,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如栽电线杆,排座位,安路灯,插彩旗等等,在学生从具体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现象后,又再一次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整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表现的很活跃。

  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本着这个思想我在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初步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时,我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图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出示完例题后,安排了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一条线段让用小树的模型模拟植树,在增加学生学*兴趣的同时,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植树中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便迎刃而解,且容易理解。

  本节课的不足:

  但这节课也有我颇感不足的地方:

  1、那就是我把学生估计过高,我以为只要学生弄懂了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之后,解决植树问题就应该没多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出乎我的预料,因为有一部分学生知道了全长和间距不会求间隔数,我以为这是学生早已经学过的而且经常用到的,所以没特别的复*,导致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下手。

  2、在时间的分配上我前松后紧,在规律的寻找和简单应用中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的练*很仓促。

  3、在教学过程中,因担心上不完,当遇到学生“答非所问”的时候就表现的很急躁不能静下心来仔细地听完学生的发言;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给人留下了很多遗憾之处,但它毕竟是我自己的产物,是我对新的教法的一种大胆的尝试,而且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学*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为了让每节课的遗憾能少一些,我会继续为之努力。但愿自己在这条路上能走的更远。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3

  “数学广角”单元,主要是要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册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的问题的一些数学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的关键是找出隐藏的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从基本题型入手,适当变式。

  虽说数学广角这一单元主要通过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或者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但这部分知识对于基础教差的孩子来说,还是一个难点。这部份孩子很难从基础的题型中提炼出数学模型。根据这部分孩子的认知程度,他们能理解基本题型就已经是很不错了。题型一经变式,就没办法理解了。

  这单元的知识,要因材施教,设置多个教学阶梯,做到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从简单的生活事例入手,让所有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这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时要让每个孩子不管通过什么方法,都必须弄懂的基础。最后才对一些题型进行变式,但变式的题型不要求所有孩子都能明白。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4

  复*《植树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植树问题中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三种特征,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2)通过猜测、画图操作,验证,交流的方式探究三种植树问题。

  (3)从封闭曲线(方阵)中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教学重点: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 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基本规律的提炼和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练*本、直尺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学校旁边有一条长100米的小路,老师要在栽几棵树苗,想请你们当回小小设计师帮忙设计行吗?(行)今天我们来研究研究植树问题中的奥秘。

  二、探究规律。

  (一)1.出示题目

  这条小路长100米,每5米栽一棵小树苗(两端要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可能会有部分学生会马上列出算式:100÷5=20(棵)

  ①理解题意

  a、 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实物演示。

  指一指哪里是小棒的两端?

  说明:两端要栽就是小路的两头要种。

  ②学生动手操作。

  拿出小棒,同桌间互相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

  ③同桌互相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a、指名说一说:你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

  上黑板上来摆给大家看一看。

  b、数一数你们刚才摆的小棒,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一共摆了几根小棒?

  c、间隔与种树的棵数有什么关系?

  ④师说明:开始大家算出的100÷5=20,这个20并不是表示可以栽20棵树,而是指共有20个间隔。

  2.改变题目条件变为:

  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理由。(可用线段图表示)

  1.学生试解答

  2.用小棒检验

  3.说一说你的想法

  间隔数与栽树的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试说后,教师小结。

  4. 基本练*:同学们做操,某竖行从第一人到最后一人 的距离是24米,每两人之间相距2米,这一行 有多少人?

  5. 提高练*: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栽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二)出示例2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①“两馆间的小路”指的是哪一段?

  ②“小路两旁”指的是要栽几边?

  2、学生互相合作,用小棒摆一摆

  师提示:我们现在可以假设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18米,其它条件不变,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要求完成:

  ①你一共摆了几根小棒?

  ②每一边的小棒根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这种情况属于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即植树棵数=间隔个数—1。

  (三)用摆小棒的方法教学例3

  教师小结:两端封闭的情况下 植树棵数=间隔个数

  三、练*应用

  1.一要木头长10米,要把它*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2. 在教学楼前植树,每4米栽一棵,20米内可以在多少棵树?

  四、课堂总结

  五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学生的生活。

  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时,很多题都是间隔数和棵数,求路的长度。避免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 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春季植树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有些难,所以我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可以画图模拟实际栽树,通过线段图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自主选择短距离的路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这样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但是我感觉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有时过高的估计学生的学*基础和理解能力,造成站位过高的局面。今后的教学中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充分做好更方面的准备。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5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内容就是植树问题,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的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这样就把植树问题分成了三种情况,即:

  (1)两端都种: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植树的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学生的生活。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和一一对应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植树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有些难,所以我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可以画图模拟实际栽树,通过线段图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自主选择短距离的路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这样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但是我感觉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还有不足的地方:

  其一,在时间的分配上我前松后紧,在规律的寻找和简单应用中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的练*很仓促。

  其二,条理不够清晰,简直成了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参与面不广,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充分做好多个方面的准备。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优选【10】份(扩展6)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菁选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由现实问题到数学建模,理解并掌握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灵活解决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探索、建模、用模的过程中体验到学*成功的喜悦和认识归纳规律对后续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规律的意识,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未完成的表格。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多媒体放映牛顿和苹果的故事)

  师:科学家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大胆猜想…)

  谈话引入:说到不如做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看谁的观察最仔细,看谁的思考最积极,看谁这节课也能从*常的事物中发现规律,准备好了吗?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究规律。

  1、手引发的思考。

  师:伸出你的左手,张开手指,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大家都有一双锐利的数学眼睛,发现手指与间隔之间也有数学。其实在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只要用心观察、思考也能发现他们的数学奥秘。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类似手指与间隔这样的数学问题。

  2、整体感知、确定研究方向。

  课件出示:在15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可能有几种情况?

  展示学生的猜想:(两端都种,共4棵)(只种一端,3棵)(两端不种,只2棵)

  理解:“间隔”、“间隔数”、“棵数”。

  (二)、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1、提出问题。

  课件:在全长1000米的孟州市大定路的一边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学生的猜测可能有不同的结果:1000;1001;1002)

  2、自主探究。

  棵数和间隔数到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并用图示的方法验证。

  课件显示:隔10米种一棵,再隔10米种一棵……,一直画到1000米!学生会感觉:这样一棵一间隔画下去,方法是可以的,但太麻烦了,又浪费时间。

  引导学生:要研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让学生思考、交流,尝试从简单入手,用“把大数变小数”的方法进行研究,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发现规律。

  学生开始动手画图、填表、比较分析,然后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小数据中两端都种的情况下,都有“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

  师:“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是同学们用较小的数据研究出来的,如果数据增大,这个规律还成立吗?

  课件动态演示:一个间隔对应一棵,这样一直对应下去, 1000个间隔就有1000棵,种完了吗?

  师:如果这条路变得很长很长、无限长,两端都种还有这样的规律吗?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管数字多大,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最后还要补上一棵才能达到两端都种的结果。这个环节,潜移默化地渗透“极限”的思想。

  4、总结归纳。

  归纳“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将困难的变为容易的,将复杂的变为简单的,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把抽象的数学化归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高思维的素质。

  5、总结规律。

  师:你们能用一个式子把规律表示出来吗?

  【板书】间隔数+1=棵数 棵数-1=间隔数

  6、联系生活

  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你发现了吗?

  让学生通过举例,体会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路灯排列、排队等生活现象都与“植树问题”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也给这种数学思想以充分的建模。

  (三)、点击生活

  ①(求间隔数)判断:元宵节,中华大街一侧从头到尾一共挂了200个大红灯笼,如果在每两个灯笼间挂一个中国结,需要201个中国结( )

  ②(求间隔长)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9千米,从起点站到终点站共有10个站,相邻两站的距离约是多少千米?

  ③(求棵数)老师登古塔,每层有11个台阶,从一层开始一共走了55个台阶,龙老师到了第几层?

  ④ (求全长)塔楼上敲钟,从第一敲开始,每隔4秒敲一次,到第5敲时,一共间隔了几秒钟?

  (四)、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世界著名数学问题)

  师:数学史上有个“20棵树”的植树问题,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都引起科学家的研究兴趣。这就是:‘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早在十六世纪,古希腊等国完成了十六行的排列。(出示图1)

  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大师山姆完成了十八行图谱。(出示图2)

  进入二十世纪,数学爱好者绘制出了二十行图谱,创造了新纪录并保持至今。(出示图3)

  (结语)今天进入21世纪,20棵树,每行4棵,还能有更新的进展吗?数学界正翘首以待!期待着同学们大胆探索、积极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2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数学内容,新课程教材把它放在了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中让所有的学生学*,说明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教学思维含量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三、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时可以从实际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在以下2个方面处理得比较好:

  1、在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画需要种几棵树,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总结发现规律。学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2、素材来源生活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新授环节也是以日常所见的`种树问题引入,巩固练*之后,我以图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内含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能够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好处。

  我感觉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针对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却无法运用这个规律求路长的问题,因为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以为学生能发现“棵数=间隔数+1”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的能力,这恰恰导致了能找规律却不会用规律。也就是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的链接,我要加强对规律的扩散教学,比如:得出规律时,可以说说“间隔数=棵数-1,路长=间隔数X间隔长”等等知识的扩散。

  2、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即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学生的质疑,间隔长和间隔数之间的区别,两端和两边的区别,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构建,学生的知识认知一般是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没有体验,建构就会显得很抽象。在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主题的水*。我可以利用线段图或者实例来帮助学生学*。让学生有可以凭借的工具,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基础结合,使得学*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了凭借,也使得数学学*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通过这一次磨课,我期望能透过自己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改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3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第八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新内容。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不仅仅使学生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还要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我执教的这节课整体是成功的。

  首先,设计流畅简单易懂。整节课设计基于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要学*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我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20米。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改小数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主要照顾后20℅的学生。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段数+1=棵数。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

  其次,注重实践体验探究。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这节课虽扎扎实实,但问题也存在着。

  一、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却无法运用这个规律求路长的问题。因为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以为学生能发现“棵数=间隔数+1”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的能力,这恰恰导致了能找规律却不会用规律。

  二、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即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学生的质疑,间隔长和间隔数之间的区别,两端和两边的区别,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构建,学生的知识认知一般是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没有体验,建构就会显得很抽象。在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主题的水*。

  由于植树问题的情况复杂,还要学生多加练*,巩固知识。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4

  今天我们开始了本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数学广角》的学*,本单元中只要学*的是有关植树问题的学*,植树问题对于小学阶段的学*是一个难度,基本上是将奥数的知识渗透进入了。为了能够让那个孩子们更好的理解,我今天只和孩子们研究了植树问题中的例1,一边两端栽的情况。现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情况,本节课的反思如下:

  1、抽象思维不够灵活,比较匮乏。

  在教学的时候刚开始给出了例题,让孩子读了题,然后进行分析,可是学生很茫然连题意都理解不了,这时自己也有些紧张了于是就给孩子恩滔滔不绝的讲了起来,可是“植树问题”来源于生活,我们学*他的目的最终也是回顾生活中为服务生活做准备,可是对于现在的孩子没有一点生活经验,对于这样的题型又不好用实验去表示,所以老师在丰富的语言和表达在这节课中也显得很无力的,学生听得仍然是一脸的茫然,教师也真是一脸的无奈呀!所以针对的.这样的情况,我用图示给孩子们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演示和讲解,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们有了一定的理解,我很高兴啊!

  2、知识的迁移存在很大的欠缺。

  在例题中给出的是“植树的问题”理解了,可是在练*的时候把植树问题变成了“要求插红旗、安路灯、安电线杆”的题就不会做了,不知道应该如何下手了,就不会于例题联系起来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也充分看出来了学生对知识的类比能力的欠缺。这也是自己比较忽略的一点。

  3、学生不会举一反三的应用。

  在一道题中给出全长、间隔长让学生求棵树,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勉强的求出,可是,变化一下,给出间隔长、棵树,要求全长就不会了,感觉很困难了,眼神一下子就变得很茫然了。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了变化很欠缺,分析能力比价弱。

  总之,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课中,重点引导学生的对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加强,训练他们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然后,通过不同类型的题,加强学生对“植树问题”的理解,做到出来题能够想到是那种类型,应该用那种方法。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5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一个新内容。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区分出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即所谓的“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包括封闭图形)与“两端都不种” 的三种情况。并将“三种情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则(“加一”“不加不减”“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从而能在面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

  其次,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不管什么植树问题,一般都是先求出有几个间隔。可以根据“路的长度÷间隔长度=间隔数”然后再根据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包括封闭图形)与“两端都不种”)去求出棵树。也可以根数告诉的棵树,用“加一”“不加不减”“减一”求出间隔数,再求出路的总长。

  其三,要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植树问题。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 “植树问题”,很多同学联想到:公路两旁的路灯、公路中的.斑马线、楼梯的台阶、栏杆的铁柱等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亚奥让他们学会分析是植树问题中的哪种类型。然后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它。课堂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利用所学找到规律进行解决,使他们的认知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提高,从而获得了学*数学的乐趣,达到了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一个新内容。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区分出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即所谓的“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包括封闭图形)与“两端都不种” 的三种情况。并将“三种情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则(“加一”“不加不减”“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从而能在面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

  其次,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不管什么植树问题,一般都是先求出有几个间隔。可以根据“路的长度÷间隔长度=间隔数”然后再根据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包括封闭图形)与“两端都不种”)去求出棵树。也可以根数告诉的棵树,用“加一”“不加不减”“减一”求出间隔数,再求出路的总长。

  其三,要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植树问题。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 “植树问题”,很多同学联想到:公路两旁的路灯、公路中的斑马线、楼梯的台阶、栏杆的铁柱等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亚奥让他们学会分析是植树问题中的哪种类型。然后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它。课堂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利用所学找到规律进行解决,使他们的认知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提高,从而获得了学*数学的乐趣,达到了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6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内容就是植树问题,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的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这样就把植树问题分成了三种情况,即:

  (1)两端都种: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植树的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学生的生活。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和一一对应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植树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有些难,所以我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可以画图模拟实际栽树,通过线段图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自主选择短距离的路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这样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但是我感觉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还有不足的地方:

  其一,在时间的分配上我前松后紧,在规律的寻找和简单应用中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的练*很仓促。

  其二,条理不够清晰,简直成了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参与面不广,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充分做好多个方面的准备。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7

  《植树问题》一课蕴含了许多数学思想方法,但对这些数学方法的挖掘和处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这一课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是“化繁为简”或者说是从简单入手寻找规律,而这种方法在北师大版教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人教版教材的编排上可谓“若隐若现”,因此我觉得我们使用人教版教材的课堂,应该充分挖掘教材教给学生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堂教学中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探究活动,从实物操作到画线段图到类比推理,有效地突出了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和多样性。学生在课堂上也领略到数学智慧的夺目光彩,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本课的设计和实践,我更迫切地感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学生学*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对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课堂中落实的研究迫在眉睫。这也是当前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重要缺失,身为教研员更为向广大教师传播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性,并提出渗透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数学方法的有效措施。

  本课中为了突显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完整性,我把教材中原本安排两课时完成的内容缩成一课时。而且在这一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学*、理解上,因此对于本课的知识点的处理上略显不足。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8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曾经被演绎出了许多经典课例。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我认真地研读了很多课例,发现在诸多课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任课教师都特别重视关于“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所谓的“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与“两端都不栽”。普遍采用了“学生独立探究(或分组探究)、反馈交流、教师总结&rdq

  uo;的模式进行教学。并将“三种情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则(“加一”“不加不减”“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从而能在面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同时在这些课例的反思中,我又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多学生能找到规律但不能熟练地运用规律,不能把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进行知识链接。

  通过对教材和各种相关的教学资料的深入解读,我认为“植树问题”就教学而言,可分为两个不同的教学目标:

  一、明确引出“间隔数”与“棵数”这两者的关系,突出“一一对应”的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植树问题三种不同的情况,即“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与“两端都不栽”,使学生真正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二、总结出相关的计算公式“总长÷间距=间隔数”,并通过公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这一解题模式。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是处理得比较好:

  1、这节课主线明朗清晰,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通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

  2、我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处理,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设计的例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开放性的设计,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自由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探究,使学生完整的体验“植树”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比较系统地认识到在直线上植树有三种情况,即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只栽一端。

  3、植树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则更有一定的难度了。所以,我让学生根据示意图用算式来表示出植树的棵数,学生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三种情况: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只栽一端“棵树=间隔数”,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之后,再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思想,举起右手比划比划,分析植树问题三种不同的情况,即“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与“两端都不栽”,从而真正理解这三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4、学生列式计算出三种栽法的棵数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三种情况,我们在列式计算棵数时,第一步都是先求什么,怎样求?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后得出:要求棵数,得先求间隔数,并清楚地总结出相关的计算公式“总长÷间距=间隔数”,通过公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这一解题模式。

  5、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巩固练*之后,我以图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我感觉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本节课没有让学生体验到“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过程。

  2、一堂课上下来,觉得还是对学生扶的很牢,没有完全放开,以至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期待日后调整改进。

  3、对课堂的生成问题处理还不够灵活,不能进行很好的利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希望能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改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和调控、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更棒的自己。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9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第117—118页。

  二、教材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知道 “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情况,理解与掌握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2.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经历观察、比较、发现、概况等数学活动,培 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感悟化繁为简、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3.能运用规律或研究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 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规律的获得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所学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理解间隔数 与棵数之间的关系;解决与植树问题具有相同数学模型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学*单、多媒体课件、小树和小路模型。

  六、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导入:

  出示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让学生猜一猜:这会是什么呢?

  教师组织学生认识手中的间隔,并认识它们存在的规律“间隔数+1”

  (二)探究新知:

  1.队列问题:

  出示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去植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学生队伍中存在间隔,通过学生站一站,数一数等形式总结人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再次对应“间隔数+1”

  并出示课题。

  2.植树问题:

  (1)体会“化繁为简”思想:

  问题导入:同学们到达目的地,又遇到难题了:在全长1260米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按怎样的方案植,又需要多少棵树呢?

  突出矛盾:数字太大,不易思考,引导学生转换较小的数。

  明确思想:当遇到复杂的问题,可以转化成简单的问题,这就是“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板书:化繁为简)

  (2)设计三种植树方案:

  引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或用线段画一画的形式,同桌两人合作设计植树方案。

  ①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②汇报、展示:

  ③小结:组织学生对不同方案进行命名,突出其主要特征。

  教师板书: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不种

  (3)探究规律:

  ①求间隔数: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植树过程中的间隔,总结植树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再次对应“间隔数+1” 。

  在没有植树的棵数时,探究间隔数与全长、间隔的关系。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借助学具、线段图等形式探究规律

  a:学生思考并摆学具或画线段或列算式。

  b:汇报:

  ②探究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

  开放间隔的长度:(出示课件)在20米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 米植一棵,一个需要棵树?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要求:

  1)自己选择适合的间隔长度,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记录表。

  2)小组选择一种植树方式进行探究。

  3)可以借助摆学具、画线段、数手指或列算式的方式。

  a: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b:学生汇报发现规律,教师板书。

  c:升华:

  三种情况结果不同,但是在求解过程也存在着相同,都是先计算20÷5,这就意味着解决植树问题的关键是明确间隔数。

  d:应用:

  老师检查同学们的植树情况,他从第1棵树走到第20棵树时,一共走了多少米?

  (三)巩固提升:

  1.选一选:

  下面每一题相当植树问题的哪一种情况?

  (1)音乐中的“五线谱”( )

  (2)衣服上的纽扣( )

  (3)成语“一刀两断”()

  (4)自鸣钟九点报时的钟声( )

  A.两端都种 ; B.只种一端; C.两端不种。

  2. 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4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 秒。 3. 小法官:

  (1)学校的教学楼每层有24个台阶,老师从1楼开始一共走了72个台阶,判断:现在老师走到了3楼。( )

  (2)一根10米长的木头,把它*均分成5段,锯一次需2分钟。判断:锯完一共需要10分钟。( )

  4.学校一条大路的一边共插了20面彩旗。

  (1)如果使两面彩旗中间放一盆花,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2)如果要使两盆花之间有一面彩旗,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呢?无论哪些问题,我们都能用今天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解决,这就是数学的奥秘。

  教学反思

  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本节课着重研究直线上植树的情况。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0

  这节课中我教学的是植树问题中的一种情况,即两端植树问题。反思这节课,我是有喜也有忧。喜的是学生学*比较投入,气氛比较活跃,大多数发言积极,悲的是学生的学*效果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标,中等以上的学生掌握的很轻松,但基础较差的学生掌握的不太好,还没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目的。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我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我选择猜谜语的方式,接着以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首次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让他们观察教室里那里有间隔,最后举出生活中那里存在间隔,让学生听钟声,在听到基础上用线段图画出钟声和他们之间的时间的间隔。学生在看,听,画之后初步感受了间隔和棵数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的创设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处处留心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宽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常事件中蕴涵的数学规律。

  学生在分组合作寻找规律的时候表现的很轻松。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便出示生活中的植树问题,让学生分组自主解决,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线段、摆跳棋,完成我给出的表格,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产生了很强的成功感,同时也有了一份自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我适时的提出要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个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如栽电线杆,排座位,安路灯,插彩旗等等,在学生从具体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现象后,又再一次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整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表现的很活跃。

  但这节课也有我颇感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我把学生估计过高,我以为只要学生弄懂了棵数也段数之间的关系之后,解决植树问题就应该没多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出乎我的预料,因为有一部分学生知道了全长和间距不会求段数,我以为这是学生早已经学过的而且经常用到的,所以没特别的复*,导致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下手。其二在时间的分配上我前松后紧,在规律的寻找和简单应用中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的练*很仓促。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1

  《植树问题》是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是植树问题中比较简单的情况。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都是引导学生发现两端都栽时,棵数比间隔数多1,渗透化繁为简、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教学难点是理解这一规律。

  为了突出重点,探究新知环节,我分了五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同桌合作,模拟在2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的过程,思考棵数与什么有关;第二个层次,独立操作,模拟在25米的小路一旁植树的过程,感知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第三个层次,根据前两次的经验,不操作,画线段图,探究在3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的情况,验证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第四个层次,想象在35米的小路一旁植树,计算出要栽多少棵;第五个层次,观察比较,找出四个题目中的相同点。通过五个层次的教学,学生不难发现“间隔数+1=棵数”这一规律,同时渗透“化繁为简”这一重要数学方法。突破“理解这个规律”这一难点时,我提示:“植树问题能不能也看成是两种物体的`一一间隔排列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思考后,自己说出用分组的方法,把每组中两种量一一对应起来。接着,老师因势利导,学生发现如果一组一组的分,正好分完,则数量相等;如果有剩余,则数量就是相差1,帮助学生理解间隔数+1=棵数。从学生学*状态、课堂交流来看,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实现本节课的预期目的。

  本节课的还有很多足之处:

  1、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甚至出错,我觉得是老师组织语言不严密,问题的指向性模糊,备学生不太充分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学生有时一脸茫然,有时不知所措。

  2、课堂条理还需改进,有遗漏的环节,有强调不足的情况,也有不必要重复的话语。

  3、因担心时间超时,在教学过程中,不予理睬学生的答非所问,而急于得到只符合老师想要的答案。

  有遗憾的课才是真实的课,才是更有价值的课。我会以每节课为起点,在需要努力的方面下功夫,需要改进的地方多揣摩,从一点一滴做起,使自己的课堂日趋完美,上得精彩,少留遗憾。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2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

  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生活情景图引入后出示实例图示,引导学生在观察、点数形象图形后进行填表,发现两端植树时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当学生对实物图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教师将形象的。图形抽象成线段图,让学生在脱离实物图后,依然能够发现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在电脑演示中学生直观的.体会到了植树问题中相关的量,在观察思考后学生则进一步验证了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利用学生资源,加强生生合作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

  四、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本课练*有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如校园内花盆的摆设,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3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单元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借助线段图等手段让学生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在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植树问题分为三种类型:两端都栽、两端不栽、在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上植树。我这节课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情境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我执教的这节课整体是成功的。

  第一、预*安排得比较巧妙。从学生熟悉的手指切入,理解什么叫间隔,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转化为树与间隔数的关系,得出:棵树=间隔数+1。

  第二、教学环节设计由浅入深。在学*完例题后的'检测中我先设计了一个和例题基本一样的题型(课本下面的做一做)让学生练*,这道题告诉我们的信息是“2的街道两旁路灯,每个50安一盏”问题是“一共安装多少盏”它一方面检测学生对刚学*的知识是否掌握,另一方面检测学生是否认真审题。另外设计了一个求棵树的变式练*,在最后的拓展环节中又设计了一个求间隔数的练*题,整个环节给人一种稳步高升的感觉。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思想。

  再次,学生学*的积极性较高。本节课学生预*较充分,对新知有了一定的认识,学*起来相对容易些,比如再找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有了预*题的基础,再加上充分的预*,学生很快就得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以很快解决了检测的题,留下的遗憾就是学生审题不认真,只注意到了单位的不统一,没有注意“两旁”一次,方法对了,缺少了一半。后来的练*在提醒学生认真审题后,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争先恐后要求上台展示。

  这节课虽不错,但问题也存在着。

  一、学生在展示时语言表达不够完整。在说思路时总说半截话,需要教师的提醒在说完整,导致说的解题思路不够清晰,因此在今后学生手思路时要求学生按顺序;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一步一步来说。

  二、在拓展训练中引导不到位。求路长,实际还是先求“间隔数”,没让学生弄明白。

  三、总结规律时本人在复述时叙述不完整,没有强调“两端都栽”这个前提条件。这也说明,本人在语言叙述中也存在问题,也折射出本人数学思维的不严密,也导致学生的课堂语言出现问题。这也是本人应该深思的,更应该改进的。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4

  《植树问题》是四下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这个单元主要是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本节课我教学的是植树问题中的第一种情况,即两端都栽的问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关注学生的学*起点

  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对五指的手指个数与手指缝之间关系的探究,在直观形象的手指演示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本课伊始,我首先出了个谜语:“一棵树,五个叉,不长叶子不长花,能写能做还会画,就是不会开口讲讲话。”随后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指,引导学生得出:五个手指有4个间隔,4个手指有3个间隔,3个手指有2个间隔,2个手指有1个间隔。使学生清楚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间隔数之间是相差1的。接下来又通过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加深认识了植树问题中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做了铺垫,同时学生的学*兴趣也被激发了起来。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起点,放低起点,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展示环节,我让展示小组的学生利用展示台给大家展示,学生指着自己画的线段图边讲解边说,让其他同学清楚地看到把一条线段*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小组展示,学生很容易的得出了在两端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是: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间隔数+1。整个学*过程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学生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全部自己展示了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的乐趣。

  三、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规律总结出来了,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树问题毫不相干,但是只要善于观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明白它与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很相似,如计算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到终点站所行的距离及爬楼梯问题。求路边的电线杆、排座位、在路两旁安装路灯、插彩旗等等,目的是让他们利用所学植树问题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本着这个思想我在让学生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时,我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图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练*环节,我还设计了我们*时熟悉的钟声,让学生听钟声,在听到基础上用线段图画出钟声和他们之间的时间的间隔。学生在听、画之后初步感受了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画图,降低了此题的难度。再如:在解决锯木头问题时,通过成语“一刀两断”引出“一刀两段”,结合线段图,清楚地使学生理解间隔数总是比端点数少,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在增加学生学*兴趣的同时,植树中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便迎刃而解。

  存在问题:

  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我把学生估计过高,我以为只要学生弄懂了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之后,解决植树问题就应该没多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出乎我的预料,因为例题是给了全长和间距求棵树,但“做一做”却是给了间距和棵树求全长,属于逆向思维,所以,有好多同学就不知从何下手了,导致出错很多。其实就是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链接,应加强对规律的扩散教学,比如:得出规律时,可以总结一下“间隔数=棵数—1,路长=间隔数×间隔长”等知识的扩散。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5

  5月2日,我有幸参加了县教研室举办的“小学数学教学能手评选——课堂教学展示”。欣赏了同行智慧、高效的课堂教学,聆听了名师、专家精彩独特的点评,感触多多、收获多多!自己课讲完了,有一些轻松,但也有深深的遗憾!

  我所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17页内容,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形成猜想——化繁为简——合作交流——发现规律——梳理方法——应用规律”的教学流程,意在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应用”这一过程。反思本课教学过程,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重情境创设,让学生亲*数学

  讲授新知时,利用猜谜语“手”导入,孩子很感兴趣。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引入“间隔”“、间隔数”;感知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并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间隔,让学生体会不同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着相同的数学本质,从而提炼出“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洋溢数学信息。

  二、重自主探索,让学生体验数学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就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根拐杖。在突破本课重点部分,我用课件演示“一棵一棵的种树”,使学生认识到:一棵一棵的种,一直要种到100米,太麻烦、太浪费时间?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自主选择短距离的路程,动手画线段图、完成表格,寻找规律。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经历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的全过程,很快地找到了“间隔数”与“全长和间距”之间的关系、“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实践精神都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三、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植树问题的模型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我出示了生活中的一些植树问题。如:“路灯的安装”,让学生自主完成巳知总长和间距,

  求路灯的座数。又如:“跨栏”,出示图片,学生从中找到间隔数,并用间隔数乘以间距求出全长。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应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孩子们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知识,更感悟到数学学*的价值所在!

  这节课虽扎扎实实,但问题也存在着:

  一、练*设计缺乏趣味性

  题型设置太过单一(应用题),可挑选些填空题、选择题,让孩子们进行智力闯关,从而体验作业也是一种快乐。

  第二题可改为“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这样会和主题“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更为贴*。

  二、细节的处理不够到位

  1.要善于鼓励。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更离不开老师由衷的鼓励。课堂中,我惦记着教学任务,也放不开自己,没能经常鼓励、赞美学生,好孩子可是夸出来的呀!

  2.要懂得微笑。上课时,我应多一些微笑,让四(1)班的孩子都感到我是喜欢他们的`,这样有助于拉*我们师生间的距离,让他们更具安全感,营造一个更为和谐的课堂氛围!

  3.要前呼后应。教学例1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需要多少棵树,之后动手画图验证猜想,但忽略了反馈:“谁的猜想正确呢?” 、“为什么?”这样的话既为下面的学*作了铺垫,又能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4.要面向全体。课堂中,要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不能扶得太牢。如:“巩固练*”部分,可采取学生介绍解题思路、批改同伴作业、生生互评等形式,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展示自己,增强自信心、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过:“*庸的老师传递知识;水*一般的老师理解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学*知识。”我明确肩上的重任,定将掌握课标、更新观念,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在课堂教学中减少缺点,慢慢地增多优点与亮点,让自己的数学教学充满学问!充满魅力!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优选【10】份(扩展7)

——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

  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利用线段图理解“点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并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出示,设疑激趣

  教师: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它不仅能写,能画,其实我们的手指中还隐藏了许多数学知识!现在请大家伸出你们的左手,这里有几根手指呢?

  预设:5根

  教师:那手指与手指间的空隙叫什么呢?

  预设:间隔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把两个手指间的空隙叫做间隔。大家观察一下,5根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

  预设:4个间隔

  教师:现在再看,现在伸出了几根手指呢?

  预设:4根间隔

  教师:4根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

  预设:3个间隔

  教师:5根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4根手指之间有3个间隔,你们发现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数量关系了吗?

  预设1: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

  预设2: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教师:那你能不能用数学式子来表示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呢?

  预设1:手指数=间隔数+1。

  预设2:间隔数=手指数-1.

  教师:连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引入新知,经历过程,感受方法

  教师:请看,请大家默读一下:(课件出示问题)。

  引例:同学们准备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那么这条路的一边将被树隔成了几段?

  教师:告诉我们 哪些条件?(提问)要求什么问题?(提问)

  教师:同学们先用尝试用线段图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动手并提问完成)

  教师:这里的有几个间隔?

  预设:4个

  教师:那你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

  预设:20÷5=4

  教师:20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分别提问)

  预设:20表示这条路的长度(一般我们把它称为总长),5表示每隔5米栽一棵(我们一般把它称为间隔长),4表示有4个间隔。

  教师:4个间隔相当于4段,所以我们数学上通常把有几段称为段数。所以4后面的单位是段。因此我们就得到了公式:全长÷间隔长=段数(提问)。根据除法算式中的关系,间隔长该怎么求?(提问)段数该怎么求?(提问)

  教师:那现在如果我想在这条路上种树,一共需要几棵树苗呢?

  预设:5棵。

  教师:怎么列数学关系式?(提问)

  预设:4+1=5(棵)

  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呢?

  预设:因为两端都栽。

  教师:你们都跟他一样吗?所以你发现了树的棵树与段数之间的关系了吗?(提问推出棵树与段数的两个公式)

  教师:刚才我们是在20米长的路上种树,那现在如果在100米长的路上种树呢?你还会吗?请看例1(课件出示例1)。大家在书本上完成。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请同学上台展示)

  三、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师:连例题都难不倒你们!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可是,在“植树问题”中,一定要是“树”吗?除了“树”,还能换成别的事物吗?大家请看(出示生活中的图片实例)可见植树问题的应用领域是非常广泛的,下面就请大家应用刚才学的知识帮老师解决几个问题。

  教师:今年的圣诞节刚结束,为了度过一个美好的圣诞节,张老师前几天在家可花了不少的心思!你们看——(分别出示3道练*)

  练*1.我买了装礼物的袜子,像这样每两只袜子之间隔0.5米,挂成一排长8米(两端都挂),一共买了几只袜子?

  教师:现在老师要把题目难度加大。(做完的同学可以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说)

  练*2.我又买了21只铃铛,挂成一排,长6米(两端都挂),每两只铃铛之间要隔几米?

  练*3.我还买了像圣诞树的衣服来装扮,15人排成一排,迎接圣诞老人(两端都排),每两个人之间隔2米,这个队伍有几米呢?

  四、回顾思考,全课总结

  教师:通过这一节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思考:假如只栽一端或两端都不栽,那又会是什么情形呢?同学们课后去探究吧!

  五、逆向思考,拓展新知

  教师:最后老师有一个难度很大的题目想留给同学们回家思考!请看:

  练*4.在圣诞节这天,老师看见100位圣诞老人一起来给我们送礼物,他们并列排成两队(两端都排),每前后两个圣诞老人之间相距1米,则这个队伍排了有多长?

  六、布置作业

  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植树问题,理解并掌握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

  (2)、在理解间隔数和棵树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究新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经历和体验“数形结合”、“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学*数学的决心。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出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时,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运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同学们一定喜欢玩猜谜语吧?(课件出示):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谜底:手)

  谁能很快说出谜底?(生口答)。

  师:你思维真敏捷。

  (2)、师:同学们,伸出你的.左手,仔细观察,你能看到数字几?

  (3)、认识间隔、间隔数。

  (预设1:数字5,5个手指;数字4,4个手指缝。)

  师:你观察得真认真!

  师:(课件出示)手指间的空隙,在数学上我们叫做间隔。(板书:间隔。)一只手上有四个间隔,我们就说它的间隔数是4。(板书:“间隔”后加“数”)

  (预设2:生:有5数字5,5个手指头;有数字4,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做间隔吗?

  生口答,师出示手的图片,板书“间隔”和“间隔数”。)

  (4)、认识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间隔无处不在。(课件出示:人民大会堂柱子、路灯杆、摆花盆、钟声等),师边放课件边叙述说明。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间隔?

  生充分交流

  (5)、揭示并板书课题。

  师:像这样有间隔现象存在的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题目信息:一条新修的公路,全长1000米,在它的一侧种树(两端都栽),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

  2、理解题意。

  (1)、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理解题意。

  师: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或句子,分析题意。你认为哪些词是比较重要的?

  题目中,“两端都栽”是什么意思?

  师:既然有“两端都栽”的情况,就有“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也有“只在一端栽”的情况。(课件演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

  (3)、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一共要栽多少棵?

  (指名生答)

  (4)、提出验证。

  a:师: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呢?我们怎么来验证一下?

  b:生尝试寻求方法。

  生:可以画一画图。

  师:你的想法非常好,可以用一条线段代表1000米长的公路,画一画图,数一数实际种了多少棵。)

  (5)、尝试验证,边叙述边课件演示:因为两端都栽,所以要先在起点栽一棵,然后每隔5米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看看一共要栽多少棵。

  师:现在栽了多少米了?就这样一直栽到1000米处吗?

  (预设生:太麻烦了,浪费时间)

  (6)寻求“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

  师:老师和你们有同感。1000米的路太长了,你觉得路的总长要是多少米好了?

  生尝试发表自己的想法。

  (预设生:50米、20米、10米

  师:我明白同学们的意思了,就是把路的总长换成比较小的数就行了。你们的想法太棒了!)

  师:在数学研究中,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就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即把“大数变成小数”进行研究,这样就可以“化繁为简”,找出规律。(板书:大数――小数,化繁为简)。比如,1000米太长了,我们可以转化成20米栽几棵,从而找出规律。

  师:老师在电脑上可以画成小树,你们在练*本上,也画成一棵棵小树吗?怎样表示小树比较简单?

  (预设生:画成小树太麻烦,可以用一个点表示一棵小树比较简单。)

  师:你的方法真好!用线段图来表示,简单明了。(课件演示:小树变点,成为线段图)

  (二)、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就来当一次“小小数学家”,研究一下当总长分别是10米,15米、20米、30米时,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有什么规律。请你们拿出题卡,认真画出线段图,并结合线段图把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2)、生独立填表。

  (3)、汇报交流:谁把你的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结果一样请举手?

  师:看来大家都做得非常认真!)

  师: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我把表格展示在大屏幕上。

  (4)、师:(边课件演示边引导)仔细回忆刚才画线段图填表的过程,认真分析这几组数据,能否说出总长、间隔、间隔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课件表格下出示:总长o间隔=间隔数)

  间隔数与棵数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课件表格下出示:间隔数o()=棵数)。

  那么,当两端都栽时,如果知道全长和间隔,怎样求出棵数?

  (5)、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交流。

  结合生答,师完成板书:总长÷间隔=间隔数,间隔数+1=棵树。

  (6)、师:如果不画线段图,你能说出总长是50米时,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吗?

  学生口述答案。

  师:你真了不起!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出示前面的例题。

  师:利用刚才我们发现的两端都栽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你能找到这道题的正确结果吗?

  (2)、生找出正确解法。

  (3)师:200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1?(200表示间隔数,因为间隔数加一等于棵树,所以要加一。)

  (师:你讲得太棒了!老师真心佩服你!)

  (4)、师:以后再遇到生活中类似于“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时,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

  小练笔:运动会上,在一条长200米的笔直跑道的一侧插彩旗(两端都插),每隔10米插一面,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

  师:请大家默读题目,然后在练*本上独立完成。

  三、学以致用。

  1、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看,我们的《小苹果》舞蹈比赛中同样蕴含着植树问题的知识。

  (课件配图片出示)五二班学生参加《小苹果》舞蹈表演,其中一列纵队全长18米,如果每两个同学之间相距2米,这列队伍一共站了多少人?

  生独立审题,尝试在练*本上独立完成。

  生交流方法和思路。

  2、钟声与钟声之间也有间隔,你能同化成植树问题进行解答吗?

  (课件出示)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敲完需要多长时间?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师:同学们,认真倾听钟声敲响几下?仔细观察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课件出示:结合5次钟声,线段图出示四个间隔)

  (学生结合课件演示,说出:钟声敲响5次,共有4个间隔。)

  大钟5时敲5下,有4个间隔,共用了几秒钟?由此能求出什么?那么12时敲12下,有几个间隔?敲完用多长时间吗?请同学们尝试独立在练*本上完成。

  汇报交流,说出思路。

  3、师:你们真了不起。请到知识城堡一展身手吧。

  (课件出示)8个同学站成一队,每两个同学之间距离1.5米。这列队伍全长多少米?

  师: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请同学们在练*本上画出线段图,再解答。

  生汇报交流。

  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生充分交流。

  师:在今天的探究活动中,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规律,能运用这个规律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而且知道了数学研究中“化繁为简”方法,会通过画线段图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在植树问题中还有许多知识,比如两端都不栽时、只有一端栽时,或在封闭图形上栽时,棵数分别有什么规律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中继续探究。

  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3

  教学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教学内容,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即使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也可能有不同的情形,例如,两端都要栽,只在一端栽另一端不栽,或是两端都不栽。?

  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根据教材的意图,要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学生分析: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这部分的学*内容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学*的热情也会比较高涨,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线段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思考能力与计算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间距数 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准备:课件 10厘米 15厘米 20厘米的纸条三根,小棒20根。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引入新课。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课件出示)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理解间隔数,引入课题。

  树木不仅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在一条直线上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间隔数(课件演示),每个间隔的长叫间距,研究间隔数和棵数之间关系的问题,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找出规律。

  1、出示例题,引出问题。

  师:(课件出示例题。)

  师:谁能读一读?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求什么问题?你认为这道题中什么词语最关键?

  (课件解释关键词语,加深学生理解)

  师:你认为要求一共植树多少棵,关键是知道什么?(间隔数)那么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2、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1)师:长100米的小路,数字有点大,当我们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可以换成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进行,请同学们看要求。(课件出示要求)

  生活动,并思考:

  1、每条小路上的间隔数是多少?

  2、棵数是多少?

  3、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

  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指导。

  (2)生汇报活动结果及自己的发现(实物投影展示)

  生初步得出结论:棵树比间隔数多1。

  3、师生小结,得到规律。

  师:老师把同学们的活动过程展示出来,并用线段图来表示我们的活动结果,请同学们看。

  从这个表格中,我们更可以容易看出,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生回答师板书:

  间隔数=棵数-1 棵数=间隔数 1。

  4、回顾例题,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就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例1的问题。生独立解决,共同评价。

  三、巩固新知(课件出示):

  1、填一填。

  让生独立看要求,说说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如何解决。

  2、园林工人沿着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栽一棵小树,一共栽了21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3、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生独立阅题,说说这个题目中又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2)这个题目和前面做的两题有什么不同呢?(①前面那题告诉路的长度,而这题求路的长度。②前面那题求植树棵树,而这题已经告诉了植树棵树。)

  (3)在做前面那题时,我们是先求什么的?(间隔数)那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4)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

  4、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5、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 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四、师生共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教学内容,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即使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也可能有不同的情形,例如,两端都要栽,只在一端栽另一端不栽,或是两端都不栽。?

  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根据教材的意图,要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学生分析: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这部分的学*内容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学*的热情也会比较高涨,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线段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思考能力与计算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间距数 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准备:课件 10厘米 15厘米 20厘米的纸条三根,小棒20根。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引入新课。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课件出示)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理解间隔数,引入课题。

  树木不仅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在一条直线上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间隔数(课件演示),每个间隔的长叫间距,研究间隔数和棵数之间关系的问题,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找出规律。

  1、出示例题,引出问题。

  师:(课件出示例题。)

  师:谁能读一读?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求什么问题?你认为这道题中什么词语最关键?

  (课件解释关键词语,加深学生理解)

  师:你认为要求一共植树多少棵,关键是知道什么?(间隔数)那么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2、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1)师:长100米的小路,数字有点大,当我们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可以换成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进行,请同学们看要求。(课件出示要求)

  生活动,并思考:

  1、每条小路上的间隔数是多少?

  2、棵数是多少?

  3、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

  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指导。

  (2)生汇报活动结果及自己的发现(实物投影展示)

  生初步得出结论:棵树比间隔数多1。

  3、师生小结,得到规律。

  师:老师把同学们的活动过程展示出来,并用线段图来表示我们的活动结果,请同学们看。

  从这个表格中,我们更可以容易看出,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生回答师板书:

  间隔数=棵数-1 棵数=间隔数 1。

  4、回顾例题,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就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例1的问题。生独立解决,共同评价。

  三、巩固新知(课件出示):

  1、填一填。

  让生独立看要求,说说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如何解决。

  2、园林工人沿着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栽一棵小树,一共栽了21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3、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生独立阅题,说说这个题目中又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2)这个题目和前面做的两题有什么不同呢?(①前面那题告诉路的长度,而这题求路的长度。②前面那题求植树棵树,而这题已经告诉了植树棵树。)

  (3)在做前面那题时,我们是先求什么的?(间隔数)那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4)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

  4、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5、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 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四、师生共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景、引入课题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课件出示)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理解间隔数,引入课题。

  在一条路上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间隔数(课件演示),每个间隔的长叫间距,研究间隔数和棵数之间关系的问题,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探究规律

  1、出示招聘启事

  在操场边,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一边种树,要求每隔5米栽一棵。特聘请校园设计师数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2、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师:(课件出示例题。)

  师:谁能读一读?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求什么问题?你认为这道题中什么词语最关键?

  (课件解释关键词语,加深学生理解)

  师:你认为要求一共植树多少棵,关键是知道什么?(间隔数)那么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3、出示合作要求。

  (1)教师讲解小组合作要求。

  (2)学生4人小组开始合作学*,利用学具设计出植树方案。(可

  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小组合作。

  (4)小组作品展示,及小组评价。教师及时点评学生的设计方案,并及时鼓励学生。

  (5)引导学生总结出在实际生活中的植树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两端都栽,第二种:只栽一端,第三种:两端都不栽。

  4、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

  (1)数一数:数出棵数和间隔数。

  (2)比一比:比较出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两端都要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棵数=间隔数+1)。

  只栽一端时,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相同(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棵数=间隔数-1)。

  三、课堂小结、反馈练*

  1、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几个层次,这节课主要是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五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观看图片为起点,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让学生感知间隔以及植树与数学的联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运用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全长÷间隔长)并能运用规律解决抽象的植树问题。

  教学方法:

  1、采用手指引出间隔,让学生理解间隔,引出与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

  2、分组探究,发现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4、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PPT课件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照片引发的思考

  师:植树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它不仅能够绿化环境,净化空气,使我们在劳动中得到锻炼,而且,在植树的过程中还蕴含着很多很多的数学问题,怎么样有兴趣探讨吗?

  在学*之前先学*一下和植树问题相关的知识 出示图片(让学了解间隔和间距)

  师:课件:在100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 (指名大声朗读)

  师:(生读完)说说吧学校植树都有哪些要求(指名回答)

  师:每隔5米种一课

  师:每隔五米指的是什么(点名回答)

  生:间隔

  师:这个词不错(板书间隔)。间隔指的'是什么?

  生: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师:学校要求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生:5米

  师:还有哪些要求吗?

  生:两端都要栽。

  师:这个要求也很重要(板书两端都要栽)

  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两头都要栽

  师:你能用手比划比划吗?

  生:能

  师:还有什么要求吗?

  生:在100米的小路的一边

  师:强调一边就是一行

  让学生试着独自完成提前的题卡(老师巡视找到不一样的结果20、21、22让他们写在黑板上)

  师:做完了吗

  生:做完了

  师:做完了,看黑板,同样的要求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同意20的举手21的举手22的举手!那学校到底该买多少树苗呢?

  三、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1、小组探究,给予充分的时间。

  那咱们就4个人一个小组探究一下这个问题,听要求,画一画,摆一摆或者模仿实际种一种!开始吧(这时教师下去指导巡视)

  师:大家往前看,大家探究出来结果了吗?

  学校到底需要买多少棵树?谁来说?(点名回答)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21棵。

  师:同学们对于这个小组讨论的结果21棵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大家都是正确的

  你们小组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得出结论的呢?

  生:画线段

  师:愿意展示给大家看吗?

  大家注意听,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和你们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总结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00米,100除以5是20个间隔

  师:是20个间隔吗?你带着同学数一数。20个间隔没错,那一定是21棵树吗?

  生:最后一棵没加上

  师:你把什么当成小树啦?

  生:线段上的小端点

  师:数一数是21个吗?

  生:是

  师:听明白了吗?有什么想问问他的吗?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生:摆铅笔,2根1个间隔3根2个间隔4根3个间隔5根4个间隔

  师:为什么加一呀

  生:最一开始的一根或者最后一根没算

  师:也就是学校要求两端都要栽

  师:当做两端都要栽的问题时 间隔数+1=棵数

  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种思想很可贵,发现规律,其他的组也是这么考虑的吧!

  看看这一规律的发现过程出示ppt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全长÷间隔长

  师:请同学们很自豪的把自己总结的规律读一遍。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操作、思考、教师巡视)

  师:有答案了吗?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劳动成果,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在黑板上来“改一改”吗?

  师:6棵树几个间隔7棵呢99棵呢200棵呢

  8间隔几棵树呢50个间隔呢1000个间隔呢

  师:植树问题不仅能解决植树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说安路灯

  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找同学朗读)能解决吗?巡视过程中找41,82两个答案

  师:同学们算完了吗?看大屏幕(展示两个答案)你们同意那个?强调两旁 乘2

  这个同学的错误正好提醒了我们做这类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旁 两旁需乘2同意吗同学们?

  师:今年雾霾挺严重的刚刚还因为雾霾放了假所以呀

  北辰区**为了减少尾气排放,减少污染,方便市民出行,为北辰人民新开设一条公交线路604路,从新河桥到东站后广场共有18站,相邻两站的距离大约是700米,这条线路大约是多少千米?

  能解决吗?写在题卡上 做完了同桌互相检查(老师下去辅导)

  师:谁说说你是怎么样算的?

  生:18-1求出间隔数

  700×17=11900(米)

  11900米=11.9千米

  师:都对了吗?

  生:做对了

  师:你们家里都有钟表吗?听过钟声吗?你听当当这是几时?

  生:2时

  师:当当当,这是几时?几个间隔?在钟声里面也有数学问题一起看看谁能大声朗读?(出示ppt)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 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师:能试着解决吗》做在题卡上,有困难了放在我们小组内解决,看看能不能解决。(巡视)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生:5-1=4 (个) 8÷4=2 (秒)12-1=11(个)11×2=22(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总结:这节课大家都有什么收获?

  两端都要植: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板书设计:

  植 树 问 题

  两端都栽 棵树 间隔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