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1

  第一次区公开课

  11月中旬一天,纪校长放学后对我说:“12月初在我们学校将举办一次新秀班区公开课,你和孙倩各上一节课。”当时我的心情是又欣喜又害怕,欣喜的是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锻炼的机会的。第二天我就找师父熊老师帮忙选定课题,最后决定上《可能性》,这是一节活动课,以前没有上过,心想对自己也是一个挑战,每一次我上学校公开课或者片公开课,我都会选择不一样类型的课,因为这样会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我的前期准备:

  数学课程标准降低了第一、二学段关于可能性的教学要求,第一学段不再提出可能性的教学要求,第二学段删去了“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要求,只要求“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为了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套教材对原实验教材有关可能性的教学内容作了比较大的调整,第一学段不再安排可能性的教学内容,第二学段不再安排用分数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教学内容,并把相关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一个单元,只要求学生能对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定性的描述,以突出让学生了解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感受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重点。所以这节课之前学生没有学过关于可能性的知识,仅仅只是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

  第一次试上: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可能性,所以要准备很多学具,于是我在网上买了很多球,圆片,大的扑克牌等,还借了口袋,自己做了小板子,目的是让学生将摸到球用对应颜色的圆片贴到板子上,然后再贴到黑板上,再根据摸球的情况去感受可能性。第一次我是先自己试上,结果课都没有上完,原因是第一次上活动课,课堂的氛围很活跃,所以学生对于摸球等活动都很活跃,课堂纪律也不好,所以自己上下来感觉很糟糕。

  第二次试上:

  经过几天琢磨,总结在四(1)班上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决定在二班再上一次,但这次请来师父帮我听听,这一节课是上完了,但是课还需要磨,课的设计不怎么好,特别是开头和最后,下课后师父一句一句帮我磨课,这也是让我最感动的地方,每次我上公开课,师父都会帮我很用心的磨课,所以我很幸运,遇到这么好的师父,虽然我上的差,但是师父还会给我鼓励,再磨个两三次就可以了。这节课上完我就重新想了想课的开头和结尾。

  第三次试上:

  这一次,我决定找来吕主任和纪校来听我的课,上完了发现问题还蛮多的,四(6)班的孩子回答的问题是我没有预设到的,他们听过后就给我提了一些建议,我也对着这些建议去改我的教案。

  第四次试上:

  教研员戴主任要听我的课,当时就觉得很害怕,感觉自己上的不好,还是硬着头皮坚持去上,我在3班我自己的班上的,学生还比较配合,主要是我的设计方面的问题,比如没有将可能性与生活相结合,从四张扑克牌中任意摸出一张,可以先让学生用刚才学过的“可能”、“一定”、“不可能”各说一句话,复*学过知识点,本来最后我设计的是根据生活情境让学生制作转盘,但是我怕时间不够就将最后改了,所以导致我这节课剩下5分钟的时间,于是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了很长时间。

  我又听了一节孙倩上的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听完她的课我就能明显感觉到我们俩之间的差距,她的课会让你一步一步去思考,而且层次越来越高,讲解特别细致,注重审题能力的培养,他们班学生的回答也很完整有逻辑思维能力,最让我佩服的是这节课是她自己设计的,因为这节课很多人上过,我也听过很多节,但是我都觉得别人上的课太注重形式,根本没有达成目的,而这节课非常能够打动我,虽然形式不是很花哨,但是真正能引导学生理解。

  接下来,戴主任的评价让我特别有压力,他先评价的是孙倩的课,而我的课评的很少,我能够意识到我的课上的不是很好,所以这无形之中给我制造了不少的压力,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什么都做不好一样,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

  第五次试上:

  纪校星期一和我们讲,请来了詹明道特级老师知道我们的课,当时就蒙了,我唯一能上的班只有四(5)班,他们班纪律不好,之前上过课学生配合很不好,但是我当时很有信心,觉得自己会上好,因为周末的时候没有出去玩,一直在练课,为了更好地练*上课,我还自己周末去学校班级里去练,这样会更有感觉。但是在五班上完以后,我彻底崩溃了,整节课都是我在拖着学生走,学生不讲的话我替他们讲了,学生该答到的点完全答不上来,而且时间还不够,当时真的有种不想上的感觉,完全没有想到会这么差,一般我上完一节课如果自己觉得还不错那就上的比较好,但是如果自己觉得很不好,那实际上上的很差。

  詹明道老师在点评我的课与孙倩的课时,着重讲了孙倩老师的课,因为她的课很打动人,符合生态结构性课堂的特点,我当时也感谢他能给我评个良,但是这样的评价让我觉得很难受,因为我这个人太好强,或者说太好面子,不喜欢比别人差的感觉,所以晚上在家我会想很多,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很大,找朋友聊聊天排解心中的郁闷。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一直是在高压状态下,因为上完那节课,我开始怀疑自己,怎么会上那么差,我最后一次能上好吗等等,每天晚上回去晚饭不吃,坐在电脑前看教案和ppt,以前从来没有过不想吃东西的时候,而这段时间真的什么也不想吃。

  最后一次上课:

  终于,等来了这一天,前天晚上我9点多就睡觉了,但是半夜一点多又醒了,满脑子全是上课的教案,假想自己在上课,后来逼着自己睡觉。我是第一节课,本来计划是在8:10开始上课的,但是第一节课听课的老师没有来全,所以等了20分钟,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一点也不紧张,可能是自己班的学生,或者在自己的学校,经常在这里上课,所以很熟悉。时间到了,我开始上课,这次教案和之前相比改了一部分,导入部分改了,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摸之前不确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和初步感受可能摸到红球也可能摸到黄球以及摸球的一些注意的地方,课前也预设了很多,根据不同的回答,作出相对应的引导。

  这节课上下来,我对自己比较满意,语言也很简洁,学生的配合也非常好,小组合作也很有序,时间也差不多,与我之前上的课相比进步比较大,最关键是我上完课比较开心,就觉得不会太差,下课后我问了我们班学生,他们觉得这节课很有意思,还怪我没有提他们回答问题,这也是我的遗憾,孩子们都很想表现自己,以后要多给孩子们去表现自己,把课堂的时间还给他们。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2

  本课题我曾教学达8次之多,因为要参加市教研会赛课活动,所以在本校一遍遍地试上、反思、修改,到最后决定。期间,有许多困惑与茫然,对领导、专家、老师的建议难以取舍。但正是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才终于不负众望,获得了一等奖,而且是第一名。我想说感谢团队,感谢大家!一路走来,有太多的辛酸和感慨。现对本课最后一次执教作以下反思: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整合信息

  在备课中,我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

  学*心理,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由“狄青百钱定军心”故事导入,通过教材例1教学用 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通过往布袋中放球,教学用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通过例2摸扑克牌教学用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再通过“幸运大转盘”、“小小设计”活动进行了挖掘、拓展、延伸,使整节课有跌宕起伏,有出彩之处。

  二、教学流程清晰,环节衔接自然

  由于是赛课(要借班),心想只要按教学预案正常进行即可,所以尽管下面几百人听课,我也无暇顾及,完全进入了状态。借班自然少不了课前沟通,我让学生介绍自己学校,并播放我校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幻灯片,相互了解,并通过谈话拉*与学生的距离。再通过让学生判断某一种现象是“可能”、“一定”还是“不可能”,并用它们说一句话,引入今天要探讨的课题。

  上课伊始,播放““狄青百钱定军心”的故事,激起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同时抛100枚铜币有没有可能全部正面朝上?从而引出“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学新知时,通过猜球、摸牌等活动认识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实现由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画,然后通过幸运大转盘的直观演示,让学生体会无限逼*的数学思想。接下来的“小小设计”活动(按要求在盘子中放棋子),学生积极思考、操作、交流、汇报,体会到有很多种不同的放法。拓展延伸部分呼应开头,为学生释疑解惑。课堂小结简明扼要,板书完善适时、适当。总体看,教学流程清晰,结构完整。

  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尤其是“幸运大转盘”教学中,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明红色区域为什么是一等奖,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分析能力,体会两种极端可能时,由猜想——发现——逐一逼*,学生感到非常开心,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操作中,人人参与,各有各的放法,逐一汇报,达成一致结论,体会到数学多元化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语言有待进一步锤炼,细节有待进一步完善

  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风趣幽默,又要简洁精炼。尽管教学环节中的'过渡语都进行了精心预设,过渡连贯、流畅、自然。但总感觉到临时性的激励性评价语言不够灵活、多样,态势语言也显得稍有欠缺,语调单一,语速还是有点快。我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有凝聚力的教师,必须在语言上千锤百炼,必须关注一些小的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总之,本节课教学效果还不错,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但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教学之路长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立志做一名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智慧型教师。只要坚持不懈,梦想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3

  在学生学*了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这时的学*不仅仅停留在用描述性语言说出事物可能性大小,而是会用分数描述可能性的大小,体现数据表示的简洁性和客观性。

  1、能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先从“猜左右争夺发球权”的游戏活动展开,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活动的兴趣,又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对可能性定性描述的基础上,有意义地接受“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都是1/2”。

  2、教学过程中学生放在学*的主体地位。利用摸球的游戏这一情境让学生有目的深入研究、逐步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使枯燥的知识趣味性,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之中。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教师就要为其创设学*数学的情境,让学生去经历、去研究。

  3、借助摸牌游戏情境,让学生收集数据,并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并通过练*,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应用学*过可能性的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所增强。

  4、通过练*,让学生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进一步积累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经验,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通过计算可能性的大小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教学目标,特别是对于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还是较落实到位的。但课堂气氛以及老师调动性的语言可以增加一些,使师生之间能感觉到一种热烈的交流。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4

  这节课我是通过猜想—验证—判断的学*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不确定的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也是学生特别感受兴趣的事情,而这种现象又和可能性的大小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我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抽奖游戏,让学生亲自参与抽奖活动,在摸球中发现摸出的红球比摸出的绿球次数多,对抽奖箱产生了“问题”,从而积累到关于预测可能性的经验。同时,学生在摸球、猜测中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可能性的大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多次的摸球环节。第一个摸球实验是让学生摸可能性不同的情况,学生操作后发现两种球个数不同时,哪种球多哪种球摸到的可能性就大。在做第二个实验时,我就更加大胆,整个实验过程都是通过学生自定标准,自行操作一步步完成的。学生在操作后进一步发现,两种球个数相同时,摸到的可能性也基本相同,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中运用数据分析,比较鉴别、汇总统计,设想判断等一系列方法,理解并体会到可能性大小是可以预测的。

  生活中的推理》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之一。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对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的确定及其可能性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确定的事情,用“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不确定的事情。下到英牙乡所执教的三年级班,学生比较积极、主动地在游戏中探索,对推理活动兴致较高,部分学生对简单的推理已具有一些自己的经验。我利用教材创设的淘气、笑笑、小明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境,组织学生经历对生活中某些事件或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通过贴*生活的实例、简明的表格记录法以及生动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初步掌握一定的推理方法,能比较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将推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对学*活动进行总结,并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学*数学,学生体验到了学*的成功愉悦。

  通过这节课的学*,学生经历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应用意识。在借助列表整理信息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了推理,培养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基本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5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我在“可能性”一课中,设计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学生学*活动的主线,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

  比如:袋子里装的是5个红球5个黄球,猜猜摸到哪种球。学生通过猜测,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接着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游戏,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可能性。这种结论的获得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积极动脑研究所得的,这样比起教师直接单纯地给出一个结论要重要得多。在新课设计过程中,我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也是学生特别感受兴趣的事情,而这种现象又和可能性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课题引入后,,我就设计了一个抽奖游戏,让学生亲自参与抽奖活动,在摸球中发现两个抽奖箱,一个摸出的都是黄球,一个摸出的都不是黄球,学生对抽奖箱产生了“怀疑”,从而积累到关于预测可能性的经验。同时,学生在摸球、猜测中对可能性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可能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节课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摸球,先让学生预测摸出的球一定是黄色吗?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摸出的结果,然后让学生亲自摸一摸,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第二个活动是说一说,出示袋子里已装好的球,让学生说一说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会是什么样的情况,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第三个活动是抛硬币,让学生猜一猜朝上的一面是正面还是反面,切实感受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第四个活动是根据要求往口袋里放球,老师先让学生试着判断“要想达到预期结果,每次口袋里应该放什么颜色的球”。再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各自的想法。通过这样的四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

  3、注重思维拓展,体验成功。在练*设计中,通过课件中准备的身边的一些现象,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使学生在“做一做”中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培养了学生倾听意见,汲取经验和相互交流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增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还培养了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在课堂中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让小组合作,让多媒体教学手段真正的用到实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执教的班级是二年级一班,学生比较积极、主动地在游戏中探索,课堂活动兴致较高,部分学生对可能性已有一定的认识。我创设了父亲节给父亲选礼物遇到难题,最后用抛硬币的方法来解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学*趣味,提高学*兴趣。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对学*活动进行总结,并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学*数学,学生体验到了学*的成功愉悦。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有小部分孩子参与游戏环节的机会较少,没有关注到全体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面向全体,关注所有的孩子,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可能性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可能性教学反思1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也是一门千变万化的艺术,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设计;同一个教学设计,面对不同的学生,也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还有些时候,我们自认为考虑周到的教学设计,在真正面对学生的时候,却出现那么多的尴尬和意外。因此,我努力研究教学现象,期望走进真实的课堂。下面是我对可能性教学的实践和反思。

  案例描述: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摸名片统计与可能性)

  学生做好名片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摸名片的活动,我问:如果把你们每个组的名片合在一起,每人摸10次,一次摸一张,每次摸完后再放回,打乱顺序再摸,猜猜看,会出现什么状况。

  生:我们组8个人,6人属鼠,2人属猪,我认为可能摸到鼠也可能摸到猪。

  生:我猜我们摸到属鼠的可能性大一些,因为我们组属鼠的人多。

  生:我猜摸到属鼠和属猪的可能性一样大,因为里面既有属鼠也有属猪的名片。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谁猜的合理。

  生齐喊:摸摸看。

  就在每个小组进行活动的时候,我发现其中那个6人属鼠2人属猪的小组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第一个同学摸的时候,第一二三次摸到的都是属猪,他们就向我求救,我就对他们说:继续摸。但第四五六次摸到的依然还是属猪。我的额头也开始冒汗,心里暗暗嘀咕:怎么会这样?不应该呀!于是,我故作镇定的说:这才轮到第一个同学摸,还有好多同学没有摸,别着急,继续摸!

  终于,这位同学第七次摸到了属鼠的名片。

  孩子们高兴的直拍手,我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摸名片的活动继续进行。

  但是,在每个同学都摸完10次后,刚才出状况的那个小组又遇到新情况了,原来他们统计的结果是58次摸到属猪,22次摸到属鼠,这与他们的猜想很不相符。

  于是,我非常尴尬地对他们说:实验也有与猜想不符的时候,你们只要知道应该是摸到属鼠的可能性大就行了。学生一脸茫然,带着困惑的表情坐下了。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上过好几次了,但这样的情形还是第一次出现。下课后,学生那一脸茫然的样子始终浮现在我面前,刺痛着我。

  怎样正确认识连续六次摸到属猪的现象呢?很多学生和我都认为:第一次摸到属猪的,第二次就应该摸到属鼠的;连续两次摸到属猪的,那么第三次更应该是属鼠的。正因为如此,当连续六次摸到属猪的时,不但学生感到不可思议,连我都感到困惑。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使我们受自我心理活动的影响,如当连续多次摸到属猪的后,就会产生下一次应该摸到属鼠的的心理期望。首先,对某一次摸名片而言,会摸到什么属相,这是事先无法确定的。而且,不管前一次(或前几次)摸的结果怎样,都不会对下一次产生影响,就是说即使已经连续六次摸到属猪的名片,但下一次摸到属鼠和属猪的可能性依然一样大。其次,连续六次摸到属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小概率事件也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

  那么,最后摸到属猪比属鼠多的结果又该怎么解释呢?这种结果的出现,不仅出乎一部分学生的意料,更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由此就引发了我对可能性本质的思考。我想起了有关概率的一句话:概率可以看作频率在理论上的期望值,一般情况下,随着实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一频率偏离期望值将减小。既然是理论上的期望值,那么实际当中就不排除偏离期望值的情况,即概率具体到某一活动时,不排除偶然性与意外性,而这恰恰就是真实可能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只有对可能性这两方面的特征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保证我们的教学为学生体验真实的可能性而服务。我们可以把这种结果理解为可能性的意外性,因为意外才更能体现可能性的真实性。

  有了以上的理解和认识,再来审视我的教学过程,我发现由于我对可能性的认识不是很清晰,所以没有抓住可遇不可求的时机,没有利用好生成的.教学资源,错过了让学生感悟随机现象本质的绝好机会。

  1、连续三次摸到属猪的名片后,可以讨论,怎么会连续三次摸到属猪的名片?第四次会摸到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会认识到每次摸的结果在之前是没法预料的,连续多次摸到属猪的名片也是有可能的。前一次摸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产生影响,即使已经连续摸到三次属猪的名片,那下一次仍然有可能摸到属猪的,这样学生就会初步感悟随机事件的发生和人的心理期望值没有任何关系。

  2、连续六次摸到属猪后,引导讨论,真的摸不到属鼠的名片吗?

  学生会明确,只要有属鼠的名片,只要不停的摸,总有摸到属鼠的时候。

  3、讨论交流其他小组的活动结果,把全班摸名片的数据汇总在一起,对照全班同学的属相进行讨论。学生会发现他们组的结果是一个特例。这样设计,即使个别组出现了特殊情况,但学生通过统计会发现,全班在一起汇总还是摸到属鼠的次数比摸到属猪的次数多。(班上属鼠的比属猪多很多)从而使学生在猜想实验统计汇总分析的全过程中既体验到了统计的作用,又认识到实验次数不充分时,很难确定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有了前三次讨论,学生对可能性的随机性和意外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问:你对可能性有哪些认识,引导学生说出对可能性的理解。

  以上教学历程引发了我对自身素质的思考。概率是高等数学领域的内容,小学教师在师范学*中并没有这样的知识储备。可能性作为新课程新增加的数学内容,对大部分教师而言都是比较陌生的。以其昏昏,使之昭昭,显然要误人子弟。可能性有关内容,我上过许多次,也听过多次,自己也犯过一些错误,也看到一些老师出错,感触很深。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加强学*,不断充电。在新课改的雨露阳光中和学生共同成长。

可能性教学反思2

  不确定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本堂课主要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和同伴交换想法。可能性问题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学生初次接触感到比较陌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张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教学的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是一堂依据新课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课。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经历可能性, 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本课中,张老师准确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等因素,创设了让学生摸珠子、击鼓传花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的体验。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合作学*与自主探究这些新的教学理念。

  2、根据实际,有效整合教材。 教材只是为我们教学提供的一个参考,我们只能是凭借教材去教,而不是死死地去教教材,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实际等,合理地有效地组合教材。例如,张老师在教学时,就删除了教材中的一幅很占篇幅的活动图,猜什么色的球的游戏替代;自己根据实际自设一个动手操作性很强的例题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也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3、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让学生到生活当中寻找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学*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可能性教学反思3

  《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是新课标中新增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在人教版教材编写中在三年级上册中初步认识了可能性,学生学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还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而本册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同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扩大并加深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并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同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扩大并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利用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天我对本册《可能性的大小》的例1进行了教学,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认识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并会求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并用分数表示;重点:感受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会用分数进行表示。难点:验证掷硬币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为。

  本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是我也是旨在突破难点,学生轻松掌握重点,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进行以下几点的反思:

  1、课堂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随机事件的课,需要实验的验证,体验和感悟的。例1是教学用几分之一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采用了“猜想——验证——感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建构“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经验,得出猜想。再组织学生进行验证。课堂提供足球比赛抛硬币决定哪一个队先开球是否公*的素材,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数据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有的组是相等的,有的组是不相等,但是比较接*,学生大胆想出试验的次数越多,就越接*。因此,学生自己实践的过程中得出了正确的的结论,并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练*设计贴*生活,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在拓展应用时,我采用了书上的三道练*题,自己又选择了一道,这些练*题都是贴*学生的生活和游戏中,让学生感觉很亲切,学生不仅解决了可能性大小用分数来表示,还能够自己设计游戏转盘,让游戏更公*,从而引出只有在可能性相等的情况下,游戏才会公*。

  3、教学活动过程有条不紊,能放能收。

  往往老师在上课时,都特别害怕学生操作,害怕操作不容易控制,打乱教师的教学过程,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但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越发发现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自己获得的知识最不容易遗忘,所以开始教学这个班时,只要需要学生操作活动交流的,我一定会让他们去做,慢慢地,学生的操作活动都在我的掌握之中,所以虽然是抛硬币,但是还是非常顺利地进行了,只要把活动要求给学生明确,他们知道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学生都会按照要求去完成的。

  虽然这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还不错,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在板书时,我在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的下面打了一个箭头,写了相等、公*,这样会给学生造成歧义,觉得只有可能性是二分之一才是公*的误会。

  2、在处理最后一道拓展应用时,这节课本是可能性是几分之一的教学,而最后一道题却出现了几分之几的可能性,难度有些大,没有达到练*的预期目的。

  3、本想在教学的最后介绍一些有关概率的知识,但是由于时间的把握不好,没有介绍。

  这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反思,我想在我们的课堂上更多地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把学生的方法深深地留在脑海里,受用终身。

可能性教学反思4

  在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利用“亲和性”的学*材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为学生创设了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情境,使学生的学*始终处于民主*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不仅*得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在享受从事数学学*活动喜悦的同时,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后归来,细细回想,本节课有几个让我感到欣慰的地方:

  1、数学知识生活化。

  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游戏引入本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创设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游戏活动,调动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转硬币”活动,让学生猜猜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步接触可能性,直接感受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在有趣的“摸球”游戏中,我把两个盒子里放进各种颜色的小球,并将放小球的过程完整地展现给学生,然后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如“在一号盒子里会摸出什么颜色的小球,谁来摸一摸,如果再请同学来摸,还会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在二号盒子里会摸出什么颜色的小球?谁愿意实际摸一摸?”这些问题情境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等一系列探究活动,感受“一定”、“可能”、“不可能”形成的条件,使学生亲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随机性,尝到探索成功的乐趣。再如,在四个袋中摸球,在哪个袋中一定或可能摸出什么颜色。这几个游戏活动环环相扣,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的理解逐步深化、逐步提高。在学生理解了“一定”、“可能”、“不可能”之后,又让学生运用它们进行解释和描述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既富有情趣,又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那么学生对这三个词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2、课堂教学活动化。

  “以活动为中心”,本节课以活动贯穿始终。课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学生在猜一猜、玩一玩、说一说等活动形式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同时,又让学生将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及时抽象概括出来,上升为数学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大量观察、猜想、验证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可能”“一定”“不可能”等现象的体验。

  3、学生学*自主化。

  主动性是自主学*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中,我立足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充分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展示自我的空间,如根据要求涂色,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明白了一题有多种涂法;再如出示了六幅与现实世界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紧密相关的画面,通过实例丰富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让学生观察图意,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并能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每个环节中,都是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维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对新知识的理解体验一次比一次升华,学生学得生动而充满活力,主动而富有个性。

  看他人,照自己。反思实际的课堂教学,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更进一步。

  在整堂课教学过程中,我围绕教学重点进行设计,抓问题的“关键点”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生形成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意识;体验到了身边很多事物与数学有关;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分析问题,以及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身边事物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整节课中,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在整体中感悟,应用中升华,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与智慧,知识、技能、情感得到同步发展 。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在课堂中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让课堂朴实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浮华。

可能性教学反思5

  1、课前交流很重要

  因为是第一次给五(2)班的孩子上课,为了调节气氛,也为了培养好的课堂*惯,课前我*惯性地和孩子们进行交流。可能是因为我第一次和他们交流,我觉得大家放不开,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

  2、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

  枯燥的讲授,不止是孩子们不喜欢,我们也不喜欢。数学较之语文更理性,也更枯燥。我们要把这些枯燥的东西变得更灵性,更生动。游戏就是个很好的载体。这节课的摸球奖、掷筛子和玩飞行棋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并且每个游戏过程都能让孩子们自发地思考,我认为设计这样的游戏是可行的,但在操作过程中,因为事先考虑不周全,也因为个人课堂教学机智更待加强,所以最后的游戏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3、数学课堂教师应该思路清晰,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设计的意图,应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4、数学教师要做到语言精炼

  第一次上课,耿华老师就告诉我,可能性的语言一定要精炼。简明扼要是一个方面,少重复学生的`说话是另一个方面。一直记着,一直努力控制自己。这节课前半部分我就用的时间很长,越到课堂的后面,可能性大小上面,就强调的少了,学生掌握的也不太好,有待修炼呀!

  5、可以调整的地方。

  (1)在课堂的总结时,应该结合孩子们的学*体会结束本节课的学*。

  (2)将判断生活中的例子和学生举例放到一起练*。

  (3)玩飞行棋。有的孩子可能不会玩,教学时要求要更明确,可以考虑先让孩子们读懂要求,再请一个小朋友示范。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还应该有一个汇报交流和评价。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可能性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可能性教学反思1

  本课题我曾教学达8次之多,因为要参加市教研会赛课活动,所以在本校一遍遍地试上、反思、修改,到最后决定。期间,有许多困惑与茫然,对领导、专家、老师的建议难以取舍。但正是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才终于不负众望,获得了一等奖,而且是第一名。我想说感谢团队,感谢大家!一路走来,有太多的辛酸和感慨。现对本课最后一次执教作以下反思: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整合信息

  在备课中,我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

  学*心理,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由“狄青百钱定军心”故事导入,通过教材例1教学用 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通过往布袋中放球,教学用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通过例2摸扑克牌教学用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再通过“幸运大转盘”、“小小设计”活动进行了挖掘、拓展、延伸,使整节课有跌宕起伏,有出彩之处。

  二、教学流程清晰,环节衔接自然

  由于是赛课(要借班),心想只要按教学预案正常进行即可,所以尽管下面几百人听课,我也无暇顾及,完全进入了状态。借班自然少不了课前沟通,我让学生介绍自己学校,并播放我校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幻灯片,相互了解,并通过谈话拉*与学生的距离。再通过让学生判断某一种现象是“可能”、“一定”还是“不可能”,并用它们说一句话,引入今天要探讨的课题。

  上课伊始,播放““狄青百钱定军心”的故事,激起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同时抛100枚铜币有没有可能全部正面朝上?从而引出“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学新知时,通过猜球、摸牌等活动认识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实现由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画,然后通过幸运大转盘的直观演示,让学生体会无限逼*的数学思想。接下来的“小小设计”活动(按要求在盘子中放棋子),学生积极思考、操作、交流、汇报,体会到有很多种不同的放法。拓展延伸部分呼应开头,为学生释疑解惑。课堂小结简明扼要,板书完善适时、适当。总体看,教学流程清晰,结构完整。

  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尤其是“幸运大转盘”教学中,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明红色区域为什么是一等奖,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分析能力,体会两种极端可能时,由猜想——发现——逐一逼*,学生感到非常开心,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操作中,人人参与,各有各的放法,逐一汇报,达成一致结论,体会到数学多元化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语言有待进一步锤炼,细节有待进一步完善

  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风趣幽默,又要简洁精炼。尽管教学环节中的过渡语都进行了精心预设,过渡连贯、流畅、自然。但总感觉到临时性的激励性评价语言不够灵活、多样,态势语言也显得稍有欠缺,语调单一,语速还是有点快。我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有凝聚力的教师,必须在语言上千锤百炼,必须关注一些小的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总之,本节课教学效果还不错,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但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教学之路长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立志做一名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智慧型教师。只要坚持不懈,梦想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可能性教学反思2

  优点: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另外,新《课程标准》同时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根据以上认识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把整堂课设计成“摸球游戏”活动课,设计了体验操作、猜测验证和综合应用三个活动来学*“可能性”。学生掌握的很好。

  不足: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事物的不确定性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事物出现的随机性。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体验可能性大小的问题。

  改进措施: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有些事可能,有些事不可能。

可能性教学反思3

  一、源于生活导入,使学生感受亲*的数学知识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概率知识太抽象了,怎样使这一知识深入学生的生活,让我们的教学过程更直观呢?这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玩“猜牌”这一游戏情境,简单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至引导学生直奔这堂课的主题“可能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牌”“摸球游戏”“小小设计师”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中学,乐中悟,获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有用的概率基础知识,并用来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三、加强活动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进行“摸球游戏”之前,教师先进行个示范摸球以及“友情提示”的出示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摸球游戏”的顺利进行起了事到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可能性教学反思4

  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的《可能性的大小》是属于[统计与概率]里中概率的起始知识之一,本节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知道随机事件的可能发生的结果,并通过简单的试验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断可能性大小的方法,体会单次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并进行运用。其中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理解数量越多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数量越少发生的可能性越小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为对于这点认识学生的生活经验高于经验,如果在的过程中,发生小概率事件,也就是说数量少的反而出现的次数多时,学生可能将生活经验与之相联系,产生认识的迷惘,一旦处理不好会使整节课陷入混乱状态。因此处理起来要慎之又慎,只要引导学生了解试验少的时候,试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测的可能性大小相符,但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试验结果将越来越接*预测的可能性大小。

  学情分析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构建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基本设想,打算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去“猜想——验证——感悟”,最终建立起高于生活的可能大小的认识。

  从生活中来,就是尊重学生的原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猜球”的情境,勾起学生已有的对于“可能性大小”的认知,初步判断出“数量多的发生的可能性大,数量少的发生的可能性小”。

  生活经验要通过验证才能上升到理论认识,而其中的“小概率”事件,是提升原有认知的关键之处。因此,我采用了4:2的比例放球,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组织小组摸球,比较、分析数据,体验概括出当摸球次数少时,是有可能发生小概率事件的,但当摸球次数越多原有猜想就越明显,从而使学生站在了的高度。最后,通过“摸奖”游戏,让学生体验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最终完成对“概率”的初步体验。

  到生活中去,就是尊重数学的基本使命——去指导,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创设了“闯关游戏”,让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回归生活,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主动的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断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2.通过体会单次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初步体会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3.通过猜测验证感悟,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养成学*态度。

  4.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数学兴趣,体会到和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简单的试验让学生感悟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情况,并能作出判断,进行描述与运用。

可能性教学反思5

  在备这节课之前,我查阅了有关概率的各种资料,希望能够帮助我理解教材,把握好“可能性大小”的总体方向,确定好重难点。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觉得以下几点做的挺到位的:

  一、遵循概率的认知规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随机事件的课,需要试验的验证,体验和感悟的。因此,我采用了“猜想——验证——感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建构“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经验,得出猜想。再组织学生进行验证,提供4:2的黄白球比例提炼“小概率事件”,制造与原有认知的冲突,解构了原有认知,促成学生积极寻找原因,最终感悟出“当试验次数少时,出现相反的情况是正常的;当试验的次数越多,就越接*我们的猜想。因此,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的结论,使原有的知识得到了重构和升华。

  二、注重生活经验的开发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是我们数学资源开发的宝库,能利用好生活经验是学好数学的前提。这节课我在两个环节注重了生活经验的开发:(一)引入环节,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以最直接、快捷的方式提炼出数学知识,给后面的探讨奠定基础、留足时间。(二)运用环节,数学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我们要创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因此,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设计“抽奖转盘”,促使学生调动生活中的所有经验和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知识,将其融入设计转盘的活动中。我想当数学与生活携手共进的时候,我们的数学也就拥有了活力、拥有了生机。

  三、关注学生的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话虽老了点,但却是不变的真理。兴趣会促使人主动的去寻求知识和真理。这堂课我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设计了“猜球游戏——摸球游戏——摸奖游戏——闯关游戏”等四大游戏,环环相扣,不断地调整课堂的气氛,调节学生的状态,将整堂课维持在最佳状态。

  当然,由于经验不足,这堂课也留下了我的遗憾:

  一、小概率事件没有更勇敢的面对

  虽然说,在备课前我就小概率事件就给予了充分关注与思考,也曾经犹如初生牛犊般勇敢面对。但是,试教的碰壁使我变的小心翼翼起来,于是试图通过比较分析来帮助学生感悟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却忽略了及时制造认识冲突的可贵之处,如果在学生发现小概率问题后就及时追问:“怎么摸到白球的次数和黄球的次数一样多,这是怎么回事呀?”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引出统计全班的必要性,这样整堂课也就更加饱满了。

  二、没有用更适当的方式呈现数据来源

  由于“可能性大小”的特殊性,本身就包含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提供的数据最好是有根有据的,这样才具有说服力。因此,我觉得这堂课的两个细节还需要再修改一下:(1)汇报环节,要采用小组长站起来汇报式。(2)出示四个小朋友的实验结果时,要提供更详细的材料。

  这堂课留给我的启发是——当学生经历过“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那山,水不是那水;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的求知过程后,相信他们才会真正领略知识的真谛。因此,我觉得*时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原有认知,找准生长点,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提炼和升华,逐步形成高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才是上策。

可能性教学反思6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可能性大小》是属于《统计与概率》中概率的起始知识之一,本节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知道随机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并通过简单的试验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断可能性大小的方法,体会单次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并进行运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构建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基本设想,打算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去“猜想——验证——感悟”,最终建立起高于生活的可能大小的认识。

  从生活中来,就是尊重学生的原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猜一猜”的情境,勾起学生已有的对于“可能性大小”的认知,初步判断出“数量多的发生的可能性大,数量少的发生的可能性小”。生活经验要通过验证才能上升到理论认识,我通过让学生小组进行摸球,收集数据,比较、分析数据,证明了刚才学生的猜想是正确的,最终完成对“概率”的初步体验。

  到生活中去,就是尊重数学的基本使命——去指导,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还安排了许多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如:足球比赛前,通过抛硬币的方式判断双方队员的位置;打乒乓球时通过猜乒乓球在裁判的哪只手来选择由谁先发球;下棋时通过扔色子来判断谁先走……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例子,学生学起来也特别感兴趣。

  除此之外,我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通过所学的知识,自己去思考、去完善新的游戏规则,使我们的游戏更加的`公*。

  不足之处:

  这节课基本上是按我所设定的程序进行,没有发生“小概率事件”的情况,我觉得自己还应准备多些材料以备所需,引导学生了解试验少的时候,试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测的可能性大小相符,但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试验结果将越来越接*预测的可能性大小。

  我觉得在分析总结数据时最好让学生或是小组长自己先来汇报,然后再一起进行总结,这样可能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可能性教学反思7

  这是六年级数学总复*的一块内容。可能性是数学教学理论的重要分支——概率论里最基本的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的规律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使学生充分体验“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基本的思考过程,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过程中的价值。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天气预报、彩票、扑克牌等)的情景,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过创设游戏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让学生思考中让已学知识得到拓展、解释与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可以服务于生活。

  1、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主动地复*,共同重温并整理所学的知识,使之系统化。

  在回忆和整理知识时,要让学生做复*的主人,多让学生发言,互相补充,逐步形成系统的、完整的、明确的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加深了理解,印象深刻,而且感到通过复*和整理确实有所提高,从而激发学生复*的积极性,提高复*的效果。

  2、来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人人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学*数学首先是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因此我设计了猜天气、彩票、摸牌等有趣的与学生生活接*的实际问题。上课时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收到较好的效果。

  3、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本身理性重于情感,单纯的数学解题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根据心理学中的移情原理,新课标下的课堂中出现许多有趣的寓言、数学典故、数学故事、带学生旅游等为情境的环节。这种情境能使学生在不是迫于外界压力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本节课,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灵活地组织几次数学活动,没有一成不变按照我的课前的预设,给予学生较充足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空间。 比如说:有“1、2、3、4、 5” 5张扑克牌。抽到偶数的男生赢,抽到奇数的女生赢。他们采用的方法公*吗?为什么?先独立设计,再与同学交流。 这一内容既简单又有趣,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情景上来。大家展开讨论与交流,他们的回答各有千秋,有人说可以改变规则,有人于可以改的数量等等。我想:只有让学生真正经历了的事情才会铭记在心,学以致用啊!自己的各种奇思妙想在实践和操作的过程见真相,实践出真知吗?

  我相信再完美的课也有缺点,而我的课就是多缺点,多问题,但是我相信只要能看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我就会提高。我给自己的忠告:尝试!努力!再尝试!

可能性教学反思8

  1、学生是在认知冲突中体会可能性存在的几率。可能性是学生在三年级开始学*的内容,每年,教材都会对此内容进行扩展和加深,但是由于知识的阶段性,也造成了衔接上的一些冲突,本单元我们学*的是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多少,先想有几种可能性,然后分别求出每种事物出现的可能性具体是多少,很多学生在用语言描述可能性的时候,还是*惯性的说是多少而不是几分之几,还有的学生并不清楚表示集体的可能性时必须通过分数的意义来理解,所以在知识的衔接上有一点小问题。

  2、学生在具体的试验与操作活动中往往对游戏本身更感兴趣。这个单元的学*有很多是通过游戏来完成的,比如书上安排了转盘,掷色子,抽卡片,划拳等游戏活动,设计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测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事物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观体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同时也让他们参与领悟事物发生的概率,并修正自己错误的猜测。

  3、区别*均数和中位数。学生对*均数的认识是透着感性的,因为*均数只是我们判断一组数据的趋势的一个中间量,在实际的数据中是不存在的,学生也能基本了解*均数的计算方法,但是中位数却是实际存在的,往往更能反映数据的实际情况,学生容易把中位数和*均数混淆,也在已有的知识构架中不容易接受这个新朋友,两者在概念上需要加以区分。我在课堂上强调两者的不同,并讲解计算方法,希望同学们能灵活处理。

可能性教学反思9

  一、教材分析:

  《可能性的大小》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我通过玩一玩、猜一猜、说一说的学*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确定与不确定的现象。

  二、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1、数学知识生活化。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设计中,不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导入新课,游戏活动结果浅而易见,便于学生回答问题,还捕捉了大量的“生活现象”,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2、课堂教学活动化。

  本节课以活动贯穿始终,教师真正实现了角色的转换。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玩一玩—猜一猜—说一说”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同时,又让学生将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及时抽象概括出来,上升为数学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生学*自主化。

  主动性是自主学*的本质特征。这节课的设计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每个环节中,都是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学生学得生动而充满活力,主动而富有个性。

  尽管本节课比较成功,但由于缺乏教学经验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说,在提出每个问题后应该多指名学生问一些为什么,又比如在一次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后教师没有及时总结出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再比如说没有总结出“一定”、“不可能”用来描述确定事件或现象,而“可能”用来描述不确定事件或现象等等。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在课堂中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让小组合作,让多媒体教学手段真正的用到实处,让课堂朴实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浮华。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思考,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多多地提出宝贵意见。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少走弯路,不断的提升自己。谢谢!

可能性教学反思10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兔子家族正在运动场上举行长跑比赛,推选出的6名运动健将个个雄心勃勃,想取得胜利,你们猜猜谁能得第一?(指名回答)要是再来一场比赛呢?

  是呀,在不同的比赛中,每一只兔子都有可能取得胜利,这就是可能性。

  (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动手动脑体会可能性。

  二、小组游戏

  师:接下去我们一起玩摸球游戏。每个小组里都有一个袋子,袋子里放有4个白球,2个黄球。摸球要求如下(小黑板出示):

  1、每组4个人,再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为白队和黄队。

  2、每次摸一个球,摸球时不可打开袋口看,摸完后再放回袋中。

  3、每组的2人中,一人摸球,共摸30次;一人记录,把结果记录在练*纸上。

  4、摸到白球次数多的算白队赢,摸到黄球次数多的算黄队赢。

  师:按这样的游戏规则,你们猜一猜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

  学生游戏。

  同学之间交流结果。

  三、引导探究

  1、师:现在我要给赢的队颁奖,你们有意见吗?

  2、黄队为什么不同意?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师小结:黄队认为袋中的黄球个数比白球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反之,白球的个数比黄球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所以,这个游戏规则从一开始就是不公*的。对于这样的分析,大家同意吗?

  4、学生发表意见:比赛要公*,取胜才光荣。

  5、你们认为怎样修改这个游戏规则,比赛才公*?

  (小组讨论,修改规则)

  6、集体交流得出:在袋中再放入2个黄球或拿掉2个白球,使白球和黄球的数量一样多。

  7、学生根据新的游戏规则重新开始游戏,并统计结果。

  8、活动反思:通过刚才两组摸球游戏,你对游戏的公*性有什么认识或想法?在刚才的合作过程中,你们小组有没有什么好的做法或不足?

  四、巩固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1-3题

  2、阅读资料。

  学生先自己阅读再交流体会。认识到:随着实验次数的不断增加,正反面向上的次数会越来越趋向于相等,硬币正反向上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五、课堂总结

  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的收获或体会。

  反思:

  本节课我以游戏贯穿整堂课的探究新知中,使学生在好奇、有趣的情感体验中有序、有效地完成了新知的探究、尝试应用的学*任务。

  1、实践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往往会记忆深刻。因此,我在这节课中创设兔子赛跑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以摸球的游戏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摸球的实践活动中,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展开,问题才会自然而然地被学生发现并解决。

  2、课堂上时间分配比较合理,学生参与面广,游戏的广度深度符合学生的特点,整堂课气氛活跃,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虽然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数学的思维方法还是要渗透的。在第一次师生共同摸球时,就渗透了一些摸球的方法:摇一摇,不能偷看,为后面的小组实践打下了基础。

  4、尊重相信每位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探索空间。

  5、数学学*是充满这观察与猜想的活动,因此,运用观察、猜想这些策略是非常有价值的,本课的摸球游戏是按“现实情境--猜想--实验――验证猜想——分析原因”这一数学思考的线索展开的。经过两次的循环,帮助学生建构起正确的数学认知,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学*的能力及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

可能性教学反思11

  本周四上午,在我校举行了四年级数学教研活动。第一次讲公开课,我的心情是激动的,很荣幸有这样一次锻炼的机会。我选的课题是《可能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定性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二是了解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这节课内容比较简单,但是知识却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在活动中感受可能性,课前我准备了小球、塑料袋,扑克牌、表格等教具。课堂一开始,我用师生玩“石头剪刀”的游戏导入,吸引了学生兴趣。接下来主要通过摸球游戏、摸扑克牌游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游戏中学*。整节课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积极性较高。之后的评课环节,各位老师都对这节课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如学生对“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语并不理解,最好老师能用这次词语举些例子,然后让学生理解后自己能说出一些这样的句子。讲“数量多,可能性大;数量少,可能性小”这部分重点时,应该让学生自己总结,重点内容多说几遍,便于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路老师指出:课件是课堂的辅助工具,课件不能代替课堂。重点内容要在课件上呈现,老师一句话就能表达的没有必要都写在课件上。同时对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途径。

  这次活动让我了解到自己在教学时的不足,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改进的方向。一次锻炼,更是一次成长,整个活动下来,可以说是收获满满,充满了斗志。

可能性教学反思12

  今天我在二班讲了《统计与可能性》一节,这是作为*行班的第二节课,也是在上完第一节课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作出改进之后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在于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来自主探索教学内容,从而主动发现统计规律。

  记得第一次在一班上这节课的时候,由于事先对学生特点不了解,所以在教学时没有充分估计到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致于在课堂教学时出现时间不够用,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这节课后,听课的老师细心地帮我评讲了这堂课,指出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板书、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等,而且也就这些问题积极地帮我想解决的方法,这对我接下来进行*行班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第二次讲这节课的时候,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摸球环节用时过多的情况,我采取了以下对策:首先,在摸球游戏之前,明确摸球游戏的规则;其次,让学生明确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即小组长负责记录数据,剩下的三个同学依次连续摸10次;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抓住这个年龄段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在全班8个小组中取完成最快的前五个小组的成绩。这样一来,学生任务明确,在游戏的过程中各有分工、各负其责,因此整个过程很顺利,全班八个小组都按时完成了任务,而且好几个小组提前就完成了。由于学生提高了做游戏的效率,整个课堂教学在时间安排上就显得比较充裕,从而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我自我感觉这堂课上的还可以的时候,评课老师的一*话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在解决了课堂时间不够用的问题的同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当速度快的小组提前完成任务的时候,学生只是单纯的在举着手等着其他小组的同学,而白白的浪费了这段时间,致使教学出现了空当。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要顾及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特点来设置分层的教学任务,以便从不同层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我觉得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和加强的,教学应该分层次,应该因材施教,应该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在不同层面的优势,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可能性教学反思13

  《统计与可能性》这一课教学目标中要求能够借助实验,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主要研究可能性相等的情况,本节课是用实验来验证可能性相等这种情况的,但实际上通过实验基本上是不可能来验证可能性相等的,比如:让学生做的实验:袋子里三个白球,三个黄球,每次摸出一个球。

  最后学生摸出的白球个数与黄球个数基本都是不相等的,而告诉学生说可能性相等,总觉得不妥,在摸之前让学生猜的时候学生都说摸到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相等,而实验做下来反而学生发现不相等,起了反作用。我想应把验证相等与不等两个实验合在一起,让学生对比比较发现:白球黄球摸到的次数相对于验证不相等这个实验的结果比较接*,间接说明相等。再让学生拿出小正方体自己计划看到1——6的数的情况,再根据计划在6个面上标好数,投掷正方体,统计结果,与计划比较。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事件的可能性。

  整个教学过程我都是让学生自己从操作过程中发现、总结,获取事件发生的情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主动性,但由于教学学具准备不恰当,影响了教学效果,给学生产生了错误的 判断,如果能为每组准备一个纸盒,这样就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了。

  从开始备课到正式上课为止,自己对所预设的教案始终都没有肯定,觉得教材里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没有挖掘出来,上完之后再进行反思,觉得这整个过程充满了探究的乐趣,思考的乐趣,抉择的乐趣,猜测与验证的乐趣……因此,我想到,学生的学*过程也应该充满猜想、验证、推理、探索、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他才会有参与的兴趣,也才能体验到学*的乐趣。

可能性教学反思14

  《可能性》一章是学*数学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是学生以后学*有关知识的基础。

  本节课要让学生学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还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而本册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同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扩大并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利用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天我对本册《可能性》的例1进行了教学,旨在突破难点,学生轻松掌握重点,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进行以下几点的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新课伊始,我用抽签表演节目的游戏引入,引导学生猜想,既可引出“可能”这个词,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动手实践,体验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随机事件的课,需要实验的验证,体验和感悟的。例1是教学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来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采用了“猜想——验证——感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情境中建构“可能性”的原始经验,得出猜想。使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再组织学生进行抽签验证。

  3、对比操作,体验公*。四色转盘和三色转盘的对比,长方体骰子和正方体骰子的辨识,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怎样才是公*的。

  4、小结草率学生在小结时,没有适时点评并加以指导。主要原因是内科不够充分所造成的。没有做到根据学情预测课堂的生成性。5.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由于学生对这种时间性比较强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大多数孩子在新授前进行了提前学*,所以新知讲解还算顺利,看到学生反馈的状态,把时间调整得有些仓促,练*时间较长。另外,学生学具准备不够充分,借学具致使课堂秩序比较混乱。以上是我上完课对这节课的一些反思,课堂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仍需不断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业务水*。

可能性教学反思15

  解决问题时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践掷硬币,研究游戏规则的公*性,通过小组合作,统计全班抛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当次数增多时,正面朝上的次数越来越接*掷硬币的总次数的一半,然后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当次数越来越多时,几乎等同于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的。让每个学生都能感悟事情可能性发生的特点,让他们在快乐中学*,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整节课的练*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转盘猜猜”、“设计转盘”、“转盘游戏”、“扔骰子”、“飞行棋”等活动,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活跃,让他们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也存在许多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的组织、衔接不够简练,过度不够自然;

  2、课件操作、衔接不够娴熟;

  3、抛硬币游戏结束时没有及时收材料,导致部分学生的精力分散,不能很好地参与后面的教学活动。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 (菁华9篇)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1

  《可能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的内容,是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也就是通过游戏的形式,从而感受最基础的知识“可能性”几种情况。

  我的这一节课一开始,首先设计了一个“摸球”的游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极积性。第一步让学生从全部是白球的盒子摸球,这样摸出的一定是白球,再提出一个问题:能摸出一个黄球吗?让学生试着摸一摸,结果学生发现是摸不到的。第二步让学生从装有白球和黄球的盒子里摸球,小组成员伦流摸,摸了以后又放回去,学生发现可能摸出两种颜色的球。这活动既简单又有趣,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学*内容上。通过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进行实验、比较、分析、猜想,使学生亲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随机性,尝到探索成功的乐趣,再让学生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然后说一说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全过程无处不是“可能性”的学*和判断,可以说活动贯穿全课,“可能性”也融贯全课。

  本课教学,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不只是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界,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由此而爱好数学。其次,培养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这节课中,加强学生对随机事件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可能性”的判断和争辩等。从这节课看,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较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分析能力,而且还有一定的科技知识基础。另外,学生在这节课中了解到操作、比较、猜想、实验、验证对认识事物、数学分析都有重要作用。所以这些,说明这样教学会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有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并聪明起:来。不足的是:学生对“一定”的含议了解得不是很好。因为有的同学这样写到:我的实验一定能成工。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2

  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学*活动,调动兴趣主动学*。

  一、教学导入以游戏化、生活化的形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摸哪袋棋子公*”作出合理判断。

  二、注重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以熟悉的游戏活动“下跳棋前,摸棋子决定谁先走”的生活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地感受游戏规则的公*性,丰富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想去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事物。

  三、让学生充分经历由形象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本节课一方面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另一方面,通过“摸哪袋棋子公*”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概率去猜测,通过思考验证,总结得出可能性的大小与概率的关系,学生经历由形象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游戏的愉悦中巩固了知识,增强了自信,掌握了所学知识。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3

  统计与概率中的可能性的内容,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在二年级时,学*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三年级学*客观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认识到可能性的大小与相关的条件有密切关系。(数量的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四年级学*等可能性。就是说游戏在什么情况下是公*的。五年级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画。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这部分知识教师可能涉及的较少。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就变得非常关键。

  而本课时则是用数字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这对学生来说,十分抽象,难于理解。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是复*导入,揭示课题。通过复*“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物的发生的可能性,可能性的大小及等可能性,唤醒学生对可能性已有的认知,然后出示4个黄球,让学生体验可能性大小生成的过程,层层推进,并得出: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可能性为0,一定能发生的事件可能性为1,让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到新知的学*中。

  第二环节是探索交流、体验概率。首先出示3个黄球1个白球,先让学生猜测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然后通过开展摸球游戏,让学生体验到实际操作中当摸球次数足够多时,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越来越接*四分之一,不一定刚好是四分之一。然后通过白球个数不变,黄球个数不断增加,让学生体会到摸到黄球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越来越接*1;通过黄球个数不变,白球个数不断增加,让学生体会到摸到黄球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越来越接*0。

  第三环节拓展练*。第1题是基础练*,其中涉及到年月日的问题,思维含量比较高;第2题是拓展。先出示盒子中装有5个黄球,20个白球问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当学生答出摸到黄球的可能是五分之一时,我再追问,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五分之一,是不是一定要放5个黄球,20个白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同时自然而然得到黄球的个数占总个数的五分之一或总个数是黄球个数的倍都行,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并解决问题。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及各位专家的点评,收获颇多。

  1、在课堂上组织活动是手段,体验感悟是目的。第一次试教的时候,没有开展摸球游戏(出示3个白球和1个黄球),因为考虑到实验的结果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不一定是四分之一,怕给自己的教学带来麻烦。通过蓝老师和两位教研员的指导,明白了学生是主体,只为自己的简单,不考虑学生的利益,这是不称职的老师。如果不开展摸球游戏,只停留在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是白球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只是让学生用分数的意义来说明可能性的大小,数学味淡了,深刻性不够了。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探讨让学生明白实际摸球活动中记录的数据和标准概率四分之一是有差距的,并使学生明白当摸球的次数足够多时,摸到白球的的概率越来越接*四分之一,上升到理性认识可能性的高度。

  2、用简单的材料上富有思考的课。看到好的材料就想用上去,但是事实并不是材料越多越好,一个材料可以落实的任务不要用多个材料去呈现。

  3、数学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幽默风趣大气是我努力的方向,评价语过于单一,枯燥,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4

  《可能性》,教材主要设计了有趣的摸球游戏为素材,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在教学中,我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情境创设,贴*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概念太抽象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课一开始,我采用“猜猜硬币葳在我的哪只手上”这一游戏导入,不仅能让学生兴趣盎然,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步接触可能性,简单而有效地突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问题,直接感受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下面的深入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接着我又设计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摸球游戏场景,既富有情趣,又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一情境,不仅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且通过摸球这一环节,引出“可能”“一定”“不可能”三个词语,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学*情境还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于是在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商场购物抽奖的生活情景。并设疑:中几等奖的可能性会大些呢?你想设计一个这样的转盘吗?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积极性很高。

  二、学*过程活动化,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让他们在学*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这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本节课基于这一理念,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了让学生摸各种不同颜色的乒乓球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

  动中,愉快地学*数学,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再如,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按老师提出的要求举棋子活动,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练*中,我设计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老师还想设计一次摸球游戏,我想请你们帮帮我,你们愿意吗?”这一问题的设计,调动了学生们学*的积极性,同学们信心百倍,积极参与讨论,在探究中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 这几个游戏活动,环环相扣,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的理解逐步深化、逐步提高。整堂课中,学生不仅个体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得到培养,而且师生、生生、群体之间也在互动交流,较好地体现了教学过程活动化、自主化,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这样既可以适应孩子们爱动的天性,又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成功的喜悦。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不仅情绪高涨,心情愉快,而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不同层次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索、解决问题、主动获得新知识的实践过程,学*活动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的基本理念。

  三、关注学*过程,体现小组学*的实效性。

  必要的小组合作是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的实效性,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验,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摸球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摸球,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体会的机会,并让他们进行交流活动。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促进互相学*,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学*氛围,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在大量的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事物可能性的体验。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关注学生发展,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维训练。

  在摸球游戏的教学中,学生在亲身经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后,一定能获得直观的感受。学生针对事件的可能性和对事件的推测结果与同伴交换想法,促进互相学*,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本课通过猜测——实践——观察——发现等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惯。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感悟思维的方法。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5

  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的`《可能性的大小》是属于[统计与概率]里中概率的起始知识之一,本节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知道随机事件的可能发生的结果,并通过简单的试验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断可能性大小的方法,体会单次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并进行运用。其中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理解数量越多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数量越少发生的可能性越小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为对于这点认识学生的生活经验高于经验,如果在的过程中,发生小概率事件,也就是说数量少的反而出现的次数多时,学生可能将生活经验与之相联系,产生认识的迷惘,一旦处理不好会使整节课陷入混乱状态。因此处理起来要慎之又慎,只要引导学生了解试验少的时候,试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测的可能性大小相符,但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试验结果将越来越接*预测的可能性大小。

  学情分析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构建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基本设想,打算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去“猜想——验证——感悟”,最终建立起高于生活的可能大小的认识。

  从生活中来,就是尊重学生的原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猜球”的情境,勾起学生已有的对于“可能性大小”的认知,初步判断出“数量多的发生的可能性大,数量少的发生的可能性小”。

  生活经验要通过验证才能上升到理论认识,而其中的“小概率”事件,是提升原有认知的关键之处。因此,我采用了4:2的比例放球,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组织小组摸球,比较、分析数据,体验概括出当摸球次数少时,是有可能发生小概率事件的,但当摸球次数越多原有猜想就越明显,从而使学生站在了的高度。最后,通过“摸奖”游戏,让学生体验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最终完成对“概率”的初步体验。

  到生活中去,就是尊重数学的基本使命——去指导,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创设了“闯关游戏”,让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回归生活,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主动的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断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2.通过体会单次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初步体会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3.通过猜测验证感悟,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养成学*态度。

  4.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数学兴趣,体会到和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简单的试验让学生感悟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情况,并能作出判断,进行描述与运用。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6

  “可能性”是实验教材中出现的一个全新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在教学时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注重学*过程的优化

  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抛硬币”的游戏,让学生猜猜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这个既简单又有趣的游戏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到了“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学*内容上。第二个活动是“摸球”游戏,通过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进行实验、分析、比较、猜想,使学生亲历实践发生的随机性和必然性,唱到探索成功的乐趣。第三个活动是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站一站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运用价值,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第四个活动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一环节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与灵活性,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无处不是“可能性”的学*与判断,可以说活动贯穿全课。

  2、注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数学学*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同发展。学生在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后,我采用了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小组学*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培养他们的探索及创新能力。通过小组摸球活动,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充满情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

  3、不足之处

  (1)没有充分利用课本上的主题图,学生只是凭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没有亲身体验抽签这一过程。

  (2)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看似掌握了所学知识,但在后面用 “一定、不可能、可能”三个词来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7

  《统计与可能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在教学中也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和感悟。

  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基于这点,本人创设了让学生摸各种不同颜色的小球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如在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先让学生摸球,在几个学生试摸之后,都不能中奖,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那么多的同学摸过后,居然没一个能中奖?由于疑问而引发思考,并作出猜测和推理,原来箱子里根本就没有白色的球。在此基础上,再打开箱子让学生观察,从而验证自己的推想。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在教学实践中,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教师只让三个学生进行试摸,马上就得出“不可能中奖”这个结论过于仓促,以致班上还有个别孩子心存疑惑,这个环节应该给多数学生提供试摸的机会,然后再产生疑问。在体验“可能中奖”这个环节,教师对于课前需要准备的奖品未作研究,导致摸奖时出现奖品不够,然后很生硬地把学生的兴致和注意力拉到下一个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学生在具体的试验与操作活动中往往对游戏本身更感兴趣。这个单元的学*有很多是通过游戏来完成的,比如书上安排了“转盘”,“掷色子”,“抽卡片”,等游戏活动,设计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测―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事物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观体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同时也让他们参与领悟事物发生的概率,并修正自己错误的猜测。我也在课堂上运用了这些游戏,但总感觉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高涨是来源与游戏本身的乐趣和刺激,党他们的忘乎所以的呼喊着所想要的结果时,却忽略了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这种新奇的过程中体会可能性,为了不影响大家的情绪,我只好间歇性的透露知识,我告诉他们,每一个游戏的开展是有目的,透着神秘感,学生似乎才能放正自己的心态。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例1、例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应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猜测、实验和观察能力。

  4、培养学生数学学*的兴趣及反思追问的数学学**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知“可能性”

  阿凡提冒犯了国王。国王大怒,决定将他处死。阿凡提被关进了死牢。按照国家当时的法律,死囚在临刑前还有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由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盒子里有两张纸片团成的纸团,分别写着“生”和“死”。阿凡提如果摸到“生”则生,如果摸到“死”就死。

  1、你们认为阿凡提摸纸团会出现什么结果?(既有可能生,也有可能死,看运气了。)

  2、可是国王偏偏要让阿凡提死,于是派人偷偷地把盒中的“生”字拿掉,换成了“死”字,而大法官并不知道。这下,阿凡提的命运会怎样呢?(一定会死。)有可能生吗?(不可能生。)

  (板书:“不可能”、“可能”、“一定”)

  3、有人知道这个不好的消息,并把这个情况悄悄地告诉了阿凡提。阿凡提想了一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如果你是阿凡提,你会想出什么好的办法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我们来看看阿凡提是怎么做的:临刑前,当大法官把盒子拿来要阿凡提选择生死时,阿凡提拿起盒中的一个纸团,看也不看,猛地吞进肚子里。在场的人全惊呆了,因为不知道他究竟拿了哪张纸。大法官只好命人看盒中的另一个纸团,打开另一个纸团,只见纸上写着“死”。法官说:“那个人一定吞下了‘生’字,他不该死。”(吞下了一个剩下的一定是死。)

  5、你认为阿凡提聪明吗?师小结引导,从而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改为更具童趣的“阿凡提的故事”,设疑激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探索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6、追问: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首次追问,查找知识的起点,通过不同学生的描述,帮助一部分不知的学生初步感知。)

  二、游戏探索——理解“可能性”。

  1、游戏一:“不可能”。

  师出示摸奖箱,里面装的8个白色的乒乓球(学生不知道)。

  ⑴说明游戏规则:从箱子里任意地摸出一个乒乓球,如果为黄色,就可以得到老师的奖品。

  ⑵体验。让学生从箱子里任意地摸球。

  ⑶推想。为什么从箱子里任意摸一个,而且有那么多的同学摸,都没能中奖呢?

  ⑷验证。打开箱子,倒出乒乓球,让学生看到箱子里面根本就没有黄色乒乓球。

  ⑸分析。因为箱子里面没有黄色的乒乓球,所以从箱子里任意摸一个,而且随便摸几次都不可能摸出黄色的。(板书:不可能)

  2、游戏二:“可能”。

  在摸奖箱中换入3个黄色的乒乓球(学生知道)。

  ⑴猜测。任意摸一个,可能会摸出什么颜色,一定能中奖吗?

  ⑵推想。为什么从这个箱子里摸出一个乒乓球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奖?(因为箱子里的乒乓球既有黄色的,还有白色的。)

  ⑶体验。让学生实际地摸一摸。

  ⑷分析。因为箱子里装的乒乓球不只是黄色的乒乓球,还有白色的,所以任意摸一个,既可能会摸出黄色的,也可能会摸出白色的。(板书:可能)

  3、游戏三:“一定”。

  摸奖箱中全换成黄色的乒乓球(学生不知道)。

  ⑴猜测。学生随意摸球,老师猜它的颜色。(老师都能够猜对。)

  ⑵推想。老师每次都能猜对乒乓球的颜色,这是为什么?(因为盒子里装的都是黄色乒乓球。)

  ⑶验证。打开盒子,让学生观察到盒子里装的都是黄色的。(验证自己的推想。)

  ⑷分析。因为盒子里装的全都是黄色的乒乓球,所以继续摸下去的话,摸出来的一定还是黄色的。(板书:一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学*方式。本节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历“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创设学生熟悉的摸奖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并在体验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发展。从“不可能”到“可能”,再到“一定”,随着球的变化可能性逐渐增大,也让孩子初步感知“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游戏四:两个注意点。

  ⑴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影响后一次摸球。

  出示摸球的盒子,放入2个黄球和2个白球(学生知道),说一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能确定吗?为什么?(学生猜一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请猜的同学摸一摸。)

  当学生前一次摸到黄球后,可能猜下一次会摸到白球,这时让学生亲自摸一摸,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感悟到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影响后一次摸球;再猜一猜,摸一摸……

  ⑵“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继续猜一猜,当学生摸出一个球后,把这个球拿出,让学生再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并摸一摸;当学生摸出一个球后,把这个球又拿出,让学生再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再摸一摸……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设计意图:可能性作为一种随机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控制的。但许多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即第一次摸到黄球,第二次就该摸到白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我设计了再一次摸球的活动,让学生先猜再摸,暴露学生的认识,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对于某一次摸球来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事先是无法确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摸球产生影响。通过逐步拿出球,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让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刻。)

  5、游戏五:按要求涂一涂

  (设计意图:第二次追问,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归纳,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走进生活——应用“可能性”。

  1、设计抽奖

  元旦的时候,你们在商场里看到有摸奖活动吗?现在这里有个商场要搞抽奖活动,如果你是活动的策划者,你会怎么设计呢?

  设计要求:在箱子里放4个球。(白球和黄球颜色由你确定)

  摸一次,凡是摸到黄球就有奖品。

  你会怎么设计呢?说说你的理由。

  (可能出现的情况:4黄 一定得奖;3黄1白,得奖的可能性大;2黄2白,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一样大;1黄3白,得奖的可能性小;4白,不可能得奖。)

  (设计意图:这个设计抽奖的活动是对“一定”“不可能”“可能”的一个综合应用,但又不是上面游戏环节的重复,而是一个逆向的装球训练,并且渗透可能性的大小与各种球的个数有关,从而促进孩子对可能性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2、拓展应用。

  刚才我们通过一些游戏,知道了 “一定”“不可能”“可能”这几种情况,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这几种情况。

  ⑴在下面的句子里填写“一定”、“可能”、“不可能”。

  太阳( )从东方升起。

  时间永远( )停止。

  今天老师( )要表扬我。

  爸爸的年龄( )比我小。

  摸彩票( )中奖。

  ⑵判断下面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三天后下雨。

  太阳从西边升起。

  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

  水是咸的。

  (设计意图:借助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和列举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在描述、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

  ⑵你也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生活中的事情吗?(先和同桌说说,再指名说。)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从数学的学*中获得的思维方法又能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生活。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生活中的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真正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观。)

  3、梳理小结。

  追问:现在你能谈谈你对“一定”、“可能”、“不可能”的认识吗?

  (设计意图:再一次追问,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反思和小结,从而提升认识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

  4、课堂作业。

  课本P108页练*二十四 1、2、3

  简 约 而 不 简 单——“可能性”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标准》在课程内容里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而概率已成为未来公民应该掌握的重要知识,它是培养学生以随机观点理解世界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泼的学*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数学。我们以“猜想—体验—验证—推测”为学生学*活动的主线,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数学知识生活化。“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不仅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中的数学事例,同时还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真正做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2、课堂教学活动化。“以活动为中心”是大教育家杜威的“三个中心论”思想体系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方式。本节课以活动贯穿始终,教师真正实现了角色的转换。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猜想—体验—验证—推测”,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同时,又让学生将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及时抽象概括出来,上升为数学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操作活动实质化。整节课有多次的操作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活动前的猜测与活动后的分析,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可能性”的概念。如果忽视了这两点上出来的课也许就成了 “体育活动课”,而有了这“两个重视”,活动才具有了价值,从而将操作活动“从形式引向实质”,操作才具有了思维价值,活动才具有了“数学味”,上出来的才是“数学课”。

  4、学生学*自主化。主动性是自主学*的本质特征。这节课的设计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每个环节中,都是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学生学得生动而充满活力,主动而富有个性。

  综观整节课的环节设置,我们在努力追求一种简约化的课堂教学,整节课就三个大环节(故事引入、游戏探索、走进生活),便于教者把握。但是这种简约又不是一种简单,譬如:课的主体部分设计了多回合的摸球游戏,看似简单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的游戏的背后都有明确的目标。摸球这样的游戏活动设计:一是课前准备不多,可操作性强,二是活动设计新颖有趣,能够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三是活动设计环环相扣,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绪,四是游戏活动结果浅而易见,便于学生回答问题。每个活动的背后都有思想在支撑着,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既能认真地听课,又能尽兴地游戏,并且能透过游戏快速地得出结论。整节课的设计我们在努力追寻教学目标的全方位达成,同时又想让教学变得更简单些,这节课不需要投影仪,也不需要多媒体课件,简简单单就可以把课上得扎扎实实,这就是我们的追求——追寻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境界。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9

  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的《可能性的大小》是属于[统计与概率]里中概率的起始知识之一,本节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知道随机事件的可能发生的结果,并通过简单的试验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断可能性大小的方法,体会单次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并进行运用。其中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理解数量越多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数量越少发生的可能性越小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为对于这点认识学生的生活经验高于经验,如果在的过程中,发生小概率事件,也就是说数量少的反而出现的次数多时,学生可能将生活经验与之相联系,产生认识的迷惘,一旦处理不好会使整节课陷入混乱状态。因此处理起来要慎之又慎,只要引导学生了解试验少的时候,试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测的可能性大小相符,但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试验结果将越来越接*预测的可能性大小。

  学情分析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构建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基本设想,打算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去“猜想——验证——感悟”,最终建立起高于生活的可能大小的认识。

  从生活中来,就是尊重学生的原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猜球”的情境,勾起学生已有的对于“可能性大小”的认知,初步判断出“数量多的发生的可能性大,数量少的发生的可能性小”。

  生活经验要通过验证才能上升到理论认识,而其中的“小概率”事件,是提升原有认知的关键之处。因此,我采用了4:2的比例放球,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组织小组摸球,比较、分析数据,体验概括出当摸球次数少时,是有可能发生小概率事件的,但当摸球次数越多原有猜想就越明显,从而使学生站在了的高度。最后,通过“摸奖”游戏,让学生体验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最终完成对“概率”的初步体验。

  到生活中去,就是尊重数学的基本使命——去指导,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创设了“闯关游戏”,让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回归生活,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主动的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断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2.通过体会单次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初步体会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3.通过猜测验证感悟,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养成学*态度。

  4.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数学兴趣,体会到和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简单的试验让学生感悟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情况,并能作出判断,进行描述与运用。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1

  《统计与可能性》这一课教学目标中要求能够借助实验,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主要研究可能性相等的情况,本节课是用实验来验证可能性相等这种情况的,但实际上通过实验基本上是不可能来验证可能性相等的,比如:让学生做的实验:袋子里三个白球,三个黄球,每次摸出一个球。

  最后学生摸出的白球个数与黄球个数基本都是不相等的,而告诉学生说可能性相等,总觉得不妥,在摸之前让学生猜的时候学生都说摸到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相等,而实验做下来反而学生发现不相等,起了反作用。我想应把验证相等与不等两个实验合在一起,让学生对比比较发现:白球黄球摸到的次数相对于验证不相等这个实验的结果比较接*,间接说明相等。再让学生拿出小正方体自己计划看到1——6的数的情况,再根据计划在6个面上标好数,投掷正方体,统计结果,与计划比较。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事件的可能性。

  整个教学过程我都是让学生自己从操作过程中发现、总结,获取事件发生的情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主动性,但由于教学学具准备不恰当,影响了教学效果,给学生产生了错误的 判断,如果能为每组准备一个纸盒,这样就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了。

  从开始备课到正式上课为止,自己对所预设的教案始终都没有肯定,觉得教材里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没有挖掘出来,上完之后再进行反思,觉得这整个过程充满了探究的乐趣,思考的乐趣,抉择的乐趣,猜测与验证的乐趣……因此,我想到,学生的学*过程也应该充满猜想、验证、推理、探索、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他才会有参与的兴趣,也才能体验到学*的乐趣。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2

  《统计与可能性》是小学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变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节——等可能性与游戏规则的公*性,它们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一个公*的游戏规则本质上就是参与游戏的各方获胜的机会均等,用数学语言描述即是他们获胜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教科书在编排上就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的主轴,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感觉到游戏规则的公*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此外,通过探究游戏的公*性,还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在课堂中,学生能够积极动脑,思维活跃,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基本上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对概率这方面的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整整一堂课,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没有用老师去组织课堂纪律,每一分钟,每一秒,学生都在用脑思考,四十分钟感觉过得特别快,但是课堂永远是有遗憾的.,永远不会完美的,下课与同事交流,才学得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学生玩游戏时,应以每个人走几步为准,不应该确定地点,这样游戏会出现不公*现象,怪不得我班的高铭当时在课堂上跃跃欲试,他认为是不公*的,由于我当时也不够机智,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致使课堂留下了这处遗憾;还有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前,我应该明确要求,特别要强调算出正面朝上的次数,由于学生口算速度慢,导致此处时间过长,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课堂教学永远是我们的必修课。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3

  课后,细细回想整个教学过程,发现自己在处理课堂生成时很不灵活,即使课前对学生的反应已经做了很多的预设,但当学生的回应在不我预料之内时,我还是显得比较慌张,这主要还是归因于对教材专研不深。如果能够把握住课堂上的每一个生成,课堂将精彩无比。

  一、精心预设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还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如本课的摸球比赛环节,第一次黑色布袋中有1个白球7个黄球,第二次黑色布袋中有3个白球5个黄球,比赛规则是摸到白球多男生赢,反之则女生胜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可是比赛结束后男生意见很多,很多人都猜测布袋里白球少黄球多,说这样的比赛不公*。这个教学片断,其实是我所进行教学预设的精心,我认为,这样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资源。

  二、敏锐反馈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

  尽管教师通过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已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本节课主要研究可能性相等的情况,但实验很难证明这一点。学生分组实验:在装有4个白球,4 个黄球的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共摸40次。试上时,学生统计出白球和黄球的次数差不多,我没什么负担。可教研活动课上,学生摸出的白球个数与黄球个数基本都是不相等的,有的小组相差得还很大,告诉学生说可能性相等,自己都觉得有点牵强。在摸之前,学生其实已经能体会到白球和黄球数量相等,摸到的可能性相等了,而实验做下来反而学生发现不相等,好象这个实验只说明了摸球的过程中具有偶然性。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困惑的地方,也是我没能灵活变通的地方。但如果我能控制得更好的话,整堂课肯定很自然、很精彩。

  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追求真实与朴素,追求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在学生错误的回答中,在学生不同的意见中追求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构建真实、灵动的课堂。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可能性》教学反思 (菁华6篇)

《可能性》教学反思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可能性大小》是属于《统计与概率》中概率的起始知识之一,本节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知道随机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并通过简单的试验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断可能性大小的方法,体会单次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并进行运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构建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基本设想,打算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去“猜想——验证——感悟”,最终建立起高于生活的可能大小的`认识。

  从生活中来,就是尊重学生的原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猜一猜”的情境,勾起学生已有的对于“可能性大小”的认知,初步判断出“数量多的发生的可能性大,数量少的发生的可能性小”。生活经验要通过验证才能上升到理论认识,我通过让学生小组进行摸球,收集数据,比较、分析数据,证明了刚才学生的猜想是正确的,最终完成对“概率”的初步体验。

  到生活中去,就是尊重数学的基本使命——去指导,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还安排了许多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如:足球比赛前,通过抛硬币的方式判断双方队员的位置;打乒乓球时通过猜乒乓球在裁判的哪只手来选择由谁先发球;下棋时通过扔色子来判断谁先走……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例子,学生学起来也特别感兴趣。

  除此之外,我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通过所学的知识,自己去思考、去完善新的游戏规则,使我们的游戏更加的公*。

  不足之处:

  这节课基本上是按我所设定的程序进行,没有发生“小概率事件”的情况,我觉得自己还应准备多些材料以备所需,引导学生了解试验少的时候,试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测的可能性大小相符,但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试验结果将越来越接*预测的可能性大小。

  我觉得在分析总结数据时最好让学生或是小组长自己先来汇报,然后再一起进行总结,这样可能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可能性》教学反思2

  在千变万化的世间事中,一定发生、可能发生和不可能发生是必然现象,只是确定性现象不多,而不确定现象(即随机现象)普遍,这些现象发生的规律如何呢?这是数学一个分支——概率论要研究的问题。本课就是让学生先感受最基础的知识“可能性”。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很好地整合数学资源。

  “课标”教科书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情境材料,我在教学时基本采用了这些情境材料:如主题图、例1、例2的情境图以及练*题等,但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的规律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例1之前,我先设计一个体验“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的活动再来解决例1的问题;主题图的教学充分挖掘多种“可能性”。例如节目形式的可能性、选择节目方式的可能性、每个学生选中节目的可能性等,除此以外,还增加了不少“可能性”的内容,尤其“可能”、“不可能”与“一定”之间会因情况变化可转变,使学生感受到事件发生的随机现象是如此普遍、正常和可变性,感悟到自己身边处处都有数学问题,从而增加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一节课就把两节课的内容教完,既提高了效率,学生通过对比还掌握得更好。

  2、灵活地组织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灵活地组织几次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较充足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空间,使学生在操作、比较、实践中认识“可能性”。如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猜漂亮的玻璃球在老师的哪一个拳头里,这活动既简单又有趣,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学*内容上。课中通过猜想、实验、分析、运用,充分让学生体会可能性的大小,并会判断可能性的大小,还会运用可能性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由此爱好数学。还培养了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

《可能性》教学反思3

  本堂课是在学*第七单元后的一堂讲练结合的复*课,在江西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台的智慧作业页面下,我发现有学生作业的数据信息、微课资源和生成对应的讲解稿等一系列资源,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主动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意识,帮助学生突破学*的难点。上完本课,反思如下:

  组织学生自主复*。通过学生自主学*,梳理本单元学*的知识点,把握本单元知识的脉络,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框架。

  分析智慧作业数据。因为班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居多,智慧作业的使用情况还不尽如人意,但部分数据也能看到班级作业情况,再结合线下批改,我汇总出班上的典型错题,针对性的解决错题,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的效率。

  讲练结合的环节设计,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通过观看智慧作业的视频,再结合推荐的讲解稿中的练*进行巩固。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观看就进行思考,在思考中启发,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想法,突破难点将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

  反思我的不足之处有:少部分同学还没有养成使用智慧作业自助归集的*惯,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和针对性的讲解稿。通过此次教学活动,观看智慧作业微课教师的视频,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惯都有很大的不足,不够细致和规范,导致学生的作答也不够规范。智慧作业的使用不仅是学生学*的帮手,也是助力着教师的专业成长,未来还需要加大推广的力度,让智慧作业的大数据和微课视频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助力。

《可能性》教学反思4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本册教材第105页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这些现象。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用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及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现象。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数学概念

  我在教学中重组教材,从大家感兴趣的“猜球”游戏入手,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数学概念。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学*的兴致。使“可能性”等抽象的数学概念易于被学生接受。

  二、把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在这节课中,我把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明白了“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以及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事实。通过合作与交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三、课堂气氛和谐,学生心情愉快。

  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游戏中自主合作学*,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又是他们的合作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心情愉快,愿学、乐学,尝到成功的快乐,建立了自信心。

  四、组织调控不到位

  初次体验“猜球”和再次体验“摸球”这两环节因为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学生热情高涨导致活动时间过长,从而使整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头重脚轻,第一个环节小组合作意义不大可以和第二环节合并改为师生互动,作为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不是教学重难点,时间安排上还可以紧凑些、如果能把更多时间放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大小这两个环节将会更为科学合理。

《可能性》教学反思5

  “可能性”问题是生活中常见问题,但将抽象出来用于教学中学生初次接触较为陌生,因而,教学中要提供大量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充分体验,教师尽可能在提供猜测、实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合作探索、验证中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教学时,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积累关于预测可能性的经验,了解事件出现的可能性,认识事件出现的随机性。因而我设计的思路是猜想——实践——推测——验证——应用的学*活动为主线;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做游戏,猜一猜活动引入,激发学生学*兴趣;这一环节我采用了“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比一比等初步了解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情况。第二步我采用的是摸球的游戏。

  这个过程从教材上看是先让学生看摸的球的颜色,然后在让学生进行猜测、实践最后验证的过程进行的。我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让学生先知道摸的球的颜色,在让学生进行摸球,特别是摸同一种颜色的球,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我在这个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摸球,通过多次的摸出来的球的颜色,在让学生进行推测桶里装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这样学生的思维可能要活跃些。

《可能性》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就是让学生初步体验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够说出简单随机事件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经验,我选择了与学生现实已有的经验相联系的数学信息材料,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体会“可能”、“不可能”、“一定”,并能够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描述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首先,我用将要邻*的节日——国庆节作为本节课的开始,国庆节主题联欢会需要学生表演节目,让学生在抽签表演节目中,亲身体验事情发生的情况,通过体验学生初步了解事情发生的不确定,从而引入到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可能性。

  为让大家充分体验抽签的过程,我请几位同学和大家一起体验抽签的过程。这一个体验过程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学*的兴致。课堂由抽签表演节目、摸球等活动贯穿其中,生动有趣又层次分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想、讨论、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学*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这切实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和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课程要求。

  其次,为巩固对本节课知识——“可能”、“不可能”、“一定”的感知,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题,第一题是“连一连”。首先,回顾刚刚摸球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摸球的过程中反思为什么摸到的都是红球?引出并体验事情发生的确定性。紧接着让学生思考*题“在已知的盒子里会摸到什么球?”,让学生根据盒子的已知信息去找相应的对应条件。本次从意象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第二题是“选一选、填一填”。给出备选的答案,让学生在读题之后,迅速从选项中匹配正确的答案,很好的了锻炼学生的反映能力。第三题是“说一说”。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与可能性有关的实例,使学生了解身边的确定和不确定的现象。

  最后,新授和练*环节都已经结束,本节课也接*尾声。学*了“可能性”收获和体会必不可少,让孩子们自主发言: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或感谢。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第一、让学生说的太少,孩子的猜测依据未能清楚表达。第二、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看似掌握了所学知识,但在后面用“可能”、“不可能”、“一定”三个词来说一说现实生活实例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可能性》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可能性》教学反思1

  《可能性》,教材主要设计了有趣的摸球游戏为素材,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二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情境创设,贴*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概念太抽象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课一开始,我采用“猜猜硬币葳在我的哪只手上”这一游戏导入,不仅能让学生兴趣盎然,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步接触可能性,简单而有效地突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问题,直接感受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下面的深入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接着我又设计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摸球游戏场景,既富有情趣,又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一情境,不仅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且通过摸球这一环节,引出“可能”“一定”“不可能”三个词语,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学*情境还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于是在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商场购物抽奖的生活情景。并设疑:中几等奖的可能性会大些呢?你想设计一个这样的转盘吗?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积极性很高。

  二、学*过程活动化,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让他们在学*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这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本节课基于这一理念,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了让学生摸各种不同颜色的乒乓球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

  动中,愉快地学*数学,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再如,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按老师提出的要求举棋子活动,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练*中,我设计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老师还想设计一次摸球游戏,我想请你们帮帮我,你们愿意吗?”这一问题的设计,调动了学生们学*的积极性,同学们信心百倍,积极参与讨论,在探究中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 这几个游戏活动,环环相扣,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的理解逐步深化、逐步提高。整堂课中,学生不仅个体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得到培养,而且师生、生生、群体之间也在互动交流,较好地体现了教学过程活动化、自主化,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这样既可以适应孩子们爱动的天性,又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成功的喜悦。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不仅情绪高涨,心情愉快,而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不同层次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索、解决问题、主动获得新知识的实践过程,学*活动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的基本理念。

  三、关注学*过程,体现小组学*的实效性。

  必要的小组合作是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的实效性,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验,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摸球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摸球,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体会的机会,并让他们进行交流活动。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促进互相学*,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学*氛围,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在大量的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事物可能性的体验。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关注学生发展,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维训练。

  在摸球游戏的教学中,学生在亲身经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后,一定能获得直观的感受。学生针对事件的可能性和对事件的推测结果与同伴交换想法,促进互相学*,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本课通过猜测——实践——观察——发现等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惯。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感悟思维的方法。

《可能性》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9页—120页的例1、2、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转转盘中的可能性大小与圆盘圆心角所对的面的大小有关。

  2、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观察和合作交流的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试验活动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态度,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前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守株待兔》,请同学们认真的观看,看完后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出示故事视频)

  学生认真观看故事

  师:农夫天天在这里等着捡兔子,他会等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说“什么都等不到”或者是“可能会再捡到兔子”,教师要继续追问,这两种情况的可能性谁大谁小,并要求学生说明原因。)

  师:生活中许多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可能性的相关知识大小。(揭题:可能性)

  师:那么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究竟有多大,我们怎么样来判断呢?依据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二、教学新课

  1、转转盘猜测

  师:同学们喜欢转转盘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转转盘的游戏。

  (依次出示不同的转盘,第一次出示*均分成两份有两种颜色的转盘,然后出示*均分成四份有四种颜色的转盘,最后出示没有*均分的转盘,但是也有四种颜色。)

  师:分别出示第一和第二个转盘,分别问学生指针会停留在哪里?

  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和理解说出自己的见解。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这第三个转盘,看看它与前面两个有什么不同?指针可能停在哪儿?有几种可能出现的结果?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跟上面两个转盘一样,也是4种可能,因为这个转盘虽然分成了四个小份,依然只有4种颜色。

  师:那转动转盘后指针最有可能停在哪种颜色上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猜测最有可能停在蓝色区域,因为它占的面积要大些;而停在绿色区域的可能性小,因为它占的面积要小些。

  师:也就是说可能性的大小与面积的大小有关,对不对?

  引导学生说出占的面积越大,可能性就越大,占的面积越小,可能性就越小。

  2、教学例1(摸乒乓球游戏)

  师:我们知道在节气之日时各商场都会搞一些抽奖活动,下面我们也一起来感受感受抽奖时期盼重奖的那种急切心情。

  (介绍奖品种类有:自行车、洗发水、香皂、纸巾)

  师:如果是你来抽奖,你觉得你会抽到什么?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中其中一种,也可能会说四种都有可能,教师注意追问原因。

  (教师请7个学生上来抽奖,然后再根据中将情况进行分析每一类中将的可能性的大小。分析完后引导学生说出:纸巾最容易得到,自行车最不容易得到。因为纸巾的份数最多,而自行车在里面的份数最少。)

  师生共同总结:份数越多,中将可能性越大;份数越少,中将可能性越小。

  师:如果要想使转到每一种奖品的可能性差不多,应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使每一种奖品在盒子里面的份数相同。

  3、教学例2(摸牌游戏)

  师:同学们都知道咱们的魔术大师刘谦吧,他玩儿这个扑克牌是玩得相当出色的,这节课我们也一起来玩玩儿扑克牌吧!

  教师出示黑桃A,K,Q,J和方块A,让学生认识这些牌。

  教师边和牌边说:把这几张牌和好后,请你从中任意抽出一张,抽出的牌会有哪几种可能?

  引导学生说出:可能会抽到黑桃A,也可能会抽到黑桃K、黑桃Q、黑桃J或方块A,也就是说每种牌均有可能被抽到。

  教师追问:那抽到黑桃的可能性与抽到方块的可能性哪一个大?

  学生猜测:抽到黑桃的可能性大。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亲自来摸一摸。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摸牌游戏。

  提出要求:把5张牌和好后从中任意抽出一张,做好记录后把牌放回去,和好后再抽,轮流摸5次。

  引导学生回答:通过观察,发现抽到黑桃的次数比抽到方块的次数要多,也就是说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比抽到方块的可能性要大。

  教师追问: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刚才同学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但为什么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比抽到方块的可能性要大呢?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黑桃有4张,而方块只有1张。

  教师继续追问:也就是说在这里是什么决定了可能性的大小呢?

  引导学生回答出是“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可能性的大小,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数量越少,可能性越小。

  教师:请大家继续观察这些表格,你认为抽到方块A的可能性和抽到黑桃A的可能性哪一个大?为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回答:抽到方块A的可能性和抽到黑桃A的可能性差不多,因为它们在这5张牌中都只有1张,数量是相等的,所以可能性的大小就差不多。

  教师小结:通过前面的学*我们知道了不仅面的大小能决定可能性的大小,而且数量的多少同样可以决定可能性的大小。

  4、教学例3(抽图片游戏)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抽图片的游戏

  教师出示7张图片,其中1张燕子、4张虎、2张大象,

  由于有前面的学*基础,学生不难回答出:取到虎的可能性要大些,取到燕子的可能性要小些。

  教师:那任取一张,一定能取到虎吗?

  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虎的张数要多一些,但是不一定每次取到的都是虎,也有可能取到燕子或大象。

  请学生上来抽一抽后引导学生回答:取到虎的可能性大,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取到虎,所以取到虎的可能性再大也只是一种可能性,不能把它和确定现象等同起来。虽然取到燕子的可能性最小,但是任取一张不等于一定不能取到燕子。因为每一种画片都有可能被取到,哪怕它取到的可能性非常小,可能性小不等于不可能。

  (引导学生小结:不确定现象与确定现象是有区别的,可能性再大也是一种可能,不能保证一定能抽取到;可能性小也是一种可能,不等于不能抽取到。)

  三、巩固练*

  1、课堂活动第1题

  2、课堂活动第2题

  3、练*二十五第5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情景图。

  教师: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是甲还是乙?为什么?

  四、小结

  教师:在今天这节课上,你又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五、作业布置

  练*二十五第2,3,4题。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是学生学*概率的初步认识,要使学生对随机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必须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概率的意义,因此我非常重视过程性目标的达成。让学生通过猜测、体验、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则是不确定的。能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某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在活动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通过不断学*和交流,使我对统计的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注重体现统计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统计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通过选择现实情景中的数据,使学生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探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注重统计内容的真实性

  统计实际上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定量刻画和把握,其结果通常都是真实可靠的数据,这些数据一般都能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发展趋势。在学生统计知识的学*过程中,要注重统计内容的真实性,让学生切实感受数据的客观性和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公正性。

  注重在统计活动中学*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合理使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知识和方法,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将统计知识和方法的学*融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在进行统计教学时,我们要重视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验,让每位学生经历统计的每一个环节。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数学知识生活化。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先创设了学生喜爱的猜牌魔术情境导入新课,又设计了一个学生很常见又喜欢的摸奖活动,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的活动中,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思。而在练*巩固阶段,我又设计了闯三关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课堂教学活动化。

  “以活动为中心”是大教育家杜威的“三个中心论”思想体系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方式。本节课以活动贯穿始终,实现角色转换。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猜一猜——玩一玩——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同时,又让学生将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及时抽象概括出来,上升为数学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生学*自主化。

  主动性是自主学*的本质特征。这节课的设计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每个环节中,都是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学生学得生动而充满活力,主动而富有个性。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在课堂中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让课堂朴实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浮华。继续努力吧!

《可能性》教学反思3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及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决策。小学阶段学*统计与概率的目标主要是:

  培养学生的随机观点来理解现实世界,初步掌握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逐步形成统计的观念,通过统计与概率的学*,帮助学生认识人、自然和社会;在面对大量数据和不确定情境中制定较为合理的决策,形成数学分析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现实世界中的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能在不确定的情景中作出合理的判断,这是概率学*的主要目标。因此从小把随机的思想渗透到数学课堂中去,这样不仅给以后的学*带来方便,而且使学生的学*更贴*生活。对于生活中的某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首先想到用统计的方法去收集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判断,这是能力与意识的具体体现。

  例如:十次硬币中,5次正面朝上5次反面朝上的概率到底有多大?就要先算出十次硬币共有多少可能出现的结果,十次硬币可能出现十种结果,从而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十次硬币中,5次正面朝上5次反面朝上的概率是百分之十。在统计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对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外,还要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和经历,让学生将完成某个任务或从事某个活动作为出发点,在收集、处理相关信息的活动中,根据结果给出自己完成任务的方法。

《可能性》教学反思4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我在“可能性”一课中,设计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学生学*活动的主线,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

  比如:袋子里装的是5个红球5个黄球,猜猜摸到哪种球。学生通过猜测,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接着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游戏,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可能性。这种结论的获得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积极动脑研究所得的,这样比起教师直接单纯地给出一个结论要重要得多。在新课设计过程中,我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也是学生特别感受兴趣的事情,而这种现象又和可能性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课题引入后,,我就设计了一个抽奖游戏,让学生亲自参与抽奖活动,在摸球中发现两个抽奖箱,一个摸出的都是黄球,一个摸出的都不是黄球,学生对抽奖箱产生了“怀疑”,从而积累到关于预测可能性的经验。同时,学生在摸球、猜测中对可能性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可能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节课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摸球,先让学生预测摸出的球一定是黄色吗?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摸出的结果,然后让学生亲自摸一摸,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第二个活动是说一说,出示袋子里已装好的球,让学生说一说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会是什么样的情况,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第三个活动是抛硬币,让学生猜一猜朝上的一面是正面还是反面,切实感受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第四个活动是根据要求往口袋里放球,老师先让学生试着判断“要想达到预期结果,每次口袋里应该放什么颜色的球”。再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各自的想法。通过这样的四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

  3、注重思维拓展,体验成功。在练*设计中,通过课件中准备的身边的一些现象,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使学生在“做一做”中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培养了学生倾听意见,汲取经验和相互交流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增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还培养了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在课堂中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让小组合作,让多媒体教学手段真正的用到实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执教的班级是二年级一班,学生比较积极、主动地在游戏中探索,课堂活动兴致较高,部分学生对可能性已有一定的认识。我创设了父亲节给父亲选礼物遇到难题,最后用抛硬币的方法来解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学*趣味,提高学*兴趣。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对学*活动进行总结,并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学*数学,学生体验到了学*的成功愉悦。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有小部分孩子参与游戏环节的机会较少,没有关注到全体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面向全体,关注所有的孩子,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

《可能性》教学反思5

  可能性的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教学基础上是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还要学会用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初步体验随机事件的可能性。课标在第二学段中指出:“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在追问中,通过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足球比赛决定由谁开球的视频,由一句“你认为抛硬币决定由谁开球公*吗?”引出教学内容。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随机抛掷一枚硬币时“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可能性是相同的”,从而说明在比赛前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由谁开球对比赛双方都是公*的,初步让学生感知游戏规则公*性的含义,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在不断追问中引发矛盾冲突,在试验中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课标指出:“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在追问中,通过每组每人抛两次硬币的试验,出现了三种意想不到的结果,引发矛盾冲突,使学生开始追根溯源,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对问题开始进行理性地思考。然后通过数据的继续累加,使学生由原来的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试验结果与1/2相差较大,逐渐开始认同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可能性接*了1/2这一试验结果。学生开始由“半信半疑”转为“逐渐接受”。学生再一次经历了数据的累加,以及历史上著名的试验,已经由“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可能性接*了1/2”转化为“出现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越来越接*了1/2”,这一变化不是教师生拉硬拽,强行让学生认同所要的结果,而是在一次次的追问中,一次次的数据累加中,积累学生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认同。通过学生的比较和想象,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在数据的不断变化中,学生真正明白“相等,原来就存在于不断逼*一半的过程之中”,实现了由上万次的“试验频率”向“一次”试验概率的回归,同时也渗透了极限的数学思想。

  不足之处: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与1/2相差很大,与1/2接*,与1/2相等三种不同的结果呢?学生在回答中出现了这样几种情况:有可能抛硬币时用力不均匀;有可能是硬币正反面的质量不同;有可能抛硬币的手感不同,但是没有谈起有可能抛硬币的次数太少的原因。

  改进之处:

  在教学中,要多倾听学生的想法,要适当地给予学生思考的一些时间和空间,如果在课前告知学生每人抛10次硬币和每人抛两次对比,学生也许就能想到是由于抛硬币的次数不同导致出现的结果不同。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7)

——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1

  本节课,为了使学生开始就对学*内容产生兴趣,我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结果,教学实践证明了我的想法,一上课,学生兴趣就迅速地被激发起来,导入新课,新课中,我也设计了一些摸球游戏,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地感 知“一定”“不可能”“可能”。再次小组活动,根据要求自己设计方案,小组内摸一摸,验证结晨,再一次体验升华。教学至此,学生体验到了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这是让学生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就显得顺理成章,轻松自如了。学生初步体验了事情的可能性,再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用“一定”、“不可能” “可能”来做一判断,再找找身边还有哪些例子在小组里说一说,让学生互相启发集思广益,互相交流,拓宽思维 ,充分发挥了合作学*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最后还把数学回归于生活,设计了一个帮超市老板设计一个抽奖箱活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结束本节课,延伸到了下能课可能性的大小。总之,本节课,就是让学生要玩中学,学中玩,觉得轻松,愉悦。

  一节课的种种设计,无非是为了努力创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学*环境,使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所以通过本节的反思,让我认识到每一课都要尽心精心设计,设计环节要始终围绕学生的接受效果着想,那么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不足:第一次小组活动时,老师没有把步骤和学生说明确,学生开始觉得不知所措, 后来 老师走下去,帮助学生,及时补救过来了。

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2

  《可能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内容,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学*活动,调动兴趣主动学*。

  一、教学导入以游戏化、生活化的形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摸哪袋棋子公*”作出合理判断。

  二、注重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以熟悉的游戏活动“下跳棋前,摸棋子决定谁先走”的生活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地感受游戏规则的公*性,丰富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想去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事物。

  三、让学生充分经历由形象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本节课一方面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另一方面,通过“摸哪袋棋子公*”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概率去猜测,通过思考验证,总结得出可能性的大小与概率的关系,学生经历由形象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

  回顾本单元的学*,大多数学生都能学会求事件可能性的大小和规则的公*性。并且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游戏的愉悦中巩固了知识,增强了自信,掌握了所学知识。

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3

  两周前就把第六单元上完了,因为一直都在忙课题结题的事,所以直到今天才有空把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做个简单的教学回顾和反思。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均数意义,会求*均数;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通过对这个单元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体会学**均数的必要性。

  *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程度的特征数。为了让学生认识*均数的数据,我们在教学中没有直接呈现概念引出*均数,而是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均数的概念,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学**均数的必要性。

  2、让学生在具体的试验与操作活动中加深对事物发生可能性的体验。

  这个单元的学*,学生不仅知道有的事情可能发生,有的不可能发生,还要进一步体会有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些,有的可能性小些。如在“猜一猜”中,安排了“转盘”和“抛图钉”两试验活动。设计这些试验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测—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事物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观体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这将促进他们主动修自己的错误经验。

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4

  一、源于生活导入,

  使学生感受亲*的数学知识。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概率知识太抽象了,怎样使这一知识深入学生的生活,让我们的教学过程更直观呢?这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玩“猜牌”这一游戏情境,简单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至引导学生直奔这堂课的主题“可能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牌”“摸球游戏”“小小设计师”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中学,乐中悟,获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有用的概率基础知识,并用来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三、加强活动指导,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进行“摸球游戏”之前,教师先进行个示范摸球以及“友情提示”的出示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摸球游戏”的顺利进行起了事到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可能性数学教学反思5

  《可能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例1通过摸球游戏,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例2通过摸扑克牌让学生体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材的设计以活动为主,呈现了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与更多的探索机会。学*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感受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同时也能拓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奠定基础。

  执教这节课之前,我认真研读教材教参,精心设计了教案,课上,学生的表现也很精彩,我感觉从这节课上收获了很多,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第一次摸球活动,全体同学参与,学生在装有1个红球、1个黄球的盒子中任意摸一个球,同时进行统计。通过以上活动, 让学生在游戏中思考,体验可能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充分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这样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了学生的学*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例2 通过翻牌游戏,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虽然这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学*中感受可能性的大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就是要通过不同层次的数学游戏,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数学的思维更高层次地认识可能性的大小。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明确的指向下,学生体验到了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用处。通过体验可能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研究过程,同时渗透了科学研究方法。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8)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范文5份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 1

  《统计与可能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在教学中也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和感悟。

  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基于这点,本人创设了让学生摸各种不同颜色的小球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如在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先让学生摸球,在几个学生试摸之后,都不能中奖,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那么多的同学摸过后,居然没一个能中奖?由于疑问而引发思考,并作出猜测和推理,原来箱子里根本就没有白色的球。在此基础上,再打开箱子让学生观察,从而验证自己的推想。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在教学实践中,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教师只让三个学生进行试摸,马上就得出“不可能中奖”这个结论过于仓促,以致班上还有个别孩子心存疑惑,这个环节应该给多数学生提供试摸的机会,然后再产生疑问。在体验“可能中奖”这个环节,教师对于课前需要准备的奖品未作研究,导致摸奖时出现奖品不够,然后很生硬地把学生的兴致和注意力拉到下一个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学生在具体的试验与操作活动中往往对游戏本身更感兴趣。这个单元的学*有很多是通过游戏来完成的,比如书上安排了“转盘”,“掷色子”,“抽卡片”,等游戏活动,设计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测―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事物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观体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同时也让他们参与领悟事物发生的概率,并修正自己错误的猜测。我也在课堂上运用了这些游戏,但总感觉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高涨是来源与游戏本身的乐趣和刺激,党他们的忘乎所以的呼喊着所想要的结果时,却忽略了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这种新奇的过程中体会可能性,为了不影响大家的情绪,我只好间歇性的透露知识,我告诉他们,每一个游戏的开展是有目的,透着神秘感,学生似乎才能放正自己的心态。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 2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简单实验,认识可能性的大小,并在此过程中学*画“正”字记录数据。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可能性的认识,为进一步学*游戏规则的公*性以及定量分析可能的大小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提高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的'统计与可能性单元中,学生已经学*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一些简单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些是学*本单元的直接基础。此外教材在此安排的画“√”记录数据、涂方块表示数据,以及分类数据等内容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常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但对可能性的大小还很抽象,如果没有相应实验数据的支持,要让学生感受新知、应用新知确实有点牵强。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摸球、根据情境设计方案、判断等活动,初步体会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2、经历和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实验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活动认识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是理解任意摸一次球,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 3

  《统计与可能性》这一课,主要研究可能性相等的情况,本节课是用实验来验证可能性相等这种情况的,但实际上通过实验基本上是不可能来验证可能性相等的,比如:让学生做的实验:袋子里三个白球,三个黄球,每次摸出一个球。最后学生摸出的白球个数与黄球个数基本都是不相等的,而告诉学生说可能性相等,总觉得不妥,在摸之前让学生猜的时候学生都说摸到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相等,而实验做下来反而学生发现不相等,起了反作用。我想应把验证相等与不等两个实验合在一起,让学生对比比较发现:白球黄球摸到的次数相对于验证不相等这个实验的结果比较接*,间接说明相等。再让学生拿出小正方体自己计划看到1——6的数的情况,再根据计划在6个面上标好数,投掷正方体,统计结果,与计划比较。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事件的可能性。

  整个教学过程我都是让学生自己从操作过程中发现、总结,获取事件发生的情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主动性,但由于教学学具准备不恰当,影响了教学效果,给学生产生了错误的 判断,如果能为每组准备一个纸盒,这样就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了。

  从开始备课到正式上课为止,自己对所预设的教案始终都没有肯定,觉得教材里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没有挖掘出来,上完之后再进行反思,觉得这整个过程充满了探究的乐趣,思考的乐趣,抉择的乐趣,猜测与验证的乐趣……因此,我想到,学生的学*过程也应该充满猜想、验证、推理、探索、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他才会有参与的兴趣,也才能体验到学*的乐趣。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 4

  教后反思:本节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已学*过《可能性》,理解了可能、不可能和一定,并知道了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基础上,教学游戏规则的公*性,主要是让学生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并能设计简单游戏的公*规则。课堂教学中,我着力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发展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是在动手实践、动脑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发现游戏的公*性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会得到发展。整个学*活动进行顺利,师生互动较好,学生能清楚表达想法及设计公*的游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本节课有好几个摸球游戏,课堂上学生对于游戏的热情较高,部分学生游戏结束还意犹未尽,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秩序。

  批改课后作业时发现学生虽然已会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但如何自己设计一个公*的游戏规则还是掌握得不好,有一些学生对于规则的描述不清晰、不完整。

  今后教学设想:在课堂上设计多一个“让学生写出公*游戏规则“的环节,使学生对于规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利于他们今后对规则的规范化描述,提高书面用语表达能力。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 5

  《统计与可能性》这一课教学目标中要求能够借助实验,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主要研究可能性相等的情况,本节课是用实验来验证可能性相等这种情况的,但实际上通过实验基本上是不可能来验证可能性相等的,比如:让学生做的实验:袋子里三个白球,三个黄球,每次摸出一个球。

  最后学生摸出的白球个数与黄球个数基本都是不相等的,而告诉学生说可能性相等,总觉得不妥,在摸之前让学生猜的时候学生都说摸到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相等,而实验做下来反而学生发现不相等,起了反作用。我想应把验证相等与不等两个实验合在一起,让学生对比比较发现:白球黄球摸到的次数相对于验证不相等这个实验的结果比较接*,间接说明相等。再让学生拿出小正方体自己计划看到1——6的数的情况,再根据计划在6个面上标好数,投掷正方体,统计结果,与计划比较。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事件的可能性。

  整个教学过程我都是让学生自己从操作过程中发现、总结,获取事件发生的情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主动性,但由于教学学具准备不恰当,影响了教学效果,给学生产生了错误的 判断,如果能为每组准备一个纸盒,这样就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了。

  从开始备课到正式上课为止,自己对所预设的教案始终都没有肯定,觉得教材里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没有挖掘出来,上完之后再进行反思,觉得这整个过程充满了探究的乐趣,思考的乐趣,抉择的乐趣,猜测与验证的乐趣……因此,我想到,学生的学*过程也应该充满猜想、验证、推理、探索、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他才会有参与的兴趣,也才能体验到学*的乐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