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讲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二是法布尔在放鸭子时捉到了小甲虫,后来受到父母的责骂,却依然迷恋于昆虫。引导学生体会时我抓了两个方面:一是描写纺织娘和小甲虫的语句,从而来体会在法布尔眼里这些虫子是多么漂亮,很多学生也不由得喜欢上了这两种昆虫;二是描写法布尔如何对待捉到的小虫子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对小虫子的珍爱。尤其是课文的用词非常精确,通过抓关键词、换词比较等方式感悟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甚至是痴迷。

  师父在听完我的课后,点评如下:

  整节课有亮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大的一个亮点是设计在学*第2—3自然段后的一个“想象情境,练*说话”:你能想象吗?当小法布尔的父母找到他,发现他是在捉纺织娘的时候,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小法布尔又会怎么说,怎么想呢?在这个环节,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思维得到了发散,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了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全文的主线可以更突出,抓住三个词“着迷”、“迷恋”、“痴迷”,并出示含有这三个词的句子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这样全文的脉络会更清晰。

  2、在小组合作学*课文第五到九自然段时,可以把握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三个方面,让学生学*这种写作方式。

  3、最后介绍并交流《昆虫记》读后感的时候,可以设计让学生找找最吸引自己的某处描写,还可以一起来看看视频,丰富学生的感受,激起阅读兴趣。

  这节课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2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课中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放在捉小甲虫后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3

  《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教学这一课时,我从题目入手,抓住“着迷”,让学生悟情、悟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题入手,质疑问难。

  我认为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上课开始,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询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并顺手在课题上打了个“?”,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有的问:“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

  二、扣住课题,理清脉络。

  文章的层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样,只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才能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根据时间的变化理清课文的条理。学生掌握了方法,很快把课文分成了四部分,并且一边朗读,一边边找出文中提到“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语句。有了全身心的投入,学生很快画出了这样几个句子:“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装得鼓鼓囊囊的。”“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

  三、抓住“着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学*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找到了“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四、适当渗透,感悟写法。

  课文学完了,我让学生讨论一下文中哪儿写得好,为什么。我只略作点拨,并不明说文章的写作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领悟、理解。比如第一节有几句是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下文作了铺垫,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周围的环境。

  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4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 着迷 ” 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所以我以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为主线设计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词句的朗读,去感受想象法布尔在具体的情境中迷恋昆虫的样子,让学生去自主结构文本,填充文本的空白和盲点。

  一、抓住“着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学*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找到了“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 、“ 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找到有关语句后,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二、对于“虫迷”的理解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所有教这篇课文的老师都会注意到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可放在捉小甲虫后再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三、“口袋”里装的是什么

  人们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他的雕塑上做了个高高鼓起的衣袋,为什么?这个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得很精彩,有“知识”、“兴趣”、“眼泪”、“欢笑”和“汗水”,更重要的是装了他坚持不懈一生追求的这种可贵的精神。正如法布尔自己所说的“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

  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5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在教学中,我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以及他对昆虫研究的执着,采取了学生自学、共同交流的形式。我指导学生分别朗读发生在法布尔身上的两件事情,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来体会法布尔的情感和品质。在交流中,抓住法布尔的话,“三天、终于”、法布尔在捉住小甲虫后的一系列动作等,让学生自读自悟,并展开一定的想象,更进一步了解他内心的感情。在讲解课文的同时,我还注重渗透了*作中的一些写作方法的指导,希望学生能在学*课文的基础上,逐步掌握并熟练运用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菁华6篇)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

  <<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教学这一课时,我从题目入手,抓住“着迷”,让学生悟情、悟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题入手,质疑问难。

  这篇课文题目新颖特别,涵义深刻,作为文章的“眼睛”,我认为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上课开始,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询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并顺手在课题上打了个“?”,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热烈,有的问:“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还有的问:“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学生思维的机器在一开课就积极运转起来了,他们兴趣盎然,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自觉探求问题的结果。

  二、扣住课题,理清脉络。

  文章的层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样,只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才能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我让学生通读全文,边朗读边找出文中提到“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语句。学生仔细读书,很快画出了这样几个句子:“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装得鼓鼓囊囊的。”“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我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自由讨论课文应该怎样分段。由于学生对课文已有整体的把握,因此很快讨论出了结果。有的学生说分三段,有的认为分四段,他们各持己见,理由充分,我没有简单地公布“统一”答案,更没有粗暴的否认一方,而是充分肯定学生爱思考、勤动脑,对于他们的不同观点都予以赞同。我认为此时重要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他们积极动脑,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多么可贵的学*品质!也是学生身上缺少的、急需培养的好*惯。

  三、抓住“着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学*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找到了“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找到有关语句后,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四、适当渗透,感悟写法。

  课文学完了,我让学生讨论一下文中哪儿写得好,为什么。我只略作点拨,并不明说文章的写作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领悟、理解。

  比如第一节有几句是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下文作了铺垫,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周围的环境。我故意说文章的第一节环境描写太多余了,可以删掉。学生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大家各抒己见,在激烈的争辩中越辩越明,感悟到文章的环境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再比如我引导学生朗读父母责骂法布尔的话,启发学生思考:“从责骂声中你能看出什么?”有的学生说看出父母亲很严厉,有的说父母亲很爱儿子,有的则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从而使学生感悟到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不同,间接描写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2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所以我以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为主线设计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词句的朗读,去感受想象法布尔在具体的情境中迷恋昆虫的样子,让学生去自主结构文本,填充文本的空白和盲点。

  一、抓住“着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学*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找到了“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找到有关语句后,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二、对于“虫迷”的理解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所有教这篇课文的老师都会注意到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可放在捉小甲虫后再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三、“口袋”里装的是什么

  人们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他的雕塑上做了个高高鼓起的衣袋,为什么?这个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得很精彩,有“知识”、“兴趣”、“眼泪”、“欢笑”和“汗水”,更重要的是装了他坚持不懈一生追求的这种可贵的精神。正如法布尔自己所说的“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

  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3

  预设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领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3、学*描写昆虫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与周围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有关昆虫的谜语。

  2、法布尔图象的投影片。

  3、描写蝴蝶的一首短诗。

  课程实施过程:

  课前游戏:

  猜几个关于昆虫的谜语。

  一、导入新课:

  1、刚才的游戏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对昆虫的了解还真不少!在上一堂课的学*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来自法国的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就是——法布尔。

  2、(投影示法布尔图)

  瞧,这就是法布尔!你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他的衣袋高高地鼓起)

  3、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第1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

  (板书课题)

  二、学*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打开课本,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到了法布尔的衣袋?

  知道这鼓鼓的衣袋里放着的是什么吗?

  从这儿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2、法布尔是一个痴迷于昆虫的人,写人离不开写事,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几件事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

  (2)法布尔放鸭子后经常去观察昆虫,虽遭父母责骂,依然痴迷于昆虫。

  3、小组学*:

  投影学*要求:

  a、自由读2-10自然段,划出让你感觉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句子;

  b、把你划出的句子读给组内同学听,并说说你划出它的理由,听一听别人对你的朗读评价;

  c、有其他的感受也可相互交流。

  4、集体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没用的玩意儿”指什么?为什么加引号?

  5、过渡:法布尔就是这样一生痴迷于昆虫的研究,他专心地观察、探究昆虫,常常忘了周围的世界.父母的责骂也丝毫不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凭着这种痴迷的、契而不舍的精神,他走进了科的殿堂,成为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有影响的昆虫学家!

  齐读第11自然段。

  6、再次投影示法布尔图,同时出示句式:

  看着法布尔鼓鼓的衣袋,我仿佛看到他。

  现在请你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

  7、你从法布尔身上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四、迁移训练:

  1、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昆虫是很可爱的,它们的外形就很有特点。

  找出课文中描写昆虫的句子,读一读。

  2、老师学了这篇课文后,也情不自禁地写了几句,想看看吗?

  投影:像指挥棒一样灵活的触角,

  像鲜花一样斑斓的翅膀,

  像晨曦一样轻盈的体态。

  你翩翩飞舞着,

  美丽了人们的视线……

  能看得出写的是什么吗?

  3、课外,我们也观察了昆虫,也想来写几句吗?

  用一段话描写一种昆虫的外形。

  4、交流。

  五、课后作业:

  1、继续观察昆虫的生活,完成一篇观察日记。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昆虫记》读一读。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4

  课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通过两个具体的故事表现法布尔从小对昆虫入迷的程度。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

  《装满昆虫的衣袋》中描写法布尔珍爱小甲虫的一个段落:法布尔高兴极了。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从“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和“欣赏”这些动词中想象出法布尔不同的动作,再把动作连贯起来,再现法布尔捉小甲虫的有趣情景。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就加深了。然后我再以其生动的讲解,富有感情的朗读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再现出生动的画面,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再现课文内容的*惯。

  在学*活动中,学生除了从插图中感知事物,展开想象以外,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去感知形象画面,展开想象。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更要重视借助课文内容,通过词句再现画面,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再现,就是根据课文文字,在头脑中勾画出所描绘的有关人物、事件、情景等。它是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表现。课文中讲了法布尔的这样一个故事:法布尔三天前发现了一种会唱歌的虫子,他花了三天的时间在田野里寻找,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它的名字叫纺织娘。在父母因为找不着法布尔而万分焦急的时候,法布尔突然大叫“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学生读出了法布尔油然而生的喜悦,“妈妈,我在这儿呢!”一声一声,动情不已。

  课文中还有一个故事,讲法布尔为了逮一只飞行速度相当快的小甲虫,动作简直比小甲虫还要敏捷。我请了一位*时行动敏捷的学生来读这段话,学生联系自己的个性特点,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得兴趣盎然。当法布尔带着满满两口袋宝贝甜滋滋的回家时,却遭到了父母的一番训斥,这一段责骂的对白学生分角色读起来真是感触颇多,那样的严厉,那样的怒气冲冲,学生从这样的责骂声中体会到法布尔的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学生对课文文本的见解主要源于多读书。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创设出一种想读就读,会读就读的场面。不读熟不开讲;要找准可读处让学生联系生活读出自己的感受;要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等,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

  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评点、争论,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而且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分辨真假、判断对错的能力,学*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可采用学生评价教师,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材等方式。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老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如评价学生的朗读:你觉得他读得怎样?听了他的发言,你想说些什么?

  评价教师朗读:你认为老师读得怎样?你能帮帮老师吗?

  评价教材: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把评价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教学的“*等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5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课中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放在捉小甲虫后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6

  《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教学这一课时,我从题目入手,抓住“着迷”,让学生悟情、悟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题入手,质疑问难。

  这篇课文题目新颖特别,涵义深刻,作为文章的“眼睛”,我认为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上课开始,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询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并顺手在课题上打了个“?”,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热烈,有的问:“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还有的问:“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学生思维的机器在一开课就积极运转起来了,他们兴趣盎然,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自觉探求问题的结果。

  二、扣住课题,理清脉络。

  文章的层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样,只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才能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我让学生通读全文,边朗读边找出文中提到“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语句。学生仔细读书,很快画出了这样几个句子:“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装得鼓鼓囊囊的。”“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我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自由讨论课文应该怎样分段。由于学生对课文已有整体的把握,因此很快讨论出了结果。有的学生说分三段,有的认为分四段,他们各持己见,理由充分,我没有简单地公布“统一”答案,更没有粗暴的否认一方,而是充分肯定学生爱思考、勤动脑,对于他们的不同观点都予以赞同。我认为此时重要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他们积极动脑,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多么可贵的学*品质!也是学生身上缺少的、急需培养的好*惯。

  三、抓住“着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学*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找到了“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找到有关语句后,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四、适当渗透,感悟写法。

  课文学完了,我让学生讨论一下文中哪儿写得好,为什么。我只略作点拨,并不明说文章的写作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领悟、理解。

  比如第一节有几句是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下文作了铺垫,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周围的环境。我故意说文章的第一节环境描写太多余了,可以删掉。学生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大家各抒己见,在激烈的争辩中越辩越明,感悟到文章的环境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再比如我引导学生朗读父母责骂法布尔的话,启发学生思考:“从责骂声中你能看出什么?”有的学生说看出父母亲很严厉,有的说父母亲很爱儿子,有的则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从而使学生感悟到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不同,间接描写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反思1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写话的基本要求是“我手写我口”。然而在教学中却能发现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积累的词句还不够多,往往难以把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表达出来。因此,从逐个词语的不连贯表达到说清楚自己想法的一句话,到准确表达意思的一段话,成为了我们对低年级小学生写话能力培养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教材是珍贵的学*资源、写话的纽带。运用得当,不仅可以开拓视野,积累知识,学*语言运用的规律,还可以扩展学生们写话的思路,学以致用。

  《装满昆虫的口袋》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通过两个具体的故事表现法布尔从小对昆虫入迷的程度。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文本,首先让孩子注意积累重点词语,教给学生学*方法,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教学本课时我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抓住“三天前”“终于”“一动不动”“小心翼翼”“宝贝”等重点词语,通过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形式,让学生谈体会、感情朗读、造句……,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会品味课文。

  其次是为学生创造想象空间,进行写话练*。[小学教育吧 Www.JiaoBa.Net]

  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给学生学*造成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因此我在教学在捉纺织娘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去介绍纺织娘。接着,在法布尔找纺织娘这件事情上,让学生抓住“终于”体会朗读,“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让学生展开想像,描述当时的情景,再通过朗读有关语句感受法布尔找到这位“歌唱家”的不易。出示“三天前,法布尔听到花园里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提示学生用上这样的句式,将省略号部分补充完整。在描述法布尔捉纺织娘时,我发现有学生用上刚才积累的词语,“小心翼翼、趴在草丛一动不动、……”,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在描述中添加了法布尔捉纺织娘时的动作,对这样的孩子我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最后让孩子们进行写话练*,将自己的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这样既帮助学生感悟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同时也训练了孩子的写话能力。

  面对语文书这一最要紧的课程资源,我们也应与时俱进,改变简单地“教教材”的局面,而是“用教材教”,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把课文作为学*语文的例子来教,强化语言实践,以多种形式进行写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反思2

  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不是一件易事。有些教师误认为自主探究式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学*,给学生以充分的自*,就可以了,所以课堂上“大撒把”,盲目地追求“活”。课堂放开了,热热闹闹;学生活跃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还有许多是老师始料不及的问题。教师面对学生的争论无所适从,有的置之不理,有的不置可否,有的给予的评价一律都是“好”。从表面上,学生是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维。该点拨的没点拨,该讲清楚的没讲清楚,教学效果差。对此,我在上完《装满昆虫的口袋》一课后,感触颇深。质疑导入要学的内容后,就放手让学生选项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主学*20分钟。结果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了五花八门,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只能对每一个环节匆匆带过,文中许多语言文字来不及细细体会,一堂课草草收场。

  由此可见,改革教学方法不能简单化,课堂教学改革不只是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把课改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学*。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动得了,又动得好呢?《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的第一条就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还指出:“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强调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一是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任务、目标和重点,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二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恰当控制节奏,使学生在课堂上科学有序地进行学*;三是教师要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诱导学生的学*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要不断地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自主探究式学*并不是一种无序、盲目行动,学生的知识储量、学*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需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参与与调度。唱戏的是学生,搭建舞台、导演制作的应是教师。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反思3

  这次在学校开展的“有效备课,有效上课”的开放周活动中,我执教了《装满昆虫的口袋》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通过两个具体的故事表现法布尔从小对昆虫入迷的程度。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情况,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抓住重点词语,教给学生学*方法

  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教学本课时我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抓住“三天前”“终于”“一动不动”“小心翼翼”“宝贝”等重点词语,通过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形式,让学生谈体会、感情朗读、造句……,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会品味课文。

  二、创造想象空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给学生学*造成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因此我在教学法布尔找纺织娘这件事时,引导学生想象法布尔当时是怎样找的,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从而帮学生感悟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三、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上语文课关键还是让学生*得语言,运用语言,每节语文课都得渗透一个点或者两三个点的语言文字训练。这节课上我着重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复述能力。在学生学完捉纺织娘的段落后,我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去介绍纺织娘。学完第二个故事后让学生练*复述故事。我想学*语文不是仅仅让学生读懂每一篇课文,更重要的是提高全面的语文素养。

  这节公开课也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由于课是在下午第一节上的,由于自己的疏忽,没有让学生提前到校,学生匆忙进入多媒体教室后,纷纷没有进入学*状态,看到很多老师又显得比较紧张,整节课学生的显得拘谨,生硬,思考问题肤浅。这种状态完全是可以靠我来调节的,可由于教学机智不够,课上不能很好的调节学生的学*状态,感觉整节课老师拽着学生走,老师拉着累,学生学得没劲。还有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教学的趣味性,只顾着从学语文的角度去深挖教材了,其实这篇课文充满童真童趣,如果像吴永红主任评课时提到的教学两件事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二个故事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讲一讲,再引导学生从文字中去品读,去感悟,效果会更好。看来备课还是没有充分地去备学生。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1

  一、设计理念

  以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为主线设计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浓厚兴趣,去感受和想象法布尔在具体的情境中迷恋昆虫的样子,从而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

  二、教材分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主体课文,这一篇童趣十足的叙事性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的迷恋,通过两件主要的事件写出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让读者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浓厚兴趣和无限的好奇心。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事例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四、教学重点、难点

  从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和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在朗读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如果你看到同学的口袋里装满糖果,你会认为他——(贪吃);看见同学的口袋里装满玩具,你会认为他——(贪玩);可是,竟然有个人的口袋里装满昆虫,你认为他——(爱昆虫)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这是谁?(法布尔)我们赶紧走进课文,继续去认识法布尔吧!

  (二)学*第一自然段

  1.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小时候的法布尔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好奇心、迷恋昆虫)

  2.看,课文一开头就写到这一点,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第一自然段是怎样讲的。

  3.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4.从哪两个词可以看出法布尔对大自然有着无限的好奇心?(无论、还是)

  5.口头造句

  (三)品读课文

  师:是啊,法布尔对大自然里的昆虫有浓厚的兴趣,那么,课文告诉我们,法布尔迷恋哪两种昆虫呢?

  生:纺织娘、小甲虫

  师:从小生活在乡村的法布尔是一个对昆虫非常迷恋的人。现在请你们回顾一下,哪些自然段在具体写法布尔捉纺织娘和观察小甲虫的呢?

  生:捉纺织娘(2、3)

  观察小甲虫(4——6)

  学*第2-3自然段

  师:我们先来学*第一件事“捉纺织娘”。听清要求,请你们自读课文第二至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找,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从“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中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评价:他三天前听到的声音,至今仍然念念不忘地寻找。

  我们再仔细品味,哪些词语可以更加生动地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三天前”、“终于”)

  师: 请试着读出你的感受

  生:指名读句子

  师: 法布尔被纺织娘美妙的歌声吸引了,为了捉到它,三天来,他一直坚持不懈地寻找,吃尽了苦头,法布尔对纺织娘多么着迷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生: 齐读句子

  师: 你们还能从这两句话的什么地方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生: 我还从“动听”、“歌唱家”中体会到他对昆虫着迷了。法布尔太喜欢这只纺织娘了,已经把它当作是人,是会唱动听歌声的歌唱家了。我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师: 跟他学!

  生: 齐读句子

  师:(出示纺织娘图)

  瞧,这就是让法布尔魂牵梦萦了三天的纺织娘。它是生活在草地里的善于跳跃的昆虫,它的后腿粗壮而有力,稍有动静就会跳得老远,很难逮到它。

  师提问:你们能想象一下,法布尔为了捉到这只纺织娘可能遇到了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生1:草丛中有小虫子叮咬法布尔,为了不惊动纺织娘,他一动不动地强忍着

  生2: 法布尔发现了纺织娘,猛地一扑,可纺织娘蹦走了,法布尔摔破了膝盖

  师评价:老师从你们的描述中好像看见了当时的情景,为了捉到自己喜爱的虫子,法布尔可真是费了不少劲,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再去感受一下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吧!

  生: 齐读句子

  师:这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真漂亮!难怪法布尔会高兴地对妈妈喊着——

  生: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捉到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为了捉到这只能唱动听歌曲的歌唱家,法布尔坚持不懈地寻找了三天,难怪他会高举着纺织娘,对妈妈大声炫耀到———

  生: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捉到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经过努力,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此时,你就是法布尔,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高兴,激动,兴奋……

  师:法布尔就是这么高兴,这么激动,这么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妈妈,一起来:妈妈……(指导读出兴奋和高兴)

  学*第4-6自然段

  1.师:法布尔对昆虫着迷了,他可以用三天时间去寻找他心爱的纺织娘,也可以为了观察虫子,一整天都趴在阴冷潮湿的池塘边,一动不动。

  2.请同学们认真默读4-6自然段,看看这件事的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并多读几遍,看看你是不是可以用朗读把他对昆虫的浓厚兴趣表现出来。

  3.生默读、勾画、练读

  汇报: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1) 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

  谈体会。

  我从“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生1:他“一动不动”、“静静地”,观察地很仔细,只有对昆虫很着迷了,法布尔才能够克服周边的一切困难全心全意地观察。(师随即勾画句子和词语)

  生2:这个句子中的“趴”也说明法布尔观察地很仔细。法布尔深深地迷恋着昆虫,甚至在杂草丛生、阴冷潮湿的池塘边,也要趴在地上细心观察,生怕错过了什么!

  4.师:法布尔如此细心地观察,那他可能会看到哪些昆虫在干什么?

  生1:蚂蚁搬家

  生2:蜜蜂采蜜

  生3:蜘蛛结网

  师:昆虫虽然很小,但它们的世界却是奇妙的,难怪法布尔会这么着迷。就让我们和他一起再去看看这奇妙的生物世界吧!

  生:齐读句子

  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

  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浓厚兴趣和迷恋。

  生:我从“他小心翼翼地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评价:他拾起甲虫的动作很小心,生怕弄伤了它。

  师:你能来表演一下法布尔拾起甲虫的动作吗?

  生:表演

  师:孩子们,从他的`表演中,你知道什么是“小心翼翼”了吗?

  生:“小心翼翼”就是动作缓慢,丝毫不敢松懈

  师:生活中,你们会小心翼翼地做什么事情?

  生1:我会小心翼翼地拿鸡蛋。

  师:为什么你要小心翼翼地拿?

  生1:我怕把鸡蛋打碎了。

  生2:我会小心翼翼地洗碗。

  师:为什么你要小心翼翼地洗?

  生2:我怕把碗打碎了。

  师:看来,对自己手里的东西很在乎时,我们做事就会小心翼翼。法布尔就是因为太喜欢这只小甲虫,生怕弄伤了它,所以他才会小心翼翼地——

  师:还有哪些地方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生: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

  生:我还从“欣赏”一词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评价:法布尔已经不是简单地看甲虫,而是非常认真、仔细地观察甲虫。

  师:生活中,我们会去什么地方欣赏什么呢?

  生1:我们会去美术馆欣赏美术作品

  生2:我们会去音乐厅欣赏动听的音乐

  生3:我们会去电影院欣赏精彩的影片

  师:哦,原来“欣赏”就是带着喜爱的心情观看美好的事物。法布尔已经把观察虫子当作是欣赏美好的事物,可见他是多么迷恋昆虫呀!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指名读句子

  生:齐读句子

  生:我还从这句话中“珍珠一般的“宝贝”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在别人眼中毫不起眼的小甲虫,在法布尔眼中却是“宝贝”,这都说明他对昆虫的迷恋。

  生:齐读句子

  (3)夕阳快下山时,法布尔的口袋里装着放甲虫的蜗牛壳,欢欢喜喜地赶着鸭子回家了。

  生:我从“夕阳快下山时,法布尔口袋里装着放甲虫的蜗牛壳,欢欢喜喜地赶着鸭子回来了”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评价:他的口袋里装着心爱的虫子,他心满意足,很高兴的样子。

  师:法布尔借着放鸭子的机会观察虫子,天黑了,才回来,难怪爸爸会怒气冲冲地吼着——

  生: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老是捉虫子,不中毒才怪呢!快给我把这些无用的玩意儿扔了。

  师:法布尔只有这一次是因为观察甲虫被爸爸训斥吗?你从哪知道的?

  生:“老是”,他常常因为观察虫子被爸爸训斥

  师:是的,但哪怕是这样,我们的法布尔却还是沉浸在自己的昆虫世界中,难以自拔。这部分课文,我们从法布尔观察和捉虫子的神态、动作以及爸爸对他的态度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的迷恋。一起来读第四到六自然段。

  师:在法布尔的眼中,所有的昆虫都是那么可爱,大自然的一切在他的眼中是那么美好,那么神秘,

  正是这种兴趣,把法布尔引进(科学的殿堂,使他了解了昆虫的世界,成为了一名了不起的昆虫学家……)

  师:法布尔的世界只有昆虫,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他观察、研究昆虫,他已经深深地迷恋上了昆虫。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法布尔出生于贫农家庭,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他却凭着自己非凡的钻研精神和坚毅的性格坚持研究昆虫。到了87岁高龄,依然拖着他病弱的身体坚持研究写作。他所著的《昆虫记》一共有200多万字,包括219篇文章,向人们介绍了400多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至今,《昆虫记》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

  后人为了纪念他,为他修建了一座很有意思的雕像,两个高高鼓起的衣袋好像装满了沉甸甸的昆虫。这也是我们课题的由来。(齐读课题)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法布尔的口袋装满了昆虫?

  生:因为法布尔从小队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迷恋昆虫……引读:难怪后人为了纪念……沉甸甸的昆虫。

  师:法布尔的口袋里,除了昆虫,还装了什么?

  生: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细心观察、认真、不放弃……(板书)

  (回读课题:装满昆虫的口袋)(抓住关键词,概括全文)

  (四)回顾并总结全文

  通过板书,引导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法,概括全文。

  (五)板书设计:

  装满昆虫的口袋

  浓厚的兴趣

  法布尔{ 无限的好奇心

  迷恋

  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细心观察、认真、不放弃

  七、课后反思

  莫泊桑曾说:“我们只以坚持不断的努力,才能够抗拒这不可战胜的灰心失望。”这一阶段,我为了《装满昆虫的口袋》这堂公开课,挠心挠肺地准备了一周多。每一次的磨课都是一种“炼狱”般的幸福,虽然身心都被不停地蹂躏着,但是,我却在这一过程中又学会了一些东西。本个月,我们组的教研主题是“中年级语文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学*”。这一主题侧重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抓住关键词句”法,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因此,在做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时,我也努力紧扣这一主题,展开教学。

  (一)初识法布尔与《昆虫记》

  法布尔是《昆虫记》的作者,部分孩子都未读过这本书,因此对法布尔缺乏认识。仅仅依靠阅读课文内容,无法对法布尔这一人物形象有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在公开课的前一周,我便布置学生们去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并要求学生们完成以“我所认识的法布尔”为题的作文。通过一系列的预热活动,让学生们对法布尔有个大致的了解,拉进学生和法布尔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

  (二)激趣导入,抓关键词法

  《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中主要是告诉我们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对于对昆虫没那么迷恋的孩子们来说,直接了当的讲解比较让孩子难以接受。所以,在导入部分,我以谈话为方式,运用了类推的方法,这样设计:“如果你看到同学的口袋里装满糖果,你会认为他——(贪吃);看见同学的口袋里装满玩具,你会认为他——(贪玩);可是,竟然有个人的口袋里装满昆虫,你认为他——(爱昆虫)”。由学生们的生活实际情况,导入“昆虫”这一主题,自然且易让孩子产生共鸣。设计文章的重要部分时,我结合课后问题:法布尔是怎样迷恋昆虫的?围绕“迷恋”二字,通过法布尔的两件典型故事——“抓纺织娘”、“观察甲虫”,抓住能够体现法布尔迷恋昆虫的词句,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体会法布尔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和认真观察等精神。

  教学“第一个故事”时,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们找到的、能够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的词语比我预设的答案多,因此,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自己的教学步骤。其中,我问学生:“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让学生展开想像,描述当时的情景。学生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为法布尔设置了重重障碍,我趁机引导学生体会法布尔在观察昆虫的过程中,不怕困难、不放弃的精神。值得一思的是,课堂上出现了比较尴尬的一面:我在“引读”的时候,已经把氛围渲染得很浓厚了,可是学生们却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反思了一番:*时“引读”的形式训练得较少,学生们不适应这种学*方式,课堂上就出现“冷场”的情况。再者,我的情感到位了,学生却没有进入我创设的情境,自然而然,师生的配合上出现“断层”。

  教学“第二个故事”时,我让学生依照自己的情感体验,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交流。在阅读和体会中,抓住最能体会“迷恋”二字的地方。学生找出了“一动不动”、“小心翼翼”、“观察”和“珍珠般的宝贝”等。孩子们的回答并没有按照我预设的顺序来走,又因多媒体课件的束缚,我不断调整自己设计的教学流程,通过想象、做动作、联想生活实际等方法,使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在课后的讨论中,有些老师认为听我的这堂课,听得很零散。我总结的一番,原因有二。第一,本课贯穿的学*方法是“抓住关键词”法,而这课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的词语有多处,学生们的回答肯定不会按照教师预设的顺序来,因此,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第二,实际课堂上,我的过渡语和评价语不够精炼、有力,为了让学生们理解,解释太多,变得啰嗦,反而给听课的老师增加负担。

  (三)直揭精神,概括全文

  本次公开课的一大亮点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以“口袋”为切入点,将本文的关键词和精神内容合成口袋的形状隐藏在“口袋图”的后面。当学生们回答对一点,我就将相对应的答案翻过来。最终,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装满昆虫的口袋”不仅仅装满昆虫,更装满了法布尔对昆虫的“浓厚的兴趣”、“无限的好奇心”和“迷恋”以及“不怕困难”、“坚持不懈”、“认真观察”等精神。课文讲到这边,已经到了尾声。我再次强调学生“学以致用”,通过板书上的关键词,串联起来,说出全文大意。至此,整堂课完美落幕!

  “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我们总是越学越觉得自己匮乏,唯有不断努力,才能唤醒成功的因子。不要因为别人的批评而泄气,这些“忠言”将是我们成功之路的垫脚石!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2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本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敏捷,善于思考,掌握了一定的学*方法,对所学内容能够较好的掌握,朗读及写作能力较好,加上课前预*准备充分,学*本文难度不大。

  教材简析

  这篇记叙文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充满了好奇,课文并没有直接写法布尔想怎样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而是通过记叙他小时候怎样对小虫子非常着迷,课文主要通过找纺织娘和放鸭子时观察小虫子这两件事写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突出了课文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着重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紧扣课文重点语句,在阅读中一步步走进人物内心,走进所描述的故事情节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的*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2、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的*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点:

  1、结合词语理解字义;

  2、抓住描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的词句进行品读;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或小昆虫吗?(……)

  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对昆虫特别感兴趣的人,他是谁呢?(法布尔)(出示图像)法布尔是一个什么人:(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他从小就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他经常把昆虫装到他的口袋里。今天,我们来看看他那装满昆虫的口袋。(齐读课题两遍)(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法布尔的哪两件事?

  (1、法布尔为了找“纺织娘”忘了回家;2、法布尔去放鸭,却去观察小甲虫遭到了父亲的训斥。)

  三、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找出第一自然段有与“浓厚兴趣”相*的词(强烈的兴趣)

  2、精读2、3自然段,画出你认为能体现法布尔对昆虫喜爱的句子。

  ①“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们‘歌唱家’。”

  ②生想像法布尔找纺织娘时会遇到的困难

  ③指名读句子(读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再指名读句子,找学生评价两生的的朗读,再学着来读。

  ④师生分角色读2、3自然段,生读法布尔的话,师以第一人称读妈妈的话。

  3、自学4、5、6自然段(第二件事),先读文段,画出法布尔对昆虫喜爱的词句,再写写自己的感悟,最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①“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写本课生字,重点认写“强”、“傍”、“触”。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3、学*第一、二自然段,体会法布尔对昆虫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运用轮读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运用随文识字学*课文一、二自然段,并正确认识其中出现的生字“强”、“傍”、“触”。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主题谈话

  如果你看见同学的口袋里装满糖果,你会认为他——(生:贪吃)看见同学口袋里装满玩具,你会认为他——(生:贪玩)要是一个人口袋里装满昆虫,你会怎样认为呢?(生:喜欢昆虫)这个人是谁?今天我们就要去拜访这样一个喜欢昆虫的人。

  师板:法布尔 (抽生读好这个名字)

  二、介绍法布尔,出示课题

  (出示课件:法布尔图片)法布尔是法国的昆虫学家。在法布尔的眼中,无论是彩色的蝴蝶、酿蜜的蜜蜂,还是吐丝结茧的蚕宝宝,闪烁的萤火虫,一直到令人讨厌的苍蝇、蚊子,所有的昆虫和我们人类一样,有着自己的身体结构,有着喜怒哀乐,还有自己特色的本领。

  想知道和法布尔有关的故事吗?我们一起学*课文,读课题:装满昆虫的口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很长,要读好它可不容易,小朋友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不添字、不掉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2、小朋友读书可真认真。这些词语你能读好吗?

  出示课件: 强烈、傍晚、触角、一动不动、塞满、拣贝壳、中毒、恋恋不舍、忍不住、沉甸甸、怒气冲冲。

  如果把这些词语放进课文里,你还能读好吗?

  3、小朋友试一试,自己大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四、轮读课文,对话建构

  1、学*第一自然段

  (1)请生读第一自然段,正音,互评。

  (2)你读懂了什么?(生板:浓厚的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

  (3)学*“强”,注意纠正“弓”字旁的写法。

  (4)师生合作读好一自然段。

  2、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法布尔对昆虫有浓厚兴趣和强烈好奇心的几个小故事?(两个)

  师生共同梳理:第一个故事是二自然段,第二个故事是三、四自然段。

  3、学*第二自然段

  (1)抽生读第二自然段,正音,互评。

  (2)学*“傍”,注意正音,借熟字“榜”、“膀”记新字。

  (3)你知道法布尔在干什么吗?(捉纺织娘)

  (4)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法布尔对纺织娘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

  交流:

  a、“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此时,小法布尔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快乐)

  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出自己的理解。生个别读。

  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读,行吗?

  创设情境读:法布尔兴奋地说——(生读)

  法布尔趴在花丛里,说——(生读)

  法布尔手里抓着纺织娘,激动地说——(生读)

  小结:瞧,小法布尔对昆虫产生了——(指板书:浓厚的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

  b、“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来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她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

  抽生读这长句子。

  句子里有一些有趣的词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你能找出来吗?(生找:“三天前”、“经常”、“终于”、“歌唱家”等)

  (5)想看看法布尔抓住的纺织娘长什么样吗?(想)

  (出示课件:纺织娘图片) 师介绍纺织娘

  课文里有两个词语写出了纺织娘的模样,你能找出来吗?(全身翠绿、触角细长)

  学*生字:“触”

  小结:小朋友,你们关注到这些有意义的词语,我知道你们也对法布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你觉得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呢?

  五、总结、梳理

  法布尔对纺织娘这样的小虫子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对其他小虫子呢?走进了课文,我们更加了解法布尔。

  想想,我们今天用了哪些方法学*课文?(读文,找句,勾词)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3—4自然段。

  教学反思:

  在这次学校教师成长联盟常态课展示活动中,我执教了《装满昆虫的口袋》一课。这课是西师版教材二(下)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个小故事,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迷恋。

  对于这堂常态课,我作以下几点反思:

  一、运用“本色语文”理念设计课堂

  在设计本课时,我发现这篇课文篇幅长,生字比较难。如何在课堂上,教师要放低自己,关注学生,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怀中;学生作为学*主体,怎么从主体内部产生思考、获得发展,这是我设计教学的思想理念。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退,学生要进。这样的教学思想来自于张咏梅老师的“本色语文”。

  二、在课堂中实践“本色语文”课堂模式

  在教师成长联盟的学*中,我实践着这样一个建构模式:主题谈话、复*、对话建构、回顾梳理。既然这次展示活动主题是成长联盟常态课展示,当然本色语文的建构模式也应呈现于其中。在我的实践中,我感到这样的课堂模式,使教者的教学思路清晰,明确每一步将达到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优化过程中,知道自己在思考什么,怎样去思考,做个自主、清醒的学*者。

  三、运用“大花园理论”把握课堂

  本色语文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大花园理论”。“大花园是师生共有的伟大事物。教学是师生共同发现体验大花园的过程。”在备课过程中,我进行各条路径的预设,对花园每一个角落进行熟悉,对其精华景点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对每一步教学过程及其目的心中明晰。当然,这是教师准备的后台。然后,我在课堂上倾听学生,发现学生的兴趣点,紧紧抓住“法布尔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昆虫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一中心问题进行师生对话建构。其间,运用了随文识字教学、轮读教学等教学手段。

  四、对本色课堂“天黑住店”策略的困惑

  上完这堂课,老师们都积极地进行了思考,给予了我宝贵的意见。最大的困惑就是本课设计的课时划分。有的老师认为学*一、二自然段的过程应放入第二课时,把法布尔的两个小故事合成一课时进行阅读教学,整体感强。而我也是在教学中对“天黑住店”的教学策略作尝试,对其把握并不够成熟。在这篇课文教学中,在轮读的过程中去学*生字、理解文本、和学生一起读好课文的每一部分。课堂是个大花园,师生对话建构,共同探寻,获得存在意义和认识方法。整篇课文两课时完成后,课堂整合成一个话题:“从哪些地方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这次以常态课的面目对我所学*的“本色语文”作了一次大胆的尝试,虽然还有诸多问题,但我也看到自己的课堂悄然地在思想、设计、策略上都起着变化,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了,也是自我的成长!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教学反思的反思 (菁华5篇)

教学反思的反思1

  【内容提要】作为旨在促进教学完善与合理的一种理念,反思性教学一度成为*年来教育科学领域的主题词之一。但是,仅仅从技术与经验的层面考虑教学问题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可取的,教学实践的情境性和教学行为的复杂性要求:反思性教学必需还原为反思的理性与决策的自觉。我们需要对反思性教学的发生予以廓清和关照,从历史与实际的追溯中揭示其发展轨迹和其相关的认识偏差,从而敞亮和刷新反思性教学存在的合理性:能力和态度构成反思性教学的先在前提,实践与有效构成反思性教学的逻辑规范。

  【关 键 词】反思性教学/教学实践/教学主体

  作为*年来在教育科学领域新兴的研究范式和教学理念,“反思”以强大的聚光灯从哲学照向教育学,从一个丰富的语词形成为较为幼稚的理论体系。作为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反思性教学也迅速生长为教育改革和教师发展的主题词之一。毫无疑问,对于反思性教学的可能性、必要性,的确已经得到合法、合情的供认与接受,反思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予以了完美的结合,这无疑将极大地提高当前教育教学实践的可行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期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但不无遗憾的是,对于反思性教学的操作性、价值性和合理性,似乎仍然还处于某种“失语”状况,甚至带有一系列根源性的认识偏差。为了让“反思性教学”不再失却“自信力”与“他信度”,藉以达成对其理解的合理性和操作的有效性,如何*衡反思与教学二者的关系,便成为了我们一起关注而又必需加以廓清的问题。

  一、历史与实际:理念的梳理与追问

  首先完成把反思与教学融合起来这一建设性任务的先驱人物是杜威,他对“反思性教学”作了萌芽和启蒙层面的开拓:反思“能够使我们的行动具有深思熟虑和自觉的方式……思维是把单纯情欲的、盲目的和激动的行动转变为智慧的行动。”对此作出突破性认识的关键人物则是萧恩,他首次提出了“反思性实践”这一概念,强调在问题设定与情境重构中进行“反思性对话”:“实践者通过价值、知识、理论和实践等所有恢复经验的技能来解释或构成他们的经验。” 追随教学活动实际的考虑和理想的守望,“反思性教学”在西方课程改革的推波助澜中逐渐从理念向范式予以转捩与突围,相继形成了以埃拜模型、爱德华兹—布朗托模型、拉博斯凯模型为代表的反思性教学的多元格局,从而使反思性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过程和严密的逻辑性展现,而是对人的生命尊重,赋予教学者以更为丰富而普遍的意义,反思性教学和教学之反思被融入到了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宏大视野中。

  毫无疑问,反思性的历史发展在充沛张扬对人类实践的开放精神和逻辑力量的同时,也迅速抢占了教师发展以和教学研究的制高点。国外学者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生长的公式“经验+反思=生长”,以和我国学者林崇德提出的“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同样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教学需要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思”之于“教学”,无论是从初衷还是归宿来说,都是教师主体和教育本体一次积极的自我敞亮、自我审视的行为,以达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最优化。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说,教师生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从学术研究的意义和实践探索的价值这一双重指向而言,反思不只是促使教师从技术的“奴役者”演进成教育的“思想者”,而且引导教师从职业的“谋生者”凸现为专业的“创生者”。

  但是,“必需说明的是,尽管反思性教*动是种强有力的和有价值的运动,但反思性教学并不一定是好的教学”,换言之,是否“反思”了就足以促成教学的改善?“尽管形形色色的反思性教学方法和方案与日俱增,但它的一个被普遍认同的特征是反思性教学的观念难以用于实践,这反过来影响了对理论化和促进教师反思的许多问题的认识”,我们目前最大的困惑就是:“反思性教学”的空间和时间有多大?以什么样的“规范”衡量教学的“反思”已经得以实现和完成?“反思”和“教学”之间如何坚持相互的张力与耦合?事实上,尽管一大批专家、学者最*对“反思性教学”刻画得如何惟妙惟肖、传唱得如何震天价响,“反思性教学”仍然还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一种“黑箱”——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是一个“黑洞”——任何内容都可以在其强大的引力之下一扫而光、一网打尽。于是,即使“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在教师例会上、教育文集中被广泛征用,甚至开始被作为诸多教育行动的前提,但人云亦云、趋之若鹜的心态却一起将“反思性教学”推向了空中楼阁。在某种程度上说,类似的一堆扑朔迷离的认识和相关的一些美轮美奂的措辞导致“人们总是不加批判的赞扬教师反思的结果,而把一个更为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单化……更多的反思会使有害于同学的实践行为得到强化甚至合法化”。

  固然,影响反思性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个性、固有观念、能力、经验等等主观因素,也包括同学特征、师生关系状况和课堂情景等客观因素。不同阶段,教师所形成的观念的水*和层次不同,对教育行为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尤其是长期教育工作所形成的惯性容易让一些教师满足目前的状态,宁安勿宁变,惰性让观念只能活跃在纸面上,在行为上只能是一种静态。特别是在不少煞费苦心的培训后,在多数有意识、有组织、有目的的学*后,反思观念仍然是反思观念,反思行动仍然是反思行动,没有关联,也没有变化。一方面,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反思性教学在形式上只是一种精神、一种主义,它倡议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倡议了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供认发生于教学实践中的“个人实践知识”;另一方面,当涉和如何来评判这些教学活动,如何发展这些反思性实践的价值和效用的问题时,反思性教学似乎还是一个盲点。如此,“反思性教学”必定将置身于一种浮躁与尴尬之境:浮躁于观念、思想层面的“趋之若鹜”,尴尬于实践、操作层面的“曲高和寡”。

  此外,目前教师所接受的“反思性教学”,大多是观念的传授。这些理论来源于他人的概括,即使来源于实践,但他人的、笼统的、从实践中经过过滤的观念要真正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还要有一个消化过程。比方对“反思性教学”是否有真正的理解?它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常见一些学校、教师将这个观念转化为“冥思苦想”、“独立考虑”这个教育行为,偏离了其真正内涵。是否认同所接收的新观念?是因为权威而去认同还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是否有愿意将旧有观念转化为教育行动的再学*愿望?在观念和已有经验的强烈共鸣的情况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执行?是否在很多时候仍然依照个人经验、直觉甚至激动而非实质和实质的反思理念与认识等来做出相应的反思行为?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得不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反思性教学所依赖的直接推动力和内在支撑点在哪里?

  二、能力与态度:现象的扫描与探询

  当“反思”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开辟“教学”的康庄大道时,反思性教学依然解脱不了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所面临的一种“宿命”:大多数教师(包括当今的优秀教师)*时对教育的价值问题考虑甚少,多数教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表示自信[6]。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常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妨追问一句:教师的灵魂由谁来塑造?经常要求同学“创新”,却不愿、不屑、不肯先从自身创新;希望提高同学的某种“素养”,却很少关注教师自身的素养。这至少可以说明,我们对教师自身的反思是缺乏挖掘的深度和勇气的。仅仅从技术与经验的层面考虑教学问题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可取的,教学实践的情境性和教学行为的复杂性要求,反思性教学必需还原为反思的理性与决策的自觉。换言之,反思性教学的发生首先需要拥有自身的主体性条件(实践主体的自我意识、认知能力和价值尺度等一起构成了内在的主体性条件)。

  教师是决定反思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胜利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发明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和他们自身的职业能力”。要完成教学反思,必需依赖于反思性教学行为发生的主体——教师,而教师的能力与态度则首先构成反思性教学得以达成的逻辑要素。反思不是教学的必定行为,它依赖于教师是否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并关注问题,即能力和态度两方面。就能力而言,假如教师完全的依照其既定程序进行教学,那么问题是很难被捕获到的;就态度而言,教师能发现问题,但是他并不想多关注它,反思行为同样不能发生。进言之,倘若一位教师具有反思的能力,进而其反思的层次、境界都领先于他人,但他没有反思的愿望或责任,其反思难以发生;倘若一位教师在责任与良心的推波助澜中发生了强烈反思的欲望与激情,并涌现出一种跃跃欲试的鲜活状态,但他缺乏反思的能力和战略,其反思也难以最终实现。

  一方面,构成反思的问题是实践者(教师)提出来的,它不是原本在教学中客观存在的,它与教师的经验、方法和能力有密切的联系,能成为一位教师反思对象的问题,即使在相似的情境也难以成为另一位教师反思的对象。有什么样的问题源自实践者有什么样的眼光、视野和现时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是无法受到外界控制的,也难以得到外界的协助,因此,其已有的经验和能力在决定着反思性教学的发展方向。所以,发展方向对于当时教师而言是一个必定的结果,而不是应然的结果。就一般教师的反思能力而言,除了学科专业知识(所谓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所谓条件性知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缄默知识和教育智慧。教学主体在反思性教学的环境中,他的教学行为自然地以教学实践为核心生成、展开,教学环境中充溢着学科的气息,形成一种独有的反思文化。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学主体,能够真正地确证自身教学主体地位的方向与尺度,明确教学主体得以实现的维度与根基,选择相应的反思战略,比方教师可以建立学*档案、进行问卷调查、撰写反思日记等形式予以总结与反思。因此,真正的一名反思型教师,“除了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和能力以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试图维系反思主体角色的合法性和教学的合理性,行使反思者的权利以提升反思的境界,就必需要扩展教师的能力范畴,否则,就会遗憾地重温泰戈尔的经典之言: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另一方面,即使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经验是教师发展反思性教学的重要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力和经验会自动转化为自我反思的财富。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与反思性教学之间并不存在统计上的'相关性,一名老教师并不见得比年轻教师更善于、更勇于、更常于反思。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不是形成反思性教学的唯一条件,教师的教学经历或经验也不是反思性教学质量的绝对指标。能否想得好、教得好取决于是否具有反思性探究精神的内容、方法和层次,这也是建构赋有效果的反思性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只有认真考虑,深入研究其特定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努力尝试最好的教学行动,才干真正实现反思性教学。

  因此,“仅仅从技术上考虑、质疑或评价自身的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还要求教师审慎地考虑他们实践的伦理意义并乐意根据顿悟矫正不良行为”,反思的责任之感和虔诚之心不只是反思性教学得以有效生成的基本条件,而且是教学和其主体坚持其独立性,赢得职业地位与职业尊重的必要前提。主体的反思态度、精神、道德等作为意识形态的存在,决定了它的非必定性,假如没有主体时常地反思,不可能成为主体的*惯性存在,也不可能成为主体的智慧,而只能是对主体的外加规范和约束。反思必定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清晰地认识到教学的性质与独特表征,在教学过程中有将反思的特性置于主体的地位,致力于教学主体的教学素养提高的反思意识。教学主体的反思态度是坚守反思性教学的有力保证和实践前提,教学的生成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主体的意识发展方向,这也决定着反思性教学的性质与意义。

  三、实践与有效:合理的理解与阐释

  哈贝马斯指出:“当人们努力追求合理性并确定观念与行动,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鉴赏时,就要激励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事与愿违的状况却毫不客气地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非常明显的是,在实际的教同学活中,教师们往往把某种教学意向当成是一种既定的工作任务来接受,而不是当成一种需要和个理性反思的主题。”

教学反思的反思2

  五月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早已落下帷幕,但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几分欣喜、几分失落、几分收获。说实在的.,科学课的教龄和同办公室的姚老师一样——再过两个月才满“周岁”(因为本人刚开始两年都是常识兼体育,一直与科学无缘)。好在抽得一个“上上签”——最后一节上课,有较多的时间准备。虽然以前也看多教学的内容,也听过这一内容的公开课,但真正要轮到自己上台了,还是很心虚,也许不是用“一点点”可以形容的。于是决定静下心来好好把教材理一遍,还担心对材料把握得不对,又参考了教参,总算踏实一点了,心中也有了教学的基本思路了。还暗自庆幸上周已经布置学生准备好了食物包装袋了,不然可要“无米之炊”、“纸上谈兵”喽!

  本课教学下来有一些成功之处,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做得较好的地方如对教材把握较好,课堂上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以学生为本,以食品的保质期为切入口,步步深入,有重点、有层次。不足的地方如对学生观察的指导不够,对保质期以外的一些信息渗透不足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学生观察需要教师一定的指导

  “一切科学发现都从观察开始”(我们科学教师标语)。的确,观察在科学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全面深入地观察就没有高质量的科学发现。本课开门见山引入学*的内容以后,放手让学生观察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显然还没有深入观察,有的学生甚至是看到一样说一样,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学生较多地关注保质期、生产日期、配料、营养成分、生产厂家等文字信息,而对一些花花绿绿的图片视而不见,对质量安全标识、条形码、撕口等很少关注。这时候,教师应该及时介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如问学生我们从食品包装上除了能获取保质期、商品名称等文字信息以外还有其他的发现吗?这样学生的关注点就会像条形码、锯齿形等非文字的转移,从而更加全面地从食物包装上获取信息。

  2、科学探究也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在教学课的第二部分“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的时候,我采用一袋从抽屉中翻出来的麦片引入,这样很自然地引起学生对保质期的注意。但教学后总感觉还缺少什么?保质期固然是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内容,但生活中学生在选择食品的时候是不是只关注保质期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食品的名称、商标等因素也非常关注。所以我觉得这个情景可以再生活化一点,比如老师准备到超市买鲜牛奶,请同学们介绍介绍自己*时如何选择的经验。在学生介绍的中,对食品商标品牌、保质期、生产日期等都会有一个选择的过程,经过交流、讨论学生自然会选择一些质量把关较好知名度较好的品牌的牛奶,然后从中挑选没有超过保质期的,在都没有超过保质期的情况下,选择生产日期*的更新鲜等,同时注意一些“早产奶”等等。最后再自然地过度到比较几种食品包装袋上保质期的长短,猜测影响保质期的长短的因素、寻找证据等环节。这样的情境更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他们的生活经验支撑。

  3、材料呈现需要有一定的结构

  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觉得这就需要借助有结构的材料。在准备材料的时候,有几个组我特地准备了达能酸奶、鲜牛奶、罐装牛奶;保质期相差较大的蛋糕、饼干、咖啡等。这些有结构的材料能够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保存方法、不同的包装方法、不同的配料以及食品本身的特点等都可能对保质期的长短产生影响。利用这样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影响保质期长短的猜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避免学生只凭自己主观猜测,把猜想当结论的做法,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课后延伸需要依托一定的材料和激励措施

  在*常的上课、听课过程,很多老师们把一些课内完不成的探究任务延伸到课外,这本无可厚非。但课后能够真正去开展研究的恐怕寥寥无几,延伸的实效性大打折扣,课结束后也很少有人问津。这样,课后延伸便成为了“美丽的谎言”。本节课除了下发对食物配料的调查表以外还用一些食品包装袋的小制作作为认真完成作业奖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课后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也非常好,学生通过上网、看书查资料,或者询问一些食品厂、医院里工作的亲戚把这些配料在食物里的作用,对人体产生的影响等都进行了调查。当然,实际的操作中不一定都要奖励学生物品,可以以精神鼓励为主,在下节课上课的时候对认真完成调查的小组大加表扬,奖励红五星,加分等激励措施。相信有一定的激励,学生完成的数量和质量一定会更好!

  5、科学作业需要一些灵活处理

  就目前为止,笔者看到的、听到的各级各类的科学公开课中,基本都是科学探究活动从头到尾,从来没有要求学生做科学课堂作业的。科学作业都无人问津,俨然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那么,科学课真的不需要做作业么?笔者不敢苟同!有关部门组织很多的专家编写了作业本,我们的学校花了钱购买了这样的作业本,难道就这么置之不理!再说,科学探究也并不意味着不要做作业了,对所学科学知识、方法的巩固还是很有必要的。课堂上对科学作业不闻不问,什么时候让学生来完成?科学作业究竟该如何处理比较合适,笔者认为应该视作业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取舍,也可以在课的过程中适当穿插等。本节课根据作业本的内容,(1、观察一种食物包装袋,你能从包装袋上获得哪些信息?2、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和保存方法。)让学生在收集食品包装时完成。虽然这里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的观察、比较可能不是很仔细,但这是初步让学生去有意识地从食物包装袋上获取一些信息,而不是仅仅完成收集几个包装袋的任务。这样也可以节约课堂上的一部分时间,对让教学的重点观察研究几种食品的保质期及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有充足的时间,而不是匆匆地走过场。

  也许应该感谢这样的一次机会,让我有了更多的了解教材,了解自己的机会,了解到要真正成为一名科学老师还是很多的路要走。教,然后知困!然也!

教学反思的反思3

 选择《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这节课时我就一直在考虑设计一种由学生经过亲身经历来了解和发现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从材料的准备以及观察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课前也准备了大量的食品包装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接触到更多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用彩色笔和卡纸制作了课题,揭示课题马上就能抓住学生,讲到食品没有哪个学生不感兴趣的。

  从学生汇报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时,我也一直想是让学生边说边与其交流,还是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板*录呢?试教时分别采用了两种方法,后一种方法感觉更加尊重学生,而且详细记录更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

  分析整理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是一个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根据教师的板*录,学生一一分析整理,很快就会发现食品的保质期和生产日期是我们选择食品时非常关心的问题,再美味的食品由于超过了保质期都要妥善处理,不能食用了。而后自然引出“为什么有的食品保质期长,有的食品保质期短?”的问题,就此话题展开激烈讨论,在本课以讨论为主的教学中,我一直参与学生之中,有时甚至就一个问题不停地追问,生动而又有趣,师生在互动中都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学生的讨论是很精彩的,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有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讲述的有关食品的内容甚至涉及到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如“三无”产品等。看来小小的食品包装袋上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当然,这节课也同样给我一些思考:教师应如何组织学生有效的开展讨论活动呢?仅仅是参与其中加入讨论吗?显然不够,因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只是作为一名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觉得还应该能更加深入地去引导学生探寻问题,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激励自己一边学*一边探索,相信在新课改的教学道路上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

  如时间分配不合理,第一个环节中为了让学生重视“人们为什么要把这些信息印在食物的包装上?各种信息的意思?”,在教学没有按原有的设计仅是交流“有哪些信息”而是多问了“这些信息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所以收集包装袋上的信息用了较长的时间。这导致学生“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这一活动不够充分。统计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时间过长。学生在记录了保质期后,对保质期引发的思考因为时间紧张就没能充分展开。在教学中当有学生注意到保持期长短后,老师仅是抓住影响保质期的因素开展了讨论。其实学生填写了有关表格后,引发的思考还有很多,如:蛋黄派上没有生产日期、光明鲜牛奶已经过期了等。

  没有在关键处点拨。对“影响食物的保质期的因素”进行讨论后,我没有趁势让学生对“同一类食品,选择保质期长的食品还是选择保质期短的?”进行研讨,这丧失了对学生进行“用知识改善生活品质,提高饮食质量”的教学契机。还有让学生说你最关心的信息是什么时,也可以让学生在配料、三无产品等方面有个了解,而不是直奔主题——研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教学反思的反思4

  传统的教学法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其课堂结构千篇一律,难以创设生气。当今,加强素质教育就要改变这种状况。“读、讲、议、练”教学法注重“教”与“学”的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在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较好地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及其规律。这种方法,一改教师过去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的现象,真正体现了课堂教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思想。*年来,我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尝试“读、讲、议、练”四段教学法,效果显著。

  读: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读是教学开始部分,时间控制在6至8分钟。要求学生阅读时注意章、节、句、段之间,特别是小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教师列出的问题,初步读懂教材内容,明确重点、难点,标出疑点,理清线索,做好读书笔记。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巡回指导,解惑释疑。如《**现代史》上册《帝国主义瓜分*的狂潮》一节,教师可先提出“什么是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国家对华资本输出的形式及危害”等问题,指导学生读书,独立思考,并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阐释“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等概念。

  讲:就是教师的讲授,授课时突出一个“精”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般思索后教师“精讲”。其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讲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时间掌握在20分钟左右,讲授中教师要用彩色粉笔书写正副板书,凡是重要的年代、地名、人名,主要内容——>历史的基本线索、重要的基础知识,亦即基本观点和基本概念等,都要求学生在课本相应的位置上注明符号和写出要点。教师精讲后,应即安排2至3分钟时间让学生速读,将学生在自学时的疑点和教师精讲部分的重点,有选择地再读一遍,强化记忆,以达到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的目的。

  议:教师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起展开讨论。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正确答案。如在讲授西欧启蒙思想时,学生提出:启蒙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专制、特权,要求民主、自由、*等,可卢梭又提倡“社会契约”,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社会契约”,这前后两种要求是不是矛盾的?通过讨论,学生终于弄清启蒙思想家是要求以“社会契约”——“法制”来维持一个民主、自由、*等的社会。从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内涵,学生对教材上一些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全面了。

  练:学生在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后,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题(包括课后练*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一般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为宜。课堂上的练*主要是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例题,为学生课后作业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达到当堂掌握、当堂理解、当堂巩固的目的。但不宜把求知的目标定得太高,以免脱离学生的学*实际,有时不妨稍稍降低一些训练的难度。从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着眼,训练应有一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总体构思,引导学生“拾阶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

  “读、讲、议、练”教学法注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中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读、讲、议、练”注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开发智力,使之逐步养成积极思维的良好*惯。“读、讲、议、练”注重学生思维的流畅性,通过经常、反复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读、讲、议、练”注重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教师讲得少,学生动脑、动手机会多,思维训练容量大,不仅使学生把知识真正化为己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创造了条件。

  应该注意的是“读、讲、议、练”要体现历史课的特点,切忌将>历史课上成>语文课。不应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要突出把握>历史课的“个性”。

  “读、讲、议、练”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的设计,都要*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合理组织,同时,在教学过程,又必须随时根据课堂出现的新情况,因势利导,调整教学步骤,以便把学生求知探索的积极性引向既定的目标。

  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倡导教学相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等、民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教师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标新立异,使学生身心愉悦。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敏捷,真知灼见、创新火花才会迸发。

  在“读、讲、议、练”教学中,直观教具,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要充分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的反思5

  【内容提要】作为旨在促进教学完善与合理的一种理念,反思性教学一度成为*年来教育科学领域的主题词之一。但是,仅仅从技术与经验的层面考虑教学问题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可取的,教学实践的情境性和教学行为的复杂性要求:反思性教学必需还原为反思的理性与决策的自觉。我们需要对反思性教学的发生予以廓清和关照,从历史与实际的追溯中揭示其发展轨迹和其相关的认识偏差,从而敞亮和刷新反思性教学存在的合理性:能力和态度构成反思性教学的先在前提,实践与有效构成反思性教学的逻辑规范。

  【关 键 词】反思性教学/教学实践/教学主体

  作为*年来在教育科学领域新兴的`研究范式和教学理念,“反思”以强大的聚光灯从哲学照向教育学,从一个丰富的语词形成为较为幼稚的理论体系。作为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反思性教学也迅速生长为教育改革和教师发展的主题词之一。毫无疑问,对于反思性教学的可能性、必要性,的确已经得到合法、合情的供认与接受,反思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予以了完美的结合,这无疑将极大地提高当前教育教学实践的可行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期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但不无遗憾的是,对于反思性教学的操作性、价值性和合理性,似乎仍然还处于某种“失语”状况,甚至带有一系列根源性的认识偏差。为了让“反思性教学”不再失却“自信力”与“他信度”,藉以达成对其理解的合理性和操作的有效性,如何*衡反思与教学二者的关系,便成为了我们一起关注而又必需加以廓清的问题。

  一、历史与实际:理念的梳理与追问

  首先完成把反思与教学融合起来这一建设性任务的先驱人物是杜威,他对“反思性教学”作了萌芽和启蒙层面的开拓:反思“能够使我们的行动具有深思熟虑和自觉的方式……思维是把单纯情欲的、盲目的和激动的行动转变为智慧的行动。”对此作出突破性认识的关键人物则是萧恩,他首次提出了“反思性实践”这一概念,强调在问题设定与情境重构中进行“反思性对话”:“实践者通过价值、知识、理论和实践等所有恢复经验的技能来解释或构成他们的经验。” 追随教学活动实际的考虑和理想的守望,“反思性教学”在西方课程改革的推波助澜中逐渐从理念向范式予以转捩与突围,相继形成了以埃拜模型、爱德华兹—布朗托模型、拉博斯凯模型为代表的反思性教学的多元格局,从而使反思性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过程和严密的逻辑性展现,而是对人的生命尊重,赋予教学者以更为丰富而普遍的意义,反思性教学和教学之反思被融入到了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宏大视野中。

  毫无疑问,反思性的历史发展在充沛张扬对人类实践的开放精神和逻辑力量的同时,也迅速抢占了教师发展以和教学研究的制高点。国外学者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生长的公式“经验+反思=生长”,以和我国学者林崇德提出的“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同样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教学需要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思”之于“教学”,无论是从初衷还是归宿来说,都是教师主体和教育本体一次积极的自我敞亮、自我审视的行为,以达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最优化。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说,教师生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从学术研究的意义和实践探索的价值这一双重指向而言,反思不只是促使教师从技术的“奴役者”演进成教育的“思想者”,而且引导教师从职业的“谋生者”凸现为专业的“创生者”。

  但是,“必需说明的是,尽管反思性教*动是种强有力的和有价值的运动,但反思性教学并不一定是好的教学”,换言之,是否“反思”了就足以促成教学的改善?“尽管形形色色的反思性教学方法和方案与日俱增,但它的一个被普遍认同的特征是反思性教学的观念难以用于实践,这反过来影响了对理论化和促进教师反思的许多问题的认识”,我们目前最大的困惑就是:“反思性教学”的空间和时间有多大?以什么样的“规范”衡量教学的“反思”已经得以实现和完成?“反思”和“教学”之间如何坚持相互的张力与耦合?事实上,尽管一大批专家、学者最*对“反思性教学”刻画得如何惟妙惟肖、传唱得如何震天价响,“反思性教学”仍然还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一种“黑箱”——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是一个“黑洞”——任何内容都可以在其强大的引力之下一扫而光、一网打尽。于是,即使“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在教师例会上、教育文集中被广泛征用,甚至开始被作为诸多教育行动的前提,但人云亦云、趋之若鹜的心态却一起将“反思性教学”推向了空中楼阁。在某种程度上说,类似的一堆扑朔迷离的认识和相关的一些美轮美奂的措辞导致“人们总是不加批判的赞扬教师反思的结果,而把一个更为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单化……更多的反思会使有害于同学的实践行为得到强化甚至合法化”。

  固然,影响反思性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个性、固有观念、能力、经验等等主观因素,也包括同学特征、师生关系状况和课堂情景等客观因素。不同阶段,教师所形成的观念的水*和层次不同,对教育行为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尤其是长期教育工作所形成的惯性容易让一些教师满足目前的状态,宁安勿宁变,惰性让观念只能活跃在纸面上,在行为上只能是一种静态。特别是在不少煞费苦心的培训后,在多数有意识、有组织、有目的的学*后,反思观念仍然是反思观念,反思行动仍然是反思行动,没有关联,也没有变化。一方面,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反思性教学在形式上只是一种精神、一种主义,它倡议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倡议了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供认发生于教学实践中的“个人实践知识”;另一方面,当涉和如何来评判这些教学活动,如何发展这些反思性实践的价值和效用的问题时,反思性教学似乎还是一个盲点。如此,“反思性教学”必定将置身于一种浮躁与尴尬之境:浮躁于观念、思想层面的“趋之若鹜”,尴尬于实践、操作层面的“曲高和寡”。

  此外,目前教师所接受的“反思性教学”,大多是观念的传授。这些理论来源于他人的概括,即使来源于实践,但他人的、笼统的、从实践中经过过滤的观念要真正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还要有一个消化过程。比方对“反思性教学”是否有真正的理解?它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常见一些学校、教师将这个观念转化为“冥思苦想”、“独立考虑”这个教育行为,偏离了其真正内涵。是否认同所接收的新观念?是因为权威而去认同还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是否有愿意将旧有观念转化为教育行动的再学*愿望?在观念和已有经验的强烈共鸣的情况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执行?是否在很多时候仍然依照个人经验、直觉甚至激动而非实质和实质的反思理念与认识等来做出相应的反思行为?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得不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反思性教学所依赖的直接推动力和内在支撑点在哪里?

  二、能力与态度:现象的扫描与探询

  当“反思”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开辟“教学”的康庄大道时,反思性教学依然解脱不了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所面临的一种“宿命”:大多数教师(包括当今的优秀教师)*时对教育的价值问题考虑甚少,多数教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表示自信[6]。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常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妨追问一句:教师的灵魂由谁来塑造?经常要求同学“创新”,却不愿、不屑、不肯先从自身创新;希望提高同学的某种“素养”,却很少关注教师自身的素养。这至少可以说明,我们对教师自身的反思是缺乏挖掘的深度和勇气的。仅仅从技术与经验的层面考虑教学问题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可取的,教学实践的情境性和教学行为的复杂性要求,反思性教学必需还原为反思的理性与决策的自觉。换言之,反思性教学的发生首先需要拥有自身的主体性条件(实践主体的自我意识、认知能力和价值尺度等一起构成了内在的主体性条件)。

  教师是决定反思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胜利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发明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和他们自身的职业能力”。要完成教学反思,必需依赖于反思性教学行为发生的主体——教师,而教师的能力与态度则首先构成反思性教学得以达成的逻辑要素。反思不是教学的必定行为,它依赖于教师是否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并关注问题,即能力和态度两方面。就能力而言,假如教师完全的依照其既定程序进行教学,那么问题是很难被捕获到的;就态度而言,教师能发现问题,但是他并不想多关注它,反思行为同样不能发生。进言之,倘若一位教师具有反思的能力,进而其反思的层次、境界都领先于他人,但他没有反思的愿望或责任,其反思难以发生;倘若一位教师在责任与良心的推波助澜中发生了强烈反思的欲望与激情,并涌现出一种跃跃欲试的鲜活状态,但他缺乏反思的能力和战略,其反思也难以最终实现。

  一方面,构成反思的问题是实践者(教师)提出来的,它不是原本在教学中客观存在的,它与教师的经验、方法和能力有密切的联系,能成为一位教师反思对象的问题,即使在相似的情境也难以成为另一位教师反思的对象。有什么样的问题源自实践者有什么样的眼光、视野和现时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是无法受到外界控制的,也难以得到外界的协助,因此,其已有的经验和能力在决定着反思性教学的发展方向。所以,发展方向对于当时教师而言是一个必定的结果,而不是应然的结果。就一般教师的反思能力而言,除了学科专业知识(所谓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所谓条件性知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缄默知识和教育智慧。教学主体在反思性教学的环境中,他的教学行为自然地以教学实践为核心生成、展开,教学环境中充溢着学科的气息,形成一种独有的反思文化。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学主体,能够真正地确证自身教学主体地位的方向与尺度,明确教学主体得以实现的维度与根基,选择相应的反思战略,比方教师可以建立学*档案、进行问卷调查、撰写反思日记等形式予以总结与反思。因此,真正的一名反思型教师,“除了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和能力以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试图维系反思主体角色的合法性和教学的合理性,行使反思者的权利以提升反思的境界,就必需要扩展教师的能力范畴,否则,就会遗憾地重温泰戈尔的经典之言: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另一方面,即使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经验是教师发展反思性教学的重要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力和经验会自动转化为自我反思的财富。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与反思性教学之间并不存在统计上的相关性,一名老教师并不见得比年轻教师更善于、更勇于、更常于反思。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不是形成反思性教学的唯一条件,教师的教学经历或经验也不是反思性教学质量的绝对指标。能否想得好、教得好取决于是否具有反思性探究精神的内容、方法和层次,这也是建构赋有效果的反思性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只有认真考虑,深入研究其特定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努力尝试最好的教学行动,才干真正实现反思性教学。

  因此,“仅仅从技术上考虑、质疑或评价自身的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还要求教师审慎地考虑他们实践的伦理意义并乐意根据顿悟矫正不良行为”,反思的责任之感和虔诚之心不只是反思性教学得以有效生成的基本条件,而且是教学和其主体坚持其独立性,赢得职业地位与职业尊重的必要前提。主体的反思态度、精神、道德等作为意识形态的存在,决定了它的非必定性,假如没有主体时常地反思,不可能成为主体的*惯性存在,也不可能成为主体的智慧,而只能是对主体的外加规范和约束。反思必定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清晰地认识到教学的性质与独特表征,在教学过程中有将反思的特性置于主体的地位,致力于教学主体的教学素养提高的反思意识。教学主体的反思态度是坚守反思性教学的有力保证和实践前提,教学的生成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主体的意识发展方向,这也决定着反思性教学的性质与意义。

  三、实践与有效:合理的理解与阐释

  哈贝马斯指出:“当人们努力追求合理性并确定观念与行动,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鉴赏时,就要激励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事与愿违的状况却毫不客气地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非常明显的是,在实际的教同学活中,教师们往往把某种教学意向当成是一种既定的工作任务来接受,而不是当成一种需要和个理性反思的主题。”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菁华6篇)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四篇文章旨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细心观察、探索自然的兴趣。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叙述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第一部分,介绍了法布尔小时候的生活环境。第二部分,通过两件事来生动地说明法布尔从小对昆虫的入迷程度。一件事是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另一件事是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母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第三部分写了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着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课文的重点是第二部分,所以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具体语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与痴迷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充满着兴趣。文中人物故事贴*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喜欢阅读的文本。在语文学*中,基本具备了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联系上下文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但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大部分学生对一些深层次的感悟难以体会到位,需要在课文学*中加强练*和培养。

  【教学重点】从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和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在读中一步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法布尔对昆虫无比痴迷的情感。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新词。能认读“莱、栖、蠕、兜、痴”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昆、纺、察、骂、毒、垃、圾、殿”等8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纵横、鸟栖虫居、痴迷、蠕虫”。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学*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发现哪些是值得揣摩的关键词句,知道怎样写批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讲故事,内容为法布尔《昆虫记》中的一个片断,激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同学们,知道这本书是谁写的吗?法布尔。他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出示课件),他用一生写成了这本《昆虫记》,这本书曾经被翻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多次重印,在生物界和文学界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关于法布尔的故事,相信学*了今天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他为什么能写成这本书了。(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质疑。

  质疑预设:①课文为什么要叫“装满昆虫的衣袋”?

  ②是谁的衣袋里装满昆虫?(你自己找到答案了吗?)

  ③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而不装其他的?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课文,来揭开问题的答案吧。

  (设计意图:由《昆虫记》中的一片断引出主人公的简介,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让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质疑,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也能进一步了解学情,因学定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

  1.师: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课件出示)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2.检查字词。(出示课件)

  (1)课件内容:

  (一类字):昆虫 纺织 观察 责骂 中毒 垃圾 殿堂

  (一类字虽说有些是学生的已经认识的了,但此环节的认读并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认识生字,同时也是记忆字形的过程。所以检查生字时,也应将一类字放入检查范围。)

  (二类字):圣莱昂 鸟栖虫居 蠕虫 裤兜 痴迷

  (多音字):着迷 着急(有个别学生对此多音字的读音掌握不是很准确,有必要检查并纠正) 鼓鼓囊囊

  学生齐读词语。

  3.检查课文朗读。

  我们把这些有生字的词语放回到句子里,看看能不能把句子读正确。指名朗读课文长句或难读的句子,其他生评价。(评价时注意先评价优点,再提意见。)师相机纠正不对的地方。(课件出示)

  (1)村子里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附*丛林中鸟栖虫居,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跑来跑去。

  (2)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3)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

  解释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纵横、栖、蠕虫”字,先让生猜一猜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再出示正确答案。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法布尔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从文中找个词来说一说吗?

  交流预设:很喜欢昆虫;对昆虫非常着迷;着迷、迷恋、痴迷

  (当学生找学生找不出来时,师可引导学生你能从文中找个词来说一说吗?看,老师也找了一个词。)(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师:法布尔对昆虫的感情,在一步步的加深,让我们细读文本,看一看法布尔的情感是怎样一步步加深的。

  2.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师:法布尔对昆虫的感情从着迷,到迷恋,到最终的痴迷,课文是通过哪两件事来说明的?现在请你默读一下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生思考,指名回答。

  师:课文就通过这两件具体的事来写人的

  (设计意图:此处注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先找概括的不准确的同学回答问题,师纠正其错误所在,给学生以正确引导,将正确的概括写在书上。同时,明确写人可以通过写事来表现。)

  三、精读课文,学*方法。

  (一)方法导学

  1.学*课文的2、3自然段,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看第一件事)

  师过渡:刚才同学们都说法布尔对昆虫很着迷,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你能读读2、3自然段,找一找告诉大家吗?(课件出示)默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并画一画,简要地写出你的感受。

  (1)生默读,老师巡视。

  (2)交流。(预设)

  a.生找到第2自然段,从这儿能看出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从这儿你能看出什么?

  生:天色已经晚了,法布尔却不知道回家。

  师:他干什么去了?

  生:找纺织娘去了。

  师:把这两句连起来,说一说。

  生:天色晚了,法布尔却不知道回家,因为他捉纺织娘忘了回家。

  师:是呀,这就是你的感受。把他写在这句话的旁边,这就是做批注呀。

  b.第三段重点抓住“终于”“三天前”这几个词。(板书:三天前 终于)

  ①生:我勾画的词是“终于”,从这儿能看出他对小虫子非常着迷,因为他不是找了一天两天,而是非得找到这只小虫子不可。他是一个不怕困难,执着的孩子。

  师:同学们,看,我将这两个词去掉,你读一读,哪一句更好呀?为什么?(出示课件)

  (预设)生:因为第一句更能让我们读出法布尔的坚持,和他对昆虫的喜爱。

  师:是呀,我们用去掉词语的方法读一读,就会发现这些词语很重要,这样的词就是句子中的关键词呀,找到它,我们就更能揣摩出人物的特点了!同学们,再去读一读这两个关键词吧,看看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生交流,师相机板书(坚持不懈、执着)

  师引导评价:“终于”一词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很费劲才找到。噢,我听出来了,你想象到他找纺织娘时遇到了很多困难,所以感觉他很费劲,是吗?这方法不错,发挥想象能够加深我们对人物的理解。那把你的感受写在这个词的旁边,这就叫做做批注呀。

  师:其他同学还从“终于”这个词中体会到什么?找了很多天,他不怕困难,是个坚持不懈的孩子……师:如果你同意他说的,那么就把这些感受写下来,记在“终于”的旁边。

  你能将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师评价。(出示课件)

  c.师:当克服了重重困难的法布尔找到了他喜爱的歌唱家时,他会怎样对他妈妈说呢?

  先自己试着读一读。

  课件出示:“妈妈,我在这呢!瞧……”(朗读训练,让学生进行朗读,体会法布尔当时的高兴与兴奋,读出那种激动的心情。找学生个别朗读,不到位时师范读,这样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最后,再齐读,师读提示语,让生读法布尔的话。例:法布尔兴奋地说……,法布尔无比激动地说……,用这种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体会法布尔的激动,进行朗读训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根据学生的语气,教师做出相应的点评:我听出来了,你是带着欣喜的语气在告诉妈妈;我感受到了你的兴奋,真替你开心啊!你想让所有的人都来分享你的喜悦!

  同学们,将你自己想象成法布尔,你读得就更有感情了。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厉害,从2、3自然段当中找出了关键词句,揣摩出了人物有特点,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吧。读出你的体会。生齐读2、3段。

  (设计意图:此环节先由教师带领学生学*,教给学生感悟课文的方法。借助重点语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同时,老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反复指导学生读课文,在读中走进人物法布尔,体会他的的内心情感。此环节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抓关键词理解人物特点的能力和换位朗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想象理解文本的能力。)

  (二)学法总结

  师:刚才我们用了哪种方法来学*的第一件事?(抓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特点,将揣摩的感受作好批注。)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总结学*方法,以指导下一环节的自学。)

  四、写字练*

  1.描红,写生字(指点一个“察”中间部分)。

  师:同学们,我们掌握了一种阅读方法,接下来让我们写写生字吧。同学们,看一看本课的一类字有哪几个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时我们会写错的?

  生说。

  师重点指导“察、毒”。生描红,写一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4、5、9、10自然段。

  2.能运用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能抓住“静静地观察、欣赏、放进、丝毫没能阻止、仍然……”等词语体会法布尔的对昆虫的痴迷。

  3.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能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运用方法。

  (一)回顾方法,指导自学。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咱们重点学*了课文的2、3自然段,学到了哪种阅读方法?(抓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将揣摩的感受作好批注)

  (二)学生自学,学*4—10自然段。

  1.学生自学

  师:这种方法可是语文学*中的好方法呀,不信你们试一试。下面用这种方法自学课文的4-10自然段,找一找你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做好批注。

  明确要求:

  1。反复读文,找出关键词句。

  2.揣摩关键词句,写上批注。

  (设计意图:运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放手让孩子们进行读书,找具体的语句,体会法布尔而的对昆虫的痴迷。联系前面,把课文的重点内容,课文的2—10自然段的学*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为教师渗透方法,引导学*2、3自然段,然后学生根据方法学*课文的4—10自然段,这样学*过程更符合孩子掌握知识的规律。此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默读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

  2。组内交流

  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找到的关键词和看法,相互补充一下。

  师明确要求:同学们,将你找到的词语或句子以及从中得到感受说一说,如果你觉得有道理的地方,不妨也借鉴同学的写下来,做好批注。每组推荐一名做批注最好的同学上台来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激起思维的火花,补充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将自己的不同看法提出来,同时借鉴别人的优点。此环节要培养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三)交流反馈

  1.师:谁来说一说,你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最好结合关键词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上台汇报(实物投影展示)。

  师要相机评价,批注做得如何。如:体会很深刻,有独到的见解。批注写下了重点词。批注可以简单的写出你重点的感受就可以。

  预设:

  (1) “逮、捉、蹲、静静地观察”——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2) “叫、扑、捉” 这些词语说明法布尔动作敏捷,由敏捷的动作看得出法布尔肯定捉过很多的甲虫,由此说明他对甲虫很着迷的。

  (3)“放进包上装进 欣赏 小宝贝”——这些词语说明法布尔包起这个昆虫非常地小心,他的每一个动作都说明他喜欢这只小甲虫。读出你的喜欢好吗?学生读后,及时评价。(珍爱)

  (4)“放进了垃圾堆”能看出法布尔很不情愿,说明他真的很喜欢这些小宝贝。跟进朗读。

  法布尔口袋里装得满满的,心里甜滋滋的。可他的爸爸妈妈呢?(非常的生气)他们是怎样说的?找男女生分别来读爸爸妈妈说的话。

  师:是的,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齐读此句)

  (5)“丝毫没能阻止、仍然、兴致勃勃、躲起”能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跟进朗读。

  修改批注,没体会到的可以借鉴一下别人的,完善自己的批注。

  自由练*朗读自己喜欢的关键句子,指名朗读。

  2.师过渡:法布尔为了捉住纺织娘,在田野里整整找了三天,放鸭子时,专心致志地观察,捉到小甲虫,小心翼翼地珍藏。爸爸妈妈都这样强烈的反对他了,他还是要偷着玩,这仅仅是着迷吗?——不,不是的,这可以说是迷恋,是痴迷了。

  师:你觉得“着迷”、“迷恋”与“痴迷”这个三个词顺序能够调换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这三个词情感色彩一个比一个强烈。着迷是一般的喜欢,迷恋是特别喜欢,而痴迷是喜欢到了一种痴傻的'境界,不理会别人的眼光,只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3.师:著名科学家达尔文赞美法布尔是“举世无双”的观察家。正是因为法布尔对小虫子的着迷,到迷恋,再到痴迷,才让他一步步进入了科学的殿堂。(板书:引进科学殿堂)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读到这儿,谁来说一说为什么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因为这个题目最能体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与珍爱;这个形象最能代表他对昆虫的热爱;最能代表法布尔这种执着追求的精神……)

  (设计意图:本环节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采用前一环节所学的学*方法来学*,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所有汇报最终都落脚在同一个主题上,那就是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本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着迷——迷恋——痴迷”是一条线索。把这条线索处理好了,给人层层递进的感觉。)

  二、课堂练*,情感升华

  1.课堂练*

  (1)让我们再来齐读一遍课题吧,读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读出法布尔这种执着的精神。生齐读课文。

  大家想一想,在这两个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仅仅是昆虫吗?还有什么?请写下来吧。

  课件:法布尔的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不仅仅是_____, 还装满了______,还装满了____________。

  预设:

  (1)法布尔的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不仅仅是昆虫, 还装满了石头,还装满了贝壳。

  (2)法布尔的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不仅仅是昆虫, 还装满了他对昆虫的痴迷,还装满了他对昆虫的热爱、对科学的执着。(但不应有标准答案)

  (讲评时要注意学生的感受会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写实的,如贝壳、石头、树叶等,另一个是精神层面的,希望学生能提升到精神层面。但第一种要让他们先展示。)

  三、 总结全文。

  师:课文我们学完了,不知道经过这节课你都收获了些什么?可以从不同方面说一说,比如说写作方法呀?学*方法?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呀?(借助具体事例来突出人物特点,选择事例时要有代表性的,能突出人物特点的;认真观察、坚持到底……)

  (设计意图:语文具有人文性的一面,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所以从故事中学生得到了哪些启发,这是非常有必要说一说的,激励学生培养自己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地探索和钻研的精神。同时,让学生自己总结学*的收获,感受更深刻。)

  师:说了这么多,同学们上课时的疑问还有吗?看看通过我们的学*,问题是不是已经解决了?是的,看到装满昆虫的衣袋,我们就会想起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对昆虫的痴迷,想起他执着的精神,想起他专心的观察。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这是他的内心独白(出示课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法布尔”

  让我们记住这句话,相信它会对你有所启迪的。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自由选择)

  1.把法布尔迷恋昆虫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注意讲清楚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说说你的感受。

  2.读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抄写几个自己认为精彩的段落。

  3.搜集一至两位其他名人‘痴迷’的故事,读一读,讲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上,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说、听、写、读等不同的作业形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去重读人物,激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五、板书设计:

  着迷 三天 终于(批注示例)

  迷恋 欣赏 放进

  丝毫没有阻止 仍然

  痴迷 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内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学*“法布尔精神”。

  4、学*课文通过“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一生与昆虫为伴,达尔文称他是“无与伦比的观察者”,人们还称他是“以生命讴歌昆虫的诗人”。你们猜猜他是谁?

  指名回答,课件出示法布尔的雕像。

  你们对法布尔有哪些了解呢?

  指名说说。根据学生的介绍相机补充。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和杰出的文学家童年的一些趣事。谁来吧课题读一读。

  读着这个课题你联想到了什么?

  1、法布尔非常昆虫。

  2、鼓鼓囊囊。

  二、检查预*情况。

  1、认读生字词。

  昆虫小溪纵横纺织娘观察责骂中毒 垃圾殿堂

  闪烁光泽鸟栖虫居可恶痴迷鼓鼓囊囊

  相机指导读音:纵、栖

  相机理解词语:小溪纵横、纺织娘、鸟栖虫居、可恶、痴迷

  2、分小节朗读课文。共11小节。学生评价,相机指导。

  3、放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小法布尔哪两件事来突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的?试着给课文分段。

  两件事,一是捉纺织娘的事,二是放鸭时捉昆虫遭到父母责骂的事。

  两种分法,一是三段,一是四段。

  三、学*课文的第一小节。

  默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读了这些小节,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法布尔出生于1823年,距今将*二百年。

  2、法布尔是法国人,出生于一个叫圣莱昂的小村子里。

  3、法布尔所生活的村子环境优美,“鸟栖虫居”,这对于他的影响很大。

  4、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

  重点理解第三点。有感情地朗读。“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个优美的村子展示出来?”

  小结:正是因为与鸟啼虫鸣为伴,所以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四、作业:《补充*题》的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

  出示图像——法布尔。

  同学们,他是?

  对,他是一位著名的?

  达尔文称他是?

  人们还称他是?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课文的第一小节,知道他从小生活在一个“花草丛生、鸟栖虫居”的小村子里,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的第二小节到第十一小节,看看法布尔对昆虫到底迷恋到了哪一种地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到能够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句子。

  2、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句的标点,你们发现了什么吗?引导学生体会两个感叹号所表达的强烈的感情——法布尔抓到纺织娘以后那种极其兴奋、激动的心情。

  指导感情朗读。

  为何如此激动?一是可爱。“全身翠绿、触角细长、会唱歌、动听的声音、歌唱家”二是因为可爱而喜欢,称它为“歌唱家”。三是这只纺织娘来之不易。“三天前”“终于”用“也许……也许……也许……”

  是啊,这一只纺织娘真是来之不易啊。怪不得法布尔抓到它要如此的兴奋,让我们一来再来体会一下他兴奋的心情吧。读课文的第三小节。

  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读着这一句,你有什么体会?有什么发现?

  重点抓“静静”、“奇妙”、省略号。

  “静静”,说明法布尔观察非常认真,很专心。

  “奇妙”,说明法布尔对水底世界很感兴趣,在他的眼中,水底世界有着无穷的奥妙,看也看不够。

  省略号说明法布尔观察的不止是这几种生物,凡是他感兴趣的,他都在用心观察。

  他观察如此用心,兴趣如此广泛,难怪达尔文要称他为“无与伦比的观察者”啊!

  让我们一起来学*法布尔,也来做一个用心的观察者。(观察图片,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

  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

  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叫”突出了法布尔的兴奋。

  “扑”“敏捷”突出法布尔动作快。

  “放”“包”“装”突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爱护。

  “欣赏”突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在法布尔的眼中,昆虫们不是普通的虫子,而是精美的艺术品。

  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

  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重点理解:为什么而难过?

  一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能被爸爸妈妈所接受。二是心爱的昆虫舍不得扔掉。“很不情愿”“小宝贝”

  理解父母对他的爱。父母对他的责骂其实是对他的关心。但是他们的想法和法布尔不一样,不能接受法布尔这样的行为。

  结果——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

  ——这种情形,已经不是“着迷”“迷恋”所能形容的了,而应该叫做“痴迷”。

  请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呢?——更好地突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是啊,法布尔对昆虫是如此的痴迷,以至于……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以至于他的家中塞满了瓶瓶罐罐,以至于他一生贫困,……

  这种甘守寂寞和清贫,几十年如一日研究的精神,人们称他为“法布尔精神”。

  学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作业:读《昆虫记》或者《图文*昆虫记》(赵力)

  了解其他科学家着迷的故事。

  学*本篇课文通过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试写一个场面。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交流自身在学*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读书自身解决。

  2、引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科学、自然的热爱,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问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

  2、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二、明确学*任务:

  你想弄明白这些问题吗?怎样才干弄明白?

  三、同学自学课文,考虑:

  1、法布尔喜欢昆虫吗?你怎么知道的?用“――”画出有关语句。

  2、法布尔的家长是什么态度呢?试着把家长说的话有感情地读出来。

  四、交流讨论:

  1、法布尔的家长是怎样批法布尔的。(抓住父亲“怒气冲冲、吼、可恶、小傻瓜、拣这些没用的小玩意儿”;母亲“厉声责备、撑破裤兜、中毒”等词句进行品读,从而感悟、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欢之情。)

  A、指名读

  B、评议,围绕家长当时的态度及语气,引导同学读出气愤来。

  C、齐读

  2、对话:假如是你的家长这样批评你,你会怎样?

  (引导同学说出自身内心的感受)

  3、过渡:法布尔又是怎样做的呢?

  4、指名读第九、十自然段。齐读,讨论:你读出了什么?

  法布尔十分喜爱昆虫。(指导同学用心去体会法布尔当时的心情,以及他与家长背着捉昆虫的原因)

  5、是呀!法布尔是多么喜欢昆虫啊!可是家长却严厉地批评了他,可他仍然没放弃他的喜好。再读课文的第10自然段。

  6、除了九、十两个自然段能读出法布尔喜欢昆虫外,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读出来呢?

  A、第三自然段:抓到纺织娘时的高兴的样子。(感情朗读法布尔的话和动作,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程度)

  B、第四自然段:概括描写法布尔八九岁时对昆虫的入迷(抓住“每天――不是――就是――东蹦西跑蹲下来静静地观察”朗读体会)

  C、第五、六自然段:抓甲虫时的表示(指导作者有详有略的写法,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欢)

  D、第十一自然段:人们在为他做雕像时,故意把两个衣袋做得鼓鼓的,告诉人们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正是这一特写“镜头”最能生动地表示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

  (以上内容可以根据同学的回答改变交流讨论的顺序;另外,要引导同学朗读体会)

  五、总结讨论,渗透德育:

  1、文章向俺们介绍的法布尔具有什么特点?

  2、正是法布尔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才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从而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从他身上,你明白了什么?

  (要想取得胜利,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

  3、文章为什么要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每个人都有衣袋,它是用来装钱装物的,法布尔竟然用它来装满了昆虫,由此可见,法布尔对昆虫是多么喜欢啊!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充沛表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程度。)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法布尔痴迷昆虫的故事,体会法布尔从昆虫世界里找寻到的快乐。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培养仔细观察、孜孜以求的良好*惯。

  教学过程

  一、抓住“迷”字,理清课文

  1、喜欢看球赛的人,我们通常叫他“球迷”,喜欢下棋的人,我们叫他“棋迷”。通过昨天的学*,你认为我们可以叫法布尔什么呢?(昆虫迷)

  2、速读全文,你能找出课文中带“迷”字的语句吗?

  交流,多媒体显示:

  (1)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2)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3)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教师相机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二、学*第一段

  1、说说什么叫“着迷”。(喜欢某种事物到了沉浸的程度。)

  2、引读:法布尔从小就生活在法国南部……这种优美的环境为法布尔沉迷昆虫研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学*第二段

  1、说说什么叫“迷恋”。(对某一事物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

  2、从哪些故事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法布尔为了抓纺织娘而忘了回家;法布尔在池塘边放鸭时抓到了一只小甲虫却被父母责备。)

  3、学*第一个故事。

  (1)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你们是从课文中哪些具体的语句中感受到的,自己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要读出自己的理解。

  (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教师不时表扬读书做记号的同学,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2)交流:

  谁愿意说一说,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

  a“妈妈,我在这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指导朗读:

  a、同学们,这只虫子是法布尔用了几天时间找到的?(三天)

  b、同学们注意,当法布尔找到虫子的时候用了一个什么词?(“终于”,你知道终于这个词说明了法布尔捉到虫子之后,怎么样?能想象出他当时的样子吗?)

  c、法布尔捉到了漂亮的纺织娘多高兴呀,谁愿意读第三节。

  d、法布尔用了三天的时间捉到了纺织娘,能用你们知道的词语来形容法布尔的这种精神吗?(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小结过度:法布尔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父母能理解、支持他吗?(出示句子:“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四、学*第二个故事

  (1)父亲是如何骂的?

  出示句子:

  “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父亲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

  a、“只顾自己玩”法布尔怎么玩?

  学*第四节:

  a、他的任务是放鸭,当他一把小鸭赶进池塘后,他就去观察、研究昆虫了;在他的眼睛里,螺壳十分“漂亮”,连蠕虫也是“五彩缤纷”的。

  b、“……”表示他看到的不止这些。

  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为什么法布尔的眼睛里变得那么神秘,那么有魅力呢?这源自于对昆虫、对大自然的热爱!

  b、“没用的玩意儿”指什么?

  学*第五节

  a、“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在他眼前掠过”、“这只甲虫不樱桃还要小,颜色不蓝天还要蓝。”

  想象这只小甲虫的样子,读出对它的喜爱。(个别读、齐读)

  b、“法布尔高兴极了……好好欣赏。”

  联系“小宝贝”、“放进、包上、装进”等词,感受法布尔的喜悦。

  指导感情朗读:你在什么地方听到过“小宝贝”这个词?可见,法布尔太爱这只小甲虫了。你瞧,他把小甲虫照顾得多好!慢慢地放进蜗牛壳,小甲虫有了一个漂亮的家,又细心地包上树叶,然后放进自己的口袋里。

  有感情朗读(女生读、齐读)

  c、“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可见他的收获很大。

  (2)母亲如何骂?

  出示句子:

  母亲也在一旁厉声地责备:“拣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

  (3)听了父母的责骂法布尔心情如何?

  指导朗读第9自然段

  (4)老师小结:父母责骂虽然暂时迫使他放弃了小甲虫,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昆虫的迷恋,他的衣袋仍是鼓鼓的。

  再读“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法布尔的感情随着虫子而变化,刚刚捉到时的欣喜,被迫扔掉时的不舍,最后又兴致勃勃地拣昆虫,可见他对昆虫真的是“一往情深”哪!

  五、学*第三段

  1、读句子:“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2、引读:后人为了……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

  3、思考:法布尔的衣袋里除了昆虫,还装有什么?

  法布尔的衣袋高高鼓起,除了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还塞满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科学的执着、美好的梦想、昆虫世界的憧憬、好奇、痴迷……)

  小结:法布尔对昆虫热爱只能用“痴迷”这两个字来形容了。这些小昆虫们就像一位大师一样,牵着小法布尔的手,引领他走进了奇妙的昆虫世界,无垠的科学殿堂,与昆虫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他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并用毕生心血写了巨著《昆虫记》。

  六、实践活动

  法布尔的雕像屹立在法国的,如果现在要在雕像的底座上镌刻一些文字作为介绍,你想应该写些什么呢?(可以以法布尔自己的口吻,也可以是后人的口吻)

  七、作业设计

  1、阅读《昆虫记》

  2、观察一种昆虫,记录它的外形和生活*性,完成一篇小作。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读着《装满昆虫的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去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孩子吸引。 在教学时,我努力想把一个真实的法布尔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本课,我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是在*时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并与实际生活结合,拉*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设计我做了两点:

  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与实际生活结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使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谐的对话。在教学捉纺织娘时,我从纺织娘入手,因为农村的孩子对纺织娘比较熟悉,我让他们描述了自己听到的纺织娘的声音和样子,孩子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觉得纺织娘的声音很烦人,浑身绿色比较难捉,而且也都表明到处可见,对那小昆虫没多大兴趣,接着我马上问学生法布尔呢,是怎么做的,通过读文章学生找到他觉得纺织娘是“歌唱家”,并用了三天时间去捉它,两者一对比,学生马上体会到了他对昆虫的痴迷。在教学放鸭子片段时,指导了学生从“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和“欣赏”这些动词中想象出法布尔的不同动作,也让他们想象自己什么时候会有这些动作,体会出了对昆虫的喜爱和痴迷。再现法布尔捉小甲虫时的有趣画面。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

  第二,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既有小时侯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以后一如既往对昆虫的迷恋;既惊叹于他对科学的执著,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内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学*“法布尔精神”。

  4、学*课文通过“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一生与昆虫为伴,达尔文称他是“无与伦比的观察者”,人们还称他是“以生命讴歌昆虫的诗人”。你们猜猜他是谁?

  指名回答,课件出示法布尔的雕像。

  你们对法布尔有哪些了解呢?

  指名说说。根据学生的介绍相机补充。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和杰出的文学家童年的一些趣事。谁来吧课题读一读。

  读着这个课题你联想到了什么?

  1、法布尔非常昆虫。

  2、鼓鼓囊囊。

  二、检查预*情况。

  1、认读生字词。

  昆虫小溪纵横纺织娘观察责骂中毒 垃圾殿堂

  闪烁光泽鸟栖虫居可恶痴迷鼓鼓囊囊

  相机指导读音:纵、栖

  相机理解词语:小溪纵横、纺织娘、鸟栖虫居、可恶、痴迷

  2、分小节朗读课文。共11小节。学生评价,相机指导。

  3、放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小法布尔哪两件事来突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的?试着给课文分段。

  两件事,一是捉纺织娘的事,二是放鸭时捉昆虫遭到父母责骂的事。

  两种分法,一是三段,一是四段。

  三、学*课文的第一小节。

  默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读了这些小节,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法布尔出生于1823年,距今将*二百年。

  2、法布尔是法国人,出生于一个叫圣莱昂的小村子里。

  3、法布尔所生活的村子环境优美,“鸟栖虫居”,这对于他的影响很大。

  4、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

  重点理解第三点。有感情地朗读。“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个优美的村子展示出来?”

  小结:正是因为与鸟啼虫鸣为伴,所以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四、作业:《补充*题》的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

  出示图像——法布尔。

  同学们,他是?

  对,他是一位著名的?

  达尔文称他是?

  人们还称他是?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课文的第一小节,知道他从小生活在一个“花草丛生、鸟栖虫居”的小村子里,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的第二小节到第十一小节,看看法布尔对昆虫到底迷恋到了哪一种地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到能够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句子。

  2、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句的标点,你们发现了什么吗?引导学生体会两个感叹号所表达的强烈的感情——法布尔抓到纺织娘以后那种极其兴奋、激动的心情。

  指导感情朗读。

  为何如此激动?一是可爱。“全身翠绿、触角细长、会唱歌、动听的声音、歌唱家”二是因为可爱而喜欢,称它为“歌唱家”。三是这只纺织娘来之不易。“三天前”“终于”用“也许……也许……也许……”

  是啊,这一只纺织娘真是来之不易啊。怪不得法布尔抓到它要如此的兴奋,让我们一来再来体会一下他兴奋的心情吧。读课文的第三小节。

  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读着这一句,你有什么体会?有什么发现?

  重点抓“静静”、“奇妙”、省略号。

  “静静”,说明法布尔观察非常认真,很专心。

  “奇妙”,说明法布尔对水底世界很感兴趣,在他的眼中,水底世界有着无穷的奥妙,看也看不够。

  省略号说明法布尔观察的不止是这几种生物,凡是他感兴趣的,他都在用心观察。

  他观察如此用心,兴趣如此广泛,难怪达尔文要称他为“无与伦比的观察者”啊!

  让我们一起来学*法布尔,也来做一个用心的观察者。(观察图片,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

  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

  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叫”突出了法布尔的兴奋。

  “扑”“敏捷”突出法布尔动作快。

  “放”“包”“装”突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爱护。

  “欣赏”突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在法布尔的眼中,昆虫们不是普通的虫子,而是精美的艺术品。

  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

  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重点理解:为什么而难过?

  一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能被爸爸妈妈所接受。二是心爱的昆虫舍不得扔掉。“很不情愿”“小宝贝”

  理解父母对他的爱。父母对他的责骂其实是对他的关心。但是他们的想法和法布尔不一样,不能接受法布尔这样的行为。

  结果——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

  ——这种情形,已经不是“着迷”“迷恋”所能形容的了,而应该叫做“痴迷”。

  请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呢?——更好地突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是啊,法布尔对昆虫是如此的痴迷,以至于……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以至于他的家中塞满了瓶瓶罐罐,以至于他一生贫困,……

  这种甘守寂寞和清贫,几十年如一日研究的精神,人们称他为“法布尔精神”。

  学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作业:读《昆虫记》或者《图文*昆虫记》(赵力)

  学*本篇课文通过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试写一个场面。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6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听一段录音:《昆虫记》中的一个片断——螳螂捕食蝗虫

  2、听了这个片断,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中的一个片断。.

  3、你们对法布尔有什么了解吗?

  4、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搜集到资料的?

  5、为什么法布尔会取得这样的成就呢?相信我们读了这个故事就会明白。.

  出示课题::装满昆虫的口袋

  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语句通顺流利。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后学生进行评议生字字音是否读准,语句是否通顺流利。

  3、教师出示重点词卡检查:浓厚、训斥、迷恋、怒气冲天。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各自轻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2、读后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序号。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观察。

  2、指名交流难写难记生字的记法和写法。

  “隐”,右边不写成“”。

  3、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4、展示评议。

  五、作业自助餐(三选二完成)。

  1、抄写生字。

  2、收集文中好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1

  《装满昆虫的衣袋》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两件事情生动地说明了法布尔从小对昆虫的“入迷”的程度:着迷————迷恋————痴迷。

  第一课时本想按照预订计划校对预*作业,并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不曾想在校对预*作业时花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时间很紧,没能完成预订任务。为了加快课文的节奏,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就在黑板上先板书了文中的三句话——

  (1)“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2)“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3)“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然后放手让学生去阅读、思考。抓住人物的语言、心情、动作,找出关键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程度。如在学*第一个故事时,抓住“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学生从两个感叹号中,体会到了法布尔捉到纺织娘以后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而“高兴极了”、“心里甜滋滋”、“兴致勃勃”等词语,则写出了法布尔高兴的心情。再看法布尔的动作:捉到小甲虫后,小心翼翼地“放进”、“包上”、“装进”、“打算……欣赏”,体会法布尔对小甲虫的珍爱……

  三句话中各有一个中心词,分别是“着迷”、“迷恋”、“痴迷”。学生通过品读句子已经对这三个词语有了很好的感悟。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

  教学最后一段时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话的含义,帮助学生体会,由于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把研究昆虫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个对人类对科学有着卓越贡献的著名昆虫学家。结合全文来理解,学生对法布尔的精神会领悟得更深刻。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2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将一个热爱大自然,对昆虫充满迷恋的小男孩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课堂之初,我以“衣袋”为突破口,以法布尔的行为为主线进行授课。“和你们年纪相仿的男孩,口袋里没有装着零花钱和零食,而是装满了昆虫,这是什么原呢?以此进行探究。

  在学校吴校长的指导下,在这堂课中,我特别强调指导朗读和课堂评价,而这正是我以前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找出表现法布尔热爱昆虫的语句,鼓励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读出法布尔“欢呼雀跃”或者“极不情愿”的感情。并且在学生读完后进行及时评价。通过这次上课,我惊喜地发现了指导朗读和教师评价的重要作用,同学们的积极性特别高,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同时,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了主题阅读书上法布尔写的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法布尔观察的细致和对昆虫的喜爱。这堂课让我收获很多,吴校长的指导对我有很大的意义,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去实践。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3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课中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放在捉小甲虫后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4

  《装满昆虫的衣袋》记叙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童年时代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教学这一课时,我从本文的课题入手,抓住“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让学生感受法布尔情感的加深以及成为昆虫学家的原因。

  一、质疑导入(完成)

  本篇课文题目独特新颖,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因此我认为本课可以以课题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质疑课题,激发探究课文的兴趣。上课开始,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询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发言,有的问:“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还有的问:“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此时,全班同学的思维火花碰撞在一起,使得他们兴趣盎然,主动去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理清文章层次(完成)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把握好课文的重点,去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之情,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对这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改变按自然段顺序“*推”的教学流程,理清课文层次。

  三、逐层分析“着迷”-“迷恋”-“痴迷”(完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这是环境造就的。这个小镇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鸟栖虫居,这让小法布尔从小对小虫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捉纺织娘开始,小法布尔的着迷转变成了迷恋,为了捉这只“歌唱家”,他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找了3天终于找到了;到了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鸭子,他却将任务抛到脑后,自己跑去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被父母责骂后,依然去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到这里,迷恋走向了痴迷。正因为这种痴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教学时,让学生朗读、讨论哪些句子反映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之情。找到有关语句后,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四、适当渗透,感悟写法(有所欠缺)

  本次教学我最缺乏的就是这一点,我只顾着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法布尔的精神,忘了让学生学*本课的写作手法。

  比如第一节有几句是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下文作了铺垫,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周围的环境。教学时,可以故意说文章的第一节环境描写太多余了,可以删掉。让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在激烈的争辩中越辩越明,感悟到文章的环境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再比如引导学生朗读父母责骂法布尔的话,启发学生思考:“从责骂声中你能看出什么?”有的学生会说看出父母亲很严厉,有的会说父母亲很爱儿子,有的则能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从而使学生感悟到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不同,间接描写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总之,这次的教学让我认识到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课文的文本内容,更要关注课文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手法。思想情感要让学生在多次的诵读中体悟,而不是老师一个人枯燥的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更要让学生学*这种写作手法该如何使用、该在哪种情况下使用,为*作积累素材。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5

  《装满昆虫的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去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孩子吸引。

  在教学时,我努力想把一个真实的法布尔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本课,我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是在*时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并与实际生活结合,拉*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设计我做了两点:

  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与实际生活结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使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谐的对话。在教学捉纺织娘时,我从纺织娘入手,因为农村的孩子对纺织娘比较熟悉,我让他们描述了自己听到的纺织娘的声音和样子,孩子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觉得纺织娘的声音很烦人,浑身绿色比较难捉,而且也都表明到处可见,对那小昆虫没多大兴趣,接着我马上问学生法布尔呢,是怎么做的,通过读文章学生找到他觉得纺织娘是“歌唱家”,并用了三天时间去捉它,两者一对比,学生马上体会到了他对昆虫的痴迷。在教学放鸭子片段时,指导了学生从“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和“欣赏”这些动词中想象出法布尔的不同动作,也让他们想象自己什么时候会有这些动作,体会出了对昆虫的喜爱和痴迷。再现法布尔捉小甲虫时的有趣画面。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

  第二,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既有小时侯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以后一如既往对昆虫的迷恋;既惊叹于他对科学的执著,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