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合集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可以算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的一个难点。在这部分教学中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在学*的初期,许多学生比较容易混淆,面积单位的合适选择,或是什么时候用面积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使学生学*中的一个难点。其实出现这种错误,主要还是学生在学*时自主探究的不足够。可以说学生对于面积单位的大小没有一个明确的大小概念,对于面积的计算公式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新授课,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更能够让学生掌握学*的重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课,内容比较简单,也比较适合学生探究发现。所以在这一课的例题教学中,我先请学生计算准备的正方形的面积(和书本上正方形一样大),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2种情况,有的认为是“1*方分米”,有的认为是“100*方厘米”,这就为新课的学*产生了一个认知的冲突,为什么出现2种答案,到底哪种对?接着先请学生比一比,排除计算的正方形不一样大这种情况,再来深究各自的计算方法,找到其实只是采用的单位不同,但是计算的都是正确的,这就得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一结论。

  在有了“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后,学生很容易推理出“1*方米=100*方分米”,经过部分练*后,学生能很扎实的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但是这节课上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十分枯燥和乏味的,在这里的练*设计,我安排的不是很合适,只是采用书本上的直接的单位换算,由学生填空,发现在教学后期,学生明显有兴趣不足,所以在练*形式上要多加改变。例如将简单的面积换算可以改变为判断题: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他的面积是1*方分米。这样的题目既考查了学生的面积计算,有考察了学生的单位换算,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掌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2

  昨天,我们学*了三个面积单位,分别是*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学生对这三个面积单位所表示的实际大小有了一定的感知,并能用手势表示出来。为这节课(研究*方厘米、*方分米、*方米之间的进率)的学*奠定了基础。我考虑到:“1*方分米=100*方厘米,1*方米=100*方分米”,这百进制关系学生肯定难以理解。因此,我决定把这一抽象的知识要化为学生直观的、容易接受、理解的知识。于是,我就借助“动手操作”---这把能撬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我提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两个正方形,(分别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处理“*方分米和*方厘米”的进率时,我采取引导、半扶半放的方法。我先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图形,仔细观察它们的实际大小。借助学具,想一想、猜一猜,1*方分米=?*方厘米,然后同桌交流想法和结果。这时,只见学生纷纷参与,有的学生用两个学具比划着量;有的学生用直尺进行*均分;有的学生在对折1*方分米的正方形纸……。

  操作五分钟后,只见有学生把小手高高的举起,并用一种很期待发言的目光看着我,我知道他们一定想出了方法并探讨出了结果。这时,我说:“孩子们,想好的同学再想想你的想法是否正确,没想好的同学快一点儿”。2分钟过去了,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小手,我开始指名汇报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赵怡萌说:“我先把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对折后再对折,这样就把它*均分成了4分,每份是16*方厘米,16再乘4就等于64*方厘米。”这时,我并没有及时给出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是引领学生分

  析怡萌的思路是否正确,通过我的引领指导、学生的动脑思考,不但能正确判断出怡萌的思路是正确的,结果是错误的,还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可谓是一箭三雕。

  “谁还有不同的思路?”这句话刚开口,学生又纷纷举起小手。党皓的思路是:把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横着*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竖着*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这样,10乘10等于100.因此,1*方分米=100*方厘米。李兆恒的思路是:把1*方厘米的正方形横着放在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再把1*方厘米的正方形竖着放在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10乘10等于100。所以,1*方分米=100*方厘米。李亚文的思路是:直接计算,1分米=10厘米,10厘米乘10厘米等于100*方厘米。

  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我很高兴。说实话,学生能想出这么多的想法,这令我出乎意料。

  在处理“1*方米=?*方分米”时,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动手操作的方法。因此,我只在黑板上画出了1*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的,在这次的汇报过程和结果中,除了上述的4种方法外,又有一种方法:他是把这个正方形对折,看一看这个正方形的一半中有几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再乘2。

  通过学生汇报的过程和结果,让我深深的感到: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很大的“爆发力”。只要你引导到位、启发到位,他们就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以前,我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惟恐课堂秩序乱,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看来,我这种顾虑是多余的。这时我想起一句话:“水到底有多深,只有自己亲自去试一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这一活的资源。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部分知识,表面上看内容较简单,但真正掌握起来又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时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再通过面积计算的方法得到了不同单位的面积分别是1*方分米和100*方厘米,然后通过比较得到了这两个答案都表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自然而然的总结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整个环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了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记住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热情高。但也有少数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主要体现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上,这些学生容易将面积单位间的关系弄反,由小单位变成大单位时,前面的数字应该变小,而个别学生弄不清楚,有单位变大数字变大,单位变小数字变小的情况,后面的教学中要注意这个问题。课后要引导这些学生观察、总结,形成技能。

  课中体现出教学机智还不够,有些学生出现的问题没有能够及时进行纠正。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4

  昨天,我们学*了三个面积单位,分别是*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学生对这三个面积单位所表示的实际大小有了一定的感知,并能用手势表示出来。为这节课(研究*方厘米、*方分米、*方米之间的进率)的学*奠定了基础。我考虑到:“1*方分米=100*方厘米,1*方米=100*方分米”,这百进制关系学生肯定难以理解。因此,我决定把这一抽象的知识要化为学生直观的、容易接受、理解的知识。于是,我就借助“动手操作”---这把能撬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我提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两个正方形,(分别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处理“*方分米和*方厘米”的进率时,我采取引导、半扶半放的方法。我先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图形,仔细观察它们的实际大小。借助学具,想一想、猜一猜,1*方分米=?*方厘米,然后同桌交流想法和结果。这时,只见学生纷纷参与,有的学生用两个学具比划着量;有的学生用直尺进行*均分;有的学生在对折1*方分米的正方形纸……。

  操作五分钟后,只见有学生把小手高高的举起,并用一种很期待发言的目光看着我,我知道他们一定想出了方法并探讨出了结果。这时,我说:“孩子们,想好的同学再想想你的想法是否正确,没想好的同学快一点儿”。2分钟过去了,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小手,我开始指名汇报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赵怡萌说:“我先把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对折后再对折,这样就把它*均分成了4分,每份是16*方厘米,16再乘4就等于64*方厘米。”这时,我并没有及时给出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是引领学生分

  析怡萌的思路是否正确,通过我的引领指导、学生的动脑思考,不但能正确判断出怡萌的思路是正确的,结果是错误的,还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可谓是一箭三雕。

  “谁还有不同的思路?”这句话刚开口,学生又纷纷举起小手。党皓的思路是:把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横着*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竖着*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这样,10乘10等于100.因此,1*方分米=100*方厘米。李兆恒的思路是:把1*方厘米的正方形横着放在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再把1*方厘米的正方形竖着放在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10乘10等于100。所以,1*方分米=100*方厘米。李亚文的思路是:直接计算,1分米=10厘米,10厘米乘10厘米等于100*方厘米。

  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我很高兴。说实话,学生能想出这么多的想法,这令我出乎意料。

  在处理“1*方米=?*方分米”时,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动手操作的方法。因此,我只在黑板上画出了1*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的,在这次的汇报过程和结果中,除了上述的4种方法外,又有一种方法:他是把这个正方形对折,看一看这个正方形的一半中有几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再乘2。

  通过学生汇报的过程和结果,让我深深的感到: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很大的“爆发力”。只要你引导到位、启发到位,他们就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以前,我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惟恐课堂秩序乱,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看来,我这种顾虑是多余的。这时我想起一句话:“水到底有多深,只有自己亲自去试一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这一活的资源。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5

教学内容: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一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三部分内容。课本第70、71页内容。

学情分析:三年级共41名学生,学生基础较弱,上课动手、动脑不太积极,家庭作业有部分同学不按时完成,课堂教学若不创新,会陷入困局。

设计的教学环节:

1、下面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边长为1分米,即10厘米。

思路一: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方分米

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10=100*方厘米

因此1*方分米=100*方厘米

思路二: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方分米

让学生亲手画与课本相同的图,并制成卡片,数一数其中含有1*方厘米的小方格有100个。100个1*方厘米即100*方厘米,再让学生用制成的卡片贴合在课本图中,再次印证

1*方分米=100*方厘米

2、想一想,1*方米等于多少*方分米?

思路一: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方米

边长为10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0×10=100*方分米

因而1*方米=100*方分米

思路二: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方米

先让三名同学在教室画一个1*方米的正方形,在细分每一个边长为10份,将大正方形画成许多个1*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全班同学参与活动:将手中制成的1*方分米的正方形摆放在画好的大正方形中,发现摆放了100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

因而1*方米=100*方分米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之前复*长度单位间的进率1米=10分米=100厘米

让学生观看米尺,读数(1分米、2分米、3分米......10分米;1厘米、2厘米、3厘米......99厘米、100厘米),发现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2、从教学实施过程中看出,两个探究活动思路二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因为思路二学生真正参与活动之中,体现了主体地位,亲自体验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我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让学生理解1*方分米=100*方厘米时,回想制作的1*方分米的卡片中含有100个1*方厘米的小方格。理解1*方米=100*方分米时,想一想全班同学都参与将制作的1*方分米的正方形放于1*方米的大正方形中,即1*方米的大正方形中含有100个1*方分米的小正方形。

1*方米的大正方形中含有100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1*方分米的正方形中又含有100个1*方厘米的小方格。因而

1*方米=100*方分米=10000*方厘米

另外,1*方米=100*方分米、1*方分米=100*方厘米,让学生每人读一次,全体同学每个人都读,其余同学仔细听,让学生树立清晰的印象,而后自动口述1*方米=100*方分米、1*方分米=100*方厘米。

让学生跟随老师图示1*方米 1*方分米 1*方厘米

︶ ︶

100 100

再针对具体题目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此种教学设计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教学效益提高许多。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也会主动克服困难,训练学力。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合集5篇扩展阅读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合集5篇(扩展1)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1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课教学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大胆的猜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引发问题的出现------光凭看和猜不能统一答案,同时为学生准备了必须的操作工具,让学生带着问题,满怀疑惑和好奇去探索。学生刚学*完面积的推导,很容易想到摆的方法。但摆的方法毕竟不简便,其他的学生在讨论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量边长,因为直尺是以厘米作单位的,所以计算出来的正方形面积也是以*方厘米为单位的;也有的同学想出,不用操作,直接将1分米换算成10厘米进行面积计算。不同的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思维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抓住了如下几点:

  1、在学*长度单位进率的基础上引发本课内容,这样有助与学生以后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体现了合作精神。

  3、重点突破了*方分米与*方厘米间的关系,先让学生通过计算面积总结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然后利用规律很简单地总结出1*方米与100*方分米的进率关系。

  4、练*有由浅入深,结合身边的事物,体现新课标精神,学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不足之处:学生毕竟是首次接受面积单位的进率学*,所以在兼顾中下生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这是概念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部分学生需要提醒!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2

  两种教法中都有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两种操作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很相似但却有本质的区别。在“教法一”中,学生虽然被调动起来,不停地随着教师的指令动手操作。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操作活动。这样做,看似让学生观察与探究,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学生的.思维活动投入量明显不足,多数学生只有行为的参与而缺少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参与。

  而“教法二”的设计更具探索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大胆猜想,然后启发学生: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此时的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当然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实践活动。在整个实践活动中,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自始至终是积极主动的。在此期间,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了怎样与同伴合作交流,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了落实。

  动手必须与动脑相结合。如果学生的操作实践变成了简单执行教师的“指令”,变成了一种机械的模仿与复制,只需手的运动而无需脑的兴奋,那么它的功效将会大大降低。操作实践,需要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需要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思维坡度,需要深刻的观察、想象、假设、推理、探究等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加入,需要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转变,从而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数学思维活动。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的动力源泉。

  在复*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后,为学生设疑:我们新学*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时有学生说是10,还有学生说是20,也有学生说是100。谁想的是对的呢?学生陷入了沉思,产生了探究新知的动机。

  二、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学生对自己猜想的理由都进行了阐述后,学生又进入了下一轮思考。这时我启发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了拼摆(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上摆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很快,学生就摆出了结果:横着能摆10个,竖着也能摆10个,所以,可以摆10*10=100个,也说是说1*方分米=100*方厘米。

  三、引导学生思考,不停留在简单的直观表象上。

  学生虽然通过拼摆得出了结论,我继续引导学生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上对操作结果进行论证。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1*方分米=1分米*1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方厘米。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从理论上论证了操作结果,也旨在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单位的计算。

  四、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在练*环节中,我不仅设计单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题目,更在知识的难度上进行了延伸,设计了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和复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让学生利用新的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合集5篇(扩展2)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1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课教学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大胆的猜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引发问题的出现------光凭看和猜不能统一答案,同时为学生准备了必须的操作工具,让学生带着问题,满怀疑惑和好奇去探索。学生刚学*完面积的推导,很容易想到摆的方法。但摆的方法毕竟不简便,其他的学生在讨论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量边长,因为直尺是以厘米作单位的,所以计算出来的正方形面积也是以*方厘米为单位的;也有的同学想出,不用操作,直接将1分米换算成10厘米进行面积计算。不同的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思维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抓住了如下几点:

  1、在学*长度单位进率的基础上引发本课内容,这样有助与学生以后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体现了合作精神。

  3、重点突破了*方分米与*方厘米间的关系,先让学生通过计算面积总结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然后利用规律很简单地总结出1*方米与100*方分米的进率关系。

  4、练*有由浅入深,结合身边的事物,体现新课标精神,学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不足之处:学生毕竟是首次接受面积单位的进率学*,所以在兼顾中下生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这是概念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部分学生需要提醒!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2

  两种教法中都有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两种操作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很相似但却有本质的区别。在“教法一”中,学生虽然被调动起来,不停地随着教师的指令动手操作。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操作活动。这样做,看似让学生观察与探究,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学生的.思维活动投入量明显不足,多数学生只有行为的参与而缺少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参与。

  而“教法二”的设计更具探索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大胆猜想,然后启发学生: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此时的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当然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实践活动。在整个实践活动中,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自始至终是积极主动的。在此期间,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了怎样与同伴合作交流,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了落实。

  动手必须与动脑相结合。如果学生的操作实践变成了简单执行教师的“指令”,变成了一种机械的模仿与复制,只需手的运动而无需脑的兴奋,那么它的功效将会大大降低。操作实践,需要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需要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思维坡度,需要深刻的观察、想象、假设、推理、探究等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加入,需要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转变,从而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数学思维活动。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第一次尝试使用导学案上课,整体感觉没有预想效果好。不论是从学生自主学*还是从师生配合方面均不理想。

  导学案的设计是将预*放在了课前,课堂上重点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并进行整理和测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找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的规律,建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先让学生重点研究“*方分米”和“*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推导出“*方米”和“*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最后再拓展出 “*方米”和“*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在重点探究“*方分米”和“*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我主要让学生结合刚刚学*的正方形的面积进行“做数学”——让学生将1*方分米*均分成100个1*方厘米,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个先画、再分最后想的过程,学生深刻理解了之间的进率。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合作意识不强,即使是在小组合作中进行的,学生个体表现的意识也较强,没有体现出团结合作精神。

  本节课虽然教学内容完成了,但很明显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有待继续加强。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合集5篇(扩展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优选【10】篇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1

  两种教法中都有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两种操作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很相似但却有本质的区别。在“教法一”中,学生虽然被调动起来,不停地随着教师的指令动手操作。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操作活动。这样做,看似让学生观察与探究,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学生的思维活动投入量明显不足,多数学生只有行为的参与而缺少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参与。

  而“教法二”的设计更具探索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大胆猜想,然后启发学生: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此时的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当然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实践活动。在整个实践活动中,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自始至终是积极主动的。在此期间,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了怎样与同伴合作交流,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了落实。

  动手必须与动脑相结合。如果学生的操作实践变成了简单执行教师的“指令”,变成了一种机械的模仿与复制,只需手的运动而无需脑的兴奋,那么它的功效将会大大降低。操作实践,需要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需要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思维坡度,需要深刻的观察、想象、假设、推理、探究等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加入,需要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转变,从而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数学思维活动。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2

  昨天,我们学*了三个面积单位,分别是*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学生对这三个面积单位所表示的实际大小有了一定的感知,并能用手势表示出来。为这节课(研究*方厘米、*方分米、*方米之间的进率)的学*奠定了基础。我考虑到:“1*方分米=100*方厘米,1*方米=100*方分米”,这百进制关系学生肯定难以理解。因此,我决定把这一抽象的知识要化为学生直观的、容易接受、理解的知识。于是,我就借助“动手操作”---这把能撬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我提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两个正方形,(分别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处理“*方分米和*方厘米”的进率时,我采取引导、半扶半放的方法。我先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图形,仔细观察它们的实际大小。借助学具,想一想、猜一猜,1*方分米=?*方厘米,然后同桌交流想法和结果。这时,只见学生纷纷参与,有的学生用两个学具比划着量;有的学生用直尺进行*均分;有的学生在对折1*方分米的正方形纸……。

  操作五分钟后,只见有学生把小手高高的举起,并用一种很期待发言的目光看着我,我知道他们一定想出了方法并探讨出了结果。这时,我说:“孩子们,想好的同学再想想你的想法是否正确,没想好的同学快一点儿”。2分钟过去了,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小手,我开始指名汇报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赵怡萌说:“我先把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对折后再对折,这样就把它*均分成了4分,每份是16*方厘米,16再乘4就等于64*方厘米。”这时,我并没有及时给出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是引领学生分

  析怡萌的思路是否正确,通过我的引领指导、学生的动脑思考,不但能正确判断出怡萌的思路是正确的,结果是错误的,还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可谓是一箭三雕。

  “谁还有不同的思路?”这句话刚开口,学生又纷纷举起小手。党皓的思路是:把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横着*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竖着*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这样,10乘10等于100.因此,1*方分米=100*方厘米。李兆恒的思路是:把1*方厘米的正方形横着放在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再把1*方厘米的正方形竖着放在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10乘10等于100。所以,1*方分米=100*方厘米。李亚文的思路是:直接计算,1分米=10厘米,10厘米乘10厘米等于100*方厘米。

  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我很高兴。说实话,学生能想出这么多的想法,这令我出乎意料。

  在处理“1*方米=?*方分米”时,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动手操作的方法。因此,我只在黑板上画出了1*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的,在这次的汇报过程和结果中,除了上述的4种方法外,又有一种方法:他是把这个正方形对折,看一看这个正方形的一半中有几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再乘2。

  通过学生汇报的过程和结果,让我深深的感到: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很大的“爆发力”。只要你引导到位、启发到位,他们就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以前,我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惟恐课堂秩序乱,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看来,我这种顾虑是多余的。这时我想起一句话:“水到底有多深,只有自己亲自去试一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这一活的资源。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的'动力源泉。

  在复*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后,为学生设疑:我们新学*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时有学生说是10,还有学生说是20,也有学生说是100。谁想的是对的呢?学生陷入了沉思,产生了探究新知的动机。

  二、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学生对自己猜想的理由都进行了阐述后,学生又进入了下一轮思考。这时我启发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了拼摆(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上摆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很快,学生就摆出了结果:横着能摆10个,竖着也能摆10个,所以,可以摆10*10=100个,也说是说1*方分米=100*方厘米。

  三、引导学生思考,不停留在简单的直观表象上。

  学生虽然通过拼摆得出了结论,我继续引导学生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上对操作结果进行论证。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1*方分米=1分米*1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方厘米。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从理论上论证了操作结果,也旨在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单位的计算。

  四、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在练*环节中,我不仅设计单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题目,更在知识的难度上进行了延伸,设计了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和复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让学生利用新的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可以算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的一个难点。在这部分教学中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在学*的初期,许多学生比较容易混淆,面积单位的合适选择,或是什么时候用面积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使学生学*中的一个难点。其实出现这种错误,主要还是学生在学*时自主探究的不足够。可以说学生对于面积单位的大小没有一个明确的大小概念,对于面积的计算公式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新授课,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更能够让学生掌握学*的重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课,内容比较简单,也比较适合学生探究发现。所以在这一课的例题教学中,我先请学生计算准备的正方形的面积(和书本上正方形一样大),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2种情况,有的`认为是“1*方分米”,有的认为是“100*方厘米”,这就为新课的学*产生了一个认知的冲突,为什么出现2种答案,到底哪种对?接着先请学生比一比,排除计算的正方形不一样大这种情况,再来深究各自的计算方法,找到其实只是采用的单位不同,但是计算的都是正确的,这就得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一结论。

  在有了“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后,学生很容易推理出“1*方米=100*方分米”,经过部分练*后,学生能很扎实的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但是这节课上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十分枯燥和乏味的,在这里的练*设计,我安排的不是很合适,只是采用书本上的直接的单位换算,由学生填空,发现在教学后期,学生明显有兴趣不足,所以在练*形式上要多加改变。例如将简单的面积换算可以改变为判断题: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他的面积是1*方分米。这样的题目既考查了学生的面积计算,有考察了学生的单位换算,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掌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5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探究*方分米与*方厘米的关系时,我先出现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学生很容易说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分米,1分米=10厘米时,就让学生猜一猜在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里可以摆几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通过猜测,再根据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0厘米来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得出的结果是:猜测1*方分米的正方形里可以摆100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就是100*方厘米)与计算边长10厘米的面积也是100*方厘米相等。从而得到1*方分米=100*方厘米,用同样的'方法得到1*方米=100*方分米。再根据以上两个算式推导出: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面积单位名数的改写是不作新授知识来探究的,只是在面积单位间进率新授后的做一做中出现,直接让学生各自练*,但本人在让学生尝试进行名数改写时,有的学生只知道结果,说不出为什么;有的学生只会做高级单位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名数,反之就不会做。所以我在这样的情况下增加了把高级单位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名数与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补充例题教学。这样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在名数改写应乘进率与除以进率的问题,我想至少帮助了一部同学对这方面知识的巩固。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6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可以算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的一个难点。在这部分教学中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在学*的初期,许多学生比较容易混淆,面积单位的合适选择,或是什么时候用面积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使学生学*中的一个难点。其实出现这种错误,主要还是学生在学*时自主探究的不足够。可以说学生对于面积单位的大小没有一个明确的大小概念,对于面积的计算公式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新授课,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更能够让学生掌握学*的重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课,内容比较简单,也比较适合学生探究发现。所以在这一课的例题教学中,我先请学生计算准备的正方形的面积(和书本上正方形一样大),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2种情况,有的认为是“1*方分米”,有的认为是“100*方厘米”,这就为新课的学*产生了一个认知的冲突,为什么出现2种答案,到底哪种对?接着先请学生比一比,排除计算的正方形不一样大这种情况,再来深究各自的计算方法,找到其实只是采用的单位不同,但是计算的都是正确的,这就得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一结论。

  在有了“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后,学生很容易推理出“1*方米=100*方分米”,经过部分练*后,学生能很扎实的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但是这节课上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十分枯燥和乏味的,在这里的练*设计,我安排的不是很合适,只是采用书本上的直接的单位换算,由学生填空,发现在教学后期,学生明显有兴趣不足,所以在练*形式上要多加改变。例如将简单的面积换算可以改变为判断题: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他的面积是1*方分米。这样的题目既考查了学生的面积计算,有考察了学生的单位换算,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掌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7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认真观察、参与获取新知识的全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避免死记硬背。

  小资料〔进率〕

  同类的计量单位之间,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用较小的单位计量时,累积若干个低级单位的数量就可以构成一个高级单位的数量。这样表示1个高级单位等于多少个低级单位的数叫做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例如,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8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结合本课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本课设计主要采用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迁移类推、时间应用等主要形式进行教学的。

  1、 复*与思考。

  复*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旧知识的矛盾点,为学生猜想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做了必要的铺垫,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同时设计成生活中的问题,贴*生活,实践了课标中的'理念: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在生活中实践应用。这样就可以水到渠成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

  2,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除了学生自己的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资料外,我还让他们用不同的单位计量同一个图形的面积。如:对小一些的用分米和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如课桌、写字台等;对大一些的用米和分米测量,如教室、住室等,测量后再分别计算出面积。

  学生首先猜想、悟出“1*方分米与1*方厘米有什么关系?”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得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最后利用迁移类推的规律使学生明白了1*方米=100*方分米。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自己获取知识,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形成了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这部分教学中,尽量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究,这样学生独立设计试验,在组长的组织下真正的探究。但是有一个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做、也明白,可是自己的方法不能用语言很好的表达出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成功,我会注意在以后多让学生用语言自己去表达。

  3,解决问题,实践应用。

  学生探究出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后,有一种应用的期待,“我努力的结果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呢?”马上引入实践应用。我把导入时的问题设计成第一道练*,将20*方分米直接转化成*方厘米,学生在这时已经可以解决了,通过他们的独立思考,积极的将问题加以解答,是对知识的一次实践应用。这种“学以致用”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程的最后总结时我设计了一个题目:1*方米=( )*方厘米,有一定的难度富有挑战性,同时又是对原有知识的综合利用。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融会贯通,应用自己探究获取的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总之对这节课的教学,我尽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成功!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9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部分知识,表面上看内容较简单,但真正掌握起来又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时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再通过面积计算的方法得到了不同单位的面积分别是1*方分米和100*方厘米,然后通过比较得到了这两个答案都表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自然而然的总结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整个环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了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记住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热情高。但也有少数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主要体现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上,这些学生容易将面积单位间的关系弄反,由小单位变成大单位时,前面的数字应该变小,而个别学生弄不清楚,有单位变大数字变大,单位变小数字变小的情况,后面的教学中要注意这个问题。课后要引导这些学生观察、总结,形成技能。

  课中体现出教学机智还不够,有些学生出现的问题没有能够及时进行纠正。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10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所以本课教学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大胆的猜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引发问题的出现------光凭看和猜不能统一答案,同时为学生准备了必须的操作工具,让学生带着问题,满怀疑惑和好奇去探索。

  学生刚学*完面积的推导,很容易想到摆的方法。但摆的方法毕竟不简便,其他的学生在讨论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量边长,因为直尺是以厘米作单位的,所以计算出来的正方形面积也是以*方厘米为单位的;也有的同学想出,不用操作,直接将1分米换算成10厘米进行面积计算。不同的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思维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合集5篇(扩展4)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1

  今天上午,我在五(10)班教室上了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许多数学老师进行了观摩,课后也及时给予了评价。通过教学和评课这两个环节,我的感受颇深。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教学中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接着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结合大家的意见,我这节课比较突出的.优点有:

  (一)课堂上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我先让学生猜想,再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得出“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结论,然后再运用次结论进行单位换算。这种教学设计就是在想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且使教学环节看起来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二)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我都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教学设计有新意,课堂总结有特色。因为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就是一个推理过程和一个运用过程,如果不设计一点创意性的玩意儿,学生很容易疲倦。所以,我懂了点脑筋,课前复*时安排了学生分类的活动,中途练*时让学生背向黑板进行问答,最后的课堂总结,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表演了一段快板,让学生兴奋了几次,以致这节课不那么枯燥。

  当然,“看花容易绣花难”,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教师口语过多,无效问题多,占据了不少教学时间。邓丽萍老师对我的课观察显示,我喜欢重复问全班学生“对不对?”、“同意吗?”,这是我*时上课的教学*惯所致,说明教学语言还不够严谨,不够精炼,有待改进。

  (二)给予学生进行小组学*的时间不够长,而且没有有效地反馈。课堂上确实有很多次让学生讨论的机会,但是时间稍短,感觉有些走过场。应该多给点时间学生们充分的讨论、探究。

  (三)板书结论口语化,不严谨。学生课堂上反馈“大单位化小单位要乘以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要除以进率”,虽然在口头上我提到了大单位就是高级单位,小单位就是低级单位,可是板书时仍写成学生的反馈,我以为尊重了学生,实际上忽略了作为数学教师的严谨、科学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2

  一、复*旧知,引出研究问题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我们是怎样得到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个结论的?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推导过程。

  3.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1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演示课件:每排摆1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10排,问:这一层一共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大小正方体?摆这样的10层呢?学生列式:101010=1000个

  4.得出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5.类推: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6.巩固练*(略)

  三、实际应用

  1.出示教材中的例题

  2.学生独立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

  四、总结全课

  我们学*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他们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呢?学生看书,填表。

  反思:

  1.目标让学生提出

  学生是学*的主人,这是每个教师都认同的一个理念,但是怎样将这样一个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呢?不妨从目标让学生提出做起。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前两个知识的学*经验,在面对体积单位时是有能力提出学*目标的。教师要给学生自己提出学*目标的机会,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别人(教师)让我解决的问题相比,学生自然倾向于前者。

  2.方法让学生探究

  我们经常抱怨学生在做单位之间的化聚练*时出错,埋怨学生不细心。冷静的思考一下,学生做错题的原因真的都是不细心吗?有多少学生在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有多少学生记混单位之间的进率而闹出笑话。造成学生会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忽略了授给学生渔,而只授给学生鱼,学生收获的鱼多了,改用的时候就分不清该取哪条鱼了。

  就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设计如下:

  1.借助一条线段是学生明确要表示长短要用长度单位,复*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他们之间的进率。

  2.有一条线段过渡到一个面,继续演示课件,形成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要表示这个图形的大小用什么单位。复*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其他们之间的进率。此阶段的教学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由线过渡到面,借助课件或教具演示帮助学生回忆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应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继续演示课件,由面过渡到体,问学生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教师板书常用的体积单位后问学生:接下来,你们认为我们该研究点什么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主人翁的意识。

  4.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汇报。此环节教师要放慢教学节奏,结合学生的汇报及时适时地点拨指导,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注意对学生学*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评价。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之所以是1000,而不是100,是因为正方体的长宽高都是10厘米(分米),在1010的基础上,又乘了一个10。学生头脑中一旦有了由一条1分米(10厘米)的线段到一个边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再到一个棱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体的清晰、完整的过程,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

  6.演示课件后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刚才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内化的时间。

  7.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8.巩固练*:体积单位间进率的专项练*。

  9.引导学生探究不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之后进行专项练*。

  10、综合练*,可以融入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惯。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3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教学中通过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单位计算它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而1dm=10cm,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根据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得出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并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这节课我比较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合集5篇(扩展5)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学反思1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的动力源泉。

  在复*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后,为学生设疑:我们新学*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时有学生说是10,还有学生说是20,也有学生说是100。谁想的是对的呢?学生陷入了沉思,产生了探究新知的动机。

  二、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学生对自己猜想的理由都进行了阐述后,学生又进入了下一轮思考。这时我启发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了拼摆(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上摆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很快,学生就摆出了结果:横着能摆10个,竖着也能摆10个,所以,可以摆10*10=100个,也说是说1*方分米=100*方厘米。

  三、引导学生思考,不停留在简单的直观表象上。

  学生虽然通过拼摆得出了结论,我继续引导学生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上对操作结果进行论证。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1*方分米=1分米*1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方厘米。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从理论上论证了操作结果,也旨在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单位的计算。

  四、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在练*环节中,我不仅设计单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题目,更在知识的难度上进行了延伸,设计了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和复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让学生利用新的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学反思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可以算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的一个难点。在这部分教学中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在学*的'初期,许多学生比较容易混淆,面积单位的合适选择,或是什么时候用面积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使学生学*中的一个难点。其实出现这种错误,主要还是学生在学*时自主探究的不足够。可以说学生对于面积单位的大小没有一个明确的大小概念,对于面积的计算公式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新授课,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更能够让学生掌握学*的重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课,内容比较简单,也比较适合学生探究发现。所以在这一课的例题教学中,我先请学生计算准备的正方形的面积(和书本上正方形一样大),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2种情况,有的认为是“1*方分米”,有的认为是“100*方厘米”,这就为新课的学*产生了一个认知的冲突,为什么出现2种答案,到底哪种对?接着先请学生比一比,排除计算的正方形不一样大这种情况,再来深究各自的计算方法,找到其实只是采用的单位不同,但是计算的都是正确的,这就得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一结论。

  在有了“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后,学生很容易推理出“1*方米=100*方分米”,经过部分练*后,学生能很扎实的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但是这节课上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十分枯燥和乏味的,在这里的练*设计,我安排的不是很合适,只是采用书本上的直接的单位换算,由学生填空,发现在教学后期,学生明显有兴趣不足,所以在练*形式上要多加改变。例如将简单的面积换算可以改变为判断题: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他的面积是1*方分米。这样的题目既考查了学生的面积计算,有考察了学生的单位换算,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掌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学反思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认真观察、参与获取新知识的全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避免死记硬背。

  小资料〔进率〕

  同类的计量单位之间,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用较小的单位计量时,累积若干个低级单位的数量就可以构成一个高级单位的数量。这样表示1个高级单位等于多少个低级单位的数叫做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例如,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合集5篇(扩展6)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1

  一、复*旧知,引出研究问题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我们是怎样得到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个结论的?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推导过程。

  3.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1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演示课件:每排摆1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10排,问:这一层一共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大小正方体?摆这样的10层呢?学生列式:101010=1000个

  4.得出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5.类推: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6.巩固练*(略)

  三、实际应用

  1.出示教材中的例题

  2.学生独立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

  四、总结全课

  我们学*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他们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呢?学生看书,填表。

  反思:

  1.目标让学生提出

  学生是学*的主人,这是每个教师都认同的一个理念,但是怎样将这样一个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呢?不妨从目标让学生提出做起。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前两个知识的.学*经验,在面对体积单位时是有能力提出学*目标的。教师要给学生自己提出学*目标的机会,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别人(教师)让我解决的问题相比,学生自然倾向于前者。

  2.方法让学生探究

  我们经常抱怨学生在做单位之间的化聚练*时出错,埋怨学生不细心。冷静的思考一下,学生做错题的原因真的都是不细心吗?有多少学生在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有多少学生记混单位之间的进率而闹出笑话。造成学生会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忽略了授给学生渔,而只授给学生鱼,学生收获的鱼多了,改用的时候就分不清该取哪条鱼了。

  就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设计如下:

  1.借助一条线段是学生明确要表示长短要用长度单位,复*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他们之间的进率。

  2.有一条线段过渡到一个面,继续演示课件,形成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要表示这个图形的大小用什么单位。复*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其他们之间的进率。此阶段的教学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由线过渡到面,借助课件或教具演示帮助学生回忆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应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继续演示课件,由面过渡到体,问学生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教师板书常用的体积单位后问学生:接下来,你们认为我们该研究点什么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主人翁的意识。

  4.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汇报。此环节教师要放慢教学节奏,结合学生的汇报及时适时地点拨指导,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注意对学生学*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评价。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之所以是1000,而不是100,是因为正方体的长宽高都是10厘米(分米),在1010的基础上,又乘了一个10。学生头脑中一旦有了由一条1分米(10厘米)的线段到一个边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再到一个棱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体的清晰、完整的过程,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

  6.演示课件后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刚才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内化的时间。

  7.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8.巩固练*:体积单位间进率的专项练*。

  9.引导学生探究不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之后进行专项练*。

  10、综合练*,可以融入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惯。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2

  今天上午,我在五(10)班教室上了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许多数学老师进行了观摩,课后也及时给予了评价。通过教学和评课这两个环节,我的感受颇深。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教学中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接着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结合大家的意见,我这节课比较突出的.优点有:

  (一)课堂上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我先让学生猜想,再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得出“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结论,然后再运用次结论进行单位换算。这种教学设计就是在想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且使教学环节看起来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二)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我都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教学设计有新意,课堂总结有特色。因为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就是一个推理过程和一个运用过程,如果不设计一点创意性的玩意儿,学生很容易疲倦。所以,我懂了点脑筋,课前复*时安排了学生分类的活动,中途练*时让学生背向黑板进行问答,最后的课堂总结,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表演了一段快板,让学生兴奋了几次,以致这节课不那么枯燥。

  当然,“看花容易绣花难”,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教师口语过多,无效问题多,占据了不少教学时间。邓丽萍老师对我的课观察显示,我喜欢重复问全班学生“对不对?”、“同意吗?”,这是我*时上课的教学*惯所致,说明教学语言还不够严谨,不够精炼,有待改进。

  (二)给予学生进行小组学*的时间不够长,而且没有有效地反馈。课堂上确实有很多次让学生讨论的机会,但是时间稍短,感觉有些走过场。应该多给点时间学生们充分的讨论、探究。

  (三)板书结论口语化,不严谨。学生课堂上反馈“大单位化小单位要乘以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要除以进率”,虽然在口头上我提到了大单位就是高级单位,小单位就是低级单位,可是板书时仍写成学生的反馈,我以为尊重了学生,实际上忽略了作为数学教师的严谨、科学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3

  一、复*旧知,引出研究问题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我们是怎样得到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个结论的?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推导过程。

  3.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1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演示课件:每排摆1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10排,问:这一层一共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大小正方体?摆这样的10层呢?学生列式:101010=1000个

  4.得出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5.类推: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6.巩固练*(略)

  三、实际应用

  1.出示教材中的例题

  2.学生独立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

  四、总结全课

  我们学*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他们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呢?学生看书,填表。

  反思:

  1.目标让学生提出

  学生是学*的主人,这是每个教师都认同的一个理念,但是怎样将这样一个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呢?不妨从目标让学生提出做起。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前两个知识的学*经验,在面对体积单位时是有能力提出学*目标的。教师要给学生自己提出学*目标的机会,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别人(教师)让我解决的问题相比,学生自然倾向于前者。

  2.方法让学生探究

  我们经常抱怨学生在做单位之间的化聚练*时出错,埋怨学生不细心。冷静的思考一下,学生做错题的原因真的都是不细心吗?有多少学生在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有多少学生记混单位之间的进率而闹出笑话。造成学生会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忽略了授给学生渔,而只授给学生鱼,学生收获的鱼多了,改用的时候就分不清该取哪条鱼了。

  就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设计如下:

  1.借助一条线段是学生明确要表示长短要用长度单位,复*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他们之间的进率。

  2.有一条线段过渡到一个面,继续演示课件,形成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要表示这个图形的大小用什么单位。复*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其他们之间的进率。此阶段的教学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由线过渡到面,借助课件或教具演示帮助学生回忆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应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继续演示课件,由面过渡到体,问学生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教师板书常用的体积单位后问学生:接下来,你们认为我们该研究点什么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主人翁的意识。

  4.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汇报。此环节教师要放慢教学节奏,结合学生的汇报及时适时地点拨指导,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注意对学生学*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评价。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之所以是1000,而不是100,是因为正方体的长宽高都是10厘米(分米),在1010的基础上,又乘了一个10。学生头脑中一旦有了由一条1分米(10厘米)的线段到一个边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再到一个棱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体的清晰、完整的过程,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

  6.演示课件后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刚才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内化的时间。

  7.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8.巩固练*:体积单位间进率的专项练*。

  9.引导学生探究不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之后进行专项练*。

  10、综合练*,可以融入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惯。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合集5篇(扩展7)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昨天,我们学*了三个面积单位,分别是*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学生对这三个面积单位所表示的实际大小有了一定的感知,并能用手势表示出来。为这节课(研究*方厘米、*方分米、*方米之间的进率)的学*奠定了基础。我考虑到:“1*方分米=100*方厘米,1*方米=100*方分米”,这百进制关系学生肯定难以理解。因此,我决定把这一抽象的知识要化为学生直观的、容易接受、理解的知识。于是,我就借助“动手操作”---这把能撬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我提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两个正方形,(分别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处理“*方分米和*方厘米”的进率时,我采取引导、半扶半放的方法。我先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图形,仔细观察它们的实际大小。借助学具,想一想、猜一猜,1*方分米=?*方厘米,然后同桌交流想法和结果。这时,只见学生纷纷参与,有的学生用两个学具比划着量;有的学生用直尺进行*均分;有的学生在对折1*方分米的正方形纸……。

  操作五分钟后,只见有学生把小手高高的举起,并用一种很期待发言的目光看着我,我知道他们一定想出了方法并探讨出了结果。这时,我说:“孩子们,想好的同学再想想你的想法是否正确,没想好的同学快一点儿”。2分钟过去了,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小手,我开始指名汇报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赵怡萌说:“我先把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对折后再对折,这样就把它*均分成了4分,每份是16*方厘米,16再乘4就等于64*方厘米。”这时,我并没有及时给出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是引领学生分

  析怡萌的思路是否正确,通过我的引领指导、学生的动脑思考,不但能正确判断出怡萌的思路是正确的,结果是错误的,还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可谓是一箭三雕。

  “谁还有不同的思路?”这句话刚开口,学生又纷纷举起小手。党皓的思路是:把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横着*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竖着*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这样,10乘10等于100。因此,1*方分米=100*方厘米。李兆恒的思路是:把1*方厘米的正方形横着放在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再把1*方厘米的正方形竖着放在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10乘10等于100。所以,1*方分米=100*方厘米。李亚文的思路是:直接计算,1分米=10厘米,10厘米乘10厘米等于100*方厘米。

  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我很高兴。说实话,学生能想出这么多的想法,这令我出乎意料。

  在处理“1*方米=?*方分米”时,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动手操作的方法。因此,我只在黑板上画出了1*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的,在这次的汇报过程和结果中,除了上述的4种方法外,又有一种方法:他是把这个正方形对折,看一看这个正方形的一半中有几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再乘2。

  通过学生汇报的过程和结果,让我深深的感到: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很大的“爆发力”。只要你引导到位、启发到位,他们就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以前,我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惟恐课堂秩序乱,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看来,我这种顾虑是多余的。这时我想起一句话:“水到底有多深,只有自己亲自去试一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这一活的资源。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所以本课教学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大胆的猜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引发问题的出现------光凭看和猜不能统一答案,同时为学生准备了必须的操作工具,让学生带着问题,满怀疑惑和好奇去探索。学生刚学*完面积的推导,很容易想到摆的方法。但摆的方法毕竟不简便,其他的学生在讨论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量边长,因为直尺是以厘米作单位的,所以计算出来的正方形面积也是以*方厘米为单位的;也有的同学想出,不用操作,直接将1分米换算成10厘米进行面积计算。不同的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思维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建立在长度单位基础之上的,通过前面学到的1*方分米、1*方米定义的得来,借助图形卡片,再次重现这些较大面积单位的得出过程。如边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1分米乘1分米=1*方分米,同时还可以写成10厘米乘10厘米=100*方厘米,从而得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

  教学中,尽量借助较直观的物体与课件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两个相邻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得来过程。有些学生在面积第一节课给出的“面积格子卡片”学具中,早已有了1*方分米=100*方厘米的发现,他们有的是通过数的办法看出来的,有的通过数后自己结合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将“为什么?”化解开来。

  所以,我们的教学仍旧需建立在学生的学*方法之上,这样的教学更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与理解。在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三个相邻面积单位的进率后,我们对面积与长度单位间不同的进率进行了小结,让学生由直观上升到理性的知识体系,形成总结与经验,明确各级单位进率的化解办法。

  但有些同学仍然很容易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弄混淆,更有很多学生在学了面积单位的进率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也有了负面迁移,自觉地将长度的进率也都变成了百进制。同此我得出这样一个感觉:光说不练的数学是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只练在当下的数学教学更是空洞的,数学知识有仅像盖楼房走阶梯,更应该是一个链条,紧密地联系,长期地转动,知识才能持久地被掌握与拥有。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合集5篇(扩展8)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菁华6篇)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1

  本学期第二次公开课我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的概念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板块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认识两个部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以及刘教授和数学组各位老师的点评,综合自己的领悟,反思如下:

  一、导入过时,没有激发出矛盾,而且在课堂结束时没有作出结论,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谨记,教学一定要完整,要做到知识的前后呼应。

  二、在讲述面积的定义时,讲解不够透彻,还有少部分学生对这个概念模糊,下次在讲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先讲述物体的概念,然后过渡到物体的表面,最后回归物体表面大小这个概念上,这样,很自然地引出面积的定义。

  三、在教学三个面积单位时,过渡有点快,而且我讲解的比较多,学生思考自主探究方法的时间少,以致难点没有突破,学生对“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不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所以,我想在教学中应尽量把“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也可让学生多估一估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的大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四、教学中,我应该重点讲清“1*方厘米”,再放手让学生去推导,“1*方分米”、“1*方米”,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五、在导出面积单位时候,应该选用一个格子数目多,面积小的图形来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出矛盾,很自然的得出要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面积单位。

  六、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学生在比较卡纸面积大小时用到了观察、重叠、拼、摆等多种数学方法,但老师只评价“这种方法不错”,到底不错在哪儿,没有抓住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机会,这些都值得我去反思、努力。

  七、这堂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快马加鞭往前赶,使一些教学环节缺乏实效。还不得不漠视了许多孩子的感受,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管孩子们的探究是否成就将活动嘎然中止。看着孩子们的兴趣盎然,瞧他们的认真劲儿,我的心情难以*静,我应该尽可能使每个环节更充分、有效。

  不管成功与失败,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节课。它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评价的语言,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有将数学与跟它有关的生活背景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只有通过“数学化”的过程来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生动具体、美丽鲜活的。在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中,师生共同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2

  一、成功之处

  1、钻研文本,精心准备。

  在上课之前,我先研究了数学书上的教学内容和参考书上的分析,我觉得面积的概念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板块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教学主要包括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认识两个部分。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但学生对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的理解也是一个难点。基于以上考虑我多次设计教学过程,多次与同事商讨之后多次修改。并且根据教学过程自己制作了课件,还利用大量的时间自作教具和学具。

  2、悬念开头,思想教育。

  我始终坚信: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课之伊始,我创设了:这一天,巴依老爷想用极低的价格买阿凡提的院子,阿凡提为了惩治贪财的巴依老爷就和巴依老爷签了这样一份契约:“将自己院子的60米,以10个铜币卖给巴依老爷。永不反悔,特此证明。”当阿凡提接过巴依老爷的10个铜币,哈哈大笑,巴依老爷这才明白上了当。同学们,你们知道巴依老爷上了什么当吗?让学生讨论,对问题有初步的了解,也是用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引起他们的学*兴趣,从而调动学*动机。最后在课堂结尾再出示这个契约,问:你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根据这节课的学*学生一定会回答上,给他们成功的喜悦,另外他们也会感到学*数学真有用,为以后的学*打好思想基础。

  3、学生探究,获得成功在认识面单位之前,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比较了4组图形,从观察法到重叠法到割补法,直到最后的摆图片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多种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同时,让学生逐渐的感受到比较面积大小时统一标准的重要性,从而引出面积单位。

  4、制造矛盾,引导探究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巧设悬念,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矛盾,把知识和能力溶为一体,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如:先在小方格同样大的情况下比较图形的大小,得到方格多的面积就大,然后又出现小方格大小不一样的,这时出现了前后矛盾,学生再次出现冲突,从而很自然地感悟出用摆图形的方法比较面积时小方格同样大的必要性,这样引出面积单位就显得顺理成章,通过不断扩充和完善比较的方法,理解面积单位的独特作用。使学生在实践与思考中不断地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二、不足之处

  1、课堂上我觉得聆听不够。在课堂上一个孩子在演示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时说对了,而我没有听清又让这个孩子按我的思路又说了一遍。这一瑕疵给本节课留下了遗憾。

  2、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出现了一些“混乱”场面,有的学生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

  3、认识常用面积单位时方法过于单一。如果这里不仅仅让他们找找周围物体表面上找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还让他们比划比划或者拿笔画一画。方法多了学生学起知识更容易更有兴趣,而且会加深理解有利于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3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面积单位(1)》,教学*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初步建立这些常用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教学中从测量课桌面的面积这个实际问题出发,使学生产生同一面积计量单位的心理需求,课桌面的大小大约有8个数学书封面的大小,40个字典面的大小,由于测量的标准大小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同;接着通过故事的引入再次让学生体会到,不统一标准会给大家带来很多的麻烦,所以我们要用数学知识来统一标准,这样才能更方便,从而引出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接着介绍1*方厘米的含义,感知1*方厘米的大小,能用*方厘米进行直接计量,然后介绍了1*方米的含义,感知1*方米的实际大小;通过对1*方厘米和*方米含义的认识,类推出1*方分米的含义,再感知1*方分米的实际大小。

  在这课上,我用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增强对1*方厘米和1*方分米的认识,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4

  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新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造作的机会”。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

  学生的学*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的设置,可以使学生迅速的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的欲望。

  但是学生在学*过面积单位后,在做填上合适的的单位时,孩子们会出现该填面积单位时,填成了长度单位,该填长度单位时,填成了面积单位。说明孩子们虽然在课堂上明白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不同,但在实际的做题中,往往忽略了题目所描述的是物体的长度还是面积,在选择单位时出了错。

  我反思了整节课,其主要原因是这节课只顾关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以及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区别,而相对应的填上合适的单位题目练*较少,导致学生在选择单位时出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讲练结合。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5

  两种教法中都有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两种操作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很相似但却有本质的区别。在“教法一”中,学生虽然被调动起来,不停地随着教师的指令动手操作。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操作活动。这样做,看似让学生观察与探究,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学生的思维活动投入量明显不足,多数学生只有行为的参与而缺少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参与。

  而“教法二”的设计更具探索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大胆猜想,然后启发学生: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此时的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当然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实践活动。在整个实践活动中,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自始至终是积极主动的。在此期间,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了怎样与同伴合作交流,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了落实。

  动手必须与动脑相结合。如果学生的操作实践变成了简单执行教师的“指令”,变成了一种机械的模仿与复制,只需手的运动而无需脑的兴奋,那么它的功效将会大大降低。操作实践,需要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需要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思维坡度,需要深刻的观察、想象、假设、推理、探究等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加入,需要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转变,从而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数学思维活动。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6

  本课教学我觉得体现这样一些特点:

  1、重视情境的创设。

  无论是导入课题还是感知面积或者是体验面积单位都力求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结果学生测量出的结果有些不一样,我提问“怎么比较呢?问题出在哪儿?”学生稍作思考后,有的说硬币大小不一样,有的说画的格子不一样等等,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

  2、学生学*过程。

  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等方法比较面积,在面积单位教学过程中通过类推、冥想、比较、测量,使学生建立了各个面积单位的表象,形成正确的感性认识,获得了教学的最大效益。

  3、在人人参与的操作活动中体会面积概念,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数学学*的对象是儿童体验着或能够体验的。在学*之前,儿童已经体验了许多数学,因此最有效的教学是积极唤醒儿童的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将这些体验“数学化”。

  此次作业学生很有兴趣,完成得也比较理想。只是他们在表述面积时,时常忘记用上面积单位。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合集5篇(扩展9)

——小学五下数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菁华3篇)

小学五下数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重点难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计量单位?它们相邻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现在我们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有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3、思考回答:你觉得他的整理如何?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如何进行单位间的互化?

  4、猜想今天我们学*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二、自主探究、学*新知

  (一)探究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间的进率

  1、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②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③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课件提供

  ①教师提供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一个标上棱长1分米,一个标上棱长10厘米,供学生观察。

  ②让学生可以观察分析,从而为得出结论提供感官上的支持。

  3、交流学*结果,分组汇报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以看作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

  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4、让学生在回顾一下思维的过程,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a、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111=1立方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也可以想成10厘米,体积1010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b、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每层有1010=1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0层有10010=1000(个),所以是1000立方厘米。

  学生讨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111=1立方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也可以想成10厘米,体积1010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教师课件演示:1立方分米的教具,每层有1010=1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0层有10010=1000(个),所以是1000立方厘米。

  (二)独立探究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1、教师提问: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也是1000,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教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教学方法同上观察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你有什么发现?(板书: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2、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3、交流各自的思维过程

  棱长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

  所以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书)

  4、小结: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5、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方法

  1、教学例1: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厘米?

  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1)学生尝试练*,在书上完成。

  (2)交流方法: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对应的位数;低级单位的数 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小数点要向左移动对应的位数。

  2、完成4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作业时。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请学生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中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练*八2题。5题

小学五下数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2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本第34—3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名数的 改写。

  2、使学生学会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名数的改写方法。

  【复*导入】

  1、填一填。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方米=( )*方分米

  1*方分米=( )*方厘米

  2、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新课讲授】

  1、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老师出示教材第34页例2: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 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老师出示棱长为1dm的正方体模型。

  提问:它的体积用分米作单位是1dm3,如果用厘米作单位,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棱长是10cm)

  (4)计算。

  请学生想一想,根据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能不能算出这个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先交流,再独立完成,然后请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学生可能会说: ①如果把正方体的棱长看作是10cm,就可以把它切成1000块1cm3的正方体。 ②正方体的棱长是1dm,它的底面积是1dm2,也就是100cm2,再根据底面积×高,也就是100×10=1000cm3,得出它的体积。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a3 10×10×10=1000(cm3) 1dm3=1000cm3

  (5)根据推导,请学生说出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老师板书)

  (6)你们能够推算出1立方米和1立方分米的关系吗?学生尝试完成。

  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7)观察板书内容。

  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存在着怎样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发现: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2、体积单位,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比较。

  (1)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2)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一百。

  (3)体积

  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一千。

  3、学*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1)回忆: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要乘进率)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要除以进率)

  (2)学*教材第35页的例3。

  板书:(1)3、8m3是多少立方分米?

  (2)2400cm3是多少立方分米? 请学生尝试独立解答,老师巡视。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板书:3、8m3=(3800)dm3

  2400cm3=(2、4)dm3 想: 1m3 =( )dm3

  想:( ) cm3=1dm3 (3)学*教材第35页的例4。 出示例4,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明确箱子上的尺寸是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请学生说出这个箱子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解答,指名板演。 V=abh=50×30×40=60000(cm3)=60(dm3)=0、06(m3)

  【巩固练*】完成课本第35页的“做一做”第1、2题。学生完成后,要求他们口述解答的过程。第2题指名学生板演。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面积单位:1*方米=(100)*方分米

  1*方分米=(100)*方厘米 体积单位: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小学五下数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3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例11 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首先出示了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先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它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它们的体积。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教材则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练一练”让学生初步尝试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复*导入

  1、教师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米 分米 厘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方米 *方分米 *方厘米

  (3)我们认识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提问:你能猜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引出课题: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展开教学,朴实、自然,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自主探索 验证猜测

  1、教学例11。

  (1) 挂图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

  (2) 提问: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正方体棱长的关系作出判断,即:1分米=10厘米,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体积就相等。)

  (3) 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1立方分米)

  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板书:1000立方厘米)

  (4) 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板书:=)

  (5) 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板书: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班内交流。如果有学生直接说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得这个结论的?

  引导学生把棱长1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分米的正方体进行比较,并通过计算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小结:从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来看,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评析: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得出这一结论的方法与过程,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三、巩固深化

  1、 出示书第30页的“练一练”。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把体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评析:突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虽然是新知,但是学生已有面积单位名数的改写作基础,独立解答这类新知并不困难,因此这一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尝试了几题的基础上概括出解题的一般方法。】

  2、 出示练*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班内交流:说说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

  而它们的进率是不同的,你能说说它们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说多少呢?

  3、 出示练*七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它们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不同。

  4、 出示练*七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结合前两题说说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再结合后两题说说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量。

  5、 出示练*七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评析:巩固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是形成知识结构和发展能力的重要过程。教师通过列表、单位换算、对比练*等,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同时沟通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这些单位意义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总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堂课,教师正确处理了“扶”与“放”的尺度,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合集5篇(扩展10)

——《面积单位的进率》教案设计实用5篇

  《面积单位的进率》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类推的能力

  3、培养探索、应用的意识、渗透变与不变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复*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新授

  1、研究1*方分米与1*方厘米的关系

  (1)指导学生自学例

  1、出示自学提纲:

  A、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B、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C、1*方分米与100*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演示动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也可看作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

  1分米×1分米=1(*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0(*方厘米)

  (3)1*方分米=100*方厘米(板书)

  2、推导1*方米与1*方分米的关系。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1*方米与1*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2)(演示动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2”)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可以划分成100个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即100个面积为1*方分米的正方形,所以1*方米=100*方分米(板书)

  (3)思考:1*方米等于多少*方厘米呢?

  3、小结: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三、巩固练*

  1、填空。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方米=( )*方分米 1*方分米=( )*方厘米

  2、判断。、

  (1)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 )

  (2)4*方米=40*方分米 ( )

  (3)50*方米和50米一样大 ( )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你有什么新的收获?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五、课后作业

  1、3*方米=( )*方分米 5*方分米=( )*方厘米

  15*方米=( )*方分米 26*方分米=( )*方厘米

  2、一张写字台的台面长是13分米,宽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合多少*方厘米?

  3、一条人行道长20米,宽4米。面积是多少?合多少*方分米?用面积是25*方分米的水泥方砖铺地,需要这样的水泥砖多少块?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认真观察、参与获取新知识的全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避免死记硬背。

  《面积单位的进率》教案设计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0—132页的例1—例3,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三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惯;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教学难点:

  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学具、教具准备:

  教师要准备好面积是1*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纸一张,一面画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准备边长1米、1分米、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

  1、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长度单位。

  2、让学生说出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师板书: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3、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教师:我们知道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1、推导1*方分米=100*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个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拿出1分米的正方形。

  师: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来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方分米)。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四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生1:我们用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所以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方厘米。

  生2:我们用直尺去量1*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10×10=100(*方厘米)。

  生3:老师告诉了我们这个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方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方厘米做单位都是 ……

  生:100*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方分米作单位是1*方分米,用*方厘米作单位是100*方厘米,那么1*方分米等于多少*方厘米呢。

  生:1*方分米=100*方厘米。(板书)

  接着让学生左手拿着1*方分米的正方形,右手拿着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看看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想一想1*方分米里含有多少个*方厘米。

  2、迁移类推,理解进率。

  师: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方分米=100*方厘米,那么同学们再想一想:1*方米与1*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从上面的试验中选择一种最合适的`方法,来加以说明)

  学生汇报: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这个1*方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10=100(*方分米)

  师: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1*方米=100*方分米。(板书)

  3、总结概括,掌握进率

  师:1*方米=100*方分米 1*方分米=100*方厘米

  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在课题后板书100)

  三、应用拓展,巩固进率。

  师:我们了解了1*方米=100*方分米,1*方分米=100*方厘米,又知道了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下面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例3:一块正方形水泥砖,砖面的面积是25*方分米,合多少*方厘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个人的推想过程。(1*方分米是100*方厘米,25*方分米就是25个100*方厘米,所以25*方分米=2500*方厘米)

  2、做一做:(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3*方分米=( )*方厘米

  16*方米=( )*方分米

  3、小结:以上几道题都是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这样的题首先想到进率,(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有几个高级单位的数就有几个100。

  四:综合训练

  1、练*三十的第1题(提醒学生先看清楚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还是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然后再做)。

  2、练*三十的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三十的第4题。

  第一、二问学生独立完成。

  第三问要求学生说出思路,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

  五、课堂小结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小结。

  六、板书设计 :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00)

  1*方分米=100*方厘米 例3:(略)

  1*方米=100*方分米 25*方分米=2500*方厘米

  《面积单位的进率》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惯。

  3、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测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

  3、看来同学们猜测得出意见难以一致,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探究一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推导1*方分米=100*方厘米

  1、生拿出红色的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

  2、指名回答: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方分米)。

  3、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方厘米呢?请开动脑筋,发挥小组合作力量,动手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4、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5、师小结板书:1*方分米=100*方厘米。

  (二)知识迁移

  1、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提问两个问题:

  (1)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2)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个?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进行汇报。

  3、汇报交流板书:1*方米=100*方分米。

  4、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1*方分米=100*方厘米;1*方米=100*方分米。

  (三)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1、长度单位: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

  2、面积单位: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三、实践应用

  1、练*填空。

  1米=( )分米 1分米=()厘米

  1*方米=()*方分米 1*方分米=()*方厘米

  2、完成83页“做一做”。订正时请学生说出想法。

  3、改错:7*方分米=70*方厘米1800*方米=18*方分米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面积单位的进率》教案设计 4

  教学目标: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运用进率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弄清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划分成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回忆之前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还学过哪些面积单位。

  引入新课:

  教师板书题目,并把刚才学生们说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归纳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学*教材第70页例6。

  出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列式求出它的面积。

  翻过来看背面,现在把面积是1*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均分成10份,1份是多少?

  教师说明: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看作是10厘米,前面我们学了1分米是10厘米,按边长是10厘米再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10×10=100(*方厘米)

  让学生观察两次求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分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吗?

  教师板书:1*方分米=100*方厘米

  引导学生去想,根据前面学*的经验,你能推出1*方米等于多少*方分米吗?

  教师板书:1*方米=100*方分米

  学生记忆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2、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与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对比。

  区别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和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启发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时,相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3、教学面积单位的换算。

  8*方米=()*方厘米。让学生讨论并回答结果,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方米=()*方分米。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陈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300*方厘米=()*方分米。让学生比较这道题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前两道题是从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这道题是将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请同学们讨论这道题该何如去做。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一填、

  7*方米=()*方分米3*方分米=()*方厘米

  700*方分米()*方米10*方米=()*方分米

  4800*方厘米=()*方分米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课桌长是5()黑板的面积是3()

  3、一块长方形玻璃,它的长是40厘米,宽是25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合多少*方分米?

  四、思维训练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0厘米,它的长是50厘米,宽是多少分米?

  2、小明家客厅的地面长是8米,宽是6米。如果用每块面积是6*方分米的地砖铺地,一共需要约多少块地砖?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学生在实际的计算中理解了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弄清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算理。

  掌握了单位换算的方法,能够正确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第六课时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页例7、72页例8及第74页5—8题,75页9、10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复*面积和面积单位,区别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2、提高综合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从大到小说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教师板书)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二、探究新知

  1、学*教材第71页例7

  出示例7标识牌和问题。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怎样计算呢?怎样换算成*方米呢?

  师生共同温*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

  (1)较大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小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添几个“0”。

  (2)较小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大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去掉几个“0”。

  所以6400*方厘米=64*方分米

  2、学*教材第72页例8。

  出示例8。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生共同探求计算方法。

  知道客厅的长和宽,也知道地砖是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先算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再除以每块地中的面积,就可以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也可以

  先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分别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再用乘法计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

  方法一:6×3=18(*方米)

  18*方米=1800*方分米

  3×3=9(*方分米)

  1800÷9=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教师: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来验证一下。

  9×200=1800(*方分米),1800*方分米=18*方米

  正好与客厅的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三、巩固练*

  1、让学生在教材上完成第74页的第5题,集体订正。

  2、判断下面各题,错的要说明原因。

  (1)6*方米=60*方分米。

  (2)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用8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4)用8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方分米。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4页的第6—8题。

  让学生先读题,并理解题意,说明每题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数据,然后独立完成。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重点辅导。最后指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

  第6题:18×12=216(*方分米)

  答:墙报的面积是216*方分米。

  (18+12)×2=60(分米)

  答:花边总长60分米。

  通过练*,明白需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求面积,二是求周长,所用公式不同,所用的单位也不同。

  第7题:6×3=18(*方米)18—3=15(*方米)

  答:要粉刷的面积是15*方米。

  解决此题时要让学生明白:用墙壁的面积减去黑板的面积,才是粉刷的面积。

  第8题:200×6=1200(米)1200×8=9600(*方米)

  答:能给9600*方米的地面洒上水。

  让学生明白洒水车洒水的面积是长方形,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解决问题。洒水的宽度是8米不变,洒水的长度是(200×6)米,长×宽就是洒水的面积。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5页第10题。

  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独立完成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

  楼房高15()数学书厚6()

  课桌面的面积33()课桌长8()

  足球场的占地面积是7200()

  3、教室的黑板长35分米,宽2分米,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在黑板四周贴一条彩带,彩带的总长是多少?

  3、一台压路机,压路的宽度是3米,每分钟行驶38米,压路机15分钟能压多大面积的路?

  4、学校要粉刷教室左边的墙壁,墙壁长8米,宽4米,墙上有3扇窗户,每扇窗户2*方米,现在要粉刷这面墙壁,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

  五、思维训练

  1、判断。

  (1)用14米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小。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26厘米。

  (3)6公顷=600*方米

  (4)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5)用6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6)用4个1*方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4*方米,但周长不一定相等。

  2、一根铁丝能做成长2分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做两个同样的的正方形,那么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应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形花池长3米、宽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把它的宽延长2米,长不变,它的面积增加多少?周长增加多少?

  《面积单位的进率》教案设计 5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难点:

  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教具:

  有关的挂图、边长为一分米和10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猜想导入。

  出示练*: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这几个问题都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练*这几道题,即复*了旧知识,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准备新的挑战。

  二、自主探讨发现规律。

  1、( 1)出示边长为1分米和边长为10厘米的两个正方形让学生观察,通过观察你发现这两个正方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相等吗?

  (2)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边长1分米和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其实是同一个图形,只不过边长用不同单位表示而已。由于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方厘米,所以,1*方分米=100*方厘米。

  2、让学生按上面的方法说一说1*方米=( )*方分米。

  让学生记忆面积单位的进率,反复读几遍,并能默写下来。

  3、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探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三、激发欲望,巩固练*。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71页做一做第一题和7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说推理过程。

  2、 1*方米=( )*方分米 3*方米=( )*方分米

  3 、1*方分米( =*方厘米 12*方分米=( )*方厘米

  4、 100*方分米=( )*方米 400*方分米=( )*方米 100*方厘米=( )*方分米 900*方厘米( )*方分米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方米=100*方分米

  1*方分米=100*方厘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