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单位的进率》教案设计实用5篇

首页 / 教案 / |

  《面积单位的进率》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类推的能力

  3、培养探索、应用的意识、渗透变与不变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复*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新授

  1、研究1*方分米与1*方厘米的关系

  (1)指导学生自学例

  1、出示自学提纲:

  A、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B、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C、1*方分米与100*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演示动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也可看作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

  1分米×1分米=1(*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0(*方厘米)

  (3)1*方分米=100*方厘米(板书)

  2、推导1*方米与1*方分米的关系。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1*方米与1*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2)(演示动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2”)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可以划分成100个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即100个面积为1*方分米的正方形,所以1*方米=100*方分米(板书)

  (3)思考:1*方米等于多少*方厘米呢?

  3、小结: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三、巩固练*

  1、填空。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方米=( )*方分米 1*方分米=( )*方厘米

  2、判断。、

  (1)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 )

  (2)4*方米=40*方分米 ( )

  (3)50*方米和50米一样大 ( )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你有什么新的收获?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五、课后作业

  1、3*方米=( )*方分米 5*方分米=( )*方厘米

  15*方米=( )*方分米 26*方分米=( )*方厘米

  2、一张写字台的台面长是13分米,宽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合多少*方厘米?

  3、一条人行道长20米,宽4米。面积是多少?合多少*方分米?用面积是25*方分米的水泥方砖铺地,需要这样的水泥砖多少块?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认真观察、参与获取新知识的全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避免死记硬背。

  《面积单位的进率》教案设计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0—132页的例1—例3,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三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惯;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教学难点:

  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学具、教具准备:

  教师要准备好面积是1*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纸一张,一面画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准备边长1米、1分米、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

  1、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长度单位。

  2、让学生说出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师板书: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3、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教师:我们知道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1、推导1*方分米=100*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个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拿出1分米的正方形。

  师: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来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方分米)。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四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生1:我们用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所以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方厘米。

  生2:我们用直尺去量1*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10×10=100(*方厘米)。

  生3:老师告诉了我们这个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方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方厘米做单位都是 ……

  生:100*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方分米作单位是1*方分米,用*方厘米作单位是100*方厘米,那么1*方分米等于多少*方厘米呢。

  生:1*方分米=100*方厘米。(板书)

  接着让学生左手拿着1*方分米的正方形,右手拿着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看看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想一想1*方分米里含有多少个*方厘米。

  2、迁移类推,理解进率。

  师: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方分米=100*方厘米,那么同学们再想一想:1*方米与1*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从上面的试验中选择一种最合适的`方法,来加以说明)

  学生汇报: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这个1*方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10=100(*方分米)

  师: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1*方米=100*方分米。(板书)

  3、总结概括,掌握进率

  师:1*方米=100*方分米 1*方分米=100*方厘米

  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在课题后板书100)

  三、应用拓展,巩固进率。

  师:我们了解了1*方米=100*方分米,1*方分米=100*方厘米,又知道了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下面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例3:一块正方形水泥砖,砖面的面积是25*方分米,合多少*方厘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个人的推想过程。(1*方分米是100*方厘米,25*方分米就是25个100*方厘米,所以25*方分米=2500*方厘米)

  2、做一做:(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3*方分米=( )*方厘米

  16*方米=( )*方分米

  3、小结:以上几道题都是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这样的题首先想到进率,(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有几个高级单位的数就有几个100。

  四:综合训练

  1、练*三十的第1题(提醒学生先看清楚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还是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然后再做)。

  2、练*三十的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三十的第4题。

  第一、二问学生独立完成。

  第三问要求学生说出思路,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

  五、课堂小结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小结。

  六、板书设计 :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00)

  1*方分米=100*方厘米 例3:(略)

  1*方米=100*方分米 25*方分米=2500*方厘米

  《面积单位的进率》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惯。

  3、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测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

  3、看来同学们猜测得出意见难以一致,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探究一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推导1*方分米=100*方厘米

  1、生拿出红色的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

  2、指名回答: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方分米)。

  3、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方厘米呢?请开动脑筋,发挥小组合作力量,动手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4、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5、师小结板书:1*方分米=100*方厘米。

  (二)知识迁移

  1、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提问两个问题:

  (1)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2)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个?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进行汇报。

  3、汇报交流板书:1*方米=100*方分米。

  4、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1*方分米=100*方厘米;1*方米=100*方分米。

  (三)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1、长度单位: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

  2、面积单位: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三、实践应用

  1、练*填空。

  1米=( )分米 1分米=()厘米

  1*方米=()*方分米 1*方分米=()*方厘米

  2、完成83页“做一做”。订正时请学生说出想法。

  3、改错:7*方分米=70*方厘米1800*方米=18*方分米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面积单位的进率》教案设计 4

  教学目标: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运用进率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弄清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划分成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回忆之前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还学过哪些面积单位。

  引入新课:

  教师板书题目,并把刚才学生们说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归纳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学*教材第70页例6。

  出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列式求出它的面积。

  翻过来看背面,现在把面积是1*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均分成10份,1份是多少?

  教师说明: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看作是10厘米,前面我们学了1分米是10厘米,按边长是10厘米再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10×10=100(*方厘米)

  让学生观察两次求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分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吗?

  教师板书:1*方分米=100*方厘米

  引导学生去想,根据前面学*的经验,你能推出1*方米等于多少*方分米吗?

  教师板书:1*方米=100*方分米

  学生记忆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2、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与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对比。

  区别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和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启发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时,相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3、教学面积单位的换算。

  8*方米=()*方厘米。让学生讨论并回答结果,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方米=()*方分米。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陈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300*方厘米=()*方分米。让学生比较这道题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前两道题是从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这道题是将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请同学们讨论这道题该何如去做。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一填、

  7*方米=()*方分米3*方分米=()*方厘米

  700*方分米()*方米10*方米=()*方分米

  4800*方厘米=()*方分米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课桌长是5()黑板的面积是3()

  3、一块长方形玻璃,它的长是40厘米,宽是25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合多少*方分米?

  四、思维训练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0厘米,它的长是50厘米,宽是多少分米?

  2、小明家客厅的地面长是8米,宽是6米。如果用每块面积是6*方分米的地砖铺地,一共需要约多少块地砖?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学生在实际的计算中理解了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弄清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算理。

  掌握了单位换算的方法,能够正确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第六课时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页例7、72页例8及第74页5—8题,75页9、10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复*面积和面积单位,区别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2、提高综合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从大到小说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教师板书)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二、探究新知

  1、学*教材第71页例7

  出示例7标识牌和问题。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怎样计算呢?怎样换算成*方米呢?

  师生共同温*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

  (1)较大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小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添几个“0”。

  (2)较小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大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去掉几个“0”。

  所以6400*方厘米=64*方分米

  2、学*教材第72页例8。

  出示例8。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生共同探求计算方法。

  知道客厅的长和宽,也知道地砖是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先算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再除以每块地中的面积,就可以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也可以

  先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分别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再用乘法计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

  方法一:6×3=18(*方米)

  18*方米=1800*方分米

  3×3=9(*方分米)

  1800÷9=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教师: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来验证一下。

  9×200=1800(*方分米),1800*方分米=18*方米

  正好与客厅的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三、巩固练*

  1、让学生在教材上完成第74页的第5题,集体订正。

  2、判断下面各题,错的要说明原因。

  (1)6*方米=60*方分米。

  (2)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用8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4)用8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方分米。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4页的第6—8题。

  让学生先读题,并理解题意,说明每题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数据,然后独立完成。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重点辅导。最后指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

  第6题:18×12=216(*方分米)

  答:墙报的面积是216*方分米。

  (18+12)×2=60(分米)

  答:花边总长60分米。

  通过练*,明白需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求面积,二是求周长,所用公式不同,所用的单位也不同。

  第7题:6×3=18(*方米)18—3=15(*方米)

  答:要粉刷的面积是15*方米。

  解决此题时要让学生明白:用墙壁的面积减去黑板的面积,才是粉刷的面积。

  第8题:200×6=1200(米)1200×8=9600(*方米)

  答:能给9600*方米的地面洒上水。

  让学生明白洒水车洒水的面积是长方形,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解决问题。洒水的宽度是8米不变,洒水的长度是(200×6)米,长×宽就是洒水的面积。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5页第10题。

  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独立完成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

  楼房高15()数学书厚6()

  课桌面的面积33()课桌长8()

  足球场的占地面积是7200()

  3、教室的黑板长35分米,宽2分米,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在黑板四周贴一条彩带,彩带的总长是多少?

  3、一台压路机,压路的宽度是3米,每分钟行驶38米,压路机15分钟能压多大面积的路?

  4、学校要粉刷教室左边的墙壁,墙壁长8米,宽4米,墙上有3扇窗户,每扇窗户2*方米,现在要粉刷这面墙壁,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

  五、思维训练

  1、判断。

  (1)用14米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小。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26厘米。

  (3)6公顷=600*方米

  (4)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5)用6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6)用4个1*方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4*方米,但周长不一定相等。

  2、一根铁丝能做成长2分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做两个同样的的正方形,那么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应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形花池长3米、宽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把它的宽延长2米,长不变,它的面积增加多少?周长增加多少?

  《面积单位的进率》教案设计 5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难点:

  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教具:

  有关的挂图、边长为一分米和10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猜想导入。

  出示练*: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这几个问题都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练*这几道题,即复*了旧知识,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准备新的挑战。

  二、自主探讨发现规律。

  1、( 1)出示边长为1分米和边长为10厘米的两个正方形让学生观察,通过观察你发现这两个正方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相等吗?

  (2)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边长1分米和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其实是同一个图形,只不过边长用不同单位表示而已。由于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方厘米,所以,1*方分米=100*方厘米。

  2、让学生按上面的方法说一说1*方米=( )*方分米。

  让学生记忆面积单位的进率,反复读几遍,并能默写下来。

  3、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探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三、激发欲望,巩固练*。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71页做一做第一题和7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说推理过程。

  2、 1*方米=( )*方分米 3*方米=( )*方分米

  3 、1*方分米( =*方厘米 12*方分米=( )*方厘米

  4、 100*方分米=( )*方米 400*方分米=( )*方米 100*方厘米=( )*方分米 900*方厘米( )*方分米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方米=100*方分米

  1*方分米=100*方厘米


《面积单位的进率》教案设计实用5篇扩展阅读


《面积单位的进率》教案设计实用5篇(扩展1)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1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课教学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大胆的猜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引发问题的出现------光凭看和猜不能统一答案,同时为学生准备了必须的操作工具,让学生带着问题,满怀疑惑和好奇去探索。学生刚学*完面积的推导,很容易想到摆的方法。但摆的方法毕竟不简便,其他的学生在讨论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量边长,因为直尺是以厘米作单位的,所以计算出来的正方形面积也是以*方厘米为单位的;也有的同学想出,不用操作,直接将1分米换算成10厘米进行面积计算。不同的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思维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抓住了如下几点:

  1、在学*长度单位进率的基础上引发本课内容,这样有助与学生以后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体现了合作精神。

  3、重点突破了*方分米与*方厘米间的关系,先让学生通过计算面积总结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然后利用规律很简单地总结出1*方米与100*方分米的进率关系。

  4、练*有由浅入深,结合身边的事物,体现新课标精神,学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不足之处:学生毕竟是首次接受面积单位的进率学*,所以在兼顾中下生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这是概念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部分学生需要提醒!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2

  两种教法中都有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两种操作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很相似但却有本质的区别。在“教法一”中,学生虽然被调动起来,不停地随着教师的指令动手操作。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操作活动。这样做,看似让学生观察与探究,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学生的.思维活动投入量明显不足,多数学生只有行为的参与而缺少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参与。

  而“教法二”的设计更具探索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大胆猜想,然后启发学生: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此时的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当然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实践活动。在整个实践活动中,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自始至终是积极主动的。在此期间,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了怎样与同伴合作交流,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了落实。

  动手必须与动脑相结合。如果学生的操作实践变成了简单执行教师的“指令”,变成了一种机械的模仿与复制,只需手的运动而无需脑的兴奋,那么它的功效将会大大降低。操作实践,需要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需要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思维坡度,需要深刻的观察、想象、假设、推理、探究等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加入,需要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转变,从而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数学思维活动。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的动力源泉。

  在复*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后,为学生设疑:我们新学*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时有学生说是10,还有学生说是20,也有学生说是100。谁想的是对的呢?学生陷入了沉思,产生了探究新知的动机。

  二、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学生对自己猜想的理由都进行了阐述后,学生又进入了下一轮思考。这时我启发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了拼摆(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上摆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很快,学生就摆出了结果:横着能摆10个,竖着也能摆10个,所以,可以摆10*10=100个,也说是说1*方分米=100*方厘米。

  三、引导学生思考,不停留在简单的直观表象上。

  学生虽然通过拼摆得出了结论,我继续引导学生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上对操作结果进行论证。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1*方分米=1分米*1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方厘米。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从理论上论证了操作结果,也旨在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单位的计算。

  四、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在练*环节中,我不仅设计单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题目,更在知识的难度上进行了延伸,设计了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和复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让学生利用新的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面积单位的进率》教案设计实用5篇(扩展2)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优选【10】篇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1

  两种教法中都有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两种操作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很相似但却有本质的区别。在“教法一”中,学生虽然被调动起来,不停地随着教师的指令动手操作。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操作活动。这样做,看似让学生观察与探究,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学生的思维活动投入量明显不足,多数学生只有行为的参与而缺少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参与。

  而“教法二”的设计更具探索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大胆猜想,然后启发学生: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此时的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当然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实践活动。在整个实践活动中,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自始至终是积极主动的。在此期间,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了怎样与同伴合作交流,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了落实。

  动手必须与动脑相结合。如果学生的操作实践变成了简单执行教师的“指令”,变成了一种机械的模仿与复制,只需手的运动而无需脑的兴奋,那么它的功效将会大大降低。操作实践,需要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需要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思维坡度,需要深刻的观察、想象、假设、推理、探究等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加入,需要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转变,从而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数学思维活动。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2

  昨天,我们学*了三个面积单位,分别是*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学生对这三个面积单位所表示的实际大小有了一定的感知,并能用手势表示出来。为这节课(研究*方厘米、*方分米、*方米之间的进率)的学*奠定了基础。我考虑到:“1*方分米=100*方厘米,1*方米=100*方分米”,这百进制关系学生肯定难以理解。因此,我决定把这一抽象的知识要化为学生直观的、容易接受、理解的知识。于是,我就借助“动手操作”---这把能撬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我提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两个正方形,(分别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处理“*方分米和*方厘米”的进率时,我采取引导、半扶半放的方法。我先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图形,仔细观察它们的实际大小。借助学具,想一想、猜一猜,1*方分米=?*方厘米,然后同桌交流想法和结果。这时,只见学生纷纷参与,有的学生用两个学具比划着量;有的学生用直尺进行*均分;有的学生在对折1*方分米的正方形纸……。

  操作五分钟后,只见有学生把小手高高的举起,并用一种很期待发言的目光看着我,我知道他们一定想出了方法并探讨出了结果。这时,我说:“孩子们,想好的同学再想想你的想法是否正确,没想好的同学快一点儿”。2分钟过去了,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小手,我开始指名汇报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赵怡萌说:“我先把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对折后再对折,这样就把它*均分成了4分,每份是16*方厘米,16再乘4就等于64*方厘米。”这时,我并没有及时给出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是引领学生分

  析怡萌的思路是否正确,通过我的引领指导、学生的动脑思考,不但能正确判断出怡萌的思路是正确的,结果是错误的,还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可谓是一箭三雕。

  “谁还有不同的思路?”这句话刚开口,学生又纷纷举起小手。党皓的思路是:把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横着*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竖着*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这样,10乘10等于100.因此,1*方分米=100*方厘米。李兆恒的思路是:把1*方厘米的正方形横着放在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再把1*方厘米的正方形竖着放在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10乘10等于100。所以,1*方分米=100*方厘米。李亚文的思路是:直接计算,1分米=10厘米,10厘米乘10厘米等于100*方厘米。

  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我很高兴。说实话,学生能想出这么多的想法,这令我出乎意料。

  在处理“1*方米=?*方分米”时,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动手操作的方法。因此,我只在黑板上画出了1*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的,在这次的汇报过程和结果中,除了上述的4种方法外,又有一种方法:他是把这个正方形对折,看一看这个正方形的一半中有几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再乘2。

  通过学生汇报的过程和结果,让我深深的感到: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很大的“爆发力”。只要你引导到位、启发到位,他们就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以前,我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惟恐课堂秩序乱,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看来,我这种顾虑是多余的。这时我想起一句话:“水到底有多深,只有自己亲自去试一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这一活的资源。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的'动力源泉。

  在复*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后,为学生设疑:我们新学*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时有学生说是10,还有学生说是20,也有学生说是100。谁想的是对的呢?学生陷入了沉思,产生了探究新知的动机。

  二、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学生对自己猜想的理由都进行了阐述后,学生又进入了下一轮思考。这时我启发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了拼摆(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上摆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很快,学生就摆出了结果:横着能摆10个,竖着也能摆10个,所以,可以摆10*10=100个,也说是说1*方分米=100*方厘米。

  三、引导学生思考,不停留在简单的直观表象上。

  学生虽然通过拼摆得出了结论,我继续引导学生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上对操作结果进行论证。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1*方分米=1分米*1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方厘米。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从理论上论证了操作结果,也旨在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单位的计算。

  四、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在练*环节中,我不仅设计单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题目,更在知识的难度上进行了延伸,设计了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和复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让学生利用新的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可以算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的一个难点。在这部分教学中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在学*的初期,许多学生比较容易混淆,面积单位的合适选择,或是什么时候用面积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使学生学*中的一个难点。其实出现这种错误,主要还是学生在学*时自主探究的不足够。可以说学生对于面积单位的大小没有一个明确的大小概念,对于面积的计算公式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新授课,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更能够让学生掌握学*的重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课,内容比较简单,也比较适合学生探究发现。所以在这一课的例题教学中,我先请学生计算准备的正方形的面积(和书本上正方形一样大),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2种情况,有的`认为是“1*方分米”,有的认为是“100*方厘米”,这就为新课的学*产生了一个认知的冲突,为什么出现2种答案,到底哪种对?接着先请学生比一比,排除计算的正方形不一样大这种情况,再来深究各自的计算方法,找到其实只是采用的单位不同,但是计算的都是正确的,这就得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一结论。

  在有了“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后,学生很容易推理出“1*方米=100*方分米”,经过部分练*后,学生能很扎实的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但是这节课上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十分枯燥和乏味的,在这里的练*设计,我安排的不是很合适,只是采用书本上的直接的单位换算,由学生填空,发现在教学后期,学生明显有兴趣不足,所以在练*形式上要多加改变。例如将简单的面积换算可以改变为判断题: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他的面积是1*方分米。这样的题目既考查了学生的面积计算,有考察了学生的单位换算,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掌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5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探究*方分米与*方厘米的关系时,我先出现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学生很容易说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分米,1分米=10厘米时,就让学生猜一猜在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里可以摆几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通过猜测,再根据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0厘米来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得出的结果是:猜测1*方分米的正方形里可以摆100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就是100*方厘米)与计算边长10厘米的面积也是100*方厘米相等。从而得到1*方分米=100*方厘米,用同样的'方法得到1*方米=100*方分米。再根据以上两个算式推导出: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面积单位名数的改写是不作新授知识来探究的,只是在面积单位间进率新授后的做一做中出现,直接让学生各自练*,但本人在让学生尝试进行名数改写时,有的学生只知道结果,说不出为什么;有的学生只会做高级单位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名数,反之就不会做。所以我在这样的情况下增加了把高级单位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名数与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补充例题教学。这样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在名数改写应乘进率与除以进率的问题,我想至少帮助了一部同学对这方面知识的巩固。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6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可以算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的一个难点。在这部分教学中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在学*的初期,许多学生比较容易混淆,面积单位的合适选择,或是什么时候用面积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使学生学*中的一个难点。其实出现这种错误,主要还是学生在学*时自主探究的不足够。可以说学生对于面积单位的大小没有一个明确的大小概念,对于面积的计算公式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新授课,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更能够让学生掌握学*的重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课,内容比较简单,也比较适合学生探究发现。所以在这一课的例题教学中,我先请学生计算准备的正方形的面积(和书本上正方形一样大),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2种情况,有的认为是“1*方分米”,有的认为是“100*方厘米”,这就为新课的学*产生了一个认知的冲突,为什么出现2种答案,到底哪种对?接着先请学生比一比,排除计算的正方形不一样大这种情况,再来深究各自的计算方法,找到其实只是采用的单位不同,但是计算的都是正确的,这就得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一结论。

  在有了“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后,学生很容易推理出“1*方米=100*方分米”,经过部分练*后,学生能很扎实的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但是这节课上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十分枯燥和乏味的,在这里的练*设计,我安排的不是很合适,只是采用书本上的直接的单位换算,由学生填空,发现在教学后期,学生明显有兴趣不足,所以在练*形式上要多加改变。例如将简单的面积换算可以改变为判断题: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他的面积是1*方分米。这样的题目既考查了学生的面积计算,有考察了学生的单位换算,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掌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7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认真观察、参与获取新知识的全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避免死记硬背。

  小资料〔进率〕

  同类的计量单位之间,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用较小的单位计量时,累积若干个低级单位的数量就可以构成一个高级单位的数量。这样表示1个高级单位等于多少个低级单位的数叫做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例如,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8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结合本课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本课设计主要采用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迁移类推、时间应用等主要形式进行教学的。

  1、 复*与思考。

  复*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旧知识的矛盾点,为学生猜想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做了必要的铺垫,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同时设计成生活中的问题,贴*生活,实践了课标中的'理念: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在生活中实践应用。这样就可以水到渠成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

  2,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除了学生自己的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资料外,我还让他们用不同的单位计量同一个图形的面积。如:对小一些的用分米和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如课桌、写字台等;对大一些的用米和分米测量,如教室、住室等,测量后再分别计算出面积。

  学生首先猜想、悟出“1*方分米与1*方厘米有什么关系?”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得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最后利用迁移类推的规律使学生明白了1*方米=100*方分米。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自己获取知识,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形成了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这部分教学中,尽量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究,这样学生独立设计试验,在组长的组织下真正的探究。但是有一个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做、也明白,可是自己的方法不能用语言很好的表达出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成功,我会注意在以后多让学生用语言自己去表达。

  3,解决问题,实践应用。

  学生探究出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后,有一种应用的期待,“我努力的结果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呢?”马上引入实践应用。我把导入时的问题设计成第一道练*,将20*方分米直接转化成*方厘米,学生在这时已经可以解决了,通过他们的独立思考,积极的将问题加以解答,是对知识的一次实践应用。这种“学以致用”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程的最后总结时我设计了一个题目:1*方米=( )*方厘米,有一定的难度富有挑战性,同时又是对原有知识的综合利用。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融会贯通,应用自己探究获取的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总之对这节课的教学,我尽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成功!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9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部分知识,表面上看内容较简单,但真正掌握起来又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时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再通过面积计算的方法得到了不同单位的面积分别是1*方分米和100*方厘米,然后通过比较得到了这两个答案都表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自然而然的总结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整个环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了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记住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热情高。但也有少数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主要体现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上,这些学生容易将面积单位间的关系弄反,由小单位变成大单位时,前面的数字应该变小,而个别学生弄不清楚,有单位变大数字变大,单位变小数字变小的情况,后面的教学中要注意这个问题。课后要引导这些学生观察、总结,形成技能。

  课中体现出教学机智还不够,有些学生出现的问题没有能够及时进行纠正。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10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所以本课教学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大胆的猜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引发问题的出现------光凭看和猜不能统一答案,同时为学生准备了必须的操作工具,让学生带着问题,满怀疑惑和好奇去探索。

  学生刚学*完面积的推导,很容易想到摆的方法。但摆的方法毕竟不简便,其他的学生在讨论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量边长,因为直尺是以厘米作单位的,所以计算出来的正方形面积也是以*方厘米为单位的;也有的同学想出,不用操作,直接将1分米换算成10厘米进行面积计算。不同的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思维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面积单位的进率》教案设计实用5篇(扩展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合集5篇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可以算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的一个难点。在这部分教学中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在学*的初期,许多学生比较容易混淆,面积单位的合适选择,或是什么时候用面积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使学生学*中的一个难点。其实出现这种错误,主要还是学生在学*时自主探究的不足够。可以说学生对于面积单位的大小没有一个明确的大小概念,对于面积的计算公式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新授课,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更能够让学生掌握学*的重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课,内容比较简单,也比较适合学生探究发现。所以在这一课的例题教学中,我先请学生计算准备的正方形的面积(和书本上正方形一样大),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2种情况,有的认为是“1*方分米”,有的认为是“100*方厘米”,这就为新课的学*产生了一个认知的冲突,为什么出现2种答案,到底哪种对?接着先请学生比一比,排除计算的正方形不一样大这种情况,再来深究各自的计算方法,找到其实只是采用的单位不同,但是计算的都是正确的,这就得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一结论。

  在有了“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后,学生很容易推理出“1*方米=100*方分米”,经过部分练*后,学生能很扎实的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但是这节课上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十分枯燥和乏味的,在这里的练*设计,我安排的不是很合适,只是采用书本上的直接的单位换算,由学生填空,发现在教学后期,学生明显有兴趣不足,所以在练*形式上要多加改变。例如将简单的面积换算可以改变为判断题: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他的面积是1*方分米。这样的题目既考查了学生的面积计算,有考察了学生的单位换算,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掌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2

  昨天,我们学*了三个面积单位,分别是*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学生对这三个面积单位所表示的实际大小有了一定的感知,并能用手势表示出来。为这节课(研究*方厘米、*方分米、*方米之间的进率)的学*奠定了基础。我考虑到:“1*方分米=100*方厘米,1*方米=100*方分米”,这百进制关系学生肯定难以理解。因此,我决定把这一抽象的知识要化为学生直观的、容易接受、理解的知识。于是,我就借助“动手操作”---这把能撬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我提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两个正方形,(分别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处理“*方分米和*方厘米”的进率时,我采取引导、半扶半放的方法。我先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图形,仔细观察它们的实际大小。借助学具,想一想、猜一猜,1*方分米=?*方厘米,然后同桌交流想法和结果。这时,只见学生纷纷参与,有的学生用两个学具比划着量;有的学生用直尺进行*均分;有的学生在对折1*方分米的正方形纸……。

  操作五分钟后,只见有学生把小手高高的举起,并用一种很期待发言的目光看着我,我知道他们一定想出了方法并探讨出了结果。这时,我说:“孩子们,想好的同学再想想你的想法是否正确,没想好的同学快一点儿”。2分钟过去了,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小手,我开始指名汇报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赵怡萌说:“我先把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对折后再对折,这样就把它*均分成了4分,每份是16*方厘米,16再乘4就等于64*方厘米。”这时,我并没有及时给出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是引领学生分

  析怡萌的思路是否正确,通过我的引领指导、学生的动脑思考,不但能正确判断出怡萌的思路是正确的,结果是错误的,还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可谓是一箭三雕。

  “谁还有不同的思路?”这句话刚开口,学生又纷纷举起小手。党皓的思路是:把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横着*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竖着*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这样,10乘10等于100.因此,1*方分米=100*方厘米。李兆恒的思路是:把1*方厘米的正方形横着放在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再把1*方厘米的正方形竖着放在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10乘10等于100。所以,1*方分米=100*方厘米。李亚文的思路是:直接计算,1分米=10厘米,10厘米乘10厘米等于100*方厘米。

  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我很高兴。说实话,学生能想出这么多的想法,这令我出乎意料。

  在处理“1*方米=?*方分米”时,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动手操作的方法。因此,我只在黑板上画出了1*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的,在这次的汇报过程和结果中,除了上述的4种方法外,又有一种方法:他是把这个正方形对折,看一看这个正方形的一半中有几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再乘2。

  通过学生汇报的过程和结果,让我深深的感到: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很大的“爆发力”。只要你引导到位、启发到位,他们就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以前,我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惟恐课堂秩序乱,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看来,我这种顾虑是多余的。这时我想起一句话:“水到底有多深,只有自己亲自去试一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这一活的资源。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部分知识,表面上看内容较简单,但真正掌握起来又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时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再通过面积计算的方法得到了不同单位的面积分别是1*方分米和100*方厘米,然后通过比较得到了这两个答案都表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自然而然的总结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整个环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了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记住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热情高。但也有少数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主要体现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上,这些学生容易将面积单位间的关系弄反,由小单位变成大单位时,前面的数字应该变小,而个别学生弄不清楚,有单位变大数字变大,单位变小数字变小的情况,后面的教学中要注意这个问题。课后要引导这些学生观察、总结,形成技能。

  课中体现出教学机智还不够,有些学生出现的问题没有能够及时进行纠正。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4

  昨天,我们学*了三个面积单位,分别是*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学生对这三个面积单位所表示的实际大小有了一定的感知,并能用手势表示出来。为这节课(研究*方厘米、*方分米、*方米之间的进率)的学*奠定了基础。我考虑到:“1*方分米=100*方厘米,1*方米=100*方分米”,这百进制关系学生肯定难以理解。因此,我决定把这一抽象的知识要化为学生直观的、容易接受、理解的知识。于是,我就借助“动手操作”---这把能撬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我提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两个正方形,(分别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处理“*方分米和*方厘米”的进率时,我采取引导、半扶半放的方法。我先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图形,仔细观察它们的实际大小。借助学具,想一想、猜一猜,1*方分米=?*方厘米,然后同桌交流想法和结果。这时,只见学生纷纷参与,有的学生用两个学具比划着量;有的学生用直尺进行*均分;有的学生在对折1*方分米的正方形纸……。

  操作五分钟后,只见有学生把小手高高的举起,并用一种很期待发言的目光看着我,我知道他们一定想出了方法并探讨出了结果。这时,我说:“孩子们,想好的同学再想想你的想法是否正确,没想好的同学快一点儿”。2分钟过去了,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小手,我开始指名汇报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赵怡萌说:“我先把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对折后再对折,这样就把它*均分成了4分,每份是16*方厘米,16再乘4就等于64*方厘米。”这时,我并没有及时给出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是引领学生分

  析怡萌的思路是否正确,通过我的引领指导、学生的动脑思考,不但能正确判断出怡萌的思路是正确的,结果是错误的,还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可谓是一箭三雕。

  “谁还有不同的思路?”这句话刚开口,学生又纷纷举起小手。党皓的思路是:把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横着*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竖着*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这样,10乘10等于100.因此,1*方分米=100*方厘米。李兆恒的思路是:把1*方厘米的正方形横着放在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再把1*方厘米的正方形竖着放在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10乘10等于100。所以,1*方分米=100*方厘米。李亚文的思路是:直接计算,1分米=10厘米,10厘米乘10厘米等于100*方厘米。

  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我很高兴。说实话,学生能想出这么多的想法,这令我出乎意料。

  在处理“1*方米=?*方分米”时,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动手操作的方法。因此,我只在黑板上画出了1*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的,在这次的汇报过程和结果中,除了上述的4种方法外,又有一种方法:他是把这个正方形对折,看一看这个正方形的一半中有几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再乘2。

  通过学生汇报的过程和结果,让我深深的感到: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很大的“爆发力”。只要你引导到位、启发到位,他们就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以前,我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惟恐课堂秩序乱,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看来,我这种顾虑是多余的。这时我想起一句话:“水到底有多深,只有自己亲自去试一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这一活的资源。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5

教学内容: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一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三部分内容。课本第70、71页内容。

学情分析:三年级共41名学生,学生基础较弱,上课动手、动脑不太积极,家庭作业有部分同学不按时完成,课堂教学若不创新,会陷入困局。

设计的教学环节:

1、下面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边长为1分米,即10厘米。

思路一: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方分米

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10=100*方厘米

因此1*方分米=100*方厘米

思路二: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方分米

让学生亲手画与课本相同的图,并制成卡片,数一数其中含有1*方厘米的小方格有100个。100个1*方厘米即100*方厘米,再让学生用制成的卡片贴合在课本图中,再次印证

1*方分米=100*方厘米

2、想一想,1*方米等于多少*方分米?

思路一: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方米

边长为10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0×10=100*方分米

因而1*方米=100*方分米

思路二: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方米

先让三名同学在教室画一个1*方米的正方形,在细分每一个边长为10份,将大正方形画成许多个1*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全班同学参与活动:将手中制成的1*方分米的正方形摆放在画好的大正方形中,发现摆放了100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

因而1*方米=100*方分米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之前复*长度单位间的进率1米=10分米=100厘米

让学生观看米尺,读数(1分米、2分米、3分米......10分米;1厘米、2厘米、3厘米......99厘米、100厘米),发现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2、从教学实施过程中看出,两个探究活动思路二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因为思路二学生真正参与活动之中,体现了主体地位,亲自体验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我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让学生理解1*方分米=100*方厘米时,回想制作的1*方分米的卡片中含有100个1*方厘米的小方格。理解1*方米=100*方分米时,想一想全班同学都参与将制作的1*方分米的正方形放于1*方米的大正方形中,即1*方米的大正方形中含有100个1*方分米的小正方形。

1*方米的大正方形中含有100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1*方分米的正方形中又含有100个1*方厘米的小方格。因而

1*方米=100*方分米=10000*方厘米

另外,1*方米=100*方分米、1*方分米=100*方厘米,让学生每人读一次,全体同学每个人都读,其余同学仔细听,让学生树立清晰的印象,而后自动口述1*方米=100*方分米、1*方分米=100*方厘米。

让学生跟随老师图示1*方米 1*方分米 1*方厘米

︶ ︶

100 100

再针对具体题目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此种教学设计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教学效益提高许多。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也会主动克服困难,训练学力。


《面积单位的进率》教案设计实用5篇(扩展4)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

  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教师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长度单位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厘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面积单位

  1*方米=100*方分米

  1*方分米=100*方厘米

  *方厘米

  2、口答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1)4米=( )分米=( )厘米

  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2)500厘米=( )分米=( )米

  算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3、谈话引入:我们复*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和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转换的方法,今天我们学*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转化。(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学*新课。

  (一)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认识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关系。

  (1)指导学生自学。出示自学提纲:

  A、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B、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C、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演示动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看作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

  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

  (3)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推导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关系。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2)(演示动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可以划分成1000个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即1000个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思考: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

  3、小结: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4、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进率,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处?

  (名称、进率两方面。)

  (二)体积单位的互化。(演示课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例3:8立方米、0.54立方米各是多少立方分米?

  8立方米=( )立方分米

  0.54立方米=( )立方分米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

  想:因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8立方米有8个1000立方分米

  列式:1000×8=8000,填8000

  (第2题同上理) 1000×0.54=540,填540

  2、出示例4:3400立方厘米、96立方厘米各是多少立方分米?

  34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96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教师:审题时首先要注意什么?试说出这两道小题的解答过程和算理。

  想:因为1000立方厘米为1立方分米, 3400立方厘米中包含有多少个1000立方厘米,就有几立方分米,列式:3400÷1000=3.4,填3.4

  (第2题同上理)96÷1000=0.096填0.096

  3、教师:请对比例3,例4,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板书:

  (例3下面)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例4下面)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4、教师:想一想,体积单位间的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化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换算的方法相同,但进率不同。)

  (三)练*。

  1、2立方米80立方分米=( )立方米

  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

  板书:2+80÷1000=2+0.08=2.08,填2.08

  2、5.34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提示:哪部分可以直接填?哪部分需要转化?

  板书:1000×0.34=340 填5和340。

  3、3.09立方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老师:从上面三道题的解答中,你们有什么体会?

  (复名数与单名数的互化,除了要注意是由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化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外,还要注意审清题中哪一部分需要转化。)

  (四)练*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例5:一块长方体钢板长2.2米,宽1.5米,厚0.0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方法一:2.2×1.5×0.01=0.033(立方米)

  0.033立方米=33立方分米

  方法二:2.2米=22分米 1.5米=15分米 0.01米=0.1分米

  22×15×0.1=33(立方分米)

  答:这块钢板的体积是33立方分米。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说出计算过程。

  0.9立方米=( )立方分米 54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38立方分米=( )立方米 4立方分米5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10.35立方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0.5立方米=500立方厘米( ) 2.6立方分米=2立方米60立方厘米( )

  四、课堂总结。

  1、体积单位的进率。

  2、体积单位的转化方法。

  板书:

  五、课后作业。

  1、4*方米=( )*方分米

  4立方米=( )立方分米

  2.5*方米=( )*方分米

  2.5立方米=( )立方分米

  2、0.3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1.08立方米=( )立方分米

  46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345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六、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设计2

  设计说明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以及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设计力求突出以下两点:

  1.复*铺垫,引入新知。

  在复*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学*新知,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方式,它能有效地促进知识间的融合,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本设计通过复*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和*方厘米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建立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为今后的学*奠定基础。

  2.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设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新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获取新知的方法和途径。教学时,首先利用课件出示两个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算一算它们的体积,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接着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进行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最后通过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的换算,让学生主动参与学*过程,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数学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米、分米、厘米、毫米,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板书: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进率:10)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方米、*方分米、*方厘米,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板书: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进率:100)

  3.说出两个不同单位的名数之间是怎样换算的?并完成下面的填空。

  (由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乘进率;由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4米=( )厘米 24分米=( )米

  2.05*方分米=( )*方厘米

  30.2*方分米=( )*方米

  4.我们已经学*了体积单位,你知道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吗?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板书: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师:它们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始教学,便于引导学生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学*的兴趣。

  ⊙探究新知

  1.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比一比。

  出示一个棱长为1 dm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为10 cm的正方体。想一想,它们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后全班汇报。

  (2)算一算。

  计算两个正方体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棱长为1 d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 dm3,棱长为10 c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000 cm3)

  提问: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1 dm3=1000 cm3)

  (3)议一议:为什么1 dm3等于1000 cm3?

  生1:我是把棱长1 dm看作10 cm,再求体积,即10×10×10=1000(cm3),所以它们的体积相等。

  生2:我是把棱长为1 dm的正方体的体积看作由1000个棱长为1 cm的小正方体组成的,这样就得到10×10×10=1000(cm3),所以它们的体积相等。

  生3:我是把棱长10 cm看作1 dm,再求体积,即1×1×1=1(dm3),所以它们的体积相等。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1——32页练*七第5——10题。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信心。

  三、学重点与难点:

  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复*。

  1、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谁能说一说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它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2、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巩固练*。

  1、填空。

  (1)300厘米=( )分米,4.6米=( )分米,

  300*方厘米=( )*方分米,4.6*方米=( )*方分米。

  3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4.6立方米=( )立方分米。

  (2)925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50立方分米=( )立方米。

  (3)9.8升=( )立方分米=( )毫升,0.5立方米=( )立方分米=( )升。

  2、做练*七的第5题。

  (1)学生看图算出两堆木块的体积。

  (2)引导学生思考:每堆木块的体积与它右边的容器的容积有什么关系?再来进行推算。

  3、做练*七的第6题。

  (1)学生独立作业时,再三提醒学生认真审题。

  (2)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4、做练*七的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是引导学生注意每一个计算结果的单位写得是否正确。

  5、做练*七的第8题。

  (1)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6、做练*七的第9题。

  学生读题后,先集体进行分析,在引导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7、做练*七的第10题。

  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说说从里面量的数据和从外面量的数据分别有什么关系,然后再由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四)能力空间。

  1、砌一道长24米,宽20米,高3米的砖墙,如果用每块体积的18立方分米的砖来砌,一共要这样的砖多少块?

  2、每瓶药水50毫升,装瓶,一共有药水多少升?如果有4.5升药水,一共可以装多少瓶?

  (五)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那些地方值得我们引起注意?引导学生进行。

  (六)作业。

  1、课前思考:

  (1)认真学*潘老师与孙老师的备课,与孙老师有同感,也想补充复名数改写。

  (2)第二,在完成教材上内容的同时,可结合《天天练》上的*题进行讲评,因为教材上这课内容中单位换算的*题不多,在《天天练》倒有不少相应的实际问题中有这方面的训练。

  (3)第三,在教学新授的同时,边利用自*课时间复*前面的知识,发现不少学生教材上的内容也有遗忘。

  2、补充题:

  3时20分=( )分,2.41吨=( )吨( )干克,3080克=( )千克( )克,5分40秒=( )秒。

  3千克4克=( )千克,1840千克=( )吨( )千克,8.32*方米=( )*方米( )*方分米。

  7.004 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学生对书上的练*掌握的不错,作业的反馈情况也比较理想,就是对于补充的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改写掌握的还不够。打算在自*课上再加强训练。

  3、课后反思:

  今天的数学课是一节练*课,针对体积单位换算和体积、表面积计算进行了综合练*,主要完成了教材上的练*。分析一下学生的练*情况:

  (1)类似教材第32页上第7题这种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或正方体棱长求表面积和体积的题目,是最基本的,所以每位学生都能正确列出算式来计算表面积或体积,但计算过程中如果涉及到小数乘法错误就较多。

  (2)教材第8、9、10题涉及到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计算,大部分学生也能在理解题目意思的基础上正确列出算式进行解答,但计算的正确率仍有待提高,还有少数学生不会分析题中要求解决的问题是计算表面积还是体积,以及如何根据题中的信息来正确列式。

  (3)题目中如有些数据的单位名称不一致,学生往往置之不理,把它们当成单位是一样的来计算。

  针对这些情况,在后面的单元复*课中要加强指导和相应的练*进行训练。

  由于前面补充了不少长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题,自认为教材上的*题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没有想到独立作业中,学生的正确率不高。

  4、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有困难,个别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才能转化,独立思考根本不行。

  (2)思考方法正确了,小数乘法计算不过关。


《面积单位的进率》教案设计实用5篇(扩展5)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1

  今天上午,我在五(10)班教室上了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许多数学老师进行了观摩,课后也及时给予了评价。通过教学和评课这两个环节,我的感受颇深。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教学中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接着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结合大家的意见,我这节课比较突出的.优点有:

  (一)课堂上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我先让学生猜想,再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得出“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结论,然后再运用次结论进行单位换算。这种教学设计就是在想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且使教学环节看起来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二)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我都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教学设计有新意,课堂总结有特色。因为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就是一个推理过程和一个运用过程,如果不设计一点创意性的玩意儿,学生很容易疲倦。所以,我懂了点脑筋,课前复*时安排了学生分类的活动,中途练*时让学生背向黑板进行问答,最后的课堂总结,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表演了一段快板,让学生兴奋了几次,以致这节课不那么枯燥。

  当然,“看花容易绣花难”,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教师口语过多,无效问题多,占据了不少教学时间。邓丽萍老师对我的课观察显示,我喜欢重复问全班学生“对不对?”、“同意吗?”,这是我*时上课的教学*惯所致,说明教学语言还不够严谨,不够精炼,有待改进。

  (二)给予学生进行小组学*的时间不够长,而且没有有效地反馈。课堂上确实有很多次让学生讨论的机会,但是时间稍短,感觉有些走过场。应该多给点时间学生们充分的讨论、探究。

  (三)板书结论口语化,不严谨。学生课堂上反馈“大单位化小单位要乘以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要除以进率”,虽然在口头上我提到了大单位就是高级单位,小单位就是低级单位,可是板书时仍写成学生的反馈,我以为尊重了学生,实际上忽略了作为数学教师的严谨、科学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2

  一、复*旧知,引出研究问题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我们是怎样得到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个结论的?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推导过程。

  3.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1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演示课件:每排摆1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10排,问:这一层一共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大小正方体?摆这样的10层呢?学生列式:101010=1000个

  4.得出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5.类推: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6.巩固练*(略)

  三、实际应用

  1.出示教材中的例题

  2.学生独立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

  四、总结全课

  我们学*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他们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呢?学生看书,填表。

  反思:

  1.目标让学生提出

  学生是学*的主人,这是每个教师都认同的一个理念,但是怎样将这样一个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呢?不妨从目标让学生提出做起。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前两个知识的学*经验,在面对体积单位时是有能力提出学*目标的。教师要给学生自己提出学*目标的机会,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别人(教师)让我解决的问题相比,学生自然倾向于前者。

  2.方法让学生探究

  我们经常抱怨学生在做单位之间的化聚练*时出错,埋怨学生不细心。冷静的思考一下,学生做错题的原因真的都是不细心吗?有多少学生在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有多少学生记混单位之间的进率而闹出笑话。造成学生会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忽略了授给学生渔,而只授给学生鱼,学生收获的鱼多了,改用的时候就分不清该取哪条鱼了。

  就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设计如下:

  1.借助一条线段是学生明确要表示长短要用长度单位,复*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他们之间的进率。

  2.有一条线段过渡到一个面,继续演示课件,形成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要表示这个图形的大小用什么单位。复*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其他们之间的进率。此阶段的教学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由线过渡到面,借助课件或教具演示帮助学生回忆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应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继续演示课件,由面过渡到体,问学生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教师板书常用的体积单位后问学生:接下来,你们认为我们该研究点什么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主人翁的意识。

  4.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汇报。此环节教师要放慢教学节奏,结合学生的汇报及时适时地点拨指导,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注意对学生学*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评价。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之所以是1000,而不是100,是因为正方体的长宽高都是10厘米(分米),在1010的基础上,又乘了一个10。学生头脑中一旦有了由一条1分米(10厘米)的线段到一个边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再到一个棱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体的清晰、完整的过程,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

  6.演示课件后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刚才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内化的时间。

  7.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8.巩固练*:体积单位间进率的专项练*。

  9.引导学生探究不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之后进行专项练*。

  10、综合练*,可以融入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惯。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3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教学中通过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单位计算它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而1dm=10cm,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根据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得出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并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这节课我比较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面积单位的进率》教案设计实用5篇(扩展6)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学反思1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的动力源泉。

  在复*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后,为学生设疑:我们新学*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时有学生说是10,还有学生说是20,也有学生说是100。谁想的是对的呢?学生陷入了沉思,产生了探究新知的动机。

  二、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学生对自己猜想的理由都进行了阐述后,学生又进入了下一轮思考。这时我启发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了拼摆(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上摆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很快,学生就摆出了结果:横着能摆10个,竖着也能摆10个,所以,可以摆10*10=100个,也说是说1*方分米=100*方厘米。

  三、引导学生思考,不停留在简单的直观表象上。

  学生虽然通过拼摆得出了结论,我继续引导学生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上对操作结果进行论证。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1*方分米=1分米*1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方厘米。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从理论上论证了操作结果,也旨在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单位的计算。

  四、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在练*环节中,我不仅设计单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题目,更在知识的难度上进行了延伸,设计了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和复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让学生利用新的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学反思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可以算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的一个难点。在这部分教学中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在学*的'初期,许多学生比较容易混淆,面积单位的合适选择,或是什么时候用面积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使学生学*中的一个难点。其实出现这种错误,主要还是学生在学*时自主探究的不足够。可以说学生对于面积单位的大小没有一个明确的大小概念,对于面积的计算公式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新授课,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更能够让学生掌握学*的重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课,内容比较简单,也比较适合学生探究发现。所以在这一课的例题教学中,我先请学生计算准备的正方形的面积(和书本上正方形一样大),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2种情况,有的认为是“1*方分米”,有的认为是“100*方厘米”,这就为新课的学*产生了一个认知的冲突,为什么出现2种答案,到底哪种对?接着先请学生比一比,排除计算的正方形不一样大这种情况,再来深究各自的计算方法,找到其实只是采用的单位不同,但是计算的都是正确的,这就得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一结论。

  在有了“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后,学生很容易推理出“1*方米=100*方分米”,经过部分练*后,学生能很扎实的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但是这节课上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十分枯燥和乏味的,在这里的练*设计,我安排的不是很合适,只是采用书本上的直接的单位换算,由学生填空,发现在教学后期,学生明显有兴趣不足,所以在练*形式上要多加改变。例如将简单的面积换算可以改变为判断题: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他的面积是1*方分米。这样的题目既考查了学生的面积计算,有考察了学生的单位换算,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掌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学反思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认真观察、参与获取新知识的全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避免死记硬背。

  小资料〔进率〕

  同类的计量单位之间,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用较小的单位计量时,累积若干个低级单位的数量就可以构成一个高级单位的数量。这样表示1个高级单位等于多少个低级单位的数叫做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例如,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面积单位的进率》教案设计实用5篇(扩展7)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尝试、失败、成功等过程,在探究中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表象,并能运用这些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4。、在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获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会运用。

  3、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会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用具: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感知面的大小。

  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着两张纸(一大一小),让同学们进行涂颜色比赛,谁先把纸涂好谁就赢,你会选择哪张纸?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启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也有利于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铺垫。】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二、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请你像老师这样,先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注意桌面的每个地方都要摸到。(学生缓慢地摸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

  (2)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哪个大,大一些还是大得多?再看看课桌面与地面,你有什么话要说?

  (3)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面积)

  (4)(师再次摸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谁能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说一说?那桌面的大小就是??能摸摸,完整地说一说吗?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什么是教室地面的面积呢?

  (5)(师拿出数学书)刚才我们说课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得多,也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得多。反过来,可以怎么说?(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得多。)

  (6)手掌的面积指的是??脚掌的面积呢?你还能举例说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一比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尽可能地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材料;组织学生参加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他所看到的和摸到的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2、认识*面图形的面积。

  (1)老师把课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这个面变成了什么?(板书:长方形)

  (2)谁能用粉笔表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长方形是封闭图形的一种(板书:封闭图形),它的大小也叫做面积。

  (4)让学生读面积的概念两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将物体的“表面大小”转化为“*面图形的大小”,这是一个数学化过程。教学时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一是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数学概念。通过摸、看、想、说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感受每一个物体的面的大小,进而比较它们的大小,初步形成面积的概念。之后,教师现场把物体的面画到黑板上就是*面图形,这一动态的转化过程使学生把对物体表面面积的认

  识自觉地迁移到*面图形中来,从而获得全面、准确的面积概念。二是注重教学的有效性。简单地说,就是“教”在问题处,“导”在疑惑处,“帮”在需要处。如对学生“摸面”方法的指导。把“课本封面比黑板表面小”改说成“课本封面的面积比黑板面的面积小”后,让学生说一说这句话,感悟规范的数学语言,为下面的反馈作好铺垫。】

  三、自主探究,认识面积单位

  (一) 认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1、(出示教具:粉红色、绿色的两个长方形)即(1)号长方形:长18厘米,宽6厘米;(2)号长方形:长12厘米,宽9厘米

  师:谁的面积大?看得出吗?重叠比较呢?(教具演示)

  师:用观察和重叠、割补的方法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请学具来帮忙,好不好!

  2、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了两个长方形:一号长方形和二号长方形,另外准备了一个学具袋,里面有一些圆片、正方形片、长方形片。现在同学们要借助这些学具去摆一摆,想办法比出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师:在动手操作之前,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跟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看谁的办法最好。现在就快快行动吧!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共同探究:怎样利用学具(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片)比较出两个大小比较接*的长方形谁大谁小。让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参与,各抒己见,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安排小组合作学*,不仅意味着安排几个学生一起完成某个任务,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惯,同时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师:你们比较的结果是怎样的?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比较出来的?

  3、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够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4、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

  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二)认识*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是怎样规定的?请看数学课本第73、74页。(学生看书后,小组互相说说这两个问题。)

  1、1*方厘米。

  ①1*方厘米有多大?

  ②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方厘米。(师贴1*方厘米。)

  ③量一量它的边长。

  ④想象一下1*方厘米有多大。

  ⑤用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与自己左手的5个指甲比一比,看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1*方厘米。

  ⑥估计一下,这块橡皮1个面的面积大约有几个1*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1*方厘米摆一摆,看你们的估计是否准确?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2、1*方分米。

  ①请你想一下,如果用它(1*方厘米)来测量这张桌子的面积,你觉得怎样呢?

  ②猜一猜比1*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③从学具里拿出1*方分米。思考:1*方分米的含义是什么? ④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⑤我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分米呢?

  ⑥想一想,用1*方分米可以测量哪些物体面的面积呢?

  3、1*方米。

  ①谁愿意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去教室地面的面积?为什么都不愿意去?(用这个面积单位去测量,不容易测出教室地面的面积,因为1*方分米比地面的面积小得多。激起学生探索更大面积单位的欲望。)

  ②你能不能像数学家一样“创造”一个比*方分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③说一说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④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吗?

  ⑤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米?

  ⑥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几*方米?

  ⑦估计一下,1*方米的面积上能站多少个人?(在地上量出1*方米,让学生尽量的站进去。)

  【设计意图: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以*方厘米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看媒体演示、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等活动理解1*方厘米。在认识1*方分米和1*方米时,让学生思考当测量的图形较大时怎么办,猜一猜比*方厘米大的单位有哪些,培养学生迁移和推理的能力。】

  四、积极反馈,强化应用

  1、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分米是什么单位?1分米有多长?*方分米是什么单位,1*方分米有多大?

  (2)听教师口令,学生用手势比画相应的长度和面积。

  2、完成76页的第4题。

  3、区别周长和面积。

  ①早上起来,小明跟着爸爸锻炼身体,他沿着操场的边跑了一圈。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②工人师傅在足球场上铺上了草坪,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③放学以后,几个爱劳动的小朋友把教室地面全都打扫了一遍。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④为了使这块黑板更加美观和牢固,装修工人在它的四周装上了铝合金边框。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⑤假如老师在黑板上写满了字,下课后一个小朋友主动把黑板擦干净了。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有意设计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周长和面积的比较这一环节,并借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一些小事,形象而生动地诠释了这些概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一课时70-74页。

  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初步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正确表象。

  2。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教具。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

  学具:每小组一份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两张长方形彩色卡纸;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1*方厘米、1*方分米的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我们进行涂色比赛怎么样?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每组各选一位代表参加比赛,谁先全部涂完就代表哪组获胜。(老师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故意给男生一张大白纸,给女生一张很小的白纸)。下面开始比赛!

  这时男同学纷纷喊出:老师这样不公*!我们的这张纸大,女生的那张纸小。

  师:对,要想公*的比赛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由于这两张纸面大小不同,只能终止现在的比赛。下面用手摸一摸纸的表面。还有那些物体有面,他们的表面的大小是否一样?我们继续研究这些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面积,理解含义。

  (1)、通过物体表面感知面积

  ①、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文具盒、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②、 摸一摸:摸一摸数学书的上面,再来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有什么感觉?

  ③、 比一比:数学书的上面 和 文具盒的上面 ,那个面大?怎样比较的?(观察法、重叠法)

  ④、再来摸一摸、比一比练*本的面和课桌的面那个小?

  ⑤、黑板的表面和和刚才我们摸的物体的表面相比怎样?

  ⑥、刚才通过观察和重叠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⑦、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① 。 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那些*面图形?生汇报

  ②课件展示*面图形: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你能看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图形大?圆形和三角形相比那个大?圆形和正方形呢?(圆形和正方形用观察法不容易看出,可利用课件动画演示重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③像这种周围都是封闭着的图形叫封闭图形,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他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这时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纸片及绿色长方形、红色长方形卡纸),动手摆一摆,看能不能比较出这两张彩纸的大小,请同学们看清操作要求。

  (3)、课件展示:

  操作要求:

  ① 四人小组中每两人选一个长方形彩纸,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摆完后小组交流两张彩纸的比较结果。

  ③ 遇到困难时,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②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汇报:

  组1:我们组选择的是长方形纸片,绿色卡纸是一行摆6个,摆2行;红色卡纸是一行摆3个,摆3行。结果红色长方形小一些。

  组2:我们组选择的是正方形纸片,绿色卡纸一行摆了12个,摆2行;红色卡纸一行摆6个,摆3行。结果也比较出红色长方形小。

  组3:我们选择了圆形纸片,发现摆的圆片之间有缝隙,无法比较 组4我们组选择的是正三角形纸片,也比较出红色长方形小。但是太麻烦!

  师:谁还有不同的摆法?

  (6)师生共同总结:操作中发现: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长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方便。

  师:我们还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应注意什么?(选择相同的图形)

  (7)、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形状大小都相同的图形,也就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8)、像刚才我们用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都可以看成一个面积单位,刚才绿色卡纸上面摆了24个小正方形,就说明这张绿色卡纸的面积就有24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人们为了方便,就选择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认识面积单位,知道“*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实际大小,掌握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对面积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认识面积

  1、谈话导入

  2、认识表面有大小

  请同学们摸一摸书本的封面和课桌的桌面,哪个面大?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3、认识*面图形有大小。

  我们学*过哪些*面图形?(出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围成的*面图形也有大小。

  4、认识面积

  将上述两方面结合:物体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有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板书)

  5、区别面积与周长

  同学们擦窗子,擦的部分的大小是窗子的什么?同学们早锻炼在操场上跑步,跑一圈有长度又是指操场的什么?

  二、比较面积的大小

  我们懂得了什么是面积,那么怎么样比较他们的的大小呢?

  1、重叠比较

  请一学生演示用重叠法比较学具

  2、利用小方块比较

  重叠难以比较可以利用小方块比较(电脑演示)

  变换投影(方格大小不一样)

  指出:他们的比较标准不一样,要统一标准,这就是面积单位(板书)

  三、认识面积单位

  1、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同学们在说家的面积时也经用到了“*方”,就是面积单位*方米的简称。(板书)

  猜一猜还有哪些面积单位?(同桌互相说说)

  2、具体认识面积单位

  (1)认识1*方厘米

  让学生量边长,并举例

  用1*方厘米小正方形实际测量指定图形大小。

  (2)认识1*方分米

  用1 *方厘米的小方块去量课桌面积,大家觉得怎样?

  学生量1*方分米的边长,并举例

  用1*方分米实际测量物体大小

  (3)认识1*方米

  猜一猜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如果测量教室面积,三种面积单位你选取哪一种?为什么?

  举出生活中1*方米大小的物体

  3、强化表象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有多少,并用手比划一下大小。

  四、巩固练*

  1、填空

  2、看图说面积

  3、动手操作,拼一个面积8*方厘米的图形


《面积单位的进率》教案设计实用5篇(扩展8)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材第71页~4页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体会用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意义。

  2、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并正确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具准备:多教媒体课件,常用面积单位模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一个新的知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实践经历,探究新知

  双击文件名便可下载:面积和面积单位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一课时70-74页。

  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初步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正确表象。

  2。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教具。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

  学具:每小组一份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两张长方形彩色卡纸;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1*方厘米、1*方分米的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我们进行涂色比赛怎么样?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每组各选一位代表参加比赛,谁先全部涂完就代表哪组获胜。(老师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故意给男生一张大白纸,给女生一张很小的白纸)。下面开始比赛!

  这时男同学纷纷喊出:老师这样不公*!我们的这张纸大,女生的那张纸小。

  师:对,要想公*的比赛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由于这两张纸面大小不同,只能终止现在的比赛。下面用手摸一摸纸的表面。还有那些物体有面,他们的表面的大小是否一样?我们继续研究这些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面积,理解含义。

  (1)、通过物体表面感知面积

  ①、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文具盒、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②、 摸一摸:摸一摸数学书的上面,再来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有什么感觉?

  ③、 比一比:数学书的上面 和 文具盒的上面 ,那个面大?怎样比较的?(观察法、重叠法)

  ④、再来摸一摸、比一比练*本的面和课桌的面那个小?

  ⑤、黑板的表面和和刚才我们摸的物体的表面相比怎样?

  ⑥、刚才通过观察和重叠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⑦、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① 。 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那些*面图形?生汇报

  ②课件展示*面图形: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你能看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图形大?圆形和三角形相比那个大?圆形和正方形呢?(圆形和正方形用观察法不容易看出,可利用课件动画演示重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③像这种周围都是封闭着的图形叫封闭图形,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他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这时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纸片及绿色长方形、红色长方形卡纸),动手摆一摆,看能不能比较出这两张彩纸的大小,请同学们看清操作要求。

  (3)、课件展示:

  操作要求:

  ① 四人小组中每两人选一个长方形彩纸,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摆完后小组交流两张彩纸的比较结果。

  ③ 遇到困难时,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②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汇报:

  组1:我们组选择的是长方形纸片,绿色卡纸是一行摆6个,摆2行;红色卡纸是一行摆3个,摆3行。结果红色长方形小一些。

  组2:我们组选择的是正方形纸片,绿色卡纸一行摆了12个,摆2行;红色卡纸一行摆6个,摆3行。结果也比较出红色长方形小。

  组3:我们选择了圆形纸片,发现摆的圆片之间有缝隙,无法比较 组4我们组选择的是正三角形纸片,也比较出红色长方形小。但是太麻烦!

  师:谁还有不同的摆法?

  (6)师生共同总结:操作中发现: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长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方便。

  师:我们还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应注意什么?(选择相同的图形)

  (7)、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形状大小都相同的图形,也就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8)、像刚才我们用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都可以看成一个面积单位,刚才绿色卡纸上面摆了24个小正方形,就说明这张绿色卡纸的面积就有24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人们为了方便,就选择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3

  新知识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和*方千米,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为有意义的学*。

  机械的学*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指导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不叫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面积单位的进率》教案设计实用5篇(扩展9)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实用二十份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1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类比、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面积与周长、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同学们,刘燕最*特别高兴,因为爸爸给她买了一张漂亮的书桌,她可喜欢了.为了使书桌更整洁美观,刘燕想在书桌上铺一块桌布,那买桌布前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呢?这个问题等我们学*了的知识后就知道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2.教学面积单位.

  投影出示两个同样大小的*面图形.

  数一数每个图形的方格数.(投影覆盖片)

  师:说一说为什么同样大小的两个图形,方格数却不一样呢?(方格的大小不同)

  说明:要测量和计算面积,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请同学看书92页下面两行.

  (1)*方厘米.

  师:拿出自己准备的最小的正方形,用直尺量一量它的边长,(1厘米)它的面积是 1*方厘米.

  用自己准备的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书上的1*方厘米上面比较一下是不是一样大.

  用自己准备的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在书上长方形里摆放,正好摆放6个小正方形,也就是6个1*方厘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6*方厘米.

  师:再请同学把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自己左手大拇指指甲面上,比一比.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哪些东西的面积的大小与1*方厘米的大小差不多?

  (2)*方分米.

  师:如果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的面积,方便吗?(不方便)

  那么要用到另一种面积单位.

  请拿出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1分米),它的面积是1*方分米.

  同桌两个同学用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1*方分米)在一张课桌上摆放,看一看大约有多少*方分米.

  看着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1*方分米的正方形),摸一摸它的边长,再摸一摸它的周长,再摸一摸它的面积.想一想在我们周围哪些东西的面积大小与1*方分米差不多.再用手比划比划1*方分米的面积实际有多大,给同学看一看.

  (3)*方米.

  如果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学校操场的面,有困难吗?

  (要用到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1*方米的纸板,请一个同学来量一量它的边长.(1米)它的面积是1*方米.

  比划一下1*方米有多大.

  用1*方米,量一量黑板大约有多少*方米.

  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各有多大.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那么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刘燕的书桌买一块桌布,是要求什么?(面积)

  三、巩固反馈.

  1.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

  (1)数学课本长20

  (2)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3)铅笔盒长19

  (4)一个学校的`面积是500

  (5)课桌高70

  2.判断.正确举,错误举.

  (1)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米.

  (2)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3)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4分米,面积是1*方分米.

  (4)1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厘米.

  3.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图.

  (1)面积是8*方厘米的长方形.

  (2)面积是16*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老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用1*方米的正方形一个一个地拼摆,这个方法可行吗?(太麻烦了),我们要研究一种科学的计算方法,后面的课上继续学*.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基础上教学的.在教案设计上考虑为学生参与学*过程创设条件,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能较好地完成建构过程,安排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物体表面,观察*面图形的大小,为面积概念的形成做好铺垫.用投影覆盖片,让学生直观看到,同样大小的*面图形,而方格的个数却不同,使学生认识到,要测量和计算面积,必须有统一的标准,从而认识面积单位的作用.同时,在设计教案时,注意到在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过程中采用自学方法,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全过程,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安排巩固反馈的练*内容,可以达到巩固对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抽象能力的目的,最后安排思考题,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探究活动

  量一量

  活动目的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各个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活动准备

  1.在操场上画若干个4*方米大小的正方形.

  2.准备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硬纸片若干张.

  3.准备若干份记录表(测量次数为纸片移动的次数).

  测量次数

  测得面积

  1*方厘米

  1*方分米

  1*方米

  活动过程

  1.学生分组,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1*方厘米的硬纸片和一份记录表.

  2.组内学生轮流用硬纸片去测量正方形的面积,测量完后填写记录表.

  3.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1*方分米的硬纸片.

  4.组内学生轮流用硬纸片去测量正方形的面积,测量完后填写记录表.

  5.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1*方米的硬纸片.

  6.组内学生轮流用硬纸片去测量正方形的面积,测量完后填写记录表.

  7.全体学生讨论:用哪种纸片测量最方便?为什么?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8~119页的内容,练*二十七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表象,会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或*面图形的面积。

  学具准备

  每组准备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带色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剪刀、直尺。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认识面积

  1、感受物体表面面积

  学生动手操作:把带色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贴到长方体的盒子上。

  教师提问:你会发现或体会到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谁大谁中,教师在这过程中引导、总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体验*面图形的面积。

  学生动手画一个学过的图形,然后每组的同学把画好的图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看能体会到什么?(学生可能体会到*面图形有大有小,在此过程中教学*面图形这一概念,如果有的学生画出角的图形,教师借此机会让学生把角的图形和学生画的长方形、正方形进行比较,教学围成一词的意义。)

  引出: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操作矛盾,引出面积单位。

  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谁能想出办法来?(学生可能想出用划方格的办法、重叠的

  办法、剪拼的办法等,只要合理教师给予肯定。)

  (建议根据具体情况做成教具,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教师有意出示下列图形比较,看哪一个图形的.面积大?

  (根据具体情况做成教具)

  师生总结:在进行测量、计算面积时规定

  了统一的面积单位*方米、*房分米、*

  方厘米。

  2、动手操作,联系实际,形成表象。

  教学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教师提前把1*方厘米的*面图形印在白纸上。)

  学生涂上颜色,然后剪下来,体会1*方厘米有多大

  举出生活中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的物体表面。

  用1*方厘米的小纸片测量你身边的物体表面的面积。(如扣子、橡皮等。)

  (2)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

  学生剪下来,体会1*方分米有多大。

  举出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方分米?

  用1*方分米的纸片测量课本的封面面积。

  (3)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学生先估计一下1*方米有多大?

  教师再出示面积是1*方米的大纸。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方米。

  三、课堂小结:结合本课的重点,进行总结--板书课题

  四、综合练*

  1、课本第119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要钉子板上围出面积是8*方厘米的图形。

  3、课本第121页第2题测量图形的面积。

  4、课本第121页第3题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面积是8*方厘米、16*方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3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方米,一*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3能自选面积单位来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和*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以自主探究为主。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信息窗1主题图)

  师:小明家要买新房了,大家看,他们一家笑得多开心呀!观察画面,看你发现了什么?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

  1、师:你能解决刚才我们提出的“餐厅和厨房哪个大”这个问题吗?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比较房间地面的大小。

  利用比一比或摆一摆的方法,自己尝试解决。

  2、请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做和,有什么发现。

  3、师:厨房和餐厅和地面是有大小的,地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你能说说客厅、卧室的面积是指什么吗?

  学生可能用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摆,得到厨房比餐厅大。

  4、现在你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对面积的理解。

  活动二:

  1、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晚厅的面积有多大?”的问题吗?

  学生自己摆。

  2、师:把你解决的办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

  3、师:大家用来计量的单位不一样,所以得到的结果不一样。为了方便,人们统一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活动三:

  1、认识*方厘米。

  师: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方厘米。

  2、学生操作、感受。

  (1)画出1*方厘米大的正方形。(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有1*方厘米。(3)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身边较小物体的面的面积。

  3、认识*方分米

  师:请你量量桌子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操作,会感到太麻烦,质疑,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呢?

  师介绍面积单位1*方分米,并感受它们的大小。

  4、认识*方米。

  (1)介绍1*方米有多大。(2)画出1*方米的大小。(3)让学生站一站,看大约站多少名同学。

  课堂: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思考,回顾学*内容)

  课堂练*设计:

  第二课时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

  2、进一步感受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练*,进一步巩固所学,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能运用所学熟练地解决问题。

  新授过程

  1、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面积的意义及面积单位。

  2、设计练*题注意以下几种题型。

  (1)、估一估,选用合适的单位填空。这种题练*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估计题目中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同时,题目中要混有长度单位,要提醒同学们审题

  (2)、动手操作的题目:

  拼图游戏:用12个面积是一*方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多少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小组合作拼一拼,记一记,算一算,说一说。

  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出形状不同,面积相同的图像,这种题目更能加深同学们对面积的理解。

  估一估。让学生估一估身边物体的面积。如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米?这种题目可以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设计题。如请学生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面积大约是16*方厘米的漂亮花坛。(一小格代表1*方厘米)

  3、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然后再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展示。

  三、巩固练*。

  现在我知道大家弄懂了怎么制作轴对称图形了,下面检验一下哪组制作的最棒?

  自主练*1.拿出课前剪好的图形折一折,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自主练*2.老师先剪一个,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然后再做后面几个。集体订正四、课堂:我们今天学*了什么内容?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面积的单位有什么?

  (2)学会面积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难点: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具:一张黄色长方形纸(18×6)、红色长方形纸(12×9)、蓝色长方形纸(12×6)、一个小正方形纸片(1×1)、一个正方形纸片(10×10)、一张正方形纸(100×100)、小正方形纸片(4×4)、小长方形纸片(4×3)若干

  学具:每组一张黄色长方形纸(18×6)、红色长方形纸(12×9)、蓝色长方形纸(12×6)、小正方形纸片(4×4)10个、小长方形纸片(4×3)10个。小正方形纸片(1×1)若干、一个正方形纸片(10×10)、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理解物体表面的面积。

  同桌两人比一比谁的手掌面大?

  谁想跟老师的手掌面比一比?

  像这样用你们的小手摸一摸数学书的表面,再和你们的手掌面比一比,谁大谁小?

  再摸摸桌面,比你们的手掌面怎样?(大得多)

  像手掌面、数学书的表面、桌面等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它们的大小分别叫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提问:书面、桌面、黑板面,谁的面积最大?谁的面积最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黑板面的面积最大。)

  2、理解封闭图形的面积。

  看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这四个图形,有一个和其他三个不同,你能找出来吗?(角)

  说得好,你观察得真仔细。那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封闭图形,他们有大有小吗?谁最大?谁最小?

  看来,不仅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封闭图形也有大小,现在老师告诉大家,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生齐读)

  二、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彩纸,这三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比较一下。

  重叠法比较蓝色纸和黄色纸,蓝色纸和红色纸的大小。

  黄色和红色纸,能一眼看出谁的面积大吗?我们把这两张纸重叠,能很快看出谁的面积大吗?

  也不能,那怎么办呢?能不能用别的办法试一试?为了方便大家探究,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请看屏幕。(电脑演示素材:地板砖、手帕、豆腐),想到办法了吗?

  真不错,老师给了小小的提示你就能想出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小纸片,想不想动手来摆一摆?有的同学手已经很痒痒了,好,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小组合作摆一摆黄色纸有几个小正方形纸片大。

  板书:黄色=8个小正方形

  同学们摆得真快,下面请大家自己从学具袋中拿出小长方形纸片作标准来摆一摆红色纸,看看红色纸上能摆多少个小长方形纸片。

  板书:红色=9个小长方形

  我知道了!是红色纸的面积大!因为红色纸有9个小长方形,黄色纸只有8个小正方形,9比8大,所以红色纸大。有同学不同意,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小长方形和小正方形不一样大,所以没法比较。)

  你的意思是说要用同一种小纸片作标准对吗?好,那咱们就用小正方形做标准吧,试试也用小正方形摆一摆红色纸。

  板书:红色纸=8个小正方形

  现在能比较了吗?红色纸和黄色纸的面积一样大!

  这也告诉我们,在比较和测量面积时标准要怎样呢?(统一)

  是的,就像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一样,测量面积时就要用统一的什么单位?(面积单位,板书课题)(提醒学生收好学具)

  人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创造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方分米,*方米,你们想不想知道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有多大?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里最小的正方形,这就是1*方厘米,量一量它的每条边有多长?(贴在黑板上)

  也就是说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谁愿意再说一说?(指两名同学说,全班说)

  板书: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现在请你用1*方厘米量一量,看哪个指甲盖的面积接*1*方厘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纽扣、开关按纽、电脑键盘上的一个键、电话上的按键)

  我们的周围和生活中有这么多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1*方厘米有多大。睁开眼睛,你记住1*方厘米这个朋友了吗?有了1*方厘米这个朋友的帮助,我们就可以测量一些物体的面积了,请同学们拿出小长方形纸片,用1*方厘米摆一摆,看看它的面积是多少?(12*方厘米)

  你不但很快测出了这张纸的面积大小,而且还用了巧妙的方法,真是了不起啊!

  1*方厘米已经跟大家成好朋友了,下面我们来跟1*方分米交朋友。请大家试着从学具袋里找到1*方分米,举起来,仔细看看,再量一量它的边长。是1分米吗?也就是说,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

  记住1*方分米这个朋友了吗?让我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生活有很多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方分米,你能在教室里找到吗?(数学书的一半,开关盖)

  1*方厘米,1*方分米都和大家见面了,现在咱们再来认识1*方米这个朋友,大家可不要被它吓到哦。感觉怎样?你猜猜它的边长是多少?你能像这样说说1*方米有多大吗?

  板书: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估计一下这块黑板的面积大约多少*方米。

  三、小结,揭示课题

  刚才,通过学*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下面就让我们利用这节课学*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四、巩固练*

  1、物体()的大小或()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测量或计算面积时,要用()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块地砖,正好放9个,这块地砖的面积是()。

  2、我能行,请你试着填一填。

  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小红家的卫生间大约有4()

  3、请你当回小法官。(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小明身高140*方厘米。()

  教室的门高2*方米()

  课桌大约长6*方分米()

  4、光明小学三(2)班被评为“优秀班集体”,学校颁发了一张奖状给三(2)班,同学们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量了量这张奖状,发现它横着能摆5个正方形,竖着能摆4个正方形。

  你能帮三(2)班的同学们算一算,做镜框的铝条大约要多长?做镜面的玻璃大约要多大吗?(拓展练*)

  五、总结全课

  1、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

  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还知道了: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想知道什么?

  除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这三个面积单位,还有没有其他的面积单位?

  还有*方公里,我们中国的国土面积就大约是960万*方公里。

  2、评价。

  你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满意吗?

  3、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回家后调查你家的居住面积、小区的面积、或是你喜欢的风景区的面积。

  教学后记:

  一、创设生活情景,积极为学生搭建学*的*台。

  二、让学生自己来“做数学”

  三、重视空间表象的建立

  四、渗透人文关怀,营造宽松、*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认识面积单位,知道“*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实际大小,掌握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对面积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认识面积

  1、谈话导入

  2、认识表面有大小

  请同学们摸一摸书本的封面和课桌的桌面,哪个面大?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3、认识*面图形有大小。

  我们学*过哪些*面图形?(出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围成的*面图形也有大小。

  4、认识面积

  将上述两方面结合:物体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有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板书)

  5、区别面积与周长

  同学们擦窗子,擦的部分的大小是窗子的什么?同学们早锻炼在操场上跑步,跑一圈有长度又是指操场的什么?

  二、比较面积的大小

  我们懂得了什么是面积,那么怎么样比较他们的的大小呢?

  1、重叠比较

  请一学生演示用重叠法比较学具

  2、利用小方块比较

  重叠难以比较可以利用小方块比较(电脑演示)

  变换投影(方格大小不一样)

  指出:他们的比较标准不一样,要统一标准,这就是面积单位(板书)

  三、认识面积单位

  1、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同学们在说家的面积时也经用到了“*方”,就是面积单位*方米的简称。(板书)

  猜一猜还有哪些面积单位?(同桌互相说说)

  2、具体认识面积单位

  (1)认识1*方厘米

  让学生量边长,并举例

  用1*方厘米小正方形实际测量指定图形大小。

  (2)认识1*方分米

  用1 *方厘米的小方块去量课桌面积,大家觉得怎样?

  学生量1*方分米的边长,并举例

  用1*方分米实际测量物体大小

  (3)认识1*方米

  猜一猜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如果测量教室面积,三种面积单位你选取哪一种?为什么?

  举出生活中1*方米大小的物体

  3、强化表象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有多少,并用手比划一下大小。

  四、巩固练*

  1、填空

  2、看图说面积

  3、动手操作

  拼一个面积8*方厘米的图形

  五、课堂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6

  学*目标:

  1蹦芙岷鲜滴锘蚱矫嫱夹危理解面积的含义。

  2蹦苡枚嘀址椒ū冉厦婊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蓖ü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重点:掌握面积的意义。

  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学*过程

  (一)预*活动

  1.下面每组中哪些图形的表面大一些?在大的括号里打√。

  ()()()()

  数学书的面课桌的面黑板的面讲桌的面

  ()()()()

  2.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3.长方形的周长=

  4.正方形的周长=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

  1、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1)用手摸一摸、比一比数学书的封面和文具盒的面,()的面大,()的面小。

  (2)观察黑板和课桌的面,()的面大,()的面小。

  (3)通过刚才看一看、比一比,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的(), 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认识面积

  (1)黑板面的大小叫黑板面的'面积,地面的大小叫()。

  (2)认识封闭图形。封闭图形的打√,不是封闭图形的打×。并说明理由。

  你还能说出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吗?

  3、比较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1)像这些封闭图形的()也叫它们的面积。正方形的大小叫做正方形的(),三角形的大小叫做三角形的()。

  (2)()或()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同学们打开书本36页。

  1、先在钉子板上围一围,再数一数围成的图形有多少个小方格。

  (有小组长组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学生小组汇报,小组记录

  第一图:

  第二图:

  小组汇报:抽一名组员写在小组展示区

  全班交流,小组质疑。

  2、合作完成书上38页第一、二题。

  (四)课堂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你今天表现怎样?学生自说。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7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类比、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面积与周长、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同学们,刘燕最*特别高兴,因为爸爸给她买了一张漂亮的书桌,她可喜欢了.为了使书桌更整洁美观,刘燕想在书桌上铺一块桌布,那买桌布前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呢?这个问题等我们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知识后就知道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学*新课.

  1.教学面积的意义.

  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有面,请你们摸一摸自己的课桌面,数学课本的封面,铅笔盒盖的面.老师再请一个同学来摸一摸黑板的面.

  说明,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表面)

  引导学生比一比:黑板面与桌面,哪个大,哪个小?数学课本的封面与铅笔盒盖的面,哪个大,哪个小?

  师: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说明: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我们把这些图形画在纸上,就成了*面图形.

  观察:图(1)与图(2)比较,图(3)与图(4)比较,图(5)与图(6)比较,哪个大?哪个小?

  可以比较明显看出图(1)>图(2),图(5)<图(6),图(3)与图(4),请同学把图(3)与图(4)重叠,可以看出两个图形完全重合,所以图(3)=图(4).

  说明:*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谁能归纳、总结一下什么叫做面积?

  生: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老师板书)

  2.教学面积单位.

  投影出示两个同样大小的*面图形.

  数一数每个图形的方格数.(投影覆盖片)

  师:说一说为什么同样大小的两个图形,方格数却不一样呢?(方格的大小不同)

  说明:要测量和计算面积,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请同学看书92页下面两行.

  (1)*方厘米.

  师:拿出自己准备的最小的正方形,用直尺量一量它的边长,(1厘米)它的面积是 1*方厘米.

  用自己准备的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书上的1*方厘米上面比较一下是不是一样大.

  用自己准备的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在书上长方形里摆放,正好摆放6个小正方形,也就是6个1*方厘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6*方厘米.

  师:再请同学把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自己左手大拇指指甲面上,比一比.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哪些东西的面积的大小与1*方厘米的大小差不多?

  (2)*方分米.

  师:如果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的面积,方便吗?(不方便)

  那么要用到另一种面积单位.

  请拿出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1分米),它的面积是1*方分米.

  同桌两个同学用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1*方分米)在一张课桌上摆放,看一看大约有多少*方分米.

  看着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1*方分米的正方形),摸一摸它的边长,再摸一摸它的周长,再摸一摸它的面积.想一想在我们周围哪些东西的面积大小与1*方分米差不多.再用手比划比划1*方分米的面积实际有多大,给同学看一看.

  (3)*方米.

  如果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学校操场的面,有困难吗?

  (要用到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1*方米的纸板,请一个同学来量一量它的边长.(1米)它的面积是1*方米.

  比划一下1*方米有多大.

  用1*方米,量一量黑板大约有多少*方米.

  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各有多大.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那么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刘燕的书桌买一块桌布,是要求什么?(面积)

  三、巩固反馈.

  1.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

  (1)数学课本长20( )

  (2)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

  (3)铅笔盒长19( )

  (4)一个学校的面积是500( )

  (5)课桌高70( )

  2.判断.正确举,错误举.

  (1)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米.

  (2)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3)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4分米,面积是1*方分米.

  (4)1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厘米.

  3.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图.

  (1)面积是8*方厘米的长方形.

  (2)面积是16*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老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用1*方米的正方形一个一个地拼摆,这个方法可行吗?(太麻烦了),我们要研究一种科学的计算方法,后面的课上继续学*.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8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类比、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面积与周长、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同学们,刘燕最*特别高兴,因为爸爸给她买了一张漂亮的书桌,她可喜欢了.为了使书桌更整洁美观,刘燕想在书桌上铺一块桌布,那买桌布前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呢?这个问题等我们学*了的知识后就知道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2.教学面积单位.

  投影出示两个同样大小的*面图形.

  数一数每个图形的方格数.(投影覆盖片)

  师:说一说为什么同样大小的两个图形,方格数却不一样呢?(方格的大小不同)

  说明:要测量和计算面积,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请同学看书92页下面两行.

  (1)*方厘米.

  师:拿出自己准备的最小的正方形,用直尺量一量它的边长,(1厘米)它的面积是 1*方厘米.

  用自己准备的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书上的1*方厘米上面比较一下是不是一样大.

  用自己准备的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在书上长方形里摆放,正好摆放6个小正方形,也就是6个1*方厘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6*方厘米.

  师:再请同学把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自己左手大拇指指甲面上,比一比.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哪些东西的面积的大小与1*方厘米的大小差不多?

  (2)*方分米.

  师:如果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的面积,方便吗?(不方便)

  那么要用到另一种面积单位.

  请拿出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1分米),它的面积是1*方分米.

  同桌两个同学用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1*方分米)在一张课桌上摆放,看一看大约有多少*方分米.

  看着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1*方分米的正方形),摸一摸它的边长,再摸一摸它的周长,再摸一摸它的面积.想一想在我们周围哪些东西的面积大小与1*方分米差不多.再用手比划比划1*方分米的面积实际有多大,给同学看一看.

  (3)*方米.

  如果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学校操场的面,有困难吗?

  (要用到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1*方米的纸板,请一个同学来量一量它的边长.(1米)它的面积是1*方米.

  比划一下1*方米有多大.

  用1*方米,量一量黑板大约有多少*方米.

  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各有多大.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那么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刘燕的书桌买一块桌布,是要求什么?(面积)

  三、巩固反馈.

  1.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

  (1)数学课本长20

  (2)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3)铅笔盒长19

  (4)一个学校的面积是500

  (5)课桌高70

  2.判断.正确举,错误举.

  (1)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米.

  (2)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3)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4分米,面积是1*方分米.

  (4)1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厘米.

  3.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图.

  (1)面积是8*方厘米的长方形.

  (2)面积是16*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老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用1*方米的正方形一个一个地拼摆,这个方法可行吗?(太麻烦了),我们要研究一种科学的计算方法,后面的课上继续学*.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基础上教学的.在教案设计上考虑为学生参与学*过程创设条件,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能较好地完成建构过程,安排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物体表面,观察*面图形的大小,为面积概念的形成做好铺垫.用投影覆盖片,让学生直观看到,同样大小的*面图形,而方格的个数却不同,使学生认识到,要测量和计算面积,必须有统一的标准,从而认识面积单位的作用.同时,在设计教案时,注意到在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过程中采用自学方法,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全过程,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安排巩固反馈的练*内容,可以达到巩固对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抽象能力的目的,最后安排思考题,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探究活动

  量一量

  活动目的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各个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活动准备

  1.在操场上画若干个4*方米大小的正方形.

  2.准备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硬纸片若干张.

  3.准备若干份记录表(测量次数为纸片移动的次数).

  测量次数

  测得面积

  1*方厘米

  1*方分米

  1*方米

  活动过程

  1.学生分组,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1*方厘米的硬纸片和一份记录表.

  2.组内学生轮流用硬纸片去测量正方形的面积,测量完后填写记录表.

  3.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1*方分米的硬纸片.

  4.组内学生轮流用硬纸片去测量正方形的面积,测量完后填写记录表.

  5.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1*方米的硬纸片.

  6.组内学生轮流用硬纸片去测量正方形的面积,测量完后填写记录表.

  7.全体学生讨论:用哪种纸片测量最方便?为什么?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9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比鲜睹婊单位cm2,dm2,m2。

  2毖嵊妹婊单位测量指定的面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蹦芰榛钛∮貌煌的面积单位去测量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

  边长是1cm,1dm,1m的正方形各一个,。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动物王国里小白兔和小熊正在吵个不停,原来它们在争论谁的家大)动态显示:小白兔家的地面铺了24块砖,而小熊家的地面铺了36块砖(两种砖的大小不一样,小白兔家的砖要大一些,小熊家的砖要小一些),到底谁的家大一些呢?小白兔和小熊想请你们来当“小裁判”。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小熊的家大,因为它家地面铺地砖的块数多一些。

  学生2:小白兔的家大,因为它家地面铺的砖要大一些。

  学生3:一样大。

  教师:现在有3种不同的意见,到底哪一个“裁判”说得对呢?虽然小熊家的地面铺的砖的块数多,但它家的砖比小白兔家的砖要小一些,所以我们并不能以砖的块数的多少来比较谁的家大,那怎么办呢?

  学生:如果砖一样大,我们就能根据砖的多少比较出结果。

  教师:说得好!要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就必须要有统一的度量面积的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单位。(板书:认识面积单位)

  二、合作探究、学*新知

  1比鲜1

  看:演示由4条1cm的线段围成的一个正方形,即1cm2,使学生初步认识1cm与1cm2的区别。

  量:让学生从学具盒中找出最小的一个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教师: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学生看一看,摸一摸1cm2的正方形,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cm2有多大?

  找: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cm2。(大拇指的指甲盖、写字本上的田字格)

  摆:教师指出,量较小的面积常用cm2作单位,让同桌合作用6个1cm2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估一估文具盒的上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cm2?同桌合作用1cm2的正方形量一量。

  引:如果我们用1c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的.面积(不用操作完)。请学生谈感受。

  2比鲜1dm2

  学生动手操作用1c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不用操作完),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感受到:cm2这个面积单位太小了,量起来不方便,如果换一个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就好了。

  教师:有没有比*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学生:(略)

  教师:确实有比*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你们先猜一猜是什么?

  学生:*方分米。

  教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学生:因为我想到长度单位里比厘米大一点的是分米,我想面积单位里比*方厘米大一点的可能应该是*方分米。

  教师:说得太好了,这位同学在学*新知识时能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真会学*,比*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确实是*方分米。

  找: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1dm2的正方形,想一想,为什么选个正方形?抽学生汇报,边长是1dm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dm2。

  比:用手比划一下,1dm2大约有多大?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dm2?

  摆:同桌合作用1d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1dm2?

  引:如果让你用1dm2的正方形去测量教室地面,你认为怎样?

  请学生观察并讨论,让学生感受到dm2这个面积单位太小了,量教室的地面不方便,要用再大一点的面积单位量就好了。

  学生可能会想到m或m2。

  教师:为什么是*方米?

  教师:大家学得真好,又认识了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1*方米,那么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学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那么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看:出示边长是1m的正方形,学生量后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m2究竟有多大?

  比:你能比出1m2有多大吗?想一想身边什么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m2?

  做:4人一组用手围1m2。

  估:估计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米。

  三、课堂活动

  1币橐灰椋1cm2和1cm有什么不同?

  2钡37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动手操作。

  四、课堂

  教师:说说你在今天的数学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五、巩固练*。

  第38页,练*六第1~4题。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类比、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面积与周长、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同学们,刘燕最*特别高兴,因为爸爸给她买了一张漂亮的书桌,她可喜欢了.为了使书桌更整洁美观,刘燕想在书桌上铺一块桌布,那买桌布前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呢?这个问题等我们学*了的知识后就知道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2.教学面积单位.

  投影出示两个同样大小的*面图形.

  数一数每个图形的方格数.(投影覆盖片)

  师:说一说为什么同样大小的两个图形,方格数却不一样呢?(方格的大小不同)

  说明:要测量和计算面积,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请同学看书92页下面两行.

  (1)*方厘米.

  师:拿出自己准备的最小的正方形,用直尺量一量它的边长,(1厘米)它的面积是 1*方厘米.

  用自己准备的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书上的1*方厘米上面比较一下是不是一样大.

  用自己准备的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在书上长方形里摆放,正好摆放6个小正方形,也就是6个1*方厘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6*方厘米.

  师:再请同学把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自己左手大拇指指甲面上,比一比.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哪些东西的面积的大小与1*方厘米的大小差不多?

  (2)*方分米.

  师:如果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的面积,方便吗?(不方便)

  那么要用到另一种面积单位.

  请拿出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1分米),它的面积是1*方分米.

  同桌两个同学用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1*方分米)在一张课桌上摆放,看一看大约有多少*方分米.

  看着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1*方分米的正方形),摸一摸它的边长,再摸一摸它的周长,再摸一摸它的面积.想一想在我们周围哪些东西的面积大小与1*方分米差不多.再用手比划比划1*方分米的面积实际有多大,给同学看一看.

  (3)*方米.

  如果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学校操场的面,有困难吗?

  (要用到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1*方米的纸板,请一个同学来量一量它的边长.(1米)它的面积是1*方米.

  比划一下1*方米有多大.

  用1*方米,量一量黑板大约有多少*方米.

  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各有多大.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那么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刘燕的书桌买一块桌布,是要求什么?(面积)

  三、巩固反馈.

  1.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

  (1)数学课本长20

  (2)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3)铅笔盒长19

  (4)一个学校的面积是500

  (5)课桌高70

  2.判断.正确举,错误举.

  (1)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米.

  (2)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3)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4分米,面积是1*方分米.

  (4)1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厘米.

  3.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图.

  (1)面积是8*方厘米的长方形.

  (2)面积是16*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老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用1*方米的正方形一个一个地拼摆,这个方法可行吗?(太麻烦了),我们要研究一种科学的计算方法,后面的课上继续学*.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基础上教学的.在教案设计上考虑为学生参与学*过程创设条件,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能较好地完成建构过程,安排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物体表面,观察*面图形的大小,为面积概念的形成做好铺垫.用投影覆盖片,让学生直观看到,同样大小的*面图形,而方格的个数却不同,使学生认识到,要测量和计算面积,必须有统一的标准,从而认识面积单位的作用.同时,在设计教案时,注意到在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过程中采用自学方法,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全过程,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安排巩固反馈的练*内容,可以达到巩固对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抽象能力的目的,最后安排思考题,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探究活动

  量一量

  活动目的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各个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活动准备

  1.在操场上画若干个4*方米大小的正方形.

  2.准备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硬纸片若干张.

  3.准备若干份记录表(测量次数为纸片移动的次数).

  测量次数

  测得面积

  1*方厘米

  1*方分米

  1*方米

  活动过程

  1.学生分组,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1*方厘米的硬纸片和一份记录表.

  2.组内学生轮流用硬纸片去测量正方形的面积,测量完后填写记录表.

  3.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1*方分米的硬纸片.

  4.组内学生轮流用硬纸片去测量正方形的面积,测量完后填写记录表.

  5.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1*方米的硬纸片.

  6.组内学生轮流用硬纸片去测量正方形的面积,测量完后填写记录表.

  7.全体学生讨论:用哪种纸片测量最方便?为什么?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11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课本第六册p84~85面积和面积单位、练一连、练*十七(1~4)

  教材简析:教学面积时,教材从实际操作、观察引入,分摸摸、看看和涂涂几个层次进行。明确面积是四边所围成的全部,会观察和比较两个面的大小。教材很注重面积单位的'引入:“把两个*面图形划分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比出它们的面积的大小”,自然突出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同时为学*间接测量面积的方法作了准备。教学重点:面积概念的建立。

  教学目标:知道面积的含义,面积和周长的不同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和1*方米的表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镜框:长30厘米,宽20厘米。钉成这个镜框需要多长的木条?100厘米指的这个镜框的什么?什么周长?

  现在要给这个镜框配一块玻璃,怎样算这块玻璃的大小?今天我们要学*的是“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认识面积:

  1、 认识物体的表面:

  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铅笔盒盖的面、课桌的面。

  师:像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铅笔盒盖的面、课桌的面等都是物体的表面。

  板:表面

  2、 认识*面:

  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摸一摸它们的表面。

  师:它们都是*面图形。

  板:*面

  3、 认识围成的*面:

  哪些图形是封闭的?哪些不是?

  师:封闭的*面图形叫做围成的*面。

  板:围成的*面

  4、 认识表面和围成的*面大小:

  数学课本和铅笔盒盖的表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画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不封闭的三角形有大小吗?

  师:物体的表面、围成的*面,它们都有大小。

  5、 归纳面积的含义。

  三、认识面积单位:

  1、 用重叠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出示p88上的图。

  你能一眼看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吗?怎么办?

  师画下来,剪下来。用重叠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能看出大小吗?

  黑板面和教室门面积的大小用这种方法比行吗?两片叶子呢?

  师:有时候,用重叠方法不能比较出两个物体面积的大小。

  2、 利用面积单位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把两个*面图形划分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a.认识*方厘米:出示1*方厘米。指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比一比,1*方厘米的正方形同你的哪一个指甲的大小差不多?

  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

  拼一拼,用6个面积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注意不同的拼法。

  数一数,p88(2)中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摆一摆,,p88(3)中能摆几个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方厘米?你能用这个方法比出p86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吗?

  b. 认识*方分米:出示1*方分米。指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

  剪一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

  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方分米?

  量一量,用一*方分米量一量课桌面大约有多少*方分米?

  c. 认识*方米:用一*方分米量教室的大小行吗?我们来认识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

  1*方米有多大呢?指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方米?

  估一估,黑板大约是多少*方米?

  四、全课:

  我们学*了几个面积单位?谁能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

  五、巩固练*:

  p90(1~4)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8~119页的内容,练*二十七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表象,会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或*面图形的面积。

  学具准备

  每组准备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带色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剪刀、直尺。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认识面积

  1、感受物体表面面积

  学生动手操作:把带色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贴到长方体的盒子上。

  教师提问:你会发现或体会到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谁大谁中,教师在这过程中引导、总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体验*面图形的面积。

  学生动手画一个学过的图形,然后每组的同学把画好的图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看能体会到什么?(学生可能体会到*面图形有大有小,在此过程中教学*面图形这一概念,如果有的学生画出角的图形,教师借此机会让学生把角的图形和学生画的长方形、正方形进行比较,教学围成一词的意义。)

  引出: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操作矛盾,引出面积单位。

  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谁能想出办法来?(学生可能想出用划方格的办法、重叠的

  办法、剪拼的办法等,只要合理教师给予肯定。)

  (建议根据具体情况做成教具,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教师有意出示下列图形比较,看哪一个图形的面积大?

  (根据具体情况做成教具)

  师生总结:在进行测量、计算面积时规定

  了统一的面积单位*方米、*房分米、*

  方厘米。

  2、动手操作,联系实际,形成表象。

  教学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教师提前把1*方厘米的*面图形印在白纸上。)

  学生涂上颜色,然后剪下来,体会1*方厘米有多大

  举出生活中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的物体表面。

  用1*方厘米的小纸片测量你身边的物体表面的面积。(如扣子、橡皮等。)

  (2)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

  学生剪下来,体会1*方分米有多大。

  举出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方分米?

  用1*方分米的纸片测量课本的封面面积。

  (3)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学生先估计一下1*方米有多大?

  教师再出示面积是1*方米的大纸。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方米。

  三、课堂小结:结合本课的重点,进行总结--板书课题

  四、综合练*

  1、课本第119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要钉子板上围出面积是8*方厘米的图形。

  3、课本第121页第2题测量图形的面积。

  4、课本第121页第3题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面积是8*方厘米、16*方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材第71页~4页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体会用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意义。

  2、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并正确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具准备:多教媒体课件,常用面积单位模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一个新的知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实践经历,探究新知

  双击文件名便可下载:面积和面积单位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类比、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面积与周长、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同学们,刘燕最*特别高兴,因为爸爸给她买了一张漂亮的书桌,她可喜欢了.为了使书桌更整洁美观,刘燕想在书桌上铺一块桌布,那买桌布前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呢?这个问题等我们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知识后就知道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学*新课.

  1.教学面积的意义.

  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有面,请你们摸一摸自己的课桌面,数学课本的封面,铅笔盒盖的面.老师再请一个同学来摸一摸黑板的面.

  说明,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表面)

  引导学生比一比:黑板面与桌面,哪个大,哪个小?数学课本的封面与铅笔盒盖的面,哪个大,哪个小?

  师: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说明: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我们把这些图形画在纸上,就成了*面图形.

  观察:图(1)与图(2)比较,图(3)与图(4)比较,图(5)与图(6)比较,哪个大?哪个小?

  可以比较明显看出图(1)>图(2),图(5)<图(6),图(3)与图(4),请同学把图(3)与图(4)重叠,可以看出两个图形完全重合,所以图(3)=图(4).

  说明:*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谁能归纳、总结一下什么叫做面积?

  生: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老师板书)

  2.教学面积单位.

  投影出示两个同样大小的*面图形.

  数一数每个图形的方格数.(投影覆盖片)

  师:说一说为什么同样大小的两个图形,方格数却不一样呢?(方格的大小不同)

  说明:要测量和计算面积,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请同学看书92页下面两行.

  (1)*方厘米.

  师:拿出自己准备的最小的正方形,用直尺量一量它的边长,(1厘米)它的面积是 1*方厘米.

  用自己准备的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书上的1*方厘米上面比较一下是不是一样大.

  用自己准备的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在书上长方形里摆放,正好摆放6个小正方形,也就是6个1*方厘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6*方厘米.

  师:再请同学把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自己左手大拇指指甲面上,比一比.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哪些东西的面积的'大小与1*方厘米的大小差不多?

  (2)*方分米.

  师:如果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的面积,方便吗?(不方便)

  那么要用到另一种面积单位.

  请拿出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1分米),它的面积是1*方分米.

  同桌两个同学用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1*方分米)在一张课桌上摆放,看一看大约有多少*方分米.

  看着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1*方分米的正方形),摸一摸它的边长,再摸一摸它的周长,再摸一摸它的面积.想一想在我们周围哪些东西的面积大小与1*方分米差不多.再用手比划比划1*方分米的面积实际有多大,给同学看一看.

  (3)*方米.

  如果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学校操场的面,有困难吗?

  (要用到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1*方米的纸板,请一个同学来量一量它的边长.(1米)它的面积是1*方米.

  比划一下1*方米有多大.

  用1*方米,量一量黑板大约有多少*方米.

  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各有多大.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那么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刘燕的书桌买一块桌布,是要求什么?(面积)

  三、巩固反馈.

  1.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

  (1)数学课本长20( )

  (2)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

  (3)铅笔盒长19( )

  (4)一个学校的面积是500( )

  (5)课桌高70( )

  2.判断.正确举,错误举.

  (1)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米.

  (2)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3)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4分米,面积是1*方分米.

  (4)1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厘米.

  3.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图.

  (1)面积是8*方厘米的长方形.

  (2)面积是16*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老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用1*方米的正方形一个一个地拼摆,这个方法可行吗?(太麻烦了),我们要研究一种科学的计算方法,后面的课上继续学*.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1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修订本)第85~88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知道它们的实际大小。

  2. 培养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的热情和独立思考、乐于交流的*惯。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方米桌布一块,米尺,镜框,长方形纸若干张。

  学具:边长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个木条钉成的长方形镜框,提问: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做这个镜框需要多长的木条?学生回答后紧接着问:如果配一块玻璃,要多大呢?引出课题前半部分。(板书:面积)

  [评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亲切自然。渗透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思想,激起学生学*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引导探索,讨论研究

  1.认识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先举几个生活中物体表面的例子,然后让学生亲手摸一摸课本封面、文具盒盖的表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谈话:我们把课本封面的大小叫做课本封面的面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文具盒盖的面积?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请比较它们的大小。

  (2)认识围成的*面图形的面积。

  让学生想像把课本面的形状画下来是什么形状,引出并板书:*面图形。让学生回忆学过的*面图形后出示以下图形。

  提问;在屏幕上呈现的6个图形中,你能指出哪些图形的面积?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不能指出角的面积?

  出示下面3个图形:

  提问:谁能比较这3个*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标准中提出“结合实例认识积的含义”,按照这一要求,这里不再概括面积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具体地感知面积的含义。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感知比较充分。]

  2.教学面积单位。

  (1)引入面积单位。

  (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长方形纸,同桌的两张纸宽度相同,长度略有差别。)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和老师手中的纸比较面积大小,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大小。再让同桌之间比较纸的面积的大小,学生发现一眼不能看出来,可能想到用重叠法或量长和宽的办法比较。

  多媒体出示长方形(15个单位)和正方形(16个单位),让学生说说如何比较其大小。演示用重叠的方法无法比较(一个较宽,一个较长)。

  多媒体演示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如图(1)、图(2)的方格。

  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说出正方形的面积大。

  多媒体出示图(3)。

  提问:图(3)也画成16个格子,和图(2)的面积一样大吗?为什么?

  讲述:如果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要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课题的后半部分:面积单位)

  [评析:在操作和比较中引出积单位,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学生始终处于最佳思维状态,每个学生都感觉“这是我自己发现的知识”,有积极的学*体验。]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① 认识1*方厘米。

  学生观察1*方厘米纸片的形状、大小,量边长。引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板书:*方厘米)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面积的单位有什么?

  (2)学会面积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难点: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具:一张黄色长方形纸(18×6)、红色长方形纸(12×9)、蓝色长方形纸(12×6)、一个小正方形纸片(1×1)、一个正方形纸片(10×10)、一张正方形纸(100×100)、小正方形纸片(4×4)、小长方形纸片(4×3)若干

  学具:每组一张黄色长方形纸(18×6)、红色长方形纸(12×9)、蓝色长方形纸(12×6)、小正方形纸片(4×4)10个、小长方形纸片(4×3)10个。小正方形纸片(1×1)若干、一个正方形纸片(10×10)、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理解物体表面的面积。

  同桌两人比一比谁的手掌面大?

  谁想跟老师的手掌面比一比?

  像这样用你们的小手摸一摸数学书的表面,再和你们的手掌面比一比,谁大谁小?

  再摸摸桌面,比你们的手掌面怎样?(大得多)

  像手掌面、数学书的表面、桌面等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它们的大小分别叫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提问:书面、桌面、黑板面,谁的面积最大?谁的面积最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黑板面的面积最大。)

  2、理解封闭图形的面积。

  看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这四个图形,有一个和其他三个不同,你能找出来吗?(角)

  说得好,你观察得真仔细。那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封闭图形,他们有大有小吗?谁最大?谁最小?

  看来,不仅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封闭图形也有大小,现在老师告诉大家,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生齐读)

  二、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彩纸,这三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比较一下。

  重叠法比较蓝色纸和黄色纸,蓝色纸和红色纸的大小。

  黄色和红色纸,能一眼看出谁的面积大吗?我们把这两张纸重叠,能很快看出谁的面积大吗?

  也不能,那怎么办呢?能不能用别的办法试一试?为了方便大家探究,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请看屏幕。(电脑演示素材:地板砖、手帕、豆腐),想到办法了吗?

  真不错,老师给了小小的提示你就能想出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小纸片,想不想动手来摆一摆?有的同学手已经很痒痒了,好,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小组合作摆一摆黄色纸有几个小正方形纸片大。

  板书:黄色=8个小正方形

  同学们摆得真快,下面请大家自己从学具袋中拿出小长方形纸片作标准来摆一摆红色纸,看看红色纸上能摆多少个小长方形纸片。

  板书:红色=9个小长方形

  我知道了!是红色纸的面积大!因为红色纸有9个小长方形,黄色纸只有8个小正方形,9比8大,所以红色纸大。有同学不同意,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小长方形和小正方形不一样大,所以没法比较。)

  你的意思是说要用同一种小纸片作标准对吗?好,那咱们就用小正方形做标准吧,试试也用小正方形摆一摆红色纸。

  板书:红色纸=8个小正方形

  现在能比较了吗?红色纸和黄色纸的面积一样大!

  这也告诉我们,在比较和测量面积时标准要怎样呢?(统一)

  是的,就像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一样,测量面积时就要用统一的什么单位?(面积单位,板书课题)(提醒学生收好学具)

  人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创造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方分米,*方米,你们想不想知道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有多大?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里最小的正方形,这就是1*方厘米,量一量它的每条边有多长?(贴在黑板上)

  也就是说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谁愿意再说一说?(指两名同学说,全班说)

  板书: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现在请你用1*方厘米量一量,看哪个指甲盖的面积接*1*方厘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纽扣、开关按纽、电脑键盘上的一个键、电话上的按键)

  我们的周围和生活中有这么多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1*方厘米有多大。睁开眼睛,你记住1*方厘米这个朋友了吗?有了1*方厘米这个朋友的帮助,我们就可以测量一些物体的面积了,请同学们拿出小长方形纸片,用1*方厘米摆一摆,看看它的面积是多少?(12*方厘米)

  你不但很快测出了这张纸的面积大小,而且还用了巧妙的方法,真是了不起啊!

  1*方厘米已经跟大家成好朋友了,下面我们来跟1*方分米交朋友。请大家试着从学具袋里找到1*方分米,举起来,仔细看看,再量一量它的边长。是1分米吗?也就是说,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

  记住1*方分米这个朋友了吗?让我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生活有很多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方分米,你能在教室里找到吗?(数学书的一半,开关盖)

  1*方厘米,1*方分米都和大家见面了,现在咱们再来认识1*方米这个朋友,大家可不要被它吓到哦。感觉怎样?你猜猜它的边长是多少?你能像这样说说1*方米有多大吗?

  板书: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估计一下这块黑板的面积大约多少*方米。

  三、小结,揭示课题

  刚才,通过学*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下面就让我们利用这节课学*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四、巩固练*

  1、物体()的大小或()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测量或计算面积时,要用()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块地砖,正好放9个,这块地砖的面积是()。

  2、我能行,请你试着填一填。

  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小红家的卫生间大约有4()

  3、请你当回小法官。(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小明身高140*方厘米。()

  教室的门高2*方米()

  课桌大约长6*方分米()

  4、光明小学三(2)班被评为“优秀班集体”,学校颁发了一张奖状给三(2)班,同学们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量了量这张奖状,发现它横着能摆5个正方形,竖着能摆4个正方形。

  你能帮三(2)班的同学们算一算,做镜框的铝条大约要多长?做镜面的玻璃大约要多大吗?(拓展练*)

  五、总结全课

  1、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

  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还知道了: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想知道什么?

  除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这三个面积单位,还有没有其他的面积单位?

  还有*方公里,我们中国的国土面积就大约是960万*方公里。

  2、评价。

  你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满意吗?

  3、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回家后调查你家的居住面积、小区的面积、或是你喜欢的风景区的面积。

  教学后记:

  一、创设生活情景,积极为学生搭建学*的*台。

  二、让学生自己来“做数学”

  三、重视空间表象的建立

  四、渗透人文关怀,营造宽松、*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1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修订本)第85~88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知道它们的实际大小。

  2. 培养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的热情和独立思考、乐于交流的*惯。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方米桌布一块,米尺,镜框,长方形纸若干张。

  学具:边长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个木条钉成的长方形镜框,提问: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做这个镜框需要多长的木条?学生回答后紧接着问:如果配一块玻璃,要多大呢?引出课题前半部分。(板书:面积)

  [评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亲切自然。渗透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思想,激起学生学*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引导探索,讨论研究

  1.认识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先举几个生活中物体表面的例子,然后让学生亲手摸一摸课本封面、文具盒盖的表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谈话:我们把课本封面的大小叫做课本封面的面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文具盒盖的面积?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请比较它们的大小。

  (2)认识围成的*面图形的面积。

  让学生想像把课本面的形状画下来是什么形状,引出并板书:*面图形。让学生回忆学过的*面图形后出示以下图形。

  提问;在屏幕上呈现的6个图形中,你能指出哪些图形的面积?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不能指出角的面积?

  出示下面3个图形:

  提问:谁能比较这3个*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标准中提出“结合实例认识积的含义”,按照这一要求,这里不再概括面积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具体地感知面积的含义。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感知比较充分。]

  2.教学面积单位。

  (1)引入面积单位。

  (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长方形纸,同桌的两张纸宽度相同,长度略有差别。)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和老师手中的纸比较面积大小,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大小。再让同桌之间比较纸的面积的大小,学生发现一眼不能看出来,可能想到用重叠法或量长和宽的办法比较。

  多媒体出示长方形(15个单位)和正方形(16个单位),让学生说说如何比较其大小。演示用重叠的方法无法比较(一个较宽,一个较长)。

  多媒体演示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如图(1)、图(2)的方格。

  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说出正方形的面积大。

  多媒体出示图(3)。

  提问:图(3)也画成16个格子,和图(2)的面积一样大吗?为什么?

  讲述:如果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要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课题的后半部分:面积单位)

  [评析:在操作和比较中引出积单位,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学生始终处于最佳思维状态,每个学生都感觉“这是我自己发现的知识”,有积极的学*体验。]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① 认识1*方厘米。

  学生观察1*方厘米纸片的形状、大小,量边长。引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板书:*方厘米)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18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比鲜睹婊单位cm2,dm2,m2。

  2毖嵊妹婊单位测量指定的面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蹦芰榛钛∮貌煌的面积单位去测量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

  边长是1cm,1dm,1m的正方形各一个,。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动物王国里小白兔和小熊正在吵个不停,原来它们在争论谁的家大)动态显示:小白兔家的地面铺了24块砖,而小熊家的地面铺了36块砖(两种砖的大小不一样,小白兔家的砖要大一些,小熊家的砖要小一些),到底谁的家大一些呢?小白兔和小熊想请你们来当“小裁判”。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小熊的家大,因为它家地面铺地砖的块数多一些。

  学生2:小白兔的家大,因为它家地面铺的砖要大一些。

  学生3:一样大。

  教师:现在有3种不同的意见,到底哪一个“裁判”说得对呢?虽然小熊家的地面铺的砖的块数多,但它家的砖比小白兔家的砖要小一些,所以我们并不能以砖的块数的多少来比较谁的家大,那怎么办呢?

  学生:如果砖一样大,我们就能根据砖的多少比较出结果。

  教师:说得好!要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就必须要有统一的度量面积的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单位。(板书:认识面积单位)

  二、合作探究、学*新知

  1比鲜1

  看:演示由4条1cm的线段围成的一个正方形,即1cm2,使学生初步认识1cm与1cm2的区别。

  量:让学生从学具盒中找出最小的一个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教师: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学生看一看,摸一摸1cm2的正方形,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cm2有多大?

  找: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cm2。(大拇指的指甲盖、写字本上的田字格)

  摆:教师指出,量较小的面积常用cm2作单位,让同桌合作用6个1cm2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估一估文具盒的上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cm2?同桌合作用1cm2的正方形量一量。

  引:如果我们用1c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的面积(不用操作完)。请学生谈感受。

  2比鲜1dm2

  学生动手操作用1c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不用操作完),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感受到:cm2这个面积单位太小了,量起来不方便,如果换一个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就好了。

  教师:有没有比*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学生:(略)

  教师:确实有比*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你们先猜一猜是什么?

  学生:*方分米。

  教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学生:因为我想到长度单位里比厘米大一点的.是分米,我想面积单位里比*方厘米大一点的可能应该是*方分米。

  教师:说得太好了,这位同学在学*新知识时能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真会学*,比*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确实是*方分米。

  找: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1dm2的正方形,想一想,为什么选个正方形?抽学生汇报,边长是1dm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dm2。

  比:用手比划一下,1dm2大约有多大?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dm2?

  摆:同桌合作用1d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1dm2?

  引:如果让你用1dm2的正方形去测量教室地面,你认为怎样?

  请学生观察并讨论,让学生感受到dm2这个面积单位太小了,量教室的地面不方便,要用再大一点的面积单位量就好了。

  学生可能会想到m或m2。

  教师:为什么是*方米?

  教师:大家学得真好,又认识了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1*方米,那么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学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那么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看:出示边长是1m的正方形,学生量后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m2究竟有多大?

  比:你能比出1m2有多大吗?想一想身边什么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m2?

  做:4人一组用手围1m2。

  估:估计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米。

  三、课堂活动

  1币橐灰椋1cm2和1cm有什么不同?

  2钡37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动手操作。

  四、课堂

  教师:说说你在今天的数学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五、巩固练*。

  第38页,练*六第1~4题。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19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2~36页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1蹦芙岷鲜滴锘蚱矫嫱夹危理解面积的含义。

  2蹦苡枚嘀址椒ū冉厦婊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蓖ü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大小树叶各一张,钉子板,橡皮筋,照片一张,两段绳子,。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创新

  教师出示春游时和学生一起照的放大的照片。

  教师:同学们,这是前几天我们班春游时老师和你们一起照的照片,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猜一猜老师会把它怎样?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把它放在镜框里。

  学生2:把它塑封。

  教师:如果给这张照片加上框,需要多少木条?这求的是什么?(周长)

  如果我要想给相框配上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这又是求的什么呢?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教师:等我们今天学*了面积的知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二、理解面积的意义

  1比鲜段锾宓拿婊

  教师出示两条线段,让学生观察这两条线段有什么不一样,再出示大小两片树叶,让学生观察又有什么不同?

  教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物体既有长短之分,又有大小之分。黑板、课桌、书本、树叶、文具盒等都可以叫做物体。教师出示文具盒,让学生观察:一眼看去,我们先看到的是什么?

  学生:文具盒的表面。

  教师:是的,许多物体都有它们的表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在教室里你可以看到哪些物体的面?

  学生:我看到了教室的地面、墙面,黑板面,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数学书和课桌的表面,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学生1:我摸到桌子的表面光光的、**的。

  学生2:我摸到数学书的面很小,很容易摸到边沿;而桌子不容易摸到边沿,面要大得多。

  教师:大家的感觉都不错,课桌的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课桌表面的面积比较大;数学书的表面比较小,我们就说数学书表面的面积比较小。

  教师:看来物体的面是有大小的,有的物体面大,有的物体面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板书:面积)。比如数学书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表面的面积。让学生分小组相互说一说教室的地面、墙面,黑板面,桌面,文具盒面……的面积分别指的是什么?

  2比鲜镀矫嫱夹蔚拿婊

  教师:物体表面有大有小,那么这些*面图形也有大小吗?电脑显示4个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些*面图形中谁最大?谁最小?

  学生:三角形比圆形大。

  教师:对,我们可以直接地比较出三角形比圆大。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些*面图形,用颜色涂出这些*面图形的大小。

  教师:这些*面图形的大小是*面图形的什么呢?

  教师:*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让学生指出黑板上的*面图形的面积。

  3惫槟擅婊的意义

  让学生把这两方面起来说说什么叫面积。

  学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教师: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所以说: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

  三、比较面积的大小

  1币导学生用观察法、重叠法进行比较

  教师:既然物体的表面有大小,*面图形也

  有大小,怎样去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让学生看一看,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比较大?

  学生1:课桌面比文具盒面大。

  学生2:黑板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

  小组讨论:你是用哪些办法来比较这些面的大小的?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有的同学通过观察,看出黑板的面积与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差别很明显,说明黑板的面积比课桌面面积大;有的同学把文具盒面放在课桌面上重叠起来比较,发现文具盒面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2庇檬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各一张,面积大小相差无几,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面积大?还是正方形面积大?

  学生通过观察,是不容易看出长方形面积大还是正方形面积大的,可能有的学生会想到用重叠法进行比较,这时可让学生拿出桌上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正方形纸片,动手操作用重叠法试一试看能否比出谁大谁小?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用重叠法也不能比出谁大谁小?怎样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出示例2的教室内两面墙上贴瓷砖的图。

  教师:你能比较出这两面墙贴瓷砖部分的大小吗?

  学生:由于每块瓷砖的大小是相等的,我数一数哪面墙上的瓷砖块数多,哪一面墙的面积就最大。

  教师:现在你有办法比较出你桌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面积大吗?(小组讨论,抽学生汇报)

  教师:对,我们可以把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分成一些相等的格子,再数一数格子的个数就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还是小。让学生先动手操作比较桌上两片树叶的大小,再抽学生汇报比较方法。

  :要比较两个*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可以借助相等的格子数量的多少来进行比较。

  3薄巴骋槐曜肌钡闹匾性

  出示例3(没有分成方格的)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让学生先猜一猜,图A与图B哪个面积大?

  显示图A有6个方格,图B有24个方格,让学生比较,哪个图形面积大?

  学生1:图B面积大,因为图B有24格,而图A只有6格。

  学生2:我不同意,两个图中格子的大小不一样,我们单数格子的多少还不能确定哪个图形的面积大。新|课|标|第|一|

  通过把两个图切割后重合,使学生感受到图A和图B面积一样大。

  :从这次比较可以看出,如果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比较,格子的大小一定要相同才能比

  较出结果。

  四、课堂活动

  (1)在钉子板上围出你喜欢的图形,并数出你围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格?

  (2)在格子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9个方格的有趣图形(面积相等,图形的形状一样的)。

  五、反思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现在你知道给相框装上多大的玻璃是求什么吗?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20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提供了思维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来展开的 。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米、形成正确的表象,并会应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说教学法

  (一)说教法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真真实实的感受,实实在在的体验。

  (二)说学法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两把不同的尺子,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

  2、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来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

  (二)探索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观察身边的很多物提,比如黑板、红旗、桌椅、书本等,让学生指出他们的表面在哪?

  (2)让学生比较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便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板书)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课件出示各种规则及不规则封闭图形,让学生说出什么是封闭图形。

  (2)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概念:

  通过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和封闭图形大小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面积的概念。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识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

  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比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方厘米的正方形,1*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方厘米、1*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⑤试一试:1*方米的土地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指定不需要学生的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四)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五)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学生学*了本部分的内容为四年级学**行四边形与梯形、三角形和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面积单位的进率》教案设计实用5篇(扩展10)

——面积单位的教案范本5份

  面积单位的教案 1

  设计说明

  “面积单位的换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面积、面积单位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结合教学重、难点及学生的认知水*,本节课主要采用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迁移类推、实践应用等形式进行教学。

  1.激趣导入,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妙处。

  上课伊始,以游戏的形式导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中。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妙处,从而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合作的形式探究本节课的学*内容。

  2.复*与思考。

  复*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学生猜想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作铺垫。同时设计贴*生活的实际问题,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3.自主探究新知。

  学生首先猜想、讨论“1*方分米与1*方厘米有什么关系”,然后通过操作得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最后利用迁移类推明确1*方米=100*方分米。学生在猜想、操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取了新知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面积是1*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 面积是1*方米的.正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 直尺 面积是1*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 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吧。(出示课件)

  1.抢答比赛1。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厘米

  师:同学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思考后回答)

  2.抢答比赛2。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1*方厘米大约有多大?1*方分米大约有多大?1*方米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

  师:看来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么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板书课题:面积单位的换算)

  设计意图:用游戏的方式复*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学*新知识作铺垫,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感知,并能够正确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探究新知,实验验证

  1.教学教材56页上面例题。(课件出示)

  (1)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片。(拿一个同学的学具与老师手中的正方形纸片比较一下,确定大小是相等的,老师把这张正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

  (2)先用直尺量一量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再计算它的面积。(有的同学以分米为单位,量出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是1分米,所以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就是1*方分米;有的同学以厘米为单位,量出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是10厘米,所以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就是100*方厘米)

  (3)提问:想一想,计算的是同一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答案,并且这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呢?(用的单位不同)

  (4)猜想、讨论:*方分米与*方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

  预设

  生1:1*方分米=100*方厘米。因为1*方分米和100*方厘米都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所以1*方分米=100*方厘米。

  生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分米,又因为1分米=10厘米,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10=100(*方厘米),所以1*方分米=100*方厘米。

  面积单位的教案 2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方米,一*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3能自选面积单位来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和*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以自主探究为主。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信息窗1主题图)

  师:小明家要买新房了,大家看,他们一家笑得多开心呀!观察画面,看你发现了什么?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

  1、师:你能解决刚才我们提出的“餐厅和厨房哪个大”这个问题吗?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比较房间地面的大小。

  利用比一比或摆一摆的方法,自己尝试解决。

  2、请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做和,有什么发现。

  3、师:厨房和餐厅和地面是有大小的,地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你能说说客厅、卧室的面积是指什么吗?

  学生可能用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摆,得到厨房比餐厅大。

  4、现在你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对面积的理解。

  活动二:

  1、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晚厅的面积有多大?”的问题吗?

  学生自己摆。

  2、师:把你解决的办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

  3、师:大家用来计量的单位不一样,所以得到的结果不一样。为了方便,人们统一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活动三:

  1、认识*方厘米。

  师: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方厘米。

  2、学生操作、感受。

  (1)画出1*方厘米大的正方形。(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有1*方厘米。(3)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身边较小物体的面的面积。

  3、认识*方分米

  师:请你量量桌子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操作,会感到太麻烦,质疑,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呢?

  师介绍面积单位1*方分米,并感受它们的大小。

  4、认识*方米。

  (1)介绍1*方米有多大。(2)画出1*方米的大小。(3)让学生站一站,看大约站多少名同学。

  课堂: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思考,回顾学*内容)

  课堂练*设计:

  第二课时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

  2、进一步感受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练*,进一步巩固所学,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能运用所学熟练地解决问题。

  新授过程

  1、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面积的意义及面积单位。

  2、设计练*题注意以下几种题型。

  (1)、估一估,选用合适的单位填空。这种题练*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估计题目中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同时,题目中要混有长度单位,要提醒同学们审题

  (2)、动手操作的题目:

  拼图游戏:用12个面积是一*方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多少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小组合作拼一拼,记一记,算一算,说一说。

  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出形状不同,面积相同的图像,这种题目更能加深同学们对面积的理解。

  估一估。让学生估一估身边物体的面积。如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米?这种题目可以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设计题。如请学生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面积大约是16*方厘米的漂亮花坛。(一小格代表1*方厘米)

  3、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然后再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展示。

  三、巩固练*。

  现在我知道大家弄懂了怎么制作轴对称图形了,下面检验一下哪组制作的最棒?

  自主练*1.拿出课前剪好的图形折一折,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自主练*2.老师先剪一个,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然后再做后面几个。集体订正四、课堂:我们今天学*了什么内容?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面积单位的教案 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8~119页的内容,练*二十七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表象,会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或*面图形的面积。

  学具准备

  每组准备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带色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剪刀、直尺。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认识面积

  1、感受物体表面面积

  学生动手操作:把带色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贴到长方体的盒子上。

  教师提问:你会发现或体会到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谁大谁中,教师在这过程中引导、总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体验*面图形的面积。

  学生动手画一个学过的图形,然后每组的同学把画好的图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看能体会到什么?(学生可能体会到*面图形有大有小,在此过程中教学*面图形这一概念,如果有的学生画出角的图形,教师借此机会让学生把角的`图形和学生画的长方形、正方形进行比较,教学围成一词的意义。)

  引出: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操作矛盾,引出面积单位。

  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谁能想出办法来?(学生可能想出用划方格的办法、重叠的

  办法、剪拼的办法等,只要合理教师给予肯定。)

  (建议根据具体情况做成教具,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教师有意出示下列图形比较,看哪一个图形的面积大?

  (根据具体情况做成教具)

  师生总结:在进行测量、计算面积时规定

  了统一的面积单位*方米、*房分米、*

  方厘米。

  2、动手操作,联系实际,形成表象。

  教学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教师提前把1*方厘米的*面图形印在白纸上。)

  学生涂上颜色,然后剪下来,体会1*方厘米有多大

  举出生活中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的物体表面。

  用1*方厘米的小纸片测量你身边的物体表面的面积。(如扣子、橡皮等。)

  (2)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

  学生剪下来,体会1*方分米有多大。

  举出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方分米?

  用1*方分米的纸片测量课本的封面面积。

  (3)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学生先估计一下1*方米有多大?

  教师再出示面积是1*方米的大纸。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方米。

  三、课堂小结:结合本课的重点,进行总结--板书课题

  四、综合练*

  1、课本第119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要钉子板上围出面积是8*方厘米的图形。

  3、课本第121页第2题测量图形的面积。

  4、课本第121页第3题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面积是8*方厘米、16*方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面积单位的教案 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1~5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认识面积单位:1*方厘米、1*方分米和1*方米,并知道它们实际的大小。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同一*面等活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成就感。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认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教具各一个。1*方厘米、1*方分米正方形纸片各一个,每两人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抽纸涂色比赛:教师为学生准备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纸放在信封中,当学生代表抽出纸片并髙高举起示意时,学生们的.反应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纸片的一方感情激愤认为这样不公*,而抽到小纸片的一方则兴高采烈。

  为什么不公*?(引导学生说出纸的面积的大小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面积,并对面积的大小有初步的感知,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计算课本的面积。

  师:刚才大家认为不公*,是因为面积的大小不一样。现在同学们看我们的数学课本,它们的大小应该一样吧?

  生:一样。

  师:现在我们用画方格的办法,看看课本的面积有多大。

  生:用方格衡量课本面积。

  师:说说你们画的课本有多少个方格?

  生1:12个。

  生2:14个。

  师:为什么画出的格数不一样呢?

  生:方格大小不一样。

  师:要是我们规定的方格大小一样,是不是大家画出的格数就一样了呢?

  生:那样就会一样。

  师:看来,为了计算面积的大小,需要我们统一面积单位。

  2.认识面积单位。

  认识1*方厘米。

  师:大家能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吗?

  面积单位的教案 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第7册第134页—136页《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观察,触摸等实际操作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

  2.通过测量认识面积单位,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和1*方米的表象。

  3.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有序操作,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惯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2.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和1*方米的表象.理解面积的意义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准备硬纸片图形若干个:圆片、长方形、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发主题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幅有趣的画(跳水运动员—田亮),大屏幕出示画,这幅画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现在老师给这个画加上边框,求边框的长度就是求什么?(周长)如果老师再給这幅画配上玻璃,要多少玻璃还是求周长吗?那又是求什么?(面积)你知道什么是面积吗?想弄明白吗?今天我们就来学*面积。(揭示课题)

  【评析:教师联系现实生活情境引入,有效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由于问题生成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使得学生对新概念的出现不会感到陌生。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新知的兴趣,有能为学生较好地理解新知作好铺垫。】

  (二)体验建构,生成感悟

  1、面积的概念

  ①师: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物体的面,并且摸一摸,比一比,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师:你能举例说一下吗?(板书:物体的表面大小)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根据你的观察,什么物体的面比什么物体的面大呢?请小组互相说一说。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生活经验,进一步明确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②教师出示: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图形,你又发现了什么呢?

  (第一个图形是一个长方形,而第二个图形只有三条线段)

  师:能比较它们面的'大小吗?

  生1:不能比较,因为第二图形不完整。

  生2:第二图形不封闭,它的大小不能确定。

  师:只有封闭图形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板书:封闭图形

  师: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图形是封闭图形?

  师:角是封闭图形吗?

  师;你能添上一条线段使第二个图形变成封闭图形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在第二个图形上补画一条线段,使它变成长方形。

  ③教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封闭图形也有的大有的小,我们把这种大小就叫作面积。

  (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齐读面积的概念。

  ④教师出示图形

  师:爱心、笑脸和树叶任意两个图形比较大小。

  两个长方形图形比较大小。

  让学生比较每组图形的大小,并要求说出比较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观察法、重叠法

  2、通过探究,认识面积单位

  a、探讨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

  ⑴、设疑:课件出示图形:(3×5,2×7的两张长方形)

  师: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答略

  师:同学们的意见不一样,我们能不能借助学具来帮忙。

  ⑵、小组合作

  出示合作思考要点:①你组可用什么材料或学具来比较图形1和图形2的面积大小?②在这几种比较方法中,你组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合理?(学生四人合作讨论,教师巡视)

  ⑶小组反馈:通过小组操作,你们认为它们的面积哪个大?

  生齐回答:是图1的面积大。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小组派代表交流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剪拼法,摆图法和数格法。

  师: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最合理?

  生1:我们组认为是正方形摆最好,用圆、长方形摆有空隙。

  生2:我们认为用剪拼法好。

  生3:剪拼法不好,若是黑板面和课桌面不能剪。

  师:现在我们的意见统一了吗?得出数正方形的个数最合理。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剪拼法和摆正方形法(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3、认识统一单位比较标准的必要性。

  课件出示:猜猜谁的面积大?游戏:看格子,猜面积。

  师:有两个图形,一个摆9个正方形,另一个摆15个正方形,哪个面积大?

  学生:15个正方形的面积大,因为它的格子多。

  师:是吗?紧接着出示两个长方形的图形。

  生(惊讶):啊!原来是这样呀。

  师:想要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板书:面积单位)。

  【评析:通过图形的比较,给予了学生必要的学法指导。然后,教师接触多媒体技术的功能,创设了动态变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统一面积的必要性,感受数学知识是从现实需要中产生发展的,从而激发起学生对面积单位的探究需求。】

  3、常用面积单位的认识

  (1)、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师:请阅读一则小资料(课件播放:文字呈现配合画外音)。你能从中知道什么?

  为了方便面积的测量,国际上常用三种方格:面积为1*方米的方格、面积为1*方分米的方格、面积为1*方厘米的方格。

  为了方便面积的测量,国际上常用三种方格:面积为1*方米的方格、面积为1*方分米的方格、面积为1*方厘米的方格。

  生1:我知道了国际上通常用的是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这三种常用的方格。

  生2:我明白了比较面积大小时经常采用三种固定的方格。

  生3:那个大号的是1*方米的,中号的是1*方分米的,小号的是1*方厘米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