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单位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1

  一、复*旧知,引出研究问题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我们是怎样得到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个结论的?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推导过程。

  3.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1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演示课件:每排摆1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10排,问:这一层一共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大小正方体?摆这样的10层呢?学生列式:101010=1000个

  4.得出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5.类推: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6.巩固练*(略)

  三、实际应用

  1.出示教材中的例题

  2.学生独立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

  四、总结全课

  我们学*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他们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呢?学生看书,填表。

  反思:

  1.目标让学生提出

  学生是学*的主人,这是每个教师都认同的一个理念,但是怎样将这样一个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呢?不妨从目标让学生提出做起。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前两个知识的.学*经验,在面对体积单位时是有能力提出学*目标的。教师要给学生自己提出学*目标的机会,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别人(教师)让我解决的问题相比,学生自然倾向于前者。

  2.方法让学生探究

  我们经常抱怨学生在做单位之间的化聚练*时出错,埋怨学生不细心。冷静的思考一下,学生做错题的原因真的都是不细心吗?有多少学生在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有多少学生记混单位之间的进率而闹出笑话。造成学生会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忽略了授给学生渔,而只授给学生鱼,学生收获的鱼多了,改用的时候就分不清该取哪条鱼了。

  就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设计如下:

  1.借助一条线段是学生明确要表示长短要用长度单位,复*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他们之间的进率。

  2.有一条线段过渡到一个面,继续演示课件,形成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要表示这个图形的大小用什么单位。复*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其他们之间的进率。此阶段的教学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由线过渡到面,借助课件或教具演示帮助学生回忆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应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继续演示课件,由面过渡到体,问学生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教师板书常用的体积单位后问学生:接下来,你们认为我们该研究点什么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主人翁的意识。

  4.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汇报。此环节教师要放慢教学节奏,结合学生的汇报及时适时地点拨指导,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注意对学生学*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评价。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之所以是1000,而不是100,是因为正方体的长宽高都是10厘米(分米),在1010的基础上,又乘了一个10。学生头脑中一旦有了由一条1分米(10厘米)的线段到一个边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再到一个棱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体的清晰、完整的过程,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

  6.演示课件后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刚才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内化的时间。

  7.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8.巩固练*:体积单位间进率的专项练*。

  9.引导学生探究不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之后进行专项练*。

  10、综合练*,可以融入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惯。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2

  今天上午,我在五(10)班教室上了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许多数学老师进行了观摩,课后也及时给予了评价。通过教学和评课这两个环节,我的感受颇深。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教学中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接着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结合大家的意见,我这节课比较突出的.优点有:

  (一)课堂上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我先让学生猜想,再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得出“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结论,然后再运用次结论进行单位换算。这种教学设计就是在想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且使教学环节看起来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二)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我都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教学设计有新意,课堂总结有特色。因为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就是一个推理过程和一个运用过程,如果不设计一点创意性的玩意儿,学生很容易疲倦。所以,我懂了点脑筋,课前复*时安排了学生分类的活动,中途练*时让学生背向黑板进行问答,最后的课堂总结,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表演了一段快板,让学生兴奋了几次,以致这节课不那么枯燥。

  当然,“看花容易绣花难”,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教师口语过多,无效问题多,占据了不少教学时间。邓丽萍老师对我的课观察显示,我喜欢重复问全班学生“对不对?”、“同意吗?”,这是我*时上课的教学*惯所致,说明教学语言还不够严谨,不够精炼,有待改进。

  (二)给予学生进行小组学*的时间不够长,而且没有有效地反馈。课堂上确实有很多次让学生讨论的机会,但是时间稍短,感觉有些走过场。应该多给点时间学生们充分的讨论、探究。

  (三)板书结论口语化,不严谨。学生课堂上反馈“大单位化小单位要乘以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要除以进率”,虽然在口头上我提到了大单位就是高级单位,小单位就是低级单位,可是板书时仍写成学生的反馈,我以为尊重了学生,实际上忽略了作为数学教师的严谨、科学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3

  一、复*旧知,引出研究问题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我们是怎样得到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个结论的?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推导过程。

  3.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1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演示课件:每排摆1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10排,问:这一层一共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大小正方体?摆这样的10层呢?学生列式:101010=1000个

  4.得出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5.类推: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6.巩固练*(略)

  三、实际应用

  1.出示教材中的例题

  2.学生独立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

  四、总结全课

  我们学*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他们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呢?学生看书,填表。

  反思:

  1.目标让学生提出

  学生是学*的主人,这是每个教师都认同的一个理念,但是怎样将这样一个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呢?不妨从目标让学生提出做起。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前两个知识的学*经验,在面对体积单位时是有能力提出学*目标的。教师要给学生自己提出学*目标的机会,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别人(教师)让我解决的问题相比,学生自然倾向于前者。

  2.方法让学生探究

  我们经常抱怨学生在做单位之间的化聚练*时出错,埋怨学生不细心。冷静的思考一下,学生做错题的原因真的都是不细心吗?有多少学生在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有多少学生记混单位之间的进率而闹出笑话。造成学生会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忽略了授给学生渔,而只授给学生鱼,学生收获的鱼多了,改用的时候就分不清该取哪条鱼了。

  就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设计如下:

  1.借助一条线段是学生明确要表示长短要用长度单位,复*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他们之间的进率。

  2.有一条线段过渡到一个面,继续演示课件,形成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要表示这个图形的大小用什么单位。复*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其他们之间的进率。此阶段的教学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由线过渡到面,借助课件或教具演示帮助学生回忆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应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继续演示课件,由面过渡到体,问学生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教师板书常用的体积单位后问学生:接下来,你们认为我们该研究点什么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主人翁的意识。

  4.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汇报。此环节教师要放慢教学节奏,结合学生的汇报及时适时地点拨指导,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注意对学生学*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评价。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之所以是1000,而不是100,是因为正方体的长宽高都是10厘米(分米),在1010的基础上,又乘了一个10。学生头脑中一旦有了由一条1分米(10厘米)的线段到一个边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再到一个棱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体的清晰、完整的过程,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

  6.演示课件后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刚才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内化的时间。

  7.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8.巩固练*:体积单位间进率的专项练*。

  9.引导学生探究不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之后进行专项练*。

  10、综合练*,可以融入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惯。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1

  今天上午,我在五(10)班教室上了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许多数学老师进行了观摩,课后也及时给予了评价。通过教学和评课这两个环节,我的感受颇深。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教学中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接着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结合大家的意见,我这节课比较突出的.优点有:

  (一)课堂上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我先让学生猜想,再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得出“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结论,然后再运用次结论进行单位换算。这种教学设计就是在想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且使教学环节看起来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二)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我都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教学设计有新意,课堂总结有特色。因为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就是一个推理过程和一个运用过程,如果不设计一点创意性的玩意儿,学生很容易疲倦。所以,我懂了点脑筋,课前复*时安排了学生分类的活动,中途练*时让学生背向黑板进行问答,最后的课堂总结,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表演了一段快板,让学生兴奋了几次,以致这节课不那么枯燥。

  当然,“看花容易绣花难”,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教师口语过多,无效问题多,占据了不少教学时间。邓丽萍老师对我的课观察显示,我喜欢重复问全班学生“对不对?”、“同意吗?”,这是我*时上课的教学*惯所致,说明教学语言还不够严谨,不够精炼,有待改进。

  (二)给予学生进行小组学*的时间不够长,而且没有有效地反馈。课堂上确实有很多次让学生讨论的机会,但是时间稍短,感觉有些走过场。应该多给点时间学生们充分的讨论、探究。

  (三)板书结论口语化,不严谨。学生课堂上反馈“大单位化小单位要乘以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要除以进率”,虽然在口头上我提到了大单位就是高级单位,小单位就是低级单位,可是板书时仍写成学生的反馈,我以为尊重了学生,实际上忽略了作为数学教师的严谨、科学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2

  一、复*旧知,引出研究问题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我们是怎样得到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个结论的?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推导过程。

  3.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1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演示课件:每排摆1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10排,问:这一层一共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大小正方体?摆这样的10层呢?学生列式:101010=1000个

  4.得出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5.类推: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6.巩固练*(略)

  三、实际应用

  1.出示教材中的例题

  2.学生独立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

  四、总结全课

  我们学*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他们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呢?学生看书,填表。

  反思:

  1.目标让学生提出

  学生是学*的主人,这是每个教师都认同的一个理念,但是怎样将这样一个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呢?不妨从目标让学生提出做起。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前两个知识的学*经验,在面对体积单位时是有能力提出学*目标的。教师要给学生自己提出学*目标的机会,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别人(教师)让我解决的问题相比,学生自然倾向于前者。

  2.方法让学生探究

  我们经常抱怨学生在做单位之间的化聚练*时出错,埋怨学生不细心。冷静的思考一下,学生做错题的原因真的都是不细心吗?有多少学生在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有多少学生记混单位之间的进率而闹出笑话。造成学生会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忽略了授给学生渔,而只授给学生鱼,学生收获的鱼多了,改用的时候就分不清该取哪条鱼了。

  就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设计如下:

  1.借助一条线段是学生明确要表示长短要用长度单位,复*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他们之间的进率。

  2.有一条线段过渡到一个面,继续演示课件,形成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要表示这个图形的大小用什么单位。复*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其他们之间的进率。此阶段的教学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由线过渡到面,借助课件或教具演示帮助学生回忆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应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继续演示课件,由面过渡到体,问学生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教师板书常用的体积单位后问学生:接下来,你们认为我们该研究点什么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主人翁的意识。

  4.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汇报。此环节教师要放慢教学节奏,结合学生的汇报及时适时地点拨指导,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注意对学生学*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评价。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之所以是1000,而不是100,是因为正方体的长宽高都是10厘米(分米),在1010的基础上,又乘了一个10。学生头脑中一旦有了由一条1分米(10厘米)的线段到一个边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再到一个棱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体的清晰、完整的过程,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

  6.演示课件后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刚才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内化的时间。

  7.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8.巩固练*:体积单位间进率的专项练*。

  9.引导学生探究不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之后进行专项练*。

  10、综合练*,可以融入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惯。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3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教学中通过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单位计算它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而1dm=10cm,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根据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得出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并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这节课我比较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1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课教学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大胆的猜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引发问题的出现------光凭看和猜不能统一答案,同时为学生准备了必须的操作工具,让学生带着问题,满怀疑惑和好奇去探索。学生刚学*完面积的推导,很容易想到摆的方法。但摆的方法毕竟不简便,其他的学生在讨论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量边长,因为直尺是以厘米作单位的,所以计算出来的正方形面积也是以*方厘米为单位的;也有的同学想出,不用操作,直接将1分米换算成10厘米进行面积计算。不同的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思维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抓住了如下几点:

  1、在学*长度单位进率的基础上引发本课内容,这样有助与学生以后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体现了合作精神。

  3、重点突破了*方分米与*方厘米间的关系,先让学生通过计算面积总结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然后利用规律很简单地总结出1*方米与100*方分米的进率关系。

  4、练*有由浅入深,结合身边的事物,体现新课标精神,学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不足之处:学生毕竟是首次接受面积单位的进率学*,所以在兼顾中下生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这是概念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部分学生需要提醒!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2

  两种教法中都有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两种操作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很相似但却有本质的区别。在“教法一”中,学生虽然被调动起来,不停地随着教师的指令动手操作。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操作活动。这样做,看似让学生观察与探究,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学生的.思维活动投入量明显不足,多数学生只有行为的参与而缺少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参与。

  而“教法二”的设计更具探索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大胆猜想,然后启发学生: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此时的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当然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实践活动。在整个实践活动中,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自始至终是积极主动的。在此期间,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了怎样与同伴合作交流,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了落实。

  动手必须与动脑相结合。如果学生的操作实践变成了简单执行教师的“指令”,变成了一种机械的模仿与复制,只需手的运动而无需脑的兴奋,那么它的功效将会大大降低。操作实践,需要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需要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思维坡度,需要深刻的观察、想象、假设、推理、探究等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加入,需要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转变,从而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数学思维活动。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的动力源泉。

  在复*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后,为学生设疑:我们新学*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时有学生说是10,还有学生说是20,也有学生说是100。谁想的是对的呢?学生陷入了沉思,产生了探究新知的动机。

  二、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学生对自己猜想的理由都进行了阐述后,学生又进入了下一轮思考。这时我启发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了拼摆(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上摆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很快,学生就摆出了结果:横着能摆10个,竖着也能摆10个,所以,可以摆10*10=100个,也说是说1*方分米=100*方厘米。

  三、引导学生思考,不停留在简单的直观表象上。

  学生虽然通过拼摆得出了结论,我继续引导学生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上对操作结果进行论证。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1*方分米=1分米*1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方厘米。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从理论上论证了操作结果,也旨在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单位的计算。

  四、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在练*环节中,我不仅设计单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题目,更在知识的难度上进行了延伸,设计了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和复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让学生利用新的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1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课教学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大胆的猜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引发问题的出现------光凭看和猜不能统一答案,同时为学生准备了必须的操作工具,让学生带着问题,满怀疑惑和好奇去探索。学生刚学*完面积的推导,很容易想到摆的方法。但摆的方法毕竟不简便,其他的学生在讨论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量边长,因为直尺是以厘米作单位的,所以计算出来的正方形面积也是以*方厘米为单位的;也有的同学想出,不用操作,直接将1分米换算成10厘米进行面积计算。不同的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思维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抓住了如下几点:

  1、在学*长度单位进率的基础上引发本课内容,这样有助与学生以后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体现了合作精神。

  3、重点突破了*方分米与*方厘米间的关系,先让学生通过计算面积总结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然后利用规律很简单地总结出1*方米与100*方分米的进率关系。

  4、练*有由浅入深,结合身边的事物,体现新课标精神,学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不足之处:学生毕竟是首次接受面积单位的进率学*,所以在兼顾中下生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这是概念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部分学生需要提醒!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2

  两种教法中都有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两种操作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很相似但却有本质的区别。在“教法一”中,学生虽然被调动起来,不停地随着教师的指令动手操作。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操作活动。这样做,看似让学生观察与探究,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学生的.思维活动投入量明显不足,多数学生只有行为的参与而缺少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参与。

  而“教法二”的设计更具探索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大胆猜想,然后启发学生: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此时的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当然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实践活动。在整个实践活动中,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自始至终是积极主动的。在此期间,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了怎样与同伴合作交流,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了落实。

  动手必须与动脑相结合。如果学生的操作实践变成了简单执行教师的“指令”,变成了一种机械的模仿与复制,只需手的运动而无需脑的兴奋,那么它的功效将会大大降低。操作实践,需要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需要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思维坡度,需要深刻的观察、想象、假设、推理、探究等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加入,需要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转变,从而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数学思维活动。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第一次尝试使用导学案上课,整体感觉没有预想效果好。不论是从学生自主学*还是从师生配合方面均不理想。

  导学案的设计是将预*放在了课前,课堂上重点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并进行整理和测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找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的规律,建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先让学生重点研究“*方分米”和“*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推导出“*方米”和“*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最后再拓展出 “*方米”和“*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在重点探究“*方分米”和“*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我主要让学生结合刚刚学*的正方形的面积进行“做数学”——让学生将1*方分米*均分成100个1*方厘米,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个先画、再分最后想的过程,学生深刻理解了之间的进率。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合作意识不强,即使是在小组合作中进行的,学生个体表现的意识也较强,没有体现出团结合作精神。

  本节课虽然教学内容完成了,但很明显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有待继续加强。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1

  长发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乌鸦喝水”的故事、石头放入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以形象、生动的方式为学生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上学生就接触到“乌鸦喝水”的故事,于是教师将这个故事再现出来,让学生明确乌鸦从刚开始喝不到水到最后喝到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石头放入盛水杯中的实验,通过观察发现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放有石头的杯子中不能全部倒入,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发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石头占据了一部分空间,所以无法倒入。继而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电视机、电脑主机、老师的手机,将这三件物品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虽然知道了物体的体积概念,但还要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应该结合实物演示进行教学,知道分别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了这个认识还不够,还要乘胜追击,让学生去估一估身边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利用身体估摸出1立方米的大小,同时还要将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进行区分,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只有这样,学生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时才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单位。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2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之后进行教学的。

  体积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对什么是体积,也许有过体验,却难以有体积的意识。因此在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让学生摸课桌抽屉的活动。通过对比摸空抽屉和放了书包的抽屉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因学生们的书包大小不同,有的放进抽屉了,有的没放进去,由此让学生感知物体占据的空间有大有小;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一说生活中物体占据空间的现象,比较物体占据的空间大小。在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后得出体积的概念,并让学生运用概念说一说什么是身边物体的体积。

  在学生初步理解体积的意义之后,我出示两个大小很接*的长方体,让学生明确为了应用的方便,需要给物体的体积确定单位。从而引进常见的体积单位cm,dm,m。为了让学生能掌握这些单位的实际意义,我设计了摸,说,找,估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掌握1cm,1dm,1m的大小。如在找体积大约是1cm的物体时,学生想到了自己一截手指头,一颗大牙……1m有多大学生是最不容易掌握的,因此我在教室里用几根米尺搭了一个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让学生蹲进去看可以蹲几个学生,并追问如果换成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或是换成六年级的学生又能蹲几个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突破这个难点。

  整堂课从教学的设计来看,过程严谨,逻辑性强,各环节过渡也比较自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对比处理得不够,这部分理解不到位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体积单位的换算时容易产生混淆。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回顾长度、面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两个单位的理解,通过对比学生也很容易想到如何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为今后学*体积的计算打基础。

  其次,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初步感知体积时有个学生已经说出空间一词就应立即板书,抓住这个词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描述什么是物体体积时,学生出现了困难,教师可举例引导学生描述;在寻找生活中物体体积接*1立方米的物体时,学生说到操行评分表的体积时,应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面和体的区别。最后出现教学时间不够时,教师应灵活处理练*题。

  第三,是教师还应多学*教学语言的艺术,在评价学生、激励学生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 .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体积(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学生作答)老师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乌鸦把石头一粒一粒地衔到瓶子里,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出来了。)

  2、“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实验验证)

  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二、揭示体积

  出示下面的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吗?

  手机 影碟机 电视

  学生回答后,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概念)

  三、列出体积单位。

  1、出示两个形状不同,体积相*的长方体。(单凭观察,难以比较)

  2、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长方体后,学生很快就确切的说出:左边的长方体体积大于右边的长方体体积。(因为左边长方体有16 个小长方体,而右边的只有15 个)

  说明: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我们知道长度单位是用线段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正方形来表示的,那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用正方体来表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四、认识体积单位。

  1、“请你猜一猜1cm3、ldm3 、1m3,是多大的正方体?”

  讨论后让生看着实物共同小结:

  棱长是Icm 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 (手指尖);

  棱长是ldm 的正方体,体积是ldm3(粉笔盒);

  棱长是l m 的正方体,体积是1 m3(一台洗衣机)。

  2、“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 个1cm3 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4cm3 )为什么?(因为它是由4 个体积是1Cm3 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五、课题练*:(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乌鸦喝水》这个故事自然引入新课。借助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让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体积单位。教学中,我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4

  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充分的直观素材,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拼摆,想象等多种活动,积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观念,教学时从比较线的长短,*面图形的大小,立体图象的大小引入,让学生在与“长度”,“面积”等概念的比较中认识“体积”便与帮助学生在概念系统中理解新概念。首先是通过观察实验,从实验情境中领悟物体占有空间→物体所占有空间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接着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实物的大小,体验到要确切知道物体体积的大小,要用体积单位来计算,并将学生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专作猜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比划,想象,比较,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通过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说一说,体积大小,深化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计量体积,这是看物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最后,对全课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整体认知。巩固练*对教科书练*的第一题稍作引申,放在最后,要求学生记录下摆出的几种不同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和它的体积,并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为下一课学*体积的计算做铺垫。通过以上的教学,效果比较细,学生做练*题正确率比较高。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5

  上课前,观摩了名师的这节课,对我感受颇深。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切忌把自己和学生都捆绑在教科书上,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故事引入,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这样的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状态。

  接着用两次倒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到石头是确实是占据空间的,而且占据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迁移,探究问题。

  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先回忆面积单位先分后数的比较方法,再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必需将两个长方体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方块,引出了体积单位,突破难点。不过发现学生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时候有点困难,空间观念不够好。

  三、尝试自学,理解问题

  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与他们的知识水*、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体积单位时,采取尝试自学课本,理解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①看书自学体积单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②学生汇报学会的知识。③理解体积单位。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但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到了很多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中让学生依次进入,结果能容纳8个学生左右,学*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这一教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五、个人反思。

  个人上课的语言不够生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不够,对学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适当的评价。这是节概念教学,语言必需精炼,严谨。我这方面还做得不够,以后自己一定继续在这方面加倍努力争取进步。同时,上了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好几何类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要不断准备一些形象的教具,倒如,没有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单凭学生想象根本上是很难建立三个体积单位的空间观念的。在教学几何类概念课过程中要多以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为学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菁选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1

  长发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乌鸦喝水”的故事、石头放入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以形象、生动的方式为学生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上学生就接触到“乌鸦喝水”的故事,于是教师将这个故事再现出来,让学生明确乌鸦从刚开始喝不到水到最后喝到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石头放入盛水杯中的实验,通过观察发现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放有石头的'杯子中不能全部倒入,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发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石头占据了一部分空间,所以无法倒入。继而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电视机、电脑主机、老师的手机,将这三件物品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虽然知道了物体的体积概念,但还要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应该结合实物演示进行教学,知道分别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了这个认识还不够,还要乘胜追击,让学生去估一估身边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利用身体估摸出1立方米的大小,同时还要将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进行区分,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只有这样,学生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时才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单位。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2

  1、对教材处理缺乏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体积的概念,加之活经验不足、对三维空间的想象能力不强,教学难度较大。教材不熟时间又紧,我便在网上观看了几位老师的教学视频,便采取"拿来主义"依葫芦画飘的`在自己的课堂上用,却没有深入思考每个环节的活动该占的比重,通过这一环节我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或者说我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导致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缺少了水到渠成的知识生成。

  2、课堂教学不够严谨,细节处失误较多。

  *时教学我重算理轻算法,导致部分学生心里明白,说不出来。又因为教学语言缺乏艺术性,也不注意数学专业术语的精准性、板书规范性及对学生解题步骤,格式,书写的要求,长期以来导致学生不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没有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惯。

  *时我总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要学的知识是学*效率的体现,从未要求学*提前预*也很少课后复*,却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惯的培养。导致学生不愿自主学*,不会自主学*,慢慢地也失去了学*的兴趣与能力。

  我虽着急,但也深知提升自己非一朝一夕之事,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3

  本课教学是在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之后,在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之前的一个知识点。对于体积概念的充分理解和对于体积单位的形象、灵活掌握,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学*的一个牢固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自己充分把握利用实物演示理解概念的教学方法。由于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不易理解,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利用两个量杯来演示乌鸦喝到水的原理、利用手来感知书包的体积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充分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老师的故事激趣、实验验证、动手感知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认识体积概念的时候,注重与长度、面积的区别比较,形象直观地感知概念,让学生用手比划出手机、电视机、影碟机的体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学*体积单位时,我注重渗透“迁移”的学***。通过学生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自然而然引出体积单位。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定义1*方厘米时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来表示。由此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立方厘米的体积大小可以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大小。在学*体积单位时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比较认识,利用生活中指头肚的体积大小约1立方厘米,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等来举例加强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是学生在小组学*中学*效率不高,小组活动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要在学*小组长的带领下让学生充分发言。小组之间要相互合作交流,将不同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上充分展示。

  整节课的教学有值得积累的优点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将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利用的是实验,使学生用亲身体验来了解,体积的涵义。而后得出体积的定义,再后就是判断物体体积的大小,能用肉眼分清体积大小的我们可以用观察能分辨体积的大小,之后进行对体积单位的认识。

  一、实验引入,在实际操作中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的兴趣之处,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体积的认识性。

  对于体积的概念可能学生刚刚接触,应该对每个物体的体积大小进行对比和讲解,使在分别他们的大小的时候,更能对体积的概念产生不陌生的态度去完成判断体积的大小问题。

  三、联系前几个环节,进行现实体验体积的重要性。

  不管到哪里,我觉得对与体积这个概念是毫不分离的。正所谓学生对体积也会了解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能判断出每个物体的大小。

  四、当堂达标。

  出示根据教材练*册等参考资料来进行对这堂课的达标训练,为了更加检测出学生对这堂课的学*情况、获得的知识等方面有所帮助。

  五、结合本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回顾。

  一堂课结束,每个学生尽量达到自己有所收获,有所了解。或者对自己小组的合作情况有所总结,使以后小组讨论方便有所进步。

  个人反思

  我认为这堂课学生在思维上有所提高,能有意识的解决没个问题,小组合作也进行的'比较完善,而我自己在授课的同时,有些该讲的重要部分有些遗漏,我觉得这是我的错误,今后我要继续加倍的努力争取没有这样的错误,我觉得教好几何类的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在授课的同时要充分的准备教具和有关方面的物品,这样才能使得他们更容易的接受一堂课程的知识点。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5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个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在听课时隋老师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实施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

  “乌鸦喝水”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伊始,让学生说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石头放入水中问什么水会上升呢?等等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但如果仅此一例证,还不足以支持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接着又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放入同样多的水,如果放入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头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占据空间的大小,引入体积的概念,这部分教学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的,实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活动中来。

  2、联系实际,提取学*资源。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通过让学生找、摸、想、说等活动,让学生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从而感悟出体积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的重要,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动机。

  3、组织活动,探究感受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及教材的特点,组织了有效的数学活动。如在认识m3、dm3、cm3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大小的体积单位,形成各种体积单位的表象,并能识别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注重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课中隋老师设计了钻一钻等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练,练中开发思维。

  4、引发矛盾,产生问题意识

  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课堂上,如果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现“矛盾”的机会,学生就会主动产生解决矛盾的心向,主动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学*过程,学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骤的被动“执行者”转化为主动“探究者”。因此,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现“矛盾”的机会,可以真正扩展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课堂教学来看,这节课的效果非常好。通过创设具有现实性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了生活性的教材,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中来,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概念。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事物组织教学,学生比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开展合作学*有利于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基础上,形成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在交流中,使各自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隋老师充分提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一种*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

  学生实际操作是获取知识、形成观念的重要手段。摸一摸、量一量、动一动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和体验体积单位,它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这一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高潮阶段,教学效果比较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听这节课,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好概念性的课有一定挑战性,教学中,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才能很好地为学生积累知识,形成观念。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6

  上课前,观摩了名师的这节课,对我感受颇深。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切忌把自己和学生都捆绑在教科书上,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故事引入,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这样的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状态。

  接着用两次倒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到石头是确实是占据空间的,而且占据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迁移,探究问题。

  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先回忆面积单位先分后数的比较方法,再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必需将两个长方体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方块,引出了体积单位,突破难点。不过发现学生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时候有点困难,空间观念不够好。

  三、尝试自学,理解问题

  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与他们的知识水*、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体积单位时,采取尝试自学课本,理解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①看书自学体积单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②学生汇报学会的.知识。③理解体积单位。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但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到了很多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中让学生依次进入,结果能容纳8个学生左右,学*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这一教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五、个人反思。

  个人上课的语言不够生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不够,对学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适当的评价。这是节概念教学,语言必需精炼,严谨。我这方面还做得不够,以后自己一定继续在这方面加倍努力争取进步。同时,上了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好几何类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要不断准备一些形象的教具,倒如,没有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单凭学生想象根本上是很难建立三个体积单位的空间观念的。在教学几何类概念课过程中要多以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为学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7

  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充分的直观素材,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拼摆,想象等多种活动,积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观念,教学时从比较线的长短,*面图形的大小,立体图象的大小引入,让学生在与“长度”,“面积”等概念的比较中认识“体积”便与帮助学生在概念系统中理解新概念。首先是通过观察实验,从实验情境中领悟物体占有空间→物体所占有空间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接着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实物的大小,体验到要确切知道物体体积的大小,要用体积单位来计算,并将学生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专作猜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比划,想象,比较,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通过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说一说,体积大小,深化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计量体积,这是看物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最后,对全课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整体认知。巩固练*对教科书练*的第一题稍作引申,放在最后,要求学生记录下摆出的几种不同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和它的体积,并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为下一课学*体积的计算做铺垫。通过以上的教学,效果比较细,学生做练*题正确率比较高。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8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之后进行教学的。

  体积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对什么是体积,也许有过体验,却难以有体积的意识。因此在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让学生摸课桌抽屉的活动。通过对比摸空抽屉和放了书包的抽屉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因学生们的书包大小不同,有的放进抽屉了,有的没放进去,由此让学生感知物体占据的空间有大有小;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一说生活中物体占据空间的现象,比较物体占据的空间大小。在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后得出体积的概念,并让学生运用概念说一说什么是身边物体的体积。

  在学生初步理解体积的意义之后,我出示两个大小很接*的长方体,让学生明确为了应用的'方便,需要给物体的体积确定单位。从而引进常见的体积单位cm,dm,m。为了让学生能掌握这些单位的实际意义,我设计了摸,说,找,估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掌握1cm,1dm,1m的大小。如在找体积大约是1cm的物体时,学生想到了自己一截手指头,一颗大牙……1m有多大学生是最不容易掌握的,因此我在教室里用几根米尺搭了一个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让学生蹲进去看可以蹲几个学生,并追问如果换成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或是换成六年级的学生又能蹲几个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突破这个难点。

  整堂课从教学的设计来看,过程严谨,逻辑性强,各环节过渡也比较自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对比处理得不够,这部分理解不到位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体积单位的换算时容易产生混淆。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回顾长度、面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两个单位的理解,通过对比学生也很容易想到如何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为今后学*体积的计算打基础。

  其次,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初步感知体积时有个学生已经说出空间一词就应立即板书,抓住这个词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描述什么是物体体积时,学生出现了困难,教师可举例引导学生描述;在寻找生活中物体体积接*1立方米的物体时,学生说到操行评分表的体积时,应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面和体的区别。最后出现教学时间不够时,教师应灵活处理练*题。

  第三是教师还应多学*教学语言的艺术,在评价学生、激励学生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9

  教后反思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对概念的理解已经掌握得比较扎实,学*的气氛也很活跃,大家都能发表意见。就连*时不怎么发言的黎明和金粤洋都积极举手而且回答得不错,看到这一点我很开心。另外老师的过度语和提问也比较恰当。但是认真反思这堂课也有许多需要反思可改进的地方。

  不足之处

  1、信息的采集。这是师傅在评课时的说法,我没有这么好的用词,于是当时我说是“应变处理能力”。在第一个练*,估算录音机的体积时,周纪宇填的是cm3,但有学生说是dm3。我问“同意谁的`想法”的时候,双方还几乎一半一半,这个时候我在想怎么办?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幸好准备好的小正方体还有一些,于是我用20个摆一摆让他们来比较“是不是录音机的体积跟20个小正方体的体积相当呢?”问题很快解决了,自己也捏了一把汗。但是后来师傅的一个方法更让我茅塞顿开。上一题已经有一块橡皮的体积是8cm3,何不就利用这一题解决录音机问题?如果是20cm3,那3块橡皮叠一起就是24cm3,已经比20cm3大,想象一下录音机是不是还没有3块橡皮大呢?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像能力又进一步得到了培养。从这一个问题看,自己的应变处理能力还要继续努力加强。

  2、学生的学*交流还不够。例如在做实验的时候老师的三个提问虽然引导了学生去往想要的方向回答,但是学生的提问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就相对来说被禁锢。

  3、师生角色的转变还需要注意。师傅说了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如何才能更好的往这个方向发展,老师要多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把自己当作学生,不断的设问,不断的让学生去想问题的解决办法。

  4、其他细节。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时候,可以先从手中的小立方体开始认识,再举例,而且多举生活当中的例子。例如体积是1cm3的物体,除了有书上的手指头,还有笔头,粉笔头,骰子等等。例外在“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的教学中,可以先从简单到复杂的拼法去教学,例如先2块,再4块,8块,12块等。在课堂小结的分享阶段,可以分三个问题进行: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建议?你还有什么疑问?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 .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体积(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学生作答)老师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乌鸦把石头一粒一粒地衔到瓶子里,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出来了。)

  2、“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实验验证)

  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二、揭示体积

  出示下面的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吗?

  手机 影碟机 电视

  学生回答后,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概念)

  三、列出体积单位。

  1、出示两个形状不同,体积相*的长方体。(单凭观察,难以比较)

  2、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长方体后,学生很快就确切的说出:左边的长方体体积大于右边的长方体体积。(因为左边长方体有16 个小长方体,而右边的只有15 个)

  说明: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我们知道长度单位是用线段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正方形来表示的,那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用正方体来表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四、认识体积单位。

  1、“请你猜一猜1cm3、ldm3 、1m3,是多大的正方体?”

  讨论后让生看着实物共同小结:

  棱长是Icm 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 (手指尖);

  棱长是ldm 的正方体,体积是ldm3(粉笔盒);

  棱长是l m 的正方体,体积是1 m3(一台洗衣机)。

  2、“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 个1cm3 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4cm3 )为什么?(因为它是由4 个体积是1Cm3 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五、课题练*:(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乌鸦喝水》这个故事自然引入新课。借助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让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体积单位。教学中,我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11

  上课前,老师已经示范了这节课,对我感受颇深。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切忌把自己和学生都捆绑在教科书上,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故事引入,在活跃气氛中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征,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本课的导入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状态。

  接着用两次倒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到石头是确实是占据空间的,而且占据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知识迁移,探究问题。

  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先回忆面积单位先分后数的比较方法,再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必需将两个长方体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方块,引出了体积单位,突破难点。不过发现学生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时候有点困难,空间观念不够好,课件可做得更直观些,易于学生观察。

  三、尝试自学,理解问题

  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与他们的`知识水*、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体积单位时,采取尝试自学课本,理解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①看书自学体积单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②学生汇报学会的知识。③理解体积单位。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但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1 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到了很多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中让学生依次进入,结果能容纳10 个学生,学*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这一教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五、动手操作,注重比较。

  例如,区别1cm、1cm2、1cm3时,除了让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量的单位外,更是让学生动手比画一下三者的区别。

  六、在课堂中发现的问题。

  练*做一做第2 题,说一说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我原认为这个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的,但发现第一个长方体竟有个学生以为边长是3厘米,它的体积就是3立方厘米,受 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的概念影响。所以我在课堂中强调让学生自己说出因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所以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这里有9个,整个大长方体的体积就是9立方厘米。最后总结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让学生用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自主摆成不同的形状,想想体积分别是多少?学生确实摆出了很多种形状,但在实物投影中展示得不够清楚,课前考虚不够周到。

  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猜一猜一些学生常见的物体的体积。有两个教学目的。第一,联系生活实际,考考学生对三个体积单位的理解。第二、我知道让学生完全猜出来是难度好大的,所以我也无设想学生能完全猜得准确,在学生猜的过程中,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对一些常见物体的体积形成一种表象,加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同时学生猜得不够准确,也让我意识到,在前面的教学中我只强调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没有让学生很好建立2个、3个或10个体积单位大小的空间观念,导致学生猜不准,也是个重要因素。

  七、个人反思。

  个人上课的语言不够生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不够,对学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适当的评价。这是节概念教学,语言必需精炼,严谨。我这方面还做得不够,以后自己一定继续在这方面加倍努力争取进步。同时,上了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好几何类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要不断准备一些形象的教具,倒如,没有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单凭学生想象根本上是很难建立三个体积单位的空间观念的。在教学几何类概念课过程中要多以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为学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设计优选【五】份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和认识了体积单位的基础上举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复*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和*方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建立相邻体积单位的进率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图示,引导学生推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方法:

  针对以上内容,我准备通过学生的计算、比较、分析、归纳来得出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进行正确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性,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进行正确的运用。

  教学难点:

  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能探究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复*一般长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方米=( )*方分米 1*方分米=( )*方厘米

  2、相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我们在学*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时候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学*的?

  学生相互说说。

  3、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体积单位?它们分别是怎样定义的?

  学生回答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一个体积1立方分米和一个体积1立方厘米的模型,

  提问:1立方分米里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呢?

  2、师生研究:1立方分米是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大小。同样一个正方体,把1分米改写成10厘米,那么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呢?

  学生计算:101010=1000(立方厘米)

  比较:同样一个正方体,它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分米或者1000立方厘米来表示,说明这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比较总结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3、用同样的方法总结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4、你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吗?

  (师生交流总结: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5、比较相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名 称 图 形 类 型 进 率

  长度单位 *面图形 10

  面积单位 *面图形 1010=100

  体积单位 立体图形 101010=1000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探索方法,加强学生的理解。

  三、解决问题:

  1、我们已经学*了小数和复名数,从高级单位、低级单位之间的转化是怎样进行的?

  (学生相互说说)

  2、已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那么:1立方分米=( )立方米, 1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3、教学例1、2。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研究,集体交流解决的方法。

  (学生有了名数之间转换的方法,因此可以适当的突出学生学*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来交流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教学例3:

  组织学生先自主读题,并进行仔细审题,交流题目的意思。说出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适当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养成仔细审题的良好*惯。

  学生独立解决可能有两种方法:

  (1)先算出用立方米作单位的体积,再改写成立方分米作单位。

  (2)先把米作单位的数改写成分米作单位的数,再计算出体积,就是立方分米作单位了。

  (对于这两种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可以进一步验证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发展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练*:

  1、合理搭配:

  5*方米 500立方分米 6780立方厘米 8.5立方米

  5立方分米 500*方分米 8500立方分米 2030立方分米

  0.5立方米 0.005立方米 2.03立方米 6.78立方分米

  2、判断题:

  (1)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

  (2)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表面积和体积都扩大9倍。( )

  (4)0.5*方分米与50立方厘米一样大。( )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一个粉笔盒的体积约是0.8( )。

  一台洗衣机的体积大约是340( )。

  摩托车每小时行约30( )。

  一张纸的面积约是6( )。

  4、选择:

  (1)、与7.5立方分米相等的是( )。

  A: 7500立方厘米 B:0.75立方米 C:0.075立方米

  (2)、正方体的棱长是a,表面积是( ),体积是( )。

  A: a2 B:6a2 C:a3

  (3)一块长方体钢材,长0.4米,宽3分米,高2分米,体积是( )立方分米。

  A:2400立方厘米 B:0.24立方米 C:24立方分米

  (4)一个长方体的盒子,长0.5分米,底面积是16*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A:8立方厘米 B:80立方厘米 C:0.8立方分米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

  教学重点: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归纳相邻体积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课前准备:

  正方体 教法学法 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单位间的进率。

  3、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猜想今天我们学*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二、引入新课

  到底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验证一下。

  猜想

  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 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提问:体积是多少?

  (101010=1000(立方厘米)。)

  教师:由此可知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 教师:如果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立方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请生说一说推导过程。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3)完成课本34页表格,进一步区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 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来学*这个问题。

  出示例3: 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学生边讨论边试算。然后归纳,老师:大化小,乘进率。

  3.81000=3800立方分米

  (2)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生独自完成,集体订正,说明计算过程。

  (3)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小结。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三、巩固提高

  1、试解下面几题

  ①2米380立方分米=( )立方米;

  教师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

  ②5.34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课本做一做

  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课本P36练*八:1。(写出转化过程)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计量单位?它们相邻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现在我们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有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3、思考回答:你觉得他的如何?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如何进行单位间的互化?

  4、猜想今天我们学*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二、自主探究、学*新知

  (一)探究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间的进率

  1、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②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③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课件:

  ①教师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一个标上棱长1分米,一个标上棱长10厘米,供学生观察。

  ②让学生可以观察分析,从而为得出结论感官上的支持。

  3、交流学*结果,分组汇报: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以看作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

  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4、让学生在回顾一下思维的过程,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a、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1×1×1=1立方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也可以想成10厘米,体积10×10×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b、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每层有10×10=1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0层有100×10=1000(个),所以是1000立方厘米。

  学生讨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1×1×1=1立方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也可以想成10厘米,体积10×10×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教师课件演示:1立方分米的教具,每层有10×10=1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0层有100×10=1000(个),所以是1000立方厘米。

  (二)独立探究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1、教师提问: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也是1000,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教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教学方法同上观察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你有什么发现?(板书: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2、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3、交流各自的思维过程:

  棱长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

  所以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书)

  4、: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5、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方法

  1、教学例1: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厘米?

  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1)学生尝试练*,在书上完成。

  (2)交流方法: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对应的位数;低级单位的数 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小数点要向左移动对应的位数。

  2、完成4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作业时.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请学生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四、全课

  今天的学*中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练*八2题.5题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4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1——32页练*七第5——10题。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信心。

  三、学重点与难点:

  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复*。

  1、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谁能说一说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它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2、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巩固练*。

  1、填空。

  (1)300厘米=( )分米,4.6米=( )分米,

  300*方厘米=( )*方分米,4.6*方米=( )*方分米。

  3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4.6立方米=( )立方分米。

  (2)925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50立方分米=( )立方米。

  (3)9.8升=( )立方分米=( )毫升,0.5立方米=( )立方分米=( )升。

  2、做练*七的第5题。

  (1)学生看图算出两堆木块的体积。

  (2)引导学生思考:每堆木块的体积与它右边的容器的容积有什么关系?再来进行推算。

  3、做练*七的第6题。

  (1)学生独立作业时,再三提醒学生认真审题。

  (2)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4、做练*七的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是引导学生注意每一个计算结果的单位写得是否正确。

  5、做练*七的第8题。

  (1)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6、做练*七的第9题。

  学生读题后,先集体进行分析,在引导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7、做练*七的第10题。

  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说说从里面量的数据和从外面量的数据分别有什么关系,然后再由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四)能力空间。

  1、砌一道长24米,宽20米,高3米的砖墙,如果用每块体积的18立方分米的砖来砌,一共要这样的砖多少块?

  2、每瓶药水50毫升,装瓶,一共有药水多少升?如果有4.5升药水,一共可以装多少瓶?

  (五)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那些地方值得我们引起注意?引导学生进行。

  (六)作业。

  1、课前思考:

  (1)认真学*潘老师与孙老师的备课,与孙老师有同感,也想补充复名数改写。

  (2)第二,在完成教材上内容的同时,可结合《天天练》上的*题进行讲评,因为教材上这课内容中单位换算的*题不多,在《天天练》倒有不少相应的实际问题中有这方面的训练。

  (3)第三,在教学新授的同时,边利用自*课时间复*前面的知识,发现不少学生教材上的内容也有遗忘。

  2、补充题:

  3时20分=( )分,2.41吨=( )吨( )干克,3080克=( )千克( )克,5分40秒=( )秒。

  3千克4克=( )千克,1840千克=( )吨( )千克,8.32*方米=( )*方米( )*方分米。

  7.004 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学生对书上的练*掌握的不错,作业的反馈情况也比较理想,就是对于补充的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改写掌握的还不够。打算在自*课上再加强训练。

  3、课后反思:

  今天的数学课是一节练*课,针对体积单位换算和体积、表面积计算进行了综合练*,主要完成了教材上的练*。分析一下学生的练*情况:

  (1)类似教材第32页上第7题这种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或正方体棱长求表面积和体积的题目,是最基本的,所以每位学生都能正确列出算式来计算表面积或体积,但计算过程中如果涉及到小数乘法错误就较多。

  (2)教材第8、9、10题涉及到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计算,大部分学生也能在理解题目意思的基础上正确列出算式进行解答,但计算的正确率仍有待提高,还有少数学生不会分析题中要求解决的问题是计算表面积还是体积,以及如何根据题中的信息来正确列式。

  (3)题目中如有些数据的单位名称不一致,学生往往置之不理,把它们当成单位是一样的来计算。

  针对这些情况,在后面的单元复*课中要加强指导和相应的练*进行训练。

  由于前面补充了不少长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题,自认为教材上的*题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没有想到独立作业中,学生的正确率不高。

  4、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有困难,个别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才能转化,独立思考根本不行。

  (2)思考方法正确了,小数乘法计算不过关。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5

  一、复*旧知,引出研究问题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我们是怎样得到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个结论的?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推导过程。

  3.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1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演示课件:每排摆1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10排,问:这一层一共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大小正方体?摆这样的10层呢?学生列式:101010=1000个

  4.得出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5.类推: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6.巩固练*(略)

  三、实际应用

  1.出示教材中的例题

  2.学生独立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

  四、总结全课

  我们学*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他们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呢?学生看书,填表。

  反思:

  1.目标让学生提出

  学生是学*的主人,这是每个教师都认同的一个理念,但是怎样将这样一个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呢?不妨从目标让学生提出做起。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前两个知识的学*经验,在面对体积单位时是有能力提出学*目标的。教师要给学生自己提出学*目标的机会,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别人(教师)让我解决的`问题相比,学生自然倾向于前者。

  2.方法让学生探究

  我们经常抱怨学生在做单位之间的化聚练*时出错,埋怨学生不细心。冷静的思考一下,学生做错题的原因真的都是不细心吗?有多少学生在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有多少学生记混单位之间的进率而闹出笑话。造成学生会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忽略了授给学生渔,而只授给学生鱼,学生收获的鱼多了,改用的时候就分不清该取哪条鱼了。

  就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设计如下:

  1.借助一条线段是学生明确要表示长短要用长度单位,复*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他们之间的进率。

  2.有一条线段过渡到一个面,继续演示课件,形成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要表示这个图形的大小用什么单位。复*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其他们之间的进率。此阶段的教学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由线过渡到面,借助课件或教具演示帮助学生回忆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应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继续演示课件,由面过渡到体,问学生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教师板书常用的体积单位后问学生:接下来,你们认为我们该研究点什么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主人翁的意识。

  4.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汇报。此环节教师要放慢教学节奏,结合学生的汇报及时适时地点拨指导,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注意对学生学*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评价。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之所以是1000,而不是100,是因为正方体的长宽高都是10厘米(分米),在1010的基础上,又乘了一个10。学生头脑中一旦有了由一条1分米(10厘米)的线段到一个边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再到一个棱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体的清晰、完整的过程,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

  6.演示课件后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刚才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内化的时间。

  7.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8.巩固练*:体积单位间进率的专项练*。

  9.引导学生探究不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之后进行专项练*。

  10、综合练*,可以融入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惯。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7)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归纳相邻体积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课前准备:

  正方体 教法学法 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单位间的进率。

  3、提问:(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猜想今天我们学*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二、引入新课

  到底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验证一下。

  猜想

  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 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提问:体积是多少?

  (101010=1000(立方厘米)。)

  教师:由此可知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 教师:如果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立方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请生说一说推导过程。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3)完成课本34页表格,进一步区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 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来学*这个问题。

  出示例3: 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学生边讨论边试算。然后归纳,老师:大化小,乘进率。

  3.81000=3800立方分米

  (2)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生独自完成,集体订正,说明计算过程。

  (3)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小结。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三、巩固提高

  1、试解下面几题

  ①2米380立方分米=( )立方米;

  教师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

  ②5.34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课本做一做

  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课本P36练*八:1.(写出转化过程)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过程。

  2、知道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会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换算。

  3、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复*相关旧知1*方分米=100*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1)提问:“1*方分米等于多少*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画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上。”

  学生6人一组,回忆并再次经历1*方分米=100*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2)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可请1~2名学生代表他们的小组上台述说,并将1*方分米=100*方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

  2、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提问:“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你们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

  学生6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方分米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块的6个面上,这样,就得到一个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

  (2)展示推导过程

  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10×10×10)立方厘米。

  (3)全班归纳总结: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将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1立方厘米的`过程,并在示意图下醒目地写上: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3、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提问:“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2)学生独立思考,可提示:在脑子里想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再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想想可分割多少个?

  (3)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4、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

  (2)引导学生观察: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并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想好后在书上填空。

  5、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1)让学生说一说,到目前为止,所学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的?

  (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

  (2)提问:“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同吗?”学生回答后将书上第119页上的表格填完整。

  二、练一练1。

  (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将6立方米、8000立方分米改写成多少立方分米,也就是要将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

  (2)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解题的方法。

  (3)引导学生归纳将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相邻的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的一般方法(师板书):

  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1000=相邻的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

  三、练一练2

  四、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忆时可按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顺序来叙述。这样,学生一般能概括:本节课学*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会应用体积之间的进率进行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正确应用。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相邻的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重点难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计量单位?它们相邻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现在我们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有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3、思考回答:你觉得他的整理如何?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如何进行单位间的互化?

  4、猜想今天我们学*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二、自主探究、学*新知

  (一)探究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间的进率

  1、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②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③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课件提供

  ①教师提供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一个标上棱长1分米,一个标上棱长10厘米,供学生观察。

  ②让学生可以观察分析,从而为得出结论提供感官上的支持。

  3、交流学*结果,分组汇报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以看作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

  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4、让学生在回顾一下思维的过程,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a、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111=1立方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也可以想成10厘米,体积1010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b、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每层有1010=1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0层有10010=1000(个),所以是1000立方厘米。

  学生讨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111=1立方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也可以想成10厘米,体积1010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教师课件演示:1立方分米的教具,每层有1010=1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0层有10010=1000(个),所以是1000立方厘米。

  (二)独立探究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1、教师提问: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也是1000,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教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教学方法同上观察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你有什么发现?(板书: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2、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3、交流各自的思维过程

  棱长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

  所以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书)

  4、小结: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5、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方法

  1、教学例1: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厘米?

  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1)学生尝试练*,在书上完成。

  (2)交流方法: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对应的位数;低级单位的数 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小数点要向左移动对应的位数。

  2、完成4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作业时。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请学生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中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练*八2题。5题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4

  设计说明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以及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设计力求突出以下两点:

  1.复*铺垫,引入新知。

  在复*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学*新知,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方式,它能有效地促进知识间的融合,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本设计通过复*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和*方厘米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建立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为今后的学*奠定基础。

  2.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设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新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获取新知的方法和途径。教学时,首先利用课件出示两个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算一算它们的体积,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接着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进行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最后通过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的换算,让学生主动参与学*过程,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数学知识。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米、分米、厘米、毫米,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板书: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进率:10)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方米、*方分米、*方厘米,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板书: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进率:100)

  3.说出两个不同单位的名数之间是怎样换算的?并完成下面的填空。

  (由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乘进率;由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4米=( )厘米 24分米=( )米

  2.05*方分米=( )*方厘米

  30.2*方分米=( )*方米

  4.我们已经学*了体积单位,你知道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吗?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板书: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师:它们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始教学,便于引导学生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学*的兴趣。

  ⊙探究新知

  1.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比一比。

  出示一个棱长为1 dm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为10 cm的正方体。想一想,它们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后全班汇报。

  (2)算一算。

  计算两个正方体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棱长为1 d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 dm3,棱长为10 c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000 cm3)

  提问: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1 dm3=1000 cm3)

  (3)议一议:为什么1 dm3等于1000 cm3?

  生1:我是把棱长1 dm看作10 cm,再求体积,即10×10×10=1000(cm3),所以它们的体积相等。

  生2:我是把棱长为1 dm的正方体的体积看作由1000个棱长为1 cm的小正方体组成的,这样就得到10×10×10=1000(cm3),所以它们的体积相等。

  生3:我是把棱长10 cm看作1 dm,再求体积,即1×1×1=1(dm3),所以它们的体积相等。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过程。

  2、知道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会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换算。

  3、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复*相关旧知1*方分米=100*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1)提问:“1*方分米等于多少*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画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上。”

  学生6人一组,回忆并再次经历1*方分米=100*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2)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可请1~2名学生代表他们的小组上台述说,并将1*方分米=100*方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

  2、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提问:“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你们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

  学生6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方分米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块的6个面上.这样,就得到一个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

  (2)展示推导过程

  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10×10×10)立方厘米。

  (3)全班归纳总结: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将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1立方厘米的过程,并在示意图下醒目地写上: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3、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提问:“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2)学生独立思考.可提示:在脑子里想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再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想想可分割多少个?

  (3)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4、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

  (2)引导学生观察: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并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想好后在书上填空。

  5、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1)让学生说一说,到目前为止,所学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的?

  (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

  (2)提问:“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同吗?”学生回答后将书上第119页上的表格填完整。

  二、练一练1。

  (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将6立方米、8000立方分米改写成多少立方分米,也就是要将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

  (2)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解题的方法.

  (3)引导学生归纳将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相邻的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的一般方法(师板书):

  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1000=相邻的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

  三、练一练2

  四、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忆时可按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顺序来叙述。这样,学生一般能概括:本节课学*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会应用体积之间的进率进行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正确应用。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相邻的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