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千米教学反思优选【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 1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教学中,学生确实最不容易理解的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上课的前一天晚饭后随家人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这样学生就能跟实际操场的情况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有了很好的帮助。在课堂教学时我带学生到操场上课, 实际测量和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学生显得特别兴奋。大部分学生能在能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 米。

  教学效果较为理想。有个别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的学生,对于在室外上数学课感觉很新鲜,对于该课的内容的关注度就减少了,所以对于这一小部分学生来说,达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要在课外进行实际方面的操作,我会事先讲清目的和要求,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 2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测量”中“千米的认识”这一课时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长度单位,如:米(m)、厘米(cm)、毫米(mm)和分米(dm)。学生已经基本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含义。所以在此认识基础上,让学生学*认识“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千米的含义。教材先设疑:“1千米有多长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接着通过学生熟悉的运动场中的跑道来进行引导: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从而自然而然得出千米和米的关系式:1千米=1000米。教材通过活动安排引导学生对“1千米”进行由概念的认识到具体感知: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最后“做一做”布置了一项校外活动“和老师一起到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长。”来加深强化学生认知。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中要建立起“1千米”这一没体验过的观念,难度还是比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先复*,做到温故知新。强调新旧知识的衔接,从复*长度单位“1米”的的感性认知和距离测量,到认识“10米”、“20米”……“100米”、“200米”……最后引出“1000米”。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自然过度“1000米”还可以表示成“1千米”,完成“千米的认识”这一学*目标任务,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这一系列的教学引导活动,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千米”这个抽象的长度单位,对于这些八岁的孩子们来说还是很难想象和接受的,如果只凭我的引导,全靠小学生自己去凭空想象,是不容易达到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这需要很多学生身边长距离的实际例子进行想象,所以我让学生通过说说“我家离学校有多远?”的活动,让学生开展合作学*,充分发表他们的认识,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距离概念。

  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充分考虑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少经历,建立“1千米”的长度感性认识比较困难。因此,我根据教材的编排和请示学校领导,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请体育教师合作带领学生用一节体育课“远足”到一处安全的`公路路段进行“1千米”测量和行走。这样学生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由于学生对户外数学活动的自由感到新奇,个别学生注意力分散到路边景致,对于长度测量和体验的关注减少了,没有完成测量过程中的长度计数和计算任务,使得学*活动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今后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安排好学生任务分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争取每位学生有参与活动的合适任务和内容,让学生体验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是应用数学的乐趣。

  针对这节课时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发挥网络的强大信息功能,用卫星地图的标尺测量工具,让孩子们认识城际间的距离和家乡地理环境的长度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对于长距离的认识获得更多信息。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 3

  千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学*的。但是“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它不象之前学*的那些长度单位一样看得见、摸得着。建立“1千米的表象也比较困难,往往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让学生知道1000米=1千米,然后就是一大串的练*。其实,正因为这部分知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就是老师要创设让学生体验的过程,引导体验生成。如何把千米的认识真正建立在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基础上呢?我主要分成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时段来达成目标的。

  课前,我带着学生来到操场,首先告诉学生从哪里到哪里是100米,走一走需要几步,看看需要几分钟,记下你走的情况。然后要求学生沿着学校操场跑道走4圈(一圈250米),让学生记下走完后的感觉。

  课中,告诉学生昨天我们沿着操场跑道走了四圈,跑道一圈是250米,算一算你一共跑了多少米?学生列式250×4=1000米。告诉学生就是1千米。然后让学生说说走完1千米的感受,初步体验到1千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跑道一圈是200米、400米,那么分别要走多少圈才是1千米。再让学生回忆昨天出走100米的情况,让学生思考几个100米是1千米,根据昨天走100米所用的步子数和时间来推算走1千米需要几步、花多长时间。这一系列的活动意在让学生在课前走一走、量一量的基础上,再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等丰富的活动中更充分、更深刻地理解1千米的长度。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千米”的应用,我收集了一些有名的山峰、河流、公路及大桥的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

  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让学生到书本或网络上去查找一些资料,如马拉松长跑比赛的全程、轿车在高速公路上的时速、磁悬浮列车的时速、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的千米数、世界上最长的三条河流的长度。通过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深入生活,感受到长度单位“千米“的广泛使用。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的时候,选用的是操场的跑道,由于跑道是环形的,学生最容易感受的是1圈,而 4个一圈的长度是1千米,还是不容易感受。能不能把跑道拉直?于是我想到了最好拿录像机把学校门口到某处(选取学生都熟悉的建筑)之间大约1千米的路程拍摄下来,课堂上让学生清楚地看到1千米的直线距离。这样可能比绕跑道4圈感受更好。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 4

  千米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要建立这一观念的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但是,千米这么抽象的一个长度单位,对于八岁的孩子来说那是很难想像的,单靠学生自己的凭空想像,那是非常难达到该课时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这需要很多的实际例子,而且要是跟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大的。当然,学生也并非对此一无所知,在*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除此之外,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这样有一部分的学生就能跟实际操场的情况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有了很好的`帮助,不过在课堂教学时我带学生下操场实际测量和感知的时候,有部分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的学生,对于该课时内容的关注减少了,所以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说,达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一方面的处理还需要更加的谨慎。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 5

  上《千米(公里)的认识》一课有感:今天这节课上得很开心,孩子们都不愿下课了。首先我让孩子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同学们答得很快有(米、分米、厘米、毫米);然后我再让他们用手势表示这些长度,几乎全部同学都能有手势表示这些长度;再来一个抢答有关毫米、分米的换算练*,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

  这时候进入新课,让孩子们认真仔细观察第七页的主题图,在图上了解了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1千米的长度对刚上三年级的孩子而言还是很陌生的,于是我就带着孩子们到操场体验一千米,课前我已经向体育老师了解了我们学校操场一圈大约有200米。我就告诉他们操场一圈大约是200米,然后让孩子们自己讨论得出:一圈是200米,两圈就是四百米,三圈…..五圈就是一千米。接着就让孩子们根据自己体质选择跑步或者走行,体验一下一千米有多长。

  然后让孩子们观察书上介绍的标准的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百米,思考1千米运动员要在运动场上跑几圈呢?孩子很快算出(1圈是400米,2圈是800米,加上半圈200米就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板书:

  1千米(公里)=1000米

  1千米=1000米

  1公里=1000米

  了解1千米和1000米之间的关系,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整节课下来,大家都很轻松,孩子们的学*积极性很高。我的一点体会就是:把开心给孩子,你会更开心!上好每一节课,你会有意外的收获!这就是幸福!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优选【5】篇扩展阅读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优选【5】篇(扩展1)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优选【二十】份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

  《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利用摩托车的里程数记录下了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考虑到学生对蓉湖大桥、易初爱莲、红绿灯十字路口等地方比较熟悉,所以我向学生出示这几个地方的图片,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有一个小朋友说:“易初爱莲差不多吧。”我及时引导:“从学校到易初爱莲大约是700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红绿灯十字路口大约是1千米。”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再请已经测量好的这位小朋友当小老师进行评判,比一比谁猜得最准。小朋友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但是全班同学一起猜,被请到的同学人数有限,学生的参与面不够,无法满足大家,所以我再让小朋友分小小组活动,让每个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机会。通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再出示三个实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三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单化聚,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最后是课堂小结。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教学反思《《认识千米》教学反思》一文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2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个片断中可以作出一些教学反思。

  1、课堂教学中的“放”与“收”的关系如何处理?

  目前,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放得很开”,目的是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然而,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放得很开,收得匆匆;时间难控,拖堂屡屡;看似热闹,效果**。这位教师让学生猜想1千米有多长,这个环节应该是放得很开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充分领会、认识1千米究竟有多长,因此,教师应该在这里着力引导学生从“乱猜”过渡到“有具体长度的可比事物”上来,如:学校操场的跑道长200米,1千米是在跑道上跑5圈的长度。校园的长度大约是120米,1千米是校园长度的8倍多一点。学生家里的承包田长度大约是80米,1千米是承包田长度的12倍多。等第。条件许可,还可以带学生实地去“体念”一下。可惜的是,教师在这里“匆匆而收”,学生在这里没有真正感受到“计量较长长度时应使用‘千米’”,以下还影响到“进率的认识”,因此,学生在后面的练*中出现了“哈尔滨——北京——昆明”的路程计算中使用“米”的错误,并且不是个别学生。

  2、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方案实施的关系如何处理?

  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常常发现,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案设计得相当理想,但在实施过程中常常事与愿违,设计中的“活”演变成授课时的“死”,甚至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一是备课时考虑不全,没有充分估计到课堂教学时师生交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情况;二是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偏弱,即“教育机智”欠缺。如这位教师在一学生对尝试题的说理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按教师设计的要求回答(教师要求学生回答尝试题1,学生却回答尝试题2,可能是教师交代不明,也可能是学生领会不清),教师急急打断学生回答,强制学生回答尝试题1,不能不说是课堂教学的“败笔”。如果教师不存在上述两点“思考”中的问题,那么他就会顺着学生的思路,允许学生任选一题说理,把课上“活”。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3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个片断中可以作出一些教学反思。

  1、课堂教学中的“放”与“收”的关系如何处理?

  目前,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放得很开”,目的是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然而,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放得很开,收得匆匆;时间难控,拖堂屡屡;看似热闹,效果**。这位教师让学生猜想1千米有多长,这个环节应该是放得很开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充分领会、认识1千米究竟有多长,因此,教师应该在这里着力引导学生从“乱猜”过渡到“有具体长度的可比事物”上来,如:学校操场的跑道长200米,1千米是在跑道上跑5圈的长度。校园的长度大约是120米,1千米是校园长度的8倍多一点。学生家里的承包田长度大约是80米,1千米是承包田长度的12倍多。等第。条件许可,还可以带学生实地去“体念”一下。可惜的是,教师在这里“匆匆而收”,学生在这里没有真正感受到“计量较长长度时应使用‘千米’”,以下还影响到“进率的认识”,因此,学生在后面的练*中出现了“哈尔滨——北京——昆明”的路程计算中使用“米”的错误,并且不是个别学生。

  2、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方案实施的关系如何处理?

  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常常发现,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案设计得相当理想,但在实施过程中常常事与愿违,设计中的“活”演变成授课时的“死”,甚至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一是备课时考虑不全,没有充分估计到课堂教学时师生交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情况;二是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偏弱,即“教育机智”欠缺。如这位教师在一学生对尝试题的说理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按教师设计的要求回答(教师要求学生回答尝试题1,学生却回答尝试题2,可能是教师交代不明,也可能是学生领会不清),教师急急打断学生回答,强制学生回答尝试题1,不能不说是课堂教学的“败笔”。如果教师不存在上述两点“思考”中的问题,那么他就会顺着学生的思路,允许学生任选一题说理,把课上“活”。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4

  《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 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张家港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锦绣花园大约是1千米。”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通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二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单化聚,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靠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5

  我以为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我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我让学生想象体育课上在操场上跑几圈是1千米。在进行教学,本以为学生对千米没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了比学*毫米和分米更容易掌握的感觉。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先告诉他们这些常识,所以后面练*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学生掌握的很好。

  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再加上今天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这1千米有多长,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最后的*题中,我设计了一些课外拓展题,我感觉非常好,学生对这样的题目也很喜欢。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这样让学生有一定的亲身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学*新知识。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6

  本单元是在学*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了千米、分米和毫米,通过本单元的学*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分米、毫米时,我创设编数学小故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看一看,画一画,加深对该单位的认识,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形成长度观念,体验学*的乐趣。

  认识千米时,这一概念比较抽象,我首先让学生亲自体验1千米的长度有多远,然后再在课堂交流自己的体会,以便于加深对1千米的认识。

  通过以上教学,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应该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这些长度概念了,可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孩子们还是问题百出:

  问题一:不能准确的填出一些物体的单位,比如:一个人的身高是65(),有些孩子填“分米”,她还是没有65分米有多长这个概念。

  问题二:不能正确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如:小军跳了16分米,小丽跳了140厘米,小明跳了2米,

  (1)把他们的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一排,学生不知道化成统一单位再比较。

  (2)小丽比小军少跳多少分米?他们不看问题里问的.什么?想当然的化成自己想化的单位。

  措施:

  1、针对以上问题,我又放慢速度的出了一些练*题,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分析,再联系实际去想象,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2、 结合实际活用教材,让他们回家观察家里的一些物体,该用什么单位量出他们长度,积累他们的生活经验。

  经过这样的练*,他们的运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7

  上午,县校长培训班在学校活动,上了一节研究课“千米的认识”。自我感觉,总体来说还是达到了自己预想的效果,但是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几点想法,暂且记下:

  1、不可低估孩子。

  在预*单中,设计了提问的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希望提高学生预*时思考的深度。从两次上课来看,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还是很有价值的。比如,千米和吨有什么区别?有没有比千米更大的长度单位了?1公里等于多少里?说明我们的学生是带着思考在学*的。孩子的知识面也不可小看,两个班都有学生知道比米更大的单位是纳米,追问怎么知道的,回答是看《新闻袋袋裤》知道的。还有学生知道世界上最高的楼是800多米。这些都是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而且,对其他孩子来说,这些知识由同学口中讲出来,比老师讲给他听,留下的影响更深。所以,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2、充分建立学生的表象。

  今天两个闭眼想象的效果挺好,在很安静的氛围中,随着老师的口令,走了1千米的路程、叠了1千米的大楼,又通过随后的一组图片加以强化,应该说孩子的体验是充分的,表象的建立是成功的。

  3、从学生看课堂。

  一节课的主要衡量标准要看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其次是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今天的课堂上,应该说后一点是做到了,孩子们的发言基本很完整,很自信。更让我高兴的是,这种语言的完整性表达已经不是停留在浅层面了。

  4、心中有学生,眼里有小组。

  课堂教学中真正能做到这两点,我想,离“以学定教,先生后师”的目标就更*了一步。或许“寻根课堂”的“根”也就在此吧。

  高效课堂,形式在课堂,功夫在课外。无论是导学单、预*单,还是学生座位的改变,都是形式上的改变,关键在于教学观念的改变。没有这个本质,任何教学改革都是一句空话。但是,对普通教师来说,真正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啊。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8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担心,因为米、分米、厘米、毫米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学生也可以用眼睛去看。那千米怎么办呢?学生既不能用手比划,也不能用眼睛来看。苦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所以就一直拖着没有上。最后征求高老师的意见,我决定在上这节课时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

  我们的教学楼到校门口一个来回刚好100米的距离,我就让每一个学生从教学楼走到校门口再走回来,体验100米有多远,再想象一千米就是走10个100米那么远。学生听说要走路,高兴的都举起了小手,生怕老师把自己遗忘,当得知每个人都要体验时,有学生条件反射性的一跃而起,看到学生们笑容灿烂的面孔,我知道我这样安排是正确的。学生只有对这件事真正的.感兴趣了,才会用心的去学*它。()走路这个环节取得了成功,学生把自己走的步数记下,很快的就算出了1000米要走多少步。从而建立起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用“抢做小老师”的游戏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这节课在学生明白了“1千米=1000米”这个单位换算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为了不让学生机械地做题,我们全班一起来做“抢做小老师”的游戏。(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如果有错误的地方,其他同学就可以主动来抢改。)一经公布,下面立刻沸腾起来,每个人都想做小老师来给别人修改错误,被点到做题的学生也憋着一股劲,我就是不让你们来改错。这样一来,课堂就很活跃,学生也在游戏中巩固了“1千米=1000米”这个单位换算。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难点也基本克服了。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从作业情况来看,正确率也是可以的。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内容的过渡等等存在许多不足。在这方面我将会进一步的加强与提高。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9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一定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所以准备把这节的前20分钟放在操场上去上。但在这节课上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本来想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米有多长。可是,当我准备带着学生去操场的时候,才发现操场上已经站满了初一正在军训的学生。只好又调过头来,在教师进行教学,本以为学生对千米没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了比学*毫米和分米更容易掌握的感觉。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先告诉他们这些常识,所以后面练*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学生掌握的很好,我感觉很意外。

  但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再加上今天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这1千米有多长,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最后的*题中,我在网上摘下了别人的课外拓展题,我感觉非常好,学生对这样的题目也很喜欢。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0

  数学学*要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上,但这里的经验,不单指学生通过活动得到的直接经验;也包括学生在自己的学*、生活经历中或从老师、教材及其它媒体中获得的已有间接经验。教学中,不单应当重视帮助学生获得学*数学需要的直接经验;更应强调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与当前的数学学*建立联系,学*数学。在学*“千米”这一长度单位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对“米”的感性认识,现在就是要通过实践预设生成“千米”与米的联系。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米有多长,我把学生带到运动场上,借助体育锻炼来帮学生链接“千米”与“米”。我们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我把学生5人一组进行接力赛跑。在跑的过程中每个接力的都必须把前一位跑的米数加起来,等5个人跑完,我让学生汇报他们跑的成绩,每个小组都跑了1000米。“像这么远的距离就是1千米”,我乘机告诉学生。最后我问:“1000米要跑几圈?想一想。”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学*有了挑战性,强化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给学生自主生成1千米的概念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通过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千米的经验,我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如:如果一个人的两臂伸开长度约1米的话,那要多少人这样两手张开拉在一起才是1千米?

  数学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感受数学,建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维,产生爱数学的情感,突出数学本质,强调活动与数学学*的联系与整合,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和交流等活动中,生成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在学生生成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有实际动手测量1千米的实践活动,也有想象1千米有多长的思维活动等等。在建立千米的概念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在这节课中,学生对千米的认识,既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既有直观的也有抽象的,重要的是学生真真确确感受到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为今后的学*奠定了基础。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1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我在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方案时,尽可能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地联系实际,贴*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本节数学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在教学中不同层次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整体性的发展原则,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具体体现在: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终身学*的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

  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好,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使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利用现有教材,体现新课标

  教学时,我大胆改变了教材中单一的、抽象的、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采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课后的实践活动提到课前进行,学生可以凭借各自的经历与体验逐步形成千米的计量观念。把书后单一、抽象的单位换算线段图,改编成学生所熟悉的6路公共汽车行车路线图,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了解了从哈东站到哈站的实际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教师能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

  同时,在教学中学生的评价上还存在着不足。比如说:在学生的实践测量活动中,有些小组的测量方法重复、测量的方法不够丰富;还要更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增进学生学*的信心。

  对这节课如果重新设计,我只想改动一处地方,就是在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时,在原有的“用尺测量出1000米”、“先测量出100米,再推测1000米”“看脉路表”“询问法”然后感受所用的时间这种做法的基础上,增加数步法和回头观看的方法,增强学生对1000米的

  长度的感受。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2

  3月16日是小学数学中心研究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日子,上午在灵岩中心小学听了吴庆瑶老师一节“认识千米”的数学课(教学设计见吴庆瑶老师的博客页),现将听课的思考整理如下:

  1、怎样的导入更有效。吴老师从旧知引入,提问1: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答: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毫米(教师板书)。提问2:请学生感受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大小。提问3: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其他的长度单位吗?学生答:千米(老师板:千米)从而引入课题。以上导入简洁实用。无可厚非。可是,如果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思考,这样的导入有空泛之嫌,脱离了生活情境,缺少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的情境,没有成功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体验。学生的参与欲望不高,难以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认识千米的积极性。因此,我想是否可以采用以下设计: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引出数学信息,具体内容是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添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再结合具体情境感受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短,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紧接着,出示问题情境,(如:灵岩中心小学到南门市民广场的距离有6(),你知道该添什么长度单位吗?(此处的设计教师要做充分的预设(如:学生答:米、公里、里、千米等情况该如何处理)。进而导入新课,千米的认识。

  2、1千米=1000米如何引入,1千米和1000米的联系与区别。吴老师的1千米=1000米的引入很有新意(见吴老师的博客页),我以为,是否可以让学生从知识的.有效迁移角度出发,让学生猜一猜1千米可能和哪个长度单位有密切的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最后,再帮助学生用吴老师的方法进行验证。在学生建立了1千米=1000米之后,老师适时的引导学生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必要的,只是是否可以让学生在知道两者相等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长度单位是不同的),由此,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产生“千米”长度单位的原因。

  以上一点思考请同行指正。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3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终身学*的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好,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使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利用现有教材,体现新课标

  教学时,我大胆改变了教材中单一的、抽象的、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采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课后的实践活动提到课前进行,学生可以凭借各自的经历与体验逐步形成千米的计量观念。把书后单一、抽象的单位换算线段图,改编成学生所熟悉的地名,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了解了自己身边一些地方的实际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教师能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

  有了以前学*米的经验,这节课我十分注重实践这个环节。在课前,先带学生饶着学校操场走了5圈,用了20分钟左右,学生感觉走1000米有点累,初步体验了1000米这个路程比较长。在课堂上又举了很多用千米做单位的例子,如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汽车行驶、飞机飞行的速度等等,使学生对千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加强实践训练后,学生在作业中错误较少。

  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学生亲自实验并拍下视频,自己感受走多少米要用多长时间,对路程与时间也有了一些感触。回过头来再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兴趣更浓,觉得很贴*自己的生活,这样一来学生愿意去听、去了解、去学*。

  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课前所做的准备,以及大量的贴*生活的实例。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本节课抽象的知识,如何能更好的让学生有具体的体验,我觉得还是应该走进生活不断的实践,这里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情况,这里也充分的说明数学是离不开生活实际的。

  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将尽可能的联系生活实际,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充分体现出高效课堂这一宗旨,充分利用好每节课,让学生收获满满,也让自己感到充实。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4

  关于千米的认识,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了厘米、米、分米和毫米的基础上的,而千米对小学生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长度单位。他们可以用手势表示出千米以外的几个长度单位,但千米只能靠感知、体会。教学中只能告诉他们千米用于比较长的路程,如武汉到北京的距离等等。

  在学*《了解千米》之前,利用体育课之便,我让学生首先感知100米的路程有多少步,在估计要几分钟,然后又让他们绕学校操场跑一圈,回来告诉他们一圈是200米,几圈是一千米?然后,让学生走一千米的路程,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感受。

  1千米=1000米,这是一个规定了的知识,只要通过自学或讲授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并记住就行了。学生通过课前的铺垫,已经初步了解了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因此能很快得出1千米=1000米的`结论。但老师仅停留于此,没有想到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知识构建和记忆,如果问学生,你怎么知道1千米=1000米?你怎么记住1千米=1000米?你发现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什么特点?这种深层次的追问,能帮助学生实现多方位的对知识的把握和构建。

  课前让学生走一走1千米,记一记走1千米所用的时间,数一数1千米共要走多少步,走完1千米累不累等生活经验的综合,学生能基本判断生活中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可以说这个课前体验为本节课奠定了基础。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5

  《千米的认识》是在学*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的。千米虽然在生活中学生们都见过,容易接受。但是,千米不能用教具表示长度,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课的难点。本课我带领全班同学经历实际测量操场一圈的过程,让他们感知、了解操场十圈、2300步、走20分钟是1千米。围绕教材训练重点,引导学生在经历中感知。同时,注重了单位换算,算理的理解,使学生在反复说算理的过程中进行巩固。锻炼学生回答问题的`逻辑能力。

  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同学们回顾了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进率关系,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提出新问题,引入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接着,让学生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与现实生活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然后,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在这里我让学生通过想象和实践两种方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分别是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和实际测量操场一圈。从想象到实践,使学生逐步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最后,让学生通过绕操场走5圈是1千米这个例子,自己发现米与千米之间的关系。真正将“变教为学”这个教学理念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紧接着,通过练*,巩固换算算理。

  教学总结:

  1、学生方面,参与面不是很广泛,个别生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应多关注,并帮助养成好*惯!

  2、教师教学方面

  (1)研读教材、教参不细致,例如:10*100=1000米,不能与1000米=1千米连写。

  (2)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如果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留做思考题。老师应灵活应变课堂上的各种问题,明确教学目标。

  (3)在总结概念性的知识时,让学生了解一下书中是怎么说的,加深印象。并画下来,提醒学生注意,作为以后做题的参考。

  (4)不要重复学生的话,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养成学生不注意听讲的*惯。

  希望自己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快速成长!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6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测量”中“千米的认识”这一课时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长度单位,如:米(m)、厘米(cm)、毫米(mm)和分米(dm)。学生已经基本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含义。所以在此认识基础上,让学生学*认识“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千米的含义。教材先设疑:“1千米有多长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接着通过学生熟悉的运动场中的跑道来进行引导: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从而自然而然得出千米和米的关系式:1千米=1000米。教材通过活动安排引导学生对“1千米”进行由概念的认识到具体感知: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最后“做一做”布置了一项校外活动“和老师一起到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长。”来加深强化学生认知。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中要建立起“1千米”这一没体验过的观念,难度还是比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先复*,做到温故知新。强调新旧知识的衔接,从复*长度单位“1米”的的感性认知和距离测量,到认识“10米”、“20米”……“100米”、“200米”……最后引出“1000米”。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自然过度“1000米”还可以表示成“1千米”,完成“千米的认识”这一学*目标任务,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这一系列的教学引导活动,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千米”这个抽象的长度单位,对于这些八岁的孩子们来说还是很难想象和接受的,如果只凭我的引导,全靠小学生自己去凭空想象,是不容易达到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这需要很多学生身边长距离的实际例子进行想象,所以我让学生通过说说“我家离学校有多远?”的活动,让学生开展合作学*,充分发表他们的认识,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距离概念。

  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充分考虑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少经历,建立“1千米”的长度感性认识比较困难。因此,我根据教材的编排和请示学校领导,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请体育教师合作带领学生用一节体育课“远足”到一处安全的公路路段进行“1千米”测量和行走。这样学生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由于学生对户外数学活动的自由感到新奇,个别学生注意力分散到路边景致,对于长度测量和体验的'关注减少了,没有完成测量过程中的长度计数和计算任务,使得学*活动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今后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安排好学生任务分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争取每位学生有参与活动的合适任务和内容,让学生体验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是应用数学的乐趣。

  针对这节课时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发挥网络的强大信息功能,用卫星地图的标尺测量工具,让孩子们认识城际间的距离和家乡地理环境的长度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对于长距离的认识获得更多信息。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7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

  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1千米的长度,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观念。从之后的练*中,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当然,用目测的方法来感知1千米的长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有时间让学生去走一走的话,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一定更加准确,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去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学任务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难点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时没能适当展开,没有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8

  数学学*要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上,但这里的经验,不单指学生通过活动得到的直接经验;也包括学生在自己的学*、生活经历中或从老师、教材及其它媒体中获得的已有间接经验。教学中,不单应当重视帮助学生获得学*数学需要的直接经验;更应强调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与当前的数学学*建立联系,学*数学。在学*“千米”这一长度单位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对“米”的感性认识,现在就是要通过实践预设生成“千米”与米的联系。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米有多长,我把学生带到运动场上,借助体育锻炼来帮学生链接“千米”与“米”。我们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我把学生5人一组进行接力赛跑。在跑的过程中每个接力的都必须把前一位跑的米数加起来,等5个人跑完,我让学生汇报他们跑的成绩,每个小组都跑了1000米。“像这么远的距离就是1千米”,我乘机告诉学生。最后我问:“1000米要跑几圈?想一想。”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学*有了挑战性,强化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给学生自主生成1千米的概念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通过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千米的经验,我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如:如果一个人的两臂伸开长度约1米的话,那要多少人这样两手张开拉在一起才是1千米?

  数学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感受数学,建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维,产生爱数学的情感,突出数学本质,强调活动与数学学*的联系与整合,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和交流等活动中,生成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在学生生成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有实际动手测量1千米的实践活动,也有想象1千米有多长的思维活动等等。在建立千米的概念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在这节课中,学生对千米的认识,既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既有直观的也有抽象的,重要的是学生真真确确感受到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为今后的学*奠定了基础。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9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1千米的长度,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观念。从之后的练*中,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当然,用目测的方法来感知1千米的长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有时间让学生去走一走的话,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一定更加准确,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去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学任务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难点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时没能适当展开,没有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20

  数学虽然抽象,但它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各个学校要充分利用并开发实物材料和设备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郭元祥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发展》中曾指出我们教师存在的一个缺点:在教学中,教师总是化书为牢,化地为牢。把我们的学生锁在书本中、教室里。没有结合实践地学*,学生会感到枯燥、烦闷。因此,我们教师应把实践本身看成是一个学生发展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生学会数学。例如,在千米的认识课上,如果单单以书为教材,灌疏给学生,强压学生牢记1千米=1000 米,也许学生接受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具体感知。正如郭老师讲到的我们要避免总是化书为牢,化地为牢。这节课上,我并没有让学生机械地练*单位的换算,而是带领学生到100米的跑道上,让学生走一走,记录时间,记录步数,引导学生理解走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在推算中对1千米有了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这节课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

  课后,让学生去搜集资料,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还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再让学生测一测,从学校出发,走到自己家里大约有几米。巩固知识,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了对千米的认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个性。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而又要应用于实际生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要有一种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利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一笔宝贵的财富。

  结合实践,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就会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之所在。

  在这一节课中,我所感觉到的不足之处是在学生的组织纪律方面。走出课堂,有的兴趣盎然,而有的是跟着走马观花。这就与教师的操控能力、语言魅力及组织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今后我一定会更加认真钻研教材,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优选【5】篇(扩展2)

——《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优选【5】份

  《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 1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忆几个常见的面积单位以及其含义,板书1*方厘米=1厘米×1厘米,1*方分米=1分米×1分米,1*方米=1米×1米, 1公顷=100米×100米。随后,我再问学生:“有没有比公顷还大的面积单位?”学生通过预*知道“*方千米”,也知道1*方千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000米,1*方千米=1000米×1000米。

  当学生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我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推导。*方千米与*方米、公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课堂中学生有点困惑,我提示学生:能不能利用上面算式1公顷=100米×100米,1*方千米=1000米×1000米进行变形?这时学生受启发,变形计算如下:1公顷=100米×100米,1*方千米=1000米×1000米=1000000*方米,又因为1公顷=10000*方米,那么1000000*方米=100公顷。所以又得出*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结论:1*方千米=100公顷,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经历推导的过程,体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再把他们的体验用语言描述出来。学*活动中,学生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这就是一种“体验”。但是,课堂中尽管体验过他们的推导过程,还相当一部分学生体会不到1公顷和1*方千米的大小,究其原因学生的年龄小,另外像1000000这样的数学生还没有学到,根本不会读,再者公顷和*方千米的单位太大了,学生想象不到它们的大小。比如:我们的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方米,大约多少个教室是1公顷?大约多少个教室是1*方千米?

  在练*中,学生对于*方千米、公顷、*方米之间的进率换算非常混淆,需要花力气去讲和练。

  《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 2

  本课学*是在认识公顷的基础上学*的又一个土地面积单位。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课上我并没有急于求成的去完成各种巩固练*,而是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再把他们的体验和想象转化成语言,描述出来,带动更多的学生。因此课上不乏精彩的回答,如在叙述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时,就有学生发表在自己的意见,“1000米大约就是7000个同学手拉手的距离!”“我们学校的操场是300多米,相当于把操场的3圈拉直的长度。”当谈到“1*方千米=100公顷”时,又有学生发出惊叹,“如果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大约是2.5公顷,那么1*方千米大约有40个学校的大小了!”这样的描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衔接,也还原了学生真实的学*状况。但学生的生活经历还不够多,只回拿学校、操场比较。

  练*中,学生对是选择公顷还是*方千米拿不定主意。同时对于换算中,因为进率比较大,所以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问题也比较多。所以需要通过多媒体等让学生感知,多操练来强化练*。

  《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 3

  数学课上我们学*了面积单位公顷、*方千米的知识,我让学生进行了大胆地猜测,1公顷到底有多大?1*方千米有多大?。但是学生的回答与实际相差很大,可见学生对于实际意义的认识仍然是很模糊的。尽管我举了一些实例让学生去体验,但是他们还是很困惑。如果我让学生到操场亲身体验一下面积的大小,效果肯定不一样。

  先让学生沿着操场的长、宽跑一圈,然后测出操场的面积。70×30=2100(*方米),为方便我们估成20xx*方米,在学生算出操场的占地面积以后,让学生比较1公顷与操场面积的'大小。学生认识到1公顷大约相当于五个操场的面积。接下来问:1*方千米相当于多少个操场的占地面积呢?引导得出1*方千米=100公顷,就是大约500个操场的占地面积。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想学生对于土地面积单位*方米、公顷和*方千米等概念、实际意义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在教室里、书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通过实际感受学生对公顷和*方千米有了一定的认识。当然如果再让学生们沿着操场围墙走一圈,在享受着收获的幸福氛围中,去实际感受一下操场的面积与1公顷的大小,那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衔接,也还原了学生真实的学*状态.

  总之,从这一节课中我体会到数学实践活动在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当学生面对某一个知识点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做为教师,就是要找到好办法,让他们学会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感知,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的领会理解知识,更何谈熟练的应用呢?

  《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 4

  本单元学*公顷和*方千米,从生活实际中呈现公顷和*方千米,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利用各种素材和活动帮助学生感受1公顷和1*方千米。要把认识概念和探索相关单位之间的进率结合起来,应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多样的实践活动去帮助学生感知1公顷和1*方千米。

  公顷和*方千米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它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会1公顷、1*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由于公顷和*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不容易亲身体验,因此在他们的头脑中还是基于想象的基础。而在教学*方千米时,学生理解的难度更大,本身公顷已经够大,再加上*方千米,学生更是缺乏*方千米知识的了解。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这样的面积单位,是需要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的,需要不断地积累表象认识。一个正确的教学概念,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他们慢慢体会。这些概念的认识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在看一看,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有目的的进行分组学*、分组讨论、分组测量,同学之间相互启发,注意自主学*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和认真思考相结合。

  本单元,在作业上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在单位换算时,因进率比较大,学生在具体换算时移动小数点容易出粗,或进率混淆。

  《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 5

  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要感谢我的校长及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没有他们的帮助,我根本不知从何入手,特别是我的校长不顾下班后的疲惫一字一句的给我改设计,当我回到家我就在想:“她的一天该有多累啊?现在是不是靠在沙发上睡着了呢?”我想出的任何感谢的词语都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

  课前我首先让学生搜集了比较大的土地面积,课上进行汇报,给学生提出疑问,你发现了什么?又让学生回忆了有关面积单位的知识,然后在设计一些较大的土地面积问:“还用以前的面积单位合适吗”,然后引出课题并板书。

  虽然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我们学*了面积单位公顷,但是1*方千米跟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还是很远,所以我制作了一个微视频,首先测量出一名同学伸直手臂的长度约为1.5米,再测量出7名同学伸直手臂拉在一起的长度约为10米,最后用我们班的28名同学在操场上围成一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

  让学生感受到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为1公顷,而10000个这样正方形的面积为1*方千米,通过视频让学生建立1*方千米的概念,并感受1*方千米的大小。

  紧接着进行1*方千米的概念、实际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的教学。

  1*方千米在教室里、书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

  只能通过数字和空间想象来感受1*方千米的大小,从而使学生的印象得以深刻。

  从这一节课中我体会到数学实践活动在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当学生面对某一个知识点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做为教师,就是要找到好办法,让他们学会知识。

  但是有些内容只能通过学生的理解,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这些知识才能逐渐被学生融会贯通而加以熟练的应用。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优选【5】篇(扩展3)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五)份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 1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担心,因为米、分米、厘米、毫米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学生也可以用眼睛去看。那千米怎么办呢?学生既不能用手比划,也不能用眼睛来看。苦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所以就一直拖着没有上。最后征求高老师的意见,我决定在上这节课时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

  我们的教学楼到校门口一个来回刚好100米的距离,我就让每一个学生从教学楼走到校门口再走回来,体验100米有多远,再想象一千米就是走10个100米那么远。学生听说要走路,高兴的都举起了小手,生怕老师把自己遗忘,当得知每个人都要体验时,有学生条件反射性的一跃而起,看到学生们笑容灿烂的'面孔,我知道我这样安排是正确的。学生只有对这件事真正的感兴趣了,才会用心的去学*它。()走路这个环节取得了成功,学生把自己走的步数记下,很快的就算出了1000米要走多少步。从而建立起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用“抢做小老师”的游戏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这节课在学生明白了“1千米=1000米”这个单位换算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为了不让学生机械地做题,我们全班一起来做“抢做小老师”的游戏。(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如果有错误的地方,其他同学就可以主动来抢改。)一经公布,下面立刻沸腾起来,每个人都想做小老师来给别人修改错误,被点到做题的学生也憋着一股劲,我就是不让你们来改错。这样一来,课堂就很活跃,学生也在游戏中巩固了“1千米=1000米”这个单位换算。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难点也基本克服了。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从作业情况来看,正确率也是可以的。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内容的过渡等等存在许多不足。在这方面我将会进一步的加强与提高。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 2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

  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1千米的长度,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观念。从之后的练*中,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当然,用目测的方法来感知1千米的长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有时间让学生去走一走的话,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一定更加准确,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去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学任务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难点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时没能适当展开,没有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 3

  本课学*是在认识公顷的基础上学*的又一个土地面积单位。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课上我并没有急于求成的去完成各种巩固练*,而是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再把他们的体验和想象转化成语言,描述出来,带动更多的学生。因此课上不乏精彩的回答,如在叙述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时,就有学生发表在自己的意见,“1000米大约就是7000个同学手拉手的距离!”“我们学校的操场是300多米,相当于把操场的3圈拉直的长度。”当谈到“1*方千米=100公顷”时,又有学生发出惊叹,“如果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大约是2.5公顷,那么1*方千米大约有40个学校的'大小了!”这样的描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衔接,也还原了学生真实的学*状况。但学生的生活经历还不够多,只回拿学校、操场比较。

  练*中,学生对是选择公顷还是*方千米拿不定主意。同时对于换算中,因为进率比较大,所以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问题也比较多。所以需要通过多媒体等让学生感知,多操练来强化练*。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 4

  《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 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张家港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锦绣花园大约是1千米。”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通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二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单化聚,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靠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 5

  成功的地方:

  本节课所要接触的千米,是学生生活中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相比较前面所学的毫米来说千米在学生的生活中应该是经常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比如在课前了解,发现有的学生就了解了千米的认识,在路程很远的时候用,有的学生说在高速公路上见到过等,应该说学生对于千米的认识比较早,更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当然相比较与其它几个长度单位来说,离学生的'“可视性”的体悟和自身感受的经验比较远,再加上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单位,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学生不好去想象,也就意味着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这也是本节课学*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在学*时,首先利用学生手中的工具复*前面学过的几个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之后,带领学生进入操场,因为学生知道操场一圈是400米,先让学生走一圈感受400米的距离,然后让学生走两圈后,再加半圈即200米,进行感受1000米的距离,同时引出千米的感念,此时学生能马上意会到比较远的距离要用到千米,同时也能很快的使学生联系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千米,比如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等,这样较好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很容易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学生对于千米的认识通过之间的亲身体验印象会更加深刻。然后再接着教学与米的关系,以及单位间的换算训练就水到渠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及对策:

  千米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在一段时间的练*中慢慢掌握,还需慢慢等待。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优选【5】篇(扩展4)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我在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方案时,尽可能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地联系实际,贴*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本节数学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在教学中不同层次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整体性的发展原则,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具体体现在: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终身学*的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

  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好,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使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利用现有教材,体现新课标

  教学时,我大胆改变了教材中单一的、抽象的、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采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课后的实践活动提到课前进行,学生可以凭借各自的经历与体验逐步形成千米的计量观念。把书后单一、抽象的单位换算线段图,改编成学生所熟悉的6路公共汽车行车路线图,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了解了从哈东站到哈站的实际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教师能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

  同时,在教学中学生的评价上还存在着不足。比如说:在学生的实践测量活动中,有些小组的测量方法重复、测量的方法不够丰富;还要更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增进学生学*的信心。

  对这节课如果重新设计,我只想改动一处地方,就是在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时,在原有的“用尺测量出1000米”、“先测量出100米,再推测1000米”“看脉路表”“询问法”然后感受所用的时间这种做法的基础上,增加数步法和回头观看的方法,增强学生对1000米的

  长度的感受。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2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记录下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让学生通过多次的猜测、比较,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再请已经测量好的这位小朋友当小老师进行评判,比一比谁猜得最准。小朋友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但是全班同学一起猜,被请到的同学人数有限,学生的参与面不够,无法满足大家,所以我再让小朋友分小小组活动,让每个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机会。通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再出示三个实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三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单化聚,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最后是课堂小结。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靠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

  本课学*是在认识公顷的基础上学*的又一个土地面积单位。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忆几个常见的面积单位以及其含义,板书1*方厘米=1厘米×1厘米,1*方分米=1分米×1分米,1*方米=1米×1米,1公顷=100米×100米。随后,我再问学生:“有没有比公顷还大的面积单位?”学生通过预*知道“*方千米”,也知道1*方千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000米,1*方千米=1000米×1000米。

  当学生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我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推导。*方千米与*方米、公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课堂中学生有点困惑,我提示学生:能不能利用上面算式1公顷=100米×100米,1*方千米=1000米×1000米进行变形?这时学生受启发,变形计算如下:1公顷=100米×100米,1*方千米=1000米×1000米=1000000*方米,又因为1公顷=10000*方米,那么1000000*方米=100公顷。所以又得出*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结论:1*方千米=100公顷,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经历推导的过程,体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再把他们的体验用语言描述出来。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但学生的生活经历还不够多,只会拿学校、操场比较。练*中,学生对是选择公顷还是*方千米拿不定主意。同时对于换算中,因为进率比较大,所以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问题也比较多。这节课上我还给学生复*了之前的面积单位,发现学生学*记忆时出现了混乱,在后来讲解、练*时我多次强调,效果稍微好一点。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4

  在之前的学*中,学生们已经学*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对长度单位有了初步的了解。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等长度学生都可以用手比划出来,通过尺子去测量,但1千米的长度既不可能用手去比划,测量的难度也十分大,只有借助学生的生活实际去感受。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1千米的概念,成为教学的重难点。

  一、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首先,我与学生一起回顾了有哪些长度单位,并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这些长度单位。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一些填长度单位的练*让学生练*,如橡皮擦4( ),学校跑道一圈长400( ),东莞到广州的距离大约是70( ),回顾知识,并引出千米作为长度单位。接着,我通过三处设疑:“为什么用千米?”“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1千米有多长呢?”通过这样的环节,让更好了解“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也激发学生探究学*的热情。

  不足:1千米到底有多长,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以后应增设这样环节,从学生最熟悉事物出发,这样能够更容易让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二、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在课前设计时,我考虑到了两个方面:

  1.结合学生课前走操场跑道(环行)来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

  距离的感知:

  ①感受并目测100米,建立10个100米是1000米,即是1千米。

  ②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是1000米,即是1千米。

  ③跑道一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即是1千米。

  通过与学生身边事物去感受1千米,如一起走100米,(10个100米才是1千米),一起跑200米(5圈这样的跑道才是1千米),并通过来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

  时间的感知:

  如果走100米需要1分钟左右,估计一下,走1千米大约走多少时间?

  不足:由于只让学生感受200米,课后应该让学生走一走,真正感受1千米的长度与所花费的时间,这样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一定更加准确。

  2.要结合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路段(直线型)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

  在制作时,通过百度地图,绘制了一幅我们学校附*的路线示意图,因为那些都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线路,大部分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在这些路线上往返,所以更能使他感受到1千米的长度,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嘉荣商场直线距离大约是1000米。

  不足:如果能路线图制造成录像,学生会清楚地看到1千米的直线距离。

  对于这类概念建立课型,自己更努力:

  1.课前感受要有规划,够充分。课前,我带着学生来到操场,首先告诉学生从哪里到哪里是100米,走一走需要几步,看看需要几分钟,记下你走的情况。然后要求学生沿着学校操场跑道走5圈(一圈200米),让学生记下走完后的感觉。活动要做到有条理,学生才更好地联系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

  2.整个过程,应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5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一定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所以准备把这节的前20分钟放在操场上去上。但在这节课上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本来想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米有多长。可是,当我准备带着学生去操场的时候,才发现操场上已经站满了初一正在军训的学生。只好又调过头来,在教师进行教学,本以为学生对千米没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了比学*毫米和分米更容易掌握的感觉。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先告诉他们这些常识,所以后面练*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学生掌握的很好,我感觉很意外。

  但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再加上今天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这1千米有多长,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最后的*题中,我在网上摘下了别人的课外拓展题,我感觉非常好,学生对这样的题目也很喜欢。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优选【5】篇(扩展5)

——《千米的认识》教案 (菁华5篇)

《千米的认识》教案1

  教学过程

  一、复*教师: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让学生用手势具体表示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二、情景导入新知

  媒体播放:小明一家人坐车从重庆站出发上高速公路,路边的里程碑显示:重庆成都340 km

  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小明问妈妈:340 km是什么意思?

  教师:有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我知道,340 km是340千米的意思。

  学生:我知道340 km就是340公里的意思。

  学生:它表示重庆到成都的距离是340千米。

  教师:同学们知道得真多,你们还想知道与千米有关的知识吗?这节课,让我们和小明一起具体地认识千米。

  (板书课题:认识千米)

  三、探究新知识

  1、认识用"千米"作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这节课前,我们学过的最大长度单位是什么?

  学生:我们学过的最大长度单位是"米"。

  教师讲述:如果重庆到成都的路程用"米"作单位就是340000米,(板书:340000米)这个数多大呀,不大方便我们记忆。因此,人们又采用了一种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2、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

  (1)教师说明: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里面包含1000个1米。1千米也叫1公里,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让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体验一下。

  (2)活动1:学*例1,感知1千米的长度。

  教师组织学生到学校操场上,先将8个学生站成一排,告诉学生:这8个学生站成一排的长度大约就是10米。请你们推算一下,如果是80个人站成一排,有多长?800个人呢?

  学生:我猜80个人站成一排,可能有95米吧。

  学生:估计一下,80个人站成一排大约长100米。

  学生:我推测,如果是800个人站成一排,大约是1000米左右。

  学生:哇,800个人好多哟!1000米好长啊!

  教师小结指出:如果8岁左右的小朋友站在一起,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是10米长;8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是100米长;80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是1000米长。学生初步想象了1000米有多长。

  (3)活动2:学*例2,体验1千米有多长。

  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教师提供活动方案,要求学生作好记载。

  方案1:先用卷尺测量教室长()米,同学们沿着长走,数出共走()步,走()个教室长1000米,一共走()步是1000米。

  方案2:先测量教学楼长()米,()幢教学楼长1000米,沿着教学楼长走,一共走()步,用了()分,推算1000米要走()步,用()分。

  方案3:沿着学校操场400米的跑道跑1圈用了()分,跑两圈用了()分,跑1000米是()圈,用了()分。

  方案4:测量学校林荫道上两棵树之间长()米,如果按同样的距离,1000米可以种()棵树。

  学生自由选择方案,活动时间8分,然后学生回到教室汇报。

  学生1:我们测量教室长10米,我走了15步,100个10米是1000米,如果走1000米大约要走1500步。

  学生2:我们组量得教学楼长100米,10个教学楼长是1000米,大约要走1750步,应该走20分。

  学生3:我们组的张浩同学沿着跑道跑1圈大约用了3分,跑两圈半应该是1000米,估计要跑8分左右。

  学生4:我们测得林荫道上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200个5米就是1000米。所以按同样的距离种树,可以种200棵。

  学生汇报时,鼓励学生评判、争论。

  (4)教师小结:1000米=1千米(公里),并板书。

  3、认识千米的字母表示方法

  教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板书:米 分米 厘米m dm cm

  教师:你们知道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你从哪里知道的?学生:(略)

  教师:对。"千米"也可以用字母"km"表示,所以1 km=1000 m。

  板书:1 km=1000 m

  1千米=1000米……

《千米的认识》教案2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P26《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谁能从大到小说说这些单位?什么时候要用到这些单位?

  米(旗杆)、分米(课桌高)、厘米(书)、毫米(硬币厚度)谁能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到底有多长?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那如果要测量我们学校到祁门县火车站的距离,用哪个单位合适呢?今天我们要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朋友---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

  二、讲授新知:

  (一)建立1千米的观念

  1、师:谁知道绕学校运动场的跑道跑一圈是多少米?(400米)那跑两圈半呢?请你把它写在纸上。

  (学生会出现2种答案:1000米、1千米)

  师:你觉得这两种答案都正确吗?为什么?

  得出:1千米=1000米

  2、谁来读一读:读时区分1千米和1000米(个别读、全班读)

  3、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千米也有它自己的表示方法:km

  1千米=1000米还可以怎么表示?(1km=1000m)

  4、绕跑道跑一圈是200米,绕跑道跑5圈是1千米,从我们学校大门口到新十字路口测量了一下大概有1千米多,闭上眼睛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等会儿老师要请小朋友来说说从哪里到哪里也大概是1千米。

  (二)千米与米的简单换算

  1、那3千米=()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想:1千米是1000米,3千米就是3个1千米,所以是3000米。)个别说,看书上的想法,自由读一遍,全班读。

  2千米500米=()米,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怎么化的?(想:2千米是20xx米,再加上500米,一共是2500米。)个别说,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2、试一试:8千米=()米6千米20米=()米

  做在草稿纸上,教师巡视指导,指出易错处,6020米中的“0”容易遗漏。选一题说说想法。

  3、刚刚是千米化成米,小朋友都化得不错,那米化成千米呢?老师相信大家肯定能化得更好。4000米=()千米4350米=()千米()米

  (想:1000米是1千米,4000米里面有4个1000米,就是4千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米就是4千米350米。)

  4、试一试:6000米=()千米5830米=()千米()米

  三、作业设计: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冰箱高140()。电线杆的高约6()。数学书厚大约6()。从祁门到屯溪的距离大概是70()。一支铅笔长2()

  2、练*六第1、2、3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知道了多少长的距离大概是1千米,那我们小朋友跑1千米需要几分钟,走1千米需要几分钟呢?下课或放学后小朋友去跑一跑、走一走,并把你的结果告诉老师或你的同学。

  四、布置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第十四页练*六(1)第1-2题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1千米=1000米1000米=()千米

《千米的认识》教案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是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千米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活动:

  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和走100米要几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并用手势表示长度。

  2、填空:2米 =( )分米 60厘米 =( )分米

  300厘米 =( )米

  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①单人书桌的长度是60( )。

  ②深圳国贸大厦的高度是160( )。

  ③有一项田径比赛是200( )跑。

  4、[课件出示*地图]:

  ①请同学们找到首都的位置,再找到我们省会的位置,从北京到杭州的铁路[课件演示闪动的铁路]这段长1651( ),你知道填什么长度单位?还能用以前学过的单位名称吗?

  计量较远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板书:千米)所以北京到杭州的铁路长为1651千米。

  ②让我们再去欣赏北国冰城的景象吧![课件同时出现哈尔滨冰雕图片]从北京到哈尔滨的铁路长1388千米(这个单位由学生说)。

  ③你还想到美丽的春城去参观世博会吗?[课件出现世博会图片]从北京到昆明的铁路长3179千米(这个单位也由学生说)。

  5、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认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揭示课题)。

  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提出学*目标:

  (1)、了解千米的实际长度;

  (2)、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千米的应用。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建立“千米”观念:

  我们现在知道“千米 ”这个长度单位大吗?(大!)

  刚才我们从地图上认识了“千米”,那现实生活中,1千米到有多长呢?

  上课前老师带领你们在操场上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根据这道公式,

  a、出示画面讨论一下问题:

  ①用等号相连,说明他们的长度怎么样?

  ②等号两边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③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④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⑤米可以用符号m表示,千米可以用符号km表示,那么上面的等式可以怎样表示?

  思考:1千米到底有多长?

  提出问题:谁能用身边的例子说说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如果在100米长的路上来回走一次就是200米,那么来回走几次就是1000米?(5次)

  你们都已记下自己走100米路的时间,照这样计算,走1千米大约需要几分钟?

  找一找,从学校出发到哪个地方大约是1千米的路呢?(从学校到……)你还知道哪段路程也是1千米左右?(学校操场200米一圈,跑5圈是1千米左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B、出示几组常规画面,强化“千米”概念。

  ①**每小时可行5千米。

  ②自行车1小时可行15千米。

  ③公共汽车1小时可行40千米,小学数学教案《千米的认识》。

  ④火车1小时可行驶80千米。

  ⑤飞机1小时可飞行700千米。

  2、学会米与千米的换算:

  (1)、例1教学:2千米 =( )米 2千米500米 =( )米

  ①想:你会推算上面两题吗?尝试做一做,再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②反馈:(指名回答)2千米 =20xx米,因为1千米是1000米,2千米是2个1000米,就是20xx米;

  2千米500米 =2500米,因为2千米是20xx米,加上500米,就是2500米。

  ③练*:3千米 =( )米 8千米=( )米

  6千米720米 =( )米

  3千米25米 =( )米

  做后,把方法说给同桌听。

  (2)、例2教学:4000米 =( )千米 4350米 =( )千米( )米

  ①你再来试着做一做,再与同桌交流思考方法。

  ②反馈:4000米 =4千米,因为1000米是1千米,4000米里有4个1000米,就是4千米;

  4350米 =4千米350米,因为4350米可以分为4000米与350米,4000米是

  4千米,4350米就是4千米350米。

  ③练*:6000米 =( )千米

  2400米 =( )千米( )米 全体同学自由说推算过程。

  7005米 =( )千米( )米

  (3)、自学课本P84-85。

  三、练*巩固:[课件出示]

   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到智慧宫去闯一闯,只有动脑筋,开了金银锁,你

  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准备好了吗?

  (1) 银锁题:

  1、练一练2,填数轴。

  2、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珠海到广州距离151( ) 数学课本厚( )

  学校操场长250( ) **3小时行15( )。

  3、在 里填上“>”、“<”或“=”。

  20xx米Ο3千米 5千米20米Ο5020米

  4100米Ο4千米 8千米Ο8006米

  (2)、金锁题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①汽车每小时行60米。 ( )

  ②1千米又叫1公里。 ( )

  ③跑道长400千米。 ( )

  ④50千米和5000米同样长。 ( )

  2、把下面的速度与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T3

  3、改错题:

  小明的日记

  20xx年4月19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丛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10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叮叮,叮叮问:“小明,上那里去?”我说:“去江心屿放风筝。” 叮叮说:“石坦巷离江心屿很*,才3米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你现在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千米的认识》教案4

  课题三、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千米,也叫公里,知道1000米=1千米。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建立一千米的长度概念。并通过观察、推究等方法明确 1000米=1千米,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并且通过教学内容能够喜欢体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积极学*的好*惯。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亲身体验1000米长度,建立1千米的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

  师:在之前的学*中,咱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能从小到大背出来吗?并且用手表示每个小单位。

  板书: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

  师:我们一起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暑假中有没有观看一场体育盛事——奥运会,在奥运会中有些什么比赛?

  生:乒乓球 羽毛球 跑步、游泳、、、、、、

  师:那么跑步比赛中有一些什么项目呢?

  生: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等等

  师:跑步比赛中都是在规定的跑道内完成,你们有没有试过这些长度的跑步

  锻炼呢?在跑步运动中最长的跑步运动同学们听过没有?——马拉松小结:对于马拉松比赛,让孩子们有一定的了解,并通过马拉松的长度展开教学。马拉松为什么用公里作为单位,而公里又是千米都是比米更大的单位,大多少呢?

  生:1千米=1000米<因为1000g=1kg>通过孩子们已知的知识构架能够清楚地推出此公式。

  三、体验1000米的长度

  1、联系实际,提示咱们学校的操场一圈大约是150米,那么如果我们要跑

  1000米的话需要跑几圈呢?

  2、估想

  (1)、1000米是多少个100米,那么在操场上会跑多久就是1000米了呢? (学生快速的思考,有的在草稿本上计算,有的自己默默的想)

  3、总结出正确的圈数:150+150+150+150+150+150+100

  4、那么我们亲自到操场上去体验一下1000米的真实长度,跑完后我们一起

  迅速*室分享一下大家的感受。

  四、分享跑完1000米长度后的感受,继续探究米和千米的关系。

  1、全班共同分享感受

  生1:1000米真的好长啊!

  生2:跑到三圈的时候就很累了。

  生3:1000个1米真的好长啊!

  生4:1公里原来有这么长!、、、、、、、、、

  2、那么我们再次来从小到大把咱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整理一遍。

  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千米

  总结:在计量比较远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千米(公里)作为单位。

  3、想一想

  师:如果我们要完成3000米,得在我们的操场上跑多少圈?

  生:150米一圈得20圈才能完成3000米

  师:3000米有多少个1000米

  生:3个

  4、换一换

  6000米=()千米5千米=()米 ( )米=7千米 9000米=()千米3500米=()千米+( )米

  5、总结: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五、看书质疑

  看一看书,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或是有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六、巩固练*(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我们一起把今天学过的知识再巩固一下,看看今天我们班上谁最勤劳,回答的问题有多有正确,我们将给予奖励哦!

  1、完成课件的题

  2、完成书上的练*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千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中的第三个课题,从教材编排看是在学*了米、厘米、毫米、分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之后,学生对长度单位就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看对较小的长度单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且已掌握了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

  二、 说教学目标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1、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 体验、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米与千米的关系,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把“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体验直至认识千米,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 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主要考虑:

  1、联系生活,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通过奥运会中的比赛项目马拉松展开课题。让学生自己推出米和千米的关系,感知1千米时,实际运用到我们学校的操场上长度,让学生自己到操场上体验一千米的长度。

  2、重视估测,力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告知我们学校操场一圈的长度,让学生自己琢磨出1000米的长度应该跑几圈,并切实体会跑完后的感受。

  四、说教学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中以“引入、感知——展开、体验——巩固、应用——总结、回顾”为主线展开的,分四个环节进行的。

  (一)第一个环节:引入、感知

  通过对已经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使学生对要学*的新内容有一定的引导,再

  根据实事消息暑假中的奥运会展开对话,激发孩子的学*兴趣,从而引导出公里。

  (二)第二个环节:展开、体验

  再展开了公里和千米的关系后,老师继续提问:米和千米的关系,让学生自己从

  已经学过的知识构架中猜想、推究出1000米=1千米这个公式,在知道这个公示后,老师提示咱们学校操场一圈又150米,那么再次让学生自己算出或者推算出要几圈才是1000米。用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到操场上去体验1000米长度。并分享感受。

  (三)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

  分享完感受后继续展开对1000米=1千米公式的学*,掌握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并系统的将所学*过的长度单位做一个清晰的关系概述,让学生整体感知并强化记忆,通过一些有趣、生动的*题巩固所学的新知,从而让学生将内容尽量的吸收。

  (四)第四个环节:总结、回顾。

  让学生自己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并完成课后的练*。

《千米的认识》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教师提问:我们都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2、教师说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你们还见过或听说过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千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千米。

  教师出示例3的情境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录像,录像中出现路牌标志)

  提出下面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看到上面的情境图,学生一下子会调出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会想到周围的路标。]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路标上的“21千米”和“23千米”是什么意思。

  教师指出: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的时候,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2、出示老师收集到的学校附*的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当地某个标志性建筑的路程是多少千米的含义。

  3、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师:那么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都喜欢上体育课,(教师出示学校操场的图片)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注: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这里仅以400米为例说明大体教学思路,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算一算,跑几圈就是1000米?

  教师指出:1000米就可以用较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就是千米。

  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师:同学们上学,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有坐公交车的,还有父母开车接送的。人步行每小时可以走5千米,骑自行车每小时可行15千米,坐公交车每小时可以行40千米。你们能估计一下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吗?

  (2)实际感受1千米。

  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并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十几秒。(注:这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放到课前进行)。然后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并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完成教科书第8页上的“做一做”。

  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注:如果条件不允许,此题可以作为课外作业)

  5、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2页的例5。

  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

  教师放手让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让学生在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通过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白: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1000米是1千米,5000米是5个1000米,就是5千米。

  6、练一练。

  6000米=( )千米 4千米=( )米

  ( )米=7千米 9000米=( )千米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没有*均使用力量,教学时把重点放在千米的认识上,长度单位间的变换由于学生基本上属于“教师不讲就会”的状态,所以教师花费的教学时间相对就少一些。]

  三、巩固练*

  1、指导学生完成练*二第1、2题。

  第1题,是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练*,目的是让学生对常见物体运行速度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进行反馈。

  第2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2、练*二第3题。

  学生在教科书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老师家离学校大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来学校?为什么?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2)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四、课外拓展

  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 )千米,磁悬浮列车每小时可行驶( )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 )千米。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大约( )千米。(课后可在父母的帮助下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这些资料。)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设计意图:教师在落实了教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后,课末布置了学生课后实践调查活动,把学生带向了研究性学*的行为中,为学生自主学*创造了环境。]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优选【5】篇(扩展6)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千米”,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千米,建立千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千米观念的建立。

  课前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一走100米长的一段路,感知100米的长度。

  教学过程

  复*引新,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师:你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这几个长度单位排排队吗?(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能跟我们说说这“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各有多少长吗?它们之间的进率还记得吗?好!请你填一填

  出示:练*纸第一题——10毫米=( )厘米 1米=( )分米

  10厘米=( )分米 600厘米=( )米

  说说最后一题你是怎样想的?(指名说、同桌说)

  创设情境

  师:胡老师前几天骑车回家,过了楼岩桥头,在山岭处看到一块很高的路牌,上面写着“距离尚田还有3km”。同学们,这“km”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千米!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

  揭题:我们今天就要来具体认识“千米”这个新的长度单位。

  板书:千米的认识

  简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测量较长路程时,我们就需要用到这个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联系生活,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

  师:看到“千米”这两个字,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

  (千米有多少长、千米和米之间有关系吗……)

  请生猜测一下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引出:1千米=1000米

  师:课前老师带大家走了100米长的一段路,大家现在脑子里有100米长度了吗?

  四人小组讨论:那么估计一下从我们校门口出发到楼岩初中这段路程大约有多少;(约300米)再从楼岩初中出发到春光食品厂大约有多少路程?(约300米)现在距离1000米还差多少米?(400米)

  师: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的路程大约是1千米?(到飞扬特钢)

  师:你还知道从我们校门口出发到哪里也是1千米左右?(到上楼岩、到项岙……)

  师:现在你的脑子里有1千米的长度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千米和米的单位换算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km”的意思就是“千米”,那么这个“3km”就可以写成(3千米)

  板书:3千米

  还可以怎么写?引出:3千米=3000米

  你怎么知道的?(指名说)

  师:好,从校门口到飞扬特钢是1千米,从山岭到尚田是3千米,那么请你算算:从校门口到尚田有多少千米呢?(先要估计从飞扬特钢到山岭还有多少路程)

  生:4千米多。

  师:多多少呢?

  生:500米左右。

  师:4千米多,多了500米,该怎么写呢?(引出:4千米500米)

  板书:4千米500米

  师:那么它还有其他写法吗?引出板书:4千米500米=4500米

  (指名说说思考过程、再同桌说说)

  这样也会写了,那这几题根本就难不住大家了,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出示:练*纸第二题——9千米=( )米

  6千米720米=( )米

  2千米5米=( )米

  4000米=( )千米

  师:说说最后两题的思考过程。

  师:你的脑子可真灵活,还会反过来思考!老师这儿还有一道更难的,不知大家有没有信心把它答完整!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一)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4.师:如果要测量小圩到大圩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二.课题提出,新课学*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小圩到大圩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1.学*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2.提出学*目标:

  (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千米的应用。

  设计意图:从测量本地两个乡镇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

  (三)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1.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 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

  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一圈200米)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圆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唤起对行走本地区实践活动的回忆,以情激情,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助于抽象“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l(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活动:

  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师: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 );

  世界上最矮的**高约8( );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

  师: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付老师在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北京距天津?千米)

  ②虎坊桥距广渠门?千米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师: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师:(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师:板书:1千米 1000米 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4)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外地游客算一算西客站到*有多少米吗?

  先自己想一想

  集体订正

  生: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00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付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付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

  (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师: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 )米 3000米=( )米

  9千米=( )米 6000米=( )米

  要求:看清单位名称 换算

  集体订正

  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

  要求:先独立填出答案,再说说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页。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走一走100米或200米的路程。

  2.课件。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目标确定

  教材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公路上常见的交通指示牌引出千米,然后让学生亲身体验,要求学生走一走100米和200米的长度,推断走1000米大约要多少时间。在课前访谈中,发现只有极少数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至于1千米大约有多长,基本上没有什么体验,学生表达也不甚清楚。可见,建立1千米的观念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因此,本课目标定位如下: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该单位的简单化聚;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策略选择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千米”这一观念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了教学过程,具体用到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如课题引入时,让学生估计老师到上海经过的路程,引出千米这个概念,同时感受千米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如综合练*“我当西博小导游”,让学生置身生活情境中,既充分应用米、千米互化的知识,又让学生体验到千米存在的必要性。

  2、选择验证: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存在差异,如学生放学经过的路线的不同,导致学生印象中从学校到某处大约是1千米的观念大不相同,教学设计时,教师根据学生常走的三条路线进行了步测,在学生回答后,课件中有选择地验证,强化“千米”的观念。

  3、合作解疑:在建立和强化1千米的观念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进行交流,互相纠错,实现互学共进;在综合练*“我当西博小导游”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或合作解答,或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片段实录】

  教学片段一:初步建立千米的观念

  师:课前大家都走了100或200米,并做了记录,你能说说走1000米大约花多少时间或走多少步数吗?

  生1:我走了100米用了 60秒时间,照这样算走1000米就需要600 秒时间。

  师:600秒也就是几分钟时间?(10分钟)有不一样的吗?

  生2:我走100米用了70秒,照这样算走1000米需要700秒,大约12分钟。

  生3:我走了200米用了3分钟,照这样走1000米,需要15分钟。

  生4:我走了100米走了82步,照这样算1000米就需要走820步。

  生5:我走200米走了132步,我以前走过1000米,大约走了754步。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6:不同意,200米走132步,1千米是200米的5倍,应该是660步。

  生5:我走到后面越来越累,步数当然就多一些了。

  师:同学们,她的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6:我们如果按照走100米或200米的速度匀速走的话,可以直接将时间或步数直接乘5,但考虑我们小朋友身体状况的话,实际上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步数就比匀速走多一些。

  师:看来我们还要尊重实际状况。下面请同桌两人交流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走的步数。

  教学片段二:强化1千米概念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从校门口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生1:到邵逸夫医院吧。

  生2:我认为不对,因为从学校门口到采荷路的34路车站就有一站路,而34路车站到邵逸夫医院还有三四站路呢,比1千米可远多了。

  师:那你认为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呢?

  生2:大约到采荷路口,因为到那儿大约两站路,接*1千米。

  师:是这样吗?我们一起看(看课件演示)

  生(全体):哦,是采荷路口。

  师:如果往庆春路方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生3:我觉得到庆春立交桥大约是1千米。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3:因为我家在立交桥边,我早上走到学校一般用14分钟,我走100米大约75秒,走1000米大约13分钟,13分钟和14分钟很接*,所以我认为到那儿大约是1千米。

  师:让电脑叔叔告诉我们是否正确(电脑演示)。

  生(全体):完全正确。

  师:下面请你和同桌交流,学校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并说说理由。

  ……

  教学片段三:练*1选一选、填一填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练*1,请看清题目要求。

  (学生填写后反馈)

  生1:我认为青春医院到众安桥的路程是1千米500米,因为青春医院到浙一医院是两个500米,刚好是1千米,再从浙一医院到众安桥500米,合起来就是1千米500米。

  师:答案完全正确,有其他想法吗?

  生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青春医院出发到众安桥有3站路,每站路大约是500米,也就是1500米,1500米=1千米500米。

  师:你的思路非常清楚。如果从湖滨出发到大学路口大约多少路程,你们谁知道?

  生3:我认为是2千米500米,因为湖滨到大学路口有5个500米,也就是2500米,2500米有2个千米1个500米,即2千米500米。

  师:同学们,复兴大桥是杭州新造的大桥,它的信息谁能补充完整。

  生4:我认为复兴大桥长约80千米,宽约26米。

  生5:我对长约80千米有意见,我看过报纸,钱塘江的宽大约1200米,桥不可能80千米长,我认为填1千米500米比较合适。

  师:其他同学有意见吗?

  生6:我认为长填2千米500米比较合适,因为1千米500米第一小题已经用过了,钱塘江宽1200米,桥身加上两边的长度,大约是2500米,也就是2千米500米,填80千米、15千米更不符合实际。

  师:正确,同学们很善于比较和估计,那么第三题谁来解决?

  生7:我觉得飞机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0千米, 坐小轿车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步行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师: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这么填?

  生7:飞机速度最快,所以应该填最大的数量800千米,小轿车比飞机慢多了,但也比较快,填80千米,步行最慢,我想我8分钟走1千米,60分钟大约走8千米,大人比小孩快,所以填15千米比较合适。

  ……

  【教学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在反复的教学尝试中,我觉得该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找好知识的“生长点”,教学流程通畅。

  本课开始就让学生通过估计铅笔长度、教室前后的距离、杭州到上海的路程这些具体问题感知单位由小到大的客观存在,以及千米这个单位出现的必要性,使千米这个单位的学*过程自然通畅。

  2、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观念建立自然。

  在1千米概念的建立初期,难度比较大,但教学中能充分尊重学生走100米和200米的真实体验,并在课前让学生进行整理,通过合理的推理,知道1千米大约走多少步或走多少时间,利于概念的建立,特别是从学校到何处为1千米的估计、公交车站的路程估计,层次明显,不断帮助学生唤醒原有的生活经验,强化1千米的观念。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方式合理。

  在整堂课中,1千米观念的建立,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教师不断引导,提供相应的学*任务,根据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决定学*方式,如通过100米和200米来帮助建立概念时,学生既全体交流,又个别讨论,又如最后的综合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作还是自主探索。

  在整个教学中,我也深切感受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环境在该课中应予以高度关注,因为教师的设计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在教学片段二中,教学时就发现有的班级学生大部分就住在校园后面,课件演示难以启发学生去强化1千米的观念。此外我们也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多种结果出现以后,教师要灵活处理,如片段一中出现了一个学生走了1千米发现实际结果并不是按照乘5得到的,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应对……,显然,这些问题既可能导致教学失败,同时也是教师反思成长的有效资源,值得我们回味和珍惜。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P7页例3,P8页例4,P8页“做一做”及P9页第1、2题,P10页第4题)

  教材分析:

  例3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的积极性。

  例4及“做一做”(进一步用身体的感受体验1千米的长度)。这部分内容是以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的活动形式呈现的,借助学生的活动经验,增强学生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

  教学建议:

  例3的教学可以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说明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使学生感受认识“千米”的必要性,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接着,借助学校操场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给出千米和米的关系。(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实际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约是1千米。)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出示例3的情境。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说一说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出:“到叶镇还有21千米”、“到灵山还有23千米”,也有的学生会说出:“小汽车1小时可以行80千米”

  等等,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并由此引出千米。

  例4这部分内容可以在操场的跑道上,或在学校的其他地方量出100米的直线距离。测量时,应该先确定起点并选定一条直线,然后用卷尺(或其他测量工具)量出100米,在50米及终点处各设立一个明显标志。让学生先看一看50米的直线距离,再看一看100米的直线距离,然后想像一下2个100米有多远,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或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走100米的活动。要求小组长具体负责,每组要有指定的记录员。活动内容是:①用*时的步幅,走完100米,确定走的步数。用*时的速度,确定走100米需要的时间。学生可以以*时的速度走到100米处,边走边数出自己走的步数。②提醒学生这不是比赛,如果比*时走得快(或慢),走的步幅比*时大(或小)都会影响对1千米有多远的推想。③让学生根据走100米的感受(用的时间和对距离的直接经验)推想出1千米大约有多远。

  组织学生完成“做一做”。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

  练*二的第4题安排了三组情境(见下图),分别提供了3千米、1200千米和30千米3个不同的出行路程,应该先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可以有多种答案。比如,去植物园可以步行,也可以坐车去。对应不同的出行方式,需要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优选【5】篇(扩展7)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实用二十份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教学中,学生确实最不容易理解的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上课的前一天晚饭后随家人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这样学生就能跟实际操场的情况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有了很好的帮助。在课堂教学时我带学生到操场上课, 实际测量和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学生显得特别兴奋。大部分学生能在能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 米。教学效果较为理想。有个别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的学生,对于在室外上数学课感觉很新鲜,对于该课的内容的关注度就减少了,所以对于这一小部分学生来说,达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要在课外进行实际方面的操作,我会事先讲清目的和要求,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2

  成功的地方:

  本节课所要接触的千米,是学生生活中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相比较前面所学的毫米来说千米在学生的生活中应该是经常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比如在课前了解,发现有的学生就了解了千米的认识,在路程很远的时候用,有的学生说在高速公路上见到过等,应该说学生对于千米的认识比较早,更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当然相比较与其它几个长度单位来说,离学生的“可视性”的体悟和自身感受的经验比较远,再加上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单位,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学生不好去想象,也就意味着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这也是本节课学*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在学*时,首先利用学生手中的工具复*前面学过的几个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之后,带领学生进入操场,因为学生知道操场一圈是400米,先让学生走一圈感受400米的距离,然后让学生走两圈后,再加半圈即200米,进行感受1000米的距离,同时引出千米的感念,此时学生能马上意会到比较远的距离要用到千米,同时也能很快的使学生联系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千米,比如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等,这样较好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很容易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学生对于千米的认识通过之间的亲身体验印象会更加深刻。然后再接着教学与米的关系,以及单位间的换算训练就水到渠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及对策:

  千米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在一段时间的练*中慢慢掌握,还需慢慢等待。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3

  数学虽然抽象,但它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各个学校要充分利用并开发实物材料和设备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郭元祥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发展》中曾指出我们教师存在的一个缺点:在教学中,教师总是化书为牢,化地为牢。把我们的学生锁在书本中、教室里。没有结合实践地学*,学生会感到枯燥、烦闷。因此,我们教师应把实践本身看成是一个学生发展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生学会数学。例如,在千米的认识课上,如果单单以书为教材,灌疏给学生,强压学生牢记1千米=1000米,也许学生接受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具体感知。正如郭老师讲到的我们要避免总是化书为牢,化地为牢。这节课上,我并没有让学生机械地练*单位的换算,而是带领学生到100米的跑道上,让学生走一走,记录时间,记录步数,引导学生理解走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在推算中对1千米有了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这节课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

  课后,让学生去搜集资料,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还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再让学生测一测,从学校出发,走到自己家里大约有几米。巩固知识,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了对千米的认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个性。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而又要应用于实际生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要有一种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利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一笔宝贵的财富。

  结合实践,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就会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之所在。

  在这一节课中,我所感觉到的不足之处是在学生的组织纪律方面。走出课堂,有的兴趣盎然,而有的是跟着走马观花。这就与教师的操控能力、语言魅力及组织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今后我一定会更加认真钻研教材,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4

  千米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要建立这一观念的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但是,千米这么抽象的一个长度单位,对于八岁的`孩子来说那是很难想像的,单靠学生自己的凭空想像,那是非常难达到该课时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这需要很多的实际例子,而且要是跟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大的。当然,学生也并非对此一无所知,在*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除此之外,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这样有一部分的学生就能跟实际操场的情况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有了很好的帮助,不过在课堂教学时我带学生下操场实际测量和感知的时候,有部分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的学生,对于该课时内容的关注减少了,所以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说,达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一方面的处理还需要更加的谨慎。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5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终身学*的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好,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使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利用现有教材,体现新课标

  教学时,我大胆改变了教材中单一的、抽象的、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采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课后的实践活动提到课前进行,学生可以凭借各自的经历与体验逐步形成千米的计量观念。把书后单一、抽象的单位换算线段图,改编成学生所熟悉的地名,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了解了自己身边一些地方的实际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教师能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

  有了以前学*米的经验,这节课我十分注重实践这个环节。在课前,先带学生饶着学校操场走了5圈,用了20分钟左右,学生感觉走1000米有点累,初步体验了1000米这个路程比较长。在课堂上又举了很多用千米做单位的例子,如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汽车行驶、飞机飞行的速度等等,使学生对千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加强实践训练后,学生在作业中错误较少。

  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学生亲自实验并拍下视频,自己感受走多少米要用多长时间,对路程与时间也有了一些感触。回过头来再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兴趣更浓,觉得很贴*自己的生活,这样一来学生愿意去听、去了解、去学*。

  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课前所做的准备,以及大量的贴*生活的实例。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本节课抽象的知识,如何能更好的让学生有具体的体验,我觉得还是应该走进生活不断的实践,这里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情况,这里也充分的说明数学是离不开生活实际的。

  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将尽可能的联系生活实际,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充分体现出高效课堂这一宗旨,充分利用好每节课,让学生收获满满,也让自己感到充实。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6

  成功的地方:

  本节课所要接触的千米,是学生生活中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相比较前面所学的毫米来说千米在学生的生活中应该是经常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比如在课前了解,发现有的学生就了解了千米的认识,在路程很远的时候用,有的学生说在高速公路上见到过等,应该说学生对于千米的认识比较早,更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当然相比较与其它几个长度单位来说,离学生的“可视性”的体悟和自身感受的经验比较远,再加上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单位,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学生不好去想象,也就意味着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这也是本节课学*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在学*时,首先利用学生手中的工具复*前面学过的几个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之后,带领学生进入操场,因为学生知道操场一圈是400米,先让学生走一圈感受400米的距离,然后让学生走两圈后,再加半圈即200米,进行感受1000米的距离,同时引出千米的感念,此时学生能马上意会到比较远的距离要用到千米,同时也能很快的使学生联系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千米,比如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等,这样较好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很容易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学生对于千米的认识通过之间的亲身体验印象会更加深刻。然后再接着教学与米的关系,以及单位间的换算训练就水到渠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及对策:

  千米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在一段时间的练*中慢慢掌握,还需慢慢等待。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7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第7页,《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利用摩托车的里程数记录下了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8

  我以为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我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我让学生想象体育课上在操场上跑几圈是1千米。在进行教学,本以为学生对千米没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了比学*毫米和分米更容易掌握的感觉。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先告诉他们这些常识,所以后面练*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学生掌握的很好。

  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再加上今天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这1千米有多长,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最后的*题中,我设计了一些课外拓展题,我感觉非常好,学生对这样的题目也很喜欢。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这样让学生有一定的亲身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学*新知识。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9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学生已经学*过一些长度单位,如:米(m)、厘米(cm)、毫米(mm)和分米(dm)。学生已经基本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含义。所以在此认识基础上,让学生学*认识“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千米的含义。

  教材先设疑:“1千米有多长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接着通过学生熟悉的运动场中的跑道来进行引导: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

  从而自然而然得出千米和米的关系式:1千米=1000米。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中要建立起“1千米”这一没体验过的观念,难度还是比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先复*,做到温故知新。强调新旧知识的衔接,从复*长度单位“1米”的的感性认知和距离测量,到认识“10米”、“20米”“100米”、“200米”最后引出“1000米”。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自然过度“1000米”还可以表示成“1千米”,完成“千米的`认识”这一学*目标任务,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这一系列的教学引导活动,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0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本打算带学生去操场上感受,可由于学校条件限制,就放弃了。于是利用多媒体出示操场图,操场一圈长200米,走两圈是()米,走5圈是()米。得出1000米,即1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可走1千米要多长时间呢,这个学生就茫然了。因此只能通过练*去推算。练*中出现一小时学生能走4千米,一些学生就能推算出走1千米大约要15分钟。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要求学生做好后记住。但是后面练*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对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还是没法掌握。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

  当有的学生说出了从校门口到老菜场大约是1千米,到东门码头我都加以肯定。

  最后,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里用到“千米 ”比较多,以便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1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71页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页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卒,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节时高效。

  三.千米的应用

  (一)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小圩到大圩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二)练*: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4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一)生: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二)师: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1.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xx步)

  师:1千米,我们大约走20xx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

  五.巩固练*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二)72页3、4。

  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

  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2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我在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方案时,尽可能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地联系实际,贴*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本节数学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在教学中不同层次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整体性的发展原则,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具体体现在: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终身学*的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

  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好,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使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利用现有教材,体现新课标

  教学时,我大胆改变了教材中单一的、抽象的、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采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课后的实践活动提到课前进行,学生可以凭借各自的'经历与体验逐步形成千米的计量观念。把书后单一、抽象的单位换算线段图,改编成学生所熟悉的6路公共汽车行车路线图,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了解了从哈东站到哈站的实际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教师能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

  同时,在教学中学生的评价上还存在着不足。比如说:在学生的实践测量活动中,有些小组的测量方法重复、测量的方法不够丰富;还要更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增进学生学*的信心。

  对这节课如果重新设计,我只想改动一处地方,就是在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时,在原有的“用尺测量出1000米”、“先测量出100米,再推测1000米”“看脉路表”“询问法”然后感受所用的时间这种做法的基础上,增加数步法和回头观看的方法,增强学生对1000米的

  长度的感受。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3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材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考虑到学生对学校比较熟悉,所以我告诉学生我们在开运动会时,50米的迎面接力,一个来回是100米,需要跑10个来回。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教学反思《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学生通过自己看书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相互转化,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但是,由于条件有限,没有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只是让学生在课后,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算出100米所需的时间大约是几分钟。然后算一算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步行1千米大约需要几分钟,这样学生在做一些连线题时就不会出笑话了。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4

  数学学*要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上,但这里的经验,不单指学生通过活动得到的直接经验;也包括学生在自己的学*、生活经历中或从老师、教材及其它媒体中获得的已有间接经验。教学中,不单应当重视帮助学生获得学*数学需要的直接经验;更应强调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与当前的数学学*建立联系,学*数学。在学*“千米”这一长度单位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对“米”的感性认识,现在就是要通过实践预设生成“千米”与米的联系。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米有多长,我把学生带到运动场上,借助体育锻炼来帮学生链接“千米”与“米”。我们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我把学生5人一组进行接力赛跑。在跑的过程中每个接力的都必须把前一位跑的米数加起来,等5个人跑完,我让学生汇报他们跑的成绩,每个小组都跑了1000米。“像这么远的距离就是1千米”,我乘机告诉学生。最后我问:“1000米要跑几圈?想一想。”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学*有了挑战性,强化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给学生自主生成1千米的概念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通过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千米的经验,我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如:如果一个人的两臂伸开长度约1米的话,那要多少人这样两手张开拉在一起才是1千米?

  数学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感受数学,建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维,产生爱数学的情感,突出数学本质,强调活动与数学学*的联系与整合,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和交流等活动中,生成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在学生生成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有实际动手测量1千米的实践活动,也有想象1千米有多长的思维活动等等。在建立千米的概念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在这节课中,学生对千米的认识,既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既有直观的也有抽象的,重要的是学生真真确确感受到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为今后的学*奠定了基础。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5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一定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所以准备把这节的前20分钟放在操场上去上。但在这节课上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本来想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米有多长。可是,当我准备带着学生去操场的时候,才发现操场上已经站满了初一正在军训的学生。只好又调过头来,在教师进行教学,本以为学生对千米没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了比学*毫米和分米更容易掌握的.感觉。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先告诉他们这些常识,所以后面练*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学生掌握的很好,我感觉很意外。

  但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再加上今天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这1千米有多长,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最后的*题中,我在网上摘下了别人的课外拓展题,我感觉非常好,学生对这样的题目也很喜欢。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6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虽然抽象,但它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各个学校要充分利用并开发实物材料和设备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郭元祥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发展》中曾指出我们教师存在的一个缺点:在教学中,教师总是化书为牢,化地为牢。把我们的学生锁在书本中、教室里。没有结合实践地学*,学生会感到枯燥、烦闷。因此,我们教师应把实践本身看成是一个学生发展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生学会数学。例如,在“千米的认识”课上,如果单单以书为教材,灌疏给学生,强压学生牢记“1千米=1000米”,也许学生接受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具体感知。正如郭老师讲到的我们要避免总是化书为牢,化地为牢。这节课上,我并没有让学生机械地练*单位的换算,而是带领学生到100米的跑道上,让学生走一走,记录时间,记录步数,引导学生理解走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在推算中对1千米有了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这节课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

  课后,让学生去搜集资料,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还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再让学生测一测,从学校出发,走到自己家里大约有几米。巩固知识,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了对千米的认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个性。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而又要应用于实际生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要有一种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利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一笔宝贵的.财富。

  结合实践,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就会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之所在。

  在这一节课中,我所感觉到的不足之处是在学生的组织纪律方面。走出课堂,有的兴趣盎然,而有的是跟着走马观花。这就与教师的操控能力、语言魅力及组织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今后我一定会更加认真钻研教材,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7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材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考虑到学生对学校比较熟悉,所以我告诉学生我们在开运动会时,50米的迎面接力,一个来回是100米,需要跑10个来回。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教学反思《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学生通过自己看书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相互转化,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但是,由于条件有限,没有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只是让学生在课后,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算出100米所需的时间大约是几分钟。然后算一算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步行1千米大约需要几分钟,这样学生在做一些连线题时就不会出笑话了。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8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终身学*的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好,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使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利用现有教材,体现新课标

  教学时,我大胆改变了教材中单一的、抽象的、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采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课后的实践活动提到课前进行,学生可以凭借各自的经历与体验逐步形成千米的计量观念。把书后单一、抽象的单位换算线段图,改编成学生所熟悉的地名,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了解了自己身边一些地方的实际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教师能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

  有了以前学*米的经验,这节课我十分注重实践这个环节。在课前,先带学生饶着学校操场走了5圈,用了20分钟左右,学生感觉走1000米有点累,初步体验了1000米这个路程比较长。在课堂上又举了很多用千米做单位的例子,如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汽车行驶、飞机飞行的速度等等,使学生对千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加强实践训练后,学生在作业中错误较少。

  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学生亲自实验并拍下视频,自己感受走多少米要用多长时间,对路程与时间也有了一些感触。回过头来再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兴趣更浓,觉得很贴*自己的生活,这样一来学生愿意去听、去了解、去学*。

  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课前所做的准备,以及大量的贴*生活的实例。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本节课抽象的知识,如何能更好的让学生有具体的体验,我觉得还是应该走进生活不断的实践,这里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情况,这里也充分的说明数学是离不开生活实际的。

  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将尽可能的联系生活实际,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充分体现出高效课堂这一宗旨,充分利用好每节课,让学生收获满满,也让自己感到充实。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9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担心,因为米、分米、厘米、毫米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学生也可以用眼睛去看。那千米怎么办呢?学生既不能用手比划,也不能用眼睛来看。苦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所以就一直拖着没有上。最后征求高老师的意见,我决定在上这节课时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

  我们的教学楼到校门口一个来回刚好100米的距离,我就让每一个学生从教学楼走到校门口再走回来,体验100米有多远,再想象一千米就是走10个100米那么远。学生听说要走路,高兴的'都举起了小手,生怕老师把自己遗忘,当得知每个人都要体验时,有学生条件反射性的一跃而起,看到学生们笑容灿烂的面孔,我知道我这样安排是正确的。学生只有对这件事真正的感兴趣了,才会用心的去学*它。()走路这个环节取得了成功,学生把自己走的步数记下,很快的就算出了1000米要走多少步。从而建立起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用“抢做小老师”的游戏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这节课在学生明白了“1千米=1000米”这个单位换算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为了不让学生机械地做题,我们全班一起来做“抢做小老师”的游戏。(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如果有错误的地方,其他同学就可以主动来抢改。)一经公布,下面立刻沸腾起来,每个人都想做小老师来给别人修改错误,被点到做题的学生也憋着一股劲,我就是不让你们来改错。这样一来,课堂就很活跃,学生也在游戏中巩固了“1千米=1000米”这个单位换算。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难点也基本克服了。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从作业情况来看,正确率也是可以的。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内容的过渡等等存在许多不足。在这方面我将会进一步的加强与提高。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20

  《千米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它不象之前学*的那些长度单位一样看得见、摸得着,能比划。建立“1千米的表象也比较困难,往往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让学生知道1000米=1千米,然后就是一大串的练*。其实,正因为这部分知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经过课前准备、课中实践和课后巩固三大步骤,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一、课前准备。在上千米的认识前一天,我专门抽下午自*的时间,带着学生来到操场,用测绳和同学们一起测量了10米和100米,并让学生分别走一走10米和100米,数一数要走多少步,大约要用多少时间?然后指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初步感知1千米有多长),我们的操场一圈大约是100米,绕操场走上10圈大约就是1千米,让学生明确: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在计量较远路程的时候,通常要用到千米。

  二、课中实践。让学生回忆走100米的情况,让学生思考几个100米是1千米,根据昨天走100米所用的步子数和时间来推算走1千米需要多少步、花多长时间。这一系列的活动意在让学生在课前走一走、量一量的基础上,再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等丰富的活动中更充分、更深刻地理解1千米的长度。然后,为了更准确的体验1千米有多远,我带领全班同学带上测绳,从学校出发往丁家坑方向测出了1000米,和同学们一起走这1千米,再回来的时候,和同学们一起数步数,看时间。通过这一实践,学生总算是对1千米有了比较感性、准确的认识。

  三、课后巩固,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千米”的应用,我收集了一些有名的山峰、河流、公路及大桥的长度资料和步行,骑自行车、小汽车,飞机,宇宙飞船1小时的速度(以千米为单位的),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千米“的广泛使用,并让离家较远的学生在下一次回家的时候,估算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千米。通过这些活动,最终使学生建立了比较明晰的“千米”概念。突破了教学难点。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优选【5】篇(扩展8)

——认识*方千米教案优选【五】份

  认识*方千米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在学*了几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后,教材在本节教学内容中安排学*两个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方千米。教材首先给学生呈现了一幅体育场主题图,提出问题——这么大的体育场,怎么测量它的面积呢?让学生感受到前面学*的三个面积单位在实际测量中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产生了学*新的面积单位的需要。

  然后教材给这两个单位进行界定,让学生明确它们的实际大小。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很少了解到和公顷、*方千米相关的东西。为了帮助学生了解1公顷、1*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教材还采用“生活中的数学”的形式告诉学生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140个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1*方千米。:

  针对本课时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和教师与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形成1公顷的表象,建立空间观念,认识1*方千米,知道*方米与公顷以及*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应用公顷计算土地面积。。

  2、让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与他们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进率解决换算.

  教学难点:知道公顷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认知和发展,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感受、体验、探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说学法

  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学,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运用目标教学的基本模式,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合作学*、自我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密度。

  四、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时的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出示课件请你们看一看,想一想。填写什么单位合适?

  计算机键盘上的小按键,面积大约1()计算机屏幕的面积大约8()

  我校计算机教室的面积大约96()“鸟巢”占地面积大约()()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体验面积单位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开始,体会“公顷”这一面积单位产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前面的三道题目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即可。最后一题先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单位。估计会有学生说出用公顷。大多数学生会想到用*方米。填写上*方米后,再写数据200000。让学生读一读。学生就会体会到单位的不适应了。我这时就可以引出新课]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方千米。(板书)

  师:你们想知道1公顷有多大吗?

  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我是通过以下几点来教学的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谈话: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都是根据边长一定的正方形面积来确定的。例如:1*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

  1*方分米是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1*方米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

  这时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个蓝色的正方形就代表1公顷的土地面积,请你仔细观察它,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说他们的发现:我发现1公顷是一个大正方形,他的边长是100米。

  那先让我们来算一算1公顷是多少*方米:1公顷= 100 × 100=10000*方米。

  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1公顷的面积有多大?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谈话:让我们来算算看,我们学校的操场面积大约有多少公顷?

  操场一边长大约50米,相邻的一边长大约40米。计算:

  50×40=20xx*方米

  10000÷20xx≈5大约我们学校这样的操场5个才能有1公顷。想像一下看,有多大啊?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我们身边的大面积的实际情况出发,体会“公顷”这一面积单位的大小。在教学过程中,我用自己学校的操场让学生亲身体验,再想像,会对1公顷的认识更具体。]出示课件: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方米。(每边7个学生大约10米长)

  推想一下看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10000÷100=100(个)

  让学生讨论后,进行说明。

  3.进行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中的题目:一块*行四边形的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少*方米?合多少公倾?

  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公顷这一面积单位在实际生活中,是从*方米换算而来。重点是体验*方米与公顷的换算过程,怎样方便、不错。250与160的乘积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便计算。]

  简要小结:把以*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一万)

  4.小试:下面我来了解公顷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情况,请看大屏幕:出示填空题,点名让学生回答。

  1、北京的***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占地约为406000*方米,合40公顷。

  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约72公顷,合720000*方米。

  教师对教室地面的长和宽进行步测后,师生共同计算出面积。再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面积是1公顷。

  师: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下面我们来听听数学小灵通的介绍。(课件演示)听了这段话你能了解到什么?(生1:我能了解到1亩约等于667*方米。生2:古代劳动人民很聪明,古代的土地面积单位是亩。)

  师: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与国际接轨,亩这个单位已经废除了,我们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是公顷和*方千米。

  师:请同学们说说我国陆地面积大约是多少?这里出现了*方公里,其实1*方千米就是1*方公里。(设计目的:采取以旧引新,从1*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到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大,让学生自己去探究10000*方米=1公顷。现代认知科学认为,知识应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构建,教师是知识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主动探索的学*过程,经历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

  三、认识*方千米

  师:1*方千米有多大?它与公顷和*方米有什么关系?请你根据以往的学*经验共同研究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面积是1*方千米的大正方形的边长是1000米。

  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1米,所以1*方千米的正方形的边长为1000米。

  1*方千米=1000000(一百万)*方米=100公顷。(板书)

  师:同学们通过积极动脑思考,自主合作交流得出了结论,真了不起!

  (设计目的:在认识了公顷和*方米之间的关系后,关于*方千米的认识就完全由学生自主探究,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思考意识,充分发挥了 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才能。)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现在我们来看一看“鸟巢”占地面积用“公顷”做单位大约是多少?

  200000*方米=20公顷

  20公顷比200000*方米在使用时方便的多了。

  2、乐清市陆地面积约1174(*方千米),约( )公顷。

  (设计目的:练*题的设计紧扣重点和难点,加强了学生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的相互联系,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面积单位的认识和理解,在此也特别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与这些知识相关的生活资料也有所了解,希望同学们把这些资料记在自己的数学日记上。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较高的学*热情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的*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板书:公顷、*方千米的认识

  1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 100 × 100=10000*方米。

  1*方千米:是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 1000× 1000=1000000*方米=100公顷

  板书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掌握本课所学知识。

  我的说课内容完毕,请各位专家领导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认识*方千米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方千米作单位;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知道1*方千米=1000000*方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1*方千米,知道公顷和*方千米、*方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教学难点:

  体会 1*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作业,揭示课题

  1、 交流预*作业

  2、 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另外一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方千米

  (二)目标驱动,分层探究

  1.欣赏图片,初步感受*方千米

  2、探究1*方千米与公顷和*方米之间的关系。

  导学要点:

  猜一猜1*方千米和1公顷,哪个大?说说为什么?

  指出:边长为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1*方千米.

  那么1*方千米与*方米和公顷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围绕学*材料自学.

  交流探究成果。

  板书:

  1*方千米=1000000*方米=100公顷

  导学单:

  (1)边长为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1*方千米。你能用米作单位,来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多少*方米吗?合多少公顷?

  (2)1*方千米=( )*方米=( )公顷

  小结:1*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 ),和*方米之间的进率是( )。

  3.完成书本P17练一练。

  自由读书本例9中的资料,了解*方千米的运用。

  补充:中国的国土面积大约是960万*方千米,这个面积包括了领土、内海、领海等。我们的家乡海门的面积约有1002*方千米。

  介绍足球场面积。

  (三)分层练*,内化提升

  1.单位换算

  30*方千米=( )公顷

  6000公顷=( )*方千米

  5*方千米=( )公顷

  =( )*方米

  400公顷=( )*方千米

  =( )*方米

  2.完成练*三第14、15题

  3.完成练*三第16、17题

  4、优生完成思考题

  5、课堂小结

  分层进行练*,然后全班校对,汇报在练*中出现的问题,试生共同查找原因、研究对策。

  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把学过的面积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说一说,并说出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 《补充*题》

  2、 每日一题:

  有两块地,面积都是0.64公顷,一块是长为100米的长方形,另一块是正方形.这两块地中哪块地的周长长些?多多少米?

  认识*方千米教案 3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换算。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主动探索的*惯。

  【教学重点】

  认识1*方千米。

  【教学难点】

  感受1*方千米的实际大小与*方米,公顷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让学生提前预*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1)4公顷=()*方米

  (2)73000*方米=()公顷

  2、填一填

  (1)边长为()的正方形面积为1*方厘米。

  (2)边长为()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

  (3)边长为()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4)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方米,相当于()

  二、讲授新课

  (一)创设情景,引入*方千米

  1、师:同学们,公顷大吗?其实还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那就是*方千米,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方千米。(板书:认识*方千米)

  提问:看到“*方千米”这四个字,你联想到了哪个长度单位?(千米)

  2、既然大家觉得*方千米和千米有关,那你能根据已有的知识来猜猜边长多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呢? (学生交流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讨论并回答:边长为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为1*方千米。

  3、推算*方千米和*方米的进率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千米和米有关,还记得是什么关系吗?(1千米=1000米)那么*方千米和*方米肯定也有关系,你能算出1*方千米等于多少*方米吗?

  学生尝试探索后交流。

  板书:1000×1000=1000000 1*方千米=1000000*方米

  4、推算*方千米和公顷的进率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公顷和*方米的关系,是什么呢?

  既然1公顷=10000*方米,而1*方千米=1000000*方米,你能根据这些关系推算出*方千米和公顷的关系吗?

  学生自己探索后交流。

  板书:1000000÷10000=100

  1*方千米=100公顷

  教师叙述: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方千米,也就是1000000*方米,还可以用100公顷来表示。

  5、感受1*方千米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填一填

  1、让我们走进生活去感受*方千米的大小吧。完成填空,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1)我国著名园林北京圆明园的占地面积约350公顷,合()*方千米。

  (2)1997年,珠海建造的圆明新园占地面积约1.39*方千米,合()公顷

  面积单位的大小顺序排一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板书)说一说: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举例说说各自在那些场合使用。

  2、填面积单位

  (1)计算机屏幕的面积大约是780().

  (2)学校计算机房的占地面积是96( ).

  (3)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是1100( ).

  (4)机场跑道约占地20( ).

  3、试一试

  一架直升飞机在一片梯形松树林(如右图)上空喷洒药水.这片松树林的面积是多少*方千米?合多少公顷?

  (4 + 2)× 2÷2 =6(*方千米)

  6*方千米=600公顷

  答:这片松树林的面积是6*方千米。合600公顷

  4、自我提升

  一个长20xx米,宽1500米的长方形果园,面积是多少*方米?合多少*方千米?有一*行四边形果园与此长方形果园面积相等,已知*行四边形底为3000米,求它的高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什么内容呢?

  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收获。

  【作业布置】

  数学练*册

  【教学反思】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由于*方千米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不能像*方米那样直接比划,因而教学中采用了想象与转化成较小的面积单位来感受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中把推导*方千米与公顷、*方米之间的进率与感受*方千米的大小结合起来,既让学生掌握了*方千米与公顷、*方米之间的进率,又同时让学生通过*方米这个面积单位进一步感受*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收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一些方式把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认识*方千米教案 4

  教学内容:

  书上第84页 公顷、*方千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公顷、*方千米是更大的面积单位,了解1公顷、1*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方米,1*方千米=100公顷。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1公顷、1*方千米的大小。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1公顷及1*方千米的实际概念,能区分两个单位。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巩固旧知,作好铺垫。

  1、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 用打手势表示一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

  3、 填写正确的面积单位

  指甲的面 数学书本的封面 黑板的面

  二、 引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

  出示:(体育场太大了)

  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方千米。(出示课题:公顷、*方千米)

  三、新授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3、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室面积大约是50*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10000*方米=1公顷

  4、(1)前面,我们认识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接着我们来认识比公顷还要大的面积单位:*方千米。*方千米也叫*方公里。

  先来猜一猜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方千米?

  (2)1*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你能想象的出来吗?

  (老师给同学们举个例子)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是7000*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

  1*方千米=100公顷

  知道我们祖国的陆地面积是多少*方千米吗?

  小结:在我国960万*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巍峨的高山,有辽阔的草原,非常辽阔壮美。

  四、巩固练*。

  1、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哪儿见过1公顷、

  2、换算。

  2公顷=( )*方米 50000*方米=( )公顷

  2*方千米=( )公顷 4000公顷=( )*方千米

  3、填空

  (1)北京的***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 )*方米。

  (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0000*方米,合( )公顷。

  4、一块边长是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

  五、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看黑板,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本》41页

  2、练*二十第2、4题

  板书设计:

  公顷、*方千米

  1公顷=10000*方米

  1*方千米=100公顷

  认识*方千米教案 5

  一、知识与能力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方千米的概念,理解它的意义,掌握*方千米与公顷、*方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用*方千米计量较大面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方千米,了解它的作用。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讨论和小组交流认识并运用*方千米。

  2、通过具体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受到*方千米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方千米,了解它的作用。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方千米的概念,掌握*方千米、公项与*方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准确地运算。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观察想象、验证归纳等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公顷这些面积单位。下面请同学们完成这些填空题。

  1、(1)4公顷=()*方米(2)73000*方米=()公顷

  2、填一填

  (1)边长为()的正方形面积为1*方厘米。

  (2)边长为()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

  (3)边长为()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4)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方米,相当于()

  出示课件1.指名答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课前先收集资料的方式对土地面积有所了解,课上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真实,真实而有意义的情景。让学生联系图片初步感知*方千米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也为学*新知设置一个知识悬念,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认识*方千米(板书)

  二丶新授: 1.看到*方千米,你想到了哪个长度单位?(齐说)谁能说边长多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呢?(指名答并说理由,评价)

  出示课件2,边长为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生读)

  2.推算*方千米和*方米的进率。

  我们都知道1千米=1000米,1*方千米等于多少*方米呢?(小组讨论,并说明理由,看看哪个小组表现最棒。) 指名答:你们同意吗?表扬说得好的同学 板书2 1000×1000=1000000 1*方千米=1000000*方米。齐读2遍出示课件3,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方千米,也就是1000000*方米。

  3.算*方米与公顷的进率,刚才我们推算出来*方千米与*方米的进率,上节课我们学*了1公顷=10000*方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公顷与*方千米的关系吧! 出示课件4.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及时评价。

  板书3 1*方千米=100公顷。

  小结:

  三、巩固练*

  学了这么多,我们来运用一下,先思考,再举手答,看哪些人答得又对又快。

  四、看课件

  1、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想想表示什么面积用*方千米作单位。

  2、小结:*方千米是比较大的面积单位,通常用来表示县、省、城市的面积。

  五、拓展练*

  六、全课小结

  谈谈收获!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很好,希望大家再接再厉。

  七、板书设计

  认识*方千米

  1*方千米=1000000*方米=100公顷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优选【5】篇(扩展9)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合集5篇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 1

  1、“土地面积单位”这一课对教学内容(局部)进行生活化处理。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出发,通过实践动手量一量、算一算中认识地积单位公顷、*方千米,并充分感知公顷、*方千米的大小。通过引导学生自学课本,自学总结得出1公顷=10000*方米,1*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方米。

  2、本节课把原本抽象、枯燥、学生生疏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方千米,通过实践操作,形成认识和感知。通过学*,使学生了解到我们伟大祖国领土面积的广阔,我们祖国地大物博,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3、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加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

  4、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也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数学教育要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力求使他们既能有效地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相关学科和工作中的问题,又能独立去探索去发现。本教学片断从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出发,创设条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并引导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 2

  公顷和*方千米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难点在于公顷与*方米这两个面积单位不容易亲身体验,因此在他们的头脑中还是基于想象的基础。而在教学*方千米时,学生理解的难度更大,本身公顷已经够大了,再加上*方千米,学生更是缺乏*方千米知识的了解。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熟悉的场地,如教室的面积一般是50*方米,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通过学生的想像,加深学生对“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

  在使学生明确了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之后,可以在学生对1公顷形成了表象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00块1公顷的土地,就是1*方千米大。还通过其他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和想象,如,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1*方千米。通过这样的学*,学生既能体会到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又能具体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从而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最后通过让学生举例来说明什么时候用公顷、什么时候用*方千米来计量土地面积比较合适,掌握了这两个较大土地面积单位的实际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 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要“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观察、操作、测量、推算、交流等多种方式,尽量把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贯穿在整个“公顷”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如在概念教学初期,由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等于边长分别为1米、1分米、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小,引导学生猜测、推理,形成1公顷等于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小的初步认识。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从一间教室的面积是50*方米,4个同学手拉手围成的1*方米大小的正方形可以站进16个同学,引导学生推算出200间教室的面积、80个我们学校升旗时站成的方阵面积大约就是1公顷,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公顷”这一面积单位的表象认识和感性经验。

  “*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太大,学生不容易直接建立表象。教师通过创设中国陆地领土面积这样的情境,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方千米是个很大的土地面积单位。接着,教师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进行精测想象、推理计算等,引导学生从数理层面理解1*方千米的大小以及它和*方米、公项之间的换算关系。最后,通过***广场占地面积、“乌巢”占地面积等实例与1*方千米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更好地建立1公项和1*方千米的表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 4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应用,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教学中,落实好基础性练*。如以填空形式来完成单位间的换算,强调换算方法的说明及应用。同时,在练*中注意,通过追问突出基本技能训练。如“水立方”占地面积约6公顷,可追问“合多少*方米?是几个学校那么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是1100*方千米,又可追问“合多少公顷?”追问中还可提供北京或者澳门等区域的面积,请学生作比较。

  二、适当调整或增加练*作业的素材,增强学*材料的丰富性。

  在一些具体场景面积的判断或单位选择上,可调整或增加一些当地的、学生更为熟悉的材料,以更好地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进行练*。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公顷”的表象。

  三、增加学*活动的开放性。

  教学中,适度挖掘相应*题的多元价值,扩大*题的开放性,以进一步丰富感性经验。如第7题练*中,当结合1公顷、1*方千米、1*方米的关系完成了人数的估算后,可将“1*方米站的人数”换成其他事物,再来测算。如“1*方米铺方砖几块”,“1*方米摆课桌几张”等等,作为素材,再次练*,不仅强化了土地面积单位间的关系,同时也有利于对1公顷、1*方千米表象的建立。

  四、强调熟悉素材的应用,体现数学的价值。

  例如第8题,在完成了教材提供的6个省、自治区的面积排序后,可将所在省的土地面积与之比较。此外,还可提供一些更接*学生生活的素材,如本省内所辖的地级市的面积等。既让学生了解了所在地区土地面积的信息,又体会了数学的意义。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 5

  数学课上学*了面积单位公顷、*方千米的知识,总觉得学生对于实际意义的认识仍然是很模糊的。1公顷到底有多大?不太明白。1*方千米是个什么概念?就更不理解了。正是基于学生在学*上的这一困惑,于是我决定利用下午课外活动的时间去操场亲身体验一下面积的大小。

  我先领着学生在教室里先把公顷和*方千米的知识复*了一下,让学生加深以下认识:1公顷等于10000*方米,就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1*方千米等于1000000*方米,就是边长为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1*方千米等于100公顷。我带上卷尺让学生们在操场上排成体育队,开始布置要求:

  1、估量操场面积和1公顷进行比较,实际感知1公顷的大小;在此基础上感知1*方千米的大小。

  2、明确步骤。问:我们的操场大致是什么形状,怎么计算它的面积?引导得出:需要估出长、宽,然后用长乘宽算出操场面积。

  3、活动纪律要求,不能随便乱跑和大声喧哗。依据不久前我校达标运动会跑步比赛项目,我们较容易地估计出长约为100米,宽大约为20米,测量出操场的长和宽后,我让同学们在练*本上算一算操场的面积。100×20=2000(*方米),在学生算出操场的占地面积以后,我让学生比较1公顷与操场面积的大小。学生认识到1公顷大约相当于五个操场的面积。接下来,我又问:1*方千米相当于多少个操场的占地面积呢?引导得出1*方千米=100公顷,就是大约500个操场的占地面积。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

  反思这节课,学生对于土地面积单位*方米、公顷和*方千米等概念、实际意义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在教室里、书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通过实际感受学生对公顷和*方千米有了一定的认识。当然暴露的问题也很多(1)像苏纯宝、白勰等爱动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而像陈月婷、李芙蓉等这样的学困生看热闹的成分多一些,没有参与其中,纪律不太令人满意。事后我想这是因为老师在不知不觉之中又充当了主角,一个人不停的在说,让一些同学探究的兴趣没能得到激发,好奇心没能得到满足,学*就成了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学*形式对学生来说仍是枯燥乏味的。如果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行商量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汇报总结,那样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2)在下课铃声响起之前,如果能让学生们沿着操场围墙走一圈,在享受着收获的幸福氛围中,去实际感受一下操场的`面积与1公顷的大小,那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总之,从这一节课中我体会到数学实践活动在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当学生面对某一个知识点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做为教师,就是要找到好办法,让他们学会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感知,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的领会理解知识,更何谈熟练的应用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