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教学反思(5)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愚公移山》 教学反思 1

  曾有一位哲人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要向学生“灌水”,而是要“点火”,只有这样教育才有意义。

  14课《愚公移山》既是一篇神话故事又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们对这样的文章都特别感兴趣。所以,在上课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把课文故事讲述一遍。有的同学讲述的*淡,有的同学则加上自己的猜想以及大胆的想象,可见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在讲述完故事后,进入课文的学*,这时学生再读课文时就会很流利,对文章的大概内容了解透彻。对语句的朗读重点也能有所掌握。

  接下来我们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让学生们说一说:你对愚公这个人怎么看?还有智叟等其他人物。让学生自由表达他们对人物的理解,对移山这件事的看法。从而使学生明白移山的必要性,愚公的精神,带给我们的启示。就在这时,我针对他们的观点请出一位学生作出总结:愚公移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为子孙后代造福,他的这种利他主义、坚忍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而这也正是这则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课上到这里,学生们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谛,而这些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时也深刻体会到了给学生头脑中“点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愚公移山》 教学反思 2

  曾有一位哲人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要向学生“灌水”,而是要“点火”,只有这样教育才有意义。

  《愚公移山》一文我共上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翻译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的主题。上第二课时时,我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愚公“移山”的创举的感想。当时,学生发言很积极,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愚公移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有的说“从愚公移山的壮举看出他老人家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学生认为“愚公移山不理智,应该举家搬出大山定居”;还有学生说“愚公有点强人所难的,他的子孙也许根本就不想这样做,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了子孙的身上,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的”……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的实质精神和故事所弘扬的蕴意还不理解。在读解《愚公移山》这一文本时,教师又不应该带有太多的情绪与结论,要让学生读解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让学生朗读寓言的最后一部分,然后提出愚公的行为为什么会“帝感其诚”的问题,让学生再带着问题“回炉”全文,进行思考。学生从文中找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难,进而思考到愚公如此做的决心之大,具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而这些正是感动上帝的原因所在。然后我又顺势问他们“智叟为什么要反对他的这种做法呢?”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他比较自私,有的说他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

  就在这时,我针对他们的观点请出一位学生作出总结:愚公移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为子孙后代造福,他的这种利他主义、坚忍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而这也正是这则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课上到这里,学生们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谛,而这些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时也深刻体会到了给学生头脑中“点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愚公移山》 教学反思 3

  《愚公移山》是初中文言文名篇,教材改编之前一直都是九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改编之后把它放在八年级上册。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出自于《列子》。

  这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故事情节生动,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中的愚公是一位志向远大且非常有恒心的耄耋老人,他提出的“移山”的宏伟目标,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可这一家人却倔强的尊崇着这个老人的意图,艰辛的移着山“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一伟大壮举,反应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气魄和坚强毅力。坚持、坚持、最后一定会胜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涌流不息的传统美德。

  学生们在学*时,也是兴味盎然的,无不为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远见的目光所折服。在激烈的课堂讨论中,有的同学却义正言辞的提出“愚公确实很愚昧,思考问题太过僵化,除了移山之外其实他们还可以搬家”。更有同学提出,“在今天,土地是珍贵的资源,是不可以随便挖掘的。而且挖出来的土石也就成了建筑垃圾也不可以随便乱倒。”初听到学生这样的想法,我还是很惊异的,因为作为一篇寓言,文章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体悟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但是,寓言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只要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按照合理的逻辑展开思考,不盲目求新求奇,又能联系实际来谈就可以。孩子们有这样的声音,正是时代在发展的见证。

  首先谈谈“搬家”。搬家省力、省时,而且见效快。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这样一条捷径吧。那么,愚公为什么不选择这一点呢?这大概就是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吧。汉高祖刘邦*定天下后,踌躇满志,回到故乡沛县,宴请父老故旧及乡中子弟,在”酒酣“之时亲子击筑,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风歌》凸显了汉高祖刘邦君临天下、“舍我其谁”的霸气,同时,他也向沛县父老乡亲吐露“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的故土情结。另外还有家喻户晓的余光中的《乡愁》无不体现出中国人的故土情结。因而可以体会愚公的心境了。再者,愚公一位有远见的智者,面对险峻的太行、王屋二山,他更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为子孙后代造福,这同样也体现了我们祖先改造自然的气魄和坚强毅力。但学生的理解和愚公的做法并不冲突:移山是一种毅力,而搬家是一种智慧。因而此时可以教育学生遇事要学会选择,从各方面各个角度考虑问题。

  其次谈谈土地问题。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已使农村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而且以前最不缺的“土”,现在需要买。家里需要填个坑,都要到别处买土。农村要求统一规划,各种垃圾不能随意倾倒。这些都是目前学生能够看到的问题。学生能谈到说明他已经意识到发展和变化的问题,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勤奋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我一直觉得,在夯实了语文基础后,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与教师思想火花碰撞的一个过程,也是彼此互相沟通认可的一个过程。很高兴这节课能做到这点,希望以后继续努力,继续学*,争取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愚公移山》 教学反思 4

  一、素颜课堂,朴素无华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特别渴望自己的语文课能上得很美。因此每遇公开课、评比课,总

  喜欢将大量时间花在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寻找课外资料上,总想以其巨大的容量、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而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可结果经常是“华而不实”。听了《愚公移山》一课,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

  如此大的场面,朴实得没有一页课外资料,没有一张幻灯片,没有一丝旁逸斜出,只有语文。称其为“素颜”课堂,一点也不为过。

  与愚公年纪相仿的钱梦龙老师从自身年龄导入课堂,进入文本。一切都是那么朴实、自然。可细细想来,“猜猜我今年几岁?和愚公差不多”,看似浅浅的一问,实则精巧至极。学生的思维之花由此绽放。当学生知道眼前这个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语公”与课本中的“老愚公”都是“年且九十”时,内心沸腾着,敬佩着。这一问拉开了课堂教学的精彩序幕,拉*了师生间的距离,舒缓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这一问也自然地引出了文中的“且”字,领着学生开始进入文本,唤起学生对文本、文字的敬畏之情。记得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任玲老师曾说过:“我必须用自己的课堂让学生有敬畏之心——敬畏文字,敬畏语文。”

  钱梦龙老师看似寻常却匠心独具的导入走进了“孩子们”,走*了文字。“愚公要移的是哪两座山?”“大吗?”“是方的吗?”“参加移山的有多少人?”在钱老不疾不徐、层层深入地追问下,学生走进了文字。

  这十分钟的课堂里,教师“导”得朴素,“引”得朴素,学生却是那么轻松、开心。语文课的美尽在那一导、一引、一品、一笑中了。

  二、素练课堂,训练有素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钱梦龙老师在《教

  师的价值》一书中也提出“学生要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就要靠实实在在的阅读训练。”钱老还对“训练”作了这样的解释: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关系看,学生是学*、发展的主体,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学生又是不成熟的学*者,还离不开教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于是形成了教学中教师“导”、学生“学”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训练”。

  纵观《愚公移山》一课,三位老师始终以“训练”为主线。钱梦龙老师让学生找愚公年龄时,学生找到了“年且九十”,但理解却是“九十”。这可见在课堂伊始,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性不高,或者说他们没有细读文本的*惯,但在钱梦龙老师有序的引导与训练中渐入佳境。

  肖培东老师的“续课”,重心落在对愚公妻子和河曲智叟的语言描写的反复揣摩、品味中,肖老师领着学生穿梭于文字中,钻到文本的语言深处,也钻到愚公妻子与智叟的内心深处,细致体会两人的不同态度,更钻入了学生的思想深处,让学生体会到原来文言文阅读还可以这么有意思。只要学生力所能及,答案就决不“抛给”,这让我想起了孙绍振先生曾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老师“轻拢慢捻抹复挑”般的引导,使课堂的生成显得那么自然,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浸润在每一处教学细节中。“读”是肖老师续课中又一个主要的语文训练活动。无论是个别读或者齐读,读一共出现了十余次。正是在这样的反复品读与揣摩中,学生一步步走向课文深处。

  张志公先生曾说:“所谓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带着学生在文章中进进出出走它几个来回。”如果说肖培东老师带着学生走向了文本深处,是“进”。那么黄厚江老师则是引着学生先“进”后“出”,在朴素的语文训练中走向了语文深处。用一个“曾”字串起了愚公妻子、智叟以及愚公本人面对“移山”一事的态度,学生在文本中漫溯。而在讨论作者的写作意图时已经包含了“出”。黄老师让学生讨论:“若干年之后,三人又遇愚公会说些什么?”这一语文训练活动引着学生跳出文本,却又要立足本文进行深入思考。在黄老师的循循善诱中,学生撑一支语言的长蒿,向语文更深处漫溯。

  三位老师的教学紧扣文本语言,不旁逸斜出。这种以语言为核心的教学活动才是真正的语文活动。教学方法简简单单,教学活动实实在在,可见三位教师驾驭文本、驾驭课堂的深厚功力!

  三、素情课堂,怀真抱素

  在三位知名特级教师的课上,教师、学生、文本,接洽巧妙,不着痕迹,各具风格,浑然天成。不仅如此,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在语言文字的王国里自由地探索,在民主*等的氛围里快乐地发现,固有的灵性得以显现,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课堂里洋溢着生命的激情。激情背后是三代语文人对文字的痴迷与挚爱,对经典的痴迷与挚爱,对语文教育事业的痴迷与挚爱。他们用深厚的底蕴,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这就是一个语文教师拥有的美好情怀。情怀,体现在一个个教学细节中,钱梦龙老师自比愚公,亲切和蔼;肖培东老师以读促思,灵动和谐;黄厚江老师注重体验,轻松幽默。他们领着学生滴水穿石读《愚公移山》,深挖细品思经典,让年轻的生命领略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秘诀。好的语文课堂,正是带着这样一份情怀,用热情去感染热情,用趣味去提升趣味,用智慧去开启智慧。

  一堂《愚公移山》,让我们感受了一个个真实而又鲜活、可爱而又可敬的长者,领略了一代代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探索者的教学风采。他们用纯真朴实而又特色鲜明的课堂在诠释他们的语文教育理想与情怀。

  如此朴素,却又绚烂至极!

  《愚公移山》 教学反思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寓言的特点。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

  能力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增强文言文语感,整体把握文意,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 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3. 理解神话结尾及文中细节刻画的作用。

  4. 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培养顽强的毅力及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文言文语感。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难点: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形象,领会愚公精神,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之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老愚公。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文,讲起来是笑谈”,却昭示我们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难勇于前行。也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拜会愚公,见识他移山的壮举。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三、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1.补充注释的字词:

  面山而居面:面对。损魁父之丘 损:减少、削减。叩石垦壤 垦:挖。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不:连……都。而山不加增加:增加。如……何 把…… 怎么样

  2.学生归纳通假字

  3.找出文中一词多意义的词

  年(年龄,岁月)且 (将*,况且) 之(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 他们,代词 这,代词 这件事) 而(表承接,表修饰,表转折) 焉(代词 哪里,语气助词)其(代词 他的,副词 加强反问语气,代词 他们)

  4.请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面(名词活用为动词 面对)险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作状语 用箕畚)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三)学生讨论,找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说说现代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

  若学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讨论。

  1.聚室而谋。——(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杂然相许。——(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把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对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

  6.何苦而不*?——愁什么挖不*呢?(宾语前置句)

  7.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被动句)

  四、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学生讨论可以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

  1.聚室而谋曰

  2.其妻献疑曰

  3.杂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长息曰

  说明: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议,态度是诚恳的,“曰”字前可加上“诚恳”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要突出商量的口吻。2.句中愚公的妻子虽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不足,对具体的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曰”字前可以加上“担心、犹豫”等词,读这句时要读出她担心、犹豫的心理。3.句是众人的回答,“曰”字前可以加上“坚定”“异口同声”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语气要肯定。4.句中河曲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还有讽刺的意味在其中,他的“笑”应该是讽刺、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讽刺”等词语,朗读时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气。5.句是愚公的回答,从“长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认为智叟是可叹可悲的,“虽我之死”以后的几句话则是表明态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叹息而又坚定”等词语,要读得充满信心,语气坚定。

  还可以从各人的用词中引导学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态度:

  其妻——献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残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长息、汝、固、不可彻、曾不若、虽、何苦

  说明:其妻用“献疑”“君”等词,表现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说明她的担心。智叟用“汝”表现他态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问句,与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问句在语气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长息”表示他对智叟顽固的悲叹,“虽我之死”几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见,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该肯定。

  投影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

  六、课外作业。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中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二)解释“阅读练*探究”第四题,掌握其中的词语。


《愚公移山》 教学反思(5)份扩展阅读


《愚公移山》 教学反思(5)份(扩展1)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

  新一轮的拉练课正在有序地进行着。今天下午,我出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愚公移山”。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本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成功的地方是:本节课学生能全体参与学*全过程,学生之间的合作很友好,师生、生生之间有丰富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学生对于课题敢于质疑,思维活跃,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独创的见解(如:能把大山移走全是智叟的功劳)。教师语言简练,有驾驭课堂能力。小练笔的设计为课堂增添光彩!尤其是有一个叫杜海丽的同学的发言是本节课一个精彩的的课堂生成,老师能抓住这个契机,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从不同的视角去展开联想,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小组合作学*很有效,板书工整教态和蔼。教给同学们预*的8字真言用的比较好,不仅教给了同学们的预*方法,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惯。

  不足之处:面对全班同学只注重了教学流程,时刻记住自已的教学设计,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随机应变得不够,有些环节犹如“蜻蜓点水”缺乏“精雕细琢”。比如,学生朗读指导流于形式,指导得不到位,很笼统,只是让他们读出嘲笑的语气或是很自信的语气。思维训练不深不透。课堂气氛有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没调动起来,讲课的语言不够连贯。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磨砺自己,追求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2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选自战国时代的道家列御寇所著《列子·汤问》,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大概的内容学生早以有所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决定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接下来就把我这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注重学生预*的指导及培养。

  预*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良好学**惯的养成首先就要从教会学生学会预*入手,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预**惯。在课前我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课堂学*时提出,养成带着问题去读书的好*惯。在本节课中能发现学生们真正的去预*了,真正的去思考了,大大提高了课堂学*效率。

  二、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学*的优势,提高学*效率。

  小组合作学*”这一模式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四处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的机会,学生们在组内能够大胆发言,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语言不是那么周密,但却能看出学生们的学*的积极性,达到了知识学*的互补,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

  三、“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

  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自学的能力。新课程明确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教学中,我创设了让学生质疑的环节,并且将重点问题进行归纳,梳理,然后再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书,去寻求,发现问题的答案,然后在组内交流,做到了指点多,讲的少。

  但是,我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导致学生在最后汇报的时间不够,有的学生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其实,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3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作为自读课文,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掌握这则语言的主要内容。我在初三(3)班开了一节《愚公移山》的公开课,现结合本课的教学实践作如下反思: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这次主要是结合我的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学*文言文兴趣的方法来设计这节公开课。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气氛。在学*之前,我播放江涛所唱的“愚公移山”的歌曲,以此导入课文的学*中。几乎所有的同学能够马上进入状态,部分学生学生还慢慢伴唱。我觉得这一点能很好第激发学生学*这则寓言的兴趣。

  2、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授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很好的预*,主要是针对文言字词,梳理文章内容,尝试进行翻译。学生先结合文下注解独立学*,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若还有疑难问题,则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来,共同分析理解。我觉得这比单纯的老师串讲要好一些,可以调动学*的欲望。

  3、采用提问教学法。教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对文章既对重点字词做了强调,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4

  新一轮的拉练课正在有序地进行着。今天下午,我出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愚公移山”。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本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

  成功的地方是:本节课学生能全体参与学*全过程,学生之间的合作很友好,师生、生生之间有丰富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学生对于课题敢于质疑,思维活跃,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独创的见解(如:能把大山移走全是智叟的功劳)。教师语言简练,有驾驭课堂能力。小练笔的设计为课堂增添光彩!尤其是有一个叫杜海丽的同学的发言是本节课一个精彩的的课堂生成,老师能抓住这个契机,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从不同的视角去展开联想,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小组合作学*很有效,板书工整教态和蔼。教给同学们预*的8字真言用的比较好,不仅教给了同学们的预*方法,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惯。

  不足之处:面对全班同学只注重了教学流程,时刻记住自已的教学设计,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随机应变得不够,有些环节犹如“蜻蜓点水”缺乏“精雕细琢”。比如,学生朗读指导流于形式,指导得不到位,很笼统,只是让他们读出嘲笑的语气或是很自信的语气。思维训练不深不透。课堂气氛有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没调动起来,讲课的语言不够连贯。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磨砺自己,追求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5

  《愚公移山》是一篇传统的课文,讲述了一个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大概的情节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在教学上,疏通文意不是一个难题,只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解释难词、难句,掌握故事大意就没问题了。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用现代的眼光客观评价愚公及愚公精神这个方面。

  作为一篇寓言,《愚公移山》故事情节简单,但揭示的寓意却是深刻的,正如教学参考书里所说的:“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那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呢?我打算结合课后的练*题采取辩论的方式,作为这一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口。练*题目的内容如下: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增加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怎么看的?我本以为学生的讨论会很激烈。没想到,意外的情况出现了。但我提出“愚公移山是否很愚蠢?”这个辩题并要求学生挑选加入正反双方时,学生纷纷表示没法辩论下去,因为他们都赞成练*题里的说法,认为愚公很愚蠢,根本不应该移山,更不应该连累子孙受苦。学生还说,如果真要辩论,只能是他们当正方,证明“愚公很愚”;我当反方,证明“愚公不愚”。

  当时,我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时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就同意了他们的建议,我跟全班学生辩论。于是,我根据教案的内容,从“愚公懂得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并付诸实践,不怕困难”“搬家就是逃避困难,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隶”两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表面上我似乎说服了学生,他们对文章的所谓寓意也没有再持反对意见。但我的心里,还是觉得没有底:他们真的接受这样的观点?或许这只是教参或我自己强加给他们的观点而已。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语文教学研究方面的杂志,里面有一篇文章,具体的题目我忘记了,内容就是讲《愚公移山》这篇寓言的寓意的。文章的观点很有参考价值,让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那篇文章的作者认为:《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而根据有关的史料,《列子》其实也是一部反映道家思想的哲学著作,列子提倡的其中一种哲学观点就是——物质之间的强弱、大小、粗细等是相对的,同一件事对甲而言可能很困难,但对乙而言却可能很容易。同样道理,移山对愚公来说是很难的,但对神仙而已却是易如反掌。虽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也从根本上抹杀了我们传统上《愚公移山》的所谓教育意义,但从这个角度来去理解愚公移山,我觉得还是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虽说“文以载道“,但我认为文学作品不一定都要蕴涵一定的教育功用,文学也自己的独立性。而且,从这个角度切入,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看问题。

  如果没有这次偶尔的阅读,也许我对《愚公移山》的理解只会停留在教参所提供的资料的层面上,也无法让学生真正地信服。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多阅读有关的书籍和杂志,多了解自己学科的新动向、新理念、新观点,并适当地运用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愚公移山》 教学反思(5)份(扩展2)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

  《愚公移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其中愚公的精神影响了新*一代代人的成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愚公的精神会受到人们的质疑。在初中学生心中,率先树立一个正确的愚公的人物形象,是课堂的重中之重。在教学策略上,我致力于以下四点:

  一、突出核心问题,带动整体思路

  在最早的设计稿中,我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比如“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要把山移到哪里?”、“愚公遇到了哪些阻碍?”等等,大大小小的问题多达十几个,而且均以组的形式展示在课件中。因此第一次试讲犹如一场知识问答赛,而整个课堂都是在一问一答中缓慢推进,缺乏整体感。带教导师建议我将这些问题简化,尽可能用一个主要问题串联起其他的小问题,尽可能使目标指向更加明确。在导师的启发下,我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围绕这个问题,可以去分析“*险有什么困难”,可以分析“智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均可以过渡到愚公的人物形象分析上,同时也可以引出“对比”和“衬托”这两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于是,课堂的整体思路一下子清晰了许多,问题之间的联系性也得到了加强。

  二、强调朗读过程,调动学生情绪

  朗诵是我的专长,在日常的课程中,我常常示范朗读,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朗诵的前提是理解文章,进一步则是情绪的感染。在认识“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后,我要求学生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完成这一步骤需要学生情绪的感染,因此在课堂中我格外强调阅读的过程。第一遍读是齐读,为的是晓知内容;第二遍读是自读,为的是品味思想内涵;第三遍读是诵读,为的是激发学生的情绪,同时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于是,我特意设计了三段需要重点诵读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地体悟:*险过程中的困难险阻、智叟的目光短浅和愚公的坚定信念。从这几个阅读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不断的深化,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也得到了逐步加强。

  三、抓住原文词句,坚持文本出发

  在一些课例中,教师往往引导学生去讨论“愚公愚不愚”的问题,有的甚至会引导学生讨论愚公该不该搬家的问题。这样的引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但却犯了脱离文本的错误。这是用一种极其现代的功利性的思维去解读古文,必然不能深刻理解原文宣扬的精神品质。我觉得,学*文言文,必须要先沉潜进文本之中,抛开现代人的惯常的思维观念,回归“文本的语词世界”。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从文章的具体语句中寻找结论的依据,同时我会对这些语句中的一些词语进行追问,并通过细节之处引导学生把握内容、理清思路。如关于智叟人物形象的推测,我就是从语言描写入手,从具体的语境入手,用句式和语气揣摩人物的心里和性格。

  四、追求导入创新,敢从标题入手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比较自豪的一处在于导入的设计。在导入中,我请同学们对标题“愚公移山”点上标点,表达自己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的想法。有同学点上感叹号,表示对这一举动的惊叹,有同学点上问号,表示对这一举动的质疑。而这个导入是课程结语的一个铺垫,在课程结束时,我依然让学生给这个标题点上标点,以表达他们学完课文后的想法。有的同学在“愚”上点上双引号,认为愚公并不愚;有的依然点上感叹号,表达对他精神品质的赞扬。这一设计前后呼应,先是以学生的情感判断为导引,引导走向一个更贴*文本的愚公形象。本课结束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的时刻,再次给予学生表达看法的机会。

  在课后的交流和评课中,我也体悟到本课的不足。在本课开始前,我曾用了3分钟时间检测学生预*的成果,比如通假字、特殊句式、重要的实词。设计的目的在于将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强调,以便课文内容的分析。然而今天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教师将文言字词的学*进行分类处理,比如需要炼字炼句、具体分析的要带进文章深入解析,对生僻的难词难句的学*可以直接让学生参阅注释进行记忆。因此,我将所有注释均呈现在课前预*中,仅通过课前的几分钟进行强调,是难以引导所有学生进行有效而全面记忆的,而对于部分预*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文言文字词的学*可能会因此而滞后。对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要尤为注意,对文言字词要分类解决,加强有效性。此外在本次课程的最后我设计了一道作业题,是要求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天帝神仙的帮助,愚公是否可以完成移山这一壮举?当初预设的答案是“依然可以”,因为通过本课的学*,学生在体悟了愚公精神后,必然对愚公敬佩有加,也必然对他的事业抱有坚定的必胜决心。可是,同学认为他不能,理由是“等愚公的后人进入现代社会,那现代社会会产生惰性,所以不会”,由此看来,该学生依然没有体会到文言文学*之初的一个特征,那就是尽量抛开现代的话语语境和现代的思维观念,去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涵。这种现象的出现值得我多加反思。

  从备课到上课,从上课到反思,我思考了很多,也感悟了不少。尤其在导师的启发和帮助下,我深刻地领略到,设计核心问题的重要性。核心问题能够有力地牵动整篇文章的感知和理解,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理清学生的思路。同时我也识到,文言文的教学必须要重视“朗读”这一步骤,而且要多多地读、甚至“狠狠”地读,读出文意、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因为只有“读”才能使学生暂时忘却现代话语语境,暂时离开纯现代的思维方式,从而真正地沉浸在文本之中,体悟文中人物的精神和智慧。虽然考评课上完了,我长舒一口气,但正因为上完了,我依然体味到了新的压力,因为在课堂内外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值得我去推敲、去反思、去纠正的,我要以更为充沛的精力和坚定的决心投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各方面修养,引导学生去感知一个原汁原味的语文课。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2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本着激发学生学*兴趣的方法来设计这节公开课。

  采用提问教学法。教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等,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重视学生的读。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我主要分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从感情,语气,称谓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分角色来朗读,学生兴趣较高。然后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课文,借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总体来说,这堂课基本上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课前预*效果较好,大部分都很积极主动,课堂上能踊跃发言,学*兴趣浓厚。由于听到下课铃声,匆忙之间把“神话”写成了“神化”,拓展的内容没有时间进行,对于欠缺的地方,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3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选自战国时代的道家列御寇所著《列子·汤问》,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大概的内容学生早以有所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决定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接下来就把我这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注重学生预*的指导及培养。

  预*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良好学**惯的养成首先就要从教会学生学会预*入手,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预**惯。在课前我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课堂学*时提出,养成带着问题去读书的好*惯。在本节课中能发现学生们真正的去预*了,真正的去思考了,大大提高了课堂学*效率。

  二、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学*的优势,提高学*效率。

  小组合作学*”这一模式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四处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的机会,学生们在组内能够大胆发言,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语言不是那么周密,但却能看出学生们的学*的积极性,达到了知识学*的互补,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

  三、“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

  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自学的能力。新课程明确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教学中,我创设了让学生质疑的环节,并且将重点问题进行归纳,梳理,然后再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书,去寻求,发现问题的答案,然后在组内交流,做到了指点多,讲的少。

  四、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恰到好处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的动画Flash,创设生动有趣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当中,同时也使学生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初步的感知,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领会了文章的寓意,认识到愚公精神的伟大,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展开。

  总之,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交流,也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比较令我满意。

  但是,我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导致学生在最后汇报的时间不够,有的学生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其实,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4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作用应该逐渐隐蔽、逐渐减少,应让学生的主体凸现出来,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感悟,去探究、发现。假如仍然只是停留在一种“传授”,一种“灌输”的状态,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三千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诉我们:“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课堂教学我们不要“灌水”,而要“点火”,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

  《愚公移山》一文我已上了两课时。上第三课时时,我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愚公“移山”的创举的感想。当时,学生发言很积极,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愚公移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有的说“从愚公移山的壮举看出他老人家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学生认为“愚公移山不理智,应该举家搬出大山定居”;更有学生开玩笑说“愚公违反了‘计划生育’”,听了使人哭笑不得。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的实质精神和故事所弘扬的蕴意还不理解。在读解《愚公移山》这一文本时,教师又不应该带有太多的情绪与结论,而应该如一个洁净的读者面对一个洁净的文本一样,不带任何偏见,要让学生读解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就是新课程的主要理念。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寓言的最后一部分,然后提出愚公的行为为什么为“帝感其诚”的问题,让学生再带着问题“回炉”全文,进行思考。

  教学反思

  新课程明确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倡导教师成为学生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和学都要利用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创新思维。 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恰到好处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寓意,认识到愚公精神的伟大,并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活动中,学*愚公精神,排除万难,争取胜利。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交流,也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比较令我满意。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5

  《愚公移山》选自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是我国古代一篇优秀的寓言,主要讲述了愚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感动天帝,成功移山的故事,借此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进一步熟悉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同时还要积累常见的词语和名言警句,这也是古诗文基本要求。

  这一课历来有许多的经典教法,但大都集中在第二课时,也就是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评价、看法。而对第一课时,该怎么上好这样一节课呢?我反复阅读了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发现书上强调学*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还要多读熟练,积累常见文言文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仔细分析,这不就是第一课时要完成的目标吗。但是因为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孩子们可能也听过了,这一课的字词难度也并不大,面对这些问题,该怎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呢。经过分析预设,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朗读、积累、感知大意、初步体会愚公的形象。教学的过程我按三步走:读准、读懂、读深,把朗读贯穿始终。环节上我预设以学生的朗读、积累和理解为主。方法上采用比赛读、比赛找、比赛说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实施环节,我以让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的方法导入,目的是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果不其然,很多学生知道这个故事,但是说一两句话就完了,于是由口头表达引入到了书面文字的表达。朗读环节,因为这篇课文听着简单,但是里面还是有许多重点的容易读错的字音,对此,我采用了比赛接龙的方式让学生说说自己积累了哪些重要的读音,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了。然后又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比赛评比谁读的准,学生们互评互比,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通过两次朗读,学生很快就把这一课的重要读音掌握了。在第二个读懂环节,我采用比赛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在文中找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字词,以小组接龙比赛的方式进行,学生们在这种方式的激励下,认真阅读、勾画、圈点、比赛接龙,完成了积累字词的目标。对于第三个环节,我主要以学生的质疑为主,说说你读出了哪些信息?这一个环节我并没有给学生设置固定的思考题,就是想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这也是感知文章大意的过程,学生们通过朗读、积累对大意也基本能理解了。当时我的内心还是很窃喜的,认为预设的目标完成了。这时突然有一位男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愚公太傻了”,井然有序的课堂炸开了锅。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换个问法就是“如何看待愚公的行为”,这也是我第二课时想要完成的目标。距离下课也只有几分钟了,怎么办?如果问他原因,其他学生再讨论,显然时间是不够的,看着还有点小骄傲的那位提问的学生,我慢慢走在他的跟前说,“老师觉得你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思考者,相信你这节课学到了很多知识,先考你一个吧,愚公多大年龄”?他随口就答上来了,“九十”,于是我又追问了,九十岁的老人我们应该怎么称呼?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叫“爷爷”,我继续追问“文中称他为什么”,学生回答“愚公”,我趁机问“为什么后面加公字”,借机给学生讲了公的称谓含义,就是旧时对男性的长者或老人的尊称。这时我看到了他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我追问“那我们该怎么把这个问题换一下呢”,他很快的就说出来了,“愚公的做法不太明智”。此时我终于舒了一口气,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课程,所以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精美、真挚的语言表达意思或情感,感知我们祖国的文字的魅力和智慧的。

  我个人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对语文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简单的要上的生动有趣,难的要上的通俗易懂。但不管哪一种课型教师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的备课,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让学生爱上课堂就要让学生展现自己,教师就要组织好课堂,做好引导者;同时要有把握整个课堂的能力,能灵活自如的应对课堂生成的各种问题,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不断的学*、反思、改变,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成智慧的课堂,学生的乐园。


《愚公移山》 教学反思(5)份(扩展3)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

  2、明确故事寓意

  3、正确理解有关实词、虚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

  1、明确故事寓意

  2、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2、“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和思维训练来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在泛读感知、品读感悟、研读迁移中,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通晓课文内容、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词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属于文学作品范畴。愚公是作品中一个艺术形象。这是一幅放大的书中插图,请说出图中各种景物、人物的名称。(“太行、王屋二山”、“云层”、“夸娥氏二子”、“愚公”。教师板书课题:“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本文选自《列子·汤问》。这篇故事的内容是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仔细体会。

  二、检查作业

  1、注音

  箕畚()

  始龀()

  穷匮()

  亡以应()

  魁父()

  2、解释加点的词

  惩山北之塞()

  指通豫南()

  寒暑易节()

  三、师范读课文

  1、对照书中的注音,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读流畅。

  2、学生齐读课文。分小组或分男生女生读。

  3、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读出语调。

  四、学生品读课文

  1、理解读。对照书中的释义,默读课文。教师检查阅读效果,根据教师提示的要求,学生读特定的句子(如教师提示:“请读出写愚公移山方法的句子,……原因的句子、……结果的句子”)

  2、理解说。(每个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说的内容和要求,先个人思考,后小组交流,

  每一小组推派一人在全班交流)

  ①说故事内容

  ②说故事寓意

  ③用现代文分角色表演。

  3、理解写。①感悟道理:愚公不畏困难移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后代人。愚公认识山不加增,人力能战胜自然的道理。

  ②设计板书:

  苦

  愚

  愚公:利

  移山

  不愚

  公

  理

  移

  山

  智叟:知难而退

  无所作为

  不智

  讥讽阻拦

  五、课堂检测

  1、注音:

  万仞()

  孀妻()

  迂()

  曾不能()

  一厝()

  朔东()

  智叟()

  2、解释词语

  惩_____

  险______诸______

  箕畚_____

  心_____

  虽_______

  匮_______感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文言词的含义

  2、体会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学生提出质疑的词语,互动解疑

  2、小组汇报交流网上搜集到的信息

  3、背诵课文某一段落

  二、品读课文。

  (教师设问激思,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以下设疑供选择。)

  1、愚公的年龄有多大?

  2、小男孩有多少岁,父亲可疼他?

  3、愚公妻子和智叟话的结构相似,都对愚公的体力提出了质疑,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4、“江阴大桥”中的“阴”是什么含义?地名或企业名中有类似的词吗?请举例。

  (江阳工业园区、淮阴市)

  三、检测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其妻献疑曰()年且九十()

  ①惧其不已()②

  其如土石何()且焉置土石()

  以君之力()

  ③操蛇之神闻之()无陇断焉()

  魁父之丘()④

  汝心之固()且焉置土石()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四、研读课文

  (一)阅读思考,探究迁移。(以下设疑供选择)

  1、能不能以“智公移山”为题?

  2、如果没有玉帝的被感动,愚公的志愿最终能实现吗?

  3、文中为什么要安排邻人相助的情节?

  4、有人说“面山而居”不如“背山而居”,根本不需要耗巨资(人资,物资)去移山。

  你认为对吗?

  5、想一想,在*革命历史上,在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中,在你的学*生活里,会遇到“山”吗?面对“山”,我们应抱怎样的态度?

  (二)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三)以四人学*小组的形式,学生自测自评自结。

  (四)小结参考:

  1、古代生产力水*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或社会的现象,就借助于幻想中具有超人智慧的力量的神来解释问题。神话往往代表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2、愚公的精神,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因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是伟大、艰巨的,必须有坚毅的精神才能完成。所谓绕道搬家,是屈服于自然,是害怕困难、逃避矛盾的心理表现。

  五、布置作业

  1、书后思考练*

  2、背诵全文。

  3.以“有志者事竟成”为话题,写一篇读后感。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寓言的特点。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

  能力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增强文言文语感,整体把握文意,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 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3. 理解神话结尾及文中细节刻画的作用。

  4. 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培养顽强的毅力及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文言文语感。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难点: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形象,领会愚公精神,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之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老愚公。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文,讲起来是笑谈”,却昭示我们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难勇于前行。也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拜会愚公,见识他移山的壮举。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三、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1.补充注释的字词:

  面山而居面:面对。损魁父之丘 损:减少、削减。叩石垦壤 垦:挖。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不:连……都。而山不加增加:增加。如……何 把…… 怎么样

  2.学生归纳通假字

  3.找出文中一词多意义的词

  年(年龄,岁月)且 (将*,况且) 之(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 他们,代词 这,代词 这件事) 而(表承接,表修饰,表转折) 焉(代词 哪里,语气助词)其(代词 他的,副词 加强反问语气,代词 他们)

  4.请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面(名词活用为动词 面对)险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作状语 用箕畚)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三)学生讨论,找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说说现代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

  若学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讨论。

  1.聚室而谋。——(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杂然相许。——(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把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对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

  6.何苦而不*?——愁什么挖不*呢?(宾语前置句)

  7.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被动句)

  四、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学生讨论可以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

  1.聚室而谋曰

  2.其妻献疑曰

  3.杂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长息曰

  说明: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议,态度是诚恳的,“曰”字前可加上“诚恳”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要突出商量的口吻。2.句中愚公的妻子虽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不足,对具体的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曰”字前可以加上“担心、犹豫”等词,读这句时要读出她担心、犹豫的心理。3.句是众人的回答,“曰”字前可以加上“坚定”“异口同声”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语气要肯定。4.句中河曲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还有讽刺的意味在其中,他的“笑”应该是讽刺、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讽刺”等词语,朗读时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气。5.句是愚公的回答,从“长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认为智叟是可叹可悲的,“虽我之死”以后的几句话则是表明态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叹息而又坚定”等词语,要读得充满信心,语气坚定。

  还可以从各人的用词中引导学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态度:

  其妻——献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残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长息、汝、固、不可彻、曾不若、虽、何苦

  说明:其妻用“献疑”“君”等词,表现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说明她的担心。智叟用“汝”表现他态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问句,与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问句在语气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长息”表示他对智叟顽固的悲叹,“虽我之死”几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见,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该肯定。

  投影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

  六、课外作业。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中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二)解释“阅读练*探究”第四题,掌握其中的词语。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语感。

  2、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4、思考: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5、思考: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现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产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请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写,比较分析。

  学生讨论,明确:

  愚公妻 智叟

  称呼: 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 “以君之力……何?”(担心)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且焉置土石?”(献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7、这则寓言有何寓意?

  明确:告诉人们,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

  8、问: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讨论并明确: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练*册上的相关作业。

  七、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妻 智叟

  称呼: 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 “以君之力……何?”(担心)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且焉置土石?”(献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4

  一、介绍文学常识

  1、简介有关寓言的知识。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非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中有不少此类作品,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简介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太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题材较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二、阅读分析(课文内容)

  1、学*第一自然段。

  本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即写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的特点和本来的地理位置。为愚公移山之难设伏,以此反衬愚公移山的决心很大,其精神可嘉。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方(见方,指面积)

  仞(古代以六尺或八尺为一仞)

  河阳(黄河北岸。河,黄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2、学*第二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部分,写愚公移山,得到全家人和遗男的支持帮助。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同:惩(苦于)汝(你,文中作“你们”之义)

  许(赞许)易(交换)

  曾(乃,并)此(换牙)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指——直

  反——返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虚词:且:年且九十(副词,将*)

  且焉置土石(副词,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诸:(兼词,之于)

  以:(介词,凭)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句式。*惯句式。(“如……何”,其意思是“把……怎么样”。)

  3、学*第三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高潮,写愚公面对智史的嘲笑,理直气壮地驳斥智史的观点。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彻(通)苦(愁)匮(尽)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惠——慧

  亡—一无

  本段应掌握的修辞手法:顶针(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6、学*第四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结局,写愚公移山之举感动了无地,他在神的帮助下,实现了移山的愿望,照应了上文。“不已”照应了上文愚公对智叟说的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照应了第一段的内容。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盾——措,放置。

  三、随堂练*(略)

  第二课时

  一、阅读分析(愚公人物形象)

  1、愚公为何移山?

  其原因是愚公“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为何坚信一定能把大山搬走?

  愚公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他懂得“子子孙孙无穷匾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即人力目前来看是有限的,从长远来看是无穷尽的;而自然条件在一定时间内甚至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把大山搬走;自然是能够被征服的,困难是能够克服的。愚公这种移山的信心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愚公“愚”、智叟“智”吗?

  愚公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而智空对移山是“笑而止之”,在他看来,自然条件是无法改变的,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两相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谁聪明谁愚蠢,愚公、智良二人命名的深长意味蕴含其中。

  小结:文章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运用对比、烘托等手法刻画了愚公的形象,成功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4、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一样吗?这两个人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两人的语言,朗读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比较。

  (1)两个人对愚公的称谓一样吗?

  其妻称愚公为“君”,言语间表达的是对愚公的尊重;而智叟称愚公为“汝”,言语间流露出对愚公的轻视态度。

  (2)两人说话时所采用的句式相同吗?

  其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里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这两句诗句式相同,但内容有很大的差异。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讲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意味,“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她不反对愚公移山。智史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以残年余力”显出十足的轻蔑,“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强烈,毫无掩饰地讥笑愚公。

  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其妻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智叟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

  (3)两人所说的话哪一句最不相同?

  其妻说“且焉置土石”,提出了土石放哪里的疑问;而智叟开口则说“甚矣,汝之不惠”,他用一个倒装句,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其妻对自己丈夫移山之事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忧,智叟对愚公移山之事全然否定,对愚公十分轻视。

  二、难点分析

  对京城氏之于“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在从“跳往助之”来看,他是出自真诚、高高兴兴地去的。孩子阅世不多,不了解事情的艰巨性,所以用天真的态度来对待移山一举,其中也含有“愚”的成分;但反过来看,这种“愚”却表现了他对有意义的事业的热情。

  三、难点分析

  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四、总结、扩展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脸炙人口。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讨论一,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

  今天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胜利。

  讨论二,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健,为什么还要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样看的?

  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是“实事求是”的,其实不然。寓言是生活中某些普遍道理的反映。

  这篇寓言所要说明的是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说愚公不愚,就是因为愚公懂得这个道理,并决心将它付诸实践,不怕困难,挖山不止;如果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岂不是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隶么?这种观点所反映的是某些人害怕困难的心理。

  五、布置作业

  l、熟读课文,背诵“河曲智叟止之曰……亡以应”一段。

  2、完成课后练*。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寓言的特点。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

  能力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增强文言文语感,整体把握文意,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 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3. 理解神话结尾及文中细节刻画的作用。

  4. 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培养顽强的毅力及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文言文语感。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难点: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形象,领会愚公精神,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之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老愚公。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文,讲起来是笑谈”,却昭示我们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难勇于前行。也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拜会愚公,见识他移山的壮举。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三、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1.补充注释的字词:

  面山而居面:面对。损魁父之丘 损:减少、削减。叩石垦壤 垦:挖。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连……都。而山不加增加:增加。如……何 把…… 怎么样

  2.学生归纳通假字

  3.找出文中一词多意义的词

  年(年龄,岁月)且 (将*,况且) 之(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 他们,代词 这,代词 这件事) 而(表承接,表修饰,表转折) 焉(代词 哪里,语气助词)其(代词 他的,副词 加强反问语气,代词 他们)

  4.请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面(名词活用为动词 面对)险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作状语 用箕畚)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三)学生讨论,找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说说现代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

  若学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讨论。

  1.聚室而谋。——(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杂然相许。——(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把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对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

  6.何苦而不*?——愁什么挖不*呢?(宾语前置句)

  7.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被动句)

  四、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学生讨论可以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

  1.聚室而谋曰

  2.其妻献疑曰

  3.杂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长息曰

  说明: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议,态度是诚恳的,“曰”字前可加上“诚恳”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要突出商量的口吻。2.句中愚公的妻子虽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不足,对具体的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曰”字前可以加上“担心、犹豫”等词,读这句时要读出她担心、犹豫的心理。3.句是众人的回答,“曰”字前可以加上“坚定”“异口同声”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语气要肯定。4.句中河曲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还有讽刺的意味在其中,他的“笑”应该是讽刺、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讽刺”等词语,朗读时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气。5.句是愚公的回答,从“长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认为智叟是可叹可悲的,“虽我之死”以后的几句话则是表明态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叹息而又坚定”等词语,要读得充满信心,语气坚定。

  还可以从各人的用词中引导学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态度:

  其妻——献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残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长息、汝、固、不可彻、曾不若、虽、何苦

  说明:其妻用“献疑”“君”等词,表现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说明她的担心。智叟用“汝”表现他态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问句,与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问句在语气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长息”表示他对智叟顽固的悲叹,“虽我之死”几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见,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该肯定。

  投影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

  六、课外作业。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中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二)解释“阅读练*探究”第四题,掌握其中的词语。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寓言的特点。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增强文言文语感,整体把握文意,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3.理解神话结尾及文中细节刻画的作用。

  4.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培养顽强的毅力及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文言文语感。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难点:

  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形象,领会愚公精神,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之。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老愚公。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文,讲起来是笑谈”,却昭示我们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难勇于前行。也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拜会愚公,见识他移山的壮举。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三、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1.补充注释的字词:

  面山而居面:面对。损魁父之丘

  损:减少、削减。叩石垦壤

  垦:挖。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不:连……都。而山不加增加:增加。

  如……何:把……怎么样

  2.学生归纳通假字

  3.找出文中一词多意义的词

  年(年龄,岁月)且 (将*,况且) 之(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 他们,代词 这,代词 这件事) 而(表承接,表修饰,表转折) 焉(代词 哪里,语气助词)其(代词 他的,副词 加强反问语气,代词 他们)

  4.请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面(名词活用为动词 面对)险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作状语 用箕畚)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三)学生讨论,找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说说现代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

  若学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讨论。

  1.聚室而谋。——(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杂然相许。——(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把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对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

  6.何苦而不*?——愁什么挖不*呢?(宾语前置句)

  7.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被动句)

  四、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学生讨论可以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

  1.聚室而谋曰

  2.其妻献疑曰

  3.杂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长息曰

  说明:

  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议,态度是诚恳的,“曰”字前可加上“诚恳”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要突出商量的口吻。

  2.句中愚公的妻子虽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不足,对具体的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曰”字前可以加上“担心、犹豫”等词,读这句时要读出她担心、犹豫的心理。

  3.句是众人的回答,“曰”字前可以加上“坚定”“异口同声”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语气要肯定。

  4.句中河曲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还有讽刺的意味在其中,他的“笑”应该是讽刺、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讽刺”等词语,朗读时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气。

  5.句是愚公的回答,从“长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认为智叟是可叹可悲的,“虽我之死”以后的几句话则是表明态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叹息而又坚定”等词语,要读得充满信心,语气坚定。

  还可以从各人的用词中引导学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态度:

  其妻——献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残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长息、汝、固、不可彻、曾不若、虽、何苦

  说明:其妻用“献疑”“君”等词,表现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说明她的担心。智叟用“汝”表现他态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问句,与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问句在语气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长息”表示他对智叟顽固的悲叹,“虽我之死”几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见,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该肯定。

  投影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

  六、课外作业。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中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二)解释“阅读练*探究”第四题,掌握其中的词语。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7

  教学要点:

  1、顺畅翻译全文。

  2、认识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难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愚公的形象及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

  活动性阅读教学法(有条件的应结合多媒体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竞赛活动导入(设问式导语,可不抢答,只引起思考):(用投影)

  “愚公移山”是(多选题):(答案:全选)

  A、寓言故事B、神话故事C、成语D、文章名E、歌曲名

  师:由此可见,“愚公移山”是极有名的寓言故事,它所包含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它作为成语,在现实(口头、书面)中,经常会用到。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会对这个故事有更全面的了解,会加深对故事所包含的意义的认识,或许还会对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于列子(略);检查预*:注音(略)。

  二、口头表达活动:

  那么,谁能讲讲这个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生举手,讲后师评价,给个人记分)(此活动既练表达,又使教师了解预*情况,为下边的翻译作准备)

  三、朗读。师:接下来,我们看故事的原文是怎么讲的。

  1、范读(或放录音)。

  2、生齐读,师正音。

  四、翻译。

  1、第一自然段:(师为主译,重点词:方、阳)(投影。图示法,后边第二、四自然段均会用到。)

  图示一:华北地区图:有关省区、黄河、长江、汉水、渤海等。(见附图)

  图示二:山水阴阳示意图。(见附图)

  穿插竞赛活动:(抢答,给四人小组记分)

  “方七百里”是指:(答案:B)

  A、周长七百里B、四边长七百里C、七百*方公里

  2、第二自然段:生为主译,重点词:且、惩、险、曾、如……何、焉、诸、箕畚。

  ⑴四人小组分角色读:愚公、妻、“杂”、陈述语。

  ⑵每人口译,质疑互助。

  ⑶小组派代表质疑,别组作答或师答。

  ⑷指定某四人小组译全段(或分二组译),师或生指正。

  3、第三自然段:生为主译。重点词句:甚矣,汝之不惠;毛、虽、匮、亡。

  (具体操作步骤如第二自然段。愚公、智叟角色要读出语气与感情。)

  4、第四自然段:师为主译。重点词:已、之于(诸)、陇断。

  5、通译全文:

  ⑴每人口译全文(趁热打铁,加强记忆。)

  ⑵情境翻译表演:(给四人小组记分)

  ①抽一四人小组分角色译“聚室而谋”对话内容;

  ②抽一四人小组分角色译“智愚舌战”对话内容。

  (由译、演活动进入故事情境,过渡到对内容、写法的理解。)

  五、质疑活动。(师预先准备,与生的质疑相结合)

  师:刚才我们依靠集体的智慧攻下了第一关——翻译关,现在我们同样要用集体的智慧攻下第二关(最后一关)——内容与写法关,大家有没有信心?那么,大家对这个寓言的内容、写法方面有何疑问?或者说它在内容、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的地方?(质疑点:)

  1、第一段写山之“方”、“高”有何作用?写其“本在……”有何用?(烘托移山之难;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2、第二段哪些语句写出了愚公一家移山的决心和情景?愚公是个怎样的人(涉及第一、二、三段)?(第一问略;志大智高,不畏艰难:山之大、年之高、路之远、人之嘲都难不倒他。)

  3、智叟是怎样阻止愚公的?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夸张、反问;静止的眼光,无所作为。)愚公是怎样指责他的?(对比、顶针、反问;发展的眼光。)作者给这二人起名字,有什么用意?(愚者实智,智者实愚。)

  4、其妻与智叟对待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从用词上可找出许多不同点,表现其不同的思想。)

  5、第四段写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什么说的?(“诚”即顽强的毅力、不畏艰险的精神。)为何不写终于挖掉了两座山,而要写成神助移山?(说明其“诚”感天动地;给故事一个圆满的结局。)

  六、讨论活动。针对上述问题及生所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

  问题1、2、3由师引导生解答;

  问题4分组(四人组)解答;

  问题5师解答(由此导出寓意)。

  寓意:这篇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附:质疑与讨论中的板书

  阻神背走移

  无笑而止之高(感天动地)毕力*险不

  所一毛不能万仞叩石垦壤畏

  作如土石何方七百里寒暑易节艰

  为不若孀妻太行王屋始一反焉难

  七、一文一诗(歌)活动。(此活动提出即可,不占用上课时间)

  师:愚公精神确实感人、激励人。《愚公移山》这首歌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愚公精神很有帮助,课后大家把歌词抄写、背诵下来,体会这首歌词的写法,并学会唱这首歌(下次语文活动课上要用到)。

  附:《愚公移山》歌词(投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太行与王屋,凭的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唱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川,面对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八、艺术朗读活动。

  师:我们已经认真分析了课文,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看看比学课文前的朗读在感情、语气等方面是不是把握得更准。(指定愚公、智叟、妻各一人,“杂”3-5人,陈述语集体读。)

  九、竞赛抢答活动。(以四人组或以大组为单位,题念完后举手抢答,记分,对则给10分,错则扣10分(难度较大时,可不扣分)。对积极为集体争光者要表扬。可由师口念题,也可用投影,用电教*台则最好。以下竞赛题供选用,用几道题视需要及时间许可而定。)

  附:竞赛抢答题

  1、“指(故意念成zhi)通豫南”中“指”的读音是什么?

  2、江苏有“江阴市”,请问它在长江的:A、南面B、北面

  3、愚公的年龄是:A、90岁B、80多C、90多

  4、“聚室而谋”中“室”指:A、房子B、全家人

  5、“某人已有家室”中“家室”指:A、住房B、家属、家庭

  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焉”的意思是:A、语气词B、哪里C、于之(在这里)

  7、“杂然相许”中的“相”表示:A、互相B、一方对一方

  8、“诸位”与“公诸世人”中的“诸”:A、相同B、不同

  9、“公诸于世”的说法不妥,为何?(古文中只有“投诸……”、“告之于……”的用法,无“诸于”的用法。)

  10、愚公有几个儿孙:A、两个B、3个C、4个D、4个以上

  11、“京城氏”、“夸娥氏”中:“氏”的意思是:A、姓B、名C、字

  12、“遗男”是“孤儿”(失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孩子)的意思,文中的孤儿,他的母亲还在不在?

  13、“跳往助之”的“跳往”可否改为“前往”?

  14、“寒暑易节”指的是:A、一年B、半年(争议题,不扣分)

  15、“不毛之地”中“毛”指的是:A、草B、长草

  16、“杂然相许”中“许”的意思是:A、赞成B、允许C、答应

  17、“而山不加增”中“加增”的意思是:A、增加B、增高C、更增

  18、“不能自已”中“自已”的意思是:A、我B、控制自己

  1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已”的意思是:A、停止B、已经

  20、“方七百里”是指:A、周长七百里B、四边长七百里C、七百*方公里

  21、“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中,“二子”是指:A、第二个儿子B、两个儿子

  22、“帝感其诚”中,“诚”是指:A、诚实B、诚信C、忠诚D、诚心

  23、“太行、王屋二山”中,“二山”的说法与现代汉语相比,省略了一个什么词?A、数词B、量词C、代词D、副词

  24、“高万仞”是夸张的说法。古代的一仞是指:A、九尺B、八尺(或七尺)C、六尺D、五尺

  25、“愚公移山”是(多选题):(答案:全选)A、寓言故事B、神话故事C、成语D、文章名E、歌曲名

  26、愚公叫家人挖山用的是命令的语气,对吗?A、是B、不是

  27、愚公挖山的目的是: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8、愚公提出移山,其他几位家人都支持,只有其妻反对。这种说法对吗?A、对B、不对

  29、“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笑”的意思是:A、笑容满面B、讥笑C、笑微微

  30、本寓言也可看作是神话故事。神话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力,但又得有一定的依据。请思考,在地理知识方面,有哪些是本故事的依据?

  十、总结。

  1、通过本寓言,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如时间许可,可让学生总结)。

  2、同学们(或各组)的表现(以鼓励为主)。

  十一、作业布置。

  1、有关作业。

  2、下次(两周后)语文活动课我们将组织一次辩论。辩论的话题是:移山不如移家。一、二组是甲方,三、四组是乙方。请班长组织甲方人马(主辩、副主辩、五名发言人)准备挑战,请学*委员组织乙方人马准备应战。为使本方成为胜方,全班每人这两天都要提供炮弹——写好一篇辩论稿分别交给班长、学*委员。大家有没有信心搞好这次活动?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寓言的特点。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

  能力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增强文言文语感,整体把握文意,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 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3. 理解神话结尾及文中细节刻画的作用。

  4. 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培养顽强的毅力及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文言文语感。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难点: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形象,领会愚公精神,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之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老愚公。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文,讲起来是笑谈”,却昭示我们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难勇于前行。也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拜会愚公,见识他移山的壮举。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三、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1.补充注释的字词:

  面山而居面:面对。损魁父之丘 损:减少、削减。叩石垦壤 垦:挖。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不:连……都。而山不加增加:增加。如……何 把…… 怎么样

  2.学生归纳通假字

  3.找出文中一词多意义的词

  年(年龄,岁月)且 (将*,况且) 之(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 他们,代词 这,代词 这件事) 而(表承接,表修饰,表转折) 焉(代词 哪里,语气助词)其(代词 他的,副词 加强反问语气,代词 他们)

  4.请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面(名词活用为动词 面对)险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作状语 用箕畚)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三)学生讨论,找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说说现代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

  若学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讨论。

  1.聚室而谋。——(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杂然相许。——(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把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对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

  6.何苦而不*?——愁什么挖不*呢?(宾语前置句)

  7.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被动句)

  四、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学生讨论可以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

  1.聚室而谋曰

  2.其妻献疑曰

  3.杂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长息曰

  说明: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议,态度是诚恳的,“曰”字前可加上“诚恳”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要突出商量的口吻。2.句中愚公的妻子虽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不足,对具体的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曰”字前可以加上“担心、犹豫”等词,读这句时要读出她担心、犹豫的心理。3.句是众人的回答,“曰”字前可以加上“坚定”“异口同声”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语气要肯定。4.句中河曲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还有讽刺的意味在其中,他的“笑”应该是讽刺、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讽刺”等词语,朗读时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气。5.句是愚公的回答,从“长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认为智叟是可叹可悲的,“虽我之死”以后的几句话则是表明态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叹息而又坚定”等词语,要读得充满信心,语气坚定。

  还可以从各人的用词中引导学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态度:

  其妻——献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残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长息、汝、固、不可彻、曾不若、虽、何苦

  说明:其妻用“献疑”“君”等词,表现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说明她的担心。智叟用“汝”表现他态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问句,与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问句在语气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长息”表示他对智叟顽固的悲叹,“虽我之死”几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见,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该肯定。

  投影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

  六、课外作业。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中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二)解释“阅读练*探究”第四题,掌握其中的词语。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9

  设计理念

  这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新课标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水*,教学的各环节都应紧扣单元主题。课文教学过程结束后,目标的达成度高。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古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的问题,所选课文都需师生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这部很有趣的著作,同学们已学过《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等作品,对这篇文章也饶有阅读兴趣。本单元的学*要求是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执教这篇课文,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大意,积累词语,并悟出寓言的深层寓意,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生活。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散思维、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阶段,学*主动性和求知欲较强,已基本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能力。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古诗文学*,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实词虚词感知能力,因此,我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通过集体智慧了解文章大意,从中感悟愚公精神为主要内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通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诵读训练,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培养文言语感;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并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2、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教学难点

  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角色扮演法、点评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太行山美景图片)?

  本环节设计思路为:学生通过在欣赏气势磅礴、景色优美的太行山图片,感知山的高大魁梧,教师引领学生走进大山,有一位老人想把这座大山移走,究竟为何?让我们一共学*《愚公移山》。

  二、反复诵读

  1、学生齐读,教师仔细聆听,以便纠正字音。

  2、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范读,边读边强调易错读音。

  3、学生自由朗读,强化整体感知。

  4、同学之间互评,指出展示同学的优缺点,师生共同朗读相关内容,进一步体会语气、节奏、停连等细节。

  三、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

  1、通过阅读课文,快速抢答:

  散步的季节?散步的地点?散步的人物?(板书涉及到的人物)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是如何解决的?

  2、将以上抢答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成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简洁、明了。

  四、创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1、学生展示课下搜集的关于本文的创作背景。

  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的背景。此环节意在让同学们感知如何选取素材来写作,创作背景有助于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多媒体展示)

  1、分析文中提到的四个人物,请同学们评价一下,他们都是怎样的人?

  师生互动,边交流边书写板书(详见板书)在赏析过程中,不断强化“读”的环节,反复朗读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2、归纳“幸福家庭秘诀”:尊重、体谅、信任、为他人着想、互敬互爱、不斤斤计较……正如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六、研读赏析,揣摩景物描写(多媒体展示)

  此环节意在向学生渗透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为文中表现人物的形象起到烘托作用。请同学们朗读并赏析文中写景的句子,探讨景物描写的意义所在。请全体女同学用你们柔美、细腻的语气去演绎这美丽的春景。(女生齐读)

  七、把握主旨,写法借鉴(多媒体展示)

  本文内容较为浅显,此环节请学生归纳文章主旨,并自然地引出“以小见大”的写法,为写作课程做好铺垫。

  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0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折射出人性中最闪光的地方,“以小见大”地开掘出颂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之深意。这种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和借鉴。

  八、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

  同学们,家是社会中的最小单位,但他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请全体男同学齐读第八自然段,用你们淳厚的嗓音,男子汉的气概去诠释中年人身上肩负的责任。

  男生齐读,之后分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的深刻含义。

  九、课后作业,感悟亲情(多媒体展示)

  孩子们,对于孝敬长辈,绝不仅仅停留在作者的笔下,更不仅仅停留在今天这堂语文课上,学*语文的精髓要落实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今天的作业是,回家为你的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捶背、洗脚、洗衣、梳头、揉肩等),并将这一过程及自己的感受和长辈的反应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老师在这里期待着你们沉甸甸的收获!


《愚公移山》 教学反思(5)份(扩展4)

——愚公移山教案 (菁华5篇)

愚公移山教案1

  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预*导学

  【链接材料】——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的词来代替。如“仞”可改为“丈”。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1、字音

  仞()箕畚()孀()龀()匮()荷()

  2、词语

  (1)重点实词:许彻惧负匮

  (2)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无陇断焉

  (3)古今异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苦而不*

  (4)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

  (5)词类活用现象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吾与汝毕力*险聚室而谋

  3、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4)河曲智叟无以应。

  二、探究展示:

  1、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愚公的宏伟目标是什么?

  3、愚公之妻提出了两个什么问题?

  4、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

  5、文中两处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支持的句子是

  6、移山路途遥远,时间长的句子是

  7、愚公批驳智叟的话与第三段有关内容形成对比的一句是

  8、愚公在批驳智叟的话语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话语是

  三、练*反馈:

  (一)、词语解释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②惩山北之塞③甚矣,汝之不惠④曾不能毁山之一毛⑤惧其不已也⑥无陇断焉⑦年且九十⑧寒暑易节⑨杂然相许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句子翻译

  ①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三)、选择题

  1、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汝心之固固:顽固B、惧其不已也已:已经

  C、寒暑易节易:交换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2、选出下列句中的“于”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皆以美于徐公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B、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运到哪里去呢)

  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D、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曾经不知寡妇孤儿)

  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是古代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C、愚公是有远大的抱负,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古代劳动人民形象。

  D、“杂然相许”,表明移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愚公”和“智叟”的命名,突出了愚公的大智若愚,讽刺了智叟了鼠目寸光。

  B、本文采用神话结尾,主要是宣传轮回报应的迷信思想。

  C、写智叟的“笑”,写除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而写愚公“长息“,则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本文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目的是突出智叟的愚蠢和京城氏之子的幼稚。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许:赞同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

  C、寒暑易节易:交换D、何苦而不*苦:劳苦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9、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B、帝感其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非梧桐不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D、且秦灭韩亡魏且焉置土石

  10、文言词汇——我能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A、惩山北之塞(苦于)聚室而谋(商量)叩石垦壤(敲、凿)

  B、毕力*险(险要)出入之迂也(绕道)始龀(换牙)

  C、帝感其诚(诚心)亡以应(没有)固不可彻(彻底)

  D、长息曰(长时间)有遗男(遗留)杂然相许(纷纷)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B、而而山不加增默而识之

  C、以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之虽我之死,有子有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2.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毕力*险录毕,走送之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争高直指

  C、杂然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D、何苦而不*必先苦其心志

  (四)、简答题

  1、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3.从课文学*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_____________;

  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4、文意理解:

  (1)、愚公的妻子和智受对愚公移山都曾提出质疑,但问话的态度和语气有什么不同?

  (2)、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3)、说说本文中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5、内容理解——我能用原文填空。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②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③愚公自信能移山的原因是:。

  6、问题探究——“智叟”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7、拓展延伸——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有人认为愚公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你认为如何呢?请阐述你的观点。

  ②*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选第题,我的解答:

  8.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9.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10.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11.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

愚公移山教案2

  教学目标

  一、读,读出故事内容

  二、理解重点词语、句子

  三、读出故事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精卫填海”导入

  二、检查预*作业(课件展示,有疑义的地方师生讨论)

  (一)利用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eng)(se)荷担者(he)箕畚(ji)(ben)河曲智叟亡以应(sou)(wu)一厝朔东(cuo)(shuo)始龀(chen)

  无穷匮也(kui)雍南(yong)曾不能损魁父之丘(zeng)

  (二)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5、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直接)

  (三)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意义

  1、何苦而不*(古义:愁什么,担心什么今义:不值得)2、曾不能(古义:竟,却今义:曾经)3、损魁父之丘(古义:削*今义:损坏)4、年且九十(古义:将*今义:并且)5、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6、聚室而谋曰(古义:家人今义:房屋)7、如太行、王屋何去何?(古义:把。。。。怎么样今义:怎样)8、汝心之固(古义:思想今义:心理)

  (四)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及意义

  1、冀州之南(助词,的)2、山北之塞(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3、出入之迂(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4、跳往助之(代词,指愚公家)5、何曲智叟笑而止之(代词,指愚公)

  6、操蛇之神闻之(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五)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面山而居(连词,表承接)2、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3、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4、何苦而不*(连词,表承接)

  (六)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

  1、毕力*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对着)

  3、箕畚运于渤的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七)指出下列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

  焉: 始一反焉(句末语气助词) 杂然: 杂然相许(纷纷)

  且焉置土石(哪里) 杂然前陈(零乱的样子)

  固: 汝心之固(顽固) 且: 年且九十(将*)

  吾义固不**(本来) 且焉置土石(况且)

  (八)将下列省略句补充完整

  1、一厝朔东(一厝于朔东) 2、帝感其诚(帝感于其诚)

  (九)将下列倒装句改为一般语序

  1、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焉)2、告之于帝(于帝告之)

  3、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三、读

  1、自读课文,划分句读,有疑的地方画出,师生讨论

  预设: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听范读录音

  3、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评

  4、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语调、情感

  5、全班齐读

  6、全班背诵

  四、思考、讨论,完成课堂练*

  1、开头一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

  其作用:

  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就越突出,其精神就越伟大。

  2、“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本在”的作用:

  “本在”一词为后文山被移走埋下伏笔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4、表现众人热烈响应愚公的倡议,;突出众人情绪高昂,场面热烈的词语是:“杂然”

  5、对于愚公移山,其妻“献疑”与智叟“笑”“止”所表现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试分析

  预设:

  不一样,其妻“献疑”,是关心、担心,她并不反对愚公移山,她提出的是客观存在的困难,提出困难,是为了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使移山的理想变成现实。

  愚公的“笑”“止”,是轻视、嘲笑,对愚公移山持不屑一顾的轻蔑态度。

  6、你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独特理解?

  预设: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龄又很小,他都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去帮助愚公移山,说明愚公移山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支持与拥护。同时与下文的智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7、愚公与智叟各是用怎样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的,试分析一下。

  预设:

  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对移山充满信心。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利益,认为自然是不可改变的,在自然面前表现的是无能为力。

  9、本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预设:

  愚公苦于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阻隔,决心*险,得到众人的支持,而智叟却竭力阻止。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夸娥氏二子背走了这两座大山。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有了既定的目标,就必须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奋斗,才能取得胜利。

  五、拓展练*

  (一)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预设:

  1、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大山背走,这个神话结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

  2、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

  3、这种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盾很难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二)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预设:

  1、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出入方便,而是要移走两座山,开出一条路,让山里的人走出去,山外的人走进来,搬家只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行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看出了相对有限的困难和无限的人民力量的关系,他目光远大,认为移山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搬家只是静止地看问题,目光短浅。

  (三)对于“愚公”“智叟”这两个人的名字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

  具有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只有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色调,而且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六、附板书

  其妻-献疑(关心、担心)

  愚公(轻视、嘲笑)智叟-笑而止之

  子孙-杂然相许

  (支持、参与)

  遗男-跳往助之

  课后反思或意见:

愚公移山教案3

  一、教学目的

  1、文言文的诵读。

  2、掌握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三、教学设想:

  运用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理读法等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歌曲——愚公移山。

  歌曲:愚公移山

  歌手: 江涛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川。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二、简介作者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朗读指导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教师作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 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四、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áng)

  万仞(rèn)

  惩(chěng)

  塞(sè)

  汝(rǔ)

  曾(zēng)

  诸(zhū) 箕畚(jī běn)

  荷(hè) 孀(shuāng) 龀 chèn 叟(sǒu)

  匮(kuì) 亡(wú)以应 厝(cuò) 雍(yōng)

  五、翻译文言文

  1、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愚公移山教案4

  【教学构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能够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来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这一步无疑是个好的起点。)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句,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讨论解决。

  (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教师指导。)

  学情预想:在小组活动中,预计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小结以下几点需积累的文言知识:

  ①通假字(通假主要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不同音了。):

  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b,况且;易:a.更替b.以为易;固:a.本来b.顽固;献:a.提出b.奉献;曾:a.(zēng)甚至b.(c6ng)竟然;荷:a.(hé)荷花b.(hè)肩负;惩:a.(chěng)苦于b.(chéng)惩罚。

  ③非常规的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归纳方法:抓住主要词语,依托自己的积累,联系上下文来通晓文意。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学会了怎样翻译好文言文,下面请看大屏幕(出示文言文翻译歌诀):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记住住法,还要注意对、换、留、调、删、补六个字。同时翻译时要注意解释文言实词含义、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词语,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诃,如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教师一直探寻的一个问题,学生大多认为文言文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与时代距离较远,学*热情不高此环节的设置是试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借于此,能自主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文言文懂之,乐之,好之。)

  学生小组复述之后,推荐优秀复述者在全班交流。

  三、讨论问题,探究质疑

  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请同学们讨论探究。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作用?

  理解: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四、辩论

  愚公移山是一时感情冲动吗?现在提这种精神过时吗?

  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但求自圆其说。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大家发言。

  明确:愚公不顾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并非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了的。首先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后代子孙。其次是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于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丽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于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

  愚公精神并未过时。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丽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的观点。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那是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现在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

  (学生互动交流后启发,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走进现实生活。发掘文本的最大价值。让学生在情感认知上达到实质性的飞跃。这一环节可激活课堂,使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勾连,形成活泼热烈的辩论局面,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拓展视野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现实意义,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从课本走出课外,从关注书本到联系生活。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课时

  五、课本剧表演

  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加上鲜活的时代信息,改编的《愚公移山》课本剧,排练并表演。

  (让学生把古老的故事,赋予现实生活的活水,亲身体验。由于课文是文言文,与现代普通话有着距离,因而在表演前。合作小组成员还要对原文进行语言上的改编,加大了合作力度,进而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及身体运动,这样进一步感知了文本的细致精彩,体会到了细节描写的重要。学生经过内化语言、试排、演出等过程加强语文训练,再群体评议,深入巩固阅读成果。需要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角度多方进行,更深入理解了课文,激发兴趣,培养合作竞争及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并与生活相勾连,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这一环节的情感体验、表演与导入江涛所唱的《愚公移山》首尾呼应,混然天成。在理解课文、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将编成的课本剧表演,使课文人物再现在我们面前。这对培养我们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的能力是很有益处的。这种语文实践活动自始至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实践,学生是学*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实践和运用中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使其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六、评价

  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评议。

  (公*评价,合理打分,找出成功与遗憾的地方。让学生能清楚自己的表现,在反思中正确地评价自己,不断进步。让大多数学生有说话的*台,有展示的空间。)

  七、教师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与探究,我们知道了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愚公要开山除障的打算是为了泽及后人,其思想之崇高、志向之宏远、决心之坚定实在令人钦佩。

  通过本课的学*,我们知道了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它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要点有: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②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我们就是要学*愚公移山的精神。有人提出移屋说,意思是说愚公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提出这个问题已经是一种诡辩,不合理的。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我们今后的路还很长,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气魄,直面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愚公精神,不老永存。(板书)在征服了一座座高山之后,我们必将有一个灿烂美好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

  1.自选《列子》中的一段文字,自主阅读。

  2.试析如下一种对比(愚公的妻子与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的对比;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的对比。)

愚公移山教案5

  一、教学设想

  课堂的行进按照“四三二一”之顺序:

  先提炼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的普遍特征;

  后以同类文本作比,彰显属愚公神话特有的异志;

  再提出良种假设,引入生活经验,将枯燥的“寓言说理”,转变为“人情故事”,重新来打量这个人物的种种可能,颇有趣味;

  最后借用西方人视角,评价这个古老的*故事,让人在悚然一惊之后,从浓厚的文化浸润中拔身而出 ,发觉此文本悠久流传的寓言密码。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勾选提要,了解民族的朗健精神。

  2.分角色朗读、辩论,懂得真理的相对性。

  3.DV实录,小组讨论,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

  导入:歌曲《愚公移山》 山

  移

  愚公

  [一]四大元素

  山 人 过程 结局 (听课文朗读)

  山是怎么样的 愚公是怎么样的 移山是怎么样的艰苦 结局又怎么样

  方七百里,高万仞————艰巨的

  残年余力————————微弱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长期的

  无垄断焉————————最后的

  [二]三处差异

  比较阅读:见材料一(夸父逐日,敬畏填海)

  1.人数 课文(5个) 材料,(1个)

  外援 4 无

  结局 成功 失败

  愚公最终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引出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辩:后息为胜,最后发言的人就是胜利者。

  [三]两种假设

  “……何苦而不*?” 插入 智叟曰:“…………(学生想象)”

  文章的最后 插入 智叟曰:“…………(学生想象)”

  两处额外添加请学生讨论

  ——如何重新评价愚公?

  1.假如愚公早料到“帝感其诚”或者与帝达成了协议,你如何评价愚公?

  2.假如结尾是“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世代挖山,时至今日,尚未休矣……”

  请大家猜想

  [四]一个疑问

  为什么直到今天,*人还会对愚公的事迹津津乐道?引出两个外国人的思维

  (看DV,两位外国友人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评价:A他指望他的家人完成一项运用体力而不是脑力的机械工作,他是一个愚蠢的老头。如果在西方,我们不会想到移山,我们会绕道而行。B他是一个疯狂的老头,他为什么不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做这件事呢?)

  学生回答。文章回到了励志故事那一普遍特征,本文主角所表现的坚持不懈。


《愚公移山》 教学反思(5)份(扩展5)

——《愚公移山》说课稿 (菁华5篇)

《愚公移山》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

  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五、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1分钟)。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共7分钟)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2分钟)

  (1)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5分钟)

  教学板块之二:学生进行“发现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朗读第三段。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

  却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学版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8分钟)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

  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

  多次概括法:

  ①壮举

  ②移山传说

  ③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④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⑤愚公不愚

  ⑥智叟不智

  ⑦永不放弃

  ⑧感天动地移山情

  ⑨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

  文序把握法

  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

  画面标题法:

  第二段:愚氏开山运石或毕力*险

  如第一段:高大的山

  第三段:“愚”“智”之辩或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第四段:神力相助或理想成现实

  教学版块之四: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1、在家庭会议上

  2、愚公智叟辩难

《愚公移山》说课稿2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愚公移山》。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学生已经学*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说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0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四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题:主要引导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对于移山的不利的条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与智叟提出的疑问混为一谈,对此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明确他们所说的话的不同语气及在情节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第二题: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第三题: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处理方法是:改写比较法,即把结尾换成:“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这两座山挖掉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比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解答出来,分解了难点。

  第四题: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正确评价愚公的精神,这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又是难点之一。让每位学生写一段话,说说学了本文后的感受,但必须紧扣本文的寓意来。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6分钟)

  由课内到课外,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安排的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课内外的文段阅读,具体见学案。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强化巩固.(1分钟)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课外练*,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请你写一篇简单的文学评论.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发表的粗浅看法,再次恳求各位领导、专家的批评指正。谢谢!

《愚公移山》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兴趣;

  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

  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

  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

  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

  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五、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1分钟)。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共7分钟)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2分钟)

  (1)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5分钟)

  教学板块之二:学生进行“发现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朗读第三段。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却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学版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8分钟)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

  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

  多次概括法:

  ①壮举

  ②移山传说

  ③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④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⑤愚公不愚

  ⑥智叟不智

  ⑦永不放弃

  ⑧感天动地移山情

  ⑨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

  文序把握法

  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

  画面标题法:

  第二段:愚氏开山运石或毕力*险

  如第一段:高大的山

  第三段:“愚”“智”之辩或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第四段:神力相助或理想成现实

  教学版块之四: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1、在家庭会议上

  2、愚公智叟辩难文章来源

《愚公移山》说课稿4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愚公移山》。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学生已经学*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说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0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四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题:主要引导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对于移山的不利的条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与智叟提出的疑问混为一谈,对此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明确他们所说的话的不同语气及在情节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第二题: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第三题: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处理方法是:改写比较法,即把结尾换成:“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这两座山挖掉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比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解答出来,分解了难点。

  第四题: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正确评价愚公的精神,这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又是难点之一。让每位学生写一段话,说说学了本文后的感受,但必须紧扣本文的寓意来。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6分钟)

  由课内到课外,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安排的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课内外的文段阅读,具体见学案。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强化巩固.(1分钟)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课外练*,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请你写一篇简单的文学评论.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发表的粗浅看法,再次恳求各位领导、专家的批评指正。谢谢!

《愚公移山》说课稿5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文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愚公移山》。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文章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学生已经学*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文章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文章,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文章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文章。(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文章,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文章,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文章,对照注释,复述文章。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0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文章,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四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题:主要引导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对于移山的不利的条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与智叟提出的疑问混为一谈,对此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文章,明确他们所说的话的不同语气及在情节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第二题: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第三题: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处理方法是:改写比较法,即把结尾换成:“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这两座山挖掉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再将它与文章的结尾作比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解答出来,分解了难点。

  第四题: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正确评价愚公的精神,这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又是难点之一。让每位学生写一段话,说说学了本文后的感受,但必须紧扣本文的寓意来。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6分钟)

  由课内到课外,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安排的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课内外的文段阅读,具体见学案。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强化巩固.(1分钟)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课外练*,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请你写一篇简单的文学评论.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发表的粗浅看法,再次恳求各位领导、专家的批评指正。谢谢!


《愚公移山》 教学反思(5)份(扩展6)

——愚公移山 50句菁华

1、通假字: 指 反 惠 亡 厝

2、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3、疏通课文

4、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5、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6、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7、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8、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9、辩论法。

10、延伸拓展法。

11、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12、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13、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14、注音

15、愚公妻子和智叟话的结构相似,都对愚公的体力提出了质疑,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16、有人说“面山而居”不如“背山而居”,根本不需要耗巨资(人资,物资)去移山。

17、背诵全文。

18、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准确把握朗读的语气。

19、有女性参加劳动吗?

20、让学生揣摩当时两人的不同心理?

21、教师提问:愚公的妻子、子孙及“遗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22、学生概括愚公移山精神敢于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23、认识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

24、愚公的形象及故事的寓意。

25、第四自然段:师为主译。重点词:已、之于(诸)、陇断。

26、第二段哪些语句写出了愚公一家移山的决心和情景?愚公是个怎样的人(涉及第一、二、三段)?(第一问略;志大智高,不畏艰难:山之大、年之高、路之远、人之嘲都难不倒他。)

27、“跳往助之”的“跳往”可否改为“前往”?

28、“不毛之地”中“毛”指的是:A、草B、长草

29、“方七百里”是指:A、周长七百里B、四边长七百里C、七百*方公里

30、“高万仞”是夸张的说法。古代的一仞是指:A、九尺B、八尺(或七尺)C、六尺D、五尺

31、有关作业。

32、下次(两周后)语文活动课我们将组织一次辩论。辩论的话题是:移山不如移家。一、二组是甲方,三、四组是乙方。请班长组织甲方人马(主辩、副主辩、五名发言人)准备挑战,请学*委员组织乙方人马准备应战。为使本方成为胜方,全班每人这两天都要提供炮弹——写好一篇辩论稿分别交给班长、学*委员。大家有没有信心搞好这次活动?

33、出示课题,你们了解愚公吗?谁能介绍介绍你知道的愚公?

34、各组汇报,组际交流。

35、听故事《愚公移山》.

36、一词多意

37、通假字

38、背诵课文1、2自然段

39、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40、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停顿,读准字音

41、甚矣,汝之不惠 通“慧”,聪明

42、一厝朔东 通“措”,放置

43、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44、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45、欣赏本文的写作手法。

46、从文中找到橘子来回答:

47、提问: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48、提问:“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49、指定学生加标点并口述大意。

50、要求学生找出其中两个倒装句(“甚矣,愚公之愚”、“善哉,君之所言”)并作解释。


《愚公移山》 教学反思(5)份(扩展7)

——愚公移山的故事范文5份

  愚公移山的故事 1

  很多年之后,当我用形如枯槁的双手推开那扇松动的木板门,随着吱一声,寂寥无边的*原映入眼帘时,我一定会怀念那个遥远的、与父亲在一起的、满是落日余晖的下午。那时的我们,忙碌而充实,整天把一担又一担的泥土运往渤海,满担而去,空囊而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为在门前开凿一条通往山后的路。在那个充斥着汗水和尘土的环境里,我们一族人都为此不懈努力,最后,在母亲的带领下,甚至锅碗瓢盆这种东西也满是泥土地运往渤海。望着高耸入云的'两座大山,父亲的脸上并没有流露出过多的忧虑,反而对那些带来一腔讽刺的人说:看,当两座大山被我的子孙万代移走时,道路将不止一条!说着,又是一铲下去,挑起的尘土像是要把那些冷嘲热讽掩埋。我也满怀期待,期待大山背后的精彩。

  终于,那一天到来了。当我清晨推开窗户的刹那,一马*川赫然出现在我的眼前。我赶忙叫醒早已年迈但精力充沛的父亲。父亲满是泪水地看着眼前的一切——青草遍地,一望无际。突然,他跌坐在地上,麻木甚至有些枯索的脸慢慢扭曲。一家人惊慌失措,随着咳的一声,父亲吐了一大摊血,这种惊慌达到了巅峰,几*崩溃。而父亲,在那全家奔走逃亡式的慌张面前,却握着我的手,低沉的说:以前没有路可走,我们可以把山移走;现在山移走了,路也没了。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远比走投无路更为可怕。说罢,父亲就带着曾经的理想,现在的遗憾离我们而去了。

  很多年之后,当我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时,我一定会怀念那个单调但充满汗水与尘土的下午!

  愚公移山的故事 2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汉族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欢迎阅读。

  “愚公移山”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它在中国家喻户晓。这个故事记载在《列子》中。《列子》是公元前四、五世纪一名叫列御寇的哲学家写的书。

  故事说,有一名老人,名叫愚公,快九十岁了。他家的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人们进进出出非常不方便。

  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我们家的门口,我们出门要走许多冤枉路。我们不如全家出力,移走这两座大山,大家看怎么样?”。

  愚公的`儿子、孙子们一听,都说:“你说得对,我们明天开始动手吧。!”可是,愚公的妻子觉得搬走两座大山太难了,提出反对意见说:“我们既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为什么不能这样继续生活下去呢?况且,这么大的两座山,即使可以一点点移走,哪里又放得下这么多石头和泥土?”

  愚公妻子的话立刻引起大家的议论,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最后他们一致决定:把山上的石头和泥土,运送到海里去。

  第二天,愚公带着一家人开始搬山了。他的邻居是一位寡妇,她有一个儿子,才七八岁,听说要搬山,也高高兴兴地来帮忙。但愚公一家搬山的工具只有锄头和背篓,而大山与大海之间相距遥远,一个人一天往返不了两趟。一个月干下来,大山看起来跟原来没有两样。

  有一个老头叫智叟,为人处事很精明。他看见愚公一家人搬山,觉得十分可笑。有一天,他就对愚公说:“你这么大岁数了,走路都不方便,怎么可能搬掉两座大山?”

  愚公回答说:“你名字叫智叟,可我觉得你还不如小孩聪明。我虽然快要死了,但是我还有儿子,我的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无穷无尽。山上的石头却是搬走一点儿就少一点儿,再也不会长出一粒泥、一块石头的。我们这样天天搬,月月搬,年年搬,为什么搬不走山呢?”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听了,再也没话可话了。

  愚公带领一家人,不论酷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每天起早贪黑挖山不止。他们的行为终于感动了上帝。上帝于是派遣两名神仙到人间去,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了。但是愚公移山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它告诉人们,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愚公移山的故事 3

  古时候,在北山有位老汉,*时不太爱说话,很多时候都是明明知道的却装做不知道,村里人都以为他傻,于是,大家都叫他愚公。

  愚公年龄大约有90岁了,这天他在院子里散步,抬头看到门前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有几百里,高万丈,心里就想:乡亲们每天要出去都得从山上走,这多费事,如果没有山的话,几个时辰就可以到县城里,进出就畅通无阻了,那多方便。

  于是,他把全家人都召集过来,把自己的想法对他们说了一下,家人虽然觉得这想法如果要实现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但由于愚公的想法是利人利己的,大家就都表示赞同,说干就干。这时愚公的老伴提出疑问,说:“凭你们这些人的力量,我看连座土堆都*不了,何况这两座大山呢?再说,挖下的`土石往哪里放呢?”大家研究了以后决定:“把它放到渤海边上去,土再多也没问题。”

  当天,全家人就开始行动。邻居寡妇的儿子才七八岁,也过来帮忙。他们有的挖土,有的凿石,还把凿下来的石块和挖出的土用筐子等工具运到渤海边上。他们整天忙碌在工地上,一年四季很少回家。

  村子里有一个自以为聪明的老人,人们都叫他智叟。有一天,智叟看到愚公的举动觉得很好笑,便对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你今年已经90多岁了,就算你能活100岁,那还有几年?你认为几年之内把这两座大山移走,这可能么?真是异想天开!”

  愚公坚定地说:“不错,我是老人,活不了几年了。但是我的决心下定了,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这样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我们可以一代一代地搬下去。而山呢?搬掉一挑土,就少一挑土,这样下去还怕它不*么?”那个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听了愚公的这番话,无言以对,悄悄地溜走了。

  愚公的决心和毅力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派了两个力量特别大的神仙下凡,把两座大山移走了,愚公移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愚公移山的故事 4

  我从小就听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但真正了解这个故事的含意却是读了几年书的我。

  乍看之下,愚公很“愚”,不是一般的愚,而是十分的愚。但我们深一层地去想,我们此刻的社会不正是需要这样的“愚公”精神吗?不是正需要这不挠不屈、勤勤劳劳的精神吗?

  刘翔,这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他就是每一天去锻炼,不埋怨,只埋头苦练,从一个*常人变成中国的`骄傲!他在宝贵的时光中努力,创出新纪录,这不是伟大的“愚公精神”吗?

  再比如说,我们在学*中,不是会遇到很多困难的吗?如果我们坚持不懈,勇于应对,这些“拦路虎”不就一个个迎刃而解了吗?但我们向“拦路虎”低头,望而生畏,那么我们就会一事无成,就对不起“愚公精神”了!

  往往失败者就是缺少“愚公精神”,一应对困难,就打退堂鼓,他们除了应对失败,还有什么呢?

  古往今来,像愚公这样的人数不胜数。为了明天,为了将来,为了祖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发扬“愚公精神”吧!

  愚公移山的故事 5

  这天,我妈妈给我读了一篇愚公移山的故事,这个故事讲了: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90多岁叫愚公的老人,他家屋前有两座太*和王屋的大山挡了愚公们的外出,他们每一天外出都要爬山,十分辛苦,于是愚公就下决定把这两座大山移走,然后叫上全家人来帮忙,有人说愚公,你这么大岁数了移不了这两座山的,愚公说:“我死后还有我的儿子和孙子,儿子生儿子,孙子生孙子没有尽头,但是这山还是这么大,总有一天会把它铲*的。”这篇故事告诉我们,如果遇到困难只要我们坚持和努力必须能克服困难的,在学*和生活中也一样,就像妈妈常说的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愚公应对两座山都不怕,我们不能被作业题给难倒。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一铲,两铲……

  一筐,二筐……

  我合上《话说成语》眼前不禁浮现出愚公率领儿孙们在山脚下穿梭忙碌的身影,我为愚公精神所感染。

  《愚公移山》的故事,对我们教育很深,我要努力学*,正向书里所说的那样只要有雄心壮志和坚定不移的'精神任何学*上的困难都是能够战胜的!


《愚公移山》 教学反思(5)份(扩展8)

——《愚公移山》优秀教学反思汇总五篇

  《愚公移山》优秀教学反思 1

  曾有一位哲人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要向学生“灌水”,而是要“点火”,只有这样教育才有意义。

  《愚公移山》一文我共上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翻译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的主题。上第二课时时,我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愚公“移山”的创举的感想。当时,学生发言很积极,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愚公移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有的说“从愚公移山的壮举看出他老人家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学生认为“愚公移山不理智,应该举家搬出大山定居”;还有学生说“愚公有点强人所难的,他的子孙也许根本就不想这样做,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了子孙的身上,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的”……

  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的实质精神和故事所弘扬的蕴意还不理解。在读解《愚公移山》这一文本时,教师又不应该带有太多的情绪与结论,要让学生读解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让学生朗读寓言的最后一部分,然后提出愚公的行为为什么会“帝感其诚”的问题,让学生再带着问题“回炉”全文,进行思考。学生从文中找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难,进而思考到愚公如此做的.决心之大,具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而这些正是感动上帝的原因所在。然后我又顺势问他们“智叟为什么要反对他的这种做法呢?”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他比较自私,有的说他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

  就在这时,我针对他们的观点请出一位学生作出总结:愚公移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为子孙后代造福,他的这种利他主义、坚忍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而这也正是这则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课上到这里,学生们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谛,而这些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时也深刻体会到了给学生头脑中“点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愚公移山》优秀教学反思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寓言的特点。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

  能力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增强文言文语感,整体把握文意,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 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3. 理解神话结尾及文中细节刻画的作用。

  4. 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培养顽强的毅力及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文言文语感。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难点: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形象,领会愚公精神,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之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老愚公。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文,讲起来是笑谈”,却昭示我们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难勇于前行。也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拜会愚公,见识他移山的壮举。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三、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1.补充注释的字词:

  面山而居面:面对。损魁父之丘 损:减少、削减。叩石垦壤 垦:挖。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不:连……都。而山不加增加:增加。如……何 把…… 怎么样

  2.学生归纳通假字

  3.找出文中一词多意义的词

  年(年龄,岁月)且 (将*,况且) 之(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 他们,代词 这,代词 这件事) 而(表承接,表修饰,表转折) 焉(代词 哪里,语气助词)其(代词 他的,副词 加强反问语气,代词 他们)

  4.请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面(名词活用为动词 面对)险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作状语 用箕畚)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三)学生讨论,找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说说现代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

  若学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讨论。

  1.聚室而谋。――(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杂然相许。――(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把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对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

  6.何苦而不*?――愁什么挖不*呢?(宾语前置句)

  7.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被动句)

  四、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学生讨论可以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

  1.聚室而谋曰

  2.其妻献疑曰

  3.杂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长息曰

  说明: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议,态度是诚恳的,“曰”字前可加上“诚恳”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要突出商量的口吻。2.句中愚公的妻子虽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不足,对具体的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曰”字前可以加上“担心、犹豫”等词,读这句时要读出她担心、犹豫的心理。3.句是众人的回答,“曰”字前可以加上“坚定”“异口同声”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语气要肯定。4.句中河曲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还有讽刺的意味在其中,他的“笑”应该是讽刺、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讽刺”等词语,朗读时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气。5.句是愚公的回答,从“长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认为智叟是可叹可悲的,“虽我之死”以后的几句话则是表明态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叹息而又坚定”等词语,要读得充满信心,语气坚定。

  还可以从各人的用词中引导学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态度:

  其妻――献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残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长息、汝、固、不可彻、曾不若、虽、何苦

  说明:其妻用“献疑”“君”等词,表现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说明她的担心。智叟用“汝”表现他态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问句,与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问句在语气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长息”表示他对智叟顽固的悲叹,“虽我之死”几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见,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该肯定。

  投影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

  六、课外作业。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中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二)解释“阅读练*探究”第四题,掌握其中的词语。

  《愚公移山》优秀教学反思 3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作为自读课文,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掌握这则语言的主要内容。12月15日,我在初三(3)班开了一节《愚公移山》的公开课,现结合本课的教学实践作如下反思: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这次主要是结合我的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学*文言文兴趣的方法来设计这节公开课。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气氛。在学*之前,我播放江涛所唱的'“愚公移山”的歌曲,以此导入课文的学*中。几乎所有的同学能够马上进入状态,部分学生学生还慢慢伴唱。我觉得这一点能很好第激发学生学*这则寓言的兴趣。

  2、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授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很好的预*,主要是针对文言字词,梳理文章内容,尝试进行翻译。学生先结合文下注解独立学*,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若还有疑难问题,则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来,共同分析理解。我觉得这比单纯的老师串讲要好一些,可以调动学*的欲望。

  3、采用提问教学法。教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对文章既对重点字词做了强调,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愚公移山》优秀教学反思 4

  新一轮的拉练课正在有序地进行着。今天下午,我出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愚公移山》。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本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成功的地方是:本节课学生能全体参与学*全过程,学生之间的合作很友好,师生、生生之间有丰富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学生对于课题敢于质疑,思维活跃,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独创的见解(如:能把大山移走全是智叟的功劳)。

  教师语言简练,有驾驭课堂能力。小练笔的设计为课堂增添光彩!尤其是有一个叫杜海丽的同学的发言是本节课一个精彩的的课堂生成,老师能抓住这个契机,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从不同的视角去展开联想,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小组合作学*很有效,板书工整教态和蔼。教给同学们预*的8字真言用的比较好,不仅教给了同学们的预*方法,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惯。

  不足之处:面对全班同学只注重了教学流程,时刻记住自已的.教学设计,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随机应变得不够,有些环节犹如“蜻蜓点水”缺乏“精雕细琢”。比如,学生朗读指导流于形式,指导得不到位,很笼统,只是让他们读出嘲笑的语气或是很自信的语气。思维训练不深不透。课堂气氛有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没调动起来,讲课的语言不够连贯。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磨砺自己,追求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愚公移山》优秀教学反思 5

  这是一篇寓言,但是教学中没能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总觉得九年级的孩子已经知道,所以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只是蜻蜓点水,这里就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教师有想当然的因素,这是值得反思的。另外在分析“愚公愚吗?”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能很好的去用文中的句子加上自己的理解去分析,气氛也比较活跃,可是为了赶时间,我还是会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孩子们,就导致学生交流讨论的不够深入。这是一篇文言文,那么最好的方式是多朗读。课上,虽然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朗读,但是从读的时间来看,还是不足的。

  从上课的总体来看,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新知,上课积极主动,踊跃发言,我就认为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教学中存在的这些缺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去改进的。

  新课程明确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倡导教师成为学生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我校的“三精”活力课堂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抓实教师主导地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这节课我主要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这也体现了我校的“三精”中精讲、精学和精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寓意,认识到愚公精神的伟大,并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活动中,学*愚公精神,排除万难,争取胜利。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交流,也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比较令我满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