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说课稿 (菁华5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

  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五、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1分钟)。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共7分钟)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2分钟)

  (1)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5分钟)

  教学板块之二:学生进行“发现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朗读第三段。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

  却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学版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8分钟)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

  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

  多次概括法:

  ①壮举

  ②移山传说

  ③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④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⑤愚公不愚

  ⑥智叟不智

  ⑦永不放弃

  ⑧感天动地移山情

  ⑨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

  文序把握法

  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

  画面标题法:

  第二段:愚氏开山运石或毕力*险

  如第一段:高大的山

  第三段:“愚”“智”之辩或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第四段:神力相助或理想成现实

  教学版块之四: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1、在家庭会议上

  2、愚公智叟辩难

《愚公移山》说课稿2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愚公移山》。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学生已经学*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说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0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四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题:主要引导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对于移山的不利的条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与智叟提出的疑问混为一谈,对此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明确他们所说的话的不同语气及在情节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第二题: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第三题: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处理方法是:改写比较法,即把结尾换成:“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这两座山挖掉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比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解答出来,分解了难点。

  第四题: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正确评价愚公的精神,这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又是难点之一。让每位学生写一段话,说说学了本文后的感受,但必须紧扣本文的寓意来。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6分钟)

  由课内到课外,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安排的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课内外的文段阅读,具体见学案。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强化巩固.(1分钟)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课外练*,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请你写一篇简单的文学评论.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发表的粗浅看法,再次恳求各位领导、专家的批评指正。谢谢!

《愚公移山》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兴趣;

  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

  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

  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

  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

  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五、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1分钟)。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共7分钟)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2分钟)

  (1)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5分钟)

  教学板块之二:学生进行“发现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朗读第三段。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却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学版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8分钟)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

  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

  多次概括法:

  ①壮举

  ②移山传说

  ③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④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⑤愚公不愚

  ⑥智叟不智

  ⑦永不放弃

  ⑧感天动地移山情

  ⑨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

  文序把握法

  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

  画面标题法:

  第二段:愚氏开山运石或毕力*险

  如第一段:高大的山

  第三段:“愚”“智”之辩或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第四段:神力相助或理想成现实

  教学版块之四: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1、在家庭会议上

  2、愚公智叟辩难文章来源

《愚公移山》说课稿4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愚公移山》。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学生已经学*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说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0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四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题:主要引导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对于移山的不利的条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与智叟提出的疑问混为一谈,对此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明确他们所说的话的不同语气及在情节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第二题: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第三题: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处理方法是:改写比较法,即把结尾换成:“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这两座山挖掉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比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解答出来,分解了难点。

  第四题: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正确评价愚公的精神,这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又是难点之一。让每位学生写一段话,说说学了本文后的感受,但必须紧扣本文的寓意来。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6分钟)

  由课内到课外,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安排的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课内外的文段阅读,具体见学案。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强化巩固.(1分钟)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课外练*,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请你写一篇简单的文学评论.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发表的粗浅看法,再次恳求各位领导、专家的批评指正。谢谢!

《愚公移山》说课稿5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文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愚公移山》。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文章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学生已经学*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文章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文章,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文章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文章。(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文章,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文章,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文章,对照注释,复述文章。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0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文章,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四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题:主要引导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对于移山的不利的条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与智叟提出的疑问混为一谈,对此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文章,明确他们所说的话的不同语气及在情节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第二题: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第三题: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处理方法是:改写比较法,即把结尾换成:“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这两座山挖掉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再将它与文章的结尾作比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解答出来,分解了难点。

  第四题: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正确评价愚公的精神,这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又是难点之一。让每位学生写一段话,说说学了本文后的感受,但必须紧扣本文的寓意来。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6分钟)

  由课内到课外,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安排的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课内外的文段阅读,具体见学案。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强化巩固.(1分钟)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课外练*,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请你写一篇简单的文学评论.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发表的粗浅看法,再次恳求各位领导、专家的批评指正。谢谢!


《愚公移山》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愚公移山》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1)

——愚公移山说课稿 (菁华3篇)

愚公移山说课稿1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学生已经学*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

  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6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下面具体谈谈问题的展开。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研读课文1。3段,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教学流程是先将学生分为男女两大组,男生找不利条件的语句,女生找有利条件的语句,并以读代答,进一步作口头翻译,教师适当点拨,并择要板书,可用多媒体逐一显示(板书内容详见最后的板书设计)。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和智叟就移山这件事都提出疑问会混为一谈,认为都是移山的不利条件。对此,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读出两个疑问句不同的语气以及他们的话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明确:愚公之妻的话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智叟的话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说的,带有责难、讥笑和轻蔑的语气。他们的话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愚公之妻的话引起大家对运土石地点的讨论,促使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智叟的话引起愚公的反驳,并在反驳中阐明了人力无穷尽的观点。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这才显得自然合理。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衬托和对比的写作特色。教学形式可采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庸。京城氏之

  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第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方式是采用比较的方式,教师把结尾改为:“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两座山挖掉了。”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对比,让学生比较优劣,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比较,明确课文的结尾好,好在两个方面:一是词语运用生动,山神“惧”,上帝“感”,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惧”、“感”、“负”三字,表现出愚公移山的壮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二是富有神话色彩,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们往往“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第四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并正确评价愚公精神,这是学生感悟形象的重要环节,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之一。突破难点采用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就“愚公移山是一时感情冲动吗?现在提这种精神过时吗?”各抒己见,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要给予鼓励,当然最终要明确:愚公精神并未过时。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丽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的观点。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那是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现在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

  (学生互动交流后启发,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走进现实生活。发掘文本的最大价值。让学生在情感认知上达到实质性的飞跃。这一环节可激活课堂,使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勾连,形成活泼热烈的辩论局面,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拓展视野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现实意义,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从课本走出课外,从关注书本到联系生活。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

  学生交流结束后,要求学生将观点整理成文,写一篇小作文,题为《小议愚公精神》或《也谈愚公精神》。

愚公移山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愚公移山》是六年制小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对一个年*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玉帝派大力士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本文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寓意深刻,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移山原因,移山准备,移山过程,移山成功四部分。

  2.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对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自强不息,博大自信的民族精神更不能深刻理解和深刻领悟。学生学*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现,乐于与人交流,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的教学呈现形式,一定会激起他们的学*热情的。

  3.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新标准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认识“霄,渤,箩”等7个生字;理解痴心妄想、风烛残年词语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全文内容,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锻炼分析、概括、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过程和方法:尊重和信任学生,给学生创造自主学*的时间、空间和情境,敢于放手,善于组织,相机进行启发、示范、指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故事中感悟道理,深刻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本文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但不能停滞于对故事的粗浅复述,要挖掘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以及愚公精神的精神实质,把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密切联系起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因此特制订本课重难点如下:

  (1).愚公与妻子,智叟的对话。

  (2).理解愚公移山的深刻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教学时我采取创设情境,读中感悟,分组讨论,引导和点拨的教学策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三.【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时间】:

  本课需要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体会精神

  第二课时:

  (四)研读课文,情感升华

  (五)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的动画Flash,创设生动有趣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当中,同时也使学生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初步的感知,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展开。

  点击播放flash

  (播放《愚公移山》的动画Flash)提出思考的问题:动画中主要人物是谁,他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

  预设:学生汇报(愚公移山)

  教师借机板书课题:

  同学们:《愚公移山》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流传了上千年,大家想对他了解更多吗?让我们共同走入课文。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也是学生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要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提炼,综合表达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精神。1.(1)、默读课文,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时学生已经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但对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还没有完整的认知,教师要选择恰当准确的切入点,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同时也进一步锻炼学生朗读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过程如下: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合作探究,课文*有几场争论,都是谁与谁的争论,这两场争论有什么不同?他们各是什么样的态度和语气?

  (2)、全班交流,由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进行发言。我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并在多媒体上出示课文中的两段对话:(略)

  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抓住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要读出妻子的善良,担忧,智叟对困难的畏惧以及对愚公的嘲笑,讽刺,愚公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研读课文,情感升华

  《标准》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人。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该能帮助学生在自学和思考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并且还要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所以,对于本文的难点,我采取了下面的教学策略,力求在碰撞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锻炼学生的语言和表达,为学生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创造*台。

  1.默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把一些善于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作为反方,提高他们的认知与表达难度.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预设:

  正方:愚公实愚

  年事已高,已经90岁了,死了之后怎么办;两座山雄伟高大,直插云霄,历时漫长;人少,只有愚公全家和邻家的一个孩子;工具简陋,只能肩挑箩筐,手提锄头;路途遥远,往返时间太长。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生活劳动上的闭塞之苦,有改变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子子孙孙干下去,不怕大山*不了”,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敢于奋斗,博大自信的民族精神;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根据正反两方关键词语,相机板书。)

  此时,有的同学一定会产生疑问,愚公为什么非得移山?不能搬家吗?不能搬到别的地方去生活吗?

  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预设:

  A.有志者事竟成。

  B.不怕无成,就怕无恒。

  C.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D.不怕无成,就怕无恒。

  3.《标准》在“教学建议”里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此时学生对愚公精神的内涵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但还要更进一步的深化学生情感体验,向更高的层次推进:

  我首先设疑: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中的体验、感受和学*上的积累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们说的一样,一个人具有了愚公那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同样,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样需要这种精神。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

  多媒体播放《红旗渠》片段;

  “神五”成功发射视频;

  教师总结:愚公精神实质上就是排除千难万险,持之以恒,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面对困难,我们选择畏缩不前,哪里会有30年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非典,禽流感的成功防止?哪里会有汶川的重建?我们应该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炬,点燃智慧,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丰富自己的人生,去实现生命的价值!

  (五)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1.作业布置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生活的强者,我安排如下作业:(出示作业)

  你认为愚公移山的精神过时了吗?写一篇文章,可以从书刊,报纸,影视节目和生活中搜集,选取一些资料,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愚公移山的精神的认识。

  2.多媒体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学生学唱。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此环节的设计是提高学生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避免教师简单,枯燥的说教,还给学生学*的主动权。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目的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同时彰显文章的深刻内涵,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

  愚移山原因---遇到困难排除万难民

  公移山准备---寻找策略自强不息族

  移移山过程---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精

  山移山成功---战胜困难誓不罢休神

愚公移山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着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兴趣;可读性强,易于记诵;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寓意深刻,实践性强;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让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八年级的学*,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四、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五、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惩/山北之塞;“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

  (1)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板块之二:学生进行“发现体验”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 “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朗读第三段。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

  却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学版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

  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愚公移山》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2)

——《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愚公移山》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愚公移山》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在前四册分散学*文言文的基础上,初中语文第五册将各篇相对独立的文言文集中编排在第八单元学*,旨在培养诵读*惯,增强文言语感,进一步提高阅读欣赏能力,为今后学*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故教学要求侧重于朗读和背诵。

  2、教材特点:《愚公移山》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兴趣;

  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

  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

  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

  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3、教材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诵读课文第三段;认识愚公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材难点:神话结尾的作用,重新认识“智叟”。

  4、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本课目标确定如下:

  ①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诵读课文第三段。

  ②能力目标:在对比中认识愚公形象及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故事的寓意。

  ③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④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发扬愚公精神,克服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中的“太行、王屋山”。

  二、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导读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学法则以诵读、讨论为主。诵读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及背诵。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手段、技巧的运用

  运用自制课件及教学插图,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强化视听感受,既提高兴趣,又丰富教学内容,起到拓展迁移的作用,从而实现“小课堂”与“大语文”的有机组合。

  四、教学程序:

  (一)、激趣启思,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兴趣。让学生观察对比,提问思考,然后让其带着问题学*新课,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惯。

  (二)、新课教学

  严格体现“三为主原则”,以读贯穿整个教学,在教师的导读点拨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师生合作,逐项分层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三)听录音范读

  加强听力训练,正音、断句、模拟人物语气,为下一步诵读作好铺垫。

  (四)文言词汇及句式的教学

  这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为突出这一重点,采用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分组讨论与集中归类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于通假字(4个)、词语辨析(且、焉、之、其、于及一些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倒装句、反问句)及难翻译的句子,这样,便可轻松完成任务。

  (五)课文讲析

  1、故事情节的教学

  让学生找出愚公移山的原因、目标、办法、行动、影响等有关语句,突出一个“难”字,一方面加强朗读,另一方面为下面的讨论张本。

  2、愚公形象的认识和神话结尾的作用

  愚公形象认识是本节教学的又一个重点,可引导学生从人物对比入手来分析讨论,特别是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宜分角色朗读,从人物对话及语气角度全面理解愚公。神话结尾是本文的难点,它既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实质上也是对愚公精神的一种高度肯定。只要从现实出发,从肯定愚公精神角度出发,即可突破这一难点。

  3、重新认识智叟

  传统教材认为智叟不“智”,但他的话也很实际,因此重新认识智叟便成了一个很有创造性的活动,课堂打算从为何“无以应”角度入手深层挖掘,从而认识其也有“智”的一面,力求有所突破。

  4、寓意的教学

  归纳寓意是本文的重点之一,教师可在移山与搬家的对比中,引导学生认识,然后归纳,放MTV,拓展课堂,活跃气氛。

  五、德育渗透

  学生自由发言,重在知识的迁移,充分体现本文实践性强的特点。

  六、指导背诵(力争当堂背诵)

  1、愚公先斥后驳

  2、有些句子运用了顶针手法。

  七、作业布置

  1、加强巩固练*《中考模拟题》

  2、注重知识的迁移,对比阅读。

  八、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不愚智叟也智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愚公移山》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愚公移山》,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可读性强,易于学生背诵、记忆;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教育性强,寓意深刻。文章通过讲述一位年*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本篇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了解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应该使学生在获取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实际运用能力,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本节说课中,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学生学会用全面辨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迎接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初中学生的基本学情,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把握文章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感悟寓言所传达的愚公精神。难点在于掌握文言文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第二部分教法分析

  作为初中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几十篇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具备了基本的独立阅读和欣赏古文的能力。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究发现、和问答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为了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我会配合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第三部分 学法指导

  有人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莫过于学*方法的知识,所以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秉承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学*、探究学*、合作学*”的理念,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交流,让学生学有所得,得

  之有法,培养他们阅读学*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部分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首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江涛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这首歌曲学生都十分熟悉,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而且歌曲的旋律铿锵有力,听起来十分有气势,能起到渲染课堂气氛,振奋学生的精神的作用。然后在音乐背景中引入本课的导语,导语是这样设计的:这首歌曲大家一定都十分熟悉,它述说了中国古代著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人对愚公的敬仰。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愚公到底是怎么把山移走的?完整的故事本身到底是什么样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课文。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首先通过多媒体屏幕向学生呈现这样几个问题。愚公为什么要移走两座大山?愚公移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哪些?愚公要把山移到何种程度?故事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写?

  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大声的朗读课文,按照自己的理解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字词的含义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在学生中间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最后我还要强调一下一些重点词语的用法意义、重点语句的翻译,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积累。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

  此版块共设置了两个问题:

  1.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2.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朗读课文,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两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主要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做事不能量力而行,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要给学生表达自我意愿的空间,但也要倡导积极乐观适应时代发展的思维模式。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准确体会愚公精神。找到文本与现实的切

  入点,这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又是学*本文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九年级的学生,概括出文章的寓意不难,应该要求概括性语言的准确和简练。后一问属于开放性话题,教师要注意主流的倡导,力求让同学们明白,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将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

  第四版块:布置作业 强化巩固

  为了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在本课结束时,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作业:本文是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总之,对于本节课,我是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和方法为主线。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愚公移山》说课稿3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愚公移山》。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说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说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学生已经学*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说教学设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说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0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四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题:主要引导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对于移山的不利的条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与智叟提出的疑问混为一谈,对此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明确他们所说的话的不同语气及在情节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第二题: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第三题: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处理方法是:改写比较法,即把结尾换成:“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这两座山挖掉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比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解答出来,分解了难点。

  第四题: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正确评价愚公的精神,这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又是难点之一。让每位学生写一段话,说说学了本文后的感受,但必须紧扣本文的寓意来。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6分钟)

  由课内到课外,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安排的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课内外的文段阅读,具体见学案。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强化巩固.(1分钟)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课外练*,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请你写一篇简单的文学评论.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发表的粗浅看法,再次恳求各位领导、专家的批评指正。谢谢!

《愚公移山》说课稿4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学生已经学*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

  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6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下面具体谈谈问题的展开。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研读课文1。3段,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教学流程是先将学生分为男女两大组,男生找不利条件的语句,女生找有利条件的语句,并以读代答,进一步作口头翻译,教师适当点拨,并择要板书,可用多媒体逐一显示(板书内容详见最后的板书设计)。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和智叟就移山这件事都提出疑问会混为一谈,认为都是移山的不利条件。对此,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读出两个疑问句不同的语气以及他们的话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明确:愚公之妻的话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智叟的话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说的,带有责难、讥笑和轻蔑的语气。他们的话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愚公之妻的话引起大家对运土石地点的讨论,促使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智叟的话引起愚公的反驳,并在反驳中阐明了人力无穷尽的观点。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这才显得自然合理。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衬托和对比的写作特色。教学形式可采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庸。京城氏之

  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第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方式是采用比较的方式,教师把结尾改为:“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两座山挖掉了。”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对比,让学生比较优劣,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比较,明确课文的结尾好,好在两个方面:一是词语运用生动,山神“惧”,上帝“感”,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惧”、“感”、“负”三字,表现出愚公移山的壮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二是富有神话色彩,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们往往“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第四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并正确评价愚公精神,这是学生感悟形象的重要环节,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之一。突破难点采用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就“愚公移山是一时感情冲动吗?现在提这种精神过时吗?”各抒己见,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要给予鼓励,当然最终要明确:愚公精神并未过时。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丽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的观点。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那是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现在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

  (学生互动交流后启发,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走进现实生活。发掘文本的最大价值。让学生在情感认知上达到实质性的飞跃。这一环节可激活课堂,使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勾连,形成活泼热烈的辩论局面,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拓展视野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现实意义,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从课本走出课外,从关注书本到联系生活。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

  学生交流结束后,要求学生将观点整理成文,写一篇小作文,题为《小议愚公精神》或《也谈愚公精神》。

《愚公移山》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

  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五、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 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1分钟)。

  2、 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1) 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 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坚定反驳的语气)

  3、 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 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共7分钟)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2分钟)

  (1) 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 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5分钟)

  教学板块之二:学生进行“发现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1、 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 “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2、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3、朗读第三段。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 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

  却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4、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学版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8分钟)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

  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

  多次概括法:

  ① 壮举

  ② 移山传说

  ③ 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④ 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⑤ 愚公不愚

  ⑥ 智叟不智

  ⑦ 永不放弃

  ⑧ 感天动地移山情

  ⑨ 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

  文序把握法

  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

  画面标题法:

  第二段:愚氏开山运石 或 毕力*险

  如第一段:高大的山

  第三段:“愚”“智”之辩 或 智叟不智 愚公不愚

  第四段:神力相助 或 理想成现实

  教学版块之四: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1、 在家庭会议上

  2、 愚公智叟辩难

  愚公移山

  《列子》

  愚公不“愚”-----勇往直前

  智叟不”智“-----成为笑谈

《愚公移山》说课稿6

  1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义,探究文章的内涵。

  3、理解愚公形象,认识愚公和智叟对话的内涵,体会神话结尾的含义和作用。

  2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文义并不深奥难懂。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时代意义。

  3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理解愚公形象,认识愚公和智叟对话的内涵,体会神话结尾的含义和作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愚公移山

  课前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学生聆听。师述:这是一个怎样的奇闻和笑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愚公移山》这则古代寓言故事中去了解。

  活动2【活动】预*检测

  1、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1.方七百里

  2.指通豫南

  3.河阳

  汉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9.虽我之死

  10.吾与汝毕力*险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

  妻弱子。

  ③甚矣,汝之不惠!

  活动3【讲授】初读课文晓大意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

  同,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以课文中“……”,说明( )的困难这样的句式说话。

  活动4【讲授】细读课文悟精髓

  1、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提出了异议,他们的“同”中有什么不同?

  2、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可以看出愚公和智叟各有何特点?

  3、愚公究竟愚不愚?学生分组辩论。

  4、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活动5【讲授】拓展延伸促提高

  什么是愚公精神?今天的我们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愚公移山》说课稿7

  1、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2、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学生已经学*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对于学生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理解讲解起来都比较轻松。因此本课的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3、重点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4、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活动2【讲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

  2.二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3.订正读音。

  提问,请学生回答,集体订正。正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字词的意思。为后边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4.再读课文。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

  5.试译课文。

  活动3【活动】集体讨论。

  每一组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全班研究、讨论。意见不一致时,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活动4【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配套练*基础部分。

  3.思考课后练*题

《愚公移山》说课稿8

  《愚公移山》是版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本文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三年级阶段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里,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的初中语文的学*,学生已经学*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部分: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

  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穿插练*,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三:合作讨论,探究质疑。

  此版块共设置了11个问题(略),通过问题的解答即熟悉了课文又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进一步深化。

  四:拓展延伸,能力训练。

  由课内到课外,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安排的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课内外的文段阅读,具体见教案。

  五:布置作业,强化巩固.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课外练*,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请你写一篇感受。

  六: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说课稿9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文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愚公移山》。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文章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学生已经学*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文章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文章,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文章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文章。(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文章,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文章,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文章,对照注释,复述文章。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0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文章,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四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题:主要引导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对于移山的不利的条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与智叟提出的疑问混为一谈,对此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文章,明确他们所说的话的不同语气及在情节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第二题: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第三题: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处理方法是:改写比较法,即把结尾换成:“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这两座山挖掉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再将它与文章的结尾作比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解答出来,分解了难点。

  第四题: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正确评价愚公的精神,这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又是难点之一。让每位学生写一段话,说说学了本文后的感受,但必须紧扣本文的寓意来。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6分钟)

  由课内到课外,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安排的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课内外的文段阅读,具体见学案。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强化巩固.(1分钟)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课外练*,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请你写一篇简单的文学评论.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发表的粗浅看法,再次恳求各位领导、专家的批评指正。谢谢!

《愚公移山》说课稿10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

  《愚公移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它塑造了老愚公这个性格鲜明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愚公移山》编排在第五册“文言文综合阅读(一)”单元中,本单元将文言文集中编排,试图从文言词法上来“合”,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文言文的同时,了解一类文言词法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本文重点是了解通假字的知识。在前四册课本里,学生已先后学了二十来篇文言文。同时又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应该说,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这一单元将学过的文言词法知识进行一些综合比较,同时也为学*第六册“文言文综合阅读(二)”单元的句法知识综合比较奠定基础。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了解《列子》及作者;了解什么是通假字。第二,初步学会辨认几个通假字,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能概括出课文的寓意。第三,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学*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o

  《初中语文教学指导纲要》对初三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作了明确的规定:“顺畅地朗读文言课文,熟读或背诵课本中规定的文言诗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文言文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多读、熟读以至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并学一点重要的文言知识。因此我把诵读以至背诵课文作为教学重点之一。

  本文在文言词法方面通假字运用比较多。虽然学生在前四册的文言学*中,已碰到过不少通假字,但对通假字的概念、种类等知识不甚了解,因此有必要在学生对通假字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对通假字的有关知识有一个理性的了解,以便掌握规律,学会辨认通假字的方法。因此也应把“古字通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本文的结尾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天神收束故事。对这一结尾如何理解?对愚公挖山不止的壮举如何评价?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会产生疑问。因此我把它确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文的教学可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以及练*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在突破教学的难点上,可采用辩论法,对愚公移山的壮举的评价,可引导学生开展辩论,以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进行拓展训练时,宜采用练*法,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课外,以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三、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例如,当学生困于“投诸渤海之尾”的“诸”时,则授以“因境择义”法,启发学生将“诸”的四个义项(①众、各②之于③之乎④他、她、它们)分别放人该语境中,使上下文意畅通者便是;当学生困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箕畚”时,则授以“联系法”,启发学生回忆“火烧令坚”的“火”的用法,学生便知“箕畚”是名词作状语用;当学生困于“甚矣,汝之不惠”的句式时,则授以成分分析法,先找主谓语,后还原成现代汉语,使学生了解这一句是主谓倒装句;当学生困于该句中的“惠”时,则授以“规律解惑法”,凡古汉语的某个字译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是古字通假。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本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悬念激发式导入——整体感知——自研见疑——启发解惑——拓展训练。下面谈谈设计意图。

  第一步,悬念激发式导人。

  本文的导语可采用悬念激发式,故意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导语的内容紧扣课文,直奔寓言的寓意,促使学生探究理解课文。如用***曾于1945年党的“七大”闭幕词中引用这篇寓言,启示人们发扬愚公精神,挖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的内容引入。

  第二步,整体感知。

  文言文教学应该采取“整体——部分——整体”的活动过程,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宏观语境,进而把握其微观语境,以便对每一词、句和部分作出准确的理解。具体做法是:

  ①听课文录音朗读,要求注意读音、语调、节奏和重音。

  ②通读课文两遍,读准字音,读出人物不同的语调;理清文章的思路,各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③齐声朗读课文一遍,反馈通读情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或肯定或指正。

  ④讨论文章的思路,先由学生同桌交流,后由一人主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点拨归纳,由多媒体幻灯片显示答案。

  第三步,自研见疑。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符号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特别是通假字、多义词),并设计l一2个疑难问题,准备提问。教师对学生的自研情况要巡视了解,并作个别指导,以了解学生疑难之所在,加强启发解惑教学的针对性。

  第四步,启发解惑。

  具体操作分两步进行:

  首先,扫除文字障碍,提出难词难句,生生交流,教师点拨,并授以四种解词方法:因境择义法、联系法、成分分析法、规律解惑法。

  其次,让学生提出课文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然后围绕教学目标归纳问题解惑,如: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3.故事结尾写“神”和“帝”把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下面具体谈谈问题的展开。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研读课文1、3段,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教学流程是先将学生分为男女两大组,男生找不利条件的语句,女生找有利条件的语句,并以读代答,进一步作口头翻译,教师适当点拨,并择要板书,可用多媒体逐一显示(板书内容详见最后的板书设计)。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和智叟就移山这件事都提出疑问会混为一谈,认为都是移山的不利条件。对此,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读出两个疑问句不同的语气以及他们的话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明确:愚公之妻的话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智叟的话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说的,带有责难、讥笑和轻蔑的语气。他们的话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愚公之妻的话引起大家对运土石地点的讨论,促使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智叟的话引起愚公的反驳,并在反驳中阐明了人力无穷尽的观点。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这才显得自然合理。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衬托和对比的写作特色。教学形式可采用民意测验的方式,对愚公移山的壮举持肯定和否定的请分别举手,并派代表阐明各自的理由。此举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固然值得肯定,但愚公移山的做法并不聪明,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由此可见,愚公“确愚”,智叟“确智”。针对这两种不同的看法,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学生的回答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就要给予充分肯定。第一种看法当然是正确的,第二种看法反映出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能力,也应该给予肯定。应该说,这种开放性评价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是有激励作用的。

  第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方式是采用比较的方式,教师把结尾改为:“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两座山挖掉了。”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对比,让学生比较优劣,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比较,明确课文的结尾好,好在两个方面:一是词语运用生动,山神“惧”,上帝“感”,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惧”、“感”、“负”三字,表现出愚公移山的壮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二是富有神话色彩,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们往往“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第四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并正确评价愚公精神,这是学生感悟形象的重要环节,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之一。突破难点的方式是让每人写一句话,说说学了本文以后感受最深的一点。答案不求统一,可让学生各抒己见,但回答的基点要扣住本文的寓意:愚公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这种精神无论对学*、对工作,还是对建设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生交流结束后,要求学生课后将观点整理成文,写一篇小作文,题为《小议愚公精神》或《也谈愚公精神》。

  第五步,拓展训练。

  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横向拓展延伸,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进行课内外比较阅读,教师设计若干个题目,印发讲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训练。(甲)文为《愚公移山》第二段,(乙)文为《山海经?北山经》,通过练*,培养学生阅读浅*文言文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这个板书设计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同时也显示了教学流程。它既便于教师归纳总结,又便于学生思考记忆。

  —一愚公移山———

  《列子》(寓言)

  不利条件有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年且九十——年龄之高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叩石垦壤,箕秘一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子子孙孙无穷匮

  而山不加增一愚公发展的观点

《愚公移山》说课稿11

  一、教学依据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选自战国时代的道家《列子·汤问》,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特别是经***1945年在***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引用这个寓言故事后,“愚公移山”的成语更是脍炙人口,为国人所喜用。

  《愚公移山》寓言最值得品的是愚公这一艺术形象。太行、王屋既高又大,而愚公仅以全家的力量来移山,这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愚蠢”的了。运土石,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而帮助他们来移山的又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往返一次需时一年,这又进一步显示了愚公之“愚”。但所有这些,仅仅是事物的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霎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是“大智若愚”的!这种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地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新课标指出,阅读要“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课文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本文是寓言,它是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教授此文时,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重点要帮助学生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从而得到人生的启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战胜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困难。寓言给我们提供了自由驰骋的想像空间,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这些都是指导本文教学的依据。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a.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或其他生物,寓深奥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中。好的寓言,给

  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们中流传的好寓言,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特点及作用。b.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年将九十的愚公决心移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并非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二是他对移山的坚强信心来自他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文章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幻想方式,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去发现,去得到人生的启迪。

  2.过程与方法:古文阅读教学应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尝试和练*辨析词的古今意义的差别,学*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文中的智叟是以自作聪明、目光短浅的艺术形象出现的,而愚公却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也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蠢,教学中以此为切入口,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方式

  1.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多样化朗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初中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多的文言文学*,已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和学古文的方法。古文阅读教学,重视语感的培养,这又得借朗读去实现。本文内容大家较熟悉,语感的培养更要借助读去实现,去读出节奏,读出句式,读出感情,读出思想。可以自读、听读、互读、分组读、齐读、有重点地跳读等,也可以唱读,抑扬顿挫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情感复现地读,这样反复朗读,古文的美感会凸现,古文知识也会逐步积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3.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不管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的阅读教学,都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获得自己的阅读快乐。文言文阅读教学两方面问题是重点:一是要努力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义,始终是文言阅读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克服这些语言上的障碍;二是要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这更要求学生去合作探究完成。

  4.介入生活体验,启发思考和感悟,进行艺术再创造。在前面辩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观点,深入思考和感悟,写出阅读札记,可以是小议论文,也可以是读后感,还可以介入生活体验,运用联想和想像,来进行艺术再创造写作训练。教学构思激发兴趣,音乐导入。

  彩屏显示,播放MTV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勾起学生对这个早已经熟悉的故事的回忆,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

  1.合作探究,疏通文意。合作讨论,教师点拨,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交流分析解释难词、难句,积累文言虚词,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打基础。

  2.走进课文,整体感知。捕捉文言语句中包含的信息和思想,为后面的辩论作准备。

  3、发挥想像,艺术再造。

  这一个步骤是将学生的热情一直延伸到课外。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提高。创造性阅读,有创意的表达,也是对学生写作兴趣的一种培养和指导。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有价值的课堂是应该将学生学*的热情和主动性引向课外,在广阔的天地里去观察、体验生活,去记下自己的感悟。

  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所以我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走老路是不成功的。考虑再三,决定还是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寓言故事情节是简单的,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优秀寓言的魅力所在。引导学生用现在的眼光客观评价愚公,对此展开辩论,最后得出结论:崇尚愚公移山的精神,但不能愚蠢地蛮干。办事要有勇,要知道变通。

  文言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掌握了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文言语句及知识的积累。

  在评价愚公的行为是否愚的问题上,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看问题。学生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自信、负责地表达了观点,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当然,对于本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时间有些把握不好,还需要更紧凑一些,缺少对学生及时的点评。对于文言知识的学*有些流于表面,没有深入下去,用时也比较少,学生掌握不扎实。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完善,使课堂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有味。

《愚公移山》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愚公移山》是六年制小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对一个年*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玉帝派大力士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本文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寓意深刻,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移山原因,移山准备,移山过程,移山成功四部分。

  2.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对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自强不息,博大自信的民族精神更不能深刻理解和深刻领悟。学生学*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现,乐于与人交流,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的教学呈现形式,一定会激起他们的学*热情的。

  3.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新标准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认识“霄,渤,箩”等7个生字;理解痴心妄想、风烛残年词语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全文内容,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锻炼分析、概括、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过程和方法:尊重和信任学生,给学生创造自主学*的时间、空间和情境,敢于放手,善于组织,相机进行启发、示范、指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故事中感悟道理,深刻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本文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但不能停滞于对故事的粗浅复述,要挖掘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以及愚公精神的精神实质,把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密切联系起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因此特制订本课重难点如下:

  (1).愚公与妻子,智叟的对话。

  (2).理解愚公移山的深刻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教学时我采取创设情境,读中感悟,分组讨论,引导和点拨的教学策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三.【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时间】:

  本课需要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体会精神

  第二课时:

  (四)研读课文,情感升华

  (五)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的动画Flash,创设生动有趣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当中,同时也使学生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初步的感知,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展开。

  点击播放flash

  (播放《愚公移山》的动画Flash)提出思考的问题:动画中主要人物是谁,他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

  预设:学生汇报(愚公移山)

  教师借机板书课题:

  同学们:《愚公移山》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流传了上千年,大家想对他了解更多吗?让我们共同走入课文。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也是学生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要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提炼,综合表达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精神。1.(1)、默读课文,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时学生已经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但对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还没有完整的认知,教师要选择恰当准确的切入点,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同时也进一步锻炼学生朗读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过程如下: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合作探究,课文**有几场争论,都是谁与谁的争论,这两场争论有什么不同?他们各是什么样的态度和语气?

  (2)、全班交流,由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进行发言。我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并在多媒体上出示课文中的两段对话:(略)

  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抓住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要读出妻子的善良,担忧,智叟对困难的畏惧以及对愚公的嘲笑,讽刺,愚公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研读课文,情感升华

  《标准》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人。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该能帮助学生在自学和思考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并且还要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所以,对于本文的难点,我采取了下面的教学策略,力求在碰撞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锻炼学生的语言和表达,为学生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创造*台。

  1.默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把一些善于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作为反方,提高他们的认知与表达难度.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预设:

  正方:愚公实愚

  年事已高,已经90岁了,死了之后怎么办;两座山雄伟高大,直插云霄,历时漫长;人少,只有愚公全家和邻家的一个孩子;工具简陋,只能肩挑箩筐,手提锄头;路途遥远,往返时间太长。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生活劳动上的闭塞之苦,有改变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子子孙孙干下去,不怕大山*不了”,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敢于奋斗,博大自信的民族精神;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根据正反两方关键词语,相机板书。)

  此时,有的同学一定会产生疑问,愚公为什么非得移山?不能搬家吗?不能搬到别的地方去生活吗?

  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预设:

  A.有志者事竟成。

  B.不怕无成,就怕无恒。

  C.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D.不怕无成,就怕无恒。

  3.《标准》在“教学建议”里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此时学生对愚公精神的内涵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但还要更进一步的深化学生情感体验,向更高的层次推进:

  我首先设疑: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中的体验、感受和学*上的积累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们说的一样,一个人具有了愚公那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同样,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样需要这种精神。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

  多媒体播放《红旗渠》片段;

  “神五”成功发射视频;

  教师总结:愚公精神实质上就是排除千难万险,持之以恒,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面对困难,我们选择畏缩不前,哪里会有30年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非典,禽流感的成功防止?哪里会有汶川的重建?我们应该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炬,点燃智慧,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丰富自己的人生,去实现生命的价值!

  (五)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1.作业布置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生活的强者,我安排如下作业:(出示作业)

  你认为愚公移山的精神过时了吗?写一篇文章,可以从书刊,报纸,影视节目和生活中搜集,选取一些资料,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愚公移山的精神的认识。

  2.多媒体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学生学唱。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此环节的设计是提高学生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避免教师简单,枯燥的说教,还给学生学*的主动权。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目的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同时彰显文章的深刻内涵,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

  愚移山原因---遇到困难排除万难民

  公移山准备---寻找策略自强不息族

  移移山过程---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精

  山移山成功---战胜困难誓不罢休神


《愚公移山》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3)

——愚公移山教案 (菁华5篇)

愚公移山教案1

  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预*导学

  【链接材料】——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的词来代替。如“仞”可改为“丈”。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1、字音

  仞()箕畚()孀()龀()匮()荷()

  2、词语

  (1)重点实词:许彻惧负匮

  (2)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无陇断焉

  (3)古今异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苦而不*

  (4)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

  (5)词类活用现象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吾与汝毕力*险聚室而谋

  3、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4)河曲智叟无以应。

  二、探究展示:

  1、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愚公的宏伟目标是什么?

  3、愚公之妻提出了两个什么问题?

  4、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

  5、文中两处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支持的句子是

  6、移山路途遥远,时间长的句子是

  7、愚公批驳智叟的话与第三段有关内容形成对比的一句是

  8、愚公在批驳智叟的话语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话语是

  三、练*反馈:

  (一)、词语解释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②惩山北之塞③甚矣,汝之不惠④曾不能毁山之一毛⑤惧其不已也⑥无陇断焉⑦年且九十⑧寒暑易节⑨杂然相许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句子翻译

  ①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三)、选择题

  1、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汝心之固固:顽固B、惧其不已也已:已经

  C、寒暑易节易:交换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2、选出下列句中的“于”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皆以美于徐公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B、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运到哪里去呢)

  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D、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曾经不知寡妇孤儿)

  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是古代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C、愚公是有远大的抱负,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古代劳动人民形象。

  D、“杂然相许”,表明移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愚公”和“智叟”的命名,突出了愚公的大智若愚,讽刺了智叟了鼠目寸光。

  B、本文采用神话结尾,主要是宣传轮回报应的迷信思想。

  C、写智叟的“笑”,写除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而写愚公“长息“,则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本文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目的是突出智叟的愚蠢和京城氏之子的幼稚。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许:赞同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

  C、寒暑易节易:交换D、何苦而不*苦:劳苦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9、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B、帝感其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非梧桐不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D、且秦灭韩亡魏且焉置土石

  10、文言词汇——我能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A、惩山北之塞(苦于)聚室而谋(商量)叩石垦壤(敲、凿)

  B、毕力*险(险要)出入之迂也(绕道)始龀(换牙)

  C、帝感其诚(诚心)亡以应(没有)固不可彻(彻底)

  D、长息曰(长时间)有遗男(遗留)杂然相许(纷纷)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B、而而山不加增默而识之

  C、以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之虽我之死,有子有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2.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毕力*险录毕,走送之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争高直指

  C、杂然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D、何苦而不*必先苦其心志

  (四)、简答题

  1、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3.从课文学*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_____________;

  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4、文意理解:

  (1)、愚公的妻子和智受对愚公移山都曾提出质疑,但问话的态度和语气有什么不同?

  (2)、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3)、说说本文中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5、内容理解——我能用原文填空。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②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③愚公自信能移山的原因是:。

  6、问题探究——“智叟”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7、拓展延伸——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有人认为愚公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你认为如何呢?请阐述你的观点。

  ②*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选第题,我的解答:

  8.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9.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10.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11.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

愚公移山教案2

  教学目标

  一、读,读出故事内容

  二、理解重点词语、句子

  三、读出故事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精卫填海”导入

  二、检查预*作业(课件展示,有疑义的地方师生讨论)

  (一)利用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eng)(se)荷担者(he)箕畚(ji)(ben)河曲智叟亡以应(sou)(wu)一厝朔东(cuo)(shuo)始龀(chen)

  无穷匮也(kui)雍南(yong)曾不能损魁父之丘(zeng)

  (二)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5、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直接)

  (三)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意义

  1、何苦而不*(古义:愁什么,担心什么今义:不值得)2、曾不能(古义:竟,却今义:曾经)3、损魁父之丘(古义:削*今义:损坏)4、年且九十(古义:将*今义:并且)5、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6、聚室而谋曰(古义:家人今义:房屋)7、如太行、王屋何去何?(古义:把。。。。怎么样今义:怎样)8、汝心之固(古义:思想今义:心理)

  (四)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及意义

  1、冀州之南(助词,的)2、山北之塞(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3、出入之迂(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4、跳往助之(代词,指愚公家)5、何曲智叟笑而止之(代词,指愚公)

  6、操蛇之神闻之(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五)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面山而居(连词,表承接)2、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3、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4、何苦而不*(连词,表承接)

  (六)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

  1、毕力*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对着)

  3、箕畚运于渤的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七)指出下列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

  焉: 始一反焉(句末语气助词) 杂然: 杂然相许(纷纷)

  且焉置土石(哪里) 杂然前陈(零乱的样子)

  固: 汝心之固(顽固) 且: 年且九十(将*)

  吾义固不**(本来) 且焉置土石(况且)

  (八)将下列省略句补充完整

  1、一厝朔东(一厝于朔东) 2、帝感其诚(帝感于其诚)

  (九)将下列倒装句改为一般语序

  1、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焉)2、告之于帝(于帝告之)

  3、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三、读

  1、自读课文,划分句读,有疑的地方画出,师生讨论

  预设: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听范读录音

  3、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评

  4、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语调、情感

  5、全班齐读

  6、全班背诵

  四、思考、讨论,完成课堂练*

  1、开头一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

  其作用:

  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就越突出,其精神就越伟大。

  2、“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本在”的作用:

  “本在”一词为后文山被移走埋下伏笔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4、表现众人热烈响应愚公的倡议,;突出众人情绪高昂,场面热烈的词语是:“杂然”

  5、对于愚公移山,其妻“献疑”与智叟“笑”“止”所表现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试分析

  预设:

  不一样,其妻“献疑”,是关心、担心,她并不反对愚公移山,她提出的是客观存在的困难,提出困难,是为了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使移山的理想变成现实。

  愚公的“笑”“止”,是轻视、嘲笑,对愚公移山持不屑一顾的轻蔑态度。

  6、你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独特理解?

  预设: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龄又很小,他都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去帮助愚公移山,说明愚公移山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支持与拥护。同时与下文的智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7、愚公与智叟各是用怎样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的,试分析一下。

  预设:

  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对移山充满信心。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利益,认为自然是不可改变的,在自然面前表现的是无能为力。

  9、本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预设:

  愚公苦于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阻隔,决心*险,得到众人的支持,而智叟却竭力阻止。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夸娥氏二子背走了这两座大山。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有了既定的目标,就必须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奋斗,才能取得胜利。

  五、拓展练*

  (一)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预设:

  1、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大山背走,这个神话结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

  2、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

  3、这种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盾很难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二)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预设:

  1、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出入方便,而是要移走两座山,开出一条路,让山里的人走出去,山外的人走进来,搬家只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行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看出了相对有限的困难和无限的人民力量的关系,他目光远大,认为移山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搬家只是静止地看问题,目光短浅。

  (三)对于“愚公”“智叟”这两个人的名字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

  具有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只有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色调,而且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六、附板书

  其妻-献疑(关心、担心)

  愚公(轻视、嘲笑)智叟-笑而止之

  子孙-杂然相许

  (支持、参与)

  遗男-跳往助之

  课后反思或意见:

愚公移山教案3

  一、教学目的

  1、文言文的诵读。

  2、掌握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三、教学设想:

  运用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理读法等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歌曲——愚公移山。

  歌曲:愚公移山

  歌手: 江涛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川。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二、简介作者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朗读指导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教师作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 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四、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áng)

  万仞(rèn)

  惩(chěng)

  塞(sè)

  汝(rǔ)

  曾(zēng)

  诸(zhū) 箕畚(jī běn)

  荷(hè) 孀(shuāng) 龀 chèn 叟(sǒu)

  匮(kuì) 亡(wú)以应 厝(cuò) 雍(yōng)

  五、翻译文言文

  1、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愚公移山教案4

  【教学构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能够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来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这一步无疑是个好的起点。)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句,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讨论解决。

  (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教师指导。)

  学情预想:在小组活动中,预计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小结以下几点需积累的文言知识:

  ①通假字(通假主要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不同音了。):

  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b,况且;易:a.更替b.以为易;固:a.本来b.顽固;献:a.提出b.奉献;曾:a.(zēng)甚至b.(c6ng)竟然;荷:a.(hé)荷花b.(hè)肩负;惩:a.(chěng)苦于b.(chéng)惩罚。

  ③非常规的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归纳方法:抓住主要词语,依托自己的积累,联系上下文来通晓文意。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学会了怎样翻译好文言文,下面请看大屏幕(出示文言文翻译歌诀):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记住住法,还要注意对、换、留、调、删、补六个字。同时翻译时要注意解释文言实词含义、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词语,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诃,如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教师一直探寻的一个问题,学生大多认为文言文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与时代距离较远,学*热情不高此环节的设置是试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借于此,能自主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文言文懂之,乐之,好之。)

  学生小组复述之后,推荐优秀复述者在全班交流。

  三、讨论问题,探究质疑

  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请同学们讨论探究。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作用?

  理解: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四、辩论

  愚公移山是一时感情冲动吗?现在提这种精神过时吗?

  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但求自圆其说。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大家发言。

  明确:愚公不顾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并非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了的。首先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后代子孙。其次是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于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丽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于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

  愚公精神并未过时。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丽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的观点。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那是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现在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

  (学生互动交流后启发,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走进现实生活。发掘文本的最大价值。让学生在情感认知上达到实质性的飞跃。这一环节可激活课堂,使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勾连,形成活泼热烈的辩论局面,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拓展视野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现实意义,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从课本走出课外,从关注书本到联系生活。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课时

  五、课本剧表演

  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加上鲜活的时代信息,改编的《愚公移山》课本剧,排练并表演。

  (让学生把古老的故事,赋予现实生活的活水,亲身体验。由于课文是文言文,与现代普通话有着距离,因而在表演前。合作小组成员还要对原文进行语言上的改编,加大了合作力度,进而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及身体运动,这样进一步感知了文本的细致精彩,体会到了细节描写的重要。学生经过内化语言、试排、演出等过程加强语文训练,再群体评议,深入巩固阅读成果。需要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角度多方进行,更深入理解了课文,激发兴趣,培养合作竞争及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并与生活相勾连,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这一环节的情感体验、表演与导入江涛所唱的《愚公移山》首尾呼应,混然天成。在理解课文、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将编成的课本剧表演,使课文人物再现在我们面前。这对培养我们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的能力是很有益处的。这种语文实践活动自始至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实践,学生是学*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实践和运用中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使其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六、评价

  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评议。

  (公*评价,合理打分,找出成功与遗憾的地方。让学生能清楚自己的表现,在反思中正确地评价自己,不断进步。让大多数学生有说话的*台,有展示的空间。)

  七、教师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与探究,我们知道了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愚公要开山除障的打算是为了泽及后人,其思想之崇高、志向之宏远、决心之坚定实在令人钦佩。

  通过本课的学*,我们知道了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它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要点有: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②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我们就是要学*愚公移山的精神。有人提出移屋说,意思是说愚公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提出这个问题已经是一种诡辩,不合理的。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我们今后的路还很长,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气魄,直面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愚公精神,不老永存。(板书)在征服了一座座高山之后,我们必将有一个灿烂美好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

  1.自选《列子》中的一段文字,自主阅读。

  2.试析如下一种对比(愚公的妻子与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的对比;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的对比。)

愚公移山教案5

  一、教学设想

  课堂的行进按照“四三二一”之顺序:

  先提炼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的普遍特征;

  后以同类文本作比,彰显属愚公神话特有的异志;

  再提出良种假设,引入生活经验,将枯燥的“寓言说理”,转变为“人情故事”,重新来打量这个人物的种种可能,颇有趣味;

  最后借用西方人视角,评价这个古老的*故事,让人在悚然一惊之后,从浓厚的文化浸润中拔身而出 ,发觉此文本悠久流传的寓言密码。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勾选提要,了解民族的朗健精神。

  2.分角色朗读、辩论,懂得真理的相对性。

  3.DV实录,小组讨论,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

  导入:歌曲《愚公移山》 山

  移

  愚公

  [一]四大元素

  山 人 过程 结局 (听课文朗读)

  山是怎么样的 愚公是怎么样的 移山是怎么样的艰苦 结局又怎么样

  方七百里,高万仞————艰巨的

  残年余力————————微弱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长期的

  无垄断焉————————最后的

  [二]三处差异

  比较阅读:见材料一(夸父逐日,敬畏填海)

  1.人数 课文(5个) 材料,(1个)

  外援 4 无

  结局 成功 失败

  愚公最终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引出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辩:后息为胜,最后发言的人就是胜利者。

  [三]两种假设

  “……何苦而不*?” 插入 智叟曰:“…………(学生想象)”

  文章的最后 插入 智叟曰:“…………(学生想象)”

  两处额外添加请学生讨论

  ——如何重新评价愚公?

  1.假如愚公早料到“帝感其诚”或者与帝达成了协议,你如何评价愚公?

  2.假如结尾是“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世代挖山,时至今日,尚未休矣……”

  请大家猜想

  [四]一个疑问

  为什么直到今天,*人还会对愚公的事迹津津乐道?引出两个外国人的思维

  (看DV,两位外国友人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评价:A他指望他的家人完成一项运用体力而不是脑力的机械工作,他是一个愚蠢的老头。如果在西方,我们不会想到移山,我们会绕道而行。B他是一个疯狂的老头,他为什么不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做这件事呢?)

  学生回答。文章回到了励志故事那一普遍特征,本文主角所表现的坚持不懈。


《愚公移山》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4)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

  《愚公移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其中愚公的精神影响了新*一代代人的成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愚公的精神会受到人们的质疑。在初中学生心中,率先树立一个正确的愚公的人物形象,是课堂的重中之重。在教学策略上,我致力于以下四点:

  一、突出核心问题,带动整体思路

  在最早的设计稿中,我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比如“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要把山移到哪里?”、“愚公遇到了哪些阻碍?”等等,大大小小的问题多达十几个,而且均以组的形式展示在课件中。因此第一次试讲犹如一场知识问答赛,而整个课堂都是在一问一答中缓慢推进,缺乏整体感。带教导师建议我将这些问题简化,尽可能用一个主要问题串联起其他的小问题,尽可能使目标指向更加明确。在导师的启发下,我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围绕这个问题,可以去分析“*险有什么困难”,可以分析“智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均可以过渡到愚公的人物形象分析上,同时也可以引出“对比”和“衬托”这两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于是,课堂的整体思路一下子清晰了许多,问题之间的联系性也得到了加强。

  二、强调朗读过程,调动学生情绪

  朗诵是我的专长,在日常的课程中,我常常示范朗读,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朗诵的前提是理解文章,进一步则是情绪的感染。在认识“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后,我要求学生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完成这一步骤需要学生情绪的感染,因此在课堂中我格外强调阅读的过程。第一遍读是齐读,为的是晓知内容;第二遍读是自读,为的是品味思想内涵;第三遍读是诵读,为的是激发学生的情绪,同时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于是,我特意设计了三段需要重点诵读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地体悟:*险过程中的困难险阻、智叟的目光短浅和愚公的坚定信念。从这几个阅读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不断的深化,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也得到了逐步加强。

  三、抓住原文词句,坚持文本出发

  在一些课例中,教师往往引导学生去讨论“愚公愚不愚”的问题,有的甚至会引导学生讨论愚公该不该搬家的问题。这样的引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但却犯了脱离文本的错误。这是用一种极其现代的功利性的思维去解读古文,必然不能深刻理解原文宣扬的精神品质。我觉得,学*文言文,必须要先沉潜进文本之中,抛开现代人的惯常的思维观念,回归“文本的语词世界”。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从文章的具体语句中寻找结论的依据,同时我会对这些语句中的一些词语进行追问,并通过细节之处引导学生把握内容、理清思路。如关于智叟人物形象的推测,我就是从语言描写入手,从具体的语境入手,用句式和语气揣摩人物的心里和性格。

  四、追求导入创新,敢从标题入手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比较自豪的一处在于导入的设计。在导入中,我请同学们对标题“愚公移山”点上标点,表达自己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的想法。有同学点上感叹号,表示对这一举动的惊叹,有同学点上问号,表示对这一举动的质疑。而这个导入是课程结语的一个铺垫,在课程结束时,我依然让学生给这个标题点上标点,以表达他们学完课文后的想法。有的同学在“愚”上点上双引号,认为愚公并不愚;有的依然点上感叹号,表达对他精神品质的赞扬。这一设计前后呼应,先是以学生的情感判断为导引,引导走向一个更贴*文本的愚公形象。本课结束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的时刻,再次给予学生表达看法的机会。

  在课后的交流和评课中,我也体悟到本课的不足。在本课开始前,我曾用了3分钟时间检测学生预*的成果,比如通假字、特殊句式、重要的实词。设计的目的在于将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强调,以便课文内容的分析。然而今天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教师将文言字词的学*进行分类处理,比如需要炼字炼句、具体分析的要带进文章深入解析,对生僻的难词难句的学*可以直接让学生参阅注释进行记忆。因此,我将所有注释均呈现在课前预*中,仅通过课前的几分钟进行强调,是难以引导所有学生进行有效而全面记忆的,而对于部分预*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文言文字词的学*可能会因此而滞后。对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要尤为注意,对文言字词要分类解决,加强有效性。此外在本次课程的最后我设计了一道作业题,是要求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天帝神仙的帮助,愚公是否可以完成移山这一壮举?当初预设的答案是“依然可以”,因为通过本课的学*,学生在体悟了愚公精神后,必然对愚公敬佩有加,也必然对他的事业抱有坚定的必胜决心。可是,同学认为他不能,理由是“等愚公的后人进入现代社会,那现代社会会产生惰性,所以不会”,由此看来,该学生依然没有体会到文言文学*之初的一个特征,那就是尽量抛开现代的话语语境和现代的思维观念,去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涵。这种现象的出现值得我多加反思。

  从备课到上课,从上课到反思,我思考了很多,也感悟了不少。尤其在导师的启发和帮助下,我深刻地领略到,设计核心问题的重要性。核心问题能够有力地牵动整篇文章的感知和理解,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理清学生的思路。同时我也识到,文言文的教学必须要重视“朗读”这一步骤,而且要多多地读、甚至“狠狠”地读,读出文意、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因为只有“读”才能使学生暂时忘却现代话语语境,暂时离开纯现代的思维方式,从而真正地沉浸在文本之中,体悟文中人物的精神和智慧。虽然考评课上完了,我长舒一口气,但正因为上完了,我依然体味到了新的压力,因为在课堂内外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值得我去推敲、去反思、去纠正的,我要以更为充沛的精力和坚定的决心投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各方面修养,引导学生去感知一个原汁原味的语文课。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2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本着激发学生学*兴趣的方法来设计这节公开课。

  采用提问教学法。教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等,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重视学生的读。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我主要分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从感情,语气,称谓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分角色来朗读,学生兴趣较高。然后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课文,借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总体来说,这堂课基本上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课前预*效果较好,大部分都很积极主动,课堂上能踊跃发言,学*兴趣浓厚。由于听到下课铃声,匆忙之间把“神话”写成了“神化”,拓展的内容没有时间进行,对于欠缺的地方,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3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选自战国时代的道家列御寇所著《列子·汤问》,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大概的内容学生早以有所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决定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接下来就把我这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注重学生预*的指导及培养。

  预*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良好学**惯的养成首先就要从教会学生学会预*入手,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预**惯。在课前我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课堂学*时提出,养成带着问题去读书的好*惯。在本节课中能发现学生们真正的去预*了,真正的去思考了,大大提高了课堂学*效率。

  二、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学*的优势,提高学*效率。

  小组合作学*”这一模式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四处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的机会,学生们在组内能够大胆发言,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语言不是那么周密,但却能看出学生们的学*的积极性,达到了知识学*的互补,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

  三、“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

  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自学的能力。新课程明确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教学中,我创设了让学生质疑的环节,并且将重点问题进行归纳,梳理,然后再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书,去寻求,发现问题的答案,然后在组内交流,做到了指点多,讲的少。

  四、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恰到好处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的动画Flash,创设生动有趣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当中,同时也使学生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初步的感知,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领会了文章的寓意,认识到愚公精神的伟大,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展开。

  总之,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交流,也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比较令我满意。

  但是,我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导致学生在最后汇报的时间不够,有的学生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其实,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4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作用应该逐渐隐蔽、逐渐减少,应让学生的主体凸现出来,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感悟,去探究、发现。假如仍然只是停留在一种“传授”,一种“灌输”的状态,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三千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诉我们:“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课堂教学我们不要“灌水”,而要“点火”,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

  《愚公移山》一文我已上了两课时。上第三课时时,我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愚公“移山”的创举的感想。当时,学生发言很积极,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愚公移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有的说“从愚公移山的壮举看出他老人家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学生认为“愚公移山不理智,应该举家搬出大山定居”;更有学生开玩笑说“愚公违反了‘计划生育’”,听了使人哭笑不得。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的实质精神和故事所弘扬的蕴意还不理解。在读解《愚公移山》这一文本时,教师又不应该带有太多的情绪与结论,而应该如一个洁净的读者面对一个洁净的文本一样,不带任何偏见,要让学生读解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就是新课程的主要理念。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寓言的最后一部分,然后提出愚公的行为为什么为“帝感其诚”的问题,让学生再带着问题“回炉”全文,进行思考。

  教学反思

  新课程明确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倡导教师成为学生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和学都要利用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创新思维。 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恰到好处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寓意,认识到愚公精神的伟大,并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活动中,学*愚公精神,排除万难,争取胜利。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交流,也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比较令我满意。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5

  《愚公移山》选自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是我国古代一篇优秀的寓言,主要讲述了愚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感动天帝,成功移山的故事,借此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进一步熟悉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同时还要积累常见的词语和名言警句,这也是古诗文基本要求。

  这一课历来有许多的经典教法,但大都集中在第二课时,也就是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评价、看法。而对第一课时,该怎么上好这样一节课呢?我反复阅读了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发现书上强调学*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还要多读熟练,积累常见文言文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仔细分析,这不就是第一课时要完成的目标吗。但是因为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孩子们可能也听过了,这一课的字词难度也并不大,面对这些问题,该怎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呢。经过分析预设,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朗读、积累、感知大意、初步体会愚公的形象。教学的过程我按三步走:读准、读懂、读深,把朗读贯穿始终。环节上我预设以学生的朗读、积累和理解为主。方法上采用比赛读、比赛找、比赛说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实施环节,我以让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的方法导入,目的是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果不其然,很多学生知道这个故事,但是说一两句话就完了,于是由口头表达引入到了书面文字的表达。朗读环节,因为这篇课文听着简单,但是里面还是有许多重点的容易读错的字音,对此,我采用了比赛接龙的方式让学生说说自己积累了哪些重要的读音,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了。然后又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比赛评比谁读的准,学生们互评互比,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通过两次朗读,学生很快就把这一课的重要读音掌握了。在第二个读懂环节,我采用比赛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在文中找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字词,以小组接龙比赛的方式进行,学生们在这种方式的激励下,认真阅读、勾画、圈点、比赛接龙,完成了积累字词的目标。对于第三个环节,我主要以学生的质疑为主,说说你读出了哪些信息?这一个环节我并没有给学生设置固定的思考题,就是想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这也是感知文章大意的过程,学生们通过朗读、积累对大意也基本能理解了。当时我的内心还是很窃喜的,认为预设的目标完成了。这时突然有一位男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愚公太傻了”,井然有序的课堂炸开了锅。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换个问法就是“如何看待愚公的行为”,这也是我第二课时想要完成的目标。距离下课也只有几分钟了,怎么办?如果问他原因,其他学生再讨论,显然时间是不够的,看着还有点小骄傲的那位提问的学生,我慢慢走在他的跟前说,“老师觉得你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思考者,相信你这节课学到了很多知识,先考你一个吧,愚公多大年龄”?他随口就答上来了,“九十”,于是我又追问了,九十岁的老人我们应该怎么称呼?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叫“爷爷”,我继续追问“文中称他为什么”,学生回答“愚公”,我趁机问“为什么后面加公字”,借机给学生讲了公的称谓含义,就是旧时对男性的长者或老人的尊称。这时我看到了他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我追问“那我们该怎么把这个问题换一下呢”,他很快的就说出来了,“愚公的做法不太明智”。此时我终于舒了一口气,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课程,所以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精美、真挚的语言表达意思或情感,感知我们祖国的文字的魅力和智慧的。

  我个人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对语文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简单的要上的生动有趣,难的要上的通俗易懂。但不管哪一种课型教师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的备课,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让学生爱上课堂就要让学生展现自己,教师就要组织好课堂,做好引导者;同时要有把握整个课堂的能力,能灵活自如的应对课堂生成的各种问题,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不断的学*、反思、改变,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成智慧的课堂,学生的乐园。


《愚公移山》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5)

——《愚公移山》说课稿优选【10】篇

  《愚公移山》说课稿 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

  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五、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1分钟)。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共7分钟)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2分钟)

  (1)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5分钟)

  教学板块之二:学生进行“发现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 “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朗读第三段。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

  却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

  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

  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

  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学版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8分钟)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

  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

  多次概括法:

  ①壮举

  ②移山传说

  ③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④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⑤愚公不愚

  ⑥智叟不智

  ⑦永不放弃

  ⑧感天动地移山情

  ⑨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

  文序把握法

  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

  画面标题法:

  第二段:愚氏开山运石或毕力*险

  如第一段:高大的山

  第三段:“愚”“智”之辩或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第四段:神力相助或理想成现实

  教学版块之四: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1、在家庭会议上

  2、愚公智叟辩难

  《愚公移山》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在前四册分散学*文言文的基础上,初中语文第五册将各篇相对独立的文言文集中编排在第八单元学*,旨在培养诵读*惯,增强文言语感,进一步提高阅读欣赏能力,为今后学*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故教学要求侧重于朗读和背诵。

  2、教材特点:《愚公移山》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兴趣;

  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

  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

  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

  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3、教材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诵读课文第三段;认识愚公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材难点:神话结尾的'作用,重新认识“智叟”。

  4、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本课目标确定如下:

  ①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诵读课文第三段。

  ②能力目标:在对比中认识愚公形象及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故事的寓意。

  ③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④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发扬愚公精神,克服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中的“太行、王屋山”。

  二、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导读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学法则以诵读、讨论为主。诵读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及背诵。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手段、技巧的运用

  运用自制课件及教学插图,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强化视听感受,既提高兴趣,又丰富教学内容,起到拓展迁移的作用,从而实现“小课堂”与“大语文”的有机组合。

  四、教学程序:

  (一)、激趣启思,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兴趣。让学生观察对比,提问思考,然后让其带着问题学*新课,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惯。

  (二)、新课教学

  严格体现“三为主原则”,以读贯穿整个教学,在教师的导读点拨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师生合作,逐项分层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三)听录音范读

  加强听力训练,正音、断句、模拟人物语气,为下一步诵读作好铺垫。

  (四)文言词汇及句式的教学

  这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为突出这一重点,采用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分组讨论与集中归类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于通假字(4个)、词语辨析(且、焉、之、其、于及一些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倒装句、反问句)及难翻译的句子,这样,便可轻松完成任务。

  (五)课文讲析

  1、故事情节的教学

  让学生找出愚公移山的原因、目标、办法、行动、影响等有关语句,突出一个“难”字,一方面加强朗读,另一方面为下面的讨论张本。

  2、愚公形象的认识和神话结尾的作用

  愚公形象认识是本节教学的又一个重点,可引导学生从人物对比入手来分析讨论,特别是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宜分角色朗读,从人物对话及语气角度全面理解愚公。神话结尾是本文的难点,它既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实质上也是对愚公精神的一种高度肯定。只要从现实出发,从肯定愚公精神角度出发,即可突破这一难点。

  3、重新认识智叟

  传统教材认为智叟不“智”,但他的话也很实际,因此重新认识智叟便成了一个很有创造性的活动,课堂打算从为何“无以应”角度入手深层挖掘,从而认识其也有“智”的一面,力求有所突破。

  4、寓意的教学

  归纳寓意是本文的重点之一,教师可在移山与搬家的对比中,引导学生认识,然后归纳,放MTV,拓展课堂,活跃气氛。

  五、德育渗透

  学生自由发言,重在知识的迁移,充分体现本文实践性强的特点。

  六、指导背诵(力争当堂背诵)

  1、愚公先斥后驳

  2、有些句子运用了顶针手法。

  七、作业布置

  1、加强巩固练*《中考模拟题》

  2、注重知识的迁移,对比阅读。

  八、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不愚智叟也智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愚公移山》说课稿 3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

  《愚公移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它塑造了老愚公这个性格鲜明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愚公移山》编排在第五册“文言文综合阅读(一)”单元中,本单元将文言文集中编排,试图从文言词法上来“合”,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文言文的同时,了解一类文言词法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本文重点是了解通假字的知识。在前四册课本里,学生已先后学了二十来篇文言文。同时又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应该说,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这一单元将学过的文言词法知识进行一些综合比较,同时也为学*第六册“文言文综合阅读(二)”单元的句法知识综合比较奠定基础。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了解《列子》及作者;了解什么是通假字。第二,初步学会辨认几个通假字,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能概括出课文的寓意。第三,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学*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o

  《初中语文教学指导纲要》对初三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作了明确的规定:“顺畅地朗读文言课文,熟读或背诵课本中规定的文言诗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文言文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多读、熟读以至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并学一点重要的文言知识。因此我把诵读以至背诵课文作为教学重点之一。

  本文在文言词法方面通假字运用比较多。虽然学生在前四册的文言学*中,已碰到过不少通假字,但对通假字的概念、种类等知识不甚了解,因此有必要在学生对通假字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对通假字的有关知识有一个理性的了解,以便掌握规律,学会辨认通假字的方法。因此也应把“古字通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本文的结尾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天神收束故事。对这一结尾如何理解?对愚公挖山不止的壮举如何评价?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会产生疑问。因此我把它确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文的教学可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以及练*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在突破教学的难点上,可采用辩论法,对愚公移山的壮举的评价,可引导学生开展辩论,以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进行拓展训练时,宜采用练*法,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课外,以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三、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例如,当学生困于“投诸渤海之尾”的“诸”时,则授以“因境择义”法,启发学生将“诸”的四个义项(①众、各②之于③之乎④他、她、它们)分别放人该语境中,使上下文意畅通者便是;当学生困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箕畚”时,则授以“联系法”,启发学生回忆“火烧令坚”的“火”的用法,学生便知“箕畚”是名词作状语用;当学生困于“甚矣,汝之不惠”的句式时,则授以成分分析法,先找主谓语,后还原成现代汉语,使学生了解这一句是主谓倒装句;当学生困于该句中的“惠”时,则授以“规律解惑法”,凡古汉语的某个字译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是古字通假。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本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悬念激发式导入——整体感知——自研见疑——启发解惑——拓展训练。下面谈谈设计意图。

  第一步,悬念激发式导人。

  本文的导语可采用悬念激发式,故意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导语的内容紧扣课文,直奔寓言的寓意,促使学生探究理解课文。如用***曾于1945年党的“七大”闭幕词中引用这篇寓言,启示人们发扬愚公精神,挖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的内容引入。

  第二步,整体感知。

  文言文教学应该采取“整体——部分——整体”的活动过程,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宏观语境,进而把握其微观语境,以便对每一词、句和部分作出准确的理解。具体做法是:

  ①听课文录音朗读,要求注意读音、语调、节奏和重音。

  ②通读课文两遍,读准字音,读出人物不同的语调;理清文章的思路,各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③齐声朗读课文一遍,反馈通读情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或肯定或指正。

  ④讨论文章的思路,先由学生同桌交流,后由一人主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点拨归纳,由多媒体幻灯片显示答案。

  第三步,自研见疑。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符号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特别是通假字、多义词),并设计l一2个疑难问题,准备提问。教师对学生的自研情况要巡视了解,并作个别指导,以了解学生疑难之所在,加强启发解惑教学的针对性。

  第四步,启发解惑。

  具体操作分两步进行:

  首先,扫除文字障碍,提出难词难句,生生交流,教师点拨,并授以四种解词方法:因境择义法、联系法、成分分析法、规律解惑法。

  其次,让学生提出课文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然后围绕教学目标归纳问题解惑,如: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3.故事结尾写“神”和“帝”把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下面具体谈谈问题的展开。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研读课文1、3段,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教学流程是先将学生分为男女两大组,男生找不利条件的语句,女生找有利条件的语句,并以读代答,进一步作口头翻译,教师适当点拨,并择要板书,可用多媒体逐一显示(板书内容详见最后的板书设计)。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和智叟就移山这件事都提出疑问会混为一谈,认为都是移山的不利条件。对此,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读出两个疑问句不同的语气以及他们的话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明确:愚公之妻的话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智叟的话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说的,带有责难、讥笑和轻蔑的语气。他们的话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愚公之妻的话引起大家对运土石地点的讨论,促使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智叟的话引起愚公的反驳,并在反驳中阐明了人力无穷尽的观点。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这才显得自然合理。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衬托和对比的写作特色。教学形式可采用民意测验的方式,对愚公移山的壮举持肯定和否定的请分别举手,并派代表阐明各自的理由。此举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固然值得肯定,但愚公移山的做法并不聪明,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由此可见,愚公“确愚”,智叟“确智”。针对这两种不同的看法,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学生的回答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就要给予充分肯定。第一种看法当然是正确的,第二种看法反映出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能力,也应该给予肯定。应该说,这种开放性评价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是有激励作用的。

  第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方式是采用比较的方式,教师把结尾改为:“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两座山挖掉了。”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对比,让学生比较优劣,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比较,明确课文的结尾好,好在两个方面:一是词语运用生动,山神“惧”,上帝“感”,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惧”、“感”、“负”三字,表现出愚公移山的壮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二是富有神话色彩,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们往往“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第四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并正确评价愚公精神,这是学生感悟形象的重要环节,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之一。突破难点的方式是让每人写一句话,说说学了本文以后感受最深的一点。答案不求统一,可让学生各抒己见,但回答的基点要扣住本文的寓意:愚公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这种精神无论对学*、对工作,还是对建设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生交流结束后,要求学生课后将观点整理成文,写一篇小作文,题为《小议愚公精神》或《也谈愚公精神》。

  第五步,拓展训练。

  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横向拓展延伸,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进行课内外比较阅读,教师设计若干个题目,印发讲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训练。(甲)文为《愚公移山》第二段,(乙)文为《山海经?北山经》,通过练*,培养学生阅读浅*文言文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这个板书设计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同时也显示了教学流程。它既便于教师归纳总结,又便于学生思考记忆。

  —一愚公移山———

  《列子》(寓言)

  不利条件有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年且九十——年龄之高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叩石垦壤,箕秘一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子子孙孙无穷匮

  而山不加增一愚公发展的观点

  《愚公移山》说课稿 4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文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愚公移山》。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文章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学生已经学*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文章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文章,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文章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文章。(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文章,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文章,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文章,对照注释,复述文章。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0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文章,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四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题:主要引导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对于移山的不利的条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与智叟提出的疑问混为一谈,对此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文章,明确他们所说的话的不同语气及在情节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第二题: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第三题: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处理方法是:改写比较法,即把结尾换成:“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这两座山挖掉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再将它与文章的结尾作比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解答出来,分解了难点。

  第四题: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正确评价愚公的精神,这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又是难点之一。让每位学生写一段话,说说学了本文后的感受,但必须紧扣本文的寓意来。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6分钟)

  由课内到课外,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安排的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课内外的文段阅读,具体见学案。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强化巩固.(1分钟)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课外练*,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请你写一篇简单的文学评论.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发表的粗浅看法,再次恳求各位领导、专家的批评指正。谢谢!

  《愚公移山》说课稿 5

  《愚公移山》是版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本文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三年级阶段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里,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的初中语文的学*,学生已经学*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部分: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

  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穿插练*,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三:合作讨论,探究质疑。

  此版块共设置了11个问题(略),通过问题的解答即熟悉了课文又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进一步深化。

  四:拓展延伸,能力训练。

  由课内到课外,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安排的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课内外的文段阅读,具体见教案。

  五:布置作业,强化巩固.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课外练*,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请你写一篇感受。

  六: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说课稿 6

  一、教学依据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选自战国时代的道家《列子·汤问》,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特别是经***1945年在***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引用这个寓言故事后,“愚公移山”的成语更是脍炙人口,为国人所喜用。

  《愚公移山》寓言最值得品的是愚公这一艺术形象。太行、王屋既高又大,而愚公仅以全家的力量来移山,这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愚蠢”的了。运土石,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而帮助他们来移山的又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往返一次需时一年,这又进一步显示了愚公之“愚”。但所有这些,仅仅是事物的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霎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是“大智若愚”的!这种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地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新课标指出,阅读要“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课文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本文是寓言,它是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教授此文时,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重点要帮助学生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从而得到人生的启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战胜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困难。寓言给我们提供了自由驰骋的想像空间,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这些都是指导本文教学的依据。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a.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或其他生物,寓深奥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中。好的寓言,给

  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们中流传的好寓言,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特点及作用。b.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年将九十的愚公决心移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并非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二是他对移山的坚强信心来自他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文章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幻想方式,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去发现,去得到人生的启迪。

  2.过程与方法:古文阅读教学应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尝试和练*辨析词的古今意义的差别,学*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文中的智叟是以自作聪明、目光短浅的艺术形象出现的,而愚公却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也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蠢,教学中以此为切入口,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方式

  1.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多样化朗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初中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多的文言文学*,已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和学古文的方法。古文阅读教学,重视语感的培养,这又得借朗读去实现。本文内容大家较熟悉,语感的培养更要借助读去实现,去读出节奏,读出句式,读出感情,读出思想。可以自读、听读、互读、分组读、齐读、有重点地跳读等,也可以唱读,抑扬顿挫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情感复现地读,这样反复朗读,古文的美感会凸现,古文知识也会逐步积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3.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不管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的阅读教学,都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获得自己的阅读快乐。文言文阅读教学两方面问题是重点:一是要努力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义,始终是文言阅读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克服这些语言上的障碍;二是要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这更要求学生去合作探究完成。

  4.介入生活体验,启发思考和感悟,进行艺术再创造。在前面辩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观点,深入思考和感悟,写出阅读札记,可以是小议论文,也可以是读后感,还可以介入生活体验,运用联想和想像,来进行艺术再创造写作训练。教学构思激发兴趣,音乐导入。

  彩屏显示,播放MTV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勾起学生对这个早已经熟悉的故事的回忆,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

  1.合作探究,疏通文意。合作讨论,教师点拨,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交流分析解释难词、难句,积累文言虚词,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打基础。

  2.走进课文,整体感知。捕捉文言语句中包含的信息和思想,为后面的辩论作准备。

  3、发挥想像,艺术再造。

  这一个步骤是将学生的热情一直延伸到课外。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提高。创造性阅读,有创意的表达,也是对学生写作兴趣的一种培养和指导。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有价值的课堂是应该将学生学*的热情和主动性引向课外,在广阔的天地里去观察、体验生活,去记下自己的感悟。

  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所以我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走老路是不成功的。考虑再三,决定还是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寓言故事情节是简单的,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优秀寓言的魅力所在。引导学生用现在的眼光客观评价愚公,对此展开辩论,最后得出结论:崇尚愚公移山的精神,但不能愚蠢地蛮干。办事要有勇,要知道变通。

  文言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掌握了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文言语句及知识的积累。

  在评价愚公的行为是否愚的问题上,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看问题。学生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自信、负责地表达了观点,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当然,对于本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时间有些把握不好,还需要更紧凑一些,缺少对学生及时的点评。对于文言知识的学*有些流于表面,没有深入下去,用时也比较少,学生掌握不扎实。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完善,使课堂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有味。

  《愚公移山》说课稿 7

  一、教学依据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选自战国时代的道家《列子·汤问》,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特别是经***1945年在***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引用这个寓言故事后,“愚公移山”的成语更是脍炙人口,为国人所喜用。

  《愚公移山》寓言最值得品的是愚公这一艺术形象。太行、王屋既高又大,而愚公仅以全家的力量来移山,这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愚蠢”的了。运土石,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而帮助他们来移山的又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往返一次需时一年,这又进一步显示了愚公之“愚”。但所有这些,仅仅是事物的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霎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是“大智若愚”的!这种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地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新课标指出,阅读要“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课文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本文是寓言,它是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教授此文时,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重点要帮助学生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从而得到人生的启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战胜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困难。寓言给我们提供了自由驰骋的想像空间,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这些都是指导本文教学的依据。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a.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或其他生物,寓深奥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中。好的寓言,给

  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们中流传的好寓言,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特点及作用。b.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年将九十的愚公决心移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并非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二是他对移山的坚强信心来自他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文章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幻想方式,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去发现,去得到人生的启迪。

  2.过程与方法:古文阅读教学应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尝试和练*辨析词的古今意义的差别,学*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文中的智叟是以自作聪明、目光短浅的艺术形象出现的,而愚公却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也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蠢,教学中以此为切入口,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方式

  1.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多样化朗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初中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多的文言文学*,已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和学古文的方法。古文阅读教学,重视语感的培养,这又得借朗读去实现。本文内容大家较熟悉,语感的培养更要借助读去实现,去读出节奏,读出句式,读出感情,读出思想。可以自读、听读、互读、分组读、齐读、有重点地跳读等,也可以唱读,抑扬顿挫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情感复现地读,这样反复朗读,古文的美感会凸现,古文知识也会逐步积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3.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不管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的阅读教学,都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获得自己的阅读快乐。文言文阅读教学两方面问题是重点:一是要努力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义,始终是文言阅读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克服这些语言上的障碍;二是要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这更要求学生去合作探究完成。

  4.介入生活体验,启发思考和感悟,进行艺术再创造。在前面辩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观点,深入思考和感悟,写出阅读札记,可以是小议论文,也可以是读后感,还可以介入生活体验,运用联想和想像,来进行艺术再创造写作训练。教学构思激发兴趣,音乐导入。

  彩屏显示,播放MTV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勾起学生对这个早已经熟悉的故事的回忆,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

  1.合作探究,疏通文意。合作讨论,教师点拨,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交流分析解释难词、难句,积累文言虚词,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打基础。

  2.走进课文,整体感知。捕捉文言语句中包含的信息和思想,为后面的辩论作准备。

  3、发挥想像,艺术再造。

  这一个步骤是将学生的热情一直延伸到课外。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提高。创造性阅读,有创意的表达,也是对学生写作兴趣的一种培养和指导。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有价值的课堂是应该将学生学*的热情和主动性引向课外,在广阔的天地里去观察、体验生活,去记下自己的感悟。

  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所以我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走老路是不成功的。考虑再三,决定还是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寓言故事情节是简单的,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优秀寓言的魅力所在。引导学生用现在的眼光客观评价愚公,对此展开辩论,最后得出结论:崇尚愚公移山的精神,但不能愚蠢地蛮干。办事要有勇,要知道变通。

  文言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掌握了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文言语句及知识的积累。

  在评价愚公的行为是否愚的问题上,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看问题。学生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自信、负责地表达了观点,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当然,对于本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时间有些把握不好,还需要更紧凑一些,缺少对学生及时的点评。对于文言知识的学*有些流于表面,没有深入下去,用时也比较少,学生掌握不扎实。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完善,使课堂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有味。

  《愚公移山》说课稿 8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愚公移山》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愚公移山》。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学生已经学*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说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0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四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题:主要引导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对于移山的不利的条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与智叟提出的疑问混为一谈,对此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明确他们所说的话的不同语气及在情节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第二题: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第三题: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处理方法是:改写比较法,即把结尾换成:“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这两座山挖掉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比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解答出来,分解了难点。

  第四题: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正确评价愚公的精神,这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又是难点之一。让每位学生写一段话,说说学了本文后的感受,但必须紧扣本文的寓意来。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6分钟)

  由课内到课外,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安排的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课内外的文段阅读,具体见学案。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强化巩固(1分钟)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课外练*,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请你写一篇简单的文学评论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发表的粗浅看法,再次恳求各位领导、专家的批评指正。谢谢!

  《愚公移山》说课稿 9

  一、教学依据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选自战国时代的道家《列子・汤问》,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特别是经***1945年在***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引用这个寓言故事后,“愚公移山”的成语更是脍炙人口,为国人所喜用。

  《愚公移山》寓言最值得品的是愚公这一艺术形象。太行、王屋既高又大,而愚公仅以全家的力量来移山,这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愚蠢”的了。运土石,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而帮助他们来移山的又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往返一次需时一年,这又进一步显示了愚公之“愚”。但所有这些,仅仅是事物的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霎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是“大智若愚”的!这种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地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新课标指出,阅读要“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课文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本文是寓言,它是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教授此文时,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重点要帮助学生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从而得到人生的启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战胜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困难。寓言给我们提供了自由驰骋的想像空间,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这些都是指导本文教学的依据。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a.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或其他生物,寓深奥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中。好的寓言,给

  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们中流传的好寓言,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特点及作用。b.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年将九十的愚公决心移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并非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二是他对移山的坚强信心来自他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文章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幻想方式,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去发现,去得到人生的启迪。

  2.过程与方法:古文阅读教学应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尝试和练*辨析词的古今意义的差别,学*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文中的智叟是以自作聪明、目光短浅的艺术形象出现的,而愚公却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也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蠢,教学中以此为切入口,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方式

  1.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多样化朗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初中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多的文言文学*,已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和学古文的方法。古文阅读教学,重视语感的培养,这又得借朗读去实现。本文内容大家较熟悉,语感的培养更要借助读去实现,去读出节奏,读出句式,读出感情,读出思想。可以自读、听读、互读、分组读、齐读、有重点地跳读等,也可以唱读,抑扬顿挫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情感复现地读,这样反复朗读,古文的美感会凸现,古文知识也会逐步积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3.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不管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的阅读教学,都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获得自己的阅读快乐。文言文阅读教学两方面问题是重点:一是要努力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义,始终是文言阅读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克服这些语言上的障碍;二是要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这更要求学生去合作探究完成。

  4.介入生活体验,启发思考和感悟,进行艺术再创造。在前面辩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观点,深入思考和感悟,写出阅读札记,可以是小议论文,也可以是读后感,还可以介入生活体验,运用联想和想像,来进行艺术再创造写作训练。教学构思激发兴趣,音乐导入。

  彩屏显示,播放MTV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勾起学生对这个早已经熟悉的故事的回忆,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

  1.合作探究,疏通文意。合作讨论,教师点拨,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交流分析解释难词、难句,积累文言虚词,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打基础。

  2.走进课文,整体感知。捕捉文言语句中包含的信息和思想,为后面的辩论作准备。

  3、发挥想像,艺术再造。

  这一个步骤是将学生的热情一直延伸到课外。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提高。创造性阅读,有创意的表达,也是对学生写作兴趣的一种培养和指导。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有价值的课堂是应该将学生学*的热情和主动性引向课外,在广阔的天地里去观察、体验生活,去记下自己的感悟。

  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所以我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走老路是不成功的。考虑再三,决定还是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寓言故事情节是简单的,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优秀寓言的魅力所在。引导学生用现在的眼光客观评价愚公,对此展开辩论,最后得出结论:崇尚愚公移山的精神,但不能愚蠢地蛮干。办事要有勇,要知道变通。

  文言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掌握了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文言语句及知识的积累。

  在评价愚公的行为是否愚的问题上,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看问题。学生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自信、负责地表达了观点,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当然,对于本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时间有些把握不好,还需要更紧凑一些,缺少对学生及时的点评。对于文言知识的学*有些流于表面,没有深入下去,用时也比较少,学生掌握不扎实。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完善,使课堂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有味。

  《愚公移山》说课稿 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在前四册分散学*文言文的基础上,初中语文第五册将各篇相对独立的文言文集中编排在第八单元学*,旨在培养诵读*惯,增强文言语感,进一步提高阅读欣赏能力,为今后学*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故教学要求侧重于朗读和背诵。

  2、教材特点:《愚公移山》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兴趣;

  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

  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

  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

  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3、教材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诵读课文第三段;认识愚公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4、教材难点:神话结尾的作用,重新认识“智叟”。

  5、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本课目标确定如下:

  ①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诵读课文第三段。

  ②能力目标:在对比中认识愚公形象及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故事的寓意。

  ③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④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发扬愚公精神,克服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中的“太行、王屋山”。

  二、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导读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学法则以诵读、讨论为主。诵读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及背诵。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手段、技巧的运用

  运用自制课件及教学插图,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强化视听感受,既提高兴趣,又丰富教学内容,起到拓展迁移的作用,从而实现“小课堂”与“大语文”的有机组合。

  四、教学程序:

  (一)、激趣启思,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兴趣。让学生观察对比,提问思考,然后让其带着问题学*新课,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惯。

  (二)、新课教学

  严格体现“三为主原则”,以读贯穿整个教学,在教师的导读点拨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师生合作,逐项分层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三)听录音范读

  加强听力训练,正音、断句、模拟人物语气,为下一步诵读作好铺垫。

  (四)文言词汇及句式的教学

  这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为突出这一重点,采用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分组讨论与集中归类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于通假字(4个)、词语辨析(且、焉、之、其、于及一些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倒装句、反问句)及难翻译的句子,这样,便可轻松完成任务。

  (五)课文讲析

  1、故事情节的教学

  让学生找出愚公移山的原因、目标、办法、行动、影响等有关语句,突出一个“难”字,一方面加强朗读,另一方面为下面的讨论张本。

  2、愚公形象的认识和神话结尾的作用

  愚公形象认识是本节教学的又一个重点,可引导学生从人物对比入手来分析讨论,特别是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宜分角色朗读,从人物对话及语气角度全面理解愚公。神话结尾是本文的难点,它既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实质上也是对愚公精神的一种高度肯定。只要从现实出发,从肯定愚公精神角度出发,即可突破这一难点。

  3、重新认识智叟

  传统教材认为智叟不“智”,但他的话也很实际,因此重新认识智叟便成了一个很有创造性的活动,课堂打算从为何“无以应”角度入手深层挖掘,从而认识其也有“智”的一面,力求有所突破。

  4、寓意的教学

  归纳寓意是本文的重点之一,教师可在移山与搬家的对比中,引导学生认识,然后归纳,放MTV,拓展课堂,活跃气氛。

  五、德育渗透

  学生自由发言,重在知识的迁移,充分体现本文实践性强的特点。

  六、指导背诵(力争当堂背诵)

  1、愚公先斥后驳

  2、有些句子运用了顶针手法。

  七、作业布置

  1、加强巩固练*《中考模拟题》

  2、注重知识的迁移,对比阅读。

  八、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不愚,智叟也智。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