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学反思 (菁华9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牧童》教学反思1

  《画家和牧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谦虚接受批评的事。通过课文的学*、朗读与思考,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一、抓关键词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学*戴嵩是一位著名画家时,当学生感受了戴嵩的著名后,在理解“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时,去掉了“一”和“就”来读,让学生比较意思表达上的不同,从而感悟到带有“一……就……”的这句话是说戴嵩真的很著名,他的画刚挂出来就很快吸引了很多人,体会到了这组关联词的作用;然后让学生读好这句话,听出著名。最后再让学生用上“一……就……”来说说大家看到戴嵩的画以后的反应?出示:看画的人一_______,就________。有钱的人一________,就_______。这样抓住重点语句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训练了说话,而且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文中有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如:“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先让学生根据字义理解,又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戴嵩的《斗牛图》,请同学上台指一指,哪里是浓墨涂抹,哪里是轻笔细描,一生上台指示,全体学生直观感受,立刻理解。这种让小学生用手指一指画面的方法,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抽象的变成形象的,把理性的变成感性的。这里也渗透了一种解词方法:结合具体画面来理解词语。再让学生运用“。。。。。。一会儿。。。。。。。一会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另外,这几个词的理解都是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进行的,也体现了联系上下文解词的方法。对“纷纷夸赞”这个词语的理解,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你也夸,我也夸,大家都七嘴八舌地夸,就是纷纷夸赞”。后面理解“拱手”这个词时,让学生来做做这个动作,怎么做呢?古时候的人做这个动作多表示感谢,表示欢迎,表示歉意,表示告别。教师当场示范讲解,形象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

  二、培养积累、学*、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课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读中进行语言积累。通过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语境中反反复复地感悟、朗读,实现语言的积累。在指导读:“太像了,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时,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此处要写两遍“太像了”“画活了”?因为反复说相同的话更能突出戴嵩的画好。再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围观人群中的一个,你会怎样说呢?在两个学生说出简单的夸赞的`话后,再给学生推荐几个词语:“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等赞美画精美的词语。让学生在夸赞时用上这样的词。然后出现练*题:“ , ,这真是 !”这样的练*,不仅让学生心灵走进文本所描述的场面,还让学生在表达中用上积累的词语,体现的“积累、理解、运用感受”的学以致用,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不足之处:

  1、由于自己设计教案的时候设计的训练点很多,感觉什么都想抓,导致了没有完成设计的内容。

  2、在指导学生抓关键词理解内容的时候,品读的形式太少。

  3、在识字环节,指导不够细致,应该让学生只抓住难记的字识记就行。

  再教学设想:

  通过这次讲课,结合老师们的建议,下次执教第一课时,识字有针对性的指导识记,课文内容只学*画家的优秀品质。牧童的表现放第二课时完成,时间也就不会那么紧张,就能够落实课堂练字环节。

《牧童》教学反思2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学生认知水*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因此我在教学《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中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

  一、 欣赏名画,激发兴趣。

  在优美的古乐声中,几幅水墨画徐徐展开,这就是戴嵩画的《斗牛图》,老师适时讲解,引导学生欣赏图的绝妙之处。这样美的水墨画,作者是谁呢?引出今天的课文的主人翁——戴嵩,走入课文的学*。

  二、 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1、品悟“著名”一词。

  重点词句的理解是学*课文的关键。课文是如何评价这位画家的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关句子读出,我从中抓出两个重点词: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引导学生理解。我展出两幅图画,让学生区分比较:哪幅是浓墨涂抹,哪幅是轻笔细描,为什么。学生一时对两幅画特别感兴趣,观察仔细,很快在观察比较中,理解了词语,并体会了戴嵩画画非常认真,技艺高超。

  在此环节,我引导学生自读、评读、再一起读,读出语气,注意区分轻重,体会情感。戴嵩的画得到了围观的人纷纷夸赞,首先从其他两段中找出和夸赞相*的词:称赞、赞扬。让学生感受到词语的灵活运用和丰富多彩。我采用个别读、男女同学比赛读、分角色朗读,感受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进步,读得精彩,表达了感情。这样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来感受“戴嵩”的“著名”。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著名的含义了。

  2、感受人物的品质。

  牧童敢于在这么多人面前指出画家的错误,戴嵩会怎么想?怎么做?我通过让学生品读5、6两段进一步感受画家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高贵品质。最后再一次地欣赏《三牛图》、《归牧图》,从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绩和他虚心好学是分不开的。

  人们在赞不绝口的时候,我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戴嵩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么有名的画家却向一位小牧童致谢?”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通过讨论知道,大家都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小牧童竟敢大胆地指出大画家的错误,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从而感受牧童实事求是、感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然后启发学生:你想对这个牧童说什么呢?学生都一一称赞牧童,很自然就感悟到了牧童的品质了。

  三、练*模仿,学*语言。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本,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学*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了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后,我让学生用“一……就……”练*说话。有的学生说:我一放学回家,就做作业。有的学生说:我一进超市就来到卖玩具的地方。还有的学生说:我考试一考好,爸爸就给我奖品。通过造句训练,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

  再如,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模仿说句子,同时也有自己创造。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应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得语感,积淀语感。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

《牧童》教学反思3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学生认知水*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因此我在教学《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中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

  一、 欣赏名画,激发兴趣。

  在优美的古乐声中,几幅水墨画徐徐展开,这就是戴嵩画的《斗牛图》,老师适时讲解,引导学生欣赏图的绝妙之处。这样美的水墨画,作者是谁呢?引出今天的课文的主人翁——戴嵩,走入课文的学*。

  二、 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1、品悟“著名”一词。

  重点词句的理解是学*课文的关键。课文是如何评价这位画家的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关句子读出,我从中抓出两个重点词: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引导学生理解。我展出两幅图画,让学生区分比较:哪幅是浓墨涂抹,哪幅是轻笔细描,为什么。学生一时对两幅画特别感兴趣,观察仔细,很快在观察比较中,理解了词语,并体会了戴嵩画画非常认真,技艺高超。

  在此环节,我引导学生自读、评读、再一起读,读出语气,注意区分轻重,体会情感。戴嵩的画得到了围观的人纷纷夸赞,首先从其他两段中找出和夸赞相*的词:称赞、赞扬。让学生感受到词语的灵活运用和丰富多彩。我采用个别读、男女同学比赛读、分角色朗读,感受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进步,读得精彩,表达了感情。这样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来感受“戴嵩”的“著名”。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著名的含义了。

  2、感受人物的品质。

  牧童敢于在这么多人面前指出画家的错误,戴嵩会怎么想?怎么做?我通过让学生品读5、6两段进一步感受画家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高贵品质。最后再一次地欣赏《三牛图》、《归牧图》,从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绩和他虚心好学是分不开的。

  人们在赞不绝口的时候,我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戴嵩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么有名的`画家却向一位小牧童致谢?”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通过讨论知道,大家都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小牧童竟敢大胆地指出大画家的错误,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从而感受牧童实事求是、感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然后启发学生:你想对这个牧童说什么呢?学生都一一称赞牧童,很自然就感悟到了牧童的品质了。

  三、练*模仿,学*语言。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本,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学*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了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后,我让学生用“一……就……”练*说话。有的学生说:我一放学回家,就做作业。有的学生说:我一进超市就来到卖玩具的地方。还有的学生说:我考试一考好,爸爸就给我奖品。通过造句训练,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

  再如,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模仿说句子,同时也有自己创造。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应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得语感,积淀语感。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

《牧童》教学反思4

  原文

  从前,有个牧童,别人无论问什么,他都能给一个聪明的回答,因而远*闻名。

  国王不相信,就把牧童叫了去。国王对他说:“如果你能回答我三个问题,我就让你住到我的王宫里来。”牧童自信地说:“请出题吧!”国王问道:“世界上的海洋中究竟有多少滴水?”牧童回答:“国王陛下,请您下令把世界上所有的河流都堵起来,不再让一滴水流到海洋里去,那样,我才能数清楚,并且告诉您海里到底有多少滴水。”

  国王笑了笑,说:“那天上有多少颗星星?”牧童要了一张很大很大的白纸,在上面画了密密麻麻的小黑点,随后说:“天上的星星就跟这纸上的小点子一样多,请你们数数吧。”那白纸上的小黑点,细小得几乎看不见,谁也没本领数清楚。国王又出了第三个问题:“‘永恒’有多少秒钟?”牧童马上回答:“波尼美亚有一座金刚石山,这座山高大无比。每一百年有一只鸟飞到山上来磨它的嘴壳子,等整座山都被磨掉的时候,‘永恒’的第一秒钟就算过去了。”

  国王点点头,拍着牧童的肩膀说:“妙,妙极了!从今以后,你就住到我的王宫里来吧。”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积累“远*闻名、自信、密密麻麻、细小、几乎、肩膀、永恒”等词语;积累句子“从前,有个牧童,别人无论问什么,他都能给出一个聪明的回答,因而远*闻名。”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尝试学*质疑,了解牧童回答问题的方法。

  3、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积极思考*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1、猜谜语。

  师:小朋友,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四件宝贝。大家猜一猜,是哪四件宝?(依次出示)

  △东一片,西一片,隔着山头不见面。(耳)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夹着个黑葡萄。(眼)

  △红门楼儿,白门坎儿,里边有个嘻嘻孩儿。(口)

  △白娃娃,住高楼,看不见,摸不着,想一想,都知道。(脑)

  师:“耳、眼、口、脑”交朋友,猜一个字。(聪)

  对呀!(出示:聪明)耳、眼、口、脑是我们的四件宝贝,如果天天用,月月用,我们就会越变越聪明!好,请大家准备好你们的四件宝贝,我们要开始学本领了!

  今天,我们来学*聪明的格林兄弟创作的童话故事:30聪明的牧童(出示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一个放牛放羊的孩子到底有多聪明呢?我们来听听这个有趣的故事。

  1、听故事,想一想:为什么称他为聪明的牧童?

  2、请你带着问题再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研读课文,感悟智慧

  1、学*第二节,找出三次问答的内容。

  (1)国王听了不信,要考考牧童。他出了哪几个问题?请用“——”划出来,牧童又是怎么回答的?请“~~”划出来。

  出示问答一,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用换词法理解“到底”。

  出示问答二,指导朗读。个别读、男女生读。

  出示问答三,指导朗读。个别读、同桌读、打擂台读。

  分角色朗读。

  (2)创设情境,感悟智慧。

  师:你觉得国王的问题怎么样?牧童的回答怎么样?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难、妙)难在哪里?妙在哪里?

  师:难怪国王情不自禁地点点头,拍着牧童的肩膀说——

  齐读国王的话。

  2、学*第一节,理解“远*闻名”。

  3、练*说话:(出示),因而远*闻名。

  4、读一读:

  从前,有个牧童,别人无论问什么,他都能给出一个聪明的回答,因而远*闻名。

  5、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头脑体操。

  师:你想成为聪明人吗?准备好你们的四件宝,我们来做头脑体操。先请每位同学出一道题考考你的同桌,谁的问题难,待会儿来考考大家。

  1、桌出题、答题。

  2、全班交流。

  五、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体会?

  2、智力大冲浪:

  人的头发有多少根?

  一棵大树有多少片叶子?

  空气有多重?

  “消失”的速度有多快?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很有趣的故事。文中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尊贵的国王,一个是身份低下的小牧童,国王为了难倒因为聪明而远*闻名的牧童,故意出了几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而聪明的牧童依靠自己的智慧,出色地回答了国王的问题。国王从开始的不相信,到后来的半信半疑,最后被牧童巧妙的回答、过人的机智所折服。小牧童尽管身份卑微,却始终充满自信,落落大方。

  本课时的教学,我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揭示课题后,抓住第一小节的关键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牧童的聪明有个初步的了解;第二环节,精读三个问答,感悟牧童聪明所在就是用提出让国王难以做到的条件和打比方的方法巧妙地回答了国王提出的问题。这一环节,我分两步:第一步先让学生找出国王的三个问题,解决几个生字以及“永恒”的含义。进而通过提问让学生感到这三个问题无法回答。第二步让学生找牧童回答的话,体会牧童的聪明。由于这是难点,我用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来说一说这些问题无法回答的原因,从中感悟牧童的聪明。

  这节课主要还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教师应该在语言上多下工夫。教师适时的引导、提炼、总结都将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应给予学生多说话的机会,每个环节要扎实进行。此外,由于教师的疏忽,教学环节上有一些差错,使得后半部分有些混乱,教师应更加加强备课工作。

《牧童》教学反思5

  《牧童谣》是一年级音乐第二单元的第一首唱歌歌曲。这首歌曲虽然简单,但是孩子们却很感兴趣,我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以孩子的口吻向大家介绍了三个小伙伴,分别是“mi sol la”,让学生们给他们打招呼,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学*兴趣。接着用这三个音编出几个音节,让学生唱一唱,并用小猫叫、小狗叫的声音随音乐唱出来,这几个音节恰好就是这首曲子里的旋律,这样就是为了帮助孩子熟悉歌曲旋律。

  在歌词编创环节,这一环节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在老师图片的提示下做歌词的改编,首先通过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好奇感,然后通过填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己创编。学生能用自己创编的歌词来演唱有效的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学*能力。能让人快速成长的不是单一的教授而是实践与互教。

  一节课下来,我能用儿童喜欢的形式把知识内容呈现出来,确实略有成效。但在语言和提问的方式上仍有很大的缺陷,问题范围过泛,问题方式过深。考虑问题不够周详,这是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所造成的。

《牧童》教学反思6

  “语文”是什么?它在语文课程中的意思是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究竟干什么?教学生学*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新课标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但是,在新课改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课曾一度走入误区,有时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有时又把语文上成美术课,音乐课。课后我们认真的反思一下,热闹过后,我们又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呢?学生又收获了一些什么呢?崔峦教授说: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对崔老师的这三个“教语文”,我仔细地揣摹,认真的思考,细细地咀嚼。在教学《画家与牧童》这一课时,我努力将语文课堂还给“语文”。

  一、阅读识字,理解语言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识字不是“孤军奋战”。在阅读中识字,能够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在识字中阅读,能增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目的。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识字,将识字与阅读理解融为一体。比如,“和蔼”“呆”“惭愧”等字词的教学,融入到阅读教学之中,通过看图理解人们呆住了的样子,引出“呆”字,然后通过“呆”是会意字的特点,理解“呆”的意思,做一做此时围观人的表情,体会围观人此时的心情,想象围观人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小牧童的勇敢。教师通过做两种不同的表情,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和蔼”的意思。通过对“惭愧”二字字形上的观察,让学生明白“惭愧”与心情有关,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很快就能记住“惭愧”一词,并且能明白此时戴嵩不好意思的心情,更好地体会戴嵩谦虚地向小牧童学*的可贵品质。这样教学,学生在阅读中巩固识字,识字教学又能促进学生阅读理解。

  二、模仿练*,学*语言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例子,我引导学生学*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了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后,我让学生用“一……就……”练*说话。有的学生说:“我一放学回家,就做作业。”有的学生说:“我一进超市就来到卖玩具的地方。”通过说句训练,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再如,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模仿说句子,同时也有自己创造。

  三、想象说话,发展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结合文字进行大胆地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如,在教学中,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样一句画:“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一生说:“我好像看到戴嵩在那里认真的画画。”另一生说:“我好像看到了一幅生动的‘斗牛图’”。还有学生说:“我感觉到戴嵩画画的技术很好,画得很快。”还有一个镜头: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大画家的画呢?这时,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打开了语言的闸门。有的说:“哎呀,你真不愧为大画家啊,实在是画得太像了!”有的说:“画得太神了,这两头牛就像要从画里跳出来了一样。”当读到“这声音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时,我引导学生:“这时,假如你就是围观者中的一员,你心里会怎样想?”有的学生说:“大画家怎么会画错呢?”有的学生说:“你这小毛孩,知道什么呀?别胡说!”这样,学生在想象中入情入境,同时,也发展了语言。

  四、多读感悟,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读”占鳌头。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读的训练。每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学生通过读、思、画、议、悟等几个环节,将文章读通、读懂。最终使学生的言语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重点句子的品读,感受戴嵩画技的高超。在读中理解“深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和蔼、惭愧”等词语的意思,知道“夸赞、称赞、赞扬”表示的意思相同,是近义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学*中积累了语言。在教学的结束时,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让学生说说读了课文,你想对谁说点什么?通过学*,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和感悟。这时,他们尽情泼洒情感。有的说:“我想对戴嵩说,你画画得那么好,还那么虚心地向小牧童请教,我要向你学*。”有的说:“我想对小牧童说,你真勇敢,敢向大画家提意见。”还有的说:“我想对围观的人说,不要以为大画家就没有错,以后做什么事都要多动脑筋想想。”此时,学生的思维在灵动,情感在升华,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再如,课末赠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真实的话永远是最好的。”我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意思。这既是对文本的拓展,也是对语言文字的积累。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应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得语感,积淀语感。

《牧童》教学反思7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在班级与孩子们共同诵读了古诗——《牧童》。《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本课我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的难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以突破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这样五个教学环节:

  (一)、以悠扬的笛声、生动的画面入手,走进《牧童》

  课堂伊始,我先播放了一组牧童生活图景,并配以欢快的笛声,让学生边看边听。随后让学生交流所看所想。这样的安排,我旨在“快乐”二字上展开教学,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认读多音字“铺”、生字“蓑”。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师生合作读出诗的节奏。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主要抓住“铺”、“弄”、“卧”鼓励学生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首诗的特点是叙事抒情,情景交融。在读出画面的基础上,让学生入诗境,悟诗情。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而是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三)、探作者,体会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孩子们而言是学*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这也是学*诗词的难点之处。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我们的要求不能太高,要切合孩子的实际,因此,在此环节,通过让孩子看吕岩的资料,捕捉信息来探究诗人对悠闲自乐生活的向往,并再次引领学生诵读古诗。这不仅使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的情感在回归和升华,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四)、拓展阅读,体会诗作美

  学*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赏析。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的有机融合,从而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给学生营造出了很好的读诗氛围,学生参与读诗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将诗读成画,由画悟情,动情诵读的效果较好。但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将诗中意象进行更有机的组合,使之在学生的脑中形成更完整的画面?如何打造更开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学*再上一个层次……我将在深思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努力寻求前进的道路。

《牧童》教学反思8

  [课前透视]

  这是一篇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传说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唐朝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课文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贞童趣的语言渗透了谦虚、从善如流和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本理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和学生中的人文资源,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的话进行对比感悟,在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演一演中充分感受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特色]

  弥补缺失,取舍文本;对比感悟,启思立新。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智慧树乐园挂图、多媒体课件及我国名画家的作品、学生给画配话的练*单。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激趣启思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呢?(课件出示:戴嵩和牧童)

  2.指名读他们的名字,去掉拼音读“戴”:咱们班有姓“戴”的吗?(如果没有,建议学生回去可以调查一下周围的人。)

  3.了解戴嵩吗?指名说说,教师出示“我知道”的内容。

  4.(板书:画家 牧童)齐读:你发现了什么?(“画家”两个字写得大“牧童”两个字写得小) 猜猜我为什么这样写?(因为戴嵩是大人,是画家;牧童是小孩,是放牛的……)那么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一大一小书写课题,意在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探究的欲望,为下文提升文本价值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反复地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做“你指我认”的游戏:一个人拿卡片,另一个人读生字,遇到不会的放在一边,同桌互相帮助识字,看哪组合作的最好。

  3.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带拼音读词语、去拼音读词语、打乱顺序读生字。

  4.猜猜找找的游戏:请你根据老师的表现猜一猜,找到相应的生字.

  注:字谜──黑土

  动作识字──戴 拱 翘 抹

  体验识字── 一个人常常因为做错事或有缺点而感到不好意思.

  5.参加“智慧乐园”:智慧树上智慧果,智慧树下你和我,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摘到智慧果吗?

  [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巩固识字,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利于提高识字效率。]

  6.写字:抹、挤、拱、批评、决

  (1)观察体会: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你们想让老师指导写哪个字?学生自由选择。

  (3)学生练*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对于写得好的学生奖励一面小红旗,并全班展示写得好的字。

  三、对比感知

  1.检查读文,师生共同评议,重点纠正字音和难读的句子。

  2.默读课文,思考:对于戴嵩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

  (1)出示商人、教书先生和牧童的话,学生练*有感情地朗读。

  (2)结合插图学生想象:其他人会说些什么?相机理解“纷纷称赞”。

  [抓住不同人物的表现,引导学生品析文字,感受戴嵩画技的高超。]

  3.大家为什么纷纷称赞戴嵩的画?轻声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1)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学生练*读、指名选择喜欢的句子读、教师范读、分组读(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读?)

  (2)重点指导这两句话: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戴嵩的画画得好。)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细笔轻描,很快就画完了。(戴嵩画得很快。)

  (3)师:你们看,汉语中的“一”多神奇啊!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夸夸它吗?

  [在对比感悟中加深体验,适时进行语言训练,利于提高学生感知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总结思考

  大家对戴嵩的画赞不绝口,在这种情况下小牧童却说他画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第 二 课 时

  一、旧知导入

  1.上节课的生字朋友你们还认识吗?师生对口形猜字,开火车读生字。

  2.通过学*我们知道对于戴嵩的画,大家赞不绝口,可是小牧童却挤进人群大声喊,(喊什么?)指名读、男女分组读、齐读.

  二、读文品悟

  1.听到小牧童这样喊,围观的人什么反应?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形:人们又会说什么?

  2.戴嵩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轻声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练*读、同桌分角色读、指导读、范读、评议读、表演读。

  4.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全文:教师和学生共同表演,其他学生可以当观众,也可以当围观的人。

  [通过牧童和围观人态度的对比,在多种朗读中感受文本,体会出牧童的实事求是和戴嵩的谦虚。]

  5.深入思考

  (1)读到这里,你想说点什么?想对谁说?指名任意说。

  (2)课题这样写合适吗?(教师重新写“牧童”,字的大小和“画家”一样大。)

  [在学生自主感悟,多向交流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此时改写课题水到渠成。]

  律动:配乐欣赏*画家的作品。(其实在我们国家还有许多著名的画家,下面让我们在轻松的音乐中休息一下,欣赏欣赏他们的作品.)

  [融律动和*画的欣赏于一体,拓展了文本资源,使学生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三、拓展延伸

  重点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请学生为他们的画配上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都行,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写话训练在低年级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削减了写话的难度,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利于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

  四、规范写字

  重点指导“兄、呆、商、购、价钱”

  1.学生认读生字,描摹体会: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3.学生练*书写,互相评价,教师展示学生作业。

  五、总结建议

  画家和牧童的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但是最*又有人在网上向牧童挑战他认为两牛相斗的时候,尾巴翘起说明牛心情好,这样更容易斗赢,想了解具体情况吗?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查查有关的资料。

  [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将文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延伸,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是最富个性和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的心灵享受。本节课的设计我力求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1.自主探究求发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所以整节课我从交流入手,努力营造和谐*等的对话环境。首先我创设了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以“介绍两位新朋友”为切入点,打破常规写课题,激发学生读文的探究欲望。识字中以游戏和活动为主,注意联系学生以往的识字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开展“你指我认、当小老师领读、猜猜找找、参加智慧乐园”等活动,充分激发孩子主动参与识字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另外在朗读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让他们在读、说、评、演中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用原生态的自身感受,入情入境的读文,进一步体会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

  2.对比感悟促深化。

  上这节课的初衷缘于读文时的一种感动,不仅为戴嵩向牧童请教的虚心和从善如流感动,更为牧童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敢所震撼。他的真诚勇敢、实事求是的态度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所以在文本价值取向上我稍稍倾向了后者。

  之一:一大一小书写课题,突出大画家和小牧童,后来在文本解读时我和学生一遍又一遍的与文本交流直接对话,又重新书写课题,让学生感悟到牧童虽小但精神可佳,教师有在学生的建议下改写课题。

  之二:我结合插图让学生大胆想象人们的纷纷称赞和“呆住了”的空白处,使学生在对比评价中更深体会到牧童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多么难能可贵!

  之三:在结课时我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把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抛给学生,并建议他们可以上网继续查找相关资料.这样,把学*的领域拓宽到课外,进一步提升了文本的社会价值,充分体现语文了学科的人文性。

  3.自由写话扬个性。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最大特点是识字量大,认写分开。崔峦先生多次强调:到了二年级应该强化写的训练。本节课我用大量时间进行了写字和写话训练。写字上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体会,掌握字的构字规律和间架结构,教师根据学情相机指导,最后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展示学生作业,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写话训练我主要展示我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尤其让学生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给画配话。但是低年级写话训练要求不高,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就写几句,不会写的字还可以用拼音代替。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增加学生学*语文的成就感,为向中年级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

《牧童》教学反思9

  音乐欣赏 课是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上的一节课,在他们的眼里觉得枯燥乏味。有的同学说:“课上光听音乐能听出什么呀,没劲!”所以导致学生在欣赏课上出现了精神不集中,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的情况, 一直是比较难上的课型 。 怎样使这样的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上,也是我想研究这节课的宗旨。

  《牧童短笛》 : 第一段是4/4拍,徵调式,由六个乐句组成。其以对比式二声部的复调的形式使两个声部的旋律此起彼伏,相互映衬。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笛子的牧童,闻到了乡野泥土的沁人芳香。第二段为2/4拍,宫调式。快速欢快的旋律、活泼的节奏以及跳跃式的和声节奏型的伴奏是这段音乐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绘出牧童欢悦、嬉戏的情景。乐曲的第三段采用了我国民间“加花变奏”的手法,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是旋律显得格外流畅,情调更为清新。

  这堂课的内容对刚踏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设计了 一 个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乐曲的背景、加花、练*中,以颜色、形态、进场次序的变化来引导学生的学*注意力。

  结合教学内容我创设了:听、看、比、论、感等多种学*形式,以增强本课的学*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的感受中体验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牧童》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阅读


《牧童》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1)

——《牧童》教学反思 (菁华9篇)

《牧童》教学反思1

  我校二年级有两个班,上完课我觉得明显第二次效果要达成更好,一方面因为学生整体基础不一样,两个班存在差别;另一方面也因为我个人第二次在操作上吸收了第一节课的不足,即时调整,更能解决教学中生成性的问题。两个班都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我的`教学反思立足于两节的总结归纳,课堂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没有从学生的主体出发,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未能在课堂的细节中观注学生,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作为才踏出大学校门的我,走上讲台的心理素质还需要多磨练,第一节课因为有教研员听课,课堂上因为紧张导致了很多的错误。当然这也证明自身的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么一首旋律简单,歌词易懂的歌曲,教师本身是不应该出错的,而我在给学生进行接龙唱时,总是伴奏弹错,忘记歌词。

  两个班都上完这节歌唱课,我深刻感受到自己教学经验的不足。1、在评价方面:(1)虽然我的课堂注重评价,既有表面评价也有深层评价,并且采用了学生自己动手计分的评价方式,每个小组有记分员。但是鼓励性的评价我用的太多,泛用。对于小学生而言泛用鼓励性的评价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应变换多种方式(肢体,语言)来鼓励学生。(2)评价应该更关注学科,与学科紧密结合。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引导学生评价学科问题,而不只是教师自身关注。对于音乐的评价要注重歌曲的情绪,速度,节奏,音准,表情等多种音乐要素。二年级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要用自己的语言肢体引导学生。

  2、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加强感知主题,结合小学生心里特点整合组织教学环节:对于小学生的音乐学*,不是像**一样有专业的发生练*与节奏练*。针对本课的内容,在上第二节课的时候我运用了教研员给的建议,将节奏训练与发声练*整合为一个环节。利用小学生的模仿心理,模仿牛叫声唔————来发声,顺便结合节奏x—,刚好将发声训练与节奏同步学*也符合二年级学生特点;节奏xx xx 的训练就结合牛脖子上的铃铛声“叮当叮当“。这样来设计与整合这两个环节,不仅仅可以节约时间为后期创编做准备,还可以分组利用节奏与发声进行问答方式的练*,这样就将歌曲的一大特点问答方式演唱,潜移默化的植入了学生心中。

  3、教学中注意提问的恰当性,问题的指向性要清楚,要关注学生,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的课堂在发声练*时导入了歌曲的旋律,那么进入歌曲学唱环节,我想要学生明白有一句旋律是大家熟悉的。我的提问改成“你听了之后,你能唱哪一句?为什么?”比“你觉得哪一句我们比较熟悉?”要恰当的多,问题指向性也更清楚。

《牧童》教学反思2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教完本课后,我静心反思,感觉本节课是成功与失败并存,困惑与忧思同在。

  一、教学重点突破得比较到位,难点的突破稍欠火候。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朗读和感悟。

  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我把它定位在体验画家戴嵩的著名上。为了引导学生直接转入正题,在导入部分,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戴嵩是一个怎样的画家?学生轻而易举地就说出了画家的著名。然后,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的前4个自然段,寻找能体现画家著名的句子或词语,学生很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到答案。然后在反复朗读中体会画家的著名。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引领他们入情入境。

  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入情入境,我特地创设了三个情景。一是在品味商人和教书先生对画家的称赞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你也在围观的人群中,你会怎么夸奖画家戴嵩呢?假如我就是画家戴嵩,请你夸一夸我的画,好吗?要夸得不一样,我很愿意听到不一样的赞扬声。(生夸赞,师相机点评:谢谢你的夸奖!谢谢你的鼓励!你真会夸奖人!你说的话我爱听!你说得我心花怒放!……)此时此刻,多数同学不仅能入情入境,而且还学会怎么夸奖别人。二是当牧童发出“画错了,画错了”这一刺耳的声音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场人的表情并展开想像:那些呆住了的人会怎么想?画家戴嵩会怎么想?如果老师在场会怎么想?这时,学生想像的野马在奔腾,不少人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既较深刻地理解了画家的著名,也为下文感悟画家的优秀品质做好了准备。三是师进行情景表演,学生观看并练*说话。当戴嵩听了牧童的话后,他会怎么做?我又当了一回戴嵩,表演了如下动作:走到桌边,铺开画纸,拿起画笔,胸有成竹地做画,学生看后,我引导学生练*说话:只见戴嵩……一会儿……一会儿……这一情景的创设,既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又让学生活用了课文的语言,可谓一举两得。

  3、在引领学生感悟人物品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真正的戴嵩是会有什么表现呢?请大家读一读余下的内容。你从戴嵩的话中体会出了什么?从哪些词上体会出来的?”讲课时,我光盯着“你从戴嵩说的第一句话中体会出了什么”了,忽略了对戴嵩另一句话的重视,而戴嵩的惭愧、道谢与拱手动作的描写也是能充分说明戴嵩虚心的重要证据。因此,学生说了半天,提不到我想要的点子上,学生虽然也能从“很愿意、请、和蔼”这些重点词上体会到画家的真诚、礼貌与虚心,但在这个地方也浪费了不少时间,因此,我总觉得这个地方处理得不很妥当。

  二、细节上关注不够,教师的过渡语方面应注意衍接和锤炼。

  1、教师的用语随意性太强,需加以锤炼,宁少勿烂。

  2、各环节过渡语的设计应引起高度的重视。教师的过渡语不容忽视,它不仅能将学生非常迅速地从一个情境引到另一个情境,而且,还起到转移并专注学生注意力作用。学生能否非常投入地解决下面要解决的问题,与过渡语的恰当与否息息相关。在创设情景让学生纷纷夸赞完戴嵩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正当戴嵩被大家夸得心花怒放,有点欣欣然、飘飘然、晕晕乎乎、得意洋洋、忘乎所以时,一个刺耳的、与众不同的声音传了过来。“画错了,画错了!”(指导学生读出刺耳、读出炸雷一般的感觉来)这是本节课中我设计得最为满意的一个过渡语。它不仅引领学生由纷纷夸赞的热闹局面走向那个“石破天惊”的众人都呆住了的场面,还自然而然地指导他们对牧童的话进行了有滋有味的朗读。而在感悟戴嵩的品质时,我的渡语如果按王燕老师所说,“听了牧童的话,戴嵩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态度怎么样?”可能既节省一些时间,又使难点的突破变得简单。

  三、我的困惑与忧思

  在讲课的过程中,我的两眼一直在关注着所有的学生,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但我发现,课堂上,当我激情满腔地启发、诱导、鼓励他们发表个人见解时,有一部分同学基本上没有举手的迹像,也没有与我做眼神的交流,好像这一切都与他们无关似的,多次努力,终未成行。段老师课后提醒我,这部分同学课堂上不发言,课后也这样吗?哪是啊?这些小家伙课后跟他的小伙伴们说得欢着哩!这应该还是教师的原因。怎样才能使这些沉默者乐于张开金口呢?这是我的困惑所在!我也聆听了老师们的意见,正在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牧童》教学反思3

  1.自读课文,交流体会。学生先自己练*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朗读体会。这时教师抓住学生初次感悟的要点,顺势点拨,引导学生进入到下面的课文学*,展开有目的的深层次探究。

  2.合作探究,激趣朗读。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解决疑问,根据学*的发现和理解,找到对应的段落,读一读相关语句。通过指名读,伙伴评价,再尝试模仿读、合作分角色读、比赛读等形式,体会人物语言所反映出的人物品质,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3.表演创造,朗读感悟。学生在小组里或是找伙伴自由组合,发挥创造想像,根据课文内容合作演一演,把自己朗读中的独特感受融人其中,再通过展示评议,加深感悟。当学生用自己不同的理解再现人物的语言时,他们也流露出了自己对事情的不同想法和观点,这样既发展了语言,又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

  4.联系生活,体验评价。在课上,学生学完课文后会有很多的话想要表白,为使学生将朗读中获得的独特感受和认识升华为内在的情感,受到生活的启迪和教育,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敞开心扉、吐露心声的环节。如:你想对谁说些什么?生活中你遇到类似的事,会怎样做呢?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表达各自朗读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将课上所学延伸到生活中去,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词句、插图),斗牛图;学生:搜集画家的作品,预*课文。

  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画家?知道他们画过什么画吗?把你课前搜集的画家作品拿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一、比较发现,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共同学*一篇新课文,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写课题。

  画家牧童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猜猜这是怎么回事吗?

  生:老师把画家写的大,牧童写的小,我猜是因为牧童年龄小,画家年龄大。

  生:我觉得是画家本领大,会画画,牧童只是会放牛,所以就写的小。

  师:课文中的画家是谁呢?这位唐朝著名的大画家戴嵩,师板书:“和”和一个小小年纪的'牧童之间还有故事呢?

  (教师随机导入新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21课,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词语

  师:请小朋友认真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师:请你把生字在课文中连成词句(教师可提醒:与你的同位互相读一读。)

  (听老师说,小朋友要边连词边读,待会儿老师要走到你们中间,看看哪个小朋友连的又对,读的又好,你就是我们班的记词小专家。)

  (教师出示生词,并请学生上台领读词语。)

  教师小结过渡:我们班的记词小专家还真多!如果你想成为朗读小明星的话,你就得把课文读好!有信心吗?

  三、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小朋友知道怎么默读课文吗?

  生:不用手指着读,不出声音在心里读。

  师:老师再给你一条建议,请小朋友一边读一边想:大画家戴嵩是怎么画这幅斗牛图的?

  四、以读代讲,体验情感

  1. 学*第二自然段。

  (教师可结合学生读的有关大画家戴嵩画这幅斗牛图的语句,出示句子。教师有意识的范读。)

  师:小朋友,你们也试着读读。(学生自由读。)

  教师指名读。(以评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画家的高超技艺。)

  师评:大画家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画得多认真,技巧多高超啊!你真是一名朗读小明星!

  学生互评(略)。

  (教师结合学生的评价进行评价:你这样读,我们就好像看见了大画家在那儿认真地画画。你也是一名朗读小名星。鼓励大家一起读一读。)

  过渡:教师可在学生读完后,接着叙述:“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小朋友,你往下读一读吧。(学生自由朗读三、四自然段。)

  2. 学*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指名读。

  (请学生读商人的话。)师:商人说戴嵩画得太像了!是绝妙之作!该怎么读?你再读一读。

  教师评价:这样读大家好像看见了这幅画,画得太像了!这样读才是称赞别人!把这个词画下来。(学生标画“称赞”)

  (教师结合学生读教书先生的话,引导学生互评。)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大家想对他说什么?

  教师随机评价:这样读在家感觉到这幅画真的活了一样,画得太棒了!这样读才是赞扬别人!把这个词画下来。(学生标画“赞扬”)

  (2)师:你从画下来的这两个词中发现了什么?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和这两个词意思一样的另一个词。(夸赞)

  教师小结:这三人词都是夸赞戴嵩画得好!再去课文中读读这些夸赞戴嵩的话。

  师:书上说“纷纷夸赞”啊,怎么才两个人在夸赞呢?(引导学生想象还有戴嵩的朋友,家人、过路的人、大官等等许多人都在夸赞戴嵩的画,画得逼真,像活了一样。)

  教师小结:原来这么多人都在夸赞戴嵩,才叫“纷纷夸赞”啊,看来这个画家还真了不起,这斗牛图画的还真像!(教师板书:了不起)

  3. 学*第五、六自然段。

  (1)师:可是就在这时,(出示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小牧童挤进来了,大声喊:“画错啦!画错啦!”

  教师适当点评: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并提出让学生读牧童的话。

  教师指导学生读牧童的话。(像炸雷一样的声音怎么读?你再读一读。)

  教师再请一名学生读。(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小牧童是挤进来的,而且声音很大。

  师评:你真是有爱读书的孩子,人们都在那儿夸赞他,你这样一读我们就知道了,人们都惊呆了,真像炸雷一样!

  (2)师:再看看图,人们有什么表现?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生:有的人瞪起了眼睛,有的人翘起了胡子,有的人还伸着脖子,他们在想:“怎么会画错了呢?”

  (3)师:可是戴嵩的做法真出人意料!他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到底戴嵩的画错在哪里呢?快去书中读一读吧。

  师:(教师在黑板上贴斗牛图)谁能当一当小牧童帮大画家改改他的画?

  (学生上台边说边改。教师与改画的学生交流:你画的真好,这样才是斗牛啊!大家再来读读牧童的话,都做一个了不起的小牧童!)

  师:这时,你想对牧童说什么?

  教师相机小结:别看牧童年龄小,却敢在大画家面前提出自己的意见,又那么善于观察,多值得我们学*啊!(教师板书:敢提意见)从这儿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牧童!

  师:这时,戴嵩听了小牧童的话,他会怎么说?怎么做?你想对大画家戴嵩说什么?

  生:他会非常惭愧,会连连拱手感谢小牧童,我希望他能改掉这个错误。

  教师小结:这么著名的大画家,却这么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多么令人敬佩啊!(教师板书:虚心)他也是个了不起的大画家。

  教师出示戴嵩的《斗牛图》,学生观察。

  教师总结:戴嵩虚心接受了小牧童的意见,改掉了错误,终于画出了名副其实的《斗牛图》。

  五、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品质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四人一小组,再读读周围的人、画家、小牧童的话,体会一下大画家和小牧童的了不起。(小组长分配角色)

  六、交流体会,加深感受

  师:请同学们课下将你知道的画家和他们所画的画相互交流。同时也想一想他们为什么画得好?

《牧童》教学反思4

  《画家和牧童》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教学中,我这样开始展开学*:

  一、了解古今画家,激发学*兴趣。让学生欣赏古今画家的作品,了解绘画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并对“画家”一词的含义有了感性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作了铺垫。

  二、走*“戴嵩”,理解“著名”。学生只有了解了戴嵩是一个技艺高超的著名画家,才可以进一步感受身为著名画家,地位可谓十分尊崇,在不绝于耳的赞美声中,却能虚心听取一个小小牧童的意见,虚心之美德让人感动,同时牧童敢于挑战权威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请你找出有关的词句。教师随机板书:“一……就……”、“ 沉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及大家称赞的话。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通过现场绘画,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通过模仿围观人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来感受“戴嵩”的“著名”。

  三、形成反差,感悟牧童的可贵品质。正当人们赞不绝口的时候,教师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及课文插图:戴嵩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么有名的画家却向一位小牧童致谢?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通过讨论知道,大家都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小牧童竟敢大胆地指出大画家的错误,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从而感受牧童实事求是、感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同时,也对这一比喻句的'用意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积累词句。

  让学生积累一些描写画艺高超的四字词和描写做人要实事求是,谦虚的名人名言。

  五、推荐学生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故事,进行课外拓展。

《牧童》教学反思5

  今天上午第三、第四节课跟孩子们一起学*了第21课《画家和牧童》,感觉不大好!

  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引领孩子们感悟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时,学生反馈并说明理由时老师的引导和评价过于琐碎,像这样的环节如果操作不好容易让一部分孩子精神涣散,在仍然以字词掌握为主的二年级孩子难度也有点大!要是改成:通过默读课文画出前四个自然段中每段最能体现戴嵩绘画技艺高超的词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效果肯定会好很多。1、画词语难度低,学生对词语容易联系上下文或调动自身的生活材料去理解;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比较透彻,表达也会流利顺畅很多;3、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孩子。就像于永正老师上《荷花》一课,学生初读完课文后,让孩子们把自己画的每一段中最能体现荷花美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然后谈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的体会,于是,孩子们画了:“清香”、“冒”、“花骨朵儿”、“仿佛”等词;再如《月光曲》一课,学生抓住:“幽香”、“断断续续”、“随便说说”等词理解,效果都非常好!

  今后的备课,一定要有更细致的课堂预设,关注到孩子的学段特点、不同的层次以及兴趣所在!

  当然,这两堂课也有很多可取的地方!

  1、把画家写得大大的,把牧童写得小小的,然后让孩子们说说从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看出了什么。孩子们的发言很精彩,有的说大画家很伟大,小牧童很普通;有的说大画家很会画画,小牧童却不会画;还有的说大画家能赚钱,小牧童不会赚钱...

  2、戴嵩谦虚听取牧童的批评后,决定再画第二幅《斗牛图》,他会怎么想?怎么画?孩子们都能入情入境流利表达自己的看法。

  3、我们班未来的画家(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师...)们,将来你想当一名怎样的画家(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师...)?从学生的发言中发现谦虚这一美德已经深入孩子门的心灵!

  守住自身的优势,正确认识自己不足的地方,勤学善思,教学之路才能越走越宽敞!

《牧童》教学反思6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一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而戴嵩虚心接受小牧童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阅读教学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并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和感悟,激发积极思考。

  一、欣赏名画,激发兴趣。

  在优美的古乐声中,几幅水墨画徐徐展开,这就是戴嵩的画,有衣服是他画的《斗牛图》,老师适时讲解,引导学生欣赏图中牛的形象的鲜活逼真。这样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是谁画呢?引出今天的课文的主人公——戴嵩,进入课文的学*。

  二、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1、根据学情引导品悟“著名”一词

  重点词句的理解是学*课文的关键。你知道这是一位怎样的画家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关句子读出,我从中抓出两个重点词: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引导学生理解。我展出两幅图画,让学生区分比较:哪幅是浓墨涂抹,哪幅是轻笔细描,我还让在美术社团学*的学生起来表演怎样浓墨涂抹,怎样工笔细描。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并身临其境地理解了词语,并体会了戴嵩画画非常认真,技艺高超。在此环节,我引导学生自读、评读、再一起读,注意区分语气轻重,体会对戴嵩的崇拜之情。戴嵩的画得到了围观的人纷纷夸赞,首先从其他两段中找出和夸赞相*的词:称赞、赞扬。让学生感受到词语的灵活运用和丰富多彩。然后我采用个别读、男女同学比赛读、分角色朗读,感受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进步,读得精彩,表达了感情。这样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感受“戴嵩”的“著名”。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著名的含义了。

  2、比较人物,感悟牧童的可贵品质。

  我让学生表演围观的人是怎样称赞戴嵩的画的,使学生体会到了人们对戴嵩的崇拜。而正当人们赞不绝口的时候,却出现了了让大家惊讶的一幕,我指名一名学生表演小牧童指出戴嵩画上的错误。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通过讨论知道,大家都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小牧童竟敢大胆地指出大画家的错误,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从而感受牧童实事求是、感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同时,也对这一比喻句的用意有了深刻的理解。

  3、通过理解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的品质。

  牧童敢于在这么多人面前指出画家的错误,戴嵩会怎么想?怎么做?我通过让学生品读5、6两段进一步感受画家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高贵品质。同时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及课文插图:指导读好戴嵩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么有名的画家却向一位小牧童致谢?最后再一次地欣赏《三牛图》、《归牧图》,从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绩和他虚心好学是分不开的。

  三、练*模仿,学*语言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本,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学*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了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后,我让学生用“一……就……”练*说话。学生说出了各式各样的句子。通过造句训练,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

  再如,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在小组里表演一下吧。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模仿说句子,同时也训练了自己创造。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应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得语感,积淀语感。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

《牧童》教学反思7

  崔峦老师说过:“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对于这三个“教语文”,我常常谨记于心,并努力尝试着将语文课堂还给“语文”。在教学《画家与牧童》这一课时,我也力求让课堂更有语文味。

  一、突出低年级识字重点

  识字教学是一、二年级教学的重点。根据二年级学生识字特点我设计了几个识字环节:说难读的字、读带拼音的字、读去拼音的词。读的方式力求多样,有自由练*读,有全班齐读,有开小火车读。期间从重点字音、字义、字形进行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指导。如“价钱”读轻声,“蝇”读好后鼻音,“惭”读好*舌音;对于“拱手”这个比较生僻的词,通过做动作,孩子们很容易就理解了词义。

  二、模仿、想象说话,发展语言

  低年级的孩子模仿能力尤其强,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学*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了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一……就……”练*说话。通过说话训练,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再如,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画得太好了,画得太好了,真是栩栩如生!”“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真是活灵活现!”……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模仿说句子,既锻炼了说话能力有积累了好词好句,也发展了语言。

  三、多读感悟,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读”占鳌头。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读的训练。每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学生通过读、思、悟等几个环节,将文章读通、读懂。最终使学生的言语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重点句的品读,感受戴嵩画技的高超。在读中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等词语的意思,知道“夸赞、称赞、赞扬”表示的意思相同,是近义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学*中积累了语言。

  通过这堂语文课,发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时的教学中加强。如在指导学生读悟围观的人“纷纷夸赞”这一环节时,为了将学生带入的情境,扮演角色体验朗读是其一手段,但我也只是蜻蜓点水,抓得不够实,致使学生的情感熏陶没有预想的效果。还有对教学中的突发事件的机智处理和低年级课堂气氛的把控等,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我将吸取经验,对教材加强研究,做到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牧童》教学反思8

  这是27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牧童》,它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快乐的生活,文字浅显,用意很深。

  关于这首古诗的教学我让学生通过品词、品句、想象画面来深入理解古诗,这种方法既可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情感之美。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就淡化了诗意,通过品析诗句,反复诵读,去感悟诗情。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了解诗句大意。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及想象感受牧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这节课一方面是读古诗,从整体上感知古诗内容,二是通过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整节课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本节课的学*,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代孩子的天真烂漫和自由自的童年生活。

《牧童》教学反思9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在班级与孩子们共同诵读了古诗——《牧童》。《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本课我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的难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以突破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这样五个教学环节:

  (一)、以悠扬的笛声、生动的画面入手,走进《牧童》

  课堂伊始,我先播放了一组牧童生活图景,并配以欢快的笛声,让学生边看边听。随后让学生交流所看所想。这样的安排,我旨在“快乐”二字上展开教学,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认读多音字“铺”、生字“蓑”。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师生合作读出诗的节奏。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主要抓住“铺”、“弄”、“卧”鼓励学生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首诗的特点是叙事抒情,情景交融。在读出画面的基础上,让学生入诗境,悟诗情。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而是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三)、探作者,体会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孩子们而言是学*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这也是学*诗词的难点之处。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我们的要求不能太高,要切合孩子的实际,因此,在此环节,通过让孩子看吕岩的资料,捕捉信息来探究诗人对悠闲自乐生活的向往,并再次引领学生诵读古诗。这不仅使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的情感在回归和升华,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四)、拓展阅读,体会诗作美

  学*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赏析。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的有机融合,从而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给学生营造出了很好的读诗氛围,学生参与读诗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将诗读成画,由画悟情,动情诵读的效果较好。但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将诗中意象进行更有机的组合,使之在学生的脑中形成更完整的画面?如何打造更开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学*再上一个层次……我将在深思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努力寻求前进的道路。


《牧童》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2)

——《牧童》音乐教案 (菁华9篇)

《牧童》音乐教案1

  【教学目的】

  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对乐器演奏的兴趣和认识简谱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简谱的学生,培养学生学会唱简谱的能力;对于有一定简谱基础的学生,教会学会“二重唱”。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唱准音的高度、时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首先,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请同学们听一听: 5 - - -│ 5 - - -│,模仿的是什么声音?

  再听一听: 55 55 55 55│11 11 11 11│,模仿的是什么声音?

  再听一听:│5 6 5.3│5 1 5-│4.3 2 6│5 32 3-│,象征什么意思?

  二、教师用口琴吹一首《火车向着韶山跑》;用笛子吹一首《洪湖水,浪打浪》,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兴趣。提议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买一样乐器。

  三、音阶教学

  1-│2-│3-│4-│5-│6-│7-│1-│1-‖

  duo ruai mi fa suo la si duo

  do ruei sol ti do

  堵 锐 眯 发 缩 拉 丝夜 都

  四、请同学们把音乐课本第七册,翻到56页,我们来学《牧童》这首乐曲。

  教师用口琴、横笛、竖笛、电子琴,演奏《牧童》。

  带领学生学*《牧童》这首乐曲。

  五、结束。

  附: 《音乐艺术教学概论》

  一、音乐理论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语言艺术,如文学;和综合艺术,如戏剧、影视。

  1、节奏

  节奏,是音乐术语。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其中节拍的强弱或长短交替出现,而合乎一定的规律。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对旋律的形成起着决定的作用。

  2、旋律

  3、交响曲

  4、圆舞曲

  二、简谱知识

  简谱,是音乐的一种记谱方法,于十六世纪中叶,初步成型于欧洲,17-18世纪先后,经卢梭等人加工而渐趋完备。

  卢梭(1712-1778),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在教育观点上,他提出“返归自然”的口号,主张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卢梭没有什么学历,但他却成为了法国十八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有关卢梭对教育的论述,请参见笔者在兰州《新一代》96年第3期所发表的《卢梭论儿童教育》论文。

  三、乐器演奏

  1、口琴:簧乐器,内装一系列小簧片,按自然音阶排列, 用嘴吹吸发音。一琴只限于一调,A调和C调两种口琴较为常用。

  口琴吹奏的孔位顺序,如图所示:

  5 2 1 4 3 6 5 7 1 2 3 4 5 6 1 7 3 2 5 4 1 6 3 7

  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

  学*吹奏口琴,第一步是要学会找到"1"音。

  口琴应该是初学乐器者的首选乐器,因为它价廉物美,发音又准,而一般的低档管乐器,普遍存在定音不准的现象。学好口琴,是今后学*弦乐的基础。

  2、箫

  3、笛子

  笛子,管乐器。笛子吹奏的一般发音孔位,如下图示:

  吹 膜 4 3 2 1 7 6 5

  孔 孔 左 左 左 右 右 右 六

  食 中 无 食 中 无 指

  指 指 名 指 指 名 全

  指 指 按

  4、打击乐器

  A、体鸣乐器。如锣、钹(bo)、拍板、三角铁等。钹,古称“铜盘”,铜制,中部隆起,如半球状,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

  B、膜鸣乐器。

  学校上课时打铃,有电铃,有手摇的铃,有敲击的铃。如果我们把敲击的铃,称为体鸣乐器的话,如果不考虑其敲击节奏的轻重、强弱,而只考虑间隔的时值的话,那么,学校敲铃的节奏可设计为:

  预备铃:X - │X - │X - │X - │X - ‖

  上课铃:X XX │X XX │X XX │X XX │X XX ‖

  下课铃: XX 0 │XX 0 │XX 0 │XX 0 │XX 0 ‖

  集合铃:XX XX│XX XX│XX XX│XX XX│XX XX‖

  在简谱中,“‖”表示乐曲结束。 END

《牧童》音乐教案2

  教学思路:

  引导学生通过聆听-赏析-阅读-学唱-交流-表现等环节,从感知入手,理解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逐渐升华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学生会欣赏、善交流、能创造的艺术能力。本课拟采用多科切入、横向渗透的形式,充分发挥艺术教师自身的学科优势,取长补短,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使其更具人文性。

  程序:

  一、激趣

  1、教师自我介绍

  2、为大家表演节目:老师唱一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3、对学生提出要求聆听音乐感受词曲之美交流感受初步感知主题(这一环节目的是活跃气氛)

  二、揭示课题

  1、出示画面:李可染的《牧牛图》

  2、教师弹奏三段音乐要求学生为画面选择合适的音乐片断并说出依据

  3、过渡到主题《牧童短笛》看画面听音乐说主题

  三、展开课题

  1、钢琴曲《牧童短笛》旋律、曲式赏析

  2、介绍贺绿汀生*,引入人文化话题交流对钢琴曲的感受,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与因素的关系

  四、交流与技能表现

  1、引导学生自行赏析李可染的《牧牛图》组画,挖掘作品内蕴,提升学生的情感。

  交流:

  1)画了什么?

  2)你有些什么感受?

  3)哪些字最能体现题意?

  2、学生朗读刘心武的散文《牧童短笛》片段,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生读散文,感悟艺术作品的魅力

  3、引导学生

  1)利用已有的材料运用自己擅长的艺术手法尝试创作一与主题有关的作品

  2)为“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配曲。

  学生根据自己喜好分组完成练*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认真分析突破尝试创作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本课主题的理解)

  五、评价师生互动评价

  学生展示作品或表演并进行评价

  六、小结课题适当延伸

  1、小结课题

  2、适当进行延伸以深化课题的人文性

  (通过小结进一步感悟课题的人文性。)

  七、教学后记这是一节公开课,借班上课往往师生比较隔膜,为了营造良好的氛围,我们在开始时设计了一个环节,老师为大家表演节目,这样学生很快与老师熟悉起来。课堂配合也比较理想。这一节课老实说我们准备得并不是很充分,课前也未与学生接触,我们的目的是想让各位老师听一节原汁原味的艺术课,不带表演成分,因此我们一直和学生保持着一种神秘感。而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则动了一番脑筋。几易其稿,直至上课前一天晚上我们还在调整课件,上课那天早上我们还加了两个环节:让同学读刘心武的散文《牧童短笛》片断。最后让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在座的听课老师,让听课的老师参与课堂评价,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信。纵观本节课,我觉得我们基本达成了预设的目标,学生虽未提前铺垫,但配合还是比较到位的,显示了一定的艺术能力。当然,由于我们准备得不够充分,因此在时间的把握上,课堂节奏的调整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结题部分也显得冗长。再有,就是本节课的人文性的体现也略显不足。

《牧童》音乐教案3

  【设计思路

  《纲要、艺术》的“内容与要求”里说的,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音乐欣赏《牧童短笛》是《我是*人》主题中的一次集体活动。幼儿对中华民族音乐有初浅的认识,通过音乐律动《牧童之歌》直接把孩子带入音乐主题。活动前幼儿欣赏过水墨动画片《牧笛》,感受田园风味的牧童生活。活动中选用同样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水墨画与《牧童短笛》音乐组合,视觉上直观感受水墨画和具有*风味的旋律的完美统一给人带来的美感。体验音乐要素变化所带来的音乐情绪和形象的变化,提高对同类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幼儿在“静听细看”中感受*式的美,在师幼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创编各种牧童和小牛在田边嬉戏的动作,想象各种有趣的游戏表现音乐的欢快情绪。

  【活动目标

  1、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情节,用语言与肢体动作分辨不同的音乐情绪。

  2、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音乐作品,增加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

  【活动重点

  跟着音乐节奏创编牧童和小牛游戏的动作。

  【活动难点

  用语言与肢体动作分辨不同的音乐情绪。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

  幼儿观看过《牧笛》的动画片,对小牧童的田园生活有初步了解。

  (二)环境准备:

  1、由牧童及田园风味的水墨画制作成的PPT。

  2、牛角头饰和自制短笛,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进入音乐情景(音乐律动《牧童之歌》)

  “今天,我们一起到田野里去玩,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完整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

  (一)完整欣赏音乐,展开想象

  重点提问:

  1、田野到了,你们瞧远处来了一位小客人,猜猜他是谁?

  2、瞧瞧,今天他带谁来了?

  (幼儿欣赏音乐,老师用表情提示)

  (二)配乐讲牧童和小牛的故事(配上由水墨画制作成的PPT)

  重点提问:

  牧童和小牛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三、分段欣赏

  (一)AB段对比分辨

  重点提问:

  1、哪段音乐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

  (模仿跟着音乐吹笛子的动作,教师捕捉孩子的亮点)

  2、哪段音乐牧童和小牛在做游戏?

  小结:A段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悠闲地吹着短笛。

  B段牧童这时从牛背上跳下来,高兴地在田间玩耍。

  (二)重点欣赏B段

  1、幼儿和老师合作游戏

  重点提问:牧童和小牛会做些什么有趣的游戏?

  2、两位幼儿合作

  重点提问:请大家猜猜他们在做什么游戏?

  (孩子们把*日玩过的游戏都迁移到活动中来,教师提示幼儿跟着音乐节奏游戏。大家猜上来的两个孩子玩的游戏,起到上下互动的作用。)

  3、弟弟朋友和妹妹朋友合作游戏

  请妹妹朋友做牧童,弟弟朋友做小牛,一起合作跟着音乐做游戏。

  (找出亮点:节奏、表情、动作。请几对小朋友做示范,大家一起学一学。)

  (三)欣赏A‘段

  重点提问:游戏做累了,牧童会干些什么呀?

  小结: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四、完整表演

  提供牛角和短笛,分角色进行完整表演。

  (提供道具,进一步让幼儿融入音乐情景,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天真的牧童和淘气的小牛,完整感受音乐中的情绪变化,大胆用肢体动作表达表现。)

  【活动评析】

  (一)活动的选材具有艺术性、趣味性,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幼儿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选用同样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水墨画与《牧童短笛》音乐组合,视觉上直观感受水墨画和具有*风味的旋律的完美统一给人带来的美感。幼儿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获得美的感受,从而大胆的表达表现。

  (二)根据乐曲内容,以角色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激发幼儿有情感地参与其中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以牧童的角色身份参与活动,以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

  (三)善于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

  《牧童短笛》的A段清新悠闲,B段活跃欢快。教师通过音乐故事,帮助幼儿区分音乐段落之间在情绪、情感上的差异,能够准确地表现和传授引导幼儿在领会各种情绪、情感的基础上表现出相应的动作。

《牧童》音乐教案4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优美的情绪,体验歌曲如画般的美好意境。

  2、能用自然的声音正确的演唱姿势演唱歌曲《牧童谣》,并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表现歌曲的情绪。

  3、感受音乐的速度,建立恒拍感。

  教学重点:

  唱好歌曲《牧童谣》,感受歌曲情绪,深刻理解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唱准每一个音

  教学准备:

  串铃、ppt、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捷克民歌《牧童》

  1、聆听音乐《牧童》

  师:听听这首歌曲,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谈谈感受。展开联想,当你听到这样的歌曲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请学生们说一说。

  3、出示PPT图片,(教材用图)引导学生继续展开联想。

  4、复听音乐,学生跟着老师在强拍拍手。

  师:你能随着音乐的节拍拍手吗?歌曲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5、再听音乐,跟着音乐走步,带领学生听到第一三乐句时向前走,听到二四乐句时退着向后走。感受乐句的不同。

  6、再听音乐,学生拉成圆圈,听音乐边拍手边走步第一三乐句像圆心方向走。第二四乐句向后退着走。引导学生一定按照节拍来行走。

  【设计意图】

  充分感受捷克民歌《牧童》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通过拍手、走步建立恒拍感。

  二、聆听《牧童谣》旋律。

  1、过渡语:刚才我们欣赏了外国的民歌《牧童》,那么我们*的小牧童吹的曲子会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想不想听一听?

  2、聆听《牧童谣》竹笛版范奏

  提问:这两段音乐给你的感受一样吗?这首乐曲速度是怎样的?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牧童悠悠的笛声带我们步入了青山绿水当中,仿佛我们也骑到了大水牛的背上吹起了笛子。出示图片展开联想。

  4、复听《牧童谣》旋律,边听边看老师做手势。教师分别在5632四个音处做手势。

  5、再次聆听,跟随老师一起做手势。

  6、老师结合手势范唱乐谱,请学生记忆唱名。

  师:老师刚才唱了歌谱?谁记得老师都唱了哪些音?

  总结:歌曲中只有5632四个音,用手势表示出来并跟着琴唱一唱。

  师:这就是最具有我们*音乐特点的音乐。全曲只出现了四个音,却是那样的动听。5学*新的音2的手势并唱准。

  【设计意图】

  1、亲切而赋予感染力的笛子声把孩子们带入那淡淡的水墨画中,给予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同时清晰的音乐有利于学生辨别音高。

  2、识别音高,通过手势图以及反复聆听,唱准歌曲中的每一个音。

  3、学*2的音高及手势。

  三、发声练*及音准训练,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1、过渡语:刚才同学们一共唱了几个音?(四个,5632)那让我们用这个四个音来做个音乐游戏好不好?老师来唱:

  牧笛声声吹

  你们就唱:

  LU

  2、老师变

  牧笛声声吹学生变成:

  lu

  3、师:请大家听好,现在我反过来唱了。师:

  牧笛声声吹生:

  lu

  4、师:我又变了。师:

  牧笛声声吹生:

  lu

  5、加上手势演唱。提出要求:嘴张圆,身体自然坐直。小声演唱,唱准音高。出示图:的音6、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指着图上的小羊,按照其高低位置反复练*高。

  师:小牧笛吹得是什么音呢?请你跟着老师唱一唱吧。

  先把乐句拆分练*,跟老师模唱短句:

  最后看着图把第二乐句完整第演唱下来。

  【设计意图】

  1、通过发声练*的演唱,使学生对歌曲中的四个音反复进行模唱和构唱。在头脑中建立相对音高的概念。熟悉各个音的手势帮助学生唱准应高。

  2、学*正确的演唱姿势。为唱好歌曲做好准备。

  3、通过小绵羊位置的图片,直观地感受音的高低,旋律的起伏。把握音准。

  四、学唱歌词

  1、过渡语:听到你们这么美的歌声,小牧童也唱起了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唱的是什么?

  2、聆听范唱。(中速版)。提问:你都听到了什么?学生复述歌词。

  3、出示歌片:介绍歌曲中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在我国的民歌中广为流传,这首歌曲是流传在湖北的一首童谣,也采用了有问有答的形式。)

  4、出示乐谱:

  师:歌曲非常短小,一共就四个小节。请问哪几个小节的节奏是完全相同的。

  5、你能试着把所有的二分音符唱满吗?跟老师接唱。同样的歌词,不同的旋律,要求学根据老师的手势和乐谱的提示来完成后面的接唱。并且要求学生唱满时值。

  师唱:那斯那斯生唱:嗨

  【设计意图】结合歌词的演唱在运用中进一步学*乐谱。强调二分音符的时值。了解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记忆歌曲的结构。

  五、感受与表现

  1、完整演唱歌曲。

  2、聆听范唱(稍快版本)

  师提问:跟刚才咱们演唱的有没有什么不同?让我们也用这个快一些的速度来演唱一下,请你感受哪个速度更加能够表现小牧童快乐的心情?

  3、师:从你们的歌声中我已经能够感受到小牧童快乐的心情了,你们也和小牧童一样很快乐吗?我们怎么样能把歌曲唱的更快乐呢?谁有好的办法?

  4、加入串铃为歌曲伴奏。老师打出两种伴奏音型供学生选择。不出示伴奏谱。

  5、拓展提问:请问天上除了太阳还有什么可以放光明?你们能试着唱一唱吗?(月亮和星星)结合幻灯片,创设安静祥和的情境。改写歌词进行演唱。

  6、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来表现不同的意境。师提问:我们怎么样才能表现出月亮的情境来呢?谁有好的办法?月亮的光柔柔的,我们应该怎样唱?引导学生用慢速度来演唱歌曲。

  7、师:谁来说说星星在天空中闪烁的样子?(一闪一闪的)我们怎么表现这一闪一闪的感觉呢?引导学生为歌曲加上跳音来演唱。

  8、总结:教师用钢琴伴奏来带动学生进行演唱。引导学生用柔美的情绪慢速来演唱月亮,第二段速度不变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星星放光明,第三段提速。用快速度来表现太阳放光明,牧童喜欢青草地的热烈情绪,并加上打击乐的伴奏。将歌曲推向高潮。

  【设计意图】

  通过歌词的改写,引导学生体验与感受速度力度在音乐表现上的重要作用,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牧童》音乐教案5

  教学目的

  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对乐器演奏的兴趣和认识简谱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简谱的学生,培养学生学会唱简谱的能力;对于有一定简谱基础的学生,教会学会“二重唱”。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唱准音的高度、时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首先,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请同学们听一听: 5 - - -│ 5 - - -│,模仿的是什么声音?

  再听一听: 55 55 55 55│11 11 11 11│,模仿的是什么声音?

  再听一听:│5 6 5、3│5 1 5-│4、3 2 6│5 32 3-│,象征什么意思?

  二、教师用口琴吹一首《火车向着韶山跑》;用笛子吹一首《洪湖水,浪打浪》,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兴趣。提议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买一样乐器。

  三、音阶教学

  1-│2-│3-│4-│5-│6-│7-│1-│1-‖

  duo ruai mi fa suo la si duo

  do ruei sol ti do

  堵 锐 眯 发 缩 拉 丝夜 都

  四、请同学们把音乐课本第七册,翻到56页,我们来学《牧童》这首乐曲。

  教师用口琴、横笛、竖笛、电子琴,演奏《牧童》。

  带领学生学*《牧童》这首乐曲。

  五、结束。

  附: 《音乐艺术教学概论》

  一、音乐理论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语言艺术,如文学;和综合艺术,如戏剧、影视。

  1、节奏

  节奏,是音乐术语。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其中节拍的强弱或长短交替出现,而合乎一定的规律。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对旋律的形成起着决定的作用。

  2、旋律

  3、交响曲

  4、圆舞曲

  二、简谱知识

  简谱,是音乐的一种记谱方法,于十六世纪中叶,初步成型于欧洲,17-18世纪先后,经卢梭等人加工而渐趋完备。

  卢梭(1712-1778),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在教育观点上,他提出“返归自然”的口号,主张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卢梭没有什么学历,但他却成为了法国十八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有关卢梭对教育的论述,请参见笔者在兰州《新一代》96年第3期所发表的《卢梭论儿童教育》论文。

  三、乐器演奏

  1、口琴:簧乐器,内装一系列小簧片,按自然音阶排列, 用嘴吹吸发音。一琴只限于一调,A调和C调两种口琴较为常用。

  口琴吹奏的孔位顺序,如图所示:

  5 2 1 4 3 6 5 7 1 2 3 4 5 6 1 7 3 2 5 4 1 6 3 7

  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

  学*吹奏口琴,第一步是要学会找到"1"音。

  口琴应该是初学乐器者的首选乐器,因为它价廉物美,发音又准,而一般的低档管乐器,普遍存在定音不准的现象。学好口琴,是今后学*弦乐的基础。

  2、箫

  3、笛子

  笛子,管乐器。笛子吹奏的一般发音孔位,如下图示:

  吹 膜 4 3 2 1 7 6 5

  孔 孔 左 左 左 右 右 右 六

  食 中 无 食 中 无 指

  指 指 名 指 指 名 全

  指 指 按

  4、打击乐器

  A、体鸣乐器。如锣、钹(bo)、拍板、三角铁等。钹,古称“铜盘”,铜制,中部隆起,如半球状,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

  B、膜鸣乐器。

  学校上课时打铃,有电铃,有手摇的铃,有敲击的铃。如果我们把敲击的铃,称为体鸣乐器的话,如果不考虑其敲击节奏的轻重、强弱,而只考虑间隔的时值的话,那么,学校敲铃的节奏可设计为:

  预备铃:X - │X - │X - │X - │X - ‖

  上课铃:X XX │X XX │X XX │X XX │X XX ‖

  下课铃: XX 0 │XX 0 │XX 0 │XX 0 │XX 0 ‖

  集合铃:XX XX│XX XX│XX XX│XX XX│XX XX‖

  在简谱中,“‖”表示乐曲结束。 END

《牧童》音乐教案6

  教学目标:

  1、用快乐的情绪和优美的歌声演唱《牧童》,表达牧童快乐的生活。同时,让学生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培养他们二声部合唱的演唱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

  3、通过演唱歌曲与姊妹艺术的结合及了解相关的牧童作品,体现文化艺术多元文化特点, 在体验中感受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1、用和谐的声音唱好歌曲的二声部合唱。

  2、准确地掌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做律动进教室(第一段音乐学生做律动,第二段音乐学生加上奥尔夫的节奏乐器拍击)。

  二、复*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我们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来到了教室,春天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礼物,大自然它那风情万种、绚丽多彩的景色你感受到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你最喜欢大自然中的哪些景色?

  生1:我最喜欢碧波万顷的大海……

  生2:我喜欢清晨的蓬勃红日……

  生3:我喜欢美丽的黄昏……

  师:假如你现在身临其境,你最想做什么?

  生1:我很想拿起画笔,把美丽的黄昏画出来。

  师:你的想法太浪漫了。

  生2:我很喜欢田野的景色,因为它的绿、它的黄、它的静……

  师:田野是这么美,让我们一起奔向田野吧!

  学生随伴奏演唱《田野在召唤》(在演唱中,学生加上跺脚、拍手、捻指等喜欢的动作)。

  师:你们美妙动听的歌声深深地感染了我,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唱好吗?

  生:好!鼓掌……

  师生一起再次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我们在奔向田野的时候,还看到了什么景色?(这时教师将一幅牧童骑在牛背吹笛子的图画贴在黑板上)

  生:在奔向田野时,我看到了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着笛子的景色。

  师: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杜牧写的一首古诗《清明》。

  师:你能背诵一下吗?

  生:能(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生:老师,我还想到了袁枚的《所见》 。

  师:你真聪明,你能为我们再背诵一下《所见》吗? (学生朗诵,其余同学会背诵的可以同时背诵)

  师:你背诵的真有感情,能不能简单地为大家讲解一下诗意?

  生:能(学生讲解,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三、学*歌曲《牧童》

  1、引入新课。

  师:你们朗诵的有关牧童的古诗,让我想起了一首唱牧童的歌曲,想听吗?

  生:想。

  师:老师现在把歌曲唱给你们听,歌曲的名字就叫《牧童》。

  教师用有感情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师:刚才老师演唱的这首《牧童》,是斯洛伐克的民歌,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活泼、跳跃,是一首带二部合唱的歌曲。下面,我们就学*歌曲。首先,看一下歌曲中老师用黄色标记的节奏。

  学生先练*切分节奏,再完整地唱一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

  2、学*歌曲旋律。

  师:首先来学*高声部的旋律(教师指导学生唱高声部的旋律,特别提示要唱准1 3 2 及1—[插高音1]音高)。

  学*低声部。

  师:高声部的旋律你们已经学会了,再来学*低声部的旋律。首先,找一找在低声部中出现了什么音乐知识?

  生1:我看到了一个小#字。

  生2:我知道它叫升记号(老师表扬他说的正确)。

  师: 那么,你知道它写在音符的前面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讲解)

  教师在琴上范奏fa与#fa音高,让学生区别。

  听琴唱一唱低声部旋律,随时纠正不准的音符。

  把《牧童》的旋律完整地唱一次,重点提示难点乐句。

  3、学*歌词。

  师:旋律我们已经唱得不错了,现在我们来唱唱歌词,为了你们更好地学*,让我们一起再听一次录音范唱。

  (1)随音乐伴奏完整地唱高声部歌词。

  (2)唱准低声部歌词。

  (3)用欢快、活泼的情绪完整地唱《牧童》。

  4、分组合作。

  师:大家一起唱得很精彩,我想听听你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演唱,怎么样?

  学生自组小组练*,并随老师伴奏演唱。

  评价:对于小组的演唱,学生进行评价,老师小结。

  师:最后,一起再完整唱一次《牧童》,用你们的歌声把牧童快乐的生活表现出来。

  四、了解与牧童有关的歌曲

  师:你们在感受斯洛伐克牧童的生活后,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两首歌唱牧童的歌曲,第一首是《牧童之歌》,老师唱给你们听(歌词:红太阳,从天山,慢慢地爬上,风吹绿草,草儿把头扬,骑着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唱上一支歌呀,心花开放)。

  第二首是《小牧笛》(歌词:小牧笛,吹吹歌,哥哥放羊我放鹅,他把羊群赶上山呀,我把鹅群赶下河,两支歌儿一样美哟,伴着白云飘飘落哟)。

  生:老师,这两首歌这么好听,我也想学。

  师:想学的不止你一人吧,老师一定教给你们。

  五、了解钢琴曲《牧童短笛》

  师: 现在,老师请你们欣赏一首钢琴曲《牧童短笛》,它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作品。

  学生听赏《牧童短笛》。

  师:今天我们对乐曲只作了一次浏览,下次课将完整、仔细地听赏。老师今天给你们留一个作业,回去查找贺绿汀的资料,包括他的创作经历、主要作品及生*,下一课将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最后,学生们伴随着《牧童短笛》的音乐走出教室。

《牧童》音乐教案7

  教学思路:

  引导学生通过聆听-赏析-阅读-学唱-交流-表现等环节,从感知入手,理解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逐渐升华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学生会欣赏、善交流、能创造的艺术能力。本课拟采用多科切入、横向渗透的形式,充分发挥艺术教师自身的学科优势,取长补短,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使其更具人文性。

  程序:

  一、激趣

  1、教师自我介绍。

  2、为大家表演节目:老师唱一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3、对学生提出要求聆听音乐感受词曲之美交流感受初步感知主题(这一环节目的是活跃气氛)。

  二、揭示课题

  1、出示画面:李可染的《牧牛图》

  2、教师弹奏三段音乐要求学生为画面选择合适的音乐片断并说出依据

  3、过渡到主题《牧童短笛》看画面听音乐说主题

  三、展开课题

  1、钢琴曲《牧童短笛》旋律、曲式赏析。

  2、介绍贺绿汀生*,引入人文化话题交流对钢琴曲的感受,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与因素的关系。

  四、交流与技能表现

  1、引导学生自行赏析李可染的《牧牛图》组画,挖掘作品内蕴,提升学生的情感。

  交流:

  1)画了什么?

  2)你有些什么感受?

  3)哪些字最能体现题意?

  2、学生朗读刘心武的散文《牧童短笛》片段,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生读散文,感悟艺术作品的魅力

  3、引导学生

  1)利用已有的材料运用自己擅长的艺术手法尝试创作一与主题有关的作品

  2)为“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配曲。

  学生根据自己喜好分组完成练*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认真分析突破尝试创作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本课主题的理解)

  五、评价师生互动评价

  学生展示作品或表演并进行评价

  六、小结课题适当延伸

  1、小结课题

  2、适当进行延伸以深化课题的人文性

  (通过小结进一步感悟课题的人文性。)

  七、教学后记这是一节公开课,借班上课往往师生比较隔膜,为了营造良好的氛围,我们在开始时设计了一个环节,老师为大家表演节目,这样学生很快与老师熟悉起来。课堂配合也比较理想。这一节课老实说我们准备得并不是很充分,课前也未与学生接触,我们的目的是想让各位老师听一节原汁原味的艺术课,不带表演成分,因此我们一直和学生保持着一种神秘感。而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则动了一番脑筋。几易其稿,直至上课前一天晚上我们还在调整课件,上课那天早上我们还加了两个环节:让同学读刘心武的散文《牧童短笛》片断。最后让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在座的听课老师,让听课的老师参与课堂评价,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信。

  纵观本节课,我觉得我们基本达成了预设的目标,学生虽未提前铺垫,但配合还是比较到位的,显示了一定的艺术能力。当然,由于我们准备得不够充分,因此在时间的把握上,课堂节奏的调整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结题部分也显得冗长。再有,就是本节课的人文性的体现也略显不足。

《牧童》音乐教案8

  设计意图:

  《牧童短笛》是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所作,这是一首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味的乐曲。我在《*传统文化》主题下设计了此节音乐欣赏活动。这首乐曲的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浓郁的江南风情,是三段体音乐,第一段四分之四拍的节奏,舒缓、悠扬,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牧童骑在牛背悠扬的吹着笛子;第二段转换为四分之二的节拍,以欢快、跳跃的节奏,展示牧童和水牛在水中、田间嬉戏的的场面,和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段再现第一段的音乐主题,夕阳西下,牧童返回乡村,给人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感觉。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人之发展水*,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欣赏音乐,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

  活动目标:

  1、区分音乐的性质,了解乐曲ABA三段体曲式的结构特点。

  2、尝试用多种形式表现音乐、理解音乐。

  3、感受民乐与水墨结合的优美意境。

  活动重点:区分乐曲的音乐结构。

  活动难点:分析了解乐段的表现情绪。

  活动准备:

  1、《牧童短笛》音乐。

  2、《牧童短笛》水墨动画。

  3、水墨材料及笛子。

  教学手段:口头语言,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技术。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一、幼儿演唱歌曲“什么乐器在歌唱”。

  师:什么乐器在歌唱?(钢琴、小铃、铃鼓)

  师:小朋友还知道什么乐器会唱歌呢?我们来听一段音乐。

  基本部分:

  一、欣赏音乐《牧童短笛》了解笛子的演奏特点

  (1)幼儿静听欣赏音乐。

  师:听到什么了?感觉怎么样?(悠扬、欢快)猜猜看,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回答后出示笛子)

  (2)认识乐器——笛子。

  师:见过这个乐器吗?见过谁吹笛子?怎么吹笛子的?这么美的音乐会在什么地方吹呢?

  小结:笛子是我们*人发明的一种吹奏乐器,演奏的时候把它横着放在嘴边,它能吹美妙的音乐来。

  教师:笛子演奏的这段音乐有几段呢?我们接着听。

  二、再次完整欣赏音乐,感受音乐ABA的曲式结构。

  师:听出来了吗?有几段?音乐的节奏都一样吗?

  哪一段是舒缓优美的?哪一段是欢快活泼的?

  小结: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听出了优美、*和的感觉,有的听出了欢快、跳跃的感觉。第一段的音乐比较缓慢、抒情;第二段的音乐听起来比较欢快、跳跃;第三段的音乐和第一段一样是缓慢抒情的。

  师:这么好听的音乐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我们来听一听、看一看,这一次我要边听边画了。

  三、教师听音乐“画”牧童短笛的故事,了解乐曲表达的意义。

  1、教师听音乐快速绘制“牧童短笛”的水墨画图。

  师:看出来了吗?有什么?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到底谁在吹笛子呢?(幼儿根据画面自由讲述)

  2、小结:这个音乐就叫《牧童短笛》,讲述了发生在江南水乡的事情,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扬的吹着笛子的故事。

  师:到底是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们听听音乐,看看你能想到什么?

  四、分段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结构特点。

  1、欣赏第一段音乐,感受音乐悠闲、缓慢的特点。

  师:这一段音乐听起来什么感觉?(优美、抒情、缓慢)牧童在做什么事情?

  (幼儿自由讲述)

  小结:优美抒情的音乐表现牧童悠闲自得的骑在牛背,吹着手中的短笛,看着随风飘动的柳条,飞舞的小鸟,走在美丽的田间小道。

  2、欣赏第二段,感受欢快、活泼的音乐特点。

  师:这段音乐和第一段音乐有什么不同?节奏一样吗?他们来到了哪里?牧童这时候在干什么?

  小结:欢快活泼的音乐表现牧童从牛背上下来,斜靠树枝休息,水牛在水里嬉戏,在田间逗乐的场景。

  3、欣赏第三段,再次感受抒情、优美的音乐特点。

  师:这段音乐和前面的哪一段音乐一样?(第一段)牧童又在干什么?

  小结:和第一段的音乐一样,牧童又骑上牛背,悠闲自得的吹着短笛,走远了。

  五、幼儿欣赏视频,教师配乐讲述故事,感受水墨画与音乐结合的意境美。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看一看,听一听。

  故事:弯弯的溪水旁,柳条随风摇动。在小路的尽头,一头水牛缓缓走来。牛背上,穿着短裤短褂的牧童悠然自得吹起一首悠扬小曲,悦耳的笛声,飘到郊外每一个角落,鸟儿、蝴蝶、花儿都被他的迪声陶醉了。

  小河里,鱼儿在水中欢快的游来游去,水牛下入河中,享受难得的清凉,水牛一会儿在水中和鱼儿嬉戏,一会儿在田间和蝴蝶逗乐嬉闹。牧童斜靠在树枝上,进入梦乡。

  夕阳西下,牧童醒来,拿起笛子,唤回远处的水牛,骑在牛背上,牧童又悠然自得的吹着短笛,笛声飘向郊外的每一处角落,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结束部分:

  教师梳理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用长笛演奏的《牧童短笛》,还有用钢琴演奏的《牧童短笛》呢,下次活动我们继续欣赏,看看不同乐器演奏的《牧童短笛》有什么不一样?

  延伸活动:

  结合区域活动,将《牧童短笛》的音乐投放表演区,幼儿听音乐表演。

《牧童》音乐教案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牧童》。

  2、学*古诗,理解故事大意。体会古诗描绘的自由自在的情境。

  【教学重难点】

  1、边诵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对牧童自由自在的生活的体认。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导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一首和童年有关的古诗《牧童》,请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2、讲解“牧”字的偏旁,读题。

  3、复*古诗的学法

  (1)对照注释。

  (2)查工具书。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

  (4)看插图

  板书:看—查—联—照

  二、学*古诗

  (一)自主读诗,理解大意。

  (二)诵读指导

  1、教师指导诵读:

  想象:铺(望无际郁郁葱葱)

  听音乐:弄(悠扬优美动听)

  动作演示:归(悠闲惬意)

  猜测:卧(舒适安闲)

  2、整体诵读

  3、写法指导

  (1)有远及*

  (2)景人情的融合

  三、拓展练笔

  “不脱蓑衣卧月明”

  (1)牧童睡不着,他在想什么

  (2)牧童睡着了,他会梦到什么呢?

  教学反思

  1、逐句教诵既费时又切割了古诗的整体美。

  2、古诗教学重点应落脚到意境上,而不是写法上。

  3、一课一得。教者应该有时间观念。微型课要在前12分钟突破重难点。

  4、教学设计要有时间节点的划分。

  5、板书是一堂课的骨架,应有主次之分。

  6、失败只是暂时的!


《牧童》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3)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菁华3篇)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1

  3、立足文本,让语文课姓“语”。

  1)、采用多种方式,落实对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如,对于课文中词语的理解,我突出重点,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在朗读感悟理解“纷纷夸赞”这个词时,我先让学生找有关围观人说话的句子,朗读感受人们是怎样夸?找出三个夸赞的近义词,再引导学生如果你在场会也会怎样夸夸戴嵩的画?让学生在想象夸赞斗牛图的说话中,理解商人在夸,教书先生在夸,你也在夸,他也在夸,这就叫做——纷纷夸赞。这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理解词意的方法。

  2)、抓住重点句,将理解、体验、朗读和对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在一起。如在学生找到重点句中的第一段课文二、三两句话: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我出示句子,交流对句子的体会后,进行朗读的训练,引导在读中感悟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我又抓住了“一……就……”这个句式,及时指导学生用“一……就……”说话练*。再如,在对“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两个词语的理解上,考虑到学生没有接触过国画,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很难理解。我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先让学生读词,再让学生猜两张图片(出示图):谁能猜一猜,哪张是浓墨涂抹?哪张是轻笔细描?学生在这样直观形象中,再猜字的意思,很容易就理解了词义,到此,我并没有结束,然后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再次朗读体会戴嵩画技的高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从直观理解到运用,最后回到课文,整个学*过程源于文本,始终围绕一个主导性问题,又对文本有一定的提升。

  课后,我在想,这节课还存在哪些不足呢?我认为学生的朗读自主还可以加强。虽然课上是有朗读指导,可我有时还是按照自己的体会加以指导朗读,没有顾及学生自己阅读的感受。通过新课标学*我知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比如在某些重点句子的朗读训练,我可以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可问他为什么这样读?对有自己独特感受的同学同时可给予肯定。除外,课上有的学生有时会对某个问题不惑或有感而发,我又不忍心打断学生的发言,因此影响了预案中下一个精彩环节的实施,这样行吗?虽说是以生为本,如果在某个问题上让学生毫无限制的说,行吗?这是否也应该有个度呢?希望各位同行给我更多的建议。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2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一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而戴嵩虚心接受小牧童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阅读教学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并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和感悟,激发积极思考。

  一、欣赏名画,激发兴趣。

  在优美的古乐声中,几幅水墨画徐徐展开,这就是戴嵩的画,有衣服是他画的《斗牛图》,老师适时讲解,引导学生欣赏图中牛的形象的鲜活逼真。这样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是谁画呢?引出今天的课文的主人公——戴嵩,进入课文的学*。

  二、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1、根据学情引导品悟“著名”一词

  重点词句的理解是学*课文的关键。你知道这是一位怎样的画家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关句子读出,我从中抓出两个重点词: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引导学生理解。我展出两幅图画,让学生区分比较:哪幅是浓墨涂抹,哪幅是轻笔细描,我还让在美术社团学*的学生起来表演怎样浓墨涂抹,怎样工笔细描。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并身临其境地理解了词语,并体会了戴嵩画画非常认真,技艺高超。在此环节,我引导学生自读、评读、再一起读,注意区分语气轻重,体会对戴嵩的崇拜之情。戴嵩的画得到了围观的人纷纷夸赞,首先从其他两段中找出和夸赞相*的词:称赞、赞扬。让学生感受到词语的灵活运用和丰富多彩。然后我采用个别读、男女同学比赛读、分角色朗读,感受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进步,读得精彩,表达了感情。这样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感受“戴嵩”的“著名”。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著名的含义了。

  2、比较人物,感悟牧童的可贵品质。

  我让学生表演围观的人是怎样称赞戴嵩的画的,使学生体会到了人们对戴嵩的崇拜。而正当人们赞不绝口的时候,却出现了了让大家惊讶的一幕,我指名一名学生表演小牧童指出戴嵩画上的错误。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通过讨论知道,大家都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小牧童竟敢大胆地指出大画家的错误,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从而感受牧童实事求是、感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同时,也对这一比喻句的用意有了深刻的理解。

  3、通过理解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的品质。

  牧童敢于在这么多人面前指出画家的错误,戴嵩会怎么想?怎么做?我通过让学生品读5、6两段进一步感受画家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高贵品质。同时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及课文插图:指导读好戴嵩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么有名的画家却向一位小牧童致谢?最后再一次地欣赏《三牛图》、《归牧图》,从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绩和他虚心好学是分不开的。

  三、练*模仿,学*语言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本,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学*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了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后,我让学生用“一……就……”练*说话。学生说出了各式各样的句子。通过造句训练,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

  再如,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在小组里表演一下吧。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模仿说句子,同时也训练了自己创造。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应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得语感,积淀语感。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3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学生认知水*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我在引导学生学*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基础,以感情朗读、以读促悟为主线,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画家戴嵩的虚心精神:

  1、从课题入手,了解画家。

  学生是课堂学*的主角,关注学生,教学才能有所收获。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看似简单的课题,却有他们还未知晓的内容。因此,我在揭题、读题后,问学生:画家是怎么样的人?学生说:画家是会画画的人。我追问:会画画的人都能叫画家吗?学生笑着举起了手:画画很本领的人才能叫画家;画画很出名的人才能叫画家。我又问:写字很厉害的人叫——学生马上说:书法家。接着学生说出了:科学家、发明家等。短短的谈话,为画家在学生心目中竖起了不*常的地位,为下文的学*,为感受画家的谦虚,打下了基础。

  2、从“著名”入手,走进画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学中,我从“著名”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请你找出有关的词句。教师随机板书“一……就……”、“沉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及大家称赞的话。同时用“一……就……”说话,进行了语言的训练,边练边读,读好文中这句话。通过现场绘画,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通过模仿围观人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并做上记号,作为朗读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气,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感受“戴嵩”的“著名”。“著名”含义的理解,为感受画家的优秀品质,再一次埋下了伏笔。

  3、从对话入手,赞扬画家

  正当学生入情入境,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教师及时引导:当画家沉浸在大家的称赞声中时,人群里出现了刺耳的喊声,让学生像小牧童一样读一读小牧童的话,然后问:假如你是戴嵩,你会如何处理这突如其来的,出自这不起眼的小牧童口中的批评?交流后再回到课文,看看戴松是怎么做的?品读对话,有感情的读好对话,让学生深刻感受戴嵩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优秀品质,并对戴嵩说出发自内心的称赞:戴嵩,你真了不起;戴松,我为你骄傲!


《牧童》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4)

——《牧童》教学设计菁选

《牧童》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牧童》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牧童》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大意,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积累优美词语及主动学*。

  教学重点:识字、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积累优美词语及主动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作品,引入新课

  1、欣赏齐白石、李苦禅、徐悲鸿的优秀作品。

  2、出示课文中的《斗牛图》,设疑:你知道这幅图是谁画的吗?你了解戴嵩的哪些情况?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欣赏名画拓展知识,调动学生学*这篇课文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自由读生字,开火车认读。

  (教师相机正音,并引导组词、运用、辨析词义)

  3、去掉拼音读词语。

  4、识字游戏:《打地鼠》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快速识记生字,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细读品味,理解课文

  1、品语言,感受著名 :

  ⑴ 自由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画家和牧童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⑵ 谁能用书上的一句话介绍戴嵩?齐读这句话。

  ⑶ 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出戴嵩的著名呢?

  ① 教师相机出示并引导朗读感悟: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② 用“一……就……”练*说话。

  ⑷ 戴嵩是怎样画《斗牛图》的?你能把书上的句子找出来吗?

  出示句子: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①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

  ② 教师现场绘画,让学生体会“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的意思。

  2、读“夸赞”,品情感 :

  ⑴ 围观的人是怎样夸赞他的?

  研读句子,课件出示:

  “画得太像了, 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① 朗读体会。

  ② 演读,再现情境,加深理解。

  ⑵ 围观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会怎样夸赞戴嵩呢?

  (理解“纷纷夸赞”)

  ⑶ 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3、读批评,悟品质:

  ⑴ 正当大家纷纷夸赞之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⑵ 读到这儿,你发现了什么?

  ⑶ 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

  (这一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和体验;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在读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培养语感。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四、再赏名画,拓展延伸

  1、欣赏《斗牛图》。

  2、你想对大画家或小牧童说点什么呢?

  3、引导学生课后搜集一些有关做人谦虚、敢于挑战的小故事。

  (这一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和*惯。)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培养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兴趣和*惯,拓展语文学*空间。

  教学重点:

  1、学*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的第五、六自然段,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小牧童为什么敢向大画家挑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的生字朋友你们还认识吗?师生对口形猜字,开火车读生字。

  2、通过学*我们知道对于戴嵩的画,大家赞不绝口,可是小牧童却说说他画错了。

  二、读文品悟

  1、轻声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2、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形:人们又会说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练*读、同桌分角色读、评议读、范读、表情朗读。

  4、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全文。

  (通过牧童和围观人态度的对比,在多种朗读中感受文本,体会出牧童的实事求是和戴嵩的谦虚。)

  5、深入思考:

  ⑴ 读到这里,你想说点什么?想对谁说?指名任意说。

  ⑵ 课题这样写合适吗?

  (教师重新写“牧童”,字的大小和“画家”一样大。)

  (在学生自主感悟,多向交流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此时改写课题水到渠成。)

  ⑶ 律动:

  配乐欣赏中国画家的作品。

  (融律动和中国画的欣赏于一体,拓展了文本资源,使学生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三、拓展延伸

  重点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请学生为他们的画配上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都行。

  (写话训练在低年级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削减了写话的难度,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利于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

  四、小结学法:(课题研究部分)

  1、这篇课文是写人的、记事的、还是写景的?(是写人的)

  对这个单元都是学*写人的课文,今天我们就来小结这组课文的学法,看看哪位小朋友能最快的学会这种方法,以后不用老师教就可以学懂课文。

  2、回想一下:学*这课的时候老师让小朋友学了哪些方面及学*顺序。

  (1)读通课文,认识并理解生字词。

  (2)了解要学*的这个人。

  (3)看看文中讲了关于这个人的什么事?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文中人物的什么品质?

  (5)读有关人物的书籍。

  (6)写有关人物的故事。

  五、拓展练*:

  读名人的传记。并将你读到印象最深的故事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字,会写2个字“价、钱”。

  2、朗读感悟课文1-4段,知道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新朋友,大家看看他们是谁?一起叫他们一声:戴嵩、牧童。

  2、我们都知道“牧童”就是:学生接:放牛的小孩。

  3、那么你知道戴嵩吗?我们来读一读课文后面“我知道”的内容。

  4、今天我们就一起学*:21、画家和牧童,看老师写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师:是呀,戴嵩是一个大画家,老师觉得我们一般称呼一个人叫什么家什么家,那他一定是很了不起的,这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画家和牧童》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读生字,有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请教。

  2、交流学*生字:

  课文中的生字我们大都可以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来记忆,这两个字挺难的,说说你是怎么记的?“戴、蔼”

  戴:是啊,这个戴课文中是戴嵩的戴,除了姓戴的戴,你妈妈戴围巾、戴项链也是这个戴,还有其他的戴吗?偏旁是革字旁。

  蔼:可以用“渴”和“喝”来记。

  3、小朋友读了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第1——4段课文,想想找找,你从哪些句子读出了戴嵩是个著名画家,就用笔划出来,好好读一读。

  三、自读自悟。

  1、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戴嵩是个著名画家的句子。

  2、全班交流。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随学生回答朗读感悟有关句子:

  ⑴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读一读,说说你从这句话哪些词语中读出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读一读这两句话,指名读,齐读。

  是啊,戴嵩的画那么受人欢迎,难怪他是一个著名的画家,拿起书,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第一段。

  (2)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A读一读,说说你从这句话哪些词语中读出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B“片刻”:给片刻换一个词语。

  C看徐悲鸿画的画《马》,让学生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现在你知道了吗,这是国画的两种不同技法,读一读这两个词语。

  看戴嵩的《斗牛图》,说说你觉得戴嵩怎么样?

  D是啊,这样一幅绝妙之作,用了一会儿就完成了,把戴嵩的了不起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好吗?指名读。齐读。

  (5)难怪周围的人都要夸赞他,用心读这几句话,想想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

  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结合理解:

  A近义词:称赞、赞扬、夸赞,这三个词语是一组近义词,你看,我们的汉字多么有趣,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三个词语来表达,用在课文里也不显得重复。

  B戴嵩的画让大家夸了又夸,赞不绝口。朗读称赞的话,指名、分组。老师引,学生齐读。

  C是啊,商人一看到戴嵩的斗牛图,就();教书先生一看到戴嵩的斗牛图,就()。

  (6)加油站:戴嵩的画让大家赞不绝口,现在啊,我们也来到了戴嵩画画的现场,请小朋友仔细欣赏这幅画,也来夸一夸。

  请你选自己喜欢的词语,夸夸戴嵩的《斗牛图》。

  看词语手册上的词语: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绝妙之作、神来之笔、活灵活现……

  (7)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当时大家欣赏夸赞戴嵩的斗牛图的情景,齐读2——4段课文。

  3、小朋友,戴嵩是那么著名。他的画有那么多人喜欢,大家都赞不绝口,可是这样一位大画家,却在课文最后连连向一个小小的牧童拱手呢?下一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四、卡片复*生字。

  五、指导写字。

  价钱

  《牧童》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鼓励学生体验、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引导学生用真挚自然的歌声表现歌曲。

  [智育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牧童》和欣赏童声合唱《山童》,感受和唱歌曲带给人的美妙和声以及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

  2.欣赏《牧童短笛》,掌握作品的曲式结构,理解作品所表现得意境。

  3.了解我国著名音乐作曲家贺绿汀生*秩事及他的相关作品。

  [素质发展目标]:继续进行二声部合唱的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二声部歌曲。通过学*歌曲《牧童》,加强二声部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二声部演唱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因用歌声表现歌曲描绘得意境。

  2.用运自主学*的方式,了解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生*秩事及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难点]:学*二声部歌曲《牧童》。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录音带、欣赏乐曲课件

  学生活动设计

  进行二声部演唱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牧童》,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国家的音乐作品吗?同学们会唱吗?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2、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由中国著名的音乐家创作的音乐作品钢琴独奏《牧童短笛》。

  二、欣赏乐曲

  1、初听乐曲,提示:根据乐曲的速度变化,可以将乐曲分成几段?每段的速度有什么不同?

  2、分段欣赏,体会乐曲的情绪。

  记忆第一乐段的主题旋律。

  (1)第一乐段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你联想到了什么?

  A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B出示第一乐段的主题旋律,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哼唱主题旋律。

  C乐曲特点:中速、旋律优美、节奏舒展、情绪抒情。

  (2)第二乐段的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情绪是怎样的?你联想到了什么?

  请你用线条表现音乐的旋律的.特点。

  (快速、旋律跳跃、节奏欢快、情绪热烈)

  (3)欣赏第三乐段:听一听,这一段与前面的哪一段相似?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与第一段相似,但音多了,节奏密集)

  教师在琴上弹奏第三乐段的主题,告诉学生这种方式叫做“加花”。

  3、完成书上的练*。

  4、完整欣赏乐曲,

  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部作品的感受。

  5、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关于牧童的古诗、故事或者绘画作品?

  5、欣赏由长笛演奏的《牧童短笛》。

  三、简介作者,欣赏作品。

  《牧童》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牧童》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对对子导入,初步感受诗词的表达特点——对仗工整

  初步感知《牧童》的内容。

  山——水青山——绿水

  旷野*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看到“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这样的诗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自由发挥,畅所欲言,为下文的学*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l.洎由朗读古诗《牧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诵读。

  读出诗词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强调“铺”的读音。引导学生在辨析读音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诗词语言的魅力。①你认为“铺”应该读几声?理由是什么?(通过辨析意思进一步明确读音,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汉字音、形、义的内在联系。)②“铺”字让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在感受想象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缓舒服的感觉完全表现了出来。)

  设计意图:诗情诗意是读出来的。读诗首先应该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字音,尤其要掌握一定的学*方法。

  三、再读古诗,读懂意思

  1.默读《牧童》,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2.交流:一遍又一遍的读书过后,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读懂诗意,感受诗情。)

  3.小结:这首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那悠扬的笛声。那愈来愈*的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设计意图: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在诵读中将文字变成画面的过程也就是读懂诗意的过程,感悟诗情的过程。

  四、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1.“六七里”与“三四声”的对比:感受乡村生活的静寂与安闲。

  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中出现了一些数字,请你读读,细细品味,看你能读懂什么?(使学生懂得这些数字都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极言其多,进一步突出了草的茂盛;“三四”极言其少,进一步突出了笛声的悠扬,乡村的静寂。这些描写为牧童的出场埋下了伏笔,由远及*,由景到声,再由声到情。感受到牧童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特别的情趣。)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中情。(“六七里”要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要读得短而轻。)

  2.想象“卧月明”的情景。

  (使学生感受到此时牧童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伴随着悠扬的笛声,看着画面中“不脱蓑衣卧明月”的牧童,你想说什么?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相机引入其他与“牧童”有关的诗。)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五、深入理解。感悟诗魂

  1.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无论白天还是傍晚,无论放牧还是休憩,牧童的生活都是如此惬意。此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牧童吗?你此时最想说什么?(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像他这样,在劳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享受悠闲与自在。)

  2.再读全诗,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魂。

  3.总结全诗。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将这首古诗默写下来。

  3.将《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牧童》教学设计 篇5

  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复*生字: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让我们一起来复*一下吧!(出示字卡,每组一个词)

  2、生字同学们掌握得很棒,相信课文一定也读得很棒,是吗?老师特别想听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二、读文品悟

  1、指名分节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从他们的朗读中,你们都知道了什么?(读后生自由发表见解)

  2、戴嵩是有名的大画家,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第一自然节,看看从哪些地方知道他画的非常好?可以拿出笔勾一勾、画一画。轻声朗读课文。

  生汇报: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欣赏。(出示)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他的画很受大家的喜欢,画的非常好)

  画的好,一下子就把大家吸引住了。(齐读)学生评价、体会出应重读“一”、“就”,你能用句子中的“…一…就…。”说话吗?

  从哪句话能看出戴嵩画画的非常好?(生汇报: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花着天价购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换个说法吗?看画的人都点头称赞,还有人不惜花天价购买,太厉害了!我们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佩服)指生读。

  3、戴嵩的画不仅画得好,还画得快,你发现了吗?快速阅读第二自然节找一找。

  学生找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完成了。”(出示)

  联系插图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引导学生读句子,你能不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呢?

  戴嵩为什么会画的又好又快呢?(生试说)这是因为他*时下得功夫多,所以画画时胸有成竹,因此读时要读得很自信。(指读)

  4、戴嵩的画画的又快又好,如果你在场,你会怎样夸他呢?(生自由发挥)

  那看看周围的人是如何夸赞他的吧!请同桌互读3、4自然节,一人做商人,一人做教书先生。还可以加上动作,互相演一演。同桌读后展示读,指导学生读出夸赞的.语气。

  5、(1)就在大家赞不绝口的时候,谁来了?(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的)请同学们自由阅读5、6自然节。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汇报)

  小牧童是怎么说的?(指导挤、喊)

  (2)这个牧童实在太大胆了,竟敢说有名的画家画错了。以至于人们像听到了炸雷一样,惊呆了。这时大家会怎样想?怎么说呢?

  (引导学生观察图,瞪眼睛表示反对意见的,捋胡须表示赞同的,还有笑,有两种可能)

  (3)戴嵩听了会怎样想?(生想象)那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生找读,指导读出和蔼的语气)从戴嵩的言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戴嵩很虚心,很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哪怕是小小的牧童)

  (4)牧童又是怎样解释的?(生找读,牧童是天真的,指导学生读出来)牧童回答的对吗?为什么?如果说画错了的不是牧童,而是你们中的一位,你们会相信吗?为什么牧童的话会使人信服呢?(因为他经常放牛,*时注意观察,对牛的情形非常清楚的)

  (5)如果你发现了大画家的错误,你敢指出吗?为什么?

  (6)戴嵩听完牧童的解释感觉怎样?(理解惭愧)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指导读出惭愧的语气)

  你能学着戴嵩的样子做一做吗?(理解拱手)

  (7)分角色读

  三、深入思考

  (1)现在你能告诉老师你喜欢谁吗?为什么?

  (2)学*伙伴也有意见要发表,读读吧!

  (3)课题这样写合适吗?为什么?

  (4)想对你喜欢的人说点什么吗?

  拓展延伸

  戴嵩由于*时认真观察,刻苦练*,画出《斗牛图》、《归牧图》流传至今,其实我们国家还有许多擅画动物的画家,老师收集了几幅题目的作品,想看吗?(展示)

  戴嵩之所以能画出这样传神的作品,都是由于*时认真观察的结果,老师希望大家也能像他们一样,细心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说不定将来你们也会出现名扬四海的“大家”呢?有信心吗?

  《牧童》教学设计 篇6

  活动目标:

  1、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和情节,懂得分辨乐曲的A-B-A三段体曲式。

  2、通过简单的乐器伴奏来烘托音乐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过不同音色的乐器来区别A、B段的不同情绪。

  3、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中国音乐作品,激发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园风味的背景图。

  2、各种打击乐器,录音机磁带。

  活动重点:

  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并用合适的打击乐来表现各段的情绪。

  活动难点:

  听辨乐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应的特点。

  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什么乐器在唱歌》。

  师:“什么乐器在唱歌?”闭上眼睛,听老师选一种打击乐器,敲出×××的节奏型,马上睁开看,边拍手边说:“××乐器在唱歌。”

  2、播放音乐《牧童短笛》,听辨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

  师:“请听听这首曲子,猜猜是什么乐器在唱歌?”

  3、简单介绍钢琴曲《牧童短笛》的音乐背景。

  师:“这首好听的钢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写的.是我国美丽的江南地区,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着短笛,在田间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图,完整地欣赏音乐。

  5、分段欣赏。

  (1)听赏第一段音乐。

  师:“我们先听这段音乐,想一想牧童这时在干什么?

  教师根据描述,边操作木偶边进行小结: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短笛,走在美丽的田间。这段音乐是悠扬的,抒情的。

  (2)听赏第二段音乐。

  师:“下面,我们来听第二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刚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听了感觉怎样?想想牧童这时又在干什么呢?”

  教师

  小结:牧童这时从牛背上跳下来,高兴地在田间翻跟斗抓蝴蝶,这段音乐是欢快的,跳跃的。

  (3)听赏第三段音乐。

  师:“下面请你们听第三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前面哪段音乐是一样的,这时牧童又在干什么?”

  教师小结:这段音乐和第一段是相同的,这种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样的乐曲叫A-B-A三段体。这段音乐讲的是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6、启发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师:“你们觉得这首乐曲的各段用什么乐器来伴奏比较好呢?”

  7、为每位幼儿提供2-3种打击乐,提醒他们在乐曲的A段与B段用不同的乐曲来伴奏,并能在教师的指挥下变换不同的节奏型。

  《牧童》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1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如“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纷纷夸赞、绝妙之作”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仿照课文练*“一......就......”、“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画家的有名与牧童的敢于直言、挑战权威。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微课视频

  【教学过程】

  一、由画入手,激趣导入

  1、请同学们来欣赏几幅画,看完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欣赏名家擅长的画)交流自己的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画家戴嵩在画画时发生的一件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戴”这个字不仅可以作为姓,还当动词用,如:戴眼镜,戴红领巾,戴帽子。在字典中戴是这样解释的(出示字典解释)当我们不知道字的意思是要学会请教字典这个贴身的小老师。

  3、我们还学过这个“带”,这个带在用作动词时很容易和今天学的这个字混淆,这个带可以是:带电脑,带书包,带雨伞。同样都是动词,这个带在字典中的意思是……

  4、选词填空,看看掌握了没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已经预*了课文,请几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想想戴嵩是一个怎样的画家。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理解

  三、由画入手,感受著名

  1、从哪里看出戴嵩非常著名?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抓住“一……就……,没有不,争着,大价钱”等词语体会著名。练*用“一……就……”说句子。

  2、既然是个著名的画家,画画就一定非常好,下面我们欣赏戴嵩的一幅画《斗牛图》。学*“斗”多音字。

  3、你知道这幅画是怎样画的吗?指名读第二段中描写画画过程的句子。“一会儿……一会儿……”练*造句。这里还提到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法,是什么呢?“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在图上指出什么是浓墨涂抹,什么是轻笔细描。

  4、这幅画一画成,有些人忍不住要夸夸了,出示商人说的话,指导朗读。你*时有没有称赞过别人,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5、学*“商”,观察汉字的演变规律学写“商”字。渗透商字的趣味故事,观察汉字书写,教师范写,学生练*,评价交流。

  6、了解了商人的特点,我们再来读读商人称赞戴嵩的话。教书先生是怎么说的呢?出示教书先生的话,指名读。你想不想夸夸这幅画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词,谁能试着用上这些好词来夸夸戴嵩的画。(出示词语,练*说话)

  7、像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称赞,就叫做“纷纷夸赞”,大家看这三个词,你发现了什么?他们是近义词,我们祖国的汉字文化可谓博大精深,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我们来来读读这三个词。

  四、感受特点

  1、就在大家纷纷夸赞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炸雷一样的声音,“画错啦,画错啦!”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下面请快速读一遍第五自然段然后同桌两个分角色读读画家和牧童的话。你同意牧童的观点吗?他为什么会这么说?你认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2、下面我们就去真正的斗牛场上看看两牛相斗的情形(出示图片)

  3、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

  学*“惭愧”,指的是心里活动,所以是竖心旁。一个大画家竟然感谢小牧童,看得出戴嵩是一个什么样的画家?(虚心的)“拱手”这个动作其实是一个礼节。(简介拱手礼)让我们一起学学戴嵩说说这句话吧!

  五、巩固作业

  1、《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真可谓是

  唐朝有位大画家,

  名叫戴嵩人称赞。

  涂抹细描画技高,

  人们争相来抢购。

  画得斗牛尾巴翘,

  惹得牧童来批评。

  戴嵩听后很惭愧,

  连连拱手谢牧童。

  牧童勇敢了不起,

  戴嵩虚心人佩服!

  2、真是因为这件事,戴嵩又重新观察了两牛相斗的情形,重新画了一幅《斗牛图》,课下用上我们本节课积累的词语,再来夸夸戴嵩的这幅话画。

  【板书设计】

  画家和牧童

  著名勇敢

  虚心

  《牧童》教学设计 篇8

  共1课时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朗读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在阅读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2、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画家谦虚谨慎的优秀品质和牧童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3、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教学过程

  创新板书,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画家写得大、牧童写得小)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朋友,他们是——(指板书)学生齐读课题,相机写上“和”,学生再读课题。

  读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老师的板书,看看“画家”和“牧童”有什么不一样?同学们从老师的板书里已看到了,这是一个“大画家”、一个大人,一个“小牧童、一个孩子。一个“和”字把两个人连在一起。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和小小的牧童之间有什么故事?打开书,自由读一遍,然后用几句话简单说说这个故事。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唐朝有一个画家叫,画了一幅,一个牧童指出了画中的,他感到非常。)

  表演创造,朗读感悟

  学*第一自然段,感受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师:同学们读书可真认真,概括能力也不错!相信大家对文中的主人公戴嵩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你默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告诉我们戴嵩是一位怎样的画家。

  (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著名)

  师:(板书著名)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著名?

  (生:出名、有名)

  师:用意思相*的词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意思。看来戴嵩这位大画家不只是年龄大、名气也大,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吧。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学*戴嵩作画的句子。

  师:说戴嵩著名,相信他画的画一定非常好,文中有一个写他作画的句子,(课件出示: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快来读一读。

  (1)生齐读这一句。

  (2)请你好好地读一读这个句子,感受他的画技高超。

  (3)指名读,说说你的感受。

  (4)这个句子中有两个不好理解的词语:“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你知道意思吗?指名说。(点击变颜色)

  师:这两个词语是国画的绘画技巧,是两种不同的绘画方法,我们来欣赏一幅图片,请你上台指一指,哪里用了浓墨涂抹的方法,哪里用了轻笔细描的方法?(生上台指示)。

  师:现在你明白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了吗?是呀,有时我们借助生动的画面就能体会出词语的意思呢。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吧。

  (5)读句子

  师:戴嵩就是这样寥寥数笔画出了一幅《斗牛图》,画技果然高超,不但画得好,还画得快。(板书:画技高超)快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

  生:齐读

  (6)回读第一自然段

  师:是呀,戴嵩画技高超,画出的画精美绝伦,所以课文第一段中才说(出示第一自然段)——“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带着你的体会齐读第一段。

  3.学*夸赞的句子

  (1)读

  ①指名读

  师: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出示)商人称赞道——,(出示)教书先生赞扬道——

  ②指导读

  师:什么时候谁夸过你,被夸奖的时候你感觉怎样?(指名回答)

  师:得到称赞很开心,学会欣赏别人更厉害。谁替商人夸夸戴嵩?(指名读)

  师:能加上动作吗?再试试!(再读)

  师:(抓住感叹号,指导读出赞美、夸奖的语气,生再读。)

  师:他的画技多么高超啊,就像是用神笔在描绘,画出的牛都像活了一样,请你再来发自内心地赞美他吧——指名加动作读。

  师:真是神来之笔呀!(出示: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全班起立,加动作读,师读旁白)

  (2)比

  在这三句话中,有三个词是同义词,你发现了吗?把他们画出来!谁来说。

  指名说。(夸赞、称赞、赞扬)

  师:好眼力!这三个词儿都表示夸奖、表扬的意思。

  小结:作者用三个不同的词语表达一个意思,避免了重复,而且作者用得很恰当。我们在今后的说话和写话中也要向作者学*。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三个句子,体会体会吧。生齐读。

  (3)说

  ①如果此时你也是围观的人,看到戴嵩精美绝伦的.画作,你会如何来夸赞他呢?想一想,自己试着先说一说。

  指名说,相机点评。

  ②刚才同学们说的真好,如果你能试着用上这样的句子,并且可以学着书中商人和教书先生夸赞的句子来说一说就更好了。

  指名说,点评。

  ③同学们真会学*!如果你能在刚才所说的句子的基础上再用上这些词语,你的语言就会更加形象和生动了。先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出神入化绝妙之作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师领读词语,生跟读。

  想一想,先和同桌说一说,学生思考后指名说句子。评价。

  ④小结:真棒!积累的词语如果能恰当的用在表达中,我们的说话、写话就会更加生动了。

  就是这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都在夸赞,就叫做“纷纷夸赞”(词语变色),请你带着此时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吧。(生齐读)。

  3、观察插图,对比感悟

  (1)、指导读牧童的话。

  师:夸赞的反义词是——(批评)

  就在过路人、商人、教书先生,那么多人都在纷纷夸赞着戴嵩的画的时候,我听到了牧童的批评。(出示:“画错了,画错了!”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呆住了。)

  (指名读,声音响亮,读出着急、迫不及待的心情)

  (2)、观察课文插图,想像说话。

  师:这一喊把围观的人喊呆了。仔细观察围观的人的表情和动作,想想他们心里在想什么?

  (生观察课文插图)

  师:谁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

  (3)、换位体验,感悟牧童的“勇敢”。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是牧童,你敢出来说吗?你会担心什么?

  可是牧童却勇敢地挤进来喊着:“画错了,画错啦!”

  现在我们就是那牧童,让我们勇敢地喊出来吧。

  采访牧童:

  (1)你为什么敢站出来说?(学*牧童敢说真话,实事求是的精神)

  (2)画家错在哪里?你为什么能发现画家的错?(学*牧童细心观察生活)

  (4)、小结:这个牧童人小胆子可不小,真是一个勇敢的牧童啊!(板书:勇敢)

  4、角色朗读,补充材料,再悟美德

  (1)、一个受人尊崇的,堂堂的大画家,在那么多人面前,公然被一个小牧童指出错误,他生气了吗?他是怎样做的?

  (抓住“和蔼、很愿意、请、指教”,做“拱手”动作等体会画家的虚心。)

  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指名回答)

  师:这位画家不只年龄大、名气大、胸怀也大,果然是一位“大画家”(相机板书:虚心)

  (2)、多么虚心的一位画家!多么勇敢的小牧童!真是了不起的人!让我们用我们的朗读声来表达对他们的敬佩之情吧!分角色朗读5、6自然段。

  三、回归整体,感悟品质。

  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本,和他们一起演绎这个故事。旁白部分一起来,你当画家,你当牧童,你当商人,你当教书先生。

  (全班分角色读全文)

  四、拓展延伸、欣赏名画。

  师:虚心的戴嵩接受了牧童的建议,重新画了一幅《斗牛图》!(出示)这幅画现在珍藏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这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最著名的《斗牛图》。他还画了《三牛图》、《牧归图》等名画,他画的牛跟真的一样。

  在我国现代画家中,不少人以画动物而闻名,看!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李苦禅画鹰,他们画的动物栩栩如生,人们特别喜爱。(生欣赏名家名画)

  五、说说写写、思维训练。

  师:欣赏完他们的作品,咱们也来露一手。你能用这些词说句子吗?可以先说说这节课的情况。(出示课后“读读写写”)

  六、作业超市

  1、必选。

  把课文朗读给家人、邻居、小朋友听听,并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2、自选。

  ①词语加油站。

  出神入化绝妙之作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②名人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板书设计:

  画家和牧童

  著名(画技高超)

  虚心勇敢

  了不起

  21画家和牧童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21画家和牧童

  优点:

  结合学情设计,学生参与面宽,重视学生的自主学*。

  缺点:

  说明一下,这篇课文是两个课时,这是第二课时的设计,在上传时,课时没弄对。

  《牧童》教学设计 篇9

  一、说教材: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课文以生动的叙述深深的吸引学生去朗读、去品味,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提意见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朗读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在阅读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二、说教法:

  读中品,品中读

  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条重要途径是指导精读。

  对于关键词句,要赏析,要学会咬文嚼字,不能一目十行或囫囵吞枣似的阅读。课文中说“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这里的“一……就……” 就值得品味,去掉这两个字念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自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会在仔细比较、反复吟诵中有所感悟。还有“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这句,先突破两个重点词“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请学生结合绘画经验上黑板演示,是很直观和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在理解了这两个词之后,再抓住“一会儿……一会儿……”完整、连贯地体会这句话,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应该会更鲜活。我认为,学生只有深刻地体会了课文,才会深刻地朗读课文;否则,朗读只会是浮在表面和流于形式的。

  在学生第一课时学*,了解大意之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戴嵩是个什么样的画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著名”。

  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说明戴嵩是个著名的人,哪些语句说明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这一块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渗透了两个句式的训练,“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练*说话。与此同时,我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是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能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将搜集的信息加以概括和提炼,同时又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人物身上谈开去,不受拘束和限制。学生这时你一言、我一语的感受,由浅入深的评价,都是积极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当牧童说戴嵩的画画错了,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我请学生看课件,展示课文中的插图,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图中哪位是大画家戴嵩吗?”学生无不兴奋,我让他们指出来,又追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表现得更踊跃,有的说从站的位置判断出来的,有的说从脸上的表情看出来的,闪现的是不同的智慧。戴嵩的话蕴含的信息很多,我于是发问:“们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分别抠住“小兄弟”“很愿意”“请你”谈体会,真真切切的感受使他们的阅读有了相当的深度。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强调一些学**惯的养成,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具体学法如下:

  1、勾画学*法:勤动笔,积极读书。

  2、观察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展开想像。

  3、探讨合作学*法:学生之间互相探讨,合作学*,共同解决问题。

  4、表演学*法:学生通过角色的表演,理解课文人物的优秀品质。

  四、说教学流程:

  一、巩固识词 写字

  齐读词语

  书写“钱”字

  二、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熟读课文《画家和牧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读自悟 品读课文1—4自然段

  1、 师: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板书“著名”)你们知道什么是著名吗?

  师:从哪可以看出戴嵩是一位著名得画家呢?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戴嵩是位著名画家的句子。

  2、画好的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汇报A句:“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这就是关联词“一…就…”的作用,你能用“一…就…”说一句话吗?

  汇报B句“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汇报C句”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师:“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画家的技术多高超呀!谁还愿意读?

  4、说话练*,理解“纷纷夸赞”一词

  师:上文说“纷纷夸赞”啊,老师怎么就听见教书先生和商人两个人在夸赞呀?你还能想象出有其他人会怎样夸赞吗?

  四、 图文结合,品读课文5、6段1、师:就在人们的纷纷夸赞声中,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谁还愿意读牧童的话?

  师:你想想,他们会在想什么呢?

  2、面对小牧童的批评,其他人都惊呆了,而大画家戴嵩是怎样做的呢?

  互评,读出和蔼的语气。

  师:你们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3、人们都在想“哪错了呢?”大画家戴嵩也急于知道哪错了,你们知道吗?

  4、你认为牧童是个怎样的孩子?

  5、你想对牧童说什么?

  6、这时,戴嵩听了小牧童的话,他怎么说,怎么做呢?

  7、这么著名的大画家却这么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多么令人敬佩呀!(板书“虚心”)你想对大画家说些什么吗?

  五、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1、正是这著名的画家接受了小牧童的批评,最后他才画出了真正的《斗牛图》。

  2、这位虚心的画家戴嵩以画牛为擅长,请同学们欣赏他的《三牛图》、《归牧图》。

  3、小结:同学们,有句话说的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今天我们又认识了这样一位谦虚、知错就改的画家戴嵩。无论是戴嵩的虚心、还是小牧童面对大人物直言不讳的勇敢,都是我们做人应具备的优秀品质。老师希望大家学完这篇课文能够有所收获。

  《牧童》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理念】

  立足语文本体性教学,按“认识一实践一迁移”的程序设计教学,强化语言表达,落实语言实践,形成语言技能。

  【教学过程】

  一、比较牧童的前后喊话,感情朗读故事、讲述故事

  1.朗读。师:接下来,我们学*第二则故事《牧童和狼》,谁来读好故事?

  2.比较。师:故事的主角是牧童,伊索写了他的两次语言。比较下,要读出牧童两次“大叫”的不同情感,你想怎么读?

  (1)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

  (2)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第一句要读出牧童表面慌张,实质在戏弄、欺骗村民,有种扬扬自得的感觉;第二句要读出牧童真的是害怕、慌张的语气。两句都可以采用夸张的语调读,第一句拉长语调、得意扬扬地读,第二句带着哭腔读。)

  3.演读。师:请采用表演式的朗读,来讲一讲这则故事。

  (设计理念:感情朗读是每篇课文共性的语文技能,就是语文本体性教学的共性内容。本则寓言的朗读训练是采用夸张式的语调表现人物情感,将体会牧童的内心情感渗透在感情朗读这一本体性教学内容之中。)

  二、比较长句与短句,认识“短语式语言描写”方法

  1.比较。师:我们再来比较下面两组句子,想想课文为什么不用第二句呢。

  第一组:

  (1)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

  (2)好几次他大叫:“狼真的已经来了。狼真的已经来了。”

  第二组:

  (1)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2)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真的已经来了。狼真的已经来了。大家快来帮忙啊,狼真的在吃羊了。”

  (第二句一是没有用“!”,二是都是长句子,不能很好地表现牧童的情感。)

  2.小结。师在人物语言描写中,为了表达急切、害怕、慌张等情感,要用短句和感叹号,不该用长句。

  (设计理念:通过比较,让学生读读、议议,认识到“短语式语言描写”能表达急切、慌张等现场情感,但学生形成的还只是抽象、模糊的概念。)

  三、比较原文与改写,练*“短语式语言描写”,理解寓意和写法

  1.练*描写。师,故事中没有村民的语言描写,我们来试着描写村民的两次语言,写在课文合适的地方。想想,你想表达出村民怎样的内心,采用长句还是短句,还要注意正确使用标点。

  2.交流表达。

  出示学生的描写:

  (1)好几次村民们都互相大喊:“快打狼!快打狼!”

  (2)村民们听了,摇了摇头说:“又在说谎!又在说谎!真是个贯说谎的孩子,谁还相信他呢?”

  (通过“短语式语言描写”,第一句表现出村民的`急切、果断,第二句表现出村民的无奈、气愤。)

  3.理解寓意。师:最后,牧童明明说的是真话,村民们为什么还这样说呢?(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4.比较写法。师:再比较一下,伊索为什么不写出村民的语言,这样不是更具体些吗?(“伊索寓言”短小精悍、情节紧凑,出现村民们的语言描写就不符合特点了;再说,村民们不是故事的主角,写了就不能更好地突出牧童。看来,还是请同学们擦去刚才村民们的语言描写为好。)

  (设计理念:在上个环节学生获得“短语式语言描写”的概念后,通过仿写村民语言的实践运用,对“短语式语言描写”的认识变得更为清晰具体,这才可能转化为语文技能。并在实践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有机渗透了寓言的寓意理解。)

  四、作业

  师: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请你仿照《牧童和狼》的写法,也来写一个故事,可以是编的寓言故事,也可以是生活中真实的故事。做到短小精悍、突出语言描写、点出道理。

  (设计理念:在学生对寓言故事特点已形成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力图通过故事编写这一语言实践活动,使寓言故事特点在学生脑海中明晰起来。)

  《牧童》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比较的方式,记住“篙”“棹”的音形义。

  2.有感情诵读古诗词。

  3.通过想象,体会牧童的悠闲无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将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改编成一段话。

  教学重点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诵读,从中体悟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感受诗词独特的情韵。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

  (板书“童年”,生齐读。)

  师:有人说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七彩斑斓、令人难忘的童年,让所有人都怀念着,珍惜着,童年还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课件出示两首诗。)

  二、学*《牧童》

  (课件出示《牧童》。)

  师:这首《牧童》让我想起了清朝诗人袁枚的《所见》,整首诗是多么有声有色,动静相宜。

  (生初读古诗,把握基调。)

  师: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读,纠正读音。讨论“铺”与“横”的读音。教师出示字典中的意思,让学生自己选择正确的读音。)

  师:读了这么多遍,谁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说。)

  师:吕岩,字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一,早年中过秀才,做过官,晚年隐居山中。后来不知其去向,于是大家都说吕岩得道成仙了。你们说,神仙吕洞宾为什么偏偏为牧童赋诗一首?肯定是牧童有哪方面的`东西吸引了他。再读诗歌,说说让神仙羡煞的究竟是什么。

  (指名说。体会诗人情感,随机点拨:“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辽阔,“三四声”写出了吹笛的随意、笛声的稀少,但足以表现牧童随意、随性的情景。“不脱蓑衣卧月明”,由“不脱”体会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读好句子。)

  (齐读诗歌。)

  师:这是怎样的一个牧童?

  生:悠闲自在。

  生:无拘无束。

  生:无忧无虑。

  …………

  师:这真是美好的童年。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次齐读。

  三、学*《舟过安仁》

  师:谁知道杨万里还写过哪些古诗?

  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生:《宿新市徐公店》。

  师:今天我们学*他写的一首描写孩子的诗。同学们先读一读,并想想是什么吸引了诗人。(指读一二句。)

  师:读准“篙”与“棹”,说说图上哪个是“篙”,哪个是“棹”。(生说。)

  师:一船两小儿,普通渔民家,一撑篙,一划棹,本来也没有什么令人生疑的地方。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好奇心呢?(生说。)

  师:河水轻泛波,**苇草茂。清风拂面来,小儿童心俏。小伙伴撑着篙,划着棹,撑着撑着,划着划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生说。)

  《牧童》教学设计 篇1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

  意,从中感悟人物的不同品质。

  2、分角色朗读不同人物的

  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指导生字的书写,注意

  书写时的姿势。

  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课文分析了解文中

  重点词汇的意思并加以记忆。

  2、引导学生能通过多种形

  式的朗读体会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怎样的人才

  称得上是一名大画家吗?(学生谈对画家一词的理解)你认识哪些大名鼎鼎的画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大画家叫戴嵩,他和一个小牧童之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咱们一起来看看。

  二、熟读课文,感受画家的品质。

  1、请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想想画家戴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学生朗读)

  总结学生的意见并板书“著名”

  2、戴嵩的“著名”表现在哪里呢?能不能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总结: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很

  教学反思:

  本教案的三项学*目标抓住学生对教材及课文人物的感悟理解,并试图通过反复的

  诵读感悟来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这突出了对结果性目标的设定上,但课标中强调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的把握,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教案目标缺少对学生语文意识和兴趣的提升,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不强,需要老师进行点拨和引导,加强体验性目标的确立,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和探索。

  作为本课的第二课时,学生对课文的'大意及文中的人物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教案中设计让学生讨论“画家”的含义及交流自己了解到的画家这一环节就显得不必要了,已是对第一课时的重复,也很难激发学生进入课堂学*的兴趣。可采取直接入题的形式,揭示本课重点问题。

  在对戴嵩著名这一特点的分析上,教案设计安全按课文的内容顺序进行,问题的设置也以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的形式,造成教学过程繁琐,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无法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在练读旁观者赞美之词时,采用边演边读的方式收效较好但缺少一定的提升练*,即可让学生试着模仿文中的句子也来夸一夸戴嵩的技艺,使技能的训练不只停留在朗读的层面上,并且促进了学生自主思维的实现。

  另外,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学生不易

  多人来欣赏。”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

  从这些句子中你分别看出戴嵩的什么?(远*闻名,技艺高超)

  3、如此厉害的大画家会引来旁人怎样的称赞呢?请大家练读以下两句话。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学生朗读过后选取一两名学生进行表演读,并谈谈从自己朗读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

  (齐读练*,注意读出旁观者看到画后的惊讶和赞美)

  4、可是正当大家对戴嵩的画大大称赞的时候,听到了一声“炸雷”般的声音,这是怎么了?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下一个自然段,找到答案。

  (学生默读并作答)

  原来是一个小牧童的声音,他的声音像炸雷一样,说明了什么?(声音很响,“画错了”与别人的称赞声不一样)

  听到这样的喊声,如果你在场会怎么想?(学生交流)

  5、如此胆大的小牧童竟然敢说大画家画错了,可是戴嵩生气了吗?请找一找戴嵩是怎样做的?

  “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指名学生朗读)

  从朗读中你感觉到戴嵩是怎样的人,为什么?(板书:虚心)

  请你试一试,读出戴嵩的谦虚和真诚。(学生练读,老师选

  由“……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发现戴嵩的著名,需要老师及时处理这一偶发事件,较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浓

  墨涂抹”与“轻笔细描”的意思,从而感悟出他技艺的高超。

  《牧童》教学设计 篇13

  学*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六七里”、“弄”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感情朗读。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正经历着童年这一纯真美好的时刻。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哪些事情是令你难忘的呢?(生说)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以前的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来学*《牧童》这首古诗。

  (板书:牧童)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写的这首诗中有没有你的影子。

  二、检查预*情况:

  1、检查古诗的朗读情况,指名读古诗,(多叫几个同学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纠错。

  强调“蓑”的读音。

  2、了解诗人:请学生说一说对诗人的了解,(学生对吕岩比较陌生)师简单介绍:

  吕岩,字洞宾,就是我们常说的“八仙过海”“八仙之一吕洞宾,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爆发了农民起义,他便到终南山学道,后来便不知去向。

  3、请学生说一说通过读,你读懂了什么?(生说)

  4、请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探究交流:

  1、请学生带着出的问题自己先读古诗,先自己思考。

  2、看来同学们用心品味古诗了,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让我们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待会儿一起来交流。

  3、小组派代表解决部分疑问(生对“六七里”,“弄”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

  四、想想画面,体会诗情

  1、生再读全诗,品味意境

  诗歌之所以能千古流传,就是因为它的语言凝练而涵义深厚。而本诗仅有寥寥的28个字就表达了丰富的含义。

  我们还得通过细细的品读才能把谜团解开。

  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里,看看诗中描绘的是一份怎样的意境。

  2、指一生读,其他同学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指几生说想象到的画面,师相机归纳诗意,抓住重点字词。

  ①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通过这两句诗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说)

  师引导学生说具体,草原怎么样?(广阔)

  师:你从哪里知道草地很广阔?

  生:铺字,横字。

  指草地像绿毯一样展开,这里让我感觉到了草地的广阔。

  师:是啊,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你看得真准!大家读读前两句,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都使用了数字。

  师:那么这草地只有方圆六七里吗?

  生:不是,是为了形容草地辽阔。

  师:那不用说了,“三四声”也不是说只有三四声笛声了。

  那这里为什么这样写呢?当时是什么时候了?(傍晚)那时环境怎么样?(很幽静)那么这里这样写是为了?

  生:突出环境的寂静。

  师:的`确,是为了突出乡村傍晚的寂静。

  师:是的,这里的数字都不是实指,而是虚指。

  在寂静的乡间小道上,晚风吹来,牧童是怎样的心情?(生:很愉悦)那他会怎样吹笛子?(生答,表演)他还会怎样吹?(生表演)那么这个“弄”字在这里怎么理解呢?(生:表现出了牧童很淘气的样子)

  师:大家理解得真好,看来这个“弄”字很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咱们试着用一个字来替代“弄”,看看哪个字用的最好。

  生:戏,逗。

  师:大家觉得哪个字用得更好呢?(戏)的确,同学们的想法更棒,抓住了牧童那悠闲自得的神态。

  可见,写作文时也要字斟句酌,这样才能表达得更贴切。

  ②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生:牧童吃饱饭归来时已经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不脱就睡在了草地上。

  (对“月明”没有提及。)

  师:牧童睡在怎样的草地上?

  生:洒满月光的草地上。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月明,就是明亮的月亮,月亮升起来了。

  师:你找得真准!通过注释,我们知道了蓑衣是什么样的衣服?(生答)

  师:那绝不是件漂亮舒服的衣服,为什么他连脱都不脱就躺了下来。

  生:他可能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

  生:他可能是怕脱衣服的声音太大了,怕吵到草地的那些小动物。

  师:是啊,他可能是怕打破这月夜的宁静。

  师: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答)

  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

  四、感情读诗,悟其感情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 ,把老师也带入了诗人描绘的画中。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多么可爱的牧童啊!你们喜欢吗?(喜欢)那请你们带着对牧童的喜爱之情,再读这首诗。

  (可能有的学生也说牧童的生活很苦,同情牧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感悟。)

  1、 指名读

  2、 男女生赛读

  3、 全班齐读

  4、 检查背诵情况:指生背,全班齐背。

  五、拓展巩固

  1、根据学*这首古诗的方法自学《舟过安仁》。

  2、请同学们下去之后再搜集一些有趣的儿童诗,下次课我们来交流交流。

  这是我们学校组织听课时讲的一课,课后我有进一步完善的教案,在本节课中我最满意的一点就是我尊重了学生的体验,最后我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时,有一学生站起来说我感觉他的生活很悲惨,接着他用很低沉的语气读了起来,看得出他很用心,我借机对我那*时不怎么发表自己的想法的同学说:“这就是我所要的语文课,希望同学们多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让语文课成为我们真正的交流*台。”我想以后的课堂会有所改善的。

  《牧童》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 听辨不同乐段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

  2. 联想乐曲的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 通过欣赏乐曲,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听辨乐曲的结构,了解乐曲的背景。

  2. 听辨乐曲不同乐段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

  教材分析

  《牧童短笛》是贺绿汀在1934年创作的,是中国优秀钢琴作品之一。乐曲的名字源于我国的童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乐曲的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浓郁的江南风情。是典型带再现的三段式。

  A段4/4拍,速度徐缓、悠扬,犹如一幅水墨画。旋律以清新、流畅的线条,呼应对答式的二声部复调旋律,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国民间乐器──笛子的特色,用钢琴展示了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让听众仿佛看到了江南水乡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在悠然自得地吹着牧笛。B段转为2/4拍,活泼欢快,具有传统的民间舞蹈风格,与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一段再现第一主题,这一乐段采用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加花手法,曲调更加的流畅。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牧牛图》水墨画图片。同学们,你们看看这幅画上画了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小牧童正在放牛……

  二、欣赏乐曲

  1. 初听乐曲《牧童短笛》。

  教师:有一首乐曲就表现了这幅图画上的情景。

  提问: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请你给这首乐曲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学生聆听后回答。

  2. 听辨乐段。

  教师: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做《牧童短笛》,是中国优秀钢琴作品之一。再次聆听乐曲,同学们听听这首乐曲可以分成几个乐段?

  教师指导:听辨以后请学生说出是怎么分成三个乐段的。

  听辨乐段,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要素回答,如根据速度的变化听辨出来的,根据节奏的变化听辨出来的等。

  3. 分乐段欣赏乐曲。

  (1)第一乐段。

  ① 播放《牧童短笛》第一乐段。

  ② 提问:这个乐段让你联想到什么情景?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第一乐段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天真无邪的神情令人喜爱。

  ③ 教师用琴带学生慢唱第一乐段旋律。

  ④ 再次播放第一乐段,学生跟随音乐哼唱旋律进行记忆。

  ⑤ 学生自己总结第一乐段速度中速、旋律优美、节奏舒展、情绪抒情等。

  (2)第二乐段。

  ① 播放《牧童短笛》第二乐段。

  ② 提问:这个乐段与第一乐段相比速度和情绪有什么变化?让你联想到什么情景?

  学生自由回答。

  ③ 教师用琴带学生慢唱第二乐段旋律。

  ④ 再次播放第二乐段。教师指导:指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跟节拍轻轻的用右手指尖点左手掌心,不出声音。

  ⑤ 学生自己总结第二乐段速度稍快、旋律跳跃、节奏紧凑、情绪欢快等。

  (3)第三乐段。

  ① 播放《牧童短笛》第三乐段。

  ② 提问:这一乐段与前面的哪一乐段相似?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学生回答:与第一乐段相似,但节奏有变化,节奏紧凑了。教师总结:第三乐段采用了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加花的方法,使乐曲的曲调更加的流畅。所以这首乐曲的结构是ABA’。

  (4)教师分别弹奏书上谱例,学生完成书上练*。教师提示:提示学生三个谱例的节拍不同。

  4. 完整的欣赏乐曲。(《牧童短笛》动画)

  教师提示:请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听到A和A’的时候,跟随音乐旋律用手划4/4拍指挥图式。

  三、介绍乐曲背景

  1. 贺绿汀简介。

  2. 介绍乐曲背景。

  四、知识拓展

  教师:这首钢琴独奏曲由于受到众多音乐家的喜爱,被改编成了不同演奏形式的乐曲,我们来听一听。(播放长笛演奏《牧童短笛》音频)

  教师:贺绿汀一生创作了许多的音乐作品,其中著名的还有《游击队歌》。播放《游击队歌》音频。再欣赏一首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的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器乐作品《森吉德玛》。播放《森吉德玛》音频。

  五、课堂小结

  “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音乐家为我们表现了一个多么活泼、可爱的小牧童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