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角”教学反思优选【10】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画角”教学反思 1

  画角的步骤,

  第一步,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第二步,在量角器相应度数的刻度线处点一个点。

  第三步,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画角”是在学生学*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对角的认识经已经比较丰富,所以本节课中教师让学生以尝试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方式。先让学生想办法富一个60的角,再让学生画75°、105°的角(这些角学生是可以助三角尺来画出的),并在画的过程中体会画角的基本方法(要高一个顶点两条边)。最人让学生画出一个40的.角,引出使用量角器画角的必要性。之后是学生试着画角,对于困难的学生教师让其自学教科书中的富角方法,然后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画角的方法。后全班交流、归纳、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从课堂反馈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概括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画角”教学反思 2

  曾经听过四年级《角的画法》数学,在教学中一直觉得画角是个教学的难点,其实也是学生的难点。课前我仔细思考过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教材中安排“角的分类”与“画角”同课时教学,但是我觉得对于我班学情,这样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掌握那么多的知识点,肯定会向走马观花一样,课上会缺少实践探索的机会,所以我决定分两课时教学,先教学“角的分类”,然后教学“画角”。

  教学角的分类时,我就发现在画角时随意性很大,尤其在二年级学生已经会画直角,但我却发现学生很少用三角尺的直角去画,而是用直尺画一个*视的直角,甚至有的学生凭感觉直接画两条射线组成直角。所以课上我就从画直角入手,让学生说说:“在你认识的角中,那些角最好画?”学生很快提出*角、周角、直角,然后我就让学生去试画这些角,并让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画的过程,画后让学生评一评,议一议,学生很快指出画*角、周角的优点和不足,并集体进行订正。在画直角时,我有意找两名采用上述方法画角的同学板演。然后让学生议一议, “怎样才能知道画的直角是否规范?”学生就提出用量角器量一量或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学生照样检查发现用直尺画得直角不是很规范,更不用说凭感觉的了;接着让学生就讨论“怎样画直角规范呢?”有了检查的过程,学生很快就能思考出两种方法。学生尝试后,老师示范画直角,直角画法就此规范。

  然后我让学生画60°的角,学生仍选择用三角板的方法去画。接着我让学生画65度的角,学生发现用三角板画不出来,从而引出用量角器来画角才能画出。最后我引导学生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并讨论:“用三角尺画角和用量角器画角,那种方法应用更广泛?”学生讨论后总结用量角器的使用范围更广,最后再让学生尝试用量角器画75度和100度的角,每次都叫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叉检查,掌握好的当师傅,师徒一起评价,获取优秀等第,学生热情很高。这样学生对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基本都掌握了。

  “画角”教学反思 3

  材中安排角的分类与画角同课时教学,我觉得一节课里要掌握的知识点太多,学生肯定接受不了,所以,我把这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先教学角的分类,然后教学画角。

  在教学画角时,我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自主探索画法。从大展示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家庭作业中出的问题却较多,主要是画不准,有的学生甚至把钝角画成了锐角,锐角画成了钝角等。仔细反思,可能是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1、学*画法时,有的学生在小组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来看学生好像已经学会了,实际由于体验不深刻,学生并没有把知识很好的吸收并内化,掌握得并不牢固,所以导致家庭作业效果不好。

  2、学生出错最多的就是找不准数。这说明学生前面的基础还是没打好,对量角器上的刻度还是不熟悉,找不准数。特别是不是整十度时,错得更多,很多学生都少画了10度,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对于这个度数的取数范围在哪里心里都不是很清楚。

  3、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其实最主要的一点是,学生对于零刻度的理解不是十分到位,由于本单元过于抽象,这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抽象数学知识,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数学抽象思维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渐摸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带入课堂,让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为第四单元*行四边形打下基础。

  4、有的学生使用的量角器不好。有的学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图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点是一个小洞,学生在重合的时候左移一点或者右移一点就会有10度的误差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学*造成了干扰。

  5、有的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个位是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点的位置。他们不会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有的会看的也把刻度线看歪了,偏离到别的刻度去了。还有很多学生对于内刻度的数对应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并不熟悉,所以找不到点。

  “画角”教学反思 4

  画角的步骤,

  第一步,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第二步,在量角器相应度数的刻度线处点一个点。

  第三步,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画角”是在学生学*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对角的认识经已经比较丰富,所以本节课中教师让学生以尝试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方式。先让学生想办法富一个60的角,再让学生画75°、105°的角(这些角学生是可以助三角尺来画出的),并在画的过程中体会画角的基本方法(要高一个顶点两条边)。最人让学生画出一个40的角,引出使用量角器画角的必要性。之后是学生试着画角,对于困难的学生教师让其自学教科书中的富角方法,然后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画角的方法。后全班交流、归纳、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从课堂反馈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概括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画角”教学反思 5

  《画角》是人教版数学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其认知基础是学生已经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并掌握了角的基本分类。本课的学*任务是让学生按照画角的步骤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初步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同时养成画后认真检查的*惯,加强量角和画角的沟通与联系。

  教材中是直接呈现画角的三个基本步骤: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再在量角器相应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最后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现画一条射线。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觉得直接教学生按这些步骤画,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画,不容易掌握。思量再三觉得还是应该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画角的步骤。但怎样确保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就能正确画角呢?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体会到画角实际上就是从一个顶点画两条射线,这也正是角的定义,问题是怎样保证两条射线构成的度数符合要求,那就要用到量角器或三角尺这些能量角的工具,用这些工具来确定第二条射线所在的位置。想到这儿,我立刻有了主意,那就是先用学具或手势摆出指定度数的角,再在量角器上摆出相应度数的角,最后才是依据所摆的角,想办法画出相应度数的角。这种教法,既将画角同量角进行了有机整合,又为学生自主探究画角的方法搭设了梯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画图的.良好*惯。

  本节课上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使学*过程变得轻松愉悦,学*效果也是显而易见。总的来说,本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画角这个内容是抽象的,也是枯燥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学*兴趣,在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漂亮的五角星图案,使得学生眼前一亮,并适时地设置了一个矛盾:五角星同学们大都会画,一个标准的五角星同学们会不会画?那该怎样画呢?及时将学生对五角星图案的兴趣引导到画五角星这个话题上来,然后出示五角星所具备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五条线段长度相等;二是五个顶角都是36度。由此点明本节课的主题――学*画角。在这样的悬念下,学生学*画角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画角的方法,教材上是直接呈现如何借助量角器画一个65度的角,同教材配套的媒体资源中也有相关的课件,同样是直接将画一个角的步骤演示给学生看。但在备课中,我考虑再三,还是摒弃了这种做法,而是分以下几步引导学生探究出画角的方法。①让学生先用小棒或手势比划大约36度的角,这一步看似有些多余,其实不然,我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后面的画角作铺垫;二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②当学生比出角后,我问:怎样检验你所摆的角是不是接*36度?学生有的用三角板上的30度比,说应该比30度稍微大一点儿;有的用量角器比,检验出是不是36度,从而使学生明白: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需要用到三角板或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③根据所摆的36度角,同桌互相帮助试着在纸上画一个36度的角。因为前面在检验角时有经验,将量角器如何对准所画的角,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在几个关键地方作记号的方法,正好班上有两名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中心部位是一个小孔,这为画角作记号提供了方便。可以直接在中心点、零刻度线、36度刻度线处分别画一个点,然后将中心点分别与另两个点连接起来就画成了一个36度的角。教学中我以这种方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讨论,从而找到其它量角器也可行的方法,就是先固定其中的一条边,可以是画点,也可以是画线,再找到另一条边所在的位置,最后将第二条边连出来。画角的方法就这样在学生的尝试、汇报、讨论、交流等过程中应运而生,尤其是借助实物投影及时地将学生的方法和问题暴露在全体学生面前,老师没有给学生演示,没有给学生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节课中真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发展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画图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障碍点,画角更是非常困难,但在本节课中,角的画法却从学生的摆、量、画等操作中水到渠成地概括出来,关于角的画法,其本质就是先固定一条边,再根据角度确定另一条边的位置,然后画出另一条边。固定一条边的方法既可以将边画出来,也可以像本节课中学生所展示的那样先确定顶点,再点出零刻度线和另一刻度线的位置。这个教学难点在本节课中得到了突破,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发展。用传统的木制三角板、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操作时,既觉得笨重(用劲儿小了要往下滑,用劲儿大了又不好调整),又觉得不直观(由于不是透明材料做成的,有时候还需要将图中的线条进行延长),老师将作图工具在黑板上翻过来、转过去,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还是“看不懂”,本堂课中引用实物投影,老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在展台上操作,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学生看得也非常清晰、明确。

  4、培养了学生的作图*惯。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徒手画,还有的画图后不检查,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强调了不能仅用目测,更要用到三角板、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另外还在展台上多次用量角器对画好的角进行检验,积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图*惯,为今后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画角”教学反思 6

  《画角》是在学生学*了角的分类和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学生很自然地又想到了怎样画角。本节课在探究新知时,我主要设计了三个问题:

  1、用自己的方法画一个60°的角。

  2、说说你是怎样画60°的角的。

  3、试着画一个150°的角。整个过程是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画角,然后小组交流画角的方法,最后全班大展示。

  学生说了两种画60°的方法:

  1、用直角三角板的一个60°角来画,先画一条射线,然后把三角板的60°角的一条边与射线重合,角的顶点与射线的顶点重合,画出另一条边,这样60°角就画好了。

  2、用量角器画。先画一条射线,把量角器放在射线上面,注意:量角器的中心必须与射线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射线重合,找到60°的刻度,打上圆点,最后把它与射线的顶点连起来。

  从学生展示的情况来看,他们已经能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比如:直接用三角板来画角,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也来自于量角的方法,他们已经具备了迁移知识的能力。只是在用语言描述时差强人意,不是很准确,可是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出来了,就是很大的进步,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已经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标。

  对于画角的方法,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概括,主要是为了大部分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在思路上能更清晰一些。学生学会了量角以后,在练*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你能试着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吗?120°、105°、75°、135°、15°、150°,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利用两个三角板中的度数就可以拼出来了。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画角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把知识学活。当然,在简单的知识也有学生还是不懂、不会做。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在教学中考虑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寻求适合每个学生的好的学*方法和教学方法。

  “画角”教学反思 7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了怎么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画垂直线段,当时学生们有的是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的配合,有的是利用三角尺上的两条直角边。故而对怎么画三角形底边上的高这一教学内容,我并未多想,感觉应该不是问题。

  由于我的大意,课前并没有带着学生们进行关于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画垂直线段的练*,许多学生已经忘掉了或者是没有把这部分知识与画出三角形底边上的高联系起来,直接就让学生在练*本上画出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才发现练*效果很不理想。许多学生直接拿着三角尺画,却画的并不标准。发现问题后我让几名完成的.比较好的学生展示画高的方法,并说说在画高的过程中,直尺表示三角形的什么?三角尺和直尺的位置上有什么要注意的?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在这一环节中,不要小瞧了直尺的作用,底在哪,直尺在哪,更有助于那些迷糊的学生理解底与对应的高之间的关系。

  毕竟,面对的是一个班级群体,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并不一样,在备课时,只有多考虑学困生的学情,才更有利于班级整体的提升。

  “画角”教学反思 8

  课前我仔细思考过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教材中安排“角的分类”与“画角”同课时教学,但是我觉得这样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掌握那么多的知识点,肯定会向走马观花一样,课上会缺少实践探索的机会,所以我决定分两课时教学,先教学“角的分类”,然后教学“画角”。

  课前我就发现在画角时随意性很大,尤其在二年级学生已经会画直角,但我却发现学生很少用三角尺的直角去画,而是用直尺画一个*视的直角。所以课上我就从画直角入手,让学生说说:“在你认识的角中,那些角最好画?”学生很快提出*角、周角、直角,然后我就让学生去试画这些角,并让学生到实物投影上展示自己画的过程,学生很新鲜,画得认真,看得认真,画后让学生评一评,议一议,学生很快指出画*角、周角的优点和不足,并集体进行更正。在画直角时,我故意找一名用直尺画得同学,评议直角的画法时,我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知道画的直角是否规范?”学生就提出用量角器量一量或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学生照样检查发现用直尺画得直角不是很规范,接着就讨论“怎样画直角规范呢?”有了检查的过程,学生很快就能思考出两种方法。最后我让学生画60度的角,学生仍选择两种方法去画,评议后我引导学生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并讨论:“用三角尺画角和用量角器画角,那种方法应用更广泛?”学生讨论后总结用量角器的使用范围更广,最后再让学生尝试用量角器画一些角,组织学生评议,这样学生对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都掌握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好,课后我反思,这与纠正学生过去画角的错误做法关系很大,学生自己在纠错的过程中发现画角的方法比教师的讲解的作用要大得多了,因此我们在上课时能找到很好的切入点很重要的。

  “画角”教学反思 9

  画角这一教学过程,学生掌握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生对画角的步骤掌握是教学的难点。学生真正能够理解画角的本质难度是比较大的。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我力求体现出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逐步分散教学难点。由于用量角器量角和用量角器画角有一些共同之处,都是使用量角器,都是用量角器中心对准角的顶点,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对齐,量角时看另一边指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而画角首先要心中有角,先在要画角的地方点一个点,再和原来画出的射线的顶点连接就画出了一个角。所以,在具体的设计时,我先进行量角的复*,说量角的方法这样就进入学生的最*发展区。由于采用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了画角的过程,并通过自学质疑,可以进一步体会画角的步骤。这样处理以后,学生在自然而然之中学会了知识和方法,体现了新课不新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画角”教学反思 10

  《角的分类和画角》这个课题主要认识周角和*角以及如何画一个角,并且能够对以前所学的几种角进行分类,鉴于教材的安排,想到学生的实际,于是我想先用活动角,把以前所学的几种角都引出来,便于学生对角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认识,于是在课前我先制作了活动角——折叠的小纸扇子,开始从角的两条边旋转开始,学生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三种角的特点,明确大于0度而小于90的角,让学生继续观察,活动角的旋转,旋转到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学生由于早就预*了课本,就大声喊着;*角。我顺势再问,你觉得什么样的角是*角?让学生加深思考,有的说两条边成了一条直线,接着组织学生讨论:*角就是一条直线对不对?引导学生明确:当角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我们就说这是一个*角,顺便再用学具演示一遍,加深印象。周角的认识也是如此,关键是认识几种角之间的关系。学生交流后知道1周角或1*角等于几个直角等。画角是在学生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大小的基础上学*的,为此我先让学生用活动角摆出特定度数的角,大部分学生能摆出特定的角,所以我通过试错的方式指导学生领会在摆角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进而引出如何去画一个角,以及在画角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画角”教学反思优选【10】篇扩展阅读


“画角”教学反思优选【10】篇(扩展1)

——画角的教学反思优选【10】份

  画角的教学反思 1

  《画角》是在学生学*了《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探究角的画法兴趣非常浓厚。

  在我所所教的班级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对图形的空间理解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在上这节课,我是这样处理的:

  1、自己尝试,动手操作,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让学生自己自学,初步尝试画一个65°的角,不管他们画得怎样,先不进行指导,再由领悟能力比较好的孩子介绍自己的画角方法,这时再完善画角的具体方法,通过观察和自己原有的一些理解,很好地把知识内化;

  2、培养了学生的作图*惯。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徒手画,还有的画图后不检查,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强调了不能仅用目测,更要用到三角板、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另外还在展台上多次用量角器对画好的角进行检验,积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图*惯,为今后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

  这节课还有些地方需要主要的地方:

  1、关于学生看内外刻度方面,学生看得不是很好,其实当学生画65°的角时,这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是什么角,锐角还是钝角?并用手势比出角,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再找出正确的度数,对学生理解内外刻度就会好很多,也避免了把65°的角化成135°的角了。

  2、有的学生使用的量角器不好。有的学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图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点是一个小洞,学生在重合的时候左移一点或者右移一点就会有10度的误差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学*造成了干扰。。

  画角的教学反思 2

  “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在画角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角的定义和各类角的大小区域,其知识迁移点是量角器的使用――量角、画角的共同点,即“两重合一对准”。教材的`例题出示了画角的三个步骤,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去画,是为了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运用迁移学*新知识的方法,同时也为后续学*“垂直”和“确定物体的位置”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出示了画角的三个步骤,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去画。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2、在量角器65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3、以画出的射线和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里,我结合前后知识,在画角前给学生加了一步:估计。先想你要画的角有多大,是什么角,比如要画65度的角,用手比划一下大约多大,画完后再看看自己前面估计得怎么样,这样就会让学生在画完角后自己检查出错误。例如:里外圈的混淆,把65度画成115度,本来自己估计的是小于90度的锐角,而画成了钝角,那肯定是画错了,自己检查出错误并改正。另外,在画完后,我也加了一步:检查。再用量角器量自己画的角是不是要求画的度数,然后标上弧度和度数。这样,才完成画角。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画角的正确率,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检验的好*惯。本课教学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画角的教学反思 3

  《画角》是在学生学*了角的分类和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学生很自然地又想到了怎样画角。本节课在探究新知时,我主要设计了三个问题:

  1、用自己的方法画一个60°的角。

  2、说说你是怎样画60°的角的。

  3、试着画一个150°的角。整个过程是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画角,然后小组交流画角的方法,最后全班大展示。

  学生说了两种画60°的方法:

  1、用直角三角板的一个60°角来画,先画一条射线,然后把三角板的60°角的一条边与射线重合,角的顶点与射线的顶点重合,画出另一条边,这样60°角就画好了。

  2、用量角器画。先画一条射线,把量角器放在射线上面,注意:量角器的中心必须与射线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射线重合,找到60°的刻度,打上圆点,最后把它与射线的顶点连起来。

  从学生展示的情况来看,他们已经能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比如:直接用三角板来画角,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也来自于量角的方法,他们已经具备了迁移知识的能力。只是在用语言描述时差强人意,不是很准确,可是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出来了,就是很大的进步,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已经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标。

  对于画角的'方法,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概括,主要是为了大部分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在思路上能更清晰一些。学生学会了量角以后,在练*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你能试着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吗?120°、105°、75°、135°、15°、150°,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利用两个三角板中的度数就可以拼出来了。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画角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把知识学活。当然,在简单的知识也有学生还是不懂、不会做。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在教学中考虑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寻求适合每个学生的好的学*方法和教学方法。

  画角的教学反思 4

  《画角》是在学生学*了角的分类和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学生很自然地又想到了怎样画角。本节课在探究新知时,我主要设计了三个问题:

  1、用自己的方法画一个60°的角。

  2、说说你是怎样画60°的角的。

  3、试着画一个150°的角。整个过程是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画角,然后小组交流画角的方法,最后全班大展示。

  学生说了两种画60°的方法:

  1、用直角三角板的一个60°角来画,先画一条射线,然后把三角板的60°角的一条边与射线重合,角的顶点与射线的顶点重合,画出另一条边,这样60°角就画好了。

  2、用量角器画。先画一条射线,把量角器放在射线上面,注意:量角器的中心必须与射线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射线重合,找到60°的刻度,打上圆点,最后把它与射线的顶点连起来。

  从学生展示的情况来看,他们已经能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比如:直接用三角板来画角,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也来自于量角的方法,他们已经具备了迁移知识的能力。只是在用语言描述时差强人意,不是很准确,可是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出来了,就是很大的进步,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已经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标。

  对于画角的方法,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概括,主要是为了大部分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在思路上能更清晰一些。学生学会了量角以后,在练*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你能试着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吗?120°、105°、75°、135°、15°、150°,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利用两个三角板中的度数就可以拼出来了。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画角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把知识学活。当然,在简单的知识也有学生还是不懂、不会做。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在教学中考虑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寻求适合每个学生的好的学*方法和教学方法。

  画角的教学反思 5

  材中安排角的分类与画角同课时教学,我觉得一节课里要掌握的知识点太多,学生肯定接受不了,所以,我把这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先教学角的分类,然后教学画角。

  在教学画角时,我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自主探索画法。从大展示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家庭作业中出的问题却较多,主要是画不准,有的学生甚至把钝角画成了锐角,锐角画成了钝角等。仔细反思,可能是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1、学*画法时,有的学生在小组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来看学生好像已经学会了,实际由于体验不深刻,学生并没有把知识很好的吸收并内化,掌握得并不牢固,所以导致家庭作业效果不好。

  2、学生出错最多的就是找不准数。这说明学生前面的基础还是没打好,对量角器上的刻度还是不熟悉,找不准数。特别是不是整十度时,错得更多,很多学生都少画了10度,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对于这个度数的取数范围在哪里心里都不是很清楚。

  3、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其实最主要的一点是,学生对于零刻度的理解不是十分到位,由于本单元过于抽象,这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抽象数学知识,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数学抽象思维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渐摸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带入课堂,让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为第四单元*行四边形打下基础。

  4、有的学生使用的量角器不好。有的学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图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点是一个小洞,学生在重合的时候左移一点或者右移一点就会有10度的误差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学*造成了干扰。

  5、有的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个位是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点的位置。他们不会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有的会看的也把刻度线看歪了,偏离到别的刻度去了。还有很多学生对于内刻度的数对应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并不熟悉,所以找不到点。

  画角的教学反思 6

  画角是在学生学*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学生很自然地又想到了怎样画角。本节课在探究新知时,我采取让学生以尝试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方式。先让学生猜一猜用一副三角板可以拼出哪些度数的角,再小组合作用三角板拼一拼,画一画,归纳出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度数的角。

  然后让学生回忆角的度量方法,接着想办法画一个65°的角。学生试着画角,然后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画65°角的.方法。哪一个同学画得好,还有哪一个同学不会画,让组员帮助他,小组总结并写出画角的步骤。

  接着,在初步掌握画角的方法之后,我要求每小组画学过的五种不同的角,边画边讲,其它三人边听边纠正评价,力争让所有同学都能熟练的画角。

  最后,请画得较好的小组演示画角,并说一说画角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总结了画角的方法: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标出角度,再检验。强调在检验中先判断是哪种角,再测量角。让学生体验画角时要灵活选择适当的方法,除了用量角器,有的可直接使用三角板。

  画角的教学反思 7

  本节课我利用活动角引出各种大小不同的角,帮助学生发展对角的认识,加深对角的理解。学生在操作活动角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来进行各种角的特征的学*,从而认识直角、锐角、钝角、*角、周角的'大小,提高学*效率。根据度数,教会学生选择适宜的工具画图,会用三角尺画出一定度数的角,重点是掌握用量角器画角,能初步估计角的大小。

  教学“角的分类"时,我让学生利用活动角,通过边操作边观察,感受角有大有小,理解锐角、钝角不是指某一度数的角,是指某一固定范围的角。并能根据角的大小对角进行分类。在操作中体会I周角=2*角=4直角。

  教学“画角”时,先是根据上节课记住的三角板上的三个角来画90°、30°、60°和45°的角,比较简单,接下来用量角器画角,先让学生尝试画60°的角,大部分学生根据量角的方法都能画出来,引导学生总结画角的步骤:

  1、两重合(中心点与顶点重合,射线与0刻度线重合)

  2、找刻度,连线,画角这一环节因为时间不够充足,所以只让学生们做了少部分的练*,学生容易把内、外刻度线混淆,导致画角错误。

  我觉得这节课练*不够充分,本节课课时安排就是要将角的分类和画角两部分完成,我按照课时安排去进行讲课,时间十分紧凑。但因为孩子们初接触量角器以及画角,操作起来并不是很熟练,所以我觉得在讲课的同时,应该分出大量时间让同学们在课上练*,才能纠正他们的错误和不足。所以,在下次讲这节课时,我可能把这一部分分成两个课时去讲,使同学们能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及时操作进行巩固。

  画角的教学反思 8

  《画角》是在学生学*了《角的度量》《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探究角的画法兴趣非常浓厚。

  课上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画法。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还有一部分同学出错,出错原因我想有以下几方面:

  1、对量角器上的刻度还是不熟悉,找不准数。特别是不是整十度时,错得更多,很多学生都少画或多画了10度,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对于这个度数的取数范围在哪里心里都不是很清楚。

  2、学生在画角时,出现错误最多的是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

  3、有的学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图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点是一个小洞,学生在重合的时候左移一点或者右移一点就会有10度的'误差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学*造成了干扰。

  4、有的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有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点的位置。他们不会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有的会看的也把刻度线看歪了,偏离到别的刻度去了。还有很多学生对于内刻度的数对应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并不熟悉,所以找不到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想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如下改进:

  1、课堂上总结了画角的步骤,但没有示范画一个角。这是最大的失误。

  2、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最好选择量角器上没有图案,刻度比较清楚的,这样会更有利于量角和画角的准确。

  3、在认识量角器时,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内刻度的数对应的是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在教学时确实有所疏忽。

  4、画角之前,一定要求学生想清楚自己画的是钝角还是锐角,画完后一定要进行检验。

  画角的教学反思 9

  画角是在学生学*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课前我预想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在学*画法时主要以教师讲解,并结合讲解板演为主,把重点放在学生动手练*上。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回家作业中出的问题却较多,主要是画不准,有的学生甚至把钝角画成了锐角,锐角画成了钝角等。仔细反思,主要原因是: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想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如下改进:

  1、在认识量角器时,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内刻度的数对应的是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在教学时确实有所疏忽。

  2、画角之前,一定要求学生想清楚自己画的是钝角还是锐角,画完后一定要进行检验。

  画角的教学反思 10

  画角是在学生学*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课前我预想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在学*画法时主要以教师讲解,并结合讲解板演为主,把重点放在学生动手练*上。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回家作业中出的问题却较多,主要是画不准,有的学生甚至把钝角画成了锐角,锐角画成了钝角等。仔细反思,主要原因是: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想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如下改进:

  1、在认识量角器时,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内刻度的数对应的是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在教学时确实有所疏忽。

  2、画角之前,一定要求学生想清楚自己画的是钝角还是锐角,画完后一定要进行检验。

  不足之处,在教学周角时,没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周角的形成过程,及这个360度怎么得出的,没有和学生好好探讨。如果能用多媒体慢慢演示,让学生观察的是它转过的范围。可以这样:先转到直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继续转到*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由此得出,周角是360度,一周角是2个*角,4个直角。


“画角”教学反思优选【10】篇(扩展2)

——画角教学反思实用10篇

  画角教学反思 1

  《画角》是在学生学*了《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探究角的画法兴趣非常浓厚。

  在我所所教的'班级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对图形的空间理解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在上这节课,我是这样处理的:

  1、自己尝试,动手操作,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让学生自己自学,初步尝试画一个65°的角,不管他们画得怎样,先不进行指导,再由领悟能力比较好的孩子介绍自己的画角方法,这时再完善画角的具体方法,通过观察和自己原有的一些理解,很好地把知识内化;

  2、培养了学生的作图*惯。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徒手画,还有的画图后不检查,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强调了不能仅用目测,更要用到三角板、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另外还在展台上多次用量角器对画好的角进行检验,积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图*惯,为今后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

  这节课还有些地方需要主要的地方:

  1、关于学生看内外刻度方面,学生看得不是很好,其实当学生画65°的角时,这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是什么角,锐角还是钝角?并用手势比出角,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再找出正确的度数,对学生理解内外刻度就会好很多,也避免了把65°的角化成135°的角了。

  2、有的学生使用的量角器不好。有的学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图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点是一个小洞,学生在重合的时候左移一点或者右移一点就会有10度的误差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学*造成了干扰。。

  画角教学反思 2

  画角是在学生学*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学生很自然地又想到了怎样画角。本节课在探究新知时,我采取让学生以尝试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方式。先让学生猜一猜用一副三角板可以拼出哪些度数的角,再小组合作用三角板拼一拼,画一画,归纳出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度数的角。

  然后让学生回忆角的度量方法,接着想办法画一个65°的角。学生试着画角,然后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画65°角的方法。哪一个同学画得好,还有哪一个同学不会画,让组员帮助他,小组总结并写出画角的步骤。

  接着,在初步掌握画角的方法之后,我要求每小组画学过的五种不同的角,边画边讲,其它三人边听边纠正评价,力争让所有同学都能熟练的'画角。

  最后,请画得较好的小组演示画角,并说一说画角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总结了画角的方法: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标出角度,再检验。强调在检验中先判断是哪种角,再测量角。让学生体验画角时要灵活选择适当的方法,除了用量角器,有的可直接使用三角板。

  画角教学反思 3

  画角这一教学过程,学生掌握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生对画角的步骤掌握是教学的难点。学生真正能够理解画角的本质难度是比较大的。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我力求体现出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逐步分散教学难点。由于用量角器量角和用量角器画角有一些共同之处,都是使用量角器,都是用量角器中心对准角的顶点,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对齐,量角时看另一边指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而画角首先要心中有角,先在要画角的地方点一个点,再和原来画出的射线的顶点连接就画出了一个角。所以,在具体的设计时,我先进行量角的复*,说量角的'方法这样就进入学生的最*发展区。由于采用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了画角的过程,并通过自学质疑,可以进一步体会画角的步骤。这样处理以后,学生在自然而然之中学会了知识和方法,体现了新课不新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画角教学反思 4

  《画角》是在学生学*了《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探究角的画法兴趣非常浓厚。

  课前我预想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在学*画法时主要以教师讲解,并结合讲解板演为主,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画法。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学生动手练*上。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回家作业中出的问题却较多,主要是画不准,有的学生甚至把钝角画成了锐角,锐角画成了钝角等。仔细反思,可能是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1.学*画法时,以教师讲解为主,放手不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来看学生好像已经学会了,实际由于体验不深刻,学生并没有把知识很好的吸收并内化,掌握得并不牢固,所以导致回家作业效果不好。

  2.学生出错最多的就是找不准数。这说明学生前面的基础还是没打好,对量角器上的刻度还是不熟悉,找不准数。特别是 不是整十度时,错得更多,很多学生都少画或多画了10度,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对于这个度数的取数范围在哪里心里都不是很清楚。

  3.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

  4.有的学生使用的量角器不好。有的学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图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点是一个小洞,学生在重合的时候左移一点或者右移一点就会有10度的误差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学*造成了干扰。

  5.有的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有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点的位置。他们不会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有的会看的也把刻度线看歪了,偏离到别的刻度去了。还有很多学生对于内刻度的数对应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并不熟悉,所以找不到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想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如下改进:

  1.在学画法之前,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使他们有一定的学*体验,经历学*的过程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深刻。

  2.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最好选择量角器上没有图案,刻度比较清楚的,这样会更有利于量角和画角的准确。

  3.在认识量角器时,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内刻度的数对应的是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在教学时确实有所疏忽。

  4.画角之前,一定要求学生想清楚自己画的是钝角还是锐角,画完后一定要进行检验。

  画角教学反思 5

  “角的度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这个单元中,主要有四部分内容:(1)直线、射线和角(2)角的度量(3)角的分类(4)画角。学生课堂上的“耶!”

  学利用量角器画角时,本节课学生学的还比较轻松。比较成功的是新知的探究:教材画角的例题呈现了画65°的角,下面是画角的步骤,看了教材以后,我想画角是否让学生自学教材,然后让他们动手画角。但是,就在上课的一刹那,我改变了预设的方案,我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画角,因为学生有一定量角的基础,可能他们会自己摸索出画角的方法,如果不会,再采取方案一,自学教材,基于对学生的信任,于是问:“你们会画60°的角吗?先想一想,自己准备怎么画,再动手。”(没有选择教材的65°,而选择了60°,我想学生可能会现不同的画法,比如用三角尺画。)听说能画角,学生比较兴奋,想了一会儿,个个摩拳擦掌,兴致勃勃地动手画了起来,果然不出我的所料,汇报时学生出现了:王宁:“我是用三角尺的60°角画的。”把他的作品反馈在实物投影上,确实是60°,但是角的顶点这儿画的不太理想。陆雨婷:“我是用量角器画的,先在本子上画一条射线,再用量角器的中心点对着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着射线,再在量角器的60°的地方画一个点,最后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这个点再画一条射线。”陆雨婷的`说法多好啊!我在心里佩服学生的能力。“你们喜欢那种画法呢?”学生说的不一。“既然这样,你们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画一个70°的角吧!”学生动手画了起来,汇报的时候,学生都选择了用量角器画角,我问:“你们为什么不选择用三角尺画呢?”学生都说用量角器画比较方便。

  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画70°角的方法后,再让他们看书,我说:“其实你们的画法和书上的介绍的方法是一样的,你们真了不起!”学生开心地喊出了“耶!”看到学生的高兴劲,我知道他们此时已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那么我呢?当然也感到无比的幸福。学生看书以后,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我还有补充,画好以后还应该检验,用量角器测量一下自己画的角是否正确。多好的的孩子啊!我从心里感叹着。另外:当出现要求画的角,如:75度、155度……有5度的角时,会出现问题。主要出现在,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有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点的位置。

  于是教会学生要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因为内圈70度对应外圈110度的位置,内圈80度对应外圈100度的位置,内圈75度就对应外圈105度的位置。

  画角教学反思 6

  “量角与画角”是两课内容,在组内集体备课时,老师们一致认为这两个内容在“角的度量”这一单元中学生最难掌握。

  一、量角时,学生经常出现量角器左放右放放不到位,量不不到角,角到量角器的外面去了;还有的学生,量角时不能确定读量角器上里面的数还是外面的数。

  二、如果量角时存在“技术“问题,那画角问题就更大了,去以上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画角的方法掌握了,就是每一个画出来的角边很长,因为画角时要在量角器的刻度边点一个点作标记,这个点离射线的端点较远,学生要通过端点和自己所作的标记点画一条射线,作出角的另一条边,这条边还真够长的,有的孩子还画到书本外面去。

  针对以上问题,我结合教材与学情,归纳了量角三步走:

  一看角往哪边开,量角器的`半圆就朝那边放(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摆弄量角器);

  二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射线与零刻度线重合,看另一边对准量角器中的哪个刻度;

  三看角度的大小,锐角看小数,钝角看大数(锐角和钝角在二年级就已经认识,每个四年级的学生都应具备估量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不会把量角器上内圈的数和外圈的数混淆)。这样一来,学生掌握得还不错,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较快较准地测量角的度数。 量角的方法掌握了,画角自然就容易多了。有了量角的基础,我把“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个概念和学生一起探讨,让孩子明白,射线可长可短,可根据书本的空间大小来画角。如果空间大就把边画长点,如果空间小就把边画短点。这样一来,学生画角也学得不错,也画得较快较准。

  画角教学反思 7

  《欢庆》这首诗写的就是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阵阵的海涛,构成了一幅美丽、欢乐、祥和的图画。读着读着,我们似乎看见农民丰收的笑脸,看见***广场上缓缓升起的**,似乎听见了中华儿女对和*的呼唤,听见各民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国的共同心声。

  在教学中也有不少失误。如文中出现了"欢乐的乐曲"中"乐"是个多音字,本来是放在"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这个教学环节中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却遗漏了。在课文朗读中,我设计了配乐朗读,不过音乐选得过于抒情,不大适合课文欢庆的气氛。在设计中,我还准备了说话训练,拓展学生的.说话能力,提升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但可能教学时间安排还不够合理,没有完成这一部分的教学。

  "构建开放的课堂"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社会,来自大自然的活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画角教学反思 8

  课前我仔细思考过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教材中安排“角的分类”与“画角”同课时教学,但是我觉得这样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掌握那么多的知识点,肯定会向走马观花一样,课上会缺少实践探索的机会,所以我决定分两课时教学,先教学“角的分类”,然后教学“画角”。

  课前我就发现在画角时随意性很大,尤其在二年级学生已经会画直角,但我却发现学生很少用三角尺的直角去画,而是用直尺画一个*视的直角。所以课上我就从画直角入手,让学生说说:“在你认识的角中,那些角最好画?”学生很快提出*角、周角、直角,然后我就让学生去试画这些角,并让学生到实物投影上展示自己画的过程,学生很新鲜,画得认真,看得认真,画后让学生评一评,议一议,学生很快指出画*角、周角的优点和不足,并集体进行更正。在画直角时,我故意找一名用直尺画得同学,评议直角的画法时,我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知道画的直角是否规范?”学生就提出用量角器量一量或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学生照样检查发现用直尺画得直角不是很规范,接着就讨论“怎样画直角规范呢?”有了检查的过程,学生很快就能思考出两种方法。最后我让学生画60度的角,学生仍选择两种方法去画,评议后我引导学生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并讨论:“用三角尺画角和用量角器画角,那种方法应用更广泛?”学生讨论后总结用量角器的使用范围更广,最后再让学生尝试用量角器画一些角,组织学生评议,这样学生对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都掌握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好,课后我反思,这与纠正学生过去画角的错误做法关系很大,学生自己在纠错的过程中发现画角的方法比教师的讲解的作用要大得多了,因此我们在上课时能找到很好的切入点很重要的`。

  画角教学反思 9

  画角是在学生学*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学生很自然地又想到了怎样画角。本节课在探究新知时,我采取让学生以尝试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方式。先让学生猜一猜用一副三角板可以拼出哪些度数的角,再小组合作用三角板拼一拼,画一画,归纳出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度数的角。

  然后让学生回忆角的度量方法,接着想办法画一个65°的角。学生试着画角,然后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画65°角的方法。哪一个同学画得好,还有哪一个同学不会画,让组员帮助他,小组总结并写出画角的步骤。

  接着,在初步掌握画角的方法之后,我要求每小组画学过的五种不同的角,边画边讲,其它三人边听边纠正评价,力争让所有同学都能熟练的画角。

  最后,请画得较好的小组演示画角,并说一说画角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总结了画角的方法: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标出角度,再检验。强调在检验中先判断是哪种角,再测量角。让学生体验画角时要灵活选择适当的方法,除了用量角器,有的可直接使用三角板。

  画角教学反思 10

  《画角》是在学生学*了《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探究角的画法兴趣非常浓厚。

  在我所所教的班级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对图形的空间理解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在上这节课,我是这样处理的:

  1、自己尝试,动手操作,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让学生自己自学,初步尝试画一个65°的.角,不管他们画得怎样,先不进行指导,再由领悟能力比较好的孩子介绍自己的画角方法,这时再完善画角的具体方法,通过观察和自己原有的一些理解,很好地把知识内化;

  2、培养了学生的作图*惯。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徒手画,还有的画图后不检查,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强调了不能仅用目测,更要用到三角板、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另外还在展台上多次用量角器对画好的角进行检验,积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图*惯,为今后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

  这节课还有些地方需要主要的地方:

  1、关于学生看内外刻度方面,学生看得不是很好,其实当学生画65°的角时,这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是什么角,锐角还是钝角?并用手势比出角,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再找出正确的度数,对学生理解内外刻度就会好很多,也避免了把65°的角化成135°的角了。

  2、有的学生使用的量角器不好。有的学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图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点是一个小洞,学生在重合的时候左移一点或者右移一点就会有10度的误差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学*造成了干扰。。


“画角”教学反思优选【10】篇(扩展3)

——《画角》教学反思优选【十】篇

  《画角》教学反思 1

  《画角》是人教版数学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其认知基础是学生已经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并掌握了角的基本分类。本课的学*任务是让学生按照画角的步骤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初步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同时养成画后认真检查的*惯,加强量角和画角的沟通与联系。

  教材中是直接呈现画角的三个基本步骤: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再在量角器相应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最后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现画一条射线。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觉得直接教学生按这些步骤画,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画,不容易掌握。思量再三觉得还是应该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画角的步骤。但怎样确保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就能正确画角呢?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体会到画角实际上就是从一个顶点画两条射线,这也正是角的定义,问题是怎样保证两条射线构成的度数符合要求,那就要用到量角器或三角尺这些能量角的工具,用这些工具来确定第二条射线所在的位置。想到这儿,我立刻有了主意,那就是先用学具或手势摆出指定度数的角,再在量角器上摆出相应度数的角,最后才是依据所摆的角,想办法画出相应度数的角。这种教法,既将画角同量角进行了有机整合,又为学生自主探究画角的方法搭设了梯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画图的良好*惯。

  本节课上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使学*过程变得轻松愉悦,学*效果也是显而易见。总的来说,本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画角这个内容是抽象的,也是枯燥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学*兴趣,在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漂亮的五角星图案,使得学生眼前一亮,并适时地设置了一个矛盾:五角星同学们大都会画,一个标准的五角星同学们会不会画?那该怎样画呢?及时将学生对五角星图案的兴趣引导到画五角星这个话题上来,然后出示五角星所具备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五条线段长度相等;二是五个顶角都是36度。由此点明本节课的主题——学*画角。在这样的悬念下,学生学*画角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画角的方法,教材上是直接呈现如何借助量角器画一个65度的角,同教材配套的媒体资源中也有相关的课件,同样是直接将画一个角的步骤演示给学生看。但在备课中,我考虑再三,还是摒弃了这种做法,而是分以下几步引导学生探究出画角的方法。①让学生先用小棒或手势比划大约36度的角,这一步看似有些多余,其实不然,我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后面的画角作铺垫;二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②当学生比出角后,我问:怎样检验你所摆的角是不是接*36度?学生有的用三角板上的30度比,说应该比30度稍微大一点儿;有的用量角器比,检验出是不是36度,从而使学生明白: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需要用到三角板或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③根据所摆的36度角,同桌互相帮助试着在纸上画一个36度的角。因为前面在检验角时有经验,将量角器如何对准所画的角,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在几个关键地方作记号的`方法,正好班上有两名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中心部位是一个小孔,这为画角作记号提供了方便。可以直接在中心点、零刻度线、36度刻度线处分别画一个点,然后将中心点分别与另两个点连接起来就画成了一个36度的角。教学中我以这种方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讨论,从而找到其它量角器也可行的方法,就是先固定其中的一条边,可以是画点,也可以是画线,再找到另一条边所在的位置,最后将第二条边连出来。画角的方法就这样在学生的尝试、汇报、讨论、交流等过程中应运而生,尤其是借助实物投影及时地将学生的方法和问题暴露在全体学生面前,老师没有给学生演示,没有给学生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节课中真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发展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画图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障碍点,画角更是非常困难,但在本节课中,角的画法却从学生的摆、量、画等操作中水到渠成地概括出来,关于角的画法,其本质就是先固定一条边,再根据角度确定另一条边的位置,然后画出另一条边。固定一条边的方法既可以将边画出来,也可以像本节课中学生所展示的那样先确定顶点,再点出零刻度线和另一刻度线的位置。这个教学难点在本节课中得到了突破,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发展。用传统的木制三角板、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操作时,既觉得笨重(用劲儿小了要往下滑,用劲儿大了又不好调整),又觉得不直观(由于不是透明材料做成的,有时候还需要将图中的线条进行延长),老师将作图工具在黑板上翻过来、转过去,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还是“看不懂”,本堂课中引用实物投影,老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在展台上操作,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学生看得也非常清晰、明确。

  4、培养了学生的作图*惯。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徒手画,还有的画图后不检查,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强调了不能仅用目测,更要用到三角板、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另外还在展台上多次用量角器对画好的角进行检验,积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图*惯,为今后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画角》教学反思 2

  材中安排角的分类与画角同课时教学,我觉得一节课里要掌握的知识点太多,学生肯定接受不了,所以,我把这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先教学角的分类,然后教学画角。

  在教学画角时,我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自主探索画法。从大展示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家庭作业中出的问题却较多,主要是画不准,有的学生甚至把钝角画成了锐角,锐角画成了钝角等。仔细反思,可能是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1、学*画法时,有的学生在小组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来看学生好像已经学会了,实际由于体验不深刻,学生并没有把知识很好的吸收并内化,掌握得并不牢固,所以导致家庭作业效果不好。

  2、学生出错最多的就是找不准数。这说明学生前面的基础还是没打好,对量角器上的刻度还是不熟悉,找不准数。特别是不是整十度时,错得更多,很多学生都少画了10度,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对于这个度数的取数范围在哪里心里都不是很清楚。

  3、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其实最主要的一点是,学生对于零刻度的理解不是十分到位,由于本单元过于抽象,这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抽象数学知识,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数学抽象思维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渐摸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带入课堂,让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为第四单元*行四边形打下基础。

  4、有的学生使用的量角器不好。有的学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图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点是一个小洞,学生在重合的时候左移一点或者右移一点就会有10度的误差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学*造成了干扰。

  5、有的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个位是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点的位置。他们不会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有的会看的也把刻度线看歪了,偏离到别的刻度去了。还有很多学生对于内刻度的数对应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并不熟悉,所以找不到点。

  《画角》教学反思 3

  本节课我利用活动角引出各种大小不同的角,帮助学生发展对角的认识,加深对角的理解。学生在操作活动角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来进行各种角的特征的学*,从而认识直角、锐角、钝角、*角、周角的大小,提高学*效率。根据度数,教会学生选择适宜的工具画图,会用三角尺画出一定度数的角,重点是掌握用量角器画角,能初步估计角的大小。

  教学“角的分类"时,我让学生利用活动角,通过边操作边观察,感受角有大有小,理解锐角、钝角不是指某一度数的角,是指某一固定范围的角。并能根据角的大小对角进行分类。在操作中体会I周角=2*角=4直角。

  教学“画角”时,先是根据上节课记住的三角板上的三个角来画90°、30°、60°和45°的角,比较简单,接下来用量角器画角,先让学生尝试画60°的角,大部分学生根据量角的方法都能画出来,引导学生总结画角的步骤:

  1、两重合(中心点与顶点重合,射线与0刻度线重合)

  2、找刻度,连线,画角这一环节因为时间不够充足,所以只让学生们做了少部分的练*,学生容易把内、外刻度线混淆,导致画角错误。

  我觉得这节课练*不够充分,本节课课时安排就是要将角的分类和画角两部分完成,我按照课时安排去进行讲课,时间十分紧凑。但因为孩子们初接触量角器以及画角,操作起来并不是很熟练,所以我觉得在讲课的同时,应该分出大量时间让同学们在课上练*,才能纠正他们的错误和不足。所以,在下次讲这节课时,我可能把这一部分分成两个课时去讲,使同学们能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及时操作进行巩固。

  《画角》教学反思 4

  《画角》是人教版数学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其认知基础是学生已经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并掌握了角的基本分类。本课的学*任务是让学生按照画角的步骤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初步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同时养成画后认真检查的*惯,加强量角和画角的沟通与联系。

  教材中是直接呈现画角的三个基本步骤: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再在量角器相应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最后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现画一条射线。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觉得直接教学生按这些步骤画,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画,不容易掌握。思量再三觉得还是应该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画角的步骤。但怎样确保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就能正确画角呢?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体会到画角实际上就是从一个顶点画两条射线,这也正是角的定义,问题是怎样保证两条射线构成的度数符合要求,那就要用到量角器或三角尺这些能量角的工具,用这些工具来确定第二条射线所在的位置。想到这儿,我立刻有了主意,那就是先用学具或手势摆出指定度数的角,再在量角器上摆出相应度数的角,最后才是依据所摆的角,想办法画出相应度数的角。这种教法,既将画角同量角进行了有机整合,又为学生自主探究画角的方法搭设了梯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画图的良好*惯。

  本节课上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使学*过程变得轻松愉悦,学*效果也是显而易见。总的来说,本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画角这个内容是抽象的,也是枯燥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学*兴趣,在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漂亮的五角星图案,使得学生眼前一亮,并适时地设置了一个矛盾:五角星同学们大都会画,一个标准的五角星同学们会不会画?那该怎样画呢?及时将学生对五角星图案的兴趣引导到画五角星这个话题上来,然后出示五角星所具备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五条线段长度相等;二是五个顶角都是36度。由此点明本节课的主题——学*画角。在这样的悬念下,学生学*画角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画角的方法,教材上是直接呈现如何借助量角器画一个65度的角,同教材配套的媒体资源中也有相关的课件,同样是直接将画一个角的步骤演示给学生看。但在备课中,我考虑再三,还是摒弃了这种做法,而是分以下几步引导学生探究出画角的方法。①让学生先用小棒或手势比划大约36度的角,这一步看似有些多余,其实不然,我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后面的画角作铺垫;二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②当学生比出角后,我问:怎样检验你所摆的角是不是接*36度?学生有的用三角板上的30度比,说应该比30度稍微大一点儿;有的用量角器比,检验出是不是36度,从而使学生明白: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需要用到三角板或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③根据所摆的36度角,同桌互相帮助试着在纸上画一个36度的角。因为前面在检验角时有经验,将量角器如何对准所画的角,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在几个关键地方作记号的方法,正好班上有两名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中心部位是一个小孔,这为画角作记号提供了方便。可以直接在中心点、零刻度线、36度刻度线处分别画一个点,然后将中心点分别与另两个点连接起来就画成了一个36度的角。教学中我以这种方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讨论,从而找到其它量角器也可行的方法,就是先固定其中的一条边,可以是画点,也可以是画线,再找到另一条边所在的位置,最后将第二条边连出来。画角的方法就这样在学生的尝试、汇报、讨论、交流等过程中应运而生,尤其是借助实物投影及时地将学生的方法和问题暴露在全体学生面前,老师没有给学生演示,没有给学生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节课中真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发展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画图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障碍点,画角更是非常困难,但在本节课中,角的画法却从学生的摆、量、画等操作中水到渠成地概括出来,关于角的画法,其本质就是先固定一条边,再根据角度确定另一条边的位置,然后画出另一条边。固定一条边的方法既可以将边画出来,也可以像本节课中学生所展示的那样先确定顶点,再点出零刻度线和另一刻度线的位置。这个教学难点在本节课中得到了突破,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发展。用传统的木制三角板、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操作时,既觉得笨重(用劲儿小了要往下滑,用劲儿大了又不好调整),又觉得不直观(由于不是透明材料做成的,有时候还需要将图中的线条进行延长),老师将作图工具在黑板上翻过来、转过去,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还是“看不懂”,本堂课中引用实物投影,老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在展台上操作,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学生看得也非常清晰、明确。

  4、培养了学生的作图*惯。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徒手画,还有的画图后不检查,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强调了不能仅用目测,更要用到三角板、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另外还在展台上多次用量角器对画好的角进行检验,积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图*惯,为今后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画角》教学反思 5

  课前我仔细思考过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教材中安排“角的分类”与“画角”同课时教学,但是我觉得这样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掌握那么多的知识点,肯定会向走马观花一样,课上会缺少实践探索的机会,所以我决定分两课时教学,先教学“角的分类”,然后教学“画角”。

  课前我就发现在画角时随意性很大,尤其在二年级学生已经会画直角,但我却发现学生很少用三角尺的直角去画,而是用直尺画一个*视的直角。所以课上我就从画直角入手,让学生说说:“在你认识的角中,那些角最好画?”学生很快提出*角、周角、直角,然后我就让学生去试画这些角,并让学生到实物投影上展示自己画的过程,学生很新鲜,画得认真,看得认真,画后让学生评一评,议一议,学生很快指出画*角、周角的优点和不足,并集体进行更正。在画直角时,我故意找一名用直尺画得同学,评议直角的画法时,我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知道画的直角是否规范?”学生就提出用量角器量一量或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学生照样检查发现用直尺画得直角不是很规范,接着就讨论“怎样画直角规范呢?”有了检查的过程,学生很快就能思考出两种方法。最后我让学生画60度的'角,学生仍选择两种方法去画,评议后我引导学生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并讨论:“用三角尺画角和用量角器画角,那种方法应用更广泛?”学生讨论后总结用量角器的使用范围更广,最后再让学生尝试用量角器画一些角,组织学生评议,这样学生对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都掌握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好,课后我反思,这与纠正学生过去画角的错误做法关系很大,学生自己在纠错的过程中发现画角的方法比教师的讲解的作用要大得多了,因此我们在上课时能找到很好的切入点很重要的。

  《画角》教学反思 6

  曾经听过四年级《角的画法》数学,在教学中一直觉得画角是个教学的难点,其实也是学生的难点。课前我仔细思考过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教材中安排“角的分类”与“画角”同课时教学,但是我觉得对于我班学情,这样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掌握那么多的知识点,肯定会向走马观花一样,课上会缺少实践探索的机会,所以我决定分两课时教学,先教学“角的分类”,然后教学“画角”。

  教学角的分类时,我就发现在画角时随意性很大,尤其在二年级学生已经会画直角,但我却发现学生很少用三角尺的直角去画,而是用直尺画一个*视的直角,甚至有的学生凭感觉直接画两条射线组成直角。所以课上我就从画直角入手,让学生说说:“在你认识的角中,那些角最好画?”学生很快提出*角、周角、直角,然后我就让学生去试画这些角,并让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画的过程,画后让学生评一评,议一议,学生很快指出画*角、周角的优点和不足,并集体进行订正。在画直角时,我有意找两名采用上述方法画角的同学板演。然后让学生议一议, “怎样才能知道画的直角是否规范?”学生就提出用量角器量一量或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学生照样检查发现用直尺画得直角不是很规范,更不用说凭感觉的了;接着让学生就讨论“怎样画直角规范呢?”有了检查的过程,学生很快就能思考出两种方法。学生尝试后,老师示范画直角,直角画法就此规范。

  然后我让学生画60°的角,学生仍选择用三角板的方法去画。接着我让学生画65度的角,学生发现用三角板画不出来,从而引出用量角器来画角才能画出。最后我引导学生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并讨论:“用三角尺画角和用量角器画角,那种方法应用更广泛?”学生讨论后总结用量角器的使用范围更广,最后再让学生尝试用量角器画75度和100度的角,每次都叫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叉检查,掌握好的当师傅,师徒一起评价,获取优秀等第,学生热情很高。这样学生对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基本都掌握了。

  《画角》教学反思 7

  “量角与画角”是两课内容,在组内集体备课时,老师们一致认为这两个内容在“角的度量”这一单元中学生最难掌握。

  一、量角时,学生经常出现量角器左放右放放不到位,量不不到角,角到量角器的外面去了;还有的学生,量角时不能确定读量角器上里面的数还是外面的数。

  二、如果量角时存在“技术“问题,那画角问题就更大了,去以上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画角的方法掌握了,就是每一个画出来的角边很长,因为画角时要在量角器的刻度边点一个点作标记,这个点离射线的端点较远,学生要通过端点和自己所作的标记点画一条射线,作出角的另一条边,这条边还真够长的,有的孩子还画到书本外面去。

  针对以上问题,我结合教材与学情,归纳了量角三步走:

  一看角往哪边开,量角器的半圆就朝那边放(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摆弄量角器);

  二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射线与零刻度线重合,看另一边对准量角器中的哪个刻度;

  三看角度的大小,锐角看小数,钝角看大数(锐角和钝角在二年级就已经认识,每个四年级的学生都应具备估量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不会把量角器上内圈的数和外圈的数混淆)。这样一来,学生掌握得还不错,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较快较准地测量角的度数。 量角的方法掌握了,画角自然就容易多了。有了量角的基础,我把“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个概念和学生一起探讨,让孩子明白,射线可长可短,可根据书本的空间大小来画角。如果空间大就把边画长点,如果空间小就把边画短点。这样一来,学生画角也学得不错,也画得较快较准。

  《画角》教学反思 8

  画角是在学生学*了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角的画法的探究必然会引起极大的兴趣。在课堂开始,通过回忆前面所学知识,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出角的度数,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过渡到今天所学的知识点。

  在组织学生掌握“画角“这个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小组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在互动中对整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使学生的大脑中零散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形成牢固的印象。以“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为理念,利用学生的差异,放手让学生小组争论、互补,在相互纠偏、自我梳理中得出结论。

  对于一些特殊的度数我们可以用三角板上的.角来画,但对于一般的角我们就只能用量角器来画。下面大家思考怎样画一个65度的角?

  (小组交流、生汇报)

  1:我们可以先画一条边,然后画另外一条边。

  2:怎样才能在65度的前提下画另一条边呢?

  3:我们可以拿量角器量出来。

  针对学生们的争论,我开始总结画法。最后,让知识得到了升华。把画角的方法编成一个顺口溜,再一次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一个彻底的理解。

  根据画法编出画角的顺口溜:

  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后画边。

  教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真正的探究性的学*中学会学*,不断地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智能结构。

  

  《画角》教学反思 9

  在《角的分类和画角》这节练*课上,我努力突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内容的设计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尊重学生的选择。

  二、突出每一板块的主体。做到分层练*,层层递进。

  三、注重学生的拓展。不单是复*各类角的特点,也拓展各类角的顺序和特殊角的关系,重点是注重估算和估算方法的渗透,象锐角和钝角,不仅估出度数,还教会学生正确使用三角板的直角作为参照去验证估的是否接*或准确。

  四、使学生会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画角。象10度、45度、105度,明确象三角尺上的角或拼成的角可以用三角尺画,非常简便、准确。象10度这样的角只能用量角器画。

  五、努力体现算法多样化。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因为时间分配没掌握好,导致课堂小结比较匆忙。等下次练*课,我会注意这样小结:

  1、总结学*方法。

  2、总结技能技巧。

  3、总结注意事项。

  及时总结使学生不仅参与学*,更从中知道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遗憾,真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画角》教学反思 10

  画角的步骤,

  第一步,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第二步,在量角器相应度数的刻度线处点一个点。

  第三步,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画角”是在学生学*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对角的认识经已经比较丰富,所以本节课中教师让学生以尝试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方式。先让学生想办法富一个60的角,再让学生画75°、105°的角(这些角学生是可以助三角尺来画出的),并在画的过程中体会画角的基本方法(要高一个顶点两条边)。最人让学生画出一个40的角,引出使用量角器画角的必要性。之后是学生试着画角,对于困难的学生教师让其自学教科书中的富角方法,然后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画角的方法。后全班交流、归纳、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从课堂反馈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概括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画角”教学反思优选【10】篇(扩展4)

——《画杨桃》教学反思 (菁华10篇)

《画杨桃》教学反思1

  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医生只有具备高尚的医德和高明的术,才能手到病除;老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和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老师也是一个凡人,难免有不足之处,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就该勇敢地承认,并欣然地接受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事实。

  有一次上《画杨桃》这一课,讲到形态各异的样子时,我突然有想用简笔画画出杨桃,可当我拿起粉笔坐画时,对画画一窍不通的我发现了自己的拙劣之处──这哪里是杨桃呀,分明是一堆堆的石头。

  我脸红了,想说上几句挽回自己的话。但当我转身看见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探索的、求知的、眼睛时,我改变了自己的的想法。坦诚地说:“同学们,老师没有画画的天赋,而在上学时对画画也没有兴趣不劳就无获,所以到现在我还是一个‘画盲’。今天,老师本想把杨桃可爱的样子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但是老师不会画杨桃,真是对不起大家了。”

  原来说这话只想坦陈自己的不足,不想由此所引起的教育效果却让我史料不及。学生们纷纷表示人无完人,并积极要求帮老师来画。于是,黑板上开始出现了可爱的杨桃。

  此时的我,除了满足地笑,找不到更好的表达方式。

《画杨桃》教学反思2

  在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指导者、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机智地发现学生在学*中存在的问题,灵活地加以引导,课堂上教师能够机智的处理问题,会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机智是课堂的灵魂。在教学中由于自己的教学不够机敏,致使课堂上的许多亮点没有爆发出来。我认为在课堂上需提高引导的机智和评价的?

  一、提高评价的机智

  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由于缺乏评价的机智,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到位。如一个学生在谈到自己是否喜欢文中的同学们时,他说:“我既喜欢,又不喜欢。喜欢是因为同学们很爱笑,不喜欢是因为同学们没有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画的。”我在处理学生这个问题时,评价不够到位,致使问题的解决不理想。老师如果这样引导“笑”,有很多种,我们都希望自己能笑口常开,你一定也喜欢笑,但是文中同学们的哈哈大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学生回答:“是嘲笑。”那么你还喜欢同学们的这种笑吗?这样自然引导让学生在谈“笑”中明辨是非,然后老师随之引导,此时你想对那些发笑的同学们说些什么?而文中的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这样就水到渠成的进行过渡,引导学生体会了文章的中心。

  再如,一个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时,说到: “在了解了别人的想法后,如果他做错了再去嘲笑别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这一说法没有及时给予评价。由于自己的心急,导致一个教学闪光点被扑灭了。如果我能及时让其他学生对这位学生的说法进行评价,说说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学生就会各抒己见,说明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思维产生碰撞。同时也进一步地深化文章的主题: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二、提高引导的机智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它可以让学生杂乱的思维变的有序、深刻;同时也能使知识的掌握更具条理性。而我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恰恰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如当学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不是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叙述,而是在复述课文时。我这样处理会更好:再找一个学生用概括的语言说说主要内容,然后引导,我们在说文章主要内容时,如果能用简短、概括的语言叙述就会更好,而你好像是在复述课文内容。这样一引导学生就知道如何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对其他同学也起到指导的作用。

  再如,在教学理解老师的一段话时,如果这样处理学生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些。让学生把老师说的这段话都来读一读,再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学生的思路就会更清楚,理解起来会更顺畅。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当发现学生读的并不理想时,教师加以示范朗读,效果就会不一样。

  通过上《画杨桃》一课,我认为自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提高:

  1、深入钻研、挖掘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

  2、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

  3、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评价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将在这门艺术的殿堂中不断提高。

《画杨桃》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9个生字,会认本课14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积累词语。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怎样画杨桃?

  (2)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3)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检查预*情况,交流重点字词

  1.指读生字词,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2.交流易读错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而:零声母音节,念“ér”。肃:*舌音,念“sù”。

  晌:念“shǎnɡ”,与“响”要区分字形。

  嘻:念一声,“xī”。诲:念四声,“huì”。

  3.学*多音字“倒”,做组词练*。

  4.指导书写,教学重难点字。

  摆:扌+四+去,注意左窄右宽,“四”字中间是两竖。

  嘻:注意右边“喜”的写法,“士”不要写成“土”,第三横要长。

  5.读“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三、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标出自然段序号。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我”和同学们在图画课上练*画杨桃时,“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引起了同学们的讥笑。老师通过让学生轮流到“我”的座位上去看看,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了做事应从实际出发。)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问题预设:

  (1)课文中老师怎样提的问题?

  (2)提的是什么样的问题?

  (3)同样是杨桃,为什么画出了不同的样子?

  (4)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反复地提出问题?

  (5)为什么课文最后说“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2.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道理呢?今天我们继续学*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感悟文义

  1.学*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思考:

  ①这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我”画杨桃的过程)

  ②“我”是怎样画杨桃的?(理解“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准确”等词语)

  ③猜测“我”把杨桃画成了什么?

  (2)同学们仔细找一找,“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从“我”坐的角度看杨桃,杨桃就像个五角星。)

  (3)老师出示杨桃实物,请同学们观察。

  (学生亲自实践,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第2~17自然段。

  (1)朗读课文,并思考: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我”的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老师有什么反应?

  ②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③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④举例子说说为什么角度不同,看到的样子不一样。(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样)

  ⑤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当别人看到的或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忙着嘲笑别人,要学会尊重别人,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2)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出对话时不同的语气。

  ①读出同学一开始嘲笑的'语气,以及后来不好意思、尴尬的情绪。

  ②读出老师一开始严肃的语气,以及后来和颜悦色的态度。

  3.学*第18自然段。

  (1)为什么说老师的教诲对“我”来说终生难忘?(板书:终生难忘)

  (2)讨论:老师的话只适用于画画吗?(老师的话表明了一个道理:要实事求是,要以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画画,还适用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3)按照老师所讲的,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不要……要……,要……要……)

  谁能用“不要……要……”说一句话?4.老师亲自来到“我”的座位上去看杨桃,是想知道()

  ①从“我”的角度去看,杨桃是不是“我”画出来的样子。

  ②是不是“我”的位置有点偏,因此没有把杨桃画准确。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先不要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那么,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老师说的那段话。7.说说自己从这篇课文中懂得的道理。

《画杨桃》教学反思4

  这几天一直在准备《画杨桃》一课,感觉这篇课文好难上,一直不知道从何下手,该怎样来讲?我这学期研究的校本教研课题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就针对这一训练点进行安排。

  我上的这是一节公开课,我在备课的时候其实就感觉到自己备的`内容有些多了。真是应了那句话“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课堂证实了我预计,上课内容没有全部完成。

  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 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在这节上的最大不足是:我对我们班的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不过回答得还不错。还有就是我预想的那样,设计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紧,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致使最后的小结学生说不出来“实事求是”,只能说到课本上点出的道理,没有更深的理解,这就完全是时间不够造成的。

  总之,在课堂的调控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还有应该对学生的锻炼加强,适当的对学生放手。这几天一直在准备《画杨桃》一课,感觉这篇课文好难上,一直不知道从何下手,该怎样来讲?我这学期研究的校本教研课题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就针对这一训练点进行安排。

  我上的这是一节公开课,我在备课的时候其实就感觉到自己备的内容有些多了。真是应了那句话“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课堂证实了我预计,上课内容没有全部完成。

  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 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在这节上的最大不足是:我对我们班的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不过回答得还不错。还有就是我预想的那样,设计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紧,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致使最后的小结学生说不出来“实事求是”,只能说到课本上点出的道理,没有更深的理解,这就完全是时间不够造成的。

  总之,在课堂的调控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还有应该对学生的锻炼加强,适当的对学生放手。

《画杨桃》教学反思5

  今天,实*生张华执教了《画杨桃》一课,这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让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的道理,也就是做事要讲究实事求是。下面就张老师上课情况进行反思:

  一、图片导课,直观形象

  上课伊始,张老师通过欣赏杨桃的图片揭示课题,杨桃这种水果在我们北方很少见,也很少吃,孩子们对杨桃这种水果接触不多,这样导课让学生对杨桃加深了印象,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为了进一步了解杨桃,设计了畅谈杨桃的资料环节,更加深了对杨桃这种水果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课文后,多种形式认读了生字词,指导学生容易读错的词语“半晌”、“教诲”,明确了多音字的读音。通过填空方法“这篇课文写的是______在______练*______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______的样子,结果同学们都______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教育了我们。”来帮助他们讲清大意。在填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而且所填的几个关键词也为学生下面学*课**了铺垫。

  三、角色朗读,理解内容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张老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张老师引导学生从感叹号中读出他们的想当然、不假思索;从省略号中读出同学们回答断断续续、吞吞吐吐。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

  四、抓关键段,理解道理

  老师的话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张老师先引导学生理解老师说的话的意思,学生明白了老师话中蕴含的道理:“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道理。最后提出的问题:“教师和父亲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这时就会很快答出,因为他们的话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最后紧扣主题,联系生活,加以拓展,并进行小练笔练*,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实事求是的道理,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为了执教这一课,前一天下午,学生都走了,张老师还在教室进行试讲,直到很晚,希望能把自己最完美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态度很认真。毕竟是第一次执教,难免会有些紧张,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效果。但是基本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1、对文本的理解,必须认真地、仔细地钻研,才能保证进入课堂开展自己的讲课,才能减少自己的错误。

  2、在课堂上,老师引导的多,学生思考的少,学生作为主体不够突出。在以后的教学中,放手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

  3、教师的问题要明确,有针对性,不能给学生模糊的问题,这样只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4、在课堂上要让自己融入课堂,激情饱满的参与课堂,以抑扬顿挫的声音,有效的评价,感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5、教学机智有待于提高,自信对教者来说很重要。

  有了第一次的执教经验,相信第二次会很顺利的。加油!

《画杨桃》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上完《画杨桃》一课,感觉今天的课堂上同学学得特别认真投入,课堂学*气氛浓厚,这让我感到一丝欣慰。这也是我认为满意地地方课前我准备了3个自学提示:思考

  1、 “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2、同学们怎样评价我的画?老师的神情为什么便变严肃了?”

  3、父亲的话与老师的话多么相似,你知道吗?

  我让学生一步一步通过读文解决问题。本课有老师和同学的两次对话很有特点。两次对话的内容是相同的,同学的回答更是一字不差。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孩子们注意标点符号,在朗读中体会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前后心情的变化:之前,孩子们自以为是,得意洋洋,语言中带着嘲笑,而后来发现自己错了,觉得不好意思,很惭愧,说起话来支支吾吾了。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是理解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段话讲了三点意思:一是看杨桃的角度不同,样子就不一样;二是讲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不要忙着嘲笑别人;三是讲应该实事求是。为了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了这段话之后,我让学生反复读文,观察发现三句话的不同意思。”在这里我用《题西林壁》一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引入,孩子们对“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往往结果会不一样”进一步理解老师说的话。然后进行比较: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实事求是”的道理。接着再思考:老师的话那几句更父亲说的不一样?通过读书比较,理解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意思及做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在学生领会故事揭示的道理之后,接着,我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讨论,结合课前听写生字,在学生对改中讲究的就是实事求是。然后,出示作者岑桑的一段话再次让学生感受实事求是的重要。最后以名言“实事求是,做人之根本”结束本课。

  当然,课前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也是本节课的败笔之处。在让学生对比老师对话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了标点符号,注意人物的语气,但是没有讲出来不同的标点符号运用在相同的语气中意思不同。我应该把这两次对话呈现在小黑板上让他们比较、朗读。小朋友通过比较,发现标点不同,语气也不一样。另外。文章的整体结构在写法上是前后呼应,备课时备进去了,但没有讲出来。在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个人展示的机会不多,课前导入时间太长等。我想,这些都与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关,时间分配上有关。这些都是我以后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画杨桃》教学反思7

 感觉到了几个亮点,简单做个记录。

  一、对比中理解。

  老师的态度前后对比、学生的态度前后对比,老师与父亲的语言对比,在对比中感悟“是什么样,就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对比、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效果很好。

  二、质疑在先,引导读中思

  这篇课文泡泡问题设计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如何边读边思考,如何提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围绕课文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杨倩的一个问题“学生后来为什么吞吞吐吐的说话”打开了教学的思路,顺着学生的疑问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通过填空补充提示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

  这是一处前后态度的对比,继而引发老师的态度对比,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三、渗透*作,总结升华。

  父亲与老师的话进行对比发下,这些话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轻而易举地发现道理,“其道理仅适用于画画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这一问让学生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孩子*作中总出现立意不深的问题,就可以从课后最后一段点明主旨这样的手法中得以灌输,像这样的写法要应用于自己的文中,不是吗?

  让学生行在先,顺着学生的思路来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我正在努力中,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和文本的解读能力。

《画杨桃》教学反思8

  《画杨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三组关于“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主题中的第三篇课文。课文讲的是图画课上练*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上课之前让同学们欣赏了几张杨桃的图片导入课题,从“我”是怎样画杨桃的为突破口引出父亲的话以及老师对同学们的教导,点明父亲和老师话中所蕴含的道理。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了几处标点符号的作用,让学生进入角色,想象说话;联系实际说说生活和学*中类似“画杨桃”的事,进一步明白老师对同学们的教诲;还做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能够联系课文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文中的人物说说心里话,从而升华主题。之后便是对生字写法读音的强调与练*。

  第一次上课的教学反思,想主要谈谈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画杨桃》这一节课准备了将*两周,教案也差不多背过了,但自己在讲课中仍旧很紧张。

  首先,刚上课的时候忘记喊“同学们,上课”就直接想导入课题,在于老师的提醒下又进行了课前的这一环节。接着便是在强调生词中某些字的读音时,一时想不起“多音字”这个词,好在最后还是想起来并较为顺利地继续进行下去。我只准备了两个多音字的讲解,同学们却提出了我没涉及的另外两个多音字,我不是很确定,只好留到下节课给同学们解答,这一环节出了错,一慌就忘记让同学们齐读生词了,这是非常不应该的一件事,希望以后能够稳稳当当的做好每一件事。

  其次,在第一课时讲解课文的时候,语言不是很连贯,中间有个地方卡壳了,声音有些小,语速也有些快,有的话说的不是很清楚,对学生的引导不够,语言不够生动,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题问的可能不是很明确,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举手回答问题并能答对的同学不多;作为老师,自己的面部表情有些僵硬,对同学的评价不是很到位,好几次都以“很好”来评价同学,学生可能没有得到老师相应的肯定,导致情绪有一些小低落,这个方面亟待加强;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不高,不太会总结学生的话来自圆其说,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渗透不够,重点的语句应该让同学们多读几遍;叫错同学的名字,导致自己有些尴尬,表现的不够大气。

  最后,在第二课时升华课**练*时,能够根据自己之前的反思以及于老师和实*生老师给我提的建议,做了进一步的改正,提高了自己的音量,放慢了速度,纠正补充了上节课遗留的问题,能够运用肢体语言来引导同学们回答问题,心情也比第一课时放松了很多,能够较流畅的讲完剩下的内容,算是有些进步。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这节课上的有些赶,一直想尽快结束,导致忘记让同学们开火车读生词,并且在让同学们联系实际谈生活、学*中类似“画杨桃”例子的时候引导不够,只有两个同学谈了一下,自己也没有很好的评价总结学生所说的例子。识字环节之后应让学生再齐读几遍生字,加强记忆。

  这么总结下来,自己最大的不足还是在语言的运用这一方面,如何自然流畅的表达是我今后最应下功夫的一块。

  针对上面的不足,在下次上课以及以后的每一节课都应尽量做到:声音洪亮有穿透力,能够引起学生学*的积极性;语速放慢,能够简洁明了提出问题;面带笑容,给予学生满意的评价;开动脑筋,在实践中总结能够提高课堂气氛的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自信,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课堂中去,真正的体会到做老师的乐趣。

《画杨桃》教学反思9

  在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指导者、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机智地发现学生在学*中存在的问题,灵活地加以引导,课堂上教师能够机智的处理问题,会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机智是课堂的灵魂。在教学中由于自己的教学不够机敏,致使课堂上的许多亮点没有爆发出来。我认为在课堂上需提高引导的机智和评价的机智。

  一、提高评价的机智

  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由于缺乏评价的机智,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到位。如一个学生在谈到自己是否喜欢文中的同学们时,他说:“我既喜欢,又不喜欢。喜欢是因为同学们很爱笑,不喜欢是因为同学们没有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画的。”我在处理学生这个问题时,评价不够到位,致使问题的解决不理想。老师如果这样引导“笑”,有很多种,我们都希望自己能笑口常开,你一定也喜欢笑,但是文中同学们的哈哈大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学生回答:“是嘲笑。”那么你还喜欢同学们的这种笑吗?这样自然引导让学生在谈“笑”中明辨是非,然后老师随之引导,此时你想对那些发笑的同学们说些什么?而文中的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这样就水到渠成的进行过渡,引导学生体会了文章的中心。

  再如,一个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时,说到:“在了解了别人的想法后,如果他做错了再去嘲笑别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这一说法没有及时给予评价。由于自己的心急,导致一个教学闪光点被扑灭了。如果我能及时让其他学生对这位学生的说法进行评价,说说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学生就会各抒己见,说明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思维产生碰撞。同时也进一步地深化文章的主题: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二、提高引导的机智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它可以让学生杂乱的思维变的有序、深刻;同时也能使知识的.掌握更具条理性。

《画杨桃》教学反思10

  在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指导者、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机智地发现学生在学*中存在的问题,灵活地加以引导,课堂上教师能够机智的处理问题,会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机智是课堂的灵魂.在教学中由于自己的教学不够机敏,致使课堂上的许多亮点没有爆发出来.我认为在课堂上需提高引导的机智和评价的机智.

  一、提高评价的机智

  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由于缺乏评价的机智,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到位.如一个学生在谈到自己是否喜欢文中的同学们时,他说:“我既喜欢,又不喜欢。喜欢是因为同学们很爱笑,不喜欢是因为同学们没有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画的。”我在处理学生这个问题时,评价不够到位,致使问题的解决不理想。老师如果这样引导“笑”,有很多种,我们都希望自己能笑口常开,你一定也喜欢笑,但是文中同学们的哈哈大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学生回答:“是嘲笑。”那么你还喜欢同学们的这种笑吗?这样自然引导让学生在谈“笑”中明辨是非,然后老师随之引导,此时你想对那些发笑的同学们说些什么?而文中的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这样就水到渠成的进行过渡,引导学生体会了文章的中心.

  再如,一个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时,说到:“在了解了别人的想法后,如果他做错了再去嘲笑别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这一说法没有及时给予评价.由于自己的心急,导致一个教学闪光点被扑灭了.如果我能及时让其他学生对这位学生的说法进行评价,说说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学生就会各抒己见,说明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思维产生碰撞.同时也进一步地深化文章的主题: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二、提高引导的机智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它可以让学生杂乱的思维变的有序、深刻;同时也能使知识的掌握更具条理性.


“画角”教学反思优选【10】篇(扩展5)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菁华10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资料。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很多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必须的难度,异常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可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可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一样,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景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团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样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

  角的度量,一向是我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

  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必须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课题的引进。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需求。其次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我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本事的。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头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头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一节课下来我发现还是有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在画角和读角的大小的时候读错读数。还应再加强画角和读角的练*。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学*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还要分清内外刻度。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本课教学中,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回忆测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需要什么工具?角的大小用什么测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教学时,先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己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你会发现什么?课上开始,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为了加强记忆,课件展示量角器的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这样不仅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台还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通过动手操作训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学效果不错。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运用自主学*造成后面知识教学时间上比较紧迫。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4

  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确实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学效果,多媒体演示使课堂声画并茂,所有这些提高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尽快享受到多媒体教学的好处,也为了探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我进行了“角的度量”的教学尝试。

  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八册第单元的内容,教学目标是知道计量角的常用单位是“度”,认识表示度的符号“。”;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射线和角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它是学*画指定度数的角和计算角的和差的基础。课中知识点较多,而新知识又较抽象、枯燥。以往大多是教师讲,学生看的形式。这节课上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信息技术,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操作中积累感性认识,逐步形成较为熟练的测量技能。

  片段一:复*导入:

  (1)请你判断一下图形中哪些是角?

  (2)你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吗?

  (3)用眼睛目测一下两组角中的两个角的大小。通过设疑两个大小比较接*的角如何比较出他们的大小,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

  片段二:认识量角器和度量角:

  通过目测大小比较接*的角来引出量角的工具——量角器。认识量角器是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方法。其次是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内外圈刻度的作用。并采取了边操作边学*的方式,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片段三:巩固新知:让学生测量不同位置放置的角的度数,量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的内角的度数。

  这一层次练*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新知,而且从测量中发现揭示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规律,为以后学*奠定了基础。

  在上述教学中学生的学*兴趣相当浓厚,积极性很高。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是运用了多媒体,它把静态的量角器动态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才能从中看出蕴含的规律。

  整个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两点:

  一、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捕捉学生观察中的亮点。

  学*过程是学*环境主体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当为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得学生能国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主动学*获取知识。认识量角器是学*读数和量角的基础,而量角器对学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他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此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量角器,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学生极易发现上面有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线。但中心点学生发现较难。可在课上有一学生发现:“老师我的量角器上有一个小洞”。又有一个学生发现:“我的量角器上没有小洞,中间有一个相交的点”。此时我及时捕捉学生观察中的亮点,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引导学生认识了这个小洞、相交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和探究。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必须更好地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化服务。在测量角的大小时,电脑演示出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角,媒体上量角器的移动使学生清晰地了解量角时如何放置量角器,如何看刻度。课件的演示效果较好,而且节省时间,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缩短学生自主探究后表述的时间,观察和比较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练*部分,电脑会对学生计算的答案进行判断,学生根据判断随机进行更改。我也根据反馈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及时评判,帮助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不同题目、不同的难易程度尊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在练*中进行了自我探究学*,尊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位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的自主探究带来了乐趣,更给人以启迪。能让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但就课堂教学而言,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手段,它更应与学科进行整合。我也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力求使电脑从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从而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

  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八册第单元的内容,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通过学*知道计量角的常用单位是“度”,认识表示度的符号“。”;二是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这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射线和角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它是学*画指定度数的角和计算角的和差的基础。课中知识点较多,而新知识又较抽象、枯燥。以往大多是教师讲,学生看的形式。这节课上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信息技术,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操作中积累感性认识,逐步形成较为熟练的测量技能。

  通过目测大小比较接*的角来引出量角的工具——量角器。认识量角器是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方法。其次是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内外圈刻度的作用。并采取了边操作边学*的方式,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巩固新知:设置了几个判断题,让学生在实际测量中看到内外圈刻度的区别,明确我们在读熟的时候是读的哪个数。然后通过实际度数,猜一猜的小游戏,巩固了这一知识点。最后回到开课时的问题:“角2和角3哪个大?”学生用量角器就可以轻轻松松解决问题了。在实际上课的时候,课堂情况千变万化,与我们的设计是会有出入的。学生不会完完全全按照我们预设的情境去一步一步走完课,这就要求我们有一定的课堂应变能力。

  认认识量角器是学*读数和量角的基础,而量角器对学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他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此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量角器,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学生极易发现上面有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线。但中心点学生发现较难。可在课上有一学生发现:“老师我的量角器上有一个小洞”。又有一个学生发现:“我的量角器上没有小洞,中间有一个相交的点”。此时我及时捕捉学生观察中的亮点,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引导学生认识了这个小洞、相交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还有学生反反复复搞不清楚如何做到“两对齐”,如果角是端端正正的角,他能正确测量,角发生变化,就找不到中心点了,好不容易中心点对齐了又那条零刻度线又偏了。我就让他先找点,点对齐了再找线,一步一步来,还是可以正确测量的。在测量角的大小时,电脑演示出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角,媒体上量角器的移动使学生清晰地了解量角时如何放置量角器,如何看刻度。课件的演示效果较好,而且节省时间,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缩短学生自主探究后表述的时间,观察和比较能力得到了发展。

  就课堂教学而言,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手段,它更应与学科进行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的自主探究带来了乐趣,更给人以启迪。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力求使电脑从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从而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6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新课都上完后,关于用量角器量角,学生出现形形色色的错误。几次量角和画角练*后,分析了下大致的原因。

  中心与定点的重合(点点重合)和一边与零刻度线的重合(边线重合),做得不够到位。除了学生自身没牢固掌握量角的方法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市面上很多量角器不适合初学量角的四年级学生用。在巡视学生量角时发现,有些量角器的中心点是个不小的圆孔,很难对到正中心点,因此这样的量角器量出来的度数可以偏差5度左右;还有一种量角器,居然只有一圈的刻度,对于初学的四年级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来说,一边重合的180刻度线的话,她一时难以准确度数,要想换个方向量角,又摆来摆去无从下手;还有很多量角器中间是空的或者刻度线很短,没养成延长边后再量角的*惯的学生遇到边比较短的角,又懒于延长角的边,用眼睛随便瞄上一眼大致对出一条刻度线,这样量出来的角的度数,往往相差2、3度。让我后悔在让学生准备购买量角器前,没有做具体要求,导致买来的不合适的量角器影响正确量角和画角。五花八门的量角器已买来,不能再要求学生再去买中心点明显,刻度线长而明显的量角器,加重家长负担。只能对于有这样那样的量角器的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和加强,学会如何用好自己手中的量角器。

  内外刻度线不分,也是量角何画角出错的一个主要原因。总有学生时不时把内圈和外圈的刻度读错。虽然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看准角的开口方向,看准对准角的一边的是中心点左边的还是右边的零刻度线,但是每次都难免有几个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在几次练*后,**脆组织学生观察内圈和外圈的刻度,让学生把同一刻度上的内圈和外圈度数一起读出来,读出几组后,让他们发现有什么规律。最后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刻度上的内外刻度的和是180度,进一步认识了量角器。针对于这个易错的原因,我提示学生在每次量角前先估计一下这个角的度数,再量。画角前先确定这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后再画。方法和对策想了很多,效果有一些,但是总有那么几个人经常出现类似的错误。

  遇到不是整十数度数时,还会出现多读了10度或少读了10度这样的错误,而且也很普遍。在量或画105度角时,学生会马上找到100度或110读的角,然后会出现不分清方向,找个5度的地方就读数或画角了。遇到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先找到105度相邻的两个整十数度数,再在两度数的中间的5度的位置找点画角。读数时先找边所对的5度线的两旁的整十数度数中小的那个整十数再加5度后读出。

  接下来,计划抽空让学生一个一个得当面过关量角和画角。要求学生:必须把角的一边尽可能地和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完全重合,准确地将零刻度线骑在边的中间线上;要注意将长度没达到量角器外圈刻度线的较短的边进行适当的延长,不能偷工减料,短边没到达微分刻度不延长,自蒙一个似是而非的度数;读数时还要要认真细致,不要非往整十或几十五德度数上靠。

  经过几次加强后,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量角画角,还能正确用三角尺上的角拼角,并能画出拼角过程,写出相应的算式说明。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7

  《角的度量》一课一向是我感到难以教学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必须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四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感知角的度量的必要性。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需求。

  第二层是结合之前所学的度量知识,发现度量其实就是找到需要度量的对象包含多少个“度量单位”,那么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呢从而引出后续资料。

  第三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我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较好的观察、总结本事的。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头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头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

  第四层是实际动手测量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出现问题较多的是,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明明量对了却读错读数。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我要求学生量角前先观察这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这样就能很多程度上避免这类错误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8

  《角的度量》学生学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因为之前看过关于如何教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有部分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我发现量角器最中间有一个点”。“我发现量角器上上下两个数加起来正好是180。”认识1°角时,采用的方法是:

  (1)出示使学生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观图;

  (2)猜一猜这个角多大;

  (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的:

  (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50),

  (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52)。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

  (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学生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可以。

  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情况还是可以的,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问题主要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9

  “角的'度量”这一内容,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通常,老师把这一内容的教学界定为技能训练课。在这个界定之下,教学时老师先简单介绍度量角的单位——度,然后组织认识量角器的各部分,最后教给量角的方法,即“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在学生熟记量角这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但学生掌握的效果不甚理想。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通过对“角的度量”相关资料的学*和对难点成因的深入思考与分析,造成学生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学生对量角器的本质认识不到位。无论是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角的度量,本质都是用基本单位与当前所测量的对象进行比较。例如:测量面积就是把被测量对象与面积单位进行比较,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多少。而量角的本质就是看被测量的角中含有多少个单位角。由于量角的基本单位是“1度的角”实在太小,因此在量角器上难以反映。量角器制作者一般把量角器中的1度分割线去掉大部分,只留下沿着圆周的一些刻度。学生对量角器的结构特点不甚理解,这样难以把握量角的实质。

  二是学生对量角器的两圈刻度用意不明。从本质上说,“尺”、测量面积的方格纸,“量角器”都是测量单位的集合。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测量工具中有的没刻度,有的有刻度,有的只有单向刻度,有的有双向刻度。尺上只有单向刻度,因为尺的摆放与读数比较容易;方格纸上没有刻度,因为稍大一点的面积可以借助计算得到。用量角器量角时,如果只有单向刻度,量不同朝向的角的大小时不方便,因此不得不加上两圈刻度。这样,学生的已有经验与量角器的高度简约化、智慧化之间产生矛盾,使学生对量角的本质的理解产生障碍。

  如何突破教学的难点?追根溯源,关键是引导学生能看到量角器上面许多大小不同的角,明确量角的实质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与所测量的角重合。制定好了目标定位,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围绕这两个本质展开。

  一、从角的大小比较引出角的度量。

  二、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外刻度。

  2、找到量角器上各种大小不同的角。

  (1)认识1度角。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

  (2)认识量角器上的2度角、3度角、5度角、10度角、20度角、30度角、60度角、90度角、120度角、150度角、180度角。

  (3)在量角器上摆20度角、50度角、90度角、140度角、165度角。

  引导认识量角器上的角(量角器的中心点就是角的定点,0度刻度线是角的一条边,几度刻度线是角的另一条边),什么时候看内刻度,什么时候看外刻度。

  (4)读出量角器角的度数:(65度、145度、40度)

  三、尝试量角,探索量角方法。

  1、自己尝试量一个角的大小。

  2、总结量角的方法。

  四、围绕量角展开技能训练。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量角的本质展开,最后让学生自己量角,总结方法也就水到渠成。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0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

  一是量角器的摆放,

  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

  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

  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画角”教学反思优选【10】篇(扩展6)

——《画角》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画角》教学反思1

  学生在之前三年级时已经直观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本课是在角的度量的基础上学*的,通过用活动角做角、用纸折角、用量角器画角等各种活动,认识直角、锐角、钝角、*角、周角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用三角尺画出一定度数的角,能初步的估计角的大小。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认识各种角,第二环节是画角。对于第一部分的学*,我让学生带了学具盒中的活动角,通过边操作边观察,感受角是可以活动的,之后慢慢展开,得到由小到大的五种角,学生很快发现1周角=2*角=4直角,还列举了一种活动的学生尺展开是*角、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6时的夹角为*角,12时的夹角为周角等等,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折正方形纸,再次感受这3个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没想到学生还折出了30°角(把90°角*均折成3份)和45°角(把90°角再次对折),还展开根据3个45°角指出了135°的钝角,真是在我的预料之外,没想到给他们一张小小的纸,他们竟折出了5种认识的角。这部分的.教学比较顺利,学生也掌握的较好。第二部分画角,先是根据上节课记住的三角板上的三个角来画90°、30°、60°和45°的角,比较简单,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的三角尺头上磨圆了,所以画出的角的顶点不够尖。接下来用量角器画角,我先让学生尝试画75°的角,没想到大部分同学根据量角的方法都能画出来,有的同学还觉得画角比量角简单,于是一起总结了画角的步骤“点点对齐,边边对齐,找刻度,连线”,画角这一环节也算是顺利的。

  新课的内容就这样结束了,可随之而来的课后一大堆练*,又让我们头疼。《补充*题》上,要求用量角器量出2时、3时、4时、5时、11时30分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由于要求是用量角器量,由于角的边比较的短,需要延长后再量,结果学生量出的角度是五花八门,而且误差都在5°左右(*时量角我们允许的误差是1——2度),5时很多学生量出是145°、155°,11时30分的答案更多,有160°、150°、155°、170°各种各样都有。于是只能和学生一起来寻找最佳的方法,联系学生之前举的例子,12时可以看作是周角,而钟面上有12个大格,3时和9时正好是直角90°,学生马上想出可以计算每个大格的度数,用360°÷12=30°,所以根本就不需要量,只要数一下时针和分针之间是几大格就可以了,半大格是15°,所以11时30分应该是165°。练*四中,要求学生用两块三角板拼角,并且说说能拼出哪些度数的角?就这道题目足足用了半节课,先是用两个角合起来,先拼再交流,得到可以拼出180°、150°、135°、120°、105°、75°的角,接着再让学生思考,还能用三角板画出几度的角,得到可以用60°-45°=15°或45°-30°=15°的角,虽然花了很多的时间来研究,可是练*上出现用三角板画角时,发现好多同学还是*惯在拿量角器画角,真不知道该怎么要求他们。

  《补充*题》上还出现了由两条交叉的直线引出的4个角,知道了一个角的度数,求出另外3个角的度数,还要说说发现了什么?解决这道题目,要根据一直线上的两个角的度数和是180°,来求出另外的一个角,在全部算出来后,学生会发现4个角的度数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周角,还发现对对面的角的度数是相同的,为以后的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画角》教学反思2

  《画角》是在学生学*了角的分类和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学生很自然地又想到了怎样画角。本节课在探究新知时,我主要设计了三个问题:

  1、用自己的方法画一个60°的角。

  2、说说你是怎样画60°的角的。

  3、试着画一个150°的角。整个过程是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画角,然后小组交流画角的方法,最后全班大展示。

  学生说了两种画60°的方法:

  1、用直角三角板的一个60°角来画,先画一条射线,然后把三角板的60°角的一条边与射线重合,角的顶点与射线的顶点重合,画出另一条边,这样60°角就画好了。

  2、用量角器画。先画一条射线,把量角器放在射线上面,注意:量角器的中心必须与射线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射线重合,找到60°的刻度,打上圆点,最后把它与射线的顶点连起来。

  从学生展示的情况来看,他们已经能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比如:直接用三角板来画角,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也来自于量角的方法,他们已经具备了迁移知识的能力。只是在用语言描述时差强人意,不是很准确,可是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出来了,就是很大的进步,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已经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标。

  对于画角的方法,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概括,主要是为了大部分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在思路上能更清晰一些。学生学会了量角以后,在练*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你能试着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吗?120°、105°、75°、135°、15°、150°,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利用两个三角板中的度数就可以拼出来了。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画角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把知识学活。当然,在简单的知识也有学生还是不懂、不会做。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在教学中考虑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寻求适合每个学生的好的学*方法和教学方法。

《画角》教学反思3

  教学实录:

  师:你能画角吗?能画怎样的角?

  生:我能画锐角、……

  让学生到黑板画。

  师:你能画一个60°的角吗?利用你手中的工具可以怎样画?

  生:我能用量角器画。

  师:可以的,等会试一试。

  生:我还能用三角板画,这样更简便。

  师:你真会想办法,既然大家有办法画60°的角、那就在你的纸上画画,等会你可要把你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哟。

  评析:由画不同类型的角引入新课教学使学生感到轻松,没有学*的负担,教师接着提出画60°的角,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挑起了思维的火花。教师没讲几句话,只是以问题作引导,始终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发展的角度,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当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性被调动后,教师还是没有讲,而是在全体学生都急于表现自己时,顺应学生的表现欲,让大家在纸上画。让全体同学的创造激情得到释放。没有停留在让少数几个尖子生去表现自己,而大多数学生被动观望,真正做到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画60°的角前,教师的提示语用得好,你会画了,可要把你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这句话就起到进一步启发学生边画角边思考的作用。不是单会画,还要把自己如何画60°的角的过程表述出来,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教学实录:

  师:把你的方法介绍介绍。

  生:我用三角板画,沿着有60°的三角板的60°的角的两条边画。

  生:我还能用量角器画,先画一条射线。然后用量角器时,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和射线的端点重合;把0度刻度线与射线重合,在60°的刻度处点一点,然后把点与射线的端点连接。

  师: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可以补充或纠正。

  生:我认为最后还要画上角的标记,标上度数。

  师:想得真周到,这样就比较全面了。

  师:是60°的'角,可以这样画。如果是让你画一个78°的角呢?你有办法吗?

  片刻沉默后,小手胆怯地举了起来。

  生:可以用量角器画,不能用三角板来画(学生练*画78°的角)

  师:看来这个问题难不倒大家,现在老师再让你们画一个75°的角。

  学生用量角器很快画完了75°的角。

  师:谁还能用别的办法画这个角吗?

  学生被这个问题吸引了起来。

  生:我有办法,可以用三角板画。

  师:你们同意吗?

  许多同学表示怀疑,说:不行的,三角板上没有75°的角。

  师:老师告诉你们是可以用三角板画的,就看你肯不肯动脑筋了。

  学生中三三两两想到了办法,纷纷举起小手。

  师:你们可真会动脑筋,老师一点拨就想到办法。能向大家介绍你的方法吗?

  师:这样吧!先向你的同桌介绍好吗?会的学生用三角板操作起来给同学看。突然,有个学生大声说:老师,我还能用三角板画15°的角。有的说能画135°的、120°的。教师一一肯定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师:最好能用你的语言向别人介绍清楚,让别人信服。

  评析:这段教学,老师逐层深入地提出了一个个问题,老师没有自问自答的包办代替,急于讲述操作办法,而是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然后去总结。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人”地位。同样,问题的逐层推进,具体的肯定、激励,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创造火花不断闪现,数学的魅力得到了展现,学生的学*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这一教学过程中没有作秀和花哨,有的是实实在在的精心预设的问题,达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的目标。从中不难看出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匠心独运的教育艺术。

《画角》教学反思4

  “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在画角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角的定义和各类角的大小区域,其知识迁移点是量角器的使用--量角、画角的共同点,即“两重合一对准”。教材的例题出示了画角的三个步骤,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去画,是为了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运用迁移学*新知识的方法,同时也为后续学*“垂直”和“确定物体的位置”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出示了画角的三个步骤,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去画。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2、在量角器65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3、以画出的射线和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里,我结合前后知识,在画角前给学生加了一步:估计。先想你要画的角有多大,是什么角,比如要画65度的角,用手比划一下大约多大,画完后再看看自己前面估计得怎么样,这样就会让学生在画完角后自己检查出错误。例如:里外圈的混淆,把65度画成115度,本来自己估计的是小于90度的锐角,而画成了钝角,那肯定是画错了,自己检查出错误并改正。另外,在画完后,我也加了一步:检查。再用量角器量自己画的角是不是要求画的度数,然后标上弧度和度数。这样,才完成画角。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画角的正确率,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检验的好*惯。本课教学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画角》教学反思5

  《画角》是在学生学*了《角的度量》《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探究角的画法兴趣非常浓厚。

  课上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画法。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还有一部分同学出错,出错原因我想有以下几方面:

  1、对量角器上的刻度还是不熟悉,找不准数。特别是不是整十度时,错得更多,很多学生都少画或多画了10度,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对于这个度数的取数范围在哪里心里都不是很清楚。

  2、学生在画角时,出现错误最多的是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

  3、有的学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图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点是一个小洞,学生在重合的时候左移一点或者右移一点就会有10度的误差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学*造成了干扰。

  4、有的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有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点的位置。他们不会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有的会看的也把刻度线看歪了,偏离到别的刻度去了。还有很多学生对于内刻度的数对应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并不熟悉,所以找不到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想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如下改进:

  1、课堂上总结了画角的步骤,但没有示范画一个角。这是最大的失误。

  2、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最好选择量角器上没有图案,刻度比较清楚的,这样会更有利于量角和画角的准确。

  3、在认识量角器时,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内刻度的数对应的是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在教学时确实有所疏忽。

  4、画角之前,一定要求学生想清楚自己画的是钝角还是锐角,画完后一定要进行检验。


“画角”教学反思优选【10】篇(扩展7)

——《画汽车》教学反思优选【10】份

  《画汽车》教学反思 1

  教材分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重新运用教材,贯彻教学实践。汽车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交通工具,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孩子学*兴趣的同时,调动视听感官,让孩子动手、动脑,在观察与比较中逐步掌握汽车的基本结构与特征,并展开思维,大胆创造,从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学生分析:

  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对汽车的回忆、观察和想象,在自主探究的学*过程中,大胆地画出展现自我个性的汽车造型。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汽车的外形特点,了解汽车的异同之处,掌握汽车造型的表现方法。

  情感目标:学生能通过对比、拟人化手法,激**感体验,深化人文素养,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汽车。

  能力目标: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个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了解汽车的结构特点,掌握汽车的表现方法,表现独具个性的汽车造型。

  难点:抓住汽车的主要特征,大胆想象,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汽车造型。

  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准备好多媒体课件、汽车范作、学生用纸等。

  学生方面准备好油画棒、彩笔等。

  教法及学法:

  教法:启发式、对比式、分层式

  学法:观察法、探究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启发探究

  1.情景对话:

  观看片段录像《买新车》

  二、感知与发现

  播放短片:各种不同形态的车

  1.观察与比较,找相同

  这些形态各异的汽车上都有什么呢?

  生:有车灯、车轮、驾驶室等。

  录象播放:汽车的共同点(车灯、车轮、驾驶室)等。

  2.观察比较找不同

  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汽车的样子会是各不相同的呢?这些车有什么不同?

  学生从外形上找不同。

  师:原来,我们这些汽车在外形上是各不相同的,正因为外形的不同,使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汽车造型。那么,有哪些不同的形状呢?

  3.欣赏书本中的绘画作品,说出汽车的不同之处。

  作品类型1:生活中的写实的绘画作品

  学生分组学*,谈体会

  生:用色彩和线条来画汽车的特点。

  板书:外形、色彩

  三、开拓思维

  1.出示图片(运用汽车总动员中各种形象的汽车)

  师:你们认为他帅吗?为什么?

  学生从造型、色彩和表情来描述

  2.提出质疑:这些汽车跟我们生活中的汽车有什么不同呢?

  生:象人一样有表情。

  归纳:这就是拟人的方法。

  板书:表情

  四、情感体验 激发想象

  师:今天,我们观察了生活中各种外形不同的汽车,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车窗、车门、车灯)等。还看了形象很酷的有表情的汽车总动员中的车,那如果现在要小朋友设计一辆很酷的车,你准备怎样设计呢?

  1.学生分组学*,谈体会

  2.作品欣赏(课件出示)

  作品类型2:想象中的作品,(包括卡通和拟人的)

  学生进一步拓展思维,观察与联想

  五、实践与创作

  1.作业设计:

  比一比,赛一赛 课件提示:汽车总动员——汽车设计大赛(画汽车)

  先说你想画怎样的汽车呢?

  学生归纳作业内容与方法:

  构思——勾画汽车的外形——车门、车窗、车灯、车轮等——刻画细节——大胆涂色

  2.设计要求:

  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

  (1)现实型(板书)

  用油画棒或彩笔直接画出车主体轮廓,大胆涂色。

  (2)想象型(板书)

  外观设计新颖独特,有创意并赋予表情。

  3.学生画,老师辅导,鼓励线条流畅,大胆用笔和表现的,及时评价

  六、展示作品与评价

  1.把学生设计的作品贴上展示。

  2.老师宣布:找一找你的爱车,评出最酷的汽车明星。

  请你选购你认为最满意的车,给这辆车贴上标签

  3.说说喜欢的理由

  (1)外形新颖独特(是否表现出汽车的特征)

  (2)色彩搭配美观

  (3)整体设计生动

  七、小结与课后延伸

  小结:今天,我们用自己手中的画笔,都画出了心目中理想的汽车。课后请同学们参观一下不同历史年代的汽车造型。墙面上出示各种风格的古代和现代、未来的汽车图片

  学生在欣赏交流中学会在汽车的世界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画汽车》教学反思 2

  教材分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重新运用教材,贯彻教学实践。汽车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交通工具,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孩子学*兴趣的同时,调动视听感官,让孩子动手、动脑,在观察与比较中逐步掌握汽车的基本结构与特征,并展开思维,大胆创造,从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学生分析:

  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对汽车的回忆、观察和想象,在自主探究的学*过程中,大胆地画出展现自我个性的汽车造型。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汽车的外形特点,了解汽车的异同之处,掌握汽车造型的表现方法。

  情感目标:学生能通过对比、拟人化手法,激**感体验,深化人文素养,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汽车。

  能力目标: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个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了解汽车的结构特点,掌握汽车的表现方法,表现独具个性的汽车造型。

  难点:抓住汽车的主要特征,大胆想象,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汽车造型。

  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准备好多媒体课件、汽车范作、学生用纸等。

  学生方面准备好油画棒、彩笔等。

  教法及学法:

  教法:启发式、对比式、分层式

  学法:观察法、探究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启发探究

  1.情景对话:

  观看片段录像《买新车》

  二、感知与发现

  播放短片:各种不同形态的车

  1.观察与比较,找相同

  这些形态各异的汽车上都有什么呢?

  生:有车灯、车轮、驾驶室等。

  录象播放:汽车的共同点(车灯、车轮、驾驶室)等。

  2.观察比较找不同

  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汽车的样子会是各不相同的呢?这些车有什么不同?

  学生从外形上找不同。

  师:原来,我们这些汽车在外形上是各不相同的,正因为外形的不同,使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汽车造型。那么,有哪些不同的形状呢?

  3.欣赏书本中的绘画作品,说出汽车的不同之处。

  作品类型1:生活中的写实的绘画作品

  学生分组学*,谈体会

  生:用色彩和线条来画汽车的特点。

  板书:外形、色彩

  三、开拓思维

  1.出示图片(运用汽车总动员中各种形象的汽车)

  师:你们认为他帅吗?为什么?

  学生从造型、色彩和表情来描述

  2.提出质疑:这些汽车跟我们生活中的汽车有什么不同呢?

  生:象人一样有表情。

  归纳:这就是拟人的方法。

  板书:表情

  四、情感体验 激发想象

  师:今天,我们观察了生活中各种外形不同的汽车,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车窗、车门、车灯)等。还看了形象很酷的有表情的汽车总动员中的车,那如果现在要小朋友设计一辆很酷的车,你准备怎样设计呢?

  1.学生分组学*,谈体会

  2.作品欣赏(课件出示)

  作品类型2:想象中的作品,(包括卡通和拟人的)

  学生进一步拓展思维,观察与联想

  五、实践与创作

  1.作业设计:

  比一比,赛一赛 课件提示:汽车总动员——汽车设计大赛(画汽车)

  先说你想画怎样的汽车呢?

  学生归纳作业内容与方法:

  构思——勾画汽车的外形——车门、车窗、车灯、车轮等——刻画细节——大胆涂色

  2.设计要求:

  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

  (1)现实型(板书)

  用油画棒或彩笔直接画出车主体轮廓,大胆涂色。

  (2)想象型(板书)

  外观设计新颖独特,有创意并赋予表情。

  3.学生画,老师辅导,鼓励线条流畅,大胆用笔和表现的,及时评价

  六、展示作品与评价

  1.把学生设计的作品贴上展示。

  2.老师宣布:找一找你的爱车,评出最酷的汽车明星。

  请你选购你认为最满意的车,给这辆车贴上标签

  3.说说喜欢的理由

  (1)外形新颖独特(是否表现出汽车的特征)

  (2)色彩搭配美观

  (3)整体设计生动

  七、小结与课后延伸

  小结:今天,我们用自己手中的画笔,都画出了心目中理想的汽车。课后请同学们参观一下不同历史年代的汽车造型。墙面上出示各种风格的古代和现代、未来的汽车图片

  学生在欣赏交流中学会在汽车的世界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画汽车》教学反思 3

  1.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汽车并不陌生,基本能表现出汽车的外形轮廓,而如何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汽车的外形特征,找出汽车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是用写实和想象相结合,创作出独具个性的汽车造型。并学*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对汽车的喜爱之情,使本课的知识与情感相互交融,让学生能插上想象的翅膀,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2.教师通过例举*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让学生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汽车,先观察生活中各种不同形态的汽车,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找到汽车的各种基本形,抓住教学的关键,引发学生思考。为了让学生画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汽车,我把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实施:一是观察课本上的绘画作品,找出创作类型(写实),二是进一步观察图片资料和艺术作品(结合想象),让学生从他们的外形,色彩及表情等拟人化手法来描述、比较与生活中的汽车的不同点,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3.在欣赏各种艺术作品时,为学生理清创作的思路,让学生能开拓思路的同时,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车。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作业设计中,我采用了分层教学,分为写实型和创新型两种作业形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在评价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材施教进行个别点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相互学*,共同进步。

  《画汽车》教学反思 4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与反思。

  值得发扬:

  1、整节课环节较为紧凑,循序渐进,目的鲜明。

  本课的每个教学环节都是再三推敲而确定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每一个环节都是为下一个环节作铺垫。

  2、在游戏中轻松解决教学重难点,在玩中学,符合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

  对于刚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他们好动、好玩,因此在本课**设计了两个游戏环节,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创作汽车的方法:眼力游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了解几种常见车型的图形组合方法及汽车的基本结构和用途;拼组游戏——组装汽车。在组装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为创作作铺垫,同时要求小组同学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适时情感教育,树立为一汽的自主发展而努力学*的志向。

  我们生活在一汽,我们是一汽人、一汽的子弟,在全国各地都有我们一汽生产的汽车,一汽汽车的品牌众多,但我们一汽的自主品牌却很少,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顺理成章、合情合理,激发学生身为一汽子弟的自豪感,树立为一汽自主发展而努力学*的宏伟志向。

  亟待改进:

  1、拼组游戏时间过短,学具准备不当,对学生现有能力考虑不周。

  课前,根据自己的实践时间,结合采用短时间督促学生快速完成任务的想法,我对拼组游戏这一环节进行了教学预设,将这一游戏时间确定为一分钟,预设大部分学生能够基本完成,但实践证明一分钟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过于短促,学生在没有进行过相类似的训练的情况下很难完成,因此在课堂上出现了只有极少数小组完成游戏的情况。而且由于学具材料准备不当,在展示过程中又出现问题,使这一环节成为遗憾,亟待改进。

  2、教学内容较为简单,缺乏知识扩充。

  课前,针对于汽车领域,我搜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等资料,但考虑到一年级小学生刚刚入学不久,在作业完成方面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整节课必须内容通俗易懂,能为一年级小学生所接受。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舍去了很多有关汽车方面的知识(包括汽车的起源、发展,汽车之最,各种功能用途的汽车等),但从课堂实际教学来看就显得过于简单,缺乏知识拓展,不利于增长学生的见识和知识储备。

  3、作业展示、评价流于形式。

  虽然此次作业应该是两课时完成的,但由于是公开课,要求教学环节要尽量完整,因此在教学环节上不得不安排了作品展示环节,虽然通过展示,也使学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但学生的`作业并没有完成,所以作业展示的环节就显得过于牵强和流于形式。

  教学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材的使用上也是如此,但总目标是一样的,让我们以孩子的观点看世界,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选择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和最适合师生的内容,赋予教材新的生命,师生一起成长。

  《画汽车》教学反思 5

  本课是人美版第一册第五课,属于造型表现学*领域。这节课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汽车的回忆、观察,大胆的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思的事物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造型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整体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由兴趣出发到回忆生活中的事物,再到概括事物的特征,最后运用这些特征表现自己的创造性想法。

  我考虑到一年级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以猜谜语导入,培养孩子探究的意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真正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主人。课堂伊始,我设计了以童话贯穿整个教学,我以河马老师的形象出现,带领动物王国的宝宝们参观汽车,引发学生的兴趣,出示课件观看消防车、救护车、警车,渗透安全知识的教育。紧接着我带领同学们走进动物王国,观看一些想象中的汽车,有兔宝宝、虎大王、小飞鸭的车,在此同时向他们介绍了车的基本结构,使同学们在玩中体会学*的乐趣。在同学们兴趣达到高潮的时候,我带领他们观看我们现实中的车,变相的演示画车的基本方法,这样不仅可以让同学们融入其中,也可以让他们真正的了解车的基本构造。为了激起学生创新的意识,我让学生欣赏设计师设计的未来汽车、同龄小朋友的作品,特别是教师创作的海陆空多功能汽车,更让学生大开眼界,兴奋不已,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同学们提出很多问题,我都耐心的回答,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可以鼓励他们。我在主持学生交流时,及时引导学生对汽车特征的概括。我的适时演示使学生对汽车特征的总结变的更直观,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汽车特征也变的更明确。

  但在教学时间问题上有些不足,精讲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为好。从学生创作的作品来看,学生独特创意的作品比较多,但表述能力比较弱,老师应给予更多的耐心,以便于他们的审美创作力的培养。

  《画汽车》教学反思 6

  《画汽车》是属于“造型·表现”学*领域。此节课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汽车的回忆、观察,大胆的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思的事物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造型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整体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由兴趣出发到回忆生活中的事物,再到概括事物的特征,最后运用这些特征表现自己的创造性想法。我在教学的开头导入部分设计课一段动画电影《汽车总动员》,马上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再乘势让学生回想生活中见到的汽车外形方面有哪几个大部分组成,再通过课件强调一遍,当然在绘制作业的过程前我也强调了一遍,让他们能够在画前牢记于心,画时自我检查。

  我考虑到一年级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创设了以卡通形象汽车小子为主线的教学情境,和汽车小子一起旅行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真正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主人。课堂一开始,就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听觉和视觉能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学生探究学*的气氛。同学们积极踊跃的猜着汽车的名字,看到自己猜对,欢呼声此起彼伏,这样学生很容易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在概括汽车特征这一重要环节中,学生在合作探究气氛中讨论不同汽车的共同之处。教师主持学生交流时,多鼓励学生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及时引导学生对汽车特征的概括。教师的适时演示使学生对汽车特征的总结变的更直观,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汽车特征也变的更明确。为了激起学生创新的意识,我让学生欣赏设计师设计的未来汽车、同龄小朋友的作品,特别是教师创作的海陆空多功能汽车,更让学生大开眼界,兴奋不已,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

  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欠缺,如课堂随机的一些评价,应该更有实效性,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点拨的还不够到位。从学生创作的作品来看,学生独特创意的作品比较多,但表述能力比较弱,老师应给予更多的耐心,以便于他们的审美创作力的培养。

  《画汽车》教学反思 7

  宏伟区兰家镇单家小学

  王 雪

  20xx年12月16日

  《画汽车》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领域。这节课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汽车的回忆、观察,大胆的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思的事物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造型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整体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由兴趣出发到回忆生活中的事物,再到概括事物的特征,最后运用这些特征表现自己的创造性想法。

  我考虑到一年级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创设了以卡通形象汽车小子为主线的教学情境,和汽车小子一起旅行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真正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主人。课堂伊始,我设计了让学生听音辨车的环节,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听觉能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学生探究学*的气氛。同学们积极踊跃的猜着汽车的名字,看到自己猜对,欢呼声此起彼伏,这样学生很容易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在概括汽车特征这一重要环节中,学生在合作探究气氛中讨论不同汽车的共同之处。教师主持学生交流时,多鼓励学生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及时引导学生对汽车特征的概括。教师的适时演示使学生对汽车特征的总结变的更直观,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汽车特征也变的更明确。为了激起学生创新的意识,我让学生欣赏设计师设计的未来汽车、同龄小朋友的作品,特别是教师创作的海陆空多功能汽车,更让学生大开眼界,兴奋不已,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

  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欠缺,如课堂随

  机的一些评价,应该更有实效性,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点拨的还不够到位。从学生创作的作品来看,学生独特创意的作品比较多,但表述能力比较弱,老师应给予更多的耐心,以便于他们的审美创作力的培养。

  《画汽车》教学反思 8

  我今天给托班上了一节美术课,讲的是关于学粘画,材料我用的是四种豆类,主要学粘小汽车,小汽车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豆类是幼儿在生活中不常见的,让孩子对材料感觉眼前一亮,这是*常玩不到豆豆,用圆圆的豆豆粘小汽车这个想法,让孩子很好奇。本课我以豆宝宝来做客引入,让幼儿向豆宝宝问好,可以促进幼儿礼貌方面,可孩子们多抛出去疑问,让幼儿想知道为了调动幼儿的好奇心,能保持幼儿的学*兴趣。

  在教学中发生了一件事,我把豆豆都发给每个幼儿时,圆圆的豆子有的会从课桌上滚到地上,孩子们都在喊:“豆宝宝跑了,老师怎么办啊?”等我发完,发现地上都有不同的豆子,借这个机会,我们利用了文具盒,把豆豆都捡了起来放在盒里,让幼儿发现文具盒的新用处,处理好后我们又接着学*了。

  中间的小插曲也给幼儿带来一次发现的教育,也为这事我对自己反思,是我粗心大意,没有想豆豆放在桌上会掉地上,没有给幼儿准备材料盒,事情虽然圆满的解决了,还有意外的小收获,但是我这粗心的换*惯一定要改掉,为幼儿做榜样。

  《画汽车》教学反思 9

  宏伟区兰家镇单家小学

  王 雪

  20xx年12月16日

  《画汽车》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领域。这节课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汽车的回忆、观察,大胆的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思的事物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造型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整体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由兴趣出发到回忆生活中的事物,再到概括事物的特征,最后运用这些特征表现自己的创造性想法。

  我考虑到一年级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创设了以卡通形象汽车小子为主线的教学情境,和汽车小子一起旅行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真正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主人。课堂伊始,我设计了让学生听音辨车的环节,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听觉能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学生探究学*的气氛。同学们积极踊跃的猜着汽车的名字,看到自己猜对,欢呼声此起彼伏,这样学生很容易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在概括汽车特征这一重要环节中,学生在合作探究气氛中讨论不同汽车的共同之处。教师主持学生交流时,多鼓励学生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及时引导学生对汽车特征的概括。教师的适时演示使学生对汽车特征的总结变的更直观,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汽车特征也变的更明确。为了激起学生创新的意识,我让学生欣赏设计师设计的未来汽车、同龄小朋友的作品,特别是教师创作的海陆空多功能汽车,更让学生大开眼界,兴奋不已,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

  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欠缺,如课堂随

  机的一些评价,应该更有实效性,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点拨的还不够到位。从学生创作的作品来看,学生独特创意的作品比较多,但表述能力比较弱,老师应给予更多的耐心,以便于他们的审美创作力的培养。

  《画汽车》教学反思 10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与反思。

  1、游戏:组装汽车。

  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几何图形纸片进行汽车组装竞赛,看哪个汽车厂设计的种类最多。

  小组汇报说说设计了哪几种汽车?

  设计一辆车,在探究性学*里通过自主参与学*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反思: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每个人都有机会来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使每位同学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就有一次创作的机会,为后来的大胆想象,特别是为造型上的创新提供了较好的舞台。从实践结果看,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2、绘画活动:汽车设计师

  教师:就让我们充当一回汽车设计师,请大家为人们设计一辆或几辆想象中的汽车。我们还可从哪些方面提高汽车的功能,使它的利大于弊?

  提示:

  (1)、可以在原有汽车功能或色彩上进行改造。(如车能飞,车能在水中游……)

  (2)、可以用你喜爱的动物、植物以及其它事物的外形进行设计。

  (3)、还可以在设计的汽车旁写上功能或特征类的文字。

  反思:研究性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活动。在这种学*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与探究统一。虽然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是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就包含了教学内容的拓展,使学生不会再局限于自己观察到的、看到的汽车,创作的余地就更大了。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共同探究,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学生的作业中,就出现了苹果汽车、兔子汽车、西瓜车、长翅膀的车、鱼车…….但在实践中,我发现如果能给学生提供一些已有的奇特形状或功能的汽车图片,学生的想象会更加精彩。

  3、欣赏讲评作品“汽车展览会”。

  (1)教师以主持人角色举办“汽车展览会”。

  请小朋友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前边,大家一起来评出奖项。

  “迷你车”:要求色彩鲜艳,形状美观大方。

  “多功能车”:要求多功能,用途广。

  “皇冠车”:要求既美观大方,又功能齐全。

  (2)肯定小朋友精彩、生动的设计。对可以修改补充的作品,鼓励继续补充改进。

  反思:在评价中采用,教师评、学生评,评个人、评集体等多种评价方式,也是想达到对学生的一个促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由于课前就强调了最后要奖励小红花,所以,整节课学生的秩序井然有序,即使在活动中也没有出现混乱状态。

  教学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材的使用上也是如此,但总目标是一样的,让我们以孩子的观点看世界,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选择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和最适合师生的内容,赋予教材新的生命,师生一起成长。


“画角”教学反思优选【10】篇(扩展8)

——我的画教学反思通用10篇

  我的画教学反思 1

  岭南版新教材对每一个美术教师都是一个挑战,在新教材的尝试中,我常常是花了很多时间准备,但在课堂上还是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有时太“闹”,有时太“静”。相信很多教师与我有同感。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做到收放有度,这是新教材中比较难以掌握的,也是我们不断探索的。在这一节课,我就设计为一节综合活动课,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一定绘画技法的基础之上,多方位的展现自己才华,启发思维、挖掘潜力。

  一。营造氛围,提高兴趣

  为了上好这一节课我在课前收集了一些资料,找到了比较直观的影像资料,同时我也布置了让学生去收集和阅读连环画的任务,在课前就让学生对学*充满好奇,这多方位调动学生兴趣。上课一开始就运用多媒体放映了电影片段,营造气氛,让学生一下子就被带入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情绪调动起来,较好的进入了学*状态,

  二、学生为主体,挖掘潜能

  “美术教学活动不是简单的知识授受的过程,而是人与人之间*等交流的过程。”让孩子们在交流中得到他人的首肯,接受别人的赏识,能极大层度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持久地对美术的热爱。在这节课上我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去读、去学,让学生在开心的玩的过程中,启发思维,积极学*。其中设计了一个交给班长策划的环节,既锻炼了班干部的能力,又让学生的想法和愿望得到体现。师生之间也多了一个交流的桥梁,通过这些方法,让我与学生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小。在活动过程中,我还一直注意自己的说话语气和态度到各组去了解和交流,增加和学生互动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作为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应循循善诱,进行正确的引导。在这节课中,学生这么投入和坦白,这是我在课前没有预料到的,对学生在故事中表现出来的真实情感,特别是对第一组同学的大胆、面对全班同学敢于表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给与了肯定,面对同学们的起哄,暧昧的笑语,我引导学生们对同学之间的纯洁友谊要有正确的认识观,不要用**化的眼光看问题。同时也对如何处理好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进行了引导。通过与学生互动,促进了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提高。事实表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更能得到健康的成长。

  三、引入竞争,调动积极性

  本节课我还设置了一个小组间比赛的环节,这个环节起到了很好作用,同学们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比赛去,并且通过竞争,促进了各小组的团结协作。同时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同学之间的多向交流。在创作绘画的过程中,分工合作,运用共同的智慧进行创作,使学生创造思维得到培养提高,通过表演、编写文学脚本、绘画等多个创作阶段,既让学生个个都有表现机会,又促进了合作团结精神。

  四、课后总结

  通过这一课的设计与实践,我对如何上好一堂课,更有了信心,对课堂气氛也能较好把握,但也还有很多不足,内容安排较少,时间上有些仓促,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更了解了学生,也明白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开心地学,懂得如何多方面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我的画教学反思 2

  大班的孩子对水粉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了解的还不够深入。本次期中开课的内容为《我眼中的恐龙》,正好是一节水粉画,恐龙虽然深受幼儿的喜爱,但对于画而言,无疑是一个难点,如何把握恐龙的外形特征,色彩与线条的运用,再加上又是一节艺术领域的水粉课,使整节课充满了难点。

  我们班孩子对水粉画的接触不多,大多都以线描与蜡笔画为主。为了开展本次教学活动,在前期对幼儿进行了关于恐龙的知识经验传授。

  然后我制定了活动目标:

  1、通过交流、讲述自己的恐龙朋友,能够以水粉画的形式进行表现。

  2、在水粉创作表现过程中,能够具体突出恐龙的外形特征,并且能够大胆用各种色彩和线条进行表现。

  在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我过多引导了孩子感知恐龙的外形,而忽略了艺术领域对于美得追求,孩子们都把水粉笔当做记号笔来使用,只有少部分的孩子对恐龙进行了色彩的装饰,大部分的孩子都着重于恐龙的外形而不敢大胆的下笔,在这一方面在下次教学活动时我需要进行改善。本次教学活动孩子们的大致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特别在图画的完成度上,虽然色彩的装饰还不是很足够,但在线条运用上表现得还是相当不错的。在今后活动中,会把更多的水粉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幼儿不只是单纯的画,而是在体验美得感受。

  我的画教学反思 3

  《小草和大树》这篇课文,从课题表面来看,写的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种事物。初读课文后,便了解到课文写的是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材故事!小草和大树在文中有着深刻的含义,学生只有对文中的小草和大树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才能轻松的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课文呢?

  课始,我板书课题,让学生说说脑海中对小草和大树的印象,使学生明白:小草是那么的矮小柔弱,大树是那么的高大。文章是写小草和大树的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探讨文章的内容。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很重要。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大意,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对六年级学生来说,默读训练很重要,并且默读应有任务。而概括文章的大意也是必须训练的一项重要能力。指名说,教师帮助修改,力求说得简洁、清楚。

  我的画教学反思 4

  这是我第一次教二年级,到底应该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对于我来说还有点模糊。但有一点我很明确,那就是低年级应该以识字与写字教学为主,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因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二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三读抓住重点词感悟分析课文。这样就做到了逐层深入,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我完成了本课教学设计,教后反思如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为了能激起学生自主读文的兴趣,教学一开始,我问学生: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此时,如果让你画一幅秋天的图画送给爸爸妈妈,你最想画什么呢?孩子们马上被激发起了兴趣,滔滔不绝的说起来。那么,现在,让我们去看一看,文中小伙伴准备送给爸爸妈妈怎样的图画?老师话锋一转,把他们的思维拉回了课文中。接着我让学生用自已喜欢的读书方法读课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读,也可以找好伙伴商量,还可以和学*小组的同学讨论。这样,通过营造开放宽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读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二、*惯培养,重在点滴

  在学*过程中,我始终关注培养学生的学**惯,如:学完生字,我让学生拿出笔来,用直线划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在了解课文写作顺序时,让学生在课文中圈注出相关词语;在感悟课文内容时,让学生用波浪线画出重点词语。这样的过程虽然一开始很缓慢,但是我坚信:这些学**惯是学生学*语文必备的素质,对学生扎实有效的学*大有裨益,不可忽视。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当我在教室里巡视,看着一只只小手在书上认真地画着,我说不出的高兴。同学们画完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细读感悟同时积累词语,我说:“同学们画得真好,下面咱们做个小游戏。老师说课文中一个词的前一部分,你们接下一部分好吗?游戏开始了。“金灿灿的──”“桂花──”“透红的──”“落叶──”……“真好,现在这样,男同学说前边的,女同学说后边的。”一声声稚嫩、欣喜的童音欢快地飞出教室。我高兴地和同学们一起“玩”着,意犹未尽地说:“多美的句子啊,越读越爱读,我们深情地读一读吧!”此时,充满感情的读书声飞出窗外……

  三、谈话结束,提升能力

  学*完课文内容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我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讨论:要是让你也画一画秋天,你还想画些什么?学生兴趣盎然,都说喜欢,但却说不出秋天都有什么景色。此时,我及时引导学生从秋天的天空、菜园、田野、菊花、节日等多个角度观察,学生的表现还不错。

  这节课也让我摸索出很多二年级孩子的现状,提醒我,今后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爱观察的好*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还显得不够到位,只会粗略地评价“他读的声音很响亮”,“他读的很有感情”等,但不会更细致的评价,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我的画教学反思 5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为了能激起学生的自主读文的兴趣,教学伊始,我问学生:在这美好的秋天里,你最想送给亲爱的爸爸妈妈一幅怎样的图画?孩子们马上被激发起了兴趣,滔滔不绝的说起来。那么,现在,让我们去看一看,文中小伙伴准备送给爸爸妈妈怎样的图画?老师话锋一转,把他们的思维拉回了课文中。接着我让学生用自已喜欢的读书方法读课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读,也可以找好伙伴商量,还可以和学*小组的同学讨论。这样,通过营造开放宽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读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学生有了认知的激情,就会自主参与,寻求新知,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再让学生自主识字: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怎样记住的。然后我学着杨昱婷老师的教学生字的方法,把字剪成桂花、苹果、梨、枫叶的形状,让学生贴到相应的位置上,这样既增加了学生识字、记字的兴趣,又增强了识字、记字的效果。

  二、 美读课文,读中感悟。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感悟,自主地从课文中找出自已想学的内容,多读多想;自主地讨论、交流,自觉地练*运用在精读课上学会的一些读书方法探究课文,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自读自悟,主动发展。例如:读完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后,我问学生:大自然的地毯怎么画?你则呢知道?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画一画。然后再出示这一段再读,问学生读后有什么感觉?哪儿最美?学生说:“一抹金黄最美”。“那么什么是一抹金黄呢?”学生都不理解,我又适当引导:想一想秋天的草坪是什么样子的?有的说:“是黄色的。”有的说:“是一半绿一半黄的。”我及时点拨:“一半绿一半黄的草坪就像是染上了一抹金黄。”学生在自己的发现中完全了解了“一抹金黄”的意思,根本不用老师解释。再如:你还喜欢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有的学生说喜欢星星。我知道了他不明白课文中的“星星”就是成熟的果子。我就让他读一遍:“课文中说星星在什么地方?”“果林里。”“果林里有星星吗?”“没有。“那会是什么?”“那是梨子、苹果熟了。”学生又在我的引导下明白了文中的“星星”是什么。

  学*完课文内容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我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讨论:你喜欢秋天吗?喜欢秋天里的什么?学生兴趣盎然,都说喜欢,但却说不出秋天都有什么景色。也许现在还没有真正到秋天,学生以往没有注意观察周围世界的*惯。看来,今后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爱观察的好*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之间的互相评价还显得不够到位,如他读的声音太小,他读的缺少感情,但不会更细致的评价,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我的画教学反思 6

  一、成功的喜悦

  1、激发兴趣,自主读文。

  为了能激起学生的自主读文的兴趣,教学伊始,我问学生: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想画什么?接着,我就和学生一起绘画了一幅秋天的图画。今天我们就一起到秋天里走一走、看一看。学生兴趣盎然。接着让学生用自已喜欢的读书方法读课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读,也可以找好伙伴商量,还可以和学*小组的同学讨论。这样,通过营造开放宽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读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学生有了认知的激情,就会自主参与,寻求新知,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再让学生自主识字: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怎样记住的。然后我学着杨昱婷老师的教学生字的方法,把字剪成桂花、苹果、梨、枫叶的形状,让学生贴到相应的位置上,这样既增加了学生识字、记字的兴趣,又增强了识字、记字的效果。

  2、美读课文,读中感悟。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感悟,自主地从课文中找出自已想学的内容,多读多想;自主地讨论、交流,自觉地练*运用在精读课上学会的一些读书方法探究课文,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自读自悟,主动发展。例如:读完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后,我问学生:大自然的地毯怎么画?你则呢知道?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画一画。然后再出示这一段再读,问学生读后有什么感觉?哪儿最美?学生说:“一抹金黄最美”。“那么什么是一抹金黄呢?”学生都不理解,我又适当引导:想一想秋天的草坪是什么样子的?有的说:“是黄色的。”有的说:“是一半绿一半黄的。”我及时点拨:“一半绿一半黄的草坪就像是染上了一抹金黄。”学生在自己的发现中完全了解了“一抹金黄”的意思,根本不用老师解释。再如:你还喜欢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有的学生说喜欢星星。我知道了他不明白课文中的“星星”就是成熟的果子。我就让他读一遍:“课文中说星星在什么地方?”“果林里。”“果林里有星星吗?”“没有。“那会是什么?”“那是梨子、苹果熟了。”学生又在我的引导下明白了文中的“星星”是什么。

  二、不足的惋惜

  学*完课文内容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我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讨论:你喜欢秋天吗?喜欢秋天里的什么?学生兴趣盎然,都说喜欢,但却说不出秋天都有什么景色。也许现在还没有真正到秋天,学生以往没有注意观察周围世界的*惯。我觉得今后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爱观察的好*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学生的评价还显得不够到位,如他读的声音太小,读的没有感情等。今后应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评一评成功之处,不足在哪里,并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学生在自主评价的过程中会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审美情趣,使纸面上的静态内容跃出教材,转化为符合儿童个性特点的动态表演,让学生真正成为学*和发展的主体。

  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的画教学反思 7

  《我的画》是人教版第一册“语文园地二”中的口语交际课,对于刚入学不久的孩子们而言,他们的语言发展还处在极为幼稚的.阶段,口头语言普遍存在缺陷,如:说话不完整,缺乏条理性,词不达意,带有重复等等。甚至于口语交际课中,有的孩子只管自己说,不去听别人的,有的学生一言不发,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如何改变这些现象,让学生真正达到新课标中口语交际的目标呢?我认为要为低段的孩子架起一座座交际的桥梁,搭好*台。

  一、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愿说

  李吉林老师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使语言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我依据教学内容,创设了一个个学生饶有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这些情境气氛中产生交流欲望,并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

  二、指导交际方法,让学生能说

  在教学中发现,孩子们之所以无从下手不知该怎么说,究其原因在于,缺少参照系,孩子们不知道到底该如何进行口语交际活动,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我先是看对话表演,初步感受交际要求──用“红颜料”来归纳交际时的要点──生生互动在实践中将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环节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交际实践中有依可行,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应用,并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评价,一步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形成互动氛围,让学生乐说

  口语交际是双向或多向互动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口头语言上的接触交流,只有形成了互动氛围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教学中,我尽量突出双向互动的特点,采用多种互动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自主实践于口语交际之中,都力求体现了学*过程的全员参加,把"面向全体"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我的画教学反思 8

  《大师画我也画》是属于(造型表现)学*领域的内容。通过对画家凡·高和毕加索作品的欣赏感悟,进一步学*画家的创新精神以及他们艺术作品中独特的表现方法,感悟艺术的多元化。教材结合前一课选编了5幅学生模仿凡·高表现手法画的作品,选编了毕加索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帮助感悟立体派造型特点,感受大师绘画鲜明的风格,模仿大师表现方法创作一幅作品,提高、丰富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结合前一课《画家凡·高》的学*,在这节课教学设计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回忆,谈谈自己喜欢的画家展开教学,回忆凡·高——认识毕加索——特点分析——模仿创作——课堂展示——拓展延伸的步骤完成教学任务,感受艺术的多元化特点,感受创新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艺术认识欣赏能力和模仿表现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凡·高和毕加索两位大师的绘画风格,并尝试模仿大师的绘画特点进行再创作绘画活动。通过对我这节课教学过程设计的分析,特做如下反思:

  1、欣赏不仅仅是为了看画,我对凡·高和毕加索的作品风格做了一些分析,学生能感受其独特的绘画风格,教师在教学时,把两者的绘画作品同时展示,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分析他们在绘画造型上、色彩上包括表现方法或绘画技巧上的一些区别。因此一节课不是教师在讲谁谁的画怎么怎么样,更多的是学生深刻的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感悟更深刻,调动学生的思维。

  2、学生作业练*教师合理指导,方法、策略比较丰富。我在指导学生创作作业时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本课虽是模仿学*大师的绘画风格,但在了然其特点之后,学生的作业表现形式确是极其丰富的。艺术的学*应该是创造的学*,如何合理指导学生带有创造性的完成作业,关键是教师善于为学生设计梯子。

在作业练*时我提出,学生模仿凡高绘画风格时,内容可以是自己喜欢的、造型可以略简洁一些的,笔触上尽量接*凡·高的方法而色彩可以让学生选择和凡·高不一样的来完成创作,我作了一些必要的演示,尽可能让学生的作业面貌更加多样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注意美术教学资源开发、整理、利用和这些资源如何呈现、何时呈现,达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同时,在学生辅导上尽可能把工作做实做细,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我的画教学反思 9

  从这节课的准备来看,针对教学内容从课题的引入、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活动安排、知识的巩固练*等多方面进行了多次的`修改。通过课堂的实际实施感觉上也不是尽善尽美,还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究其原因,教师不能就这节课的知识而教这点知识,教师应该通观教材,把握知识的脉络体系,又要站在高于教材的位置统筹安排。这样,教师才能灵活的把握课堂教学。而现在,教师缺乏的正是这一点,还是为了教而教。按部就班,设计的条条框框较多,多了一些稳重,少了一些灵活。而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数十名学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考虑问题的角度、方式要灵活的多、开放的多,有可能教师固定的设计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这一角度讲,教师应在把握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表现,灵活多样的处理知识。

  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活动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新教材在知识安排上,往往从实例引入,抽象出数学模型。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得出结论,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如何学。因此,教学过程中,如何安排学生的学*活动至关重要,本节课,学生活动设计了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画函数图象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二是两点法画一次函数的图象。三是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与 k 、 b 符号的关系。在学生活动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动性,提高学生活动的实效性。值得老师们探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结合每个活动,都给学生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而且提供操作性很强的程序和题目。如在活动一中,要求学生观察图象的形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活动二中,强调两点法(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画直线。在活动三中,探究 k 、 b 符号与直线经过的象限与增减性的关系。学生目标明确,操作性强,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的重点是由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确定函数图象,研究函数性质。由函数图象的位置判断解析式中 k 、 b 符号。体现了数学中非常重要地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段内容的教学,还是从学生活动出发,从具体的实例研究起,观察图象的位置和性质,在按照 k 、 b 的符号分类讨论,使学生建立起数形之间的联系。还要找到数形间的结合点,明确 k 的符号决定直线的什么位置, b 的符号又决定了什么。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上设计了由解析式画函数图象的草图,由草图的位置判断解析式中 k 、 b 的符号的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本节课我在练*的处理上,显得比较薄弱。一是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二是题量、题型不是很全面。感觉练*不到位,学生知识落实情况不是很了解。这一环节,今后还应加强。

  我的画教学反思 10

  《我的画》是一堂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课是培养学生语言的课堂。因此,我在教学中,积极倡导了“以学生的说话训练为主,教师的引导为辅”的教学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学*。导入课题时,我巧设问题情境:小朋友你喜欢画画吗?接着问你还喜欢做什么呢?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孩子的说话兴趣和说话的欲望。让孩子在回答问题中训练语言,培养语言。在指导学生口语交际时,我考虑到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识字能力差,阅读能力差,我没有更多的让孩子们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我把口语交际的要求渗透在两个情境活动中去了解。

  我充分运用书上的彩图和我的示范说画,引导学生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知道在口语交际中怎样说清楚自己的画。我认为让孩子们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信息比从阅读中获得信息的效果更好。孩子们在口语交际中都能按要求去介绍自己的画,都能把自己的画说清楚,别人在说画的时候,大家很认真的听,在老师的引导下,还能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我觉得孩子们的表现很不错。另外在说画的过程中,我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在评评别人的画时,我注重孩子的思维拓展,通过创设情境,丰富了孩子的想象,活跃了孩子的思维。

  在整节课中,不管是导入新课还是引导孩子说自己的画,还是评评别人的画,或者开展画展等教学环节中,我始终把“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放到首位,合理的引导孩子说话训练,充分体现了口语交际课的特点。当然也存在不足:1、对学生的学*评价实效性不大;2、学生在介绍自己的画和评别人的画时,有的说不恰当,我没有及时引导;3、学生说话声音小,不够大胆。这些问题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


“画角”教学反思优选【10】篇(扩展9)

——画一画教学反思优选【5】篇

  画一画教学反思 1

  首先,我先讲讲我的教学设计意图《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这课主要的重难点是学生体会邻*色的和谐之美,我主要采用了9种环节,这9种环节层层递进。

  环节包括:先让孩子们了解邻*色的概念,然后在了解邻*色的概念的基础上找邻*色,还添加了游戏环节来进行巩固。然后带领学生体会邻*色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紧接,以梵高《向日葵》局部临摹图引出辅助色,最后总结表现一幅色彩和谐的画就是多用邻*色,小面积使用辅助色。这是我设计的`整个环节。

  整堂课程也有不足之处: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漏掉了课题的展示,在第二个环节中才插空展示出来。还有就是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教育机制,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有待提升。但是勉县实验小学的孩子表现的特别棒,所以今天也请听课的老师给我留下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更快地成长,谢谢大家!

  画一画教学反思 2

  《摸一摸画一画》是一节抽象的造型表现课,它强调的不是对形象的把握,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际体验与造型游戏,运用基本造型语言表现对身体触觉的独特感受。

  在*时上课中,我时常听到学生这样说:“老师,我可以这样画吗?”、“老师,这么画行吗?”,“老师,我不会画”。这课中,我做了新的尝试,更多的是鼓励学生带着自信进行难度较大的抽象的创作表现。在学生拍手获得感觉后,我问学生:“老师不知道这些‘感觉’是否可以画出来,谁能够告诉我‘感觉’到底可以画吗?可以的话要怎么画?”。当学生听到老师也不懂的消息,学生兴奋地说:“可以的,我教你。”此时大部分的学生已忘却了表现抽象的恐惧心理,大胆地进行表现尝试。第一次的作业,只有少数学生尝试成功,大部分学生还是较为茫然。在评价这次的作业时,对于尝试失败的学生我给予鼓励,而对成功的`学生我说:“很好,痛的感觉是可以这样画的,这个小朋友动了脑筋,用自己的方法画了自己的‘感觉’,还有其它画‘痛’的方法吗?”。从第二次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感觉画出来了。这样,学生便懂得了“感觉”是可以表现的,而且是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现,不用和别人的一样。通过作业的展示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表现方法是没有对错的,只要是有自己的见解,每个人都是对的、最棒的。

  一堂课过后,学生只模糊地认识到“感觉”是可以表现的,而对它美在哪里、这样表现有什么意义等还是浑然不知。所以我想,如能让学生欣赏一些抽象派大师的作品,让学生明白原来用抽象的画法可以产生这么美的作品,使他们从小就懂得艺术的奥妙所在,这将会震撼他们幼小的心灵,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画一画教学反思 3

  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这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为了使学生学会使用邻*色画一幅画。教学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认真制作了课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讲解和演示,应用于教学。 我首先通过让学生亲自实践让学生感受色彩和谐统一的美感,引起学生的注意,顺利导入新课。接着通过课件观察色相环直观认识邻*色,紧接着继续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邻*色,感受邻*色带给人的美感。

  引导学生学*使用邻*色的表现方法,了解色彩和谐的方法之一就是多用邻*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还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邻*色的同时,让学生判断不同邻*色的感情特性,在了解色彩相对性的同时,感受色彩的魅力。学生通过课件欣赏课本中的`作品《红土地》和《顾盼》,能够结合作品的内容和色彩,准确深入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对于色彩调和的美,邻*色产生的视觉效果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能掌握运用邻*色的方法进行创作,激发了学生色彩创作的愿望。

  画一画教学反思 4

  本周在班上上了一节《我和我的好朋友》美术课。孩子们对“朋友”两个字是非常熟悉的,但在作画过程中发现好几个孩子都忽略了自己的朋友,一张画上只有自己一个人,面对这些大班的孩子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当然有些孩子指导我和我的朋友在作画中一定要体现出两个以上的小朋友。

  在绘画的过程中,有些孩子提问道:“老师 我不会画我的好朋友。”我便回答到:“你的朋友长什么样子就画什么样子啊。"于是我就在黑板上花了一个样板冰与幼儿讲解我的好朋友的特征。作画认真的进行着,我发现很多孩子都跟着我的样板画,我就赶紧跟幼儿说,不能跟着黑板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朋友,好朋友长什么样就画什么样子。不久,幼儿吧主题人物都画出来了,于是我就增加难度要求幼儿画背景。有的小朋友画了很多花花草草,还有大树;有的小朋友画高楼大厦,还有蓝蓝的天空等等。几乎都是画这些,看起来可美观了,但是有少部分幼儿花花还不怎么行,但比以前进步了,起码不会乱画线了。

  这节美术课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了,但是在我们评画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孩子的涂色能力。有部分孩子的用色不够艳丽,掌握涂色的技巧不够,原因还是*时的训练太少了,子啊这方面还是应该加强训练。让孩子的涂色水*都能和画线描画那样出色。

  画一画教学反思 5

  我们班的孩子在美术绘画方面的能力特别的弱,尤其是让他们自己想像创作,对他们来说是更难了。我们很多的孩子都喜欢模仿老师的示范画,或者模仿美工书上的示范画,如果绘画活动中,没有示范画大部分孩子都完成不了自己的作品,不知道应该怎么下手去画,这点是我们班孩子在美术绘画活动中最薄弱的,也是我们在今后要努力帮他们改正,引导他们的地方。

  在上周的美术活动中,我们的主题是《我们的树朋友》,当然活动是围绕着树开展的,我们美术活动的内容是《小树林》,活动主要是让孩子感知树木的远*关系,用*大远小及遮挡的画法来表现,并能自己大胆运用多种方式来表现树的各种不同造型,需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创作。因为孩子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画法,所以在活动一开始,我就让他们先观察实物,让他们站起来看向教室外在的树,说说发现了什么,观察实物的.方法孩子们很感兴趣,能力强的孩子很快就发现了*大远小的规律。那接下来,我也给孩子们示范了今天我们画小树林的方法,通过范画的形式更形象,鲜明地知道小树林的画法。最后才让孩子们自己动脑筋创设不同的树林的造型,可是我却发现,大部分的孩子根本没有自己思考,而且把我刚才示范画,一模一样的画了下来,完全是模仿我的示范画。只有个别几个绘画能力强,思维比较好的孩子能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在今天这个活动中,孩子们的操作速度需要比以前加快了,但是孩子们的作品却是完全一样的,甚至连颜色也是一样。

  孩子出现这种现象不只出现一次了,多数的美术活动中多会出现,只会一味地模仿老师的作品,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完全有能力自己思考,作画,大班的孩子也有一定的创作能力。这种现象发生可能是孩子爱省事,按照老师的画一画就好了,所以今后在美术活动时,我们也可以有奖励,比如说最后把孩子画的画都展示出来,让孩子们欣赏比较,看看哪个小朋友的画画的又好,又有新意,选出几个最好的,可以进行表扬或者奖励,可以奖励些五角星或者是孩子感兴趣的小礼物,这样可以激起更多孩子的绘画的兴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