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合集十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1

  今天在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我抛弃了教案预设的框架,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让学生用小数直接进行购买商品的价格计算。

  在做的过程中,我通过观察学生的解答,分析归纳他们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在他们做完后,对他们说:大家都很聪明,能够独立做从未做过的题,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做的?我们交流一下,展示你的成果,好吗?几句亲切的话语让同学们有了表现的欲望,纷纷上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回答真是生动活泼、千变万化而富有情趣,各有各的道理和内涵,从多个角度把简单的小数加法进行了合理而深刻的剖析,让我直面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维历程。反思我*时的.教学行为,是不是有时太细了?我的苦口婆心、唠唠叨叨,很有可能换来学生的心不在焉,甚至是逆反心理。

  而今天的这堂课,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参与者变为探索者、创造者,这样教学,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主动快乐,创造力的培养也在迁移默化中生根发芽。我真正体会到,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不会在新理念的潜意识下凋零。

  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2

  《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系统的学*了整数加减法,对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比较牢固。在三年级也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虽然进行了小数加、减计算,但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同时在本册第四单元较系统的学*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因此,学生对学*小数加减法有较好的基础。如何运用知识迁移,让孩子自主学*,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我在备课时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在反复研读教材后,大胆摒弃了教材原有的主题图及例题,创设了购物这一情境。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是考虑课本提供的素材----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的跳水成绩,对学生来说,时间已经久远,根本不感兴趣,而且学生对于体育比赛中的得分远没有对购物中的情境熟悉。小数加减法的难点是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如果选用课本中的情境,无法将着这种情况体现。基于以上原因,教学时我选用了商品的价格作为本课教学的素材。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在教学时我突出了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学*的欲望,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会遇到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学*小数加减法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从而引出课题。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什么加减法,在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并鼓励学生根据课题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课堂上孩子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整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满十进一,小数加减法是不是这样呢?学生竟然关注到了新知可能与以前学过的旧知之间有联系,这为课堂的探究学*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学生学*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问题引领,教师扶放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创设购物情境,出示了三种商品及价格,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师选择其中一个出示,(两位小数加两位小数)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尝试进行计算。因为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对于算理和算法不在此处理,仅仅通过问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让学生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我把处理算理和算法都放在了“帮老师算算买一盒水彩笔和一本书要多少钱?(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20元钱够吗?还剩多少钱?(整数减两位小数)”这两个问题中。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经历学*的过程。在集体交流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以前算加减法题的时候都是把末位对齐,现在怎么不把末位对齐了?

  2、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

  3、算小数加减法时怎样快速的把相同数位对齐?

  4、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把相同数位对齐时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一定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结合具体的数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6、20没有小数点,你是怎么计算的?根据什么?

  通过这样几个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这一系列学*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自以为在课前充分的研读了教材,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课前预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

  1、在处理为什么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学生不能结合小数表示的实际价格或小数的意义说出自己的理解。

  2、对整节课时间的调控不好,前面的环节松散,导致后面的练*没时间处理。

  对于本课,还有一点困惑:在创设情境时,我以价格呈现,但我知道用一位小数表示的价格不规范。利用这种不规范的价格呈现会不会给学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能将小数加减法中各种不同的情况呈现?

  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3

  “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是在两位小数加减两位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位数不同”的两个小数相加减以及“整数加减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3.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下面是就这三个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我认为这三个目标在本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一、化归的思想方法得到较好的渗透。

  首先由老师提供“一本故事书5.8元,一本连环画2.75元,”两条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

  (1)买两本书共多少元?列式:5.8+2.75;

  (2)两本书相差多少元?列式:5.8-2.75;接着老师又提供一条信息:如果妈妈给你8元钱,让你去买书,你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卖一本故事书还剩多少元?列式:8-5.8;

  (4)买一本连环画还剩多少元?列式:8-2.75。4道算式出来后。

  ①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②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

  ③全班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④引导观察,抽象概括“位数不同”的两个小数相加减以及“整数加减小数”的计算方法,同时适时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即把“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如何转化为“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从而使新知识得到解决。此题,教师改变了以往一题一例的模式,老师既深钻了教材而又跳出了教材,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创设了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他们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索该情境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真正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二、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体现在三大环节。一是探索新知部分。4道算式出来后,先估算,后独立计算,算后再和估算进行比较,看谁估算的结果和正确值最接*。二是综合训练部分。当老师提供六种文具的单价“笔盒9.8元、书包30元、铅笔0.7元、本1.2元、转笔刀2.46元、尺子1.45元”后,提出:

  (1)3元钱可以买哪两种文具?

  (2)40元钱买哪两种文具找回的钱最少?然后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学生提出。

  (1)我买两种文具的钱在10至11之间,我一定买的是哪两种文具?

  (2)我买的两种文具的和是一个自然数,我买的一定是哪两种文具?三是课堂作业部分。要求作业先估算再计算,能口算的直接写出结果。这三个环节的有效实施,使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三、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综合训练中,我把课后第二题进行了修改,原题是“笔盒9.8元、书包35.6元(改为30元,意在对整数加减小数进行训练)、铅笔0.7元、本1.2元、转笔刀2.46元、尺子1.45元,购买两种你最需要的文具,一共要用多少元?”改为:“要求学生从这6种学*文具中,任意购买两种不同的学*文具,求出一共要用有多少元,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列法?”这个问题的提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学生很容易用数线段的方法5+4+3+2+1=15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到此并没有结束,老师又提出:“请同学们猜一猜,如果让你求出任意两种文具相差多少元,又有多少种不同的列法?”当学生猜出10种和15种出现了两种结果后,教师在引导学生辩论中,学生找到了“把这6中文具由大到小排列”的方法后,再一次用数线段的方法解决了这个新问题,学生较好的运用了化归的思想方法。最后让学生把这15道加法和15道减法题一一搭配列出算式,做在作业本上,让全体学生亲自体验搭配的思想方法,同时使学生估算、口算、计算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4

  小数加减的简便计算的方法其实是建立在整数的简便计算的基础上的,因此在简便计算的方法上可以加快节奏,学生容易疏忽的是对小数数据的观察及分析,所以可以在复*引入时把凑整练*提上来,可以先是一位小数的凑整,然后给出一列数字,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凑整练*进一步巩固成果。给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创设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总结小数凑整的注意事项:在凑整的时候还真的不能光看最后一位是不是可以凑成整数。还要看看整个小数部分的位数是不是相同才可以的。

  成功之处:

  练*中,学生由于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在计算中都很自觉地采用了简便计算,学生学*上不存在什么困难,新知的学*非常顺利,练*的巩固也很顺畅。

  不足之处:

  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学生出错较少,但是在应用减法的性质上学生出错较多。例如:7、3-4、8+1、2和12、89-(6、89+2、3),因而在新知的教学上要多设计应用减法性质的练*题及变式练*,让学生灵活解决问题。

  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5

  本册教材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材编写体现以下特点: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进一步学*小数。

  2、借助直观模型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加减法。根据这一特点同时结合三年级下册借助购物情境学*了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新课的预*,有意识的培养并训练学生的自*能力。从作业反馈的情况看来,对于一些如两位小数大小的比较,两位小数的加减等这样有章可循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的掌握情况还比较可喜的。

  第二,教学充分联系了实际,通过引导学生不停的“举一反三”,使教师能在第一时间里了解到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有效教学。

  第三,教学环节设计紧凑。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水*的提高,学*能力的增强,我有意识地调快了教学的速度,使课堂更加紧凑,提高了学*效率。

  从作业反馈出的情况来看,粗心大意的情况普遍存在,今后还应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惯。

  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6

  《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系统的学*了整数加减法,对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比较牢固。在三年级也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虽然进行了小数加、减计算,但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同时在本册第四单元较系统的学*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因此,学生对学*小数加减法有较好的基础。如何运用知识迁移,让孩子自主学*,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我在备课时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在反复研读教材后,大胆摒弃了教材原有的主题图及例题,创设了购物这一情境。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是考虑课本提供的素材----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的`跳水成绩,对学生来说,时间已经久远,根本不感兴趣,而且学生对于体育比赛中的得分远没有对购物中的情境熟悉。小数加减法的难点是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如果选用课本中的情境,无法将着这种情况体现。基于以上原因,教学时我选用了商品的价格作为本课教学的素材。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在教学时我突出了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学*的欲望,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会遇到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学*小数加减法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从而引出课题。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什么加减法,在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并鼓励学生根据课题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课堂上孩子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整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满十进一,小数加减法是不是这样呢?学生竟然关注到了新知可能与以前学过的旧知之间有联系,这为课堂的探究学*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学生学*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问题引领,教师扶放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创设购物情境,出示了三种商品及价格,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师选择其中一个出示,(两位小数加两位小数)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尝试进行计算。因为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对于算理和算法不在此处理,仅仅通过问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让学生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我把处理算理和算法都放在了“帮老师算算买一盒水彩笔和一本书要多少钱?(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20元钱够吗?还剩多少钱?(整数减两位小数)”这两个问题中。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经历学*的过程。在集体交流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以前算加减法题的时候都是把末位对齐,现在怎么不把末位对齐了?

  2、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

  3、算小数加减法时怎样快速的把相同数位对齐?

  4、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把相同数位对齐时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一定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结合具体的数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6、20没有小数点,你是怎么计算的?根据什么?

  通过这样几个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这一系列学*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自以为在课前充分的研读了教材,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课前预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

  1、在处理为什么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学生不能结合小数表示的实际价格或小数的意义说出自己的理解。

  2、对整节课时间的调控不好,前面的环节松散,导致后面的练*没时间处理。

  对于本课,还有一点困惑:在创设情境时,我以价格呈现,但我知道用一位小数表示的价格不规范。利用这种不规范的价格呈现会不会给学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能将小数加减法中各种不同的情况呈现?

  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7

  “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是在两位小数加减两位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位数不同”的两个小数相加减以及“整数加减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3.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下面是就这三个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我认为这三个目标在本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一、化归的思想方法得到较好的渗透。

  首先由老师提供“一本故事书5.8元,一本连环画2.75元,”两条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1)买两本书共多少元?列式:5.8+2.75;(2)两本书相差多少元?列式:5.8-2.75;接着老师又提供一条信息:如果妈妈给你8元钱,让你去买书,你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3)卖一本故事书还剩多少元?列式:8-5.8;(4)买一本连环画还剩多少元?列式:8-2.75。4道算式出来后,①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②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③全班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④引导观察,抽象概括“位数不同”的两个小数相加减以及“整数加减小数”的计算方法,同时适时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即把“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如何转化为“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从而使新知识得到解决。此题,教师改变了以往一题一例的模式,老师既深钻了教材而又跳出了教材,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创设了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他们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索该情境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真正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二、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体现在三大环节。一是探索新知部分。4道算式出来后,先估算,后独立计算,算后再和估算进行比较,看谁估算的结果和正确值最接*。二是综合训练部分。当老师提供六种文具的单价“笔盒9.8元、书包30元、铅笔0.7元、本1.2元、转笔刀2.46元、尺子1.45元”后,提出:(1)3元钱可以买哪两种文具?(2)40元钱买哪两种文具找回的钱最少?然后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学生提出(1)我买两种文具的钱在10至11之间,我一定买的是哪两种文具?(2)我买的两种文具的和是一个自然数,我买的一定是哪两种文具?三是课堂作业部分。要求作业先估算再计算,能口算的直接写出结果。这三个环节的有效实施,使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三、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综合训练中,我把课后第二题进行了修改,原题是“笔盒9.8元、书包35.6元(改为30元,意在对整数加减小数进行训练)、铅笔0.7元、本1.2元、转笔刀2.46元、尺子1.45元,购买两种你最需要的文具,一共要用多少元?”改为:“要求学生从这6种学*文具中,任意购买两种不同的学*文具,求出一共要用有多少元,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列法?”这个问题的提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学生很容易用数线段的方法5+4+3+2+1=15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到此并没有结束,老师又提出:“请同学们猜一猜,如果让你求出任意两种文具相差多少元,又有多少种不同的列法?”当学生猜出10种和15种出现了两种结果后,教师在引导学生辩论中,学生找到了“把这6中文具由大到小排列”的方法后,再一次用数线段的方法解决了这个新问题,学生较好的运用了化归的思想方法。最后让学生把这15道加法和15道减法题一一搭配列出算式,做在作业本上,让全体学生亲自体验搭配的思想方法,同时使学生估算、口算、计算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8

  从讲台上走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很不安,很内疚、很遗憾,带着不自信走上讲台,又带着懊恼走下讲台,整个过程让我有些晕。课处理到这个程度,的确需要很好的反思自己。下面谈两个自问自答的问题、三个遗憾点、两个不确定的思考。

  一、自问自答的两个问题

  1、问题一:我的40分钟哪里去了?

  (1)原因:问题的推敲不到位

  上完这节课,我一直在思考着的问题是,我的40分钟哪里去了?尽管我在课堂上数次的看表调整时间,依然无济于事。仔细的回忆了一下,又和一位听课教师核实了一下,我的时间分配是这样的:复*约10分钟+新授约20分钟+拓展约10分钟,很显然,这样分配不合理,计算教学的课堂,怎么能没有训练就下课呢?!时间浪费在复*和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处理上。原因有很多,比如因为有意强调学生的学*、书写*惯而忽略了重点的把握,比如因为想照顾多数学生而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发言的机会等等,但是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我的问题提炼的不到位。

  典型错例:当学生笔算整数加减法之后,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时,问题应该是:“这样做对吗?”而不是:“同学们仔细观察他写的竖式和计算结果,你有不同意见吗?”问题的跑偏带动学生关注点、思维点的跑偏,学生很无辜,我很懊恼。

  (2)对策:修正问题、微调切入点

  如果重新来上这节课,我想这样改动:

  复*环节:组织学生做笔算整数加减法之后,展示学生作品,并提问:“这样做对吗?”、“同学们来想一想,笔算整数加减法时该注意什么?”把学生的评价点集中到题目做的对不对上面,迅速回忆起注意事项,揭示课题。

  新授环节:继续使用三本书的价格情景,学生提问并列式时,顺势把5、40改写成5、4,确保两个例题一个是小数位数相同的,一个是小数问题不同的。然后以这两道题为载体,研究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注意事项,明白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和怎样对齐的道理,同时讨论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拓展环节:重点处理两种特殊情况,一个是整数和小数相加减,一个是得数的末尾有0的题目。借这两道题把小数加减法中要注意的问题继续补充。

  2、问题二:课为什么会上到这个程度?

  (1)原因:面面俱到的负面影响

  郯城吕主任有句话说的好:“课不要考虑太多,不要面面俱到!”听时就心中一惊,课上完后才觉得,我就是“面面俱到后遗症”的典型代表。从设计教案到课堂操作,我在想什么呢?

  复*环节:想复*的充分,想做题,想让学生谈注意事项,还想关注学生的学**惯……

  新授环节:想小步子走,想把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对比做充分、想讲透算理、想把小数加减法的各种特殊情况都展示总结出来……

  面对学生:想给更多学生回答的机会,尽管有时已经不需要他们再回答了、、、、、、

  想得太多,结果失去的更多!

  (2)对策:有舍才有得

  课堂本不是产生完美的地方,我又何必强求。学生的能力、知识、情感、*惯,怎么可能在一节课上都得到培养!“舍得”是什么?有“舍”才有“得”!我需要抓住本质问题去关注,其他的细枝末节潜移默化就可以了。正如王永胜老师重述的华老师的那句话——“行动的摇摆缘于认识的模糊”,的确如此!我的认识本来就不够清晰,怎么可能奢望清晰的课堂实践?患得患失之后一定会失去很多,纵使性格使然,也要努力改正!

  二、三个遗憾点

  1、遗憾一:估算和笔算没有对比。

  笔算之后,没有和估算进行对比。如果能组织学生做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估算的意义和价值,明白估算其实是一种比较实用的验算方法。

  2、遗憾二:没有及时改错。

  拓展练*,在处理小数加减法的几种特殊情况之后,应该组织学生改错,及时修正。但是因为时间的匆忙带走了我的预设,忘记处理了。学生不能及时的改正错误,对知识的掌握一定会打折扣。

  3、遗憾三:0的处理还不够。

  尽管吕主任肯定了我对0的处理,但是我知道,其实还是不够的。比如,当学生在认识到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之后,是不是还可以把15、90和0、27这两个得数中的0做下对比,明白数学的简洁美是有限度的,不是什么0都可以去掉的。

  三、两个不确定的思考

  1、思考一:学*小数加减法之前,究竟该设置哪些复*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学*需要的知识基础有很多,比如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小数的性质和意义等等,这些知识一一在课堂上进行复*是不现实的,时间不允许。那么究竟该把哪些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复*呢?备课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必须复*,因为我需要学生对这一知识充分的回忆,以便顺利的把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笔算中来。后来又觉得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既然已经学*过了,置之不理好像也不合适,也需要在课上复*一下。但是这样设计之后,复*将占用10多分钟的时间(即使问题不跑偏也会这样),这在时间的分配上显然不够合理。后来和一些同事一些朋友交流,觉得复*整数加减法的知识更有必要,因为学生在做小数加减法时会自然的启动一位小数加减法笔算的经验,不进行专项复*也可以。所以最后选择了在课堂上复*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希望这样可以充分的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把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分析的更到位一些,其他的知识点就靠学生灵活嫁接了。这样处理是否合适,我不太确定,所以我想和各位领导、老师再讨论一下。

  2、思考二:竖式中的横线是否该强调用尺子标着来画?

  小数加减法是一节很经典的课,在名师的课堂中,在全国一等奖的课堂中,老师们都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尺子标着画竖式中的横线,究竟需不需要?从学生的*惯培养来说,很需要!我们需要强调,需要让学生这样做。但是也有一些老师认为,把横线画直只是为了让竖式更美观,是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态度,如果学生在画线时很用心,不用尺子一样可以画的很好,又何必一定要强调呢?我觉得用和不用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不太确定该不该强化用尺子画线的要求,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可以给我指点。

  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9

  自参加工作以来,对计算教学的上课思路一直是模糊的。自从参加省小学数学网络研修,听了姚宗岭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知道了计算教学是要讲清算理和算法的。并且算理是算法的基础,算法是算理的升化。通过对小数加减法的备课,我认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相同的计数单位对齐,计算方法是小数点对齐。但是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笔算,他们大多数知道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也有个别灵的学生知道小数点要对齐,四年级再来上小数加减法这节课,那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从小数的意义来理解,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直接相加,不相同的计数单位不能直接相加。(想用图形教学法,和市教研员一聊觉得这不是数学模型)

  真正上课时,县市里的教研员都来听课,有点紧张。

  学生真能提出98.35+0.7=,7为什么要和3对齐,而不和5对齐?我及时抓住这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只能说出因为5在百分位上,而 7在十分位上。这时,我继续追问,能否从计数单位这一方面说一下理由?这个问题有难度,只能说出5和7的计数单位不同。这时我急于总结了。其实完全可以再问怎么个不同法?学生很快会说出5表示5个0.01,而7表示7个0.1,不同的计数单位不能直接相加。

  (如果能再随即出示那个图像就好了,不知行不行)

  然后,我又问为什么3非要和7对齐?强化这一算理的理解。

  这时,我该总结板书了,可忘了这个环节。马上出示练*小数加法。在学生在做完练*以后,我来了个板书小结。县教研员张老师看出来,笑了。呵呵。但市教研员张老师,却认为这样做比我之前那样设计的要好。我的理解是通过让学生做几个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如何用最简炼的话说一下如何做小数加法。

  再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减法,让学生体会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对于小数末尾需要添0的,我通过把3种不同方法让学生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去发现哪种方法最好。

  这节课由于没有到电教室去上,没用上实物投影。所以没有处理练*题。这也是我一直毛病。不能做到精讲多练。

  县教研员张老师评课:

  要强调不光这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每一位满十都要往前1位进1。多看郭思乐的三本书,要用理论来支撑,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学生还要继续培养。

  市教研员张老师评课:

  每一步都要严谨。自主研修时,关注出错的人,每一节别留知识缺陷。

  我会每天快乐的工作着、思考着。一定坚持。

  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10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期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和以前熟练掌握万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只涉及到一位小数的加减(小数的性质到五年级上学期再学,所以整数减小数、得数末尾是0的计算都不涉及)。

  在课前对5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解时,全部学生都能说出0、3+0、9等于多少,并能列出正确的竖式。可见学生能把整数加减计算的算法迁移到小数加减计算中,对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算理与算法都能比较容易理解掌握。

  根据对教学内容与学情的分析,在本课教学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1、拓展例题功能,渗透搭配规律。

  例题是点心店买点心的情境。四种点心及其价格分别是馒头―0.5元、豆浆―0.7元、馄饨―1.8元、面条―2.4元,通过提出问题求其中两种点心的总价和价格差引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内容的相对简单也提供了可拓展的空间。在教学完例题后,我让学生思考“任意选两种食品,求它们单价的和与单价的`差,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再让学生同桌合作,列出算式计算。在这一过程中渗透搭配规律,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方法。

  2、精心设计,提升计算练*的功能。

  计算课往往给人枯燥乏味之感,其中计算练*单一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本课学*内容简单,所以我力求在练*设计上有所突破,希望在计算练*中也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提升。而书上的五道练*中,第1、2题是纯粹的计算练*,第3、4 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第5题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总体来说都比较简单。经过思考,我合并简化了1、2两题,因为在课堂上大量练*竖式计算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舍弃了解决实际问题,考虑到本课的重点是计算,而且像第3题“水中插竹竿”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理解题意并进行变式练*,可以在下节练*课进行。同时重新设计了两个练*:

  设计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良好*惯,渗透加减计算的一般规律,发展学生思维。

  3、创造一个有规律的数列。

  让学生在找规律中既能练*小数的加减法,又能发展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练*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第一个练*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第二个练*在第2小题填中间数时对学生有一定的思维难度,这也是我自认为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导师却指出,这样的数列很容易产生歧义。像第1小题的两个数列,即使再多给几个数,答案也是不唯一的。为了更严密些,可以尽量多给几个数或后面加个数进行验证。而第2小题填中间数,答案更是不唯一,在学生还没有“等差数列”概念之前,做这样的题目要“小心”。曾经听曹老师做过有关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的讲座,这一刻自己对此有了更深感受。数学是严谨的科学,对所教知识没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再巧妙的设计也会弄巧成拙。


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阅读


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1)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1

  《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系统的学*了整数加减法,对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比较牢固。在三年级也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虽然进行了小数加、减计算,但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同时在本册第四单元较系统的学*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因此,学生对学*小数加减法有较好的基础。如何运用知识迁移,让孩子自主学*,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我在备课时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在反复研读教材后,大胆摒弃了教材原有的主题图及例题,创设了购物这一情境。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是考虑课本提供的素材----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的跳水成绩,对学生来说,时间已经久远,根本不感兴趣,而且学生对于体育比赛中的得分远没有对购物中的情境熟悉。小数加减法的难点是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如果选用课本中的情境,无法将着这种情况体现。基于以上原因,教学时我选用了商品的价格作为本课教学的素材。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在教学时我突出了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学*的'欲望,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会遇到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学*小数加减法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从而引出课题。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什么加减法,在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并鼓励学生根据课题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课堂上孩子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整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满十进一,小数加减法是不是这样呢?学生竟然关注到了新知可能与以前学过的旧知之间有联系,这为课堂的探究学*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学生学*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问题引领,教师扶放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创设购物情境,出示了三种商品及价格,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师选择其中一个出示,(两位小数加两位小数)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尝试进行计算。因为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对于算理和算法不在此处理,仅仅通过问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让学生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我把处理算理和算法都放在了“帮老师算算买一盒水彩笔和一本书要多少钱?(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20元钱够吗?还剩多少钱?(整数减两位小数)”这两个问题中。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经历学*的过程。在集体交流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以前算加减法题的时候都是把末位对齐,现在怎么不把末位对齐了?

  2、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

  3、算小数加减法时怎样快速的把相同数位对齐?

  4、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把相同数位对齐时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一定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结合具体的数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6、20没有小数点,你是怎么计算的?根据什么?

  通过这样几个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这一系列学*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自以为在课前充分的研读了教材,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课前预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

  1、在处理为什么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学生不能结合小数表示的实际价格或小数的意义说出自己的理解。

  2、对整节课时间的调控不好,前面的环节松散,导致后面的练*没时间处理。

  对于本课,还有一点困惑:在创设情境时,我以价格呈现,但我知道用一位小数表示的价格不规范。利用这种不规范的价格呈现会不会给学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能将小数加减法中各种不同的情况呈现?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2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获取知识。

  首先,我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精心创设了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情境,让学生感觉到小数的加减法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从而拉*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积极性。

  接着,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最终概括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学,旨在让学生用旧知解决新问题,体会转化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且通过不同算法的比较和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列竖式小数点要对齐”的重难点时,把不同的书写格式进行对比,组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大胆讨论,相互启发,领悟出“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样学生不但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

  练*内容生活, “商场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的领域。实践证明:结合生活,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大大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总之,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体验、理解、吸收、内化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仍存在一些不足:①对学生的列竖式要求应力求规范,比如个别学生竖式写得不够整齐、端正,没用直尺打横线等,今后应及时纠正不规范的书写格式,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②评价语言和方式过于单一等。总之,我将不断反思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业务水*更上一层楼!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3

  数学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思维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下面是我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的几点反思:

  首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加上三年级时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算出结果。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当数位不同时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其次,紧密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教学内容在引入时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用品入手的。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情绪与兴趣。其中选取的4个数据,转化成小数后(前一单元知识的迁移),利用求两个数的和与差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创设生活中的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题目编排上体现小数加减混合两步运算,进一步巩固学生本册中学到的简便运算,也是下一个例题小数加减混合计算的一个铺垫。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学生更能体会出学*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三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学生普遍表现出“简单、都会了”我出示整数减小数这一类题型。9—1。65指名板演。整数的小数部分没有用补0的方法,使小数部分数位同样多再减。让学生自己检验,也就是利用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来验算小数加减法。马上又出示900—1。65,此题设想学生会不会由上题的迁移把数位三位对三位来处理,在课上还真有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非常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到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

  复*课上,我又强调了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的事项:数位必须对齐,小数点也必须对齐。在练*题中,针对学生的出错点,又专门设计了一些练*题。整体感觉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还不错。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克隆牛的身高和体长”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因此我把情境改为“算算老师的身高”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2、体现学生为本,倡导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我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单”自主学*,倡导先学后教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能力。

  这是本节的重点,学生交流时,学生会在学生充分展示后教师适时沟通竖式计算方法,从而明确小数加法也和整数加法一样也是这样一位对着一位来加的!

  此时,有学生会质疑,末尾的0是否可以去掉,教师适时点明: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同时指出为了确保计算的准确,要进行验算。

  学生展示预*成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相异性想法得到交流激荡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生生间的互动。课堂中组织起学生进行生生间、组际间的交流,这使得呈现出的观点更原始、真实,更贴*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方式,基于这一*等互利特征的差异展示,不仅为学生所喜爱和认可,也让教师得以准确把脉学生的学情,并据此展开进一步的引导与点拨。

  3、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

  算法的探究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本环节我大胆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单”自主学*。课上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体验再组织汇报。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第一,通过例题课件展示与相关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掌握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用0来补足。第二,通过例题课件展示,让学明白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情况,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二、遗憾点

  缺少追问。如:“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等问题。同学们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很容易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但缺少与学生的思考,对理解算理和算法不够深刻。

  合作交流中老师缺少巡视指导,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质疑和问题,没有及时的抓住和呈现“亮点”,留下了一些遗憾。如: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整数后面没有添上小数点和0的情况等。

  没有大量的练*,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用了较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这样一来,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时间让学生来大量的练*,导致了课堂不完整。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际教学中,我始终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唯一的、不可预测的,也就意味着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课程资源,课堂生成一定大于课前预设,我将及时调整我的预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下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避免课堂教学中的*?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怎样在计算教学中处理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获得自主学*机会与空间?在这次讲课中,给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5

  今天在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我抛弃了教案预设的框架,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让学生用小数直接进行购买商品的价格计算。

  在做的过程中,我通过观察学生的解答,分析归纳他们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在他们做完后,对他们说:大家都很聪明,能够独立做从未做过的题,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做的?我们交流一下,展示你的成果,好吗?几句亲切的话语让同学们有了表现的欲望,纷纷上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回答真是生动活泼、千变万化而富有情趣,各有各的道理和内涵,从多个角度把简单的小数加法进行了合理而深刻的剖析,让我直面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维历程。反思我*时的教学行为,是不是有时太细了?我的苦口婆心、唠唠叨叨,很有可能换来学生的心不在焉,甚至是逆反心理。

  而今天的这堂课,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参与者变为探索者、创造者,这样教学,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主动快乐,创造力的培养也在迁移默化中生根发芽。我真正体会到,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不会在新理念的潜意识下凋零。


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2)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合集10篇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1

  本节课《小数加减法》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一、生活中的数学会带给学生无尽兴趣

  引入部分,我分别采用了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进行导入,促使学生对整数加减的竖式计算进行一个较好的梳理及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中来。新课教学时,我还用了学生经常遇到的生活情境进行引入,通过图片让学生小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数学。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揉合在一起。从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的解答。

  二、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课堂上,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发挥学生积累的竞赛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对个别学生则提出强制的要求,必须记住这种方法。

  2.同时,我还对题型进行了拓展,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如:7.3+3.24= 、5.1+3.35= 等题目,通过这些题目突出小数点对此的计算方法。明确本节课的学*重难点。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2

  一、教学行为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中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劳丽诗和李婷勇夺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金牌的事迹,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活动中的沟通和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力图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我设计了多个活动给所有的学生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提问、列式、解答以及小游戏等,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反馈,通过信息的共享,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实现共赢。

  三、对教材的把握情况

  体育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的素材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国选手劳丽诗和李婷夺金的奖牌榜,这是一条很好的资料,在教学中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课后的2道练*题也很有代表性,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提出了小数的加减法有2种检验的方法,即笔算验算和用计算器验算,提出了算法的多样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因此在这方面强调得不够。“我和姚明比身高”一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效果较好。

  四、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内伤”

  1、课堂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回想整节课的教学,前面探索新知环节所用时间过多,有了整数加减法做基础,教学小数的加减法只需强调小数点要对齐和得数末尾有0要把0去掉两点,提纲挈领即可,无需纠缠过多,可以腾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后面的活动。“小猫钓鱼”环节还应再精简优化,以完成“做一做”第2题。

  2、活动过程组织要有条理

  本节课安排了多个教学活动,过程基本上较为顺利,但在“小猫钓鱼”一节中,总体感觉费时多、效率低,有点乱,自己也不满意,究其原因还是设计不完美,当6只小猫计算完毕后,可让学生就在座位上选择1道加法和1道减法算式进行验算,然后说出小猫是否已经钓到鱼。另外没有钓到鱼的那只小猫出现了典型的错误即小数点没有对齐,还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订正,才能达到活动的最终目的。

  3、教学过程中缺少“智慧的火花”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尽人意,存在着一些磕磕碰碰,在一些关键的点上未能得到提升,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在碰撞之中未能擦出精彩的“智慧的火花”,整体感觉较为*淡,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光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得还不够。

  4、教师应演示规范的板书格式

  本节课以学生上台板演为主,让学生自主发挥,但竖式的书写格式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黑板上板书一个规范的格式,并说明要求,以让学生清晰、明了,并以此标准来要求自己。

  数学是一种宏观的学*历程,但每节课、每个知识又是一个微观的探索过程,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个探索的机会,踩好每一步脚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3

  今天上了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即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小数的意义、性质、数位顺序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中,并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而且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2、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购物素材,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本节课的最大特点。通过学生亲自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

  3、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我充分利用“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了“购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并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合在一起。

  4、在课堂上,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清单,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做出不同水*的解答。

  5、设计不同的有针对性的练*。在不同题目的训练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从而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但是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这样的教学学生除了获取知识以外,还获取了什么?学生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出来的结果正确吗?”等这几个涉及数学思维方面的问题?比如在第一次的感悟中由于小数数位相同,绝大多数学生很自然会把小数点对齐进行计算,结果自然是正确的。我在教学中好像无条件地认可了这种算法,至于这种算法成立的前提条件我未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学生也毫不怀疑地顺着我的思路下去,第二次感悟(小数数位不同的加减法)就这么顺其自然地判相同数位对齐的算法为对,其他的算法为错。这不免使我想到课堂上存在的一种现状:在表面上情境创设、算法多样化、交流互动等“美丽光环”的掩盖下,学生的学*其实是肤浅、浮躁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注意学生思维能力这方面的培养。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4

  这部分内容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收集购物小票这一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小票,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时教师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本课在学法指导上注重:(1)通过计算共需多少钱?来理解如何计算小数加法。(2)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来计算,最终得出列竖式计算比较合适。这里因为没有学生发现其他的方法,所以也就没有得到体现(3)通过如何找零,自主地学*小数减法,并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4)最后一起观察对比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异同,来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人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另外因为超市买东西,这些小数有局限性,所以在后面我还安排了不是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如:(1)老师准备去旅游,带了32.8元钱去超市购物,买了一袋薯条3.2元,一袋果汁1.95元,一个水壶***8元。老师的钱用完了吗?如果没用完,应找回多少钱?⑵小明买了0.853千克香蕉,1.04千克草莓。香蕉和草莓共多少千克?香蕉比草莓少多少千克?进行弥补题目的缺陷,让学生清楚,小数加减法不止这种情况,还有其他的类型。这也是一个扩展题,连加连减的尝试。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只进行了(1)题,没有机会进行(2)补充练*。究其原因,自己没有充分估计到时间,节奏较慢,学*加法时应再学*减法再练*以至于加法验算许多学生耽误了较多少时间。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5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它是在学生学过加、减法笔算和初步认识小数含义和数位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

  成功之处:

  整节课下来,整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通过摘取义卖铺上的数据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通过出示的数据,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笔算算理,并总结笔算方法。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不足之处:

  1.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深度不够,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太多。

  2.的前半部引入不够简化,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待学生的思考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思考的主动性。可能让学生们合作讨论和总结笔算方法,会有新的火花产生。或让学生把笔算方法用补充完整的方式也会有更好的效果

  3.奴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刚才所说到的方法总结的问题上,小组讨论的珍环节上要做进一步的调整。这也是时间控制得不够好的结果。

  4.练*的多样性还做得不足,其中没有改错题是最大的不足,这一知识点,改错题应是最直观和有效的。

  5.课讲得也多,主要是一些问题总结得不够系统,讲起来话就多。这些问题都是我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附数加减笔算方法:

  1、 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也对齐。

  2、 小数部分空缺的数位用0补。

  3、 进位和退位要标清,得数不要忘写小数点。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6

  数学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思维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下面是我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的几点反思:

  首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加上三年级时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算出结果。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当数位不同时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其次,紧密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教学内容在引入时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用品入手的。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情绪与兴趣。其中选取的'4个数据,转化成小数后(前一单元知识的迁移),利用求两个数的和与差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创设生活中的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题目编排上体现小数加减混合两步运算,进一步巩固学生本册中学到的简便运算,也是下一个例题小数加减混合计算的一个铺垫。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学生更能体会出学*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三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学生普遍表现出“简单、都会了”我出示整数减小数这一类题型。9—1。65指名板演。整数的小数部分没有用补0的方法,使小数部分数位同样多再减。让学生自己检验,也就是利用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来验算小数加减法。马上又出示900—1。65,此题设想学生会不会由上题的迁移把数位三位对三位来处理,在课上还真有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非常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到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

  复*课上,我又强调了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的事项:数位必须对齐,小数点也必须对齐。在练*题中,针对学生的出错点,又专门设计了一些练*题。整体感觉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还不错。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7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课堂开始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同时提炼出的数学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成功的体验。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能力。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练*内容回归生活,“商场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的领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总之,在数学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8

  本节课《小数加减法》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一、生活中的数学会带给学生无尽兴趣

  引入部分,我分别采用了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进行导入,促使学生对整数加减的竖式计算进行一个较好的梳理及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中来。新课教学时,我还用了学生经常遇到的生活情境进行引入,通过图片让学生小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数学。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揉合在一起。从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的解答。

  二、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课堂上,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发挥学生积累的竞赛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对个别学生则提出强制的要求,必须记住这种方法。

  2.同时,我还对题型进行了拓展,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如:7.3+3.24= 、5.1+3.35=等题目,通过这些题目突出小数点对此的计算方法。明确本节课的学*重难点。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9

  片断一:

  导入:

  1、出示情景图:

  师:谈话:这是小红、小丽和小芳三个朋友在文具店购物的画面。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一些加、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生: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生:小明比小丽多用了多少元?

  生: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生:小明比小芳多用了多少元?

  随着学生的提问、回答,师板书算式:4.75+3.4

  4.75-3.4

  4.75+2.65

  4.75-2.65

  片断二:

  师:请大家观察以上这些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算式中都有小数点)该怎样计算?请大家试做第一题。语音刚落,学生兴趣盎然,立刻行动起来。

  师:请把你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好吗?

  生:先把4.75元和3.4元改写成用分作单位,然后进行整数加法运算,结果是815分,也就是8.15元。

  师板书:4.75元=475分3.4元=340分475分+340分=815分,815分就是8.15元。

  师:太好了,你能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有数学头脑!

  生:我的想法是:4.75元就是4元7角5分,3.4元就是3元4角,把相同单位对齐相加,结果是8元1角5分,即8.15元。

  生:我是列竖式计算的,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整数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对着上面的小数点在差里点上小数点。4.75+3.48.15

  师:你真聪明!列竖式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学生汇报。生: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单位对齐,即分别把元、角、分对齐。生:因为计算整数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包括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小数点对齐了,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这样就可以进行计算了。

  生: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根据小数数位顺序表,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师:同学们能采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真了不起。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哪些问题?

  反思:

  1、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新的计算需要。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购物的问题。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并由此激发学生学*数学的要求。学生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数学。

  2、学生能利用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提出了一些新的计算问题,然后自己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了计算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3、“列竖式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这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种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被动接受。而是让学生在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10

  《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曾在三下学*过小数的初步认识及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四下学*这一内容之前学*了小数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学生学*小数加减法是比较轻松的。在本课的教学中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因此在教学上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老师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盛会奥运会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爱好。让学生提出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爱好。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练*环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学生更能体会出学*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惯。教学时充分利用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对重点的理解有偏差。

  《小数加减法》一课的重点应该是对算理的理解。计算课的算理肯定是重点,但是直到上完课,似乎在我的心里对于小数加减法的算理表述还不太明确。其实就是简单的一句话:相同数位对齐,因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正因为对重点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所以在这节课上,算理的讲解显得很薄弱。

  2、计算方法的讲解过浓。

  对于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并不感到困难,只要在算理上理解透,把难点(小数减法中小数数位不同时的计算方法)突破,那么过程相对来说就简单容易得多了。在练一练中,我过多地讲解了计算方法,导致没有节省下时间做后面的思维拓展题。

  从这节课来反思自己的教学,那就是课前研究教材的工作还没有做到位。在对教材深入分析后,首先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进行明确的定位;其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也要心中有数,并确定好要求学生掌握到哪个程度;再次每一环节中要解决的问题要有层次性,把教学重、难点分散在各个环节中进行有意识的突破。精心地设计与预设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做好充分准备赢在“起跑线”上。


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3)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优选【十】份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1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获取知识。

  首先,我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精心创设了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情境,让学生感觉到小数的加减法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从而拉*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积极性。

  接着,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最终概括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学,旨在让学生用旧知解决新问题,体会转化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且通过不同算法的比较和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列竖式小数点要对齐”的重难点时,把不同的书写格式进行对比,组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大胆讨论,相互启发,领悟出“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样学生不但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

  练*内容生活, “商场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的领域。实践证明:结合生活,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大大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总之,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体验、理解、吸收、内化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仍存在一些不足:①对学生的列竖式要求应力求规范,比如个别学生竖式写得不够整齐、端正,没用直尺打横线等,今后应及时纠正不规范的书写格式,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②评价语言和方式过于单一等。总之,我将不断反思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业务水*更上一层楼!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2

  一、教学行为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中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劳丽诗和李婷勇夺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金牌的事迹,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活动中的沟通和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力图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我设计了多个活动给所有的学生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提问、列式、解答以及小游戏等,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反馈,通过信息的共享,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实现共赢。

  三、对教材的把握情况

  体育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的素材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国选手劳丽诗和李婷夺金的奖牌榜,这是一条很好的资料,在教学中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课后的2道练*题也很有代表性,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提出了小数的加减法有2种检验的方法,即笔算验算和用计算器验算,提出了算法的多样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因此在这方面强调得不够。“我和姚明比身高”一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效果较好。

  四、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内伤”

  1、课堂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回想整节课的教学,前面探索新知环节所用时间过多,有了整数加减法做基础,教学小数的加减法只需强调小数点要对齐和得数末尾有0要把0去掉两点,提纲挈领即可,无需纠缠过多,可以腾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后面的活动。“小猫钓鱼”环节还应再精简优化,以完成“做一做”第2题。

  2、活动过程组织要有条理

  本节课安排了多个教学活动,过程基本上较为顺利,但在“小猫钓鱼”一节中,总体感觉费时多、效率低,有点乱,自己也不满意,究其原因还是设计不完美,当6只小猫计算完毕后,可让学生就在座位上选择1道加法和1道减法算式进行验算,然后说出小猫是否已经钓到鱼。另外没有钓到鱼的那只小猫出现了典型的错误即小数点没有对齐,还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订正,才能达到活动的最终目的。

  3、教学过程中缺少“智慧的火花”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尽人意,存在着一些磕磕碰碰,在一些关键的点上未能得到提升,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在碰撞之中未能擦出精彩的“智慧的火花”,整体感觉较为*淡,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光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得还不够。

  4、教师应演示规范的板书格式

  本节课以学生上台板演为主,让学生自主发挥,但竖式的书写格式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黑板上板书一个规范的`格式,并说明要求,以让学生清晰、明了,并以此标准来要求自己。

  数学是一种宏观的学*历程,但每节课、每个知识又是一个微观的探索过程,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个探索的机会,踩好每一步脚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3

  今天教学小数的加减法,首先让孩子从情景图中能获取信息,并提出一些需要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我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显示上。

  接下来,我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个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在计算中“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是个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之后,在不同题目的训练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从而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教学有时也需要把它放在具体的情景中,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也反应出一些问题:

  1.在课堂控制能力方面的不足。如:在创设情境提问题时,放的太开,学生的提问过多,用时过长。最好两轮成绩逐步出示,递*提问。又如:在学生反馈时,应把握时机,对重难点进行点拨。在这节课中,我对数位不相同的数,在计算时怎样对齐,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补0的知识点,点拨的不到位。

  2.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和自身语言表达的准确。本节课上,有些学生的发言不恰当或不准确,我都没有及时指正,形成规范。特别是一名学生建议用先把小数点去掉当整数算,然后再在得数中加上小数点这种方法计算,我没有这种方法的弊端,导致后来有学生误把这种方法当成简便方法。在强调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时,语言表达不准确,很多学生说成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也没指正。

  3.课堂节奏没把握好,导致练*数量、种类过少,学生容易出问题的题形没有出现,讲评不到位。

  今后还应重视提高个人素质,多学*,备课要多思考,学案要备的更精确。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4

  “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是在两位小数加减两位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位数不同”的两个小数相加减以及“整数加减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3、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下面是就这三个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我认为这三个目标在本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一、化归的思想方法得到较好的渗透。

  首先由老师提供“一本故事书5、8元,一本连环画2、75元,”两条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

  (1)买两本书共多少元?列式:5、8+2、75;

  (2)两本书相差多少元?列式:5、8-2、75;接着老师又提供一条信息:如果妈妈给你8元钱,让你去买书,你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卖一本故事书还剩多少元?列式:8-5、8;

  (4)买一本连环画还剩多少元?列式:8-2、75。4道算式出来后,

  ①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②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

  ③全班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④引导观察,抽象概括“位数不同”的两个小数相加减以及“整数加减小数”的计算方法,同时适时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即把“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如何转化为“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从而使新知识得到解决。此题,教师改变了以往一题一例的模式,老师既深钻了教材而又跳出了教材,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创设了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他们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索该情境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真正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二、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体现在三大环节。一是探索新知部分。4道算式出来后,先估算,后独立计算,算后再和估算进行比较,看谁估算的结果和正确值最接*。二是综合训练部分。当老师提供六种文具的单价“笔盒9、8元、书包30元、铅笔0.7元、本1.2元、转笔刀2.46元、尺子1.45元”后,提出:

  (1)3元钱可以买哪两种文具?

  (2)40元钱买哪两种文具找回的钱最少?然后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学生提出(1)我买两种文具的钱在10至11之间,我一定买的是哪两种文具?

  (3)我买的两种文具的和是一个自然数,我买的一定是哪两种文具?三是课堂作业部分。要求作业先估算再计算,能口算的直接写出结果。这三个环节的有效实施,使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三、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综合训练中,我把课后第二题进行了修改,原题是“笔盒9.8元、书包35.6元(改为30元,意在对整数加减小数进行训练)、铅笔0.7元、本1.2元、转笔刀2.46元、尺子1.45元,购买两种你最需要的文具,一共要用多少元?”改为:“要求学生从这6种学*文具中,任意购买两种不同的学*文具,求出一共要用有多少元,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列法?”这个问题的提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学生很容易用数线段的方法5+4+3+2+1=15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到此并没有结束,老师又提出:“请同学们猜一猜,如果让你求出任意两种文具相差多少元,又有多少种不同的列法?”当学生猜出10种和15种出现了两种结果后,教师在引导学生辩论中,学生找到了“把这6中文具由大到小排列”的方法后,再一次用数线段的方法解决了这个新问题,学生较好的运用了化归的思想方法。最后让学生把这15道加法和15道减法题一一搭配列出算式,做在作业本上,让全体学生亲自体验搭配的思想方法,同时使学生估算、口算、计算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5

  本节课是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克隆牛的身高和体长”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因此我把情境改为“算算老师的身高”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2、体现学生为本,倡导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我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单”自主学*,倡导先学后教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能力。

  这是本节的重点,学生交流时,学生会在学生充分展示后教师适时沟通竖式计算方法,从而明确小数加法也和整数加法一样也是这样一位对着一位来加的!

  此时,有学生会质疑,末尾的0是否可以去掉,教师适时点明: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同时指出为了确保计算的准确,要进行验算。

  学生展示预*成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相异性想法得到交流激荡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生生间的互动。课堂中组织起学生进行生生间、组际间的交流,这使得呈现出的观点更原始、真实,更贴*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方式,基于这一*等互利特征的差异展示,不仅为学生所喜爱和认可,也让教师得以准确把脉学生的学情,并据此展开进一步的引导与点拨。

  3、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

  算法的探究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本环节我大胆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单”自主学*。课上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体验再组织汇报。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第一,通过例题课件展示与相关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掌握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用0来补足。第二,通过例题课件展示,让学明白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情况,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二、遗憾点

  缺少追问。如:“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等问题。同学们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很容易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但缺少与学生的思考,对理解算理和算法不够深刻。

  合作交流中老师缺少巡视指导,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质疑和问题,没有及时的抓住和呈现“亮点”,留下了一些遗憾。如: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整数后面没有添上小数点和0的情况等。

  没有大量的练*,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用了较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这样一来,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时间让学生来大量的练*,导致了课堂不完整。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际教学中,我始终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唯一的、不可预测的,也就意味着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课程资源,课堂生成一定大于课前预设,我将及时调整我的预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下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避免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怎样在计算教学中处理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获得自主学*机会与空间?在这次讲课中,给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6

  《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系统的学*了整数加减法,对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比较牢固。在三年级也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虽然进行了小数加、减计算,但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同时在本册第四单元较系统的学*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因此,学生对学*小数加减法有较好的基础。如何运用知识迁移,让孩子自主学*,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我在备课时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在反复研读教材后,大胆摒弃了教材原有的主题图及例题,创设了购物这一情境。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是考虑课本提供的素材----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的跳水成绩,对学生来说,时间已经久远,根本不感兴趣,而且学生对于体育比赛中的得分远没有对购物中的情境熟悉。小数加减法的难点是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如果选用课本中的情境,无法将着这种情况体现。基于以上原因,教学时我选用了商品的价格作为本课教学的素材。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在教学时我突出了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学*的欲望,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会遇到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学*小数加减法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从而引出课题。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什么加减法,在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并鼓励学生根据课题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课堂上孩子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整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满十进一,小数加减法是不是这样呢?学生竟然关注到了新知可能与以前学过的旧知之间有联系,这为课堂的探究学*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学生学*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问题引领,教师扶放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创设购物情境,出示了三种商品及价格,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师选择其中一个出示,(两位小数加两位小数)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尝试进行计算。因为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对于算理和算法不在此处理,仅仅通过问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让学生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我把处理算理和算法都放在了“帮老师算算买一盒水彩笔和一本书要多少钱?(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20元钱够吗?还剩多少钱?(整数减两位小数)”这两个问题中。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经历学*的过程。在集体交流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以前算加减法题的时候都是把末位对齐,现在怎么不把末位对齐了?

  2、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

  3、算小数加减法时怎样快速的把相同数位对齐?

  4、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把相同数位对齐时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一定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结合具体的数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6、20没有小数点,你是怎么计算的?根据什么?

  通过这样几个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这一系列学*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自以为在课前充分的研读了教材,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课前预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

  1、在处理为什么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学生不能结合小数表示的实际价格或小数的意义说出自己的理解。

  2、对整节课时间的调控不好,前面的环节松散,导致后面的练*没时间处理。

  对于本课,还有一点困惑:在创设情境时,我以价格呈现,但我知道用一位小数表示的价格不规范。利用这种不规范的价格呈现会不会给学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能将小数加减法中各种不同的情况呈现?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7

  今天教学小数的加减法,首先让孩子从情景图中能获取信息,并提出一些需要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我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显示上。

  接下来,我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个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在计算中“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是个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之后,在不同题目的训练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从而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教学有时也需要把它放在具体的情景中,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也反应出一些问题:

  1.在课堂控制能力方面的不足。如:在创设情境提问题时,放的太开,学生的提问过多,用时过长。最好两轮成绩逐步出示,递*提问。又如:在学生反馈时,应把握时机,对重难点进行点拨。在这节课中,我对数位不相同的数,在计算时怎样对齐,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补0的知识点,点拨的不到位。

  2.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和自身语言表达的准确。本节课上,有些学生的发言不恰当或不准确,我都没有及时指正,形成规范。特别是一名学生建议用先把小数点去掉当整数算,然后再在得数中加上小数点这种方法计算,我没有这种方法的弊端,导致后来有学生误把这种方法当成简便方法。在强调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时,语言表达不准确,很多学生说成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也没指正。

  3.课堂节奏没把握好,导致练*数量、种类过少,学生容易出问题的题形没有出现,讲评不到位。

  今后还应重视提高个人素质,多学*,备课要多思考,学案要备的更精确。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8

  一、教学行为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中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劳丽诗和李婷勇夺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金牌的事迹,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活动中的沟通和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力图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我设计了多个活动给所有的学生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提问、列式、解答以及小游戏等,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反馈,通过信息的共享,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实现共赢。

  三、对教材的把握情况

  体育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的素材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国选手劳丽诗和李婷夺金的奖牌榜,这是一条很好的资料,在教学中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课后的2道练*题也很有代表性,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提出了小数的加减法有2种检验的方法,即笔算验算和用计算器验算,提出了算法的多样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因此在这方面强调得不够。“我和姚明比身高”一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效果较好。

  四、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内伤”

  1、课堂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回想整节课的教学,前面探索新知环节所用时间过多,有了整数加减法做基础,教学小数的加减法只需强调小数点要对齐和得数末尾有0要把0去掉两点,提纲挈领即可,无需纠缠过多,可以腾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后面的活动。“小猫钓鱼”环节还应再精简优化,以完成“做一做”第2题。

  2、活动过程组织要有条理

  本节课安排了多个教学活动,过程基本上较为顺利,但在“小猫钓鱼”一节中,总体感觉费时多、效率低,有点乱,自己也不满意,究其原因还是设计不完美,当6只小猫计算完毕后,可让学生就在座位上选择1道加法和1道减法算式进行验算,然后说出小猫是否已经钓到鱼。另外没有钓到鱼的那只小猫出现了典型的错误即小数点没有对齐,还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订正,才能达到活动的最终目的。

  3、教学过程中缺少“智慧的火花”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尽人意,存在着一些磕磕碰碰,在一些关键的点上未能得到提升,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在碰撞之中未能擦出精彩的“智慧的火花”,整体感觉较为*淡,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光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得还不够。

  4、教师应演示规范的板书格式

  本节课以学生上台板演为主,让学生自主发挥,但竖式的书写格式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黑板上板书一个规范的格式,并说明要求,以让学生清晰、明了,并以此标准来要求自己。

  数学是一种宏观的学*历程,但每节课、每个知识又是一个微观的探索过程,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个探索的机会,踩好每一步脚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9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2、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兴趣是本课的最大特点。课前的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数学的要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数学。 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教师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购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糅合在一起。 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清单,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的解答。

  3、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10

  从讲台上走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很不安,很内疚、很遗憾,带着不自信走上讲台,又带着懊恼走下讲台,整个过程让我有些晕。课处理到这个程度,的确需要很好的反思自己。下面谈两个自问自答的问题、三个遗憾点、两个不确定的思考。

  一、自问自答的两个问题

  1、问题一:我的40分钟哪里去了?

  (1)原因:问题的推敲不到位

  上完这节课,我一直在思考着的问题是,我的40分钟哪里去了?尽管我在课堂上数次的看表调整时间,依然无济于事。仔细的回忆了一下,又和一位听课教师核实了一下,我的时间分配是这样的:复*约10分钟+新授约20分钟+拓展约10分钟,很显然,这样分配不合理,计算教学的课堂,怎么能没有训练就下课呢?!时间浪费在复*和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处理上。原因有很多,比如因为有意强调学生的学*、书写*惯而忽略了重点的把握,比如因为想照顾多数学生而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发言的机会等等,但是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我的问题提炼的不到位。

  典型错例:当学生笔算整数加减法之后,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时,问题应该是:“这样做对吗?”而不是:“同学们仔细观察他写的竖式和计算结果,你有不同意见吗?”问题的跑偏带动学生关注点、思维点的跑偏,学生很无辜,我很懊恼。

  (2)对策:修正问题、微调切入点

  如果重新来上这节课,我想这样改动:

  复*环节:组织学生做笔算整数加减法之后,展示学生作品,并提问:“这样做对吗?”、“同学们来想一想,笔算整数加减法时该注意什么?”把学生的评价点集中到题目做的对不对上面,迅速回忆起注意事项,揭示课题。

  新授环节:继续使用三本书的价格情景,学生提问并列式时,顺势把5.40改写成5.4,确保两个例题一个是小数位数相同的,一个是小数问题不同的。然后以这两道题为载体,研究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注意事项,明白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和怎样对齐的道理,同时讨论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拓展环节:重点处理两种特殊情况,一个是整数和小数相加减,一个是得数的末尾有0的题目。借这两道题把小数加减法中要注意的问题继续补充。

  2、问题二:课为什么会上到这个程度?

  (1)原因:面面俱到的负面影响

  郯城吕主任有句话说的好:“课不要考虑太多,不要面面俱到!”听时就心中一惊,课上完后才觉得,我就是“面面俱到后遗症”的典型代表。从设计教案到课堂操作,我在想什么呢?

  复*环节:想复*的充分,想做题,想让学生谈注意事项,还想关注学生的学**惯……

  新授环节:想小步子走,想把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对比做充分、想讲透算理、想把小数加减法的各种特殊情况都展示总结出来……

  面对学生:想给更多学生回答的机会,尽管有时已经不需要他们再回答了......

  想得太多,结果失去的更多!

  (2)对策:有舍才有得

  课堂本不是产生完美的地方,我又何必强求。学生的能力、知识、情感、*惯,怎么可能在一节课上都得到培养!“舍得”是什么?有“舍”才有“得”!我需要抓住本质问题去关注,其他的细枝末节潜移默化就可以了。正如王永胜老师重述的华老师的那句话——“行动的摇摆缘于认识的模糊”,的确如此!我的认识本来就不够清晰,怎么可能奢望清晰的课堂实践?患得患失之后一定会失去很多,纵使性格使然,也要努力改正!

  二、三个遗憾点

  1、遗憾一:估算和笔算没有对比。

  笔算之后,没有和估算进行对比。如果能组织学生做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估算的意义和价值,明白估算其实是一种比较实用的验算方法。

  2、遗憾二:没有及时改错。

  拓展练*,在处理小数加减法的几种特殊情况之后,应该组织学生改错,及时修正。但是因为时间的匆忙带走了我的预设,忘记处理了。学生不能及时的改正错误,对知识的掌握一定会打折扣。

  3、遗憾三:0的处理还不够。

  尽管吕主任肯定了我对0的处理,但是我知道,其实还是不够的。比如,当学生在认识到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之后,是不是还可以把15.90和0.27这两个得数中的0做下对比,明白数学的简洁美是有限度的,不是什么0都可以去掉的。

  三、两个不确定的思考

  1、思考一:学*小数加减法之前,究竟该设置哪些复*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学*需要的知识基础有很多,比如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小数的性质和意义等等,这些知识一一在课堂上进行复*是不现实的,时间不允许。那么究竟该把哪些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复*呢?备课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必须复*,因为我需要学生对这一知识充分的回忆,以便顺利的把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笔算中来。后来又觉得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既然已经学*过了,置之不理好像也不合适,也需要在课上复*一下。但是这样设计之后,复*将占用10多分钟的时间(即使问题不跑偏也会这样),这在时间的分配上显然不够合理。后来和一些同事一些朋友交流,觉得复*整数加减法的知识更有必要,因为学生在做小数加减法时会自然的启动一位小数加减法笔算的经验,不进行专项复*也可以。所以最后选择了在课堂上复*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希望这样可以充分的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把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分析的更到位一些,其他的知识点就靠学生灵活嫁接了。这样处理是否合适,我不太确定,所以我想和各位领导、老师再讨论一下。

  2、思考二:竖式中的横线是否该强调用尺子标着来画?

  小数加减法是一节很经典的课,在名师的课堂中,在全国一等奖的课堂中,老师们都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尺子标着画竖式中的横线,究竟需不需要?从学生的*惯培养来说,很需要!我们需要强调,需要让学生这样做。但是也有一些老师认为,把横线画直只是为了让竖式更美观,是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态度,如果学生在画线时很用心,不用尺子一样可以画的很好,又何必一定要强调呢?我觉得用和不用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不太确定该不该强化用尺子画线的要求,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可以给我指点。


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4)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1

  学生早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初步接触过小数的加减法,会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对计算要求也有过初步的了解。而本节课的学*之前,学生对小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旨在学会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本节课的学*之前,我设计了一个小问题,问:1+2等于几?学生理所当然认为是3,再问学生什么情况下,1+2≠3,学生觉得很不可思议,怎么都不能理解。当我提醒学生可以试试加上单位,学生很举出很多例子:1厘米+2分米≠3分米,1角+2元≠3元等等,借此学生能深刻感受到只有单位统一才是1+2=3。在此基础上,出示345+2,3.45+0.2这两组题,问学生如何说明为什么3。45+0.2等于3.65而不是3.47,让学生用自己的让方法说明算理。

  整堂课,学生在充分的练*与实践中将笔算方法掌握,突破了重点“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学位对齐”,以及难点“不同数位的小数可补0”。

  总之,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体验、理解、吸收、内化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仍存在一些不足:对学生的列竖式要求应力求规范,比如个别学生竖式写得不够整齐、端正,没用直尺打横线等,今后应及时纠正不规范的书写格式,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算理的渗透不足,应加入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意义的小数明确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我将在练*课中将本节课所缺失的补充进课堂,让学生更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加减法计算。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2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课堂开始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同时提炼出数学的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的学*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成功的体验。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我注重了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能力。练*的内容注意了回归生活,“购买文具”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知道了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了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涵。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3

  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我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购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兴趣是本课的最大特点。课前的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数学的要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数学。

  在课堂上,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清单,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的解答。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创设情境,让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落实新课标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


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5)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析解决问题,能进一步体会小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意义;(二)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原理,总结出小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的难点。

  复*旧知,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8.90.4213.4600

  2、你会算吗?

  5.4+0.32.5—1.4*+2.84.5-1.7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迅速完成上面的题目。

  引出课题:当进行多位小数加法运算时,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该怎么办?当进行多位小数减法运算时,某小数位上的数不够减又该怎么办?

  板书课题:多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多媒体课件展示教科书第106页例1的情境图。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从这幅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准备怎样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观察情境图,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讨论,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

  学生:要知道李伯伯家应付水费和天然气费共多少元,就需要把他家这个月所交的两项费用合并起来:24.83+51.6

  教师:同学们尝试估算这道题,完成后交流,说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学生回答、交流。)教师:这个算式应该怎样列竖式计算?同学们经过探讨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加法有什么不同之处?(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的进位加法)学生尝试独立列竖式计算,巡视观察。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根据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24.83+51.6﹦7*3

  24.83+51.6

  7*3

  答:李伯伯家应付水费和天然气费共7*3元。

  课堂练*:出示练*题

  教师总结:只要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课件:小数加法计算方法

  教师:下面我们看看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怎样解决?同学们尝试估算这道题,完成后交流,说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1)笔算减法时,应注意什么?(2)怎样才能把数位对齐?(3)百分位上怎样减?

  师生共同笔算该题,教师板书:

  51.6-24.83﹦26.77

  51.60

  -24.83

  26.77

  答:李伯伯家这个月水费比天然气费少付26.77元。

  学生完成算一算。交流计算结果。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小数减法计算方法》

  教师:进行小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的注意事项。(课件)

  课堂活动:1、数学医院。(课件)

  游戏。(课件)

  练一练

  教科书P109页1-4题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简单小数加法计算过程,将整数加法方法迁移到小数加发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看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铺垫孕伏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怎么计算的。

  8+6=?

  28+5=?

  37+9=?

  (三人板演,其他学生练*在课堂本)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

  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获得的信息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教师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加法的问题。(说明减法的问题明天再研究)

  2、合作学*:小数加法教学

  教师先提示: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教师板书: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小组合作、交流)

  (可能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一是以元作单位用小数,二是以角作单位用整数)

  引导观察比较: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学生试笔算小数加法(小组合作)

  3、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小数加法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怎样计算?

  反馈练*:

  1、列出2.8+2.1、 *+0.9、 19.2+0.9的竖式,然后计算。(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2、96页做一做。

  三、总结: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地方不同?

  四、作业

  练*二十二1题第一部分、5题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小数减法计算方法,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减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简单小数减法计算过程,将整数减法、小数加法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减法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看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小数减法计算方法。

  一、准备题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怎么计算的。

  25-8=?

  3.7+0.8=?

  71-52=?

  10.7+0.5=?

  二、探究新知

  根据学生昨天提出的减法问题让学生列式然后合作学*。

  (可能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一是以元作单位用小数,二是以角作单位用整数)

  引导观察比较:整数减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减起;小数减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减,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学生试笔算小数减法。(小组合作)

  3、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小数减法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怎样计算?

  当十分位上被减数不够减时,向个位借一为什么到十分位作十?

  4、反馈练*:

  1、

  13.8-4.7=

  5.2-1.9=

  10.8-5.9=

  2、97页1题后面部分

  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

  97页2题、3题、6题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析解决问题,能进一步体会小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意义;(二)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原理,总结出小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的难点。

  复*旧知,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8.90.4213.4600

  2、你会算吗?

  5.4+0.32.5—1.4*+2.84.5-1.7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迅速完成上面的题目。

  引出课题:当进行多位小数加法运算时,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该怎么办?当进行多位小数减法运算时,某小数位上的数不够减又该怎么办?

  板书课题:多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多媒体课件展示教科书第106页例1的情境图。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从这幅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准备怎样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观察情境图,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讨论,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

  学生:要知道李伯伯家应付水费和天然气费共多少元,就需要把他家这个月所交的两项费用合并起来:24.83+51.6

  教师:同学们尝试估算这道题,完成后交流,说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学生回答、交流。)教师:这个算式应该怎样列竖式计算?同学们经过探讨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加法有什么不同之处?(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的进位加法)学生尝试独立列竖式计算,巡视观察。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根据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24.83+51.6﹦7*3

  24.83+51.6

  7*3

  答:李伯伯家应付水费和天然气费共7*3元。

  课堂练*:出示练*题

  教师总结:只要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课件:小数加法计算方法

  教师:下面我们看看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怎样解决?同学们尝试估算这道题,完成后交流,说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

  (1)笔算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2)怎样才能把数位对齐?

  (3)百分位上怎样减?

  师生共同笔算该题,教师板书:

  51.6-24.83﹦26.77

  51.60

  -24.83

  26.77

  答:李伯伯家这个月水费比天然气费少付26.77元。

  学生完成算一算。交流计算结果。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小数减法计算方法》

  教师:进行小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的注意事项。(课件)

  课堂活动:数学医院。(课件)

  游戏。(课件)

  练一练

  教科书P109页1-4题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5、96页。

  教学目标:

  1.在自主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3.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活动,感受自主学*的乐趣,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问题情境

  1.让学生交流自己购买物品的经历。并引出教材中的购物问题。

  2.让学生读,鼓励学生说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交流学生的购物经历,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自然引出本课主题。

  了解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为解决问题作铺垫。

  师: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常买东西的经历。除了学*用品、零食和饮料外,谁还给自己买过其他物品?说一说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

  指名几个人说购物情况。

  师:我们书中的几个同伴也一起到商场给自己买物品,我们看一看他们想买什么?看课本第95页。

  学生读书。

  师:图中有什么物品?价钱是多少?几个同学想买什么?

  生1:图中有两种帽子,一种毛线的一顶12.55元,一种皮的一顶45.8元。

  生2:图中有两种手套,线手套一双5.65元,皮手套一双10.35元。

  二、小数加法

  1.教师谈话,提出“选择自己喜欢的帽子和手套,算一算需要多少钱?”的问题,给学生充分计算的时间。

  2.交流学生选择的物品和计算的过程及结果。

  12.55+5.65的竖式计算采取学生说,教师板书做法,重点解决进位问题。45.8+10.35的竖式采取让学生板书出竖式,教师提问的方式,重点解决不同位数的小数相加问题。

  让学生解决自己“购物”需要的钱数,激发学*的积极性,经历自主尝试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

  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是学生相互学*,理解计算方法的过程。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有利于解决不同的问题时的讨论。

  生3:他们想买一个帽子和一副手套。

  生4:丫丫想买毛绒的帽子和手套。

  生5:亮亮想买皮的帽子和手套。

  生6:聪聪说有好几种选择呢。也许他想买毛绒帽子和皮手套;也许想买皮帽子和毛绒手套……

  师:同学们知道了红红和亮亮喜欢什么样的手套和帽子。那么,你喜欢什么样的呢?下面,请选择你喜欢的一顶帽子和一双手套,算一算一共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计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喜欢什么样的?计算结果是多少?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有不同选择,结合学生说的算法,教师板书竖式。如:

  生1:我喜欢毛线的。帽子是12.55元,手套是5.65元,一共要花18.2元。

  师:是怎样计算的?

  生:我用竖式计算的,12.55+5.65将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从右往左依次计算。

  教师板书:

  12.55+5.65=

  12.55

  +5.65

  师:百分位上5加5等于几?

  生:等于10,向十分位进1,和的百分位上写0。

  教师板书:

  12.55

  +5.65

  生1:再算十分位上的数,5+6=11再进上1等于12,向整数部分进1,在和的十分位上写2。

  师: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某一位上相加满10,可以向前一位进1。

  接着完成竖式,写出横式上的数。

  12.55+5.65=18.20(元)

  12.55

  +5.65

  18.20

  师:写出结果时,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不写。

  这种选择,如果有学生用口算,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算的。给予鼓励,然后让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

  师:谁和××同学选择的不一样?

  3.提出“小数进位加法和整数的进位加法有什么共同点?”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通过讨论,把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整合,理解计算方法的一致性。

  生2:我和××一样,也喜欢皮的。皮帽子48.5元,皮手套10.35元,一共需要56.15元。也是用竖式计算的。

  师:你到黑板上来写一下竖式好吗?

  学生写出竖式:

  45.8

  +10.35

  56.15

  师:这个8为什么要和10.35的3对齐,而不和5对齐呢?

  生: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45.8的8在十分位上,就应该和10.35十分位上的3对齐。

  如果还有其他选择,继续交流,学生说,教师板书。

  如果只出现上面中的一种选择,可以教师选择其他的搭配,让学生计算。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选购帽子和手套的问题中,学*了小数的进位加法。请大家讨论一下,小数的进位加法和整数的进位加法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可能会说:

  ●在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对齐其实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点和计算整数加法时是一样的。

  ●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三、小数减法

  1.教师谈话,由前面计算结果差的多,引出皮帽子、皮手套都比毛线的贵,然后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选择一个计算。

  2.请两个板演的同学介绍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将整数减法的知识迁移到小数中来,使学生理解:百分位上的数不够减,可以从前一位借“1”。使学生了解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不写。

  由前面计算的结果引发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积极尝试小数减法的计算。

  满10向前一位进1。

  师:观察我们刚才计算的结果,老师有一个问题,大家选择的都是一顶帽子、一幅手套,为什么计算的结果相差那么多呢?

  生:皮帽子、皮手套都比毛线的贵。

  师:那么,皮帽子比毛线帽子贵多少钱?皮手套比毛线手套贵多少钱?请你选择一种,试着算一下。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个别指导。请两个学生板演。

  师:我们请两个在黑板上计算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生1:我计算的是“皮帽子比毛线帽子贵多少钱”。45.8的百分位上没有数,可以看作0。

  45.8-12.55=33.25(元)

  45.8

  -12.55

  33.25

  百分位上0-5,不够减,就从十分位上借“1”,这一点和计算整数减法时是一样的。……

  生2:我计算的是皮手套比毛线手套贵多少钱?

  10.35-5.65=4.7(元)

  3.提出: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发表意见。

  四、课堂练*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练一练第2题,学生明白题意后,独立用竖式计算。

  在掌握计算计能的基础,讨论计算方法的联系,是对已有经验和知识的整合和提升,理解计算方法的一致性。

  考察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考察学生发现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35

  -5.65

  4.70

  百分位上5减5等于0,十分位上3减6不够减,从整数部分个位上借“1”,个位上是0,再向十位上借,十位上借1是10,个位上剩9。十分位上13减6等于7,整数部分个位上9减5等于4。写竖式时,4.70可以写成4.7。

  师:大家讨论一下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联系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刚才我们学*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进行一组练*,请在本上做练一练第1题。

  教师巡视,辅导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师:看练一练第2题,谁来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我们知道了红红去年体检时身高1.39米,今年体检时身高是1.52米,算一算红红长高了多少。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全班订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3、练一练第3题,学生明白题意后,独立用竖式计算。

  4、练一练第4题,学生自由选择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

  具体量的计算,考察计算的是否正确。

  给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满足学生学*的需求。

  正。

  师:第3题是一些具体量的计算,写在练*本上,注意计算结果不要忘记写单位。

  师:请同学们观察第4题的.情境图,自己选择信息,提问题并解答。

  订正时,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5

  教材来源:

  教内容来源:

  主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授课对象:

  设计者: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能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学*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3.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通过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运算要数位对齐的道理,通过迁移旧知来正确运用定律进行小数的简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

  学*目标:

  1、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提高解题能力。

  评价任务

  任务一: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任务二: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惯。

  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复*检查:

  1、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2、口算下列各题

  0.7+0.94.7-0.50.56-0.461.2+0.8

  1-0.40.39+0.157.7+0.63.6-0.8

  4.8-35.7+0.23.6-1.67+2.3

  学生独立

  完成并验

  算

  揭示课题复*旧知,引出新知。

  环节二

  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3、板演下面各题并演算

  8.02+15.28

  108.5-35.05

  25-16.07

  4、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

  (1)白菜比萝卜多卖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什么了?像这样的情况你知道还可以怎么写吗?根据是什么?

  环节三

  练*

  1、小组内互相讨论,然后指名说一说。

  2、抽生板演检测。

  学生认真看书

  教师巡视

  环节四

  总结

  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回顾提高

  总结做题经验

  板书设计

  小数加法和减法

  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

  (1)白菜比萝卜多卖多少钱?(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6)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6篇)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1

  《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系统的学*了整数加减法,对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比较牢固。在三年级也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虽然进行了小数加、减计算,但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同时在本册第四单元较系统的学*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因此,学生对学*小数加减法有较好的基础。如何运用知识迁移,让孩子自主学*,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我在备课时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在反复研读教材后,大胆摒弃了教材原有的主题图及例题,创设了购物这一情境。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是考虑课本提供的素材----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的跳水成绩,对学生来说,时间已经久远,根本不感兴趣,而且学生对于体育比赛中的得分远没有对购物中的情境熟悉。小数加减法的难点是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如果选用课本中的情境,无法将着这种情况体现。基于以上原因,教学时我选用了商品的价格作为本课教学的素材。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在教学时我突出了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学*的'欲望,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会遇到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学*小数加减法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从而引出课题。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什么加减法,在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并鼓励学生根据课题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课堂上孩子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整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满十进一,小数加减法是不是这样呢?学生竟然关注到了新知可能与以前学过的旧知之间有联系,这为课堂的探究学*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学生学*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问题引领,教师扶放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创设购物情境,出示了三种商品及价格,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师选择其中一个出示,(两位小数加两位小数)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尝试进行计算。因为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对于算理和算法不在此处理,仅仅通过问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让学生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我把处理算理和算法都放在了“帮老师算算买一盒水彩笔和一本书要多少钱?(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20元钱够吗?还剩多少钱?(整数减两位小数)”这两个问题中。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经历学*的过程。在集体交流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以前算加减法题的时候都是把末位对齐,现在怎么不把末位对齐了?

  2、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

  3、算小数加减法时怎样快速的把相同数位对齐?

  4、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把相同数位对齐时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一定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结合具体的数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6、20没有小数点,你是怎么计算的?根据什么?

  通过这样几个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这一系列学*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自以为在课前充分的研读了教材,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课前预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

  1、在处理为什么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学生不能结合小数表示的实际价格或小数的意义说出自己的理解。

  2、对整节课时间的调控不好,前面的环节松散,导致后面的练*没时间处理。

  对于本课,还有一点困惑:在创设情境时,我以价格呈现,但我知道用一位小数表示的价格不规范。利用这种不规范的价格呈现会不会给学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能将小数加减法中各种不同的情况呈现?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2

  《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系统的学*了整数加减法,对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比较牢固。在三年级也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虽然进行了小数加、减计算,但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同时在本册第四单元较系统的学*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因此,学生对学*小数加减法有较好的基础。如何运用知识迁移,让孩子自主学*,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我在备课时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在反复研读教材后,大胆摒弃了教材原有的主题图及例题,创设了购物这一情境。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是考虑课本提供的素材----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的跳水成绩,对学生来说,时间已经久远,根本不感兴趣,而且学生对于体育比赛中的得分远没有对购物中的情境熟悉。小数加减法的难点是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如果选用课本中的情境,无法将着这种情况体现。基于以上原因,教学时我选用了商品的价格作为本课教学的素材。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在教学时我突出了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学*的欲望,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会遇到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学*小数加减法是日常生活和

  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从而引出课题。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什么加减法,在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并鼓励学生根据课题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课堂上孩子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整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满十进一,小数加减法是不是这样呢?学生竟然关注到了新知可能与以前学过的旧知之间有联系,这为课堂的探究学*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学生学*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问题引领,教师扶放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创设购物情境,出示了三种商品及价格,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师选择其中一个出示,(两位小数加两位小数)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尝试进行计算。因为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对于算理和算法不在此处理,仅仅通过问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让学生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我把处理算理和算法都放在了“帮老师算算买一盒水彩笔和一本书要多少钱?(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20元钱够吗?还剩多少钱?(整数减两位小数)”这两个问题中。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经历学*的过程。在集体交流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以前算加减法题的时候都是把末位对齐,现在怎么不把末位对齐了?

  2、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

  3、算小数加减法时怎样快速的把相同数位对齐?

  4、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把相同数位对齐时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一定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结合具体的数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6、20没有小数点,你是怎么计算的?根据什么?

  通过这样几个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这一系列学*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自以为在课前充分的研读了教材,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课前预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

  1、在处理为什么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学生不能结合小数表示的实际价格或小数的意义说出自己的理解。

  2、对整节课时间的调控不好,前面的环节松散,导致后面的练*没时间处理。

  对于本课,还有一点困惑:在创设情境时,我以价格呈现,但我知道用一位小数表示的价格不规范。利用这种不规范的价格呈现会不会给学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能将小数加减法中各种不同的情况呈现?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3

  一、教学行为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中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劳丽诗和李婷勇夺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金牌的事迹,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活动中的沟通和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力图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我设计了多个活动给所有的学生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提问、列式、解答以及小游戏等,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反馈,通过信息的共享,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实现共赢。

  三、对教材的把握情况

  体育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的素材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选手劳丽诗和李婷夺金的奖牌榜,这是一条很好的资料,在教学中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课后的2道练*题也很有代表性,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提出了小数的加减法有2种检验的方法,即笔算验算和用计算器验算,提出了算法的多样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因此在这方面强调得不够。“我和姚明比身高”一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效果较好。

  四、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内伤”

  1、课堂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回想整节课的教学,前面探索新知环节所用时间过多,有了整数加减法做基础,教学小数的加减法只需强调小数点要对齐和得数末尾有0要把0去掉两点,提纲挈领即可,无需纠缠过多,可以腾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后面的活动。“小猫钓鱼”环节还应再精简优化,以完成“做一做”第2题。

  2、活动过程组织要有条理

  本节课安排了多个教学活动,过程基本上较为顺利,但在“小猫钓鱼”一节中,总体感觉费时多、效率低,有点乱,自己也不满意,究其原因还是设计不完美,当6只小猫计算完毕后,可让学生就在座位上选择1道加法和1道减法算式进行验算,然后说出小猫是否已经钓到鱼。另外没有钓到鱼的那只小猫出现了典型的错误即小数点没有对齐,还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订正,才能达到活动的最终目的。

  3、教学过程中缺少“智慧的火花”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尽人意,存在着一些磕磕碰碰,在一些关键的点上未能得到提升,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在碰撞之中未能擦出精彩的“智慧的火花”,整体感觉较为*淡,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光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得还不够。

  4、教师应演示规范的板书格式

  本节课以学生上台板演为主,让学生自主发挥,但竖式的书写格式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黑板上板书一个规范的格式,并说明要求,以让学生清晰、明了,并以此标准来要求自己。

  数学是一种宏观的学*历程,但每节课、每个知识又是一个微观的探索过程,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个探索的.机会,踩好每一步脚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4

  从讲台上走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很不安,很内疚、很遗憾,带着不自信走上讲台,又带着懊恼走下讲台,整个过程让我有些晕。课处理到这个程度,的确需要很好的反思自己。下面谈两个自问自答的问题、三个遗憾点、两个不确定的思考。

  一、自问自答的两个问题

  1、问题一:我的40分钟哪里去了?

  (1)原因:问题的推敲不到位

  上完这节课,我一直在思考着的问题是,我的40分钟哪里去了?尽管我在课堂上数次的看表调整时间,依然无济于事。仔细的回忆了一下,又和一位听课教师核实了一下,我的时间分配是这样的:复*约10分钟+新授约20分钟+拓展约10分钟,很显然,这样分配不合理,计算教学的课堂,怎么能没有训练就下课呢?!时间浪费在复*和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处理上。原因有很多,比如因为有意强调学生的学*、书写*惯而忽略了重点的把握,比如因为想照顾多数学生而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发言的机会等等,但是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我的问题提炼的不到位。

  典型错例:当学生笔算整数加减法之后,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时,问题应该是:“这样做对吗?”而不是:“同学们仔细观察他写的竖式和计算结果,你有不同意见吗?”问题的跑偏带动学生关注点、思维点的跑偏,学生很无辜,我很懊恼。

  (2)对策:修正问题、微调切入点

  如果重新来上这节课,我想这样改动:

  复*环节:组织学生做笔算整数加减法之后,展示学生作品,并提问:“这样做对吗?”、“同学们来想一想,笔算整数加减法时该注意什么?”把学生的评价点集中到题目做的对不对上面,迅速回忆起注意事项,揭示课题。

  新授环节:继续使用三本书的价格情景,学生提问并列式时,顺势把5.40改写成5.4,确保两个例题一个是小数位数相同的,一个是小数问题不同的。然后以这两道题为载体,研究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注意事项,明白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和怎样对齐的道理,同时讨论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拓展环节:重点处理两种特殊情况,一个是整数和小数相加减,一个是得数的末尾有0的题目。借这两道题把小数加减法中要注意的问题继续补充。

  2、问题二:课为什么会上到这个程度?

  (1)原因:面面俱到的负面影响

  郯城吕主任有句话说的好:“课不要考虑太多,不要面面俱到!”听时就心中一惊,课上完后才觉得,我就是“面面俱到后遗症”的典型代表。从设计教案到课堂操作,我在想什么呢?

  复*环节:想复*的充分,想做题,想让学生谈注意事项,还想关注学生的学**惯……

  新授环节:想小步子走,想把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对比做充分、想讲透算理、想把小数加减法的各种特殊情况都展示总结出来……

  面对学生:想给更多学生回答的机会,尽管有时已经不需要他们再回答了......

  想得太多,结果失去的更多!

  (2)对策:有舍才有得

  课堂本不是产生完美的地方,我又何必强求。学生的能力、知识、情感、*惯,怎么可能在一节课上都得到培养!“舍得”是什么?有“舍”才有“得”!我需要抓住本质问题去关注,其他的细枝末节潜移默化就可以了。正如王永胜老师重述的华老师的那句话——“行动的摇摆缘于认识的模糊”,的确如此!我的认识本来就不够清晰,怎么可能奢望清晰的课堂实践?患得患失之后一定会失去很多,纵使性格使然,也要努力改正!

  二、三个遗憾点

  1、遗憾一:估算和笔算没有对比。

  笔算之后,没有和估算进行对比。如果能组织学生做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估算的意义和价值,明白估算其实是一种比较实用的验算方法。

  2、遗憾二:没有及时改错。

  拓展练*,在处理小数加减法的几种特殊情况之后,应该组织学生改错,及时修正。但是因为时间的匆忙带走了我的预设,忘记处理了。学生不能及时的改正错误,对知识的掌握一定会打折扣。

  3、遗憾三:0的处理还不够。

  尽管吕主任肯定了我对0的处理,但是我知道,其实还是不够的。比如,当学生在认识到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之后,是不是还可以把15.90和0.27这两个得数中的0做下对比,明白数学的简洁美是有限度的,不是什么0都可以去掉的。

  三、两个不确定的思考

  1、思考一:学*小数加减法之前,究竟该设置哪些复*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学*需要的知识基础有很多,比如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小数的性质和意义等等,这些知识一一在课堂上进行复*是不现实的,时间不允许。那么究竟该把哪些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复*呢?备课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必须复*,因为我需要学生对这一知识充分的回忆,以便顺利的把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笔算中来。后来又觉得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既然已经学*过了,置之不理好像也不合适,也需要在课上复*一下。但是这样设计之后,复*将占用10多分钟的时间(即使问题不跑偏也会这样),这在时间的分配上显然不够合理。后来和一些同事一些朋友交流,觉得复*整数加减法的知识更有必要,因为学生在做小数加减法时会自然的启动一位小数加减法笔算的经验,不进行专项复*也可以。所以最后选择了在课堂上复*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希望这样可以充分的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把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分析的更到位一些,其他的知识点就靠学生灵活嫁接了。这样处理是否合适,我不太确定,所以我想和各位领导、老师再讨论一下。

  2、思考二:竖式中的横线是否该强调用尺子标着来画?

  小数加减法是一节很经典的课,在名师的课堂中,在全国一等奖的课堂中,老师们都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尺子标着画竖式中的横线,究竟需不需要?从学生的*惯培养来说,很需要!我们需要强调,需要让学生这样做。但是也有一些老师认为,把横线画直只是为了让竖式更美观,是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态度,如果学生在画线时很用心,不用尺子一样可以画的很好,又何必一定要强调呢?我觉得用和不用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不太确定该不该强化用尺子画线的要求,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可以给我指点。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5

  自参加工作以来,对计算教学的上课思路一直是模糊的。自从参加省小学数学网络研修,听了姚宗岭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知道了计算教学是要讲清算理和算法的。并且算理是算法的基础,算法是算理的升化。通过对小数加减法的备课,我认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相同的计数单位对齐,计算方法是小数点对齐。但是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笔算,他们大多数知道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也有个别灵的学生知道小数点要对齐,四年级再来上小数加减法这节课,那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从小数的意义来理解,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直接相加,不相同的计数单位不能直接相加。(想用图形教学法,和市教研员一聊觉得这不是数学模型)

  真正上课时,县市里的教研员都来听课,有点紧张。

  学生真能提出98.35+0.7=,7为什么要和3对齐,而不和5对齐?我及时抓住这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只能说出因为5在百分位上,而 7在十分位上。这时,我继续追问,能否从计数单位这一方面说一下理由?这个问题有难度,只能说出5和7的计数单位不同。这时我急于总结了。其实完全可以再问怎么个不同法?学生很快会说出5表示5个0.01,而7表示7个0.1,不同的计数单位不能直接相加。

  (如果能再随即出示那个图像就好了,不知行不行)

  然后,我又问为什么3非要和7对齐?强化这一算理的理解。

  这时,我该总结板书了,可忘了这个环节。马上出示练*小数加法。在学生在做完练*以后,我来了个板书小结。县教研员张老师看出来,笑了。呵呵。但市教研员张老师,却认为这样做比我之前那样设计的要好。我的理解是通过让学生做几个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如何用最简炼的话说一下如何做小数加法。

  再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减法,让学生体会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对于小数末尾需要添0的,我通过把3种不同方法让学生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去发现哪种方法最好。

  这节课由于没有到电教室去上,没用上实物投影。所以没有处理练*题。这也是我一直毛病。不能做到精讲多练。

  县教研员张老师评课:

  要强调不光这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每一位满十都要往前1位进1。多看郭思乐的三本书,要用理论来支撑,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学生还要继续培养。

  市教研员张老师评课:

  每一步都要严谨。自主研修时,关注出错的人,每一节别留知识缺陷。

  我会每天快乐的工作着、思考着。一定坚持。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6

  一、教学行为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中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劳丽诗和李婷勇夺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金牌的事迹,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活动中的沟通和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力图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我设计了多个活动给所有的学生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提问、列式、解答以及小游戏等,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反馈,通过信息的共享,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实现共赢。

  三、对教材的把握情况

  体育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的素材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选手劳丽诗和李婷夺金的奖牌榜,这是一条很好的资料,在教学中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课后的2道练*题也很有代表性,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提出了小数的加减法有2种检验的方法,即笔算验算和用计算器验算,提出了算法的多样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因此在这方面强调得不够。“我和姚明比身高”一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效果较好。

  四、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内伤”

  1、课堂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回想整节课的教学,前面探索新知环节所用时间过多,有了整数加减法做基础,教学小数的加减法只需强调小数点要对齐和得数末尾有0要把0去掉两点,提纲挈领即可,无需纠缠过多,可以腾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后面的活动。“小猫钓鱼”环节还应再精简优化,以完成“做一做”第2题。

  2、活动过程组织要有条理

  本节课安排了多个教学活动,过程基本上较为顺利,但在“小猫钓鱼”一节中,总体感觉费时多、效率低,有点乱,自己也不满意,究其原因还是设计不完美,当6只小猫计算完毕后,可让学生就在座位上选择1道加法和1道减法算式进行验算,然后说出小猫是否已经钓到鱼。另外没有钓到鱼的那只小猫出现了典型的错误即小数点没有对齐,还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订正,才能达到活动的最终目的。

  3、教学过程中缺少“智慧的火花”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尽人意,存在着一些磕磕碰碰,在一些关键的点上未能得到提升,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在碰撞之中未能擦出精彩的“智慧的火花”,整体感觉较为*淡,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光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得还不够。

  4、教师应演示规范的板书格式

  本节课以学生上台板演为主,让学生自主发挥,但竖式的书写格式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黑板上板书一个规范的格式,并说明要求,以让学生清晰、明了,并以此标准来要求自己。

  数学是一种宏观的学*历程,但每节课、每个知识又是一个微观的探索过程,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个探索的机会,踩好每一步脚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7)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范文十份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切实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书店买过书呢?老师我最喜欢看去书店买书了,因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本任你挑选。现在,比如老师想再去书店买几本书,分别是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单价各是***5元和4.29元,根据这两本书的价钱你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一共需要多少钱?

  生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多多少钱?

  师:非常好!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5?+4.29

  师:第二个问题,谁来?

  生:***5?-4.29

  师:很好!那***5?+4.29和***5?-4.29到底等于几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小数加减法.

  师:这两道算式你们会算吗?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来列竖式算一算吧!师:同学们,你们算好了吗?来看看黑板上这两位同学做的,(念一下竖式)你们同意吗?

  师:(指着竖式)像这样一位对着一位减,你们觉得陌生吗?那这样列竖式以前我们在哪见过

  生: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用过.

  师:是呀,那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是的,瞧,我们来看看小数加减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数点对齐.

  师:小数点对齐,也就确保了相同数位对齐.太棒了!你们已经找到了小数加减法最关键的地方.

  二、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爱动脑筋,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些礼物,瞧

  数学家的故事:***5元 神奇的大自然:8.3元 童话故事:4.25

  问: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道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吗?能吗?拿出草稿本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列式解决。

  师:怎么样,同学们都写好了吗?老师收了几位同学做的题,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两位同学都提了水彩笔比跳绳贵多少元?

  8.3-***5,谁做对了,你们同意第几种?

  8.30 8.3

  -***5 ***5

  1.85 1.95

  生:第一种。

  师:那为什么是这样做的,你有想法吗?

  生:8.3中有隐形的“0”

  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可以在百分位上添“0”?

  师:对,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那谁来说一说第二种哪错了?

  生:0-5忘了退位减.

  师:好了,虽然这位同学出错,但给了我们很重要的提示.

  师:刚才这个问题提得真好,让我们有了新的收获,还有同学提出不同的问题,咱们来看看.

  如:***5+4.25=10.70(元)

  师:仔细看看这道题的得数是10.70,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生:得数上,小数的末尾出现了“0”

  师:那你知道结果可以怎样写?

  生:10.7

  师:为什么?

  生:小数的性质.

  师:以后,当计算小数加减法,如果小数的末尾是0,我们要对结果进行,去掉0,在把化简结果写在横式里,这也是我们数学简洁美的体现.

  师:老师这再列出两个式子。.

  9.6+60.4=70.0(元)

  师:你们对它有什么建议吗?

  生:得数可以写成70.

  师:对,最后的得数能化简的就要化简.

  师:大家再瞧:9.6-7.53=2.07(元)这个得数上也有0,能去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它起到占位的作用)

  师:刚才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小数加减法都从哪一位算起?

  生:从低位算起.

  师:其实这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什么算法相同?

  生:和整数加减法相同.

  师:那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得数要点上小数点.

  师:嗯,说得太好了,这确实是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最大的不同之处。

  师:谁来说一说在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同桌间相互讨论.

  生:...

  三、练*巩固

  师: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做一下书本72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们,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数位要对齐,小数的得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

  五、作业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2

  课题课时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学*数学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知识的迁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一、引入

  1、口算

  用卡片出示练*九的第1题,指名口答。

  2、出示例3中的四种文具。

  如果让你任意购买其中的两种文具,你想买哪两种?你会计算出所需要的钱数吗?

  二、探究

  1、出示例3

  这四种文具,小华各买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元?解答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探索算法

  你会计算这道题吗?先算一算再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独立计算,注意选择学生采用的不同的方法,并指名板演。

  比较: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小华一共用的钱数,请同学们比较这些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更简便些?

  进一步追问用简便算法的学生:你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的运算简便。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定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这里的字母a、b、c可以表示怎样的数?

  指出:因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这些字母公式里字母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既包括整数,也包括小数。

  三、练*

  1、完成“练一练”的第1、2两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

  完成练*九的第2题

  学生练*

  比较每组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整数减法的一些规律小数减法里同样适用,也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完成练*九的3~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第4、5题的思考过程,说出每一步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对自己的学*表现怎样评价?

  教学得与失:

  课题小数加减法课时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过程,对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计算工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简单了解一些计算工具计数的方法,接受数学事实的教育。

  2、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规律。

  3、通过对计算器的运用,体验它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

  课前准备小黑板、多媒体展台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大家都去过广润发吧?它每天都有很多顾客,特别是到了节假日,那更是人山人海。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为什么营业员会算得那么快呢,你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用“计算器计算”。

  二、学*用计算器计算

  1、认识计算器

  你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器吗?

  你了解计算器吗?今天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的推销员,你打算怎样向大家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

  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最常用的一些键,熟悉加减乘除等运算和运算顺序。

  2、用计算器计算

  大家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会操作他吗?现在咱们就用计算器来算一些题目,请把计算器准备好。

  3、教学例4

  要求李芸一共用了多少元应怎样做,先把算式列出来。

  你会在计算器上按出买铅笔的钱数吗?同桌交流按键的方法。

  你会用计算器算出结果吗?核对结果。

  同桌之间说说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的。

  4、完成“试一试”题目

  你怎样求应找回多少元?

  可不可以把刚才的计算结果用起来?

  试着求出结果。

  用计算器计算方便了我们的计算,当然也方便我们检验了,你会检验吗?怎样判断你的计算是正确的呢?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5、巩固练*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算的最快,请准备好。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提醒学生看清数目和运算符号,认真按键进行计算,对正确率较高的同学给予鼓励。

  6、完成练*九的第8题

  先示范计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使学生明确计算每次收支后余额的方法。再让学生分别算出其余各栏的余额。

  合计支出数怎样算,合计结余数呢?最终余额是多少?与刚才的计算结果一样吗?

  三、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我们已经能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了,那么计算器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索。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在计算器位数不够的情况下学生小组讨论发现计算的规律,再集体交流。

  2、自主探索: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再出示:111111222222÷333334=

  111…122…2÷333…34=

  1002

  四、布置作业

  最后我们来一次比赛,分两组:一组用计算器,一组用笔算,愿意用计算器的请举手。

  完成练*九的第7题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用计算器计算,你有什么体会?你觉得今天的学*对你有用吗,能不能说说?

  教学得与失: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准备:

  课件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笔算下面各题

  21+46= 96-63= 39+18= 651-352=

  2.师:小叮当文具超市开业了,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1)出示主题图:看图,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商品信息?(指名说)

  (2)老板说了开业期间所有文具一律低价销售,所以每个人只能挑选两样,想一想:你最想买什么?(指名说)试着算一算你应付多少钱?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小数加法

  (1)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你最想买的文具的价钱的?

  (2)生汇报交流.师板书。

  a.0.8元=8角 0.6元=6角

  (3)师生小结: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4)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相同数位对齐)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2.学*小数减法

  (1)谈话导入例4提出问题:这道题你会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板书:1.2-0.6=)

  (2)组织学生讨论:该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

  (3)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3.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P96页做一做

  学生可以提出两步.三步计算的问题

  2.完成练*二十二第1题(做在课本上,允许个别学生用竖式计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今天的学*,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0.8+0.6=1.4

  1.2-0.6=0.6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

  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

  难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一、回顾与整理

  1、说说本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内容。

  通过学*有哪些收获与感受?

  2、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用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比整数加减法有哪些注意的地方?

  3、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吗?

  二、练*与应用

  1、完成练*与应用的第1题:

  口算时也要让学生说一说部分题的注意点和计算方法,特别是进位加与退位减,以及被减数的数位不够的情况与结果末尾是0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形象的复*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与应用的第2题:

  由于题目较多,可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些,然后集体订正,学生也要说出列竖式的注意点,并列举计算中一些典型的错误,让学生在改错中更深刻的体会计算的方法。

  3、完成练*与应用的第3题:

  提醒学生认真分析每道题目的数据特征,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把整数的运算定律通过合理的迁移,最终能熟练地应用在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练*与应用的第4题:

  结合示意图理解题意:

  竹竿的高度分成几个部分的和?

  现在已知几个部分?

  第三部分的高度就是什么的高度?

  怎样求池水的深度?

  用什么方法?列出算式并解答。

  集体订正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5、完成练*与应用的第5题:

  先简要介绍钙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再让学生看着统计表说说各种食品每1000克中的钙含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分别解答相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

  6、完成练*与应用的第6题:

  教师首先讲解,让学生弄清当日水位、警戒水位的含义以及水位上升下降的表示方法;其中“水位变化”栏中的数字是与前一天比较的差值。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正负数和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比前一天多就是正数,比前一天少则是负数。

  7、完成练*与应用的思考题:

  先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知识和基本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策略进行解答。

  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增长了哪些知识?

  这些知识就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啊,小数加减法的运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呢,你还能在我们的身边找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吗?课后去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教学得与失:

  课题小数加减法课时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2、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

  课前准备小黑板、多媒体展台、上月的电话缴费单,水电燃气三个月的缴费数据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一、探索与实践

  1、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xx的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2、把你收集到的你家*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

  ②家庭支出中等者: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切实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文具超市吗?你们在文具超市买东西时遇到什么数学问题没有?老师在文具里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解决吗?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

  文具盒:元彩色笔:元钢笔:10元订书机:元转笔刀:元一个文具盒比一盒彩色笔贵多少钱?师:能列出算式吗?一起说。

  生:xxx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关于计算的知识——小数加减法。

  (1)试一试:请你试着算一算。(列出竖式)

  (2)想一想: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

  (3)说一说: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如何列竖式计算指名学生板演。

  师:咦,你们以前做过许许多多的加减法吧,无一例外的都是将末位对齐,怎么这次你没有把末位的两个数字对齐呢?是怎样对齐的呢?

  生:小数点对齐。师生交流算理。

  (2)你能提一个小数加法或小数减法的问题,并解决吗?试试看。师巡视后,提取不同情况的问题与学生交流。例如:钢笔比彩色笔贵多少钱?10-师:我们又遇到了新的情况,整数减小数怎么办?学生自主计算后,和同桌交流。学生说想法。

  师追问:10没有小数点怎么对齐的?计算这道题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生:退位。

  (3)师提取出计算结果末尾有“0”的指明要简化。

  (4)学生互查。

  (5)师小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

  练*1:计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 = += +3=

  练*2: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懂得了什么?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情景,理解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笔算,提高计算能力。

  2、能正确进行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沟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计算的价值,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思维*惯。

  教学重点:

理解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经常用到小数?(学生自由举例)

  师:我们买东西的时候也经常要用到小数,那些同学有过购物经验?(学生举例)

  师:非常好,大家有过购物的经验。在购物过程中,我们不但会遇到小数,还会遇到小数的计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小数的加、减法”(板书)

  师:希望大家开动脑筋,大胆猜想,看谁能根据自已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发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二、自主探究

  1、小数加法。师:(课件出示第72页例1情境图)读情境图,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

  生1:已知《数学家的故事》单价是***5元,《童话选》单价是4.29元。

  生2:所求问题是买《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一共要花多少元?师:你能画图表示出上面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吗?学生画图,教师展示:

  师: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如果求一共要花的钱数,用什么方法解答?生:已知两本书的单价,求它们的总价,就是把两个单价合在一起,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用加法计算。

  师:谁能写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生:数量关系式为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计算,同桌互相交流)

  师:说说自己是怎样列竖式的?又是怎样计算的`?

  (让学生上台说说,最后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从最低位算起)师:谁想把自己写的算式拿来展示一下?生:***5+4.29=10.74(元)

  ***5+4.2910.74

  答一共要花10.74元。

  师: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生: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可以相加。

  2、小数减法。

  师:根据上面的情境图,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答的数学问题吗?生1:《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生2:还可以说《童话选》比《数学家的故事》便宜多少钱?(学生画图,教师展示)

  师:你能画图理解它们的数量关系吗?

  师:谁能找出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生: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差,用减法计算。关系式为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把你的算法轻轻地告诉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5-4.29=2.16(元)

  ***5-4.292.16

  答:《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2.16元。师: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十分位不够减,依照整数减法的方法向前一位借1当十。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生: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师:关于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时,你需要注意些什么?

  生:计算小数的加、减法时,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点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进行计算,最后得数里点上小数点(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师:列竖式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列竖式时,首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从低位加起或减起。计算加法时,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借1当十再减。

  师:你们说说小数加、减法与什么加、减法计算很相似?

  生:我们也可以说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样,需要留意的是要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还要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最后的结果中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师:对,计算的结果要化简。我们共同总结出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计算中能留意这些。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生2:我知道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算理相同。

  生3:我知道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体会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情景,理解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笔算,提高计算能力。

  2、能正确进行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沟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计算的价值,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思维*惯。

  教学重点:

  理解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经常用到小数?(学生自由举例)

  师:我们买东西的时候也经常要用到小数,那些同学有过购物经验?(学生举例)

  师:非常好,大家有过购物的经验。在购物过程中,我们不但会遇到小数,还会遇到小数的计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小数的加、减法”(板书)

  师:希望大家开动脑筋,大胆猜想,看谁能根据自已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发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二、自主探究

  1、小数加法。师:(课件出示第72页例1情境图)读情境图,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

  生1:已知《数学家的故事》单价是***5元,《童话选》单价是4.29元。

  生2:所求问题是买《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一共要花多少元?师:你能画图表示出上面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吗?学生画图,教师展示:

  师: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如果求一共要花的钱数,用什么方法解答?生:已知两本书的单价,求它们的总价,就是把两个单价合在一起,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用加法计算。

  师:谁能写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生:数量关系式为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计算,同桌互相交流)

  师:说说自己是怎样列竖式的?又是怎样计算的?

  (让学生上台说说,最后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从最低位算起)师:谁想把自己写的算式拿来展示一下?生:***5+4.29=10.74(元)

  ***5+4.2910.74

  答一共要花10.74元。

  师: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生: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可以相加。

  2、小数减法。

  师:根据上面的情境图,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答的数学问题吗?

  生1:《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生2:还可以说《童话选》比《数学家的故事》便宜多少钱?(学生画图,教师展示)

  师:你能画图理解它们的数量关系吗?

  师:谁能找出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生: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差,用减法计算。关系式为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把你的算法轻轻地告诉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5-4.29=2.16(元)

  ***5-4.292.16

  答:《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2.16元。师: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十分位不够减,依照整数减法的方法向前一位借1当十。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生: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师:关于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时,你需要注意些什么?

  生:计算小数的加、减法时,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点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进行计算,最后得数里点上小数点(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师:列竖式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列竖式时,首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从低位加起或减起。计算加法时,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借1当十再减。

  师:你们说说小数加、减法与什么加、减法计算很相似?

  生:我们也可以说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样,需要留意的是要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还要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最后的结果中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师:对,计算的结果要化简。我们共同总结出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计算中能留意这些。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生2:我知道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算理相同。

  生3:我知道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体会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简单小数加法计算过程,将整数加法方法迁移到小数加发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看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铺垫孕伏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怎么计算的。

  8+6=?

  28+5=?

  37+9=?

  (三人板演,其他学生练*在课堂本)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

  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获得的信息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教师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加法的问题。(说明减法的问题明天再研究)

  2、合作学*:小数加法教学

  教师先提示: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小组合作、交流)

  (可能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一是以元作单位用小数,二是以角作单位用整数)

  引导观察比较: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学生试笔算小数加法(小组合作)

  3、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小数加法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怎样计算?

  反馈练*:

  1、列出2.8+2.1、***+0.9、19.2+0.9的竖式,然后计算。(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2、96页做一做。

  三、总结: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地方不同?

  四、作业

  练*二十二1题第一部分、5题

  第二课时

  一、准备题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怎么计算的。

  25-8=?

  3.7+0.8=?

  71-52=?

  10.7+0.5=?

  二、探究新知

  根据学生昨天提出的减法问题让学生列式然后合作学*。

  (可能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一是以元作单位用小数,二是以角作单位用整数)

  引导观察比较:整数减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减起;小数减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减,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学生试笔算小数减法。(小组合作)

  3、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小数减法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怎样计算?

  当十分位上被减数不够减时,向个位借一为什么到十分位作十?

  4、反馈练*:

  1、

  13.8-4.7=

  5.2-1.9=

  10.8-5.9=

  2、97页1题后面部分

  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

  97页2题、3题、6题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9

  [教材简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购物情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口算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算理。“试一试” 和“想想做做”主要巩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基本方法,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你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呢?

  2、能将这些物品的价格用小数表示吗?(例题中食品的价格先用元角的形式写出来)

  3、一位同学用他的数学日记向我们讲述了他一天中遇到的小数问题,让我们跟随他一起开始今天地学*好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减法

  1、日记:5月21日,晴。昨天数学课学*了小数,老师让我们到生活中去寻找小数。今天一大早我就在家门口的早点店看到了它们,正好还没吃早饭呢,我想买一个馒头和一碗豆浆吧,要用( )元呢?我还想给妈妈买碗面条,一碗面条比一碗馄饨贵( )元呢?

  2、日记中提出了几个问题?哪两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老师板书算式)请你和同桌商量一下,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汇报两题的思考过程)

  3、这两道题能用竖式来计算吗?在草稿纸上试一试。(指名板书)

  4、(先问加法是怎么算的,介绍完后再问)为什么这样对齐呢?为什么5和7相加?为什么得数中要有小数点?它应该写在哪呢?看着自己的竖式互相再说一遍计算过程。

  5、(请同学介绍减法的计算方法)竖式中时怎样对齐的?4不够减8怎么办?得数中为什么要写0和小数点呢?0有什么作用?看着自己的竖式再说说计算过程?

  6、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试一试

  1、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你都会了吗?完成几道试一试。(第一题)一边做一边想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吗?

  2、小结:列竖式小数加、减法时,要将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先计算小数部分,再计算整数部分。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借一。

  3、你能任选出两种食品,先求出他们价格的和,再求出他们价格的差吗?(写在书上)

  4、汇报结果。怎样才能没有遗漏的将每种组合都写出来呢?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一)*题三

  1、日记:盼了一天终于盼来了下午的科学课,课上老师让我们测量池塘的水深,这里居然也有小数的问题呢?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知道了水深( )米。

  2、他们是怎么测量的,你看懂了吗?(请一位同学演示一下)要求水深多少米,怎样解决呢?

  (二)*题四

  1、日记:放学回家的路上,我路过一家花店,突然想起明天是妈妈的生日,我想买一支玫瑰花和一支康乃馨送给妈妈,给她一个惊喜。可我只带了3元钱,够买吗?

  2、怎么才能知道3元够不够呢?(学生计算)

  3、根据图中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加法或者减法问题吗?请你先在心里提出一个问题,自己解答在本子上,解答完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让同桌帮你检查。

  4、根据他的算式你能猜出他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吗?

  四、总结回顾

  1、日记:原来生活中用到小数的地方还真不少,我想只要我注意观察一定还会发现许多与小数有关的问题。同学们,你们今天又学了哪些与小数有关的知识呢?今天回去你也可以试着写写数学日记,找找生活中的小数,和他比比谁写得好。

  2、最后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如果算式的得数大于1,就请男生起来,如果小于一就请女生起来,如果等于1就都起来。

  教学反思:

  最初自己的设计为了体现简单的内容要上出内涵来,在练*中设计了很多高难度*题,结果第一次试上就发现,完全是我一厢情愿。同时因为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练*上,而显得主次不明。第二次修改后试上,张书蕾老师让我自己谈谈教学感受,其实我知道学生学的很轻松,主要是内容简单学生又有相当充分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因此回答时自信满满。张老师却问我说,既然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为什么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而从头至尾都牵者孩子走呢?我当时就被问住了。为什么备课时没有这样想法呢?最初是因为自己没有教学过三年级的内容,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水*没有把握。总担心他们会遇到困难,场面无法控制。因此加法、减法分开一步一步教学,加法先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尝试笔算,学生介绍算法,接着练*几道题,减法直接进入笔算,请学生介绍算法,练*。如此这般以后,学生都能“较出色”的完成练*。但即使在我试上过两次后,在张老师提出之前,也从未想过将加、减法同时放给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和展示自己的空间。可能心理还是偏向于“教”,而忽视了自主的“学”。接受了张老师的指导意见后,重新思考例题的处理方式,其实当时心中依然没底,开放式的教学对老师的提问设计和现场问题的处理要求更高。但试上过后发现,对于加、减法的同时计算尝试,学生并没有任何的困难,相反还自己开始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自己的计算寻找根据。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在试上中我也遇到了其他的问题。初次教学时,我想请同学在介绍计算加法的时候能说明算理。因此我采用了打断汇报同学的方法,来帮助大家理解算理。比如当同学介绍他是先写0.5再写0.7时,我马上就问你是怎么对齐的,为什么这样对齐。当他介绍先算5+7等于12时,我又问为什么先算5+7。而到第二次教学时,我做了这样的思考。如果我在一位同学汇报算法的过程中提问他,虽然感觉追问的很及时。但那样不但打断的他的思路,使他的思维过程显现断裂而不连续,同时这样的追问也只有他一个人在思考。不如先让他全部说完,再将问题抛给全班同学,将所有同学都拉进思维的旋涡。这样是不是更好呢?第二次试上时,我就实践了自己的想法,但效果却并不如第一中方式好,显得老师的问题多而琐碎。要不要改回到以前的方式呢?就在我很困惑的时候,张老师肯定了我的想法,赞成我之前的思考价值。老师的肯定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觉得自己所做的每一次努力和奋斗,都得到了别人的帮助的认可。我是幸运的。因此在最后的教学时我仍然采用了,先请一个同学完整的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再引导全班探究算理的方式处理了例题。

  课后我又在思考,既然学*了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又与整数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如果让学生尝试验算,自我进行验算方法的从整数到小数的迁移,可能会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完整。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与之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对小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计算能力特别强,这儿准备了两题你会算吗?

  出示:用竖式计算。

  475+34=473-34=

  指名两人板书,其他同学在随堂本上独立完成,完成后核对。

  结合刚才的计算过程想一想,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呢?

  预设学生回答结果:

  ①相同的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算起。

  追问最终达到:整数中的个位就是它的什么位?(最低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相同的数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指名说)根据图中三位同学所说的话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必要时应适时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例1和试一试中的问题。)

  同学们真厉害!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些问题中选出这四个问题进行研究。

  先看这两题(例1的两个问题),怎样列式?(指名说)

  观察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小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

  A、教学例1第(1)问。

  根据这道算式你能估算出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吗?(指名估算,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接着问:用竖式你会算吗?

  预设:

  ①出现例题中的两种不同的答案。

  ②只出现正确的答案。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讨论“你赞同哪种答案?说说赞同的理由。

  我们再一起回顾用竖式计算的过程。(师边讲边板书竖式,完成解答。)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B、教学例1第(2)问。

  同学们!你们刚才用竖式计算了小数的加法,那么小数的减法你会用竖式计算吗?试试看!(学生独自完成,指名扮演。)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并适时强调在计算小数减法时被减数和减数中的小数点也要对齐。

  (二)比较算式“12.55+5.65=?”

  出示两位学生的作业。(得数一个是18.20,一个是18.2)

  比较这两个答案,哪个更好一些?(强调要化简。)

  (三)总结、归纳。

  (出示复*题的两道算式和例1中的两道算式的计算过程)

  提问:比较这两组题,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列式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呢?先请同学们独立想一想,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

  ①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方法一样都要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

  ②在小数加、减法中,只有把小数点对齐相同的数位自然就对齐了。小数部分末尾有“0“要去掉0把结果化简。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说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

  先让学生思考,独立找出错误的地方,再分别改正。

  3、完成练*八第3题。

  先组织完成(1)~(3)题,并分别讲评,最后引导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4、课堂作业:练*八1~2题。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小数加减法:(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2)从低位算起(3)满十进一(4)末尾有零要去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