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精选10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 1

  小数加减的简便计算的方法其实是建立在整数的简便计算的基础上的,因此在简便计算的方法上可以加快节奏,学生容易疏忽的是对小数数据的观察及分析,所以可以在复*引入时把凑整练*提上来,可以先是一位小数的凑整,然后给出一列数字,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凑整练*进一步巩固成果。给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创设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总结小数凑整的注意事项:在凑整的时候还真的不能光看最后一位是不是可以凑成整数。还要看看整个小数部分的位数是不是相同才可以的。

  成功之处:

  练*中,学生由于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在计算中都很自觉地采用了简便计算,学生学*上不存在什么困难,新知的学*非常顺利,练*的`巩固也很顺畅。

  不足之处:

  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学生出错较少,但是在应用减法的性质上学生出错较多。例如:7.3-4.8+1.2和12.89-(6.89+2.3),因而在新知的教学上要多设计应用减法性质的练*题及变式练*,让学生灵活解决问题。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 2

  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这一课时,通过巧妙的引入情景,合理的设计,整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由于买鞋和买书包的情境很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学生的学*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在出现买书包和鞋这一问题情境时,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自主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通过展示、交流不同的算式和算法,让学生体会到了同一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去解决,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D�D算法的多样化。这样,不仅让学生放开思路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也拓展和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尝试了连减以及连减竖式的写法,达到了本节课的另一教学目标。

  在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小括号的作用以及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算一共花掉的钱数,再用总钱数去减的这一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明白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及作用。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 3

  一、教学行为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中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劳丽诗和李婷勇夺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金牌的事迹,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活动中的沟通和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力图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我设计了多个活动给所有的学生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提问、列式、解答以及小游戏等,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反馈,通过信息的共享,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实现共赢。

  三、对教材的把握情况

  体育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的素材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国选手劳丽诗和李婷夺金的奖牌榜,这是一条很好的资料,在教学中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课后的2道练*题也很有代表性,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提出了小数的加减法有2种检验的方法,即笔算验算和用计算器验算,提出了算法的多样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因此在这方面强调得不够。“我和姚明比身高”一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效果较好。

  四、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内伤”

  1、课堂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回想整节课的教学,前面探索新知环节所用时间过多,有了整数加减法做基础,教学小数的'加减法只需强调小数点要对齐和得数末尾有0要把0去掉两点,提纲挈领即可,无需纠缠过多,可以腾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后面的活动。“小猫钓鱼”环节还应再精简优化,以完成“做一做”第2题。

  2、活动过程组织要有条理

  本节课安排了多个教学活动,过程基本上较为顺利,但在“小猫钓鱼”一节中,总体感觉费时多、效率低,有点乱,自己也不满意,究其原因还是设计不完美,当6只小猫计算完毕后,可让学生就在座位上选择1道加法和1道减法算式进行验算,然后说出小猫是否已经钓到鱼。另外没有钓到鱼的那只小猫出现了典型的错误即小数点没有对齐,还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订正,才能达到活动的最终目的。

  3、教学过程中缺少“智慧的火花”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尽人意,存在着一些磕磕碰碰,在一些关键的点上未能得到提升,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在碰撞之中未能擦出精彩的“智慧的火花”,整体感觉较为*淡,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光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得还不够。

  4、教师应演示规范的板书格式

  本节课以学生上台板演为主,让学生自主发挥,但竖式的书写格式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黑板上板书一个规范的格式,并说明要求,以让学生清晰、明了,并以此标准来要求自己。

  数学是一种宏观的学*历程,但每节课、每个知识又是一个微观的探索过程,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个探索的机会,踩好每一步脚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 4

  本节课是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克隆牛的身高和体长”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因此我把情境改为“算算老师的身高”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2、体现学生为本,倡导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我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单”自主学*,倡导先学后教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能力。

  这是本节的重点,学生交流时,学生会在学生充分展示后教师适时沟通竖式计算方法,从而明确小数加法也和整数加法一样也是这样一位对着一位来加的!

  此时,有学生会质疑,末尾的0是否可以去掉,教师适时点明: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同时指出为了确保计算的准确,要进行验算。

  学生展示预*成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相异性想法得到交流激荡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生生间的互动。课堂中组织起学生进行生生间、组际间的交流,这使得呈现出的观点更原始、真实,更贴*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方式,基于这一*等互利特征的差异展示,不仅为学生所喜爱和认可,也让教师得以准确把脉学生的学情,并据此展开进一步的引导与点拨。

  3、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

  算法的探究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本环节我大胆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单”自主学*。课上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体验再组织汇报。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第一,通过例题课件展示与相关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掌握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用0来补足。第二,通过例题课件展示,让学明白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情况,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二、遗憾点

  缺少追问。如:“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等问题。同学们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很容易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但缺少与学生的思考,对理解算理和算法不够深刻。

  合作交流中老师缺少巡视指导,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质疑和问题,没有及时的抓住和呈现“亮点”,留下了一些遗憾。如: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整数后面没有添上小数点和0的情况等。

  没有大量的练*,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用了较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这样一来,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时间让学生来大量的练*,导致了课堂不完整。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际教学中,我始终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唯一的、不可预测的,也就意味着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课程资源,课堂生成一定大于课前预设,我将及时调整我的预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下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避免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怎样在计算教学中处理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获得自主学*机会与空间?在这次讲课中,给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 5

  数学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思维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下面是我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的几点反思:

  首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加上三年级时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算出结果。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当数位不同时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其次,紧密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教学内容在引入时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用品入手的。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情绪与兴趣。其中选取的4个数据,转化成小数后(前一单元知识的迁移),利用求两个数的和与差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创设生活中的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题目编排上体现小数加减混合两步运算,进一步巩固学生本册中学到的简便运算,也是下一个例题小数加减混合计算的'一个铺垫。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学生更能体会出学*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三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学生普遍表现出“简单、都会了”我出示整数减小数这一类题型。9—1.65指名板演。整数的小数部分没有用补0的方法,使小数部分数位同样多再减。让学生自己检验,也就是利用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来验算小数加减法。马上又出示900—1.65,此题设想学生会不会由上题的迁移把数位三位对三位来处理,在课上还真有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非常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到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

  复*课上,我又强调了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的事项:数位必须对齐,小数点也必须对齐。在练*题中,针对学生的出错点,又专门设计了一些练*题。整体感觉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还不错。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 6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在教学时我主要是结合例题的安排,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的。至于具体的计算则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教学如何分析求剩余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之类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需要把被减数看作1。从练*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还是有一些模糊的,尤其是在综合练*的时候,有的问题有单位名称有的没有,学生容易混淆。我在教学时,也对这两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比较和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在计算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化的,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合乎逻辑,都应该给与肯定。学生列出计算方法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计算,然后进行比较,从而让他们发现最优化的算法,无形中引导学生从众多的方法中比较和感受处最好的方法,这是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感受的过程。学生如果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一般不必作具体的解释,更不应要求其他学生也掌握这样的方法。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教学找最小公倍数和通分的时候,遇到过找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给三个分数通分的练*,教师讲解过方法,有大部分学生能够比较快而准确地给一次通分,所以,对学生的要求是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减法的性质在分数计算中同样适用,从而完成新知识的教学,也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迁移。

  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以往的计算教学中,常常忽视计算的现实背景,为了教计算方法而教,削弱了计算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不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围绕已有的条件自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信息为解决问题服务,使问题的解决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巩固学*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信息,在体会计算价值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 7

  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力图使计算教学体现“生活味”的同时,更关注教学的本质来设计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沟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的切入点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这一原理,因此,本节课,首先引导学生复*了分数的分数单位,以这个切入点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始终。

  2、关注学生的学*方式,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整节课我尽量做到了以学生自主学*为主,学生能回答老师的绝不包办代替。在教学时,充分让学生自己探索,充分让学生去交流。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三维目标”也得到了落实。

  3、关注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对计算方法上的探讨,在计算中能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题,力求学生的算法多样化。

  4、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本节课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入手,引出课题,课尾再次回到学生的生活中,这样设计,贴*了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以上只是我在执教本节课想体现的一些想法,但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不少的问题,还存在着一些困惑。

  一、上完课,自己感受最深的是面对活生生的学生,面对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反馈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我深深感到自己驾御课堂的.能力有限,缺少必要的教学机智。例如,新知部分学生,缺少画龙点睛的点拨,感觉到学生说得比较费劲。又如,一位同学在总结计算法则时,学生说了半天,我不知所云,没有及时地去引导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评价方法单调,未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后半部分课堂气氛显得不够活跃。

  二、设计的教学意图不到位。例如,课堂结尾的练*题,提的问题过大,学生提到了分数除法的问题,由于教学时间不够,未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显得练*深度不够。

  三、对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没能很好的利用,感觉对学生关注不够。学生多次出现预案外的生成资源,而我没有充分利用。其实错误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说,我应该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做,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 8

  研究表明,数学学*不是一种被动、简单的吸收的过程,而是以学*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荷兰数学家弗顿登塔尔甚至说:“教育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再创造。”学*者应自主积极地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把凝聚在教材中的思维成果经过再创造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成果,并在再创造的过程中获得蕴育在其中的数学活动体验,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乐趣。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

  学生学*的过程是变教材的知识结构为学生认识结构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的过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教材的最大作用是为师生指明教与学的大方向,学生是教材的主人,教材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教师不应该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依据课标的新理念,在全面驾驭教材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重新开发和创造。

  一般传统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都是按照基础训练:①同分母分数相加减,②把两个分数通分;新课教学:出示例1,让学生用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总结计算方法,用同样的方法教学例2,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课堂训练;课堂小结。这样的组织教学,虽然也使学生学会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但这样的教学只是形式上的,是浅薄苍白的,不具有生命活力。这节课中,教师将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重组: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计算小明同学走哪条路线到学校比较省时,使学生认识到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然后让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索。这样不是教师要学生学什么知识,而是学生积极地去寻求解题方法的结果,逐步科学、完善。实践证明,教师对教材做这样的处理,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吸引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中去,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二、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反思空间

  交流反思是学*数学的重要形式。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活动中,共同分享学*成果,提升活动的价值。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交流的空间。要解决一个问题,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本课中,学生运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自我反思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这些不同的方法在思维层次上在着明显的差别,但对学生本人来说,是最好的。课堂上教师的调控方法也是有效的,并没有做出“是与不是”、“对与不对”的简单、片面的评价,而是在学生激烈争论中相互评价,自我反思,孰优孰劣自然很快分晓。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乐于探索,敢于探索,在探索中实现求异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有机统一,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观整个教学案例,正是教师创造性地重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反思的空间,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真正把学生当做学*的主人,在信息传递中交互影响,在合作活动中交互启发,有效地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人人用同样的方法,人人获得同样的结果”的弊端,体现了现代“大众数学”的教学理念,从而在不断构建知识结构的同时,使学*过程与发展过程能得到充分的协调。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 9

  估算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基本技能、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较好载体。二年级教材中估算内容的编入,体现了新的课改理念,也给我们教师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重了生活情景的创设,努力体现数学学科特色。总的来说,本节课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我在出示课题、引入问题、展开讨论、进行猜想等环节上,都创设了不同的、具体的.生活情景,有猜健身房器材的价格,有买运动会用品款的估算等。这些情景贴*学生生活实际,富于校园文化底蕴,显得自然贴切,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争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体现估算学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我在教学中发掘和鼓励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估算形式的个性化。如:分别估算排球、跳绳、羽毛球拍价格;三种物品价格先加起来再估算;用口算估算;用心算估算;用笔算估算等等。充分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三、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我在实施运动会前买体育用品、统计参赛人数、安排啦啦队员,运动会后就餐、划船这些教学环节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分析比较、合理估算,从而细雨润物般地逐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逐步发展学生爱思考、善表达,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 10

  今天,我讲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这节课,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应该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课前的复*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内容相对较为简单,好理解,易接受。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后,学生对我说,好简单。从学生的反馈中,我清楚的知道,学生是彻底的明白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

  本节知识点班上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技巧,并为后面的简便运算打下了基础。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我学*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的,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的课,看似老师说的少,但学生的学*效果还是很不错。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阅读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1)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菁选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期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和以前熟练掌握万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只涉及到一位小数的加减(小数的性质到五年级上学期再学,所以整数减小数、得数末尾是0的计算都不涉及)。

  在课前对5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解时,全部学生都能说出0.3+0.9等于多少,并能列出正确的竖式。可见学生能把整数加减计算的算法迁移到小数加减计算中,对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算理与算法都能比较容易理解掌握。

  根据对教学内容与学情的分析,在本课教学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1.拓展例题功能,渗透搭配规律。

  例题是点心店买点心的情境。四种点心及其价格分别是馒头- 0.5元、豆浆 -0.7元、馄饨-1.8元、面条-2.4元,通过提出问题求其中两种点心的总价和价格差引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内容的相对简单也提供了可拓展的.空间。在教学完例题后,我让学生思考“任意选两种食品,求它们单价的和与单价的差,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再让学生同桌合作,列出算式计算。在这一过程中渗透搭配规律,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方法。

  2.精心设计,提升计算练*的功能。

  计算课往往给人枯燥乏味之感,其中计算练*单一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本课学*内容简单,所以我力求在练*设计上有所突破,希望在计算练*中也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提升。而书上的五道练*中,第1、2题是纯粹的计算练*,第3、4 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第5题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总体来说都比较简单。经过思考,我合并简化了1、2两题,因为在课堂上大量练*竖式计算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舍弃了解决实际问题,考虑到本课的重点是计算,而且像第3题“水中插竹竿”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理解题意并进行变式练*,可以在下节练*课进行。同时重新设计了两个练*:

  设计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良好*惯,渗透加减计算的一般规律,发展学生思维。

  3.创造一个有规律的数列。

  让学生在找规律中既能练*小数的加减法,又能发展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练*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第一个练*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第二个练*在第2小题填中间数时对学生有一定的思维难度,这也是我自认为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导师却指出,这样的数列很容易产生歧义。像第1小题的两个数列,即使再多给几个数,答案也是不唯一的。为了更严密些,可以尽量多给几个数或后面加个数进行验证。而第2小题填中间数,答案更是不唯一,在学生还没有“等差数列”概念之前,做这样的题目要“小心”。曾经听曹老师做过有关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的讲座,这一刻自己对此有了更深感受。数学是严谨的科学,对所教知识没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再巧妙的设计也会弄巧成拙。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2

  整节课下来,整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取得了预设的效果。通过出示的数据,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算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①感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深度不够,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太多。②课堂的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学困生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困生的学*积极性。可能稍作等待,会有新的火花产生.③驾驭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比如在板书的布局上,还有小组讨论的设计上都要做进一步的调整。还有就是对于课堂生成性的资源不能很好的应对,教学机智还是不够。这些问题都是我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与一定的引导和帮助,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学*中来。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3

  本节课《小数加减法》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一、生活中的数学会带给学生无尽兴趣

  引入部分,我分别采用了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进行导入,促使学生对整数加减的竖式计算进行一个较好的梳理及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中来。新课教学时,我还用了学生经常遇到的生活情境进行引入,通过图片让学生小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数学。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揉合在一起。从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的解答。

  二、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课堂上,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发挥学生积累的竞赛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对个别学生则提出强制的要求,必须记住这种方法。

  2.同时,我还对题型进行了拓展,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如:7.3+3.24= 、5.1+3.35= 等题目,通过这些题目突出小数点对此的计算方法。明确本节课的学*重难点。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4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课堂开始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同时提炼出数学的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的学*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成功的体验。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能力。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练*内容回归生活,“商场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的领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总之,在数学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5

  这部分内容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收集购物小票这一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小票,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时教师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本课在学法指导上注重:

  (1)通过计算共需多少钱?来理解如何计算小数加法。

  (2)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来计算,最终得出列竖式计算比较合适。这里因为没有学生发现其他的方法,所以也就没有得到体现

  (3)通过如何找零,自主地学*小数减法,并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最后一起观察对比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异同,来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人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另外因为超市买东西,这些小数有局限性,所以在后面我还安排了不是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如:

  (1)老师准备去旅游,带了32.8元钱去超市购物,买了一袋薯条3.2元,一袋果汁1.95元,一个水壶***8元。老师的钱用完了吗?如果没用完,应找回多少钱?

  (2)小明买了0.853千克香蕉,1.04千克草莓。香蕉和草莓共多少千克?香蕉比草莓少多少千克?进行弥补题目的缺陷,让学生清楚,小数加减法不止这种情况,还有其他的类型。这也是一个扩展题,连加连减的尝试。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只进行了(1)题,没有机会进行(2)补充练*。究其原因,自己没有充分估计到时间,节奏较慢,学*加法时应再学*减法再练*以至于加法验算许多学生耽误了较多少时间。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6

  今天教学小数的加减法,首先让孩子从情景图中能获取信息,并提出一些需要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我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显示上。

  接下来,我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个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在计算中“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是个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之后,在不同题目的训练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从而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教学有时也需要把它放在具体的情景中,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也反应出一些问题:

  1.在课堂控制能力方面的不足。如:在创设情境提问题时,放的太开,学生的提问过多,用时过长。最好两轮成绩逐步出示,递*提问。又如:在学生反馈时,应把握时机,对重难点进行点拨。在这节课中,我对数位不相同的.数,在计算时怎样对齐,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补0的知识点,点拨的不到位。

  2.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和自身语言表达的准确。本节课上,有些学生的发言不恰当或不准确,我都没有及时指正,形成规范。特别是一名学生建议用先把小数点去掉当整数算,然后再在得数中加上小数点这种方法计算,我没有这种方法的弊端,导致后来有学生误把这种方法当成简便方法。在强调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时,语言表达不准确,很多学生说成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也没指正。

  3.课堂节奏没把握好,导致练*数量、种类过少,学生容易出问题的题形没有出现,讲评不到位。

  今后还应重视提高个人素质,多学*,备课要多思考,学案要备的更精确。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7

  自参加工作以来,对计算教学的上课思路一直是模糊的。自从参加省小学数学网络研修,听了姚宗岭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知道了计算教学是要讲清算理和算法的。并且算理是算法的基础,算法是算理的升化。通过对小数加减法的备课,我认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相同的计数单位对齐,计算方法是小数点对齐。但是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笔算,他们大多数知道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也有个别灵的学生知道小数点要对齐,四年级再来上小数加减法这节课,那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从小数的意义来理解,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直接相加,不相同的计数单位不能直接相加。(想用图形教学法,和市教研员一聊觉得这不是数学模型)

  真正上课时,县市里的教研员都来听课,有点紧张。

  学生真能提出98.35+0.7=,7为什么要和3对齐,而不和5对齐?我及时抓住这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只能说出因为5在百分位上,而 7在十分位上。这时,我继续追问,能否从计数单位这一方面说一下理由?这个问题有难度,只能说出5和7的计数单位不同。这时我急于总结了。其实完全可以再问怎么个不同法?学生很快会说出5表示5个0.01,而7表示7个0.1,不同的.计数单位不能直接相加。

  (如果能再随即出示那个图像就好了,不知行不行)

  然后,我又问为什么3非要和7对齐?强化这一算理的理解。

  这时,我该总结板书了,可忘了这个环节。马上出示练*小数加法。在学生在做完练*以后,我来了个板书小结。县教研员张老师看出来,笑了。呵呵。但市教研员张老师,却认为这样做比我之前那样设计的要好。我的理解是通过让学生做几个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如何用最简炼的话说一下如何做小数加法。

  再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减法,让学生体会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对于小数末尾需要添0的,我通过把3种不同方法让学生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去发现哪种方法最好。

  这节课由于没有到电教室去上,没用上实物投影。所以没有处理练*题。这也是我一直毛病。不能做到精讲多练。

  县教研员张老师评课:

  要强调不光这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每一位满十都要往前1位进1。多看郭思乐的三本书,要用理论来支撑,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学生还要继续培养。

  市教研员张老师评课:

  每一步都要严谨。自主研修时,关注出错的人,每一节别留知识缺陷。

  我会每天快乐的工作着、思考着。一定坚持。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8

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学生学*的过程重在于体验、感悟和共享;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评价教学的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投入、乐学与善思。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当前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分析、解决;概念由学生归纳、概括、提炼;规律由学生探索、发现、揭示。尽量注意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的达成,做到有机的统一。主要是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通过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情景,使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产生急切需要。启发学生经过自主尝试探索研究其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归纳算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在概括总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重学*研究的方法策略,特别是通过与整数加减法的比较分析,找出内在联系,注意验算检查,提高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研究能力。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的,如果只是原有知识上的简单重复,学生就会很枯燥,没有兴趣,因此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采取尝试探索教学法,让孩子成为学*的真正主体。把研究利用小数的意义来掌握计算方法是本课学*的重点,也是本课学*的难点。

  首先引导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提出有价值的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了相应的算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自然引出这节课的课题。

  让学生尝试计算、体验认知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尝试多种方法,又通过汇报交流,初步总结出建立在小数意义上的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通过学生的再一次尝试、汇报交流,从而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相同点。

  通过对小数减法的进一步自主尝试计算与思考以及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提炼法则,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时注意的问题。并再次与整数加减法比较异同,进一步加强小数加减法法则的巩固即: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在计算中,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可把0去掉。

  这一环节还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再熟悉的生活背景下通过学生口算、列竖式计算并验算等方式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最终使学生学会数学为自己所用的目的。

  反思:

  自以为在教学之前也认真的专研了教材,也创设性的运用了教材,但教学的实际效果与预设还是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特别是第一环节学生的提问与列式的处理上,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在后面的环节处理上有些急,所以,有些关键点上没能点到位,显得有点过过场的感觉。导致学生对于概括小数法则上有一点仓促,没有想象中顺利,而是有些吃力,最后导致未能完成预设中的后一个拓展运用的环节。

  对学生研究不够,对学生预设生成的估计不足,理解教材与学生结合不到位,备教材的同时还少备了学生,特别是可能生成的东西估计不足。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9

  众所周知,小数加减法不难,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行了,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相同。问他们应该怎么计算时,说的非常好,可是实施起来那可真说得上错题不断啊!错题原因:

  一是,轻敌。认为这很简单的题,口算即可。

  二是,做题不仔细,数位对不准就进行计算。

  三是:口算的多,用竖式计算的少。

  今天为了弥补他们的过失,我只好再想办法。

  一上课,我就问学生:你们是想做的快一些,错题多一点呢,还是想做的慢一些,错题少一些,甚至没有错题?

  生答:想做的慢一些,错题少一些。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复*有关小数的加减法,请你找一找同学的错误。

  课本上练*二第一道题是应用题,同学们很快列出算式,我巡视。

  然后拿着一个同学的本子到展示台上展示:请同学们来找一找这个同学做的题有没有错误或者缺点?这么一说,那他们都喜欢找人家的不是,第一个学生说:老师,他的单位名称写错了,应该是*方米,他写成了米。

  我表扬:观察很仔细!还有缺点,看哪个能找出来?

  又有很多学生举起手,我接着说,找出别人缺点的同学,是很聪明的同学,他以后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的.。

  一生答:我感觉他书写的不是太好看。“是啊,书写对我们来说,就是面子的事,一定把字写好看了,这样才能给你掌面子。

  我边说边展示陈文杰同学的作业,“你看陈文杰同学的作业了没有,书写的如何?”“特别漂亮”“特别工整”“是啊,虽然是练*本,陈文杰依然书写的很工整,大家没看出他有一个好*惯吗?

  同学答:“他验算了”于是,我又和学生一起简单回顾一下加法的验算方法。(注意:在展示出错同学的作业时,请不要说出他们的名字)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0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小数的意义、性质、数位顺序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设计时我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来,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独立完成两位小数加减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算理,实现先学后教,自主建构。

  2.我选择购书布置图书角作为教学背景,将枯燥的计算教学置身于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来,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学*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3.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购书情境让学生根据2个条件提问题,之后在解决问题时,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4.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了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了问题让学生提出,算法让学生探究,疑难让学生交流。不过,本节课,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评价语缺乏针对性,有待在今后教学中不断改进。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1

  “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是在两位小数加减两位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位数不同”的两个小数相加减以及“整数加减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3、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下面是就这三个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我认为这三个目标在本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一、化归的思想方法得到较好的渗透。

  首先由老师提供“一本故事书5、8元,一本连环画2、75元,”两条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

  (1)买两本书共多少元?列式:5、8+2、75;

  (2)两本书相差多少元?列式:5、8-2、75;接着老师又提供一条信息:如果妈妈给你8元钱,让你去买书,你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卖一本故事书还剩多少元?列式:8-5、8;

  (4)买一本连环画还剩多少元?列式:8-2、75。4道算式出来后,

  ①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②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

  ③全班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④引导观察,抽象概括“位数不同”的两个小数相加减以及“整数加减小数”的计算方法,同时适时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即把“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如何转化为“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从而使新知识得到解决。此题,教师改变了以往一题一例的模式,老师既深钻了教材而又跳出了教材,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创设了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他们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索该情境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真正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二、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体现在三大环节。一是探索新知部分。4道算式出来后,先估算,后独立计算,算后再和估算进行比较,看谁估算的结果和正确值最接*。二是综合训练部分。当老师提供六种文具的单价“笔盒9、8元、书包30元、铅笔0.7元、本1.2元、转笔刀2.46元、尺子1.45元”后,提出:

  (1)3元钱可以买哪两种文具?

  (2)40元钱买哪两种文具找回的钱最少?然后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学生提出(1)我买两种文具的钱在10至11之间,我一定买的是哪两种文具?

  (3)我买的两种文具的和是一个自然数,我买的一定是哪两种文具?三是课堂作业部分。要求作业先估算再计算,能口算的直接写出结果。这三个环节的有效实施,使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三、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综合训练中,我把课后第二题进行了修改,原题是“笔盒9.8元、书包35.6元(改为30元,意在对整数加减小数进行训练)、铅笔0.7元、本1.2元、转笔刀2.46元、尺子1.45元,购买两种你最需要的文具,一共要用多少元?”改为:“要求学生从这6种学*文具中,任意购买两种不同的学*文具,求出一共要用有多少元,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列法?”这个问题的提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学生很容易用数线段的方法5+4+3+2+1=15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到此并没有结束,老师又提出:“请同学们猜一猜,如果让你求出任意两种文具相差多少元,又有多少种不同的列法?”当学生猜出10种和15种出现了两种结果后,教师在引导学生辩论中,学生找到了“把这6中文具由大到小排列”的方法后,再一次用数线段的方法解决了这个新问题,学生较好的运用了化归的思想方法。最后让学生把这15道加法和15道减法题一一搭配列出算式,做在作业本上,让全体学生亲自体验搭配的思想方法,同时使学生估算、口算、计算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2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既回顾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有使孩子们复*了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计算器按出纯小数的简便按法,教学中应尤其注意整数部分是0和小数末尾是0的情况。但是,只有这些并不完整,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使孩子们对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按键方法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让孩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怎样按键更准确、更快速。因此,教学中我的整体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小数加减发的一步计算小数加法:情境导入——分析、了解购物单——自主提问,口算解题——笔算

  感受笔算的复杂——用计算器计——探索用计算器按键的方法——小结方法

  小数减法:快速计算

  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回顾整数混合运算的步骤——猜想:小数混合运算的步骤——用计算器计算。

  此外,对“练*与巩固”部分,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利用计算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我我补充了小明家收支起情况的统计表——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

  不过,在教学中,我总觉得我的课堂中缺少点什么。具体是什么却不得而知。这一节课上完之后,我的心中总有许多遗憾,有一种没有尽兴的感觉,我知道这是一节不完美的课。距离我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张继安校长在听完课之后对我的教学做了相应的分析,他指出我教学中的优点:1.0.80的按键方法,让学生经历自主按键的过程,比较、小结出最好的方法;2.在学生自己知道按键方法之后,教师及时地进行总结,利用数学语言进行提炼;3.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从而体会用计算器计算是实际的需要。同时,张校长还指出我需要改进的地方:1.例题的教学中,出示购物单,可以让学生全方位的解读,了解购物单,让学生多说说从购物单中知道了什么;2.教学用计算器按键时可以询问“一共按了多少个键”,让孩子观察、思考,明确按键的次数越少,计算得越快;3.数学,是源于生活,又是用于生活的。教学时,可结合收银员结账的情况引导学生感受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虽然自己也花了很多时间进行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但仍有很多地方没有想到。我特别的佩服张继安校长,他每一次帮我分析时,总会让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而且,可能在我们教起来毫无特色的设计,到了张校长说的时候,就会与众不同,本来还无生气的教学顿时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或许,我的教学中所缺少的,就是这样一种“灵魂”——这种灵魂是由教师的“智慧”和对教材的钻研构成的——这也是我在本节课教学中的“遗憾”。不过,正因为有遗憾,经过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才会逐步完善。

  每一次,进步一点——《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二次教学反思

  今天,我在五(2)班教学《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相对于第一次在五(3)班的教学,我结合张继安校长的建议,在教学中做了一些修改:

  1.舍弃了“练*与巩固”部分的拓展题。

  2.在教学中让孩子更全面的认识了购物单,孩子不仅说出了有哪几种物品,还说出了各种物品的数量和单价,以及金额的计算方法,说出了超市的购物小票的单价、金额等通常是用两位小数表示的,他们还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3.教学例1时,在孩子们说出“0.80”的不同按键方法之后,我分别询问“一共按了几次键”,使得孩子们比较那种按键方法更快速,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

  此外,结合我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我还做了以下的改进:

  1.在教学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之后,让孩子们结合具体的例子反思:是不是所有情况都需要用计算器计算?使孩子意识到“能够口算的就口算,能够简便计算的就简便计算,稍复杂的题目就用计算器计算”。这样,孩子们在遇见具体问题时,能够进行算法的比较和选择,达到有效计算。

  2.我昨天在超市购物,结合我的购物小票:

  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元金额/元

  方便面21.80

  饼干42.50

  酸奶17.00

  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李老师买了2包方便面,超市的收银员可以怎样录入数字呢?

  生1:扫描两次录入。

  生2:我有一次在超市购物时看见,收银员是扫描之后再乘几,我觉得她应该扫描一次,再在电脑上乘2。

  师:有两种方法都可以呢!李老师还买了4包饼干,如果你是收银员,你会怎样录入数字呢?

  生:我会扫描一次,再乘4。

  师:(询问其他同学)你会用什么方法?(教师询问五六个同学,都是用相同的方法)

  你们为什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种方法,而不是扫描4次呢?

  生:因为那样扫描的次数多,比较麻烦。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非常活跃,而我也深深的感到走进生活,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散发出魅力!

  这一次的教学,虽然也有些许的不完美,但是我的心中不再有“遗憾”。因为张继安校长的建议,因为自己的教学思考,这堂课中,我是在享受教学,我感受到孩子们已经急不可耐地想要探索,他们急不可耐地想把自己*时的经验运用到课堂中来,我感觉到他们在这节课上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而我,因为他们,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动。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3

  在本课时教学过程中,原计划观看环法自行车赛,了解自行车比赛的一些知识,知道在长达数天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和观众都会随时计算已完成的赛段里程和未完成的赛段里程,这就引入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但是由于*两天学校电压不稳,电脑无法运用临时调整教学过程,由老师出示课间变成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然后根据学生所出的一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开动脑筋,让这些一步算式合作变成加减混合试题,然后再让学生去解决。题是学生经过讨论确定的,所以在具体解决的过程中运算顺序自然运用得当,学*效果更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己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在自己交流中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同时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本节课学*了混合运算,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4

  5月28日执教《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这次课上,我设计在复*导入部分先进行小数加减口算(数字特征,能够凑成整数),以及整数的简便运算定律和性质,为教学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作铺垫。

  在新授课中,我将104页的例题转化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我出示的例题进行自学。最后通过自学、交流、汇报的出结论,证书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而在巩固练*部分,我设计一个智慧大比拼的游戏,分为三关。第一关:基础练*,做教材104页的做一做;第二关:提高练*,设计两个难度有所提升的算式;第三关:为三个判断题。然后将教科书104页的第三题作为课堂练*。最后设计一个拓展练*:让学生根据提示找出求总成绩的另外一种方法。

  作为一名刚刚踏上讲台的实*教师,我在这次教学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同时感触颇多,让我受益匪浅。

  教书,一门艺术。在这一大艺术里面又涵盖许多小的艺术细胞。那么,教师的语言则是这些小艺术细胞之一。一趟数学课堂的氛围,就靠老师的语言来调动。数学是一门注重总结的学科,所以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都有其目的性。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学小结与总结及每个环节的过渡的语言。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以生为本,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但是由于本班学生的缘故,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想法清晰流利的表达出来,所以在教学时占据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打乱了课堂时间安排。所以在*时的训练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时教师的精力要高度集中,不仅要注重教学的内容,还要时刻关注学情及课堂生成,在学生出现知识点上的错误的时候,教师要予以及时纠正。在非重点教学内容部分教师应做到少重复学生的`语言,形成精炼紧凑的课堂氛围。

  课堂的生成既是课堂的亮点,而教师对于课堂的驾驭又是这亮点中的闪光点。在巩固练*时,出现了两个我没有预设到的问题,而在讲解中,由于缺乏经验,并没有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清晰明了。在课后,指导老师为我的教学进行了指导点评,才让我恍然大悟。是的,这就是年轻教师与有经验的老教师的差别所在。

  此时此刻在我的心里只想到了大诗人屈原的那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5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初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学*、迁移知识训练的方式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倡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教材设计了在文具店买文具这一例题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通过学*计算小数加法、小数减法,最后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我发现有具体实际意义的小数的加减法学生都能较快地根据实际意义来计算,由于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笔算来源于整数笔算的知识迁移,学生过渡不存在难度。但是在练*中出现了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这时学生对于“相同数位对齐”开始混乱了,尤其是整数找不到小数点,又无实际情境依托。只是说了一下,大部分同学都懂了,我想在下次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把小数放在具体情景中(以元为单位),给算式一个具体情境再讨论“相同单位对齐”,数位不同,空缺的数位也就是0,将其都转换成相同位数的小数,便于对齐相加减。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会明显提高。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①感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深度不够,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太多。

  ②课堂的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待优生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可能稍作等待,会有新的火花产生。

  ③驾驭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比如在板书的布局上,还有小组讨论的设计上都要做进一步的调整。还有就是对于课堂生成性的资源不能很好的应对,教学机智还是不够。这些问题都是我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2)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合集10篇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1

  本节课《小数加减法》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一、生活中的数学会带给学生无尽兴趣

  引入部分,我分别采用了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进行导入,促使学生对整数加减的竖式计算进行一个较好的梳理及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中来。新课教学时,我还用了学生经常遇到的生活情境进行引入,通过图片让学生小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数学。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揉合在一起。从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的解答。

  二、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课堂上,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发挥学生积累的竞赛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对个别学生则提出强制的要求,必须记住这种方法。

  2.同时,我还对题型进行了拓展,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如:7.3+3.24= 、5.1+3.35= 等题目,通过这些题目突出小数点对此的计算方法。明确本节课的学*重难点。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2

  一、教学行为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中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劳丽诗和李婷勇夺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金牌的事迹,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活动中的沟通和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力图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我设计了多个活动给所有的学生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提问、列式、解答以及小游戏等,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反馈,通过信息的共享,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实现共赢。

  三、对教材的把握情况

  体育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的素材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国选手劳丽诗和李婷夺金的奖牌榜,这是一条很好的资料,在教学中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课后的2道练*题也很有代表性,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提出了小数的加减法有2种检验的方法,即笔算验算和用计算器验算,提出了算法的多样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因此在这方面强调得不够。“我和姚明比身高”一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效果较好。

  四、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内伤”

  1、课堂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回想整节课的教学,前面探索新知环节所用时间过多,有了整数加减法做基础,教学小数的加减法只需强调小数点要对齐和得数末尾有0要把0去掉两点,提纲挈领即可,无需纠缠过多,可以腾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后面的活动。“小猫钓鱼”环节还应再精简优化,以完成“做一做”第2题。

  2、活动过程组织要有条理

  本节课安排了多个教学活动,过程基本上较为顺利,但在“小猫钓鱼”一节中,总体感觉费时多、效率低,有点乱,自己也不满意,究其原因还是设计不完美,当6只小猫计算完毕后,可让学生就在座位上选择1道加法和1道减法算式进行验算,然后说出小猫是否已经钓到鱼。另外没有钓到鱼的那只小猫出现了典型的错误即小数点没有对齐,还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订正,才能达到活动的最终目的。

  3、教学过程中缺少“智慧的火花”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尽人意,存在着一些磕磕碰碰,在一些关键的点上未能得到提升,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在碰撞之中未能擦出精彩的“智慧的火花”,整体感觉较为*淡,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光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得还不够。

  4、教师应演示规范的板书格式

  本节课以学生上台板演为主,让学生自主发挥,但竖式的书写格式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黑板上板书一个规范的格式,并说明要求,以让学生清晰、明了,并以此标准来要求自己。

  数学是一种宏观的学*历程,但每节课、每个知识又是一个微观的探索过程,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个探索的机会,踩好每一步脚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3

  今天上了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即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小数的意义、性质、数位顺序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中,并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而且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2、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购物素材,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本节课的最大特点。通过学生亲自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

  3、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我充分利用“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了“购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并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合在一起。

  4、在课堂上,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清单,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做出不同水*的解答。

  5、设计不同的有针对性的练*。在不同题目的训练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从而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但是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这样的教学学生除了获取知识以外,还获取了什么?学生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出来的结果正确吗?”等这几个涉及数学思维方面的问题?比如在第一次的感悟中由于小数数位相同,绝大多数学生很自然会把小数点对齐进行计算,结果自然是正确的。我在教学中好像无条件地认可了这种算法,至于这种算法成立的前提条件我未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学生也毫不怀疑地顺着我的思路下去,第二次感悟(小数数位不同的加减法)就这么顺其自然地判相同数位对齐的算法为对,其他的算法为错。这不免使我想到课堂上存在的一种现状:在表面上情境创设、算法多样化、交流互动等“美丽光环”的掩盖下,学生的学*其实是肤浅、浮躁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注意学生思维能力这方面的培养。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4

  这部分内容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收集购物小票这一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小票,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时教师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本课在学法指导上注重:(1)通过计算共需多少钱?来理解如何计算小数加法。(2)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来计算,最终得出列竖式计算比较合适。这里因为没有学生发现其他的方法,所以也就没有得到体现(3)通过如何找零,自主地学*小数减法,并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4)最后一起观察对比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异同,来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人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另外因为超市买东西,这些小数有局限性,所以在后面我还安排了不是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如:(1)老师准备去旅游,带了32.8元钱去超市购物,买了一袋薯条3.2元,一袋果汁1.95元,一个水壶***8元。老师的钱用完了吗?如果没用完,应找回多少钱?⑵小明买了0.853千克香蕉,1.04千克草莓。香蕉和草莓共多少千克?香蕉比草莓少多少千克?进行弥补题目的缺陷,让学生清楚,小数加减法不止这种情况,还有其他的类型。这也是一个扩展题,连加连减的尝试。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只进行了(1)题,没有机会进行(2)补充练*。究其原因,自己没有充分估计到时间,节奏较慢,学*加法时应再学*减法再练*以至于加法验算许多学生耽误了较多少时间。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5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它是在学生学过加、减法笔算和初步认识小数含义和数位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

  成功之处:

  整节课下来,整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通过摘取义卖铺上的数据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通过出示的数据,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笔算算理,并总结笔算方法。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不足之处:

  1.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深度不够,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太多。

  2.的前半部引入不够简化,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待学生的思考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思考的主动性。可能让学生们合作讨论和总结笔算方法,会有新的火花产生。或让学生把笔算方法用补充完整的方式也会有更好的效果

  3.奴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刚才所说到的方法总结的问题上,小组讨论的珍环节上要做进一步的调整。这也是时间控制得不够好的结果。

  4.练*的多样性还做得不足,其中没有改错题是最大的不足,这一知识点,改错题应是最直观和有效的。

  5.课讲得也多,主要是一些问题总结得不够系统,讲起来话就多。这些问题都是我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附数加减笔算方法:

  1、 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也对齐。

  2、 小数部分空缺的数位用0补。

  3、 进位和退位要标清,得数不要忘写小数点。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6

  数学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思维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下面是我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的几点反思:

  首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加上三年级时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算出结果。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当数位不同时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其次,紧密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教学内容在引入时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用品入手的。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情绪与兴趣。其中选取的'4个数据,转化成小数后(前一单元知识的迁移),利用求两个数的和与差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创设生活中的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题目编排上体现小数加减混合两步运算,进一步巩固学生本册中学到的简便运算,也是下一个例题小数加减混合计算的一个铺垫。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学生更能体会出学*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三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学生普遍表现出“简单、都会了”我出示整数减小数这一类题型。9—1。65指名板演。整数的小数部分没有用补0的方法,使小数部分数位同样多再减。让学生自己检验,也就是利用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来验算小数加减法。马上又出示900—1。65,此题设想学生会不会由上题的迁移把数位三位对三位来处理,在课上还真有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非常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到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

  复*课上,我又强调了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的事项:数位必须对齐,小数点也必须对齐。在练*题中,针对学生的出错点,又专门设计了一些练*题。整体感觉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还不错。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7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课堂开始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同时提炼出的数学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成功的体验。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能力。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练*内容回归生活,“商场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的领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总之,在数学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8

  本节课《小数加减法》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一、生活中的数学会带给学生无尽兴趣

  引入部分,我分别采用了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进行导入,促使学生对整数加减的竖式计算进行一个较好的梳理及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中来。新课教学时,我还用了学生经常遇到的生活情境进行引入,通过图片让学生小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数学。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揉合在一起。从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的解答。

  二、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课堂上,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发挥学生积累的竞赛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对个别学生则提出强制的要求,必须记住这种方法。

  2.同时,我还对题型进行了拓展,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如:7.3+3.24= 、5.1+3.35=等题目,通过这些题目突出小数点对此的计算方法。明确本节课的学*重难点。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9

  片断一:

  导入:

  1、出示情景图:

  师:谈话:这是小红、小丽和小芳三个朋友在文具店购物的画面。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一些加、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生: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生:小明比小丽多用了多少元?

  生: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生:小明比小芳多用了多少元?

  随着学生的提问、回答,师板书算式:4.75+3.4

  4.75-3.4

  4.75+2.65

  4.75-2.65

  片断二:

  师:请大家观察以上这些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算式中都有小数点)该怎样计算?请大家试做第一题。语音刚落,学生兴趣盎然,立刻行动起来。

  师:请把你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好吗?

  生:先把4.75元和3.4元改写成用分作单位,然后进行整数加法运算,结果是815分,也就是8.15元。

  师板书:4.75元=475分3.4元=340分475分+340分=815分,815分就是8.15元。

  师:太好了,你能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有数学头脑!

  生:我的想法是:4.75元就是4元7角5分,3.4元就是3元4角,把相同单位对齐相加,结果是8元1角5分,即8.15元。

  生:我是列竖式计算的,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整数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对着上面的小数点在差里点上小数点。4.75+3.48.15

  师:你真聪明!列竖式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学生汇报。生: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单位对齐,即分别把元、角、分对齐。生:因为计算整数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包括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小数点对齐了,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这样就可以进行计算了。

  生: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根据小数数位顺序表,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师:同学们能采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真了不起。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哪些问题?

  反思:

  1、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新的计算需要。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购物的问题。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并由此激发学生学*数学的要求。学生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数学。

  2、学生能利用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提出了一些新的计算问题,然后自己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了计算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3、“列竖式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这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种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被动接受。而是让学生在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10

  《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曾在三下学*过小数的初步认识及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四下学*这一内容之前学*了小数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学生学*小数加减法是比较轻松的。在本课的教学中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因此在教学上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老师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盛会奥运会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爱好。让学生提出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爱好。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练*环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学生更能体会出学*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惯。教学时充分利用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对重点的理解有偏差。

  《小数加减法》一课的重点应该是对算理的理解。计算课的算理肯定是重点,但是直到上完课,似乎在我的心里对于小数加减法的算理表述还不太明确。其实就是简单的一句话:相同数位对齐,因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正因为对重点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所以在这节课上,算理的讲解显得很薄弱。

  2、计算方法的讲解过浓。

  对于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并不感到困难,只要在算理上理解透,把难点(小数减法中小数数位不同时的计算方法)突破,那么过程相对来说就简单容易得多了。在练一练中,我过多地讲解了计算方法,导致没有节省下时间做后面的思维拓展题。

  从这节课来反思自己的教学,那就是课前研究教材的工作还没有做到位。在对教材深入分析后,首先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进行明确的定位;其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也要心中有数,并确定好要求学生掌握到哪个程度;再次每一环节中要解决的问题要有层次性,把教学重、难点分散在各个环节中进行有意识的突破。精心地设计与预设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做好充分准备赢在“起跑线”上。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3)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优选【10】份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1

  《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是学*了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为解决生活中小数加减问题及以后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服务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猜想并积极寻找材料进行验证,再在进一步的运用中进行拓展、反思,从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为了使例题的运算“有根有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数学的严密性,主要让学生自己验证两条规律:整数的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以及整数的减法运算性质也同样运用于小数,之后运用运算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进行复*,主要是有加减法运算的算式进行比大小,在这几个算式中隐含着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改变运算顺序的两个算式,连减的算式和连续减两个数的和的.算式。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特点,并且自己举几个相似的例子来验证,整数中的一些定律和性质同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中。这样为小数的简便计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学生的大脑里过去的知识慢慢呈现出来,一个接一个补充的更加完整。

  接着,先出示课本例题让学生试做,(不提“简便计算”的要求),试做后再提问,你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看课本上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以利学生体会课本中先说明“同样适用”的必要性。但实际教学时,意外地出现了学生的发言,当时他的发言也未必是严密思考的结果,更多的是为了证实自己“按顺序计算”才是正确的找理由,我即利用此契,抓住“可以这样计算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进行了归纳小结。

  有了加法运算可以简便计算做铺垫,学生对于小数减法很自然的想到利用减法的性质进行计算,学生一尝试发现计算更加简便。

  然后是巩固练*环节,首先是“找找哪两个小数是好朋友”,这个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练*凑整,接着是“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使题目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最后是运用。应该说整个练*的层次还是比较清晰地,使练*达到了目的。

  整节课层次清晰,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验证,完成了学生的“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过程,但是在细节处理上有些欠缺。因为小数加减的简便计算的方法其实是建立在整数的简便计算的基础上的,因此在简便计算的方法上可以加快节奏,学生容易疏忽的是对小数数据的观察及分析,所以可以在复*引入时把凑整练*提上来,可以先是一位小数的凑整,然后给出一列数字,两位数、三位数的小数凑整练*进一步巩固成果。给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让他自己总结小数凑整的注意事项:在凑整的时候还真的不能光看最后一位是不是可以凑成整数。还要看看他们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不是相同才可以的。

  另外,作为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观念,把握有利的契机,运用有效策略,充分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利用学生探究的资源,呈现知识的生成过程。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2

  本节课是在学*了小数加减法有关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回顾整理,因为它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去解决问题,教师只在重点处给予点拨、补充和引导。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既有亮点,又有不足。

  亮点:

  (1)学案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由浅入深,既注重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将所学的知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还兼顾了学生对知识运用的灵活度的培养,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关注差异生的知识生成。

  (2)加强了学生合作交流、评价质疑,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给学生思考和表现的机会,积极的思维给学生带来了学*的乐趣。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台,让学生展示、自己评价、纠错。以达到会做、会讲,会表达的学*目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了学*数学的乐趣,提高了学*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3)本节课注重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中学生利用小数加减法的有关知识,去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活动中,培养分析比较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的兴趣和信心。

  不足:

  (1)对知识的总结不够准确。

  (2)学生的书写应从细节入手。书写应从左到右,小数点应是圆的,学生在改正错误时,不能中原题中改等。

  (3)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关注度不够。用班班通展示学生的学案会更全面,同时也能暴露出更多的问题。

  这节课也存在着如何使复*课更加实用高效,在以后的复*中我将更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做到真正的学数学,用数学。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3

  这部分内容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收集购物小票这一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小票,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时教师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本课在学法指导上注重:(1)通过计算共需多少钱?来理解如何计算小数加法。(2)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来计算,最终得出列竖式计算比较合适。这里因为没有学生发现其他的方法,所以也就没有得到体现(3)通过如何找零,自主地学*小数减法,并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4)最后一起观察对比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异同,来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人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另外因为超市买东西,这些小数有局限性,所以在后面我还安排了不是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如:(1)老师准备去旅游,带了32.8元钱去超市购物,买了一袋薯条3.2元,一袋果汁1.95元,一个水壶***8元。老师的钱用完了吗?如果没用完,应找回多少钱?⑵小明买了0.853千克香蕉,1.04千克草莓。香蕉和草莓共多少千克?香蕉比草莓少多少千克?进行弥补题目的缺陷,让学生清楚,小数加减法不止这种情况,还有其他的类型。这也是一个扩展题,连加连减的尝试。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只进行了(1)题,没有机会进行(2)补充练*。究其原因,自己没有充分估计到时间,节奏较慢,学*加法时应再学*减法再练*以至于加法验算许多学生耽误了较多少时间。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4

  《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曾在三下学*过小数的初步认识及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四下学*这一内容之前学*了小数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学生学*小数加减法是比较轻松的。在本课的教学中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因此在教学上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老师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盛会奥运会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爱好。让学生提出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爱好。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练*环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学生更能体会出学*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惯。教学时充分利用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对重点的理解有偏差。《小数加减法》一课的重点应该是对算理的理解。计算课的算理肯定是重点,但是直到上完课,似乎在我的心里对于小数加减法的算理表述还不太明确。其实就是简单的一句话:相同数位对齐,因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正因为对重点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所以在这节课上,算理的讲解显得很薄弱。

  2、计算方法的讲解过浓。对于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并不感到困难,只要在算理上理解透,把难点(小数减法中小数数位不同时的计算方法)突破,那么过程相对来说就简单容易得多了。在练一练中,我过多地讲解了计算方法,导致没有节省下时间做后面的思维拓展题。

  从这节课来反思自己的教学,那就是课前研究教材的工作还没有做到位。在对教材深入分析后,首先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进行明确的定位;其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也要心中有数,并确定好要求学生掌握到哪个程度;再次每一环节中要解决的问题要有层次性,把教学重、难点分散在各个环节中进行有意识的突破。精心地设计与预设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做好充分准备赢在“起跑线”上。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5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学生去“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还教材的本来面目,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下面是《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我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购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兴趣是本课的最大特点。课前的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数学的要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数学。

  在课堂上,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清单,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的解答。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创设情境,让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落实新课标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6

  本节课《小数加减法》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一、生活中的数学会带给学生无尽兴趣

  引入部分,我分别采用了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进行导入,促使学生对整数加减的竖式计算进行一个较好的梳理及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中来。新课教学时,我还用了学生经常遇到的生活情境进行引入,通过图片让学生小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数学。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揉合在一起。从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的解答。

  二、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课堂上,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发挥学生积累的竞赛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对个别学生则提出强制的要求,必须记住这种方法。

  2.同时,我还对题型进行了拓展,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如:7.3+3.24= 、5.1+3.35= 等题目,通过这些题目突出小数点对此的计算方法。明确本节课的学*重难点。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7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整节课下来,整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取得了预设的效果。通过出示的数据,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算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①感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深度不够,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太多。

  ②课堂的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学困生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困生的学*积极性。可能稍作等待,会有新的火花产生。

  ③驾驭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比如在板书的布局上,还有小组讨论的设计上都要做进一步的调整。还有就是对于课堂生成性的资源不能很好的应对,教学机智还是不够。这些问题都是我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与一定的引导和帮助,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学*中来。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8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课堂开始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同时提炼出的数学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成功的体验。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能力。教学设计中,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 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 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 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自主提炼出“ 小数加减法” 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练*内容回归生活, “ 商场购物小票” 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的领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 数学有用,要用数学”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总之,在数学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减法教学反思加减法教学反思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9

  在本课时教学过程中,原计划观看环法自行车赛,了解自行车比赛的一些知识,知道在长达数天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和观众都会随时计算已完成的赛段里程和未完成的赛段里程,这就引入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但是由于*两天学校电压不稳,电脑无法运用临时调整教学过程,由老师出示课间变成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然后根据学生所出的一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开动脑筋,让这些一步算式合作变成加减混合试题,然后再让学生去解决。题是学生经过讨论确定的,所以在具体解决的过程中运算顺序自然运用得当,学*效果更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己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在自己交流中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同时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本节课学*了混合运算,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10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和相同之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因此,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来自主学*小数的加减法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学时,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激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并尝试用它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让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应如何对齐数位,懂得道理何在;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主尝试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自主学*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新知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的确《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的教材在安排时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校用品入手的。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也贴*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新的计算要求。在此基础上,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索笔算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选择利用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行计算。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课堂小结时我提了个问题:为什么你们都选择采用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呢?通过比较你发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与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基本上也就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了。

  最后我又强调了在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数位必须对齐,小数点也必须对齐。在练*中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练*题。整体感觉学生在这部分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4)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3篇)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1

  教学要求:

  1.熟练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相同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

  2.熟悉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电话号码,愿意了解与同伴的联络方式。

  活动准备:

  1. 10以内加减式题卡,破译电话号码练*纸,由加减法式题组成的电话号码卡片,红旗、黄旗、蓝旗、绿旗,记分牌。

  2.开展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了”,幼儿有了解同伴联络方式的愿望。

  活动过程:

  老师从多个角度提问,如这个电话的第一个号码是几?“6”是第几位号码?最后一位是几?

  师:你们真棒!一下子就把这个电话号码破译出来了,你们是怎么破译的?

  幼:是用加减运算的方法破译的。

  师:你们知道这是谁的电话吗?

  幼:幼儿园。

  师:你们以后如果有事或想念老师的时候就可以打这个电话。一起告诉我’幼儿园的电话号码是几?

  (二)心算破译电话号码。

  1.老师出示第二个电话密码,提出要求:在心中计算,把答案记在心里’等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说。

  2.老师出示第三个电话密码,要求破译准确、迅速,一下子把电话密码破译出来。

  一、导人部分:复*10以内的加减法。

  师:我们小朋友就要毕业了,前几天大家也讲到过分手后联系的方式,有写信、寄贺卡、串门,还有打电话……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破译电话号码的游戏。

  (一)看式题破译电话号码。

  老师出示由8道加减法式题组成的号码卡,如3+3,7-4,8+1……这个环节是帮助幼儿复*10以内的加减法。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在复*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复*中的儿歌、对数,巩固练*中的找朋友、开火车等等。

  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活跃学*气氛,让知识的学*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复*10以内的加减法时,层次分明,通过学生独立思、小组互助等形式解决问题。

  最后力争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注意尊重学生的思想方法和独特体验,注意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3

  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时让学生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用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的方法,同时注意突出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加强操作,启发学生思考。

  10以内的加减法,主要是利用数的分与合进行口算。例如,计算5+3时,先想5和3合成8,所以5+3=8。又如计算5-3时,先想5可以分成3和几。因为5可以分成3和2,所以5-3=2。

  更重要的是口算加减法训练,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练*。如:把数的组成写成卡片进行练*。以8可以分成2和6为例,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与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这部分内容的难点是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要使学生能做两步计算,并记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为学*“凑十法”打下基础。

  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直观演示,理解加减法含义

  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要重视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每个例题都要结合操作直观演示,突出说明加减法的含义,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加法时,教师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合并,引出加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即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教学减法时,也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把去掉的拿走或用手捂住),引出减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减法的含义,即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计算。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从哪个数里去掉,就要把哪个数写在减号前面。

  2、同时讲加减,便于加强联系

  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都在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便于加强加减法的联系。一般是先讲加法,后讲减法。但是学生一开始接触加减法,需要从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开始,到逐步理解,掌握计算方法,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过程必须逐步扩展,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3、通过操作演示,引导学生思考用加还是减

  教学和是2、3、4、5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时,一般都采用一幅图表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算式,即一图一式,要通过操作和图示,联系加减法含义引导学生想该怎样算,用加法还是用减算。

  教学6、7的加减法时,出现一幅图表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教师先演示,让学生列出两个加法算式。然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点,逐步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对于减法的教学,也可以仿加法的教学进行。

  教学8、9、10的加减法时,先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四个算式,即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的算式,再领学生一起摆学具,边摆边说算式,最后由学生自己摆学具并将算式填写完整。

  这里应该只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学具和观察教师演示,初步了解加减法中各数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不要求学生讲出来。

  4、混合运算要演示,含义要讲清

  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要让学生联系情境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教师要按照图意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把式题的含义讲清楚。教学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由于学生学过连加连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可以多启发学生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初步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在教材中,例题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写出来,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实际做题时,第一步的得数最好写出来。

  5、计算要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

  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产生了计算,所以学*计算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同时又是为了能解决问题。脱离生活现实的需要学*计算,就不能体现计算的价值和作用,因而也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积极学*。现行教材中的例题,也都以现实问题为背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常见的、需要且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学*加减法计算,体会加减发的含义,感受计算的价值和意义。对这些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利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

  总之,听、说、读、写在口算训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说数的组成、读口算卡片、写口算题、读口算题、听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坚持,持之以恒,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5)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1

  学生早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初步接触过小数的加减法,会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对计算要求也有过初步的了解。而本节课的学*之前,学生对小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旨在学会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本节课的学*之前,我设计了一个小问题,问:1+2等于几?学生理所当然认为是3,再问学生什么情况下,1+2≠3,学生觉得很不可思议,怎么都不能理解。当我提醒学生可以试试加上单位,学生很举出很多例子:1厘米+2分米≠3分米,1角+2元≠3元等等,借此学生能深刻感受到只有单位统一才是1+2=3。在此基础上,出示345+2,3.45+0.2这两组题,问学生如何说明为什么3。45+0.2等于3.65而不是3.47,让学生用自己的让方法说明算理。

  整堂课,学生在充分的练*与实践中将笔算方法掌握,突破了重点“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学位对齐”,以及难点“不同数位的小数可补0”。

  总之,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体验、理解、吸收、内化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仍存在一些不足:对学生的列竖式要求应力求规范,比如个别学生竖式写得不够整齐、端正,没用直尺打横线等,今后应及时纠正不规范的书写格式,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算理的渗透不足,应加入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意义的小数明确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我将在练*课中将本节课所缺失的补充进课堂,让学生更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加减法计算。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2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课堂开始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同时提炼出数学的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的学*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成功的体验。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我注重了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能力。练*的内容注意了回归生活,“购买文具”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知道了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了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涵。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3

  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我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购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兴趣是本课的最大特点。课前的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数学的要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数学。

  在课堂上,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清单,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的解答。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创设情境,让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落实新课标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6)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6篇)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保持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学生由于在之前对整数加减法接触较多,通过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回忆(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应该能顺利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来。所以在新授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购物小票自由读读这些信息

  (1)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2)提出几个简单加减法的问题,并口头列式。

  2、四道“小数的加减法”:

  (1)独立用竖式计算;同桌交流计算过程;

  (2)反馈:指名上台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

  (3)评价

  设计意图:第一题是第一层次的感悟,小数数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在尝试中学生不大会出错,重在说明这样对位的理由,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第二、三、四题是第二层次的感悟,小数数位不同的加减法及整数减小数,在尝试中学生可能有错误:数位没对齐、进位错误、倒减、退位错误,把错误作为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借助错误资源,使学生在纠错、说理、争辩、比较中再次感受数位对齐,并发现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实现了数位对齐。

  3、小结:说说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有几个地方是比较成功的:

  1.创设生活情境,重组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激起了他们的学*兴趣,同时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尝试计算之前,进一步加深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新授中,突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2

  整节课下来,整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取得了预设的效果。通过出示的数据,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算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①感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深度不够,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太多。

  ②课堂的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学困生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困生的学*积极性。可能稍作等待,会有新的火花产生。

  ③驾驭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比如在板书的布局上,还有小组讨论的设计上都要做进一步的调整。还有就是对于课堂生成性的资源不能很好的应对,教学机智还是不够。这些问题都是我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与一定的引导和帮助,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学*中来。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3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保持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学生由于在之前对整数加减法接触较多,通过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回忆(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应该能顺利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来。所以在新授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购物小票自由读读这些信息

  (1)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2)提出几个简单加减法的问题,并口头列式。

  2.四道“小数的加减法”:

  (1)独立用竖式计算;同桌交流计算过程;

  (2)反馈:指名上台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

  (3)评价

  [设计意图:第一题是第一层次的感悟,小数数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在尝试中学生不大会出错,重在说明这样对位的理由,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第二、三、四题是第二层次的感悟,小数数位不同的加减法及整数减小数,在尝试中学生可能有错误:数位没对齐、进位错误、倒减、退位错误,把错误作为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借助错误资源,使学生在纠错、说理、争辩、比较中再次感受数位对齐,并发现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实现了数位对齐。]

  3.小结:说说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有几个地方是比较成功的:

  1.创设生活情境,重组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激起了他们的学*兴趣,同时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尝试计算之前,进一步加深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新授中,突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4

  《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系统的学*了整数加减法,对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比较牢固。在三年级也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虽然进行了小数加、减计算,但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同时在本册第四单元较系统的学*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因此,学生对学*小数加减法有较好的基础。如何运用知识迁移,让孩子自主学*,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我在备课时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在反复研读教材后,大胆摒弃了教材原有的主题图及例题,创设了购物这一情境。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是考虑课本提供的素材----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的跳水成绩,对学生来说,时间已经久远,根本不感兴趣,而且学生对于体育比赛中的得分远没有对购物中的情境熟悉。小数加减法的难点是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如果选用课本中的情境,无法将着这种情况体现。基于以上原因,教学时我选用了商品的价格作为本课教学的素材。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在教学时我突出了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学*的欲望,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会遇到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学*小数加减法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从而引出课题。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什么加减法,在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并鼓励学生根据课题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课堂上孩子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整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满十进一,小数加减法是不是这样呢?学生竟然关注到了新知可能与以前学过的旧知之间有联系,这为课堂的探究学*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学生学*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问题引领,教师扶放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创设购物情境,出示了三种商品及价格,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师选择其中一个出示,(两位小数加两位小数)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尝试进行计算。因为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对于算理和算法不在此处理,仅仅通过问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让学生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我把处理算理和算法都放在了“帮老师算算买一盒水彩笔和一本书要多少钱?(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20元钱够吗?还剩多少钱?(整数减两位小数)”这两个问题中。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经历学*的过程。在集体交流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以前算加减法题的时候都是把末位对齐,现在怎么不把末位对齐了?

  2、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

  3、算小数加减法时怎样快速的把相同数位对齐?

  4、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把相同数位对齐时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一定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结合具体的数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6、20没有小数点,你是怎么计算的?根据什么?

  通过这样几个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这一系列学*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自以为在课前充分的研读了教材,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课前预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

  1、在处理为什么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学生不能结合小数表示的实际价格或小数的意义说出自己的理解。

  2、对整节课时间的调控不好,前面的环节松散,导致后面的练*没时间处理。

  对于本课,还有一点困惑:在创设情境时,我以价格呈现,但我知道用一位小数表示的价格不规范。利用这种不规范的价格呈现会不会给学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能将小数加减法中各种不同的情况呈现?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95-97页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女了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现在是2010年,2004的奥运会离同学们已经太远,而且当时这些孩子还在是幼儿班的孩子,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教材的实施不能就课本教课本,依样画葫芦,而应立足新课标,按教材的编写意图,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教学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充分发挥潜在优势,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才能想学、乐学、会学数学。因此我把情境改为为地震之后同学献爱心捐款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找准学*的起点。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起点并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执教本课的前一天,我在我校的四年级的班级进行了一次教学前测,结果是:对于此内容,学生能结合情境提出部分数学问题并用小数加减法列出算式并非难事,教师只要创设合适的情境并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即可。①几乎每位学生都已经能用竖式计算一般的小数位数相同的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除外),这类题目简单带过就行;②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能正确计算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表达清楚。就由此引入并展开新知教学,让学生掌握列竖式时要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这是教学重点之一。小数的基本性质同学们已经学过了,但在计算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时不会自然想到可以用0补足,在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中间有0时有人会把0去掉、末尾有0时大多数人不会把0去掉,这是教学重点之二。学生对于6-5.34=0.66这类问题的困难应该比较突出,而且与新旧知识都有关,这是教学难点。总之,大部分学生对于学*此内容的知识储备已经很丰富,但一些典型的普遍的问题,还需要老师提供思考的空间、点明知识的要点。

  (三)、体现算用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教学时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给计算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我一方面努力使计算技能的形成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努力把握好“算”与“用”的度,明确计算教学应以计算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

  为了让“算”、“用”有机结合,我深刻理解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适度的改编,创设了“阿勇与阿伟在汶川、玉树两次地震中的捐款”的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即:13.6+614.36+5.3413.6+14.366+5.3413.6-614.36-5.3414.36-13.66-5.34。这些算式都是经过细心揣摩之后确定的。接着选择14.36-13.6来计算,提出“①为何这一题的.末尾数没对齐?②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③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等问题,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基础,即从单位角度讲元只能与元相加减,角只能与角相加减,分只能与分相加减,从数位角度讲个位只能与个位相加减,也就是说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所以同学们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很容易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我设计在最后的练*时先计算再应用,主要是因为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体现算用结合的理念。

  (四)、法理互通。

  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一项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反复操练才能正确掌握。计算是一项技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训练才能形成。因此,我努力在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向抽象算法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为了更好的凸现计算教学的特点,我尽量让学生经历“解读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算法、明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尝试计算会巩固算法的计算练*、提升算法的应用练*”的过程。采取先尝试计算、再讨论算理、最后总结算法的教学策略。

  1、通过计算14.36-13.6与相关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也就是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减,掌握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用0来补足。

  2、通过计算14.36+5.34,让学明白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情况,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3、通过计算6-5.34,让学生明白整数与小数相减时,要在整数的后面添上小数点并补出与减数相同位数的0,这是一个连续退位的小数减法,是一个难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梳理计算小数加减法应该注意什么,这其实是总结计算方法。

  二、遗憾点

  这节课在备教材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缺少与学生的

  交流与沟通,就缺少备学生的机会,所以在执教过程中,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在创设情境之后在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中有三步计算的问题,既然学生已经提出了问题,教师不可能不予理睬,导致在这一个环节浪费了一些时间,在学生会算法、明算理的环节里,学生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较多,如:计算6-5.34的时侯,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整数后面没有添上小数点和0的情况等,这些教学资源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也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但是由于出现的情况比较多,所以在时间上就不得不付出。纵观我的这节课,没有大量的练*,用了很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情况问题,我只能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呈现、解决。所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把众多的情况问题都见识、解决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但是这样一来,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时间让学生来大量的练*,导致了课堂不完整。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缺憾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动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不断反思提升自已。

  三、思考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教学才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的*?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怎样体现

  “算”“ 用”结合?在计算教学中怎样凸现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自主发展机会与空间?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6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初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学*、迁移知识训练的方式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倡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教材设计了在文具店买文具这一例题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通过学*计算小数加法、小数减法,最后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我发现有具体实际意义的小数的加减法学生都能较快地根据实际意义来计算,由于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笔算来源于整数笔算的知识迁移,学生过渡不存在难度。但是在练*中出现了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这时学生对于“相同数位对齐”开始混乱了,尤其是整数找不到小数点,又无实际情境依托。只是说了一下,大部分同学都懂了,我想在下次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把小数放在具体情景中(以元为单位),给算式一个具体情境再讨论“相同单位对齐”,数位不同,空缺的数位也就是0,将其都转换成相同位数的小数,便于对齐相加减。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会明显提高。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①感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深度不够,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太多。

  ②课堂的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待优生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可能稍作等待,会有新的火花产生。

  ③驾驭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比如在板书的布局上,还有小组讨论的设计上都要做进一步的调整。还有就是对于课堂生成性的资源不能很好的应对,教学机智还是不够。这些问题都是我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7)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优选【十】份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1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获取知识。

  首先,我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精心创设了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情境,让学生感觉到小数的加减法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从而拉*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积极性。

  接着,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最终概括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学,旨在让学生用旧知解决新问题,体会转化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且通过不同算法的比较和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列竖式小数点要对齐”的重难点时,把不同的书写格式进行对比,组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大胆讨论,相互启发,领悟出“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样学生不但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

  练*内容生活, “商场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的领域。实践证明:结合生活,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大大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总之,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体验、理解、吸收、内化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仍存在一些不足:①对学生的列竖式要求应力求规范,比如个别学生竖式写得不够整齐、端正,没用直尺打横线等,今后应及时纠正不规范的书写格式,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②评价语言和方式过于单一等。总之,我将不断反思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业务水*更上一层楼!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2

  一、教学行为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中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劳丽诗和李婷勇夺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金牌的事迹,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活动中的沟通和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力图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我设计了多个活动给所有的学生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提问、列式、解答以及小游戏等,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反馈,通过信息的共享,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实现共赢。

  三、对教材的把握情况

  体育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的素材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国选手劳丽诗和李婷夺金的奖牌榜,这是一条很好的资料,在教学中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课后的2道练*题也很有代表性,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提出了小数的加减法有2种检验的方法,即笔算验算和用计算器验算,提出了算法的多样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因此在这方面强调得不够。“我和姚明比身高”一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效果较好。

  四、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内伤”

  1、课堂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回想整节课的教学,前面探索新知环节所用时间过多,有了整数加减法做基础,教学小数的加减法只需强调小数点要对齐和得数末尾有0要把0去掉两点,提纲挈领即可,无需纠缠过多,可以腾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后面的活动。“小猫钓鱼”环节还应再精简优化,以完成“做一做”第2题。

  2、活动过程组织要有条理

  本节课安排了多个教学活动,过程基本上较为顺利,但在“小猫钓鱼”一节中,总体感觉费时多、效率低,有点乱,自己也不满意,究其原因还是设计不完美,当6只小猫计算完毕后,可让学生就在座位上选择1道加法和1道减法算式进行验算,然后说出小猫是否已经钓到鱼。另外没有钓到鱼的那只小猫出现了典型的错误即小数点没有对齐,还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订正,才能达到活动的最终目的。

  3、教学过程中缺少“智慧的火花”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尽人意,存在着一些磕磕碰碰,在一些关键的点上未能得到提升,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在碰撞之中未能擦出精彩的“智慧的火花”,整体感觉较为*淡,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光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得还不够。

  4、教师应演示规范的板书格式

  本节课以学生上台板演为主,让学生自主发挥,但竖式的书写格式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黑板上板书一个规范的`格式,并说明要求,以让学生清晰、明了,并以此标准来要求自己。

  数学是一种宏观的学*历程,但每节课、每个知识又是一个微观的探索过程,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个探索的机会,踩好每一步脚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3

  今天教学小数的加减法,首先让孩子从情景图中能获取信息,并提出一些需要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我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显示上。

  接下来,我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个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在计算中“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是个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之后,在不同题目的训练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从而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教学有时也需要把它放在具体的情景中,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也反应出一些问题:

  1.在课堂控制能力方面的不足。如:在创设情境提问题时,放的太开,学生的提问过多,用时过长。最好两轮成绩逐步出示,递*提问。又如:在学生反馈时,应把握时机,对重难点进行点拨。在这节课中,我对数位不相同的数,在计算时怎样对齐,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补0的知识点,点拨的不到位。

  2.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和自身语言表达的准确。本节课上,有些学生的发言不恰当或不准确,我都没有及时指正,形成规范。特别是一名学生建议用先把小数点去掉当整数算,然后再在得数中加上小数点这种方法计算,我没有这种方法的弊端,导致后来有学生误把这种方法当成简便方法。在强调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时,语言表达不准确,很多学生说成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也没指正。

  3.课堂节奏没把握好,导致练*数量、种类过少,学生容易出问题的题形没有出现,讲评不到位。

  今后还应重视提高个人素质,多学*,备课要多思考,学案要备的更精确。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4

  “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是在两位小数加减两位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位数不同”的两个小数相加减以及“整数加减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3、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下面是就这三个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我认为这三个目标在本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一、化归的思想方法得到较好的渗透。

  首先由老师提供“一本故事书5、8元,一本连环画2、75元,”两条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

  (1)买两本书共多少元?列式:5、8+2、75;

  (2)两本书相差多少元?列式:5、8-2、75;接着老师又提供一条信息:如果妈妈给你8元钱,让你去买书,你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卖一本故事书还剩多少元?列式:8-5、8;

  (4)买一本连环画还剩多少元?列式:8-2、75。4道算式出来后,

  ①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②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

  ③全班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④引导观察,抽象概括“位数不同”的两个小数相加减以及“整数加减小数”的计算方法,同时适时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即把“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如何转化为“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从而使新知识得到解决。此题,教师改变了以往一题一例的模式,老师既深钻了教材而又跳出了教材,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创设了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他们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索该情境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真正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二、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体现在三大环节。一是探索新知部分。4道算式出来后,先估算,后独立计算,算后再和估算进行比较,看谁估算的结果和正确值最接*。二是综合训练部分。当老师提供六种文具的单价“笔盒9、8元、书包30元、铅笔0.7元、本1.2元、转笔刀2.46元、尺子1.45元”后,提出:

  (1)3元钱可以买哪两种文具?

  (2)40元钱买哪两种文具找回的钱最少?然后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学生提出(1)我买两种文具的钱在10至11之间,我一定买的是哪两种文具?

  (3)我买的两种文具的和是一个自然数,我买的一定是哪两种文具?三是课堂作业部分。要求作业先估算再计算,能口算的直接写出结果。这三个环节的有效实施,使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三、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综合训练中,我把课后第二题进行了修改,原题是“笔盒9.8元、书包35.6元(改为30元,意在对整数加减小数进行训练)、铅笔0.7元、本1.2元、转笔刀2.46元、尺子1.45元,购买两种你最需要的文具,一共要用多少元?”改为:“要求学生从这6种学*文具中,任意购买两种不同的学*文具,求出一共要用有多少元,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列法?”这个问题的提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学生很容易用数线段的方法5+4+3+2+1=15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到此并没有结束,老师又提出:“请同学们猜一猜,如果让你求出任意两种文具相差多少元,又有多少种不同的列法?”当学生猜出10种和15种出现了两种结果后,教师在引导学生辩论中,学生找到了“把这6中文具由大到小排列”的方法后,再一次用数线段的方法解决了这个新问题,学生较好的运用了化归的思想方法。最后让学生把这15道加法和15道减法题一一搭配列出算式,做在作业本上,让全体学生亲自体验搭配的思想方法,同时使学生估算、口算、计算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5

  本节课是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克隆牛的身高和体长”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因此我把情境改为“算算老师的身高”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2、体现学生为本,倡导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我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单”自主学*,倡导先学后教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能力。

  这是本节的重点,学生交流时,学生会在学生充分展示后教师适时沟通竖式计算方法,从而明确小数加法也和整数加法一样也是这样一位对着一位来加的!

  此时,有学生会质疑,末尾的0是否可以去掉,教师适时点明: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同时指出为了确保计算的准确,要进行验算。

  学生展示预*成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相异性想法得到交流激荡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生生间的互动。课堂中组织起学生进行生生间、组际间的交流,这使得呈现出的观点更原始、真实,更贴*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方式,基于这一*等互利特征的差异展示,不仅为学生所喜爱和认可,也让教师得以准确把脉学生的学情,并据此展开进一步的引导与点拨。

  3、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

  算法的探究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本环节我大胆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单”自主学*。课上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体验再组织汇报。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第一,通过例题课件展示与相关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掌握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用0来补足。第二,通过例题课件展示,让学明白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情况,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二、遗憾点

  缺少追问。如:“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等问题。同学们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很容易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但缺少与学生的思考,对理解算理和算法不够深刻。

  合作交流中老师缺少巡视指导,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质疑和问题,没有及时的抓住和呈现“亮点”,留下了一些遗憾。如: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整数后面没有添上小数点和0的情况等。

  没有大量的练*,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用了较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这样一来,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时间让学生来大量的练*,导致了课堂不完整。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际教学中,我始终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唯一的、不可预测的,也就意味着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课程资源,课堂生成一定大于课前预设,我将及时调整我的预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下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避免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怎样在计算教学中处理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获得自主学*机会与空间?在这次讲课中,给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6

  《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系统的学*了整数加减法,对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比较牢固。在三年级也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虽然进行了小数加、减计算,但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同时在本册第四单元较系统的学*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因此,学生对学*小数加减法有较好的基础。如何运用知识迁移,让孩子自主学*,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我在备课时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在反复研读教材后,大胆摒弃了教材原有的主题图及例题,创设了购物这一情境。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是考虑课本提供的素材----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的跳水成绩,对学生来说,时间已经久远,根本不感兴趣,而且学生对于体育比赛中的得分远没有对购物中的情境熟悉。小数加减法的难点是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如果选用课本中的情境,无法将着这种情况体现。基于以上原因,教学时我选用了商品的价格作为本课教学的素材。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在教学时我突出了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学*的欲望,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会遇到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学*小数加减法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从而引出课题。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什么加减法,在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并鼓励学生根据课题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课堂上孩子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整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满十进一,小数加减法是不是这样呢?学生竟然关注到了新知可能与以前学过的旧知之间有联系,这为课堂的探究学*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学生学*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问题引领,教师扶放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创设购物情境,出示了三种商品及价格,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师选择其中一个出示,(两位小数加两位小数)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尝试进行计算。因为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对于算理和算法不在此处理,仅仅通过问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让学生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我把处理算理和算法都放在了“帮老师算算买一盒水彩笔和一本书要多少钱?(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20元钱够吗?还剩多少钱?(整数减两位小数)”这两个问题中。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经历学*的过程。在集体交流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以前算加减法题的时候都是把末位对齐,现在怎么不把末位对齐了?

  2、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

  3、算小数加减法时怎样快速的把相同数位对齐?

  4、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把相同数位对齐时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一定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结合具体的数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6、20没有小数点,你是怎么计算的?根据什么?

  通过这样几个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这一系列学*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自以为在课前充分的研读了教材,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课前预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

  1、在处理为什么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学生不能结合小数表示的实际价格或小数的意义说出自己的理解。

  2、对整节课时间的调控不好,前面的环节松散,导致后面的练*没时间处理。

  对于本课,还有一点困惑:在创设情境时,我以价格呈现,但我知道用一位小数表示的价格不规范。利用这种不规范的价格呈现会不会给学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能将小数加减法中各种不同的情况呈现?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7

  今天教学小数的加减法,首先让孩子从情景图中能获取信息,并提出一些需要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我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显示上。

  接下来,我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个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在计算中“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是个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之后,在不同题目的训练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从而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教学有时也需要把它放在具体的情景中,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也反应出一些问题:

  1.在课堂控制能力方面的不足。如:在创设情境提问题时,放的太开,学生的提问过多,用时过长。最好两轮成绩逐步出示,递*提问。又如:在学生反馈时,应把握时机,对重难点进行点拨。在这节课中,我对数位不相同的数,在计算时怎样对齐,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补0的知识点,点拨的不到位。

  2.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和自身语言表达的准确。本节课上,有些学生的发言不恰当或不准确,我都没有及时指正,形成规范。特别是一名学生建议用先把小数点去掉当整数算,然后再在得数中加上小数点这种方法计算,我没有这种方法的弊端,导致后来有学生误把这种方法当成简便方法。在强调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时,语言表达不准确,很多学生说成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也没指正。

  3.课堂节奏没把握好,导致练*数量、种类过少,学生容易出问题的题形没有出现,讲评不到位。

  今后还应重视提高个人素质,多学*,备课要多思考,学案要备的更精确。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8

  一、教学行为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中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劳丽诗和李婷勇夺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金牌的事迹,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活动中的沟通和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力图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我设计了多个活动给所有的学生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提问、列式、解答以及小游戏等,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反馈,通过信息的共享,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实现共赢。

  三、对教材的把握情况

  体育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的素材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国选手劳丽诗和李婷夺金的奖牌榜,这是一条很好的资料,在教学中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课后的2道练*题也很有代表性,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提出了小数的加减法有2种检验的方法,即笔算验算和用计算器验算,提出了算法的多样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因此在这方面强调得不够。“我和姚明比身高”一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效果较好。

  四、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内伤”

  1、课堂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回想整节课的教学,前面探索新知环节所用时间过多,有了整数加减法做基础,教学小数的加减法只需强调小数点要对齐和得数末尾有0要把0去掉两点,提纲挈领即可,无需纠缠过多,可以腾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后面的活动。“小猫钓鱼”环节还应再精简优化,以完成“做一做”第2题。

  2、活动过程组织要有条理

  本节课安排了多个教学活动,过程基本上较为顺利,但在“小猫钓鱼”一节中,总体感觉费时多、效率低,有点乱,自己也不满意,究其原因还是设计不完美,当6只小猫计算完毕后,可让学生就在座位上选择1道加法和1道减法算式进行验算,然后说出小猫是否已经钓到鱼。另外没有钓到鱼的那只小猫出现了典型的错误即小数点没有对齐,还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订正,才能达到活动的最终目的。

  3、教学过程中缺少“智慧的火花”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尽人意,存在着一些磕磕碰碰,在一些关键的点上未能得到提升,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在碰撞之中未能擦出精彩的“智慧的火花”,整体感觉较为*淡,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光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得还不够。

  4、教师应演示规范的板书格式

  本节课以学生上台板演为主,让学生自主发挥,但竖式的书写格式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黑板上板书一个规范的格式,并说明要求,以让学生清晰、明了,并以此标准来要求自己。

  数学是一种宏观的学*历程,但每节课、每个知识又是一个微观的探索过程,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个探索的机会,踩好每一步脚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9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2、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兴趣是本课的最大特点。课前的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数学的要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数学。 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教师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购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糅合在一起。 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清单,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的解答。

  3、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10

  从讲台上走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很不安,很内疚、很遗憾,带着不自信走上讲台,又带着懊恼走下讲台,整个过程让我有些晕。课处理到这个程度,的确需要很好的反思自己。下面谈两个自问自答的问题、三个遗憾点、两个不确定的思考。

  一、自问自答的两个问题

  1、问题一:我的40分钟哪里去了?

  (1)原因:问题的推敲不到位

  上完这节课,我一直在思考着的问题是,我的40分钟哪里去了?尽管我在课堂上数次的看表调整时间,依然无济于事。仔细的回忆了一下,又和一位听课教师核实了一下,我的时间分配是这样的:复*约10分钟+新授约20分钟+拓展约10分钟,很显然,这样分配不合理,计算教学的课堂,怎么能没有训练就下课呢?!时间浪费在复*和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处理上。原因有很多,比如因为有意强调学生的学*、书写*惯而忽略了重点的把握,比如因为想照顾多数学生而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发言的机会等等,但是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我的问题提炼的不到位。

  典型错例:当学生笔算整数加减法之后,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时,问题应该是:“这样做对吗?”而不是:“同学们仔细观察他写的竖式和计算结果,你有不同意见吗?”问题的跑偏带动学生关注点、思维点的跑偏,学生很无辜,我很懊恼。

  (2)对策:修正问题、微调切入点

  如果重新来上这节课,我想这样改动:

  复*环节:组织学生做笔算整数加减法之后,展示学生作品,并提问:“这样做对吗?”、“同学们来想一想,笔算整数加减法时该注意什么?”把学生的评价点集中到题目做的对不对上面,迅速回忆起注意事项,揭示课题。

  新授环节:继续使用三本书的价格情景,学生提问并列式时,顺势把5.40改写成5.4,确保两个例题一个是小数位数相同的,一个是小数问题不同的。然后以这两道题为载体,研究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注意事项,明白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和怎样对齐的道理,同时讨论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拓展环节:重点处理两种特殊情况,一个是整数和小数相加减,一个是得数的末尾有0的题目。借这两道题把小数加减法中要注意的问题继续补充。

  2、问题二:课为什么会上到这个程度?

  (1)原因:面面俱到的负面影响

  郯城吕主任有句话说的好:“课不要考虑太多,不要面面俱到!”听时就心中一惊,课上完后才觉得,我就是“面面俱到后遗症”的典型代表。从设计教案到课堂操作,我在想什么呢?

  复*环节:想复*的充分,想做题,想让学生谈注意事项,还想关注学生的学**惯……

  新授环节:想小步子走,想把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对比做充分、想讲透算理、想把小数加减法的各种特殊情况都展示总结出来……

  面对学生:想给更多学生回答的机会,尽管有时已经不需要他们再回答了......

  想得太多,结果失去的更多!

  (2)对策:有舍才有得

  课堂本不是产生完美的地方,我又何必强求。学生的能力、知识、情感、*惯,怎么可能在一节课上都得到培养!“舍得”是什么?有“舍”才有“得”!我需要抓住本质问题去关注,其他的细枝末节潜移默化就可以了。正如王永胜老师重述的华老师的那句话——“行动的摇摆缘于认识的模糊”,的确如此!我的认识本来就不够清晰,怎么可能奢望清晰的课堂实践?患得患失之后一定会失去很多,纵使性格使然,也要努力改正!

  二、三个遗憾点

  1、遗憾一:估算和笔算没有对比。

  笔算之后,没有和估算进行对比。如果能组织学生做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估算的意义和价值,明白估算其实是一种比较实用的验算方法。

  2、遗憾二:没有及时改错。

  拓展练*,在处理小数加减法的几种特殊情况之后,应该组织学生改错,及时修正。但是因为时间的匆忙带走了我的预设,忘记处理了。学生不能及时的改正错误,对知识的掌握一定会打折扣。

  3、遗憾三:0的处理还不够。

  尽管吕主任肯定了我对0的处理,但是我知道,其实还是不够的。比如,当学生在认识到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之后,是不是还可以把15.90和0.27这两个得数中的0做下对比,明白数学的简洁美是有限度的,不是什么0都可以去掉的。

  三、两个不确定的思考

  1、思考一:学*小数加减法之前,究竟该设置哪些复*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学*需要的知识基础有很多,比如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小数的性质和意义等等,这些知识一一在课堂上进行复*是不现实的,时间不允许。那么究竟该把哪些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复*呢?备课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必须复*,因为我需要学生对这一知识充分的回忆,以便顺利的把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笔算中来。后来又觉得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既然已经学*过了,置之不理好像也不合适,也需要在课上复*一下。但是这样设计之后,复*将占用10多分钟的时间(即使问题不跑偏也会这样),这在时间的分配上显然不够合理。后来和一些同事一些朋友交流,觉得复*整数加减法的知识更有必要,因为学生在做小数加减法时会自然的启动一位小数加减法笔算的经验,不进行专项复*也可以。所以最后选择了在课堂上复*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希望这样可以充分的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把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分析的更到位一些,其他的知识点就靠学生灵活嫁接了。这样处理是否合适,我不太确定,所以我想和各位领导、老师再讨论一下。

  2、思考二:竖式中的横线是否该强调用尺子标着来画?

  小数加减法是一节很经典的课,在名师的课堂中,在全国一等奖的课堂中,老师们都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尺子标着画竖式中的横线,究竟需不需要?从学生的*惯培养来说,很需要!我们需要强调,需要让学生这样做。但是也有一些老师认为,把横线画直只是为了让竖式更美观,是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态度,如果学生在画线时很用心,不用尺子一样可以画的很好,又何必一定要强调呢?我觉得用和不用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不太确定该不该强化用尺子画线的要求,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可以给我指点。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8)

——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1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课堂开始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同时提炼出的数学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成功的体验。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能力。教学设计中,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 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 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 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自主提炼出“ 小数加减法” 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练*内容回归生活, “ 商场购物小票” 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的领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 数学有用,要用数学”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总之,在数学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2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数学的根本是解决问题。数学教育在于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惯培养,强调数学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而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内容的置换。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上进行教学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通过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复*,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来。在新授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创设一个购物情境,让学生自由选择想买的文具,从而获得图片上呈现的数学信息,通过信息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先让学生说出想买什么?然后由教师的问题引入例题,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进行重点教学。在教学竖式时,我设计了质疑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小数点的认识,并讲述了生活中一个有关小数点的真实故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次让学生知道小数点的重要性。

  接着教学小数减法时,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激励学*兴趣。用他们开始想买的文具提出自己的减法问题,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结论。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我就乘势追击,巧妙的提出想让他们解决的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板书减法竖式时(1.2元-0.6元),故意不写差上的0和小数点,使0.6变成6,这时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反映,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七嘴八舌的指出老师的错误,有的学生说漏了“0”就不是小数了,还有的学生说没有小数点就变成6元了,大家说得可热闹,把一堂枯燥的计算课,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课,而这样的质疑效果也是我想要的。就着这样的气氛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不能不写?”结合刚才的争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最后总结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并完成了一个思维拓展题,使学生的学*内容得到了升华。把教师的讲解权充分还给学生,这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因为孩子们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人。

  在这次教学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活动中,并有效的为教学与生活架起一座桥梁,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在这节课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取合作交流、讨论、说理、争辩、纠错,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听取同伴意见的同时进行反思、取长补短,随时调整自己的思维结构,使每位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中借助错误资源,使学生加深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新授中,突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下来,我认为整堂课缺乏严密的安排。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从“静态设计”走向“动态设计”,“从固化设计”走向“弹性设计。”教材的灵活运用不够,创造性差,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时间把握的不好,导致练*量不够,学生的反馈老师无从掌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体验,通过自己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3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从复*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入手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笔算来源于整数笔算的知识迁移,对学生来说自然过渡并不存在难度,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但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在课堂开始创设购物等情境,从日常生活拉*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同时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最终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小数加减法计算环节,用竖式计算是较常用的方法。它跟整数的加减法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不同。我把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为“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相同数位的还好对齐,尤但是是整数找不到小数点,又无实际情境依托。这时我引导学生把算式搁置在具体情景中(以元为单位),钱是人们关心的,也是经常遇到的问题,在这里我要求同学再探讨,怎么列竖式进行计算,为什么要这样列,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有什么意义),不对齐可以吗?为什么?通过探讨将其都转换成相同位数的小数,便于对齐相加减,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

  练*过程中,我将练*题难易度呈梯状出示,由浅入深降低了难度,并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设计*题时还以学生为依托,让学生根据自已爱好,自编算式,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把学生思维闪光点作为“挖掘点”。这次课上我尽力肯定孩子的优点,如:思维清晰、讲解有条理、书写计算认真等优秀学*品质。同时,教学中我还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的领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通过教学这节课,我对教学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改进,课堂是学生的知识的源泉,更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我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专业素质。实践中正是有了一些缺憾,才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才能让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踏实。

  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4

  《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系统的学*了整数加减法,对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比较牢固。在三年级也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虽然进行了小数加、减计算,但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同时在本册第四单元较系统的学*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因此,学生对学*小数加减法有较好的基础。如何运用知识迁移,让孩子自主学*,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我在备课时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在反复研读教材后,大胆摒弃了教材原有的主题图及例题,创设了购物这一情境。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是考虑课本提供的素材----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的跳水成绩,对学生来说,时间已经久远,根本不感兴趣,而且学生对于体育比赛中的得分远没有对购物中的情境熟悉。小数加减法的难点是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如果选用课本中的情境,无法将着这种情况体现。基于以上原因,教学时我选用了商品的价格作为本课教学的素材。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在教学时我突出了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学*的欲望,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会遇到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学*小数加减法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从而引出课题。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什么加减法,在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并鼓励学生根据课题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课堂上孩子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整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满十进一,小数加减法是不是这样呢?学生竟然关注到了新知可能与以前学过的旧知之间有联系,这为课堂的探究学*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学生学*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问题引领,教师扶放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创设购物情境,出示了三种商品及价格,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师选择其中一个出示,(两位小数加两位小数)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尝试进行计算。因为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对于算理和算法不在此处理,仅仅通过问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让学生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我把处理算理和算法都放在了“帮老师算算买一盒水彩笔和一本书要多少钱?(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20元钱够吗?还剩多少钱?(整数减两位小数)”这两个问题中。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经历学*的过程。在集体交流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以前算加减法题的时候都是把末位对齐,现在怎么不把末位对齐了?

  2、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

  3、算小数加减法时怎样快速的把相同数位对齐?

  4、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把相同数位对齐时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一定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结合具体的数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6、20没有小数点,你是怎么计算的?根据什么?

  通过这样几个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这一系列学*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自以为在课前充分的研读了教材,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课前预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

  1、在处理为什么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学生不能结合小数表示的实际价格或小数的意义说出自己的理解。

  2、对整节课时间的调控不好,前面的环节松散,导致后面的练*没时间处理。

  对于本课,还有一点困惑:在创设情境时,我以价格呈现,但我知道用一位小数表示的价格不规范。利用这种不规范的价格呈现会不会给学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能将小数加减法中各种不同的情况呈现?

  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5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95-97页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女了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现在是2010年,2004的奥运会离同学们已经太远,而且当时这些孩子还在是幼儿班的孩子,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教材的实施不能就课本教课本,依样画葫芦,而应立足新课标,按教材的编写意图,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教学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充分发挥潜在优势,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才能想学、乐学、会学数学。因此我把情境改为为地震之后同学献爱心捐款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找准学*的起点。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起点并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执教本课的前一天,我在我校的四年级的班级进行了一次教学前测,结果是:对于此内容,学生能结合情境提出部分数学问题并用小数加减法列出算式并非难事,教师只要创设合适的情境并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即可。①几乎每位学生都已经能用竖式计算一般的小数位数相同的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除外),这类题目简单带过就行;②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能正确计算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表达清楚。就由此引入并展开新知教学,让学生掌握列竖式时要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这是教学重点之一。小数的基本性质同学们已经学过了,但在计算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时不会自然想到可以用0补足,在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中间有0时有人会把0去掉、末尾有0时大多数人不会把0去掉,这是教学重点之二。学生对于6-5.34=0.66这类问题的困难应该比较突出,而且与新旧知识都有关,这是教学难点。总之,大部分学生对于学*此内容的知识储备已经很丰富,但一些典型的普遍的问题,还需要老师提供思考的空间、点明知识的要点。

  (三)、体现算用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教学时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给计算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我一方面努力使计算技能的形成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努力把握好“算”与“用”的度,明确计算教学应以计算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

  为了让“算”、“用”有机结合,我深刻理解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适度的改编,创设了“阿勇与阿伟在汶川、玉树两次地震中的捐款”的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即:13.6+614.36+5.3413.6+14.366+5.3413.6-614.36-5.3414.36-13.66-5.34。这些算式都是经过细心揣摩之后确定的。接着选择14.36-13.6来计算,提出“①为何这一题的末尾数没对齐?②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③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等问题,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基础,即从单位角度讲元只能与元相加减,角只能与角相加减,分只能与分相加减,从数位角度讲个位只能与个位相加减,也就是说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所以同学们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很容易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我设计在最后的练*时先计算再应用,主要是因为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体现算用结合的理念。

  (四)、法理互通。

  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一项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反复操练才能正确掌握。计算是一项技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训练才能形成。因此,我努力在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向抽象算法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为了更好的凸现计算教学的特点,我尽量让学生经历“解读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算法、明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尝试计算会巩固算法的计算练*、提升算法的应用练*”的过程。采取先尝试计算、再讨论算理、最后总结算法的教学策略。

  1、通过计算14.36-13.6与相关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也就是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减,掌握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用0来补足。

  2、通过计算14.36+5.34,让学明白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情况,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3、通过计算6-5.34,让学生明白整数与小数相减时,要在整数的后面添上小数点并补出与减数相同位数的0,这是一个连续退位的小数减法,是一个难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梳理计算小数加减法应该注意什么,这其实是总结计算方法。

  二、遗憾点

  这节课在备教材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就缺少备学生的机会,所以在执教过程中,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在创设情境之后在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中有三步计算的问题,既然学生已经提出了问题,教师不可能不予理睬,导致在这一个环节浪费了一些时间,在学生会算法、明算理的环节里,学生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较多,如:计算6-5.34的时侯,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整数后面没有添上小数点和0的情况等,这些教学资源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也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但是由于出现的情况比较多,所以在时间上就不得不付出。纵观我的这节课,没有大量的练*,用了很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情况问题,我只能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呈现、解决。所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把众多的情况问题都见识、解决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但是这样一来,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时间让学生来大量的练*,导致了课堂不完整。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缺憾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动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不断反思提升自已。

  三、思考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教学才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怎样体现“算”“用”结合?在计算教学中怎样凸现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自主发展机会与空间?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9)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优秀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优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过程,对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计算工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简单了解一些计算工具计数的方法,接受数学事实的教育。

  2、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规律。

  3、通过对计算器的运用,体验它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

  课前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展台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大家都去过广润发吧?它每天都有很多顾客,特别是到了节假日,那更是人山人海。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为什么营业员会算得那么快呢,你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用“计算器计算”。

  二、学*用计算器计算

  1、认识计算器

  你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器吗?

  你了解计算器吗?今天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的推销员,你打算怎样向大家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

  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最常用的一些键,熟悉加减乘除等运算和运算顺序。

  2、用计算器计算

  大家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会操作他吗?现在我们就用计算器来算一些题目,请把计算器准备好。

  3、教学例4

  要求李芸一共用了多少元应怎样做,先把算式列出来。

  你会在计算器上按出买铅笔的钱数吗?同桌交流按键的方法。

  你会用计算器算出结果吗?核对结果。

  同桌之间说说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的。

  4、完成“试一试”题目

  你怎样求应找回多少元?

  可不可以把刚才的计算结果用起来?

  试着求出结果。

  用计算器计算方便了我们的计算,当然也方便我们检验了,你会检验吗?怎样判断你的计算是正确的`呢?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5、巩固练*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算的最快,请准备好。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提醒学生看清数目和运算符号,认真按键进行计算,对正确率较高的同学给予鼓励。

  6、完成练*九的第8题

  先示范计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使学生明确计算每次收支后余额的方法。再让学生分别算出其余各栏的余额。

  合计支出数怎样算,合计结余数呢?最终余额是多少?与刚才的计算结果一样吗?

  三、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我们已经能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了,那么计算器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索。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在计算器位数不够的情况下学生小组讨论发现计算的规律,再集体交流。

  2、自主探索: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再出示:111111222222÷333334=

  111…122…2÷333…34=

  1002

  四、布置作业

  最后我们来一次比赛,分两组:一组用计算器,一组用笔算,愿意用计算器的请举手。

  完成练*九的第7题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用计算器计算,你有什么体会?你觉得今天的学*对你有用吗,能不能说说?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优秀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86—87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理解在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中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能够准确地计算小数加减法。

  2、在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竖式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克隆技术吗?教师简介克隆技术。2003年10月29日和31日“双双和康康”的自体繁殖后代,“键键”和“壮壮”在我山东省莱阳农学院出生了。这是键键与壮壮出生时的情况记录(出示情景图和统计表)。

  二、探究新知

  1、针对这些信息,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2、学生自主提问,教师有选择的板书问题

  A、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B、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3、解决问题:

  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1)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2)学生尝试,指名板演。

  师:大家都正确地列出了小数加法的算式。可是我们从来没学过两个小数相加,该如何计算?现在我们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理解算法。

  师:计算小数加法时,你想到了以前的什么知识?

  生:整数加法。

  师:在笔算整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师:你能结合着整数加法的.方法说一说小数加法的方法吗?

  (板演的同学说怎样计算的这道小数加法。)

  师:给他评价一下。

  生:(评价)

  师:小组内交流一下,小数加法怎样进行计算?

  师根据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点要对齐,从最低位算起。

  4、解决问题:

  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学生独立列式并竖式计算。

  指名板演,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评价。

  师小结。

  5、独立完成:1.3—1.25

  师巡视,指名板演。

  学生讲解计算方法。

  师:3应该和2对齐还是和5对齐,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生:(答)

  6、小数加减法的演算。

  师:我想要检验一下自己做的这道题是否正确,可以用什么方法?

  赶快试一下吧!

  学生演算,集体订正。

  7、你能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吗?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师归纳小结。

  三、巩固练*

  1、完成“自主练*”第1题。

  2、完成“自主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优秀教学设计 3

  学*内容:

  教材第95-96页例3、例4及做一做。

  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能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提高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及创新精神。

  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独立学*

  1、 笔算8+6= 28+5= 37-5= 12-6= 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手套2.00元,袜子1.60元,你知道这两样一共多少钱吗?

  二、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主题图

  (1)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探讨小数的加法。

  (1)1个卷笔刀和1支铅笔一共要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说说你的算法。

  (2)0.6元=( )角 0.8元=( )角

  ( )角+( )角=( )角=( )元( )角

  (3)0.6+0.8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小数加法怎样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

  (4)比较算法:一道是小数加法题;一道是把元改写成角,把小数加法题转化成一道整数的加法题。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 ),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 ),也就是把()对齐再相加。

  (5)试笔算0.6+0.8 先将相同数位对齐,再计算。

  0 . 6

  + 0 . 8

  (6)说一说,用坚式计算0.6+0.8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观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行了?

  3、探讨小数的减法:

  (1)带橡皮的铅笔比普通铅笔贵多少元?这道题你会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

  (2)讨论、交流算法: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试算一下。

  (3)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1 . 2

  - 0 . 6

  (4)说说用竖式计算1.2-0.6时先做什么,再怎么做?最后做什么?

  ①从小数看,十分位上的2减去6不够减,向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也就是( )个0.1,减去( )个0.1

  ②从人民币来看,把1元化成10角,加上原来的2角,用( )角减去( )角。

  4.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小数点( ),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三、测评、拓展

  (1)练*:3.6-0.5 2.1-1.2 2.8+2.1 ***+0.9

  (2)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小数减法与以前所学的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减法?

  (3)计算练*二十二第1题。

  四、全课总结 :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优秀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材第96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点。

  2、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3、能根据创设的现实生活情境,灵活地运用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正确计算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

  一、情景导入

  1、教师谈话:我们以前学*了整数加减法,那么,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老师这里有2道题,请2个同学来做一做,其他同学一边看他们的计算过程,一边思考3个问题:

  ①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②计算是从哪一位先算?

  ③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指名计算:48+9=,25-17=,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3、反馈题目是否正确,指名回答三个问题。

  4、教师小结:通过练*,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开始计算。

  ②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1”当10再减。这是以前学的整数加减法,那么小数怎么计算呢?今天请你们来研究简单小数的加减法。

  板书课题:简单小数的加、减法

  二、新课讲授

  1、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开学了,同学们到文具店买学*用具,每个蓝色笔记本0.9元,每个书包25.8元,每个文具盒6.8元,每个红笔记本2.5元……)

  (2)利用你获取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你会列式吗?引导学生一人说提出的问题,一人说怎样列式,教师板书学生所说的`算式,在学生提问并列式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主题:如果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我们可以提出几个问题?

  是什么问题呢?(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共花多少元?一个卷笔刀比一支铅笔贵多少元?一支铅笔比一个卷笔刀便宜多少元?)教师肯定他们的说法后反问:你们会列式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列式)

  “0.8+0.6=,0.8-0.6=”这2道题怎么算呢?请你们来研究研究。

  2、学生互动探究“0.8+0.6=,0.8-0.6=”。

  (1)教师:你打算怎样计算呢?请你试着在数学作业纸上算一算,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同学说说。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交流。

  (2)汇报反馈: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

  ①学生用口算就算出结果了,但要让学生说明他是怎么想的;

  ②把0.8元和0.6元改写成8角和6角,相加减后在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③按照前面复*整数加减法的方法写成竖式。

  教师总结板书:

  0.8+0.6=1.4(元)0.8-0.6=0.2(元)

  答:一共用了1.4元,卷笔刀比铅笔贵0、2角。

  教师提问并说明:在这里,“8”和“0.8”一样吗?为什么?所以在用小数直接加减时,在竖式上面也可以写上单位,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目的是将相同数位对齐,这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3、学生互动探究“1.2-0.6=”。

  (1)老师引导:刚才同学提问带橡皮的铅笔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时,

  列式:1.2-0.6=,请你根据刚才的学*经验自己试着列竖式计算。

  学生完成后说一说不同的做法,教师总结板书。

  方法1:把1元看成10角,加上2角,12角减6角就是6角。

  方法2:2减6不够减,向他的前一位退1当10,加上原来的2是12,12减6得6,写在6的下面,前面0减0还是0,所以得0.6。

  (2)你在计算时,怎样就保证元和元、角和角相减呢?(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行了)

  4、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本节课学*的内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2)都是满十进1,退1当十。

  不同点: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了。

  5、引导学生总结:

  小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

  三、课堂作业

  算一算:

  0.8-0.5=0.7+0.4=1.6+2.3=

  1.9-1.3=2.3-2.3=5.3+1.6=

  0.5+3.1=0.8+1.5=3.6-0.6=

  四、课堂小结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请你说说。

  五、课后作业

  教材第98页“练*二十一”第1、2、3题”。

  教学板书

  第3课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

  0.8+0.6=1.4(元)

  答:一共用了1.4元。

  小数点对齐

  0.8-0.6=0.2(元)

  答:卷笔刀比铅笔贵0.2元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优秀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学*数学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知识的.迁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一、引入

  1、口算

  用卡片出示练*九的第1题,指名口答。

  2、出示例3中的四种文具。

  如果让你任意购买其中的两种文具,你想买哪两种?你会计算出所需要的钱数吗?

  二、探究

  出示例3

  这四种文具,小华各买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元?解答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探索算法

  你会计算这道题吗?先算一算再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独立计算,注意选择学生采用的不同的方法,并指名板演。

  比较: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小华一共用的钱数,请同学们比较这些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更简便些?

  进一步追问用简便算法的学生:你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的运算简便。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定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这里的字母a、b、c可以表示怎样的数?

  指出:因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这些字母公式里字母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既包括整数,也包括小数。

  三、练*

  完成“练一练”的第1、2两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

  完成练*九的第2题

  学生练*

  比较每组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整数减法的一些规律小数减法里同样适用,也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完成练*九的3~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第4、5题的思考过程,说出每一步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对自己的学*表现怎样评价?

  教学得与失: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10)

——《小数加减法》课后优秀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小数加减法》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1

  《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曾在三下学*过小数的初步认识及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四下学*这一内容之前学*了小数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学生学*小数加减法是比较轻松的。在本课的教学中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因此在教学上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老师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盛会奥运会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爱好。让学生提出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爱好。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练*环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学生更能体会出学*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惯。教学时充分利用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对重点的理解有偏差。《小数加减法》一课的重点应该是对算理的理解。计算课的算理肯定是重点,但是直到上完课,似乎在我的心里对于小数加减法的算理表述还不太明确。其实就是简单的一句话:相同数位对齐,因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正因为对重点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所以在这节课上,算理的讲解显得很薄弱。

  2、计算方法的讲解过浓。对于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并不感到困难,只要在算理上理解透,把难点(小数减法中小数数位不同时的计算方法)突破,那么过程相对来说就简单容易得多了。在练一练中,我过多地讲解了计算方法,导致没有节省下时间做后面的思维拓展题。

  从这节课来反思自己的教学,那就是课前研究教材的工作还没有做到位。在对教材深入分析后,首先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进行明确的定位;其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也要心中有数,并确定好要求学生掌握到哪个程度;再次每一环节中要解决的问题要有层次性,把教学重、难点分散在各个环节中进行有意识的突破。精心地设计与预设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做好充分准备赢在“起跑线”上。

  《小数加减法》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2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和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本节课的小数加减法只涉及到一位小数,重点是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整数加减法计算的算法迁移到小数加减计算中,理解算理与算法。

  整节课下来,因为试讲过很多次了,整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通过文具店货架上的数据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通过出示的数据,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笔算算理,并总结笔算方法。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我觉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一、文具店”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出示文具店买文具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多个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算式。

  二、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究掌握知识。如何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呢,我引导学生把小数放在具体情景中(以元为单位),列竖式时,先理解0.8元和0.6元等表示的含义。如果出现数位不同,空缺的数位就是0,换成相同位数的小数,这样一来学生对齐数位就容易多了。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后交流总结算法。

  三、设计练*,巩固知识提高计算能力。数学课特别是计算课往往比较枯燥,由于本节课的内容简单,所以在练*中我重视练*的设计体现多样性和层次性。

  四、结合主题图提出很多问题,理解掌握了计算方法后,自行运用知识解决其他的数学问题;

  五、中不仅有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还涉及基础的练*和竞赛的内容,增强了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热情,积极参与。在练*活动中运用知识,提高能力。

  不足之处:

  一、学生尝试计算后,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连麦了三个同学,有一个还听得不清楚,只是个别孩子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算法,大多数学生处于听的状态,思考和表现的机会很少;

  二、课堂的前半部引入不够简化,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学生的思考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思考的主动性。可能让学生们合作讨论和总结笔算方法,会有新的火花产生。或让学生把笔算方法用补充完整的方式也会有更好的效果

  三、驾奴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培养了学生叙述表达的能力。

  《小数加减法》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3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到文具店买文具这一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本课在学法指导上注重:

  (1)通过计算共需多少钱?来理解如何计算小数加法。

  (2)通过如何找零,一种物品比另一种文具贵(便宜)多少钱?自主地学*小数减法,并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其中,对本节中出现的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

  (3)最后一起观察对比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异同,来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与一定的引导和帮助,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学*中来。

  《小数加减法》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4

  今天上了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即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小数的意义、性质、数位顺序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中,并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而且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2、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购物素材,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本节课的最大特点。通过学生亲自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

  3、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我充分利用“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了“购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并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合在一起。

  4、在课堂上,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清单,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做出不同水*的解答。

  5、设计不同的有针对性的练*。在不同题目的训练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从而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但是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这样的教学学生除了获取知识以外,还获取了什么?学生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出来的结果正确吗?”等这几个涉及数学思维方面的问题?比如在第一次的感悟中由于小数数位相同,绝大多数学生很自然会把小数点对齐进行计算,结果自然是正确的。我在教学中好像无条件地认可了这种算法,至于这种算法成立的前提条件我未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学生也毫不怀疑地顺着我的思路下去,第二次感悟(小数数位不同的加减法)就这么顺其自然地判相同数位对齐的算法为对,其他的算法为错。这不免使我想到课堂上存在的一种现状:在表面上情境创设、算法多样化、交流互动等“美丽光环”的掩盖下,学生的学*其实是肤浅、浮躁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注意学生思维能力这方面的培养。

  《小数加减法》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5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保持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学生由于在之前对整数加减法接触较多,通过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回忆(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应该能顺利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来。所以在新授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购物小票自由读读这些信息

  (1)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2)提出几个简单加减法的问题,并口头列式。

  2.四道“小数的加减法”:

  (1)独立用竖式计算;同桌交流计算过程;

  (2)反馈:指名上台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

  (3)评价

  [设计意图:第一题是第一层次的感悟,小数数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在尝试中学生不大会出错,重在说明这样对位的理由,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第二、三、四题是第二层次的感悟,小数数位不同的加减法及整数减小数,在尝试中学生可能有错误:数位没对齐、进位错误、倒减、退位错误,把错误作为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借助错误资源,使学生在纠错、说理、争辩、比较中再次感受数位对齐,并发现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实现了数位对齐。]

  3.小结:说说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有几个地方是比较成功的:

  1.创设生活情境,重组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激起了他们的学*兴趣,同时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尝试计算之前,进一步加深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新授中,突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