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学反思合集10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端午粽》教学反思 1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调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俗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课件出示端午节的活动场景,出示各种粽子图片,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看图“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直接学*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弄清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写了粽子的哪一方面的`,结合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粽子的颜色、味道等特点。

  “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读好带“的”的短语,另一个是学*读好长句子。教学时,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度、巩固。此外,生字的教学也和读结合起来,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教学反思 2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调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俗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课件出示端午节的活动场景,出示各种粽子图片,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看图“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直接学*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弄清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写了粽子的哪一方面的,结合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粽子的颜色、味道等特点。

  “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读好带“的”的短语,另一个是学*读好长句子。教学时,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度、巩固。此外,生字的教学也和读结合起来,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教学反思 3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文学作品欣赏、行业资料、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资料、20xx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第10课《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93等内容。

  《端午粽》教学反思 4

  今年的3月28日,是我上《端午粽》校级精品课的日子,通过一系列的准备和磨课,让我收获颇丰,也得到了许多的感悟。下面我来简单谈一谈。

  其实我性格属于有些急躁型的,一直焦急于自己的课能不能上的让学生有兴趣,让自己满意。作为一名教师,上语文课可能是比较简单,但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确是难上加难。语文课要想上的好,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还需要有丰厚的底蕴。即使是一年级的语文,也不容忽视。如何让小朋友从小产生对语文的热爱,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让我们这些一年级的教师肩上的担子重之又重。在来到桃州一小,让我认识最深刻的是,做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教师。桃州一小每一位老师都是吃苦耐劳,虚心学*,这值得我去学*。因此,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有着担当的环境中,更加促使我要积极进步。所以,在从准备《端午粽》到上课,到接受各位老师的评价这一路走过来,让我认识很多。

  由于是校级精品课,有很多语文教师来听课,所以我很紧张,也提前很多天进行准备。首先是写教案,我一直觉得这是我的弱项。因为设计一份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教案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改了又改,还参照了其他很多优秀的教案,才将草稿拟定。开始是在一(5)班试上一节课,发现内容过多,时间不够。于是进行修整,并在一(7)班进行了试上。在这里我要非常感谢杨xx老师,她不仅仔细听了我的课,非常耐心的指出了我的问题,课堂内容的不扎实,条理的不清晰等,并且将她的想法说给我听,教会我很多教学方法,让我知道如何把握课堂。回去之后,我将杨老师的想法和我自己的思路糅合,重新对教案进行修改。这次的磨课如同一次大换血,也让我稍微有些自信。第三次的磨课,我请来了李校长、汪丽老师和曹娟娟老师来听课,也非常感谢她们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不仅仔细听课,特地花了一节课的时间给我评课。《端午粽》我是本着“随文识字”的想法,课堂观察点是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去识字、记字。但是由于我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还不能够很好的以随文识字的方法驾驭课堂。所以我听了李校长她们的建议后,我还是决定先学生字,再读课文,然后将生字穿插到课文中去,让学生有效的识记。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没有充分掌握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将课文挖的太深,而忽略了扎实学生基础这一关键点。李校长她们提出的这一点让我认识到,首先设计教案时还是要进行一定的学情分析,以及《义务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一年级学生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教案进行设计,对课堂进行规整。在课堂语言组织方法,有些地方过于繁琐,有些地方的过渡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衔接才更加的适合。李校长安慰我说,这是年轻教师所缺乏的,但是没有关系,慢慢来,要不断的学*才能把握这些小细节,并且通过课文的一个小点给我进行详细的说明,让我非常的感动。由于我过于拘束,课堂上还放不开,所以我在课堂上的请趣味还不够浓,这一点我也意识到,我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慢慢地改正。在这里我非常感谢李校长、汪老师和曹老师给我的建议,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教学建议,更是她们毫无保留的将教学经验传授给我,让我意识到课堂不仅仅需要用心,还需要好的教学方法,抓住细节,才能将一堂课完整的上下来。所以我很感动的是不仅是学校老师对我的帮助,更多的是对我这个年轻人的关心,她们的耐心、、帮助,友爱,让我想更好地做自己,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端午粽》这节精品课在诸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较好的`完成,至少和之前我的课堂相比,是有很大的进步,我很知足。在得到李校长和其他老师的肯定,我很高兴,也有了一些自信心,虽然有不足之处,我相信在我的慢慢改正之下,会越来越好。年轻的我也不能将一堂课上的完美,人人称赞,但是有了进步,和之前的自己相比,更努力,就够了。什么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往上走,才踏实,才丰富。

  这节课上下来,我真的收获很多,不仅仅是领导的支持,同事的帮助,也让我看到,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更需要的是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学*。从自身来说,要不断的去听课,去琢磨,积累教学方法,关注课堂小细节。重要的是还是要多读书,读一些理论的文章,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外界来说,我们可能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这还需要借助其他人的帮助,给我们指点,指出不足之处,我们虚心接受并积极进行改正。在生活上,我们可以自己准备笔记本,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包括优缺点,进行总结,回过头来,这也是我们宝贵的经验。

  做最好的自己,回首,不后悔,不遗憾,才是最好的!

  《端午粽》教学反思 5

  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愉快的夏天》中的第二个主题《过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个主题下有三个内容,端午节的故事,端午节的活动和学做小纸粽,我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前两个主题。

  通过研读教材和教参,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有端午节的日期,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活动。教师的授课应该从学生身边入手,对于学生而言,端午节的活动可能更贴*他们的生活,所以我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先讲端午节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这部分我多采用视频资料的方法,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够记住端午节的活动,为考试做准备。

  对于屈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学*他的爱国精神。

  端午节的日期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知识,学生年龄小,对于农历,公历了解的不多,我的突破口就是教他们看日历,能够看懂哪是公历,哪是农历,能够根据农历找公历,能够找到端午节的日期,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技能。

  我的方法是在每个环节结束的时候出检测题,目的是加深学生的印象,那么在整节课讲完之后,出一张检测卷,对学生这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检测,题的形式多样化,更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点,为监测做准备。

  《端午粽》教学反思 6

  《端午棕》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端午棕对于孩子们并不陌生,但是端午节孩子们就不是很熟悉,课前我给孩子们看了有8分钟的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没想到效果真是好极了,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词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也按“音”、“形”、“义”进行了侧重教学。课文中的“箬叶”一词在读音上学生很容易混淆,在发音中容易出现“l、r”混读的情况,在教学中,我着重进行“箬”字的拼音教学,先让学生读准“若”这个曾经学过的`字,然后结合形声字告诉他们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最后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逐个正音。

  “学本课堂”即以学*者学*为中心。“学本课堂观”充分相信学生的学*潜力,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以后,教师和学生将以*等的身份共同开展学*活动,实现学*目标。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通读课文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圈一圈划一划的方法,让学生动嘴动手,掌握学*方法。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接着让孩子们在朗读长句子是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我和学生配合读,但是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是我先读,我读停下来的时候学生读,锻炼他们的听力和反应能力,孩子都很积极的配合,耳朵听,眼睛看,注意力集中,这样就巧妙的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

  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是学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棕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我在*时的教学中落实“改变一点点,一点点的改变”的思想,如,改变备课方式,改变我的教学观念,有效的作业与训练等,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学*方法,让我的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端午粽》教学反思 7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

  1、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

  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端午粽》教学反思 8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本课的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学重点,注重了读长句子的训练了和完整话的训练,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和味道,但是本以为孩子们都能吃过粽子肯定能说的很好,但是说话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现孩子们对于粽子的样子和味道表达得不够完整。

  我反思一下他们对于说话训练不够完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有的孩子不喜欢吃粽子根本没有见过,第二就是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理解不到位。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粽子的一些特征,并且是从外到里的顺序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训练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训练,这样才能培养语感。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读能力是比较薄弱。,主要一节课又要分析重点段又要认读生字还有书写生字。总感觉给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阅读,孩子们对于文本内容不熟悉,所以影响朗读效果。做好语文课前预*我觉得非常必要。

  《端午粽》教学反思 9

  《端午棕》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端午棕对于孩子们并不陌生,但是端午节孩子们就不是很熟悉,课前我给孩子们看了有8分钟的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没想到效果真是好极了,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词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也按“音”、“形”、“义”进行了侧重教学。课文中的“箬叶”一词在读音上学生很容易混淆,在发音中容易出现“l、r”混读的情况,在教学中,我着重进行“箬”字的拼音教学,先让学生读准“若”这个曾经学过的字,然后结合形声字告诉他们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最后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逐个正音。

  “学本课堂”即以学*者学*为中心。“学本课堂观”充分相信学生的学*潜力,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以后,教师和学生将以*等的身份共同开展学*活动,实现学*目标。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通读课文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圈一圈划一划的方法,让学生动嘴动手,掌握学*方法。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接着让孩子们在朗读长句子是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我和学生配合读,但是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是我先读,我读停下来的时候学生读,锻炼他们的听力和反应能力,孩子都很积极的配合,耳朵听,眼睛看,注意力集中,这样就巧妙的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

  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是学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棕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我在*时的教学中落实“改变一点点,一点点的改变”的思想,如,改变备课方式,改变我的教学观念,有效的作业与训练等,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学*方法,让我的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端午粽》教学反思 10

  这一周我们听取了低年级组仇老师的《端午粽》听评课教学,我更是受益匪浅,他的教学水*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几乎整堂课没有瑕疵。针对仇老师的这节课,我做一个简单粗略的评议,敬请仇老师指正。

  本节课的优点很多:

  1、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

  仇老师让学生读书时,比较注重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如能及时提醒学生在读书时端好书本,坐正姿势,读书做到一拳一尺。

  2、注重字词短语的层层深入训练。

  如先紧扣课文内容:( )的竹叶,( )的糯米,( )的枣。

  拓展填空成:青青的( ),白白的( ),红红的( )

  再增加难度:( )的( )

  这样层层加深,达到扩展训练的目的,又降低了学生学*的难度。

  在这中间还借用猜谜的形式填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获取知识,增强能力。

  3、注重在学文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如学*粽子的色、香、味时,能告诉孩子们是由外到内的去写,这就有意识地指导了孩子的写法,初步潜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适时的板书也清晰、简洁、重点突出。仇老师的声情并茂,激情飞扬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体现了乐学教育。

  4、注重用动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的小孩子最喜欢看动画片了,所以仇老师就抓住孩子们的喜好心理适时运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情趣。比如,出示问题说,人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就用动画片告诉孩子们答案。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学得认认真真。使整堂课都在仇老师的激情教学和孩子们的乐学中完美收官。真可谓是兴趣充满了课堂,课堂在笑声中结束。我们也被这好看的动画所吸引,所以这堂课取得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仇老师的这节评讲课优点很多很多,我不再一一叙述。

  鉴于以上的评价是我本人对仇老师这节听评课的粗略看法,有说的不恰当的地方敬请原谅。我今后一定多向仇老师请教学*,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端午粽》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阅读


《端午粽》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1)

——《端午粽》教学反思 (菁华9篇)

《端午粽》教学反思1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文学作品欣赏、行业资料、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资料、20xx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第10课《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93等内容。

《端午粽》教学反思2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教学反思《《端午粽》的教学反思》。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传统节日的*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教学反思3

  《端午棕》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端午棕对于孩子们并不陌生,但是端午节孩子们就不是很熟悉,课前我给孩子们看了有8分钟的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没想到效果真是好极了,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词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也按“音”、“形”、“义”进行了侧重教学。课文中的“箬叶”一词在读音上学生很容易混淆,在发音中容易出现“l、r”混读的情况,在教学中,我着重进行“箬”字的拼音教学,先让学生读准“若”这个曾经学过的字,然后结合形声字告诉他们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最后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逐个正音。

  “学本课堂”即以学*者学*为中心。“学本课堂观”充分相信学生的学*潜力,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以后,教师和学生将以*等的身份共同开展学*活动,实现学*目标。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通读课文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圈一圈划一划的方法,让学生动嘴动手,掌握学*方法。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接着让孩子们在朗读长句子是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我和学生配合读,但是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是我先读,我读停下来的时候学生读,锻炼他们的听力和反应能力,孩子都很积极的配合,耳朵听,眼睛看,注意力集中,这样就巧妙的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

  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是学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棕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我在*时的教学中落实“改变一点点,一点点的改变”的思想,如,改变备课方式,改变我的教学观念,有效的作业与训练等,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学*方法,让我的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端午粽》教学反思4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本课的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学重点,注重了读长句子的训练了和完整话的训练,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和味道,但是本以为孩子们都能吃过粽子肯定能说的很好,但是说话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现孩子们对于粽子的样子和味道表达得不够完整。

  我反思一下他们对于说话训练不够完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有的孩子不喜欢吃粽子根本没有见过,第二就是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理解不到位。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粽子的一些特征,并且是从外到里的顺序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训练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训练,这样才能培养语感。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读能力是比较薄弱,主要一节课又要分析重点段又要认读生字还有书写生字。总感觉给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阅读,孩子们对于文本内容不熟悉,所以影响朗读效果。做好语文课前预*我觉得非常必要。

《端午粽》教学反思5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文学作品欣赏、行业资料、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资料、20xx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第10课《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93等内容。

《端午粽》教学反思6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1.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端午粽》教学反思7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1。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端午粽》教学反思8

  进入线上直播教学已有*一个月的时间了。直播教学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一是教师又变成了知识的传授者,课堂又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因为师生互动连麦收到网络稳定性的影响,课堂不得不减少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二是学生又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教学效率堪忧。三是教学活动又在由师生、生生的多边活动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回流。四是教学方式的千篇一律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失去了学*的动力和兴趣。

  怎样让学生对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线上课堂的关注度,进而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1、充分利用前置作业,让学生预*课文,以语音和视频形式提交作业。

  学生宅家三个月最想见到自己的好朋友、同学、老师,对他们用不同方式展示的知识也很感兴趣。完成作业的过程,动手又动脑,还要组织语言,同时也是学*的过程。这样学生学*兴趣大增,学*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怎样展示交流。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设计一些有趣的学*活动,在集中识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随文识字,深层次,多角度地识字学词。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学*兴趣就得到了提高。连麦和语音回答的交替使用增加了师生的互动。

  3、在学*过程中渗透学*的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读好长句,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这些都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向叙述渗透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思考也很多,留待今后进一步改进

《端午粽》教学反思9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教学反思《《端午粽》的教学反思》。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传统节日的*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2)

——端午粽教学反思合集10篇

  端午粽教学反思 1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本课的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学重点,注重了读长句子的训练了和完整话的.训练,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和味道,但是本以为孩子们都能吃过粽子肯定能说的很好,但是说话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现孩子们对于粽子的样子和味道表达得不够完整。

  我反思一下他们对于说话训练不够完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有的孩子不喜欢吃粽子根本没有见过,第二就是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理解不到位。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粽子的一些特征,并且是从外到里的顺序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训练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训练,这样才能培养语感。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读能力是比较薄弱,一节课又要分析重点段又要认读生字还有书写生字,总感觉给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阅读,孩子们对于文本内容不熟悉,所以影响朗读效果。做好语文课前预*我觉得非常必要。

  端午粽教学反思 2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本课的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学重点,注重了读长句子的训练了和完整话的训练,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和味道,但是本以为孩子们都能吃过粽子肯定能说的很好,但是说话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现孩子们对于粽子的样子和味道表达得不够完整。

  我反思一下他们对于说话训练不够完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有的孩子不喜欢吃粽子根本没有见过,第二就是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理解不到位。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粽子的一些特征,并且是从外到里的顺序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训练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训练,这样才能培养语感。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读能力是比较薄弱。,主要一节课又要分析重点段又要认读生字还有书写生字。总感觉给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阅读,孩子们对于文本内容不熟悉,所以影响朗读效果。做好语文课前预*我觉得非常必要。

  端午粽教学反思 3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

  1、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

  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端午粽教学反思 4

  这一周我们听取了低年级组仇老师的《端午粽》听评课教学,我更是受益匪浅,他的教学水*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几乎整堂课没有瑕疵。针对仇老师的这节课,我做一个简单粗略的评议,敬请仇老师指正。

  本节课的优点很多:

  1、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

  仇老师让学生读书时,比较注重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如能及时提醒学生在读书时端好书本,坐正姿势,读书做到一拳一尺。

  2、注重字词短语的层层深入训练。

  这样层层加深,达到扩展训练的目的,又降低了学生学*的难度。

  在这中间还借用猜谜的形式填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获取知识,增强能力。

  3、注重在学文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如学*粽子的色、香、味时,能告诉孩子们是由外到内的去写,这就有意识地指导了孩子的写法,初步潜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适时的板书也清晰、简洁、重点突出。仇老师的声情并茂,激情飞扬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体现了乐学教育。

  4、注重用动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的小孩子最喜欢看动画片了,所以仇老师就抓住孩子们的喜好心理适时运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情趣。比如,出示问题说,人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就用动画片告诉孩子们答案。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学得认认真真。使整堂课都在仇老师的激情教学和孩子们的乐学中完美收官。真可谓是兴趣充满了课堂,课堂在笑声中结束。我们也被这好看的动画所吸引,所以这堂课取得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仇老师的这节评讲课优点很多很多,我不再一一叙述。

  鉴于以上的评价是我本人对仇老师这节听评课的粗略看法,有说的不恰当的地方敬请原谅。我今后一定多向仇老师请教学*,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端午粽教学反思 5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端午棕对于孩子们并不陌生,但是端午节孩子们就不是很熟悉,课前我给孩子们看了有8分钟的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没想到效果真是好极了,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词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也按“音”、“形”、“义”进行了侧重教学。课文中的“箬叶”一词在读音上学生很容易混淆,在发音中容易出现“l、r”混读的情况,在教学中,我着重进行“箬”字的拼音教学,先让学生读准“若”这个曾经学过的字,然后结合形声字告诉他们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最后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逐个正音。

  “学本课堂”即以学*者学*为中心。“学本课堂观”充分相信学生的学*潜力,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以后,教师和学生将以*等的身份共同开展学*活动,实现学*目标。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通读课文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圈一圈划一划的方法,让学生动嘴动手,掌握学*方法。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接着让孩子们在朗读长句子是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我和学生配合读,但是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是我先读,我读停下来的时候学生读,锻炼他们的听力和反应能力,孩子都很积极的配合,耳朵听,眼睛看,注意力集中,这样就巧妙的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

  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是学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棕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我在*时的教学中落实“改变一点点,一点点的改变”的思想,如,改变备课方式,改变我的教学观念,有效的作业与训练等,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学*方法,让我的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端午粽教学反思 6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教学反思 7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本课的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学重点,注重了读长句子的训练了和完整话的训练,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和味道,但是本以为孩子们都能吃过粽子肯定能说的很好,但是说话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现孩子们对于粽子的样子和味道表达得不够完整。

  我反思一下他们对于说话训练不够完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有的孩子不喜欢吃粽子根本没有见过,第二就是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理解不到位。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粽子的一些特征,并且是从外到里的顺序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训练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训练,这样才能培养语感。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读能力是比较薄弱。,主要一节课又要分析重点段又要认读生字还有书写生字。总感觉给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阅读,孩子们对于文本内容不熟悉,所以影响朗读效果。做好语文课前预*我觉得非常必要。

  端午粽教学反思 8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调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俗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课件出示端午节的活动场景,出示各种粽子图片,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看图“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直接学*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弄清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写了粽子的哪一方面的,结合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粽子的颜色、味道等特点。

  “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读好带“的”的短语,另一个是学*读好长句子。教学时,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度、巩固。此外,生字的教学也和读结合起来,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教学反思 9

  进入线上直播教学已有*一个月的时间了。直播教学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一是教师又变成了知识的传授者,课堂又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因为师生互动连麦收到网络稳定性的影响,课堂不得不减少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二是学生又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教学效率堪忧。三是教学活动又在由师生、生生的多边活动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回流。四是教学方式的千篇一律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失去了学*的动力和兴趣。

  怎样让学生对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线上课堂的关注度,进而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1、充分利用前置作业,让学生预*课文,以语音和视频形式提交作业。

  学生宅家三个月最想见到自己的好朋友、同学、老师,对他们用不同方式展示的知识也很感兴趣。完成作业的过程,动手又动脑,还要组织语言,同时也是学*的过程。这样学生学*兴趣大增,学*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怎样展示交流。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设计一些有趣的学*活动,在集中识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随文识字,深层次,多角度地识字学词。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学*兴趣就得到了提高。连麦和语音回答的交替使用增加了师生的互动。

  3、在学*过程中渗透学*的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读好长句,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这些都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向叙述渗透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思考也很多,留待今后进一步改进。

  端午粽教学反思 10

  这一周我们听取了低年级组仇老师的《端午粽》听评课教学,我更是受益匪浅,他的教学水*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几乎整堂课没有瑕疵。针对仇老师的这节课,我做一个简单粗略的评议,敬请仇老师指正。

  本节课的优点很多:

  1、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

  仇老师让学生读书时,比较注重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如能及时提醒学生在读书时端好书本,坐正姿势,读书做到一拳一尺。

  2、注重字词短语的层层深入训练。

  如先紧扣课文内容:( )的竹叶,( )的糯米,( )的枣。

  拓展填空成:青青的( ),白白的( ),红红的( )

  再增加难度:( )的( )

  这样层层加深,达到扩展训练的目的,又降低了学生学*的难度。

  在这中间还借用猜谜的形式填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获取知识,增强能力。

  3、注重在学文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如学*粽子的色、香、味时,能告诉孩子们是由外到内的去写,这就有意识地指导了孩子的写法,初步潜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适时的板书也清晰、简洁、重点突出。仇老师的声情并茂,激情飞扬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体现了乐学教育。

  4、注重用动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的小孩子最喜欢看动画片了,所以仇老师就抓住孩子们的喜好心理适时运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情趣。比如,出示问题说,人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就用动画片告诉孩子们答案。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学得认认真真。使整堂课都在仇老师的激情教学和孩子们的乐学中完美收官。真可谓是兴趣充满了课堂,课堂在笑声中结束。我们也被这好看的动画所吸引,所以这堂课取得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仇老师的这节评讲课优点很多很多,我不再一一叙述。

  鉴于以上的评价是我本人对仇老师这节听评课的粗略看法,有说的不恰当的地方敬请原谅。我今后一定多向仇老师请教学*,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端午粽》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3)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优选【10】篇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1

  今年的3月28日,是我上《端午粽》校级精品课的日子,通过一系列的准备和磨课,让我收获颇丰,也得到了许多的感悟。下面我来简单谈一谈。

  其实我性格属于有些急躁型的,一直焦急于自己的课能不能上的让学生有兴趣,让自己满意。作为一名教师,上语文课可能是比较简单,但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确是难上加难。语文课要想上的好,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还需要有丰厚的底蕴。即使是一年级的语文,也不容忽视。如何让小朋友从小产生对语文的热爱,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让我们这些一年级的教师肩上的担子重之又重。在来到桃州一小,让我认识最深刻的是,做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教师。桃州一小每一位老师都是吃苦耐劳,虚心学*,这值得我去学*。因此,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有着担当的环境中,更加促使我要积极进步。所以,在从准备《端午粽》到上课,到接受各位老师的评价这一路走过来,让我认识很多。

  由于是校级精品课,有很多语文教师来听课,所以我很紧张,也提前很多天进行准备。首先是写教案,我一直觉得这是我的弱项。因为设计一份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教案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改了又改,还参照了其他很多优秀的教案,才将草稿拟定。开始是在一(5)班试上一节课,发现内容过多,时间不够。于是进行修整,并在一(7)班进行了试上。在这里我要非常感谢杨xx老师,她不仅仔细听了我的课,非常耐心的指出了我的问题,课堂内容的不扎实,条理的不清晰等,并且将她的想法说给我听,教会我很多教学方法,让我知道如何把握课堂。回去之后,我将杨老师的想法和我自己的思路糅合,重新对教案进行修改。这次的磨课如同一次大换血,也让我稍微有些自信。

  第三次的磨课,我请来了李校长、汪丽老师和曹娟娟老师来听课,也非常感谢她们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不仅仔细听课,特地花了一节课的时间给我评课。

  《端午粽》我是本着“随文识字”的想法,课堂观察点是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去识字、记字。但是由于我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还不能够很好的以随文识字的方法驾驭课堂。所以我听了李校长她们的建议后,我还是决定先学生字,再读课文,然后将生字穿插到课文中去,让学生有效的识记。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没有充分掌握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将课文挖的太深,而忽略了扎实学生基础这一关键点。李校长她们提出的这一点让我认识到,首先设计教案时还是要进行一定的学情分析,以及《义务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一年级学生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教案进行设计,对课堂进行规整。在课堂语言组织方法,有些地方过于繁琐,有些地方的过渡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衔接才更加的适合。李校长安慰我说,这是年轻教师所缺乏的,但是没有关系,慢慢来,要不断的学*才能把握这些小细节,并且通过课文的一个小点给我进行详细的说明,让我非常的感动。

  由于我过于拘束,课堂上还放不开,所以我在课堂上的请趣味还不够浓,这一点我也意识到,我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慢慢地改正。在这里我非常感谢李校长、汪老师和曹老师给我的建议,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教学建议,更是她们毫无保留的将教学经验传授给我,让我意识到课堂不仅仅需要用心,还需要好的教学方法,抓住细节,才能将一堂课完整的上下来。所以我很感动的是不仅是学校老师对我的帮助,更多的是对我这个年轻人的关心,她们的耐心、、帮助,友爱,让我想更好地做自己,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端午粽》这节精品课在诸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较好的完成,至少和之前我的课堂相比,是有很大的进步,我很知足。在得到李校长和其他老师的肯定,我很高兴,也有了一些自信心,虽然有不足之处,我相信在我的慢慢改正之下,会越来越好。年轻的我也不能将一堂课上的完美,人人称赞,但是有了进步,和之前的自己相比,更努力,就够了。什么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往上走,才踏实,才丰富。

  这节课上下来,我真的收获很多,不仅仅是领导的支持,同事的帮助,也让我看到,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更需要的是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学*。从自身来说,要不断的去听课,去琢磨,积累教学方法,关注课堂小细节。重要的是还是要多读书,读一些理论的文章,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外界来说,我们可能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这还需要借助其他人的帮助,给我们指点,指出不足之处,我们虚心接受并积极进行改正。在生活上,我们可以自己准备笔记本,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包括优缺点,进行总结,回过头来,这也是我们宝贵的经验。

  做最好的自己,回首,不后悔,不遗憾,才是最好的!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2

  《端午节》是湘美版三年级下册的一课,它属于设计。应用的教学领域。在端午佳节时,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参与和体验节日的快乐气氛,我决定教学生用卡纸做香包。于是我自己先学折了一下,然后让其他老师也学着折了下,她们都说比较难,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还不是很强,很难学会!为上好这课我总结出几个教学难点:

  (1)制作香包用的示意图,刻度必须精确。

  (2)在折叠时,由*面形成立体的基本型。

  (3)在装饰时找准装饰的面,从而进行有创意的装饰。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也缺乏细心的概念,我将画示意图的任务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这样既节省了上课的时间,又让学生与家长之间有一定的互动,对促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有一定好处。

  在课堂中,我以开门见山的提问导入,并请学生介绍了他们所知道的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在学生说到屈原时,我呈现了傅抱石的作品《屈原泽畔行吟图》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画以及屈原的人和事,这一环节让深刻的体验到*时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有多么重要,学生已经认识中国画,而且还知道什么是中国画。让我无比欣慰。

  在讲述香包制作的过程时,我先带领学生视频欣赏《庆阳香包节》并跟随视频的播放介绍香包的种类,直观性很强,提高了学生的眼界,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接着我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香包,请学生观察,提问:香包有几个面?学生回答:六个面。它有什么装饰?生:小挂件和图案。我请一位学生上台拆,其他学生观察,拆开后仔细观察示意图,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师生交流。然后请一位已经会折的同学上台边演示边讲解香包的折法,并及时对上台拆香包和演示折香包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表扬。有了学生的讲解和演示,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但最难的部分部分同学掌握的还不是很好,因此,我又介入再次讲解重点部分,长方形的纸条如何有*面变成立体的,为了使学生看的更清楚,我在示意图的前六个三角形中标注数字1、2、3、4、5、6这几个数字,进行找朋友的游戏,1找4形成一个立体锥形,然后找到5,6也想和他们做朋友,于是它也来了,这样既直观又简单明了的把折香包的关键点突破了。学生掌握后,开始自己动手折香包,老师巡回指导。对折的认真的特别是棱角分明的同学及时做出表扬,对学困生给予帮助和指导。

  在学生折好香包后,请同学们欣赏手工艺大师的作品,他们的香包上装饰了那些图案。师生交流小结,有代表吉祥的图案:莲花、如意、蝴蝶、一切美好的东西以及自己发挥想象的图案。在装饰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想法都很丰富,涂出丰富的线条和色彩,各种各样的吉祥图案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本来我要自己教学生挂吊坠,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会自己挂吊坠,于是我再次请小老师来教学生,大家学的很认真。做好的香包上,有的图案特别有创意,有的配以文字,有的同学在一个挂坠上挂了两个、三个香包。一件件香包

  作品挂在黑板上,大家欣赏着,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着自己喜欢的香包,也有提出建议的,此时的我也沉浸在幸福中,孩子们的能力再一次得到培养和锻炼。

  教学的方式是多样的,目标却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热爱学*,并且学到更多的知识。美术课程不再单单是技巧与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也非常重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学*的意识,享受过程,并且从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找到学*的方式,明确学*的态度,为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这一课中,也存在一些缺憾,在教学中还应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更丰富些,老师的语言再精炼些。这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谢谢大家!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3

  《端午棕》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端午棕对于孩子们并不陌生。

  但是端午节孩子们就不是很熟悉,课前我给孩子们看了有8分钟的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没想到效果真是好极了,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词都面面俱到。

  所以在教学中也按“音”、“形”、“义”进行了侧重教学。课文中的“箬叶”一词在读音上学生很容易混淆,在发音中容易出现“l、r”混读的情况,在教学中,我着重进行“箬”字的拼音教学,先让学生读准“若”这个曾经学过的字,然后结合形声字告诉他们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最后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逐个正音。

  “学本课堂”即以学*者学*为中心。“学本课堂观”充分相信学生的学*潜力,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以后,教师和学生将以*等的'身份共同开展学*活动,实现学*目标。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通读课文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圈一圈划一划的方法,让学生动嘴动手,掌握学*方法。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接着让孩子们在朗读长句子是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我和学生配合读,但是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是我先读,我读停下来的时候学生读,锻炼他们的听力和反应能力,孩子都很积极的配合,耳朵听,眼睛看,注意力集中,这样就巧妙的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

  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是学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棕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我在*时的教学中落实“改变一点点,一点点的改变”的思想,如,改变备课方式,改变我的教学观念,有效的作业与训练等,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学*方法,让我的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4

  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愉快的夏天》中的第二个主题《过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个主题下有三个内容,端午节的故事,端午节的活动和学做小纸粽,我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前两个主题。

  通过研读教材和教参,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有端午节的日期,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活动。教师的授课应该从学生身边入手,对于学生而言,端午节的活动可能更贴*他们的生活,所以我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先讲端午节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这部分我多采用视频资料的方法,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够记住端午节的活动,为考试做准备。

  对于屈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学*他的爱国精神。

  端午节的日期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知识,学生年龄小,对于农历,公历了解的不多,我的突破口就是教他们看日历,能够看懂哪是公历,哪是农历,能够根据农历找公历,能够找到端午节的日期,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技能。

  我的方法是在每个环节结束的时候出检测题,目的是加深学生的印象,那么在整节课讲完之后,出一张检测卷,对学生这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检测,题的形式多样化,更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点,为监测做准备。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5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本课的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学重点,注重了读长句子的训练了和完整话的训练,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和味道,但是本以为孩子们都能吃过粽子肯定能说的很好,但是说话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现孩子们对于粽子的样子和味道表达得不够完整。

  我反思一下他们对于说话训练不够完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有的孩子不喜欢吃粽子根本没有见过,第二就是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理解不到位。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粽子的一些特征,并且是从外到里的顺序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训练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训练,这样才能培养语感。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读能力是比较薄弱。,主要一节课又要分析重点段又要认读生字还有书写生字。总感觉给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阅读,孩子们对于文本内容不熟悉,所以影响朗读效果。做好语文课前预*我觉得非常必要。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6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1、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7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 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8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调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俗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课件出示端午节的活动场景,出示各种粽子图片,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

  通过看图“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直接学*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弄清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写了粽子的哪一方面的,结合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粽子的颜色、味道等特点。

  “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读好带“的”的短语,另一个是学*读好长句子。

  教学时,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度、巩固。此外,生字的教学也和读结合起来,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9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本课的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学重点,注重了读长句子的训练了和完整话的训练,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和味道,但是本以为孩子们都能吃过粽子肯定能说的很好,但是说话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现孩子们对于粽子的样子和味道表达得不够完整。

  我反思一下他们对于说话训练不够完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有的孩子不喜欢吃粽子根本没有见过,第二就是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理解不到位。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粽子的一些特征,并且是从外到里的顺序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训练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训练,这样才能培养语感。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读能力是比较薄弱。主要一节课又要分析重点段又要认读生字还有书写生字。总感觉给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阅读,孩子们对于文本内容不熟悉,所以影响朗读效果。做好语文课前预*我觉得非常必要。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10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调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俗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课件出示端午节的活动场景,出示各种粽子图片,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看图“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直接学*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弄清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写了粽子的哪一方面的,结合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粽子的颜色、味道等特点。

  “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读好带“的”的短语,另一个是学*读好长句子。教学时,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度、巩固。此外,生字的教学也和读结合起来,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4)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1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 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传统节日的*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2

  今年的3月28日,是我上《端午粽》校级精品课的日子,通过一系列的准备和磨课,让我收获颇丰,也得到了许多的感悟。下面我来简单谈一谈。

  其实我性格属于有些急躁型的,一直焦急于自己的课能不能上的让学生有兴趣,让自己满意。作为一名教师,上语文课可能是比较简单,但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确是难上加难。语文课要想上的好,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还需要有丰厚的底蕴。即使是一年级的语文,也不容忽视。如何让小朋友从小产生对语文的热爱,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让我们这些一年级的教师肩上的担子重之又重。在来到桃州一小,让我认识最深刻的是,做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教师。桃州一小每一位老师都是吃苦耐劳,虚心学*,这值得我去学*。因此,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有着担当的环境中,更加促使我要积极进步。所以,在从准备《端午粽》到上课,到接受各位老师的评价这一路走过来,让我认识很多。

  由于是校级精品课,有很多语文教师来听课,所以我很紧张,也提前很多天进行准备。首先是写教案,我一直觉得这是我的弱项。因为设计一份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教案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改了又改,还参照了其他很多优秀的教案,才将草稿拟定。开始是在一(5)班试上一节课,发现内容过多,时间不够。于是进行修整,并在一(7)班进行了试上。在这里我要非常感谢杨xx老师,她不仅仔细听了我的课,非常耐心的指出了我的问题,课堂内容的不扎实,条理的不清晰等,并且将她的想法说给我听,教会我很多教学方法,让我知道如何把握课堂。回去之后,我将杨老师的想法和我自己的思路糅合,重新对教案进行修改。这次的磨课如同一次大换血,也让我稍微有些自信。

  第三次的磨课,我请来了李校长、汪丽老师和曹娟娟老师来听课,也非常感谢她们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不仅仔细听课,特地花了一节课的时间给我评课。

  《端午粽》我是本着“随文识字”的想法,课堂观察点是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去识字、记字。但是由于我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还不能够很好的以随文识字的方法驾驭课堂。所以我听了李校长她们的建议后,我还是决定先学生字,再读课文,然后将生字穿插到课文中去,让学生有效的识记。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没有充分掌握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将课文挖的太深,而忽略了扎实学生基础这一关键点。李校长她们提出的这一点让我认识到,首先设计教案时还是要进行一定的学情分析,以及《义务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一年级学生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教案进行设计,对课堂进行规整。在课堂语言组织方法,有些地方过于繁琐,有些地方的过渡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衔接才更加的适合。李校长安慰我说,这是年轻教师所缺乏的,但是没有关系,慢慢来,要不断的学*才能把握这些小细节,并且通过课文的一个小点给我进行详细的说明,让我非常的感动。

  由于我过于拘束,课堂上还放不开,所以我在课堂上的请趣味还不够浓,这一点我也意识到,我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慢慢地改正。在这里我非常感谢李校长、汪老师和曹老师给我的建议,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教学建议,更是她们毫无保留的将教学经验传授给我,让我意识到课堂不仅仅需要用心,还需要好的教学方法,抓住细节,才能将一堂课完整的上下来。所以我很感动的是不仅是学校老师对我的帮助,更多的是对我这个年轻人的关心,她们的耐心、、帮助,友爱,让我想更好地做自己,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端午粽》这节精品课在诸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较好的完成,至少和之前我的课堂相比,是有很大的进步,我很知足。在得到李校长和其他老师的肯定,我很高兴,也有了一些自信心,虽然有不足之处,我相信在我的慢慢改正之下,会越来越好。年轻的我也不能将一堂课上的完美,人人称赞,但是有了进步,和之前的自己相比,更努力,就够了。什么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往上走,才踏实,才丰富。

  这节课上下来,我真的收获很多,不仅仅是领导的支持,同事的帮助,也让我看到,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更需要的是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学*。从自身来说,要不断的去听课,去琢磨,积累教学方法,关注课堂小细节。重要的是还是要多读书,读一些理论的文章,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外界来说,我们可能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这还需要借助其他人的帮助,给我们指点,指出不足之处,我们虚心接受并积极进行改正。在生活上,我们可以自己准备笔记本,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包括优缺点,进行总结,回过头来,这也是我们宝贵的经验。

  做最好的自己,回首,不后悔,不遗憾,才是最好的!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3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1.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端午粽》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5)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1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 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传统节日的*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2

  进入线上直播教学已有*一个月的时间了。直播教学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一是教师又变成了知识的传授者,课堂又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因为师生互动连麦收到网络稳定性的影响,课堂不得不减少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二是学生又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教学效率堪忧。三是教学活动又在由师生、生生的多边活动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回流。四是教学方式的千篇一律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失去了学*的动力和兴趣。怎样让学生对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线上课堂的关注度,进而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1、充分利用前置作业,让学生预*课文,以语音和视频形式提交作业。

  学生宅家三个月最想见到自己的好朋友、同学、老师,对他们用不同方式展示的知识也很感兴趣。完成作业的过程,动手又动脑,还要组织语言,同时也是学*的过程。这样学生学*兴趣大增,学*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怎样展示交流。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设计一些有趣的学*活动,在集中识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随文识字,深层次,多角度地识字学词。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学*兴趣就得到了提高。连麦和语音回答的交替使用增加了师生的互动。

  3、在学*过程中渗透学*的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读好长句,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这些都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向叙述渗透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思考也很多,留待今后进一步改进。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3

  今年的3月28日,是我上《端午粽》校级精品课的日子,通过一系列的准备和磨课,让我收获颇丰,也得到了许多的感悟。下面我来简单谈一谈。

  其实我性格属于有些急躁型的,一直焦急于自己的课能不能上的让学生有兴趣,让自己满意。作为一名教师,上语文课可能是比较简单,但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确是难上加难。语文课要想上的好,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还需要有丰厚的底蕴。即使是一年级的语文,也不容忽视。如何让小朋友从小产生对语文的热爱,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让我们这些一年级的教师肩上的担子重之又重。在来到桃州一小,让我认识最深刻的是,做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教师。桃州一小每一位老师都是吃苦耐劳,虚心学*,这值得我去学*。因此,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有着担当的环境中,更加促使我要积极进步。所以,在从准备《端午粽》到上课,到接受各位老师的评价这一路走过来,让我认识很多。

  由于是校级精品课,有很多语文教师来听课,所以我很紧张,也提前很多天进行准备。首先是写教案,我一直觉得这是我的弱项。因为设计一份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教案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改了又改,还参照了其他很多优秀的教案,才将草稿拟定。开始是在一(5)班试上一节课,发现内容过多,时间不够。于是进行修整,并在一(7)班进行了试上。在这里我要非常感谢杨xx老师,她不仅仔细听了我的课,非常耐心的指出了我的问题,课堂内容的不扎实,条理的不清晰等,并且将她的想法说给我听,教会我很多教学方法,让我知道如何把握课堂。回去之后,我将杨老师的想法和我自己的思路糅合,重新对教案进行修改。这次的磨课如同一次大换血,也让我稍微有些自信。

  第三次的磨课,我请来了李校长、汪丽老师和曹娟娟老师来听课,也非常感谢她们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不仅仔细听课,特地花了一节课的时间给我评课。

  《端午粽》我是本着“随文识字”的想法,课堂观察点是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去识字、记字。但是由于我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还不能够很好的以随文识字的方法驾驭课堂。所以我听了李校长她们的建议后,我还是决定先学生字,再读课文,然后将生字穿插到课文中去,让学生有效的识记。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没有充分掌握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将课文挖的太深,而忽略了扎实学生基础这一关键点。李校长她们提出的这一点让我认识到,首先设计教案时还是要进行一定的学情分析,以及《义务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一年级学生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教案进行设计,对课堂进行规整。在课堂语言组织方法,有些地方过于繁琐,有些地方的过渡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衔接才更加的适合。李校长安慰我说,这是年轻教师所缺乏的,但是没有关系,慢慢来,要不断的学*才能把握这些小细节,并且通过课文的一个小点给我进行详细的说明,让我非常的感动。

  由于我过于拘束,课堂上还放不开,所以我在课堂上的请趣味还不够浓,这一点我也意识到,我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慢慢地改正。在这里我非常感谢李校长、汪老师和曹老师给我的建议,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教学建议,更是她们毫无保留的将教学经验传授给我,让我意识到课堂不仅仅需要用心,还需要好的教学方法,抓住细节,才能将一堂课完整的上下来。所以我很感动的是不仅是学校老师对我的帮助,更多的是对我这个年轻人的关心,她们的耐心、、帮助,友爱,让我想更好地做自己,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端午粽》这节精品课在诸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较好的完成,至少和之前我的课堂相比,是有很大的进步,我很知足。在得到李校长和其他老师的肯定,我很高兴,也有了一些自信心,虽然有不足之处,我相信在我的慢慢改正之下,会越来越好。年轻的我也不能将一堂课上的完美,人人称赞,但是有了进步,和之前的自己相比,更努力,就够了。什么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往上走,才踏实,才丰富。

  这节课上下来,我真的收获很多,不仅仅是领导的支持,同事的帮助,也让我看到,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更需要的是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学*。从自身来说,要不断的去听课,去琢磨,积累教学方法,关注课堂小细节。重要的是还是要多读书,读一些理论的文章,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外界来说,我们可能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这还需要借助其他人的帮助,给我们指点,指出不足之处,我们虚心接受并积极进行改正。在生活上,我们可以自己准备笔记本,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包括优缺点,进行总结,回过头来,这也是我们宝贵的经验。

  做最好的自己,回首,不后悔,不遗憾,才是最好的!


《端午粽》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6)

——《端午粽》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端午粽》教学反思1

  这一周我们听取了低年级组仇老师的《端午粽》听评课教学,我更是受益匪浅,他的教学水*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几乎整堂课没有瑕疵。针对仇老师的这节课,我做一个简单粗略的评议,敬请仇老师指正。

  本节课的优点很多:

  1、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

  仇老师让学生读书时,比较注重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如能及时提醒学生在读书时端好书本,坐正姿势,读书做到一拳一尺。

  2、注重字词短语的层层深入训练。

  如先紧扣课文内容

  拓展填空成

  再增加难度

  这样层层加深,达到扩展训练的目的,又降低了学生学*的难度。

  在这中间还借用猜谜的形式填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获取知识,增强能力。

  3、注重在学文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如学*粽子的色、香、味时,能告诉孩子们是由外到内的去写,这就有意识地指导了孩子的写法,初步潜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适时的板书也清晰、简洁、重点突出。仇老师的声情并茂,激情飞扬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体现了乐学教育。

  4、注重用动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的小孩子最喜欢看动画片了,所以仇老师就抓住孩子们的喜好心理适时运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情趣。比如,出示问题说,人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就用动画片告诉孩子们答案。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学得认认真真。使整堂课都在仇老师的激情教学和孩子们的乐学中完美收官。真可谓是兴趣充满了课堂,课堂在笑声中结束。我们也被这好看的动画所吸引,所以这堂课取得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鉴于以上的评价是我本人对仇老师这节听评课的粗略看法,有说的不恰当的地方敬请原谅。我今后一定多向仇老师请教学*,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端午粽》教学反思2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教学反思《《端午粽》的教学反思》。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传统节日的*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教学反思3

  《端午粽》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十分贴合学生的童年生活,课文围绕着端午粽,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例如,在讲粽子的样子和种类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喜欢吃粽子。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联系自己的所吃过的粽子,为大家介绍一下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等,由此也可以锻炼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我便让同学们反复阅读,边读边学边体验,刚开始有同学读不准字音,例如,“一”字的变调掌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同学停顿处把握得不是很好,我便先对长句子进行内容分解,明白句所表达的内容,再进行反复练*。例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句子比较长,但是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在指导读长句子时时,首先,引导孩子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出关键的事物(箬竹叶、糯米、枣),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的具体特征(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并读好这些“的”字短语,最后通过找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时的顺序(用……包的,里面,中间),从而发现这句话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描写了粽子的样子。通过这三个小步骤,学生对这个长句子便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本课最后一段还讲到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教学过程中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以放视频的形式讲给同学们,他们都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有同学联系生活经验分享了关于端午节的其他*俗,例如,赛龙舟、编五色花绳、佩戴香囊等,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潜移默化之中也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端午粽》教学反思4

  《端午棕》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端午粽对于孩子们并不陌生,但是端午节孩子们就不是很熟悉,课前我从我国的传统节日导入,采用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没想到效果真是好极了。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词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如“总,念”两个字,因为它们有共同的偏旁“心字底”,可以放在一起记忆,“肉”,可以采用猜谜语的方式,“粽、端、据”可以采用“加一加”或者是换偏旁的方式,总之,只要我们乐于动脑,就一定能把汉字记准确,记牢固。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领者,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通读课文时带着问题去读书,采用圈一圈划一划的方法,让学生动嘴动手,掌握学*方法,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接着让孩子们在朗读长句子,我先读,起一个示范带头的作用,然后让学生读,锻炼他们的听力和反应能力,孩子都很积极的配合,耳朵听,眼睛看,注意力集中,另外,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很能体现作者对端午粽的喜爱之情,因此,在朗读时,注意引导学生仔细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这样就巧妙的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即培养了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也让学生知道了学*语文的方法。

  但一节课下来,我总觉得学生还是不能深入文本,朗读时感情还不够充分,这与孩子们的预*不够有关,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有效的课前预*也是很有必要的。

《端午粽》教学反思5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调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俗的由来。

  端午节是*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课件出示端午节的活动场景,出示各种粽子图片,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看图“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直接学*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弄清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写了粽子的哪一方面的,结合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粽子的颜色、味道等特点。

  “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读好带“的”的短语,另一个是学*读好长句子。教学时,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度、巩固。此外,生字的教学也和读结合起来,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7)

——端午粽教案(精选10篇)

  端午粽教案 1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

  2、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教师)

  2.预*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出示生字——叶,看图学*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端午粽教案 2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

  2、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教师)

  2.预*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出示生字——叶,看图学*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端午粽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等7个生字。

  2、联系实际,结合图文,了解与粽子相关的词语。

  3、朗读课文,学会读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上扎根细绳子。(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3、学写生字“午”。

  (1)观察占格。

  (2)教师范写,学生口述笔顺。(区分“牛”)

  (3)学生书空、描红。

  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朗读,标出全文自然段。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悟

  1、学*第1自然段。

  2、师:课文里外婆一到端午节就会做什么?

  (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3、师:外婆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盼着,表现外婆期待、高兴的心情)

  4、谁来读出外婆期盼的心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节、叶、米”。

  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师范写“节、叶、米”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

  “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米”要左右对称。

  4、指导学生练*,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让学生练*口头组词、扩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了解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真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还会做什么啊?(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课件出示有关端午节*俗的图片)

  二、学*第2、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指名说一说,读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让学生画出描写粽子的句子,齐读画出的句子。

  3、分析句子。第2自然段中描写了粽子由外到里的样子、颜色、味道。

  师:箬竹就是竹子的一种,叶子宽大,是一种很好的包粽子的材料。

  师:粽子颜色十分丰富,糯米是白白的,枣子是红红的,粽子外衣是青青的。

  师:粽子的味道呢?(又黏又甜)

  4、指名读句子。分小组比赛读画线的句子。

  5、学生想象粽子的样子,并拿彩笔在自己的图画本上画一画,比比谁画得更好看。

  6、师:齐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出示: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善良、乐于分享的人)

  三、学*第4自然段,了解历史人物屈原

  1、出示屈原图片,提问:有没有谁了解这个人物?

  2、老师讲解爱国诗人屈原及他沉汨罗江的历史故事。

  3、指名读第4自然段。师: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啊?(屈原)

  4、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6、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

  四、学*生字“真”“分”“豆”

  1、出示生字,观察占格。

  2、学*笔顺,教师范写。(“真”里面是三横)

  3、学生书空练*,教师指导。

  五、回顾拓展

  1、全班齐读课文,指名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教师回顾总结:这篇课文讲了外婆给“我们”包的端午粽,以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更加了解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来源,课后同学们去了解一下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吧。

  [教学板书]

  10、端午粽

  热爱

  思念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花样多(红豆粽、红枣粽、鲜肉粽)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们都吃过粽子,知道人们在端午节都会干什么。因此,我用谜语导入时,学生很快就猜出了谜底。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并适当地向学生普及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

  端午粽教案 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俗。

  2、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感兴趣。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4、通过参加端午节环境创设,感受参与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俗。

  活动准备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动前请幼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3、请部分爷爷奶奶参与活动。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到爷爷奶奶家过节。

  1、请爷爷给小朋友讲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小朋友自由和爷爷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时人们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洒黄酒、挂香囊等。

  3、幼儿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进行过端午活动。

  (1)我给奶奶学包粽子。

  请奶奶向小朋友介绍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2)做龙舟、划龙舟。

  和爷爷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龙舟进行龙舟大赛,请幼儿四五人一组,套上龙舟,进行划龙舟比赛活动,先取到红绸一组为胜。旁边请几位幼儿为他们摇旗呐喊。

  (3)做香囊活动。

  请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缝成校口袋,放进香料和少许艾草,合上袋子,幼儿学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5)和爷爷奶奶再见。

  端午粽教案 5

  第二课时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识生字卡片。

  2.听写生词。

  二、学*课文,感悟内容

  1.学*课文第3自然段。

  (1)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的1、2自然段,知道了外婆包的粽子特别好吃,那么除了味道好,外婆的粽

  子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2)指名读第3自然段。

  (3)指名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4)指名回答并板书:花样多。

  (5)练*用“除了……还有……”说话。

  (6)总结:外婆包的粽子除了好吃,花样多,还叫我们带回去给邻居吃,看来,外婆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善良

  2.学*第四自然段。

  (1)启发谈话:人们端午节吃粽子为了什么呢?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三、课文拓展,指导书写

  1.总结交流。

  (1)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那么屈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人呢?

  (2)课件出示屈原资料,了解其生*,以及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拓展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家乡端午节*俗资料,并和课文内容相对照,看看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3.指导生字“真、分、豆”书写。

  (1)课件演示“真、分、豆”笔顺。

  (2)认读3个生字。

  (3)观察三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布置作业。把在本课中收集到的词语放在你的词语库里。课外了解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五、板书设计

  材料:青青的箬竹,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10.端午粽味道:清香,又黏又甜

  花样:多

  意义:纪念屈原

  端午粽教案 6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俗、来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俗,并对传统文化感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查找屈原的资料和端午节的*俗。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学生自由说端午节的*俗。

  3.教师:端午节,你都做过什么?(吃粽子、赛龙舟……)

  4.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端午粽》。(板书课题:端午粽)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横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2.出示词语:

  端午节总会粽子中间十分红豆鲜肉带回知道据说纪念

  你认识它们吗?学生自读。

  3.谁能当小老师来领读?学生跟读。

  4.出示生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1)按结构划分,巩固读。如,左右结构:“端、粽、知、据”。

  (2)同偏旁识记:“总、念”都是心字底。

  (3)图片、猜谜识记。如,“分”:分蛋糕的图片,理解记忆。大米、粽子、肉等图片。

  (4)字形演变识记。如:“带”的甲骨文“ ”,最初的时候,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和用带的两端打成的结。下面像垂下的须子,有装饰作用。本义:大带,束衣的腰带。也指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条物。随着时代的发展,扁*状的物体、条形的区域也常用“带”表示,如,带鱼、热带、温带。后来,“带”还可以表示随着,拿着,如,携带、带回去。

  5.过渡:同学们,一个汉字可以演变出这么多的意思,我们祖国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啊!

  6.联系生活巩固,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三、指导书写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观察结构,说说哪些笔画需要提醒。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提示:“真”字中间有三横,长横*、长、稳,横画之间的间距大体相等。“豆”字写时要注意上窄下宽,下面的长横要舒展,托住上部。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评价修改。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上,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那粽子如何包啊?需要我们提前准备什么材料啊?(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这篇课文。

  二、精读感悟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4个自然段)

  2.想一想,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请用圆圈圈出来。

  粽子是用、和做成的。(提示: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把话说完整。)

  3.出示箬竹叶实物:同学们见过箬竹叶吗?出示图片或实物。这就是箬竹叶。你们看,尖尖的箬竹叶多像是一把剑啊!用箬竹叶包成的粽子,就再也不怕汨罗江里的鱼虾和蛟龙了。

  4.引导:一个粽子还有这样的故事,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还真丰富呢!

  5.出示对比句子:

  ①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②粽子是用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糯米,中间有一颗枣。

  你发现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①有“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等词语。②没有。)

  6.这样的短语,我们在第二单元中曾经学过,你会读吗?注意读出节奏感。指名读。

  7.作者为什么要加上“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呢?(颜色鲜艳,板书:颜色)

  8.粽子的颜色多么鲜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齐读。

  9.练*读长句子:标出停顿符号进行练读。

  10.赛读长句子: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后评价。

  小结:刚刚我们通过读好一个词,然后读好一个短语,最后借助停顿和标点符号,读好了长句子,这真是一个朗读的好方法。

  11.作者为什么要加上“里面、中间”这样的词语呢?出示课文的图片,请同学们对照图片,然后分别再读这句话,这句话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你是从哪几个词语中知道的呢?

  仿说训练:出示元宵图片。

  元宵是用的糯米粉包的,有芝麻馅。

  小结: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可以把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老师可真的要给你们点个大大的赞呢!看着图片一齐读。

  12.粽子包好了,就等着吃了。请你用刚刚我们学过的读长句子的方法读读下面的话。注意“一”的读音。

  出示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1)读好带“一”的短语。出示“一掀开、一股清香、一口粽子”。再加上前后文的“一锅粽子”“一小篮粽子”读准确。

  (2)读好关键词:又黏又甜。

  (3)读好句中的停顿: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4)糯米的香气伴着箬竹叶的清香,在掀开锅盖的那一瞬间,真是香气扑鼻。我已经忍不住要读一读了。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边想象画面边做动作读。

  13.姥姥包的粽子真是色香味俱全,让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感受这好吃的端午粽吧!

  14.读好长句:“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1)读好关键词:美滋滋。

  (2)读好停顿: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3)外婆为什么要我们分给邻居吃?

  小结:如今,会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少了,外婆在端午节这一天把她亲手包的粽子分享给周围的人,也是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啊!让我们也学着外婆一起来包端午粽吧!

  15.用以上学到的方法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几位同学读,大家认真听,说说谁读得最好,好在哪里。

  16.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教师:谁能给大家讲讲屈原的故事?(学生可以试讲,教师补充。)

  (3)补充《屈原的故事》或是视频。

  (4)交流听故事的收获。

  教师:同学们,听了故事以后,你能说说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吗?

  学生:屈原是个忧国忧民的人,爱国的诗人,和祖国共存亡的人。

  教师: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又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三、课外拓展

  1.把屈原的故事或者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查找其他的传统节日的资料。如:清明节、中秋节、春节。

  四、总结全文

  端午节的*俗还有很多,如:饮雄黄酒、游百病、悬钟馗像。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向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要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端午粽教案 7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等7个生字。

  2、联系实际,结合图文,了解与粽子相关的词语。

  3、朗读课文,学会读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上扎根细绳子。(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3、学写生字“午”。

  (1)观察占格。

  (2)教师范写,学生口述笔顺。(区分“牛”)

  (3)学生书空、描红。

  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朗读,标出全文自然段。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悟

  1、学*第1自然段。

  2、师:课文里外婆一到端午节就会做什么?

  (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3、师:外婆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盼着,表现外婆期待、高兴的心情)

  4、谁来读出外婆期盼的心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节、叶、米”。

  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师范写“节、叶、米”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

  “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米”要左右对称。

  4、指导学生练*,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让学生练*口头组词、扩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了解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真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还会做什么啊?(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课件出示有关端午节*俗的图片)

  二、学*第2、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指名说一说,读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让学生画出描写粽子的句子,齐读画出的句子。

  3、分析句子。第2自然段中描写了粽子由外到里的样子、颜色、味道。

  师:箬竹就是竹子的'一种,叶子宽大,是一种很好的包粽子的材料。

  师:粽子颜色十分丰富,糯米是白白的,枣子是红红的,粽子外衣是青青的。

  师:粽子的味道呢?(又黏又甜)

  4、指名读句子。分小组比赛读画线的句子。

  5、学生想象粽子的样子,并拿彩笔在自己的图画本上画一画,比比谁画得更好看。

  6、师:齐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出示: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善良、乐于分享的人)

  三、学*第4自然段,了解历史人物屈原

  1、出示屈原图片,提问:有没有谁了解这个人物?

  2、老师讲解爱国诗人屈原及他沉汨罗江的历史故事。

  3、指名读第4自然段。师: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啊?(屈原)

  4、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6、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

  四、学*生字“真”“分”“豆”

  1、出示生字,观察占格。

  2、学*笔顺,教师范写。(“真”里面是三横)

  3、学生书空练*,教师指导。

  五、回顾拓展

  1、全班齐读课文,指名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教师回顾总结:这篇课文讲了外婆给“我们”包的端午粽,以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更加了解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来源,课后同学们去了解一下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吧。

  [教学板书]

  10、端午粽

  热爱

  思念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花样多(红豆粽、红枣粽、鲜肉粽)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们都吃过粽子,知道人们在端午节都会干什么。因此,我用谜语导入时,学生很快就猜出了谜底。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并适当地向学生普及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

  端午粽教案 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朗读好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俗来历。

  教学重点

  积累"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

  中午分开叶子大米节日

  2.指名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听写字词,观察图片,回忆课文内容,尽快进入到课堂中。

  二、品读课文

  1.品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外婆总会煮好了盼我们回去)

  (3)从"一到""总会""盼着"你体会到什么?(外婆浓浓的爱)

  (4)指导朗读,读出外婆端午节的期盼。

  2.品读第2自然段。

  (1)同桌相互读一读,读好长句子。

  (2)外婆包的端午粽看起来怎么样?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

  课件出示: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你能把表示颜色的词圈出来吗?你有什么感觉?(美)

  ②我们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粽子的图片】

  ③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吧。

  (3)这粽子不仅看起来好看,闻起来也很香,从哪儿能看出来?

  课件出示: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你觉得这清香是什么样的味道?(箬竹叶的味道,糯米的味道,枣的味道)

  你能用"一……就……"说个句子吗?(我一回到家就写作业)

  (4)现在来看看粽子吃起来味道怎么样?(又黏又软,十分好吃!)

  课件出示: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同学们,你们吃过的粽子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课件出示:

  看起来--美

  闻起来--香

  吃起来--甜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香甜。

  3.品读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

  课件出示: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2)读读这句话,你觉得文中哪儿写了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哪儿又写出了花样多?

  (第2自然段写了粽子十分好吃,第3自然段第2句话写了花样多)这样的句子就叫过渡句,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3)外婆包的粽子有哪几种?这几种你都吃过吗?

  【课件出示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的图片】

  课件出示: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4)仔细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外婆不仅勤劳能干,而且质朴大方)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花样多,读出外婆的勤劳能干、质朴大方。

  4.品读第4自然段。

  (1)自读这一自然段。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

  "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同学们,你知道屈原是谁吗?

  【课件出示屈原相关图文资料】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创造出新体诗"楚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3)据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五月五日设为端午节,并在这一天互相赠送粽子作为礼物。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了吗?

  (4)原来,这小小的粽子,不仅包含着外婆的爱,还寄托着我们中国人这么丰富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逐段分析文章,可以从多角度把握内容,包括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内容、还有涉及课本之外的知识的,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总结拓展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端午节,"品尝"了外婆包的端午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我们还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认识了伟大的诗人屈原,真是收获多多。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

  2.你还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吗?你能说说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俗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俗:熬年守岁。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九月初九;*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俗:赏月。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俗:喝腊八粥。

  【设计意图】总结端午节的来历,同时拓展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掌握文章内容、掌握传统节日,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课堂练*

  插入动画"端午粽节日与美食"。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跟父母交流我国的传统节日。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

  尽在小学教师帮!

  端午粽教案 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新偏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午”“豆”“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读好长句子。

  3、感受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氛围和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1、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按笔顺正确书写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时间与课前准备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传统佳节 导入新课

  1、做个小游戏:小吃货猜节日。

  游戏:小汤圆、圆又圆——元宵节!吃月饼、赏明月——中秋节!再过些日子就是端午节了!反过来考考你们,端午节吃什么?(粽子)也叫端午粽。今天我们一起学*这篇课文。

  2、读题:端午粽。

  (1)课题里有两个新偏旁,谁认识?

  (2)粽子吃过了吧,想一想:粽为什么是米字旁?

  3、伸出小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设计意图:

  揭题小游戏,创设“节日与美食”的情境,不仅为课文的学*做了铺垫,而且在语境中学*了生字“午”,认识本课两个新偏旁。

  二、学*生字 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音。

  (1)指名读生字,相机正音。

  出示:总  米  间 分  豆  肉 带  知  据  念

  (2)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

  (3)开火车读。

  (4)赛跑齐读:生字全躲到粽子里了,快把它们叫出来!

  3、学写生字“豆”。

  (1)你还知道哪些豆?老师也带来几种豆,认识吗?

  蚕豆  红豆  毛豆 豇豆

  (2)小豆子大变身,变成了什么?

  (3)读儿歌,记住“豆”。

  毛豆短,蚕豆扁,

  红豆圆圆像两点,

  豇豆长长托上面。

  (4)师边说儿歌边范写“豆”,学生书空。

  设计意图:

  生字“豆”的教学从学生生活中来,通过各种豆的巧妙组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识记字形。

  4、咱们快去听这个故事,一起走进端午节。

  5、指名分段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6、我们读着读着,脑海里一定还留下了温暖的画面:(出示三幅图)

  师: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

  生:煮好一锅粽子

  师:我迫不及待剥开粽叶

  生:咬一口粽子

  师:临走时还

  生:装一小篮粽子

  设计意图:

  统编教材对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能找出课文中的信息。针对这条建议设计此环节,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三、学*第一、二自然段

  1、端午节到了,外婆包粽子的食材有哪些?指名回答。

  出示:箬竹叶  糯米  枣

  (1)箬竹叶你见过了吗? 老师带来了,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什么样的箬竹叶?

  (2)加上颜色读: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

  (3)老师和你们一起读。

  生:青青的箬竹叶

  师:箬竹叶青青的

  生:白白的糯米

  师:糯米白白的

  生:红红的枣

  师:枣红红的

  设计意图:

  本课叠词很有特点,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正着读、反着读,回环复沓,既积累了叠词,也为读好长句子做了铺垫。

  (4)一张箬竹叶、一小把米、一大颗枣,在外婆的手里就变成一个好看的粽子啰!读句子。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设计意图: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设计了由词到短语,再送到句子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读慢慢学会长句子的停顿,掌握读好长句的方法。

  2、想看一看包粽子吗?

  3、粽子包好了,也煮熟了,流口水了吗?

  (1)引读:

  师:外婆一掀开锅盖,

  生: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生: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2)指导学生朗读。

  4、读着读着,老师想起自己小时候过端午节,我的奶奶也忙着包粽子,奶奶包着我看着、奶奶煮着我等着,你想到了什么呢?

  小结:青青粽叶香,浓浓端午情,外婆还给我讲端午节的故事,告诉我永远要纪念的人,想知道的小朋友们也可以把端午节的故事找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

  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讲述儿时端午节的记忆,唤起学生的记忆,想起自己过端午的情景,亲情、传统佳节的传承在回忆中渐渐清晰。

  四、学写生字

  1、出示:午  豆  节,相同的笔画:长横。

  2、观察长横的位置。

  节字长横盖下方,午字长横摆稳当,豆字长横托上方。

  3、书写生字,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

  读好书、写好字是第一学段的主要任务,本课三个生字“午”“豆”“节”有一个共同的笔画“长横”,寻找汉字书写的规律,学会一类字的写法,从而*得写好字的要领,贯彻落实课标的写字要求。

  端午粽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等7个生字。

  2、联系实际,结合图文,了解与粽子相关的词语。

  3、朗读课文,学会读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上扎根细绳子。(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3、学写生字“午”。

  (1)观察占格。

  (2)教师范写,学生口述笔顺。(区分“牛”)

  (3)学生书空、描红。

  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朗读,标出全文自然段。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悟

  1、学*第1自然段。

  2、师:课文里外婆一到端午节就会做什么?

  (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3、师:外婆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盼着,表现外婆期待、高兴的心情)

  4、谁来读出外婆期盼的心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节、叶、米”。

  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师范写“节、叶、米”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

  “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米”要左右对称。

  4、指导学生练*,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让学生练*口头组词、扩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了解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真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还会做什么啊?(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课件出示有关端午节*俗的图片)

  二、学*第2、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指名说一说,读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让学生画出描写粽子的句子,齐读画出的句子。

  3、分析句子。第2自然段中描写了粽子由外到里的样子、颜色、味道。

  师:箬竹就是竹子的一种,叶子宽大,是一种很好的包粽子的材料。

  师:粽子颜色十分丰富,糯米是白白的,枣子是红红的,粽子外衣是青青的。

  师:粽子的味道呢?(又黏又甜)

  4、指名读句子。分小组比赛读画线的句子。

  5、学生想象粽子的样子,并拿彩笔在自己的图画本上画一画,比比谁画得更好看。

  6、师:齐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出示: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善良、乐于分享的人)

  三、学*第4自然段,了解历史人物屈原

  1、出示屈原图片,提问:有没有谁了解这个人物?

  2、老师讲解爱国诗人屈原及他沉汨罗江的历史故事。

  3、指名读第4自然段。师: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啊?(屈原)

  4、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6、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

  四、学*生字“真”“分”“豆”

  1、出示生字,观察占格。

  2、学*笔顺,教师范写。(“真”里面是三横)

  3、学生书空练*,教师指导。

  五、回顾拓展

  1、全班齐读课文,指名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教师回顾总结:这篇课文讲了外婆给“我们”包的端午粽,以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更加了解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来源,课后同学们去了解一下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吧。

  [教学板书]

  10、端午粽

  热爱

  思念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花样多(红豆粽、红枣粽、鲜肉粽)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们都吃过粽子,知道人们在端午节都会干什么。因此,我用谜语导入时,学生很快就猜出了谜底。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并适当地向学生普及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


《端午粽》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8)

——粽叶飘香走进端午演讲稿合集5篇

  粽叶飘香走进端午演讲稿 1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粽叶香飘端午,弘扬传统文化。

  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相信大家都知道端午节的由来。这是一个纪念中国诗人和***屈原的节日。屈原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生活在一个战争频繁、弱肉强食的时代。当时的大国在环顾四周的情况下,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仍然墨守成规,没有改革的野心力方面远远地被倡导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国家抛在了后面。面对连年的战争失败,割地求和,统治阶级采取的办法是偏安一隅,置国家存亡不顾,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

  屈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他对当前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于是在国内倡导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旧贵族遭到了诋毁攻击。面对压力,屈原秉持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思想,在与保守势力的斗争中显示了自己的高尚节操,赤诚的爱国之心。

  这一片冰心,穿透了两千年的时空,依然光耀在中华大地。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谈论屈原的爱国主义,倡导的是什么呢?我们倡导的是屈原热爱自由,和*的精神,是面对危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是面对强权宁折不弯的精神,要体会到屈原对于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体会到屈原对于这片土地,也就是我们脚下这片广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盛世的`中国。国家富强、民众和谐。在这一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爱国,学会珍惜我们看似应得的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会珍惜我们的学*的机会、甚至我们的衣食。这都是我们的父辈甚至我们的祖辈怀持爱国的理念,对幸福和*生活的向往,扫净了自战争之后弥漫在中国人民头上的阴霾,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拼搏来的。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话送给所有的同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发图强,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心智的人,能为自己的将来铺垫繁花似锦的人,能回报呵护自己的父母师长,无愧于炎黄子孙的人。谢谢大家!

  粽叶飘香走进端午演讲稿 2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

  粽叶飘香走进端午演讲稿 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人们插艾草,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到处是喜洋洋的气氛。节日是生活送给人们的礼物,因为在热切等待充满惊喜的'过程中,所有的准备都是甜蜜的。

  端午节的前几天是最热闹的,勤劳的人特别忙碌而开朗,空气中弥漫着粽叶的清香,这是一种多么幸福的生活啊。

  端午节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首先,端午节是一个纪念诗人屈原的节日。因为爱国诗人屈原看到自己的国家四分五裂,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跳进汨罗江。屈原投江之后,人们让万舟齐发,用呐喊鼓乐来吓退蛟龙,以此崇敬和怀念屈原。

  其次,端午节是一个卫生节日。端午节前后正是春夏交替的时候,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是传染病高发的季节。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古人在端午节插艾叶驱蚊、驱蝇、驱虫、净化空气。

  第三,端午节是一个体育节日,因为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龙舟比赛。赛龙舟是一种很壮观、很有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对增强体质,促进社会团结起到良好的作用。

  第四,端午节是一个美食节日。早在晋代,粽子就被指定为端午节的食品。人们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颜色品种非常多。从形状上来看,有四边形、锥形、菱形等等。从馅料上看,北方多包小枣,在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和其他馅料。

  各位同学,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但一些传统*惯已经淡化了很多,我希望我们能好好传承我们的传统节日,好好珍惜我们的传统文化,成为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谢谢大家!

  粽叶飘香走进端午演讲稿 4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人们插艾草,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到处是喜洋洋的气氛。节日是生活送给人们的礼物,因为在热切等待充满惊喜的过程中,所有的准备都是甜蜜的。

  端午节的前几天是最热闹的,勤劳的人特别忙碌而开朗,空气中弥漫着粽叶的清香,这是一种多么幸福的生活啊。

  端午节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首先,端午节是一个纪念诗人屈原的节日。因为爱国诗人屈原看到自己的国家四分五裂,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跳进汨罗江。屈原投江之后,人们让万舟齐发,用呐喊鼓乐来吓退蛟龙,以此崇敬和怀念屈原。

  其次,端午节是一个卫生节日。端午节前后正是春夏交替的时候,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是传染病高发的季节。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古人在端午节插艾叶驱蚊、驱蝇、驱虫、净化空气。

  第三,端午节是一个体育节日,因为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龙舟比赛。赛龙舟是一种很壮观、很有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对增强体质,促进社会团结起到良好的作用。

  第四,端午节是一个美食节日。早在晋代,粽子就被指定为端午节的食品。人们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颜色品种非常多。从形状上来看,有四边形、锥形、菱形等等。从馅料上看,北方多包小枣,在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和其他馅料。

  各位同学,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但一些传统*惯已经淡化了很多,我希望我们能好好传承我们的传统节日,好好珍惜我们的传统文化,成为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谢谢大家!

  粽叶飘香走进端午演讲稿 5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纪念传统节日 传承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故事。屈原的国家楚国被入侵,屈原跳进河里死了。屈原死后,楚国人民划着龙舟,把粽子和鸡蛋扔进河里,不让鱼吃屈原的身体。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端午节的*俗是什么?

  端午节吃粽子是一种传统*俗。粽子皮是由叶子做成的,里面有很多种馅料。吃粽子的*俗已经广为流传。

  同学们,我想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吃过哪些粽子馅?你做过粽子吗?知道粽子怎么包吗?是的,最常见的是用糯米或枣子来做粽子。我记得,在幼儿园,端午节前举行过一次一包粽子,当时我和奶奶都参加了。每逢端午节,社区还会组织各民族居民一起包粽子。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俗。每年电视上都有龙舟比赛。

  我从我母亲那里听说在她的家乡有很多活动来纪念端午节。例如,清晨用艾叶、艾草、冬瓜插在门上洗手洗脸,用草药做一些香包,给小孩子戴五彩线,煮鸡蛋,包粽子等。喜气洋洋的。总之,这个节日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大的民间节日。

  在端午节之前是中国的儿童节日,每年人们将五颜六色的线团五彩球,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后一个雨天,人们会把球扔球到下雨的地方,传说每年将人带来好运。

  我国历来重视传统节日。*年来,端午节作为法定节日,全国人民庆祝的传统节日。

  在这里,我特别想说的是,有很多人忽视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喜欢外国的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这是不能提倡的,我们是中国人,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每过一次传统节日,身心都受到洗礼,我们应该自豪自己是中国人!

  同学们,屈原的故事离我们很久远,但他的爱国情怀却离我们很*。热爱伟大的祖国,建设美丽的家园,我们需要每一代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要努力学*,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