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1

  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

  汉字的学*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2

  《端午节五彩粽子》是辽海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的一课,它属于设计。应用的教学领域。快到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了,为了迎接它的到来,让学生们能参与和体验节日的快乐气氛,我决定教学生用卡纸扎粽子。于是我自己先学扎了一下,然后让其他老师也学着扎了下,她们说比较难,尤其是二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弱,很难学会!为上好这课我总结出几个教学难点:制作粽子用的卡纸条,必须宽度一致,不能剪歪了。

  将卡纸条折成一个个的三角形时,每个三角形都必须对齐边缘,折痕还得清晰。最难的在于折完后,将这叠三角形通过包裹形成立体的空间。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也缺乏细心的概念,我将剪卡纸条的任务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这样既节省了上课的时间,又让学生与家长之间有一定的互动,对促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有一定好处。

  上课铃想了,我以精彩的故事导入,介绍战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诗人屈原,阐明端午节的来历。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首先我出示用卡纸做好的粽子,问生:它是*面的还是立体的?生:立体的。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生:三角形。这些三角形大小都一样吗?生:一样。

  接着我在黑板上画出卡纸条,并用虚线画出第一个三角形的折痕,同步示范折法,并强调:三角形的边一定要与卡纸条的边缘完全对齐,手指用力将折痕掐实。接着是第二个三角形,我又在黑板上用虚线画出折痕,并同时出示折好三角形后的卡纸条的状态,让生观察得出:每个三角形大小一样,打开后像三角形的弹簧。师:是的,别让三角形们互相裹起来了,它们是独立的、连续的。

  最后要将这些连续的三角形立起来,关键就在最初折的4个三角形里,为了让学生看的更清楚、更直观,我用彩色的粉笔给这几个三角形的边做上记号,并分别标上1、2、3、4的号码,以“找朋友”的方式,1找3,2找4,同步示范手法,最后将余下的三角形不断包裹即可。我采取4人一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品,这样便于没有学会的同学可以找“小老师”帮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生生间的情感交流。

  接下来的给粽子穿花衣,挂绳子,学生们的想法都很丰富,有的做成项链挂在脖子上,有的在每一面都画上不同的画,有的用水粉涂出丰富的线条和色彩,还有的学生很开心的告诉我:“是小老师帮助我的,谢谢他”。那时我微笑着给他们投去赞许的眼光,说出鼓励的语言。我很开心,他们也很开心。

  教学的方式是多样的,目标却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热爱学*,并且学到更多的知识。美术课程不单单是技巧与技能的培训,尤其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很重要,让学生学会在学*时,享受过程,并且从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找到学*的方式,明确学*的态度,为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3

  《端午棕》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端午棕对于孩子们并不陌生,但是端午节孩子们就不是很熟悉,课前我给孩子们看了有8分钟的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没想到效果真是好极了,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词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也按“音”、“形”、“义”进行了侧重教学。课文中的“箬叶”一词在读音上学生很容易混淆,在发音中容易出现“l、r”混读的情况,在教学中,我着重进行“箬”字的拼音教学,先让学生读准“若”这个曾经学过的字,然后结合形声字告诉他们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最后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逐个正音。

  “学本课堂”即以学*者学*为中心。“学本课堂观”充分相信学生的学*潜力,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以后,教师和学生将以*等的身份共同开展学*活动,实现学*目标。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通读课文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圈一圈划一划的方法,让学生动嘴动手,掌握学*方法。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接着让孩子们在朗读长句子是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我和学生配合读,但是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是我先读,我读停下来的时候学生读,锻炼他们的听力和反应能力,孩子都很积极的配合,耳朵听,眼睛看,注意力集中,这样就巧妙的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

  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是学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棕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我在*时的教学中落实“改变一点点,一点点的改变”的思想,如,改变备课方式,改变我的教学观念,有效的作业与训练等,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学*方法,让我的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

《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1

  《端午粽》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十分贴合学生的童年生活,课文围绕着端午粽,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例如,在讲粽子的样子和种类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喜欢吃粽子。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联系自己的所吃过的粽子,为大家介绍一下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等,由此也可以锻炼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我便让同学们反复阅读,边读边学边体验,刚开始有同学读不准字音,例如,“一”字的变调掌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同学停顿处把握得不是很好,我便先对长句子进行内容分解,明白句所表达的内容,再进行反复练*。例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句子比较长,但是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在指导读长句子时时,首先,引导孩子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出关键的事物(箬竹叶、糯米、枣),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的具体特征(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并读好这些“的”字短语,最后通过找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时的顺序(用……包的,里面,中间),从而发现这句话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描写了粽子的样子。通过这三个小步骤,学生对这个长句子便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本课最后一段还讲到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教学过程中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以放视频的形式讲给同学们,他们都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有同学联系生活经验分享了关于端午节的其他*俗,例如,赛龙舟、编五色花绳、佩戴香囊等,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潜移默化之中也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2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

  1、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

  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3

  《端午棕》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端午棕对于孩子们并不陌生,但是端午节孩子们就不是很熟悉,课前我给孩子们看了有8分钟的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没想到效果真是好极了,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词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也按“音”、“形”、“义”进行了侧重教学。课文中的“箬叶”一词在读音上学生很容易混淆,在发音中容易出现“l、r”混读的情况,在教学中,我着重进行“箬”字的拼音教学,先让学生读准“若”这个曾经学过的字,然后结合形声字告诉他们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最后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逐个正音。

  “学本课堂”即以学*者学*为中心。“学本课堂观”充分相信学生的学*潜力,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以后,教师和学生将以*等的身份共同开展学*活动,实现学*目标。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通读课文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圈一圈划一划的方法,让学生动嘴动手,掌握学*方法。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接着让孩子们在朗读长句子是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我和学生配合读,但是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是我先读,我读停下来的时候学生读,锻炼他们的听力和反应能力,孩子都很积极的配合,耳朵听,眼睛看,注意力集中,这样就巧妙的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

  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是学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棕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我在*时的教学中落实“改变一点点,一点点的改变”的思想,如,改变备课方式,改变我的教学观念,有效的作业与训练等,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学*方法,让我的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端午粽》教案 (菁华3篇)

《端午粽》教案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俗。

  2、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感兴趣。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4、通过参加端午节环境创设,感受参与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俗。

  活动准备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动前请幼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3、请部分爷爷奶奶参与活动。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到爷爷奶奶家过节。

  1、请爷爷给小朋友讲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小朋友自由和爷爷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时人们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洒黄酒、挂香囊等。

  3、幼儿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进行过端午活动。

  (1)、我给奶奶学包粽子。

  请奶奶向小朋友介绍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2)、做龙舟、划龙舟。

  和爷爷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龙舟进行龙舟大赛,请幼儿四五人一组,套上龙舟,进行划龙舟比赛活动,先取到红绸一组为胜。旁边请几位幼儿为他们摇旗呐喊。

  (3)、做香囊活动。

  请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缝成校口袋,放进香料和少许艾草,合上袋子,幼儿学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5)和爷爷奶奶再见。

《端午粽》教案2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了解端午节包粽子的几种特有包法、名称。

  2、引导幼儿初步学*包粽子的方法,能用缠绕、捆绑的方式包粽子。

  3、幼儿能互相帮助,体验合作包粽子的乐趣。

  本次活动的重点:了解粽子的来历和特点,学*包粽子。

  本次活动的难点:能将粽子包好并捆紧。

  二、活动准备

  1、有湿度的碎泥

  2、粽叶若干、橡皮筋

  3、范例、课件

  三、活动过程

  1、教师情境导入,引入今天主题,激发幼儿学*包粽子的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吃过粽子吗?吃过哪些形状的粽子?

  (2)教师出示课件,帮助幼儿了解不同形状的粽子。

  我们吃过的粽子一般就是三角粽、还有四角粽以及团盘粽等。

  2、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幼儿学*包粽子的方法。

  (1)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粽子,看看粽子的外形和特点。

  (2)教师拿出示范作品,小朋友请你们看,在粽子外面穿了一件外衣,你们知道它的外衣是用什么做成的吗?

  (3)以前,有一种粽叶叫芦苇叶,它也可以用来包粽子。

  (4)你们知道粽子叶里面是什么吗?它是什么做成的呢?

  (5)*时,我们粽子里面包的是糯米,还可以加各种馅。你吃过什么馅儿的粽子呢?

  3、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包粽子的过程,引导幼儿对包粽子的.活动感兴趣。

  (1)你们包过粽子吗?今天我们就要用泥巴来学*包粽子。

  (2)教师讲解介绍制作方法,教师边示范。重点讲解将粽叶卷成三角状,以及用橡皮筋将粽子裹紧的方法。

  a、取一片宽大的粽叶,卷成一个圆锥状。用手在圆锥筒中旋转一下,让锥筒更加细长。

  b、在锥筒中填入糯米。将没有米的那端,将粽叶的两侧分别向内折。

  c、之后顺势将粽叶向下折,直到完全盖住糯米口为止,多余的粽叶反复折收在口上。

  d、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结实即可。

  4、幼儿分组包粽子,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互相帮助,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及时进行指导。

  四、活动总结

  活动前,根据幼儿的问题设计、制作有关端午节经验的调查表,鼓励幼儿广泛收集资料、积累经验。活动中,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调查资料,互相交流、分享有关端午节的经验。结束后,教师与幼儿共同将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展示。

《端午粽》教案3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

  2、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教师)

  2.预*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出示生字——叶,看图学*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1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 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传统节日的*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2

  进入线上直播教学已有*一个月的时间了。直播教学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一是教师又变成了知识的传授者,课堂又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因为师生互动连麦收到网络稳定性的影响,课堂不得不减少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二是学生又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教学效率堪忧。三是教学活动又在由师生、生生的多边活动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回流。四是教学方式的千篇一律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失去了学*的动力和兴趣。怎样让学生对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线上课堂的关注度,进而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1、充分利用前置作业,让学生预*课文,以语音和视频形式提交作业。

  学生宅家三个月最想见到自己的好朋友、同学、老师,对他们用不同方式展示的知识也很感兴趣。完成作业的过程,动手又动脑,还要组织语言,同时也是学*的过程。这样学生学*兴趣大增,学*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怎样展示交流。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设计一些有趣的学*活动,在集中识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随文识字,深层次,多角度地识字学词。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学*兴趣就得到了提高。连麦和语音回答的交替使用增加了师生的互动。

  3、在学*过程中渗透学*的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读好长句,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这些都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向叙述渗透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思考也很多,留待今后进一步改进。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3

  今年的3月28日,是我上《端午粽》校级精品课的日子,通过一系列的准备和磨课,让我收获颇丰,也得到了许多的感悟。下面我来简单谈一谈。

  其实我性格属于有些急躁型的,一直焦急于自己的课能不能上的让学生有兴趣,让自己满意。作为一名教师,上语文课可能是比较简单,但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确是难上加难。语文课要想上的好,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还需要有丰厚的底蕴。即使是一年级的语文,也不容忽视。如何让小朋友从小产生对语文的热爱,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让我们这些一年级的教师肩上的担子重之又重。在来到桃州一小,让我认识最深刻的是,做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教师。桃州一小每一位老师都是吃苦耐劳,虚心学*,这值得我去学*。因此,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有着担当的环境中,更加促使我要积极进步。所以,在从准备《端午粽》到上课,到接受各位老师的评价这一路走过来,让我认识很多。

  由于是校级精品课,有很多语文教师来听课,所以我很紧张,也提前很多天进行准备。首先是写教案,我一直觉得这是我的弱项。因为设计一份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教案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改了又改,还参照了其他很多优秀的教案,才将草稿拟定。开始是在一(5)班试上一节课,发现内容过多,时间不够。于是进行修整,并在一(7)班进行了试上。在这里我要非常感谢杨xx老师,她不仅仔细听了我的课,非常耐心的指出了我的问题,课堂内容的不扎实,条理的不清晰等,并且将她的想法说给我听,教会我很多教学方法,让我知道如何把握课堂。回去之后,我将杨老师的想法和我自己的思路糅合,重新对教案进行修改。这次的磨课如同一次大换血,也让我稍微有些自信。

  第三次的磨课,我请来了李校长、汪丽老师和曹娟娟老师来听课,也非常感谢她们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不仅仔细听课,特地花了一节课的时间给我评课。

  《端午粽》我是本着“随文识字”的想法,课堂观察点是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去识字、记字。但是由于我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还不能够很好的以随文识字的方法驾驭课堂。所以我听了李校长她们的建议后,我还是决定先学生字,再读课文,然后将生字穿插到课文中去,让学生有效的识记。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没有充分掌握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将课文挖的太深,而忽略了扎实学生基础这一关键点。李校长她们提出的这一点让我认识到,首先设计教案时还是要进行一定的学情分析,以及《义务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一年级学生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教案进行设计,对课堂进行规整。在课堂语言组织方法,有些地方过于繁琐,有些地方的过渡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衔接才更加的适合。李校长安慰我说,这是年轻教师所缺乏的,但是没有关系,慢慢来,要不断的学*才能把握这些小细节,并且通过课文的一个小点给我进行详细的说明,让我非常的感动。

  由于我过于拘束,课堂上还放不开,所以我在课堂上的请趣味还不够浓,这一点我也意识到,我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慢慢地改正。在这里我非常感谢李校长、汪老师和曹老师给我的建议,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教学建议,更是她们毫无保留的将教学经验传授给我,让我意识到课堂不仅仅需要用心,还需要好的教学方法,抓住细节,才能将一堂课完整的上下来。所以我很感动的是不仅是学校老师对我的帮助,更多的是对我这个年轻人的关心,她们的耐心、、帮助,友爱,让我想更好地做自己,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端午粽》这节精品课在诸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较好的完成,至少和之前我的课堂相比,是有很大的进步,我很知足。在得到李校长和其他老师的肯定,我很高兴,也有了一些自信心,虽然有不足之处,我相信在我的慢慢改正之下,会越来越好。年轻的我也不能将一堂课上的完美,人人称赞,但是有了进步,和之前的自己相比,更努力,就够了。什么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往上走,才踏实,才丰富。

  这节课上下来,我真的收获很多,不仅仅是领导的支持,同事的帮助,也让我看到,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更需要的是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学*。从自身来说,要不断的去听课,去琢磨,积累教学方法,关注课堂小细节。重要的是还是要多读书,读一些理论的文章,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外界来说,我们可能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这还需要借助其他人的帮助,给我们指点,指出不足之处,我们虚心接受并积极进行改正。在生活上,我们可以自己准备笔记本,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包括优缺点,进行总结,回过头来,这也是我们宝贵的经验。

  做最好的自己,回首,不后悔,不遗憾,才是最好的!


《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一下语文《端午粽》优秀教案 (菁华3篇)

一下语文《端午粽》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等7个生字。

  2、联系实际,结合图文,了解与粽子相关的词语。

  3、朗读课文,学会读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上扎根细绳子。(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3、学写生字“午”。

  (1)观察占格。

  (2)教师范写,学生口述笔顺。(区分“牛”)

  (3)学生书空、描红。

  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朗读,标出全文自然段。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悟

  1、学*第1自然段。

  2、师:课文里外婆一到端午节就会做什么?

  (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3、师:外婆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盼着,表现外婆期待、高兴的心情)

  4、谁来读出外婆期盼的心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节、叶、米”。

  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师范写“节、叶、米”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

  “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米”要左右对称。

  4、指导学生练*,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让学生练*口头组词、扩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了解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们还知道哪些*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真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还会做什么啊?(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课件出示有关端午节*俗的图片)

  二、学*第2、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指名说一说,读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让学生画出描写粽子的句子,齐读画出的句子。

  3、分析句子。第2自然段中描写了粽子由外到里的样子、颜色、味道。

  师:箬竹就是竹子的一种,叶子宽大,是一种很好的包粽子的材料。

  师:粽子颜色十分丰富,糯米是白白的,枣子是红红的,粽子外衣是青青的。

  师:粽子的.味道呢?(又黏又甜)

  4、指名读句子。分小组比赛读画线的句子。

  5、学生想象粽子的样子,并拿彩笔在自己的图画本上画一画,比比谁画得更好看。

  6、师:齐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出示: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善良、乐于分享的人)

  三、学*第4自然段,了解历史人物屈原

  1、出示屈原图片,提问:有没有谁了解这个人物?

  2、老师讲解爱国诗人屈原及他沉汨罗江的历史故事。

  3、指名读第4自然段。师: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啊?(屈原)

  4、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6、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

  四、学*生字“真”“分”“豆”

  1、出示生字,观察占格。

  2、学*笔顺,教师范写。(“真”里面是三横)

  3、学生书空练*,教师指导。

  五、回顾拓展

  1、全班齐读课文,指名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教师回顾总结:这篇课文讲了外婆给“我们”包的端午粽,以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更加了解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来源,课后同学们去了解一下*的其他传统节日吧。

  [教学板书]

  10、端午粽

  热爱

  思念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花样多(红豆粽、红枣粽、鲜肉粽)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们都吃过粽子,知道人们在端午节都会干什么。因此,我用谜语导入时,学生很快就猜出了谜底。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并适当地向学生普及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

一下语文《端午粽》优秀教案2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

  2、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教师)

  2.预*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出示生字——叶,看图学*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一下语文《端午粽》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朗读好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俗来历。

  教学重点

  积累"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

  中午分开叶子大米节日

  2.指名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听写字词,观察图片,回忆课文内容,尽快进入到课堂中。

  二、品读课文

  1.品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外婆总会煮好了盼我们回去)

  (3)从"一到""总会""盼着"你体会到什么?(外婆浓浓的爱)

  (4)指导朗读,读出外婆端午节的期盼。

  2.品读第2自然段。

  (1)同桌相互读一读,读好长句子。

  (2)外婆包的端午粽看起来怎么样?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

  课件出示: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你能把表示颜色的词圈出来吗?你有什么感觉?(美)

  ②我们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粽子的图片】

  ③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吧。

  (3)这粽子不仅看起来好看,闻起来也很香,从哪儿能看出来?

  课件出示: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你觉得这清香是什么样的味道?(箬竹叶的味道,糯米的味道,枣的味道)

  你能用"一……就……"说个句子吗?(我一回到家就写作业)

  (4)现在来看看粽子吃起来味道怎么样?(又黏又软,十分好吃!)

  课件出示: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同学们,你们吃过的粽子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课件出示:

  看起来--美

  闻起来--香

  吃起来--甜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香甜。

  3.品读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

  课件出示: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2)读读这句话,你觉得文中哪儿写了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哪儿又写出了花样多?

  (第2自然段写了粽子十分好吃,第3自然段第2句话写了花样多)这样的句子就叫过渡句,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3)外婆包的粽子有哪几种?这几种你都吃过吗?

  【课件出示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的图片】

  课件出示: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4)仔细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外婆不仅勤劳能干,而且质朴大方)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花样多,读出外婆的勤劳能干、质朴大方。

  4.品读第4自然段。

  (1)自读这一自然段。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

  "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同学们,你知道屈原是谁吗?

  【课件出示屈原相关图文资料】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创造出新体诗"楚辞",是*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3)据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五月五日设为端午节,并在这一天互相赠送粽子作为礼物。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了吗?

  (4)原来,这小小的粽子,不仅包含着外婆的爱,还寄托着我们*人这么丰富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逐段分析文章,可以从多角度把握内容,包括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内容、还有涉及课本之外的知识的,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总结拓展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端午节,"品尝"了外婆包的端午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我们还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认识了伟大的诗人屈原,真是收获多多。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

  2.你还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吗?你能说说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俗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俗:熬年守岁。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九月初九;*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俗:赏月。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俗:喝腊八粥。

  【设计意图】总结端午节的来历,同时拓展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掌握文章内容、掌握传统节日,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课堂练*

  插入动画"端午粽节日与美食"。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跟父母交流我国的传统节日。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

  尽在小学教师帮!


《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端午粽》说课稿 (菁华5篇)

《端午粽》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俗和来历。

  德育目标了解传统节日和*俗。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自主学*法 讨论法 总结法

  教学准备教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端午粽这篇新。(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后一竖不要写出头。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端午粽》说课稿2

  第二课时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识生字卡片。

  2.听写生词。

  二、学*课文,感悟内容

  1.学*课文第3自然段。

  (1)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的1、2自然段,知道了外婆包的粽子特别好吃,那么除了味道好,外婆的粽

  子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2)指名读第3自然段。

  (3)指名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4)指名回答并板书:花样多。

  (5)练*用“除了……还有……”说话。

  (6)总结:外婆包的粽子除了好吃,花样多,还叫我们带回去给邻居吃,看来,外婆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善良

  2.学*第四自然段。

  (1)启发谈话:人们端午节吃粽子为了什么呢?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三、课文拓展,指导书写

  1.总结交流。

  (1)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那么屈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人呢?

  (2)课件出示屈原资料,了解其生*,以及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拓展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家乡端午节*俗资料,并和课文内容相对照,看看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3.指导生字“真、分、豆”书写。

  (1)课件演示“真、分、豆”笔顺。

  (2)认读3个生字。

  (3)观察三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布置作业。把在本课中收集到的词语放在你的词语库里。课外了解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五、板书设计

  材料:青青的箬竹,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10.端午粽味道:清香,又黏又甜

  花样:多

  意义:纪念屈原

《端午粽》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通过描述端午节去外婆家吃粽子的故事以及对粽子这种食物具体的描写,使同学们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和粽子这种食物,在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萌发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本篇课文,让同学们能够继承优秀传统节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说目标

  1.学会13个会认字,学*7个会写字,认识2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读好长句子,熟读成诵,当堂达标。

  3.在学生感受端午节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使学生了解并学*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练*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培养学*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法

  在本文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教师把粽子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品尝,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四、说过程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且请同学们描述自己吃到的粽子是什么样的?什么味道的?(学生描述)教师揭题,《端午粽》

  2.教师解释课题《端午粽》是两个词,端午和粽子。解释二者的关系: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起源于*,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

  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子等节日活动。

  (二)、检查预*,引导初读

  1.自由读课文,圈划生字,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用喜欢的方式练*认读生字。

  3.还词入文,再分节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流利。

  (三)、重点品读,理解感悟

  1.学生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教师朗读第一自然段。解释“盼着”一词表现了外婆渴望我们回去的心情。

  3.教师朗读第二自然段。学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味道的?和我们刚刚吃的粽子一样吗?

  学生回答:外婆包的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粽子带有一股清香,吃起来又黏又甜。和我们刚刚吃的粽子一样。

  教师讲解: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颜色描写的词语,更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粽子的样子。

  4.教师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都有什么花样?

  学生回答: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教师讲解:外婆让我们把粽子分给邻居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好东西应该和大家分享,这样大家都能感受幸福和喜悦。

  5.教师朗读第四自然段。

  教师讲解: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是*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通过教师对屈原的介绍,使同学们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6.教师设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里有哪些传统*俗?

  学生踊跃回答,交流拓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7.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全篇课文的阅读都要带着幸福喜悦的心情。

  8.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点评,对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在本环节,理解内容的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方面培养。本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读通的情况下再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端午节传动节日,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7个生字。

  2.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书空,记住笔顺。

  3.怎样写才好看?学生交流写字的要领。

  4.师范写,生练写,再投影作品展评。

  在写字教学时,发挥教师的示范性作用。通过展示*台,我一笔一画的来教学生书写。虽然,这样的书写速度很慢,但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惯。

  (五)课后巩固,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课下留意我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俗,在日记里写一写。

  3.课下搜集关于屈原的小故事,同学之间交流交流。

  五、说板书

  教师设计的板书,重点介绍端午节、粽子、屈原的关系。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吃粽子

  六、说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的长句子比较多,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有点难度,教师指导学生抑扬顿挫的方式朗读长句子,这样对于学生的朗读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端午粽》说课稿4

  各位老师:

  大家好,本次公开课我执教了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篇课文《怎么都快乐》一课,下面我就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端午粽》是本册书的第十篇文章,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个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四篇文章。《静夜思》是一首古诗,语言浅显易懂,儿童诗《夜色》和散文《彩虹》想象奇特,用孩子的视角,童趣化的语言进行表达。《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俗的想法,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端午粽》本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阅读的要求是:语文教学要将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语文学*的重要任务。所以本节课的目标拟定为:

  目标:

  1、多种形式巩固生字和词语,会写“真、节”2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自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俗、来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本科的重难点定为:

  重点:

  1、会写“真、节”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读好长句子。

  二、说教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本身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快乐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教师引导学生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有怎样的教法就有怎样的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我指导学生用“听、说、读、写、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等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说教学流程:

  一、字词教学奠基础,好*惯逐步养成。

  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学已始,我就用*传统节日导入,让孩子在节日的氛围中开始学*,这种设计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热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复*生字时,我采用了“赛龙舟”的游戏,让识字变得多样化,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营造师生*等对话的氛围。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的学*特点,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学*氛围,让孩子在观察中,实践中去学*字词。“真、节”两个生字。“真”上、下两部分较窄,而中间比较宽。“节”上窄下宽,上扁下长。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养成一个好的书写*惯,比什么都重要。写字前我强调读写姿势,并要求孩子书写时做到:一看、二描、三写、四比较,以便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书写*惯。

  二、朗读教学激情感,读中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这一要求,在学文时,我减少无效的讲解,增强有效的朗读。我重视指导朗读,通过朗读培养语感。如,在学*“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等词语时,我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粽子味道的香甜。

  课文第二段是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段长句子比较多,对孩子来说难度有点大。在学*这一段时,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文,采用“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巩固、并在其他长句子朗读中加以运用。第二自然段是需要重点学*的段落,这段共三句话分别介绍了粽子的样子、香味和味道。语段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密,第1句描写的样子,然后由“外婆一掀开锅盖”过渡到第2句的香味儿,再由“剥开粽叶”承接着后面的味道。其中第1句粽子的样子也从“外表、里面、中间”有条理的进行介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关注到描写的条理性,在介绍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时,也可以学*课文语言,清楚地、有条理地介绍。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从而发现句子由外及里,描写了粽子的样子,抓住“外面、里面、中间”这几个方位的词。在朗读时,还可以借助停顿符号,训练学生朗读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语感。长句子的朗读,切忌一直进行机械化的整齐划一的齐读训练,应在学生理解的意思基础上,用朗读的方式来学*,读好长句子。

  三、想象文本,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茹贝尔说:“想象是灵魂的眼睛。”在学*第二、第三自然段,我引导学生,让学生想象粽子的香甜,吃粽子时的开心,想象外婆的与人和善。一年级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根据这一特点,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把自己想到的读出来。运用灵动的童心去体验,既发展了语言,又升华了情感,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

  部编教材倡导大量阅读,加强课内外沟通。教材每个单元都编写了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儿歌,提倡无压力亲子共读,是衔接幼小、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重要桥梁。根据部编教材编写的这一意图,我推荐孩子在课外读任溶溶的《一朵花的童话》书,并和孩子分享了本书中的《婆婆路》中的精彩片段,激起孩子的读书兴趣。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本科的教学内容,在板书时,我采用了图画的形式,在孩子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年级学生的起始阅读,重在培养兴趣,所以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为:给爸爸妈妈读《端午粽》这篇散文。让孩子在亲子阅读中,感受父母的爱,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在发现中热爱阅读,从而爱上阅读。

《端午粽》说课稿5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章内容。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培养学生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以及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来历的兴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渗透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精神,那么有精神的小朋友肯定也很聪明。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聪明的小朋友们来猜一个谜语,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确。

  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想尝珍珠味,解带剥衣裳。”

  预设:粽子

  小朋友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将谜底揭晓了。

  说到粽子,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二、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也很喜欢吃外婆做的粽子,尤其是外婆做的粽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端午粽》,看看稳重的小朋友喜欢吃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板书课题:10、端午粽(引导小朋友一起板书)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要求:读出声音,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复*生字。

  师范读。“想想文中围绕端午粽写了哪些内容?”

  三、再读课文,探讨研究。

  (一)学*第一自然段。

  师:说一说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时候吃粽子的,文中哪里体现出来了。

  预设:端午节。

  总会:一直,总是的意思

  用“一到……总会”造句。

  (二)学*第二自然段。

  1、外婆做了什么样的粽子等着我们回去?在文中找一找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成的?

  (找出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这句话描写是从里到外还是从外到里?

  预设:从外到里。

  借助图片讲解制作粽子的材料。

  (找一找这句话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有哪些?

  青青的、白白、红红的,这样的词为AAB式的叠词。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2、这样的漂亮的粽子,它的味道又是什么样的?吃起来又有怎样的口感呢?

  预设:粽子的味道——清香;粽子的口感——又黏又甜。

  (用“一……就”造句。

  (又黏又甜。ABAC式的叠词。这样的叠词还有哪些?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粽子的外形、味道、口感,小朋友们想象一下自己手中正拿着这样美味的粽子,慢慢地剥开来吃。用这样的感情,加上动作,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强调长句子停顿)

  (三)学*第三自然段。

  外婆做的粽子十分好吃,除了好吃,还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花样也多。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用“除了……还有……”造句。

  外婆做了这么好吃的粽子,我们是怎样品尝的呢?

  预设:美滋滋地吃。

  “美滋滋”生动地写出了“我们”一家吃粽子时高兴又满足的心情。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怎么做了?

  预设: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这说明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善良、乐于分享。在学生生活中我们也要学*外婆的这种优秀品

  质,要乐于与同学分享,相互帮助。

  指导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第四自然段

  课文开头说了,一到什么时候,外婆就会煮好美味的粽子等着我们回去。

  预设:端午节。

  为什么我们要在端午节吃粽子呢?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时候知道的呢?

  预设: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这一句讲述了人们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起源于*,最初是*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四、课外拓展

  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哪些*俗呢?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有很多传统节日,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腊月三十。贴春联、吃年夜饭、放鞭炮、穿新衣。

  元宵节——正月十五。吃元宵、猜灯谜等。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等。

  五、作业

  1、向爸爸妈妈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及*俗,与同学分享。

  2、端午节快到了,回家和爸爸妈妈学*包粽子,包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端午粽。

  六、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材料:箬竹叶糯米枣

  气味:清香

  口感:香甜

  好吃花样多


《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一年级《端午粽》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一年级《端午粽》教学反思 1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调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俗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课件出示端午节的活动场景,出示各种粽子图片,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看图“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直接学*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弄清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写了粽子的哪一方面的,结合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粽子的颜色、味道等特点。

  “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读好带“的”的短语,另一个是学*读好长句子。教学时,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度、巩固。此外,生字的教学也和读结合起来,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一年级《端午粽》教学反思 2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本课的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学重点,注重了读长句子的训练了和完整话的训练,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和味道,但是本以为孩子们都能吃过粽子肯定能说的很好,但是说话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现孩子们对于粽子的样子和味道表达得不够完整。

  我反思一下他们对于说话训练不够完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有的孩子不喜欢吃粽子根本没有见过,第二就是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理解不到位。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粽子的.一些特征,并且是从外到里的顺序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训练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训练,这样才能培养语感。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读能力是比较薄弱。,主要一节课又要分析重点段又要认读生字还有书写生字。总感觉给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阅读,孩子们对于文本内容不熟悉,所以影响朗读效果。做好语文课前预*我觉得非常必要。

  一年级《端午粽》教学反思 3

  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

  汉字的学*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一年级《端午粽》教学反思 4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

  1、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

  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一年级《端午粽》教学反思 5

  这一周我们听取了低年级组仇老师的《端午粽》听评课教学,我更是受益匪浅,他的教学水*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几乎整堂课没有瑕疵。针对仇老师的这节课,我做一个简单粗略的评议,敬请仇老师指正。

  本节课的优点很多:

  1、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

  仇老师让学生读书时,比较注重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如能及时提醒学生在读书时端好书本,坐正姿势,读书做到一拳一尺。

  2、注重字词短语的层层深入训练。

  如先紧扣课文内容:()的竹叶,()的糯米,()的枣。

  拓展填空成: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再增加难度:()的()

  这样层层加深,达到扩展训练的目的,又降低了学生学*的难度。

  在这中间还借用猜谜的`形式填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获取知识,增强能力。

  3、注重在学文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如学*粽子的色、香、味时,能告诉孩子们是由外到内的去写,这就有意识地指导了孩子的写法,初步潜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适时的板书也清晰、简洁、重点突出。仇老师的声情并茂,激情飞扬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体现了乐学教育。

  4、注重用动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的小孩子最喜欢看动画片了,所以仇老师就抓住孩子们的喜好心理适时运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情趣。比如,出示问题说,人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就用动画片告诉孩子们答案。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学得认认真真。使整堂课都在仇老师的激情教学和孩子们的乐学中完美收官。真可谓是兴趣充满了课堂,课堂在笑声中结束。我们也被这好看的动画所吸引,所以这堂课取得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仇老师的这节评讲课优点很多很多,我不再一一叙述。

  鉴于以上的评价是我本人对仇老师这节听评课的粗略看法,有说的不恰当的地方敬请原谅。我今后一定多向仇老师请教学*,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7)

——端午粽飘香作文优秀篇范本5份

  端午粽飘香作文优秀篇 1

  宁静的夜晚,凉风**,漆黑的夜空中缥缈着一点儿星星的痕迹,细细的月牙伸向空中,像死神的镰钩,冰冷的、阴森的。路上没有一个行人,两旁树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夜,更凉了……

  强烈的灯光透过白色的窗幔倒映着她忙碌的身影,一个个精致玲珑的粽子堆在桌上,越叠越高。我望着奶奶疲惫的面影,不由自主地向灯光处走去……

  黑暗的角落里,我静静地望着眼前的这一切:骨瘦如柴的奶奶,她是多么的辛勤,每年的端午,她总要忙活,即使再累也要包上几个粽子,为节日增添点儿气氛。她娴熟细心地包着粽子,内陷的大眼睛仿佛溢出了慈爱,她宛如乐团的指挥家,优雅地演奏着交响乐。别小看奶奶那双粗糙的手,它可以为大家包出多种多样的粽子:有三角粽,这种粽子可以一口吃下一个;有四角粽,这个粽子的包法也只需要一张粽叶就可以完成了;最困难的要数长粽了,奶奶需要花大力气,因为长粽的包法需要拼接,而她可以一个人独自地完成。不知不觉,奶奶已经包了几个小时了,我痴痴地望着那个疲惫的身影,瞬间感觉那是高大的。

  第二天清晨,一股粽子的香味飘荡在院子里,飘进了我的心田……

  端午粽飘香作文优秀篇 2

  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欢乐喜庆的春节、粽叶飘香的端午节、美好圆满的中秋节、登高望远的重阳节……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俗和内涵,我最喜欢的是端午节。

  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的这一天,爱国英雄屈原抱着石块沉入了汨罗江。为了纪念屈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老百姓就把糯米放进竹筒里,煮熟后投入江中来祭祀屈原。

  每年端午节,奶奶都要包很多的粽子,有:蜜枣的、蛋黄的和咸肉的,我最喜欢甜甜的蜜枣粽。包粽子前,奶奶会把糯米放进清水里泡上四到五个小时,同时也会把芦苇叶放入开水中浸泡。这样,芦苇也就有了韧性,不易裂开。准备好后,就可以开始包粽子了。先拿出两片一般大小的又长又宽芦苇叶卷成漏斗状,放入一小勺糯米,接着均匀地放入蜜枣或者蛋黄,然后再放入一勺糯米,最后用剩下地芦苇叶把糯米包裹起来用细线紧紧地捆扎好,一个可爱地三角粽子就包好了。奶奶把包好得粽子放进锅里煮,馋得我口水直流。大约一个小时,芦苇叶的清香混合着蜜枣的甜腻就飘进了各个角落。

  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体现,我们要把每一个节日都要办得热热闹闹,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节日推广到全世界!

  端午粽飘香作文优秀篇 3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陆游《乙卯重五诗》中如是所说。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正阳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本源于南方先民祭拜龙祖的节日,后因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汨罗江,后来人们就将其作为纪念屈原之日。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端午节是要吃粽子的,取几片粽叶,以十字叠好,把淘洗干净的糯米包在粽叶里,用细麻线缠住,放锅里蒸。以前的时候,粽子是要投到江中去,让鱼儿吃粽子,而不吃屈原的死尸,而现在,大多数粽子也是进了人们的肚子里。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只见一大早奶奶就扛着一捆艾往家里到处插,我查过资料,知道了插艾可以祈求把不吉祥和疾病扫出去,祈求家庭和睦健康。

  “菰黍连昌歇,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端午是一个美好的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端午粽飘香作文优秀篇 4

  “仔仔,吃粽子啦!”听到妈妈这句话,我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兴奋地跑向饭厅,哈哈,又到梦寐以求的端午节啦,可以吃到我最喜欢的粽子,这实在是太棒了!

  记得第一次对端午节有印象是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吃粽子的由来。曾经有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因为被皇帝冤枉,他悲愤之下跳了汨罗江。后来百姓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就用粽叶包上米扔到江里喂鱼虾,从此包粽子的*俗就沿袭了下来。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每到端午节就会包粽子吃粽子,以此来纪念屈原。而我第一次在吃粽子时还很遗憾:哎,要是吃到这好吃的粽子,也许屈原会放弃投江也不一定呢!

  每年我最喜欢的除了吃粽子,就要数看着姥姥包粽子了。她总会在包粽子前先给绿盈盈的粽叶洗个澡,然后双手灵巧的一卷,粽叶就变成了一个锥形的桶,然后把白白的'糯米放进去压实,加一些豆沙,最后用粽叶把糯米裹得严严实实,再用白线缠绕扎紧,一个可爱的绿粽子就成型啦!等到出锅后,冒着呼呼白气的大粽子,慢慢的剥去它们的外衣,露出亮晶晶的白糯米,香喷喷的味道闻起来会让你馋的受不了,轻轻地沾点蜂蜜咬一口, 黏黏的、糯糯的,好吃极了!

  又到粽叶飘香时,闻到香喷喷的粽子你怎会不爱端午节呢?

  端午粽飘香作文优秀篇 5

  是农历五月初五,也是我们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都会举办各种活动赛龙舟,挂艾草菖蒲,戴五彩线,喝雄黄酒,吃粽子,其中我最的就是吃粽子了。

  一大早,就着手准备包粽子了,我在旁边给她打下手。首先,妈妈把糯米和花生用水浸泡着。趁着这个我和妈妈把粽叶洗干净,把火腿和蜜饯切成丁。一小时后,把糯米和花生里面的水倒掉,然后把火腿和蜜饯一起倒进去,搅拌均匀。一切准备就绪。

  我们就开始包粽子了,只见妈妈两只手上下翻转,把一片粽叶折成漏斗状,把刚才拌好的食材放进去,再把斗状尾部的粽叶往回折,盖住米,用细绳缠绕并绑好。就这样,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大约两个小时后,所有的粽子都包完了。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煮粽子了。妈妈把包好的粽子直接放进锅里煮。我守着灶台,闻着飘散出来的阵阵粽香,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约一小时左右,粽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剥开粽叶,露出白里透红的粽子,白白的糯米包裹着红红的花生豆火腿丁,咬一口,又香又糯!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看麦子黄了,端午节又到了,小们,赶快和妈妈一起包粽子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