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2-25 00:00:00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1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及初步感知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特殊的*面图形圆(曲线图形)。是学生系统认识曲线图形特征的开始,是为进一步学*圆的周长和面积及学*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王荣老师的一节课让我获益匪浅,她新颖的教学方法,让我耳目一新。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也进入了一新的领域。学生虽已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明确圆心与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半径与直径、半径与圆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首先,可以看出做课教师准备的非常充分,认真钻研了教材,准确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合理,环环相扣,做到了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

  其次教师一开始通过生活中实际例子引入课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另一方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思想上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学*的活动。

  在探究知识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通过让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指一指、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组交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和展开探究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新知,这也正是我校所定的专题;“数学课堂的有效探究”的进一步体现,学生学*的过程是感知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是感悟的过程,学生在感知、体验、感悟中发现新知,掌握新知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将以引导、探究、动手操作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在讲同一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以及关系时,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画圆,通过画圆来认识这些琐碎的知识点。通过同桌交流探究发现知识。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数学课堂的有效探究。

  还有教师在教学生画圆时,先和学生一起认识做图工具圆规,再让学生尝试自主画圆,再通过示范画圆让学生共同概括规律,从而掌握画圆中圆心与半径的作用,这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提高。最后让学生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这使知识的生成过程变的顺理成章。这也是专题:“数学课堂高效探究”的体现。

  最后教师通过拓展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让学生亲眼看见圆的知识的应用,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2

  《圆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们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认识圆的基础知识。通过这一堂课的学*进一步发展孩子们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的意识。这节课由认识圆的特征、圆各部分的名称、会画圆的各个部分开展教学。

  在教学圆的半径和直径时,让每个学生通过折一折,学*找圆的圆心和半径以及直径。在这的活动中去体会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这有助于全体学生比较透彻理解,特别 是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探讨完半径与直径间的关系后,为了为第二课时画圆打下基础。我通过自己动手画圆给学生看,让他们仔细观察, 圆心与半径在圆这个图形中起的作用,自然地引到,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或者直径确定圆的大小,帮助学生们自发地观察出问题,并且有意识地提高他们探索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授的最后阶段,我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用不大小的圆,将他们摆放在不同的位置,拼出他们喜爱的图形。既为了复*上面所说的圆心、半 径、直径在圆中的作用,也从实际操作中让学生们感受到圆的美丽,将单纯的图形教学进一步的提升到让孩子们懂得欣赏身边美丽的事物上去。

  随后,我通过一系列地课堂练*,如在圆中寻找半径、直径;根据已给的图,求出该圆的半径或者直径;说出太极图的'组成;投篮比赛的规则;思索车轮为什么要造成 圆形的等等,进一步复*刚才所学的新知识。同时,后面一部分的联系,我通过紧扣他们的生活实际,希望学生们能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死板的知识点,运用是活生 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总体来说这节课上下来思维较为连贯,上课步骤较为顺畅,*题的设计也富有一定的递进性。然而,这堂课还是给我留下了不 少的遗憾。第一,在讨论个别问题时,我的期待值是课堂氛围活跃,但是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第二,由于开始时的紧张,在引入部分语速较快,没有兼顾到部分 基础较弱或者进入角色较慢的小朋友的反应。并且结束语有些仓促。第三,一些数学术语或者小细节的地方仍旧被我忽略,作为数学老师严谨是必要的。这点在我今 后的数学教学上一定要加强注意,也会向这方面做得突出的老师多加学*。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3

  一、联系生活,体现生活数学,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物体哪些是圆形的。课末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1、在教学中,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本节课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教学反思《圆的认识教学反思》。如教学圆心、直径、半径,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发现圆的一些特征;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看书,发现同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相等,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懂得归纳知识的一般方法,同时学会了观察、实验、操作、发现等学*方法,并伴随新知识的获得,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2、在画圆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圆的画法,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 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

  3.应用知识,体验价值。提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装在哪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机演示自制教具车轮,让学生再好奇,愉悦的氛围中明白了车轮做成圆的车就跑的既快又稳道理。这些生活化的问题,对学生既有挑战性又体现了学*的乐趣。正真体现了数学来源生活又服务生活。

  不足之处:

  1、在本节课画圆的部分,没有在黑板上示范圆的画法,因此并没有规范学生对圆的画法的认识,学生并没有一个直观的感觉,没有创设出一个理解的空间。

  2、本节课小组合作学*的实效性没有完全充分地发挥出来。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4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圆的认识》教学反思。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

  从设计的角度反思:

  1.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设计时改变许多教师在探究前为学生提示或者出示探究步骤的做法,充分让学生感受跳起来摘苹果的`乐趣。我认为那样看起来是学生自己探究,但是还是在教师条条框框的约束下进行的,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并不清楚。这样失败的几率可以说微乎其微,当然就谈不上分析失败的原因。积极主动的教学时间准确把握固然重要,学生探究的结果也很重要,但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失败经验更重要,我们没有必要害怕学生得不出结果。

  2.敢于跳出教材。

  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先画圆然后认识半径、直径并不合理,造成学生在交流中难以准确表述。所以就先认识再画圆,这样做也得到了许多教师的肯定。

  3.重视知识的自然生成。

  我认为新知识的提出、新结论的生成应该是自然而然的。教材中半径、直径的作用放在课后练*中,我认为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学生已经在课堂中进行了几次画圆,不可能不出现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就引导学生反思呢?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找画图中的问题,自然引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设计新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次画圆要求学生画大一点的圆,学生自然会通过改变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或直接量地办法,尽管学生并没有非常清楚半径的作用,但实际已经有意识,所以教师一出示:半径决定圆的()时,学生很顺利的得出。

  从课堂效果的角度看:整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勤思、勤动手中积极探究,课堂参与度较广。

  4、几点不足:

  1.教师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在课堂中出现了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时,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致使课堂教学受到了影响。

  2.细节设计不够合理。在出示半径和直径的定义时,只是口头的进行描述,没有进行明确展示出来,使得学生对定义没有明确概念。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5

  一、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将学生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自学教材,领悟到圆心、半径、直径的特征;通过动手折一折,明白“在同圆中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有了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数一数等学生动手“做数学”的实践活动,把“教师讲授新知,教师操作演示活动”变成“教师设计活动,学生操作活动,领悟新知”的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开放式过程。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情感、智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在圆的画法教学中,如果按照教材中的编排顺序来教学,学生先用准备好的瓶盖、透明胶、水彩笔、光碟片、硬币等工具画圆,然后学*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性,最后学*用圆规画圆及画规定条件的`圆。对教材大胆进行了重组,把圆形画圆工具和圆规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选择画圆工具自主学*画圆,感悟画圆方法的多样性,再让学生比较用圆形工具和用圆规画圆的特点及区别,使学生明白用圆规画圆既准确又方便,从而引导到用圆规画圆的这一教学环节上来,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画圆的步骤、方法和要领等。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因人而异,又体现了学生探究学*的主体性。使知识传授更具连贯性和探索性。这个改变,让我认识到,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应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思想。

  数学教学没有十全十美,总会留下些遗憾,在教学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应该让学生通过量同圆中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让他们发现“同圆中的半径相等,直径也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6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比较系统的认识了*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兴趣。

  课的开始,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用各种*面图形组成的小机器人。让学生找出这个小机器人都是由哪些*面图形组成的,接着让学生说说在这些*面图形中,哪个图形最特殊,为什么?让学生总结出圆是*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教师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学*圆的画法,都安排了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猜测、讨论、交流的机会。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意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创设情景认识圆,到初步运用有关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测量一个硬币的直径,找出圆形物体的圆心,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等都突出了这一思想。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

  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高年级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圆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

  1、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将学生自主探索的理念贯穿其中。例如:让学生 自主尝试画圆的`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观察、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点等。在各个探究活动中力求使学崭露出他们的个性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探究展露本色和活力。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圆形的;讨论生活中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等环节,都注意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3、以学生为本

  在对圆的概念的要求上,并没有强加给学生圆的科学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进行学*,在头脑中自然形成圆的概念。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8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对圆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和已经系统的掌握了*面的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教学我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1、从生活中引入,感悟生活数学。

  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出示了奥运五环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接着让学生照生活中的圆,再欣赏准备好的课件,这样就会拉*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也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学*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证实:思维往往是从活动开始的,切断了思维和活动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们通过活动,发现了圆的特征,教师适时的引导,使学生能归纳出概念,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功感,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学*数学的自信心。

  3、学生亲自体验,自己归纳方法。

  教学画圆时,我们有想以前一样,一边讲解一边画圆,而是在介绍圆规之后,让学生姊姊试着画,让后说说是怎样画圆的,这样借助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动态生成的资源中得到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根据情况,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归纳: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半径决定了圆的到校,学生在民主,友好的气氛中知识得到了理解和掌握。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时我出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练*题,让学生通过判断,通过选择,通过动手画,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

  1、画圆的时候,教师知道的不够,因此学生画的不够好,不够快。

  2、练*题的设计要灵活多变。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9

  《圆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面图形。通过教学本课,我的收获颇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是对这次研修的准备。在备课前我查阅了有关圆的认识的很多资料,在研读了课标及教学用书后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创设情境提出“套圈游戏中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欣赏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画一个圆——自学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探究圆内直径、半径及其关系——首尾照应解决问题——巩固练*并欣赏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以下方面完成较好:在学生对圆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后进行猜想同一个圆内直径、半径及其关系,然后用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此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学生思考深入,表述完整,参与积极。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一次讲课,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1、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如何准确地处理和把握教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2、对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资源要会“利用”,能智慧的处理,这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

  有了这次锻炼,我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又往前迈了一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不断实践,反思,完善自己,争取更大的提高!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10

  实行新课改对我们每一位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但我认为更是一个机遇,它需要教师不断改变教学观念,不断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作了以下思考:

  1、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不单纯是符号的运算,它来源于生活,是理解和把握事物的一种思想。我依据《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

  的课堂。

  课伊始,先让学生观察一组自然现象的图片,同时思考:从这些自然现象中你能找到什么数学图形吗?接着再让学生观察一组生活中有圆的物体,小结从很多物体中都能找到圆,引入了课题。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

  格的重要途径。让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

  在学生积极回答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圆?强化了学生对生活中处处有圆的体验后,我适时创设了如果大诗

  李白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会写一首诗,音乐家会创作一首曲子,那你们现在会做什么呢?在这样的学*情境下,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画圆、研究圆的强烈求知欲。通过让学生想办法画圆,画完后小组交流的活动,给予了学生独立、自由、努力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小结有不同画圆方法的同时渗透互相学*的重要性。但是在解决圆和以前学过的*面图形有什么不同时,学生遇到了困难,这个环节有待改进。让学生在多种画圆的方法中自主挑选其中一种在我们课堂上研究,并说说为什么?顺理成章地过度到了用圆规画圆,先介绍圆规,然后在学生尝试画圆的时候同时思考怎样成功的画出圆,让学生尝试成功画圆后,我要求学生画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4厘米的圆。并且让感觉自己画圆本领大的同学板演,同时归纳画圆的步骤,接着让学生在自本上完成,让刚才板演的学生再介绍画的圆,这里在依据画圆的步骤时,引出了圆心、半径、直径。整个环节给学生创设了思维的空间,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2、体验动手与思维的关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加深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倡导教学民主,建立*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例3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安排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活动,深入体验圆的特征。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体验,教材设计了四道讨论题。其中前两道是通过画与量获得体验: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无数条半径(直径),且长度都相等。理解“无数条”,感受了线是无数个点的集合;发现“长度相等”,是圆的本质特征,也是车轮和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做成圆形的原因。后两道题要通过对折圆获得答案,发现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以及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圆的`认识就更深入了一步。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探究了圆的特征。但是由于看错了时间,本环节太匆忙了。

  3、体验知识与应用的联系,升华学生的求知欲。

  《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练*的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相关练*。我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我是如何想起要在自己的课堂里打破常规、冲破樊篱,演绎“走进圆的世界”的呢?是*静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涟漪?是阳光下朵朵绽放的金色向日葵?是慈母心中那轮永恒的明月?是“长河落日圆”中夕阳下落日的余辉?是伟大思想家墨子笔下“圆,一中同长也”和数学巨著《周髀算经》中“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召唤?是古老的阴阳太极图所给予的神秘诱惑?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古训背后的力量?还是西方数学哲学中“圆是最美的图形”所带来的无限诱惑?似乎都是,又不完全是。只是有一种莫明的冲动,一直萦绕心头,那就是:怎样让数学课堂再厚重些、开阔些、深邃些、美丽些……藉此,想到了圆,继而,便有了“圆的认识”这一尝试。虽然课堂上师生语言不够精炼、准确……但我在课堂上真正成为了引导者、推动者和共同思考者。学生在实践操作、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中学*了知识,感受、体验了数学的乐趣,我将不断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11

  首先,给学生创设学*情境,要突出情境中数学的本质问题。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三个图形的比较,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圆环的特点,(引出圆环)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再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了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引导出另一种方法。学生在此学*过程中,激活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情境本身是为探究服务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能提炼出数学问题的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然后,创设的学*情境,要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培养。要尽可能赋予其丰富的情感因素,用数学的情感去吸引学生,激起他们学*数学的热情,体会学*数学的乐趣。都说课堂是学生思维成长的土壤,我们教师的智慧是阳光和雨露,数学课更是如此。在课堂评价时,我想了很多鼓励学生的话,学生在得到赏心悦目的语言评价中得到自信和兴趣。所以,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数学教师,我们必须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强学*,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精心、尽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去自己探索新知,在学*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让枯燥的课堂学*变得有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小学*,孜孜不倦的探究新知,感受学*的乐趣。

  本节课我感觉有几个思考的地方。1,在试一试做完后,我应该马上总结出要求圆环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两个半径)2,圆环是否一定是个同心圆?如果不是同心圆,它还是圆环吗?事实上,如果不是同心圆,也一样可以求出两个圆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 3,出现环宽的两个应用题,是否简单,是否要出示。可能直接出示“圆形花园周围铺上一条石子小路,求出小路的面积。”更简单一些。也更形象一些。4,可以利用学生做的圆环来贯穿下面的练*。首先可以让他们量出他们做的圆环的大小半径和环宽,这样就可以形象地让学生理解环宽的概念。避免了我在练*中涉及环宽的概念而说不清楚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12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学生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面图形,也是教学的唯一一个曲线图形。教材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接着让学生用各种方法画圆,从而得出圆的各部分名称,最后引导学生借助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体验圆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也为以后学*圆的周长、面积及圆柱圆锥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在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用圆规画圆。

  在教学中我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下面先来反思一下这一节课的设计:

  课前设计了欣赏套圈游戏的活动,目的是拉*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为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埋下伏笔。

  本节课我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没有从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圆引入,而是在开篇点题之后,出示一个神秘的信封,问学生:你能把信封里的圆摸出来吗?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说“能”时,我用课件出示了信封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理解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区别,再出示不规则的曲线图形和椭圆形,感悟圆形的规则和饱满,本来想让学生真实的摸一摸,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就省略了这个环节。表面上看是游戏,其实这一环节的真正目的是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让学生通过比较初步感知圆形的特征,为下面的学*奠定良好基础。

  然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物体上的圆,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原型,也为下面学生用物体描圆做了准备。

  之后,让学生尝试画圆,画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很小的时候,他们就会用圆形物体的轮廓描圆了,为什么非要学*用圆规画圆呢?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物体或工具画一个圆,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学生自己就会发现用实物画圆时大小是固定的,而圆规可以通过调整两脚间的距离画出任意大小的圆来,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学*圆规画圆的需要。

  至于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是在学生学*画圆的基础上给出的。因为这些就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这里安排了自学环节,学生自学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只要学生明白了概念的本质就行了。

  在本课还安排了动手实践的环节,也是这节课很关键的环节,因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探究半径、直径的特征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画圆,再把自己画好的圆剪下来,然后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动去进行自主探索发现。交流汇报的环节,尽量通过“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对于他们的回答,你还有什么补充?”“谁能向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进行横向交流,生生互动,争取在大家的相互补充完善下获取圆的知识,掌握圆的特征。

  因为数学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那么我就在教学即将结束,适时向学生介绍墨子的“一中同长”、介绍古代的“画圆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中不断积累感受、提升认识,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深深的印在学生的心间。

  在练*环节,先让学生想办法画出半径2米的圆,让学生知道用圆规可以画圆,用绳子也可以画圆,从而掌握画圆的本质,对理解圆的特征也是相得益彰的。再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要这样站,这正是圆内在的魅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最后课尾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感受圆给生活带来的美,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维持学生继续学*的兴趣和动机,为后续学*奠定良好基础。

  设计是本着这些意图去设计的,但是实践起来还是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学生探究的时间还是不够充分,导致在发现圆的奥秘时显得有些仓促,没有达到人人都有所发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显不足,显得有些生硬;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而且还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13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12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

  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

  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多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在教学中,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本节课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比如:1、教学圆心、直径、半径,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在认识圆的特征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圆片、直尺、圆规等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材料,通过实际动手折、量、比、画等手段,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中学*,获得关于圆的基本特征的丰富的动态表象。

  2、在画圆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圆的画法,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尝试着画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圆的画法。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在一般的关于圆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练*阶段,教师总会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题,以巩固圆的概念,让学生在应用中形成有关圆的知识和技能。我并没有机械地进行所谓*题练*,而是更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最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在课末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14

  堂是教师实现自己,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孩子们学*知识,不断成长的圣地。所以课堂是育人的殿堂,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课堂教学我们只有不断的反思,从反思中吸取经验、改正不足,我们才会不断进步。下面就结合自己最*在课堂教学反思中的一些感悟,谈一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反思(一):准备充分是上好课的前提

  这里说的准备不光是、教案、教具的准备,还有教师心理的准备。“我是否已经从心理上全身心的投入到这节课;我是否有信心上好这节课;我对我的学生是否有把握;是否他们能和我配合默切……”在执教“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时,我精心准备了很长时间,上课之前对自己和学生满怀信心,所以不急不躁,胸有成竹,这样一来学生也受我的心理感染,安心学*,塌实上课,我看学生那么认真自己也更加有信心,在师生互相影响下,这堂课很顺利的达到预期目标。而在执教“高矮”这节课时,由于是科研处突然袭击,本来第四节的课被安排在了第二节,虽然教案上准备了,也有了,可是我心理上是没把握的,上课时我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感知,去多说。怕刚上一年级的他们太乱,电脑的突然死机,让我立刻方寸大乱,我变的急噪起来,不停的.去说,可是我越急噪,学生就越乱,看见学生乱我就着急,本来想好的思路被打乱,一节课以失败而告终。

  反思(二):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一节课的好坏,教学设计是很重要的,要想设计出流畅、简洁,并且重难点突出、新颖的教案,钻研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教案中的教学环节必须简洁、有可操作性,学生才能接受。我们二年级的学生在刚接触“*均分”时,我对教材研究不熟,所以把*均分想的太难,教学设计繁琐复杂,而学生们大部分都已经在生活中了解到了*均分,我费了那么大劲讲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的知识,结果一堂课效率低下,连课后题都没处理完。所以在从那以后的教学中我注意了这一点,每节课都力求简洁,环节简单,反而效果更好。

  反思(三):鼓励与微笑比严厉的批评与呵斥要管用的多。

  我一直以来都是执教低年级,由于第一年时执教的经验,所以对学生表扬的少,批评居多,上课时语言不能做到亲切自然,常常因为批评学生而耽误上课时间,并且自己也生气,影响教学效率。这学期我向别的老师多学*,试着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沟通,用表扬代替批评,用商量代替命令,我发现学生们在表扬下竟然比以前要听话、认真的多,他们积极思考,乐于学*,即使最调皮的孩子在表扬之下也不好意思再乱,而变成了“乖孩子”,课堂气氛浓厚,学生情绪高涨,并且我和学生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学生也越来越爱上数学课了。例如有一次在一年级上课,我们班最皮的学生韩斌,像是做着转椅一般,左转转,右转转。要是以前我肯定会大发脾气批评他一顿,可是今天我轻轻的走到他跟前,对他说“韩斌,你的凳子是不是不舒服,老师帮你整整衣服,就好了”然后,我帮他整了整裤子,又说“这回你肯定会舒服了”,本来他以为我会训他,看我这样说脸就红了,我帮他整衣服他就更不好意思了,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他再也没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15

  《圆的认识》是一节非常经典的公开课,上这节课前,我也是翻阅浏览了大量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视频。《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展开的。为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从以下三点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轻巧的导入,创造积极和谐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生动的、有趣的、新颖的素材,且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我依据课标,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课初,我借用课件给学生们提供了有关于圆的图片的欣赏活动,然后引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问题一出,立刻激起刚刚受完美景洗礼的学生们的快速思考,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并畅所欲言,我不失时机的引出了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圆的认识”。

  这样熟悉的导入,使课堂气氛变得积极和谐,维持学生的求知、思考的热情欲望,使课堂有序的地继续开展。

  二、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在学*圆的画法上,都安排了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遵循理念扮演着主导的角色,以学生探索新知为核心,借着问题、言语等多方面,为学生构建了自我展示、合作交流的*台。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议一议等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思考,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使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能用于生活的道理

  在课末,介入学生生活的思索,运用课本提供的素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小组同学说一说: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轮应装在什么位置?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畅所欲言,再通过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感受正方形的车轮、椭圆形的车轮转动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明白因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距离都相等,所以只有把车轮装在圆心处,才能使车辆保持*稳的行驶。

  如此挑战性强、趣味性浓的话题一出,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思索和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从学有用的数学延伸到自己的生活,感悟到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课后,通过与同事的交流和自己对本节课的思索,我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部分学生对于在同一圆内直径、半径的关系掌握不够透彻,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以至于处理课堂练*时时间有些不够用。

  细节决定一切,要上一节生动的、令人难忘的数学课,我还需要不断磨练,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弥补以上不足之处,提高个人理论素养,使自己的教学趋于完美。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选扩展阅读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选(扩展1)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圆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

  对于本堂课,我在上课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我觉得,主要在一下几个方面应该注意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排头兵,通过这节课我感觉到课前准备很重要。要布置学生回家找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亲手做钉子板。如果不做好这些准备,课根本就没法上。不是用课件放放就能解决问题的。要一年级孩子做9的确是为难他们了,但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做得还是不错的,但有一个问题,有的学生钉子板上的间距没有空耗,所以围出来的图形不太像。

  二、课堂组织要有序

  本节课有很多需要动手操作的地方,一提到操作马上学生就兴奋起来了,玩玩积木,玩玩钉子板,忙得不亦乐乎,以至于我让他们摸长方体的面时,有学生手里还拿着圆柱,根本就不听老师的指挥。相比前一单元的.计算教学,课堂秩序要乱了很多,所以也耽误了上课的进度。小孩子今天很兴奋的原因,我想也和*时较少有机会动手有关,如果能经常安排这样的活动,学生就会*以为常了。

  三、课堂语言要精练

  今天上课语言有些罗嗦,甚至可以说是“韶”,所以课堂上学生反而不知道老师说的哪句话是重点,对老师说的话也是“东耳朵进,西耳朵出”。精练、简洁、充满激情的语言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2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主要实现以下目标:A在观察、操作中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B通过与同桌合作交流、推理让学生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在此基础上对圆进行应用。C结合现实、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课堂实践主要分以下几步:

  接着,我呈现视频课件。森林动物运动会,小鹿开着三角形轮胎的汽车,小白兔开着长方形轮胎的汽车,小熊开着圆形轮胎的汽车,一个个来到运动场。“哇——赛车啊”同学们一下就被吸引了。我接着问同学们:“想知道谁将获胜吗?”(有同学在小声的说是小熊,看来同学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学们紧盯着大屏幕,一边还喊‘加油’呢。比赛结束了,小熊获胜!同学们意犹未尽。我紧紧抓住他们的注意力紧接着问:“为什么小熊会赢呢?” “小熊的汽车轮胎是圆的!” “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圆形轮胎会赢吗?”我紧追不放。同学们开始思考起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于是我板书“圆的认识”。(在这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带着学生高兴的走入了课堂。)

  2.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学们还能说出生活中圆形的东西吗?”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手,林榕界说:“轮胎﹑碗的'底面﹑光盘都是圆的。”

  这时同学们一个个拿出已经准备好的硬纸圆。于是我让同学们跟着我一起对折圆,折了两次,同学们发现两次的折痕相交于圆中央的一点,这就是圆心,而这两条折痕就是圆的直径,从圆心到圆上的任意一点是半径。

  我问道“那半径和直径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同学们开始了思考:并与同桌一起讨论交流起来。用什么办法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呢?我看到有的同学在折,有的同学在用尺子量,还有的同学把两个圆放在一起比较?几分钟后,同学们找到了答案:黄巧玉说:“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相等。”吴贤慧说:“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相等。”李庚俊说:“在同圆或等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同学们积极的发言,接着我还让他们把找到答案的方法介绍给大家,让课堂走向了高潮。在这一部分我觉得让同学们在这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实践中多尝试,多动手,多思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并让他们感到了自己获取知识的快乐,有效培养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学生不仅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可以得到进步和发展。

  3.关注学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了解了圆的这么多知识,我请同学来告诉大家,小熊为什么会赢?”学生答:“因为圆形轮胎的半径一样长,走得均匀,所以快。”“是的,那就请同学们帮小鹿和小兔把轮胎设计成圆的吧。”

  画圆:要求:画一个半径是4CM的圆。同学们跃跃欲试。我把画圆的方法告诉同学们他们马上动起手来,很快画好了圆,并举起手中的圆给我看?同学们画得很标准。接着我让同学们说一说画圆的方法,吴雪香说:“根据圆的半径画?”程思航说:“根据圆的直径画?”在这里同学们能够根据前面所学的半径和直径推理出画圆的方法。而课后我觉得我开始告诉同学们画圆的方法是多余的,其实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发现画圆的方法,使他们在探索中创新,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同学们有所收获,我觉得自己也有一定的提高,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使我们认识到应学好新课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自主性,目的性。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3

  学生画圆的方法比较集中:(1)利用圆形轮廓描圆(2)利用图钉和线画圆。而其中第二种画圆方法操作起来比较难,非常明显的凸显出来。

  本节课的“圆心、半径”知识的教学没有过去的简单讲授,代之的是充分的活动。第一次画圆,学生借助身边的物体,尝试通过描圆形表面的轮廓来进行,以此建立圆的外形的认识;第二次借助绳子画圆,让学生感受不是圆的物体也能画圆;第三次用圆规画圆,凭借积累的生活经验,规范学生的用圆规画圆,以此初步形成圆的概念,在学生尝试画圆的过程中,得出圆心和半径。然后通过画大小不同的圆,巩固画圆过程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并且每条半径的长度都相等。课堂上操作成为学生学*的'主要方式。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操作中探究。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了学*的乐趣,此时的数学是那样的生动具体,学生乐学,高兴学。

  这节课的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感受数这节课的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感受数学,探究数学,应用数学,发展学。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探索中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和学*数学的乐趣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4

  在数学教学中曾经一直有个大困扰,课堂中教学学优生不怎么听,因为觉得简单,学困生是听不懂,因为太难,备课的时候我也总是尽心尽力备到每一个知识点,无论大小,可学生未必买账。

  直到看到奥苏贝尔写的:“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学*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忽然明朗了,基于学情的教学才会更有效。于是,《圆的认识》这节课,我有了新的想法:“圆的认识”是在六年级孩子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等*面图形以及他们的周长、面积计算,也直观地认识过圆的基础上开始正式学*圆的有关知识,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要认识的*面图形。也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对学生的认识发展是一次飞跃。

  教材中通过各种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圆心、直径、半径,并探索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了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圆的认识》这节课前通过设计了5道题对我校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学前测试,题目包括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圆,球是不是圆,写出对圆的了解,圆与其他*面图形的区别以及画圆。

  在对孩子们的前测进行分析中意外地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不能厘清球和圆的区别,立体图形和*面图形不能正确区分,大多数学生不了解圆,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有预*的*惯,二是没有上过辅导班;其中很多同学在老师要求准备圆规的基础上能自觉研究它的.用法,能用圆规画圆,只是需要规范画法。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想到的,一直自以为是地把知识点讲给孩子们听,其实,在不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教学往往不能有效地进行学*。基于以上对学生学情的前测,在课的伊始,利用对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分类导入,明确球和圆不一样,球是立体图形,圆是*面图形,帮助孩子们厘清概念。在*面图形中继续分类引入新课,明晰圆是曲线图形,让学生从直线图形过渡到曲线图形。接着在学生自主画圆的基础上认识圆规,总结画法,规范圆规画图的方法。在画半径、直径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特点及关系,认识圆的特征;在找圆心的活动中,理解直径就是圆的对称轴,并且它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课后,我对学生进行了后测,学生对圆的认识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能正确说区分生活中球和圆,能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能规范画出圆。基于学情认识的圆,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效果定比以往只考虑知识点的教学更有效,让优等生发挥作用,帮学困生度过他们学*的困难点。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5

  堂是教师实现自己,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孩子们学*知识,不断成长的圣地。所以课堂是育人的殿堂,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课堂教学我们只有不断的反思,从反思中吸取经验、改正不足,我们才会不断进步。下面就结合自己最*在课堂教学反思中的一些感悟,谈一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反思(一):准备充分是上好课的前提

  这里说的准备不光是、教案、教具的准备,还有教师心理的准备。“我是否已经从心理上全身心的投入到这节课;我是否有信心上好这节课;我对我的学生是否有把握;是否他们能和我配合默切……”在执教“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时,我精心准备了很长时间,上课之前对自己和学生满怀信心,所以不急不躁,胸有成竹,这样一来学生也受我的心理感染,安心学*,塌实上课,我看学生那么认真自己也更加有信心,在师生互相影响下,这堂课很顺利的达到预期目标。而在执教“高矮”这节课时,由于是科研处突然袭击,本来第四节的课被安排在了第二节,虽然教案上准备了,也有了,可是我心理上是没把握的,上课时我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感知,去多说。怕刚上一年级的他们太乱,电脑的突然死机,让我立刻方寸大乱,我变的急噪起来,不停的去说,可是我越急噪,学生就越乱,看见学生乱我就着急,本来想好的思路被打乱,一节课以失败而告终。

  反思(二):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一节课的好坏,教学设计是很重要的.,要想设计出流畅、简洁,并且重难点突出、新颖的教案,钻研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教案中的教学环节必须简洁、有可操作性,学生才能接受。我们二年级的学生在刚接触“*均分”时,我对教材研究不熟,所以把*均分想的太难,教学设计繁琐复杂,而学生们大部分都已经在生活中了解到了*均分,我费了那么大劲讲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的知识,结果一堂课效率低下,连课后题都没处理完。所以在从那以后的教学中我注意了这一点,每节课都力求简洁,环节简单,反而效果更好。

  反思(三):鼓励与微笑比严厉的批评与呵斥要管用的多。

  我一直以来都是执教低年级,由于第一年时执教的经验,所以对学生表扬的少,批评居多,上课时语言不能做到亲切自然,常常因为批评学生而耽误上课时间,并且自己也生气,影响教学效率。这学期我向别的老师多学*,试着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沟通,用表扬代替批评,用商量代替命令,我发现学生们在表扬下竟然比以前要听话、认真的多,他们积极思考,乐于学*,即使最调皮的孩子在表扬之下也不好意思再乱,而变成了“乖孩子”,课堂气氛浓厚,学生情绪高涨,并且我和学生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学生也越来越爱上数学课了。例如有一次在一年级上课,我们班最皮的学生韩斌,像是做着转椅一般,左转转,右转转。要是以前我肯定会大发脾气批评他一顿,可是今天我轻轻的走到他跟前,对他说“韩斌,你的凳子是不是不舒服,老师帮你整整衣服,就好了”然后,我帮他整了整裤子,又说“这回你肯定会舒服了”,本来他以为我会训他,看我这样说脸就红了,我帮他整衣服他就更不好意思了,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他再也没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6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完成了《圆的认识》的教学,自我感觉良好。本想到里面的一些概念不难理解,学生已能非常熟练的画圆,觉得晚上的家庭作业应该不错,直到看到上交的家庭作业才发现自己对学生的估计实在是过高。出现了如下问题:

  1、画圆不规范,该标的不标。

  2、判断题突出了对概念还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或者考虑问题还不够细致。

  3、审题还不够仔细,不能完全按要求做题。

  分析原因:

  1、在课上画圆,学生知道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可家庭作业中就忘了这回事,说明老师的强调还不够到位或方式欠佳,所以学生的印象不够深,没有形成*惯。

  2、一些概念的应用练*,出现错误,一方面,说明学生考虑问题不够细致;另一方面也说明课堂练*设计还存在问题。

  例如,对概念及其他记忆性知识的学*,如果仅靠老师讲、学生看书,跟不上形式变化的练*,就很难达到理解运用的程度。应在课上采取填空、判断、选择等方式,在练*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而达到运用的程度。而课堂上的这类练*,仅仅用课件展示,学生起来回答,这样又不好保证每个同学的独立思考,无法避免滥竽充数的情况,所以,有些练*还要采用书面独立完成的效果会好一些。课堂上必须处理好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要牢记合作是为了个体更好

  的学*,不能为合作而合作。

  3、有些学生的学*态度还需要引导。

  通过分析发现自己存在几大不足:

  (1)对教材不熟悉,所以对学生学*的`预见性也就差一些。

  (2)自己在备课中,对练*的设计还有待加强。

  (3)板书还不够规范。

  针对出现的问题,今后注意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重视练*在学生知识掌握、理解、巩固运用中所起的作用。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7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通过圆的有关知识学*,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骑过自行车,有些学生可能还用过圆规,对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只是从直观的认识,本课将在学生原有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使学生生科体会圆的特征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低年级时对圆已有初步地感知,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的困难。由认识*面的直线图形到认识*面的曲线图形,是学生人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

  教学目标

  1. 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圆,学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2. 通过小组合作学*,让学生在画圆的过程中认识圆的特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

  3.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

  难点: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8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12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

  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

  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多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在教学中,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本节课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比如:1、教学圆心、直径、半径,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在认识圆的特征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圆片、直尺、圆规等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材料,通过实际动手折、量、比、画等手段,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中学*,获得关于圆的基本特征的丰富的`动态表象。

  2、在画圆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圆的画法,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尝试着画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圆的画法。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在一般的关于圆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练*阶段,教师总会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题,以巩固圆的概念,让学生在应用中形成有关圆的知识和技能。我并没有机械地进行所谓*题练*,而是更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最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在课末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9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创设了一个知识性的情境自然引入教学,用学生能理解、能接受的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给学生呈现了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自然地学*知识。

  课一开始,通过摸“圆”游戏,从直线图形中自然引出曲线图形——圆,让学生整体感受“圆”的光滑、饱满、匀称,为后面研究圆的特征做好铺垫。同时,揭示了在*面图形中圆最美,激发了学生探究“圆”的奥秘的兴趣。

  学生通过整体认识圆知道了一切*面图形中圆最美,那么,圆为什么最美,圆中有哪些奥秘?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用数学内在的魅力激发学生学*的好奇心,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定向的认知活跃状态,以积极的姿态摄取新知,满足了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这时,我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先教学生如何画圆,而是自然地进入了圆的特征的自主探究。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我引导学生在画画、量量、比比、折折等一系列活动中,认真观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自主总结发现结论,探究圆的本质特征,学生经历了圆的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满足了“成功”的心理需求,增强了学*的信心。

  学生已经认识了圆的一些特征,知道了为什么圆最美,对于画圆一定是跃跃欲试了。这时,自然地引入了画圆。通过画圆学生认识到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并且在画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圆的本质特征“一中同长”的理解。

  学生学*了圆的有关知识,自然想用学到的圆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时,我出示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很高。如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有不少同学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再如学生在解决“怎样画一个大圆”的实际问题时跃跃欲试、神采飞扬,想出简便而又实用的方法,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彰显、能力得到提升,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了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圆的周长的教学反思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圆的周长是小学阶段最后掌握的有关周长的知识,此时学生已有长、正方形周长作基础,学生已有能力自己去研究这部分知识。所以在引入部分,我设计了正方形与圆形的龟兔赛跑路线,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为圆周长的学*打下伏笔。通过比赛是否公*引出周长概念。问:正方形周长与谁有关?有什么关系?为学生研究圆周长指明方向。这种研究方法对研究圆的周长有效,对发规其他知识也有效,这节课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方法。

  2、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本节课有两个难点:如何测量出圆的周长?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我采用了逐一突破的方法,层层深入。首先让学生发现尺不能直接测量出圆的周长。从而使学生想出用测绳、用滚动等方法化曲为直。这时候教师再让学生测量投影上的圆、运动的圆,学生面前又出现新的问题,这使学生感到必须探索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这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圆的周长与谁有关。再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3、充分发挥合作意识

  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是合作精神,因此本节课多次让学生合作去发现、解决问题,同时我及时给予帮助指导。不仅让学生学会合作,而且让学生在合中提高效率。如在测量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时,提醒学生分工,但测量遇到不便时能合作操作,既提高效率,又保障准确性。

  4、努力方向

  上课中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操作时动作慢并较僵硬,这说明在*时的课堂中缺乏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的基本素质有待提高,如教学语言不够生动活泼,板书不够工整、漂亮,在教学设计上还能再加以创新,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激情。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0

  首先,给学生创设学*情境,要突出情境中数学的本质问题。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三个图形的比较,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圆环的特点,(引出圆环)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再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了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引导出另一种方法。学生在此学*过程中,激活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情境本身是为探究服务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能提炼出数学问题的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然后,创设的学*情境,要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培养。要尽可能赋予其丰富的情感因素,用数学的情感去吸引学生,激起他们学*数学的热情,体会学*数学的乐趣。都说课堂是学生思维成长的土壤,我们教师的智慧是阳光和雨露,数学课更是如此。在课堂评价时,我想了很多鼓励学生的话,学生在得到赏心悦目的语言评价中得到自信和兴趣。所以,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数学教师,我们必须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强学*,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精心、尽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去自己探索新知,在学*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让枯燥的课堂学*变得有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小学*,孜孜不倦的探究新知,感受学*的.乐趣。

  本节课我感觉有几个思考的地方。1,在试一试做完后,我应该马上总结出要求圆环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两个半径) 2,圆环是否一定是个同心圆?如果不是同心圆,它还是圆环吗?事实上,如果不是同心圆,也一样可以求出两个圆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 3,出现环宽的两个应用题,是否简单,是否要出示。可能直接出示“圆形花园周围铺上一条石子小路,求出小路的面积。”更简单一些。也更形象一些。4,可以利用学生做的圆环来贯穿下面的练*。首先可以让他们量出他们做的圆环的大小半径和环宽,这样就可以形象地让学生理解环宽的概念。避免了我在练*中涉及环宽的概念而说不清楚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圆的认识》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节展示课。通过教学本课,我的收获颇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是对这次展示活动的准备。

  《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一共设计了两套不同的教学模式:

  1、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自主探究画圆——认识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

  2、情境创设提出自行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操作讨论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圆的特征——画圆——首尾照应解决问题。通过几次试教,发现第一套方案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曾一度的想超越教材,不依照教材呈现的顺序来进行教学,其实,对于教学我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为创造情境而去创造。这并不符合我们教学的宗旨。我们的教学,可以异彩纷呈,但是应该给学生呈现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刻意的装饰只能是“东施效颦”,适得其反。

  在试教的过程中,同时我也深感研究教材的重要性。*时一堂课,上过了也就过了,最多自己对某些成功或失败处进行反思。而在集体研讨时,才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是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说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深究,如果给无限的时间,研讨也将会是无限的。

  第二,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

  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了餐盒、蛋糕等与现实生活常见的物品,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讨论套圈活动场地设计方案,怎样在操场画一个半径是3米的圆。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目的教育。

  二、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

  1、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后,紧接着利用板书中的圆让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圆内、圆外、圆上三个名称。进而理解圆上有无数个点”、“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部分内容教材里没有安排,但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补充这一内容对圆的概念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边学概念边探讨特征,通过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3、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直径的特征,有了探讨半径特征的经验,直径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4、最后,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利用圆规画圆的环节:教学还不够细致,在巡视时感觉学生画的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巩固运用时发现有的学生没有掌握画圆的方法,特别是没有在画的过程中认识、领悟到:半径的长度也就是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秉承“以学定教、活动导学”的理念进行教材重组,变被动的概念教学课为主动建构的探究课,突显“学为中心”。本课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提纲挈领,拥有全局视角

  圆的认识一课难点较多,内容分散,以往只分版块教学而没有互相关联,从学生掌握的情况来看,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全局视角下,对本课进行相应的分析,并作出相应的教学整合。将圆的概念引入教学,联系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探索半径与直径特点等几个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相应剔除“圆是轴对称图形、利用轴对称找圆心”等关联较小的内容,为整节课的合作探究提供时间上的保障。整节课学生能围绕圆的概念建构知识,对圆的认识有整体上的把握。

  二、辨析归纳,倡导自主探究

  圆是用发生式定义方式生成概念的。圆的认识一课涉及概念较多,以往学生*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效果堪忧。本节课特别重视每个概念的发生过程,通过提供一系列利于对比的素材,引领学生不断辨析归纳、自主探究,把握圆的概念本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

  三、基于操作,聚焦核心素养

  从导入“生活找圆”寻找运动形成的圆到“自主建构”对比辨析合作探究圆的'概念,再到“画圆”利用各种材料尝试画圆,以及“探索半径与直径的特点”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推一推发现特点,以及综合练“圆的大小与位置由什么决定”中通过对比与几何画板演示,整节课基于操作,结合想象,研究动态生成的圆,重视空间观念的的培养,逐步实现直观想象素养的发展。其中“自主建构圆的概念”强化了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这一个环节中通过测量多个任意动点与定点的距离,引导学生发现圆的概念,思维核心指向概念本质属性,有效培养学科素养。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3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想起美国学者泽布罗夫斯基,曾因为“在凝望波涛的时候”而产生了写作《圆的历史》这一迷人著作的冲动,而我――一个普通的年轻教师,又是如何想起要在自己的课堂里打破常规、冲破樊篱,演绎“走进圆的世界”这一多少有些另类的教学案例的呢?如今回想起来,是*静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涟漪?是阳光下朵朵绽放的金色向日葵?是慈母心中那轮永恒的明月?是“长河落日圆”中夕阳下落日的余辉?是伟大思想家墨子笔下“圆,一中同长也”和数学巨著《周髀算经》中“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召唤?是古老的阴阳太极图所给予的神秘诱惑?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古训背后的力量?还是西方数学哲学中“圆是最美的图形”所带来的无限诱惑?似乎都是,又不完全是。只是有一种莫明的冲动,一直萦绕心头,那就是:怎样让数学课堂再厚重些、开阔些、深邃些、美丽些……藉此,想到了圆,继而,便有了“走进圆的世界”这一大胆尝试。

  ●过程描述

 [一]

 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

  生:钟面上有圆。

  生:轮胎上有圆。

  生:有些钮扣也是圆的。

  ……

  师:今天,张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见过*静的水面吗,(见过。)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播放动态的水纹,并配以石子入水的声音),你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水纹、水纹、圆……(声音此起彼伏)

  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伴随着优美的音乐,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见图①)从这些现象中,你同样找到圆了吗?

  图①

  生:(惊异地,慨叹地)找到了。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生:(激动地)好!

  [二]

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圆规,是――

  生:――画不出圆的。

  师:同学们都准备了一把圆规,你能试着用它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圆吗?

  生:能。

  (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交流,明确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

  师:可要是真没有了圆规,比如在圆规发明之前,我们就真画不出一个圆了吗?

  生:不可能。

  师:今天,每个小组还准备了很多其他的材料。你能利用这些材料,试着画出一个圆吗?

  生: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工具和材料画圆。)

  师:张老师发现,每个小组都有了各自精彩的创造。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生:我们组将圆形的瓶盖按在白纸上,沿着瓶盖的外框画了一个圆。

  师:那叫“拷贝不走样”。(生笑)

  生:我们手中的三角板中就有一个圆形窟窿,利用它,很方便地画出了一个圆。

  师:真可谓就地取材,挺好!(笑)

  生:我们组在绳子的一端系一支铅笔,另一端固定在白纸上,绳子绷紧,将铅笔绕一圈,也画出了一个圆。

  师:看得出,你们组的创作已经初步具备了圆规的雏形。

  生:我们组在绳子的一端系上一块橡皮,抓住绳子的另一端一甩,也同样出现了一个圆。

  师:尽管这一方法没有能在白纸上最终“画”出一个圆,但他们的创造仍然是十分美妙的,不是吗?(生热烈鼓掌)

  师:可是,既然不用圆规,我们依然创造出了这么多画圆的方法,那么俗语中为什么还会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说法呢?

  生:我想,大概是古时候的人们没想到这些方法吧?(生笑)

  生:我觉得不是这样,因为,或许一开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指的是没有圆规和“矩”画不出方和圆,但是流传到后来,它的意思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仅仅指原来的意思了,而是指很多事情,必须要讲究规矩,遵循章法。(不少同学投以赞许的目光)

  师:真没想到,一条普通的数学规律,经过千年流传,竟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一条重要的人生准则。当然,同学们能够利用各自的智慧,成功演绎“没有规矩,仍成方圆”,足以说明大家不凡的创造力了。

  [三]

(通过自学,学生认识完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后。)

  师:学到现在,关于圆,该有的知识我们也探讨得差不多了。那你们觉得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

  生:有(自信地)。

  师:说得好,其实不说别的,就圆心、直径、半径,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想!)同学们手中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咱们的研究工具。待会儿就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两点小小的建议:第一,研究过程中,别忘了把你们组的结论,哪怕是任何细小的发现都记录在学*纸上,到时候一起来交流。第二,实在没啥研究了,别急,老师还为每一小组准备一份研究提示,到时候打开看看,或许对大家的研究会有所帮助。

  (随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记录在教师提供的“研究发现单”上,并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师:光顾着研究也不行,我们还得善于将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你们说是吗?(是)很多小组都向张老师推荐了他们刚才的研究发现,张老师从中选择了一部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发现吧!

  生:我们小组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吗?

  生:我们组是通过折发现的。把一个圆先对折,再对折、对折,这样一直对折下去,展开后就会发现圆上有许许多多的半径。

  生:我们组是通过画得出这一发现的。只要你不停地画,你会在圆里画出无数条半径。

  生:我们组没有折,也没有画,而是直接想出来的。

  师:噢?能具体说说吗?

  生:因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而圆上有无数个点(边讲边用手在圆片上指),所以这样的线段也有无数条,这不正好说明半径有无数条吗?

  师:看来,各个小组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同样的发现。至少直径有无数条,还需不需要再说说理由了?

  生:不需要了,因为道理是一样的。

  师:关于半径或直径,还有哪些新发现?

  生:我们小组还发现,所有的半径或直径长度都相等。

  师: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生:我们组是通过量发现的。先在圆里任意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结果发现它们的长度都相等,直径也是这样。

  生:我们组是折的。将一个圆连续对折,就会发现所有的半径都重合在一起,这就说明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长度相等,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既然圆心在圆的正中间,那么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应该都相等,而这同样也说明了半径处处都相等。

  生:关于这一发现,我有一点补充。因为不同的圆,半径其实是不一样长的。所以应该加上“在同一圆内”,这一发现才准确。

  师:大家觉得他的这一补充怎么样?

  生:有道理。

  师:看来,只有大家互相交流、相互补充,我们才能使自己的发现更加准确、更加完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我们小组通过研究还发现,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

  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们是动手量出来的。

  生:我们是动手折出来的。

  生:我们还可以根据半径和直径的意义来想,既然叫“半径”,自然应该是直径长度的一半喽……

  师:看来,大家的想象力还真丰富。

  生:我们组还发现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半径越长,圆就越大,半径越短,圆就越小。

  师: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那它的位置和什么有关呢?

  生:应该和圆心有关,圆心定哪儿,圆的位置就在哪儿了。

  生:我们组还发现,圆是世界上最美的图形。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吗?

  生:生活中,我们到处都能找到圆。如果没有了圆,我们生活的世界一定会缺乏生机

  生:我们生活的世界需要圆,如果没有了圆,车子就没法自由的行驶……

  师:当然,张老师相信,同学们手中一定还有更多精彩的发现,没来得及展示。没关系,那就请大家下课后将刚才的发现剪下来,贴到教室后面的数学角上,让全班同学一起来交流,一起来分享,好吗?

  生:好。

  [四]

 师: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就是指一个――

  生:圆心。

  师:那同长又指什么呢?大胆猜猜看。

  生:半径一样长。

  生:直径一样长。

  师:这一发现,和刚才大家的发现怎么样?

  生:完全一致。

  师:更何况,我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听到这里,同学们感觉如何?

  生:特别的自豪。

  生:特别的骄傲。

  生:我觉得我国古代的人民非常有智慧。

  师: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如图②)。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图②

  生: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圆的半径是3厘米。

  师:说起中国古代的圆,下面的这幅图案还真得介绍给大家(出示图③),认识吗?

  生:阴阳太极图。

  师: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想!)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出示图④)。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图③ 图④

  生:小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半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直径是12厘米。

  生:小圆的直径相当于大圆的半径。

  ……

  师: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联系,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静的水面丢进石子,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个圆形?现在,你能从数学的角度简单解释这一现象了吗?

  生:我觉得石子投下去的地方就是圆的圆心。

  生:石子的力量向四周*均用力,就形成了一个个圆。

  生:这里似乎包含着半径处处相等的道理呢。

  师:瞧,简单的自然现象中,有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呢。至于其他一些现象中又为何会出现圆,当中的原因,就留待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去调查、去研究了。

  师:其实,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呢,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如下的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如图⑤。)

  图⑤

  师:感觉怎么样?

  生:我觉得圆真是太美了!

  生:我无法想象生活中如果没有了圆,将会是什么样子。

  生:生活中因为有了圆而变得格外多姿多彩。

  ……

  师:而这,不正是圆的魅力所在吗?

  [五]

  师:西方数学、哲学史上历来有这么种说法,“上帝是按照数学原则创造这个世界的”。对此,我一直无从理解。而现在想来,石子入水后浑然天成的圆形波纹,阳光下肆意绽放的向日葵,天体运行时*似圆形的轨迹,甚至于遥远天际悬挂的那轮明月、朝阳……而所有这一切,给予我们的不正是一种微妙的启示吗?至于古老的东方,圆在我们身上遗留下的印痕又何尝不是深刻而广远的呢。有的说,中国人特别重视中秋、除夕佳节;有人说,中国古典文学喜欢以大团圆作结局;有人说,中国人在表达美好祝愿时最喜欢用上的词汇常常有“圆满”“美满”……而所有这些,难道就和我们今天认识的圆没有任何关联吗?那就让我们从现在起,从今天起,真正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民俗、走进圆的美妙世界吧!

  ●自我反思

 多少年来,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在教师们的课堂里,数学一直与定理、法则、记忆、运算、冷峻、机械等联系在一起,难学难教、枯燥乏味一直成为障碍学生数学学*的绊脚石。事实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一味注重数学知识的传递、数学技能的训练,漠视数学本身所内涵的鲜活的文化背景,漠视浸润在数学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本质、力量以及数学与人类社会(包括自然的、历史的、人文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显然应看成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数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我立足从过程与凝聚两个角度进行探索。“圆的认识”一课正是我所作的一次粗浅尝试。

  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与其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她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因而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我并没有沿袭传统的小步子教学,即在亦步亦趋的“师生问答”中展开,而是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在承认“数学是一种过程”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晰地意识到,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藉此,教学伊始,我们选择从最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入,引发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探究结束,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从宏观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识视域;最后,我们更是借助“解释自然中的圆”和“欣赏人文中的圆”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中层层铺染、不断推进,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的*惯思维与阴影,真正美丽起来。

  当然,“理想的课程”如何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这当中仍然有许多值得深切关注的话题。就拿本课教学而言,实施下来,应该说,学生对于“圆”这一冰冷图形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的、文化的特性的感受还是十分真切的,然而,作为问题的另一方面,对于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掌握,在教学后的反馈中也确实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尤其表现在部分学生对于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不够到位,对于直径、半径及其与圆之间的关系的掌握不够透彻等。因而,今后我们在数学课堂演绎数学文化、数学精神等层面的同时,如何兼顾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活中有实,实中见活,应该还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4

  一、联系生活,体现生活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先说出身边的物体哪些是圆形的,让学生初步了解圆形的。课结束时引导学生开展游戏活动,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中,我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如教学圆心、直径、半径,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发现圆的一些特征;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看书,发现同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相等,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懂得归纳知识的一般方法,同时学会了观察、实验、操作、发现等学*方法,并伴随新知识的获得,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及初步感知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特殊的*面图形圆(曲线图形)。是学生系统认识曲线图形特征的开始,是为进一步学*圆的周长和面积及学*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王荣老师的一节课让我获益匪浅,她新颖的教学方法,让我耳目一新。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也进入了一新的领域。学生虽已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明确圆心与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半径与直径、半径与圆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首先,可以看出做课教师准备的非常充分,认真钻研了教材,准确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合理,环环相扣,做到了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

  其次教师一开始通过生活中实际例子引入课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另一方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思想上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学*的活动。

  在探究知识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通过让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指一指、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组交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和展开探究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新知,这也正是我校所定的专题;“数学课堂的有效探究”的进一步体现,学生学*的过程是感知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是感悟的过程,学生在感知、体验、感悟中发现新知,掌握新知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将以引导、探究、动手操作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在讲同一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以及关系时,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画圆,通过画圆来认识这些琐碎的知识点。通过同桌交流探究发现知识。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数学课堂的有效探究。

  还有教师在教学生画圆时,先和学生一起认识做图工具圆规,再让学生尝试自主画圆,再通过示范画圆让学生共同概括规律,从而掌握画圆中圆心与半径的作用,这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提高。最后让学生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这使知识的生成过程变的顺理成章。这也是专题:“数学课堂高效探究”的体现。

  最后教师通过拓展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让学生亲眼看见圆的知识的应用,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选(扩展2)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圆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

  课的开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很自然的说出是圆。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教师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一切*面图形中是最美的。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

  这应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有待改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2

  学*内容分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面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而且从空间观念上来说,也进入了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学*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和圆锥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学生学*水*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以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直线*面图形,而圆则是曲线*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解决措施:通过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用圆规画圆的原理。

  解决措施:通过展示学生用圆规画出来的圆,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师生共同验证,让学生充分理解利用圆规画圆的原理。 教学设计思路

  一、导入新课

  事先画好一个圆

  1、指着图形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

  生:硬币、光盘、圆桌、车轮??

  师:同学们,这样说下去,你们觉得能说完吗?生:说不完! 师:是的,正所谓“圆无处不在”

  2、欣赏圆。师: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请欣赏美丽的圆。 师:同学们,这里的圆美吗?生:很美

  师:的确,圆是一个很完美的*面图形,它能够把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圆有哪些了解,它有什么用。你还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那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吧。板书:圆的认识

  二、突出主题,探究新知

  (一)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1、合作学*,并利用手中圆形卡片,通过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的方法探索、讨论如下问题

  (1)什么叫直径?什么叫半径?满足直径、半径的条件分别有哪些?

  (2)在同一个圆内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都相等吗?

  (3)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2、师生对对碰:说半径对直径,说直径对半径

  3、判断直径和半径并说理由

  (二)尝试画圆

  师:刚才我们学*了圆的这么多知识,你们想不想画一个漂亮的圆?利用圆形物体画圆,圆规画圆。

  1、 介绍用圆规画圆并认识圆规

  2、根据要求学*用圆规画圆

  (1)解释画圆的原理。

  (2)归纳方法:(1)定半径 (2)定圆心(3)旋转一周

  (3)巩固画圆。画同心圆,不同位置的圆

  三、应用特征,解决问题

  1、学校田径运动会即将举行,你有办法帮学校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半径为10米的圆吗?

  2、数学史料再现

  师: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墨子,在一部著作中曾这样的描述 “圆、一中同长也”,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这句话吗?

  师:这个发现比西方国家整整早了1000多年,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觉非常的自豪和骄傲。那么我们就带着骄傲和自豪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

  四、谈收获并质疑

  五、创新思维训练游戏。

  教师:一个圆很美,大小不同的圆在一起组成美丽的图案会更美更美。请大家设计由圆(或圆和其它*面图形)组成的图案,并写出创意,带到学校与同学交流。

  依据的理论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是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1、有机整合教学资源,体现教学设计的实效性。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自学,小组交流等学*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地学*圆的基本特征及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2、能在不断的设问中,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学生能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情境中学*数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合作探究学*,基本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成功之处:

  一、能在不断的设问中,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设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的一开始,我准备了一个圆,问:这是什么图形?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有生活中的圆为切入点导入,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在探究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及它们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自主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怎样?猜一猜半径与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汇报后,教师问:你手中的圆直径的长度是我的半径的两倍,对吗?从而让学生理解我们在讲直径与半径的长度关系前必须要讲“在同一个圆内”。在学生学*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后,教师设问:用这个物体画一个圆是这样的,假如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这些物体能做到吗?引出画圆工具圆规。在学生画好后,由学生总结画圆方法,水到渠成。 通过这样的不断设问,在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这们有效的降低学生的学*难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把质疑引导的教法和合作探索的学法为主。

  在引导学生理解圆的意义的基础上,我将课本中圆的特征这一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探究,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我则真正成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对于圆心——半径——直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这一系列知识的学*上都体现出学生自主探

  究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看书自学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而在学生探究之前,出示探究要求,就打破了过去教师对学生学法的限定,**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特点自行决定。

  在突破难点这一个部分上,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学*中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目的。在学生画好后,展示同学们的作品,让学生理解利用圆规画圆是利用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也就是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原理画圆的。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发现了自己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

  2、教师没有示范画圆。

  3、自己感觉并没有能利用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进行授课,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用圆规画圆的原理,教师还是放不开,自己讲得地方太多,学生动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少了。

  总之,我们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要充分提供让学生自主学*的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主动探索的学*过程,让学生自已亲身去感受数学,从而获得学*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我将不断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3

  《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节概念新授课,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后对一种新的由曲线围成的*面图形的认识。作为曲线围成的*面几何图形,它既是一节起始课,同时也是后继学*内容——圆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出示一根绳子和一个小球,把小球甩起来,让同学猜想:小球运动的轨迹会成什么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圆?然后欣赏了一组图片,使学生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一切*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图形。接着引导学生说一说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面图形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让学生感知圆是一种由曲线围成的*面图形。然后让学生想方设法画圆,先借助实物画圆,接着用圆规画圆,最后用钉绳画圆,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感悟画圆的方法。

  二、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

  1、学生掌握了用钉绳工具画圆的方法后,紧接着利用板书中的圆让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圆内、圆外、圆上三个名称。进而理解圆上有无数个点”、“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部分内容教材里没有安排,但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补充这一内容对圆的概念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边学概念边探讨特征,通过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3、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直径的特征,有了探讨半径特征的经验,直径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

  4、最后,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1、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显不足,显得有些生硬。

  2、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而且还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3、这节课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圆的特征以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以教师的教为主导的作用。

  4、如果把这节课改成两节课。第一节解决圆与其它图形的不同,圆的半径,直径问题;第二节解决圆的特征及欣赏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把节奏放缓,让学生把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可能效果会更好。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4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及初步感知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特殊的*面图形圆(曲线图形)。是学生系统认识曲线图形特征的开始,是为进一步学*圆的周长和面积及学*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王荣老师的一节课让我获益匪浅,她新颖的教学方法,让我耳目一新。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也进入了一新的领域。学生虽已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明确圆心与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半径与直径、半径与圆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首先,可以看出做课教师准备的非常充分,认真钻研了教材,准确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合理,环环相扣,做到了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

  其次教师一开始通过生活中实际例子引入课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另一方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思想上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学*的活动。

  在探究知识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通过让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指一指、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组交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和展开探究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新知,这也正是我校所定的'专题;“数学课堂的有效探究”的进一步体现,学生学*的过程是感知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是感悟的过程,学生在感知、体验、感悟中发现新知,掌握新知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将以引导、探究、动手操作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在讲同一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以及关系时,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画圆,通过画圆来认识这些琐碎的知识点。通过同桌交流探究发现知识。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数学课堂的有效探究。

  还有教师在教学生画圆时,先和学生一起认识做图工具圆规,再让学生尝试自主画圆,再通过示范画圆让学生共同概括规律,从而掌握画圆中圆心与半径的作用,这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提高。最后让学生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这使知识的生成过程变的顺理成章。这也是专题:“数学课堂高效探究”的体现。

  最后教师通过拓展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让学生亲眼看见圆的知识的应用,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5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等*面图形,并直观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它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后继学*圆的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本课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标准圆,并一步认识深刻体会圆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学生在低年级虽然也认识了圆,但只是直观的,对于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有难度的。由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曲线图形,是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

  本节课,我觉得比较好的地方是:

  1、因为采用了先学后导的模式,很多学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尝试着画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圆的画法。所以在画圆这个环节,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圆的画法,我发现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而是让学生自己画,在画的过程中,发现画圆会出现哪些问题。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

  2、提高应用意识,努力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除了将汽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等生活中的问题应用融入课堂我还让学生思考,如何画出篮球场上的大圆。

  让学生体会到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我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譬如:

  1、部分学生对于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不够到位,对于直径、半径及其与圆之间的关系的掌握不够透彻。

  2、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同时对于教材的研究还不够透彻,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3、关于如何让学生自学以及自学内容的选定方面自己还是把握不住,需了解学生水*。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秉承“以学定教、活动导学”的理念进行教材重组,变被动的概念教学课为主动建构的探究课,突显“学为中心”。本课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提纲挈领,拥有全局视角

  圆的认识一课难点较多,内容分散,以往只分版块教学而没有互相关联,从学生掌握的情况来看,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全局视角下,对本课进行相应的分析,并作出相应的教学整合。将圆的概念引入教学,联系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探索半径与直径特点等几个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相应剔除“圆是轴对称图形、利用轴对称找圆心”等关联较小的内容,为整节课的合作探究提供时间上的保障。整节课学生能围绕圆的概念建构知识,对圆的认识有整体上的把握。

  二、辨析归纳,倡导自主探究

  圆是用发生式定义方式生成概念的。圆的认识一课涉及概念较多,以往学生*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效果堪忧。本节课特别重视每个概念的发生过程,通过提供一系列利于对比的素材,引领学生不断辨析归纳、自主探究,把握圆的概念本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

  三、基于操作,聚焦核心素养

  从导入“生活找圆”寻找运动形成的圆到“自主建构”对比辨析合作探究圆的概念,再到“画圆”利用各种材料尝试画圆,以及“探索半径与直径的特点”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推一推发现特点,以及综合练“圆的大小与位置由什么决定”中通过对比与几何画板演示,整节课基于操作,结合想象,研究动态生成的`圆,重视空间观念的的培养,逐步实现直观想象素养的发展。其中“自主建构圆的概念”强化了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这一个环节中通过测量多个任意动点与定点的距离,引导学生发现圆的概念,思维核心指向概念本质属性,有效培养学科素养。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7

  圆的认识一节内容相对简单,也是许多老师公开课首选的内容之一。许多老师都在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试图用所突破。结果到头莱,一切都是白费力气。甚至是弄巧成拙。每节课其实都已经由专家前辈定出了大调子,就像一首歌,曲调已成,如果我们试图改变,求怪求新。只能是破坏主旋律之美。我们应该在扎扎实实上好这节课上下功夫。在把这节课上得行云流水上下功夫。

  上课伊始,每个老师采取的开课方式过种多样,但只要吸引住学生就是好的。我采取了投篮的游戏,让学生从游戏规则入手,我发现连*时最不爱听课的学生也积极投入。真的,鸡吃米的故事也许不能用在其他方面,但是用在小学生身上确实是可行的'。

  然后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围绕我站成一个圆。我故意走动,学生也略加思考,集体跟着老师一动在动。这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圆心决定着什么?全班顿悟,都在积极主动的投入思考,有一个人冒出“位置“两字,全班都明白了。虽然有人没想起来。但是,他也在认真听。

  回想自己这些年,也有许多课上得如此闲庭信步,正真是在享受课堂。师生心里那就一个字儿,爽!但绝大时间还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课堂上不能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做出了一些既伤害孩子有无用的事情。切记,任何情况下都要克制。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8

  首先,给学生创设学*情境,要突出情境中数学的本质问题。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三个图形的比较,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圆环的特点,(引出圆环)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再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了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引导出另一种方法。学生在此学*过程中,激活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情境本身是为探究服务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能提炼出数学问题的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然后,创设的学*情境,要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培养。要尽可能赋予其丰富的情感因素,用数学的'情感去吸引学生,激起他们学*数学的热情,体会学*数学的乐趣。都说课堂是学生思维成长的土壤,我们教师的智慧是阳光和雨露,数学课更是如此。在课堂评价时,我想了很多鼓励学生的话,学生在得到赏心悦目的语言评价中得到自信和兴趣。所以,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数学教师,我们必须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强学*,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精心、尽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去自己探索新知,在学*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让枯燥的课堂学*变得有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小学*,孜孜不倦的探究新知,感受学*的乐趣。

  本节课我感觉有几个思考的地方。1,在试一试做完后,我应该马上总结出要求圆环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两个半径) 2,圆环是否一定是个同心圆?如果不是同心圆,它还是圆环吗?事实上,如果不是同心圆,也一样可以求出两个圆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 3,出现环宽的两个应用题,是否简单,是否要出示。可能直接出示“圆形花园周围铺上一条石子小路,求出小路的面积。”更简单一些。也更形象一些。4,可以利用学生做的圆环来贯穿下面的练*。首先可以让他们量出他们做的圆环的大小半径和环宽,这样就可以形象地让学生理解环宽的概念。避免了我在练*中涉及环宽的概念而说不清楚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9

  通过一节课的学*,我发现了一些成功之处:

  一、将数学融入生活,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圆已经有了比较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时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到课堂学*中。

  二、在生活中体现数学

  在本节课中,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用手中图形物体画一画,折一折形成圆形纸片,并在桌面上滚动,得到圆易滚动的特点;而且画出的.圆大小不同,是因为实物不同。()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合作学*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形式。在教学中多次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方式,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交流的*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组员进行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圆使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美,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将学生的名字连成一个圆,使学生更深入理解圆的内涵,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不足之处:

  学生手里有圆,互相交流,但是在折一折操作时学生跑去和其他小组说话,有的快有的慢,滚动起来收拾不住。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0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在学生认识了多种*面图形的基础上认识的由曲线围成的*面图形,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面图形。由于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的常见物体中引出圆,再凭借圆形物体画出圆,然后利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圆心,在此基础上,通过测量、比较和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以及它们的长度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教材并没有给出圆的本质特征的描述,但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画一画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对此加以体会,为学生到中学学*圆的定义提供了感性认识和直观经验。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对圆有了初步认识,加之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缘故,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积累,只是在概念上尚不具体化,同时已经学过了几种常见图形认识,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为本课的学*奠定了基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思维处于经验性的逻辑思维,思维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和抽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前学的几种常见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则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无论从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故此,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列举出日常生活、生产中所见到的圆形物体,引出圆的概念,了解圆的特征。圆的相关知识与特征,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都能获得,“学”数学就是“做”数学;而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应当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借助多媒体课件为自己的探索所得提供科学验证和知识深化、运用的机会。通过认识圆、画圆过程,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工具画圆,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的现象。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圆形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圆形物体的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使学生深切体会圆的特征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并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在黑板上板书“圆”字,问: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什么?(指名回答)

  生:十五的月亮、轮胎、月饼、圆脸蛋、唱片……

  师:一个“圆”字让大家浮想联翩,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无处不在,说了这么多的圆,看了这么多的圆,你想不想亲自动手画一个?用你手上的工具动手画一画。问:圆和以前学过的*面图形有什么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所围成的。)

  二、探究特征

  师:刚才大家用各种工具画了圆,但是,大家可能也发现了,有的工具并不好用,而且大多数只能画一种大小的圆,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很方便地画各种大小的圆呢?是什么?

  生:圆规。

  师:对,这个工具就是圆规,圆规就是专门用来画圆的工具(生拿出自己的圆规观察),圆规有一个小圆柄,画圆时手要握住这个小圆柄,还两只脚,一只脚是针尖,另一只脚是用来画圆的笔,画圆时,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只脚要**,手握住小圆柄旋转一周。

  师:你能试着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吗?(生画圆)

  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用圆规画圆的过程(组织交流)

  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大家看,我们在用圆规画圆的时候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1、注意圆规这个针尖要固定在一个点上,我们画的图形才够圆。(板书:1、定点)

  2、圆规的两只脚之间的长度不能变,否则圆形不能闭合。(板书:2、定长)

  3、要用手握住圆规的这个小圆柄旋转一周。(板书:3、旋转)

  师:同学们,现在大家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再在练*本上画一个圆,看看是否画得更顺畅了。(生画圆)

  师:现在大家都已经学会画圆了,那么同学们再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画的圆都一样大呢?

  师:对!我们可以让两只脚固定,这样就可以画出固定大小的圆了。现在我们先拿出直尺,让针尖和铅笔头之间的距离是3厘米,把圆规固定好,在纸上画一个圆。

  师:这个针尖是什么?(圆心)用什么字母表示?(O)圆心,顾名思义就是圆的中心,刚才我们画的两个圆一样大,但位置不同,想一想:圆的位置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圆心)圆心可以确定一个圆的.位置,针尖固定在哪个位置,圆就在那个位置。(板书: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师:大家看这个刚才画的两脚距离是3厘米的圆,要是有人问这个圆有多大,你们怎么回答呢?(半径3厘米的圆),对这个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用什么字母表示?(r)(指导书写r,说说什么是半径,作相应的练*)

  师:请你在纸上画一个圆,比原来的圆要小得多。请你在纸上再画一个圆,比原来的圆要大得多。(生画)

  师:刚才我们画了大小不同的两个圆,谁来说一说:圆的大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师:同学们,你们再想一想,在同一个圆里,这样的半径可以画几条呢?现在我们来做个小小的竞赛,怎么样?在一分钟内看看哪位同学在同一个圆里画的半径又多又好。(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请同学们用尺子来量一量这些半径,它们的长度到底是怎样的。(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师:除了半径以外在圆中还有能决定圆的大小的线段吗?

  生:直径。

  师画一条直径,讲解: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什么字母表示(d)(做相应的练*)

  师:如果我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画直径,想一想:能够画出圆的所有直径吗?(板书:有无数条直径),同样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也相等吗?(板书:所有的直径也相等)

  师:请同学们量一量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发现?(r=d=2r)

  师: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比一比谁的反应比较快。(师报半径,生说直径;师报直径,生说半径。)

  师:大家还记得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吗?(生拿圆片折,发现交流)

  三、巩固练*

  师:同学们学得可真不错,大家有没有兴趣接受新的挑战呢?

  1、判断题。

  (1)在一个圆中,有一个圆心,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3)半径总是直径的一半。( )

  (4)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

  (5)圆内直径是最长的线段。( )

  (6)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

  2、欣赏图片。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1

  本届课通过学生的折和量,来发现感知圆里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为学生探索圆各部分的名称,猜想圆的特征,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同时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参与了学*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在学生经过操作,对圆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课文,再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正确的概念。

  运用"猜想验证"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操作过程与已学过的半径、直径对圆可能有哪些特征,进行了合理的猜想;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验证,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展;画圆是这节课的非重点内容,则通过学生自我实践便可掌握。

  本课采用"自主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按“明确目标一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练反馈,巩固新知——运用新知,质疑释疑”的程序实施操作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猜想、去验证、去讨论、去合作……

  从而实现了“自主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主人。学生的学*兴趣也可以提高。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圆的认识》这节课属于概念教学,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是对这节课的准备。《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自主探究画圆——认识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

  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更要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去认识圆,我让他们不仅要动脑筋想,动口说,还要动手折、画,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空间观念。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目的教育。

  二、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1.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画圆,认识各种画圆方法的局限性,接着介绍用圆规画圆,渗透圆规两脚**的大小跟圆的大小有关,圆规针尖的位置决定圆的位置。2.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边学概念边探讨特征,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认识圆心,探索半径、直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并通过课件演示,验证同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以的直径也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3.最后通过量一量及课件演示,认识同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二分之一,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1.在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及认识圆的特征后,没有很好的让他们理解数学概念:圆内、圆外、圆上三个名称。

  2、本节课小组合作学*的实效性没有完全充分地发挥出来。

  3、关于如何让学生自学以及自学内容的选定方面自己还是把握不住,需了解学生水*。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3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12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多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本节课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比如:

  1、教学圆心、直径、半径,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在认识圆的特征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圆片、直尺、圆规等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材料,通过实际动手折、量、比、画等手段,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中学*,获得关于圆的基本特征的丰富的动态表象。

  2、在画圆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圆的画法,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尝试着画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圆的画法。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

  在一般的关于圆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练*阶段,教师总会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题,以巩固圆的概念,让学生在应用中形成有关圆的知识和技能。我并没有机械地进行所谓*题练*,而是更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最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在课末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我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譬如:

  1、部分学生对于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不够到位,对于直径、半径及其与圆之间的关系的掌握不够透彻。

  2、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显不足,显得有些生硬。

  3、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而且还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4、关于如何让学生自学以及自学内容的选定方面自己还是把握不住,需了解学生水*。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12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

  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

  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多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在教学中,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本节课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比如:1、教学圆心、直径、半径,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在认识圆的特征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圆片、直尺、圆规等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材料,通过实际动手折、量、比、画等手段,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中学*,获得关于圆的基本特征的丰富的动态表象。

  2、在画圆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圆的画法,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尝试着画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圆的画法。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在一般的关于圆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练*阶段,教师总会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题,以巩固圆的概念,让学生在应用中形成有关圆的知识和技能。我并没有机械地进行所谓*题练*,而是更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最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在课末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15~118页。

  目标预设

  知识技能在尝试画圆的过程中领悟画圆的方法,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能结合自学、交流、探索等活动,准确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数学思考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把握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逐步形成“数学地思维”的*惯。

  情感态度使学生初步体会圆的神奇及其所包蕴的美学价值。

  教学过程

  一、现象激趣,引入探究

  1.交流: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圆?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圆无所不在。

  2.结合波纹、向日葵等事物,进一步带领学生领略圆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分层探究,体悟特征

  1.画圆剪圆──首次感知。

  (1)学生尝试画圆。通过交流,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并将“画指定半径的圆”这一要求巧妙地孕伏其中。

  (2)剪圆。既帮助学生感知圆的特征,又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准备素材。

  2.认识概念──初尝成功。

  结合学生的原有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学*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交流、操作等活动。自主建构起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为探究活动做好认知层面的铺垫。

  1.开放探究──体验特征。

  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初步明确探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圆片和教师提供的相关支持性材料,共同研究圆的特征,并将研究过程中的发现记录下来。教师以合作者、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学生的研究活动。对有困难的研究小组提供支持。并收集学生中有价值的发现,以备交流。

  2.交流展示──共享发现。

  将学生探索过程中生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发现汇集成“我们的发现”,并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分享,深化理解,直至建构起对于圆的完整、系统的认识。

  二、实践拓展,文化渗透

  1.基本练*。

  (1)判断:图中的哪一条线段是圆的半径或直径?(图略)

  (2)口答:根据半径求出直径。根据直径求出半径。(题略)

  (说明:本项练*没有单独设置。而是结合上面的“交流展示”环节,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穿插。)

  2.史料链接。

  介绍我国数学史上关于圆的研究记载,比如“圆,一中同长也”(《墨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周髀算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周髀算经》),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此外,教师结合相应史料的介绍,比如“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将一些联想题、开放题自然穿插其中,既渗透了数学历史、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像能力。

  3.解释应用。

  引导学生运用圆的特征解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比如“水纹为什么是圆形的”,“盛开的`向日葵为什么是圆形的”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生活。

  4.圆与人文。

  借助多媒体,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圆在人类历史、生活、文化、审美等各个层面的广泛应用,比如“圆与桥梁设计”、“圆与中国剪纸”、“圆与中国结”、“圆与中外建筑”、“圆与著名标志设计”等,引导学生感受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体会圆的美学与人文价值。

  教学反思

  数学也是一种文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我们着眼“过程”与“凝聚”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己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与其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她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因而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我并没有沿袭传统的小步子教学,即在亦步亦趋的“师生问答”中展开,而是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中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2.承认“数学是一种过程”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晰地意识到,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基于此,教学伊始,我们选择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人,引发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探究结束,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最后,我们更是借助“解释自然的圆”和“欣赏人文的圆”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中不断积累感受、提升认识,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选(扩展3)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提炼为数学知识——运用与实际生活。让学生去感受生活,去体验数学。

  1、数学来源于生活。

  这是这个教学案例的一条主线,数学来源于生活体现了知识产生的根源,还知识以本来面貌。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来学数学,不仅可以具体形象的学*知识,而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基本理念,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探究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圆是一种常见的图形,它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用一个牛吃草的生活情景引入新课。从这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贴*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中,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进行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上升为数学知识。

  在案例中,先通过观察牛吃草形成的圆形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发现了木桩及牛绳的作用,这些具体的事物中,教师由木桩——圆心,牛绳——半径,反映出了所要学*的数学问题,把反映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提取出来,用数学语言来概括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因此,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为数学知识的学*。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数学与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要符合生活实际,但不完全等同于生活,而是高于生活。

  3、应用于实际。

  数学知识的学*的最终目的还是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学*才是现实的,才是学生所喜爱的。在本案例的最后所设计的发散练*中,就是要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要明确如何画图,如何画操场上最大的圆,他们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找到圆心,半径,并且明白它们的作用。体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不是单一的,不变的。学生在画这个圆时还要知道怎样画才是最大的,就又利用了圆的其他知识,把关于圆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建立良好的进一步学*的情感,而本案例正好是对这一本质的探索和实际。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2

  《圆的认识》这一节公开课,是一节30分钟的课。我在设计这一节课时,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念。圆,是生活中常见的*面图形,所以我在教学中,联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使学生认识圆。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悟圆和生活的联系

  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还是先复*了对其他*面图形的认识,三角形,长方形,*行四边形等等。关于复*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不应再详细引导学生面积或者周长计算公式的由来。我通过圆形的'建筑和生活中常见物品中的圆,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圆形,使学生感知了圆形在生活中的广泛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操作认识圆

  本课时我设计的操作有: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画圆,画圆方法有两种,第一是借助圆形实物在外圈画一圈,第二是借助圆规画圆。对于后者,其实学生已经有了画圆的经验,那么关键是在于画圆的具体操作过程。我巧妙的利用了自己画圆时出现的失误,引导学生发现,画圆的要点,定圆心,定半径,旋转一周。

  在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有多少条时,我设计的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比赛,30秒看谁画的半径多?1分钟折直径,看谁折的直径多?在学生的操作中,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圆的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同圆里,半径相等,直径相等。我设计的两个操作,其实课后反思,只应该设计第一个活动,第二个应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直径是有无数条的。活动设计的多,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浪费了时间,同时呢,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

  三、自学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对于圆心、半径、直径的名称,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早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在学*名称时,我让根据提示自学。自学也是一种学*方式,对于简单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自学。通过指一指圆心的位置,再通过找关键信息,知道半径和直径,画一画,折一折,加深对名称的认识。结合*题,巩固了对名称的认识。

  四、不足之处

  这是一节30分钟的课,但是我设计的部分还包括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考虑时间因素不充分。对于乡村学生,基础较差,我总是放不开手,一些知识讲的太细,学生会的知识讲的太多,这也导致了占用了后面的一些时间。教学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说,这是今后我教学要思考实践的一个问题。语言方面,我也要改进自己,多一些幽默,多一些风趣。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3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通过屏幕显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如钟面、车轮、硬币等,接着又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圆形的物体。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并出示小猴坐车的几个形象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化一化、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但本节课让学生画圆时,由于学生比较感兴趣,不停的想用圆规画,耽误时间较长,占用教学时间多了,导致课的总结时间不够。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4

  对称性是图形的重要性质。与其他*面图形相比,圆具有很好的对称性: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它是一个任意旋转对称图形:圆上的所有点绕圆心旋转任意一个角度后都在圆上。“圆的认识(二)”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到圆的轴对称性,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探索圆的轴对称性以及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通过与其他图形对称性的比较体会圆所具有的很好的轴对称性。

  学生通过五年的学*,掌握了一些数学学*的方法,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思维能力。学生经过第一课时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加深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再引导学生对圆进行测量来发现直径和半径的存在,再而引出直径与半径的'含义。然后通过学生自己测量来加深“直径与半径”的联系。为学生继续学*圆的周长和面积做好准备。孩子一般是对基础知识能比较熟练的掌握,但在知识的运用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解答实际生活问题。本课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些生活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能围绕本节课的主题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5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

  课的开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很自然的说出是圆。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教师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一切*面图形中是最美的。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

  这应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有待改进。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6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自由地折一折,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我把圆片对折了一下,发现了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圆片*均分成了两个半圆。

  师:同意吗?

  (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这时有一位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不光发现了这条折痕可以把圆片分成两等份,而且我还发现他是圆片中最长的一条折痕。

  师:是这样的吗?你们认为呢?

  (大多数同学面露疑惑,只有几人表示赞同。)

  师: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动手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生:想!

  (学生分小组,边折,边量,边讨论。)

  师:你们是否同意他的发现?

  (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但有一个学*小组意见不一致,他们推选一名学生做代表。)

  生:经过我们小组研究,我们不完全同意他的意见。我们按照不同的方式折圆,通过测量比较,确实也发现了对折后所得到的折痕是圆片中最长的折痕,但同时我们还发现它不止一条,而是有很多条跟它一样是最长的。

  生:对!对!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学生兴奋地附议着)

  生:我还有补充。这些长度一样的折痕,方向不一样,是四面八方的,而且他们都交于一点。

  (这一发现也马上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同。)

  师:同学们手中的圆片大小不一,可这出来的这些最长的折痕线段,却都交于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同学们面面相觑。这时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

  生:我猜这个交点可能是圆的中心点。

  师:为什么呢?

  生:……(摇头,沉默了一会儿)老师,能让我用尺子量一量吗?

  师:当然可以!你们想不想量一量,验证一下他的猜想呢?

  生:想!

  (学生或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忙得不亦乐乎。)

  生:通过动手测量,我发现这个交点就是圆的中心点。因为由它到圆边上的距离处处相等。

  师:是这样的吗?

  (同学们都表示发现了同样的现象。)

  生:除此之外,我还发现圆的这个中心点把每条最长的折痕线段都*均分成了两条长度相等的短线段,而且所有的这些短线段都一样长。

  (这一发现也立即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赞同。)

  反思:

  1、教师的“无为”成就了学生的“有为”

  整个过程中,教师语言很少,教师曾雄**堂的“主角”地位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个性张扬,地位凸现。当学生从现象中生发出难解的问题时,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问题又“妙传”给了学生,由学生自主地经历解决问题的探寻过程,品味着探索着“痛并快乐着”的感觉,丰富了他们参与学*活动的情感体验。学生俨然已成为学*活动真正的“主角”;自主地发现、质疑、探究、释疑、自主地猜想、验证。整个过程只见学生或折叠测量、或比较观察、或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或由现象大胆猜想、或依据操作据理力争……学生的思维在探究中灵光闪现,灵感在交流中碰撞迸发。然而,如果没有教者的“无为”隐退,又何来学生的“有为”展示呢?

  2、教师精于“助攻”,让学生浸染数学思想

  当有一名学生发现直径“都相交于一点”这一现象时,教师并没有急于作出评价,而是以此为契机,作出了一个漂亮的“助攻”提出问题“同学们手中的圆片大小不一,可折出来的最长的折痕线段都相交于一点,这是为什么呢?”由个别推及一般,由现象质疑,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发展。它不仅仅是成功地解决了一个知识点的问题,而且让学生在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过程中,濡染了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更切身地体验到作为发现者的成功感、满足感与幸福感。尽管这样多花了一些时间,但其价值是直接“告诉”所远远无法企及的。

  3、“小组合作”不是教师个人意愿,而是学生的自主需求

  最*一两年,“小组合作”这一学*方式被大力宣扬,甚至成为“评优课”、“公开课”必须具备的硬性要求,以至于不少课堂上合作交流不断,不论问题难易、学生意愿,一律“小组合作”,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多是高耗低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没有处理好各种学*方式之间的关系。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各种学*方式各有自己的优势,只有根据学生学*的实际需要,来选择适当的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作用。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发现对同一难题,有的学生采用独立探索的方式,有的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最终都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可见,学生依据自身的能力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完全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在这一节课里,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要求或暗示学生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而是满足学生的自主需求。这也是符合新课标关于“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的要求。

  当然,学生能否真正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学*方式,还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和帮助。我想,这自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落实到*常的“家常课”中。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7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12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

  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

  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多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在教学中,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本节课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比如:1、教学圆心、直径、半径,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在认识圆的特征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圆片、直尺、圆规等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材料,通过实际动手折、量、比、画等手段,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中学*,获得关于圆的基本特征的丰富的动态表象。

  2、在画圆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圆的画法,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尝试着画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圆的画法。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在一般的关于圆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练*阶段,教师总会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题,以巩固圆的概念,让学生在应用中形成有关圆的.知识和技能。我并没有机械地进行所谓*题练*,而是更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最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在课末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8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定点”“定长”)。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教材并没有给出圆的本质特征的.描述,但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画一画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对此加以体会,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初步感受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通过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如:骑过自行车,有一些学生可能还用过圆规,对圆有一些了解,但只是直观的认识,本课将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之上,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使学生深切体会圆的特征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低年级时对圆已有初步地感知,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由认识*面的直线图形到认识*面上的曲线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好动、贪玩是他们的天性,寓教于乐的学*方式最受学生欢迎,只有抓住学生的特点,投其所好,注重体验,才会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轻松、愉快、有所创造地学*。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高年级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圆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

  1、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将学生自主探索的理念贯穿其中。例如:让学生 自主尝试画圆的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观察、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点等。在各个探究活动中力求使学崭露出他们的个性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探究展露本色和活力。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圆形的;讨论生活中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等环节,都注意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3、以学生为本

  在对圆的概念的要求上,并没有强加给学生圆的科学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进行学*,在头脑中自然形成圆的概念。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0

  《圆的认识》选自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它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最后教学的一个*面图形,也是唯一一个曲线图形。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很多圆形的物体,已经直观认识了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面图形上展开。在初步感知圆后,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的定义及特征,并学会用圆规画圆。本堂课由张齐华老师执教,他与教材编排的不同之处在于导入环节。教材是出示生活中各种圆形的图片的情境图导入,而张老师是以游戏导入,让学生从放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梯形的信封中摸出圆形,初步感知圆的特点——曲线图形,再通过凹凸不*的曲线图形、椭圆形跟圆形进行对比,进一步感知圆的特点——从各个方向观察都一样;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圆,发现用圆规画圆时的注意事项,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学*的小主人。从而更直观地讨论出圆心、半径、直径的特点;最后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图形不断变换使学生感受圆的'美。相比之下张老师的导入环节更胜一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做课堂的小主人,不仅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性,还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反复观摩了张老师的课堂,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悟。细细品味,发现其中充满了大智慧。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衔接,师生互动过程的言语交流以及张教师的个人魅力都值得我学*借鉴。现将我的观后感小结以下几点:

  一、教师素养之个人魅力从张老师的课前谈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通过对比自己和该班科任的不同之处一下拉*了与学生间的距离,为他的课堂营造了和谐愉快的氛围,也为后面的师生互动打下了基础。谈话中也渗透回答问题时要干脆利落、简洁明了。整堂课把张老师身上的人文气息反映得淋淋尽致,他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能耐心倾听学生把话说完整。即使该生表述有误,也毫不吝啬地表扬,对该生的勇气进行肯定,保护了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二、数学课中渗透数学文化在张老师的课堂中处处渗透着数学文化,可见他是一个博学的人。例如:在对比完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后,学生感叹“圆最美”。接着引出毕达哥拉斯的“在一切*面图形中,圆最美。”让学生产生共鸣,啊!原来我与古人感同身受,以此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成就感。在讲解完圆心、半径、直径的特点时,恰到好处地引用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这不仅充分概括了圆的特性,也折射出圆形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文化的向往。最后融入电脑画圆的方法打破了孟子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说法。把这些浓厚的文化底蕴引入数学课堂,使严谨的数学课堂也散发出浓厚的文学气息。

  三、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在本堂课中,张老师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运用,由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到正八边形,……,正二百边形,……,圆。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数据使正多边形的边数不断增加,图形越来越接*圆。在这过程中,学生发自内心的“哇”了几声,让学生惊奇的感受到圆是所有正*面图形最后的一个,让学生在这一系列图形的变化中感受数学的美。最后张老师再通过直线*面图形的旋转得到圆,让学生感受*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使他们的视觉得到了美的熏陶。四、课堂中散发的人文气息课堂教学中,有学生上黑板画直径时没法自己完成,张老师就叫一名学生上去帮他扶尺子,而不是让其他学生上去画。这样的举动不仅培养了同学间互帮互助的精神,还为该生保留了面子,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听了张老师的课让我感触颇深,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数学文化修养,不断学*,把数学的美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让今后的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比较系统的认识了*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自学、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我主要采用了我校“三环六步”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教学过程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导入: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上课伊始,通过教师的引导,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课,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知材料,为探究新知打好铺垫。

  一、第一步自主学*

  上课前,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内容,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这过程中,学生先自学,解决问题,然后汇报自学情况、互相补充。通过学生自学、让学生初步了解到圆和以往学的三角形、*行四边形等*面图形的区别,在通过自己想办法画圆、剪圆、折圆、结合数学书上的内容,学生自学了圆各部分名称及用字母表示。为了检测孩子们的预*情况,我出示了一道题,对他们的自主学*的检测,目的是看孩子是否真正达到了自学的效果。这样才真正体现先学后教的目的。

  二、第二部合作探究

  这部分安排了两个大问题:探究圆的画法、探究在同一个圆里的直径和半径的.特点及关系。并在探究圆的画法又设计了三个小问题:

  1、你能想办法画出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吗?你觉得哪种方法最方便?

  2、尝试用圆规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然后小组交流总结画圆的的步骤。

  3、思考:圆的位置是由()决定的,圆的大小是由()决定的。在观察和操作中,引发学生进行思辨,明白借助圆形物体画圆和用圆规画圆的不同,然后通过自己操作,总结出画圆的步骤,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活动二:探究在同一个圆里的直径和半径的特点及关系。本环节小组通过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等一系列活动,经历了知识探究的过程,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补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最后归纳概括圆的半径和直径长度的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收获知识、水到渠成。

  三、第三部达标检测:

  这部分的目的是知识应用,体验价值。这部分的内容是对学生学*情况一个当场的检测,通过练*发现问题,再由学生补充,老师在适当讲解,以达到巩固提升的作用。并在扩展提升中。

  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许多自己不足之处:

  本节课小组合作学*的实小性没有完全充分地发挥出来,利用圆规画圆的环节,教学不够细致。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有待改进。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学生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面图形,也是教学的唯一一个曲线图形。教材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接着让学生用各种方法画圆,从而得出圆的各部分名称,最后引导学生借助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体验圆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也为以后学*圆的周长、面积及圆柱圆锥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在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用圆规画圆。

  在教学中我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下面先来反思一下这一节课的设计:

  课前设计了欣赏套圈游戏的活动,目的是拉*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为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埋下伏笔。

  本节课我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没有从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圆引入,而是在开篇点题之后,出示一个神秘的信封,问学生:你能把信封里的圆摸出来吗?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说“能”时,我用课件出示了信封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理解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区别,再出示不规则的曲线图形和椭圆形,感悟圆形的规则和饱满,本来想让学生真实的摸一摸,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就省略了这个环节。表面上看是游戏,其实这一环节的真正目的是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让学生通过比较初步感知圆形的特征,为下面的学*奠定良好基础。

  然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物体上的圆,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原型,也为下面学生用物体描圆做了准备。

  之后,让学生尝试画圆,画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很小的时候,他们就会用圆形物体的轮廓描圆了,为什么非要学*用圆规画圆呢?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物体或工具画一个圆,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学生自己就会发现用实物画圆时大小是固定的,而圆规可以通过调整两脚间的距离画出任意大小的圆来,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学*圆规画圆的需要。

  至于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是在学生学*画圆的基础上给出的。因为这些就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这里安排了自学环节,学生自学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只要学生明白了概念的本质就行了。

  在本课还安排了动手实践的环节,也是这节课很关键的环节,因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探究半径、直径的特征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画圆,再把自己画好的圆剪下来,然后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动去进行自主探索发现。交流汇报的环节,尽量通过“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对于他们的回答,你还有什么补充?”“谁能向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进行横向交流,生生互动,争取在大家的相互补充完善下获取圆的知识,掌握圆的特征。

  因为数学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那么我就在教学即将结束,适时向学生介绍墨子的“一中同长”、介绍古代的“画圆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中不断积累感受、提升认识,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深深的印在学生的心间。

  在练*环节,先让学生想办法画出半径2米的圆,让学生知道用圆规可以画圆,用绳子也可以画圆,从而掌握画圆的本质,对理解圆的特征也是相得益彰的。再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要这样站,这正是圆内在的魅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最后课尾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感受圆给生活带来的美,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维持学生继续学*的兴趣和动机,为后续学*奠定良好基础。

  设计是本着这些意图去设计的,但是实践起来还是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学生探究的时间还是不够充分,导致在发现圆的奥秘时显得有些仓促,没有达到人人都有所发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显不足,显得有些生硬;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而且还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3

  通过一节课的学*,我发现了一些成功之处:

  一、将数学融入生活,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圆已经有了比较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时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到课堂学*中。

  二、在生活中体现数学

  在本节课中,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用手中图形物体画一画,折一折形成圆形纸片,并在桌面上滚动,得到圆易滚动的特点;而且画出的圆大小不同,是因为实物不同。()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合作学*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形式。在教学中多次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方式,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交流的*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组员进行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圆使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美,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将学生的名字连成一个圆,使学生更深入理解圆的内涵,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不足之处:

  学生手里有圆,互相交流,但是在折一折操作时学生跑去和其他小组说话,有的快有的慢,滚动起来收拾不住。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圆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教材安排4教时。因为学生对圆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对于这节课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圆,感知圆的共同特征。

  2.通过画圆,认识圆心和半径。

  3.能用圆规画圆,并能按指定的半径画圆。并能初步知道半径确定圆的大小,圆心确定圆的位置。

  4.通过欣赏由圆组成的图案,感受几何的美,对几何产生兴趣。

  为了帮助学生对圆概念的形成,整节课我主要强调了动手画圆。首先,在纸上直接画,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发现其实画得不圆,从而激发他们去探究怎样画才能很圆,为什么要这样画才能很圆。接着,是用纸片画圆。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用纸片画圆的过程中,明确了圆的特点:固定的点,相等的长,也引出了对圆心和半径的认识。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用纸片画圆的操作过程可能存在困难。

  然后,是用圆规画圆,并会画指定半径的圆。通过几次画圆,学生认识了圆心和半径,也了解圆心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在这节课里,我还设计了一些环节。如:关于圆的半径的辨析。我先在黑板上展示了4位学生画的圆心和半径,其实他们画的半径和我在黑板上画得其实是一个方向,但我在展示时把他们放置成不同的方向,让学生在老师这种无声的教学中感悟圆的半径其实有很多条。接着,我又出示了4个圆,继续辨析哪些半径是正确的,来加深对半径的认识。在教学中,我还设计了一个探究的环节,主动探究圆心和半径,把一些书本上没有提及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把它挖掘出来。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最难就是关于半径的教学。因为书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说从圆上任一点到圆心的这一段相等的距离,用r表示,而r就是半径。为此,这一环节我经过几次的修改。最先备课时,我并没有使用纸片画圆,而是直接用圆规画圆,从使用圆规中发现针尖固定的是圆心,而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半径。但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连使用圆规都不是很熟练,更不用从画圆中认识圆心和半径了。然后,我又进行了改进,用纸片画圆,观察老师画的过程,再通过动手画,感知固定不动的那个点就是圆心,从圆心到圆上的.着一段相等的距离就是半径。虽然这一过程学生较易接受,但反馈过程中又发现学生心里明白,但表述起来有困难。最后,我把这个过程改进成今天这节课,把画圆的过程概括成两点:固定的点,相等的长。从中直观而形象的引出半径就是从固定的点到圆上的这一段相等的长。

  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肯定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指正。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

  为什么同一内容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呢?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设计一和设计二中的老师都是想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建构知识:设计一的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为操作而操作”,他没有将这一学*方式用足、用好、用透,因此没达到操作的目的,教学效果不好;而设计二的教师把握住了操作活动的关键,他让学生在经历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建构了知识。因此,体验,仅仅是操作是不够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

  “以身体之,以心悟之”,这样的体验对学生来说才是深刻的'。

  一、 体验,需要学生亲身去经历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时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数学,去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例如,上述设计一和设计二中“从‘体’上剥离出‘面’ ——认识长方形”这一环节中,两位教师都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看一看、画一画、指一指、找一找,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使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中直观认识长方形,体验数学知识。

  二、 体验,要关注亲身经历后的感悟

  以往有些数学课上,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当教学环节进入学生操作时,教室里顿时热闹开了,学生各自动手。而且有时用于操作的时间可多可少。这种“摆设”型的动手操作看看很热闹,其实可能是“蜻蜓点水”只停留在活动的表面上,学生得到的体验也是不深刻的。因此体验光有表面上的活动是不行的,它还需要老师细腻和到位的指导。像上述两个设计同样是认识长方形,设计一中老师设计的活动看上去很细,但指导上还不够到位,如:学生画的长方形可能有很多种,这位老师却只出示一位学生的作品,并贴到黑板上,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误导,只有这种长方形才是长方形,这样学生的体验就不丰富了;又如,在找长方体上其他面上的长方形时,这位老师仅伸出食指指着各个面,这又易使学生对“面” 的理解不深刻,可能会对他们的后续学*(长方形的周长、面积)产生不利的影响。而设计二中的老师引导认识长方形层次非常清晰,指导非常到位:从引导看一看长方体的面,摸一摸这些面,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的概念;又通过画一画、比一比,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对长方形直观认识;最后在揭示概念时,又通过对学生自己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的比较,巧妙地丰富了概念的外延,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因此,在学生操作时,教师不是旁观者,更不是指挥者,而应是合作者,与他们一起探索发现,教师这时的指导可以是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问话,这些都能让学生加深体验。

  其次,体验还需要与学生的思维相伴。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如果是依样画葫芦,照着课本“例行公事”,或按着老师的旨意被动行事,那么学生所经历的过程只是一个机械的、浅显的过程。因此体验要与学生的思维结合起来。例如设计二中学生亲历了看、摸、画、比等多样的活动,他们对长方形的感知很直接,这时候老师进一步引导:揭示概念,想像,找长方形,学生对长方形的感性认识越来越丰富,他们就会把学到的知识内化,自然而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体验就更深刻了。正如语文书上所说:“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总之,我们在课堂上应尽最大可能提供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多看、多听、多说……全方位“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亲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去享受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选(扩展4)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圆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

  《圆的认识》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节课。通过教学本课,我收获颇多,现将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谈话的方式,提出问题:车轮、井盖呈什么形状?(圆形)为什么设计成圆形而不是别的什么形状?在这里若是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出示车轮和井盖,让学生在感知圆的表象上初步认识圆效果会更好。

  由于六年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要好,所以接下来安排学生直接尝试用圆规画圆,并且大多数学生能够用圆规画出圆。关键是学生用语言表述如何用圆规画圆,学生说教师板书,在这一过程中就能知道圆规的构成、画圆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这一环节的实施效果良好。在画好圆后,提出:这个圆把黑板分成了几个区域?目的是让学生说出圆内、圆外和圆上,由于过早地出示了课题,刺激了学生视觉效果,没能说出。

  二、探究本节课重点、难点。

  这部分分三个教学内容:

  1、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会画圆。

  3、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第一部分时,直接提问:关于圆,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已预*过,说出圆心、半径和直径是比较容易的,美中不足是没有总结和出示准确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作为概念教学课,这是大的失误。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虽能理解但不容易用语言总结。在这里可以先让学生自学,之后完成“做一做”第一题,学生会很容易找出圆的半径和直径,然后让学生总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效果应该会比较理想,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连接、通过、线段”这些关键词。在教学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中,没有过多地强调“在同一圆中”,使教学内容不够完整。而由于课堂节奏缓慢,时间紧张,之后的判断练*也没能让学生巩固这一知识点。

  教学第二部分时,放手让学生去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用圆规画圆必须清楚:圆心在哪里,半径有多长。从交回来的作业看,学生能够理解,但由于用圆规画圆不够熟练,完成的完整性相对较差。

  教学第三部分时,圆的概念学生在徒手画圆、闭上眼睛画圆的多种感官中已完全掌握,知道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但在教学圆的第二个特征时需要和椭圆区分开来,需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学生容易理解但感觉语言比较拗口。

  三、教学反馈。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在动手画一直径是1cm的圆这道题上遇到了困难,原因是学生要弄清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半径而不是直径。这一设计显然给学生造成了学*障碍,可以让学生先画一半径是1cm的圆,再画一直径是1cm的圆,这样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

  执教这节课,我认为合理的地方是:整个教学设计能体现“主体、互动、生成、发展”的教学模式;能做到合理使用教材内容并加以创新;能让学生放手去做,去探究,去发现。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

  1、课堂教学节奏缓慢,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2、教师教态的调整,尤其是要有激情,要用自己的语言和表情感染学生,激活课堂。

  3、重难点内容要精讲精练,其余则点到为止。

  4、课堂要有评价,要注意和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2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

  课的开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很自然的说出是圆。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教师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一切*面图形中是最美。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目的性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中课件演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第一、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这应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显得仓促,有待改进。

  第二、整节课时间安排前松后紧,不够合理,课堂作业也没能完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3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通过屏幕显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如钟面、车轮、硬币等,接着又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圆形的物体。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并出示小猴坐车的几个形象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化一化、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但本节课让学生画圆时,由于学生比较感兴趣,不停的想用圆规画,耽误时间较长,占用教学时间多了,导致课的总结时间不够。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4

  对称性是图形的重要性质。与其他*面图形相比,圆具有很好的对称性: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它是一个任意旋转对称图形:圆上的所有点绕圆心旋转任意一个角度后都在圆上。“圆的认识(二)”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到圆的轴对称性,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探索圆的轴对称性以及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通过与其他图形对称性的比较体会圆所具有的很好的轴对称性。

  学生通过五年的学*,掌握了一些数学学*的方法,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思维能力。学生经过第一课时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加深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再引导学生对圆进行测量来发现直径和半径的存在,再而引出直径与半径的含义。然后通过学生自己测量来加深“直径与半径”的联系。为学生继续学*圆的周长和面积做好准备。孩子一般是对基础知识能比较熟练的掌握,但在知识的运用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解答实际生活问题。本课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些生活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能围绕本节课的主题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5

  《圆的认识》这节课属于概念教学,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是对这节课的准备。《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自主探究画圆——认识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

  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更要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去认识圆,我让他们不仅要动脑筋想,动口说,还要动手折、画,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空间观念。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目的教育。

  二、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

  1.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画圆,认识各种画圆方法的局限性,接着介绍用圆规画圆,渗透圆规两脚**的大小跟圆的大小有关,圆规针尖的位置决定圆的位置。

  2.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边学概念边探讨特征,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认识圆心,探索半径、直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并通过课件演示,验证同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以的直径也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3.最后通过量一量及课件演示,认识同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二分之一,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1.在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及认识圆的特征后,没有很好的让他们理解数学概念:圆内、圆外、圆上三个名称。

  2、本节课小组合作学*的实效性没有完全充分地发挥出来。

  3、关于如何让学生自学以及自学内容的选定方面自己还是把握不住,需了解学生水*。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秉承“以学定教、活动导学”的理念进行教材重组,变被动的概念教学课为主动建构的探究课,突显“学为中心”。本课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提纲挈领,拥有全局视角

  圆的认识一课难点较多,内容分散,以往只分版块教学而没有互相关联,从学生掌握的情况来看,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全局视角下,对本课进行相应的分析,并作出相应的教学整合。将圆的概念引入教学,联系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探索半径与直径特点等几个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相应剔除“圆是轴对称图形、利用轴对称找圆心”等关联较小的内容,为整节课的合作探究提供时间上的保障。整节课学生能围绕圆的概念建构知识,对圆的认识有整体上的把握。

  二、辨析归纳,倡导自主探究

  圆是用发生式定义方式生成概念的。圆的.认识一课涉及概念较多,以往学生*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效果堪忧。本节课特别重视每个概念的发生过程,通过提供一系列利于对比的素材,引领学生不断辨析归纳、自主探究,把握圆的概念本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

  三、基于操作,聚焦核心素养

  从导入“生活找圆”寻找运动形成的圆到“自主建构”对比辨析合作探究圆的概念,再到“画圆”利用各种材料尝试画圆,以及“探索半径与直径的特点”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推一推发现特点,以及综合练“圆的大小与位置由什么决定”中通过对比与几何画板演示,整节课基于操作,结合想象,研究动态生成的圆,重视空间观念的的培养,逐步实现直观想象素养的发展。其中“自主建构圆的概念”强化了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这一个环节中通过测量多个任意动点与定点的距离,引导学生发现圆的概念,思维核心指向概念本质属性,有效培养学科素养。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7

  昨天学*《圆的认识》,自我感觉良好,本打算今天就学*圆的周长。同事建议再练*一节,说这部分知识很重要,学不扎实会影响后面的学*。本想到里面的一些概念不难理解,学生已能非常熟练的画圆,觉得晚上的家庭作业应该不错,直到看到今天上交的家庭作业才发现自己对学生的估计实在是过高。

  出现了如下问题:画圆不规范,该标的不标。

  判断题突出了对概念还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或者考虑问题还不够细致。

  审题还不够仔细,不能完全按要求做题。

  分析原因:

  1、在课上画圆,学生知道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可家庭作业中就忘了这回事,说明老师的强调还不够到位或方式欠佳,所以学生的印象不够深,没有形成*惯。

  2、一些概念的应用练*,出现错误,一方面,说明学生考虑问题不够细致;另一方面也说明课堂练*设计还存在问题。

  例如,对概念及其他记忆性知识的学*,如果仅靠老师讲、学生看书,跟不上形式变化的练*,就很难达到理解运用的程度。应在课上采取填空、判断、选择等方式,在练*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而达到运用的程度。

  而课堂上的这类练*,仅仅用课件展示,学生起来回答,这样又不好保证每个同学的独立思考,无法避免滥竽充数的情况,所以,有些练*还要采用书面独立完成的效果会好一些。课堂上必须处理好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要牢记合作是为了个体更好的学*,不能为合作而合作。

  3、有些学生的学*态度还需要引导。

  通过分析发现自己存在几大不足:

  (1)对教材不熟悉,所以对学生学*的预见性也就差一些。

  (2)自己在备课中,对练*的设计还有待加强。

  (3)板书还不够规范。

  针对出现的问题,今天的练*课我和学生一起复**结了以下几点:

  1、 画圆(O r d) 圆心决定位置, 圆规两角的间距(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2、 半径:概念、特点:同一个圆里 无数条, 半径都相等

  直径:概念、特点:同一个圆里 无数条 直径都相等

  3、 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同一个圆内)

  大小、形状;半径扩大两倍,直径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4、 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应用(测量直径)

  在这样的基础上,练*、反馈,学生的理解就比较深入。

  其实,在第一节的课中,也强调了这些内容,但由于不够系统,所以学生的印象很肤浅,今后注意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重视练*在学生知识掌握、理解、巩固运用中所起的作用。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8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想起美国学者泽布罗夫斯基,曾因为“在凝望波涛的时候”而产生了写作《圆的历史》这一迷人著作的冲动,而我――一个普通的年轻教师,又是如何想起要在自己的课堂里打破常规、冲破樊篱,演绎“走进圆的世界”这一多少有些另类的教学案例的呢?如今回想起来,是*静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涟漪?是阳光下朵朵绽放的金色向日葵?是慈母心中那轮永恒的明月?是“长河落日圆”中夕阳下落日的余辉?是伟大思想家墨子笔下“圆,一中同长也”和数学巨著《周髀算经》中“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召唤?是古老的阴阳太极图所给予的神秘诱惑?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古训背后的力量?还是西方数学哲学中“圆是最美的图形”所带来的无限诱惑?似乎都是,又不完全是。只是有一种莫明的冲动,一直萦绕心头,那就是:怎样让数学课堂再厚重些、开阔些、深邃些、美丽些……藉此,想到了圆,继而,便有了“走进圆的世界”这一大胆尝试。

  ●过程描述

 [一]

 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

  生:钟面上有圆。

  生:轮胎上有圆。

  生:有些钮扣也是圆的。

  ……

  师:今天,张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见过*静的水面吗,(见过。)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播放动态的水纹,并配以石子入水的声音),你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水纹、水纹、圆……(声音此起彼伏)

  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伴随着优美的音乐,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见图①)从这些现象中,你同样找到圆了吗?

  图①

  生:(惊异地,慨叹地)找到了。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生:(激动地)好!

  [二]

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圆规,是――

  生:――画不出圆的。

  师:同学们都准备了一把圆规,你能试着用它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圆吗?

  生:能。

  (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交流,明确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

  师:可要是真没有了圆规,比如在圆规发明之前,我们就真画不出一个圆了吗?

  生:不可能。

  师:今天,每个小组还准备了很多其他的材料。你能利用这些材料,试着画出一个圆吗?

  生: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工具和材料画圆。)

  师:张老师发现,每个小组都有了各自精彩的创造。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生:我们组将圆形的瓶盖按在白纸上,沿着瓶盖的外框画了一个圆。

  师:那叫“拷贝不走样”。(生笑)

  生:我们手中的三角板中就有一个圆形窟窿,利用它,很方便地画出了一个圆。

  师:真可谓就地取材,挺好!(笑)

  生:我们组在绳子的一端系一支铅笔,另一端固定在白纸上,绳子绷紧,将铅笔绕一圈,也画出了一个圆。

  师:看得出,你们组的创作已经初步具备了圆规的雏形。

  生:我们组在绳子的一端系上一块橡皮,抓住绳子的另一端一甩,也同样出现了一个圆。

  师:尽管这一方法没有能在白纸上最终“画”出一个圆,但他们的创造仍然是十分美妙的,不是吗?(生热烈鼓掌)

  师:可是,既然不用圆规,我们依然创造出了这么多画圆的方法,那么俗语中为什么还会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说法呢?

  生:我想,大概是古时候的人们没想到这些方法吧?(生笑)

  生:我觉得不是这样,因为,或许一开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指的是没有圆规和“矩”画不出方和圆,但是流传到后来,它的.意思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仅仅指原来的意思了,而是指很多事情,必须要讲究规矩,遵循章法。(不少同学投以赞许的目光)

  师:真没想到,一条普通的数学规律,经过千年流传,竟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一条重要的人生准则。当然,同学们能够利用各自的智慧,成功演绎“没有规矩,仍成方圆”,足以说明大家不凡的创造力了。

  [三]

(通过自学,学生认识完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后。)

  师:学到现在,关于圆,该有的知识我们也探讨得差不多了。那你们觉得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

  生:有(自信地)。

  师:说得好,其实不说别的,就圆心、直径、半径,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想!)同学们手中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咱们的研究工具。待会儿就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两点小小的建议:第一,研究过程中,别忘了把你们组的结论,哪怕是任何细小的发现都记录在学*纸上,到时候一起来交流。第二,实在没啥研究了,别急,老师还为每一小组准备一份研究提示,到时候打开看看,或许对大家的研究会有所帮助。

  (随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记录在教师提供的“研究发现单”上,并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师:光顾着研究也不行,我们还得善于将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你们说是吗?(是)很多小组都向张老师推荐了他们刚才的研究发现,张老师从中选择了一部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发现吧!

  生:我们小组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吗?

  生:我们组是通过折发现的。把一个圆先对折,再对折、对折,这样一直对折下去,展开后就会发现圆上有许许多多的半径。

  生:我们组是通过画得出这一发现的。只要你不停地画,你会在圆里画出无数条半径。

  生:我们组没有折,也没有画,而是直接想出来的。

  师:噢?能具体说说吗?

  生:因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而圆上有无数个点(边讲边用手在圆片上指),所以这样的线段也有无数条,这不正好说明半径有无数条吗?

  师:看来,各个小组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同样的发现。至少直径有无数条,还需不需要再说说理由了?

  生:不需要了,因为道理是一样的。

  师:关于半径或直径,还有哪些新发现?

  生:我们小组还发现,所有的半径或直径长度都相等。

  师: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生:我们组是通过量发现的。先在圆里任意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结果发现它们的长度都相等,直径也是这样。

  生:我们组是折的。将一个圆连续对折,就会发现所有的半径都重合在一起,这就说明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长度相等,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既然圆心在圆的正中间,那么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应该都相等,而这同样也说明了半径处处都相等。

  生:关于这一发现,我有一点补充。因为不同的圆,半径其实是不一样长的。所以应该加上“在同一圆内”,这一发现才准确。

  师:大家觉得他的这一补充怎么样?

  生:有道理。

  师:看来,只有大家互相交流、相互补充,我们才能使自己的发现更加准确、更加完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我们小组通过研究还发现,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

  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们是动手量出来的。

  生:我们是动手折出来的。

  生:我们还可以根据半径和直径的意义来想,既然叫“半径”,自然应该是直径长度的一半喽……

  师:看来,大家的想象力还真丰富。

  生:我们组还发现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半径越长,圆就越大,半径越短,圆就越小。

  师: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那它的位置和什么有关呢?

  生:应该和圆心有关,圆心定哪儿,圆的位置就在哪儿了。

  生:我们组还发现,圆是世界上最美的图形。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吗?

  生:生活中,我们到处都能找到圆。如果没有了圆,我们生活的世界一定会缺乏生机

  生:我们生活的世界需要圆,如果没有了圆,车子就没法自由的行驶……

  师:当然,张老师相信,同学们手中一定还有更多精彩的发现,没来得及展示。没关系,那就请大家下课后将刚才的发现剪下来,贴到教室后面的数学角上,让全班同学一起来交流,一起来分享,好吗?

  生:好。

  [四]

 师: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就是指一个――

  生:圆心。

  师:那同长又指什么呢?大胆猜猜看。

  生:半径一样长。

  生:直径一样长。

  师:这一发现,和刚才大家的发现怎么样?

  生:完全一致。

  师:更何况,我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听到这里,同学们感觉如何?

  生:特别的自豪。

  生:特别的骄傲。

  生:我觉得我国古代的人民非常有智慧。

  师: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如图②)。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图②

  生: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圆的半径是3厘米。

  师:说起中国古代的圆,下面的这幅图案还真得介绍给大家(出示图③),认识吗?

  生:阴阳太极图。

  师: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想!)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出示图④)。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图③ 图④

  生:小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半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直径是12厘米。

  生:小圆的直径相当于大圆的半径。

  ……

  师: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联系,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静的水面丢进石子,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个圆形?现在,你能从数学的角度简单解释这一现象了吗?

  生:我觉得石子投下去的地方就是圆的圆心。

  生:石子的力量向四周*均用力,就形成了一个个圆。

  生:这里似乎包含着半径处处相等的道理呢。

  师:瞧,简单的自然现象中,有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呢。至于其他一些现象中又为何会出现圆,当中的原因,就留待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去调查、去研究了。

  师:其实,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呢,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如下的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如图⑤。)

  图⑤

  师:感觉怎么样?

  生:我觉得圆真是太美了!

  生:我无法想象生活中如果没有了圆,将会是什么样子。

  生:生活中因为有了圆而变得格外多姿多彩。

  ……

  师:而这,不正是圆的魅力所在吗?

  [五]

  师:西方数学、哲学史上历来有这么种说法,“上帝是按照数学原则创造这个世界的”。对此,我一直无从理解。而现在想来,石子入水后浑然天成的圆形波纹,阳光下肆意绽放的向日葵,天体运行时*似圆形的轨迹,甚至于遥远天际悬挂的那轮明月、朝阳……而所有这一切,给予我们的不正是一种微妙的启示吗?至于古老的东方,圆在我们身上遗留下的印痕又何尝不是深刻而广远的呢。有的说,中国人特别重视中秋、除夕佳节;有人说,中国古典文学喜欢以大团圆作结局;有人说,中国人在表达美好祝愿时最喜欢用上的词汇常常有“圆满”“美满”……而所有这些,难道就和我们今天认识的圆没有任何关联吗?那就让我们从现在起,从今天起,真正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民俗、走进圆的美妙世界吧!

  ●自我反思

 多少年来,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在教师们的课堂里,数学一直与定理、法则、记忆、运算、冷峻、机械等联系在一起,难学难教、枯燥乏味一直成为障碍学生数学学*的绊脚石。事实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一味注重数学知识的传递、数学技能的训练,漠视数学本身所内涵的鲜活的文化背景,漠视浸润在数学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本质、力量以及数学与人类社会(包括自然的、历史的、人文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显然应看成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数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我立足从过程与凝聚两个角度进行探索。“圆的认识”一课正是我所作的一次粗浅尝试。

  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与其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她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因而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我并没有沿袭传统的小步子教学,即在亦步亦趋的“师生问答”中展开,而是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在承认“数学是一种过程”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晰地意识到,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藉此,教学伊始,我们选择从最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入,引发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探究结束,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从宏观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识视域;最后,我们更是借助“解释自然中的圆”和“欣赏人文中的圆”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中层层铺染、不断推进,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的*惯思维与阴影,真正美丽起来。

  当然,“理想的课程”如何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这当中仍然有许多值得深切关注的话题。就拿本课教学而言,实施下来,应该说,学生对于“圆”这一冰冷图形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的、文化的特性的感受还是十分真切的,然而,作为问题的另一方面,对于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掌握,在教学后的反馈中也确实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尤其表现在部分学生对于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不够到位,对于直径、半径及其与圆之间的关系的掌握不够透彻等。因而,今后我们在数学课堂演绎数学文化、数学精神等层面的同时,如何兼顾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活中有实,实中见活,应该还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9

  《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是小数六年级的一节概念新授课,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后对一种新的由曲线围成的*面图形的认识。作为曲线围成的*面几何图形,它既是一节起始课,同时也是后继学*内容——圆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 在本节课教学时,先让学生完成了两项任务:一是观察生活中的圆,二是画圆。这就首先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和建立正确的.圆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感性认识上的准备。

  2、教学中以引导学生自学探究做为主线。

  在引导学生理解圆的意义的基础上,我将课本中圆的特征这一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探究,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我则真正成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对于圆心——半径——直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这一系列知识的学*上都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究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在探究“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时,用“折”、“画”、“量”的方法得到了学生所需的知识。学生在探究中情绪高涨,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当然,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又学会了

  分工合作的先进方法,将要操作的部分分工落实后又做交流,共同分享研究成果。

  当然,透过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我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

  1、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显不足,显得有些生硬。

  2、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而且还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0

  11月11日早上听了《圆的认识》这一堂课使我感受良多。

  学生在低年级虽然也认识了圆,但只是直观的,对于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有难度的。由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曲线图形,是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所以这堂课重点难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标准圆,并一步认识深刻体会圆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上课伊始,吴老师首先出示了一个用各种*面图形组成的各种图案。让学生找出这些图案都是由哪些*面图形组成的,接着让学生说说在这些*面图形中,哪个图形最特殊,为什么?让学生总结出圆是*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吴老师在事先也准备一部分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然后通过摸圆活动认识圆,通过学生的想象与验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教材上是在认识圆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但吴如美老师却把它提前了,从学生第一次试画圆,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再次画圆时当然会取得成功的喜悦,在这过程中学生的信心增强了,同时在这一环节还通过设置关键问题为什么同一圆规却画出二个不同的圆?巧妙地引导学生看书并理解圆心和半径的作用。操作和观察是学*数学知识的二种好方法,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操作和观察折痕的特征,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直径。学贵有疑,因此吴老师在上课时,以一个个问题为导火线,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了知识探究的过程,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后还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圆半径和直径的特征。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这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不够紧凑,学生的练*时间不够!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1

  [片断一]说圆、画圆——初步感知圆

  师:同学们,玩过飞镖吗?有三个小朋友在玩飞镖。(出示图)比一比,谁的成绩最好?你是怎么想的?

  生:那个男生的成绩最好。因为他掷在内圈,离靶心最*。

  师:另外两个人的成绩谁更好一些?你又是怎么想的?

  生:差不多。因为他们掷在同一个圈上。

  师:为什么掷在同一个圈上成绩差不多?

  生:离中心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指着靶上的圆)像这种形状叫——

  生:圆。(课件呈现抽象出圆的过程,板书:圆)

  师:不仅靶上有圆,像光碟、钟面、五环、橙子的切面等都是圆形的。(课件分别出示这些物品)生活中,你在哪儿还能见到圆?

  生:茶杯上,硬币上,胶带纸上……

  师:看来,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把这些物体上的圆画下来,可以看出圆是一种*面图形。如果让你来画,你会怎么画?

  生1:我会用物体上的圆来描。

  生2:我会用圆规来画。

  师:课前,我们准备了一些画圆的工具,请你打开1号信封,任意选择一样画一个圆,好吗?

  学生画圆。

  师:我们请这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是怎样画圆的?

  生1:我是绕着硬币的边画一圈的。

  生2:我是利用尺上的圆洞来画的。

  生3:我是用圆规画的。

  师:你是怎样用圆规画圆的?

  学生边说边操作,教师有机地归纳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师:现在请你自己确定一个距离,我们一起来画一个圆。画完后,请大家把它剪下来。

  学生画圆、剪圆。

  师:(出示其他*面图形)你有没有发现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圆没有角,圆很光滑,边不是直的,圆容易滚动……

  师:圆是一种由曲线围成的*面图形。

  [反思]

  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最后教学的一个*面图形,也是惟一一个曲线图形。学生已有的认识常见的直线图形的经验将有助于认识曲线图形,这也是学生对*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在教学开始时,我创设了三个小朋友掷飞镖的情境,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首先,靶上的圆是本课的学*内容;其次,通过比较掷飞镖的成绩,引导学生感知靶上有大小不一的圆,掷飞镖的成绩好坏与飞镖离靶心的距离有关,并渗透了同圆的半径相等。

  由于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有圆形的面,并且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圆,因此,圆的形状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真正认识圆的教学是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开始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画圆的工具(包括圆规),一方面为学生自己选择工具想办法画一个圆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用实物描出圆、用绳子绕一圈画出圆既不方便,也不准确,从而愿意学*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借助实物描出圆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受了圆的边是曲线,圆是曲线图形。学生学*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是通过与教师的对话实现的,并经历了充分的体验和交流的过程。用圆规画圆,有助于学生初步体会圆的形成过程,并为接下来进一步研究圆的特征积累感性经验。

  [片断二]画圆、用圆——进一步认识圆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形,你能以它的对角线的交点O为圆心,在里面画一个圆吗?

  学生自己画圆。

  师:同桌两人比一比,画的圆一样大吗?怎么会不一样大的?

  生1: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一样。

  生2:圆的半径不一样。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0毫米,在里面画一个最大的圆,它的半径应是多少毫米?你能试着画一画吗?

  学生再次画圆。

  师:你画的'圆半径是多少?

  生:20毫米。因为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师:很好。如果要在操场上画一个更大的圆,你觉得可以怎样画?

  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播放在操场上画圆的录像。

  生:在操场上画圆和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其实是一样的。

  师:这是一个圆形花坛,为了解决人工喷水难的问题,想用自动喷头来给这个花坛喷水,想一想,这个喷头装在哪里比较合适?如果这个花坛的直径是12米,这个喷头的喷水距离应该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生:(略)

  师:(出示课始学生掷飞镖的情境)现在,你知道这两位同学的成绩为什么一样吗?

  生:因为他们掷的在同一个圆内。

  [反思]

  练*设计重在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圆的认识。这种认识,有的是伴随着观察和测量的操作实现的,有的是通过再一次的画圆而感悟的,有的是伴随着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体会的。比如,在正方形内两次画圆,第一次画圆,能体会一个正方形内可以画出许多个大小不同的圆,圆的大小与它的半径有关;第二次画圆,感受圆与外接正方形的联系,即正方形中最大的圆的直径与其边长相等。再如,让学生观察教师如何在操场上画一个较大的圆,进一步理解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沟通各种画圆方法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进一步解释生活中的安装喷水装置的问题,既对圆的有关概念及特征进行了巩固,又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圆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教材安排4教时。因为学生对圆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对于这节课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圆,感知圆的共同特征。

  2.通过画圆,认识圆心和半径。

  3.能用圆规画圆,并能按指定的半径画圆。并能初步知道半径确定圆的大小,圆心确定圆的位置。

  4.通过欣赏由圆组成的图案,感受几何的美,对几何产生兴趣。

  为了帮助学生对圆概念的形成,整节课我主要强调了动手画圆。首先,在纸上直接画,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发现其实画得不圆,从而激发他们去探究怎样画才能很圆,为什么要这样画才能很圆。接着,是用纸片画圆。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用纸片画圆的过程中,明确了圆的特点:固定的点,相等的长,也引出了对圆心和半径的认识。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用纸片画圆的操作过程可能存在困难。

  然后,是用圆规画圆,并会画指定半径的圆。通过几次画圆,学生认识了圆心和半径,也了解圆心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在这节课里,我还设计了一些环节。如:关于圆的半径的辨析。我先在黑板上展示了4位学生画的圆心和半径,其实他们画的半径和我在黑板上画得其实是一个方向,但我在展示时把他们放置成不同的方向,让学生在老师这种无声的教学中感悟圆的半径其实有很多条。接着,我又出示了4个圆,继续辨析哪些半径是正确的`,来加深对半径的认识。在教学中,我还设计了一个探究的环节,主动探究圆心和半径,把一些书本上没有提及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把它挖掘出来。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最难就是关于半径的教学。因为书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说从圆上任一点到圆心的这一段相等的距离,用r表示,而r就是半径。为此,这一环节我经过几次的修改。最先备课时,我并没有使用纸片画圆,而是直接用圆规画圆,从使用圆规中发现针尖固定的是圆心,而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半径。但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连使用圆规都不是很熟练,更不用从画圆中认识圆心和半径了。然后,我又进行了改进,用纸片画圆,观察老师画的过程,再通过动手画,感知固定不动的那个点就是圆心,从圆心到圆上的着一段相等的距离就是半径。虽然这一过程学生较易接受,但反馈过程中又发现学生心里明白,但表述起来有困难。最后,我把这个过程改进成今天这节课,把画圆的过程概括成两点:固定的点,相等的长。从中直观而形象的引出半径就是从固定的点到圆上的这一段相等的长。

  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肯定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指正。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3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对圆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和已经系统的掌握了*面的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教学我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1、从生活中引入,感悟生活数学。

  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出示了奥运五环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接着让学生照生活中的'圆,再欣赏准备好的课件,这样就会拉*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也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学*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证实:思维往往是从活动开始的,切断了思维和活动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们通过活动,发现了圆的特征,教师适时的引导,使学生能归纳出概念,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功感,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学*数学的自信心。

  3、学生亲自体验,自己归纳方法。

  教学画圆时,我们有想以前一样,一边讲解一边画圆,而是在介绍圆规之后,让学生姊姊试着画,让后说说是怎样画圆的,这样借助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动态生成的资源中得到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根据情况,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归纳: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半径决定了圆的到校,学生在民主,友好的气氛中知识得到了理解和掌握。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时我出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练*题,让学生通过判断,通过选择,通过动手画,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

  1、画圆的时候,教师知道的不够,因此学生画的不够好,不够快。

  2、练*题的设计要灵活多变。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学*内容分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面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而且从空间观念上来说,也进入了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学*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和圆锥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学生学*水*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以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直线*面图形,而圆则是曲线*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解决措施:通过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用圆规画圆的原理。

  解决措施:通过展示学生用圆规画出来的圆,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师生共同验证,让学生充分理解利用圆规画圆的原理。 教学设计思路

  一、导入新课

  事先画好一个圆

  1、指着图形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

  生:硬币、光盘、圆桌、车轮??

  师:同学们,这样说下去,你们觉得能说完吗?生:说不完! 师:是的,正所谓“圆无处不在”

  2、欣赏圆。师: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请欣赏美丽的圆。 师:同学们,这里的圆美吗?生:很美

  师:的确,圆是一个很完美的*面图形,它能够把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圆有哪些了解,它有什么用。你还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那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吧。板书:圆的认识

  二、突出主题,探究新知

  (一)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1、合作学*,并利用手中圆形卡片,通过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的方法探索、讨论如下问题

  (1)什么叫直径?什么叫半径?满足直径、半径的条件分别有哪些?

  (2)在同一个圆内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都相等吗?

  (3)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2、师生对对碰:说半径对直径,说直径对半径

  3、判断直径和半径并说理由

  (二)尝试画圆

  师:刚才我们学*了圆的这么多知识,你们想不想画一个漂亮的圆?利用圆形物体画圆,圆规画圆。

  1、 介绍用圆规画圆并认识圆规

  2、根据要求学*用圆规画圆

  (1)解释画圆的原理。

  (2)归纳方法:(1)定半径 (2)定圆心(3)旋转一周

  (3)巩固画圆。画同心圆,不同位置的圆

  三、应用特征,解决问题

  1、学校田径运动会即将举行,你有办法帮学校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半径为10米的圆吗?

  2、数学史料再现

  师: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墨子,在一部著作中曾这样的描述 “圆、一中同长也”,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这句话吗?

  师:这个发现比西方国家整整早了1000多年,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觉非常的自豪和骄傲。那么我们就带着骄傲和自豪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

  四、谈收获并质疑

  五、创新思维训练游戏。

  教师:一个圆很美,大小不同的圆在一起组成美丽的图案会更美更美。请大家设计由圆(或圆和其它*面图形)组成的图案,并写出创意,带到学校与同学交流。

  依据的理论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是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1、有机整合教学资源,体现教学设计的实效性。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自学,小组交流等学*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地学*圆的基本特征及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2、能在不断的设问中,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学生能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情境中学*数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合作探究学*,基本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成功之处:

  一、能在不断的设问中,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设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的一开始,我准备了一个圆,问:这是什么图形?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有生活中的圆为切入点导入,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在探究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及它们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自主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怎样?猜一猜半径与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汇报后,教师问:你手中的圆直径的长度是我的半径的两倍,对吗?从而让学生理解我们在讲直径与半径的.长度关系前必须要讲“在同一个圆内”。在学生学*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后,教师设问:用这个物体画一个圆是这样的,假如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这些物体能做到吗?引出画圆工具圆规。在学生画好后,由学生总结画圆方法,水到渠成。 通过这样的不断设问,在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这们有效的降低学生的学*难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把质疑引导的教法和合作探索的学法为主。

  在引导学生理解圆的意义的基础上,我将课本中圆的特征这一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探究,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我则真正成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对于圆心——半径——直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这一系列知识的学*上都体现出学生自主探

  究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看书自学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而在学生探究之前,出示探究要求,就打破了过去教师对学生学法的限定,**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特点自行决定。

  在突破难点这一个部分上,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学*中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目的。在学生画好后,展示同学们的作品,让学生理解利用圆规画圆是利用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也就是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原理画圆的。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发现了自己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

  2、教师没有示范画圆。

  3、自己感觉并没有能利用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进行授课,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用圆规画圆的原理,教师还是放不开,自己讲得地方太多,学生动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少了。

  总之,我们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要充分提供让学生自主学*的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主动探索的学*过程,让学生自已亲身去感受数学,从而获得学*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我将不断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

  由于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学生随时都可以在身边的物体上找到圆。

  首先,我分别出示教材中套圈游戏的前两幅图,让学生观察这种站法是否公*,从而引出第三幅图以及圆这个概念,并通过让学生比较圆与直线、正方形的不同之处进而得出圆的特征。此环节的设计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去画圆,然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讲解圆以及各部分名称的概念、特点,比较形象、直观,让学生一目了然。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小组合作、探究体验,我又让学生通过自己画的圆,小组讨论圆的位置和大小分别与什么有关系。

  再次,学完新知识后,我出示判断、选择等多样的练*题来巩固和检验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当堂消化、吸收。

  最后,我让同学们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这样能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每个同学都进行回忆、总结,有的同学总结的很全面,有的同学不是很全面,只是说出其中的几点,然后我在进行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们在已认识圆的基础上,深入的了解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学生对圆心与圆的半径的作用能够理解,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实现了教学目标。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课堂上我讲的内容过多,而学生自主探究的略少,以后应该更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次,在讲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时,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折一折所画的圆,深入的感知,然后在出示课件讲解。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选(扩展5)

——《认识圆》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认识圆》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当教圆的画法时我不是直接讲解示范画圆,而是放手让学生动手试着画圆后再进行交流不同的画圆方法。我在此基础上总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这样通过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放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在学之前让学生按要求进行预*,学生亲自操作,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探索圆的特征,由于是学生的发现,再加上教师的合理的引导,学生知识的生成度较高。让学生自己去“走”,在学生“行走”的过程中强健“肌肉”,坚硬“骨骼”。学生的数学能力在细微处得到发展和提高。这节课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探究等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对于学生在预*的基础上交流圆的特征时这一环节交流的还不够充分,生生、师生互动不够,有效预*不到位,使学生无话可交流。

《认识圆》教学反思2

  《圆的认识》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节课。通过教学本课,我的收获颇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圆的认识》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

  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一共设计了两套不同的教学模式:1、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自主探究画圆——认识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2、情境创设引出圆——了解画圆方法——学生尝试画、教师示范画学*画圆方法——自学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通过几次试教,发现第二套方案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曾一度的想超越教材,不依照教材呈现的顺序来进行教学,我们的教学,可以异彩纷呈,但是应该给学生呈现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刻意的装饰只能是适得其反。

  在试教的过程中,同时我也深感研究教材的重要性。*时一堂课,上过了也就过了,最多自己对某些成功或失败处进行反思。而在集体研讨时,才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是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说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深究,如果给无限的时间,研讨也将会是无限的。

  二、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

  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

  (1)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了光盘、硬币等与现实生活常见的物品,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目的教育。

  (2)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a、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后,紧接着利用学具中的圆形纸片让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圆心。通过自学半径、直径概念,进一步理解圆上、圆外、圆内三个名称,然后进一步理解半径、直径。b、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自主探索特征,通过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c、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直径的特征,有了探讨半径特征的经验,直径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d、最后,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最后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1、利用圆规画圆的环节:教学还不够细致,在巡视时感觉学生画的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巩固运用时发现有的学生没有掌握画圆的方法,特别是没有在画的过程中认识、领悟到:半径的长度也就是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2、最后的延伸部分:让学生讨论在操场设画大圆的方法时,部分学生没有想到将定长、定点、旋转一周就画一个大圆。这也是教学中渗透圆的特征还不够充分,如果较好掌握了画圆的步骤理解了“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点,应该能很好的突破。

《认识圆》教学反思3

  11月11日早上听了《圆的认识》这一堂课使我感受良多。

  学生在低年级虽然也认识了圆,但只是直观的,对于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有难度的。由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曲线图形,是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所以这堂课重点难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标准圆,并一步认识深刻体会圆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上课伊始,吴老师首先出示了一个用各种*面图形组成的各种图案。让学生找出这些图案都是由哪些*面图形组成的,接着让学生说说在这些*面图形中,哪个图形最特殊,为什么?让学生总结出圆是*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吴老师在事先也准备一部分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然后通过摸圆活动认识圆,通过学生的想象与验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教材上是在认识圆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但吴如美老师却把它提前了,从学生第一次试画圆,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再次画圆时当然会取得成功的喜悦,在这过程中学生的信心增强了,同时在这一环节还通过设置关键问题为什么同一圆规却画出二个不同的圆?巧妙地引导学生看书并理解圆心和半径的作用。操作和观察是学*数学知识的二种好方法,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操作和观察折痕的特征,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直径。学贵有疑,因此吴老师在上课时,以一个个问题为导火线,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了知识探究的过程,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后还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圆半径和直径的特征。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这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不够紧凑,学生的练*时间不够!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选(扩展6)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6篇)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

  一、明确目标的重要性

  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我在制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对课标进行反复研究,根据学生特点,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我能学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其特征。

  2、我能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等探究活动,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我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我国古代数学的博大精神。通过画圆、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课件出示的“圆,一中同长也。”感受我国数学的博大精深。课件出示车轮为什么制成圆形的突出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二、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设计了根据描述猜圆形物体的活动,学生在一次次提示,猜想的过程中,在大脑里会形成不同大小的圆,会从实物中抽象出圆,会把一定大小的圆与实物联想,从而丰富空间观念。本节课猜出的摩天轮,是相对我们画的圆来说很大的,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灵活突破重难点

  在画圆时我利用课件直观演示了画圆过程,使画圆步骤清晰明白。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如何更好地理解圆的半径和直径呢?我在本节课设计了错误的半径、直径,让学生说出错误原因,从而使半径和直径的定义清晰可见。特殊直径、半径的问题利用课件直观形象的演示。

  四、课堂教育机智

  学生在展示画圆时,一个学生上来之后,怎么也画不好,我及时给他帮忙,在黑板上找了一个小坑,固定住了有针的脚,既体现了画圆的注意事项,又体现了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小坑”这个小坑成为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五、系统的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板书,包括画圆步骤、圆各部分的名称、圆的特征。本次板书排列整齐,非常有助于学生串联知识。

  六、达标检测形式多样、层次分明

  每个学*任务完后,都有一个相对简单的小检测,让学生及时巩固,本节课全部完成之后,是一个课堂达标检测。课堂达标检测设计了基础题、提高题、课外延伸题。不同层次的问题可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收获。

  七、有待改进

  本节课课堂语言不够简洁,虽然对圆的半径和直径让学生有了较好的理解、但是在对定义的表述上不够规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数学语言更精炼准确。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2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自由地折一折,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我把圆片对折了一下,发现了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圆片*均分成了两个半圆。

  师:同意吗?

  (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这时有一位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不光发现了这条折痕可以把圆片分成两等份,而且我还发现他是圆片中最长的一条折痕。

  师:是这样的吗?你们认为呢?

  (大多数同学面露疑惑,只有几人表示赞同。)

  师: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动手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生:想!

  (学生分小组,边折,边量,边讨论。)

  师:你们是否同意他的发现?

  (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但有一个学*小组意见不一致,他们推选一名学生做代表。)

  生:经过我们小组研究,我们不完全同意他的意见。我们按照不同的方式折圆,通过测量比较,确实也发现了对折后所得到的折痕是圆片中最长的折痕,但同时我们还发现它不止一条,而是有很多条跟它一样是最长的。

  生:对!对!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学生兴奋地附议着)

  生:我还有补充。这些长度一样的折痕,方向不一样,是四面八方的,而且他们都交于一点。

  (这一发现也马上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同。)

  师:同学们手中的圆片大小不一,可这出来的这些最长的折痕线段,却都交于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同学们面面相觑。这时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

  生:我猜这个交点可能是圆的中心点。

  师:为什么呢?

  生:……(摇头,沉默了一会儿)老师,能让我用尺子量一量吗?

  师:当然可以!你们想不想量一量,验证一下他的猜想呢?

  生:想!

  (学生或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忙得不亦乐乎。)

  生:通过动手测量,我发现这个交点就是圆的中心点。因为由它到圆边上的距离处处相等。

  师:是这样的吗?

  (同学们都表示发现了同样的现象。)

  生:除此之外,我还发现圆的这个中心点把每条最长的折痕线段都*均分成了两条长度相等的短线段,而且所有的这些短线段都一样长。

  (这一发现也立即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赞同。)

  反思:

  1、教师的“无为”成就了学生的“有为”

  整个过程中,教师语言很少,教师曾雄*堂的“主角”地位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个性张扬,地位凸现。当学生从现象中生发出难解的问题时,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问题又“妙传”给了学生,由学生自主地经历解决问题的探寻过程,品味着探索着“痛并快乐着”的感觉,丰富了他们参与学*活动的情感体验。学生俨然已成为学*活动真正的“主角”;自主地发现、质疑、探究、释疑、自主地猜想、验证。整个过程只见学生或折叠测量、或比较观察、或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或由现象大胆猜想、或依据操作据理力争……学生的思维在探究中灵光闪现,灵感在交流中碰撞迸发。然而,如果没有教者的“无为”隐退,又何来学生的“有为”展示呢?

  2、教师精于“助攻”,让学生浸染数学思想

  当有一名学生发现直径“都相交于一点”这一现象时,教师并没有急于作出评价,而是以此为契机,作出了一个漂亮的“助攻”提出问题“同学们手中的圆片大小不一,可折出来的最长的折痕线段都相交于一点,这是为什么呢?”由个别推及一般,由现象质疑,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发展。它不仅仅是成功地解决了一个知识点的问题,而且让学生在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过程中,濡染了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更切身地体验到作为发现者的成功感、满足感与幸福感。尽管这样多花了一些时间,但其价值是直接“告诉”所远远无法企及的。

  3、“小组合作”不是教师个人意愿,而是学生的自主需求

  最*一两年,“小组合作”这一学*方式被大力宣扬,甚至成为“评优课”、“公开课”必须具备的硬性要求,以至于不少课堂上合作交流不断,不论问题难易、学生意愿,一律“小组合作”,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多是高耗低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没有处理好各种学*方式之间的关系。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各种学*方式各有自己的优势,只有根据学生学*的实际需要,来选择适当的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作用。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发现对同一难题,有的学生采用独立探索的方式,有的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最终都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可见,学生依据自身的能力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完全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在这一节课里,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要求或暗示学生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而是满足学生的自主需求。这也是符合新课标关于“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的要求。

  当然,学生能否真正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学*方式,还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和帮助。我想,这自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落实到*常的“家常课”中。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高年级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圆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

  1、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将学生自主探索的理念贯穿其中。例如:让学生 自主尝试画圆的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观察、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点等。在各个探究活动中力求使学崭露出他们的个性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探究展露本色和活力。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圆形的;讨论生活中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等环节,都注意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3、以学生为本

  在对圆的概念的要求上,并没有强加给学生圆的科学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进行学*,在头脑中自然形成圆的概念。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4

  我们曾听过的《圆的认识》这节课中,谁都不敢放弃这样的一个知识点教学:圆内、圆外、圆上,并在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用“圆内、圆外、圆上”如此精确而到位的数学语言,来表述圆的直径、半径的概念,以体现数学教学的内在的“严谨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其实,如果我们在意一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认知水*,像“圆内、圆外、圆上”这样所谓的知识点,学生完全可以独立的感知。放手将数学知识独立建构的权利交给学生,多在意学生知识的内化,多给学生一点自我建构与理解的时间与空间,这岂不是更好?

  只可惜,在很多的小学数学课中,一些非数学本质但已约定俗成的所谓的数学结论或概念,一直成为困挠一线教师的顽症。

  是啊,数学教学,为何一定要在知识与技能的圈里打转?我不否认必要的数学知识的学*,也不排斥必要且有效的双基训练。但,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但张老师这节课,就没有让儿童的视野局限于“圆内、圆外与圆上”这种名词的堆积,他在意的是学生在操作与交流中内心的感悟,他在意的是“圆”作为美与力的象征,不应肢解开来,以一种生硬呈现在学生面前。我想,这也许就是他这节“美不胜收”的数学课的数学文化观及其数学文化的魅力所在。

  新的世纪,理应有与时俱进的数学教育观,更应有体现*教育本土文化理念的教学论与课程观,而这一切,就取决于真正有效的建立起一种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数学文化思想,前几天通过网络听了张齐华老师上的一堂同样的课,可谓受益匪浅,张老师在这节课中,将这样的数学文化极其充分的展示出来:

  师生情感的交流,是真诚而热烈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是在求知欲被充分激发起来的情境下,开展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

  在这节课中,教师更多的是作为学生学*的引领者,组织者、欣赏者而存在于儿童的学*过程之中,他让学生拥有自我选择画圆工具的方法,并让儿童在画中,学会选择与放弃;他让儿童从水纹泛起的圆中,体验一种自然界与数学神秘的联系与力量;他让儿童在“没有没有规矩,也成方圆”的情境体验中,理解了来自儿童生活经验的自然辩证法。而这一切,没有丝毫的暗示,有的只是对学生积极探究的一种肯定。

  当学会画圆时,有学生交流说:“我们组在绳子的一端系上一块橡皮,抓住绳子的另一端一甩,也同样出现了一个圆。”

  教师没有为学生的不守规矩而漠视对儿童创造才能的肯定。于是,张老师说:尽管这一方法没有能在白纸上最终“画”出一个圆,但他们的创造仍然是十分美妙的,不是吗?(生热烈鼓掌)

  这掌声,其实是来自学生内心的一种欣赏与激励,这并不是由教师发出鼓掌指令下响起的掌声,才是心绪的一种真实而美好的流淌。

  是啊,退一步,只是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稍稍向后退一步,必定会与学生走得更*,会更好的走进儿童的心中,这样的退,也许正是*传统的道家文化中的“无为”之境吧。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5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通过圆的有关知识学*,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骑过自行车,有些学生可能还用过圆规,对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只是从直观的认识,本课将在学生原有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使学生生科体会圆的特征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低年级时对圆已有初步地感知,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的困难。由认识*面的直线图形到认识*面的曲线图形,是学生人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

  教学目标

  1. 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圆,学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2. 通过小组合作学*,让学生在画圆的过程中认识圆的特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

  3.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

  难点: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6

  今天早上第一节在4班上了《圆》这一章的第一节。效果很差。

  首先是学生在犯困。明明昨晚已经回校上晚修,今天却毫无精神状态,有两个趴台,有两个边听边打瞌睡。

  其次,我的讲课逻辑性不强,这应该也是导致学生犯困的原因。这节课知识点零散,都是概念:圆的定义、弦、弧、等圆、等弧。教材上有一道例题,证明矩形的四点共圆。

  我是讲完所有的概念,才开始讲这道例题,有点唐突。应该在讲完圆的定义,就讲例题。下面进行修正:

  (1)用一条线段旋转得到圆的第一种定义(板书)(符号)

  ——得出圆周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圆的第一个性质:同圆的半径相等。

  ——等腰三角形。

  (2)反过来,如果这些点到某个定点的距离都相等,那么它们一定在同一个个圆上。如圆规画圆。

  例题:证明矩形的四个顶点共圆。

  练*:证明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共圆。

  高分突破第7题

  (3)研究完圆周上的点,现在来研究线段。在圆上任意取两个点,连接,这样的线段就叫做弦。

  问:这样的弦有多少?直径是弦吗?

  问:怎么证明直径是最长的弦?(提醒:关键是长度的比较)

  (4)曲线——弧——优弧和劣弧。表示方法。

  按照点——直线——曲线的逻辑顺序展开教学。下午到另一个班实践下,看看是否会好一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选(扩展7)

——《圆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圆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1

  本课是*面几何知识的教学,属于概念数学。所谓的数学概念教学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记忆一些简单的公式、定律等,而应该让学生去探究知识、发现规律,从而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接受者。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将着眼点放在了让学生操作、实验、探索和发现上。

  先来说说我认为较成功的地方:

  1.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我借助课件先由许多美丽的“生活中的圆”的引入,例如向日葵、日环食现象、圆形拱桥、古罗马竞技场等等。通过这些美丽的图片,使学生在对圆形成感性认识的同时也接受了美的熏陶,感受到“在一切*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2.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探究它们之间关系,教材的安排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贯穿其中。由于建构的是一个预*后的课堂,同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圆应该并不陌生,所以我将后来的探索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由“探索发现”调整为了“实验验证”,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进行猜想,然后想办法验证猜想。学生在不断的猜想、验证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对圆的认识程度,获得新的知识。

  3.在教学过程中,我补充了不少与生活有关的知识,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等,富有趣味,生动活泼,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而且引导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有用的数学。另外,在最后还穿插了一些人文方面的小知识,如《墨经》中的关于圆的研究等,在拓宽学生眼界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不足之处的:

  1.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教学过程中,虽然很多地方都由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实验验证的,但从整体情况来看,教学组织形式还是比较保守,教师引导地过于细致,使得学生的思考、操作、合作、交流其实都是随着老师的思路在转。我想如果能够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圆的各部分特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教师再对学生的发现进行有意识地梳理和提升,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可能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因为这样的学*过程才是充分提升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能力的过程,这样的学*才是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的主人。

  2.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圆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学生对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果不上这堂课,多数学生也能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圆,圆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等基本知识。那么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应着眼于将学生原有的,粗浅的对于圆的认识进行组织和提升,拔高认识的层次,使之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非单纯地了解概念和解读概念。在这一点上,我把握得并不到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概念的认识上,低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和学*能力。例如,在教学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时,其实以学生的现在认识水*以及前面已经经历过的对半径和直径的特征的验证,他们完全可以推断并总结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时再一味地让他们想办法验证,就有些多此一举了,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还可能让学生觉得无趣乏味。

  3.反馈形式要多样化。

  教学过程中,反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但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能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反馈的形式比较单一。如一开始时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画圆这一环节,我反馈的方式是请学生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还有谁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学生有的说用瓶盖画;有的说用圆形的尺画;有的说用光盘画等等。其实这些方法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借助圆形物体来画圆。学生一个个来说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交流、反馈的面很狭窄。如果这个时候,我这样提问:“同样都是借助于圆形物体来画圆的同学请举手。”然后请那些没举手的学生来介绍其他画圆的方法,不但交流反馈的范围能够从个别学生延伸到所有学生,而且交流出来的画圆方法可能会更多一些,而不会仅局限于用物体来画这一种。

  4.关注细节,考虑周到。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细节方面,我没有关注到。比如说我刚开始上课时,我先出示的图片的圆应该是正圆的,可是仔细看看我选择的图片,那车轮画得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圆,而是椭圆或者*似于圆的形状。如果作为单纯的欣赏问题应该不大,但是因为这是一节概念教学的课,学生对于圆的最初认识只要稍有偏差,对于以后的学*就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在,激发学生感性认识的时候,所选择生活中的圆必须是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而不能是特殊性或偶然性。另外,教师的教学用语必要要规范,在涉及到某些知识,特别是对数学概念、科学原理等的解释,必须要严谨、认真,做到句句斟酌,字字推敲,滴水不漏。

  总之,我们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要充分提供让学生自主学*的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主动探索的学*过程,让学生自已亲身去感受数学,从而获得学*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我将不断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圆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2

  本课是*面几何知识的教学,属于概念数学。所谓的数学概念教学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记忆一些简单的公式、定律等,而应该让学生去探究知识、发现规律,从而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接受者。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将着眼点放在了让学生操作、实验、探索和发现上。

  先来说说我认为较成功的地方:

  1、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我借助课件先由许多美丽的“生活中的圆”的引入,例如向日葵、日环食现象、圆形拱桥、古罗马竞技场等等。通过这些美丽的图片,使学生在对圆形成感性认识的同时也接受了美的熏陶,感受到“在一切*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2、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探究它们之间关系,教材的安排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贯穿其中。由于建构的是一个预*后的课堂,同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圆应该并不陌生,所以我将后来的探索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由“探索发现”调整为了“实验验证”,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进行猜想,然后想办法验证猜想。学生在不断的猜想、验证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对圆的认识程度,获得新的知识。

  3、在教学过程中,我补充了不少与生活有关的知识,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等,富有趣味,生动活泼,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而且引导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有用的数学。另外,在最后还穿插了一些人文方面的小知识,如《墨经》中的关于圆的'研究等,在拓宽学生眼界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不足之处的:

  1、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教学过程中,虽然很多地方都由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实验验证的,但从整体情况来看,教学组织形式还是比较保守,教师引导地过于细致,使得学生的思考、操作、合作、交流其实都是随着老师的思路在转。我想如果能够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圆的各部分特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教师再对学生的发现进行有意识地梳理和提升,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可能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因为这样的学*过程才是充分提升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能力的过程,这样的学*才是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的主人。

  2、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圆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学生对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果不上这堂课,多数学生也能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圆,圆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等基本知识。那么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应着眼于将学生原有的,粗浅的对于圆的认识进行组织和提升,拔高认识的层次,使之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非单纯地了解概念和解读概念。在这一点上,我把握得并不到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概念的认识上,低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和学*能力。例如,在教学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时,其实以学生的现在认识水*以及前面已经经历过的对半径和直径的特征的验证,他们完全可以推断并总结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时再一味地让他们想办法验证,就有些多此一举了,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还可能让学生觉得无趣乏味。

  3、反馈形式要多样化。

  教学过程中,反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但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能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反馈的形式比较单一。如一开始时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画圆这一环节,我反馈的方式是请学生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还有谁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学生有的说用瓶盖画;有的说用圆形的尺画;有的说用光盘画等等。其实这些方法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借助圆形物体来画圆。学生一个个来说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交流、反馈的面很狭窄。如果这个时候,我这样提问:“同样都是借助于圆形物体来画圆的同学请举手。”然后请那些没举手的学生来介绍其他画圆的方法,不但交流反馈的范围能够从个别学生延伸到所有学生,而且交流出来的画圆方法可能会更多一些,而不会仅局限于用物体来画这一种。

  4、关注细节,考虑周到。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细节方面,我没有关注到。比如说我刚开始上课时,我先出示的图片的圆应该是正圆的,可是仔细看看我选择的图片,那车轮画得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圆,而是椭圆或者*似于圆的形状。如果作为单纯的欣赏问题应该不大,但是因为这是一节概念教学的课,学生对于圆的最初认识只要稍有偏差,对于以后的学*就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在,激发学生感性认识的时候,所选择生活中的圆必须是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而不能是特殊性或偶然性。另外,教师的教学用语必要要规范,在涉及到某些知识,特别是对数学概念、科学原理等的解释,必须要严谨、认真,做到句句斟酌,字字推敲,滴水不漏。

  总之,我们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要充分提供让学生自主学*的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主动探索的学*过程,让学生自已亲身去感受数学,从而获得学*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我将不断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圆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3

  学生画圆的方法比较集中:(1)利用圆形轮廓描圆(2)利用图钉和线画圆。而其中第二种画圆方法操作起来比较难,非常明显的凸显出来。

  本节课的“圆心、半径”知识的教学没有过去的简单讲授,代之的是充分的活动。第一次画圆,学生借助身边的物体,尝试通过描圆形表面的轮廓来进行,以此建立圆的外形的认识;第二次借助绳子画圆,让学生感受不是圆的物体也能画圆;第三次用圆规画圆,凭借积累的生活经验,规范学生的用圆规画圆,以此初步形成圆的概念,在学生尝试画圆的过程中,得出圆心和半径。然后通过画大小不同的圆,巩固画圆过程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并且每条半径的长度都相等。课堂上操作成为学生学*的主要方式。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操作中探究。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了学*的乐趣,此时的数学是那样的生动具体,学生乐学,高兴学。

  这节课的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感受数这节课的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感受数学,探究数学,应用数学,发展学。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探索中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和学*数学的乐趣

《圆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4

  一、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将学生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自学教材,领悟到圆心、半径、直径的特征;通过动手折一折,明白“在同圆中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有了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数一数等学生动手“做数学”的实践活动,把“教师讲授新知,教师操作演示活动”变成“教师设计活动,学生操作活动,领悟新知”的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开放式过程。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情感、智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在圆的画法教学中,如果按照教材中的编排顺序来教学,学生先用准备好的瓶盖、透明胶、水彩笔、光碟片、硬币等工具画圆,然后学*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性,最后学*用圆规画圆及画规定条件的圆。对教材大胆进行了重组,把圆形画圆工具和圆规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选择画圆工具自主学*画圆,感悟画圆方法的多样性,再让学生比较用圆形工具和用圆规画圆的特点及区别,使学生明白用圆规画圆既准确又方便,从而引导到用圆规画圆的这一教学环节上来,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画圆的步骤、方法和要领等。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因人而异,又体现了学生探究学*的主体性。使知识传授更具连贯性和探索性。这个改变,让我认识到,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应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思想。

  数学教学没有十全十美,总会留下些遗憾,在教学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应该让学生通过量同圆中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让他们发现“同圆中的半径相等,直径也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圆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5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自由地折一折,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我把圆片对折了一下,发现了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圆片*均分成了两个半圆。

  师:同意吗?

  (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这时有一位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不光发现了这条折痕可以把圆片分成两等份,而且我还发现他是圆片中最长的一条折痕。

  师:是这样的吗?你们认为呢?

  (大多数同学面露疑惑,只有几人表示赞同。)

  师: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动手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生:想!

  (学生分小组,边折,边量,边讨论。)

  师:你们是否同意他的发现?

  (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但有一个学*小组意见不一致,他们推选一名学生做代表。)

  生:经过我们小组研究,我们不完全同意他的意见。我们按照不同的方式折圆,通过测量比较,确实也发现了对折后所得到的折痕是圆片中最长的折痕,但同时我们还发现它不止一条,而是有很多条跟它一样是最长的。

  生:对!对!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学生兴奋地附议着)

  生:我还有补充。这些长度一样的折痕,方向不一样,是四面八方的,而且他们都交于一点。

  (这一发现也马上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同。)

  师:同学们手中的圆片大小不一,可这出来的这些最长的折痕线段,却都交于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同学们面面相觑。这时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

  生:我猜这个交点可能是圆的中心点。

  师:为什么呢?

  生:……(摇头,沉默了一会儿)老师,能让我用尺子量一量吗?

  师:当然可以!你们想不想量一量,验证一下他的猜想呢?

  生:想!

  (学生或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忙得不亦乐乎。)

  生:通过动手测量,我发现这个交点就是圆的中心点。因为由它到圆边上的距离处处相等。

  师:是这样的吗?

  (同学们都表示发现了同样的现象。)

  生:除此之外,我还发现圆的这个中心点把每条最长的折痕线段都*均分成了两条长度相等的短线段,而且所有的这些短线段都一样长。

  (这一发现也立即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赞同。)

  反思:

  1、教师的“无为”成就了学生的“有为”

  整个过程中,教师语言很少,教师曾雄*堂的“主角”地位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个性张扬,地位凸现。当学生从现象中生发出难解的问题时,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问题又“妙传”给了学生,由学生自主地经历解决问题的探寻过程,品味着探索着“痛并快乐着”的感觉,丰富了他们参与学*活动的情感体验。学生俨然已成为学*活动真正的“主角”;自主地发现、质疑、探究、释疑、自主地猜想、验证。整个过程只见学生或折叠测量、或比较观察、或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或由现象大胆猜想、或依据操作据理力争……学生的思维在探究中灵光闪现,灵感在交流中碰撞迸发。然而,如果没有教者的“无为”隐退,又何来学生的“有为”展示呢?

  2、教师精于“助攻”,让学生浸染数学思想

  当有一名学生发现直径“都相交于一点”这一现象时,教师并没有急于作出评价,而是以此为契机,作出了一个漂亮的“助攻”提出问题“同学们手中的圆片大小不一,可折出来的最长的折痕线段都相交于一点,这是为什么呢?”由个别推及一般,由现象质疑,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发展。它不仅仅是成功地解决了一个知识点的问题,而且让学生在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过程中,濡染了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更切身地体验到作为发现者的成功感、满足感与幸福感。尽管这样多花了一些时间,但其价值是直接“告诉”所远远无法企及的。

  3、“小组合作”不是教师个人意愿,而是学生的自主需求

  最*一两年,“小组合作”这一学*方式被大力宣扬,甚至成为“评优课”、“公开课”必须具备的硬性要求,以至于不少课堂上合作交流不断,不论问题难易、学生意愿,一律“小组合作”,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多是高耗低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没有处理好各种学*方式之间的关系。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各种学*方式各有自己的优势,只有根据学生学*的实际需要,来选择适当的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作用。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发现对同一难题,有的学生采用独立探索的方式,有的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最终都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可见,学生依据自身的能力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完全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在这一节课里,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要求或暗示学生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而是满足学生的自主需求。这也是符合新课标关于“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的要求。

  当然,学生能否真正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学*方式,还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和帮助。我想,这自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落实到*常的“家常课”中。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