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分数,数学

三年级数学《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1

  一、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在本节课中,我们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教师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尊重学生对学*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如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等。在课堂中,教师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中的问题。

  二、教学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及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教师也尊重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水*。在本节课中,教师既解决了后进生学*难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上的自卑心理。如他们也都能用纸折出1/4、1/8这样的分数来,从而建立起分数概念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数概念的含义,树立起学*上的自信心,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也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如有的学生在折纸时表示出了1/32这个分数。又如在片断三中学生能针对不同的整体判断出?所表示的几分之一等。这样既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完成这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三年级数学《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2

  一、对于课堂气氛的营造。

  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潮大,引力小则潮小,引力过弱则潮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海潮现象”。如果翻开事业成功者的奋斗履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经大致历了这样的三部曲:产生兴趣——潜心钻研——取得成功,成功起步于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基础,成了支撑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

  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用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使学生形成思维的狂潮,也就是产生“海潮效应”。

  在以往的教学准备过程中,我所关注的只是对教材的把握,一心想的是如何使设计能够行云如水,一气呵成,从而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但上完课总是感到不如心意,反思后的结果是:我所期望的可能是仅想用一个场景来完成一部戏,而一部精彩的戏至少应该包括若干个场景吧。意识到这一点后,应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收获;止步于此,感觉到场景间的转换成了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使场景间的转换自然呢?真的,以前想到的只是如何使转换自然,有点一个壮汉只想填饱肚子的感觉。自然就行了吗?精彩才是每个人骨子里的追求。如何才能实现精彩呢?仅靠死板的教材能实现精彩吗?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用丰富而有个性的语言来创设一个个富有情趣的场景(以往只是注意在开头创设一情境),让每一个学生注目于这一个个场,使学生在学*中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就感,这样才好。

  从追求“行云如水、一气呵成”到心往“理想效果”,从关注知识本身到关注学生,这就是这次反思的最大收获了。

  二、几点细节

  1)“数”与“数字”。

  在提问时用了这样一句话:“半个蛋糕能用一个数字表示吗?”自以为这样表述很准确, 可惜事与愿违。课后听张老师一提,恍然大悟:数字指的是0、1、2、3、4、5、6、7、8、9,而分数是一个数,不是数字。

  2)“笔误”

  “把一个圆*均分成三份,每一份是分别是一个圆的多少?”

  上句是课件中一道题目的题目要求,但其中却犯了两个错误,一是真正的笔误,在“分别是”的前面多了一个“是”,这一错误使得学生读题时产生了不必要的困难,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二是由于出题时太过随意,没有仔细推敲用语,以致于出了科学性的错,“分别是一个圆的多少?”应改为“分别是这个圆的多少?”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啊。

三年级数学《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3

  一、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在本节课中,我们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教师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尊重学生对学*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如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等。在课堂中,教师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中的问题。

  二、教学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及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教师也尊重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水*。在本节课中,教师既解决了后进生学*难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上的自卑心理。如他们也都能用纸折出1/4、1/8这样的分数来,从而建立起分数概念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数概念的含义,树立起学*上的自信心,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也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如有的学生在折纸时表示出了1/32这个分数。又如在片断三中学生能针对不同的整体判断出?所表示的几分之一等。这样既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完成这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三年级数学《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数学《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分数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分数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今天教了三上最后一单元的第一教时,题目是《认识简单的分数》,教后有感!

  一大早,我到班上,对学生说,今天第一节课在前三楼多媒体教室上,学生很开心,上课时,我就用了《教师用书》自带的光盘来上课的,效果还不错。

  课上揭示分数二分之一时,我是这样上的。

  把一块蛋糕*均分成二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这一份就是二份中的一份,二份中的一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学生很能理解。

  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时,我指着分母2说,2表示刚才分时的什么?(总份数),总份数怎么样?(最多,最大),所以,2在这里给它起个名字叫着“分母”,我们知道,母亲是最伟大,最了不起的,2就像母亲一样也是最大的。随后,我又指着1说,1表示刚才的什么?(每人分得的份数),我说,对,它是总份数的一份,就相当于母亲的儿子一样,所以,给它起个名字叫着“分子”,你现在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了吗?请同座位的同学互相说说,

  用通俗话的语言让学生明白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这是我上课时的临时发挥,学生在听的时候不时发出笑声,说明学生听的很开心,在开心中学*,掌握地较好。

  在分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中,学生也学的很快,这是我没想到的。

  批完课堂作业,有一题做的不理想,题目是这样的:“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了每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学生大多数看是画了四种方法,但实际上有两种方法是重复的',只有十几个人画出了第四种方法,就是把正方形*均分成四个小直角三角形的那一种。还有一个情况,作业最后一题,有不少人“1”写成了“一分之一”,这是我没想到的,可能学生是这样想的:“把这个长方形*均分成一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所以用一分之来表示”可是图上明明写着“1”,学生就是不知道写,我想可能是我过份强调了意义的原故吧。

  这是一堂高效的课堂,因为学生上的开心,教师的任务也完成的不错,学生的作业也能及时做完,并上交,我也很开心,大家都开心就好。

《分数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20xx年12月6日,在我区实验小学我又听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分数的认识》,由上海明强二小的顾彩虹老师执教。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听了三节风格不同的《分数的认识》了。此次再听,全没有老生常谈的感觉,倒有耳目一新,如沐春风的感觉,学生们也沉浸在分数的认识中,不知不觉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还意犹未尽的样子。当时不禁感叹:上海的老师真厉害啊!下午又听了顾老师的成长经历报告,更是油然而生敬意。顾老师能有今日之功力,绝不是靠几场作秀的公开课、观摩课包装起来的,而是由十多年的无数次的“直面问题”、“直言不讳”逼出来的,(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好好学*了。)更是缘于她十多年来对教学研究的热爱和探索。

  当我提起笔写这些文字的时候,这节课已上过好几天了,然而顾老师的课在脑海里的印迹却还那么清晰,再次翻开听课笔记,仔细回味,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与同仁们共享。

  一、读透了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苏教版教材,以“把一块蛋糕*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蛋糕的”为例来教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而教学其他几分之一,从而达到初步认识分数的教学目标,其实质就是要强调从“*均分”中产生分数,并让学生体会“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顾老师在课的开始,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一个物体或图形被分割的种种情况,有*均分的,有不*均分的,有*均分成2份的,有*均分成3份的,还有*均分成4份的,这些图案或图形是混乱的无序的。然后由学生通过比一比、理一理、分一分,逐步整理成有结构的学*材料,并让学生尝试用一句话来描述这类分割情形的特征,学生逐渐剥离出“*均分”、“*均分成2份”、“*均分成3份”,“*均分成4份”等数学本质来。接着顾老师就在这有结构的材料背景下,展开了认识、、,甚至是几分之一的教学。

  我觉得顾老师的教学设计,完全符合苏教版三年级教材对分数的释义,她吃透了教材;而且,顾老师这样来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分数的表象认识,因为学生学到的,一开始就是一类,学生眼里一下子可看到好几个外表不同的本质又相同的,这是对教材的突破,是创造。

  二、找准了学生的最*发展区,有效地组织教学

  顾老师指着“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均分成2份”的一类图案问:这半个、这半个,你知道用什么数来表示吗?生踊跃回答:0.5,,50%。出来的多么自然,多么轻松啊!连50%都出来了。顾老师当然要好好表扬小朋友们了,小朋友们学*积极性当然就更高了,接下来让同桌说一说“这一类有什么共同特征?每一部分用哪个新的分数来表示?”时,当然就效果奇好了。

  这一片段告诉我们:顾老师找准了学生认知的真实起点。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在阅读中一定已经接触过0.5、、50%之类的数了,而且对0.5、、50%之类的数应该有了朦朦胧胧的认识了,在这里,顾老师给学生找到了一座合适的桥梁,使学生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地滑向未知领域,老师要做的事,是让学生把模糊认识清晰化、准确化、数学化,这种建立在学生“最*发展区”的认知活动,应该是最高效的,并且是愉悦的。事实证明如此。

  这不得不令我想起,上次在华西朱慧玉老师上的课。1÷2=(半)个,你觉得哪个数字可以表示这里的半个呢?有学生说出了0.5,偏没有学生说出。难道是那个班的学生没有同样的认知起点吗?恐怕不是。我私下认为,朱老师设计的问题是不是太抽象了,抑或是“1÷2=?”这道除式就“吓”住了三年级的小朋友了呢?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设有保底目标

  这节课已经过去好几天了,在我脑海里越来越清晰起来的,是顾老师在课堂上嗖溜嗖溜的身影。她像一支忙碌的斑鸠,一会儿溜到这一组,一会儿溜到那一组,脚步很快,没有声音(个子不高,没穿高跟鞋)。看得出,顾老师忙得很,她关注到每一小组,每一名学生;更看得出,顾老师的动作,不是做给人看的,这是她的熟练的*惯动作,她真的是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来上这节课的。她脚步匆匆,她在赶自己,没有赶学生。课后评议时,顾老师告诉我们,她这节课是设有保底目标的',40分钟内,她只完成了保底目标,还有教学环节还没有来得及展开。她的爽快真诚打动了大家。课堂教学研究需要真功夫,需要直面问题,需要直言不讳,顾彩虹老师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

  顾老师这节课还有很多值得学*的地方,还需我们静静地思考,慢慢回味。

《分数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1、在情境中引入

  情境创设有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思维的联想,激活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教学中,我直接引入新课,提出“三年级对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说出一个分数来吗?这个分数是怎么得到的?” 复*导入是为了了解并做到尊重孩子的知识基础,然后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2、在操作中感知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学*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表象,更好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教学时,我先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通过回忆想象,来说明1/4的含义,这也是对三年级学*的把一个物体*均分得到1/4的复*,同时也为学生创新学*作准备。新知识的生长点就是让学生感知也可以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均分后也可以得到1/4。教学时,我让学生帮我分苹果,用这种方式对刚才各个小组的操作和汇报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学生惊奇地发现1/4可以是一个物体的1/4,也可以是一些物体的1/4。我就顺势告诉学生这上面例子中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用分数1/4表示。这也是对教材中小精灵提出的说明1/4的含义的一个完整概括。

  3、在交流中内化

  新课标强调学生经历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主要是通过沟通实现的,课堂上,我重视学生将自己观察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合作交流,观察思考的过程中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化,内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四分之一的理解较为透彻之后,我引导孩子的思维继续深化,这个整体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自然数1来表示,叫“单位1”,板书之后我提示:“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吗?”暗示它和自然数1的不同。果然,孩子们敏感的发现了这个问题,在我的解答中,深化了对单位“1”的理解。仅仅深化到这个程度还是不够的,我继续引导,“刚才你们得到的这个四分之一的过程,我们*均分了一个物体或者多个物体,既然它们都可以看做单位“1”,我们就结合单位“1”来描述一下四分之一这个分数吧。”孩子们开始尝试,从生涩到熟练,我们看到孩子们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越来越好。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了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和思维逻辑智能。霍华德加德纳的“智能多元论”对我影响很大,只要有机会,我一定把它努力渗透进教学的角角落落。

  我结合前面的引入材料让学生把对“一个整体”的认识延伸到生活中去。提出“我们身边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均分后,可以表示哪一个分数?”我开始引导孩子们做这件事,从四分之一到几分之一,从分子是1到分子是几,引导他们尝试用单位1来表达这些分数的意义。这让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了生活的数学,也为理解分数意义奠定了基础。我把孩子从身边找的分数一一记录在黑板上,这是课堂宝贵的生成资源,一定要充分利用。板书孩子自主生成的这些分数,有两种用意:一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归纳分数的意义,二是为以后学*分数单位提供了实例充分研究。

  4、在概括中深化

  抽象概括是数学得以产生的基本前提,离开了抽象概括,就不会产生数学的概念,更不会有抽象的数学思维,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在教学中,分数意义是分3个层次来抽象概括的:前面学生已认识到了可以把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又认识到单位“1”的含义。有了前面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我就引导学生结合单位“1”来表达黑板上这些分数的意义,从而脱离原来具体分物的例子。这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孩子们脑子里已经初步建立了分数的模型,说这些分数的意义的过程,就是在应用这个数学模型来解读原来较低层次的“分物”,这是对原来的认识的一个抽象化过程,我觉得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和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根据学生的认识顺水推舟地抽象概括出分数意义,完整建立了分数概念。理解到这步还远远还不够,接着我引导学生:“请你读一读,让人一听就明白这句话里什么词语最关键,最重要?”对单位“1”、“*均分”等关键词语的强化,加深了分数意义理解,较好突破了难点。如何让层次差一点思维慢一点的学生也透彻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我采用了“举个例子说说”的方法,把前面同学们自主生成的分数纳入分数的概念之中“像………这样,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我结合“涂一涂”这道题,仍旧在“做中学”,引导学生理解3/6里面有3个1/6,并告诉他们1/6就叫3/6的分数单位。并让孩子们猜测黑板上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在充分感知“一份”和“有几份”的基础上,给出分数单位的概念。教学分数单位时,很多老师采用让孩子自学的方法,避免讲授。很大程度上,“讲授”“灌输”成了同义词,尤其在公开课上,老师们都避免使用。但是我觉得老师的价值、老师的主导作用就应该体现在“该出手时就出手”。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我让同学们找窍门儿,“怎样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它的分数单位呢?”经过仔细观察,他们发现了!“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我继续追问:“怎样就能一眼看出分数有几个分数单位呢”仔细观察思考之后,一个学生说“分子是几就有几个分数单位!”多么好的方法啊!所以我体会到,老师一定要善于追问。

  5、在练*中发展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设计练*时我也是分层次、有梯度来设计练*。“抢答练*”是基本练*,从分一个物体到分多个物体,从分子是1的到分子不是1的,主要用于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辩一辩”通过辨析来加深对分数和分数单位概念的理解。“画一画”设计的理念是从部分到整体,和分数的意义正好相反,分数的意义是从整体到部分,知道整体来描述部分,这个题目则是知道部分来推知整体。同时还让孩子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创造出了很多种美丽的图案,真正让我们体验到数学是美的。“玩一玩”这个游戏,不仅仅是让学生玩,而是在玩中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孩子们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取出1/3,个数却不同”这个问题的同时,顿悟,原来单位“1”不同,即使是同样的分数,每一份的数量也是不同的。最后得到的2/2这个分数,其实就是单位“1”,它同时又等于自然数1,后面会逐渐学到,这里只作渗透。因为前面对单位“1”和自然数1做了区别,所以我怕给孩子造成思维混乱,所以没板书。课的最后,我用写信的方式作课堂小结,有两种用意,一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二是教给孩子这种善于反思的学*方法,帮助孩子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三年级数学《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分数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分数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1、在情境中引入

  情境创设有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思维的联想,激活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教学中,我直接引入新课,提出“三年级对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说出一个分数来吗?这个分数是怎么得到的?” 复*导入是为了了解并做到尊重孩子的知识基础,然后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2、在操作中感知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学*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表象,更好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教学时,我先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通过回忆想象,来说明1/4的含义,这也是对三年级学*的把一个物体*均分得到1/4的复*,同时也为学生创新学*作准备。新知识的生长点就是让学生感知也可以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均分后也可以得到1/4。教学时,我让学生帮我分苹果,用这种方式对刚才各个小组的操作和汇报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学生惊奇地发现1/4可以是一个物体的1/4,也可以是一些物体的1/4。我就顺势告诉学生这上面例子中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用分数1/4表示。这也是对教材中小精灵提出的说明1/4的含义的一个完整概括。

  3、在交流中内化

  新课标强调学生经历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主要是通过沟通实现的,课堂上,我重视学生将自己观察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合作交流,观察思考的过程中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化,内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四分之一的理解较为透彻之后,我引导孩子的思维继续深化,这个整体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自然数1来表示,叫“单位1”,板书之后我提示:“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吗?”暗示它和自然数1的不同。果然,孩子们敏感的发现了这个问题,在我的.解答中,深化了对单位“1”的理解。仅仅深化到这个程度还是不够的,我继续引导,“刚才你们得到的这个四分之一的过程,我们*均分了一个物体或者多个物体,既然它们都可以看做单位“1”,我们就结合单位“1”来描述一下四分之一这个分数吧。”孩子们开始尝试,从生涩到熟练,我们看到孩子们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越来越好。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了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和思维逻辑智能。霍华德加德纳的“智能多元论”对我影响很大,只要有机会,我一定把它努力渗透进教学的角角落落。

  我结合前面的引入材料让学生把对“一个整体”的认识延伸到生活中去。提出“我们身边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均分后,可以表示哪一个分数?”我开始引导孩子们做这件事,从四分之一到几分之一,从分子是1到分子是几,引导他们尝试用单位1来表达这些分数的意义。这让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了生活的数学,也为理解分数意义奠定了基础。我把孩子从身边找的分数一一记录在黑板上,这是课堂宝贵的生成资源,一定要充分利用。板书孩子自主生成的这些分数,有两种用意:一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归纳分数的意义,二是为以后学*分数单位提供了实例充分研究。

  4、在概括中深化

  抽象概括是数学得以产生的基本前提,离开了抽象概括,就不会产生数学的概念,更不会有抽象的数学思维,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在教学中,分数意义是分3个层次来抽象概括的:前面学生已认识到了可以把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又认识到单位“1”的含义。有了前面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我就引导学生结合单位“1”来表达黑板上这些分数的意义,从而脱离原来具体分物的例子。这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孩子们脑子里已经初步建立了分数的模型,说这些分数的意义的过程,就是在应用这个数学模型来解读原来较低层次的“分物”,这是对原来的认识的一个抽象化过程,我觉得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和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根据学生的认识顺水推舟地抽象概括出分数意义,完整建立了分数概念。理解到这步还远远还不够,接着我引导学生:“请你读一读,让人一听就明白这句话里什么词语最关键,最重要?”对单位“1”、“*均分”等关键词语的强化,加深了分数意义理解,较好突破了难点。如何让层次差一点思维慢一点的学生也透彻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我采用了“举个例子说说”的方法,把前面同学们自主生成的分数纳入分数的概念之中“像………这样,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我结合“涂一涂”这道题,仍旧在“做中学”,引导学生理解3/6里面有3个1/6,并告诉他们1/6就叫3/6的分数单位。并让孩子们猜测黑板上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在充分感知“一份”和“有几份”的基础上,给出分数单位的概念。教学分数单位时,很多老师采用让孩子自学的方法,避免讲授。很大程度上,“讲授”“灌输”成了同义词,尤其在公开课上,老师们都避免使用。但是我觉得老师的价值、老师的主导作用就应该体现在“该出手时就出手”。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我让同学们找窍门儿,“怎样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它的分数单位呢?”经过仔细观察,他们发现了!“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我继续追问:“怎样就能一眼看出分数有几个分数单位呢”仔细观察思考之后,一个学生说“分子是几就有几个分数单位!”多么好的方法啊!所以我体会到,老师一定要善于追问。

  5、在练*中发展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设计练*时我也是分层次、有梯度来设计练*。“抢答练*”是基本练*,从分一个物体到分多个物体,从分子是1的到分子不是1的,主要用于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辩一辩”通过辨析来加深对分数和分数单位概念的理解。“画一画”设计的理念是从部分到整体,和分数的意义正好相反,分数的意义是从整体到部分,知道整体来描述部分,这个题目则是知道部分来推知整体。同时还让孩子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创造出了很多种美丽的图案,真正让我们体验到数学是美的。“玩一玩”这个游戏,不仅仅是让学生玩,而是在玩中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孩子们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取出1/3,个数却不同”这个问题的同时,顿悟,原来单位“1”不同,即使是同样的分数,每一份的数量也是不同的。最后得到的2/2这个分数,其实就是单位“1”,它同时又等于自然数1,后面会逐渐学到,这里只作渗透。因为前面对单位“1”和自然数1做了区别,所以我怕给孩子造成思维混乱,所以没板书。课的最后,我用写信的方式作课堂小结,有两种用意,一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二是教给孩子这种善于反思的学*方法,帮助孩子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分数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整数到分数的过渡对于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飞跃,熊老师首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发现和讨论之中,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数学知识,培养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整堂课以分数的意义为主线展开教学,并逐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1、找准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

  分数起源于分,是人们在处理“分物品”的长期经验中形成的。教师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创设了一个十分贴*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分苹果,从分苹果的过程中让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体验和感悟:一方面,在情境中产生“*均分”的需要,强调“*均分”乃分数的本质特征。其二,体验在分物品的过程中由于总量的变化引起了每人得到的个数由整数两个到一个再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过程,自然引出分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们因为自身的需要而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

  本课教师比较好地诠释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主动建构提供了丰富素材。教师将对“”理解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安排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来感悟“”的具体含义:第一层次,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学生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形状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但是在求异的同时也不忘让学生适时地感悟、尽管折法不同,但折出的部分都是同一张的一半,因此都可以用“”表示,既所谓的“求同”。第二层次,每个同学拿出的纸片形状大小都不同,尽管学生折出的也都是这张纸的“”但由于操作的直观性,学生不难理解对不同的单位1,其“”不相等。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指令,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通过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操作环节,让学生在操作中有所感悟和体验,进行数学地思考。

  金无足赤,没有完美的课堂教学,拖堂五分多钟就是最大的败笔。就教学而言,在这节课中,老师过细、过多、过白的提问,使学生汇报呈一条直线出现,除了应付老师的提问,没有任何思维的空间,低估了学生的潜能,教学形式单一化与内容的丰富多采形成鲜明对比。如教学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四分之四。且层次性也不够,还有拓展的空间,教师仅满足于引导出这几个分数,老师就嘎然停止。如果老师再问:“请同学们观察这几个分数,你有什么想说的,有什么发现。”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同学一定能发现可以看成是,是整张纸,就是单位1,为以后的教学做铺垫。再如:在分蛋糕这个环节中,没有适时引导学生说一说其他方面的收获,更多的只关注了知识与技能。已经到下课时间,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只是讲解完用几分之几表示蛋糕后就草草了事。其实,在分完蛋糕时可以提问:“如果是你把自己的蛋糕分了给别人,你失去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中体验到与人交往中,应学会如何待人,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简单的知识传授上升到人文的关怀。

《分数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今天教了三上最后一单元的第一教时,题目是《认识简单的分数》,教后有感!

  一大早,我到班上,对学生说,今天第一节课在前三楼多媒体教室上,学生很开心,上课时,我就用了《教师用书》自带的光盘来上课的,效果还不错。

  课上揭示分数二分之一时,我是这样上的。

  把一块蛋糕*均分成二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这一份就是二份中的一份,二份中的一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学生很能理解。

  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时,我指着分母2说,2表示刚才分时的什么?(总份数),总份数怎么样?(最多,最大),所以,2在这里给它起个名字叫着“分母”,我们知道,母亲是最伟大,最了不起的,2就像母亲一样也是最大的。随后,我又指着1说,1表示刚才的什么?(每人分得的份数),我说,对,它是总份数的一份,就相当于母亲的儿子一样,所以,给它起个名字叫着“分子”,你现在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了吗?请同座位的同学互相说说,

  用通俗话的语言让学生明白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这是我上课时的临时发挥,学生在听的时候不时发出笑声,说明学生听的很开心,在开心中学*,掌握地较好。

  在分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中,学生也学的很快,这是我没想到的。

  批完课堂作业,有一题做的不理想,题目是这样的:“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了每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学生大多数看是画了四种方法,但实际上有两种方法是重复的,只有十几个人画出了第四种方法,就是把正方形*均分成四个小直角三角形的那一种。还有一个情况,作业最后一题,有不少人“1”写成了“一分之一”,这是我没想到的,可能学生是这样想的:“把这个长方形*均分成一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所以用一分之来表示”可是图上明明写着“1”,学生就是不知道写,我想可能是我过份强调了意义的原故吧。

  这是一堂高效的课堂,因为学生上的开心,教师的任务也完成的不错,学生的作业也能及时做完,并上交,我也很开心,大家都开心就好。


三年级数学《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 (菁华3篇)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1

  设计理念

  本节课应该怎样体现新课程理念?是不是在教学量的意义时都应该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亲身感受和体验呢?教师在教学以前应认真思考:哪些内容有必要而且有可能让学生直接去体验?哪些内容只能让学生借助推理和想象进行间接体验。在教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实际含义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获得直接体验,但1吨有多重就不可能让学生直接去体验,只能借助间接体验和想象去理解。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12页例6、例7,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三中的第1—3题。

  学情与教材分析

  “吨的认识”是一节常见量的概念教学课,同时又是一个大计量单位的教学。一般来说,学生对于大计量单位接触较少,观念的建立是比较困难的,是计量单位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1、亲历体验较缺乏。因为计量单位太大,教师常采用观看图片、看书等其他一些形式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结果学生往往很难建立起“吨”的观念。2、教学难点不突出。课中有建立“吨”的观念和进率的化聚两个教学内容。由于建立“吨”的观念比较困难,很难操作,因此许多教师把剩余的大部分教学时间放在进率的化聚上,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觉得很枯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主题图、多媒体课件,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设计意图:从猜老师的体重和蓝鲸这一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教师图片展示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1)教师用课件出示第11页的主题图。

  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师:谁知道1吨等于多少千克?

  学生凭生活经验可以说出:1吨=1000千克。

  师:那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学情预设:因为学生知道了1吨=1000千克,很可能会想到把几个数加起来试一试的方法。接着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它们可以怎样过桥?启发学生思考:它们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也可以一次过两个,还可以……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2、充分感受吨。

  (1)学生抬每袋重25千克的大米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抱一抱一袋大米,感受25千克大米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抬一抬。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大米重25千克,多少袋大米重1吨?(40袋)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每次呈现4袋大米(因为4袋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当40袋大米占满整个屏幕时,学生会感叹:哇!1吨有这么重呀!

  (2)再次感受1吨。

  师: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最后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个同桌这样体重的小朋友质量才是1吨。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例子,可以说“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也可以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还可以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更应该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实例。(如: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4、感受1吨水的质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师: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流水速度)。

  【设计意图: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些教学环节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较好的学*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验,建立起1吨的观念。同时一些环节的设计既拉*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又将数学知识的教学蕴涵其中,较好地整合了数学的三维目标。】

  5、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7:3吨=()千克6000千克=()吨

  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说理、说方法。

  【设计意图:进率学*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反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设计意图: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拓展提高

  1、学生在教科书中独立完成练*三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感受。可以采用先独立连线,再交流的方法进行。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练*三第3题。

  此题答案不惟一。只要每辆车装的机器不超过20xx千克也就是2吨就可以。由于学生考虑的角度不同,所以装车的方法也就不同,可以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3、改错(小明的数学日记)。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肉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

  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香菜,2吨西红柿,3千克鸡蛋,1千克白菜和5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设计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尝试活动,使学生在尝试中学*,在尝试中发现,在尝试中成功。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注意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吨的认识”这节课的目的在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熟悉的物体的质量使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同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与关键是让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通过“猜体重”激发好胜心,复*旧知,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与能力,利用主题画创设问题情境。围绕“能否同时过桥”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迫切想知道1吨有多重。利用学生熟悉的体重,通过背一背、算一算让学生体验、感悟1吨的重量,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力求展现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2

  导与学目标:

  1、在同学们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的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掂、估、称、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会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超市内的问题、船的载重量等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导与学重点:克、千克、吨的认识和对常见物品质量的估计,

  导与学难点:建立克、千克、吨的质量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天*若干、一袋盐、一粒豆子等。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克、千克、吨的有关资料、各种面值的硬币等。

  导与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进行赛跑比赛?假如老师在咱班进行以此赛跑比赛,你们愿不愿意参加?可是这次老师要给比赛增加一点难度,要求在咱班的***和***中(一胖一瘦两个同学)选一个,背着他跑,如果要你选的话你会选谁?为什么?(同学们都选择体重比较轻的同学)

  师:大家都一致同意选***了,因为***的体重比较轻,而***的体重比较重。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千克、吨。(板书课题:克、千克、吨)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阅读课本,检查预*。

  出示预*提纲:

  ★观察课本第二页情境图,请画出你发现的数学信息。

  ★请根据你画出的信息,提出有关克、千克、吨的问题,如果你所提问题与课本问题不同,请你在练*本上写下来。

  ★表示较轻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可以用字母( )表示。( )、( )大约重1克;

  ★表示较重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可以用字母( )表示。( )大约重1千克;1000克=( )千克。

  ★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 )作单位,可以用字母( )表示。( )大约重1吨;1吨=( )千克。

  ★你用的什么方法知道的?请你在练*本上写下来。

  ★尝试解决自主练*第1、2两题。

  ★通过预*你有哪些收获、疑惑以及发现,请你在练*本上写下来。

  1、请学生根据预*提纲,再次精读课本。检查预*提纲的填写情况。

  2、按照预*提纲的顺序,集体订正,请把错误圈起来。

  第一是读出你画出的数学信息。

  第二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预设:1克、1千克、1吨各有多重?2千克、3吨有多重?等,对于课本上没有的问题,老师重点板书,一会解决。第三、四、五因为都是填空的形式,所以大部分学生通过阅读课本都应该填对。

  第三用什么方法知道的:预设:掂一掂 称一称、估一估等。

  第四通过预*你还有哪些疑惑?预设:

  ★1粒花生米、1枚2分硬币真的大约重1克吗?3克、5克有多重呢?

  ★2袋食盐真的重是1千克吗?4千克有多重?

  ★1吨到底有多重?10吨有多重?……

  (二)动手操作,集体交流。

  (这个环节大胆放给孩子,通过预*有部分孩子一定知道怎么解决。老师适当进行引导理解)

  ★1粒花生米、1枚2分硬币真的大约重1克吗?★2袋盐真的重是1千克吗?

  1、称一称。学生用天*称来进行验证。(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及使用方法)

  2、掂一掂。1克、1千克的轻重。请你把1枚2分硬币(1克)和两袋食盐(1千克)分别放在两只手中掂一掂,感受轻重。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

  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吨的概念,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化聚。

  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方法:游戏法、实物活动法。

  教学准备:20千克的矿泉水4桶,搜集一些物体的质量,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板书:千克 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1千克=1000克)

  2、屏幕显示: 6千克 = ( )克 3千克250克=( )克

  4000克=( )千克 5400克=( )千克( )克

  3、在下面的( )中填上适当的质量单位。

  一个鸡蛋重50( ) 一袋大米重50( )

  一个一元硬币重10( )小明重26( )

  师:用来计量比较小,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克做单位。千克是用来计量一般物体的质量的。今天我们来学*一个比克、千克大的质量单位——吨

  二、新课

  1、你以前看到或听到过跟吨有关的事情吗?

  想一想,吨是用来干什么的?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2、体验1吨

  (1)实践活动,搬运矿泉水。

  (2)小记者采访表演的人。

  (3)师:一桶矿泉水约重20千克,50桶这样的矿泉水就是1吨。1吨究竟有多少千克呢?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1吨=1000千克

  (4)例3 5吨=( )千克

  5吨680千克=( )千克

  3、估计体重的游戏。

  出示:三年级同学*均体重按规定25千克计算,4个同学重( )千克,40个同学重()千克,也就是()。

  现在坐在这里的小朋友有54个,此刻你最想知道什么?怎样求这些小朋友重多少千克?

  4、化聚方法的渗透。

  1350千克=( )吨( )千克

  试一试: 3000千克=( )吨

  7038千克=( )吨( )千克

  三、巩固练*

  1、在( )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台拖拉机可以装货物1( )

  一个乒乓球重3( )

  一袋面粉重50( )

  2、填空。

  8吨=( )千克 3吨500千克=( )千克

  6000千克=( )吨 4500千克=( )吨( )千克

  8010千克=( )吨( )千克

  3、一袋大米重100千克,( )袋大米重1吨。

  100块砖重200千克,( )块砖重1吨。

  4、日记一则。

  嗨!大家好!我叫小马虎。星期日旱晨我从2分米的床上起来,洗刷完毕,就去吃旱饭。我吃了一个50吨重的肉包,喝了一杯牛奶,然后开始做作业。我做的几道题是这样的:5吨=(500)千克

  4020千克=(4)吨(200)千克

  3吨400千克=3400(克)

  下午我去逛公园,看见公园里有一只大象重7千克,晚上8小时30分我睡觉了。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20×50

  1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

  25×54=1350(千克)

  13500千克=( )吨( )千克

  课后反思:

  偶尔听一个学生说:嗨!大家好!我是小马虎……过了那么多天他居然还能记得做的一个*题。这正是我所教学所要的,特别是一节公开课所要的。我觉得一节课特别是一节公开课不能给学生留下点什么,那是非常遗憾的。本节课学生有三个方面的印象是比较深的:1、学生搬运矿泉水的活动,小记者的采访。这一活动让他们体会1吨大约就是50桶矿泉水那么重,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我能搬起那桶水,我能做小记者等。2、估计体重,自己的和全班人的体重跟1吨的关系,学会了单位间的换算。3、“日记一则”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我不能做小马虎。本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学得有味,教师教得有劲。不足之处是:课后的*题少了点,没到下课时间提早下课了。


三年级数学《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反思1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面积,主要包括面积的有关概念、面积的涵义;涉及的面积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对面积有了初步的体验,而且学*了基本图形的周长,但是对面积并没有转化到知识的层次上;另外,通过以前的学*,学生已经体会了如何更好地掌握一种新的概念,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和自我探索的能力,也体会了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了自己的数学空间观念和数感。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教学重点。

  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熟悉的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涵义,让学生充分体验每一种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选择不同的面积单位,学会估计图形的面积。一定不要只偏重面积的计算和单位换算而忽略了空间观念的培养和发展。

  2.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发展空间观念必须以学生自身的空间知觉和体验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充分知觉和体验的实践机会。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还应该努力创设更多的实践活动,给学生以更多机会。

  3.重视估测活动的过程,鼓励估测方法的多样性。

  估测是数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主要方法,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教材提供的多种估测方法,在交流中体会估测的多样性,在学*中发展应用估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 重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学*知识的目的就是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学*数学更是如此。本单元的教学中面积公式的应用是一个重点,为了防止学生对面积公式的机械记忆,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发展、发现过程,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反思2

  不久前,听一位教师执教《面积单位》一课,执教者在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方米的基础上,设计了几次充满情趣的数学活动,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又有效地帮助学生丰富了对这一面积单位的体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一:在观察中体验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方厘米,知道了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方厘米。现在,老师打算用这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量一量黑板的面积,感觉怎样么样?

  生:不行,太小了,很麻烦。

  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生:可以找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师:这样的单位有吗?

  生:有,*方米!

  师:*方米有多大呢?闭上眼睛,先在头脑里想像一下。

  学生闭眼想像,教师把红色的1*方米的模型贴在黑板上。学生睁眼后——

  生:哇!好大。

  师:和你想像的一样吗?

  生:差不多。

  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来验证一下?

  生:只要量一量它的每条边是不是都1米就可以了。因为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那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肯定就是1*方米。

  师:真善于思考。那么,究竟是不是1*方米,谁来测量一下。

  学生测量,确认该正方形边长的确是1米。

  师:观察这1*方米,感觉怎么样?

  生:1*方米真的很大!

  活动二:在操作中体验

  师:光说很大显然是不够的。老师这儿还为每个大组的同学都准备了一块1*方米大的红色正方形布。同学们待会儿可以以大组为单位,共同来感受一下这1*方米。先讨论一下,你们打算怎么来感受?是躺一躺,站一站,还是另想别的办法?

  学生组内交流后,选择了合适的办法展开了体验性活动。随后交流——

  生:我们组选择了躺,发现1*方米的正方形布上大约能躺2个人。(生笑)

  生:我们组选择了站,结果发现,1*方米的正方形上居然能站15个人。

  师:能再给大家展示一下吗?

  第二组同学再次演示了15个人同时站在上面的情形,全班同学都瞪大了眼睛。

  生:我们组选择了摆数学书。可惜我们的数学书不够,没能够把1*方米摆满。

  师:但你能根据你们已经摆的,推算出一共可以摆多少本数学书吗?

  生:能!我们发现,一排可以摆6本,可以摆4排,所以一共可以摆24本左右。

  师:多棒的想法呀。在后面的学*中,我们还将继续来探讨这一问题。

  生:我们组是在上面摆文具盒,结果发现……

  活动三:在比较中体验

  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已经认识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这三个不同的面积单位。现在,我来把这三个不同的面积单位放到一起来。

  教师将*方分米、*方厘米的模型分别剥下来,依次贴到*方米的模型上。学生又一次发出了惊叹的声音。

  师:惊讶什么?

  生:我发现三个面积单位放在一起,他们的大小相差真的很大。

  生:我发现*方米比*方分米大得多,而*方分米又比*方厘米大得多。

  生:我发现*方厘米和*方米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小不点。

  生:我还在想,1*方米里面究竟有多少个*方分米呢?1*方分米中又有多少个*方厘米呢……

  纵观三个教学片段,从观察到操作再到比较,学生对于*方米这一面积单位的感知由最初的模糊、粗线条不断得到了精确化与提升,相应的空间表象也在层层体验中不断得到了强化与升华。而所有这一切,都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息息相关。

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反思3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节典型的概念型课题,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掌握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的遗憾。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由于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一概念,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一个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为模拟的两块大小差异较大的校园草坪涂色,巧妙地创设了矛盾冲突,这样就自然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很顺利地引入“面积”的教学。在进行面积单位的教学时,我创设了一个“猜一猜”游戏,把两张画有不同数目不同大小的长方形格纸藏起来,告诉他们一张有4个格,一张有8个格,让他们猜哪个面积大?学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说4个格的大,有的说8个格的大,还有的孩子认为格子一样大的,有8个格的面积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样的话,哪一张大就不一定了。这样,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的欲望。学生会主动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学*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动手操作,强化感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采用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方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面积”的感知比较弱,不像对时间、长度等有很多的感性认识。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为学生参与学*过程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黑板的表面、桌子的表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

  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将感性知识逐步化为理性知识,即在具体的活动中感悟面积的第一层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又通过比较*面图形的大小,画一画、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面图形也是有大小的。还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和两个图形的面的大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面积”这个概念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

  这一课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解决问题科学分割,进行分层教学,力求实现“追求真实的课堂,体现课堂的有效性”这一目标。

  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学*基础上得到有效的发展。

  对《倍的认识》一课,学生的数学现实是什么?现实是: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如何教学呢?

  先看看倍的字面解释(字典中的意思),抽象的意义学生难以理解,那么我们就给学生指明一个学*的方向---摆一摆。体验—经历—积累,让学生真正从不会到学会。

  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倍的认识》一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悟一悟--试一试--做一做--练一练,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倍的意义,由浅入深的理解倍的概念。第一次操作——“香蕉和梨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在摆中悟一悟,初步体验倍的意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实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1、将课本中主题图的萝卜改成了水果,本意是怕学生说萝卜弄混,但是换成水果之后水果的单位不容易分清楚以至于学生在说的时候比较拗口。也说明老师没有深刻认真研读教材不能够把握教材中教学内容的用意。

  2、对于课堂的生成把握不好,不能及时抓住课堂生成并将其利用起来服务于课堂。

  3、授课过程中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较少,教师不能够及时地进行指导。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反思2

  倍的认识是在学*表内乘法和除法后安排的一个教学内容。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倍的认识》这一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有: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在实践探究出求出一个数的倍数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从此教学设计来看,本人有下面的几点可取的反思:

  一、充分运用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兴趣。

  本节课一开始就充分运用微课引入课题,这种方法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并茂,以逼真的画面引起学生学*的兴趣,学生看到屏幕上出现了可爱的苹果和橘子、草莓三种水果,学生一下都被吸引住了。这时老师的提问,学生纷纷举手,积极发言,这样老师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入新课——倍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培养学生思维

  1、首先,学生动手画一画心目中的3倍。由学生自己说,这样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小结。

  2、其次,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中,学生已初步感知了“倍”的概念。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正方形摆成两行,时期存在倍数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操作中运用多种感官,摆出两行不同的个数。

  动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方式,我认为现在三年级数学教学更应该是“做数学”,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从而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用此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本设计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来安排的,他们年龄小,爱说好动,约束能力差,注意力不能持久等,所以从教学设计来看,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把学*推到主体地位。《倍的认识》一课,通过媒体和学生动手操作,第一次借助媒体让学生初步体验倍的概念;第二次操作与合作交流,在操作过程中探索对倍的认识,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由浅入深的理解倍的概念;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在反思过程中,我只能分析了整个教学设计的流程,而没有体验到该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我想在此对同行说:作为一个辅导者,引领点拨没有适时到位,是难以保证活动的有序进行的。还有在课堂上没有及时给予学生的鼓励,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多一点的赏识,多一点暗示,或者多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成功的微笑等,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赞扬后,心里会乐滋滋的。这样,课堂上有了老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势必会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反思3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76页例2、3的内容,由于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时,我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数的几倍”在生活中的存在,并体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本节课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反复地操作,让学生知道第一行摆几个,是几个几;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我把本节课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是复*铺垫。其一是看图说出几个几的题目,在学生说的同时我顺势把每组的图都圈一圈,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地感知以几个为一组,有多少组就是有多少个几,为新课做准备。其二是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摆动学具,初步对“多少个几,就是几的多少倍”有一定的表象,为新授时更好地理解“倍”的含义。

  其次是探究新知,主要是例2、例3的教学,例2的教学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用眼睛看一看,然后动脑筋想一想,最后动口说一说,从而感受到“一个数的几倍,就是几个几”。例3的教学主要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摆一摆,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探索,深入理解“倍”的含义。

  最后是巩固练*,安排了学生喜欢的摆一摆、画一画、拍一拍的活动环节,进一步巩固对“倍”的理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很大,都能积极参与每个教学环节,课堂气氛较活,大部分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深刻,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由于*几年来教的都是高年级,对低年级的教学情况不太了解,导致有些问题的提出、回答的方式都“高年级化”,还有些教学语言不够准确与精炼,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必定有影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定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刻苦砖研不同年级的教材,对整套小学数学教材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三年级数学《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三年级数学《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1

  一、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在本节课中,我们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教师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尊重学生对学*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如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等。在课堂中,教师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中的问题。

  二、教学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及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教师也尊重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水*。在本节课中,教师既解决了后进生学*难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上的自卑心理。如他们也都能用纸折出1/4、1/8这样的分数来,从而建立起分数概念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数概念的含义,树立起学*上的自信心,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也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如有的学生在折纸时表示出了1/32这个分数。又如在片断三中学生能针对不同的整体判断出?所表示的几分之一等。这样既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完成这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三年级数学《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2

  一、对于课堂气氛的营造。

  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潮大,引力小则潮小,引力过弱则潮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海潮现象”。如果翻开事业成功者的奋斗履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经大致历了这样的三部曲:产生兴趣——潜心钻研——取得成功,成功起步于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基础,成了支撑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

  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用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使学生形成思维的狂潮,也就是产生“海潮效应”。

  在以往的教学准备过程中,我所关注的只是对教材的把握,一心想的是如何使设计能够行云如水,一气呵成,从而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但上完课总是感到不如心意,反思后的结果是:我所期望的可能是仅想用一个场景来完成一部戏,而一部精彩的戏至少应该包括若干个场景吧。意识到这一点后,应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收获;止步于此,感觉到场景间的转换成了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使场景间的转换自然呢?真的,以前想到的只是如何使转换自然,有点一个壮汉只想填饱肚子的感觉。自然就行了吗?精彩才是每个人骨子里的追求。如何才能实现精彩呢?仅靠死板的教材能实现精彩吗?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用丰富而有个性的语言来创设一个个富有情趣的场景(以往只是注意在开头创设一情境),让每一个学生注目于这一个个场,使学生在学*中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就感,这样才好。

  从追求“行云如水、一气呵成”到心往“理想效果”,从关注知识本身到关注学生,这就是这次反思的最大收获了。

  二、几点细节

  1)“数”与“数字”。

  在提问时用了这样一句话:“半个蛋糕能用一个数字表示吗?”自以为这样表述很准确, 可惜事与愿违。课后听张老师一提,恍然大悟:数字指的是0、1、2、3、4、5、6、7、8、9,而分数是一个数,不是数字。

  2)“笔误”

  “把一个圆*均分成三份,每一份是分别是一个圆的多少?”

  上句是课件中一道题目的题目要求,但其中却犯了两个错误,一是真正的笔误,在“分别是”的前面多了一个“是”,这一错误使得学生读题时产生了不必要的困难,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二是由于出题时太过随意,没有仔细推敲用语,以致于出了科学性的错,“分别是一个圆的多少?”应改为“分别是这个圆的多少?”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啊。

三年级数学《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3

  1、在情境中引入

  情境创设有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思维的联想,激活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教学中,我直接引入新课,提出“三年级对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说出一个分数来吗?这个分数是怎么得到的?” 复*导入是为了了解并做到尊重孩子的知识基础,然后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2、在操作中感知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学*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表象,更好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教学时,我先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通过回忆想象,来说明1/4的含义,这也是对三年级学*的把一个物体*均分得到1/4的复*,同时也为学生创新学*作准备。新知识的生长点就是让学生感知也可以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均分后也可以得到1/4。教学时,我让学生帮我分苹果,用这种方式对刚才各个小组的操作和汇报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学生惊奇地发现1/4可以是一个物体的1/4,也可以是一些物体的1/4。我就顺势告诉学生这上面例子中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用分数1/4表示。这也是对教材中小精灵提出的说明1/4的含义的一个完整概括。

  3、在交流中内化

  新课标强调学生经历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主要是通过沟通实现的,课堂上,我重视学生将自己观察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合作交流,观察思考的过程中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化,内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四分之一的理解较为透彻之后,我引导孩子的思维继续深化,这个整体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自然数1来表示,叫“单位1”,板书之后我提示:“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吗?”暗示它和自然数1的不同。果然,孩子们敏感的发现了这个问题,在我的解答中,深化了对单位“1”的理解。仅仅深化到这个程度还是不够的,我继续引导,“刚才你们得到的这个四分之一的过程,我们*均分了一个物体或者多个物体,既然它们都可以看做单位“1”,我们就结合单位“1”来描述一下四分之一这个分数吧。”孩子们开始尝试,从生涩到熟练,我们看到孩子们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越来越好。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了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和思维逻辑智能。霍华德加德纳的“智能多元论”对我影响很大,只要有机会,我一定把它努力渗透进教学的角角落落。

  我结合前面的引入材料让学生把对“一个整体”的认识延伸到生活中去。提出“我们身边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均分后,可以表示哪一个分数?”我开始引导孩子们做这件事,从四分之一到几分之一,从分子是1到分子是几,引导他们尝试用单位1来表达这些分数的意义。这让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了生活的数学,也为理解分数意义奠定了基础。我把孩子从身边找的分数一一记录在黑板上,这是课堂宝贵的生成资源,一定要充分利用。板书孩子自主生成的这些分数,有两种用意:一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归纳分数的意义,二是为以后学*分数单位提供了实例充分研究。

  4、在概括中深化

  抽象概括是数学得以产生的基本前提,离开了抽象概括,就不会产生数学的概念,更不会有抽象的数学思维,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在教学中,分数意义是分3个层次来抽象概括的:前面学生已认识到了可以把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又认识到单位“1”的含义。有了前面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我就引导学生结合单位“1”来表达黑板上这些分数的意义,从而脱离原来具体分物的例子。这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孩子们脑子里已经初步建立了分数的模型,说这些分数的意义的过程,就是在应用这个数学模型来解读原来较低层次的“分物”,这是对原来的认识的`一个抽象化过程,我觉得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和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根据学生的认识顺水推舟地抽象概括出分数意义,完整建立了分数概念。理解到这步还远远还不够,接着我引导学生:“请你读一读,让人一听就明白这句话里什么词语最关键,最重要?”对单位“1”、“*均分”等关键词语的强化,加深了分数意义理解,较好突破了难点。如何让层次差一点思维慢一点的学生也透彻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我采用了“举个例子说说”的方法,把前面同学们自主生成的分数纳入分数的概念之中“像………这样,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我结合“涂一涂”这道题,仍旧在“做中学”,引导学生理解3/6里面有3个1/6,并告诉他们1/6就叫3/6的分数单位。并让孩子们猜测黑板上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在充分感知“一份”和“有几份”的基础上,给出分数单位的概念。教学分数单位时,很多老师采用让孩子自学的方法,避免讲授。很大程度上,“讲授”“灌输”成了同义词,尤其在公开课上,老师们都避免使用。但是我觉得老师的价值、老师的主导作用就应该体现在“该出手时就出手”。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我让同学们找窍门儿,“怎样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它的分数单位呢?”经过仔细观察,他们发现了!“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我继续追问:“怎样就能一眼看出分数有几个分数单位呢”仔细观察思考之后,一个学生说“分子是几就有几个分数单位!”多么好的方法啊!所以我体会到,老师一定要善于追问。

  5、在练*中发展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设计练*时我也是分层次、有梯度来设计练*。“抢答练*”是基本练*,从分一个物体到分多个物体,从分子是1的到分子不是1的,主要用于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辩一辩”通过辨析来加深对分数和分数单位概念的理解。“画一画”设计的理念是从部分到整体,和分数的意义正好相反,分数的意义是从整体到部分,知道整体来描述部分,这个题目则是知道部分来推知整体。同时还让孩子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创造出了很多种美丽的图案,真正让我们体验到数学是美的。“玩一玩”这个游戏,不仅仅是让学生玩,而是在玩中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孩子们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取出1/3,个数却不同”这个问题的同时,顿悟,原来单位“1”不同,即使是同样的分数,每一份的数量也是不同的。最后得到的2/2这个分数,其实就是单位“1”,它同时又等于自然数1,后面会逐渐学到,这里只作渗透。因为前面对单位“1”和自然数1做了区别,所以我怕给孩子造成思维混乱,所以没板书。课的最后,我用写信的方式作课堂小结,有两种用意,一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二是教给孩子这种善于反思的学*方法,帮助孩子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三年级数学《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7)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1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期间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惯,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工作中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工作之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充实自己的头脑,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一学期将过,我付出过辛劳,也有收获的喜悦。为了下一学期更好地工作,现作如下总结: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

  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过程。充分理解课后*题的作用,设计好作业练*。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沉闷的局面,使学生乐于思考,敢于积极回答问题。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2)根究学生练*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作业。

  做到精讲多练,有针对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对学生的每一道错题进行纠错。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加强学*,学*新课标中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多听课,多学*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加强转劣培优力度,加强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2

  今年接收的学生底子较弱,口头表达能力其差,数学语言没有几个能流利的说出来。实在是一个非常不行的班子。而且学生的学*兴趣与热情,似乎也被过去的老师的磨灭的干干净净,上课的情绪是非常的厌倦,难以调动。

  再加上这几年,我都是从一年级开始带学生,跟班上的好处就是不怕学生不熟悉你的教学特点。而这个班,虽说只是三年级学生,可是厌倦数学的态度已经可以比拟六年级非常厌学的学生态度了。头痛!

  如何使这样的一班学生,重新喜欢学数学,激发出他们学*兴趣与激情呢?

  这两个周我都在不断的试图了解这班学生,试图去了解他们的想法与过去的学*状况,可是毕竟我在他们班的时间有限,了解到的信息也仅仅限于曾教过他们的老师的意见。实际情况如何,我到现在还是不清楚。

  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孩子始终离不开他们活泼、贪玩的天性。为了调动学生学*兴趣,我利用了游戏来吸引他们。的确,数学游戏虽然不是非常的刺激,可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上课能玩上游戏,还是挺有趣,挺吸引的。至于怎样利用学*数学的魅力来引导他们走回学数学的正确道路,暂时,还是操之过急。还是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吧。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3

  今天教学了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应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

  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

  2、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理解算理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并结合操作思考以下问题:(1)从哪一位开始算起(2)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3)竖式中的第二个3、18分别表示什么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运用已有知识(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的迁移摆小棒的过程,很容易理解第二个3、18分别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

  缺点:缺乏新旧知识点的对比

  本节课有两次比较。

  其一:本次教学是以有余数除法笔算方法为基础的,但两个知识点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前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是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计算的,商都是一位数,而现在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则商是两位数,不能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进行计算,而要从十位开始算起。

  其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与不能整除在算理、算法上也不尽相同,找出他们的共同点总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找出他们的不同点,讲清竖式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没有让学生进行及时知识的对比,导致很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和以前的知识产生混淆,没有突破竖式计算这个难点。在以后教学中要发挥扮演的作用,加强竖式写法的指导。


三年级数学《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8)

——三年级数学《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菁选

三年级数学《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数学《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能力目标:

  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

  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只有“*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教学难点:

  “几分之一”概念的形成。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一分好吗?

  现在有四块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公*?每人分多少?

  两块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公*?每人分多少?

  像这样,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是我们以前学*的什么分法?

  我们再来看看如果一块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呢?每人得到多少呢?

  一半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那么,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分数。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1/2

  1、认识1/2

  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分这一块月饼的?每人得到多少?

  看一看两个半块月饼大小一样吗?

  分后的两块饼大小完全一样,这就是把饼*均分成两份。这半个月饼我们就可以说是这整个月饼的1/2。

  也就是把一块月饼*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2。

  你们能在这块月饼中找到另外一个1/2吗?

  2、写分数1/2

  我们来写一写。

  谁来读出这个分数,并说出各部分名称几含义,1/2表示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如果这样分能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

  练*:图中涂色部分能不能用1/2表示。为什么?

  总结:只有*均分才能保证分的公*公正,才能得到分数。

  课件,每人得到的1/2块月饼,它们一样大吗?为什么?

  所以我们在描述时,必须要说清是谁的二分之一。

  是不是只有分月饼能得到二分之一,还有什么办法得到二分之一。

  3、折纸活动

  任意拿出一张图形,先折一折表示出它的1/2。

  明明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1/2?

  我们用这三种折法折出长方形的1/2,那么同一个图形的1/2表示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

  总结:一个月饼,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只要是*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

  (二)发现分数

  1、如果把一块月饼*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怎样表示?谁来写一写?1/4表示什么意思?

  请用正方形折一折,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

  这几个图形,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四分之一

  2、把一个圆*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怎样写?1/3表示什么意思?

  3、把一个长方形*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并涂上颜色。1/5表示什么意思?

  总结:向1/2、1/3、1/4、1/5这样的数都叫分数。*均分成8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多少?*均分成100份呢?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分数吗?

  三、巩固练*

  1、下列不是*均分的请打×

  2、下面的分数能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吗?能表示的画“√”,不能表示的画“×”。说一说理由。

  3、你知道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吗?说一说理由。

  4、判断题

  5、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1/4,在()里划√

  同样的正方形,为什么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呢?

  总结:形状相同可能表示的分数不同,形状不同可能表示的分数相同。

  6、会变的正方形:说出正方形在不同图形中分别用什么数表示?

  8、想一想。

  四、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子*均分

  ─……分数线读作:二分之一是谁的

  2……分母

三年级数学《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学*活动,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

  2.在想一想、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的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进一步理解*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首先请同学们配合,我们共同完成一个活动,老师想把一些苹果*均分给两个小朋友,用击掌的方法告诉老师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苹果,好不好?

  师:如果把6个苹果*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苹果?预备——开始生:(拍手击掌)

  师:如果把2个苹果*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苹果?预备——开始生:(拍手击掌)

  师:如果把1个苹果*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苹果?(出示1个苹果和2个小朋友)预备——开始生:不击掌

  师:怎么不拍了?

  生1:每人半个苹果怎么拍啊?

  师:是啊,这半个苹果,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生:不能。

  师:那么,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大屏幕(课件),老师想把一个圆*均分成两份,怎样分才能做到“*均分”呢?

  生:分成的两份必须一样大。

  师:把这个圆*均分成了2份(动画演示)。

  师:这样的'一份也就是——(生:一半),这样的一半就可以说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注意这二分之一怎么写?先画中间这条横线,表示*均分,把整个圆*均分成两份,就在下面写2,因为表示其中的一份,所以在横线上面写1.

  师:一起来读这个数。

  师:谁来说说这二分之一在这个圆中表示什么意思?(指名说)

  师:想一想,这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那另外一半又可以怎样表示呢?(教师强调:只有*均分,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2.大家弄清了二分之一的意义,下面你来判断一下,下面图形中的涂色部分是否是原图的二分之一?

  (二)认识四分之一

  1.师:认识了二分之一,你是否能利用学*这部分知识的方法来看看,如果老师想把一月块饼*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又可以怎样表示呢?

  2.生: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

  3.师:你能来写一写四分之一吗?

  4.师:同桌互相说一说四分之一在这块月饼中表示的意义。

  5.师总结:在*均分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这样的数就叫分数(板书)

  (三)动手操作——折一折。

  1.师:我们共同认识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你是否能利用我是为你们准备的这些不同形状的手工纸,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手中那张纸的二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

  2.生:动手操作。

  3.同桌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你表示的是哪个分数?

  4.汇报成果。(把作品贴在黑板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相应位置下)

  5.师:你们真了不起,你们不但认识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而且能折出不同图形的二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

  6.生:我折出了八分之一。

  7.师:八分之一这可是一个新的分数,快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分数的?

  8.生:我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均分成8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八分之一。

  9.师:老师要感谢你,正是你的大胆创新,善于发现,善于探究的精神,让我们知道了除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还有八分之一的分数,那么你们能不能也像他这样,大胆想一想,生活中还可能有什么样的分数?他表示什么意义?

  10.生:举例(板书:15分之1100分之124分之1)

  11.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均分成若干份,任取其中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看来生活中的分数真是数也数不清,也就是有-----生:无数个(板书:……)

  (四)比较分数大小:

  1.师:我们认识了分数,并了解了他们表示的意义,下面你能用准确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吗?(出示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图)

  2.师:能结合图示,试着比较一下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大小吗?

  3.生: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

  4.师:再来看下一组(出示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图)

  5.生:三分之一大于五分之一

  6.师:在比较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7.生1:横线下面的数越大,份数就越小。

  生2:同样的物体,*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每一份就越小。

  8.师:你的发现太重要了,有了这个发现,我们就可以比较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了,你能试着用他的发现,来比较一下黑板上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这三个分数吗?(板书)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创新动力,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练*,拓展深化。

  (一)基础练*

  (1)填一填。

  (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二)拓展与延伸:

  1、红线长还是蓝线长?(留出红线三分之一和蓝线的二分之一同样长,其他部分遮盖)

  2、各涂色的部分分别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3、同一个正方形在不同的图形中可以用不同的数表示:1,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三分之一,五分之一……

  4.拿出盒子中粉笔的二分之一,为什么同样是二分之一,却拿出了不同的数量?

  师:通过这样的训练,我们要学会善于应变,不同问题要不同分析。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三年级数学《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76页的例1——例5。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通过学*,培养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先一起认识2(1),在通过动手操作,创造认识更多的分数,从而掌握分数的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四、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练*题),为每个小组准备不同形状的纸若干张,胶水,剪刀。

  2、学生准备: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中秋节这一天,家家都要围在一起吃月饼。今年的八月十五这一天,强强一家也围在一起吃月饼,强强和弟弟看着香甜的月饼馋得直流口水,嚷嚷和吃月饼。可妈妈说:“吃月饼可以,我得先考考你们。”

  “14块月饼,*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块?”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8块月饼,*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块?”

  2、老师看他俩回答得这么好,决定奖励给他俩一块大月饼。(师拿出一个圆形纸片,分成大小不一的两部分。)

  问:“你们看,老师这样分公*吗?为什么?”

  接着问:“要分的大小一样,得怎么分?”(让学生知道*均分才公*)

  师:“那我到底要分给他俩几块呀?”(生回答)

  师由此引出课题,并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学*二分之一

  1、同学们,你们从老师给你们的纸中选择一张试着分分它的二分之一吗?(学生动手分)

  2、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让两名生回答)

  3、师:同学们都是对折以后分成了大小相同的两部分,这样分我们我们叫(生答,师板书:*均分)

  4、师:谁能用上“*均分”这三个字,再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指名生回答)

  5、师:老师就把这块月饼奖励给他俩(师边说边把圆剪开,粘在黑板上)强强拿着月饼可高兴了,他说(课件出示:把一块月饼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指名读这句话

  问: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生答后进行辩论)

  6、师:看来*均分是产生分数的前提,*均这两个字能不能漏掉呀?(屏幕出示正确的话,并把*均两个字变成红色)你们看看这句话,那个字词还很重要?

  生观察后回答,是引导生注意“每份”、“它的”两个词,并把这两个词变成红色。

  7、面和你小组的同学说说你刚才分的过程,注意要把那些特别重要的词突出出来。(生小组交流)

  8、我们认识了二分之一,那谁能试着写写二分之一?(生到黑板上写,是再强调分数的正确写法)

  (三)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二分之一,其实这个大家族中还有许多新朋友等着我们去认识,相信聪明的你们一定能够运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创造出更多的分数,赶快行动起来吧。

  2、生用不同形状地纸动手创造分数,并把它贴在黑板上,用分数表示出来。

  3、师有选择的让生说说意义。

  4、同学们,你们真聪明,用自己的小巧手创造了这么多分数,像2(1)、3(1)、4(1)、8(1)……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5、我们创造出了这么多分数,我们来观察一下,分数和我们以前学的整数一样吗?那不一样?(生答)

  让生看书,了解各部分名称,是相应板书。

  (四)、练*(课件出示练*题)

  1、选择能用4(1)表示的图。

  2、为涂色部分写分数或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3、写分数,看看每个小图形各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师发给每组图片,小组讨论后交流)

  (五)联系生活,谈分数生活中的运用。

  生自由交流在生活中发现的分数

  (六)升华总结

  师:是,不仅这些图形和纸片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数学的存在,课下,同学们到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分数,下节课交流。

三年级数学《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P91-P93。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方式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初步认识并理解几分之一,能联系实际和直观用分数表示几分之一。

  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各种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教学流程预设】

  一、引入:

  (一)、9块蛋糕,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块?

  1、生列式:9÷3=3(块)2、怎么分的`?(*均分)

  (二)、9块蛋糕,*均分给2个(或4个)小朋友。怎么分?

  1、思考后同桌交流2、组织汇报

  预设1:9÷2=4(块)……1(块)9÷4=2(块)……1(块)

  预设2:把剩下的1块*均分成两份或四份……

  二、展开:

  (一)、认识几分之一

  1、教师板贴蛋糕(圆片)图,问:一人再分得半块,可以怎样表示呢?(相机板书并介绍、、,初步感知几分之一。)

  (你觉得这样的数方便吗?为什么?)

  2、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3、教学几分之一的意义:

  引导:根据板贴圆片图说说三个分数的意思。

  4、依据意义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母、分子、分数线。)

  5、意义应用深化:

  (1)、判断下面的1/2用的对吗?(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组织交流。)

  ①、水占杯子容量的。

  ②、运动员跑了全程的。

  ③、把一个月饼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④、明明身高是妈妈身高的。

  (2)、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里还有、、或者是别的几分之一吗?

  6、操作再感悟。

  用学具纸折出一个分数(或别的几分之一)。

  (1)学生独立完成(2)组织汇报交流

  要点:要*均分。分数只强调*均分,与分的方法和形状没有关系。

  (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比较:○○

  (1)、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交流汇报。(说理由和发现:分子都是1,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3)、尝试将三个分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4)、拓展:出示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分别表示和。问:为什么?(组织讨论分析原长方形的大小。要点:分数的大小比较应就同一个物体或整体*均分后进行比较。)

  三、练*:

  独立完成P93做一做后组织交流。

  四、总结:

  1、学生总结:说说你的学*收获?关于分数你还想学点什么?

  2、教师总结。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