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语文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1

  1、情境导入:通过本单元的.学*,大家体会到了故事中动物鲜明形象,令大家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感受着故事中动物的神态行动。同样在我们同学们的生活中肯定也会遇到过自己记忆比较深的人和动物之间的故事,可以说保护动物已经深入人心,今天我再来看一幅与动物有关的图片新闻。(出示图片)来完成今天的*作。教师启发学生收集课外的相关资料、素材,指导学生根据*作要求进行定向观察,也可根据图画进行合理想象。

  1、阅读课本中的*作要求将*作要求理解透彻。

  2、想一想自己与动物之间的让自己记忆深刻的事情,或者根据课本中的图画故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故事在自己的脑子中进行构思。

  3、广泛阅读课外书籍,搜集相关资料、素材,为*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回顾本单元的多种方法,自己整理材料,使学生能够更充分的了解*作要求,并进行资料的收集省略。

  说说你是如何保护动物的?

  一、观察图片,畅所欲言

  1、从图片中你看到些什么?

  2、从图片中,你能想到些什么?

  二、图文对照,明确要求

  1、读读课本中的文字,简要说一说图片内容。

  2、明确*作要求:根据图片报道,展开合理想象,然后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3、展开想象,补充情节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充故事情节。

  (1)什么时间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

  (2)为什么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

  (3)几只小鸭子是怎样失足跌入路旁下水道的?

  (4)鸭妈妈看到小鸭子跌入下水道,它会怎么想,怎么做?

  (5)鸭妈妈是怎样向巡警求助的?

  (6)鸭妈妈是怎样带领巡警赶到出事地点的?

  (7)巡警奋力搭救小鸭子的场面?其他司机怎么表现的?(神态、动作等)

  (8)小鸭子被救出后鸭妈妈会有怎样的表现?

  (9)在救助小鸭子的过程中,路人会怎么样?

  (10)从这个故事中你会产生怎样的想法?产生怎样的感受?

  4、想一想:这张图片要表达的是什么?(动物间浓浓的亲情,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人类对动物的爱护。)根据要表达的中心确定详写的情节。

  三、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写具体

  1、自己选择一个需要补充的情节,想一想:如何写具体?

  2、发言,依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提醒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点工夫:

  (1)将鸭妈妈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写具体

  (2)将巡警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写具体

  (3)哪些要略写?

  四、组织讨论,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五、学生自由*作

  1、先口述一下故事情节。

  2、学生选择几个情节,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情节写具体。

  3、学生自由打草稿。教师巡视,参与*作,随时指导、点评。

  4、学生*作结束后,修改*作,自己写出自评语。

  1、认真观察图片。

  2、学生合理想象。

  3、大胆的在小组发言,和同学共同交流自己的看法,提自己的意见和看并从中学到有用的方法。

  4、学生尝试写作。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交流,为写作做好铺垫。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写作的内容,拓宽明确写作的方法。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教学难点:

  通过学*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堂教学PPT,学生准备搜集玄奘法师生*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唐玄奘西行取经,指导“奘“的读音,以及书写。(“奘”读zàng,而不读zhàng;,“壮”与“奘”的区别)

  2、导入: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二、检查预*效果,通览全文内容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出示一组词语指名读

  玄奘(zàng)缉拿(jī)高僧(sēng)

  天竺(zhú)堡垒(lěi)朝拜(cháo)

  2、测查学生词语理解

  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办法。

  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理清脉络

  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2)了解重点段层次

  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一画)

  (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三、研读课文,重点理解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

  [可能会有两方面的问题:

  1)他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

  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

  导:也许学*完这篇课文,自然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

  [要点:1)混出玉门关2)单人匹马走沙漠

  ※重点句:

  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立下誓言,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

  “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可感受他有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体会玄奘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求法。

  总结: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竺求学,一切源于他心中坚定的信仰,与一生的追求——对佛法的弘扬。

  过渡: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大量的佛经,这些真经是佛家教义的种子,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在*生根发芽,否则印度留学所创造的辉煌将变得毫无意义。

  4、结合课外资料,了解玄奘的历史贡献。

  1)学*小组合作读最后一部分,结合资料思考,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

  (要点: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

  2)师生合作交流资料

  ※屏幕出示:

  玄奘带回来的佛经数量大,覆盖面广,质量特别高,如果我们把唐朝汉译佛经比喻成为汉译佛经中的皇冠,那玄奘翻译的佛经就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玄奘西行求法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求取直经,而取到直经才只不过走了求法之路的一半,另一半就是翻译佛经,他魂系真经,迫不及待,也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佛*德圆满。

  阅读了课文,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玄奘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吗?

  角度:

  1、从学者的角度,

  他敢于对前人的译作提出批判,严谨治学,敢于探求真理。

  2、作为一个高僧,

  他历经艰险,百折不挠,远赴无竺,学*真经,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功德无量,是*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

  3、作为一个翻译家,教育家,

  他翻译方面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

  玄奘西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四、总结全文,提炼升华

  1、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玄奘西行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

  2、出示季羡林先生引鲁迅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拿硬干的人,有为民*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的脊梁。

  季羡林: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的脊梁”。

  板书:

  百折不挠

  唐玄奘西行取经

  舍身求法

  *的脊梁

  作业:

  1)推荐阅读《鉴真东渡》《苏式牧羊》

  2)写一篇读后感。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教学难点:

  通过学*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堂教学PPT,学生准备搜集玄奘法师生*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唐玄奘西行取经,指导“奘“的读音,以及书写。(“奘”读zàng,而不读zhàng;,“壮”与“奘”的区别)

  2、导入: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二、检查预*效果,通览全文内容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出示一组词语指名读

  玄奘(zàng)缉拿(jī)高僧(sēng)

  天竺(zhú)堡垒(lěi)朝拜(cháo)

  2、测查学生词语理解

  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办法。

  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理清脉络

  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2)了解重点段层次

  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一画)

  (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三、研读课文,重点理解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

  [可能会有两方面的问题:

  1)他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

  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

  导:也许学*完这篇课文,自然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

  [要点:1)混出玉门关2)单人匹马走沙漠

  ※重点句:

  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立下誓言,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

  “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可感受他有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体会玄奘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求法。

  总结: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竺求学,一切源于他心中坚定的信仰,与一生的追求——对佛法的弘扬。

  过渡: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大量的佛经,这些真经是佛家教义的种子,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在*生根发芽,否则印度留学所创造的辉煌将变得毫无意义。

  4、结合课外资料,了解玄奘的历史贡献。

  1)学*小组合作读最后一部分,结合资料思考,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

  (要点: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

  2)师生合作交流资料

  ※屏幕出示:

  玄奘带回来的佛经数量大,覆盖面广,质量特别高,如果我们把唐朝汉译佛经比喻成为汉译佛经中的皇冠,那玄奘翻译的佛经就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玄奘西行求法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求取直经,而取到直经才只不过走了求法之路的一半,另一半就是翻译佛经,他魂系真经,迫不及待,也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佛*德圆满。

  阅读了课文,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玄奘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吗?

  角度:

  1、从学者的角度,

  他敢于对前人的译作提出批判,严谨治学,敢于探求真理。

  2、作为一个高僧,

  他历经艰险,百折不挠,远赴无竺,学*真经,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功德无量,是*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

  3、作为一个翻译家,教育家,

  他翻译方面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

  玄奘西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四、总结全文,提炼升华

  1、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玄奘西行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

  2、出示季羡林先生引鲁迅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拿硬干的人,有为民*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的脊梁。

  季羡林: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的脊梁”。

  板书:

  百折不挠

  唐玄奘西行取经

  舍身求法

  *的脊梁

  作业:

  1)推荐阅读《鉴真东渡》《苏式牧羊》

  2)写一篇读后感。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4

  《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本课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课文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朴素而生动,是一篇寓科学知识于趣味故事的优秀教材。通过学*引导学生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

  水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积极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培养学生自主的学*意识,使外在的学*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及与人类的关系。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故事录音、反映水的变化的录像片或课件。

  2、师生收集水与人类关系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故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想把一个调皮可爱的小朋友介绍给你们,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们呀?(播放录音故事)

  (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状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了解了课文大意。)

  2、谜语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条谜语,看看你能猜到谜底吗?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板题)

  对话*台

  自读

  1、给学生充分地时间自由读课文。同时用笔标出生字、词语和不懂的地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评议读书情况。强调标出的生字、词语,注意难点的字音。如:躁、灾是*舌音;稼是第四声,在庄稼一词中,读轻声等。

  3、读书交流,鼓励质疑。说说读完课文你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解答。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良好*惯。教师有效地收集学生读文后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与走向。)

  识字

  1、利用生字卡片,出示我会认中的11个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指认,交流识字的方法。

  2、请同学来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生字和词语。(参见我会读)。

  3、分组开火车读字词比赛,评出优秀小组,读得不准的,请组内的同学帮助纠正。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冲、晒、池、浮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的特点,以及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

  2、教师范写。边写边强调重点。如:晒的第九笔是竖弯,不是竖弯钩;以及两点水和三点水在写法上的异同。

  3、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教师巡视,师生共同评议。

  谈话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已经学到了什么或会干什么,接下来你们想做些什么呀?(学生自己说想干什么,学生可能说出以下的活动意向。)

  1、用学会的词语说说话,给生字找朋友。

  2、和伙伴一起合作读课文,读最喜欢的段落。

  3、一边表演动作,一边朗读。小组合作。等等其他方法也可以。

  (要学生读文识字以后,充分尊重学生意愿,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方式和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扎实有效地学*。)

  汇报

  学生根据自主的学*活动,汇报学*成果,交流学*感受。

  第二课时

  对话*台

  导入

  1、用自己喜欢的记生字词。听写生字词,然后说出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巩固识字。同桌检查写字情况。

  2、指读课文,师生评议。

  启思

  1、通过学*,我们知道了水是会不断变化的。那么水是怎样变化的?水除了变化以外,还有什么特点呀?你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把这些问题弄懂呢?

  2、学生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交流方法。(学生可能会提出小组读书,边读边记、画表格填写、故事表演、绘画表现等方法。)

  (这样的设计应该建立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问启思,讨论探究阅读理解的方法,充分发挥了阅读主体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可能会找出一些方法,但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注意方法的可行性,以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学*。)

  探究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学*方法,进行合作学*。教师要及时关注各组学*情况,因材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正确地运用自主选择的阅读方法,以确保学*质量。

  展示

  1、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学*(小组学*),汇报学*情况。注意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问题。

  (1)水的不同状态及变化过程。

  (2)水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样子。(第3自然节)

  (3)水在人类生活中的利弊。

  2、教师可利用课件或录像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认识和理解。组织评价各组的学*情况,特别注重对学生合作情况,创新方法及学*态度的评价。

  (充分相信学*,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自主学*。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合作学*及主动探究的意识。)

  谈话

  你还知道哪些水的作用与危害?

  演读

  1、引导学生结合对文中重点语句的体会和理解,练*感情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如:用突出重音的方法读出落、打、飘;用愉快、轻柔的语气读出白云与红霞的美丽、可爱;用沉闷的语气读出云的沉甸甸;用轻而慢的语调读出水的*静、温和;用稍强的语气读出水汹涌澎湃等。

  2、练*用自己的话说说水的变化及水的不同性格。

  3、组织学生分别戴上水、汽、云、雨、雹子、雪的头饰,表演课文内容。适当加上运用和表情。

  (从读到说最后到演,科学地遵循了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利用了儿童善于表现自我的特点。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创新的胆识和表演能力。)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谜语两则

  1、好吃没滋味,脏了不能洗,掉在地面上,再也拿不起。(水)

  2、太阳一晒我就变,火上一烧我也变。向上缭绕像青烟,遇冷结成小水点。(水)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5

  一、引入学*

  1.回忆本组课文,围绕“成长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2.谈话: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但无论怎样,成长的经历都是令人难忘的。

  板书题目: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要求

  1.自读题目,勾画口语交际与*作的要求。

  2.交流:

  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

  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

  讨论信中的问题,写回信。

  三、口语交际

  1.认真阅读书中提示,以及《乌塔》、书信,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2.按要求独立准备,并说给自己听一听。

  3.根据选定话题进行分组。

  选同一话题的人过多,则可再分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

  4.分组交流,要求每人都有机会交流自己的看法。

  5.指名在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6.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谈话内容,说给同桌听,注意两人间的交流。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精选五篇)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1

  1、情境导入:通过本单元的学*,大家体会到了故事中动物鲜明形象,令大家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感受着故事中动物的神态行动。同样在我们同学们的生活中肯定也会遇到过自己记忆比较深的人和动物之间的故事,可以说保护动物已经深入人心,今天我再来看一幅与动物有关的图片新闻。(出示图片)来完成今天的*作。教师启发学生收集课外的相关资料、素材,指导学生根据*作要求进行定向观察,也可根据图画进行合理想象。

  1、阅读课本中的*作要求将*作要求理解透彻。

  2、想一想自己与动物之间的让自己记忆深刻的事情,或者根据课本中的图画故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故事在自己的脑子中进行构思。

  3、广泛阅读课外书籍,搜集相关资料、素材,为*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回顾本单元的多种方法,自己整理材料,使学生能够更充分的了解*作要求,并进行资料的收集省略。

  说说你是如何保护动物的?

  一、观察图片,畅所欲言

  1、从图片中你看到些什么?

  2、从图片中,你能想到些什么?

  二、图文对照,明确要求

  1、读读课本中的文字,简要说一说图片内容。

  2、明确*作要求:根据图片报道,展开合理想象,然后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3、展开想象,补充情节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充故事情节。

  (1)什么时间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

  (2)为什么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

  (3)几只小鸭子是怎样失足跌入路旁下水道的?

  (4)鸭妈妈看到小鸭子跌入下水道,它会怎么想,怎么做?

  (5)鸭妈妈是怎样向巡警求助的?

  (6)鸭妈妈是怎样带领巡警赶到出事地点的?

  (7)巡警奋力搭救小鸭子的场面?其他司机怎么表现的?(神态、动作等)

  (8)小鸭子被救出后鸭妈妈会有怎样的表现?

  (9)在救助小鸭子的过程中,路人会怎么样?

  (10)从这个故事中你会产生怎样的想法?产生怎样的感受?

  4、想一想:这张图片要表达的是什么?(动物间浓浓的亲情,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人类对动物的爱护。)根据要表达的中心确定详写的情节。

  三、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写具体

  1、自己选择一个需要补充的情节,想一想:如何写具体?

  2、发言,依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提醒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点工夫:

  (1)将鸭妈妈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写具体

  (2)将巡警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写具体

  (3)哪些要略写?

  四、组织讨论,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五、学生自由*作

  1、先口述一下故事情节。

  2、学生选择几个情节,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情节写具体。

  3、学生自由打草稿。教师巡视,参与*作,随时指导、点评。

  4、学生*作结束后,修改*作,自己写出自评语。

  1、认真观察图片。

  2、学生合理想象。

  3、大胆的在小组发言,和同学共同交流自己的看法,提自己的意见和看并从中学到有用的方法。

  4、学生尝试写作。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交流,为写作做好铺垫。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写作的内容,拓宽明确写作的方法。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本课“帐、玻、扇、偏、璃、鹰、烁、莺、蝠、蝙”等10个生字。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今天,我们学*第二课《天窗》。(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天窗?)

  3、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什么是天窗?这个问题读课文。

  4、学生带着“什么是天窗”的疑问读课文。(学生可说说课文的描述:“在房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也可以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天窗。)

  (设计意图:针对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教材编排意图产生碰撞,理解编排目的的同时,学会质疑的方法,产生阅读的欲望。)

  5、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情况

  1.同桌互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互相纠错正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情况。

  3.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4、自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读,读后交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设计意图: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5.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2.问:慰藉什么意思?(安慰、抚慰)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

  (设计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文中的词语,既形象生动,学生们欢迎;又无形中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与渔”。为学*文本奠定基础。)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的那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2.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慰藉”安慰。也就是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惟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

  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也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

  过程中要结合有感情的朗读。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体会孩子当时的无奈。

  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片光明,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从而理解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3.感情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设计意图:在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品位,恰倒好处的突破了文中的重难点,同时也教给了学生读书、理解的方法。)

  三、拓展积累

  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设计意图: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天窗

  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看见想象

  雨脚闪电星云无穷无尽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3

  周学*内容:第七单元《地名》

  一. 周学*内容:周教学内容:第七单元《地名》、

  二. 周学*重难点:

  1. 生字:一类字5个, 二类字4个;

  2. 积累: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3. ▲ 阅读“语文天地”中的好词好句。

  ▲ 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笔下生花”等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锻炼自我表现的能力。

  4、作文:(1)、写调查报告

  (2)、编旅游故事

  两项中选取一项进行写作。

  写作要求:▲内容形式不限

  ▲语句通顺,不少于400字。

  ▲可以查找相关资料。

  三.周学科融合:,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使学生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

  四.周学情分析:通过本组课文的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

  地名 授课时间:周�l�l

  整 体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教

  材

  分析

  这是一个开放的单元。

  地名命名的类型:根据自然景观(方位、距离、地理、形态、特征、物产和其他特征)命名、根据人文历史(居民、族姓、史迹、事件、人物传说、寓托思想情感)命名、其他多种形式命名。

  学法

  教师导法

  设计各种实践活动

  学生学法

  由学生先查找资料,以备上课使用。课堂上通过互相交流,提高学*兴趣.

  学*目标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使学生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学*重点

  一、了解丁丁家乡的地图

  1、出示:丁丁家乡的地图

  2、做识图游戏:一生说地名,另一生在图中指出。

  3、小组讨论:你发现丁丁家乡的地名有什么特点?

  4、交流:

  5、师简介孙中山的资料。

  6、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在关地名的小故事,体会地名的文化内涵。

  二、日积月累

  1、指名看日积月累,找找共同点。

  2、同学们在课余时间也收集了不少各地的地名,谁来说一说?

  3、现在我们也来给这些地名找找他们的同伴,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板书。

  4、教学日积月累"读一读

  (1)、师出示词语:一马*川、千山万壑、亭台楼阁、断壁残垣

  指名读。

  2、师出示练*:(连一连)

  二 、举办"地名游艺会"

  有关地名的知识丰富又有趣,接下来,我

  们就一起来开一个地名游艺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前选择的项目进行活动。

  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形式可以有:

  1、猜城市名

  2、找一找诗中的地名

  3、抢答,说地名

  说出三条以城市命名的路名:

  说出三个用少数民族语命名的城市:

  说出带"阳"字的三个城市名:

  说出带"海"字的三个城市名。

  4、填成语,组地名

  5、查找资料,介绍一个地名的来历。

  6、把地名串在一起,编一个有趣的旅游故事。

  四、学*《趵突泉》。

  1、初读探究

  1、自由阅读

  2、学生质疑或互问,师结合学生发问适当点拨

  质疑;文章从几个方面写趵突泉?

  3、读了课文,你们觉得趵突泉怎样?

  4、分组朗读短文,要求读出趵突泉的美。

  5、指导背诵经典段落。

  五、略读《秦皇岛的来历》

  1、自由读,

  (1)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指名说出这篇短文的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全班交流。

  (2)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拓展延伸:通过各种渠道多了解地名,需找背后的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4

  一、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互相提改善意见,共同进步。班内进行演讲比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演讲的兴趣。

  同桌交换作文尝试互评互改。

  通过交流*作,欣赏佳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作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找出自己的不足,再次完善自己的作文。

  板书

  二、日积月累

  1、师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这些成语的共同点

  2、师任选一个成语为同学做讲解

  3、勾画出讲解后仍不懂的成语,查词典解决

  4、拓展:尝试说同类的其他成语同桌对读,分组比赛 尝试学*是学生进步的一个阶梯,让学生在探究

  不懂中学*。

  三、展示台

  1.学*本组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根据学生具体的准备情况,课堂上可进行以下活动:

  抗战英雄故事会、手抄报评比等。

  3、评选活动:

  评选各项活动的能手;评出最有创意的活动小组;评出最佳作品,如手抄报 学生畅谈收获 评选可以激励学生进步

  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七

  资料搜集

  1、资料分类的方法 时间分类、项目分类、主题分类等 不屈不挠 烈士

  2、建立自己的资料目录 奋发图强 英雄

  3、养成定期整理资料的*惯

  教学反思

  思本节课内容既有对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又有对成语的进一步拓展掌握,另外还安排了加深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抗战英雄故事会,内容较以前难度有所增大,在课堂处理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要恰到好处。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读这首诗,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追求知识的欲望。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感受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教学用具:录像、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电脑出示课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21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是怎么传播自己的种子的

  它靠的啥办法?你们也来模仿老师问一问大家。读一读。

  二、学*

  1.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课文,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后数

  一数共有几小节?(6小节)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a开火车读词

  老师看看大家字词掌握的怎么样,我们来开火车好吗?

  b做多音字“得”的练*

  这篇课文有一个多音字,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三次的读音各不相同,我们来做一个练*。(结合电脑出示的句子练*)

  2.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课文

  想: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植物?哪几个小节是介绍这几种植物的?

  3.小组合作学*: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植物,读一读那个小节。

  2)说一说这种植物是怎么传播自己的种子的。

  蒲公英:

  1)蒲公英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植物,哪个小组是学*这个小节的,你们来说一说。

  2)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蒲公英美不美?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微风轻轻一吹,孩子们就纷纷出发”读出来。

  苍耳:

  1)你们见过苍耳吗?谁来说一说?

  2)课下同学们找了有关苍耳的资料,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苍耳,谁来摸一摸,什么感觉?

  1)哪个小组愿意把感觉给我们介绍!

  2)他们说的对不对,我们来验证一下。

  3)为什么苍耳能够挂住动物的皮毛?

  石榴:

  1)同学们你们吃过石榴吗?什么味道呀?

  2)石榴妈妈的胆子更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片,请同学们看一看。

  3)哪个小组给我们说一说看懂了什么。

  4)有语气地读一读

  豌豆:

  1)找小组来说一说;

  2)他们说的对不对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象。

  3)你觉得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刚才大家说豌豆炸开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我们怎么才能读好?

  5)集体再来读一读。

  总结:这四种植物多么有趣呀!我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来读一读,你愿意读哪个小节,就坐在位子上读一读!

  1)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就这几种吗?你还知道其他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吗?

  2)看录象

  3)请同学读第六节,想:什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

  三、总结留作业:

  老师觉得你们就是会观察爱思考的好孩子,希望同学们把这种好*惯带到课下,到大自然中多看看,留心观察身边的植物,你会得到更多的知识。

  四、作业:课下同学们可以画一画课文中介绍的这几种植物,去查找更多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我们做一期展板,展示出来。

  板书设计: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合集五篇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1

  一、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互相提改善意见,共同进步。班内进行演讲比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演讲的兴趣。

  同桌交换作文尝试互评互改。

  通过交流*作,欣赏佳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作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找出自己的不足,再次完善自己的作文。

  板书

  二、日积月累

  1、师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这些成语的共同点

  2、师任选一个成语为同学做讲解

  3、勾画出讲解后仍不懂的成语,查词典解决

  4、拓展:尝试说同类的其他成语同桌对读,分组比赛 尝试学*是学生进步的一个阶梯,让学生在探究

  不懂中学*。

  三、展示台

  1.学*本组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根据学生具体的准备情况,课堂上可进行以下活动:

  抗战英雄故事会、手抄报评比等。

  3、评选活动:

  评选各项活动的能手;评出最有创意的活动小组;评出最佳作品,如手抄报 学生畅谈收获 评选可以激励学生进步

  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七

  资料搜集

  1、资料分类的方法 时间分类、项目分类、主题分类等 不屈不挠 烈士

  2、建立自己的资料目录 奋发图强 英雄

  3、养成定期整理资料的*惯

  教学反思

  思本节课内容既有对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又有对成语的进一步拓展掌握,另外还安排了加深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抗战英雄故事会,内容较以前难度有所增大,在课堂处理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要恰到好处。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读这首诗,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追求知识的欲望。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感受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教学用具:录像、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电脑出示课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21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是怎么传播自己的种子的

  它靠的啥办法?你们也来模仿老师问一问大家。读一读。

  二、学*

  1.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课文,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后数

  一数共有几小节?(6小节)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a开火车读词

  老师看看大家字词掌握的怎么样,我们来开火车好吗?

  b做多音字“得”的练*

  这篇课文有一个多音字,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三次的读音各不相同,我们来做一个练*。(结合电脑出示的句子练*)

  2.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课文

  想: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植物?哪几个小节是介绍这几种植物的?

  3.小组合作学*: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植物,读一读那个小节。

  2)说一说这种植物是怎么传播自己的种子的。

  蒲公英:

  1)蒲公英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植物,哪个小组是学*这个小节的,你们来说一说。

  2)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蒲公英美不美?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微风轻轻一吹,孩子们就纷纷出发”读出来。

  苍耳:

  1)你们见过苍耳吗?谁来说一说?

  2)课下同学们找了有关苍耳的资料,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苍耳,谁来摸一摸,什么感觉?

  1)哪个小组愿意把感觉给我们介绍!

  2)他们说的对不对,我们来验证一下。

  3)为什么苍耳能够挂住动物的皮毛?

  石榴:

  1)同学们你们吃过石榴吗?什么味道呀?

  2)石榴妈妈的胆子更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片,请同学们看一看。

  3)哪个小组给我们说一说看懂了什么。

  4)有语气地读一读

  豌豆:

  1)找小组来说一说;

  2)他们说的对不对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象。

  3)你觉得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刚才大家说豌豆炸开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我们怎么才能读好?

  5)集体再来读一读。

  总结:这四种植物多么有趣呀!我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来读一读,你愿意读哪个小节,就坐在位子上读一读!

  1)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就这几种吗?你还知道其他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吗?

  2)看录象

  3)请同学读第六节,想:什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

  三、总结留作业:

  老师觉得你们就是会观察爱思考的好孩子,希望同学们把这种好*惯带到课下,到大自然中多看看,留心观察身边的植物,你会得到更多的知识。

  四、作业:课下同学们可以画一画课文中介绍的这几种植物,去查找更多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我们做一期展板,展示出来。

  板书设计: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它所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比喻句。

  4、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课内外结合,体味作者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和壮丽。

  课时布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出示图片,板书课题

  2、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想知道更多吗?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感知主要内容的。

  (2)会读会认田字格中的生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发明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同学不良的学**惯,协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发明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读这些词语。

  (3)指名初步解释词语。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体悟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局部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2、同学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局部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身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异的景象呢?

  2、讲读。

  3、比较:“奇异”在不在句子中的异同。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示在哪些地方?用

  5、自身的话说一说。

  6、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的意思。

  7、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

  8、“发明”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9、“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发明了这人间奇迹?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10、最后两行在第一局部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11、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发明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2、将第一局部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3、指名读,生评议。

  14 、齐读。

  五、安排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连绵起伏奇迹曲折蜿蜒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连绵起伏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伸向天边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局部。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局部

  1、导读。

  听老师读课文,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下面的三句话的不同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句话读懂了什么?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局部结构完全同于第一局部,同学们自身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

  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局部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无妨自身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局部读法的区别。

  7、同座可分两大局部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局部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局部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读两局部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你读懂了什么?俺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2、教师总结。

  四、指导背诵

  五、指导写字

  驾折蜒谱朽篇创簇绸

  1、同学自读上面的生字

  2、指名读生字

  3、齐读

  4、指导同学记生字:你能记住哪几个生字?

  怎么记住的?

  5、指导同学说

  6、指导同学写字

  蜒左右结构与“蜓”的区别

  创注意“仓”的写法

  驾下面的“马”不要写成“木”

  7、同学描红

  8、同学练*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形*字组词

  架()蜒()谱()拆()

  驾()蜓()普()折()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用—————划出来

  板书设计:

  蜒长城和运河(雄伟而壮丽)

  创

  驾(惊喜而自豪)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4

  一、谈话导入

  谈话:在你的成长中,一定发生过许多故事,有的让你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的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有的则让你烦恼至今,还有的让你感悟到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就借助这个机会,请你向大家说说你的事情,让大家共同分享你成长的时光。

  二、多形式展开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1、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2、全班交流。

  3、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明确*作内容及要求

  1.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要写得清楚具体。

  2.写“从《乌塔》想到的”。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给“需要帮助的王虹”写回信。要把想说的意思写清楚,书信格式正确。

  三、指导*作

  1.根据自己选择的话题理出提纲。

  2.交流提纲,分组指导。

  话题一:写谁的什么事。阅读本单元课文学*如何写。

  话题二:《乌塔》主要讲了什么事?你对文中什么问题最感兴趣?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建议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例子)。

  话题三:王虹遇到了什么烦恼?你的看法是什么?你认为她该怎么做?(指导书信格式)

  3.教师点拨写法

  (1)、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①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2)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四、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五、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六、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七、*作交流与讲评。

  1.指名读*作,集体评议。

  2.每个话题选出代表作讲评。

  八、修改誊抄。

  1.生根据讲评修改*作,可同桌互相提建议修改。

  2.誊抄*作。

  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作

  ①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作,小作者朗读自己文章。

  ②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畅。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作,互评互议。

  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①各自修改自己的*作。

  ②将修改后的*作在学*园地里张贴展览。

  ③鼓励学生投稿。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5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4、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和教给学生学*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解题

  1、导入课文。

  2、解题。

  二、初读课文

  提出阅读要求:

  1、把不理解的词语抄出来。

  2、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把它们写在课文旁边。

  3、了解课文写作的顺序。

  读后请同学们讨论课文内容,教师小结:本课主要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目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作者联想到木材和社会主义建设关系,联想到林场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三、学*第一小节

  1、齐读,思考:“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读出感情的变化。

  四、总结

  五、作业

  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跟你们一起学*了林海。

  (板书:林海)

  2、师:通过学*,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写了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以及作者的联想等几个内容。并且学*了第1小节。第1小节写了什么内容呢?

  (板书:大兴安岭亲切、舒服)

  3、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作者深入林中和联想的部分。首先,我们来学*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

  (板书:景色、联想)

  二、学*第二小节

  1、生快速地阅读第2小节,问: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板书:岭)

  2、生默读第2小节,问:哪一句写了作者看到“岭”?

  3、理解“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句子。

  ⑴ “疾驶”什么意思?“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说明什么?

  ⑵找出“看不完”的句子,“看不厌”的句子。并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板书:多、温柔)

  4、指导朗读“多”“温柔”的句子。(板书;喜爱)

  5、过渡:课文第2小节,作者描述了岭“多”“温柔”的特点,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我们是这样学*的:

  ⑴找出第2小节景物(岭)及其(多)(温柔)特点的句子。

  ⑵品读(多)(温柔)特点的句子。

  ⑶体会文中(喜爱)的感情。

  出示幻灯片:

  学法:①找出重点词句;

  ②品读重点句子;

  ③体会文中感情。

  三、学*第3~5小节

  师:出示图片,配乐范读第3~5节,生看图欣赏。

  师:生轻声读第3~5小节,把句、段读通顺、流利,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1、学*第3、4小节。

  ⑴默读第3、4小节,问:看到了什么景色?(板书:林)

  ⑵品读第3小节:

  ①理解“目之所及”的意思。(板书:绿)

  ②理解第3句,弄清两对反义词的用法。

  ③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比赛读)

  ⑶品读第4小节:

  ①写了哪些林?(板书:如海)

  ②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并体会2个反问句的用法。

  ③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引读)

  ⑷过渡:课文第3、4小节,作者描述了林之大──“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林中有波浪──“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林中有浪花──“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可见,林之大之美,只有“海”才能与之相比。我们是运用这种方法学*的:找出重点词句,品读重点句子体会文中感情。

  2、自学第5小节:

  ⑴品读“多”“美丽”的句子。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花鞋。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⑶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女生读)

  ⑷过渡:这里,我们和作者主要欣赏了兴安岭“林”“花”的特点,作者写的非常美!下面请同学们再有感情读一读3~5小节。并根据老师提示选择一小节背一背。

  3、指导背诵:

  ⑴学生练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作者深入林中欣赏了岭、林、花,这么诱人的景色怎么不令作者浮想联翩呢?

  四、学*6、7小节

  师:快速阅读6、7小节,用横线画出作者想到的句子。

  1、学*第6小节:

  ⑴指名生说。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空洞”什么意思?“并不空洞”呢?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板书:建设)

  2、学*第七小节:

  ⑴指名生说。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邦”什么意思?“兴国安邦”呢?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板书:兴国安邦)

  ⑶过渡:同学们,作者描述兴安岭真美!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听,感受感受大兴安岭的美!

  五、学生练说,体会感情

  六、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运用“找出重点词句、品读重点句子、体会文中感情”的方法,理解了兴安岭景物特点和作者联想的内容。仔细的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作者把满腔喜爱之情蕴含在文字的字里行间,写得生动、形象。我们应该学*作者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林海

  岭温柔

  林绿

  花美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 (菁华3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1

  前几天,我读了《笨狼的学校生活》,书中的内容很吸引我。在笨狼学校的生活中,有快乐忧伤,他们在快乐的海洋里欢闹着,天真可爱是笨狼最大的特点。在做事的时候有点傻乎乎的,但是他傻的可爱、傻的天真。其中,有一篇文章我最喜欢,那就要属《分拳头》了。

  一次,小绵羊告诉老师,小棕熊欺负人,老师当天就告诉老棕熊了。不用说,小棕熊当天晚上就被K了。挨了打了小棕熊怀恨在心。它心里想:我一定要报仇!第二天到学校,小棕熊见到小绵羊就把小绵羊拉出教室,打了小绵羊一拳。顿时,小绵羊嘴角流出了鲜血,旁边的笨狼看见了对小棕熊说:“别打小绵羊了,分我几拳吧!”旁边的小动物们也都纷纷说:“分给我几拳,分给我几拳……”小棕熊顿时愣在那里,不知道干什么好了。

  读了这篇文章,动物间的友谊让我流下了热泪。

  这让我联想到了那次运动会。我班朱韵洁在鳃前练*垒球时,由于动作没有到位,球还没出手,一下子扭伤了大腿。老师和同学们都赶忙围上去问伤情。大家对同学的关心不正像收中的“分拳头”所表现出的友爱吗?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2

  文明,是一种好的品德,文明会使世界变的更美好。

  文明,走在街道上常常可见文明两字,走在商场里也可以见到这两个字……那文明到底是什么呢?文明是不讲脏话,不浪费、不乱丢垃圾、不随意采摘花草等等都是文明。在饭店吃饭时可以看见文明用餐,在饮水机旁边可以看见文明用水,在校园可以看见尊师重教等等这些标语。

  在一些书里都有讲到文明。如《文明只差一步》、《文明》、《文明是什么》等等的文章。

  文明是很重要的,不论在那里,都可以看见文明两字,要是我们不讲文明的话,地上、小河、草地都是垃圾,河里的鱼儿都将死去。要是我们不讲文明的话,世界将到处是垃圾,听到的全是脏话,花草树木将全都枯死……可以想象不讲文明的后果有多可怕。

  文明从我身边做起,说文明话、讲道德、不乱丢垃圾、不浪费、不采摘花草、不乱砍树木、保护环境……文明虽然看上去简单的两个字,但它的意义却很大。

  让我们一起做个讲文明的人,让我们一起建立一个文明的家园。要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就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文明的人,文明不简单,也不难。

  保护环境,让我们一起建立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一起做个文明的人。记住,文明只差一步,一起努力起来吧!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3

  远眺源头,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在田间劳动,那是华夏人民的淳朴。它告诉了我们远古人类的智慧。

  追溯历史,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圣人。他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和思考的关系。

  穿越时空,从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到李白,到杜甫。李白在官场的失意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当他纵情于山水之间写出了优美的诗歌。失意如李白,可他却在冲波逆折中写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青帆济沧海“的壮志,让我们看到的是雄心。“安能脆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让我们看到的是意气,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杜甫,到晚年时,家贫如洗,面对“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精神,又怎么不能让人折服?这是一个民族的魄力!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学者老师,教导我们许多道理,如师说,如劝学。从他们的文章,我们看到的是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灿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她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星空中最明亮的一颗。

  语文,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她会为所有人带来微微徐风,就像在干旱的沙漠,滋润着心灵的荒野,孕育出一片精神的绿洲。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作文 (菁华5篇)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作文1

  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句话对我来说,简直太贴切了。曹文轩的书籍就带给了我莫大的精神享受。这些书有的像一束百合,沁人心脾;有的像一支交响曲,令人回味无穷;有的像一盒五彩画笔,为生活画龙点睛。而《青铜葵花》这本书又有着不一样的故事和启示。

  这是一个让人泪落如珠的故事:主人公乡村野孩子哑巴青铜和跟随爸爸来干校的城市女孩葵花是一对好朋友。可是一次意外,让葵花和爸爸永远地分开了。葵花住进了青铜家,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经历了水灾和蝗灾,他们在苦难中彼此温暖、乐观坚强地成长着。在葵花十二岁那年,命运之神又将她召回了城市。万番不舍中,兄妹离别。但是在一次眺望中,青铜终于喊出了“葵花”二字。

  其中“冰项链”这一章的故事最使我感动。生活的苦难锻造了青铜的坚韧,一肩挑起兄长的责任。故事中青铜带葵花去看马戏演出,为了让妹妹能看到表演,青铜放弃了这个机会,把葵花扛到肩上,自己忍受痛苦,这何尝不是哥哥对妹妹无私的付出!青铜一家轮流看管茨菰,轮到葵花时,嘎鱼却让鸭子吃了田地里的茨菰。

  青铜为了不让妹妹受到训斥,于是自己担起了这个责任,这何尝不是哥哥对妹妹的呵护!在文艺汇演上,青铜为了让葵花能成为最美的报幕员,不惜腮帮的麻痛,为葵花制作了一条冰项链,这是何等炽热的兄妹情!青铜对葵花的兄妹亲情使我禁不住泪水涟涟。

  书中青铜和葵花在苦难的摧残中乐观活泼地活着,他们有着坚韧不拔的风度对待苦难。这让我不禁想起叙利亚战争的一张图片:一个不到五岁的男孩在沙滩旁无助地哭泣,他的父母不知被海浪冲到何处,小男孩失去了他该有的幸福童年。我为他的痛苦感到遗憾和叹息,也相信失去至亲的小男孩一定能在苦难中崛起。苦难正是我们人生中必不可少的财富,我们应当像青铜葵花那样勇于面对痛苦、尊敬痛苦!欢乐值得赞颂,痛苦又何尝不是?这兄妹二人,更是有着伟大的心魂,他们纯洁高尚、乖巧懂事、不畏苦难,这些珍贵品质有哪一样不值得我们学*!

  青铜葵花!你的名字闪耀着苦难应有的风度,你让苦难散发着美丽的光芒!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作文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了美丽的绿化广场。

  来到前广场,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五颜六色的花草和苍翠的树木。那黑白相间的地砖*坦而干净。古色古香的花钵上栽着红似火的圣诞花,漂亮极了!那奶白色的路灯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晶莹通透,挺立在路旁,就像是广场的卫士。

  我们来到下沉广场。只见它上层十分*整宽阔,许多小朋友在做游戏,有的互相嬉戏;有的互相追逐;还有的在仔细观察墙壁上的壁画和铜钱。看,这身穿红色上衣的小女孩,多么认真啊!她正在观察墙上的壁画呢!你瞧,她左看看,右望望,还不时用手摸摸墙上的石头,仿佛置身于一个古代的童话世界里。在远处眺望下层,那清澈见底的“溪水”,从形状各异,层层叠叠的石头上缓缓地向下流,水花向四周飞溅,形成了“飞流叠石”,给广场增添了生气。

  下沉广场的外面是一圈圈的模纹花坛。瞧,花坛外层是福建茶绿篱,下面是深红色的细叶红草,上面是浅绿色的马尼拉草,构成一个个越王墓徽纹的花坛。呀,在绿树红花,蓝天白云的衬托,绿化广场更显得美丽可人!

  最后我们来到了小游园,一个个小亭,黄色的地板,看起来十分和谐。人们在悠闲地散步、歇息。小游园附*还有一个大花钟,它随时提醒人们,别乐而忘返了!

  美丽的绿化广场,我爱你!您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欢声笑语,给我们带来了舒适的享受!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作文3

  这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美丽的云台花园。

  进了云台花园的大门,一直向前走,就来到美丽的花钟前面。远远地看花钟,就像花托上托着一颗彩珠。里面有一长一短的白色的指针和有两个由绿草和三个由细叶红围成的圆圈,红绿相间。最外一圈的红草上镶着长方形的绿叶黄花的小黄菊。它表示时间的刻度,色彩明丽,指示清晰。钟的下面是半圆形的马尼拉草,红草和蝴蝶花在下面组成花托形,美丽极了!

  花钟不仅美丽,而且很先进。请你先听我说一件趣事吧!

  这天我们走*花钟,越走*,就觉得脚越不听使唤,不知是什么,竟把我们的脚吸得结结实实的,要用尽力气才能把脚提上来。真是比登天还难呀!于是,我做了一个实验:我站在花钟前面的地上,猛地一跳,奇怪,我跳起来时为什么会有一些小东西把我的脚拉得严严实实,像不让我跳似的。后来,听老师说这花钟是用大自然的地心吸力运行的。我恍然大悟,推测是地心吸力把我的脚吸得严严实实的。

  我想:花钟仅仅是云台花园的一个美丽的景点,但它却体现出人们利用大自然,美化大自然的创造力。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作文4

  我家旁边有一个美丽的公园。

  一进门,映入眼帘的就然而那争奇斗艳的百花,五颜六色,艳丽动人。

  春天来了,正就然而百花齐放的时候,各种花都争先恐后的开放了,然后月季花也不甘示弱,开出一朵朵迷人的花。远远望去,翠绿的枝叶衬着一朵朵深红色的花,艳丽多姿,充满生气。走进一看,花瓣一层一层的,像位美丽的少女。

  盛夏时节,茉莉花开放了。细长的花瓣雪白雪白的,洁白无暇。像雪花一样柔软滋润。它的花蕊就然而黄色的,上面满就然而花粉。那桃形的花骨朵也惹人喜爱,就像用白玉雕成的。有时候阳光照射在洁白的花朵上,显得晶莹耀眼。夜晚,当银白的月光洒在大地上。从绿叶间露出来的茉莉,更显出它的高雅气质。

  秋天,五颜六色的菊花争艳斗放。有红的、黄的、绿的、白的,还有粉红色的。红的像火,黄的如金,绿的似翡翠,白的像雪花,粉的如彩霞。朵朵傲霜吐艳,竞相开放。

  冬天,当百花凋谢时,梅花却傲然挺立,像松柏那样傲风霜,斗严寒。梅花千姿百态,那些似开未开的花,外面的花瓣已经绽开,可里面却还紧紧的抱在一齐,这多像一个害羞的女孩呀!梅花不与百花争艳,这种精神多么可贵。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作文5

  出门之前,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好好打扮一番,事关自己的面子,还直接关系到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我有这样的理想——长大后当一名服装设计师。

  有句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我想一定有许多人为衣服犯愁,因为买不到又合身又好看的衣裳,我何尝不是如此,为买衣服去逛街,到头来走到脚断也没有找到合适的。那时我多希望自己能设计并做出漂亮合身的衣服啊!其实我们也不必去计较衣服的好与坏,比起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的穷人,我们还在挑三挑四,穷人的衣服如果破个口,就拿捡来的布块缝上,那时我多么愤愤不*,也多想为穷苦人们设计一些比城市还时髦的衣服!

  光耍嘴皮子不动手是空想,要从实际做起。我清楚服装设计需要干些什么,无非就是绘图、计量、动手,为实现愿望,我不断地从生活中得到锻炼,吸取经验。

  从小,妈妈就投资我学*画画,加在一起大概有四年吧!我不敢说自己画得好,但是也算得上精炼。对于计量是数学上的知识,数学是主科,肯定要学好。虽然我的数学成绩不算拔尖,也在中等之上。说到动手能力,就要从生活中做起,做家务就能得到锻炼。

  随着时间的脚步,我最终会迈向我的理想——一名为人们设计服装的设计师!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第七单元教案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七单元教案 1

  写作目的

  写自己的成长故事。

  要写得清楚具体。

  要写出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生活感悟。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作指导)

  教学过程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1、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处要写具体。

  2、“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生发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3、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主要表现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悄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二课时

  (作文讲评)

  教学过程

  朗读展示优秀*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优秀*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顺。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作,互评互议。

  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1、各自修改自己的*作。

  2、将修改后的*作在学*园地里张贴展览。

  3、鼓励学生投稿。

  *作欣赏

  争吵

  今天,我和我最好的朋友吵架了,并不是因为什么严重的事,而是因为一件很小的事。

  早上,老师叫我抄写每月的故事,写着写着,我的同桌碰了我的胳膊肘儿,氢墨水注滴到了笔记本上,我火了,骂了他一句。他只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他的微笑让我很不舒服,于是我想报复他。

  过了一会儿,我也碰了他的胳膊肘儿,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没想到同桌气得脸都红了,说着就举起手来,正好被老师看见了,同桌急忙缩回手去,然后又说:“我在外边等你。”我觉得很不安,气也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他是个好人,每天都帮父母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可我却故意碰了他的胳膊肘儿,*时我们都玩得很好……

  老师讲的课,我一句也没听进去,毕竟是心里有事。终于挨到放学,我赶紧向同学道歉说:“对不起,我不该那样做。”他说:“没关系,我也有错,我们还是好朋友。”这场争吵才算“圆满”结束。

  *作范文:

  从《乌塔》想到的

  这个星期,我们学了《乌塔》这课。品味着小女孩乌塔的一句句话语,我思绪万千……

  乌塔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却靠自己的能力挣钱去游欧洲,真是了不起!而我呢,却当家中的“娇娇女”,总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她为这次欧洲之旅准备了三年,路线日程安排得滴水不漏──一个中学生,几乎不要家长帮忙,与我们这些同龄人相比……唉!

  想想我,除了读书,看课本,什么都要依赖父母。和乌塔的自理能力比起来,我就像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娃娃。

  从乌塔身上,让我懂得了,做一个优秀的人才,对未来有用的人才,能回馈社会的人才,不是光会死读书就够的,经验和社会知识的积累不是光看电视图片就能学到的。“从电视和书本上认识世界并不完美。”乌塔的这句话,如雷贯耳!在我沾沾自喜自己能发表几篇作文的时候,乌塔已经在自费旅游多个国家了。和乌塔比起来,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或者说,我们国家小孩在自理能力上的欠缺。我们都在父母的爱护下娇养的有些软弱苍白了。其实,小孩子应该学会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总是一帆风顺的话,长大后走入社会,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就会很差。容易在困难前退缩。*时得到锻炼的人,面对困难时,就不会显得手忙脚乱,就能自信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不会轻易言“败”。

  亲爱的爸爸妈妈,多给我们一些锻炼和自由吧,让我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让我们多一些自信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把你们对我们的爱变成溺爱,过度的保护只会使我们丧失独立的能力。不要把我们当做小鸡护在羽翼下,我们要做的是雄鹰,展翅高翔的雄鹰!

  社会需要的是能独立思考动手干实事的人才。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未来是我们的,请放开对我们过度的保护,让我们经受风雨的磨练,在这美丽的大千世界里开辟属于自己的天空吧!

第七单元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2、把握好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学*要求。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通过有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加强整数和小数的联系,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教学重点: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并导入新课。

  提问: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是怎样?

  老师小结:突出整数比较大小时,要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同分母的大小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把相同分数单位分数的分子进行比较。

  口算比赛:(用手势表示“大于号”、“小于号”)

  16 ○ 1228 ○ 3886 ○ 844/5 ○ 3/57/12 ○ 5/1216/20 ○ 9/20

  导入新课:前一阶段,我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今天我们先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小组探究学*:P90 例2

  2、补充例题(图略)请看图,说出左图和右图中有几个几分之一,用小数怎样表示?这两个小数哪个大?为什么?

  要求:从小数的含义上理解得出。

  0.4 < 0.7

  紧接着要求学生再观察下图并要求边看图边思考

  这图和上图有什么不同?比较时应先比较哪一位,再比较哪一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时突出下图中有整数,而上图没有;有整数的情况下,小数大小的比较,要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就如同比较整数大小一样,先要比较千位,再比较百位,……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

  进而说明左图的数大于2,右图的数不到2,所以圆圈中应该填“>”。

  2.5 ○1.8

  3、学生试练。

  2.5○2.38.6○8.90.23 ○ 0.533.22 ○ 1.28

  使学生明确两数的整数部分,个位上都相同,就要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4、教师简单小结比较小数的方法。

  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的比较方法相同,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有整数部分的小数,要先比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三、练*

  P90下边的“做一做”

  补充练*,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 > ○ > ○ > ○ > ○ > ○

  四、全课总结(略)。

  五、教学反思

  由于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难度并不是很大,所以在在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尝试、自主研究、自主总结。

第七单元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生回顾整理整数与小数的相关知识,加深理解整数与小数的意义,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相关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整数、小数认识的知识网络。

  2.学生通过复*,进一步了解整数、小数的相关知识,掌握数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认数的作用,产生对数的学*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觉性。

  重点难点:

  整数(自然数)和小数的意义、组成及读写。理解数的相关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总复*。这节课我们进行整数和小数的整理与复*。(板书课题)

  通过复*,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小数的有关知识,提高数的应用能力。

  二、回顾整理

  1.讨论整理。

  提问: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了解整数和小数的哪些知识?请你结合小面的问题先自已思考、整理,再与同学说一说。

  出示问题

  (1)你能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整数,怎样的数是负数,怎样的数是小数吗?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你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几?举例说一说。

  (3)你能举例说说读、写整数和小数要注意什么吗?怎样比较整数和小数的大小?怎样求一个数的*似数?

  让学生围绕上面三个问题思考,并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

  (1)提问:你能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整数,怎样的数是负数,怎样的数是小数吗?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2)提问:你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有是几?举例说一说。

  根据学生回答呈现数位顺序表。

  提问:整数部分计数单位排列有什么规律?每个数级上的数表示什么?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第七单元教案 4

  一、知识梳理与积累

  1、拼音

  (1)复*拼音,能读准三拼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2、识字

  (1)部首:“病字头”、“双人旁”、“提手旁”、 “反犬旁”、“月字旁”、“木字旁”

  (2)“水、永”的笔顺规则:先中间后两边

  (3)学*生字47个,在描写的基础上正确书写26个生字。

  3、句子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好轻声,读出句子的语气(提醒别人、问句)。

  4、段落

  背诵两句句子。一首古诗。

  二、学*方法于运用

  1、识字与写字

  (1)总结出有些部首的规律。例如:“提手旁”的字一般和手的动作有关;“反犬旁”的字一般和四条腿的动物有关;“月字旁”的字大多和“身体”有关。如,脚、肚、腿……有时和月亮有关。如,朗、期、朝……有些可以通过形*字比较来学*。“爷”可与“爸”比较,“猴”可与“候”比较。

  (2)注意田字格里的位置。

  2、朗读

  1、朗读课文要先让学生花时间读正确,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尽可能读得流利些,不唱读,不顿读。可以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它们。应该让学生多模仿、多尝试,在实践中提高朗读能力。

  2 、对于知识性的童话故事,根据学生还处于爱幻想的年龄特点,可以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比如,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做动作,帮助他们展开想像,再现课文的情境。在学生熟悉课文之后,再去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在读懂之后,还要回到课文的情景之中。

  3、说话

  要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思考问题的*惯,同时要组织规范的语言来说。同时注意把话说规范,意思说明白。

第七单元教案 5

  第七单元作文教学(写敬佩的一个人)

  一、*作要求:

  1.本次*作,安排了写“我敬佩的一个人”的内容,要求我们进行*作指导。

  2.可以写的人物的范围没有限定

  3.通过具体事例夸夸人物的精神品质。要把事情说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敬佩之情。

  二、教学目标

  1.深刻体会写人物要抓住人物突出的性格特征,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

  2.学会在描写时体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加入自己的思想以及情感。

  3.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学会评改写人的作文。

  三、*作备课准备

  1.关于*作知识点的了解:

  ·描写人物的方法·生活细节描写·什么是人物特点

  2.关于口语交际课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值得敬佩的人。他可能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外语的妈妈,也可能是苦练书法的小伙伴;可能是不畏寒暑、默默工作的清洁工人,也可能是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叔叔、阿姨……选择其中一位,通过具体事例,夸夸他们执著追求的精神。如果你觉得他的其他品质令你敬佩,也可以说一说。要把事情说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敬佩之情。

  3.关于*作素材的搜集

  1.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作做好准备。

  2.搜集相关的作文,阅读体会写作方法

  4、本次*作指导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把事情说具体,表达出自己的敬佩之情;第二,分组,每个同学都说一说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并进行组内评比;第三,教师要引导全班同学就所写的人物的品质和事例是否具体进行评价。通过具体事例,把自己所敬佩的人物的精神风貌写出来。

  让学生明确:

  第一要通过具体事情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第二,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第三,写完后要认真修改。一、前作文: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话题交流,真情融汇:吹面不寒杨柳风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这个大千世界里,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人,在这些人中有你的亲人、老师、同学,有默默奉献的清洁工……你认为谁最值得尊敬、佩服,为什么让你敬佩?这次,咱们比一比,看看那个同学心目中佩服的人最了不起,他的事迹是不是也能让其他同学们都佩服呢?

  2.同学们交流自己敬佩的人是谁。他有什么特点值得敬佩。

  3.同学们敬佩的人真多,我相信大家经过学*和练*,一定能完整今天的写作人物。写的好的同学将获得小作家奖。同学们想不想当小作家?

  设计意图:激发学*的*作欲望,让学生产生“我要写”的思想,这就是学生*作的快乐之本。

  (二)成语点睛,诗句引趣:嘈嘈切切错杂弹

  1.老师请大家读一读下面的诗句,帮助大家搜集了一些写人的成语,读一读,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注意说出为什么喜欢。

  亭亭玉立风华正茂文质彬彬仪表堂堂格外健壮外貌丑陋举止文雅汗流浃背前俯后仰昂首挺立攥拳击掌揎拳撸袖卷袖摩拳扬手拍掌搓手呵气拍手打拳攥紧拳头挥手致意招手示意握手言欢低头沉吟点头微笑摇头晃脑埋头苦干垂头丧气浑身颤粟浑身乱颤体如筛糠战战兢兢瑟瑟发抖轻移脚步大步匆匆大步流星大步飞奔大步腾腾欢天喜地赏心悦目心神振奋春风满面心旷神怡谈笑风声开怀畅笑心花怒放大快人心欢欣鼓舞兴趣盎然乐不可支放声大笑嫣然一笑热情洋溢心满意足欢欣鼓舞春风得意

  4.师:同学们,“敬佩”一个人,说明这个人有很多好品质值得我们学*,但是我们的文章不能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地去写,写你最敬佩的那一方面,并且要用一二件事突出表现他(她)的好品质。比如,你要赞美的人物的特点是拾金不昧,你要钻则意见拾金不昧的事例来写。这种方法就是:人物特点→具体事例(先概括后具体写人)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5.师:对于一个人来说,在他身上还有许多许多是不仅需要我们用眼睛看,更应用心去体会。比如我们要写人是一个同学,你佩服他能歌善舞,你应该通过具体的事儿,让别人读了特别感动,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具体事例呢?或者说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具体描述呢?请大家联系学过的课文说一说。

  6.学生交流,老师总结: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来细致地描述,突出人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白,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以及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总是通过对具体事件的记叙,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等来展示和表现出来的。只有写好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才能更好地揭示人物的品质,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7.具体事例指导。教师表演(一母亲焦急地等待着自己的孩子放学,她走来走去,时常看表,孩子出来后,妈妈把自己的衣服给孩子穿上。)

  师: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谈感受。(妈妈很焦急,而且她很爱自己的孩子。)

  师:那你能把刚才看到的一幕细致生动的描述出来吗?*时你注意过这样的动作举止吗?注意好词佳句的运用来表现出这种焦急和爱。

  8.学生讨论后,老师小结:从具体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方面来具体描写一个人。

  9.组织学生讨论,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题作文,要重点写好几部分,怎样突出人物的品质等,互相启发。在心里想好写作提纲,小组内交流体会。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根据特点选生活素材,指导选材,要让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作品,避免千篇一律,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引导学生择取最能反映这个人让人敬佩的事例来叙述,形成生命的律动和个性的张扬。

  (二)佳作引路,章法导写:要把金针度与人

  1.为了写好这篇作文,老师特意写了一篇下水作文,请大家欣赏。请大家读一读下面的一段文章,说一说您的理解。展示下水作文:

  可爱的小虎子

  我的邻居家有一个孙孙,名叫小虎子。听,多帅的名字呀!小虎子不但名字帅,长相也帅。圆圆的脸庞上嵌着一对虎里虎气的大眼睛,看上去是那样有神,他那乌黑的眼珠在眼眶里骨碌碌地转着,是那样的机灵。高高的鼻梁下面长着一张肉嘟嘟的小嘴,两个深深的小酒窝,印在那活泼可爱的小面孔上。

  我佩服小虎子的顽皮。每当见了我,他总要搂着我的腰,大声说:“好爷爷,亲爷爷,还有那个老爷爷。”惹得我们全家人哈哈大笑,别人说他有多动症,“不会走路,只会跑”,我觉得也是。

  我还佩服小虎子很爱好画画。每次我到他家,他总缠着我,要我教他画画。他备好颜料,拿起毛笔,挥笔作画,还真有小画家的气派呀!小虎子一笔一画地画完一只小鹿,兴致勃勃地拿给我看。“哈哈,这哪儿像鹿,简直是一头驴。”被我这一取笑,小虎子的脸刷的一下子红了,我本以为他会扔掉毛笔,跑到一边去。可是没想到小虎子又换了一张纸,重新作画,我赶忙凑过去,像老师一样指导他,看他那酷爱学*的样子,真像个小学生。

  我更佩服小虎子会作打油诗。自从小虎子上学以后,每学一首古诗,他总改成自己写的诗。就拿《春晓》这首诗来说吧,学了《春晓》这首诗,他就在家里左思右想,最后终于想出来了──《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上敌敌畏,不知死多少。”听,多有趣呀,调皮的虎子又增添了几分幽默色彩!

  小虎子实在太天真了,太活泼可爱了,虎头虎脑的,怪不得小名叫虎子呢!

  2.学生读后讨论。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和内容(特点和事例)两方面探讨。

  设计意图:老师的“下水作文”自然算不上“典范”,却给了学生很大的鼓励。“下水作文”的设计和写作,首先能增强老师作文教学的信心,增加老师的写作体验,在指导、批改、讲评作文时,就可能避免“公式化”、“雷同化”。其次,能锻炼和培养老师具有稳定的创新品格。最重要的是,学生从中能够获得感性启发,并受到老师的人格鼓舞。另外,这样的教学过程始终能贯穿民主活跃的气氛。

第七单元教案 6

  词语盘点:

  写写:

  破绽 咕咚 侄子 穿梭 郎中 媳妇 辉煌 苗条 风骚 打量 标致 气派 祖宗 可怜

  手疾眼快 精神抖擞 膀大腰粗 敛声屏气 放诞无礼 转悲为喜

  记记

  刷浆 屁股 师傅 包袱 透亮 清爽 衔接 搜索 威严 露馅 发怔 发傻

  魔力 通融 刻薄 钞票 武断 熔岩 窘况 阔佬 撵跑 雅致 考究

  半信半疑 兴致勃勃 妙不可言 十全十美

  口语交际·*作七

  口语交际

  讲人物故事

  本组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有的情节也很生动。

  几年来,我们读过许多这样的文学作品,也看过电影,电视、戏剧,听过故事、评书,其中的一些人物形象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这次口语交际,就让我们讲讲人物的故事。可一讲课本里的,也可以讲课本外的,还可以讲现实生活中的。讲过以后,大家评一评,谁讲的故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罩。

  *作

  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总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偶然见上一面,他(她)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也会留在心中挥之不去。这次*作,我们就来写这样一个人.可以是身边熟悉的人,也可以是偶然见到的陌生人。写的时候,试着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出他某一方面的特点。写完以后,同学之间互相评一评,改一改,让人物特点更加突出。

  成语故事

  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能写楷,草、行,隶等书体、他的书法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传说,他很赏识张芝的草书,休息时常常细心揣摩其字体结构、气势,心里想着,手指在衣襟上画来画去.时间长了,衣襟都被画破了。

  《书断》中说:“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意思是说,晋成帝在北郊祭地时,王羲之奉命书写祝版。所谓“祝版”,是古时的祭祝文字,写在木板上。他笔力雄健,工匠用刀削字时,发现墨迹已透入木板有三分深。王羲之这样出众的书艺,是他长期勤学苦练的结果.

  “入木三分”原是形容书法笔力强劫的,后来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

第七单元教案 7

  四年级(下册)教材教学了折线统计图,本单元继续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提高统计能力,发展统计意识。

  复式统计图里一般同时表达两组数据,它们有共同的主题,各反映一个内容,分别画成两条折线,便于人们根据折线的形态以及两条折线的位置关系,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获得需要的信息。例题和*题选择宽广的题材,让学生充分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它的应用价值。

  1、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例题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青岛、昆明两个城市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常麻烦的时候,教材把两幅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三个问题,逐步教学复式统计图的知识。

  第一个问题是识别复式统计图中表示两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折线,引导学生看懂复式统计图里的内容。在一幅统计图里,用两条折线表示两组数据,为了便于区分,例题把一条折线画成实线,另一条折线画成虚线,用图例说明两条折线各表示哪组数据。教材没有把这些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带着“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这个问题看统计图,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这些知识,理解把两条折线画成不同形式的线的原因以及图例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是比较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找到降水量最接*的月份与相差最多的月份。在复式统计图上比较这些内容,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表示同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距离最接*,降水量最接*;距离最远,降水量相差最大。显然,在复式统计图上进行比较比在两幅单式图上比较方便得多。这是复式统计图的优点,也是例题的教学重点。教材让学生在活动和思考中获得这些体验,明白人们为什么制作复式统计图的道理,从而产生学*兴趣和热情。

  第三个问题是开放的,继续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描述现象,提出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重视发展统计观念。

  练*十三配合例题,看重进行三个方面的练*。

  (1) 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第1题和第6题都是画图练*,要根据统计表里的数据,在图上描点、连线。在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时,已经进行过这样的练*。制作复式统计图要注意两点: 一是两组数据要一组一组地在图上画出来。如第1题,先依次描出表示七天最高气温的点,并连成折线,再画出表示最低气温的折线。如果两组数据同时画,容易发生错误。二是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要严格遵照图例的规定画,不能弄错,更不允许别出心裁。如果第1题把表示最高气温的折线画成虚线,最低气温的折线画成实线,对照图例,就闹出一天里的最高气温低于最低气温的笑话。如果随心所欲,把一条折线画成红色,另一条折线描成蓝色,那么别人对照图例,就无法分辨两条折线各表示的数据。

  (2) 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

  统计活动不能停留在数据的获得和呈现上,其价值更体现在对数据的利用上。关于这一点,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相当重视。本单元一如既往,第2、3题都是看图回答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在统计图里收集信息,比较数据,分析状态,作出判断。这两道题紧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一是比较同一时间的两个数据的大小,如1999年我国固定电话的用户比移动电话的用户多,3年移动电话的用户比固定电话的用户多;二是从两条折线的形态分析两个事件在发展态势上的差异。如表示移动电话用户的折线明显比固定电话用户的折线陡,反映出1999年到3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比固定电话快。明园小学五年级一班学生家庭拥有电话机和计算机情况统计图里,表示电话机数量的折线从1年起保持水*状态,反映出从这一年起各个家庭里都有电话机;表示计算机数量的折线从1年起逐渐变陡,反映从这一年起拥有计算机的家庭快速增多。

  (3) 联系课外活动应用统计知识,培养统计观念。

  小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初步的,表现为对统计活动有兴趣,能应用*得的统计知识开展统计活动,能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简单现象。第4、5题为此而设计。第4题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记录水仙花球20天里根和芽的生长变化情况。不仅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还鼓励学生做一做这样的实验。综合数学和自然两门学科里的知识与活动,感受数学是人类活动的工具,是人们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一种语言。第5题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记录的两架模型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其中有每架飞机的飞行高度从逐渐上升到保持*稳,再到逐渐下降的过程信息,可以对这两架模型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时间、各个时刻的飞行高度进行比较,从而对它们的飞行情况进行。让学生又一次感受统计能描述客观世界里的一些现象。

第七单元教案 8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创设和谐氛围,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展开思考与交流。

  课堂需要民主、*等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理解题意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互相学*,积累经验。对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应加以鼓励。

  2.结合排除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推理活动强调“步骤完整,理由充足”。考虑到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和接受能力,对于排除推理的方法,可引导学生采取表述、书写、图示、画流程图等多种方式加以描述,只要能表达清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结论即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在特定的时间里做一些特定的事情,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这样一组钟面(课件出示四个钟面,四个钟面上的时间分别是7:30

  8:35 10:05 12:30)。请大家读出这些钟面上的时间。

  师:这些时间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生: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的。

  师:在这4个连续的时间里大家*时会做些什么事情呢?

  (学生自由交流并汇报)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做事情都很有时间观念,都很会安排时间。你还能举例说一说你是怎样安排事情的先后顺序的吗?

  生:早上我先起床后上学;下午我先做作业后看电视……

  师:还会做些什么呢?(让学生补充第3件事情或更多事情,建议不超过4个)

  生:早上,我先起床,再吃饭,然后上学。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用“先……再……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表述,体现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离不开情境的支撑,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由巩固旧知入手,再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知,通过选取时间说一说和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两个层次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为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路和生活经验作铺垫,为新知的学*做准备。

  ⊙呈现主题图,尝试解决问题

  师:明明和他的好朋友芳芳在星期天也有他们的时间安排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课件出示例3的'情境图)观察图片,你们获取了什么信息?

  预设

  生1:星期天的早上明明和芳芳一起锻炼身体,明明今天要做3件事:做作业、踢球、看木偶剧。

  生2:要从7:45、9:15、10:50这3个时间中圈出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注意:对钟面上显示时间的正确认读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

  师:这里的“可能”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能够去踢球的时间。

  师:你们还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明明7:15在锻炼身体,9:00完成作业,10:30要和芳芳一起去看木偶剧。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呀!下面哪位同学能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生:明明7:15在锻炼身体,9:00做完作业后要去踢球,10:30还要去看木偶剧,要求圈出钟面上可能去踢球的时间。

  师:根据这些信息,我们怎样确定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解决问题)

  师:说一说你的答案和理由。

  预设

  生1:先排出3件事的时间先后顺序。踢球在做作业之后,看木偶剧之前,也就是踢球的时间应在9:00之后,10:30之前,答案中只有9:15符合要求,所以第二个时间9:15可能是明明去踢球的时间。

  生2:明明9:00做完作业,10:30要去看木偶剧,做完作业才能去踢球,7:45在做作业之前,不可能去踢球,10:50在看木偶剧之后,也不可能去踢球。所以可以确定9:15是明明去踢球的时间。

  师:请大家验证一下你的答案是否正确。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验证的?有什么不一样的方法吗?

  预设

  生:我是将时间和他所做的事对应起来,再回到情境图中看看是否合理。

第七单元教案 9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大耳朵图图》吗?图图是一个爱动脑筋,喜欢问问题的孩子。这不,图图又提出问题了:(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例4)给下面的两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卡片四周围上彩带,哪个图形用的彩带多呢?大家猜猜看。

  学生自由猜测:长方形用的彩带多;正方形用的彩带多;一样多。

  2.提问:看来大家出现了分歧。你认为彩带的长短和什么有关呢?(图形的周长)

  3.揭示课题:同学们的思维可真敏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两张卡片的周长吧!(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互动新授

  1.指出周长。

  指名学生上台用手指描一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它们的周长。

  2.探究方法。

  师问:怎样才能知道哪张卡片用的彩带长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1)学生独立在答题纸上列出算式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况,必要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2)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算法。

  (3)班上展示自己的方法,并说明算理。

  ①长方形:

  生1:把四条边的长度依次加起来。

  即6+4+6+4=20(厘米)。

  生2:先加两条长边,再加两条宽边。

  即6+6+4+4=20(厘米)。

  生3:用2条长边的长度加上2条宽边的长度。

  即6×2+4×2=20(厘米)。

  生4:先算出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另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和这一组是一样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即(6+4)×2=20(厘米)。

  ②正方形:

  生1:把4条边的长度依次加起来。

  即5+5+5+5=20(厘米)。

  生2:正方形有4条边,这4条边的长度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即5×4=20(厘米)。

  3.问: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正方形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解决问题。

  师:图图的问题解决了。小精灵又来请求帮助,我们看看它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例5)

  (1)指名读一读要解决的问题。

  (2)小组合作学*。

  ①小组合作拼一拼,并把拼的图画在答题纸上。

  ②在画出的图形上描出它的周长。

  ③计算出所拼图形的周长。

  (3)小组代表展示小组合作成果。

  小组1:16张摆一行。

  小组2:每行摆8张,摆2行。

  小组3:每行摆4张,摆4行。

  (4)比较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来解决问题。

  (5)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并验证拼法。

  (6)师小结:小精灵的问题解决了,它开心地飞走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1)学生在答题纸上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完成教材第86页“做一做”。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说出自己的理由。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第七单元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移现象。能直观地分辨常见的*移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

  3、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会判断图形*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重点:

  1、体会*移的本质特征。

  2、物体沿着直线运动,把这样的直线运动叫做*移现象。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

  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

  1、这个物体在做什么运动?

  2、物体从一个位置沿着 直线运动 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移。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移现象。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谈话,既能提高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复**移的知识。

  二、学*新知

  1、出示例3

  (1)怎样数出图形*移的格数?

  小结:*移的关键:根据箭头观察*移的方向,采用找对应点的方法确定*移的格数。

  (2)画出*移后的图形。

  2、在方格纸上*移图形的方法步骤

  (1)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点(如顶点或端点)

  (2)按要求分别描出各关键点*移后的对应点

  (3)按原图将各对应点顺次链接。

  3、*移的特点: 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

  三、巩固应用P87做一做

  四、总结

第七单元教案 11

  学*目标:

  1.探讨封闭曲线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例3:张伯伯准备在圆形池塘周围

  栽树。池塘的周长是120m,

  如果每隔10m栽一棵,一共

  要栽多少棵树?

  1.分析:这个问题和前面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2.思考: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3.出示表格

  4. 我可以把 ,我的发现是

  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二、课堂达标

  1.填一填

  (1)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长400米,在内侧每隔10米插一面彩旗,一共可以插( )面彩旗。

  (2)正六边形的花圃每边有3盆花,顶点都有花,共有( )盆花。

  (3)同学们进行体操表演,48人围成正方形,4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 )名同学。

  2. 判一判。

  (1)一个方阵,最外层每边8人,最外层一共88=64(人) ( )

  (2)在五边形水池边摆花盆,每边放4盆,最少需要15盆。 ( )

  (3)时钟3时敲3下用2秒,4时敲4下用4秒。 ( )

  3.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是150m。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m安装一灯, 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三、知识拓展

  一条项链长60cm,每隔5cm有一颗水晶。这条项链上共有多少颗水晶?

第七单元教案 12

  学*目标

  1、复*课文内容,及其生字词语。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3、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喜爱和培养高尚情操。

  核心素养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重难点

  1、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喜爱和培养高尚情操。

  评价任务

  掌握本单元生字词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复*本单元学*内容

  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

  学生浏览一下问题,回顾单元

  重点内容:

  (1)《文言文二则》

  A、 《伯牙鼓琴》重点字词解释:

  ①鼓:弹。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高大的样子。

  ⑥若:像。儿,不久

  ⑦少选:一会

  ⑧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重点句子理解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摔破鼓琴弄断琴弦,一辈子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B、《书戴嵩画牛》人物形象

  (活泼可爱)的牧童(宽容大度)的杜处士本文主题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古话说:“耕种的事情应该请教农夫,织布的事情应该请教织女。”(这个道理)是不可以改变的。我们遇事可以多向行家里手请教。

  (2)《月光曲》

  A、人物形象

  (手足情深)的兄妹(善解人意、热爱音乐)的盲姑娘(同情劳苦大众)的贝多芬

  B、 本文主题

  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俩,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3)《京剧趣谈》

  A、易错音

  驰骋(chěnɡ)尴(ɡān)尬(ɡà)

  B、 本文主题

  本文由两篇与京剧有关的小短文组成,介绍了京剧表演在道具使用方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点以及在动作造型方面的独特之处,表达了对京剧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传统文化强烈的自豪感。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

  教师根据学生复*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阅读《看戏》完成课后题。

  四、单元小结,增强自信

  本组课文围绕“走进艺术”这一专题编排的,要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3、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喜爱和培养高尚情操。

  五、评价检测

  1、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来。

  曝书画(bào pù)善哉(zāi zhāi)恬静(tián qià)入场券(quàn juàn)纯熟(shú shóu)飞奔(bēn bèn)

  2、读拼音,写汉字。

  (1)在lái yīn河畔的一个小镇上,一位mánɡ姑娘正在弹贝多芬的曲子,可是还不够chún熟。贝多芬走进小屋,按动琴jiàn,弹出了动听的曲子。兄妹俩听得táo醉了,贝多芬pǔ出了

  《月光曲》。

  (2)伯牙拨动琴xián,弹出了旋律,时而像wēi峨的高山,时而像汤汤的流水,时而像一zhóu美丽的画卷。

  3、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打击乐器

  B、膨胀

  C、发动

  D、弹

  (1)锣鼓队的队员们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表演。

  (2)好政策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

  (3)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4)老师鼓励我们坚持练字。

  板书设计

  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第七单元教案 13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掌握故事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学*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学*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课文,掌握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学*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学*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预*题纲

  1、读准生字词。

  2、了解孔子、孟子、列子的生*资料。

  第一课时学*《学奕》

  一、初读课文,正确读写。

  1、学生试读课文,标出难读或不会读的字,划出不会停顿的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并重点指导:

  ①正确读写加点词语:

  学奕()鸿鹄()弓缴()弗若()

  ②正确停顿下列句子:

  思/援弓缴/而射之

  二、自由练读,读通读顺。

1、根据试读,师生一起归纳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①读准字音;②停顿适当;③语速稍慢。

  2、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3、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

  ”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

  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讲故事内容。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两个人各是怎样学下棋的?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2、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3、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学*《两小儿辩日》

  一、复*导入

  1、背诵《学奕》

  2、总结学*《学奕》的学法:

  ①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③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④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语速要慢,停顿适当,读通顺。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

  小而*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

  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补充资料: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5)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答案示例: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4、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匆匆

  朱自清

  叹──时光飞逝

  悔──碌碌无为

  劝──珍惜时光

第七单元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27课。(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学生: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老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学生之间的争议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鱼游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话引出下文?(十几缸金鱼。)

  3.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二、三、四段,思考问题: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学生讨论思考题。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3.提问:

  (1)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合在一起的意思。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

  (3)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2.学*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的准确描写以及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都能体会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从有时有时可以看出他观察时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因此,画出的金鱼才能做到仿佛在纸上游动。)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聚、聋、哑。

  ②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词语的意思: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附:板书

  27.鱼游到了纸上

  聋哑青年 举止特别(忘我)游到纸上 先游到心理

  我

  认识 了解 敬佩

  教后记:理解课文内容,学*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学*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默读课文,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坚韧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

  1.教学时,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说说本课的阅读要求。然后按照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记号和批注,要把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画出来,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并把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2.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课文就这个问题有清楚的说明,父亲是在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菜园的情况下决定开垦新的菜园的。他又是怎样开垦菜园的?课文就这个问题讲了四点:(1)在我家后面的山坡上,选择了一块相对*缓的坡地,作为菜园的基地;(2)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高高的石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些可怖的岩石。(3)当菜园长出了一片绿绿的豌豆的时候,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去肥土。(4)四处拾粪,伺候这块菜园。

  3.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中体会到父亲勤劳、坚韧的品质是教学的重点。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来体会,然后说说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梳理。

  (1)决定开荒。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

  (2)开垦荒地。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苦)

  (3)垒上石块。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坚忍不拔)

  (4)种上豌豆。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

  (5)豌豆肥田。父亲说: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6)拾粪肥田。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节俭、对土地的热爱)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 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 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词语。

  5. 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 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作做好准备。

  2. 《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醉如痴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上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的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小组交流

  1. 提出要求: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 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任务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介绍给大家。

  3. 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 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二是评选出说得最生动具体的同学。

  5.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全班交流

  1. 各组代表轮流说,劝班同学进行评价:一是评价说得内容是否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浑厚。

  2.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建议,重说某一部分,也可以椐理力争,说得真实自然。

  3. 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报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的是什么风范。

  延伸拓展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第二、三课时

  激发*作兴趣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愤怒学*的人,这节棵课,让我们把这些任务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明确*作要求

  学生自读*作要求,通过任务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精彩回顾

  1. 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里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 回忆在全班交流是,被老师和同学们称赞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作

  1.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 按照要求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评议

  1. 把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做上记号。

  2. 与组内同学互相*作,写几句评语。

  3. 再次修改后在组内朗读欣赏,推选一篇完整*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誊抄*作,编辑班级作文集《我们敬佩的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 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 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有什么作用。

  3. 翻阅类似的课文找出类似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 想想课外的读物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日积月累

  1、 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 你发现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3. 自选一个成语说说它的意思。

  4. 开展读的竞赛,熟记这些成语。

  阅读

  1. 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 指名朗读。

  3. 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练*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第七单元教案 15

  教学内容:

  学*口语交际。

  学生学*过程:

  一、审题

  1.谈话揭示讨论话题。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

  (1)如果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不要闷在心里,通过“小烦恼热线”倾诉一下,以此来释放心理压力,同时接受别人的帮助。

  (2)学会倾听别人的倾诉,学会在别人不愉快的时候给予及时的适当的帮助。

  二、指导

  1.角色分配:主持人——教师 小烦恼——某位同学 热心听众——其余同学

  2.指导内容

  (1)“小烦恼”:清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

  (2)“热心听众”:设法帮助小烦恼,并指导学生规范口语。

  (3)教师“主持人”:为学生作示范,从而明确该如何做好主持人。

  三、练*

  1.学生分成小组练*,在每小组内大家各抒已见,尽情倾诉,互评互补。

  2.各组选择较为典型的话题与全班同学交流。

  四、反馈

  1.引导学生对口语内容进行点评。

  2.鼓励“小烦恼们”根据大家提供的方法尝试着做一做。

  作业设计:

  说说自己的体会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