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菁华6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小学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它的性能会发生改变。

  2.性能得到改变与优化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具有一定功能的物品。

  科学探究:

  1.通过折的方法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造,比较纸在改变前后的变化。

  2.在老师引导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纸折叠前后纸的承重、隔热、弹性等方面的变化。

  科学态度:

  1.激发学生加工、改造材料的兴趣。

  2.尝试多角度、多方式地认识材料。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材料会随着人类的需求而不断改进。

  二、教学准备

  1.学生材料:普通A4纸、橡皮、订书机、方形塑料盒、热水、活动手册、小盒子、卡纸带。

  2.教师材料:瓦楞纸板、课件、纸弹簧、普通A4纸、纸弹簧礼盒。

  三、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展示交流

  1.(出示一张普通A4纸)小朋友们,认识吗?这是一张普通的(白纸)(板书:普通纸)它有什么特点呢?(板书:薄、软、容易撕、可以画……)

  2.你有什么办法让这张纸发生变化吗?

  3.今天,老师没有带剪刀、彩色笔等工具,所以,我们用折的方法让它发生神奇的变化。注意,是神奇的变化。到底有多神奇呢?我们来看,这张普通的纸横跨在盒子上,不能承受小木块的重量。(演示)我们要来折一折,让这张纸横跨在盒子上能承受订书机的重量。想挑战吗?(ppt出示要求:挑战任务1:让加工后的纸横跨在盒子上,能承受订书机的重量!挑战时间:2分钟,音乐响起,停止挑战。)注意,成功的小组要保护好自己的纸,等会要上台来展示的哦!材料在桌子上,白纸每人一张,塑料盒和订书机同桌共用。

  4.学生活动:每人一张白纸,尝试着用折的方法让白纸能承受订书机的重量。

  5.(瓦楞状纸)上台接受挑战,展示说一说,你是怎么折的?(Ppt出示)

  6.其他成功的同学也是这样折的吗?一样的吗?

  (二)实验探究、交流研讨

  1.是什么让这张白纸产生了神奇的力量呢?这两张纸有什么不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折叠后白纸侧面的形状。这种波浪形的纸,(板*录纸的侧面形状)我们把它叫做瓦楞状纸。(板书:瓦楞状纸)

  2.经过我们的加工,瓦楞状纸产生了神奇的力量,能承受比较重的东西,那它还有其他方面的变化吗?让我们一起来测试一下纸的变化。怎么测试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实验记录单。会操作吗?真的会?那老师要考考你了,摸一摸该怎么来操作?实验之前,老师还有一些小小的提醒:两人合作;每个小朋友都操作一下,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完成后,整理材料上交。特别提醒,手拿玻璃瓶时小心烫手!!!

  3.汇报交流(板书:承重本领好,隔热好,有弹性)

  (三)举例应用、引导思考

  1.你在哪里见到过瓦楞状纸?介绍瓦楞状纸的应用。

  2.观察瓦楞纸板。瓦楞纸板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3.(ppt)出示各种瓦楞状纸的应用,思考: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瓦楞状的纸做?

  4.小结:我们把一张白纸折成瓦楞状的纸后,它的承重能力变强了,隔热效果好了,而且还有弹性了。

  (四)课后延伸、演示操作

  1.今天,我们利用了折一折这么简单的方法,加工了一张白纸,使这张白纸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其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对一些常见的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2.课后,我们尝试着在报纸上刷一层食用油,再拿一张没有加工过的报纸,往两张纸上分别滴上一滴水,观察它们的变化。播放视频。(活动手册)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

  1、导入:

  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探究与实践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四、小结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读、听、辨活动,充分认识青春期是人生中很重要的时期。

  2、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青春期健康计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自己青春期的身体、心理健康。

  2、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科学知识

  1、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

  2、初步掌握一般的青春期保健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征。

  难点: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辨析。

  【教学准备】

  有关青春期生理变化特征、青春期保健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课外调查了青春期的有关知识,你知道青春期是怎么回事吗?

  2、关于青春期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让学生充分汇报自己了解的有关青春期的知识,有的学生可能在汇报的过程中有点羞涩,老师要给学生打气,告诉学生人体的发育是科学的事实。)

  3、老师对学生的汇报做小结并揭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二、阅读: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特征。

  1、进入了请春期我们的生理变化有哪些主要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71面的资料。

  (也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青春期生理发展特征的视频)

  2、学生自由阅读书上的资料。

  3、通过阅读,你对青春期有什么新的认识?

  (这里,老师要进一步营造安全和谐的氛围。应该告诉学生,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谁了解得更清楚,更有利于自己拥有健康。)

  4、老师进行小结,并说明青春期发育有早有晚,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进入和没进入青春期的学生都不要紧张。

  三、活动:要有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

  1、青春期是我们发展成**的重要时期,是我们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拥有一个健康的青春期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关键。首先我们要有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关于这方面,你觉得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指导观察书上的图片。)

  2、老师就学生没有注意到的方面做一些补充讲解。

  3、师生共同梳理小结。

  (让学生明确:充足的营养、足够的睡眠、积极的锻炼——是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并自觉加以注意。)

  三、活动:关注心理健康

  1、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注重生理健康的同时,还要注意心理健康。进入青春期后会有哪些心理特征呢?请同学们观察73面的图片。

  2、青春期的青少年有那些心理特征?

  3、能谈谈你自己某一个方面的心理特点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

  4、告诉学生上面讨论到的现象都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反应,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都能顺利地度过自己的青春期。

  四、拓展活动

  布置学生课外讨论:进入了青春期我们怎样保护好自己?我们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的作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学*、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工具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点。

  2.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养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2.了**大镜的发明史,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

  教学重点

  知道放大工具的结构特点,了**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明白放大镜是“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生一面)、信封、钱币;十种对比观察的器具;烧杯、水、记录纸。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课前视频导入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与我们看到的实物有什么不同

  2.组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

  1.出示10种不同的器材,分别用它们观察文字,寻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将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两类。(预测-实测)

  (2)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样的器具能放得更大?

  2.交流学生的发现。

  通过比较发现能放大物体图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间厚)不能空心的特点。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图像也就越大。知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为一个“自制的放大镜”。

  4.小结,并介绍放大镜的历史。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了**大镜的用途,让学生谈谈生产、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镜?

  2.用肉眼和放大镜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物体观察,比较肉眼观察和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不同。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3.组织学生观察,教师巡视。

  4.组织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

  5.小结放大镜的作用。

  四、总结延伸

  1.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你还希望用什么工具观察物体?

  2.总结。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植物,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是有生命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观察应该是有目,制订观察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词语记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信息是有限,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生机勃勃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惯。

  教学重点

  了解观察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重要性。

  教学难点

  对大树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信息。)

  三、回忆中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大树与这照片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汇报内容真丰富,有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去仔仔细细看大树时候,我们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内容?

  四、观察真正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观察大树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发现。同时把观察到信息,用简短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树。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叶是多种多样,同一种树叶具有共同基本功特征。

  植物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树叶数量和树叶种数;根据一定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

  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

  同一种植物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

  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是呀,树木是我们朋友,他们是有生命,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新鲜叶与落叶最大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叶是活,而落叶是死。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生长阶段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叶、老叶、将枯叶等)能从几张叶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生长过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它从叶芽长成小小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完整过程。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菁华6篇)扩展阅读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菁华6篇)(扩展1)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菁华9篇)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1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通过“文具店”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直观模型,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得数。

  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教学难点重点

  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并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并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难点

  教学准备

  师:小黑板生:草稿本、三角尺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1、口算25×4=7×20=2角×4=4.7+2.6=12×5=2.5+2=5–1.8=3+3+3+3=

  2、画图表示算式的意义0.2+0.5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有关小数的知识。(口算是常规练*,画图是复*小数加法的意义,这些都为为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做了较好的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小黑板)有一家文具店开业啦,这是老师调查到的文具店的部分文具和价钱。观察小黑板,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铅笔每枝0.3元尺子每把0.4元转笔刀每个0.6元橡皮每块0.2元字典每本13元(生说师选择板书)①买3本字典多少元②买4块橡皮多少元③买2枝铅笔多元(通过购物情境,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咱们一个一个地来解决。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怎么列式计算算式表示什么意义(13×3=13+13+13)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板书整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的简便运算)(在“文具店”里添加上“字典每本13元”这一条件,让学生列出整数乘法,复*整数乘法的意义,为学生提供了小数乘法与整数乘。

  3、第二问题怎么列式呢(0.2×4)

  4、0.2×4等于多少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汇报:方法10.2+0.2+0.2+0.2=0.8(元)方法20.2元=2角2×4=8(角)8角=0.8元方法3我们用画图的方法,一个长方形代表1元,*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0.1元。每块橡皮0.2元,就涂2份。4快橡皮就涂8份,也就是0.8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0.2×3的结果,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6、引导(收集整理)生观察这几种方法,说说0.2×4表示的意义是什么(4个0.2相加的和)7、独立完成第三个问题后汇报。2×0.3=0.6(元)追问:算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2个0.3相加的和)8、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意义。引导(收集整理)生观察这三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它们都是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那么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板书揭题)(把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做对比,使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能力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三、运用深化

  1、试一试: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39,完成“试一试”的1、2两题,涂一涂、填一填。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抽生画图。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碱……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运水游戏中,再次感知水的特性。

  2、能认识和选择在不同情况下适宜运水的工具、材料,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3、在活动中充分感受玩水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水、充气盆、空桶、漏斗、瓶子、小水桶、小杯子,小铲子,小筐、小勺子、毛巾、棉花、吸水纸、海绵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起学生对水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水吗?""水是什么样的?""玩水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不能把自己和同学的身上弄湿)

  (二)通过玩水,自由探索。

  1、运水。

  (1)我们今天接到一个新任务,就是把这边水槽里的水运到那边的水槽里去。(不能直接倒,并且不能漏了水或着撒了水。)

  (2)学生运水。(渗透教育“水是很珍贵的,别把它漏到地上了。”

  2、看图片。

  师:看着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水会流东,水很珍贵,要节约用水;谁能给人们带来方便,也能带来危害。)

  (三)活动延伸:

  师:今天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下面让小水轮转起来。(两人一组)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4

  教学目的:

  1、通过相互交流了解认识一些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特点。

  2、通过调查活动了解当地的野生生物的生存状况和保护情况。

  3、增强对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野生生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一些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意识到对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野生生物的保护。

  教学准备:

  活动手册、红树林、丹顶鹤、藏羚羊等野生生物的图片或影视资料、当地野生生物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哪些野生的动物或植物?”

  “动物园的老虎算野生动物吗?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受人干扰少的生物才算野生生物。”

  二、探究过程

  1、介绍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1)了解《野生动物保_》和自然保护区的规定。

  (2)交流介绍自己知道的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

  (包括红树林、丹顶鹤、藏羚羊等野生生物。红树林并不是红颜色的树林,它是一种稀有的木本植物,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上,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作为当今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木本植物,红树林起到海岸森林脊梁的作用。红树林是海洋生物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食物链转换,它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3)写出保护野生生物的理由。

  (4)小组交流。

  2、调查当地的野生生物。

  讨论野生生物当前的保护状况及在野生生物的保护上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3、小结。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5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通过“文具店”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直观模型,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得数。

  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教学难点重点

  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并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并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难点

  教学准备

  师:小黑板生:草稿本、三角尺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1、口算25×4=7×20=2角×4=4.7+2.6=12×5=2.5+2=5–1.8=3+3+3+3=

  2、画图表示算式的意义0.2+0.5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有关小数的知识。(口算是常规练*,画图是复*小数加法的意义,这些都为为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做了较好的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小黑板)有一家文具店开业啦,这是老师调查到的文具店的部分文具和价钱。观察小黑板,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铅笔每枝0.3元尺子每把0.4元转笔刀每个0.6元橡皮每块0.2元字典每本13元(生说师选择板书)①买3本字典多少元②买4块橡皮多少元③买2枝铅笔多元(通过购物情境,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咱们一个一个地来解决。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怎么列式计算算式表示什么意义(13×3=13+13+13)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板书整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的简便运算)(在“文具店”里添加上“字典每本13元”这一条件,让学生列出整数乘法,复*整数乘法的意义,为学生提供了小数乘法与整数乘。

  3、第二问题怎么列式呢(0.2×4)

  4、0.2×4等于多少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汇报:方法10.2+0.2+0.2+0.2=0.8(元)方法20.2元=2角2×4=8(角)8角=0.8元方法3我们用画图的方法,一个长方形代表1元,*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0.1元。每块橡皮0.2元,就涂2份。4快橡皮就涂8份,也就是0.8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0.2×3的结果,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6、引导(收集整理)生观察这几种方法,说说0.2×4表示的意义是什么(4个0.2相加的和)7、独立完成第三个问题后汇报。2×0.3=0.6(元)追问:算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2个0.3相加的和)8、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意义。引导(收集整理)生观察这三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它们都是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那么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板书揭题)(把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做对比,使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能力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三、运用深化

  1、试一试: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39,完成“试一试”的1、2两题,涂一涂、填一填。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抽生画图。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碱……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7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读、听、辨活动,充分认识青春期是人生中很重要的时期。

  2.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青春期健康计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关注自己青春期的身体、心理健康。

  2. 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科学知识

  1. 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

  2. 初步掌握一般的青春期保健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征。

  难点: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辨析。

  教学准备

  有关青春期生理变化特征、青春期保健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课外调查了青春期的有关知识,你知道青春期是怎么回事吗?

  2、关于青春期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让学生充分汇报自己了解的有关青春期的知识,有的学生可能在汇报的过程中有点羞涩,老师要给学生打气,告诉学生人体的发育是科学的事实。)

  3、老师对学生的汇报做小结并揭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二、阅读: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特征。

  1、进入了请春期我们的生理变化有哪些主要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71面的资料。

  (也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青春期生理发展特征的视频)

  2、学生自由阅读书上的资料。

  3、通过阅读,你对青春期有什么新的认识?

  (这里,老师要进一步营造安全和谐的氛围。应该告诉学生,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谁了解得更清楚,更有利于自己拥有健康。)

  4、老师进行小结,并说明青春期发育有早有晚,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进入和没进入青春期的学生都不要紧张。

  三、活动:要有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

  1、青春期是我们发展成**的重要时期,是我们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拥有一个健康的青春期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关键。首先我们要有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关于这方面,你觉得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指导观察书上的图片。)

  2、老师就学生没有注意到的方面做一些补充讲解。

  3、师生共同梳理小结。

  (让学生明确:充足的营养、足够的睡眠、积极的锻炼——是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并自觉加以注意。)

  三、活动:关注心理健康

  1、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注重生理健康的同时,还要注意心理健康。进入青春期后会有哪些心理特征呢?请同学们观察73面的图片。

  2、青春期的青少年有那些心理特征?

  3、能谈谈你自己某一个方面的心理特点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

  4、告诉学生上面讨论到的现象都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反应,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都能顺利地度过自己的青春期。

  四、拓展活动

  布置学生课外讨论:进入了青春期我们怎样保护好自己?我们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的作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学*、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工具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点。

  2.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养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2.了**大镜的发明史,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

  【教学重点】知道放大工具的结构特点,了**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明白放大镜是“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生一面)、信封、钱币;十种对比观察的器具;烧杯、水、记录纸。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课前视频导入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与我们看到的实物有什么不同

  2.组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

  1.出示10种不同的器材,分别用它们观察文字,寻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将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两类。(预测-实测)

  (2)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样的器具能放得更大?

  2.交流学生的发现。

  通过比较发现能放大物体图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间厚)不能空心的特点。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图像也就越大。知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为一个“自制的放大镜”。

  4.小结,并介绍放大镜的历史。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了**大镜的用途,让学生谈谈生产、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镜?

  2.用肉眼和放大镜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物体观察,比较肉眼观察和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不同。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3.组织学生观察,教师巡视。

  4.组织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

  5.小结放大镜的作用。

  四、总结延伸

  1.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你还希望用什么工具观察物体?

  2.总结。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运水游戏中,再次感知水的特性。

  2.能认识和选择在不同情况下适宜运水的工具、材料,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3.在活动中充分感受玩水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水、充气盆、空桶、漏斗、瓶子、小水桶、小杯子,小铲子,小筐、小勺子、毛巾、棉花、吸水纸、海绵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起学生对水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水吗?""水是什么样的?""玩水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不能把自己和同学的身上弄湿)

  (二)通过玩水,自由探索。

  1.运水。

  (1)我们今天接到一个新任务,就是把这边水槽里的水运到那边的水槽里去。(不能直接倒,并且不能漏了水或着撒了水。)

  (2)学生运水。(渗透教育“水是很珍贵的,别把它漏到地上了。”

  2.看图片。

  师:看着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水会流东,水很珍贵,要节约用水;谁能给人们带来方便,也能带来危害。)

  (三)活动延伸:

  师:今天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下面让小水轮转起来。(两人一组)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菁华6篇)(扩展2)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菁华5篇)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

  1、导入:

  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探究与实践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四、小结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物品是由各种材料做成,不同材料具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把物品按材料分类。

  2.我们周围的世界可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与识别物品,意识到物品与材料的不同。

  2.学生通过对物品分类的活动,达到对材料特征的认识。

  3.学生通过对物品分类的活动,培养发展分类思维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关注我们生活世界里的材料,发展研究材料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达到意识到材料对于制造人工世界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分类,达到学会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放入目的。

  难点: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培养学会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性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布、橡胶手套、烧杯、瓷杯、瓷碗、塑料杯、矿泉水瓶、玻璃瓶、气球、金属勺、小木块、木筷、回形针、毛巾、鹅卵石、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汇总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探索分类

  PPT: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你能说出哪些物品?他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师: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材料以外,我们生活还有一些常见的材料,比如( )、( )等等

  贴板书:材料名称(金属、塑料、玻璃、橡胶、布、陶瓷、木头等)。

  PPT认一认:今天凌老师带来了15种物品。看看,你们都认识吗?

  生:齐答,不认识的老师告知(比如:烧杯)。

  PPT分一分:实验步骤及方法。

  领材料→按顺序摆放→观察→记录→汇总粘贴→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实验要求:

  1.1号:领取

  2.2号:放回

  3.3号:记录

  4.4号:粘贴

  思考:观察汇总表,自己组和其他小组的分类一样吗?你们为什么这么分类?

  生:书本是纸做的

  生:纸是木头做的

  生:枪是用金属做的

  生:房子是用砖头做的

  生:碗是用陶瓷做的

  生:棉衣是由棉花做成的

  生:······

  二、研讨交流

  思考:观察汇总表,自己组和其他小组的分类一样吗?你们为什么这么分类?

  PPT汇总材料特点:每种材料都有什么特点呢?

  塑料:轻、颜色多、光滑

  金属:有光泽、打不碎、会生锈

  木头:黄色、有条纹、能浮在水上

  橡胶——有弹性

  玻璃——透明、光滑、会反光、容易碎

  布——柔软、能做衣服

  陶瓷——重、易碎、光滑

  三、聚焦课题

  思考:刚才分类的15种物品种,石头来源于哪里?还有哪些物品和石头一样都来源于自然界?

  PPT:出示生活的世界图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1:自然界

  生2:草原、森林

  生3:石头、沙子、大海、山

  生3:高楼大厦、衣服、箱子、衣架·····

  PPT归纳: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既有天然形成的自然世界,如山川、湖海、森林、草原等,也有人类设计、制造的人工世界,如房屋、桥梁、汽车、电器、服装、文具等。

  PPT点课题: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一起组成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运水游戏中,再次感知水的特性。

  2.能认识和选择在不同情况下适宜运水的工具、材料,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3.在活动中充分感受玩水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水、充气盆、空桶、漏斗、瓶子、小水桶、小杯子,小铲子,小筐、小勺子、毛巾、棉花、吸水纸、海绵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起学生对水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水吗?""水是什么样的?""玩水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不能把自己和同学的身上弄湿)

  (二)通过玩水,自由探索。

  1.运水。

  (1)我们今天接到一个新任务,就是把这边水槽里的水运到那边的水槽里去。(不能直接倒,并且不能漏了水或着撒了水。)

  (2)学生运水。(渗透教育“水是很珍贵的,别把它漏到地上了。”

  2.看图片。

  师:看着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水会流东,水很珍贵,要节约用水;谁能给人们带来方便,也能带来危害。)

  (三)活动延伸:

  师:今天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下面让小水轮转起来。(两人一组)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的作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学*、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工具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点。

  2.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养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2.了**大镜的发明史,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

  教学重点

  知道放大工具的结构特点,了**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明白放大镜是“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生一面)、信封、钱币;十种对比观察的器具;烧杯、水、记录纸。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课前视频导入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与我们看到的实物有什么不同

  2.组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

  1.出示10种不同的器材,分别用它们观察文字,寻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将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两类。(预测-实测)

  (2)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样的器具能放得更大?

  2.交流学生的发现。

  通过比较发现能放大物体图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间厚)不能空心的特点。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图像也就越大。知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为一个“自制的放大镜”。

  4.小结,并介绍放大镜的历史。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了**大镜的用途,让学生谈谈生产、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镜?

  2.用肉眼和放大镜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物体观察,比较肉眼观察和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不同。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3.组织学生观察,教师巡视。

  4.组织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

  5.小结放大镜的作用。

  四、总结延伸

  1.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你还希望用什么工具观察物体?

  2.总结。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运水游戏中,再次感知水的特性。

  2.能认识和选择在不同情况下适宜运水的工具、材料,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3.在活动中充分感受玩水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水、充气盆、空桶、漏斗、瓶子、小水桶、小杯子,小铲子,小筐、小勺子、毛巾、棉花、吸水纸、海绵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起学生对水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水吗?""水是什么样的?""玩水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不能把自己和同学的身上弄湿)

  (二)通过玩水,自由探索。

  1.运水。

  (1)我们今天接到一个新任务,就是把这边水槽里的水运到那边的水槽里去。(不能直接倒,并且不能漏了水或着撒了水。)

  (2)学生运水。(渗透教育“水是很珍贵的,别把它漏到地上了。”

  2.看图片。

  师:看着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水会流东,水很珍贵,要节约用水;谁能给人们带来方便,也能带来危害。)

  (三)活动延伸:

  师:今天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下面让小水轮转起来。(两人一组)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菁华6篇)(扩展3)

——小学科学教案 (菁华9篇)

小学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上的动物不仅身体构造不同,生活*性和繁殖方式也不同;

  2.初步了解常见的6类动物分类方法: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类、爬行类、两栖类。

  3.初步了解6类动物的主要特点。

  4.能通过合作形式整理总结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小组分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寻找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做出科学判断。

  【教学准备】

  教学用的6种典型动物图片或标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引入

  1.从旧课引入。

  (提供 6种典型动物的图片,引入教材第一段)

  2.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3.从讨论活动中捕捉探究的问题。

  1.回忆上一课的活动内容。

  2.学生说说这6种动物的特点。

  3.小组讨论。

  引发探究的兴趣。

  二、寻找相似动物的特点

  1. 提供丰富的动物图片。

  2.说说为什么这样找?这样找的理由是什么?它们怎样相似?

  1.先找出一种与猫、鸽子、金鱼、甲鱼、青蛙、蜻蜓相似的动物。

  2.分组将其他的动物分别归类。

  初步培养学生的分类科学素养。

  三、逐步建立浅*的概念

  1.将看法一致的动物分别列在表格中。

  2.将看法不一致的动物罗列出来。

  3.运用先前达成的共同特征来分析该种动物,如果看法达成一致则列入表格,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教师则提供进一步的资料(主要是形体特征和行为方面的)。

  4.提供科学家的分类依据和命名方法,交流:我们的看法与科学家的分类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修改和补充?

  1.说说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初步抽象出共同特征)

  2.各方面陈述自己的理由。

  3.进一步抽象各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并为每类动物命名。

  4.还有哪些动物和这6类动物都不相似?蜗牛是哪类动物呢?

  初步培养学生根据事实作出判断的能力。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寻找动物的共同特点

  1.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2.教师总结动物的共同特征。

  1.小组讨论。

  2.交流,达成一致。

  从找相似的动物实践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五、作业

  学生完成作业。

  附板书设计:

  2.形形色色的动物

  和猫相似的动物:

  和鸽子相似的动物:

  和金鱼相似的动物:

  和甲鱼相似的动物:

  和青蛙相似的动物:

  和蜻蜓相似的动物:

小学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

  2、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

  1、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表格。

  2、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土壤和我们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

  (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

  (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

  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拓展创新:

  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教学反思:

  学*本课后,学生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了保护土壤的想法。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小学科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经过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变化规律。

  (3)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

  2、科学探究

  (1)能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月相,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理、分析并得出月相变化的成因。

  3、科学态度

  具有长期坚持观察的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坚持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月相,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

  三、教学准备

  课件、月相变化动态gif、乒乓球、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生活情景:在电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辩解道,“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他从牛棚中偷走了牛”。但警察却说,“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电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问,“为什么那天没有月光呢?”

  产生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月相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一般都知道有几种不同的月相,间接的会认为每天都可以看得见月亮(除了天气原因外)。而且学生不会每天去观察月亮,因此极少会有学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了解在新月的时候是没有月光的。于是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警察这么肯定没有月光?”

  驱动任务:什么时候月亮没有月光呢?

  活动1:月有圆缺变化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月亮哪些样子啊?

  学生经过交流,他们会发现月亮有多种形状,有的时候像圆盘,有的时候像镰刀……这时,教师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对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状态的称呼,并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几个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称:满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认识月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弯弯的蛾眉月怎么就变成了圆月?”引导学生思考月相是如何变化的。

  活动2:月相变化有规律

  月相是有变化的,经常在农历十五的时候能见到满月,月相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教科书上的表格是妍妍从满月开始,在一个月内每天观测月亮,记录下来的月相,同学们分析妍妍的月线观测记录,你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了吗?

  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能发现,月相呈现“满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见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满月”的规律。此时,教师再指出“看不见月亮”的时候的月相称为新月,然后再回应驱动页的问题,学生就能明白是真的有看不见月亮的时候。

  活动3:月相变化成因

  月相有规律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模拟月相变化成因的实验来探究吧!

  用电筒光模拟太阳光,用涂黑的乒乓球模拟月球,观测者的眼睛模拟地球上的观测点。

  以观测者为中心,乒乓球分别放在八个方向,电筒光一直*行一个方向直射乒乓球,观测者观察并记录不同方向的乒乓球亮面的形状。

  结论:综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发现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射到的亮面形状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月相变化。

  五、课堂小结及交流分享

  同学们小结出本节课了解的内容,月亮不同形状的名称,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并尝试在生活中坚持长时间地观察月亮,了解其真正的月相变化。

小学科学教案4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的特点进行研究;

  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知识与技能

  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养成节约用纸的好*惯;

  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初步确立什么是纸,了解纸的多样性

  1 谈话: 同学们,今天你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纸,谁愿意到讲台前面给大家做一下介绍?

  2 学生介绍。

  3 谈话: 纸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人们天天都要用到纸。有了纸,我们可以读书、写字、画画、看报;有了纸,我们可以包装各种物品;有了纸,可以装扮我们的生活……总之,自从人类发明了纸,纸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当然,关于纸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你们想了解关于纸的哪些问题呢?

  4 学生讨论,并把自己的问题填写在资料卡上。

  5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 分析研究纸的不同特点

  1 提问: 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呢?

  2 学生回答。(板书:观察、实验)

  3 谈话: 对,观察与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事物的常用方法。首先,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纸的特点,你们想研究纸的哪些特点,准备怎样研究呢?

  4 学生讨论、回答。

  5 讲述: 老师在教室后面为大家准备好了实验所要用的纸和用具,请各小组根据所要研究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并填好实验记录表。

  6 学生实验。

  7 小组汇报、交流研究成果。

  8 教师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纸的不同特点,正是因为纸的这些不同特点,才产生了不同种类的纸和纸的不同用途。

  三、 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了解有关纸的发明、制作、用途等内容

  1 谈话: 同学们,还有一些问题是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暂时无法解决的,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解决。譬如,上网查询就是很好的方法,老师已经把有关纸的资料搜集整理在学校的网站上,下面就请大家到网上去边查询边完成资料卡片。(板书:上网查询资料)

  2 学生上网查询有关资料。

  3 讲述: 同学们通过上网查询,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了吗?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吗?

  4 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资料,同时补充完善自己的资料卡。

  【注意】(1)当学生交流到纸的历史和发明时,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2) 当学生汇报到纸的用途时,进行节约用纸教育,并指导学生做一项课后调查(见下表);(3) 当学生交流到造纸时,对学生进行课后自制再生纸活动的指导。

  附: 课后调查表

  一学期来,个人使用、消耗纸的情况:

  大约要使用多少本书?

  大约要使用多少本练*本?

  其他纸张的使用情况又怎样?

  如果把一个学期使用的纸叠起来,大约有多高?

  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统计出全班、全校纸张的使用情况。

  最后统计这些纸要消耗多少树木?

  5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实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样上网查询资料也是非常好的方法,它将成为人类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你们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纸的知识,希望你们继续到网上去遨游,并把研究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告诉老师。

小学科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3、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小学科学教案6

  一、教材分析

  《油菜花开了》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第一课。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一棵油菜;观察一朵油菜花;观察一棵油菜的花。从这三个活动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来设计的,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先观察一棵油菜,然后以最能吸引学生注意的“花”为研究载体,自然过渡到对油菜花的构造和生长过程的探究。本课内容既是本单元学*的引子,又要为后面几课的学*奠定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开花植物花的构造组成;“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

  能力目标:能用解剖的方法辅助观察花的各部分组成及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能预测植物未来的生长。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油菜花各部分的构造;难点:学会使用镊子解剖植物,了解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

  四、教学策略

  教法:在教学活动中,我力求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从内心想探究的活动,融入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分组合作、大胆交流,并根据实际情境和学生的特征即兴发挥。

  学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运用的解剖的方法辅助观察;能用分类、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掌握观察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揭示课题

  为了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我会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春天的见闻;用美丽的图片吸引学生,让学生入情入境。我想:当学生眼前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片时,他们会被深深吸引,很想走进那一片片摇曳着的金黄,去欣赏、去观察那一朵朵盛开的油菜花。

  (二)新课探究,凸现个性

  这个过程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观察一棵油菜

  这项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油彩花的各个器官,内容相对简单,我采用了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

  1、看一看:我给学生出示一张油菜花的完整植株图片让他们观察,培养学生全面、有序的观察*惯。

  2、说一说:经过仔细观察,让学生到屏幕前面,指着屏幕上的图片依次说明油菜花的各个器官,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学生的自信。

  3、想一想:让学生再想想自己为什么能够区分油菜的各个器官。经过思考,学生会发现他们的根据主要来源于对旧知的回忆。从而,让学生明白“温故知新”的道理。

  活动二:观察一朵油菜花

  这项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准备采用“分组讨论”的学*方式。

  1、选择讨论题目:围绕教材内容,我给学生设计了四个讨论题。分别是:想想用什么办法观察油菜花,为什么用这种办法;通过观察,分类油菜花有几部分组成;辨认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试着填写“油菜花观察记录表”。

  2、实施讨论过程

  (1)自学准备

  在讨论开始之前,让学生针对题目独立思考,进行分析判断,初步得己的结论。

  (2)分组观察

  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全班同学分组,选出一名小组长。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对讨论题目进行逐个讨论,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看法的机会。在讨论结束后,组长还要负责记录本组的观察结果。

  老师在教科桌上给学生摆放好油菜花、放大镜、镊子等若干。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需要什么,老师尽量什么,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还要相机引导,给学生指引一个正确的观察思路。当学生取走油菜花,告诉学生要珍惜这弱小的生命;当学生取走放大镜,问问他为什么要用这种工具;当学生取走镊子时,要教给学生正确使用的方法。然后在各组之间来回走动,可以点头、微笑示意,也可以加入他们的活动。当观察活动即将结束时,再给每组一张“油彩花观察记录表”,通过看表中列举的五项内容,来提示学生用多种方法和感官进行观察,学生可以试着填写。

  (3)集中讨论

  在分组讨论的前提下,全班集中讨论,各小组长汇报观察讨论的情况。由于观察过程中,方法和态度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我们可以及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让他们用辩论的方式,组际之间互评,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我觉得当学生一各个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时,正是知识深化、细化、内化的关键时期。这时候,老师需要做的不是体现自己的权威身份,而是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以保护学生争论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4)教师

  我首先对讨论题目进行,用图片展示油菜花的构造组成,通过看图片学生能够更直观、立体地认识油菜花的构造,使知识点掌握更教牢固,为后面几课的学*奠定基础。然后,从油菜花的构造特点,抽象概括出“十字花科”概念的认识,这个内容也通过图片来展示,学生可以边看油菜花图案,边阅读“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通过对照学生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最后还须充分肯定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增强学生学*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

  活动三: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为了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油菜花的录像资料,让学生的得到适当的调节。这段录象在教学中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达到提高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我准备采取“问题抢答”的竞赛方式。

  1、收集问题:让学生自由阅读“活动三”的内容,看看教材中提出了什么问题,自己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将这些问题用纸条的形式送给我,目的是保密。我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汇总,为比赛做好准备。

  2、进行比赛:将男女同学自然分成竞赛双方,我来出题,学生抢答,调动学生热情,活跃学生思维。此时,学生的答案可能还很有创意,比如在推测花蕾未来变化时,用了画画的方式,省去了许多繁琐的语言,让人看了一目了然,新颖而且有创意。对于这样的学生,一定要给予高度赞扬,使学生的心情更加振奋。比赛结束时,会有胜负之分,这时还需要及时做好学生的工作,教育他们要“胜不骄,败不馁”,学会正视成功和失败。

  (三)教师点评,深化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学生对开花植物的认识更加深入,学会了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研究植物,但是科学探究的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培养细致严谨的探索;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还要加强欣赏他人、快乐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拓展知识,延伸思维

  为了让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基础上,将知识范围延伸到了课外生活中。我准备设立了一个“十字花科报名处”,让学生在课下寻找十字花科的其他植物,利用课余时间,扮演其中的一种到我这里报名,介绍这种植物的特点。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赠送一张“十字花科”植物的精美图片,作为鼓励。

  六、教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教学实际,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注意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联系性。站在育人的角度,尽量做到尊重和超越教材的和谐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造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学特色。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又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的多种方式,达到增强学生探究兴趣的目的。

小学科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小学科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小学科学教案9

  学*目标

  1.通过给小兔子喂食物,观察了解小兔子的食性。

  2.学*照顾、爱护小兔子。

  活动准备

  1.在饲养角饲养几只小兔子。各种食物的卡片,兔子卡片。小兔子喜欢吃什么的墙饰背景。

  活动过程

  形式:集体/小组

  1.创设情境:小兔子饿了,需要小朋友给小兔子准备食物。

  2.猜一猜:小兔子喜欢吃什么?选择相应的实物卡片贴在墙饰上“猜一猜小兔子喜欢吃什么”部分。

  3.带小朋友到食堂为小兔子找食物,喂养兔子,观察小兔子吃吗?并根据观察结果,将相应的食物卡片布置在墙饰上“小兔子喜欢吃”或“小兔子不喜欢吃”部分。

  4.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每天带食物来喂小兔子,观察小兔子的食性,并做记录和相互交流。

  活动评价

  1.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下,能够持续喂养和观察小兔子。

  2.能够了解兔子的食性,并乐于与教师、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活动和发现。

  3活动建议:

  4.请家长注意引导、提醒、鼓励幼儿有礼貌地与人交往。

  5.将礼貌宝宝的图片张贴在图书区中,引导幼儿经常观察和讲述,以丰富幼儿的表达能力,养成礼貌行为。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菁华6篇)(扩展4)

——小学科学教案 (菁华9篇)

小学科学教案1

  1、骨骼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骨骼与肌肉》中的第1课。人们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运动,例如垒球运动员能用棒击球,厨师能揉捏生面团,艺术家能用泥塑造出一尊雕像。人体所进行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

  建筑工地是一个忙碌的地方,建筑工人筑好地基后,开始搭建钢筋骨架。人们发现,由于钢筋框架的搭建,大楼有了一个坚固的框架,这样才能安全地建造。大楼竣工了,但是建筑物的框架却看不见了。

  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就像一栋大楼没有钢筋框架就不能安全地建造一样,如果人体没有骨骼,就会站不起来。骨骼有五个主要的功能: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

  人体的骨骼由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组成。颅骨包括脑颅骨8块,面颅骨15块,听骨6块。躯干骨包括脊柱骨26块,肋骨24块,胸骨1块。这些骨互相连接构成脊柱和胸廓。脊柱由二十四块椎骨(其中颈椎七快,胸椎十二块,腰椎五块)一块骶骨和一块尾骨相迭而成。胸廓由胸椎、肋骨、肋软骨和胸骨组成。肋骨共十对,左右对称,肋骨前端借肋软骨与胸骨连结构成胸肋关节,后端与胸椎连结构成肋椎关节,第八至第十肋的前端不接胸骨,各与上位的肋软骨连结形成肋弓。第十一、十二肋骨的前端不与上位肋软骨相连,称为浮肋。胸骨居胸前正中部。四肢骨包括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软骨与骨是构成身体支架的器官,它们分别以软骨组织和骨组织为主要结构成分。在人的一生中,这两种组织尤其是骨组织能不断更新和改建,从而适应成年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成年后机体支持功能的变化需求。人体99%以上的钙和85%的磷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贮于骨组织中,因而骨又是人体的钙、磷贮存库。

  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系列实践、体验活动,指导学生熟悉人体内骨骼的分布和数量,知道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的构成与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自由地做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隐藏于身体内部的骨骼在人体的活动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人体骨骼的存在可感却并不可见,属于一个暗盒结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更加需要借助于X光照片、人体骨骼教学挂图以及一些教学资料片来帮助学生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本课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首先通过组织学生分组摸一摸、记一记并比一比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人体内有多少块骨头。成年人的体内共有206块骨头,这些不同部位的骨头有不同的名称,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它们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只需要把全身的骨头按照部位分成四个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大致了解人体骨骼的组成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是在学生了解了人体的骨骼系统组成后,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物的骨头和石头的异同点,研究动物骨头的特点,然后再借助文字及图片资料认识人的骨骼的结构与作用,意识到骨骼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要作用。

  第三部分,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并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发现人体骨骼的多种作用: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并在活动中体验人们日常所做的一些活动中有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

  ●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

  2.利用学校食堂安排吃鸡腿的时候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

  3.课前去菜场购买一些无肉的猪骨头供学生观察用;

  4.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

  5.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

  6.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电子幻灯片出示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

  2.(电子幻灯片出示竣工后的大楼)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揭示课题:骨骼)

  4.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5.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任务。

  【评析】利用房子的钢筋框架与人体的骨骼作类比,不仅可以形象地揭示骨骼的结构特点,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骨骼在支持人体等方面的作用。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

  6.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

  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8.提问: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

  9.小结: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

  10.读一读: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评析】先用摸一摸的方法感知人体内骨骼的分布,再使用X光照片将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骨骼分布呈现杂学生的面前,前后感知上的冲突就是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记忆点。X光照片的利用起到了呈现人体骨骼结构、纠正错误感知、满足学生探究欲望等各方面的作用。

  11.补充: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12.动手做: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

  13.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你拼对了吗?

  14.小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说明】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身边的学*资料。骨骼图资料:见《现代汉语词典》“骨骼”词条。

  三、体验:人体骨骼系统的作用

  1.谈话: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交流讨论。

  3.组织活动:体验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1)队列训练——运动;

  (2)站姿训练——塑造体形、支持躯干;

  (3)呵护“小娃娃”——保护内脏器官。

  4.学生汇报活动体验。

  5.拓展: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

  (颅骨保护着脑髓和感觉器官;胸骨和肋骨保护和支持着心、大血管、肺等重要器官;盆骨等保护和支持着消化、泌尿、生殖器官)

  6.小结: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

  【说明】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能够体验到骨骼的不同作用,但他们在交流体验时往往周旋于事实本身而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把握交流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人体骨骼具有的多种作用。

  7.提问:如果人体的骨骼受伤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8.安全教育。

  四、作业

  1.看图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

  (1)跳绳时;(2)吃饭时;(3)*时……

  2.完成活动记录上的作业。

  3.请爸爸妈妈做一次排骨汤,吃排骨时注意观察猪骨头的内部是怎么样的。选一根吃过的骨头带到科学课上。

  【评析】科学课前的预*与搜集资料也是学*,有意识地提前布置学*任务,将更好地挖掘科学学*的社区及环境资源。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

  1.活动:分组组装人体骨骼模型,说说人体的骨骼由哪几部分组成。

  2.思考:人体的骨骼系统有什么作用?

  二、探索:了解骨头的特点

  1.探索活动:发现骨头的特点。

  (1)各组学生从老师处领取一根煮熟的鸡腿骨和一块石头和相关观察工具;

  (2)用放大镜观察石头和鸡腿骨;

  (3)用锤子轻轻敲打石头和鸡腿骨的表面;

  (4)掂一掂这两样物品,感觉一下各自的重量;

  (5)洗干净手,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

  3.思考讨论:根据观察结果,你认为骨和石头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活动:说说动物的骨头是什么样子的。(建议用多种方法描述骨头的特点)

  【评析】通过对鸡腿骨和石头的比较,将更好地发现骨头表面结构紧密、坚硬、质量轻等特点。

  三、观察:了解骨头的结构

  1.讲述:在希腊文中,“骨骼”的原意是“一个死亡了的身体”。其实,骨骼中的骨都是由活细胞构成的,骨是有生命的。

  2.观察活动:提供猪的腿骨解剖实物,观察骨头的结构图,说说骨头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3.讲解骨头的结构组成: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4.提问:你还可以提供哪些证据来说明骨头是有生命的吗?

  【评析】学生对于骨头是有生命的这一认识缺乏相关的基础认识,对于骨头中间能够制造血细胞的软组织骨髓也比较陌生,因此必须借助于多种资料及实物让他们在直接的感知和具体的事实面前建构正确的意义。

  四、巩固拓展

  1.谈话:通过两节课的学*,你对人体的骨骼有了哪些了解?

  2.补充:了解人体内的另一种骨头——软骨。

  (1)摸一摸鼻子尖,感觉到了什么?

  (2)鼻尖中含有软骨。

  (3)讲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软骨会发生变化。婴儿的骨骼大部分都是软骨,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大部分的软骨会被硬骨所代替。

  (观察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手的X光照片)

  (4)讲述:当人停止发育后,大部分的软骨被骨组织完全代替。当然,还存在少部分软骨,除了鼻尖的软骨外,在我们的膝盖处还有软骨。

  【评析】拓展内容与教学内容具有比较紧密的联系,骨骼的发展变化过程充满趣味,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附录:X射线,看透你的身体

  通过拍X光片,可以清晰地看到骨头是否健康或者断裂。

  与可见光一样,X射线也是一种含有能量的光波。这种光波能够穿过一些活组织,但却穿不过骨头。在拍X光片时,要用一块铅板挡住身体的其余部分,因为铅是一种高密度的金属,能够吸收X射线,这样能使你在拍片中免受不必要的照射。

  穿过皮肤和其他身体组织的X射线投射到胶片上。当光照射到骨上,X射线被骨吸收,由于被骨吸收的X射线没有到达胶卷的底片上,当胶卷洗出来以后,上面清晰的白色部分就表示骨头。

  X射线也有缺陷。首先,X射线不能用来观察皮肤、肌肉、结缔组织和内部器官的损伤情况;其次,X射线中的能量会损伤人体细胞,而这就是让你尽量避免照射不必要的X射线的原因。

  教学反思:

  2、关节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骨骼与肌肉》中的第2课。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有了关节,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我们把这些骨的连接称做固定关节。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就叫活动关节。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本课是上一节课研究内容“骨骼”的延伸与深化。关节与人体的骨骼紧密联系,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教材的设计意图是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关节的重要作用,通过运动身体不同的部位比较体验到关节的连接方式是不一样的,并借助于文字资料及模型等多种资料认识铰链关节、旋转关节、鞍状关节、球状关节等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同时,通过一些常见的小活动体验到关节具有帮助缓冲等作用。

  关节人人身上都有,并且也时时处处都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我们可以轻松自如地做着各种想做的运动。但或许因为很多学生都没有体验过关节受到束缚时的感觉,所以他们难以意识到*时可以轻松自如地做各种活动是因为有了关节的协助。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和生活经验,教材注重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科学、学*科学,可以先选择把各个不同的关节固定起来再去有目的地做各种小事情,通过与*常动作的对比让学生来体验关节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让学生动手做科学,在活动中自己体验、自己发现关节的重要作用。然后在比较身体不同部位的关节可以做不同形式的运动的基础上归纳认识几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与人体的骨骼隐藏于身体内部一样,人体各个部位的关节也具有隐蔽性,难以直接观察,要了解各种关节不同的连接方式及工作原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为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了借助于与人体关节具有相似性的动物的关节来直接呈现观察对象,让学生在直接的触摸、实践中增加对关节的认识,增加他们的感性经验,并帮助他们建构关节的概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活动找出人体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

  ●能够通过多种活动体验、比较人体上各种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能够借助于模型、实物等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工作方式及原理。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知道有了关节,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

  ●认识铰链关节、旋转关节、鞍状关节、球状关节等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关节在人体各种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并相互适应的;

  ●感受人体关节的神奇与巧妙,激发研究人体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一些方便用来固定手指、手臂、下肢等部位的木棒、胶带等物品;

  2.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模型及生活中具有相似结构特点的某些物品,如铰链关节——铰链、旋转关节——旋转式门锁等;

  3.课前去菜场购买部分猪蹄、去肉排骨等作为观察关节连接的材料;

  4.学生课前吃鸡、鸭、排骨等的时候注意观察动物的骨头与骨头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投影出示机器人行走、工作的视频,观察:机器人行动起来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学生交流介绍。

  3.提问: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跟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呢?(揭示课题:关节)

  4.谈话: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评析】机器人行动时的动作比较僵硬,关节处的衔接也比较便于观察,能够为引入“关节”这一研究主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1.讲解:什么是关节?(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讲述: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介绍: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我们把这些骨的连接叫做固定关节。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4.小组活动: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标出来。

  5.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评析】科学教学需要“告诉”,也需要“发现”。告诉学生他们所发现不了的,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那些可以被发现的,科学学*就显露出了一种活力。“找身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这一活动同时也为后面认识人体内的自由活动关节作好了准备、埋下了伏笔。

  6.小结并设疑: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吗?

  7.谈话: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够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分组实验活动,体验一下,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1)绑住食指关节——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

  (2)绑住肘关节——系鞋带、拉拉链、写字;

  (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8.汇报实验结果,交流试验体验。

  9.小结: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

  【评析】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科学活动时,他们的眼、耳、身、心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够丰富他们的体验,强化他们的认识。这次体验活动的重点在于比较“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有什么不一样”,明显的差异、强烈的体验必然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关节在运动中的主要作用。

  三、体验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1.活动:按要求做各种动作,比较一下,身上的关节所能够做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汇报。

  3.预测:里面的骨头是怎么连接的?

  4.谈话:你的预测正确吗?请阅读资料: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5.学生交流讨论。

  6.出示猪蹄、排骨等实物,指导学生观察骨与骨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评析】借助于动物骨骼及关节来认识人体内部的关节连接方式是可行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生不仅可以观察到骨头之间不同的连接方式,还可以观察到教材上所没有提及的韧带、关节窝等更丰富的结构。

  7.完成下列各项活动:

  (1)转动你的胳膊;

  (2)推开门;

  (3)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

  (4)大幅度甩手;

  (5)转动你的头;

  (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项动作所涉及到的关节的类型。

  8.对号入座——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部位的关节分别是这四种常见关节类型。

  9.小结:不同的活动关节使人体能以多种方式运动。

  【评析】学生的生活是科学学*的源泉。人们日常所做的许多活动与身体的结构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完成各项活动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关节的不同类型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身体的一个过程。

  四、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关节还有什么作用?

  3.活动体验: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将脚跟落下。比较一下,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两种状态下,做这个活动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评析】课堂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究是无限的。提一个留有思考余地的问题犹如在学生的心田播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在合适的气温、环境下,这颗种子将生根、发芽、开花。

  附录:主要的四肢关节

  肩关节由关节囊包围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而成。因肱骨头的关节面大,呈半球形,肩胛骨关节盂小而且浅,加上关节囊松而薄,所以,肩关节活动灵活,是全身易脱位的关节之一。

  肘关节是一个复关节,由三个关节共居同一关节囊而成。肱尺关节是肘关节的主关节,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可展伸140°。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和桡骨的关节凹构成。只能作屈伸和回旋运动。桡尺*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与尺骨上端的桡切迹构成。伸肱时,前臂与上臂不在一条直线上,前臂与上臂之间形成一开向外侧的角度,这个角叫提携角(男性约为165°,女性约为135°)。桡腕关节由桡骨的腕关节面与舟、月和三角骨构成,可做屈伸、内收、外展和环转运动。桡腕关节与腕间关节共同活动的范围是:屈最大,约90°,伸45°,内收40°,外展20°,环转度极小。

  腕掌关节由下排腕骨与掌骨构成。除拇指腕掌、小指拇掌关节能作屈伸、收展、对掌及环转(仅拇指腕掌关节有)等运动外,余三个腕掌关节基本不动。

  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组成。由于髋臼较深能容纳股骨头的2/3,而且髋关节囊及其周围的肌肉又比较强厚,因此,稳固性比肩关节大。髋关节脱位也仅次于肘关节和肩关节。

  膝关节由股骨下端的关节面,胫骨上端的关节面和髌骨关节面构成。滑膜腔被两条交叉韧带分割。前、后两条交叉韧带尚有防止胫骨前、后移位的作用。膝关节内有月牙状的关节盘,叫半月板,其内侧大,外侧小。当膝关节半屈于内旋或外旋位时,突然的强力伸膝运动,可使半月板损伤。膝关节囊坚韧,关节囊的前壁有髌骨和髌韧带;两侧有胫、腓侧副韧带;后方有斜韧带加强。

  踝关节由胫骨下端及内踝、腓骨外踝与距骨构成,属于滑车关节。踝关节负重最大,关节面较小,但踝关节囊有韧带加强,内侧韧带从内侧将内踝、足舟骨、距骨和跟骨连结起来;在外侧有距腓前、后韧带和跟腓韧带连结腓骨、距骨和跟骨。因踝关节周围韧带强而有力,以致在踝扭伤时,即使内外踝发生了骨折,韧带尚未受损。

  教学反思:

  3.肌肉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骨骼与肌肉》中的第3课。人体所进行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体维持正常运动功能的条件:1.骨骼肌肉系统——正常的关节活动度和肌力;2.神经系统—对骨骼肌肉的正常的神经支配;3.心肺血管系统—为运动提供所需的能量。

  本课在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内骨骼与关节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指导他们了解人体内肌肉的分布,通过实践活动体验肌肉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肌肉的工作方式,增进学生对自己身体的科学认识,为养成正确的运动方式、科学的生活*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的运动是很复杂的,包括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以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而实现的。即使一个简单的运动往往也有多数肌肉参加,一些肌肉收缩,承担完成运动预期目的角色,而另一些肌肉则予以协同配合,甚或有些处于对抗地位的肌肉此时则适度放松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以使动作*滑、准确,起着相反相成的作用。

  人体姿势的维持除了骨骼的支架作用外,主要靠肌肉的紧张度来维持。骨骼肌经常处于不随意的紧张状态中,即通过神经系统反射性地维持一定的紧张度,在静止姿态,需要互相对抗的肌群各自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所取得的动态*衡。

  每一个躯体健康的学生一般都难以意识到人们*时能够自由地跑、跳、说、吃等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在前面学*了骨骼和关节的作用以后,学生们更加体验到了它们在运动中的重要性,非常容易忽视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而其实,仅靠骨骼还不能够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必须要有肌肉的参与。

  人体内大约有600多块肌肉,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有的使心脏保持跳动,有的牵动嘴角使你微笑,有的则带动骨骼运动。身体的一些运动,如微笑很容易控制,而另外一些运动,如心跳就完全不受你控制。那是因为有些肌肉完全不受人的意志支配,这些肌肉被称为不随意肌,专门负责呼吸和消化食物之类的运动。受人的意识支配的肌肉叫做随意肌,比如微笑、读书、听到门铃声从椅子上站起来去开门等,所有这些动作都受随意肌的控制。

  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滑肌和心肌。骨骼肌和*滑肌在身体的许多部位都可以找到,心肌仅仅存在于心脏。每种肌肉在体内都有其特殊的功能。骨骼肌就是附着在骨骼社会的肌肉。这些肌肉提供力量,使你的骨骼产生运动。在身体一些内脏器官的内侧,如胃壁和血管中包含着*滑肌。*滑肌是不随意肌,它们自动地控制着身体内的一些运动。心肌属于不随意肌,永远不会疲劳,能够不断地收缩,我们把这种不停的收缩称之为心跳。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体验、认识骨骼肌是如何工作的,了解骨骼肌的工作方式。由于肌肉隐藏于皮肤之下,难以直接观察,因此在体验、讨论、理解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了解骨骼肌的工作方式时借助于体验活动、教材提供的插图和相关的手臂活动模型可以使运动过程中肌肉的收缩、放松变化更加直观、明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学*的难点,促进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手臂活动模型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肌肉的工作方式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制作。学生则可以在理解了肌肉的工作方式之后再去做模型,通过“动手做”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肌肉的分布;

  ●能够借助于手臂活动模型了解肌肉的工作方式。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体内大约有600多块肌肉,约占体重的40%左右;

  ●知道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滑肌和心肌,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

  ●知道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实现的;

  ●了解手臂是如何运动的,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舒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手臂活动模型,激发学生对人体运动研究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肌肉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体内的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才能够完成各种运动,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课前去菜场购买一个完整的鸡翅膀解剖后供学生观察模拟手臂肌肉的工作方式用;

  2.人体肌肉的教学挂图;

  3.手臂活动模型;

  4.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有没有手和脚被冻麻的经历?那个时候你能拿住东西、做出你想做的动作吗?为什么?

  2.讲述:仅靠骨骼还不能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必须有肌肉的参与。(揭示课题:肌肉)

  【评析】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来初步感知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使教材上文字的介绍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真切的体验。

  二、了解肌肉的分布及类型

  1.提问:我们身上哪些地方有肌肉呢?

  2.学生交流。

  3.利用电教资料介绍:肌肉的类型。

  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滑肌和心肌。三种肌肉的特点。

  4.观察人体肌肉挂图,了解人体的骨骼肌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四肢肌。

  【说明】科学教材上没有涉及到肌肉的作用、肌肉的类型这几方面知识的介绍,这是教者增添的部分内容。作为知识的介绍,本人认为这些内容对学生正确建构有关肌肉的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

  5.小结:我们的身体上有600多块肌肉,肌肉约占体重的40%。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

  6.活动:摸摸自己的身体,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

  【评析】使骨骼产生运动的是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本课的研究重点——骨骼肌。通过观察挂图、触摸等多种方式感知的骨骼肌的存在与分布。

  三、观察体验: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1.探索活动:肌肉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1)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个晒衣服的弹性夹子,在2分钟内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来回夹紧、松开夹子。数一数在肌肉疲劳之前你能夹几下。

  (2)休息一会儿,然后重复第1步的动作。

  (3)思考、预测:如果你用另一只手重复第1步和第2步的动作,那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检验一下你的预测。

  2.预测: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3.活动体验:

  (1)站直后向前弯腰。用手摸后背下部和肚子及大腿的前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

  (2)左手掌心向上,用指敲桌面。用另外一只手摸手臂的前部和手臂的后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再把手翻过来使劲压,胳膊各部分有什么感觉?

  4.学生交流体验。

  【评析】对学生们从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教师要提供机会把在课堂上、在户外、或者在实验室里的探究活动大都集中在现实中的一些现象上,让学生们去思考,去研究,去调查。

  5.教师相机出示手臂活动模型,并观察教学插图,讲解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评析】人体日常所做的许多看似*常的举动其实是身体多部分关节和肌肉的配合,身体的“暗盒”结构使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到身体内部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运动方式。借助于一定的模型和直观的教学插图,可以更直接地展示肌肉在人体运动过程中的变化,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肌肉到底是如何工作的。

  6.学生阅读资料。

  7.利用视频观察解剖好的鸡翅膀,模拟手臂肌肉的工作方式。

  【说明】有效的科学教学取决于学*材料、科学设备、视听媒体以及教学技术的可以获得与组织安排。有效的学*环境不仅要求有特定的探究题目和学*活动所需的专用设备,而且要求有范围广泛的基础科学材料。通过观察鸡翅膀上的肌肉来认识骨骼肌的结构与特点,这比纸板、橡皮筋做的手臂活动模型更直观、更生动。

  8.小结:手臂上的肌肉通过收缩或者变短、变厚来完成它们的工作。当收到来自于神经系统的指令后,肌肉细胞会收缩。因为肌肉细胞只能够收缩而不能够伸展,所以骨骼肌必须成对地工作。当一块肌肉收缩时,与它成对工作的那一块肌肉会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五、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人体的肌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游戏:谁是木头人?

  讨论:当我们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3.作业:

  (1)做一个手臂活动的模型;

  (2)选用其他材料做一个其他的人体运动模型。

  【评析】课堂的环境很有限,学校的科学活动必须越出学校的围墙,把科学学*延伸到生活之中对于学生了解科学、对于激励学生把兴趣进一步引向校外会起很大作用。

  教学反思:

  4。骨骼、肌肉的保健

  教学目标为:

  过程与方法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体育运动和合理膳食对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能够根据教材指导开展合适的运动保持骨骼和肌肉的健康;

  ●能够在运动过程中进行积极的预防并在出现意外受伤时进行初步的救护。

  知识与技能

  ●知道坚持体育锻炼和保持膳食*衡可以增进骨骼与肌肉的健康;

  ●知道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一样;

  ●知道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运动前做一些准备活动等可以预防骨骼和肌肉在运动中受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训练正确的运动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惯;

  ●增进学生自我保健和自我防护的意识。

  教学准备:

  1.体操、游泳、健美操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比赛过程的录像;

  2.武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的相关资料介绍;

  3.“食物金字塔”等电教资料;

  4.部分体育运动防护用品;

  5.各种防护知识资料介绍。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揭示课题

  1.律动:播放《健康歌》,跟着音乐跳起来。

  2.讨论:刚才的活动中我们主要锻炼了身体的哪些部分?

  3.谈话:骨骼和肌肉执行着人体所必需的很多功能,因此保持它们的健康十分重要。(揭示课题:骨骼、肌肉的保健)

  4.提问:那么,怎样才能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呢?

  二、了解体育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1.谈话: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要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必须合理地参加一些运动。

  2.提问: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哪些好处?(视频资料:人们参加晨练、同学们在学校参加锻炼的活动镜头)

  3.学生交流介绍。

  4.小结:体育运动可以增强我们的骨骼和肌肉,使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经常运动可以改善人体的柔软性、增强心肌和肺活量,使人更有耐力,可以使肌肉发达、体力充沛。

  5.谈话:各种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完全一样。

  (自由阅读教材11页资料)

  6.思考、比较、讨论:

  (1)要想提高自己的耐力,你可以选择哪些运动项目进行训练?

  (2)要增强身体的柔软性,可以参加哪些运动?

  (3)要提高体力,可以推荐参加哪些运动?

  (4)哪一项体育运动对增强身体各方面能力效果比较好?

  7.交流:*时你最喜欢参加哪些体育运动?你知道这些体育运动对你身体的哪一个方面有好处吗?

  8.同桌一起对做一节广播体操,并讨论:这些动作对锻炼身体的哪一部分肌肉、关节特别有用?

  9.交流、小结:做广播体操不仅能使全身大肌肉群、大关节、韧带等得到充分的锻炼,还能锻炼人体身体内部器官,改善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达到增强全身健康的目的。

  10.拓展: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其内容繁多,门派林立,表现形式多样,具有极大的健身价值。(视频资料:武术的健身价值)

  三、了解运动中的安全要求

  1.谈话:我们*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发生骨折、扭伤、脱臼、肌肉拉伤等损伤。身边的案例:某位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受了伤。提问:如何在运动中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2.交流运动中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

  (1)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

  (2)运动前做一下准备活动;

  (3)遵守合理的运动规则;

  (4)选择安全的运动场所等。

  3.活动指导:溜冰时必须穿戴哪些防护性装备?(请一生当模特,出示相关护膝、护腕、手套、头盔等,体会这些装备在活动中的防护作用)

  4.总结:赛前做热身运动后,关节就会变得柔软、灵活,这样就可以帮助避免扭伤和脱臼。此外,在活动中穿戴适当的安全装备也是很重要的。头盔、护膝、垫肩、手套都可以帮助你避免受伤。同时,你还应该穿适合运动的鞋子。另外,运动前应该留意你周围的环境,如果你在特定的马路或者跑道上滑冰、跑步或者骑自行车,你就不大可能被一辆小汽车或其他人卷入到事故中去了。

  5.拓展:一旦在运动时受了伤,应该如何处理呢?

  (1)骨骼、关节受伤如何处理?

  (如果你确实受了伤,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将一块冰敷在受伤的部位并高高地抬起,这样能把疼痛和肿胀降低到最低程度。当你受伤后,一定要把受伤情况告诉家长、老师或者其他长辈。如果老师、医生或者护士给你医疗指示,你一定要配合他们,遵照他们所说的去做。若伤口没有痊愈,不要马上就参加运动,给骨头和关节充分愈合的时间,这样你就能够避免旧伤复发。)

  (2)如何避免肌肉受伤?

  (不要让肌肉过于疲劳,运动量不要突然增大,要循序渐进。)

  (3)防护知识介绍。

  四、了解营养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1.谈话:另外,食物营养对人体骨骼、肌肉的健康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四大营养素:蛋白质、矿物质(尤其是钙及各种微量元素)、脂肪酸(尤其是必需脂肪酸)以及维生素(如维生素A、D、C)。为了使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工作,*时需要多吃些蛋白质含量高、含钙量高的食品。

  2.讨论、交流: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吗?(具体见附录)

  3.拓展:营养与健康。

  蛋白质是构成及修补人体肌肉、骨骼及各部位组织的基本物质,缺乏蛋白质会导致发育迟缓,骨骼和肌肉也会萎缩。肉类、海鲜和牛奶等动物性食品是完整的蛋白质,植物性则可以从豆类、谷类及核果类中获得。钙质则是制造骨骼的原料,可以促进生长并增加骨头密度。所以每天喝两杯牛奶,是累积骨本的好方法。维生素D是另一个令骨头强健的营养素,除了可以由牛奶和鱼肝油、动物肝脏等食物中获得外,每天晒10~15分钟太阳,人体便可以自行制造维生素D。

  五、拓展延伸

  1.总结:如何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

  (合理锻炼、丰富营养、注意安全)

  2.延伸:身边的科学

  说出你和家人锻炼身体的五种方法,然后与家人讨论对每一项活动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把它们都列出来。思考:如何将这些安全措施付诸实践呢?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案2

  一、观察引入:

  1、师:同学们,科学课非常重视观察。请你们观察黑板,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打开手电,光斑落在黑板上。)

  2、师:光点哪里来?(手电) 谁来用手指来演示一下手电发出的光是怎样照到黑板上的呢?我们来猜一猜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猜测:”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光是怎样传播的。”

  4、生活中有哪些事实、现象能说明我们的想法?

  预设:

  (1)夜晚,我发现汽车前灯射出来的灯光是直的。

  (2)白天,阳光穿过树叶的光是直的。

  (3)看表演时,我发现舞台上的灯发出来的光是直的。

  ……

  5、观察图片:老师也找了些图片,他们能不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二、设计实验方案

  1、师:同学们讲的是头头是道,但是科学是讲证据的,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们的观点,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2、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预设:

  (1)用手电筒照射光盘中间的圆孔,观察白屏上的现象。

  (2)用手电筒照直空心管,再把空心管变弯用手电筒来照,观察白屏上的现象。(可用带弯头的吸管)

  ……

  (3)学生说到书29页的实验方案,请大家看实验单。

  ①仔细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

  ②该注意什么?(三个孔必须排在一条直线上,这里可以看幻灯片的演示;距离为5厘米;完成作业: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

  ③这两个小实验有什么不同?

  三、实验研究,深入拓展

  1、学生进行实验。

  2、汇报实验情况和结论,并展示。鼓励其他同学想到的别的实验方法。介绍。

  3、前面我们猜测:光是直线传播的吗?经过这么多方法的反复验证,“板书:反复验证”我们可以下个结论吗?板书“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5、请看黑板:你知道科学家*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吗?

  (指名学生看黑板小结)

  6、师:今天我们象科学家那样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祝贺你们!

  7、(展示幻灯片路灯)你能否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现象?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

  8、出示知识点: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9、回顾。

  四、课外拓展,挑战自我

  师:刚才我们做实验时用了3张带孔的卡片,课后,你能用上10张,15张,甚至更多的卡片排成一条直线,用手电筒照射能在屏上找到光圈。卡片摆得越多越厉害。你们有信心吗?

  五、板书设计

  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猜测: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反复验证

  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小学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

  2、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

  1、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表格。

  2、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土壤和我们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

  (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

  (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

  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拓展创新:

  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教学反思:

  学*本课后,学生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了保护土壤的想法。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小学科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经过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变化规律。

  (3)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

  2、科学探究

  (1)能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月相,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理、分析并得出月相变化的成因。

  3、科学态度

  具有长期坚持观察的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坚持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月相,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

  三、教学准备

  课件、月相变化动态gif、乒乓球、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生活情景:在电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辩解道,“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他从牛棚中偷走了牛”。但警察却说,“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电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问,“为什么那天没有月光呢?”

  产生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月相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一般都知道有几种不同的月相,间接的会认为每天都可以看得见月亮(除了天气原因外)。而且学生不会每天去观察月亮,因此极少会有学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了解在新月的时候是没有月光的。于是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警察这么肯定没有月光?”

  驱动任务:什么时候月亮没有月光呢?

  活动1:月有圆缺变化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月亮哪些样子啊?

  学生经过交流,他们会发现月亮有多种形状,有的时候像圆盘,有的时候像镰刀……这时,教师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对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状态的称呼,并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几个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称:满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认识月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弯弯的蛾眉月怎么就变成了圆月?”引导学生思考月相是如何变化的。

  活动2:月相变化有规律

  月相是有变化的,经常在农历十五的时候能见到满月,月相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教科书上的表格是妍妍从满月开始,在一个月内每天观测月亮,记录下来的月相,同学们分析妍妍的月线观测记录,你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了吗?

  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能发现,月相呈现“满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见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满月”的规律。此时,教师再指出“看不见月亮”的时候的月相称为新月,然后再回应驱动页的问题,学生就能明白是真的有看不见月亮的时候。

  活动3:月相变化成因

  月相有规律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模拟月相变化成因的实验来探究吧!

  用电筒光模拟太阳光,用涂黑的乒乓球模拟月球,观测者的眼睛模拟地球上的观测点。

  以观测者为中心,乒乓球分别放在八个方向,电筒光一直*行一个方向直射乒乓球,观测者观察并记录不同方向的乒乓球亮面的形状。

  结论:综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发现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射到的亮面形状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月相变化。

  五、课堂小结及交流分享

  同学们小结出本节课了解的内容,月亮不同形状的名称,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并尝试在生活中坚持长时间地观察月亮,了解其真正的月相变化。

小学科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

  2、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重视精彩句段积累、仿写。

  3、 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反复朗读,积累优美词句,体会文章精彩之处。

  2、 赏析精彩句段,培养多角度思维的*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本,采用“预*,发现问题”的学*方法,将预*时的整体感受、精彩积累和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猜测回答写在本子上,供老师备课参考。

  教师:在看过学生的预*本,了解学生的困惑和认识状况的前提下备课。准备投影、电脑及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导入

  法语中有“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的说法,它是从布封的名言“风格是属于个人的”引申而来的,今天我们要学*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就体现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让我们大声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感受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朗读

  两人或四人一组,互相读、听找感觉。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小结

  学生谈读的感受。

  教师总结朗读全过程。

  积累、仿写、感悟

  背诵你最喜欢的三句话,仿写其中的一句。

  记住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理由。

小学科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使学生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制作的各种乐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展示交流。

  1、教师公布规则。

  2、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

  (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乐器进行评价,并试着提出改进建议)

  3、师生共同评出“创意奖”、“制作奖”。

  三、拓展。

  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声的方法。(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

  第二课时

  一、举办演奏会、组间互评

  模拟课堂

  师:本节课我们通过演奏会的形式,独奏、合奏一些简单的乐曲。一方面让大家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提升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了解其他小组乐器的独到之处,以便于今后制作出更好的乐器。

  活动要求:

  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乐器,介绍乐器的发声原理和特点。

  2.观众要安静地倾听,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劳动成果,不能持讥讽的态度。

  3.客观地评价乐器制作水*及演奏效果,最后将评选出优秀制作奖和优秀表演奖。

  (学生参与演奏会的学*、欣赏活动,同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根据其他小组的表现在不同数量的星星中填上颜色。)

  评价内容

  我们搜集了所需的全部资料 

  我们能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了验证

  我们的乐器演奏效果还不错

  我们小组能密切合作 

  二、小组自评

  模拟课堂

  师:本小组在以下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怎么样?讨论一下,客观地给自己打分。

  评价内容

  乐器的外形美观  

  乐器的设计有创意  

  乐器演奏的声音准确、优美 

  小组成员在演奏时能做到团结、合作

  三、改进乐器

  模拟课堂

  师:经过*三周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如果要对自制的这个乐器进行改进,它将会有什么新变化?请在“科学记录本”上画出结构图。

小学科学教案7

  教材分析:

  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玩陀螺”这一让学生及感兴趣的活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做陀螺、玩陀螺中观察色光的混合现象,认识到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了解光的三原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课前尽可能地多做一些陀螺,通过充分的玩,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光的色散知识,制作各种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并能及时地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红黄蓝各种颜色的玻璃纸,较暗的环境中涂好七种颜色的字片手电筒各种各样的陀螺.

  学生准备:卡纸水颜料火柴棒胶水剪刀透明胶水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首先我想调查一下,谁玩过陀螺?陀螺好玩吗?怎么好玩?

  2.你玩的也是那种抽的陀螺。有谁还玩过其它种类的陀螺?呵,没有,是自己做的呢?还是卖的呢?

  3.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就做个陀螺,用什么作陀螺呢?很简单,一张圆纸片,

  二、猜想假设:小组内进行。

  三、制定方案:

  首先出示几个已经制作好的陀螺,演示,讲解制作的方法,步骤,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制作陀螺的方法。在制作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剪刀时的安全问题。

  四、实施探究:

  1.给陀螺涂色①要求每个小组按教科书提出的颜色比例涂一个陀螺。

  ②然后再让学生在做好的陀螺上任意涂色,可以涂两种,三种或更多种。

  2.玩陀螺关键,让陀螺稳稳地转起来。

  ①思考:怎样使自制的陀螺转得更稳?

  ②对每个涂不同颜色的陀螺反复实验,仔细观察旋转的陀螺呈什么颜色?

  ③指导学生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以便回报交流。

  3.教师小节:如果你还想研究这个问题,还可以深入地查一查资料,有没有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现象,眼睛为什么变不出快速旋转的此文转自淘.教。案网()图案?这是一种视觉暂留现象,(师:板出)人的眼睛最快每秒钟快速旋转,看起来就是环形的,那么这种视觉暂留现象,你能想起来有什么应用吗?

  (生:我们*常看的动画片就是设计师把它画成一张一张的,然后快速地放出来的。)

  师:动画片就是利用人的视觉现象,那么这种色光混合该怎么解释呢?我这儿有一个陀螺,是我自己做的,它转起来是什么颜色的,(灰白色,颜色好像一下子消失了),如果感兴趣可以回去试着做一个,具有彩虹颜色的陀螺,转起来到底是什么颜色?牛顿曾经给大家做过这个实验,他能给大家解释一个科学道理,到底是什么呢?

  师:大约在1666年,24岁的牛顿,用三棱镜把白色的阳光分解成了七种颜色,这就是彩虹。当他欣喜若狂地把这个发现报告给大家的时候,受到大家激烈的反对,牛顿为了验证把七种色光也能合成白光,就用陀螺做了这个实验,使大家理解了他的科学发现。

  五、展示交流:

  1、我们来研究善变的光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相叠加的情况。

  2、我的观察记录表(先让学生自己填,教师小结)

  组合方式组合效果(可以绘图)

  红光+绿光黄光

  红光+蓝光紫光

  绿光+蓝光淡蓝光

  红光+蓝光+绿光白光

  3、读一读,说一说,课本资料卡,不仅要对故事中的知识加深认识,更要对其所折射出的科学精神深入体会。

  六、拓展创新:

  1.制作一个有趣的三色陀螺。

  2.玩一玩有什么新的发现。

  教学反思:

  通过制作陀螺,玩陀螺,知道了白光可以被分解,被分解的光又可以合成白光。

小学科学教案8

  一、课程标准: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能通过栽培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3.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图画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二)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

  3.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1.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2.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3.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学*成果评价

  (一)概念发展:

  1.不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2.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3.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探究能力:

  1.能够描述职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3.能用图画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五、教学材料:

  图片、自制“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图”、布置学生收集、阅读植物方面的资料和图片

  六、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师生互动的目的

  教学反馈

  集中话题

  1.前面我们观察了解了土壤。和土壤的联系最密切的要数——?(各种各样的植物)。

  2.这个单元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种各样的植物。

  3.板书课题

  帮助学生明确学*目的,激发学*植物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

  植物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1.教师让学生充分讨论、说一说,感受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教师补充一些学生没有说过的植物并小结:植物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是植物为人们提供营养,那么你们知道各种植物的哪部分能供我们吃吗?

  教师及时点拨学生认识植物的各个部分名称。

  同学们对植物的各个部分的认识都很准确,如果请你画一株完整的植物,会画吗?

  评价时,引导学生从植物的六个器官方面进行评价。

  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感受植物与人类的和谐。

  认识植物的局部。

  引导学生用图画的方式描述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

  回顾和解释

  这一课学*的课题是《植物和我们》,植物和我们有哪些关系?

  鼓励学生说出这节课的收获。主要从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的贡献等方面说。

小学科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能量转化的简单小实验;会查阅资料;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对能量转化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在做能量转化小实验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导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观察课文图片,并请学生们说出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二、猜想假设

  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物体的运动。分析能量的转化过程,猜想假设原因。

  三、制定方案

  小组之间制定活动方案。

  四、实施探究

  可以采取演讲或解说的方式,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能量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揭示生活中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提醒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发言,及时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对生活中能量的认识。

  师讲述: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虽然你看不见它,但它就在我们身边。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问:生活中,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样的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我们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如电能、光能、热能、声能、机械能、电磁能、化学能、水能、风能、等等,它们时刻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服务。

  五、展示交流

  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带来的资料。老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出示准备的图片或影像资料,供全班同学研讨。把同学们寻找出的能量按能量形式分类。学生举例并讲解各种各样的能量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能量的作用。问: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请你说一说,电灯发光时,是将什么能转化成了什么能?

  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师:能量是所有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源泉,没有能量,一切物体都将停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主描述知道的、熟悉的物品工作时能量转化的过程。

  六、拓展创新

  让学生亲自体验能量的转化,并尝试解释能量转化的过程。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深刻的认识到:学生在做能量转化小实验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菁华6篇)(扩展5)

——小学科学教师述职报告 (菁华6篇)

小学科学教师述职报告1

  本人在本学期担任xx小学科学课教师。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共同交流共同进步。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下面我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述职:

  一、基本情况:

  本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勤学,上进心强,学*目的明确,有良好的学**惯和科学观念。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学*、纪律都较松散,学*能力较弱。

  二、主要成绩:

  1、具体措施: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态度,树立科学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科学观念。

  (2)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时我细心观察本班学生的学*情况,做好调查小结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根据其的实际情况拟订学*目标,以目标来激励学生进步。 此外,我坚持检查后进生的转化情况,做好小结工作,使优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台阶,进一步培养智力和思维的发展,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2、经验浅谈: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大纲和教科书,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实验教具,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

  自然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三、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自己经验的不足,仍存在不足之处,如还有小部分学生的学*仍不够自觉,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克服,使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述职人:

  20xx年xx月xx日

小学科学教师述职报告2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觉得这份工作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所以,自工作以来,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现将本学年的工作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并做好学*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认真学*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还认真学*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能接受我、喜欢我。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在不断的学*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我担任四、五、六年级的科学,成为学校专职的科学教师,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们学校也申请了科普学校,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

  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1、课前准备:课前要备好课,一定要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这对学生的探究和实验非常重要,所以,我会提前准备好,如果仪器室没有的材料,但是为了上好课,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动手制作。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节课的总拿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的学*情况:我会在根据每节课堂上的情况,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惯,学*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

  3、研究教学方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我教了三个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各年级的科学教学内容及重点培养方向不同,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另外,一个年级的几个班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各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态度上重视科学课,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实验操作,要注意观察每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多鼓励,多使用加到好处的评价性语言,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

  们的学*积极性,从而做到自主探究,使科学课成为孩子们心目中一门有趣、重要的学科。

  5、做到热爱学生:*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课堂表现不好的学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不能一味地批评,要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改变学*态度,学*才能有进步。

  6、不断学*: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教学方法,不懂就问,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

  三、开展科学活动,全面普及、注重提高。

  科普活动是科普教育的载体、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我指导学生进行的科学活动如下:

  1、指导学生在学校、家庭及社会进行“家庭和学校节能减排调查”和“一次性物品使用情况调查”活动,使学生对科普知识有了些了解,更加深了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了解,也懂得了*时如何在自己的身边做好一些节能、节水、节电的方法。

  2、让学生制作科普,使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3、开展读科普书籍的活动,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以达到从课外书籍上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的目的。

  4、成立科学兴趣小组,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操作,展示自己的科技才华,活动的目的不仅对学生进行科技素质

  教育,更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科技带来的快乐,在活动中注重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

  四、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待人真诚和善,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做到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这学期为了扎实地推进新课程,我积极地去外校听科学交流课,多学*,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除了认真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之外,还积极参与学校分配的各项活动,协助其他老师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有老师请假,也能够服从学校安排,认真代课,批改作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更好。*时能及时把工作情况、问题、困难向领导请示、汇报,并得到领导的鼓励和指导。同事之间能做到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沟通。

  五、继续学*,不断提高。

  在紧张工作之余,时刻觉得自己有一种被淘汰的紧迫感受,要为自己充充电,特别是作为一名小学的科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似乎懂得要更多一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科学学科教学经验不足,总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的知识还欠缺,教学上时常遇到一些知识上的难点,书到用时方恨少,没办法,只能*时自己多看些杂书了,在头脑中多储备一些知识,这样面对学生的难题时,能够坦然相对。另外,多争取外出听课的机会,以学*外校优秀教师和专家的先进理念,自

  我感觉在教学理念上,在自己的教学中为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也慢慢地有了自己的一套思维。另外,我还趁假期参加河南大学的本科进修,希望自己能够全面提高。

  总之,在这一学年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缓,语言不够生动,理论知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组织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

小学科学教师述职报告3

  一个学期来,我在高二数学教学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那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主要做了这些工作:

  (一)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做好高二数学知识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

  1.立足于新课标和新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

  高二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不等式、圆锥曲线等,对高二学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我在教学中,放慢起始进度,然后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时,多由实例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课本例题,然后再变式训练,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归纳及举例说明。

  2.重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高中数学比初中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在教学中我尽量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3.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我在教学中注重“导”与“学”,“导”就是我在学生自学时做好引导,开始我列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怎样寻找疑点和难点,怎样归纳,怎样尝试做练*,然后逐步放手;“学”就是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使学生课前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带着问题专心听讲,课后通过复*,落实内容才做*题,作业错误自行订正,这样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成绩,而学生有了自学*惯和自学能力,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

  4.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惯,提高学*的自觉性。

  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我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为此,我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效率。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惯

  我在教学中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良好的学**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基础。我具体是这样做的:

  ①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定计划的*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中**出来。

  ②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的*惯,并布置一些预*作业,保证学生听课时有针对性。

  ③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积极思考,做好适当的笔记,尽量理解;

  ④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的*惯,课后要反复阅读课本,回顾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⑤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题不会做,就不加思索地请教老师同学。

  ⑥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小结的*惯,将所学新知识融会贯通。

  ⑦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有关报刊和资料的*惯,以进一步充实大脑,拓宽眼界。我把加强学法指导寓于新课讲解、作业评讲、试卷分析等每一教学活动中。

  (三)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我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调动学生学*热情,培养学*数学兴趣。我首先深入学生当中,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学困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给他们讲数学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以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热情。由于高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高二学生,特别是女生在学*中的困难大挫折多。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能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

  总之,在高二数学教学阶段,分析清楚学生学*数学困难的原因,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模式,从而更有效、更顺利地接受高中数学新知和发展数学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向老教师请教,多总结考点和重难点的教法,尽量让学生听懂,掌握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小学科学教师述职报告4

  20xx年在紧张和忙碌中即将结束,回顾一年的工作,我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的科学教学以及实验室、仪器室的管理工作,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觉得这份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所以,在领导和其他老师的帮助指引下,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不断加强学*,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现将本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在*时工作中,我注重政治理论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基本理念,努力转变思想认识,更新教学观念。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为了贯彻并落实探究式科学教学理念,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1.备课方面:课前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认真钻研教材,严格按照教学目标落实我的备课,把握好重点与难点,预设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2.课堂教学方面: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探究启发式”

  教学,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并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实验中体会科学的乐趣。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更重要的就是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维持好课堂纪律,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态度上重视科学课。

  3.学生管理方面:我在所教的3个班中,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班级,个别学生进行引导。在*时的科学课上,多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的兴趣。

  4.教研反思方面: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认真作听课记录,取长补短,虚心向同行学*教学方法。认真对待每周三的科学教研活动。并且听课后及时写评语,学*别人的'长处,虽然评语字数不多,但这些片言碎语都将成为我教育成长路上的一笔财富。

  5.实验室管理方面: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对实验室和仪器室进行了进一步整理规范,所有仪器设备均按《贵州省小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分类存放,并完善了相应的明细标签和厨目标签。在对仪器的管理和摆放,实验室档案资料的整理上都倾注了很多心血。

  6.取得的成绩:参加科学学科课题组,并于12月份圆满结题;参加**省科学教师论文比赛荣获三等奖;参加**省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大赛荣获二等奖;辅导学生参加区级航模比赛获得二等奖。

  三、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教育事业,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待人真诚和善,关心学生,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从每一个细节做起,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总之,这一学年中,我在业务能力上和教育教学上都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在教学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对小学科学的新课标研究不够透彻,在课堂各环节的分配不尽合理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尽自己的努力为孩子们,为教育事业铺一条宽敞的人生之路。

小学科学教师述职报告5

  20xx学年是我事业发展的跳跃阶段,20xx年10月从山西太原召开的*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05年年会上传来喜讯,胡志林同志被评为*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xx—20xx年度先进个人。

  这个荣誉是来之不易的,整个台州只有一个,而且是五年才评一次的全国性先进,这足以看出它的分量来。荣誉能激励人去努力,荣誉能激励人去奋发。回顾20xx学年,确实为自己杰出的表现而感到欣慰。

  20xx年8月、9月期间,我接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邀请,先后到山西省晋城市、山东省淄博市、湖北省监利县三个国家级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实验区作三、四、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解读分析与讲座。每到一处,我都被那里的老师一种精神所感动,条件虽然非常艰苦但教师们都很尽业,都很热爱小学科学教育。于是又一次触动了我奋发的心。20xx年10月我应邀去北京参加了小学科学国际研讨会,通过本次会议,我了解了美国、墨西哥、瑞士、智利等国家的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了解了他们国家所使用的小学科学教材和小学科学教育的一些方法,对我启发很大。

  20xx年10月、20xx年1月、20xx年3月三次应邀去北京参加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网的网站建设会议,我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科学研究中心聘请为小学科学课程网的栏目主编和论坛版主,负责小学科学课程网的网站建设。

  20xx年12月底,我去浙江嘉兴参加了浙江省小学科学五下备课会议;20xx年4月,去浙江临海参加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分会成立大会,我被批准成为浙江省小学科学学会会员。20xx年6月,我去瑞安参加了浙江省小学科学六上备课会议。20xx年7月13日—20日,又将应邀参加江西景德镇、上饶等地小学科学国家级实验区作专题讲座。

  我在这么多的外出活动中,没有耽误学生的课务,外出一回来立即补课,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五年级3个班的科学和四年级1个班的科学教学工作。学生喜欢上我的课,是因为我上课有实验;学生喜欢上我的课,是因为我风趣;学生喜欢上我的课,是因为我上课有特色。

  我善于利用晚上进行教学研究和分析。我利用晚上完成了《走进科学课》四下和《走进科学课》五上两册书的编写工作。我将每一节课都写成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及建议,供一线科学教师参考。这一举动受到各级科学教研员和全国广大科学教师的好评。在这一学年中,我是教科版《科学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委,我利用晚上时间出色完成了教科版《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三下“混合”单元和四上“磁铁”单元的编写,受到郁波主编的好评。在这一学年中我仍然是椒江区小学科学教研大组的骨干成员,我同样利用晚上出色完成了《课堂讲义》和期末试卷的编写工作。

  在本学年中,我同样利用空余时间写写论文和案例。20xx年10月《一堂闪着科学火花的科学雏形课》被*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被为三等奖;20xx年底,我的论文《培养科学素养,当心课堂错位》在台州市教育局主办的20xx年第5辑《台州教育》上发表;20xx年5月论文《和谐科学课堂形成的策略探讨》被椒江区教育局教研室评为一等奖;20xx年6月论文《和谐科学课堂形成的策略探讨》被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评为一等奖。

  为了肯定我的成绩,鼓励我继续前进,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和台州市特级教师协会将我列为特级教师培养对象;为了肯定我的成绩,鼓励我继续前进,台州市书生小学把我任命为校长助理。成绩都已过去,脚下路还很长,肩上的担子还很重,但我会抖抖精神,奋发向前。

小学科学教师述职报告6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蓦然回首,顿觉一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往事历历在目。为了总结得失,以利今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现将*一年工作述职如下:

  一、思想方面

  关心国家大事,热爱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校如家,切实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想为学校所想,急为学校所急。

  二、教学工作方面

  本年度,我主要负责三、六年级的科学课。回顾起来,主要作了以下工作:在教学工作上,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教材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具体教学方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为整个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定下目标和方向,保证了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是老师的职责。因此,在教学之前,贯彻《九年义务教育科学教学大纲》的精神,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以“如何培养小学生创造能力”教学实验专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参加区教研室、及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通过参观学*,外出听课,等教学活动,吸取相关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值得一提的是,在走上工作的半年里,教研员就给了我一个上公开课的机会,经过准备上了一堂三年级的《比较水的多少》。虽然只是秀洲区“王店”片的,不是全区的,但我也很高兴能有这么一次锻炼的机会。

  针对学生作业情况不佳问题,我除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首先从字迹上严格要求,让他们明白写一笔好字可以终生受用,要从小练起,不要怕耽误时间,用王羲之练字的故事鼓舞他们。这样一来,作业质量提高了一大块。而后,针对某些学生尤其是作业质量难以提高的学困生,我坚持每次作业都写评语,刚开始用连笔字评价,后来一次无意识的小实验给了我启示,心血来潮的我决定用正楷字写评语,如:“你愿意把字写好吗?”“你进步了!”等等,虽不经意,但效果确是惊人的,再交上来的作业大多模仿我的评语的笔记一笔一画写出来的,这个意外给了我启示,于是决定继续沿用,无论工作量再大我都坚持用正楷字写评语,为学生做出榜样。

  针对学生不懂得改正作业中的错题,我要求学生写完每一项科学作业后进行自查,从字迹、正确率、作业态度等方面给自己评定等级,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这项举措收效良好,作业质量又得以提高。通过一番对作业评价改革的实践,让我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教师创造性劳动所带来的丰硕成果。

  科学施教同时要求教师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业务水*、扩大知识面,因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以后,他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开发,提的问题自然就多了,面也广了,所以不管工作有多忙,坚持反复钻研教材,大量阅读参考书,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我想,作为教师,知识面越广,自己的感觉也好,学生对你的感觉也好。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知道我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党在新时期下的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己经确定,我惟有勇于进取,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述职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菁华6篇)(扩展6)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菁华6篇)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

  教材分析

  (一)背景和目标

  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科学术语及在生活中的联系掌握比较少。另外,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操作比较少。组织教学上学生整体素质较差。

  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2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学*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样就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的学*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三、科学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的目标,又是科学学*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是学生学*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模式,在科学学*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以上几点,只是本人的一点点粗浅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3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铁为什么会生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学生带着问题产生好奇,走进文本。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空气》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地球上会有空气 ”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地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热爱科学,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科学课的开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仍沿用那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只能是倒学生的胃口,抹杀学生求知欲望。我们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只有这样才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4

  在科学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今天,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预设与生成必然不会完全协调,许多纷繁复杂的新问题必然会接踵而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领域快速地成长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小学科学课的一些教学反思:

  一、科学教师要认真抓好备课环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任何一门课都必须得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备课对于科学课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科学课这一门课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仅凭一本课本、一支粉笔就上好一堂课,因此抓好备课环节是上好一堂科学课的重要前提,我认为科学课的备课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从全局入手,读通整册教材。

  要上好科学实验课,首先就得通读整册科学教材,对整册教材所需材料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列出清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材料准备,才能在准备具体的某一课时得心应手。而如果一课课临时去准备材料,就难免会发生措手不及的情况,影响科学课的教学。就一册教材来说,每一册教学参考书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单,上面列出了本学期要用的主要材料。因此,在开学初就应该去认真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是非常有必要的。

  2、要熟悉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科学教师要想比较轻松的上好科学课,除了通读整册教材之外,还要更加细心的去钻研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因为教师只有熟悉了本单元的教材之后,教师才能在准备实验材料的时候,事先知道本单元哪些材料使用的频率高,哪些材料可以顺便一次性准备好,哪些材料实验仪器室里已经有了,哪些材料需要自制,哪些材料需要购买,哪些材料学生能够自己准备?这样提前心中有数,教师在准备材料时才能得心应手,轻松自如,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教师提前动手做实验。

  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这个实验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显,哪一项器材要换,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教师课前做好实验,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才能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防止教学中的失误。再者,科学课堂不像语文对一首诗歌或一篇课文的理解,每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不会出现什么危险,而科学课中有些试验却不同,如果科学老师不认真备课,不事先做一做课堂上要求学生做的试验,就不能发现实验过程中的危险,就没法给学生讲解试验注意事项,如果课堂上试验出现了危险又没法及时有效的处理,那麻烦就大了。因此,上科学课要求科学老师更加认真、严肃地备课。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1、设计好导课环节,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精彩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就必须想办法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教学中来,这就要求老师们要想尽办法设计好精彩的导课环节,导课有很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而且每一种方法也不是万能的。

  2、科学教师要掌握好实验课教学的各个环节。

  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无论是操作实验,还是观察实验,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和规范,其目的也正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能动地改造自然。这就是一种科学能力,一种科学素养,但是现在我们的科学教学由于为了应付考试,老师们往往只注重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满足于学生看到实验现象为目的,忽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怎么做?想得不多。学生作为实验主体,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科学实验课教学,如果我们都严格的遵照“提出问题——猜测结论——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进行教学,我想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明显提高的。

  3、科学实验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惯。

  ①、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惯。

  科学课上学生除了自己要积极发言以外,不仅要学会倾听老师说的每一字,每一句,也要善于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也许在别人的发言中,只有善于倾听的学生才能从比人那里获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②、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惯。

  不管是上观察课还是动手操作实验课,都要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爱思考的*惯,俗话说“双手越用越巧,大脑越用越灵。”只有这样学生学的知识才扎实,对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的理解,才不至于囫囵吞枣,课堂效率也才会高。

  ③、加强小组合作学*的*惯养成。

  我们的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但现在的很多课堂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讨论,实际上却不知道是不是在讨论课堂问题,所以我们在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学时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有记录员、材料员、组长、监督员、汇报员、操作员等,安排得井然有序,这样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④、注重对学生课外实验*惯的养成。

  科学课有些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内能完成的,种凤仙花、养蚕等等,这些实验需要的时间都很长,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所以只能布置给学生课外完成,于是就会出现一些学生不做或者即便做了效果也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实验的检查与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实验的*惯。

  总之,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只有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经常写好教学反思,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5

  一个民族的兴旺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深知上好科学课和开展好科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因此科学教学必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设计探究的程序、自行得出结论规律,自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谈谈本人的一些反思和体会。

  1、依据学生的好奇心,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从中获得知识

  对自然界的有些现象,学生经过亲身探究才能产生认识,才能提出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举措。

  亲身探究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得到培养,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亲身探究,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批评性思维以及创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养。

  3、在探究活动中,建立合作的师生关系。

  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学课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课堂上独立的思考、想象、选择,做出决定。课堂上应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活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当我们在互动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处”时,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主人,才能敢想、敢说、勇于创新。

  4、创造条件,正确引导和训练学生创新能力。

  每一位科学课的老师都应有这个认识:科学课的学*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生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同时,教师还可将有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发现,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上科学课时要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6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学*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样就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的学*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三、科学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的目标,又是科学学*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是学生学*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模式,在科学学*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以上几点,只是本人的一点点粗浅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菁华6篇)(扩展7)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汇总五篇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池塘中的常见鱼类,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典型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

  3、能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推测,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语言较清晰准确地描述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能利用表格整理记录有关研究结论。

  4、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证据、逻辑推理、想象建立假设和推断、理解事物及现象的重要性。

  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通过探究,讨论归纳鱼类共同特点。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鱼类及相关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6、能将鱼类特点与池塘环境相联系,知道鱼的外形及行为特点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准备

  1、池塘鱼类的种类、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等相关挂图或课件。

  2、水槽(或玻璃鱼缸)、瓷盘、镊子、纱布条、塑料绳、木片、滴管、水、家乡池塘中的典型鱼类(如鲫鱼)、毛巾或卫生纸。

  3、各种水生动物(不一定是鱼类)的图片或课件。

  4、家乡池塘中的小型鱼类活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搜集信息资料

  (1)出示图片或播放课件:同学们,这是我们家乡的池塘中生活的几种鱼,谁知道这是几种什么鱼?

  (2)在我们家乡的池塘中,还生活着哪些鱼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有争议的动物板书在黑板一侧,在后面的学*中重新归类)。

  (3)各种鱼的大小、形态、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可为什么人们把它们都叫鱼呢?关于鱼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二、提出研究问题

  1、教师出示并简介鱼类活体,安排学生观察鲫鱼的外形特点,为下一步研究活动做准备。

  师述:鲫鱼是鱼类的典型代表,它在外形上具有什么特点呢?请各小组认真观察鱼的外形、身体表面长有什么、鱼鳃的形态等。同学们若对鲫鱼其它外形特点感兴趣也可以进行观察,观察之后将结果记录在“我们的发现”表格里

  2、分小组进行观察、讨论、记录。

  3、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结果。

  4、教师小结,然后出示图片、展示课件或让学生对照水槽中的鲫鱼阅读课文26页上图内容,认识鱼的各种鳍。

  5、你能根据鱼的外形特点,对鱼如何运动、怎样呼吸和运动,大胆做出自己的推测和设想吗?怎样证明自己的推测?

  三、制定研究方案

  1、教师出示并简介各种学具,告诉学生这些学具主要用于观察研究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

  2、各学*小组制定“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研究计划和步骤,预测研究结果。

  3、各学*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和预测,相互质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四、开展科学探究

  1、分小组按照研究方案先进行“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观察研究,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在“我们的发现”表格中。

  2、小组汇报实验观察记录结果。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第二课时

  一、(接上节课)开展科学探究

  1、你对鱼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用什么办法研究解决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表述进行板书)。

  2、根据实际,各小组选择一项大家都感兴趣的研究项目,同时制定研究计划和步骤。

  3、分小组汇报研究方案,相互质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4、分小组对选择的研究观察项目进行研究,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5、小组汇报实验观察记录结果,集体讨论,统一意见。

  二、总结与交流

  (1)分小组归纳整理:“作为鱼类代表的鲫鱼在外形和生活、行为方式上有哪些特点?”

  (2)拿鲤鱼与草鱼、团头鲂、鲶鱼等家乡水池中常见鱼类进行对比,看看鲤鱼有什么特点是它们共有的?

  (3)分小组汇报“鱼类共同特点,”各小组进行交流、辩论,将大家共同的观点记录在课本空框中。

  三、应用与实践:

  (1)出示各种水生生物图片实体或展示课件,辨别出其中的鱼类,并能分析说出其中原因。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一点相关内容供学生辨别。(自然水域中生活着许多动物,有的名称中还有一个“鱼字”,如甲鱼、鲸鱼、鳄鱼、娃娃鱼等,可它们不是鱼类;有的名称中没有“鱼”字,可它们属于鱼类,如泥鳅,海马等)。

  (2)课外在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家乡池塘中各种鱼类的生活情况,看一看除了课堂上所了解的鱼类特点外,还有哪些特点是鱼类共有的?与此同时通过现场观察、比较、取回水样研究、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等方法,了解池塘水质对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响(详见课本41页),填写“自由研究”调查表。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2. 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力培养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类比推理、搜集整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2. 体会合作的意义,养成良好的生活*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二)设计意图:

  “保护心脏”是“生理与健康”单元中的第三课。本单元从健康角度着手,通过观察、实验、对比、收集资料等探究活动形式,让学生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同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分析问题、类比推理、搜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是单元的第三课,经过前两课学*学生已逐步熟悉了该类研究身体内部结构的“解暗箱”课的学*方法。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通过分析、推理、比较等“解暗箱”的方法,获得与心脏血管有关的科学知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尝试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各种因素,让学生始终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使探究活动于课堂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参与到一个一个的活动,使探究活动在合作中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开发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四)重点难点: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

  一次性水杯(约70毫升),250毫升或1.25升的空饮料瓶,塑料盆,一桶清水等。

  (七)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通过简单的模拟活动了解心脏跳动时的“工作量”。其方法是用杯子装水和倒水,模拟心脏输送血液,认识心脏的功能,并体验心脏的工作强度,从而认识心脏的功能,知道心脏保健的重要性。这个活动操作容易,材料易找,可以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

  活动需要准备的材料有:约70毫升的塑料水杯一个、250毫升的空矿泉水瓶一个、塑料盆两个、一桶清水。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人的心脏工作的情况,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让约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钟约有75次,那么心脏1分钟内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了。

  活动开始时,先用空矿泉水瓶分多次,把5000毫升水倒进一个空的塑料盆中。然后用塑料杯子迅速把盆子里的水,一杯一杯地装起来再倒进另一个空的塑料盆中,数一数用1分钟时间能倒多少杯?也可以试一试,按1分钟75杯的速度倒水,按这个速度,算一算一个小时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倒多少杯?如果按照这样一天不停地倒水,人会有什么感觉呢?

  活动与心脏的跳动联系起来,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想像一下我们的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

  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的管道叫做血管。不同大小血管的工作也各不相同。动脉把血液从心脏带出,静脉把血液带回心脏,而毛细血管(比毛发还细)则把这两种血管连接起来。

  心脏一直不断地在跳动,就算你睡着了,心脏也不会停止跳动的。心肌非常特别,能够不停地搏动,使血液循环。

  引申的问题:

  a.人身上的血管都是一样的吗?

  人身上的血管分两大类:负责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的,叫动脉;负责把全身各处的血液输送回心脏的,叫静脉。

  b.人身体内的血管有多少?

  血管从心脏开始,分布在我们身体内的四面八方。把人体内的血管和毛细血管统统加起来,总共有10万千米长。

  c.献血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如果失血量不超过总血量的10%,就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后果。一个正常人献200毫升血,仅占血液总量的4%~5%,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d.血液里有些什么?

  血液的主要成分有四种: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含有很多物质,包括各种矿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激素、酶、维生素及水分等,可以提供能量,满足我们成长的需要。体积极小的红细胞可以携带氧气。白细胞能和细菌斗争,清洁血液。血小板有助于血液的凝结。

  e.血液是怎样凝结的?

  如果血管受到损害,血液就会变得稠而黏,封住血管的缺口。假如你不小心割伤了,你就可以看到血液凝结的过程(血液先从切口处流出来来,然后黏糊糊地凝在一起,封住切口,最后血液凝块变硬,形成痂)。

  f.血液是在哪儿制造的?

  新的血液是在某些骨头内部的胶状骨髓里制造的,再由骨头里的微小血管把新造出的血细胞带走。

  1.引导

  当一个人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就意味着死亡。那你们知道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吗?

  2.媒体

  人的心脏工作情况视频,在片断中要呈现血液在心脏有节奏的跳动下在血管流动;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让约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钟约75下,1分钟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

  3.任务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

  4.活动

  按照课本的要求完成探究试验一和试验二,完成实验表格(舀多大的一杯水?1分钟可舀多少次?推算按1分钟75杯的速度倒水,算算1小时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到多少杯?把活动于心脏的跳动联系起来,你觉得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

  (1)、学生实验。

  (2)、填写实验报告。

  5.交流

  6.小组汇报。

  二、拓展:心脏一天泵出多少血

  让学生通过计算,了解心脏一天要输送多少毫升的血液,了解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从而认识心脏的功能,知道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是多么的重要。

  心脏一天要输送的血液:70毫升×75×60×24=7560000毫升=7560升(心脏每跳动一次输送血液约70毫升,心脏每分钟跳动约75次,每小时有60分钟,每天有24小时)

  资料1:人体内的“高速公路”网络——心脏和血管。

  通过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的一个重要器官——心脏,以及遍布全身并流淌着血液的血管,对人体的心脏和血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活动二: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

  在手腕上寻找能感觉到脉搏的地方,预测脉搏会发生的变化,测量*静时、剧烈运动1分钟后和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在1分钟内脉搏的次数,探究心跳快慢与运动的关系,比较数据,得出结论,看看是否与预测的数据一致。保留数据,一年后再测,看看是否有变化。

  这个活动首先是要找到人手腕上的脉搏,脉搏能够表示心跳速率的快慢。心脏每搏动一次,血液就会涌向手腕内的动脉一次。如果把两个手指头(食指和中指)按在另一只手的手腕上,就会感觉到轻轻的搏动,这就是脉搏。不要用大拇指来感觉脉搏,因为大拇指也有它自己的脉搏。

  脉搏测量可以按教材的要求,分3次进行,先在没有做任何运动的

  情况下,即人在*静时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然后剧烈运动1分钟,如跳绳、跑步等,停下来后,马上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再就是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再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测量时,为了减少误差,可以都分别测量3次,取其*均值。)

  让学生比较3次的测量数据,看看可以发现什么,是不是与预测的结果一样。

  把手指搭在手腕内侧,可以感觉脉搏。人体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感觉到脉搏,如颈部、太阳穴等。人在休息时,心跳较缓;在活动时,心跳则会加快;剧烈运动会增加心跳的速率及强度。心脏强健的征兆是:剧烈运动后,脉搏很快恢复正常。只要心跳停止4分钟,脑部便会受到伤害,甚至一命呜呼。正常的心脏跳动次数保持在60~100次/分钟,如果心律不规则,或心律异常的过缓或过快,被称为心律失常。

  引申的问题:

  a.为什么剧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

  运动时,血液循环速度加快,交感神经特别兴奋,这就要求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力加强,以适应血液循环加快的需要。

  b.跑步对心脏健康有好处吗?

  心脏加倍工作时,心脏本身需要的血流量也大大增加,心肌本身也得到更多的养料和氧气供应,心脏就借此机会得到增强。

  1.引导

  还记得我们在研究运动对呼吸的时候吗?找几位同学回忆一下运动后你的呼吸有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你打算如何进行研究?(学生可能提出了很多的方案,对合理的方案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听心跳除了用听筒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通过测量脉搏来了解心脏跳动的次数。

  2.讲述

  如何正确测定自己的脉搏。

  3.任务

  组内成员相互测定*静时1分钟的脉搏次数,并做好记录。

  4.活动

  分组选择你们组员都共同喜欢的运动,分别测定经过剧烈运动后小组成员1分钟内的脉搏跳动次数以及休息3分钟后的脉搏跳动次数,并做好记录。

  5.提问

  通过刚才的测定以及对数量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结

  结合学生的发现进行小结。

  四、拓展: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心跳的快慢呢?

  本活动是一个拓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的脉搏次数,继续研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其他因素。把调查研究的数据,用简单的报告形式撰写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1.任务

  整理上一节课实验数据,结合课本的提示,并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

  2.交流

  以手抄报形式表现心脏每天工作的情况。

  资料2:保持心脏和血管的健康

  学生学*资料和查找资料,了解保持心脏和血管健康的方法。保持心脏健康的途径有:消除过多的体重;不吸烟;少摄食饱和脂肪,多吃纤维;每周运动3次以上,每次持续20分钟(如跑步、打球或游泳等)。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尽可能多找出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请学生找出一个最想研究的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完成研究报告。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 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 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

  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借助地球仪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识。

  2.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及简单结构。

  教师提问:大家见过的地球仪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种类?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发言。教师播放搜集的地球仪种类的图片,并适当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学*地球仪的组成。(对于地球仪种类的介绍,也可以由教师直接口述。)

  三、观察模型,探求新知。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地球仪,大家有哪些发现?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看哪个组的发现最多。在观察的同时,还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资料。

  学生观察、交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查,及时地提示观察内容,给学生以帮助。

  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有的学生看到了陆地和海洋,还有许多国家;有的学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线和国界线;有的学生看到了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地球仪的轴是倾斜的;有的学生看到地球上密布着经线和纬线;有的学生看到北极点在海洋之中,而南极点却在陆地上;有的学生看到了中国的形状象一只雄鸡;有的学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学生观察到有的国家很大,有的国家却找不到……)

  (上述学生的发言是凌乱的,也有一些是不准确的,教师要有选择地板书。板书时,尽量将有联系的名词分类写,为后面的梳理做好铺垫。)

  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同学们有很多发现,有必要进行梳理。

  (演示讲解,并适时地将板书归类整理)

  ⑴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⑵ 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两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在南半球,有两条相对应的纬线:南回归线、南极圈。

  ⑶ 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⑷ 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

  ⑸ 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四、简单制作,巩固知识。

  1.教师提出要求:学*了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同学们的头脑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轮廓,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制作?

  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看课后的制作提示。

  3.学生动手制作,并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做的简易地球仪。

  五、课后延伸,深化拓展。

  关于地球仪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只是认识、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标识。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一找,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 4

  教材分析:

  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将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

  本课主要教学活动有三个部分:

  第一,形成温度概念。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手指分别插入冷、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杯内,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将在卡通人的提示下很快悟到,光凭手的感觉不能准确决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物体的冷热要用一个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引导学生懂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定物体的温度。

  第二,学*测定水温,学*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的关键是温度计的液泡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的时候不要将温度计拿到杯外。

  测三杯水的温度,是测量水温的一次演练。

  第三,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热水变凉是生活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到过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在于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降温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难点: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分组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烧杯、温度计、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 认识温度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每个小组选一名手指感觉最灵敏的学生站起来。(学生讨论后站起来)

  好!你们是你们小组当中感觉最灵敏的,老师来测测你们的感觉是不是灵敏?

  看,桌上有三杯水,左边是一杯冷水,右边是一杯热水,中间的是温水。请将左手食指放入冷水中,将右手食指放入热水中,感觉到冷与热了吗?

  好!检测你们手指灵敏的时候到了。将左手食指放入温水中,再将右手食指放入温水中,感觉到的冷热一样吗?(不一样)

  【评:(1)以做游戏的形式导入,学生较为感兴趣;(2)选手指感觉灵敏的同学,是为下面感觉到的冷热不一样做铺垫;(3)将左右两只食指插入温水,书本中安排是同时插入后,我经过多次实验,感觉一先一后,效果更加明显。】

  哪只冷一些,哪只热一些?(右手冷一些,左手热一些)

  是这样的吗?可,同一杯水,它们冷热应该一样的啊!怎么会一只冷一些,一只热一些呢?是不是我们感觉出了问题?(原先右手放在热水中,突然放到温水中,就会感觉冷一些,而原先左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入温水中,感觉就会热一些。)

  噢,是这个原因致使我们感觉到的冷热程度不一样。(板书:冷热)其实,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板书:温度)它的常用单位:(板书)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二、 正确使用温度计

  过渡: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三杯水的温度?(想)那好,我们先得学会怎么使用温度计,老师介绍,大家要听仔细。

  【评:借助刚才桌上的三杯水,抓住学生急切想知道桌上三杯水温度的心理,激发学生测量的欲望,为学*使用温度计做下铺垫。】

  (1)(出示温度计)这就是温度计,它是用玻璃做的,很易碎。所以使用时,一定要轻拿轻放。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老师特意做了个大模型。

  (2)这最下端红色的叫液泡,这红色的一条叫液柱,上面还有刻度,每一小格就是1 C。

  (3)测量时,液泡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且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否则测出来的温度就会不准。

  (4)读数时,要使视线与液柱的最顶端水*,液柱顶端指向哪个刻度,就是多少摄氏度。但要注,一定要等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数。

  大家清楚了吗?好!看看老师教具上的温度是多少?(学生读数)改变液柱的高度,学生继续读数。

  【评:以往说到科学课,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让学生亲历亲为,动手探究。可是,“动手探究”不是科学探究的唯一方法。在提倡动手探究的同时,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讲授教学”,在许多情况正是,传统讲授法,也有自己的优势。】

  大家会测量水温了吗?(会),好,我们就来测测这三杯水的温度。注意,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测量过程中,要分工合作,及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温度。

  开始测量。

  汇报测量结果(教师板书,一至两组测量的数据)

  我们发现冷水的温度较高,温水的温度一般,冷水的温度较低,你们都是这样的吗?

  三、 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

  1、过渡:大家这么快就学会了使用温度计,并且测量了这三杯水的温度,真了不起。大家知道,一杯热水放在这里,它会渐渐变凉,也就是温度在下降。那么它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呢?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还是均匀下降呢……

  2、学生猜测。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快——慢,慢——快,均匀)教师:为什么这样猜?

  【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热水是在渐渐变凉的,但至于怎样变的,学生可能没有细想过。这里教师设问“它的温度怎样下降后”紧接着追问,使得问题的指向性更明,学生思考的难度大大降低。科学课中的探究并不等同于猜谜语,它是要有根有据的。】

  (一)方案设计

  4、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那该怎么办呢?

  5、学生答:测。

  6、师追问:怎么测?我只测一次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一次看不出变化?两次呢?(也不行)那你认为测几次?

  7、对,必须经过多次测量,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大家统一一下,测6次好吗?

  8、那隔几分钟测一次呢?

  (1、2、3、4、5……)

  9、一分钟时间太短,可能不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时间长了,又怕来不及,我们就隔2分钟测一次吧!为了时间的准确,老师用秒表给大家记时,2分钟时间一到,老师会报时,你一听到报时,就把观察到的温度及时记录下来,好不好?

  10、除了测量次数和时间间隔,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使用温度计……)

  11、另外,老师觉得大家还需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静,仔细观察,有时记录。

  【评:教师通过一系列引领性的提问,化解了此次实验中的难点,在宽松和谐的对话中和学生共同制定了活动方案,制定过程中,教师时刻注意与学生保持*等,用商量的口吻,充分体现师生互相尊重,也为科学探究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二)实验操作

  1、(发材料)小组长上台来领铁架台和一杯热水。

  2、你们温度计的液柱还在上升吗?(不升了)

  3、好,注意开始记时了,请记录下此时的温度,填入“0”分钟对应的格里。

  【评: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教师统一计时,避免有的小组温度还在上升时读数。】

  4、2、4、6、8、10,观察记录。

  (三)交流汇报

  1、2—3组汇报,教师板书温度。其他小组都记录下来了吧!我们来看这两组的数据。大家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2、(先快后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学生思考回答。

  4、为了直观地看出这种变化,我们往往用曲线图来表示。

  5、出示小黑板: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

  下面就根据第一小组的数据来画曲线图。

  6、师生同步作曲线图。

  7、大家看图,0分钟到2分钟,线段坡度怎么样?(较大)说明温度下降较快,8—10分钟的线段坡度呢?(较小)说明温度下降较慢,这说明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8、大家知道为什么温度变化是先快后慢呢?

  (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的温度相差较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四、拓展延伸

  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提问: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

  板书设计 :

  冷热与温度

  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 5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5、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6、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按教科书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线条和图形准确地进行记录。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实际地观察,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思路】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器材准备】

  每组一个手电筒(自带)一张4开的白卡纸、一块5厘米高的小木块,铅笔、尺子各一。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今天我们学*一个新的单元——光,我们学*第一课。板书课题“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秘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同学们做过手影游戏吗?你们会做什么样的手影?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做影子游戏,做这个游戏需要什么器材呢?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后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提示观察的器材准备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学生可能说需要光源、物体,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会说出物体要挡住光才能产生影子。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各组准备好器材后可以开始实验了,还缺什么,可以到讲台上领取。实验成功的小组要准备汇报:看到手影了吗,怎样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准备材料,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大组汇报:通过汇报讨论,得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挡光的物体、屏。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我们*时看见过哪些发光的物体?其中哪些是自己发光的呢?大家把见到的发光物体写出来,然后在自己能发光的物体上做记号。

  小组活动。

  汇报、总结:像电灯那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强调:不仅自己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影子的特点

  教师:在影子游戏这个活动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大家能看懂教科书上三个活动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吗?

  活动一 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变包括光线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过目测光线和水*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

  教师示范并演示实验和记录方法。

  活动二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变遮挡物离光源的距离。

  活动三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提示: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使物体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总结:

  (1)、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都会发生改变。光源照射角度小时,影子就长;光源的角度大时,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当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时,遮挡物离光源越*,它挡住的范围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教师:像活动三中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标志。

  三、巩固运用

  教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我们再做一次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1、改变光源的位置,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2、改变物体离光源的距离,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3、让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侧面,得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