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菁华6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中班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

  活动背景:

  中班下学期主题中,有一个科学活动《我的树朋友》,需要幼儿认识周边环境中的树朋友,与树建立亲*感。为了让幼儿有一个直观的教学情境,我带着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学校旁边的老干部局里,因为在那里有一大片的树林子,各种各样真实存在的树肯定比简单的看几张图片,更能激发起孩子们的学*兴趣和探究欲望。

  活动目标:

  1. 认识各种树木,能用各种方法观察和比较各类树的不同特征。

  2. 与同伴交流、探讨中,加深对树朋友的亲*感和喜爱之情。

  3. 学*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 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事先选择便于幼儿观察的老干部局树林子,测量粗细的标尺。

  活动过程:

  一、认识树朋友,感知各类树的不同特征。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树,你能向我们介绍认识的树朋友吗?(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描述自己知道的树朋友)

  2.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隔壁的老干部局,去那里的树林子认识下各种各样的树朋友,让我们出发吧。

  3.带领幼儿来到树朋友身边,认识树林子里的树朋友。(说说树的名字,对于幼儿不认识的树木,教师给予介绍。)

  二、我的树朋友

  1.引导幼儿用直接接触的方法,集体观察树朋友的特征。(如用脸颊贴一贴树皮,用手摸一摸树皮,看看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闻一闻树和树叶的气味,等等。)

  2.重点选取两颗树进行粗细的比较,先引导幼儿进行目测,后教师用标尺进行测量验证。

  3.树会呼吸吗?有心跳吗?爱吃什么?

  4.你还想了解树朋友的什么?

  三、夸夸树朋友

  1.这里还有许多树朋友,它们都很可爱,请你们每个组找一棵树朋友。

  2.幼儿分组寻找自己的树朋友,用各种感官感知树的特征。

  3.引导幼儿边观察边和同伴交流树朋友的特征。

  4.个别小组比一比,你们的`树朋友有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

  5.引导幼儿以夸赞的口吻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树朋友。(教师小结,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有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减弱噪音等功效)

  6.我们怎样和树交朋友?(带领幼儿用茶杯接水,给树朋友浇水。)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与老干部局的护林员结对,开展“护林小卫士”活动,每组认领一棵树进行养护,经常带领孩子们给树浇水,清理树林子里的垃圾等。

  活动反思:

  树是最熟悉、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中提取教学内容,以“树”为题材进行欣赏,每个幼儿对待同一个主题有各自不同的想法,他们都有创造的欲望。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并且引导和鼓励他们想象、创造,尊重孩子个性的发展。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2

  活动设计背景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拿着风车正玩得开心,突然一阵风吹来使孩子们格外兴奋,大家都在比较站着不动谁的风车转的快,为此争论不休,可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谁也不理解?《纲要》中指出幼儿园以激发孩子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及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关心、爱护自然地积极情感和态度。为了让孩子清晰地了解这一现象,特设计本节课。

  活动目标

  1、感受风吹来的方向。

  2、了解风为自己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3、能观察、比较出不同的风。

  4、通过观察记录和动手操作活动,容幼儿尝试产生风的各种方法,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5、初步了解风力有大小之分,风力大小与人们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风的方向。

  难点:观察、比较不同的风。

  活动准备

  风车、扇子、风筝、小盘子、图书、纸张、泡泡水、纸飞机、纸飞镖、羽毛、电风扇、课本(人手一本)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教师:“谁也看不到我的影子,谁也捉不住我的身子,沙沙沙,有时我只摇摇树枝,哗哗哗,有时我要推倒房子,请你猜猜我的名字?”(风)还有什么方法能使风儿出现?

  幼儿探索各种可以起风的方法。

  2、有关风的图片(有益的风和有害的风)

  (1)游戏:《我们会制造风》通过幼儿自由玩风车、吹泡泡、玩纸飞机、纸飞镖等各种活动体验风的方向、风力,进一步提高幼儿游戏兴趣。

  (2)探索怎样让风为我们做好事?让幼儿了解植树造林可以减少风沙的常识,强化幼儿爱护树林,不乱让垃圾的行为。

  3、讨论交流。

  (1)观察课本了解风吹来的方向是四面八方的。

  (2)游戏:寻找风吹来的方向

  在游戏中感受不同方向吹来的风,我们身上的衣物也会朝另一个方向摆动,寻找户外还有哪些东西告诉我们风来了

  (3)教师也可以在电风扇上绑上长纸条,然后改变电风扇方向,再请幼儿观察纸条飘动的方向。

  (4)活动结束

  延伸活动:

  小朋友继续尝试用长纸条在有风的地方找“风”。

  教学反思

  1、 学*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很高,接受的也很快,但似乎老师的期望值太高,孩子们一直答不出来,这时老师的主导性就加强了,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思考空间,答案会不可思议的。

  2、 事先对幼儿的已有经验了解不够,导致课堂上有些被动。

  3、 师幼配合的相当默契,但是一再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样孩子的思维有些局限。

  4、 科学课要求老师的语言组织要相当严谨,流程之间的衔接要过渡自然,今后上课我会多注意。

  5、 提醒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完整句的表达。

  6、 科学课重在让孩子操作,教师的及时总结,帮助孩子清楚地理解这一现象,如果重新上,我会多准备些材料,让大家自主分组讨论操作,然后师幼共同验证,只有孩子亲自操作才会把实验结论清楚地记住。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3

  一、活动目标

  1.能够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基本特征

  2.找出由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构成的事物

  3.萌发对图形能够组合成不同事物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大小图片若干,ppt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认识图形基本特征

  1、请出正方形

  教师: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魔法袋,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谁要来摸一摸里面是什么好东西。教师请一个小朋友摸出袋子里的图形。

  教师:他摸出来的是什么图形呀?

  幼儿:正方形

  教师:正方形有几条边呀,请小朋友数一数,正方形有几个角呀,请一个小朋友摸一摸并且告诉我们

  幼儿:有4条边,4个角

  教师:小朋友们一起念:我是正方形,我有4条边,我有4个角,我的边一样长,所以我是正方形

  2、请出长方形

  教师:现在老师要从第二个魔法袋里请出我们的第二位朋友,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图形呀

  幼儿:长方形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正方形,现在我们来一起认识长方形吧。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教师顺着长方形的边一条条的摸,增强幼儿的直观形象感)

  幼儿:有4条边,4个角

  教师:我们刚才认识了正方形知道正方形有4条边4个角,那这个图形不是正方形吗,为什么会是长方形(教师拿出正方形跟长方形,请幼儿做出比较)

  幼儿:长方形的四条边不是相等的(幼儿用手指出上下两条边是相等的左右两条边是相等的)

  教师:小朋友们发现我们的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对面的两条边相等

  3、请出三角形

  教师:小小的魔术袋里还有什么图形呢,在请一个小朋友摸一摸(教师请一个小朋友摸出三角形且请他说出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并且询问其他小朋友该幼儿说的对不对,有什么不同意见)

  教师:三角形有三条边,有三个角(教师顺着三角形的边一条条的摸三角形的角一个个的点)

  4、请出圆形

  教师:老师的魔法袋里还有一个图形,我们摸出来看看究竟是什么图形(教师从袋子里掏出圆形)圆形有什么特点呢

  幼儿:圆形没有角 教师:圆形有没有边

  幼儿讨论圆形有没有边,教师引导幼儿圆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二)、寻找隐藏在图片中和周围环境中的图形

  教师:图形宝宝不见了,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找找看图形宝宝在哪里(教师打开ppt课件,展示儿童简笔画如小鱼、小鸡、花等)

  幼儿根据教师呈现的ppt上的图片找出图形藏在图片的哪个部位

  教师:刚才老师发现你们都能把图形找出来了,那你们能不能找找看我们身边有没有这些图形(教师启发幼儿寻找,比如窗户是长方形、镜子是正方形等,教师可以让幼儿放学后回家找一找家里有没有图

  (三)、拼有趣的图形

  教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周围有很多事物都是用图形拼出来的,我们用这些图形来拼你想拼的图案吧(教师分发准备好的图形,教师指导幼儿拼图案,比如用长方形跟几个三角形拼成一棵雪松等)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4

  【教材分析】

  笔在现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似乎很*常,可是只要我们细心挖掘,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引导孩子学*的东西。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动作得到迅速的发展,想接触更多的周围事物,他们需要观察、了解、解释,适应周围事物,他们需要探索,以求得自己认为满意的解释和答案,而笔是幼儿从小到大都能不断接触和感受到的,它贴*幼儿的生活实际,无论在何时、何地幼儿都能接触和使用它们,有利于引起幼儿的探索欲望,而且鉴于大班时期,幼儿即将毕业,进入小学后将接触各种各样的笔,为了让幼儿尽早地了解笔, 熟悉笔,本活动借助认识“各种各样的笔”,意在让幼儿了解各种笔的名称、特征、用途及执笔的姿势与正确的坐姿。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笔,了解不同的笔有不同的特点和功用。

  2、对笔感兴趣,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提供圆珠笔、钢笔、毛笔,各种色彩的铅笔、蜡笔、水彩笔,墨水、墨汁及各类相应的纸。

  2、各类书法作品(如图画、书法,钢笔字、铅笔字)。

  3、音乐、录音带。

  【活动过程】

  一、参观展览,了解各种各样的笔,激发幼儿对笔的兴趣

  1、让我们一起去参观笔博览会,看一看你认识那些笔?

  2、幼儿自由讲述。

  3、小结;小朋友看到有铅笔、水彩笔、蜡笔、圆球笔、钢笔还有毛笔。

  二、操作探索,发现不同的笔有不同的特点

  1、提问:请你去看看、玩玩,笔是什么样的?

  教师鼓励幼儿自由选择笔看看、拆折,主要从外形特征、结构、村料上观察探索。

  2、提同:你了什么笔?它是什么样的

  (1)小铅笔的录音:我的外衣是用木头做的,有着美丽的图案,身体里有长长的铅,有的笔头上带橡皮。

  (2)国珠笔:外壳是望料的,有笔芯,还有的有好几支笔芯呢。

  小朋友的小眼睛真亮,还发现有的圆珠笔有几个笔芯呢。你玩的圆珠笔笔芯是怎样出来的?

  教师小结:有的轻轻一拧,有的是用力接一下,笔芯就会出来了。小朋友你能用身体做一支圆珠笔吗?“轻轻接一下,拧一拧。“

  (3)钢笔:外売有的是用望料、有的用不绣钢做成,它的笔尖尖尖的,还有一个笔套

  (4)水彩笔、蜡笔:都有各种漂亮的颇色。

  (5)毛笔:录音小结:我们毛笔很特别,用狼毛、羊毛做成的笔尖,摸上去软软的,竹子做的笔竿直直的说说比比。

  三、了解笔的功用

  1、提问:这么多笔,请你再去写写画画,找找自已最喜欢的笔。幼儿採索各种笔的功用探索钢笔能写字的奥秘。

  2、提问:你最喜欢什么笔?为什么?

  (1)铅笔:因为它的图案漂亮,而且写错了字用橡皮很容易擦掉,小朋友可以用它做么?(出示幼儿作业)

  师出示素描、设计图纸。“大家知道他们用什么笔画出来的吗?”师小结。

  (2)钢笔是怎么写出字来的?小实验:投器仪上请一名幼儿操作。师:原来钢笔要吸了墨水才能写字。我们一起来学钢笔吸墨水写字吧:身体扭一扭,吸点墨水,写字啦。

  出示钢笔字,请幼儿观察:你们看这幅字是用什么笔写出来的?看上去怎样?

  小结:钢笔字看上去很清楚,而且不客易褪色,可以保存很久。

  (3)圆珠笔:你们喜欢圆珠笔吗?

  小结:圆珠笔更换方使,带也方使。

  (4)水彩笔、笔:可以画出色书解的用画

  (5)毛笔:出示书:这是用什么笔写出来和画出来的?

  小结:我们*人很早以前就开始用毛笔写字,毛笔是*人发明的,你们觉得自豪吗? 这是用毛笔写的书法,这福是用毛笔画的漂亮的画,我们叫它国画。

  四、拓展联想,了解特殊用途的笔

  1、提问:除了这些笔,你还知道那些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各种笔、木工笔、油画笔、彩色铅笔、触笔、录音笔、电笔、电子笔等

  2、小结:今天小朋友参观了笔博览会,知道了这么多笔,有的笔是用来写字、画画,有的用来化妆,有的人们生活来方便,它们的作用都很大。

  活动延伸:请小朋友再找一找还有什么笔?它有什么用?如果你是小小设计师你想设计一支什么样的笔呢?

  活动建议:

  1、活动前和儿共同收集各笔,丰富幼儿的知识,激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讨论交流各种笔时,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回答内容,灵活地组织介绍各种笔的材料、用途、外观、使用方法等。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5

  活动目标:

  1、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

  2、了解蒜头在春天会发芽,激发对种子发芽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蒜头人手一个、种植用纸杯每组两个、纸盒每组一个;

  2、已经发芽的蒜头一个、小刀一把。

  活动过程:

  1、出示蒜头,猜一猜它叫什么名字?

  看一看蒜头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幼儿人手一个蒜头,有序地观察、探索

  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了什么?

  闻一闻,发现了什么?

  这种气味你喜欢吗?它有什么用处?(杀菌、除腥味、驱虫)

  剥一剥、掰一掰,发现了什么?

  蒜头穿了几件衣服,它的里面是怎样的?

  数一数一个掰开的蒜头有几个“小宝宝”(蒜瓣),给它们排排队;想一想你给蒜瓣宝宝排的队象什么。

  3、交流、分享

  你发现了蒜头的什么秘密?请你来说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为什么有的蒜瓣宝宝的头上有绿绿的小芽?

  4、出示已经发芽的蒜瓣,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小朋友看这个是什么?(出示发芽的.蒜瓣)

  为什么和我们刚才看的蒜瓣宝宝不一样呢?

  5、分组种植蒜瓣,让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种子的发芽现象

  春天到了蒜瓣宝宝发芽了,我们也来种植蒜瓣宝宝吧!

  请幼儿在自己的纸杯上做好记号,把蒜瓣种在纸杯中,鼓励他们继续观察,并给蒜瓣浇水。

  活动结束:

  让我们去看看春天到了还有哪些种子也发芽了!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6

  活动目标:

  初步感知溶解的现象。通过想想、猜猜、实验知道果珍会在水里溶解,面粉、油不会在水里溶解的。

  活动准备:

  果珍 水 操作纸 勺子 面粉 记号笔 油 去油渍的方法制作成PPT

  活动过程:

  一、幼儿探索:果珍和水

  1、教师出示果珍和水。小朋友你们想一想,把水和果珍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幼儿猜测并做出回答。(教师边出示操作纸,记录孩子猜测的结果。)

  2、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并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幼儿用勺子搅拌。果珍它偷偷地在告诉我,它想在水里跳跳舞,请小朋友用勺子搅拌一下好吗?)

  3、师小结:果珍和水相互溶解,果珍溶解到水里,变成了橘子水。(教师在操作纸上记录幼儿操作的结果。)

  二、幼儿探索:面粉和水

  1、教师出示面粉和水。刚才面粉看见了果珍和水在一起,它也想和水一起玩一玩,你们想一想,把面粉和水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幼儿猜测并做出回答。(教师边出示操作纸,记录孩子猜测的结果。)

  2、幼儿实验:操作方法同上。(教师记录幼儿动手操作的结果。)

  3、师小结:小朋友你们说面粉溶解到水里,变成了白颜色的水,可是丁老师早上也操作了一次把面粉放在水里,水是变白了,而且面粉也没有了,可是等我过了一会去看的时候,面粉沉在了水下面。(教师在幼儿动手操作的结果上打上问号)要不我们等一下去观察一下好吗?

  三、幼儿探索:油和水

  1、请幼儿猜油和水放在一起会怎样?幼儿自由回答

  2、幼儿实验:操作方法同上

  3、师小结:水和油互不相溶,无论用什么方法,总是油在上面,水在下面。(教师记录幼儿动手操作的结果。)

  4、刚才我们知道糖能溶解在水中,而现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可是如果我们的衣服不小心粘上了油,变的脏脏的了,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油渍去掉。

  5、除了小朋友想的,老师这里也有许多*时爸爸妈妈不怎么用到的办法我们一起来看看。(看PPT)

  四、活动延伸

  刚才周老师把我们操作的面粉和水放到教室里了,我们一起去看看面粉到底是沉下去了,还是溶解在水里了呢?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菁华6篇)扩展阅读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菁华6篇)(扩展1)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菁华12篇)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

  活动目标:

  1、学*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感知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几其生活*性。

  2、对小虫子产生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放大镜、画纸、笔、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论西瓜虫

  1、教师出示西瓜虫的图片,引出话题:

  “你们认识西瓜虫吗?”“你知道西瓜虫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讨论怎样去捉西瓜虫

  1、“幼儿园里什么地方有西瓜虫?我们到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虫?

  2、“我们捉西瓜虫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虫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幼儿在园内自由寻找西瓜虫

  1、教师鼓励幼儿结伴去找西瓜虫,并提醒幼儿听到信号就结合。

  四、交流捉西瓜虫的经历

  1、“你们找到西瓜虫了吗?怎么发现的?是在哪里找到的?

  教师小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五、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

  1、引导幼儿借助放大镜观察西瓜虫。

  “西瓜虫这么小,我们能看的清吗?可以用什么工具让我们看清它?

  2、引导幼儿自由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带领哟额自由观察

  “西瓜虫的头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西瓜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教师可让幼儿自由说)

  六、引导幼儿画西瓜虫,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

  “今天西瓜虫跟我们一起玩,我们给这位小客人画个像吧!

  幼儿边观察,边画。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2

  活动内容:风

  涉及领域:科学、语言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和动手操作活动,容幼儿尝试产生风的各种方法,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初步了解风力有大小之分,风力大小与人们的关系。

  重点、难点:产生风的各种方法,风力的大小。

  活动准备

  幼儿感受过风,并有过观察记录,提*生风的有关操作材料,风与人们关系的图片。

  活动过程

  1、看看说说,风在哪里?

  教师:“前几天,我们到户外去寻找风娃娃,并画了观察记录。请你轻轻地告诉旁边的朋友,你在哪里找到风娃娃?”张贴个别幼儿的观察记录,请幼儿说出记录的内容。

  小结:当我们看到树叶摇、红旗飘的时候就知道风吹来了,还可以听到“呼呼”的声音,风吹到我们的身上感觉是凉凉的。

  2、探索感受风的产生。

  1)出示静止的纸条和风车,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使纸条、风车动起来呢?”“你有什么办法变出风娃娃来呢?”

  2)介绍各种操作材料,提出要求:“小朋友可以用老师给的各种材料和用具去试试,能不能变出风娃娃?看谁想的办法最多。”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你用什么办法让这些纸条、布条、风车动起来呢?”“除了老师给的这些用具,你还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些东西动起来?”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探索的结果。

  4)比较风的大小:教师用扇子动风车,引导幼儿观察:“为什么风车有时候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呢?”(因为扇子轻轻地扇,产生的风力小,风车转得慢;要是用力地扇扇子,产生的风力大,风车也转得快。)

  5)小结:用扇子、纸板扇的时候,空气流动了,变出了风娃娃:用口吹的时候,也吹出了空气,变成了风;跑动的时候,也产生了风。风是有大有小的,适当的风力可以利用来为人们做事,是有益的,风力太大,产生危害,是有害的风。

  3、了解风与人们的关系。

  1)玩游戏:有益的风和有害的风。

  让幼儿观察图片,说出哪些风是有害的?哪些风是有益的?根据风的好处和坏处,贴上高兴和不高兴的娃娃。

  2)请幼儿想想,风还有哪些好处和坏处。

  4、总结,结实活动。

  教学反思:

  1、学*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很高,接受的也很快,但似乎老师的期望值太高,孩子们一直答不出来,这时老师的主导性就加强了,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思考空间,答案会不可思议的。

  2、事先对幼儿的已有经验了解不够,导致课堂上有些被动。

  3、师幼配合的相当默契,但是一再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样孩子的思维有些局限。

  4、科学课要求老师的语言组织要相当严谨,流程之间的衔接要过渡自然,今后上课我会多注意。

  5、提醒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完整句的表达。

  6、科学课重在让孩子操作,教师的及时总结,帮助孩子清楚地理解这一现象,如果重新上,我会多准备些材料,让大家自主分组讨论操作,然后师幼共同验证,只有孩子亲自操作才会把实验结论清楚地记住。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发现硬泥和软泥、生泥和熟泥的不同特征。

  2、通过幼儿的探索与尝试,能改变泥块原有的特性,捏出自己喜欢的形象。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

  活动准备:

  生泥、熟泥、水、汽车、恐龙,水果等模型和图片、火柴棍、高粱杆皮、玉米皮花生壳等辅助材料、小围裙、小套袖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

  师:“小朋友,今天呀,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几件小礼物,小朋友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幼:想

  师:出示泥做的各种水果,小朋友看,这些小礼物是什么?它们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是用泥做成的

  师: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用泥来做自己喜欢的东西?

  幼:想

  师:那在玩泥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幼:不能把泥弄到衣服上

  幼:戴上小围裙和小套袖

  二、幼儿自由选择泥块玩泥

  1、鼓励幼儿尝试泥的玩法,引导幼儿探索最基本的玩法,团圆、搓条、压扁。引导幼儿发现,在玩泥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

  观察要点:

  a、幼儿在玩泥过程中,玩了一会儿后泥会变硬,幼儿是否寻找解决的办法

  b、在发现自己捏的作品有裂口时,幼儿是否会选择其他的泥块

  组织幼儿讨论,泥变硬以后,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捏的作品有裂口?你捏的作品出现裂口后,你是怎么做的?把自己好的经验告诉其他小朋友。

  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幼儿总结出,泥变硬后,蘸上点水,泥就会变软。捏的作品出现裂口,可以选择摔熟的泥,这样,捏出来的东西就不会有裂口。

  2、鼓励幼儿继续玩泥,在学*泥工的基本技法后,鼓励幼儿有所创新,能根据老师提供的模型和图片来捏自己喜欢的形象

  观察要点:

  a、 看幼儿是否有创新的玩法,出现问题后,幼儿是怎样解决的

  b、 在玩泥过程中缺少什么时,是否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利用上投放的辅助材料组织幼儿讨论,刚才你是怎么玩泥的?制作过程中,出现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三、成功的快乐

  1、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捏的是什么,怎么捏的,向其他小朋友介绍经验。

  2、 音乐声中,幼儿互相欣赏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自评:

  本节活动,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我选择了农村的自然材料――泥巴,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能快乐尽情地玩耍和探索,在动手操作中,发现了硬泥、软泥、生泥、熟泥的不同特征。遇到困难能自己寻找解决的办法。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探索冰的特性,尝试用多种方法取出冰中的玩具。

  2.幼儿乐意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设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活动准备:

  1.准备一个四周挖有小洞的大纸箱,将冻有幼儿玩具的大冰置于大纸箱里。

  2.锤子、剪子、锯子、钳子、积木、塑料棒、热水、炉子、砂纸等各种工具材料。

  3.幼儿每人一份记录板、笔及红星。

  活动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幼儿将手伸进纸箱洞里触摸冰,感受冰的特性。

  (1)用手捏一捏、压一压,知道冰是固体的,有一定的硬度。

  (2)提醒幼儿一只手摸冰,另一只手摸沙纸,感受冰是光滑的。

  (3)将摸冰的手拿出来与另一只手比比看,这只手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知道冰是可以融化的。

  2.让幼儿自由感受、探索,说出自己发现的冰的特性:冰是光滑的、固体的、透明的、冰凉的、会融化的……

  二、提出问题

  1.请幼儿观察冰中的玩具,并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取出自己心爱的玩具。

  2.幼儿在实验记录板上画出自己的设想,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幼儿的想法。

  3.幼儿交流各自的设计方案,并将设计方案贴在白板上。

  三、实验论证

  幼儿开始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法寻找材料和工具进行验证,教师巡回观察,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1.观察每个幼儿实验的情况,及时给予适宜的支持和引导。

  2.询问个别幼儿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

  3.教师采用幼儿没有想到的方法,与幼儿共同实验。

  4.当幼儿取出玩具后,请幼儿在成功的方法处贴上一颗红星。

  四、交流讨论

  根据冰的各种特性,引导幼儿共同讨论。

  师:你是用什么办法从冰中取出玩具的?为什么这种办法能取出玩具?

  1.幼儿分别介绍自己在实验中采用过的方法。

  2.教师小结:可用热水或太阳来晒,使冰的温度升高,冰就会融化成水,玩具就取出来了;当用硬的物体敲击冰时,物体比冰硬,冰就会碎,玩具也就可取出来……

  活动延伸:

  如果冰里面还有一些没取出的玩具,可以让幼儿想一想:放在室外,它们会出来吗,为什么?哪种方法能更快地取出玩具?活动可根据情况进行延续。

  设计评析:

  活动目标和内容的设计,接*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顺应了孩子们的需求和兴趣,所以孩子们乐于参与。活动材料的准备充分,符合目标的需要,特别是活动前,将孩子心爱的玩具冻于一大块冰中,增强了孩子主动探究的愿望和积极性。整个活动的指导,教师遵循了科学活动的新理念:幼儿是主角,他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大胆的、主动的尝试与探究;教师则更多的是鼓励、关注、等待与支持。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5

  设计思路: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有很多元素都可以纳入到学前教育幼儿园的课程中,往往看似常见、简单的小事,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教育价值。“糖不见了”这种现象在幼儿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但是幼儿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这种现象后的科学道理。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给孩子提供一次实践操作的机会。既满足幼儿动手操作探索的欲望,又能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日常生活中得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在本次活动中,先通过游戏法激起幼儿探究的欲望,紧着,由教师示范溶解这一科学活动的操作过程,让幼儿掌握搅一搅的方法,并在搅一搅的过程中去观察物体的溶解;最后,让每个孩子操作,在操作中去观察溶解这一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对溶解的现象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能用搅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些东西可以在水里溶解,有些不可以。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观察溶解

  活动准备

  透明的塑料杯100个、勺子40个

  方糖、果珍、盐、砂糖、奶粉

  黄豆、大米、绿豆

  塑料框16个、温水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今天,吴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神秘礼物,来看看,是什么吧!(一遍说一遍揭开罩布)

  对,是一杯水!不过,这可不是一杯普通的水哟!(故弄玄虚)那是什么水呢?(稍作停顿,让幼儿猜想片刻)我请一个乖宝宝来尝尝吧。

  (请幼儿尝一尝)

  某某小朋友,你来尝一尝吧!好喝吗?(幼:好喝)是什么味道的啊?(幼:甜的)咦?怎么会是甜的呢?(幼:里面有糖)有糖呀?糖在哪里呢?吴老师怎么没有看见呢?小朋友们看见了吗?(没有)那糖在哪里呢?(幼:在水里化了)

  (站位:回到桌子前面了)刚才有小朋友说,是糖化了,和水宝宝做朋友了,所以我们看不见它。真的是这样的吗?(做疑问状)要不,我们把糖宝宝和水宝宝请出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不好?(幼:好)

  (二)教师示范

  1.教师示范,幼儿观看

  (教师坐下,从桌子下面端出水和糖)一边端一边说,这是水宝宝,这是糖宝宝。不过这个糖宝宝可有点不一样哟!(用勺子舀起方糖),这个糖宝宝是什么形状的啊?(幼:正方形的)对,方形的,所以它叫做方糖。叫什么呀?(幼:方糖)对,它叫方糖。

  小朋友们看好了哟,吴老师要开始变魔术了!一边说,一边操作,把水端到前面放好,然后再端起方糖,把方糖倒进水里,再拿一个魔法棒。对,把我们的勺子这样子用就变成了魔法棒,把魔法棒放进杯子,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注意看,有什么变化呀?(方糖变大还是变小了呀?)(幼:变小了)再搅一搅,搅一搅,搅一搅……(搅到方糖不见了为止)咦?方糖呢?(幼:不见了)对,方糖不见了,去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小朋友,你知道这种现象叫什么吗?(幼:……)其实呀,这种想象叫做溶解。叫什么呀?(幼:溶解)对,方糖在水里不见了,和水宝宝做朋友去了,我们就说方糖宝宝怎么了(师幼同说:溶解了)。

  2.个别幼儿操作

  刚才,方糖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那么,它会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这是什么呀?你们小时候都喝过的?对了,是奶粉。

  那奶粉会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幼:……)请小朋友上来变魔术,看奶粉到底溶解没有,好吗?

  请幼儿1名。

  某某小朋友,你来变魔术吧!先把水端到面前,然后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用魔术棒去搅一搅、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们仔细看哟,看奶粉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有没有溶解。搅一搅、搅一搅……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因为,奶粉在水里怎么样了呀?溶解了(师幼同说)

  刚才,某某小朋友变魔术的时候,发现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吴老师,还有点不相信,我要再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变魔术。某某小朋友,你来。

  对,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仔细看哟,看看这一次奶粉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搅一搅、搅一搅……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看来奶粉真能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面怎么样啊?(师幼同说:溶解)

  还有没有,想玩这个魔术的,你来吧。

  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搅一搅,搅一搅……奶粉不见了,在水里溶解了。

  (三)集体操作,教师指导

  1.操作可溶解的材料

  (1)认识材料及讲解操作步骤

  刚才,我们通过变魔术指导方糖和奶粉都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还有哪些东西也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小朋友想一想,让幼儿自由充分的表达。教师回应幼儿答案。

  小朋友们,都开动脑筋了,吴老师很高兴,所以邀请每个小朋友都去做魔术。开心吗?那好,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要去变魔术的材料吧!(教师端出材料)

  这是方糖,这是奶粉,这是砂糖,这是盐,这是什么呀?(幼:……)是果珍,是什么呀?果珍。对,这是果珍。

  等会一张小桌子上都会有一筐变魔术的材料,还会有一筐水,和一旁魔术法棒。我们变魔法的时候要先怎么样,对先把水端在我们面前,然后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材料,然后把材料倒进水杯里,然后拿起魔法棒,怎样,对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要一边搅,一边看哟,看看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好吗?

  好了,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把小椅子抬到空位置上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始变魔术吧!

  (2)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搅一搅,观察有没有溶解。

  (3)幼儿分享(5个)

  好了,请小朋友把杯子放在桌子上,转过来看着吴老师。刚才,小朋友都去变魔术了。我要请小朋友告诉我,你选了什么材料变魔术,它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

  某某小朋友,你来,(端着你的杯子走到前面来)你选了什么材料变魔术?它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因为它在水里溶解了。

  2.操作不可溶解的材料

  (四)集体记录

  请小朋友把杯子轻轻地放回塑料(示意保育员收材料)。然后转过来,看着吴老师。刚才,小朋友都变魔术了,都知道了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非常的棒!哎呀!可是,还有很多小朋友没有变过魔术,不知道那些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怎么办呀?

  幼儿开动脑筋想办法。

  小朋友们想的办法真好,有的说……有的说……吴老师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可以让小朋友们不变魔术也知道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

  (五)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好吧,吴老师告诉你们吧,就是用记录表。用什么办法?

  对,用记录表。(一遍说,一遍翻出记录表)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记录表上吧。这是……这是……这是……这是……这是……刚才我们变魔术知道,方糖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所以在这里画一个勾,

  (同理,记录其他材料溶解与否)

  小朋友一看到这里画个勾,就知道方糖可以和水宝宝朋友,在水里怎么样?(师幼同说:溶解)

  小朋友一看到这里画个叉,就知道沙可不以和水宝宝朋友,不能在水里怎么样?(师幼同说:溶解)

  结束:中四班的小朋友真是太能干了,今天下午学会了做魔术,还学会了用记录表,真是太能干了,我们表扬一下自己吧,嘿嘿,我真棒,嘿嘿,我真棒,拍拍小肚皮呀,顶呱呱!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不管是对我个人,还是对我班的孩子来说都是一次体验课。所以,总的来说,不管是从最初的选材到活动方案的设计还是整个活动现场,都走的是“保守”路线。本次活动《溶解》是一个比较经典的科学现象的观察活动,题材紧扣生活,是孩子们熟悉的,这样一次生活化且比较简单的活动,适合初次开展科学活动的教师,也适合第一次接触科学活动的孩子们。因为简单,教师容易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是一次带领孩子走进科学探索世界的敲门砖。

  “保守”还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因为是第一次尝试科学活动。我很注重自己的操作常规,也注重培养孩子的操作常规。每一操作,不管是我的示范,还是请个别孩子尝试,以及到最后全体孩子们的操作,我都在向孩子们强调操作常规。

  为了让孩子在初次接触科学活动时,尽量的感受到规范与完整,我增加了记录这一个环节。当然,结合班级幼儿实际情况,由于是第一开展科学活动并使用记录表。所以,我选择的是集体记录的方式。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6

  活动目标:

  1.通过看、摸、尝,了解甜瓜的主要外形特征和味道。

  2.能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甜瓜的形状、颜色、味道。

  3.产生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有关甜瓜生长的牒片,实物甜瓜若干,刀一把。

  活动过程:

  一、出示甜瓜,以谈话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

  1.提问:小朋友,你吃过什么瓜?

  2.出示甜瓜:你吃过这种瓜吗?你觉得味道怎么样?”“这种瓜是我们嘉善人自己种的叫甜瓜。”(老师用很神气的口吻说)

  二、通过观察、品尝让幼儿对甜瓜的基本特征有初步的认识。

  1.给每组幼儿的桌上都摆上甜瓜,幼儿进行感知探索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并进行适当的引导(“某某小朋友还敲敲甜瓜呢”,“某某小朋友还用手摸摸、压压、滚滚甜瓜呢”)

  2.请幼儿表述各自的感知、探索和发现。小结。

  3.感知甜瓜内部的特征。

  教师可让幼儿猜猜甜瓜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引起他们对观察探索甜瓜内部结构的兴趣;切开甜瓜让幼儿观察并品尝。提问:甜瓜里面是什么样的?小结。

  三、观看甜瓜的录像。

  “甜瓜长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片关于甜瓜的牒片,请小朋友仔细地看一下好吗?”

  提问:“刚才,牒片中说的甜瓜是谁种的?”“我们嘉善人真能干会种这么甜的瓜!”

  四、延伸活动:画甜瓜。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7

  活动背景:

  《3~6岁儿童学*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数学认知”领域提出“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这一目标。“今天你喝水了吗?”这一数学活动正是源于幼儿的生活,让孩子从数学中量的感知出发,将600毫升这一抽象单位具体化,引导幼儿初步理解了喝水次数与600毫升这一量之间的对等关系。孩子们通过观察、测量、探索、操作,感受到自己每天大概喝多少水才能使身体更健康。活动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幼儿在玩水、做小实验的过程中理解喝水的重要性,从而乐意主动安排饮水计划,自觉喝水,养成良好的生活*惯,使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活动目标:

  1.学*测量每天饮水量的方法,能够尝试安排饮水计划。

  2.懂得饮水对人体的重要性,有主动喝水的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操作感知喝水次数与600毫升总量之间的对等关系。

  2.难点:初步感受理解总量不变,每次的倒水量和倒水次数呈反比关系。

  设计思路:

  迁移生活经验,了解喝水的重要性→学*测量饮水量的方法一用小茶杯倒水的方法,感知大概需要用小茶杯倒几次水才够600毫升→自主制订饮水计划表,讨论合理性。

  活动准备:

  1.课件:健康小博士;2.量杯、杯子、一瓶水,*贴纸和若干小杯子贴纸人手一份;3.每人一张计划表;4.一个大水桶;抹布。

  活动过程:

  1.讲一讲一了解喝水对健康的重要性。

  师:今天你喝水了吗?为什么要喝水?

  幼:口渴、健康。

  师:喝水之后有什么感觉?

  幼:舒服、不渴。

  师:如果你不口渴,还需要喝水吗?为什么?

  幼: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回答。

  看课件:健康小博士说喝水的好处。

  2.找一找——学*测量饮水量的方法。

  (1)了解幼儿大约每天必需的饮水量。

  师:我们每天需要喝多少水,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呢?

  幼:自由猜测。

  看课件:健康小博士说“小朋友至少需要喝600毫升白开水。”

  (2)认识量杯,找600毫升的刻度。

  师:600毫升是多少水呢?我们能用一个特殊的杯子量出来。这个大杯子就叫量杯,它能告诉我们600毫升是多少水。

  师:量杯上有什么?

  幼:观察发现有线——刻度,数字——多少毫升的水。

  幼:用红色贴纸给600毫升做个标记。

  3.量一量——操作探索,测量倒水的次数。

  (1)幼儿尝试探索测量倒几次水正好是600毫升。

  师:我们的小杯子上有没有刻度和数字?

  幼:观察*时喝水的小杯子。

  师:*时你每次要倒多少水喝呢?怎么才能知道我们每天喝多少水才够600毫升呢?我们要请大量杯来帮忙。教师示范测量方法。

  师:你*时喝多少水,就先在小杯子里倒多少,然后倒进量杯里,就像我们喝了一次水。试试要倒几次水才能到600毫升?

  幼:幼儿操作,倒一次水,就在桌角上贴一个水杯贴纸记录。

  师小结:矿泉水瓶里还有水吗?水到哪里去了?量杯里有多少水?原来,我们每天最少要喝差不多这样一瓶水呢!

  (2)幼儿比较倒水次数的多少与每次倒水量之间的关系。

  师:你贴了几个小杯子贴纸?

  幼:点数水杯贴纸。

  师:你倒了几次水?和__小朋友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

  师:同样倒了600毫升水,为什么有人倒4次水,有人要倒8次?

  幼:猜测倒水次数与每次倒多少水是有关系的。

  看录像:初步感受倒水量和倒水次数的关系。

  师:他们倒水的次数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多?(有的人每次要喝大半杯水,所以只倒了X次,有的人每次喝的水少.所以要倒很多次呢!)

  4.贴一贴——自主设计饮水计划表,安排每天的喝水计划。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每天至少要喝多少水呀?

  幼:600毫升。

  师:可是如果我们一次喝这样600毫升的水,行不行?我们一天要分好几次喝呢!这么多水怎么在一天中喝完呢?我们来计划一下吧!这里有一张计划表,上面画着什么?幼儿讨论什么时候需要多喝些水,为什么。

  师:请你把刚才贴在桌子上的水杯撕下来,贴到表格不同的时间里。

  幼:相互交流,讨论同伴的计划是否合理。

  展示个别幼儿的表格,共同讨论合理性。

  师小结:如果我们按自己订的计划喝水了,身体会变得更健康。但有的孩子每次只倒一点点水,那可能要喝十几次呢!所以每次喝水时可以适当多倒一点,这样就能减少喝水的次数了。在夏天、运动或生病之后,还可以增加喝水的次数。

  5.理一理——结束活动。

  师:让我们把桌上的水倒回大水桶里,*室再调整一下你们的计划,然后按计划喝水吧!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8

  活动目标

  1、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根据动物细部特征来辨别动物。

  2、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通过拼图等游戏活动了解动物特征,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3、有积极探索的欲望,能大胆的猜想,并萌发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游戏用转盘、森林背景的课件。

  2、动物各部分图片、动物拼图、声音素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带领幼儿走进大森林的场景中。引导幼儿观察大森林的场景:“小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大森林,大家看看大森林里漂亮吗?里面有什么?”让幼儿通过观察,增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2、提问:“大森林是谁的家呢?”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已经认识的动物名字,加深幼儿对动物的印象,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并使幼儿了解大森林是小动物的家,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感。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游戏部分

  1、游戏:《玩转盘》转盘上是一些幼儿认识的动物的头部、尾部图片。教师出示大转盘,请幼儿自己将转盘的指针转起来,指针指到哪个动物,即说出动物的名字。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初步学*推断的方法,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帮助老师了解幼儿对动物的认识程度。

  2、游戏:《辩声音,学姿态》

  (1)课件中播放动物的叫声,让幼儿猜是什么动物,并作模仿。猜对的话课件呈现该动物的图片。

  (2)一幼儿模仿该动物的走路、活动的姿势体态,让其他幼儿猜测是什么动物,最后一起模仿。

  3、游戏:《找动物》请幼儿将老师藏在大森林里的动物部分图片找到,这些动物并不是完整的,有的是动物的身体、有的是动物的脚、有的是动物的头。在找到后,还要推断出它是谁,然后告诉大家自己找到了什么动物。通过幼儿的寻找活动,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以及喜爱科学活动的情感。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位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通过讲述自己找到的动物,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4、将动物的部分卡片送到小动物的家里。教师将动物的完整图片展示出来,让幼儿通过自己手中的部分动物卡片找出相应的动物图片,进行对应摆放,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动物的认识和了解。

  三、结束部分

  《拼图游戏》请找出相同动物图片的小朋友,合作将动物的各部分拼成一个整体的动物。通过操作活动,能观察到动物的分割部分的特征,并能相互配合进行拼图,将动物图片拼完整。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尝试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

  活动建议:在区域活动中投放各种动物拼图,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所学内容。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9

  一、活动目标:

  1、交流有关西瓜的经验和疑惑,对西瓜产生科学探索的欲望。

  2、通过实地观察和询问,了解西瓜的一些生长*性,丰富感性经验。

  3、产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活动准备:

  记录表人手一张(分为疑问、答案、新发现三部分)、笔、和常乐西瓜种植地进行参观前的联系。

  三、活动过程:

  1、互相交流,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

  师:西瓜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瓜果,那么,关于西瓜,你们知道一些什么秘密呢?

  幼:西瓜有瓜皮、瓜瓤和瓜籽。

  西瓜里面有白籽和黑籽,白籽可以吃,黑籽不可以吃。

  西瓜有黄西瓜、红西瓜,还有无籽西瓜。

  西瓜是长在地上,不是长在树上的。

  夏天的西瓜最好吃,有的西瓜有催熟剂,不好吃。

  2、鼓励提问,了解幼儿想知道的。

  师:你们说得真好!那么,有关西瓜,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幼:西瓜有没有根?

  西瓜为什么长在泥土里,不是树上?

  为什么西瓜里面有的籽是白的,有的籽是黑的?

  为什么西瓜会有那么多的汁?

  西瓜的叶子是什么样的?

  西瓜是怎么长出来的?

  师出示记录表,请幼儿用简单的图象、符号把自己的问题记录在“疑问”一栏中。

  3、参观西瓜地,观察询问,丰富有关西瓜的经验。

  教师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安排专人进行集体介绍,然后请幼儿自由观察农民伯伯(阿姨)的劳动,边观察边提问。

  边观察发现,边完成记录表的另外两栏:答案和新发现。

  专门的介绍员对他们的种植地(暖棚种植、西瓜的营养价值、西瓜的经济效益等)作了完整的介绍,幼儿边听边做适当的记录。然后请幼儿提问,介绍员做一定的解答。

  接下来我们来到大棚里面,自由观察,这是幼儿最投入、最喜欢的,在这里,他们有了太多的意外发现和惊喜。

  他们看到一个奶奶在剪枝,就连忙问:“绿绿的枝条长得这么好,为什么要剪掉呀?”奶奶告诉我们:“枝条太多了,会吸收掉很多的营养,所以要剪掉一些,这叫整枝。”这时,奶奶顺手把一个比拳头小一点的西瓜也摘了下来,正好被乐乐发现,奇怪地问:“西瓜怎么摘下来了呀,它还要长呢。”另外的孩子也凑过来说:“真是太可惜了。”奶奶笑笑说:“一棵西瓜上可以结出许多的西瓜,摘掉一些,另外一些就能长得又大又甜。”

  一位大妈手里拿着花,正在那里摆弄着,洁洁大叫起来:“哎呀,怎么把花采下来了呀?”大妈一边说一边让孩子们围拢仔细看她:“这是人工授粉。”我假装惊奇地说:“原来花也分爸爸和妈妈,让他们相亲相爱手拉手,才会结出西瓜宝宝来。”

  当他们发现西瓜一个个吊挂在那里,又争论起来:“西瓜不是长在地上吗,怎么长到树上了呢?”我引导孩子仔细看,到底是不是树,他们发现不是的,只是西瓜藤爬到了支架上,叔叔介绍说:“这样的西瓜长起来会很好看,而且不会被地上的虫子伤害。”在另外一个暖棚里,几个农民正在采摘、装箱,我们赶紧跑过去,请他们介绍辨别西瓜成熟的方法。一位爷爷倒是很热心,很仔细地介绍了辨别的方法,最后,我想,反正接下来还要用西瓜开展活动的,还不如在这里买一些西瓜回家,于是,孩子们在这些农民的带领下,都去亲自弹瓜听声,采摘了一个西瓜,高兴、圆满地结束了这次参观活动。

  4、互动交流,分享各自探索发现的结果。

  利用记录表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回放参观时拍摄的照片,和幼儿一起回忆经历,帮助幼儿梳理获得的经验。

  四、反思:

  让幼儿说说关于西瓜的秘密和问题,幼儿就能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因为经验和问题是孩子对科学的兴趣点,是科学情感体验的开始,是对科学本身探索的开始。

  把幼儿带到现实生活中去参观、观察、询问,有利于拓展幼儿的学*空间,丰富他们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观察的兴趣,带着问题、带着记录纸去参观,使活动更具有目的性,这是一种主动的探索性的学*,这种学*方式将更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潜能。

  一次外出参观活动,解决了幼儿心中的许多疑问。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思考,在观察中学*,在探索中寻求答案。可见,教师作为幼儿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教育资源,开发幼儿的潜能。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0

  活动设计:

  中班科学《瓶中吹气球》,这一活动的灵感来源于幼儿喜爱看的少儿电视节目“小小智慧树”,里面蕴含着许许多多的贴合幼儿生活而又有趣的科学知识。因此,为了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瓶中吹气球的兴趣,让幼儿发现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积累科学知识,经历分析、尝试到判断的过程。我预设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我预设幼儿的想法,经历三次尝试与分析,活动流程为:经验的回顾(吹气球)——分两次探索得出瓶中吹大气球的秘密——借课件提升“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瓶中吹气球”比赛——延伸到日常生活。在本次活动中我主张让幼儿自己去探究,与幼儿、与材料进行充分的互动,在不同的探究中发现、分析得出不同的问题。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能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3、关注身边的科学,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动手实验与记录,得出瓶子上有洞就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

  活动难点:

  理解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小不一瓶口套好气球的瓶子若干(包括无洞、少洞和多洞)。

  2、幼儿记录纸、记号笔人手一份。

  3、课件《瓶中吹气球》(其中包含教师的记录表和原理动画)。

  4、气球,底托,差气球工具。

  活动过程:

  一、出示气球,帮助幼儿掌握吹气球的正确方法。

  1、(出示吹好的气球)师:看看,张老师带来了(气球),你们都吹过气球的吧!

  2、请2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吹气球。

  师:说说你是怎么吹的?你看到他是怎么吹的?

  3、小结:吹气球时要嘴巴贴住气球口,然后用力,还要连续不断地往气球里吹气,才能把气球吹大。

  (分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气球的出现让幼儿有将它吹大的欲望。而且这个环节以这种形式调动起幼儿已知经验,这样幼儿就能更好地掌握吹气球的方法,为下面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分批投放材料,让幼儿探索得出气球在有洞的瓶子里能吹大。

  师:如果把气球套在(瓶子)上,还能吹大吗?(记录下幼儿的猜测)去试一试就知道了。(第一次投放材料:小瓶无洞)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幼:吹不起来。可能瓶子太小了,瓶口太小了,没有空气等等。

  师:我们试下来发现瓶子里的气球都没有吹大。讨论:那为什么气球在这些瓶子里吹不大呢?

  师:是不是瓶子不够大呢,张老师也不知道,这样吧,我再给你们些大点的瓶子去试一试。(第二次投放材料:中、大瓶有洞无洞均有)

  师:有的气球吹大了,有的还是没有吹大,怎么会这样呢?这里一定有秘密,你们再去比一比、看一看、找一找。

  师:秘密是什么?

  幼:瓶子底下有洞洞。

  小结:原来,瓶中的气球能吹大,秘密就是瓶子上有洞洞。(点出洞洞)

  (分析: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从而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预设幼儿的需要,以幼儿为主体,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让他们在亲自试验中建构认识: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瓶上有洞洞的气球才能被吹大,解决本次活动的重点。)

  三、借助课件,揭示“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

  1、引导幼儿自由说说其中的原因。

  师:为什么有洞洞的瓶子气球能吹大,没有洞洞的瓶子气球吹不大呢?

  2、播放课件,总结科学原理。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听听电脑小博士是怎么说的。

  (分析:此环节通过幼儿自由说说原因、“电脑小博士来告诉你”,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作用,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帮助幼儿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让幼儿体验了发现的乐趣。能更好地向幼小的幼儿揭示“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便于理解和内化。还起到了动静交替的作用,使科学活动不再枯燥。)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通过比较得出瓶上洞洞的多少与吹气用的力度成反比关系。

  师:我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两个瓶子,一个套红气球,一个套绿气球,哪只颜色的气球吹大更容易些呢?为什么?去试吧!(第三次材料:红绿气球,洞多洞少)

  师:谁愿意把你的记录和发现来分享一下!

  小结:哦,原来红气球更容易吹大,因为瓶子上的洞洞(多)(点出很多的洞洞),绿气球的瓶子上洞洞(少),吹大气球就吃力些。

  (分析:第二环节中只有少部分幼儿吹到了有洞洞的瓶子,成功将气球吹大。为了给每一位幼儿成功吹大气球的体验,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赋予幼儿探索的空间,给两个大小一样的瓶子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通过实验和记录发现红色气球的瓶子吹起来更省力。最后通过观察瓶子身上的秘密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究*惯。)

  五、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小朋友通过做实验发现了瓶上有洞洞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得大大的。那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可以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呢?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想一想,也去试一试,如果成功了也可以把你们成功的秘密告诉大家哦!

  (分析:最后教师抛出的问题: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可以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呢?通过这个问题与活动延伸自然衔接,让此次活动有了很好的扩展。同时又提供了一次亲子之间、家园共育的机会。)

  活动反思:

  本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看看、说说、试试、比比的过程中发现瓶上有洞瓶中的气球就能被吹大,在探索发现中了解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从而能更加关注起身边的科学,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以及学*如何去探究科学奥秘。这次的活动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猜想与排除,最终建构了认识: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瓶上有洞洞的气球才能被吹大,解决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揭示出来的奥秘不该就这样被搁置停留在原地,所以又增加了瓶中吹气球比赛这一环节,使得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去体验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又一次提升了科学认知。在这次的探索活动中教师虽放手但不忘指导,在幼儿遇到瓶颈之处,帮助幼儿纵向探究从而使幼儿的认识得到升华。活动过程中,幼儿在探究之时,由于瓶中吹气球的有趣现象,很容易就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所以个别定力不足的幼儿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醒他完成任务。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1

  活动目标:

  1.了解金华火腿的基本特色,以及制作火腿的流程。

  2.知道金华火腿是金华的土特产之一,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实物火腿、制作火腿的工艺流程图(PPT)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物火腿,引出金华火腿的传说

  1.小朋友们,看看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什么?(是火腿)没错!火腿是我们金华的土特产,关于火腿还有个传说呢!我们一起来听听!

  2.讲述金华火腿的传说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名将军叫宗泽。他打了一场胜仗回来,乡亲父老们争着送猪腿给宗泽将军带上,送给那些和他一起打仗的将士吃。可是因为路十分的遥远,于是宗泽将军想了个办法,在猪腿上撒了一些盐,因为这样,火腿不会变质,就不会坏掉。没想到撒上盐后,猪腿的颜色变得很红,红的像火一样,所以得名为“火腿”。

  老师还非常骄傲的告诉小朋友,宗泽将军就是我们金华义务人,所以火腿也是金华做的最正宗,最好吃,最原汁原味。我们金华还获得了“*火腿之乡”

  称号,火腿也已经畅销到国外。

  二、了解火腿的制作工艺流程

  1.讨论:你局的火腿是用什么做的?怎么做成的?

  2.请小朋友欣赏一下,火腿到底是怎样做成的?和你们猜想的有哪些不同?

  3.幼儿观看简明的工艺流程图(PPT),并交流讨论和总结

  三、品尝火腿,了解火腿的特色及做法

  1.让幼儿品尝火腿

  2.了解火腿特色及营养价值(特色:皮色黄亮、形似竹叶、肉色红润、香气浓郁、营养丰富、鲜美可口)

  总结:火腿的营养价值高,现在在日常生活中火腿有很多种不同的烧法。你们可以回家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讨论讨论!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2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关注身边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初步了解它们的不同作用,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

  2、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重点:

  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尝试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

  数字卡片、图画纸、水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今天,小朋友都带来了有数字的物品,我们去参观一下,都有些什么物品?这些物品上的数字有什么用?参观后告诉老师和小朋友。"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自然地感受数字和它们的作用。

  二、基本部分

  1、提问:

  (1)在观察时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物品上的数字有什么用?

  (2)小朋友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数字,它们有什么用?

  2、仔细观察,了解数字的更多作用。

  (1)通过说明方式,幼儿交流、讨论。

  (2)提问:观察中,哪些地方有数字?这些数字是什么意思呢?

  3、利用游戏,升华主题。

  游戏《数字排队》:让幼儿自由选择数字,自由进行组合,并充分讲述。

  三、结束部分:

  想象作画,尝试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反思:

  在本课中,我主要以培养幼儿学*数学兴趣为主要目的来进行教学,让幼儿能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让幼儿们在活动中去感受数字和我们生活中的关系,来引导幼儿去发现数字中的奥秘,能巧妙的运用数字完成任务。

  能通过在教学中的活动,让幼儿知道我们的生活和数字是分不开,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我举行多种活动能让幼儿为主体,幼儿们能积极的参与活动,能学*生活中的经验与知识。让幼儿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同时也能很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菁华6篇)(扩展2)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菁华9篇)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

  【设计意图】

  找个合适的地方,将小小的种子轻轻地洒下,让孩子们在大自然的环境里精心照顾那些小小的生命。这是绿色的梦想,这是幸福的开始,用自己的小手,搭建起一个属于孩子们自己的一片小田园,这就是我们山东省农科院幼儿园的种植园。孩子们在这小小的天地里感受收获的喜悦,感知蔬菜的成长过程,让他们有一个直观、透彻的了解,更加珍惜大家的劳动成果。让幼儿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小手,发现世界的美丽。通过观察,启发幼儿大胆想象、相互讨论等手段,让幼儿了解了蔬菜。然后展开系列活动,让孩子的语言表达、动手操作、思维等综合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蔬菜的生长过程,初步认识几种常见的蔬菜。

  2、掌握各种蔬菜的基本特征。

  3、通过参观小菜园的活动,使幼儿体验到丰收的喜悦。

  【活动准备】

  1、介绍今天外出的地方,及注意事项。

  2、提出问题:我们会看到许多的菜,注意观察各种蔬菜的模样。

  3、教师带着足够的纸和笔以备随时记录。

  【活动过程】

  一、参观小菜园:

  1、幼儿自由观察,触摸各种蔬菜。

  提出问题:这是什么菜?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有的菜长在土里,有的菜长在架上的……

  二、幼儿认识几种常见蔬菜及外形特征。

  1、认识白菜、萝卜、辣椒、南瓜等蔬菜。(附图片)

  2、引导幼儿观察其外形特征(长的什么样子),并触摸菜叶、果实等。(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自由回答)

  3、帮助幼儿辨认各种蔬菜,知道蔬菜的组成(有的有叶、有的有茎、杆等)

  4、比一比:各种蔬菜外形的不同。(幼儿自由讨论) 三、交流了解蔬菜的营养。我们收获了各种蔬菜,体验大丰收的喜悦。从而引导幼儿认识到:我们的生长离不开各种蔬菜,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以后吃饭不挑食。

  【活动延伸】

  通过小菜园展开系列主题活动:蔬菜大不同,蔬菜真好吃、歌曲《买菜》、荤菜素菜与蔬菜、有营养的菜、系列绘画活动等。

  【活动反思】

  通过活动,丰富幼儿的知识。而在蔬菜种植、成长过程中,幼儿学会了用爱去关心、爱护别人,培养了孩子们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整个过程中,孩子不仅享受了种植的乐趣,还直接观察和感受植物生长的过程,增长蔬菜和水果种植方面的知识。在活动过程中,虽然课前我查阅了一些书籍,但在实际活动中还是明显感觉自己对农作物生活环境的匮乏,对幼儿的提问不能及时给予全面的回答,以后要更加开拓自己的知识面。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2

  设计意图

  本活动是让幼儿认识”0”,知道"没有”可用"0”表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所以我们要开展这个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不仅让孩子们去了解0表示的概念,而且还让孩子们感受到了0的作用,知道0的另外用途,可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探索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认识”0”,知道”没有”可用”0”表示。

  2.发展联系生活情景的联想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空盒子

  2.数卡0—9、秒表、温度计。

  活动重难点

  1.重点:认识“0”知道”没有”可用”0”表示。

  2.难点:感受“0”的作用

  活动过程

  (一)看看有什么。

  1.打开一个空盒子,说说里面有什么。“没有”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2.出示数字“0”,幼儿认读,说说“0”像什么。

  3.请幼儿在空盒子里装上喜欢的东西,说说现在能否用“0”来表示呢?

  (二)说“0”。

  1.启发幼儿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说说还有什么情况可用“0”来表示。如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回家了,可用“0”表示等。

  2.可请个别幼儿来表演,如神出5个手指,然后藏到背后,可以用“0”来表示,拿几张卡片,一一发给好朋友,自己一张也没有了,可用“0”表示。

  (三)了不起的“0”。

  1.“0”可用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其他吗?

  2.教师参与幼儿讨论并逐一出示数卡、温度计、秒表等,使幼儿知道“0”排在任何一个数字后面,就能使该数字增大许多。“0”在秒表中间表示开始,,温度计上的“0”表示零上和零下温度的分界。

  3.原来“0”不但表示没有,还有更多的用处呢。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3

  活动目标:

  1、根据问题探索变长的方法,有解决问题的信心。

  2、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3、在尝试过程中感受帮助朋友的快乐,能积极参与活动。

  活动准备:

  1、黑板上贴一棵大树。

  2、小树枝一根,插塑、绳子、纸条、毛线、吸管、橡皮筋、胶水、回形针、扭扭棒若干。

  3、两只小蚂蚁,问号。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

  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这是个带问号的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开头,理解词语树梢,

  (2)思考第一个问题:点点和小黑可能看到了什么美丽的美景?

  2、尝试把各种材料变长,营救小蚂蚁点点。

  (1)继续讲述故事创设情境,提出第二个问题:点点一小心掉了下去,危急时刻身边的材料就可能帮到朋友,你们能把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变长吗?

  (2)探索变长的方法,引导孩子说出变长的方法。

  (3)集体分享变长的方法。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变长的?

  教师小结:有的材料可以用拧呀自己可以变长,有的材料要借助工具才能变长。

  (4)出示第三个问题:你们一共用了多少个办法呀?

  总结:只要你愿意想、愿意去试一试,办法总比问题多。

  3、尝试不借助工具把纸条变长,结束活动。

  (1)师:你用什么方法把纸条变长了?

  (2)如果只有一张报纸你能把它变长吗?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4

  活动目标:

  1、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剥一剥、尝一尝等感知活动,感知、探索荔枝的特征。

  2、探索怎样用又快又方便的方法剥开荔枝,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荔枝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师:你们吃过荔枝吗?

  师:今天老师就带来了许多荔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荔枝是怎样的呢?

  二、探索荔枝的奥秘。

  1、看一看

  师:用小眼睛观察一下荔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2、摸一摸

  师:用小手摸一摸荔枝的壳是怎样的?有什么感觉?

  3、剥一剥

  师:荔枝里面有什么呢?自己想个最好的办法来打开荔枝,待会请你来告诉小朋友你是用什么方法将荔枝打开的?

  师:我刚发现有小朋友是用嘴巴咬的方法去打开的,这样一点都不卫生,所以我们不好用嘴巴去咬荔枝。那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要又快又方便。(尝试第二次剥荔枝)

  4、闻一闻

  师:我们都剥好了,发现里面的荔枝肉是有点透明的,那我们现在闻一闻,荔枝是什么味道?

  5、尝一尝

  师:我们一起来尝一尝荔枝到底是什么味道的呢?看一下荔枝肉里面还藏着什么?

  师:荔枝肉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蛋白质,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但是荔枝也不能多吃,多吃会出现头晕、口渴、恶心、出汗、肚子疼、心慌等现象,会得“荔枝病”呢。

  三、利用荔枝壳、核制作装饰画

  师:现在我们用剥下来的荔枝壳或核拼成一幅画或一个作品。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5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纸张在水里的变化,能用语言与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用观察、尝试、探究、讨论的方法客观记录事实。

  3、知道爱惜纸张,体验发现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师生家长共同收集废旧的宣纸画、卡纸画、糖纸、牛皮纸、即时贴、面巾纸、电光纸、复印纸、瓦楞纸、报纸等。

  2、水盆四只,抹布四块,84消毒液少许,毛笔4支,待装饰的果奶瓶。

  3、记录纸,与上述纸对应的纸卡(5×10cm)一套。

  活动过程

  一、初次探索:用比较的方法给画纸洗澡。

  请一个小朋友在集体面前洗宣纸画和卡纸画,其他孩子围观,边看边谈。

  1、猜猜――两种纸宝宝洗完澡会变成怎样?

  2、洗洗――验证刚才猜想的结果。在张标将画纸放入水中洗的过程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通过积极的语言和表情诱导孩子七嘴八舌地交谈:潮了、卡纸软了、宣纸一潮就烂了、干净了、吸水了、卡纸搓破了、卡纸也烂了……

  3、议议――画纸能不能洗澡?为什么?你发现两种纸在水里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幼儿从吸水快慢、纸张厚薄等角度谈自己的发现。

  小结:刚才我们用比较的方法(给孩子一个学*的线索),发现宣纸薄,烂得快,卡纸厚,烂得慢。张标的想法很好,但画纸一洗就烂,我们*时画画时要爱惜纸,小心一些。

  表扬大胆说出发现的孩子。

  二、再次探索:给其他纸宝宝洗澡

  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纸宝宝,边洗边看边讲。

  1、找找――哪些纸可能会烂?哪些纸可能不烂?将手中的纸分一分。

  2、试试――分组洗纸,迁移洗手帕的经验,提醒幼儿一张一张地洗,将纸沉入水中,用手搓搓。

  3、比比――哪些纸(不)烂?哪些纸烂得快(慢)?哪些纸(不)吸水?

  三、呈现经验

  1、讲讲――将探索过程中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2、贴贴――根据自己实验中的发现将5×10cm的纸卡按烂和不烂,对应贴在标记卡内相应水漕里,记录探索的真实结果。对牛皮纸、瓦楞纸等烂得慢的,给幼儿等待的时间,允许幼儿稍候记录。

  四、拓展经验

  1、你知道还有哪些纸?给他们洗澡会怎么样?激发幼儿发明一种能洗又能给小朋友画画写字的纸的愿望。

  2、讨论:洗烂了的废纸有什么用?不烂的废纸又有什么用?出示花瓶,引导幼儿观看,烂了的废纸,可以用胶水和颜料,调和成五颜六色的纸浆,涂在果奶瓶上装饰成美丽的花瓶。不烂的废纸可制作剪贴画,制作服装道具。

  五、活动延伸:自主选择,分组游戏

  1、捣纸浆,装饰花瓶。制作服装道具、剪贴画。

  2、继续实验:在园内外收集毛边纸,铜版纸,蜡光纸,纸杯、纸盒等,进行洗纸活动。进而探索用多种方法使纸遇水不烂。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6

  活动目标

  1、通过多种活动,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椭圆形的认识,学会按形状进行分类。

  2、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各种形状,能用不同形状的图形进行拼图,培养幼儿的想象、动手及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的大积木若干;图形塑料片若干、分类篮:大的六个、小的九个;图形标志各一个。

  2、各种图形头饰一个;图形挂饰每人一个;地上画各种形状的图形;三用机、音乐磁带。

  3、图画纸、浆糊、小碟、各种形状的图形纸片、铅笔、水彩笔;小抹布;大积木;各种形状的玩具。

  活动过程

  1、以“为小白兔盖房子”引入课题,巩固对各种形状的认识。

  师:“刚才小白兔打来电话,说:一场大火把它的房子给烧了。哎哟!天气这么冷,小白兔没有地方住,怎么办呢?小朋友快帮它想想办法吧!”引导幼儿说出为它盖房子。“老师准备了一些砖头,请三个小朋友用它们盖一座房子,其他的小朋友看看这三个小朋友是用什么形状的砖头盖房子的。”

  (1)、幼儿用积木搭房子。

  (2)、说一说房子是由哪些形状的砖头盖的?

  师:“房子盖好了,真漂亮!我们打个电话告诉小白兔,好吗?”

  2、学*按形状的不同进行图形分类。

  以帮图形妈妈送图形娃娃回家,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请小朋友将小篮里各种形状的图形娃娃放在贴有图形标志的大篮里。

  (2)、检查各篮的图形是否分得正确。

  3、通过游戏,继续进行分类练*,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1)、玩“图形娃娃找妈妈”游戏。

  玩法:老师分别戴上不同形状的图形头饰,扮成不同的图形妈妈。幼儿戴图形项链扮成图形娃娃。游戏开始时,幼儿在音乐声中自由表演。音乐停后,老师戴上一种图形头饰,说:“是我的孩子,快到妈妈身边来。”戴着与图形妈妈形状一样的项链的幼儿就到妈妈身边来。游戏轮流进行。

  (2)、玩“找图形房子”游戏。

  玩法:幼儿互换项链,找到与自己所扮的图形娃娃形状一样的房子,并躲在房子里休息。然后,出来玩一会儿,再回到自己的房子里。

  4、说一说教室里、幼儿园、家里的东西都有哪些形状。

  5、分组活动:

  [page_break]

  (1)、纸上拼图。

  (2)墙上拼画。

  (3)盖“房子”。

  活动结束:

  完成拼图任务的幼儿到“房子”里玩各种形状的玩具,并向家长介绍玩具的形状。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7

  活动目标:

  1、探究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

  2、在讨论、记录、交流中积累和提升有关转动的经验。

  3、乐意针对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体验愉快的情绪和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纸片(中心有小孔)、可制作陀镙的火柴棒、蜡笔等各若干。

  2、猜测记录表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探究兴趣。

  1、展示各种图形,幼儿观察讲述都有哪些图形和我们玩转陀螺的游戏。

  2、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形状的纸片比较适合做陀螺。

  二、在做做、玩玩中发现圆形的纸片在转动时也是圆形的

  1、提出制作与观察的要求:先选一张圆形的纸片把它做成陀螺玩一玩,看看它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2、幼儿制作、玩耍陀螺,引导幼儿观察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3、请幼儿说一说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歪歪斜斜、摇摇摆摆、先慢后快再停下、转起来也是圆形的、形状有点模糊)

  三、在猜猜、试试、说说中发现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呈现出圆形

  1、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方法:“问号”表示想一想,“小手”表示试一试,把我们的猜想画在问号下面,等一会儿把尝试后的结果画在小手下面。

  2、椭圆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是什么形状的,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中。

  3、幼儿个别介绍自己的猜想。

  4、实验验证并记录结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是什么形状的,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表达与讲述。一方面请猜想与实验结果一致的幼儿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特意请刚才猜想错误的幼儿到上面来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从而帮助幼儿自我建构正确的知识。

  6、结合幼儿的讲述,教师简单小结。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8

  设计意图:

  《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爱跳舞的葡萄干》活动中所需的材料简单:是生活中常见、小朋友爱吃的一些零食;步骤简单,适合幼儿操作;现象易于观察,神奇,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本活动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的奇妙。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葡萄在汽水中浮沉的原理。

  2、激发对科学游戏的兴趣,并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3、引导幼儿学*科学活动的记录方法。

  活动重点及难点:

  让幼儿认真观察活动操作及产生的现象,主动地参与活动;让幼儿对最后产生的结果及现象有初步理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的初步经验。

  2、环境准备:椅子、实验操作台、黑板

  3、教具准备:轻音乐、课件、4个小杯子、各种零食、大雪碧4瓶

  4、学具准备: 透明小水杯12个、4种不同的零食(QQ糖、花生米、黄豆、葡萄)、幼儿记录表12张、笔12支、托盘12个

  活动过程:

  一、 回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的初步经验进行导入:

  1、试一试: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和重量。

  幼儿思考问题

  (1)比较大小和相应的重量?

  (2)属于记录表中的哪种食物?

  2、尝一尝:请幼儿尝试一下几种不同食物,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3、看一看:老师示范将葡萄放在汽水中,让幼儿仔细观察现象。

  幼儿思考问题

  (1)幼儿猜测哪些会和葡萄一样“跳舞”(一会沉一会浮)呢?

  (2)引导幼儿与同伴讲述、交流想法。

  二、探究不同食物在汽水里的浮沉

  1、做一做:幼儿实验不同食物在汽水里的浮沉

  (1)教师讲解实验要求。

  (2)教师介绍科学实验记录方法。

  (3)幼儿实验操作,探索各种食物在汽水中的浮沉,并记录。

  2、说一说:实验结果交流与验证

  (1)结合实验记录表,与同伴进行实验结果交流。

  (2)结合大记录表的统计结果,教师与幼儿进行实验结果验证,帮助幼儿发现汽水里气泡的作用。

  三、教师小结: 浮沉现象原理在现实科技中的运用。

  活动延伸:

  科学区:请幼儿回家和家长一起探索其他食物(小番茄、李子、蒜头等)会不会也在汽水里跳舞。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9

  活动目标:

  1.知道身体里的洞洞以及这些洞洞的用处。

  2.能够积极探索,发挥想象力,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3.喜欢阅读绘本,体验与同伴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展示ppt看图猜测,激起幼儿兴趣。

  师:咦!这两个小朋友在看什么呢?

  师:这是什么?你们猜猜看,它会是什么的洞?

  师:那么,这又是什么呢?它会是什么呢?

  师:这这有两个洞,它会是什么呢?两个洞是做什么用的呢?(幼儿猜测)

  二、探索身体里"洞"的秘密。

  1.师:哇!这里的两个洞又是做什么的?幼儿猜测。

  鼻孔有什么用处呢?(鼻子可以闻气味,还可以用来呼气吸气。)

  2.幼儿操作。

  (1)师:我们的身体里还有哪些洞洞呢!请你们找找看。

  (2)看幻灯片讲解这些洞洞都有什么作用?。

  3.师:你们知道小宝宝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吗?

  4.师:听说身体上还有被堵住的洞,猜猜是什么洞?

  你的肚脐眼是怎样的?

  5.看图小结。师:我们身上的洞真多啊,有……洞,有……洞,……

  6.师:如果我身体上没有洞,会怎样呢?

  7.师小结:原来我们身体上的这些洞是那么重要啊!让我们一起保护我们身体上的每一个洞,同时也保护我们同伴身上的每一个洞。不要让它们受到伤害。

  三、活动结束。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洞,有的洞洞是对我们有益的,有的洞洞是有危险性的、有害的。让我们去找找,发现更多的洞洞吧!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菁华6篇)(扩展3)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菁华12篇)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

  活动目标:

  1、学*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感知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几其生活*性。

  2、对小虫子产生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放大镜、画纸、笔、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论西瓜虫

  1、教师出示西瓜虫的图片,引出话题:

  “你们认识西瓜虫吗?”“你知道西瓜虫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讨论怎样去捉西瓜虫

  1、“幼儿园里什么地方有西瓜虫?我们到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虫?

  2、“我们捉西瓜虫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虫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幼儿在园内自由寻找西瓜虫

  1、教师鼓励幼儿结伴去找西瓜虫,并提醒幼儿听到信号就结合。

  四、交流捉西瓜虫的经历

  1、“你们找到西瓜虫了吗?怎么发现的?是在哪里找到的?

  教师小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五、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

  1、引导幼儿借助放大镜观察西瓜虫。

  “西瓜虫这么小,我们能看的清吗?可以用什么工具让我们看清它?

  2、引导幼儿自由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带领哟额自由观察

  “西瓜虫的头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西瓜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教师可让幼儿自由说)

  六、引导幼儿画西瓜虫,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

  “今天西瓜虫跟我们一起玩,我们给这位小客人画个像吧!

  幼儿边观察,边画。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2

  活动内容:风

  涉及领域:科学、语言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和动手操作活动,容幼儿尝试产生风的各种方法,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初步了解风力有大小之分,风力大小与人们的关系。

  重点、难点:产生风的各种方法,风力的大小。

  活动准备

  幼儿感受过风,并有过观察记录,提*生风的有关操作材料,风与人们关系的图片。

  活动过程

  1、看看说说,风在哪里?

  教师:“前几天,我们到户外去寻找风娃娃,并画了观察记录。请你轻轻地告诉旁边的朋友,你在哪里找到风娃娃?”张贴个别幼儿的观察记录,请幼儿说出记录的内容。

  小结:当我们看到树叶摇、红旗飘的时候就知道风吹来了,还可以听到“呼呼”的声音,风吹到我们的身上感觉是凉凉的。

  2、探索感受风的产生。

  1)出示静止的纸条和风车,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使纸条、风车动起来呢?”“你有什么办法变出风娃娃来呢?”

  2)介绍各种操作材料,提出要求:“小朋友可以用老师给的各种材料和用具去试试,能不能变出风娃娃?看谁想的办法最多。”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你用什么办法让这些纸条、布条、风车动起来呢?”“除了老师给的这些用具,你还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些东西动起来?”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探索的结果。

  4)比较风的大小:教师用扇子动风车,引导幼儿观察:“为什么风车有时候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呢?”(因为扇子轻轻地扇,产生的风力小,风车转得慢;要是用力地扇扇子,产生的风力大,风车也转得快。)

  5)小结:用扇子、纸板扇的时候,空气流动了,变出了风娃娃:用口吹的时候,也吹出了空气,变成了风;跑动的时候,也产生了风。风是有大有小的,适当的风力可以利用来为人们做事,是有益的,风力太大,产生危害,是有害的风。

  3、了解风与人们的关系。

  1)玩游戏:有益的风和有害的风。

  让幼儿观察图片,说出哪些风是有害的?哪些风是有益的?根据风的好处和坏处,贴上高兴和不高兴的娃娃。

  2)请幼儿想想,风还有哪些好处和坏处。

  4、总结,结实活动。

  教学反思:

  1、学*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很高,接受的也很快,但似乎老师的期望值太高,孩子们一直答不出来,这时老师的主导性就加强了,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思考空间,答案会不可思议的。

  2、事先对幼儿的已有经验了解不够,导致课堂上有些被动。

  3、师幼配合的相当默契,但是一再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样孩子的思维有些局限。

  4、科学课要求老师的语言组织要相当严谨,流程之间的衔接要过渡自然,今后上课我会多注意。

  5、提醒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完整句的表达。

  6、科学课重在让孩子操作,教师的及时总结,帮助孩子清楚地理解这一现象,如果重新上,我会多准备些材料,让大家自主分组讨论操作,然后师幼共同验证,只有孩子亲自操作才会把实验结论清楚地记住。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发现硬泥和软泥、生泥和熟泥的不同特征。

  2、通过幼儿的探索与尝试,能改变泥块原有的特性,捏出自己喜欢的形象。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

  活动准备:

  生泥、熟泥、水、汽车、恐龙,水果等模型和图片、火柴棍、高粱杆皮、玉米皮花生壳等辅助材料、小围裙、小套袖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

  师:“小朋友,今天呀,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几件小礼物,小朋友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幼:想

  师:出示泥做的各种水果,小朋友看,这些小礼物是什么?它们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是用泥做成的

  师: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用泥来做自己喜欢的东西?

  幼:想

  师:那在玩泥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幼:不能把泥弄到衣服上

  幼:戴上小围裙和小套袖

  二、幼儿自由选择泥块玩泥

  1、鼓励幼儿尝试泥的玩法,引导幼儿探索最基本的玩法,团圆、搓条、压扁。引导幼儿发现,在玩泥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

  观察要点:

  a、幼儿在玩泥过程中,玩了一会儿后泥会变硬,幼儿是否寻找解决的办法

  b、在发现自己捏的作品有裂口时,幼儿是否会选择其他的泥块

  组织幼儿讨论,泥变硬以后,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捏的作品有裂口?你捏的作品出现裂口后,你是怎么做的?把自己好的经验告诉其他小朋友。

  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幼儿总结出,泥变硬后,蘸上点水,泥就会变软。捏的作品出现裂口,可以选择摔熟的泥,这样,捏出来的东西就不会有裂口。

  2、鼓励幼儿继续玩泥,在学*泥工的基本技法后,鼓励幼儿有所创新,能根据老师提供的模型和图片来捏自己喜欢的形象

  观察要点:

  a、 看幼儿是否有创新的玩法,出现问题后,幼儿是怎样解决的

  b、 在玩泥过程中缺少什么时,是否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利用上投放的辅助材料组织幼儿讨论,刚才你是怎么玩泥的?制作过程中,出现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三、成功的快乐

  1、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捏的是什么,怎么捏的,向其他小朋友介绍经验。

  2、 音乐声中,幼儿互相欣赏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自评:

  本节活动,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我选择了农村的自然材料――泥巴,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能快乐尽情地玩耍和探索,在动手操作中,发现了硬泥、软泥、生泥、熟泥的不同特征。遇到困难能自己寻找解决的办法。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探索冰的特性,尝试用多种方法取出冰中的玩具。

  2.幼儿乐意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设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活动准备:

  1.准备一个四周挖有小洞的大纸箱,将冻有幼儿玩具的大冰置于大纸箱里。

  2.锤子、剪子、锯子、钳子、积木、塑料棒、热水、炉子、砂纸等各种工具材料。

  3.幼儿每人一份记录板、笔及红星。

  活动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幼儿将手伸进纸箱洞里触摸冰,感受冰的特性。

  (1)用手捏一捏、压一压,知道冰是固体的,有一定的硬度。

  (2)提醒幼儿一只手摸冰,另一只手摸沙纸,感受冰是光滑的。

  (3)将摸冰的手拿出来与另一只手比比看,这只手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知道冰是可以融化的。

  2.让幼儿自由感受、探索,说出自己发现的冰的特性:冰是光滑的、固体的、透明的、冰凉的、会融化的……

  二、提出问题

  1.请幼儿观察冰中的玩具,并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取出自己心爱的玩具。

  2.幼儿在实验记录板上画出自己的设想,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幼儿的想法。

  3.幼儿交流各自的设计方案,并将设计方案贴在白板上。

  三、实验论证

  幼儿开始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法寻找材料和工具进行验证,教师巡回观察,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1.观察每个幼儿实验的情况,及时给予适宜的支持和引导。

  2.询问个别幼儿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

  3.教师采用幼儿没有想到的方法,与幼儿共同实验。

  4.当幼儿取出玩具后,请幼儿在成功的方法处贴上一颗红星。

  四、交流讨论

  根据冰的各种特性,引导幼儿共同讨论。

  师:你是用什么办法从冰中取出玩具的?为什么这种办法能取出玩具?

  1.幼儿分别介绍自己在实验中采用过的方法。

  2.教师小结:可用热水或太阳来晒,使冰的温度升高,冰就会融化成水,玩具就取出来了;当用硬的物体敲击冰时,物体比冰硬,冰就会碎,玩具也就可取出来……

  活动延伸:

  如果冰里面还有一些没取出的玩具,可以让幼儿想一想:放在室外,它们会出来吗,为什么?哪种方法能更快地取出玩具?活动可根据情况进行延续。

  设计评析:

  活动目标和内容的设计,接*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顺应了孩子们的需求和兴趣,所以孩子们乐于参与。活动材料的准备充分,符合目标的需要,特别是活动前,将孩子心爱的玩具冻于一大块冰中,增强了孩子主动探究的愿望和积极性。整个活动的指导,教师遵循了科学活动的新理念:幼儿是主角,他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大胆的、主动的尝试与探究;教师则更多的是鼓励、关注、等待与支持。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5

  设计思路: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有很多元素都可以纳入到学前教育幼儿园的课程中,往往看似常见、简单的小事,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教育价值。“糖不见了”这种现象在幼儿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但是幼儿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这种现象后的科学道理。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给孩子提供一次实践操作的机会。既满足幼儿动手操作探索的欲望,又能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日常生活中得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在本次活动中,先通过游戏法激起幼儿探究的欲望,紧着,由教师示范溶解这一科学活动的操作过程,让幼儿掌握搅一搅的方法,并在搅一搅的过程中去观察物体的溶解;最后,让每个孩子操作,在操作中去观察溶解这一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对溶解的现象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能用搅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些东西可以在水里溶解,有些不可以。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观察溶解

  活动准备

  透明的塑料杯100个、勺子40个

  方糖、果珍、盐、砂糖、奶粉

  黄豆、大米、绿豆

  塑料框16个、温水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今天,吴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神秘礼物,来看看,是什么吧!(一遍说一遍揭开罩布)

  对,是一杯水!不过,这可不是一杯普通的水哟!(故弄玄虚)那是什么水呢?(稍作停顿,让幼儿猜想片刻)我请一个乖宝宝来尝尝吧。

  (请幼儿尝一尝)

  某某小朋友,你来尝一尝吧!好喝吗?(幼:好喝)是什么味道的啊?(幼:甜的)咦?怎么会是甜的呢?(幼:里面有糖)有糖呀?糖在哪里呢?吴老师怎么没有看见呢?小朋友们看见了吗?(没有)那糖在哪里呢?(幼:在水里化了)

  (站位:回到桌子前面了)刚才有小朋友说,是糖化了,和水宝宝做朋友了,所以我们看不见它。真的是这样的吗?(做疑问状)要不,我们把糖宝宝和水宝宝请出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不好?(幼:好)

  (二)教师示范

  1.教师示范,幼儿观看

  (教师坐下,从桌子下面端出水和糖)一边端一边说,这是水宝宝,这是糖宝宝。不过这个糖宝宝可有点不一样哟!(用勺子舀起方糖),这个糖宝宝是什么形状的啊?(幼:正方形的)对,方形的,所以它叫做方糖。叫什么呀?(幼:方糖)对,它叫方糖。

  小朋友们看好了哟,吴老师要开始变魔术了!一边说,一边操作,把水端到前面放好,然后再端起方糖,把方糖倒进水里,再拿一个魔法棒。对,把我们的勺子这样子用就变成了魔法棒,把魔法棒放进杯子,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注意看,有什么变化呀?(方糖变大还是变小了呀?)(幼:变小了)再搅一搅,搅一搅,搅一搅……(搅到方糖不见了为止)咦?方糖呢?(幼:不见了)对,方糖不见了,去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小朋友,你知道这种现象叫什么吗?(幼:……)其实呀,这种想象叫做溶解。叫什么呀?(幼:溶解)对,方糖在水里不见了,和水宝宝做朋友去了,我们就说方糖宝宝怎么了(师幼同说:溶解了)。

  2.个别幼儿操作

  刚才,方糖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那么,它会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这是什么呀?你们小时候都喝过的?对了,是奶粉。

  那奶粉会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幼:……)请小朋友上来变魔术,看奶粉到底溶解没有,好吗?

  请幼儿1名。

  某某小朋友,你来变魔术吧!先把水端到面前,然后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用魔术棒去搅一搅、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们仔细看哟,看奶粉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有没有溶解。搅一搅、搅一搅……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因为,奶粉在水里怎么样了呀?溶解了(师幼同说)

  刚才,某某小朋友变魔术的时候,发现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吴老师,还有点不相信,我要再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变魔术。某某小朋友,你来。

  对,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仔细看哟,看看这一次奶粉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搅一搅、搅一搅……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看来奶粉真能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面怎么样啊?(师幼同说:溶解)

  还有没有,想玩这个魔术的,你来吧。

  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搅一搅,搅一搅……奶粉不见了,在水里溶解了。

  (三)集体操作,教师指导

  1.操作可溶解的材料

  (1)认识材料及讲解操作步骤

  刚才,我们通过变魔术指导方糖和奶粉都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还有哪些东西也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小朋友想一想,让幼儿自由充分的表达。教师回应幼儿答案。

  小朋友们,都开动脑筋了,吴老师很高兴,所以邀请每个小朋友都去做魔术。开心吗?那好,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要去变魔术的材料吧!(教师端出材料)

  这是方糖,这是奶粉,这是砂糖,这是盐,这是什么呀?(幼:……)是果珍,是什么呀?果珍。对,这是果珍。

  等会一张小桌子上都会有一筐变魔术的材料,还会有一筐水,和一旁魔术法棒。我们变魔法的时候要先怎么样,对先把水端在我们面前,然后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材料,然后把材料倒进水杯里,然后拿起魔法棒,怎样,对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要一边搅,一边看哟,看看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好吗?

  好了,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把小椅子抬到空位置上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始变魔术吧!

  (2)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搅一搅,观察有没有溶解。

  (3)幼儿分享(5个)

  好了,请小朋友把杯子放在桌子上,转过来看着吴老师。刚才,小朋友都去变魔术了。我要请小朋友告诉我,你选了什么材料变魔术,它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

  某某小朋友,你来,(端着你的杯子走到前面来)你选了什么材料变魔术?它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因为它在水里溶解了。

  2.操作不可溶解的材料

  (四)集体记录

  请小朋友把杯子轻轻地放回塑料(示意保育员收材料)。然后转过来,看着吴老师。刚才,小朋友都变魔术了,都知道了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非常的棒!哎呀!可是,还有很多小朋友没有变过魔术,不知道那些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怎么办呀?

  幼儿开动脑筋想办法。

  小朋友们想的办法真好,有的说……有的说……吴老师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可以让小朋友们不变魔术也知道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

  (五)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好吧,吴老师告诉你们吧,就是用记录表。用什么办法?

  对,用记录表。(一遍说,一遍翻出记录表)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记录表上吧。这是……这是……这是……这是……这是……刚才我们变魔术知道,方糖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所以在这里画一个勾,

  (同理,记录其他材料溶解与否)

  小朋友一看到这里画个勾,就知道方糖可以和水宝宝朋友,在水里怎么样?(师幼同说:溶解)

  小朋友一看到这里画个叉,就知道沙可不以和水宝宝朋友,不能在水里怎么样?(师幼同说:溶解)

  结束:中四班的小朋友真是太能干了,今天下午学会了做魔术,还学会了用记录表,真是太能干了,我们表扬一下自己吧,嘿嘿,我真棒,嘿嘿,我真棒,拍拍小肚皮呀,顶呱呱!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不管是对我个人,还是对我班的孩子来说都是一次体验课。所以,总的来说,不管是从最初的选材到活动方案的设计还是整个活动现场,都走的是“保守”路线。本次活动《溶解》是一个比较经典的科学现象的观察活动,题材紧扣生活,是孩子们熟悉的,这样一次生活化且比较简单的活动,适合初次开展科学活动的教师,也适合第一次接触科学活动的孩子们。因为简单,教师容易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是一次带领孩子走进科学探索世界的敲门砖。

  “保守”还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因为是第一次尝试科学活动。我很注重自己的操作常规,也注重培养孩子的操作常规。每一操作,不管是我的示范,还是请个别孩子尝试,以及到最后全体孩子们的操作,我都在向孩子们强调操作常规。

  为了让孩子在初次接触科学活动时,尽量的感受到规范与完整,我增加了记录这一个环节。当然,结合班级幼儿实际情况,由于是第一开展科学活动并使用记录表。所以,我选择的是集体记录的方式。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6

  活动目标:

  1.通过看、摸、尝,了解甜瓜的主要外形特征和味道。

  2.能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甜瓜的形状、颜色、味道。

  3.产生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有关甜瓜生长的牒片,实物甜瓜若干,刀一把。

  活动过程:

  一、出示甜瓜,以谈话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

  1.提问:小朋友,你吃过什么瓜?

  2.出示甜瓜:你吃过这种瓜吗?你觉得味道怎么样?”“这种瓜是我们嘉善人自己种的叫甜瓜。”(老师用很神气的口吻说)

  二、通过观察、品尝让幼儿对甜瓜的基本特征有初步的认识。

  1.给每组幼儿的桌上都摆上甜瓜,幼儿进行感知探索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并进行适当的引导(“某某小朋友还敲敲甜瓜呢”,“某某小朋友还用手摸摸、压压、滚滚甜瓜呢”)

  2.请幼儿表述各自的感知、探索和发现。小结。

  3.感知甜瓜内部的特征。

  教师可让幼儿猜猜甜瓜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引起他们对观察探索甜瓜内部结构的兴趣;切开甜瓜让幼儿观察并品尝。提问:甜瓜里面是什么样的?小结。

  三、观看甜瓜的录像。

  “甜瓜长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片关于甜瓜的牒片,请小朋友仔细地看一下好吗?”

  提问:“刚才,牒片中说的甜瓜是谁种的?”“我们嘉善人真能干会种这么甜的瓜!”

  四、延伸活动:画甜瓜。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7

  活动背景:

  《3~6岁儿童学*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数学认知”领域提出“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这一目标。“今天你喝水了吗?”这一数学活动正是源于幼儿的生活,让孩子从数学中量的感知出发,将600毫升这一抽象单位具体化,引导幼儿初步理解了喝水次数与600毫升这一量之间的对等关系。孩子们通过观察、测量、探索、操作,感受到自己每天大概喝多少水才能使身体更健康。活动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幼儿在玩水、做小实验的过程中理解喝水的重要性,从而乐意主动安排饮水计划,自觉喝水,养成良好的生活*惯,使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活动目标:

  1.学*测量每天饮水量的方法,能够尝试安排饮水计划。

  2.懂得饮水对人体的重要性,有主动喝水的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操作感知喝水次数与600毫升总量之间的对等关系。

  2.难点:初步感受理解总量不变,每次的倒水量和倒水次数呈反比关系。

  设计思路:

  迁移生活经验,了解喝水的重要性→学*测量饮水量的方法一用小茶杯倒水的方法,感知大概需要用小茶杯倒几次水才够600毫升→自主制订饮水计划表,讨论合理性。

  活动准备:

  1.课件:健康小博士;2.量杯、杯子、一瓶水,*贴纸和若干小杯子贴纸人手一份;3.每人一张计划表;4.一个大水桶;抹布。

  活动过程:

  1.讲一讲一了解喝水对健康的重要性。

  师:今天你喝水了吗?为什么要喝水?

  幼:口渴、健康。

  师:喝水之后有什么感觉?

  幼:舒服、不渴。

  师:如果你不口渴,还需要喝水吗?为什么?

  幼: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回答。

  看课件:健康小博士说喝水的好处。

  2.找一找——学*测量饮水量的方法。

  (1)了解幼儿大约每天必需的饮水量。

  师:我们每天需要喝多少水,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呢?

  幼:自由猜测。

  看课件:健康小博士说“小朋友至少需要喝600毫升白开水。”

  (2)认识量杯,找600毫升的刻度。

  师:600毫升是多少水呢?我们能用一个特殊的杯子量出来。这个大杯子就叫量杯,它能告诉我们600毫升是多少水。

  师:量杯上有什么?

  幼:观察发现有线——刻度,数字——多少毫升的水。

  幼:用红色贴纸给600毫升做个标记。

  3.量一量——操作探索,测量倒水的次数。

  (1)幼儿尝试探索测量倒几次水正好是600毫升。

  师:我们的小杯子上有没有刻度和数字?

  幼:观察*时喝水的小杯子。

  师:*时你每次要倒多少水喝呢?怎么才能知道我们每天喝多少水才够600毫升呢?我们要请大量杯来帮忙。教师示范测量方法。

  师:你*时喝多少水,就先在小杯子里倒多少,然后倒进量杯里,就像我们喝了一次水。试试要倒几次水才能到600毫升?

  幼:幼儿操作,倒一次水,就在桌角上贴一个水杯贴纸记录。

  师小结:矿泉水瓶里还有水吗?水到哪里去了?量杯里有多少水?原来,我们每天最少要喝差不多这样一瓶水呢!

  (2)幼儿比较倒水次数的多少与每次倒水量之间的关系。

  师:你贴了几个小杯子贴纸?

  幼:点数水杯贴纸。

  师:你倒了几次水?和__小朋友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

  师:同样倒了600毫升水,为什么有人倒4次水,有人要倒8次?

  幼:猜测倒水次数与每次倒多少水是有关系的。

  看录像:初步感受倒水量和倒水次数的关系。

  师:他们倒水的次数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多?(有的人每次要喝大半杯水,所以只倒了X次,有的人每次喝的水少.所以要倒很多次呢!)

  4.贴一贴——自主设计饮水计划表,安排每天的喝水计划。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每天至少要喝多少水呀?

  幼:600毫升。

  师:可是如果我们一次喝这样600毫升的水,行不行?我们一天要分好几次喝呢!这么多水怎么在一天中喝完呢?我们来计划一下吧!这里有一张计划表,上面画着什么?幼儿讨论什么时候需要多喝些水,为什么。

  师:请你把刚才贴在桌子上的水杯撕下来,贴到表格不同的时间里。

  幼:相互交流,讨论同伴的计划是否合理。

  展示个别幼儿的表格,共同讨论合理性。

  师小结:如果我们按自己订的计划喝水了,身体会变得更健康。但有的孩子每次只倒一点点水,那可能要喝十几次呢!所以每次喝水时可以适当多倒一点,这样就能减少喝水的次数了。在夏天、运动或生病之后,还可以增加喝水的次数。

  5.理一理——结束活动。

  师:让我们把桌上的水倒回大水桶里,*室再调整一下你们的计划,然后按计划喝水吧!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8

  活动目标

  1、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根据动物细部特征来辨别动物。

  2、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通过拼图等游戏活动了解动物特征,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3、有积极探索的欲望,能大胆的猜想,并萌发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游戏用转盘、森林背景的课件。

  2、动物各部分图片、动物拼图、声音素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带领幼儿走进大森林的场景中。引导幼儿观察大森林的场景:“小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大森林,大家看看大森林里漂亮吗?里面有什么?”让幼儿通过观察,增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2、提问:“大森林是谁的家呢?”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已经认识的动物名字,加深幼儿对动物的印象,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并使幼儿了解大森林是小动物的家,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感。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游戏部分

  1、游戏:《玩转盘》转盘上是一些幼儿认识的动物的头部、尾部图片。教师出示大转盘,请幼儿自己将转盘的指针转起来,指针指到哪个动物,即说出动物的名字。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初步学*推断的方法,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帮助老师了解幼儿对动物的认识程度。

  2、游戏:《辩声音,学姿态》

  (1)课件中播放动物的叫声,让幼儿猜是什么动物,并作模仿。猜对的话课件呈现该动物的图片。

  (2)一幼儿模仿该动物的走路、活动的姿势体态,让其他幼儿猜测是什么动物,最后一起模仿。

  3、游戏:《找动物》请幼儿将老师藏在大森林里的动物部分图片找到,这些动物并不是完整的,有的是动物的身体、有的是动物的脚、有的是动物的头。在找到后,还要推断出它是谁,然后告诉大家自己找到了什么动物。通过幼儿的寻找活动,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以及喜爱科学活动的情感。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位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通过讲述自己找到的动物,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4、将动物的部分卡片送到小动物的家里。教师将动物的完整图片展示出来,让幼儿通过自己手中的部分动物卡片找出相应的动物图片,进行对应摆放,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动物的认识和了解。

  三、结束部分

  《拼图游戏》请找出相同动物图片的小朋友,合作将动物的各部分拼成一个整体的动物。通过操作活动,能观察到动物的分割部分的特征,并能相互配合进行拼图,将动物图片拼完整。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尝试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

  活动建议:在区域活动中投放各种动物拼图,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所学内容。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9

  一、活动目标:

  1、交流有关西瓜的经验和疑惑,对西瓜产生科学探索的欲望。

  2、通过实地观察和询问,了解西瓜的一些生长*性,丰富感性经验。

  3、产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活动准备:

  记录表人手一张(分为疑问、答案、新发现三部分)、笔、和常乐西瓜种植地进行参观前的联系。

  三、活动过程:

  1、互相交流,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

  师:西瓜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瓜果,那么,关于西瓜,你们知道一些什么秘密呢?

  幼:西瓜有瓜皮、瓜瓤和瓜籽。

  西瓜里面有白籽和黑籽,白籽可以吃,黑籽不可以吃。

  西瓜有黄西瓜、红西瓜,还有无籽西瓜。

  西瓜是长在地上,不是长在树上的。

  夏天的西瓜最好吃,有的西瓜有催熟剂,不好吃。

  2、鼓励提问,了解幼儿想知道的。

  师:你们说得真好!那么,有关西瓜,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幼:西瓜有没有根?

  西瓜为什么长在泥土里,不是树上?

  为什么西瓜里面有的籽是白的,有的籽是黑的?

  为什么西瓜会有那么多的汁?

  西瓜的叶子是什么样的?

  西瓜是怎么长出来的?

  师出示记录表,请幼儿用简单的图象、符号把自己的问题记录在“疑问”一栏中。

  3、参观西瓜地,观察询问,丰富有关西瓜的经验。

  教师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安排专人进行集体介绍,然后请幼儿自由观察农民伯伯(阿姨)的劳动,边观察边提问。

  边观察发现,边完成记录表的另外两栏:答案和新发现。

  专门的介绍员对他们的种植地(暖棚种植、西瓜的营养价值、西瓜的经济效益等)作了完整的介绍,幼儿边听边做适当的记录。然后请幼儿提问,介绍员做一定的解答。

  接下来我们来到大棚里面,自由观察,这是幼儿最投入、最喜欢的,在这里,他们有了太多的意外发现和惊喜。

  他们看到一个奶奶在剪枝,就连忙问:“绿绿的枝条长得这么好,为什么要剪掉呀?”奶奶告诉我们:“枝条太多了,会吸收掉很多的营养,所以要剪掉一些,这叫整枝。”这时,奶奶顺手把一个比拳头小一点的西瓜也摘了下来,正好被乐乐发现,奇怪地问:“西瓜怎么摘下来了呀,它还要长呢。”另外的孩子也凑过来说:“真是太可惜了。”奶奶笑笑说:“一棵西瓜上可以结出许多的西瓜,摘掉一些,另外一些就能长得又大又甜。”

  一位大妈手里拿着花,正在那里摆弄着,洁洁大叫起来:“哎呀,怎么把花采下来了呀?”大妈一边说一边让孩子们围拢仔细看她:“这是人工授粉。”我假装惊奇地说:“原来花也分爸爸和妈妈,让他们相亲相爱手拉手,才会结出西瓜宝宝来。”

  当他们发现西瓜一个个吊挂在那里,又争论起来:“西瓜不是长在地上吗,怎么长到树上了呢?”我引导孩子仔细看,到底是不是树,他们发现不是的,只是西瓜藤爬到了支架上,叔叔介绍说:“这样的西瓜长起来会很好看,而且不会被地上的虫子伤害。”在另外一个暖棚里,几个农民正在采摘、装箱,我们赶紧跑过去,请他们介绍辨别西瓜成熟的方法。一位爷爷倒是很热心,很仔细地介绍了辨别的方法,最后,我想,反正接下来还要用西瓜开展活动的,还不如在这里买一些西瓜回家,于是,孩子们在这些农民的带领下,都去亲自弹瓜听声,采摘了一个西瓜,高兴、圆满地结束了这次参观活动。

  4、互动交流,分享各自探索发现的结果。

  利用记录表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回放参观时拍摄的照片,和幼儿一起回忆经历,帮助幼儿梳理获得的经验。

  四、反思:

  让幼儿说说关于西瓜的秘密和问题,幼儿就能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因为经验和问题是孩子对科学的兴趣点,是科学情感体验的开始,是对科学本身探索的开始。

  把幼儿带到现实生活中去参观、观察、询问,有利于拓展幼儿的学*空间,丰富他们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观察的兴趣,带着问题、带着记录纸去参观,使活动更具有目的性,这是一种主动的探索性的学*,这种学*方式将更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潜能。

  一次外出参观活动,解决了幼儿心中的许多疑问。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思考,在观察中学*,在探索中寻求答案。可见,教师作为幼儿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教育资源,开发幼儿的潜能。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0

  活动设计:

  中班科学《瓶中吹气球》,这一活动的灵感来源于幼儿喜爱看的少儿电视节目“小小智慧树”,里面蕴含着许许多多的贴合幼儿生活而又有趣的科学知识。因此,为了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瓶中吹气球的兴趣,让幼儿发现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积累科学知识,经历分析、尝试到判断的过程。我预设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我预设幼儿的想法,经历三次尝试与分析,活动流程为:经验的回顾(吹气球)——分两次探索得出瓶中吹大气球的秘密——借课件提升“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瓶中吹气球”比赛——延伸到日常生活。在本次活动中我主张让幼儿自己去探究,与幼儿、与材料进行充分的互动,在不同的探究中发现、分析得出不同的问题。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能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3、关注身边的科学,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动手实验与记录,得出瓶子上有洞就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

  活动难点:

  理解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小不一瓶口套好气球的瓶子若干(包括无洞、少洞和多洞)。

  2、幼儿记录纸、记号笔人手一份。

  3、课件《瓶中吹气球》(其中包含教师的记录表和原理动画)。

  4、气球,底托,差气球工具。

  活动过程:

  一、出示气球,帮助幼儿掌握吹气球的正确方法。

  1、(出示吹好的气球)师:看看,张老师带来了(气球),你们都吹过气球的吧!

  2、请2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吹气球。

  师:说说你是怎么吹的?你看到他是怎么吹的?

  3、小结:吹气球时要嘴巴贴住气球口,然后用力,还要连续不断地往气球里吹气,才能把气球吹大。

  (分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气球的出现让幼儿有将它吹大的欲望。而且这个环节以这种形式调动起幼儿已知经验,这样幼儿就能更好地掌握吹气球的方法,为下面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分批投放材料,让幼儿探索得出气球在有洞的瓶子里能吹大。

  师:如果把气球套在(瓶子)上,还能吹大吗?(记录下幼儿的猜测)去试一试就知道了。(第一次投放材料:小瓶无洞)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幼:吹不起来。可能瓶子太小了,瓶口太小了,没有空气等等。

  师:我们试下来发现瓶子里的气球都没有吹大。讨论:那为什么气球在这些瓶子里吹不大呢?

  师:是不是瓶子不够大呢,张老师也不知道,这样吧,我再给你们些大点的瓶子去试一试。(第二次投放材料:中、大瓶有洞无洞均有)

  师:有的气球吹大了,有的还是没有吹大,怎么会这样呢?这里一定有秘密,你们再去比一比、看一看、找一找。

  师:秘密是什么?

  幼:瓶子底下有洞洞。

  小结:原来,瓶中的气球能吹大,秘密就是瓶子上有洞洞。(点出洞洞)

  (分析: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从而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预设幼儿的需要,以幼儿为主体,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让他们在亲自试验中建构认识: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瓶上有洞洞的气球才能被吹大,解决本次活动的重点。)

  三、借助课件,揭示“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

  1、引导幼儿自由说说其中的原因。

  师:为什么有洞洞的瓶子气球能吹大,没有洞洞的瓶子气球吹不大呢?

  2、播放课件,总结科学原理。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听听电脑小博士是怎么说的。

  (分析:此环节通过幼儿自由说说原因、“电脑小博士来告诉你”,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作用,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帮助幼儿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让幼儿体验了发现的乐趣。能更好地向幼小的幼儿揭示“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便于理解和内化。还起到了动静交替的作用,使科学活动不再枯燥。)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通过比较得出瓶上洞洞的多少与吹气用的力度成反比关系。

  师:我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两个瓶子,一个套红气球,一个套绿气球,哪只颜色的气球吹大更容易些呢?为什么?去试吧!(第三次材料:红绿气球,洞多洞少)

  师:谁愿意把你的记录和发现来分享一下!

  小结:哦,原来红气球更容易吹大,因为瓶子上的洞洞(多)(点出很多的洞洞),绿气球的瓶子上洞洞(少),吹大气球就吃力些。

  (分析:第二环节中只有少部分幼儿吹到了有洞洞的瓶子,成功将气球吹大。为了给每一位幼儿成功吹大气球的体验,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赋予幼儿探索的空间,给两个大小一样的瓶子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通过实验和记录发现红色气球的瓶子吹起来更省力。最后通过观察瓶子身上的秘密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究*惯。)

  五、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小朋友通过做实验发现了瓶上有洞洞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得大大的。那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可以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呢?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想一想,也去试一试,如果成功了也可以把你们成功的秘密告诉大家哦!

  (分析:最后教师抛出的问题: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可以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呢?通过这个问题与活动延伸自然衔接,让此次活动有了很好的扩展。同时又提供了一次亲子之间、家园共育的机会。)

  活动反思:

  本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看看、说说、试试、比比的过程中发现瓶上有洞瓶中的气球就能被吹大,在探索发现中了解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从而能更加关注起身边的科学,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以及学*如何去探究科学奥秘。这次的活动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猜想与排除,最终建构了认识: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瓶上有洞洞的气球才能被吹大,解决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揭示出来的奥秘不该就这样被搁置停留在原地,所以又增加了瓶中吹气球比赛这一环节,使得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去体验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又一次提升了科学认知。在这次的探索活动中教师虽放手但不忘指导,在幼儿遇到瓶颈之处,帮助幼儿纵向探究从而使幼儿的认识得到升华。活动过程中,幼儿在探究之时,由于瓶中吹气球的有趣现象,很容易就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所以个别定力不足的幼儿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醒他完成任务。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1

  活动目标:

  1.了解金华火腿的基本特色,以及制作火腿的流程。

  2.知道金华火腿是金华的土特产之一,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实物火腿、制作火腿的工艺流程图(PPT)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物火腿,引出金华火腿的传说

  1.小朋友们,看看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什么?(是火腿)没错!火腿是我们金华的土特产,关于火腿还有个传说呢!我们一起来听听!

  2.讲述金华火腿的传说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名将军叫宗泽。他打了一场胜仗回来,乡亲父老们争着送猪腿给宗泽将军带上,送给那些和他一起打仗的将士吃。可是因为路十分的遥远,于是宗泽将军想了个办法,在猪腿上撒了一些盐,因为这样,火腿不会变质,就不会坏掉。没想到撒上盐后,猪腿的颜色变得很红,红的像火一样,所以得名为“火腿”。

  老师还非常骄傲的告诉小朋友,宗泽将军就是我们金华义务人,所以火腿也是金华做的最正宗,最好吃,最原汁原味。我们金华还获得了“*火腿之乡”

  称号,火腿也已经畅销到国外。

  二、了解火腿的制作工艺流程

  1.讨论:你局的火腿是用什么做的?怎么做成的?

  2.请小朋友欣赏一下,火腿到底是怎样做成的?和你们猜想的有哪些不同?

  3.幼儿观看简明的工艺流程图(PPT),并交流讨论和总结

  三、品尝火腿,了解火腿的特色及做法

  1.让幼儿品尝火腿

  2.了解火腿特色及营养价值(特色:皮色黄亮、形似竹叶、肉色红润、香气浓郁、营养丰富、鲜美可口)

  总结:火腿的营养价值高,现在在日常生活中火腿有很多种不同的烧法。你们可以回家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讨论讨论!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2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关注身边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初步了解它们的不同作用,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

  2、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重点:

  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尝试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

  数字卡片、图画纸、水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今天,小朋友都带来了有数字的物品,我们去参观一下,都有些什么物品?这些物品上的数字有什么用?参观后告诉老师和小朋友。"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自然地感受数字和它们的作用。

  二、基本部分

  1、提问:

  (1)在观察时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物品上的数字有什么用?

  (2)小朋友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数字,它们有什么用?

  2、仔细观察,了解数字的更多作用。

  (1)通过说明方式,幼儿交流、讨论。

  (2)提问:观察中,哪些地方有数字?这些数字是什么意思呢?

  3、利用游戏,升华主题。

  游戏《数字排队》:让幼儿自由选择数字,自由进行组合,并充分讲述。

  三、结束部分:

  想象作画,尝试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反思:

  在本课中,我主要以培养幼儿学*数学兴趣为主要目的来进行教学,让幼儿能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让幼儿们在活动中去感受数字和我们生活中的关系,来引导幼儿去发现数字中的奥秘,能巧妙的运用数字完成任务。

  能通过在教学中的活动,让幼儿知道我们的生活和数字是分不开,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我举行多种活动能让幼儿为主体,幼儿们能积极的参与活动,能学*生活中的经验与知识。让幼儿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同时也能很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菁华6篇)(扩展4)

——中班科学教案 (菁华6篇)

中班科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关注目标:关注地球上水的分布, 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初步形成节约用水意识。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地球水资源的现状, 分清淡水和咸水, 懂得水对人类及动植物的重要意义。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一些节约用水的简单方法。

  态度目标:爱护珍惜水资源, 敢于指出并阻止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行为。

  参与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惯, 并能劝说别人节约用水。

  二、教学方法:模块图分析、讨论、实验。

  三、教学准备:地球仪若干个、咸水(盐水)、淡水各1杯、盆栽绿叶草本植物4盆。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谈话:了解水分布情况

  (一)导入:小朋友, 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 水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完的吗?

  (二)分组观察地球仪, 哪些地方有水。通过观察地球仪, 初步了解地球水资源的现状, 分清淡水、咸水, 明白淡水资源的珍贵, 初步形成节约用水意识, 爱护珍惜水资源。

  活动二:了解水的作用

  哪些地方有水? 水有哪些用处?通过快速联想, 懂得淡水对人类以及有生命体的重要意义。

  (一)快速联想:1、哪里有水?(河、湖、井)2、水有哪些用处?(饮用、灌溉、养殖)

  (二)讨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活动需要用水?(洗碗、洗菜、洗米、洗衣、洗澡、煮饭、浇花菜)

  (三)观看实验录像:

  取4盆生长良好的温生草本植物, 老师和小朋友分别用咸水、污水、淡水浇灌, 然后分别放在阳光下, 两天后, 可见叶片日渐枯萎, 从而使幼儿明白植物和人一样需要喝淡水。

  活动三:能用的水只有这么点儿

  分析模块图:

  (一)地球上淡水数量是非常有限的(资料), 尽管地球表面积的77%是水, 并因此被称为“水球”, 但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却很少, 地球上97%的水是海洋中的咸水, 剩下3%的淡水中, 有3/4存在冰川和极地冰帽中, 因此, 地球的总水量中只有0.6%是液态淡水, 而且这部分淡水中有78%是地下或土壤中。

  人们需要的淡水就取自这有限的地下水和地表水, 有的区域中地下水的储量丰富, 但必须钻透地层或岩石才能取之, 难度大、费用高。另外, 有些地区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已被污染, 淡水的供应量就更为有限了。

  (二)讨论:

  1、能用的水只有这点儿?

  2、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1)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2)怎样节约用水?

  3、为什么要节约用水?

  资料:

  节约用水是解决地球水资源私有制的一个有效措施, 每人节约1滴水, 就会少耗费许多能源, 减少许多污水量。

  地球上水很多, 但人类可以利用的水却是其中极少一部分, 我国水源总量是丰富的, 但人均占有量却相当少, 加上开发治理和污染, 水危机迫在眉捷。因此, 节约用水就成为保护水资源、减少污染的一个必要措施, 节约每一滴水都能改善环境, 减轻地球负担,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节约用水吧!

  (三)从我做起, 节约用水

  1、适度拧开水龙头, 避免造成流量过大的浪费现象, 随时随地关紧水龙头, 不要让清水流失。

  2、一水可以多用, 洗菜的水可以浇花、洗手, 洗衣服的水可以留着擦地、冲厕所。

  3、洗澡时采用省水的淋浴, 即冲即用, 擦肥皂、刷牙、洗碗、筷时, 要关上水龙头。

  4、发现水龙头有滴漏现象时, 用水盆接住滴漏的.水, 然后请大人及时维修。

  5、劝妈妈衣服少的时候尽量用手洗, 这比用洗衣机省水、省电。

  6、发现有人浪费水, 应及时阻止。

中班科学教案2

  活动设计

  本次活动,我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结合幼儿已有经验水*,以情景导入,使幼儿兴趣十足得参与其中,充分发展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整节活动我以PPT课件、生活情节贯穿始终,使幼儿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索、助人的过程中帮助幼儿梳理基本的数学概念,发展其思维能力。

  “捉鱼比赛”“寻找小鱼排列秘密”等环节,让幼儿更直观的将抽象的数的逻辑概念在具体的小鱼数中得到理解,从而更好的感知相邻数多1少1的关系。幼儿在帮小企鹅排队找邻居的过程中,层层递增的难度也会让幼儿在活动中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适宜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并相互交流获得知识。

  因此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学*2、3的相邻数,感知相邻两数多1少1的关系。

  2.能发现相邻数的规律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初步发展推理能力,进一步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ppt极地世界、企鹅钓鱼、冰洞新家情境等。

  2.人手一份操作学具:小企鹅4个,冰房子一个。

  (●表示幼儿预设回答)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趣

  ppt1极地世界

  1.师:今天极地世界来了几位新成员,可热闹啦,他们身穿黑色燕尾服,走起路来摇又摆。会是谁呢?

  来,伸出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拍4下把他们请出来1.2.3.4。

  Ppt2出现4只不同的企鹅。

  2. 师:有礼貌的孩子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ppt2播放音频:小朋友你们好。

  3.师:咦,一共来了几只企鹅?你是怎么数的?

  4.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句,清楚地表达。

  (1)师:仔细看,他们都一样吗?

  ●围巾的颜色不一样——恩,观察的真仔细。

  (2)师:我最喜欢戴红色围巾的企鹅,她的名字叫小红,你最喜欢哪一只企鹅?她的名字可能是……

  ●大家都举手——既然大家都想说,那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小结:现在一共来了4位新成员,她们是小绿、小兰、小黄、小红。节目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掌声欢迎。

  Ppt2播放音频:欢迎来到极地世界,现在请欣赏捉鱼大赛。

  二、引导幼儿感知多1少1的关系

  1.引导幼儿发现并说出“谁捉了几条鱼”,感知数物对应。

  (1)师:哇,捉鱼大赛开始啦,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比赛情况?说清楚谁捉了几条鱼。

  Ppt3出现小红小绿及鱼、数字。

  1条鱼用数字1表示……

  谁多谁少?2比1多1,1比2少1。

  (2)师:接着出场的是小黄,注意听“小黄捉的鱼比小绿捉的多一条”?那小黄捉了几条呢?

  ppt3出现小黄。

  ●3条——比2多1就是三条,那三条鱼就用数字3表示。

  ppt3现数字3

  (3)师:最后出场的会是谁呢?他可是捉鱼高手哦,小蓝捉的鱼3还要多一条,那他捉了几条呢?

  ppt3出现小蓝。

  ●4条——都同意吗?我们一起来看,(拍手)1、2、3、4一共有四条,真的太棒了,掌声送给自己。比3多1就是4,四条鱼就用数字4表示。

  ppt3现数字4。

  2.重点引导幼儿发现相邻的规律,感知相邻多一少一的关系。

  (1)师:注意观察,小鱼是怎样排队的呢?

  ●没有反应——小鱼的数量有什么变化?

  ●一排一排的——恩,排的很整齐,那每一排的数量一样么?一排比一排多。

  (2)教师手势引导,ppt4颜色对比

  师:我们来看,相邻的小鱼,2比1多1,1比2少1;3比2多1,2比3少1;4比3多1,3比4少1。

  师小结:小鱼越来越多,按1条(我们一起说)2条3条4条,由少到多的顺序排列,数字是按1234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而且我们发现,相邻的小鱼,后面的数总比前面的数多一,前面的数就比后面的数少一。

  三、找邻居

  1.师:吃完小鱼,他们准备回家了。瞧,这就是他们的新家——冰洞。

  ppt5出现5个标有数字的房子。

  2.引导幼儿表达完整句。

  师:小黄住进了1号。谁住进了2号?说完整哦。

  谁住进了3号?——注意看哦。

  这是什么符号?认识么?——他的名字叫问号,那问号代表什么意思呢?

  有人住进了4号吗?

  注意看,谁住进了5号房?

  3.引导幼儿说出怎样才算是邻居。

  师:那你觉得谁和谁是邻居呢?谁和谁是紧挨着?

  ●恩小黄和小红紧挨着,原来挨的.最*的就是邻居。也就是说1号和2号是邻居。

  4.师:那你能找到你的邻居吗?看一看,你的两边,找到你的邻居,抱一抱。松开,再来找找,还有别的邻居吗?要紧挨着哦。

  ppt5出现邻居。

  小结:小朋友都找到了邻居,好开心呀。那2号房有几个邻居呢?除了1号还有(3号)原来2号有两个邻居是1和3。

  四、学*2、3相邻数

  ppt6现三座房,小粉。

  1.师:接着看,咦,她是谁?

  音频“我的房子是几号呀?”哦,原来小粉刚刚迷路了,我们一起来帮帮她好吗?

  播放音频饲养员说“你是2号的邻居”。

  2.师:2号的邻居是几号?

  ●1、3——2号的邻居有两个,是1号和3号?那小粉到底住在1号还是3号呢?

  师:因为1号已经入住了小黄,所以小粉就住在3号。

  3.师:现在有4只企鹅回到了家,那4号会是谁的家呢?

  ppt6出的房子找邻居。

  4.找2、3的邻居。

  师:现在5位新成员都回到了家,他们想请小朋友来帮忙找邻居。注意看,我的手可是有魔法的哦。

  圈出了小红,和小红紧挨的有2个,他们是……和……也就是2的邻居是1和3。

  接着看,圈出了小粉。伸出你的小手,我们帮小粉找找邻居,和小粉紧挨的是……和……也就是3的邻居是2和4。

  五、游戏巩固练*

  《小企鹅排队》人手一张操作卡,4只标有数字的小企鹅,1请幼儿按由小到大帮企鹅排队,排好后依次将雪房子套在企鹅2、3上,然后请幼儿双手支出他的邻居并说出来。

  1.师:小企鹅特别高兴,谢谢大家为他们找到了邻居,现在他们也来到了咱们望岛幼儿园要和小朋友玩一个找邻居的游戏,请小朋友搬起椅子到后面的桌子上,找到操作板坐好。

  2.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每个小企鹅身上都有一个数字,请你从红旗的方向,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好。

  3.集体验证,对的幼儿,发房子。

  (1)师:伸出你的小手,我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大声的把数字读出来1234。

  (2)师:请把小房子罩在2号小企鹅身上,两只小手指着它的邻居,我们要大声告诉小企鹅,2的邻居是1和3?3同样。

  小结:好了,请你把小企鹅整理好。

  ppt出现数字相邻数表格。

  结束:师幼总结:我们发现,每个数字都有2个邻居,而且相邻的两个数之间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一,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少一。

  像2的邻居是1和3, 1比2少1,3比2多1。3的邻居是(2和4)

  那4的邻居是几和几呢?小朋友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一下,摆摆数字卡片,相信你会找到答案的。

中班科学教案3

  设计意图

  《指南》指出:要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建立空间思维能力,引导幼儿体验图形之间的转换、填充、组合关系。本活动就是通过幼儿最喜欢的游戏、生动的课件、动手操作等方式,在形象引导、细致观察、亲自操作的过程中,提升幼儿对图形的整体感知和空间的组合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能够选择合适的图形进行有机配对、填充、组合。

  2.能探索图形组合的不同方法并做记录。

  3.体会变化、操作的乐趣,获得空间组合、观察、想象能力的发展。

  活动准备

  1.教具:课件一组、履写屏。

  2.学具:由5个不同图形组合成的"智多星王国"的特殊钥匙;由3个不同的小图形组合成的一个正方形;幼儿人手一份操作记录表(如图1);活动场地周围有一些供能力强的幼儿挑战的学具(每份有4个不同的小图形)。

  3.幼儿有履写屏操作的经验。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初步了解图形配对组合。

  (1)游戏导入,了解图形配对、填充的方法。

  师:今天我带来了两个图形朋友(图2)6(遮罩功能,小图形有两种颜色)这两个调皮的小图形想坐车去智多星王国玩儿。智多星王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好地方呢?(充满智慧,爱动脑筋的聪明王国)(出示车,运用隐藏功能,车能开动并发出声音,车上有四个座位,标有数字。图3)车上的哪个座位最适合这两个小图形位呢?

  幼:*图形坐1号座位,黄色小图形坐2号座位。(在幼儿说的同时,教师将座位与图形进行联线,帮助幼儿观察。)

  由幼儿将两个图形分别送到相应的座位中去,如果幼儿做对了,课件会给予肯定(点课件音效:谢谢!真舒服!)如果幼儿有不同意见,教师要注意验证并让幼儿观察比较:如果有空余的地方会比较浪费,刚刚好是最合适的。同时还要引导幼儿观察并运用旋转法,直到合适为止。

  师小结:原来我们在配对图形时,不仅要观察图形的外形,还要观察图形的方向,有时还要将图形旋转一下,这样才能配对填充好。

  (2)运用游戏,了解图形翻转、组合现象。

  师:听!是谁在叫呢?(课件播放音效:我们也要去!我们也要去!)让我们来找一找。(聚光灯寻找、发现三个小图形,蓝色1个,绿色2个。图4)这3个小图形都要上车,可是车上只有2个座位,怎么坐呢?请仔细观察!

  幼儿:蓝色图形坐3号座位。两个绿色的小图形可以合并起来,坐到4号座位上去。

  师:蓝色图形坐3号座位。谁来送?(翻转)

  师:这两个怎么坐呢?(请幼儿组合好送回到座位上)送好后放课件音效:你们真会动脑筋!(笑脸)

  师小结:原来在帮图形找座位时,除了翻转图形,我们还可以将图形进行组合呢!现在小图形们都坐上车了,它们非常高兴,感谢小朋友们的热情帮助!现在向智多星王国出发了!(车子伴随着音乐前行。)

  2.拼拼玩玩,探索多种组合方式。

  (1)交代要求,激发兴趣。

  师:智多星王国到了!(课件:出示图形王国的大门。图5)好漂亮!你们想进去吗?可是传说智多星王国的大门被一位魔法师施了魔法,想进智多星王国,必须解开这个魔法。你们有信心吗?这是大门的机关(指空白处,能闪动),打开机关的钥匙在这儿(出示5个小图形,图6),图形上的数字是什么意思?(表示图形的号码)小朋友们看一看,哪两个小图形组合在一起,正好是机关的形状?魔法师说,你们必须想出三种不同的组合方法才能破解魔法。小朋友的小筐里有这5个小图形,还有一张这样的记录表(出示记录表),小朋友们可以拼一拼,看哪两个图形组合在一起正好是机关的形状,然后将你的方法记录在这张表上。

  (2)观察记录表,明确记录法

  师:第一次你是用哪两个图形组合成的?就在第一排相应的数字上画个圈;第二次你又用了哪两个小图形组合?记在第二排上;第三次就记在第三排。记住,每一次组合的方法要不一样哦。开始破解魔法!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拼图方法与其记录是否一致,鼓励幼儿想出多种方法完成任务;提醒完成任务的幼儿注意再次验证和检查,确保自己的方法正确,能破解魔法。

  (4)组织交流,验证操作。

  ①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你们找到三种不同的方法了吗?谁来介绍自己的方法?(幼儿说,师在课件上记录方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对于不正确的方法,师记录以便验证)

  ②进行集体验证。

  师:我们的方法行不行呢?现在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其中有一种方法请幼儿验证)在验证时,教师要注意追问幼儿:放哪儿呢?为什么?(还要故意试误位置,引导幼儿在组合时要注意观察机关的整体形状和小图形的形状、位置。)每次验证结束,请幼儿看一看:你有没有发现这种方法?记录表上有吗?

  ③提炼操作方法:

  师:"刚才我发现有的小朋友做得又对又快,现在我要采访他一下:'请问,你刚才用了什么好方法?你是怎么做的?'"(注意追问:你验证了吗?)

  幼儿交流方法后,师提升方法:你的方法很好,我们在组合时一定要注意观察,反复组合,还要把两个图形放入机关检查验证,然后把自己的方法一种一种记录下来。看来,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就一定能战胜困难。瞧!魔法破解了!(点击课件,大门打开并有音响效果:欢迎你们来到智多星王国,此时王冠飞出来。)

  3.多种组合,探索整体图形的组合方法。

  (1)播放课件,创设问题情境

  师播放课件:多漂亮的智多星王冠呀?你们想得到它吗?请看!(点课件,王冠后面出现3个图形)呀,谁能在规定的时间用这3个图形组合成一个正方形,谁就获得智多星之*顶。有点难哦!你们有没有信心挑战?

  整体图形如下: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师:请从椅子底下拿出图形准备好,我点燃烟花计时器,你们就开始操作。如果你桌上的正方形拼好了,时间还没有到,你就去挑战智多星王国中更难的任务,在后面蓝色的篓子里--用4个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给能力强的幼儿提供挑战的空间)。准备开始!

  (3)幼儿交流,集体验证。

  师:时间到,全部停下!你们完成了吗?(师引领幼儿互动检查)完成的幼儿上来领取王冠!没有完成的孩子可以继续。(最后师带幼儿听着音乐戴上王冠离开活动室。)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通过生动形象的履写屏互动、动手操作,使幼儿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获得对图形的空间转换、组合、配对能力。整个活动,以游戏贯穿,情境融入,符合、满足了幼儿学*的特点和需要,幼儿参与的兴趣很高。

中班科学教案4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能与同伴共同探究,用适当的方式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

  3、感受自然界的神奇,喜爱大自然,产生继续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发展幼儿的科学认知力。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认识各种种子,实地观察体验,事先收集

  我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关于种子的各种图片和资料 带领幼儿到野外实地观察体验,收集种子,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

  2、实物准备:苍耳,蒲公英,莲蓬,水盆,放大镜

  3、课件准备

  【活动过程】 1 。儿歌导入,激发兴趣

  活动开始,以《蒲公英》这首儿歌导入,歌词和优美的`背景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同时声像结合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活动。教师引导,小朋友们,请你轻轻地拿起桌上的蒲公英,仔细观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蒲公英吧。

  2。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

  ①外形:观察蒲公英的外形,蒲公英是什么样子的?目的是让幼儿对蒲公英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②风力与远*:做实验,请一部分小朋友静静地拿好蒲公英,另一部分小朋友充当风的角色,分两次吹动蒲公英,第一次吹的时候,用力小一点,第二次吹的时候,用力使劲大一点,让幼儿观察蒲公英两次飘落的位置,在远*上的差别。教师在充分引导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风越小,种子飞的越*。风越大,种子飞的越远。幼儿在实验中,形象的感知了蒲公英的种子是靠风传播的,并且传播的远*与风力有关。

  ③种子特点:取一粒种子观察,根据幼儿对种子已有的认识合作讨论:蒲公英的种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让他可以随风飘扬?比较交流,最后教师启迪,帮助幼儿联想种子靠风传播需要的条件。

  3。苍耳的传播方式

  ①苍耳的形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为幼儿分发一些苍耳种子实物,让幼儿用眼睛看,用手摸去感知苍耳,教师提问,当你摸苍耳时有什么感觉?让幼儿大胆发言,对触觉有一定感知。

  ②苍耳的刺: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苍耳。放大镜里苍耳的刺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主动交流,对苍耳的形态能做总结性的描述。请小朋友利用刚才幼儿观察苍耳的相关经验,讨论为什么苍耳能紧紧抓住动物的毛:苍耳的刺像弯弯的小钩子一样紧紧抓在动物的毛上。以此为基础,思维拓展,种子依靠动物传播需要的条件。

  4。莲子的传播方式

  ①漂浮的莲蓬:教师设疑:你见过莲蓬吗,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启发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由小朋友动手,将莲蓬放到水盆里,进行观察和操作,教师设置障碍:你能让莲蓬沉到水底吗?在试验中得出结论:莲蓬是漂浮在水中的。

  ②莲子的传播:教师与幼儿一同想象莲子在水中漂啊漂,漂到到哪里就在那里安家。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发言,积极与其他小朋友合作交流。最后启发幼儿思索:还有哪些生长在水中或水边,植物的种子靠水传播。可以出示课件,也可以根据幼儿经验帮助幼儿提取知识。

  5。经验升华

  《蒲公英的种子》这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易懂,语言凝练,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关于种子传播途径的知识,而且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中班科学教案5

  活动目标:

  1.喜欢在**指导下操作简单小实验,乐意表达自己的发现。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3.初步感知盐、糖等溶解现象,并尝试做简单记录。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杯子,勺子若干;白糖、盐、奶粉、水果片、黄豆、绿豆、沙石;记录表、笔;实验员和记录员的牌子若干。

  2.幼儿知识经验:知道白糖、盐、奶粉的味道及名称。

  活动过程:

  一、观看视频《驴子过河》,导入课题:水中有什么秘密?盐到哪去了?

  重点关注盐溶化的故事情节,提问:你们猜一猜,袋子里的盐到哪去了?

  二、教师示范做盐的溶解实验,引导幼儿观察溶解现象。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盐溶化到水里变成盐水;桔子片不溶化还能看见。

  三、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尝试做溶解实验。

  1.教师提问:小朋友你们想一想*时见到哪些东西放到水里能溶化。

  2.幼儿进行小实验。

  (1)介绍实验材料和记录表。

  (2)介绍实验要求。

  四、交流实验结果、总结。

  分享:你把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了,结果怎样?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其他小朋友。

  小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有的东西溶化了看不见,有的东西溶化了还能看见颜色。

中班科学教案6

  目标:

  1、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身边到处是空气。

  2、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

  3、在科学活动中,用语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5、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准备:

  1、塑料袋若干

  2、各种实物,如积木等

  3、水缸、充气塑料袋

  过程:

  1、教师让幼儿摸摸几个塑料袋(其中有积木、空气等)

  通过幼儿对固体、液体的感觉,引出对空气的性质的发现

  教师同时点一下三态的性质

  1、把有小洞的塑料袋放进水缸中,“发现了什么?”

  2、“哪里有空气?”教师记录

  3、幼儿找空气

  4、交流分享最后得出结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菁华6篇)(扩展5)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 (菁华6篇)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1

  设计思路:

  信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人类生活忠的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而在幼儿以往的生活经验中,电话、电脑就是沟通的所有手段,他们不知道 “信”是用来做什么的?当门卫伯伯将我的一封信送到活动室时,便引起了幼儿的好奇,他们围在我得身边问个不停:“老师,这里面是什么呀?”“谁给你的呀?”“用来做什么的?”······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我结合主题活动“信的旅行”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有趣的信”、“好看的信封、信纸”“我是邮递员”、“班级小邮箱”“神奇的邮票”等,旨在于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如何通过特定的方式传递信息,培养幼儿的前阅读、前书写的能力。在一系列活动之后,结合幼儿的兴趣所在又设计了“无字天书”这一活动,目的在于让幼儿通过活动累计写信、寄信的经验,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热情,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在科学小实验中培养幼儿探索的热情。

  2.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3.在操作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木偶表演,录音片段。邮递员一名,小猴子数名(由大班幼儿扮演)。

  2.各种实验材料:如放大镜、显微镜、水、蜡笔、水彩笔、记号笔、胶水、浆糊、打火机、蜡烛等多种材料。

  3.每组一份:柠檬汁、棉花棒、白纸、自制信封、自制邮票、浆糊、毛巾。

  4.科学发现角投放材料:碗、水、筷子、面粉、碘酒、棉签、白纸、杯子、喷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美猴王送祝福。

  1.师:今天老师请了一位神秘的客人,你们想不想知道是谁呀?让我

  们用掌声欢迎。

  木偶表演:(美猴王站在云彩上)小朋友们,你们好,俺老孙很想和你们一起玩,可师傅派我去捉妖,所以我来不了了。但是我写了一封有趣的信给你们,这是一封无字天书,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能看到我写的祝福。再见!

  2.邮递员送信。

  二.探索活动——读“无字天书。

  1.师:猴王到底写了什么呢,让我看看。咦,我怎么看不出呀?你们来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信的内容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2.变魔术:教师将“无字天书”变成六份,请幼儿分成六组进行探索。

  3.幼儿分组探索,教师巡视,发现可取的方法。

  4.幼儿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

  5.教师示范:用打火机点上蜡烛,将纸在火上轻轻移动,无字天书开始现形,教师读信的内容,幼儿欣赏。

  6.小结:原来美猴王的“无字天书”要用火烤才能看到,真神奇呀!我们小朋友想不想给好朋友写一封“无字天书”呀?那它到底是怎样写出来的呢?让我们来问问美猴王吧!

  三. 实践活动——制作无字天书。

  1.打电话。

  师:喂,是美猴王吗?我们看到你的无字天书了,谢谢你的祝福。我们小朋友也想写一封“无字天书”,你能告诉我们是用什么写的吗?

  录音片段:我是用柠檬汁写的,材料我已让孩儿们给你们送去了,至于怎么写,小朋友们动动脑筋自己尝试吧。回头看,他们来了!

  2.六只小猴按序送上一只托盘:柠檬汁、棉花棒、白纸,幼儿自制的信封和邮票,浆糊、毛巾。

  3.幼儿制作无字天书:

  师:请你先想想信要写给谁,内容可以用字宝宝或图画的方式来完成。别忘了写上收信人和写信人的名字,装好信封,再贴上邮票。如果是写给班里的好朋友,就放入班级小信箱,如果是写给班级以外的人,就请投入绿色大信箱,由邮递员给你们送信。

  幼儿自由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收信,看信:

  A.请班级小邮递员将班级小信箱里的信送到收信人的手里。

  B.收信人收到信后到老师那里去用火烤一烤,让字、图出现,看看信上写了什么?

  C.师:还有一些比较远的信我们请邮递员先休息一会,呆会再送出去,好吗?

  四.活动延伸:

  师:今天美猴王教了我们一个本领,大家都学会了。知道用柠檬汁写的是看不出的,一定要用火烤一烤才能看到。在我们的科学发现角里,还有一些大家意想不到的材料,也能制作出无字天书来,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去尝试一下。

  活动评析:

  机灵调皮的美猴王是我班幼儿*期最崇拜的人物,它的出现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大家都想看到美猴王的祝福,都想做最聪明的孩子,于是探索的积极性便轻松激发,孩子们有的.用蜡笔在纸上均匀的涂抹,有的拿了放大镜仔细的瞧着,有的将纸对折再对折,甚至有的孩子学着孙悟空的样子嘴里喊着“变变变”,想让内容自己出来······尽管没有一个孩子能说出正确的方法,但只要幼儿充分运用了自己的已有经验,发挥想象力,努力进行尝试,在探索中能互相帮助,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我想这次活动就是成功的。

  在本次活动中,我并不注重幼儿写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了写信、寄信的乐趣,感受到了事物变化的趣味,产生了了解科学,研究事物的愿望。科学发现角的延伸,更使幼儿的实验兴趣得以延续,孩子们经常会在那里流连忘返,虽然时有争吵,但我发现争吵的主题都是围绕着实验所引发的,他们互不相让,直到试验结果的出现才会结束。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动手操作、交往等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2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磁铁,了解它的特征及用途。

  2.激发幼儿对磁铁吸铁现象的探索兴趣。

  二.教学准备

  1.用磁铁制作出来的会跳舞的小人。

  2.磁铁若干,塑料板,盘子若干。

  三.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今天,老师从外面带来了一位会跳舞的小人。我们用掌声请她上来,好吗?(好)

  2.用这个会跳舞的小人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讨论:小人为什么能跳舞?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人下面有一块铁片,随着塑料板下面的磁铁移动而移动。小人就能跳舞了。

  (二)、让幼儿自由操作,了解其用途

  1.小人会跳舞,有趣吗?(有趣)。下面,老师给小朋友每人一块磁铁,每组一个盘子,盘子里各放了许多东西。(铁制品和非铁制品)。我们小朋友也来试一试,这磁铁还能干些什么?

  2.让幼儿自由操作。提问:(1)、你拿着的磁铁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与其他小朋友的磁铁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而让幼儿了解它有不同的形状。

  (2)、小朋友刚才玩过磁铁,谁能告诉老师这盘子上的东西怎么啦?(有些被吸上来了)。从而让幼儿了解磁铁的吸铁性能。

  (3)、那小朋友观察观察,有哪些东西被吸上来了,还留些什么。

  3.小结: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磁铁有不同的形状。还有吸铁性能。

  4.那磁铁还能有什么用处呢?(个别幼儿回答)

  (3)、总结:老师听了小朋友的回答。我觉得有些小朋友说的对的,可有些小朋友不太知道。我们小朋友回家去问一下爸爸妈妈,磁铁还有什么作用。在和爸爸妈妈做一个玩具,就象老师刚才拿出来的一个会跳舞的小人。是用磁铁做的。我们小朋友也去做一个漂亮的玩具好吗?看一看谁做得最棒了。好不好?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3

  活动目标:

  1、让小朋友知道动物由于吃的食物不一样,所以动物分食肉动物、食素动物和杂食动物。

  2、让小朋友根据动物的食性进行分类。

  重点:

  知道动物的食性。

  难点:

  根据食性分类。

  活动准备:

  参观动物园,二张挂图(一张画有花草树木的图,一张画有肉的图),各种动物的卡片、字卡。

  活动过程:

  1讨论:“参观动物园时有什么动物”“动物都吃些什么食物?”

  小结——动物有吃肉的,有吃植物的,也有既吃肉也吃植物的o

  2、分类游戏。

  (1)第一组:一张画有植物的挂图。

  要求小朋友将吃植物的动物卡片找出来,并告诉大家是什么动物,贴在挂图上。

  (2)第二组:一张画有肉的挂图。

  要求小朋友将吃肉的动物卡片找出来并说出它的名字,贴在这张挂图上。

  (3)第三组小朋友将既吃肉也吃植物的动物卡片找出来并说出它的名字,贴在两张挂图中间。

  请小朋友自由讨论,师生共同检查。

  3、小朋友表演游戏。

  如,小朋友:“我是森林之王——老虎,我喜欢吃——‘肉’。”跑到字卡“肉”旁边。

  小朋友:“我是小山羊,我喜欢吃——‘草’。”跑到字卡“植物”旁边。

  小朋友:“我是小狗,我喜欢吃肉也喜欢吃别的东西。”

  每位小朋友依次做游戏,众小朋友在进行评价,老师进行鼓励、表扬。

  评量:

  1、知道动物分食肉动物、食素动物和杂食动物c

  2、能根据动物的名称进行分类。

  活动结束:

  大部分小朋友知道常见动物的食性,少数小朋友能区分食肉、食素、杂食动物。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4

  设计思路:

  信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人类生活忠的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而在幼儿以往的生活经验中,电话、电脑就是沟通的所有手段,他们不知道 “信”是用来做什么的?当门卫伯伯将我的一封信送到活动室时,便引起了幼儿的好奇,他们围在我得身边问个不停:“老师,这里面是什么呀?”“谁给你的呀?”“用来做什么的?”······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我结合主题活动“信的旅行”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有趣的信”、“好看的信封、信纸”“我是邮递员”、“班级小邮箱”“神奇的邮票”等,旨在于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如何通过特定的方式传递信息,培养幼儿的前阅读、前书写的能力。在一系列活动之后,结合幼儿的兴趣所在又设计了“无字天书”这一活动,目的在于让幼儿通过活动累计写信、寄信的经验,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热情,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在科学小实验中培养幼儿探索的热情。

  2、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3、在操作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木偶表演,录音片段。邮递员一名,小猴子数名(由大班幼儿扮演)。

  2、各种实验材料:如放大镜、显微镜、水、蜡笔、水彩笔、记号笔、胶水、浆糊、打火机、蜡烛等多种材料。

  3、每组一份:柠檬汁、棉花棒、白纸、自制信封、自制邮票、浆糊、毛巾。

  4、科学发现角投放材料:碗、水、筷子、面粉、碘酒、棉签、白纸、杯子、喷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美猴王送祝福。

  1、师:今天老师请了一位神秘的客人,你们想不想知道是谁呀?让我

  们用掌声欢迎。

  木偶表演:(美猴王站在云彩上)小朋友们,你们好,俺老孙很想和你们一起玩,可师傅派我去捉妖,所以我来不了了。但是我写了一封有趣的信给你们,这是一封无字天书,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能看到我写的祝福。再见!

  2、邮递员送信。

  二、探索活动——读“无字天书。

  1、师:猴王到底写了什么呢,让我看看。咦,我怎么看不出呀?你们来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信的内容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2、变魔术:教师将“无字天书”变成六份,请幼儿分成六组进行探索。

  3、幼儿分组探索,教师巡视,发现可取的方法。

  4、幼儿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

  5、教师示范:用打火机点上蜡烛,将纸在火上轻轻移动,无字天书开始现形,教师读信的内容,幼儿欣赏。

  6、小结:原来美猴王的“无字天书”要用火烤才能看到,真神奇呀!我们小朋友想不想给好朋友写一封“无字天书”呀?那它到底是怎样写出来的呢?让我们来问问美猴王吧!

  三、 实践活动——制作无字天书。

  1、打电话。

  师:喂,是美猴王吗?我们看到你的无字天书了,谢谢你的祝福。我们小朋友也想写一封“无字天书”,你能告诉我们是用什么写的吗?

  录音片段:我是用柠檬汁写的,材料我已让孩儿们给你们送去了,至于怎么写,小朋友们动动脑筋自己尝试吧。回头看,他们来了!

  2、六只小猴按序送上一只托盘:柠檬汁、棉花棒、白纸,幼儿自制的信封和邮票,浆糊、毛巾。

  3、幼儿制作无字天书:

  师:请你先想想信要写给谁,内容可以用字宝宝或图画的方式来完成。别忘了写上收信人和写信人的名字,装好信封,再贴上邮票。如果是写给班里的好朋友,就放入班级小信箱,如果是写给班级以外的人,就请投入绿色大信箱,由邮递员给你们送信。

  幼儿自由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收信,看信:

  A.请班级小邮递员将班级小信箱里的信送到收信人的手里。

  B.收信人收到信后到老师那里去用火烤一烤,让字、图出现,看看信上写了什么?

  C.师:还有一些比较远的信我们请邮递员先休息一会,呆会再送出去,好吗?

  四、活动延伸:

  师:今天美猴王教了我们一个本领,大家都学会了。知道用柠檬汁写的是看不出的,一定要用火烤一烤才能看到。在我们的科学发现角里,还有一些大家意想不到的材料,也能制作出无字天书来,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去尝试一下。

  活动评析:

  机灵调皮的美猴王是我班幼儿*期最崇拜的人物,它的出现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大家都想看到美猴王的祝福,都想做最聪明的孩子,于是探索的积极性便轻松激发,孩子们有的用蜡笔在纸上均匀的涂抹,有的拿了放大镜仔细的瞧着,有的将纸对折再对折,甚至有的孩子学着孙悟空的样子嘴里喊着“变变变”,想让内容自己出来······尽管没有一个孩子能说出正确的方法,但只要幼儿充分运用了自己的已有经验,发挥想象力,努力进行尝试,在探索中能互相帮助,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我想这次活动就是成功的。

  在本次活动中,我并不注重幼儿写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了写信、寄信的乐趣,感受到了事物变化的趣味,产生了了解科学,研究事物的愿望。科学发现角的延伸,更使幼儿的实验兴趣得以延续,孩子们经常会在那里流连忘返,虽然时有争吵,但我发现争吵的主题都是围绕着实验所引发的,他们互不相让,直到试验结果的出现才会结束。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动手操作、交往等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5

  活动目标:

  1、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初步了解骨骼的主要功能。

  2、掌握初浅的保护骨骼的办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人体骨骼图、情景

  活动过程:

  一、情景表演。

  “一位小朋友的纸飞机飞到了电风扇上,他想把他取下来,可是怎么也拿不到,于是他搬来了一张椅子站在上面,一不小心,椅子倒了,小朋友也摔了下来,这时他想站起来,可怎么也站不起来,疼得他哇哇大哭。”

  引导幼儿认真观看表演。

  “小朋友他怎么了?为什么站不起来了?可能是什么原因?

  (1)、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讨论。

  (2)、总结幼儿的观念————他可能是腿摔断了。

  二、了解人体的骨骼。幼儿讨论感知人体的骨骼:

  “动物有骨头吗?人有没有骨头?刚才那位小朋友腿摔断了说明是什么断了?”(骨头)“骨头断了会怎样?”“人没有骨头哦会怎样?”

  (1)、引导幼儿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各部位的骨头,感知自己的骨骼

  (2)、出示人体骨骼图,引导幼儿观察,人体各部位的骨骼,了解其名称及其功能。

  (1)幼儿自由讨论。

  刚才那位小朋友骨头受伤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给他想想办法,怎样来保护自己的骨骼呢?

  (2)总结:我们要多锻炼,多晒太阳,注意营养,不玩危险游戏,防止骨骼受伤。

  活动反思:

  通过一件事,骨头受伤了,引导幼儿了解,骨头具体作用,人体少了他,会变成什么样?再引导幼儿一起去探讨保护骨头的方法,从而让幼儿有一种去保护自己骨骼的意识。

  活动中,因为没有更形象的骨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光凭教师用嘴讲的去形容,幼儿不能理解,导致部分幼儿环节中秩序混乱。

  活动结束后,我发现部分幼儿有了一种保护骨骼的意识,走路原来是跑的,现在也边慢了。第一环节,我先让幼儿观看情景剧,理解是什么原因小朋友的骨头会断的。这样做为不危险第二环节,幼儿通过观看骨骼图,用手去摸,感知人体骨骼在这一环节中,如果有更形象的人体骨骼,我想效果会更好的。第三环节,既然我们的骨骼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幼儿们一起讨论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6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磁铁,了解它的特征及用途。

  2、激发幼儿对磁铁吸铁现象的探索兴趣。

  二、教学准备

  1、用磁铁制作出来的会跳舞的小人。

  2、磁铁若干,塑料板,盘子若干。

  三、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今天,老师从外面带来了一位会跳舞的小人。我们用掌声请她上来,好吗?(好)

  2、用这个会跳舞的小人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讨论:小人为什么能跳舞?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人下面有一块铁片,随着塑料板下面的磁铁移动而移动。小人就能跳舞了。

  (二)、让幼儿自由操作,了解其用途

  1、小人会跳舞,有趣吗?(有趣)。下面,老师给小朋友每人一块磁铁,每组一个盘子,盘子里各放了许多东西。(铁制品和非铁制品)。我们小朋友也来试一试,这磁铁还能干些什么?

  2、让幼儿自由操作。提问:(1)、你拿着的磁铁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与其他小朋友的磁铁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而让幼儿了解它有不同的形状。

  (2)、小朋友刚才玩过磁铁,谁能告诉老师这盘子上的东西怎么啦?(有些被吸上来了)。从而让幼儿了解磁铁的吸铁性能。

  (3)、那小朋友观察观察,有哪些东西被吸上来了,还留些什么。

  3、小结: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磁铁有不同的形状。还有吸铁性能。

  4、那磁铁还能有什么用处呢?(个别幼儿回答)

  (3)、总结:老师听了小朋友的回答。我觉得有些小朋友说的对的,可有些小朋友不太知道。我们小朋友回家去问一下爸爸妈妈,磁铁还有什么作用。在和爸爸妈妈做一个玩具,就象老师刚才拿出来的一个会跳舞的小人。是用磁铁做的。我们小朋友也去做一个漂亮的玩具好吗?看一看谁做得最棒了。好不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