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6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数学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相对复杂的背景中进一步体会事件的等可能性。并体会实验的次数越多,结果就与估计的结果越接*。

  2、引导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条件变化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产生了变化。

  3、学生进一步感受知识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相对复杂的背景中进一步体会事件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相对复杂的背景中进一步体会事件的等可能性。

  教学准备:球、棋等活动工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课前交流: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乒乓球)

  它是我们的国球,喜欢这项运动吗?(喜欢)

  乒乓球比赛时,是用什么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呢?(抛硬币)那双方队员猜中的可能性怎么样啊?(可能性相等)

  下面我想和大家做个游戏,想玩吗?那好,顺便比一比哪组的`同学听得最清楚,合作最成功,老师就授予他们合作星,有信心比吗?

  二、摸球活动,体悟等可能性

  1、出示球。

  师:看,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屏幕出示)

  准备的球各两个,混放在一起。

  每次任意摸一个,摸40次。

  师问:你能估计一下每种花色的球可能会摸到多少次吗?

  生1:每种各摸10次。

  师:你的意见呢?生2:一样

  师:你的意思就是摸到每种花色的可能性差不多。都同意吗?

  过渡:同学们的这种估计准不准呢?

  2、说明合作要求,小组活动

  下面我们分小组合作,由组长组织摸球,记录员负责记录工作,同学们依次摸球,每次摸完后并检查记录的是否正确。

  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好又快。

  教师巡回,随时鼓励并给效果好的小组发五角星。

  电脑出示

  师:你会涂出条形图来表示出本组摸球的结果吗?把它涂在(实验一)的图中。

  学生活动,教师巡回。

  3、分析数据,体会等可能性

  师:摸球的结果和你们的估计差不多吗?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请学生汇报,展示统计图并说明。

  生1:红球摸了…….

  生2:我们组…….

  师:同学有其他的意见吗?

  师:也就是说实验的结果和咱们的估计还是差不多。

  4、拓展思维,延伸理解

  (1)师:对于这个实验,老师还有话可说,刚才我们摸了40次,估计每种摸10次,如果摸80次,估计每种摸次?如果摸200次呢?

  其中第几组摸*球----次,其他组呢?看,摸40次是*球的次数离估计的10次差几个,看作摸80次时*球就摸了几次,离估计的20次只差几次?看作摸200次…….你看摸球的次数越多,就离估计的值越接*。

  (2)师:如果再放进四个黄球,任意摸40次,结果可能会怎么样?

  生1:摸黄球的次数会加多。

  师:是这样吗?你赞同吗?

  生2:同意

  师:各组选择加入一定数量的球,把结果记在实验二的表中。

  教师巡回。

  师:你们组加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实验后有什么发现?

  师:你们组呢?

  师:同样摸球40次,为什么两次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呢?

  生:里面球的个数发生了变化。

  师小结:看来事情发生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可能性的大小也(会发生变化)。

  过渡:玩过摸球,再下下棋好吗?

  三、下棋活动,体会可能性的变化

  1、师:下棋时,经常会用到色子,看如果在这个色子上涂红、黑色来下棋,如果你是裁判,正方体该怎么涂色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会三面涂红色,三面涂黑色,这样公*。

  师:你的意见呢?

  生2:我也一样,那样的话掷到它们的可能性相等。

  2、出示书中的规则,

  小正方体,五个面涂红色,一个面涂黑色。

  问:这样你愿意下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1:不愿意,因为这样不公*。

  生2:我要下,不公*也行。(事后了解到他就是想玩了)

  3、师:给黑棋一点优惠,黑色朝上,黑子走两格。你想会怎样呢?

  学生争论。

  4、师:下一下,再说。

  5、小结:交流体会

  四、课堂总结

  这样的活动后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呢?(总结游戏的乐趣,学到了知识等等)

  师:游戏中隐藏了许多的数学问题。

  揭示课题:板书游戏中的数学

  五、解释成语,理解可能性的大小

  游戏中隐藏了可能性的问题,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用一些词来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看看这五个成语:

  *分秋色十拿九稳希望渺茫天方夜谭百发百中

  你能从可能性的角度来解释它们吗?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2

  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 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情感。

  二、教学时间:4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P29——32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样食品(出示蜜枣、膨化食品),他们在争吵到底谁比较重,你能想个办法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讨论,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蜜枣的重量

  谈话:通过掂一掂,我们发现蜜枣比较重,但它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吧。

  学生活动,交流称的结果并说出自己是怎样看出重量来的。

  谈话: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到底“1”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台秤吧。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g和数字刻度)

  问:你知道g表示什么么?

  讲述: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如果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那么如果秤面上指针指着2呢是多重呢?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3、学生再次称一称蜜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看图体温并解答

  图1:显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均每盒有多少个?

  图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个装,旁边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

  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二、学*新课

  1、观察图意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问:要求什么问题?怎么样列式?

  2、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同桌或小组商量,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⑴224/2=112(本) 112/4=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⑵4*2=8(层) 224/8=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4、讨论比较。

  问: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三、应用提高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交流反馈时,教师分别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2、想想做做2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

  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

  3、想想做做3

  出示学生购买乒乓球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解答。

  注意提示学*有困难的学生找到图中隐藏的已知条件有两个小朋友。

  解答后同桌学生交流比较。

  四、课堂作业

  商店运来2箱毛巾,每箱4包,一共有480条。每包有多少条毛巾?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相对复杂的背景中进一步体会事件的等可能性。并体会实验的次数越多,结果就与估计的结果越接*。

  2、引导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条件变化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产生了变化。

  3、学生进一步感受知识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相对复杂的背景中进一步体会事件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相对复杂的背景中进一步体会事件的等可能性。

  教学准备:球、棋等活动工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课前交流: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乒乓球)

  它是我们的国球,喜欢这项运动吗?(喜欢)

  乒乓球比赛时,是用什么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呢?(抛硬币)那双方队员猜中的可能性怎么样啊?(可能性相等)

  下面我想和大家做个游戏,想玩吗?那好,顺便比一比哪组的同学听得最清楚,合作最成功,老师就授予他们合作星,有信心比吗?

  二、摸球活动,体悟等可能性

  1、出示球。

  师:看,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屏幕出示)

  准备的球各两个,混放在一起。

  每次任意摸一个,摸40次。

  师问:你能估计一下每种花色的球可能会摸到多少次吗?

  生1:每种各摸10次。

  师:你的意见呢?生2:一样

  师:你的意思就是摸到每种花色的可能性差不多。都同意吗?

  过渡:同学们的这种估计准不准呢?

  2、说明合作要求,小组活动

  下面我们分小组合作,由组长组织摸球,记录员负责记录工作,同学们依次摸球,每次摸完后并检查记录的是否正确。

  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好又快。

  教师巡回,随时鼓励并给效果好的小组发五角星。

  电脑出示

  师:你会涂出条形图来表示出本组摸球的结果吗?把它涂在(实验一)的图中。

  学生活动,教师巡回。

  3、分析数据,体会等可能性

  师:摸球的结果和你们的估计差不多吗?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请学生汇报,展示统计图并说明。

  生1:红球摸了…….

  生2:我们组…….

  师:同学有其他的意见吗?

  师:也就是说实验的结果和咱们的估计还是差不多。

  4、拓展思维,延伸理解

  (1)师:对于这个实验,老师还有话可说,刚才我们摸了40次,估计每种摸10次,如果摸80次,估计每种摸次?如果摸200次呢?

  其中第几组摸*球----次,其他组呢?看,摸40次是*球的次数离估计的10次差几个,看作摸80次时*球就摸了几次,离估计的20次只差几次?看作摸200次…….你看摸球的次数越多,就离估计的值越接*。

  (2)师:如果再放进四个黄球,任意摸40次,结果可能会怎么样?

  生1:摸黄球的次数会加多。

  师:是这样吗?你赞同吗?

  生2:同意

  师:各组选择加入一定数量的球,把结果记在实验二的表中。

  教师巡回。

  师:你们组加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实验后有什么发现?

  师:你们组呢?

  师:同样摸球40次,为什么两次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呢?

  生:里面球的个数发生了变化。

  师小结:看来事情发生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可能性的大小也(会发生变化)。

  过渡:玩过摸球,再下下棋好吗?

  三、下棋活动,体会可能性的变化

  1、师:下棋时,经常会用到色子,看如果在这个色子上涂红、黑色来下棋,如果你是裁判,正方体该怎么涂色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会三面涂红色,三面涂黑色,这样公*。

  师:你的意见呢?

  生2:我也一样,那样的话掷到它们的可能性相等。

  2、出示书中的规则,

  小正方体,五个面涂红色,一个面涂黑色。

  问:这样你愿意下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1:不愿意,因为这样不公*。

  生2:我要下,不公*也行。(事后了解到他就是想玩了)

  3、师:给黑棋一点优惠,黑色朝上,黑子走两格。你想会怎样呢?

  学生争论。

  4、师:下一下,再说。

  5、小结:交流体会

  四、课堂总结

  这样的活动后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呢?(总结游戏的乐趣,学到了知识等等)

  师:游戏中隐藏了许多的数学问题。

  揭示课题:板书游戏中的数学

  五、解释成语,理解可能性的大小

  游戏中隐藏了可能性的问题,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用一些词来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看看这五个成语:

  *分秋色十拿九稳希望渺茫天方夜谭百发百中

  你能从可能性的角度来解释它们吗?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5

  教学内容:

  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

  12÷4 8÷2 14÷7 24÷6 35÷7 72÷9

  2、口答

  (1)70里有几个十?500里有几个百?

  (2)25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9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教师谈话收入课题。

  二、教学例1

  1、出示第13页主题图,教师:问根据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运算?

  2、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均每次运多少箱?

  观察:如用小棒来代替木箱,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

  4、如果不分小棒,我们又怎样口算60÷3呢?结合学生汇报,

  5、教师板书: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三、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四、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24÷3=8 240÷3=80

  五、巩固练*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7页1.2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6

  教学内容:

  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

  12÷4 8÷2 14÷7 24÷6 35÷7 72÷9

  2、口答

  (1)70里有几个十?500里有几个百?

  (2)25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9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教师谈话收入课题。

  二、教学例1

  1、出示第13页主题图,教师:问根据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运算?

  2、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均每次运多少箱?

  观察:如用小棒来代替木箱,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

  4、如果不分小棒,我们又怎样口算60÷3呢?结合学生汇报,

  5、教师板书: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三、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四、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24÷3=8 240÷3=80

  五、巩固练*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7页1.2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6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6篇)(扩展1)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内容:

  17页练*四

  教学目标:

  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重点难点:

  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算

  6÷2 60÷2 600÷2 6000÷2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20×3 24÷3 240÷3 2400÷3 120÷3 70÷7 10×7 54÷6 48÷8

  二、估算比赛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三、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18÷3 180÷3 1800÷3 90÷3

  54÷9 6×9 81÷9 7×9 8×9 7×9 27÷3 6×7 5×8 40÷5 45÷5 21÷3

  四、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估算?板书估算列式。

  3、教师小结。

  五、指导练*

  1、练*三第5题。

  学生独立做后全班交流。

  2、练*三第6题。

  学生读题,然后在书上填写,全班评价交流。

  3、练*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再提问题。

  4、完成练*三后的思考题。

  六、课堂小结

  1、说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什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积累了那些经验?

  七、总结。

  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2

  教学内容:

  位置与方向的综合练*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练*,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熟悉的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重点难点:

  认识8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

  1、说一说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考一考。

  2、画出一个标有8个方向的方向示意图,比一比,谁画得准!

  3、老师说方位,学生指出来。

  二、综合练*

  完成11页第3题、11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12页的第5题、同桌合作完成12页第6题。

  三、总结

  这一单元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对你的学*和生活有什么用处呢?还在什么地方有用呢?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3

  教学内容:

  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

  12÷4 8÷2 14÷7 24÷6 35÷7 72÷9

  2、口答

  (1)70里有几个十?500里有几个百?

  (2)25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9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教师谈话收入课题。

  二、教学例1

  1、出示第13页主题图,教师:问根据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运算?

  2、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均每次运多少箱?

  观察:如用小棒来代替木箱,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

  4、如果不分小棒,我们又怎样口算60÷3呢?结合学生汇报,

  5、教师板书: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三、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四、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24÷3=8 240÷3=80

  五、巩固练*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7页1.2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4

  教学内容:

  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

  12÷4 8÷2 14÷7 24÷6 35÷7 72÷9

  2、口答

  (1)70里有几个十?500里有几个百?

  (2)25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9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教师谈话收入课题。

  二、教学例1

  1、出示第13页主题图,教师:问根据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运算?

  2、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均每次运多少箱?

  观察:如用小棒来代替木箱,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

  4、如果不分小棒,我们又怎样口算60÷3呢?结合学生汇报,

  5、教师板书: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三、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四、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24÷3=8 240÷3=80

  五、巩固练*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7页1.2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面,使学生初步理解由面组成体的意义;使学生在认识长方形面、掌握长方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主动他就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能初步应用长方形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钉子板 活动记录单学具准备:带有长方形的盒子,钉子板学具,米尺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引入新课上节课,老师给大家留了个作业。

  让同学们观察周围的物体,看哪些物体上有长方形,并量出他的长与宽,你们搜集到了吗?(搜集到了)都搜集到什么?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的长方形并说出它的长和宽。还有很多,是吗?(是 )好了,同学们,看得出来,你们都是细心观察的好孩子。同学们搜集到了这么多的长方形,看来,长方形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学啊就在我们身边,对吗?这么多的长方形,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举起你手中的物体,师选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带有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到前面来。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大?哪个小?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呢?谁能上前面来指给大家看看?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它们的周长一样长吗?谁能看出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周长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可见长方形的周长是由它的长和宽决定的,长方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周长。师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大家手中都有一个钉子板学具,你能在上面围出任意的一个长方形,并求出它的周长吗?

  好,听好活动要求:每人先任意围出一个长方形,然后由组长领着,选出你们最喜欢的几个长方形填到报告单中,并求出每个长方形的周长,重点要想想: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活动中要注意分工合作。听明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老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汇报操作情况老师看到了,同学们在活动中合作的非常好,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来汇报?想来几人来几人。其他小组也来汇报。老师在每个小组的汇报单中画出他们用的不同方法:哪中方法是最简单的?(长与宽的和乘2是最简单的)你们同意吗?所以我们常用长与宽的和乘2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师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怎么求长方形的周长?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汇报说。那么,如果知道了长和宽,我们能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吗?

  三、巩固新知,应用实践

  1、基础练*题:看图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实践题:在我们的身边也有长方形,比如:我恶魔内数学书的封面,还有什么?学生举例你最想知道哪个长方形的周长,一会你就去找一找,然后量一量算一算吧。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际测量情况。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难免会出现误差,因此在测量中我们要力求准确,减少误差。

  3发散拓展题: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钉子板上围图形,你也能围出支援的图形吗?试一试,并切除这个图形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6篇)(扩展2)

——三年级数学教案 (菁华10篇)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 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 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评析: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评析: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 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 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 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评析: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个练*,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通过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水灾自救知识,在遇到水灾威胁时,能够及时自救。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人们常把水成为“生命之源”,是的,有水才有生命,是水给了生命的存在,延续的力量,但同样水也有剥夺人类宝贵生命无情的时刻。

  二、新授:

  1、说一说,你家附*都有哪些河流,他们有没有过肆虐的时候?当时怎么样?

  2、救助课堂

  水灾自救逃生严重的水灾通常发生在江河湖溪沿岸及低洼地区,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如何自救逃生呢? 1.如果来不及转移,也不必惊慌,可向高处(如结实的楼房顶、大树上)转移,等候救援人员营救。

  2.为防止洪水涌入屋内,首先要堵住大门下面所有空隙。最好在门槛外侧放上沙袋,满袋可用麻袋、草袋或布袋、塑料袋,里面塞满沙子、泥土、碎石。如果预料洪水还会上涨,那么底层窗槛外也要堆上沙袋。 3.如果洪水不断不涨,应在楼上储备一些食物、饮用水、保暖衣物以及烧开水的用具。

  4.如果水灾严重,水位不断上涨,就必须自制木筏逃生。任何入水能浮的东西,如床板、箱子及柜、门板等,都可用来制作木筏。如果一时找不到绳子,可用床单、被单等撕开来代替。

  5.在爬上木筏之前,一定要试试木筏能否漂浮,收集食品、发信号用具(如哨子、手电筒、旗臶、鲜艳的床单)、划桨等是必不可少的。在离开房屋漂浮之前,要吃些含较多热量的食物,如巧克力、糖、甜糕点等,

  并喝些热饮料,以增强体力。

  6.在离开家门之前,还要把煤气阀、电源总开关等关掉,时间允许的话,将贵重物品用毛毯卷好,收藏在楼上的柜子里。出门时最好把房门关好,以免家产随水漂流掉。

  7.落水后,要屏住呼吸,放松身体,人体就自然的浮出水面了;如果有水草缠住了脚,千万不要慌张,屏住呼吸,轻轻的解开。 8.游泳时,遇到脚抽筋,不要紧张,要弯曲身体,双手抱脚,等待救援。 8.水灾后应谨慎选择饮用水,事先储备的饮用水才是最安全的。因此应事先储备一些干净水放在清洁密闭的空间里。如必须饮用河水、雨水等要烧开杀菌。

  9.夜晚直升机在救援时,可用手电筒、蜡烛向直升机发送救援信号。白天可用镜子反光和挥动颜色鲜艳的物品。

  三、安全小常识互帮互助共同脱险

  四、总结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3

  课例类别:部分探究

  学*科目:数学/社会

  学段年级:小学三年级

  学*时间:2周的课外时间+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年月日以及相关知识的理和理解,让学生了解人类创造历法、认识世界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同的历法,知道现行太阳历的产生发展完善过程和特点。

  2.通过理信息和合作交流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创造“希望日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对年月日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形成认真科学的态度;通过对科学史的侧面了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和崇敬;通过对古代历法和人类文明史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克服妄自尊大、妄自菲薄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二、学*资源

  1.文本信息,互联页,介绍人们对历法的探索过程和有关各种历法的形态。

  2.《万个为什么(天文分册)》,工具书,有日历的相关介绍。

  3.《少儿百科全书(自然分册)》,工具书,有日历的相关介绍。

  4.《数学》(第6册,第三单元),数学课本。

  5.20xx年当年年历或者月历。

  三、教学过程实录

  1.师生会话,创设情景。

  时间:

  一个朝读(20分钟,下同。)

  目标:

  激发学生学*的动机和兴趣,知道人类创造日历的必要和艰难,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作铺垫。

  过程:

  教师:你多大了?你是哪一天出生的?

  教师:很好。我们现在乘坐“机器猫”的“航时机”,时间倒退3万年,那时候人们在做什么?注意现在是上午9时。

  学生讨论:刚起来,在吃早饭。有的学生反对:他们没有早饭吃,他们要去找东西吃。小孩也要上学。不,那时候没有学校,没有书本和纸张。对,才会造纸,那时候他们不会……

  教师:你们知道的真多,有的老师也不知道,现在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想知道一个人多大了,什么时候出生的,你想他会怎么说?

  学生七嘴八舌:他会说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不,那时候没有年月日。没有人告诉人时间。他会说他看见了多少次花开花落,或者多少次发大水,或者多少次下雪……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小就知道这么多,看的书真多,不愧为提前读写实验班的学生。看来下面这些问题我不需要问了,你们自己就可以看书找资料解决。这里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了一些资料:有的需要在信息技术课上查找,我已经跟你们的计算机教师说好了,有的需要自己想办法找。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

  2.自主探究。

  时间:

  一个周的课余时间

  目标:

  自己找到关于年月日的产生发展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发给学生《年月日探究提纲》人手一份。

  请同学们查阅以下资料,分小组(6人小组)认真讨论后面的问题。一个星期以后汇报。

  《十万个为什么(天文分册)》

  《少儿百科全书(自然分册)》

  《数学》(第6册,第三单元)

  当年年历、日历、月历。

  ①你认为人类最初掌握的时间单位是什么?为什么?

  ②怎样叫做一天,一天是怎样形成的?

  ③怎样叫做一年,一年是怎样形成的?

  ④人类为什么需要日历?日历是怎样来的?

  ⑤你知道要哪些不同的日历?

  ⑥我们现在的日历是怎样来的?

  ⑦一年12个月、一个星期7天是人们安排的还是自然形成的?

  ⑧一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是自然的还是人们安排的?

  ⑨你对我们的日历满意吗?你希望日历是怎样的?

  ⑩小明的是1993年2月29日出生的,小明的奶奶记得清清楚楚,这是怎么回事?

  布置任务之后,同学们显得异常兴奋,纷纷说自己家里有这个有那个,有的说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同学说他有《十万个为什么》。有的说他的爸爸肯定知道……同学们天天交流和炫耀着自己的“重大发现”。在计算机课上,同学们上浏览了规定的内容(我们已经下载了整个页)。他们非常兴奋,看得很仔细,做了很多笔记,当他们看:公历的历年*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古罗马的日历全年分10个月,一个月30天或者29天,还有7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曾经有一年竟然有455天;7月8月都是大月竟然是皇帝定的……感到十分新鲜和惊讶。

  3.小组汇报交流。

  时间:

  一课时。

  目标:

  主要能清楚以下几个问题和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①一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是自然的,人们制定日历尽力符合这个时间,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②一年安排12个月,一个星期7天,一个月30、31、29、28天也是人为的。

  ③我们的日历并不完美,除了因为一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而不是整天数以外,还有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每年天数不一样,每月天数不一样,每月星期不固定等。

  ④我们现在使用的日历是如何安排的。

  ⑤我们的农历大致是怎样的。

  过程:

  教师:为了这一节课,同学们肯定迫不及待了,同学们肯定有很多东西想说出来,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知道的告诉老师。注意想好了再说,表述要清楚,可以看笔记,别人说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尊重别人,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有补充的要举手。已经说过了的,不要重复。

  学生交流的综述,(尽可能保留了学生的语言)。

  我们认为人类最先知道的时间单位是天,他们每天看到日出日落这就是一天;

  地球自转1圈是一天,就是24小时。地球绕太阳转1圈,是一年,是365天5时48分46秒;

  人们为了记录一些事情和安排农业生产非常需要日历,日历是人们长期观察太阳星星月亮的运行确定的,我们现在的日历,是从古埃及人7,000多年前创造的日历逐渐发展演变来的;

  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日历一年365天,闰年366天,一年有12个月。1、3、5、7、8、10、12是大月,每月31天,4、6、9、11是小月,每月3欤??年安排了一个闰年,今年(2年)是*年,*年2月28天。我们还知道怎么算*年还是闰年,将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就是闰年;

  我们还知道有农历,还有藏历,的少数民族许多都有自己的日历,有的还用绳子做日历;

  每年12个月,每个星期7天,这些都是人们自己定的。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有时只有28天都有时有29天也是人定的,是罗马皇帝定的,他们不喜欢2月,2月要杀犯人。7月8月都是大月也是他定的,因为那是皇帝的月份。一年365天5时48分46秒是自然的;

  我对现在的日历不满意,有的时候一个月30天,有的时候一个月31天。特别是星期几一点也不规律,比如我出生的时候(1993年3月6日)是星期六,今年的生日却是星期三,明年是星期四,要是还是星期六多好,可以休息两天;

  我希望的日历应该每个月天数是一样的,每一天是星期几也的是固定的,没有现在这样麻烦。我还知道春节是农历的过年。农历一年就是354天,有时却有380多天。有时一年有12个月,有的时候一年有13个月,不怎么好;

  其实人早就知道的一年是365又四分之一天;古代的科学家多数是天文学家,比如*,伽利略,牛顿;的天文学家有很多,比如祖冲之;张衡,郭守敬等等。古代科学很伟大,但是古代埃及罗马也很伟大。

  是1913年开始使用公历。公历也叫做阳历,也叫做太阳历。再过3000年,现在的日历也要调整一天。

  第十个问题我认为可能是奶奶记错了。可能是奶奶记的是农历日期,农历2月有29。

  4.巩固练*。

  时间:

  一课时。

  目标:

  掌握判定*年闰年的基本方法。能应用年月日知识分析相关实际问题。二次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过程:

  第一部分:基本练*(1课时)

  ①先阅读教材,完成课本上的练*。

  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课本上的*题。

  ②下面的日期,某学生输入到计算机,计算机回答:非法日期。是怎么回事?

  1965年2月29日 1983年2月30日

  1999年12月32日 1996年9月31日

  学生知道从日历的规定来思考问题。

  ③下面那些日期是有效日期:

  1993年4月5日 1998年5月31日

  0年2月28日 8年2月29日

  1998年2月29日 4年2月29日

  2100年11月31日 20xx年2月29日

  第二部分:探究练*。

  创设情景引入。

  公元4000年,人类在外太空中找到一个和地球环境差不多的星球--希望。希望的资料如下:自转一圈(一天):24小时;公转(一年):300天(7小时整);没有月球这样的卫星;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人类将移民到希望上,遗憾的是,地球上的历法在希望上不适用,但是又希望保留一些地球上的生活*惯。请每个小组研究制定适合这个星球的历法--希望历法。要求仔细考虑,大胆设想,认真讨论,广泛咨询,不要像我们的历法一样,留下千年的遗憾。一个星期以后,我们交流评选出最佳。

  学生非常兴奋,跃跃欲试。

  5.第二次自主探究。

  时间:

  一个周的课外时间

  目标:

  创造出希望日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学生非常积极,有的同学一下课便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查找书籍,有的同学和家长商量,有的同学还上查询。同学们一般是按照人们制定太阳历的思路制定日历,因为对太阳历的形成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对太阳历的利弊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希望日历”的制定都考虑到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①每个月应当天数一样。

  ②日期、星期应当是固定的。

  ③应当尽量考虑到地球上的生活*惯。

  ④一年能分为四季。

  由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充分,因此小组的结果逐渐趋于统一,还形成了几个派别。

  6.第二次交流。

  时间:

  一个朝读

  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自我认识能力。

  过程:

  我知道同学们很想展示自己的希望日历,请同学们派代表介绍自己的日历,然后我们稍加。

  第一组:

  一年10个月,每个月30天,每个星期6天,每个月5个星期。

  :很好记,跟地球上的*惯差不多,每个月星期几都是固定的,一个星期六天一开始可能有点不*惯,但是我喜欢,尽管没考虑季节,但是这不要紧。

  第二组:

  一年4个月,每个季节一个月,每个月75天,一个星期7天,每个月一号都是星期一,每个月10个星期,剩下5天都休息。

  :一个月长了点,一个星期7天和我们一个样,每个月星期也都是固定的,还考虑了四季,每个月放长假安排有意思。

  第三组:

  一年12个月,每个月25天,每个星期5天,每个月5个星期。每个季节3个月。

  :除了一个星期5天外,保留了地球上的生活*惯,很好。一个星期只有5天,要是工作3天休息2天,真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不过那时候都是机器人干活,可能不成问题。

  第四组:

  一年分10个月,一个月30天,每个星期7天,每个月第一天星期一,每个月4个星期,剩余的2天是公休日。

  

  同第一组差不多,每个星期依然保留地球上的*惯,每个月安排两个公休日也很有创意。

  我们需要一个最好的希望日历,如果我们是希望公民,我们同意使用那个日历呢?这可是关系到千万年的大事,我们应该搞一个全民公决,我们举手表决好吗?

  经过表决,最终确定第三组的日历为正式的“希望历法”。

  最后,教师,赞扬同学们的智慧,然后又提出一个问题:

  “希望日历”的公元205年(将地球人类第一次踏上希望规定为希望公元1年,大批向希望移民是公元年),人们遗憾地发现,希望--这个人类的新家园,没有美丽的月球,全球的人们通过集体表决一致决定给希望一个人造月球,你认为这个月球的速度应该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继续讨论。

  四、教学效果

  通过学生的表现,不难发现效果好极了。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热情,学生不仅仅了解了现行日历的特点,能完成有关日历的简单计算,而且通过了解日历的产生发展,体会到了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艰难,培养了学生对于科学家的崇敬和对科学的向往,通过创造“希望日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与人们合作交流的能力。总之,这次课所取得的效果,是立体的多层次的,是常规课堂教学所不能企及的。

  五、教学体会

  年月日这个内容,我上过两次,听过4次,其中有全国知名特级教师的授课,从纯粹的知识要求上说,内容简单。事实上,我们以前上这堂课,都是直接找出年月日的编排规律,或者找出计算年月日的数学模型。对于为什么这样,曾经是怎样,以后会怎样等等,该不涉及。这就是典型的“掐头去尾烧中段”,后果就是:学生根本成了装知识的篓子,不知道为什么,更不知道要问为什么。我问了许多人(包括大人、小孩、高中学生):你知道为什么7、8月都是大月,而2月只有28天呢?他们的回答很简单:日历上就是这么写的;可能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有关;自然的;没有一个人说是人们自己规定的。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形成了不问所以、唯书本是崇的书生,谈何创造?

  单是就知识上说,以前的教学,因为学生的知识不是自主建构得到的,因此难以牢固,不得不用一些口诀(比如: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或者拳头来记住大月和小月。但是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告诉我们,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者在一定的学*情景,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次课的,正因为遵循了建构主意认知理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设计方法和全新的教设计。所以学生不知不觉地清楚了七月和八月都是大月,因为他们知道:七月是罗马国王居里(july)的月份,八月是罗马国王奥古斯都(august)的月份。

  总而言之,探究式学*的生命除了学生学*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的东西,这就是所谓忘光了所学的知识之后剩下的东西。还是那一句话:学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如何学到的。

三年级数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时间可以分钟面时间、经过时间两个方面,从而正确把握有关时间计算的概念。

  2、正确计算一天之内的经过时间,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两种时间概念:

  1、我们学*了两种记时法,老师这儿有一句关于时间的话,来看一下:妈妈上午8时,上班一天工作8小时。(板书:8时、8小时)

  (1)读一读,问: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请你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要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加以规范:

  8时:它表示上午的一个时刻,那时我们正在上课,它还可以写成8:00;

  8小时:它指的是一段时间。

  出示钟面(画一画)……

  指出:8时,是表示的某一时刻,用“时”来说,它是一个钟面时间。(板书:钟面时间—时)

  而8小时,是从8:00开始数8个小时,到下午4时下班,这一段时间里经过了8个小时,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时刻。)(板书:经过时间—小时)

  (3)指板书说:时,一般是指钟面上的几时,它表示的是钟面时间;小时,它一般表示的是从某一个时间开始到另一个时间结束,它是一个经过时间。(用点●和箭头在钟面旁加以区分)

  2、判断,仔细听老师说的话,想:这是钟面时间还是经过时间?

  老师晚上10时睡觉;老师晚上睡10小时。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要通过一些钟面时间来简单地算经过时间。

  (二)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

  1、出示:老师今天早上7:00上班,一直到中午11时下班,上午要上班几小时?

  (1)出示题目:这里的早上7:00、中午11时是什么时间?问题求上午要上班几小时是什么时间?

  (2)学生计算。

  (3)交流: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实物投影反馈)

  板书:11-7=4(小时)

  11:00-7:00=4(小时)

  讨论:4的单位是时?还是小时?可以写成4:00吗,为什么?

  (4)结:像这样简单的计算,我们可以直接用后面的几时减前面的几时。

  2、王师傅上午7:30上班,中午11:00吃饭,他上午工作了多少时间?

  (1)独立思考

  (2)全班交流,说说怎样计算:要求的是什么时间?(经过时间)还能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吗?你是怎么减的?

  教师借助0—24小时图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不同方法。

  7:30——10:303小时,再加30分钟,是3小时30分

  7:30——11:304小时,再减30分,是3小时30分

  教师重点介绍横式书写方法,先减分再减时,分不够减想时借1作60。

  11:00(10:60)-7:30=3小时30分

  3、练一练:同学们下午1:00开始上课,下午4:25放学,同学们下午在校有多长时间?

  (三)综合练*

  1、想想做做第2题

  示图,补充银行营业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1)计算每个商场的营业时间

  说说所标内容是什么意思?尝试练*

  (2)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计算每个商场的营业时间的?

  (3)比较得出结果

  师结: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若两个时间都在上午或下午,就可以直接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若两个时间,一个在上午,一个在下午,就要把下午的时间先化成24时记时法,再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

  (四)总结

  今天学*了什么内容?要求经过时间只要怎样计算?该注意什么?(单位;下午时间转化成24时记时法;退1作60来计算)

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例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2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例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例4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5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南宁市的东西南北方向?(琅东、西乡塘、江南区、城北区)

  5、背儿歌:

  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四、小结。

三年级数学教案6

  课例类别:部分探究

  学*科目:数学/社会

  学段年级:小学三年级

  学*时间:2周的课外时间+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年月日以及相关知识的理和理解,让学生了解人类创造历法、认识世界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同的历法,知道现行太阳历的产生发展完善过程和特点。

  2.通过理信息和合作交流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创造“希望日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对年月日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形成认真科学的态度;通过对科学史的侧面了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和崇敬;通过对古代历法和人类文明史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克服妄自尊大、妄自菲薄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二、学*资源

  1.文本信息,互联页,介绍人们对历法的探索过程和有关各种历法的形态。

  2.《万个为什么(天文分册)》,工具书,有日历的相关介绍。

  3.《少儿百科全书(自然分册)》,工具书,有日历的相关介绍。

  4.《数学》(第6册,第三单元),数学课本。

  5.20xx年当年年历或者月历。

  三、教学过程实录

  1.师生会话,创设情景。

  时间:

  一个朝读(20分钟,下同。)

  目标:

  激发学生学*的动机和兴趣,知道人类创造日历的必要和艰难,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作铺垫。

  过程:

  教师:你多大了?你是哪一天出生的?

  教师:很好。我们现在乘坐“机器猫”的“航时机”,时间倒退3万年,那时候人们在做什么?注意现在是上午9时。

  学生讨论:刚起来,在吃早饭。有的学生反对:他们没有早饭吃,他们要去找东西吃。小孩也要上学。不,那时候没有学校,没有书本和纸张。对,才会造纸,那时候他们不会……

  教师:你们知道的真多,有的老师也不知道,现在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想知道一个人多大了,什么时候出生的,你想他会怎么说?

  学生七嘴八舌:他会说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不,那时候没有年月日。没有人告诉人时间。他会说他看见了多少次花开花落,或者多少次发大水,或者多少次下雪……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小就知道这么多,看的书真多,不愧为提前读写实验班的学生。看来下面这些问题我不需要问了,你们自己就可以看书找资料解决。这里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了一些资料:有的需要在信息技术课上查找,我已经跟你们的计算机教师说好了,有的需要自己想办法找。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

  2.自主探究。

  时间:

  一个周的课余时间

  目标:

  自己找到关于年月日的产生发展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发给学生《年月日探究提纲》人手一份。

  请同学们查阅以下资料,分小组(6人小组)认真讨论后面的问题。一个星期以后汇报。

  《十万个为什么(天文分册)》

  《少儿百科全书(自然分册)》

  《数学》(第6册,第三单元)

  当年年历、日历、月历。

  ①你认为人类最初掌握的时间单位是什么?为什么?

  ②怎样叫做一天,一天是怎样形成的?

  ③怎样叫做一年,一年是怎样形成的?

  ④人类为什么需要日历?日历是怎样来的?

  ⑤你知道要哪些不同的日历?

  ⑥我们现在的日历是怎样来的?

  ⑦一年12个月、一个星期7天是人们安排的还是自然形成的?

  ⑧一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是自然的还是人们安排的?

  ⑨你对我们的日历满意吗?你希望日历是怎样的?

  ⑩小明的是1993年2月29日出生的,小明的奶奶记得清清楚楚,这是怎么回事?

  布置任务之后,同学们显得异常兴奋,纷纷说自己家里有这个有那个,有的说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同学说他有《十万个为什么》。有的说他的爸爸肯定知道……同学们天天交流和炫耀着自己的“重大发现”。在计算机课上,同学们上浏览了规定的内容(我们已经下载了整个页)。他们非常兴奋,看得很仔细,做了很多笔记,当他们看:公历的历年*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古罗马的日历全年分10个月,一个月30天或者29天,还有7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曾经有一年竟然有455天;7月8月都是大月竟然是皇帝定的……感到十分新鲜和惊讶。

  3.小组汇报交流。

  时间:

  一课时。

  目标:

  主要能清楚以下几个问题和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①一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是自然的,人们制定日历尽力符合这个时间,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②一年安排12个月,一个星期7天,一个月30、31、29、28天也是人为的。

  ③我们的日历并不完美,除了因为一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而不是整天数以外,还有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每年天数不一样,每月天数不一样,每月星期不固定等。

  ④我们现在使用的日历是如何安排的。

  ⑤我们的农历大致是怎样的。

  过程:

  教师:为了这一节课,同学们肯定迫不及待了,同学们肯定有很多东西想说出来,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知道的告诉老师。注意想好了再说,表述要清楚,可以看笔记,别人说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尊重别人,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有补充的要举手。已经说过了的,不要重复。

  学生交流的综述,(尽可能保留了学生的语言)。

  我们认为人类最先知道的时间单位是天,他们每天看到日出日落这就是一天;

  地球自转1圈是一天,就是24小时。地球绕太阳转1圈,是一年,是365天5时48分46秒;

  人们为了记录一些事情和安排农业生产非常需要日历,日历是人们长期观察太阳星星月亮的运行确定的,我们现在的日历,是从古埃及人7,000多年前创造的日历逐渐发展演变来的;

  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日历一年365天,闰年366天,一年有12个月。1、3、5、7、8、10、12是大月,每月31天,4、6、9、11是小月,每月3欤??年安排了一个闰年,今年(2年)是*年,*年2月28天。我们还知道怎么算*年还是闰年,将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就是闰年;

  我们还知道有农历,还有藏历,的少数民族许多都有自己的日历,有的还用绳子做日历;

  每年12个月,每个星期7天,这些都是人们自己定的。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有时只有28天都有时有29天也是人定的,是罗马皇帝定的,他们不喜欢2月,2月要杀犯人。7月8月都是大月也是他定的,因为那是皇帝的月份。一年365天5时48分46秒是自然的;

  我对现在的日历不满意,有的时候一个月30天,有的时候一个月31天。特别是星期几一点也不规律,比如我出生的时候(1993年3月6日)是星期六,今年的生日却是星期三,明年是星期四,要是还是星期六多好,可以休息两天;

  我希望的日历应该每个月天数是一样的,每一天是星期几也的是固定的,没有现在这样麻烦。我还知道春节是农历的过年。农历一年就是354天,有时却有380多天。有时一年有12个月,有的时候一年有13个月,不怎么好;

  其实人早就知道的一年是365又四分之一天;古代的科学家多数是天文学家,比如*,伽利略,牛顿;的天文学家有很多,比如祖冲之;张衡,郭守敬等等。古代科学很伟大,但是古代埃及罗马也很伟大。

  是1913年开始使用公历。公历也叫做阳历,也叫做太阳历。再过3000年,现在的日历也要调整一天。

  第十个问题我认为可能是奶奶记错了。可能是奶奶记的是农历日期,农历2月有29。

  4.巩固练*。

  时间:

  一课时。

  目标:

  掌握判定*年闰年的基本方法。能应用年月日知识分析相关实际问题。二次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过程:

  第一部分:基本练*(1课时)

  ①先阅读教材,完成课本上的练*。

  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课本上的*题。

  ②下面的日期,某学生输入到计算机,计算机回答:非法日期。是怎么回事?

  1965年2月29日 1983年2月30日

  1999年12月32日 1996年9月31日

  学生知道从日历的规定来思考问题。

  ③下面那些日期是有效日期:

  1993年4月5日 1998年5月31日

  0年2月28日 8年2月29日

  1998年2月29日 4年2月29日

  2100年11月31日 20xx年2月29日

  第二部分:探究练*。

  创设情景引入。

  公元4000年,人类在外太空中找到一个和地球环境差不多的星球--希望。希望的资料如下:自转一圈(一天):24小时;公转(一年):300天(7小时整);没有月球这样的卫星;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人类将移民到希望上,遗憾的是,地球上的历法在希望上不适用,但是又希望保留一些地球上的生活*惯。请每个小组研究制定适合这个星球的历法--希望历法。要求仔细考虑,大胆设想,认真讨论,广泛咨询,不要像我们的历法一样,留下千年的遗憾。一个星期以后,我们交流评选出最佳。

  学生非常兴奋,跃跃欲试。

  5.第二次自主探究。

  时间:

  一个周的课外时间

  目标:

  创造出希望日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学生非常积极,有的同学一下课便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查找书籍,有的同学和家长商量,有的同学还上查询。同学们一般是按照人们制定太阳历的思路制定日历,因为对太阳历的形成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对太阳历的利弊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希望日历”的制定都考虑到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①每个月应当天数一样。

  ②日期、星期应当是固定的。

  ③应当尽量考虑到地球上的生活*惯。

  ④一年能分为四季。

  由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充分,因此小组的结果逐渐趋于统一,还形成了几个派别。

  6.第二次交流。

  时间:

  一个朝读

  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自我认识能力。

  过程:

  我知道同学们很想展示自己的希望日历,请同学们派代表介绍自己的日历,然后我们稍加。

  第一组:

  一年10个月,每个月30天,每个星期6天,每个月5个星期。

  :很好记,跟地球上的*惯差不多,每个月星期几都是固定的,一个星期六天一开始可能有点不*惯,但是我喜欢,尽管没考虑季节,但是这不要紧。

  第二组:

  一年4个月,每个季节一个月,每个月75天,一个星期7天,每个月一号都是星期一,每个月10个星期,剩下5天都休息。

  :一个月长了点,一个星期7天和我们一个样,每个月星期也都是固定的,还考虑了四季,每个月放长假安排有意思。

  第三组:

  一年12个月,每个月25天,每个星期5天,每个月5个星期。每个季节3个月。

  :除了一个星期5天外,保留了地球上的生活*惯,很好。一个星期只有5天,要是工作3天休息2天,真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不过那时候都是机器人干活,可能不成问题。

  第四组:

  一年分10个月,一个月30天,每个星期7天,每个月第一天星期一,每个月4个星期,剩余的2天是公休日。

  

  同第一组差不多,每个星期依然保留地球上的*惯,每个月安排两个公休日也很有创意。

  我们需要一个最好的希望日历,如果我们是希望公民,我们同意使用那个日历呢?这可是关系到千万年的大事,我们应该搞一个全民公决,我们举手表决好吗?

  经过表决,最终确定第三组的日历为正式的“希望历法”。

  最后,教师,赞扬同学们的智慧,然后又提出一个问题:

  “希望日历”的公元205年(将地球人类第一次踏上希望规定为希望公元1年,大批向希望移民是公元年),人们遗憾地发现,希望--这个人类的新家园,没有美丽的月球,全球的人们通过集体表决一致决定给希望一个人造月球,你认为这个月球的速度应该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继续讨论。

  四、教学效果

  通过学生的表现,不难发现效果好极了。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热情,学生不仅仅了解了现行日历的特点,能完成有关日历的简单计算,而且通过了解日历的产生发展,体会到了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艰难,培养了学生对于科学家的崇敬和对科学的向往,通过创造“希望日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与人们合作交流的能力。总之,这次课所取得的效果,是立体的多层次的,是常规课堂教学所不能企及的。

  五、教学体会

  年月日这个内容,我上过两次,听过4次,其中有全国知名特级教师的授课,从纯粹的知识要求上说,内容简单。事实上,我们以前上这堂课,都是直接找出年月日的编排规律,或者找出计算年月日的数学模型。对于为什么这样,曾经是怎样,以后会怎样等等,该不涉及。这就是典型的“掐头去尾烧中段”,后果就是:学生根本成了装知识的篓子,不知道为什么,更不知道要问为什么。我问了许多人(包括大人、小孩、高中学生):你知道为什么7、8月都是大月,而2月只有28天呢?他们的回答很简单:日历上就是这么写的;可能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有关;自然的;没有一个人说是人们自己规定的。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形成了不问所以、唯书本是崇的书生,谈何创造?

  单是就知识上说,以前的教学,因为学生的知识不是自主建构得到的,因此难以牢固,不得不用一些口诀(比如: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或者拳头来记住大月和小月。但是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告诉我们,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者在一定的学*情景,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次课的,正因为遵循了建构主意认知理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设计方法和全新的教设计。所以学生不知不觉地清楚了七月和八月都是大月,因为他们知道:七月是罗马国王居里(july)的月份,八月是罗马国王奥古斯都(august)的月份。

  总而言之,探究式学*的生命除了学生学*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的东西,这就是所谓忘光了所学的知识之后剩下的东西。还是那一句话:学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如何学到的。

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练*,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课件出示表格,并让学生填写表格。

  年()个月

  大月

  小月

  2.填空:*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闰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通常每()年里有()个*年,()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二、基本练*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六”第1题。

  引导猜测:小明的生日是下个月的第1天,你知道是几月几日吗?

  要求:请用类似“我的生日在教师节前两天”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日让其他同学猜。

  2.完成教材第49页“练*六”第2题。

  (1)提问: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今年的年历上把它们圈出来。

  (2)追问:爸爸、妈妈的生日过了吗?在爸爸、妈妈的生日这一天,你为他们做了什么?还没有过的同学,你打算怎样给爸爸、妈妈过生日?

  3.完成教材第49页“练*六”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月份,找出×月1日是星期几,制作一个月历,并完成以下要求。

  (1)在表中圈出节日、纪念日。

  (2)算一算这个月一共上课多少天,休息多少天?

  (3)你还想说些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综合练*

  1.完成教材第50页“动手做”。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月历卡,四人一组做框数游戏。

  (1)要求:每次用长方形横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2)要求:每次用长方形竖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3)追问:还可以框出几个数?怎样框?试一试。

  2.出示教材第50页“你知道吗”内容。

  提问:同学们,我们*常所说的一年四季和一年的四个季度一样吗?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说说从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明确:一年四季与一年的四个季度是有区别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练*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和思考,进一步掌握不整十、整百数乘一位的方法;能熟练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惯和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方法,谁能来说一说我们计算时是利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的?(借助表内乘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利用表内乘法计算下面的题目。

  二、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练*。

  1.练*一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上下两题的联系与区别。

  2.练*一第2题。

  学生分组完成,然后集体订正,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三、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

  刚才同学们做的非常仔细,非常认真,正确率非常高,对于下面的练*有没信心?

  (一)完成练*一第3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白菜有多少棵?青菜呢?

  2.你能提出一个关于“倍”的问题吗?(青菜是白菜的多少倍?)

  3.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可以先圈一圈,也可直接列式,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4.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二)完成练*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要求学生列除法算式来解答,不熟练的同学可以先圈一圈,再列式。

  (三)完成练*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两名同学板演,再让其中一位同学说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四、拓展延伸。

  今年,妈妈27岁,小明3岁。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追问:明年妈妈的岁数又是小明的几倍呢?

  五、全课小结。

  你知道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师:我们学*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2)两位数的退位减。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生:列式65-48.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先算65-(

  )=(

  )

  再算(

  )○(

  )=(

  )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二”第6题。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例2、例3及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教学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4、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医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电-怎么走?

  三、巩固练*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课件)

  2、做一做

  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指一指。

  四、综合练*

  1、观察第2页*广场图,请根据示意图指出东西南北。

  2、你能说说这幅*广场图中哪个建筑物分别在哪边吗?

  3、第6页第3题、第7页第4题: 观察*地图,先找出“五岳”。现在告诉你中岳是嵩山,你能根据这个说说其他的山分别是什么“岳”吗?比一比,谁说得对!讲评。

  4、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五、总结。

  六、布置预*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板书设计:

  绘制*面图 弄清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找到位置

  学看路线图 说出路线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6篇)(扩展3)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9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百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单纯地呈现乘加、乘减综合算式,机械地记忆运算顺序,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为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扎实地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本节课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图示的作用,鼓励学生通过直观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而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解决问题的过程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或者用直观图来说明所列算式的意思,因为画图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分析、理解的过程,所以用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直观地呈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能力。

  2.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问题情境说一说所列乘加综合算式的意思,再让学生根据算式的意思尝试计算,这样的安排,不必刻意强调运算顺序,学生就会根据题意明确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小熊购物(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熊胖胖的零食吃完了,它要到超市去买一些,你们想知道它买了哪些好吃的吗?不过小熊胖胖有个条件,就是它买完以后,你们要帮助它算一算应付多少钱。可以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新课做好准备。

  ⊙自主探究,学*新知

  1.看图读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教材2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胖胖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应付多少元)

  (2)筛选有用的数学信息。

  师:要求胖胖应付多少元,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呢?(学生汇报)

  胖胖应付多少元?

  请学生把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提问:要求胖胖应付多少元,你有哪些方法呢?在练*本上画一画,写一写吧。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交流。

  提问:你们有答案了吗?说一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有下列情形:

  第一种情形: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

  请学生说出图中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并帮助学生把意思表达完整准确。

  第二种情形:图形与算式相结合。例如:

  3×4=12(元) 12+6=18(元)

  请学生说说图意,再结合图形说一说每步算式的意思。

  第三种情形:只列算式,没有图示。例如:

  3×4=12(元) 12+6=18(元)或3×4+6=18(元)

  请学生通过画示意图来说明每步算式的意思,可让画图有困难的学生参考教材,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画图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同时有利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也为更好地理解运算顺序打好基础。

  3.观察比较,认识乘加综合算式。

  (1)课件出示两位同学列出的综合算式:3×4+6和6+3×4。

  提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点?

  (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是都有“3×4”,不同点是6的位置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2)提问:两个算式中的3×4表示什么?淘气的算式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笑笑的呢?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通过讨论、交流可以得出:两个算式都是先求买面包的钱数,再加上买蛋糕的钱数,从而求出胖胖应付的钱数)

  (3)教师小结:淘气与笑笑都是把分步列出的两个算式整合成一个既有加法又有乘法的算式,这样的算式叫综合算式。这两个综合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是相同的,只是先后出现加号与乘号的顺序不同。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叙述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今天是小胖的生日,小丁丁带了一个蛋糕来为他祝贺,他们俩会怎么分这个蛋糕?(对半*分)

  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讨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

  1、(交流,汇报)小胖和小丁丁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呢?(半个)

  2、半个蛋糕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3、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指导的读法和写法。

  4、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这个蛋糕*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所以小胖和小丁每人能分到个蛋糕。

  5、动手操作

  (1)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纸片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的,涂上颜色,并说一说。

  (2)那么空白部分又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圆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圆形纸片的,是(

  )个圆形纸片。

  B、把一个三角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三角形纸片的,是(

  )个三角形纸片。

  C、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它们的,大小是否相同?

  (一个正方形、圆……都是一个整体,因为整体大小不同,所以所得到的二分之一的大小也不同。)

  (二)、认识

  1、小胖和小丁丁正准备切蛋糕时,小巧和小亚也来祝贺小胖的生日了,于是他们决定四个人*分这个蛋糕,那又该怎么分呢?每人再拿出一个圆形纸片替代蛋糕,动手折一折,分一分。(可以同桌商量)

  (1)交流方法。

  (2)每人能分到多少蛋糕?你是怎样想的?

  (3)说一说是什么意思。会写吗?一起来书空一下。

  2、动手操作

  (1)你能从另外一些图形中找到吗?(每人再选一个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并且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它的的,然后全班交流。)

  (2)在这些图形的空白部分中有没有它的?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正方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4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正方形纸片的(

  ),是(

  )个正方形纸片。

  B、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正方形和圆形纸片的涂色部分同样都是它们的,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设计说明

  本节课继续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重点解决“不够商1时商0”的问题。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中,当学生计算到被除数的十位发现不够商1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恰当地引导,从分物的角度和除法本身的计算规则分别进行理解,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后面的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节约(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

  师:我们国家现在提倡勤俭节约,谁能说说哪些做法是节约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见闻进行列举。

  2.导入:有3个班的同学用实际行动来倡导节约,他们积攒了许多旧报纸和矿泉水瓶,送到废品收购站回收利用,我们来看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是否能帮助他们解决。

  设计意图:在学*新课之前与学生进行谈话,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的学*打好基础。

  ⊙探究新知

  1.了解情境图。

  课件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找到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并完整表达。

  (3个班积攒的报纸和矿泉水瓶一共卖了912元)

  2.尝试计算。

  (1)请学生根据上面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问题:*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算式:912÷3)

  (2)请学生口算出结果并写出口算过程。

  根据以往的学*经验,学生能写出算式:900÷3=300,12÷3=4,300+4=304。

  (3)请学生尝试进行竖式计算。

  3.解决“不够商1时商0”的问题。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师:你们在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除到十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同时出示不完整的竖式如下)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口算过程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不够商1时商0”的道理,并板书完整的竖式计算过程。

  ①从分物的角度理解:先分走900元,912─900=12,余下的不够30元,每个班分不到10元,所以在十位商0占位。

  ②从除法本身计算的规则去理解:用被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3时,不够商1,需要将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用12再除以3,结果等于4,在个位上商4。

  (2)结合口算,说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完整地写出了912÷3的竖式计算过程,请大家结合口算的过程,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环节,学生能够透彻地了解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商0,并牢固地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有很大的帮助。

  4.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

  (1)出示教材10页的第三个例题,提问: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读题,根据题意列出算式:522÷4。

  (2)引导学生独立进行竖式计算。

  (3)组织交流。

  师:这个算式是在哪一位上不够商1?应该怎样处理,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明确:在竖式计算中,当除到个位不够商1时,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余数是2。

  5.总结算法。

  师:在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学生总结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的一般步骤: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遇到不够商1的情况要商0占位。

  ⊙巩固练*

  1.完成教材11页1题。

  理解题意,在图中圈出答案后进行竖式计算。

  2.完成教材12页4题。

  先说一说竖式计算的步骤,再观察题目中的计算过程,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计算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布置作业

  教材11页2、3题

  板书设计

  节约(一)

  912÷3=304(元)522÷4=130(支)……2(支)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听算。

  二、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5、小结,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

  四、作业:第18页6、7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会制作复式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知识链接

  最*天气越来越热了,喜羊羊去摘了好多水果给羊村的孩子们,瞧!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

  为了能更好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利用单式统计表。

  提问:对比一下,单式统计表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收集数据同学们一起收集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课外活动。再进行整理现场组织:请两个小助手,一名同学数,一名同学写。

  先完成男生最喜欢的活动,再完成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做好铺垫2、分析数据请同学们比较两张表。每张表统计的活动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把这两张表合成一张表。

  同学们靠自己多次尝试,教师引导多次修改,最终合成一张完整的复式统计表。

  分析统计表里的数据,提问: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有什么建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新课教学的主体,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的价值。帮助学生分析数据背后的信息。

  3、对比表格请同学们对比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概括出复式统计表的优势。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1.教材38页练*八第1题。

  思考:怎样阅读表格?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辨析。

  2.创造统计表。

  分小组统计三名同学的基本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绘制一张复式统计表。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巩固运用复式统计表,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回顾总结,积累经验1.回顾课堂,畅谈收获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信息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统计项目一项多项数据一目了然方便对比特点表类

  附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完成某件事情经过的时间。

  3。通过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事情,受到热爱科学、

  热爱祖国的教育,切身体会到作为一个*人的骄傲和自豪。

  教学准备:课件、28页列车时间表每生一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都知道,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在我们的航天事业上更需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我们都知道20xx年10月16日,*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神五的起飞降落,及降落地点都是很多的科学家经过精密的计算得出的结果。当然了,我们还没有办法参与这些精密的计算,不过有一些简单的计算我们还是可以进行的,同学们有兴趣尝试一下吗?

  二、自主尝试

  课件出示例题。

  指名学生读题。

  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某某同学的算法和书中红红的算法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样算的。

  你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同学们完成的真棒,看来同学们数学学得真不错,真心希望学生们在数学的海洋里能够如鱼得水。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神五”的一些精彩画面。

  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的祖国太伟大了!

  结合“兔博士网站”的内容,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人的自豪感。

  三、试一试

  同学们,刚才我们经历了计算经过时间的一个全过程,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更难一点的挑战呢。

  学生拿出师给准备好的列车时刻表。

  师: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答。

  师:同学们了解到这么多信息,想必不会被老师的问题给难住了,请看大屏幕。

  生尝试解决。

  师: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不仅能够解决问题,还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了

  四、练一练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

  生:喜欢。

  师:每个电视台呢都有自己的一个节目单,我们来看一看中央七台的节目单吧。

  师:这个跟我们刚才接触到的不太一样,它只有开始的时间,没有结束的时间,我们怎么计算它的经过时间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你真聪明,那我们先来计算一下,大风车大约播放多长时间。

  生自己完成

  师:同学们完成的不错。接下来同学们自己给自己提一个问题并且完成。可以吗?

  生自己完成。

  交流自己的结果。

  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教育。

  让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

  引导学生读懂列车时刻表。

  问题提出后,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动手进行计算,很快列出具体作息时刻,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数手指计算。

  2、画时间轴,在轴上数出经过时间。

  3、画出模拟钟面,标上睡起时刻再数出经过时间。

  4、少部分学生笔算。

  1.T1次列车是从北京西开往长沙的,开车时刻是下午5点。

  2.T2次列车是从长和开回北京西的,开车时刻是下午4点36分。

  3.向上箭头表示进京,下向箭头表示离京。

  4.T1次列车到达郑州的时刻是23点29分。

  5.T1次列车到达武昌的时刻是5点01分。

  6.T1次列车到达岳阳的时刻是7点12分。

  7.T2次列车到达岳阳的时刻是17点56分。

  8.T2次列车到达武昌的时刻是20点04分。

  9.T2次列车到达郑州的时刻是1点39分

  1. 每个节目的结束时间其实就是它后边的节目开始的时间。

  2. 可是这里边还有广告时间,因此如果我们把每个节目看结束时间看成后边的节目开始时间的话,里边是加了广告的时间。所以算出来的节目时间只是大约的时间。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练*二十三的第2、9、11、12、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乘加(或减),除减(或加)两步计算解问题。

  2、借助*题中的事例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保护益鸟益虫、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解答问题方法,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

  320×3 6×7 4×61 5×4 60×4

  20÷4 36÷6 84÷4 600÷3 306÷3

  2、计算

  20×3+6 88-15×3 72×2-100 20-45÷3

  60÷3+50 99÷3-25 4×8+3X6 2×9+5×4

  要求:①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 ②计算结果,鼓励学生用口算。

  二、探究新知

  1、导人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今天,老师这里又有一个数学问题,你们可以帮助老师来解决吗?想想看吗?

  2、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1页的第2题)

  (1)出示题目:看图观察,把学生带人生活情境。

  (2)提示问题。 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3)收集信息:①圆桌有7张,方桌有6张;②每张方桌可以坐4人,每张圆桌可以坐4人。

  (4)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汇报。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① 4×7+4×6==52(人)

  ② 4×(7+6)或(7+6)×4=52(人)

  每种方法,要求学生说明理由。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5)及时训练:课本第103页的第9题。

  ①说一说,题目描述的情景。②整理题目的信息,所求问题。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④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教师要进行简要总结。

  3、除法和精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4页的第11题)

  (l)出示题目:学生观察,结合题目情境对学生避行环保敏育,说明益鸟益虫的好处。

  (2)提出问题:小鸟比青量导天多吃多少只害虫?

  (3)收集信息数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让学生独立思考确定解诀问题脚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

  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巩固训练

  课本练*二十三第12题(这是一道解决购物时常遇到的实际问题)。

  ①先让学生收集题目的信息数据:两种规格的牙刷一种是8枝买32元。另一种是1枝买4元。

  ②提出问题:“买哪一种便宜”,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

  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32÷8=4元 4元5角一4元=5角

  第二种:4元5角×8=34元 34元一32元=2元

  第三种:32÷8=4元 4元<4元5角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二十三的第13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有些学生可能在课前已经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但可能在理解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上遇到困难。在这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解决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迁移得到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其他*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在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想:

  围绕长方形面积公式这个重点问题,我力图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在操作交流之后,让学生对面积与长宽进行观察、比较、思考,组织学生围绕长方形面积和长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行讨论,归纳分析问题,从而引导概括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根据迁移规律,充分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和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就迎刃而解,顺理成章地得出正方形面积公式。这样使学生了解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又形象地沟通了正、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练*题的设计,力求紧扣重点,层次清楚,并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要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得出后,安排一组专项练*题,旨在及时巩固所学会公式,获取足够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理教学节奏。综合练*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旨在强化应用两个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计算技能。最后提高练*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意在因材施教,发展智能。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

  2.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3.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通过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教师:同学们,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二年级时我们就已经学*过有关统计的知识,下面有道题需要你们来解答一下。

  2.课件出示:某城市6月份的天气情况统计表。

  (1)晴天和雨天一共多少天?

  (2)多云比阴天多几天?

  (3)这个月一共有多少天?

  3.教师:同学们完成的可真棒!本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有关统计的知识。出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二、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一)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进行数据分析。

  1.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玩的活动,那你最喜欢下面哪种活动?

  2.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

  3.小组合作,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每人限选一种,看看这6项活动中的哪项最受欢迎。)

  4.完成单式统计表

  指名汇报,根据统计结果完成单式统计表。师讲解。

  课件出示。

  5.对比观察,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统计表,找共同点。

  (二)课件出示:复式统计表。

  1.统计项目都一样的两个统计表合并成一个统计表。

  教师讲解活动、人数、性别以及项目。

  2.引导学生对照三张统计表说说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讨论并交流后汇报。

  3.师根据生汇报后(归纳):复式统计表反映的内容丰富,能把两个(或多个)统计项目相同的表合并成一个表,从一个表中就能看到两个(或多个)统计表中的信息。

  (三)运用统计表。

  1.教师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教材例1第(1)、(2)题。

  2.课件出示:从统计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1)先独立思考、观察,再交流、讨论。

  (2)引导学生发现有对爱好喜欢度较高的也有喜欢度较低的,对此要分析原因,开拓自己的思维。

  (3)全班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3.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4.读复式统计表。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5.解决问题。

  从第一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从第二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观察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发现,每个统计表的活动都一样,调查的都是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第三个统计表包含三项内容:活动项目(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人数,性别(男生、女生)。根据表中调查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哪个数据大,那个活动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要想知道调查的人数一共是多少人,把各个项目中的人数相加即可。我们还可以根据表中的数据的'大小,,对这次调查的结果提出看法和建议。

  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叫什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四、思维训练。

  1.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再指名学生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说出*哪一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最多吗?俄罗斯金牌数最少的一届呢?美国获得金牌数在三个国家的排名分别是多少?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2.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对我们班同学的饮食*惯有什么建议?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6篇)(扩展4)

——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菁华6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惯和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灵活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基本的除法估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除法估算。

  难点:掌握基本的`除法估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除法估算。

  【教学准备】

  主题图、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巩固技能:

  1.师出示口算卡片:

  1800÷3 2400÷6 250÷5 420÷6

  2700÷9 140÷7 120÷6 540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口答:

  (1)450除以9得多少?

  (2)被除数是8000,除数是8,商是多少?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引导观察

  上节课我们根据这幅图提供的信息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并进行了解答。数学小精灵看大家学得很起劲,他也想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

  2.出示例2的问题。

  大家看,小精灵提的是什么问题?

  三、自主探索,学*新知:

  1.引导分析问题

  (1)请大家单独读题。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124÷3

  (2)这个问题和我们以前提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3)有没有这个词在计算的要求上有什么区别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课题:除法的估算。

  2.引导学生探讨估算的方法

  (1)根据以前学*过的有关估算的知识,你会估算124÷3吗?

  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

  (2)生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估算的过程。

  (3)谁来总结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对除法进行估算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取被除数的*似数;除以除数;算出结果。

  四、巩固练*,加深印象:

  1.教材“做一做”。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要分多少个桃?*均分成几份?求什么?怎样理解“大约”两个字?

  (3)列式。

  (4)思考:怎样求出*均每筐大约装多少个?

  (5)集体交流。

  2.教材“做一做”。

  (1)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叙述估算过程。

  3.教材练*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说估算过程。

  4.教材练*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直接说出估算结果。

  五、小结:

  你对除法的估算有什么想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和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够除)的除法。

  2. 使同学在学*计算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考虑的水*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同学在参与学*和探索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复*引入

  师:同学们,杨老师在南京城内看到很多这样的卡通画,(出示十运会吉祥物“金麟”)你们知道它是谁?

  师: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跟着“金麟”再来回顾一下十运会的精彩局面,好不好?(电脑播放十运会电视节目片头录像)

  师:“金麟”想出几道口算题,考考我们班的同学,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请同学们注意看题,知道答案的不用举手可以直接回答。

  逐题出示下面的口算,同学口答。

  40 ÷ 2 = 18 ÷ 6 = 200 × 4 =

  42 ÷ 2 = 80 ÷ 4 = 75 ÷ 3 =

  其中80 ÷ 4,让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口算的。

  同学口算75 ÷ 3时,速度明显变慢了。

  师:有点难吧,请大家拿出练*本用笔算的方法再算一遍。(同学计算)

  反馈时,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同学的作业。并提问:先算几除以几?商“2”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余下的“1”怎么办?

  二、 自主探索,学*新知

  1. 教学第一道例题。

  (1) 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师:“金麟”对大家的表示非常满意,接下来请看“金麟”给我们带来的第一场竞赛。(播放游泳竞赛视频)

  师:这是游泳接力赛,参与竞赛的每个队有4名队员组成,他们共游了800米。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均每人游了多少米?

  师:你会列式吗?

  同学列式,教师板书。

  (2) 在交流中掌握方法。

  师:这道题你会口算吗?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同学在同桌间交流自身的算法。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同学口答,电脑出示相应的口算方法。

  ① 因为200 × 4 = 800, 所以800 ÷ 4 = 200;

  ② 8个百除以4等于2个百,2个百是200;

  ③ 因为8 ÷ 4 = 2,所以800 ÷ 4 = 200。

  师:大家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通过刚才的口算,我们知道,*均每人游了200米。其实这个竞赛项目的名称就叫4乘200米自由泳接力。

  (3) 在练*中巩固算理。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这里有四组口算题,我们先看第一组题,能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吗?(同学口答)

  师:后面的几组题你会口算吗?(同学口答)

  师:你有什么发现呢?小声地说给同桌听一听。

  先让同学在同桌间交流自身的想法,然后集体交流。

  2. 教学第二道例题。

  (1) 创设情境。

  师:课前,“金麟”告诉杨老师一条信息:十运会期间,南京有一所学校,专门组织了986名同学集体观看了竞赛,他们*均分坐在红、黄2个区内。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均每个区坐了多少名同学?

  师:你会列式吗?(根据同学回答,板书:986 ÷ 2)

  师:看看这道除法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而我们以前学*的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揭示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2) 估算。

  师:你能估计一下*均每个区大约坐了多少名同学吗?

  同学估算,并说明理由。

  (3) 笔算。

  师:*均每个区到底有多少名同学呢?我们可以通过笔算得到结果。大家先在练*本上试一试。在计算的过程中,假如遇到困难,可以和同桌一起商量,也可以向老师求助。

  同学尝试练*。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位同学是如何计算的?

  同学口述计算过程,在实物投影仪上反馈。

  师:说得非常好。谁愿意和老师一起完成黑板上的竖式?

  同学说每一步计算,教师板书。相机提问:

  ① 先算几除以几?

  ② 商“4”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③ 余下的“1”怎么办?(1个百当作10个十,与十位上的8,合成18个十)

  ④ 强调: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同学互相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4) 练*。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前两题。

  师:同学们非常棒。老师这里还有两道题,先请大家估计一下,它们的商大约各是几百多?

  同学口答。

  师:算一算,它们的结果是多少?

  同学独立完成,互相说一说自身是如何计算的。

  集体反馈。

  (5) 小结。

  师:请大家回顾刚才的笔算过程,在小组内说一说,今天学*的除法计算与以前的除法有什么不一样?

  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三、 巩固练*,应用提高

  1. 笔算练*。

  师:刚才大家观看了“金麟”给我们带来的游泳竞赛。“金麟”还为我们准备了一场110米跨栏的竞赛。听到110米跨栏,每一个*人都会想起一个人的名字,他是——(生:刘翔)

  师:看刘翔的竞赛,先要买门票。能正确算出门票上的题目就可以观看竞赛了。同学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后两题,然后集体反馈。

  2. 数学医院。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买到了门票”,不过我看见还有个别同学因为自身的一时大意将题目做错,没有买到门票。让我们一起帮他们找找错在什么地方,好吗?

  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同学错误的计算,集体订正。

  3. 说说体会。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应注意些什么?

  同学用自身的语言归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观看这场激动人心的竞赛。(电脑播放刘翔获得110米栏冠军的竞赛实况)

  4. 实际应用。

  师:刚才那一场场精彩的竞赛,其实也饱含许多后勤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瞧,这些叔叔阿姨们正在为羽毛球竞赛准备竞赛用球呢。(电脑出示问题情境)你能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吗?

  生:一共有732只羽毛球,每个纸筒里装6只,现在有120个纸筒够装吗?

  引导同学得出:

  (1) 120 × 6 = 720(只),732 - 720 = 12(只);

  (2) 732 ÷ 6 = 122(盒),122 - 120 = 2(盒)。

  让同学结合算式,说说每一种算法的考虑过程。

  5. 拓展提高。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棒的表示,“金麟”非常高兴,想与大家一起做一个猜数游戏,你们愿意吗?

  电脑出示:

  根据下面的竖式,你能猜出被除数百位上可能是几吗?

  同学猜数,并交流考虑过程。

  四、 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任选3题进行计算。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3

  设计说明

  1、重视实践探究,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动手摆一摆并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口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明确每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2、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口算60÷3,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名想说的学生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60根小棒

  教学过程

  ⊙出示主题图,引入新课

  (出示教材11页情境图)

  1、导语:请大家观看大屏幕,印刷厂的工人师傅正在分装彩色手工纸,从这个情境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彩色手工纸每沓10张,每盒100张)

  2、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是60张彩色手工纸,工人师傅要把这60张彩色手工纸*均分给3人,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每人得到多少张)

  3、引入新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板书课题:口算除法)

  ⊙亲身实践,学*新知

  1、教学例1。(出示教材11页例1)

  (1)理解题意并列式:要求每人得到多少张,该怎么列式?(60÷3)

  (2)小组内交流讨论,怎样口算60÷3?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小棒代替60张彩色手工纸来分一分。

  (学生汇报不同的口算方法,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

  ①想口诀:二三得六,2×3=6,6÷3=2,所以60÷3=20。

  ②想乘法算除法:因为20×3=60,所以60÷3=20。

  ③利用数的组成口算: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所以60÷3=20。

  (3)想一想600÷3=(),让学生交流讨论,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口算。

  (4)小结:在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时,可以用想口诀的.方法口算,也可以用想乘法算除法的方法口算,还可以利用数的组成口算。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从图中收集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是培养学生学会学*的一种策略。

  2、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12页例2)

  (1)理解题意并列式。(120÷3)

  (2)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不同的算法。

  ①想口诀:三四十二,3×4=12,12÷3=4,所以120÷3=40。

  ②想乘法算除法:因为3×40=120,所以120÷3=40。

  ③利用数的组成口算:120里面有12个十,12个十除以3等于4个十,所以120÷3=40。

  (4)小结: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几百几十数看成几个十,再用几个十除以一位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4

  教学目标:巩固除法笔算中的难点和重点。通过练*,提高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巩固除法笔算中的重难点,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题:

  1、做P10(3)先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观察,并指出错在哪里。

  再在书上改正三道题,指名板演。

  2、做P8(6)出示题目后,先估计第一题的商是几十多。并指名说说估计的方法。

  再在书上写出各题的商是几十多

  二、综合练*题:

  1、做P8(4)先看图,自己读题。说说你会解答吗?

  2、做P8(5)先独立思考,再指名提问题。其他学生口答算式。

  3、做P10(5)

  先看图,读题。

  解答第一问。说明解答格式。

  思考第二问:怎样安排?

  在黑板上列表帮助解答:

  4、做P10(6)

  先看图,读题。

  自己在草稿本上试算。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

  提问:为什么10顶帐篷还得加上1顶?

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5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位数除除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过程,在理解算理得基础上掌握一般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巩固乘法口诀。

  (1)按指定的顺序背诵乘法口诀。

  (2)根据给出的得数找相应的乘法口诀

  (3)小结:乘法口诀在我们能帮助我们又快又准地进行乘法和除法的计算。

  二、走进情境,探索口算除法

  1、出示主题图:

  观察这幅图,说说有哪些数学信息,然后提出数学问题。板书: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均每次运多少箱?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3次运完,王叔叔*均每次运多少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均一次运多少箱?

  4)李叔叔他们三个人共运走124箱茄子,*均每人运走多少箱?

  2、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如果想到了解决的计算方法,再思考一下,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解决?

  3、指名列式,并说明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4、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思考:怎样计算60÷3的得数?

  可以直接计算,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2)回报交流:(可能有以下几种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

  2×3=66÷3=260÷3=20

  (2)20×3=6060÷3=20

  (3)(借助小棒图)把60看做6个十,*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60÷3=20

  (4)600÷3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5)240÷3可以怎样计算?

  (6)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

  三、组织练*

  1、做一做求*均每个蜂房有多少只小蜜蜂。

  2、口算

  90÷380÷215÷5270÷9

  900÷3800÷2150÷52700÷9

  观察各组,你有什么发现?想一想300÷5的商是几,为什么不是600?

  3、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6—7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1页的例1、例2及练*四中的题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2、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

  师:每年的植树节全国许多部门与单位都组织植树活动。比如,去年植树节洛阳市植树约有1538万棵。谁能说说植树有什么好处?

  生:抵御风沙、绿化、提供新鲜氧气

  2、引出实际问题。

  (1)呈现植树画面(教科书第19页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学校今年植树的情景,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① 对学生提出的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随时解决。

  ② 对学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说出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二、探究笔算方法

  1、探索解决三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方法。

  (1)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每位学生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班交流。为学生创造交流展示探索成果的机会。

  请小组推荐代表,介绍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师生交流笔算过程。

  (1)谈话。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有的用口算方法算出422=21;有的通过分小棒,知道了结果;还有一些同学用除法竖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2)再现422的笔算过程。

  3、试一试。

  放手让学生解决四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

  (1)师:我们已经解决了三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四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树该怎样解决呢?再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告诉学生:也可以先用小棒分一分,再写出竖式。)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之后,全班交流。

  (3)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实践与应用

  1、帮小兔拔萝卜(课件出示)。

  先请学生完成计算,在小组内相互检查。

  然后,课件显示拔萝卜的收获,使学生体尝成功的快乐。

  2、帮小动物检查对错。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棒!不但自己学会了用竖式计算除法,还帮助小动物解决了问题,检查出了错误。通过这些活动,你想提醒大家在笔算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3、设计活动(练*四第3题)。

  (1)请学生欣赏广场上花卉图案(出示广场一角画面),接着引出布置学校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一起解决提出的问题。

  (2)自主设计图案,并解决问题。

  (可以独立解决,也可以2~3人结合。)

  完成设计后,全班交流。

  4、猜数谜。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6篇)(扩展5)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1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认识到探求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其学*动机。

  2、让学生通过参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全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其抽象概括能力。

  3、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

  教学准备:每位学生1*方厘米正方形纸片15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照片。

  师:大家认识他们吗?想对他说什么?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照片?

  生:是一张长方形的照片。

  师:马老师很喜欢这张照片,想把它保存的久一点,老板向我建议:可以

  去塑封,就是在表面贴上一层薄膜。要知道这张薄膜有多大?

  2、我们要求它的什么?

  生:求面积。

  3、师:对,我们必须知道这张长方形照片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长方形的面积(板书:长方形的面积)。现在请你估计一下这张长方形照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师: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呢?

  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二)动手操作,实践探究

  1、验证长方形的面积。

  要求:

  (1)用15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任选几个拼成长方形,看哪小组的摆法最多。

  (2)请把结果填入表格。

  (3)聪明的你会发现什么?

  (4)(小组操作、交流并汇报)整理如下

  长所含的厘米数宽所含的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

  6 1 6

  5 3 15

  5 2 10

  3 3 9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的厘米数乘以宽的厘米数。

  师:还有谁发现了?你来说说看!

  生2: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师:通过实验大家证实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2、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刚才我们得到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如果用字母来怎样表示呢?

  师:如果用s表示面积,a表示长,b表示宽,那长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

  生:s=a×b(板书)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刚才那个表格上的第四个摆的不是长方形,是正方形。

  师:是吗?同学们发现了吗?刚才那个同学摆的好象有点特殊。

  师:我们刚才研究的可是长方形啊,怎么会出现正方形呢?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正方形的面积也可以这样算吗?

  师:你来说说看。同学们,你们对正方形的面积是怎么想的?正方形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呢?我们应该怎样证明它呢?

  生2:我是这样想的:刚才我在排的时候横过来排3个,竖下来也排3个,这样就成为一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了。(教师指着原来的表格)它的面积有9个小正方形的面积,3×3就是9*方厘米,也就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边长。

  生3:老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想,我们以前学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长就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和宽,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就可以等于边长×边长。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们的说法吗?那正方形的面积怎么求?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3、小结

  师: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而且还有意外的收获,得到了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那么同学们,如果我们想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几个条件?要求正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三)运用与扩展

  1、练*

  师:你能运用这个面积公式求下面几个图形的面积吗?

  师:在算这个照片的面积时,我们要先做什么?

  生:测量。有两个小朋友帮测量,一个测的结果是长15厘米,宽10厘米;

  生:15×10=150*方厘米

  师:可是老板为什么给我180*方厘米的透明薄膜呢?他是不是想多要我的钱呢?

  师:既然大家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应用。

  (1)上海人民广场地下商业步行街长300米,宽36米。它的面积有多少*方米?

  解:s=ab

  =300×36

  =10800(*方米)

  答:它的面积有10800*方米。

  (2)计算出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动手试一试。

  (3)填表: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

  A、12厘米 B、12*方厘米 C、16厘米

  3、有一张方桌,桌面的边长是8分米,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求这块玻璃面积的算式是()

  A、8×4 B、8×8 C、8+8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分析推理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算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 孕伏铺垫。

  口答

  246 355 729

  366 217 124 88

  4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6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二、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出示植树画面,我们三年级的同学参加绿化祖国植树活动,观察画面,上面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回答:每组有多少人?

  你是怎样列式的?(363)

  这个算式该怎样算呢?小组合作,找一找解决的办法

  汇报:①借助分小棒的方法来计算(怎么分小棒?);

  ②想乘算除:因为123=36,所以363=12

  ③可以把36看成30+6,所以363可以看成303=10 63=2 10+2=12

  ④也可以把36看成66,所以363可以看成63=2 26=12

  你还有什么方法?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

  三、 反馈练*

  1、 完成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先独立计算,抽几题说说口算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每一列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2、 完成试一试第2题: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式解答再讲评。

  3、 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注意对个别学*困难学生的指导帮助。

  4、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尝试解答第(1)、(2)两个问题(什么叫几倍?)。

  引导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

  四、 总结提高

  1、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是怎样学的?你对今天的学*满意吗?有什么建议?

  2、 尝试完成练一练第5题。

  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解决前两个问题,然后交流反馈。最后鼓励学生多提其他的一些数学问题,要求先在小组内提问题,回答问题,再全班交流。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游园

  (1)出示挂图,创设情境:笑笑想参观这座小公园,有一条小路环绕着它,你们能算出这座小公园的周长吗?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4)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充分说出自己不同的解法,对于学生的简便方法进行计算给予充分的肯定。

  (5)总结计算多边形周长的方法。

  二、算一算

  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2)学生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特别是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和空间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具:课件、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立体图形。今天老师邀请正方体和我们一起来学*。用正方体搭一搭立体图形。(板书:搭一搭)

  二、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

  1、活动一:探索站在最佳位置观察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正方体,看看它有什么特征?(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大小相等的正方形。)

  (2)教师任指几个面,让学生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来描述。

  (3)请你拿出一个正方体学具,放在桌上,从一个最佳的角度观察它,看看你最多可以看到它的几个面。用手摸摸你能看到的那几个面。(一个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

  (4)小结:你观察到的这三个面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板书:正面、侧面、上面)

  2、活动二:请你用四块大小相等的正方体,自由搭建立体图形。同桌说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出示课件)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观察到的图形不同。

  3、活动三:根据指令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1)李老师设计了一栋大楼,想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立方体搭一搭,比比哪个同学能够理解老师的意思,搭出符合要求的房子来。搭完的同学就马上坐端正,老师就知道你是最棒的了。

  1)横着放3个方块,在最左边的正方体上面再放一个正方体。你们是怎样搭的?(电脑出示)你们搭的和李老师设计的完全相同。大家都很棒!理解了我这个设计师的意思。大家都是非常合格的建筑师。

  2)先放一个正方体,再在它的前面、上面、右面各放一个正方体。(电脑演示)

  (2)老师想找最棒的同学来当“设计师”和“建筑师”。“设计师”的指令要既清晰又简洁,“建筑师”要搭得又快又好。同桌两人轮流互换练*,等会请你们把最棒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推荐给老师。(同桌练*搭立体图形)

  请一组同桌发指令搭立体图形。在“设计师”发指令的时候,其他同学也一起搭一搭,跟“建筑师”比比,看看谁搭得更好。

  4、活动四:通过尽可能少的问题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1)同学们玩得这么高兴,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玩。老师不看你们搭好的大楼,不用同学们给我指令,只要问你们一些问题,根据你们的回答,我就会搭出和你们想的一样的大楼来,我们试试看吧!

  你用了几个立方体?从正面看是几个正方形?从上面看是几个正方形?从侧面看是几个正方形?

  (2)你看,老师搭的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们同桌两个人也来试一试吧。注意:你们的问题尽可能提得明确些,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尽可能回答准确。互换轮流练*。

  三、巩固练*。

  1、搭一搭,看一看。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搭一搭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5

  一、 创景、激趣、引疑。

  1、创景:出示动画请学生观看孙悟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激趣:出示游园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出各种问题。请学生各抒己见,分别提出不同的问题,期间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3、引疑:解决提出的问题,重点解决如何计算出小路的周长。鼓励学生根据数字特点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先独立计算。

  A、可以与同学互相交流计算方法。

  B、全班交流,采用两种方法: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190+410=600

  (米) 560+240=800(米) 200+200=400(米)

  600+800+400=1800(米)(展示时用红色的及用下划线)

  告诉学生可以根据数据特点进行简便计算。若有学生能够用不同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要大张旗鼓的表扬他们。

  二、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

  1、出示生活中各种形状的图片请全班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并计算出它们的周长。

  2、学生小组交流(可以查阅他人的计算方法)、汇报计算方法。

  3、总结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方法,重点引导学生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计算。(根据数字特点,有些图形只有一种解法(如三角形、四边形),有些图形不止一种解法(如正方形、长方形))表扬那些能够根据数字特点进行简便计算、肯动脑筋的学生

  三、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

  任务:两人合作估计并计算教室里有关物体的面的周长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6篇)(扩展6)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面积,以及面积与周长的区别;

  2、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或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

  教具准备:

  1、三张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的纸(学生每人一份);

  2、小黑板一块;

  3、实物图,足球,封闭图形,非封闭图形1个;

  4、奖励星;

  5、画好方格的长方形纸两张。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唱一首儿歌,好不好?唱一首《粉刷匠》

  生:齐唱《粉刷匠》

  师:粉刷匠不错,能把房子刷的漂亮。有谁想当粉刷匠来个刷墙比赛呢?(选两名同学给大小不一的两块黑板涂色)

  生:说出比赛的不公*。

  师:(怎么了?)逼破学生说出他涂的太大了,肯定涂得慢。(什么太大了?)黑板太大了,(黑板的什么太大了?)黑板的面太大了,(黑板有好几个面,<指其它的面>其实你们比赛刷的是两块黑板的表面)

  板书:表面

  生:用完整的语言说一说不公*在哪里?(我刷的黑板表面比他刷的黑板表面大)

  师:比赛不公*,比赛结束。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同学们,黑板有表面,生活中哪些物体也有表面?

  生: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边摸边说:这是什么什么的表面,什么什么的表面这么大)

  师:出示电视机,钟表,彩旗,五角星实物图,足球实物,贴在黑板上(它们有表面吗)让学生指一指他们的表面。(明确:物体都有表面,有的物体的面是*的,有的物体的面是曲的',例如:球或笔)

  生:比一比几个物体表面的大小,说一说大小关系(明确: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板书:大小

  师: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给它起个名字叫———面积

  板书:面积。(板书)

  生:与教师一起边摸边说:这是什么什么表面的面积,并进行比较。

  2、探究什么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物体的表面有面积,哪里还有面积呢?出示封闭图形(贴在黑板上)长方形,三角形,圆,五角星以及不规则的树叶形。它们有面积吗,

  涂一涂这些图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一个非封闭图形

  师:这个图形有面积吗,你能涂出这个图形的面吗?

  明确:这个图形没有具体的面,也就没有面积可言了。(或它的面积无法确定)

  师:这个图形与其它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生:讨论,明确:封闭图形有面积,而非封闭图形没有面积。

  补充板书:封闭图形

  小结:什么是面积?

  3、探究面积与周长的区别:涂一涂,描一描,比一比,连一连

  (完成练*纸与课件中的*题)

  4、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A墙面积大B墙面积大,怎么知道的。——观察比较

  (2)比较两张大小差不多的长方形纸的面积,并说说是怎么比的。———重叠比较

  (3)比较通过观察比较不出的物体面积,或无法重叠的物体的面积。

  小游戏:引出测量法比较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需用统一的标准测量。

  (4)比较大的物体的表面,又该如何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呢?计算面积———计算比较

  三、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1:

  面积的认识

  面积:面的大小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周长:线的长度

  板书设计2:

  面积的认识的表面

  或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一、谈教材分析

  《分一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的一课,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是有很大差异。开始学生掌握分数的含义是很困难的,因此,本单元第一次出现分数时,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和一些图形,着重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这一节教学能为以后深入学*分数系统知识和小数系统知识打下良好而必要的基础,更为以后解答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奠定坚实而重要的基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分数知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运用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惯。

  二、讲“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知识学的热情。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

  本节课中主要采用“学生自学,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辩论”等形式,不仅能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意识而且能起到传递感情,增进友谊的作用。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推导的全过程,通过亲身经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探究兴趣

  导入新课时创设一个分苹果游戏,三个同学一组把6个苹果分给两个同学,怎样分才公*?每人分几个?接着分4个苹果,分2个苹果。教师把学生回答的3、2、1分别板演,把1个苹果*均分给两个同学,每生分多少?游戏

  1、起学生对*均分的回忆,突出*均分这一关键。

  2、通过把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得不到一个苹果(半个)该用哪个数表示呢?给学生留下悬念,为探索新知创设了情镜,也使教学从整数很自然的过渡到分数,由整数不够而用分数表示是符合数的扩展规律的。

  (二)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学*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有时遇到不够一个的,就不能用整数表示,那用什么数表示呢?有知道的吗?有的学生有预*的*惯,也有的同学学奥数就知道用1/2表示,让他在师板书的3、2、1下面试写,学生看到整数不够可以用分数表示,从整数过渡到分数学生一点也不感到陌生,很自然便于接受。写对后教师加以表扬,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感到很自豪,课上表现的会更积极。让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卡片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自己喜欢的图形,分别涂出它们的1/2。涂后展示给同学们。教师放慢速度,提高音量讲解1/2的读写法,分数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读。突出教学重点。在这里教师重组了教材把教材后面的内容先学了。让学生把正方形纸折成它的二分之一并涂色,让生把涂好色的正方形粘到黑板上,师鼓励生用多种折法折,如有困难同学间合作,研究折。(对于偏离对角线的折法教师给予表扬)让生说一说为什么图色的形状不同都能用1/2表示呢?这一设计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注重发散思维培养发挥学生聪明才智。让学生想在日常生活中在哪还见到过可以用1/2表示的事物。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在重点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的基础上大胆放手发挥小组学*的作用。学生从学具口袋中拿出学具,动手操作把不同形状的纸*均分成几分把其中一分或几份涂色并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开展小组夺红旗游戏活动,看哪组折法多,折法特别,小组合作,研究折法,在探索,合作中获取多种折法,多个分数,激发创新意识,在评选活动中,对于折法特别涂法特别的与重不同的让他们说出表示的意义。突出了难点。活动后评出红旗组,组中每个成员得一朵小红旗,装在自己成长记录袋中又一次体会成功的快乐。设计游戏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兴趣浓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三)愉快教学,创设宽松环境。

  如让学生标出绳子的1/10,再让学生标出不同的方法,教师在表示出其中的两部分,这又怎么表示呢?学生互相说一说,再出示五角星图,点子图说一说图的3/5,5/6等表示的意义。突破难点,让生灵活运用知识。由于有“折一折”做铺垫,“说一说”部分,教师不是以讲授方式传授那样势必局限学生思维活跃性,影响他们思维发展这样开放式合作学*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可以在分享彼此思考见解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师有意识把学科进行整和,竞赛时男女孩头像下用英*irl,boy书写在学生进行折纸活动时放舒缓的音乐,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课堂上不再是枯燥无味,鸦雀无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活泼的游戏,优美的音乐,教师丰富的表情,鼓励性的语言都能激发学生学*热情。使他们整堂课都能兴趣昂然。

  (四)竞赛练*,激发竞争意识。

  设计了“勇夺小红花”节目老师当主持人,学生是竞赛选手,分男女两组进行竞赛,让同组的做在一起,获胜组每生一朵小红花,粘到班级红花栏中,共设计三关题,第一关必答题,男女生互选题,答对得苹果卡。第二关抢答题,答对得卡,答错扣卡。第三关能力测试题,此题目的是为了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给学生一个思维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自身水*和能力得以展现。练*活化了题形,新包装,新口味题形必将有效的激发学生学*兴趣。使学生学*的积极性,参与性得到空前高涨。

  (五)及时评价,体验成功快乐

  评价目的在于激励,课堂上学生通过老师、同学、自己的及时评价更加体会学*数学的价值,体会成功感。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设计说明

  “面积单位的换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面积、面积单位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结合教学重、难点及学生的认知水*,本节课主要采用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迁移类推、实践应用等形式进行教学。

  1.激趣导入,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妙处。

  上课伊始,以游戏的形式导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中。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妙处,从而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合作的形式探究本节课的学*内容。

  2.复*与思考。

  复*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学生猜想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作铺垫。同时设计贴*生活的实际问题,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3.自主探究新知。

  学生首先猜想、讨论“1*方分米与1*方厘米有什么关系”,然后通过操作得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最后利用迁移类推明确1*方米=100*方分米。学生在猜想、操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取了新知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面积是1*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面积是1*方米的正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直尺面积是1*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吧。(出示课件)

  1.抢答比赛1。

  1米=()分米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1米=()厘米

  师:同学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思考后回答)

  2.抢答比赛2。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1*方厘米大约有多大?1*方分米大约有多大?1*方米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

  师:看来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么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板书课题:面积单位的换算)

  设计意图:用游戏的方式复*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学*新知识作铺垫,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感知,并能够正确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探究新知,实验验证

  1.教学教材56页上面例题。(课件出示)

  (1)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片。(拿一个同学的学具与老师手中的正方形纸片比较一下,确定大小是相等的,老师把这张正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

  (2)先用直尺量一量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再计算它的面积。(有的同学以分米为单位,量出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是1分米,所以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就是1*方分米;有的同学以厘米为单位,量出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是10厘米,所以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就是100*方厘米)

  (3)提问:想一想,计算的是同一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答案,并且这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呢?(用的单位不同)

  (4)猜想、讨论:*方分米与*方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

  预设

  生1:1*方分米=100*方厘米。因为1*方分米和100*方厘米都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所以1*方分米=100*方厘米。

  生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分米,又因为1分米=10厘米,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10=100(*方厘米),所以1*方分米=100*方厘米。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体会*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

  五、作业练*

  教学设计:

  1.通过解决问题,复*了上节课的求*均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感受到*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创设生活中分糖果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每组数据的总合不能反映总体的情况,而是用*均数才能反映每组数据体现的情况。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并验证,感受,某个数据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而*均数才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在最后的环节,安排了交流生活中有哪些事需要通过求*均数来解决,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课改年级成立了探究性学*方式的课题实验小组,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验教师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采用生动有趣、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学生的学*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学生学*本课内容前已经对小数的意义、特征有所了解,并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商店买过东西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商店里逛一逛。

  (二)新课

  1.活动一:判断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教材第4页)

  师:三个文具店各有什么商品,价钱怎么样?(复*小数的意义与读法)哪个文具店的铅笔盒便宜呢?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他们小组交流

  师:把你想出的办法告诉小组的同伴,看看你们小组一共想出了几种办法。

  (3)请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①有的学生可能说: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所以4.9元5??1元。

  ②有的可能说: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所以,4.9元5.1元。

  ③有的可能说:整数4比5小,所以4??9元5.1元。

  在讨论过程中,只要学生的说法是对的,教师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2.活动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同桌互相说一说所提的数学问题,并请对方说出解决的方法。

  (3)请个别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①有的学生可能说:去哪家文具店买书包便宜?

  ②也有的学生说: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和尺子比,哪个便宜?

  ③当学生说出去哪家文具店买橡皮时,教师应着重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

  2.63元 2.36元 2.65元

  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先进行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进行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最后得出:

  2.36元2.63元2.65元

  3.活动三:试一试

  (1)学生独立解决教材第4页的第1题。

  (2)把问题引申,先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写出小数,再进行小数大小比较。

  (3)试一试的第2题,教师巡视,找出学生易犯错的题,说一说原因;或者让学生每人自选一题说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4.师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买东西有着丰富的经验,所以对商品价格的高低贵*也有所了解。本课一开始就带领学生去商店逛一逛,创设学生熟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且又感兴趣的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后面新课的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这节课中,教师的适时引导是成功的关键。所以,上课时我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同伴,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解决问题,而没有包办代替,把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比如比较5.1元和4.9元的大小时,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最后通过比较、观察、联系生活实际,得到解决的方法,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案例点评

  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是符合课改新理念的,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进行学*,进而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学*的过程中,起着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但教师拘泥于教材的编排,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方面略显不足。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感受小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分析

  本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特征,并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两个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再经历三个小数大小比较的过程,体验小数大小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的兴趣。教材中先安排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让学生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引出三个小数大小比较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以便学生交流各自比较的方法和过程,了解不同方法的特点和思路。教师要注重各种比较方法或策略的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好的方法。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6篇)(扩展7)

——三年级数学连除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数学连除教案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是上学期学*的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的逆解题,也可以用两中方法解决,即可以用连除的方法,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生活中一些问题可以用连除或是先乘再除的方法来解决。

  2、能通过题中的图或文字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题中找全信息,找到合适的解答方法;说出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

  掌握用连除或是先乘再除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光盘或者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发作业本,这件事天天做,大家熟悉吗?

  为了使计算的方便,我们假设现在我们每组都是正好有10个同学。

  (老师拿一叠本子,做要发的样子),这里应该有多少本?

  仔细听老师准备这么发:我先发给4个组长,再请4个组长发给每个同学。

  大家想一想,要求每人发到几本本子,你可以怎么列式?

  学生可能会说:40÷4=10(本),10÷10=1(本)

  4times;10=10(人),40÷40=1(人)

  先交流第一种解答方法:指名说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指出:发本子有2次*均分的过程,先是老师把40本*均分成4份,再由组长把10本本子*均分给了10个学生,所以对应的我们就可以列出2个连续除的算式。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合起来写,写成:40÷4÷10=1(本)

  学生读一读该算式,联想:我们前面学*过有关连除的计算,回忆一下,你可以想起这类算式还可以怎么变化?

  交流第二种解法:指名说说这乘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注意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人”而不是“本”?指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正确确定单位名称,写错了,也就说明你对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还不能理解。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用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有的时候这类题还可以用先乘再除的方法来解决。但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算,你要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

  二、学*新知:

  1、出示书上的例题,请学生看题后说说看到的信息。

  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找信息的时候,要从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两个方面找。

  文字信息:224本书。图片: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

  注意观察2个书架有什么特点,要让学生发现:两个书架非常的相似,都有4层,每层放的书都差不多。

  指出:放得这么整齐,才能说成是“*均分”,才能问“*均每个书架上每层放多少本?”

  现在请你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算法,注意要让学生说清楚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可能的方法:224÷2=112(本),112÷4=28(本)

  2times;4=8(本),224÷8=28(本)

  如果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请该学生说一说,但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学生如果能清楚地说,那就可以认可;如果说得非常的勉强,大多数同学都不为接受,那没有必要刻意地去找出更多的方法。

  2、练*

  (1)(p.11第1题)让同学分别从题中找到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然后再交流各自不同的解答方法。

  (2)(p.11第2题)方法基本同上,但要注意一点,学生可能读完题后,能感觉这是一道连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加上题中出示信息的顺序,估计会有学生列式为:150÷3=50,50÷2=25(天)

  如果真有,要问学生第一个算式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如果根本没学生能说个明白,那就要让学生选择更有把握的解法。

  三、思考题:

  商的十位可能是几?被除数的百位可能是几?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布置作业:

  p.12第3~7题

三年级数学连除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除法运算的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口算(学生读题,独立口算,说出得数)。

  12÷ 4= 8÷ 2= 14÷ 7=

  24÷ 6= 36÷ 6= 18÷ 9=

  16÷ 4= 20÷ 5= 35÷ 5=

  15÷ 3= 64÷ 8= 72÷ 9=

  2、口答:

  (1)80里面有几个十?400里面有几个百?

  (2)3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3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二、亲身实践,学*新知

  1、谈话:刚才我们复*的是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的主题图(把主题图的124箱改为120箱)

  教师:观察主题图,根据主题图中的已知条件,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把已知条件和所提问题用笔写在课堂本上。(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根绝已知条件,自己编写应用题,懂得应用题的结构和运算方法。)

  3、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均每次运多少箱?

  教师:要求赵大伯*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么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多少个十(注意思考的过程可多让学生说)。

  (2)600箱货物王叔叔只运了3次,*均每次运多少箱?要求王叔叔*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你想怎样计算,请在小组里讨论。

  小结: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多少个百。

  (3)240箱货物,李阿姨运了3次*均每次运多少箱?

  要求李阿姨*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240÷3

  为什么这样列式?(因为李阿姨3次运了240箱,要求*均每次运多少箱,就是把240箱*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240除以3、)

  240÷ 3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计算方法:想240*均分成3份,每一份不够1个百怎么办?(用学具帮忙分一分进行思考。)我们可以把2个百看成20个十,与40合在一起,看成是24个十,再*均分成3份,每份8个十,就是80。

  小结:一位数除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先用一位数除几百的数,如果不够除,再把几百转化为几十个十,再与十位数合并起来,看成几十几个十,再除一位数,得到的商是几个十,就是几十。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口头编一道题。

  学生列式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个别题目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完成后全班讲评。

  3、阅读第15页“你知道吗?”,了解除号“*均分”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三第1、2题。

三年级数学连除教案3

  教学目标:

  1、经过反复练*和思考,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熟练地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注意发现学生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听算练*

  6÷2 60÷2 600÷2 6000÷2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20×3

  24÷3 240÷3 2400÷3 120÷3

  70÷7 10×7 54÷6 48÷8

  2、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3、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18÷3

  180÷3 1800÷3 90÷3 5×8 40÷5

  54÷9 6×9 81÷9 7×9 8×9

  7×9 27÷3 6×7 45÷5 21÷3

  用一定时间算出以上题目,师生评价,表扬发奖。

  二、指导练*

  1、练*三第5题。

  学生独立做后全班交流。

  2、练*三第6题。

  学生读题,然后在书上填写,全班评价交流。

  3、练*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再提问题。

  4、完成练*三后的思考题。

  三、课堂小结:

  1、说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什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积累了那些经验?

  四、课堂作业

  练*三第7题。

三年级数学连除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40-4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掌握利用连乘、连除列出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列式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分步列式或是利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并说出算列算式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口算

  41×20=答案61×30=答案11×80=答案12×40=答案50×20=答案640÷8=答案140÷7=答案280÷7=答案350÷7=答案120÷6=答案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美丽的生态园,在这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花,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板书学生梳理出的数学信息)

  教师适时评价。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2、每个花架摆了多少盆花?

  3、*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你说我讲

  1、教学“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1)师:要解决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啊?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适时出示课件5×8=40(盆)、3×40=120(盆),追问:你能说一下你所列的两个算式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通过分步列式,先求出1组花有多少盆,再求出3组花一共有多少盆。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分布计算的过程,并引导学生两个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师:你能不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

  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操作的信息。

  组内交流,讨论综合算式的列法,并讲解出该综合算式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展示合作交流的成果,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然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综合算式的含义,加深学生的理解。

  2,教学“*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再看情境图,重新梳理信息,先引导学生列出分布算式。

  在学生自主学*、列式的基础上,师: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展示一下自己所列的分布算式?

  学生板演自主学*成果:96÷2=48(盆),48÷4=12(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96除以2表示什么?48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96÷2=48(盆),表示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48÷4=12(盆)表示一个花架有四层,每层有12盆。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先算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再算每层花架有多少盆花。然后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演示讲解。

  师:谁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小组内可以进行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板演展示。

  学生板演:96÷2÷4。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96除以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提升:对,96除以2表示96盆花放在2个花架上,每个花架上有多少盆花;再除以4,表示一个花架上的花分放在4层,每层有多少盆花。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讲解。

  三、巩固练*

  自主练*第1、2题,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教师提示:做一张这样的画需要多少个贝壳?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教师提示:每箱8个什么?每盒6个什么?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教材丰收园图)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积极学*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学生可能说:摆一摆,操作方面。

  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都问什么问题了?)

  ……

  师: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一下吧。

  学生回答

  学生小组合作回答

  学生选择学具,利用摆一摆,想一想,再列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操作,利用小纸板摆一摆,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小组内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连除教案5

  教材简析:这部分主要是巩固前面两段学*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

  教学目的:

  1、通过一些对比练*,进一步理清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算理;继续加强估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

  2、在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中,注意渗透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如p.4第4题)

  3、通过计算,渗透连除和除乘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相关学*做准备。

  教学过程:

  1、先估计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再计算

  228÷3712÷6231÷5

  944÷8543÷2197÷4

  具体操作:先指名一道一道地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和估算结果。再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题,时间到后,在检查是否正确的前提下,比比谁做得更多。

  在讲评板演题的时候,注意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

  指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有2种可能,或是三位数或是二位数。

  2、练*:800÷2÷2900÷3÷3600÷3÷2

  800÷4900÷9600÷6

  先请学生观察这组题目,你觉得上下两题有什么特点?你猜它们的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猜得是否正确呢?请大家算一算。

  学生计算。

  交流:猜对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上下两题的规律?

  (这个语言要求不必太高,主要还是在于要摸清学生的知识水*,老师适当引导,使他们初步感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3、(p.4第4题)下面三个图形的周长都是396毫米,每个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都相等。说出各图形的名称,并分别求出它们的边长。

  读题后问:每个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都相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分别列式计算出每条边的长度。

  问:看来你算出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初步感知:同样长的周长,*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短。或者说:同样的数,除的除数大,商就小;除的除数小,商就大。)

  4、(p.5第5题)小明从家出发,经过邮局到少年宫,一共用了9分(图略)(1)小明*均每分走多少米?(2)如果照这样的速度直接从家到少年宫,只要7分。小明直接从家去少年宫的路程是多少米?

  要求学生对照图理解文字内容,并正确解答。

  5、布置作业:p.5第1题,p.4第5、6题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材简析: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有两种情况:一是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的要商0,用0来占位;二是0除以一个不是零的数商是0,这就要涉及到被除数是0的除法。所以这部分内容分两段安排:第一段先以采蘑菇和采桃为素材,引导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然后仍结合养鸡场的情景,教学装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第二段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另一种情况。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6篇)(扩展8)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2、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均数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均重量吗?

  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2、引入“*均数”

  二、学*计算*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均数是个虚的数。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

  师:同学们,电视上比赛评分时,为何要去掉一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说说理由吗?

  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均分太远。

  三、巩固训练

  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和欣赏各类徽标,体会对称与不对称的区别,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设计徽标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

  3、在设计徽标的活动中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艺术、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4、在欣赏图形运动所创造出的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对称、*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运用对称、*移、旋转规律发挥想象,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以及形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1、联系生活,欣赏生活中的美丽图案。小小设计师

  谈话:同学们,老师在课前收集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同学们一起欣赏。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一组精美的图案)这些图片好看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图案?学生自由回答。

  2、激趣引入在我们生活当中有许多这样的图案,你们说,这样的图案设计起来容易吗?不过,通过今天的学*,相信同学们会改变你的想法。(设计意图:把生活中有规律的图案以多媒体的形式动态展现,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自然,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美的产生,引发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索学*的兴趣。)

  (二)从图案到图形,认识图形的变换

  1、从给定的图案中找到基本图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插图)这个图案,可以看成几个部分的组合?每个部分的图形形状一样吗?师:这4个部分的形状一样吗?(形状一样,方向不一样)指其中一个问:它叫什么图形?(基本图形)在你们的桌子上还有其他三个图形,你们能不能也像这个图型一样,找出它的基本图形?(课件出示72页四幅插图)师:找到了吗?哪个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指一指,圈一圈

  2、动手操作,体验图形的运动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它们的基本图形,还知道了这些图形都发生了运动。这些基本图形到底发生了怎样的运动呢?下面就请两个同学一组探讨一下,这些图形到底发生了怎样的运动?(师贴出四幅基本图形)

  师:研究清楚了吗?谁愿意上来说说发生了怎样的运动,才变成了这些图形。指名到黑板上说一说基本图形怎样运动才得到一幅美丽的图案。(第一、二幅)同时板书:*移、轴对称、旋转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同样一个图形可以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得到,看来不同的运动方式也可以得到同样的一幅美丽的图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这两幅图是怎样的运动方式?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第一、二幅图的运动方式时)师:最后的这两幅图型谁可以一次性地把它们运动方式说一说?

  (三)独立操作,感受一个图形的变换

  师: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这几个图形的运动方式,它们都是通过那个图形在运动?(基本图形)下面请你从桌上的四幅图中拿出一个基本图形,把它放在前面看一看,它复杂吗?(不复杂,很简单),老师手中的这个基本图形它只有一笔,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图形,通过运动,就得到了这么美丽的图案,看来简约也能创造美,你们想不想用这个简单的图片自己来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课件演示一组图片制作过程)

  师:请同学们选取自己的图片素材,运用学过的图形运动方式,设计出与老师不同,自己喜欢的图案。注意,在设计的同时,要思考你的基本图形发生了怎样的运动。开始。师:谁手中有这样素材的作品也拿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分别展示4个基本图形呈现的作品。展示的同时,说出所设计的图形的运动方式。)

  师:你们觉得哪幅图形运用了旋转的运动方式?还可以看做哪种运动方式?不同的运动方式也可以得到同一个美丽的图案。你们觉得他的图案像什么?

  师:一个如此简单的图形,在同学们的精心设计下,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案,你们真是了不起!小黄狗把你们的作品送去了织布厂,可是织布厂的工人觉得你们的图案太小了,我们的布很大啊!接下来怎么办啊?谁来说说?(可以用基本图形*移)课件出示图样。

  问:我们可以用哪个图形*移?(大的正方形图片)怎么*移?师:刚才都谁是这么拼的?接下来我们就现场拼一拼。

  师:之前我们是把基本图形拿来运动,现在我们是把整个图形运动,这也就是说,我们把这么一个整个图案看做了基本图形进行*移,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比较方便)现在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基本图形,(指大的)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可是我要的布比这大得多怎么办?(可以把整块布进行*移或旋转)(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很好地突出难点。)

  (四)自主设计,尝试设计

  师:老师只教了你们把基本图形进行运动,你们却能举一反三,这是一个很好地学*方法。刚才是老师给你们提供了基本图形,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呢?课前那些美丽的图案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课件演示制作过程。)师:先做出基本图形,接下来再做基本图形的运动。再看一组图片(课件展示)师:老师给你们每个同学都发了四张中间有复写纸的纸,你们可以把你们喜欢的图案画在上面,然后把画好的图案拼在大的正方形纸上。开始吧!(师行间巡视指导)师:如果完成了,可以涂上颜色,同座互相交流一下,告诉他你的作品是怎样运动出来的。(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巩固了新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这里是把美术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通过同学们动手画图,培养学生对设计产生的浓厚兴趣,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从而创造美。)

  (五)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都可以运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制作出不同的图案,你们真是了不起。是我们生活中的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小小设计师。今天这节课就要接*尾声了,这节课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谁来说一说?老师用一首小诗来总结图形的变换,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图形变换真奇妙,简简单单换新貌。学*数学练本领,美化生活乐淘淘。师:只要利用我们聪明的智慧,勤劳的双手,一定能创造出生活中更美丽的图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德育渗透:

  增加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方法:

  实践体会

  学*方法:

  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许昌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四、小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2、能够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教学重点

  区别时间与时刻。

  教学难点

  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答。

  (1)*年全年有多少天?1天有多少时?

  (2)17时是下午几时?22时40分是晚上几时几分?

  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晚上11时是()时中午12时是()时

  上午8时是()时下午3时是()时

  二、探究新知

  1、创设谈话情景。

  (1)了解学生外出旅游所乘坐的交通工具。

  (2)出示一张火车票和汽车票。

  (3)观察车票上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学*教材第84页例3.

  (1)观察情景,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还想了解哪些信息?

  (2)说明:火车9:00出发,下午6点到达奶奶家。

  (3)提问:你能回答中途经过多长时间吗?

  教师:怎样来计算经过的时间呢?

  探究方法。

  (1)直接在钟表上数一数。

  用钟表来表示两个时间。

  通过说一说,可以知道坐火车到奶奶家要用9小时。

  (2)用计算的方法。

  教师:这两个时间的表示方法不同,能直接计算吗?

  引导学生回答。表示方法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时间都转化成24时计时法。

  将下午6点转化成24时计时法,即18时,用到达时刻减去开车时刻就是所经过的时间。

  18-9=9(小时)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85页练*十八的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题中给我们的是什么计时法?

  (3)集体交流解题思路。

  (4)教师鼓励不同的解题思路。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时。

  (2)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时()分。

  3、观察下表,计算出火车运行的时间并填在表中。

  车次始发站开点终点站到点运行时间

  711北京10:22沈阳北当天19:29

  721北京18:00上海第二天8:00

  T42西安17:48北京第二天7:23

  4、一场排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数量关系。

  (3)提问:怎样看着155分钟?(要先把经过时间155分钟改写成2时35分)

  (4)学生独立解答。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85页练*十八的第4题。

  (1)课件演示,出示春风饭馆的营业时间。

  (2)提问:营业牌上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3)小组交流解题策略。

  (4)集体交流,课件演示。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与验算的*惯。

  4、经历用万以内的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的进行笔算和验算

  三、教学难点:

  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题;能结合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四、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笔算346+93

  657+329

  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二)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去过湿地吗?

  出示图片,介绍湿地情况。再出示信息: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信息呢?

  2、交流问题。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相应问题。

  预设1: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预设2: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多多少种?

  预设3: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少多少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

  (三)新课展开

  1、探究计算方法。

  (1)完整出示例3。

  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师:这道题,同学们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算式:445+298

  (2)估算结果并交流。

  师:这道题的结果大概是什么?同学们能估算吗?

  (3)尝试计算并交流。

  师: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同学们能自己想办法计算出来吗?请大家试一试。

  全班交流方法:

  列竖式计算。

  (4)与估算结果相比较。

  2、探究验算方法。

  (1)自主探索验算方法。

  师:这道题算的对不对?同学们会验算吗?

  (2)交流方法。

  预设1:再重新用原来的竖式计算一遍,看看答案是否相同。

  预设2:可以交换445、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预设3:利用原来的竖式,把相同数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

  (3)归纳验算方法。

  师:大家想出这么多的验算方法,你们真棒!今后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可要养成及时验算的好*惯哦。

  3、练一练。

  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63+979

  395+475

  4、小结提炼笔算方法。

  问题1、今天我们做的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点?

  连续进位

  问题2、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算出得数的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问题3、为了保证计算正确,你有什么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加起,进位的小数字不能漏写,做完以后要及时验算。

  (四)练*拓展。

  先想一想是否有进位,再计算并验算。

  67+93

  165+78

  409+394

  总结回顾

  回顾本节课收获。

  回顾新课导入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一下,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作业布置

  第38页做一做,4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