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比大小》教案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数学课《比大小》教案设计1

  一、设计意图:

  在*常的生活中,小班的孩子已经能够初步感知一组物体的相对大小,但是对于系统的概念并不完全了解,在完整的表述物体大小的语言能力还存在个体明显差异。在操场玩耍时能指认出哪个是大球,哪个是小球,个别孩子可以抱起大球说:这个是大球,大部分幼儿不愿开口或者合着同伴说这是大球或者小球,但本身并不理解、熟悉。因此我开展本次活动,本设计以系列生活游戏的活动,使幼儿在“大”和“小”的玩游戏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学*按物体的大小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认识并区分物体的大小。

  2、尝试用一句话正确表述物体的大小。

  3、能主动参与,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课件

  四、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

  小朋友夏天喜欢吃什么水果呀?幼儿一起回答:西瓜

  教师引出PPT上的第一张幻灯片:两个西瓜

  (一)两个西瓜入场,初步感知大小的变化。

  老师:“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的客人,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提问: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两个西瓜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小朋友喜欢吃什么水果?苹果、橘子、梨子

  引出第二张幻灯片:苹果

  (二)脑子转一转:在我们看的动画片中,回忆回忆,都有哪些动画人物,你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动画人物?

  老师:小嘴巴闭起来,转动脑子想一想,举手回答,和其他小

  朋友分享。

  幼儿:米奇、喜羊羊、海绵宝宝、天线宝宝、蜘蛛侠、奥特曼、

  大黄鸭

  老师:看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哪些动画人物?引出幻灯片

  老师:这是什么呀?它们谁是妈妈?谁是宝宝呢?

  幼儿:举手回答

  老师: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以为客人,小朋友鼓掌欢迎它出

  场。

  老师:这是什么呢?它两个谁是老大?小朋友向他两个学*

  一下,笑一笑哇,我们小朋友都和他们一样,非常的开心。

  看谁在跳舞呢?是海绵宝宝在跳舞吗?老师遇见了一个问题:

  老师总是分不清他们谁是哥哥了,谁能告诉我呀?

  (三)找一找:熊爸爸和熊宝宝的熊掌丢了,帮熊爸爸熊宝宝找一找他们的熊掌

  提问:这上面有几个熊掌?

  幼儿上来自己操作帮他们找到自己的熊掌。

  (四)游戏送礼物:大大和小小难得来我们这做客,我们送些礼物给他们吧。(初步认识大小标记,知道从一堆东西中先找到同类的两种物体再进行大小的分类。)

  1、认识大小标记

  老师:“这里有一些东西作为礼物,要送到大大小小的家里去。你们看,大大的家有一个门牌号,它的身体大大的,它叫大标记。小小的家也有一个门牌号,它的身体是小小的,叫小标记。”

  2、师:我们一起来找找哪些礼物是送给大大的,哪些礼物是送给小小的。送给大大的礼物放在大标记的篮子里,送给小小的礼物放到小标记的篮子里。

  3、教师与幼儿一起指认礼物送给谁。

  (五)结束活动

  老师:我们礼物可真多,我们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好不好。

  五、活动延伸:

  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大衣服小衣服。

数学课《比大小》教案设计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比较两个同类物体的大小。

  2、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的两个娃娃;橡皮泥,泥工板,大盘子,小盘子;大小不同的玩具等。

  活动过程:

  1、在游戏中,初步感知大小

  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娃娃,引导幼儿观察、比较。

  教师:“今天,我们班里有两位小客人过生日,它们是和“小小”,我们一起去给它们买礼物好不好?”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大和小。

  2、尝试比较

  老师:小朋友们在买礼物的时候要注意,要买大的礼物,“小小”要买小的礼物。教师可以示范。

  幼儿自由选择礼物,教师指导。

  3、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大小。

  老师:我们为和“小小”做生日饼,好吗?

  教师出示橡皮泥,引导幼儿为和“小小”做生日饼,并把大饼放天大盘子里,送给,小饼放到盘子里,送给“小小”。

  4、分享、体验

  组织幼儿唱《生日歌》,为“小小”庆祝生日。

数学课《比大小》教案设计3

  数学活动:

  给“大大”与“小小”送礼物

  活动目标:

  1、通过送礼物等游戏的方式,认识大小标记及其特征。

  2、学*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物体大小。

  3、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大、小标记图片、大小娃娃各一

  2、各类大小不同的物品:幼儿人手一份、教师处若干

  3、一把大椅子和一把小椅子、大小娃娃家

  活动过程:

  1、导入。“今天,老师和小朋友玩个游戏。我说‘请起立’,你就说‘我起立’;我说‘请坐下’,你就说‘我坐下’,试试看好吗?”

  2、“今天,有两位客人和我们一块儿做游戏。”

  1)出示大娃娃。“这是大大,我们拍拍大大,对它说句话好吗?”(大大你好!大大我喜欢你!大大欢迎你!)“请起立”“我们一起说‘大大力气大、大大是个大胖子、大大要吃大蛋糕’…”(加上动作)

  2)出示小娃娃。“这是小小,我们也和小小打个招呼好吗?”(小小你好!小小我请你喝水!小小我跟你玩!)“请起立”“我们一起说‘小小力气小、小小不锻炼、小小吃小面包’…”

  3、游戏:给大大、小小坐椅子。

  “这儿有两把椅子,看看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把大、一把小)“我请大大和小小坐椅子,谁来帮助它们?”

  小结:大大坐大椅子,小小坐小椅子。

  4、幼儿送礼物

  要求:

  幼儿能在目测比较出礼物的大小后,将对应的送给客人,并能讲一句话。

  (1)教师提供,个别幼儿进行。

  1相同的两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

  2相同的三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

  3从许多同类的东西中(每类3-4个)找出大小不同两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

  (2)每个幼儿将自己小篮里的礼物送给大大和小小。

  (3)将大大小小送回相应的家,幼儿在娃娃家游戏。

数学课《比大小》教案设计4

  设计说明

  “比大小”是在学完“分一分(一)”和“分一分(二)”,对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对于分数的进一步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呈现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让学生用图形表示分数,使他们通过具体、直观的思维操作去理解和掌握。这样的编排,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和巩固,使他们充分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突出现阶段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水*总体上还处在具体运算操作的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是他们的优势。直观不仅是他们理解数学知识的手段,也是他们探索数学、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工具。所以本节课比较分数大小,主要以掌握图示等直观方法为主,在此基础上借助具体背景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正方形纸、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懒羊羊和小灰灰遇到了问题,需要大家来帮忙,咱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同样大的饼,懒羊羊吃2份,小灰灰吃1份。用分数怎么表示?它们想让同学们帮忙判断究竟谁吃得多。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同学*比较分数的大小。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懒羊羊和小灰灰的心理,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分数的大小,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一)探究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

  1、比较和的大小。

  (1)先把教材73页的一组正方形和一组圆分别表示出和,再比较和的大小。开始行动吧。(学生动手画图比较)

  (2)学生展示比较结果。

  比一比和谁大。

  (3)学生交流汇报想法。(实物投影展示、讲解)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4)教师小结学生的想法,并演示。(贴教具)

  师:其实,你们所说的1份就是整个圆的,这样的3份就是3个,通过涂一涂,比一比,我们发现:>。

  2、比较和的大小。

  师:我出示一组图形,你们能看阴影部分写分数并比较大小吗?

  (1)学生写出分数,并比较和的大小。

  (2)教师板书:>。

  3、写十分之几的分数,比较大小。

  师:同学们,看图写分数,然后比较大小,你们完成得非常好!如果让你们自由的想一组分数,画图涂一涂,再比较大小,相信你们会完成得更好。

  (1)先自由想分数,涂一涂,再比较大小。

  现在请根据你写的分数画图涂一涂,再比较大小,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生独立操作,完成后个别展示)

  (2)老师也来写一组分母是10的分数。(板书:和)

  没有图形,你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生自由发表见解)

  4、观察对比,感知规律。

  (1)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这几组分数,再看看黑板上的每一组分数,每组在比较大小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

  (3)学生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板书: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二)自主探究分子是1的分数(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1、自选材料,探究和的大小。

  要求:利用学具分别表示出和。

  学生交流:和谁大?为什么?

  请学生上前面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师小结:通过同学们这么多种方法的展示和讲解,我们知道了不管是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还是比较线段的长短,都能一眼就看出同一个图形的比大。(贴教具)

  2、练一练:写一写,涂一涂,比一比。

  师:为什么分母小的这个分数反而大呢?我们再来探究和这组分数的大小,看看在比较的过程中有什么新发现。

  (1)先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再比较分数的大小。

  (2)请同学们一起读这两个分数。(教师板书两个分数)

数学课《比大小》教案设计5

  教学内容:

  比大小P17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动物头像学具、﹤、﹥和1—5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说一说:指名读一读前面学的5个数字,说说我们教室里能用数字表示的事物。

  2、动一动:听老师说数字,小朋友用小棒摆出个图形,并在草稿本上写出你用几根棒摆的?

  3、写一写:指名小朋友上黑板写数字。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提问: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师:老师把猴子和水果很有顺序的排列起来,我们可以一眼就看出他们的数量(多媒体演示)

  师:猴和桃比?谁多谁少?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吗?(猴和桃一样多请多名学生说)

  2.师:猴和桃一样多,也就是3和3相等,我们还可以这样表示3=3(板书)

  请学生读一读3=3“=”书空

  3.教学“3>2”“3<4”过程同上

  师:除了猴与桃,猴和香蕉,猴和梨比,还可以比什么?梨和香蕉比:

  请学生用谁比谁多或少这句话说一说,如果用符号表示呢?出示4>2,学生认读。

  4.梨和桃比:过程同上

  5.P17的图:有5只兔子和4个胡萝卜,一只兔子吃一个胡萝卜,够不够?

  三、巩固深化

  1.基本练*:完成18页“做一做”第1题。

  先用谁比谁多(少)说一句话,然后用几比几大(小)说一句话。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2.完成21页第5题。同上

  3.完成22页第6题:先用几比几大说一说,然后说一说每个符号的意思:如:>前面应该填大的数,后面填小的数。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4..开放作业:用学具<,>,=,以及数字进行比大小。

  师:这里有1、1、2、3、4、5、=、>、<一些数字和符号。用这些数字和符号组成各种不同的式子。

  四、完成课时特训。

  板书设计:

  3=3

  3>2

  3<4

  4>2

  2<3


数学课《比大小》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数学课《比大小》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小班数学《比大小》教案设计 (菁华3篇)

小班数学《比大小》教案设计1

  教学要求:

  1、初步建立同学的数感,培养同学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同学认知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身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教学重难点:建立数感,能用自身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师:主题图或小猴图片三个、梨的图片4个,桃的图片3个,香蕉的图片二个。

  生:1-5的数字卡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昨天俺们学*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

  (2)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3的后面是几?

  (3)有谁能够写出1-5每个数字。请你试一试。

  二、新知讲授

  1、出示主题画

  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

  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同学回答,教师板书:小猴梨桃香蕉)

  3432

  从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自由回答:教师板书:

  3=33>23<4

  3等于33大于23小于4

  (1)教师介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2)谁会读,请会读的同学带领大家读

  (3)你还有其它的比法吗?

  2、出示第17页下面考虑:

  (1)同学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

  (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5<3

  谁会读?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方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

  三、练一练

  第21页的第5题

  同学自由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互评,最后全班集体评价

  第6题

  同学独立完成,全班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小班数学《比大小》教案设计2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所以一开始创设了跳高和跳远比赛的生活情境,使学生马上投入到学*中来,在这个具体的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数学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空间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

  在学*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线,并借助一些图示,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数数位顺序表 直尺

  教学过程

  ⊙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9页例题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师:运动会上学生们正在进行跳高和跳远比赛,让我们去看看吧。说一说你们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生1:谁跳得高?

  生2:谁跳得最远?

  ……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当小裁判,评出谁是第一名。(板书课题:比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有了主动学*的热情,并且初步感知了小数有大有小,体会比较小数大小在生活中的意义。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比较整数部分是“0”的两个小数的大小。

  (1)大胆猜测。

  师:在跳高比赛中,王红跳了0.69米,李娜跳了0.8米。她们谁跳得高一些呢?

  (生各抒己见)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认为李娜跳得高一些,你们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说一说你这样比较的理由。(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 单位换算比较大小。因为0.69米=6分米9厘米,0.8米=8分米,8分米大于6分米9厘米,所以0.8>0.69。

  方法二 根据小数的意义比较。因为0.69是69个0.01,0.8是80个0.01,80>69,所以0.8>0.69。

  方法三 化成分数比较。因为0.69=,0.8=0.80=,>,所以0.8>0.69。

  方法四 画图比较。(画教材9页中间的小数直观图)通过画图就可以知道0.8>0.69。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2.学*比较三个小数的大小的方法。(课件出示教材9页例题情境图及跳远成绩表)

  师:谁跳得最远?

  (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比较的方法)

  师:用单位换算和画图的方法虽然容易理解,但是操作起来很麻烦,有没有更简捷的比较方法呢?

  (课件出示小数数位顺序表)

  借助小数数位顺序表,师生共同明确2.97,3.13,3.08的整数部分分别是2,3,3,所以可以先判断出最小的是2.97,要比较3.13和3.08的大小,应该看它们的十分位,3.13十分位上的数是1,3.08十分位上的数是0,因为01,所以3.13大。

  师:可不可以用数线上的点来比较呢?(学生利用数线上的点来表示数的位置,然后比较大小)

  师:你们能将这三名同学的成绩按顺序排列起来吗?你们认为应该按怎样的顺序来排?为什么?(出示课堂活动卡,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小班数学《比大小》教案设计3

  【教学内容】

  比大小(第17页的内容)完成第21页的第5、6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教学重难点】

  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soft/

  【教学准备】

  教师:主题图或小猴图片三个、梨的图片4个,桃的图片3个,香蕉

  的图片二个。

  学生:1-5的数字卡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昨天我们学*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

  (2)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3的后面是几?2的前面是及 ?

  (3)有谁能够写出1-5每个数字。请你试一试。

  二、新知讲授

  1、出示主题画

  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小猴 梨桃香蕉

  343 2

  2、从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

  3=33>2 3<4

  3等于33大于23小于4

  4、教师介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5、谁会读,请会读的学生带领大家读

  6、你还有其它的比法吗?(3大于2,2小于3)

  7、出示第17页下面思考:

  8、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够吃?

  三、 练一练

  1、第21页的第5题

  学生自由独立完成,然后学生互评,最后全班集体评价

  2、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四、作业本

  回忆整节课,我觉得学生学得比较积极,在课堂中我尽量做好以下几点:

  1、力求数学知识的情境化、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生动、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便于儿童理解,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一次的教学中,导入时我是让学生举例说出可用1—5来表示的物体。学生学得有些勉强,学*积极不高。于是,在第二次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一下导课的策略,课伊始,我就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请学生找同桌身上能用数字1—5表示的东西,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所见、所想,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学*的兴趣也骤然高涨,并且还体验到原来自己的身上也藏着那么多的数学秘密。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并完成新知识的学*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一下子拉*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 /article/智慧从动作开始。”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更何况现在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在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请学生找一找同桌身上能用1—5表示的东西;认识符号时,让学生用动作表示形状,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根据数字找符号;对班中两对双胞胎的比较;在教室里找可比的东西进行比较,再从具体中抽象到数字并说出算式,使学生从说、听、动、看的过程中学到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今社会“主体回归”的意识已日渐重视,我们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以教师“灌输”为主,应把时间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去发现,以学生在同桌身上发现的数字来进行比较,可以使师产生互动。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支配整个课堂,真正把学生推到学*的主体地位。在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不懂的用符号进行连接,此时,我把权力交给了学生自己来总结,使他们在主动、乐意总结的过程中巩固了符号的运用。

  4、课后的思考 /article/

  整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是挺高的,但主动性还不够,好多东西都需要老师提醒、点拔以后才能说出,这同时也表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待培养。


数学课《比大小》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数学比大小教学设计菁选

数学比大小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比大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比大小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页的内容,第21页第5题、第6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1、教师报数字请学生拿:2、5、3、1、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知识运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3、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二第5题

  1、学*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比大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图形,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2.会利用分数比大小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兴趣,培养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材分析〗

  “比大小”是在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基于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理念及教材的编写意图,我们将课堂教学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1.分类整理——意在从一组原始材料出发,让学生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思考发现:要比较分数的大小必须先观察分数的特点。这样设计,真实再现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自然地运用到分类整理的方法。

  2.探索规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的机会。通过分、折、涂的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尝试概括比大小的规律。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通过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和游戏情境,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有意识地联系生活,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交流解决。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座落在市政治、文化中心,周边环境相对比较好。学生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大部分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由于学生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知识面很广,求知欲望也很高。因此,教师在本节课中及时鼓励、适时引导,营造自主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自发地挖掘自身的学*潜力。

  〖教学设计〗

  (一)分类整理

  师:分数王国的小伙伴们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

  1/2,1/4,2/3,3/4,2/5,3/5,5/6,6/7,3/8。

  (学生读一读。)

  师:大家看,这么多的分数如果进行比较,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太麻烦了。

  师:能不能把这些分数分类整理一下?试试看。

  (同桌试着分类整理。)

  分母相同的分数:1/4和3/4;2/5和3/5。

  分子相同的分数:1/2和1/4;2/3和2/5;3/4,3/5和3/8。

  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5/6和6/7。

  (二)探索规律

  1.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师:任选一组分母相同的分数,用图形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

  1/4和3/4;2/5和3/5。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如:

  3/4○1/4 3/4○1/4

  3/4○1/4 3/4○1/4

  3/4○1/4

  2.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

  板书:1/2和1/4

  (猜一猜,再验证,四人小组交流,全班汇报验证过程。)

  3.反馈评价

  (1)61页试一试:填分数,比大小。

  ()○()

  ()○()

  (2)按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

  3/10○7/10

  1/8○1/4

  4.总结规律

  (1)思考讨论:①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有什么规律?

  ②分子都是1,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有什么规律?

  (2)学生总结:①在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时,看分子,分子大的就大,分子小的就小;

  ②在比较分子都是1的分数时,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就小,分母小的分数就大。

  (3)思考: 2/3和2/5;3/4,3/5和3/8;5/6,6/7谁大谁小?

  (全班交流:分母不同,分子相同但不是1,像这样的分数你会比较大小吗?分子、分母都不同呢?如果不能解决可以存入问题银行。)

  (三)用规律,解决问题(教材62页“练一练”)

  1.按分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

  2.在正方形中,涂出它的1/4。

  3.第3题。4.数学游戏:我说你拿。(小组竞赛)

  生1:拿出全部的3/10。

  生2:我应该拿3根。

  生3:拿出全部的12。

  生4:我应该拿5根。

  ……

  5.联系生活,发现问题。

  师:你在生活中发现过分数比大小的例子吗?会解决了吗?说一说。

  (生举例。)

  〖教学反思〗

  学生在整堂课中反应积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用图形直观验证猜想的方法十分感兴趣,效果也不错。针对学生情况,我适度地拓展知识的广度,如:交流“分母不同、分子相同但不是1”及“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比大小,出现学生自发地运用图形探讨结果的场面,也为以后的知识系统性打下基础。但还应更关注群体教学环境下的个别学生,克服这些学生为活动而活动、随波逐流的倾向。

  〖案例点评〗

  本教学设计有下列几个特点。

  1.从给分数分类入手,先观察分数特点以便更好由学生总结分数比大小的方法。

  2.为学生提供大量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和空间,突出体现教师的组织、引导、合作者角色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数学问题的设计不拘泥于教材,更多地挖掘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

数学比大小教学设计3

  课题:比大小(二)

  内容:小数的性质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 )2.03 0.23( )0.31

  2、0.2( )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图一图、比一比,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并能熟练的应用这一规律。

数学比大小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授课人

  所在单位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的活动,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在涂一涂,比一比中培养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应用能力,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的活动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难点: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小数的意义不同。

  课前准备

  教师

  视频投影仪、图例

  学生

  两张同样大的方格纸、彩笔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

  情境

  发现

  问题

  我们已经和小数成为了好朋友,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了。

  1、大家来看这样两个小数0.3和0.30谁大呢?

  2、你想通过什么方法证明0.3=0.30呢?

  学生可能回答03.=0.30

  学生汇报

  课伊始激发学生学*的的热情,只有与小数成为好朋友,学生才能高兴地去发现它的奥妙和神奇。

  二、动手

  操作,

  体验

  探究。

  (一)引导

  第一次发现

  3.和老师一起动手试一试,好吗?

  4.快拿两张方格纸用彩笔涂一涂,表示0.3和0.30

  教师巡视

  5.在黑板粘贴的图例上随着学生的汇报涂色。

  6.在小组内一起数一数涂色的方格数。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7.指名汇报(板书:0.3=0.30)

  1.学生动手操作,用彩笔。

  2.互相欣赏。

  3.指名汇报涂色的过程。

  4.学生小组合作。

  5.学生汇报。

  得出结论0.3=0.30

  但表示的意义不同。

  通过操作使学生对前面学*的分数的意义进行回顾。涂色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通过数一数方格使学生亲身经历涂色部分面积是相等的过程。

  (二)引导第二次发现

  1.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P10T1. 0.2和0.20谁大?

  2.指名一边涂色一边汇报

  1.学生在教材上完成涂色、比较。

  2.同桌交流得出结论:

  0.2x0.20

  再次实际操作使学生感受到这两个小数也是一样大的。

  (三)引导第三次发现

  1、投影仪出示教材的第2题,2个同样大的方格。

  2、提问:你想怎样涂色,使两部分相等?

  3、快动手试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结果

  4、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汇报。

  6、教师板书

  0.5=0.50 0.7=0.70

  0.9=0.90 0.1=0.10

  ……

  1、学生自由回答。

  2、学生自由涂色、写数。

  3、小组合作交流。

  4、小组代表汇报,说明理由。

  激发学生主动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思维从几个数拓展到许多组数的比较。

  (四)引导学生总结概括。

  1、提问:通过以上这些活动,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在小组内交流。

  3、师板书结论:强调小数大小相等,但表示的意义不同。

  1、小组合作交流。

  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就可以)

  由具体实例归纳一般规律,使学生对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感性上理解小数的意义。

  三、联系

  生活,

  趣味

  拓展。

  1.指板书

  提问:你还可以运用生活实际来说明两个小数是相等的吗?

  2.师: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大小不变,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应用,请看投影仪,你会填吗?

  0.4=()元

  0.60米=()米

  1.500千克=()千克

  8元=()元

  3.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小数吗?

  板书:

  ()=()=()

  4.教师巡视

  5.指导汇报

  师板书:

  0.4=0.40=0.400

  学生可能汇报:

  0. 5元表示5角;

  0.50元表示5角0分;所以0.5=0.50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交流

  3.学生自由选择小数独立完成

  4.同桌之间交流

  5.学生汇报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蕴含着生活。

  通过这一开放性问题,使学生灵活运用小数这一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加深对这一规理解与应用,激发学生感受小数的神奇。

  四、总结

  升华,

  回归

  生活。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想对小数朋友说什么呢?

  2.到生活中去寻找两个小数相等的例子,好吗?

  看谁细心,找的最多

  学生自由谈体会。

  通过这一简短的提问,使学生更加喜欢小数,为进一步探索小数点的规律以及小数加减法作了铺垫。

  让数学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数学比大小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若干张,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创设情境,复*旧知

  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同学们能够通过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一些你喜欢的分数吗?

  (1)学生用纸折分数

  (2)小组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表示出了那些分数。

  (3)全班交流汇报展示的过程,有针对性的张贴并板书四组分数:(3/4,1/4)、

  (1/4,1/2)、(3/8,1/8)、(1/8,1/6)。

  2、观察分数,组织分类。

  刚才老师把同学们展示的分数张贴了四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四组分数,你能给它分一下类吗?

  (1)学生独立观察每组分数的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如何分类

  (3)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陈述分类的思维过程。

  (4)教师小结:我们把分数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像3/4和1/4、3/8和1/8,一类是分子都是1,而分母不同,像1/4和1/2、1/8和1/6

  3、引导质疑,引入课题

  对于刚才我们分出的这两类分数,大家想研究它们哪方面的问题?

  (1)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我想知道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生2:我想知道两个分数的和是多少

  生3:…

  (2)有选择的解决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比较一下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这一问题,好吗?(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3/4和1/4谁大?你是怎么想的,四人一组拿出手中另一张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比的思维过程

  (3)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三个1/4,而另一张纸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一个1/4,3个1/4比一个1/4大,所以3/4>1/4。

  (4)用同样的方法比较3/8和1/8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左边图)。

  ②学生争当“小老师”自行讲解比的过程。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1/4和1/2谁大呢?大家是怎么想的,用刚才比较的方法,四人一组想一想”。

  (2)四人一组合作学*,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一张*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分少,也就是*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4<1/2。

  (5)用同样的方法比较1/8和1/6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右图)。

  ②学生自告奋勇讲解比较的过程。(师适当引导并鼓励)

  ③根据分类总结比较大小的策略。

  (1 )学生独立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

  (2 )小组交流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3 )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4 )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个整体*均分成的份数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同,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数,分数就大;分子小的表示取得份数少,分数就小。

  分子是1的分数表示都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个整体*均分得的份数少,其中的1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均分得的份数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巩固、实践、应用。

  1、给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见课本61页下图)。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按份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投影出示)

  (1)、学生独立看一看、涂一涂、比一比。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3、电脑出示题意:怎样才能*均分呢?

  (1)学生独立审题。

  (2)小组交流,把自己分的思维过程讲给同伴听。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评:

  同学们表现的很出色,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更新的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会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也就是分母相同还有分子是1的时候。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当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数学比大小教学设计6

  课题:比大小(一)

  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情境

  1、少年宫正在举行一个个人广播体操比赛,下面是先出场的两位选手的资料介绍:郑强,11岁,身高1.42米;李明,11岁,身高1.38米。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他们俩谁高?为什么?板书:1.42米>1.38米

  2、他们的成绩出来了!郑强的得分是9.87分,李明的得分是9.90分。谁的得分更高一些?可以怎样表示?板书:9.87<9.90

  3、第三位选手出场了,张华,今年也是11岁,身高1.40米,我们先来关心一下他的成绩:评委说,张华的表现比李明要好,但不能得10分。猜一猜评委可能给出多少分?请你将这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说一说你的怎么比的。

  4、现在他们要进行团体表演,请你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把他们排成一队。

  5、小结。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三、巩固与应用

  1、三位选手的体重是这样的:40.26千克、35.56千克、35.80千克。

  请你把他们的体重按顺序排列起来。

  2、第9页练一练第1题、2、3、4题。

  3、第9题《数学游戏》。

  四、总结。

  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反思:这节课内容比较简单,教师放手让学生讨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学生根据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类推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学*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很好。

数学比大小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比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情感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比较大小的方法。

  2、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练*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情境图、板书用小图片。

  教 学 过 程

  一、辅助环节(1分钟左右)

  1.板书课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学*“比大小”。请认真看老师板书,下面请大家跟老师齐读两遍。

  1.揭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的学*目标是:1、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孩子们,有信心吗?(有)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

  现在,请大家跟着老师的指导认真看书,自学时,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谁看书最认真。

  1.出示自学指导

  (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把书翻到第17页。手指第17页的图,思考并指名学生回答:

  1.数一数:猴子有几只?梨有几个?桃有几个?香蕉有几个?

  2.猴子的只数和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3和3中间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这样一个对着一个摆有什么好处?

  3. 猴子的只数和香蕉的个数有什么关系?3和2中间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4. 猴子的只数和梨的个数有什么关系?3和4中间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5.你能分清“﹥”、“﹤”吗?他们的形状有什么不一样?

  二、“先学”环节(14分钟左右)

  1、学生看书自学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

  (2)汇报交流。(板书:17页情境图)

  2、检测自学效果。

  过渡:同学们自学得都很认真,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比一比谁能做对思考题。

  (1)出示思考题,学生独立完成。

  ①照着书上的日字格描一描“>”“<”“=”。

  ②教材第17页“做一做”。

  (2)学生展示。

  三、“后教”环节(10分钟左右)

  1、更正(生生合作)

  谁有不同答案请上来更正。提示:用红笔改,哪个地方错了先圈起来,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1)议一议。

  ①2=2,认为对的请举手,为什么对?你是怎样想的?

  ②2﹤3,认为对的请举手,为什么对?你是怎样想的?中间是“﹤”前面那个数是大数还是小数?后面那个数呢?

  ③5﹥4,认为对的请举手,为什么对?你是怎样想的?中间是“﹥”前面那个数是大数还是小数?后面那个数呢?

  ④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的写法?(尖尖对小数)

  (2)小组内对改、统计正确率、小结。

  板书设计


数学课《比大小》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比大小》教案 (菁华6篇)

《比大小》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说:称秆 鸭子 耳朵 红旗 小棒。

  生配合回答1~5各数

  1.教师报数请学生拿:2、5、3、1、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的开始就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唤起学生的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谁和谁比较进行教学,既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方法应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3.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二第5题学*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

  1.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游戏:比一比

  师:“刚才我们学*了比大小,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什么和什么比,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运用了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又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大家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检测

  (一)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二)出示第17页下面思考:

  (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

  (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 赶走一只小免)

《比大小》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在探究三个关系符号的过程中,体会这些数学符号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数学符号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感受独立思考、同伴合作、全班交流评价的乐趣。初步体会分类及一一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掌握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写法。

  2.教学难点: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 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师:小朋友们,这些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参观了美丽的校园,又和小猪们一起帮小兔子盖好了漂亮的房子,接着上节课我们去一起来到了动物园。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昨天在动物园里看到了什么呀?

  生1:1头大象,2只犀牛,3只长颈鹿,4朵白云,5个小朋友。

  师:好极了,我们昨天学*了1,2,3,4,5这5个数字,小朋友们一起来读一读,写一写。

  学生活动:齐读1,2,3,4,5,再把5个数字写给同桌的小伙伴看。

  师:看样子小朋友们回家都复*了,这样很好,以后也要养成课后认真复*的好*惯哦。刚才小朋友们回忆了昨天在动物园看见的小动物,那你们都看见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了吗?

  生:老师,我没看见小猴,我最喜欢小猴了。

  师:咦?小猴去哪里了呢?老师也觉得很奇怪,决定要把小猴子找出来。老师找啊找,终于找到了小猴子。小朋友们想知道吗?

  师: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的老朋友小兔子吗?那天其实小猴也帮助小兔子在盖房子,只是我们到的时候小猴因为有事先走了,所以今天小兔子打算把小猴请到新家里做客。

  师:小兔子给我们的小猴准备了很多水果。小朋友们看有哪些水沟呀?(梨,桃子,香蕉)哇,这么多水果堆在小猴面前,小猴傻掉了,这么多水果我们怎么分啊?

  师:老师说啊,这些小猴真的是傻掉了,要是我们小朋友的话早就动手拿来吃了,管别人有没有的吃啊,这样对不对啊?哎,这样不对的,要像我们的小猴一样懂得谦让。

  师:那这么多水果,到底怎么摆才能让小猴们一眼看出哪一种水果多,哪一种水果少呢?小朋友们先自己摆一摆。

  师:好,老师看到许多小朋友都摆好了,那把你们的成果在小组里摆一摆选出摆得最好的,最后老师要看哪个小组的小朋友最能干。

  学生活动:摆一摆

  师:反馈摆一摆情况,有两种,横摆,竖摆,都要给予肯定。

  二、探究新知

  1.教“=”

  师:现在小猴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了啊?那小朋友们说小猴先吃什么水果最好啊?

  生:桃子

  师:说桃子的小朋友谁来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桃子和小猴同样多,小猴刚好一人吃一个桃子。

  师:恩,你说得相当好。老师把他的话补充一下,就是说桃子的数量和小猴的数量同样多,是不是这样啊?这是什么知识啊?是不是我们学过的比多少的知识啊?那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在比较同样多的事物时采用怎样的方法啊?(一个对一个)好,我们一起再来把小猴和桃子比一下。

  师:(边指课件边说)一只小猴吃一个桃子,刚好够吃,我们就说小猴和桃子同样多。

《比大小》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道“多—少”、“大—小”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正确使用量词。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种笔画“竖钩”和1个偏旁“提土旁”。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和1个偏旁“提土旁”。

  2、会写“小、少”,认识新笔画“竖钩”。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看图学词

  1、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美丽的农家小院去做客吧,大家请跟我来。(出示农家小院情境图)

  你们瞧,院子里有哪些东西呀?(随机出示带拼音词卡)

  2、谁能当小导游带领大家认识院子里的东西名称?(相机正音)

  3、同桌互读、开火车读、全班读

  4、去掉拼音读写有名称的词卡。

  全班读,男女比赛读。

  5、学生将写有名称的词卡贴在相应的动物或植物旁边,再读一读。

  二、朗读韵文

  1、读通韵文

  ①自己想办法读通韵文。

  ②同桌检查读(同桌读得好,表扬他,读不好,帮助他)

  ③指名分节读(相机正音,“子”的轻声,“一”的变调)

  ④交流读韵文后的发现。

  (相机指出“大—小”“多—少”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

  2、指导书写“小、少”

  ①出示“小、少”,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②认识新笔画——“竖钩”。

  ③师范写“小”“少”(笔顺演示:先中间后两边),学生书空。

  ④学生先描红,再试写“小”、“少”。

  ⑤书写展示、评议。

  3、读好韵文

  ①自由练读韵文,要求把这段韵文读得很好听。

  ②指名读,师生评点。(节奏感)

  ③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练读韵文。

  ④朗读展示(如拍手读、配上动作读、对读等等)

  三、巩固识字

  1、小朋友,我们一遍遍地读课文,不知不觉地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出示生字)

  自由读——给生字点名——齐读。

  2、学生自主选择生字识记

  (相机指出:①“杏、桃、苹果”都是植物,所以有木字旁或草字旁;②认识新偏旁“提土旁”,结合“堆”的词义,理解为什么“堆”有提土旁。)

  3、想想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生字宝宝?(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结合生活经验使用一些量词并能仿编韵文。

  2、会写“牛、羊”2个生字。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带有关实物

  教学流程:

  一、复现生字

  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了《比一比》的生字,你们还记得吗?(出示课件)

  1、同桌认读生字,并给生字找朋友。

  2、齐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理解韵文

  1、这篇课文有几句话?标上序号,指名分句读韵文。

  2、想一想每一句话写什么?

  (第一、三句比大小,第二、四句比多少。)

  3、理解第2、4句

  ⑴指名读第2、4句

  ⑵看图,比较“一群鸭子”和“一只小鸟”,“一堆杏子”和“一个桃”。

  说一说:()比()多,()比()少。

  ⑶理解“群”

  ①从哪里看出鸭子多?“群”表示什么?(多,在一起)

  ②出示“一群羊”和“一只羊”,“一群企鹅”和“一只企鹅”的图片,学生看图说:一()羊一()企鹅

  ③拓展说话:一群()

  ⑷理解“堆”

  ①从哪个字看出杏子多?“一堆鸭子”行吗?“堆”和“群”有什么不同?

  ②拓展说话:一堆()

  4、理解第1、3句

  ⑴指名读第1、3句

  ⑵看图,比较“一头黄牛”和“一只猫”,“一个苹果”和“一颗枣”。

  说一说:()比()大,()比()小。

  ⑶“头”和“只”换一换说行吗?为什么?

  一头(),一只(),还能说吗?

  ⑷理解“颗”

  ①观察并比较实物:苹果一枣、罗汉果一莲子、葡萄—梨,初步感知“颗”指较小且*似圆形的东西。

  ②自由展示并说出自己所带的能用“一颗”表示的实物。

  ③拓展说话:一颗()

  三、创设语境,仿编韵文

  1、齐读课文

  2、仿编韵文。

  ⑴创设语境(观看课件)

  情境一:苹果和桃

  情境二:西瓜和葡萄

  情境三:马和猴

  ⑵小组合作,自编韵文。

  ⑶交流汇报。

  四、练说数量词,积累语言

  1、课件出示课后练*“我会说”

  同桌讨论,指名说,齐说。

  2、做游戏,找朋友

  将量词卡片和物品名称卡片发给学生,开始唱《找朋友》的歌,歌曲结束以后,和自己找到的朋友站在一起,一起读出共同的名字。

  五、指导书写“牛、羊”

  1、出示“牛、羊”,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牛的竖要出头,竖要压在竖中线;羊的竖不能出头、竖也是压在竖中线)

  2、课件演示“牛、羊”的笔顺,学生书空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书写展示、评议。

  六、实践作业

  回家说家庭用品,和爸爸妈妈比一比,看谁说得又多又准。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板书设计随文识字时出现。

  2、在本课设计中,课前要布置学生收集数量不一、大小不一的实物。

  3、《比一比》这一课学生要理解的量词就和生活有密切联系,有些量词的使用是约定俗成的,道理不可说或不必说;有的量词的使用则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颗”多用于表示小而圆的事物。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过早、生硬地灌进他们的耳朵,只有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说说练练中对量词的使用有初步的感悟。

  4、新课标强调我们的课堂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老师讲授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是熟悉的,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或者是他们能接受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比大小》教案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3.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似数。

  5.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似数。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会“*似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

  1.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学了怎样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谁来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指名1、2个学生回答)

  师让学生自己完整的总结:首先要看数位是否相同,相同的数位就要从最高位比起,如果不能比较出来,就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如果数位不相同,就看哪一个数的数位多那个数就大。

  2.复*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100000=110万 1210000=121万 720000=72万

  师:要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要把万后面的零去掉,要加上一个“万”字。

  3.做一做练*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核对。

  二、复*求*似数的方法

  1.让学生表演地球与太阳(课本例6)。

  2.师:“大约130万个”是一个什么数?

  生:是一个大概数,*似数。

  师:求一个*似数要用什么方法?

  生:四舍五入。

  3.12756≈10000=1万 1389000≈1390000=139万≈13000=13千 =1389千

  ① 师:我们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应该怎么做?

  生:首先找出万位,再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不满5就四舍,满5就五入,然后在把万后面的数改写成零或加一个万字。

  ② 请同学思考:如果是省略千、百后面的尾数又该怎么办呢?

  做练*15页的“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请小组派代表来汇报。

  生总结:省略哪一个数位上的数要先找出那个数位,然后看到右边下一位是否满5决定四舍五入,但必须在后面加上省略那一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三、巩固练*

  1.第4题 由师生对答哪些是*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2.第5题 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开火车的形式校正,并要求说明过程。

  3.第7题 由老师提示,讲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对。投影校对,并让学生提出质疑。

  4.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拿学生的课本投影校对,并请学生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体会,并答解疑难问题。

《比大小》教案5

  本课通过让学生初步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课的重点是教学生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2、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

  【课前准备】

  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做手指游戏,教师和学生一起做。

  2、填字游戏,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引入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

  提问:

  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开口朝大数”,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尖尖朝小数。”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比大小,中间用等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5、动手动脑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物品请学生上台摆一摆,填一填。

  (1)看一看,比一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三组练*结束后进行小结。

  三、练*天地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点学生回答。

  四、小兔子的家

  (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说出来?

  (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

  五、课后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我们了解到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可以用“>”“<“和”=“来表示比较的结果,描述它们的大小。

《比大小》教案6

  教学目的:

  1.借助直观图形,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2.会利用分数比大小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兴趣,培养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利用分数比大小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在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兴趣,培养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分类整理

  师:分数王国的小伙伴们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

  分母相同的分数:1

  分子相同的分数:1

  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5

  如:3

  三、用规律,解决问题(教材62页“练一练”)

  1.按分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

  2.在正方形中,涂出它的1

  5.联系生活,发现问题。

  师:你在生活中发现过分数比大小的例子吗?会解决了吗?举例说一说。


数学课《比大小》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比大小》幼儿园教案 (菁华5篇)

《比大小》幼儿园教案1

  教学内容:教科书17页,练*二5、6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

  1、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学具: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师准备“猴吃水果图”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图”的电脑课件)

  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 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4、 认识符号“=”的含义

  (1)提问:有几只猴和几个桃?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吗?

  (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5、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b) 师提问: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梨吗?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梨,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梨,还有一个。

  d) 教师在3和4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小于4”。

  6、扩展活动

  学生认识了各个符号后,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说的也许不是教师心里的答案,但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1---5的排列顺序,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认识符号“>”、“<”

  让学生对着“>”、“<”每个人发挥想象,他们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怎样记住“>”、“<”。指名说说。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许他们想的是你所没想到的。同时要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教师不要横加干预。

  二、巩固练*

  1、练*二5

  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 )里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2、 练*二6

  教学内容:教科书17页,练*二5、6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

  1、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学具: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师准备“猴吃水果图”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图”的电脑课件)

  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 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4、 认识符号“=”的含义

  (1)提问:有几只猴和几个桃?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吗?

  (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5、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b) 师提问: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梨吗?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梨,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梨,还有一个。

  d) 教师在3和4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小于4”。

  6、扩展活动

  学生认识了各个符号后,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说的也许不是教师心里的答案,但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1---5的排列顺序,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认识符号“>”、“<”

  让学生对着“>”、“<”每个人发挥想象,他们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怎样记住“>”、“<”。指名说说。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许他们想的是你所没想到的。同时要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教师不要横加干预。

  二、巩固练*

  1、练*二5

  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 )里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2、 练*二6

《比大小》幼儿园教案2

  教学内容:教科书17页,练*二5、6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

  1、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学具: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师准备“猴吃水果图”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图”的电脑课件)

  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 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4、 认识符号“=”的含义

  (1)提问:有几只猴和几个桃?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吗?

  (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5、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b) 师提问: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梨吗?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梨,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梨,还有一个。

  d) 教师在3和4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小于4”。

  6、扩展活动

  学生认识了各个符号后,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说的也许不是教师心里的答案,但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1---5的排列顺序,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认识符号“>”、“<”

  让学生对着“>”、“<”每个人发挥想象,他们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怎样记住“>”、“<”。指名说说。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许他们想的是你所没想到的。同时要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教师不要横加干预。

  二、巩固练*

  1、练*二5

  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 )里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2、 练*二6

  教学内容:教科书17页,练*二5、6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

  1、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学具: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师准备“猴吃水果图”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图”的电脑课件)

  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 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4、 认识符号“=”的含义

  (1)提问:有几只猴和几个桃?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吗?

  (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5、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b) 师提问: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梨吗?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梨,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梨,还有一个。

  d) 教师在3和4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小于4”。

  6、扩展活动

  学生认识了各个符号后,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说的也许不是教师心里的答案,但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1---5的排列顺序,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认识符号“>”、“<”

  让学生对着“>”、“<”每个人发挥想象,他们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怎样记住“>”、“<”。指名说说。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许他们想的是你所没想到的。同时要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教师不要横加干预。

  二、巩固练*

  1、练*二5

  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 )里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2、 练*二6

《比大小》幼儿园教案3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

  1、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学具: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学过程:

  一、 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图”的电脑课件)

  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 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4、 认识符号“=”的含义

  (1)提问:有几只猴和几个桃?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吗?

  (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5、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b) 师提问: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梨吗?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梨,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梨,还有一个。

  d) 教师在3和4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小于4”。

  6、扩展活动

  学生认识了各个符号后,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说的也许不是教师心里的答案,但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1---5的排列顺序,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认识符号“>”、“<”

  让学生对着“>”、“<”每个人发挥想象,他们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怎样记住“>”、“<”。指名说说。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许他们想的是你所没想到的。同时要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教师不要横加干预。

  二、巩固练*

  1、练*二5

  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2、 练*二6

  教学内容:教科书17页,练*二5、6

《比大小》幼儿园教案4

  一、设计意图:

  在*常的生活中,小班的孩子已经能够初步感知一组物体的相对大小,但是对于系统的概念并不完全了解,在完整的表述物体大小的语言能力还存在个体明显差异。在操场玩耍时能指认出哪个是大球,哪个是小球,个别孩子可以抱起大球说:这个是大球,大部分幼儿不愿开口或者合着同伴说这是大球或者小球,但本身并不理解、熟悉。因此我开展本次活动,本设计以系列生活游戏的活动,使幼儿在“大”和“小”的玩游戏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学*按物体的大小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认识并区分物体的大小。

  2、尝试用一句话正确表述物体的大小。

  3、能主动参与,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课件

  四、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

  小朋友夏天喜欢吃什么水果呀?幼儿一起回答:西瓜 教师引出PPT上的第一张幻灯片:两个西瓜

  (一)两个西瓜入场,初步感知大小的变化。

  老师:“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的客人,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提问: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两个西瓜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小朋友 喜欢吃什么水果? 苹果、橘子、梨子

  引出第二张幻灯片:苹果

  (二)脑子转一转:在我们看的`动画片中,回忆回忆,都有哪些动画 人物,你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动画人物?

  老师:小嘴巴闭起来,转动脑子想一想,举手回答,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幼儿:米奇、喜羊羊、海绵宝宝、天线宝宝、蜘蛛侠、奥特曼、大黄鸭

  老师:看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哪些动画人物?引出幻灯片

  老师:这是什么呀?它们谁是妈妈?谁是宝宝呢?

  幼儿:举手回答

  老师: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以为客人,小朋友鼓掌欢迎它出场。

  老师:这是什么呢?它两个谁是老大?小朋友向他两个学*一下,笑一笑哇,我们小朋友都和他们一样,非常的开心。

  看谁在跳舞呢?是海绵宝宝在跳舞吗?老师遇见了一个问题:老师总是分不清他们谁是哥哥了,谁能告诉我呀?

  (三)找一找:熊爸爸和熊宝宝的熊掌丢了,帮熊爸爸熊宝宝找一找他们的熊掌

  提问:这上面有几个熊掌?

  幼儿上来自己操作帮他们找到自己的熊掌。

  (四)游戏送礼物:大大和小小难得来我们这做客,我们送些礼物给他们吧。(初步认识大小标记,知道从一堆东西中先找到同类的两种物体再进行大小的分类。)

  1、认识大小标记

  老师:“这里有一些东西作为礼物,要送到大大小小的家里去。你们看,大大的家有一个门牌号,它的身体大大的,它叫大标记。小小的家也有一个门牌号,它的身体是小小的,叫小标记。”

  2、师:我们一起来找找哪些礼物是送给大大的,哪些礼物是送给小小的。送给大大的礼物放在大标记的篮子里,送给小小的礼物放到小标记的篮子里。

  3、教师与幼儿一起指认礼物送给谁。

  (五)结束活动

  老师:我们礼物可真多,我们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好不好。

  五、活动延伸:

  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大衣服小衣服。

《比大小》幼儿园教案5

  课题:

  比大小

  内容:

  小数的大小比较

  课时:

  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少年宫正在举行少年演讲比赛,下面是先出场的是郑强和李明。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他们的成绩出来了!郑强的得分是9.87分,李明的得分是9.90分。谁的得分更高一些?可以怎样表示?为什么?板书:9.87<9.90

  1、 第三位选手出场了,张华,他的成绩是9.96分。请你将这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说一说你的怎么比的。

  2、 第四位选手是王*。我们一起来关心他的成绩:评委说,王*的表现比张华差一些,比李明好一些。你们猜猜他可能得多少分呢?

  3、 小结。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三、巩固与应用

  1、 四位选手的体重是这样的:40.26千克、35.56千克、35.80千克、37.80千克。 请你把他们的体重按顺序排列起来。

  2、 第10页练一练第1、2、3、4、5题。

  四、拓展与总结。

  1、第11页6、7题。

  2、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数学课《比大小》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比大小教学设计范本10份

  比大小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道“多―少”、“大―小”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正确使用量词。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种笔画“竖钩”和1个偏旁“提土旁”。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和1个偏旁“提土旁”。

  2、会写“小、少”,认识新笔画“竖钩”。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看图学词

  1、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美丽的农家小院去做客吧,大家请跟我来。(出示农家小院情境图)

  你们瞧,院子里有哪些东西呀?(随机出示带拼音词卡)

  2、谁能当小导游带领大家认识院子里的'东西名称?(相机正音)

  3、同桌互读、开火车读、全班读

  4、去掉拼音读写有名称的词卡。

  全班读,男女比赛读。

  5、学生将写有名称的词卡贴在相应的动物或植物旁边,再读一读。

  二、朗读韵文

  1、读通韵文

  ①自己想办法读通韵文。

  ②同桌检查读(同桌读得好,表扬他,读不好,帮助他)

  ③指名分节读(相机正音,“子”的轻声,“一”的变调)

  ④交流读韵文后的发现。

  (相机指出“大―小”“多―少”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

  2、指导书写 “小、少”

  ①出示“小、少”,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②认识新笔画――“竖钩”。

  ③师范写“小” “少”(笔顺演示:先中间后两边),学生书空。

  ④学生先描红,再试写“小”、“少”。

  ⑤书写展示、评议。

  3、读好韵文

  ①自由练读韵文,要求把这段韵文读得很好听。

  ②指名读,师生评点。(节奏感)

  ③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练读韵文。

  ④朗读展示(如拍手读、配上动作读、对读等等)

  三、巩固识字

  1、小朋友,我们一遍遍地读课文,不知不觉地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出示生字)

  自由读――给生字点名――齐读。

  2、学生自主选择生字识记

  (相机指出:①“杏、桃、苹果”都是植物,所以有木字旁或草字旁;②认识新偏旁“提土旁”,结合“堆”的词义,理解为什么“堆”有提土旁。)

  3、想想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生字宝宝?(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结合生活经验使用一些量词并能仿编韵文。

  2、会写“牛、羊”2个生字。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带有关实物

  教学流程:

  一、 复现生字

  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了《比一比》的生字,你们还记得吗?(出示课件)

  1、同桌认读生字,并给生字找朋友。

  2、齐读生字。

  二、 朗读感悟,理解韵文

  1、这篇课文有几句话?标上序号,指名分句读韵文。

  2、想一想每一句话写什么?

  (第一、三句比大小,第二、四句比多少。)

  3、理解第2、4句

  ⑴指名读第2、4句

  ⑵看图,比较 “一群鸭子”和“一只小鸟”,“一堆杏子”和“一个桃”。

  说一说:( )比( )多,( )比( )少。

  ⑶理解“群”

  ① 从哪里看出鸭子多?“群”表示什么?(多,在一起)

  ② 出示“一群羊”和“一只羊”, “一群企鹅”和“一只企鹅”的图片,学生看图说:一( )羊 一( )企鹅

  ③ 拓展说话:一群( )

  ⑷理解“堆”

  ①从哪个字看出杏子多?“一堆鸭子”行吗?“堆”和“群”有什么不同?

  ②拓展说话:一堆( )

  4、理解第1、3句

  ⑴指名读第1、3句

  ⑵看图,比较“一头黄牛”和“一只猫”, “一个苹果”和“一颗枣”。

  说一说:( )比( )大,( )比( )小。

  ⑶“头”和“只”换一换说行吗?为什么?

  一头( ),一只( ),还能说吗?

  ⑷理解“颗”

  ①观察并比较实物:苹果一枣、罗汉果一莲子、葡萄―梨,初步感知“颗”指较小且*似圆形的东西。

  ②自由展示并说出自己所带的能用“一颗”表示的实物。

  ③拓展说话:一颗( )

  三、创设语境,仿编韵文

  1、齐读课文

  2、仿编韵文。

  ⑴创设语境(观看课件)

  情境一:苹果和桃

  情境二:西瓜和葡萄

  情境三:马和猴

  ⑵小组合作,自编韵文。

  ⑶交流汇报。

  四、练说数量词,积累语言

  1、课件出示课后练*“我会说”

  同桌讨论,指名说,齐说。

  2、做游戏,找朋友

  将量词卡片和物品名称卡片发给学生,开始唱《找朋友》的歌,歌曲结束以后,和自己找到的朋友站在一起,一起读出共同的名字。

  五、指导书写“牛、羊”

  1、出示“牛、羊”,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牛的竖要出头,竖要压在竖中线;羊的竖不能出头、竖也是压在竖中线)

  2、课件演示“牛、羊”的笔顺,学生书空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书写展示、评议。

  六、实践作业

  回家说家庭用品,和爸爸妈妈比一比,看谁说得又多又准。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板书设计随文识字时出现。

  2、在本课设计中,课前要布置学生收集数量不一、大小不一的实物。

  3、《比一比》这一课学生要理解的量词就和生活有密切联系,有些量词的使用是约定俗成的,道理不可说或不必说;有的量词的使用则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颗”多用于表示小而圆的事物。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过早、生硬地灌进他们的耳朵,只有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说说练练中对量词的使用有初步的感悟。

  4.新课标强调我们的课堂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老师讲授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是熟悉的,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或者是他们能接受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比一比,比一比教学设计,比一比教案,教学设计,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比大小教学设计 2

  一、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二、教学重难点:

  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三、教学准备:

  师:主题图或小猴图片三个、梨的图片4个,桃的图片3个,香蕉的图片二个。

  生:1-5的数字卡片、<、>、=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昨天我们学*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

  (2)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3的后面是几?

  (3)有谁能够写出1-5每个数字。请你试一试。

  (二)新知讲授

  1、出示主题画

  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

  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小猴梨桃香蕉)

  3 4 3 2

  从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

  3=3 3>2 3<4

  3等于3 3大于2 3小于4

  (1)教师介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2)谁会读,请会读的学生带领大家读

  (3)你还有其它的比法吗?

  2、出示第17页下面思考:

  (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

  (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5<3

  谁会读?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

  (三)练一练

  第21页的第5题。

  比大小教学设计 3

  课题:比大小(二)

  内容:小数的性质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 )2.03 0.23( )0.31

  2、0.2( )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图一图、比一比,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并能熟练的应用这一规律。

  比大小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7页,练*第5、6题,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 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 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学难点:

  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3只小猴、4个梨、3个桃、2个香蕉的图片: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 旧知辅垫: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一些数字,请看黑板(边板边说)你们能读出它们吗?

  教师在黑板上分别摆上数字卡片3、1、5、2、4

  师:你们能按从小到大的数字排列。(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摆)

  师:谁还能从大到小排列呢?

  二、 探究新知

  (一) 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1、 出示主题图

  师;有几只猴子到山上玩耍,他们也遇到了一些数字

  信息。(出示挂图)

  从这幅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呢?

  教师跟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在黑板上贴出水果图,并标上数子。

  (二) 引导学生学*“>”“<”和“=”

  师:我们这节课来学*比较数字的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请同学们观察猴子和水果的数量,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教学“>”“<”和“=’)

  1、 教学“=”

  (1) 师:我们来比一比,哪些水果和猴子的数量一样多?

  (2) 教师说明:当桃子和猴子的数量一样多时,我们就说3只猴子和3个桃相等。(板书:“3=3”),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3) 师:同学们看看,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有趣的地方?你们还能举出其它例子吗?

  2、 教学“>”(猴子和香蕉比)

  (1) 学生观察得出,猴比香蕉多,教学3>2(板书3>2),教学反思《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2) 请学生观察“>”,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开口大,朝大数。

  (3) 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吗?”

  3、 教学“<”(猴子和梨比)

  (1) 学生观察得出,猴比梨少,教学3<4(板书3<4)。

  (2) 请学生观察“<”,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尖头小,对小数。”

  (3) 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吗?”

  4、 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同桌讨论,看有什么发现。

  (1)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2) 让学生边读边用手指在空中写两遍

  5、 发散思维

  师:看看这些数字,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三、 拓展运用

  1、 第20页第5题,教师引导学生看清题意。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再请几个学生上黑板摆一摆。

  2、 第2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几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 游戏:比一比

  (1) 师:“刚才我们学*了比大小,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的数量是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

  (2) 同桌游戏:同桌间拿出学具,摆一摆,比一比,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四、 总结:

  师:我们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读一遍: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教学反思: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数概念的难点。

  本节课是通过图形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初步建立“符号感”,通过将小猴与3种水果的对应排列,以儿童能接受为以后集合、对应、统计的教学打下基础。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仅要学*运算符号,“+”、“-”,还要学*关系符号,“>”、“<”、“=”。认识这三种符号后,学生是怎样区别和理解的呢?我在教学时,特别让学生注意符号的开口方向:“>”开口向左是大于号;“<”开口向右是小于号;两边都相同的数用等于号。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总结出顺口溜:相同数间用等号;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可以帮助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比大小教学设计 5

  课题:比大小(二)

  内容:小数的性质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 )2.03 0.23( )0.31

  2、0.2( )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图一图、比一比,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并能熟练的应用这一规律。

  比大小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知道“多―少”、“大―小”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正确使用量词。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种笔画“竖钩”和1个偏旁“提土旁”。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和1个偏旁“提土旁”。

  2、会写“小、少”,认识新笔画“竖钩”。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看图学词

  1、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美丽的农家小院去做客吧,大家请跟我来。(出示农家小院情境图)

  你们瞧,院子里有哪些东西呀?(随机出示带拼音词卡)

  2、谁能当小导游带领大家认识院子里的东西名称?(相机正音)

  3、同桌互读、开火车读、全班读

  4、去掉拼音读写有名称的词卡。

  全班读,男女比赛读。

  5、学生将写有名称的词卡贴在相应的动物或植物旁边,再读一读。

  二、朗读韵文

  1、读通韵文

  ①自己想办法读通韵文。

  ②同桌检查读(同桌读得好,表扬他,读不好,帮助他)

  ③指名分节读(相机正音,“子”的轻声,“一”的变调)

  ④交流读韵文后的发现。

  (相机指出“大―小”“多―少”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

  2、指导书写 “小、少”

  ①出示“小、少”,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②认识新笔画――“竖钩”。

  ③师范写“小” “少”(笔顺演示:先中间后两边),学生书空。

  ④学生先描红,再试写“小”、“少”。

  ⑤书写展示、评议。

  3、读好韵文

  ①自由练读韵文,要求把这段韵文读得很好听。

  ②指名读,师生评点。(节奏感)

  ③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练读韵文。

  ④朗读展示(如拍手读、配上动作读、对读等等)

  三、巩固识字

  1、小朋友,我们一遍遍地读课文,不知不觉地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出示生字)

  自由读――给生字点名――齐读。

  2、学生自主选择生字识记

  (相机指出:①“杏、桃、苹果”都是植物,所以有木字旁或草字旁;②认识新偏旁“提土旁”,结合“堆”的词义,理解为什么“堆”有提土旁。)

  3、想想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生字宝宝?(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结合生活经验使用一些量词并能仿编韵文。

  2、会写“牛、羊”2个生字。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带有关实物

  教学流程:

  一、 复现生字

  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了《比一比》的生字,你们还记得吗?(出示课件)

  1、同桌认读生字,并给生字找朋友。

  2、齐读生字。

  二、 朗读感悟,理解韵文

  1、这篇课文有几句话?标上序号,指名分句读韵文。

  2、想一想每一句话写什么?

  (第一、三句比大小,第二、四句比多少。)

  3、理解第2、4句

  ⑴指名读第2、4句

  ⑵看图,比较 “一群鸭子”和“一只小鸟”,“一堆杏子”和“一个桃”。

  说一说:( )比( )多,( )比( )少。

  ⑶理解“群”

  ① 从哪里看出鸭子多?“群”表示什么?(多,在一起)

  ② 出示“一群羊”和“一只羊”, “一群企鹅”和“一只企鹅”的图片,学生看图说:一( )羊 一( )企鹅

  ③ 拓展说话:一群( )

  ⑷理解“堆”

  ①从哪个字看出杏子多?“一堆鸭子”行吗?“堆”和“群”有什么不同?

  ②拓展说话:一堆( )

  4、理解第1、3句

  ⑴指名读第1、3句

  ⑵看图,比较“一头黄牛”和“一只猫”, “一个苹果”和“一颗枣”。

  说一说:( )比( )大,( )比( )小。

  ⑶“头”和“只”换一换说行吗?为什么?

  一头( ),一只( ),还能说吗?

  ⑷理解“颗”

  ①观察并比较实物:苹果一枣、罗汉果一莲子、葡萄―梨,初步感知“颗”指较小且*似圆形的东西。

  ②自由展示并说出自己所带的能用“一颗”表示的实物。

  ③拓展说话:一颗( )

  三、创设语境,仿编韵文

  1、齐读课文

  2、仿编韵文。

  ⑴创设语境(观看课件)

  情境一:苹果和桃

  情境二:西瓜和葡萄

  情境三:马和猴

  ⑵小组合作,自编韵文。

  ⑶交流汇报。

  四、练说数量词,积累语言

  1、课件出示课后练*“我会说”

  同桌讨论,指名说,齐说。

  2、做游戏,找朋友

  将量词卡片和物品名称卡片发给学生,开始唱《找朋友》的歌,歌曲结束以后,和自己找到的朋友站在一起,一起读出共同的名字。

  五、指导书写“牛、羊”

  1、出示“牛、羊”,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牛的竖要出头,竖要压在竖中线;羊的竖不能出头、竖也是压在竖中线)

  2、课件演示“牛、羊”的笔顺,学生书空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书写展示、评议。

  六、实践作业

  回家说家庭用品,和爸爸妈妈比一比,看谁说得又多又准。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板书设计随文识字时出现。

  2、在本课设计中,课前要布置学生收集数量不一、大小不一的实物。

  3、《比一比》这一课学生要理解的量词就和生活有密切联系,有些量词的使用是约定俗成的,道理不可说或不必说;有的量词的使用则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颗”多用于表示小而圆的事物。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过早、生硬地灌进他们的耳朵,只有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说说练练中对量词的使用有初步的感悟。

  4.新课标强调我们的课堂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老师讲授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是熟悉的,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或者是他们能接受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比一比,比一比教学设计,比一比教案,教学设计,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比大小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比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情感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比较大小的方法。

  2、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练*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情境图、板书用小图片。

  教 学 过 程

  一、辅助环节(1分钟左右)

  1.板书课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学*“比大小”。请认真看老师板书,下面请大家跟老师齐读两遍。

  1.揭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的学*目标是:1、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孩子们,有信心吗?(有)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

  现在,请大家跟着老师的指导认真看书,自学时,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谁看书最认真。

  1.出示自学指导

  (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把书翻到第17页。手指第17页的图,思考并指名学生回答:

  1.数一数:猴子有几只?梨有几个?桃有几个?香蕉有几个?

  2.猴子的只数和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3和3中间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这样一个对着一个摆有什么好处?

  3. 猴子的只数和香蕉的个数有什么关系?3和2中间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4. 猴子的只数和梨的个数有什么关系?3和4中间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5.你能分清“�”、“�”吗?他们的形状有什么不一样?

  二、“先学”环节(14分钟左右)

  1、学生看书自学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

  (2)汇报交流。(板书:17页情境图)

  2、检测自学效果。

  过渡:同学们自学得都很认真,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比一比谁能做对思考题。

  (1)出示思考题,学生独立完成。

  ①照着书上的日字格描一描“>”“<”“=”。

  ②教材第17页“做一做”。

  (2)学生展示。

  三、“后教”环节(10分钟左右)

  1、更正(生生合作)

  谁有不同答案请上来更正。提示:用红笔改,哪个地方错了先圈起来,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1)议一议。

  ①2=2,认为对的请举手,为什么对?你是怎样想的?

  ②2�3,认为对的请举手,为什么对?你是怎样想的?中间是“�”前面那个数是大数还是小数?后面那个数呢?

  ③5�4,认为对的请举手,为什么对?你是怎样想的?中间是“�”前面那个数是大数还是小数?后面那个数呢?

  ④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的写法?(尖尖对小数)

  (2)小组内对改、统计正确率、小结。

  板书设计

  比大小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通分的意义;

  掌握通分的方法,能运用通分的知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在比较大小的同时体会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观察、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过程中,感受通分的必要性,体验数学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运用转化原理,组织好铺垫训练,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迁移。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铺路搭桥,激活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知;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课堂评语,激发学生学*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全过程。

  (3) 练*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意练*的形式、梯度和侧重点,激活学生的学*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导语:我们学*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有两种情况,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是哪两种情况?

  有部分同学很快说出:一种是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较

  大;另一种是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较大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的复*题,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对:

  在圆圈里填上﹤ ﹥或﹦

  23441124○ ○ ○ ○ 55789736

  二 、探究新知

  教师导入新课:如果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呢?

  1、教师谈话引入:我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书,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人民的好警察任长霞》,这本书介绍了河南省登封市***长任长霞的先进事迹,我们书中的同伴红红和亮亮正在读这本书。

  2、出示图片,交流方法。

  比大小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例题和“做一做”,练*三第3、4、6、7、8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会用词语“等于”、“大于”和“小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2.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符号“=”、“>”和“<”,会正确地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小猴吃水果的课件。

  2.投影仪。

  3.每人准备3只猴、4个梨、2个香蕉和3个桃的图片;“>”“<”“=”3张符号卡片和1~5的数字卡片;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创设童话情境,引入象形统计图。

  (1)课件展示

  (2)画外音

  (3)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4)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学生摆法一般有两种:

  (5)提问:观察摆放的图,数一数几只猴吃几个梨,几个桃,几根香蕉?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课件展示的象形图下面分别动画写出“3”、“4”、“3”、“2”。

  二、教学新课

  1、教学“3=3”

  提问:每只猴能吃上一个桃,桃子一个也不多,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并且在图下面写上3=3,进而教读这个式子。

  2、教学“3>2”方法和教学“3=3”相同。告诉学生“3比2大”可以用符号“>”表示。学生说一说大于号的.形状。可用语言表示,也可用手势表示。

  3、教学“3<4”方法如前,让学生说一说小于号的形状是怎样的,与大于号的形状对比来说。

  4、区分“>”“<”和“=”。

  小结: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观察可发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也就是比较多少;谁和谁同样多,就用“=”表示;谁比谁多,就用“>”表示;谁比谁少,就用“<”表示。

  三、课堂练*

  1、第17页做一做第1、2题

  2、第18页练*三第3题、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小结:我们认识了“>”“<”和“=”3种符号,知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在比较时,仍然可以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来比较。

  比大小教学设计 10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二.设计思想

  1.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

  在这节课中,通过创设三只猴子分水果的情境和讲故事让学生自己运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一一对应相比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的探索发现。

  2.巧设数学活动,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学*方式,提高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让学生操作拿出与猴子和香蕉相对应的数字卡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得出猴子比香蕉多,也就是3>2,讲完后让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等等。

  3.及时反馈反思,渗透学*策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对学*过程的及时反馈,对解决问题结束的及时反思,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认知过程。比如,通过对各种个性化练*的及时反馈,让学生更加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体会到学*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这三个符号的读法及其含义和作用。

  (2)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识别5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学会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读和学会“”和“=”的用法。

  (2)通过练*让学生初步建立符号感。

  (3)在情境中培养学生初步初步学会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学兴趣,体验实际生活中的大小。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五.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数的大小,并正确的运用“”和“=”

  六.教法选择

  创设情境法

  七.学法指导

  动手操作、交流合作

  八.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主题图、图片(包括3只小猴、4个梨子、三个桃子、2根香蕉)、1-5的数字卡片。

  学生准备:

  1-5的数字卡片。

  九.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二)讲授新知


数学课《比大小》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实用5份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这次教学安排在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之后,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小数有个完整的认识。课后,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效果,我感觉在这次教学中我比较注意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并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注重迁移,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

  这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的整数大小的比较有内在联系。我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尝试,激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一开始,通过让学生对整数进行比较,回想整数比较的方法,鼓励学生将其类推到小数的比较中。注重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主动学*的能力,同时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路回归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比较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体会在使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要掌握比较的有序性、相对性和传递性,从而培养辩证思维。在探索中,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难点的处理

  "小数的大小比较"与整数大小的比较在方法上有相同也有区别,正因为此,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容易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误认为小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针对此难点,在学生总结出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之后,我提出"位数多的小数就一定大"这句话对吗?让学分析判断,将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举例验证的方法,得出"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大"的结论,学生明确"小数的大小与位数的多少没有关系",这样学生认识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小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的联系与区别,促进数学知识的系统化。

  三、营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

  整节课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以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使学生感到亲切、轻松、能主动的学*。在教学问题设计上对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将问题设置梯度,分层提问。这样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其次在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学*环节,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让各类学生都有热情参与、有能力参与。总之,多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氛围,使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学*,提高其学*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

  不足:

  1、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们完全可以通过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到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上来,绝大多数的学生学起来都会感到非常的轻松,对知识点还掌握的比较好,但我还是觉得在设计时忽略了学生的整体参与。

  2、我觉得自己的评价性语言太单一,不能及时的给与学生以鼓励,也就是没有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不能让学生的激情去染升。

  3、有的地方讲的太多,还不够放手,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充分发掘利用教学资源,认真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关注每一个学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精彩!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2

  一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我先复*1-5各数,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上台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抓住一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动物的心理,新课的导入用“小猴吃水果”这一故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运算符号“+”、“-”,还要学*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在一节课内小朋友要认识三个符号朋友“<”、“>”和“=”,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故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的形状是怎样的?开口朝哪边?尖尖的呢?引导学生用形象易懂的语言去记忆三种符号。“两边数字一样大,中间填‘=’”,“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 “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等。等学生已理解后,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最后安排补充练*,以加深学生对符号的印象,并会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3

  一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我先复*1—5各数,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上台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抓住一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动物的心理,新课的导入用"小猴吃水果"这一故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运算符号"+"、"—",还要学*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在一节课内小朋友要认识三个符号朋友"<"、">"和"=",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故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的形状是怎样的?开口朝哪边?尖尖的呢?引导学生用形象易懂的语言去记忆三种符号。"两边数字一样大,中间填‘=’","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等。等学生已理解后,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最后安排补充练*,以加深学生对符号的印象,并会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4

  课题:比大小(二)

  内容:小数的性质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 )2.03 0.23( )0.31

  2、0.2( )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图一图、比一比,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并能熟练的应用这一规律。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5

  小于、等于、大于是一组数学符号,主要用来表示自然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学生在学*《小于、等于、大于》前,已经学过了比较。能够很好的掌握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比较。而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这些都是学*新本领的基础。《小于、等于、大于》就是把直观的比较用抽象的数学符号表达出来。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并会区分“>”、“<”,要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在课堂中我想了一种形象的比喻,如“>”象张着大嘴巴的大鱼,所以叫大于,而“<”是闭着嘴巴的小鱼,因为害怕大鱼吃它们所以紧紧的闭着嘴巴,所以叫小于。孩子们通过我的比喻能够分清楚了“>”和“<”。紧接着我又让孩子们动手摆这三种符号,孩子们通过这些活动下来对这三种符号认识的非常好。以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符号,在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学*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比较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明白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时候作用“<”,孩子们通过算式自己总结出了“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的顺口溜。

  不足的是,在教学中我没有亲自总结出一些方法,比如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还有,上课组织教学花了太多时间,效果也不太理想。另外在后半部分学生动手操作中有些乱,孩子们还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在摆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跟上老师走,自己玩自己的,还有学生不注意听老师要求什么,而只顾自己摆自己的。如何更快地熟悉学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确实还需要思考。


数学课《比大小》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比大小》小班教案合集5篇

  《比大小》小班教案 1

  活动目标:

  1. 知道树叶有大有小,能比较两片树叶的大小。

  2. 用身体动作感受大与小。

  3. 能听指令做动作。

  活动准备:

  各类大小树叶若干(或自制的大小树叶画);两个贴有标签的小筐(标签①是一个人——两臂张开、两脚分开;标签②是一个较小的人——屈膝下蹲,埋头,两手抱膝。);一副挂图(两棵落叶纷飞的大树)

  活动过程:

  一、复*儿歌《片片飞来象蝴蝶》,出示挂图引出树叶宝宝。

  师:小朋友们看今天来了许多老师要和我们一起学本领,我们一起来欢迎他们,那我们一起来念一首儿歌《片片飞来象蝴蝶》送给所有老师好吗?看哪个宝宝的声音最好听。

  师:老师这里有一副画,想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这些树叶宝宝怎么了,它们在干什么?(往下掉)那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二、树叶比大小

  1. 分给每个幼儿大小树叶各一片,

  师:我们教室里也有好多树叶宝宝,它们偷偷告诉我,想要和小一班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你们愿意吗?

  现在请你看看你手里的树叶,觉得它们像什么?(如像小鱼、像手等等)

  2. 师:数一数你们手里现在有几片树叶?看看这两片树叶一样大吗?哪片比较大?哪片比较小?你怎么知道的?(幼儿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

  3. 教师做示范,然后请幼儿听指令,感知树叶落下的过程。

  师:现在老师是树妈妈,你们想不想看看我的树叶宝宝从树上落下来的样子?

  指令:“风儿吹吹,大树叶飘下来了;风儿吹吹,小树叶飘下来了。”(把手举高,然后相应地松开手让手中的树叶落下来)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来试一试。

  三、用身体动作表现大小

  1. 师:树叶有大有小,老师想用两个动作来表演大树叶和小树叶。请你们猜猜老师表演的动作哪个是大树叶,哪个是小树叶,好吗?

  2. 教师做两个动作:两臂张开、两脚分开,一副舒展的样子;屈膝下蹲,埋头,两手抱膝。

  师:你们猜出来了吗?哪个是大树叶,哪个是小树叶?为什么?

  师:你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3. 引导幼儿创编动作

  师:除了这两个动作,你还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演大树叶和小树叶?

  四、送树叶宝宝回家

  师:我们的树叶宝宝累了想回家休息了,你们看,这里有大树叶和小树叶的家(两个小筐),它们的家有不同的标记,请你们想一想,哪个是大树叶宝宝的家,哪个是小树叶宝宝的家?然后把它们送回家,好吗?

  附:片片飞来象蝴蝶(儿歌)

  秋风吹,树枝摇,红叶黄叶往下掉。

  红树叶,黄树叶,片片飞来象蝴蝶。

  《比大小》小班教案 2

  一、设计意图:

  在*常的生活中,小班的孩子已经能够初步感知一组物体的相对大小,但是对于系统的概念并不完全了解,在完整的表述物体大小的语言能力还存在个体明显差异。在操场玩耍时能指认出哪个是大球,哪个是小球,个别孩子可以抱起大球说:这个是大球,大部分幼儿不愿开口或者合着同伴说这是大球或者小球,但本身并不理解、熟悉。因此我开展本次活动,本设计以系列生活游戏的活动,使幼儿在“大”和“小”的玩游戏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学*按物体的大小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认识并区分物体的大小。

  2、尝试用一句话正确表述物体的大小。

  3、能主动参与,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课件

  四、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

  小朋友夏天喜欢吃什么水果呀?幼儿一起回答:西瓜 教师引出PPT 上的第一张幻灯片:两个西瓜

  (一)两个西瓜入场,初步感知大小的变化。

  老师:“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的客人,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提问: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两个西瓜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小朋友 喜欢吃什么水果? 苹果、橘子、梨子

  引出第二张幻灯片:苹果

  (二)脑子转一转:在我们看的动画片中,回忆回忆,都有哪些动画 人物,你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动画人物?

  老师:小嘴巴闭起来,转动脑子想一想,举手回答,和其他小

  朋友分享。

  幼儿:米奇、喜羊羊、海绵宝宝、天线宝宝、蜘蛛侠、奥特曼、

  大黄鸭

  老师:看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哪些动画人物?引出幻灯片

  老师:这是什么呀?它们谁是妈妈?谁是宝宝呢?

  幼儿:举手回答

  老师: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以为客人,小朋友鼓掌欢迎它出

  场。

  老师:这是什么呢?它两个谁是老大?小朋友向他两个学*

  一下,笑一笑哇,我们小朋友都和他们一样,非常的开心。

  看谁在跳舞呢?是海绵宝宝在跳舞吗?老师遇见了一个问题:

  老师总是分不清他们谁是哥哥了,谁能告诉我呀?

  (三)找一找:熊爸爸和熊宝宝的熊掌丢了,帮熊爸爸熊宝宝找一找 他们的熊掌

  提问:这上面有几个熊掌?

  幼儿上来自己操作帮他们找到自己的熊掌。

  (四)游戏送礼物:大大和小小难得来我们这做客,我们送些礼物给他们吧。(初步认识大小标记,知道从一堆东西中先找到同类的两种物体再进行大小的分类。)

  1、认识大小标记

  老师:“这里有一些东西作为礼物,要送到大大小小的家里去。你们看,大大的家有一个门牌号,它的身体大大的,它叫大标记。小小的家也有一个门牌号,它的身体是小小的,叫小标记。”

  2、师:我们一起来找找哪些礼物是送给大大的,哪些礼物是送给小小的。送给大大的礼物放在大标记的篮子里,送给小小的礼物放到小标记的篮子里。

  3、教师与幼儿一起指认礼物送给谁。

  (五)结束活动

  老师:我们礼物可真多,我们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好不好。

  五、活动延伸:

  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大衣服小衣服。

  《比大小》小班教案 3

  教学目的:

  1、寻找发现生活中大小不同的物品。

  2、通过观察、比较,能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谁的大,谁的小”,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能主动参与,在活动中积极探索。

  4、随即进行谦让教育。

  活动准备:

  1、创设天线宝宝家的情景,摆放各种大小不同的物品,如:碗、盘子、汤匙、玩具、衣服、鞋子等。

  2、在活动周围贴上大小不同的卡片,一样的卡片大小各一。

  3、活动室外面铺上大地垫和小地垫,摆放大的天线宝宝、大纸箱和小的天线宝宝、小纸箱。

  活动预设:

  一、谈话引入

  天线宝宝欢迎大家来到天线宝宝乐园来做客。丁丁喜欢大的东西,拉拉喜欢小的东西。(出示天线宝宝和他们喜欢的大东西和小东西)引导幼儿说一说他们分别喜欢什么?

  观察分析

  该环节作为引入,孩子很感兴趣。但是有些孩子吸引力都在天线宝宝上,不能听清老师的要求。

  二、找一找,说一说

  天线宝宝乐园里还有许多有大有小的东西,请大家去看一看、找一找,回来告诉老师和朋友。小朋友可别乱拿东西,天线宝宝们会生气的!

  幼儿自由探索——集中个别讲述:我看到什么东西大,什么东西小?(结合社会性,进行谦让教育)。

  观察分析

  孩子们对桌上摆放的玩具动物很感兴趣,许多男孩在玩玩具,出现了争抢的现象。活动后的讲述活动,一些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话。

  三、比一比

  小朋友很聪明,天线宝宝们在卡片上画了许多的礼物送给大家。每人到周围拿一张卡片,然后去找和你卡片上礼物一样的小朋友,两个人手拉手随便找个位置坐下来,说一说:我们的礼物都是什么?谁的大?谁的小?

  老师简单示范——幼儿自由找朋友——集中讲述。

  观察分析

  在找卡片的过程中,能力强的孩子会主动去找自己卡片上内容一样的好朋友,能力较弱的孩子则不能,有些孩子没有找到好朋友 。因为固定位置的影响,有的孩子找到了好朋友却不能一起坐。

  四、延伸活动

  天线宝宝要到外面去玩,小朋友们要不要一起去呀?门口有一条宝宝通道,拿大礼物的小朋友要爬过大的通道,去找大的天线宝宝;拿小礼物的小朋友要爬过小的通道,去找小的天线宝宝,然后把卡片放进他们的口袋里。可千万别放错了!

  幼儿根据卡片上物体的大小怕地点——根据物体的大小将卡片放进大小不同的篮子里。

  观察分析

  孩子们对爬很感兴趣,能按老师的要求不推不挤。有个别孩子将大卡片放进小箱子。

  《比大小》小班教案 4

  活动名称:马路上

  活动目标:

  1.能依据物品的特征做简单分类与视觉上的辨识,并能比较出异同。

  2.通过观察,培养幼儿分辨物品间差异的能力。

  3.乐意参与活动,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求知欲。

  活动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能从几个物品中找出不同的一个。

  活动难点:能依据物品的特征做简单分类,培养幼儿分辨物品间差异的能力。

  活动准备:梨子四个(黄、绿),卡车、小汽车、自行车、摩托车图片各四张,操作单。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实物引入。

  师:今天一早老师买了一些水果,小朋友们看一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水果?(出示梨子)一共有几个梨子呀?(四个)你们再仔细看一看,这四个梨子都一样吗?哪儿不一样?那谁能把那个不同的梨子给拿出来?(幼儿取出黄色的)

  总结:小朋友们真棒,都能找出不相同的这个梨子,小眼睛真厉害。

  二、基本部分。

  过渡语: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参观汽车城,你们想不想去?

  1、现在我们来到第一个车间,(张贴卡车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卡车都一样吗?有一辆和其它的不一样,是哪一样呢?(指名幼儿指出)这辆汽车哪儿和其它的不一样呢?那老师把这辆不一样的卡车用粉笔圈出来。(教师示范)

  2、第一个车间参观完了,现在我们来到第二个车间(张贴小汽车图片)小朋友们看到了什么?这些汽车都一样吗?哪儿不一样?哪一种颜色的汽车多?哪一种颜色的汽车少?哪一种颜色的汽车跟其他的不一

  样?那我们把这个也圈出来。

  3、小汽车参观完了,看,现在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自行车图片)现在老师要把这些自行车送给表现最好的小朋友。(四名幼儿上台,每人举一张汽车图片)小朋友们看,他们四个人的自行车都一样吗?谁的跟其他小朋友的不一样?(不一样的小朋友站在一边)哪儿不一样?教师将图片贴在黑板上,指名幼儿上前把不一样的圈出来。

  4、最后老师还要带小朋友们去参观一种车,看,是什么车?(出示摩托车图片)谁想要?(四名幼儿上前,每人举一张图片)他们四个人的摩托车都一样吗?哪一个不一样?怎么不一样了?将图片贴在黑板上,指名幼儿把不一样的圈出来。

  5汽车城参观完了,小朋友们表现真棒。我这儿也有很多汽车,老师要来考考小朋友们,看你们能不能把每条路上不一样的车找出来。教师示范一个。

  6、幼儿操作学*单,教师巡视指导。

  三、结束部分。

  检查操作单完成情况,小结评价,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我把这节课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认识各种汽车,小朋友看到这么多汽车,很兴奋。第二个环节是按照汽车的外形和颜色分类,先是二种汽车分类,小孩子都很聪明,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本来设计在这要渗透多和少,大和小的内容,这个环节也忘了,再是三种汽车分类,分别有按外形和颜色分类,我引导的好像不是很好,但是孩子都能很快的正确完成操作。在这个环节,补了第一环节的颜色不一样和外形不一样。第三个环节是,找物品的差异,通过出示四个汽车,有三个是一样的有一个或外型或颜色不同,孩子都完成的比较好。数学活动应注重孩子实际操作,今后要注意。

  《比大小》小班教案 5

  教学内容:教科书17页,练*二5、6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

  1、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学具: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师准备“猴吃水果图”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图”的电脑课件)

  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 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4、 认识符号“=”的'含义

  (1)提问:有几只猴和几个桃?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吗?

  (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5、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b) 师提问: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梨吗?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梨,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梨,还有一个。

  d) 教师在3和4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小于4”。

  6、扩展活动

  学生认识了各个符号后,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说的也许不是教师心里的答案,但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1---5的排列顺序,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认识符号“>”、“<”

  让学生对着“>”、“<”每个人发挥想象,他们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怎样记住“>”、“<”。指名说说。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许他们想的是你所没想到的。同时要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教师不要横加干预。

  二、巩固练*

  1、练*二5

  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 )里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2、 练*二6

  教学内容:教科书17页,练*二5、6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

  1、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学具: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师准备“猴吃水果图”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图”的电脑课件)

  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 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4、 认识符号“=”的含义

  (1)提问:有几只猴和几个桃?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吗?

  (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5、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b) 师提问: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梨吗?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梨,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梨,还有一个。

  d) 教师在3和4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小于4”。

  6、扩展活动

  学生认识了各个符号后,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说的也许不是教师心里的答案,但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1---5的排列顺序,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认识符号“>”、“<”

  让学生对着“>”、“<”每个人发挥想象,他们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怎样记住“>”、“<”。指名说说。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许他们想的是你所没想到的。同时要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教师不要横加干预。

  二、巩固练*

  1、练*二5

  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 )里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2、 练*二6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