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地理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

  第二课时

  复*上节课内容提问: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学生上台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标示出基多市。

  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位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

  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引导:按照我们学*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巩固总结此课。

  布置作业:做下面练*:

  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 )

  A、4万千米 B、8万千米 D、4万米 D、8万米

  3.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 )

  A.60°W B、60°E C、120°W D、120°E

  4.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 )

  A.180° B、0° C、160°E D、20°W

  5.赤道是 ( )

  A.划分经度的起点 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90°纬线

  6.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 )

  A.0°和180°之间 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间 D、20°W以东到160°E

  7.关于地球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 B.150°E经线未必位于东半球

  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8.关于经度、纬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 B.纬度越高,离赤道越*

  C.最大的经度是360° D.180°经线以东经度越来越大的为东经

  板书设计:

  一、纬线和经线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二、纬度和经度

  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2

  第一节、自然环境

  第1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复*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P5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面,腰部为海拔20xx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总结: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原、东北*原、华北*原、恒河*原、印度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洋—长、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板书设计,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

  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本单元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将上册所学的海陆分布,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大洲,同时也为继续学*地区和国家提供基础知识和具体方法。本册教材只安排了一个大洲—亚洲。亚洲这一“案例”引导学生学会从哪些地理要素把握大洲地理,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以及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所以本章既是对亚洲的学*,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

  第1课“世界第一大洲”用过读图,人物对话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即从半球位置,洲际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让学生运用地图说明其他任何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第2课“世界的季风气候区”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从宏观上把握展现一个大洲气候特征的样板,同时设置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归纳:亚洲气候特点奠定基础。

  第3课“人口最多的大洲”首先讲述了亚洲人口的数量,自然增长率,人口分布,并更具相关图文资料,让学生描述对亚洲人口的总体印象。

  第4课“经济发展的差异”运用相关资料说明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的不*衡性,说明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理解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热爱我们居住的大洲亚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4、根据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说出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归纳气候的主要特点,并能分析原因。

  5、了解季风气候带来的自然灾害,环境问题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6、通过相关统计图表,了解亚洲人口数量,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亚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长较快的大洲。

  7,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体验,说明亚洲人口增长带来的对环境和发展的压力。

  8,运用某些典型的数据指标,说明亚洲经济发展水*的不*衡,运用某个国家地图和资料,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条件,探究该国因地制宜,发展本国优势的成功经验。

  三、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理解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3、根据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说出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归纳气候的主要特点,并能分析原因。

  4、通过相关统计图表,了解亚洲人口数量,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亚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长较快的大洲。

  5、运用某些典型的数据指标,说明亚洲经济发展水*的不*衡,运用某个国家地图和资料,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条件,探究

  该国因地制宜,发展本国优势的成功经验。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菁华3篇)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

  第二课时

  复*上节课内容提问: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学生上台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标示出基多市。

  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位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

  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引导:按照我们学*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巩固总结此课。

  布置作业:做下面练*:

  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 )

  A、4万千米 B、8万千米 D、4万米 D、8万米

  3.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 )

  A.60°W B、60°E C、120°W D、120°E

  4.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 )

  A.180° B、0° C、160°E D、20°W

  5.赤道是 ( )

  A.划分经度的起点 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90°纬线

  6.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 )

  A.0°和180°之间 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间 D、20°W以东到160°E

  7.关于地球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 B.150°E经线未必位于东半球

  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8.关于经度、纬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 B.纬度越高,离赤道越*

  C.最大的经度是360° D.180°经线以东经度越来越大的为东经

  板书设计:

  一、纬线和经线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二、纬度和经度

  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2

  第一节、自然环境

  第1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复*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P5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面,腰部为海拔20xx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总结: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原、东北*原、华北*原、恒河*原、印度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洋—长、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板书设计,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

  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本单元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将上册所学的海陆分布,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大洲,同时也为继续学*地区和国家提供基础知识和具体方法。本册教材只安排了一个大洲—亚洲。亚洲这一“案例”引导学生学会从哪些地理要素把握大洲地理,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以及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所以本章既是对亚洲的学*,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

  第1课“世界第一大洲”用过读图,人物对话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即从半球位置,洲际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让学生运用地图说明其他任何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第2课“世界的季风气候区”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从宏观上把握展现一个大洲气候特征的样板,同时设置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归纳:亚洲气候特点奠定基础。

  第3课“人口最多的大洲”首先讲述了亚洲人口的数量,自然增长率,人口分布,并更具相关图文资料,让学生描述对亚洲人口的总体印象。

  第4课“经济发展的差异”运用相关资料说明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的不*衡性,说明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理解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热爱我们居住的大洲亚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4、根据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说出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归纳气候的主要特点,并能分析原因。

  5、了解季风气候带来的自然灾害,环境问题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6、通过相关统计图表,了解亚洲人口数量,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亚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长较快的大洲。

  7,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体验,说明亚洲人口增长带来的对环境和发展的压力。

  8,运用某些典型的数据指标,说明亚洲经济发展水*的不*衡,运用某个国家地图和资料,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条件,探究该国因地制宜,发展本国优势的成功经验。

  三、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理解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3、根据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说出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归纳气候的主要特点,并能分析原因。

  4、通过相关统计图表,了解亚洲人口数量,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亚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长较快的大洲。

  5、运用某些典型的数据指标,说明亚洲经济发展水*的不*衡,运用某个国家地图和资料,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条件,探究

  该国因地制宜,发展本国优势的成功经验。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练* (菁华3篇)

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练*1

  1.世界上面积最小且人口很少的国家是( )。

  A.文莱B.安道尔C.摩纳哥D.梵蒂冈

  2.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数量最多的大洲是( )。

  A.亚洲B.非洲C.北美洲D.欧洲

  3.世界各国的相同点是( )。

  A.人口多少一致B.政治制度相同

  C.面积大小相等D.地位*等

  4.下列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还是发展*家B.发达国家都位于北半球C.发展*家都是二战后独立的D.发展*家都位于南半球

  5.发展*家大多分布于( )。

  A.亚洲、非洲、拉丁美洲B.北美洲、欧洲、大洋洲

  C.拉丁美洲、欧洲、大洋洲D.亚洲、欧洲、北美洲

  6.“南北对话”是指( )。

  A.南半球人民与北半球人民的对话B.南半球与北半球国家的对话

  C.发展*家之间的对抗D.发展*家与发达国家间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商谈7.下列叙述中,不符合欧美发达国家状况的是( )。

  A.交通拥挤,人口增长快B.工农业生产发达,生产水*高

  C.市场繁荣,环境幽雅D.受教育程度高,生活质量好

  8.下列国家,均属于发达国家的是( )。

  A.*、韩国、新加坡B.美国、日本、巴西

  C.美国、马来西亚、泰国D.新西兰、德国、加拿大

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练*2

  1.下列有关降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同一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

  B.雨量器就是测量降水量用的量杯

  C.赤道附*的降水量大多在20xx毫米以上

  D.降水对人民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很大

  2.北京的降水量是644毫米,其含义是()

  A.某一年的降水量B.多年来的*均降水量

  C.每天测得的降水量总和D.历史上降水量最多和最少*均值

  3.我国属于下列选项中的()

  A.全年多雨区B.全年少雨区

  C.夏季多雨区D.冬季多雨区

  4.在赤道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

  A.热带草原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D.热带雨林气候

  5.下列哪个事例不能反映气温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A.柑橘树在零下9度以下会受到毁灭性冻害

  B.俄罗斯人冬季喜欢喝烈酒

  C.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变化不大

  D.新疆吐鲁番人“早穿皮袄午穿纱”

  6.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位于台湾山脉的东部,该地降水的类型是()

  A.锋面雨B.地形雨C.台风雨D.对流雨

  7.我国新疆地区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偏高、气温低B.海拔较高、水汽少

  C.深居内陆、距海远D.山地阻挡、背风坡

  8.下列气候类型只分布的.亚洲的是()

  A.热带草原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

  9.下列气候带中,纬度最高的是()

  A.热带草原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10.下列哪个不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_______

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练*3

  1.下列条件中,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是()

  A.地形崎岖,气候寒冷B.水源充足,土壤肥沃C.资源贫乏,气候干旱D.水源匮乏,地形崎岖

  2.下列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是()

  A.高原、山地地区B.热带雨林地区C.荒漠地区D.河流中下游的*原地区

  3.聚落一般分两大类()

  A.散村与集村B.乡村和城市C.集镇和乡村D.集镇和城市

  4.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对比,不正确的是()

  A.乡村聚落的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

  B.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

  C.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D.城市聚落有住宅、学校、医院、影院,而乡村聚落没有

  5.造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原因是()

  A.居民人口的多少B.占地面积的大小C.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D.地形和气候的差异

  6.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7.“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着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这首歌描述的乡村聚落类型是()

  A.农村B.牧村C.渔村D.林场

  8.有关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当地多竹林,所以就地取材B.当地气候湿热,竹楼利于散热防潮

  C.当地降水频繁,较陡的楼顶便于雨水下泻D.当地经济落后,没钱盖砖瓦房屋

  9.渔村、牧村、农村、城市等不同聚落类型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自然条件的影响B.开发利用的时间长短不一C.各地政治制度不同D.人类的劳动生产方式不同

  10.有关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地点B.河流中下游的*原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C.自然环境的差异并不影响聚落民居的建筑风格D.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屋一般墙薄窗户大,有利于散热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菁华6篇)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

  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能力目标: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3)人口问题及对策。

  (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法、谈话法、小品表演等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搜集有关人口问题的资料。

  [教具准备]: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活动1] 让学生结合课本65页活动1,并根据*时的了解展开讨论。并出示幻灯片(资料:地球上第50亿位和第60亿位居民)

  [过 渡] 同学们都讲的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世界人口是怎样增长的?

  一、世界人口增长

  [活动2] 读图分析问题。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该曲线图的变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曲线图中,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说明人口增长的越快,然后引导学生分时段,边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边分析人口增长速度的特点。(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1998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国家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尼日利亚高高高巴西英国德国

  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3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学 生] 学生讨论回答

  [练一练2]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而从大洲来看,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最大的,下面我们依据非洲人口统计数据,完成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画。

  [教师投影演示] 在学生绘制完柱状图后,教师再用投影图给学生演示绘制过程,使学生真正掌握。

  [过 渡] 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在不断地加快。但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一,从而导致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活动4]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67页活动题1,想想人口密度是怎样来计算的呢?

  [师生小结]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均每*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总数/该地区的总面积

  [活动5]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那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

  [师生总结归纳]

  世界人口密集区:(1)亚洲东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

  (2)欧洲、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世界人口稀疏区:(1)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

  (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第二课 时 人口问题

  [教师提问] 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的时代,现在世界上每年增加*8000万人,请你按一年365.25天,计算一下每天、每小时、每秒各增加多少人?一节课45分钟时间内世界增加了多少人?引导学生说出对这组数据的想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的兴趣,调动求知欲)

  [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快、算得准。附表:

  每 年每 天每小 时每 分 钟每秒8000万人219028人9126人152人2.5人[结 论]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

  [过 渡] 那么人口增长过快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小 品](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编小品,内容是反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启发: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适当的补充有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方面的图片资料,启发学生从世界粮食问题、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方面去展开讨论。

  [学生表演、教师评价] [小组讨论、交流]: 各小组成员把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人口增长过快所带来的问题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 ,以扩展认识。(学生小组讨论,一方面可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总结] 略

  [质 疑] 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带来了以上一系列的问题,那么人口增长是不是越慢越好呢?请你说说对与不对的理由。

  [讨 论] 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总结] 人口增长过慢或停止增长或不断的减少都不好,也会带来不少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等等。

  [过渡提问] 人口增长过快与过慢都不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请大家想想办法,看看人口问题应该如何合理解决?(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客观评价并加以鼓励,维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讨 论]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9页阅读材料)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引导、补充,让学生明确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及目标

  [拓 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1、2、[过 渡] 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还出现了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城市对农村人口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活动2] 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辩题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正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发展不利 反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发展有利

  [学生辩论] (略)

  [师生归纳]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一方面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城市商业活动,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农村人口大量涌人城市,也会使城市交通、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的压力。

  [过 渡]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东部沿海是世界上的人口稠密地区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到我国访问、经商、投资、留学、定居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他们抱着共同的心愿来到*,但他们的皮肤、头发、面部特征却是不同的。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世界上主要的几大人种。

  四、不同的人种

  [活动3] 投影展示黑种人、黄种人和白种人生活地区的景观及生活场面的图片。小组讨论、交流对世界三大人种的认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学生在交谈中掌握新知,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读图鉴别,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学生自由发言] (略)

  [活动4] 投影展示世界三大人种的图片和 “世界人种分布图”,完成下列表格以认识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和分布情况。

  肤 色头 发面 部体 毛主要分布地区白种人浅波 状鼻高、唇薄多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西亚黄种人黄 色

  棕 色黑 直扁*中 等东 亚黑种人黑 色卷 曲嘴唇厚少非洲、大洋洲、

  [师生归纳总结] 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些有种族偏见的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优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都是应该遭到反对并且谴责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本节探讨的四个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措施、策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

  约分钟。

  教具:

  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章地球(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

  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周长在哪里?

  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方千米

  5、课堂练*: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

  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 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20°S 。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其中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 [多媒体展示] “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让学生将课本、练*册或教师给出的练*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示例题] *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3、10,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晨,冬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大屏幕投影:读一读 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画一画 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积极性和兴趣。

  第二课时

  复*旧课,引入新课。

  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6,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8,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归纳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做一做:

  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57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授课体会:

  这节课部分知识有一定难度,对于“世界年*均气温分布规律”,虽然使用了挂图,但同学们还不是很理解。在根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摄氏度”这一规律,计算某些些题目时失分率还是很高。下节课对于这个知识点还要加以练*。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4

  学*目标:

  1、准确说出地球的形状,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2、认识地球仪,能在地球仪上准确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了解赤道、纬线、纬度的定义。

  4、分析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明确南北纬度、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5、根据所给出的纬线图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南北半球位置及所在的纬度区位置。

  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南北半球的划分。

  学*难点:

  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能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及纬度区。

  学生自学

  学*任务(一)自学课本14—16页地球的形状部分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说出地球的形状。

  2、利用图中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并记录。

  组间:以各组代表为代表交换各组记录,作出汇总。并互相解答。

  学*任务(二) 自学课文第16—17页地球仪部分思考回答:

  1、什么是地球仪?

  2、在地球仪上准确指出地轴、南北两极、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经线及纬线。

  3、说出赤道、纬线、纬度的概念,南北纬度的是如何划分的,南北纬度各用那个字母表示。

  4、观察“纬线与纬度”图分析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填下表。

  纬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特点

  纬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相同度数的区分

  零度线的确定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5

  复*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

  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

  (评价活动结果)

  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基多市。

  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

  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30°N、30°S的纬线,同桌之间一方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方读出或写出该纬线的纬度(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

  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教师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教师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6

  第二课时

  复*上节课内容提问: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学生上台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标示出基多市。

  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位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

  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引导:按照我们学*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巩固总结此课。

  布置作业:做下面练*:

  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 )

  A、4万千米 B、8万千米 D、4万米 D、8万米

  3.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 )

  A.60°W B、60°E C、120°W D、120°E

  4.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 )

  A.180° B、0° C、160°E D、20°W

  5.赤道是 ( )

  A.划分经度的起点 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90°纬线

  6.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 )

  A.0°和180°之间 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间 D、20°W以东到160°E

  7.关于地球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 B.150°E经线未必位于东半球

  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8.关于经度、纬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 B.纬度越高,离赤道越*

  C.最大的经度是360° D.180°经线以东经度越来越大的为东经

  板书设计:

  一、纬线和经线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二、纬度和经度

  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菁选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15篇

  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我们又将接触新的知识,学*新的技能,积累新的经验,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计划吧。想学*拟定计划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1

  一、学生双基、能力、学*方法和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2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计划二个课时。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通过小学阶段的学*,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怀有浓厚的兴趣,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少数学生学*兴趣不是十分的浓厚,认为比枯燥;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地理科比较难,难以理解;有些学生认为读图比较难;有些学生认为地理科学*的作用不大。但是,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兴趣比较浓厚,也热爱地理这个学科,且基础还行。

  二、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是:

  1、教学资源开发

  充分利用教材、教学资料、地理方面图书,使之为教学服务。

  2、教学任务或目标

  优质地完成教材的教学任务,尽量多的辅导学生。

  要求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气氛和谐。

  让学生学会学*,学会分析问题,学会用地理的方法思考问题,能客观的看待事物,学会做人。

  3、减轻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精心钻研教材,科学设计教案,认真备课,认真教学,适时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

  5、教材在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探究活动的力度,教材中“活动”和“综合探究”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巩固课堂知识,继而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和“综合探究”这两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实践性;

  6、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教材中尝试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理过程的组照或组画等,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对地理课的兴趣。

  7、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教材十分重视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引入,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地理是密不可分的,是鲜活的。

  8、*实、生动的语言风格。教材中尽可能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鄙弃板着面孔说教的语言风格。例如,尝试在表现学生对话的对话框中,使用学生的语言。此外,一些小标题也比较活泼,富有启发性。

  9、版式设计生动活泼。

  本教材的主要内容:

  本教材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地球——我们的家园

  第二章地图——传输地理信息的工具

  第三章陆地和海洋——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

  第四章天气和气候——地球大气的风云变化

  第五章居民——“地球村”的主人

  第六章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第七章发展与合作——经济全球化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探究精神,及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

  3、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4、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各国的新文化传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措施:

  1、通过“活动”和“综合探究”两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2、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3、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示意图、景观图、投影仪、多媒体等,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4、根据地理科的特点,注意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积级性。

  教学进度和课时分配

  1、教学进度:

  本学期教学时间为20周,去掉一周的节假日,二个周的复*时间,教学时间为17周,每周2课时,共34课时;

  2、课时安排:

  第一周:与同学们谈地理、第一章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节认识地球面貌2课时第二周:第二节感受地球运动单元检测2课时

  第三周:第二章地图——传输地理信息的工具第一节认识地图2课时

  第三周:第二节使用地图单元检测2课时

  第五周:陆地和海洋——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第一节海陆分布第2课时

  第六周:第二节海陆变迁单元检测2课时

  第七周:第四章天气和气候——地球大气的风云变化第一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2课时

  第八周:第二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2课时

  第九周:第三节天气第四节气候单元检测2课时

  第十周:复*

  第十一周:期中测试2课时

  第十二周:第五章居民——“地球村”的主人第一节人口与人种2课时第十三周:第二节民族、语言和宗教2课时期中总结

  第十四周:单元检测2课时

  第十五周:聚落——人类的聚居地第一节聚落与环境2课时

  第十六周:第二节聚落的发展与保护2课时

  第十七周:单元检测2课时

  第十八周:第七章发展与合作——经济全球化2课时

  第十九周:复*

  第二十周:期末考试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七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为依据,认真组织教学,努力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

  二、学生基本状况。

  本期担任初一语文教学。从学生的升学会考状况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语文上优秀率的不到10%,且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潜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潜力也不行,因此本期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但即使如此,我仍将坚持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用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力求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

  三、教材分析:

  1、本册教科书共7个单元30课,其中精读课文16课,略读课文(标__号)14课。其中包括5个现代文单元,每单元4课。第一单元记事,第二单元写人,第三单元写景,第四单元小说,第五单元童话与科幻。从文体上看,这五个单元都可归入记叙性文体一类。两个文言诗文单元,每单元5课,大多数课文也都能够归为记叙性文体。另外还有《名著引读》《汉字的形体》《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等三个附录。

  2、写作分整篇写作、片段写作和课外练笔。整篇写作安排了七次,片段写作结合课后“思考与练*”每单元安排一两次,课外练笔要求学生构成*惯。口语交际集中安排7次,分散的口语交际活动在课后“思考与练*”中也有适当安排。

  3、综合性学*安排3次,资料涉及学*查阅资料、调查社会用字、探究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等。

  4、写字集中安排了2次,资料涉及复*正楷字,初步了解行楷字最基本的笔画组合柜律,分散的写字练*结合课后“思考与练*”,每单元安排一两次。

  5、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叙事性的散文单元。目标是: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引导他们开展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先对作者作一介绍,以引起学生对课文的重视,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文章的关键部分。巧设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第二单元:写人的散文单元。目标是:健康的感情、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懂得怎样对待亲人、对待老师、体会他们的一片爱心;懂得如何处理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关系,服从大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教学设计:帮忙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要点就行。

  第三单元:写景的散文单元。目标是:了解写景文章的特点,学会写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欣赏作品准确生动的语言。教学设计:根据实际状况组织教学,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过程。

  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目标是: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和有关知识,了解小说是透过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述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会简单的分析评价人物。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教师只作精当的点拨。注意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第五单元:童话单元。目标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透过单元教学,到达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潜力。教学设计:以发展思维和想象力为重点,透过阅读、讨论、设疑、解疑等方式,努力激活课堂教与学的气氛,力求生动活泼。

  第六七单元:古诗文单元。目标是: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养成诚信的品行,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在学*中大胆质疑,大胆探索。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古代诗歌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

  四、总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木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惯,掌握常用的学*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潜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超多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3

  生: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联系实际:

  一、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

  (课件展示)

  地区: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1

  师:人口自然增长率负值表示什么?0又表示什么?

  生:负值表示人口减少,0表示人口不增不减。

  师过渡:世界上各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不同,那人口分布又是什么情况呢?

  (板书)世界人口分布

  二、世界人口分布

  师:请同学们阅读67页活动1,思考: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人口分布的疏密?用公式怎么表示?

  生:人口密度=人口数/面积(人/*方千米)

  联系实际:计算抚顺、沈阳的人口密度

  (课件展示)

  地区

  面积/*方千米

  人口/人

  (20xx年)

  人口密度

  (人/*方千米)

  生:抚顺人口密度是199(人/*方千米)

  生:沈阳人口密度是537(人/*方千米)

  师总结过渡:我们身边抚顺沈阳的人口分布不同,那么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我们需要利用世界人口分布图来观察。

  师:读图要循序渐进,根据“读图三部曲”(观图—知地—求理),观图—熟悉图例,明确图意;知地—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求理—探究分布规律,理解成因。请同学们根据图例,找出人口分布四大稠密区和四大稀疏区(人口密度大于200人为人口稠密区;小于1人为稀疏区),并分析这样分布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课件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地形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世界年*均气温分布图

  生: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是人口稠密区。

  生:极地地区,北非地区,南美洲北部人口稀疏。

  生:中低纬度*海的'*原地区,自然条件好,是人口稠密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气候潮湿的雨林地区,人口稀少。

  师生总结: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海的*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区,而“高、干、冷、湿”地区人口稀少。

  (课件展示)极地,沙漠,高原,雨林图片

  过渡: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分布不均产生了很多人口问题。

  (板书)人口问题

  三、人口问题

  师:请同学们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根据合作提示,分组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1、谈谈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哪些问题?

  2、谈谈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原因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课件展示)

  合作提示:

  1、各组自主选择探究题目

  2、先通过阅读教材或学案资料,提取信息,形成自己观点

  3、组内交流各自观点,互相补充。

  4、组长收集整理组员观点,以恰当的表现形式全班交流(画漫画、情景剧、举例子等)

  (附本部分学案)

  <合作探究>(参照教材P67———P70)

  1、结合所见所感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4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14节: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八章《天气与气候》,第九章《居民与聚落》,第十章《发展与合作》。

  1. 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 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 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 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 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 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七年级共计六个教学班,每班40余人。任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学生、贴*生活、贴*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第1-2周 第一章

  第2-4周 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3-6周 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4-8周 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9-10周 (复*及期中考试)

  第11-12周 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13-14 周 第四章

  第15-16周 第五章

  第17-18周 复*

  第19-20周 复*及期末考试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教学计划二

  1、 教材在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探究活动的力度,教材中“活动”和“综合探究”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巩固课堂知识,继而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和“综合探究”这两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实践性;

  2、 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教材中尝试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理过程的组照或组画等,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对地理课的兴趣。

  3、 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教材十分重视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引入,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4、 *实、生动的语言风格。教材中尽可能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鄙弃板着面孔说教的语言风格。例如,尝试在表现学生对话的对话框中,使用学生的语言。此外,一些小标题也比较活泼,富有启发性。

  5、 版式设计生动活泼。

  本教材的主要内容:

  本教材共分为五章: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三章 天气和气候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教学重点:第一、二、三章

  教学难点:第一、二、三章

  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探究精神,及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

  3、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4、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各国的新文化传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初一学生刚升入初中,虽然小学学过《社会》,有一定的地理初步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空间概念缺乏,不善于综合分析问题,抽象思维能力差,缺乏科学的探究精神,一些学*成绩好的学生,学*积级性高,学*地理的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一些学*成绩差的学生学*积级性不高,厌学情绪较重。

  1、通过“活动”和“综合探究”两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3、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示意图、景观图、投影仪、多媒体等,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4、根据地理科的特点,注意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积级性。

  1、教学进度:

  本学期教学时间为21周,去掉一周的节假日,二个周的复*时间,教学时间为18周,每周2课时,共36课时;

  2、课时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第一周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周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三周 第三节 地图

  第四周 综合探究一 地图的应用

  第五周 第二章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第六周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第七周 综合探究二 家乡的“沧海桑田”

  第八周 第三章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第九周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十周 复* 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第十二周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第十三周 综合探究三 气候与我们的生活

  第十四周 第四章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第十五周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第十六周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十七周 综合探究四 居民与环境

  第十八周 第五章 综合探究五 发展需要合作

  第十九、二十周 复*

  第二十一周 期末考试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5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2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两课时,所用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以世界地理为主要内容,包括世界自然地理与世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四部分内容。共计五章,16节: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地球的面貌》这章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内容。认识地球,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以及海陆变迁,了解全球海陆分布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是学*地理的基础。

  《世界的居民》属于人文地理的内容,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世界的气候》这章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从本章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来看,是后面学*区域地理及中国地里的基础之一。

  在前面各章了解自然地理,人文状况的基础上,《世界的发展差异》这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学生以后学*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

  二、学生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2个教学班,每班50余人。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地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初一年的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是一个陌生的学科,很多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学*地理,地理学科所需各种加到7各科目,学*压力加大,小学的学*方法、学**惯都要有所改变,而我校很多学生的小学时期的学**惯都比较不好。所以,初一上学期以培养良好的学**惯为目标,掌握最基础的地理知识。比较系统地学*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三、教材重难点分析及措施

  本册书重点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地图的判读方法;认识地球的面貌及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世界的气候。

  难点:认识地球(地球空间概念的构建,如经纬网的'判读),地形图读图能力培养,世界气候。

  应对策略:

  1、 认真学*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2、 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有效性。

  3、 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

  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5、 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

  6、 拟好复*计划,制定复*提纲,认真组织复*。

  7、 每次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8、 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

  四、帮困扶优措施

  考虑到我们年级的实际情况,学生普遍学*能力较弱,地理课堂将会很少涉及拔高性太强的内容,以基础学*为主要目标。努力将课程讲解的浅显易懂,照顾多数学*能力较差的学生。此外,在作业布置上,挑选地理填充图册中较为简单的内容要求必须完成,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则要求全部完成。

  五、本学期预期目标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五带的划分及各带特征。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六、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学生、贴*生活、贴*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七、教学进度

  周次

  授课内容

  课时

  1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

  2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

  2

  3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2

  4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第四节海陆变迁

  2

  5

  国庆节放假

  2

  6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7

  第二节世界的人种;第三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2

  8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2

  9

  期中考试

  2

  10

  评卷

  11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2

  12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13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4

  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5

  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16

  第二节国际合作;第三节重要的国际组织

  17

  复*

  18

  期末复*

  19

  期末考试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6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两课时,所用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学生学情分析

  我校七年级班有50人。对于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虽然也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地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七年级的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是一个陌生的学科,很多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学*地理,而我校大多数学生的小学时期的学**惯也不好。所以,本学期以培养良好的学**惯为目标,掌握最基础的地理知识。比较系统地学*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三、教材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以世界地理为主要内容,包括世界自然地理与世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四部分内容。共计五章,16节: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地球的面貌》这章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和海陆变迁四部分内容。认识地球,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以及海陆变迁,了解全球海陆分布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是学*地理的基础。

  《世界的居民》属于人文地理的内容,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世界的气候》这章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从本章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来看,是后面学*区域地理及中国地里的基础之一。

  在前面各章了解自然地理,人文状况的基础上,《世界的发展差异》这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学生以后学*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

  四、教材重难点分析及措施

  本册书重点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地图的判读方法;认识地球的面貌及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世界的气候。

  难点:认识地球(地球空间概念的构建,如经纬网的判读),地形图读图能力培养,世界气候。

  应对策略:

  认真学*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有效性。

  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 拟好复*计划,制定复*提纲,认真组织复*。

  每次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

  五、帮困扶优措施

  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普遍学*能力较弱,地理课堂将会很少涉及拔高性太强的内容,以基础学*为主要目标。努力将课程讲解的浅显易懂,照顾多数学*能力较差的学生。此外,在作业布置上,挑选地理填充图册中较为简单的内容要求必须完成,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则要求全部完成。

  六、本学期预期目标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五带的划分及各带特征。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七、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学生、贴*生活、贴*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八、教学进度

  第1-2周

  第一章

  第2-4周

  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3-6周

  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4-8周

  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9-10周

  (复*及期中考试)

  第11-12周

  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13-14周

  第四章

  第15-16周

  第五章

  第17-18周

  复*及期末考试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7

  八年级下册地理主要是学*人文地理、地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分省地理。从整体难度上来说,八年级地理下册是最容易的,主要是掌握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分省地理虽然有34个,但只要掌握大纲规定的12个就行了,其它的只要了解就行。

  一、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期末检测成绩来看,四个班级的成绩总体上不行。尤其是优秀率都在20% 以上,学风和班风都比较好,绝大部分学生在地理一科的学*上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学*兴趣和学*欲望,并且愿意积极主动的钻研地理知识,基本掌握了学*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善于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 中国的主要产业

  本章主要是学*地理对我国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科技发展的影响。其中以地理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的影响最为重 要,特别是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和降水三个方面的影响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除地理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外,本章还需要掌握我国工农业的布局与发展,掌握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和不同地形区的常用交通运输方式。特别是要理解铁路、公路和水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意义。最后就是了解我国四大高技术产业区的分布及原因。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本章讲授了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我国沿海15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地理概况。

  第三章 陆疆万里行

  本章介绍了我国具有陆上疆界的9个省区中的6个,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突出特点。

  第四章 黄河万里行

  本章讲授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和人文经济地理概况是中国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

  本章重点学*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微七省,各具特色。

  这四章属于中国地理中的分省地理,主要是介绍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工农业发展状况、交通运输、人文地理等。

  第六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本章内容主要是概述我国在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与地理有关的'一些情况,包括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差异以及我国今后发展的方向等。本章的内容以了解为主,重点掌握的是一些重要的数据。

  三、教学目标

  (一)教学重点

  1、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五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2、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了解我国畜牧业的种类,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了解其优良畜牧品种。

  4、了解基础工业的概念,并掌握重要基础工业――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5、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各自特色。

  6、运用有关地图说明建国以来我国工业布局的变化。

  (二)教学难点

  1、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2、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3、学会运用示意图、统计图以及其他图表资料来分析和总结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分布情况。

  4、了解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较快,门类较齐全,布局日趋合理。认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四、教学措施

  1、进一步抓好地理课的课堂教学。课前作好充分的备课准备,课中讲清讲透每个知识点,课后搞好教学辅导,做到认真细致、全面周到,重点突出、难点透彻。

  2、认真钻研教材,并将其用于指导日常教学及后面的综合复*。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理备课资源、复*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制作地理教学课件的制作准备好充分的素材,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

  4、强化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复*和巩固,重视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时事及乡土地理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方式的复*和试题训练,为学生的生地会考取优异的成绩得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5、切实搞好单元测试,细致分析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重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讲解和训练,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则加强课后的辅导,做到不漏一个知识点,不漏一个学生。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8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教七年级(3)班,本班学生人数共29,男生20人,女生9人。是学*成绩很差的一个班,从学生作答来看,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较差,思路不灵活,缺乏创新思维能力,解题的能力低下。总体上来看,数学基础很差。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七年能数学教学大纲为标准,坚决完成《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基本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通过本学期数学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模式。最终圆满完成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使用教材及本学期教学内容

  本学期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其内容共有六章:第5章,相交线与*行线;第六章,*面直角坐标系;第七章,三角形;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九章,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四、本学期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

  教学任务:完成以上六章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相交线与*行线的有关知识,掌握*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学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同时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几何作图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发现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存在的关联,学会总结规律。初步建立方程思想,学会使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情感与态度目标:认识生活、感知生活、领悟数学是为生活服务。

  五、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潜心钻研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备课,精心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

  2、上好每一堂课,阅好每一份试卷,搞好每一节辅导,组织好每一次测验。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调查,向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喻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4、开展分层教学实验,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使人人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成功感,使优生更优,差生逐渐赶上。

  六、课时安排

  第5章,相交线与*行线; 14课时

  第六章,*面直角坐标系; 7课时

  第七章,三角形; 9课时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2课时

  第九章,不等式及不等式组; 11课时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9课时

  复*、迎接期末考试。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9

  一、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是:

  1、教材在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探究活动的力度,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巩固课堂知识,继而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两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实践性。

  2、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教材中尝试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理过程的组照或组画等,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对地理课的兴趣。

  3、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教材十分重视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引入,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4、*实、生动的语言风格。教材中尽可能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鄙弃板着面孔说教的语言风格。例如,尝试在表现学生对话的对话框中,使用学生的语言。此外,一些小标题也比较活泼,富有启发性。

  5、版式设计生动活泼。

  本教材的主要内容:

  本教材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教学重点:第一、二、三章

  教学难点:第一、二、三章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探究精神,及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

  3、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4、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各国的新文化传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刚升入初中,虽然小学学过《社会》,有一定的地理初步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空间概念缺乏,不善于综合分析问题,抽象思维能力差,缺乏科学的探究精神,一些学*成绩好的学生,学*积级性高,学*地理的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一些学*成绩差的学生学*积级性不高,厌学情绪较重。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通过两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3、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示意图、景观图、投影仪、多媒体等,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4、根据地理科的特点,注意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积级性。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10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一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由原计划三个课时减为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三、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兴趣。

  5、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

  7、拟好复*计划,制定复*提纲,认真组织复*。

  8、每次单元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0、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争创优秀课件。

  11、申请购置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软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四、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周:与同学们谈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一),2课时。

  第二周: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二、三),2课时。

  第三周: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单元检测2课时

  第三周:地图(一、二),2课时。

  第五周:单元检测,2课时。

  第六周: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2课时。

  第七周:第二节海陆的变迁,2课时。

  第八周:单元检测,2课时。

  第九周: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2课时。

  第十周: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2课时。

  第十一周:复*,2课时。

  第十二周:期中反馈测试,2课时。

  第十三周:第三章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2课时。

  第十四周:世界的气候单元检测,2课时。

  第十五周: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2课时。

  第十六周: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2课时。

  第十七周: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单元检测,2课时。

  第十八周:第五章发展与合作,2课时。

  第十九周:单元检测复*,2课时。

  第二十周:复*巩固练*,2课时。

  第二十一周:复*巩固,2课时。

  第二十二周:复*综合检测,2课时。

  第二十三周:期末考试,2课时。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11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四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为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

  2、认真学*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兴趣。

  5、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

  7、拟好复*计划,制定复*提纲,认真组织复*。

  8、每次单元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0、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争创优秀课件。

  11、申请购置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软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教学策略与方法

  本学期地理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胆尝试,运在学*中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启发思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的'学*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帮助学生在学*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新理念的要求,本学期的地理教学紧紧围绕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学、爱学,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改变学生的学*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地理课堂这一教学思路,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做以下几点设想。

  ()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课,就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地理教师,而教师的魅力有内在的外在的美并存。内在的美应该是教师的教学水*;外在的美应有以下几点:教师的言谈举止、主动与学生沟通、鼓励赏识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帮助等等,总的说来教师应具备教学、师德的高素质,使学生感受到我的地理教师各方面素质都很棒,提高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地理课堂模式的探索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一直采用清徐二中四环节教学模式,结合地理教学做过大胆的尝试,本学期仍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出发,对地理课堂做如下尝试。

  1、教学目标的

  确定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整合教学资源,选择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知识的同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2、重点、难点的处理

  为克服旧教材知识多、课时紧的现状,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我多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的引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大课堂的容量。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是本学期地理教学改革大胆尝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图领全文培养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最主要的工具,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本课我以图为导线,通过学生识图、析图、动手填图、讨论、交流和师生间填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合作式课堂。

  知识拓展共同探究

  加强地理学科与历史、艺术、军事等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感受到学*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兴趣。

  亲身体验参与实践

  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学生亲自布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加强了对知识的记忆,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学期我将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总之,本学期总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把新课改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应用于地理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模式。

  、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大周(9月3日——9月14日)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二大周(9月16日——9月30日)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地球的面貌

  第一次月考

  第三大周(10月3日——10月17日)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世界的居民

  第四大周(10月19日——11月2日)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复*

  期中考试11月3——5日

  第五大周(11月6日——11月20日)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六大周(11月22日——12月7日)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二次月考

  第七大周(12月9日——12月23日)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第八大周(12月25日——xxxx年1月7日)复*

  希望各位教师能够认真阅读xxxx学年度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12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1-12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两课时,所用教材是在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以世界地理为主要内容,包括世界自然地理与世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四部分内容。共计五章,16节: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地球的面貌》这章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内容。认识地球,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以及海陆变迁,了解全球海陆分布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是学*地理的基础。

  《世界的居民》属于人文地理的内容,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世界的气候》这章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从本章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来看,是后面学*区域地理及中国地里的基础之一。

  在前面各章了解自然地理,人文状况的基础上,《世界的发展差异》这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学生以后学*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

  三、学生学情分析

  今年教的5个班,每班60余人,共计330多人。任四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地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初一年的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是一个陌生的学科,很多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学*地理,地理学科所需各种加到7各科目,学*压力加大,小学的学*方法、学**惯都要有所改变,而我校很多学生的小学时期的学**惯都比较不好。所以,初一上学期以培养良好的学**惯为目标,掌握最基础的地理知识。比较系统地学*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四、教材重难点分析及措施

  本册书重点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地图的判读方法;认识地球的面貌及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世界的气候。

  难点:认识地球(地球空间概念的构建,如经纬网的判读),地形图读图能力培养,世界气候。

  应对策略:

  1、认真学*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2、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有效性。

  3、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5、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

  6、拟好复*计划,制定复*提纲,认真组织复*。

  7、每次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8、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的制作水*。

  五、帮困扶优措施

  考虑到我们年级的实际情况,学生普遍学*能力较弱,地理课堂将会很少涉及拔高性太强的内容,以基础学*为主要目标。努力将课程讲解的浅显易懂,照顾多数学*能力较差的学生。此外,在作业布置上,挑选地理填充图册中较为简单的内容要求必须完成,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则要求全部完成。

  六、本学期预期目标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五带的划分及各带特征。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七、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学生、贴*生活、贴*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八、教学进度

  第1-2周 第一章

  第2-4周 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3-6周 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4-8周 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9-10周 (复*及期中考试)

  第11-12周 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13-xx 周 第四章

  第xx-16周 第五章

  第17-18周 复*

  第19-20周 复*及期末考试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13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力度,按洋思课改模式上课,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地理教学成绩,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水*、业务能力。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175班与176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2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刚升入中学,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进取心,且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今后学*中的一大优势。同时,通过开学的学情摸底,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备,知识积累程度低,有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学**惯,有可能导致班级纪律涣散,而影响整体学*成绩,这些都是应该考虑和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

  三、本册教材分析

  1、“与同学们谈地理”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强**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2、“地球和地球仪”

  学*方式主要是探究。主要探究两个问题,一是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二是地球仪告诉我们什么。

  3、地球的'运动

  主要内容是自转——时差公转——四季、五带,这部分比较抽象知识的教学主要是用事实说明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重现象说明,轻原理分析

  4、地图

  学*方法是: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一是制图,绘制(或部分绘制)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二是用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5、大洲和大洋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把教学与活动结合,让学生动眼读图,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图,从而进一步掌握世界大洲大洋图。

  6、海陆的变迁

  重点内容是探究海陆变迁,注重在进行科学观念的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用实证分析和推测。

  7、天气与气候

  重点内容一是从生活体验中获得对天气的认识;二是初识天气预报

  8、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从图中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学生不仅要会读气温曲线图,还要会根据数据画气温曲线图。并且会通过读图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9、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从图中分析降水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降水的季节变化主要是通过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柱状图;降水的分布主要是通过降水量分布图来反映。

  10、世界的气候

  从与天气的对比中理解气候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

  11、人口和人种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影音资料,讲一些有关宗教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学*宗教知识的兴趣。

  12、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1)比较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3、发展与合作

  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的差异,主要的教学方法是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的开发

  1、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幻灯片,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2、运用实践或自做简单的教具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有理性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校园网络等的作用,让学生获得知识。

  4、联系生活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调查

  五、本学期教学任务和目标

  1、让学生获得最基础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和读图能力。

  2、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懂得人地对立同一关系,使人类发展与环境相协调。

  3、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4、认真学*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六、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导学案。

  2、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兴趣。

  5、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争创优秀课件。

  6、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教学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7、拟好复*计划,制定复*提纲,认真组织复*。

  七、活动安排进度表

  第一周:与同学们谈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一)2课时第二周: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二、三)2课时

  第三周: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单元检测2课时

  第三周:地图(一、二)2课时

  第五周:单元检测2课时

  第六周: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2课时

  第七周:第二节海陆的变迁2课时

  第八周:单元检测2课时

  第九周: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2课时

  第十周: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2课时

  第十一周:复*2课时

  第十二周:期中考试2课时

  第十三周:第三章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2课时

  第十四周:世界的气候单元检测2课时

  第十五周: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2课时

  第十六周: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2课时

  第十七周: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单元检测2课时

  第十八周:第五章发展与合作2课时

  第十九周:单元检测复*2课时

  第二十周:复*巩固练*2课时

  第二十一周:复*巩固2课时

  第二十二周:复*综合检测2课时

  第二十三周:期末考试2课时

  八、教学反思与要求

  在教学中,做到及时总结,做到扬长避短,诚恳虚心向他人学*。多听课,多评课,更要多上公开课,*时及时写好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14

  (一) 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课,就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地理教师,而教师的魅力有内在的外在的美并存。内在的美应该是教师的教学水*;外在的美应有以下几点:教师的言谈举止、主动与学生沟通、鼓励赏识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帮助等等,总的说来教师应具备教学、师德的高素质,使学生感受到我的地理教师各方面素质都很棒,提高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二) 地理课堂模式的探索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结合地理教学做过大胆的尝试,本学期仍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出发,对地理课堂做如下尝试。

  1、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整合教学资源,选择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知识的同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2、重点、难点的处理

  为克服旧教材知识多、课时紧的现状,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我多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的`引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大课堂的容量。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是本学期地理教学改革大胆尝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1) 图领全文 培养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最主要的工具,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本课我以图为导线,通过学生识图、析图、动手填图、讨论、交流和师生间填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合作式课堂。

  (2)知识拓展 共同探究

  加强地理学科与历史、艺术、军事等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感受到学*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兴趣。

  (3)亲身体验 参与实践

  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学生亲自布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加强了对知识的记忆,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4)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学期我将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总之,本学期总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把新课改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应用于地理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模式。

  (三)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大周(9月1日——9月14日)第一章

  第二大周(9月16日——9月30日)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一次月考

  第三大周(10月3日——10月17日)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四大周(10月19日——11月2日)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复* 期中考试 11月3——5日

  第五大周(11月6日——11月20日)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六大周(11月22日——12月7日)第四章

  第二次月考

  第七大周(12月9日——12月23日)第五章

  第八大周(12月25日——20xx年1月7日)复*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15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内容与章节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16节: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五带的划分及各带特征。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四个教学班,每班40余人。任四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五、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学生、贴*生活、贴*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1—2周第一章

  第2—4周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3—6周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4—8周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9—10周(复*及期中考试)

  第11—12周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13—14周第四章

  第15—16周第五章

  第17—18周复*及期末考试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精选5篇)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3、根据地图和资料联系巴西自然条件讨论该国如何开发

  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资料,让学生讨论、比较

  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

  重点:亚马孙*原和亚马孙河流

  难点:巴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巴西的位置

  导入新课:出示七年级上册的“面积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请学生运用地图回答:a各个国家分别位于那个大洲?b南美洲人口和面积居第一位的是哪个国家?从而导入新课。

  播放亚马孙河的录象材料。

  1、亚马孙河

  在图8-51上找到亚马孙河,并找到他的源地、入海。

  将亚马孙河的流量、长度流域面积与其他三条大河比较,得出结论: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小结: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居世界第二位。

  2、亚马孙*原和热带雨林气候区

  在8-51图上找到亚马孙*原并观察他的范围,说明他是世界上的*原。并看图说出他的范围,在组内交流。

  小结:亚马孙*原西起安第撕山麓,东到大西洋是世界上面积的*原。

  读8-51图分析亚马孙*原的纬度位置,思考:该地的气候类型是什么气候?此中气候条件下的植被是什么?

  小结:亚马孙*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的热带雨林。这里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

  讨论:亚马孙*原的热带雨林有哪些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阅读材料“地球之肺”

  说明: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过渡:巴西的地形除了*原,还有什么类型的地形?

  3、巴西高原

  ①引导学生观察8-51上的巴西高原的范围,并与亚马孙*原比较。

  ②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的角度分析巴西高原的气候特点

  ③小结巴西高原的地形构成:约1/3的亚马孙*原和2/3的巴西高原构成了巴西

  小结: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的亚马孙*原和巴西高原构成的巴西,它的面积和人口均居世界第五位,是南美洲的国家。

  课堂活动:

  (1)、世界上面积大于巴西的国家有那些?

  (2)、填表比较亚马孙*原和巴西高原的气候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

  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复*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P5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面,腰部为海拔20xx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总结: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原、东北*原、华北*原、恒河*原、印度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过程与方法: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知识,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征、

  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树立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

  三、教学难点:

  联系气候、河流等知识 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

  四、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

  五、课前准备:

  学生:对当地用水状况及主要水利工程进行调查。

  教师:有关水污染、浪费的资料和三峡、南水北调的材料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分小组竞赛:说出生活中水的重要性

  板书:第一节 水资源

  引导:首先我们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

  请同学们看书思考:自然资源的类型:可再生、不可再生。

  思考讨论:水是可再生资源,为什么说水资源是有限的?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 4

  第二课时

  复*上节课内容提问: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学生上台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标示出基多市。

  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位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

  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引导:按照我们学*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巩固总结此课。

  布置作业:做下面练*:

  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 )

  A、4万千米 B、8万千米 D、4万米 D、8万米

  3.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 )

  A.60°W B、60°E C、120°W D、120°E

  4.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 )

  A.180° B、0° C、160°E D、20°W

  5.赤道是 ( )

  A.划分经度的起点 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90°纬线

  6.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 )

  A.0°和180°之间 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间 D、20°W以东到160°E

  7.关于地球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 B.150°E经线未必位于东半球

  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8.关于经度、纬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 B.纬度越高,离赤道越*

  C.最大的经度是360° D.180°经线以东经度越来越大的为东经

  板书设计:

  一、纬线和经线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二、纬度和经度

  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 5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地形分布情况,能归纳其地形特征

  2、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3、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

  4、了解东南亚的国家

  教学重点: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富饶的物产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书36页图7-6东南亚的物产分布。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

  1、矿产资源:石油、锡

  石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

  锡:马来西亚是世界上锡产量最多的国家

  2、粮食作物:水稻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3、热带经济作物:

  天然橡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分居世界前三位。

  油棕(棕榈油):泰国的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椰子(椰油):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

  4、指导学生完成课文37页活动题

  活动题①中南半岛水稻主要分布在泰国、越南、缅甸的*原地区,气候是热带季风气候。

  活动题②河流冲积*原地形*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㈡、我国的*邻

  > 1、读图7——8找出东南亚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越南——河内 老挝——万象 柬埔寨——金边

  泰国——曼谷 缅甸——仰光 马来西亚——吉隆坡

  新加坡——新加坡 菲律宾——马尼拉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文莱——斯里巴加湾市 东帝汶(最新独立)

  2、其中与我国陆地接壤的国家为缅甸、老挝、越南

  3、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做澜沧江,流经了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4、居民

  ⑴、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⑵、从课文中找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