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⑴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交流学*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的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世界地图──遇到困难──寻找、考证

  巧合?不轻易改变震惊地质界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该做什么?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2、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自学情况

  1、读认读生字词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解释

  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五、

  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出示幻灯,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六、出示课文填空,回顾课文内容

  七、

  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八、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妙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考虑、论证的重要。

  课时布置:

  一课时。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导语:

  师:同学们,这是一张世界地图。我们地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同学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师:就是这样一张普普通通的地图,面对它,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却有了重大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略读课文──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2、分小组学*课文:

  ⑴请同学们尝试用五分钟时间想方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难的或最喜欢的局部可以再反复地读一读,看谁最会利用时间。

  ⑵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⑶看到同学们的认真劲儿,我想把课文读通肯定没问题了,接下来让我们把课文读懂。大家知道略读课文前面都会有一段话提示我们怎么读懂课文,这段话又给了我们哪些提示呢?赶快读一读,划一划。交流。

  ⑷同学们互帮互助学得可认真了!刚才老师发现有同学读第二段课文有困难,确实这一段真的很难!现在你再去读一读一定会感觉顺畅许多!快,开始吧!

  ⑸理解第二自然段的重点词语: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生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

  ⑹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考虑: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发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身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同学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局部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3、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4、读第7自然段:

  ⑴理解重点词语: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的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身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⑵引导同学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同学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课外延伸

  1、交流学*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同学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考虑,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从魏格纳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从魏格纳的发现到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不放弃自身的想法,努力克服困难找证据,我们体会到他是一个仔细观察认真考虑,反复论证,是他获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他的这些品质也正是我们学*的地方。

  3、同学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寻找证据

  发生奇想引起震动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菁华3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⑴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交流学*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的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世界地图──遇到困难──寻找、考证

  巧合?不轻易改变震惊地质界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该做什么?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2、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自学情况

  1、读认读生字词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解释

  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五、

  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出示幻灯,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六、出示课文填空,回顾课文内容

  七、

  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八、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妙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考虑、论证的重要。

  课时布置:

  一课时。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导语:

  师:同学们,这是一张世界地图。我们地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同学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师:就是这样一张普普通通的地图,面对它,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却有了重大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略读课文──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2、分小组学*课文:

  ⑴请同学们尝试用五分钟时间想方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难的或最喜欢的局部可以再反复地读一读,看谁最会利用时间。

  ⑵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⑶看到同学们的认真劲儿,我想把课文读通肯定没问题了,接下来让我们把课文读懂。大家知道略读课文前面都会有一段话提示我们怎么读懂课文,这段话又给了我们哪些提示呢?赶快读一读,划一划。交流。

  ⑷同学们互帮互助学得可认真了!刚才老师发现有同学读第二段课文有困难,确实这一段真的很难!现在你再去读一读一定会感觉顺畅许多!快,开始吧!

  ⑸理解第二自然段的重点词语: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生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

  ⑹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考虑: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发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身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同学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局部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3、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4、读第7自然段:

  ⑴理解重点词语: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的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身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⑵引导同学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同学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课外延伸

  1、交流学*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同学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考虑,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从魏格纳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从魏格纳的发现到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不放弃自身的想法,努力克服困难找证据,我们体会到他是一个仔细观察认真考虑,反复论证,是他获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他的这些品质也正是我们学*的地方。

  3、同学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寻找证据

  发生奇想引起震动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菁华3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1

  教材分析: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设计:

  一、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六、交流地理知识: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2

  设计理念: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景,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考证”“提出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学生准备:世界地图或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经过30年的观察研究,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我们也应和法布尔一样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用心去学*第8课。(出示课题,齐读)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让我们用心去发现,说说你从这个题目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2、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完成下列要求

  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呈现、凹进、精神大振

  端详、叩开、枉费心机

  起源、资料、浩如烟海

  静谧、宁静、大陆漂移

  ①请同学们自由读生字、新词,要求读准确,读响亮些,别看是生字,读起来也是有节奏的。(自由读指读)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下(指读)老师从你身上学到了,原来生字也是可以读出感情来的,你是怎么读出感情的呢?我们也学着试试(齐读)

  ②请同学看“大陆漂移”,这是一个关于地质学方面的科学术语,老师这有一段相关的介绍。出示介绍

  ③聪明的孩子最会发现,从最后一行这2个词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还有哪些表示“静”的词吗?(学生自由说)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表示“静”的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这些词。(齐读)

  寂静、宁静、幽静、鸦雀无声、万籁俱寂

  (2)提问: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介绍魏格纳

  ①老师这有介绍魏格纳的资料

  出示: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出示魏格纳头像)这就是为科学献身的魏格纳

  ②请同学们看课文最后一段,也有对魏格纳及他所取得成就的介绍。(出示最后一段抹红震动)震动什么意思?他的什么发现震动地质学界?

  三、集体交流,品读感悟

  1、年仅32岁的魏格纳,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成为一颗耀眼的科学新星。魏格纳提出的假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4自然段,并完成以下要求。出示: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把相关的句子用“——”划出。

  (1)出示句子: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果然……都能……又能……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结果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吻合在一起。”

  重点研究第一句

  ①“这两个地方”指的是哪两个地方?“吻合”什么意思?

  ②我们看地图找出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是不是和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③“不可思议”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是啊,南美洲和非洲之间隔着辽阔的大西洋,距离相差6500千米,八杆子打不到边的2个地方却能如此紧密的吻合在一起,这是多少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啊!读——(引读第一句)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不断念叨着,读——魏格纳此时欣喜若狂,大声喊着——

  ④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魏格纳有了更多惊人的发现,齐读2,3句。请同学对照地图,看看是否如同书上所描写的那样。

  (2)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有了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想像一下,当年魏格纳有了一次比一次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惊喜)从那些地方我们感受到了魏格纳的惊喜。

  出示:

  “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

  ①请同学自由练*,把魏格纳的惊喜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②指读,引读当魏格纳无意中发现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竟然是这样不可思议的吻合,魏格纳——(引读第一句)于是他——(引读第二句)当魏格纳有了越来越多的发现时,魏格纳——(引读第三句)

  (3)伟大的发现总不会轻易现出他的真面目,年轻的魏格纳为什么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呢?(仔细观察)

  你从那些地方看到了魏格纳的认真,一丝不苟?

  出示:“他常常……出神。”

  “他精神大振,……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进行了比较。”

  (4)仅仅会观察还是不够的,我们更要学会从观察中敢于思考、探究。看到这些惊人的发现,魏格纳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

  出示:“在太古时代,地球上……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2、推理想像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成为真理,为了证实这一奇想,魏格纳都做了些什么工作?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著名科学家柯彭的看法和建议是什么?“也曾有人提起过”,说明了什么?

  (2)在大科学家的劝阻下,魏格纳是怎样做的?那些词语看出考证工作的艰难?(浩如烟海)解释这个词语,经过魏格纳将*2年时间不懈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魏格纳终于找到了证据。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所以,。

  四、回归整体,迁移升华

  1、(指板书)仔细观察,敢于思考,反复求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通过课文的学*,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是啊,只要我们学会做生活和学*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仔细观察,敢于思考。

  反复求证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小组学*课文:

  ⑴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菁华3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1

  设计理念: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景,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考证”“提出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学生准备:世界地图或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经过30年的观察研究,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我们也应和法布尔一样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用心去学*第8课。(出示课题,齐读)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让我们用心去发现,说说你从这个题目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2、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完成下列要求

  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呈现、凹进、精神大振

  端详、叩开、枉费心机

  起源、资料、浩如烟海

  静谧、宁静、大陆漂移

  ①请同学们自由读生字、新词,要求读准确,读响亮些,别看是生字,读起来也是有节奏的。(自由读指读)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下(指读)老师从你身上学到了,原来生字也是可以读出感情来的,你是怎么读出感情的呢?我们也学着试试(齐读)

  ②请同学看“大陆漂移”,这是一个关于地质学方面的科学术语,老师这有一段相关的介绍。出示介绍

  ③聪明的孩子最会发现,从最后一行这2个词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还有哪些表示“静”的词吗?(学生自由说)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表示“静”的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这些词。(齐读)

  寂静、宁静、幽静、鸦雀无声、万籁俱寂

  (2)提问: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介绍魏格纳

  ①老师这有介绍魏格纳的资料

  出示: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出示魏格纳头像)这就是为科学献身的魏格纳

  ②请同学们看课文最后一段,也有对魏格纳及他所取得成就的介绍。(出示最后一段抹红震动)震动什么意思?他的什么发现震动地质学界?

  三、集体交流,品读感悟

  1、年仅32岁的魏格纳,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成为一颗耀眼的科学新星。魏格纳提出的假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4自然段,并完成以下要求。出示: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把相关的句子用“——”划出。

  (1)出示句子: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果然……都能……又能……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结果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吻合在一起。”

  重点研究第一句

  ①“这两个地方”指的是哪两个地方?“吻合”什么意思?

  ②我们看地图找出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是不是和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③“不可思议”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是啊,南美洲和非洲之间隔着辽阔的大西洋,距离相差6500千米,八杆子打不到边的2个地方却能如此紧密的吻合在一起,这是多少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啊!读——(引读第一句)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不断念叨着,读——魏格纳此时欣喜若狂,大声喊着——

  ④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魏格纳有了更多惊人的发现,齐读2,3句。请同学对照地图,看看是否如同书上所描写的那样。

  (2)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有了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想像一下,当年魏格纳有了一次比一次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惊喜)从那些地方我们感受到了魏格纳的惊喜。

  出示:

  “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

  ①请同学自由练*,把魏格纳的惊喜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②指读,引读当魏格纳无意中发现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竟然是这样不可思议的吻合,魏格纳——(引读第一句)于是他——(引读第二句)当魏格纳有了越来越多的发现时,魏格纳——(引读第三句)

  (3)伟大的发现总不会轻易现出他的真面目,年轻的魏格纳为什么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呢?(仔细观察)

  你从那些地方看到了魏格纳的认真,一丝不苟?

  出示:“他常常……出神。”

  “他精神大振,……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进行了比较。”

  (4)仅仅会观察还是不够的,我们更要学会从观察中敢于思考、探究。看到这些惊人的发现,魏格纳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

  出示:“在太古时代,地球上……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2、推理想像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成为真理,为了证实这一奇想,魏格纳都做了些什么工作?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著名科学家柯彭的看法和建议是什么?“也曾有人提起过”,说明了什么?

  (2)在大科学家的劝阻下,魏格纳是怎样做的?那些词语看出考证工作的艰难?(浩如烟海)解释这个词语,经过魏格纳将*2年时间不懈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魏格纳终于找到了证据。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所以,。

  四、回归整体,迁移升华

  1、(指板书)仔细观察,敢于思考,反复求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通过课文的学*,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是啊,只要我们学会做生活和学*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仔细观察,敢于思考。

  反复求证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小组学*课文:

  ⑴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该做什么?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自学情况

  1、读认读生字词,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五、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出示幻灯,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六、出示课文填空,回顾课文内容

  七、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八、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

  【教学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但此文对于启发学生*时做事要仔细观察、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两个重点问题来引导学生学*课文:

  1、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2、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我在课前准备了大陆漂移的有关资料、图片和动画,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的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接体会魏格纳的发现。学生在读中感悟,在看中体会,同时领悟出观察仔细的重要性。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1

  经过七年级地球、地图部分和世界地理的学*,读图、识图、用图能力有一定的提高,能把地图作为学*地理的直观工具、知识来源和重要载体,能阅读、填绘和运用常见的地图和地理图表,能从地图上识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高程等,能从地图上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来回答问题。但学生识图、判图的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利用等高线辨认地形、经纬网、地球的运动等知识掌握的还不够牢靠,不能完全利用地图来正确回答问题,专业术语回答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实现“以图导学、以图带(引)题、以图达标”的教学目标。

  * “34个省级行政区“”的教学,本节设计的内容、概念多,知识点灵散,既要掌握*行政区的三级划分,又要重点掌握各省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分布位置和相对位置。本节教学主要结合活动教材指导学生阅读“*政区图”和“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表”,在活动中通过反复读图、填图或拼图练*,培养学生的读图、查找地图能力和理解记忆能力。这一部分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上,使学生尽快形成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分布的空间概念,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研究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做到“心中有图”的理想境界和效果。

  教学设计策略和步骤方法:

  第一步骤: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说一说自己的户口所在地

  师:在引入新课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户口所在地。

  省(自治区、直辖市)

  县(自治县、县级市、市、)

  镇 (乡、民族乡)

  第二步骤:教师讲述*的三级行政划分

  师:我国疆域辽阔,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我国的行政区划基本上为三级行政划分。

  1、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三级

  省(自治区、直辖市)

  县(自治县、县级市、市、盟、旗)

  镇 (乡、民族乡)

  2、学生填空:我国共有 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第三步骤:*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空间分布位置、相对位置、轮廓特征和行政中心(本节课的重难点)

  活动题一

  阅读*政区图,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1、说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找出相邻的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2、以辽宁省为起始点,分别沿陆上疆界和海上疆界,依次说出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学生看*政区图图回答,简称略)

  3、北回归线自东向西穿过的的省级行政单位依次是:(强调这是考试重点)

  学生看图回答: 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4、分别找出长江、黄河干流依次流经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

  长江干流:(11个省)青海、*、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

  黄河干流:(9个省)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5、沿1200e经线,自北向南经过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

  学生看图回答:内蒙古、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

  活动题二

  要熟悉我国各省行政单位的轮廓、位置等地理特征,可采用联想记忆的方法,如山西省像*行四边形,湖北省像大盖帽,陕西省像一把钥匙,山东省像一只老鹰等。请你想象一下,湖北省、广东省、甘肃省、黑龙江省这些省区的轮廓各像什么?(看下列图片a、b、c、d、e、f、g,思考回答)

  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联想记忆,模拟成各种图形、动物或人物,而不必按照教师的提示去想象或联想,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第四步骤:*行政区划拼图游戏:

  利用“*政区拼图”作分组拼图游戏(加分和奖励)是适合八年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一种活动,也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来识记省级行政单位名称、简称和分布的好办法。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对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图形和位置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和竞争能力。例如,采取拼图比赛、填图比赛、各种抢答竞赛等,寓教于乐,使学生尽快形成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分布的空间概念和心中有地图的境界。

  活动题三:

  1、 学生自己准备*省级行政区划拼图板,或者用透明纸描绘省级行政单位图,贴在白色硬纸板上,沿着省级行政单位轮廓线剪开(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与相邻的省连在一起),得到分省(自治区)的28张小卡片。

  2、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同时将分散的省级行政单位拼合成一幅*政区图,教师用手表计时,并给小组加分。学生拼好图后,先举手,然后放在课桌上,由教师评定,看那一组拼的最快。并让拼的快的学生充当“小教师”介绍经验,展示自己的个性才能,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

  3、教师任意给出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轮廓图形或地理特征,同学抢答,说出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回答准确、速度最快的同学为优胜者。(适当给小组加分和奖励“小红花”)

  4、教师在投影机上或手拿举起,随意出示某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图形,由同学拼出其周围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看谁拼得最快。

  课后教学反思和分析

  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空间分布位置、相对位置、轮廓特征和行政中心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必须运用“*政区图”或“*政区”投影片或教学挂图,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利用课件教学,采取灵活多变的以学生自主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拼图、填图比赛、抢答竞赛等、),结合活动教材,进行反复多样的读图、查图、填图、或拼图练*,讲与练有机结合,以学生练*为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人翁地位,学会分享和合作,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锻炼学生的读图、查图、填图、拼图、用图能力,在轻松、愉快中学*和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终生学*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三种比例尺的表现形式。

  2、记住经纬网或指示向标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3、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在地图上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2、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地图的能力。

  3、初步学会绘制地图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

  2、能够在今后的学*和生活中使用地图。

  教学重点:

  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教学难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尺子、铅笔、白纸、小地球仪

  2.教学器材:大地球仪、投影仪或计算机。

  课型:

  多媒体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资源:

  网络资源、教学参考书

  教学方法:

  讲解法、自主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迷语:“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同学们知道老师说的是什么吗?(迷底:地图)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地图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1、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预期:把实物缩小,用符号表示?

  2、下边我们就实验一下,把实物画在纸上。

  学生活动:用尺子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和宽度(60×40),然后画在笔记本上;请学生画在黑板上

  3、同学们画的非常好,谁能告诉大家,画图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什么?预期:把课桌缩小。

  4、你们把课桌缩小了多少倍?预期:缩小了10倍

  (二)进入新课

  1、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活动一: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

  2、(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3、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活动二:

  1)写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2)读“台湾岛”图,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从台北到高雄大致有多远?从高雄到台北往哪边走?(小组同学可以一起做)

  4、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不仅回读比例尺,还要回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二、地图上的方向5、“日本图”指导学生读图、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2)标出图中X、Y、Z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3)图中的X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Z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

  预期:

  1)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略

  3)X点在Y点的西南方向,Z点在Y点的东北方向

  6、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板书)1、经纬网定方向

  7、同学们打开书,看图“某地区*面图”,谁发现了这张图与“日本图”有什么不同?

  预期:这张图没有经纬网,有一个标志。

  (讲解)这个标志叫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要注意:指向标指向北方。

  (板书)2、指向标定方向

  活动三:

  1)分组讨论,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

  2)指向标↗,判断:科技园区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农业试验区在科技

  园区的什么方向?学校在火车站的什么方向?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什么方向?

  黑板画板图

  8、有的地图既没有经纬网,也没有指向标,这样的地图怎么判断方向呢?预期:用人们常说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学生活动:分别说出B、C、D各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

  预期:B点在A点的正东方,C点在A点的正南方,D点在A点的西北方向。

  (板书)3、一般定向法

  9、思考地球上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前后左右只有一个方向?

  预期: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北方;当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南方。

  活动四:各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假如在野外考察或旅行迷了路,你能根据什么来确定方向?(在北半球)看哪个小组的点子多?

  预期:

  1)可用指南针

  2)晴天的夜晚可以利用北极星定方向

  3)白天可以利用太阳定方向

  4)利用房屋确定方向

  10、同学们想的点子非常多,说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知识,也说明了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图可以表示出地面的各种景物,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呢?请同学们翻开书,观察“一些常用图例”。

  (板书)三、图例和注记

  11、图例和注记帮助我们区别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性。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一种特殊语言,需要熟悉一些常用的图例。

  活动五:

  分组讨论,怎样尽快记住一些重要的图例,相互交流记忆方法。

  课堂小结:

  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

  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图例和注记是需要大家掌握的知识。

  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低地,这些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出来的?请同学们预*“地形图的判读”。

  布置作业:完成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图

  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二、地图上的方向

  1、经纬网定方向

  2、指向标定方向

  3、一般定向法

  三、图例和注记

《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能使学生养成在地图上学*地理知识和培养技能的*惯,达到理解性记忆。

  (2)有利于了解各地地貌形态的名称概念,掌握它们的具体方位和分布规律,避免地形名称与它所在位置的张冠李戴。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用得较多的地图主要有教学挂图、黑板略图和课本插图。地图是教学中最有价值的直观教具。它同文字相比具有现象直观性、地理方位性和几何精确性等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是基本技能训练的主要方式;通过地图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相关的内容,利用相关的内容来说明地图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认识到地图在各种场合的不同的作用。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方格纸、铅笔、指南针等。

  老师准备:各种地图挂件、需要用地图的不同场合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同学们都去过游乐园吧?今天能不能带老师也去一下游乐园玩呢?

  2、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3、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猜想,去游乐园里玩,走不重复的路线。

  二、地图在场合当中的作用。

  1、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同一种地图作用也是相同的呢?那我们进行各自的路线来走走看看。

  2、这只是大家初步的想法。科学知识能用这样的猜测就行了吗?还需要什么?(实验来证明)

  3、你再来玩玩游戏,提示要注意每次看不同地图的作用。每个学生都玩玩。

  4、交流:

  5、各小组相关内容汇总,我们一起来观察分析,可以发现些什么信息?

  6、小结。在生活当中,地图给我们大家的作用是用来指路的,而且不同的地图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三、地图的研究。

  1、我们已经知道它的作用了,如果用一个地图只是几根线段或是几种图形可以吗?

  2、教师演示:出示课件,地图上只标示几种图形和几根线段出现了什么情况?

  3、地图就会混乱。人们的主要认识能力就会下降。

  4、请一学生上台说明有几种这样的情况,引出表达不清的问题。我们能准确地说出。

  5、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为了准确而又简单的的表达,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符号来做标记,比如说字母、图标等。)

  6、我们先给地图做上几种常见的图例。大家看看会有什么不同的?

  7、学生实验,并记录。

  8、汇报交流。

  9、小结、延伸。

  (1)各组的实验结果都相同吗?

  (2)、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标注时是随意的,没有统一标准。)

  (3)、怎样才能标注统一呢?我们下一课再继续研究吧!

  四、作业:

  自已在家里动手画画身边的地图。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童年的发现》的教案 (菁华3篇)

《童年的发现》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和课外延伸作业,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

  3、认知目标:认识胚、岂、痴、婴、窘5个字,基本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达到教学目标提出的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抓住发现,导入新课

  1、板书发现,提出问题:老师昨天跟隔壁班的同学聊天,他们告诉我,小时候他们发现过很多有趣的事情。有同学说,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有同学说,我发现下雨过后天空会有彩虹;有同学说,我发现了云在天上不会掉下来;还有同学说,他发现树叶在下落的时候总是凹面向上。同学们,你们曾经发现过什么?

  2、板书童年,谈话: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童年是幸福无比的,你们的童年一定曾经发生过让你们到现在都难以忘怀的趣事!我们的童年曾有过多少的发现啊!

  3、板书的,齐读课题,激励:生活中的小事情,只要你积极的关注它,就会发现小事情中往往隐藏着大学问,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童年的发现》后,你一定会受到启发。下面,我们一起齐读一遍课文,仔细的思考,读完课文以后,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只有用心地读课文,用心地思考课文,才能够提出问题。不要怕人笑话,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问问题,不仅是学*态度问题,也是学*方法问题。板书:大胆提问

  二、由疑促读,感知发现

  1、置疑:用小黑板出示学生预*课文时提出的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教师将学生的问题整理、归类,筛选出比较重要的问题作为教学重点出示在黑板上面)。

  2、读文:带着小黑板出示的问题,自由选择默读或者低声读课文的方式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完之后选择自己还是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纠正读音、解释词语)

  3、交流:读完课文以后,你发现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是怎样解决的?引导学生了解发现的内容,感知胚胎的发育规律这一发现的过程:梦见会飞请教原因痴迷研究发现原理。感知胚胎的发育规律究竟是怎样的?作者的发现正确吗?(请学生依据课前收集的有关胚胎发育的资料在小组讨论作者的发现是否正确,可以借助画图来帮助你讲解这个规律)

  4、交流:

  ①难句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是不怀好意。(我为什么会笑?老师为什么会觉得我不怀好意?作为学*伙伴的老师,也跟学生交流这件事情的体会。)

  ②难句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的风险。引导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为了证实和传播N。*的日心说,伽利略献出了毕生精力。由此,他晚年受到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布鲁诺被判处火刑。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尚且如此,而我只是被老师驱逐出教室,这又算得上什么呢!作者用幽默的方式来发表了对这件童年往事的评价。)

  ③我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呢?(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因为作者敢于提问、留心观察、反复思考、大胆想像才有了这样的一个发现。)板书:大胆提问、留心观察、积极思考、大胆想像

  三、拓展延伸,引导发现

  1、置疑:同学们问了那么多的问题,老师也有一个想问问大家啦。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伟大的发现?生物学家、胚胎学家用了很长的时间才研究出的胚胎发育规律,而作者他只是一个九岁的孩子,为什么他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呢?他怎么会跟生物学家的想法不谋而合呢?

  ①大胆提问:学问学问,就是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拥有学问。古人称学*为做学问,现在,学问一词已经成了知识的代名词,可见问在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开启知识的钥匙,增长智慧的阶梯。一切知识,一切创造发明,都是从提问开始。牛顿他发现了地球引力,他是这样发现的,而且还有个故事:牛顿小时候,有一天,他在苹果树下看书,突然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他拿起苹果想了想,又往上抛,结果苹果立刻落下来了,牛顿发现地球有吸引力。(这种凡事问的*惯,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必要条件。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因为好奇而发问得来的。在别人不问或不会问中发问,就会取得别人不可能取得的成就。)只有动了脑子才能够提出问题。老师还可以从问题当中看出哪些同学对课文的理解比较深入,像??提出的问题说明他对课文的理解已经很深入了,是经过了思考之后提出了很有价值,值得我们一起去探讨的问题。我们班今天的表现都非常好,从你们的提问中,我可以发现每个同学都是动了脑子思考,都用心地读了课文的。提问,不一定非要问大人、问老师,还可以问自己,向自己提问,自己思考。怎样才能大胆提问呢?必须要留心观察生活,才能够提出问题。

  ②留心观察:(小试验,尝尝杯中的水甜不甜)刚才同学们留心老师在做的动作了吗?苏格兰有一个科学家叫瓦特。(一天晚上,瓦特和一个小女孩在家里喝茶。瓦特不停地摆弄茶壶盖,一会儿打开,一会儿盖上,当他把茶壶嘴堵住时,蒸汽顶开了茶盖。在旁的外祖母对瓦特的这种无聊动作极为不满,加以训斥。瓦特并不介意,他一心想着蒸汽的力量,从此萌发制造蒸汽机的念头。瓦特能够发明蒸气机就是因为做到了留心观察)。

  ③反复思考:光会观察还不够,必须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思考,从观察到的现象里面寻找事物的特征。古代的波斯有一位商人很会做生意,每次顾客来买珠宝的时候,他都要盯着顾客的眼睛,结果生意非常兴隆。别人想探究其中的奥妙,他却守口如瓶。直到他要死去的时候,才向他的独生子传授其中的诀窍:盯着对方的眼睛,不,准确的说,是盯着对方的瞳孔,瞳孔是不会撒谎的。如果一颗宝石闪亮的光芒使顾客的瞳孔扩张,你就大胆地把原价提高三层或更高;如果一条项链没有使对方张大瞳孔,你就立即更换一条。总之,盯着对方的瞳孔。

  下面,老师请两个同学上讲台来走一走,大家要仔细观察,仔细思考,从同学的动作当中,你发现了他有什么特点,他的性格怎样。

  ④大胆想像:大胆的想像事物为什么会是这样,再经过小心的求证,我们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想像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创造性想像,可不断地改变旧表像,赋于思维独特的形式。

  2、总结:生活中并不缺少美丽,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给自己这样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吧!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多彩,我们的学*是那么的愉快,只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就会有新的发现,能有新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的教案2

  【教材简析】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第一局部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办。第二局部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分,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小朋友内心世界。学*这篇课文,要让同学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同学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身的内心感受。

  【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同学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任务。同学自主学*,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教学建议】

  1、本课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由的同时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教学中放手让同学紧扣“发现”一词,自行明确本课学*任务,即“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结果怎样?”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明白其中道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可贵之处。

  2、本文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真实可感,又极具情趣。教学中引导同学进行赏析评价,教学后可引导同学借鉴课文写法,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同学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回忆自身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鼓励质疑。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要想学*好该怎么做?(有疑问向老师请教)

  2.是的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节课就让我们比比谁会提问?谁的进步大?

  二.板书课题,质疑学问。

  1.今天我们继续学*《童年的发现》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你读了课题后有何疑问?

  2.学生汇报:(重点问题: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童年时的“我”发现了什么?

  ⑴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⑵体会:①“几岁的时候”“完全”“独立”这些词语无不显示着“我”这个发现多么不*常,多么出色,乃至现在说起来还为这个发现自豪不已。

  ②第2自然段中说,“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犬笑”,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九岁的儿童,竟然能独立思考发现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这简直是常人无法相信的。)

  又说“竟使我当众受到惩罚”,他又为什么当众受到惩罚?课文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以这样的开头设下悬念,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⑶小结: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他创立了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进化论。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的过程。而“我”小时候就发现了这一规律。

  2.“我”是怎样发现的?

  ⑴自由读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然后小组内讨论。

  ⑵全班交流。

  ①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②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第一个阶段(3、4自然段)写“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第二个阶段(5—11自然段)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第三阶段(12、13自然段)写“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大胆猜想,也就是“我”童年的发现。

  ⑶小结:梦中飞行引出了“我”对这个现象的好奇,老师的解释又引出了“我”的疑问:“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从而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明白”“想得是那样痴迷”“绞尽脑汁”“想啊想啊”“终于”这些词语都表现了“我”求知若渴的特点,同时也看出“我”惊人的想象力。

  3.“我”的发现可靠吗?

  ⑴自由读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

  ⑵归纳:“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⑶理解句子:

  ①“可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是因为“我”为自己早在三年前就发现了这一规律,而且与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而格外高兴。现在知道了当时自己的发现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心情使他无法控制,已顾不得是在课堂上,更顾不得这“笑”是否合时宜了。

  ②“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还不笑塌了房顶!”

  这句话是说“我”的发现会令人不可相信,人们绝对不可思议:一个九岁的孩子能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表面看,这句话是“我”庆幸自己没有解释,而实质上表现了“我”之所以有人们不可思议的发现,是因为“我”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极强的想象力。

  ③“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含有双重的意思,一是说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像阿基米德、*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二是说“我”有了这样重大的发现,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与发明的科学家一样遭遇驱逐与风险,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作者用幽默的方式为自己找到了自我安慰的理由。当然这句话里也表达了自己对老师当时处理方法的不满。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我”是怎样的孩子?孩子身上最可贵的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启发?

  五、拓展延伸

  谈谈在你的生活、学*中有过什么发现?

《童年的发现》的教案3

  教材简析: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是以倒叙的形式写的,共分三部分。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做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学本课,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大胆质疑,反复读书,带领学生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作者“发现”的历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妨、碍”2个会认字,读读记记“妨碍、情不自禁、随心所欲、天赋、痴迷、一本正经”等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知道“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教学难点: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领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童年”,谈话: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着无数个“为什么”,充满着神奇的幻想与想象,在我们的童年中曾有过多少的发现啊!

  2、板书:“的发现”,齐读课题:童年的发现。学生质疑课题:

  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童年是人生之旅最十分重要的、十分珍贵的驿站。激情的导语能唤醒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怀着真挚的心走*课题,质疑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同学提出的问题。

  2、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重点写“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由于“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就去问老师,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的原因,“我”对这个问题大胆猜想,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因此,在初读课文时,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解“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2、小组合作学*,要求如下:

  (1)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理解有关的句段。

  (2)把发现的过程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正好是十个月。

  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4、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的过程。

  5、归纳我的发现过程: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十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紧扣“发现”,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相关的语段,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朗读体会我的发现及发现的过程。】

  四、研读课文,感悟“发现”

  1、认真读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讨论:“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敢于提问;不断研究;大胆想象。

  3、课堂交流他是个怎样的孩子时,可根据学生的理解,预设如下:

  (1)“我”是一个喜爱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正好是十个月。”

  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格外高兴、得意……)

  (2)“我”是一个喜欢提问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的看些什么?会想到一些什么?

  (3)“我”是一个有幽默感的孩子。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举例:

  *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曾因为在天体运动上的发现受到审判并被投入监狱。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教师先放手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因为有前面阅读的铺垫,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教师以学定教,组织交流,适时引导,扣住关键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五、联系生活,向往“发现”。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你在学*、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梦中飞行——请教老师——大胆猜想

  敢于提问不断研究大胆想象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有趣的发现》教案 (菁华3篇)

《有趣的发现》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学写五个生字。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吗?蔡伦(造纸) 、沈括(印刷术)、张衡(地动仪)、祖冲之(圆周率)、爱因斯坦(相对论)、牛顿(万有引力学学说)、爱迪生(发明大王)、麦克斯维(电磁)、诺贝尔(炸药)、达尔文(进化论)......

  (出示达尔文像)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小朋友对达尔文有什么了解吗?(简介达尔文)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是讲述达尔文关于发现的一个故事。这就是《7.有趣的发现》(教师边述边板书课题.)

  解题:

  (1)有趣是什么意思(有意思、好玩;能引起人的好奇心或喜爱)

  (2)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学生边讲教师边在题目旁打小问号。)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由练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2)读通句子。(3)标上自然段序号。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生字)

  1、自读、正音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去掉拼音齐读词语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长句子多读几遍

  6、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评议(重点指导读通第3自然段中的第

  二第三四句。)

  7、我们一起听听课文的范读

  8、齐读课文

  四、初步理解课文汇报内容

  1.刚才我们提的小问号有哪个,可以擦去了剩余的问号我们下节课来解决.

  2.下面请同位互相检查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故事。(指名回答)(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体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风。)

  五、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读一读,巩固字音

  2.分析字形

  (1)自已先观察、自学生字

  (2)交流记忆生字

  3.指导书写

  易: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最后两撇要*行,最后一撇比前面一撇长

  达:里面的大最后一笔捺改为点

  较:车做偏旁时最后一笔应是提

  存:半包围结构,看准在田字格的位置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布置作业

  1、生字口头扩词。

  2、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

  精彩教后记:

  一、设计意图:

  1.丰富语言积累,拓展课外知识。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 语言的过程。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有关课外知识,积累有关词语。如果每节语文课前,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2.重视朗读,重视整体综合感知。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读中思。

  二、反思不足

  在本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执教了《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回顾执教的过程,自觉得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教学中虽然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读书要求,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但课堂中总感觉到缺乏读书的氛围,读书不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所谓“生成”,就是利用已有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生成”源于学生的独特感受,是学生通过积极的个性化阅读和思考所领悟到的。很多时候,教师的大脑转动还赶不上学生的奇思妙想,我们多么需要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亮点,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要不断地学*、更新、充实和完善自我,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学*的促进者。

《有趣的发现》教案2

  有趣的发现教案设计文本解读:

  课文的第二段只用了两句话讲述达尔文在岛上的考察发现,看起来太*淡无奇,很难找到学*语言的切入点。但其中的个别词语却是潜伏其中的很好的语言因素,如“考察”、“发现”、“要么……要么……”“奇怪”等。以这些词为空破口,进入文章进行语言学*,对于低年级来说是切实可行的。

  文本与社会生活:

  文中所提及的“发现”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却给我们一种启示:留心处处皆发现,寻找学*语言的因素,带领学生学*语言也是如此。

  文本与学生经验:

  文章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洋中一个小岛上只存在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的,另一种是没有翅膀的。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迷,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最后终于解开了其中的迷。

  尽管表面看来,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但仔细品味,却能发现,不论是一开始文章所预设的“谜面”,以及到后来揭示的“谜底”,都是十分有趣的。所以我们在带领学生进行课文语言学*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感受、感悟到其中的“趣”,也就是要充分借文章之“趣”激发学生学*语言的“动机和兴趣”。

  学*目标:

  1、紧扣“发现”,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学*上的疑难问题。

  2、让学生通过自读,用各种形式将自己的发现展示出来,并加以运用。

  教案:

  文章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结构,是按“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顺序叙写文章,这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所以在执教本课第二自然段时,本人力求学生学*语言都紧紧围绕文章内在的逻辑顺序展开,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再把这些字词带进课文,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去读懂,加以吸收和利用。

  实施

  学*语言片断一:“两进两出”悟“考察”。

  师:我们常说,学贵有疑,就是说学*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能提出问题,现在请把你善于观察的眼光转向第二段,能不能从第二段发现问题呢?边看边用铅笔画出来。

  (师行间巡视,发现大多数学生划了“考察”、“奇怪”两个词语,板书于黑板上)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什么意思呢?就是书读得遍数多了,就能读懂,请小朋友们把第二段多读几遍,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这两个词语。

  (生练读第二段)

  师:谁读懂了第“考察”?哪个来读一读第一话,老师从他的声音里就知道他读懂得了没有?

  生1: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

  师:老师从你的声音里已经听出,你有一点读懂得了。如果能把“考察”用动作做出来,那就说明你是真正读懂了。这可不容易呀,可要好好练*啊!

  (学生边读边练*加动作)

  师:谁来加上动作试试看?

  生2: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后,往左右各看了两眼)

  师(模仿该生动作)述:有点像考察了,请小朋友们都看看图(实物投影展示图)上的达尔文是怎么“考察”的?可以边读边学着做一做,还可以加上你自己考察的动作。

  (学生练读中做“考察”的样子)

  师:这次,谁愿意到前面来考察?

  生3(来至讲台上):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完,该生做出象是在专心致志看一件什么东西似的样子)

  师:达尔文,你在考察什么呢?

  生3:我是在考察昆虫。

  师:发现什么了?

  生3:我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师:刚才考察的那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吧!

  生2上讲台表演读,这次较之第一遍,有很大提高。(师带头为他鼓掌)

  师:让我们跟着这两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用手示意)有一次,——

  (全体学生练*这句话)

  学*语言片断二:纵向拓展用“奇怪”

  师:我们用熟读课文,看课文的插图,用动作做一做的方法,读懂了“考察”,现在大家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或者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

  (学生各自练*)

  生4:他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读时,满脸疑惑,并侧过脑袋,用一根手指指着脑袋。)

  师:请你上来为大家读一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看他有没有读懂奇怪?

  生4上讲台来再读,读时,两条眉毛几乎拧到了一起,表情较之刚才还要出色。

  师:他读懂了吗?

  生5:他读懂了,他脸上做出了“奇怪”的表情。

  生6:他读出了“奇怪”的语气。

  师:他用“语气”和“表情”告诉我们,他已经读懂了“奇怪”。你们能做到吗?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还不快练!

  (学生练*得十分起劲,各自都做出了“奇怪”的表情,部分学生还兴致勃勃的表演了起来。)

  师指名读。

  生7边读边呈现出满脸疑惑的神色。

  生8边读边比划着昆虫翅膀的大小,读后做出一副愁眉不展的神色。

  生9读后,还喃喃自语:奇怪?怎么这儿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呢?

  师:是呀,只要我们像达尔文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奇怪的事情。比如:小红发现母鸡总是围着鸡窝转,感到很奇怪。还有:奇怪!太阳怎么不从西边出来呢?

  教师出示投影:

  ____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奇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句式说一句话。

  生11:我发现***头上有白头发了,感到很奇怪。

  生12:奇怪!我掉了的牙怎么还不长呢?

  生13:我发现我的声音从录音机里传了出来,感到很奇怪。

  生14:奇怪!今天我们上课怎么用话筒呢?

  ……

  总结:

  正如在“文本解读”中提到的,课文的第二段虽短小却是文章的一个重点段落,以抓关键词为突破口去学*课文的语言,是我所采用的引导方法。但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读得进,悟得出”呢?我想越俎代庖是绝对不是上上之策,告诉他去做做这个词的表情,那个词的动作,学生不但处于被动状态,最主要是学*兴趣大打折扣。于是我就想何不放手来个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发现其中的不懂的字词,然后再通过自己阅读,将课文语言吸收进去,再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驾驭课文语言。最后,再将内化了语言加以运用。这种学*语言的方式与课文的叙述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所遵循的模式是:“发现语言因素——感悟语言因素——悟出语言因素——积累运用语言”。

  最后的学*效果正是应验了那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学得既主动,又轻松,创造性地吸收了课文语言,创造性地将他们演绎出来,更创造性地进行了运用。

《有趣的发现》教案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本课生字,其中两条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1、学*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三自然段,在读中贯穿词句训练。

  教具准备:投影、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7

  有趣的发现。

  2、解题:“有趣”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练读课文。要求:(1)标好小节号。(2)读准生字字音。(3)读通课文中的长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词。(出示下列词语)

  有趣

  达尔文

  小岛

  昆虫

  翅膀

  观察

  比较

  因为

  生存

  研究

  重要

  指名带读,正音后,再指名带读,开火车读。

  (2)去拼音后,指名带读这些词语,开火车读。

  (3)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出示第3自然段,重点指导读第二至第四句。

  (4)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评议。

  3、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问:你听明白了什么?

  3、引导:达尔文是什么时候的人?达尔文是哪个国家的什么人?

  4、给“著名”这个词找个近义词。

  5、齐读这个小节。

  四、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读一读,巩固生字的字音。

  2、你是怎么样记住每个生字的?指导分析生字的结构和偏旁。

  上下结构——容、易、究。

  左右结构——较、研。

  半包围结构——达、存。

  3、指导书写:你在字形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你能给这些生字组词或用它来说一句话吗?

  5、集体书空这些生字。

  6、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上完成《*字册》。

  2、课后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三自然段,在读中贯穿词句训练。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惯。

  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

  1、读生字卡片。

  2、扩词:达

  岛

  因

  存

  二、分析理解。

  1、细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第一句中的达尔文干了什么?

  (3)第二句告诉我们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4)换词练*:“要么……要么……”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5)出示挂图,看图说话练*。

  2、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理解第1句。

  “许多”说明了什么?“反复”说明了什么?“终于”说明了什么?

  (3)理解第2、3句。

  这里讲了几种昆虫?这些昆虫怎么样?

  3、细读第四自然段。

  (1)齐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2)本文中“有趣的发现‘指的是什么?

  三、总结全文。

  通过对本文的学*,我们知道了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我们要学*达尔文仔细观察的精神。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流利、地朗读课文。学*复述课文。

  2、总结课文,使学生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

  3、完成课堂练*。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1、指名朗读课文。

  2、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二、复述课文。

  1、指导复述课文:教师指导复述课文的要求。主要内容只要说出来就可以了,不必背诵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

  3、学生自由读课文,练*复述。

  4、同座位练*复述课文,互相纠正。

  5、指名试着复述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课堂上完成“综合练*”本。

  2、课后完成《同步测试》。

  课堂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

  究

  ()

  观

  ()

  校

  ()

  白

  ()

  穷

  ()

  现

  ()

  较

  ()

  百

  ()

  二、一字开花。

  反

  ()

  ()

  ()

  容

  ()

  ()

  ()

  存

  ()

  ()

  ()

  研

  ()

  ()

  ()

  三、生字回家。

  石

  亻

  忄

  阝

  板书设计:

  7

  有趣的发现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菁华3篇)(扩展7)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1

  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本节课,我通过自读、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地图、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教学中,以“发现”为切入点,围绕“吻合”、“奇想”、“中龙”进行教学,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考证”的阅读全过程。

  突破难点时,在课前,我就准备了地球仪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了解。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大屏幕把世界地图放大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接着,在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我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然后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如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这样几次观察,学生对于如何推理魏格纳提出的假说就自然解决了。这一课上下来,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另外,一节课的信息交流毕竟有限,应鼓励学生课后上网或找一些相关文章读一读,可以是大陆漂移说和魏格纳的文章,也可以是关于其他发明发现的文章,如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观察壶盖跳动发明了蒸汽机等等,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对“观察”“发现”的认识,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结合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注意周围事物的变化,养成观察的好*惯,学会写观察日记,引导学生说说初秋时分,校园、田野、江南路旁的绿化带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并把自己说的或听到的写下来。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对“观察”“发现”的认识,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2

  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选读课文,课文主要是通过魏格纳因为观察世界地图而发现了大陆漂移说。通过这篇课文的学*告诉学生要善于观察,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科学真理就在我们身边。

  这篇课文的学*我用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课文内容大意;第二课时主要将了魏格纳是如何有这个发现的,以及从魏格纳身上我们学会了哪些品质。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我怎么讲也不能将文章讲透,讲得学生无论从内容还是中心思想上面都理解透。但是,这是一篇选读课文,道理上,我只要上一个课时就行,可是为什么我上了两个课时还不够呢?那么这种选读课文,我究竟要怎么教呢?对此,我查阅资料,也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师,学会了很多。

  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3到4年级学生要“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选的课文不必要像精度课文讲得那么详细,要不就不能分选读和精读,所以对于这一类的课文,只要掌握课文中要认、写的生字词,粗知课文大意即可。

  二、怎样让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呢?我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师,从他们那里得知,对于这样的课文,可以提出一、两个大问题让学生思考,将这个大问题答出即可。例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文,只要提出: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学说?即可,学生只要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然后再稍作小结,这篇课文就可以结束。

  三、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让学生学会通过工具书理解课文生字词和难理解的词语,扫清课文阅读障碍。现在四(4)班和四(3)班的学生都没有课前预*和自学的*惯,所以要对他们有一些硬性的规定,学新课文之前一定要对照字典或者《小学教材全解》来理解课文中生字词。

  以后的教学中,要分清新课标教学大纲,不做无用功。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3

  教学中,以“发现”为切入点,围绕“吻合”、“奇想”、“中龙”进行教学,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考证”的阅读全过程。突破难点时,在课前,我就准备了地球仪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了解。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大屏幕把世界地图放大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接着,在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我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然后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如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这样几次观察,学生对于如何推理魏格纳提出的假说就自然解决了。这一课上下来,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同时结合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注意周围事物的变化,养成观察的好*惯,学会写观察日记,引导学生说说初秋时分,校园、田野、江南路旁的绿化带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并把自己说的或听到的写下来。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对“观察”“发现”的认识,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4

  在这节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想象力真是惊人呀!有些问题我想都没想过,说实在话有些还真是我也想知道的,怎么办?师不必贤如弟呗!师生一起来做作业!

  几天后我们开了个“地球研讨会”,你可想而知,学生们个个像“地球专家”,对比之下,我这个做老师的还真的贤不过弟。教室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你看这个临时改变的作业多么的精彩!

  下课后,我久久沉浸在学生们带给我的激情中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它越来越开放,而开放的程度愈高,它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干扰就越多,“意外情况”发生的概率也就愈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运用教育机智去因势诱导,化被动为主动。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工作者怎样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重视学情,关注学情,就是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具体体现,这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为人师者的一种教学*惯。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5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重在学生自主学*,自读感悟。 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本节课,我通过自读、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地图、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教学中,以“发现”为切入点,围绕“吻合”、“奇想”、“中龙”进行教学,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考证”的阅读全过程。突破难点时,在课前,我就准备了地球仪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了解。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大屏幕把世界地图放大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接着,在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我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然后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如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这样几次观察,学生对于如何推理魏格纳提出的假说就自然解决了。这一课上下来,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另外,一节课的信息交流毕竟有限,应鼓励学生课后上网或找一些相关文章读一读,可以是大陆漂移说和魏格纳的文章,也可以是关于其他发明发现的文章,如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观察壶盖跳动发明了蒸汽机等等,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对“观察”“发现”的认识,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结合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注意周围事物的变化,养成观察的好*惯,学会写观察日记,引导学生说说初秋时分,校园、田野、江南路旁的绿化带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并把自己说的或听到的写下来。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对“观察”“发现”的认识,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课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课文中有关的地理知识。这篇课文我连续读了几变后发现学生对文中出现的地理名称及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理解如不结合实物很难清楚。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课前准备世界地图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的过程中读懂课文内容,并最终理解魏格纳的假想。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的预*、自读是关键。教学前布置学生的预*作业要有针对性,如:在地图上找一找巴西与几内亚湾的位置。像魏格纳一样在世界地图上用手指画一画大陆海岸线。说说你对魏格纳假想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在质疑与讨论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3、总结课文时,我让学生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进行交流,使学生体会到: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还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