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四年级语文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语文教案 / | 语文教案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四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妙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考虑、论证的重要。

  【课时布置

  一课时。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导语:

  师:同学们,这是一张世界地图。我们地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同学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师:就是这样一张普普通通的地图,面对它,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却有了重大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略读课文──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2、分小组学*课文:

  ⑴请同学们尝试用五分钟时间想方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难的或最喜欢的局部可以再反复地读一读,看谁最会利用时间。

  ⑵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⑶看到同学们的认真劲儿,我想把课文读通肯定没问题了,接下来让我们把课文读懂。大家知道略读课文前面都会有一段话提示我们怎么读懂课文,这段话又给了我们哪些提示呢?赶快读一读,划一划。交流。

  ⑷同学们互帮互助学得可认真了!刚才老师发现有同学读第二段课文有困难,确实这一段真的很难!现在你再去读一读一定会感觉顺畅许多!快,开始吧!

  ⑸理解第二自然段的重点词语: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生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

  ⑹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考虑: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发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身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同学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局部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3、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4、读第7自然段:

  ⑴理解重点词语: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的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身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⑵引导同学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同学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课外延伸

  1、交流学*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同学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考虑,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从魏格纳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从魏格纳的发现到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不放弃自身的想法,努力克服困难找证据,我们体会到他是一个仔细观察认真考虑,反复论证,是他获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他的这些品质也正是我们学*的地方。

  3、同学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寻找证据

  发生奇想引起震动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四年级语文教案2

  【教材内容】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人教版新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第八课。(需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的是德国物理学家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学情分析】

  作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举和*惯。对于今天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应注重课程的整合,有机渗透数学、音乐、美术、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学*方式的开放。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接受式学*方式,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活动,选择不同的学*方式,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模仿、体验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良好的行为*惯,获得语文素养。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开放性教学,是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⑴ 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 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交流学*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的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世界地图──遇到困难──寻找、考证

  巧合? 不轻易改变 震惊地质界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四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仪、世界地图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直接板书课题,世界地图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新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4、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学生充分读书后,同桌之间或小组内相互交流。

  5、检查合作学*情况

  6、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教师小结

  四、作业设计

  1、完成配套练*

  2、预*《语文园地二》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四年级语文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四年级语文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四年级语文教案 (菁华3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四年级语文教案1

  设计理念: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景,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考证”“提出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学生准备:世界地图或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经过30年的观察研究,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我们也应和法布尔一样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用心去学*第8课。(出示课题,齐读)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让我们用心去发现,说说你从这个题目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2、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完成下列要求

  出示自学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思考: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新词

  呈现 凹进 精神大振

  端详 叩开 枉费心机

  起源 资料 浩如烟海

  静谧 宁静 大陆漂移

  ① 请同学们自由读生字、新词,要求读准确,读响亮些,别看是生字,读起来也是有节奏的。(自由读指读)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下(指读)老师从你身上学到了,原来生字也是可以读出感情来的,你是怎么读出感情的呢?我们也学着试试(齐读)

  ② 请同学看“大陆漂移”,这是一个关于地质学方面的科学术语,老师这有一段相关的介绍。出示介绍

  ③ 聪明的孩子最会发现,从最后一行这2个词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还有哪些表示“静”的词吗?(学生自由说)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表示“静”的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这些词。(齐读)

  寂静 宁静 幽静 鸦雀无声 万籁俱寂

  (2)提问: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介绍魏格纳

  ①老师这有介绍魏格纳的资料

  出示: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出示魏格纳头像)这就是为科学献身的魏格纳

  ②请同学们看课文最后一段,也有对魏格纳及他所取得成就的介绍。(出示最后一段抹红震动)震动什么意思?他的什么发现震动地质学界?

  三、集体交流,品读感悟

  1、年仅32岁的魏格纳,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成为一颗耀眼的科学新星。魏格纳提出的假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4自然段,并完成以下要求。出示: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把相关的句子用“——”划出。

  (1)出示句子: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果然……都能……又能……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结果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吻合在一起。”

  重点研究第一句

  ①“这两个地方”指的是哪两个地方?“吻合”什么意思?

  ②我们看地图找出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是不是和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③“不可思议”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是啊,南美洲和非洲之间隔着辽阔的大西洋,距离相差6500千米,八杆子打不到边的2个地方却能如此紧密的吻合在一起,这是多少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啊!读——(引读第一句)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不断念叨着,读——魏格纳此时欣喜若狂,大声喊着——

  ④ 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魏格纳有了更多惊人的发现,齐读2,3句。请同学对照地图,看看是否如同书上所描写的那样。

  (2)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有了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想像一下,当年魏格纳有了一次比一次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惊喜)从那些地方我们感受到了魏格纳的惊喜。

  出示:

  “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

  ① 请同学自由练*,把魏格纳的惊喜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② 指读,引读当魏格纳无意中发现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竟然是这样不可思议的吻合,魏格纳——(引读第一句)于是他——(引读第二句)当魏格纳有了越来越多的发现时,魏格纳——(引读第三句)

  (3)伟大的发现总不会轻易现出他的真面目,年轻的魏格纳为什么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呢?(仔细观察)

  你从那些地方看到了魏格纳的认真,一丝不苟?

  出示:“他常常……出神。”

  “他精神大振,……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进行了比较。”

  (4)仅仅会观察还是不够的,我们更要学会从观察中敢于思考、探究。看到这些惊人的发现,魏格纳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

  出示:“在太古时代,地球上……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2、推理想像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成为真理,为了证实这一奇想,魏格纳都做了些什么工作?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著名科学家柯彭的看法和建议是什么?“也曾有人提起过”,说明了什么?

  (2)在大科学家的劝阻下,魏格纳是怎样做的?那些词语看出考证工作的艰难?(浩如烟海)解释这个词语,经过魏格纳将*2年时间不懈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魏格纳终于找到了证据。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所以, 。

  四、回归整体,迁移升华

  1、(指板书)仔细观察,敢于思考,反复求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通过课文的学*,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是啊,只要我们学会做生活和学*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仔细观察 敢于思考

  反复求证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四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妙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考虑、论证的重要。

  【课时布置

  一课时。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导语:

  师:同学们,这是一张世界地图。我们地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同学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师:就是这样一张普普通通的地图,面对它,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却有了重大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略读课文──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2、分小组学*课文:

  ⑴请同学们尝试用五分钟时间想方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难的或最喜欢的局部可以再反复地读一读,看谁最会利用时间。

  ⑵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⑶看到同学们的认真劲儿,我想把课文读通肯定没问题了,接下来让我们把课文读懂。大家知道略读课文前面都会有一段话提示我们怎么读懂课文,这段话又给了我们哪些提示呢?赶快读一读,划一划。交流。

  ⑷同学们互帮互助学得可认真了!刚才老师发现有同学读第二段课文有困难,确实这一段真的很难!现在你再去读一读一定会感觉顺畅许多!快,开始吧!

  ⑸理解第二自然段的重点词语: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生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

  ⑹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考虑: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发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身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同学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局部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3、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4、读第7自然段:

  ⑴理解重点词语: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的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身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⑵引导同学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同学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课外延伸

  1、交流学*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同学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考虑,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从魏格纳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从魏格纳的发现到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不放弃自身的想法,努力克服困难找证据,我们体会到他是一个仔细观察认真考虑,反复论证,是他获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他的这些品质也正是我们学*的地方。

  3、同学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寻找证据

  发生奇想引起震动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四年级语文教案3

  【教材简析】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2.板书课题,读课题。

  3.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读认读生字词 理解词义。

  3.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自主探究

  1.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2.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1)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2)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3.词句解析:

  (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2)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3)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四、交流感受

  1.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师: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

  3.中心:《世界地图会引出的发现》通过叙述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赞扬了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五、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

  2.搜集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仔细观察 敢于思考

  反复求证

  (执著)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四年级语文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卡罗纳》四年级语文教案 (菁华3篇)

《卡罗纳》四年级语文教案1

  学*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能力。

  4、通过学*,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引导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样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同时感受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情进行细致描述的方法。

  学*过程

  一、提出学*目标

  1、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孩子们,我们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你享受了哪些爱?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什么?有一个小朋友卡罗纳再也无法享受母爱,因为他的母亲去世了。

  2、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卡罗纳》,看看大家是怎样做的?

  3、引导学生提出学*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

  (3)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成果。

  二、学*成果展示

  (一)基础知识展示

  1、学生读书,小组合作解决生字新词。(小组内展示)

  2、自主选择文中最受感动的内容仔细阅读,并写写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个性展示)

  (二)学文悟情展示(创造性展示)

  1、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你读懂了什么?

  2、再读课文,勾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在旁边写出感想。

  (三)我会悟

  1、说说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2、读4-8段,找出大家知道卡罗纳母亲去世见到卡罗纳的言行举止,在旁边写出感想。

  3、分小组交流大家的表现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4、全班交流。

  5、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

  (四)、我会自主完成每课一练的题目。(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

  三、激发知识冲突: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大家对卡罗纳的关爱,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情进行细致描述的方法。

  四、知识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卡罗纳,面对大家的关爱,你是怎么想,怎么做?

  2、如果你是卡罗纳的同学,你会为他做什么?

  3、读读“资料袋”并推荐《爱的教育》此书供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爱。

《卡罗纳》四年级语文教案2

  教材分析:

  《卡罗纳》这篇略读课文选自《爱的教育》一书。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她,默默地关爱他。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诠释了爱的真谛,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理解、互相关爱;二是在阅读中感受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情进行细致描述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们对卡罗纳的关爱之情。

  2.了解人们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并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

  3.能在这篇课文的引领下,自觉阅读《爱的教育》,接受爱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们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并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语: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海峡*骨肉同胞之间的真情故事,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会让我们体会到人世间的另一种关爱。

  2.读课前导语,明确这节课的学*目标。说说这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二、读通课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比较长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屏息凝神俯下身来号啕大哭目不转睛恍然大悟

  怜悯叮咛嘱咐端详

  3.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出现的问题,同学互相帮助纠正。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感悟理解。

  1.出示“导读提纲”,学生自读课文。

  A.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是万分伤心的?

  B.当知道卡罗纳所遭遇的不幸时,老师是怎么做的?

  C.“我”和同学们是怎样传达对卡罗纳的关爱的?

  D.当“我”跑过来扑进母亲的怀抱时,她为什么把“我”推开了?“目不转睛”是什么意思?

  你从母亲的“目不转睛”里读懂了什么?“我”恍然大悟了什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2.学生读读、画画、议议。

  3.指导交流。

  (1)理解卡罗纳的伤心。

  ①、指名读感受最深的句子。

  A.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脚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

  B.他的脑海里一下子闪现出往日的情景。那时候,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

  C.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起来。

  D.“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②、说说你从哪感受到卡罗纳的伤心?(引导抓住字词理解:面容灰白、放声大哭、号啕大哭、趴、抱等)

  (2)来自老师的关爱。

  A.“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

  为什么不许、不许什么?

  B.“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孩子,你要坚强哟。”

  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老师对卡罗纳的爱?

  (3)来自同学们的关爱。

  A.“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同情和怜悯,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

  B.引读:同学们都盯着他,连气也不敢(喘一口),生怕……生怕……

  C.“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D.“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才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上,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

  细细地读,一边读,一边感受,不要放过一个字,你会突然发现有几个词跳进你的眼帘。说说为什么?

  (4)来自长辈的关爱

  A.“卡罗纳站在……所以母亲把我推开了,她怕……”

  母亲的用意我最后明白了吗?从哪个词知道,母亲这个举动想告诉我什么?

  四、延伸教育。

  1.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以不同的方式传递一种相同的关爱,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去宽慰卡罗纳呢?

  2.你对卡罗纳身边的人们是怎么看的,请选择一个作一番评价。

  3.师小结: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她能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她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我们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爱的笼罩下,心头的悲伤会渐渐消褪的。爱,让人间充满温馨。同学们,让我们有空多读读《爱的教育》吧,她将提升我们每个人爱的浓度。

  五、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

  2.摘抄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3.谈谈自己对本课课题的理解,这个标题好吗?若不好,你能给它换一个更好的课题吗?并用文字将自己的想法记述下来。

  板书设计:

  23*卡罗纳

  ——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

  老师的爱

  痛失母爱(不幸)得到同学的爱(幸福)

  长辈的爱

《卡罗纳》四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读出人们对卡罗纳的关爱之情。

  2、读懂课文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并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3、激发阅读原著《爱的教育》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预设】

  一、情感铺垫,渲染爱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一定很熟悉这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音乐响起)。诗人说:“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优美的呼唤,就是妈妈、”一个只读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在他母亲生日那天,献给了母亲一封长达八页纸的信,信的四周还画上了漂亮的花边,来表达自己对母亲深深的爱、可是半年后,无限疼爱的的母亲竟然生病去世了,他遭遇了巨大的不幸、这个可怜的孩子就是——卡罗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这可怜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自由读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感受卡罗纳的不幸

  1、默读课文,找找描写卡罗纳万分伤心的句子,并用“——”划出来。

  2、指名交流并随机出示句子。

  今天上午,可怜的卡罗纳来到了学校。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

  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

  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音乐《鲁冰花》)

  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3、静静地读读这些句子,哪个地方轻轻地触动了你,让你感受到了卡罗纳的万分伤心?

  4、交流,重点比较几次哭和读好“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指导读。

  5、展开想象。

  卡罗纳从放声大哭、嚎啕大哭到无声地哭泣,他一次又一次地哭泣,他一定是想起了:

  6、是啊,都说母亲是孩子心中的上帝,对于卡罗纳,这万能的上帝却从此不在。都说母爱是最温暖的火焰。对于卡罗纳,现在这温暖的火焰熄灭了,他是多么不幸!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得到了大家的关爱。

  二、初读课文,捕捉爱

  1、大家都有些谁?板书:老师同学家长

  2、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都是在关爱着他,请你们再默默地读读课文,找一找他们怎么做的句子,谁最让你感动?划出来用心地读。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研读课文,感悟爱

  指名交流,随机出示老师、同学、家长关爱卡罗纳的句子。

  (一)同学的关爱

  重点研读这两句我心里不得泛起一阵同情和怜悯,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

  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才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上,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

  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我恍然大悟,没去拉母亲的手,却拉起卡罗纳的手,和他一块儿回家

  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才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上,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

  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1、交流指导读

  这是怎样的放和怎样的贴?深深的同学之情就在这一放一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手放在卡罗纳的肩上,把脸贴在卡罗纳的脸上,同时也是把关心和同情送大卡罗纳的心里、

  话虽轻,却如春天和煦的阳光,融化了卡罗纳心中的悲伤、

  2、这目光里藏着千言万语,同学们那关切的目光仿佛在对卡罗纳说些什么呢?

  是啊,那关切的目光犹如春天一缕缕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卡罗纳的心田、

  (二)老师的关爱

  重点研读这两句

  昨天上午,我们刚走进教室,老师就对大家说:“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这个可怜的孩子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明天要来上课,孩子们,你们要庄重严肃,热情地对待他。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

  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胸前,对他说:“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她能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你要坚强哟!”

  1、交流出示

  2、抓住“拉”体会,重点读好老师的话,像妈妈一样轻轻地说;像妈妈一样温柔地说;像妈妈一样慈爱地说;感受老师对卡罗纳深深地爱。

  (二)家长的关爱

  我看见母亲在等我,跑过去扑进她的怀抱。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

  抓住“推”“目不转睛”等体会家长对卡罗纳的关爱。

  四、说话练*,延伸爱

  1、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着一种相同的关爱、

  还会有谁在关爱着卡罗纳?

  啊,这关爱卡罗纳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了!板书“……”

  2、今天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启发和收获?

  3、爱,不需要豪言壮语;爱,不需要惊天动地。爱,是一句真诚的话语;爱,是一个温暖的眼神;爱,是一个轻轻的动作;就是这朴素的爱,让我们每个人深受感动。知道这个感人的故事选自哪儿吗?

  4、出示书《爱的教育》读读这本书吧,会给你更多的感动(音乐《蓝色的爱》)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四年级语文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菁华3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⑴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交流学*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的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世界地图──遇到困难──寻找、考证

  巧合?不轻易改变震惊地质界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该做什么?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2、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自学情况

  1、读认读生字词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解释

  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五、

  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出示幻灯,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六、出示课文填空,回顾课文内容

  七、

  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八、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妙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考虑、论证的重要。

  课时布置:

  一课时。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导语:

  师:同学们,这是一张世界地图。我们地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同学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师:就是这样一张普普通通的地图,面对它,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却有了重大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略读课文──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2、分小组学*课文:

  ⑴请同学们尝试用五分钟时间想方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难的或最喜欢的局部可以再反复地读一读,看谁最会利用时间。

  ⑵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⑶看到同学们的认真劲儿,我想把课文读通肯定没问题了,接下来让我们把课文读懂。大家知道略读课文前面都会有一段话提示我们怎么读懂课文,这段话又给了我们哪些提示呢?赶快读一读,划一划。交流。

  ⑷同学们互帮互助学得可认真了!刚才老师发现有同学读第二段课文有困难,确实这一段真的很难!现在你再去读一读一定会感觉顺畅许多!快,开始吧!

  ⑸理解第二自然段的重点词语: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生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

  ⑹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考虑: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发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身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同学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局部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3、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4、读第7自然段:

  ⑴理解重点词语: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的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身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⑵引导同学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同学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课外延伸

  1、交流学*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同学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考虑,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从魏格纳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从魏格纳的发现到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不放弃自身的想法,努力克服困难找证据,我们体会到他是一个仔细观察认真考虑,反复论证,是他获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他的这些品质也正是我们学*的地方。

  3、同学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寻找证据

  发生奇想引起震动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四年级语文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菁华3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1

  设计理念: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景,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考证”“提出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学生准备:世界地图或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经过30年的观察研究,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我们也应和法布尔一样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用心去学*第8课。(出示课题,齐读)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让我们用心去发现,说说你从这个题目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2、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完成下列要求

  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呈现、凹进、精神大振

  端详、叩开、枉费心机

  起源、资料、浩如烟海

  静谧、宁静、大陆漂移

  ①请同学们自由读生字、新词,要求读准确,读响亮些,别看是生字,读起来也是有节奏的。(自由读指读)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下(指读)老师从你身上学到了,原来生字也是可以读出感情来的,你是怎么读出感情的呢?我们也学着试试(齐读)

  ②请同学看“大陆漂移”,这是一个关于地质学方面的科学术语,老师这有一段相关的介绍。出示介绍

  ③聪明的孩子最会发现,从最后一行这2个词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还有哪些表示“静”的词吗?(学生自由说)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表示“静”的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这些词。(齐读)

  寂静、宁静、幽静、鸦雀无声、万籁俱寂

  (2)提问: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介绍魏格纳

  ①老师这有介绍魏格纳的资料

  出示: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出示魏格纳头像)这就是为科学献身的魏格纳

  ②请同学们看课文最后一段,也有对魏格纳及他所取得成就的介绍。(出示最后一段抹红震动)震动什么意思?他的什么发现震动地质学界?

  三、集体交流,品读感悟

  1、年仅32岁的魏格纳,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成为一颗耀眼的科学新星。魏格纳提出的假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4自然段,并完成以下要求。出示: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把相关的句子用“——”划出。

  (1)出示句子: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果然……都能……又能……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结果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吻合在一起。”

  重点研究第一句

  ①“这两个地方”指的是哪两个地方?“吻合”什么意思?

  ②我们看地图找出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是不是和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③“不可思议”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是啊,南美洲和非洲之间隔着辽阔的大西洋,距离相差6500千米,八杆子打不到边的2个地方却能如此紧密的吻合在一起,这是多少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啊!读——(引读第一句)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不断念叨着,读——魏格纳此时欣喜若狂,大声喊着——

  ④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魏格纳有了更多惊人的发现,齐读2,3句。请同学对照地图,看看是否如同书上所描写的那样。

  (2)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有了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想像一下,当年魏格纳有了一次比一次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惊喜)从那些地方我们感受到了魏格纳的惊喜。

  出示:

  “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

  ①请同学自由练*,把魏格纳的惊喜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②指读,引读当魏格纳无意中发现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竟然是这样不可思议的吻合,魏格纳——(引读第一句)于是他——(引读第二句)当魏格纳有了越来越多的发现时,魏格纳——(引读第三句)

  (3)伟大的发现总不会轻易现出他的真面目,年轻的魏格纳为什么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呢?(仔细观察)

  你从那些地方看到了魏格纳的认真,一丝不苟?

  出示:“他常常……出神。”

  “他精神大振,……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进行了比较。”

  (4)仅仅会观察还是不够的,我们更要学会从观察中敢于思考、探究。看到这些惊人的发现,魏格纳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

  出示:“在太古时代,地球上……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2、推理想像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成为真理,为了证实这一奇想,魏格纳都做了些什么工作?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著名科学家柯彭的看法和建议是什么?“也曾有人提起过”,说明了什么?

  (2)在大科学家的劝阻下,魏格纳是怎样做的?那些词语看出考证工作的艰难?(浩如烟海)解释这个词语,经过魏格纳将*2年时间不懈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魏格纳终于找到了证据。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所以,。

  四、回归整体,迁移升华

  1、(指板书)仔细观察,敢于思考,反复求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通过课文的学*,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是啊,只要我们学会做生活和学*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仔细观察,敢于思考。

  反复求证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小组学*课文:

  ⑴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该做什么?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自学情况

  1、读认读生字词,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五、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出示幻灯,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六、出示课文填空,回顾课文内容

  七、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八、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

  【教学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但此文对于启发学生*时做事要仔细观察、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两个重点问题来引导学生学*课文:

  1、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2、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我在课前准备了大陆漂移的有关资料、图片和动画,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的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接体会魏格纳的发现。学生在读中感悟,在看中体会,同时领悟出观察仔细的重要性。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四年级语文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读后感 (菁华3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读后感1

  今天,我学了《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讲了魏格纳有一次生病了,在病房里,很安静,他觉得无聊,就指着世界地图各个大陆的海岸线画,消磨时光。结果无意中发现巴西的东部和非洲本部不可思议的吻合,他继承观察,发现,所有大陆都能较好的吻合在一起。第二天,它推开了闻名科学家柯彭教授的大门,教授肯定了他的道理,说:“以前也曾有人提起过,但都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你不必白费心机。后来,魏格纳经过长时间的考证,终于成功了。我觉得魏格纳他处处留心,勤于动脑,也善于动脑,所以才成功了。

  一次,我订了一个航模,自己一开始不按说明书和图纸做的`,很马虎,拼好以后,觉得很乱,拼得很糟糕,不是很美丽,该贴的地方没贴,不该贴的地方贴了,飞起来也不行,飞不远,方向不稳。后来,我又重新装了一遍,而且是照着图纸认认真真拼的,一边拼还一边思索:这什么要这样装……新组装的飞机飞起来像一只飞翔在蓝天的雄鹰。

  有一句古话:处处留心皆学问。我想所有的人都是天生的科学家,只要勤于动脑、处处留心、善于动脑,做任何事都会成功。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读后感2

  今天,我学了《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讲了魏格纳有一次生病了,在病房里,很安静,他觉得无聊,就指着世界地图各个大陆的海岸线画,消磨时光。结果无意中发现巴西的东部和非洲本部不可思议的吻合,他继承观察,发现,所有大陆都能较好的吻合在一起。第二天,它推开了闻名科学家柯彭教授的大门,教授肯定了他的道理,说:“以前也曾有人提起过,但都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你不必白费心机。后来,魏格纳经过长时间的考证,终于成功了。我觉得魏格纳他处处留心,勤于动脑,也善于动脑,所以才成功了。

  一次,我订了一个航模,自己一开始不按说明书和图纸做的,很马虎,拼好以后,觉得很乱,拼得很糟糕,不是很美丽,该贴的地方没贴,不该贴的地方贴了,飞起来也不行,飞不远,方向不稳。后来,我又重新装了一遍,而且是照着图纸认认真真拼的,一边拼还一边思索:这什么要这样装……新组装的飞机飞起来像一只飞翔在蓝天的雄鹰。

  有一句古话:处处留心皆学问。我想所有的人都是天生的科学家,只要勤于动脑、处处留心、善于动脑,做任何事都会成功。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读后感3

  昨天,我学了一篇课文,叫做《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读完后我有深刻的感想。自从魏格纳发现了地图上的秘密,他就一仔细分析研究。魏格纳还拜访过 著名科学家——科彭教授,教授叫魏格纳不要枉费心机,课时,魏格纳没有那么 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他还是在不断地钻研。 我很佩服魏格纳的勤奋好学、 孜孜不倦的精神, 虽然他病了, 而且还在住院, 但他还是坚持学*。如果换做是我,绝对会悠闲地躺在病床上休息,不回去研究 地图。可谓跟啊不是像我们*凡人一样,得了病就躺在舒适的床上让人服侍,而 是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地图。

  魏格纳还善于观察, 世界地图在他以前, 就有无数人看过, 谁都没发现什么, 而他却能从中发现地球的大陆, 在很早以前应该是连在一起的,这与他*常养成 的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的*惯有密切的关系,我要向魏格纳学*,从小养成随时 观察身边的事物的好*惯。 我一定要向魏格纳学*,一定要用他的`勤学好问,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不 足,一定要拿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无论怎样辛苦也要坚持。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四年级语文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四年级母鸡语文教案 (菁华3篇)

四年级母鸡语文教案1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字词。

  2.教师订正。

  二、深入品读、感悟母爱。

  (一)这到底是一只怎么样的母鸡,会让作者一开始讨厌它,后来却不敢再讨厌它呢?让我们一起去文中寻找原因,在文中用“____”划出讨厌母鸡的主要词句,用“ “划出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关键词句。

  (二)体会作者讨厌的理由。(1—3小节)

  文中母鸡最让你觉得讨厌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1.”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吵得受不了。“

  特别是”就是聋子也会被吵得受不了。“聋子是听不到声音的,都被它吵得受不了,从这句话里感受到母鸡真的很爱夸耀自己,吵得让人心烦。

  2.”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

  从中感受到,当我们在工作,写作业时,母鸡不停地叫着,影响我们。

  3.”更可恶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趁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由此可以想象,两只母鸡为了抢吃的厮打起来,两败俱伤。

  4.”它永远不反抗公鸡。有时候却欺侮最忠厚的鸭子。“

  由此可以看出母鸡欺软怕硬。

  小结:作者举了这些例子来说明”讨厌“母鸡的理由,作者能写得如此真实,离不开他对母鸡的'仔细观察。如此让人讨厌的母鸡为什么作者最后又不敢讨厌了呢?

  (三)体会作者”不敢再讨厌“的理由。(4-10小节)

  1.文中有一段总的写了作者不敢讨厌母鸡的理由,你能找出来吗?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文中母鸡具体做了什么,使作者说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呢?

  3.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课件出示合作学*要求: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找出来多读几次,读出自己的感受。

  4.反馈、交流

  (1)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负责?指名回答。

  出示句子1负责: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①课件提示“挺着”。

  引导理解:它总是挺着脖儿,这个样子看上去好像是在告诉所有的人什么?指名回答(好像是在告诉所有的人我什么都不怕。)

  ②课件提示“歪着、挺着、看看”。引导理解:只要有一点点声音,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它好像是在听什么?为什么要预备作战?它为什么还要到处看看?

  指名回答(它好像在听是不是有抓小鸡的坏蛋接*发出了声音;为了保护小鸡雏做好准备作战;它还不放心所以到处看看是不是真的来了抓小鸡的坏蛋。)

  ③师问:母鸡的一举一动,让你感觉到它是一只怎样的母鸡?(负责)板书

  ④小互动:老师读,学生做母鸡的动作。

  ⑤看到一只这么负责的母鸡你们会讨厌吗?(不会),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让学生齐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2)它不仅是一只负责的母鸡,还是一只慈爱的母鸡,哪些句子又具体写了母鸡的慈爱?(指名汇报)

  出示句子2慈爱: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叫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

  ①课件提示“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引导理解:它为什么要先啄一啄?又为什么要放下呢?

  指名回答(啄一啄是为了试试能不能吃;放下是为了让小鸡吃。)

  ②课件提示“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引导理解:它为什么消瘦了?

  指名回答(因为它把吃的都让给了小鸡雏,自己还饿着,所以消瘦了。)

  ③师:母鸡为了自己的儿女,宁可自己挨饿,很明显的让我们感觉到它是一只怎样的母鸡?(慈爱)板书

  ④所有的女生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⑤身边有一只那么慈爱的母鸡你们还会讨厌吗?(不会)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学生齐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3)它负责、慈爱还很勇敢,哪些句子能体现它勇敢呢?指名回答

  出示句子3勇敢: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无论多么贪睡的人都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①课件提示“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引导理解:为什么大公鸡会怕它?

  指名回答(因为为了让小鸡能吃饱,它敢和大公鸡拼命,所以大公鸡怕它。)

  ②课件提示“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引导理解:“顶”是什么意思?它发出那么大的声音难道不怕黄鼠狼发现,首先就把它吃掉吗?

  指名回答(“顶”是“很”、“非常”的意思;为了小鸡它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所以它不怕被吃掉。)

  ③它的每一次放声啼叫、每一次出击都是为了儿女,你们认为它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勇敢)板书

  ④带着这种感受,男同学读上一句,女同学读下一句。

  ⑤师:身边有一只如此勇敢的母鸡你还能讨厌它吗?(不敢)所以作者要大声告诉所有的人——(课件出示齐读)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它不但负责、慈爱、勇敢,而且十分辛苦,哪一句最能体现它辛苦?(指名回答)

  出示句子4辛苦: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土,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

  ①课件提示“多少次”。

  引导理解:“多少次”到底是多少次?母鸡为什么一天要教鸡雏这么多次?它累不累?

  指名汇报(很多次、无数次;它很累。)

  ②它为了儿女,任劳任怨,你感觉它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呢?(辛苦)板书

  ③带着这种感受,学生比赛朗读。

  ④看到如此辛苦的母鸡你还忍心讨厌它吗?(不忍心)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齐读)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⑤课件出示:比较“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和“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哪句更好?为什么?

  指名汇报(前一句好,因为可以看出作者不仅仅喜爱它,还带着对它的崇敬。)

  ⑥师:它有什么值得作者崇敬的?指名回答(因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带着崇敬之意分男、女角色朗读这一句。

  ⑦小结:是啊,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是有了一群小鸡雏的母鸡所有的品质的最好浓缩。

  ⑧返回到课件: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小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师问:当你读到“它伟大,因为它是母亲。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时难道你还仅仅认为作者只是在赞美母鸡吗?他还在赞美谁?

  学生一起回答(赞美母亲)

  三、比较课文,对比写法

  虽然都是写动物,《猫》一课作者从头到尾都是写了对猫的喜爱之情,而《母鸡》却使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是相同的,以后同学们自己写动物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四、拓展文本升华母爱

  1.说说自己的妈妈为自己做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事?(让学生自由说)

  2.你们还想听有关母爱感人的故事吗?(想)那就静下心来好好听吧!课件出示:地震中的感人图片2张,边看边讲。

  3.指名说说听完故事后的感受。(母爱伟大)板书

  4.师引:是啊,天下所有的母亲为了儿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当灾难来临时,她毫不犹豫地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取儿女活的希望,如果一定要给母亲下一个定义的话,我想你们一定会说——(课件出示齐读):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分组读,再齐读。

  5.最后我提议大家说一句赞美妈妈的话。(让学生自由说)

  课件出示:

  ①说说赞美妈妈的话。

  ②把赞美妈妈的话誊写在精美的卡片上,送给自己的妈妈。

  板书设计

  母鸡

  讨厌:没完没了

  喜欢: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对母鸡的喜爱

  教学反思

  文章有多处看似自相矛盾的表述,通过设疑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矛盾并联系上下文解决矛盾。矛盾1:文章第五小节中说到母鸡总在院里挺着脖儿,表示出一副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样子,但下文又将母鸡在遇到异常情况时警戒的样子写得栩栩如生?母鸡到底怕吗?矛盾2:文中第二节明确了母鸡对公鸡的态度——永远不反抗,可第6小节中又说假如遇上大公鸡抢食,母鸡是一定出击的,这劲头儿连大公鸡也怕三分。母鸡和公鸡,到底谁怕谁?在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这些疑问时,可始终以体会母鸡叫声所表达的意思为抓手逐步展开。

  在教学中,我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句学*,理解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的无病**,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的,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解决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四年级母鸡语文教案2

  教学简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讲述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读自悟和理解感受方面的学*能力,本文内容浅显而且贴*学生生活,再加上语言风格上的独特魅力,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只是在揣摩写作特点时会感觉比较难,需要教师加以适当点拨、引导。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了解母鸡的生活*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教学难点:

  学*课文,抓住特点,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

  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设置法”、“质疑引读法、”、“朗读感悟法”、“提问法”、“点拨法”等。

  学法:“圈点标注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朗读法”、“质疑法”。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一篇课文我们到认识了性格古怪而又淘气可爱的猫。其实老舍先生家还有一只动物——母鸡。他是不是也像喜欢那只猫那样喜欢它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老舍先生家的《母鸡》。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勾画出生字并读一读。

  2.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再读给全班听一听。

  3.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三、阅读质疑

  1.通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一向讨厌→母鸡←不敢再讨厌

  过渡: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态度发生如此变化呢?

  四、自主探究

  (一)指导探究一至三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是什么原因使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呢?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

  (1)讨厌的原因有那些?(指名回答:母鸡的无病、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

  重点语句解析: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这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讽刺了母鸡的炫耀。聋子本来是不怕吵的,作者用“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讨厌母鸡的情绪。)

  (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读: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它那嘎嘎的叫声总是——(没结没完)特别是到下蛋的时候,母鸡差不多是——(发了狂)

  3.揭示总分的写作方法。

  请同学们看板书:作者先总说讨厌母鸡,再分别叙述了讨厌母鸡的理由,你知道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吗?(总分)

  4.请用讨厌的语气齐读课文1、2、3自然段。

  5.老舍先生对待母鸡的情感,前后是怎样变化的?

  (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二)指导探究四至十自然段。

  1.讨论:是什么让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又是什么让作者“不敢讨厌母鸡”?

  2.交流重点语句:

  (1)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这三句话都是在写母亲,对母亲的赞颂之情在逐句加深。作者为母鸡身上所表现出的母爱所震撼,认识到天地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英雄。这是对普天下所有母亲的赞颂。)

  (2)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作者用“不敢”来表明自己对母鸡情感的变化。他此时已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是情感的升)

  (三)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的写法特点

  1.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

  《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2.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3.在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时,作者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生动具体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4.在情感的表达上,《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5.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如,“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咬下一撮儿毛来”,“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6.总结:同样是写小动物,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受就不同,所以同学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法。

  五、作业布置

  1.熟练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板书设计

  猫──古怪、可爱(围绕中心句写)突出特点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不同的认识)/

  附:相关链接

  1.词语

  如怨如诉:形容没完没了地抱怨、诉说。本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形容母鸡拉长音的叫声影响人的情绪,令人讨厌。

  趁其不备:趁人不防备的时候。文中指母鸡在欺负自己的同类时是出其不意地下毒手,非常凶狠,让人厌恶。

  警戒:戒备。文中指母鸡为了保护小鸡的安全,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并不畏任何强敌,随时准备作战,表现了这位鸡母亲的负责、慈爱、勇敢与辛苦,也表达了作者的敬意。

  鸡雏:幼小的鸡。

  颤颤巍巍:抖动摇晃的样子(多形容老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欺侮:欺负。

  反抗:用行动反对;抵抗。

  消瘦:形容身体极瘦。

  凄惨:凄凉悲惨。

  慈爱:(年长者对年幼者)仁慈而充满怜爱之心情。

  2.多音字

  似:shì(似的);sì(相似、似乎);

  恶:è(凶恶、恶劣);ě(恶心);wù(可恶、厌恶);

  差:chā(差别、差距);chà(差不多、差生);cāi(出差、差使);cī(参差、参差不齐)。

四年级母鸡语文教案3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字词。

  2.教师订正。

  二、深入品读、感悟母爱。

  (一)这到底是一只怎么样的母鸡,会让作者一开始讨厌它,后来却不敢再讨厌它呢?让我们一起去文中寻找原因,在文中用“____”划出讨厌母鸡的主要词句,用“ “划出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关键词句。

  (二)体会作者讨厌的理由。(1—3小节)

  文中母鸡最让你觉得讨厌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1.”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吵得受不了。“

  特别是”就是聋子也会被吵得受不了。“聋子是听不到声音的,都被它吵得受不了,从这句话里感受到母鸡真的.很爱夸耀自己,吵得让人心烦。

  2.”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

  从中感受到,当我们在工作,写作业时,母鸡不停地叫着,影响我们。

  3.”更可恶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趁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由此可以想象,两只母鸡为了抢吃的厮打起来,两败俱伤。

  4.”它永远不反抗公鸡。有时候却欺侮最忠厚的鸭子。“

  由此可以看出母鸡欺软怕硬。

  小结:作者举了这些例子来说明”讨厌“母鸡的理由,作者能写得如此真实,离不开他对母鸡的仔细观察。如此让人讨厌的母鸡为什么作者最后又不敢讨厌了呢?

  (三)体会作者”不敢再讨厌“的理由。(4-10小节)

  1.文中有一段总的写了作者不敢讨厌母鸡的理由,你能找出来吗?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文中母鸡具体做了什么,使作者说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呢?

  3.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课件出示合作学*要求: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找出来多读几次,读出自己的感受。

  4.反馈、交流

  (1)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负责?指名回答。

  出示句子1负责: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①课件提示“挺着”。

  引导理解:它总是挺着脖儿,这个样子看上去好像是在告诉所有的人什么?指名回答(好像是在告诉所有的人我什么都不怕。)

  ②课件提示“歪着、挺着、看看”。引导理解:只要有一点点声音,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它好像是在听什么?为什么要预备作战?它为什么还要到处看看?

  指名回答(它好像在听是不是有抓小鸡的坏蛋接*发出了声音;为了保护小鸡雏做好准备作战;它还不放心所以到处看看是不是真的来了抓小鸡的坏蛋。)

  ③师问:母鸡的一举一动,让你感觉到它是一只怎样的母鸡?(负责)板书

  ④小互动:老师读,学生做母鸡的动作。

  ⑤看到一只这么负责的母鸡你们会讨厌吗?(不会),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让学生齐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2)它不仅是一只负责的母鸡,还是一只慈爱的母鸡,哪些句子又具体写了母鸡的慈爱?(指名汇报)

  出示句子2慈爱: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叫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

  ①课件提示“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引导理解:它为什么要先啄一啄?又为什么要放下呢?

  指名回答(啄一啄是为了试试能不能吃;放下是为了让小鸡吃。)

  ②课件提示“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引导理解:它为什么消瘦了?

  指名回答(因为它把吃的都让给了小鸡雏,自己还饿着,所以消瘦了。)

  ③师:母鸡为了自己的儿女,宁可自己挨饿,很明显的让我们感觉到它是一只怎样的母鸡?(慈爱)板书

  ④所有的女生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⑤身边有一只那么慈爱的母鸡你们还会讨厌吗?(不会)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学生齐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3)它负责、慈爱还很勇敢,哪些句子能体现它勇敢呢?指名回答

  出示句子3勇敢: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无论多么贪睡的人都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①课件提示“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引导理解:为什么大公鸡会怕它?

  指名回答(因为为了让小鸡能吃饱,它敢和大公鸡拼命,所以大公鸡怕它。)

  ②课件提示“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引导理解:“顶”是什么意思?它发出那么大的声音难道不怕黄鼠狼发现,首先就把它吃掉吗?

  指名回答(“顶”是“很”、“非常”的意思;为了小鸡它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所以它不怕被吃掉。)

  ③它的每一次放声啼叫、每一次出击都是为了儿女,你们认为它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勇敢)板书

  ④带着这种感受,男同学读上一句,女同学读下一句。

  ⑤师:身边有一只如此勇敢的母鸡你还能讨厌它吗?(不敢)所以作者要大声告诉所有的人——(课件出示齐读)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它不但负责、慈爱、勇敢,而且十分辛苦,哪一句最能体现它辛苦?(指名回答)

  出示句子4辛苦: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土,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

  ①课件提示“多少次”。

  引导理解:“多少次”到底是多少次?母鸡为什么一天要教鸡雏这么多次?它累不累?

  指名汇报(很多次、无数次;它很累。)

  ②它为了儿女,任劳任怨,你感觉它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呢?(辛苦)板书

  ③带着这种感受,学生比赛朗读。

  ④看到如此辛苦的母鸡你还忍心讨厌它吗?(不忍心)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齐读)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⑤课件出示:比较“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和“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哪句更好?为什么?

  指名汇报(前一句好,因为可以看出作者不仅仅喜爱它,还带着对它的崇敬。)

  ⑥师:它有什么值得作者崇敬的?指名回答(因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带着崇敬之意分男、女角色朗读这一句。

  ⑦小结:是啊,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是有了一群小鸡雏的母鸡所有的品质的最好浓缩。

  ⑧返回到课件: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小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师问:当你读到“它伟大,因为它是母亲。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时难道你还仅仅认为作者只是在赞美母鸡吗?他还在赞美谁?

  学生一起回答(赞美母亲)

  三、比较课文,对比写法

  虽然都是写动物,《猫》一课作者从头到尾都是写了对猫的喜爱之情,而《母鸡》却使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是相同的,以后同学们自己写动物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四、拓展文本升华母爱

  1.说说自己的妈妈为自己做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事?(让学生自由说)

  2.你们还想听有关母爱感人的故事吗?(想)那就静下心来好好听吧!课件出示:地震中的感人图片2张,边看边讲。

  3.指名说说听完故事后的感受。(母爱伟大)板书

  4.师引:是啊,天下所有的母亲为了儿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当灾难来临时,她毫不犹豫地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取儿女活的希望,如果一定要给母亲下一个定义的话,我想你们一定会说——(课件出示齐读):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分组读,再齐读。

  5.最后我提议大家说一句赞美妈妈的话。(让学生自由说)

  课件出示:

  ①说说赞美妈妈的话。

  ②把赞美妈妈的话誊写在精美的卡片上,送给自己的妈妈。

  板书设计

  母鸡

  讨厌:没完没了

  喜欢: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对母鸡的喜爱

  教学反思

  文章有多处看似自相矛盾的表述,通过设疑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矛盾并联系上下文解决矛盾。矛盾1:文章第五小节中说到母鸡总在院里挺着脖儿,表示出一副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样子,但下文又将母鸡在遇到异常情况时警戒的样子写得栩栩如生?母鸡到底怕吗?矛盾2:文中第二节明确了母鸡对公鸡的态度——永远不反抗,可第6小节中又说假如遇上大公鸡抢食,母鸡是一定出击的,这劲头儿连大公鸡也怕三分。母鸡和公鸡,到底谁怕谁?在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这些疑问时,可始终以体会母鸡叫声所表达的意思为抓手逐步展开。

  在教学中,我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句学*,理解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的无病**,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的,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解决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四年级语文教案 (菁华3篇)(扩展7)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菁选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13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1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境,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

  上完课作如下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如果要一课时上完,就必须以充分的自读自悟为基础,然后才能根据文章的特点,紧扣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活动,从而做到“略”中有“精”,深化感悟。 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了突破课文重难点,感悟课文内容,发展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讲故事、听录音、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实践、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

  但一节课的信息交流毕竟有限,应鼓励学生课后上网或找一些读一读,可以是大陆漂移说和魏格纳的文章,也可以是关于其他发明发现的文章,如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观察壶盖跳动发明了蒸汽机,等等,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对“观察”“发现”的认识,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2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境,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上完课作如下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如果要一课时上完,就必须以充分的自读自悟为基础,然后才能根据文章的特点,紧扣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活动,从而做到“略”中有“精”,深化感悟。

  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了突破课文重难点,感悟课文内容,发展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讲故事、听录音、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实践、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

  但一节课的信息交流毕竟有限,应鼓励学生课后上网或找一些相关文章读一读,可以是大陆漂移说和魏格纳的文章,也可以是关于其他发明发现的文章,如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观察壶盖跳动发明了蒸汽机,等等,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对“观察”“发现”的认识,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3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一篇略读课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教学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即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的。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所以,在上课前,我就准备了一个地球仪,打算让学生在了解了魏格纳的奇妙想法之后,让学生借助地球仪观察是不是跟作者说的一样,是那样惊人的吻合。但效果不佳,在让学生观察时大部分学生连位置都找不到,何况还要进行对比呢?后来,在听取优秀教师的评课之后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没有认真地阅读课文前面的那段话,没有很好地把握这篇课文的目的。应该一上课就出示地球仪,然后让学生们观察,交流自己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始新课,效果就不一样了,学生就不会连位置也找不到,相反会产生更大的兴趣想学*这篇文章。看到题目,他们肯定会问“这个发现是什么?是谁发现的?是怎么发现的?”课文学*就这可以这样进行下去。所以一节课的开头很重要,首先要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像这一课,这个地球仪就犹如一粒石子投进了学生心田,从而激起学生观察的热情。到再学*《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时,学起来就会很顺利,学生也会真正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使课文描述动起来。这样一来,整堂课不管是课堂气氛还是学*效果都会大不一样。

  当然,我上的这堂课是不成功的,开头就没引导好,说别说后面了。一上完这一课自己都觉得乱乱的,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行,没有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发散开去,错失一个个好的机会。总之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很多,有待我去慢慢学*,提高。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4

  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选读课文,课文主要是通过魏格纳因为观察世界地图而发现了大陆漂移说。通过这篇课文的学*告诉学生要善于观察,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科学真理就在我们身边。

  这篇课文的学*我用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课文内容大意;第二课时主要将了魏格纳是如何有这个发现的,以及从魏格纳身上我们学会了哪些品质。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我怎么讲也不能将文章讲透,讲得学生无论从内容还是中心思想上面都理解透。但是,这是一篇选读课文,道理上,我只要上一个课时就行,可是为什么我上了两个课时还不够呢?那么这种选读课文,我究竟要怎么教呢?对此,我查阅资料,也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师,学会了很多。

  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3到4年级学生要“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选的课文不必要像精度课文讲得那么详细,要不就不能分选读和精读,所以对于这一类的课文,只要掌握课文中要认、写的'生字词,粗知课文大意即可。

  二、怎样让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呢?我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师,从他们那里得知,对于这样的课文,可以提出一、两个大问题让学生思考,将这个大问题答出即可。例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文,只要提出: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学说?即可,学生只要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然后再稍作小结,这篇课文就可以结束。

  三、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让学生学会通过工具书理解课文生字词和难理解的词语,扫清课文阅读障碍。现在四(4)班和四(3)班的学生都没有课前预*和自学的*惯,所以要对他们有一些硬性的规定,学新课文之前一定要对照字典或者《小学教材全解》来理解课文中生字词。

  以后的教学中,要分清新课标教学大纲,不做无用功。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5

  翻开手头的四(上)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它虽然与一、二、三年级教材是一脉相承的,但也有许多差别,其中略读课文比例的增加就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知道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略读课文,三上和三下每册各有8篇,而到了四年级,略读课文增至14篇,占课文总量的43.8%,到现在的五年级略读与精读课文形成了1:1的状态。眼看着略读的比例是一年年的增加,而在实践中,这方面教学的困惑却并没有一年年的减少。为了寻找一条适合的路子,为了使略读课文编排的意图得到很好的体现,一年来,我们全组老师进行了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刚才黄晓秋老师以《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一堂课为大家提供了研究探讨的范例,下面我就曹老师的要求在此围绕略读教学的策略作点评。

  说起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我们不禁会联想起,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类课文教学所提出的两点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可是在教学操作中我们发现这两点要想做好却很难,略读课文的要求要放低,到底低到怎样的地步呢?教师要更加放手,到底该放到怎样的程度呢?这个尺度的确很难掌握,弄不好就会上成像精读一样的精雕细啄,或像自读课那样放任自流,结果编排的意图无法得以体现。下面我想结合黄老师这堂课给大家做几点提醒。

  一、大胆放手,自读时间留“足”

  我们知道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大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实施略读教学我们老师首先要甩开臂膀,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读自悟。《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略读课文涉及到许多深奥的地理知识,也是一个关于科学研究发现的话题,被安排在第二单元,对刚从三年级升上来的学生来说让他们自己去读懂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可我们老师又不能像精读课文那样帮助他们慢嚼细咽,怎么办?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足时间,让他们逐步去读懂。我们来回顾一下黄老师这堂课的时间安排,在谈话引入之后,黄老师就给学生5分钟时间去初读,想办法读通读顺,在这过程中,好的学生可以走几个来回,即使是能力最弱的学生,他们也会有足够的机会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文给读完。初读之后,结合词语盘点,同桌互相检查,既体现了本册教材“词语盘点”这一自查自测栏目设计的意图,又在合作中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更可贵的是针对第二段许多专业术语给学生读通带来的困难,黄老师又一次安排学生有针对性地读课文。除了反复朗读外,黄老师还安排了三次默读的时间,一是根据“提示”全文默读,自己去读懂课文,二是针对学生自读遇到的困难,安排默读课文2~4段,三是默读最后三段话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与大家交流。整堂课除了交流,仅仅是读书就占了将*二十分钟。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有充裕时间的读书中,学生才有可能自己去读懂课文。

  二、“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

  与精读课文比较,略读课文的教学我们主张摒弃过度的设计,让大气度、大智慧充盈我们的课堂。因此我们的略读课堂教学结构显得比较简约、粗线条,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大块大块的时间与空间。人教版教材在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前面就有这样的一段话:“──”,这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就为我们提供了略读课文学*的一般流程:默读──思考──交流,根据提示我们可以将这堂课分为这样的几个阶段:一是初读阶段。老师尽其所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反复朗读中扫清障碍,有信心独立读懂课文;二是自悟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退位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让学生根据学*提示充分地默读,在读中思考,读中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这一阶段由学生汇报读书所得,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进行交流。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文章的表达方式的……教师只是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出存在问题;四是引导点拨阶段,教师根据学生自读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以自己的“厚积”进行“薄发”,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去阅读,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处多走一个来回,帮助学生把文本真正给读懂。如果说简约的一堂略读课还需要些设计的工夫的话,最多也只是体现在引导点拨这一个阶段上。

  三、找准着力点,引导求“精”

  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那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们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课,黄老师在课文第2~5段上花了不少工夫,设计了三次发现的比较和一处的想象推理说话。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首

  先基于本单元学*重点考虑,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而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则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在单元学*导语中,编者就明确指出“读这单元课文要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他们的观察方法。”其次是基于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考虑,黄老师把课文的2~5段作为教学着力点。这几段讲述的就是魏格纳由无聊时无意观察中的一次偶然发现到后来的仔细端详与比较分析所产生的重大发现所引发的一个奇想。在这个奇想产生的过程中凝聚着科学家最优秀的观察思考,再观察再思考的品质,这正是我们学生所需要的思维*惯。因此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与学*边观察边思考的观察方法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而这几段话中也涉及了许多地理知识,比如南美洲、巴西、几内亚湾的地理位置,又如海岸线的吻合、大陆块的漂移等等,学生是没办法靠自己的力量弄明白的。在“精”读这部分时,黄老师巧妙地利用课件轻松而有趣地解决了难点。将2~5段设为着力点第三个依据就是学情,在学生根据学*提示自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提示中提到的三个问题,就“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学生很难一下子讲清楚,他们只知道他是在看世界地图时发现的,至于如何从偶然到仔细端详,再到比较分析,这么一次次不断深入地观察发现与思考推想才产生的,学生根本无从知道,也就不能领会边观察边思考这一优秀的思维品质了。在本堂课教学的时候,黄老师引导学生进入阅读发现的'情境,让学生边阅读边观察边思考,去发现魏格纳三次发现的不同,从而领略阅读发现所带来的成功体验。黄老师将2~5段设为阅读引导着力点第四个依据那就是本课的语言表达的特点。这是一篇讲述科学发现的文章,因而语言表达非常理性,跟以往我们小学课文情感性、形象性强的特点有很大的不同,但这样的文章对学生语言表达严密性的培养却大有好处。这篇文章整个故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果然”“结果发现”“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黄老师在这部分学*时设计了一个想象推理的环节,一方面让学生把魏格纳在观察中的思考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这种严密的语言表达风格。这堂课,黄老师就抓住了这么一个着力点,重打细敲,结果让学生有了多方面的收获,这就是略读教学中的“精”处理。

  四、内引外连,课外拓展求“宽”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既然略读是为了推广应用,略读课文的教学,就应该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拓展阅读。比如这堂课,课前黄老师就布置学生去观察世界地图,了解七大洲、四大洋,课后黄老师又引导学生去读一读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的故事或去找一找大陆漂移说的资料等。在课堂教学中,她也穿插了许多课外资料,如补充魏格纳去实地考察的一些情况,补充医生的劝阻,补充魏格纳长眠在冰天雪地中为地质事业献身的资料,这些都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第三单元的略读课文《小木偶的故事》在学生根据学*提示完成自学交流的任务后,我们就可以引入它的姊妹篇《最棒的还是我自己》与《我不是一根木头》让学生选择阅读。

  五、发挥个性,学*方法求“活”

  略读课文阅读的要求比较低,又少了许多烦琐的头绪,气氛显得轻松自如,这为师生的个性发扬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因而略读课应该是最有特色的语文课。课堂中我们要为学生搭设*台,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他们的个性在略读课中熠熠生辉。比如第一单元的《火烧云》在学生根据提示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火烧云颜色、形态的美后,化背喜欢的部分为风光解说;《小木偶的故事》可以将课文改成课本剧,小组合作表演;第五单元的《秦兵马佣》可以“世界遗产博物馆档案室需保存各个遗产基本资料”为名,引领学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渗透整理信息的方法,再通过制作档案卡,让学生运用跳读、扫读、选读等略读方法读懂全文等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将使略读课文的教学出现别具一格的境界。

  老师们,以上是我们在实践中积累的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几点思考,算不上策略,还不是很成熟,若能给大家些许借鉴或引发某些思考,我们将感到莫大的荣幸。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6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巧妙的“变动”,正是面对“学情”临场开发教学资源的最佳策略。就在本学期,我教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时,我想布置课堂作业。可学生的眼睛分明地告诉我,课文内容激起了他们对地球奥秘的好奇,窃窃私语起来,哪有心思听我布置作业呀?我连忙改变初衷,趁势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呀?”

  “老师:大陆版块会漂移呢的话,那我们中国有一天会漂到其他地方吗?”

  “老师:如果有一天我们大陆和台湾漂移在一起那不就统一了吗?”

  “地壳能产生那么大的力量呀!那人类可以利用这些力量吗”

  “老师:地球版块会重新合拢吗?”

  ……

  孩子们的想象力真是惊人呀!有些问题我想都没想过,说实在话有些还真是我也想知道的,怎么办?师不必贤如弟呗!师生一起来做作业!

  几天后我们开了个“地球研讨会”,你可想而知,学生们个个像“地球专家”,对比之下,我这个做老师的还真的贤不过弟。教室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你看这个临时改变的作业多么的精彩!

  下课后,我久久沉浸在学生们带给我的激情中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它越来越开放,而开放的程度愈高,它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干扰就越多,“意外情况”发生的概率也就愈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运用教育机智去因势诱导,化被动为主动。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工作者怎样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重视学情,关注学情,就是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具体体现,这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为人师者的一种教学*惯。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7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太过精细的备课。只是备了一个教学流程,大致了解教学目的,想要学生掌握那些知识,就没有过多的去想了。整堂多数时间是让学生自己围绕课文上面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和小组同学解决。学生也完成的挺快的,可等学生汇报完,剩下的时间有不多了。所以本来要把魏格纳的三次发现再进行分析的,由于时间关系只好往下讲,后面也是让学生找句子来谈体会。站起来的学生回答的都挺好,可总感觉一部分同学没有跟上来,觉得学生学的不扎实。为什么我上课的时间不够,耽误在哪了?我反思了一下,应该是在上课伊始,我发现我导入正课太慢,前面花的.时间过长。这样没有在第一时间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导致学生会有散漫的态度;还有可能我题外的话也说多了,没有集中在上课,所以以后一定要注意语言的简洁、精练,这就需要充分的备课、钻研教材了。

  在这堂课中还有一个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就是讲到魏格纳是个有恒心、坚持不懈的人时,大多学生都找到课文第七段中的句子来回答,而锦瑜却从第一自然段中的1910年和最后一段的1912年进行比较知道的,这一点连我在备课的时候都没发现。经常说学生偷懒,我自己有何曾不是呢?但教学中真的是不能偷懒呀!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8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境,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

  上完课作如下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如果要一课时上完,就必须以充分的自读自悟为基础,然后才能根据文章的特点,紧扣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活动,从而做到“略”中有“精”,深化感悟。 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了突破课文重难点,感悟课文内容,发展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讲故事、听录音、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实践、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

  但一节课的信息交流毕竟有限,应鼓励学生课后上网或找一些读一读,可以是大陆漂移说和魏格纳的文章,也可以是关于其他发明发现的文章,如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观察壶盖跳动发明了蒸汽机,等等,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对“观察”“发现”的认识,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9

  【A】 总结课文时,还可以让学生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进行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还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B】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他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等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明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他成功的条件。

  【C】 四年级学生接触地理知识的机会还不多,教学中的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此,在课前,我就准备了地球仪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了解。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大屏幕把世界地图放大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接着,在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我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然后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如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这样几次观察,学生对于如何推理魏格纳提出的假说就自然解决了。这一课上下来,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D】 针对学生对地理知识不熟悉,课前安排了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文中出现的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否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难点:第七自然段,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的过程,觉得学生对课文不熟悉。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10

  【A】

  总结课文时,还可以让学生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进行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还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B】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他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等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明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他成功的条件。

  【C】

  四年级学生接触地理知识的机会还不多,教学中的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此,在课前,我就准备了地球仪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了解。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大屏幕把世界地图放大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接着,在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我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然后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如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这样几次观察,学生对于如何推理魏格纳提出的假说就自然解决了。这一课上下来,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D】

  针对学生对地理知识不熟悉,课前安排了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文中出现的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否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难点:第七自然段,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的过程,觉得学生对课文不熟悉。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11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重在学生自主学*,自读感悟。 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本节课,我通过自读、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地图、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教学中,以“发现”为切入点,围绕“吻合”、“奇想”、“中龙”进行教学,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考证”的阅读全过程。突破难点时,在课前,我就准备了地球仪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了解。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大屏幕把世界地图放大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接着,在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我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然后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如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这样几次观察,学生对于如何推理魏格纳提出的假说就自然解决了。这一课上下来,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另外,一节课的信息交流毕竟有限,应鼓励学生课后上网或找一些相关文章读一读,可以是大陆漂移说和魏格纳的文章,也可以是关于其他发明发现的文章,如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观察壶盖跳动发明了蒸汽机等等,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对“观察”“发现”的认识,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结合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注意周围事物的变化,养成观察的好*惯,学会写观察日记,引导学生说说初秋时分,校园、田野、江南路旁的绿化带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并把自己说的或听到的写下来。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对“观察”“发现”的认识,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课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课文中有关的地理知识。这篇课文我连续读了几变后发现学生对文中出现的地理名称及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理解如不结合实物很难清楚。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课前准备世界地图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的过程中读懂课文内容,并最终理解魏格纳的假想。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的预*、自读是关键。教学前布置学生的预*作业要有针对性,如:在地图上找一找巴西与几内亚湾的位置。像魏格纳一样在世界地图上用手指画一画大陆海岸线。说说你对魏格纳假想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在质疑与讨论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3、总结课文时,我让学生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进行交流,使学生体会到: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还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12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一篇阅读课文。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和同学交流自己读后的感受。要在短短的一节课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很高的教学效率,的确很难,尤其是对于我这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

  像这样的阅读课,我一直很头疼,时间短,内容丰富,经验不足的我往往会占用两个课时,既浪费了时间,效率又不高。为了教好这一课,我在课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今天就要上这一课了,我心里仍然感觉没有底。上课铃就要响了,就在去往教室的路上,我的脑海中突然有了一种新的思路,年轻人,为何不敢试试?于是,就在我走进教室的一刹那,推翻了精心准备的教案。

  课前我让学生读了不下5遍的课文,要求学生自学生字,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难事,在上课前,课文生字孩子们基本掌握了,课文也基本读通顺了,对于文章的大意有了初步的了解。

  有了这样的基础,上课时我先让孩子们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理清思路,概括文章要点。接着,我让学生再一次回到课文中,“默读思考: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孩子们在仔细地读,认真地思考。教室里安安静静,不好,问题有点难度,孩子们一时没反应过来,心里明白,想表达却又表达不出来。子曰:“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是时候了,我换了个问题引导:读完后,你有什么话要对文章的主人公魏格纳说?教室里仍然很静,过了一会儿,一名同学举起了手,我鼓励道:“我想还有好多同学想说,只是怕说得不好,难为情。”这一下切中了要害,下面有人开始窃窃私语,我继续:“不要怕,没说,你怎知道自己说不好,大胆地谈一谈你个人的看法,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不定你的见解还很独特,试一试?”就这样,两位,三位……又有七八个孩子举起了小手,是时候了,我叫了一名同学。

  他答道:我想对魏格纳先生说:“你真伟大。”

  “你在魏格纳后面加上先生,说明你很佩服他,尊敬他。你读懂了课文,是啊,他很伟大,你在由衷地赞美魏格纳先生。他有一个伟大地发现。真正读懂了课文,读文章就应该这样读,把它读懂,读出文章中没直接写出来的。”我鼓励道。

  我又叫了一位同学。她答道:“我觉得魏格纳是一个很细心的人。”我及时纠正了她的回答方式:“魏格纳先生,你是一个很细心的人。”

  “是呀,就这样一幅在墙上不知挂了多少年的普通地图,魏格纳先生硬是从这样一张不起眼的.地图上做出惊天动地的文章,有了轰动世界的发现,很仔细,你也很仔细,发现了魏格纳这一优点。”我鼓励道,其实是为其他同学提醒。

  孩子们似乎受到了启发,小手一只只举起来了。“耐心”、“认真”、“执着”、“勇敢”、“不轻易放弃”……一个个跃到了黑板上。一个孩子在理解“勇敢”时稍有偏差——他认为魏格纳勇敢在都住院了还工作。我加以引导:“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出他勇敢,不错,观察很仔细,魏格纳很勇敢,他勇敢地面对权威,接受挑战;他勇敢地去世界各地去探索;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一方面将学生的思路引入正确的轨道,另一方面,更为重要地是给他以自信,今后更加有信心去探索,去发现。

  课在一步一步进行着,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继续问道:“正因为魏格纳先生有这样值得我们学*的优良品质,才有了轰动世界的大发现。那么,他在那张世界地图上究竟发现了什么呢?从课文中找出原话读一读”。紧接着:“以前有人发现这个问题了吗?”由于刚才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他们回答非常踊跃,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我引导他们说话要讲究依据,孩子们再次深入文本,通过教授的话找到了依据。

  “那么他们为什么没有魏格纳的成就呢?”答案显而易见,文章中心出来了,魏格纳的勇于探究的精神,永不放弃品质,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决心呈现出来了。

  紧接着,我出示了一幅漫画,思考:“挖井人为什么老也挖不到水?他缺少了什么?”缺少的正是魏格纳先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优良品质,拓展了孩子们的思路,将知识延伸到课外。

  就这样,文章的主旨把握住了,孩子们已经真正体会到了。返回一开始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这下,孩子们有话说了,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我再次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一方面让学生更加了解魏格纳,更重要的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抓住两个句子重点体味: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课上完了,我长舒了一口气,因为,我从孩子们的眼中发现,他们越来越喜欢语文了。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阅读文本为教学主线,以解读文本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正因为我始终把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13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重在学生自主学*,自读感悟。作为略读课文,如果要一课时上完,就必须以充分的自读自悟为基础,然后根据文章的特点,紧扣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活动,从而做到“略”中有“精”,深化感悟。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不同方式读课文,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境,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

  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了突破课文重难点,感悟课文内容,发展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本节课,我通过自读、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地图、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

  在教学中,我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所以在课堂上引得太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虽然课上学生基本参与到讨论当中,但是仍然有学生没有动口讨论,整个积极性还不够。另外,一节课的信息交流毕竟有限,应鼓励学生课后找一些相关文章读一读,可以是大陆漂移说和魏格纳的文章,也可以是关于其他发明发现的文章,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对“观察”“发现”的认识,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四年级语文教案 (菁华3篇)(扩展8)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范文5份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1

  【教材简析】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2.板书课题,读课题。

  3.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读认读生字词 理解词义。

  3.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自主探究

  1.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2.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1)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2)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3.词句解析:

  (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2)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3)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四、交流感受

  1.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师: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

  3.中心:《世界地图会引出的发现》通过叙述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赞扬了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五、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

  2.搜集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仔细观察 敢于思考

  反复求证

  (执著)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六、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3

  【教材简析】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2.板书课题,读课题。

  3.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读认读生字词 理解词义。

  3.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自主探究

  1.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2.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1)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2)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3.词句解析:

  (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2)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3)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四、交流感受

  1.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师: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

  3.中心:《世界地图会引出的发现》通过叙述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赞扬了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五、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

  2.搜集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仔细观察 敢于思考

  反复求证

  (执著)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六、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5

  设计理念: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景,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考证”“提出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学生准备:世界地图或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经过30年的观察研究,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我们也应和法布尔一样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用心去学*第8课。(出示课题,齐读)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让我们用心去发现,说说你从这个题目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2、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完成下列要求

  出示自学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思考: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新词

  呈现 凹进 精神大振

  端详 叩开 枉费心机

  起源 资料 浩如烟海

  静谧 宁静 大陆漂移

  ① 请同学们自由读生字、新词,要求读准确,读响亮些,别看是生字,读起来也是有节奏的。(自由读指读)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下(指读)老师从你身上学到了,原来生字也是可以读出感情来的,你是怎么读出感情的呢?我们也学着试试(齐读)

  ② 请同学看“大陆漂移”,这是一个关于地质学方面的科学术语,老师这有一段相关的介绍。出示介绍

  ③ 聪明的孩子最会发现,从最后一行这2个词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还有哪些表示“静”的词吗?(学生自由说)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表示“静”的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这些词。(齐读)

  寂静 宁静 幽静 鸦雀无声 万籁俱寂

  (2)提问: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介绍魏格纳

  ①老师这有介绍魏格纳的资料

  出示: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出示魏格纳头像)这就是为科学献身的魏格纳

  ②请同学们看课文最后一段,也有对魏格纳及他所取得成就的介绍。(出示最后一段抹红震动)震动什么意思?他的什么发现震动地质学界?

  三、集体交流,品读感悟

  1、年仅32岁的魏格纳,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成为一颗耀眼的科学新星。魏格纳提出的假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4自然段,并完成以下要求。出示: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把相关的句子用“——”划出。

  (1)出示句子: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果然……都能……又能……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结果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吻合在一起。”

  重点研究第一句

  ①“这两个地方”指的是哪两个地方?“吻合”什么意思?

  ②我们看地图找出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是不是和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③“不可思议”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是啊,南美洲和非洲之间隔着辽阔的大西洋,距离相差6500千米,八杆子打不到边的2个地方却能如此紧密的吻合在一起,这是多少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啊!读——(引读第一句)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不断念叨着,读——魏格纳此时欣喜若狂,大声喊着——

  ④ 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魏格纳有了更多惊人的发现,齐读2,3句。请同学对照地图,看看是否如同书上所描写的那样。

  (2)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有了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想像一下,当年魏格纳有了一次比一次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惊喜)从那些地方我们感受到了魏格纳的惊喜。

  出示:

  “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

  ① 请同学自由练*,把魏格纳的惊喜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② 指读,引读当魏格纳无意中发现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竟然是这样不可思议的吻合,魏格纳——(引读第一句)于是他——(引读第二句)当魏格纳有了越来越多的发现时,魏格纳——(引读第三句)

  (3)伟大的发现总不会轻易现出他的真面目,年轻的魏格纳为什么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呢?(仔细观察)

  你从那些地方看到了魏格纳的认真,一丝不苟?

  出示:“他常常……出神。”

  “他精神大振,……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进行了比较。”

  (4)仅仅会观察还是不够的,我们更要学会从观察中敢于思考、探究。看到这些惊人的发现,魏格纳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

  出示:“在太古时代,地球上……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2、推理想像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成为真理,为了证实这一奇想,魏格纳都做了些什么工作?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著名科学家柯彭的看法和建议是什么?“也曾有人提起过”,说明了什么?

  (2)在大科学家的劝阻下,魏格纳是怎样做的?那些词语看出考证工作的艰难?(浩如烟海)解释这个词语,经过魏格纳将*2年时间不懈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魏格纳终于找到了证据。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所以, 。

  四、回归整体,迁移升华

  1、(指板书)仔细观察,敢于思考,反复求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通过课文的学*,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是啊,只要我们学会做生活和学*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仔细观察 敢于思考

  反复求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