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三峡》优质课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三峡》优质课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文中所写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

  2.拓展法: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文本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问:你知道三峡吗?知道些什么?

  播放有关三峡的风光片,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去过三峡的人,可能会因那*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高峡出*湖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走进文本,解决字词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明确听读要求(划出难读的字);显示生字及其注音;提出小组合作理解句意的具体要求;多媒体逐步显示各个句子大意。

  学生流利朗读课文,理解句意,整体感知全文。

  听(边看)课文录音,找出难读的字准备发问;掌握生字词、难读字的读音;流利朗读课文、读通节奏;小组讨论理解句意,口头翻译全文。

  三、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多媒体显示附带文字的三峡四季图片。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领略三峡的美,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学生边读课文边划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翻译和体会其中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峡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好句子的表达效果。明确归纳文中三峡山水四季之美: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三峡的夏水:暴涨迅疾,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三峡的秋天:凄凉萧瑟,凄美。

  2.提出疑问:

  1)为什么会出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现象?

  2)为什么作者写水不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写?

  3)从“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你想到什么?

  4)你怎样理解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作者感情?

  学生讨论后回答,再明确参考答案。

  a.仔细读课文,思考问题,提出质疑,划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

  b.小组合作交流有关句子,并在合作中翻译这些句子,回答质疑,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c.全班交流,在保持文章原貌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三峡的山、水之美。从中领略作者用词的精妙,说出这些句子中的词语好在哪里。

  四、拓展文本,小结延伸

  小结课文内容: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同时表达了对山河自然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比较阅读:

  幻灯片显示《三峡》与《早发白帝城》,两文对照,提出疑问,让学生说出两文的异同点。

  一起来背诵《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那你能找出诗句中与课文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吗?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三峡工程:

  (多媒体演示三峡的今天:“高峡出*湖”照片)

  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2011年春秋两季,长江流域遭遇百年大旱,也有人认为是三峡工程造成的气候异常,就这些,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由古及今,让学生关心三峡的今天和未来的命运,培养社会责任感。

  布置作业:

  背诵并书面翻译课文。

  板书设计:

  山 高峻美

  三峡 夏----奔放美

  水 春冬--清幽美

  秋----凄婉美

初中语文《三峡》优质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学*,初步了解三峡的具体方位,在头脑中形成总的印象。

  B、让学生掌握游踪顺序。

  C、作者对三峡三处景点的介绍方法并不相同,比较三个景点描写方法的不同之处。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培养更加热爱祖国的感情。

  B、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事业。

  C、通过自然景物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

  了解旅游景点方位并掌握游踪顺序,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 :

  让学生比较不同景物的不同写法以及作者渗透在文章中的感情,品味作者鲜明的语言风格。

  教 法:

  本课以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以学生介绍三个峡为重点。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了解游踪以及景点方位。

  教学课件:

  运用了Authorware技术,并将在网络上下载的图片以及有关三峡工程的资料应用于课件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认了解生字、解词进行基础认知自由认知,了解生字、解词

  1、生字注音

  鲤鱼(lǐ) 怒吼(hǒu) 恐怖(bù) 渺小(miǎo)

  玲珑(líng) 潇洒(xiāo) 袅袅(niǎo) 情绪(xù)

  短促(cù) 崆岭峡(kōng) 谚语(yàn) 浣妆(huàn)

  秭归(zǐ) 壑(hè) 耸立(sǒng) 蔚蓝(wèi)

  峰巅(diān) 瞿塘峡(qú) 夔门(kuí) 滟滪堆(yàn yù)

  2、词语解释

  怒吼:怒,气势盛。形容发出巨大的声响。

  恐怖:害怕,畏惧。

  渺小:微小。

  惊异:奇怪。

  绵延不断: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险恶:(地势、情势等)危险可怕。

  险峻:山高而陡。

  青葱:深绿色或浅绿色。

  袅袅不断:形容烟雾缠绕上腾,不间断的样子。

  即景:当时或当地的景色。

  短促:时间很短。

  谚语: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普遍而深刻的道理。

  转弯抹角:抹角,挨着墙角绕走。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晴爽:天空中云少或无云,很清亮。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迷蒙:昏暗看不清。

  二、导入 导入 课题切入课件

  三峡地图及简介看课件,初步了解三峡地理位置。

  三、探究学*(多媒体显示)

  1、作者简介

  刘大杰(1904~1977),湖南岳阳人。曾在上海大东书局做编辑,在安徽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校执教。1949年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参加过《辞海》、《*文论选》的编写,主编《*文学批评史》。研究专著有《托尔斯泰研究》、《易卜生研究》、《德国文学概论》、《德国文学简史》和《东西文学评论》(全三册)《魏晋文人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另有《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与讽刺文学》等论文多篇。

  2、结构探究

  全文共十段,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船尚未行时的所感、所想。

  整篇课文,作者都是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虽然写本文时作者一定是去过三峡的,但他还是在第1段安排了尚未去时的所感、所想,这样写的作用:一是使文章读起来层次井然,先后有序;二是设置悬念,“猴子现在虽说看不见了,三峡中山水的险恶形势,我想同往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好比我自己,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读到这些,我们不禁产生几个疑问:“现在的三峡同往日一样吗?”“那里的山,那里的水怎么样?”如此,牵引着大家继续往下读,寻找答案。当然,作者也不忘发表自己对自然界的崇敬和向往:“到了这种地方,无论什么人,没有不感到自己是过于渺小,自然界是过于奇伟的。”接下来,作者开始根据行程向大家展示大自然的奇伟了。

  第二部分(第2~9段),根据船的路线分景描写三峡的山山水水。

  第2段,游程开始,简括路线,引出三峡,宜昌→重庆→三峡→巫峡,从宜昌到重庆,以三峡为最险,三峡以巫峡为最奇。

  第3段,第一站——西陵峡,西陵峡分四段,第一段黄猫峡,无险奇之处,“山虽高,然不甚险;江水虽急,然不甚狭。”作者笔墨轻轻一点,移至他处。

  第4段,西陵峡第二段——灯影峡,因为作者“最爱黄陵庙”,故笔墨停留较多,还有他即景的诗句:“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可见爱之甚深。既然喜爱,必有理由:一是因为此为古庙,环境甚好,一面枕江,三方绕树;二是竹子潇洒,花儿艳丽多姿;三是与山水相调和,带着浓厚的江南风味。

  第5段,西陵峡第三段——崆岭峡,这里有两处风景,牛肝马肺峡和崆岭滩,这里的山水很有特色,因此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来描写,牛肝马肺峡“两旁的山,像刀削成似的,横在江中,成一个极曲折极窄的门,船身慢慢地从那门中转折过去”,崆岭滩也极险,“水从高的石滩上倒注下来,形势极可怕。上水船在这里都得特别小心。”为了让读者对其险可想而知,作者接下来引用了一句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这是对内容的极好证明和点缀。

  第6段,西陵峡第四段——米仓峡,又名兵书宝剑峡,这里的距离不长,水势没有以前那么急,因此作者紧紧抓住富有特色的东西——山崖来写,后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这个特点做铺垫。引用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方面极赞“赴”字所用之妙,一方面又从侧面烘托了此处山峰多而富于变化,这种间接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很精妙。

  第7、8段,过了西陵峡,到了巫峡,文章开头就交待过巫峡,这里是三峡最奇险最美丽的地方,因此作者着墨最多。对于巫峡,作者是围绕三种景物来写的:山、水、云。“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山的妙处,在不单调”。云呢,作者没看到,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云进行描写,而是转述老先生的话让读者对云也有大概的了解,“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

  对山水的描写中,作者的语言很精彩,“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一个“咬”字,将静的事物写活了,不由地在读者面前浮现出一幅山山环抱,山山紧连的情景。“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子非鸟,焉知鸟“拼命”?但作者知道了,而且也努力想让读者知道,因为山那么险峻,他“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第9段,过巫峡即入瞿塘峡。这里的山水倒没有什么可写的了,但借着历史的沉淀,作者重点着笔白帝城,“古刹”、“苍冷”、“隐约”、“钟声”、“断断续续”、“凄凉”等一系列冷色调词语的使用则使人们不禁抚今追昔,默默伤感起来。

  第10段,也就是课文的最后一段,三峡游完了,课文也该结束了,但作者仍未忘记再次点明主旨,“满船的人,一到这地方,都感到一种‘脱去危险’的愉快,心灵中自然而然地生出来一阵轻松,好像一个人从险峻的山顶上走到了*地,从一个黑暗的'山洞里走出了洞口似的,大家都放下心来,舒舒服服地喘了一口气”,游客们此时才真正放下一颗心来,可见经过三峡时,那种山险、水急的情景多么让他们紧张了。

  附:文章结构提纲

初中语文《三峡》优质课教案3

  教学目标:通过预*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也可借助字典或词典里借词义。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处景物的特点,想象所描绘的景象,能找出交待游览路线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通过理解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同时了解三峡独特的景色,使学生产生喜欢三峡的感情。

  教学重点: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处景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要学会分析课文的方法:写景的文章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游览的顺序。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预*课文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10个新词,也可借助字典或词典里借词义,通过熟读课文了解三峡独特的景色,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能找出交待游览路线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爱三峡》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地图:指出三峡所在的位置。

  二、检查预*情况:

  1、同桌检查自学情况:包括生字的音、形、义

  2、听取汇报

  jun wu

  峻 岭 妩 媚 旋涡

  3、指名读课文,订正字音

  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理清文章脉络。(试给课文分段)

  2、默读课文:

  1)思考三峡指的是哪三峡?

  2)作者是怎样把三峡连起来的?画出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3、听取汇报,教师指导。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四、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长江三峡指的是巫峡、西陵峡、瞿塘峡,那么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下节课我们接着学*。课下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

  五、作业: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文章层次分明,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很容易的理清了文章脉络,同时初步了解了三峡独特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处景物的特点,想象所描绘的景象,能找出交待游览路线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通过理解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同时了解三峡独特的景色,使学生产生喜欢三峡的感情。

  教学重点: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处景物的特点,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难点:学生要学会分析课文的方法:写景的文章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游览的顺序。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三峡课件片断。

  你们知道他们各自的名称吗?要想知道每个峡的名称,我们就要掌握每个峡景色的特点。让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划出描写景物特点的句子。

  2、汇报交流:

  巫峡:幽深秀丽

  瞿塘峡:高大壮观

  西陵峡:急流险滩

  3、用你的朗读把每个峡的特点读出来。

  4、指导朗读,其他同学闭眼展开想象,想像三峡的美丽景象。

  5、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了三峡的特点吗?

  齐读第九自然段。

  6、课件欣赏:判断图片描绘的是哪阁下的景象。

  三、练*

  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四、总结课文。

  五、作业:

  1、从课文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六、板书:

  我爱三峡

  瞿塘峡:雄伟壮观

  巫 峡:幽深秀丽

  西陵峡:急流险滩

  课后反思:

  1、自己在备课时只注意了大的框架结构,细节的地方注意不够,具体到怎样品词品句,更能突出三个峡的特点。说明自己在备课时钻研教材的程度还有待加强。

  2、教学环节松散,尤其是巫峡这一部分所用时间太长,以至于把后面学*西陵峡的时间全都占用了。随时调控课堂环节的能力也有待加强。

  3、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弱,对孩子回答问题中的要点内容不能很好地把握,不能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进行鼓励性评价。

  4、工作有计划性,做课早下手,不要临阵磨枪。认真对待每一节课。


初中语文《三峡》优质课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初中语文《三峡》优质课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初中语文《三峡》优质课教案 (菁华3篇)

初中语文《三峡》优质课教案1

  目的要求:

  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巴东三峡的壮丽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热情。

  重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巴东三峡的壮丽景色。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预*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扫清生字生词。

  2、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浣妆:

  玲珑:精巧细致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刘大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1904————1977年,湖南岳阳人。1925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回国后,历任安徽大学教授、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大东书局编辑。新*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代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代表作《*文学发展史》。还著有《魏晋人物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德国文学概论》等。

  2、三峡简介

  长江三峡,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四十佳旅游景观之首,是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观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三峡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这里*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内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我们于七年级所学*的选自北魏郦道元所著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中的课文《三峡》,就是对三峡雄奇风光的生动叙述。古诗有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是说:见过汪洋大海的人,对别处的水就看不上眼了,除了巫山那五彩缤纷的彩云,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彩就黯然失色了。由此可见巫山云彩景色之绝美。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早发白帝城》,诗句也出色地描绘了船行三峡,瞬息千里的壮观景象。

  现在的三峡,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三峡旅游区优美风景众多,除了险峻的自然风光外,较著名的人文景观还有刘备托孤的白帝城、酆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葛洲坝大坝工程等等。

  三、朗读课文

  下面,就让一位同学来朗读刘大杰的这篇游记《巴东三峡》,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刘大杰笔下的三峡是怎样的一种美丽的风光,并请同学思考:三峡给了你怎样的一个印象?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四、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先总写后分写,以时间顺序。

  一(1、2自然段):总写三峡险恶。

  二(3—10自然段):按游踪的前后,分别具体描写游三峡的见闻。

  2、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三峡,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船从宜昌上驶

  开始是西陵峡,共分四段: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出峡有香溪。

  船过姊归和巴东,进入巫峡。

  过巫山即入瞿塘峡。

  过瞿塘峡则到白帝城,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五、认真阅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

  景物特点诗、谚、典故感觉

  总说三峡:险恶、最为险恶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惊异

  西陵峡:

  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峡紧张

  灯影峡江北山险峻而干枯无味,江作者即景诗轻松、悠闲南山玲珑秀丽树木青葱可爱。

  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山象刀剑削成,青滩叶滩不算滩极为可怕成窄门。崆岭才是鬼门关

  崆岭滩:水从高处倒注

  米仓峡水没以前急,山更险峻王昭君浣装(典故)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巫峡:水险、山妙、云奇有情趣

  瞿塘峡:山势稍低*、水势仍险急刘皇叔托孤凄凉

  白帝城、孙夫人庙;

  松树、八阵图、钟声

  走完三峡:山势*敞些、江面宽得多水势也*得多。轻松

  六、小结

  三峡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它的人文景观都令我们神往,三峡离我们现在所在地并不远,希望同学有机会能亲身感受三峡的神奇风光。

  七、作业

  1、字词积累解释造句。

  2、课后练*四。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理解文章中所引用用诗句、谚语、典故的作用

  2、学*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重点:学*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难点:理解文章中所引用用诗句、谚语、典故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

  学生收集的有关资料,在小组交流,推举代表上台讲述想象的大坝建成后的三峡景象

  二、分析所引用用诗句、谚语、典故的作用

  1、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渲染了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的气氛,为全文定下基调。

  2、作者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

  诗中“江南味”“垂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突出了黄陵庙的环境优美的特点

  3、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前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可见,令人望而生畏。

  4、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如群马奔驰的山势,诗的后句也赞扬了明妃王昭君。

  5、典故“刘皇叔托孤”

  文章一方面写白帝城树木青葱,玲珑可爱,另一方面写刘皇叔在此托孤的悲惨故事,突出了三峡景色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6、归纳总结。

  自古以来,凡名山名川均与名人、诗、谚、典故结下了不解之缘,呈现出与自然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相映成辉的奇特现象。长江三峡之所以流芳百代、名扬四海,一方面固在其为自然景观,因山水雄、奇、险、秀而甲天下;另一方面也在于其众多的人文景观,得益于历代骚人墨客倾情三峡,留下一串串光辉足迹于山峦水畔,写下一篇篇不朽诗章传颂于后世,在长江三峡滚滚不尽的激流里,流淌着多少千古绝唱、千古佳话!三峡给历代文人以文学的养料和创作激情,而他们则报答三峡以文珍墨宝和名人效应。

  三、品味语言。

  思考练*三: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1、作者用十分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江水的险,四个排比短促有力,读起来给人以窒息的感觉。“窄、急、曲折、多滩”令人不寒而栗。排比句式整齐又稍有变化,读起来和谐有趣。

  2、抓住峰的多与高的特点,语言的排列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浪高过一浪,给人以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的感觉。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动写静,非常生动地表现出了山你追我赶,互比高低的情态,另外还使用顶真的手法“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给人一种循环往复的感受,很有情趣。

  3、运用比喻“像牛马,像虎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巫山云雾的变幻多姿。另外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巫山的云比庐山的更有趣。

  四、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

  1、文章按照作者的游踪,依次记叙、描写景物。层次井然。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

  2、介绍景物时,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

  3、采用多种修辞与写作手法来描写景物,生动形象。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用烘托、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三峡的险恶。

  4、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到了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

  五、作业

  课后练*二、三。

初中语文《三峡》优质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学*,初步了解三峡的具体方位,在头脑中形成总的印象。

  B、让学生掌握游踪顺序。

  C、作者对三峡三处景点的介绍方法并不相同,比较三个景点描写方法的不同之处。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培养更加热爱祖国的感情。

  B、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事业。

  C、通过自然景物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

  了解旅游景点方位并掌握游踪顺序,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 :

  让学生比较不同景物的不同写法以及作者渗透在文章中的感情,品味作者鲜明的语言风格。

  教 法:

  本课以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以学生介绍三个峡为重点。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了解游踪以及景点方位。

  教学课件:

  运用了Authorware技术,并将在网络上下载的图片以及有关三峡工程的资料应用于课件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认了解生字、解词进行基础认知自由认知,了解生字、解词

  1、生字注音

  鲤鱼(lǐ) 怒吼(hǒu) 恐怖(bù) 渺小(miǎo)

  玲珑(líng) 潇洒(xiāo) 袅袅(niǎo) 情绪(xù)

  短促(cù) 崆岭峡(kōng) 谚语(yàn) 浣妆(huàn)

  秭归(zǐ) 壑(hè) 耸立(sǒng) 蔚蓝(wèi)

  峰巅(diān) 瞿塘峡(qú) 夔门(kuí) 滟滪堆(yàn yù)

  2、词语解释

  怒吼:怒,气势盛。形容发出巨大的声响。

  恐怖:害怕,畏惧。

  渺小:微小。

  惊异:奇怪。

  绵延不断: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险恶:(地势、情势等)危险可怕。

  险峻:山高而陡。

  青葱:深绿色或浅绿色。

  袅袅不断:形容烟雾缠绕上腾,不间断的样子。

  即景:当时或当地的景色。

  短促:时间很短。

  谚语: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普遍而深刻的道理。

  转弯抹角:抹角,挨着墙角绕走。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晴爽:天空中云少或无云,很清亮。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迷蒙:昏暗看不清。

  二、导入 导入 课题切入课件

  三峡地图及简介看课件,初步了解三峡地理位置。

  三、探究学*(多媒体显示)

  1、作者简介

  刘大杰(1904~1977),湖南岳阳人。曾在上海大东书局做编辑,在安徽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校执教。1949年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参加过《辞海》、《*文论选》的编写,主编《*文学批评史》。研究专著有《托尔斯泰研究》、《易卜生研究》、《德国文学概论》、《德国文学简史》和《东西文学评论》(全三册)《魏晋文人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另有《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与讽刺文学》等论文多篇。

  2、结构探究

  全文共十段,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船尚未行时的所感、所想。

  整篇课文,作者都是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虽然写本文时作者一定是去过三峡的,但他还是在第1段安排了尚未去时的所感、所想,这样写的作用:一是使文章读起来层次井然,先后有序;二是设置悬念,“猴子现在虽说看不见了,三峡中山水的险恶形势,我想同往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好比我自己,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读到这些,我们不禁产生几个疑问:“现在的三峡同往日一样吗?”“那里的山,那里的水怎么样?”如此,牵引着大家继续往下读,寻找答案。当然,作者也不忘发表自己对自然界的崇敬和向往:“到了这种地方,无论什么人,没有不感到自己是过于渺小,自然界是过于奇伟的。”接下来,作者开始根据行程向大家展示大自然的奇伟了。

  第二部分(第2~9段),根据船的路线分景描写三峡的山山水水。

  第2段,游程开始,简括路线,引出三峡,宜昌→重庆→三峡→巫峡,从宜昌到重庆,以三峡为最险,三峡以巫峡为最奇。

  第3段,第一站——西陵峡,西陵峡分四段,第一段黄猫峡,无险奇之处,“山虽高,然不甚险;江水虽急,然不甚狭。”作者笔墨轻轻一点,移至他处。

  第4段,西陵峡第二段——灯影峡,因为作者“最爱黄陵庙”,故笔墨停留较多,还有他即景的诗句:“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可见爱之甚深。既然喜爱,必有理由:一是因为此为古庙,环境甚好,一面枕江,三方绕树;二是竹子潇洒,花儿艳丽多姿;三是与山水相调和,带着浓厚的江南风味。

  第5段,西陵峡第三段——崆岭峡,这里有两处风景,牛肝马肺峡和崆岭滩,这里的山水很有特色,因此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来描写,牛肝马肺峡“两旁的山,像刀削成似的,横在江中,成一个极曲折极窄的门,船身慢慢地从那门中转折过去”,崆岭滩也极险,“水从高的石滩上倒注下来,形势极可怕。上水船在这里都得特别小心。”为了让读者对其险可想而知,作者接下来引用了一句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这是对内容的极好证明和点缀。

  第6段,西陵峡第四段——米仓峡,又名兵书宝剑峡,这里的距离不长,水势没有以前那么急,因此作者紧紧抓住富有特色的东西——山崖来写,后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这个特点做铺垫。引用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方面极赞“赴”字所用之妙,一方面又从侧面烘托了此处山峰多而富于变化,这种间接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很精妙。

  第7、8段,过了西陵峡,到了巫峡,文章开头就交待过巫峡,这里是三峡最奇险最美丽的地方,因此作者着墨最多。对于巫峡,作者是围绕三种景物来写的:山、水、云。“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山的妙处,在不单调”。云呢,作者没看到,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云进行描写,而是转述老先生的话让读者对云也有大概的了解,“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

  对山水的描写中,作者的语言很精彩,“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一个“咬”字,将静的事物写活了,不由地在读者面前浮现出一幅山山环抱,山山紧连的情景。“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子非鸟,焉知鸟“拼命”?但作者知道了,而且也努力想让读者知道,因为山那么险峻,他“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第9段,过巫峡即入瞿塘峡。这里的山水倒没有什么可写的了,但借着历史的沉淀,作者重点着笔白帝城,“古刹”、“苍冷”、“隐约”、“钟声”、“断断续续”、“凄凉”等一系列冷色调词语的使用则使人们不禁抚今追昔,默默伤感起来。

  第10段,也就是课文的最后一段,三峡游完了,课文也该结束了,但作者仍未忘记再次点明主旨,“满船的人,一到这地方,都感到一种‘脱去危险’的愉快,心灵中自然而然地生出来一阵轻松,好像一个人从险峻的山顶上走到了*地,从一个黑暗的'山洞里走出了洞口似的,大家都放下心来,舒舒服服地喘了一口气”,游客们此时才真正放下一颗心来,可见经过三峡时,那种山险、水急的情景多么让他们紧张了。

  附:文章结构提纲

初中语文《三峡》优质课教案3

  教学目标:通过预*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也可借助字典或词典里借词义。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处景物的特点,想象所描绘的景象,能找出交待游览路线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通过理解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同时了解三峡独特的景色,使学生产生喜欢三峡的感情。

  教学重点: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处景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要学会分析课文的方法:写景的文章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游览的顺序。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预*课文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10个新词,也可借助字典或词典里借词义,通过熟读课文了解三峡独特的景色,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能找出交待游览路线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爱三峡》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地图:指出三峡所在的位置。

  二、检查预*情况:

  1、同桌检查自学情况:包括生字的音、形、义

  2、听取汇报

  jun wu

  峻 岭 妩 媚 旋涡

  3、指名读课文,订正字音

  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理清文章脉络。(试给课文分段)

  2、默读课文:

  1)思考三峡指的是哪三峡?

  2)作者是怎样把三峡连起来的?画出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3、听取汇报,教师指导。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四、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长江三峡指的是巫峡、西陵峡、瞿塘峡,那么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下节课我们接着学*。课下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

  五、作业: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文章层次分明,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很容易的理清了文章脉络,同时初步了解了三峡独特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处景物的特点,想象所描绘的景象,能找出交待游览路线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通过理解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同时了解三峡独特的景色,使学生产生喜欢三峡的感情。

  教学重点: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处景物的特点,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难点:学生要学会分析课文的方法:写景的文章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游览的顺序。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三峡课件片断。

  你们知道他们各自的名称吗?要想知道每个峡的名称,我们就要掌握每个峡景色的特点。让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划出描写景物特点的句子。

  2、汇报交流:

  巫峡:幽深秀丽

  瞿塘峡:高大壮观

  西陵峡:急流险滩

  3、用你的朗读把每个峡的特点读出来。

  4、指导朗读,其他同学闭眼展开想象,想像三峡的美丽景象。

  5、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了三峡的特点吗?

  齐读第九自然段。

  6、课件欣赏:判断图片描绘的是哪阁下的景象。

  三、练*

  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四、总结课文。

  五、作业:

  1、从课文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六、板书:

  我爱三峡

  瞿塘峡:雄伟壮观

  巫 峡:幽深秀丽

  西陵峡:急流险滩

  课后反思:

  1、自己在备课时只注意了大的框架结构,细节的地方注意不够,具体到怎样品词品句,更能突出三个峡的特点。说明自己在备课时钻研教材的程度还有待加强。

  2、教学环节松散,尤其是巫峡这一部分所用时间太长,以至于把后面学*西陵峡的时间全都占用了。随时调控课堂环节的能力也有待加强。

  3、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弱,对孩子回答问题中的要点内容不能很好地把握,不能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进行鼓励性评价。

  4、工作有计划性,做课早下手,不要临阵磨枪。认真对待每一节课。


初中语文《三峡》优质课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三峡》教案 (菁华12篇)

《三峡》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文中所写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

  2.拓展法: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文本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问:你知道三峡吗?知道些什么?

  播放有关三峡的风光片,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去过三峡的人,可能会因那*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高峡出*湖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走进文本,解决字词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明确听读要求(划出难读的字);显示生字及其注音;提出小组合作理解句意的具体要求;多媒体逐步显示各个句子大意。

  学生流利朗读课文,理解句意,整体感知全文。

  听(边看)课文录音,找出难读的字准备发问;掌握生字词、难读字的读音;流利朗读课文、读通节奏;小组讨论理解句意,口头翻译全文。

  三、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多媒体显示附带文字的三峡四季图片。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领略三峡的美,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学生边读课文边划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翻译和体会其中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峡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好句子的表达效果。明确归纳文中三峡山水四季之美: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三峡的夏水:暴涨迅疾,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三峡的秋天:凄凉萧瑟,凄美。

  2.提出疑问:

  1)为什么会出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现象?

  2)为什么作者写水不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写?

  3)从“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你想到什么?

  4)你怎样理解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作者感情?

  学生讨论后回答,再明确参考答案。

  a.仔细读课文,思考问题,提出质疑,划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

  b.小组合作交流有关句子,并在合作中翻译这些句子,回答质疑,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c.全班交流,在保持文章原貌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三峡的山、水之美。从中领略作者用词的精妙,说出这些句子中的词语好在哪里。

  四、拓展文本,小结延伸

  小结课文内容: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同时表达了对山河自然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比较阅读:

  幻灯片显示《三峡》与《早发白帝城》,两文对照,提出疑问,让学生说出两文的异同点。

  一起来背诵《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那你能找出诗句中与课文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吗?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三峡工程:

  (多媒体演示三峡的今天:“高峡出*湖”照片)

  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20xx年春秋两季,长江流域遭遇百年大旱,也有人认为是三峡工程造成的气候异常,就这些,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由古及今,让学生关心三峡的今天和未来的命运,培养社会责任感。

  布置作业:

  背诵并书面翻译课文。

  板书设计:

  山 高峻美

  三峡 夏----奔放美

  水 春冬--清幽美

  秋----凄婉美

《三峡》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文中所写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

  2.拓展法: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文本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问:你知道三峡吗?知道些什么?

  播放有关三峡的风光片,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去过三峡的人,可能会因那*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高峡出*湖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走进文本,解决字词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明确听读要求(划出难读的字);显示生字及其注音;提出小组合作理解句意的具体要求;多媒体逐步显示各个句子大意。

  学生流利朗读课文,理解句意,整体感知全文。

  听(边看)课文录音,找出难读的字准备发问;掌握生字词、难读字的读音;流利朗读课文、读通节奏;小组讨论理解句意,口头翻译全文。

  三、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多媒体显示附带文字的三峡四季图片。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领略三峡的美,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学生边读课文边划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翻译和体会其中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峡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好句子的表达效果。明确归纳文中三峡山水四季之美: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三峡的夏水:暴涨迅疾,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三峡的秋天:凄凉萧瑟,凄美。

  2.提出疑问:

  1)为什么会出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现象?

  2)为什么作者写水不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写?

  3)从“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你想到什么?

  4)你怎样理解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作者感情?

  学生讨论后回答,再明确参考答案。

  a.仔细读课文,思考问题,提出质疑,划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

  b.小组合作交流有关句子,并在合作中翻译这些句子,回答质疑,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c.全班交流,在保持文章原貌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三峡的山、水之美。从中领略作者用词的精妙,说出这些句子中的词语好在哪里。

  四、拓展文本,小结延伸

  小结课文内容: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同时表达了对山河自然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比较阅读:

  幻灯片显示《三峡》与《早发白帝城》,两文对照,提出疑问,让学生说出两文的异同点。

  一起来背诵《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那你能找出诗句中与课文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吗?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三峡工程:

  (多媒体演示三峡的今天:“高峡出*湖”照片)

  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20xx年春秋两季,长江流域遭遇百年大旱,也有人认为是三峡工程造成的气候异常,就这些,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由古及今,让学生关心三峡的今天和未来的命运,培养社会责任感。

  布置作业:

  背诵并书面翻译课文。

  板书设计:

  山 高峻美

  三峡 夏----奔放美

  水 春冬--清幽美

  秋----凄婉美

《三峡》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读生字,正确解释关键词语或句子,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大意,反复朗读课文。

  2.在反复阅读中,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3.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三峡壮美的景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和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在反复阅读中,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2.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丰富其文学素养和古代文化的修养。

  教学方法:诵读法,拓展法,讨论点拨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想和大家聊个天,喜欢旅游吗?十月一就要到了,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个我们国内旅游的好地方?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进行免费的旅游。放(三峡风光视频)早在1700多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像我们展示了三峡的美景。

  二、走进作者

  (学生简介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三、整体感知,通过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美

  1.检查预*情况出示幻灯片,检查字的读音。

  2.轻读课文,初步感知三峡的美景

  3.指导朗读,体会三峡的美

  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读课文,注意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悟到三峡之美时,朗读得会更好。

  四、合作交流,质疑解答

  1.小组为单位,找出你不太理解得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色?

  师总结峡的特点:两山夹水的地方就是峡。(板书)

  3.那我们就先去看看三峡的山。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下写山的语句?其他同学请注意听,看看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四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山峡的不同景象。

  总结特点: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1.选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三峡的奇景(教师提醒学生想象要扣紧山水、季节、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啼、悲凉的渔歌等)

  4.站在美学的角度,同学们来总结一下三峡具有怎样的美?

  老师总结: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夏水:迅疾奔放美

  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秋:凄凉凄美

  5.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对三峡进行赞美,并说出理由。

  6.找同学分析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渔者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渔者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哀转久绝的猿声来侧面衬托三峡的凄凉与悲哀。)

  在三峡这篇课文中,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来描写事物,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我们能借鉴什么?

  五、拓展延伸

  1992年4月3日,七届*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正式动工。

  以下这首诗表现了三峡工程从提出到开始兴建的漫长曲折历程及三峡工程给长江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峡吟

  沈克昌

  探研论证七十春,中外古今五代人。

  白帝彩云天已晓,长江三峡梦成真。

  万吨船队达宜渝,千亿电量供汉申。

  巫山云雨不为患,高峡*湖映女神。

  “预警放水”防空袭“蓄清排浑”库长存。

  生态环境可保护,多种源泉积资金。

  除害兴利振国威,脱贫致富得民心。

  环宇瞩目西江壁,华夏欢呼东风临,

  三峡工程利国利民,而宏大的工程建设也使其成为长江三峡旅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峡是我们民族古文化的繁衍之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值得我们探究的东西还很多。如今:“高峡出*湖”的奇观的出现,*人70年的梦想就要出现了,其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它意味着三峡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请大家凭着对三峡的热爱和了解,思考一下,你将确立在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

  教师小结:

  你们关注三峡、研究的领域很广阔,三峡的文化的确很丰厚,同学们,随着你们走进三峡、研究三峡,美丽的三峡将在你们心中永恒。

《三峡》教案4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

  2、学*积累重点词语。

  3、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4、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教学重点】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展开想象,品味语言,反复朗读,当堂成诵。

  【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三峡资料,开阔视野。 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教师: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三峡风景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熟读成诵,准确理解,品味语言,感受三峡之美。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语

  播放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是一 首歌唱长江三峡的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二、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2、学生默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三峡》中作者描写了三峡哪几个方面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学合作交流,说说理由。明确《三峡》中主要写了三峡的山、水两个方面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对三峡之美无尽赞叹。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加点词语的读音、含义。

  ⑴略无阙处 :quē ,通缺。

  ⑵沿溯阻绝:sù 逆流而上

  ⑶重岩叠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⑷虽乘奔御风:bèn,这里指飞奔的马。

  ⑸不见曦月: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⑹素湍绿潭:tuān,急流的水。

  ⑺夏水襄陵:xiāng,上。

  ⑻绝谳多生怪柏:y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⑼飞漱其间shù,冲刷。

  ⑽清荣峻茂:jùn,高而陡峭。

  ⑾属引凄异:zhǔ,连续。

  ⑿沿溯阻绝:yǎn ,sù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2、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齐读课文,划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有关句子,并在合作中翻译这些句子。

  全班交流,在保持文章原貌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三峡的山、水之美。从中领略作者用词的精妙,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

  教师在同学的表述中,抓住重点词语,完成板书。(幻灯展示)

  山*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雄壮

  水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夏)奔放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春冬)清秀

  林寒涧肃,哀转久绝(秋)凄婉

  小结: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学生质疑。

  可能涉及到的问题有:

  ⑴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为什么作者写水不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写?

  ⑶为什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还会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呢?

  明确:说明江面狭窄,*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能见到一线天。

  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为盛,所以先写夏水。

  虽然沿溯阻绝,但王命不可违,因此冒者生命危险,也要冒险行船。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同: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指导诵读:限时背诵比赛。小组推选一人为代表,背对大屏幕,大屏幕以滚动条的形式展示文章内容,可以反复几次,

  四、体验与反思

  本文记叙了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激发了我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背诵全文,并体会怎样写山水游记。

  明确:抓住景物特点,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不同的季节,以动静相结合的方法来写景;凝聚自己深厚的感情来写景。

  思考:三峡工程正在实施中,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并将你的看法整理在作业本上。

《三峡》教案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并熟读成诵。

  2、学*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3、欣赏三峡的壮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钱币被称为“国家的名片”,钱币上的风景往往都是一个国家最值得去的地方,你们有没有留意过人民币背面的风景?

  有谁知道十元人民币背面选的是哪个地方?

  ——的瞿塘峡。

  瞿塘峡,*如削,岩壁高耸,大江在悬崖绝壁中汹涌奔流,郭沫若过此发出了“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的赞叹。

  你们知道,“三峡”指哪三峡吗?

  2、欣赏三峡风光,带着问题:“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长江在这一段要称为“峡”呢?

  明:大家看这个“峡”字是“山”和“夹”相合而成。

  看这几幅由高空拍摄的三峡照片,两山相夹,一水流过,形象地给我们说明了“峡”的含义。(二山夹一水称之为“峡”)

  3、三峡山高峡窄,水深流急,真可谓“万山磅礴一水通,惊涛轰鸣气势雄”。我们虽然不能亲自到三峡一游,但读郦道元的《三峡》一文,定能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由衷赞叹!

  二、简介作者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1、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四生朗读课文,师强调生字词的读音,齐读每一层。

  3、自由读、互读,注意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4、齐读课文。

  5、结合书下注释和字典,合作疏通文章大意。(目标:通过讨论,大致读懂文意。

  方法:口头说文章大意,遇到疑难处查字典,书下简短注释可先写在文中,长的翻译不写。)

  四、深入研读课文

  (一)研读“自三峡……不见曦月”——*的山

  1、两山相夹,一水流过,称之为“峡”,由此可见,写三峡肯定要写到——山和水。

  作者先写的什么呢?来看第一层——齐读

  明:先写了三峡*的山。

  2、写“山”抓住“山”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连绵不断:

  山长:“七百里”

  山多:相连无缺、“略”

  山高、山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描写)

  “自非”一句【侧面烘托山峰高峻、两山对峙(相对而立)、江面狭窄。】

  3、自由读、齐读、背诵。

  (二)研读“至于……不以疾也”——夏水

  1、这里字字扣住了山,句句突出了峰,只字未提到水,但明处写山,暗中却包含着水。既写了山势的险峻,又写了江面的狭窄,江面狭窄,水势会如何呢?来看——第二层,齐读。

  2、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水?(夏水)

  3、有何特点?

  明:凶险:“襄陵”、“阻绝”

  迅疾:“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对比,更现其迅疾。)

  补充:我们学过的哪首诗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写出了水流之快)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李白

  译文: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

  联系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乱的志愿,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

  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绝伦。)

  4、再读,体会“夏水”之凶险和迅疾,读出那一泻千里的江水的磅礴气势,读出惊心动魄、豪气万丈之感。

  5、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来写?而要先写“夏水”呢?

  明:因为前文写山势的高峻、江面的狭窄,因为山势高峻、江面狭窄,夏水才如此凶险、迅猛,先写夏水紧承上文山高江窄而来,这样,文章更为流畅、自然。

  (由此可见,前文写山势险峻、江面狭窄,是为下文写夏水的凶险迅猛作铺垫的。)

  (三)研读“春冬之时……良多趣味”——春冬景色

  1、写了三峡*的山和夏水之后,作者接下来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齐读——第三层。

  2、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这些景物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明:水:清澈(“素”、两个“清”、“绿潭倒影”)

  湍急(“湍”、“漱”)

  山:高峻(“绝”、“峻”)

  树:奇(“怪柏”)

  【追问:为什么会“绝巘多生怪柏”?

  (1)曲体向阳:因为“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阳光太少了,而树木都有向光性,所以就长得歪了,怪了。

  (2)峡窄风猛:柏树被风吹怪了。

  (3)柏树长在岩石上,地势险要,泥土缺少,就长歪了。

  师:原来,松柏为了生存,必须依悬崖峭壁之势生长。另外,从美学角度讲,只有“奇形怪状”的才可能具有美感。

  像黄山迎客松,不就是形状不同于一般的松树,我们才觉得它美么?再如灵璧石,不就是因为它“奇形怪状”,才成为奇石爱好者梦寐以求的藏品么?确切地说,这“怪柏”才是这悬崖上最靓丽的风景线,昭显着它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注了一股生命的活流!】

  茂(“荣”)

  草:盛(“茂”)

  3、再读,思考:此处写三峡春冬之景,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明:动静结合:“素湍回清”为动、“绿潭倒影”为静;

  “绝巘多生怪柏”为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为动。

  视角变化:俯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仰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色彩鲜明:白色的浪花、碧绿的深潭、青山、绿树、绿草

  虚实结合:“回清倒影”

  一字一景:“清荣峻茂”,简洁概括、精当确切。

  4、“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仅仅八字,但留给人的遐想却是无穷的,你能用优美的语言给大家描述这种情景吗?

  (提示:可从多种感觉角度去想象:视觉、听觉、触觉等)

  明:大的瀑布:远离瀑布还有好几里,先听到丘壑雷鸣,再看到雾气从林中升起,走前去一看,只见一股洪流直冲而下,在日光映射下,像是悬空的彩练,珠花迸发,有如巨龙吐沫,瀑布冲到潭水里,激起了沸腾的浪花,晶莹的水泡。大大小小的水珠,随风飘荡,上下浮游,如烟如雾,如雨如尘,湿人衣袖。上有危崖如欲倾坠,下有深潭不可迫视。轰隆的巨响,震耳欲聋,同游伴虽想交谈几句,也好像失去了声音。

  悬泉: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布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如烟似雾的水屑随着风不时撒在我的衣上,湿润润的雾气轻轻地舐着我的手、脸,悄悄地浸湿我的衣履。偶然有几点送入我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瀑布三折而落,跌下深潭。水碧蓝澄清,喝一口甘甜清凉,沁人心脾。

  5、作者笔下三峡的春冬景色,似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难怪作者发出了“良多趣味”这样由衷的赞叹!齐读——

  (四)研读“每至……泪沾裳”——秋天景象

  1、来看最后一层,一生朗读,思考:此处写景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哪个词语直接点出了季节?

  明:“晴初霜旦”:秋天早晨一般有霜。

  2、读作者笔下的三峡秋景,你能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气氛?

  明:“林寒涧肃”——清冷寂静

  猿啸“凄异”——凄凉(以声衬静)

  空旷山谷里久久不绝、悲哀婉转的回声——悲寂、凄凉

  (与描写春冬之景渲染的欢快明朗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作者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什么?——渔歌

  4、何意?

  5、为什么会“泪沾裳”?

  (三峡的风光是那么壮丽美好,神奇多娇,但当时三峡*的劳动人民为什么那么愁苦哀怨呢?)

  明:因为那时的三峡未经整治,它水流急,河滩险,暗礁多,江湾杂,无情的江水不知吞噬了多少船只与生命。

  你看:“夏水江陵,沿溯阻绝”,一旦“王命急宣”,也要舍命冒险而下。千百年来,数不清的船工因劳累、饥饿而惨死在这条三峡的航道上。

  那凄凉的猿鸣,总是很自然地引起了人们对死者的追忆和生者的担忧,因而眼泪止不住簌簌落下。

  现在三峡已经发生了巨变,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当今世界的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完成了三期工程,20xx年已全部竣工。

  6、“巴东……泪沾裳”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高岭连、江窄水急给世世代代居住在三峡的百姓带来不便。特别是渔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下江捕鱼。他们命悬腰际,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确实值得人们的同情。

  “泪沾裳”把自然景物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流露了作者对当时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齐读这一层。

  五、课堂小结

  文章仅仅155个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景象。

  语言的简练是本文的特点。

  论时间,春夏秋冬四季齐全;讲风景,山水草木面面俱到;“重岩叠嶂,隐天蔽日”,8字写出山之高峻;“朝发白帝,暮到江陵”,8字表现江水迅疾;“素湍绿潭,回清倒影”,8字展现一幅动静相宜的山水图;“清荣峻茂”,4字即现:江水清澈、树木繁茂、群山峻峭、花草茂盛。

  字数如此之少,容量如此之大,语言的简练由此可见。

  再次齐读,背诵!

《三峡》教案6

  课题: 三 峡 [郦道元]

  班级:C一(2) 地点:多媒体教室

  说明:开课内容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4、学*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2、欣赏优美文章,积累写作经验。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自主学*。

  A、对于作家与作品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上互联网查找。

  B、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合作、讨论方式来学*。

  2、采用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学法指导]

  1、“文言文四步诵读法”

  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赏析亮点。

  2、“文言文固定程序阅读法”

  (1)标题;(2)作者;(3)出处;(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史实;(6)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7)文中的观点及可取之处。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

  A、导入;B、朗读;C、学生展示所查资料;D、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

  A、质疑探究,提炼主题;B、品味语言,赏析亮点。C、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略)

  二、学生展示所查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

  1、关于作者。2、关于《水经注》。3、关于三峡。

  三、朗读课文。(略)(教师说明朗读方法)

  四、解读课文——准确翻译、理解内容。(略)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先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友情提示:

  A、文章写了三峡的什么景物?

  B、这些景物有什么主要特点?(请根据原文语句回答)

  C、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归纳成板书,大致内容如下。)

  三峡山*连山,重岩叠嶂。

  妙处:

  1、抓住三峡主要特征来写,突出其山水风光。

  2、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的奇特壮美。

  3、动静结合,写出了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

  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

  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2、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主题。

  友情提示:

  A、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现了大自然的什么特征?

  B、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二、品读——品味语言,赏析亮点。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1.全篇只有一百多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抒发游览感慨,描绘高猿异相。请同学们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请同学们注意文章的句式特点并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提出见解。教师可适当点拨。)

  三、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1、同学们,学了这篇优美的文章,你能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歌来概括本文的意境吗?(学生背诵《早发白帝城》)

  2、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在对比中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你的疑问,看哪个组的同学会思考、善质疑。(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文。

  2、根据本文的内容和意境,请同学们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文,作为本周的周记。请同学们不要只是照抄译文,而要展开你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3、对比阅读、开拓视野。

  老师为同学们摘抄了《三峡》原文中的一些语段和著名作家刘白羽的《长江三日》,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欣赏。

  第一课时课堂练*: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曦月( ) 沿溯( ) 重岩叠嶂( )

  绝巘( ) 怪柏( ) 略无阙处( )

  飞漱( ) 属引( ) 乘奔御风( )

  二、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请将你不会解释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向同学或老师请教。(课文注释中的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课堂练*:

  四、请思考、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全篇只有一百多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抒发游客感慨,描绘高猿异相。请同学们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请同学们注意文章的句式特点并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同学们针对课文内容,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横线上,看哪个组的同学会思考、善质疑。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请将本文中你自己喜欢的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说说你欣赏它的原因。

  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峡》教案7

  一、文章内容

  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语音

  略无阙处(quē)重岩叠嶂(zhàng)不见曦月(xī)沿溯阻绝(sù)素湍绿潭(tuān)绝巘多生怪柏(yǎn)飞漱其间(shù)属引凄异(zhǔ)

  四、通假字

  1、略无阙处(阙通缺)

  五、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六、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七、一词多义

  1、绝

  沿溯阻绝(隔绝)

  哀转久绝(消失)

  2、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八、重点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

  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4、良多趣味(良:很)

  5、属引凄异(属:连接)

  6、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连山的句子是:*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9、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从视觉角度写*连山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1、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3、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仍然)不认为快。

  2、回清倒影

  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绝巘多生怪柏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连山,略无阙处

  峡谷的*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4、本文的中心是: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5、作者先写夏季景色的目的是:首先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

  6、为什么后写秋天?

  目的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

  7、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8、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9、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啸

  10、本文写凄异哀转的猿声的目的是:使哀愁和悲秋融为一体。

  11、渔歌使用的修辞方法是引用,其作用是强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12、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3、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4、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鬼谲的山水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

  15、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

  1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十四、开放性试题

  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选出下面不是写水清的一项()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三峡》教案8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教学重点:

  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教学难点:

  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述: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的《三峡》(板书课题),学*目标是什么呢?请看(投影)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二、学生一读课文

  1、述:下面,请同学们追求这个目标,先轮流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准确,停顿正确。你开始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更正。

  2、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指名正音,师板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右侧)师及时表扬声音洪亮,读的正确流利的同学。

  3、师示范后,生自读课文加深巩固。

  三、学生自学二读课文

  1、述: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一)

  边默读课文,边运用书下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翻译,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课文。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疏通文意检查,一人一段,师生评价。

  4、检查自学效果

  ⑴ 估计有疑难的词:

  阙 嶂 曦 湍

  ⑵ 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

  略无阙处 重言叠嶂 沿溯阻绝 夏水襄陵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哀转久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生掌握内容后,自由读课文,巩固词句义。

  四、学生三读课文。

  1、述: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 美”说一句简单的话。

  2、生边读边准备。

  3、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评价。

  4、述: ⑴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二)

  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着手。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三峡的美。

  ⑵师举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连山,略无阙处;重言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狭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5、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学生合作学*,自由评说,师适度把握)

  五、背诵课文。

  (1)述:下面,请大家读背课文,先各自练*读,准备背,比一比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流利地背出来。

  (2)生练*背

  (3)指名背

  六、教师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是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在放射着诗人瞩目的光辉。我相信,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三峡》教案9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并熟读成诵。

  2、学*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3、欣赏三峡的壮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钱币被称为“国家的名片”,钱币上的风景往往都是一个国家最值得去的地方,你们有没有留意过人民币背面的风景?

  有谁知道十元人民币背面选的是哪个地方?

  瞿塘峡。

  瞿塘峡,*如削,岩壁高耸,大江在悬崖绝壁中汹涌奔流,郭沫若过此发出了“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的赞叹。

  你们知道,“三峡”指哪三峡吗?

  2、欣赏三峡风光,带着问题:“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长江在这一段要称为“峡”呢?

  明:大家看这个“峡”字是“山”和“夹”相合而成。

  看这几幅由高空拍摄的三峡照片,两山相夹,一水流过,形象地给我们说明了“峡”的含义。(二山夹一水称之为“峡”)

  3、三峡山高峡窄,水深流急,真可谓“万山磅礴一水通,惊涛轰鸣气势雄”。我们虽然不能亲自到三峡一游,但读郦道元的《三峡》一文,定能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由衷赞叹!

  二、简介作者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1、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四生朗读课文,师强调生字词的读音,齐读每一层。

  3、自由读、互读,注意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4、齐读课文。

  5、结合书下注释和字典,合作疏通文章大意。(目标:通过讨论,大致读懂文意。

  方法:口头说文章大意,遇到疑难处查字典,书下简短注释可先写在文中,长的翻译不写。)

  四、深入研读课文

  (一)研读“自三峡……不见曦月”——*的山

  1、两山相夹,一水流过,称之为“峡”,由此可见,写三峡肯定要写到——山和水。

  作者先写的什么呢?来看第一层——齐读

  明:先写了三峡*的山。

  2、写“山”抓住“山”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连绵不断:

  山长:“七百里”

  山多:相连无缺、“略”

  山高、山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描写)

  “自非”一句【侧面烘托山峰高峻、两山对峙(相对而立)、江面狭窄。】

  3、自由读、齐读、背诵。

  (二)研读“至于……不以疾也”——夏水

  1、这里字字扣住了山,句句突出了峰,只字未提到水,但明处写山,暗中却包含着水。既写了山势的险峻,又写了江面的狭窄,江面狭窄,水势会如何呢?来看——第二层,齐读。

  2、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水?(夏水)

  3、有何特点?

  明:凶险:“襄陵”、“阻绝”

  迅疾:“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对比,更现其迅疾。)

  补充:我们学过的哪首诗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写出了水流之快)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李白

  译文: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

  联系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乱的志愿,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

  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绝伦。)

  4、再读,体会“夏水”之凶险和迅疾,读出那一泻千里的江水的磅礴气势,读出惊心动魄、豪气万丈之感。

  5、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来写?而要先写“夏水”呢?

  明:因为前文写山势的高峻、江面的狭窄,因为山势高峻、江面狭窄,夏水才如此凶险、迅猛,先写夏水紧承上文山高江窄而来,这样,文章更为流畅、自然。

  (由此可见,前文写山势险峻、江面狭窄,是为下文写夏水的凶险迅猛作铺垫的。)

  (三)研读“春冬之时……良多趣味”——春冬景色

  1、写了三峡*的山和夏水之后,作者接下来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齐读——第三层。

  2、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这些景物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明:水:清澈(“素”、两个“清”、“绿潭倒影”)

  湍急(“湍”、“漱”)

  山:高峻(“绝”、“峻”)

  树:奇(“怪柏”)

  【追问:为什么会“绝巘多生怪柏”?

  (1)曲体向阳:因为“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阳光太少了,而树木都有向光性,所以就长得歪了,怪了。

  (2)峡窄风猛:柏树被风吹怪了。

  (3)柏树长在岩石上,地势险要,泥土缺少,就长歪了。

  师:原来,松柏为了生存,必须依悬崖峭壁之势生长。另外,从美学角度讲,只有“奇形怪状”的才可能具有美感。

  像黄山迎客松,不就是形状不同于一般的松树,我们才觉得它美么?再如灵璧石,不就是因为它“奇形怪状”,才成为奇石爱好者梦寐以求的藏品么?确切地说,这“怪柏”才是这悬崖上最靓丽的风景线,昭显着它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注了一股生命的活流!】

  茂(“荣”)

  草:盛(“茂”)

  3、再读,思考:此处写三峡春冬之景,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明:动静结合:“素湍回清”为动、“绿潭倒影”为静;

  “绝巘多生怪柏”为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为动。

  视角变化:俯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仰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色彩鲜明:白色的浪花、碧绿的深潭、青山、绿树、绿草

  虚实结合:“回清倒影”

  一字一景:“清荣峻茂”,简洁概括、精当确切。

  4、“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仅仅八字,但留给人的遐想却是无穷的,你能用优美的语言给大家描述这种情景吗?

  (提示:可从多种感觉角度去想象:视觉、听觉、触觉等)

  明:大的瀑布:远离瀑布还有好几里,先听到丘壑雷鸣,再看到雾气从林中升起,走前去一看,只见一股洪流直冲而下,在日光映射下,像是悬空的彩练,珠花迸发,有如巨龙吐沫,瀑布冲到潭水里,激起了沸腾的浪花,晶莹的水泡。大大小小的水珠,随风飘荡,上下浮游,如烟如雾,如雨如尘,湿人衣袖。上有危崖如欲倾坠,下有深潭不可迫视。轰隆的巨响,震耳欲聋,同游伴虽想交谈几句,也好像失去了声音。

  悬泉: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布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如烟似雾的水屑随着风不时撒在我的衣上,湿润润的雾气轻轻地舐着我的手、脸,悄悄地浸湿我的衣履。偶然有几点送入我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瀑布三折而落,跌下深潭。水碧蓝澄清,喝一口甘甜清凉,沁人心脾。

  5、作者笔下三峡的春冬景色,似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难怪作者发出了“良多趣味”这样由衷的赞叹!齐读——

  (四)研读“每至……泪沾裳”——秋天景象

  1、来看最后一层,一生朗读,思考:此处写景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哪个词语直接点出了季节?

  明:“晴初霜旦”:秋天早晨一般有霜。

  2、读作者笔下的三峡秋景,你能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气氛?

  明:“林寒涧肃”——清冷寂静

  猿啸“凄异”——凄凉(以声衬静)

  空旷山谷里久久不绝、悲哀婉转的回声——悲寂、凄凉

  (与描写春冬之景渲染的欢快明朗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作者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什么?——渔歌

  4、何意?

  5、为什么会“泪沾裳”?

  (三峡的风光是那么壮丽美好,神奇多娇,但当时三峡*的劳动人民为什么那么愁苦哀怨呢?)

  明:因为那时的三峡未经整治,它水流急,河滩险,暗礁多,江湾杂,无情的江水不知吞噬了多少船只与生命。

  你看:“夏水江陵,沿溯阻绝”,一旦“王命急宣”,也要舍命冒险而下。千百年来,数不清的船工因劳累、饥饿而惨死在这条三峡的航道上。

  那凄凉的猿鸣,总是很自然地引起了人们对死者的追忆和生者的担忧,因而眼泪止不住簌簌落下。

  现在三峡已经发生了巨变,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当今世界的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完成了三期工程,2009年已全部竣工。

  6、“巴东……泪沾裳”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高岭连、江窄水急给世世代代居住在三峡的百姓带来不便。特别是渔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下江捕鱼。他们命悬腰际,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确实值得人们的同情。

  “泪沾裳”把自然景物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流露了作者对当时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齐读这一层。

  五、课堂小结

  文章仅仅155个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景象。

  语言的简练是本文的特点。

  论时间,春夏秋冬四季齐全;讲风景,山水草木面面俱到;“重岩叠嶂,隐天蔽日”,8字写出山之高峻;“朝发白帝,暮到江陵”,8字表现江水迅疾;“素湍绿潭,回清倒影”,8字展现一幅动静相宜的山水图;“清荣峻茂”,4字即现:江水清澈、树木繁茂、群山峻峭、花草茂盛。

  字数如此之少,容量如此之大,语言的简练由此可见。

  再次齐读,背诵!

《三峡》教案10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能按照老师要求做到预*,理解能力较强,本班为课改年级,通过一年的训练,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课堂表现活跃,能与教师密切配合,学生之间能相互合作。这是设计本课教学活动的基本思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本文的景物描写特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诵读和翻译能力。

  (2).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意境及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重视朗读训练

  3、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读-译-思-用-背

  四、教学媒体:

  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检查预*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掌握字音(投影)

  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沿溯(sù)、飞漱(shù) 、属(zhǔ)引

  (三)运用竞赛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

  1、疏通文意。

  2、竞赛辨明词义(投影)

  (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

  (2)古今异义:夏水襄陵(襄:冲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4)重点词语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

  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

  清荣峻茂(清:指水;荣:指树;峻:指山;茂:指草)

  哀转久绝(绝:消失)

  3、相互质疑

  (四)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注意:

  1、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沿//溯/阻绝。

  3、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 清/荣/峻/茂

  5、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五)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争取背诵。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奇景。

  师: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 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三峡》。

  2、学生结合注释1了解《水经注》.

  3、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教师用投影片更正字音。

  4、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5、 男女生竞赛,检查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6、 学生相互质疑。

  7、 教师范读。

  8、 学生齐读。

  9、 教师指示节奏。

  10、学生再读课文,抽读。

  11、教师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

  学生课前预*较充分,竞赛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方式应一直贯彻下去。部分学生在朗读节奏停顿上,能力较差。而课标要求程度,故应加强学生朗读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旧课

  (二)、想像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布局的巧妙。

  第一段:山:*连山,隐天蔽日——高峻美

  第二段:夏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奔放美

  第三段:春冬之景: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清幽美

  第四段:秋峡: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小结:本文先写山,再写水,抓住景物特征,以不同季节表现三峡的美景。

  (三)体会作者情感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第一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高峻美)

  第二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第三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四)揣摩语言,品味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投影仪显示文句)

  1、 *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明确:

  1、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 既有俯察*物,又有仰观远景。动静结合,色彩各异。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

  3、 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五)根据图片,描绘美景

  (六)提示性背诵

  (七)布置作业:与《早发白帝城》诗文对读。

  (八)总结全文

  1、 学生可读可背课文。

  2、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再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

  3、 学生分组读课文,读出情感。

  前三段学生应读出赞美语气,但语气有所不同,最后一段读出悲凉的气氛:

  1段:语气稍高昂,语速中。

  2段:语速加快,突出江水日行千里的奔放美。

  3段:语气舒缓,语速稍慢。

  4段:语气稍低沉,语速稍慢。

  4、 师生共同品味写景的妙处。

  5、 据教师出示的三峡图片用语言加以描绘(要求用上文中词语)

  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写作后全班交流。

  6、 教师根据课文分析提示性让学生背诵。

  7、 教师布置作业

  8、 教师总结:郦道元用文字描绘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同学们也会在三峡壮丽的历史画卷上添上精彩的一笔,努力吧!

  教学反思:

  课文用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故研讨语言是本文的重点。我在设计时灵机一动,从网上下载三峡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三峡的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三峡,同时用上一两句文中语言,这样既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我认为这是本文的一处亮点。

  当然,在板书时有学生提出异议:“高猿长啸”不是写水的,这是我的疏忽之处。

《三峡》教案11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

  2、学*积累重点词语。

  3、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4、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教学重点】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展开想象,品味语言,反复朗读,当堂成诵。

  【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三峡资料,开阔视野。 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教师: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三峡风景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熟读成诵,准确理解,品味语言,感受三峡之美。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语

  播放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是一 首歌唱长江三峡的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二、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2、学生默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三峡》中作者描写了三峡哪几个方面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学合作交流,说说理由。明确《三峡》中主要写了三峡的山、水两个方面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对三峡之美无尽赞叹。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加点词语的读音、含义。

  ⑴略无阙处 :quē ,通缺。

  ⑵沿溯阻绝:sù 逆流而上

  ⑶重岩叠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⑷虽乘奔御风:bèn,这里指飞奔的马。

  ⑸不见曦月: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⑹素湍绿潭:tuān,急流的水。

  ⑺夏水襄陵:xiāng,上。

  ⑻绝谳多生怪柏:y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⑼飞漱其间shù,冲刷。

  ⑽清荣峻茂:jùn,高而陡峭。

  ⑾属引凄异:zhǔ,连续。

  ⑿沿溯阻绝:yǎn ,sù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2、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齐读课文,划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有关句子,并在合作中翻译这些句子。

  全班交流,在保持文章原貌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三峡的山、水之美。从中领略作者用词的精妙,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

  教师在同学的表述中,抓住重点词语,完成板书。(幻灯展示)

  山*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雄壮

  水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夏)奔放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春冬)清秀

  林寒涧肃,哀转久绝(秋)凄婉

  小结: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学生质疑。

  可能涉及到的问题有:

  ⑴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为什么作者写水不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写?

  ⑶为什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还会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呢?

  明确:说明江面狭窄,*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能见到一线天。

  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为盛,所以先写夏水。

  虽然沿溯阻绝,但王命不可违,因此冒者生命危险,也要冒险行船。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同: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指导诵读:限时背诵比赛。小组推选一人为代表,背对大屏幕,大屏幕以滚动条的形式展示文章内容,可以反复几次,

  四、体验与反思

  本文记叙了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激发了我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背诵全文,并体会怎样写山水游记。

  明确:抓住景物特点,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不同的季节,以动静相结合的方法来写景;凝聚自己深厚的感情来写景。

  思考:三峡工程正在实施中,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并将你的看法整理在作业本上。

《三峡》教案1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并熟读成诵。

  2、学*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3、欣赏三峡的壮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钱币被称为“国家的名片”,钱币上的风景往往都是一个国家最值得去的地方,你们有没有留意过人民币背面的风景?

  有谁知道十元人民币背面选的是哪个地方?

  ——的瞿塘峡。

  瞿塘峡,*如削,岩壁高耸,大江在悬崖绝壁中汹涌奔流,郭沫若过此发出了“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的赞叹。

  你们知道,“三峡”指哪三峡吗?

  2、欣赏三峡风光,带着问题:“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长江在这一段要称为“峡”呢?

  明:大家看这个“峡”字是“山”和“夹”相合而成。

  看这几幅由高空拍摄的三峡照片,两山相夹,一水流过,形象地给我们说明了“峡”的含义。(二山夹一水称之为“峡”)

  3、三峡山高峡窄,水深流急,真可谓“万山磅礴一水通,惊涛轰鸣气势雄”。我们虽然不能亲自到三峡一游,但读郦道元的《三峡》一文,定能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由衷赞叹!

  二、简介作者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1、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四生朗读课文,师强调生字词的读音,齐读每一层。

  3、自由读、互读,注意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4、齐读课文。

  5、结合书下注释和字典,合作疏通文章大意。(目标:通过讨论,大致读懂文意。

  方法:口头说文章大意,遇到疑难处查字典,书下简短注释可先写在文中,长的翻译不写。)

  四、深入研读课文

  (一)研读“自三峡……不见曦月”——*的山

  1、两山相夹,一水流过,称之为“峡”,由此可见,写三峡肯定要写到——山和水。

  作者先写的什么呢?来看第一层——齐读

  明:先写了三峡*的山。

  2、写“山”抓住“山”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连绵不断:

  山长:“七百里”

  山多:相连无缺、“略”

  山高、山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描写)

  “自非”一句【侧面烘托山峰高峻、两山对峙(相对而立)、江面狭窄。】

  3、自由读、齐读、背诵。

  (二)研读“至于……不以疾也”——夏水

  1、这里字字扣住了山,句句突出了峰,只字未提到水,但明处写山,暗中却包含着水。既写了山势的险峻,又写了江面的狭窄,江面狭窄,水势会如何呢?来看——第二层,齐读。

  2、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水?(夏水)

  3、有何特点?

  明:凶险:“襄陵”、“阻绝”

  迅疾:“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对比,更现其迅疾。)

  补充:我们学过的哪首诗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写出了水流之快)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李白

  译文: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

  联系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乱的志愿,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

  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绝伦。)

  4、再读,体会“夏水”之凶险和迅疾,读出那一泻千里的江水的磅礴气势,读出惊心动魄、豪气万丈之感。

  5、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来写?而要先写“夏水”呢?

  明:因为前文写山势的高峻、江面的狭窄,因为山势高峻、江面狭窄,夏水才如此凶险、迅猛,先写夏水紧承上文山高江窄而来,这样,文章更为流畅、自然。

  (由此可见,前文写山势险峻、江面狭窄,是为下文写夏水的凶险迅猛作铺垫的。)

  (三)研读“春冬之时……良多趣味”——春冬景色

  1、写了三峡*的山和夏水之后,作者接下来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齐读——第三层。

  2、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这些景物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明:水:清澈(“素”、两个“清”、“绿潭倒影”)

  湍急(“湍”、“漱”)

  山:高峻(“绝”、“峻”)

  树:奇(“怪柏”)

  【追问:为什么会“绝巘多生怪柏”?

  (1)曲体向阳:因为“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阳光太少了,而树木都有向光性,所以就长得歪了,怪了。

  (2)峡窄风猛:柏树被风吹怪了。

  (3)柏树长在岩石上,地势险要,泥土缺少,就长歪了。

  师:原来,松柏为了生存,必须依悬崖峭壁之势生长。另外,从美学角度讲,只有“奇形怪状”的才可能具有美感。

  像黄山迎客松,不就是形状不同于一般的松树,我们才觉得它美么?再如灵璧石,不就是因为它“奇形怪状”,才成为奇石爱好者梦寐以求的藏品么?确切地说,这“怪柏”才是这悬崖上最靓丽的风景线,昭显着它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注了一股生命的活流!】

  茂(“荣”)

  草:盛(“茂”)

  3、再读,思考:此处写三峡春冬之景,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明:动静结合:“素湍回清”为动、“绿潭倒影”为静;

  “绝巘多生怪柏”为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为动。

  视角变化:俯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仰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色彩鲜明:白色的浪花、碧绿的深潭、青山、绿树、绿草

  虚实结合:“回清倒影”

  一字一景:“清荣峻茂”,简洁概括、精当确切。

  4、“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仅仅八字,但留给人的遐想却是无穷的,你能用优美的语言给大家描述这种情景吗?

  (提示:可从多种感觉角度去想象:视觉、听觉、触觉等)

  明:大的瀑布:远离瀑布还有好几里,先听到丘壑雷鸣,再看到雾气从林中升起,走前去一看,只见一股洪流直冲而下,在日光映射下,像是悬空的彩练,珠花迸发,有如巨龙吐沫,瀑布冲到潭水里,激起了沸腾的浪花,晶莹的水泡。大大小小的水珠,随风飘荡,上下浮游,如烟如雾,如雨如尘,湿人衣袖。上有危崖如欲倾坠,下有深潭不可迫视。轰隆的巨响,震耳欲聋,同游伴虽想交谈几句,也好像失去了声音。

  悬泉: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布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如烟似雾的水屑随着风不时撒在我的衣上,湿润润的雾气轻轻地舐着我的手、脸,悄悄地浸湿我的衣履。偶然有几点送入我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瀑布三折而落,跌下深潭。水碧蓝澄清,喝一口甘甜清凉,沁人心脾。

  5、作者笔下三峡的春冬景色,似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难怪作者发出了“良多趣味”这样由衷的赞叹!齐读——

  (四)研读“每至……泪沾裳”——秋天景象

  1、来看最后一层,一生朗读,思考:此处写景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哪个词语直接点出了季节?

  明:“晴初霜旦”:秋天早晨一般有霜。

  2、读作者笔下的三峡秋景,你能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气氛?

  明:“林寒涧肃”——清冷寂静

  猿啸“凄异”——凄凉(以声衬静)

  空旷山谷里久久不绝、悲哀婉转的回声——悲寂、凄凉

  (与描写春冬之景渲染的欢快明朗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作者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什么?——渔歌

  4、何意?

  5、为什么会“泪沾裳”?

  (三峡的风光是那么壮丽美好,神奇多娇,但当时三峡*的劳动人民为什么那么愁苦哀怨呢?)

  明:因为那时的三峡未经整治,它水流急,河滩险,暗礁多,江湾杂,无情的江水不知吞噬了多少船只与生命。

  你看:“夏水江陵,沿溯阻绝”,一旦“王命急宣”,也要舍命冒险而下。千百年来,数不清的船工因劳累、饥饿而惨死在这条三峡的航道上。

  那凄凉的猿鸣,总是很自然地引起了人们对死者的追忆和生者的担忧,因而眼泪止不住簌簌落下。

  现在三峡已经发生了巨变,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当今世界的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完成了三期工程,2009年已全部竣工。

  6、“巴东……泪沾裳”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高岭连、江窄水急给世世代代居住在三峡的百姓带来不便。特别是渔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下江捕鱼。他们命悬腰际,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确实值得人们的同情。

  “泪沾裳”把自然景物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流露了作者对当时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齐读这一层。

  五、课堂小结

  文章仅仅155个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景象。

  语言的简练是本文的特点。

  论时间,春夏秋冬四季齐全;讲风景,山水草木面面俱到;“重岩叠嶂,隐天蔽日”,8字写出山之高峻;“朝发白帝,暮到江陵”,8字表现江水迅疾;“素湍绿潭,回清倒影”,8字展现一幅动静相宜的山水图;“清荣峻茂”,4字即现:江水清澈、树木繁茂、群山峻峭、花草茂盛。

  字数如此之少,容量如此之大,语言的简练由此可见。

  再次齐读,背诵!


初中语文《三峡》优质课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初中语文《三峡》郦道元教案设计 (菁华3篇)

初中语文《三峡》郦道元教案设计1

教学方法 说读讨论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能当堂成诵。掌握“自”“至于”“阙”“襄”“沿”“溯”“奔”“疾”“素”“绝”“属”等实词的意义,翻译重、难点句子。

2、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过程与方法:采用说读法教学本文。

第一步,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把想象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

第三步,总结本文的写法,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欣赏三峡的独特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当堂成诵。积累重点词语。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像,体味作品意境。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①如有条件先欣赏《长江之歌》,后解说: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

二、作者简介: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也先后在*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和洛阳担任过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吏,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认为,地理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历代的更迭,城邑的兴衰,河道的变迁和山川名称的更易,地理著作必须不断充实完善。他参阅了四百三十七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是集当时地理学大成并且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巨著。

关于三峡:《辞海》注解。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一百九十三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九十公里,宽谷段合长一百零三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三、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抽四个同学每人翻译一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理解字词: 词语略

二、分析理解:理解课文1、读一读: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③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略无阙处(毫无) b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c夏水襄陵(漫上) d不见曦月(阳光)

e或王命急宣(有时) f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g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h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i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j飞漱其间(冲刷)

k良多趣味(很) 1.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m.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n.林寒涧肃(寂静)

3、分析层次结构:第一层(从开头至“不见曦月”),写三峡*的山。第二层(从“至于夏水襄陵”至“不以疾也”),写三峡的夏水。第三层(从“春冬之时”至“良多趣味”),写三峡的春冬景色。第四层(从‘每至晴初霜旦“至文末),写三峡的秋天景象。

4、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4、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景——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 山 美,你看,七百里三峡,*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奇险 夏——急猛水—一春冬——清幽

水——急流回旋 秋——凄凉

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出了*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体验,比较拓展——1、联想体验: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展开想像,感受心中的三峡美景,并用我们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2、比较拓展—— ①同学们,小学里我们一定学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那你能找出诗句中与课文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吗。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②同学们,三峡工程正在实施中,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总结、延伸。

1、总结存储: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课外延伸:①背诵翻译课文。②做好相关练*③

初中语文《三峡》郦道元教案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学*文中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古人叙事抒情的方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4、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要求学生对三峡有些了解

  2、 收集有关长江或三峡的诗句

  教师准备:

  1、网上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各个角度的精选一副

  2、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诗句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认识作者郦道元,是在《*石拱桥》,它提到了《水经注》,回忆书的内容,《水经注》是记叙我国江河分布的专著,提到我国的江河,长江与黄河最具代表性, 关于黄河的诗句我们学了不少,那么关于长江呢?(师生共同吟诵有关长江的诗句)

  2、 长江确实壮美,尤以三峡为甚,让我们目睹一下三峡的美景。(多媒体展示三峡的美景)三峡指上游自重庆白帝城至湖北宜昌之间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都说瞿塘雄、巫峡绚、西陵险,下面的几句诗各是写哪个峡的?是否验证古人的说法?

  多媒体展示:有关三峡的诗句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3.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7.峡尽天开朝日出,山*水阔大城浮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注】此设计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三峡的特征,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3、 看着现代的画面,读着古人的诗篇,我们知道,长江不仅壮丽于现在,更壮丽于过去,你觉得三峡最美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还是朗读过后再来解决。(学生齐读)

  4、 复*生字词,再次齐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本文的生字、读音

  quē xiāng yǎn zhǔ

  阙处 襄陵 绝巘 嘱引

  sù shù xī tuān

  沿溯 飞漱 曦月 急湍

  xiào zhàng

  长啸 重岩叠嶂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

  5、 师生带着寻美的眼光找寻三峡最美的所在,教师引导:在山水

  (学生回答一有沾边,便及时鼓励:你们跟郦道元真是心有灵犀,他也觉得三峡美在山水)

  6、 好的诗文不需要也不要求每个字都会翻译,因为美需要的是体会而不是肢解,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文中三峡的美景。(各组一名学生限时1分钟描绘)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7、 教师点评:这几位同学描绘的重点应该在哪些方面?(在山水)点出较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8、 山是雄奇、险峻的山,水是清幽、柔美的水,山美水美,面对美景,你总不能说好美好美,古人可没照相机,他如何传达目睹的美景,一是认真观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二是运用恰当的语言。联系你所见过的山,运用你脑中描写山的词库,你能说出哪些?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山的词库

  险峻 磅礴 嶙峋 峻峭 突兀

  巍峨 峥嵘 连绵 逶迤

  千山万壑 峰回路转 峰峦叠嶂

  悬崖峭壁 深山幽谷 冰峰雪岭

  文中如何写山?

  *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引导学生积累词汇

  9、 教师点评:我觉得是郦道元描绘的山美,他是针对山的高这个特点进行描绘,而你们还谈不上描绘,只是词语的堆砌,因为你们脑中并无一副完整的图画。现在,试想着有一副水的图画(瀑布、泉水、小溪),你能说出哪些词语来描绘?

  (小组竞争进行想象积累性的描绘)

  【注】利用初中生好胜的心理,故意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激起他们思考的激情

  10 这次是你描绘的水美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先看一下郦道元的水,万物因水而有灵性,水因季节不同而呈不同景象,郦道元在描绘水时是分季节来写的。

  多媒体展示:水因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象

  夏之景: 沿溯阻绝

  春冬之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秋之景: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各类水的词库:

  潺潺 淙淙 涓涓 汩汩

  奔腾 咆哮 澄清(澈)

  汹涌澎湃 浩浩荡荡 波澜壮阔

  惊涛骇浪 万丈狂澜 烟波浩渺

  碧波荡漾 飞瀑溅玉

  【注】此环节把文本和课外积累相结合,牵着他们带着好胜的心进入下一环节

  11、教师点评:我觉得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水不可能脱离其他事物而单独存在,若是溪水,它有细沙、鹅卵石相伴;若是泉水,它有青松、绿柳相依;若是瀑布,它必与悬崖、岩石同时出现,作者没有只看到单纯的水,而是把水与周边的景物紧密相连,这样,有个性的水,三峡的水便活生生地出现在面前,而且,他多用四字对偶句,句势略有变化,这样读起来很有节奏感,语言显得精炼,充满生气。

  12、 让我们再次欣赏本文的山美,水美和语言美。(学生齐读)

  13、 多媒体欣赏图片:找出与之相符的诗句,体会文中简练的语言。

  ①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②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④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⑤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峦翠微。

  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注】此环节为课外拓展,在欣赏放松的同时积累知识,增强文化底蕴。

  14、 诗句再好,意境再美,终究是别人的,还好现在引用不用付专利。我们能否学着用优美简练的语言进行描绘。选定你想描绘的一副山水画,结合文中的句势,等下同学们一起对号入座,能对得上号,说明你观察仔细,对得上号,又能赢得同学的掌声的,证明你已学到本课的精髓了。

  【注】此环节为课内兼课外的*作,训练学生的观察、书面表达能力。

  15、 小结:点评学生*作,道出本节课重点,学*短小优美的文章,讲究手、脑、口、眼并用,让我们再次用自己美妙的嗓音诠释一下美。

  【注】在朗朗书声中结束本文的学*,意犹未尽。

初中语文《三峡》郦道元教案设计3

  总体设计:

  郦道元的这篇散文,富有诗情画意,布局自然,思路清晰,摇曳多姿,融情于景;要让学生用心体会,才能获得美的享受。教读第一课时,宜采用文言文教学的四步诵读法,通过朗读、理解、质疑、品析,进行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收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分四个环节:

  1、导入;

  2、确定目标;

  3、分步诵读;

  4、反馈检测。

  第一环节:导语设计

  由《三峡》风光片导入课文的学*。

  设计依据: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用感官去施教是教学的金科玉律。所以本课在导入时采用生声情并茂的视频课件,创设了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三峡优美的情境中,产生浓厚的读书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激发了强烈的学*动机。

  第二环节:确定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学*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阅读的方法,由学生个体设计学*目标,然后教师删繁就简,总结归纳三维目标,板书。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山川的壮美,培养爱国的深厚感情。

  设计依据: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由学生参与确定学*目标,与教师*等对话,体现了《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第三环节:实施文言文四步诵读法教学模式

  文言文四步诵读法:(投影)

  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赏析靓点。

  这是我们初二语文组共同探索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下面是我对这一模式的处理:

  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实施步骤:

  1、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

  3、提问朗读;

  4、全班齐读。

  设计依据:对于文言文的学*,读是掌握其内容的第一法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本环节的设计凸显了学*目标。通过朗读体验,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培养语感。

  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实施步骤:

  1、复*《文言文的翻译六法》

  ①对:即对译。

  ②换:即替换。

  ③留:即保留。

  ④删:即删略。

  ⑤补:即补充。

  ⑥调:即调换。

  2、学生按照翻译六法,细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资料独立翻译课文。

  3、小组交流,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可投影点拨)

  4、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5、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数字拔高即用书字梳理文言知识,归纳出几个通假字,几个异议词等。

  设计依据:本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它的设计是为了体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中不仅理解内容,更学到了语文知识,达到语文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实施步骤:让学生精读课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说说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提出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进而提炼主题。

  教师可准备几个问题:

  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处需要教师点拨(并板书归纳):

  本文主要写的是三峡的形势和景色。先写山后写水,写山抓住连绵、高峻的特点,表现山势雄伟,这是全景;后分写四季景色。作者不按时序,先写夏季,浓墨于江水暴涨时的湍急,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再写春冬季节,重彩于风*浪静时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的画境,展现三峡的山光水色;最后写秋季,落笔于晴初霜旦时的林寒涧肃,更添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最后引用渔唱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渔人的悲凉心境,给人余音缭绕的感觉,如果说,前面所写的是风景的话,这声渔歌则表达了风情,歌衬托三峡深秋的清幽寂静,令人伤感的气氛,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设计依据: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主题;同时体现《课标》要求,在解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独到的见解与体会,学会质疑,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赏析靓点。

  实施步骤:跳读课文,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读出来,并简要说明理由。

  教师提示学法:

  1.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品味语言。

  2.可以从表达方式、写景角度等方面欣赏文章独特的写景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充分进行读、说、品、议。本文靓点很多,不仅语言精美,还有独特的写景方法,教学中不求面面俱到,只要学生有所得,有自己的体验,即是收获。

  第四环节:小结与检测:

  设计意图:

  当堂检测教学效果,了解学生达标程度,为课后的查漏补缺提供依据。

  四.授课效果预测:

  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能够熟练的朗读课文,正确的翻译课文,积累了重点地文言词语,学*了写景文章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从而领略了祖国山川的壮美与秀丽,激发了热爱祖国的热情。更主要的是真正实现了学*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明显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三峡》优质课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gkh优质课教案 (菁华3篇)

gkh优质课教案1

  设计理念:

  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思维形象具体化,无意注意又占据优势。只有注重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和直观性,才能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也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愉悦教学,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力求做到教学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激起学生学*汉语拼音的乐趣。《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教学目标

  学会“g、k、h”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教学流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1、师:我们已学了很多声母,并同它们成了朋友。瞧,它们来了。(师出示字母卡片,生开“火车”认读。)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⑴谈话: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想看看吗?

  ⑵展示台出示课文插图。

  ⑶仔细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⑷指名交流:蓝蓝的天空下,一只白鸽嘴含柳枝快乐地飞翔。清清的河水中,几只小蝌蚪在水草丛中做游戏。小朋友玩累了,坐在公园的椅子上喝水。

  ⑸揭题。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3位声母宝宝就是g、k、h。

  (出示图二:“g、k、h”的卡通形象,教师模仿卡通人物说话,“小朋友们好,我们是g、k、h声母宝宝,希望和大家交朋友”。)

  师:你想先认识谁?

  指名一生随意选择,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将文中的插图变静为动,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卡通人物的形象引出g、k、h,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乐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营造师生*等对话的氛围。而且运用“你看到了什么”的导向性体验,透发了学*探究的动机,使学生进入了主动探究的学*状态,从学生的发言结果来看,每个学生的发现可谓独特,个性得到了张扬。)

  二、教学g、k、h。

  gkh 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学*g。

  师:谁来跟鸽子打个招呼?生:鸽子,你好吗?鸽子,你好……

  1、指名示范读。

  2、学生评议。

  3、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

  4、记清形。

  师:名字会叫了,再看看他的样子,你有什么发现?

  如果把你的发现编成顺口溜就更好了。

  生1:像个9字g、g、g。

  生2:像个花环g、g、g。

  (通过说说自己的发现,即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记住了形,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起学好拼音的信心。)

  (二)学*K。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一下子就交了个新朋友,朋友多了快乐多,我们再来交交新朋友。

  1、点击蝌蚪,问:他的名字谁会叫?

  2、指导发好“k”的音。(拿虫事先准备好的纸条,放在嘴前,发g、k,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开火车读,同桌对读。

  4、g、k对比读。

  5、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K。

  三、学*“h”。

  让我们来认识最后一位新朋友,他就是“h”。

  谁来当小老师?

  1、指名读、跟读、开火车读。

  2、记清形。

  四、课中操,学念儿歌。

  1、点击课件(伴音乐):出现卡通人物g、k说话:“小朋友学得不错,我们送给你们一首儿歌”。

  出示:哥哥有只小白鸽,

  小白鸽爱唱歌,

  咕咕咕,咕咕咕。

  哥哥听了笑呵呵”

  2、动作表演,学念儿歌。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不超过10分钟,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在课堂中宜采用形式多样的练*。在这里,设计“动作表演念儿歌”,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避免了学拼音的枯燥泛味;二来可以把刚学得的声母g、k在儿歌中进行复现;三来为引出声母“h”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五、学*二拼音节

  1、出示音节:ga ka ha ge ke he gu ku hu

  2、你能指出这些音节的声母、韵母吗?(学生指读,教师板书)

  ga

  /

  g—a→ga

  3、小组内尝试练读,小组长领读。

  4、开火车拼读。

  六、多种形式,巩固g、k、h。

  1、游戏——“玩橡皮泥”。

  ①小伙伴合作,动手做一做g、k、h,再读一读,也可以去其他组看一看。

  ②把自己组的劳动成果展示在黑板上。

  ③小组互评。

  2、快速准确拼读。如:kǎ kū hé gù hǔ

  ??(语文教学民主化在师生关系上追求‘我——你’对话境界,在学生与学生关系上则致力于合作学*。合作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让不同知识水*的学生在小组学*中进行互补、互帮、互学,又让学生自由主动地去其他各组走走,与更多的同学交流,这是一种高效的学*活动形式,也有助于培养自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把自己组的劳动成果进行展示、互评,使学生感受了成功的喜悦,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此外,“玩橡皮泥”还让学生手脑并用,记住了“g、k、h”的形,为正确书写“g、k、h”作好了铺垫。)

  七、指导书写。

  ①师范写、解说。

  ②学生配乐书写。

gkh优质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拼音对学*普通话的意义,自觉学*和使用普通话。

  2、通过拼音巩固学过的字,渗透识字:鼓、哭、狐、果。

  3、认识3个声母,能用这3个声母拼读,学*三拼音。

  【教学准备】

  背面写有音节的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奖品激励,复*导入

  1、游戏中复*、导入。

  ⑴ 看《汉语拼音字母表》,带读学过的拼音。

  ⑵ 猜字母游戏,复*学过的拼音。圆圆脸蛋梳小辫(a);小鱼吹泡(o);小伞把儿(t);一个门洞(n);两个门洞(m)。

  ⑶ 猜字游戏,复*拼读及学过的汉字。bǐ tǔ dà bà mā mù é yī(注意比较 dà bà)。

  二、学*认读声母 g k h

  1、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三位新朋友。(在四线三格中板书 g、k、h) 它们也有好朋友。(出示三张图片:鸽子图、蝌蚪图、椅子图)请同学分别说说图上画着什么,该贴在哪个字母旁边。(由同学上*成)

  2、有谁会读?(试读,老师不作评判)

  3、老师正音、带读。

  4、谁能给这些字母编编顺口溜?

  一只白鸽 g g g(9字加弯 g g g)

  两只蝌蚪 k k k。

  一把椅子 h h h。(小朋友喝水 h h h)

  请学生上台找找图中藏着的字母。

  5、带读顺口溜。顺口溜接龙。小组顺口溜接龙比赛。(一组比时,其他组休息)

  6、出示卡片:hóng gěi kuài,请学生认读声母。(齐读,指名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单独发言的机会。)

  7、发放学过的声母是 g k h 的卡片,同桌两人一组,认读声母,能拼的拼出来。 (练*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按声母分类排队,读一读。)

  三、课间休息

  唱《上学歌》,愿表演的起立表演,不愿意的拍拍手,唱一唱。

  四、学*拼读

  1、出示板书:g―ǔ→gǔ 鼓;k―ū→kū 哭;h―ú→hú 狐;分别认读声、韵母,学生试读。(拼出来认认字。上台大声地拼一次,便可选择相应的图片贴上去。)

  2、出示 gē、kè、hé、gè。谁会拼?能猜着卡片后的字吗?

  3、会拼两拼音的同学了不起。会拼三拼音的同学就更了不起了。今天,我们就学*三拼音。

  出示板书:g―u―ǒ→guǒ 果;h―u―ǒ→huǒ 火;g―u―ā→guā 瓜;h―u―ā→huā 花。

  (老师示范拼第一个,学生模仿,老师带读。学生试拼后面几个,老师注意纠正。能上台来拼的,可以选择图片贴上去。)

  4、游戏巩固。(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休息,老师趁机将板书中的字和图片移动位置。然后请学生上台拼读音节,拼对了可以将音节、汉字、图片用线连起来。)

  五、激发探究的兴趣

  1、丁丁的话:

  小朋友,你们学得太棒了,我真为你们高兴。拼音是我们的好朋友,学好了拼音,我们就能认识许多字,就能说好普通话。所以我们要每天念一念。你们能做到吗?

  2、回去找找“查字表”中你认识的字,哪些有我们刚学过的声母 g k h。多认几个字。

gkh优质课教案3

  一、学*目标

  1.正确认读声母gkh,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正确拼读gkh和韵母组成的两拼音节、三拼音节,初步掌握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重点)

  3.借助拼音正确认读“画画、打鼓”两个词语,认识“画、打”两个生字。

  4.正确朗读儿歌《说话》。

  二、教学过程

  (一)字母教学

  首先让孩子们观察28页的图画,看一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他们都在干什么?找一找隐藏的字母,从而引出gkh。

  1.读准音

  在孩子们读音的时候,不用给孩子们讲解特别专业的发音方法,什么舌面后音,舌根音之类的。

  但是一定要孩子明确怎样才能正确地发出这个音,也就是老师领孩子们不断的练*,一定要借助生活中知道的事物,用这个事物编上小儿歌,帮助孩子们学*拼音字母。

  比如学*这一课gkh,我们可以看图来编儿歌。

  鸽子鸽子ggg,蝌蚪蝌蚪kkk,喝水喝水hhh。

  编好儿歌后领孩子们读一读,然后反复练*,期间可以和孩子们互动,拍手读、男生读、女生读、轻声读、比赛读等等,吸引孩子,提高兴趣。

  并适当采用小红花和大组加分的形式,让孩子们积极性高,乐于学*。

  2.识记形

  观察字母字形

  除了让学生看情境图中的花环、水草和蝌蚪的组合,还有椅子的侧面等形状来记忆gkh,也可以问问学生黑板上的gkh像什么?找一找生活中的物品,帮助学生来记忆。

  书写字母

  在本课学*声母gkh中,遇到两个新的笔画。竖右弯儿和左斜右斜,指导学生书写的时候一定让孩子们观察字母书写的笔顺,以及在四线格中的占位。

  (二)拼读教学

  1.两拼音节

  语文书28页,下面有两拼音节的练*,建议让孩子们自己先拼读,然后和同桌互相评议,鼓励学生直接能读出音节。

  对有难度的读音,老师可以借助词语来帮助学生记忆,比如:照顾、苦瓜、老虎。

  2.三拼音节

  三拼音节学*,是孩子学拼音以来头一次接触到,拼读的难度比较大。

  所以杜du老师借助了拼读示意图,讲清了拼读的规则。最好让孩子们想一想之前我们学过的“火”字,也是三拼音节。让孩子们由“火”字引发怎样进行正确拼读降低难度。

  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a.三拼连读法,即本课三拼示意图g-u-a——gua提示的方法。

  可以借助口诀:“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老师讲清拼读规则,然后在具体事物或图片的帮助下,让学生通过反复多次拼读操练,掌握拼读方法。

  三拼音节其他拼读方法:

  b.声介合母拼读法

  可以先把声母和介母拼读在一起,再和后面的韵母拼。比如:g—u——gu

  gu—a——gua

  c.介韵合母拼读法

  先把介母和韵母拼在一起,再和声母拼读,比如:u—a——ua

  g—ua——gua

  这一方法学生学*的过程比较慢,但是一旦掌握后拼读速度比较快,有利于今后提高借助拼音阅读的速度。

  (三)词语和识字

  1.画

  让学生看插图,说一说,然后用画组成词语,说句子。(指导读好“画画”的拼音)

  2.打

  看图说一说意思,然后再组词:打水、打篮球、打伞、打扮……

  (四)儿歌学*

  读一读儿歌《说话》,这个儿歌是用拟人手法来比喻大自然中一些事物的声音。多让孩子们自己读,和同桌一起读,找出不会的拼音圈一圈,然后一起来学*。

  这个儿歌学生可以回家读给家长听,让孩子们多练*,才有更大进步!

  以上是杜du老师整理的一年拼音教学,重点是三拼音节拼读方法,希望上面的文章和语文书上手写笔记能帮助学生学*语文,学好语文。


初中语文《三峡》优质课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优质课教案 (菁华3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优质课教案1

  【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4、想出新办法,发展创新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或多媒体,生字卡片,小黑板。

  学生:读课文,标注生字、自然段;收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2、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3、简介司马光。

  二、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3、小黑板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指导朗读2、3自然段。

  ⑴引导看图(或用多媒体演示当时的情形)。

  ⑵自由朗读,体会课文中小朋友的心情。

  ⑶指名读第3自然段,感受情况的紧急。

  3、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

  四、指导朗读

  比较“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边读边体会。

  老师引读:有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最后……。

  五、课后思考,拓展思维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第二课时

  一、讨论交流

  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最好。

  1、学生自己想办法。

  2、分组交流,推选出好的'办法到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适时评议办法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与司马光的办法比一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什么办法是最好的)

  4、再次朗读课文,并说说司马光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二、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1、复*生字读音。(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2、鼓励学生用生字组成词语,(积累词汇,巩固识字)教师给予肯定或指正。

  3、采取小组竞赛、词语接龙等形式,完成“读读说说”的练*。

  三、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1、自由朗读课文,练*背诵。

  2、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教师引导背诵。

  四、指导生字书写

  1、认读“别”“到”等6个字。

  2、引导观察这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双耳的书写位置。

  3、学生描红,书写生字。

  4、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议。

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优质课教案2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学*新课《司马光》。(生齐读)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著有《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学*一篇写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③标出课文有几小节。

  4.师检查读文情况。①出示词语,指名认读。②出示带点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③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规律。

  2.师范写,学生观察,练写。

  3.展示、评议。

  四、积累词汇

  1.再读课文,找出课文表示数量的词。谁再说说几个这样的词语?(自由说)

  2.读读说说,看谁说的多?如:司──司机公司司仪……

  给“慌、假、别、吓、块”组词。分小组讨论、积累,再大组比赛,指定时间内,看哪组组词最多。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

  走迷宫:出示课件,学生分组依次认读生字,全部读完方可走出迷宫。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课文第一小节:

  (1)引读第一小节。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课文第二小结:

  (1)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2)指名读,想一想:他是谁?

  (3)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4)读第二句,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读清楚。(学生自由读。)

  (5)花园里有什么?(自由读。)

  (6)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水缸究竟有多大?缸里的水多不多?

  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把缸大水多读出来吗?(生练读、评读)

  3.学*课文第三小节:

  (1)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2)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

  (3)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用着急的语气读读。

  (学生练读、评读)

  4.学*课文第四小节:

  (1)小朋友们都怎样了?“慌了”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读,用“──”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2)交流汇报,师板书:小朋友慌了叫喊跑找(分析字形)

  (3)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试着叫、喊)

  (4)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学生练读,评读)

  5.学*课文第五小节:

  (1)司马光是怎样表现的?(自由读)

  (2)出示句子: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哪句话好?为什么?(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3)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拿起使劲砸

  (4)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做动作。

  6.学*课文第六小节

  (1)指名读,想想结果怎样?

  (2)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三、读中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

  2.背诵课文。

  (1)指名看图叙述故事。

  (2)同桌合作背诵。

  (3)自由背,喜欢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4)指名背诵全文。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出什么办法救人?

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优质课教案3

  【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4、想出新办法,发展创新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或多媒体,生字卡片,小黑板。

  学生:读课文,标注生字、自然段;收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2、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3、简介司马光。

  二、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3、小黑板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指导朗读2、3自然段。

  ⑴引导看图(或用多媒体演示当时的情形)。

  ⑵自由朗读,体会课文中小朋友的心情。

  ⑶指名读第3自然段,感受情况的紧急。

  3、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

  四、指导朗读

  比较“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边读边体会。

  老师引读:有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最后……。

  五、课后思考,拓展思维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第二课时

  一、讨论交流

  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最好。

  1、学生自己想办法。

  2、分组交流,推选出好的办法到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适时评议办法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与司马光的办法比一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什么办法是最好的)

  4、再次朗读课文,并说说司马光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二、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1、复*生字读音。(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2、鼓励学生用生字组成词语,(积累词汇,巩固识字)教师给予肯定或指正。

  3、采取小组竞赛、词语接龙等形式,完成“读读说说”的练*。

  三、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1、自由朗读课文,练*背诵。

  2、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教师引导背诵。

  四、指导生字书写

  1、认读“别”“到”等6个字。

  2、引导观察这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双耳的书写位置。

  3、学生描红,书写生字。

  4、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议。


初中语文《三峡》优质课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三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 (菁华3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课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惠崇是北宋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

  (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解释了解诗意。)

  四、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魂、酒”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

  学生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清明》。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清明)

  3、简介诗人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hún

  jiǔ

  mù

  魂

  酒

  牧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魂”前鼻音。

  开火车读,齐读。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心里很是哀伤。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天气不好;恰是清明节在外奔波)这时他的心情如何?(凄迷哀伤)

  (5)师生交流。

  (6)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借问:请问。

  遥指:远远地指着。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便问牧童哪儿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

  (4)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还要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酒店,心里更加烦闷。)

  体会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朝的()所写的《 》。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5、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知——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板书:解题目——知——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同学们,下面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欲魂酒借何牧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云+鬼”是“魂”,“酉+氵”是“酒”,“谷+欠”是“欲”,“昔+亻”是“借”,“牛+攵”是“牧”。

  形*字比较:魂一魄洒一酒猎一借牧一牡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1)“酒”左窄右宽,与“洒”区别开来。

  (2)“欲”左宽右窄,右边是“欠”。

  (3)“魂酒借何”都是左窄右宽,“牧”左右等宽,“欲”左宽右窄。

  4、学生练*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复*旧知,出示简介图片,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设计意图:学*古诗,抓住重点词语,结合课文插图,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想象画面,体会诗情,读出诗味。层层推进,很好地完成了古诗教学。

  设计意图:总结学*古诗的方法,就是遵循“受人一鱼,不如受之一‘渔’”的教学理念。

  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避免啰嗦无重点的“说”,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板书设计

  清明

  解题目——知——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三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课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惠崇是北宋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

  (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解释了解诗意。)

  四、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初中语文《三峡》优质课教案 (菁华3篇)(扩展7)

——《三峡》语文教案 (菁华5篇)

《三峡》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选自《水经注》的《三峡》。

  二、作者简介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播放录音,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教师伴音乐范读。同学尝试朗读,请一名同学伴音乐读,学生评点。教师指点:在朗读中学*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节略快,读出气势;第三节读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节略慢,读出凄美之气。

  五、析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问: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

  (山、水)

  2、请男生找出三峡山的特点,以三峡的山是……。

  (三峡的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怪异的、幽寂的……)

  3、请女生找出三峡水的特点,以三峡的水是……。

  (三峡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荡的、凄寒的……)

  六、探究阅读,了解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这篇文章虽然既写了山又写了水,但从文章写作目的和内容来说,侧重于写什么?

  (水)

  2、有一个顺序吗?

  (写山是为了写水蓄势,写水是从最主要的特征写起:三个时间: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

  3、请学生说一说家乡不同季节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课后编一本集子——《家乡美》。

  七、延伸阅读,培养热爱祖国的激情

  请同学说说三峡大坝竣工后景色会有什么变化?如:

  大坝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连山,略无阕处”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三峡上游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

  大坝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有大坝来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航运都不受影响。

  大坝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

  大坝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会吓走猿猴,“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

  问:三峡即将发生许多变化,那么,这个新的三峡和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相比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结语:其实,它们各有各的美。远去了的,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了的,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但愿同学们能多学一些知识,能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对三峡的建设和管理中去,将三峡打扮得更美丽。

《三峡》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师生共同交流课下搜集的关于三峡的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照片,也可以谈谈自己游览三峡的感受。教师酌情补充。

  二、检查预*情况

  1.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预*得到的收获。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下列特点:

  早晨: 清新而明净 明朗

  中午: 热烈

  下午: *静、轻缓

  夜: 沉沉欲睡 惊醒

  3.朗读课文

  三、深入学*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课文是如何具体地写三峡一天中的美景的?把你喜欢的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加以体会。

  2.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讨论结果。

  4.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观看三峡风光片。

《三峡》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

  1、通过比较阅读,赏析“散文中三峡的神韵”。

  2、借助研究性学*,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课题

  同学们,人们常用“亘古未变”来形容山川河流,现在,山川河流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明年的6月1日,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就要消失了,永远的消失了。三峡是灵异的、浪漫的、富有诗意的,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用心去认读三峡、研究三峡。

  二、播放三峡风光片

  1、学生谈从“风光片” 中获得的信息。(风光片中的三峡过于文静、单薄)

  2、学生补充自己收集的资料。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深深地感到,人们的心中存在两种三峡:一个是自然的三峡,一个是文学作品中的三峡。那么,到底哪个更具魅力?

  三、明确研究专题

  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要消失了,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文学作品保存了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研读“文学作品中的三峡”。

  文学作品的样式很多,可研究的领域依然很广阔,一节课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我们只可能就一种样式展开研究,我们这一节课的研究专题是:“散文中的三峡神韵”。

  四、比较阅读

  要求:

  自读郦道元《三峡》和刘白羽《长江三峡》,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提示:可以从景物特点、写作角度、语言风格、情感态度等方面比较)让学生跳读两分钟,然后让同一爱好的学生自由组合,学*研讨,进而双方擂台赛。

  (谈到情感态度的差异时插入的资料: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作者,由此写出不同的意韵;其实,就同一作者,对同一景物也会写出不同的篇章。如李白58岁时流放到夜郎,经过三峡时,他的感觉是“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而到白帝城时,忽然接到大赦的消息,这时的李白是“*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无不烙上作者的感情色彩。)

  五、老师引导大家梳理归纳讨论结果

  大家刚才找出了许多的不同点 ,现在我们把它归纳整理一下,着重是哪几方面?

  异同点主要体现在:①景物特点②情感态度③语言风格④写作角度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围绕研究专题重点探讨的四个方面,即四个切入点。

  六、引导学生探究研究课题

  我们从散文中去看三峡,还是一孔之见,三峡是我们民族古文化的繁衍之地,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值得我们去探究的东西还很多。如今,随着“高峡出*湖”的奇观出现,*人70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其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三峡的灵异、浪漫也将不复存在,它将意味着三峡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下面就请大家凭着对三峡的热爱、了解,思考一下,你将确立哪方面的研究专题。(小小组讨论,后大班交流;所研究的专题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几个人合作。)

  (如果时间允许,就其中的某一课题探讨研究方向)

  七、老师总结

  你们关注、研究的领域很广阔,三峡的文化积淀的确很丰厚的。同学们,随着你们走*三峡、研究三峡,美丽的三峡将在你们心中永恒!

《三峡》语文教案4

  教学要求:

  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酌情。

  3.学*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观、读、想、写四结合。

  学生学*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使用媒体:课件《三峡风光》或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2.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圈。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谈收获。

  (2)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再读,深入理解。

  1.提出要求:读全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采用"小先生"讲课法:小组代表到台前汇报自学成果,其他学生补充,评比朗读情况。教师适时点拨,出示课件。

  学生发言可抓住以下要点: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

  (4)黄昏景色,抓住了*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

  四、朗读比赛。

  可采用推荐、指导、教师参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朗读,加上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在有感情(表情)的朗读中再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

  教学小结:

  1.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你懂了吗?

  2.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三峡》语文教案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用字遣词简练精确的特点,语文教案-》。

  2.学*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写作时抓住事物特征,形象描写,提高描写景物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德育渗透点

  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从而培养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l.领略祖国山河的锦绣壮美。

  2.体会语言的生动简练、精彩优美。

  二.学法引导

  学*本文应注重朗读。先自读课文,对照注解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这篇短文富有诗情画意,朴素自然,意味隽永。应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泳体会,获得美的享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作者描写景物四季的不同特征。

  解决方法:反复吟诵、体味。

  2.难点: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相结合;生动的写实与形象的夸张相结合。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3.疑点:作者怎样在写景中渗透感情的,意图是什么?

  解决方法:学生讨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及相关软件(《三峡风光》)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反复吟诵,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补充阅读余秋雨的散文《三峡》。

  七.教学步骤

  导语 我们一起背诵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结尾三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我们都知道,这一段通过比喻介绍了春天的新、美、强的特点,凡事凡景都有其特点。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逦道元的《三峡》,看三峡有怎样的特点。

  (-)整体感知,突出重点

  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略,副词;大略,几乎。阙同缺。自,假设连词。若,羲,日光,此指太阳。襄,冲,漫。沿,顺流而下。沂(sù),同“溯”,逆流而上。或,副词,偶或。虽,假设连词,纵然,即使。奔,名词,指奔驰之马。湍,激流。潭,积聚的深水。绝,副词,极。()(yǎn)极高的山巅。漱,冲洗。其,代词,指“怪柏”。良,副词,极,实在。涧,此指峡谷。肃,寂静。属(zhǔ)引,连续不断。响,名词,回声。绝,动词,消失。沾,浸湿。

  2.学生简单叙述作者写景思路。

  作者先总写山峡山势,再写夏季三峡的水,再写春冬三峡的景色,最后写秋天山峡的景色。

  3.教师范读,学生领悟三峡总的特点及四季不同的特点。

  总特点:峰峦绵延,山势雄伟峻拨。

  夏季:水势迅疾凶猛。

  春冬:景色秀丽奇绝。

  秋:凄凉。

  4.学生自由读,反复吟咏体会以上特点。

  (二)突破难点

  教师讲解 多种艺术手法结合,突出重点。

  正面描写:“*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体现山峦绵延,山势高峻;“夏水襄陵,沿沂(sù)阻绝”,体现夏季水大流猛。

  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以“不见曦月”突出山高;“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以船行之快,突出水势迅猛。

  生动写实:如实写山的连绵无缺,用了“略”字,就极有分寸。表现夏日江水的迅猛,用了“或”字,就船行与“沿溯阻绝”不相矛盾。写“湍”用“素”,写“潭”用“绿”,写“柏”用“怪”,写“泉”用“悬”。写冬春之时的山水草木,则用“清荣峻茂”四字。

  形象夸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水势疾速。

  小结: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生动写实与形象夸张相结合,使文章摇曳多姿,景色形象逼真,使读者如临其境。

  (三)解决疑点

  1.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巧妙的在景中寓情的?

  2.各组出一名同学发言

  描写山水景物的作品,一般都不是纯客观地写景。高明的作家,总是在景物的描写中,融注个人的主观感受,因而写得情景交融。文中描写春冬之时的山光水色的秀丽奇绝,末了特别点出“良多趣味”,看出作者实在掩饰不住内心的爱悦之情而从笔下流露出来,使读者深受感染。

  (四)总结、扩展

  总结:学生再读课文,体会用字遣词的简练及其作用。

  本文以简练精确的文字“素、绿、怪、悬、清荣峻茂”,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形势和四季景色。那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重岩叠蟑,那奔腾浩荡、一泻千里的夏日江水,生动地表现出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而那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悬泉瀑布”和“清荣峻茂”的山水草木,以及秋日晴初霜旦的寒林肃涧,却又显示了祖国山光水色的清幽秀丽。

  扩展:体会作者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情趣。

  作者精妙的文字、姻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都得力于作者细致的观察。世上万物都是写作素材,如细致观察,到处都有可写之景;如仔细品味,随时都有可抒之情。

  八.布置作业

  l.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略无阙处( ) 自非亭午夜分( )

  虽乘奔御风( ) ( )绝()(yǎn)( )

  2.翻译下列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描写你最喜欢的校园的一角,要求用词准确,仔细观察,写出特色。

  九.板书设计

  三 峡

  郦道元


初中语文《三峡》优质课教案 (菁华3篇)(扩展8)

——三年级语文优质课教案(精选五篇)

  三年级语文优质课教案 1

  【教材分析】

  《我不能失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故事内容贴*学生的生活,语言浅显易懂。课文讲述了一个***小时候的故事,通过***为了遵守教好朋友小珍叠花篮的约会而放弃了去伯伯家看可爱的鸽子一事,表现***的诚实守信品格。

  【教学目标】

  1.会认“耀、庆”等5个生字。

  2.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结尾处***的话,体会并学*人物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结尾处***的话,体会并学*人物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教学策略】

  1.识字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认读的生字有5个。建议在初读课文时,以学生自主识记为主,其中“耀”和光有关,可结合语境组词来记忆;“庆”是后鼻音;“盼、叠”可利用词语“盼着、叠花篮”来帮助记忆;“歉”是形声字,重点关注左边笔顺。

  2.朗读教学

  本文是略读课文,可鼓励学生默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等,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心理活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

  3.语言应用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多为人物对话描写。因此,可从生活实际的角度理解人物的语言。

  【教学准备】

  1.预*提纲:完成课文预*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语言积累,建立诚信

  1.语言积累,初识诚信。

  读记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课件出示名言警句)

  课件出示

  民无信不立。——孔子

  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充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

  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

  2.提取信息,感悟诚信。

  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思考,读中品味,感悟诚信的可贵。

  3.理解“失信”,板书课文题目。

  “信”是什么意思?“失信”呢?(板书课文题目,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以名言警句入手,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初步感悟诚信之可贵,明白诚信的对立面是失信。

  板块二

  关注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自由默读阅读提示,明确学*要求。(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课件出示

  学*导语:请大家默读导语,想想课文可能讲了什么。

  回顾方法:这单元,我们学*了哪些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

  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句子。

  2.自由读文,初识文意。

  (1)初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概括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关注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有方向、有针对地学*。

  板块三

  运用学法,品读对话

  1.初探印象,感知特点。

  ***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诚实守信、讲信用)

  2.默读课文,读文画句。

  默读课文,画出体现***诚实守信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不行!不行!我走了,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不,妈妈。您说过,做人要信守诺言。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见到她时向她道歉是可以的,但我已经想起来了,就不能失信了!”庆龄坚定地说。

  庆龄仰起脸回答道:“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

  3.发现特点,品读理解。

  (1)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都是语言描写)

  (2)运用我们学过的理解句子的方法和同桌交流下你的感受。

  4.运用学法,品读对话。

  (1)学生谈感受。

  (2)预设1:这是***回答爸爸的话,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认为爸爸提的改天教小珍叠花篮的建议是不讲信用的。从关键词“不行”“抽”和三个叹号感受到***是个讲信用的孩子。

  预设2:这是***回答妈妈的话,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认为妈妈的话也不对,不能自欺欺人,表现了***诚实守信的高尚品格。

  预设3:这是***说的话,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虽然空等了一上午,但她不后悔,因为她认为诚信最重要。

  5.师小结: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了***的语言,体会到了她是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重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学本环节应着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人物的对话,感悟***诚信的品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板块四

  朗读感悟,交流想法

  1.角色朗读,体会品质。

  我们把这些句子还原到人物的对话中,分角色朗读。

  (1)小组分角色练读。

  (2)教师指导朗读。

  (3)小组展示角色朗读。指导评价:爸爸的慈爱,妈妈的亲切,小庆龄的坚决。

  (4)你有什么话对***说?

  2.比较阅读,说说发现。

  (1)课件出示语言描写。

  课件出示

  “不行!不行!我走了,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不,妈妈。您说过,做人要信守诺言。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见到她时向她道歉是可以的,但我已经想起来了,就不能失信了!”庆龄坚定地说。

  庆龄仰起脸回答道:“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

  (2)读一读,说说这几句话形式有什么不同?

  (3)交流发现。

  课件出示

  一句完整的语言描写:

  提示语+人物说的话+正确的标点符号

  提示语在前、在中、在后,标点符号有相应的变化,表达的情感也会发生变化。

  (4)师小结:人物对话的提示语位置不同,不仅使对话形式多样,而且能体现人物不同的心情。

  3.拓展延伸,运用表达。

  (1)创设情境:第二天,小珍遇见庆龄,得知她一直在家等着自己,她会怎么想?怎么说?庆龄又会怎么回答?注意人物说话的动作、神态。

  课件出示

  小珍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庆龄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庆龄_________________地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珍________地说,“____________。”

  (2)同桌练*。

  4.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事情?你是怎么做的呢?

  5.课外推荐阅读《诚信的故事》。

  【设计意图】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发现人物对话在形式上的特点,关注提示语的位置,感受其作用,并尝试运用,让学生练*口语表达,落实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因为前面有三篇精读课文打底,因此教学本课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课文。

  1.情感教育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中。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学文识字,更要将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本课应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如,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遇到的类似的事情,达到自励、自省的目的。

  2.将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学时分组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品读重点句子以及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三年级语文优质课教案 2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正确读写“赛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4、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体会时间的意义,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幻灯片。

  2、学生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感受时间:

  播放“滴答”的钟表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感觉到了什么?

  2、谈话导入:

  台湾作家林清玄,不仅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宝贵,而且他还能和时间赛跑。下面,我们学*第13课──《和时间赛跑》。

  3、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整体感知,朗读感悟

  1、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全文,要求正确、流利。

  教师指导难读的语句。

  如:“他们知道与其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2、默读思考:

  学生默读,圈点勾画,思考品味。

  说说读懂了什么或哪里读不懂。

  3、朗读感悟:

  ⑴ “爸爸”和“我”对时间的理解。

  以第五自然段为切入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悟理解时间“一去不回、过得飞快”,明白和时间赛跑的原因。

  ⑵指导朗读,通过具体事例知道和时间赛跑就是“珍惜时间”,懂得怎样和时间赛跑。

  ⑶一分钟实验,体会珍惜时间的意义。感悟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用换词法理解“假若”。

  4、归纳小结:

  照应开头,解决学生看到课题时的质疑。

  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结合板书说话,获得珍惜时间的启示。

  “虽然……但是,假若……就……”

  三、读书拓展,课外实践

  1、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

  没搜集到的学生可以看书,读读55页的格言。

  2、课后,把自己喜欢的格言写下来做成小书签,激励自己一直和时间赛跑。

  【板书】

  13和时间赛跑

  一去不回珍惜时间

  →→→→→→成功

  过得飞快一直

  三年级语文优质课教案 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灵秀”“瑰丽”“遥遥相对”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周庄的秀美及灿烂的历史文化,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通过品词析句,读懂课文。背诵课文第二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酬本课生字。

  2、感受周庄的秀美及灿烂的历史文化。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要求读音准确,书写规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品味江南水乡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酬本课生字。

  2、感受周庄的秀美及灿烂的历史文化。

  教具准备:

  1、周庄及其他水乡小镇的图片若干。

  2、本课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提示课题

  1、请同学们说一说跟爸爸妈妈去过什么地方旅游。

  2、投影搜集的周庄图片。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说说你对周庄的印象及课前你也到的周庄概况。

  3、出示课题:江南水乡——周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学*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出不认识的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的读音。

  2、检查生字读音。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互评正音。

  3、交流读懂的词语,不理解的词讨论解决,读不懂的或重点词语随文学*。

  4、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周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周庄的美?(得苏杭之灵秀,集水乡之瑰丽。)

  三、细读课文,想象品味(学*课文1~2段)

  1、齐读第一段,说一说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放有关周庄的音像资料,让学生具体感受周庄的古朴典雅、灵秀之美。都是有感情地讲述:周庄四面环水。犹如浮在水上的一朵睡莲,当我们踏上周庄的土地时,一下子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

  3、学*第二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轻声读、同桌互读??)读第二段,勾出自己喜欢的描写景色的句子,美美地多读几遍,说说为什么喜欢。怎样读出喜爱之情。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蓝天下??”这一句,再通过想象来体会周庄的宁静、秀美。(学生读书可以采取自由读、同桌互读、交流比赛读等方式。)

  2)学生说一说大都市的建筑和环境,与周庄进行对比,体会出周庄带给人们的轻松之感。

  3)学生完整地读全段,熟读直至背诵。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书写你喜欢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巩固上节课学*的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周庄的秀美及灿烂的历史文化,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江南水乡的无穷魅力。

  教具准备:

  教学插图。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

  1、认读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想象品味

  学*第三段。

  教师有感情地叙述:周庄的水意味无穷,桥是水上的一道风景,又是文化的.积淀。现在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其中富安桥最有名。

  1、生找出描写富安桥的两句话自读体会。再出示桥的图,比赛读写桥的句子。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桥楼合璧”“飞檐朱栏”,让学生体会到石桥的古色古香,引出对建桥人的赞叹。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3、都是有感情地叙述:周庄的桥,周庄的水,印证着同庄的历史。这桥,这景,这川流不息的运河不正是周庄的情致所在吗?

  学*最后一段。

  1、引读。

  2、出示最后一段赏析。 ⑶引读。将最后一段与二、三估,结合引读。

  三、拓展延伸

  1、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外了解的信息,想象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象吗?

  2、再次投影周庄的图片,请学生说一句话,表达学*课文后的感受。

  四、课堂作业

  填一填,再选两个你喜欢的词语造句。

  古色()()遥遥()()崭新()()白墙()()小桥()()飞檐()()雕梁()()油然()()()()典雅

  板书设计:

  江南水乡——周庄

  简介地理位置和特有风貌

  具体描写白墙灰瓦的房屋、小桥流水

  构成独特

  介绍几座名桥,歌颂智慧、勤劳的建桥人

  三年级语文优质课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字,会写“蜜蜂、辨认”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梳理并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课文,体会、学*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难点】

  体会、学*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生字词语,指导写字。

  2.明确实验内容,解疑促读。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蜜蜂)

  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除了采蜜外,蜜蜂还有什么本领?(做向导、辨认方向)

  2.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3.出示法布尔的资料,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蜜蜂的了解,激发学生学*课文的积极性。结合资料,初步了解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课文,处理生字。

  对于昆虫,同学们了解得真多,说得也很流畅。大家读课文读得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拦路虎”圈出来。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同学帮忙消灭“拦路虎”。

  2.出示本课字词,检查认读情况。

  出示: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设计意图: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巩固生字、词语。

  三、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合作学*,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四、学生互动,解疑促读。

  说说文中的作者做了一项什么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预设: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五、学*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实验过程。

  1.读课文,说说是什么原因让作者想到做这样的实验的。

  为什么法布尔一定要加上“听说”这个词呢?

  (生齐读后回答)(说明他做科学研究讲究事实,非常严谨)

  2.作者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请默读第2~6自然段,先看看他的实验步骤可以分哪几步。

  3.学生画,回答。(用“先……接着……然后……最后……”)师板书。

  4.请同学们齐读第2自然段法布尔做实验的步骤,你从实验过程中感受到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做事认真,十分严谨)

  5.请同学们再默读第2自然段,从哪些句子或者词语可以看出法布尔做事认真呢?

  出示: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预设:“二十只左右”“好像”“大概”说明法布尔观察得仔细,用词准确。

  说明法布尔边实验边观察蜜蜂的活动情况,还动脑筋思考。

  我们再一起读读第2自然段,感受法布尔做实验的过程和他所表现出来的认真态度。

  设计意图:

  了解实验过程,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法布尔认真观察、动脑思考的精神。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法布尔的实验及其对待工作的态度。

  法布尔的实验结论是什么呢?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为什么说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读课文,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精读描写作者的实验过程及结论的句子,感受他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他写了《昆虫记》这本书,我们还学*了这一课的生字和新词。现在,我们再复*一次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吧。

  2.出示生字词,学生齐读。

  3.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篇课文讲的是……(生答)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板书:做实验)

  4.说说作者这样做实验的原因。

  板书: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设计意图:

  复*生字新词,巩固课文内容,引出法布尔的实验精神。

  二、实验结果。

  1.法布尔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但是,实验证明:蜜蜂飞回来了。(板书:飞回来)继续默读第3、4、5、6自然段实验结果部分,蜜蜂是什么时候飞回来的?一边读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2.学生汇报,教师随即点拨,出示句子。

  出示:(1)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小女儿很激动,为什么?(没想到)

  “两点四十分”说明了什么?(女儿记录时间的准确性,“我”用词的准确性)

  出示:(2)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准确无误”指什么?(逆风没有使它们迷失方向,沿途陌生的环境没有让它们偏离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指导朗读,读出重点词。

  蜜蜂不仅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还很强。请同学们看第7自然段,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呢?

  出示句子: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哪些词语能体现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强?(确确实实、尽管……但……)

  课文第1自然段中还有一组关联词也强调了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很强,请你找出来。

  (无论……总是……)

  这两组关联词都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很强,所以,实验的结果是: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3.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么强,但是为什么还有五只左右的蜜蜂没有飞回来?(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重点词句,研读实验结果,培养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

  三、研究结论,激发探究。

  1.法布尔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出示: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为什么说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蜜蜂被装在纸袋里不可能看到行走的方向,也看不到沿途的景物。所以“我”觉得蜜蜂辨认方向不是靠记忆力。

  (2)在放飞时刮起了大风,蜜蜂逆风飞行,又飞得很低,它们不可能看到遥远的家园。所以“我”认为蜜蜂认路靠的不是记忆力,而是一种本能。

  2.什么是本能?当时法布尔为什么无法解释?

  板书:无法解释的本能

  “本能”指人类和动物不学就会的本领。

  3.由于法布尔生活在100多年前,可能因为当时的研究条件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但蜜蜂的这种本能是否无法解释呢?请看老师带来的资料。

  提问:在当时的条件下,法布尔能够得出“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这种结论来源于什么呢?

  预设:来源于他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惯。

  4.从作者的实验获得成功的过程看,要想实验取得成功,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1)对问题要考虑周密。

  (2)要有吃苦的精神。

  (3)要有探索的精神。

  设计意图:

  研读实验结论,感受法布尔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山区的一户农家。是对动物、植物的兴趣把他带入了科学研究的殿堂。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生活中,像法布尔那样做事抱着严谨的态度,像蜜蜂一样勤勉一生。相信每个同学都能酿出属于自己的甜蜜!

  【板书设计】

  14蜜蜂

  听说——做实验——飞回来

  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无法解释的本能

  三年级语文优质课教案 5

  设计说明

  课文记叙了蚂蚁队长带领蚂蚁搬运食物,把一小块掉了的奶酪让给最小的蚂蚁吃,赞扬了蚂蚁队长以身作则,关心幼小的美好品质。

  教学本课,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读、研读,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蚂蚁的美好品质,并谈谈读文后受到的启发。

  学前准备

  1.自学生字,收集蚂蚁搬食物的资料。(学生)

  2.教学相关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蚂蚁队长和蚂蚁们的美好品质。

  3.学*蚂蚁大家庭同心协力,关心幼小的美好品质,并受到启发。

  学*重点

  体会蚂蚁队长表现出的美好品质。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问题导入(用时:5分钟)

  1.同学们,你们见过蚂蚁搬运食物吗?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蚂蚁队长,看看它是怎样带领蚂蚁队伍搬运食物的?(板书课题)

  1.学生交流蚂蚁搬运食物的.情景。

  2.齐读课题,质疑。

  1.读了题目,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识字(用时:15分钟)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把生字圈起来。

  2.认读生字和带生字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易读错的字。

  犯(fàn)跺(duò)

  豫(yù)

  2.读一读带生字的词语。

  3.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4.学生齐读课题。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诱人()聚集()

  犹豫()宣布()

  禁止()舔食()

  三、研读感悟(用时:15分钟)

  1.自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

  (1)蚂蚁队长下达了什么命令?

  (2)蚂蚁们是怎么做的呢?

  2.研读第4~9自然段,思考:

  蚂蚁队长和蚂蚁们对掉在地上的奶酪渣是什么态度?

  3.齐读最后一段。

  1.读第1段蚂蚁的命令。

  2.从“争先恐后、抢着、不愿”等词体现了蚂蚁遵守纪律,同心协力的品质。

  3.小组合作学*,交流:

  队长:丢掉——太可惜;吃掉——犯禁令(矛盾)

  4.“劲头比刚才更足”蚂蚁队长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地品质更加激励蚂蚁们齐心协力地搬运食物。 3.仿写词语。

  争先恐后(含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面八方(含数字)

  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喜欢这只蚂蚁队长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

  学生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对你的启发。

  学生谈体会。

  5.读了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本课,学生通过自读、研读、探讨、交流,明白了一块小小的奶酪渣折射出蚂蚁队长以身作则、关心幼小的品质,和蚂蚁队伍同心协力的合作精神。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