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1-08 00:00:00 教案,语文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的形成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过程与方法

  1、复*旧课,揭题导入,观看录像,自读课文。

  2、借助课件,感受景美,了解成因,体会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 复*旧知 揭题导入

  1、复*《九九歌》

  (1)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2)指名背诵或集体背诵。

  (3)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在这季节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揭示课题。

  (1)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我们这里万物萧条,树木凋零。可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吉林松花江边却有着奇异的景观。那就是----雾凇。

  (2)板书课题,齐读。雾凇很美,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奇妙的雾凇世界.

  (3)播放视频,观赏雾凇。《雾凇》优秀教案|《雾凇》原创教学设计

  (4)看到眼前的雾凇你想说些什么?

  是呀!同学们都特别的喜爱雾凇。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这美丽的雾凇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第一小节。

  二、精读课文 感受景美

  1、学*第一段

  (1)吉林雾凇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的四大自然景观。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出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齐读这句话,理解“奇观”后,出示雾凇美景图,欣赏奇观。

  (2)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体现出了这个奇观?

  学生回答后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指名读。

  (3)想想看,从这句话中我们能读懂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板书 晶莹洁白 银光闪烁)

  (4)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像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美。

  2、学*第三段

  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

  (1)观赏着这美景,你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她的美呢?用你最喜爱的、最美的词或你最熟悉的词说。(板书千枝百态 琼枝玉树)

  (2)同学们在课外一定读过很多诗,能吟诵一两句描写雾凇的吗?

  (3)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样来赞美它的呢?请同学们轻声第三自然段

  (4)生答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读、品这句诗。想表达一下你的情感吗?再读这句诗。

  (5)谁来告诉大家这句诗中的“梨花”原来指的是什么?

  (6)用这句诗来赞美雾凇,你们觉得妥当吗?谈谈你的看法。(雾凇和雪花一样,都是洁白的,都是一夜之间形成的)

  小结:看来作者用这句诗来赞美雾凇是最好的了。我们也用这句诗来赞美一下吉林的雾凇。吉林的雾凇就像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学*第二段

  吉林雾凇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是景中之绝,令无数中外游客赞叹不已。这神奇美丽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雾凇》优秀教案|《雾凇》原创教学设计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第二段,(出示问题)

  雾凇是怎样形成的?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读后小组讨论交流

  (2)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雾凇形成所必需的条件?

  (3)(出示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4)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告诉我你的发现。(板书 严寒季节 过于饱和的水汽。)

  (5)请同学们观看一下雾凇的形成过程(多媒体播放雾凇形成的过程),看后谁来再说一说这个过程。

  (6)吉林的松花江边有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请同学们再从第二自然段中找找看,并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来。汇报交流。

  (7)老师明白了,在吉林的松花江边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所以能形成美丽的雾淞。不知道形成过程怎样?同学们试着用波浪线画一画它的形成过程。

  想想看这个过程怎样?我们交流一下。

  (8)雾凇的形成过程给你的感觉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试着把这些词语圈出来,相互交流一下。读出你的感受。出示“这蒸腾的雾气……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引读,指导朗读。

  小结: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像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人们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奇观)

  三、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很想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下,清脆朗读声中,再次欣赏雾凇的娇美身姿,感受祖国的美丽。(播放视屏一生配乐朗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欣赏画面)

  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板书设计

  23 雾 凇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玉树琼枝 千姿百态

  奇观

  严寒季节 过于饱和的水汽。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

  3、引导学生自主学*,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教学难点:

  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趣质疑。

  1、同学们,大家知道桂林山水吗?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与“桂林山水”齐名的我国著名的四大自然景观,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它们是:长江三峡、云南石林、还有就是吉林雾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有关吉林雾凇的文章。(板书并齐读课题:雾凇,要求学生随老师一起写)

  2、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要问的?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阅读,初读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1、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江畔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雾凇 十里长堤 俗称 凝结 摄氏

  夜幕降临 零下 淹没 模糊

  注意:“堤”,应该读dī,不要读成tí;

  “模”课文中应读mó,不读mú;

  “畔”应读pàn,不要读成bàn。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指导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二)带着刚刚的问题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描述了吉林雾凇奇观。

  第二部分:说明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部分:人们观赏赞叹雾凇美景。

  四、学*奇观,感受美景。(学*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

  (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A、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 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C、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女生朗读)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五、书写指导。

  5个左右结构的字“堤、俗、、摄、淹、模”都是左窄右宽。“凝、零、雾”笔画较多,要看清笔画,注意笔顺,“凝”字第三笔为撇,第九笔为点,“零”字最后一点不要忘了。“氏”字不要写成“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部分课文内容。

  2、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等词语。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三、教学难点:

  体会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

  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领学生念九九歌,三九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寒冷的时期,此时大地是怎样的呢?(多媒体示句:三九严寒,大地冰封。)齐读。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生:好冷啊!全班同学都觉得冷吗?做给老师看看。

  (二)新授:

  学*第一自然段:

  1、但是,如果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你们就一定会忘记寒冷了,想不想去啊?(多媒体示录像)

  2、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3、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雾凇?

  4、课文的第一段用了这(十里长堤缀满洁白晶莹、银光闪烁)些词语来写雾凇,谁来读听?----她读得真准啊。(多媒体示句)

  5、“十里长堤缀满”让你看到了雾凇怎样?(很多)“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让你觉得雾凇怎样?(很美)

  6、好,谁能读出雾凇又多又美。

  7、一齐来读,老师要竖起耳朵听看谁读出很多很美的雾凇。

  8、过渡:啊,好美的雾凇啊,走在这洁白晶莹的世界里,让人忘记了寒冷,还让我们这些从没见过雾凇的游客产生了疑问: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啊?怎么这么奇特壮观啊?请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待会儿请同学扮演导游向我们游客解释解释。

  9、导游你好,请问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啊?

  10、哦,我明白了,是要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还要遇冷凝结。(多媒体示图)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同称为四大自然奇观,它为什么出名呢?

  是因为每到冬季,吉林的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这时穿越而过的松花江水带有丰富的热能,巨大的热能使其临寒不冻,当江水在空气中遇到寒冷,就会凝结在树木和草丛中,这就形成了奇特的雾凇景观。只有在吉林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寒冷的气候里才会形成,所以非常难得。

  11、同学们看,老师杯子中冒出了水汽,一会儿就不见了,而松花江面上的水汽又是怎样的呢?(弥漫着)弥漫在这里是指江面上充满、布满了雾气。(板书:弥漫)

  12、在大冷天里,从南方来到这里旅游的你,本来以为到处都应该结冰了,可是却看到松花江面上仍然雾气弥漫,你心里会觉得怎样?(太奇特了)

  13、可是,还有让你感到更奇特的情景呢!当夜幕降临,江面上弥漫的雾气,就像魔术师一样在神秘地施展它的法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每当夜幕降临……)这里有四句话,请每个组读一句,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这些句子描绘的是什么情景(多媒体示句)?

  14、读出来了吗?描绘的是雾凇形成的情景。

  15、雾凇这位魔术师是怎么把这些原来是苍绿的松树、光秃秃的柳条变成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样子呢?(多媒体示图)

  16、同学们一句一句地看,找出有关的词语:

  (1)“随风飘荡、涌向*、笼罩、淹没、蒸腾”这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雾凇怎样的美?(形成时的动态美。)(板书:涌向、笼罩、淹没、模糊)

  (2)“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几个叠词特别美,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雾凇是慢慢地,轻轻地形成的,就像一位神秘的魔术师在悄悄地变换着法术)读的时候要轻一些,慢一些,读出雾凇的变化。

  (3)镀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把它换成贴、加、漆这些词,好吗?(板书:镀上)

  (4)随着时间的推移,雾气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课件示)用最初……逐渐……最后……,写雾

  凇形成的过程,很清楚。(板书:最初……逐渐……最后……)

  17、这一段文字采用了动态描写的方法把雾凇逐渐形成的全过程写得很清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以及最初……逐渐……最后……让我们知道了雾凇的形成是慢慢的、轻轻的.,是很美的。淹没了、模糊了、蒸腾的、像银线、变成银条、全都是银松雪柳这些词语,也很准确、很美,使人读了就仿佛能够看到雾凇逐渐形成时的美丽景象。

  18、所以,我们就按照雾气变化的顺序来试着背一背这段文字,看谁记忆力最好。(课件示)

  19、经过了寒冷的夜晚,松树、柳树,所有的树木都被雾凇这魔术师变了样,他们已经不是普通的树木了,而被美称为什么呢?请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那个词语。

  (1)对,就是琼枝玉树琼。琼是美玉的意思。在雾凇的作用下,树木都好像是用宝玉做成的了,琼枝玉树这个比喻很恰当。

  (2)这些琼枝玉树琼都有哪些姿态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发挥你的想象,待会儿填空:有的有的还有的(课件示)

  (3)这么多的各种各样的姿态,这就是(千姿百态)

  (4)置身于这洁白晶莹的仙境般的世界里,欣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这是引用了唐朝诗人岑参的一句诗,这里用梨花来比喻雾凇,写出了雾凇像洁白的梨花一样美丽。(课件示)

  (5)情不自禁就是忍不住的意思,人们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呢?

  (6)这时,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7)让我们带着赞叹地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8)这段话写出了清晨,人们观赏着千姿百态的雾凇美景时的感受。

  20、许多人观赏了吉林雾凇,都忍不住作诗来赞美它,老师收集到的诗(课件示):观吉林雾凇作

  雾涌寒江晓日曛,

  长堤雪柳正迷人。

  非真非幻花如海,

  留影留连客似云。

  地借凇花播名气,

  人惊冰魄长。

  翻疑天上芳林瘦,

  让与人间玉树春。

  21、学了《雾凇》这课文,你一定会为作者笔下那千姿百态、美丽动人的雾凇所吸引,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吉林去亲眼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象写得那么迷人呢?

  表达方法提示:

  动静结合,更显多姿多彩:

  课文中描写清晨及阳光下,洁白晶莹、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又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这就是这课文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多姿多彩的雾凇。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要注意景物的动静变化。这样,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多种形态的美,使文章更为生动。

  (三)、拓展学*。

  1、学*课文的方法一处景物的动静态变化,如天空的变化。

  2、做小导游,向身边人介绍吉林雾凇。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菁华3篇)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1

  一、导入揭题

  先把同学们引入话题,共同来讨论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二、课件出示雾凇图,欣赏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三、研读第一段:

  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四、学*第二段:

  1、导入:多么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呢?

  2、单击:出示思考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

  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3、单击1:先听导游如何介绍的。然后读读课文,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会有雾凇?

  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5、讨论思考2: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五、导读第三段:

  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

  六、实践活动

  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学生作小导游)

  七、总结

  八、作业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一个万物萧条的季节,大地冰封,树木凋零,我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这时候,我们都向往南方春天般的温暖,然而,很多人都在这严寒的冬季,赶往我国北方松花江畔的江城——吉林,这时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30摄氏度,是什么吸引着八方来客?

  生: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有一种奇观——雾凇。

  2、雾凇很美,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吧!(播放录像)

  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江城点缀得繁花似锦。

  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当走进祖国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二、探究成因

  1、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生:雾凇有什么特点?

  生:雾凇是什么样子的?

  生:为什么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生: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

  师:看来大家有很多问题,很多同学想知道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可能还想知道在我们这个地方能不能形成雾凇,是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课件显示问题)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显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1)、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课件显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松花江上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生:(读文中相关句子)

  师: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照常理来说江面会怎么样?

  生:结冰。

  师:甚至有些地方冰很厚,能在上面开车。

  师:为什么这一段反而不会结冰呢?(解释:虽然一年四季地表温度变化很大,但是地下或水下的温度一直是恒定的。无论冬夏始终保持在4摄氏度左右。)从水电站排出的水温度在四摄氏度左右,会不会结冰?

  生:不会。

  师: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所以水流经市区的时候——

  生: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我们说过,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午赏落花”,让我们来欣赏这夜晚的雾吧。

  课件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师:水电站流出的水很多,那么水汽也应该很多了。哪些词能说明?

  生:笼罩。

  师:为什么?

  生:十里长堤都被笼罩着了,很多。

  师:真会读书,还有其他的吗?

  生:淹没。

  师:把树给“淹没”了,说明很多。

  生:随风飘荡、涌。

  师:从“涌”可以看出些什么?

  生:水汽很多,已经饱和。

  指导朗读:这些词语很形象地写出松花江畔水汽很多,雾气很浓。能否通过朗读把它们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呢?自己试试看。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反馈

  (3)、通过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松花江畔雾气很浓,但是,有雾气就能形成雾凇吗?世界的水利枢纽——我国的三峡水库同样有饱和的水汽,但在它附*为什么不能形成雾凇呢?(没有一定的低温)

  吉林并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为什么其他更冷的地方没有雾凇呢?(没有饱和的水汽)

  由此看来,雾凇的形成需要饱和的水汽和-30℃的严寒,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徐州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吗?

  生:不太具备,即使形成,也远不如吉林雾凇壮观

  过渡:吉林既有饱和的水汽,又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这是很难得的,所以吉林雾凇特别壮观,厚度能达到40—60毫米,远远超过5—10厘米的普通树挂的厚度。如此壮观的雾凇,是不是一下就形成了呢?(当然不是)

  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才能形成雾凇。它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

  课件展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

  ①镀:说明每一层都很薄,要形成壮观的雾凇需要很长时间。

  ②慢慢地: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③轻轻地: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④一层又一层:第一层的时候,好像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

  (2)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男生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_读: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样读。你感觉怎么样?(有一点罗嗦)

  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4、同学们,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出示填空: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了。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一夜之间松针柳枝有了变化,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过程。

  5、指导朗读: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出示第二小节,先自己试一试。)

  指导: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

  师:谁再来试试?(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指名回答然后再读)

  6、过渡: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三、欣赏美景

  1、板书:奇观

  “奇观”是指什么样的景象?(少见的,稀罕的,壮美的)

  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美丽的奇观吧!(出示课件)

  2、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午赏落花”,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树挂,也就是雾凇)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课件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课件变色: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3、指导朗读

  师:除了感受到雾凇很美,你还有什么收获?

  师生齐读: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

  师:十里长堤全都缀满了雾凇,我们来看看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课件展示)

  师:看,这种景象绵延数十里,你觉得雾凇除了美,还怎么样?

  生:我觉得雾凇很多。

  生:很壮观。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自己练练,怎样才能读出“壮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你读得非常深情。谁能和他比一比。(指名读)

  师:你读得更好,因为你很投入。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课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写了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呢?(第三节)

  5、再来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了他的美。你能用一个成语赞美一下美丽的雾凇吗?

  生:银装素裹、琼枝玉树、美不胜收、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粉妆玉砌……

  6、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7、指导朗读: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练读第三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让我们一齐来读。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琼枝玉树、千姿百态……此时如果让你跟雾凇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生1:你真美呀,像披着洁白的纱衣。

  生2:雾凇形态各异,真神气呀!

  生3:我真想亲眼看看你呀,美丽的雾凇。

  四、课堂总结

  1、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午赏落花”,夜晚的雾和早晨的挂我们已经欣赏,*午时分由于气温上升,树上的雾凇纷纷落下,那落英缤纷的景象同样非常壮观。

  2、1991年前国家主爷爷到吉林视察,恰逢雾凇奇景,让我们和爷爷一起来欣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吧!(播放课件)

  看,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风情万种,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美丽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晶莹洁白,宛如人间仙境。

  1998年他又一次来到吉林,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又赋诗一首: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3、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雾凇形成的过程)

  生:我知道了……

  五、作业超市

  1、你能自主设计本课的作业吗?(指名回答)

  2、建议作业:(出示课件)

  必做:

  (1)、摘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择一段课文背诵。

  选做,请选择一题,认真完成:

  (4)、为《雾凇》编一段广告宣传词。

  (5)、试着给课文中的插图配一段解说词。

  (6)、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和吉林雾凇并称为*四大自然奇观的还有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希望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雾凇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点:体会雾凇的美丽奇观,弄清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难点:弄清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了第22课——雾凇。说说看,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交流)

  过渡:雾凇到底有多美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快速阅读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指名交流)

  板书并解释:奇观——奇异的景象

  2.从哪里看出来雾凇是奇观?

  ①雾凇很美(哪写词语可以看出来?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②雾凇很壮观(从哪看出来?十里长堤 缀满)(相机指导:雾凇是在哪里出现的呢?十里长堤。这词语说明雾凇——壮观。)

  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十里长堤 缀满

  3.同学们想看看这美丽壮观的雾凇吗?

  出示雾凇图片,相机讲解。

  4.此刻,你最想说什么?(指名交流)

  5.你喜欢它吗?能带着你喜爱的感情读一读吗?(指名交流,学生评价。你能像他读得一样好吗?或者你能读得比他好吗?)

  6.让我们再来品位一下这美丽的北国风光!(齐读第一自然段)

  7.这样的景象真是太美了,难怪人们要把它称为——奇观。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南方有雾凇吗?(没有)此时你最大的疑问是什么?(指名交流,学生提问)

  2.你能在文中哪里找出答案呢?(第2节)

  3.指名读第2节。谁来说说看,答案在哪里?(指名交流)

  4.雾凇成因:(板书:成因)

  ①饱和的水汽——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从哪里看出来?

  a.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弥漫着阵阵雾气。

  b.每当夜幕降临……十里长堤。

  板书:水汽

  ②遇冷凝结:吉林温度如何?能零下30摄氏度。

  板书:遇冷 凝结

  5.你最喜欢第二自然段中的哪写句子?能给我们读一读吗?

  a.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模糊了。

  b.这蒸腾的武器,慢慢地、轻轻地、……镀上了白银。

  生读。评价。指导体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等词语”。

  6.就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引读)——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7.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二节,用心记住雾凇形成的过程。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夜晚来临,十里长堤上本来还是一片黑森森的林木,只不过一夜,就变成了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

  实在让人称奇。(出示多媒体)请同学们仔细观赏,选一个镜头,用几句话描绘一下。(指名交流,评价)

  2.看着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此时此刻,你最想用哪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你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吗?(指名交流)你来读一读它。从你读的过程当中,老师感受到了你的感叹!

  3.谁能用赞叹之情读好第三节?(生读)

  4.让我们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第三小节。

  五、拓展

  1.现在,你就是一名导游,要向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全世界的游客介绍吴淞,你打算讲哪写内容?(景象、成因)

  2.先向你的同桌介绍。再到前面来交流。(两三名)

  六、作业

  1.背诵这篇课文。

  2.向同学或亲朋好友介绍一处你游览过的自然风光,讲清楚它的特色。

  板书设计:

  美丽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奇观 壮观 十里长堤 缀满

  22.雾凇

  成因 水汽——遇冷——凝结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优选【5】篇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

  3、引导学生自主学*,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教学难点:

  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趣质疑。

  1、同学们,大家知道桂林山水吗?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与“桂林山水”齐名的我国著名的四大自然景观,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它们是:长江三峡、云南石林、还有就是吉林雾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有关吉林雾凇的文章。(板书并齐读课题:雾凇,要求学生随老师一起写)

  2、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要问的?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阅读,初读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1、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江畔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雾凇 十里长堤 俗称 凝结 摄氏

  夜幕降临 零下 淹没 模糊

  注意:“堤”,应该读dī,不要读成tí;

  “模”课文中应读mó,不读mú;

  “畔”应读pàn,不要读成bàn。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指导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二)带着刚刚的问题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描述了吉林雾凇奇观。

  第二部分:说明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部分:人们观赏赞叹雾凇美景。

  四、学*奇观,感受美景。(学*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

  (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A、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 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C、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女生朗读)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五、书写指导。

  5个左右结构的字“堤、俗、、摄、淹、模”都是左窄右宽。“凝、零、雾”笔画较多,要看清笔画,注意笔顺,“凝”字第三笔为撇,第九笔为点,“零”字最后一点不要忘了。“氏”字不要写成“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其中绿色通道内的五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插图实物投影

  2、投影片

  3、录音机、配套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一、复*《九九歌》,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九九歌》。

  2、古人从冬至起每九天算做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 九“九”为止。其中最冷的时候正是三“九”,故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说。

  3、揭题。

  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

  二、观看雾凇景观的投影片。

  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三、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生边听边思: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自学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大地冰封 十里长堤 俗称 凝结 摄氏 零下

  淹没 模糊 雾凇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2)释词。

  (3)指读长句。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四、再读质疑

  五、指导写字

  1、自己设法记忆字形,有困难的做上记号。

  2、交流记忆有困难的生字。

  3、指导书写。

  老师范写“凝、摄、零”三个字。

  4、学生完成*字册。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组词。

  堤( ) 俗( ) 模( ) 凝( )

  提( ) 浴( ) 摸( ) 疑( )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3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第二节:雾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图片,问:这是一幅什么图?(雾凇图)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什么是雾凇?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生回答)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自由轻声读,想想雾凇的形成必须要有哪两个条件?(生回答)

  三、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大家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后四人小组讨论:这两个条件吉林具备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交流)

  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交流)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1)自读这段话,说说这段话什么地方写得很美,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交流

  (3)个别读

  (4)范读(这段话写得很美,能否给老师一个机会,让老师也读一读,好的你们学*。)

  (5)齐读

  过渡:同学们,老师到网上查找吉林雾凇的资料时期,找到了许多图片,被图片上的美景陶醉了,我把它们带来了,正好一起分享一下,看看它们美不美。

  四、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配乐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四幅图,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课文第一自然段生动描绘了雾凇的美丽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

  (1)轻声读,想想哪些词写出雾凇很美。哪些词写出雾凇名气很大?

  (2)个别读

  (3)男女赛读

  (4)小结(板书:闻名全国)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我想同学们对吉林雾凇的景象定是赞叹不已,那让我们看看土生土长在吉林的人们是如何赞叹这一美景的?

  五、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吉林人是怎样称赞雾凇的?

  2、回答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齐读

  (2)自读思考,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交流

  (4)齐读

  3、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xx

  六、交流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许多关于雾凇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吧!

  七、试试做做:吉林雾凇真是太美了,请你做一次小导游,带领游客去领略一番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4

  一、导入揭题

  先把同学们引入话题,共同来讨论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二、课件出示雾凇图,欣赏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三、研读第一段:

  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四、学*第二段:

  1、导入:多么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呢?

  2、单击:出示思考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

  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3、单击1:先听导游如何介绍的。然后读读课文,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会有雾凇?

  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5、讨论思考2: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五、导读第三段:

  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

  六、实践活动

  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学生作小导游)

  七、总结

  八、作业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5

  一、交流资料,丰富感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雾凇》,大家对雾凇都很感兴趣,我知道同学们课后都收集了一些关于雾凇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3、教师过渡:听了大家的介绍,老师也觉得雾凇真是不同凡响,课文的第一小节是怎么写雾凇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小节,用“

  ”再书上划出有关词句。

  二、欣赏图片,感受美景

  1、你从哪儿读出了雾凇的美?(交流)

  2、师:是啊,在这万物萧瑟的季节,漫步十里长堤,让我们的眼睛也去感受一下这洁白晶莹的霜花,去领略一番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看!(雾凇图片欣赏)

  3、看完后想说什么?(冰天雪地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4、(出示第一小节)你能把雾凇的美丽读出来吗?自己先练练

  5、谁来试一试?听了他的朗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还有谁想来读的?

  这么美的雾凇你们喜爱吗?带着喜爱之情一起来读一读

  6、师过渡:雾凇真美啊,再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再阅读文章的时候,你想过哪些关于雾凇的问题呢?

  三、合作探究,了解成因

  1、学生提出疑问。(雾凇是从怎么形成的?雾气是从哪儿来的?……)

  2、师: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这样吧,今天就请同学们自己研究研究,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信心吗?

  3、老师把你们的问题整理了一下,看!教师相机出示问题(1、雾凇是怎样形成的?2、为什么吉林的雾凇这么闻名?3、它是不是一下子形成的?)

  3、在这些问题中,你最想解决哪个问题?自由组合,想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坐到一起

  4、通过读读、想想、说说的方式,来解决你们的问题

  5、研究得怎么样了?哪一组先来汇报?

  (1)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条件: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出示这段话)

  从他的汇报中,可以看出雾凇的形成要具备哪两个条件?(有过于饱和的水汽,还要遇冷凝结)加点

  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刚才研究这个问题的小组能说说什么“饱和”是什么意思吗?那“过于饱和”呢?

  老师还是不太理解,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老师理解吗?最好演示一下,或者举个例子。

  (学生想办法解决)

  现在老师明白了,你们明白了吗?(真棒,不仅教会了老师,还教会了同学们)

  对于这句话,你们还有什么要说明的吗?(遇冷凝结)

  (2)我们知道了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会有雾凇。

  你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从这一句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个词,最能看出雾气很多,达到饱和的程度?

  弥漫)

  追问:

  为什么松花江畔会弥漫着阵阵雾气?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笼罩着十里长堤。(从这儿你知道了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收获?

  (3)雾凇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你怎么知道的?(出示最后4句话)

  再读一读这几句话,找找哪些词语告诉我们雾凇是慢慢形成的,用笔划出来。

  学生交流(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最初,逐渐,最后)

  你还看到什么是渐渐形成的?(练*造句)

  让我们来看一看雾凇的形成过程。(视频)

  现在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练读,指名读,评议)

  6、刚才还有同学提出的一些问题,有没有解决?

  7、现在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现在我们就是这美丽可爱的雾凇,谁能向大家介绍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同桌先练练,好吗?

  8、谁来试一试?(指名做雾凇自我介绍)看到这美丽可爱的雾凇,你还想问问什么吗?(美丽的雾凇,我想向你请教)感谢雾凇给我们作了精彩的自我介绍。

  四、交流抒怀,激活体验

  1、想象一下,清早,当你漫步十里长堤,观赏着银松雪柳,会是什么样的感受?那人们是怎么说的呢?看(出示第三小节)请大家自由读一读

  谁愿意大声读给我们听?

  2、谁来说说看,这“梨花”就是指什么?你理解这诗句的意思吗?谁来把这诗句美美地读出来?

  3、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琼枝玉树?你们看,树枝、树干都像玉一样洁白晶莹,这就是)再出示一组图片

  4、多美的雾凇啊!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你想赞叹什么?

  5、多美的奇观啊!怪不得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引读)

  五、个性实践,拓展延伸

  1、这千姿百态的雾凇以它独特的美吸引着我们,用它的洁白晶莹深深地打动了大家的心。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呢?(学生回答)

  读诗歌,画画,唱歌,朗读课文

  2、那下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雾凇的喜爱吧!(谁愿意到黑板上作画的?谁愿意到黑板上作诗的?)

  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想展示自己的才华,那课后再互相交流吧

  3、我们祖国的辽阔国土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吧!(图片欣赏)

  4、如果你能去探索这些自然奇观的形成原因,也能写出像《雾凇》这么美的文章来!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范本5份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一个万物萧条的季节,大地冰封,树木凋零,我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这时候,我们都向往南方春天般的温暖,然而,很多人都在这严寒的冬季,赶往我国北方松花江畔的江城――吉林,这时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30摄氏度,是什么吸引着八方来客?

  生: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有一种奇观――雾凇。

  2、雾凇很美,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吧!(播放录像)

  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江城点缀得繁花似锦。

  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当走进祖国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二、探究成因

  1、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生:雾凇有什么特点?

  生:雾凇是什么样子的?

  生:为什么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生: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

  师:看来大家有很多问题,很多同学想知道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可能还想知道在我们这个地方能不能形成雾凇,是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课件显示问题)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显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1)、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课件显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松花江上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生:(读文中相关句子)

  师: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照常理来说江面会怎么样?

  生:结冰。

  师:甚至有些地方冰很厚,能在上面开车。

  师:为什么这一段反而不会结冰呢?(解释:虽然一年四季地表温度变化很大,但是地下或水下的温度一直是恒定的。无论冬夏始终保持在4摄氏度左右。)从水电站排出的水温度在四摄氏度左右,会不会结冰?

  生:不会。

  师: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所以水流经市区的时候――

  生: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我们说过,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午赏落花”,让我们来欣赏这夜晚的雾吧。

  课件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师:水电站流出的水很多,那么水汽也应该很多了。哪些词能说明?

  生:笼罩。

  师:为什么?

  生:十里长堤都被笼罩着了,很多。

  师:真会读书,还有其他的吗?

  生:淹没。

  师:把树给“淹没”了,说明很多。

  生:随风飘荡、涌。

  师:从“涌”可以看出些什么?

  生:水汽很多,已经饱和。

  指导朗读:这些词语很形象地写出松花江畔水汽很多,雾气很浓。能否通过朗读把它们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呢?自己试试看。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反馈

  (3)、通过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松花江畔雾气很浓,但是,有雾气就能形成雾凇吗?世界的水利枢纽――我国的三峡水库同样有饱和的水汽,但在它附*为什么不能形成雾凇呢?(没有一定的低温)

  吉林并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为什么其他更冷的地方没有雾凇呢?(没有饱和的水汽)

  由此看来,雾凇的形成需要饱和的水汽和-30℃的严寒,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徐州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吗?

  生:不太具备,即使形成,也远不如吉林雾凇壮观

  过渡:吉林既有饱和的水汽,又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这是很难得的,所以吉林雾凇特别壮观,厚度能达到40―60毫米,远远超过5―10厘米的普通树挂的厚度。如此壮观的雾凇,是不是一下就形成了呢?(当然不是)

  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才能形成雾凇。它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

  课件展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

  ①镀:说明每一层都很薄,要形成壮观的雾凇需要很长时间。

  ②慢慢地: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③轻轻地: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④一层又一层:第一层的时候,好像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

  (2)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男生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_读: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样读。你感觉怎么样?(有一点罗嗦)

  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4、同学们,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出示填空: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了。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一夜之间松针柳枝有了变化,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过程。

  5、指导朗读: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出示第二小节,先自己试一试。)

  指导: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

  师:谁再来试试?(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指名回答然后再读)

  6、过渡: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三、欣赏美景

  1、板书:奇观

  “奇观”是指什么样的景象?(少见的,稀罕的,壮美的)

  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美丽的奇观吧!(出示课件)

  2、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午赏落花”,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树挂,也就是雾凇)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课件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课件变色: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3、指导朗读

  师:除了感受到雾凇很美,你还有什么收获?

  师生齐读: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

  师:十里长堤全都缀满了雾凇,我们来看看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课件展示)

  师:看,这种景象绵延数十里,你觉得雾凇除了美,还怎么样?

  生:我觉得雾凇很多。

  生:很壮观。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自己练练,怎样才能读出“壮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你读得非常深情。谁能和他比一比。(指名读)

  师:你读得更好,因为你很投入。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课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写了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呢?(第三节)

  5、再来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了他的美。你能用一个成语赞美一下美丽的雾凇吗?

  生:银装素裹、琼枝玉树、美不胜收、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粉妆玉砌……

  6、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7、指导朗读: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练读第三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让我们一齐来读。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琼枝玉树、千姿百态……此时如果让你跟雾凇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生1:你真美呀,像披着洁白的纱衣。

  生2:雾凇形态各异,真神气呀!

  生3:我真想亲眼看看你呀,美丽的雾凇。

  四、课堂总结

  1、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午赏落花”,夜晚的雾和早晨的挂我们已经欣赏,*午时分由于气温上升,树上的雾凇纷纷落下,那落英缤纷的景象同样非常壮观。

  2、1991年前国家主爷爷到吉林视察,恰逢雾凇奇景,让我们和爷爷一起来欣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吧!(播放课件)

  看,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风情万种,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美丽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晶莹洁白,宛如人间仙境。

  1998年他又一次来到吉林,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又赋诗一首: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3、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雾凇形成的过程)

  生:我知道了……

  五、作业超市

  1、你能自主设计本课的作业吗?(指名回答)

  2、建议作业:(出示课件)

  必做:

  (1)、摘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择一段课文背诵。

  选做,请选择一题,认真完成:

  (4)、为《雾凇》编一段广告宣传词。

  (5)、试着给课文中的插图配一段解说词。

  (6)、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还有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希望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

  3、引导学生自主学*,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教学难点:

  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趣质疑。

  1、同学们,大家知道桂林山水吗?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与“桂林山水”齐名的我国著名的四大自然景观,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它们是:长江三峡、云南石林、还有就是吉林雾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有关吉林雾凇的文章。(板书并齐读课题:雾凇,要求学生随老师一起写)

  2、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要问的?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阅读,初读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1、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江畔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雾凇 十里长堤 俗称 凝结 摄氏

  夜幕降临 零下 淹没 模糊

  注意:“堤”,应该读dī,不要读成tí;

  “模”课文中应读mó,不读mú;

  “畔”应读pàn,不要读成bàn。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指导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二)带着刚刚的问题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描述了吉林雾凇奇观。

  第二部分:说明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部分:人们观赏赞叹雾凇美景。

  四、学*奇观,感受美景。(学*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

  (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A、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 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C、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女生朗读)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五、书写指导。

  5个左右结构的'字“堤、俗、、摄、淹、模”都是左窄右宽。“凝、零、雾”笔画较多,要看清笔画,注意笔顺,“凝”字第三笔为撇,第九笔为点,“零”字最后一点不要忘了。“氏”字不要写成“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一个万物萧条的季节,大地冰封,树木凋零,我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这时候,我们都向往南方春天般的温暖,然而,很多人都在这严寒的冬季,赶往我国北方松花江畔的江城——吉林,这时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30摄氏度,是什么吸引着八方来客?

  生: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有一种奇观——雾凇。

  2、雾凇很美,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吧!(播放录像)

  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江城点缀得繁花似锦。

  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当走进祖国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二、探究成因

  1、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生:雾凇有什么特点?

  生:雾凇是什么样子的?

  生:为什么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生: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

  师:看来大家有很多问题,很多同学想知道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可能还想知道在我们这个地方能不能形成雾凇,是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课件显示问题)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显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1)、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课件显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松花江上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生:(读文中相关句子)

  师: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照常理来说江面会怎么样?

  生:结冰。

  师:甚至有些地方冰很厚,能在上面开车。

  师:为什么这一段反而不会结冰呢?(解释:虽然一年四季地表温度变化很大,但是地下或水下的温度一直是恒定的。无论冬夏始终保持在4摄氏度左右。)从水电站排出的水温度在四摄氏度左右,会不会结冰?

  生:不会。

  师: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所以水流经市区的时候——

  生: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我们说过,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午赏落花”,让我们来欣赏这夜晚的雾吧。

  课件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师:水电站流出的水很多,那么水汽也应该很多了。哪些词能说明?

  生:笼罩。

  师:为什么?

  生:十里长堤都被笼罩着了,很多。

  师:真会读书,还有其他的吗?

  生:淹没。

  师:把树给“淹没”了,说明很多。

  生:随风飘荡、涌。

  师:从“涌”可以看出些什么?

  生:水汽很多,已经饱和。

  指导朗读:这些词语很形象地写出松花江畔水汽很多,雾气很浓。能否通过朗读把它们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呢?自己试试看。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反馈

  (3)、通过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松花江畔雾气很浓,但是,有雾气就能形成雾凇吗?世界的水利枢纽——我国的三峡水库同样有饱和的水汽,但在它附*为什么不能形成雾凇呢?(没有一定的低温)

  吉林并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为什么其他更冷的地方没有雾凇呢?(没有饱和的水汽)

  由此看来,雾凇的形成需要饱和的水汽和-30℃的严寒,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徐州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吗?

  生:不太具备,即使形成,也远不如吉林雾凇壮观

  过渡:吉林既有饱和的水汽,又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这是很难得的,所以吉林雾凇特别壮观,厚度能达到40—60毫米,远远超过5—10厘米的普通树挂的厚度。如此壮观的雾凇,是不是一下就形成了呢?(当然不是)

  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才能形成雾凇。它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

  课件展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

  ①镀:说明每一层都很薄,要形成壮观的雾凇需要很长时间。

  ②慢慢地: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③轻轻地: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④一层又一层:第一层的时候,好像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

  (2)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男生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_读: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样读。你感觉怎么样?(有一点罗嗦)

  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4、同学们,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出示填空: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了。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一夜之间松针柳枝有了变化,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过程。

  5、指导朗读: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出示第二小节,先自己试一试。)

  指导: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

  师:谁再来试试?(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指名回答然后再读)

  6、过渡: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三、欣赏美景

  1、板书:奇观

  “奇观”是指什么样的景象?(少见的,稀罕的,壮美的)

  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美丽的奇观吧!(出示课件)

  2、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午赏落花”,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树挂,也就是雾凇)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课件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课件变色: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3、指导朗读

  师:除了感受到雾凇很美,你还有什么收获?

  师生齐读: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

  师:十里长堤全都缀满了雾凇,我们来看看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课件展示)

  师:看,这种景象绵延数十里,你觉得雾凇除了美,还怎么样?

  生:我觉得雾凇很多。

  生:很壮观。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自己练练,怎样才能读出“壮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你读得非常深情。谁能和他比一比。(指名读)

  师:你读得更好,因为你很投入。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课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写了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呢?(第三节)

  5、再来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了他的美。你能用一个成语赞美一下美丽的雾凇吗?

  生:银装素裹、琼枝玉树、美不胜收、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粉妆玉砌……

  6、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7、指导朗读: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练读第三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让我们一齐来读。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琼枝玉树、千姿百态……此时如果让你跟雾凇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生1:你真美呀,像披着洁白的纱衣。

  生2:雾凇形态各异,真神气呀!

  生3:我真想亲眼看看你呀,美丽的雾凇。

  四、课堂总结

  1、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午赏落花”,夜晚的雾和早晨的挂我们已经欣赏,*午时分由于气温上升,树上的雾凇纷纷落下,那落英缤纷的景象同样非常壮观。

  2、1991年前国家主爷爷到吉林视察,恰逢雾凇奇景,让我们和爷爷一起来欣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吧!(播放课件)

  看,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风情万种,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美丽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晶莹洁白,宛如人间仙境。

  1998年他又一次来到吉林,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又赋诗一首: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3、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雾凇形成的过程)

  生:我知道了……

  五、作业超市

  1、你能自主设计本课的作业吗?(指名回答)

  2、建议作业:(出示课件)

  必做:

  (1)、摘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择一段课文背诵。

  选做,请选择一题,认真完成:

  (4)、为《雾凇》编一段广告宣传词。

  (5)、试着给课文中的插图配一段解说词。

  (6)、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还有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希望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4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节:雾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图片,问:这是一幅什么图?(雾凇图)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什么是雾凇?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生回答)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自由轻声读,想想雾凇的形成必须要有哪两个条件?(生回答)

  三、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大家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后四人小组讨论:这两个条件吉林具备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交流)

  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交流)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1)自读这段话,说说这段话什么地方写得很美,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交流

  (3)个别读

  (4)范读(这段话写得很美,能否给老师一个机会,让老师也读一读,好的你们学*。)

  (5)齐读

  过渡:同学们,老师到网上查找吉林雾凇的资料时期,找到了许多图片,被图片上的美景陶醉了,我把它们带来了,正好一起分享一下,看看它们美不美。

  四、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配乐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四幅图,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课文第一自然段生动描绘了雾凇的美丽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

  (1)轻声读,想想哪些词写出雾凇很美。哪些词写出雾凇名气很大?

  (2)个别读

  (3)男女赛读

  (4)小结(板书:闻名全国)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我想同学们对吉林雾凇的景象定是赞叹不已,那让我们看看土生土长在吉林的人们是如何赞叹这一美景的?

  五、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吉林人是怎样称赞雾凇的?

  2、回答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齐读

  (2)自读思考,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交流

  (4)齐读

  3、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xx

  六、交流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许多关于雾凇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吧!

  七、试试做做:吉林雾凇真是太美了,请你做一次小导游,带领游客去领略一番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雾凇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点:体会雾凇的美丽奇观,弄清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难点:弄清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了第22课――雾凇。说说看,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交流)

  过渡:雾凇到底有多美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快速阅读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指名交流)

  板书并解释:奇观――奇异的景象

  2.从哪里看出来雾凇是奇观?

  ①雾凇很美(哪写词语可以看出来?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②雾凇很壮观(从哪看出来?十里长堤 缀满)(相机指导:雾凇是在哪里出现的呢?十里长堤。这词语说明雾凇――壮观。)

  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十里长堤 缀满

  3.同学们想看看这美丽壮观的雾凇吗?

  出示雾凇图片,相机讲解。

  4.此刻,你最想说什么?(指名交流)

  5.你喜欢它吗?能带着你喜爱的感情读一读吗?(指名交流,学生评价。你能像他读得一样好吗?或者你能读得比他好吗?)

  6.让我们再来品位一下这美丽的北国风光!(齐读第一自然段)

  7.这样的景象真是太美了,难怪人们要把它称为――奇观。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南方有雾凇吗?(没有)此时你最大的疑问是什么?(指名交流,学生提问)

  2.你能在文中哪里找出答案呢?(第2节)

  3.指名读第2节。谁来说说看,答案在哪里?(指名交流)

  4.雾凇成因:(板书:成因)

  ①饱和的水汽――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从哪里看出来?

  a.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弥漫着阵阵雾气。

  b.每当夜幕降临……十里长堤。

  板书:水汽

  ②遇冷凝结:吉林温度如何?能零下30摄氏度。

  板书:遇冷 凝结

  5.你最喜欢第二自然段中的哪写句子?能给我们读一读吗?

  a.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模糊了。

  b.这蒸腾的武器,慢慢地、轻轻地、……镀上了白银。

  生读。评价。指导体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等词语”。

  6.就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引读)――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7.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二节,用心记住雾凇形成的过程。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夜晚来临,十里长堤上本来还是一片黑森森的林木,只不过一夜,就变成了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

  实在让人称奇。(出示多媒体)请同学们仔细观赏,选一个镜头,用几句话描绘一下。(指名交流,评价)

  2.看着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此时此刻,你最想用哪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你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吗?(指名交流)你来读一读它。从你读的过程当中,老师感受到了你的感叹!

  3.谁能用赞叹之情读好第三节?(生读)

  4.让我们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第三小节。

  五、拓展

  1.现在,你就是一名导游,要向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全世界的游客介绍吴淞,你打算讲哪写内容?(景象、成因)

  2.先向你的同桌介绍。再到前面来交流。(两三名)

  六、作业

  1.背诵这篇课文。

  2.向同学或亲朋好友介绍一处你游览过的自然风光,讲清楚它的特色。

  板书设计:

  美丽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奇观 壮观 十里长堤 缀满

  22.雾凇

  成因 水汽――遇冷――凝结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丰子恺四年级语文《白鹅》教案 (菁华3篇)

丰子恺四年级语文《白鹅》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等词语。

  2、理解、积累好词佳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幽默风趣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并养成仔细观察的*惯。

  三、教学难点

  学会抓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四、教材分析

  《白鹅》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文章,在作者丰子恺眼里这白鹅俨然就是一位高傲而固执,忠诚而可爱的朋友,所以文本的字里行间每每渗透着那份欣赏和爱怜。

  五、学情分析

  该学段的孩子已能在初读充分的情况下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三年级一年的语言实践训练,基本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有喜爱的小动物吗?你喜爱它的哪些方面?

  丰子恺先生也喜爱一种小动物,他不但心里喜爱,而且还进行了仔细观察动手写成文章呢!今天我们就来学*《白鹅》。板书:白鹅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一会儿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白鹅的初步印象。

  2.谈对白鹅的初步印象。

  师:听老师读完课文,你脑海中浮现出一只怎样的白鹅呢?

  生: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

  师:这不仅仅是我们的感受,更是丰子恺先生初见这只白鹅时的第一个印象。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作者第一次见到白鹅时的样子吧!(齐读第一自然段)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是一个总起句。

  师: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应该重读?为什么?

  生:“好”和“高傲”。

  教师引导:

  “好”:作者初见这只白鹅,就被它的高傲吸引住了,从心里喜欢它。

  “高傲”:统领全篇的词,突出了鹅的特点。

  3.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吧!------“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三、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在以后的相处中,丰子恺先生发现,它的高傲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从课文里去寻找答案吧!找到答案后的同学请举手!

  生读完后,师提问:鹅的高傲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鹅的高傲还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指名回答)

  (一)、鹅的“叫声”

  (1)阅读第三自然段,哪些句子表现了白鹅的高傲呢?找出你认为表现白鹅高傲的词,做上标记。

  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你们看,光叫声,丰子恺先生就用了4个词语来形容,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白鹅叫声的高傲。

  通过读这些词,一只活灵活现的高傲的白鹅仿佛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2)本文写鹅的叫声和谁相比较?指名读第3自然段。

  指名答:本文写鹅的叫声和狗进行比较。

  师:这种写法叫对比。

  “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这句话说明它的旧主人也很喜欢它,认为它是忠实的动物,可以帮主人看家护院。

  “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上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尽责和勇敢。

  (3)总结:真是“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二)、鹅的“步态”

  鹅不仅叫声高傲,它的步态也那么与众不同。

  (1)阅读第4自然段,你能想象出鹅的步态是什么样的吗?

  分析: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净角”是京剧中的一种角色,也叫“大花脸”,净角出场时,是踏着方步,这就是步态从容、大模大样。

  (教师表演净角出场)

  (2)丰子恺先生为了突出鹅的步态,还把鹅和谁做了一个比较呀?(再读课文)

  指名答:鸭子

  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步态有什么不一样?

  鸭子:步调急促,局促不安,(表演)

  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表演)

  通过与鸭子进行对比,更加看出鹅走路时高傲的样子。

  (3)让我们再读课文,再次感受鹅走路时的高傲!

  (三)、鹅的“吃相”

  鹅的步态和叫声够高傲的了,但和它的吃相相比,就不算什么了。

  (1)默读5-7自然段,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使你感受到了它的高傲呢?

  (2)小组讨论,并且勾画出描写白鹅高傲的词语或句子。

  (3)小组代表发言。

  它的吃法:(一日三餐、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出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出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4)这样从容不迫的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狗会趁机偷吃鹅的饭。)

  (5)想一想,这鹅就连见了生客都要厉声叫嚣,那它的饭被狗吃了,它得气成什么样呀?听老师读一读吧!

  明确:作者称之为“鹅老爷”明贬实褒,言语间流露出来的亲昵表现了作者对鹅充满爱意。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鹅会厉声叫骂、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哪里写出了鹅吃饭时,非得有一个人侍候不可呢?(指名答)

  (我们不胜其烦……它仍是要走远去的。)

  (6)丰子恺先生对这只白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真是架子十足!”“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作者语言风趣,运用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四)、就是这样一只高傲的白鹅,主人却不胜其烦,给这位鹅老爷当起了堂倌---服务员,天天去侍候它吃饭。你觉得作者喜欢这只白鹅吗?

  (喜欢)

  四、课堂小结

  本文细致刻画了鹅的叫声、步态、吃相,表现了白鹅高傲的特点,也表现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五、写法点拨

  本文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鹅的特点。首先明确事物的特点是什么,直接点明;其次选择具有与所写事物相对的对比物,描写对比物的特点,以突出、反衬所写事物的特点。

  同时作者还运用明贬实褒的写作手法来描写白鹅,更加表现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六、心灵感悟

  丰子恺先生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一只高傲的白鹅。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仔细观察,把事物写活,给人们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七、巩固练*、

  1、作者笔下的白鹅有什么特点呢?(高傲)

  2、白鹅的高傲表现在哪几方面?(叫声、步态、吃相)

  八、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板书设计:

  13.白,鹅

  总写:高傲

  白鹅,分,叫声,严肃郑重,厉声呵斥,架子十足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

  写,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丰子恺四年级语文《白鹅》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分析“白鹅”特点,理解作者对白鹅的思想感情。

  2、学河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3、学*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理,使学生掌握本课重点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关注自然的“有心人”和“有情人”。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分析“白鹅”特点。

  2、学*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难点

  学*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教学突破

  加强和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利用辐射教学,引入相关写法的篇目让学生比较、感悟,从而理解并会运用比较手法突出事物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印发《杨柳树》、《苏州园林》片断、《狗獾》片断,准备白鹅图片。学生准备练字本,预*课文。

  教学步骤

  (第1谦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背诵诗歌导入课文1、背诗谈论

  2、诱思导学,梳理内容2、整体感悟

  一、由背诵诗歌导入课文(约x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学生齐背骆宾王的诗《鹅》,问学生:诗中描绘了鹅的什么特征?

  2、出示白鹅图片,请学生自由说说鹅还有哪些特征?(提示:从鹅的生活*性、对人的贡献、叫声、走路姿势等方面说)

  3、今天我们一起学*丰子恺笔下的

  《白鹅》,看作者是如何抓特征刻画这只白鹅的?

  1、齐背骆宾王的诗《鹅》。说出诗中描绘的鹅的特征:善叫、颈长、白羽毛、红脚掌、善游泳。

  2、学生观察图片,说鹅的其他特点。

  可能有:喜吃鱼,好养,不挑吃住,走路一摇一摆,很威风、雪白的羽毛很漂亮。

  3、听、猜想。

  二、诱思导学、梳理内容(约x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意,勾划生字词。

  2、幻灯片出示生字词,请学生认读、理解。

  3、请学生思考:

  (1)你认为作者对白鹅的态度是怎样的?用课文中相关的词句回答。

  (2)“我”喜欢白鹅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语言概括回答。

  1、自由朗读,感知文意,勾划生字词。

  2、学生认读生字:叫嚣、引吭、奢侈、盛馔、岑寂。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冥顽、窥伺、奢侈、三眼一板、蹑手蹑脚。

  3、学生思考后回答:

  (1)喜欢(因为它对我们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使主母和主人都喜欢它)

  (2)“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因为它对我们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物质上的贡献是生蛋,精神上的贡献是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三、本课小结《白鹅》抓住白鹅的傲慢的特点,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四、板书设计参考

  高傲:

  头部

  叫声

  步态

  吃相

丰子恺四年级语文《白鹅》教案3

  教学内容

  13 白鹅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京剧、滋味、倘若、侍侯、脾气、责备、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白鹅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难点:引导学生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课文《白鹅》。一看到这个题目,大家就想到什么?(唐朝骆宾王作的诗《鹅》)大家一起比比谁背诵得更好。

  2.课件出示丰子恺的画《鹅》,简单介绍丰子恺。现在老师给你们欣赏一幅丰子恺所作的画《白鹅》,同学们认真观察后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他画得怎样?为什么会画得好?

  3.师:是的,他所作的画真是惟妙惟肖啊!那是因为他在生活中观察入微,掌握了鹅的外形结构,了解了它独特的*性。

  4.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不仅用画笔把白鹅栩栩如生地画出来了,还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写出了文章,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课文,看看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独立朗读课文。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求: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难字、难句时作上不同的标记;把难读的词语、句子提出来,同学们相互启发读。

  2.课件出示词语,读生字、新词。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强调读准“颈、吭、倘、供”的字音和“看守、净角、譬如、窥伺、侍候、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倘若、供养不周”等词语,注意翘舌音、多音字的读音。

  4.了解“净角”,出示课件:净角”脸谱图像。

  “角”是多音字,在“角色”中读“jué”,而不是“jiǎo”。

  5.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

  6.开火车读文。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提出学*目标:自由读文,思考全文写的是一只怎样的白鹅?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

  2、汇报交流。

  3、再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白鹅的高傲的?

  4、老师小结:整篇课文都围绕第一自然段中“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第二自然段它不仅连接第一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读写结合训练:

  (1)再齐读第二自然段,理解“更”的用法(承上启下,突出“下”。)

  (2)学写过渡句:在生活上,爸爸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照顾我。在学*上,爸爸对我的要求十分严格。请用“更”字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自己再说一个过渡句。

  6、师生对读第一、二自然段,加深体会课文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7、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作者笔下具有高傲特点的白鹅,而且学*了“承上启下”的写法,这种过渡方式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在今后的作文中可以加以应用。

  四、作业。

  1、写生字。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自由读文,并作批注,画出不理解的地方,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全文,知道了白鹅是一个高傲的家伙。课文是通过它的叫声、步态、吃相来写的。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我们这节课继续进行学*。

  二、提出目标,自主学*。

  1、师:课文围绕白鹅的叫声、步态、吃相这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同学们觉得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就在感受较深的词句上做上记号,并批上旁注,尝试读出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主学*。

  三、交流展示,深入探究。

  1、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具体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些词中,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写出来。

  (从“厉声大叫”“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等词语体会白鹅 “高傲”的特点,并想象它好像在说什么。)

  2、师质疑:老师不明白了,从刚才同学们的朗读中读出是喜爱,可从字面上看,作者好象并不喜欢白鹅。作者对它到底怀着什么感情?再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知道的?

  学生再次交流: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作者认为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词句看出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非常尽职,可见作者实际上是很喜欢白鹅的。

  3、指导读书方法: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引读有关句子。)

  4、读一至三自然段,再找出这些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体会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

  5、你们喜欢这样的描写吗?文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描写,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

  6、齐读第四自然段,让生说说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

  (体会作者通过鸭和鹅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

  7、同学们能从课文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下面的同学注意看,要用课文里的词语评评他们演得像不像。

  8、对读课文:师读“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学生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读好“步调急速、局促不安、大模大样、从容不迫”。

  9、学*第五~七自然段,让生边读,边做动作。想一想:这几段都是写鹅的吃相特点,作者是怎样把它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抓住“先……再……然后……”这个句子,体会鹅吃饭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10、指导朗读。

  四、总结延伸,迁移运用。

  1、丰子恺老先生风趣幽默的语言使我们看到一位趣味十足的鹅老爷,通过学*本课,你能总结一下本课的写作方法吗?(对比,反语,拟人)

  2、小练笔:你一定也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它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运用今天学*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语文园地四》四年级上册教案 (菁华3篇)

《语文园地四》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我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一、激趣导入

  1、《神笔马良》、《哈利波特》、《指环王》的片段。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都是些什么电影吗?

  3、是的,这些精彩的电影都是根据童话故事改编而成的。其实,童话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天地,一起去感受他的美妙神奇、绚丽多姿吧。

  二、八面来风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很多关于童话的资料,现在能相互交流一下吗?

  2、交流。

  3、老师也从网上下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学法指导】鼓励同学们收集关于童话的资料,并和小伙伴相互交流。

  三、我的发现

  1、师:这么多美妙的童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其实呀,童话故事的编写是有一定规律的,小林和小东就发现了一些,我们来看看吧。

  2、男女生分读书上的“我的发现”。

  3、说说小林和小东经过本组童话故事的学*后发现了什么?

  4、回顾读过的童话书,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5、全班交流。

《语文园地四》四年级上册教案2

  教材简析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教媒学体准使备用

  词语卡片。

  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的成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要求:

  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这样形成的。要言之有序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

  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学法指导】架设课外知识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创设情境,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

《语文园地四》四年级上册教案3

  课时目标

  回忆生活,筛选内容。看看那些事情是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选定它们作为*作材料。

  一、导语:

  牛顿因为发现苹果的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发现了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多少发现,就给人带来多少惊喜。可见,发现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个本领,谁就可能成为有本事的人。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有趣的发现,你能把它写出来吗?

  二、资料链接:

  课文《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好看得很。”这段话通过叶子的变化来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具体地描写出叶子的美,颜色:嫩红、嫩绿。样子:一顺儿朝下,均匀,没有重叠,不留一点儿空隙。动态:漾起波纹。作者之所以描写这么具体,是因为他经过了仔细观察。

  三、*作构思:

  1.确定*作材料。

  2.抓住重点,把观察的过程清楚、具体地写下来。

  3.融入感情。

  四、资源共享

  观察一种植物:花、草、树木等。观察一种动物:蜗牛、蝴蝶或鸟类、兽类等。

  一、*作方法:

  1.观察的过程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发现的?是靠观察过程中的看、听、想、实验等方法发现的?还是靠请教别人发现的?发现的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具体清楚地写下来。

  2.把你在发现过程中的好奇、困惑、兴奋等与之相关的感情融入文中。

  例文:《我发现了潮来花籽的秘密》

  二、开心练笔

  三、交流探究

  同桌间相互交流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段落,并进行评议。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四年级语文母鸡教案 (菁华3篇)

四年级语文母鸡教案1

  一、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 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二、自读自悟

  1、 师生共同制定阅读目标。

  (1)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流利、读正确。

  (3)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2 、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三、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2)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3)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4)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 、全班交流。

  3、 同组合作,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分辨褒贬,积累词语

  1 、思考讨论: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感情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 、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五、反复回味,走*老舍

  1、 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赏析名篇的方法。

  2、 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课后小节:

  当我读这一课时,被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的精神所感染,因此我并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抓住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为主线,进行交流、体会,最后我还推荐了课外阅读《麻雀》《柱子上的母鸡》。

四年级语文母鸡教案2

  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 邻居母鸡的生活*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猫是十分*凡的动物,但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的笔下,它如同一个既淘气又可爱的孩子。他笔下的母鸡又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一篇文章《母鸡》。(板书课题,齐读。)

  2、你对母鸡的印象如何?(指名回答)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又是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读课文时注意读准生字新词,有困难的词语多读几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读后检查生字新词。

  出示新词:如怨如诉反抗欺侮成绩凄惨慈爱辛苦

  师: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读得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自学情况。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谁愿意来挑战一下?(指名读)还有谁想来试试?(指名读)随机正音,理解词语。重点:如怨如诉、欺侮、凄惨。(评价:嗯,掌握得不错!)

  三、把握整体结构,深入领会课文

  (一)感知母鸡特点,明白讨厌原因。

  读了课文,你觉得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如何?(指名回答)(一开始讨厌,后来不敢讨厌)根据回答板书:讨厌不敢讨厌

  1、作者讨厌母鸡,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这部分内容?(1—3)请你默读课文的1-3段,找一找作者讨厌母鸡的原因。

  2、读后交流:找到了吗?把你找到的读一读。

  第一小节:抓住“没完没了,没什么理由,细声细气,颤颤巍巍,如怨如诉”这些词语来体会作者对母鸡的讨厌。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对母鸡的讨厌表现出来吗?试一试。(随机指导朗读)

  师:作者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只怎样的母鸡?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板书:无病**)

  第二小节:抓住“不反抗,欺侮,趁其不备,狠狠”这些词语来体会。随机指导朗读,这会你看到的又是怎样的一只母鸡?你讨厌它吗?试着读一读。(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欺软怕硬)

  第三小节:抓住“差不多,恨不能,就是……也……”来体会,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用夸张的写法讽刺了母鸡的爱炫耀,表达了自己讨厌母鸡的情绪。你能把这种讨厌的情绪表达出来吗?随机指导朗读。作者讨厌母鸡,还因为它——(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炫耀)

  (二)体会作者对母鸡尊敬之情。

  1、过渡:正因为这只母鸡无病**、欺软怕硬、爱炫耀,所以作者对它心生讨厌。让人如此讨厌的母鸡,等到它有了鸡雏之后,作者为什么又不敢再讨厌它了?

  2、课文中有一段话已经明确告诉我们了,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指名说。(第9段)

  出示第9段: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3、齐读第9段。读后思考:作者用哪些词来评价母鸡?把这些词语圈出来,读一读。(交流后板书: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小结:是啊!这是一只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鸡。

  4、请你从课文5至8自然段中,重点选择其中一个自然段,细细地品读,找一找文中的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母鸡的这些特点?待会儿咱们一起交流。

  5、指名学生交流:你选择了哪个自然段?你找到了哪些词语?从这些词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6、是呀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就必定是一位英雄。”所以——学生接读: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7、老舍先生不敢再讨厌母鸡的背后,正是对这只鸡母亲的敬重。因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四、引导学生感受母爱,学会感恩。

  是啊,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永远不会枯竭,它永远陪伴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1、在*时的生活中,妈妈是怎么关心、照顾你的?你又是如何报答妈妈的?

  小结:这就是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动物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同学们,其实你们的母亲也都是英雄。让我们全体起立,怀着敬意一起读读这一段话吧!齐读第9段。

  应山小学 赵文燕

  课后反思:

  教完这节课,我感觉很成功。

  (一)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篇课文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作者讨厌母鸡,二是作者不感再讨厌母鸡了。课文脉络十分清晰。让学生紧紧围绕课文中的这两句话,自读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如在感受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特点时,学生找到“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的身边来。”感受到母鸡的负责。“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他自己却消瘦了许多。”感受到母鸡对鸡雏的关心。“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他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感受到母鸡很勇敢……这样的学*,谁能说学生不是在进行自主学*?

  (二)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母爱教育。通过课文的学*,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四年级语文母鸡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随文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体会本文与《猫》相比,不同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

  1、回顾课文《猫》,导入新课。

  2、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

  3、检查预*,正音:

  如怨如诉、反抗、欺侮、成绩、凄惨、慈爱、辛苦、可恶、一撮儿毛

  (回忆旧知,为感知写作手法的差异埋下伏笔。)

  二、理清脉络,尝试分段

  1、找一找:

  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把课文分成两段。

  2、评议。

  (从作者的情感主线入手,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感知写作线索。)

  三、研读文本第一部分,培养概括能力

  1、1~3段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母鸡令人讨厌?找到重点词、句划下来,想想原因。能干的孩子每段试用1~2个词概括原因。

  第一段:

  抓“没完没了”、“没有什么理由”等词,帮助学生提升概括:

  无病**。

  (学生能总结出“吵闹”、“烦躁”即可。)

  第二段:

  抓 “忠厚”、“趁其不备”等词,概括:

  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第三段:抓“发狂”、“恨不能让全世界知道”等词,概括:

  自大、爱炫耀。

  (在研读中培养语感与概括能力;教师即时反馈提升学生的语言,加深理解。分层要求,兼顾差异。)

  随机理解句子:

  “母鸡下蛋的时候可爱叫了,就是聋(lóng)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体会画线部分夸张的写法,照样子说一说:

  这道题太简单了,___________________

  去少年宫的路我太熟了,___________________

  (了解写作方法,感受夸张手法的生动幽默。仿照句子说话,进行迁移创造。)

  四、自主探究,围绕主题研读课文

  1、什么原因使作者改变了看法?在文中找到能概括说明这一原因的句子,画下来。

  出示:

  它负责、慈(cí)爱、勇敢、辛(xīn)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这三句话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意义深刻,是整篇文章的中心。聚焦中心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关键词句的敏锐度,也为学生解读作者态度转变的原因提供了依托。)

  2、围绕“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研究4~10段,圈划词句,说说感受,还可以写写旁注。

  3、自学、交流、补充、评议:

  预设要点:

  (许多词句中都蕴含好几层含义,学生只要能说得有理有据即可。)

  母鸡所做的一切(保护、喂养、照顾、教育子女)都是作为母亲尽责的表现。

  慈爱:

  “一点儿”东西就“紧”;鸡雏的肚子“像汤圆似的”,自己却“消瘦”许多;给鸡雏取暖;任凭鸡雏在它身上调皮,“一声”也不哼。

  勇敢:

  “不论……总是”;“假若……一定……连……”

  辛苦:

  “立刻警戒”:换词解释“警戒”,消瘦、夜间睡不好……

  (引导学生紧密围绕主题研究课文,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受。教师协助,在关键处予以提示点拨,为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中心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4、感情朗读4~8段:

  体会母爱改变了母鸡,深入理解中心句。

  5、“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研究“不敢”,读出敬意。

  (自主研究、讨论后,再次聚焦中心句,带着更深的理解二次朗读,提升情感体验。)

  五、体会写作方法,尝试迁移运用

  1、引导理解作者对猫和母鸡情感的不同,造成写法的差异。对比优缺点能更突出转变的不易。

  (抓住情感线,大致感受写作手法的差异。)

  2、老舍现在对母鸡敬佩有加,再听到母鸡的叫声,还会觉得它烦吗?感兴趣的试完成三星题:

  改写课文第一段,写出“喜欢”的情感。

  (机动,视课堂时间,可安排回家完成。)

  【板书设计】

  无病** 勇敢

  欺软怕硬 母爱 负责

  拼命炫耀 慈爱

  辛苦

  ……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菁华3篇)(扩展7)

——四年级语文尊严教案 (菁华3篇)

四年级语文尊严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写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

  学生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质疑问难。

  3、想一想,课文只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2、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只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事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咙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3、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么想的?

  点拨,揭示中心

  1、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让学生读一读,并试着拟一条人生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等方面去想,然后交流。

四年级语文尊严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认识多音字“难”,重点指导“尊、善”的写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默读课文,积累含有近义词的四字词语。

  3、通过想象画面、比较句子等方法,品读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词句,从中感悟人物形象。

  4、抓住语言描写中的标点变化及否定词的运用,进一步体会年轻人一次比一次坚定的态度。

  5、体会年轻人哈默自尊自强的品质,懂得什么是尊严;学*杰克逊大叔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新课文,题目是——尊严。看老师来写课题,“尊”是这一课的生字,里面的一短横一定不要丢掉,下面的长横要写舒展。齐读课题。

  同学们,结合预*,知道什么是尊严吗?看,这是尊严在字典中的意思,(出示:1、尊贵庄严。2、可尊敬的身份和地位。)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你会对尊严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先来看看大家对词语掌握的怎么样。

  第一行:课文中啊,出现了几个外国的地名和人名的词语,谁来读一下?沃尔迅是南加州的一个小镇,来,一起读一下。

  第二行:逃难善良款待例外捶背赞赏

  这里有一个多音字,难,谁会组词?出示。

  看这个字比较难写,善良的善,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拿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一下。

  第三行: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请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这几个四字词语,你看,这几个词语都是写的人物的——外貌。

  还有一个词语:一齐读。(出示:狼吞虎咽)

  仔细看这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吞,咽。是,词语中含有近义词。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来吗?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个,读一读吧

  三、整体感知。

  1、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大家快速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儿?

  老师发现,刚才读的词语中,有一部分也可以帮助我们概括课文的内容,试试看。(出示:沃尔逊逃难款待狼吞虎咽例外赞赏)

  指名交流:师点拨,小结:看来借助关键词语来归纳课文内容,是个很好的方法。

  2、读了课文,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四、深入探究。

  (一)探究外貌描写。

  1、同学们,年轻人作为逃难人群中的一员,他和其他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先来画出描写他们相同表现的句子。

  若生先说外貌,评价:对,他们是同样的饥饿,同样的疲惫等。还有吗?提示:相同表现的句子。

  学生找到两个“狼吞虎咽”的句子。

  自己读一读,从他们相同的表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逃难的人啊?(背井离乡,躲避灾难)想象一下,他们在路上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他们被饥饿所困,被疲惫所困,被焦渴所困,所以课文中是这样来描写他们的。刚才我们说到了,这里是对他们的——外貌描写。【板书:外貌】来,带着感受读出来,一起读。

  小结:通过这样的外貌描写,(指黑板)我们体会到了年轻人和所有逃难的人一样,此时最需要——(生说),然而,他并没有选择这些,而是选择了——先劳动。

  过渡:下面的课文啊,作者着重为我们描写了年轻人和杰克逊大叔的对话,同学们,来默读一下课文2-4自然段,把这几次对话找出来。

  (二)探究语言描写。

  1、出示3组对话。让我们把目光先聚焦到这位年轻人的语言上,读一读,看看每一次语言中,他都想表达什么意思啊?引导学生表达意思,适时引导读好3次语言。

  师:看来大家明白了,年轻人是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同学们,再来仔细读一读,看看这3次语言描写有什么不同吗?来,不着急,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A标点不同。

  B含有否定词。

  出示第三句,(“不”变红,哎同学们,注意这个词的位置了吗?

  对啊,用在句子开头,而且是简短的一个字。(范读)不,你读出什么来?小结:否定词的运用就让我们感受到年轻人内心一次比一次坚定。

  C杰克逊大叔一次次地让年轻人先吃饭,都被他这样坚定的拒绝了。同学们,这拒绝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什么呀?(尊严,骨气)

  D配乐情境朗读:让我们来到这个寒冷的冬天——

  疲惫不堪的年轻人急需食物充饥。可是当杰克逊大叔把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却真诚地请求说——(生读第一次语言)

  当杰克逊回答他没有活儿需要做时,年轻人坚决拒绝说——(生读第二次语言)

  当杰克逊大叔答应让他先吃饭,后劳动时,年轻人毅然拒绝说——(生读第三次语言)

  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年轻人的语言,【板书:语言】体会到他维护尊严的坚定决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描写人物语言是表现人物特点,感受思想品质的重要方法。

  E作者啊,还刻画了年轻人的动作哪【板书:动作】注意看,年轻人第一次说话时——第二次——第三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变化中,你又体会到什么?说说你的想法。(落到“尊严”)

  杰克逊大叔也深深的感受到了这一点。他让年轻人为他捶背,之后把食物递给了年轻人。年轻人——(出示)

  我们再回到刚才的两个句子,你们看,同样是狼吞虎咽的吃,现在发现了吗,有什么不同呢?

  其他逃难人得到的是施舍,年轻人得到的是劳动的报酬。这正是他们的不同之处呀!(说的慢一些)

  五、点明中心句。

  面对这样一位年轻人,杰克逊大叔是怎样评价他的呢?指名读。

  “他什么都没有”,他没有什么呢?为什么他什么都没有,却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呢?

  师小结:是啊,他虽然是个一无所有的人,却永远最尊贵的人格啊,所以说他是——生读:百分之百的富翁!

  正如杰克逊镇长所言,哈默凭着自己的骨气和毅力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石油大王。

  课件出示:哈默资料

  亚蒙·哈默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西方,他被称为点石成金的万能富豪,到1982年,他的石油公司已排名世界第八。1988年,他向*少年儿童基金会捐款2万美元。

  课文学到这里,你从文中的另一个人物——杰克逊大叔身上又学到了什么呢?

  六、全文小结:

  学完课文,你是不是对尊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呢?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课下请大家查找一下有关尊严的名言和故事。

四年级语文尊严教案3

  一、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 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二、学*重难点:

  体会什么是尊严,学*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

  三、学*准备: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

  四、学*时间:2课时

  五、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质疑问难。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 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2 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 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四、课堂作业

  1 抄写生字新词。

  2 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 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小伙子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描写小伙子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2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3 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怎样的人?他是怎样想的?

  二、点播,揭示中心

  1 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 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使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三、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四、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1 自由读。

  2 指名读。

  3 分角色读。

  五、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方面去想,然后交流。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菁华3篇)(扩展8)

——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教案 (菁华3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教案1

  一、指导思想: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惯。

  3.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板书:远 *)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13 观 潮

  远 潮来前 雄伟壮观、

  (钱塘江潮) 潮来时

  * 潮过后 有声有色

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教案2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为我们编选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叙述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有远而*,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壮观和雄伟。

  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声威,还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的反映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由衷的发出了“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编选本篇课文的意图有二,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关键词句、重点段落,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情分析】

  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景,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学会“潮、称、盐”等13个生字,认识“罩、屹、鼎”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词语。

  2、通过“三读(读准、读通、读懂)”,自主学*,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中,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有关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大潮的景色。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读议结合法、理解想象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准备】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说说哪个景点给你留下印象最深。

  2、今天呀,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去领略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伸出你们的手,与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3、“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观“字,意思一样吗?快查查字典,看看分别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拉*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XX,形成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初读:请同学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

  2、检查生字词:以学生已有的水*为起点,在学生自读、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点拨。提醒“蒙”字中间的短横不要丢掉,“薄”字不能写出左右结构,“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3、播放视频:同学们,你们想亲眼看看这奇特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对话,给学生留下宽松的、自由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理清课文脉络。

  三、重点研读,感受奇特美景

  本环节紧紧围绕“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奇观)进行教学。

  1、同学们,刚刚录像里潮水的景色,咱们课文里也有,赶紧翻开课本,自由默读课文3、4、5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潮水的句子特别喜欢,你就把它画出来,先自己读一读,一会再请同学来展示。

  ①学生先自我尝试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③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2、全班分小组展开讨论,两组寻找“你看到什么”,两组寻找“你听到什么”。

  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点拨下列词句的理解

  ⑴讨论交流,你听到了什么: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狼吼

  ①通过师生模拟雷声“轰隆隆”体会理解“闷雷滚动”。

  ②展开想象,说说怎样的声音,才会让你感觉到天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⑵讨论交流你看到了什么:人声鼎沸、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

  ①学生交流想象潮水来临时人们的`心情,表演人们的动作,从而理解“沸腾”、“人声鼎沸”:如果你此时就站在江边,看着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你等待已久的大潮出现了,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样做?结合你现在的感受再来读读。

  ②出示对比句:学生对比交流。

  浪潮越来越*,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⑶小组互评,相互补充,加深体会感受。

  ⑷引导再读:刚刚我们从全班的合作交流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这奇特而又壮观的大潮,钱塘江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再次感受这震撼人心的美景把。

  设计意图: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3、创设情境,运用词语

  ⑴引导:今天我们学*的这两段话里有很多非常优美的词语,你们喜欢吗?想要积累它们吗?下面听老师说意思,你们猜词语,看谁掌握,反应最快。

  ①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②风和浪都很*静—

  ③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④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⑤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⑵积累词语,单单知道意思还不行,还要学会运用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应用一下把,假如你是一个小记者,现在你就在钱塘江边,你要报道这样一个天下奇观,你会怎么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词语的办法要求学生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同时又采用小记者报道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内化知识,升华感情。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生交流学*本课后的感受体会。

  2、出示作业自助餐:

  ①喜欢积累的你,背诵课文3、4自然段,并抄一抄,背一背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句语。

  ②喜欢交流的你,向你的爸爸妈妈简单介绍钱塘江奇特壮观的景色。

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教案3

  一、指导思想: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惯。

  3.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板书:远 *)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13 观 潮

  远 潮来前 雄伟壮观、

  (钱塘江潮) 潮来时

  * 潮过后 有声有色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菁华3篇)(扩展9)

——小学语文四年级《墨梅》教案 (菁华3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墨梅》教案1

  教材分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王冕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作者善于画梅,也喜欢咏眉梅。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全。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砚、冕、乾、坤”这样四个生字,理解“墨梅、洗砚池、淡墨痕、满乾坤”等词的意思。

  2、能理解《墨梅》的诗意,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3、能联系诗人的生*,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难点: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梅识美,品其“淡”“清”

  1.欣赏梅花图片,教师解说:梅花真美啊!走进梅园,各种颜色的梅花就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瞧,这是粉红的,像——霞,这是白色的,如——雪,这是淡绿的,似——玉。梅花真美啊!漫步于梅园的小路上,感觉整个梅园都被梅香浸透了。是啊,无论是粉的、白的,还是绿的,都显得是那么的淡雅高贵,清秀脱俗。(板书:淡)

  2、回忆赞美梅花的诗句,教师相机出示,学生齐读。

  二、“墨梅”解题,初识王冕

  1、(出示墨梅图)同学们看图,这是什么梅?(墨梅)

  2、为何称作它为墨梅?(因为这是用墨画出来的梅花。)

  3、是的,相传古人因看到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想到了用浓浓淡淡的水墨来画梅花。这就是——墨梅。

  4、而说到画墨梅,当属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造诣最深。(出示王冕简介,生快速浏览。)

  5、我们一起来把王冕的名字来写一写,注意“冕”字的上半部分和感冒的“冒”是一样的,中间和下面的横和左右是不相连的,切不要写成“曰”字。

  跟着老师书空。

  6、王冕爱梅啊,这一天他家洗砚池边的梅树上的梅花盛开了(图片出示),那淡雅的色彩、宜人的清香让王冕沉醉了,于是他挥墨画下了这么一幅墨梅图。为了使画的意境更加深远,他还在画上题了一首诗。(出示墨梅诗)。

  三、初读《墨梅》,读出节奏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

  2、自由读诗、指读、正音、吾、砚。

  3、诗的第一句里还有一个生字(板书:砚(yàn))。我们知道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

  4、老师再请位同学来准确、流利地古诗来读一读。(个别读。)

  5、读得字正腔圆。刚才老师听出你在“吾家”后面停顿了,在“洗砚”后面停顿了,你读出了古诗节奏。通常七言诗都是按照这样二二三的方式停顿的,这样就能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了。下面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手势,一起来把这首诗有节奏的读一读。

  6、齐读(师用手势引导)

  四、自读自解,梳理诗意

  1、同学们再来自由地把这首诗来读读,想想:你能理解哪些词句的意思?哪些地方你还读不懂,做上记号。

  2、生自读古诗、交流。

  3、“吾家洗砚池头树”是指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4、吾家就是我家(板书:我),古人说吾我们现在说——我,这是古今语言表意的不同。像这样的例子在这首诗中还有一处,古人说:个个花开,我们现在说——朵朵花开。

  5、“个个花开淡墨痕”是指梅树上的朵朵梅花盛开了,画在纸上显现出淡淡的墨痕。

  6、“不要人夸好颜色”是说不要别人去夸它的颜色有多么的好。

  7、“只流清气满乾坤”只要在天地间留下清香。

  五、图诗相融,人梅合一

  1、众所周知梅花的色彩是十分淡雅的,在王冕的《墨梅》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寻,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个个花开淡墨痕)。(补足板书:淡墨痕)

  2、同学们看图(出示墨梅图),因为梅花很淡雅,所以王冕——(用淡淡的水墨勾勒出梅花的样子。)

  3、画纸上只留下若有若无的淡淡的墨的痕迹,这就是诗中所云的:个个花开——(淡墨痕)

  4、你能读出淡雅的味道来吗?(生读)

  5、梅花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玫瑰的娇艳,可王冕为何会对淡雅的梅花如此钟爱呢?(生沉思)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冕的生*。

  6、出示:默读

  元朝的达官贵人们千金向他求画,王冕拒绝了;老朋友泰不华举荐他做官,王冕谢绝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要赏识他的才华决定重用他,王冕选择了退隐山林。

  7、元朝的达官贵人们千金向他求画,王冕——生:拒绝了。老朋友泰不华举荐他做官,王冕——谢绝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要赏识他的才华决定重用他,王冕选择了—生:退隐山林

  8、你感受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王冕?(我觉得王冕不追求名利。)

  9、说的好,答应求画他可以得到金钱,选择做官他可以得到权力,这些对于王冕来说不过是浮云,一个“淡”字道出的是王冕一生对名利的淡泊。(板书:淡泊名利)他不正像这墨梅一样。(生齐读:个个花开淡墨痕)。

  10、王冕为什么会把名利看得那么淡呢?或者说王冕看重的又是什么呢?我们继续读诗。生: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11、为何不用“留”(补足板书:清气)先给两个“liú”组词。

  (留下、留存)(流动、流泻)

  12、字音相同,意思却不同读出来感觉也不同。听老师来读读这两个字流(手势起伏,声音悠长)师:留(用手一点,干脆短促。)

  13、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试着来读这两个字。(生读)

  14、把这种感觉再放到诗中去读读,你有什么感受?(我觉得“流”是会动的,而“留”好像是静止的。)

  15、你的感觉很妙,宋代诗人林逋在他的诗《山园小梅》中是这样写梅花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示)(指读、齐读)

  16、你们发现没有林逋是怎么样写梅花的香的啊?(暗香浮动)

  17、显然梅香是会动的,它是浮动的,流动的。所以只流清气满乾坤应该是用上流动的流(板书:流)。谁来读出梅香流溢的味道来?(生读)

  18、散发在这广阔天地之间的是梅花的清气。这清气更指的是王冕怎样的精神?(他不追名逐利、清正、他鄙视权贵、淡泊名利、甘于淡泊)。

  19、这清气已化作了王冕一身的——(板书:清白正气)

  21、从元末到明初,朝代在变,不变的是王冕的那一身——清白正气。

  22、无论是对待他鄙视的权贵,还是与自己相濡以沫的老朋友相处,甚至是在万人敬仰的皇帝面前,不改的还是王冕那一身——清白正气

  23、不要人夸、只流清气这就是王冕精神的写照啊。你能读出这种气节来吗?

  24、这就是王冕: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幻灯出示)

  25、这样的王冕,我们由衷地——敬佩、敬重、敬仰。女生读: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26、这样的王冕我们不得不敬仰。男生读: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27、这样的王冕我们怎能不敬仰?(出示墨梅图并配乐)

  28、一支遒劲的梅枝斜伸出来,朵朵晶莹剔透、朴素淡雅的梅花缀满枝头,似乎很透着一股淡淡的墨香。王冕不就是这一株傲然于世、孤芳自赏的独梅吗,此时人化作了梅,梅化作了人。(师读)

  29、诗读到这里我不禁要问问王冕?(对着一学生)王冕啊王冕,若是没有人再欣赏你的才华了,你会去找你老朋友泰不华吗?(不会,因为我不需要别人的欣赏,只要我的内心保留着高尚的情操足以。)

  30、是的,因为在你的内心里坚信的是——生齐读: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31、我还想再问问王冕(对另一学生):王冕啊王冕,若是你到了风烛残年、穷困潦倒,你会卖画给那些达官贵人们吗?(不会,因为清白是我一生不变的品质。)

  32、是的,因为在你心里永远坚守的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33、我们一起还想问问王冕,王冕啊王冕,六百多年过去了,朗朗乾坤里充盈的是否还是你那一身的清白正气(是,因为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34、王冕的《墨梅》有没有铭刻在你们的心中呢?让我们一起背诵《墨梅》。(生齐背)

  六、托物言志,咏叹梅魂

  1、同学们王冕的《墨梅》是借梅花的淡雅、梅花的清香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抒发自己的情怀,这种手法叫——(板书:托物言志)

  2、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和王冕一样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怀。

  3、王安石为了表达对高洁情操的不断追求,他曾吟道——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陆游在他的《卜算子·咏梅》是这样写梅花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5、陆游是想做梅花一样的真君子啊,所以他吟道——生齐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6、琼瑶的《梅花三弄》里也写到了梅花——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7、琼瑶是在赞美梅花坚贞不屈的精神呀,所以她吟道:生齐读: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8、同学们写梅花的诗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了,而梅花的精神也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9、(出示)生齐读:一树梅花千首诗,铸就中华民族魂。

  10、让我们再一次来把这些梅花诗吟一吟,诵一诵:(配乐生齐读)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七、书梅明志,与君共勉

  1、师:同学们喜欢《墨梅》吗?(生答)现在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此刻王冕站在这幅墨梅图前,他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八、踏春寻梅,走进自然

  1、背诵古诗《墨梅》。

  2、建议:走进大自然,在生活中感受梅花的美。

  3、搜集并背诵赞美梅花的古诗句。

小学语文四年级《墨梅》教案2

  教材分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

  2、今天,咱们一起来学*、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

  3、揭题,读课题。

  二、读诗

  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检查读。

  2、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自由练*,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

  淡墨、痕、清气、乾坤

  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读懂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

  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品诗

  1、品淡墨

  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

  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

  ②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生说: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骄人

  ③师点课件,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生说: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④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

  指点: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2、品清气

  过渡:同学们,这梅花如此浅淡,貌不惊人,从没引起过别人的注意,从没受到过别人的夸赞,但它却在洗砚池边不畏严寒地怒放着,呈现出勃勃生机。

  ①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不懂,墨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揣摩一下,谁来帮一帮老师?

  指生说。

  现在明白不要人夸好颜色了吗?指生说。

  ②正如诗中所说(课件出示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读懂了墨梅。

  师引读:

  这真是一株清香、迷人的梅花啊!女生读

  这真是一株洒脱、淡定的梅花啊!男生读

  这更是一株自信、不俗的梅花!齐声读

  3、品读

  过渡:(对照板书)这梅花是痕迹一般的淡墨色,但却素洁高雅,而又清香怡人。可这是一幅画呀,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谁已经明白你们提出的问题了?生回答。

  ①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让墨梅的形象走进你的心中吧。生自读。

  ②把书扣在桌上,闭上眼睛,让你的思维跨越时空,让你的想像飞起来,飞到元代王冕家的小院子里

  师引读:

  淡墨色的梅花开了,多么淡雅,多么高洁啊!指一生读。

  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小院子里,充满了天地间,也飘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让我们静心闻一闻吧。指一生读。

  五、品诗人

  过渡:看得出同学们都陶醉于这梅香中了。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竹石》、《石灰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墨梅》与这两首诗对照一下,有什么相同之处?(板书:借物喻人,借物言志)

  1、师:能提到借物喻人,借物言志,老师相信你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已有所感悟了。如果能再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你们的感悟会更深!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2、师小结:对呀!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3、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始提到的问题:

  指名提出问题的同学:你明白作者为什么画墨梅了吗?生回答。

  4、升华读: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

  指生说,该生接着读出自己的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

  齐诵《墨梅》!

  六、作业: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

小学语文四年级《墨梅》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砚”、“乾”、“坤”三个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学*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墨梅这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唐代和元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昌龄、卢纶和王冕。通过学*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墨痕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古诗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语,比如查资料,利用工具书,网上查询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如下:

  (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

  (突出了它淡淡的彩。)

  E.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前两句的方法学*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背诵《墨梅》

  板书设计: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