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铜像》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一座铜像》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9个“铜、塑、侵、药、迸、库、屹、览、瞻”。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理解“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照样子写句子。能照样子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4、通过学*课文,知道于连是比利时的小英雄,学*小英雄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1、理解词语“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并会使用“凡是……都……”。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于连所面临的情况的危急。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师:五百多年前,比利时有个小男孩叫于连,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塑造了这一座铜像。

  2、出示课题24、一座铜像

  3、集体读题。

  4、学生质疑。

  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预设答案:一座铜像是谁的像?为什么要给他塑像?)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完成填空。

  (1)听录音

  (2)完成填空

  (3)交流,教师逐一出示答案。

  (4)集体读

  2、学*生字、词语。

  (1)开小火车读生字

  注意:“塑”读准*舌音,“迸”、“侵”不要读错。“瞻”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下“言”的第一横写在横中线。

  (3)理解词语

  迸跳:(联系上下文)本文指火星边向外便溅出,便向前跳跃。

  干涸(联系上下文):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急中生智(联系课文内容):危急的时候,猛然想出了办法。

  瞻仰(查字典):指恭敬地看。瞻:往前或往上看。仰:脸向上。

  3、集体读词语。

  课后小结

  三、巩固

  1、小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是小于连用他的聪明才智保住了整个城市。

  2、复*生字新词。

  3、分四组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今天,跟孩子一起学*课文《一座铜像》,很开心也很感动。作为农村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表现真的让我感动和兴奋。

  这一课在培养孩子自主提问方面我引导得非常:

  当我出示课题《一座铜像》后,我就引导孩子自主提问,孩子们,看到这个题目,从铜像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把你的疑问提出来好吗?孩子们纷纷举手:

  为什么会有一座铜像?这是谁的铜像?这座铜像在哪儿?这座铜像是什么样子的?

  我就说,孩子们你们真棒,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课文。

  在孩子阅读课文以后,我进行了朗读指导。

  朗读第一段后,我引导孩子提问:在比利时是写的铜像的什么?该怎样提问?孩子提问:铜像的位置在哪儿?“小男孩卷卷的头发”等内容是写的小男孩的什么?孩子提问:小男孩的样子怎样?读完“这就是比利时小英雄于连的塑像”后,我问看见“小英雄于连”你有什么疑问?孩子提问“为什么称他是小英雄?

  当我在黑板上出示于连的名字,我向引导孩子提问:于连发现了什么问题?生自读解决问题,指名回答,师板书:燃烧的导火索,板书后,我引导孩子提问,如果于连是你,当你发现导火索燃烧时,你们心里有哪些问题呢?孩子纷纷提出: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问题环环相扣,精彩不断呈现。

《一座铜像》教案2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读懂课文内容。

  2、感受小于连的勇敢、机智和可爱。

  3、学*评价人物。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

  学生:搜集与故事相关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质疑激趣

  1、出示画有铜像的挂图。观察人物,说说这个小男孩在干什么,他给你什么印象?

  2、质疑。他是谁?为什么要撒尿?为什么要给他塑像……

  3、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初步弄清质疑的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

  (1)读准生字字音。

  (2)结合上下文理解生词,组内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4、再读课文,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指导学*第1段。

  (1)带着问题读书:这是一座怎样的铜像?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这座铜像的?

  (3)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读出对小于连的喜爱。

  2、指导学*第2~3段。

  (1)自由读第2~3段。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从哪些地方看出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

  (2)默读第2~3段,边默读边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小于连面对危急情况心里想些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

  (3)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相机引导学生体会小于连的机智与勇敢。

  (4)指导朗读。

  (5)如果你是小于连,你会怎么做?有更好的办法吗?

  3、指导学*第4段。

  (1)带着对这个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的喜爱和敬佩读最后一段。

  (2)讨论:如果你来到这座铜像前,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四、总结全文,拓展迁移

  1、分组讨论:你喜欢小于连吗?

  2、全班交流。

  3、古今中外还有许多像小于连那样机智勇敢的小英雄,课后搜集这类故事。用班队活动时间开一个故事会。

  《月光曲》

  月光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课文可以分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地介绍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这段的最后一句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段(210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这段是教学的重点段,训练重点就体现在这一段;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本段可分为三层,其中第二层(39段),写贝多芬走进茅屋里,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这部分内容是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有一些使学生难理解的句子。首先介绍了当时的环境。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突出了月光的明亮。月光照进窗子来,驱走了茅屋里昏暗陈旧的景象。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周围的环境是那么静,那么美;穷兄妹俩又是多么纯朴,多么可爱。贝多芬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的激情。借着清幽的月光,贝多芬按起琴键,创作了《月光曲》。

  关于《月光曲》的内容是借皮鞋匠的联系表达出来的。最初是月亮升起,*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海面上的景象发生了变化。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浪涛汹涌的大海,说明了音乐的节奏有了明显的转换,贝多芬此时想到的是穷兄妹俩的处境,心里十分不满,他要用自己的音乐表达出这种心情。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贝多芬和《月光曲》,点明题意。

  第二段(第2自然段至结尾):自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其中第二段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第3至9自然段):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第10自然段):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写作特点

  1、本文着重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这其中反映了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这种情感的发展与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之情是交织在一起的。

  2、作者由实在的事物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增添了文章的内涵。

  3、本文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

  *、反义词

  近义词:陌生生疏苏醒清醒陶醉沉醉

  纯熟熟练幽静清幽微云薄云

  反义词:陌生熟悉幽静喧闹微云浓云

  纯熟生疏断断续续连续不断

  词语注释

  幽静:幽雅安静。本课指这条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谱写:写作(乐曲)等。

  陌生:生疏,不熟悉。

  水天相接:形容水面广阔;远远看去,好像水和天连在一起。

  清幽:非常秀丽,非常幽静。

  恬静:很安静,本课指盲姑娘由于想象和向往乐曲中的意境,脸上表现出的专注、*静的神色。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本课指从乐曲的意境中清醒过来。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微弱:小而弱。

  断断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清秀:美丽而不俗气。

  纯熟:指功夫深,非常熟练。

  句段赏析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这句说的是贝多芬散步于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听到了钢琴声。幽静,幽雅寂静,这里指小路十分偏僻、清静。一位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到各地旅行演出,还到小镇演出,可见他是生活在人民中间的。断断续续,时断时续,这里指琴声不连贯,说明弹琴人对所弹的曲子还不熟练,为下文多难弹啊作了铺垫。茅屋,屋顶用芦苇、稻草等物盖的房子,大多简陋矮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家很贫苦。这么贫苦的家庭,这么酷爱音乐的穷人,而且弹的曲子正是他自己谱写的,因而贝多芬很受感动,不由地走*了茅屋。

  2、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是贝多芬走*茅屋时听到的兄妹俩的对话。多难弹啊和前面的断断续续照应。只听别人弹过几遍,表明姑娘面前没有琴谱,得靠自己记住曲子,为下文写她是个盲人作了铺垫。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说明姑娘知道贝多芬正在小镇演出,渴望听到贝多芬的琴声。是啊,表明哥哥对妹妹充满了同情与爱意。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可是一转,说明家境无法满足妹妹的要求。家里太穷了

  与前面的茅屋照应。随便说说,在这里指妹妹能体谅哥哥的难处。尽管自己对听贝多芬亲自弹奏梦寐以求,但仍这么说,表明兄妹俩相互体贴,手足之情颇为感人。姑娘对音乐的酷爱以及兄妹俩的对话,深深地感动了贝多芬,于是贝多芬推门进屋。

  3、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贝多芬走进屋后看到的情况。从微弱的烛光。男的正在做皮鞋、有架旧钢琴到很清秀的姑娘、可是眼睛瞎了,我们可以看出穷鞋匠家只有兄妹俩,而且靠哥哥做鞋度日。贝多芬看到这一切,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特别是对那位酷爱音乐并且特别喜爱自己的曲子的盲姑娘。

  4、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这是盲姑娘在听贝多芬弹自己刚才弹过的曲子时的神态、表情和语言。听得入了神,是指全神贯注地听,听得入迷了,表明贝多芬弹奏得非常好。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懂音乐。纯熟,指功夫深,技术熟练。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这是盲姑娘激动的赞美声。一方面表明盲姑娘有较高的音乐素养,酷爱音乐,另一方面也表明贝多芬弹奏时充满了激情,很投人。弹得这样纯熟,对乐曲的感情又体会得这么深刻的,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因为盲姑娘知道这时候贝多芬正在小镇演出,所以立刻猜到了为自己演奏的一定是贝多芬。自己盼望已久的美好的愿望一下子实现了,使得盲姑娘非常激动,一连用了两个您字。贝多芬见这样一个穷孩子,可怜的双目失明的孩子,偏偏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从琴声中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自己,一下子在这里一个偏僻的小镇的一个穷人家里遇到了知音,因而心情非常激动,于是决定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5、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这是贝多芬即兴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及贝多芬的神态、动作。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月光。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在这里是凄清、幽静的'意思。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给人以美的感受,并且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望了望,表明贝多芬对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这些都是贝多芬看到的实在的事物。此时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这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自然使贝多芬按起琴键来。所弹曲子包含的思想内容,就是他此时此刻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6、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这是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过程,其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琴声是皮鞋匠听到的实在事物;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皮鞋匠看到的实在事物。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是他听着琴声产生的联想。她仿佛也看到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而产生的联想。因为盲姑娘虽看不见,但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所以她听得入神了。

  7、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这是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皮鞋匠由曲子的内容、意境、情感所产生的联想。最初月亮升起,*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音乐一定是舒缓的,朗读时也要*缓。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幽静被破坏了,音乐一定加强了且有了曲折,朗读时要由*缓滑向高昂。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因而朗读的语调也应是高昂的。

  8、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妹俩很爱音乐,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这句话表面上是写兄妹俩,实际上也反衬出贝多芬的高超的演奏技巧。

  课后题解

  思考练*2

  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因为贝多芬被盲姑娘酷爱音乐的精神所感动,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懂音乐,从琴声中就能分辨出弹琴的人,他觉得他遇到了知音。所以贝多芬又弹了一曲。

  思考练*3

  (1)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是他听到琴声产生的联想。

  (2)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盲姑娘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

  教法建议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可让学生分别画出两次为盲姑娘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再指导学生抓住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学*第9自然段时,可与美术联系起来,可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想象课文中有关段落所描绘的情景,有条件的班级可适当播放《月光曲》,边听边想像,感受意境,体会贝多芬此时的情感,完成思考练*的第3题。学生的感受只能通过朗读来表达,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朗读这一自然段的基调,时而轻柔时而激昂,形成鲜明的对比。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让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迸发学生求异的火花。

《一座铜像》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运用已知的方法理解,通过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逬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的意思。学*并照样子积累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

  3、能照样子写词语;能照样子能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4、知道于连是比利时的小英雄.颂扬小英雄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5、能介绍一个看到过的雕塑,或者讲一个小英雄的。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词的意思,并照样子写词。

  2、通过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中心,知道比利时人民塑造雕像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幻灯出示图片。

  师:五百多年前,比利时有个小男孩叫于连,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塑造了这一座铜像。

  2、出示课题(集体读题)

  3、你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这座铜像吗?

  4、幻灯出示学*课文相关内容。

  二、整体感知,学*字词。

  1、听课文录音。

  边听边想,文章写了小男孩一件什么事?(学生发言)

  2、学*生字、词语。出示4个生字,“迸”、“涸”、“政”、“瞻”。要点:“迸”、“涸”要注意读音。 “瞻”指导书写,并理解其意。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下列意思。 “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

  3、集体读字词。

  三、学*课文,朗读感受。

  1、轻声读课文。

  思考:

  (1)于连在广场上玩,他当时闻到什么?看到什么?

  (2)情况十分危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3)他想出了什么灭掉了导火线上的火花?针对上面这3个问题,请你划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些语句。

  3、体会小于连勇敢地拯救城市的全过程。(读课文第3节)

  4、出示“又粗又长”词语,试试你的本事,再照样子写几个。又粗又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生交流。

  6、出示。直到今天,凡是到比利时游览的人,都要去瞻仰这座铜像。

  理解句意。练*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7、有感情朗读,领悟中心。

  8、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9、学*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于连可爱吗?比利时人民为什么要塑造铜像纪念他?

  10、交流体会。


《一座铜像》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一座铜像》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一座铜像》教案 (菁华3篇)

《一座铜像》教案1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直视课题,找到文章的中心部分来学*。

  1、默读课文,画出盲姑娘两次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读一读,说说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的感情有哪些变化?(默读回答: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快速浏览,找出哪自然段是写《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

  3、默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想像,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1)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图画,找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进行评价。

  (2)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月光曲》,看着图画或闭上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

  (1)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逐渐增强,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2)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哥哥看到妹妹脸上恬静的表情和睁得大大的眼睛,想到她可能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她当然不可能产生像她哥哥那样的联想,所以只是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三、《月光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板书:听→看→弹→听→看→又弹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回答。

  同桌分配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读68段)

  四、填空

  1、贝多芬没有回答姑娘的话,只是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当时他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出示投影,学生口头填空)

  2、小结:这些都与什么有关?(环境)

  板书:月光穷兄妹。

  3、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

  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学生的回答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就对,老师不要限制。

  可以回答各种可能:

  ①贝多芬默认了。

  ②贝多芬谦虚。

  ③贝多芬怕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⑤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

  ⑥贝多芬认为遇到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⑦是课文省略,下文让我再给您弹一曲吧就是回答。

  五、总结全文

  说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家?(热爱人民,同情穷人,热爱大自然。)

  六、朗读欣赏评读

  ①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指名读,讲评。(让学生适时互相点评)

  注意:整篇课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的、抒情的,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才用高昂的语读。要注意表达人物的迫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抱歉心情,盲姑娘安慰哥哥时的体贴、懂事,贝多芬来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猜出自己后的愉快、激动,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七、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一座铜像》教案2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读懂课文内容。

  2、感受小于连的勇敢、机智和可爱。

  3、学*评价人物。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

  学生:搜集与故事相关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质疑激趣

  1、出示画有铜像的挂图。观察人物,说说这个小男孩在干什么,他给你什么印象?

  2、质疑。他是谁?为什么要撒尿?为什么要给他塑像……

  3、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初步弄清质疑的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

  (1)读准生字字音。

  (2)结合上下文理解生词,组内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4、再读课文,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指导学*第1段。

  (1)带着问题读书:这是一座怎样的铜像?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这座铜像的?

  (3)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读出对小于连的喜爱。

  2、指导学*第2~3段。

  (1)自由读第2~3段。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从哪些地方看出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

  (2)默读第2~3段,边默读边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小于连面对危急情况心里想些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

  (3)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相机引导学生体会小于连的机智与勇敢。

  (4)指导朗读。

  (5)如果你是小于连,你会怎么做?有更好的办法吗?

  3、指导学*第4段。

  (1)带着对这个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的喜爱和敬佩读最后一段。

  (2)讨论:如果你来到这座铜像前,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四、总结全文,拓展迁移

  1、分组讨论:你喜欢小于连吗?

  2、全班交流。

  3、古今中外还有许多像小于连那样机智勇敢的小英雄,课后搜集这类故事。用班队活动时间开一个故事会。

  《月光曲》

  月光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课文可以分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地介绍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这段的最后一句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段(210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这段是教学的重点段,训练重点就体现在这一段;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本段可分为三层,其中第二层(39段),写贝多芬走进茅屋里,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这部分内容是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有一些使学生难理解的句子。首先介绍了当时的环境。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突出了月光的明亮。月光照进窗子来,驱走了茅屋里昏暗陈旧的景象。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周围的环境是那么静,那么美;穷兄妹俩又是多么纯朴,多么可爱。贝多芬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的激情。借着清幽的月光,贝多芬按起琴键,创作了《月光曲》。

  关于《月光曲》的内容是借皮鞋匠的联系表达出来的。最初是月亮升起,*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海面上的景象发生了变化。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浪涛汹涌的大海,说明了音乐的节奏有了明显的转换,贝多芬此时想到的是穷兄妹俩的处境,心里十分不满,他要用自己的音乐表达出这种心情。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贝多芬和《月光曲》,点明题意。

  第二段(第2自然段至结尾):自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其中第二段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第3至9自然段):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第10自然段):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写作特点

  1、本文着重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这其中反映了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这种情感的发展与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之情是交织在一起的。

  2、作者由实在的事物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增添了文章的内涵。

  3、本文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

  *、反义词

  近义词:陌生生疏苏醒清醒陶醉沉醉

  纯熟熟练幽静清幽微云薄云

  反义词:陌生熟悉幽静喧闹微云浓云

  纯熟生疏断断续续连续不断

  词语注释

  幽静:幽雅安静。本课指这条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谱写:写作(乐曲)等。

  陌生:生疏,不熟悉。

  水天相接:形容水面广阔;远远看去,好像水和天连在一起。

  清幽:非常秀丽,非常幽静。

  恬静:很安静,本课指盲姑娘由于想象和向往乐曲中的意境,脸上表现出的专注、*静的神色。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本课指从乐曲的意境中清醒过来。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微弱:小而弱。

  断断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清秀:美丽而不俗气。

  纯熟:指功夫深,非常熟练。

  句段赏析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这句说的是贝多芬散步于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听到了钢琴声。幽静,幽雅寂静,这里指小路十分偏僻、清静。一位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到各地旅行演出,还到小镇演出,可见他是生活在人民中间的。断断续续,时断时续,这里指琴声不连贯,说明弹琴人对所弹的曲子还不熟练,为下文多难弹啊作了铺垫。茅屋,屋顶用芦苇、稻草等物盖的房子,大多简陋矮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家很贫苦。这么贫苦的家庭,这么酷爱音乐的穷人,而且弹的曲子正是他自己谱写的,因而贝多芬很受感动,不由地走*了茅屋。

  2、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是贝多芬走*茅屋时听到的兄妹俩的对话。多难弹啊和前面的断断续续照应。只听别人弹过几遍,表明姑娘面前没有琴谱,得靠自己记住曲子,为下文写她是个盲人作了铺垫。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说明姑娘知道贝多芬正在小镇演出,渴望听到贝多芬的琴声。是啊,表明哥哥对妹妹充满了同情与爱意。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可是一转,说明家境无法满足妹妹的要求。家里太穷了

  与前面的茅屋照应。随便说说,在这里指妹妹能体谅哥哥的难处。尽管自己对听贝多芬亲自弹奏梦寐以求,但仍这么说,表明兄妹俩相互体贴,手足之情颇为感人。姑娘对音乐的酷爱以及兄妹俩的对话,深深地感动了贝多芬,于是贝多芬推门进屋。

  3、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贝多芬走进屋后看到的情况。从微弱的烛光。男的正在做皮鞋、有架旧钢琴到很清秀的姑娘、可是眼睛瞎了,我们可以看出穷鞋匠家只有兄妹俩,而且靠哥哥做鞋度日。贝多芬看到这一切,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特别是对那位酷爱音乐并且特别喜爱自己的曲子的盲姑娘。

  4、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这是盲姑娘在听贝多芬弹自己刚才弹过的曲子时的神态、表情和语言。听得入了神,是指全神贯注地听,听得入迷了,表明贝多芬弹奏得非常好。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懂音乐。纯熟,指功夫深,技术熟练。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这是盲姑娘激动的赞美声。一方面表明盲姑娘有较高的音乐素养,酷爱音乐,另一方面也表明贝多芬弹奏时充满了激情,很投人。弹得这样纯熟,对乐曲的感情又体会得这么深刻的,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因为盲姑娘知道这时候贝多芬正在小镇演出,所以立刻猜到了为自己演奏的一定是贝多芬。自己盼望已久的美好的愿望一下子实现了,使得盲姑娘非常激动,一连用了两个您字。贝多芬见这样一个穷孩子,可怜的双目失明的孩子,偏偏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从琴声中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自己,一下子在这里一个偏僻的小镇的一个穷人家里遇到了知音,因而心情非常激动,于是决定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5、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这是贝多芬即兴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及贝多芬的神态、动作。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月光。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在这里是凄清、幽静的'意思。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给人以美的感受,并且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望了望,表明贝多芬对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这些都是贝多芬看到的实在的事物。此时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这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自然使贝多芬按起琴键来。所弹曲子包含的思想内容,就是他此时此刻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6、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这是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过程,其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琴声是皮鞋匠听到的实在事物;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皮鞋匠看到的实在事物。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是他听着琴声产生的联想。她仿佛也看到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而产生的联想。因为盲姑娘虽看不见,但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所以她听得入神了。

  7、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这是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皮鞋匠由曲子的内容、意境、情感所产生的联想。最初月亮升起,*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音乐一定是舒缓的,朗读时也要*缓。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幽静被破坏了,音乐一定加强了且有了曲折,朗读时要由*缓滑向高昂。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因而朗读的语调也应是高昂的。

  8、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妹俩很爱音乐,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这句话表面上是写兄妹俩,实际上也反衬出贝多芬的高超的演奏技巧。

  课后题解

  思考练*2

  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因为贝多芬被盲姑娘酷爱音乐的精神所感动,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懂音乐,从琴声中就能分辨出弹琴的人,他觉得他遇到了知音。所以贝多芬又弹了一曲。

  思考练*3

  (1)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是他听到琴声产生的联想。

  (2)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盲姑娘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

  教法建议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可让学生分别画出两次为盲姑娘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再指导学生抓住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学*第9自然段时,可与美术联系起来,可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想象课文中有关段落所描绘的情景,有条件的班级可适当播放《月光曲》,边听边想像,感受意境,体会贝多芬此时的情感,完成思考练*的第3题。学生的感受只能通过朗读来表达,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朗读这一自然段的基调,时而轻柔时而激昂,形成鲜明的对比。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让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迸发学生求异的火花。

《一座铜像》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运用已知的方法理解,通过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逬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的意思。学*并照样子积累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

  3、能照样子写词语;能照样子能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4、知道于连是比利时的小英雄.颂扬小英雄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5、能介绍一个看到过的雕塑,或者讲一个小英雄的。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词的意思,并照样子写词。

  2、通过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中心,知道比利时人民塑造雕像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幻灯出示图片。

  师:五百多年前,比利时有个小男孩叫于连,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塑造了这一座铜像。

  2、出示课题(集体读题)

  3、你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这座铜像吗?

  4、幻灯出示学*课文相关内容。

  二、整体感知,学*字词。

  1、听课文录音。

  边听边想,文章写了小男孩一件什么事?(学生发言)

  2、学*生字、词语。出示4个生字,“迸”、“涸”、“政”、“瞻”。要点:“迸”、“涸”要注意读音。 “瞻”指导书写,并理解其意。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下列意思。 “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

  3、集体读字词。

  三、学*课文,朗读感受。

  1、轻声读课文。

  思考:

  (1)于连在广场上玩,他当时闻到什么?看到什么?

  (2)情况十分危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3)他想出了什么灭掉了导火线上的火花?针对上面这3个问题,请你划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些语句。

  3、体会小于连勇敢地拯救城市的全过程。(读课文第3节)

  4、出示“又粗又长”词语,试试你的本事,再照样子写几个。又粗又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生交流。

  6、出示。直到今天,凡是到比利时游览的人,都要去瞻仰这座铜像。

  理解句意。练*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7、有感情朗读,领悟中心。

  8、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9、学*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于连可爱吗?比利时人民为什么要塑造铜像纪念他?

  10、交流体会。


《一座铜像》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一座铜像》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一座铜像》教学反思1

  《一座铜像》是小学新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一座铜像的来历:比利时小英雄于连以自己的机智勇敢拯救了整座城市。围绕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的情况下,如何在语文课上进行基础能力的培养的主题,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力求通过《一座铜像》的学*扎实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有以下两点设想:

  1、以读为本,读中显悟

  在本次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读为本的语言教学原则,把大量的工夫花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上,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达到自读自悟,读中显悟的目的。教学中,通过以读代讲,以读带悟,来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我设计了多种的朗读方式。学生可以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了解故事,感悟文字,体验情感。

  2、以书为本,学以致用

  课文是学生学*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好范例,也是学生学*说话、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好凭借,因此以书为本,学以致用是我这次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文本为载体,紧扣语言文字,设计了几个语言实践的项目。如,在学会生字的基础上理解新词并通过说句加以运用;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相同的情节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在学*全文的基础上,运用*得的方法再去学*同类型的课外文章,真正落实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相互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也是检验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合理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便是最有力的鉴定。公开教学后,我针对自己的教学预设进行考量:

  1、以读为本,读中显悟的预设是否有效。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琅琅书声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而每一次的朗读并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以读为本,读中显悟体现在每一次朗读我都预设了要求。如:读描写小于连姿态的句子,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形的写作方法。读课文的一、四小节,是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针对这两小节内容进行质疑。读课文二、三小节,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除了读的要求不同,我采用的读的形式也不同:个别读、男女读、引读、默读、轻声读、齐读等等。我想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朗读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到位。

  2、以书为本,学以致用的预设是否有效。

  以书为本,学以致用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最花心思的设计。我通过以下环节落实: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的方法,我设计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自由描述,再通过课文描写人物句子的朗读来发现作者抓特点按顺序的写作方法,最后在课外阅读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填空,让学生用*得的.方法来描述人物的姿态。这样的训练过程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描摹人物的方法。

  课文第三小节详细介绍了故事当时情况危急的各个方面,但如何帮助学生体验危急并从中感受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是有难度的。为了避免在课堂中琐碎的分析,我设计划出小于连所见所想的语句,在反复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懂得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于连优秀品质。

  本课课后有凡是都的句式训练,生搬硬套会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别扭,为此我将句式训练融合在课文中心的体验中。通过学*,学生知道凡是到比利时的游人,都要去瞻仰于连铜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话:今天,凡是学*了这篇课文的小朋友,都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表达出对小于连的崇敬心情。同样在课外内容的学*中,我出示凡是都的句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学得轻松而有方法。

  3、预设中的遗憾。

  应该说从整体效果来看,我的教学预设基本达成了,也较充分地体现了语文课中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总觉得自己的引体现得多了些,学生自发的、充满激情的学少了些。细细思量,我觉得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跟我课前的预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体现自己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实际学*水*和学*能力;在本课教学中的设计欠巧妙,没能充分让学生的思维与文本的学*碰撞出动人的火花。

  总之,备课---试教---修改---再试教---再修改---公开教学---反思---再反思这样过程是痛苦的,可是这样的过程也是最能历练人的。我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空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机会,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是我在语文教学中追求的美好境界。而达到这一美好境界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学*,钻研教材,不唯教材。

《一座铜像》教学反思2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琅琅书声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而每一次的朗读并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以读为本,读中显悟”体现在每一次朗读我都预设了要求。如:读描写小于连姿态的句子,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形的写作方法。

  读课文的一、四小节,是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针对这两小节内容进行质疑。

  读课文二、三小节,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除了读的要求不同,我采用的读的形式也不同:个别读、男女读、引读、轻声读、齐读等等。我想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朗读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到位。

  课文第三小节详细介绍了故事当时情况危急的各个方面,但如何帮助学生体验危急并从中感受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是有难度的。为了避免在课堂中琐碎的分析,我设计划出小于连所见所想的语句,在反复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懂得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于连优秀品质。

  总之,课堂中只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空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机会,才能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一座铜像》教学反思3

  《一座铜像》是小学新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一座铜像的来历:比利时小英雄于连以自己的机智勇敢拯救了整座城市。围绕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的情况下,如何在语文课上进行基础能力的培养的主题,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力求通过《一座铜像》的学*扎实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有以下两点设想:

  1、以读为本,读中显悟

  在本次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读为本的语言教学原则,把大量的工夫花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上,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达到自读自悟,读中显悟的目的。教学中,通过以读代讲,以读带悟,来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我设计了多种的`朗读方式。学生可以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了解故事,感悟文字,体验情感。

  2、以书为本,学以致用

  课文是学生学*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好范例,也是学生学*说话、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好凭借,因此以书为本,学以致用是我这次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文本为载体,紧扣语言文字,设计了几个语言实践的项目。如,在学会生字的基础上理解新词并通过说句加以运用;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相同的情节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在学*全文的基础上,运用*得的方法再去学*同类型的课外文章,真正落实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相互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也是检验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合理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便是最有力的鉴定。公开教学后,我针对自己的教学预设进行考量:

  1、以读为本,读中显悟的预设是否有效。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琅琅书声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而每一次的朗读并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以读为本,读中显悟体现在每一次朗读我都预设了要求。如:读描写小于连姿态的句子,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形的写作方法。读课文的一、四小节,是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针对这两小节内容进行质疑。读课文二、三小节,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除了读的要求不同,我采用的读的形式也不同:个别读、男女读、引读、默读、轻声读、齐读等等。我想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朗读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到位。

  2、以书为本,学以致用的预设是否有效。

  以书为本,学以致用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最花心思的设计。我通过以下环节落实: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的方法,我设计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自由描述,再通过课文描写人物句子的朗读来发现作者抓特点按顺序的写作方法,最后在课外阅读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填空,让学生用*得的方法来描述人物的姿态。这样的训练过程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描摹人物的方法。

  课文第三小节详细介绍了故事当时情况危急的各个方面,但如何帮助学生体验危急并从中感受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是有难度的。为了避免在课堂中琐碎的分析,我设计划出小于连所见所想的语句,在反复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懂得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于连优秀品质。

  本课课后有凡是都的句式训练,生搬硬套会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别扭,为此我将句式训练融合在课文中心的体验中。通过学*,学生知道凡是到比利时的游人,都要去瞻仰于连铜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话:今天,凡是学*了这篇课文的小朋友,都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表达出对小于连的崇敬心情。同样在课外内容的学*中,我出示凡是都的句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学得轻松而有方法。

  3、预设中的遗憾。

  应该说从整体效果来看,我的教学预设基本达成了,也较充分地体现了语文课中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总觉得自己的引体现得多了些,学生自发的、充满激情的学少了些。细细思量,我觉得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跟我课前的预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体现自己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实际学*水*和学*能力;在本课教学中的设计欠巧妙,没能充分让学生的思维与文本的学*碰撞出动人的火花。

  总之,备课---试教---修改---再试教---再修改---公开教学---反思---再反思这样过程是痛苦的,可是这样的过程也是最能历练人的。我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空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机会,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是我在语文教学中追求的美好境界。而达到这一美好境界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学*,钻研教材,不唯教材。


《一座铜像》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一座小房子》幼儿园中班语言课教案 (菁华3篇)

《一座小房子》幼儿园中班语言课教案1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感受故事中房子的趣味。

  2、喜欢并尝试创编故事结尾,并乐意和同伴一起学编。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拿出字卡“房子”。你见过房子吗?见过怎么样的房子?

  2、(出示图片“熊哥哥”)

  这是我的朋友熊哥哥,它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幢有趣的房子,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3、理解故事出示背景图片讲述边提问:

  小房子的香味可能是什么?熊哥哥为什么不逃?

  (应该逃吗?为什么?)熊哥哥自己很喜欢吃蜂蜜,为什么还要吧蜂蜜涂在墙上呢?熊哥哥发现的房子和我们*常看到的房子一样吗?讲述故事,并出示图片“熊弟弟”,提问:熊弟弟会去树林吗?为什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4、迁移续编。

  可以出示图片让幼儿给房子涂上有香味的东西。“想想还有谁会到小房子这儿来,来了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幼儿续编故事,并给故事起名字。

《一座小房子》幼儿园中班语言课教案2

  活动目标:

  1.根据故事情节展开想象,运用撕贴、粘捏等方法为自己的“小房子”制作心中美丽的环境。

  2.进一步培养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激发参加美术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橡皮泥、海报纸、手工纸等。

  2.幼儿已有捏和撕的简单技能准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说说你带来的小房子。

  师:孩子们,今天你们带来了什么?

  幼:小房子。

  师:你们的房子真漂亮,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小房子?

  幼:我的房子是牛奶盒制作的。

  师:废旧材料制作的小房子真有创意。

  幼:我的小房子是别墅哦!

  师:颜色搭配的真漂亮。

  2.出示老师的小房子导入。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座小房子,你们看(展示一圈)。老师的小房子是什么样的?

  幼:老师你的房子真可爱

  师:我的小房子看上去怎么样?

  幼:看上去很开心!

  二、基本部分

  1.小房子为什么会开心?

  师:瞧!这就是小房子生活的地方,每天看着太阳上山、黄昏看着太阳落山,一天一天又一天。现在你们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春、夏、秋、冬)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幼:通过颜色。

  师: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小房子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山岗上,所以很开心。

  2.通过PPT的场景画面感受小房子的不开心。

  师: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有一天小房子怎么了?(不开心)发生了什么?

  幼:不开心,农田少了、多了好多车。

  师:往日的农田越来越少,弯弯的小道上一辆又一辆各种各样的车开来开去,你们看现在的画面看上去怎么样?

  幼:黑乎乎、看不清阳光。

  师:现在的小房子心情怎么样?

  幼:不开心。

  师:小房子周围的环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小房子为什么不开心?人们将小房子搬到哪里?

  幼:太空、海底世界、公园等等。

  3.讨论:小房子会搬到那里去?

  师:如果小房子来到你们的家乡美丽的东台,你会将小房子搬到哪呢?为什么?

  幼:黄海森林公园、港口海边、果园

  师:为什么呢?

  幼:公园有大树还有鲜花、我喜欢海边所以在港口等等。

  师:那今天就以你们讨论的果园、港口还有森林公园为主体去设计美丽新家园。瞧!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这么多材料。

  三、让幼儿通过捏、撕等方法为小房子创设美丽新家园。

  1.材料介绍:橡皮泥、海报纸、手工纸、小树枝、硬纸板等。

  师:这是我们常玩的橡皮泥,你会用橡皮泥做什么呢?

  幼:做各种小动物、还可以捏漂亮的小花。

  师:这是什么?

  幼:小树枝。

  师:小树枝用来干什么?

  幼:我们可以用小树枝来做辅助制作不同的果树。

  师:除了制作不同果树,我们还可以用折断的小树枝做其它小动物呢,瞧!

  师:这些是什么?

  幼:花花绿绿的手工纸、海报纸。

  师:我们会用这些纸做些什么呢?瞧好了,我的小手是画笔、心里想着、手里撕,撕呀撕呀撕呀撕。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这是什么?

  幼:手拉手的小人。

  师:那你们想用这些纸做些什么呢?

  幼:栅栏、小朋友、房子、大树等等。

  2.交代要求,幼儿创作。

  师:孩子们,那请你们五个人一组分成三组,按你们刚才自己讨论的想法通过合作去为小房子设计像黄海森林公园、弶港港口还有果园一样的美丽新家园吧!记住,当听到小鸟呼唤声音的时候就要整理作品了,当听到海浪声音的时候就要完成作品,听明白了吗?

  3.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教师一边指导、一边发现创作有想法的孩子,通过一体机上传作品和现场互动。

  4.通过一体机进行现场作品展示。

  师:你们看,我们的作品已经上传到电脑上了,请后面的客人老师也来欣赏一下我们为小房子创作的美丽新家园。

  四、结束活动

  师:故事里的小房子到底被人们搬到哪里去了呢?老师要介绍这本绘本——《小房子》,让我们到书里去寻找故事的答案吧!

  反思:

  在这次的美术活动中,通过手撕、粘贴以及捏的办法让孩子们去完成自己的想象。撕纸画装饰性强,新颖别致,能表现出其它作画不可及的独特风格。“撕纸画”很适宜幼儿,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凸显出来,幼儿通过撕纸、粘贴过程,又能锻炼手指肌肉的灵活性,训练手脑并用的能力,充分发挥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与建议下,自己开始动手制作了,一个个认真、专注的劲头是那么的惹人爱。撕着、贴着、捏着,一个个通过合作,材料在他们稚嫩的手下变成了美丽斑斓的作品画,看----他们的作品还真有点味道,虽然不那么细致,不那么精致,但却是他们自己所思所想,代表着自己内心的世界。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作品,没有丝毫的掩饰,是那么的随意与放松,这就是他们所要表现的世界。东台的弶港港口、果园、还有森林公园。在短短10几分钟的时间里,孩子们就能通过已有经验进行创作,真的很了不起。

  从作品看来,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还有些方法没有掌握,在撕的过程中手指的掌握不够,发现孩子们撕的不够圆润。在构图上搭配上还不够缜密,色彩的配置上也有些单一,在粘贴的过程中不够细致。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以后的活动中进行提醒与引导,使幼儿们能更好完成自己的作品,让每一幅作品都能完整以至于出类拔萃,让孩子们感到自豪感。从整体来看,这个活动还是不错的,大部分幼儿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作品,也能那要求去做,完成作品后能及时地把自己的用品及垃圾整理干净。但有一部分幼儿则急于玩耍,则敷衍了事,这一点在下次活动中要及时的调整,让孩子们在教学活动都能养成良好的*惯,有了好*惯就有了一切,*惯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成败。

《一座小房子》幼儿园中班语言课教案3

  活动目标:

  1.掌握小房子的基本要素。

  2.学会画小房子。

  3.体会画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

  活动重难点:

  小房子的结构以及画法。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教师带领小朋友回忆小兔子乖乖的故事。

  二,引进小房子的重要性。

  小朋友们,大灰狼为什么没有吃到小兔子呢?哦,因为小兔子把门关上了。

  小朋友们真棒!小兔子被小房子保护着呢,所以没有被大灰狼吃掉。那么,小房子是不是特别重要啊?

  那我们也来给自己画一个小房子。拿出你们的小本子小铅笔。

  三,一步一步教导幼儿画小房子。

  先画房子的墙,再加上屋顶,然后添加窗户和门,最后加上烟囱。

  四,教师检查幼儿绘画情况,逐一教导。

  五,幼儿绘画作品点评表扬。

  六,让幼儿自由为小房子添加美丽的色彩。结束课程。


《一座铜像》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一座城优美散文 (菁华3篇)

一座城优美散文1

  一座城,

  静默蜀道之上。

  繁华与宁静昼夜交替,

  晨曦与暮色四季轮回。

  一座城,

  有蒙昧乍见的惊喜,

  有穿越时空的乐趣;

  有绵延的青石长街;

  有巍峨的城池堡垒。

  一座城,

  千年伫立,万般等待,

  似娇羞的姑娘,静立回廊;

  似火热的情郎,痴迷凝望。

  一座城,

  因春风拂过,意自来;

  因夏雨朦胧,思飞绪;

  因秋叶零飞,梦醉人;

  因冬雪纷扬,惊静巷。

  一座城,

  我打青石长街步从容,

  心心不停梦千回;

  一座城,

  尔渡小楼轩窗空过眼,

  念念不住难相望。

  一座城,

  蓦然回首,不见那时那人;

  消散凝聚,芳菲缱绻入水流;

  一座城,

  吾愿今生:

  或等你相约,

  或不期而遇。

一座城优美散文2

  刚子是我们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下放到农村时一个邻居家的孩子,比我小三四岁,刚子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上面有4个姐姐就他一个男孩,那时我和他还曾经在一个学校读小学。三年后我们家回到了城里,开始那几年刚子的父母进城还带些土特产来看我们,记得刚子的大姐出嫁的时候父亲还带我去贺喜,大家都说大姐的命好,嫁给了邻村村支书的儿子。后来,也许是彼此的生活都过于*淡,渐渐地走动也不多了。

  我中学毕业因母亲意外病故没有“上山下乡”就参加了工作, 28岁那年我结婚。有一天,刚子突然来到我们家,这时的他已经是一个壮壮实实的大小伙子了,刚子兴奋地说:“凌哥,这回我也算是城里人了,咱们就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他带来的都是好消息,说姐姐们都先后出嫁了,他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由于油田打井占了他们村的地给了一些合同工的名额,他们家也摊上一个,父母虽然有些舍不得最后还是同意他离家去油田当钻井工,刚子所在的钻井公司的公寓就在小城的东面,以后刚子每次休假就来我们家玩。

  刚子去井队的第二年认识了张爽——一个很文静挺漂亮的女孩,她是家里的独女,有一个哥哥,老家是四川农村的,由于荒难父母带着她和哥哥来盘锦投奔远房的亲属,父母和哥哥没有固定的工作,她暂时在市内一家服装厂工作且面临倒闭下岗,一家四口的生活并不富裕,父母唯一的指望就是给张爽找一个好婆家。于是,他们的交往遭到张爽父母的强烈干预,理由是刚子还是农村户口,在油田干的是最苦最没出息的钻井工还是临时的没有保障。要结婚也行,那就拿10万钱彩礼,在城里买三室一厅的楼房,给张爽换一个好的工作。这些要求对刚子来说就是天方夜谭。

  他俩只能偷偷地相爱,张爽怀孕了提出要结婚,她的父母也坚决不同意还以死相逼。后来在大家的指导下两个孩子找到市妇联组织请求帮助,刚子的单位在公寓借给他们一间房算是安了个家。有了孩子后,张爽辞去工作成了专职太太,他们的日子温馨而又快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刚子在一次井场安全事故中摔断了腿,单位给了他一笔补偿费便解除了劳动合同。刚子不得不拖着受伤的腿带着张爽回到了农村,柔弱的张爽一边照顾刚子养伤一面干地里的农活,她竟然还能够发现“商机”,于是在很短时间内取得了驾照,买了台农用四轮车到附*的农场跑运输……一晃30年过去了,刚子的腿早已好了,如今夫妻俩成为地地道道的个体运输经营者,拥有两台翻斗车,一台抓钩机,他们主要的货源就是服务油田。他们真的在城里买了楼房,张爽的父母也走出了困境,闲暇之余刚子一家城里城外地感受着快乐生活带来的美好日子的味道。

一座城优美散文3

  我和刚子一家的走动还是不多,但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将我们彼此又紧紧相连。

  我时常在想,在这座城我也同样经历了跌跌撞撞的打拼终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了自己的爱人和自己的家,从那时起就完全彻底地放弃了漂泊的念头。因为这是一座让人有安全感有幸福感城市——当你漫不经心地欣赏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风景,人之于城,依恋着过多的情感,进与退便再也没有那么简单了。

  这座城,有着钢筋铁骨的坚强,寂寞孤独,迷失其中,并不知晓一直坚定着的信念、秉持着的慷慨正义会在哪一刻土崩瓦解,城市的吞噬力或许超过了个人正常的想像范围,而也正是这种无情的吞噬,让我们感知了人情的冷暖与世道的沧桑。

  这座城,有着无尽喧嚣的无奈,马达轰鸣,人也浮躁,少了彼此的言语,轻浮了路上的脚步,一切是那么的匆匆,华灯璀璨,巨幅的广告牌、无数的信号灯,戴墨镜的盲人算命先生、喋喋不休争执的路口商贩……当黑夜贴*地面,霓虹登上城市的舞台,我们才有思考的安静,而这一切也正是对于逝去时间的慰藉,更让我们懂得去思考与珍惜,时间便因此有了质感。

  漫步四季,我喜欢举起手机随手拍下这座城的光和影,在日记本上记录青葱岁月的斑驳痕迹,岁月便*添一份沧桑厚重。并不知晓,这座城会以怎样的一种面貌展现在未来,只愿光阴清浅而行中,一切安之若素。

  揽一缕月色,应该有旧城的目光,来自苍茫天空的月情也曾让我心底泛起叠叠的涟漪,只是走出了过去的圈子就不曾想回去,那些过往在旧城里欢呼雀跃,所有的一切都成了快乐的因子,但是月圆月缺的现实让我早已不再相信童话,那些快乐的表面下,蠕动着的忧伤遮天蔽日……我知道,转身之后旧城就成了虚无,那些纯白的欢乐就放在旧城里自欺欺人,那些曾走过的路口,被时间慢慢风化,多年后,可能早已忘记了那些路的方向。那些,已与我无关。


《一座铜像》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一座小桥手指游戏教案实用5份

  一座小桥手指游戏教案 1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教师的手指动作和表情,理解故事情节。

  2、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依据自己的理解续编故事。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的兴趣。

  老师的手指会变,我会变,像什么?

  (1)食指(笔、筷子)

  (2)食指、中指

  (3)双手成三角形(钻石、房顶)

  (4)拳头(石头)

  2、小朋友互相交流,看自己的手指会变成什么?

  幼儿自己去变(爱心、电话、孔雀、电梯、蝴蝶、小鸟、布、飞机)

  3、小手讲故事:

  (1)教师边演示边讲故事两遍

  (2)请个别幼儿讲述

  4、幼儿发挥想象:

  (1)你们想还有谁会走过来?(幼儿交流)

  幼儿讲述:(小鸟、蝴蝶、老虎、小鸡、大灰狼、小狗、……)

  (2)石头一直挡在这儿,有什么办法来处理它?

  幼儿讨论、交流。

  师小结:大吊车把石头吊起来送到铺路的那儿等。

  5、教师完整地讲一遍故事。

  6、结束:小手讲了这么多故事,你们想不想和好朋友分享呢?(想)还等什么呢?走吧!

  课后反思:

  虽然是克隆的别的幼儿园教师的教案与教法,但是孩子们真的很感兴趣,但是我让幼儿发挥想象时没有让他们尽情讲述,所以这个环节存在一定问题,有待于改进。

  一座小桥手指游戏教案 2

  活动目标

  1、认识自己的小手、锻炼手指肌肉灵活性。

  2、感受手指游戏带来的快乐。

  3、当一个乐句结束时能停留在指定的身体部位。

  4、在歌唱的过程中,结合歌词内容有节奏地和身体进行互动。

  5、在活动中幼儿倾听音乐,大胆的游戏表演。

  活动过程

  1、引入:一起边说儿歌边做手部运动:"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拍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举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合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转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来。"

  2、认识小手

  教师:"刚刚我们是用身体的哪个部位帮助我们完成儿歌的啊?"(幼:"手。")

  教师:"我们的小手还很能干,能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呢,小朋友你知道我们的小手能帮助我们干什么吗?"(引导幼儿回答手的作用,如:吃饭、写字、干活等。)

  教师:"我们的小手这么能干,你们了解我们的小手吗?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我们的小手。"

  介绍各个手指的名称: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

  3、讲述游戏

  教师:"我们的手指每天都是一起帮助我们做事情的,它们像亲如一家的兄弟。在手指家庭里大拇指是它们的大哥哥我们叫他大哥哥,食指是老二我们叫他二哥,中指的个子最高的我们叫他高高的哥哥,无名指因为名字的关系兄弟们叫它无名哥哥,小指是这个家里最小的,其它兄弟叫它小弟弟。"

  教师:"手指兄弟非常有礼貌,它们天天互相打招呼。今天它们来和小朋友打招呼来了?"(幼:好)

  教师:"大哥大哥你在哪?(伸出大拇指左右晃动)我在这,我在这(伸出另一只手拇指晃动)

  大哥大哥你好吗?(一手拇指做点头状) 我很好,谢谢!(另一只手拇指做点头状)

  再见!(拇指左右摆动,收回身后) 再见!(另一只手拇指摆动,收回身后)"

  其它手指依次打招呼。

  4、教师与幼儿共同进行游戏。

  教师:"我们也像手指兄弟那也一起来打个招呼吧。"

  教师起身与幼儿共同做手指游戏,强调"无名哥哥最懒了,它不愿意出来,看看哪个小朋友的无名哥哥最乖,老师一叫就出来了。"

  "小弟弟最听话,一叫他就跑出来了。"

  5、结束活动

  教师:"我们的小手有些累了,让我们一起放松一下吧。"

  做捏拢放开游戏:"捏拢放开,捏拢放开,放开捏拢,放开捏拢。爬呀爬呀爬呀,爬到脸上(腿上、肚子上)了。"

  最后我们的小手爬回家了。

  一座小桥手指游戏教案 3

  活动目标:

  1.认识手的外形特征,知道每个手指的名称及用途。

  2.通过游戏的方法,记忆手指的名称。

  3.产生认识自己手指的兴趣,知道手有很大的用处,要保护手。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准备一个PPT

  活动过程:

  一、 出示手掌画,引起幼儿兴趣。

  师:宝贝们,你们看 !这是什么呀?睁大我们的小眼睛仔细看看这是怎么画出来的呢?

  二、 观察认识手。

  师:哦,原来这是用我们的小手画出来的呀!原来我们的小手也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呢!那宝贝们你们的小手在那里呀?伸出来让老师看看,我们有几只手呀?{我们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手上有手指、手心、手背,指甲,指关节}

  观察一下我们每个宝贝的手是不是一样的呢?(手的粗细和长短)

  三、 认识手指的名称

  1(教师边演示边介绍手指的名称: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今天呀,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认识我们的小手宝宝,宝贝竖起小耳朵仔细听!(我们是生活在一只手上的五个手指兄弟,但是我们的名字是不一样的。我最矮最粗,但我最能干,所以他们叫我大拇指。我旁边的这个高一点的叫做食指。中间这个最高的叫中指。最瘦最小的这个是我们的小弟弟,叫小拇指。宝贝们,我们还漏掉了哪个手指呀?哦,剩下这个不最粗,不最细,不最高的手指不好取名字,所以呀,后来我们就叫他无名指。宝贝们记住我们这五个小兄弟的名字了吗?)宝贝们,记住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和老师一起叫出他们的名字好吗?(教师伸出手指,让幼儿说出名称)现在啊,老师要跟我们宝宝玩一个手指点点名的游戏,老师点到哪个手指的名字我们宝宝就把那只手指举起来给我看,好吗?(看谁举得又快又对)

  2、小手的用处师:刚刚呀,我们认识了自己的小手,小手宝宝悄悄的告诉我说,它可是你们的好帮手呢?那小手宝宝能帮你们做什么呀?我要请我们宝贝来说说(小朋友的小手这么能干吗,能拿东西吃,能收拾玩具,会画画,会写字,会穿衣服……)我们的小手有这么多的好处呀。

  师:我们的小手能够帮助我们做这么多,有这么多好处呢,可是呀,我们有的宝贝就是不让自己的小手动起来,不会自己穿衣服,吃饭,你们说这样好不好呀?小手也很不喜欢这样的小朋友,因为这样小手也越来越不灵活了,好多事情都不会做了。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多动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小手会做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它才会成为我们的好帮手。小手对于我们来说真是非常的重要,如果我们不注意让小手受伤了又会怎样呢?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小手呢?

  师总结: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小手,不能玩小刀、剪刀等危险的东西, 要勤剪指甲保持卫生,不咬手指头,现在我们早上的天气很冷,宝贝们早上来幼儿园的时候要戴手套防止冻伤我们的小手。宝贝们,你们记住了吗?

  一座小桥手指游戏教案 4

  活动目标

  1、掌握小蝌蚪的形态特征。

  2、能画出自己想象的小蝌蚪游动的情景。

  3、愿意参加美术活动,感受绘画活动的快乐。

  4、作画时细心地蘸色,保持桌面和画面的干净,体验不同形式美术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趣味练*:蝌蚪和青蛙

  2、水粉颜料、画纸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出小蝌蚪,并引起幼儿的回忆。

  1、春天到了,池塘里又出现了一群可爱的小精灵,他们长着圆圆的`脑袋,身穿黑颜色的衣服,留着一条短短的小尾巴,悠闲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小朋友来猜一猜它们是谁啊?

  2、出示小蝌蚪的生活环境。(小蝌蚪)小蝌蚪长的什么样呀?

  你知道小蝌蚪游动时尾巴是怎么样的?(扭来扭去,弯弯扭扭)请幼儿用肢体动作学一学。

  二、教师边讲边示范,幼儿练*。

  1、今天我们用手指头来画小蝌蚪,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呀?

  2、教师示范画小蝌蚪过程——伸出食指沾一下颜料,点到画纸上——抬起手指头用指尖轻轻地拖出一条尾巴。

  出现了一条红颜色的小蝌蚪。

  再出现一条蓝颜色的小蝌蚪。

  要求:

  (1)换颜色时手指头要用抹布擦一下。

  (2)伸出手指头沾颜料

  (3)点在画纸上

  (4)用指尖轻轻拖出尾巴

  3、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三、活动结束

  1、小朋友画的小蝌蚪在快乐的游戏呢,小蝌蚪们可高兴啦。

  2、趣味练*:蝌蚪变青蛙你们想看一看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吗?

  请幼儿观看蝌蚪变青蛙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不足的是,在活动中有些孩子没注意,舀水时把衣服弄脏了;有部分幼儿对搓、团、压等基本方法掌握不好。

  一座小桥手指游戏教案 5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歌曲。

  2、能根据歌词内容灵活有节奏地做出相应动作。

  3、引导幼儿大胆地参与活动,体验与朋友一起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食指上画上手指兄妹头像。

  活动过程:

  一、律动:《学做***》、《好朋友》、《头发、肩膀、膝盖脚》。

  二、练声:《小鸟醒来了》、《大猫和小猫》、《小树叶》。

  三、学唱歌曲《手指歌》。

  1、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群小客人,等你们坐好了,刘老师就把它们请出来。

  2、逐一出示手指兄妹。

  (以手指口吻问好)小朋友好!我们是一群手指兄妹,我是拇指哥哥、我是小指弟弟、我是食指、我是中指、我们是姐姐,我是无名指妹妹。我们想和你们一起游戏,你们愿意吗?

  那小朋友伸出你的手指跟我一起游戏好吗?

  3、带领幼儿一起游戏两遍。第二遍老师可以走到幼儿面前和幼儿互动游戏。

  4、引出歌曲名称。

  这个游戏好玩吗?我们把它唱到歌里去好吗?歌曲的名称就叫《手指歌》。带领幼儿说一遍。现在听老师把这首歌唱一遍。

  5、老师示范演唱歌曲。

  好玩吗?现在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

  6、带幼儿学唱歌曲。

  7、老师弹琴,幼儿边唱边做动作。

  8、老师和幼儿一起边唱边做动作。

  9、引导幼儿大胆寻找伙伴或老师一起游戏。

  等下小朋友可以下去找自己喜欢的朋友一起表演好吗?

  引导幼儿和同伴一起表演。

  四、评价本课,鼓励幼儿回到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游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