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食物中的营养》优秀教案(五)份

首页 / 教案 / |

  小学科学《食物中的营养》优秀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第二部分用实验方法检验成分。

  第三部分向学生进行营养卫生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行教学,通过本堂课的学*,使学生知道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维生素、水等,知道营养卫生的基本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维生素、水等。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3、向学生进行营养卫生教育,使学生知道营养卫生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三种营养成分。

  难点:讲述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支架,铁丝,试管,滴管,淀粉液,碘酒,淀粉,肥肉。瘦肉,熟蛋白,花生、向日葵、芝麻的种子。

  2、挂图或投影片——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学生准备:白纸,馒头、米饭、土豆、黄瓜、白菜、萝卜、苹果等食物(以上食物仅供参考,只要包括含淀粉类食物与不含淀粉类食物即可,品种不限,均为少量)。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你最喜欢吃的食物有哪些?

  2、谈话:为什么人每天要吃各种食物?

  3、讲述:人所以每天要吃食物,是因为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营养。那么人体需要哪些营养?这些营养有什么作用?它们主要含在哪些食物中?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二)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人体需要的营养

  那么食物中含有哪些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呢?

  (出示课件)

  2、指导学生检验成分

  (1)讲解:怎么知道某种食物含有什么营养?有的营养成分可以看出来或尝出来,例如食盐,水。而蛋白质、淀粉、脂肪和维生素,我们既看不出来,又尝不出来,那我们怎么知道呢?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2)学*检验蛋白质的方法

  1.讲述:瘦肉、蛋白(蛋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在支架上挂一根铁丝,将瘦肉、煮熟的蛋白钩在铁丝上,用火烧(先烧瘦肉,再烧蛋白),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在烧瘦肉和蛋白时,有一股特别难闻的、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这是蛋白质燃烧时特有的气味。所以,我们可以用烧、闻味的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学*检验脂肪的方法

  1.讲解:肥肉、花生米和向日葵的种子,含有很多脂肪。

  把肥肉用力在白纸上抹,把芝麻、花生、向日葵的种子放在白纸上划或用铅笔压,观察白纸上有什么?用手摸一摸这个地方有什么感觉?然后把白纸拿起来对着亮光照,观察纸有什么变化。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把含有脂肪较多的食物在纸上划、压,纸上会留下油迹。油迹和水迹不同,颜色发淡黄,不容易干,摸着油乎乎的,容易透光。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脂肪。

  (4)学*检验淀粉的方法

  1.讲解:下面我们来学*检验淀粉的方法。家里做菜时常用到淀粉,这是从含淀粉多的食物中提炼出来的。我们用这种淀粉加水,制成淀粉液,装在试管中;用滴管往淀粉液中加入2-3滴碘酒,将试管摇晃几下,观察有什么现象?

  2.演示实验

  3.教师小结:实验说明,淀粉遇碘酒可以变成蓝色。这是淀粉特有的性质,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淀粉。

  (5)检验常见的食物中哪些含有淀粉

  1.讲述: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自己带来的这些食物,哪些含有淀粉?(检验萝卜、苹果、土豆等食物时,需要把它们切开再滴碘酒。)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对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是一门科学,只有通过实际检验,才能确定各种食物中含有什么营养成分,含量多少,以便更好地搭配食物。

  3、向学生进行营养卫生教育

  (1)谈话:对照课本第63页的图说一说,各种营养成分多含在哪些食物中?

  (2)讨论:

  1有没有哪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没有)

  2人体生长发育需要多方面的营养,而没有哪种食物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那么我们吃饭时应该注意什么?(吃多种食物,不偏食。)

  3一开始同学们说了很多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如果喜欢吃的食物就多吃,不喜欢吃的食物就不吃,这好不好?为什么?

  4有人认为吃的营养越多身体越健康,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补充一些讨论题。)

  (3)教师小结:为了保证身体健康,必须注意营养卫生。第一,吃的食物要多样化,合理搭配营养,不偏食,不挑食,不然就会因为缺少某种营养而得病。第二,进食要适量,吃的太少会得营养不良症,吃的太多也会得病,例如肥胖症。

  (三)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了关于的知识

  2、提问:

  (1)人体需要哪些营养?

  (2)怎样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脂肪、淀粉?

  (四)板书设计

  19

  蛋白质、水、盐类——构**体的材料

  淀粉、脂肪——人体的能源

  维生素——增强抵抗力

  检验方法:

  蛋白质——用火烧 脂肪——划或压 淀粉——滴碘酒

  小学科学《食物中的营养》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交流等方式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认识,知道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2、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激发学生探究食物中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

  3、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的情感。

  4、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了解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及其作用。用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教学准备:

  常见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记录纸;盘子、一次性杯子(贴好标签)、食用油、棉签、肥肉、镊子、花生、白菜、白纸;土豆、米饭、馒头、胡萝卜、碘酒、胶头滴管;实验记录单;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人每天都要吃食物,为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1、关于食物中的营养,你已经知道些什么?

  2、关于食物中的营养,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查阅资料、实验等)

  3、课件出示问题:

  1)、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2)、这些营养成分来自哪些食物?

  3)、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什么作用?

  4)、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认真阅读教材

  44、45页。

  5)、交流汇报。

  通过阅读,你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出示幻灯片,完善板书)

  谁能说说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哪些?蛋白质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作用?脂肪呢?……(逐一出示幻灯片,指名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表扬:xx同学听得非常专心,这是尊重别人也是会学*的体现,老师建议给他点掌声!补充水的资料: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它能帮助人体传送养分、排泄废物。大部分食物中含有水。

  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食物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这些营养成分对人体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在常吃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

  1、出示幻灯片:这是我们常吃的一些食物,你能判断出其中主要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吗?学生完成表格填写。

  2、哪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思考的结果?

  表扬:xx组组织有序、完成最快、讨论最激烈。学生汇报、展示。

  3、仔细观察这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一种食物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因此,我们在饮食中要注意——均衡膳食,不能挑食。

  (三)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课上到这里,老师有个小小的礼物要送给大家,我用淀粉液写的。(出示用淀粉液写的“!”,什么也看不到)

  别着急,请碘酒来帮忙。(拿出碘酒)什么颜色?将胶头滴管竖直、悬空放于纸的上方,轻轻挤出两滴。

  看到什么现象?这个感叹号包含了太多老师想对大家说的话:你们的表现很精彩!同学们个个都是好样的!

  刚才的现象说明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可以用碘酒来辨别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食物中的脂肪也很容易找出来,想不想亲自找一找它们?先阅读教材46页,了解一下辨别方法。(学生简单介绍辨别方法,师板书)

  3、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老师这里还有几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一起看一下。(出示温馨提示)

  先做辨别脂肪的实验,完成后组长再领取下一组实验材料。

  4、学生实验。

  5、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白菜在纸上留下的是油渍吗?它和油渍有什么不同?其他组有需要补充的吗?你在辨别过程中还有哪些发现?

  6、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学会了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要想知道食物中的其它营养成分,我们还有一种简单的方法——看标签。(出示食物标签)

  四、拓展延伸

  黑板上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请同学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课后继续探究,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食物中的营养

  蛋白质构**体的主要成分

  挤压

  脂肪

  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糖类

  维生素

  调节身体机能

  矿物质

  水传送养分,排泄废物

  小学科学《食物中的营养》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人的食物中包含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维生素、水等营养成分。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食物主要成分的实验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

  3、对学生进行营养保健方面的教育。

  教学准备

  1、酒精灯、火柴、碘酒、滴管、镊子

  2、馒头、土豆、熟鸡蛋白、瘦肉、肥肉、花生(每种食物均切三等份)

  3、学生四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丰盛的食品,你们想吃什么?

  (2)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吃各种食物 过渡;那么人体需要食物中的哪些营养成分?不同的食物含有的营养成分相同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食物的营养(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认识、研究食物的主要成分

  1、你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

  2、让学生知道主要营养成分的作用

  过渡:我们怎么知道食物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有的可以看出来或尝出来,如食盐、水、而蛋白质、脂肪、淀粉我们既看不出来也尝不出来,可以用简便的方法来检验。

  3、师生合作探究、检验主要营养成分的方法。

  演示1:煮熟的鸡蛋蛋白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演示在酒精灯上烧,让学生闻闻是什么气味?(类似烧头发的味道)这是蛋白质燃烧的特有的气味,我们可以烧、闻味的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演示2;测眼力,辨脂肪,看谁的辨认能力强?

  演示把肥肉放在纸上压,让学生观察纸上有什么?摸摸有什么感觉?(让学生知道油迹和水迹不同,颜色发淡黄,不容易干,摸着油乎乎的,容易透光,我们用按、压的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脂肪。

  演示3: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大家想不想看? 出示淀粉液写的字,让学生观察,立即用刷子沾碘酒一刷,让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呢?

  小结:我用淀粉液写字,然后沾碘酒在上面一刷,就变成蓝黑色,这是淀粉特有的性质,我们在食物中滴碘酒如果变成蓝黑色就说明食物中含有较多的淀粉。

  4、检验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1)、运用学*的检验方法,分组检验我们常吃的食物主要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实验前有两点说明:

  (1)先讨论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

  (2)大家在做实验时要分工合作,认真观察,填好学*记录卡。

  2)、分组实验

  3)、汇报结果

  4)、指导分析记录卡 通过刚才的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三、营养保健教育

  1、那么,我们今后饮食应注意什么?(指名说)

  2、如果我们挑食、偏食就会带来不良后果

  3、为了让同学们在饮食上合理搭配,专家特意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请大家一起看看。

  4、为了促进大家身体健康,老师给大家编了一首营养歌,我们用找朋友的旋律一起唱一唱。

  鱼呀,虾呀味道鲜,青菜豆腐也不赖,各种营养都需要,身体才能长得棒,学*活动有精神

  小学科学《食物中的营养》优秀教案 4

  我说的课的题目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中的第2课《食物中的营养》。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过程:

  首先谈话导入新课,先提问学生吃过什么食物,食物中有哪些营养,各个营养成分的鉴定,随后是几个拓展活动:

  (1)做个游戏,淘米水和牛奶的区分。

  (2)查资料,标签,就少去了。

  二、课前准备:

  买许多食品,也到菜摊买了许多菜,才发现虽然同样是锅巴,却有三种不同的营养成分不同。

  三、未预料到的:

  (1)先操作没有脂肪的食物,再操作含有脂肪的食物,就不会把手弄污。

  (2)纸上纤维质的,居然也会变色。

  (3)学生对碘酒的兴起趣更浓,而对脂肪检验没兴趣。

  (4)不要认为糖类都变蓝,所以,我就用蔗糖做了一次,让学生明白仅仅淀粉遇到碘酒变蓝。

  四、讲课中严重错误:

  在演示淀粉实验时,要着重强调变蓝含有淀粉,不变蓝的不含有淀粉;演示脂肪实验时,也犯同样的错误。

  五、活到老学到老:

  我在备课时,在资料中查到香蕉和莲藕都含有淀粉,我就专门买了些香蕉和莲藕,而在实验中,香蕉有微弱的变蓝,而莲藕没有任何反应。

  学生的兴奋度太高了,课前武老师也来制止学生不要过激,下课时停都停不下来。虽然是预料中的事,但由于学生的过度配合而造成课的进行困难。

  小学科学《食物中的营养》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活动。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

  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上节课使用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卡。

  教师准备: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分类等相关资料。

  脂肪的辨别实验器材:食用油、肥肉、棉签、白纸。

  淀粉的辨别实验器材:淀粉、水、碘酒、滴管、小碗、含有淀粉的食物(馒头、米饭等)。

  食物包装盒上的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身体成长、发育都需要哪些营养?我们能从种类丰富的食物中获得什么呢?

  二、探究过程:

  1、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1)讲述: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水。下面我们分组探讨一下,每一小组选定一种来进行具体研究。

  (2)分小组探讨交流(可根据生活经验知识谈谈,也可阅读课本介绍了解,还可通过查阅资料解释;交流时做好记录,选定一人代表小组在全班汇报交流。)

  (3)汇报交流

  A.蛋白质组:

  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它是构成身体细胞的基本材料,用于机体生长发育、衰老组织更新、损伤组织修补,以及各种生理功能的需要。生命的产生、存在与消亡,无一不与蛋白质有关。所以说,蛋白质是生命物质。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举例:粮食、肉、乳、蛋、豆制品、蔬菜、花生……

  B.糖类组:

  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一般来说,人体所需要的能量70%以上是由糖类氧化分解提供的。在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糖类常常占80%以上,其中主要是淀粉。糖类也是细胞的组成部分,例如细胞核中染色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糖和脱氧核糖。

  淀粉也是糖类。

  我们吃的粮食,如米、麦、玉米、高粱、甘薯等,其主要成分都是淀粉。

  C.脂肪组:

  脂肪俗称油脂。按来源可分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两大类。脂肪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含热量最高的营养物质。脂肪是由碳、氢、氧元素所组成的一种很重要的化合物。有的脂肪中还含有磷和氮元素,是机体细胞建成、转化和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

  脂肪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热量,其提供的热量较相同质量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糖类)多一倍。此外,脂肪还提供人体所需的“必需脂肪酸”。脂肪酸的种类很多,可分为饱和、单不饱和与多不饱和脂肪酸三大类。 脂肪在人体营养中具有重要地位,人体所需总能量的1000^40%是由脂肪所提供的。

  富含脂肪的食物有植物油、动物油、肥肉……

  D.维生素组:

  维生素也称维他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是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机能所必须的一类低分子化合物。它是人体六大营养要素(糖、脂肪、蛋白质、盐类、维生素和水)之一,大多数必须从食物中获得,仅少数可在人体内合成或由肠道细菌产生。

  人体每日对维生素的需要量甚微,但如果缺乏,则可引起一类特殊的疾病,称为“维生素缺乏症”。因为维生素跟酶类一起参与肌体的新陈代谢,能使肌体的机能得到有效的调节。

  各种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E.矿物质组:

  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人体其实是由各种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的。其中很多矿物质元素为酶的必需组分,可调节多种生理功能(如维持渗透压、氧气转运、肌肉收缩、神经系统完整性),也是身体组织和骨骼生长及维持所必需的。有些矿物质(如钙、磷、钠、镁、硫、氯化物)含量较大,有些则仅含微量。人类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钻、铜、氟、碘、铁、锌、铬、硒、锰、钥。大多数矿物质(锌除外)都广泛分布于各种食品中,可以在*衡和多样化的膳食中得到充分补充。

  食盐、各种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F.水组

  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成年人体内的水约占体重的6000^7000,少年儿童体内的水约占体重的8000。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不能离开水。例如:营养成分经过消化后分解成的各种物质,都需要溶解在水里才能够被吸收;绝大部分废物都要溶解在水里,才能够被排出体外。水一方面不断地随着食物和饮料进人人体,一方面又不断地随着废物排出体外,身体里的水常常要保持一定的*衡,如果失去*衡,各种生理活动就会发生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2、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

  (1)引导:通过探讨交流我们已经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拿出我们上节课调查食物时填写的卡片,将每种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补充记录在卡片上(卡片的背面或者食物名称的旁边);然后按照不同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再次分类,并作好记录。

  (2)小组活动:先做补充记录,再重新分类并做好统计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

  含有丰富糖类的食物

  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

  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含有丰富矿物质的食物

  (3)展示交流(投影仪展示小组统计表)。

  (4)小结:我们吃的食物中,有的一种食物可能会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但没有一种食物会具有所有的营养,因此我们应该均衡膳食。

  3、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过渡: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亲自来找一找这些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那就更有趣了。教科书中设计了两个简单的实验,教我们检验脂肪和糖类;还告诉了我们寻找食物中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方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亲自动手做一做吧!

  (2)分组活动

  注意:检验糖类,滴碘酒时,要离开食物一段距离,然后滴一滴或几滴;检验脂肪实验时,不要弄在检验纸以外,以免污染衣服、书包、桌子等;看食物包装袋上的标签时,应仔细找找不同食物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含量。

  (3)汇报交流

  三、小结

  1、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课外继续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制成一份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

  【板书设计】

  2、食物中的营养

  蛋白质 人体的主要成分

  脂肪

  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糖类

  维生素

  调节身体机能

  矿物质


小学科学《食物中的营养》优秀教案(五)份扩展阅读


小学科学《食物中的营养》优秀教案(五)份(扩展1)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食物中有哪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2、知道人体需要的三大能量物质的作用及其主要食物来源;

  3、列表比较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种类、缺乏症及主要食物来源。

  二、学情分析:

  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包括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测定食物中的能量以及资料分析、探究活动及进一步探究等学生活动。针对本节教材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知识比较条理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资料分析、查阅图表、自学课本、实验探究等学*方法。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然后通过知识梳理,引导学生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真正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提问的权力以及学*、认知和*得的过程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设计:

  1、通过课前*收集、观看资料,课中交流等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

  2、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激发探究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

  五、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早(午)餐吃的食物并说出它们来自哪些生物,使学生认同我们的食物主要来自于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然后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吃饭?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的课题――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思考、表达与交流

  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过渡:我们吃的食物到底能为我们提供哪些营养物质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课件显示)

  请每位同学从常吃的食物中选出一种,查阅教材38-39页的附表,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 不同食物中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相同?

  2、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哪几类?

  3、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细胞中所含物质有什么联系?

  1、 查阅附表

  2、 小组讨论解决大屏幕上的问题

  3、 表达与交流,达成共识

  设计目的: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附表、小组讨论,归纳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资料分析能力以及合作学*的能力

  糖类

  脂肪

  蛋白质

  过渡:通过资料分析我们知道了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那么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有何作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糖类、脂肪、蛋白质

  引导自学:

  自学思考:

  在书上标记出:

  1. 属于糖类的物质有哪些?糖类在人体中的作用?含糖类较多的食物有哪些?

  2. 脂肪在人体中的作用?含脂肪较多的食物有哪些?

  3. 蛋白质在人体中的作用?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有哪些?

  分享收获: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给与鼓励性评价。

  知识梳理: (多媒体出示)

  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

  共同点:a:

  b:

  不同点:糖类:

  脂肪:

  蛋白质:

  重点注意糖类作为主要供能物质,脂肪为备用能源物质,以及蛋白质的作用。

  探究教材资料:

  1、 自学课本,收集信息

  2、 小组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交流本组通过自学获得的信息以及明白了的问题

  提出质疑,相互分析解答。

  对照提纲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目的:

  出示自学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自主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自己从教材资料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认知和*得的过程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真正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

  通过知识梳理环节,引导学生学会将零散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我们知道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重要原料,都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食物中是否含有能量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大家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

  科学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引导探究: (多媒体出示)

  一、提出问题

  你们想探究的问题是

  二、作出假设

  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思考能否做出假设。如果能你们做出的假设是对于数量问题,不需要作出假设

  三、制定计划

  1、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和教材的提示,设计出你们的操作步骤。

  2、你们认为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统计哪些实验数据?

  四、交流与完善:引导学生交流本组的探究方案,相互指出存在的不足,教师点拨评价

  温馨提示:(多媒体出示)

  1、选用的食物应该是容易燃烧的,如花生种子、核桃种子等。

  2、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热能(焦是能量的单位)。

  3、操作要规范,如:测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体球一定要浸入水中,但不能触到容器壁;点燃的花生种子,要迅速放到容器底部,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

  五、实施计划

  你们得出的数据是:

  食物的质量:

  水的体积:

  开始的水温: 最后的水温:

  1克实验材料中含有

  千焦的能量。

  六、得出结论

  你们的结论是

  科学测量的数据:1克花生种子含有能量12.47千焦

  七、表达与交流

  讨论反思:(多媒体出示)

  1、你的数据与其他同学的数据相同吗?如果不同,可能有哪些原因?

  2、这个实验只做一次,结果可靠吗?应当怎样做?

  思考、质疑

  小组讨论

  小组间取长补短完善探究方案

  分工协作进行实验探究,

  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讨论分析实验中误差产生的原因,找出改进措施

  设计的目的:

  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制定方案、分工协作完成探究活动,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动手操作以及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探究能力。

  本实验对于学生的认知水*,难度较大,教师适时给予友情提示,保证实验安全顺利完成。

  通过对实验的反思改进实验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小结与反馈

  通过引导学生交流本节收获,归纳重点,随堂练*。了解本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归纳本节重点,交流自己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设计目的:

  学生通过交流回顾知识要点,教师及时了解学情。

  六、板书设计

  有机物: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

  无机物 水 无机盐

  对身体的重要作用 供能物质

  葡萄糖、蔗糖、淀粉

  七、技术运用

  利用图片,多媒体课件,网络收集整理一些营养物质资料

  八、资源引用

  从互联网上搜素本课的营养物质图片;配上PPT课间文字说明,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认识各种营养物质,提高学生学*生物的兴趣,利用基础训练检测学生学*状况。

  九、创新点

  本节课搜索并制作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许多含糖类、脂肪、蛋白质的物质,并制作表格,能直观的显示一些营养物质的含量,有助于学生掌握。通过小实验的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得出结论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布置课后讨论题,相信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去解决一些问题。让每一位成员,都相信自己是受重视的、有价值的、有能力的、负责任的;在充满关爱、信任、和尊重的环境中

  十、教学反思

  学*《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课。能够本着初中学生现有的生物知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制作简易的实验教具来完成这节生物课的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在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学会学*的能力及交流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的培养。教师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为主动探究式学*为主要突破口,使教学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和社会需求。上完这节课,感想颇多。饮食时注意均衡营养,学生在生活中并不太熟悉,学完了知识后,学生由衷地发出了感叹“原来食物营养也有那么多的科学知识呀!”课后,我除了对本课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安排进行反思之外,在传授科学知识和训练科学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学生的生活水*,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科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科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2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交流等方式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认识,知道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2、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激发学生探究食物中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

  3、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的情感。

  4、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了解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及其作用。用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教学准备:

  常见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记录纸;盘子、一次性杯子(贴好标签)、食用油、棉签、肥肉、镊子、花生、白菜、白纸;土豆、米饭、馒头、胡萝卜、碘酒、胶头滴管;实验记录单;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人每天都要吃食物,为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1、关于食物中的营养,你已经知道些什么?

  2、关于食物中的营养,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查阅资料、实验等)

  3、课件出示问题:

  1、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2、这些营养成分来自哪些食物?

  3、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什么作用?

  4、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认真阅读教材

  44、45页。

  5、交流汇报。

  通过阅读,你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出示幻灯片,完善板书)

  谁能说说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哪些?蛋白质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作用?脂肪呢?……(逐一出示幻灯片,指名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表扬:××同学听得非常专心,这是尊重别人也是会学*的体现,老师建议给他点掌声!补充水的资料: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它能帮助人体传送养分、排泄废物。大部分食物中含有水。

  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食物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这些营养成分对人体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在常吃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

  1、出示幻灯片:这是我们常吃的一些食物,你能判断出其中主要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吗?学生完成表格填写。

  2、哪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思考的结果?

  表扬:××组组织有序、完成最快、讨论最激烈。学生汇报、展示。

  3、仔细观察这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一种食物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因此,我们在饮食中要注意——均衡膳食,不能挑食。

  (三)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课上到这里,老师有个小小的礼物要送给大家,我用淀粉液写的。(出示用淀粉液写的“!”,什么也看不到)

  别着急,请碘酒来帮忙。(拿出碘酒)什么颜色?将胶头滴管竖直、悬空放于纸的上方,轻轻挤出两滴。

  看到什么现象?这个感叹号包含了太多老师想对大家说的话:你们的表现很精彩!同学们个个都是好样的!

  刚才的现象说明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可以用碘酒来辨别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食物中的脂肪也很容易找出来,想不想亲自找一找它们?先阅读教材46页,了解一下辨别方法。(学生简单介绍辨别方法,师板书)

  3、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老师这里还有几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一起看一下。(出示温馨提示)

  先做辨别脂肪的实验,完成后组长再领取下一组实验材料。

  4、学生实验。

  5、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白菜在纸上留下的是油渍吗?它和油渍有什么不同?其他组有需要补充的吗?你在辨别过程中还有哪些发现?

  6、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学会了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要想知道食物中的其它营养成分,我们还有一种简单的方法——看标签。(出示食物标签)

  四、拓展延伸

  黑板上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请同学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课后继续探究,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食物中的营养

  蛋白质构**体的主要成分

  挤压

  脂肪

  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糖类

  维生素

  调节身体机能

  矿物质

  水传送养分,排泄废物

  ??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3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从食物中获得的。

  2、知道食物为我们提供六种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以及对身体的重要作用。

  3、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了解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收集、观看资料,课中交流等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

  2、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激发探究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用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三教学准备

  材料:滴管;白纸;镊子;烧杯;碘酒;花生米;肥肉;淀粉;米饭;馒头;面包片;马铃薯。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

  学生通过课前预*、搜集资料,完成“分类列出晚餐所摄取的食物,指出里面分别含有哪些主要营养成分?”这一课前任务。(设计意图:根据学生任务完情况,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及思维层次。在后续的课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二、课中*

  (一)食物含有六种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及其作用。

  1、课前*展示交流。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全部的营养物质,所以我们每天要吃各种食物。(让学生之间互相了解课前*情况)

  2、总结概括出营养元素的六大种类。提问:食物中的各种营养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作用?

  3、通过视频进一步了解六大营养元素存在于哪类食物中及对人体的作用。(多媒体手段相对传统的阅读手段,更加吸引学生注意力。板书各类营养对应的作用。)

  4、小结:不同的食物含有的营养成分不同,不同的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也不同。它们的作用不同,在不同食物中的含量也不同。

  5、提问:我们怎么去辨别食物中有哪些主要的营养成分呢?(过渡到用实验检验营养成分的环节)

  (二)实验检验食物中的营养。

  1、小组成员认真阅读实验指南、确认实验材料、了解实验原理以及操作方法。

  2、教师提醒实验注意事项,小组开始实验。

  3、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实验完毕,整理材料。

  5、根据实验现象、组员交流作出结论。

  6、教师拍下实验记录单,小组上前汇报交流。

  7、结论: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肥肉、花生米。

  含有丰富淀粉的食物:马铃薯、面包、馒头、米饭。(出示含有丰富脂肪及糖类的食物图片)

  8、我们还可以怎样知道食物中含有其他营养成分呢?

  讲解:蛋白质可以用火烧,如果闻到有头发烧焦的味道,证明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出示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图片)。也可以看食物包装上的标签,找出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出示含有丰富维生素和矿物质、水食物的图片)。

  (三)思考、延伸

  每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和数量都不同,*时吃食物应该要注意什么?

  三、课后*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定制一天的早、中、晚餐的食谱。


小学科学《食物中的营养》优秀教案(五)份(扩展2)

——小学科学教案:食物链 (菁华3篇)

小学科学教案:食物链1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通过各种活动,正确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食物链,并能正确使用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词语描述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构建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激发兴趣

  1、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学*新的一课,动物与能量。

  板书课题,动物与能量——食物链

  2、在讲课之前,老师要先提两个问题(出示课件图片),图中的各种动物(包括人)正在进行各种活动,这些活动是否需要消耗能量?(需要)

  3、动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需要消耗能量,那么它们是怎样获取能量的呢?(动物通过捕食获取能量)

  4、那么动物是怎样通过捕食而获取能量的呢?咱们接下来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谜语导入

  1.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来猜两个谜语。

  幻灯片出示草莓杨梅的谜语。

  师:为什么猜是草莓?(草被羊吃光了)

  为什么猜是杨梅?(羊被狼吃光了)

  师:草被羊吃羊又被狼吃

  2.在这两个谜语中包含着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羊的食物是草,狼的食物是羊。

  (三)探究新知

  活动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师:接下来,咱们看一段视频,同学们要仔细观看视频,等一会老师要提问几个问题。

  师:播放视频。

  师:视频里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师:故事里面有哪些生物?(树、蝉、螳螂、黄雀)

  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各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交流。

  (树被蝉吃,蝉被螳螂吃,螳螂被黄雀吃)

  2、(各小组讨论后)由各组组员来汇报。

  3、小结:就像这些动植物一样,动物与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根据食物关系,可以把一些动植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像一条有很多链环组成的锁链一样,人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食物链。

  活动二:深入了解食物链

  1、谈论,他们谁被谁吃?

  师:课件展示课本P46图片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课本上标出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学生在课本上用箭头标出,并按照这种关系在圆圈里填上动植物名称,然后汇报。草→蝗虫→青蛙→蛇→鹰)

  师:(评价)这两位同学的分析很到位,已经能熟练的运用食物链知识了.

  师:课件出示食物链概念

  2、分析食物链中的食物关系

  师:同学们,请你观察一下这两条食物链,你能发现什么相同之处?(起点、终点)

  师: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是什么生物,而终点又是什么生物?(起点是绿色植物,终点是凶猛的食肉动物。)

  师:(教师评价)这位同学真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学生

  小结:食物链一般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结束。

  3、分析食物链中的各个层级

  师:同学们,咱们再观察一下这两条食物链,思考一下,哪些生物能够自己制造食物;哪些生物不能自己制造食物,只能吃别人制造的食物?(树和草能够自己制造食物;其他的生物不能自己制造食物,只只能吃别人制造的食物。)

  师:我们把能够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称为生产者,课件出示生产者概念;把不能自己制造食物,只能吃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称为消费者,课件出示消费者概念。

  师:你知道在这两条食物链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吗?

  (树和草是生产者;蝉、螳螂、黄雀、蝗虫、青蛙、蛇、鹰是消费者。)

  师:(教师评价)这位同学的理解力非常快,这么快就能很好的运用刚学的知识了。

  师:同学们,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食物链中还隐藏着一些我们看不到的生物,他们一般不出现在食物链中,但他们却是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他们就是分解者,课件出示分解者概念。

  (四)课后思考

  咱们今天要学的知识就是这些了,不过呢,在下课之前,老师要给同学们留下一些作业,作业内容就是以下几个问题,同学们课下要好好思考,咱们下节课就要研究这些问题。

  1、同一种植物只会被同一种动物吃掉吗?

  2、同一种动物只吃同一种食物吗?

  3、生物之间只存在一条食物链吗?

  4、食物链之间会不会产生交叉?

小学科学教案:食物链2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都玩过斗兽棋吧,根据规则,让我们给这两种动物比比大小。

  二、教学食物链

  1、你为什么说猫比老鼠大呢?老鼠被猫吃,猫吃老鼠他们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板书:吃与被吃课件出示:老鼠→ 猫

  2、它们中间的箭头表示老鼠被猫吃,方向一定不能画错了。你还可以形象地理解为老鼠进了猫的肚子里,成了美餐。

  3、如果老师再加一种水稻,你能不能用箭头把这三种动物的食物关系连接起来?请同学们在电脑上画出来,注意箭头的方向别搞错。水稻→老鼠→ 猫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操作,教师直接通过抓屏展示,让学生说。

  4、教师总结:这种靠吃与被吃的关系像链条一样将生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叫食物链.

  三、生产者和消费者

  1、过渡:每一条食物链都是由几个环节构成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

  2、电脑放生产者录像,问:这条食物链中,谁是生产者?教师: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在食物链中还有谁呢?请看录像。(放片段:消费者)

  3、问:谁又是消费者呢?(教师指着食物链)像猫、老鼠这样自己不会制造食物,以其他生物为食的都叫做消费者。

  4、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不同的生物,请同学们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将它们分成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类。(电脑出示)。(青菜、树叶、小草、水稻、老鹰、蛇、蚕、兔子)在电脑上将这些动物放到制定的位置里。请学生说,抓下他的屏幕展示。

  四、食物网

  1、每一条食物链其实都是由生产者开始。

  (1)每条食物链都是由生产者开始,每一条食物链要画完整,最后没有再被别的动物吃了才能结束。

  (2)注意箭头的方向表示谁被谁吃。(指着范例)

  (3)食物链找的'越多越好,画笔最好选用比较细的线。

  2、以2人为一小组,开始连线。教师巡视,有意识指导1-2组,

  3、请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在电脑中根据学生汇报结果,当场连接。

  4、这里这么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看起来像什么呀?

  五、分解者

  1、食物网的源头在生产者,重点是凶猛的消费者,那植物的养料从哪里来呢?其实地球上还有一类特殊的成员,你们了解它们吗?让我们从录像片段中了解它们。边看边想:它们在大自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有哪些成员?

  2、(看录像)指名说名称、作用,(板书:分解者)

  3、问: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分解者呢?(蚯蚓、蘑菇、霉菌……)

  六、破坏食物链的危害过渡:正是这三大成员构成了我们美丽的大自然。(指着板书)

  1、可是经常会发生类似这样的事情:出示一个故事。在……草原上,一直有狼威胁着温驯的鹿,于是农民们就开展了保护鹿的行动,他们大量地捕杀草原上的狼,结果怎样呢?学生说。

  2、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有一段时间,人们特别喜欢吃青蛙,于是很多人为了赚钱,大量捕杀,你能说说这对大自然会发生什么情况?)

  3、从这两个事例,你发现了什么?(破坏食物链中一个环节,其他动物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最终大自然就会遭到破坏)

  七、讨论或作业其实不仅砍伐、捕杀动植物会破坏是食物链,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排放污水、大量使用农药的现象。请大家讨论一下,污染物怎样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的。请同学们课后将自己设计的食物链作业发送到老师的邮箱,老师会给每个同学评分,发还给你们。

小学科学教案:食物链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2)通过方案设计、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建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观。

  (2)培养学生探究食物链的兴趣,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

  本节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食物链,构建食物链的概念。难点是:指导学生设计生物防治方案。通过对食物链,特别是与人有关的食物链的分析,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建立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的意识。

  设计思路:

  本节课设计了2个“分析活动”和1个“方案设计”3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课件展示儿时“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导入新课,利用游戏“谁吃谁”的活动,建立食物链的概念,通过小组分析讨论归纳出食物链的特点,达到了“做中学”的目的。

  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分析食谱中的生物,连出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

  一方面巩固食物链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也处在一个个复杂的食物链中;通过“我请大家吃大餐”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3部分是指导学生设计一个生物防治的方案。

  通过展示我国生物防治取得的成果,激发学生设计生物防治方法的热情。

  通过搜集各种资料,设计一个生物防治的方案,组内进行自评和互评,进行修订,评出最佳方案。

  并设置课后拓展:请学生课后点击相关网站,查阅资料,搜集生物防治的各种方法,为当地农田主要害虫(如:棉芽虫、菜青虫、稻飞虱等)设计一个可行性生物防治方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造福于家乡。


小学科学《食物中的营养》优秀教案(五)份(扩展3)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汇总五篇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1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中心小学

  吴一锚

  【教材简析】

  《食物中的营养》是四年级上册《呼吸与消化》单元的第5课。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分析、整理一天的食物,发现我们人类饮食特征“杂”之后,基于“为什么吃多种食物,会给我们身体带来好处”而展开的。本课教学以检测食物中的营养为主轴,要求学生通过检测食物中的营养,发现每一种食物都不包括我们人体所需要的所有营养,从而体会到每天吃多种食物的意义,并为后面将要进行的均衡营养搭配的研究做铺垫。

  本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聚焦”环节,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学*发现:我们每天要食用种类丰富的食物,提问学生:“这会给我们身体带来什么好处?”以此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实现思维的聚焦。第二部分为“探索”环节,通过动手检测与资料阅读的方式辨别常见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从而为聚焦环节的问题寻找依据,同时又能更深入地了解食物、营养以及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为“研讨”环节,在经历实验检测、资料阅读并形成自身对营养相关认识的前提下,学生围绕着“丰富的食物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我们如何简单地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等问题进行交流、分享观点,最终达成共识。通过研讨,学生会认识到面对丰富的食物也就是面对丰富的营养,这也将学生对饮食的认识从“食物”上升到“营养”。

  【学生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营养”一词是非常熟悉的,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听到和讲述,但他们对营养的认识却比较浅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在营养与健康关系的认识上,四年级学生较多地停留在“营养让身体有益”,如在访谈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营养会让我们长得更强壮、更高、更健康。

  2.

  在营养的来源方面,学生的认知还停留在“知道食物中有营养,而有什么营养却不知道”,“为了获得更多的营养,要多吃饭,多吃菜”。

  3.

  对营养的辨别方面,学生几乎一片空白:虽然在一些食品包装上有相关的信息,但学生也没有关注过,此方面的知识主要依靠家长介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l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l

  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l

  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科学探究目标

  l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l

  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l

  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产生继续探究食物的兴趣。

  l

  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养成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l

  认识到人类可以运用一定的技术辨别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重难点】

  1.

  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及各自的作用。

  2.

  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上节课使用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卡;蔬菜、马铃薯、西红柿、食用油、肥肉、花生、馒头、米饭、棉签、白纸、淀粉、水、碘酒、滴管、小碗、棉签、镊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双缩脲试剂AB、滴管、蛋清稀释液、试管1支、小量筒2个、豆腐(糊状)1份、肥肉(糊状)1份、馒头(糊状)少许、食物中的营养成相关资料、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播放学生*时常吃的多种食物的图片。

  提问:“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吃这么多种类的食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关注食物中有哪些营养,以及各种营养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及作用。

  2.

  聚焦主题:食物中到底有哪些营养?

  设计意图:通过上节课的学*,教师引导学生快速形成认知冲突,聚焦本节课的研究主题――食物中的营养。

  二、探索

  (一)辨别食物中的营养

  食物中的营养我们是无法直接看到的,而科学家们为了了解食物中的营养,往往会采用实验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就向科学家学*,用实验的方法检测食物中的两种营养成分――淀粉和脂肪。

  1.

  学*辨别淀粉和脂肪的方法。

  (1)学*检测淀粉的方法。

  知识介绍:淀粉是糖类的一种,能给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淀粉遇到碘酒会产生蓝色新物质,它的这个特点可以用来检测食物中有没有淀粉。

  实验方法:取少量食物,滴一滴碘酒,看看会不会变成蓝色。若食物变成蓝色,则说明食物中含有淀粉。同时,颜色越深,说明淀粉含量越高;颜色越浅,则淀粉含量越低。

  (2)学*检测脂肪的方法。

  知识介绍:脂肪也是一种能给我们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物质,食物中很多脂肪以油的形式存在。

  实验方法:①先用棉花签沾少量食用油涂抹在纸上,如果出现的油迹不会消失,说明食物中存在脂肪。②再将其他食物涂抹在纸上,将留下的痕迹与食用油的油迹做比较。如果接*,就说明这个食物中也含有丰富的脂肪。

  设计意图:以图文形式介绍辨别淀粉与脂肪的方法,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难度;同时还加入了原理介绍,引导学生认识:无论选择哪一种研究方法,都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从而树立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

  辨别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

  (1)活动:利用所学方法对食物进行检测,辨别其中的营养物质。

  (2)要求:小组合作,用所学方法逐一检测;仔细观察,如实记录。

  检测的食物

  检测到的现象

  检测结果

  (主要营养成分)

  有油渍

  变蓝色或蓝紫色

  脂肪

  淀粉

  食用油

  花生

  肥肉

  馒头

  淀粉糊

  土豆

  (3)学生活动,教师适时进行指导。

  3.

  交流研讨。

  (1)哪些食物的主要成分为淀粉,哪些食物的主要成分为脂肪?

  (2)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实践研究活动。

  (3)延伸:食物中有多种营养,除了淀粉所属的糖类以及脂肪外,还有许多其他营养,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测,如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

  (4)教师现场演示利用双缩脲试剂辨别蛋白质的实验,以蛋清为例。

  检测方法:

  a)

  用量筒量取2毫升的蛋清稀释液,再用量筒量取2毫升的双缩脲试剂A液。

  b)

  将量取的双缩脲试剂A液和蛋清稀释液分别倒入同一试管中,振荡均匀,液体仍为无色。

  c)

  再用滴管往试管中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振荡均匀,可见试管内出现紫色,这就表明蛋清溶液含有蛋白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每一种营养的发现与辨别都需要特殊的方法。通过实验演示辨别检测蛋白质的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认识食物中的营养

  通过实验检测,我们了解了一些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在生活中还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或者直接查看食品包装上“营养成分表”来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

  1.

  借助营养成分表认识食物中的营养,找一找“食品营养成分表”里都有哪些营养。

  教师出示多张营养成分表,学生观察。

  2.

  学生汇报,教师概括并介绍主要的营养成分。

  从食物中可以获得多种营养,主要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等,它们各自有不同的作用。

  蛋白质:构**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豆类、家禽类、肉类、水产类、蛋类、内脏……)

  脂肪: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油类、巧克力、鸡蛋、鸭蛋、花生、核桃、果仁、芝麻……)

  糖类: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大米、面条、苹果、香蕉、桔子、橙子、西瓜……

  )

  维生素: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蔬菜、水果……)

  矿物质: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蔬菜、水果、食盐、海带、木耳……)

  水:人对水的需要仅次于氧气。

  设计意图:从营养的辨别、营养的种类以及营养的来源等角度,丰富学生对营养的认识。

  三、研讨

  1.

  从食物中能获得哪些营养?

  通过学*,同学们对于营养有了很多新的认识。现在,我们来看上节课记录的自己一天的食物。仔细分析从一天的食物中,你都获得了哪些营养?

  (1)学生分析自己一天食物中的营养。

  (2)引导交流。

  ①丰富的食物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

  ②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吃那么多种类的食物?

  预设:从多种不同的食物中能获得不同的营养,让我们身体健康成长。

  设计意图:从上节课记录的“一天的食物”入手,引导学生根据对营养的认识,了解自己从一天的食物中所获得的营养,帮助学生将食物与营养进行一一对应,明确食物与营养之间的联系。

  2.

  是否存在含有所有营养的食物?

  我们每天吃多种食物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多种营养。有没有一种食物包含了多种不同的营养呢?这样,我们每天只吃一种食物,就可以获得身体需要的所有营养。

  预设:没有。

  3.

  营养是否越多越好?

  (1)我们正在长身体,每天都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是不是营养越多越好呢?(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布置任务、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课后上网查阅资料或向家长咨询:“我们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哪些营养需要得多,哪些营养需要得少?”并将结果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是否有全能的食物”和“我们对营养的需求”两个角度展开思路,为下一节的教学活动做铺垫。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食物中有哪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2、知道人体需要的三大能量物质的作用及其主要食物来源;

  3、列表比较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种类、缺乏症及主要食物来源。

  二、学情分析:

  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包括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测定食物中的能量以及资料分析、探究活动及进一步探究等学生活动。针对本节教材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知识比较条理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资料分析、查阅图表、自学课本、实验探究等学*方法。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然后通过知识梳理,引导学生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真正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提问的权力以及学*、认知和*得的过程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设计:

  1、通过课前*收集、观看资料,课中交流等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

  2、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激发探究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

  五、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早(午)餐吃的食物并说出它们来自哪些生物,使学生认同我们的食物主要来自于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然后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吃饭?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的课题――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思考、表达与交流

  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过渡:我们吃的食物到底能为我们提供哪些营养物质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课件显示)

  请每位同学从常吃的食物中选出一种,查阅教材38-39页的附表,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 不同食物中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相同?

  2、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哪几类?

  3、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细胞中所含物质有什么联系?

  1、 查阅附表

  2、 小组讨论解决大屏幕上的问题

  3、 表达与交流,达成共识

  设计目的: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附表、小组讨论,归纳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资料分析能力以及合作学*的能力

  糖类

  脂肪

  蛋白质

  过渡:通过资料分析我们知道了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那么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有何作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糖类、脂肪、蛋白质

  引导自学:

  自学思考:

  在书上标记出:

  1. 属于糖类的物质有哪些?糖类在人体中的作用?含糖类较多的食物有哪些?

  2. 脂肪在人体中的作用?含脂肪较多的食物有哪些?

  3. 蛋白质在人体中的作用?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有哪些?

  分享收获: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给与鼓励性评价。

  知识梳理: (多媒体出示)

  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

  共同点:a:

  b:

  不同点:糖类:

  脂肪:

  蛋白质:

  重点注意糖类作为主要供能物质,脂肪为备用能源物质,以及蛋白质的作用。

  探究教材资料:

  1、 自学课本,收集信息

  2、 小组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交流本组通过自学获得的信息以及明白了的问题

  提出质疑,相互分析解答。

  对照提纲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目的:

  出示自学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自主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自己从教材资料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认知和*得的过程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真正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

  通过知识梳理环节,引导学生学会将零散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我们知道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重要原料,都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食物中是否含有能量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大家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

  科学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引导探究: (多媒体出示)

  一、提出问题

  你们想探究的问题是

  二、作出假设

  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思考能否做出假设。如果能你们做出的假设是对于数量问题,不需要作出假设

  三、制定计划

  1、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和教材的提示,设计出你们的操作步骤。

  2、你们认为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统计哪些实验数据?

  四、交流与完善:引导学生交流本组的探究方案,相互指出存在的不足,教师点拨评价

  温馨提示:(多媒体出示)

  1、选用的食物应该是容易燃烧的,如花生种子、核桃种子等。

  2、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热能(焦是能量的单位)。

  3、操作要规范,如:测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体球一定要浸入水中,但不能触到容器壁;点燃的花生种子,要迅速放到容器底部,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

  五、实施计划

  你们得出的数据是:

  食物的质量:

  水的体积:

  开始的水温: 最后的水温:

  1克实验材料中含有

  千焦的能量。

  六、得出结论

  你们的结论是

  科学测量的数据:1克花生种子含有能量12.47千焦

  七、表达与交流

  讨论反思:(多媒体出示)

  1、你的数据与其他同学的数据相同吗?如果不同,可能有哪些原因?

  2、这个实验只做一次,结果可靠吗?应当怎样做?

  思考、质疑

  小组讨论

  小组间取长补短完善探究方案

  分工协作进行实验探究,

  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讨论分析实验中误差产生的原因,找出改进措施

  设计的目的:

  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制定方案、分工协作完成探究活动,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动手操作以及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探究能力。

  本实验对于学生的认知水*,难度较大,教师适时给予友情提示,保证实验安全顺利完成。

  通过对实验的反思改进实验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小结与反馈

  通过引导学生交流本节收获,归纳重点,随堂练*。了解本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归纳本节重点,交流自己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设计目的:

  学生通过交流回顾知识要点,教师及时了解学情。

  六、板书设计

  有机物: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

  无机物 水 无机盐

  对身体的重要作用 供能物质

  葡萄糖、蔗糖、淀粉

  七、技术运用

  利用图片,多媒体课件,网络收集整理一些营养物质资料

  八、资源引用

  从互联网上搜素本课的营养物质图片;配上PPT课间文字说明,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认识各种营养物质,提高学生学*生物的兴趣,利用基础训练检测学生学*状况。

  九、创新点

  本节课搜索并制作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许多含糖类、脂肪、蛋白质的物质,并制作表格,能直观的显示一些营养物质的含量,有助于学生掌握。通过小实验的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得出结论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布置课后讨论题,相信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去解决一些问题。让每一位成员,都相信自己是受重视的、有价值的、有能力的、负责任的;在充满关爱、信任、和尊重的环境中

  十、教学反思

  学*《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课。能够本着初中学生现有的生物知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制作简易的实验教具来完成这节生物课的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在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学会学*的能力及交流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的培养。教师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为主动探究式学*为主要突破口,使教学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和社会需求。上完这节课,感想颇多。饮食时注意均衡营养,学生在生活中并不太熟悉,学完了知识后,学生由衷地发出了感叹“原来食物营养也有那么多的科学知识呀!”课后,我除了对本课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安排进行反思之外,在传授科学知识和训练科学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学生的生活水*,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科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科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3

  一、教材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食物》中的第五课,是在前一课调查、统计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基础上进一步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是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的基础。因此,本课是承上启下的一课。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教材中关于营养成分的作用是非常抽象的概念,这需要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同样,本节课内学到的知识,可以指导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对上一节课的学*中,对一天中的食物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认识,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我们是通过食物获取丰富营养的,这是我们能顺利进入并完成本课的知识基础。

  2、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科学课的学*,已经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调查、观察、实验、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是学*本课的能力基础。

  3、在生活中,学生们对食物中所含营养成分的认识还相当有限,这是学*本课的障碍,同时也说明了学*本课的必要性。

  三、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知识目标

  (1)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3)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维生素和无机盐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4)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

  (2)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二)副目标

  (1)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

  (2)在小组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协同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及时间意识。

  (3)在食物分类体验中,增加学生克服困难、积极思考的心理品质。

  四、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利用课件,使学生了解六大营养成分

  2、实验法: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2、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3、按食物会有的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米。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利用网络搜索视频,制作课件。

  (2)分组实验材料:脂肪的辨别实验材料:食用油、花生、棉签、白纸。淀粉的辨别实验材料:淀粉、水、碘酒、滴管、小碗、含有淀粉的食物(面包、米饭等)

  2、学生准备:

  上节课使用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卡。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设计时间:3分钟)

  师: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非洲难民的孩子骨瘦如柴,无力行走的图片;另一组是一些少年儿童过度肥胖的图片。

  提问:两组图片中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是什么原因引导的?(学生答:营养)

  师:要想科学营养,就离不开营养物质,而我们获得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呢?

  揭示探究主题:食物中的营养(板书)

  (设计意图:两张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带着问题学*,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二)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1、师:食物究竟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成分?科学家将食物按照营养成分分类是分为几大类?

  学生阅读教科书内容后回答: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共六大类。

  2、不同营养成分的作用不同,在不同食物中的含量也不同。

  (1)蛋白质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哪些?(板书蛋白质)

  课件出示几种富含蛋白质食物的图片。

  讲解:蛋白质是构**体的主要材料,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人的生命,就好像没有砖瓦、水泥、沙子就没有房屋一样,是构**体的“建筑材料”。蛋白质缺少时,我们的头发会发黄,脸部黄,伤口也很愈合。蛋白质也能被分解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能量。蛋白质不足时,消化吸收会出现障

  碍,如腹泻、肝功能下降和贫血。

  (2)糖类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糖类的食物有哪些?(板书糖类)

  出示几种富含糖类食物的图片。

  通过举例:病人不能进食时需吊葡萄糖引出糖类的作用,展示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图片并让学生拓展补充。它是人体的能源材料。

  (3)脂肪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脂肪的食物有哪些?(板书脂肪)

  出示几种富含脂肪食物的图片。出示资料:北极熊冬眠后会出现肥厚的脂肪变薄的现象。讲解:脂肪也分为动物脂肪和植脂肪。它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有保温、提供能量、润滑肠道的作用。。

  糖类、脂肪、蛋白质都能给人体提供能量。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像跑步、走路、写字、思考问题等都需要消耗能量,人如果缺少了它们,如同没有电,机器不能转动;就像汽车没有汽油不能行驶一样。(板书能量)

  (4)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的食物有哪些?(板书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出示无机盐的文字、图片资料。

  补充讲解:钙是骨的主要成分,镁保护心脏。铁是血液的主要成分,缺铁会导致贫血、疲劳和食欲不振等问题,还会严重影响学*。缺钠会头晕,缺锌长不高还影响脑的发育。

  出示几种富含维生素、矿物质、水食物的图片。

  讲解:维生素也称维他命,波兰科学家丰克经过千百次实验从米糠中提取了一种能治疗脚气病的白色物质称为“维持生命的营养素”。各种维生素、矿物质需要的量不多,但是作用很大,可以调节身体机能,保持我们的健康。水也是构**体的主要成分,含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占体重60%-70%,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离开水都无法进

  行。人体内的营养物质以及尿素等废物,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运输。(板书健康)

  (设计意图:通过网络、资料、视频等途径介绍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主要作用,将丰富的食物与丰富的营养之间的关系,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中。学生很感兴趣,成为更加主动,自主的学*者。)

  (三)按照食物营养成分分类

  1、引导:通过探讨交流我们已经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拿出我们上节课调查食物时填写的卡片,将每种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补充记录在卡片上(卡片的背面或者食物名称的旁边);然后按照不同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再次分类,并作好记录。

  2、小组活动:先做补充记录,再重新分类并做好记录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投影仪展示小组统计表)。

  4、教师提问:在食物营养分类当中,同学们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小结:我们吃的食物中,有的一种食物可能会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小组合作过程中,唯有善于倾听,协调合作才能共同进步。

  (教学意图:学生通过对食物分类,能加深食物营养成分的印象,而这项活动唯有倾听合作才能要把任务进行到底,这是对孩子交流能力的培养)

  (四)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过渡:刚才我们在食物营养成分分类的过程中出现困难,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呢?

  2、学生交流讨论:可以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

  3、实验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出示:面包、米饭、花生、肥肉、食用油等几种食物(2)学生讨论汇报:用什么方法来辨别食物中含有淀粉或脂肪呢?

  (3)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

  ①给学生限定时间,要求在五分钟内完成实验。

  ②温馨提示:检验糖类,滴碘酒时,要离开食物一段距离,然后滴一滴或几滴;检验脂肪实验时,不要弄在检验纸以外,以免污染衣服、书包、桌子等。

  ③实验过程播放纯背景音乐。

  食物中的营养实验报告单

  选择辨别的营养成分淀粉脂肪

  滴碘酒观察是否变蓝压、划后是否有油渍

  检测方法(是打“?”)(是打“?”)

  面包

  米饭

  花生

  肥肉

  食用油

  4、在不方便实验的情况下可以怎样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①投影出示:盒装牛奶

  ②讨论:怎样辨别它的营养成分?

  ③学生小结:看食物包装袋上的说明标签。注意:看食物包装袋上的'标签时,应仔细找找不同食物的蛋白质、生素、矿物质含量。

  5、拓展延伸

  演示辨别蛋白质的方法:用火烧,有烧糊味,说明食物中含有蛋白质。

  视频讲解

  (五)均衡饮食

  1、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食物

  师:老师从这些食物中选择了几种。请看:这些食物中你最喜欢吃么?老师让大家在这些食物中选择一种你最喜欢吃的,给你3秒

  (停顿3秒钟)考虑好了吗?

  师:我们只吃我们喜欢吃的食物好不好?

  2、播放PPT:当人体缺少维生素C会怎样呢?我们的饮食要注意么?教你们一个快速记忆的口诀:夜盲A、脚气B、坏血C、软骨D

  3、师生总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所以我们能偏食也不能挑食,要合理搭配,保证我们获得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到底应该怎样搭配呢?我们下一节课会继续研究小结。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以科学探究为最重要的学*方式,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创造学*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六)收获感悟

  提问:通过本节课学的学*,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往以下方面回答:

  1、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哪些。

  2、知道探究食物的营养成分的方法。

  3、小组合作交流学会倾听。

  4、意识到食物多样化的要性,知道不能偏食挑食。

  (七)课后作业

  课外继续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制成一份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

  (教学意图:把科学学生延伸到课后,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

  (八)板书设计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水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食物》中的第五课,是在前一课调查、统计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基础上进一步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是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的基础。因此,本课是承上启下的一课。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教材中关于营养成分的作用是非常抽象的概念,这需要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同样,本节课内学到的知识,可以指导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对上一节课的学*中,对一天中的食物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认识,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我们是通过食物获取丰富营养的,这是我们能顺利进入并完成本课的知识基础。

  2、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科学课的学*,已经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调查、观察、实验、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是学*本课的能力基础。

  3、在生活中,学生们对食物中所含营养成分的认识还相当有限,这是学*本课的障碍,同时也说明了学*本课的必要性。

  三、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知识目标

  (1)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3)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维生素和无机盐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4)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

  (2)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二)副目标

  (1)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

  (2)在小组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协同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及时间意识。

  (3)在食物分类体验中,增加学生克服困难、积极思考的心理品质。

  四、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利用课件,使学生了解六大营养成分

  2、实验法: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2、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3、按食物会有的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米。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利用网络搜索视频,制作课件。

  (2)分组实验材料:脂肪的辨别实验材料:食用油、花生、棉签、白纸。淀粉的辨别实验材料:淀粉、水、碘酒、滴管、小碗、含有淀粉的食物(面包、米饭等)

  2、学生准备:

  上节课使用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卡。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设计时间:3分钟)

  师: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非洲难民的孩子骨瘦如柴,无力行走的图片;另一组是一些少年儿童过度肥胖的图片。

  提问:两组图片中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是什么原因引导的?(学生答:营养)

  师:要想科学营养,就离不开营养物质,而我们获得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呢?

  揭示探究主题:食物中的营养(板书)

  (设计意图:两张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带着问题学*,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二)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1、师:食物究竟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成分?科学家将食物按照营养成分分类是分为几大类?

  学生阅读教科书内容后回答: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共六大类。

  2、不同营养成分的作用不同,在不同食物中的含量也不同。

  (1)蛋白质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哪些?(板书蛋白质)

  课件出示几种富含蛋白质食物的图片。

  讲解:蛋白质是构**体的主要材料,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人的生命,就好像没有砖瓦、水泥、沙子就没有房屋一样,是构**体的“建筑材料”。蛋白质缺少时,我们的头发会发黄,脸部黄,伤口也很愈合。蛋白质也能被分解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能量。蛋白质不足时,消化吸收会出现障

  碍,如腹泻、肝功能下降和贫血。

  (2)糖类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糖类的食物有哪些?(板书糖类)

  出示几种富含糖类食物的图片。

  通过举例:病人不能进食时需吊葡萄糖引出糖类的作用,展示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图片并让学生拓展补充。它是人体的能源材料。

  (3)脂肪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脂肪的食物有哪些?(板书脂肪)

  出示几种富含脂肪食物的图片。出示资料:北极熊冬眠后会出现肥厚的脂肪变薄的现象。讲解:脂肪也分为动物脂肪和植脂肪。它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有保温、提供能量、润滑肠道的作用。。

  糖类、脂肪、蛋白质都能给人体提供能量。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像跑步、走路、写字、思考问题等都需要消耗能量,人如果缺少了它们,如同没有电,机器不能转动;就像汽车没有汽油不能行驶一样。(板书能量)

  (4)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的食物有哪些?(板书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出示无机盐的文字、图片资料。

  补充讲解:钙是骨的主要成分,镁保护心脏。铁是血液的主要成分,缺铁会导致贫血、疲劳和食欲不振等问题,还会严重影响学*。缺钠会头晕,缺锌长不高还影响脑的发育。

  出示几种富含维生素、矿物质、水食物的图片。

  讲解:维生素也称维他命,波兰科学家丰克经过千百次实验从米糠中提取了一种能治疗脚气病的白色物质称为“维持生命的营养素”。各种维生素、矿物质需要的量不多,但是作用很大,可以调节身体机能,保持我们的健康。水也是构**体的主要成分,含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占体重60%-70%,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离开水都无法进

  行。人体内的营养物质以及尿素等废物,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运输。(板书健康)

  (设计意图:通过网络、资料、视频等途径介绍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主要作用,将丰富的食物与丰富的营养之间的关系,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中。学生很感兴趣,成为更加主动,自主的学*者。)

  (三)按照食物营养成分分类

  1、引导:通过探讨交流我们已经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拿出我们上节课调查食物时填写的卡片,将每种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补充记录在卡片上(卡片的背面或者食物名称的旁边);然后按照不同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再次分类,并作好记录。

  2、小组活动:先做补充记录,再重新分类并做好记录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投影仪展示小组统计表)。

  4、教师提问:在食物营养分类当中,同学们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小结:我们吃的食物中,有的一种食物可能会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小组合作过程中,唯有善于倾听,协调合作才能共同进步。

  (教学意图:学生通过对食物分类,能加深食物营养成分的印象,而这项活动唯有倾听合作才能要把任务进行到底,这是对孩子交流能力的培养)

  (四)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过渡:刚才我们在食物营养成分分类的过程中出现困难,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呢?

  2、学生交流讨论:可以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

  3、实验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出示:面包、米饭、花生、肥肉、食用油等几种食物(2)学生讨论汇报:用什么方法来辨别食物中含有淀粉或脂肪呢?

  (3)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

  ①给学生限定时间,要求在五分钟内完成实验。

  ②温馨提示:检验糖类,滴碘酒时,要离开食物一段距离,然后滴一滴或几滴;检验脂肪实验时,不要弄在检验纸以外,以免污染衣服、书包、桌子等。

  ③实验过程播放纯背景音乐。

  食物中的营养实验报告单

  选择辨别的营养成分淀粉脂肪

  滴碘酒观察是否变蓝压、划后是否有油渍

  检测方法(是打“?”)(是打“?”)

  面包

  米饭

  花生

  肥肉

  食用油

  4、在不方便实验的情况下可以怎样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①投影出示:盒装牛奶

  ②讨论:怎样辨别它的营养成分?

  ③学生小结:看食物包装袋上的说明标签。注意:看食物包装袋上的标签时,应仔细找找不同食物的蛋白质、生素、矿物质含量。

  5、拓展延伸

  演示辨别蛋白质的方法:用火烧,有烧糊味,说明食物中含有蛋白质。

  视频讲解

  (五)均衡饮食

  1、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食物

  师:老师从这些食物中选择了几种。请看:这些食物中你最喜欢吃么?老师让大家在这些食物中选择一种你最喜欢吃的,给你3秒

  (停顿3秒钟)考虑好了吗?

  师:我们只吃我们喜欢吃的食物好不好?

  2、播放PPT:当人体缺少维生素C会怎样呢?我们的饮食要注意么?教你们一个快速记忆的口诀:夜盲A、脚气B、坏血C、软骨D

  3、师生总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所以我们能偏食也不能挑食,要合理搭配,保证我们获得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到底应该怎样搭配呢?我们下一节课会继续研究小结。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以科学探究为最重要的学*方式,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创造学*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六)收获感悟

  提问:通过本节课学的学*,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往以下方面回答:

  1、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哪些。

  2、知道探究食物的营养成分的方法。

  3、小组合作交流学会倾听。

  4、意识到食物多样化的要性,知道不能偏食挑食。

  (七)课后作业

  课外继续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制成一份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

  (教学意图:把科学学生延伸到课后,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

  (八)板书设计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水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5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交流等方式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认识,知道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2、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激发学生探究食物中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

  3、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的情感。

  4、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了解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及其作用。用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教学准备:

  常见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记录纸;盘子、一次性杯子(贴好标签)、食用油、棉签、肥肉、镊子、花生、白菜、白纸;土豆、米饭、馒头、胡萝卜、碘酒、胶头滴管;实验记录单;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人每天都要吃食物,为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1、关于食物中的营养,你已经知道些什么?

  2、关于食物中的营养,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查阅资料、实验等)

  3、课件出示问题:

  1、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2、这些营养成分来自哪些食物?

  3、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什么作用?

  4、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认真阅读教材

  44、45页。

  5、交流汇报。

  通过阅读,你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出示幻灯片,完善板书)

  谁能说说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哪些?蛋白质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作用?脂肪呢?……(逐一出示幻灯片,指名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表扬:××同学听得非常专心,这是尊重别人也是会学*的体现,老师建议给他点掌声!补充水的资料: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它能帮助人体传送养分、排泄废物。大部分食物中含有水。

  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食物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这些营养成分对人体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在常吃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

  1、出示幻灯片:这是我们常吃的一些食物,你能判断出其中主要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吗?学生完成表格填写。

  2、哪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思考的结果?

  表扬:××组组织有序、完成最快、讨论最激烈。学生汇报、展示。

  3、仔细观察这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一种食物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因此,我们在饮食中要注意——均衡膳食,不能挑食。

  (三)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课上到这里,老师有个小小的礼物要送给大家,我用淀粉液写的。(出示用淀粉液写的“!”,什么也看不到)

  别着急,请碘酒来帮忙。(拿出碘酒)什么颜色?将胶头滴管竖直、悬空放于纸的上方,轻轻挤出两滴。

  看到什么现象?这个感叹号包含了太多老师想对大家说的话:你们的表现很精彩!同学们个个都是好样的!

  刚才的现象说明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可以用碘酒来辨别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食物中的脂肪也很容易找出来,想不想亲自找一找它们?先阅读教材46页,了解一下辨别方法。(学生简单介绍辨别方法,师板书)

  3、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老师这里还有几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一起看一下。(出示温馨提示)

  先做辨别脂肪的实验,完成后组长再领取下一组实验材料。

  4、学生实验。

  5、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白菜在纸上留下的是油渍吗?它和油渍有什么不同?其他组有需要补充的吗?你在辨别过程中还有哪些发现?

  6、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学会了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要想知道食物中的其它营养成分,我们还有一种简单的方法——看标签。(出示食物标签)

  四、拓展延伸

  黑板上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请同学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课后继续探究,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食物中的营养

  蛋白质构**体的主要成分

  挤压

  脂肪

  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糖类

  维生素

  调节身体机能

  矿物质

  水传送养分,排泄废物

  ??


小学科学《食物中的营养》优秀教案(五)份(扩展4)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菁华9篇)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1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通过“文具店”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直观模型,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得数。

  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教学难点重点

  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并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并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难点

  教学准备

  师:小黑板生:草稿本、三角尺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1、口算25×4=7×20=2角×4=4.7+2.6=12×5=2.5+2=5–1.8=3+3+3+3=

  2、画图表示算式的意义0.2+0.5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有关小数的知识。(口算是常规练*,画图是复*小数加法的意义,这些都为为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做了较好的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小黑板)有一家文具店开业啦,这是老师调查到的文具店的部分文具和价钱。观察小黑板,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铅笔每枝0.3元尺子每把0.4元转笔刀每个0.6元橡皮每块0.2元字典每本13元(生说师选择板书)①买3本字典多少元②买4块橡皮多少元③买2枝铅笔多元(通过购物情境,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咱们一个一个地来解决。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怎么列式计算算式表示什么意义(13×3=13+13+13)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板书整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的简便运算)(在“文具店”里添加上“字典每本13元”这一条件,让学生列出整数乘法,复*整数乘法的意义,为学生提供了小数乘法与整数乘。

  3、第二问题怎么列式呢(0.2×4)

  4、0.2×4等于多少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汇报:方法10.2+0.2+0.2+0.2=0.8(元)方法20.2元=2角2×4=8(角)8角=0.8元方法3我们用画图的方法,一个长方形代表1元,*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0.1元。每块橡皮0.2元,就涂2份。4快橡皮就涂8份,也就是0.8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0.2×3的结果,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6、引导(收集整理)生观察这几种方法,说说0.2×4表示的意义是什么(4个0.2相加的和)7、独立完成第三个问题后汇报。2×0.3=0.6(元)追问:算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2个0.3相加的和)8、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意义。引导(收集整理)生观察这三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它们都是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那么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板书揭题)(把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做对比,使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能力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三、运用深化

  1、试一试: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39,完成“试一试”的1、2两题,涂一涂、填一填。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抽生画图。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碱……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运水游戏中,再次感知水的特性。

  2、能认识和选择在不同情况下适宜运水的工具、材料,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3、在活动中充分感受玩水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水、充气盆、空桶、漏斗、瓶子、小水桶、小杯子,小铲子,小筐、小勺子、毛巾、棉花、吸水纸、海绵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起学生对水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水吗?""水是什么样的?""玩水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不能把自己和同学的身上弄湿)

  (二)通过玩水,自由探索。

  1、运水。

  (1)我们今天接到一个新任务,就是把这边水槽里的水运到那边的水槽里去。(不能直接倒,并且不能漏了水或着撒了水。)

  (2)学生运水。(渗透教育“水是很珍贵的,别把它漏到地上了。”

  2、看图片。

  师:看着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水会流东,水很珍贵,要节约用水;谁能给人们带来方便,也能带来危害。)

  (三)活动延伸:

  师:今天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下面让小水轮转起来。(两人一组)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4

  教学目的:

  1、通过相互交流了解认识一些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特点。

  2、通过调查活动了解当地的野生生物的生存状况和保护情况。

  3、增强对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野生生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一些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意识到对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野生生物的保护。

  教学准备:

  活动手册、红树林、丹顶鹤、藏羚羊等野生生物的图片或影视资料、当地野生生物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哪些野生的动物或植物?”

  “动物园的老虎算野生动物吗?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受人干扰少的生物才算野生生物。”

  二、探究过程

  1、介绍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1)了解《野生动物保_》和自然保护区的规定。

  (2)交流介绍自己知道的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

  (包括红树林、丹顶鹤、藏羚羊等野生生物。红树林并不是红颜色的树林,它是一种稀有的木本植物,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上,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作为当今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木本植物,红树林起到海岸森林脊梁的作用。红树林是海洋生物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食物链转换,它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3)写出保护野生生物的理由。

  (4)小组交流。

  2、调查当地的野生生物。

  讨论野生生物当前的保护状况及在野生生物的保护上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3、小结。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5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通过“文具店”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直观模型,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得数。

  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教学难点重点

  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并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并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难点

  教学准备

  师:小黑板生:草稿本、三角尺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1、口算25×4=7×20=2角×4=4.7+2.6=12×5=2.5+2=5–1.8=3+3+3+3=

  2、画图表示算式的意义0.2+0.5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有关小数的知识。(口算是常规练*,画图是复*小数加法的意义,这些都为为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做了较好的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小黑板)有一家文具店开业啦,这是老师调查到的文具店的部分文具和价钱。观察小黑板,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铅笔每枝0.3元尺子每把0.4元转笔刀每个0.6元橡皮每块0.2元字典每本13元(生说师选择板书)①买3本字典多少元②买4块橡皮多少元③买2枝铅笔多元(通过购物情境,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咱们一个一个地来解决。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怎么列式计算算式表示什么意义(13×3=13+13+13)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板书整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的简便运算)(在“文具店”里添加上“字典每本13元”这一条件,让学生列出整数乘法,复*整数乘法的意义,为学生提供了小数乘法与整数乘。

  3、第二问题怎么列式呢(0.2×4)

  4、0.2×4等于多少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汇报:方法10.2+0.2+0.2+0.2=0.8(元)方法20.2元=2角2×4=8(角)8角=0.8元方法3我们用画图的方法,一个长方形代表1元,*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0.1元。每块橡皮0.2元,就涂2份。4快橡皮就涂8份,也就是0.8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0.2×3的结果,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6、引导(收集整理)生观察这几种方法,说说0.2×4表示的意义是什么(4个0.2相加的和)7、独立完成第三个问题后汇报。2×0.3=0.6(元)追问:算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2个0.3相加的和)8、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意义。引导(收集整理)生观察这三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它们都是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那么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板书揭题)(把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做对比,使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能力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三、运用深化

  1、试一试: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39,完成“试一试”的1、2两题,涂一涂、填一填。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抽生画图。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碱……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7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读、听、辨活动,充分认识青春期是人生中很重要的时期。

  2.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青春期健康计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关注自己青春期的身体、心理健康。

  2. 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科学知识

  1. 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

  2. 初步掌握一般的青春期保健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征。

  难点: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辨析。

  教学准备

  有关青春期生理变化特征、青春期保健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课外调查了青春期的有关知识,你知道青春期是怎么回事吗?

  2、关于青春期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让学生充分汇报自己了解的有关青春期的知识,有的学生可能在汇报的过程中有点羞涩,老师要给学生打气,告诉学生人体的发育是科学的事实。)

  3、老师对学生的汇报做小结并揭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二、阅读: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特征。

  1、进入了请春期我们的生理变化有哪些主要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71面的资料。

  (也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青春期生理发展特征的视频)

  2、学生自由阅读书上的资料。

  3、通过阅读,你对青春期有什么新的认识?

  (这里,老师要进一步营造安全和谐的氛围。应该告诉学生,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谁了解得更清楚,更有利于自己拥有健康。)

  4、老师进行小结,并说明青春期发育有早有晚,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进入和没进入青春期的学生都不要紧张。

  三、活动:要有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

  1、青春期是我们发展成**的重要时期,是我们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拥有一个健康的青春期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关键。首先我们要有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关于这方面,你觉得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指导观察书上的图片。)

  2、老师就学生没有注意到的方面做一些补充讲解。

  3、师生共同梳理小结。

  (让学生明确:充足的营养、足够的睡眠、积极的锻炼——是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并自觉加以注意。)

  三、活动:关注心理健康

  1、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注重生理健康的同时,还要注意心理健康。进入青春期后会有哪些心理特征呢?请同学们观察73面的图片。

  2、青春期的青少年有那些心理特征?

  3、能谈谈你自己某一个方面的心理特点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

  4、告诉学生上面讨论到的现象都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反应,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都能顺利地度过自己的青春期。

  四、拓展活动

  布置学生课外讨论:进入了青春期我们怎样保护好自己?我们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的作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学*、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工具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点。

  2.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养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2.了**大镜的发明史,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

  【教学重点】知道放大工具的结构特点,了**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明白放大镜是“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生一面)、信封、钱币;十种对比观察的器具;烧杯、水、记录纸。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课前视频导入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与我们看到的实物有什么不同

  2.组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

  1.出示10种不同的器材,分别用它们观察文字,寻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将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两类。(预测-实测)

  (2)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样的器具能放得更大?

  2.交流学生的发现。

  通过比较发现能放大物体图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间厚)不能空心的特点。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图像也就越大。知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为一个“自制的放大镜”。

  4.小结,并介绍放大镜的历史。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了**大镜的用途,让学生谈谈生产、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镜?

  2.用肉眼和放大镜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物体观察,比较肉眼观察和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不同。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3.组织学生观察,教师巡视。

  4.组织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

  5.小结放大镜的作用。

  四、总结延伸

  1.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你还希望用什么工具观察物体?

  2.总结。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运水游戏中,再次感知水的特性。

  2.能认识和选择在不同情况下适宜运水的工具、材料,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3.在活动中充分感受玩水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水、充气盆、空桶、漏斗、瓶子、小水桶、小杯子,小铲子,小筐、小勺子、毛巾、棉花、吸水纸、海绵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起学生对水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水吗?""水是什么样的?""玩水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不能把自己和同学的身上弄湿)

  (二)通过玩水,自由探索。

  1.运水。

  (1)我们今天接到一个新任务,就是把这边水槽里的水运到那边的水槽里去。(不能直接倒,并且不能漏了水或着撒了水。)

  (2)学生运水。(渗透教育“水是很珍贵的,别把它漏到地上了。”

  2.看图片。

  师:看着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水会流东,水很珍贵,要节约用水;谁能给人们带来方便,也能带来危害。)

  (三)活动延伸:

  师:今天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下面让小水轮转起来。(两人一组)


小学科学《食物中的营养》优秀教案(五)份(扩展5)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反思1

  本节课内容较多,包括六类营养物质及其作用,及一个探究实验。分两课时完成。本节设计的基本策略是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活动起来,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从而理解和掌握重要的概念和常识。

  以航天员所带的食物种类及作用,带入新课,在感悟中思考问题,不仅激发学生的学*的兴趣,还为后面的学*做了充分的铺垫。在学*主要的营养物质之前,先了解学生的已知常识,再让学生学*新知,循序渐进,尽量做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探究活动中,小组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合作能力。通过探究,亲自测量了食物中含有的能量,对食物中含有能量这一事实印象就会比较深刻。

  对无机盐和维生素的作用学*时,设计“我的健康我守护”活动,先让学生观看视频。查阅资料,认识到无机盐和维生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再利用常见食物成分表,查阅相关营养成分的主要食物来源,激发了学生守护健康,形成良好的饮食*惯的意识。

  不足之处:探究实验时,在实验室学生比较活跃,一些注意事项在班级里强调较好。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反思2

  1、“角色扮演”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具体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是,角色扮演也不是生物学中任何教学内容都能适用的:那些本已具有具体形象或生动描述的分类、形态、解剖结构的生物学内容,毋需设计角色扮演;而那些带有很强的说理性或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抽象概念,则是尝试开展“角色扮演”的最好剧本。它能化抽象为具体,使“死”的知识活过来,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中。

  2、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扮演好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我们要指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研究和讨论,努力引导学生争取进行角色扮演的机会,找到进行角色扮演的主题。角色扮演的进行要有必要的准备,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在课上即时进行,分组讨论演出。课前准备诚然能够使表演更加完美,即兴演出虽然有时略显粗糙,但鲜活且更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使课堂上常有出彩的地方。

  3、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处于主体地位,身兼资料收集员、编剧、导演、演员多职,而贯穿始终的是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认知水*和对生活点滴的洞察力,以及他们的表演才能。小小的“角色扮演”,提供给了学生一个表现的舞台,也培养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拉*了学生和书本知识的距离。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反思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正日益突出。如何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能力,已成为了每位教师备课时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结合初中学生好奇、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需要。我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尝试了“角色扮演”的方法,对*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的形成,提高学生学*生物学的积极性和表达能力等许多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下面是七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节课的做法。

  一、课堂教学案例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事物来源。

  2、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

  3、关注事物中的营养物质,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的观点。

  围绕目标1

  我采用说相声的角色扮演方式。我是这样设计的:阅读过课文后大家都知道,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它们对人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分别扮演食物中的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任务是向同学们表白一下自己对人体的作用。目标确定之后,同学们便跃跃欲试,兴趣昂然,小组成员之间展开积极的讨论。然后,请6位同学上台。表演者在台上用夸张的手法吹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就象说相声一样,各说各的重要性,真是各说各的理,互不想让,难解难分,最后要求每人用2分钟时间做个总结。究竟谁对人体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呢?最后就由同学们给予评价,评价之后每个人自然就记住了营养物质的作用,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1

  目标2

  我采用“学生看病”的角色扮演方式,学*无机盐与维生素的知识。我的设计如下:

  师:有两类营养物质,在我们身体内含量虽不多,但如果缺少了它们,我们就会患各种各样的疾病。同学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生:无机盐和维生素。

  师:完全正确。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种类都非常多。如果同学们有

  挑食的毛病,就很容易因缺少某种维生素或某种无机盐而营养不良或患病。大家看,有一位同学就患病了。

  生:课前挑选的一名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自说自演一位缺碘的病人。

  师:看来这位同学病得不轻。同学们都是“小医生”,能帮这位病人诊断一下他得了什么病吗?

  生:缺钙。

  生:我觉得不对,缺钙只影响骨骼发育,不会影响智力。而且他的脖子也很大,应该是缺碘。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但当医生不能只看病不开药啊!你觉得要治好他的病,应该多补充哪些食物呢?

  生:海白菜。

  生:海带。

  生:海中的鱼虾。

  师:对,如果病人缺碘,可多食用海带等海产品。我们内陆地区食海产品的机会相对较少,为了补充足够的碘,我们吃的盐都是“加碘盐”。

  师:还有“小患者”愿意上台让同学们帮助诊断的吗?

  气氛非常活跃。台上的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台下的学生发言踊跃,争论热烈。不知不觉同学们就完成了无机盐和维生素知识的学*。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轻轻松松完成了教学任务,既省时又省力,避免了教师枯燥的讲解和说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反思

  1、“角色扮演”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具体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是,角色扮演也不是生物学中任何教学内

  容都能适用的:那些本已具有具体形象或生动描述的分类、形态、解剖结构的生物学内容,毋需设计角色扮演;而那些带有很强的说理性或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抽象概念,则是尝试开展“角色扮演”的最好剧本。它能化抽象为具体,使“死”的知识活过来,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中。

  2、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扮演好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我们要指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研究和讨论,努力引导学生争取进行角色扮演的机会,找到进行角色扮演的主题。角色扮演的进行要有必要的准备,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在课上即时进行,分组讨论演出。课前准备诚然能够使表演更加完美,即兴演出虽然有时略显粗糙,但鲜活且更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使课堂上常有出彩的地方。

  3、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处于主体地位,身兼资料收集员、编剧、导演、演员多职,而贯穿始终的是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认知水*和对生活点滴的洞察力,以及他们的表演才能。小小的“角色扮演”,提供给了学生一个表现的舞台,也培养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拉*了学生和书本知识的距离。


小学科学《食物中的营养》优秀教案(五)份(扩展6)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1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中心小学

  吴一锚

  【教材简析】

  《食物中的营养》是四年级上册《呼吸与消化》单元的第5课。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分析、整理一天的食物,发现我们人类饮食特征“杂”之后,基于“为什么吃多种食物,会给我们身体带来好处”而展开的。本课教学以检测食物中的营养为主轴,要求学生通过检测食物中的营养,发现每一种食物都不包括我们人体所需要的所有营养,从而体会到每天吃多种食物的意义,并为后面将要进行的均衡营养搭配的研究做铺垫。

  本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聚焦”环节,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学*发现:我们每天要食用种类丰富的食物,提问学生:“这会给我们身体带来什么好处?”以此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实现思维的聚焦。第二部分为“探索”环节,通过动手检测与资料阅读的方式辨别常见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从而为聚焦环节的问题寻找依据,同时又能更深入地了解食物、营养以及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为“研讨”环节,在经历实验检测、资料阅读并形成自身对营养相关认识的前提下,学生围绕着“丰富的食物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我们如何简单地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等问题进行交流、分享观点,最终达成共识。通过研讨,学生会认识到面对丰富的食物也就是面对丰富的营养,这也将学生对饮食的认识从“食物”上升到“营养”。

  【学生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营养”一词是非常熟悉的,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听到和讲述,但他们对营养的认识却比较浅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在营养与健康关系的认识上,四年级学生较多地停留在“营养让身体有益”,如在访谈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营养会让我们长得更强壮、更高、更健康。

  2.

  在营养的来源方面,学生的认知还停留在“知道食物中有营养,而有什么营养却不知道”,“为了获得更多的营养,要多吃饭,多吃菜”。

  3.

  对营养的辨别方面,学生几乎一片空白:虽然在一些食品包装上有相关的信息,但学生也没有关注过,此方面的知识主要依靠家长介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l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l

  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l

  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科学探究目标

  l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l

  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l

  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产生继续探究食物的兴趣。

  l

  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养成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l

  认识到人类可以运用一定的技术辨别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重难点】

  1.

  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及各自的作用。

  2.

  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上节课使用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卡;蔬菜、马铃薯、西红柿、食用油、肥肉、花生、馒头、米饭、棉签、白纸、淀粉、水、碘酒、滴管、小碗、棉签、镊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双缩脲试剂AB、滴管、蛋清稀释液、试管1支、小量筒2个、豆腐(糊状)1份、肥肉(糊状)1份、馒头(糊状)少许、食物中的营养成相关资料、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播放学生*时常吃的多种食物的图片。

  提问:“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吃这么多种类的食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关注食物中有哪些营养,以及各种营养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及作用。

  2.

  聚焦主题:食物中到底有哪些营养?

  设计意图:通过上节课的学*,教师引导学生快速形成认知冲突,聚焦本节课的研究主题——食物中的营养。

  二、探索

  (一)辨别食物中的营养

  食物中的营养我们是无法直接看到的,而科学家们为了了解食物中的营养,往往会采用实验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就向科学家学*,用实验的方法检测食物中的两种营养成分——淀粉和脂肪。

  1.

  学*辨别淀粉和脂肪的方法。

  (1)学*检测淀粉的方法。

  知识介绍:淀粉是糖类的一种,能给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淀粉遇到碘酒会产生蓝色新物质,它的这个特点可以用来检测食物中有没有淀粉。

  实验方法:取少量食物,滴一滴碘酒,看看会不会变成蓝色。若食物变成蓝色,则说明食物中含有淀粉。同时,颜色越深,说明淀粉含量越高;颜色越浅,则淀粉含量越低。

  (2)学*检测脂肪的方法。

  知识介绍:脂肪也是一种能给我们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物质,食物中很多脂肪以油的形式存在。

  实验方法:①先用棉花签沾少量食用油涂抹在纸上,如果出现的油迹不会消失,说明食物中存在脂肪。②再将其他食物涂抹在纸上,将留下的痕迹与食用油的油迹做比较。如果接*,就说明这个食物中也含有丰富的脂肪。

  设计意图:以图文形式介绍辨别淀粉与脂肪的方法,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难度;同时还加入了原理介绍,引导学生认识:无论选择哪一种研究方法,都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从而树立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

  辨别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

  (1)活动:利用所学方法对食物进行检测,辨别其中的营养物质。

  (2)要求:小组合作,用所学方法逐一检测;仔细观察,如实记录。

  检测的食物

  检测到的现象

  检测结果

  (主要营养成分)

  有油渍

  变蓝色或蓝紫色

  脂肪

  淀粉

  食用油

  花生

  肥肉

  馒头

  淀粉糊

  土豆

  (3)学生活动,教师适时进行指导。

  3.

  交流研讨。

  (1)哪些食物的主要成分为淀粉,哪些食物的主要成分为脂肪?

  (2)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实践研究活动。

  (3)延伸:食物中有多种营养,除了淀粉所属的糖类以及脂肪外,还有许多其他营养,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测,如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

  (4)教师现场演示利用双缩脲试剂辨别蛋白质的实验,以蛋清为例。

  检测方法:

  a)

  用量筒量取2毫升的蛋清稀释液,再用量筒量取2毫升的双缩脲试剂A液。

  b)

  将量取的双缩脲试剂A液和蛋清稀释液分别倒入同一试管中,振荡均匀,液体仍为无色。

  c)

  再用滴管往试管中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振荡均匀,可见试管内出现紫色,这就表明蛋清溶液含有蛋白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每一种营养的发现与辨别都需要特殊的方法。通过实验演示辨别检测蛋白质的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认识食物中的营养

  通过实验检测,我们了解了一些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在生活中还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或者直接查看食品包装上“营养成分表”来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

  1.

  借助营养成分表认识食物中的营养,找一找“食品营养成分表”里都有哪些营养。

  教师出示多张营养成分表,学生观察。

  2.

  学生汇报,教师概括并介绍主要的营养成分。

  从食物中可以获得多种营养,主要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等,它们各自有不同的作用。

  蛋白质:构**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豆类、家禽类、肉类、水产类、蛋类、内脏……)

  脂肪: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油类、巧克力、鸡蛋、鸭蛋、花生、核桃、果仁、芝麻……)

  糖类: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大米、面条、苹果、香蕉、桔子、橙子、西瓜……

  )

  维生素: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蔬菜、水果……)

  矿物质: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蔬菜、水果、食盐、海带、木耳……)

  水:人对水的需要仅次于氧气。

  设计意图:从营养的辨别、营养的种类以及营养的来源等角度,丰富学生对营养的认识。

  三、研讨

  1.

  从食物中能获得哪些营养?

  通过学*,同学们对于营养有了很多新的认识。现在,我们来看上节课记录的自己一天的食物。仔细分析从一天的食物中,你都获得了哪些营养?

  (1)学生分析自己一天食物中的营养。

  (2)引导交流。

  ①丰富的食物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

  ②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吃那么多种类的食物?

  预设:从多种不同的食物中能获得不同的营养,让我们身体健康成长。

  设计意图:从上节课记录的“一天的食物”入手,引导学生根据对营养的认识,了解自己从一天的食物中所获得的营养,帮助学生将食物与营养进行一一对应,明确食物与营养之间的联系。

  2.

  是否存在含有所有营养的食物?

  我们每天吃多种食物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多种营养。有没有一种食物包含了多种不同的营养呢?这样,我们每天只吃一种食物,就可以获得身体需要的所有营养。

  预设:没有。

  3.

  营养是否越多越好?

  (1)我们正在长身体,每天都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是不是营养越多越好呢?(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布置任务、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课后上网查阅资料或向家长咨询:“我们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哪些营养需要得多,哪些营养需要得少?”并将结果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是否有全能的食物”和“我们对营养的需求”两个角度展开思路,为下一节的教学活动做铺垫。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食物中有哪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2、知道人体需要的三大能量物质的作用及其主要食物来源;

  3、列表比较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种类、缺乏症及主要食物来源。

  二、学情分析:

  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包括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测定食物中的能量以及资料分析、探究活动及进一步探究等学生活动。针对本节教材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知识比较条理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资料分析、查阅图表、自学课本、实验探究等学*方法。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然后通过知识梳理,引导学生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真正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提问的权力以及学*、认知和*得的过程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设计:

  1、通过课前*收集、观看资料,课中交流等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

  2、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激发探究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

  五、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早(午)餐吃的食物并说出它们来自哪些生物,使学生认同我们的食物主要来自于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然后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吃饭?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的课题――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思考、表达与交流

  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过渡:我们吃的食物到底能为我们提供哪些营养物质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课件显示)

  请每位同学从常吃的食物中选出一种,查阅教材38-39页的附表,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 不同食物中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相同?

  2、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哪几类?

  3、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细胞中所含物质有什么联系?

  1、 查阅附表

  2、 小组讨论解决大屏幕上的问题

  3、 表达与交流,达成共识

  设计目的: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附表、小组讨论,归纳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资料分析能力以及合作学*的能力

  糖类

  脂肪

  蛋白质

  过渡:通过资料分析我们知道了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那么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有何作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糖类、脂肪、蛋白质

  引导自学:

  自学思考:

  在书上标记出:

  1. 属于糖类的物质有哪些?糖类在人体中的作用?含糖类较多的食物有哪些?

  2. 脂肪在人体中的作用?含脂肪较多的食物有哪些?

  3. 蛋白质在人体中的作用?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有哪些?

  分享收获: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给与鼓励性评价。

  知识梳理: (多媒体出示)

  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

  共同点:a:

  b:

  不同点:糖类:

  脂肪:

  蛋白质:

  重点注意糖类作为主要供能物质,脂肪为备用能源物质,以及蛋白质的作用。

  探究教材资料:

  1、 自学课本,收集信息

  2、 小组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交流本组通过自学获得的信息以及明白了的问题

  提出质疑,相互分析解答。

  对照提纲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目的:

  出示自学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自主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自己从教材资料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认知和*得的过程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真正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

  通过知识梳理环节,引导学生学会将零散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我们知道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重要原料,都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食物中是否含有能量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大家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

  科学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引导探究: (多媒体出示)

  一、提出问题

  你们想探究的问题是

  二、作出假设

  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思考能否做出假设。如果能你们做出的假设是对于数量问题,不需要作出假设

  三、制定计划

  1、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和教材的提示,设计出你们的操作步骤。

  2、你们认为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统计哪些实验数据?

  四、交流与完善:引导学生交流本组的探究方案,相互指出存在的不足,教师点拨评价

  温馨提示:(多媒体出示)

  1、选用的食物应该是容易燃烧的,如花生种子、核桃种子等。

  2、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热能(焦是能量的单位)。

  3、操作要规范,如:测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体球一定要浸入水中,但不能触到容器壁;点燃的花生种子,要迅速放到容器底部,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

  五、实施计划

  你们得出的数据是:

  食物的质量:

  水的体积:

  开始的水温: 最后的水温:

  1克实验材料中含有

  千焦的能量。

  六、得出结论

  你们的结论是

  科学测量的数据:1克花生种子含有能量12.47千焦

  七、表达与交流

  讨论反思:(多媒体出示)

  1、你的数据与其他同学的数据相同吗?如果不同,可能有哪些原因?

  2、这个实验只做一次,结果可靠吗?应当怎样做?

  思考、质疑

  小组讨论

  小组间取长补短完善探究方案

  分工协作进行实验探究,

  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讨论分析实验中误差产生的原因,找出改进措施

  设计的目的:

  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制定方案、分工协作完成探究活动,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动手操作以及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探究能力。

  本实验对于学生的认知水*,难度较大,教师适时给予友情提示,保证实验安全顺利完成。

  通过对实验的反思改进实验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小结与反馈

  通过引导学生交流本节收获,归纳重点,随堂练*。了解本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归纳本节重点,交流自己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设计目的:

  学生通过交流回顾知识要点,教师及时了解学情。

  六、板书设计

  有机物: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

  无机物 水 无机盐

  对身体的重要作用 供能物质

  葡萄糖、蔗糖、淀粉

  七、技术运用

  利用图片,多媒体课件,网络收集整理一些营养物质资料

  八、资源引用

  从互联网上搜素本课的营养物质图片;配上PPT课间文字说明,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认识各种营养物质,提高学生学*生物的兴趣,利用基础训练检测学生学*状况。

  九、创新点

  本节课搜索并制作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许多含糖类、脂肪、蛋白质的物质,并制作表格,能直观的显示一些营养物质的含量,有助于学生掌握。通过小实验的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得出结论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布置课后讨论题,相信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去解决一些问题。让每一位成员,都相信自己是受重视的、有价值的、有能力的、负责任的;在充满关爱、信任、和尊重的环境中

  十、教学反思

  学*《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课。能够本着初中学生现有的生物知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制作简易的实验教具来完成这节生物课的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在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学会学*的能力及交流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的培养。教师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为主动探究式学*为主要突破口,使教学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和社会需求。上完这节课,感想颇多。饮食时注意均衡营养,学生在生活中并不太熟悉,学完了知识后,学生由衷地发出了感叹“原来食物营养也有那么多的科学知识呀!”课后,我除了对本课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安排进行反思之外,在传授科学知识和训练科学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学生的生活水*,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科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科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食物》中的第五课,是在前一课调查、统计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基础上进一步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是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的基础。因此,本课是承上启下的一课。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教材中关于营养成分的作用是非常抽象的概念,这需要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同样,本节课内学到的知识,可以指导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对上一节课的学*中,对一天中的食物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认识,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我们是通过食物获取丰富营养的,这是我们能顺利进入并完成本课的知识基础。

  2、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科学课的学*,已经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调查、观察、实验、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是学*本课的能力基础。

  3、在生活中,学生们对食物中所含营养成分的认识还相当有限,这是学*本课的障碍,同时也说明了学*本课的必要性。

  三、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知识目标

  (1)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3)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维生素和无机盐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4)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

  (2)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二)副目标

  (1)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

  (2)在小组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协同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及时间意识。

  (3)在食物分类体验中,增加学生克服困难、积极思考的心理品质。

  四、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利用课件,使学生了解六大营养成分

  2、实验法: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2、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3、按食物会有的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米。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利用网络搜索视频,制作课件。

  (2)分组实验材料:脂肪的辨别实验材料:食用油、花生、棉签、白纸。淀粉的辨别实验材料:淀粉、水、碘酒、滴管、小碗、含有淀粉的食物(面包、米饭等)

  2、学生准备:

  上节课使用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卡。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设计时间:3分钟)

  师: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非洲难民的孩子骨瘦如柴,无力行走的图片;另一组是一些少年儿童过度肥胖的图片。

  提问:两组图片中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是什么原因引导的?(学生答:营养)

  师:要想科学营养,就离不开营养物质,而我们获得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呢?

  揭示探究主题:食物中的营养(板书)

  (设计意图:两张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带着问题学*,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二)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1、师:食物究竟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成分?科学家将食物按照营养成分分类是分为几大类?

  学生阅读教科书内容后回答: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共六大类。

  2、不同营养成分的作用不同,在不同食物中的含量也不同。

  (1)蛋白质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哪些?(板书蛋白质)

  课件出示几种富含蛋白质食物的图片。

  讲解:蛋白质是构**体的主要材料,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人的生命,就好像没有砖瓦、水泥、沙子就没有房屋一样,是构**体的“建筑材料”。蛋白质缺少时,我们的头发会发黄,脸部黄,伤口也很愈合。蛋白质也能被分解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能量。蛋白质不足时,消化吸收会出现障

  碍,如腹泻、肝功能下降和贫血。

  (2)糖类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糖类的食物有哪些?(板书糖类)

  出示几种富含糖类食物的图片。

  通过举例:病人不能进食时需吊葡萄糖引出糖类的作用,展示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图片并让学生拓展补充。它是人体的能源材料。

  (3)脂肪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脂肪的食物有哪些?(板书脂肪)

  出示几种富含脂肪食物的图片。出示资料:北极熊冬眠后会出现肥厚的脂肪变薄的现象。讲解:脂肪也分为动物脂肪和植脂肪。它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有保温、提供能量、润滑肠道的作用。。

  糖类、脂肪、蛋白质都能给人体提供能量。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像跑步、走路、写字、思考问题等都需要消耗能量,人如果缺少了它们,如同没有电,机器不能转动;就像汽车没有汽油不能行驶一样。(板书能量)

  (4)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的食物有哪些?(板书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出示无机盐的文字、图片资料。

  补充讲解:钙是骨的主要成分,镁保护心脏。铁是血液的主要成分,缺铁会导致贫血、疲劳和食欲不振等问题,还会严重影响学*。缺钠会头晕,缺锌长不高还影响脑的发育。

  出示几种富含维生素、矿物质、水食物的图片。

  讲解:维生素也称维他命,波兰科学家丰克经过千百次实验从米糠中提取了一种能治疗脚气病的白色物质称为“维持生命的营养素”。各种维生素、矿物质需要的量不多,但是作用很大,可以调节身体机能,保持我们的健康。水也是构**体的主要成分,含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占体重60%-70%,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离开水都无法进

  行。人体内的营养物质以及尿素等废物,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运输。(板书健康)

  (设计意图:通过网络、资料、视频等途径介绍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主要作用,将丰富的食物与丰富的营养之间的关系,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中。学生很感兴趣,成为更加主动,自主的学*者。)

  (三)按照食物营养成分分类

  1、引导:通过探讨交流我们已经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拿出我们上节课调查食物时填写的卡片,将每种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补充记录在卡片上(卡片的背面或者食物名称的旁边);然后按照不同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再次分类,并作好记录。

  2、小组活动:先做补充记录,再重新分类并做好记录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投影仪展示小组统计表)。

  4、教师提问:在食物营养分类当中,同学们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小结:我们吃的食物中,有的一种食物可能会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小组合作过程中,唯有善于倾听,协调合作才能共同进步。

  (教学意图:学生通过对食物分类,能加深食物营养成分的印象,而这项活动唯有倾听合作才能要把任务进行到底,这是对孩子交流能力的培养)

  (四)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过渡:刚才我们在食物营养成分分类的过程中出现困难,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呢?

  2、学生交流讨论:可以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

  3、实验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出示:面包、米饭、花生、肥肉、食用油等几种食物(2)学生讨论汇报:用什么方法来辨别食物中含有淀粉或脂肪呢?

  (3)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

  ①给学生限定时间,要求在五分钟内完成实验。

  ②温馨提示:检验糖类,滴碘酒时,要离开食物一段距离,然后滴一滴或几滴;检验脂肪实验时,不要弄在检验纸以外,以免污染衣服、书包、桌子等。

  ③实验过程播放纯背景音乐。

  食物中的营养实验报告单

  选择辨别的营养成分淀粉脂肪

  滴碘酒观察是否变蓝压、划后是否有油渍

  检测方法(是打“?”)(是打“?”)

  面包

  米饭

  花生

  肥肉

  食用油

  4、在不方便实验的情况下可以怎样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①投影出示:盒装牛奶

  ②讨论:怎样辨别它的营养成分?

  ③学生小结:看食物包装袋上的说明标签。注意:看食物包装袋上的标签时,应仔细找找不同食物的蛋白质、生素、矿物质含量。

  5、拓展延伸

  演示辨别蛋白质的方法:用火烧,有烧糊味,说明食物中含有蛋白质。

  视频讲解

  (五)均衡饮食

  1、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食物

  师:老师从这些食物中选择了几种。请看:这些食物中你最喜欢吃么?老师让大家在这些食物中选择一种你最喜欢吃的,给你3秒

  (停顿3秒钟)考虑好了吗?

  师:我们只吃我们喜欢吃的食物好不好?

  2、播放PPT:当人体缺少维生素C会怎样呢?我们的饮食要注意么?教你们一个快速记忆的口诀:夜盲A、脚气B、坏血C、软骨D

  3、师生总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所以我们能偏食也不能挑食,要合理搭配,保证我们获得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到底应该怎样搭配呢?我们下一节课会继续研究小结。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以科学探究为最重要的学*方式,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创造学*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六)收获感悟

  提问:通过本节课学的学*,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往以下方面回答:

  1、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哪些。

  2、知道探究食物的营养成分的方法。

  3、小组合作交流学会倾听。

  4、意识到食物多样化的要性,知道不能偏食挑食。

  (七)课后作业

  课外继续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制成一份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

  (教学意图:把科学学生延伸到课后,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

  (八)板书设计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水


小学科学《食物中的营养》优秀教案(五)份(扩展7)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反思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正日益突出。如何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能力,已成为了每位教师备课时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结合初中学生好奇、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需要。我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尝试了“角色扮演”的方法,对*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的形成,提高学生学*生物学的积极性和表达能力等许多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下面是七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节课的做法。

  一、课堂教学案例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事物来源。

  2、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

  3、关注事物中的营养物质,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的观点。

  围绕目标1

  我采用说相声的角色扮演方式。我是这样设计的:阅读过课文后大家都知道,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它们对人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分别扮演食物中的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任务是向同学们表白一下自己对人体的作用。目标确定之后,同学们便跃跃欲试,兴趣昂然,小组成员之间展开积极的讨论。然后,请6位同学上台。表演者在台上用夸张的手法吹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就象说相声一样,各说各的重要性,真是各说各的理,互不想让,难解难分,最后要求每人用2分钟时间做个总结。究竟谁对人体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呢?最后就由同学们给予评价,评价之后每个人自然就记住了营养物质的作用,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1

  目标2

  我采用“学生看病”的角色扮演方式,学*无机盐与维生素的知识。我的设计如下:

  师:有两类营养物质,在我们身体内含量虽不多,但如果缺少了它们,我们就会患各种各样的疾病。同学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生:无机盐和维生素。

  师:完全正确。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种类都非常多。如果同学们有

  挑食的毛病,就很容易因缺少某种维生素或某种无机盐而营养不良或患病。大家看,有一位同学就患病了。

  生:课前挑选的一名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自说自演一位缺碘的病人。

  师:看来这位同学病得不轻。同学们都是“小医生”,能帮这位病人诊断一下他得了什么病吗?

  生:缺钙。

  生:我觉得不对,缺钙只影响骨骼发育,不会影响智力。而且他的脖子也很大,应该是缺碘。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但当医生不能只看病不开药啊!你觉得要治好他的病,应该多补充哪些食物呢?

  生:海白菜。

  生:海带。

  生:海中的鱼虾。

  师:对,如果病人缺碘,可多食用海带等海产品。我们内陆地区食海产品的机会相对较少,为了补充足够的碘,我们吃的盐都是“加碘盐”。

  师:还有“小患者”愿意上台让同学们帮助诊断的吗?

  气氛非常活跃。台上的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台下的学生发言踊跃,争论热烈。不知不觉同学们就完成了无机盐和维生素知识的学*。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轻轻松松完成了教学任务,既省时又省力,避免了教师枯燥的讲解和说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反思

  1、“角色扮演”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具体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是,角色扮演也不是生物学中任何教学内

  容都能适用的:那些本已具有具体形象或生动描述的分类、形态、解剖结构的生物学内容,毋需设计角色扮演;而那些带有很强的说理性或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抽象概念,则是尝试开展“角色扮演”的最好剧本。它能化抽象为具体,使“死”的知识活过来,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中。

  2、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扮演好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我们要指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研究和讨论,努力引导学生争取进行角色扮演的机会,找到进行角色扮演的主题。角色扮演的进行要有必要的准备,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在课上即时进行,分组讨论演出。课前准备诚然能够使表演更加完美,即兴演出虽然有时略显粗糙,但鲜活且更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使课堂上常有出彩的地方。

  3、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处于主体地位,身兼资料收集员、编剧、导演、演员多职,而贯穿始终的是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认知水*和对生活点滴的洞察力,以及他们的表演才能。小小的“角色扮演”,提供给了学生一个表现的舞台,也培养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拉*了学生和书本知识的距离。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反思2

  1、“角色扮演”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具体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是,角色扮演也不是生物学中任何教学内容都能适用的:那些本已具有具体形象或生动描述的分类、形态、解剖结构的生物学内容,毋需设计角色扮演;而那些带有很强的说理性或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抽象概念,则是尝试开展“角色扮演”的最好剧本。它能化抽象为具体,使“死”的知识活过来,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中。

  2、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扮演好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我们要指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研究和讨论,努力引导学生争取进行角色扮演的机会,找到进行角色扮演的主题。角色扮演的进行要有必要的准备,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在课上即时进行,分组讨论演出。课前准备诚然能够使表演更加完美,即兴演出虽然有时略显粗糙,但鲜活且更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使课堂上常有出彩的地方。

  3、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处于主体地位,身兼资料收集员、编剧、导演、演员多职,而贯穿始终的是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认知水*和对生活点滴的洞察力,以及他们的表演才能。小小的“角色扮演”,提供给了学生一个表现的舞台,也培养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拉*了学生和书本知识的距离。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反思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正日益突出。如何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能力,已成为了每位教师备课时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结合初中学生好奇、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需要。我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尝试了“角色扮演”的方法,对*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的形成,提高学生学*生物学的积极性和表达能力等许多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下面是七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节课的做法。

  一、课堂教学案例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事物来源。

  2、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

  3、关注事物中的营养物质,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的观点。

  围绕目标1

  我采用说相声的角色扮演方式。我是这样设计的:阅读过课文后大家都知道,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它们对人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分别扮演食物中的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任务是向同学们表白一下自己对人体的作用。目标确定之后,同学们便跃跃欲试,兴趣昂然,小组成员之间展开积极的讨论。然后,请6位同学上台。表演者在台上用夸张的手法吹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就象说相声一样,各说各的重要性,真是各说各的理,互不想让,难解难分,最后要求每人用2分钟时间做个总结。究竟谁对人体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呢?最后就由同学们给予评价,评价之后每个人自然就记住了营养物质的作用,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1

  目标2

  我采用“学生看病”的角色扮演方式,学*无机盐与维生素的知识。我的设计如下:

  师:有两类营养物质,在我们身体内含量虽不多,但如果缺少了它们,我们就会患各种各样的疾病。同学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生:无机盐和维生素。

  师:完全正确。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种类都非常多。如果同学们有

  挑食的毛病,就很容易因缺少某种维生素或某种无机盐而营养不良或患病。大家看,有一位同学就患病了。

  生:课前挑选的一名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自说自演一位缺碘的病人。

  师:看来这位同学病得不轻。同学们都是“小医生”,能帮这位病人诊断一下他得了什么病吗?

  生:缺钙。

  生:我觉得不对,缺钙只影响骨骼发育,不会影响智力。而且他的脖子也很大,应该是缺碘。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但当医生不能只看病不开药啊!你觉得要治好他的病,应该多补充哪些食物呢?

  生:海白菜。

  生:海带。

  生:海中的鱼虾。

  师:对,如果病人缺碘,可多食用海带等海产品。我们内陆地区食海产品的机会相对较少,为了补充足够的碘,我们吃的盐都是“加碘盐”。

  师:还有“小患者”愿意上台让同学们帮助诊断的吗?

  气氛非常活跃。台上的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台下的学生发言踊跃,争论热烈。不知不觉同学们就完成了无机盐和维生素知识的学*。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轻轻松松完成了教学任务,既省时又省力,避免了教师枯燥的讲解和说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反思

  1、“角色扮演”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具体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是,角色扮演也不是生物学中任何教学内

  容都能适用的:那些本已具有具体形象或生动描述的分类、形态、解剖结构的生物学内容,毋需设计角色扮演;而那些带有很强的说理性或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抽象概念,则是尝试开展“角色扮演”的最好剧本。它能化抽象为具体,使“死”的知识活过来,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中。

  2、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扮演好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我们要指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研究和讨论,努力引导学生争取进行角色扮演的机会,找到进行角色扮演的主题。角色扮演的进行要有必要的准备,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在课上即时进行,分组讨论演出。课前准备诚然能够使表演更加完美,即兴演出虽然有时略显粗糙,但鲜活且更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使课堂上常有出彩的地方。

  3、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处于主体地位,身兼资料收集员、编剧、导演、演员多职,而贯穿始终的是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认知水*和对生活点滴的洞察力,以及他们的表演才能。小小的“角色扮演”,提供给了学生一个表现的舞台,也培养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拉*了学生和书本知识的距离。


小学科学《食物中的营养》优秀教案(五)份(扩展8)

——小学科学教案 (菁华9篇)

小学科学教案1

  1、骨骼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骨骼与肌肉》中的第1课。人们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运动,例如垒球运动员能用棒击球,厨师能揉捏生面团,艺术家能用泥塑造出一尊雕像。人体所进行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

  建筑工地是一个忙碌的地方,建筑工人筑好地基后,开始搭建钢筋骨架。人们发现,由于钢筋框架的搭建,大楼有了一个坚固的框架,这样才能安全地建造。大楼竣工了,但是建筑物的框架却看不见了。

  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就像一栋大楼没有钢筋框架就不能安全地建造一样,如果人体没有骨骼,就会站不起来。骨骼有五个主要的功能: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

  人体的骨骼由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组成。颅骨包括脑颅骨8块,面颅骨15块,听骨6块。躯干骨包括脊柱骨26块,肋骨24块,胸骨1块。这些骨互相连接构成脊柱和胸廓。脊柱由二十四块椎骨(其中颈椎七快,胸椎十二块,腰椎五块)一块骶骨和一块尾骨相迭而成。胸廓由胸椎、肋骨、肋软骨和胸骨组成。肋骨共十对,左右对称,肋骨前端借肋软骨与胸骨连结构成胸肋关节,后端与胸椎连结构成肋椎关节,第八至第十肋的前端不接胸骨,各与上位的肋软骨连结形成肋弓。第十一、十二肋骨的前端不与上位肋软骨相连,称为浮肋。胸骨居胸前正中部。四肢骨包括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软骨与骨是构成身体支架的器官,它们分别以软骨组织和骨组织为主要结构成分。在人的一生中,这两种组织尤其是骨组织能不断更新和改建,从而适应成年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成年后机体支持功能的变化需求。人体99%以上的钙和85%的磷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贮于骨组织中,因而骨又是人体的钙、磷贮存库。

  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系列实践、体验活动,指导学生熟悉人体内骨骼的分布和数量,知道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的构成与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自由地做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隐藏于身体内部的骨骼在人体的活动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人体骨骼的存在可感却并不可见,属于一个暗盒结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更加需要借助于X光照片、人体骨骼教学挂图以及一些教学资料片来帮助学生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本课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首先通过组织学生分组摸一摸、记一记并比一比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人体内有多少块骨头。成年人的体内共有206块骨头,这些不同部位的骨头有不同的名称,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它们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只需要把全身的骨头按照部位分成四个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大致了解人体骨骼的组成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是在学生了解了人体的骨骼系统组成后,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物的骨头和石头的异同点,研究动物骨头的特点,然后再借助文字及图片资料认识人的骨骼的结构与作用,意识到骨骼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要作用。

  第三部分,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并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发现人体骨骼的多种作用: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并在活动中体验人们日常所做的一些活动中有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

  ●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

  2.利用学校食堂安排吃鸡腿的时候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

  3.课前去菜场购买一些无肉的猪骨头供学生观察用;

  4.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

  5.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

  6.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电子幻灯片出示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

  2.(电子幻灯片出示竣工后的大楼)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揭示课题:骨骼)

  4.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5.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任务。

  【评析】利用房子的钢筋框架与人体的骨骼作类比,不仅可以形象地揭示骨骼的结构特点,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骨骼在支持人体等方面的作用。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

  6.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

  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8.提问: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

  9.小结: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

  10.读一读: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评析】先用摸一摸的方法感知人体内骨骼的分布,再使用X光照片将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骨骼分布呈现杂学生的面前,前后感知上的冲突就是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记忆点。X光照片的利用起到了呈现人体骨骼结构、纠正错误感知、满足学生探究欲望等各方面的作用。

  11.补充: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12.动手做: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

  13.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你拼对了吗?

  14.小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说明】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身边的学*资料。骨骼图资料:见《现代汉语词典》“骨骼”词条。

  三、体验:人体骨骼系统的作用

  1.谈话: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交流讨论。

  3.组织活动:体验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1)队列训练——运动;

  (2)站姿训练——塑造体形、支持躯干;

  (3)呵护“小娃娃”——保护内脏器官。

  4.学生汇报活动体验。

  5.拓展: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

  (颅骨保护着脑髓和感觉器官;胸骨和肋骨保护和支持着心、大血管、肺等重要器官;盆骨等保护和支持着消化、泌尿、生殖器官)

  6.小结: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

  【说明】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能够体验到骨骼的不同作用,但他们在交流体验时往往周旋于事实本身而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把握交流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人体骨骼具有的多种作用。

  7.提问:如果人体的骨骼受伤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8.安全教育。

  四、作业

  1.看图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

  (1)跳绳时;(2)吃饭时;(3)*时……

  2.完成活动记录上的作业。

  3.请爸爸妈妈做一次排骨汤,吃排骨时注意观察猪骨头的内部是怎么样的。选一根吃过的骨头带到科学课上。

  【评析】科学课前的预*与搜集资料也是学*,有意识地提前布置学*任务,将更好地挖掘科学学*的社区及环境资源。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

  1.活动:分组组装人体骨骼模型,说说人体的骨骼由哪几部分组成。

  2.思考:人体的骨骼系统有什么作用?

  二、探索:了解骨头的特点

  1.探索活动:发现骨头的特点。

  (1)各组学生从老师处领取一根煮熟的鸡腿骨和一块石头和相关观察工具;

  (2)用放大镜观察石头和鸡腿骨;

  (3)用锤子轻轻敲打石头和鸡腿骨的表面;

  (4)掂一掂这两样物品,感觉一下各自的重量;

  (5)洗干净手,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

  3.思考讨论:根据观察结果,你认为骨和石头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活动:说说动物的骨头是什么样子的。(建议用多种方法描述骨头的特点)

  【评析】通过对鸡腿骨和石头的比较,将更好地发现骨头表面结构紧密、坚硬、质量轻等特点。

  三、观察:了解骨头的结构

  1.讲述:在希腊文中,“骨骼”的原意是“一个死亡了的身体”。其实,骨骼中的骨都是由活细胞构成的,骨是有生命的。

  2.观察活动:提供猪的腿骨解剖实物,观察骨头的结构图,说说骨头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3.讲解骨头的结构组成: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4.提问:你还可以提供哪些证据来说明骨头是有生命的吗?

  【评析】学生对于骨头是有生命的这一认识缺乏相关的基础认识,对于骨头中间能够制造血细胞的软组织骨髓也比较陌生,因此必须借助于多种资料及实物让他们在直接的感知和具体的事实面前建构正确的意义。

  四、巩固拓展

  1.谈话:通过两节课的学*,你对人体的骨骼有了哪些了解?

  2.补充:了解人体内的另一种骨头——软骨。

  (1)摸一摸鼻子尖,感觉到了什么?

  (2)鼻尖中含有软骨。

  (3)讲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软骨会发生变化。婴儿的骨骼大部分都是软骨,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大部分的软骨会被硬骨所代替。

  (观察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手的X光照片)

  (4)讲述:当人停止发育后,大部分的软骨被骨组织完全代替。当然,还存在少部分软骨,除了鼻尖的软骨外,在我们的膝盖处还有软骨。

  【评析】拓展内容与教学内容具有比较紧密的联系,骨骼的发展变化过程充满趣味,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附录:X射线,看透你的身体

  通过拍X光片,可以清晰地看到骨头是否健康或者断裂。

  与可见光一样,X射线也是一种含有能量的光波。这种光波能够穿过一些活组织,但却穿不过骨头。在拍X光片时,要用一块铅板挡住身体的其余部分,因为铅是一种高密度的金属,能够吸收X射线,这样能使你在拍片中免受不必要的照射。

  穿过皮肤和其他身体组织的X射线投射到胶片上。当光照射到骨上,X射线被骨吸收,由于被骨吸收的X射线没有到达胶卷的底片上,当胶卷洗出来以后,上面清晰的白色部分就表示骨头。

  X射线也有缺陷。首先,X射线不能用来观察皮肤、肌肉、结缔组织和内部器官的损伤情况;其次,X射线中的能量会损伤人体细胞,而这就是让你尽量避免照射不必要的X射线的原因。

  教学反思:

  2、关节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骨骼与肌肉》中的第2课。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有了关节,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我们把这些骨的连接称做固定关节。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就叫活动关节。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本课是上一节课研究内容“骨骼”的延伸与深化。关节与人体的骨骼紧密联系,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教材的设计意图是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关节的重要作用,通过运动身体不同的部位比较体验到关节的连接方式是不一样的,并借助于文字资料及模型等多种资料认识铰链关节、旋转关节、鞍状关节、球状关节等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同时,通过一些常见的小活动体验到关节具有帮助缓冲等作用。

  关节人人身上都有,并且也时时处处都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我们可以轻松自如地做着各种想做的运动。但或许因为很多学生都没有体验过关节受到束缚时的感觉,所以他们难以意识到*时可以轻松自如地做各种活动是因为有了关节的协助。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和生活经验,教材注重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科学、学*科学,可以先选择把各个不同的关节固定起来再去有目的地做各种小事情,通过与*常动作的对比让学生来体验关节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让学生动手做科学,在活动中自己体验、自己发现关节的重要作用。然后在比较身体不同部位的关节可以做不同形式的运动的基础上归纳认识几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与人体的骨骼隐藏于身体内部一样,人体各个部位的关节也具有隐蔽性,难以直接观察,要了解各种关节不同的连接方式及工作原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为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了借助于与人体关节具有相似性的动物的关节来直接呈现观察对象,让学生在直接的触摸、实践中增加对关节的认识,增加他们的感性经验,并帮助他们建构关节的概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活动找出人体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

  ●能够通过多种活动体验、比较人体上各种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能够借助于模型、实物等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工作方式及原理。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知道有了关节,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

  ●认识铰链关节、旋转关节、鞍状关节、球状关节等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关节在人体各种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并相互适应的;

  ●感受人体关节的神奇与巧妙,激发研究人体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一些方便用来固定手指、手臂、下肢等部位的木棒、胶带等物品;

  2.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模型及生活中具有相似结构特点的某些物品,如铰链关节——铰链、旋转关节——旋转式门锁等;

  3.课前去菜场购买部分猪蹄、去肉排骨等作为观察关节连接的材料;

  4.学生课前吃鸡、鸭、排骨等的时候注意观察动物的骨头与骨头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投影出示机器人行走、工作的视频,观察:机器人行动起来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学生交流介绍。

  3.提问: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跟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呢?(揭示课题:关节)

  4.谈话: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评析】机器人行动时的动作比较僵硬,关节处的衔接也比较便于观察,能够为引入“关节”这一研究主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1.讲解:什么是关节?(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讲述: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介绍: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我们把这些骨的连接叫做固定关节。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4.小组活动: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标出来。

  5.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评析】科学教学需要“告诉”,也需要“发现”。告诉学生他们所发现不了的,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那些可以被发现的,科学学*就显露出了一种活力。“找身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这一活动同时也为后面认识人体内的自由活动关节作好了准备、埋下了伏笔。

  6.小结并设疑: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吗?

  7.谈话: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够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分组实验活动,体验一下,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1)绑住食指关节——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

  (2)绑住肘关节——系鞋带、拉拉链、写字;

  (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8.汇报实验结果,交流试验体验。

  9.小结: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

  【评析】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科学活动时,他们的眼、耳、身、心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够丰富他们的体验,强化他们的认识。这次体验活动的重点在于比较“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有什么不一样”,明显的差异、强烈的体验必然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关节在运动中的主要作用。

  三、体验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1.活动:按要求做各种动作,比较一下,身上的关节所能够做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汇报。

  3.预测:里面的骨头是怎么连接的?

  4.谈话:你的预测正确吗?请阅读资料: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5.学生交流讨论。

  6.出示猪蹄、排骨等实物,指导学生观察骨与骨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评析】借助于动物骨骼及关节来认识人体内部的关节连接方式是可行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生不仅可以观察到骨头之间不同的连接方式,还可以观察到教材上所没有提及的韧带、关节窝等更丰富的结构。

  7.完成下列各项活动:

  (1)转动你的胳膊;

  (2)推开门;

  (3)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

  (4)大幅度甩手;

  (5)转动你的头;

  (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项动作所涉及到的关节的类型。

  8.对号入座——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部位的关节分别是这四种常见关节类型。

  9.小结:不同的活动关节使人体能以多种方式运动。

  【评析】学生的生活是科学学*的源泉。人们日常所做的许多活动与身体的结构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完成各项活动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关节的不同类型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身体的一个过程。

  四、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关节还有什么作用?

  3.活动体验: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将脚跟落下。比较一下,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两种状态下,做这个活动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评析】课堂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究是无限的。提一个留有思考余地的问题犹如在学生的心田播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在合适的气温、环境下,这颗种子将生根、发芽、开花。

  附录:主要的四肢关节

  肩关节由关节囊包围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而成。因肱骨头的关节面大,呈半球形,肩胛骨关节盂小而且浅,加上关节囊松而薄,所以,肩关节活动灵活,是全身易脱位的关节之一。

  肘关节是一个复关节,由三个关节共居同一关节囊而成。肱尺关节是肘关节的主关节,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可展伸140°。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和桡骨的关节凹构成。只能作屈伸和回旋运动。桡尺*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与尺骨上端的桡切迹构成。伸肱时,前臂与上臂不在一条直线上,前臂与上臂之间形成一开向外侧的角度,这个角叫提携角(男性约为165°,女性约为135°)。桡腕关节由桡骨的腕关节面与舟、月和三角骨构成,可做屈伸、内收、外展和环转运动。桡腕关节与腕间关节共同活动的范围是:屈最大,约90°,伸45°,内收40°,外展20°,环转度极小。

  腕掌关节由下排腕骨与掌骨构成。除拇指腕掌、小指拇掌关节能作屈伸、收展、对掌及环转(仅拇指腕掌关节有)等运动外,余三个腕掌关节基本不动。

  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组成。由于髋臼较深能容纳股骨头的2/3,而且髋关节囊及其周围的肌肉又比较强厚,因此,稳固性比肩关节大。髋关节脱位也仅次于肘关节和肩关节。

  膝关节由股骨下端的关节面,胫骨上端的关节面和髌骨关节面构成。滑膜腔被两条交叉韧带分割。前、后两条交叉韧带尚有防止胫骨前、后移位的作用。膝关节内有月牙状的关节盘,叫半月板,其内侧大,外侧小。当膝关节半屈于内旋或外旋位时,突然的强力伸膝运动,可使半月板损伤。膝关节囊坚韧,关节囊的前壁有髌骨和髌韧带;两侧有胫、腓侧副韧带;后方有斜韧带加强。

  踝关节由胫骨下端及内踝、腓骨外踝与距骨构成,属于滑车关节。踝关节负重最大,关节面较小,但踝关节囊有韧带加强,内侧韧带从内侧将内踝、足舟骨、距骨和跟骨连结起来;在外侧有距腓前、后韧带和跟腓韧带连结腓骨、距骨和跟骨。因踝关节周围韧带强而有力,以致在踝扭伤时,即使内外踝发生了骨折,韧带尚未受损。

  教学反思:

  3.肌肉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骨骼与肌肉》中的第3课。人体所进行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体维持正常运动功能的条件:1.骨骼肌肉系统——正常的关节活动度和肌力;2.神经系统—对骨骼肌肉的正常的神经支配;3.心肺血管系统—为运动提供所需的能量。

  本课在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内骨骼与关节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指导他们了解人体内肌肉的分布,通过实践活动体验肌肉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肌肉的工作方式,增进学生对自己身体的科学认识,为养成正确的运动方式、科学的生活*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的运动是很复杂的,包括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以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而实现的。即使一个简单的运动往往也有多数肌肉参加,一些肌肉收缩,承担完成运动预期目的角色,而另一些肌肉则予以协同配合,甚或有些处于对抗地位的肌肉此时则适度放松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以使动作*滑、准确,起着相反相成的作用。

  人体姿势的维持除了骨骼的支架作用外,主要靠肌肉的紧张度来维持。骨骼肌经常处于不随意的紧张状态中,即通过神经系统反射性地维持一定的紧张度,在静止姿态,需要互相对抗的肌群各自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所取得的动态*衡。

  每一个躯体健康的学生一般都难以意识到人们*时能够自由地跑、跳、说、吃等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在前面学*了骨骼和关节的作用以后,学生们更加体验到了它们在运动中的重要性,非常容易忽视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而其实,仅靠骨骼还不能够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必须要有肌肉的参与。

  人体内大约有600多块肌肉,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有的使心脏保持跳动,有的牵动嘴角使你微笑,有的则带动骨骼运动。身体的一些运动,如微笑很容易控制,而另外一些运动,如心跳就完全不受你控制。那是因为有些肌肉完全不受人的意志支配,这些肌肉被称为不随意肌,专门负责呼吸和消化食物之类的运动。受人的意识支配的肌肉叫做随意肌,比如微笑、读书、听到门铃声从椅子上站起来去开门等,所有这些动作都受随意肌的控制。

  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滑肌和心肌。骨骼肌和*滑肌在身体的许多部位都可以找到,心肌仅仅存在于心脏。每种肌肉在体内都有其特殊的功能。骨骼肌就是附着在骨骼社会的肌肉。这些肌肉提供力量,使你的骨骼产生运动。在身体一些内脏器官的内侧,如胃壁和血管中包含着*滑肌。*滑肌是不随意肌,它们自动地控制着身体内的一些运动。心肌属于不随意肌,永远不会疲劳,能够不断地收缩,我们把这种不停的收缩称之为心跳。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体验、认识骨骼肌是如何工作的,了解骨骼肌的工作方式。由于肌肉隐藏于皮肤之下,难以直接观察,因此在体验、讨论、理解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了解骨骼肌的工作方式时借助于体验活动、教材提供的插图和相关的手臂活动模型可以使运动过程中肌肉的收缩、放松变化更加直观、明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学*的难点,促进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手臂活动模型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肌肉的工作方式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制作。学生则可以在理解了肌肉的工作方式之后再去做模型,通过“动手做”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肌肉的分布;

  ●能够借助于手臂活动模型了解肌肉的工作方式。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体内大约有600多块肌肉,约占体重的40%左右;

  ●知道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滑肌和心肌,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

  ●知道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实现的;

  ●了解手臂是如何运动的,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舒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手臂活动模型,激发学生对人体运动研究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肌肉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体内的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才能够完成各种运动,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课前去菜场购买一个完整的鸡翅膀解剖后供学生观察模拟手臂肌肉的工作方式用;

  2.人体肌肉的教学挂图;

  3.手臂活动模型;

  4.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有没有手和脚被冻麻的经历?那个时候你能拿住东西、做出你想做的动作吗?为什么?

  2.讲述:仅靠骨骼还不能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必须有肌肉的参与。(揭示课题:肌肉)

  【评析】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来初步感知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使教材上文字的介绍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真切的体验。

  二、了解肌肉的分布及类型

  1.提问:我们身上哪些地方有肌肉呢?

  2.学生交流。

  3.利用电教资料介绍:肌肉的类型。

  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滑肌和心肌。三种肌肉的特点。

  4.观察人体肌肉挂图,了解人体的骨骼肌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四肢肌。

  【说明】科学教材上没有涉及到肌肉的作用、肌肉的类型这几方面知识的介绍,这是教者增添的部分内容。作为知识的介绍,本人认为这些内容对学生正确建构有关肌肉的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

  5.小结:我们的身体上有600多块肌肉,肌肉约占体重的40%。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

  6.活动:摸摸自己的身体,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

  【评析】使骨骼产生运动的是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本课的研究重点——骨骼肌。通过观察挂图、触摸等多种方式感知的骨骼肌的存在与分布。

  三、观察体验: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1.探索活动:肌肉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1)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个晒衣服的弹性夹子,在2分钟内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来回夹紧、松开夹子。数一数在肌肉疲劳之前你能夹几下。

  (2)休息一会儿,然后重复第1步的动作。

  (3)思考、预测:如果你用另一只手重复第1步和第2步的动作,那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检验一下你的预测。

  2.预测: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3.活动体验:

  (1)站直后向前弯腰。用手摸后背下部和肚子及大腿的前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

  (2)左手掌心向上,用指敲桌面。用另外一只手摸手臂的前部和手臂的后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再把手翻过来使劲压,胳膊各部分有什么感觉?

  4.学生交流体验。

  【评析】对学生们从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教师要提供机会把在课堂上、在户外、或者在实验室里的探究活动大都集中在现实中的一些现象上,让学生们去思考,去研究,去调查。

  5.教师相机出示手臂活动模型,并观察教学插图,讲解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评析】人体日常所做的许多看似*常的举动其实是身体多部分关节和肌肉的配合,身体的“暗盒”结构使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到身体内部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运动方式。借助于一定的模型和直观的教学插图,可以更直接地展示肌肉在人体运动过程中的变化,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肌肉到底是如何工作的。

  6.学生阅读资料。

  7.利用视频观察解剖好的鸡翅膀,模拟手臂肌肉的工作方式。

  【说明】有效的科学教学取决于学*材料、科学设备、视听媒体以及教学技术的可以获得与组织安排。有效的学*环境不仅要求有特定的探究题目和学*活动所需的专用设备,而且要求有范围广泛的基础科学材料。通过观察鸡翅膀上的肌肉来认识骨骼肌的结构与特点,这比纸板、橡皮筋做的手臂活动模型更直观、更生动。

  8.小结:手臂上的肌肉通过收缩或者变短、变厚来完成它们的工作。当收到来自于神经系统的指令后,肌肉细胞会收缩。因为肌肉细胞只能够收缩而不能够伸展,所以骨骼肌必须成对地工作。当一块肌肉收缩时,与它成对工作的那一块肌肉会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五、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人体的肌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游戏:谁是木头人?

  讨论:当我们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3.作业:

  (1)做一个手臂活动的模型;

  (2)选用其他材料做一个其他的人体运动模型。

  【评析】课堂的环境很有限,学校的科学活动必须越出学校的围墙,把科学学*延伸到生活之中对于学生了解科学、对于激励学生把兴趣进一步引向校外会起很大作用。

  教学反思:

  4。骨骼、肌肉的保健

  教学目标为:

  过程与方法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体育运动和合理膳食对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能够根据教材指导开展合适的运动保持骨骼和肌肉的健康;

  ●能够在运动过程中进行积极的预防并在出现意外受伤时进行初步的救护。

  知识与技能

  ●知道坚持体育锻炼和保持膳食*衡可以增进骨骼与肌肉的健康;

  ●知道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一样;

  ●知道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运动前做一些准备活动等可以预防骨骼和肌肉在运动中受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训练正确的运动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惯;

  ●增进学生自我保健和自我防护的意识。

  教学准备:

  1.体操、游泳、健美操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比赛过程的录像;

  2.武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的相关资料介绍;

  3.“食物金字塔”等电教资料;

  4.部分体育运动防护用品;

  5.各种防护知识资料介绍。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揭示课题

  1.律动:播放《健康歌》,跟着音乐跳起来。

  2.讨论:刚才的活动中我们主要锻炼了身体的哪些部分?

  3.谈话:骨骼和肌肉执行着人体所必需的很多功能,因此保持它们的健康十分重要。(揭示课题:骨骼、肌肉的保健)

  4.提问:那么,怎样才能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呢?

  二、了解体育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1.谈话: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要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必须合理地参加一些运动。

  2.提问: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哪些好处?(视频资料:人们参加晨练、同学们在学校参加锻炼的活动镜头)

  3.学生交流介绍。

  4.小结:体育运动可以增强我们的骨骼和肌肉,使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经常运动可以改善人体的柔软性、增强心肌和肺活量,使人更有耐力,可以使肌肉发达、体力充沛。

  5.谈话:各种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完全一样。

  (自由阅读教材11页资料)

  6.思考、比较、讨论:

  (1)要想提高自己的耐力,你可以选择哪些运动项目进行训练?

  (2)要增强身体的柔软性,可以参加哪些运动?

  (3)要提高体力,可以推荐参加哪些运动?

  (4)哪一项体育运动对增强身体各方面能力效果比较好?

  7.交流:*时你最喜欢参加哪些体育运动?你知道这些体育运动对你身体的哪一个方面有好处吗?

  8.同桌一起对做一节广播体操,并讨论:这些动作对锻炼身体的哪一部分肌肉、关节特别有用?

  9.交流、小结:做广播体操不仅能使全身大肌肉群、大关节、韧带等得到充分的锻炼,还能锻炼人体身体内部器官,改善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达到增强全身健康的目的。

  10.拓展: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其内容繁多,门派林立,表现形式多样,具有极大的健身价值。(视频资料:武术的健身价值)

  三、了解运动中的安全要求

  1.谈话:我们*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发生骨折、扭伤、脱臼、肌肉拉伤等损伤。身边的案例:某位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受了伤。提问:如何在运动中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2.交流运动中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

  (1)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

  (2)运动前做一下准备活动;

  (3)遵守合理的运动规则;

  (4)选择安全的运动场所等。

  3.活动指导:溜冰时必须穿戴哪些防护性装备?(请一生当模特,出示相关护膝、护腕、手套、头盔等,体会这些装备在活动中的防护作用)

  4.总结:赛前做热身运动后,关节就会变得柔软、灵活,这样就可以帮助避免扭伤和脱臼。此外,在活动中穿戴适当的安全装备也是很重要的。头盔、护膝、垫肩、手套都可以帮助你避免受伤。同时,你还应该穿适合运动的鞋子。另外,运动前应该留意你周围的环境,如果你在特定的马路或者跑道上滑冰、跑步或者骑自行车,你就不大可能被一辆小汽车或其他人卷入到事故中去了。

  5.拓展:一旦在运动时受了伤,应该如何处理呢?

  (1)骨骼、关节受伤如何处理?

  (如果你确实受了伤,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将一块冰敷在受伤的部位并高高地抬起,这样能把疼痛和肿胀降低到最低程度。当你受伤后,一定要把受伤情况告诉家长、老师或者其他长辈。如果老师、医生或者护士给你医疗指示,你一定要配合他们,遵照他们所说的去做。若伤口没有痊愈,不要马上就参加运动,给骨头和关节充分愈合的时间,这样你就能够避免旧伤复发。)

  (2)如何避免肌肉受伤?

  (不要让肌肉过于疲劳,运动量不要突然增大,要循序渐进。)

  (3)防护知识介绍。

  四、了解营养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1.谈话:另外,食物营养对人体骨骼、肌肉的健康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四大营养素:蛋白质、矿物质(尤其是钙及各种微量元素)、脂肪酸(尤其是必需脂肪酸)以及维生素(如维生素A、D、C)。为了使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工作,*时需要多吃些蛋白质含量高、含钙量高的食品。

  2.讨论、交流: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吗?(具体见附录)

  3.拓展:营养与健康。

  蛋白质是构成及修补人体肌肉、骨骼及各部位组织的基本物质,缺乏蛋白质会导致发育迟缓,骨骼和肌肉也会萎缩。肉类、海鲜和牛奶等动物性食品是完整的蛋白质,植物性则可以从豆类、谷类及核果类中获得。钙质则是制造骨骼的原料,可以促进生长并增加骨头密度。所以每天喝两杯牛奶,是累积骨本的好方法。维生素D是另一个令骨头强健的营养素,除了可以由牛奶和鱼肝油、动物肝脏等食物中获得外,每天晒10~15分钟太阳,人体便可以自行制造维生素D。

  五、拓展延伸

  1.总结:如何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

  (合理锻炼、丰富营养、注意安全)

  2.延伸:身边的科学

  说出你和家人锻炼身体的五种方法,然后与家人讨论对每一项活动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把它们都列出来。思考:如何将这些安全措施付诸实践呢?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案2

  一、观察引入:

  1、师:同学们,科学课非常重视观察。请你们观察黑板,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打开手电,光斑落在黑板上。)

  2、师:光点哪里来?(手电) 谁来用手指来演示一下手电发出的光是怎样照到黑板上的呢?我们来猜一猜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猜测:”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光是怎样传播的。”

  4、生活中有哪些事实、现象能说明我们的想法?

  预设:

  (1)夜晚,我发现汽车前灯射出来的灯光是直的。

  (2)白天,阳光穿过树叶的光是直的。

  (3)看表演时,我发现舞台上的灯发出来的光是直的。

  ……

  5、观察图片:老师也找了些图片,他们能不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二、设计实验方案

  1、师:同学们讲的是头头是道,但是科学是讲证据的,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们的观点,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2、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预设:

  (1)用手电筒照射光盘中间的圆孔,观察白屏上的现象。

  (2)用手电筒照直空心管,再把空心管变弯用手电筒来照,观察白屏上的现象。(可用带弯头的吸管)

  ……

  (3)学生说到书29页的实验方案,请大家看实验单。

  ①仔细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

  ②该注意什么?(三个孔必须排在一条直线上,这里可以看幻灯片的演示;距离为5厘米;完成作业: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

  ③这两个小实验有什么不同?

  三、实验研究,深入拓展

  1、学生进行实验。

  2、汇报实验情况和结论,并展示。鼓励其他同学想到的别的实验方法。介绍。

  3、前面我们猜测:光是直线传播的吗?经过这么多方法的反复验证,“板书:反复验证”我们可以下个结论吗?板书“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5、请看黑板:你知道科学家*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吗?

  (指名学生看黑板小结)

  6、师:今天我们象科学家那样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祝贺你们!

  7、(展示幻灯片路灯)你能否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现象?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

  8、出示知识点: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9、回顾。

  四、课外拓展,挑战自我

  师:刚才我们做实验时用了3张带孔的卡片,课后,你能用上10张,15张,甚至更多的卡片排成一条直线,用手电筒照射能在屏上找到光圈。卡片摆得越多越厉害。你们有信心吗?

  五、板书设计

  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猜测: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反复验证

  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小学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

  2、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

  1、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表格。

  2、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土壤和我们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

  (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

  (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

  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拓展创新:

  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教学反思:

  学*本课后,学生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了保护土壤的想法。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小学科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经过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变化规律。

  (3)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

  2、科学探究

  (1)能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月相,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理、分析并得出月相变化的成因。

  3、科学态度

  具有长期坚持观察的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坚持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月相,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

  三、教学准备

  课件、月相变化动态gif、乒乓球、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生活情景:在电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辩解道,“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他从牛棚中偷走了牛”。但警察却说,“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电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问,“为什么那天没有月光呢?”

  产生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月相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一般都知道有几种不同的月相,间接的会认为每天都可以看得见月亮(除了天气原因外)。而且学生不会每天去观察月亮,因此极少会有学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了解在新月的时候是没有月光的。于是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警察这么肯定没有月光?”

  驱动任务:什么时候月亮没有月光呢?

  活动1:月有圆缺变化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月亮哪些样子啊?

  学生经过交流,他们会发现月亮有多种形状,有的时候像圆盘,有的时候像镰刀……这时,教师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对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状态的称呼,并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几个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称:满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认识月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弯弯的蛾眉月怎么就变成了圆月?”引导学生思考月相是如何变化的。

  活动2:月相变化有规律

  月相是有变化的,经常在农历十五的时候能见到满月,月相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教科书上的表格是妍妍从满月开始,在一个月内每天观测月亮,记录下来的月相,同学们分析妍妍的月线观测记录,你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了吗?

  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能发现,月相呈现“满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见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满月”的规律。此时,教师再指出“看不见月亮”的时候的月相称为新月,然后再回应驱动页的问题,学生就能明白是真的有看不见月亮的时候。

  活动3:月相变化成因

  月相有规律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模拟月相变化成因的实验来探究吧!

  用电筒光模拟太阳光,用涂黑的乒乓球模拟月球,观测者的眼睛模拟地球上的观测点。

  以观测者为中心,乒乓球分别放在八个方向,电筒光一直*行一个方向直射乒乓球,观测者观察并记录不同方向的乒乓球亮面的形状。

  结论:综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发现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射到的亮面形状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月相变化。

  五、课堂小结及交流分享

  同学们小结出本节课了解的内容,月亮不同形状的名称,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并尝试在生活中坚持长时间地观察月亮,了解其真正的月相变化。

小学科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

  2、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重视精彩句段积累、仿写。

  3、 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反复朗读,积累优美词句,体会文章精彩之处。

  2、 赏析精彩句段,培养多角度思维的*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本,采用“预*,发现问题”的学*方法,将预*时的整体感受、精彩积累和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猜测回答写在本子上,供老师备课参考。

  教师:在看过学生的预*本,了解学生的困惑和认识状况的前提下备课。准备投影、电脑及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导入

  法语中有“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的说法,它是从布封的名言“风格是属于个人的”引申而来的,今天我们要学*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就体现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让我们大声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感受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朗读

  两人或四人一组,互相读、听找感觉。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小结

  学生谈读的感受。

  教师总结朗读全过程。

  积累、仿写、感悟

  背诵你最喜欢的三句话,仿写其中的一句。

  记住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理由。

小学科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使学生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制作的各种乐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展示交流。

  1、教师公布规则。

  2、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

  (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乐器进行评价,并试着提出改进建议)

  3、师生共同评出“创意奖”、“制作奖”。

  三、拓展。

  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声的方法。(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

  第二课时

  一、举办演奏会、组间互评

  模拟课堂

  师:本节课我们通过演奏会的形式,独奏、合奏一些简单的乐曲。一方面让大家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提升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了解其他小组乐器的独到之处,以便于今后制作出更好的乐器。

  活动要求:

  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乐器,介绍乐器的发声原理和特点。

  2.观众要安静地倾听,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劳动成果,不能持讥讽的态度。

  3.客观地评价乐器制作水*及演奏效果,最后将评选出优秀制作奖和优秀表演奖。

  (学生参与演奏会的学*、欣赏活动,同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根据其他小组的表现在不同数量的星星中填上颜色。)

  评价内容

  我们搜集了所需的全部资料 

  我们能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了验证

  我们的乐器演奏效果还不错

  我们小组能密切合作 

  二、小组自评

  模拟课堂

  师:本小组在以下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怎么样?讨论一下,客观地给自己打分。

  评价内容

  乐器的外形美观  

  乐器的设计有创意  

  乐器演奏的声音准确、优美 

  小组成员在演奏时能做到团结、合作

  三、改进乐器

  模拟课堂

  师:经过*三周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如果要对自制的这个乐器进行改进,它将会有什么新变化?请在“科学记录本”上画出结构图。

小学科学教案7

  教材分析:

  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玩陀螺”这一让学生及感兴趣的活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做陀螺、玩陀螺中观察色光的混合现象,认识到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了解光的三原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课前尽可能地多做一些陀螺,通过充分的玩,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光的色散知识,制作各种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并能及时地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红黄蓝各种颜色的玻璃纸,较暗的环境中涂好七种颜色的字片手电筒各种各样的陀螺.

  学生准备:卡纸水颜料火柴棒胶水剪刀透明胶水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首先我想调查一下,谁玩过陀螺?陀螺好玩吗?怎么好玩?

  2.你玩的也是那种抽的陀螺。有谁还玩过其它种类的陀螺?呵,没有,是自己做的呢?还是卖的呢?

  3.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就做个陀螺,用什么作陀螺呢?很简单,一张圆纸片,

  二、猜想假设:小组内进行。

  三、制定方案:

  首先出示几个已经制作好的陀螺,演示,讲解制作的方法,步骤,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制作陀螺的方法。在制作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剪刀时的安全问题。

  四、实施探究:

  1.给陀螺涂色①要求每个小组按教科书提出的颜色比例涂一个陀螺。

  ②然后再让学生在做好的陀螺上任意涂色,可以涂两种,三种或更多种。

  2.玩陀螺关键,让陀螺稳稳地转起来。

  ①思考:怎样使自制的陀螺转得更稳?

  ②对每个涂不同颜色的陀螺反复实验,仔细观察旋转的陀螺呈什么颜色?

  ③指导学生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以便回报交流。

  3.教师小节:如果你还想研究这个问题,还可以深入地查一查资料,有没有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现象,眼睛为什么变不出快速旋转的此文转自淘.教。案网()图案?这是一种视觉暂留现象,(师:板出)人的眼睛最快每秒钟快速旋转,看起来就是环形的,那么这种视觉暂留现象,你能想起来有什么应用吗?

  (生:我们*常看的动画片就是设计师把它画成一张一张的,然后快速地放出来的。)

  师:动画片就是利用人的视觉现象,那么这种色光混合该怎么解释呢?我这儿有一个陀螺,是我自己做的,它转起来是什么颜色的,(灰白色,颜色好像一下子消失了),如果感兴趣可以回去试着做一个,具有彩虹颜色的陀螺,转起来到底是什么颜色?牛顿曾经给大家做过这个实验,他能给大家解释一个科学道理,到底是什么呢?

  师:大约在1666年,24岁的牛顿,用三棱镜把白色的阳光分解成了七种颜色,这就是彩虹。当他欣喜若狂地把这个发现报告给大家的时候,受到大家激烈的反对,牛顿为了验证把七种色光也能合成白光,就用陀螺做了这个实验,使大家理解了他的科学发现。

  五、展示交流:

  1、我们来研究善变的光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相叠加的情况。

  2、我的观察记录表(先让学生自己填,教师小结)

  组合方式组合效果(可以绘图)

  红光+绿光黄光

  红光+蓝光紫光

  绿光+蓝光淡蓝光

  红光+蓝光+绿光白光

  3、读一读,说一说,课本资料卡,不仅要对故事中的知识加深认识,更要对其所折射出的科学精神深入体会。

  六、拓展创新:

  1.制作一个有趣的三色陀螺。

  2.玩一玩有什么新的发现。

  教学反思:

  通过制作陀螺,玩陀螺,知道了白光可以被分解,被分解的光又可以合成白光。

小学科学教案8

  一、课程标准: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能通过栽培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3.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图画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二)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

  3.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1.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2.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3.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学*成果评价

  (一)概念发展:

  1.不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2.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3.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探究能力:

  1.能够描述职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3.能用图画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五、教学材料:

  图片、自制“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图”、布置学生收集、阅读植物方面的资料和图片

  六、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师生互动的目的

  教学反馈

  集中话题

  1.前面我们观察了解了土壤。和土壤的联系最密切的要数——?(各种各样的植物)。

  2.这个单元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种各样的植物。

  3.板书课题

  帮助学生明确学*目的,激发学*植物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

  植物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1.教师让学生充分讨论、说一说,感受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教师补充一些学生没有说过的植物并小结:植物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是植物为人们提供营养,那么你们知道各种植物的哪部分能供我们吃吗?

  教师及时点拨学生认识植物的各个部分名称。

  同学们对植物的各个部分的认识都很准确,如果请你画一株完整的植物,会画吗?

  评价时,引导学生从植物的六个器官方面进行评价。

  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感受植物与人类的和谐。

  认识植物的局部。

  引导学生用图画的方式描述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

  回顾和解释

  这一课学*的课题是《植物和我们》,植物和我们有哪些关系?

  鼓励学生说出这节课的收获。主要从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的贡献等方面说。

小学科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能量转化的简单小实验;会查阅资料;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对能量转化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在做能量转化小实验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导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观察课文图片,并请学生们说出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二、猜想假设

  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物体的运动。分析能量的转化过程,猜想假设原因。

  三、制定方案

  小组之间制定活动方案。

  四、实施探究

  可以采取演讲或解说的方式,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能量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揭示生活中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提醒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发言,及时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对生活中能量的认识。

  师讲述: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虽然你看不见它,但它就在我们身边。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问:生活中,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样的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我们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如电能、光能、热能、声能、机械能、电磁能、化学能、水能、风能、等等,它们时刻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服务。

  五、展示交流

  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带来的资料。老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出示准备的图片或影像资料,供全班同学研讨。把同学们寻找出的能量按能量形式分类。学生举例并讲解各种各样的能量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能量的作用。问: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请你说一说,电灯发光时,是将什么能转化成了什么能?

  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师:能量是所有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源泉,没有能量,一切物体都将停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主描述知道的、熟悉的物品工作时能量转化的过程。

  六、拓展创新

  让学生亲自体验能量的转化,并尝试解释能量转化的过程。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深刻的认识到:学生在做能量转化小实验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小学科学《食物中的营养》优秀教案(五)份(扩展9)

——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范文5份

  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紧紧围绕地球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地理意义进行学*,而昼夜交替则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它对我们以后学*时差和昼夜长短起到了铺垫作用。并且,学生对昼夜交替的学*有利于透过一些自然现象认识到事物本质规律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能够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想象。

  (2)能够读图判读晨昏线,并能够运用晨昏线的特征解决问题。

  (3)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本质性的价值观。

  重、难点分析

  判读晨昏线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读图分析能力要求很高,而且它是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运用之一。

  遂将晨昏线的判读和特征及运用定为本节重点

  将晨昏线的判别和特点定为难点。

  二、说学情

  我的学生是刚进入高中学*的高一新生,接触专业地理知识的时间较短,对这一方面的概念比较模糊。所以我要着重兴趣导入和强化概念,让他们能打好基础。此外,这个年纪的学生自我意识都比较强,所以在课程中,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性,由老师说,学生听,转化为老师引导,学生探索,学生思考,学生梳理。

  三、说教法

  本节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读图分析法为主,通过地球仪演示,让学生根据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运用教学挂图,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晨昏线的特征,同时辅以情景创设,采用设问式教学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成果。

  四、说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地球仪,地图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提出一些小问题 (如在同一时间里,为什么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

  五、说教学过程

  (一)上下衔接,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在复*上节课的内容之后,以提问“太阳直射点是否固定?移动的太阳直射点会形成怎样的自然现象?”来引出白天黑夜现象,进一步描述为“昼夜现象”,以日复一日白天黑夜往复交替的事实规律,从而引出昼夜交替现象。由此进入新课的学*。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明确关系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首先要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白天和黑夜的区别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出“光”之后,我们就能得出“太阳是地球有昼夜交替的必要原因”

  继续提问“静止的太阳或地球还会造成昼夜现象吗?”,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假设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以前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肯定有些许了解,也就让学生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为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惯和方法做好指导。

  在让学生小组讨论,假设,推导之后,让学生来公布讨论结果。我会表扬学生的活跃思维并且总结,明确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太阳和地球双方的特性决定的。通过地球仪来演示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再指出相对于静态的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则是动态的,让学生明确昼夜交替是在昼夜现象的而基础上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步步引导,合理过度

  在上面知道了昼夜交替的原因,通过生活中日复一日的昼夜交替现象我们可以得出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这里的一日是指太阳日(24小时),在这里要强调我们的研究对象为地球和太阳,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所以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再指出昼夜交替影响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3。图文结合,突破难点

  让学生观察教学挂图,指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圈),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挂图形象直观的出分界线在空间上表现为一个圈。再指出,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构成的,通过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黄昏日落的自然下现象引导出晨昏线的判读方法,即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经过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经过的分界线为昏线。在这里要强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这个前提条件。接下来,通过教学挂图来分析晨昏线的特征,针对晨昏线是过地心的大圆的这个特点,以赤道为例补充说明球体上大圆的知识点。在特点中重点强调晨昏线*分赤道,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六点,昏线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十八点,并指出这点在以后知识学*中的重要性。对于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以及将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即可得出,作简要解释即可。

  4。课后问题

  地球上的昼夜交替我们已经了解了,那么地球的卫星——月亮上的昼夜交替是怎样的呢?它与地球昼夜交替的差别又在哪里?相关知识请同学们在课后去了解。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

  一、昼夜现象

  二、交替原因

  三、交替周期

  四、晨昏线

  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集中研究有关水的形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它与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第四单元《水的科学》构成小学阶段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认识的整体框架。本课继"蒸发"、"沸腾"两课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也为学*下头两课《水的三态变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识铺垫;使学生认识到在周围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我们不熟知的变化,并且是有规律的,是能够被认识的,促使学生更多关注周围常见事物,养成善于观察、探索的科学态度。在本事培养方面,属于"实验本事"和"归纳本事"的系列。我们要秉承"小学科学是培养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的宗旨进行教学设计。

  课本资料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个关于水蒸气凝结的问题:对着镜子哈气,观察有什么现象?这是问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经过指导学生探究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建立初步的"凝结"概念:水蒸气遇冷能够变成小水珠,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第三部分,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二、说学生

  经过两年多的学*,五年级的学生有了自我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必须的操作本事,对于科学仪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已经比较熟练。

  学生生活中虽然常见到凝结现象,像水烧开时的白气,冬天我们呼吸的白气,锅盖上的水珠,冬天窗户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学生经过书籍,父母的教导可能明白凝结现象,但大多数同学没有深入地研究、思考过水珠的成因,对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比较陌生。

  比较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在《蒸发》这一课接触过,有必须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也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学生设计比较实验,尤其对于实验的细节还是有必须困难,需要教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和动手实践等学*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认识凝结,明白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能设计比较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使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锻炼动手实验本事。

  3、体验自主学*,自主发现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4、愿意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难点:设计比较实验认识凝结的条件。

  五、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教法我将用到复*法、实验探究法、学生演示法;

2、学法以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团体讨论法为主。

  六、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烧杯2个、金属盘2个、热水、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演示材料:烧杯2只、热水、金属盘2个等。

  2、学生准备:小镜子等。

  七、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提倡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的基本模式展现资料。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先经过学生生活常见现象——向镜子哈气出现小水珠从而引出问题,经过思考,提出假设,再让学生经过自我设计的比较实验进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并尝试应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学导入

  我将采用复*法:本课教学资料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见过凝结现象,但除个别学生外,一般都不明白怎样回事,学生对蒸发现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响着对凝结现象的认识,所以,那里我加入复*环节,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为后面的认知作了铺垫。强化空气中存在水蒸气这一知识点。

  教师能够这样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一齐探究了蒸发现象、沸腾现象,谁说说什么是蒸发现象?哪些地方有蒸发现象?水在蒸发过程中会怎样?请生回答教师小结:江河湖海,动植物体,仅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发现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围的热量,变成水蒸气,发散到了空气中,所以空气中存在很多的水蒸气。

  这节课教师将和大家一齐,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种很趣味的现象,下头我们从一个小游戏开始。对着镜子哈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请同学们边哈气,边观察,边思考。好,此刻开始。

  这就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提出问题,进入新课

  让学生自我动手实验,再汇报现象。

  师:联系刚才哈气时看到的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提出问题:水珠是怎样产生的呢?】

  进入第三环节——

  (三)学生猜想

  (可能是呼出的(热)气中包含水蒸气,水蒸气遇到镜子变成了水珠。)水蒸气真的能变成水吗?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一下。那里有个烧杯,倒入一些温水,盖上一个金属盘,你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

  教师问:这些水珠是怎样"跑"到杯盖上去的?小组讨论一下。

  启发他们推想出: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杯盖上去。

  小结: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由于导入环节进行了铺垫,学生很容易猜想出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

  板书:水蒸气水

  师:看来,镜子上的水珠就是由我们的呼出的水蒸气变的。那,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

  学生可能有许多种猜想。

  (四)验证猜想

  1、在验证猜想时,我加入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做了一个过渡。先认识水蒸气能够变成水,再认识转变的条件。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想要研究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我们先要制造出这种现象,利用我们的实验材料,你能制造出水蒸气并使它变成水吗?)我采用了三个烧杯,分别用同样多的热水、温水、冷水,同时盖上金属盘,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认识:水温越高,蒸发越快,水蒸气越多,越容易凝结。

  2、之后探究: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

  学生不容易想到是小水珠在遇冷的条件下才能构成。那里我做好了两手准备:如果个别学生明白,就引导学生直接进行设计,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师引导——这种现象什么季节容易产生?学生可能答:冬季。为什么在冬季更容易看到?引导学生猜想:冬季的气温比较低,那镜子的温度也比较低。可能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遇到热的物体行不行呢?

  师:如果教师给你供给材料,你能否证明水蒸气是遇到热的物体,还是遇到冷的物体能变成水吗?

  3、实验验证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有:两个同样的烧杯,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盘,试管夹、火柴、酒精灯、热水、冷水,对实验材料,我进行了新的尝试,用不锈钢金属盘代替了课本上要求的小瓷盘,这个金属盘的好处在于加热方便,安全,效果明显,缺点就是不透明。

  让学生根据材料进行设计,先小组讨论一下:如何进行探究,你们打算怎样实验。然后找同学边演示,边讲解。

  如果学生设计不出,教师就这样引导:要证明水蒸气遇到热的物体容易变成水,还是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首先得制造水蒸气,方法是向烧杯倒入热水,(能够提问为什么用热水)。

  引导学生说出:要用比较实验方法,在两个相同的烧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金属盘和烧热的金属盘,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前讨论注意事项:怎样找到热的杯盖?加热时应注意安全,如用钳子夹着小盘。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梳理,出示在PPT上】

  教师: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一样?

  学生思考讨论:烧杯、水多少、水的温度同、金属盘相同、盖金属盘的时间相同。有一个条件不相同:一个金属盘的冷热程度。

  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师:同学们要明白,在科学研究中做一次实验是不够的,科学的结果不是偶然的,科学的结论必须经得起反复再反复的检验!所以采用多个小组实验的方法。小结: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一样的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

  仅有一个条件不一样,那么这个不一样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一样现象的原因。根据这个道理,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构成的?

  学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构成的。

  教师:水蒸气遇冷能够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板书课题:凝结)我们能够用箭头和简单文字来表示这种变化。

  板书:水蒸气--受冷-→水

  在比较实验的设计上,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基础,即比较实验的特点,要求要清晰,明确。在讲授比较实验时,我先利用实例进行分析讲解,(如研究怎样加快蒸发的时候,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比较实验!一个盘加热另一个不加热,比较蒸发快慢。)然后让学生自行设计,进行知识迁移。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必须的逻辑思维本事,但思维的严密性不够,不能简单汇报一下就直接进入实验,否则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随意性强、对变量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景发生。所以我在学生的汇报之后,会进行实验方法的梳理,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验。并提示学生实验注意事项。

  (五)得出结论

  对于比较实验中条件的控制,实验条件的分析记录,我放在了实验后,作为分析实验进行出示,加深学生对比较实验方法的认识。巩固比较实验的方法。学生得出结论: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构成的。

  出示凝结的概念,并指导学生用简单的文字和符号表示。

  (六)生活中的凝结

  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凝结现象

  学生举例:初冬早晨在门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天花板、玻璃上的水珠,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一进入室内,眼睛上长一层白雾,早晨草叶上的水珠等等。师:请小组讨论,尝试解释以上现象。

  【让学生尝试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加深对凝结的认识。】

  师:教师有个问题,戴眼镜的同学可能深有体会:在室外眼镜明亮清晰,可一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片就会长"白雾",那是不是水蒸气遇热变水珠?【激发学生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冲突。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现象包含趣味的科学道理,培养科学兴趣、质疑探究精神。】

  (七)拓展应用

  思考: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想办法防止它的出现。【让学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从控制凝结产生的条件入手去思考。】

  八、板书设计:

  凝结

  凝结:水蒸气--受冷-→水

  五年级自身身体变化,声光电现象,天气变化现象,昼夜变化现象,日月星空现象,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等是学生新的关注和体验对象,这些方面的.生活经验是五年级教材的"切入点"和"生长基",教材以人的身体器官,动植物的身体器官,声、光的产生与传播,电的产生与安全应用,风、雨的构成,昼夜成因、月相成因等为主要资料展开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规律和变化原因;进行问题、假设、计划、模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培养"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珍爱生命,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 3

  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日食和月食》。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部分。

  日食和月食,是学生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们学*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学生在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们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是学生们在学*了"地球的运动"以及"在阳光下"两个单元以后认识发展的必然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材料,也是本单元学*的一个基础部分。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通过中年级的科学课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比如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而教材对月食部分的光学传播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理,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没有强调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过程,而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类比推理,自己总结月食产生的原因。这种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力)。

  3、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

  2、难点:根据日食成因推想月食成因。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激发兴趣,适时诱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抽象,而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我倡导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引导学生模仿课件自己动手做实验,破除"天狗吃了月亮"的迷信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法:讨论交流(看到的想到的),模拟实验(日食的成因),小组合作,类比推理(月食的成因)。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日食、月食视频、动画,日食、月食成因示意图。

  2、学生准备:电灯泡、小皮球。

  七、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太阳发生过圆缺现象吗?

  2、学生质疑、分析、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多数知道这种现象是日食现象。(此时教师适时加以追问:关于日食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分别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如:日食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有日食现象……)揭示课题。

  (二)学*新课

  1、认识日食的成因

  (1)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关于日食的录像。

  (2)谈话:根据刚才的录像,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小伙伴一起说一说。

  (3)学生分组活动,讨论日食的形成,并汇报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已有的认知水*,学生对日食的形成原因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对此,我及时给予肯定)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日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发生日食现象是太阳本身在一段时间内变黑了,还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你认为哪种可能性大?(学生通过讨论认为最有可能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

  (5)我又接着提出:如果是某种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可能是哪个天体?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讨论以下几个问题:(显示讨论的问题)

  ①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什么样的?(弧形的)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什么样的?(圆的)

  ②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有多大?(与太阳一般大小)哪个天体可能是这样的?(月球)

  ③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哪边开始,向哪边移动?(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哪个天体是这样运动的?(月球)

  (6)那么,综合以上分析,你认为可能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月球)

  (7)这时我提出:为了证实你们的想法对不对,我们可以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8)学生利用实验用具,自己设计实验证明推断的正误,并汇报结果。

  ①利用电灯泡当作太阳,皮球当作月球,甲同学的头当作地球。

  ②让乙同学拿着"月球"围绕着"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时,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让甲同学再看"太阳",还能看见"太阳"吗?

  ③当"月球"不在"地球"和"太阳"的中间时,是否重新看见了"太阳"?

  (9)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日食形成的动画。

  (10)根据以上研究,参考日食形成的动画,用自己的话说说日食是怎样形成的?(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处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一部分太阳,这就是日食。)

  2、认识月食的成因

  (1)问:既然有日食现象,会不会有月食现象呢?(演示月食过程图)请你说一说你对月食的了解。(演示月食1演示月食2)

  (2)演示月食图

  (3)讨论: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根据日食的成因,想一想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吗?

  (4)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5)演示月食的录像

  (6)能过讨论,看了录像后,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形成的原因吗?(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月球就处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阳照在月球上的光被地球挡住了,这时就会发生月食。)

  (三)巩固应用

  1、教师讲解:日食和月食现象,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研究,我国远在三千年前,就有观测日食的记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的记录。

  以前,由于人们不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对于日食和月食有各种猜测,其中有不少错误的、迷信的说法;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才认识到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相对运动的结果。现在,人们不仅知道日食、月食的原因,而且已经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规律,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日食、月食发生的时间和地区。

  2、巩固练*:今天,我们研究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请你试着做一做下面的练*:分别画出发生日食和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相互位置图。

  八、设计理念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学此课,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探索的:

  1、从旧知入手,因势利导。学生已经在前面的一课中学*到了月相的知识,并联想到日食和月食的的概念。从这里开始本课的教学,既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也使学生学得自然。在教学中,我把日食的形成的原理作为教学的重点,把月食的形成原理,作为一个探索作业的形式,既倡导了学生自主学*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2、以图解为载体,促进理解。天文知识的学*,一般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所以,我就利用图解来让学生初步认识发生日食和月食的条件。这也是一种直观教学的方法。

  3、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理解。重现日食和月食发生时候的现象,这样使抽象的东西更加形象化,从而有利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4、通过模拟实验,培养能力。模拟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既可以巩固知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5、通过画图练*,巩固知识。学生学完了这一刻,真正能在脑海中留下印象的,主要还是示意图;要想真正的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主要还是要借助示意图。所以,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一个练*,就是让学生画示意图。即使有少数的学生在前面的环节中还没有掌握,那么通过画示意图,仍然可以理解形成的原理。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知识,在思考和讨论中形成知识,在实验练*中巩固知识。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大家,欢迎指教。

  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 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的第二课《食物中的营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共分三部分:食物中的七类主要营养成分;通过实验掌握鉴别蛋白质,淀粉,脂肪等营养成分的方法;了解食物中添加剂对人体的影响。这节课是在学生前一节课调查、统计一天中吃过什么食物的基础上,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教学的。为此教材在编写时更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将食物的图片直接呈现给学生,以便了解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接下来的两课是指导学生探讨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和设计科学合理的营养食谱,因此这节课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课。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大胆好问,但毕竟这类的知识有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所以课前还需要查阅资料来帮助他们。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年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的七种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所吃食物中的营养搭配。

  四、教学重难点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用实验的方法鉴别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

  五、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游戏激趣法、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以游戏激趣展开这节课的教学,暗示引导;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的办法激发学生学*的兴趣;通过实验探究法,指导学生掌握食物中的各类营养成分,并能通过实验加以鉴别。

  六、说学法

  有效的学*活动,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力,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方法的指导,在本课中我指导学生学*的方法为:

  观察发现法 动手操作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交流法

  让他们在看一看、议一议和做一做一系列活动中感知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七、教具学具准备

  脂肪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棉签、水。

  学生准备:白纸、肥肉、花生。

  淀粉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滴管、试管、碘酒。

  学生准备:熟蛋白、米饭、淀粉。

  蛋白质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镊子、酒精灯。

  学生准备:鸡蛋白、瘦肉。

  八、说教学流程

  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一个好的开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通过做游戏的方法自然的导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是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来自于生活,达到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的目的。

  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玩个游戏好不好?游戏的名字叫《蹲萝卜》",学生可能会踊跃参加,那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也为了下一个环节做下了铺垫。

  当学生还在回味刚才游戏乐趣的时候,我会抓住这个机会话锋一转继续问:"刚才呀,在做游戏的时候发现同学们都非常的累,那老师就要有个问题问你们了,我们每天都在做大量消耗体力的活动,但是什么支配我们的身体呢?"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课,并板书课题《食物中的营养》。(用时5分钟)

  师讲解:科学研究发现,食物里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头发、指甲、内脏、血液等的主要成分,是构**体细胞、促进生长的基本材料。(板书七类主要营养成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我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是食物的能量和营养支配着我们的身体。可能有的学生回答的还不够完整或正确,但我也不会当时就给他们总结或指出。反而,为他们刚才精彩的回答"奖励"他们一些丰富的食物。"同学们刚才总结的都非常好,为了奖励你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好多好多好吃的东西。你们看……!"出示几组图片,吸引学生。让学生边看边想对于这些食物他们还想知道哪些信息,在他们回答的时候,我会着重抓住"营养"二字进行教学。

  二、指导实验,深入了解(实验共用时30分钟)

  实验1、检验"蛋白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吗?我们又该怎样鉴别它们呢?请各小组讨论并制定检验蛋白质的方案。"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请各位同学用镊子夹起一块瘦肉或鸡蛋白,然后点燃酒精灯用火烧,闻闻有什么气味?(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安全)"

  (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实验结束后,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的发现和总结出来的结论。在他们原有的结论上加以指导和纠正。

  (4) 师生小结:在烧蛋白或瘦肉时,能闻到一股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这就是蛋白质燃烧时特有的气味。所以,我们可以用烧、闻气味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较多的蛋白质。

  实验2、检验脂肪

  师:"刚才呀,同学们做的非常好。但我们知道不同的食物含的营养成分都不同,那你们能不能再用不同的方法检验出食物中含有脂肪的营养成分呢?"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 师指导:" 请同学将花生米放在白纸上,用铅笔压碎,观察白纸上有什么出现?用手摸一摸这个地方有什么感觉?" (可能有的学生认不清这是水还是油?所以我会让学生用棉球蘸水在白纸的另一端涂抹,并将白纸举起对着亮光,观察有什么不同现象?)

  (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4)师生小结:我们把花生米放在纸上挤压,纸上会留下油迹,颜色发黄,摸着油乎乎的,不容易干,而且透光,与水迹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可以用挤压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实验3、检验淀粉

  师:"同学们非常的棒,我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检验出了食物中含有不同的两种营养,那么下面请你们再试着去检验食物中含有淀粉的营养成分,好吗?"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将试管中加入一些干淀粉加水配制的淀粉液,然后往试管中加入2至3滴碘酒,摇晃试管,观察到淀粉遇到碘酒变成了蓝黑色。所以我们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淀粉。"

  (3)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4)师生小结:学生在汇报时可能会发现,馒头、米饭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淀粉,滴入碘酒成蓝黑色。而鸡蛋遇到碘酒不变颜色,说明鸡蛋中不含淀粉。这也是我为什么会让学生在用蛋白做一次实验的目的。

  设计意图:实验是科学的生命线,倡导实验和探索性学*,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是当前小学科学课改的理念。理解营养成份的名称并牢固掌握实验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我让学生先猜想,再进行小组讨论汇报,要求他们说清楚方案设计的理由,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在学生汇报时,我引导他们对实验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作出合理的解释,形成结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动手之后也动脑,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探索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启发引导法,实验观察法,交流讨论法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始终处于引导地位,

  三。提问巩固,加深理解(用时5分钟)

  师提问:1、谁能概括的说一说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

  2、食物中的营养对人体有什么样的影响?

  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新授知识,以加深学生对学*知识的掌握。

  九。说教学板书

  营养成分 检验方法

  蛋白质 ---- 燃烧

  淀粉 ---- 滴碘酒

  糖类

  脂肪 ---- 挤压

  维生素

  矿物质

  纤维素 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能量的转换》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课(放映幻灯1),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放映幻灯2)通过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的学*,学生对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本课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第三课《能源》第四课《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建构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也为他们今后学*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基础。四课之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本课将指导学生认识能量最基本的特点——能量的转换。教学内

  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能量的转换。

  第二部分:认识能量转换的过程。

  第三部分: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第四部分:拓展活动——画能量转换的卡通画。

  (放映幻灯3)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的重点。

  2.科学探究: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2)、指导学生探索,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的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乐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懂得看似*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准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能量的转换。为此特做如下教学准备:录音机、火柴、缝衣针、花生、凉水、不锈钢汤勺、软木塞、大扣子、长1米左右的线绳、DVD教学资料。

  三、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5个环节组织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认识能量转换的概念。

  六年级学生对能量转换基本没有科学的清晰的认识,教学时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弄清能量的转换是怎么回事,(放映幻灯4)再通过开灯、放录音、搓手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能量可以转换并经常转换,能量的转换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本课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

  环节二、亲手实验,感知能量转换的过程。

  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为两个层次循序渐进突破。(放映幻灯5)首先采用美国杜威先生“做中学”的教学思想,以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根据书上的提示四人一组完成小实验。先在汤勺里倒入适当凉水并测好水温。然后固定花生米,点燃花生米加热水,对比加热前后水温的变化,最后组织学生描述能量的转换过程:划着一根火柴,人体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燃烧一粒花生米,加热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学能就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这个小实验简单易操作,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真正的科学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学*者处于一个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刺激的环境中时,才能更好地建构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并迅速地发展其思维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