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分桃子》教案范文5份

首页 / 教案 / |

  三年级数学《分桃子》教案 1

  学*目标

  1.结合“分橘子”情景,进一步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熟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谈话法、练*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8÷2= 89÷2= 69÷3= 55÷5=

  67÷6= 84÷2= 85÷4= 96÷3=

  (规范竖式的书写规范)

  二、导学新课

  1.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4篮零8个,也就是有48个,*均分给三个人。

  提出数学问题:48*均分给三个人,每个人各分得多少个?

  2.列式:48÷3=

  (1)分一分,算一算:

  用4捆小棒代表4篮橘子,独立尝试分一分。

  全班交流,说一说:先分那部分,再分哪部分?

  “4捆*均分给3个人,每人1捆,还剩下1捆怎么办?”

  从刚才的`分的过程中可以看出,3人先分30个,每人分到10个;再分余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每人共分到16个。

  (2)你能用竖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吗?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48÷2和48除以3的不同之处。

  每人共分到16个

  30÷3=10,表示3人先分掉30个

  48-30=18,表示分掉30个,还剩下18个

  18÷3=6,表示3人再分剩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在个位上商6。

  与48÷2的不同之处:

  被除数的首位不是除数的整数倍。

  问题:竖式中第一步的“3”表示多少,为什么“30”的“0”可以省略不写?

  3写在十位上,表示30。因此数位一定要对齐。

  3.算一算,想一想:

  38÷2= 52÷4= 72÷3=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展示交流算法,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性。

  58÷7= 73÷6=

  问题:怎样判断商是几位数?

  小组交流,汇报结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小,商是一位数

  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大,商是二位数。

  三、巩固练*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分一分,算一算。

  用竖式算一算,并结合竖式算一算,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3.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

  4.完成课本练一练第5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完成课本第5页的第3、4题。

  2.课后作业:练*册第3,4页。

  六、板书设计

  分橘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每人共分到16个

  30÷3=10,表示3人先分掉30个

  48-30=18,表示分掉30个,还剩下18个

  18÷3=6,表示3人再分剩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在个位上商6

  三年级数学《分桃子》教案 2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33页 ,数学教案-分桃子。

  二、 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知道*均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均分。

  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均分的过程。

  B)、能力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C)、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三、 教学重点:

  知道*均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均分。

  四、 教学难点:

  在分一分的过程中,抽象出*均分的概念。

  五、 教具准备:

  A)、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或挂图 8个桃子图片、数字卡片。

  B)、学生准备:

  圆片或小棒若干。

  六、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最爱听童话故事了,今天,雷老师就给大家讲个故事。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师: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一天,猴妈妈从树上摘了许多又红又大的桃子,小猴子可高兴了,同学们快数数猴妈妈共摘了多少个桃子?(8个)两只小猴看到了这么多又红又大的桃子,馋得直流口水,争着强着要吃。同学们,如果你是猴妈妈,你打算怎么分这8个桃子?

  请同学用桌面上的桃子卡片代替桃子,分成2堆,看一看,

  1. 指名分桃子,要求学生边分边说。

  指名把8个桃子*均分

  问:谁有不同分法?为什么这样分?

  师板书:

  1 2 3 4

  8

  7 6 5 4

  问:哪种方法最公*呢?为什么?

  板书:每份同样多

  2.师问:你会用这种分法来分物品吗?我们就来试一试。

  请同学们拿出6个木块分成2堆,每堆几个?

  小结:

  刚才同学们这种分东西的方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均分。

  板书:

  每份分得同样多=*均分

  问:什么是*均分?

  练*:

  1.判断下面几种分物品的方法,是不是*均分。

  (课件出示蝴蝶、小猫、星星图)

  2. 猫分鱼和小狗分骨头。

  请学生小组任选其一,用手中的小棒代替鱼或骨头分一分。

  分一分

  ①、小组合作分鱼:4只小猫要分12条鱼,每只小猫要分到同样多,每只小猫要分到几条鱼?

  ②、小组合作分骨头:

  15根骨头,*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骨头?

  3. 师拿出14根铅笔,指名*均分进两个文具盒。

  1、摆一摆。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同桌两人合作, 用卡片摆一摆,分一分。

  ②汇报交流。

  学生根据刚才的分法回答:一样多,同样多。

  (同桌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然后指名回答)

  多让几名学生说说自己对*均分的理解。

  分一分。

  ①、学生4人一组, 用学具实际分一分,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汇报。

  ②、学生小组合作,帮助小狗分骨头, 分完后,在小组间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指名进行分一分,并说出每个文具盒里放了几枝铅笔。

  三.课堂练*。

  师:同学们分得真好,现在电脑博士要考考大家,你们愿意吗?

  1、课件出示书上练一练的五环旗和分气球。

  出示五环图,认识这个标志吗?用20个圆环可以拼成多少个五环呢?

  问:*均每人分到几个?还剩几个?剩下的1个为什么不能再分了?

  师:可见,*均分有时也会有剩余。

  2、课件出示练一练的小蜜蜂采花。

  问:飞走了一半是多少只?16只蜜蜂飞去一半后,还剩多少只?

  学生马上回答:是奥运会的标志,然后尝试圈一圈,解决用20个圆环拼成五环。

  四.拓展练*。(追卡游戏)

  师:雷老师要用这12张小精灵卡玩个追卡游戏,喜不喜欢?

  师:这个游戏怎么玩呢?听老师把游戏规则说清楚,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讨论这12张精灵卡可以怎么*均分?分对的这12张卡就暂归他们小组,那其他小组如果有不同的分法可以向他们挑战,挑战成功这些卡就归他们。想不想玩?

  五.总结。

  你们学得开心吗?今天你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师:刚才同学们真棒,不仅知道了*均分,而且知道我们周围有许多*均分的知识。请大家睁大你的火眼金睛,在我们教室,在我们周围有哪些属于*均分。

  小组讨论,然后反馈:

  生1:我们组把12张精灵卡*均分成2份,每份6张。

  生2:我们组把12张精灵卡*均分成3份,每份4张。

  生3:我们组把12张精灵卡*均分成4份,每份3张。

  生4:我们组把12张精灵卡*均分成5份,每份2张,还剩2张。

  ……

  板书设计:

  分桃子

  1 2 3 4

  8 每份分得同样多=*均分

  7 6 5 4

  数学教案-分桃子

  三年级数学《分桃子》教案 3

  一、教学内容

  1、教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综观全部教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百以内的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二位数乘法,这为本课教学提供了知识铺垫的思路孕伏,而本课教学又为今后继续学*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奠定基础,因而本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教材创设了猴子两次分桃子的情境,第一次2只猴子*均分48个桃子,这题中十位上的数能被2整除,这个内容在第一单元口算除法中学*过,在这里主要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竖式中每一步运算的意义。第二次是3只猴了*均分48个桃子,十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竖式计算,教学时要组织学生用学具动手操作,并做到操作与思维的有机结合,真正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算理,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良好学**惯,因为这是能正确解题的关键。而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又较少,在教学中,应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悟竖式的计算方法。

  2、学生:小学三年级学生充满好奇心和对数学学*的激情,但他们由于受到认知水*的限制以及生活经验的缺乏,很难只通过课本和教师的直接讲授来学*,他们天生好动,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多通过直接体验、亲身实践来积累经验,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会全身心投入,他们是由兴趣而进入学*过程的。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中心任务,所有教学环节都是为此服务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和本节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②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二、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方法应由学生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做数学”,本节课教学中力求体现:

  1、建立新型、民主、*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2、致力于学生学*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学会”变为“会学”,形成良好的学**惯;

  3、紧密联系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实际,使数学生活化、活动化,重视学生学*经历与体验,强调在过程中理解与发现。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水*,为了更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上述三条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谈活法、讨论法、练*法、发现法等多种方法交叉进行,并灵活恰当地运用电教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多种感知觉都参与学*活动。教师只是在学生探究知识的本质处适当给予点拨启发。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采用设疑问难的方法,激发学生学*动机和学*兴趣,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积极而有效地投入学*活动。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故事导入,激情引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兴趣及对数学学*的积极情感,让他们把学*当作一种乐趣、一种爱好、一种追求。小学生对故事都很感兴趣,本环节把教材主题图编成小猴分桃的童话故事,创设这一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入,用小动物作为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境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活动。

  2、自主探究、理解算法

  出示课题后,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看到这样一个课题,本节课你想学到些什么?打算有怎样的收获?学*目标让学生自主确定,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老师硬性规定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原有基础提出来的,自然会为达成目标而努力,从而在各自原有水*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探究算法时,先让学生用自己想用用的方法进行尝试计算,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说:“学*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把要学*的东西“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告诉学生。

  刚进入这样除法竖式的学*,并且第二次分桃时,十位上的4又不能被3整除,对于学生来说,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探索性,符合最*发展区理论,这时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学*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在个别思考之后进行小组合作,并注意加强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交流反馈,自然体现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这里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创新,学生在交流反馈时,教师适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学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他们的心中唤起自豪感。实践证明,注重激励和发展的评价对于激发学生学*兴趣、保持学*热情具有极具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自信人格的重要途径。

  交流反馈后,面对多种算法,这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最喜欢用哪种算法,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种算法的优点,进行算法优化。学生在学*过程中自然会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与做法,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往往正是创新思维的萌芽。

  3、 巩固提高,合理迁移

  练*既是信息反馈的手段,又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措施。为此本环节安排了练*教材中的两道*题,第一题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合理迁移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第二题更贴进学生生活。

  三年级数学《分桃子》教案 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进行计算。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 流,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类比、建立模型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

  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和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

  1.理解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法竖式计算,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2.结合具体的情 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 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猴子们收桃子的情景)同学们,这是什么季节?﹙秋天﹚秋天来了,果园里的秋桃也该收了,小猴子们在忙着收桃子。有两只猴子早就摘完了,它们正忙着分桃子呢,不过,它们并不高兴,眉头紧皱,看来是遇到麻烦了,你们能帮助它们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将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置 于充满童趣的'“小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情境中,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展示情境,引导观察,诱发思考。

  希望你们做个公*使者,帮它们分一分,使两只小猴子都能满意你们的分法 。

  利用“分桃子”这个情境,启发、鼓励学生探究分法,并说出这样分的理由,解读除法的意义。

  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重点解决“有68个桃子,*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

  (1)怎样列式?

  (2)为什么这样列式?

  2.学生独立计算“68÷2”。

  3.在小组 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4.全班交流。

  ﹙1﹚摆一摆。

  每只猴子可以分3篮零4个,一共34个。

  (2 )60÷2=30 8÷2=4 30÷4=34

  (3)抽象概括。

  三年级数学《分桃子》教案 5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课本内容

  2、提出问题

  3、根据学生提的问题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4、该怎样列式呢?

  5、多种方法尝试解决

  6、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

  1、由情境提出问题

  两只小猴拿到分到的'24个桃子非常高兴,刚想坐下来美餐一顿,这时又跑来一只猴子,它想干什么呢?

  2、有48个桃子,*均分给3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几个?怎样列式呢?

  3、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4、学生汇报:

  (1)质疑

  生:我也会用竖式,但我不明白怎么把算式和分法联系起来;

  (2)释疑

  师:谁来解释一下呢?

  5、总结归纳计算方法

  6、共同归纳出:笔算除法时,应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三、巩固强化

  1、只小猴子拿着分到的桃子高高兴兴回家去,在路上碰到了智慧老人,智慧老人想考考它们,给它们带来了一组练*题,做对了就拿着桃子回家去,否则就留下桃子,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帮小猴子吗?(愿意)

  2、出示55页练一练第一题(小猴回家)先估计,再计算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三年级数学《分桃子》教案范文5份扩展阅读


三年级数学《分桃子》教案范文5份(扩展1)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范文5份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 1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能记住各月的天数,知道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在年历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

  3、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观察、操作、游戏、计算等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的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记住大小月及每月的天数。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20xx年年历、20xx年年历、20xx年年历

  教学过程:

  一、节日谈话,导入新课(2m)

  1、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过节,那你知道这些节日具体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吗?

  2

  二、探究发现,学*大、小月。

  1、我们学*过的时分秒和年月日都是时间单位,所不同的是时分秒是表示较小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是表示较长的时间单位。那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多少呢,谁来说一下?(2m)

  学生可能会回答:一年有365天,一个月30天,一年有12个月等等。根据学生回答,有选择性、有顺序地板书。

  同学们真棒,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这么多的数学知识,那么这些数学知识是不是正确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同学们想一下,我们在学时分秒的时候,借助了什么工具来学*它。那我们今天来学年月日,我们应该借助什么工具呢?

  2、小小的年历,可藏着大学问,下面就让我们火眼金睛看年历。听好老师的要求:

  (1)观察自己小组的年历,填写在练*纸上的统计表中。 (7m)

  (2)仔细观察统计表,及时交流研究,将结论记录在练*纸上。

  3、小组汇报

  大部分小组已经完成了,那么哪些小组来说一下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呢? 预设:①一年有12个月;(其他小组得到了吗,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②1、3、5、7、8、10、12月有31天;(跟你们发现的一样吗?) ③4、6、9、11月有30天;

  ④2月有时29天,有时28天;

  ⑤2月的天数不是固定的??

  4、师生总结

  (1)同学们得到了这么多的结论,老师写在黑板上,刚刚有的同学是有的月份是31天,老师记不清了,谁再来说一遍?

  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这些月份都是31天(板书)

  (2)刚刚有同学说有些月份是30天,那么哪些月份是30天呢?

  4月、6月、9月、11月,这些月份是30天。(板书)

  (3)那么还有一个很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是变化的,谁来提醒下老师? 2月有的时候是28天,有的时候是29天。

  (4)很好,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一年有12个月,我们把这12个月分成了几类啊?第一类是每月有31天,它们的天数最多,所以谁愿意来帮他们取个合适的名字?(大月,板书)第二类是每月有30天,谁来帮他们也取个名字(小月,板书),只有一个月份很特殊,有的时候28天,有的时候29天,那它是大月吗,那它是小月吗?(学生回答,我们刚刚取名字是按照天数来取名字的,31天的叫大月,30天的叫小月)。2月这个月份很特殊,我们就把它叫特殊月或者*月。

  (5)那么现在大家来一起数数看,大月有几个月呢,几个小月呢?

  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还有一个特殊月是2月。合起来是12个月。

  5、记忆大、小月。

  这么多的大月和小月,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呢? 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一下,想一个好办法,如果实在想不出来,可以打开书本48页。

  (1)左拳记忆法

  伸出你的左拳头,凸起的地方表示大月,凹下的地方表示小月,二月除外,(课件展示)

  (2)看来左拳记忆法的确是个好方法,你们还有其它的方法吗?(儿歌记忆法)

  教师说明:这里的“腊”是指十二月。。

  (3)、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记大小月的儿歌:出示儿歌:“要找大月你记住,7、8两月挨着数;7月以前找单数,8月以后找双数。”

  生读一读。理解记住这些大月后,其它除了2月就是小月。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多记住大小月的方面,接下来给大家一分钟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各月的天数。

  6、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一年当中,肯定有一天是你最喜欢的,那就是你的――生日。那哪一位同学来跟大家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那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7、游戏活动

  了解了一些同学的生日以后,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怎么样?

  (1)玩一玩:

  大月,男生起立;小月,女生起立;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全体起立! 2月,为什么没有人站起来啊?

  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是个特殊月,关于二月的有关知识我们下节课在继续学*。

  8、大家的记性真好,那么现在老师又有问题了,一年当中有12个月份,但是一年当中有多少天呢?

  (1)同学们根据我们刚刚的统计表,选择一年,拿出我们的练*本算一算?有的同学算出来是365天,有的同学算出来是366天,是不是有哪位同学算错了呢?

  当2月是28天时,一年有365天;

  当2月是29天时,一年有366天。

  (2)现在大家拿出20xx年的年历,你能快速的知道,20xx年全年一共是多少天吗?(2月有28天,全年有365天)

  9、那么一年当中,有许多日子是比较特殊的,现在拿起笔来,在年历上圈出一个你喜欢的日子。

  如果以后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很重要的事情,可以拿起笔在年历上圈一圈,做一个标记,让年历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好帮手。

  三、总结

  那么到现在为止,这节课你到底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四、深化练*,拓展提高

  那么,你们愿不愿意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呢?同学们都是热心的小朋友。淘淘啊又遇到困难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助他吧。

  1、 第一关

  (1)一年有( )个月,其中大月有( )个,小月有()个。

  (2)大月每月( )天,小月每月( )天。

  (3)五月份最后一天是在( )日。

  (4)七月和八月两月共有( )天。

  (5)三月份有( )天。

  (6)今年的1月、2月、3月共有( )天。

  (7)11月份过了10天,还剩( )天。

  2、 第二关

  每个人的生日是哪一天?

  张华说:“我的生日比劳动节晚一天。”

  王健说:“我的生日是教师节的前两天。”

  李明说:“我的生日比国庆节晚五天”

  3、第三关

  懒洋洋在学*了年月日以后写了这样一篇日记,看看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帮他找出来。

  20xx年3月30日 星期五晴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学了年月日的知识,我感到很有兴趣,我知道了每年都有365天,今年的1、2、3月共有90天,今天是3月30日,明天就是4月1日。4月、6月、8月、10月是小月,我最喜欢6月了,因为6月既有儿童节,也是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6月31日。

  经过大家的帮助,淘淘终于闯过难关了,为了表达谢意,淘淘托老师带给大

  家一点小礼物。

  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时间,每一天都能学到新知识。

  五、板书

  认识年月日

  一年有12个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月31天)――大月

  四、六、九、十一月(每月30天)――小月 二月28天或29天――特殊月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2、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均数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请你算一算。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数632654668646

  3、生独立完成练*十一第2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页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画的内容。

  2.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

  1、问: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

  2、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说说,教师板书。

  3、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4、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小结:这题是怎样计算的?

  5.试一试。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强调简便写法。

  6.出示计算420÷3

  学生说,教师板书。问:商末尾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简便写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 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9、11页。

  教学目标:

  1、在辨认8个方向基础上,学会看简单*面的线路图。并能用恰当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对简单物体的位置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在双休日都喜欢和家长去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去呢?

  生:乘公交车。

  师:每路公交车都有一定的行车路线,我们在乘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看车是不是经过我们要去的地方。

  生:看车开的方向是不是和我们要去的方向一致。

  生:看我们要坐几站才下车……

  师:大家提的这些都很有必要了解清楚。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泛洋嘉年华游玩,可以乘坐几路车?首先要学*如何认识路线。(出示课题:认识路线)

  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引入:师出示路线图。

  北 会展中心(嘉年华)

  椰风寨

  厦大

  厦大西村

  黄厝

  厦大医院 胡里山 曾厝安小学 白石炮台

  认识29路车的行车路线。

  师:有了这张路线图,你们一定能很快知道各个站点在学校的哪个方向,谁来说一说?

  生:胡里山站在学校的西面……

  师:小朋友观察真仔细,你能在小组内说一说29路车的行车路线吗?

  从厦大出发向 行驶……

  先引导学生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师:谁还能说一说你想从哪个站点出发到哪个站点的路线?

  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行车路线。

  3、出示泛洋嘉年华的导游图。

  4、师:我们乘坐29路车来到泛洋嘉年华,这里的游乐项目可真不少,谁来说一说有哪些游乐项目?

  5、你最喜欢哪个游乐项目,它在游乐园的什么位置?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问:奇遇木马在奇趣谜宫的什么方向?

  动感电影在惊天动地的什么方向?学生指名回答。

  接下来由学生提问,学生指名回答。

  6、小朋友真聪明,我这儿还有一个要求:我想从入口出发去玩惊天动地、奇趣谜宫、海盗船、奇遇木马,再从出口回家,我应该先去哪儿,再去哪,请帮我安排一条路线吧。

  a)同桌合作完成路线图。

  b)指名介绍路线图。

  c)集体评价。

  三、巩固练*:

  1、自己阅读课本第9页,对书上提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内同学评一评。

  四、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学*了新的知识,说一说今天最感兴趣的什么?为什么?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 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活动,学会推算出日期。

  2、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算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情景学会根据条件推算日期。

  教学难点

  掌握倒推和跨月的日期推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结合生活,引入新课。

  1、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生日。

  2、猜老师的生日

  你想知道老师的生日吗?谁来猜一猜?

  逐步给出提示,如:

  (1)第二季度。

  (2)这个月是大月。

  (3)是这个月的第12天。

  二、 创设情境,探究推理。

  1、一看,猜一猜,说一说。(独立思考)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情境,收集数学信息。)

  2、说一说,解决简单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简单的推理过程。(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出一些模仿练*,如:一年的倒数第5天是哪一天?)引导学生讨论:淘气的生日是哪一天呢?你你自己的看法。

  3、议一议。

  师巡视、提示、纠错 。重点关注没有想到解决问题的学生。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思考。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书上P72上的填一填。

  2、读一读。

  引导学生读你知道吗?你想到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分桃子》教案范文5份(扩展2)

——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路线》教案范文5份

  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路线》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2能结合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3对学生进行保护大自然,爱护庄稼、树木的教育,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嫩个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教学难点:

  根据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我们要去什么地方春游吗?我们将要沿着一条什么样的路线走呢?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春游的路线。板书:认识路线。

  二探索新知。

  (一)示春游路线图。

  教师由简单介绍图中要进行的军事活动开始,直至讲到营地进行野炊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学*兴趣。

  师:谁想按照这条路线图向大家介绍我们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1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

  (1)指名介绍路线图。

  (2)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3)你喜欢哪一种说法?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在倾听中交流、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二)接龙游戏。

  1游戏规则:每人说出从起点到某一地点的方向,前一位同学的终点就是后一位同学的起点。

  2指名表演接龙游戏。师某某同学把我们带到了营地,这里的风景怎样呢?

  三、练一练。

  1辨认营地周围环境的方位。出示营地方位图:

  (1)二年级和三年纪的营地分别在指挥中心的什么地方?

  (2)三年级的同学要到小山坡上放风筝,他们可以怎么走?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认识返回路线。

  (1)小组内介绍返回路线。

  (2)指名介绍返回路线。

  3认识学生的回家路线。

  出示本班四位同学从学校回家的路线图:

  (1)想一想,他们四人回家分别可以怎么走?

  (2)小飞同学回有几条路可以走?哪条路最*?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体会和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路线》教案 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读线路图、用语言描述行走路线的过程。

  2、会看简单的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3、感受线路图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线路图在表达和交流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会看简单的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教学过程:

  一、读示意图

  1、让学生看书上的示意图。

  指导学生认识图例和1号、2号线路。

  2、从上面的线路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让学生观察、思考。

  3、交流观察的结果。

  二、模拟出行

  1、从北京站到***怎样乘车?

  让学生先思考,再交流。

  2、你想去什么地方?如何乘车?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交流乘车路线。

  三、练一练

  教学后记:

  让学生在观察、交流,说一说中,了解线路图的知识,提高学生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出行和适应生活。

  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路线》教案 3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公交车站牌、城市*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2.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很强的实际问题(如学会看城市交通图、*面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想想做做1)?

  谈话:小红想当一名小导游,这不,她正准备去导游学校参加面视呢,让我们和小红一起去导游学校看看吧!

  你能说出小红从家去导游学校的路线吗?

  请你和同桌说一说,注意要用准确的方位词语。

  指名1人汇报(点课件)你怎么知道是东北方向?西北方向?

  到了导游学校大门口,看到这样一则招聘启事(教师读)你想成为一名小导游吗?只要你在今天的课堂上积满3张这样的奖章,你就能获得一张导游证。想参加吗?大家一起来试试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探索新知。

  谈话:作为导游,首先要学会用准确的方位词语给游客叙述游览路线,游客小明和小芳在去南山公园旅游时遇到了难题,我们来帮帮他们。

  这是南山公园的*面图,(多媒体出示例题中南山公园的*面图)。

  (1)辨认*面图的方向。

  谈话:看图时首先要找到图中的方向标志,找到了吗?你能说一说在这幅图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仔细观察公园*面图,你能说一说图中各个景点分别在艺术广场的哪一面吗?

  你还能说一说图中各个景点的相对位置吗?指名回答。

  (2)认识游览路线。

  谈话:小明从南大门进入公园,先后游览了音乐喷泉、月亮湖、艺术广场和盆景园,最后从西门出公园(多媒体出示这段话,及相应的景点)。你能看图说出小明游览时行走的路线吗?请你试着说一说。

  学生说,点课件:小明从南大门进入公园,向北走到音乐喷泉,再向西走到月亮湖,然后沿东北方向走到艺术广场,接着向西北方向走到盆景园,最后向西走,从西门出公园,结束了游览(多媒体相机显示行走路线)。

  2.试一试。

  (1)谈话:小芳从西门进入公园。她要游览盆景园、艺术广场、水上乐园、四季亭和音乐喷泉这几个景点(多媒体出示这段话,及相应的景点)。你能帮她设计一条行走路线吗?设计好了跟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显示小芳的行走路线.

  小结:我们在说行走路线的时候,要用上我们学过的方位词语,这样可以说得很清楚。

  (2)谈话:假如你也到南山公园,你最喜欢这个公园的哪几个景点?先用铅笔把它圈出来。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游览路线,相互评一评。

  学生活动。

  全班交流。指名2人回答。

  小结:一般我们到某个地方旅游的时候,总是要先看看游览的路线图,要游玩什么景点,然后给自己设计一条合理的路线,因此认识路线图十分重要。

  三、实践运用,发展能力

  过渡:小朋友们已经能准确地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的路线了,下面我们给小动物们当一回小导游。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多媒体出示)

  (1)谈话:森林里住着四个好朋友,你能说出小兔到小狗家的不同的方向和路线吗?

  (2)谈话:看来从小兔家到小狗家有很多的路线,走哪一条路最*呢?你能说出理由吗?

  (3)提问:看了这张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人小组合作学*,轮流由一人提问、其余同学回答,集体评议,全班交流。

  过渡:刚才的几位小导游当得都很好。作为小导游,还要了解有关公交线路的知识。

  2. 认识公交车路线图(想想做做第3题)。

  公交车都有自己固定的行走路线。这是1路和2路公交车的行走路线图。(多媒体出示题中插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用教鞭指)快和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提问:1路公共汽车是从火车站开往哪里的?经过了哪几个车站?2路公共汽车呢? (用教鞭指,全班读站点)

  (3)谈话:小明要从火车站到公园去,应乘几路车?

  (4)王老师要从人民路到第一中学去,应乘几路车?要乘几站?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正确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

  3. 认识环行车的路线图(想想做做第4题)。

  在公共汽车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车是环行车。环行车的起点和终点在一起。你见过吗?

  (介绍3路公共汽车行车路线图)

  (1)谈话:10路车是市内的环行车。这是它两个方向上的站牌。

  仔细观察:10路车的起点和重点在哪?

  现在的位置在哪?

  左边站牌:体育场的下一站是哪?你怎么知道的?

  右边站牌:体育场的下一站是哪?你怎么知道的?

  去少年宫,应该在哪个站牌下等车?请你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汇报。

  在右边站牌下等车能到10路吗?

  小结:所以,乘环行车最关键的是要看清站牌,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要去的目的地,认清环行车的行驶方向,确定应该在哪个站牌下等候。

  过渡:在前面的小导游知识的学*中,大家都很认真,下面是我们小导游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你瞧!

  4. 认识城市*面图(想想做做第5题)。

  (多媒体出示题中插图)?

  (1)谈话:这是城市*面图的一部分。其中黄色部分表示各条道路,红色各点表示各个单位。建设路是南北走向的,其他路呢?你还能说一说各单位的相对位置吗?

  (2)谈话:现在大家对这张*面图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你们能小组合作解决下面的5个问题吗?请大家注意,合作学*时小组长组织大家逐个问题讨论解决,每一个问题可以重点请1个小朋友回答,其他小朋友评议,补充。小组活动。

  第(1)(2)题全班集体回答。

  第(3)题指名说。第(4)题指名用教鞭边指边说。第(5)题自由说。

  小结:认识路线图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外出游览、乘车,或者到城市某一个地方,都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

  同学们在前面的小导游考核中表现都很突出,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收获吧,有哪些小朋友已经获得了2枚奖章,奖励一张导游证,其他小朋友也不要气馁,继续努力,希望大家能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你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导游。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看时间定)

  谈话: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张莫愁湖公园的*面图,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们小组准备玩哪几个景点?设计好你们的游览路线,尽量不走重复路线,尽可能走比较*的路线。(用红笔划出)

  小组活动。

  全班交流,相互评议。

  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路线》教案 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第2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2、智能目标:发展学*有关方向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能结合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难点:根据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材出示了1路车的路线图,让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起点说出1路车所经过的地点,使学生看懂简单的路线图。以教材中的路线图为例,将往返路线、回家路线这一系列的认识路线和方向的教学活动融于教学情境中,并通过游戏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认识路线,并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师:还记得我们认识了哪些方向吗?

  生: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师:现在我们把这些方向标在方向板上(出示方向板,用开火的形式让学生说,教师把八个方向标在方向板上)

  师: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方向来认识路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路线。(板书:认识路线)

  [评析:通过复*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能主动的把学过的八个方向和路线结合起来,对本节课的学*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淘气的行车路线图

  师:这是淘气周末乘1路公交车从广场到动物园参观所经过的路线图,从图中你发现了那些信息?

  生:我看见有个向上的箭头指着北方。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生:我还看到一些地方,像广场、科技馆、电影院

  师:像广场、科技馆我们叫做站点,也就是公交车停靠的地方,谁来说一下“从广场到电影院有几个站点?”分别是什么?

  生:有3个站点,分别是广场、科技馆、电影院师:从广场到电影院有几站呢?(两站)我们发现的信息可真多,结合路线图,自己先独立想一想“淘气从广场到动物园的行车路线(生独立说)

  师:现在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听要求:说的时候要“从哪儿出发行驶几站到哪儿”说清楚,看谁说的最完整!(同桌互相说,师巡视点评)

  师:谁来把淘气的行车路线说一下?(个别学生说,教师适当的进行补充,对回答完整的同学进行表扬)

  现在请打开数学书翻到24页,把淘气的行车路线补充完整。(学生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把你写的跟大家说一说?(生说)好!现在我们一起把淘气的行车路线说一下!(学生说,教师出示答案)

  2.出示笑笑的行车路线

  师:刚才淘气从广场到动物园,现在笑笑要从动物园回到广场,你能像刚才一样把笑笑的行车路线说一下吗?好!自己在下面先小声的说一说。(生说)

  师:谁来说一下笑笑的行车路线?(个别学生说)

  3.比较淘气和笑笑的行车路线

  师: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淘气和笑笑的行车路线,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他们的`方向是相反的

  师:你有一双挥发现的眼睛!这是相同点,有不同点吗?生:我发现他们经过的地方都是一样的师:你可真善于观察!

  [评析:这个环节出示了1路公交车的路线图,引导学生看懂简单路线图,并会用语言完整的叙述路线,通过比较淘气和笑笑的路线,让学生体会到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给学生较多的自主学*空间。]

  三、巩固练*,运用新知。

  师:大家可别小看这小小的路线图,里面隐藏着许多数学问题,你愿意解决这些问题?请看大屏幕!

  师:小明是在哪站下车的呢?(少年宫)你是怎样想的?生:从广场出发,到少年宫一共有4站,所以是少年宫师:我们一定要认真观察,接着往下看,小红说了什么?(出示课件)小红从哪站上车的?

  生:可能是光明街也可能是育才路

  师:你是怎样想的?(生说)所以小红可能是在光明街上车,也可能是在育才路上车,你们考虑问题真全面!找到了两种答案。

  师:你想做公交车吗?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一下你的行车路线?先告诉大家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生汇报)

  师:我们在介绍路线时,既要介绍行走的方向还要介绍行走经过了几站,这样才更清楚!你们真是认识路线的小能手!

  四、实践应用。

  师:老师还想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吗?(出示课件)请认真观察,说出小红上学和放学回家的路线,你会说吗?打开书翻到25页,把答案写在书上。(师巡视检查学生的学*情况,拿一本有错的进行反馈。)

  师:请大家一起看这位同学写的,和自己的样吗?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集体反馈)

  做对的同学请合上书,谁如果有错的话抓紧时间订正一下![评析:教师运用实际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路线图,进行练*,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教师能及时的把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反馈,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情感激励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放松一下,想做吗?(出示课件)

  “情报大搜寻”,根据指示,我们就能找到隐藏的情报,(师读指示),这个女孩会是谁呢?

  生:笑笑

  师:你怎么知道是笑笑?(学生说自己的想法,课件演示)师:我们一起来揭开谜底!真棒!下面看一下笑笑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情报?(课件出示)你愿意把小猪送回家吗?

  生:愿意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有爱心!现在请你认真观察路线图,怎样走才能把小猪送回家?

  (生说)

  六、层层推进,突破难点

  师:你们真了不起,把小猪送回了家!为了奖励我们班的同学,老师带大家去参观旅游景点,想去吗?

  生:想

  师:好!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有关方向和路线的问题?(多个学生提问题,并找其他学生回答,对提的问题比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师:老师也有一个问题,居民区的居民怎样走可以到达山洞?生1:先向东走到中心花园,再向东北走到山洞。师:你的方法真不错!还有其他的路线吗?生2:先向北走到海底世界,再向东走到山洞。

  生3:我的和他们的不一样,我是先向东走到气象站,再向北走到山洞。

  师:大家的方法都非常好,你喜欢哪条路线?为什么?生:我喜欢先向东走到中心公园,再向东北走到山洞。因为这条路线最*了!

  师:我们在选择路线时,一定要选择最*的。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和大家说一说!(生说)

  七、课外作业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最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画一张你放学回家的路线图,结合我们学过的八个方向,把你的路线图跟爸爸妈妈或是好朋友介绍一下,比比看,谁做的路线图最棒!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教学过程中,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介绍简单的路线,有部分学生刚开始说的很不完整,不过通过后面的练*巩固,逐渐能准确完整的用语言叙述。

  由于课本上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做课本上的题时得心应手,但在结合实际生活中,很难辨认现实中的方向,在叙述路线时还有困难,还需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去观察,提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路线》教案 5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2、能给合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发展学*有关方向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难点:根据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策略与方法: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材中创设了1 路车站台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了1路车的路线图,让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起点说出1路车所经过的地点,使学生看懂简单的路线图。以教材中的路线图为例,将往返路线、回家路线这一系列的认识路线和方向的教学活动融于“春游”这一大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在这样一个大情境中学会知识、认识路线,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教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引入

  (一)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昨天我们又认识了四个新的方向,你还记得吗?看看这个方向板,你能填出共余七个方向吗?(请生说一说)

  回顾昨天学*内容,思考七个方向的填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东和北的中间是东北方,西和北的中间是西北方,西和南的中间是西南方,东和南的方向是东南方。)

  通过复*熟*新认识的四个方向。

  (二)

  今天笑笑和淘气想带大家去动物园春游,他们约定在广场集合。淘气家在这里,广场在这里,他要怎样走才能到广场呢?(出示路线图)指导学生看图旁的指向标并完成四个方向,现在你能说出他的行走路线了吗?

  引导学生明确方向和距离是叙述行走路线的关键。

  让学生仔细观察,回顾旧知,解决去广场的路线问题。

  (请生说出从家到广场的路线)

  用以前学*过的路线图唤起学生记忆,要说清行走路线需要说清两点:方向和距离。

  探索与体验

  1.介绍1路车的乘车路线。

  来到广场,在车站他们找到了1路车的站牌,在站牌上他们看到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原来是一路车的行车路线图。你能看懂1路车的行车路线图吗?从广场出发汽车怎样行驶可到动物园?

  先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2.春游结束,他们要从动物园返回广场,汽车从动物园出发怎样行驶可回到广场呢?

  考考你:

  A. 小明从商场出发坐了四站,他可能在哪站下车?

  学生说完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思考方法。

  B. 小红坐了三站在少年宫下车,她是从哪站上车的?

  学生说完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思考方法。

  C.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

  引导学生看清路线能否用以前学的四个方向说清楚,引出昨天学过的四个新的方向.

  每个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中互相说,然后全班交流。

  再引导学生看清再说明路线时从出发点到目的的,其间要说清方向、距离,还要说清经过的拐弯地点。这样才更清楚。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正迁移,认识汽车行驶路线图,为学生创设了活动的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自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实践应用

  练一练:

  1、说出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

  学生结合图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再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练*,巩固对路线图的认识,让学生能独立解决路线问题。

  2.完成书上第2题。并指导学生交流。

  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3、小结:方向和距离是说清路线两个重要条件。请你课后描出你上学的路线图下次课进行交流。


三年级数学《分桃子》教案范文5份(扩展3)

——三年级数学东南西北教案范文5份

  三年级数学东南西北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对东南西北4个方位进行识别,会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图上物体所在方向。

  2、认识表示东南西北的4种符号,并会运用符号记录行走路线。

  3、能进行简单的路线描绘,感受“东南西北”方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图上物体所在方向。

  2、用东南西北4个符号描绘行走路线。

  教具准备:

  指向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1)小朋友们,有没有听过《白雪公主》的故事?有一天,魔镜告诉皇后世上最漂亮的是白雪公主时,皇后生气极了。所以她把白雪公主骗到了一片森林里,可怜的白雪公主在森林里转来转去,她该往哪里走呢?白雪公主迷失了方向。

  (2)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方向吗?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她认清方向吗?

  (3)知道了生活中的方向,那你能分清地图上的方向吗?这就是一张简单的地图,可要看懂地图,必须先认一认指向标。

  2、认识指向标

  (1)从这个指向标上你了解了什么?

  (2)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我可以编成一个8字顺口溜: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揭题:今天我们就在这张简单的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二、辨别相对位置

  1、我们已经认识了指向标,那么以小胖家为中心,东南西北4个方位分别有哪些地方?

  2、打开书,现在以什么为中心?它的东南西北4个方位分别又是哪些地方?

  (1)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组汇报。

  3、我问你说

  (1)小亚家的东面是什么地方?茶室在小丁丁家的哪个方向?

  (2)同桌互问互答。

  三、认识符号与应用

  1、北↑表示什么意思?

  2、那么→东表示?南↓表示?向西走一个路段怎么表示?

  3、(1)请你用这些符号表示:“向西走一个路段,向南走一个路段,向南走一个路段,向北走一个路段,向东走一个路段”。

  (2)反馈。

  四、走路线

  1、(1)星期天,小胖想去游乐场玩,你知道小胖从哪儿出来吗?(题1)

  (2)你觉得他可以怎样走?

  (3)他共走了几个路段?

  2、小丁丁每天去学校上学,可以怎样走? 独立完成,汇报。 小丁丁放学回家可以怎样走?

  五、拓展

  看我们城市的地图,下课后,可以认一认你的家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找一找从你家到学校可以怎样走?

  三年级数学东南西北教案 2

  活动目标:

  1、创设玩具城情境,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和同伴共同学*的愉快情绪。

  2、通过看看、说说、粘粘等形式感知4以内数量,发展思维能力。

  3、能有序的进行操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

  活动准备:

  玩具车幼儿人手一辆、幼儿操作材料每人一份、教师示范教具一套

  活动过程:

  一、激发去玩具城的兴趣

  1、我们小朋友喜不喜欢玩玩具?你喜欢玩什么玩具?(幼儿自由讲述)

  2、随律动《开火车》进入活动室

  二、玩玩具,初步感知4以内的数量

  1、幼儿第一次玩玩具,感知轮子能滚动的特性,初步学*点数4以内的数量

  小结:原来轮子都会滚动,而且都不一样。

  2、幼儿互相交换第二次玩玩具,感知不同数量的轮子,巩固对数量的认识

  3、送玩具回家,幼儿按点送物

  三、帮玩具宝宝数轮子

  1、玩具宝宝要去参加装轮子大赛,可是他们还不知道自己该装几个轮子,怎么办呢?

  2、出示范例,引导幼儿思考

  这是什么车?它应该装几个轮子?(根据幼儿讲述示范粘贴一种,其他的请幼儿思考并轻轻告诉老师)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相互进行验证,适当启发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

  4、集体验证

  引导幼儿说一说你帮什么车装了几个轮子?是不是每一个玩具宝宝都会数自己的轮子了?

  四、我们也来变一变

  1、我们小朋友想不想跟着玩具宝宝一起去参加比赛?

  2、请你们动一动小脑筋,变一变,你想变成什么车去?

  3、幼儿随音乐出活动室

  五、延伸

  1、在数学区投放相应材料供幼儿巩固

  2、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由的变成轮子数量不同的玩具车

  三年级数学东南西北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够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位置。

  2、能力目标:经历又根据生活经验辨别东南西北各个方向的过程和物体所在的方向位置的探索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积极参与观察、辨认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意识和表达交流的*惯,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够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位置。

  教学难点:

  根据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说说四个方向分别有什么,再记录下来。

  教学内容:

  辨认东、南、西、北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问题探究

  1、老师明确: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方。

  我们面向东方,后面就是西方,是太阳落下去的方向。左方是北,右方是南。

  2、学生互相说一说东、南、西、北,并指一指。

  3、小组合作:看看东、南、西、北各有什么,认真倾听,仔细记忆,边指边说,在附页的记录纸上把它们记下来,标明方向。

  每组派一名代表说一说。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体验感悟

  三、总结

  1、地图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顺序绘制的。

  2、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并填空。你面向方。

  门在方。黑板面向着方。你的左方是方,右方呢?后方呢

  3、游戏。三人一组,一人说要求,一人做,另一人裁决是否正确。例:甲说:请你面向东。乙就按要求面向东。丙看看乙做得是否正确。

  3、介绍指南针。(1)、出示指南针。告诉学生指南针是辨认方向的能手,不管把它放在什么地方它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有了它,人们就不会再迷失方向。(2)你们知道这神奇的指南针是哪能个国家发明的吗?(中国,指南针是我们的祖先在2000多年前发明的)

  回家后观察你家的门朝哪个方向?

  课下搜集辨别方向的方法。

  想一想,填一填。

  小明面向北方站着,他的后面是方向,左边是方向,右边是方向。

  小华面向西站着,她的后面是方,她的左边是方,她的右边是方。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需要在哪方面努力?你的同桌呢?

  学生总结。课题

  辨认方向

  教材简析: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学生在上节课已掌握东、南、西、北四方向知识。

  三年级数学东南西北教案 4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页例1及做一做,练*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辨认、描述、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等数学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用到方位的知识,探索辨认方向的方法,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的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能够积极参与辨认、描述、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的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体会方位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根据自身方位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写有东、南、西、北的标牌各一张,校园*面示意图记录纸每人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全班学生分四组按如下形式站好。(也可以给各组取组名)

  第二组

  第四组第一组

  第三组

  1、请一名学生站在正中间,面向东说一说,他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一组?然后,依次面向南、西、北说一说,他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一组?

  2、为什么第一组有时在他的前面,有时在他的后面,有时在他的左面,有时在他的右面呢?

  3、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描述这四个组的位置与方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东、南、西、北。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东、南、西、北

  (1)教师站在正中间,拿出东、西、南、北的标牌。提问:你们每个小组有没有办法知道自己的那一组应该拿哪一张标牌,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分组讨论,并根据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进行判断,如: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小时侯学过的辨认东、南、西、北的儿歌……。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启发和帮助。

  (3)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在各组明确自己的方向后,把标牌放在各组的面前。

  2、初步体验东、南、西、北

  (1)请一名学生站在正中间,指一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面向东说一说,他的东、南、西、北面分别是哪一组?然后,依次面向南、西、北说一说,他的东、南、西、北面分别是哪一组?

  (2)刚才,我们面向不同的方向,用前、后、左、右描述了四个小组的位置。现在,我们还是面向不同的方向,用东、南、西、北描述此文转自淘.教。案网()了四个小组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吗?

  (让学生体会到:无论面向哪个方向,东、南、西、北是确定的,前、后、左、右会不断发生变化)

  3、在游戏中辨认东、南、西、北

  教师站在正中间,带领学生做游戏下面的游戏:

  (1)东面的小组拍拍肩,南面的小组抬抬腿,西面的小组弯弯腰,北面的小组点点头。

  (2)所有小组面向东,指一指、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所有小组面向南,指一指、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所有小组面向西,指一指、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所有小组面向北,指一指、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3)你们发现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间有哪些有趣的关系?

  1、从东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东、南、西、北。

  2、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4)教师把东、南、西、北的标牌收起来,请学生站在正中间,并蒙住他的眼睛转三圈,然后告诉他面向的是哪一个方向,让他指出其余的三个方向,其他同学当裁判。

  4、绘制校园的示意图

  (1)看一看、说一说,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建筑物?

  (2)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确定操场四个方向的主要建筑场,并让每个学生完成下面的校园示意图。长方形中填写主要建筑场,正方形中填写相应建筑物的所在方向,学生可以面向东、南、西、北的任一方向填写。

  教学楼

  体育馆图书馆

  大门

  (3)收齐学生的校园示意图,把全班学生带**室。

  三、巩固练*

  1、练*一第1题。

  2、第3页例1。让学生想像自己是小明那样站在操场中间,完成例1中的填空。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会了什么?怎样辩认东、南、西、北?

  五、布置作业

  1、说一说,你家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

  2、练*一第2题。要求用东、南、西、北进行描述。

  三年级数学东南西北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会辩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辩认地图上的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在地图上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展示、交流各种不同的校园示意图记录方式的活动中,体会地图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必要性,学会辨认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

  能在学*活动中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意见,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会辩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并能描述物体在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难点: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松鼠、猫、兔、鹿、狗、熊的图片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说一说,你的东、南、西、北面坐的是哪位同学?

  2、早晨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哪个方向?晚上当你面对北极星时,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哪个方向?

  3、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东、南、西、北,怎样辩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二、探索新知

  1、感悟地图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必要性

  从学生上节课绘制的校园示意图中,选择把上方分别定为东、南、西、北的四幅示意图贴在黑板上。

  (1)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四幅校园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2)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人们也像这样,各自把上方定为不同的方向绘制地图,你们觉得怎么样,说说你的看法?……那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

  (3)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人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规定绘制地图时,上面表示北方,下面表示南方,左边表示西方,右边表示东方,简单地说,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留下黑板上把上方定为北的示意图,去掉方位词,只注明“北”。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在示意图上指着一起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三遍。

  2、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根据第4页下面的校园示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教学楼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图书馆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大门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体育馆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2)操场在教学楼的什么方向?

  操场在图书馆的什么方向?

  操场在大门的什么方向?

  操场体育馆的在什么方向?

  3、争当优秀的导游

  根据第2页的主题图,组织争当优秀导游的活动。

  (1)我国首都北京的天空门广场有哪些主要建筑?

  (2)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能用东南西北和课外知识,向游客介绍一下***广场吗?请同学们先试着介绍介绍,待会儿从你们中评选出优秀导游。

  (3)采用自愿的方式请导游介绍***广场,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评选优秀导游。

  三、巩固练*

  1、练*二第4题

  学生在地图上圈出北京、嵩山、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后,独立完成填空。

  2、数学游戏

  教师出示猫、兔、鹿、狗、熊、松鼠的图片,把松鼠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并注明“北”,请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把其他动物贴在相应的位置。

  (1)猫在松鼠的西面,兔在松鼠的南面。

  (2)鹿的西面是松鼠,狗的南面是松鼠。

  (3)熊既在鹿的北面,又狗的东面。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会了什么?怎样在地图上辩认东、西、南、北?


三年级数学《分桃子》教案范文5份(扩展4)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内容:

  17页练*四

  教学目标:

  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重点难点:

  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算

  6÷2 60÷2 600÷2 6000÷2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20×3 24÷3 240÷3 2400÷3 120÷3 70÷7 10×7 54÷6 48÷8

  二、估算比赛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三、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18÷3 180÷3 1800÷3 90÷3

  54÷9 6×9 81÷9 7×9 8×9 7×9 27÷3 6×7 5×8 40÷5 45÷5 21÷3

  四、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估算?板书估算列式。

  3、教师小结。

  五、指导练*

  1、练*三第5题。

  学生独立做后全班交流。

  2、练*三第6题。

  学生读题,然后在书上填写,全班评价交流。

  3、练*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再提问题。

  4、完成练*三后的思考题。

  六、课堂小结

  1、说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什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积累了那些经验?

  七、总结。

  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2

  教学内容:

  位置与方向的综合练*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练*,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熟悉的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重点难点:

  认识8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

  1、说一说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考一考。

  2、画出一个标有8个方向的方向示意图,比一比,谁画得准!

  3、老师说方位,学生指出来。

  二、综合练*

  完成11页第3题、11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12页的第5题、同桌合作完成12页第6题。

  三、总结

  这一单元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对你的学*和生活有什么用处呢?还在什么地方有用呢?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3

  教学内容:

  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

  12÷4 8÷2 14÷7 24÷6 35÷7 72÷9

  2、口答

  (1)70里有几个十?500里有几个百?

  (2)25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9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教师谈话收入课题。

  二、教学例1

  1、出示第13页主题图,教师:问根据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运算?

  2、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均每次运多少箱?

  观察:如用小棒来代替木箱,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

  4、如果不分小棒,我们又怎样口算60÷3呢?结合学生汇报,

  5、教师板书: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三、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四、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24÷3=8 240÷3=80

  五、巩固练*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7页1.2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4

  教学内容:

  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

  12÷4 8÷2 14÷7 24÷6 35÷7 72÷9

  2、口答

  (1)70里有几个十?500里有几个百?

  (2)25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9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教师谈话收入课题。

  二、教学例1

  1、出示第13页主题图,教师:问根据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运算?

  2、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均每次运多少箱?

  观察:如用小棒来代替木箱,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

  4、如果不分小棒,我们又怎样口算60÷3呢?结合学生汇报,

  5、教师板书: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三、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四、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24÷3=8 240÷3=80

  五、巩固练*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7页1.2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面,使学生初步理解由面组成体的意义;使学生在认识长方形面、掌握长方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主动他就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能初步应用长方形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钉子板 活动记录单学具准备:带有长方形的盒子,钉子板学具,米尺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引入新课上节课,老师给大家留了个作业。

  让同学们观察周围的物体,看哪些物体上有长方形,并量出他的长与宽,你们搜集到了吗?(搜集到了)都搜集到什么?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的长方形并说出它的长和宽。还有很多,是吗?(是 )好了,同学们,看得出来,你们都是细心观察的好孩子。同学们搜集到了这么多的长方形,看来,长方形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学啊就在我们身边,对吗?这么多的长方形,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举起你手中的物体,师选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带有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到前面来。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大?哪个小?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呢?谁能上前面来指给大家看看?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它们的周长一样长吗?谁能看出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周长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可见长方形的周长是由它的长和宽决定的,长方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周长。师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大家手中都有一个钉子板学具,你能在上面围出任意的一个长方形,并求出它的周长吗?

  好,听好活动要求:每人先任意围出一个长方形,然后由组长领着,选出你们最喜欢的几个长方形填到报告单中,并求出每个长方形的周长,重点要想想: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活动中要注意分工合作。听明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老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汇报操作情况老师看到了,同学们在活动中合作的非常好,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来汇报?想来几人来几人。其他小组也来汇报。老师在每个小组的汇报单中画出他们用的不同方法:哪中方法是最简单的?(长与宽的和乘2是最简单的)你们同意吗?所以我们常用长与宽的和乘2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师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怎么求长方形的周长?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汇报说。那么,如果知道了长和宽,我们能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吗?

  三、巩固新知,应用实践

  1、基础练*题:看图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实践题:在我们的身边也有长方形,比如:我恶魔内数学书的封面,还有什么?学生举例你最想知道哪个长方形的周长,一会你就去找一找,然后量一量算一算吧。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际测量情况。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难免会出现误差,因此在测量中我们要力求准确,减少误差。

  3发散拓展题: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钉子板上围图形,你也能围出支援的图形吗?试一试,并切除这个图形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分桃子》教案范文5份(扩展5)

——三年级数学的作文范文五份

  三年级数学的作文 1

  2011年1月11日,是我们的期末考试,我一进教室,就看到许多同学在背概念,看数学书,还有的在看练*册。因为首先考的是数学,所以大家都在紧张的复*。我看到同学们都这么认真,自己也要努力。我连忙把书包放下,拿出数学书和考过的试卷,也开始复*了。

  没过多久,考试的预备铃打响了,监考老师走了进来,我也把数学考试要用的工具准备好了,老师把试卷发了下来,我连忙把名字和班别写上去,没写这些,无论考得多高,也不是你的。接着我开始写试卷,我写到判断题的时候,发现有一道题我刚刚复*时见过,心想:功夫不负有心人,还好我刚刚复*时看过。时间过得很快,我只剩下几道应用题。终于,我把试卷给做完了。我又仔细的检查试卷,我一下子就发现有错误,赶紧把错误答案改了过来。

  我又把试卷检查了几遍,没有错误。这时,铃声打响,老师把试卷收了上去。考完了数学,还有英语和语文的考试,我要继续加油。

  三年级数学的作文 2

  说起数学老师,大家都很喜欢他,但是,刚开始上数学课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数学老师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因为他戴着一副眼镜,从眼镜里透出的目光很严厉。

  可是几天下来,我发觉吴老师虽然严厉,可上他的课非常轻松。你听吴老师在讲应用题的时候,他就用红军和敌人打比喻,红军先摸清敌人的地形,找出突破口,那就可以一举把敌人拿下。经过老师这么一讲,同学们可来劲了,解起题目来得心应手。喏!吴老师讲角的时候更幽默了。他说,周角就是皇帝,掌管着整个江山,而*角的权利就小了,他只掌管半壁江山。这样一节课下来,同学们还是意犹未尽,还沉浸在故事数学课里呢!

  自*课的时候,有的同学东张西望,看到老师忙装模作样的做作业。吴老师搞笑地对他们说:“嘿!你们这些人,是想当特务吗?想监视老师吗?你以为特务这么好当啊!”那几个同学红着脸低着头,没准儿还在想:“老师真是火眼金睛,下回还是少犯点错误。”

  怎么样?我们的数学老师幽默吗?

  三年级数学的作文 3

  前几天妈妈带着我去买鞋子,一走进鞋店,我就看中了一双白色的鞋子,然后营业员阿姨给我那里一双36码的叫我试穿,我一穿正合脚,这时妈妈也看中了一双,妈妈穿在脚上很漂亮。

  这时听见营业员给妈妈说23的货很紧缺,顿时我心里纳闷,为什么妈妈只穿23码,我穿36码,我明明现在的脚和老妈的差不多,为什么尺码差距这么大,抱着疑问去向营业员阿姨进行咨询,她细声细语的告诉我,小家伙,鞋子上的数字没有错误,你的鞋子上标的是“码”数,你妈妈的鞋子上标的是“公分”,你可以把你的鞋子上的尺码加10再除以2,就能得出你鞋子的公分,我计算了一下:(36+10)÷2=23公分,我知道了,我也穿23公分的鞋子,和妈妈一样。

  回去的路上我还和妈妈说:原来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这么多的数字,妈妈说:对呀!只要仔细观察,有很多数字发现。

  三年级数学的作文 4

  在我学*数学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说:能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规律;又比如说: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没有什么简便算法,这些,都需要我慢慢学*,在数学的海洋中探索!

  经过查找资料,和同学讨论,并结合书本,我了解到,个位上是0、2、4、6、8的数可以被2整除。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可以被5整除。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的和能不能被3整除,就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

  通过学*求两组数的最大公约数,我发现了如果两个数成倍数情况,那么最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两个数成互质数情况,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数学的天空色彩斑斓,那是理性之光射向艺术殿堂产生的美景。我在数字中遨游,在数字中学*,捕获更多的数学知识在现实中应用。虽然有时会遇到困难,但是只要努力去学*,去和同学们讨论,和老师交流,一定会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的作文 5

  “时针一天转几圈?”林老师问我们。

  我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有说50的,还有说100的,就像猜谜语似的,都有十几个同学被罚站了,我算了算了,心里有数了,但我也害怕说错,万一错了也要被罚站的。高文昭问我,我告诉了她,可偏偏这时林老师叫到我:“唐睿琪,你说。”我站起来毫不犹豫脱口说:“24圈。”

  林老师说:“对了,你座下吧!”

  可是有的同学说:“林老师不对,不是24圈。”

  林老师说:“大家想一想,时针走一圈是一个小时,一天24小时不就是24圈吗?林老师边说边画了图,一讲同学们都明白了。

  其实这些东西很我们生活很*,仔细想一下就知道了。郑重声明:本文系作者独家授权,版权归作者及所有,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三年级数学《分桃子》教案范文5份(扩展6)

——三年级数学下教案汇总5篇

  三年级数学下教案 1

  一、 教学目标

   1、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2、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二、 教学重难点:分析乘除混合运算中的数量关系。

  三、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综艺: 1、脱式计算题。 2、宫雪菲讲故事。

  (二)情境导入:

  师;宫雪菲同学讲的故事真不错,今天就我们一起来研究《讲故事》这个问题。刚才老师接一个消息说淘气和笑笑他们班级要举行讲故事比赛,让我们一起去现场看看好不好?

  (三)探索新知: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从图中得到的数学信息是,淘气要讲一个故事是850字,试讲时用时5分钟,笑笑说每个人用时不能超过3分钟。(2—3人)

  师:针对你所得到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淘气讲的故事是850字,试讲时用时5分钟,三分钟能讲多少个字?(2人)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看出淘气所讲故事字数与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 生:不能

  师:那我就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的? 生:线段、表格??.。

  师;我们今天就继续用这种方法来分析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做完的同学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独立完成,再找两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的答案写出)

  师:下面就请这两位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是这样想的,画一条线段表示850字,再*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3份。要想求三份是多少,必须要知道1份是多少,所以我的列式是850÷5×3等于170乘以3等于510字,答:3分钟能讲510字。

  生2、我是这样想的,我花画五个一样大的格子表示850字,每个格子表示一分钟,问三个格子多少字?要求三个格子是多少?就得求出一个格子是多少字?所以我的列式是850除5乘以3等于170乘3等于510字,答3分钟能讲510字。

  师:看样子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我们在做这道题时,我们先读懂题意,再画图分析,最后列式计算。那么淘气850字的故事在3分钟内能讲完吗?该怎么办呢?谁能给淘气出出主意?

  生1:可以让淘气挑重点的来说。 生2:可以让淘气说快点。

  师:淘气非常感谢大家对他的帮助,于是约上了笑笑,想让大家来帮笑笑解决一下讲故事中发生的问题。(出示第二个问题)请大家按照上一题的方法来讲这道题做出。昨晚的同学同座俩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做)

  生:我是这样想的,我画五个格子,每格代表180字,再把这些字*均分成四份,求一份是多少?要下想求一份是多少,就必须的知道总共有多少个字?所以我的列式是180乘5除以4等于900除以4等于225字,答每分钟讲225字。

  师:我们来看这两道题,像第一题这种类型是先求一份是多少,再求几分是多少?像第二题这种类型是先求一共是多少?再求一份是多少。不过这两道题用的都是同一种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那就是画图。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重点。

  (四)巩固练*:

  师:笑笑听到同学们给她的解答方案,特别多高兴,于是准备了一些小礼物,你们想要吗?想要礼物就得做对题。你们有信心做对题吗?那请你们听好游戏规则:以小组为单位,做完之后组长报数,取前三名。闯关模式开始,第一关,说一说再列示计算,看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快有准。

  师:下面进行第二关,画一画,算一算。(找同学来读题,教师批改,再小组内批改。小组全对记一个星)

  师:第二关开始了,每组3号选手站起来公布答案。

  师:同学们顺利的过关了,那我就把笑笑的礼物发给我们的冠军小组。(孩子打开后,要求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师:兔妈妈有一对孩子,他们是双胞胎,嘴大的叫大嘴兔,嘴小的叫小嘴兔。兔妈妈要送大嘴兔和小嘴兔去斑马老师那学*。今天就把他们俩带到教室里,他俩有些不好意思,于是躲到了兔妈妈后面。兔妈妈看见了斑马老师,连忙跟老师打招呼

  “斑马老师好”没等斑马老师回答,就听兔妈妈大吼一声“出来”,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吗?那就请你们回去看看新少年里的《黑板后面的秘密》。

  师:今天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那我们回头想想,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呢? 师:同学们学会的知识真不少,希望在下节课,你的收获会更多。 四、 板书:

  讲故事淘气三分钟能讲多少字?

  850字 850字

  850÷5×3 850÷5×3 = 170×3 = 170×3 = 510(字) = 510(字)

  答:三分钟能讲完510字 答:三分钟能讲完510字

  5分钟 180×5÷4 =900÷4 =225(字)

  答:笑笑每分钟要讲225字。

  三年级数学下教案 2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26页

  【教材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经历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程是形成乘法计算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后续学*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基础。为此教材以“住新房”的情境为载体,通过解决一栋楼的总住户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在具体解决“总住户”的计算问题时,教材呈现了三种算法,前两种是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再将这两部分的积相加,这是乘法竖式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应注重口算方法与竖式方法的沟通。第三种是竖式计算,这是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

  【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学*是在学生学*了“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等学*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很有成就感。

  由于学生只有一位数乘法的基础,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算14×12时,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出口算方法,只有个别学生能在预*或家长提前指导的情况下,正确书写竖式,这节课正需要这些孩子来激发全班思维,让同学们在看竖式的过程中,分析竖式计算算理、算法,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能把竖式计算与口算算法进行沟通。

  【学*目标】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计算,理解竖式乘法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依据新教材特点,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写出算式并交流,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算法。

  3、通过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共同寻找、自主探究、体验,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3分钟)

  师:淘气今天可高兴了,因为他要搬新家了,他邀请了很多小朋友参加,也邀请了我们,想去吗?

  生:想

  师:那去看看吧!(课件出示)

  师:真漂亮,这栋电梯公寓真大,大家都想进去了(智慧老人:请你根据你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每层14户,有12层,这栋楼能住多少户?(板书并问)你能出算式吗?想想算式的意思?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14×12=(板书)或12×14=

  师:很能干,一下就说到了乘法的意义。

  师:今天的算式和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的两个乘数都是两位数,以前我们只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昨天我们学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你的记忆真好,很会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任意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能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既为后面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算理做了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学*新知识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估算14×12(5分钟)

  师:这栋楼房大约能住多少人呢?我们用过去学过的方法估一估淘气他们住的楼房大约能住多少户人家?

  生:140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140户左右,把12想成10,14×10=140(户)。

  师:知道把12想成整十数,估得真快,了不起。还有不同的估算结果吗?

  生:120户左右,把14想成10,12×10=120(户)。

  生:100户左右,把10想成10,10×10=100(户)

  师:把它们都想成了整十数,很快地估出了结果,同学们想一想,这三种估算方法里面,哪种更接*正确结果呢?为什么?

  生:我觉得得数是140更接*准确结果,因为这样估计的误差最小。……

  2、思考怎样计算14×12,探索方法(10分钟):

  师:这栋楼到底能住多少户人呢?可是,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试一试,把你计算的方法写在作业本上。(教师巡视,请学生将自己的算法写在黑板上,只展示与竖式有关的算法,看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请学生上台板书有代表性的三种竖式方法。)

  [设计意图]让孩子在估算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激起学生主动探索欲望,也凸显了本节课的重点。

  师:你能看懂这种方法吗?(口算)谁来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提示:乘法意义,也就是算几个几)

  生:14×10=140(先算14×10,也就是10个14,等于140)

  14×2=28(再算14×2,也就是2个14,等于28)

  140+2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你理解得太好了,非常能干。那这种方法呢?你能看懂吗?谁又来说一说?

  生:12×10=120(先算每层楼有10户人,12层就有12个10,共120户)

  12×4=48(但它每层还有4户人,12层就有12个4,共48户)

  120+4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我把12拆成了3×4,也就变成14×3×4=168(人)

  师:它转化成了二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想得真好。大家都能灵活地运用我们学过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聪明和能干,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方法,在以后的学*数学过程中会经常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口算每一步的意思及方法,为学*竖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探索竖式计算14×12的方法(10分钟)

  师:大家请看,两位数乘两位数还能用竖式计算?从结果来看,对了吗?

  生:对的,都是168。今天我们就重点讨论,如何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看一看,想想同学是怎样算的?(板书:怎样算)先独立思考,再将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师:谁来代表你们小组说一说这些竖式是怎么算的?

  生:我们小组发现第1,2个竖式都是先算2×14等于28,再算10×14等于140,最后将结果加起来,等于168。只是一个写了0,一个没有写0,但都不影响计算结果,都是对的。

  师:听懂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第一步还是先算2×14=28,第二步因为1在十位上,代表一个十,相当于10×14=140,所以应该在结果上写成140。再用28+140=168,第三种方法相当于把140后的0省略了,但1对齐百位,4对齐十位,还是表示的140,对最后的结果没有影响。

  师:说得太精彩了,一下就看出了每一步是怎样算出来的,真有数学头脑。

  大家明白了吗?还有补充吗?

  生:先算2×14就是算的2层楼共住28户,就是2个14;再算的是10层楼住140户,也就是10个14。

  师:你不仅知道它是怎样算的,还知道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这样算的道理,太会思考了,值得大家学*。大家都听懂了吗?那你能看懂第三个算式吗?

  生:它是先拿第一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4分别乘2和1,得到48,再用十位上的数1乘2和1,得到120,最后将48和120相加,得168。

  师:这种算法和前两种不一样,但它也是正确的,只是我们通常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以此类推。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前2个竖式,对于它们,你还有什么疑惑?

  生:为什么有0和没0都是对的呢?

  师:问得好,谁能解释?

  生:因为这题写0和不写0都不影响最后的结果,所以可以省略不写。

  师:说得很好,就是这样的。

  生:为什么4要写在十位上,1要写在百位上呢?

  师:你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有谁能回答?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了,而不是14。

  师:同意吗?(生:同意)这一点很重要,是我们竖式中很重要的一步,你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把“用竖式怎样算”确定为本节课的探究点,很多学生并不会列竖式,通过观察同学列出的竖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研究它们每一步是怎么算的。不仅准确地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为学生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提供了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强化理解竖式(5分钟)

  师:还有疑惑吗?那好,智慧老人他可有问题了,看你是不是真的懂了?请注意!(课件演示每一步,并展示竖式计算的步骤)

  师:28怎么得来的?()×(),也就是()个()

  具体怎样算呢2×14呢?请你认真看屏幕。你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2,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上的数。[设计意图]看得很仔细,你真会学*。)

  师:第二步出现(14),它是怎么得来的?

  师:有什么疑问?

  生:4为什么可以写在个位?

  师:问得真好谁来帮助他?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不写,所以4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

  师:最后一步呢?指着()+()

  生:28+140

  师:同意吗?你们的脑筋转得真快,真聪明!现在你明白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运算顺序了吗?请再看老师演示,谁来讲一讲?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一个结果,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第二个结果,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

  师:你很会学*,并且很会表达你的想法,是大家的好榜样!

  师:现在赵老师可有问题了,对比口算和竖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竖式中每一步口算中也有,它们的算法是一样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比如说:竖式中第一步2×14=28,口算中有;第二步10×14=140,口算中还是有,最后28+140=168,口算中还是有。

  师:你太会发现数学最本质的现象了,说得很经典,谁听明白了?

  师:今天真有成就感,用口算和竖式这种新的方法都算出了准确结果,和哪个估算结果比较接*(生:140)对,请你将书上26页的方法,再算式和答语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巧妙地通过“智慧老人提问”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义,梳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运算顺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竖式.

  【*题设计】

  1、竖式计算(5分钟)

  师:同学们今天学*很投入,我们来小试一下伸手,看看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解答这题吗?

  24×1244×21

  师:你想提醒同学做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吗?哪容易错?

  生:注意第二步一定要错位,别算错了。

  2、密码门(3分钟)

  师:淘气要邀请我们去他家了,可是他怎么了?遇到了什么问题?喔这是一个密码门,密码就是23×13的结果,等于92怎么不对呢?赶紧帮他算算密码是多少?

  生:密码是第二步算错了,23应该错位写,因为它表示230,3写在十位上,2写在百位上得299。

  ……

  师:你们眼力真好,一下帮淘气解决了问题,谢谢你们!赶紧进他家吧!

  [设计意图]设计的练*,既让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获得了提高,又克服了学生在新课后的疲倦感,课尽趣依浓。

  3、总结(2分钟)

  师:淘气的家真漂亮啊,今天真高兴,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竖式方法。

  生2:我知道了用最简洁、方便的方法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师:什么方法?)用竖式计算。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很高兴大家今天有这么多收获,下课!

  (总结,让学生在交流收获的过程中,了解竖式计算的重要性。)

  三年级数学下教案 3

  教学目标:

  1、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能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重点:

  能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小数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让学生说一说,怎么计算小数加、减法。

  2、计算下列各题。

  1.3+5.4=

  5.8-0.7=

  4.3+1.9=

  2.5-1.9=

  请学生说说你是如何思考和计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

  请同学们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根据题意可知,小丽有10元钱,买一个文具盒花去6.8元后,她还想用剩下的钱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求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如果小丽想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她的钱够不够。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要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否够买笔记本和铅笔,首先要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多少,再计算出笔记本和铅笔的价钱,然后用小丽剩下的钱与笔记本、铅笔的总价进行比较,最后判断出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否购买笔记本和带橡皮的铅笔的方法与前面相同。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方法:

  方法一:10-6.8=3.2(元)

  2.5+0.6=3.1(元)

  3.1<3.2,所以买铅笔够。

  方法二:10-6.8=3.2(元)

  3.2-2.5=0.7(元)

  0.7>0.6,买铅笔够了

  0.7<1.2,买带橡皮的铅笔不够。

  2.5+1.2=3.7(元)

  3.7>3.2,所以钱不够。

  4、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内容和例3、例4,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低位算起;都是满十进1,退1当十。不同点:教师应到学生观察例

  3、例4,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2、结合第97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边提出问题边解答,师生互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同桌互相合作,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估价编题,并说出解题过程。

  三、作业设计

  1、P98—99

  练*二十一的第5—7题。

  2、直接写出得数。

  0.8-0.5=

  0.7+0.4=

  1.6+2.3=

  1.9-1.3=

  2.3-.3=

  5.3+1.6=

  0.5+3.1=

  0.8+1.5=

  3、动脑筋试一试。

  7.□

  6.□

  -□.3

  +□.5

  3.5

  13.3

  四、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小丽有10元钱,买一个文具盒花去6.8元后,她还想用剩下的钱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求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如果小丽想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她的钱够不够。

  方法一:10-6.8=3.2(元)

  2.5+0.6=3.1(元)

  3.1<3.2,所以买铅笔够。

  方法二:10-6.8=3.2(元)

  3.2-2.5=0.7(元)

  0.7>0.6,买铅笔够了

  0.7<1.2,买带橡皮的铅笔不够。

  2.5+1.2=3.7(元)

  3.7>3.2,所以钱不够。

  三年级数学下教案 4

  设计说明

  1、重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归纳整理统计的相关知识,然后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把学*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2、重视对统计表的观察和分析。

  在复*统计知识时,引导学生观察复式统计表,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正确地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形式的统计表的使用条件,从而联系实际恰当地选择统计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复式统计表

  教学过程

  ⊙导入复*

  这节课我们一起复*复式统计表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

  ⊙整理复*复式统计表的相关知识

  1、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和使用条件。

  师:谁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哪些优点?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1)在反映两个(或多个)统计内容的数据时可以使用复式统计表。

  (2)复式统计表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地反映数据的情况以及两个(或多个)数据变化的差异,为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和帮助。

  2、复*复式统计表的制作。

  (1)引导学生回顾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课件展示一个复式统计表,学生观察后汇报:复式统计表一般包括:标题、日期、表格(表头、横栏、纵栏、数据)。

  (2)回顾绘制复式统计表的方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然后师生共同回顾绘制复式统计表的方法:

  ①确定统计表的名称,填写制表日期。

  ②确定统计表的行数和列数。

  ③制作表头,填写表头中各栏类别。

  ④填写数据并核对。

  3、出示教材110页3题。

  (1)学生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汇报结果。

  (2)引导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有关复式统计表的知识,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充分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使用条件和优点,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联系实际,强化提高

  1、三年级一班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如下。你能根据下面的成绩完成统计表吗?你有什么发现?(单位:个)

  男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

  39 29 38 36 32 28 39 28 33 37

  40 42 37 32 35 29 31 34 33 38

  女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

  32 30 27 40 33 28 35 36 35 41

  33 29 38 36 28 34 29 23 31 22

  三年级一班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统计表

  人数成绩/个

  性别:男、女

  40以上

  36~40

  30~35

  30以下

  三年级数学下教案 5

  学*目标

  1.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2.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重点

  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算一算,并说一说运算顺序。

  756÷7÷6 624÷(2×3)

  二、导学新课

  淘气不光喜欢学*语文,对数学更感兴趣。一天,淘气在语文课上轮流讲故事,用了850字,同学们约定每个故事的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但是淘气课前试讲时用了5分,淘气没有气馁,反而发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快去看看吧。

  问题:淘气3分钟能讲多少个字?你能想办法表示题中的信息吗?赶紧试一试吧。

  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的想法,(肯定)

  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同桌之间交流,说一说你的算式每一步的意思。

  (1):850÷5=170(个)

  170×3=510(个)

  先算1分钟能讲几个字。再算3分钟讲多少个字。

  (2):也可列成综合算式

  850÷5×3

  =170×3

  =510(个)

  小结:解决类似的问题一般要先求每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

  3.笑笑也讲了一个故事用了4分钟,*均每分钟讲150个。她也想3分钟完成,每分应讲多少个字?X|k | B| 1 . c |O |m

  你能说一说你每一步的意思吗?

  生:先求笑笑总的字数,再算3分钟讲完,每分钟讲多少。

  三、巩固练*

  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圈一圈,算一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

  2.课后作业:练*册

  六、板书设计

  讲故事

  850÷5×3 =170×3 =510(个)


三年级数学《分桃子》教案范文5份(扩展7)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范文5份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 1

  一、教学资料:

  人教版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人教小学三年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第三部分吨的认识

  二、设计理念:

  本节课就应怎样体现新课程理念?是不是在教学量的好处时都就应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亲身感受和体验呢?教师在教学以前应认真思考:哪些资料有必要而且有可能让学生直接去体验?哪些资料只能让学生借助推理和想象进行间接体验。在教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实际含义时,能够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获得直接体验,但1吨有多重就不可能让学生直接去体验,只能借助间接体验和想象去理解。

  三、学情与教材分析:

  “吨的认识”是一节常见量的概念教学课,同时又是一个大计量单位的教学。一般来说,学生对于大计量单位接触较少,观念的建立是比较困难的,是计量单位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1、亲历体验较缺乏。因为计量单位太大,教师常采用观看图片、看书等其他一些形式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结果学生往往很难建立起“吨”的观念。2、教学难点不突出。课中有建立“吨”的观念和进率的化聚两个教学资料。由于建立“吨”的观念比较困难,很难操作,因此许多教师把剩余的大部分教学时间放在进率的化聚上,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觉得很枯燥。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资料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之后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忙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多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潜力。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明白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明白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六、教学准备

  主题图、多媒体课件,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D�D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明白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这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能够用符号“t”表示。

  [设计意图:从猜老师的体重和蓝鲸这一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教师图片展示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1)教师用课件出示第11页的主题图。

  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那里有桥,我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那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师:谁明白1吨等于多少千克?

  学生凭生活经验能够说出:1吨=1000千克。

  师:那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学情预设:因为学生明白了1吨=1000千克,很可能会想到把几个数加起来试一试的方法。之后教师还能够进一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它们能够怎样过桥?启发学生思考:它们能够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也能够一次过两个,还能够……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2、充分感受吨。

  (1)学生抬每袋重25千克的大米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抱一抱一袋大米,感受25千克大米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能够两个人抬一抬。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大米重25千克,多少袋大米重1吨?(40袋)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每次呈现4袋大米(因为4袋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当40袋大米占满整个屏幕时,学生会感叹:哇!1吨有这么重呀!

  (2)再次感受1吨。

  师: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最后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个同桌这样体重的小朋友质量才是1吨。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能够用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例子,能够说“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也能够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还能够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更就应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实例。(如: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4、感受1吨水的质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师: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流水速度)。

  【设计意图: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些教学环节的安排能够让学生始终处于较好的学*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验,建立起1吨的观念。同时一些环节的设计既拉*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又将数学知识的教学蕴涵其中,较好地整合了数学的三维目标。】

  5、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7:3吨=()千克6000千克=()吨

  这部分资料对学生来说不难,能够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群众说理、说方法。

  【设计意图:进率学*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反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的用心性和主动性。】

  6、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设计意图: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拓展提高

  1、学生在教科书中独立完成练*三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感受。能够采用先独立连线,再交流的方法进行。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再群众反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练*三第3题。

  此题答案不惟一。只要每辆车装的机器不超过2000千克也就是2吨就能够。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以装车的方法也就不同,能够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3、改错(小明的数学日记)。

  这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肉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

  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香菜,2吨西红柿,3千克鸡蛋,1千克白菜和5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四)课堂小结

  这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能够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尝试活动,使学生在尝试中学*,在尝试中发现,在尝试中成功,教师通过“猜体重”激发好胜心,复*旧知,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与潜力,利用主题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 2

  教学资料:

  教科书第90页的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明白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明白1吨=1000千克

  ⒉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⒊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潜力、估计重量的潜力和推理潜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潜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5千克、10千克、25千克的大米各一袋、课件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之后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忙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能够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把学生当作学*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在丰富的情景中帮忙学生用心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并运用自己的潜力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忙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说明“吨”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帮忙学生在已经掌握的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吨”的概念,并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通过让学生计算每个同学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千克,是几吨?通过推算,帮忙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吨与千克的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推理过程相同。因此教材未安排例题,而由学生自己试做。教材在练*中安排一些题目,以提高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潜力。

  学生分析:

  在学*本课资料之前,学生已接触过这些数量关系,只是没有概括总结出有关的术语,如果创设一种情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掌握这一新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用故事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听过),曹冲在记录大象的重量时要用到什么单位?(重量单位),那你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有哪些?(千克、克、公斤、斤),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很好!下面我们根据他们之间的关系来做口答题。(CAI课件出示题目)

  口答:

  1千克=()克3千克=()克

  1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同学们回答的十分好!

  教师叙述:请同学们看,当曹冲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时发现我们学过的重量单位都不适宜,你们能帮忙他找一个适宜的重量单位吗?(能,用吨)为什么大象的重量一般是用吨来作单位呢?(因为大象比较重)。什么样的物体能够用“吨”来做单位,“吨”和我们以前学的重量单位有什么不同呢?这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吨的认识。(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设计目的: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吸引学生,并营造“情景问题”的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兴趣。)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让学生交流自己带来的物体的重量,用什么样的单位适宜。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适宜。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设计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潜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掂不同重量的物品,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感受5千克

  指名一学生汇报掂5千克的大米,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感受10千克

  指名另一学生汇报掂10千克的大米,并说说自己的受。

  ③感受25千克

  指名同一学生掂25千克的大米,掂不动,需要2个同学才能抬起来。

  ④感受50千克

  ⑤感受1吨

  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设计目的: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

  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1)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2)填空练*:三年级同学*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设计目的:通过猜体重的游戏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设计目的:这个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看书质疑的潜力。)

  四、多层练*,巩固深化。

  1、3吨=()千克8000千克=()吨

  9000千克=()吨9千克=()克

  2、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3、在()里添上适宜的单位。(课件出示图片)

  4、想一想:每幅图旁边的括号里填上什么数它的重量是1吨。

  5、扩展题: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限坐十三个**,出示问题:

  提问:

  (1)如果老师要带他们去乘坐电梯,一次能够坐多少人呢?

  (2)如果全班54个人都要上去,那一共要乘坐几次呢?

  (设计目的:通过看图填重量单位的练*,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对事物重量的估计潜力、通过填空的练*,巩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互化、第四题,意在激发学生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好*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条理性、最后一道练*题我利用来源于生活的实际问题帮忙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概念。并提高了学生日常的事物现象用数学的经验,思想与方法进行观察、推测、尝试、计划并合情合理地思考的意识与潜力。)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些什么?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能帮忙曹冲称的大象找到一个适宜的重量单位吗?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期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目的: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谈谈自己的收获,并鼓励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六、板书:

  吨的认识

  1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 3

  教学内容:P8890《作业本》P53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2、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化聚。

  3、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场景)水果贸易市场,一箱箱、一袋袋水果,一个苹果重200

  一箱苹果重15 (分别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请学生估计这一车的苹果的重量

  2、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吨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请同学们找出教室中有没有可以用吨作单位的物体?

  (如:桌、椅、电视机、书本等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

  (2)那么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

  (请同学举例)

  (3)媒体展示:大象、汽车(轮船)的载重量,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2、认识吨

  (1)让学生说说的重量,请出4个同学站在一起。

  A、4个三年级学生的重量大约是100千克?

  B、8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C、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2)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规定为1吨

  联系班中40个同学,想象一吨的重量。

  (3)媒体展示:看一看、算一算

  A、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

  B、100块砖的重量是200千克,多少块的重量约是1吨?

  (4)想一想,填一填(小组合作)

  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1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个( )的重量是1吨。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要用到吨作单位

  (6)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A:卡车载重4( )

  B:小明体重35()

  C: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D:浙江举重运动员占旭刚,在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 )

  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

  一座桥的载重量是10 () (再请学生说说什么是一座桥的载重量)

  三、吨和千克的化聚。

  1、请同学试一试例3。

  (1)5吨=()千克

  (2)2450千克=( )吨( )千克

  填好后分别指明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试一试

  8000千克=()吨6吨20千克=()千克

  四、课堂小结

  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巩固练*

  1、填空

  4000千克=( )吨 3吨=( )千克

  2吨600千克=( )千克

  4200千克=( )吨( )千克

  7吨38千克=( )千克

  2、①一头大象重5000千克,合多少吨?

  ②一辆卡车能装4吨500千克大米,合多少千克?

  ③一个鸵鸟蛋重1500克,合多少千克多少克?

  3、一头狮子约重250千克,一头蓝鲸舌头的重量是狮子的8倍。蓝鲸舌头重多少吨?

  4、扩展题: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KG(吨),十三个**,出示

  问题:

  A、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

  B、如果是孩子,每次可以乘坐几个??

  六、课堂作业 《作业本》P54

  七、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例3 5吨=(5000)千克 5钝80千克=(5680)千克

  例4 2000千克=(2)吨 2450千克=(2)吨(450)千克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 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1-12页例6、例7。

  二、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自身体重课件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本节课的重点与关键是让学生建立1吨的物质概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利用主题画创设问题情境。围绕“能否同时过桥”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迫切想知道1吨有多重。然后通过体验、计算、感悟1吨的重量,并联系身边物体的质量,形成感知。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力求展现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据此,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吨的物质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

  2.通过体验、观察、比较、猜测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与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3.通过主题画问题的解决,并联系生活,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猜体重

  (1)你知道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你估计老师的体重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的?

  2.创设情景(出示主题画)

  你们看谁来了?这天阳光明媚,牛大哥、熊大哥、马大哥和鹿老弟相约去游玩,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你们看,他们在讨论什么呢?他们遇到什么麻烦了吗?

  学生:马大哥要大家一起过桥,但桥边有个牌子写着“限重1吨”,他们不知道1吨有多重,大家能同时过桥吗?

  3.提出问题

  老师:你认为他们能同时过桥吗?你是怎么想的?小组讨论

  (学生有的认为行;有的认为不行,桥可能会断掉。)

  师:从哪看出桥可能会断掉?

  生:因为桥边写着“限重1吨”。

  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呢?

  生:“限重1吨”就是不能超过1吨的意思。超过1吨就会断掉。

  师:那1吨又是多重呢?(学生茫然)

  师:看来要知道大家能否同时过桥,首先要知道1吨有多重。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吨也是一个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1吨有多重

  (1)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让学生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3)1个同学的体重约是25千克,4个这样的同学约重多少千克?(约100千克)

  (4)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约1000千克)

  (5)师: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6)联系班中40个体重约是25千克的同学,让学生感悟1吨的重量。

  2.哪些东西大约有1吨

  (1)一袋大米重50千克,几袋大米重1吨?

  (2)一头猪约重200千克,几头猪约重1吨?

  (3)你能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吗?请在小组内相互说说。

  (4)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要用吨作单位呢?

  小结:我们在计量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质量时,常用吨作单位。

  (5)你*时在哪些地方看到用吨作单位的吗?(货车的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桥的载重量等)

  3.能否同时过桥(出示主题画)

  (1)现在你们知道它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

  (2)可以怎样过桥呢?(小组讨论)

  (3)小朋友的方法真多、真好,牛大哥它们用了你的方法都安全地过桥了,它们非常高兴。

  (4)如果我们全班同学也去这个地方游玩,我们能同时过这个桥吗?为什么?

  4.单位换算

  3吨=千克6000千克=吨

  学生尝试完成,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应用

  (1)估一估,连一连(课件展示)

  大象鲸山羊

  50吨60千克4吨

  (2)在一辆载重是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为什么?

  通过“猜体重”激发好胜心,复*旧知,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与能力。

  由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迫切想知道1吨有多重。

  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探究新知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利用学生熟悉的体重,通过背一背、算一算让学生体验、感悟1吨的重量,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联系生活,进一步感悟吨的大小。

  在学生了解1吨有多重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让学生自主完成,鼓励学生多想,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 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100千克的大米、 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 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 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质疑

  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②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订正时说出想的过程、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 l吨=1000千克,l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五、巩固与反思、

  1、(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吨作单位?写出几种来、

  (2)2吨=( )千克 5千克=( )克

  7000千克=( )吨 9000克=( )千克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第(1)题,日常生活中用吨做重量单位的东西有很多,写出或说出几个主要的就行、

  第(2)题,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差生说一说推理过程、

  第(3)题,让学生口算出答案便可、

  2、用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运输建筑材料如下、

  要使运输次数最少,该怎样运?小组同学合作,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方案最好、


三年级数学《分桃子》教案范文5份(扩展8)

——三年级数学连除教案(精选5篇)

  三年级数学连除教案 1

  教学内容:

  课本40-4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掌握利用连乘、连除列出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 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列式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分步列式或是利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并说出算列算式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口算

  41×20=答案61×30=答案11×80=答案12×40=答案50×20=答案640÷8=答案140÷7=答案280÷7=答案350÷7=答案120÷6=答案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美丽的生态园,在这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花,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板书学生梳理出的数学信息)

  教师适时评价。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2、每个花架摆了多少盆花?

  <<<12>>>

  3、*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你说我讲

  1.教学“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1)师:要解决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啊?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适时出示课件5×8=40(盆)、3×40=120(盆),追问:你能说一下你所列的两个算式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通过分步列式,先求出1组花有多少盆,再求出3组花一共有多少盆。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分布计算的过程,并引导学生两个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师:你能不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

  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操作的信息。

  组内交流,讨论综合算式的列法,并讲解出该综合算式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展示合作交流的成果,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然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综合算式的含义,加深学生的理解。

  2,教学“*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再看情境图,重新梳理信息,先引导学生列出分布算式。

  在学生自主学*、列式的基础上,师: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展示一下自己所列的分布算式?

  学生板演自主学*成果:96÷2=48(盆),48÷4=12(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96除以2表示什么?48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96÷2=48(盆),表示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48÷4=12(盆)表示一个花架有四层,每层有12盆。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先算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再算每层花架有多少盆花。然后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演示讲解。

  师:谁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小组内可以进行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板演展示。

  学生板演:96÷2÷4。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96除以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提升:对,96除以2表示96盆花放在2个花架上,每个花架上有多少盆花;再除以4,表示一个花架上的花分放在4层,每层有多少盆花。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讲解。

  三、巩固练*

  自主练*第1、2题,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教师提示:做一张这样的画需要多少个贝壳?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教师提示:每箱8个什么?每盒6个什么?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教材丰收园图)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积极学*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学生可能说:摆一摆,操作方面。

  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都问什么问题了?)

  ……

  师: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一下吧。

  学生回答

  学生小组合作回答

  学生选择学具,利用摆一摆,想一想,再列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操作,利用小纸板摆一摆,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小组内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连除教案 2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是上学期学*的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的逆解题,也可以用两中方法解决,即可以用连除的方法,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生活中一些问题可以用连除或是先乘再除的方法来解决。

  2、能通过题中的图或文字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题中找全信息,找到合适的解答方法;说出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掌握用连除或是先乘再除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光盘或者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发作业本,这件事天天做,大家熟悉吗?

  为了使计算的方便,我们假设现在我们每组都是正好有10个同学。

  (老师拿一叠本子,做要发的样子),这里应该有多少本?

  仔细听老师准备这么发:我先发给4个组长,再请4个组长发给每个同学。

  大家想一想,要求每人发到几本本子,你可以怎么列式?

  学生可能会说:40÷4=10(本),10÷10=1(本)

  4times;10=10(人),40÷40=1(人)

  先交流第一种解答方法:指名说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指出:发本子有2次*均分的过程,先是老师把40本*均分成4份,再由组长把10本本子*均分给了10个学生,所以对应的我们就可以列出2个连续除的算式。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合起来写,写成:40÷4÷10=1(本)

  学生读一读该算式,联想:我们前面学*过有关连除的计算,回忆一下,你可以想起这类算式还可以怎么变化?

  交流第二种解法:指名说说这乘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注意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人”而不是“本”?指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正确确定单位名称,写错了,也就说明你对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还不能理解。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用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有的时候这类题还可以用先乘再除的方法来解决。但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算,你要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

  二、学*新知:

  1、出示书上的例题,请学生看题后说说看到的信息。

  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找信息的时候,要从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两个方面找。

  文字信息:224本书。图片: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

  注意观察2个书架有什么特点,要让学生发现:两个书架非常的相似,都有4层,每层放的书都差不多。

  指出:放得这么整齐,才能说成是“*均分”,才能问“*均每个书架上每层放多少本?”

  现在请你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算法,注意要让学生说清楚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可能的方法:224÷2=112(本),112÷4=28(本)

  2times;4=8(本),224÷8=28(本)

  如果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请该学生说一说,但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学生如果能清楚地说,那就可以认可;如果说得非常的勉强,大多数同学都不为接受,那没有必要刻意地去找出更多的方法。

  2、练*

  (1)(p.11第1题)让同学分别从题中找到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然后再交流各自不同的解答方法。

  (2)(p.11第2题)方法基本同上,但要注意一点,学生可能读完题后,能感觉这是一道连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加上题中出示信息的顺序,估计会有学生列式为:150÷3=50,50÷2=25(天)

  如果真有,要问学生第一个算式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如果根本没学生能说个明白,那就要让学生选择更有把握的解法。

  三、思考题:

  商的十位可能是几?被除数的百位可能是几?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布置作业:

  p.12第3~7题

  三年级数学连除教案 3

  教学目标:

  1、经过反复练*和思考,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熟练地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注意发现学生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听算练*

  6÷2 60÷2 600÷2 6000÷2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20×3

  24÷3 240÷3 2400÷3 120÷3

  70÷7 10×7 54÷6 48÷8

  2、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3、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18÷3

  180÷3 1800÷3 90÷3 5×8 40÷5

  54÷9 6×9 81÷9 7×9 8×9

  7×9 27÷3 6×7 45÷5 21÷3

  用一定时间算出以上题目,师生评价,表扬发奖。

  二、指导练*

  1、练*三第5题。

  学生独立做后全班交流。

  2、练*三第6题。

  学生读题,然后在书上填写,全班评价交流。

  3、练*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再提问题。

  4、完成练*三后的思考题。

  三、课堂小结:

  1、说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什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积累了那些经验?

  四、课堂作业

  练*三第7题。

  三年级数学连除教案 4

  教学目标:

  1、能从实际生活问题中体会连乘解题的意义。

  2、掌握连乘递等式计算。

  教学重难点:

  连乘的意义及计算

  教学过程:

  一、概念理解:什么是包装?(媒体演示)

  板书:听盒箱

  二、学*主题图例1

  1、收集信息:从图中收集到哪些信息?

  板书:4听1盒

  2盒1箱两个条件

  2、提出问题:装了3箱奶粉,一共有几听?

  板书:?听?盒3箱

  3、分析过程:

  (1)先算什么?

  (2)再算什么?

  (3)说说你的理解:先算3箱里有几盒,在算有几听

  板书:3×2=6(盒)6×4=24(听)答:一共装了24听。

  4、练*:每层楼住3户人家,红星小区有2幢5层楼,一共居住了多少户人家?

  分析:

  (1)有哪几个量?板书:户层幢

  (2)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生1:先算一幢有几户?再算2幢一共有几户?

  板书:3×5=15(户)

  15×2=30(户)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生:2个15是30。

  生2:先算一共有几层?再算一共有几户?

  2×5=10(层)

  10×3=30(户)

  (另外2×3×5的方法没有学生提出来,理解上也有困难,教师可以不提)

  5、小结:刚才学*的几道题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都有3个数量,都要分两步计算,都用乘法计算

  6、学*“连乘”的表达:

  (1)介绍(2)尝试

  3×2=6(盒)3×5=15(户)

  6×4=24(听)15×2=30(户)

  7、计算

  (1)观察什么计算顺序?生: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填空:

  4×2×9 5×6×2

  =()×9(8是哪里来的?)=30×()(为什么填2?)

  三年级数学连除教案 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教科书第63页例1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学**惯及善于思考的。学*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具准备】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教科书第63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学**惯及善于思考的学*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动数学列车——复*铺垫

  1、口算(指名说得数并说出怎样口算的)

  30×40=  80×30=  900×10=  60×70=

  21×20=  88×10=  13×30=  32×20=

  2、笔算:

  24×3=  38×2=

  『设计意图:兴趣是的老师。新课开始,我便以准备带同学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充分调起学生的胃口,然后再以邀请

  同学们乘坐数学列车的方式吸引孩子,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完成准备题。』

  二、进入儿童乐园——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63页例1的情境图

  (1)学生观察: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要算一共付多少钱,该怎么列式呢?(2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3、分小组讨论,尝试计算

  4、全班交流,整理算法

  5、设疑:刚才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那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给合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6、生尝试用笔算方法计算

  7、师生共同分析24乘12的笔算方法

  说明:在把两个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方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去。

  8、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用第二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位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

  (3)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此,我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算理与计算方法,让孩子在不断的探究与交流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在操作探究过程中,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张扬了自己的个性。』

  三、回顾反思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设计意图:课尾对本课知识及时进行回顾反思,可以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十五第1、2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