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优选【五】份

首页 / 教案 / |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1

  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材是围绕着河湖的基础知识、我国不同类型河湖的特点,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而展开的;

  1、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是:河湖的基础知识,教材采取了以地图叠加文字说明和主图叠加附图的形式,淡化了内外流域的界线,突出了内流河和外流河这一基本概念、内外流域面积的差异及我国的河流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外流区等内容。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

  (1)能够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概况。

  (2)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用图和材料分析的能力。

  (3)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初步学会弄宏观的角度去学*地理,从而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情分析

  八年级有45位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方法且对地理学*有了一定的兴趣。但是,也有少数同学对地理课兴趣不大,学*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较差。所以本节课要充分利多媒体手段和网络资料对学生进行地理兴趣教育和我国的国情教育是很好的题材,既能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学*情趣,又能进行爱国主义和基本素养的教育。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其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2.明确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的概念,以及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3.能够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

  2.能够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内、外流河的共同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

  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主要讲的是地形与地理,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经过计算感知。

  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形象、直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地区的地势走向。不难看出,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

  2 .图2.1和图2.2是关系十分紧密的两幅图像,学生从图2.2转化到图2.1有一定的困难,应该结合以前学过的地形剖面图的形成指导学生观察。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3.地势是指地面的高低起伏,而地形我们讲常见的五种类型:高原、*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结合图2.4中的景观图,请学生归纳五大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地或和缓的丘陵。只有理解了,才印象深刻。

  4.我国的主要地形,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知识点也较多,老师必须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条理清晰。我的思路是先讲山脉,因为山脉是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有了地形的基本网格后,再嵌入高原、盆地、*原、丘陵等。

  5..中国地形的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里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适当介绍下山区的概念,它不是仅指山地,还包括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在同学们以前的认识中,往往觉得山区是不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学*本课之后,他们发现其实山区还有一些优势,比如山区虽然不适合发展农业,但为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较好的条件。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事物、分析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来自农村,学生在认知目标,学*方法,活动开展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1.对地理学科没有兴趣。 认为地理学科不是中考学科,学不学没多大关系,只要及格就行,久而久之,对主要学科兴趣越高,对一般学科兴趣很低。

  2.学生学法不恰当。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科目,必须学会看地图来学*,而学生会读图,识图,填图,用图的能力较差,也就不能很好独立完成作业,学生“死记硬背”。

  3.本节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到理性,有特殊到一般的认识。

  4.本节要通过看地形剖面图和地势三阶梯示意图学*我国地形的阶梯状分布,任何看是学生学*的一个障碍点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的特点,知道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知道我国五种地形的分布比例。

  2.了解我国地形的特点,知道我国五种地形的分布比例。

  3.理解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和交通等的影响。

  4.发展学生读图的能力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读图,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过程,了解我国的地形地势及对我国交通、气候的影响。

  情感与态度:

  了解祖国的基本国情,培养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地势的特征,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教学难点:读东西地形剖面图和地势三阶梯图、地势分布图,并从中获取效果信息。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3

  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学情分析

  通 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4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中国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重要的组成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三个内容,其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土地

  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面临的诸多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人类合理利用土地

  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并

  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在接受知识上

  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所以在处理

  教材内容上,让学生实际操作练*实际生活,展开讨论,使其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理解

  人类所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以及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 初步学会阅读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图

  2 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标准,从而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观,并以此来衡量人类活动的正确与否及善恶美丑。

  2 通过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祖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1)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含义。

  2难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的原因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和对策。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5

  一、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学*上一节长江,对学*河流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教材主要从中国第二长河,“母亲河”的奉献中国的忧患,根治黄河四方面概况了黄河的整体地势特征本节的教学对学生今后学*我国的水资源,水能源,生态环境的保护西部大开发等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由于具备了学*地理的一般方法,具有了一定的读图和析图的能力,同时学生学过《长江》一课,对河流的学*方法有了了解,为学*本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学生对于本课提及的地上河的成因的分析及产生的危害和治理的分析,还不够具体和深入,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探究完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开发和治理的方案。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成为地上河的成因和黄河的治理措施。

  分析:从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过程中可体现出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从而可引出治黄的根本措施,所以“地上河”的成因是本节的重点。黄河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都很丰富,如果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利于加快西北内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合理利用也将产生一系列问题,所以黄河的开发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现实中,因为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等原因使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形成“地上河”且*年出现断流现象,这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后果,也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黄河的治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学方法

  学法:

  (1)自主探究这是教学的准备阶段,我设计学案了提前发下去,为学生预*和自主学*提供了帮助。

  (2)合作交流我采用组内交流、组际交流、同桌交流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给每一个学生以机会。

  教法:

  (1)目标重现: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评价能力。

  (2)自主学*,通过小组内展示预*学案,检测预*效果

  (3)合作探究,通过做综合题来联系所学的知识,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精讲点拨,对于学生在学*中出现的疑问、重难点、易错的、易混的、易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5)巩固检测,针对学生对本节课的检测查漏补缺,提高学*效率。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黄河录像导出本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一)(3分钟)[引入]用课件播放黄河景观视频,激昂的音乐伴着滚滚黄河水展现在学生眼前。

  [教师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古代就有许多文人墨客歌颂过它。请同学们展示搜集的有关黄河的诗。

  [学生展示]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

  [师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

  (二)(10分钟)[课件出示]黄河探险

  [教师]先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题:读图思考。

  [课件展示]黄河流域图

  “动态移入”法首先画好黄河“几”字形状作为文本。

  [师]“黄河的干流像什么形状?”

  [生]像个巨大的“几”字。

  [师]鼠标点击动态移入地图上黄河的原位契合并重复几次。

  [学生自主学*]

  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在小组内总结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

  4、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的效果由各小组充分讨论后,派代表上台交流。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黄河的简图,并根据自己画的图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自探空间: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学生讨论、回答]黄河仅仅是长度居全国第二位,而年入海水量却远远少于长江、珠江。

  [师]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三)[课件出示]黄河的水文特征(10分)

  [师]请学生自学课本49—50页的阅读来找出正确答案。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出上游的水文特征。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优选【五】份扩展阅读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优选【五】份(扩展1)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菁华6篇)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NBA是美国乃至世界水*最高的篮球职业联赛,它的队员是来自世界各国的,从外表看他们有哪些差异?为什么?

  生:人种不同。

  师:对。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世界的人种和人口。

  【板书】 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种与人口

  第一课时

  一、 三大人种

  师:同学们,我们在电视节目上可以看到体质特征各异的人,主要有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我们从哪些方面来区别他们呢?

  生:观察图A、B、C、D。(让个别学生来描述)

  师:不错,他们的区别在于肤色、头发、脸型等三大方面,其中主要是肤色。

  生:阅读课文,区别三种人种的体貌特征。(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交替)

  【板书小结】 白种人体貌特征:肤色、眼色、发色都很浅;头发天生就是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黄色人种体貌特征:皮肤呈淡、黄色面庞扁*、体毛中等。黑种人体貌特征:肤色黝、黑头发卷曲体毛很少。

  师:那么,我们属于哪一种人种呢?

  生:黄色人种。

  承转:不同人种之间有交往吗?(引导学生阅读“文化交流的见证”)

  生:有。

  师:其他人种又分布在什么地方?

  生:阅读课文P50第1、2、3、4段,看世界主要人种分布图E,让学生指图说出不同人种的分布。

  【板书小结】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 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及南部、美洲。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北部。黑种人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亚西北部。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世界的气候类型,不同地区气候不同。那么,人种的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呢?二战其间,希特勒屠杀尢太人;美国的种族歧视。他们有没有优劣之分?(指导学生阅读“人种特征的形成”资料)

  生:人种的差异,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在三大人种交界的地带和人口迁移频繁的地区,还生活着混血儿,他们之间没有种族优劣之分,只有体貌的差异。

  承转:人的生产与生活都受到气候的影响,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各异,那么,人在地球上的分布是否*衡?

  【板书】二、人口的分布

  师:指导学生读图F世界人口分布图,了解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每*方千米200人以上?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每*方千米1人以下?

  生:亚洲的东部沿海、东南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东部人口密集(200人*方千米/以上)。在干旱、过度潮湿、严寒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山地、高原地区人口稀少(1人/*方千米)。

  师:是什么因素影响人口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生:读课文P51页。是由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因素影响的,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条件好的人口密集。

  师:指导学生读图G人口分布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完成:

  1、人口在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的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

  2、人口在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

  生:读图思考回答,1、在高纬度的地区人口稀疏,低纬度地区人口稠密。因为纬度越高得到的热量越少,自然条件越恶劣,人类生存困难。2、北半球的人口多,南半球的人口少。因为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世界各国也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所以北半球的人口比南半球的人口要多。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了三大人种和人口的分布,了解人种的区别是依据体貌特征来分的,没有优劣之分。以及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人种的形成与分布也不同,在自然条件优越和社会经济好的地区人口比较稠密。

  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资料,了解各人种的其他特征现状,看看周边有没有其他种族的人。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能运用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

  3.能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4.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

  5.学会分析人口增长率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2.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

  结合图表、地图分析问题,通过计算掌握问题

  教学准备:

  《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世界各大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咱们学过了世界的地形和气候,这一节我们开始学*世界的居民,你知道世界上现在有多少人吗?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怎样的?世界人口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一节我们来学*这方面的知识。

  出示幻灯片1:标题

  出示幻灯片2:学*目标

  现在我们来学*第一个问题──世界人口的增长

  学*新课: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板书)

  出示幻灯片3:《世界人口增长曲线》,让学生回答:

  (1)1750—1800年世界人口增长如何?(说明:曲线越*缓,说明人口增长越慢;曲线越陡,说明人口增长越快。由图可知,这一阶段的人口增长十分缓慢)

  (2)1800—1950年世界人口增长如何?(逐渐加快)

  (3)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怎样的?(快速增长)

  出示幻灯片4:总结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到20世纪中期,人口增长逐渐加快;从20世纪中期以来,人口快速增长。

  你知道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吗?世界60亿人口日是哪一天?

  (60亿,1999年10月12日)

  出示幻灯片5:“资料:地球上的第60亿位居民”

  活动(一)P65页第1题,让学生读P65页《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并填左表,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出示幻灯片6:《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及说明问题》并讲解

  (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它说明人口增长的速度是逐渐加快的。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口基数越大,增长也就越快。)

  出示幻灯片7: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如何计算?

  (让学生阅读P64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

  (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人口总数×100%)

  出示幻灯片8:出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0,表示人口增加;死亡人口多于出生人口,自然增长率<0,表示人口减少。

  出示幻灯片9:举例计算人口增长率

  活动(二)P65页第2题,让学生回答并提问:哪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最高?哪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最低?

  出示幻灯片10:图《世界各地的人口增长速度》

  提问: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哪一个地区?最慢的是哪一个地区?

  出示幻灯片11: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高好还是低好?为什么?

  一个地区人口增长率的高低,必须同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如果增长率过高,可能会带来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贫困人口增加;如果增长率过低,可能会造成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严重等问题。

  出示幻灯片12: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1830年以来,由于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的改善和提高,婴儿死亡率降低,人的寿命延长,世界人口增加的速度就愈来愈快。活动(三)让学生完成P66页图4-4《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并巡视,指定两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一名画折线图,一名画曲线图。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板书)

  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一个地方人口疏密的程度我们用什么来表示?(人口密度)

  出示幻灯13:什么是人口密度?它是如何计算的?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均每*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地区面积<单位:人>)

  出示幻灯片14:计算临盘地区的人口密度

  活动(四)让学生填P67页第1题:世界人口的分布是怎样的?

  让学生读P66页图4-5《世界人口的分布》并回答:

  1.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有哪些?(每*方千米大于200人)

  2.世界人口稀少的地区有哪些?(每*方千米小于1人)

  出示幻灯片15:指图讲解世界人口的分布

  出示幻灯片16: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

  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

  人口稀疏地区:沙漠地区、雨林地区、高纬度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

  至于人口稠密和稀疏的原因我们下一节再讲。

  小结:这一节我们主要学*了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世界各个地区人口增长率情况、人口曲线图的绘制、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等知识,希望对同学的日常生活有用。

  出示幻灯片17、18:

  巩固性测试题

  1.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 和 决定的。

  2.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 亿。

  3.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的程度可以用 来表示。

  4.从世界人口分布图上看,亚洲的 和 部 洲和 洲的东部是人口稠密的地区。

  5.某城市总人口为100万,1999年出生并成活婴儿25000人,死亡15000人,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

  6.我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方千米,20xx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那么,我国的人口密度为 (人/*方千米)。

  第二节 语言和宗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查找“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说出六大语种的名称及分布地区。

  2、查找“世界宗教分布”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

  1、图文对照,完成板书表格的填写。

  2、搜集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筑图片资料及不同宗教信仰文字资料,展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讨论:怎样让汉语分布到全世界。

  2、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世界主要语言和三大宗教的分布。

  三、教学关键:通过读图,分组完成。

  四、教学方法:读书法、读图指导法等。

  五、学法:读图查找法、填表比较法、练*法等。

  六、教师准备: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

  七、教学步骤:(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课前交流用英语宣布上课并提问。1、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2、画表格,指导生读图。 2、图文对照、查找答案、填表格(写语言分布)

  3、组织活动。 3、讨论:怎样让汉语分布到全世界?

  4、师插入北京之行实例。 4、生配合听并回答师提问。

  5、组织学生读图。 5、自画表格完成三大宗教学*内容。

  6、达标练*。6、知识运用能力提高。

  7、总结并板书课题。 7、生总结所学内容(语言和宗教)。

  九、达标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情感交流,精彩过渡

  师以闲聊的方式与学生就单元测试情况进行交流,肯定学生成绩,鼓励学生干劲,展现学*风彩,恰到好处时用英语宣布上课。

  2师宣布:(Class begin。 Gd rning class)

  1、生听,并群情激昂的表示一展自己的风彩。

  2、Gd rning teacher.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同学们,我们刚才的课前交流和相互问候共用了哪几种语言?你学到或听到的还有哪种语言?你会说吗?全世界主要使用语言有哪几种?它们分布在什么地区?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世界的主要语言”(师板书世界主要语言)

  3、指名做答:我们用了两种语言分别是汉语和英语。

  4、还有俄语、蒙语……

  5、生试说蒙语

  6、生带着问题读书读图,进入学*状态。

  <二>、世界主要语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读图B“世界主要语言分布”。

  提问:世界主要语言有哪几种?

  2、师画表,师生共同完成汉语、英语的分布,其它四种语言的分布区,生分组完成。

  世界主要语言

  语种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英语

  俄语

  法语

  *语

  西班牙语

  3、能力培养

  (1) 美国以南的美洲为何称拉丁美洲?

  (2) 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什么语言?为什么?

  (3) 讨论:怎样让汉语分布到全世界?

  4、师小结,鼓励学生的观点。

  5、师讲述亲身经历的事件。

  1999年,我和五名同志被奈曼旗教研室派到首都北京学*。一天晚上,我们一同到*广场游玩。那时有很多老外,随行中有一人提出和老外照像做为留念。但苦于不会外语,无法沟通。我初中学过英语,便自告奋勇地与老外打招呼。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东、南、西、北四端点,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并能运用地图找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分析法和比较法说明我国的领土大小和邻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培养学生的领土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认识我国的邻海。

  教学难点:认识我国疆域的优势。

  教学方法

  运用地图分析法和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分析我国的疆域优势。

  教学工具

  PPT,地图

  教学过程(双边活动)

  (师)导入: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吗?我们一起来看向这幅世界地图,想一想,回忆一下,待会请一个同学来回答。(播放世界地图)

  (生)回忆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学了我国的地理位置,我国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和太*洋的西岸。

  (师)不错,上节课我们学*了我国的所处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知道我国是一个既邻海又有广阔大陆的国家,我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具有优越性。接下来的这节课,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祖国,并探究一下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

  教授新课:请看地图册上的*地图,并从中找出我国的最东端、最西端、最南端和最北端,将它标出来,写下经纬度坐标。(播放*地图)

  同学们都找好了吗?那个同学能起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点,看看是否和大家一致。

  (生)阅读地图册,圈点分享我国的最东端在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即135°5′E附*;最西端在乌孜别里山口即73°40′E附*;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附*的黑龙江江心,即53°31′N,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即3°52′N附*。

  (师)在ppt上展示我国的东西南北四端,再一次强调我国四端的位置,我国的最东端在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最西端在乌孜别里山口附*,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附*的黑龙江江心,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

  计算一下我国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纬度差,最东端和最西端的经度差。

  (生)东西经度差是61°25′,南北纬度差是49°39′。

  (师)我国的东西经度差达到60°,这么大的差距,到底会产生什么奇特的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播放乌苏里江和帕米尔高原在同一时间点上,所拍下的`景色)

  同学们请看屏幕,同是北京时间6点,乌苏里江江面已洒满金色的阳光,而帕米尔高原上还是满天星斗的漫漫黑夜。这是为什么呢?那个同学能告诉我。(提示:这就需大家回顾以前学的地球知识,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自转方向)

  (生)回答:因为地球是球形的,任何时刻,太阳光不能全部照亮整个地球,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乌苏里江在帕米尔高原的东边,所以太阳光先照射到乌苏里江。

  (师)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总是东方先迎来日出,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了时间的差异,且经度差越大,时间的差距越大。乌苏里江在帕米尔高原的东边,所以乌苏里江先日出,又因为两地的经度差达到60°,这占了地球经度的六分之一,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如果拿360°来*均分开的话,也即是说每15°经度差就是一个小时,所以帕米尔高原与乌苏里江在时间差上相差了4个多小时,这也不难解释乌苏里江已金光灿灿,而帕米尔高原还是黑夜了。出国的人们常说的“倒时差”,也是因为经度差而引起的时间差。

  以上就是我国东西跨经度大的其中一个表现。除了经度差距大外,我们还计算出了我国的南北纬度差也接*50°,这差距也是非常大的了。我们知道经度影响时间差,那么纬度呢?大家想一想纬度会影响什么?气候五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生)回答:气候五带是根据获得的太阳热量的多少划分的。

  (师)气候五带是根据获得的太阳热量的多少划分的。不同的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能不同,低纬地区获得太阳能比高纬地区获得的要多,所以纬度会影响获得的太阳能的数量,也即是影响气候。冬季,位于热带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天气依然非常炎热,树木葱郁,而黑龙江地区已经是白雪皑皑了。这个气候差异对于身在广州的我们可是深有体会的了,冬季的时候你们只能坐在电视前看着北方的孩子在玩雪仗了。

  现在,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我国的疆域很辽阔?那谁知道我国具体的领土面积是多少吗?在世界的排名是第几位?

  (生)回答: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方千米,排世界第三位。

  (师)对,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与欧洲的面积差不多。大家记住了,是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方千米,因为领土包括陆地领土和海域领土,但在这里,你们只需特别记住陆地领土的面积。陆地面积这么大,那边界线肯定也不会太短了,据测算,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这么长的边界,那邻居肯定不少了,同学们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找出我国的陆上邻国有那些,一共有多少个?并将找到的国家填到地图上相对应的位置上。(发放自制图标,播放我国疆域与邻国地图)

  (生)阅读地图,查找资料,回答:按照逆时针,我国的邻国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有14个邻国。

  (师)除了陆地领土外,我国还有300多万*方千米的海域领土,我国的领海范围是从领海基线起算,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接下来让我们认识一下我们的海域,请看地图,从北到南,分别找出我国濒临的海洋和岛屿。把找到的海域也填到地图上相对应的位置上。

  (生)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师)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多万千米,所以邻*的海洋也会比较多,其中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包围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除了四大海外,台湾东岸直接濒临太*洋。*海还分布着我国的岛屿——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还有黄渤海诸岛,东海上的舟山群岛,南海上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从多岛屿。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顺时针从北到南依次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其中朝鲜和越南与我国既陆上相邻也隔海相望。

  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海域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拥有漫长的国界线和海岸线以及众多的邻国,现在是不是可以证明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了?

  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优势,知道我国地理位置优越,这节课则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疆域辽阔有哪些优势?翻到教材第6页,小组讨论,补充我国疆域辽阔的优势。待会请小组派代表回答。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我国东西时间差异大,南北气候差异显著,以及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约为960万*方千米、有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从北到南濒临的海域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并分析我国疆域辽阔的优势。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3

  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学情分析

  通 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4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地理第三章《*的自然资源》一章重要的组成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三个内容,其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土地

  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面临的诸多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人类合理利用土地

  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并

  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在接受知识上

  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所以在处理

  教材内容上,让学生实际操作练*实际生活,展开讨论,使其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理解

  人类所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以及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 初步学会阅读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图

  2 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标准,从而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观,并以此来衡量人类活动的正确与否及善恶美丑。

  2 通过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祖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1)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含义。

  2难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的原因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和对策。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政区图上找出*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疆域图上辨别及在*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政区图,形成对*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指导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板书】

  一、从世界看*

  【投影】“*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位于亚洲的东部,太*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陆地面积达960万*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方千米

  【承转】*的面积很大,*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读《*地图册》中的“*行政区划图”,找出*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1。

  练*1.对照《*地图册》中的“*行政区划图”,找出*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

  学生练*,教师巡视。

  【投影】*政区复合投影片①(*的疆域示意图)。

  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领土的四至点,并请若干学生依次说出*题答案,教师辅导。

  【提问】请你算一算*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的南部?按五带划分,*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的南部。*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北寒带。

  【读图】读教材中的“*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提问】2月份,位于*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归纳】*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组讨论】分析*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领土南北跨越*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进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政区图”,算一算*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归纳】*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

  1.阅读地图册《*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

  【归纳】*东西之间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骄傲和自豪。

  第二课时

  【投影】*政区复合投影片①。

  【复*提问】*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

  三、广阔的海域

  【投影】*政区复合投影片②(*的临海示意图)。

  【提问】由北向南*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6

  通过本节课的学*,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工业,及工业生产,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和类型。明白工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是国家独立、自主、现代化的保证。结合同学的日常生活实际,了解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幸福。

  通过本节教学和学生的表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工业分布特点:不能分析出分布的原因,沿线、沿海、沿江、沿河分布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便利的交通,再次体现交通运输的作用,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对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缺少综合的认识和分析,如:资源的分布对工业的影响,联系学*印度的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理解辽中南发展重工业的基础和有力条件。

  3识图能力有待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单一。学*上海的工业,尽管没有发展工业所相关的资源,但不能从社会需求、市场空间、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城市特点等优势方面分析。

  4联系生活实际,说己了解的家乡的一些工业,哪些是轻工业,哪些是重工业,他们的原料、生产过程、产品、对生活的作用等方面是否一样。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优选【五】份(扩展2)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优选【十】份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中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中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中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中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中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指导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中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中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中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

  一、从世界***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中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中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中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中国陆地面积达960万*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方千米

  【承转】中国的面积很大,中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中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1。

  练*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中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

  学生练*,教师巡视。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中国的疆域示意图)。

  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中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请若干学生依次说出*题答案,教师辅导。

  【提问】请你算一算中国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中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中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中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中国的南部。中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北寒带。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提问】2月份,位于中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归纳】中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组讨论】分析中国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中国领土南北跨越*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中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进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中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归纳】中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中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中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

  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中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中国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

  【归纳】中国东西之间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第二课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

  【复*提问】中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中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中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

  三、广阔的海域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②(中国的临海示意图)。

  【提问】由北向南中国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继续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材料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对地图和图表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用过去所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探究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学*新知识,并使学生认知知识的连续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节约用水,有意识的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造成影响及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对淡水资

  源危机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和我们日常生活较为密切,许多内容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为了保证课堂

  教学效果,主要采用“角色扮演”和“讨论法”。通过“角色扮演”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并通过活动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主动学*的态度。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准备课堂讨论。

  2.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图片,准备相关投影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教师:听着这美妙的音乐,请闭上眼睛想象:青

  山削翠,流水潺潺,飞泉瀑布,水天一色,相映成趣,好不惬意,我们好像听到高山对流水说:高山仰止,流水不断;流水对高山讲:万流归宗,生命永恒!(学生听音乐跟随老师一起体会。)

  板书课题:第三节水资源

  一、时空分布不均

  新授:

  (1)水资源的概念和作用。(学生看书并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水资源概念

  广义:包括海水在内的地球水量总体。

  狭义: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作用:人的生命活动和动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水不仅维持地球一切生命,而且对一切经济问题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2)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我国河流径流量的南北、东西差异,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另外我国水资源从时间 配上来看:夏秋多冬春少。

  (3)思考: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先给学生展 资料,学生举例并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南、北方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明显,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我国将水和径流的季节、年季节变化大,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足更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教师展示我国各地水资源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

  板书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4)如何缓解我国的缺水状况?(提示学生根据我国水资源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和方法)

  明确: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兴修水库是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提示学生我们周围的水库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理解水库的作用。)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多媒体出示南水北调示意图,并简单解说引滦入津、引滦入津、引黄入晋工程的作用及意义,从而提示学生分析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5)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人均仅为世界水*的1/4,总体上我国缺水情况日益加剧。然而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水污染和是浪费的状况也很严重,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不合理用水的状况?(学生回答)引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话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角色扮演:从以下角色中任选一个,从角色出发,谈谈如何节约用水,你现在的身份是:农民、水利工程师、**官员、造纸厂厂长、家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寻找节水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节水是社会各部门各方面需要进行的共同的工作。节水是社会问题。)

  明确:

  A、我国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所做的努力:?制定法律、法规;?有偿使用;?制定“中国水周”;?制定“节水标志”。

  B、农业节水:帮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的农业用水情况,并把几种主要的灌溉方式提供给学生。

  C、工业节水:提示学生根据教材了解。

  D、城市节水:简单了解。

  E、家庭节水:调查学生的家庭用水情况,并评出家庭用水小模范,使学生找到身边的榜样。

  F、出示节水标志,并通过让学生介绍这一标志,强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意识。(观察节水标志图,通过观察你有哪些想法,这些会不会对你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记住节水标志,时时不忘节约水资源。)

  (6)动画“没有水我们还有什么”。

  结束语: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祝愿我们美丽的地球,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播放音乐:《竹林晨曲》。

  教学反思

  1、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对于水资源的现状问题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有更深入的理解。初步形成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

  2、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发现并解决问题等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实践和我们的理想可能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与思考。这节课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相信我们会走得很远。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2、讨论提出解决的措施。

  3、明确区域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山东经济的差异和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2、教学难点:山东经济存在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自学为主,讲解为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忆上节内容,虽然山东总体经济情况居全国前列,但是各地发展很不均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发展重点与方向。

  展示山地各地级市人均GDP图(20xx年)

  学生活动:

  (1)展示人均GDP前5位和后5为的地级市,分析其分布特点。

  (2)计算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相差多少。

  (3)从地理位置、资源和基础等方面讨论山东各地经济差异的原因。

  (4)结合本地实际提出缩小差异,加快发展经济的措施。

  分析:因为山东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资源分布也不均衡,基础条件相差也很大,因此在山东的西部地区,如菏泽、聊城、德州等地经济发展缓慢,而东部沿海地区,如青岛,烟台,威海经济发展很快。

  板书:

  一、区域发展差异

  1、经济差异: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讲述:山东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希望尽快建成一个“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本105页,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目标。

  (2)知道山东区域发展的重点是什么(稳步提高农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

  (3)了解山东交通发展蓝图。

  总结板书:

  二、区域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1、发展方向。

  2、发展重点:农业,第三产业,旅游业,交通运输

  总结:今天我们学*了山东区域经济的差异,知道了各地发展经济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我们要了解山东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为把我们家乡建设的更美好而努力学*,以便更好的投入到建设新山东的洪流中。

  板书设计

  一、区域发展差异

  1、经济差异: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2、发展措施

  二、区域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1、发展方向。

  2、发展重点:农业,第三产业,旅游业,交通运输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中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中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中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中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中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指导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中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中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中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

  一、从世界***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中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中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中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中国陆地面积达960万*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方千米

  【承转】中国的面积很大,中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中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1。

  练*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中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

  学生练*,教师巡视。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中国的疆域示意图)。

  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中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请若干学生依次说出*题答案,教师辅导。

  【提问】请你算一算中国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中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中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中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中国的南部。中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北寒带。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提问】2月份,位于中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归纳】中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组讨论】分析中国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中国领土南北跨越*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中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进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中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归纳】中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中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中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

  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中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中国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

  【归纳】中国东西之间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第二课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

  【复*提问】中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中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中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

  三、广阔的海域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②(中国的临海示意图)。

  【提问】由北向南中国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地壳是在运动变化中的,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了解魏格纳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观察、质疑、假设、验证——

  3、练*表达自己的观点。

  4、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惯。

  6、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8、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9、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三、教学难点:

  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

  质疑、表达法。

  五、课时安排:

  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海陆分布导入海陆变迁。

  教师引导

  海陆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吗?指导阅读,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到讲台前陈述自己的问题。

  教师评价:对每位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重点在于发掘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

  乘转: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的地理学家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师讲解:重点阐述魏格纳的观察、思考、验证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魏格纳探险遇难这一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生活动: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发言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重点鼓励其在方法方面的阐述。

  教师引导:由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重点讲解由假说到学说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的解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生活动:学生宣读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发表自己的问题或观点。

  课后作业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地图说明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原因。

  2.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学会阅读等温线图、年降水量分布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干湿地区图,并能获取相应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正确结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及相关资源分析、归纳、总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

  【重点与难点】

  1.我国气温的特点,温度带的地区分布。

  2..读图、识图技能的培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观看视频:冬季的广州和哈尔滨

  同一个季节,为什么广州和哈尔滨的景色有如此大的差异?导入新课学*。

  二、新课学*

  第一课时

  (一)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1)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16℃-(-28℃)=44℃)特点:南北温差大

  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2)思维拓展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探寻原因

  成因①:纬度位置的影响

  中国位于北半球,南北跨纬度*50度,冬季时,太阳直射南半球,至使北半球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低,昼长越短。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北方昼长比南方短,太阳照射时间短,所以北方得到的热量少于南方。

  成因②:冬季风的影响

  北方靠*冬季风源地,冬季风使北方降温幅度大。距离和地形对冬季风的消弱与阻挡,冬季风对南方影响小。这些加剧了南北温差。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①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②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1)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28℃-16℃=12℃)全国*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20℃)特点:普遍高温

  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2)思维拓展: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一些,北方昼长比南方长一些,北方得到的光热与南方相差不大。所以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

  (3)探究:夏季我国哪里气温偏低?为什么?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4)总结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青藏高原因海拔高,夏季气温偏低)

  (5)拓展延伸:我国南北温差顺口溜

  领土面积广,南北跨度大;冬季温差显,北棉南穿夹;夏季普高温,南北差不大;秦岭淮河线,零度等温划;最寒在1月,高温在7月。

  (6)了解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3.温度带

  (1)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

  (2)读图,了解5个温度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位置。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③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4)对号入座: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原、长江中下游*原、海南岛、漠河、塔里木盆地它们分别位于哪个温度带?(高原气候区、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寒温带、暖温带)

  (5)体会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水果

  拓展延伸:中国各个温度带的主要植被

  2.房屋

  3.农作物及其熟制

  总结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国气温分布特点,那么你知道我国降水的情况吗?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第二课时

  (二)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1.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1)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从整体看,降水的空间分布均匀吗?(不均匀)

  (2)观察分析

  图中的等降水量线有几个数值?(如图)

  图中等降水量线数值变化的方向有何规律?(如图)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④800毫米年降水量线过的地方

  (4)了解我国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方

  2.降水时间分布特点:

  (3)读“中国南北四个城市的季节差异”图,回答问题标出四城市降水较多的月份(如图)四城市降水集中在____月~_____月(4;10)在图中从南向北圈出这四个城市(如图)

  总结:南方雨季____,开始____,结束____;北方雨季____,开始____,结束____:(早;长;晚;短;晚;早)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7

  一、教学内容分析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是八年级上册的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对后面的河流、自然资源、农业、区域地理的学*都非常有利,所以我对本节内容及时给以巩固。

  二、学生学*情况分析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读图、利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能力;在技能训练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和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三、设计思想

  结合我们中考的大纲要求,这章节是学好中国地理的基本章节,在这章节中我认为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相对容易,而知识和能力的实现比较难。因此,在落实知识目标方面,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培养能力的目标方面,我重点训练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以及通过阅读某地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描述其气候特点的技能。由于我们学校学困生人数所占比重大,因此,问题的设计尽量简单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学*地理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由于本节中有些知识点是年年中考必考的,因此在复*时特别强调。

  四、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地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难点: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六、教学过程

  提倡探究式学*,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多媒体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能力。

  导入:播放几张反映气候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图片。以此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探究一: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

  互动一:出示“我国1月份*均气温图”指导学生阅读等值线图的方法,共同分析、归纳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出示)阅读等值线图的步骤是:

  (1) 根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2) 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3) 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

  (4) 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

  (练*一)阅读分析“我国7月*均气温图”,讨论回答下列问题。(让学生根据以上方法阅读“7月份气温图”,总结7月份气温分布特点,从而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

  (1)夏季最北的气温在 ℃以下,最南的气温在 ℃以下,我国南北气温大约相差 ℃。

  (2)与1月等温线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 (密集或稀疏)。说明夏季我国气温南北温差 (大或小)。主要是受 因素的影响。

  (3)等温线在 出现向南的弯曲,并且 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受 因素的影响。

  (4)泉州夏季气温大约是 ℃。

  互动二: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观察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与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对应关系。

  小结:(学生完成练*二)归纳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探究二:我国降水分布特点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

  互动一: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在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相吻合,加深秦岭-淮河自然地理分界线的印象。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互动二:出示“我国的干湿地区”图,问: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干燥。);出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和“我国的干湿地区”图,学生观察各干湿地区之间的界线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相吻合,了解不同干湿地区的降水量状况。

  学生完成练*三:归纳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探究三:分析总结我国的气候特征,说说你对我国气候特征有何评价?

  互动一:教师讲清描述气候特征的方法,出示图2。26,学生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四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出示泉州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泉州的气候特点。在“不同的气候类型图”中找出这五个地区,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一——气候复杂多样。

  互动二:学生阅读“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及“不同的气候类型图”,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二——季风气候显著。

  互动三:学生完成练*四,(阅读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完成:从图上可以看出,季风区内哪几个月降水量较多?哪几个月气温较高?这种降雨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总结季风气候的特点:雨热同期。

  互动四:讨论我国的季风气候会带来哪些灾害性天气?

  学生完成(练*五):总结我国的气候特征,说说你对我国气候特征有何评价?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8

  一、水旱灾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二、寒潮

  1、寒潮及其运行路径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三、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

  2、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紧密联系,树立学生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意识。

  活动方式:

  在整个学*完成之后,安排学生再次客观的评价季风和台风,并写成小论文。参考题目:“我眼中的季风”、“台风真的很可怕吗”

  提示:前一节主要侧重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而通过这一节的学*,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季风给我国带来的不利方面,所以应该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季风的影响。台风是作为灾害性天气来介绍的,但它也确实给安徽、湖南、江西等距离海洋较远的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区域生态环保的学*,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河源头的原因 ;

  2、 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引入:同学们知道长江、黄河是i我国两条重要的大河,但你们知道他们发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方除了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河流澜沧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和认识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三江源地区。(展示三江源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学*兴趣)

  板书: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讲授新课]

  展示三组图片:①高海拔,高寒气候影响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②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③生物多样性及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通过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师:介绍“三江源”名称的由来。“三江”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即源头,发源地;“三江源”就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板书:

  一、江河的源地:

  1、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

  展示:青藏高原和青海省区域图,请学生描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

  学生:利用地图找出三江源大概位置,教师指导并板书。

  板书:

  2、地理位置:青海省南部。

  阅读:结合图9.17、9.18阅读教材92页文字,引导学生了解“三江”水量数字,感受并理解三江源地区海拔之高、水系之多,被称为“中华水塔”,是我国巨大的蓄水池和河流的输水管。(板书)

  转折:既然被称为“水塔”,就要有水源;(展示中国年降水分布图)请同学们阅读我国年降水分布图,从干湿状况来看,我国说与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比较少,那么三江源水塔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板书)

  3、水源。

  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指导:上节课我们学*了青藏地区的高寒环境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结合教材的资料,我们知道水源除了少量的降水还有雪山和冰川的融水。

  讨论:冰川、高山积雪和湖泊、沼泽是怎样发挥作用,使“三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海的。

  学生:阅读、小组讨论并发言。最后教师总结: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最后汇集成江河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河流天然的调蓄器,雨季和冰雪融水丰盈时,湖泊起着消减洪峰的作用;冬、春季节时候。冰雪封冻,河流水量减少,湖泊讲存储的水补给河流,保持河流流量的相对稳定,因此湖泊和河流是天然的调蓄器。(板书)

  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意义:

  ①对三江源地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②对下游地区的意义。

  讲述:但是,目前的三江源地区正经历着令人担忧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展示几组图片:淘金挖矿、树木砍伐、源区污染、冰川消融、虫鼠破坏、过渡放牧。从上面的图片中我们了解到,三江源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问题。(板书)

  2、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

  ①自然原因:冰川消融、湿地缩小、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

  ②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

  讲述:三江源地区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它本身,也会给长江、黄河等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带来不利影响。下面我们来完成96页活动题:三江源如果遭到严重破坏,会对我国长江、黄河中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堂指导;学生整理讨论结果,并反馈小组讨论成果,教师指导并评价以及总结。

  转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你有什么好方法去保护三江源地区啊?

  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教师知道并归纳板书。

  3、措施与对策: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 禁采砂金 休牧育草。

  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三江源地区,那么你有收获吗?

  学生分享个人收获,教师适当指导。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继续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材料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对地图和图表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用过去所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探究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学*新知识,并使学生认知知识的连续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节约用水,有意识的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造成影响及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对淡水资

  源危机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和我们日常生活较为密切,许多内容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为了保证课堂

  教学效果,主要采用“角色扮演”和“讨论法”。通过“角色扮演”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并通过活动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主动学*的态度。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准备课堂讨论。

  2.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图片,准备相关投影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教师:听着这美妙的音乐,请闭上眼睛想象:青

  山削翠,流水潺潺,飞泉瀑布,水天一色,相映成趣,好不惬意,我们好像听到高山对流水说:高山仰止,流水不断;流水对高山讲:万流归宗,生命永恒!(学生听音乐跟随老师一起体会。)

  板书课题:第三节水资源

  一、时空分布不均

  新授:

  (1)水资源的概念和作用。(学生看书并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水资源概念

  广义:包括海水在内的地球水量总体。

  狭义: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作用:人的生命活动和动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水不仅维持地球一切生命,而且对一切经济问题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2)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我国河流径流量的南北、东西差异,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另外我国水资源从时间 配上来看:夏秋多冬春少。

  (3)思考: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先给学生展 资料,学生举例并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南、北方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明显,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我国将水和径流的季节、年季节变化大,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足更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教师展示我国各地水资源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

  板书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4)如何缓解我国的缺水状况?(提示学生根据我国水资源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和方法)

  明确: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兴修水库是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提示学生我们周围的水库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理解水库的作用。)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多媒体出示南水北调示意图,并简单解说引滦入津、引滦入津、引黄入晋工程的作用及意义,从而提示学生分析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5)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人均仅为世界水*的1/4,总体上我国缺水情况日益加剧。然而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水污染和是浪费的状况也很严重,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不合理用水的状况?(学生回答)引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话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角色扮演:从以下角色中任选一个,从角色出发,谈谈如何节约用水,你现在的身份是:农民、水利工程师、**官员、造纸厂厂长、家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寻找节水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节水是社会各部门各方面需要进行的共同的工作。节水是社会问题。)

  明确:

  A、我国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所做的努力:?制定法律、法规;?有偿使用;?制定“中国水周”;?制定“节水标志”。

  B、农业节水:帮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的农业用水情况,并把几种主要的灌溉方式提供给学生。

  C、工业节水:提示学生根据教材了解。

  D、城市节水:简单了解。

  E、家庭节水:调查学生的家庭用水情况,并评出家庭用水小模范,使学生找到身边的榜样。

  F、出示节水标志,并通过让学生介绍这一标志,强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意识。(观察节水标志图,通过观察你有哪些想法,这些会不会对你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记住节水标志,时时不忘节约水资源。)

  (6)动画“没有水我们还有什么”。

  结束语: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祝愿我们美丽的地球,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播放音乐:《竹林晨曲》。

  教学反思

  1、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对于水资源的现状问题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有更深入的理解。初步形成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

  2、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发现并解决问题等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实践和我们的理想可能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与思考。这节课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相信我们会走得很远。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地壳是在运动变化中的,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了解魏格纳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观察、质疑、假设、验证——

  3、练*表达自己的观点。

  4、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惯。

  6、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8、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9、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三、教学难点:

  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

  质疑、表达法。

  五、课时安排:

  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海陆分布导入海陆变迁。

  教师引导

  海陆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吗?指导阅读,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到讲台前陈述自己的问题。

  教师评价:对每位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重点在于发掘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

  乘转: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的地理学家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师讲解:重点阐述魏格纳的观察、思考、验证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魏格纳探险遇难这一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生活动: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发言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重点鼓励其在方法方面的阐述。

  教师引导:由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重点讲解由假说到学说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的解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生活动:学生宣读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发表自己的问题或观点。

  课后作业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优选【五】份(扩展3)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合集5篇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1

  大家好,我是赵玉倩,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日本》,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走进国家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学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减。本节是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这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说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学*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学会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并会分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

  二、说学情

  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逻辑发展的关键时期,逻辑能力尚不够强,但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日本时要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以图片展示,并尽量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

  B、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C、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的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点。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中的作用,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惯。

  五、说教学程序

  通过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观,创设一个生动、诱人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当中。

  以前我们已经学*了大洲、地区两种范围大小不同的区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图判读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呢?今天我们用{观察地图}要求学生自*观察地图,通过地图中了解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

  以小组分组讨论计算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得出日本地狭人稠的特点。

  展示日本富士山图片,因富士山为活火山,导出日本这个国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问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演示日本由于处于亚欧板块与太*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地震、火山。这样图片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联系实际,学生分组讨论遇到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办?联系实际让学生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利用日本的两个象征之一"樱花"引入气候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及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气候类型图

  为了体现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气温、降水以柱状图形式体现与北京进行对比,得出"与亚洲同纬度相比,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全年降水量较多"的特征。

  为了巩固课堂学*我布置了一下练*:

  1、课本66—67活动题。

  2、搜集日本风俗民情材料,使学生更全面了解国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2

  教学目标

  1、能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区域生态环保的学*,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河源头的原因;

  2、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引入:同学们知道长江、黄河是i我国两条重要的大河,但你们知道他们发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方除了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河流澜沧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和认识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三江源地区。(展示三江源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学*兴趣)

  板书:

  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讲授新课]

  展示三组图片:①高海拔,高寒气候影响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②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③生物多样性及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通过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师:介绍“三江源”名称的由来。“三江”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即源头,发源地;“三江源”就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板书:

  一、江河的源地:

  1、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

  展示:青藏高原和青海省区域图,请学生描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

  学生:利用地图找出三江源大概位置,教师指导并板书。

  板书:

  2、地理位置:青海省南部。

  阅读:结合图9、17、9、18阅读教材92页文字,引导学生了解“三江”水量数字,感受并理解三江源地区海拔之高、水系之多,被称为“中华水塔”,是我国巨大的蓄水池和河流的输水管。(板书)

  转折:既然被称为“水塔”,就要有水源;(展示中国年降水分布图)请同学们阅读我国年降水分布图,从干湿状况来看,我国说与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比较少,那么三江源水塔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板书)

  3、水源。

  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指导:上节课我们学*了青藏地区的高寒环境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结合教材的资料,我们知道水源除了少量的降水还有雪山和冰川的融水。

  讨论:冰川、高山积雪和湖泊、沼泽是怎样发挥作用,使“三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海的。

  学生:阅读、小组讨论并发言。最后教师总结: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最后汇集成江河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河流天然的调蓄器,雨季和冰雪融水丰盈时,湖泊起着消减洪峰的作用;冬、春季节时候。冰雪封冻,河流水量减少,湖泊讲存储的水补给河流,保持河流流量的相对稳定,因此湖泊和河流是天然的调蓄器。(板书)

  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意义:

  ①对三江源地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②对下游地区的意义。

  讲述:但是,目前的三江源地区正经历着令人担忧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展示几组图片:淘金挖矿、树木砍伐、源区污染、冰川消融、虫鼠破坏、过渡放牧。从上面的图片中我们了解到,三江源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问题。(板书)

  2、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

  ①自然原因:冰川消融、湿地缩小、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

  ②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

  讲述:三江源地区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它本身,也会给长江、黄河等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带来不利影响。下面我们来完成96页活动题:三江源如果遭到严重破坏,会对我国长江、黄河中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堂指导;学生整理讨论结果,并反馈小组讨论成果,教师指导并评价以及总结。

  转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你有什么好方法去保护三江源地区啊?

  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教师知道并归纳板书。

  3、措施与对策: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

  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三江源地区,那么你有收获吗?

  学生分享个人收获,教师适当指导。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2、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的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地。

  3.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4.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节约、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与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建议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四部分,首先介绍了矿产资源总的分布特征,并且分析了分布相对集中带来的有利和不利方面;第二部分介绍了能源矿产,包括它们的分布、储量、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我国能源资源的短缺形势;第三部分介绍了金属矿产,这部分是分类介绍的。与铁矿相比,有色金属矿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不太熟悉,因此教材中举了许多实例,以使学生认识到有色金属的重要性。前面三部分都是以关于煤矿、铁矿、有色金属矿和油气田的分布的四幅图为基础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在最后一部分里,教材通过大量实例介绍了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对策。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法建议

  关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建议指导学生读4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从宏观上分析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分布的特点是广泛且相对集中。关于矿点名称,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利用省区、江河、山脉等参照物,寻找矿点与它们之间的方位上的联系,并通过读图、填表、图表对照、看图连线等方法巩固地名的记忆,进一步培养读图技能。教学中要用资料、数据说明能源矿产丰富,同时联系生产实际说明煤和石油的生产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教师要结合实例说明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要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实际的解决办法。 在这节内容的讲授中,有三个点老师应该特别注意:一个是金属矿产的作用,很多学生对于煤、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的作用非常熟悉,但是容易忽视金属矿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因为这会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矿产资源与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密切关系;第二是对新能源的开发,在谈到对矿产资源问题的对策时,学生往往容易把目光集中在问题的治理上,其实治理是一方面,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想办法找出更多的新能源,但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开发新能源是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第三,矿产资源与前面介绍的两种资源以及后面的海洋资源相比,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是非可再生的,在教学中,要对我国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开发利用中的问题讲得适度,避免出现盲目的乐观和悲观情绪,教育学生要以客观、实际的态度看待我国矿产资源问题。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大家知道,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那么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呢?(矿产资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的矿产资源。

  [板书]第四节 矿产资源

  [活动]读教材中四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对不同矿产资源分别回答。

  [教师小结]煤矿、石油、天然气、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都具有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其中,煤、石油、铁矿北方居多,有色金属南方居多。

  [提问]这样的分布特点,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运输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集中分布,有利于矿产资源大规模集中开采,形成全国性矿产基地;但是不同地区需要进行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对运输的负担。

  [转折]结合“做一做”第一题,我们一起找一找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石油基地。

  [补充]矿产资源按照用途可以分为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能源矿产。我国虽然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人均量比较少,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的提高,这些能源已经渐渐不能满足需要了。

  [提问]如何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加强能源勘探开发;加强能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寻找新能源。

  [承转过渡]再来关注一下我们国家金属矿产的情况。

  [板书]三、金属矿产

  [讲述]金属矿产包括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其中黑色金属一般指铁和铁基合金。你们知道铁矿有什么作用吗?(制造钢铁)我们*时的生活中哪些方面需要用钢铁?

  [学生讨论回答]略

  [活动]请学生结合“做一做”中的练*,读“我国主要铁矿分布图”,找找我国主要的铁矿。

  [转折]有色金属矿产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读教材中的“读一读”材料,结合你们在课下查找的资料,说一说有色金属矿产都有哪些用途。

  [学生回答]略

  [活动]分组找一找主要的铜矿、锡矿、钨矿、锑矿、稀土矿等等,并且以竞赛的形式做连线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强调]有色金属为我国的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我们决不能忽视。

  [转折]像其他资源一样,我们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板书]四、问题和对策

  [活动]读教材中的“问题和对策”这一框题的内容,讨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主要问题包括:乱采滥挖、严重浪费、破坏环境。

  [提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节约、合理使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寻求替代品。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4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NBA是美国乃至世界水*最高的篮球职业联赛,它的队员是来自世界各国的,从外表看他们有哪些差异?为什么?

生:人种不同。

师:对。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世界的人种和人口。

【板书】 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种与人口

第一课时

一、 三大人种

师:同学们,我们在电视节目上可以看到体质特征各异的人,主要有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我们从哪些方面来区别他们呢?

生:观察图A、B、C、D。(让个别学生来描述)

师:不错,他们的区别在于肤色、头发、脸型等三大方面,其中主要是肤色。

生:阅读课文,区别三种人种的体貌特征。(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交替)

【板书小结】 白种人体貌特征:肤色、眼色、发色都很浅;头发天生就是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黄色人种体貌特征:皮肤呈淡、黄色面庞扁*、体毛中等。黑种人体貌特征:肤色黝、黑头发卷曲体毛很少。

师:那么,我们属于哪一种人种呢?

生:黄色人种。

承转:不同人种之间有交往吗?(引导学生阅读“文化交流的见证”)

生:有。

师:其他人种又分布在什么地方?

生:阅读课文P50第1、2、3、4段,看世界主要人种分布图E,让学生指图说出不同人种的分布。

【板书小结】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 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及南部、美洲。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北部。黑种人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亚西北部。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世界的气候类型,不同地区气候不同。那么,人种的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呢?二战其间,希特勒屠杀尢太人;美国的种族歧视。他们有没有优劣之分?(指导学生阅读“人种特征的形成”资料)

生:人种的差异,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在三大人种交界的地带和人口迁移频繁的地区,还生活着混血儿,他们之间没有种族优劣之分,只有体貌的差异。

承转:人的生产与生活都受到气候的影响,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各异,那么,人在地球上的分布是否*衡?

【板书】二、人口的分布

师:指导学生读图F世界人口分布图,了解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每*方千米200人以上?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每*方千米1人以下?

生:亚洲的东部沿海、东南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东部人口密集(200人*方千米/以上)。在干旱、过度潮湿、严寒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山地、高原地区人口稀少(1人/*方千米)。

师:是什么因素影响人口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生:读课文P51页。是由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因素影响的,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条件好的人口密集。

师:指导学生读图G人口分布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完成:

1、人口在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的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

2、人口在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

生:读图思考回答,

1、在高纬度的地区人口稀疏,低纬度地区人口稠密。因为纬度越高得到的热量越少,自然条件越恶劣,人类生存困难。

2、北半球的人口多,南半球的人口少。因为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世界各国也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所以北半球的人口比南半球的人口要多。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了三大人种和人口的分布,了解人种的区别是依据体貌特征来分的,没有优劣之分。以及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人种的形成与分布也不同,在自然条件优越和社会经济好的地区人口比较稠密。

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资料,了解各人种的其他特征现状,看看周边有没有其他种族的人。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能运用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

3.能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4.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

5.学会分析人口增长率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2.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

结合图表、地图分析问题,通过计算掌握问题

教学准备:

《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世界各大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咱们学过了世界的地形和气候,这一节我们开始学*世界的居民,你知道世界上现在有多少人吗?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怎样的?世界人口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一节我们来学*这方面的知识。

出示幻灯片1:标题

出示幻灯片2:学*目标

现在我们来学*第一个问题──世界人口的增长

学*新课: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板书)

出示幻灯片3:《世界人口增长曲线》,让学生回答:

(1)1750—1800年世界人口增长如何?(说明:曲线越*缓,说明人口增长越慢;曲线越陡,说明人口增长越快。由图可知,这一阶段的人口增长十分缓慢)

(2)1800—1950年世界人口增长如何?(逐渐加快)

(3)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怎样的?(快速增长)

出示幻灯片4:总结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到20世纪中期,人口增长逐渐加快;从20世纪中期以来,人口快速增长。

你知道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吗?世界60亿人口日是哪一天?

(60亿,1999年10月12日)

出示幻灯片5:“资料:地球上的第60亿位居民”

活动(一)P65页第1题,让学生读P65页《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并填左表,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出示幻灯片6:《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及说明问题》并讲解

(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它说明人口增长的速度是逐渐加快的。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口基数越大,增长也就越快。)

出示幻灯片7: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如何计算?

(让学生阅读P64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

(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人口总数×100%)

出示幻灯片8:出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死亡人口多于出生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

出示幻灯片9:举例计算人口增长率

活动(二)P65页第2题,让学生回答并提问:哪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最高?哪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最低?

出示幻灯片10:图《世界各地的人口增长速度》

提问: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哪一个地区?最慢的是哪一个地区?

出示幻灯片11: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高好还是低好?为什么?

一个地区人口增长率的高低,必须同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如果增长率过高,可能会带来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贫困人口增加;如果增长率过低,可能会造成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严重等问题。

出示幻灯片12: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1830年以来,由于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的改善和提高,婴儿死亡率降低,人的寿命延长,世界人口增加的速度就愈来愈快。活动(三)让学生完成P66页图4-4《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并巡视,指定两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一名画折线图,一名画曲线图。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板书)

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一个地方人口疏密的程度我们用什么来表示?(人口密度)

出示幻灯13:什么是人口密度?它是如何计算的?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均每*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地区面积单位:人)

出示幻灯片14:计算临盘地区的人口密度

活动(四)让学生填P67页第1题:世界人口的分布是怎样的?

让学生读P66页图4-5《世界人口的分布》并回答:

1.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有哪些?(每*方千米大于200人)

2.世界人口稀少的地区有哪些?(每*方千米小于1人)

出示幻灯片15:指图讲解世界人口的分布

出示幻灯片16: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

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

人口稀疏地区:沙漠地区、雨林地区、高纬度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

至于人口稠密和稀疏的原因我们下一节再讲。

小结:这一节我们主要学*了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世界各个地区人口增长率情况、人口曲线图的绘制、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等知识,希望对同学的日常生活有用。

出示幻灯片17、18:

巩固性测试题

1.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 和 决定的。

2.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 亿。

3.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的程度可以用 来表示。

4.从世界人口分布图上看,亚洲的 和 部 洲和 洲的东部是人口稠密的地区。

5.某城市总人口为100万,1999年出生并成活婴儿25000人,死亡15000人,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

6.我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方千米,20__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那么,我国的人口密度为 (人/*方千米)。

第二节 语言和宗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查找“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说出六大语种的名称及分布地区。

2、查找“世界宗教分布”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

1、图文对照,完成板书表格的填写。

2、搜集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筑图片资料及不同宗教信仰文字资料,展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讨论:怎样让汉语分布到全世界。

2、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世界主要语言和三大宗教的分布。

三、教学关键:通过读图,分组完成。

四、教学方法:读书法、读图指导法等。

五、学法:读图查找法、填表比较法、练*法等。

六、教师准备: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

七、教学步骤:(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课前交流用英语宣布上课并提问。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2、画表格,指导生读图。 图文对照、查找答案、填表格(写语言分布)

3、组织活动。 讨论:怎样让汉语分布到全世界?

4、师插入北京之行实例。 生配合听并回答师提问。

5、组织学生读图。 自画表格完成三大宗教学*内容。

6、达标练*。知识运用能力提高。

7、总结并板书课题。生总结所学内容(语言和宗教)。

九、达标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情感交流,精彩过渡

师以闲聊的方式与学生就单元测试情况进行交流,肯定学生成绩,鼓励学生干劲,展现学*风彩,恰到好处时用英语宣布上课。

2师宣布:(Class begin。 Gd rning class)

1、生听,并群情激昂的表示一展自己的风彩。

2、Gd rning teacher.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同学们,我们刚才的课前交流和相互问候共用了哪几种语言?你学到或听到的还有哪种语言?你会说吗?全世界主要使用语言有哪几种?它们分布在什么地区?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世界的主要语言”(师板书世界主要语言)

3、指名做答:我们用了两种语言分别是汉语和英语。

4、还有俄语、蒙语……

5、生试说蒙语

6、生带着问题读书读图,进入学*状态。

十、世界主要语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读图B“世界主要语言分布”。

提问:世界主要语言有哪几种?

2、师画表,师生共同完成汉语、英语的分布,其它四种语言的分布区,生分组完成。

世界主要语言

语种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英语

俄语

法语

***语

西班牙语

3、能力培养

(1) 美国以南的美洲为何称拉丁美洲?

(2) 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什么语言?为什么?

(3) 讨论:怎样让汉语分布到全世界?

4、师小结,鼓励学生的观点。

5、师讲述亲身经历的事件。

19__年,我和五名同志被奈曼旗教研室派到首都北京学*。一天晚上,我们一同到***广场游玩。那时有很多老外,随行中有一人提出和老外照像做为留念。但苦于不会外语,无法沟通。我初中学过英语,便自告奋勇地与老外打招呼。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5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的关键。

  4、通过对水害成因及治理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的学*,使学生认识到:一是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的源流概况”、“之利”、“之害”和“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原和河套*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

  应该指出的是,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根治”是在上一个标题的基础上,介绍的治理。从上图可以看出,“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减淤,即建一些水利枢纽工程。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难点: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教法建议

  本节的第一框题“中国第二长河”并没有太难的知识点,建议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即这部分知识通过读图活动来完成。

  关于的“利”,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头查找资料,然后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如果没有,中国将会怎样?”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在国民经济、文化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

  关于的“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各河段的特点,分组对不同河段进行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一起讨论治理的措施。这样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最终会使学生认识到:治理的措施要“因地(河段)制宜”,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区际公*”的原则。

  关于最后一个框题,可以找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介绍水利枢纽时,尤其要介绍小浪底工程,这是中下游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除了发电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调水调沙,对于根治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要通过介绍这一工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治理的作用,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优选【五】份(扩展4)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教学反思范本五份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教学反思 1

  转眼间这个学期已经过去了。在这学期中,有许多收获也有很多遗憾。现将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回顾如下: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面对新教材,我感到压力很大,未接触新教材的一直认为“中国地理”内容比较简单,没有什么不易理解和把握的地方。但当我真正看到教材,才知道变化有多大。内容增加了,形式灵活了。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怎么才能适应新课程,更好地运用新教材,更好地教好学生呢?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 认真学*

  认真学*新课程标准及与新课改有关的理论知识,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地理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即学*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重点是教会学生学*地理的方法与技能。在教学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彻底转变观念,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认真研究新教材

  我们所用的地理教材灵活性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是系统的知识集合,而是灵活的需要教师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工具。与传统教材有明显区别。对于比较陌生的教材编排,更应认真钻研,吃透。把握好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利用好教材。

  三、组织好、引导好学生。学生是学*上的主体

  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应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利用我校的`小组合作学*模式,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对于地理教学也有着重要意义,也与新教材中的众多活动、阅读思考等内容相吻合。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要努力学*以适应这种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继续努力,以取得好的成绩。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教学反思 2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人从事地理教育教学*12年,经历了几次的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等中的首*”。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态度和学*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方式等。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教学反思 3

  整堂回顾就是给一节课打一个基本分,产生一个总体认识,是满意、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比如:在讲“印度”一节时,我根据地形区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北部山地组、中部*原组、南部高原组,每组同学根据课本中的文字和地图分析各区内的自然环境,在了解了自然环境之后,分析本区的经济状况。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本节知识的目的。课后我进行了很好的小结,我认为通过这样的小组讨论学*,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使学生学会学*地理的方法和与人合作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回顾小结,为下节课调整教学提供了一些参考。其次,课后小结有助于我们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

  所谓“得”,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较好,自我感觉较满意的环节和片段。“得”有的反映在教师热情高,训练精彩、得法之处;有的反映在学生学*主动性强,思维活跃之处;有的反映在师生双边活动到位之处……,课后就该细细体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运用了哪些教学手段?是怎样找到突破口的?采用何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等。比如:在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时,我采取了分组在图上做图上旅行的方法,效果非常好。

  我是这样做的:在班级中提出倡议:让我们现在一起去旅行吧!把班级中的学生分成两组,从赤道出发,沿东经15度经线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去旅行,沿途你需要的日用品将会有哪些调整?你认为这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沿途你看到了那些植物和动物?然后提出要求:

  1、南边三行从赤道向南走,北边三行从赤道向北走,六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

  2、看课本第74—75页相关地图、景观图片和文字;

  3、讨论过后,由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经过激烈的讨论、发言后,同学们发现向南走和向北走所经过的'气候类型一样,从而可以总结出本区的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是:以赤道为轴对称分布。但是在经过热带草原时,所看到的景观南北差异很大,通过分析,同学们明白了热带草原的气候特征,从而也加深了学生对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在图上旅游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并以此为突破口,我想为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和发挥提供空间。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使学生通过查询、搜集、读图分析,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学*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失”是指授课不得法或语言点拨欠妥,影响学生的接受,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之处。为此,课后就应该抓住它大做文章,探究出最佳的教学方法,转“败”为“胜”,为今后再讲此课时打下良好的基础。“失”在哪里?是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水*?是教学设计不切实?还是对教材钻研不透,无法满足学生的质疑?出现这类情况,也不必懊丧,应细细研究“症结”形成的原因,然后设计改进意见,及时找出弥补的方法:或降低要求,或分步解决难点。比如在讲“经纬网”一节时,在工作之初的几年中,教学就有些不得法之处。只是按课本上的顺序把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告诉了学生,没有注意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同时也高估了学生,认为我讲一遍,他们就能明白,结果到考试时全傻眼了。把这些教训及产生的原因和今后的预防措施记下来及时自省、吸取教训,就能吃一堑、长一智,变教训为经验。从而变本节课的“失”为下节课的“得”。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点点滴滴感受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

  第三:课后小结为以后的教案修改提供了依据。

  教师讲课往往是以教材为依据,但有些教材也存在着某些不成熟或有缺陷的东西,这样在不适应教学需要的情况下,老师可通过小结的方式,在实践中不断用心探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应用教材,并把实际教学效果写入课后教学小结里,这样更有利于教学工作。课后及时小结,目的是为了提高授课艺术和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在分析、总结每堂课的基础上及时修正教案,使教案精益求精,更加符合教材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补短。

  第四,课后小结为我们写论文提供素材。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它有赖于不断的总结、积累与创新。自我总结成功之处与发现存在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对成功的教学进行小结,有助于教师摸索教学规律,总结先进的教改经验。

  总而言之,课后小结是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教学反思 4

  地理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了解个体和整体的地理特征。

  一、如英国和日本对比:

  类别相似处不同点英国日本位置中纬度岛国亚欧大陆西侧,大西洋中亚欧大陆东侧,太*洋中地形山地面积大,海岸线曲折地壳稳定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气候深受海洋影响,气候温暖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凉爽多雨,冬季温和少雨资源资源贫乏需要进口煤、铁、石油较丰富森林、硫磺、水力等较丰富农业地少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于机械化和生物技术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化。经济工业化水*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原料和市场依赖国外;都临*渔场,渔业发达,海运发达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国家。煤炭、钢铁、纺织、机械、造船、石油工业发达。传统工业炼铁以煤铁复合体型为主,现向苏格兰发展,农业不占重要地位,粮食需进口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国家。机械、钢铁、造船、汽车、电子等工业发达。临海型布局,现向国土南北两端发展。农业占一定地位,稻米自给有余

  又如把我国北方、南方、西北地区、青藏高原等并列起来,进行位置、自然条件、人口、主要农作物、耕作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情况的逐项比较,既反映各地的地区差异,更突出了各自的特殊性,使人一目了然。又如:我国工业基地的对比:京津唐基地:位置:北京、天津、唐山地区;发展条件:丰富的煤、铁等资源;便利的交通;面临的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工业中心:沈阳、大连、鞍山;工业部门:煤炭、钢铁、造船、化工;特点: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辽中南基地:位置:辽宁中部、南部地区;发展条件:丰富的煤、铁、石油、棉、海盐等;有统一的电网;便利的铁路、公路、*海运输;_山西能源基地;有石油管道连接华北、东北地区;面临的问题:城市人口过密、可用淡水严重不足;工业中心:北京、天津、唐山;工业部门:钢铁、化工、机械、纺织、食品、采煤、冶金、陶瓷;特点: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等。

  二、综合法

  综合法是一种对比要素较多、综合复杂的比较方法。它要求把不同区域的地理要素,全面进行比较,以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认识各个区域整体的地理环境特征。如在中国地理中,秦岭——淮河一线是一条很重要的综合地理界线,可以把此线以南、以北的地理环境进行综合比较:秦岭一淮河以南地貌以盆地、丘陵为主,一月最冷月均温大于00C,大于等于100C积温45000C以上,温度带是亚热带,干湿地区为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耕地类型以水地为主等;而秦岭一淮河以北地貌以*原、高原为主,一月最冷月均温小于00C,大于等于100C积温45000C以下,温度带是暖温带,干湿地区为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耕地类型以旱田为主等。通过这种方法对比,不仅获得了完整的、系统的地理知识,而且能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于一体,达到理解性巩固。

  三、环绕某一专题进行比较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教学反思 5

  地理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了解个体和整体的地理特征。

  一、如英国和日本对比:

  类别相似处不同点英国日本位置中纬度岛国亚欧大陆西侧,大西洋中亚欧大陆东侧,太*洋中地形山地面积大,海岸线曲折地壳稳定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气候深受海洋影响,气候温暖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凉爽多雨,冬季温和少雨资源资源贫乏需要进口煤、铁、石油较丰富森林、硫磺、水力等较丰富农业地少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于机械化和生物技术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化。经济工业化水*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原料和市场依赖国外;都临*渔场,渔业发达,海运发达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国家。煤炭、钢铁、纺织、机械、造船、石油工业发达。传统工业炼铁以煤铁复合体型为主,现向苏格兰发展,农业不占重要地位,粮食需进口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国家。机械、钢铁、造船、汽车、电子等工业发达。临海型布局,现向国土南北两端发展。农业占一定地位,稻米自给有余

  又如把我国北方、南方、西北地区、青藏高原等并列起来,进行位置、自然条件、人口、主要农作物、耕作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情况的逐项比较,既反映各地的地区差异,更突出了各自的特殊性,使人一目了然。又如:我国工业基地的对比:京津唐基地:位置:北京、天津、唐山地区;发展条件:丰富的煤、铁等资源;便利的交通;面临的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工业中心:沈阳、大连、鞍山;工业部门:煤炭、钢铁、造船、化工;特点: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辽中南基地:位置:辽宁中部、南部地区;发展条件:丰富的煤、铁、石油、棉、海盐等;有统一的电网;便利的铁路、公路、*海运输;_山西能源基地;有石油管道连接华北、东北地区;面临的问题:城市人口过密、可用淡水严重不足;工业中心:北京、天津、唐山;工业部门:钢铁、化工、机械、纺织、食品、采煤、冶金、陶瓷;特点: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等。

  二、综合法

  综合法是一种对比要素较多、综合复杂的比较方法。它要求把不同区域的地理要素,全面进行比较,以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认识各个区域整体的地理环境特征。如在中国地理中,秦岭――淮河一线是一条很重要的综合地理界线,可以把此线以南、以北的地理环境进行综合比较:秦岭一淮河以南地貌以盆地、丘陵为主,一月最冷月均温大于00C,大于等于100C积温45000C以上,温度带是亚热带,干湿地区为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耕地类型以水地为主等;而秦岭一淮河以北地貌以*原、高原为主,一月最冷月均温小于00C,大于等于100C积温45000C以下,温度带是暖温带,干湿地区为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耕地类型以旱田为主等。通过这种方法对比,不仅获得了完整的、系统的地理知识,而且能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于一体,达到理解性巩固。

  三、环绕某一专题进行比较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优选【五】份(扩展5)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实用五篇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 1

  这学期由于特殊的原因,学校给我安排了八年级四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对于非专业的我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仔细一算,从学校毕业后一直都未翻阅过与地理相关的书本已经有十来年了。心里除了紧张之外,多半就是担心了,担心自己上不好这门课。

  虽然八年级地理主要是学*中国地理,包括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与中国的区域差异,相当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学*起来兴趣应该更加浓厚,学*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一些。但是在做课程的教学计划是就面临很大的问题。面对这仅有四章的内容,如何讲解,如何上好这门课?怎样进行课时安排?着实让我很头疼。好在有许多热情的同事,是他们帮我分析问题,又耐心帮我解决了教学计划与课时安排上存在的问题。

  正式上课后才发现,虽然八年级地理涉及的内容中有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已经在七年级学过了,但对于初中地理在中学的地位,大多数同学对地理的认识不够,所以许多讲过的只是由于课后没有巩固记忆,早已被学生忘记了。

  针对地理这门课主要是要让学生识图、绘图、理解性记忆的特点,我又仔细修改并制定了具体的教学措施: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强化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和解释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加强课后的辅导,注重学以致用。开展各种地理小知识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提高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搞好单元测试,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以确保所授知识的准确性,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品质。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在备课、讲课之前,从感性材料入手,吃透教材内容与新课标要求。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目标、重难点与教法学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如何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学*地理知识是对生活有用的,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从而树立应用知识为人们生产、生活服务的观念。例如,在讲解中国的行政区划这一节课是,由于本节知识容量大,识记内容较多,学生记忆有一定的难度。[为您编辑]所以在充分运用中国政区图的基础上,我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如通过让学生反复做读图、填图和拼图的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同时我演示拼图,引导学生看图、填图,使死图变活图,吸引学生的注意。感知,然后组织学生拼图竞赛,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学*,实现愉快教学。通过上网查询还发现了记忆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的顺口溜:两湖两广两河山,四市四江福吉安;云贵川内青藏新,陕甘两宁加海南;港澳是我好河山,台归之日盼团圆。这对于学生的兴趣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 2

  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二文科班的地理教学工作。为了抓好教学,本人本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课前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督促学生及时完成作业并复*,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具体主要是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教学质量,上好每一堂课。为了上好课,我课前做了下面的工作:

  1、今年是我校实施新课程教学的第三年,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提高,我坚持课前阅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地理教育》等书籍。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新课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如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惯,学*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二、重视课堂管理。

  做为一名教师,我十分清楚课堂管理的重要性。我深知,有了一个科学的课堂管理,那教学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为此,我十分重视课堂管理,在课堂上向45分钟要质量。一般我一进课堂,就以自身饱满的情绪影响全体学生,使学生们也能以饱满的,高涨的情绪来上的我课,然后抓紧学生精力最集中的时间把本节课的重点学*完,把难点剖析清楚。接下来学生的精力开始涣散了,课堂秩序有些不稳定了,这时我来个地理小故事或小幽默,改变一下课堂气氛,待学生精力又集中时,及时把重点,难点巩固。至于简单易懂的知识,我一般是让学生相互讨论来完成,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效果也不错。

  三、虚心学*,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

  一个教师最先被要求的往往是他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是做一个成功的教师,还是成了一个误人子弟的教书匠?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多次的听学校各位老师的公开课,让我有了学*观摩的机会,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多次的组内教研活动,让我有了检查自己的时机。另外,本期学校与长沙市一中联合办学,因此,每次上课之前我对长沙市一中的教学课件认真的加以分析,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取其之长,使课堂教学更能贴*学生,"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评好每一堂课;反思好每一堂课"成了我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途径。

  四、教学中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这是初二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特点,我在教学中经常围绕这一主题来展开教学,发挥地理教育的功能。如: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资源观和人口观等。比如在讲到"**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时,以课本中的地图为素材,进行探究,并对课本知识进行了拓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读图分析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又如:在讲到"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时,着重教育学生:要珍惜和节约使用水资源,要保护水资源,以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五、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中学的学生爱动、好玩,有些学生缺乏自控能力。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对学生微微笑,说说笑,或者说说他的优点。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以上我在本学期的工作总结,成绩是肯定的,但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虚心学*,使自己的教学水*更上一层楼。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 3

  这学期我担任八年级整个年级的教学任务。现将一学期的工作作如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一、认真分析、制定合理的学期教育教学计划

  本学期八年级所使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地理教材。其内容主要是中国地理第一至四单元。包括“居民与人口”、“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与文化”等。我希望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基本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方面的初步知识,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并进一步掌握学*地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当我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通过提问我才发现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十分薄弱。于是,我通过与各班主任老师、部分学生代表进行沟通,了解同学们的学*态度、学*方法;通过上期的期末检测成绩,分析同学们的学*效果。同时,从与同学们的交流、交谈中,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呼声和感受,为他们打开一扇心灵的窗口。

  在此基础上,根据我校明年地理学科要参加统考的实际情况,决定从本学期开始培养学生的备考意识,并在教学时数、教学进度上提前安排。据此,本学期除完成八年级地理上册的教学任务外,还将组织学生学*下册课本的部分内容,为复*奠定基础。

  二、自觉落实教学常规

  1、 由于自己是一名“非专业”的地理老师,要真正具备相应的学科教学能力,就必须付出比别人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此,我认真研究教材及学生,悉心查阅资料,学*时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有时,为了备好一节课,不厌其烦地向同学科老师请教,吸取他们的经验。*日里,积极利用网络和配套教学光盘,查找、整合课程资源,为上好一节课作有效的准备。

  2、教学中我力争做到精讲,把重点放在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上,避免面面俱到、拖泥带水等一些问题的出现。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熟悉教材文本,重视读图训练,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掌握学*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课堂学*实效。训练题力求让学生当堂完成,对突出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指导。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3、认真对待每个同学的作业,因材批阅,为每位同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都在六十人以上,每批改一次作业就是一项沉重的工作。每次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本,我觉得它不是负担,而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对成绩差的同学的作业,我更显得认真仔细,要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因为,作业是与他们最多的交流、与沟通方式。像《5》班的谭家杭同学,上学期期末地理考试不及格,而本学期他对地理产生了新的兴趣,作业做得认真了,成绩也提高了,每一次测验都在及格以上。这与我对他的激励和“作业交流”是分不开的。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我基本上不划“×”,针对错题我或画上一个圆圈,或在题的旁边划上一个“?”,有时也给一些提示性的评语,告知学生应该怎样避免错误。

  4、除教学随堂评价外,力求适时进行单元形成性检测,以了解学生的学*效果。虽然有时成绩不尽人意,但我没有放弃希望。因为许多同学不仅仅是地理基础薄弱的问题,还有学*态度、学*兴趣等方面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解决,显然还有些难度。尽管如此,我仍然以积极的心态,坚持培优辅差。且盼望期末有一个好结果。

  三、积极参加校本研究

  1、自觉进行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运用与实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听评课、优质课竞赛、教育技术能力大赛等校本研究活动。虽然自己的水*和能力比不上许多优秀教师,偶尔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我并不气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以后的学*和工作中,我仍将一如既往的“激情飞扬”。

  2、学以致用,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运用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合理进行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摸索的教育教学方法。利用可利用的时间,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一种有声有形、师生互动、快速便捷、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力求实现化的教学目标。

  “心若在,梦就在”。勤奋学*,努力工作,是我永不改变的目标与追求。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 4

  从事地理教学工作已经十多年了,地理学科对我来说不是专业,再加上地理学科在学校、社会、家长、包括学生在内都视为 “副科”。因此学生不重视,学*上不肯下大功夫,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地理课,爱上地理课,在*时的教学中我也在中苦苦的思索着。

  1.激发学生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地理学科由于涉及面广,所须记忆的地点、现象、事件纷繁复杂,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教起来枯燥,学起来无味,考起来难。为避免陷入此局面,我在教学中尽量运用知识性、趣味性、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来尝试着教学。

  知识性是要求学生掌握教科书上地理知识,这也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为此对每一章节的内容自己都要吃透,凡要求学生读背的知识自己首先全部掌握(包括图)。甚至在有意无意中让他们发现我们的老师竟然能把课本都背下来,让他们在内心里敬佩老师,受其感染的同时,自己也就下功夫学*了。

  趣味性则是为避免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进行的。活动是现在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运用得体,便可激发学生思考地理问题的兴趣,积极去探索,去学*。在地理课中,我始终把地理知识的学*和地理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活动带动知识学*和技能培养,让学生动起来。比如,在讲《黄土高原》一节时,课文提到“脆弱的生态环境”。上课时,我又引导学思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会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哪些影响?然后我展示了一组图片给学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会带来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下降等。紧接着再问究其原因,让学生发散思维、讨论,然后老师提示,水土流失与植被有没有关系?植被与

  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植被的保护,破坏了环境,会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时注意养成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惯。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并自行设计或补充一些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现象,以展示地理课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智力价值,初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总结归纳的思考能力。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去。就如孔子所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兴趣才会使他们产生无穷地渴望和勇往直前的热情。因而在教学中要学会适时地进行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情绪的调动,促使每位学生都被你深深吸引,促使他们自始至终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地探究氛围。

  2.沟通师生感情,鼓励学生发言

  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积极性还来源于师生思想感情的沟通,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看到成绩优秀的学生,还应特别关心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常有自卑感和对教师的戒备心理。为此,我常以一些较简单问题让他们回答,即使回答错了,也肯定他们敢于回答的精神,并尽可能找到他们回答中的合理部分加以肯定,作为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对其肯定、表扬和鼓励,消除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相信只要我举手回答问题,就是一种勇气、一份自信;渐渐地他们就变被动回答为主动举手参与讨论了。

  3.发挥课代表优势,主动管理学生

  课代表作为老师的助手,不仅仅只是收发作业如此简单了事。让学生参与管理学生,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有一种紧迫感、压力感。意识到如果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让就无法去要求别人。八(4)班的郭行政同学,原是一个学*马虎、上课不注意听课,地理成绩一般。但是自从担任地理课代表以来,协助老师严格要求班内学生,认真及时收发作业,自*课布置作业、读背听写。不但地理成绩进步很快,其他学科成绩也有很大提高,着实成了老师教学的好帮手。

  4.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本人是非地理专业老师,对于所有地理知识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再加上地理学科知识面牵涉甚广,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时往往不能做到一气呵成,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艺术。同时对于怎样学好地理,本人也没有什么较好的方法,在教学中只好要求学生认真听课,多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把握好每一节课重难点。对于部分需要记忆的内容强调学生必须死记硬背。缺乏一种形象无意记忆方法。这样就是把知识变死了,学生学起来也感觉到枯燥无味。不能很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育教学的园地里,距新课改理念还有一些差距,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要以我满腔的热情,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使自己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在自己的岗位,要具有永不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勇于实践,勇于探索,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和思想认识水*、教育教学水*和科学素质,为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为我所选择的职业献出我毕生的精力!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 5

  时光飞逝,转眼间踏上教师工作岗位已经半年了。这一个学期,我担任的是八年级7个班的教学工作。“万事开头难”在工作的初期,我确实感到了很大的困难。那时候,对于除了两个月的实*之外,毫无工作经验的我,面对新接手的工作,面对那一双双明亮乌黑的眼睛,我的内心是紧张并激动的。在这半年里,有经验,有教训,有挫折,也有喜悦。回顾本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使我在教学中得到很大的收益。以下,本人谈及一下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心得:

  一、初二地理学科教学目的要求

  学*地理主要是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懂得自学地理的方法,教会学生阅读地图,并熟悉它们,为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初中地理第三册主要讲述了中国的疆域与人口、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区域差异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八年级共有学生300多个,由于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对外界了解甚少,给学生学*地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期中考试统测来看,*均分和及格分都很差,教学成绩仍不够理想,还需多多努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新老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熟悉教材,不了解重、难点,也不知道应该怎样上课。对此,我的心里十分着急,生怕因为课上得不好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对这门课的兴趣。所以, 在教学方面,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虚心求教,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首先是做好备课工作,新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加贴*生活,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讲课时加入生活元素。对此我仔细阅读地理教学参考,通过认真阅读研究和经常上网了解相关的学科信息,还关注每天的新闻时事等,通过这样可以说经常可以在课堂上加入一些新鲜元素。当然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学*方法和学**惯。我通过课堂观察、课后了解和测验了解他们的原有基础,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考虑教法,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和安排活动,既备教材,也备学生。

  再者,在课堂上我选择传统与自由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也是我的一个心得体会,把主要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给出,然后采取组内合作和组间竞赛来分析解决问题,最后评出优胜组,此法颇受学生欢迎。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出“看书、听讲、用图、动手、动脑”等方法和要求,并可利用“地理学*”图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的形式。针对初二学生的特点,要求应简明具体而又切实可行。并经常督促检查,养成学生很好的学**惯。

  还有,适量适时的练*、作业和测验也是必要的。课后通过对学生的作业、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在每次测验中总结学生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加以强调订正。让学生改正后告诉我为什么,确保他们真正懂,使知识真正得到理解巩固。

  最后,为了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对学生分层次进行适当的培优扶差。对于中等生,主要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启发他们的思维。对后进生,要进行思想补差和知识补差,二者不可偏废。坚持对差生进行分类补差,采取集体和个引辅导的方式,逐人逐科落实。

  当然,在工作上我还是存在某些不足。譬如,课堂上不能及时地关注到每个学生,让每个人都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因为教的班级多,不能把每个学生的学*效果都落实到位等等。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优选【五】份(扩展6)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实用五篇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 1

  教学目标:

  1、 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在地形图上能找出不同走向的山脉。

  2、 运用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类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教学重点:多种多样的地形及主要地形区的记忆。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多样的地形特点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结合地图回顾一下这个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山脉依次是什么?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依次是什么?想一想,我国这样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这节课,我们接着了解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想一下什么是地形,它包括哪五种类型?(学生: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的总称,它包括山地、高原、*原、丘陵和盆地)接着,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学生: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基本特征。

  (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讲授新课

  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请同学们欣赏以下彩画。

  读:课本24~25页彩画,引导学生判断是什么类型的地形。

  提问:提到地形,我们自然地就想到了山地和山脉。什么是山脉?同学们回忆一下。学生答后,教师补充小结:山地的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这样的山地就叫做山脉。

  讲解:从图2.4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犹如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那么,山脉走向是怎么回事呢?我国又有哪些不同走向的山脉呢?请看投影。

  读图2.6“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判断:

  判断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说一说我国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各有哪些?哪些山脉还是省区界线?(归类整理)

  读图连线:下面,同学们在课本26页《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上,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似东西走向的山脉连接起来。如先将天山、阴山和燕山连成一线;将昆仑山、秦岭和大别山连成一线;将喜马拉雅山脉和南岭连成一线;再将长白山和武夷山连成一线;将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连成一线;将贺兰山和横断山连成一线。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山脉也往往成为我国地形区或省区的大致分界线。

  (读图填表)观察图2.6“中国地形网格”,请同学们对照图2.4,将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名称认真地填写在下表中。

  讲解:从《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上可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不同走向的山脉犹如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纵横交织在祖国大地上,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板书)山脉和山脉之间镶嵌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原。

  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四大高原依次为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北部的内蒙古高原、中部的黄土高原和南部的云贵高原;四大盆地依次为新疆天山南侧的塔里木盆地、北侧的准噶尔盆地、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和横断山脉以东的四川盆地;三大*原依次为东北*原、华北*原和长江中下游*原)阅读思考:阅读课本P26上面《地形与民俗》资料,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上的民俗与当地地形有什么关系?学生答后,教师小结:可见,有什么样的地形特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俗*惯,民俗*惯深受地形的影响。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首先明白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特征,在此基础上着重搞清了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及其两侧的主要地形区。

  二、地形复杂多样

  我国主要地形区分布和特征:

  1、山脉:

  ①东西走向向 ;

  ②南北走向;

  ③西北—东南走向 。

  山脉分布特征:网格状骨架

  2、四大高原

  ①青藏高原:雪峰连绵——第一级阶梯、“世界屋脊”

  ②内蒙古高原:一望无垠

  ③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④云贵高原:崎岖不*

  3、四大盆地——主要分布在第二级阶梯

  ①塔里木盆地

  ②准噶尔盆地

  ③四川盆地

  ④柴达木盆地(第一级阶梯)

  4、三大*原——第三级阶梯

  ①东北*原

  ②华北*原

  ③长江中下游*原

  教后记:

  通过景观图片的认读,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知道了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熟悉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地理位置;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国主要山脉及其走向。

  2.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五种地形的面积比例。

  3.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景观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图中提取多种信息,归纳分析相关地理特征(本章主要是地形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2.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

  1.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2.熟记较多的地形区名称。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原)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欲望和爱国热情。

  二、新课教学

  (一)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设疑导读

  (1)有没有同学知道,在地球陆地表面有哪些地形类型呢?

  高原、山地、*原、丘陵、盆地。

  (2)我们为什么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呢?他们呈现出什么特点?

  ①类型齐全。

  ②纵横交错、相互交织。高原中有盆地,盆地间夹着山脉,山脉间又镶嵌着*原、高原、盆地。

  ③在每一种地形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看图学新知

  下面我们再来具体地认识一下我国的一些地形。

  (1)高原:我国有四大高原,它们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请一位同学告诉我们,这些高原都在什么地方。(青藏高原在西部,云贵高原在西南,黄土高原在北方,内蒙古高原在黄土高原北面。)

  它们虽然都是高原,但是还是存在很大差别。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里有高原牧场、荒漠、草原,还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山脉、高峰,比如珠穆朗玛峰。山巔白雪皑皑,冰川广布。黄土高原身披深厚的黄土,地形丰富多彩。黄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方沟壑纵横。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农田多为重重叠叠的梯田,城市、村庄多集中在“坝子”里。内蒙古高原地面*坦,一望无垠。东部水草丰美,西部是荒漠草原。

  (2)*原:集中在东部,这里经济发达,人口集中。有三大*原:东北*原、华北*原、长江中下游*原。

  (3)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如东南丘陵,地形起伏和缓,也有不少人口生活在这里。

  (4)盆地:主要位于群山环抱中。主要的是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3.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下面让我们对照图2.3来分析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面积比例。

  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山地、高原占有很大比例,如果再加上丘陵,比例可以达到70%.这说明山区在我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广大的山区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开发建设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困难,但也有不少有利条件。请同学们从利和弊两个方面来考虑山区对我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

  (二)认识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1.我国有众多的山脉,请同学们首先阅读《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让我们从图中找出一些规律,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山脉的走向主要有哪几个方向?

  (生答)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2)在几个主要方向上有哪几条山脉?

  (生答)

  ①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②南北走向的山脉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③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长白山、武夷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④西北-东南走向的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⑤弧形走向的有喜马拉雅山。

  大家看看,在这些走向中,哪些走向的山脉比较多呢?(以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为主。)

  2.完成课本P25“活动2”和“活动3”.

  我们按照课本的要求,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将不同走向的山脉分别连线。

  连线以后,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盆地、高原、*原等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三、课外作业

  此节课我们学*了我国的五种地形,同学们下课后去调査一下我们家乡所处的地形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进而对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高原、*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思路及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

  2、这节课,我们接着学*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种类型?

  3、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我国五种地形都具有)

  4、引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课题。

  (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二)新课,合作探究:

  1、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画片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地形。

  2、提到地形:(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活动:首先教师把中国轮廓图画在黑板上,然后根据学生读图《我国地形图》,分别请三个学生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原都板书在黑板上。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 4

  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等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程引入:上节课老师留的课后延伸是请同学们说出图中的的地形区位于哪些山脉之间。同学们都认真看图了解了吗?我要考察考察大家。

  温故知新:请说出老师给出的地形区大致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青藏高原:主要位于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横断山脉以西

  内蒙古高原:主要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祁连山以东、长城以北

  黄土高原:祁连山以东、太行山以西、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云贵高原:横断山脉以东

  过渡承转:这是我国著名的四大高原,明确了位置,我们再来看看各大高原有何特点。

  四大高原:(观看视频)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四大高原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

  (练*巩固)将我国的四大高原的名称与其特点连线:

  过渡承转:四大高原主要位于我国的西部和北部,我们看看除了高原外,我国西部和北部还有哪些地形类型的地形区。

  温故知新:还是请看图说出老师给出的地形区大致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塔里木盆地:昆仑山以北、天山以南。

  准噶尔盆地: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

  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以北、祁连山以南。

  四川盆地:横断山以东、巫山以西、秦岭以南。

  四大盆地:(观看视频)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四大盆地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

  (练*巩固)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些描述和图片分别指的是哪个盆地?先选字母再说盆地名称。

  “我国最大的盆地,当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是A,塔里木盆地。

  “内部多丘陵,西部有*原,有‘紫色盆地’之称”。是C,四川盆地

  “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大盆地,有‘聚宝盆’之称”。是B,柴达木盆地

  “是我国最靠北的盆地,内部有沙漠”。是D,准噶尔盆地

  过渡承转:以上我们认识的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都是位于我国中部和西部的重点地形区我们再看看我国的东部还有哪些大的地形区?它们又是以哪些山脉为界?

  温故知新:请说出老师给出的地形区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东北*原:大兴安岭以东、小兴安岭以南、长白山以西。

  华北*原: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

  长江中下游*原:巫山以东。

  三大*原:(观看视频):还是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三大*原在大小、海拔、特色、别称等方面的特点。

  (练*巩固):请同学们根据视频和图片来描述该*原的主要特点。

  华北*原:我国第二大*原,开阔*坦,海拔多在50米以下。又称“黄淮海*原”。

  长江中下游*原:东西狭长,宽窄不一,地势低*,最低。河湖众多,有“水乡泽国”、“鱼米之乡”之称。

  东北*原:我国最大的*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黑土广布、沃野千里。

  过渡承转:在我国的东部除了*原外,还有低缓的丘陵。

  认识丘陵:主要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

  过渡承转:通过以上的经历,同学们感受到我国地形的复杂多样了吧。现在有个问题,这五种基本地形类型我国都有,它们是五分天下的吗?面积各占全国面积的比例一样吗?肯定不一样,那又是怎样的呢?

  读图归纳:请同学们读我国各地形占全国面积百分比图,按从大到小排排序。

  各提一个字就是“山、高、盆、*、丘”

  通常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山区,算一算我国山区面积占全国的比例?约占2/3。由此说明我国地形在所占面积比例上讲又有着“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

  思考探究:从地形类型的种类上讲,我国地形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从各地形类型面积所占比例上讲具有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请同学们思考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生产生活会有何影响呢?

  有利影响:发展多种经营,在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不利影响:修路难,交通不便;耕地少,对于发展种植业不利;地质灾害多发等。

  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课下找一个我国山区经济开发的实例,了解其开发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开发的策略及取得的成果,写成调查报告,在班级主页上与同学们交流。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 5

  教学要求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结构分析

  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中国地理仍然适用,教材的这种顺序上的安排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教材中的三个小标题“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是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甚至经过计算才能得出。表面上看起来*行的三个特点,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在这一节的课文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本节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内容点析

  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斑斓的颜色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形象、直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地区的地势走向。

  2、图2.1和图2.2是关系十分紧密的两幅图像,对这两幅图的阅读和分析是学生理解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关键。图2.1加注了海拔高度的网格线和经度线,可以从图中方便地读出各个地形区的海拔高度,并与分层设色地形图进行比照。图2.2是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示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不同,它的颜色不代表准确的高度。这幅图主要是便于学生分清阶梯的界线,而阶梯的内部特征和*均海拔等则要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剖面图来分析。

  3、一般来讲,我们将地形分为五种类型:高原、*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结合图2.4中的景观图可以总结出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地或和缓的丘陵。

  4、山脉的走向是以地图上的方向为基础的,但与方向的表示方法略有不同,不能表示为向南走向或向北走向,而应该是南北走向。图2.7给出了四种山脉走向,在实际读图过程中,有些山脉的走向并不是标准的正方向,可以采取*似的方法。例如:大兴安岭和太行山可以看作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5、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这是中国地形分布的一大特点。除了教科书活动中所提出的山脉,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祁连山北侧为内蒙古高原,南侧为柴达木盆地;秦岭北侧为黄土高原,南侧为四川盆地等。除了自然地理界线以外,山脉有时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例如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等等。

  6、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深厚的地方,黄土的特点是土质疏松,再加上这里多暴雨、缺乏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图中所描绘的就是典型的黄土地貌,有宽广而*坦地面的黄土高*原被称为塬;有长条脊线的是梁;各自独立的丘状土山是峁。窑洞是黄土高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典型的杰作,这种特殊的“建筑”,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在一定的高程内向纵深掘进,挖成拱形窑洞,施工技术和工具简单,也不需要贵重的建筑材料,就获得防风避雨、冬暖夏凉的功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7、“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举世闻名的《敕勒歌》创作于一千四五百年前的北齐时代,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内蒙古大草原兴旺发达的景象。据考证,敕勒川指的就是阴山之南的草原地区。内蒙古草原宽广辽阔,一望无际。除镶嵌在东部边缘和内部几条不高的山脉外,其余大多为“远看似岗阜,*看成*地”的波状起伏高原。这里的蒙古族同胞正是充分利用了内蒙古高原丰富的草场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

  8、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1/4。它的*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的边缘和内部分布着一系列雄伟的山脉,高山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山脉之间,高原起伏*缓。由于青藏高原海拔很高,因此,高原内部的山脉一般相对高度不大,“远看是山,*看成川(*地)”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真实写照。

  9、教材提供了一段有关“地形与民俗”的阅读材料,教师在分析这一段材料时应注意,地形可以对当地风俗*惯起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很多风俗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发生变化,例如新建的南昆铁路对云贵高原的对外交通就起到了很大作用。

  10、山区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面积的2/3。

  11、山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上,山区具有我国70%的淡水资源、大量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广袤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山区也存在着耕地面积小、交通不便等自然方面的劣势。再加上山地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年来开发强度偏高,研究程度不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山地环境不断恶化,山地灾害频繁发生,山区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生活较为贫困。发达国家的实际证明,只要重视山区开发和山地研究,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山区经济能够迅速发展,达到甚至超过*原区的经济发展水*。

  教学建议

  在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注意,不要过分注重学生对具体地形名称的记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会使用地形图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另一重点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引入新课】

  1、过渡引入:复*上一章所学*的有关中国的人口、民族等知识,进行过渡:我们中国人生活在怎样的一个自然环境之中呢?这样的新课引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把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交代。

  2、设问引入:根据这节课所要学*的有关地势和地形的知识,向学生提问: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地形区吗?还可以进一步引导:你知道哪些高原、*原、山脉、盆地、丘陵的名称?这样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景,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3、联系实际引入:从学生所在的地形区讲起,如果学生不知道名称,可以先从地形的特征引入,从学生可以看到的地形景观说起。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入新课使学生有亲切感,也培养了学生对日常事物的观察能力。

  4、图片、视频引入:课前准备我国不同地形区的图片资料,或者我国各地形区的视频短片,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带领学生读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进一步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推测中国地势是否有可能呈阶梯状分布。复*有关地形剖面图知识的基础上,读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证实刚才的推测。

  3、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一项内容,明确三级阶梯的界线,同时提出问题:三级阶梯的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建议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第22页图2、2时,准备一些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区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这里不必过早地出现大量的地形名称,掌握地形种类就可以了。

  4、对我国的地势特点进行评价。这一教学过程可带领学生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2题到第4题。可采用分组讨论的办法,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专题,然后派一个代表发言,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最后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要点归纳如下。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

  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可以自制一个透明小水槽,用实验来说明阶梯交界处的水能资源。同时可以自制复合投影片,将长江、黄河、珠江上的主要水电站的位置和三级阶梯示意图复合在一起,来说明我们对这些水能资源的利用。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地形复杂多样】

  1、复*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高原、*原、山脉、丘陵和盆地。读第24页图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找一找这五种地形在我国是不是都有分布,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结论。教学中也可以和已经学过的一些国家进行对比,突出我国地形的这一特点。

  2、讲解关于山脉走向的概念,完成第26页的活动1。讲解山脉的走向,板图的效果也很好。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如下。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3、对照第24页中国地形图,完成第26页活动2和3。鼓励学生将这个练*深入下去,尝试多分析练*中所没有的山脉界线,教师也可补充一些人文地理的界线。

  4、不同种类的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本节的学*重点之一,教师可以分三步进行教学。

  首先通过第25页的四幅景观图,配合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高原的畜牧业、青藏高原的牦牛和云贵高原的梯田,说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是如何巧妙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的。

  第二步针对教科书第24页的4幅景观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地形种类的特点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最后带领学生阅读第26页的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随着科技水*的提高,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了还是越来越小了?

  对于教学条件较好的地区,也可以布置学生围绕“地形对人们的影响”这个专题,课下去搜集材料,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和交流,针对人类和地表形态的关系进行讨论。

  总之,在这段教学中,过程和结论同样重要,应该让学生体会探求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记住零散的知识。

  【山区面积广大】

  1、过渡:通过前面的学*,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是多种多样的,你们知道各种地形分别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多少呢?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

  2、完成第29页活动的第一项,在绘制饼状图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先计算出所对应的圆心角,再将相应的份额标注在图上,最后涂上颜色并添加图例和注记。

  3、向学生介绍山区所包括的范围,并得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

  4、讨论山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结合第30页活动的第2项,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讨论有利条件,另一组研究不利条件,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发言,相互补充,鼓励不同意见的相互争论。

  5、完成第30页的活动第3题,这项活动应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地处山区的学校应尽量联系实际,探讨解决本地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原地区的学校可以展开如何帮助山区脱贫致富的讨论,研究*原和山区经济的互补性等问题。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研究、讨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