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教案优选【五】篇

首页 / 教案 / |

  《长度单位》教案 1

  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

  ��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

  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

  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长度单位》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教法设计:

  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

  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能力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德育点:

  1、使学生在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惯。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长度单位》教案 3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 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 练*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 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长度单位》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直尺、卷尺。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激发探究意识

  让学生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的物体,太麻烦了!

  1.复*回顾。看看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比划5厘米、10厘米的长度。

  3.用学生尺测量黑板的长。

  (1)请一名学生拿着学生尺到讲台前,告诉大家他(她)的尺的长度,再量出黑板的长度,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看量了几次,发现了什么。

  (2)请测量的学生和观察的学生谈感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认识长度单位“米”

  (1)教师介绍长度单位“米”,并板书课题--认识米。

  课件出示:“米”的确定与演变。

  教师介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板书:米、m)

  (2)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教具“米尺”,并介绍:测量较长的长度要用到“米”,这个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教师边说边用米尺在黑板上画出一条1米长的线段。

  2.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1)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身高、一庹与1米长进行比较。

  (2)通过观察,感受“1米”的长度。

  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通过测量,进一步体验“1米”的长度。

  让学生测量绳子,找出1米、2米、3米……分别有多长。

  3.探究“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猜一猜,估一估。

  师: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1米有这么长(指着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1厘米有这么长(边说边在黑板上1米线段的下面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段),大家估一估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让学生猜一猜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并说明理由。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此处要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将“1米”具体化,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2)观察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数完后,教师提问: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3)课件展示。

  用课件展示:10个1厘米就是10厘米,1米里有10个10厘米。

  再次理解:100厘米=1米。

  三、拓展延伸,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

  1.课件展示:介绍不同的长度测量工具及其各自的特点。

  2.实际测量:完成教材上第9页练*一第5题。

  四、反馈评价,深化理解

  基础练*

  1.填一填。

  2.教材上第8页练*一第3题。

  3.教材上第8页练*一第4题。

  拓展练*

  比划30厘米、50厘米、80厘米、1米分别有多长。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米m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教学比较顺利,特别是对测量,学生都很感兴趣。对于米的认识和1米的长度的建构,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好。但是,由于测量活动学生不是很熟练,有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到测量的方法和数据的感知上,因此,有少数学生还是没有落实,要加强学生的组织教学。

  《长度单位》教案 5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刻度尺、图钉、各种不同长度、不谈色的纸条。

  教学过程

  步骤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2、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过程中的感受。

  3、贴在黑板上一张纸条,让学生来量。(很不方便)

  4、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块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刻度尺。

  认识厘米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主

  四、要让学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说说那些物体的长是1厘米。(图钉,某个手指等)

  (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实际长度。

  用厘米量

  (1)小组合作,两个小组的纸条,并讨论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学生总结方法:量时要把持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在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

  (3)请一名学生量黑板上的纸条,边量边说量的方法。

  巩固练*

  练*一第1题

  让学生说说量的方法

  第2题

  量出几厘米,就在纸条上画上竖线,写上几厘米。

  第3题

  练*是,一要学生明确量的地方,二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反思

  第三课时

  教案设计者:姬王小学--田茂庆

  教学内容: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学生尺、等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引起认知冲突

  请学生用厘米量黑板。(课独自探索,也可与他人合作)

  展开

  认识米

  提问:这样测量你感觉怎样?

  (麻烦)

  要想方便的测量就要认识另外一种尺子--米尺。

  介绍米尺

  展示米尺,告诉学生从1-100厘米着一段正好是“1米”。

  建立表象

  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获蒋两臂张开伸*庸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用米量

  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的绳子长是多少厘米

  汇报方法

  (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

  实践活动

  测一测,你跳远的距离是多少米?

  四人一组,分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学监督帮助。

  量一量:黑板长、宽,教室长、宽及教室门的高和宽。

  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1、小华用一根3米长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2、找一根绳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课树干周围有多长。想一想,应该怎样量?

  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1米到底有多长?怎样估测物体的长度?

  作业安排:略

  反思

  第四课时

  教案设计者:姬王小学--田茂庆

  教学内容: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

  教学具准备:尺子、课件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了图形的初步认识,你能说出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吗?

  (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我们在画这些图形的时候,他们的边都是由线段组成的。

  课件演示:将图形分解成线段。

  告诉学生上面这些都是线段。

  测量线段的长度

  用尺子量一量课本第五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把两德的结果些在书上。

  线段与曲线的对比认识

  线段“直”的特征。

  屏显: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分组讨论

  ......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多线段有哪些认识?

  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在纸上任意画一条线段。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线段的画法。

  指导线段的画法

  猜一猜游戏

  课件出示同一条线段(横着和竖着的)猜一猜哪条线段长一些?

  引起学生的争论,争论后课件演

  八、示:把两条线段重合比一比。

  学生操作:

  如果你不相信,你就做两张同样长的纸条式一式,要一张横着,一张竖着看。

  动手做一做

  请同学们任选一条铁丝,做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并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

  谁能找出我们生活当中物体上的线段。

  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线段的有关知识,你对线段有了哪些认识?


《长度单位》教案优选【五】篇扩展阅读


《长度单位》教案优选【五】篇(扩展1)

——《长度单位》教案 (菁华3篇)

《长度单位》教案1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的长度最好用相同的工具来量,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具:1角硬币、回形针、小方快、小刀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二年级的小朋友,比身高。

  一、激趣引入:

  师国庆节到了,聪聪和明明正在准备宣传板报,看多漂亮!(出示没有花边的板报)咦,好象还缺点什么。贴上美丽的 花边吧。一会儿,他们就完成一大半了(出示贴了两种花边的板报),聪聪说:我的贴得快。明明说我的贴得快。同学们你们说谁的速度快?(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1:聪聪的速度最快。她贴的花边长些。

  生2:明明的速度最快。他贴的花边长些。

  生3:一样快。他们贴的花边一样长。

  师:到底谁贴的花边长?我也看不出来。你们有什么办法比出花边的长短呢?

  生:可以用铅笔来量一量

  师:你的办法真好!当我们用眼睛不容易看出物体的长短时,就可以找一个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

  二、探究新知。

  1、用不同的物品量相同的长度。

  师:比如,我们要量着本数学书的宽,(出示数学书,老师带着学生摸一摸数学书的'宽)也就是这条边有多长,我们可以找些什么物品来量呢?

  生1:我找三角片

  生2:尺子

  师:不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来量呢?

  生3:小刀

  生4:橡皮

  ……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物品,就放在你们桌子上的文具盒里。下面就两人一组,没个同学选取一种物品来量数学书的宽。开始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数学书的宽)

  师:都量完了吗?请你上去量给大家看看。(点一生带回形针上展示台来量数学书的宽)

  师:请大家仔细看看,他量怎么样?

  师:你也是这样量的吗?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来量的?数学书的宽有几个物品那么长?

  生1:数学书的宽有7个硬币那么长。

  生2:数学书的宽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3:数学书的宽有2把小刀那么长。

  生4:数学书的宽有15个小方块那么长。

  师:都是量的数学书的宽,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1:因为我们用的物品不一样有的是回形针、有的是硬币。

  师;对呀,用不同的物品量得到的结果都不一样。有的人量的结果又相同,这是为什么?

  生:他们用的饿物品是一样的。

  师:看来我们要得到相同的结果就要用相同的物品去量。

  2、 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

  师;好,我们再用手中的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度好吗?

  (学生动手量,师巡视指导)

  师:都量完了把谁来说一说你们组量的结果

  生1:文具盒有3把小刀那么长

  生2:文具盒有9个硬币那么长

  生3:文具盒有7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4:文具盒有20个小方块那么长

  师:请观察并比较一下两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怎么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小组交流讨论)

  生1:课本的宽有7个硬币那么长,文具盒有7个回形针那么长,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师:为什么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生:因为两次用的物品不一样。

  生:文具盒比课本的宽要长,正好7个回形针比5个回形针长。

  师:你们听清楚他们说的吗?请你在说一遍。

  师:你们真会观察,用同样的物品做单位来测量就能很快比出物体的长短。(板书)

  师:刚才我们在量数学书的宽,文具盒的长的时候,正是用了不同的物品,也就是用了不同的长度单位(出示课题:长度单位),才使得我们量出的结果各不相同,还与事实不符。所以,我们在去量物体长度的时候,选择做标准的物品就应该

  生1:相同

  生2:同一物品

  生3:一样的物品

  ……

  师:对,要用统一的物品,要有统一的标准,要把长度单位统一。(补充课题:统一)

  师:我们把课题一起来读一遍。(学生读)谁来说一说统一长度单位是什么意识?

  三、有趣的故事。

  师: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都知道统一长度单位非常重要,让我们一起回到古代看一看吧——(故事略)

  他们为什么要打架?

  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不打架?

  四、标准的选择

  师:我们现在明白了,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同学们认为选择什么物品做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1:小刀

  生2:硬币

  生3:小方块

  师:量较长的物体,我们就用较长的物品做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我们就用较短的物品做单位。如果要量这张小贺卡的边,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小方块

  师:好,我们就用小方块做单位来量贺卡的长边和短边

  学生操作后汇报

  师:贺卡的长边有——14个方块长,贺卡的短边有——10个方块长,长边比短边多几个方块长?(4个)

  五、巩固练*

  (1) 师:先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几种蔬菜——(师演示课件:由凌乱到整齐。)

  这里的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长呢?这到题是我们课本第2页“做一做”的第一题,请同学门在书上完成

  (2)同学们在看,这里有一些文具——

  (师出示课件:)估一估,这些文具大约有多少个方块长?

  六、小结略

《长度单位》教案2

  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

  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

  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

  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长度单位》教案3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某些情景下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计。

  3、通过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4、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重难点: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大致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二、根据回答整理:

  1、米和厘米是我们测量物体时常用的长度单位。米用来表示比较长的物体,厘米用来表示比较短的物体。它们的英文分别是:m和cm。

  2、回忆1米、1厘米到底有多长。

  你还记得1厘米到底有多长吗?1米呢?

  ①用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距离表示1厘米。

  ②说说生活中哪有1厘米长的东西?如:手指宽度,方格边长,订书钉长度,语文书厚度等。

  ③具体估

  请大家拿出口算本,用你的手指估一估口算本的宽度。

  ④反馈,两种估法

  学生投影展示:

  一个手指估

  两个手指交替估

  哪种方法好呢?为什么?第二种更准确。

  ⑤用尺子量一量,口算本到底有多宽。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

  0刻度对准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0不见了怎么办?

  谁估得最准?

  3、那1米有多长,你还记得吗?

  生张开手臂。

  是的,1米大约是我们两只手臂张开的长度,有些小朋友可以手握住拳头,有些还要稍微收拢一些。

  练*:填上恰当的单位名称

  (1)、一本书厚约1( )

  (2)、电脑屏幕长25( )

  (3)、讲台长约130( )

  (4)、一棵大树高约5( )

  (5)、一幢大楼高20( )

  (6)、跑道长400( )

  4、厘米与米的关系。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400厘米=?

  5米=?

  知道这个关系,我们就可以进行计算了

  ①1米—1厘米=( )厘米

  1减1不是等于0吗?

  为什么不能直接减?单位不一样

  那怎么办?统一单位再减。

  ②1米+1厘米=( )厘米

  ③弟弟身高86厘米,他再长( )厘米,正好是1米。

  你是怎么想的?

  1米=100厘米

  100厘米—86厘米=14厘米

  三、复*线段师:在这一单元中,我们还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出示线段。

  1、线段有什么特点?

  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的,一条直直的线。

  2、画线段

  ①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②同桌检查是否画对了。要注意什么?端点、直、量一量。

  ③画一条比3厘米多2厘米的线段。检查。

  3、出现错例判断四、独立练*

  长度单位专项训练。


《长度单位》教案优选【五】篇(扩展2)

——长度单位教案范本五份

  长度单位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的长度最好用相同的工具来量,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具:

  1角硬币 回形针 小方快 小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国庆节到了,聪聪和明明正在准备宣传板报,看多漂亮!(出示没有花边的板报)咦,好象还缺点什么。贴上美丽的 花边吧。一会儿,他们就完成一大半了(出示贴了两种花边的板报),聪聪说:我的贴得快。明明说我的贴得快。同学们你们说谁的速度快?(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1:聪聪的速度最快。她贴的花边长些。

  生2:明明的速度最快。他贴的花边长些。

  生3:一样快。他们贴的花边一样长。

  师:到底谁贴的花边长?我也看不出来。你们有什么办法比出花边的长短呢?

  生:可以用铅笔来量一量

  师:你的办法真好!当我们用眼睛不容易看出物体的长短时,就可以找一个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

  二、探究新知。

  1、用不同的物品量相同的长度。

  师:比如,我们要量着本数学书的宽,(出示数学书,老师带着学生摸一摸数学书的宽)也就是这条边有多长,我们可以找些什么物品来量呢?

  生1:我找三角片

  生2:尺子

  师:不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来量呢?

  生3:小刀

  生4:橡皮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物品,就放在你们桌子上的文具盒里。下面就两人一组,没个同学选取一种物品来量数学书的宽。开始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数学书的宽)

  师:都量完了吗?请你上去量给大家看看。(点一生带回形针上展示台来量数学书的宽)

  师:请大家仔细看看,他量怎么样?

  师:你也是这样量的吗?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来量的?数学书的宽有几个物品那么长?

  生1:数学书的宽有7个硬币那么长。

  生2:数学书的宽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3:数学书的宽有2把小刀那么长。

  生4:数学书的宽有15个小方块那么长。

  师:都是量的数学书的宽,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1:因为我们用的物品不一样有的是回形针、有的是硬币。

  师;对呀,用不同的物品量得到的结果都不一样。有的人量的结果又相同,这是为什么?

  生:他们用的饿物品是一样的。

  师:看来我们要得到相同的结果就要用相同的物品去量。

  2、 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

  师;好,我们再用手中的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度好吗?

  (学生动手量,师巡视指导)

  师:都量完了把谁来说一说你们组量的结果

  生1:文具盒有3把小刀那么长

  生2:文具盒有9个硬币那么长

  生3:文具盒有7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4:文具盒有20个小方块那么长

  师:请观察并比较一下两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怎么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小组交流讨论)

  生1:课本的宽有7个硬币那么长,文具盒有7个回形针那么长,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师:为什么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生:因为两次用的物品不一样。

  生:文具盒比课本的宽要长,正好7个回形针比5个回形针长。

  师:你们听清楚他们说的吗?请你在说一遍。

  师:你们真会观察,用同样的物品做单位来测量就能很快比出物体的长短。(板书)

  师:刚才我们在量数学书的宽,文具盒的长的时候,正是用了不同的物品,也就是用了不同的长度单位(出示课题:长度单位),才使得我们量出的结果各不相同,还与事实不符。所以,我们在去量物体长度的时候,选择做标准的物品就应该

  生1:相同

  生2:同一物品

  生3:一样的物品

  师:对,要用统一的物品,要有统一的标准,要把长度单位统一。(补充课题:统一)

  师:我们把课题一起来读一遍。(学生读)谁来说一说统一长度单位是什么意识?

  三、有趣的故事。

  师: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都知道统一长度单位非常重要,让我们一起回到古代看一看吧——(故事略)

  他们为什么要打架?

  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不打架?

  四、标准的选择

  师:我们现在明白了,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同学们认为选择什么物品做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1:小刀

  生2:硬币

  生3:小方块

  师:量较长的物体,我们就用较长的物品做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我们就用较短的物品做单位。如果要量这张小贺卡的边,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小方块

  师:好,我们就用小方块做单位来量贺卡的长边和短边

  学生操作后汇报

  师:贺卡的长边有——14个方块长,贺卡的短边有——10个方块长,长边比短边多几个方块长?(4个)

  五、巩固练*

  (1) 师:先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几种蔬菜——(师演示课件:由凌乱到整齐。)

  这里的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长呢?这到题是我们课本第2页“做一做”的第一题,请同学门在书上完成

  (2)同学们在看,这里有一些文具

  (师出示课件:)估一估,这些文具大约有多少个方块长?

  六、小结略

  《统一长度单位》课堂实录 来自数学网的精品推荐。小学数学说课稿 sxsk/

  《统一长度单位》课堂实录来自数学网的精品推荐。小学数学说课稿 sxsk/

  长度单位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和量线段。用刻度尺画线段。

  教学难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在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他们为什么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生:因为从铁管上滑下来比走楼梯快。)

  师: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学生可能回答:铁管很直或楼梯要拐很多弯等。)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特征。(教学例6)

  (1)看看线段有什么特点。

  ①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根细线。小组讨论、交流。

  ②教师引导小结:直的,有两个端点。

  教师补充: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2)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

  师:找一找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特征,并指出无论怎么摆放,只要是直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那么它就是线段。

  2.寻找身边的线段。

  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线段了,你还能在教室里找到线段吗?

  (学生可能回答:数学书的边、黑板的边或门、窗的边等都是线段。)

  师:刚才同学们从生活中的物体中找到了线段,那么你们能不能从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中找到线段呢?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生说出这几个图形中的线段。

  3.量线段的长。

  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是可以测量出来的。

  (板书:可以量出长度。)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那怎样测量线段的长度呢?(测量线段的长度和测量物体的长度一样,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或几米。)

  请同学们先估计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再测量出来。教师巡视指导。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4.画线段。(教学例7)

  (1)尝试:让学生分组尝试画线段,画完后在小组内展示,并和学生一起及时进行评价。

  (2)讨论: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3厘米)应注意什么?

  步骤:右手拿铅笔,把笔尖从0刻度开始画,左手按着尺子不动,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并标上两个端点。

  (3)演示:课件演示画法: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着笔,从0刻度开始画,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并标上两个端点。

  (4)反馈:让学生在练*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让小组的同学互相检查,评一评。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

  2、师:现在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铁管是直直的,楼梯是弯弯曲曲的,直直的路线*一些。)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让我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9页练*一第6、7题。

  2、课后作业。

  敬请选用《智慧花朵》相关*题。

  教后反思

  线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因此在教学时应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多种实践形式,直观感受线段的特点,从而逐步建立线段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从实践中得出概念,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长度单位教案 3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米尺、学生尺、长绳、1米长的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边演示,教师边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二)引入新课。

  1.比赛测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

  (2)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吗?为什么?(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点明课题:认识米。(板书:认识米)

  二、亲历过程,探究新知

  (一)认识米。

  1.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准备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长。

  3.找身体中的米尺。(小组合作交流)

  (1)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

  (2)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

  (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1米?

  (4)双手侧*举是否大约是1米?(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长度时,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生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划、测量、估计深化对米的认识,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

  5.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生举例说明)

  6.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板书:米 m)

  (二)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1.1厘米到底有多长?让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2.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示意一下。

  3.估测1米有多少厘米。

  4.小组合作活动:

  (1)活动要求:两名同学拉直小组内1米长的绳子,其他人合作,用厘米尺测量绳长。

  (2)经过测量发现:1米有5个20厘米,即:20+20+20+20+20=100(厘米)

  5.课件演示测量过程。还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图,10厘米10厘米的数,得出结论。

  6.引导学生归纳米和厘米的进率:1米=100厘米。(板书:1米= 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对1米等于多少厘米的猜想,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让他们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研究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1米的实际表象。】

  三、尝试练*,应用提升

  (一)量一量。(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接着量出2米、3米

  (二)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第8页练*一的第3题)

  本题需要先量出实物的实际长度,再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实物长1米。推算较难,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结果即可。

  (三)估一估。(教材第8页练*一的第4题)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长度单位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四、课堂总结

  今天,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长度单位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量线段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

  2.让学生在操作中,形象、直观的感受线段的特征。

  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欣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体验线段是直的。在一系列的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的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验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特征,为后面的画线段作好铺垫。我是小小设计师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将所学知识与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感受数学美,从而想学、乐学。

  教学重、难点:

  感受线段的特征,会用厘米尺量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一根30厘米的绳子,一把尺子(厘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一)游戏

  名称:玩绳子。

  规则:将一根绳子摆放出不同的形状。

  学生汇报:摆放出绳子的形状,特点。(如果有学生摆出直的,则直接导入新课。如果没有,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说明这样摆放用的时间最短,而且最简洁。)

  (二)板书:直的

  (三)导入新课。

  这样拉紧的一段绳子,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四)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拉直后是什么?(线段)

  强调两手之间直的一段看成线段。

  (五)板书: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慢。设置课前的摆绳子游戏,难度不大,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通过摆、拉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感知曲与直的不同,形象、直观地认识到线段是直的。强调看成、作为,注重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线段有两个端点。】

  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一)找一找,摸一摸: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1.小组合作,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全班汇报。(注意纠正学生口头叙述的错误,保证叙述的准确性。)

  3.课件依次出现黑板、桌子、书。它们的线段在什么地方?

  4.学生边回答,电脑边演示。(抽出线段)

  5.教师小结: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6.欣赏生活中的线段。(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活中的数学,通过找、摸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出线段进一步深化他们对线段是直的感知,帮助学生从直观事物到抽象数学概念,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尝试站在数学的角度上感知世界。欣赏活动将学生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便进入下一环节的学*探究。】

  (二)找一找,量一量: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1.出示书第5页的三条线段,它们都是线段,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3.教师板书:都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4.你们真是好眼力。既然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请量一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

  5.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6.全班汇报。让学生口述量的方法和过程,说说要注意什么。

  7.教师小结:量线段时,线段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看线段的另一端对着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试着表达自己的思想,将形象、直观的线段内化成抽象的概念。而学生刚刚学*物体的测量,运用测量线段为后面的画线段做好铺垫。】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画线段

  1.在纸上设计一条3厘米的线段。看谁设计的样式多。

  2.展示学生的作品,表扬设计好的学生。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画的。

  3.教师讲解示范后,教师小结。

  4.教师小结:画线段时,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不论横着、竖着、斜着画,只要是直的就是线段。

  5.你们还想设计多长的线段,自己画一画。

  6.同桌检查,再画一条跟同桌一样的线段。

  7.(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画法的错误。)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一)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1题。

  1.主要从曲和直的特征上去区别线段。

  2.要求学生可以口头说明判断的原因。

  (二)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2题。

  1.这题放在图形中,增加做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回答:一共画出了3条线段。画出的是帆船。

  3.可以适当地说说这道题渗透的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的知识。

  (三)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汇报。(先测量出线段的长度,再画出和下面同样长的线段。)

  3.动手画一画,说说画时要注意什么?

  (四)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认真审题后,理解题目的意思。

  2.画花在距离旗子3厘米的地方。

  3.画树在距离旗子5厘米的地方。

  4.画气球在距离旗子10厘米的地方。

  5.展示学生的作业。

  6.结合图形做一些练*:

  (1)花在距离气球( )厘米的地方。

  (2)气球在距离树( )厘米的地方。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课本,从曲、直来区分线段,从过两点画一条线段等知识设计练*,不同的题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趣的情境中巩固了新知,检测了教学效果。展示学生的作品,适当的赞许,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如果时间充足还可以让他们用各种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线段设计更复杂的图案。】

  四、总结评价,完善板书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关于线段你有什么了解?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五、课外延伸

  你知道吗?(介绍各种尺子的不同用途,丰富课外知识。)


《长度单位》教案优选【五】篇(扩展3)

——“长度单位”教案优选【5】份

  “长度单位”教案 1

  [教学目的]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学生:用尺子。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①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长宽17323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学生:

  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学生:不一样。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哪一个呢?

  五、继续研究教师:

  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学生1:长是90。学生2:长是27。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学生测量。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学生:桌子长90厘米,宽42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六、总结: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拃、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教学建议]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课后评价及分析]课程设计符合人类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学生在亲身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靠教师仅仅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他们不仅知道怎样测量长度,还知道了长度为什么有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又是怎么来的

  “长度单位”教案 2

  【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的。虽然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和基础,但是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身边物体的长,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并能运用。全单元分4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为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通过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尺、米尺

  【设计理念】

  因为长度单位的选择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设计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提高。

  【教学过程】

  一、米和厘米的复*

  回顾梳理

  1、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2、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3、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4、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节课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进行练*。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学生活动)

  3、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调动起学生学*的积极性,强化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复*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米尺从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吗?

  2、做一做

  (1)我估计我的铅笔盒长()厘米,用尺量铅笔盒的长是()厘米。

  (2)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3)细心算一算

  7厘米+8厘米=()厘米30厘米+6厘米=()厘米

  100厘米–40厘米=()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3、知识运用:

  (1)抢答题:(出示练*)填写长度单位:厘米或米。

  黑板长约4()我们的身高约130()

  旗杆高15()橡皮擦长3()

  小红的手臂长约40()床长2()

  爸爸的鞋子长25()我们的房子高3()

  4、思考性练*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设计意图】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

  三、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到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物体,如果要测量较小的物体,我们就用()作单位,如果测量较大物体时我们就用()作单位。

  “长度单位”教案 3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长度单位”教案 4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本、铅笔、铅笔盒等。

  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二、测量统一长度

  1、(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别镇、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2、分组汇报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

  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6、小结: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三、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

  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常识5个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3)单项练*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

  汇报测量结果

  四、练*

  做一做第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一比。

  做一做第2题: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

  做一做第3题:

  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

  五、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六、安排作业:做一做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刻度尺、图钉、各种不同长度、不谈色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2.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3.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过程中的感受。

  4.贴在黑板上一张纸条,让学生来量。(很不方便)

  5.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块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刻度尺。

  二、认识厘米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主要让学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说说那些物体的长是1厘米。(图钉,某个手指等)

  (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实际长度。

  三、用厘米量

  1.小组合作,两个小组的纸条,并讨论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学生总结方法:量时要把持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在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

  3.请一名学生量黑板上的纸条,边量边说量的方法。

  四、巩固练*

  练*一第1题

  让学生说说量的方法

  第2题

  量出几厘米,就在纸条上画上竖线,写上几厘米。

  第3题

  练*是,一要学生明确量的地方,二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布置作业:练*一1~3题,第6题做在课本上。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学生尺、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起认知冲突

  请学生用厘米量黑板(课独自探索,也可与他人合作)

  二、展开认识米

  1.提问:这样测量你感觉怎样?(麻烦)

  要想方便的测量就要认识另外一种尺子——米尺。

  (1)介绍米尺

  (2)展示米尺,告诉学生从1—100厘米着一段正好是“1米”。

  (3)建立表象

  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获蒋两臂张开伸*庸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用米量

  (1).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的绳子长是多少厘米

  汇报方法

  (2).(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

  三、实践活动

  1.测一测,你跳远的距离是多少米?

  四人一组,分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学监督帮助。

  2.量一量:黑板长、宽,教室长、宽及教室门的高和宽。

  四、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小华用一根3米长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找一根绳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课树干周围有多长。想一想,应该怎样量?

  五、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1米到底有多长?怎样估测物体的长度?

  六、布置作业:练*一4、5题。第8、9题做在课本上。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

  教学具准备:尺子、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了图形的初步认识,你能说出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吗?

  (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2、我们在画这些图形的时候,他们的边都是由线段组成的。

  告诉学生上面这些都是线段。

  二.测量线段的长度

  1.用尺子量一量课本第五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把两德的结果些在书上。

  2.线段与曲线的对比认识

  3.线段“直”的特征。

  三、屏显: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分组讨论

  ……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多线段有哪些认识?

  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在纸上任意画一条线段。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线段的画法。

  四、指导线段的画法

  五、猜一猜游戏

  课件出示同一条线段(横着和竖着的)猜一猜哪条线段长一些?

  引起学生的争论,争论后课件演示:把两条线段重合比一比。

  六、学生操作:

  如果你不相信,你就做两张同样长的纸条式一式,要一张横着,一张竖着看。

  七、动手做一做

  请同学们任选一条铁丝,做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并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

  谁能找出我们生活当中物体上的线段。

  八、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线段的有关知识,你对线段有了哪些认识?

  九、布置作业:练*一第7、8、10题,填在书上

  线段-第二课时反思:

  利用已学知识引入,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等多种实践方式,只管感受线段的特点,从而逐步建立线段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联系实际,提出生活中存在的线段问题,让小组进行自评、互评,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既抽象又实际,教学时要紧扎线段的两个特征,除了设计与生活情境结合的直观学*线段外,还应引导学生力所能及地从实物到想象,从具体到抽象,从而引起质疑提出疑问.通过讨论来提高认识.并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线段,进而画线段.

  整节课的设计可以从观察实物到想象、推理、讨论.如对线段"端点"的认识:"有尽头的""这些东西在两端有两个头""线段是细细的自来水、线"等.

  由于实践环节比较多,整节课应提倡学*方法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的想象与自主.

  (反思第一课时)

  长度单位是学生首次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为替以后学*其它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打好基础,本节课在情境的创设和学生直观感受上尤为重要。

  课的一开始就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测量长度单位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兴趣。

  新课展开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等多种实践方式,直观感受1厘米的长度,逐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

  我觉得本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当学生有了学*的冲动和知识基础后,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逐渐加深认识并能懂得应用,尤其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强观察、发现问题,整节课可以有估一估、量一量、看一看、做一做、比一比等多个活动,课后可以布置练*延伸。

  “长度单位”教案 5

  教学内容:第71页例2、例3,练一练,练*十五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长度之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培养学生简单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长度单位间转化的推理过程

  教学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口算

  练*十五第5题,用卡片出示,让学生口算。

  2.复*长度单位

  a.让学生从大到小说一说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

  b.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

  (学生口答)

  1米=()分米1米=()厘米

  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

  3.口答

  (让学生抢答)

  5个十是()6个百是()

  80里有()个十300里有()个百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刚才我们复*了前面学*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

  从尺上你看出这根线段的长是多少了厘米吗?(板书:5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长度又是多少呢?(板书:5厘米=()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a.1厘米是()毫米?

  b.5厘米是()个10毫米?

  c.就是()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现在老师要你们按照刚才想的步骤来说一说4分米=()厘米,你们愿意试一试吗?

  两人讨论,指名说一说。

  2.组织练*

  做“练一练”第1题(结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教学例3

  接着我们来看一看书上的例3谁能告诉我例三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不同?(教师提示)

  例3应该怎么想呢?

  请同学们结合书上的想一想分2人小组讨论,把讨论的结果填在书上。

  指名学生回答。

  (齐读一遍)

  40毫米=()厘米

  300厘米=()米

  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

  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三、课堂小结:

  刚才我们学*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出结果。

  四、课堂练*

  完成“练*十五”第8题。

  让学生分4人小组讨论。把你讨论的结果告诉老师。

  看看你有几种不同的剪法。(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

  1.“练一练”第2题

  2.“练*十五”第6、7题


《长度单位》教案优选【五】篇(扩展4)

——《长度单位》教案 (菁华3篇)

《长度单位》教案1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的长度最好用相同的工具来量,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具:1角硬币、回形针、小方快、小刀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二年级的小朋友,比身高。

  一、激趣引入:

  师国庆节到了,聪聪和明明正在准备宣传板报,看多漂亮!(出示没有花边的板报)咦,好象还缺点什么。贴上美丽的 花边吧。一会儿,他们就完成一大半了(出示贴了两种花边的板报),聪聪说:我的贴得快。明明说我的贴得快。同学们你们说谁的速度快?(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1:聪聪的速度最快。她贴的花边长些。

  生2:明明的速度最快。他贴的花边长些。

  生3:一样快。他们贴的花边一样长。

  师:到底谁贴的花边长?我也看不出来。你们有什么办法比出花边的长短呢?

  生:可以用铅笔来量一量

  师:你的办法真好!当我们用眼睛不容易看出物体的长短时,就可以找一个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

  二、探究新知。

  1、用不同的物品量相同的长度。

  师:比如,我们要量着本数学书的宽,(出示数学书,老师带着学生摸一摸数学书的'宽)也就是这条边有多长,我们可以找些什么物品来量呢?

  生1:我找三角片

  生2:尺子

  师:不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来量呢?

  生3:小刀

  生4:橡皮

  ……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物品,就放在你们桌子上的文具盒里。下面就两人一组,没个同学选取一种物品来量数学书的宽。开始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数学书的宽)

  师:都量完了吗?请你上去量给大家看看。(点一生带回形针上展示台来量数学书的宽)

  师:请大家仔细看看,他量怎么样?

  师:你也是这样量的吗?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来量的?数学书的宽有几个物品那么长?

  生1:数学书的宽有7个硬币那么长。

  生2:数学书的宽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3:数学书的宽有2把小刀那么长。

  生4:数学书的宽有15个小方块那么长。

  师:都是量的数学书的宽,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1:因为我们用的物品不一样有的是回形针、有的是硬币。

  师;对呀,用不同的物品量得到的结果都不一样。有的人量的结果又相同,这是为什么?

  生:他们用的饿物品是一样的。

  师:看来我们要得到相同的结果就要用相同的物品去量。

  2、 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

  师;好,我们再用手中的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度好吗?

  (学生动手量,师巡视指导)

  师:都量完了把谁来说一说你们组量的结果

  生1:文具盒有3把小刀那么长

  生2:文具盒有9个硬币那么长

  生3:文具盒有7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4:文具盒有20个小方块那么长

  师:请观察并比较一下两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怎么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小组交流讨论)

  生1:课本的宽有7个硬币那么长,文具盒有7个回形针那么长,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师:为什么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生:因为两次用的物品不一样。

  生:文具盒比课本的宽要长,正好7个回形针比5个回形针长。

  师:你们听清楚他们说的吗?请你在说一遍。

  师:你们真会观察,用同样的物品做单位来测量就能很快比出物体的长短。(板书)

  师:刚才我们在量数学书的宽,文具盒的长的时候,正是用了不同的物品,也就是用了不同的长度单位(出示课题:长度单位),才使得我们量出的结果各不相同,还与事实不符。所以,我们在去量物体长度的时候,选择做标准的物品就应该

  生1:相同

  生2:同一物品

  生3:一样的物品

  ……

  师:对,要用统一的物品,要有统一的标准,要把长度单位统一。(补充课题:统一)

  师:我们把课题一起来读一遍。(学生读)谁来说一说统一长度单位是什么意识?

  三、有趣的故事。

  师: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都知道统一长度单位非常重要,让我们一起回到古代看一看吧——(故事略)

  他们为什么要打架?

  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不打架?

  四、标准的选择

  师:我们现在明白了,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同学们认为选择什么物品做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1:小刀

  生2:硬币

  生3:小方块

  师:量较长的物体,我们就用较长的物品做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我们就用较短的物品做单位。如果要量这张小贺卡的边,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小方块

  师:好,我们就用小方块做单位来量贺卡的长边和短边

  学生操作后汇报

  师:贺卡的长边有——14个方块长,贺卡的短边有——10个方块长,长边比短边多几个方块长?(4个)

  五、巩固练*

  (1) 师:先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几种蔬菜——(师演示课件:由凌乱到整齐。)

  这里的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长呢?这到题是我们课本第2页“做一做”的第一题,请同学门在书上完成

  (2)同学们在看,这里有一些文具——

  (师出示课件:)估一估,这些文具大约有多少个方块长?

  六、小结略

《长度单位》教案2

  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

  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

  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

  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长度单位》教案3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某些情景下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计。

  3、通过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4、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重难点: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大致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二、根据回答整理:

  1、米和厘米是我们测量物体时常用的长度单位。米用来表示比较长的物体,厘米用来表示比较短的物体。它们的英文分别是:m和cm。

  2、回忆1米、1厘米到底有多长。

  你还记得1厘米到底有多长吗?1米呢?

  ①用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距离表示1厘米。

  ②说说生活中哪有1厘米长的东西?如:手指宽度,方格边长,订书钉长度,语文书厚度等。

  ③具体估

  请大家拿出口算本,用你的手指估一估口算本的宽度。

  ④反馈,两种估法

  学生投影展示:

  一个手指估

  两个手指交替估

  哪种方法好呢?为什么?第二种更准确。

  ⑤用尺子量一量,口算本到底有多宽。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

  0刻度对准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0不见了怎么办?

  谁估得最准?

  3、那1米有多长,你还记得吗?

  生张开手臂。

  是的,1米大约是我们两只手臂张开的长度,有些小朋友可以手握住拳头,有些还要稍微收拢一些。

  练*:填上恰当的单位名称

  (1)、一本书厚约1( )

  (2)、电脑屏幕长25( )

  (3)、讲台长约130( )

  (4)、一棵大树高约5( )

  (5)、一幢大楼高20( )

  (6)、跑道长400( )

  4、厘米与米的关系。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400厘米=?

  5米=?

  知道这个关系,我们就可以进行计算了

  ①1米—1厘米=( )厘米

  1减1不是等于0吗?

  为什么不能直接减?单位不一样

  那怎么办?统一单位再减。

  ②1米+1厘米=( )厘米

  ③弟弟身高86厘米,他再长( )厘米,正好是1米。

  你是怎么想的?

  1米=100厘米

  100厘米—86厘米=14厘米

  三、复*线段师:在这一单元中,我们还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出示线段。

  1、线段有什么特点?

  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的,一条直直的线。

  2、画线段

  ①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②同桌检查是否画对了。要注意什么?端点、直、量一量。

  ③画一条比3厘米多2厘米的线段。检查。

  3、出现错例判断四、独立练*

  长度单位专项训练。


《长度单位》教案优选【五】篇(扩展5)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单位。

  2、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长度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在建立长度概念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厘米尺,边长为1厘米的小方块,一根长5厘米的纸条,图钉。

  教学过程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导入。

  教师出示小方块,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用这个小方块做了些什么事情吗?

  (作为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

  每次测量物体长短都用这样的小方块一个一个去摆太麻烦,有什么其他工具可以测量物体的长短吗?(尺)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是统一规定的。

  二、合作探究、学*新知。

  1、认识厘米。

  (1)看一看。

  将小方块的边放在厘米尺的刻度上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尺上每大格长度与小方块边相等。)

  这个小方块,他的一边是1厘米,而厘米尺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课题)

  (2)比一比。

  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教师出示实物图钉和手指,通过测量,学生清楚地看到并体会到1厘米的直观表象,学生练*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的长度。

  (3)认识厘米尺。

  我们使用的这种尺每大格都有1个数字,因为这些数字都以厘米作为计量单位,所以叫做厘米尺。

  (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用厘米尺量。

  (1)说一说。

  厘米尺上1、2、3……这些数表示什么意思?(1厘米,2厘米,3厘米……)

  让学生根据刻度表示出1厘米,2厘米的长度。

  总结:从0到1有1个大格表示有1厘米,从0到2有2个大格表示有2厘米……

  (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2)比一比。

  根据刻度比划出9厘米,10厘米,15厘米的长度。

  (3)量一量。

  取出纸条,量一量他有多长?

  学生活动后汇报结果和测量方法,有两类策略,教师叙述后让学生找出最优化策略。(1、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左端,这时纸条右端对着5,表示5厘米。2、把纸条对准刻度,看占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分析:第2中数格子太麻烦,要简单。

  (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总结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教师要提醒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左端。

  质疑:如果“0”刻度与纸条左端不对齐,会出现什么情况?

  右端所指数字与纸条实际长度不符合。

  三、练*巩固。

  (让学生看一看。估一估,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

  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3

  1、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2、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保持他们学*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效果。现在班里大部分学生都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惯,,能够端正学*态度,对学*较为感兴趣、有信心。学*充满热情,能够运用自己的学*方法活学活用。学**惯方面,学生能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思考,声音响亮。但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爱搞小动作,需要及时提醒和引导。

  3、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哪些体育活动?为什么?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大家要多参加。

  2.出示图片,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跳绳和拔河要用到什么?这两根绳子在形状上有什么不同?

  3.出示图片,你能给图上的这些线分一分类吗?为什么这么分?

  4.你能把弯弯的线变直吗?

  活动2【讲授】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操作,把弯线变直。师指出,拉直的这段线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2.观察线段图,线段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汇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3.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4.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线段,举例,学生找线段。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一张长方形白纸上你能找到几条线段?你能再变出一条吗?学生折纸,师说明折痕可以看作一条线段。同桌比较折出的线段,发现什么不同吗?得出结论:线段有长短。

  2.线段可以测量吗?怎样测量?学生说测量方法。

  3.出示一横一竖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学生通过测量发现同样长。

  4.测量书中第五页三条线段的长度。汇报,订正。

  5.总结线段的三个特点: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活动4【练*】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图形,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连接两点能画出几条线段?学生动手操作,汇报。三个点呢?完成书第五页做一做的第二题,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四个点呢?两种方法不遗漏。一种是从外到内,一种是从一点出发。按照这两种方法完成五个点,每两个点画一条线段,能画出几条线段,是什么图形。

  3.小明要去小红家,有四条路,请同学们帮小明找最*的那条路。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挑的路是最*的呢?

  4.消防员接到任务是怎么样迅速到达的?房间的管子是直的,滑下来可以节省时间。

  思想教育:他们的工作很辛苦,我们应该尊敬他们。

  5.为什么乘坐电梯?因为电梯的运动轨迹是直的,省时省力。安全教育:乘坐电梯时要注意安全。

  活动5【测试】及时反馈,发展思维。

  1.填空: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 )量出长度。

  2.选择:下面哪些是线段?

  3.量一量下面图形的边长,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6【作业】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数学书第九页第6题,第7题。


《长度单位》教案优选【五】篇(扩展6)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精选五篇)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1

  [教学目的]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学生:用尺子。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①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长宽17323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学生:

  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学生:不一样。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哪一个呢?

  五、继续研究教师:

  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学生1:长是90。学生2:长是27。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学生测量。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学生:桌子长90厘米,宽42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六、总结: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拃、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教学建议]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课后评价及分析]课程设计符合人类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学生在亲身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靠教师仅仅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他们不仅知道怎样测量长度,还知道了长度为什么有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又是怎么来的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2

  教学目标

  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我们学*了米和厘米。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米=100厘米。

  师:今天,“米”和“厘米”又来找我们做朋友,想了解同学们对它们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同学们能不能准确地测定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教材第7页例8。

  教师谈话:(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

  方法一:排除法,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画)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师: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课件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长,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长?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长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估算,篮球场的.长是28米。

  4.估一估,量一量。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了确定长度单位。

  四、作业设计

  1.完成做一做。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教材第9页练*一第8题。

  3.敬请选用《智慧花朵》相关*题。

  五、教学板书

  解决问题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教后反思

  学生初涉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很容易把这两种概念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长度概念上的混淆,学生在描述物体的长度时一味追求用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而面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较弱。因此,本节课重点在策略的研究上,通过经历观察、感知、猜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3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 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 练*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 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4

  [教学目的]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学生:用尺子。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①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长宽17323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学生:

  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学生:不一样。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哪一个呢?

  五、继续研究教师:

  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学生1:长是90。学生2:长是27。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学生测量。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学生:桌子长90厘米,宽42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六、总结: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拃、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教学建议]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课后评价及分析]课程设计符合人类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学生在亲身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靠教师仅仅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他们不仅知道怎样测量长度,还知道了长度为什么有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又是怎么来的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5

  教学目标

  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我们学*了米和厘米。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米=100厘米。

  师:今天,“米”和“厘米”又来找我们做朋友,想了解同学们对它们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同学们能不能准确地测定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教材第7页例8。

  教师谈话:(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

  方法一:排除法,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画)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师: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课件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长,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长?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长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估算,篮球场的长是28米。

  4.估一估,量一量。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了确定长度单位。

  四、作业设计

  1.完成做一做。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教材第9页练*一第8题。

  3.敬请选用《智慧花朵》相关*题。

  五、教学板书

  解决问题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教后反思

  学生初涉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很容易把这两种概念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长度概念上的混淆,学生在描述物体的长度时一味追求用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而面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较弱。因此,本节课重点在策略的研究上,通过经历观察、感知、猜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