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精选5篇)

首页 / 教案 / |

  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生字,会写“早晨、穿戴”等2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教师口述: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其中一所学校去看一看。(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读课题。)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请同学们看不同民族的图片,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哪些少数民族吗?你知道各民族有哪些特点?

  教师提示: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俗。教师利用备课资料中的图片、资料,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这些小朋友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将走进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

  二、介绍作者

  吴然:云南人,现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致力于儿童散文和散文诗创作。主要作品:《歌溪》《一碗水》《走月亮》《小鸟在歌唱》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早晨绒球花汉族鲜艳服装打扮朗读安静停在粗壮影子坪坝?飘扬摔跤凤尾竹洁白

  (重点指导生字“粗、族”为*舌音,“晨、装、绒、摔”为翘舌音;前鼻音“汉、艳、扮”,后鼻音“静、停、扬、凤”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有关民族的词语:景颇族傣族阿昌族汉族德昂族注意读准“颇、傣、昌、昂”的字音。

  (2)学*多音字:好(hǎohào)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hǎo

  1优点多或使人满意的,与“坏”相对,如好人、好汉、好歹、好事多磨。

  2身体康健,疾病消失,生活幸福.如您好、安好。3友爱,和睦:友好。相好。

  3容易.如好办、好使、好懂。

  4完成,完善。如办好了。5表示应允、赞成。如好!你干得不错。

  6很,甚,。如好冷、好快、好坏、好一会儿。7便于.如场地清理干净好打球。

  hào1

  1喜爱,与“恶”相对。如好奇、爱好、好高骛远。

  2常常,容易(发生事情)。如刚学会骑车的人好摔跤。

  ②读一读:看着天空中火红的太阳好(hǎo)像一个大气球,三岁的小姑娘睁着大眼睛好(hào)奇地看着,妈妈发现了急忙拉她进屋。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新鲜 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打扮 鲜明而美丽。

  绚丽多彩 吸引。

  好奇 指粗大而结实。

  招引 绚丽,灿烂美丽。形容色彩丰富华丽。

  粗壮 修饰装扮出来的样子。

  枝干 树木的主干与旁枝。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的幸福生活。)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再写(上课,下课);最后写(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四、学*“会写字”

  晨绒球汉艳服装扮读静停粗影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晨、装”,上下结构,上窄下宽。“汉、扮、读、停”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艳、服、静、粗”左右结构,左右等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晨、装”和左右结构的字“绒、服”,学生练写。

  晨:上短下长,下边部分笔画多而紧凑。上边的日字头要写的短而扁。

  绒:右边部分,“戈”横短斜钩长,竖撇要穿插到左边部分提的下面。

  服:左右同高,月字旁要写的窄而长,右上横折钩的折要短一些,右下的捺要舒展。

  装:上边的“壮”要写的略扁,下边的“衣”横画不要太长,撇捺要舒展。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表达

  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1)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服装、校园、**、铜钟、教室、树枝、枝干、影子;

  (2)表示动作的词语:穿戴、打扮、敬礼、朗读、招引;

  (3)描写事物活人物的词语:鲜艳、敬爱、安静、好奇、古老、粗壮

  练*运用:练*用服装、校园、教室说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出有新鲜感的词语,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样的词语才有新鲜感,鼓励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并学*运用,同时也重视了单元语文要素的达成。】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借助课文联系自己的校园生活,展开想象说一段校园生活场景。(重点)

  3.能借助课文中的语句和资料,了解大青树下小学生的学*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和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成为知心朋友。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

  【设计意图:运用提出核心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本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任务。】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板书:团结、美丽、祥和)

  二、品读释疑

  (一)这是一所民族团结的学校。

  1.自由读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所学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预设:这所学校学生来处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穿戴不同,却在一起上课、一起读书、一起跳舞、一起游戏,而且这儿的山林里的朋友都可以到学校听讲……。(板书:来处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穿戴不同,一起上课、一起读书、一起跳舞、一起游戏)

  小结:不同民族的学生,尽管穿着不同,但是大家一起聚集在大青树小学,快乐学*,尽情玩耍,没有任何隔阂,是真正的融为一体。

  2.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从”字开头的排比句写出了什么?运用“有…有…有…还有…”句式体现了什么?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从”字开头的排比句写出小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运用“有…有…有…还有…”句式,体现了这所学校的民族特色,表明学校的学生多,而且都是来自不同的民族。因为这句话说明各个民族的孩子,虽然“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所以说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

  从本段中,你找到的新鲜词句分别是什么?

  (新鲜感的词语: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和德昂族;新鲜感的句式:排比。)

  (2)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不同民族”“同一间教室”“一起”这几个词语,老师为什么要读重音?(这几个词说明孩子们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

  (3)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句话,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这句话描写了孩子们课下玩耍的情景。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小鸟、松鼠、山狸写成了会看热闹的人,说明孩子们生活得很幸福,突出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同时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了边疆民族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

  (4)请你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大家在大青树下是怎样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的,并选择其中一项写一写当时的情景。

  预设: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跳得可精彩了!一会儿像是孔雀在林中散步,一会儿像是在小溪边喝水、梳理羽毛……一只只小孔雀美丽极了。

  (5)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选择一个场景,想象画面写一写。

  预设:操场上,“丢沙包”的同学玩得可真起劲。两头丢包的同学密切合作,向中间的同学发起猛攻。中间躲包的同学非常沉着,眼睛盯着沙包飞来的方向,左躲右闪,蹦来跳去。沙包飞来了,只见一个同学轻巧地一抬腿,沙包“嗖”地从裤腿边飞了过去。沙包从背后飞来了,他猛一转身,来个海底捞月,抓住了沙包。躲包的同学胜利了,他们蹦啊跳啊,心里多么欢畅!

  小结:这所学校学生来处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穿戴不同,却在一起上课、一起读书、一起跳舞、一起游戏,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是名副其实的一家人。这是一所多么团结的小学啊。

  (二)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

  这还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美丽的学校)从哪儿看出来?

  1.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你从哪儿读出了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

  从“绚丽”一词读出。“绚丽”的近义词是“美丽”。不同民族服装各具特色,读到“绚丽多彩”眼前就出现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装点得更加美丽。

  2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这后面的省略号说明了什么?你们认为校园里还有哪些景物?想象画面。

  现在我们闭着眼睛,一边听老师念,一边想象校园的美景:操场中间有一棵高大粗壮的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挂着古老的铜钟。校园的四周是婀娜多姿的凤尾竹,凤尾竹的脚下是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各种野花,蜜蜂在花丛中采蜜,蝴蝶在花丛中飞舞。一阵风吹来,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小结:校园外山花烂漫,校园内高大粗壮的大青树,婀娜多姿的凤尾竹,千姿百态的各种野花,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有在校园里各式各样的鲜艳的服装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三)这是一所祥和的小学

  在课文中用笔画出你觉得新奇的词语或者句子。

  (1)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敬礼。

  小组交流:读到这些词句你眼前出现的画面?

  (边读课文边想象,在脑海中就会出现学生不同方式向小鸟打招呼,有的……有的……有的……向老师问候的画面,以及敬礼的样子。)(新鲜感的表达方式:排比、拟人。)

  (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为什么不直接写孩子们学*认真,而要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对窗外景物的描写,突出了“安静”二字,小动物静止不动是为孩子们的书读得好听所吸引和不忍心打扰孩子们的学*,感受到孩子们读书读得认真,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有声有色。)

  方法指导:朗读课文时,书上的文字进入眼睛的同时好像变成了一幅幅画,出现在眼前。这种方法就是边读边想象画面,等到将来你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场景,就会想到这些句子。读课文时想画面可以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可以想与描述画面一样的生活场景、可以猜测可能发生了什么……

  小结: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学*认真、书声悦耳,人与动物,人与环境融洽相处,真是一所祥和的学校。

  三、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民族小学的自豪与赞美之情。(板书:民族团结友爱)

  四、学*写作方法

  1.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排比手法的运用。)请找出相关语句。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敬礼。”

  2.使用排比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的修辞使文章读起来有节奏感,琅琅上口,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比如上句写出了学校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孩子们来到学校时的欢快心情,深化了民族小学团结欢乐的特点。

  3.运用排比的手法需要注意些什么?

  (1)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

  (2)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不得少于三项,彼此为并列关系。

  4.照第1自然段的样子,用上“有…有…有…还有…”写一个排比句。

  预设:公园里的人真多,有玩耍的小孩、有锻炼的老人、有认真看书的少年、有热恋中的情侣还有热衷于摄影的摄影师。

  【设计意图:在学*课文的同时,学*文中的写法,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练笔,读写结合。】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孩子们幸福的学*生活的情景,让我们体会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之情。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学*了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的方法。

  六、主题延伸

  1.边疆大青树下的小学为什么会如此美丽、团结祥和、欢乐?(因为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是一家人。)

  2.是啊,正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幸福,如此欢乐!大青树下的小学才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祥和!请同学们学唱歌曲《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3.让我们一起再听《爱我中华》。

  七、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孔雀舞》《落满霞光的竹林》

  (一)阅读《孔雀舞》:

  1.说说《孔雀舞》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从短文中找出描写喊凤和小孔雀深厚感情的句子。

  (二)阅读《落满霞光的竹林》,完成趣味语文。

  1.请用一个词概括句子的意思或心情。

  (1)这个傣家小姑娘的心里,像有一群花翅膀喜鹊做了窝,关不住的笑啊,飞上眉梢,溢出嘴角。——(快乐)或(眉开眼笑)

  (2)她的眼睛蒙上了薄薄的雾,笑声也失落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了。——(悲伤)

  (3)依香给自己的嘴巴上了锁,旁人就是挖空心思也别想猜着。——(守口如瓶)

  2.“泉水清亮,没有小依香的眼睛亮;芒果甜蜜,没有小依香笑起来甜蜜。”

  这句话作者用了(b)的写作方法。(a比喻b对比c拟人)

  八、当堂检测(选做)

  1.这所学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材课后题第2题。)

  2.读到“绚丽多彩”,我眼前出现这样的画面:

  九、课后作业(选做)

  1.推荐阅读《课间十分钟》《民族团结之歌》,完成《点拨》阅读攻略的练*。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来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如在学*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一只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这么认真,课文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怎么想?”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不足之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通过找近义词、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会写“早晨、穿戴”等2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并积累运用。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重点:

  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并积累运用。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说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学*“篇章页”,明确学*目标。

  (一)课件出示“篇章页”。

  (二)引语:同学们,打开三年级的语文书,你会发现:与以往一、二年级的语文书相比,在每个单元前多了这么一页学*提示。我们管这一页叫篇章页。

  1.指名读。

  2.老师引导概括。适时板书:校园生活,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看图片说场景,引发阅读期待。

  (一)看图片,说场景。

  1.课件出示学生生活、学*的图片;

  2.学生描述场景;

  3.揭题,板书课题;

  (二)设疑,引发阅读期待。

  这所学校与我们学校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受其特别之处。

  (一)根据要求,学生再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找出你认为这所学校比较特别的地方,用“——”划下相关句子。

  (二)反馈预*作业,以学定教,学*生字词。

  1.学*生字;

  2.学写难写的字;

  (操作步骤:反馈预*,学生观察、交流—老师范写—学生练写——评价)

  3.运用“七彩云南风光片”介绍云南,帮助学生认识不熟悉的事物。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的云贵高原上,那儿四季如春,景色宜人。这里的竹子,形同凤尾,我们把这种竹子叫做凤尾竹;在山与山之间,这里有大片大片宽阔*坦的空地,这就是坪坝;这里的山猫,有豹般的花纹,叫做山狸;这里的铜钟响亮而清脆。云南还是一个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

  (三)交流反馈,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1.学生反馈;

  2.教师引导,逐渐形成如下板书:

  上学路上,绚丽多彩,多民族学校

  上课时,安静,小动物们听课

  下课时,热闹,动物们看热闹

  四、学*第一自然段,聚焦“新鲜”,感受其表达效果。

  (一)默读第一自然段,划出有新鲜感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交流。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1.学生自由说说带给你新鲜感的地方;

  2.引导比较;

  原句: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改句:早晨,许多小学生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

  ⑴比较不同;

  ⑵引导思考:作者把表示地点的3个词语放在句子的前面有什么用意?

  (把3个表示地点的词语放在句首,强调了小学生是从四面八方走来的。)

  3.想象:学生还会从什么地方走来;(预设:田野里、马路上、小溪边……)

  4.引导思考:这个句子还有没有你认为比较新鲜之处呢?

  ⑴学生交流;

  ⑵思考:作者连用了四个“有……的”用意是什么?

  (连用4个“有……的”突出了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学校。)

  5.迁移运用

  __________(时间),从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走来许多小学生,有________________的,有________________的,有________________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的。

  6.想象画面

  ⑴老师范读。

  ⑵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示例:我看到了在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坡上,在一片绿油油的坪坝里,一群群孩子穿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有的蹦着跳着,有的唱着歌儿,有的津津有味地聊着,还有的翻着跟头向学校走去。

  ⑶齐读。

  (三)齐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回顾。

  (一)课件呈现。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二)老师小结。

  同学们从这句话中的三个“从……”感受到了孩子们是从四面八方来到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连用了三个“有……的”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学校,孩子们在这里开心愉快地学*。

  二、学*三、四自然段,品读有新鲜感的句子,感受“安静、热闹与可爱”。

  (一)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有新鲜感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二)反馈交流,课件呈现。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朗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1.学生自由说;

  2.思考:大家朗读课文声音“真好听”,到底怎么好听呢?

  3.课文是怎么写出安静的呢?

  参考:文章没有直接写,而是用窗外的“安静”,用树枝、鸟儿、蝴蝶的表现来衬托“真好听”。这种写法很新鲜。

  4.朗读指导

  5.迁移运用

  晚上的广场上真热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回归整体,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

  (一)借助板书,学生练说。

  (二)引导学生不仅要说出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更要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建立联系,渗透运用,说一说自己的学校。

  (一)引导:吴然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让我们看到了一所可爱的边疆小学的样子和这所小学里孩子们的学*生活情况。如果请你来向别人介绍一下我们自己的学校和校园生活,你会介绍些什么,怎样介绍呢?

  (二)提出要求:选择校园里的一个场所,练*说一说它的样子或者同学们在那里学*、活动的场景,说的时候想一想这篇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努力说得既准确又有“有新鲜感”。

  1.选定场所、情景,独立练*说一说。

  2.小组内说一说。

  3.推荐班级内说一说,教师引导评价,关注说准确、说清楚和说得“有新鲜感”。

  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坝”等10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晨”等13个字和“早晨”等2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制定依据:课后识字写字安排和“词语表”安排,和课程标准关于学段理解词语的目标要求。)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地方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生活的美好(制定依据:课后练*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台”。)

  3.能按照提示场所和开头,仿照课文,选自己学校一个场景说一说。(制定依据:课后练*。)

  4.知道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能找出这样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制定依据:课后练*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台”。)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4。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教学准备:

  教师:“坝”等10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坝”等10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一)认识“单元导读”。

  1.初识“单元导读”。

  导语:同学们,新的一个学年学*开始了,我们进入到了第二学段的语文学*了,使用的课本编排有了新的变化,新增了一个板块,我们学*了这个板块,就能了解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什么,就能了解到通过这个单元课文的学*,我们要达成哪些主要的教学目标。这个板块的名称叫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1。(PPT出示单元导读)以后的各个单元,都有这么一个板块,我们叫它为“单元导读”。那么,这是哪个单元的单元导读呢?(指名回答。预设:这是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你是根据什么做出这个判断的?(继续回答。预设:我是根据上面的“第一单元”判断的。)对了,单元导读首先会提示是第几单元的导读。

  2.了解“单元导读”内容构成,明确第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利用PPT进行解说)“单元导读”除了背景图外,一般会有两段文字,其中的一段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一段则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让我们读读第一单元的导读,看看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第一段文字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3)(复*默读要求后)出示任务:默读这两段话,想一想,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什么的?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4)反馈指导。

  预设:

  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校园的(或学校的)。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目标有两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的乐趣。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校园的情况或人和事,主要的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在学*课文的时候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因为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般与课文的主题思想有关,与写生动具体有关;一是通过这个单元的*作写作过程,体会*作带给我们的乐趣。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什么吗?(指名回答。预设: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我上学了》。)对了。那么,你们还记得那一课告诉我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的小朋友上学的呢?(指名回答。预设:我国有56个民族的小朋友上学。回答后学生说说知道的少数民族名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的地方好些民族聚居一起,和睦相处。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的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呢?请看老师的板书。

  1.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

  2.齐读课题。

  (二)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释题。

  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从课题你们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地方?(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的地方是小学。追问:你从课题中哪个词语知道的?预设:我从课题“小学”这个词语知道的。)从课题里,你还了解到关于这所小学的什么信息呢?(指名回答:从课题我还了解到这所小学是在大青树下面的。)

  2.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课题也是课文的一个部分,阅读理解要从课题开始。那么,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说的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它与我们的学校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学*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就能知道了。

  三、指导预*,梳理课文条理。(设计说明:一、课堂上进行预*,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有利于真正实现顺学而导,能有效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二、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要“抓住要点”,就需要梳理课文条理,概括各部分内容。这虽然是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但是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所以,学*梳理课文条理,学*概括各部分内容(三年级主要是自然段。),是三年级重要的教学目标,要给予安排。再者梳理课文条理,是一项很好的思维训练的语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抽象力等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

  (一)指导预*,粗知课文内容。(设计说明:一、“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第二学段一个教学目标,由于几乎每篇课文都应该落实,为免重复啰嗦,没有制定在“教学目标”中,但要在每一课文的学*中安排落实,尤其是叙事性课文。二、“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外显表现,就是能用六种基本句式表达出来。三、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既是一个教学目标,也是一个从整体入手的阅读教学策略。)

  1.出示预*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课文告诉我们,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扬”“凤”“摔”。

  (3)PPT出示会写字词“早晨、绒球花、服装、安静、停、粗壮、影子”复*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设计说明:一、第二学段学*的重点已转移到阅读了,因此,识字教学在通过读音教学解决了生字(会认的字)的读音,扫除了阅读障碍,就应该进入阅读的学*,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来达成正确认读的目标。二、会写的字,除了认写同步的字外,其余的是已经会认读的了。这里复*认读,既是诊断性检测,又是唤起注意的操作,为阅读过程中利用无意注意记认字形做铺垫。三、关于理解会认读的字词义。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如没有产生阅读理解的障碍,就应该视作达成理解的教学目标了。)

  3.导语:我们学*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会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任务3。

  个体操作。

  4.反馈指导。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任务3。

  (2)反馈预*任务3,说说从哪些语句中获得此信息。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山里的小学。

  5.出示任务:同桌用简练的一两句话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相互提提意见。(评议标准:1.要包含以上回答的内容;2.语句要通顺连贯。)

  6.反馈指导。

  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山里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边疆山里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边疆山里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7.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了会认读的字,复*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朗读了课文,粗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

  (二)学*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要点。

  1.导语:要了解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首先就要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默读课文,结合插图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三个内容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请在那个内容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第1自然段一个内容。早晨,各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

  (2)第2、3自然段一个内容。上课了,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3)第4自然段一个内容。这所边疆可爱的小学环境优美。

  3.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知道课文写了三个内容,向我们介绍了这所多民族的边疆的可爱的小学:一是早晨,各民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二是上课读书下课活动;三是优美的环境。

  四、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认识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设计说明:根据教学目标2设计这个教学环节,认识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培养语感。)

  (一)想象“上学”的画面,初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导语: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把握了课文内容要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新知识,进行新的练*了。读读第一部分内容,看看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几句话,用序号表示出来。(指名回答。预设: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4句话。)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朗读第一部分内容,对照着资料袋,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第1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2、3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4个句子是一个画面。

  3.出示任务:朗读第1个句子,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个画面的?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早晨,从各地走来了多民族的许多小学生。

  “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形成“从各地”走来的画面;“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形成“多民族”的画面。

  5.小结:这个句子,用了三个“从……”相似的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我们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6.导语:我们接着学*这一部分,看看还有没有“有新鲜感”的词句。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对照着资料袋,分别朗读第2、3个句子和第4个句子,想一想,分别是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个画面的?

  7.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绚丽多彩的学校。

  “穿戴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

  画面2:同学们来到学校后的进行各种活动。

  “向……打招呼,向……问好,向……敬礼。”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8.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想象“读书、活动”的画面,再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从“‘当,当当!’”到“那声音真好听!”是一个画面;从“这时候”到“是那样好奇地听着。”是一个画面;余下的句子是一个画面。

  3.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这三个画面分别是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三个画面的?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上课了,大家在同一个教室里朗读课文。

  “当,当当!当,当当!”形成了铜钟敲响上课钟声的画面,“一齐朗读”“声音真好听”形成朗读课文的画面。

  画面2:山林里的朋友在安静地听大家朗读课文。

  “不摇了”“不叫了”“停在”“都在听”“最有趣的”好“好奇地听着”形成安静听大家朗读课文的画面。

  追问:作者把什么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指名回答。预设: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这些“山林里的朋友”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吗?(指名回答。预设:这些“山林里的朋友”不是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那作者为什么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呢?(指名回答。预设:应为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了,成了朋友,所以作者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

  画面3:下课了,小鸟、松鼠和山狸看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赶来看热闹”形成看大家活动的画面。

  5.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和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形象地模拟声音和把物当作人来写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五、小结:(学*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第二课时

  一、复*上一课有关学*内容。

  (一)复*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有新鲜感的词句”。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谁能说说,什么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吗?

  指名回答。预设:答案见上一课的教学过程。

  二、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认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一)想象“学校环境”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1.通过上一节课课文的两个内容的学*,我们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接下来的学*,就要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这样的'词句相互交流了。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三部分内容,结合插图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找出这部分的内容里中有新鲜感的句,用横线画出来。

  2.反馈指导。

  预设:

  画面:边疆小学特有的优美环境。

  有新鲜感的词句: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3.出示任务:朗读这两个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哪些词语让你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用实心圆点点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古老的铜钟”“粗壮的枝干”“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形成特有的优美环境画面。

  (二)小结:

  我们通过课文的三个内容学*,通过认识了解和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让我们了解了一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也认识了解了一个新知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2,体现从“学阅读”到“学表达”的语言运用学*过程,促进学生“学阅读”,理解内容,*得方法;“学表达”内化转换和积累语言,规范言语表达。)

  1.导语:学*了课文,我们了解了这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那么这所小学有哪些与众不同、特别的地方,你能找出来与大家说说吗?

  出示任务:(复*默读要求后)默读课文,找一找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用上“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有……”说一说,最少要说上两点。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评议标准:(1)必须是课文中与学生所在学校不同的的相关内容,如,山里,多民族,用铜钟钟声表示,有小鸟等小动物来学校……(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练说,然后再反馈评议。

  3.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真是一所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边疆山区里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啊。

  四、尝试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按照提示和要求进行说话练*。(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3。)

  1.导语:对比这所边疆小学,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你能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说一说吗?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后该练*)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选一个场景,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按提示的开头,说一段话。

  个体练*,四人小组交流互提意见,并推举一人在班上说。

  2.反馈指导。

  评议注意:(1)哪些句子可以怎样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个体练说同桌互评,然后再反馈评议。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慢的学生。)。

  (三)PPT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慢的学生。)。

  六、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设计说明:第二学段是学生写字错别字高峰出现的阶段,必须重视字形教学以提高和保证写字的正确率。通过学生回忆,进行形*字或音*字的字形比较,再通过组词,将两两比较的字的字义固定下来,是识字教学音形义相结合的体现。)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服(服装)报(报纸)静(安静)净(干净)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例:“绒”,右部件是“戎”,不是“戒”。“装”,右上是“士”,不是“土”。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七、总结。(学*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八、写字练*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板书设计(设计说明:呈现课文条理结构,为学生把握内容要点提供帮助。)

  1大青树下的小学

  早晨上学

  上课朗读下课活动

  环境优美

  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生字,会写“早晨、穿戴”等2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教师口述: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其中一所学校去看一看。(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读课题。)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请同学们看不同民族的图片,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哪些少数民族吗?你知道各民族有哪些特点?

  教师提示: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俗。教师利用备课资料中的图片、资料,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这些小朋友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将走进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

  二、介绍作者

  吴然:云南人,现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致力于儿童散文和散文诗创作。主要作品:《歌溪》《一碗水》《走月亮》《小鸟在歌唱》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早晨绒球花汉族鲜艳服装打扮朗读安静停在粗壮影子坪坝?飘扬摔跤凤尾竹洁白

  (重点指导生字“粗、族”为*舌音,“晨、装、绒、摔”为翘舌音;前鼻音“汉、艳、扮”,后鼻音“静、停、扬、凤”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有关民族的词语:景颇族傣族阿昌族汉族德昂族注意读准“颇、傣、昌、昂”的字音。

  (2)学*多音字:好(hǎohào)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hǎo

  1、优点多或使人满意的,与“坏”相对,如好人、好汉、好歹、好事多磨。

  2、身体康健,疾病消失,生活幸福.如您好、安好。

  3、友爱,和睦:友好。相好。

  4、容易.如好办、好使、好懂。

  5、完成,完善。如办好了。5表示应允、赞成。如好!你干得不错。

  6、很,甚,。如好冷、好快、好坏、好一会儿。7便于.如场地清理干净好打球。

  hào1

  1、喜爱,与“恶”相对。如好奇、爱好、好高骛远。

  2、常常,容易(发生事情)。如刚学会骑车的人好摔跤。

  ②读一读:看着天空中火红的太阳好(hǎo)像一个大气球,三岁的小姑娘睁着大眼睛好(hào)奇地看着,妈妈发现了急忙拉她进屋。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新鲜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打扮鲜明而美丽。

  绚丽多彩吸引。

  好奇指粗大而结实。

  招引绚丽,灿烂美丽。形容色彩丰富华丽。

  粗壮修饰装扮出来的样子。

  枝干树木的主干与旁枝。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的幸福生活。)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再写(上课,下课);最后写(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四、学*“会写字”

  晨绒球汉艳服装扮读静停粗影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晨、装”,上下结构,上窄下宽。“汉、扮、读、停”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艳、服、静、粗”左右结构,左右等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晨、装”和左右结构的字“绒、服”,学生练写。

  晨:上短下长,下边部分笔画多而紧凑。上边的日字头要写的短而扁。

  绒:右边部分,“戈”横短斜钩长,竖撇要穿插到左边部分提的下面。

  服:左右同高,月字旁要写的窄而长,右上横折钩的折要短一些,右下的捺要舒展。

  装:上边的“壮”要写的略扁,下边的“衣”横画不要太长,撇捺要舒展。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表达

  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1)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服装、校园、**、铜钟、教室、树枝、枝干、影子;

  (2)表示动作的词语:穿戴、打扮、敬礼、朗读、招引;

  (3)描写事物活人物的词语:鲜艳、敬爱、安静、好奇、古老、粗壮

  练*运用:练*用服装、校园、教室说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出有新鲜感的词语,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样的词语才有新鲜感,鼓励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并学*运用,同时也重视了单元语文要素的达成。】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5

  一、说教材。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引导学生一起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学*本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会认“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戴”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并能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且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以上教学目标中,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是教学的重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能力差,所以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的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是本课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取想象感悟法、朗读感悟法、品词析句法这三种教学方法。运用想象感悟法可以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丰满任务在学生心中的形象,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运用朗读感悟法可以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运用品词赏析法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加以揣摩、推敲、咀嚼,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本课的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民族小学内学生穿戴不同的场景的图片,我问学生:图片上的小学和我们的小学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应该很快的发现穿着不同等等。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怎么样的呢?(板书:《大青树下的小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准生字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思考我们的民族小学都写了什么呢?

  等学生读完之后,我课件逐组出示词语:

  第一组:蝴蝶孔雀舞凤尾竹坪坝(注意蝴蝶都是虫字旁,理解蝴蝶是一种昆虫;舞字的书写,当场书空)

  第二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汉族(引导学生发现这组都是名族的名称,顺势引导学生说出我国有56个民族)

  然后,请学生说说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总结概括: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

  首先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上学路上和来学校时所看到的句子。之后学生汇报,我总结并逐句出示句子:

  第一句:……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小学生很多,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我继续追问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再抓住“有…,有…,有…,还有…”让学生再次体会小学生的多。然后我出示:下课了,操场上可热闹了。有有有还有。在顺势引导学生用“有…,有…,有…,还有…”造句,更深刻的体会民族学校的学生多,而且都来自不同的民族。

  第二句: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大家都非常友好等)我继续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抓住“大家”指的是谁?(各民族的小学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第三句: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得?结合课文上下文理解“绚丽多彩”的含义,并引导学生用“绚丽多彩”说一句话。

  第四句: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敬礼。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

  再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各民族直接的友爱,读出校园中穿戴不同,美丽的场景,读出同学们快乐的心情。引导学生更深切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里各民族小学生的团结友爱,和学校的美丽。

  这个环节,我利用勾圈画点的方法结合充分的读,让学生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并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惯。

  上课的情景。

  然后在引导学生一起去看看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刚才的课文内容的概括的基础上,学生已知晓文章的脉络。所以我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用横线迅速画出能概括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的句子。学生汇报,我出示句子:大家一起读课文,声音真好听!

  然后我继续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声音真好听?学生交流汇报,我逐句出示:

  第一句: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圈出描写窗外环境的词语(安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从哪里可以体会到“声音真好听”呢?(……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同学们能不能读出窗外的安静呢?齐读句子,指名读。

  第二句: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的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声音真好听?

  再次齐读描写上课情景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同学生好听的声音,读出周围环境的安静。通过多次的读,引领学生感悟民族小学里学生上课的认真,读书声的好听……

  课堂练笔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插图,看到插图,你想说些什么呢?那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可以写一写校园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同学们上课的情景是怎么样的等等?这个环节,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台,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升华。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民族小学上学路上的快乐,上课时的安静;那下课后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学*。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针对这篇课文,我采用了词语式板书。首先整体概括了课文写了上学的路上,上课时,下课后的情景,然后提炼出上学路上孩子们是快乐的,上课时周围是安静。这样,这则板书就成了理清课文脉络的载体,可以一目了然地理清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重点。


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精选5篇)扩展阅读


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精选5篇)(扩展1)

——三年级上册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精选5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通过找近义词、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会写“早晨、穿戴”等2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并积累运用。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重点:

  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并积累运用。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说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学*“篇章页”,明确学*目标。

  (一)课件出示“篇章页”。

  (二)引语:同学们,打开三年级的语文书,你会发现:与以往一、二年级的语文书相比,在每个单元前多了这么一页学*提示。我们管这一页叫篇章页。

  1、指名读。

  2、老师引导概括。适时板书:校园生活,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看图片说场景,引发阅读期待。

  (一)看图片,说场景。

  1、课件出示学生生活、学*的图片;

  2、学生描述场景;

  3、揭题,板书课题;

  (二)设疑,引发阅读期待。

  这所学校与我们学校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受其特别之处。

  (一)根据要求,学生再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找出你认为这所学校比较特别的地方,用“——”划下相关句子。

  (二)反馈预*作业,以学定教,学*生字词。

  1、学*生字;

  2、学写难写的字;

  (操作步骤:反馈预*,学生观察、交流—老师范写—学生练写——评价)

  3、运用“七彩云南风光片”介绍云南,帮助学生认识不熟悉的事物。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的云贵高原上,那儿四季如春,景色宜人。这里的竹子,形同凤尾,我们把这种竹子叫做凤尾竹;在山与山之间,这里有大片大片宽阔*坦的空地,这就是坪坝;这里的山猫,有豹般的花纹,叫做山狸;这里的铜钟响亮而清脆。云南还是一个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

  (三)交流反馈,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1、学生反馈;

  2、教师引导,逐渐形成如下板书:

  上学路上,绚丽多彩,多民族学校

  上课时,安静,小动物们听课

  下课时,热闹,动物们看热闹

  四、学*第一自然段,聚焦“新鲜”,感受其表达效果。

  (一)默读第一自然段,划出有新鲜感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交流。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1、学生自由说说带给你新鲜感的地方;

  2、引导比较;

  原句: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改句:早晨,许多小学生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

  ⑴比较不同;

  ⑵引导思考:作者把表示地点的3个词语放在句子的前面有什么用意?

  (把3个表示地点的词语放在句首,强调了小学生是从四面八方走来的。)

  3、想象:学生还会从什么地方走来;(预设:田野里、马路上、小溪边……)

  4、引导思考:这个句子还有没有你认为比较新鲜之处呢?

  ⑴学生交流;

  ⑵思考:作者连用了四个“有……的”用意是什么?

  (连用4个“有……的”突出了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学校。)

  5、迁移运用

  __________(时间),从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走来许多小学生,有________________的,有________________的,有________________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的。

  6、想象画面

  ⑴老师范读。

  ⑵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示例:我看到了在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坡上,在一片绿油油的坪坝里,一群群孩子穿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有的蹦着跳着,有的唱着歌儿,有的津津有味地聊着,还有的翻着跟头向学校走去。

  ⑶齐读。

  (三)齐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回顾。

  (一)课件呈现。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二)老师小结。

  同学们从这句话中的三个“从……”感受到了孩子们是从四面八方来到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连用了三个“有……的”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学校,孩子们在这里开心愉快地学*。

  二、学*三、四自然段,品读有新鲜感的句子,感受“安静、热闹与可爱”。

  (一)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有新鲜感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二)反馈交流,课件呈现。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朗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1、学生自由说;

  2、思考:大家朗读课文声音“真好听”,到底怎么好听呢?

  3、课文是怎么写出安静的呢?

  参考:文章没有直接写,而是用窗外的“安静”,用树枝、鸟儿、蝴蝶的表现来衬托“真好听”。这种写法很新鲜。

  4、朗读指导

  5、迁移运用

  晚上的广场上真热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回归整体,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

  (一)借助板书,学生练说。

  (二)引导学生不仅要说出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更要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建立联系,渗透运用,说一说自己的学校。

  (一)引导:吴然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让我们看到了一所可爱的边疆小学的样子和这所小学里孩子们的学*生活情况。如果请你来向别人介绍一下我们自己的学校和校园生活,你会介绍些什么,怎样介绍呢?

  (二)提出要求:选择校园里的一个场所,练*说一说它的样子或者同学们在那里学*、活动的场景,说的时候想一想这篇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努力说得既准确又有“有新鲜感”。

  1、选定场所、情景,独立练*说一说。

  2、小组内说一说。

  3、推荐班级内说一说,教师引导评价,关注说准确、说清楚和说得“有新鲜感”。

  三年级上册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问学生对于少数民族的了解,与我们日常饮食与服饰等作对比。引出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并展示图片。

  2、初读课文清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了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朝同一个地方走去,他们要去哪呀?(大青树下的小学)对,那可是一个充满欢笑,美丽而可爱的地方,今天咱们一起去走一走,看一看,保证你们去了就舍不得离开。

  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配乐。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教师随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适当提示。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

  2、各组练*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晨、装”。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3、抄写本课的词语。

  1、大青树下的小学

  第二课时

  一、复*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布置作业。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三年级上册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根据课后生字词的注音熟读课文,扫清生字词,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能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并且在课文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语,与同桌交流,说出理由。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什么样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校是怎样的,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学*的过程中能够关注到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扫清生字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什么样子的。

  2、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学校,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作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到来了,今天早晨起来吃过早饭之后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生:上学

  师:是的,要背上小书包上学校,走进美丽的校园里你们开心吗?

  生:……

  师:你们的校园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学校里会发生哪些事情呢?

  生:……

  师:同学们能积极的发言,老师感觉到你们的校园生活是很丰富的,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大青树下的小学,看看这个校园是怎样的,小朋友们在这个校园里都会做些什么事吧!

  (二)认识字词,熟读课文

  师:同学们翻开课本第2页,读课文,根据第4页课后生字的注音扫清课文里的生字词,有不会的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同桌。(3分钟)

  生:……

  师:同学们对生字词掌握得如何呢?哪位小朋友愿意挑战一下呢?

  (出示课件的生字词,先让学生读,然后再出示拼音,紧接着老师领读,同学之间互读)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生字词,那现在老师为大家范读课文,感受一下大青树下的校园。

  (三)感受情境,讨论学*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同学们再细细的品读课文,感受这所小学的特点,并找出你喜欢的,或者是你认为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桌讨论。

  生:……

  师:同学们讨论的真激烈呀!那你们讨论的结果是什么呢?谁能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大家呢?

  甲生:……

  师:学生甲说他认为“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大青树下的小学写活了,所以他认为很新鲜,很精彩。

  乙生:……

  师:学生乙认为第三段的内容都很精彩,写出了上课时间校园里仅有学生读书的声音,显得校园安静。下课时间还有好多小动物一起玩耍,感觉这个校园很有生机。

  师:同学们真的是很棒,相信其他的同学都有自己的见解,了解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所小学都有什么特点呢?

  丙生:……

  师:回答的真棒,总结的很全面,看来你是有认真听讲的。

  (四)拓展学*,相互分享

  师:大青树下的小学美不美?

  生:……

  师:那你们校园是什么样子的呢?谁能分享一下?

  丁生:……

  ……

  师:听了各位学生的分享,现在老师也来分享一下“我所在的小学是在乡间的拐角处,刚进大门是个小卖铺,径直走的小路两边全是松树,我每天在办公室里和同事分享心得,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学*玩乐,孩子们很听话,我也很喜欢他们。”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你们的小学吗?在这所学校里有这么多小伙伴陪着是不是很开心,很幸福呢?

  生:……

  师:那么,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写一篇200字的小作文,题目就是“学校的一天”“校园一角”选择一个题目进行写作。

  三年级上册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坝”等10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晨”等13个字和“早晨”等2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制定依据:课后识字写字安排和“词语表”安排,和课程标准关于学段理解词语的目标要求。)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地方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生活的美好(制定依据:课后练*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台”。)

  3、能按照提示场所和开头,仿照课文,选自己学校一个场景说一说。(制定依据:课后练*。)

  4、知道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能找出这样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制定依据:课后练*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台”。)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4。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教学准备:

  教师:“坝”等10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坝”等10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一)认识“单元导读”。

  1、初识“单元导读”。

  导语:同学们,新的一个学年学*开始了,我们进入到了第二学段的语文学*了,使用的课本编排有了新的变化,新增了一个板块,我们学*了这个板块,就能了解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什么,就能了解到通过这个单元课文的学*,我们要达成哪些主要的教学目标。这个板块的名称叫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1。(PPT出示单元导读)以后的各个单元,都有这么一个板块,我们叫它为“单元导读”。那么,这是哪个单元的单元导读呢?(指名回答。预设:这是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你是根据什么做出这个判断的?(继续回答。预设:我是根据上面的“第一单元”判断的。)对了,单元导读首先会提示是第几单元的导读。

  2、了解“单元导读”内容构成,明确第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利用PPT进行解说)“单元导读”除了背景图外,一般会有两段文字,其中的一段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一段则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让我们读读第一单元的导读,看看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第一段文字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3)(复*默读要求后)出示任务:默读这两段话,想一想,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什么的?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4)反馈指导。

  预设:

  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校园的(或学校的)。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目标有两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的乐趣。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校园的情况或人和事,主要的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在学*课文的时候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因为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般与课文的主题思想有关,与写生动具体有关;一是通过这个单元的*作写作过程,体会*作带给我们的乐趣。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什么吗?(指名回答。预设: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我上学了》。)对了。那么,你们还记得那一课告诉我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的小朋友上学的呢?(指名回答。预设:我国有56个民族的小朋友上学。回答后学生说说知道的少数民族名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的地方好些民族聚居一起,和睦相处。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的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呢?请看老师的板书。

  1、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

  2、齐读课题。

  (二)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释题。

  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从课题你们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地方?(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的地方是小学。追问:你从课题中哪个词语知道的?预设:我从课题“小学”这个词语知道的。)从课题里,你还了解到关于这所小学的什么信息呢?(指名回答:从课题我还了解到这所小学是在大青树下面的。)

  2、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课题也是课文的一个部分,阅读理解要从课题开始。那么,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说的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它与我们的学校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学*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就能知道了。

  三、指导预*,梳理课文条理。

  (设计说明:一、课堂上进行预*,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有利于真正实现顺学而导,能有效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二、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要“抓住要点”,就需要梳理课文条理,概括各部分内容。这虽然是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但是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所以,学*梳理课文条理,学*概括各部分内容(三年级主要是自然段。),是三年级重要的教学目标,要给予安排。再者梳理课文条理,是一项很好的`思维训练的语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抽象力等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

  (一)指导预*,粗知课文内容。(设计说明:一、“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第二学段一个教学目标,由于几乎每篇课文都应该落实,为免重复啰嗦,没有制定在“教学目标”中,但要在每一课文的学*中安排落实,尤其是叙事性课文。二、“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外显表现,就是能用六种基本句式表达出来。三、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既是一个教学目标,也是一个从整体入手的阅读教学策略。)

  1、出示预*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课文告诉我们,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扬”“凤”“摔”。

  (3)PPT出示会写字词“早晨、绒球花、服装、安静、停、粗壮、影子”复*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设计说明:一、第二学段学*的重点已转移到阅读了,因此,识字教学在通过读音教学解决了生字(会认的字)的读音,扫除了阅读障碍,就应该进入阅读的学*,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来达成正确认读的目标。二、会写的字,除了认写同步的字外,其余的是已经会认读的了。这里复*认读,既是诊断性检测,又是唤起注意的操作,为阅读过程中利用无意注意记认字形做铺垫。三、关于理解会认读的字词义。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如没有产生阅读理解的障碍,就应该视作达成理解的教学目标了。)

  3、导语:我们学*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会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任务3。

  个体操作。

  4、反馈指导。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任务3。

  (2)反馈预*任务3,说说从哪些语句中获得此信息。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山里的小学。

  5、出示任务:同桌用简练的一两句话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相互提提意见。(评议标准:1、要包含以上回答的内容;2、语句要通顺连贯。)

  6、反馈指导。

  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山里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边疆山里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边疆山里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7、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了会认读的字,复*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朗读了课文,粗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

  (二)学*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要点。

  1、导语:要了解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首先就要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默读课文,结合插图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三个内容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请在那个内容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第1自然段一个内容。早晨,各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

  (2)第2、3自然段一个内容。上课了,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3)第4自然段一个内容。这所边疆可爱的小学环境优美。

  3、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知道课文写了三个内容,向我们介绍了这所多民族的边疆的可爱的小学:一是早晨,各民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二是上课读书下课活动;三是优美的环境。

  四、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认识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设计说明:根据教学目标2设计这个教学环节,认识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培养语感。)

  (一)想象“上学”的画面,初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导语: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把握了课文内容要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新知识,进行新的练*了。读读第一部分内容,看看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几句话,用序号表示出来。(指名回答。预设: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4句话。)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朗读第一部分内容,对照着资料袋,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第1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2、3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4个句子是一个画面。

  3、出示任务:朗读第1个句子,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个画面的?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早晨,从各地走来了多民族的许多小学生。

  “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形成“从各地”走来的画面;“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形成“多民族”的画面。

  5、小结:这个句子,用了三个“从……”相似的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我们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6、导语:我们接着学*这一部分,看看还有没有“有新鲜感”的词句。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对照着资料袋,分别朗读第2、3个句子和第4个句子,想一想,分别是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个画面的?

  7、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绚丽多彩的学校。

  “穿戴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

  画面2:同学们来到学校后的进行各种活动。

  “向……打招呼,向……问好,向……敬礼。”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8、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想象“读书、活动”的画面,再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从“‘当,当当!’”到“那声音真好听!”是一个画面;从“这时候”到“是那样好奇地听着。”是一个画面;余下的句子是一个画面。

  3、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这三个画面分别是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三个画面的?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上课了,大家在同一个教室里朗读课文。

  “当,当当!当,当当!”形成了铜钟敲响上课钟声的画面,“一齐朗读”“声音真好听”形成朗读课文的画面。

  画面2:山林里的朋友在安静地听大家朗读课文。

  “不摇了”“不叫了”“停在”“都在听”“最有趣的”好“好奇地听着”形成安静听大家朗读课文的画面。

  追问:作者把什么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指名回答。预设: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这些“山林里的朋友”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吗?(指名回答。预设:这些“山林里的朋友”不是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那作者为什么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呢?(指名回答。预设:应为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了,成了朋友,所以作者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

  画面3:下课了,小鸟、松鼠和山狸看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赶来看热闹”形成看大家活动的画面。

  5、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和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形象地模拟声音和把物当作人来写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五、小结:(学*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第二课时

  一、复*上一课有关学*内容。

  (一)复*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有新鲜感的词句”。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谁能说说,什么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吗?

  指名回答。预设:答案见上一课的教学过程。

  二、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认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一)想象“学校环境”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1、通过上一节课课文的两个内容的学*,我们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接下来的学*,就要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这样的词句相互交流了。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三部分内容,结合插图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找出这部分的内容里中有新鲜感的句,用横线画出来。

  2、反馈指导。

  预设:

  画面:边疆小学特有的优美环境。

  有新鲜感的词句: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3、出示任务:朗读这两个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哪些词语让你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用实心圆点点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古老的铜钟”“粗壮的枝干”“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形成特有的优美环境画面。

  (二)小结:

  我们通过课文的三个内容学*,通过认识了解和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让我们了解了一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也认识了解了一个新知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2,体现从“学阅读”到“学表达”的语言运用学*过程,促进学生“学阅读”,理解内容,*得方法;“学表达”内化转换和积累语言,规范言语表达。)

  1、导语:学*了课文,我们了解了这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那么这所小学有哪些与众不同、特别的地方,你能找出来与大家说说吗?

  出示任务:(复*默读要求后)默读课文,找一找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用上“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有……”说一说,最少要说上两点。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评议标准:(1)必须是课文中与学生所在学校不同的的相关内容,如,山里,多民族,用铜钟钟声表示,有小鸟等小动物来学校……(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练说,然后再反馈评议。

  3、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真是一所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边疆山区里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啊。

  四、尝试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按照提示和要求进行说话练*。(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3。)

  1、导语:对比这所边疆小学,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你能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说一说吗?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后该练*)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选一个场景,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按提示的开头,说一段话。

  个体练*,四人小组交流互提意见,并推举一人在班上说。

  2、反馈指导。

  评议注意:(1)哪些句子可以怎样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个体练说同桌互评,然后再反馈评议。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慢的学生。)。

  (三)PPT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慢的学生。)。

  六、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设计说明:第二学段是学生写字错别字高峰出现的阶段,必须重视字形教学以提高和保证写字的正确率。通过学生回忆,进行形*字或音*字的字形比较,再通过组词,将两两比较的字的字义固定下来,是识字教学音形义相结合的体现。)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服(服装)报(报纸)静(安静)净(干净)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例:“绒”,右部件是“戎”,不是“戒”。“装”,右上是“士”,不是“土”。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七、总结。(学*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八、写字练*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三年级上册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早晨、鲜艳、打扮”等词语,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体会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3、借助提示,借鉴课文中的相关句子,学*表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会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与团结,理解课文所表达的自豪感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与团结及他们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感和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早晨、鲜艳、打扮”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介绍资料。

  1、(播放音乐《爱我中华》片段)

  “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

  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2、引导交流: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请同学们拿出你搜集的有关不同民族的图片,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3、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俗。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4、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其中一所学校去看一看。

  5、请大家读课题。谁来说说课题该怎么读指名读课题。

  设计意图:

  以优美的音乐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了民族大团结的热烈气氛。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大青树下的小学有什么特色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所小学,去认识一群少数民族的孩子,去感受这所小学的魅力。

  1、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

  (2)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读几遍。

  2、学生试读。

  设计意图:

  先出示自读要求,再引导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教师正音,学生巩固。

  4、(1)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一组含有会写字和“词语表”中的词语,第二组含有会认字):

  早晨穿戴绒球花汉族鲜艳服装打扮敬爱**敬礼教室朗读安静树枝好奇招引停止粗壮枝干影子

  坪坝飘扬摔跤凤尾竹洁白

  师生参与评价,重点强调生字“粗”为*舌音,“晨、装、摔”为翘舌音;“汉、艳、扮”为前鼻音,“静、停、扬、凤”为后鼻音等。

  你认为哪些词语的读音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学生练读。

  (2)有新鲜感的词语。(词语及相对应的图片)

  设计意图:

  这些词语富有乡村气息和民族风情,学生在*时生活中很少接触到,交流时可以出示相关图片,加深感受。

  5、理解词语。

  理解词语的方法:

  (1)查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从理解重点字入手。

  (2)理解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有的词语不仅要弄清它的意思,还要想一想这个词应该用在什么场合。

  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语。

  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说出对应的词语。

  ①在空中随风摆动。

  ②形容色彩华丽。

  ③*坦的场地。

  ④靠*国界的领土。

  ⑤两人徒手较量,以把对手摔倒为胜的竞技运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自学词语,既锻炼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6、会写生字。

  生字田字格

  晨绒球汉艳服装扮读静

  停粗影

  (1)识记字形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①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装、晨”:“衣、日”是形旁,表义;“壮、辰”是声旁,表音。

  ②加一加:“氵+又=汉”“扌+分=扮”

  “讠+卖=读”“米+且=粗”

  “青+争=静”“丰+色=艳”。

  ③换一换:“报”把“扌”换成“月”就是“服”。

  (3)说说本课会写生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写好生字四步走:①说一说。②看一看。③写一写。④对一对。

  ①说一说: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上下结构的字,“晨、装”上面要写得扁些。

  “汉、扮、读、停”——左右结构,应写得左窄右宽。

  “艳、服、静、粗”——左右结构,应写得左右等宽。

  ②看一看:关键笔画的写法。

  “服”的第六笔是横折钩。

  ③写一写:老师范写,重点指导“晨、装”,学生练写。

  “晨”和“装”二字均为上下结构,但要注意整个字不要写得过长,其中“晨”字要注意“日”要写得扁一些,“装”字的“壮”要写得扁一些,按正确笔顺规范书写。

  ④对一对:再和课本对照一下,写得不好看的要及时改正。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同学的字,相互借鉴。

  师小结: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最神奇的文字,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集形象、声音和意思三者于一体的特性,掌握了汉字这一特点再去学*,能帮助我们更轻松地认读、识写。

  7、再次巩固字词(连线)。“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的图片和相应的词语连线。

  8、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设计意图:

  分步骤引导学生学*会写字,降低学生学*会写字的难度,使学生完全、彻底地掌握会写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小组合作,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讨论: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些什么

  2、学*反馈(填空),课文先写(学生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写(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师板书:可爱的小学

  四、课堂小结。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可爱在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欣赏。


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精选5篇)(扩展2)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汇总五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以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串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爱我中华》视频,说说你认识片中哪些少数民族。

  2、教师相机拿出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汉族等各民族的图片及出示相关词语:

  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汉族

  3、顺势切入。

  这么多民族的小朋友同你们一样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上学了。(板书课题)想去看一看吗?

  二、新课学*

  (一)初读课文,趣味识字

  1、自学课文:

  画——要求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读——不认识的生字借助生字表中的拼音读一读,也可请教同桌;

  荐——小组内组长组织读一读课文,互相正音,并做好推荐一位组员的工作。

  2、交流反馈:

  (1)出示生字:推荐组员互相比赛读生字,其余学生做评委。

  说说如何记住这些生字。

  (2)认读新词: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和生词。

  自由准备后同桌互读。

  (3)试读课文:指名读课文,正音。

  提问:民族小学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喜欢这所学校吗?

  (二)再读课文,欣赏朗读

  1、学校那么美,你从书上的哪些地方看出来?请你有感情地把这些句子读一读。

  2、学生再读课文,把认为美的句子用曲线画出来,并读一读。

  3、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指导写字

  1、指名读生字,说说哪些字比较难写。

  2、教师着重指导“晨、静、装”。

  3、学生练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读通了课文,认识了大青树下这所美丽的小学,感受到了各民族孩子学*生活的快乐幸福。

  五、作业布置

  1、认真书写生字词,做到规范整洁。

  2、熟读课文,想一想大青树下的学校给你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2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通过学*生字,扫清阅读障碍,对课文整体把握,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以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插图,激趣导入。

  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的服饰很漂亮,但各不相同;他们很快乐,他们一同上课。他们是不同民族的小朋友……)

  师:对,这些小朋友的确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将要走进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次。

  2.交流识字妙法,快速识记生字。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

  (2)学生自由认读后,指名读。

  (3)正音后,开火车读。

  摔是翘舌音。

  坝读bà,不读bèi。

  (4)做游戏,巩固字词。

  同桌相互做你指我认游戏,看谁认得的生字多。

  (5)学生相互交流识记妙法。

  坝--贝汉--汗摔--率跤--交凤--风

  (6)重点指导:晨、装、静(注意笔画、笔顺)

  3.同桌互相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巩固生字的认读、识记。

  三、指导写字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观察:学生自主观察每个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指导书写。

  装:上下结构,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左右结构,右边部分戎不要写成戒。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小组内互相展示自己写的字。

  6.评价:自评、互评。

  四、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同桌互相交流:你读了每个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2.读完全文,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并板书:

  上学路上

  来到学校

  上课

  下课

  3.你最喜欢哪些自然段?练*有感情地朗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要求: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说一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频、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试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提示一下。

  四、分组朗读,小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

  2.各组练*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晨、绒、服、装、读、影”。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晨”是上下结构,注意“辰”要拖着“日”,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是左右结构,由“纟”和“戎”组成,右边的“戎”共六笔,不要漏写。

  “服”的“月”字旁要瘦一些。

  “装”是上下结构,书写要紧凑。

  “读”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卖”,不是“买”。

  “影”是左右结构,右边三撇,写得匀称。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通过朗读感悟民族小学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完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坝”等10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晨”等13个字和“早晨”等2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制定依据:课后识字写字安排和“词语表”安排,和课程标准关于学段理解词语的目标要求。)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地方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生活的美好(制定依据:课后练*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台”。)

  3.能按照提示场所和开头,仿照课文,选自己学校一个场景说一说。(制定依据:课后练*。)

  4.知道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能找出这样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制定依据:课后练*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台”。)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4。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教学准备:

  教师:“坝”等10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坝”等10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一)认识“单元导读”。

  1.初识“单元导读”。

  导语:同学们,新的一个学年学*开始了,我们进入到了第二学段的语文学*了,使用的课本编排有了新的变化,新增了一个板块,我们学*了这个板块,就能了解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什么,就能了解到通过这个单元课文的学*,我们要达成哪些主要的教学目标。这个板块的名称叫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1。(PPT出示单元导读)以后的各个单元,都有这么一个板块,我们叫它为“单元导读”。那么,这是哪个单元的单元导读呢?(指名回答。预设:这是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你是根据什么做出这个判断的?(继续回答。预设:我是根据上面的“第一单元”判断的。)对了,单元导读首先会提示是第几单元的导读。

  2.了解“单元导读”内容构成,明确第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利用PPT进行解说)“单元导读”除了背景图外,一般会有两段文字,其中的一段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一段则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让我们读读第一单元的导读,看看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第一段文字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3)(复*默读要求后)出示任务:默读这两段话,想一想,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什么的?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4)反馈指导。

  预设:

  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校园的(或学校的)。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目标有两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的乐趣。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校园的情况或人和事,主要的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在学*课文的时候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因为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般与课文的主题思想有关,与写生动具体有关;一是通过这个单元的*作写作过程,体会*作带给我们的乐趣。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什么吗?(指名回答。预设: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我上学了》。)对了。那么,你们还记得那一课告诉我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的小朋友上学的呢?(指名回答。预设:我国有56个民族的小朋友上学。回答后学生说说知道的少数民族名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的地方好些民族聚居一起,和睦相处。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的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呢?请看老师的板书。

  1.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

  2.齐读课题。

  (二)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释题。

  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从课题你们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地方?(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的地方是小学。追问:你从课题中哪个词语知道的?预设:我从课题“小学”这个词语知道的。)从课题里,你还了解到关于这所小学的什么信息呢?(指名回答:从课题我还了解到这所小学是在大青树下面的。)

  2.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课题也是课文的一个部分,阅读理解要从课题开始。那么,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说的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它与我们的学校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学*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就能知道了。

  三、指导预*,梳理课文条理。(设计说明:一、课堂上进行预*,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有利于真正实现顺学而导,能有效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二、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要“抓住要点”,就需要梳理课文条理,概括各部分内容。这虽然是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但是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所以,学*梳理课文条理,学*概括各部分内容(三年级主要是自然段。),是三年级重要的教学目标,要给予安排。再者梳理课文条理,是一项很好的思维训练的语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抽象力等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

  (一)指导预*,粗知课文内容。(设计说明:一、“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第二学段一个教学目标,由于几乎每篇课文都应该落实,为免重复啰嗦,没有制定在“教学目标”中,但要在每一课文的学*中安排落实,尤其是叙事性课文。二、“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外显表现,就是能用六种基本句式表达出来。三、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既是一个教学目标,也是一个从整体入手的阅读教学策略。)

  1.出示预*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课文告诉我们,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扬”“凤”“摔”。

  (3)PPT出示会写字词“早晨、绒球花、服装、安静、停、粗壮、影子”复*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设计说明:一、第二学段学*的重点已转移到阅读了,因此,识字教学在通过读音教学解决了生字(会认的字)的读音,扫除了阅读障碍,就应该进入阅读的学*,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来达成正确认读的目标。二、会写的字,除了认写同步的`字外,其余的是已经会认读的了。这里复*认读,既是诊断性检测,又是唤起注意的操作,为阅读过程中利用无意注意记认字形做铺垫。三、关于理解会认读的字词义。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如没有产生阅读理解的障碍,就应该视作达成理解的教学目标了。)

  3.导语:我们学*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会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任务3。

  个体操作。

  4.反馈指导。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任务3。

  (2)反馈预*任务3,说说从哪些语句中获得此信息。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山里的小学。

  5.出示任务:同桌用简练的一两句话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相互提提意见。(评议标准:1.要包含以上回答的内容;2.语句要通顺连贯。)

  6.反馈指导。

  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山里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边疆山里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边疆山里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7.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了会认读的字,复*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朗读了课文,粗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

  (二)学*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要点。

  1.导语:要了解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首先就要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默读课文,结合插图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三个内容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请在那个内容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第1自然段一个内容。早晨,各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

  (2)第2、3自然段一个内容。上课了,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3)第4自然段一个内容。这所边疆可爱的小学环境优美。

  3.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知道课文写了三个内容,向我们介绍了这所多民族的边疆的可爱的小学:一是早晨,各民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二是上课读书下课活动;三是优美的环境。

  四、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认识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设计说明:根据教学目标2设计这个教学环节,认识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培养语感。)

  (一)想象“上学”的画面,初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导语: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把握了课文内容要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新知识,进行新的练*了。读读第一部分内容,看看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几句话,用序号表示出来。(指名回答。预设: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4句话。)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朗读第一部分内容,对照着资料袋,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第1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2、3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4个句子是一个画面。

  3.出示任务:朗读第1个句子,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个画面的?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早晨,从各地走来了多民族的许多小学生。

  “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形成“从各地”走来的画面;“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形成“多民族”的画面。

  5.小结:这个句子,用了三个“从……”相似的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我们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6.导语:我们接着学*这一部分,看看还有没有“有新鲜感”的词句。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对照着资料袋,分别朗读第2、3个句子和第4个句子,想一想,分别是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个画面的?

  7.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绚丽多彩的学校。

  “穿戴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

  画面2:同学们来到学校后的进行各种活动。

  “向……打招呼,向……问好,向……敬礼。”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8.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想象“读书、活动”的画面,再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从“‘当,当当!’”到“那声音真好听!”是一个画面;从“这时候”到“是那样好奇地听着。”是一个画面;余下的句子是一个画面。

  3.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这三个画面分别是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三个画面的?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上课了,大家在同一个教室里朗读课文。

  “当,当当!当,当当!”形成了铜钟敲响上课钟声的画面,“一齐朗读”“声音真好听”形成朗读课文的画面。

  画面2:山林里的朋友在安静地听大家朗读课文。

  “不摇了”“不叫了”“停在”“都在听”“最有趣的”好“好奇地听着”形成安静听大家朗读课文的画面。

  追问:作者把什么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指名回答。预设: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这些“山林里的朋友”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吗?(指名回答。预设:这些“山林里的朋友”不是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那作者为什么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呢?(指名回答。预设:应为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了,成了朋友,所以作者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

  画面3:下课了,小鸟、松鼠和山狸看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赶来看热闹”形成看大家活动的画面。

  5.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和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形象地模拟声音和把物当作人来写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五、小结:(学*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第二课时

  一、复*上一课有关学*内容。

  (一)复*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有新鲜感的词句”。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谁能说说,什么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吗?

  指名回答。预设:答案见上一课的教学过程。

  二、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认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一)想象“学校环境”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1.通过上一节课课文的两个内容的学*,我们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接下来的学*,就要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这样的词句相互交流了。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三部分内容,结合插图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找出这部分的内容里中有新鲜感的句,用横线画出来。

  2.反馈指导。

  预设:

  画面:边疆小学特有的优美环境。

  有新鲜感的词句: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3.出示任务:朗读这两个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哪些词语让你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用实心圆点点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古老的铜钟”“粗壮的枝干”“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形成特有的优美环境画面。

  (二)小结:

  我们通过课文的三个内容学*,通过认识了解和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让我们了解了一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也认识了解了一个新知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2,体现从“学阅读”到“学表达”的语言运用学*过程,促进学生“学阅读”,理解内容,*得方法;“学表达”内化转换和积累语言,规范言语表达。)

  1.导语:学*了课文,我们了解了这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那么这所小学有哪些与众不同、特别的地方,你能找出来与大家说说吗?

  出示任务:(复*默读要求后)默读课文,找一找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用上“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有……”说一说,最少要说上两点。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评议标准:

  (1)必须是课文中与学生所在学校不同的的相关内容,如,山里,多民族,用铜钟钟声表示,有小鸟等小动物来学校……

  (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练说,然后再反馈评议。

  3.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真是一所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边疆山区里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啊。

  四、尝试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按照提示和要求进行说话练*。(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3。)

  1.导语:对比这所边疆小学,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你能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说一说吗?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后该练*)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选一个场景,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按提示的开头,说一段话。

  个体练*,四人小组交流互提意见,并推举一人在班上说。

  2.反馈指导。

  评议注意:(1)哪些句子可以怎样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个体练说同桌互评,然后再反馈评议。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慢的学生。)。

  (三)PPT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慢的学生。)。

  六、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设计说明:第二学段是学生写字错别字高峰出现的阶段,必须重视字形教学以提高和保证写字的正确率。通过学生回忆,进行形*字或音*字的字形比较,再通过组词,将两两比较的字的字义固定下来,是识字教学音形义相结合的体现。)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服(服装)报(报纸)静(安静)净(干净)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例:“绒”,右部件是“戎”,不是“戒”。“装”,右上是“士”,不是“土”。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七、总结。(学*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八、写字练*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板书设计(设计说明:呈现课文条理结构,为学生把握内容要点提供帮助。)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早晨 上学

  上课 朗读 下课 活动

  环境 优美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新单词,能写13个新单词;能写“亮丽的颜色、衣着、吸引力”等词;积累新的词汇。

  2、深情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了解绿树下小学生快乐的学*生活,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自豪和赞扬。

  3、理解窗外安静句子的意思,注意新鲜句子。

  4、根据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形式,讨论校园中的一个场景。

  教学重点:

  深情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了解绿树下小学生快乐的学*生活,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自豪和赞扬。

  教学的困难:

  体验描述窗外宁静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

  在上课之前,学生们被要求收集有关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和*俗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个节

  1、对话和数据共享介绍

  1、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装和*俗。请看屏幕(显示课件:各民族图片),选择一个你最了解或最感兴趣的民族介绍给你。

  (学生选择自己要介绍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重点介绍民族服饰和风俗的特点。(老师在课文中介绍了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

  2、五十六个民族,像五十六个花朵,在祖国的土地上盛开。在中国西南的边疆地区,生活着许多民族。他们一起生活和工作。他们非常高兴。那里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学*。你知道他们共同学校的名字吗?——绿色大树下的小学。是的,今天老师会带你去这个小学看看。(黑板文字标题:绿树下的小学)

  2、首先阅读课文,自学单词

  1、老师的阅读模式。听清楚语音后,请仔细听并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应自主阅读课文,根据自学的提示进行自主学*。(播放课件《自学小技巧》)

  自学小贴士:

  (1)标记自然段。

  (2)用自己的方式学*新单词。

  (3)阅读课文。(重复你不能流畅阅读的地方几次。)

  3、团体合作与交流。

  在小组中,他们互相检查对方的读写能力,交流读写方法,独立练*写作,并与老师进行交流。

  4、整个班级应该互相交流,老师应该给予指导。

  再次重读课文,理清上下文

  1、请逐段阅读课文,并讨论每个自然段的意义。

  2、学*反馈:(展示课件)

  首先写课文(在去学校的路上,去学校);然后写(课上和课后);最后写(这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承运巩固练*

  开放“基础训练——小学绿树下”,让我们一起通过考试吧!

  诉类总结

  在这个班,学生们就像在那棵大绿树下的小学生一样认真。我们已经掌握了这节课的生词,并且整理了课文的写作顺序。那么,“大绿树下的小学”有什么乐趣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

  部分B

  一、新课程的引进和明确目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能够读课文,理解生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感受一下大绿树下的小学的独特魅力。

  二世。汇报与交流,深入探索

  老师: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让我们与你分享我们的发现。

  (为了“美、团结、快乐、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题相机指导阅读。)

  欣赏小学大绿树下的美景

  1、默读课文,在绿树下画出小学美丽的句子。

  2、学生交换报告,教师展示重点句子,点击相机。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坝,从插满鲜花的小路上,来了……”(给我看看课件: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小学在绿树下,环境很美,非常漂亮。)

  (2)“鲜艳的衣服使学校变得多姿多彩。”重点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丰富多彩”的含义。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早晨、鲜艳、打扮”等词语,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体会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3.借助提示,借鉴课文中的相关句子,学*表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会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与团结,理解课文所表达的自豪感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与团结及他们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感和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早晨、鲜艳、打扮”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介绍资料。

  1.(播放音乐《爱我中华》片段)

  “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

  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2.引导交流: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请同学们拿出你搜集的有关不同民族的图片,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3.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俗。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4.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其中一所学校去看一看。

  5.请大家读课题。谁来说说课题该怎么读指名读课题。

  设计意图:

  以优美的音乐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了民族大团结的热烈气氛。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大青树下的小学有什么特色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所小学,去认识一群少数民族的孩子,去感受这所小学的魅力。

  1.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

  (2)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读几遍。

  2.学生试读。

  设计意图:

  先出示自读要求,再引导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教师正音,学生巩固。

  4.(1)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一组含有会写字和“词语表”中的词语,第二组含有会认字):

  早晨穿戴绒球花汉族鲜艳服装打扮敬爱**敬礼教室朗读安静树枝好奇招引停止粗壮枝干影子

  坪坝飘扬摔跤凤尾竹洁白

  师生参与评价,重点强调生字“粗”为*舌音,“晨、装、摔”为翘舌音;“汉、艳、扮”为前鼻音,“静、停、扬、凤”为后鼻音等。

  你认为哪些词语的读音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学生练读。

  (2)有新鲜感的词语。(词语及相对应的图片)

  设计意图:

  这些词语富有乡村气息和民族风情,学生在*时生活中很少接触到,交流时可以出示相关图片,加深感受。

  5.理解词语。

  理解词语的方法:

  (1)查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从理解重点字入手。

  (2)理解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有的词语不仅要弄清它的意思,还要想一想这个词应该用在什么场合。

  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语。

  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说出对应的词语。

  ①在空中随风摆动。

  ②形容色彩华丽。

  ③*坦的场地。

  ④靠*国界的领土。

  ⑤两人徒手较量,以把对手摔倒为胜的竞技运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自学词语,既锻炼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6.会写生字。

  生字田字格

  晨绒球汉艳服装扮读静

  停粗影

  (1)识记字形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①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装、晨”:“衣、日”是形旁,表义;“壮、辰”是声旁,表音。

  ②加一加:“氵+又=汉”“扌+分=扮”

  “讠+卖=读”“米+且=粗”

  “青+争=静”“丰+色=艳”。

  ③换一换:“报”把“扌”换成“月”就是“服”。

  (3)说说本课会写生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写好生字四步走:

  ①说一说。

  ②看一看。

  ③写一写。

  ④对一对。

  ①说一说: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上下结构的字,“晨、装”上面要写得扁些。

  “汉、扮、读、停”——左右结构,应写得左窄右宽。

  “艳、服、静、粗”——左右结构,应写得左右等宽。

  ②看一看:关键笔画的写法。

  “服”的第六笔是横折钩。

  ③写一写:老师范写,重点指导“晨、装”,学生练写。

  “晨”和“装”二字均为上下结构,但要注意整个字不要写得过长,其中“晨”字要注意“日”要写得扁一些,“装”字的“壮”要写得扁一些,按正确笔顺规范书写。

  ④对一对:再和课本对照一下,写得不好看的要及时改正。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同学的字,相互借鉴。

  师小结: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最神奇的文字,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集形象、声音和意思三者于一体的特性,掌握了汉字这一特点再去学*,能帮助我们更轻松地认读、识写。

  7.再次巩固字词(连线)。“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的图片和相应的词语连线。

  8.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设计意图:

  分步骤引导学生学*会写字,降低学生学*会写字的难度,使学生完全、彻底地掌握会写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小组合作,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讨论: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些什么

  2.学*反馈(填空),课文先写(学生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写(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师板书:可爱的小学

  四、课堂小结。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可爱在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欣赏。


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精选5篇)(扩展3)

——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通用5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生字,会写“早晨、穿戴”等2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教师口述: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其中一所学校去看一看。(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读课题。)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请同学们看不同民族的图片,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哪些少数民族吗?你知道各民族有哪些特点?

  教师提示: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俗。教师利用备课资料中的图片、资料,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这些小朋友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将走进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

  二、介绍作者

  吴然:云南人,现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致力于儿童散文和散文诗创作。主要作品:《歌溪》《一碗水》《走月亮》《小鸟在歌唱》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早晨绒球花汉族鲜艳服装打扮朗读安静停在粗壮影子坪坝?飘扬摔跤凤尾竹洁白

  (重点指导生字“粗、族”为*舌音,“晨、装、绒、摔”为翘舌音;前鼻音“汉、艳、扮”,后鼻音“静、停、扬、凤”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有关民族的词语:景颇族傣族阿昌族汉族德昂族注意读准“颇、傣、昌、昂”的字音。

  (2)学*多音字:好(hǎohào)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hǎo

  1、优点多或使人满意的,与“坏”相对,如好人、好汉、好歹、好事多磨。

  2、身体康健,疾病消失,生活幸福.如您好、安好。

  3、友爱,和睦:友好。相好。

  4、容易.如好办、好使、好懂。

  5、完成,完善。如办好了。5表示应允、赞成。如好!你干得不错。

  6、很,甚,。如好冷、好快、好坏、好一会儿。7便于.如场地清理干净好打球。

  hào1

  1、喜爱,与“恶”相对。如好奇、爱好、好高骛远。

  2、常常,容易(发生事情)。如刚学会骑车的人好摔跤。

  ②读一读:看着天空中火红的太阳好(hǎo)像一个大气球,三岁的小姑娘睁着大眼睛好(hào)奇地看着,妈妈发现了急忙拉她进屋。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新鲜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打扮鲜明而美丽。

  绚丽多彩吸引。

  好奇指粗大而结实。

  招引绚丽,灿烂美丽。形容色彩丰富华丽。

  粗壮修饰装扮出来的样子。

  枝干树木的主干与旁枝。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的幸福生活。)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再写(上课,下课);最后写(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四、学*“会写字”

  晨绒球汉艳服装扮读静停粗影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晨、装”,上下结构,上窄下宽。“汉、扮、读、停”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艳、服、静、粗”左右结构,左右等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晨、装”和左右结构的字“绒、服”,学生练写。

  晨:上短下长,下边部分笔画多而紧凑。上边的日字头要写的短而扁。

  绒:右边部分,“戈”横短斜钩长,竖撇要穿插到左边部分提的下面。

  服:左右同高,月字旁要写的窄而长,右上横折钩的折要短一些,右下的捺要舒展。

  装:上边的“壮”要写的略扁,下边的“衣”横画不要太长,撇捺要舒展。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表达

  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1)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服装、校园、**、铜钟、教室、树枝、枝干、影子;

  (2)表示动作的词语:穿戴、打扮、敬礼、朗读、招引;

  (3)描写事物活人物的词语:鲜艳、敬爱、安静、好奇、古老、粗壮

  练*运用:练*用服装、校园、教室说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出有新鲜感的词语,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样的词语才有新鲜感,鼓励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并学*运用,同时也重视了单元语文要素的达成。】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坝”等10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晨”等13个字和“早晨”等2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制定依据:课后识字写字安排和“词语表”安排,和课程标准关于学段理解词语的目标要求。)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地方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生活的美好(制定依据:课后练*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台”。)

  3.能按照提示场所和开头,仿照课文,选自己学校一个场景说一说。(制定依据:课后练*。)

  4.知道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能找出这样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制定依据:课后练*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台”。)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4。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教学准备:

  教师:“坝”等10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坝”等10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一)认识“单元导读”。

  1.初识“单元导读”。

  导语:同学们,新的一个学年学*开始了,我们进入到了第二学段的语文学*了,使用的课本编排有了新的变化,新增了一个板块,我们学*了这个板块,就能了解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什么,就能了解到通过这个单元课文的学*,我们要达成哪些主要的教学目标。这个板块的名称叫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1。(PPT出示单元导读)以后的各个单元,都有这么一个板块,我们叫它为“单元导读”。那么,这是哪个单元的单元导读呢?(指名回答。预设:这是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你是根据什么做出这个判断的?(继续回答。预设:我是根据上面的“第一单元”判断的。)对了,单元导读首先会提示是第几单元的导读。

  2.了解“单元导读”内容构成,明确第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利用PPT进行解说)“单元导读”除了背景图外,一般会有两段文字,其中的一段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一段则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让我们读读第一单元的导读,看看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第一段文字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3)(复*默读要求后)出示任务:默读这两段话,想一想,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什么的?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4)反馈指导。

  预设:

  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校园的(或学校的)。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目标有两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的乐趣。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校园的情况或人和事,主要的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在学*课文的时候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因为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般与课文的主题思想有关,与写生动具体有关;一是通过这个单元的*作写作过程,体会*作带给我们的乐趣。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什么吗?(指名回答。预设: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我上学了》。)对了。那么,你们还记得那一课告诉我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的小朋友上学的呢?(指名回答。预设:我国有56个民族的小朋友上学。回答后学生说说知道的少数民族名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的地方好些民族聚居一起,和睦相处。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的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呢?请看老师的板书。

  1.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

  2.齐读课题。

  (二)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释题。

  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从课题你们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地方?(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的地方是小学。追问:你从课题中哪个词语知道的?预设:我从课题“小学”这个词语知道的。)从课题里,你还了解到关于这所小学的什么信息呢?(指名回答:从课题我还了解到这所小学是在大青树下面的。)

  2.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课题也是课文的一个部分,阅读理解要从课题开始。那么,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说的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它与我们的学校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学*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就能知道了。

  三、指导预*,梳理课文条理。(设计说明:一、课堂上进行预*,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有利于真正实现顺学而导,能有效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二、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要“抓住要点”,就需要梳理课文条理,概括各部分内容。这虽然是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但是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所以,学*梳理课文条理,学*概括各部分内容(三年级主要是自然段。),是三年级重要的教学目标,要给予安排。再者梳理课文条理,是一项很好的思维训练的语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抽象力等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

  (一)指导预*,粗知课文内容。(设计说明:一、“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第二学段一个教学目标,由于几乎每篇课文都应该落实,为免重复啰嗦,没有制定在“教学目标”中,但要在每一课文的学*中安排落实,尤其是叙事性课文。二、“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外显表现,就是能用六种基本句式表达出来。三、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既是一个教学目标,也是一个从整体入手的阅读教学策略。)

  1.出示预*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课文告诉我们,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扬”“凤”“摔”。

  (3)PPT出示会写字词“早晨、绒球花、服装、安静、停、粗壮、影子”复*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设计说明:一、第二学段学*的重点已转移到阅读了,因此,识字教学在通过读音教学解决了生字(会认的字)的读音,扫除了阅读障碍,就应该进入阅读的学*,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来达成正确认读的目标。二、会写的字,除了认写同步的字外,其余的是已经会认读的了。这里复*认读,既是诊断性检测,又是唤起注意的操作,为阅读过程中利用无意注意记认字形做铺垫。三、关于理解会认读的字词义。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如没有产生阅读理解的障碍,就应该视作达成理解的教学目标了。)

  3.导语:我们学*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会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任务3。

  个体操作。

  4.反馈指导。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任务3。

  (2)反馈预*任务3,说说从哪些语句中获得此信息。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山里的小学。

  5.出示任务:同桌用简练的一两句话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相互提提意见。(评议标准:1.要包含以上回答的内容;2.语句要通顺连贯。)

  6.反馈指导。

  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山里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边疆山里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边疆山里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7.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了会认读的字,复*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朗读了课文,粗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

  (二)学*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要点。

  1.导语:要了解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首先就要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默读课文,结合插图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三个内容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请在那个内容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第1自然段一个内容。早晨,各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

  (2)第2、3自然段一个内容。上课了,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3)第4自然段一个内容。这所边疆可爱的小学环境优美。

  3.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知道课文写了三个内容,向我们介绍了这所多民族的边疆的可爱的小学:一是早晨,各民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二是上课读书下课活动;三是优美的环境。

  四、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认识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设计说明:根据教学目标2设计这个教学环节,认识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培养语感。)

  (一)想象“上学”的画面,初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导语: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把握了课文内容要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新知识,进行新的练*了。读读第一部分内容,看看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几句话,用序号表示出来。(指名回答。预设: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4句话。)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朗读第一部分内容,对照着资料袋,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第1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2、3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4个句子是一个画面。

  3.出示任务:朗读第1个句子,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个画面的?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早晨,从各地走来了多民族的许多小学生。

  “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形成“从各地”走来的画面;“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形成“多民族”的画面。

  5.小结:这个句子,用了三个“从……”相似的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我们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6.导语:我们接着学*这一部分,看看还有没有“有新鲜感”的词句。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对照着资料袋,分别朗读第2、3个句子和第4个句子,想一想,分别是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个画面的?

  7.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绚丽多彩的学校。

  “穿戴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

  画面2:同学们来到学校后的进行各种活动。

  “向……打招呼,向……问好,向……敬礼。”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8.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想象“读书、活动”的画面,再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从“‘当,当当!’”到“那声音真好听!”是一个画面;从“这时候”到“是那样好奇地听着。”是一个画面;余下的句子是一个画面。

  3.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这三个画面分别是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三个画面的?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上课了,大家在同一个教室里朗读课文。

  “当,当当!当,当当!”形成了铜钟敲响上课钟声的画面,“一齐朗读”“声音真好听”形成朗读课文的画面。

  画面2:山林里的朋友在安静地听大家朗读课文。

  “不摇了”“不叫了”“停在”“都在听”“最有趣的”好“好奇地听着”形成安静听大家朗读课文的画面。

  追问:作者把什么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指名回答。预设: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这些“山林里的朋友”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吗?(指名回答。预设:这些“山林里的朋友”不是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那作者为什么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呢?(指名回答。预设:应为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了,成了朋友,所以作者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

  画面3:下课了,小鸟、松鼠和山狸看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赶来看热闹”形成看大家活动的画面。

  5.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和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形象地模拟声音和把物当作人来写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五、小结:(学*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第二课时

  一、复*上一课有关学*内容。

  (一)复*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有新鲜感的词句”。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谁能说说,什么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吗?

  指名回答。预设:答案见上一课的教学过程。

  二、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认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一)想象“学校环境”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1.通过上一节课课文的两个内容的学*,我们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接下来的学*,就要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这样的词句相互交流了。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三部分内容,结合插图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找出这部分的内容里中有新鲜感的句,用横线画出来。

  2.反馈指导。

  预设:

  画面:边疆小学特有的优美环境。

  有新鲜感的词句: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3.出示任务:朗读这两个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哪些词语让你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用实心圆点点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古老的铜钟”“粗壮的枝干”“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形成特有的优美环境画面。

  (二)小结:

  我们通过课文的三个内容学*,通过认识了解和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让我们了解了一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也认识了解了一个新知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2,体现从“学阅读”到“学表达”的语言运用学*过程,促进学生“学阅读”,理解内容,*得方法;“学表达”内化转换和积累语言,规范言语表达。)

  1.导语:学*了课文,我们了解了这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那么这所小学有哪些与众不同、特别的地方,你能找出来与大家说说吗?

  出示任务:(复*默读要求后)默读课文,找一找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用上“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有……”说一说,最少要说上两点。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评议标准:

  (1)必须是课文中与学生所在学校不同的的相关内容,如,山里,多民族,用铜钟钟声表示,有小鸟等小动物来学校……

  (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练说,然后再反馈评议。

  3.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真是一所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边疆山区里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啊。

  四、尝试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按照提示和要求进行说话练*。(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3。)

  1.导语:对比这所边疆小学,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你能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说一说吗?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后该练*)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选一个场景,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按提示的开头,说一段话。

  个体练*,四人小组交流互提意见,并推举一人在班上说。

  2.反馈指导。

  评议注意:

  (1)哪些句子可以怎样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

  (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个体练说同桌互评,然后再反馈评议。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慢的学生。)。

  (三)PPT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慢的学生。)。

  六、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设计说明:第二学段是学生写字错别字高峰出现的阶段,必须重视字形教学以提高和保证写字的正确率。通过学生回忆,进行形*字或音*字的字形比较,再通过组词,将两两比较的字的字义固定下来,是识字教学音形义相结合的体现。)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服(服装)报(报纸)静(安静)净(干净)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例:“绒”,右部件是“戎”,不是“戒”。“装”,右上是“士”,不是“土”。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七、总结。(学*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八、写字练*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板书设计(设计说明:呈现课文条理结构,为学生把握内容要点提供帮助。)

  1大青树下的小学

  早晨上学

  上课朗读下课活动

  环境优美

  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3

  一、说教材。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引导学生一起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学*本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会认“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戴”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并能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且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以上教学目标中,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是教学的重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能力差,所以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的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是本课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取想象感悟法、朗读感悟法、品词析句法这三种教学方法。运用想象感悟法可以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丰满任务在学生心中的形象,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运用朗读感悟法可以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运用品词赏析法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加以揣摩、推敲、咀嚼,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本课的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民族小学内学生穿戴不同的场景的图片,我问学生:图片上的小学和我们的小学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应该很快的发现穿着不同等等。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怎么样的呢?(板书:《大青树下的小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准生字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思考我们的民族小学都写了什么呢?

  等学生读完之后,我课件逐组出示词语:

  第一组:蝴蝶孔雀舞凤尾竹坪坝(注意蝴蝶都是虫字旁,理解蝴蝶是一种昆虫;舞字的书写,当场书空)

  第二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汉族(引导学生发现这组都是名族的名称,顺势引导学生说出我国有56个民族)

  然后,请学生说说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总结概括: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

  首先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上学路上和来学校时所看到的句子。之后学生汇报,我总结并逐句出示句子:

  第一句:……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小学生很多,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我继续追问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再抓住“有…,有…,有…,还有…”让学生再次体会小学生的多。然后我出示:下课了,操场上可热闹了。有有有还有。在顺势引导学生用“有…,有…,有…,还有…”造句,更深刻的体会民族学校的学生多,而且都来自不同的民族。

  第二句: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大家都非常友好等)我继续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抓住“大家”指的是谁?(各民族的小学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第三句: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得?结合课文上下文理解“绚丽多彩”的含义,并引导学生用“绚丽多彩”说一句话。

  第四句: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敬礼。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

  再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各民族直接的友爱,读出校园中穿戴不同,美丽的场景,读出同学们快乐的心情。引导学生更深切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里各民族小学生的团结友爱,和学校的美丽。

  这个环节,我利用勾圈画点的方法结合充分的读,让学生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并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惯。

  上课的情景。

  然后在引导学生一起去看看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刚才的课文内容的概括的基础上,学生已知晓文章的脉络。所以我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用横线迅速画出能概括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的句子。学生汇报,我出示句子:大家一起读课文,声音真好听!

  然后我继续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声音真好听?学生交流汇报,我逐句出示:

  第一句: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圈出描写窗外环境的词语(安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从哪里可以体会到“声音真好听”呢?(……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同学们能不能读出窗外的安静呢?齐读句子,指名读。

  第二句: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的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声音真好听?

  再次齐读描写上课情景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同学生好听的声音,读出周围环境的安静。通过多次的读,引领学生感悟民族小学里学生上课的认真,读书声的好听……

  课堂练笔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插图,看到插图,你想说些什么呢?那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可以写一写校园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同学们上课的情景是怎么样的等等?这个环节,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台,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升华。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民族小学上学路上的快乐,上课时的安静;那下课后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学*。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针对这篇课文,我采用了词语式板书。首先整体概括了课文写了上学的路上,上课时,下课后的情景,然后提炼出上学路上孩子们是快乐的,上课时周围是安静。这样,这则板书就成了理清课文脉络的载体,可以一目了然地理清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重点。

  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通过找近义词、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会写“早晨、穿戴”等2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并积累运用。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重点:

  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并积累运用。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说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学*“篇章页”,明确学*目标。

  (一)课件出示“篇章页”。

  (二)引语:同学们,打开三年级的语文书,你会发现:与以往一、二年级的语文书相比,在每个单元前多了这么一页学*提示。我们管这一页叫篇章页。

  1.指名读。

  2.老师引导概括。适时板书:校园生活,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看图片说场景,引发阅读期待。

  (一)看图片,说场景。

  1.课件出示学生生活、学*的图片;

  2.学生描述场景;

  3.揭题,板书课题;

  (二)设疑,引发阅读期待。

  这所学校与我们学校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受其特别之处。

  (一)根据要求,学生再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找出你认为这所学校比较特别的地方,用“——”划下相关句子。

  (二)反馈预*作业,以学定教,学*生字词。

  1.学*生字;

  2.学写难写的字;

  (操作步骤:反馈预*,学生观察、交流—老师范写—学生练写——评价)

  3.运用“七彩云南风光片”介绍云南,帮助学生认识不熟悉的事物。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的云贵高原上,那儿四季如春,景色宜人。这里的竹子,形同凤尾,我们把这种竹子叫做凤尾竹;在山与山之间,这里有大片大片宽阔*坦的空地,这就是坪坝;这里的山猫,有豹般的花纹,叫做山狸;这里的铜钟响亮而清脆。云南还是一个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

  (三)交流反馈,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1.学生反馈;

  2.教师引导,逐渐形成如下板书:

  上学路上,绚丽多彩,多民族学校

  上课时,安静,小动物们听课

  下课时,热闹,动物们看热闹

  四、学*第一自然段,聚焦“新鲜”,感受其表达效果。

  (一)默读第一自然段,划出有新鲜感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交流。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1.学生自由说说带给你新鲜感的地方;

  2.引导比较;

  原句: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改句:早晨,许多小学生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

  ⑴比较不同;

  ⑵引导思考:作者把表示地点的3个词语放在句子的前面有什么用意?

  (把3个表示地点的词语放在句首,强调了小学生是从四面八方走来的。)

  3.想象:学生还会从什么地方走来;(预设:田野里、马路上、小溪边……)

  4.引导思考:这个句子还有没有你认为比较新鲜之处呢?

  ⑴学生交流;

  ⑵思考:作者连用了四个“有……的”用意是什么?

  (连用4个“有……的”突出了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学校。)

  5.迁移运用

  __________(时间),从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走来许多小学生,有________________的,有________________的,有________________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的。

  6.想象画面

  ⑴老师范读。

  ⑵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示例:我看到了在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坡上,在一片绿油油的坪坝里,一群群孩子穿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有的蹦着跳着,有的唱着歌儿,有的津津有味地聊着,还有的翻着跟头向学校走去。

  ⑶齐读。

  (三)齐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回顾。

  (一)课件呈现。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二)老师小结。

  同学们从这句话中的三个“从……”感受到了孩子们是从四面八方来到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连用了三个“有……的”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学校,孩子们在这里开心愉快地学*。

  二、学*三、四自然段,品读有新鲜感的句子,感受“安静、热闹与可爱”。

  (一)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有新鲜感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二)反馈交流,课件呈现。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朗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1.学生自由说;

  2.思考:大家朗读课文声音“真好听”,到底怎么好听呢?

  3.课文是怎么写出安静的呢?

  参考:文章没有直接写,而是用窗外的“安静”,用树枝、鸟儿、蝴蝶的表现来衬托“真好听”。这种写法很新鲜。

  4.朗读指导

  5.迁移运用

  晚上的广场上真热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回归整体,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

  (一)借助板书,学生练说。

  (二)引导学生不仅要说出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更要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建立联系,渗透运用,说一说自己的学校。

  (一)引导:吴然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让我们看到了一所可爱的边疆小学的样子和这所小学里孩子们的学*生活情况。如果请你来向别人介绍一下我们自己的学校和校园生活,你会介绍些什么,怎样介绍呢?

  (二)提出要求:选择校园里的一个场所,练*说一说它的样子或者同学们在那里学*、活动的场景,说的时候想一想这篇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努力说得既准确又有“有新鲜感”。

  1.选定场所、情景,独立练*说一说。

  2.小组内说一说。

  3.推荐班级内说一说,教师引导评价,关注说准确、说清楚和说得“有新鲜感”。

  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问学生对于少数民族的了解,与我们日常饮食与服饰等作对比。引出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并展示图片。

  2.初读课文清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了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朝同一个地方走去,他们要去哪呀?(大青树下的小学)对,那可是一个充满欢笑,美丽而可爱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去走一走,看一看,保证你们去了就舍不得离开。

  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配乐。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教师随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适当提示。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

  2.各组练*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着重分析指导“晨、装”。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3.抄写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布置作业。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精选5篇)(扩展4)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 (菁华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1

  学*目标:

  1、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2、认识十个生字,能结合课文理解“犹豫、忧郁、骤然、歧视等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重点:

  理解一些词语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前测激趣

  刚才同学们在进行晨会时,台上的同学讲完故事,台下便响起热烈的掌声,说说为什么给他们几位掌声?(请一个在台上讲故事的同学)你得到别人给你的掌声,心情怎么样,会怎么想?在什么场合下我们经常听到掌声?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课文:29 掌声(板书)

  1、齐读课题。

  2、说说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谁鼓掌?这掌声是给谁的?为什么给她掌声?……

  过度:看来同学们心中的疑问还真多!下面同学们带着这些心中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完之后再把本课的生字认读,呆会儿老师会检查。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课文后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 出示小黑板A指名认读B齐认,C擦去拼音认

  (2) 请同学说说这些生字在课文中所带出的一些词语

  (3) 出示小黑板:学生齐读词语:

  小儿麻痹症 姿势 落下了 残疾 情况 镇定

  讲述 情绪 调来

  a、讲解两个多音字:落调

  b、解释小儿麻痹症

  2、学生自由说你刚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3、随机讲读课文的重点段

  (1)出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文静、胆小、自卑……)

  如果用书上的一个词来概括,你会想到哪个词?

  (2)随机板书忧郁,并请同学说说它的意思。

  (3)课文中有一段中的英子与第一段中的英子截然不同表现,同学们找找是哪个自然段?这一段中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快乐、自信、爱与人交往、开朗……)

  (4)练*朗读第一段与第四段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她一种自卑心理,所以语气要低沉缓慢一些,第四自然段要读出快乐自信的心理,所以要读得高兴,跳跃一点)

  a 、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b、读后评议。

  过渡:一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后来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瞧,一对反义词同时出现在她的同学身上,是什么让她有如此大的转变,同学们学了课文2、3自然段便知道了。

  4、学生默读课文,读后说说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5、老师随机讲解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

  (1)英子为什么犹豫呢?这个时候她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紧张、自卑、痛苦)

  (2)指导朗读这一句。(要读出那种难受,那种紧张的心理)

  6、同学们为她鼓了几次掌?

  7、第二次同学们是因为什么而鼓掌?

  8、指名读描写第一次掌声的句子。

  9、如果英子是我们中的一员,此时你想对她说什么?随机解释骤然。

  (你真勇敢,你能行,我们相信你,你终于克服了自卑心理)

  10、这一次掌声代表什么?(是对英子走上讲台的赞许,是对英子走出阴影的肯定和鼓励)

  11、看插图: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描述这幅图。

  12、这次响起掌声是因为什么?这次掌声代表了什么?(赞扬,也有鼓励)

  13、从这两次掌声里,你体会到什么?(分小组交流,再汇报)

  14、学生汇报。

  (尊重、理解、鼓励可以改变一个人,当别人身处困境时要给他们鼓励和帮助,帮助别人,自己也会体会到快乐……)

  15、感情朗读2、3自然段

  16、出示小黑板:

  (老师这有一段英子长大后给作者的来信,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1)齐读

  (2)联系全文:从英子的变化中,说说你会想到什么?或是有什么感受?

  (随机讲解歧视的意思)

  ①站在英子的角度,作为英子应该正视自己的缺陷,反正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这何不快乐一点)

  ②我们对残疾人充满关爱,不能歧视,要多给他们鼓励与帮助)

  过渡: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女孩,在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下,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并微笑面对以后的生活,这掌声所代表的是什么?(是一种爱)

  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重、关爱,在生活中,爱还可能是什么?(学生自由说,说完之后,老师出示小诗让学生朗诵)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爱是一句友善的讲话

  爱是炎炎夏日一缕清凉的风

  爱是寒冷严冬的一杯热茶

  爱是瓢泼大雨中的一把小花伞

  爱是黑暗中的一支蜡烛

  师:是呀,这个世界是由暧维系成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板书:

  29 掌声

  原先的英子:文静、默默、早早、最后不愿意(忧郁)

  ↓热烈的掌声(关爱)→受到鼓励、鼓起勇气

  改变的英子:快乐 说笑 跳舞(开朗)

  教学反思

  1、在学生与本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研究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感受”的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当学生调积起已有的生活体验,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英子,像她那样去想一想的时候,学生便不再是他们自己了,他们便不知不觉中游离于文本之内,学生就具有了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觉得这样学生更好地把握住英子的性格特点,她能激发学生关爱残疾人的爱心,并由此产生一种强烈的关爱他人的愿望。教学中,我有多处这样的设计:假如你是英子,你走上讲台前心里会想什么?当你听到掌声以后心里又会怎样想?假如你是台上的同学,你想对英子说什么?等等,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的思考和朗读与文本能直接的对话,其实,这样的机会也是靠老师多给学生创造的。

  2、重视朗读的指导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朗读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凑效的,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就起着“引路人”的作用。

  在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两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读,并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出英子的不同性格特点。在第三自然段中,我注重指导学生该怎样读好英子犹豫的心里、英子激动的心情,以及英子那种感激的心里。我在教学中注重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自己寻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和对英子改变后的开心心情,真正地做到了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真正地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教师在课堂上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意

  中年级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直接给出解释,也不能让他们按字典解释照搬,而应结合课文,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在课文中有几个这样的词语:犹豫,忧郁,歧视等。“犹豫”一词我在教学中结合后面的“慢吞吞”来理解,说明英子不愿意走上讲台,但是老师的要求又不能不做,因此拿不定主意。“忧郁”和“歧视”可以放在一起来指导这两个词虽然都是在课文的后半部分才出现,但含义在前半部分已经显露出来。例如第一自然段:“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这其实就是英子忧郁的表现,而为什么英子会这么忧郁,起上讲台时又那么犹豫呢?就是因为英子很自卑,害怕同学们歧视她。在这样的语境下来理解“歧视”,学生就能知道这里“歧视”的意思是“看不起她”。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就会相应的提高。

  评课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堂课都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学中,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需要出发,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良好氛围,让他们以小主人的身份讨论他的话应该怎样读,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说、读、演练中形成师生互动,学生在学中获得快乐,得到发展。

  二、正确把握课文重点、难点,优化了课堂结构

  语文课不像数学课那样层次清楚,条分缕析,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它融整体层次性的明确和相对的模糊性为一体,所以语文课特别需要认真设计课堂内容,明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老师讲起来才有所侧重,学生听起来才目标明确。《掌声》这堂课主要用对比的教学方式:如原先的英子和后来的英子对比,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对比,由浅入深,删繁就简,化整为零,从而使学生理解“掌声”的意义,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

  三、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1)、课堂以“活”为原则,激活学生的思维,刘老师授课时不是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演练的主阵地,刘老师在这堂课上自始至终都做到了这点。例如:学生的质疑问难,想像当时英子的想法,谈自己的看法,感受等等,无不体现一个“活”字,课文以朗读为主,朗读形式多种多样,有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以“新”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有终了,学*无穷尽,例如:教师设计的拓展练*,生活中哪些是爱,可以说是学生对教材的再认识,也是学生主动性的体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一些小小的不足之处,在一些细节方面还处理得不够好,有些话要说的浅一些,尽量能让学生更好一些。

  总之,整堂课始终贯穿了自主、合作、创新这一些教学理念,是我们学*的榜样。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2

  课前准备

  ①学生课前预*课文,把课文多读几遍。

  ②搜集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心的小故事。

  ③准备录音机和《掌声响起来》这首歌的磁带。

  第一课时

  播放歌曲,营造气氛

  ①播放歌曲《掌声响起来》。

  ②听了这首歌,你想说什么?

  揭示课题,初次质疑

  ①老师出示课题:掌声

  ②提问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

  学生质疑的问题可能有:

  谁给谁的掌声?为什么要给她掌声呢?掌声有什么含义?

  初读课文,再次质疑

  ①指名读课文,读的过程中相机纠正读错的字音。

  ②学生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可以自读,可以与同座合作读。

  ③学生默读课文,再次对课文进行质疑。要求学生边读边做记号。

  ④小组内交流质疑的问题。

  要求组长负责,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小组内合作解决,最后每一组提出一两个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是小组内特别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讨论,把握各组所提问题的价值。

  创设擂台,相互挑战

  ①各小组寻找挑战对手,并互相交换所进提出的问题。

  ②各小组合作探讨对方所提的问题,设法解答对方的提问。

  这一过程,各小组组长要负责协调,注意整理好发方的稿子。教师要注意了解动态,及时给学生帮助。

  读读写写

  ①熟读课文。

  ②练*写本课的生字。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打擂释疑

  ①小组讨论回答对方问题的方式。

  可以是讲的方式,也可以是读的方式,还可以是读讲结合的方式,形式不拘。

  ②各小组互相解答对方的问题。

  一人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发言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问问对方的解答满意不满意,还有什么要质疑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掌声”的含义。

  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审时度势,把握机会,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其他组学生可以做裁判,最后评出最佳表现小组。

  听写词语

  ①读、记、抄词语表中的评语。

  ②听写、订正。

  交流故事,加深认识

  ①你搜集到了哪些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的故事?

  ②请学生交流。

  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可谈谈自己的感受。

  实践活动

  请学生把搜集到的故事剪下来或写下来,张贴在教室里供同学们阅读。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3

  【主题】

  诗意语文主张以价值引领为灵魂,以文化传承为血脉,以精神诉求为旋律,以生命唤醒为光华,以感性复活为情怀,以个性高扬为风采,以智慧观照为神韵,以心灵对话为境域,主张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笔者认为,这一“诗意”缘于“情意”,因为语文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所以只有充满“情意”的语文课堂,才有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诗意”栖息。

  【背景】

  随着以王崧舟为代表的“诗意语文”教学流派的兴起,诗意课堂成为了众多教师的追寻目标。前不久,笔者以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执教了《掌声》。对于诗意语文,沉静后有了些许感悟。

  【情境描述】

  一、诗意语文:以感性复活为情怀

  师:大家觉得是什么力量改变了英子?

  生:掌声。

  师:我也同意,可我还有些纳闷。难道仅仅是掌声改变了英子吗?藏在掌声背后的究竟是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读第3自然段,并用”“划出直接描写掌声的句子。找到了吗?谁来读一读。

  生1: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生2: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次掌声。谁再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想思考:“那一刻”指的是哪一刻?(学生理解不到位,教师配乐旁白,让学生闭眼想象。)就在四十多双眼睛的注视下,英子低着头,眼圈红红的,她一摇一晃地,一瘸一拐地,艰难地朝讲台前挪动。顷刻间,整个教室显得异常安静,我们似乎可以听到英子急促的心跳。这不足十米长的教室,此刻对英子来讲,好象比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还要长。怎么走也走不到头,一秒过去了,两秒过去了,五秒……十秒……四十秒……终于,英子终于站定了……你看到了吗?看到什么了?

  生1:我看到英子走的很艰难;

  生2:我看到英子脸红红的,快哭出来了;

  生3:我看到英子很害怕的样子;

  ……

  师:“那一刻”英子的心情怎样?此时,她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1:很紧张;

  生2:忐忑不安;

  生3:此时,她最需要鼓励;

  ……

  师导读: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女生接着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就在英子忐忑不安的那一刻,(男生接着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就在英子最需要鼓励的那一刻,(大家一起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评析:诗意语文,不是知识的堆砌物,因为它不用概念和命题说话。案例中教师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将“那一刻”演绎成形象鲜明的画面,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视像、想象、直觉等,去感受词语的气息,去触摸词语的肤温,去聆听词语的声音,去掂量词语的重量,去把握词语的脉动和心跳。]

  二、诗意语文:以心灵对话为境域

  师: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在这掌声中对英子说些什么呢?

  生1:我想对英子说:“英子,你别害怕,我们大家支持你!”

  生2:我会对英子说:“英子,我相信你一定能讲的很好!”

  生3:我会对英子说:“英子,你是我们的同学,勇敢地去讲吧!”

  ……

  师:听到同学们的鼓励(板书:鼓励),英子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1:原来同学并没有笑话我,而且还鼓励我,我一定要把故事讲好!

  生2:没想到同学们非但没取笑我,反而这么支持我,我一定不能辜负他们。

  ……

  师:英子并没有辜负同学们的期望,她以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把“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学生接了下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第一次的掌声背后是鼓励,这一次的掌声背后又是什么?

  生:称赞(板书)

  师:你想怎么称赞英子?

  生1:英子,你故事讲的真好!

  生2:英子,你普通话真好听!

  生3:英子,我们要向你学*。

  ……

  师:是呀,故事讲完了,面对同学们再一次给予的掌声,英子也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千言万语在英子的喉咙哽咽着,她觉得再多的语言也不足以表达她内心的感激,于是,她向大家(生接着读)──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此时的“一摇一晃”的和刚走上讲台时“一摇一晃”的还一样吗?

  生:不一样,刚走上讲台时的英子很自卑,现在自信了。

  师:掌声唤醒了英子的自信,掌声鼓起了英子的勇气,掌声使英子和同学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听,故事讲完了,(学生接着读)──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读得真好,这掌声表达了同学们对英子的爱,对残疾人的爱,(板书:爱)让我们在这浓浓的爱意中,把感动表现在脸上,溶进声音里,齐读第3自然段。

  [评析: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执教过程中,教师营造了一种安全、自由、和谐、欣赏的课堂氛围、课堂文化,使学生和作者的心灵交融,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的生命互动。]

  三、诗意语文: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

  师: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掌声除了是“掌声”还是什么?

  生:关心、爱护、尊重、表扬、夸奖……

  师:掌声是鼓励,是夸奖,是尊重,是关爱!多一份掌声,多一份爱;多一份爱的鼓励,就多一份成功的希望!你觉得在我们班里,在我们的学校,在社会上,还有谁需要掌声?

  生1:我想把掌声送给学*有困难的同学,希望他们不要泄气,只要努力,成绩一定会很好的。

  生2:我想把掌声送给所有的残疾人,你们虽然身体残疾,但是只要有自信,同样可以成功的。

  生3:我想把掌声送给老师,我们有时不听话,你不生气,还是一样的喜欢我们,教我们,您辛苦了!

  ……

  师:谢谢同学们,谢谢你们的掌声。课后,请把你的掌声,鼓励的话语,美好的祝愿都写在爱心卡片上吧。在班级里,在学校中,在社会上,处处需要掌声,时时需要爱,让我们一起把爱的歌声带回家,把感激的微笑留下!让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响起掌声,处处充满歌声!(播放mTV《歌声与微笑》)

  [评析:生活是智慧的`源泉,更是诗意的源泉。案例中教师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将说话写话不露痕迹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中,成为学生表达的需要。]

  【分析与讨论】

  纵观整个课堂,之所以能够美如“诗”,学生之所以能够“诗意”的栖息,我想,关键缘于一个“情”字。这点,可从以下几方面见证:

  一、以形象思维激情。生动具体的形象总是容易震撼人的情感世界,特别对儿童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虽然不及**,但形象思维能力却不比**逊色。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是作者人生经验、智慧和感情的结晶,只要我们用心去解读,就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感动。但学生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难以深悟。这就要求教师将文中感人的信息调动出来,内化成自己充沛的激情,然后酿化成强大的感染力,去感动学生,使学生通过感悟,形成自己的知识和感情。带着这种知识和感情,学生再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这也就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过程。本课例中,教师利用配乐旁白、学生想象的形式,将第一次掌声响起时的情景,再现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情感被充分激发,对掌声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最后又以一曲《歌声与微笑》的mTV,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颠峰。

  二、以灵活引读唤情。引读法,将情融于读在本课中得到了创新的生发,成为课堂情感升温的有效手段。本案例中教师以不同的引述,引发学生反复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的中心小节。那些情感未被唤醒的学生也逐渐地随着旋律的回转,随之盘旋上升,调整到审美的、优雅的、极富震撼力的状态中。

  三、以品味语言煽情。人文性无疑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但人文并不等于语文,语文的人文性还得体现在“学语*文”的基础上。本案例老师的“煽情术”,好就好在能渗透于品赏语言中:“英子走下讲台时的“一摇一晃”和刚走上讲台时“一摇一晃”的还一样吗?”这一小小的细节却突显了浓浓的语文味。

  四、以生活体验炼情。对英子掌声前后变化的深切感受,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发现,离不开对英子同学美丽心灵的发掘,这个过程是与学生的自身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那一刻’英子的心情怎样?她最需要的是什么?”“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在这掌声中对英子说些什么呢?”“你想怎么称赞英子呢?”……这些发现、发掘的过程,都注重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感的升华。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

  投影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揭题,初读课文。

  2.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小朋友们,有人给你鼓过掌吗?因为什么给你鼓掌?得到别人掌声你的心情怎样?你为别人鼓过掌吗?为什么给别人鼓掌呢?

  2.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题目是:掌声

  (板书:15掌声)

  3.读了课题,你能提出问题吗?(谁鼓掌?这掌声是给谁的?为什么给她掌声?她得到掌声后心情怎样,又是怎样做的?)

  二.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们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认真地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的生字表。

  2.请小朋友们读一读课文后的生字,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反馈检查。重点读准下列字:翘舌音“镇”“骤”“持”“束”“述”,*舌音“残”。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请小朋友继续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的上面。读完、写完后,请小朋友们再读一读生字并记住它。

  反馈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

  4.看一看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你会不会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时候愿意持久结束

  残疾犹豫讲述镇定

  礼貌骤然间身处困境

  舞蹈慢吞吞

  5.生字、词语我们都会读了,请大家再读课文,努力做到正确、流利。

  反馈检查。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6.课文我们已经会读了,现在请小朋友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7.这些词有的需要老师帮助,有的自己通过读课文就可以理解。请大家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些词语。

  8.小结:这节课小朋友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读准了生字、词语的读音,课文也读得正确、流利了。大家还通过认真读书,读懂了一些词语的意思。大家学得很主动,收获也很大。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课文,不仅要读懂课文,还要练*读出感情来。

  三.描红生字

  1.认读书后要描红的生字。

  2.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时候愿意轮流情绪慢吞吞

  持久讲述结束然后骤然间

  二.精读课文

  1.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课文,画出描写小英神态、动作变化的句子。

  2.分小组讨论:从这些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3.反馈交流,指导朗读。

  (1)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她总是默默的坐在教室的一角。

  指导学生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小英为什么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小英因为身有残疾非常自卑。

  练*朗读体会小英自卑的心理。

  (2)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起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讨论:小英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练*朗读,体会小英自卑的心理。

  (3)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的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讨论让学生明白:“犹豫”、“慢吞吞”是小英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眼圈儿红了”,是小英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练*朗读体会小英复杂的心理变化。

  (4)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讨论让学生明白:同学们的掌声是小英感到大家的关心和鼓励,她感动得流泪了。

  练*朗读体会小英感激的心情。

  (5)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讨论让学生明白:小英深鞠一躬是感谢同学们在一次的热情鼓励。

  练*朗读。

  (6)她不再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联系小英来信中的话交流讨论:小英为什么回有这些变化?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小英从同学们的掌声中获取了动力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她很珍惜同学们的掌声。

  练*朗读。

  4.有感情的朗读的第1~6自然段,说说从小英的变化中,你想到了什么。

  5.显示最后一段,读一读再讨论: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引导学生理解“身处困境”,小英怎样珍惜掌声的,这里的“掌声”只是指鼓掌吗?

  三.总结课文

  1.读课文

  2.教师总结:《掌声》这篇课文,通过身患残疾而自卑忧郁的小英在同学们的掌声里上台演讲,在同学们掌声激励下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四.作业

  完成《*字册》上的书写练*。

  板书设计:

  15掌声

  默默地

  把头低了下去

  自卑

  眼圈儿红了

  泪水流了下来感激

  深深地鞠了一躬

  交谈游戏跳舞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要珍惜别人的掌声要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5

  一、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读中体会,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2、过程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懂得课文中两次“掌声”的含义。

  3、情感目标:领会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与鼓励。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题

  1、师:今天,李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片,想不想看?

  2、播放有关录像片。

  3、短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小结: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鼓励,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一个关于掌声的故事。

  5、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l、自由读文。

  2、课件出示:我会读

  愿意 注视 困境 持久 忧郁

  犹豫 骤然间 落下残疾 经久不息

  3、指名认读,齐读。

  (三)对比参读,蓄积能量

  1、师: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出示小英图片)你能用书上的句子介绍一下她吗?

  2、出示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

  (2)配乐引读。

  3、课件出示:我会想

  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静静地想:

  4、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和朋友,你希望看到一个怎样的小英?后来小英有没有变成我们所希望的样子呢?快速找到有关段落。

  5、出示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

  (2)抓住省略号,想象小英还会做些什么?

  (3)配乐指导朗读

  过渡:读到这,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让我们和小英一起走*那天的演讲课吧!

  (四)潜心品读,感受爱意

  1、课件出示:我会思

  仔细地读一读课文2、3自然段,把描写小英动作、神态变化的句子画出来。体会一下,当时小英心里在想些什么?

  2、出示句子

  (1)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a、男同学读。

  b、此时此刻,小英低下头在想些什么?

  (2)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a、女同学读

  b、理解“犹豫”。哪个词语最能看出她的犹豫?

  c、生活中,你遇到过犹豫的时候吗?

  d、此时,你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句子: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齐读。

  过渡:小英的每一步都像她的心情一样沉重,就在她万般无奈、无比痛苦的情况下,是什么带给她勇气和信心?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掌声的句子。

  1、课堂上响起了几次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响起的?

  2、聚焦第一次掌声

  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1)这是一次怎样的掌声,它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2)现场采访:如果此时小英就站在你的面前,会送给小英掌声吗?你想用你的掌声告诉小英什么?

  (3)小英听懂了我们的掌声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小结: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呀!你们的掌声就是对小英最好的鼓励。

  (5)指导朗读。

  3、聚焦第二次掌声

  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1)指名朗读。

  (2)理解“经久不息”。

  (3)同学们为什么又再次送给小英掌声?

  4、掌声过后,小英有什么表现?

  (1)出示句子,齐读。

  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2)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多么可爱的同学,多么奇妙的掌声,它改变了小英的一生。怪不得后来小英在来信中这样写到:

  5、(出示来信)“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这掌声。”

  (1)指名朗读,谈感受。

  (2)出示:我会写

  掌声是

  掌声能

  (3)小结:人人都需要掌声,人人都需要关爱。

  7、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1)女同学,请轻轻地把这段话告诉自己。(配乐)

  (2)男同学,请真诚地把这段话告诉身边的朋友。(配乐)

  (3)全班同学,请大声地把这段话告诉所有的人。(配乐)

  (五)联系实际,延伸情感

  1、师:生活中,学*上,你得到过别人的鼓励和帮助吗?当时有什么感受?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又会怎么做呢?

  2、观看图片,响起掌声。

  3、结束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最后,让我们在《爱的奉献》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语文课。


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精选5篇)(扩展5)

——大青树下的小学语文教案 (菁华5篇)

大青树下的小学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坝”等10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晨”等13个字和“早晨”等2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制定依据:课后识字写字安排和“词语表”安排,和课程标准关于学段理解词语的目标要求。)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地方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生活的美好(制定依据:课后练*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台”。)

  3.能按照提示场所和开头,仿照课文,选自己学校一个场景说一说。(制定依据:课后练*。)

  4.知道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能找出这样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制定依据:课后练*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台”。)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4。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教学准备:

  教师:“坝”等10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坝”等10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一)认识“单元导读”。

  1.初识“单元导读”。

  导语:同学们,新的一个学年学*开始了,我们进入到了第二学段的语文学*了,使用的课本编排有了新的变化,新增了一个板块,我们学*了这个板块,就能了解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什么,就能了解到通过这个单元课文的学*,我们要达成哪些主要的教学目标。这个板块的名称叫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1。(PPT出示单元导读)以后的各个单元,都有这么一个板块,我们叫它为“单元导读”。那么,这是哪个单元的单元导读呢?(指名回答。预设:这是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你是根据什么做出这个判断的?(继续回答。预设:我是根据上面的“第一单元”判断的。)对了,单元导读首先会提示是第几单元的导读。

  2.了解“单元导读”内容构成,明确第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利用PPT进行解说)“单元导读”除了背景图外,一般会有两段文字,其中的一段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一段则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让我们读读第一单元的导读,看看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第一段文字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3)(复*默读要求后)出示任务:默读这两段话,想一想,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什么的?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4)反馈指导。

  预设:

  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校园的(或学校的)。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目标有两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的乐趣。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校园的情况或人和事,主要的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在学*课文的时候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因为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般与课文的主题思想有关,与写生动具体有关;一是通过这个单元的*作写作过程,体会*作带给我们的乐趣。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什么吗?(指名回答。预设: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我上学了》。)对了。那么,你们还记得那一课告诉我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的小朋友上学的呢?(指名回答。预设:我国有56各民族的小朋友上学。回答后学生说说知道的少数民族名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的地方好些民族聚居一起,和睦相处。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的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呢?请看老师的板书。

  1.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

  2.齐读课题。

  (二)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释题。

  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从课题你们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地方?(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的地方是小学。追问:你从课题中哪个词语知道的?预设:我从课题“小学”这个词语知道的。)从课题里,你还了解到关于这所小学的什么信息呢?(指名回答:从课题我还了解到这所小学是在大青树下面的。)

  2.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课题也是课文的一个部分,阅读理解要从课题开始。那么,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说的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它与我们的学校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学*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就能知道了。

  三、指导预*,梳理课文条理。(设计说明:一、课堂上进行预*,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有利于真正实现顺学而导,能有效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二、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要“抓住要点”,就需要梳理课文条理,概括各部分内容。这虽然是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但是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所以,学*梳理课文条理,学*概括各部分内容(三年级主要是自然段。),是三年级重要的教学目标,要给予安排。再者梳理课文条理,是一项很好的思维训练的语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抽象力等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

  (一)指导预*,粗知课文内容。(设计说明:一、“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第二学段一个教学目标,由于几乎每篇课文都应该落实,为免重复啰嗦,没有制定在“教学目标”中,但要在每一课文的学*中安排落实,尤其是叙事性课文。二、“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外显表现,就是能用六种基本句式表达出来。三、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既是一个教学目标,也是一个从整体入手的阅读教学策略。)

  1.出示预*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课文告诉我们,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扬”“凤”“摔”。

  (3)PPT出示会写字词“早晨、绒球花、服装、安静、停、粗壮、影子”复*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设计说明:一、第二学段学*的重点已转移到阅读了,因此,识字教学在通过读音教学解决了生字(会认的字)的读音,扫除了阅读障碍,就应该进入阅读的学*,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来达成正确认读的目标。二、会写的字,除了认写同步的字外,其余的是已经会认读的了。这里复*认读,既是诊断性检测,又是唤起注意的操作,为阅读过程中利用无意注意记认字形做铺垫。三、关于理解会认读的字词义。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如没有产生阅读理解的障碍,就应该视作达成理解的教学目标了。)

  3.导语:我们学*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会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任务3。

  个体操作。

  4.反馈指导。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任务3。

  (2)反馈预*任务3,说说从哪些语句中获得此信息。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山里的小学。

  5.出示任务:同桌用简练的一两句话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相互提提意见。(评议标准:1.要包含以上回答的内容;2.语句要通顺连贯。)

  6.反馈指导。

  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山里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边疆山里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边疆山里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7.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了会认读的字,复*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朗读了课文,粗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

  (二)学*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要点。

  1.导语:要了解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首先就要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默读课文,结合插图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三个内容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请在那个内容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第1自然段一个内容。早晨,各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

  (2)第2、3自然段一个内容。上课了,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3)第4自然段一个内容。这所边疆可爱的小学环境优美。

  3.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知道课文写了三个内容,向我们介绍了这所多民族的边疆的可爱的小学:一是早晨,各民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二是上课读书下课活动;三是优美的环境。

  四、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认识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设计说明:根据教学目标2设计这个教学环节,认识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培养语感。)

  (一)想象“上学”的画面,初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导语: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把握了课文内容要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新知识,进行新的练*了。读读第一部分内容,看看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几句话,用序号表示出来。(指名回答。预设: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4句话。)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朗读第一部分内容,对照着资料袋,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第1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2、3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4个句子是一个画面。

  3.出示任务:朗读第1个句子,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个画面的?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早晨,从各地走来了多民族的许多小学生。

  “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形成“从各地”走来的画面;“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形成“多民族”的画面。

  5.小结:这个句子,用了三个“从……”相似的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我们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6.导语:我们接着学*这一部分,看看还有没有“有新鲜感”的词句。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对照着资料袋,分别朗读第2、3个句子和第4个句子,想一想,分别是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个画面的?

  7.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绚丽多彩的学校。

  “穿戴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

  画面2:同学们来到学校后的进行各种活动。

  “向……打招呼,向……问好,向……敬礼。”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8.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想象“读书、活动”的画面,再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从“‘当,当当!’”到“那声音真好听!”是一个画面;从“这时候”到“是那样好奇地听着。”是一个画面;余下的句子是一个画面。

  3.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这三个画面分别是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三个画面的?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上课了,大家在同一个教室里朗读课文。

  “当,当当!当,当当!”形成了铜钟敲响上课钟声的画面,“一齐朗读”“声音真好听”形成朗读课文的画面。

  画面2:山林里的朋友在安静地听大家朗读课文。

  “不摇了”“不叫了”“停在”“都在听”“最有趣的”好“好奇地听着”形成安静听大家朗读课文的画面。

  追问:作者把什么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指名回答。预设: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这些“山林里的朋友”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吗?(指名回答。预设:这些“山林里的朋友”不是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那作者为什么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呢?(指名回答。预设:应为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了,成了朋友,所以作者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

  画面3:下课了,小鸟、松鼠和山狸看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赶来看热闹”形成看大家活动的画面。

  5.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和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形象地模拟声音和把物当作人来写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五、小结:(学*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第二课时

  一、复*上一课有关学*内容。

  (一)复*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有新鲜感的词句”。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谁能说说,什么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吗?

  指名回答。预设:答案见上一课的教学过程。

  二、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认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一)想象“学校环境”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1.通过上一节课课文的两个内容的学*,我们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接下来的学*,就要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这样的词句相互交流了。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三部分内容,结合插图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找出这部分的内容里中有新鲜感的句,用横线画出来。

  2.反馈指导。

  预设:

  画面:边疆小学特有的优美环境。

  有新鲜感的词句: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3.出示任务:朗读这两个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哪些词语让你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用实心圆点点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古老的铜钟”“粗壮的枝干”“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形成特有的优美环境画面。

  (二)小结:

  我们通过课文的三个内容学*,通过认识了解和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让我们了解了一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也认识了解了一个新知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2,体现从“学阅读”到“学表达”的语言运用学*过程,促进学生“学阅读”,理解内容,*得方法;“学表达”内化转换和积累语言,规范言语表达。)

  1.导语:学*了课文,我们了解了这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那么这所小学有哪些与众不同、特别的地方,你能找出来与大家说说吗?

  出示任务:(复*默读要求后)默读课文,找一找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用上“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有……”说一说,最少要说上两点。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评议标准:(1)必须是课文中与学生所在学校不同的的相关内容,如,山里,多民族,用铜钟钟声表示,有小鸟等小动物来学校……(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练说,然后再反馈评议。

  3.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真是一所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边疆山区里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啊。

  四、尝试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按照提示和要求进行说话练*。(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3。)

  1.导语:对比这所边疆小学,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你能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说一说吗?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后该练*)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选一个场景,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按提示的开头,说一段话。

  个体练*,四人小组交流互提意见,并推举一人在班上说。

  2.反馈指导。

  评议注意:(1)哪些句子可以怎样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个体练说同桌互评,然后再反馈评议。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慢的学生。)。

  (三)PPT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慢的学生。)。

  六、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设计说明:第二学段是学生写字错别字高峰出现的阶段,必须重视字形教学以提高和保证写字的正确率。通过学生回忆,进行形*字或音*字的字形比较,再通过组词,将两两比较的字的字义固定下来,是识字教学音形义相结合的体现。)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服(服装)报(报纸)静(安静)净(干净)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例:“绒”,右部件是“戎”,不是“戒”。“装”,右上是“士”,不是“土”。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七、总结。(学*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八、写字练*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板书设计(设计说明:呈现课文条理结构,为学生把握内容要点提供帮助。)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早晨 上学

  上课 朗读 下课 活动

  环境 优美

大青树下的小学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坝”等10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晨”等13个字和“早晨”等2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制定依据:课后识字写字安排和“词语表”安排,和课程标准关于学段理解词语的目标要求。)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地方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生活的美好(制定依据:课后练*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台”。)

  3.能按照提示场所和开头,仿照课文,选自己学校一个场景说一说。(制定依据:课后练*。)

  4.知道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能找出这样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制定依据:课后练*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台”。)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4。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教学准备:

  教师:“坝”等10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坝”等10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一)认识“单元导读”。

  1.初识“单元导读”。

  导语:同学们,新的一个学年学*开始了,我们进入到了第二学段的语文学*了,使用的课本编排有了新的变化,新增了一个板块,我们学*了这个板块,就能了解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什么,就能了解到通过这个单元课文的学*,我们要达成哪些主要的教学目标。这个板块的名称叫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1。(PPT出示单元导读)以后的各个单元,都有这么一个板块,我们叫它为“单元导读”。那么,这是哪个单元的单元导读呢?(指名回答。预设:这是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你是根据什么做出这个判断的?(继续回答。预设:我是根据上面的“第一单元”判断的。)对了,单元导读首先会提示是第几单元的导读。

  2.了解“单元导读”内容构成,明确第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利用PPT进行解说)“单元导读”除了背景图外,一般会有两段文字,其中的一段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一段则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让我们读读第一单元的导读,看看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第一段文字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3)(复*默读要求后)出示任务:默读这两段话,想一想,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什么的?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4)反馈指导。

  预设:

  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校园的(或学校的)。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目标有两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的乐趣。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校园的情况或人和事,主要的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在学*课文的时候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因为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般与课文的主题思想有关,与写生动具体有关;一是通过这个单元的*作写作过程,体会*作带给我们的乐趣。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什么吗?(指名回答。预设: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我上学了》。)对了。那么,你们还记得那一课告诉我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的小朋友上学的呢?(指名回答。预设:我国有56各民族的小朋友上学。回答后学生说说知道的少数民族名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的地方好些民族聚居一起,和睦相处。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的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呢?请看老师的板书。

  1.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

  2.齐读课题。

  (二)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释题。

  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从课题你们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地方?(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的地方是小学。追问:你从课题中哪个词语知道的?预设:我从课题“小学”这个词语知道的。)从课题里,你还了解到关于这所小学的什么信息呢?(指名回答:从课题我还了解到这所小学是在大青树下面的。)

  2.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课题也是课文的一个部分,阅读理解要从课题开始。那么,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说的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它与我们的学校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学*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就能知道了。

  三、指导预*,梳理课文条理。(设计说明:一、课堂上进行预*,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有利于真正实现顺学而导,能有效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二、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要“抓住要点”,就需要梳理课文条理,概括各部分内容。这虽然是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但是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所以,学*梳理课文条理,学*概括各部分内容(三年级主要是自然段。),是三年级重要的教学目标,要给予安排。再者梳理课文条理,是一项很好的思维训练的语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抽象力等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

  (一)指导预*,粗知课文内容。(设计说明:一、“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第二学段一个教学目标,由于几乎每篇课文都应该落实,为免重复啰嗦,没有制定在“教学目标”中,但要在每一课文的学*中安排落实,尤其是叙事性课文。二、“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外显表现,就是能用六种基本句式表达出来。三、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既是一个教学目标,也是一个从整体入手的阅读教学策略。)

  1.出示预*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课文告诉我们,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扬”“凤”“摔”。

  (3)PPT出示会写字词“早晨、绒球花、服装、安静、停、粗壮、影子”复*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设计说明:一、第二学段学*的重点已转移到阅读了,因此,识字教学在通过读音教学解决了生字(会认的字)的读音,扫除了阅读障碍,就应该进入阅读的学*,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来达成正确认读的.目标。二、会写的字,除了认写同步的字外,其余的是已经会认读的了。这里复*认读,既是诊断性检测,又是唤起注意的操作,为阅读过程中利用无意注意记认字形做铺垫。三、关于理解会认读的字词义。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如没有产生阅读理解的障碍,就应该视作达成理解的教学目标了。)

  3.导语:我们学*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会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任务3。

  个体操作。

  4.反馈指导。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任务3。

  (2)反馈预*任务3,说说从哪些语句中获得此信息。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山里的小学。

  5.出示任务:同桌用简练的一两句话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相互提提意见。(评议标准:1.要包含以上回答的内容;2.语句要通顺连贯。)

  6.反馈指导。

  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山里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边疆山里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边疆山里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7.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了会认读的字,复*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朗读了课文,粗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

  (二)学*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要点。

  1.导语:要了解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首先就要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默读课文,结合插图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三个内容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请在那个内容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第1自然段一个内容。早晨,各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

  (2)第2、3自然段一个内容。上课了,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3)第4自然段一个内容。这所边疆可爱的小学环境优美。

  3.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知道课文写了三个内容,向我们介绍了这所多民族的边疆的可爱的小学:一是早晨,各民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二是上课读书下课活动;三是优美的环境。

  四、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认识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设计说明:根据教学目标2设计这个教学环节,认识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培养语感。)

  (一)想象“上学”的画面,初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导语: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把握了课文内容要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新知识,进行新的练*了。读读第一部分内容,看看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几句话,用序号表示出来。(指名回答。预设: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4句话。)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朗读第一部分内容,对照着资料袋,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第1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2、3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4个句子是一个画面。

  3.出示任务:朗读第1个句子,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个画面的?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早晨,从各地走来了多民族的许多小学生。

  “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形成“从各地”走来的画面;“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形成“多民族”的画面。

  5.小结:这个句子,用了三个“从……”相似的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我们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6.导语:我们接着学*这一部分,看看还有没有“有新鲜感”的词句。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对照着资料袋,分别朗读第2、3个句子和第4个句子,想一想,分别是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个画面的?

  7.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绚丽多彩的学校。

  “穿戴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

  画面2:同学们来到学校后的进行各种活动。

  “向……打招呼,向……问好,向……敬礼。”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8.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想象“读书、活动”的画面,再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从“‘当,当当!’”到“那声音真好听!”是一个画面;从“这时候”到“是那样好奇地听着。”是一个画面;余下的句子是一个画面。

  3.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这三个画面分别是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三个画面的?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上课了,大家在同一个教室里朗读课文。

  “当,当当!当,当当!”形成了铜钟敲响上课钟声的画面,“一齐朗读”“声音真好听”形成朗读课文的画面。

  画面2:山林里的朋友在安静地听大家朗读课文。

  “不摇了”“不叫了”“停在”“都在听”“最有趣的”好“好奇地听着”形成安静听大家朗读课文的画面。

  追问:作者把什么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指名回答。预设: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这些“山林里的朋友”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吗?(指名回答。预设:这些“山林里的朋友”不是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那作者为什么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呢?(指名回答。预设:应为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了,成了朋友,所以作者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

  画面3:下课了,小鸟、松鼠和山狸看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赶来看热闹”形成看大家活动的画面。

  5.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和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形象地模拟声音和把物当作人来写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五、小结:(学*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第二课时

  一、复*上一课有关学*内容。

  (一)复*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有新鲜感的词句”。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谁能说说,什么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吗?

  指名回答。预设:答案见上一课的教学过程。

  二、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认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一)想象“学校环境”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1.通过上一节课课文的两个内容的学*,我们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接下来的学*,就要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这样的词句相互交流了。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三部分内容,结合插图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找出这部分的内容里中有新鲜感的句,用横线画出来。

  2.反馈指导。

  预设:

  画面:边疆小学特有的优美环境。

  有新鲜感的词句: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3.出示任务:朗读这两个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哪些词语让你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用实心圆点点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古老的铜钟”“粗壮的枝干”“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形成特有的优美环境画面。

  (二)小结:

  我们通过课文的三个内容学*,通过认识了解和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让我们了解了一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也认识了解了一个新知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2,体现从“学阅读”到“学表达”的语言运用学*过程,促进学生“学阅读”,理解内容,*得方法;“学表达”内化转换和积累语言,规范言语表达。)

  1.导语:学*了课文,我们了解了这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那么这所小学有哪些与众不同、特别的地方,你能找出来与大家说说吗?

  出示任务:(复*默读要求后)默读课文,找一找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用上“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有……”说一说,最少要说上两点。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评议标准:(1)必须是课文中与学生所在学校不同的的相关内容,如,山里,多民族,用铜钟钟声表示,有小鸟等小动物来学校……(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练说,然后再反馈评议。

  3.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真是一所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边疆山区里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啊。

  四、尝试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按照提示和要求进行说话练*。(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3。)

  1.导语:对比这所边疆小学,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你能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说一说吗?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后该练*)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选一个场景,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按提示的开头,说一段话。

  个体练*,四人小组交流互提意见,并推举一人在班上说。

  2.反馈指导。

  评议注意:(1)哪些句子可以怎样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个体练说同桌互评,然后再反馈评议。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慢的学生。)。

  (三)PPT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慢的学生。)。

  六、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设计说明:第二学段是学生写字错别字高峰出现的阶段,必须重视字形教学以提高和保证写字的正确率。通过学生回忆,进行形*字或音*字的字形比较,再通过组词,将两两比较的字的字义固定下来,是识字教学音形义相结合的体现。)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服(服装)报(报纸)静(安静)净(干净)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例:“绒”,右部件是“戎”,不是“戒”。“装”,右上是“士”,不是“土”。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七、总结。(学*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八、写字练*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板书设计(设计说明:呈现课文条理结构,为学生把握内容要点提供帮助。)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早晨 上学

  上课 朗读 下课 活动

  环境 优美

大青树下的小学语文教案3

  一、复*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通过朗读感悟民族小学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完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综合性学*。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大青树下的小学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早晨、鲜艳、打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3、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早晨、鲜艳、打扮”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生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入,介绍资料。

  1、(课件出示1)播放音乐(或视频)《爱我中华》片段:

  “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

  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2、引导交流: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请小朋友说说你找到的有关不同民族的图片,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3、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俗。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4、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其中一所去看一看。(课件出示2)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

  5、请大家读题。谁来说说课题该怎么读?我们再一起把课题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大青树下的小学有什么特色呢?让咱们一起走进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去认识一群少数民族的孩子,去感受这所小学的魅力。

  1、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

  (2)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自然段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出示让学生认读。

  4、(1)(课件出示3、4)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一组含有会写字,第二组含有会认字):

  早晨绒球花汉族鲜艳服装打扮朗读安静停在粗壮影子

  坪坝飘扬摔跤凤尾竹洁白

  认读形式灵活多样。

  师生参与评价,重点强调生字“粗、族”为*舌音,“晨、装、绒、摔”为翘舌音;前鼻音“汉、艳、扮”,后鼻音“静、停、扬、凤”等。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学生练读。

  (2)有关民族的词语。(课件出示5)

  傣族阿昌族汉族

  注意读准“颇、傣、昌、昂”的字音。

  5、词语我理解

  温馨提示:(课件出示6)

  理解词语的方法:

  1、查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从理解重点字入手。

  2、有的词语应该理解在文中指什么?

  3、有的词语不仅要弄清它的意思,还要想一想这个词用在什么场合?

  (1)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语。

  (2)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说出对应词语。(课件出示7)

  ①指旌旗随风摆动的样子。()

  ②形容色彩华丽。()

  ③山间*整的场地。()

  ④边防,边境。()

  ⑤两人徒手较量,以把对手摔倒为胜的竞技运动。()

  6、生字我会写

  (课件出示8:生字田字格课件)

  晨绒球汉艳服装扮读静停粗影

  (1)识记字形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装、晨”:“衣、日”是形旁,表义;“壮、辰”是声旁,表音。

  加一加:“氵+又=汉”“扌+分=扮”“讠+卖=读”“米+且=粗”“青+争=静”“丰+色=艳”。

  换一换:“报”把“扌”换成“月”就是“服”。

  (2)说说本课每个字,提醒大家写时要注意什么?(课件出示9)

  写好生字四步走:1、说一说。2、看一看。3、写一写。4、对一对。

  说一说: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上下结构,“晨、装”上窄下宽。

  “汉、扮、读、停”——左右结构,应写得左窄右宽。

  “艳、服、静、粗”——左右结构,应写得左右等宽。

  看一看:关键笔画的写法。

  巧记字形:“丰”“色”艳。

  写一写:老师范写,重点指导“晨、装”,学生练写。

  “晨”和“装”二字均为上下结构,但要注意整个字不要写得过长,其中“晨”字要注意“日”和“曰”的区别,“装”字的“壮”要写得扁一些,按正确笔顺规范书写。

  对一对:再和课本对照一遍,写不好看的地方,下一遍及时改正。

  (1)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2)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师小结: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最神奇的文字,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集形象、声音和意思三者于一体的特性,掌握了汉字这一特点去学*,能帮助我们更轻松地认读、识写。

  7、再次巩固字词:

  把表示“傣族、阿昌族”的图片和相应的词语连线。(课件出示10)

  8、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小组合作,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讨论: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2、学*反馈(课件出示11)(填空):

  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再写(上课,下课);最后写(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四、自主品读,自我感悟。

  是啊,这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

  【设计意图:以优美的音乐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了民族大团结的热烈气氛。】

  【设计意图:先出示自读要求,再引导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自学词语,既锻炼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设计意图:分步骤引导学生学*会写字,降低学生学*会写字的难度,使学生完全、彻底地掌握会写字书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2、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引起思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和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成为最知心的朋友。现在就请同学们继续品读课文,思考:“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课件出示13)

  学生品读。

  二、自主学*,深入探究

  (一)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1、刚才同学们再次品读了课文,那么,“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哪个小朋友最勇敢,敢第一个站起来,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2、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美丽的小学?

  (学生讲到哪句,教师就顺势指导哪句。视课堂生成情况灵活地驾驭课堂。)

  预设1:

  (1)生:我是从这里看出的。(课件出示14)“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各式各样的服装鲜艳夺目,使学校更加美丽。(板书:服装:鲜艳绚丽多彩)

  (2)你知道句子里哪个词直接说明了它的美丽吗?(绚丽多彩)(课件突出显示15)“绚丽”的近义词就是——美丽

  (3)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美。

  (如果此时学生不能准确地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教师可这样处理:

  老师来读一句话:“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你们觉得这句话写出了学校的什么呢?

  句子里哪个词直接说明了它的美丽?(绚丽多彩)“绚丽”的近义词就是——美丽。

  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美。

  3、还有什么地方写出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预设2:

  (1)生:我从这里看出“大青树下的小学”很美丽。(课件出示16)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2)这句话在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其他同学同意他的观点吗?那我们一起来读读。

  (3)谁能来说说,这后面的省略号说明了什么?那么你们认为校园里还有哪些景物呢?

  (4)现在我们闭着眼睛,一边听老师念,一边想象校园的美景:操场中间有一棵高大粗壮的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挂着古老的铜钟。校园的四周是婀娜多姿的凤尾竹,凤尾竹的脚下是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各种野花,蜜蜂在花丛中采蜜,蝴蝶在花丛中飞舞。一阵风吹来,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5)同学们,这样的校园美吗?你想不想去看看?那就带着对美丽的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向往,再读这句话。(板书设计:校园美)

  (6)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

  4、还有什么地方写出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预设3:

  (1)生:我从这里看出“大青树下的小学”很美丽。“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课件出示17)

  (2)为什么认为这句话也写出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学生阐述)

  (3)我听明白了,这句话说明大青树下的小学矗立在山花烂漫的环境中,所以说它很美。我们把它的美读出来吧!(板书:山花烂漫)

  5、小结,过渡。

  确实,校园外山花烂漫,校园内高大粗壮的大青树,婀娜多姿的凤尾竹,千姿百态的各种野花,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有在校园里各式各样的鲜艳的服装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美景图。

  (二)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团结。

  1、课文仅仅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吗?你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

  (方法和“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类似。)

  预设1:

  (1)生:我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团结的学校。我是从这里看出的。“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阿昌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课件出示18)(板书:多民族)

  (2)其他同学找到了这句话吗?我们一起来读读。

  (3)为什么从这句话中能看出“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团结的学校?

  (4)生:因为这句话说明各个民族的孩子,虽然“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所以说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

  (5)讲得好。谁来读这句话?

  (6)他读得怎么样?

  (7)我们一起超过他,好吗?

  2、还有什么地方写出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团结?

  预设2:

  (1)生:我还从这里看出“大青树下的小学”很团结。“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课件出示19)

  (2)找到这句话了吗?我们一起来读读。

  (3)听老师怎么读。(师范读)

  (4)说说“不同民族”“同一间教室”“一起”这几个词语,老师为什么要读重音?(这几个词说明孩子们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

  (5)你们可不可以像老师一样再读这句话?

  3、小结,过渡。

  是啊,虽然民族不同,穿戴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是名副其实的一家人。这是一所多么团结的小学啊。其实,小作者为我们呈现的大青树下的小学不仅仅是美丽、团结,它还具有什么特色呢?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你一定会有所发现!

  (三)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欢乐。

  预设1:

  (1)生:我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欢乐的学校。我是从这里看出的。“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课件出示20)(板书:唱歌、跳舞)

  (2)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我们一起来读读。

  (3)大青树下有多热闹?请同学们用下列句式来说说:

  (课件出示21)大青树下多热闹啊!有(),有(),还有()。他们的欢笑声把()都吸引过来啦。

  (4)谁能把孩子们的欢乐读出来?他读得怎么样?认为比他读得好的站起来读。

  (四)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祥和。

  1、这是一所多么欢乐的学校啊!还有谁有新的发现?

  预设1:

  (1)生:我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祥和的学校。我是从这里看出的。“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课件出示22)(板书:安静学*)

  (2)好,我们一起读这段话。

  (3)你们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是如何上课的?

  (4)他们是怎样读课文的?

  (5)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一只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这么认真,课文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怎么想?

  (6)为什么不直接写孩子们学*认真,而要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侧面烘托孩子认真学*。——意思讲到就行)

  (7)是啊,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学*认真、书声悦耳,人与动物,人与环境融洽相处,怎么不是一所祥和的学校呢?怎么不令人赞不绝口呢?让我们带着对大青树下的小学的赞美再读这段话。

  三、总结课文,指导朗读

  1、(课件出示23)“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中的“这”指的是什么?能不能把它带进句子中去?

  2、师生交流,教师小结。(课件出示24)“美丽的学校、团结的学校、欢乐的学校、祥和的学校”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3、同学们,你喜欢这样一所“美丽的、团结的、欢乐的、祥和的大青树下的小学”吗?你愿意赞美它吗?那就让我们带着赞美读这句话!

  4、假如你是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你会对这样的学校产生怎样的情感?(自豪、骄傲)

  5、请自豪地读这句话!

  6、请骄傲地读这句话!

  7、请同学们再看课题,你们认为该怎么读?(“大青树下的”读重音。)为什么?(为有这样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而自豪,为自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的一员而骄傲。)

  8、请同学们带着赞美,带着自豪,带着骄傲美美地把课题再读一遍。资料不错吧,请微信搜公众号关注:好老师好童学教学团队

  四、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1、为什么一个边疆的大青树下的小学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如此祥和,如此欢乐?(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是一家人。)

  2、是啊,“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手牵手,心连心,永远是一家人!正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幸福,如此欢乐!大青树下的小学才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祥和!

  3、让我们一起再听《爱我中华》。

  【设计意图:运用提出核心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本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任务。】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理解重点句,进而过渡到对课文的理解,再把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层层递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透彻。】

  【设计意图: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填补课文空白,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校园的美丽。】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的重音范读,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意思,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充分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读出这种感情。】

大青树下的小学语文教案5

  一、教材分析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引导学生一起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学*本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会认“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戴”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并能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且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以上教学目标中,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是教学的重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能力差,所以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的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是本课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取想象感悟法、朗读感悟法、品词析句法这三种教学方法。运用想象感悟法可以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丰满任务在学生心中的形象,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运用朗读感悟法可以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运用品词赏析法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加以揣摩、推敲、咀嚼,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本课的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民族小学内学生穿戴不同的场景的图片,我问学生:图片上的小学和我们的小学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应该很快的发现穿着不同等等。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怎么样的呢?(板书:《大青树下的小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准生字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思考我们的民族小学都写了什么呢?

  等学生读完之后,我课件逐组出示词语:

  第一组:蝴蝶 孔雀舞 凤尾竹 坪坝(注意蝴蝶都是虫字旁,理解蝴蝶是一种昆虫;舞字的书写,当场书空)

  第二组: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汉族(引导学生发现这组都是名族的名称,顺势引导学生说出我国有56个民族)

  然后,请学生说说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总结概括: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

  首先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上学路上和来学校时所看到的句子。之后学生汇报,我总结并逐句出示句子:

  第一句:……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小学生很多,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我继续追问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再抓住“有…,有…,有…,还有…。”让学生再次体会小学生的多。然后我出示:下课了,操场上可热闹了。有 有 有 还有。在顺势引导学生用“有…,有…,有…,还有…。”造句,更深刻的体会民族学校的学生多,而且都来自不同的民族。

  第二句: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大家都非常友好等)我继续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抓住“大家”指的是谁?(各民族的小学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第三句: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得?结合课文上下文理解“绚丽多彩”的含义,并引导学生用“绚丽多彩”说一句话。

  第四句: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敬礼。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

  再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各民族直接的友爱,读出校园中穿戴不同,美丽的场景,读出同学们快乐的心情。引导学生更深切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里各民族小学生的团结友爱,和学校的美丽。

  这个环节,我利用勾圈画点的方法结合充分的读,让学生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并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惯。

  上课的情景

  然后在引导学生一起去看看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刚才的课文内容的概括的基础上,学生已知晓文章的脉络。所以我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用横线迅速画出能概括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的句子。学生汇报,我出示句子:大家一起读课文,声音真好听!

  然后我继续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声音真好听?学生交流汇报,我逐句出示:

  第一句: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圈出描写窗外环境的词语(安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从哪里可以体会到“声音真好听”呢?(……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同学们能不能读出窗外的安静呢?齐读句子,指名读。

  第二句: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的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声音真好听?

  再次齐读描写上课情景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同学生好听的声音,读出周围环境的安静。通过多次的读,引领学生感悟民族小学里学生上课的认真,读书声的好听……

  课堂练笔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插图,看到插图,你想说些什么呢?那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可以写一写校园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同学们上课的情景是怎么样的等等?这个环节,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台,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升华。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民族小学上学路上的快乐,上课时的安静;那下课后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学*。

  四、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针对这篇课文,我采用了词语式板书。首先整体概括了课文写了上学的路上,上课时,下课后的情景,然后提炼出上学路上孩子们是快乐的,上课时周围是安静。这样,这则板书就成了理清课文脉络的载体,可以一目了然地理清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重点。

  《大青树下的小学》

  上学路上 快乐

  上课时安静

  下课后 ?

  教学反思:

  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例如对于大青树下小学的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写具体,只写了他们动听的读书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来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同学们上课读书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们读得很流利。”有的说:“他们读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他们读的绘声绘色。”……

  又如在学*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鸟、树枝,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今天学生理解到位,朗读到位。

  开学第一课,难免会有遗憾,自我感觉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不够精炼,问题不够明确。今后要细心斟酌、精心设计教案。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地学*!今天有部分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发言不够积极,我相信学生也会慢慢进入状态的!


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精选5篇)(扩展6)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精选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 1

  第一课时

  学*目标

  ①认识“麻、症”等 10 个生字。会写“愿、姿”等 13 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 16 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些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掌声响起来,你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自由说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课文,出示课题:“掌声”,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②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③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④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变化

  ①屏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内容,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说说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屏显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内容:指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这时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系第一自然段,理解“忧郁”的意思。)

  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和第四两个自然段。

  ④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呢?

  引导学生提出: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呢?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可作为下一阶段学生自主阅读的目标。培养学生边读边疑边悟的能力。

  指导认字和写字

  ①屏显本课的生字。

  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③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姿、势、吞、烈、普”这 5 个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④学生练*写 13 个字。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拓展活动

  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

  第二课时 16 周 2 节

  学*目标

  ①认识“麻、症”等 10 个生字。会写“愿、姿”等 13 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 16 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阅读能力。

  ③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复*提问,明确阅读目标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的呢?)

  精读课文,自己释疑

  ①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带着以上的问题自读自悟。

  要求学生在文中勾勾画画,可以适当地写一点读书感受。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提出讨论的要求:

  人工明确:组长负责,确定代表小组发言的人。

  人人参与:要求每一个人在小组内都发言。

  ③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余成员可以补充。

  学生发言的要领主要是认识掌声对英子的帮助,谈从两次掌声中体会到了什么。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a、学生自己先练读。

  b、然后展示朗读水*,可以进行赛读,挑战读。

  学生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①屏显英子信的内容:“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a、学生齐读这段话。

  b、联系全文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②生活中,你得到过掌声吗?当时有什么感受呢?你给过别人掌声吗?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③学了,又谈了那么多,还想对自己或别人说些什么呢?

  板书:

  掌声

  英子 默默地 早早地 最后 不愿意

  快乐 说笑 跳舞 有勇气

  鼓励 尊重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 2

  学*目标:

  1、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2、认识十个生字,能结合课文理解“犹豫、忧郁、骤然、歧视等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重点:

  理解一些词语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前测激趣

  刚才同学们在进行晨会时,台上的同学讲完故事,台下便响起热烈的掌声,说说为什么给他们几位掌声?(请一个在台上讲故事的同学)你得到别人给你的掌声,心情怎么样,会怎么想?在什么场合下我们经常听到掌声?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课文:29 掌声(板书)

  1、齐读课题。

  2、说说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谁鼓掌?这掌声是给谁的?为什么给她掌声?……

  过度:看来同学们心中的疑问还真多!下面同学们带着这些心中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完之后再把本课的生字认读,呆会儿老师会检查。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课文后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 出示小黑板A指名认读B齐认,C擦去拼音认

  (2) 请同学说说这些生字在课文中所带出的一些词语

  (3) 出示小黑板:学生齐读词语:

  小儿麻痹症 姿势 落下了 残疾 情况 镇定

  讲述 情绪 调来

  a、讲解两个多音字:落调

  b、解释小儿麻痹症

  2、学生自由说你刚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3、随机讲读课文的重点段

  (1)出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文静、胆小、自卑……)

  如果用书上的一个词来概括,你会想到哪个词?

  (2)随机板书忧郁,并请同学说说它的意思。

  (3)课文中有一段中的英子与第一段中的英子截然不同表现,同学们找找是哪个自然段?这一段中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快乐、自信、爱与人交往、开朗……)

  (4)练*朗读第一段与第四段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她一种自卑心理,所以语气要低沉缓慢一些,第四自然段要读出快乐自信的心理,所以要读得高兴,跳跃一点)

  a 、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b、读后评议。

  过渡:一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后来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瞧,一对反义词同时出现在她的同学身上,是什么让她有如此大的转变,同学们学了课文2、3自然段便知道了。

  4、学生默读课文,读后说说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5、老师随机讲解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

  (1)英子为什么犹豫呢?这个时候她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紧张、自卑、痛苦)

  (2)指导朗读这一句。(要读出那种难受,那种紧张的心理)

  6、同学们为她鼓了几次掌?

  7、第二次同学们是因为什么而鼓掌?

  8、指名读描写第一次掌声的句子。

  9、如果英子是我们中的一员,此时你想对她说什么?随机解释骤然。

  (你真勇敢,你能行,我们相信你,你终于克服了自卑心理)

  10、这一次掌声代表什么?(是对英子走上讲台的赞许,是对英子走出阴影的肯定和鼓励)

  11、看插图: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描述这幅图。

  12、这次响起掌声是因为什么?这次掌声代表了什么?(赞扬,也有鼓励)

  13、从这两次掌声里,你体会到什么?(分小组交流,再汇报)

  14、学生汇报。

  (尊重、理解、鼓励可以改变一个人,当别人身处困境时要给他们鼓励和帮助,帮助别人,自己也会体会到快乐……)

  15、感情朗读2、3自然段

  16、出示小黑板:

  (老师这有一段英子长大后给作者的来信,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1)齐读

  (2)联系全文:从英子的变化中,说说你会想到什么?或是有什么感受?

  (随机讲解歧视的意思)

  ①站在英子的角度,作为英子应该正视自己的缺陷,反正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这何不快乐一点)

  ②我们对残疾人充满关爱,不能歧视,要多给他们鼓励与帮助)

  过渡: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女孩,在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下,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并微笑面对以后的生活,这掌声所代表的是什么?(是一种爱)

  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重、关爱,在生活中,爱还可能是什么?(学生自由说,说完之后,老师出示小诗让学生朗诵)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爱是一句友善的讲话

  爱是炎炎夏日一缕清凉的风

  爱是寒冷严冬的一杯热茶

  爱是瓢泼大雨中的一把小花伞

  爱是黑暗中的一支蜡烛

  师:是呀,这个世界是由暧维系成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板书:

  29掌声

  原先的英子:文静、默默、早早、最后不愿意(忧郁)

  ↓热烈的掌声(关爱)→受到鼓励、鼓起勇气

  改变的英子:快乐 说笑 跳舞(开朗)

  教学反思

  1、在学生与本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研究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感受”的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当学生调积起已有的生活体验,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英子,像她那样去想一想的时候,学生便不再是他们自己了,他们便不知不觉中游离于文本之内,学生就具有了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觉得这样学生更好地把握住英子的性格特点,她能激发学生关爱残疾人的爱心,并由此产生一种强烈的关爱他人的愿望。教学中,我有多处这样的设计:假如你是英子,你走上讲台前心里会想什么?当你听到掌声以后心里又会怎样想?假如你是台上的同学,你想对英子说什么?等等,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的思考和朗读与文本能直接的对话,其实,这样的机会也是靠老师多给学生创造的。

  2、重视朗读的指导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朗读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凑效的,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就起着“引路人”的作用。

  在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两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读,并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出英子的不同性格特点。在第三自然段中,我注重指导学生该怎样读好英子犹豫的心里、英子激动的心情,以及英子那种感激的心里。我在教学中注重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自己寻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和对英子改变后的开心心情,真正地做到了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真正地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教师在课堂上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意

  中年级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直接给出解释,也不能让他们按字典解释照搬,而应结合课文,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在课文中有几个这样的词语:犹豫,忧郁,歧视等。“犹豫”一词我在教学中结合后面的“慢吞吞”来理解,说明英子不愿意走上讲台,但是老师的要求又不能不做,因此拿不定主意。“忧郁”和“歧视”可以放在一起来指导这两个词虽然都是在课文的后半部分才出现,但含义在前半部分已经显露出来。例如第一自然段:“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这其实就是英子忧郁的表现,而为什么英子会这么忧郁,起上讲台时又那么犹豫呢?就是因为英子很自卑,害怕同学们歧视她。在这样的语境下来理解“歧视”,学生就能知道这里“歧视”的意思是“看不起她”。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就会相应的提高。

  评课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堂课都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学中,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需要出发,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良好氛围,让他们以小主人的身份讨论他的话应该怎样读,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说、读、演练中形成师生互动,学生在学中获得快乐,得到发展。

  二、正确把握课文重点、难点,优化了课堂结构

  语文课不像数学课那样层次清楚,条分缕析,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它融整体层次性的明确和相对的模糊性为一体,所以语文课特别需要认真设计课堂内容,明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老师讲起来才有所侧重,学生听起来才目标明确。《掌声》这堂课主要用对比的教学方式:如原先的英子和后来的英子对比,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对比,由浅入深,删繁就简,化整为零,从而使学生理解“掌声”的意义,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

  三、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1)、课堂以“活”为原则,激活学生的思维,刘老师授课时不是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演练的主阵地,刘老师在这堂课上自始至终都做到了这点。例如:学生的质疑问难,想像当时英子的想法,谈自己的看法,感受等等,无不体现一个“活”字,课文以朗读为主,朗读形式多种多样,有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以“新”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有终了,学*无穷尽,例如:教师设计的拓展练*,生活中哪些是爱,可以说是学生对教材的再认识,也是学生主动性的体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一些小小的不足之处,在一些细节方面还处理得不够好,有些话要说的浅一些,尽量能让学生更好一些。

  总之,整堂课始终贯穿了自主、合作、创新这一些教学理念,是我们学*的榜样。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 3

  设计意图: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文章的语言质朴,但在*淡的叙述背后包含充沛的情感。课文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笔者在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重点词句,引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读悟文字背后的声音,让学生在读读说说中与文本对话。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精读课文第一段。

  导学流程:

  一、解读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到我们班来听课,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对他们的欢迎?(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2、板书课题:掌声(学生齐读课题。)

  3、声能传情,读课题也要有讲究,怎么读,就能让大家感受到掌声的热情?(生读得更热情整齐些了。)

  4、你在什么时候得到过别人的掌声?(学生自由说。)

  5、在别人送给你掌声时,你谢过人家吗?(大部分同学没有)带上你心中的那份谢意,让我们满怀深情地把课题再读一遍。

  设计意图:重视提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储备,感受掌声的作用。语文不用概念说话,它是感性的。

  二、读准词句,整体感知

  1、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生字新词,并借助拼音读准它。在这篇课文中有些词是很容易读错的,请留意一下。(学生自由通读课文。)

  2、出示本课词语,在字音方面,你认为哪几个词是最容易读错的,给大家提个醒。交流:

  (1)、落[lào]下:反复正音,直到读准。

  (2)、麻[má]痹[bì]症[zhèng]:字音读得准,但感觉不够准,(指着麻痹症的偏旁)这是什么?(病字框),是啊,这是一种由病毒侵入脊髓引起的急性的传染病,严重时导致残疾甚至瘫痪。有病了身体就不舒服了,那该怎么读啊?(生皱着小眉头读。)

  3、同桌互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由同桌打上。

  4、鼓励学生自告奋勇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读的过程中老师相机指导。

  5、请大家再次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不容易,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舍得花时间逐词、逐句、逐段地读,必要时教师还要作示范。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听互读是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话也包括“你读我读”,在互读互听中夯实基础,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后面的精读课文打基础。

  三、走进文本,对话交流

  1、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默读课文,圈画出描写英子外貌及性格特点的词句。

  2、交流自学成果,抓住重点词句加以体会,随机交流以下句子:

  (1)、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文静是什么意思?你从“默默地”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2)、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①、学*生字:‘姿、势’老师范写,学生也认认真真地写一遍。

  ②、英子的走路姿势是什么样子的?联系下文的“一摇一晃”来理解“残疾”一词。

  ③、体验说话:英子走路“一摇一晃”,她不能像我们一样。

  ④、她是多么难受啊,带自己的感受读好这句话。

  (3)、上课前,她早早地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①、用心读读这句话,想一想英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从“早早地、总是、最后一个”这三个词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②、是啊,我们带着一种感动,感受到了英子的不幸,体会到了她的孤单和自卑。现在你会用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好第一段话呢?试一试!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重点词句,引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读悟文字背后的声音,让学生在读读说说中与文本对话、与英子对话,真切地感受、体验英子的内心世界。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想想哪些笔画特别需要提醒。

  2、重点探讨“烈、著”这2个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范写。

  3、学生练*书写生字,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并及时进行指导、评价。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在读书感悟中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学*方法。

  2、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课前准备:

  1、《千手观音》的录像片断

  2、爱心卡、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3、收集一些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诗句。

  导学流程:

  一、复*回顾,触**感

  1、认读词语,做猜词游戏。

  2、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忆一下,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3、一边小结一边板画:这是哭泣、伤心的英子,她文静、自卑、没有朋友,假如你在她身边你会为她做点什么?

  设计意图:人的情感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能唤起人们一定的情感。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画图再现,语言描述等手段,再现了英子困境,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萌发对英子的同情之心。

  二、录像导入,引**感

  1、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千手观音精彩片断)。看了这个节目你最想说点什么?或者你脑子里有什么疑问?(学生被录象的精彩片段深深打动。)

  2、在演出过程中,全场观众不断抱以热烈的掌声,但主持人告诉我们,再热烈的掌声,这些演员也不可能听到,因为他们全部是聋哑人,我提议我们也用这种特殊的掌声,来表达我们的敬意好吗?(师生互动“高举双手,摇晃手掌”哑语鼓掌的意思)。

  3、是啊,这些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演员怎么能准确无误地踏着音乐的旋律表演出震惊世界的舞蹈节目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课文《掌声》,在《掌声》中,在英子身上,也许我们能得到很多的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千手观音》的录像片断,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残疾人为什么能演出这么精彩的节目,触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这个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兴趣。

  三、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1、学生自学思考:

  (1)、学生自渎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两次掌声,这两次掌声有什么不同?

  分组交流自学情况。(第一次掌声,包含着大家的鼓励与尊重;第二次掌声,除了鼓励外,还包含着大家对英子的赞扬。)

  (2)、再读课文,圈画出描写英子神态、心理变化的词句,想一想: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英子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下去?“犹豫、慢吞吞”这两个词告诉你什么信息?在那一刹那,英子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想象一下英子的神态和表情。

  (2)在大家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从“注视、终于”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认为大家注视的目光中包含着什么?体会一下英子的心情,用朗读把你的体会表现出来。

  (3)从那次演讲以后,英子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忧郁是什么意思?英子会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3、角色体验,畅谈感受。

  (1)、从英子的变化和同学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不要忘记把掌声送给别人。而当你身处困境的时候也要珍惜别人的掌声,使自己鼓起勇气微笑地面对生活。)

  (2)、假如你是英子,你会对同学们说点什么?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学,你会对英子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感受”的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当学生唤起已有的生活体验,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英子,像她那样去想一想的时候,学生便不再是他们自己了,他们便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之中,学生就具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的思考和朗读与文本能直接地对话,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演练的主阵地。

  四、拓展练*,升华情感

  1、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聋哑人为什么能演《千手观音》这样精彩的节目?再次回味《千手观音》精彩片段。这掌声包含着什么?仅仅是这掌声吗?(关爱、友情……)

  2、小结:人人都需要关爱,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我们就要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爱心送给别人。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把爱来表达。

  3、小组表演:假如在你的身边,有人考试成绩偏低,或者因家庭环境不好而自惭形秽,或者因外形不好看而内心痛苦……你怎样针对这些情况给予帮助?使他们鼓起对生活的勇气,微笑地面对生活。

  4、拓展练*:掌声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重和关爱,在生活中,爱还可以这样表达(出示小诗齐读,背景音乐缓缓响起《让世界充满爱》):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爱是一句友善的话语;

  爱是大雨中的一把小伞;

  爱是给汽车上的老人让出的座位;

  爱是给下班回家的爸妈送上的一杯茶;

  爱是;

  爱是。

  ……

  请把这首小诗工工整整地抄在爱心卡上。爱还可以怎样表达?也把它写下来。(学生在音乐声中续写小诗。)

  5、总结:这个世界是由爱维系而成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家庭会变得更加和顺,邻里会变得更加和睦。请大家行动起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设计意图:以“爱”延伸课的内容,让学生感到课有终了,学*无穷尽。通过交流个性化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实现“爱”的内化和迁移,同时也在读诗、写诗实践中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 4

  设计意图: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文章的语言质朴,但在*淡的叙述背后包含充沛的情感。课文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笔者在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重点词句,引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读悟文字背后的声音,让学生在读读说说中与文本对话。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精读课文第一段。

  导学流程:

  一、解读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到我们班来听课,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对他们的欢迎?(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2、板书课题:掌声(学生齐读课题。)

  3、声能传情,读课题也要有讲究,怎么读,就能让大家感受到掌声的热情?(生读得更热情整齐些了。)

  4、你在什么时候得到过别人的掌声?(学生自由说。)

  5、在别人送给你掌声时,你谢过人家吗?(大部分同学没有)带上你心中的那份谢意,让我们满怀深情地把课题再读一遍。

  设计意图:重视提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储备,感受掌声的作用。语文不用概念说话,它是感性的。

  二、读准词句,整体感知

  1、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生字新词,并借助拼音读准它。在这课文中有些词是很容易读错的,请留意一下。(学生自由通读课文。)

  2、出示本课词语,在字音方面,你认为哪几个词是最容易读错的,给大家提个醒。交流:

  (1)、落[lào]下:反复正音,直到读准。

  (2)、麻[má]痹[bì]症[zhèng]:字音读得准,但感觉不够准,(指着麻痹症的偏旁)这是什么?(病字框),是啊,这是一种由病毒侵入脊髓引起的急性的传染病,严重时导致残疾甚至瘫痪。有病了身体就不舒服了,那该怎么读啊?(生皱着小眉头读。)

  3、同桌互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由同桌打上。

  4、鼓励学生自告奋勇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读的过程中老师相机指导。

  5、请大家再次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不容易,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舍得花时间逐词、逐句、逐段地读,必要时教师还要作示范。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听互读是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话也包括“你读我读”,在互读互听中夯实基础,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后面的精读课文打基础。

  三、走进文本,对话交流

  1、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默读课文,圈画出描写英子外貌及性格特点的词句。

  2、交流自学成果,抓住重点词句加以体会,随机交流以下句子:

  (1)、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文静是什么意思?你从“默默地”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2)、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①、学*生字:‘姿、势’老师范写,学生也认认真真地写一遍。

  ②、英子的走路姿势是什么样子的?联系下文的“一摇一晃”来理解“残疾”一词。

  ③、体验说话:英子走路“一摇一晃”,她不能像我们一样。

  ④、她是多么难受啊,带自己的感受读好这句话。

  (3)、上课前,她早早地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①、用心读读这句话,想一想英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从“早早地、总是、最后一个”这三个词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②、是啊,我们带着一种感动,感受到了英子的不幸,体会到了她的孤单和自卑。现在你会用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好第一段话呢?试一试!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重点词句,引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读悟文字背后的声音,让学生在读读说说中与文本对话、与英子对话,真切地感受、体验英子的内心世界。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想想哪些笔画特别需要提醒。

  2、重点探讨“烈、著”这2个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范写。

  3、学生练*书写生字,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并及时进行指导、评价。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在读书感悟中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学*方法。

  2、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课前准备:

  1、《千手观音》的录像片断

  2、爱心卡、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3、收集一些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诗句。

  导学流程:

  一、复*回顾,触**感

  1、认读词语,做猜词游戏。

  2、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忆一下,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3、一边小结一边板画:这是哭泣、伤心的英子,她文静、自卑、没有朋友,假如你在她身边你会为她做点什么?

  设计意图:人的情感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能唤起人们一定的情感。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画图再现,语言描述等手段,再现了英子困境,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萌发对英子的同情之心。

  二、录像导入,引**感

  1、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千手观音精彩片断)。看了这个节目你最想说点什么?或者你脑子里有什么疑问?(学生被录象的精彩片段深深打动。)

  2、在演出过程中,全场观众不断抱以热烈的掌声,但主持人告诉我们,再热烈的掌声,这些演员也不可能听到,因为他们全部是聋哑人,我提议我们也用这种特殊的掌声,来表达我们的敬意好吗?(师生互动“高举双手,摇晃手掌”哑语鼓掌的意思)。

  3、是啊,这些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演员怎么能准确无误地踏着音乐的旋律表演出震惊世界的舞蹈节目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课文《掌声》,在《掌声》中,在英子身上,也许我们能得到很多的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千手观音》的录像片断,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残疾人为什么能演出这么精彩的节目,触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这个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兴趣。

  三、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1、学生自学思考:

  (1)、学生自渎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两次掌声,这两次掌声有什么不同?

  分组交流自学情况。(第一次掌声,包含着大家的鼓励与尊重;第二次掌声,除了鼓励外,还包含着大家对英子的赞扬。)

  (2)、再读课文,圈画出描写英子神态、心理变化的词句,想一想: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英子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下去?“犹豫、慢吞吞”这两个词告诉你什么信息?在那一刹那,英子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想象一下英子的神态和表情。

  (2)在大家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从“注视、终于”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认为大家注视的目光中包含着什么?体会一下英子的心情,用朗读把你的体会表现出来。

  (3)从那次演讲以后,英子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忧郁是什么意思?英子会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3、角色体验,畅谈感受。

  (1)、从英子的变化和同学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不要忘记把掌声送给别人。而当你身处困境的时候也要珍惜别人的掌声,使自己鼓起勇气微笑地面对生活。)

  (2)、假如你是英子,你会对同学们说点什么?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学,你会对英子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感受”的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当学生唤起已有的生活体验,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英子,像她那样去想一想的时候,学生便不再是他们自己了,他们便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之中,学生就具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的思考和朗读与文本能直接地对话,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演练的主阵地。

  四、拓展练*,升华情感

  1、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聋哑人为什么能演《千手观音》这样精彩的节目?再次回味《千手观音》精彩片段。这掌声包含着什么?仅仅是这掌声吗?(关爱、友情……)

  2、小结:人人都需要关爱,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我们就要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爱心送给别人。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把爱来表达。

  3、小组表演:假如在你的身边,有人考试成绩偏低,或者因家庭环境不好而自惭形秽,或者因外形不好看而内心痛苦……你怎样针对这些情况给予帮助?使他们鼓起对生活的勇气,微笑地面对生活。

  4、拓展练*:掌声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重和关爱,在生活中,爱还可以这样表达(出示小诗齐读,背景音乐缓缓响起《让世界充满爱》):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爱是一句友善的话语;

  爱是大雨中的一把小伞;

  爱是给汽车上的老人让出的座位;

  爱是给下班回家的爸妈送上的一杯茶;

  爱是;

  爱是。

  ……

  请把这首小诗工工整整地抄在爱心卡上。爱还可以怎样表达?也把它写下来。(学生在音乐声中续写小诗。)

  5、总结:这个世界是由爱维系而成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家庭会变得更加和顺,邻里会变得更加和睦。请大家行动起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设计意图:以“爱”延伸课的内容,让学生感到课有终了,学*无穷尽。通过交流个性化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实现“爱”的内化和迁移,同时也在读诗、写诗实践中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 5

  《掌声》一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两次掌声中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变得活泼开朗的故事。从而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关爱,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人人要懂得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掌声送给别人。这些道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已有经验不足,情感体验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掌声,以掌声感悟小英的情感变化,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掌声的深层内涵。

  一、以两次掌声,感悟小英的情感变化

  课文第四段是文章的重点段,教学时,我先从重点段切入。开课时,我先问学生:课文中的掌声是谁给谁的?(板书:小英)同学们给了小英几次掌声?分别在什么时候给的?随即出示第四自然段,分别划出两次掌声的有关语句,接着围绕第一次掌声,同学们在怎样的情况下给小英的?展开学*、讨论。首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13自然段,可以大声读、轻读、默读,也可与同桌合作读或边读边用笔圈圈划划。自学完后,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或自己的话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分组试讲,基本上都能完整地回答。生:因为小英从小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一次演讲课,她很不愿意上台演讲,但最后她还是鼓起勇气上台了,所以同学们要把掌声送给她。师:那么后来教室里又怎么会响起第二次掌声呢?学生再读第四段后,自然会从中找到答案。生:因为小英讲的童年故事十分动人,普通话也很好,这是同学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所以同学们又给了小英第二次掌声。师:掌声热烈、持久,面对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微笑着走下讲台。

  演讲前小英是怎样走上讲台的呢?这时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小英是犹豫了一会儿再走上去的。小英是慢吞吞地走上去的。小英是红着眼圈走上去的。接着学生的发言,老师即说:对呀,小英刚才是眼圈儿红着走上讲台的,现在是微笑着走下讲台的,可见小英的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谁能通过朗读,把小英的情感变化表达出来呢!接着让学生配乐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以情感变化,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两次掌声使小英像变了个人似的,小英原来是个怎样的人,现在变成了怎样的人?再让学生自学第五自然段,明白小英原来是个忧郁自卑的孩子,现在变得活泼自信了。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板书:忧郁自卑、活泼自信)。师:我们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小英原来是忧郁自卑的?引导学生再联系13段,找出有关语句来理解。生: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说明小英不愿意与人交往,性格孤独。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表示小英怕别人嘲笑她,瞧不起她。

  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从中可以看出小英紧张、害怕的神情。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说明小英开始拿不定主意,极不情愿上台的样子。师:刚才大家从小英的动作、神态等方面看出小英原来确实是个忧郁自卑的孩子。现在又从哪里看出小英变得活泼自信了呢?生: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师:就这些吗?小英可能还会参加哪些活动?生:画画、下棋、郊游、劳动师:从此以后,小英和正常的小朋友一样,会参加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

  又如: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师:注视就是注意力非常集中地看着,同学们的注意力那么集中地看着小英,他们心里会怎么想呢?要是你们是小英的同学,你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呢?生:小英勇敢些,不用怕,相信你会成功的!小英,你一定要自信,我们支持你!小英,你终于走上讲台了,祝你成功!师:小英在同学们的期待、鼓励、信任的目光中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当她结束演讲时,教室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此时此刻,小英心里有许多话想说,可是,她太激动了,什么话也没说出来,你们能帮她说出来吗?要是你们就是小英,你们想说些什么呢?生:谢谢大家的掌声,是同学们的掌声鼓起了我的勇气。谢谢大家对我关心、鼓励。

  我永远忘不了这掌声,我非常感谢这掌声。小英没有用语言来表达对同学们的感谢之情,而是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我们完全可以从人物的动作、神态、情感变化中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以人物的心理、领悟掌声的深层内涵。

  掌声是那么神奇,它能使人克服自卑,建立自信。它能改变人的性格。所以小英非常感谢这掌声,也永远忘不了这掌声。是啊,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掌声。接着问学生:你们需要掌声吗?特别在什么时候?生:在我没有自信的时候。

  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在我取得进步的时候。在我获得成功的时候。师:当别人给我们掌声时,我们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当别人与我们一样需要掌声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掌声送给别人。你们想把掌声送给谁呢?为什么?接着出示句式训练:我想把掌声送给_____,因为______。生:我想把掌声送给老师,因为老师工作十分辛苦。我想把掌声送给爸爸妈妈,因为他们把我从小养大很不容易。我想把掌声送给残疾儿童,因为他们非常需要人们的关爱。我想把掌声送给环卫工人,因为他们美化城市,使我们能在美好的环境中生活。训练完后,接着让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课文最后一段是文章的中心段,所以在教学时,我也强化了对此段的理解,突出了中心。然后进行小结: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逐渐领悟到掌声的深层内涵,它不光是拍手、鼓掌的表示,它还包含着对人的____________?学生根据自己的发言分别上台板书:鼓励、支持、尊重、信任、关爱充分体现了学生学*的自主性。

  附板书:

  掌声

  小英

  忧郁自卑

  活泼自信

  鼓励

  支持

  尊重

  信任

  关爱

  最后归纳板书,深化中心。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要懂得正确地看待自己,对自己的缺点、不足,甚至是缺陷,不能忧郁自卑,要鼓起勇气,活泼自信地面对生活。同时也要正确地看待别人,要学会尊重别人,宽容别人,关爱别人。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看着屏幕上的歌词,学唱《掌声响起来》这首经典歌曲吧!

  大家在掌声中、歌声中结束了本堂课的学*。两次掌声把学生引入了文本,贴*了角色,使学生在真切的情景中感悟揣摩领悟掌声,使学*成为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相信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学会了怎样做人。


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精选5篇)(扩展7)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寓言》(精选5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寓言》 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

  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作业设计:

  1.背诵这则寓言。

  2.联系学*、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寓言》 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词卡:寓言)

  1.学*“寓言”

  (出示词卡:寓言)

  正音。

  写“寓”字时注意最后三笔。

  (多媒体演示)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学*“则”

  有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出示词卡:寓言两则)

  正音。

  理解:“则”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我们先学*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出示词卡:揠苗助长)

  正音。

  2.范背。

  边听边想: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题,揭示本课目标。

  1.解题。

  2.质疑。

  ⑴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

  ⑵围绕“助”字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研究?

  ⑶交流板书:原因做法结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课目标。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第1自然段。

  ⑴轻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

  ⑵交流板书: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默读,圈词。

  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那个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⑷交流。

  动作:“天天……看”“转来转去”

  神态:“焦急”

  (出示词卡:焦急)正音、理解。

  语言:“自言自语地说……”

  (出示词卡:自言自语)理解、积累。

  (出示词卡:自( )自( )语)

  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比较理解:两句话意思相同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

  ⑸小结,齐读。

  2.学*第2自然段。

  ⑴师生接读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终于”这个词儿说明什么?

  ⑵指名读。

  思考:他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交流板书:拔高

  弄得他──(出示词卡:筋疲力尽)

  ⑶学*“筋疲力尽”

  正音:“筋”读准什么音?

  理解:“筋”这里指身体。“疲”什么意思?“力”呢?

  “尽”这儿有四种解释,选哪一种?

  (映示投影片:“尽”四种解释)

  ⑷比较理解。

  第2自然段如果这样写可以吗?

  (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尽。)

  与书上的相比,哪句更好?为什么?

  (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指导朗读。

  3.学*第3自然段。

  ⑴男同学读。

  他有没有为自己花费的力气后悔呢?

  ⑵交流,学词。

  白费

  (出示词卡:白费)理解

  一大截

  (出示词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

  (多媒体演示:“截”的笔面顺)

  ⑶练*朗读。

  (出示词卡:喘气)

  4.学*第4自然段。

  帮助的结果呢?

  交流板书: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个人原来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书:→→

  他错在中哪里呢?

  板书:错

  交流板书: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2.揭示寓意。

  小朋友,从这个人的错误中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书:↓

  交流板书:按事物规律办事

  3.深化寓意。

  (映示投影片:判断下列想法、做法是否违背事物的规律)

  六.背诵。

  1.读读课文,看看板书,轻声背背。

  2.引背。

  七.巩固字词,布置作业。

  1.认读词卡。

  2.抄写生字。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寓言》 3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揠苗助长》,学会本课8个生字以及一些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寓意。

  教学重、难点:体悟寓意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举起你们的右手,跟老师一起来写一个词(板书:“寓言”),认得吗?谁来读?有谁知道“寓言”是什么?

  小结:“寓”在这里是“寄托”的意思,“寓言”简单的来说,就是寄托着一个大道理的小故事。咱们一起来把它响亮地读一遍。

  2、继续和老师一起往下写(板书:“两则”),连起来会读吗?齐读“寓言两则”,它是什么意思呢?

  对,“则”是个量词,有“条、个”的意思,“寓言两则”就是寓言两条。

  3、今天,咱们就来学*第一则寓言。这个成语呀就是它的题目,谁能响亮地读一读?

  (出示:揠苗助长)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寓言,了解大意。

  1、《揠苗助长》讲了一个怎样的小故事呢,咱们就来读课文。要求有3个:第一、标自然段的序号;第二、读准生字的读音;第三、读通顺课文。

  2、检查朗读,了解故事。

  (1)、大家读得很认真。课文中有几个很难读的词,老师想先听听大家读得怎样。(依次出示下列词,读出意思)

  “巴望”:是什么意思?你能读好它吗?

  “焦急”:第二个词咱们二年级时就学过了,一起读,与它意思相*的是——“着急”

  “筋疲力尽”:这第三个词可最难读了,谁来读?它是什么意思呢?哪个字就是“没有了”的意思?

  “兴致勃勃”:这个词该怎么读?和它意思最相*的词就是——“兴高采烈”

  “纳闷”:最后这个词谁来读,什么意思?你能读出它的意思吗?

  (2)、词语读得很不错,课文读得怎样呢?哪四位同学自告奋勇地来读,每人只要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帮他们读故事的题目。(指名4人各读一小节)

  (3)、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很高兴。因为你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读书方法,很会学*。老师还想看看:有哪些同学更棒,已经能猜猜“揠苗助长”的意思了?

  小结:对,“揠苗”就是拔苗,“揠”就是拔的意思。刚才咱们说的就是这个成语的本来的意思!

  (4)、那它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就让咱们来填一填吧!(完成填空后齐读)

  出示:宋国有个农夫,因为巴望禾苗,就把禾苗,结果。

  小结:这就是故事的大概,它讲明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因而课文就可以依此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课文的第几自然段?第二部分呢?第三部分呢?

  三、感受农夫,品读课文。

  1、再读课文,感受农夫。

  接下来,咱们就要进一步深入课文,感受农夫的形象,来把课文读得更好。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或轻读,或默看,说说(出示:读了课文,我觉得这个农夫很。),老师相信,在课文的每一个部分,农夫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把它写在给你感受深刻的地方。

  2、交流汇报,朗读品味。

  咱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有了各自不同的发现和感受,可见大家读书很投入,很认真。

  (1)、[很焦急]

  首先请刚才那位感受到农夫焦急的同学来说一说,第一部分中有哪些给你感受特别深刻的词吗?

  ★结合回答,扣住“巴望”。这个“巴望”仿佛让人看到农夫正眼巴巴地看着、盼着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指导朗读。整个第一自然段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农夫焦急的心情呢?自由练炼。

  ★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仿佛能看到农夫……还仿佛听到他在说……

  ★齐读。大家想象得多么真切呀!咱们读课文呀,就要带着想象去读。来,把咱们的想象送入课文,好好读读!

  (2)、[很辛苦、很高兴]

  大家读得多投入呀,把农夫焦急的样子读得活灵活现!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一边抓住关键词,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来读好第二部分,读出农夫很辛苦、很高兴的样子。大家自由练练吧。

  谁能给大家展示一下?

  你那个“终于”让老师听出了农夫好不容易想出办法后的喜悦,你能把这种喜悦读得更充分些,更鲜明些吗?请你继续往下读。

  ★(出示图片)看,有多少棵禾苗需要他一棵一棵地往上拔呀!(一望无际、不计其数……)所以“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从这句话里你知道了什么?同学们,让咱们一起来想象那番情景吧:中午,烈日当空,农夫正弯着腰,弓着腿,在田里“将禾苗……”;两个小时过去了,农夫满头大汗,顾不得一擦,还在田里“将禾苗……”;有是三个小时过去了,太阳落山了,可农夫仍在田里“将禾苗……”;天已经完全黑了,农夫的衣衫早已湿透,可他还在田里“将禾苗……”多么辛苦啊!因此他累得——“筋疲力尽”

  ★农夫的辛苦咱们已经读得淋漓尽致了,但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谁来继续往下读?

  你读出了“兴致勃勃”样子,但农夫早已筋疲力尽,哪还来的力气这么大嗓门地说话呀?可他的心情绝对是兴奋的,所以老师要说读好这一段是个挑战嘛!老师给大家出了个主意(出示填空),你们先想想该怎样填,再往下读。能把填的动作做出来就更了不起了!

  ★让咱们把整个第二部分连起来读一读。

  (3)[很可怜、好愚蠢]

  “他的儿子很纳闷,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此时,你觉得农夫又傻又可怜。

  四、表演想象,体悟寓意。

  1、可农夫自己还不明白呢。不信,咱们来演演。老师来做你们认为的傻农夫,聪明的同学们就做农夫的邻居、村长、儿子、父亲……或是禾苗都可以。先想好:你扮演谁?农夫傻在哪里,该怎样劝他?边想可以边和同桌交流一下。

  2、现在开始表演:

  师:老农我呀姓俞,认识我的人都叫我“老俞”。我可真倒霉呀,种了一大片的禾苗,长都不长,真是急死我了。好不容易想了个办法,辛辛苦苦拔了大半天的禾苗,没想到禾苗居然都枯死了。大伙儿光是笑我傻,有谁知道我老俞的心有多酸!我多么希望有个好心的人来跟我说说,好让我明白我究竟傻在那儿,错在哪里呀!

  生:……

  师:听了这么多好心人的话呀,我这颗榆木脑袋也似乎开窍了。原来我这样做违背了禾苗的生长规律,反而把事情办坏了,我急于求成,反而欲速不达呀!谢谢大家!谢谢大家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3、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小故事学完,大道理也不知不觉悟出来了。这就是《揠苗助长》这个小故事里蕴含的大道理呀!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其实,它还是成语“揠苗助长”的比喻义呢,咱们再来读一读。在生活中,我们通常把那些为了急于求成而违背规律的做法叫做——“揠苗助长”(指着板书读)

  五、联系生活,升华思想。

  1、这里,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故事)。听完这个真实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吗?

  2、大家谈得真好!看,只是一则小小的寓言,就让咱们的同学变得聪明了,会用头脑去思考、辨别生活中的事件了。因为,寓言虽然短小,却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多读寓言,学会思考,一定会让咱们变得更加聪明。老师还要向大家推荐两本书(出示:《新编寓言故事》、《伊索寓言》)

  作业安排:

  1、完成补充*题。

  2、回家把《揠苗助长》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板书:

  揠苗助长

  违背生长规律急于求成事情弄糟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寓言》 4

  教材简析:

  《一定要争气》是六年制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叙述了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青少年时期立志为自己、为祖国争气而勤奋学*、刻苦钻研的两件事,表现了自尊、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启发人们只有不畏困难,立下志向,并做出艰苦的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文章两部分内容在结构形式上基本相同,是培养三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好材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读书研讨重点段落,掌握方法引导领悟。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读话:

  1 老师让大家课外搜集童第周的材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童第周?

  指名简介童第周,教师表扬其学*的积极性。

  2 老师也从网上搜集了童第周的材料,请看(出示课件介绍童第周生*并附照片)谈一谈你看后的感想。

  二、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检查预*

  1 同学们,我们学过了25课《做风车的故事》,知道英国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做风车的故事,由于他讲不出风车会转的道理,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这件事使牛顿受到教育,从此发愤学*,养成了刻苦钻研的好*惯,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今天我们来学*童第周这位中国的大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经过努力学*,会有收获。

  2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注重“要”下边“女”字的笔顺,“争”字的中间长横要长。

  请大家齐读课题

  3 [出示有关生词课件]课前大家已预*了课文,这些词你会读吗?请自由读一读,你认为难读的词就多读几遍。

  教师分别检查2名同学读生词的情况。

  同学们读得正确、流利、声音响亮。

  4 通过预*课文,你知道童第周为谁争气?

  三、读书研讨重点段落,掌握方法引导领悟。

  1 童第周为什么为自己、为中国人争气?是怎样争气的?

  请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些问题,画出有关语句。

  [教师巡视指导读书方法]

  2 请各学*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3 童第周为什么为自己争气?谁来说一下?

  同意他意见的请举手。

  4 你回答问题很全面,我也同意你的看法,请大家再读这一部分,读后学*小组内同学互相谈谈自己的感想。(课件投示出第二自然段)

  谁来谈谈读完这段后自己的感想?

  5 谁能把这种同情、佩服的感情读出来呢?

  6 生读后师评:你读得很不错,老师想和你比一下,请听老师读的和他哪里不一样?好不好?好在哪里?

  师读后生评

  师问: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吗?

  师:老师边读边想,尤其是从第一个“才”中老师想到他年龄的大,思想压力大;第二个“才”使老师体会到文化基础差、学*压力大;第三个“才”使老师想到他的上学难,学*机会来之不易;从“再三”体会到他不怕种种压力,下定决心上学,这样边读边想、脑中像放电影一样,为童第周想,把自己的情况和童第周比,这样边读边想,不知不觉就把同情佩服的感情读出来。请你也这样练一下,注重这些重点词语,肯定读得比老师还好!(教师用课件提示,在第二自然段中用红线标画出“才”与“再三”)

  7 学生练*后教师指名读,学生读得很有感情。

  8 可怜的童第周、坚强的童第周是怎样为自己争气的呢?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作答

  9 你回答得很全面,同意他意见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请大家再读这部分,像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画出使你感受深的词句。读后小组内互相谈谈自己的感想,(课件投示第三自然段)(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10 同学们读得好,想得好,谈得更好,谁能把这种佩服、感动的心情读出来呢?请同学们边想边读,看谁读得好!

  11 谁来读读童第周发愤学*令人感动的情景?请你读。

  12 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有什么好方法?能告诉大家吗?

  13 引导学生掌握老师刚才教给的边读边画的好方法。其他同学觉得还有读得不够的地方吗?

  同学们学*了边读边想边画的读书方法,知道了在读书中想什么,想书中描写的情景,想当时人的心情。画什么,画自己感受深的语句,读出了童第周发愤学*为自己争气的感人情景。读出了童第周的自信、自立、自豪,就应该这样读书!

  四、学法迁移

  1 童第周为中国人争气这部分和我们刚才学的这部分差不多,请同学们按刚才的方法学*这一部分,(课件出示学*方法:

  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画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谈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说说自己画的、谈谈自己感受,互相读读课文,看谁想得好、画得好、谈得好、读得好。)

  2 请学生用以上的提示方法自学童第周为中国人争气这部分课文,教师巡视参与小组学*

  3 同学们自学得认真,讨论得热烈,下边咱们来个朗读比赛,要求不光能读好,还能说出为什么这样读的才是冠军。由于时间有限,咱分一下工,愿意读第4自然段的举手,好,第1小组;第5自然段给第2小组;第6自然段归第3小组,剩下的小组水*高当裁判小组,选出裁判长,比赛完后评出冠亚季军、下边请各小组推选出能代表你们组里最高水*的队员进行辅导,把你们自己读书的绝招告诉他,一会儿参赛。

  [引导各小组积极推荐代表,认真辅导、教师巡视指导]

  4 比赛马上开始了,请各小组安排好代表,站立参赛。请第一小组开始读,各小组代表按顺序接着读。

  5 请第4小组评委组作评判,请裁判长先说,先说小组优点,再说不足的地方。

  6 那大家认为谁是冠军呢?你们小组可再商量一下。

  7 那我们只好服从裁判了,请冠军谈谈他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五、归纳总结

  同学们,书就应该这样读,边读边想边画,收获一定很大!一块讨论研究,收获会更大。我们通过学*童第周少年时发愤学*为自己争气,青年时刻苦钻研为中国人争气的事后你有什么感想?

  老师学*了童第周的故事后想到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要长志气,还要自信、更要努力去做,才会成功。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童第周一样的人(出示名人像下附人名课件:有爱迪生、爱因斯坦、华罗庚、鲁迅、邓亚萍、比尔.盖茨)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发明家爱迪生、数学家华罗庚、文学巨匠鲁迅,世界乒乓冠军邓亚萍、世界电脑王国的主宰比尔.盖茨等等,综观古今中外的这些成功人士,在他们的童年时代智商并非有过人之处,甚至被众人认为是低能儿,可是他们立大志,有自信、努力拼搏,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他们不仅为自己争了气,也为祖国争了气!

  请同学们下课后收集这些着名人物的有关材料,做一期手抄小报。

  [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回顾课文,加深理解,综合训练

  教学过程:

  一、复*

  1 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童第周能取得成功,靠的是什么?

  2 教师总结:是的,他靠的是刻苦努力和为祖国争气的决心和信心。

  二新授

  (一)深入体会课文

  1 请自由读课文,一会儿请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童第周争气的两个故事。

  学生练*教师巡视

  2 学生讲述后让学生评论.

  3 师评:讲得正确流利,再把童第周的事讲细点就更好了。尤其是童第周说的话,要把自己当成童第周,体会他的感情,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老师先说一遍,要说出自豪、自立、自信的语气,(听老师说)请大家象老师这样练*说几遍。

  指名说。

  4 教师评:多自信、多自豪呀!同学们今后也要像童第周一样遇到困难不退让,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为自己争气,为国争气。

  (二)综合训练

  1 请大家写写本课生字,你觉得哪个比较难写,就多写几遍,5分钟后听写。

  2 请小组内互相批改听写情况,一个生字7分。

  学生批改教师巡视。

  3 100分的请起立,你们记的准,写得好!

  谁说说你觉得哪些字容易写错?

  4 写生字,做作业也需耐心和细心!这也是一个科学家必须具备的好品质,你课下收集了哪些科学家发愤学*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上台讲故事(略)

  三、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同学们,通过学*《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和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我们要想到自己身边的事,我们班有没有文化基础差,学*很吃力的同学呢?有,可老师没让你退学,校长也没让你退学,你一定要像童第周一样有志气、有信心,努力学*,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再难做的事都会做成。请同学们课下把自己的感想写在日记上。

  教后记:

  利用精读课文培养小学三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我们进行的一个研究课题。经过理论研究与实践,从三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发展水*实际着眼,教学中我们力图做到:

  第一、以班级授课为基础,构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充分自主探究阅读,学*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探讨相融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培养学生自主精读一篇课文的基本策略。

  课前预*,初步感知——学生按教师提示先行阅读课文或查阅相关资料,自主探究,与文本作者对话,与文本中的人、事、物对话,初步把握文本意义。

  课堂研读,引导领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或精华部分,采取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参考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师生间围绕文本再次对话、交流。

  课后延伸,迁移发展——学生积累文本精彩词句段,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等。

  第三、培养学生精读重点段落的基本策略

  读前有目标——出示教科书或师生提出的研读目标。

  读时有方法——学生按教师提示的方法、步骤学*,自主解决问题。之后,学*小组交流,推举代表整理研讨结论,准备发言。

  汇报多形式——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展示学*成果。如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还要重视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美读课文。

  评价与点拨——在学生交流、研读后,根据学*目标、任务,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来评价学*成效。教师的随机点拨、示范,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寓言》 5

  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当时的情境怎么样呢?也就是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七、作业: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舍 斜 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选做作业: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三)、多音字组词。

  卸 别

  叫 更

  (四)、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

  (五)、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六)、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

❤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