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范本五份

首页 / 教案 / |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 1

  教学内容

  1、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例1:*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例2:用*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理解*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会求*均数。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均数。

  课时安排

  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

  2、求*均数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 2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93~95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苯岷鲜导饰侍猓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蹦芙表格进行完善,并能完成复式统计表,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爱的电视节目”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新闻:8人动画片:22人体育7人

  电视剧:8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一)尝试制表

  1苯淌阂想制作成统计表,应该做哪些方面的考虑呢?

  学生:要考虑表应画几列和几行。

  根据“节目类别”和“喜欢的人数”应画两行;“节目类别”有5类,要画5列,加上“合计”要画6列。

  2毖生动手画一个2行6列的表。

  3碧钚聪喙啬谌荨

  (1)写上统计表的名称。

  (2)填写表中的内容和数据。

  4奔觳橥臣剖欠褡既贰

  可将各类别人数之和与合计数、合计数与调查总人数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

  (二)出示例4中男生、女生体重情况统计表

  1惫鄄毂恚说说表中有哪些信息?

  2苯淌喝绻将两张表交给班主任老师,老师想知道某个体重范围内的男女生人数,就要看两张表,挺麻烦的。

  能不能想办法将两张表合成一张统计表,让老师看起来更方便一些呢?

  3毖生自主讨论,完成复式统计表。

  教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怎样改进统计表?

  (老师出示复式统计表)

  介绍表头:体重、人数、性别。

  教师:你能将表格填好吗?(学生尝试完成)

  反馈:展示学生做好的统计表。

  教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课题:复式统计表)

  教师: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与刚才的两张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张统计表?为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完成第95页课堂活动。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据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的方法。

  2、使学生知道绘制简单统计表的方法,并学会看简单的统计表。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互相合作的团队。

  教学准备:

  统计本班的转圈情况原始表(三种不同的),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初步经历统计的过程

  1、同学们,你知道“神州”五号是什么时候上天了吗?(3年10月15日9时10分)在所有职业中,只有战斗机飞行员的工作环境和自身素质最接*航天的要求。美国、俄罗斯的航天员,都是从空军飞行员中选***的。我国也不例外,第一代航天员全部选自空军战斗机飞行员。他们都有*千小时的飞行经历,具有高超的飞行技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飞行员本来就是百中选一,经过航空学校和飞行部队不断筛选,留下来的多是精英。航天员的选拔,则是从这些精英里面选精。所以,宇航员要进行许多挑战人体极限的训练,*衡能力的训练就是其中的一种。

  2、信息窗,问学生:图中的小同学正在干什么?做转圈训练。

  3、你们能转几圈呢?学生按性别分小组试试。同学们,你们都能转多少圈呢?,老师知道吗?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了解大家的情况呢?(调查、统计)(板书:统计)下面,我们开始统计我们班同学转圈的情况。

  问:你准备怎么统计呢?(充分说)

  二、认识统计表

  1、哪组来帮老师统计?其他组长了解一下本组同学的.情况,等会儿向他们汇报。你们这组也分一下工,一个人在黑板上记录,一个人问,还有两人负责计算。指名一组学生按所说的方法统计,并板书。

  问: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人?给它取个名字叫(合计)(板书:合计)

  2、制表:第一行是什么?(圈数)(板书)第二行的这些数表示什么?(板书:人数)

  3、为了看起来更整齐清楚,我们可以画上什么?(表格线)(师画线)这张表格统计了什么内容?我们给它取个名称,叫什么?(三、一班转圈情况统计表)是什么时候统计的,我们还要标上什么?(时间)谁知道为什么要标上时间?

  4、师:刚才,同学们收集了我们班转圈情况的人数,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制成了统计表,这个过程叫做数据的收集和。这是统计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要观察这张表格,你能从中看出转圈最多?你能从中看出转圈最少?你还看出什么?学生自由说。

  5、:

  统计表在我们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有时为了解决问题,常常要将数据进行分类、。制成统计表进行分析,帮助决策。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据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的方法。

  2、使学生知道绘制简单统计表的方法,并学会看简单的统计表。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互相合作的团队。

  教学过程:

  1、师: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统计图的种类很多,今天我们学*其中的条形统计图。出示P、126统计图

  2、问:你有什么想法?(作用、制作方法、和统计表的区别)

  3、认识统计图

  (1)让学生看刚才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反映的情况都是学生转圈的情况,请大家认真观察、仔细对比,想一想他们的效果有什么不同?(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形象、清楚、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板书(形象具体、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2)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意义和作用。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对比,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现在以这一幅统计图为例,谁能说一说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标题、制图日期……)

  你从这幅统计图上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师: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直条越长,数量越多。

  师:说明直条的长度是根据什么画出来的?

  生:数量的多少。

  师:(画出竖轴)垂直射线也可叫做纵轴或Y轴,在这里表示什么?

  生:表示人数。

  师:(画出X轴)水*射线也可叫做横轴或X轴,在这里表示什么?

  生:表示统计的项目。

  师生谈话制出条形统计图。

  师:这幅图说明了什么?

  生:……

  师:这样的统计图是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比较,你觉得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生:更清楚、更形象、更容易比较大小。

  :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形象、直观、具体,更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

  (板书: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条形统计图?它们的Y轴表示什么?X轴表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还有哪些数据可用条形统计图来展示?可以怎样设计?(讨论后再回答)

  四、自主练*

  五、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又知道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2、这些知识和方法你是怎样学会的?(观察对比、自学课本、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 5

  教学内容:

  人教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

  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通过一道道练*题的精心设计,来体现以下特点:

  一、营造人文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只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均数问题的理解进行阐释,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感受,不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做到课堂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生,从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则。

  二、深刻的思维引领。

  本人在练*课教学中呈现的练*题,只要针对学生在学*求*均数问题过程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为着眼点,把学生学*中的“模糊点”,常犯错误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探究交流中碰撞,使之明确错因,并主动纠错。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通过合理的*题进行深度挖掘,举一反三,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刻、逆向性、批判性的指导和渗透。这样的课堂设计会因*题的多元化而倍显生动精彩,使学生感到一股浓浓的数学味,体验到思维的快感,抵制错源,享受课堂师生的*等交流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学*数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2、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和环保教育。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利用有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

  1、*均数的定义

  2、求*均数的方法

  二、课堂练*:

  (一)基本训练

  师:我们已经学会求*均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看一道*题。

  1、判断:

  ⑴小华所在班级*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 )

  ⑵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均每人捐款12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15元( )

  ⑶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均成绩是93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93分。( )

  2、小丽家这一星期用塑料袋情况如下图:

  看图填空:

  ⑴图中每格代表( );

  ⑵用塑料袋最少的是( );

  ⑶*均每天用塑料袋( );

  ⑷你的建议是( )。

  3、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统计你家上个月用水情况,制成统计图:

  姓名合计

  用水量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后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二)拓展训练:(课件出示)

  1、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求这个小组的*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2、商店买来5筐苹果,第一筐重38千克,第一筐重39千克,第一筐重43千克,第一筐重34千克,第一筐重36千克,求*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3、哪一组的成绩好?

  4、选择题: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5、小丽期末考试中三门的*均成绩是96分,其中语文是89分,英语是100分,她的数学成绩是多少?

  6、小华期末考试中四门的*均成绩是92分,其中语文是96分,科学和英语都是87分,他的数学考了多少分?

  7、小芳有36本书,小丽有22本书。小芳送几本书给小丽,他们两人的书就同样多?

  三、练*小结。

  四、作业

  1、复*课本第42、43页的内容。

  2、做课本第45页的第5题。

  3、收集资料:*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及作用。

  附板书设计:

  求*均数的练*课

  (一)*均数的定义: 几个不相等数-----→相等的数

  (求*均数)

  1、移多补少

  2、计算方法:

  (1)先求出总数----→ 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均数----→ 总数÷份数=*均数

  (二)*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总数÷份数=*均数

  *均数×份数=总数

  总数÷*均数=份数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范本五份(扩展1)

——下册三年级数学教案实用五份

  下册三年级数学教案 1

  一、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

  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

  四、教学进度表安排:

  周次 时间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1 2、9—2、13 位置与方向 3

  2 2、16—2、20位置与方向2+2

  3 2、23—2、27 口算除法、笔算除法3+1

  4 3、2—3、6笔算除法 4

  5 3、9—3、13 笔算除法 4

  6 3、16—3、20 整理和复* 2+2

  7 3、23—3、27简单的数据分析、*均数2+2

  8 3、30—4、3 整理和复*、年、月、日2+2

  9 4、6—4、10 整理和复*、口算乘法 2+2

  10 4、13—4、17 口算乘法 1

  期中复*考试3

  11 4、20—4、24 笔算乘法 4

  12 4、27—5、1 整理和复*、面积 2+2

  13 5、4—5、8 面积 4

  14 5、11—5、15 面积、整理和复*2+2

  15 5、18—5、22小数的初步认识 4

  16 5、25—5、29 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 1+3

  17 6、1—6、5 解决问题、数学广角 2+2

  18 6、8—6、12 总复* 4

  19 6、15—6、19期末复*4

  20 6、22-6、26 期末复*4

  下册三年级数学教案 2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搭配(2)(教材第102页及相关*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1.(课件出示)同学们,元旦快要到了,小红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县里面举办的跳棋比赛。可是,小红遇到了麻烦事,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红吗?

  2.(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红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会建议小红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

  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和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6.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

  7.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红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

  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刚才同学们为小红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欢,老师代表小红谢谢你们,选好了衣服,小红该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她一次吗?(生答)(课件出示)

  同学们请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生答)

  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为小红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看看吧!(课件出示)

  请看屏幕,公园里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鸟园,数学乐园)

  再仔细看看从猴山到百鸟园可以怎样走?从百鸟园到数学乐园呢?我要从猴山先到百鸟园再到数学乐园呢?一共有几种走法?

  (1)先自己标一标。

  (2)交流汇报。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课堂作业】

  教材第10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04页“练*二十二”第4、6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

  教学板书

  2×3=6(种)

  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反思:

  搭配这个知识学生比较熟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如何培养学生有顺序的搭配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力争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重难点突破:一是教学生首位固定法;二是教学生连线法。在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和感悟这两种方法的作用,既方便快捷又避免遗漏。体会越深,前后感悟越矛盾,学生就能更深刻的掌握这个知识点。

  下册三年级数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过程,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在学*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尝试教学法

  教具:

  题卡、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看卡片说得数(表内乘除法)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知

  刚才的口算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表内乘除法口算,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许多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口算除法。(板书课题,提出目标。)

  同学们请看黑板上的.挂图,你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根据我们获得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轻声说一说)

  师有重点地板书如下:

  生1:赵伯伯*均每次运多少箱黄瓜?

  生2:王叔叔*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3:李阿姨*均每人运多少箱?

  生4:李叔叔*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5:李叔叔*均每次大约运多少箱?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

  指第一个问题,会列算式吗?(指名列式)

  请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会读吗?指名读(顺读、倒读)

  三、思考交流,探索新知

  1、60÷3=20(箱)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2、小组选代表全班交流

  方法一:想乘法算除法————20×3=60,所以60÷3=20。

  方法二:去添0法————6÷3=2,所以60÷3=20。

  方法三: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

  方法四:6个十÷3=2个十=20。

  小结:同学们的口算方法都不错,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们做题时不管采用哪种口算方法,只要算得又对又快就行了。

  4、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并与同桌说说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5、指名回答,师板书。强化两种读法。同时说出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6、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在14——15页,同学们看书填空,有不懂的就提出来。(4、5题下节课再研究)

  通过上面的学*,同学们已经撑握了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进行练*,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活动体验,巩固运用。

  1、做一做1、2题。

  (1)题独立完成。

  (2)题独立完成,指名说口算方法。再观察一列(还可再加两题),看看能发现什么?

  师生总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计算时,应根据题目条件灵活计算。

  (3)学*“你知道吗?”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让生感受数学符号产生过程和数学家的智慧。同时让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一些有关除法史料以及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

  2、看算式,写得数。(小黑板)

  480÷6640÷8420÷7540÷9400÷5210÷7800÷8 100÷5200÷4320÷8450÷9280÷4300÷6560÷8

  指名核对,并选题说计算方法。

  3、列式计算。

  (1)、320里有多少个4?

  (2)、90除以3等于多少?

  (3)、7除420得多少?

  (4)、被除数360,除数是9,商是多少?

  独立完成,指名核对。

  4、在□填上合适的数

  180÷□=30210÷□=30

  1500÷□=300 3000÷□=600

  五、回顾全课,畅谈感受。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你们有哪些哪些收获?

  下册三年级数学教案 4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打算将班级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23盆花*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数要比除数小

  下册三年级数学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例5、例6及“做一做”,练*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题意,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

  2.初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理和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0在商中的占位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口算:

  3+0=

  0+7=

  8-0=

  6×0=

  0×9=

  0×3=

  师:我们已经学*了一个数加零、减零、乘零的计算方法,那么0除以一个数又会得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课件出示例题。0÷5=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明确:因为0和5相乘得0,所以0÷5=0。

  (4)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1题。

  (5)想一想: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什么呢?

  小结概括: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并板书。

  2.教学例6。

  (1)课件出示例6情境图: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课件出示例6第(1)个问题。

  ①你会列式计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8÷2=

  ②组织学生试算,思考。在试算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解决的?

  ③教师巡视,根据学生试算的情况指名板演。

  ④全班反馈。师:被除数十位上的0除以2,商是几?(0)写在什么数位上?(十位上)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不可以)

  ⑤强调:商十位上的0不可以不写,因为0在这里起占位的作用,如果不写,商就是14,结果不正确。

  ⑥讲解简便写法并板书。十位上的0÷2=0,可以直接在商的十位上写0,不必写清计算过程。

  (3)例6第(2)小题组织学生试算,并将计算的过程和方法在小组中交流,讨论。然后指名汇报。

  强调:十位上的1除以2,不够商1,要商0。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两种书写方法。

  3.师:怎样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呢?

  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n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这一位商0。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做完后,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3题。读完题后,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教材练*五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商中间有0的除法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例6:(1)208÷2=104(2)216÷2=108

  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这一位商0。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时,我重视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学生在试一试、辩一辩、算一算等过程中,给自己提供一种自我探究、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从而真正理解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n的规律,掌握了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对于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的算理比较容易理解,但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错在哪里?怎样避免这些错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在计算时每一步都要认真计算。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范本五份(扩展2)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本5份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在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使他们养成认真审题、书写整洁、仔细计算的良好学**惯。

  三、教学重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口算、估算和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以有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计算方法。

  2、在学*中,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亲自感悟和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发展,逐步形成技能。

  4、重视对两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回顾和整理,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8课时。

  1、口算乘法。 3课时

  2、笔算乘法。 4课时

  3、整理和复*。 1课时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

  教学内容:

  教材41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

  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1、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2、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口算练*

  30×320×620×413×32×4200×49×50120×240×72×323×2400×2

  让学生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学*教材第41页例1.

  出示例1.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生回答,教师板书:15×3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30+15=45.

  方法二: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45.

  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加以*价,方便全体学生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教师:想一想,150×3=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看,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

  2、学*教材第42页例2.

  出示例2

  师:观察图,你从中知道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6×10.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口算10×6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求出9个6是多少由于算式中要求的是10个6是多少,因此,还要再加上一个6

  列式解答:6×10=60(个)

  答:10盒有60个。

  室:要求20盒有多少个苹果,怎样列式呢?

  生答,师板书:12×20

  教师: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因为可以把20看作2×10,所以口算12×20时,可以先口算出12×2的积,然后再用12与2相乘得积乘10.

  列式解答:12×20=240(个)

  答:20盒有240个。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完成后集体订正,每道题各选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教师提问:这几道题和我们前面学过的题有什么区别?引导学*探究计算方法,根据前面学*的经验,你能说一说你想怎么计算它们的结果吗?(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在教材上完成)

  教师板书小结。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口算。

  70×40300×430×7024×20__×1014×20__×70050×50

  2、送水的叔叔骑三轮车每分钟大约行200米,如果每天用2小时送水,他每天大约行多少千米?

  四、思维训练

  1、李红买20个6角的练*本和30支8角鹅铅笔。

  (1)一共要付多少元?(2)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

  2、动脑筋。

  ()×30=90040×()=200080×()=32000

  板书设计: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先用表内乘法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

  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教学反思:

  在水果超市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在复*整十数乘一位数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知识迁移,自主探索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几百几十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对比中总结出方法。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

  教学目的:

  通过进一步的练*,让学生熟悉的掌握整十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在练*中,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小黑板出示

  14+5954-2316×5230×4

  168÷830×20__×1050×80

  2.完成复*的第1题

  提问:13×30,你是怎么口算的?

  80×30,你又是怎么口算的?

  二、估算

  在黑板上写上算式。

  23×58

  师:如果要估算这个算式,你可以怎么进行口算?

  完成复*的第3题

  要让学生说明是怎么估算的,把多少看作几十,然后口算出积即可。

  三、笔算

  小黑板出示:

  43×2125×2356×7863×80

  并要求第一二小题进行验算。

  集体反馈时,要注意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特别是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书写格式。

  要注意强调,乘法的验算方法,可以调换两个乘法的位置即可。

  四、填表找规律

  完成复*的第3题

  集体讨论,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通过引导与板书,让学生初步发展,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几倍,积也跟着扩大几倍。

  五、解决问题。

  通过条件与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感觉到图中的3个书架是个多余的条件,并没有用的。

  六、课堂作业。

  复*第2、4题。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三年级同学*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

  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的知识是后面学*统计图的重要基础。这节复*课在教学设计上关注了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统计的相关知识是一个体系,前后的知识关联性比较紧密,所以在复*时必须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统计是为生活服务的,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广泛收集各种类型的*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全过程,让学生懂得只有经过调查才有发言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

  1.复*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和数据进行分类。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标准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小组内交流分类标准,确定分类标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后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师巡视指导。

  小组长汇报:

  一组:我们小组是按性别来进行分类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使用画“正”字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共有45人,其中男生有20人,女生有25人。

  二组:我们小组是按同学们的出生年月来进行分类的。使用画“○”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上半年出生的有18人,下半年出生的有27人。

  三组:我们小组是按同学们的身高来进行分类的。使用画“△”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同学身高在140厘米以上的有16人,身高在140厘米及140厘米以下的有29人。

  四组:我们小组是把同学们按喜欢足球运动和不喜欢足球运动两类来进行分类的。使用画点线图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喜欢足球运动的有15人,不喜欢足球运动的有30人。

  五组:……

  集体评议。

  2.复*根据统计的结果,并参照数据进行分析,感受数据中蕴涵的信息。

  师:谁能说一说从我们整理的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预设:

  生1:从男生和女生统计的结果来看,我知道了我们班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

  生2:从同学们喜不喜欢足球运动这份数据来看,我发现班级里喜欢足球的人数不多。

  生3:……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确定分类的标准,同时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教师只是学*活动的引导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范本五份(扩展3)

——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优选【5】份

  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研究的,,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并会看单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单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复式统计表。本节课的知识前后联系甚密,有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课时设计:2课时

  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 课件教学;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师:同学们,课余时间你们最喜欢什么活动啊?大家来一起分享一下。学生发言。看来大家的课下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啊!

  师:我的小助手在课余时间也帮老师做了一份光明小学三(1)班的课下活动调查,请看:

  出示图表,学生观察并回答相应问题。 1.从上面的表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答:男生最喜欢玩电子游戏和踢球的人数最多,女生最喜欢画画的人数多。 2.这两个表有什么共同点?答:两个表中调查的项目都是一样的。

  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合成一个,怎么合成一个呢?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教师讲解并演示合并过程,首先这两个统计表,有相同的部分,他们分别是活动和人数,那么我们把两行活动栏合并成一栏,然后第二个人数这一行上移,给统计表填上标题。一个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就完成了。可是我觉得这样的统计表表达的并不太准确,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好点子吗?

  二、探索新知

  出示完整复式统计表:课件展示,因为调查项目相同,所以第一行不用变,第一行用来统计男生的数据,第二行用来统计女生的数据。整个表的左上角第一格叫表头,用来说明横竖栏的.内容,以及右下方表格中要填的数据。把原来男生女生分开来调查的表合并成一个表,这样的表就叫复式统计表。

  根据上表回答下面问题:

  这个表包含了哪几项内容?(表头、横栏、竖栏)

  1.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多?女生呢?男生最喜欢玩电子游戏和踢球的人数最多,女生最喜欢画画的人数多。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男生:2+4+1+1+3+4=15(人) 女生:3+1+1+4+2+1=12(人) 共有15+12=27(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建议男生少玩会电子游戏,多看书。女生多参加体育活动。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关于下面三届奥运会,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1.中国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

  2.俄罗斯获得金牌一届比一届少

  3.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

  下面是英才小学三(1)班体育成绩单

  男生体育成绩单

  男生喜欢( )类图书的人数最多

  女生喜欢( )类图书的人数最多

  四、课堂小结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罗素说:符号+逻辑=数学

  爱迪生说: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天才

  我们来说:单式统计表+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单式统计表只 能表示一组数据。

  复式统计表

  可以表示多组数据

  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

  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五、教学小结:本次教学效果成效颇大,师生互动较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模式新颖;但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比如课件上面的字样较小,部分学生看不清。我今后的课件制作将会更

  加仔细、认真,顾及到全班同学的感受。

  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研究的,,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并会看单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单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复式统计表。本节课的知识前后联系甚密,有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课时设计:2课时

  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 课件教学;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师:同学们,课余时间你们最喜欢什么活动啊?大家来一起分享一下。学生发言。看来大家的课下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啊!

  师:我的小助手在课余时间也帮老师做了一份光明小学三(1)班的课下活动调查,请看:

  出示图表,学生观察并回答相应问题。 1.从上面的表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答:男生最喜欢玩电子游戏和踢球的人数最多,女生最喜欢画画的人数多。 2.这两个表有什么共同点?答:两个表中调查的项目都是一样的。

  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合成一个,怎么合成一个呢?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教师讲解并演示合并过程,首先这两个统计表,有相同的部分,他们分别是活动和人数,那么我们把两行活动栏合并成一栏,然后第二个人数这一行上移,给统计表填上标题。一个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就完成了。可是我觉得这样的统计表表达的并不太准确,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好点子吗?

  二、探索新知

  出示完整复式统计表:课件展示,因为调查项目相同,所以第一行不用变,第一行用来统计男生的数据,第二行用来统计女生的数据。整个表的左上角第一格叫表头,用来说明横竖栏的内容,以及右下方表格中要填的数据。把原来男生女生分开来调查的表合并成一个表,这样的表就叫复式统计表。

  根据上表回答下面问题:

  这个表包含了哪几项内容?(表头、横栏、竖栏)

  1.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多?女生呢?男生最喜欢玩电子游戏和踢球的人数最多,女生最喜欢画画的人数多。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男生:2+4+1+1+3+4=15(人) 女生:3+1+1+4+2+1=12(人) 共有15+12=27(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建议男生少玩会电子游戏,多看书。女生多参加体育活动。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关于下面三届奥运会,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1.中国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

  2.俄罗斯获得金牌一届比一届少

  3.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

  下面是英才小学三(1)班体育成绩单

  男生体育成绩单

  男生喜欢( )类图书的人数最多

  女生喜欢( )类图书的人数最多

  四、课堂小结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罗素说:符号+逻辑=数学

  爱迪生说: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天才

  我们来说:单式统计表+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单式统计表只 能表示一组数据。

  复式统计表

  可以表示多组数据

  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

  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五、教学小结:本次教学效果成效颇大,师生互动较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模式新颖;但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比如课件上面的字样较小,部分学生看不清。我今后的课件制作将会更

  加仔细、认真,顾及到全班同学的感受。

  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 3

  教学内容:

  复式统计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了解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

  2.对表头的认识以及复式统计表中横栏、纵栏所表示的内容的认识。

  教学准备:

  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兴趣小组标签、生活中的复式统计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前几天我们称量了每个小朋友的体重,现在老师想统计我们小朋友的体重情况,比如20千克及以下的有几人?21-25千克、26-30千克、31-35千克、36千克及以上的各有几人?可以怎么统计?

  2.学生自由回答统计的方法。(站起来数一数、举手、写票等)

  师: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就用站起来数一数的方法来统计吧!

  3.完成统计表。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情况完成统计表吗?(个别学生回答)

  4.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生答师小结:进行体育锻炼及不挑食教育:胖的小朋友*时要多参加体育锻炼,瘦的.呢要做到不挑食,不偏食,一日三餐吃饱吃好,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好身体。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一年级时体重情况的统计表。

  师:这张是我们一年级时体重情况的统计表,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21-25千克范围内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几人?(学生比较)

  2.师:你们都找到了答案了吗?但是刚才在比较的时候,我看到我们同学一会看这张,一会看那张,感觉如何?(麻烦、两张表格看起来不方便)

  3.制作复式统计表。

  (1)师:老师也觉得很不方便,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回答后得出:把两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

  (2)先让学生自己同桌之间试一试,然后让生演示各种合并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上下一移,把范围这行重合这种方法最好。(能这样演示最好,不能的话教师帮助学生一起完成。)

  (3)师:这样合并以后你能看出21-25千克范围内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几人了吗?

  这样合并后和刚才比较哪个简单呢?(这样简单)

  4.完善复式统计表,揭示课题

  (1)师:这样合并以后,还有些问题,就是我们有两条数据了,不知道哪条是一年级,哪条是二年级了,怎么办呢?所以我们要对刚才合并的统计表稍微做些改动,(在两张统计表上改一改),老师已经制作了一张新的统计表大家一起来看下吧。

  (2)师:第一格我们称为表头,里面有些什么呢?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呢?

  (教师对横栏、纵栏及表中的内容作简要的介绍。)

  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板书课题)

  (3)我们已经认识了复式统计表,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手中的两张单式统计表的数据完成手中的复式统计表吧。

  5.观察、分析统计表

  (1)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再来观察一下我们新做好的统计表,比较一下16-20千克范围内一年级比二年级多几人呢?31及31以上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几人呢?

  (2)比较起来感觉如何?(生答)

  师:的确如此,复式统计表在分析和比较多个数据时,更加简单和方便。

  板书:优点:便于比较和分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介绍:学校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有计算机小组、篮球小组、舞蹈小组、田径小组。你想参加哪个小组的活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统计吧。

  2.活动要求:

  (1)现在老师先选出每个兴趣小组的小组长拿好标签,你想参加哪个兴趣小组就站到哪一组,但是要按顺序排好队伍。

  (2)请每个兴趣小组的小组长统计好自己小组有多少位同学。

  教师边把兴趣小组标签贴在黑板上的同时边让组长说一说自己组的人数,学生完成手中的统计表。

  3.根据完成的复式统计表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班参加( )兴趣小组的人最多,一班参加( )兴趣小组的人最少。

  (2)我们班参加篮球小组的人比一班参加篮球小组的( )人。

  (3)一班参加人数最多的兴趣小组比我们班参加人数最少的兴趣小组多( )人。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来解决他刚才提出的问题呢?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看来我们班的同学真的很聪明呀,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节课学了什么呢?生活中为什么那么多地方要用到复式统计表呢?

  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 4

  教学内容:

  复式统计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了解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

  2.对表头的认识以及复式统计表中横栏、纵栏所表示的内容的认识。

  教学准备:

  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兴趣小组标签、生活中的复式统计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前几天我们称量了每个小朋友的体重,现在老师想统计我们小朋友的体重情况,比如20千克及以下的有几人?21-25千克、26-30千克、31-35千克、36千克及以上的各有几人?可以怎么统计?

  2.学生自由回答统计的方法。(站起来数一数、举手、写票等)

  师: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就用站起来数一数的方法来统计吧!

  3.完成统计表。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情况完成统计表吗?(个别学生回答)

  4.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生答师小结:进行体育锻炼及不挑食教育:胖的小朋友*时要多参加体育锻炼,瘦的呢要做到不挑食,不偏食,一日三餐吃饱吃好,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好身体。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一年级时体重情况的统计表。

  师:这张是我们一年级时体重情况的统计表,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21-25千克范围内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几人?(学生比较)

  2.师:你们都找到了答案了吗?但是刚才在比较的时候,我看到我们同学一会看这张,一会看那张,感觉如何?(麻烦、两张表格看起来不方便)

  3.制作复式统计表。

  (1)师:老师也觉得很不方便,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回答后得出:把两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

  (2)先让学生自己同桌之间试一试,然后让生演示各种合并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上下一移,把范围这行重合这种方法最好。(能这样演示最好,不能的话教师帮助学生一起完成。)

  (3)师:这样合并以后你能看出21-25千克范围内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几人了吗?

  这样合并后和刚才比较哪个简单呢?(这样简单)

  4.完善复式统计表,揭示课题

  (1)师:这样合并以后,还有些问题,就是我们有两条数据了,不知道哪条是一年级,哪条是二年级了,怎么办呢?所以我们要对刚才合并的统计表稍微做些改动,(在两张统计表上改一改),老师已经制作了一张新的统计表大家一起来看下吧。

  (2)师:第一格我们称为表头,里面有些什么呢?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呢?

  (教师对横栏、纵栏及表中的内容作简要的介绍。)

  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板书课题)

  (3)我们已经认识了复式统计表,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手中的两张单式统计表的数据完成手中的复式统计表吧。

  5.观察、分析统计表

  (1)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再来观察一下我们新做好的统计表,比较一下16-20千克范围内一年级比二年级多几人呢?31及31以上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几人呢?

  (2)比较起来感觉如何?(生答)

  师:的确如此,复式统计表在分析和比较多个数据时,更加简单和方便。

  板书:优点:便于比较和分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介绍:学校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有计算机小组、篮球小组、舞蹈小组、田径小组。你想参加哪个小组的活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统计吧。

  2.活动要求:

  (1)现在老师先选出每个兴趣小组的小组长拿好标签,你想参加哪个兴趣小组就站到哪一组,但是要按顺序排好队伍。

  (2)请每个兴趣小组的小组长统计好自己小组有多少位同学。

  教师边把兴趣小组标签贴在黑板上的同时边让组长说一说自己组的`人数,学生完成手中的统计表。

  3.根据完成的复式统计表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班参加( )兴趣小组的人最多,一班参加( )兴趣小组的人最少。

  (2)我们班参加篮球小组的人比一班参加篮球小组的( )人。

  (3)一班参加人数最多的兴趣小组比我们班参加人数最少的兴趣小组多( )人。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来解决他刚才提出的问题呢?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看来我们班的同学真的很聪明呀,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节课学了什么呢?生活中为什么那么多地方要用到复式统计表呢?

  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目标解析: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学*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复式统计表呈现、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学生以后学*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生交流:同学们,课余时间你有什么兴趣爱好?

  2.(相机出示情境图中的六项活动)提出问题: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怎样验证你的想法?

  学生意见不一,引发用统计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做好铺垫。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范本五份(扩展4)

——三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 (菁华3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1

  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是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通过总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得到发展,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成功的体验,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册教材和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共分为八部分: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年、月、日,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复*的重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本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主要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学生只要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中没有单独安排复*。可让学生通过练*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总复*的编排注意突出以下几点。

  1.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第112页的第1题,既复*了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北、南、东或西)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向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同时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另外,也为今后进一步学*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2.注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第112~113页的第2、4题,第2题设计了估算和笔算3个家庭*均每月用电数的题目,让学生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如第113页的第5题,既复*了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也复*了*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同时渗透了环保教育。

  4.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如第114页的第7、8题,既复*有关面积的基本知识,也复*了估计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能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5.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总复*中,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内容的应用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另外,也单独安排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解决问题的内容,如第115页的第11、12题,让学生了解用连乘、连除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复*。复*时,对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要重点复*,教师应了解每一名学生在学*中还有什么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其他内容的复*,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对学生掌握得不牢固的内容要重点复*,使学生都能够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如果有机动时间,教师可适当安排时间对第一学段(前六册教材)的内容按照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适当进行系统整理和复*,全面完成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

  2.复*位置与方向时,结合教科书第112页的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用八个方向词语说一说小清家的周围有什么;然后再进行小组和全班交流,结合学生表达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说一说怎样识别方向和用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看懂简单的路线图。教师可以在图上加几条公共汽车路线,丰富情境的内容;也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重新绘制简单的地图,让学生描述。

  3.复*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通过让学生做第112页的第2题,了解学生计算时还存在什么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通过反思自己纠正;还应注意通过一定的`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熟练。

  4.复*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结合第113页第3题复*口算,结合第4题复*估算和笔算。教师针对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订正,再通过练*二十五中的有关练*或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使全体学生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5.复*统计时,让学生分析第113页第5题中的数据,对*年来该地区沙尘天气的发展变化趋势有一个判断;让学生谈谈感想,有什么办法减少沙尘天气,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的思想教育。

  6.复*年、月、日时,要注意全面复*学过的时间单位和有关知识,可借助表格进行系统整理时间单位,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些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7.复*面积时,结合第114页第7题,让学生结合实例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知道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第114页的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估计,再合作进行测量,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让估计得比较准确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让估计得不够准确的学生说一说误差出现在什么地方,从而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测量的能力。

  8.复*小数的初步认识时,除了结合第115页的第9、10题外,还可用一些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基本含义,体会到小数与分母是10和100的分数的联系。

  9.复*解决问题时,可结合第115页的第11、12题,了解学生是否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能否正确列式计算。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注意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不要求一个学生掌握多种方法。

  10.关于练*二十五中一些*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3题,先让学生估算,再用笔算。有的学生可能估算的结果与笔算的答案不同,如把58看成60,11看成10,估算结果是600,答案是不能一次送走这批人;实际情况是58×11=638,一次能送走这批人。上面的估算方法按照一般思路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却得出了相反的答案。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实际问题时怎样选择比较合适的估算策略,才能解决问题。上面的估算方法问题出在:1辆车能坐58人,如果把11看成10,等于少运了58人,58相对于620人来说误差较大。因此,估算时计算60×11=660比较合适。因为把58看成60,1辆车多运2人,10辆车才多运20人,误差相对较小。这样就能得出“一次能送走这些人”的正确答案。

  第5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对人均消费粮食的变化趋势有一个判断。在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供人们吃的东西越来越丰富,所以人均消费粮食越来越少。

  第9、13题,教师注意结合题目进行环保教育。

  练*二十五最后的思考题,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到第三学段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要用到这种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下。

  由题中的条件可知:

  3杯水+空瓶=440,

  2杯水+3杯水+空瓶=600,

  所以2杯水+440=600,2杯水=600-440,得出1杯水=80克。

  空瓶=200克。

三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2、能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

  3、通过练*,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整理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节课我

  们继续来复*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复*

  1、回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怎么进行简便计算的?进行简便算法时要注意什么?

  2、全班交流:个别汇报

  当一个两位数可以分解为两个一位数相乘时,可以把两位数除法改为除数是一位数的连除式题。

  要注意:不是所以的题目都可以这样的,有些题目这样并不能很简便,做时要灵活运用。

三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6页东、南、西、北,旋转与*移现象,完成练*二十三第8,9题。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巩固已认识的8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7个方向,进一步认识简单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并从中体会到物体间位置的相对性。

  2.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旋转和*移的现象和特征,并能利用旋转和*移的基本特征描述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在复*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创新和意识,树立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东、南、西、北中,参照物变化时方向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复*有关空间和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东、南、西、北,旋转与*移现象

  二、复*

  1.东、南、西、北

  (1)同桌相互说一说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2)教师:给定一个方向,你们能画出其余7个方向吗?同伴合作画出一个方向板,教师巡视。方向板如图:

  指名说一说:当你面向西北面时,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什么方向?

  (3)出示第128页东、南、西、北第1题中的动物图。

  全班交流,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参照物发生变化后,方向仍然不变。

  (4)小玲家在学校的()面。从小玲家到学校要向()面走()米;从小玲家向()走()米可到小青家。

  2.旋转和*移现象

  (1)出示第128页情景图,学生观察后,让学生说出情景图中的运动现象,很快判断哪些是旋转,哪些是*移。

  (2)小组内先议一议旋转和*移的特征,然后同伴之间相互做动作

  (3)完成练*二十三第131页第8题,列举生活中的旋转和*移现象。

  三、全课

  今天复*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提高?

  四、练*

  (1)第131页第7题。

  (2)观察生活中的旋转与*移现象,向家长说一说。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范本五份(扩展5)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 (菁华5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研究的,,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并会看单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单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复式统计表。本节课的知识前后联系甚密,有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课时设计:

  2课时

  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 课件教学;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师:同学们,课余时间你们最喜欢什么活动啊?大家来一起分享一下。学生发言。看来大家的课下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啊!

  师:我的小助手在课余时间也帮老师做了一份光明小学三(1)班的课下活动调查,请看:

  出示图表,学生观察并回答相应问题。 1.从上面的表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答:男生最喜欢玩电子游戏和踢球的人数最多,女生最喜欢画画的人数多。 2.这两个表有什么共同点?答:两个表中调查的项目都是一样的。

  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合成一个,怎么合成一个呢?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教师讲解并演示合并过程,首先这两个统计表,有相同的部分,他们分别是活动和人数,那么我们把两行活动栏合并成一栏,然后第二个人数这一行上移,给统计表填上标题。一个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就完成了。可是我觉得这样的统计表表达的并不太准确,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好点子吗?

  二、探索新知

  出示完整复式统计表:课件展示,因为调查项目相同,所以第一行不用变,第一行用来统计男生的数据,第二行用来统计女生的数据。整个表的左上角第一格叫表头,用来说明横竖栏的内容,以及右下方表格中要填的数据。把原来男生女生分开来调查的表合并成一个表,这样的表就叫复式统计表。

  根据上表回答下面问题:

  这个表包含了哪几项内容?(表头、横栏、竖栏)

  1.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多?女生呢?男生最喜欢玩电子游戏和踢球的人数最多,女生最喜欢画画的人数多。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男生:2+4+1+1+3+4=15(人) 女生:3+1+1+4+2+1=12(人) 共有15+12=27(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建议男生少玩会电子游戏,多看书。女生多参加体育活动。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关于下面三届奥运会,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1.*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

  2.俄罗斯获得金牌一届比一届少

  3.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

  下面是英才小学三(1)班体育成绩单

  男生体育成绩单

  男生喜欢( )类图书的人数最多

  女生喜欢( )类图书的人数最多

  四、课堂小结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罗素说:符号+逻辑=数学

  爱迪生说: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天才

  我们来说:单式统计表+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单式统计表只 能表示一组数据。

  复式统计表

  可以表示多组数据

  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

  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五、教学小结:本次教学效果成效颇大,师生互动较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模式新颖;但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比如课件上面的字样较小,部分学生看不清。我今后的课件制作将会更

  加仔细、认真,顾及到全班同学的感受。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目标解析】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学*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复式统计表呈现、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学生以后学*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生交流:同学们,课余时间你有什么兴趣爱好?

  2.(相机出示情境图中的六项活动)提出问题: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怎样验证你的想法?

  学生意见不一,引发用统计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复*旧知,铺垫新知

  (1)收集数据

  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每人限选一种)。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预设1:全班集体举手表决;

  预设2: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喜欢的活动也有很大差别,应该分开统计。

  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

  (2)整理数据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问题1:观察统计表,能验证你刚才的想法吗?

  问题2:从统计表中还知道哪些信息?在使用统计表时有什么发现?

  (3)分析数据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对比分析,引发冲突。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提出问题:最喜欢看书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最喜欢踢球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

  (3)引发冲突: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方便?

  3.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1)合并表格,认识“表头”。

  (2)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4.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新课教学的主体,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从复*二年级上册学过的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的价值。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做一做”。

  (1)全班讨论,集体收集数据。

  (2)记录数据,小组讨论分析。

  (3)解读信息,完成三个问题。

  2.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八第1题。

  思考:这个表格与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怎样阅读表格?

  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辨析。

  3.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练*八第2题。

  4.设计活动(课件出示对应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巩固运用复式统计表,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回顾总结,积累经验

  1.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新旧对比,积累经验

  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优势?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畅谈收获让学生重温回顾本课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深化统计思想,享受数学的简洁美。

  (五)布置作业

  教材练*八第4~6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并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与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体验统计方法,在统计过程中初步学*统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认识并能根据相关数据填写、分析统计表。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统计方法,根据相关数据填写、分析统计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青云小学五年级的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参加了兴趣小组活动,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教科书105页例一的场景图)

  2、师:青云小学五年级有哪几个兴趣小组在活动?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3、师:我们要把这些信息进行统计,统计的方式有哪些?

  4、揭示课题:统计表是统计的方式之一,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和研究较复杂的统计表。

  板书课题:统计表

  【设计意图】

  用多媒体课件直接导入新课。从学生常见的活动中,提出学*内容。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学*生活中的数学。

  二、进行统计,分析数据

  1、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填写下面的统计表吗?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

  2、师:想想应该怎样进行简单核对呢?

  学生同桌讨论。

  集体核对,订正。

  3、师:比一比这4张统计表,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4、师:哪个组的男生最多?哪个组的女生最少?

  5、师:如果老师要查有关五年级兴趣小组活动人数情况,要查几张表?方便吗?

  能不能把四个小组的人数合并在一张统计表里呢?

  6、师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了一个组的男、女生人数,如果要对不同小组的男、女生人数情况进行对比就比较麻烦。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

  【设计意图】

  尊重学生,采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方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也就是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活动。在学生用简单的统计表整理数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简单统计表的缺陷,从而激发学生学*复式统计表的欲望。

  三、认识复式统计表

  1、把这4张统计表合并在一张统计表里,这张表大概是个什么样子的呢?应该设计成几行几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讨论。

  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例题复式统计表空表)。

  2、引导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各部分名称:标题、制表日期、表头、项目名称、数据。

  ①师:谁先来给这张统计表取个名称?

  生:青云小学五年级兴趣小组活动人数统计表。(课件同步显示)

  ②师:制表日期知道吗?

  生齐答:2007年12月。(课件同步显示)

  ③师:为了能清楚的看出表中统计的内容,我们要在统计表的这一格设计好表头。师指着表头,告诉学生,这叫统计表的表头,它被分成了几部分?

  ④师: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课件显示:组别、航模小组、民乐小组、书法小组、美术小组。“组别”代表哪几个栏目?

  ⑤师:(课件显示:性别、男、女。)“性别”代表哪几个栏目?共3页,当前第1页123

  ⑥师:(课件显示:合计、总计)各小组的合计数分别填在表中的什么位置?“总计栏”的总计数分别怎样算?

  ⑦师:(课件显示:人数)“人数”代表表中的空格,也就我们所要填写的数据。

  ⑧讨论:先填什么?再填什么?

  学生独立填表,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

  教材给学生提供了结构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合理地降低了学生学*的难度。学生课前已经进行了一定的预*,所以教师没有花时间让学生独立设计统计表,而是直接用课件演示复式统计表的常用格式,通过逐步演示与探讨,让学生认识、理解复式统计表各个部分的名称及填写方法。

  四、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特点

  1、校对数据(课件逐步演示)

  2、师:怎样计算合计数与总计数?有什么区别?

  3、小结:合计数是男女生人数的合计,应横向相加;总计数是四个小组人数的总计,应纵向相加。

  4、分析数据:从统计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它和前面的四张统计表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5、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

  6、小结:这个统计表是把四个有联系的简单统计表合并而成的,横向、纵向的栏目都比较多,我们把这样的统计表叫做复式统计表。(板书“复式”,完善课题)

  【设计意图】

  填写合计数和总计数是填写复式统计表的难点,让学生讨论填写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填写方法,理解统计这些数据的意义。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到学*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

  五、练*应用,加深理解

  1、完成第106页“练一练”。

  ①、师:你能试着填写这张统计表吗?

  学生独立填表。

  ②学生尝试填写,师巡视,让一名同学板演(小黑板)。

  ③师:请大家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填写的?

  生小组交流。指名全班交流。

  ④师追问:

  “合计数”是怎样算出来的?总计数呢?还可以怎样计算?师:总计数有两种计算方法,正好起到了相互检验的作用。

  ⑤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了解了什么?有何感想?

  【设计意图】

  加深对复式统计表的认识,巩固对统计表的填写,加强对统计数据的分析。体会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六、巩固练*

  1、完成练*二十第1题

  ①简单介绍“农村固定电话”、“城市固定电话”、 “移动电话”的含义。

  ②提出填表的要求。提醒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合计数”和“总计数”,学生独立填空。

  ③分析统计表,引导学生解答讨论题。

  ④追问:看了这两张统计表中,你有哪些想法?

  2、完成练*二十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八、课外实践题

  (课件出示统计表)请同学们课后完成五年级一班同学家庭电话拥有情况统计表。

  【设计意图】

  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105-106页例1、练一练、练*二十第1、2题。

  教材分析:

  例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呈现了五年级4个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境,并给出每个兴趣小组男女生的人数,先让学生把4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单式统计表里。这样,既让学生回忆了单式统计表的结构和填写方法,体会到每张统计表只能反映一个兴趣小组男、女生人数情况,又为引出复式统计表提供了素材。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把4个小组的人数合并在一张统计表里。这一明确的问题有助于引发学生学*复式统计表的需要,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作用。考虑到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表内数据的填写和分析,都要比单式统计表复杂,教材给学生提供了结构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只要求学生把数据填写在复式统计表里,而不要求学生自己制作复式统计表,这就合理地降低了学生学*的难度。学生通过填写数据,体会到复式统计表是前面几个同类单式统计表的综合,在一张复式统计表里能够同时反映4个兴趣小组男、女生人数。在填表后、教材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针对填表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错误,让学生交流计算合计数和总计数的方法;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通过比较和分析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的特点,以及它与单式统计表的联系和区别。

  设计思路:

  本课是有关复式统计表的新授课,主要学*复式统计表的设计与数据分析。教学时,让学生面对实际情境或问题学*统计。学生的数学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开始,从学生感兴趣的兴趣小组活动导入新课,填好四张单式统计表后,明确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某一兴趣小组的男女生情况,如果要对不同小组的男女生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太方便,引出复式统计表。

  教学复式统计表时,先让学生思考合并后的统计表要统计哪些内容,是什么样子,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在初步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电脑的直观演示,让学生体会复式统计表的结构,然后让学生试着填写复式统计表,让学生在填表时体会,表里的`每一格都有相应的组别、性别;每个数据填入表格,都要根据它的组别、性别,找到相应的位置。学生独立填写后,再组织交流。再与前面的单式统计表作比较,让学生说说从统计表里知道些什么,让学生体会到复式统计表的特点,它容纳的数据信息比单式统计表多得多。最后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增强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复式统计表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教学准备

  教具(男生最喜欢的活动统计表,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统计表,不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学具(男生最喜欢的活动统计表,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统计表,复式统计表),PPT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咱们学校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你们都参加了哪些?

  生:跳绳、踢足球等。

  师:爱运动的孩子总是最健康,最阳光。

  师:为了更加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调查一下我们班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愿不愿意参与?真是积极的孩子,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准备好了吗?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请看大屏幕,学校都准备调查哪些活动?

  生:画画、看书、踢足球等

  (三)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收集数据

  师:要想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生:预设(举手表决,站立表决,数一数)

  师:不错的方法!

  师:每人可以选几项?

  生:一项

  师:是的,为了数据准确,每人只能选择一项。

  师:这些活动中,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一样吗?(不一样)不一样能一起统计吗?(不能)是的,我们应该分开统计。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两个单式统计表,我们先来统计男生,谁愿意帮帮老师(注意:两位同学,一位同学主持并数数,向老师这样,喜欢…的有几人?另一位同学记录数据,明白?)注意选择的时候每人限选一种。

  2、整理数据

  师:数据收集完了,仔细观察:

  ①男生最喜欢哪项活动?女生呢?

  ②男生喜欢跳绳的和女生相比,谁多?

  ③咦?为什么回答第二个问题时,速度比第一个明显变慢了?

  生:第二个问题需要看两个表。

  师:是的,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只需要看其中一张统计表就可以,而第二个问题需要看两张才能比较,麻烦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开始吧)

  3、合并表格。

  (1)汇报交流。

  ①纵向合并(这样比较起来就容易了,再仔细观察这个表格,还需要再修整一下吗?)

  ②原始的复式统计表,隐藏相同的活动(为什么可以这样合并呢?)

  (2)师总结:是的,这两个表格都有相同的活动,所以可以省略一个。(真善于发现)再看这个表格,你还能看出哪一横栏是女生,哪一横栏是男生吗?(如果一开始就给你这样的一个表格,你能分辨出来吗?)那怎么办?

  生:如果标清哪个是男生哪个是女生就好了。

  师:标在哪里合适呢?(请人上台试着指一指,这样可以吗?)剩下的这一栏就是?(女生)

  (3)出示新的统计表,区分性别

  师:通过我们的优化,老师又做了一张合并后的新统计表,对照这张统计表观察,第二横栏表示什么?

  生:男生人数

  师:第三横栏就是?(女生人数)

  (4)认识“表头”

  师:左上角的空白格我们将它分成了几部分?(三部分)其实,这是这个统计表的表头,它就相当于对整个统计表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分别代表横栏内容,竖栏内容和表中数据,横栏我们可以把它统称为(“活动”)应该写到哪里?(写在最靠*横栏的的位置)

  我们新的统计表基本完成了,只剩下数据没填写,请快速的在作业纸上补充完整,一位同学板书。

  真了不起,我们共同完成了一张完整的统计表,掌声送给自己!

  4、对比表格,揭示课题

  (1)回顾一下刚刚我们的三个表格,前两个表格和第三个表格各有哪些特点?(学生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汇报交流。)

  小结:前两个统计表只统计出了一组数据,只能单纯的表示出男生或女生喜欢的活动,这样的统计表叫“单式统计表”,而最后一个统计表统计了两组数据,不仅能表示男女生喜欢的活动各有几人,还能方便的进行比较,这样的统计表叫做“复式统计表”。

  (2)观察表格,回答问题

  师:关于复式统计表,都学会了吗?敢不敢接受挑战?(课件出示)

  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女生呢?

  ②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③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四)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下面想不想和老师一起体验一下复式统计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请看)

  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八第1、2、4题。

  1、

  问题1:统计表包含哪几项内容?

  问题2:观察统计表中三届奥运会情况,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

  (2)第28届奥运会俄罗斯获得的金牌最少。

  (3)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

  2.下面是育人小学三(1)班学生的体育成绩记录单。

  请把这些数据整理在下表中。

  3.调查本班同学爸爸、妈妈每天工作和做家务的时间。

  (五)回顾总结,积累经验

  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六)布置作业

  教材37页做一做

  五、板书设计

  复式统计表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生把几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时,体会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点。通过对比,便于比较、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1.把几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体会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把几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体会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

  教学教具

  相关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昨天你们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书,并制作了统计表?完成的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统计结果。

  二、新知探究

  (一)感受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

  师:这是男生制定的统计表(出示男生制定的统计表),女生可以提问题。(预设:喜欢哪类图书的人最多?.......)

  师:这是女生制定的统计表(出示女生制定的统计表),男生可以提问题,女生回答问题。 (预设:参加调查的女生有多少人?......) 师:反应真快!为什么回答地这么快?

  那下面这几个问题你能很快回答出来吗?请听题,全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调查?喜欢动漫类图书的是男生多还是女士多?你能很快说出来吗?

  生:有困难。表格里没有,要两张表中放一起,通过比较或计算才能得到。

  师:是呀,这四张统计表都是单一的反映了一种情况,如果要对男女生的一些情况进行对比或者了解全班的情况,这两张统计表就显得不太方便了,那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一下子既能看出男女生组的情况又能看出全班的情况呢,有没有办法?

  生:可以把两张表重新安排制作成一张新的统计表。

  师:嗯,办法不错。把这两个小组的信息都反映在一张统计表上了。那你觉得这样的一张新的统计表应该反映出哪些信息呢?(或这样的一张统计表里应该设置哪些项目呢?)小组之间讨论一下!

  (预设: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出示他们想出的各种情况,提出改进的意见。从而引导学生制定出复式统计表。)

  师:对!把同学们所说的这些项目排列起来,首先要有性别,可以分为男、女两栏,然后加上表格线、表头,我们再给它添上一个名称,就可以制作成这样一张统计表(课件逐一展示)。出示统计表。我们把这样的统计表叫做复式统计表。

  板书:复式统计表。

  (二)学*复式统计表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一格(师指)一般统计表的左上角一格称为统计表的“表头”。(板书“表头”)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表头,表头用斜线分成三个部分:右上部分说明横栏的类别;左下部分说明竖栏的类别;中间部分说明右下方的空格是留着填写数据的。所以一个表头可分为三部分,横栏类别、竖栏类别、表中数据。课件展示并板书:横栏类别、竖栏类别、表中数据。在这张统计表中,“性别”是对横栏内容的概括,它包括男、女这两个栏目,“类别”是对竖栏内容的概括,它包括四种类型的书。那么“人数”指的就是表格中填的数据,清楚了吗?

  师:好,表格制作好了,你会把相关的数据填进去吗? 学生在自己的练*本上填写。(课件逐一展示)

  师:现在,看着这张复式统计表,你能不能很快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了呢?我们来试一试,

  全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调查?喜欢动漫类图书的是男生多还是女士多?答案都可以从表中直接找到,方便吗?

  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师:嗯,的确很方便。那么你觉得这张复式统计表和前面两张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呢?(课件)

  (学生回答)

  师:说得很好!这张统计表能容纳的数据信息比前面两张统计表多得多,全面反映了统计情况,而且便于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较。

  板书:信息全面,便于比较。

  师: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要用到“复式统计表”。比如:开学时,老师要统计我们学校每个年级的人数以及整个学校的总人数,就要用到复式统计表。学校对面的如海超市统计饮料销售情况也要用到复式统计表……

  三、巩固拓展

  复式统计表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同学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不仅爱看书,还有各种爱好。看看同学们都喜欢干什么?

  1、请看一组信息。(出示课件)

  (1)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独立完成这张统计表吗?拿出作业纸,完成这一题。(学生回答)

  (2)那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还能回答哪些问题呢?(学生回答)

  2、师:请各小组下去统计一下调查本班学生最喜欢哪种电视节目 (1)小组长汇报后,教师填在表格中,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完成这张复 式统计表。

  (2)看着这张复式统计表,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回答问题)

  四、全课总结

  师: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36页,课下完成例1的内容。将你统计的结果直 接填写在书上。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复式统计表”,说说看,你有什么收获?你觉 得填写复式统计表要注意些什么?

  生1:写表头的时候要注意不丢项目,并且填写的数字和每个项目一一对应。 生2:分析复式统计表的时候要认真,看清哪个项目对应的哪些数,不要看 串了。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大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 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你们表现很棒!继续努力!

  板书设计

  复式统计表 表头

  信息全面,便于比较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范本五份(扩展6)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面积,以及面积与周长的区别;

  2、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或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

  教具准备:

  1、三张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的纸(学生每人一份);

  2、小黑板一块;

  3、实物图,足球,封闭图形,非封闭图形1个;

  4、奖励星;

  5、画好方格的长方形纸两张。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唱一首儿歌,好不好?唱一首《粉刷匠》

  生:齐唱《粉刷匠》

  师:粉刷匠不错,能把房子刷的漂亮。有谁想当粉刷匠来个刷墙比赛呢?(选两名同学给大小不一的两块黑板涂色)

  生:说出比赛的不公*。

  师:(怎么了?)逼破学生说出他涂的太大了,肯定涂得慢。(什么太大了?)黑板太大了,(黑板的什么太大了?)黑板的面太大了,(黑板有好几个面,<指其它的面>其实你们比赛刷的是两块黑板的表面)

  板书:表面

  生:用完整的语言说一说不公*在哪里?(我刷的黑板表面比他刷的黑板表面大)

  师:比赛不公*,比赛结束。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同学们,黑板有表面,生活中哪些物体也有表面?

  生: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边摸边说:这是什么什么的表面,什么什么的表面这么大)

  师:出示电视机,钟表,彩旗,五角星实物图,足球实物,贴在黑板上(它们有表面吗)让学生指一指他们的表面。(明确:物体都有表面,有的物体的面是*的,有的物体的面是曲的',例如:球或笔)

  生:比一比几个物体表面的大小,说一说大小关系(明确: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板书:大小

  师: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给它起个名字叫———面积

  板书:面积。(板书)

  生:与教师一起边摸边说:这是什么什么表面的面积,并进行比较。

  2、探究什么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物体的表面有面积,哪里还有面积呢?出示封闭图形(贴在黑板上)长方形,三角形,圆,五角星以及不规则的树叶形。它们有面积吗,

  涂一涂这些图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一个非封闭图形

  师:这个图形有面积吗,你能涂出这个图形的面吗?

  明确:这个图形没有具体的面,也就没有面积可言了。(或它的面积无法确定)

  师:这个图形与其它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生:讨论,明确:封闭图形有面积,而非封闭图形没有面积。

  补充板书:封闭图形

  小结:什么是面积?

  3、探究面积与周长的区别:涂一涂,描一描,比一比,连一连

  (完成练*纸与课件中的*题)

  4、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A墙面积大B墙面积大,怎么知道的。——观察比较

  (2)比较两张大小差不多的长方形纸的面积,并说说是怎么比的。———重叠比较

  (3)比较通过观察比较不出的物体面积,或无法重叠的物体的面积。

  小游戏:引出测量法比较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需用统一的标准测量。

  (4)比较大的物体的表面,又该如何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呢?计算面积———计算比较

  三、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1:

  面积的认识

  面积:面的大小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周长:线的长度

  板书设计2:

  面积的认识的表面

  或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一、谈教材分析

  《分一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的一课,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是有很大差异。开始学生掌握分数的含义是很困难的,因此,本单元第一次出现分数时,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和一些图形,着重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这一节教学能为以后深入学*分数系统知识和小数系统知识打下良好而必要的基础,更为以后解答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奠定坚实而重要的基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分数知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运用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惯。

  二、讲“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知识学的热情。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

  本节课中主要采用“学生自学,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辩论”等形式,不仅能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意识而且能起到传递感情,增进友谊的作用。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推导的全过程,通过亲身经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探究兴趣

  导入新课时创设一个分苹果游戏,三个同学一组把6个苹果分给两个同学,怎样分才公*?每人分几个?接着分4个苹果,分2个苹果。教师把学生回答的3、2、1分别板演,把1个苹果*均分给两个同学,每生分多少?游戏

  1、起学生对*均分的回忆,突出*均分这一关键。

  2、通过把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得不到一个苹果(半个)该用哪个数表示呢?给学生留下悬念,为探索新知创设了情镜,也使教学从整数很自然的过渡到分数,由整数不够而用分数表示是符合数的扩展规律的。

  (二)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学*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有时遇到不够一个的,就不能用整数表示,那用什么数表示呢?有知道的吗?有的学生有预*的*惯,也有的同学学奥数就知道用1/2表示,让他在师板书的3、2、1下面试写,学生看到整数不够可以用分数表示,从整数过渡到分数学生一点也不感到陌生,很自然便于接受。写对后教师加以表扬,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感到很自豪,课上表现的会更积极。让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卡片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自己喜欢的图形,分别涂出它们的1/2。涂后展示给同学们。教师放慢速度,提高音量讲解1/2的读写法,分数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读。突出教学重点。在这里教师重组了教材把教材后面的内容先学了。让学生把正方形纸折成它的二分之一并涂色,让生把涂好色的正方形粘到黑板上,师鼓励生用多种折法折,如有困难同学间合作,研究折。(对于偏离对角线的折法教师给予表扬)让生说一说为什么图色的形状不同都能用1/2表示呢?这一设计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注重发散思维培养发挥学生聪明才智。让学生想在日常生活中在哪还见到过可以用1/2表示的事物。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在重点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的基础上大胆放手发挥小组学*的作用。学生从学具口袋中拿出学具,动手操作把不同形状的纸*均分成几分把其中一分或几份涂色并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开展小组夺红旗游戏活动,看哪组折法多,折法特别,小组合作,研究折法,在探索,合作中获取多种折法,多个分数,激发创新意识,在评选活动中,对于折法特别涂法特别的与重不同的让他们说出表示的意义。突出了难点。活动后评出红旗组,组中每个成员得一朵小红旗,装在自己成长记录袋中又一次体会成功的快乐。设计游戏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兴趣浓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三)愉快教学,创设宽松环境。

  如让学生标出绳子的1/10,再让学生标出不同的方法,教师在表示出其中的两部分,这又怎么表示呢?学生互相说一说,再出示五角星图,点子图说一说图的3/5,5/6等表示的意义。突破难点,让生灵活运用知识。由于有“折一折”做铺垫,“说一说”部分,教师不是以讲授方式传授那样势必局限学生思维活跃性,影响他们思维发展这样开放式合作学*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可以在分享彼此思考见解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师有意识把学科进行整和,竞赛时男女孩头像下用英*irl,boy书写在学生进行折纸活动时放舒缓的音乐,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课堂上不再是枯燥无味,鸦雀无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活泼的游戏,优美的音乐,教师丰富的表情,鼓励性的语言都能激发学生学*热情。使他们整堂课都能兴趣昂然。

  (四)竞赛练*,激发竞争意识。

  设计了“勇夺小红花”节目老师当主持人,学生是竞赛选手,分男女两组进行竞赛,让同组的做在一起,获胜组每生一朵小红花,粘到班级红花栏中,共设计三关题,第一关必答题,男女生互选题,答对得苹果卡。第二关抢答题,答对得卡,答错扣卡。第三关能力测试题,此题目的是为了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给学生一个思维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自身水*和能力得以展现。练*活化了题形,新包装,新口味题形必将有效的激发学生学*兴趣。使学生学*的积极性,参与性得到空前高涨。

  (五)及时评价,体验成功快乐

  评价目的在于激励,课堂上学生通过老师、同学、自己的及时评价更加体会学*数学的价值,体会成功感。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设计说明

  “面积单位的换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面积、面积单位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结合教学重、难点及学生的认知水*,本节课主要采用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迁移类推、实践应用等形式进行教学。

  1.激趣导入,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妙处。

  上课伊始,以游戏的形式导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中。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妙处,从而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合作的形式探究本节课的学*内容。

  2.复*与思考。

  复*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学生猜想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作铺垫。同时设计贴*生活的实际问题,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3.自主探究新知。

  学生首先猜想、讨论“1*方分米与1*方厘米有什么关系”,然后通过操作得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最后利用迁移类推明确1*方米=100*方分米。学生在猜想、操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取了新知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面积是1*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面积是1*方米的正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直尺面积是1*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吧。(出示课件)

  1.抢答比赛1。

  1米=()分米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1米=()厘米

  师:同学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思考后回答)

  2.抢答比赛2。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1*方厘米大约有多大?1*方分米大约有多大?1*方米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

  师:看来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么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板书课题:面积单位的换算)

  设计意图:用游戏的方式复*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学*新知识作铺垫,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感知,并能够正确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探究新知,实验验证

  1.教学教材56页上面例题。(课件出示)

  (1)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片。(拿一个同学的学具与老师手中的正方形纸片比较一下,确定大小是相等的,老师把这张正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

  (2)先用直尺量一量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再计算它的面积。(有的同学以分米为单位,量出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是1分米,所以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就是1*方分米;有的同学以厘米为单位,量出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是10厘米,所以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就是100*方厘米)

  (3)提问:想一想,计算的是同一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答案,并且这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呢?(用的单位不同)

  (4)猜想、讨论:*方分米与*方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

  预设

  生1:1*方分米=100*方厘米。因为1*方分米和100*方厘米都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所以1*方分米=100*方厘米。

  生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分米,又因为1分米=10厘米,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10=100(*方厘米),所以1*方分米=100*方厘米。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体会*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

  五、作业练*

  教学设计:

  1.通过解决问题,复*了上节课的求*均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感受到*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创设生活中分糖果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每组数据的总合不能反映总体的情况,而是用*均数才能反映每组数据体现的情况。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并验证,感受,某个数据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而*均数才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在最后的环节,安排了交流生活中有哪些事需要通过求*均数来解决,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课改年级成立了探究性学*方式的课题实验小组,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验教师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采用生动有趣、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学生的学*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学生学*本课内容前已经对小数的意义、特征有所了解,并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商店买过东西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商店里逛一逛。

  (二)新课

  1.活动一:判断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教材第4页)

  师:三个文具店各有什么商品,价钱怎么样?(复*小数的意义与读法)哪个文具店的铅笔盒便宜呢?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他们小组交流

  师:把你想出的办法告诉小组的同伴,看看你们小组一共想出了几种办法。

  (3)请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①有的学生可能说: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所以4.9元5??1元。

  ②有的可能说: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所以,4.9元5.1元。

  ③有的可能说:整数4比5小,所以4??9元5.1元。

  在讨论过程中,只要学生的说法是对的,教师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2.活动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同桌互相说一说所提的数学问题,并请对方说出解决的方法。

  (3)请个别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①有的学生可能说:去哪家文具店买书包便宜?

  ②也有的学生说: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和尺子比,哪个便宜?

  ③当学生说出去哪家文具店买橡皮时,教师应着重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

  2.63元 2.36元 2.65元

  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先进行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进行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最后得出:

  2.36元2.63元2.65元

  3.活动三:试一试

  (1)学生独立解决教材第4页的第1题。

  (2)把问题引申,先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写出小数,再进行小数大小比较。

  (3)试一试的第2题,教师巡视,找出学生易犯错的题,说一说原因;或者让学生每人自选一题说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4.师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买东西有着丰富的经验,所以对商品价格的高低贵*也有所了解。本课一开始就带领学生去商店逛一逛,创设学生熟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且又感兴趣的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后面新课的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这节课中,教师的适时引导是成功的关键。所以,上课时我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同伴,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解决问题,而没有包办代替,把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比如比较5.1元和4.9元的大小时,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最后通过比较、观察、联系生活实际,得到解决的方法,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案例点评

  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是符合课改新理念的,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进行学*,进而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学*的过程中,起着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但教师拘泥于教材的编排,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方面略显不足。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感受小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分析

  本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特征,并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两个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再经历三个小数大小比较的过程,体验小数大小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的兴趣。教材中先安排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让学生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引出三个小数大小比较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以便学生交流各自比较的方法和过程,了解不同方法的特点和思路。教师要注重各种比较方法或策略的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好的方法。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范本五份(扩展7)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并能正确口算有关0的除法。

  2、初步理解并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二)过程方法:

  1、经历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计算过程。

  2、在对比中发现竖式的简便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惯。

  2、渗透学会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

  2、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简便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引入课题

  1、口算:

  48 + 0 0﹢25 32-0 0×9 3×0

  2、出示:0÷5=?设置悬念

  3、引入课题板书:有0的除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兴趣,引入主题图

  小朋友们,还记得上次李老师给你们讲过猪八戒分西瓜的那个故事吗?今天李老师再给你们讲一个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想听吗?

  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途中酷暑难耐。走着走着,孙悟空看到了一片西瓜地,他买来了4个西瓜,准备分给大家吃,你们看(课件出示主题图)。孙悟空说:“4个西瓜*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1个。”猪八戒抢着说:“师兄,这样分不好,你们去休息吧,我来分。”猪八戒把西瓜分成了很多小块,他一边分一边尝,嘴里还不停地说:“真好吃!真好吃!”吃着吃着他就忘了分西瓜的事,一口气把西瓜全吃光了,然后躺在地上睡着了。孙悟空和沙僧非常生气,孙悟空气愤地说:“啊?你全吃光了,我们3人怎么分呀!”

  小朋友们,你想对猪八戒说什么吗?(猪八戒你太贪吃了,你应该分给大家吃。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有什么好吃的或好玩的要学会与别人共同分享,不要只顾自己舒服而不管别人的感受。)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除法算式

  小朋友们,孙悟空说把4个西瓜*均分给4个人,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均每人分到几个西瓜?而实际上,这4个西瓜都被贪吃的猪八戒吃光了,这时还剩几个西瓜?一个也不剩了我们用什么来表示?把这0个西瓜*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多少?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把0个西瓜*均分给3个人?那0

  除以3等于多少呢?如果把0个西瓜*均分给48个人呢?谁会列式?等于几呀?

  3、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请你认真观察上边的两个除法算式(0÷3=0和0÷48=0),你发现了什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为什么要强调“不是0”呢?也就是说被除数可以是0,但除数不能是0,为什么要规定除数不能是0?等明年你们读到四年级就知道了,这个知识点在四年级下学期的数学书里。

  还记得课前的那道关于0的除法吗?现在你知道0÷5等于多少了吗?那0÷27呢?

  (二)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朋友们,北京光明小学今年六一儿童节要举行跳绳比赛,三(2)班的很多同学都想参加,他们正在举行预赛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情境图)。从这幅图里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怎样才能知道他们谁跳得快?

  2、引导学生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我们先算张明每分钟跳多少下。怎样列算式?你会算吗?赶快拿出草稿纸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算一算?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动画演示笔算过程)。

  小朋友们,我们来看红色框内的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都是0?这一步能不能省略掉不写呢?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这种算法既简便又节省时间。小朋友们,请你想一想: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为什么?

  (2)刚才我们算出了张明每分钟跳203下,接下来我们算李红每分钟跳多少下。怎样列算式呢?你还会算吗?赶快动手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算一算?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动画演示笔算过程)。

  小朋友们,请你想一想,红色框内的数能省略不写吗?为什么呀?你们真聪明,一学就会了。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这种方法真的是太好了,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在要经常用它好吗?小朋友们,请你想一想:商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为什么?

  3、引导学生观察商的特点,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它们的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他们的商都有0,一个是商的中间有0,一个是商的末尾有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小朋友们,在笔算这种除法时要注意什么呢?(课件出示温馨提示: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分别算出了张明和李红每分钟跳绳的次数,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看他们谁跳得快。

  三、课堂回顾,总结提高

  小朋友们,今天的新知识我们就学完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

  四、课堂练*,内化新知

  小朋友们,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吗?李老师这儿有两道练*题,敢不敢接受挑战?

  五、课后延伸,拓展应用

  P30练*七第1、2、4题。

  板书设计:

  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

  609÷3=203

  720÷4=180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在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使他们养成认真审题、书写整洁、仔细计算的良好学**惯。

  三、教学重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口算、估算和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以有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计算方法。

  2、在学*中,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亲自感悟和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发展,逐步形成技能。

  4、重视对两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回顾和整理,培养学生总结

  和归纳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8课时。

  1、口算乘法。 3课时

  2、笔算乘法。 4课时

  3、整理和复*。 1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例1、做一做,练*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把练*十四第2题制成香蕉形的口算卡片。注意补充相关的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题,如:32×20、13×30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口算下面各题。

  40×4 60×5 30×3 300×7 200×8

  12×4 24×2 13×3 32×3 11×5

  自己选两题,说一说口算方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1)运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呈现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需要用整十、整百数解决的问题,可以是与教材上完全相同的问题,也可以是不同的。

  例如:“邮递员工作10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对于学生想出的方法,尽可能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全体同学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例如:300×10 300×9+300=2700+300=3000

  100×10×3=1000×3=3000

  300×30 3×3=9→300×3=900→300×30=9000

  300×10×3=9000

  教师点评每一种方法,强化学生对口算方法和过程的了解。同时,用点评的方式给学生以表扬、鼓励,增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信心。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比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 23×30 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样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方法。例如:42×10→42个10→420;

  42×10→40×10+2×10→420……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口算方法,再次体验成功。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完成教科书第58页“做一做”中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结合订正过程,有意识地选择两、三道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结合“做一做”中的口算,引导学生总结口算方法,发现规律。

  2.完成练*十四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开始做题前,提出:看哪一组的每个小朋友都能全做对。

  完成后,集体订正。对全体都对的小组给予表扬,奖励小红旗一面。

  3.解决实际问题。

  练*十四第3、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和小伙伴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

  在学生完成后,请几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游戏。

  贴出香蕉形口算卡片,组织学生做“摘香蕉”游戏。说明游戏规则:谁算对卡片上的题,就把香蕉摘下来。

  最后,比一比哪一组摘的香蕉多。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请学生谈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64页例1及做一做,练*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计算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快乐尝试,探索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62页的例题1。

  (1)出示主体图,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题例题1:妈妈到书店买了一套书,共12本,每本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师:24乘2,我们已经回算,23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的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教师:刚才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给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4)讲解24乘12竖式

  刚才的一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盖住。那计算2乘2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2乘2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在48的旁边注明24×2的积。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1”的纸,并问: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10乘24,得240,在240的旁边注明24×10的积)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24就是用10乘2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乘2,得20,但这个2表示2个十,10乘2得到的20应该表示20个十,20个十就是200,所以这个2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240的旁边主抿4×10的积。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48和240加起来,得288。)

  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请一个同学复述一遍竖式计算的过程。

  (5)提问: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2、议一议: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3、引导小结,归纳笔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63页的做一做。

  (1)先看23×12,提问,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

  69是用哪位数与第一个因数相撤的积,下一步应该用哪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出的积是多少?

  23乘13得多少?

  (2)其余的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最后教师讲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十五第1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4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方法。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再交流比较不同的算法,得到简便的方法。并能规范书写、正确笔算。

  教学重难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过程方法,0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图片出示)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这幅图,图上都有些什么?让学生说说,说明3只兔子去采蘑菇,3只猴去采桃子。

  2、(出示问题)*均每只兔能采几个蘑菇?地上有几个蘑菇?

  让学生列出算式:6÷3=2(个) (出示问题)*均每只猴能采几个桃?树上有几个桃子?一个桃子都没有,我们用哪个数表示?0。那每只猴子能采到几个桃?0个请学生列出算式:0÷3=0

  3、那如果有4只猴子去采呢?怎样算?

  0÷4=0那0÷7等于几呢?0÷9、0÷13……呢?

  (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归纳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强调除数不为0))

  二、教学笔算

  1、复*0在记数中的占位作用27、207、270这三个数一样吗?哪里不同?有0、无0或0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数相同吗?

  2、出示例题,请学生读题。怎样列式?请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说明隐含条件:一个星期是7天。210÷7=

  3、结果是多少呢?你能自己算一下吗?让学生独立计算

  4、交流算法,让学生起来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进行板*载并做总结评价,对于好方法给予表扬。

  5、用竖式计算根据前面我们学*的除法笔算方法,这道题目是这样笔算的,

  6、教学一般写法我们看到最后把0移下来后,商0,再乘与除数又等于0,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可以简单的写:板书一般写法。

  说明:商的末尾如果是商0,那只要直接商0,不用再去乘除数。被除数的末尾是0,也不用移下来。

  练*:360÷9 421÷7

  7、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估计商是比100小还是比100大?并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你能把这两题笔算出结果吗?让学生独立进行笔算。

  8、组织交流让学生上台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教师进行适当的板演讲解、评价。

  (1)306除以3,当用0去除3时,商几?写在商的哪一位上,再怎样算?(强调被除数中间商0一定要写,商0后,0不用再去乘除数)把6移下来继续除。

  (2)312除以3,当把1移下来去除3时,商0,0不用去乘除数,再把2移下来,与1合起来变成12去除3

  9、总结笔算方法和注意点

  三、巩固练*

  四、全课总结

  布置作业:想想做做4

  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掌握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和退位的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

  【能力教学点】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的竖式算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笑笑到邮局寄书给她的好朋友小明。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再与同桌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下面,咱们先来解决“一共花了多少钱?”的问题。

  (1)引导学生估算。

  师:大家现在能不能估算一下笑笑大约要付多少邮费呢?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尝试解决问题

  师:自己在练*本上试着做一做,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把过程写下来。

  (3)交流算法。

  A、1元+12元=13元,6角+8角=14角=1元4角,所以是14元4角.

  B、1.6元=16角,12.8元=128角,16+128=144角,

  C、用竖式:

  1.6

  +12.8

  14.4

  【设计意图】先自己思考,经历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再交流,体现算法的多样,活跃学生思维。

  (4)讨论。

  提问:用1.6+12.8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和整数加法一样,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总结小数进位加法的竖式算法,让学生能掌握算法。

  2、尝试练*

  (1)2包的邮费相差多少元?

  (学生思考后在作业本上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2)小红付给阿姨15元,应找回多少元?

  ①学生思考后在作业本上试做。

  ②汇报交流算法。

  (3)师:在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和整数减法一样,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一。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小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小结竖式算法,让学生掌握竖式算法。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小数加减法和上一节课学的有什么不同?

  师揭示课题,板书:小数的加减法(进位或退位)

  三、巩固练*。

  1、书本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其计算,选几题说说计算的方法。

  2、森林医生。

  说出错误的原因,然后将其订正在旁边。

  3、书本第3、4、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列出算式并计算。

  (3)全班交流,并说说解题的过程。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层次性。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应用新知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寄书——小数的加减法(进位或退位)

  (1)1.6+12.8=14.4(元) (2)12.8-1.6=11.2(元) (3)15-14.4=0.6(元)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范本五份(扩展8)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优选【五】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1

  活动目标

  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

  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

  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拓展)

  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情感)

  活动重点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和差问题"。

  活动难点

  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过程

  一、课前游戏

  (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

  写数猜数:

  学生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填入统计表中。(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

  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

  揭示课题:

  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

  二、创境新授

  (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

  1.情景研究:

  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PPT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

  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

  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大数苹果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苹果的个数。

  启发: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是和+差,第二种方法是和—差;相同点是都用了假设转化的方法,最后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将4个苹果*均分成2份,然后将总数14*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苹果个数,用7-2算出桔子个数。这也是巧妙运用假设,将*均数运用到和差问题的解答中。

  完整板书,规范学生对综合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再理解方法:

  大数—差=小数的2倍,再除以2=小数

  小数+差=大数的.2倍,再除以2=大数

  3.尝试应用:

  小强和爸爸年龄和45岁,爸爸比小强大25岁,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1)读出两个信息与问题,课件展示线段图,学生空画。

  (2)理解列式:假设爸爸少25岁就和小强年龄一样,小强和爸爸的年龄和45岁就变成了是45-20=20岁。20岁表示是两个小强的年龄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强的年龄。知道了小强的年龄,爸爸的年龄又怎样算呢?完整口述假设过程,上台板演,学生欣赏

  (3)再次强调求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和差问题你最感欣赏的方法是什么?

  生:假设法

  生:(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4.巩固方法,准确填数:

  回到猜数游戏,用假设法求出大数与小数:和168,差32。和999,差111。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第一组选择(和+差)÷2=大数的方法,对后一组选择(和-差)÷2=小数的方法。

  三、探究变化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和差问题。

  1、小强在本单元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均成绩是96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语文和数学各得几分?(一题多变,你能有几种转化的方法。再判断分析。)猜测语文与数学分数。理解*均分数的意义。

  A、数学:(96+8)÷2=104÷2=52(分)

  语文:96-52=44(分)

  语文:(98-8)÷2=88÷2=44(分)

  数学:96-44=52(分)

  对方法A进行反思和质疑。寻找错误的原因。

  B.数学:96×2=192(分)

  (192+8)÷2=200÷2=100(分)

  语文:192-100=92(分)

  语文:96×2=192(分)

  (192-8)÷2=184÷2=92(分)

  数学:192-92=100(分)

  C、数学:96+8÷2=96+4=100(分)

  D、语文:96-8÷2=96-4=92(分)怎样理解8÷2?

  2、认真选择(机动题):大强和小强共有300元去买书,大强给小强50元两人的钱就一样多了,你知道大强和小强各有多少钱?

  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选择合理的算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评价同学或老师。

  学**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和差问题。解和差问题的策略很多,用假设法将大数转化成小数,(和-差)÷2=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成大数,(和+差)÷2=大数;巧用*均数移多补少等。

  五、欣赏变化

  1.转化成3个大强

  2.转化成3个小强

  3.转化成3个爸爸

  课堂延伸:

  让我们在音乐中带着思考,将假设转化的思想,将优化选择的策略带回家,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

  第一单元 元角分与小数

  一、教材分析:

  “元、角、分与小数”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小数。教材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选择“元、角、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学*小数,首先是由于学生对于小数认识的最直接经验来自价格;其次,结合购物情境学*小数,可以突出“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并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另外,教材这样安排也为以后学*小数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所以在实际教学时,注意本单元小数的学*不要脱离这一背景。

  本单元安排了“买文具”“货比三家”“买书”和“寄书”等具体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及其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货比三家”,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教师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对学生的各种策略的评价,要有助于他们提高对策略的'选择与合理优化的自我意识。

  3. 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

  这不仅是因为计算是手段,解决问题是目的,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更能使学生体会学*计算的必要性;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有效途径。学生第一次学*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进行的,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学生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 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买书”一课,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寄书”一课则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索,因为学生学过整数加减法,已经具有了处理进位退位问题的经验,又初步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所以“寄书”这一课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大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四、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小数含义的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难点:小数含义的理解。

  关键:联系现实背景,结合具体内容,帮助理解。

  课时安排:6课时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常去商店吧,今天我们就要进行一次购物,请同学们看图!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12×4=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三、拓展应用

  1.数一数:

  2.买铅笔

  3.实际应用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了解了怎样用竖式来计算。下课后,请同学们试一试用今天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在学*过程中初步学*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4.在学*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这节课我们就在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基础上,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中说的“每天往返两次”是什么意思吗?怎样要这样列式呢?

  同学们会算这道题吗?那你们会算什么?

  能说一说这节课学*的内容与前面学*的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方法完成243×2,132×3。

  2.教学例2

  要求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你觉得在计算连续进位的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三、巩固练*

  (1)指导学生完成练*五第1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五第2题。四、课堂小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5

  一、旋转与*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旋转、*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 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四、作业:课本第4页的第4题。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认识图形*移和在方格纸上画*移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

  3、在探索简单图形*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在方格纸上移动图形(课本第5页的做一做):

  1、指导学生边操作、边交流。

  先让学生把纸片放在方格纸的中间位置,再把纸片向右*移5个方格,然后交流*移的过程、方法、结果。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把一个图形*移几个方格,只要看图形一条边*移的格数即可。

  2、将纸片从A处向下*移到C,方法同上。重点了解学生*移的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确。

  3、想一想:把纸片从A处向左*移到D的位置,纸片*移了几个方格?

  让学生自己*移,再说一说*移的距离。

  二、试一试:

  做课本第5页的试一试。

  1、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再交流。

  2、鼓励学生画出其他*移后的图形。

  三、练一练:

  课本第6页的练一练。

  第1题:师生一起边讨论,边填空。

  第2题:鼓励学生探索、交流不同的*移路线。

  第3题:先共同判断,再涂色。让学生说一说另一个虚线图是向右*移几个方格后得到的。

  第4题:鼓励学生自己确定*移的方向和距离,并分别画出*移后的图形。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移的方向和移动了几个格。

  教学随笔:

  二、除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购书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活动,并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并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新授:

  1、出示课本第8页的题。

  (1)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 师提问:能买多少本《趣味数学》?

  (3) 学生列出算式后尝试解答。

  (4) 交流学生的解决方法。重点使学生学*口算方法。如,把15个十*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即150÷5=30;也可以这样想,因为5×30=150,所以150÷5=30。

  (5)师提出:150元能买多少本《科普读物》?

  (6) 师生先讨论:150÷6能直接用口诀计算吗?然后共同完成竖式计算。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商“2”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三、议一议:怎样检验算得对不对呢?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学过的“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式,想到检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用商乘除数的方法可以检验除法算得对不对。

四、练一练:

  第1题: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计算。教师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方法。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重点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验算的情况。

  第3题:在进行练*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益鸟的教育。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月饼装盒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算的准确性和计算结果在生活中应用的现实性。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范本五份(扩展9)

——三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精选5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每个小组每人准备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巩固技能:

  1、师出示口算卡片:

  800÷3

  2400÷6

  250÷5

  420÷6

  2700÷9

  40÷7

  20÷6

  540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

  (二)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教学挂图,呈现农贸市场的'情境图

  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为赵伯伯、李阿姨和王叔叔解决了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为李叔叔他们三人解决困难,好吗?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

  师:你们看,李叔叔他们三人想怎么把蔬菜运走呀?

  (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

  演示:小精灵聪聪出现了: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同桌交流、讨论。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板书:李叔叔他们三人*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讨论)

  (二)自主探索,学*新知:

  师引导:你能大概猜一下他们每一个人运了多少箱吗?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地解决它呢?

  学生讨论后反馈结果。

  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把124看成120,120÷3=40(箱)

  (2)把124拆成120和4,再分别和3除,每人*均分了40箱,还剩4箱,又分了一次,最后还剩下一箱,每个人大约运了41箱。

  师板书:124÷3≈40(箱)

  或者124=120+4

  20÷3=40

  4÷3=1……1

  24÷3≈41(箱)

  (三)小结:

  师: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帮李叔叔解决难题的?(估算)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发言)在生活中你还认为哪些地方用得到估算呢?

  估算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我们遇到数字较大的题目,比如分东西,而你又不能准确地算出该*均分多少物品给每个人时,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计算。

  (四)巩固练*,加深印象:

  做P16“做一做”第1、2题

  1、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

  之后解答这道题目。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道题。之后进行全班性讲评。

  (五)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游戏:神算子

  游戏的规则:

  1、要求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牙签放到一起。

  2、每抓一把牙签后放到一边,先数出根数。接着再快速地算出该*均分给组内每个成员多少根牙签。

  3、每人一次机会。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4、最后评选出组内的神算子。

  板书设计:24÷3≈40(箱)

  或者24=

  20÷3=40(箱)

  4÷3=1(箱)……1(箱)

  24÷3≈41(箱)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 2

  教学内容:16页例2

  1.教学目标: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听算。

  二.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5.小结,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

  四、作业:第18页6、7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每个小组每人准备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巩固技能:

  1、师出示口算卡片:

  1800÷32400÷6250÷5420÷6

  2700÷9140÷7120÷6540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

  二、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教学挂图,呈现农贸市场的情境图

  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为赵伯伯、李阿姨和王叔叔解决了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为李叔叔他们三人解决困难,好吗?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

  师:你们看,李叔叔他们三人想怎么把蔬菜运走呀?

  (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

  课件演示:小精灵聪聪出现了: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同桌交流、讨论。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板书:

  李叔叔他们三人*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讨论)

  三、自主探索,学*新知:

  师引导:你能大概猜一下他们每一个人运了多少箱吗?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地解决它呢?

  生讨论后反馈结果。

  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把124看成120,120÷3=40(箱)

  (2)把124拆成120和4,再分别和3除,每人*均分了40箱,还剩4箱,又分了一次,最后还剩下一箱,每个人大约运了41箱。

  师板书:124÷3≈40(箱)

  或者124=120+4120÷3=404÷3=1……1

  124÷3≈41(箱)

  四、小结:

  师: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帮李叔叔解决难题的?(估算)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发言)在生活中你还认为哪些地方用得到估算呢?

  估算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我们遇到数字较大的题目,比如分东西,而你又不能准确地算出该*均分多少物品给每个人时,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计算。

  五、巩固练*,加深印象:

  做P16“做一做”第1、2题

  1、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

  之后解答这道题目。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道题。之后进行全班性讲评。

  六、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游戏:神算子

  游戏的规则:

  1、要求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牙签放到一起。

  2、每抓一把牙签后放到一边,先数出根数。接着再快速地算出该*均分给组内每个成员多少根牙签。

  3、每人一次机会。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4、最后评选出组内的神算子。

  板书设计:

  124÷3≈40(箱)

  或者124=120+4

  120÷3=40(箱)4÷3=1(箱)……1(箱)

  124÷3≈41(箱)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 4

  教学内容:

  教材59页和相关练*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同学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乘法估算的方法,学会乘法估算。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等。

  教学流程:

  一、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似数各是多少吗?

  69、22、74、87、99、18

  2、下列竖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18×4

  51×7

  89×5

  22×8

  37×3

  71×6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导言:同学们都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过课,那么你们知道多媒体教室里有多少排椅子?每排有多少个座位呢?哪个同学知道?愿意来说一说吗?

  2、 出示P59例2情境图

  引导同学观察:情境图中提供了有关的哪些信息?小明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迁移类推,探究新知

  教学例2.

  “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1、小组合作交流——你用什么方法估算?

  2、指名汇报。师小结整理如下:

  要判断350名同学能否坐得下,必需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

  所以,350名同学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

  所以,350名同学能坐下。

  方法一:22≈20

  18×20=360(个)

  所以,350名同学能坐下。

  3、小结:同学们太棒了,能根据已学的估算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可见,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太大了,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估算的呢?同时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

  4、小组合作交流后,引导同学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

  1、第59页做一做。

  2、第61页第7题:投影出示情境图

  引导同学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①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亮题板上。

  ②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

  展示同学的试题,说说你的估算方法,集体讲评。

  3、第61页第8题:

  4、第62页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①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

  ②

  请优胜组派代表介绍经验。

  ③

  给优胜小组插上小红旗。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

  六、随堂作业

  三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 5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51页。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学生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转化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上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学*经验,创设现实的学*情景,增加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对比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多次经历过估算,对于估算的基本方法学生并不陌生,教学时应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种方法中选择一种合理的、简洁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估算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估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对估算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并能熟练的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

  选择一种合理的、简洁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2008年奥运会的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为了办好奥运会,青岛人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想知道青岛的小学生在做什么吗?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2、搜集信息。

  师:仔细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我为奥运种棵树几个字。

  生2:育才小学有18个班,*均每班发223包树种。

  生3:光明小学有12个班,*均每班发340包树种。

  3、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为了美化青岛,青岛市**向全社会发出了倡议书,还免费向市民发放树种呢,人们积极响应**号召,植树造林。根据两位小同学的介绍,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想知道育才小学发了多少包树种?

  生2:我想知道光明小学发了多少包树种?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范本五份(扩展10)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统计教案(精选五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统计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37页例1、“做一做”及第38页练*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同学们,课余时间你们都有哪些兴趣爱好呢?

  2.(PPT课件出示示意图中的6项活动)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1.复*旧知,承接新知。

  (1)选择适当的方式收集数据。

  统计本班同学对活动项目的喜爱情况,用什么方法能一目了然地表示出来?

  方法一:统一计数表示;

  方法二:全班集体举手表决;

  方法三: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应该分开统计。

  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

  (2)完成数据收集与整理: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分别填入表格。

  (3)分析数据:从这两张统计数据的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分析数据,体验比较。(出示教材第36页单式统计表)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异同点?(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请你根据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对男女生各项进行比较)

  (3)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加直接吗?(合并表格)

  3.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根据学生介绍,运用课件,逐步呈现新的统计表。

  (3)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4.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1)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2)(出示教材第37页问题)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小结: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三、回顾总结,积累经验

  1.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新旧知识对比,积累经验。

  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优势?

  四、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做一做”。

  (1)全班讨论,集体收集数据。

  (2)记录数据,小组讨论分析。

  (3)解读信息,完成题中三个问题。

  2.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八的第1,2题。

  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辨析。

  五、布置作业

  完成的相关*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统计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细心的好*惯。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表必要性。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目标解读:

  20xx版课程标准解读提出:“了解在现实中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使学生树立数据分析的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投入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不仅仅学*一些必要地知识和方法,同时还将体会数据蕴含的信息,提高自己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学*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复式统计表呈现、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学生以后学*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教学准备

  动画课件,活动单,随堂检测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生交流: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的课余生活很丰富,老师这里有六个活动项目(相机出示情境图中的六项活动)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生畅谈

  教师提出问题:老师特别想知道我们全班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进行调查

  教师提问: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调查呢?

  预设:举手表决统计数据,画正字

  好今天我们就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调查,老师有个问题男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喜欢的活动差别也很大,合在一起调查出的结果,能较真实的反应实际情况吗?那我们该怎么调查?

  预设:男女生分着调查。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做好铺垫。

  (二)自主调查,探究新知

  1.自主调查收集整理数据

  调查活动要求:先对男生做调查。

  (1)找两名女同学到前面来,两个任务,第一全部负责统计数据,第二一个负责调查,一个负责记录。

  (2)男同学在心中选好自己喜欢的活动,当调查员说出你心中的活动时,请高高举起你的右手,不准动,(每人限举一次)

  (3)在统计时全体同学保持安静,全部坐好,同时其他同学同桌进行监督看有没有多举或不举情况。

  用同样的方法调查女同学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2、分析数据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对比分析,引发冲突。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提出问题:最喜欢看书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最喜欢踢球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

  (3)引发冲突: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方便?

  合并成一个表格

  4、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师提出问题,我们这两个表有相同的活动项目,怎么合并呢?

  预设有的同学可能拉*两个表的距离。教师出示这种情况这叫一个表吗?教师动画演示。请同学们思考:这两个表相同的项目怎么办?不同的地方又将怎么处理,最终将这男女同学不同的数据,同时在一张表中体现出来。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下面自主合并。找同学到前面板演

  (1)集体交流。

  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合并的?

  (2)教师动画演示过程

  (3)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合并前的只能体现一个项目的信息,合并后可以同时体现两个统计项目的的信息。这样看起来会更简便。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复式统计表。可以同时体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统计项目的信息。

  5、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认识表头,从表头可以看出一个表包含哪些项目。

  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力亲为调查统计的全过程,从复*学过的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的价值。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四)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优势?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畅谈收获让学生重温回顾本课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深化统计思想,享受数学的简洁美。

  (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练*

  今天我们学*了复式统计图,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它吗?

  预设;学生可能没见到过,教师提示在我们的教室里就有?

  生课程表,还有值日表

  教师: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在我们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统计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

  2.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3.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通过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教师:同学们,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二年级时我们就已经学*过有关统计的知识,下面有道题需要你们来解答一下。

  2.课件出示:某城市6月份的天气情况统计表。

  (1)晴天和雨天一共多少天?

  (2)多云比阴天多几天?

  (3)这个月一共有多少天?

  3.教师:同学们完成的可真棒!本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有关统计的知识。出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二、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一)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进行数据分析。

  1.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玩的活动,那你最喜欢下面哪种活动?

  2.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

  3.小组合作,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每人限选一种,看看这6项活动中的哪项最受欢迎。)

  4.完成单式统计表

  指名汇报,根据统计结果完成单式统计表。师讲解。

  课件出示。

  5.对比观察,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统计表,找共同点。

  (二)课件出示:复式统计表。

  1.统计项目都一样的两个统计表合并成一个统计表。

  教师讲解活动、人数、性别以及项目。

  2.引导学生对照三张统计表说说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讨论并交流后汇报。

  3.师根据生汇报后(归纳):复式统计表反映的内容丰富,能把两个(或多个)统计项目相同的表合并成一个表,从一个表中就能看到两个(或多个)统计表中的信息。

  (三)运用统计表。

  1.教师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教材例1第(1)、(2)题。

  2.课件出示:从统计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1)先独立思考、观察,再交流、讨论。

  (2)引导学生发现有对爱好喜欢度较高的也有喜欢度较低的,对此要分析原因,开拓自己的思维。

  (3)全班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3.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4.读复式统计表。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5.解决问题。

  从第一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从第二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观察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发现,每个统计表的活动都一样,调查的都是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第三个统计表包含三项内容:活动项目(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人数,性别(男生、女生)。根据表中调查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哪个数据大,那个活动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要想知道调查的人数一共是多少人,把各个项目中的人数相加即可。我们还可以根据表中的数据的大小,,对这次调查的结果提出看法和建议。

  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叫什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四、思维训练。

  1.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再指名学生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说出中国哪一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最多吗?俄罗斯金牌数最少的一届呢?美国获得金牌数在三个国家的排名分别是多少?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2.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对我们班同学的饮食*惯有什么建议?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统计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地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过程与方法】: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产生及其优越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把几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体会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把几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体会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

  三、教具学具

  课件一张统计表

  四、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入

  1、在工作之余,我最喜欢看书,诵读经典,在国学中感知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博大与精深。你喜欢哪些活动呢?学生汇报,师点评。

  2、师:猜猜看,咱们班男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会是什么?女生呢?(学生汇报,师点评)

  3、师:咱们猜的正确吗?这要验证一下,下面我们班的小统计员帮老师完成了三年级男、女生最喜欢课外活动的统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4、播放课件。师:你们能将他们的统计结果汇总在下面的统计表里吗?请同学完成统计表一和二。

  要求:两人一小组,一人完成一项并检查自己同伴的结果。

  5、学生汇报。师根据汇报完成课件空白处,并小结。

  (二)感受复式统计的必要性。

  1、仔细观察这两张表,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我们把这种反映单一情况的统计表称为单式统计表,像这两种单式统计表我们可以把它们合并成一个统计表。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主要内容。板书:统计表。

  3、小组合作讨论合并方法。

  这一张统计表里都应该有哪些项目呢?

  4、学生汇报合并结果。投影演示。

  (三)课件演示复式统计表合并、及进一步了解复式统计表

  1、师揭题:孩子们,像这样的统计表我们就叫它复式统计表。师板书:复式。学生读课题。

  2、介绍复式统计表。在这张统计表中,咱们最大的创新在哪里?(在第一个格子)这个格子啊!在数学上我们叫它表头。右上部分表示的是横栏的类别即:活动。左下部分表示的是竖栏的类别,即性别。中间是我们填写的数据,即人数。

  3、根据统计表完成问题。

  (1)参加统计的女生共有多少人?男生呢?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男生喜欢***的比女生喜欢踢球的多几人?

  (四)解读统计表并思想教育

  师: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五)生活运用,巩固新知

  1、师: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的祖国不论是经济、军事还是体育都走在世界的前列。以体育为例,每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五届比赛中,中国的奖牌数都在世界前三。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体育健儿的在奥运会上所获得的金牌吧!

  课件出示。第29——31届奥运会金牌统计。

  2、统计表的项目有哪些?

  3、请仔细观察并回答问题。下面哪些说些是正确的?

  中国第29届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最多?(正确)

  俄罗斯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少。(错误)

  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错误)

  4、世界正在发生着变化,人的体育素养也在一天一天的改变,中国在进步,世界也在进步,所以每一块金牌的获得都来之不易,运动健儿们付出了许多的汗水。美国是世界体育强国,我们新疆也是一个中国体育强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一路追赶,超过美国。同学们,希望在你们!

  (六)知识检测

  1、出示学生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统计表。

  2、男生一人统计,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3、女生一人统计,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4、你们对统计结果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5、统计表完成了,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女生喜欢什么节目的人最多?男生呢?

  (2)有女生和男生都比较喜欢的节目吗?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七)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复式统计表有哪些优点呢?板书:便于比较、简洁。

  (八)板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统计教案 5

  一、学*目标

  *均数(一)

  学*内容:练*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学*目标:

  1、掌握*均数的意义和求*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均数

  学*重点: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学*难点:正确计算*均数

  学*准备:小黑板,统计表

  学*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均分。2是*均数

  二、学*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均分后是多少个?

  2、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成果,说清求*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均数(二)

  学*内容:教材43页例2,练*十一第4、5题

  学*目标:

  1、能熟练地求*均数

  2、会根据*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3、知道*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重点:根据*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学*难点:比较*均数,得出新的信息

  学*准备:统计图、记录卡、小黑板

  学*流程:

  一、导入:

  什么是*均数,怎样求*均数?

  二、学*交流:

  1、出示例2图片

  (1)从图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哪个队要高一些?

  (3)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高一些?

  点拨:观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科学地算一算

  2、出示欢乐队和开心队身高记录表

  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组内算一算两个队的*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

  (148+142+139+141+140)÷5

  =_____÷5

  =_____(厘米)

  (144+146+142+145+143)÷5

  =_____÷5

  =_____(厘米)

  3、比一比

  通过计算的结果看出( )了要高一些

  点拨:*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出示练*十一第4题

  (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哪种饼干第一季度月*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3)计算*均数,比一比

  5、猜测:

  (1)哪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

  (2)分析原因。

  6、从统计图中你还得到什么信息?

  三、展现提升:

  1、展示自己的学*收获。

  2、交流算法。

  3、提问、补充。

  四、达标测评:练*十一第5题

  五、总结归纳:

  1、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求*均数,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