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3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岁月如歌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1

  《岁月如歌》是著名的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献给2007年教师节的一份厚礼。翻开扉页,是于老师的手迹:“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于老师几十年教海生涯的真切体验。

  阅读的感觉真好,捧着《岁月如歌》,一页页往下读,我仿佛在倾听一位长者的独白,娓娓道来,时而激越,时而*缓,时而低语,感觉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随着“岁月如歌”这个生命故事长卷的逐层释放与展开,我不断地被触动,被震慑。如今的教育专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经历了那样的苦难:丧父之痛;病魔缠身,差一点夺走她的生命;“*”期间,她又遭到了怎样的欺辱……一桩桩、一件件都没有压垮这位倔强的女性。在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坚强,怎样叫师爱,什么是责任,她的“求知、求教、求真”之路,是追求理想之路,是探索语文教学之路,是寻求教育真谛之路。

  求知——明灯伴我过午夜

  于漪老师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于漪老师上了2000多节公开课,可自己却认为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虽然每次开课前都考虑周全,但每节都存有遗憾。我想,正是由于于漪老师谦虚好学、永不满足,才会有她那每节都有遗憾的说法。作为“非科班出身”的于漪“三年磨一剑”,常常是“明灯伴我过午夜”。这种付出,这种努力,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有一种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在鼓舞着她。从教至今,于漪老师就是这样边教边学走过来的。“如果学而思,学一点,消化一点,即使时间零碎,日积月累,真才实学也必大有增进。”于漪老师还告诉我们:重要的理论反复学,紧扣一点深入学,拓开视野广泛学。“人非生而知之者”,没有谁天生就可以做教师,于漪老师都在“一辈子学做教师”。读到这儿,敬仰之心荡然升起。

  求教——梦里寻它千百回

  于漪老师一生与语文结缘,终于破解“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只能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得来,在优秀范文的阅读中感悟、品味、思考、理解,随着所感、所悟、所得的潜移默化所生成,并具有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品格以及具有自己个性的语文能力。因此,大量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潜移默化是语文能力生成的基本规律。”

  “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于老师一开始就认定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底子,为此,她首先自学高中语文教学涉及的各种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并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为标杆,迅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于老师积极向实践、向同行和学生学*,用10小时、20小时准备一堂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备30多个小时,反复钻研数十篇、上百篇教材,用规范的语言写成教案,把课上要讲的每句话背下来,再脱开教案讲课,课后写教学后记;再次结合自修语文的深切体验,关注当时语文教育思想的论争,留意教学改革的动向,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

  于老师说““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眼神、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我常顿然有所悟:这就是语文!”如此地下功夫研究教学,如此的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原来特级教师是这样“炼”成的。

  求真——一辈子学做教师

  无需我在此唠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书中的一些话吧:“做人有基本准则,贪欲最为可怕,吞噬人性,如果人德都没有,还谈什么师德?

  《苏武牧羊》“这首歌不断在我胸中激荡,构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常为书中的故事激动不已,那种对祖国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执著、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常萦我脑际,有时难以入睡。”

  “当时我执著地想:在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学生只有一个青春,不能耽误,希望他们早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教育事业真正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

  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让我读过之后久久不能释怀。

  “……儿子患败血症,天天高烧,嘴唇都发焦,头上用冰袋冰着。……一天半夜,医生找我们谈话,说明病的严重性和药效的甚微……我哭了,谁没有亲子之爱?恳求医生救救孩子的命。那时,我正好教高三毕业班,复*十分紧张。孩子多次病危,我陪下半夜,早晨走时,孩子总哭着不让我离开……说老实话,当时思想斗争很厉害,儿子这边舍不得,要照顾,学生那边是关键时刻,耽误不起。咬咬牙还是去学校上课。我不是医生,不会治病,可我是教师,关键时刻不能离岗。此时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它虽无血缘关系,但它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培养他们成长。”

  面临选择,于漪老师是怎样的一种痛苦与愧疚,舍小我而就大我,如此的情怀只有一个字——真!

  岁月曾经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她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

  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2

  *期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可以说是醍醐灌顶,感触颇多。书中详细记载了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数十年教育生涯的酸甜苦辣,这既是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从教经历,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不断成长的教育思考。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于漪老师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一句话。“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这句话真的是深深地触动到了我,它不仅体现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也传达于老师对我们这些新老师的殷切期盼。这也是我们这些刚刚步入讲台的年轻教师所要理解、领悟并且要付诸行动的。

  于老师认为: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也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

  这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我们常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没有宽广的知识面,那么他一定是脆弱的,于老师在说这段话的时候应该是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上的,但我想这句话也适用于任何学科。

  作为一名新的美术老师,当我读到这段话时,彷佛被人在后背上狠狠的鞭打了一下,我不禁扪心自问: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基本功到底如何?美术学科不同于文化课,我们的专业划分的特别多,从大的方面可以笼统的分为美术技能和美术理论。美术技能里包括了国画、油画、水粉、素描、速写、剪纸、雕塑、纤维、还有各类设计等等,而美术理论当中包含了各类美术形式的发展史,艺术学的概论以及各类美术学界最新的论文理论研究成果等。这其中随便一项都需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去练*,想要在我们大学这匆匆几年的时间里将这些繁多的美术种类一一吃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常虽然都有接触,但说到底更多的是个皮毛。就像我的研究生导师说的那样,大学期间只是大范围粗浅的学*了一下,让我们了解整个美术学,之后需要你们花费一生的时间不断地去练*,不断地去精进。

  我想,我们有一生的时间去修炼自己,但学生在我们的手中学*只有短短的几年,对于我们而言,他们或许只是我们漫长从教生涯中的一两届,我们没有教好,还有其他,可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就是他们的全部。

  作为新老师,今年我被安排了教一年级的七个班,说实话,我一直是战战兢兢的,很多人或许会觉得一年级的美术课程内容很浅显,很容易。但我觉得不是这样,我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是这350位孩子进入小学的第一位美术老师,孩子们对美术认知的起点或许就是从我开始的`,多年以后,当他们想起美术这门学科的时候也许脑海里会浮现的就是我给他们上课的情景。在开学前的那几天,我脑补了各种教学的画面,努力地让自己*静,但当我真的站在讲台上的时候,第一次面对讲台下五十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时,说实话我的内心很震撼,他们安静地看着我,目光齐刷刷地投放在我的身上,那一刻,我觉得我的职业不同于社会上的任何一种职业,因为它有着无可代替的重大意义,我们承担着育人的责任。那一刻,我理解了享誉教育界的那句经典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我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图画本,我注意到孩子们都亲切地叫我”画画老师“而不是”美术老师“,我问他们是否知道这节课是什么课?他们答道:”美术课“,我问他们是否知道美术课和画画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家伙们都很疑惑的不出声了……

  我的第一节,我用自己简单的语言告诉了孩子们美术是什么,它不仅仅是画画。

  晚上放学后,我写了一篇自己的教学心得,我们总觉得美术技能很重要,但其实美术理论也应该每时每刻的得到关注并加以运用。我也在想,未来等我教高年级的时候,或者孩子们再大一点的时候,他们提出的问题我是否能回答?我是否能够做到在每一节美术课上都能让孩子们有所收获。我想这应该就是于漪老师要求我们不断地去学*,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的原因吧。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的确,教师责任大如天,但我们所传授的知识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学*也应该是永无止境,不断地探索下去。

  轻轻合上书本,体会于漪老师的心路历程,彷佛是在倾听于漪老师的谆谆教导,钦佩她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还能坚定信念;钦佩她在被疾病所累,仍执着于教育教学,身体力行;钦佩她面对困难时的坚定,面对荣誉时的淡然;钦佩她视每一个学生为自己的孩子,用爱感化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我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次的洗礼,无数次将自己设想在于漪老师当时的处境之中,然后询问自己我是否能做到?

  这样的想象,往往令我无地自容,同样为人师表,同样热爱教育事业,为何我达不到这样的一种境界,这样一种高度?我想,或许仅仅有热爱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还要有无私、执着与坚持不懈,这些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就像于老师在上海师范大学讲座上谈到的那样:”要把教学视为“精神成长的过程”,学做人师,首先要不断充盈自身的精神世界,讲台无论高低,思想必须要有高度,在教学相长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点点滴滴、汇聚往事悠悠,交织岁月如歌。于漪老师的人格与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肃然起敬。她那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永葆青春的热情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终身学*。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3

  《岁月如歌》是著名的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献给2007年教师节的一份厚礼。翻开扉页,是于老师的手迹:“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于老师几十年教海生涯的真切体验。

  阅读的感觉真好,捧着《岁月如歌》,一页页往下读,我仿佛在倾听一位长者的独白,娓娓道来,时而激越,时而*缓,时而低语,感觉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随着“岁月如歌”这个生命故事长卷的逐层释放与展开,我不断地被触动,被震慑。如今的教育专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经历了那样的苦难:丧父之痛;病魔缠身,差一点夺走她的生命;“*”期间,她又遭到了怎样的欺辱一桩桩、一件件都没有压垮这位倔强的女性。在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坚强,怎样叫师爱,什么是责任,她的“求知、求教、求真”之路,是追求理想之路,是探索语文教学之路,是寻求教育真谛之路。

  求知——明灯伴我过午夜

  于漪老师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于漪老师上了2000多节公开课,可自己却认为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虽然每次开课前都考虑周全,但每节都存有遗憾。我想,正是由于于漪老师谦虚好学、永不满足,才会有她那每节都有遗憾的说法。

  作为“非科班出身”的于漪“三年磨一剑”,常常是“明灯伴我过午夜”。这种付出,这种努力,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有一种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在鼓舞着她。从教至今,于漪老师就是这样边教边学走过来的。“如果学而思,学一点,消化一点,即使时间零碎,日积月累,真才实学也必大有增进。”于漪老师还告诉我们:重要的理论反复学,紧扣一点深入学,拓开视野广泛学。“人非生而知之者”,没有谁天生就可以做教师,于漪老师都在“一辈子学做教师”。读到这儿,敬仰之心荡然升起。

  求教——梦里寻它千百回

  于漪老师一生与语文结缘,终于解开“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只能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得来,在优秀范文的阅读中感悟、品味、思考、理解,随着所感、所悟、所得的潜移默化所生成,并具有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品格以及具有自己个性的'语文能力。因此,大量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潜移默化是语文能力生成的基本规律。”

  “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于老师一开始就认定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底子,为此,她首先自学高中语文教学涉及的各种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并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为标杆,迅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于老师积极向实践、向同行和学生学*,用10小时、20小时准备一堂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备30多个小时,反复钻研数十篇、上百篇教材,用规范的语言写成教案,把课上要讲的每句话背下来,再脱开教案讲课,课后写教学后记;再次结合自修语文的深切体验,关注当时语文教育思想的论争,留意教学改革的动向,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

  于老师说““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眼神、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我常顿然有所悟:这就是语文!”如此地下功夫研究教学,如此的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原来特级教师是这样“炼”成的。

  求真——一辈子学做教师

  无需我在此唠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书中的一些话吧:“做人有基本准则,贪欲最为可怕,吞噬人性,如果人德都没有,还谈什么师德?《苏武牧羊》“这首歌不断在我胸中激荡,构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常为书中的故事激动不已,那种对祖国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执著、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常萦我脑际,有时难以入睡。”

  “当时我执著地想:在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学生只有一个青春,不能耽误,希望他们早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教育事业真正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

  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让我读过之后久久不能释怀——“儿子患败血症,天天高烧,嘴唇都发焦,头上用冰袋冰着。一天半夜,医生找我们谈话,说明病的严重性和药效的甚微我哭了,谁没有亲子之爱?恳求医生救救孩子的命。那时,我正好教高三毕业班,复*十分紧张。孩子多次病危,我陪下半夜,早晨走时,孩子总哭着不让我离开说老实话,当时思想斗争很厉害,儿子这边舍不得,要照顾,学生那边是关键时刻,耽误不起。咬咬牙还是去学校上课。我不是医生,不会治病,可我是教师,关键时刻不能离岗。此时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它虽无血缘关系,但它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培养他们成长。”

  面临选择,于漪老师是怎样的一种痛苦与愧疚,舍小我而就大我,如此的情怀只有一个字——真!

  岁月曾经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她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

  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1)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3篇)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1

  曾经多次观看有关介绍于漪老师的录象,也曾亲自聆听过于老师的报告,今天,手捧《岁月如歌》一书,更如同于老师就在对面,娓娓道来,一清如水。书中于老师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我们青年教师、为教育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于老师坎坷一生,研修一生,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生。一路上,她“坚信经历汗水才出能力,有无运气亦当自强。”在于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她以对祖国、对人民、对学生的无限的爱,以她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毅力,以她无私的奉献和人格魅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很多荣誉,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于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使我感触很深。她一辈子与语文结缘,终于解开“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于漪老师的课堂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变化多姿,灵活多样,从来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于老师被称为“没有固定模式的特级教师”。这种独具特色的、没有固定模式的个人教学风格,可称之为“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基于对语言教学多功能的认识,组成了一种立体化的课堂结构。因此,这“无恒”,就是“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起来,常取启发式、学导式、自学式、三主式等有效模式之长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于老师创立了“点、线、面、体”教文育人立体教学体系,“点”即课文,每课必精心设计;“线”即文体,即成序列又统筹兼顾;“面”即全局,对目的、任务、内容、训练作总的科学安排;“体”即文章的文与道,情与理、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彼此交融,熔于一炉。

  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观的核心就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的主人,相信他们有巨大的学*潜能,相信他们有无限的创新能力。几十年来,于老师一直恪守这种信念,一直用这样的信念鞭策自己,教育学生,所以她的语文教学才能取得令大家信服的成就。

  于老师对育人有一个全面、具体的认识,她把育人的标准定位在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和德才兼备的要求上。她善于正确处理育人和教语文的辩证关系。她认为,如果离开了对人的培养,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于老师主张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要使学生具有美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美学、文化的素养。正是在这种育人思想的指导下,于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培养出了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于老师身上,我们可以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于老师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时代的活水,靠的是两把利刀即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她教导我们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和丰富的智力生活,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要不断学*,要学而不厌。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于老师那种好学不倦的精神。

  她以有限的业余时间,在人类知识长河中涉猎之广,简直令人吃惊。她以一个非语文专业出身的大学生,转行教历史再转教语文,学科的差异让她感到自己专业知识的缺乏,继而像海绵吸水、像磁石吸铁,如饥似渴地探索和开发知识的宝藏。她以亲身体验告诉我们“读书乐无穷”,告诉我们“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用她“一辈子学做老师”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深刻道理。

  于老师还告诫我们“只有对学生真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作为老师,要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备课时要充分备学生,让“教”在学生身上起作用。于老师说“要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走进孩子生活的世界、心灵的世界、知识的世界,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多进行心理角色的置换。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淘气的,有性格倔强的,有个性内向的,每一个孩子就象一个大问号,要尊重每位孩子的与众不同,教师就要善于去观察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态度尤其令我钦佩。她在语文教学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她以火一般的热情,以勇往直前的气魄,以过人的智慧和胆识,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出一条有理论深度,有完整体系,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她被评为上海市的特级教师,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当之无愧的。然而在荣誉面前,她不但没有陶醉,反而更加虚心了。她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机遇,归结为组织的培养和信任。于老师在自己成为特级教师后,下了这样的决心:“一切从零开始,边干边学,边学边干,追求卓越,努力缩短”实“与”名“的距离,向名副其实的目标奋然前行,不辜负组织的培养,不辜负学生、家长、社会的期望。”

  掩卷沉思,实为身边有这样的榜样而庆幸。作为教师,我才刚刚成熟,今后的路任重而道远。我将永远以于漪老师为榜样,铭记于老师“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的教诲,学*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作风,用好于老师所说的“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这两把利刃,向着心中的理想而奋发前行。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2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作者:一片绿叶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3

  从朋友处借到《岁月如歌》一书,我就爱不释手。封面上辽阔无比的蓝天白云,象征着于老师的心胸与学识;于老师神采奕奕,仰望天空,双眸充盈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书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这不仅因为书中积淀着她作为一名语文教育专家的丰厚经验,汇集了四方人士对她为人为学的高度评价,更是因为它贮满了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对语文教学特别是对她的无数学生深深的爱。

  因为朋友是个爱书如命的人,破例借给我一本书,我自然不敢拖太久,我很快就抓紧时间读完《岁月如歌》。把书还给她后,我沉浸在于老师的教学世界中,回味于老师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以火一般炽热的真情,叙述了她七十多年的艰辛与奋斗、伤痕与欢乐、追求与收获,给了我巨大的心灵震撼。在我眼中,《岁月如歌》是一本大书,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很多很多。

  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于漪老师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拼命向前的精神。她的一生,经历了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但她都闯过来、挺过来了。于老师少年时代,国难、家难接踵而至:日寇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父亲带领一家人外出逃难;1944年夏,父亲又英年早逝,家里一下子就像天塌下来一般。母亲对五个子女说:“要活,就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吃苦。”于老师从小就懂得了“只有奋斗,才能生存;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孤儿寡母的命运”。奋斗成了于老师姐弟五人的生命线(后来,他们姐弟五人全部成了学者、教授)。

  我从这本书大中又读到了于漪老师充盈胸怀的无私大爱——对教育事业无偿的奉献,对学生深切的关怀,对青年、对后学者无比的真诚。于老师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期间,接了一个乱班,她硬是用感情与责任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上课;有学生患肺结核病,家庭十分困难,她挤出钱(因为当时于老师家里经济也十分拮据)买特药雷米封,让他服用,控制了病情;有一次下乡劳动,学生小蔡半夜突发高烧,于老师不顾自己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小蔡走十几里泥路送医院。这样动人的故事在于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吉有多少啊!于老师深情地说:“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我从这本大书中还读到了于漪老师一直跟随时代奋力前进,从未放慢思考的脚步,从未停歇执着的追求。《岁月如歌》确是一本大书。她的字字句句都是从于漪老师血管中喷涌出来的心中的歌,那么朴素、真诚,饱蘸感情,充满哲理。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2)

——“岁月如歌”作文 (菁华3篇)

“岁月如歌”作文1

  十五岁的花季,我们一路走来,我们一路歌唱。——题记

  带着激动的心情,踩着没有音乐的铃点,我匆匆地迈进了这个陌生的班级体。回首之间,那初次见面时的纯真的笑脸仿佛就在昨天。面带笑容,我们一路走过这三年,唱着那属于我们的青春的歌。

  团结,我们的歌

  是否还记得初二时的运动会?那是咱们九零五班第一次参加的运动会。所有的运动员都用自己的努力换来班级的荣誉,而我所能看到的不仅是运动员们在赛场上飒爽的风姿,更有咱们九零五班那扯破喉咙的呐喊声!多了些激动,多了些期盼,更多了些鼓励!“加油!九零五!加油!”。当裁判员吹响他口中的哨子时;当裁判员挥下他高举的手时,我所能看到的是咱们拔河运动员脸上那狰狞的表情;我所能听到的是观看比赛的同学们的呐喊声;我所能感受到的是全班同学全力以赴和坚持不懈的动力!我们一路走来,我们一路歌唱,歌唱着属于我们的歌——团结!

  欢笑,我们的歌

  没有灯光的装饰,没有音乐的伴奏,没有华丽的舞台,我们照样舞动,我们照样歌唱,我们照样享受,我们照样欢笑。犹记得班里第一次大型的活动——元旦文艺汇演。刚刚踏进校门的我们,在班里办了一个颇为幼稚的元旦汇演,班里的同学各自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来展示自己的才艺。唱歌、跳舞、魔术等等,更有那最令人激动的游戏。我们不是音乐家,但却能换来同学们的微笑;我们不是舞蹈家,但却能换来同学们的掌声;我们不是魔术师,但却能换来同学们钦佩的目光。我们只是学生,只因为我们有零九零五的这些同学,才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激情感慨,充满了团结奋斗。我们一路走来,我们一路歌唱,歌唱着属于我们的歌——欢笑!

  十五岁,我们今年十五岁!我们相伴相随、不离不弃地团结了三年!在这个有成长、有感悟、有快乐、有悲伤的花季,我们团结着、奋斗着、并且珍惜着!

  恰同学少年,在我们这个年龄,在我们这个岁月,在我们这个阶段。我们一路走来,风光无限!

  十五岁,用内心最响亮的声音来歌唱我们一路走过的岁月;十五岁,用脸上最美丽的微笑来面对即将分别的同学们;十五岁,用我们最真实的感情去对待我们的同学。永远的九零五!唯一的九零五!

  一路走来,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作文2

  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告别了小学,现在的我们,已各奔东西。但我们在一起的那些如歌的岁月,却像电影一样,永远刻在了我记忆的碟片上。——题记

  记得那时我们刚上三年级,就迷上了周杰伦的《范特西》,大家不约而同的为他的歌声所倾倒、惊讶:原来歌还可以这么唱!以后所有的音乐课,我们都不去听老师放的世界名曲,而是把耳机悄悄地放进耳朵里,一边听一边在心里跟着唱。在那段时间里,我们被迷得颠三倒四,满脑海都是他的歌。不但听,而且唱,你唱我唱大家唱,放学唱上学唱课间唱甚至上课也敢小声唱,那叫一个迷呀。

  我们在这种迷恋中过得无忧无虑快快乐乐。

  可是也有乐极生悲的时候。那是一节音乐课上,教室里很安静,只有莫扎特的钢琴曲在叮叮咚咚的响着。而我照例耳朵里塞着耳机,突然老师把我点了起来,我紧张得不知所措,迷茫的看着老师,幸亏同桌“出手相救”,用手推了我一下说,你最喜欢的歌手。我镇定了下来大喊,周杰伦,全班大笑,原来老师问的是哪个钢琴家弹的曲子。囧!

  尽管如此,我们对周杰伦的歌仍然迷恋有加。我们在校园里甬路两旁的一棵棵杨树上,刻下了《范特西》,那是我们的心灵在那里留下的轨迹。

  岁月如歌,在周杰伦一张张专辑的变换下,我们听着他的歌,吼着他的旋律,一路走来,眨眼就到了六年级。

  六年级时,周杰伦已经非常出名了。我们也更加迷恋他,在学校的歌咏比赛中,我们拉帮结伙的去唱他的歌。唱着他的歌,我们的心灵仿佛在一起流淌。那真是一个如歌的岁月啊!

  忘不了小学最后一年的歌咏比赛。我们商量再三还是决定用周杰伦的歌参加比赛。报名后就是初赛,阵势一点都不大,可我们依然紧张。我握着你,你抓着他,手相牵,心相连,我们的心跟着音乐的节奏同步跳动,那种亲切,那种依恋,那种自然,至今回想起来,还让人如饮甘醇,心头感到透明的清爽。

  岁月流逝,现在我们对周杰伦的迷恋在已经被所代替,而我们也各奔东西,但我对你们——我的小学同学的感情却没有被代替。毕业后的我一直一直想再与你们一起去刻下属于我们的回忆,唱出属于我们的歌。

  那么,你们呢?是否记得那刻着《范特西》的一排排整齐的杨树?是否记得我们心连心的温暖?

  岁月如歌,美好,温暖,唱呀,唱呀,永不停歇……

“岁月如歌”作文3

  岁月匆匆,在我如歌的日子里,曾发生许多愉快或者不愉快的事情。每一次经历都展现出不同的生命历程,都属现我的童年和成长。

  母爱的伟大

  在我小的时候,妈妈对我有着无私的关怀和爱护。每一天的'早上妈妈都会早早起床给我做早饭,叫我起床,送我去学校。放学后,妈妈也会准时接我回家。当我生病的时候,她总是最着急的。妈妈是伟大的,她无私奉献,就像我生命中的灯塔照亮我成长的道路。

  生命的短暂

  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最亲的祖母去世了,我的心就像被刀割一样。那时候我才明白生命是那么的短暂。为什么人都要经历死亡。我明白了,人必须珍惜时间,不然到最后就会惋惜,后悔当初为什么荒废时间。

  宽容别人

  有一次,在学校里,一位同学把我的钢笔不小心弄坏了,正当她不知所措的时候,我原谅了她,她高兴地笑了。从那以后,我们的友情加深了。

  岁月如歌,爱是主旋律,因爱而痛苦,因爱而宽容。时间如飞箭,要珍惜时间,不然你将会后悔自己荒废时间的行为。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3)

——作文岁月如歌 (菁华3篇)

作文岁月如歌1

  岁月如同一首绵长的歌,它时而舒缓时而急促,时而柔和时而激昂地淌过我的耳边,萦绕在我身侧,一遍过后,再也无法按下回放键。岁月如同一首绵长的歌,它唱出了忧伤,奏出了欢乐,叹出了悲苦,我们这些聆听它的人,会跟着旋律轻轻啜泣,抑或是淡淡微笑起来。

  回想初中这三年的生活,我已经在青春的歌声中慢慢成长,逐渐由一个懵懂天真的孩童蜕变为一个冷静沉稳的少女。

  岁月如同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像山间清泉般冷冷作响,轻快婉转。耳机里清晰地播放着《无空之城》,略带忧伤的旋律唤起了我脑海中的回忆。我想起了和朋友在校园中追逐嬉戏,笑声洒满整个校园。在松树下谈天说地,看阳光被枝叶筛下一地碎金;在教室里奋笔疾书,体会解出难题的惊喜。每一个场景都仿佛敲出了一个音符,终于汇成了一首歌,轻快而婉转。

  岁月如同一首活泼的流行乐,像风中铃铛般呆叮叮脆响,清新流畅。还记得上课做小动作被老师老师点名提问,周围同学轻声告我答案,坐下后与她相视一笑,继而规规矩矩地端坐着,不敢再有分毫动作。好留恋。在这三年里,一千多日的喜怒哀乐,就这样匆匆走过,却留下了许多生动的细节,精彩的片段。其中,有年少的顽皮,有苦涩的失败,有茅塞顿开的感悟,也有数不清的艰辛泪水。记得*慕容有过这么一句话“青春是一本大仓促的书”,是啊,初中生活的每一天,都像一页页的书,一个个的音符,记录下我成长的辛酸与荣耀。

  岁月如同一首脱俗的民谣,像林中莺啼般啾啾争鸣,灵澈悠扬,我望向不远处的一方天空,碧蓝的天幕上沉淀着薄薄的云霭。猛然想起三年来苦心教导我的老师们,在他们的谆谆教诲下,我慢慢体味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喜悦,感觉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焦虑,磨砺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意志。犹记每每补课,老师都会风雨无阻的起来,从不迟到或早退。如今三年恍然而过,正如庄子所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岁月如歌,在这首青春之歌即将结束的时刻,我们也将挥手,就此别过。我们将向下一段更为美好的岁月奔去,迎接新的生活。

作文岁月如歌2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时间匆匆,就像流星划破天际。

  时间如那匆匆的流水,一去不复返。相聚犹在昨天,分别即在眼前。回首逝去的日子,数不清校园里留下了多少欢乐,多少美好的回忆,而今心头不免涌起缕缕惆怅。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如今经历的离别也数不胜数,不管内心有多么不舍,都不能打动我铁石心肠的行程

  三年的时光匆匆流去,我们即将告别,告别流过的眼泪,告别有过的开心,告别有过的辛酸,告别这美好的时光,告别校园,告别同学,致友,老师。校园是我们誓下梦想的地方,也是让我们一步步成长的地方。这里是我们梦想的起点,是我们迈出人生的一步。回忆校园是多么的不舍,一切的一切就要在最后的这一年里逝去。时间在计时,脚步在不停,回忆三年的一点一滴,是有多么的不舍呀!真是希望时光的脚步能慢一点,但是时光犹如那猎手,不给我们逃脱的机会。

  在这三年里,老师的目光,同学的笑声,鸟儿在外的打闹声。日落黄昏,同学们如那勤劳的小蜜蜂,默默的学*,背书。背书的声音一定是这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校园的一点一滴我都无法忘怀。这一幅一幅的景色是如此的美,在你静下心来慢慢的回忆,才发现这一幅画是如此的美。这让我们终究不能忘怀,以后的以后我们都不能忘怀,因为我们曾经在这里流过泪水,洒下过自己的汗水去灌溉过我们的未来。所以我们不会忘记。

  感谢校园,感谢校园让我遇见“你”,是“你”教我做人的基本道理,教我知识,教我走向社会的本领;是“你”陪我一起度过校园的美好生活。虽然我们即将分离,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你陪我走过的时光。感谢有“你”的陪伴,心中有说不完的话想对“你”说,就把这一些话留给泪水,留给艰辛吧!

  分别只是一瞬间的事,时间在紧张的倒计时。就把千言万语的祝福留在心里祈祷。十五岁,一个萌生希望的年华。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作文岁月如歌3

  辗转回首,流年已逝,一路走来,一路歌!

  ——题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三年初中生活转眼即逝,在这压力山大的驿站,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光华岁月,如梦如歌!

  刚升入初中的我完全不明白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多么的严格,这不,在这个学校刚学了两个星期就犯了错,刚吃了中午饭,还是照样回宿舍,可是再回宿舍的路上我和我的一个同学打了架。我们起初都和我们共同认识的一个朋友一齐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可是我突然听见他说:“他怎样长得这么矮。”我顿时变得火冒三丈,到了楼梯上我打了他的头一下可我觉得还不解气就又回到来扇了他两巴掌,他开始哇哇的哭,此时的我根本不管他的感受,然后我就回到宿舍了。不一会他就和教师一齐来找我了,就在这时我才明白我做的这件事是多么的愚蠢,可是已经晚了,我也哭了,我数学教师来告诉我让我向他道歉这件事就能够过去了,于是我向他道歉他也理解了。自此之后我们也变成了好朋友,这真是“不打不相识啊!”自此我也就很少犯错了!似水的流年,无悔往事尽没;如歌的岁月,旋律跌宕起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再过不久我们这个大的班团体就要各奔东西了,所以更要珍惜眼前的友谊。我们这个班团体是不可战胜的,我们一齐创造了不朽的业绩,这都是我们这些孩子和教师艰苦奋斗的结果。再过不久,我们这个团体将永远成为回忆,成为我们永远的记忆,永远埋在心底,永远不会忘却的记忆!如梦的过往,记忆犹新;如歌的岁月,旋律宛转悠扬!

  我们就要毕业了,我们的未来会怎样样呢多么期望你能听见,多么盼望你能发现,我的未来你是否在等我为了见到你,我必须会更加努力的!同学们必须要像毕业歌里唱的那样:“我们今日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要明白我们的未来不是梦,让我们唱起充满未知的歌谣吧!

  不要说祝福,不要说再见,最好是沉默——把梦留给夜,把泪留给海,把期望留给未来。

  如水的流年,如歌的岁月,流年是一股潺潺的细流,岁月是一曲磅礴的歌谣!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4)

——岁月如歌_ (菁华5篇)

岁月如歌_1

  时间飞逝,岁月荏苒,蓦然回首,不知已过去多少个岁月。都说岁月如歌,有起伏也有低谷,有快乐也有悲伤,有无虑也有忧愁,在如歌的岁月中,这期间的人生五彩缤纷。

  收获快乐的岁月

  那年,我刚步入初中,那时的我们不懂事,在学校里感觉自己很渺小无助,来到新的班级,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幅幅陌生的面孔,我心害怕了。这时我的班主任刚好来了,拍拍我的肩膀,慈祥地笑着说:“怎么不进去,大家互相认识认识呢?”我笑笑,慢慢走进去,找个靠边的位置坐下。

  那天我认识了很多朋友,他们和我一起笑,一起担心,一起玩耍。他们教会和陌生人在一起时怎样克服恐惧,教会我学数学的方法。那天我收获了快乐。在这四年的岁月中,收获了无数快乐。

  收获悲伤的岁月

  一首《最美的期待》充斥着校园。在我们迎接体育小中考这天,响彻着我们的心声。我们悲伤着,就像这首歌一样,有悲伤。我们没有得到自己最美的期待,品味着悲伤。

  哨声提前十分钟响起,监考老师让我们做预备活动,热身完成后开始跳绳,跳绳正如我所期待的那样,满分。可八百米却离我远去了。记得当时我努力,拼命向前跑,超越了好几个人,没想到最后还是没拿满分。我们在这天收获了岁月的悲伤。

  收获忙碌的岁月

  校园一片寂静,不要以为这是上课,是下课。随着紧张的复*,马上迎来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中考。我们班的同学认真的复*,抓住每分每秒,决战中考,然而我也不例外,紧绷神经,害怕中考时“掉链子”每天起床、吃饭、复*、睡觉成了人生的主旋律,偶尔会听会儿歌,换换环境,就很满足。在这段时间里我收获了忙碌的岁月。

  学*生活这两点一线间的岁月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和叛逆。这些过往的岁月交织着我们最珍贵最美好的回忆。岁月如歌,短暂美好。

岁月如歌_2

  呷一杯氤氲着清香的浓茶,坐在岁月里,渐熟的少年对琴独坐,吟弹出一曲岁月长歌。

  起调

  呱呱坠地,蹒跚学步,咿呀学语,岁月的音符自此开始跃动,跃出一段段动听的小调。

  说来也怪,我出生的时候,天空阴沉沉的,不时打着响雷,母亲说,把我抱出来时,正好一声惊雷划过,惊着我了,便落下点小毛病,别人家孩子五六个月就能吱呀乱叫,饿了拉了也能及时反馈,我快十个月也未完全*得此技能,每次饿了尿了拉了大都是母亲发现的,因此她整夜不敢寐,怕我有事。母亲刚四十出头,头发就斑白了不少,身材也削瘦,却从未说过我一句。

  起调,是幸福,是爱的旋律。

  渐升

  上了初中以来,一路高歌猛进,多次考试斩获第一的桂冠,大小进退都有,可谓品尽其中滋味,竞争合作中,几分感慨几分收获。

  自四年之前就与她互定“对手”。也巧,棋逢对手,与她交锋以来,放下几分孤傲,多了些许谦虚。每次考前的相会一笑,考后的两方欢愁。无论谁在谁前面,并不真如得胜将军一般地羞辱败将,仅是一笑,拉起对方,为其排忧解难。

  渐升,是感悟,是友谊。

  高潮

  忽而指尖急速跳跃,来到了乐章涤荡人心的高潮——初四生活,跳动不定的音调,是即将各奔东西的珍重?是忙碌中的喘息?是学海书山中的乐观?

  临*期末,竞赛通知如骑兵骤至,时间,仅一周,校里便慌忙抽生,组班,备赛。来不及惜别的悲伤,一张张卷子压得人喘不过气,却互相的打气中坚定信心,立志奏响整个乐章的精华。失意,我不气馁;做题,我不烦闷,只因回首这段,无怨无悔。

  下落

  音调骤然下降到低沉,正如竞赛的结果一般。面对成功者,竟心中骤生吟鞭东指、洛城折柳的意思。想想又释然了,下落,是沉淀,而非结束。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_3

  光阴似箭,三年的初中生活准备就要结束了。

  我从未想过三年竟然会这么快,我也从未想过,我心情竟是这般的不舍、依恋、难过。

  回想当初,我们拖着行李满怀期待的走进这个学校。以为会是一段什么样的旅行呢。现在想想,跟那时的念头竟然一点都不一样。

  我记得我应该有过要好好学*的念头,后来这三年里风霜雨露、风吹雨打的。让我都忘记了,我曾经有过这样子的理想。

  我也颓废过,也放弃过,更加失败过。我也有撒手放了一切什么都不管的时候,就想着自己,认为自己快乐就好了。

  后来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无奈、多少个失落,多少次痛哭流涕。我才发现我做的这些到底有多么的幼稚。

  我好像最*发现我的肩膀应该担起一点什么才配得上我的年龄。我也没有意识到这个年纪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因为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不管你是多少岁的年龄,之间的隔阂是永远都不可能消除的。

  不然怎么会有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呢。

  我也怨恨过也抱怨过,也不解。我自顾自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虽然这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

  等笔的墨水写完了,本子的纸写完了,教室的粉笔被磨*了。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时光的手狠狠的扇了我一掌。

  他好像一直在告诉我,你有什么资格,你有什么资格呢。

  因此我在黑夜里痛哭流涕,无力的靠在沙发上。冰冷的地板透过我的皮肤,深深的环绕着我的心脏。

  我都不觉得自己可怜。

  三年了,我从来都不觉得他这是初中生活,它不止这几个字。他带给我的,或许不只是在学校,在课本上学到的这些知识,也带给了我在这个世界生活下去的道理。

  岁月如歌,但我的歌,终究是苦涩的。因为一些记忆的碎片已经深深的扎在了我的脑海里。或许我这一辈子,都无法将它们除掉。

  人的一生呐就像是站在跑步机上,你不前进就只能退步。

  准备就要离开你远航了,坦然无畏的我顿时觉得生活好无趣,就这样吧。虽然不只是走一步看一步。

岁月如歌_4

  有人说青春如歌,只因结局注定会是曲终人散。岁月也是一首歌,一首名为送别的歌。在我的记忆中有太多的曲调让我难以忘却,一经想起便会翻江倒海的奔向我的脑海使我久久不能*静。

  对于即将离开初中校园的我,一听到《送别》这首歌,泪水便会夺眶而出。不知道是三年的初中生活太过美好所以这般难忘,还是这里留给我们太过深刻的记忆,所以让我们留恋,让我们不舍,让我们害怕,害怕离别的到来。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大脑中,还依稀记得刚刚进入初中的时候,校园内到处都充满了一种陌生的气息——陌生的同学,陌生的老师。唯一不陌生的,是教室外那一棵棵梧桐树和那一片碧绿的小草。就这样随着时间不急不慢地走着,我慢慢的度过了初一,向初二走去。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初二的生活,早已没了往日的那种陌生感,校园内到处都是一张张熟悉的笑脸。那一声声熟悉的问候,使每个人的心里暖暖的。在学*上,老师的帮助,朋友的鼓励,一直伴随在我的身边,永不离去!时间似乎着急了起来,走的也快了些,我只好大步的跟着它跑向初三去。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总是以为初三离我那么远,可它已经来到了我的身边,让我措手不及。现在的学*令人喘不过气来,身边的朋友们一个个的埋头钻进题海中,让人有一种距离感,感觉朋友们都离得好远好远。顾不得这些,我也一头扎进题海中,奋战。时间越来越快,飞也似的跑了起来。我也紧跟着它的步伐,不敢有丝毫怠慢的奔去下一个路口。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时间总是过得太快,三年来,点点滴滴的往事,已刻在脑海里,变为永恒。在将来的某一天,我就要离开这所生母般的校园了;朋友,也会离开的吧!在这校园里发生的每一件事,也会被留在心里带走的吧!

  或许,分别的那一天,我们也会唱着“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走向远方。因为,岁月就像一首歌,总会在最后一个音符唱完的。而朋友,也会在某一天散了的。唯一不变的,是那如歌的往事,如歌的岁月。

岁月如歌_5

  初中四年即将结束,回望过去,我们一起笑过、哭过。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的人生就要走上一个新高度。

  四年的生活,就像五味杂瓶,酸、甜、苦、辣、咸,一应俱全。我们就像一棵小树,经历风吹日晒和雨打,变得枝繁叶茂;我们就像一把稻粒,历经了干旱与雨水,变的颗粒饱满;我们就像一只雏鹰,经历了长途跋涉,变成翔天雄鹰。

  这悠悠四年的岁月,把我们从稚嫩中拉出来,牵着我们进入钢铁的世界,在这里我们褪去那一层层早已不适合我们的外壳,张开翅膀,纵身一跃,成了飞翔的大雁。

  这四年里,我们共同携手,创造辉煌。每个人都在改变,我们懂得了拼搏、奋斗;懂得了团结、向上;懂得了分秒必争。

  还记得我们一起参加运动会,一起拔河,一起踢毽子,一起尝试成功与失败的喜悦和伤心。

  岁月如歌,我们将要踏上崭新的旅程,去迎接更加美好的生活,四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就连回忆都显得那么仓促,只待那久别后的重逢。

  来之不易的成功

  岳飞说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回望四年,我有曾努力过吗?

  每一次的考试都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一次次考验的成功都会给自己打下坚固的自信,因为有了自信,成功才更容易。

  但是,成功并不单单是靠一丢丢的自信,就连爱因斯坦都说过:“天才=1%的聪明+99%的汗水”,所以自己的努力才是关键。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从幼儿园就学会了的古诗,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光阴如梭,白云苍狗,时间不过是一闪而过,每个人都有机会与他们接触,并去使用他们。只有这样,才不会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回望四年,只感觉时间飞快,这部电影我才准备开机已经放完了。老人们常说:岁月如歌,风景如画。是否也能让人如痴如醉?

  Time is, time was, time is past 。这是英语老师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现在有时间,过去有时间,时间一去不复返,人生的意义也莫过于此。

  岁月就是时间,它像梦的阶梯,时时在变幻,人生之长并不是现在的我所能及的。岁月如歌,且行且珍惜吧!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5)

——《岁月如歌》的读后感 (菁华6篇)

《岁月如歌》的读后感1

  第一次见到于漪老师是20xx年在济南大学的一次语文教师培训大会上,于老师被特邀来做专场报告,以前虽闻其名却不太在意,而这一次能与大师面对面,我很快被老人家的演讲所震撼,故此在脑海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听了报告回来,一直想找于老师的著作拜读,正逢学校暑假开展读书活动,推荐于漪《岁月如歌》一书,作为青年教师的必读书籍,于是,怀着好奇,怀着敬意,我开始了阅读。

  读罢于漪老师撰写的《岁月如歌》一书,让我更走*了于老师。她象大海,象高山,折服了多少人?但你看本书的扉页上写到: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不禁让人感到于老师博大精深,又虚怀若谷,体现一代宗师风范。那么,照她的话讲,在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在学做哪一类教师呢?读完本书后掩卷长思,我觉得:做一个教人求真的老师,应该是于漪老师一生的追求。

  做真学问。于漪老师文中说,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她说,我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真懂”这两个字是苦出来的,于老师身染“胃溃疡、肝炎、腹部大手术、脑缺氧、血尿等疾病”,仍然“挑灯夜战,病榻苦读”,“两三年,把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该具备的文史哲,该了解的中外名家名著都摸了一遍”,真可谓历尽艰难,方“胸中有书”。书中《门在哪儿》一节中提到鲁迅的小说《药》中有个一句子:除了夜游的东西,一切都睡着。一个“着”字有四个读音,在这儿应读什么呢?读zháo的话,后面还有一个“了”,才顺妥。于漪老师想到,做老师不能蒙学生,碰到吃不准的地方不能绕道过去、含糊过去。后来,于漪老师从鲁迅作品的英译本中查到:allwasasleep而不是sleep,才吃准了是念zháo。类似的刨根问底、独立思考的情况,还有很多,于漪老师备课时常常要到晚上十一二点,做真学问是她一生所追求的,这种求真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真情待人。于漪老师说,情感上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只要有一点杂质,总会不知不觉地流露。书中《拷问感情与责任》一节讲到,有一个学生,不是一般的调皮捣蛋,而是身上沾染了很多坏*气,会小偷小摸,转到于漪老师班上后,改正了很多。有一次,那位学生与家长发生争吵,逃夜出走了。于漪老师四处寻找,总算找到了那位学生,准备带他回于老师自己的家里。于老师想,他会偷东西,怎么办?犹豫了片刻,于老师马上自责起来,连我对他也有如此的戒心,缺少起码的信任,还谈什么教育?什么爱护?真心实意要他变好,就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他有一个好环境。于是,于老师就把那位特殊学生带回了家。

  于老师在文中写到:学生对你教师的一根根肠子都摸得清清楚楚,是真心实意,全心全意,还是虚情假意,是前者,即使你话语分量重一点,他们也能接受;如果是后者,那就会顶嘴、顶牛、不买帐,效果适得其反。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为人为师的深刻道理。

  记真人真事。于漪老师的成长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她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她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她在本书中记述的几件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一些*凡的小事,也就是一个普通教师所经历的事,有的甚至是她的过失,但读来真实可信,令人佩服。也是文中《拷问感情与责任》一节写到七五届班上一名女同学在做操时不守纪律,于漪老师忍不住骂了她一句“你又不是十三点”!过后,另一名同学在周记中写到:“老师,我们班是没有十三点的,只有阶级姐妹。”于是,于漪老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并接受了同学对她的批评,她还向那位女同学道了歉。另外,书中所记述一些人物是真实的,就在我们周围能找到的:那位在于漪老师公开课前给予指导的热心的崇明老师,那位*时沉默寡语、令人害怕的语文教研组长,甚至对自己的公开课并不理解的丈夫。于漪老师在记述自己成长历史时不回避真实的过失,给我们展现了一位名老师真实的成长道路,读了让人更可信,更具借鉴意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名言,在于漪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于老师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任第二师范的校长,但奇怪的是,至今人们*惯上还是称呼她于漪老师,足见在人们心目中她的一代师表形象。

  岁月如歌,岁月曾经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于漪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岁月如歌》的读后感2

  第一次见到于漪老师是在济南大学的一次语文教师培训大会上,于老师被特邀来做专场报告,以前虽闻其名却不太在意,而这一次能与大师面对面,我很快被老人家的演讲所震撼,故此在脑海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听了报告回来,一直想找于老师的著作拜读,正逢学校暑假开展读书活动,推荐于漪《岁月如歌》一书,作为青年教师的必读书籍,于是,怀着好奇,怀着敬意,我开始了阅读。

  读罢于漪老师撰写的《岁月如歌》一书,让我更走*了于老师。她象大海,象高山,折服了多少人?但你看本书的扉页上写到: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不禁让人感到于老师博大精深,又虚怀若谷,体现一代宗师风范。那么,照她的话讲,在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在学做哪一类教师呢?读完本书后掩卷长思,我觉得:做一个教人求真的老师,应该是于漪老师一生的追求。

  做真学问。于漪老师文中说,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她说,我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真懂”这两个字是苦出来的,于老师身染“胃溃疡、肝炎、腹部大手术、脑缺氧、血尿等疾病”,仍然“挑灯夜战,病榻苦读”,“两三年,把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该具备的文史哲,该了解的中外名家名著都摸了一遍”,真可谓历尽艰难,方“胸中有书”。书中《门在哪儿》一节中提到鲁迅的小说《药》中有个一句子:除了夜游的东西,一切都睡着。一个“着”字有四个读音,在这儿应读什么呢?读zháo的话,后面还有一个“了 ”,才顺妥。于漪老师想到,做老师不能蒙学生,碰到吃不准的地方不能绕道过去、含糊过去。后来,于漪老师从鲁迅作品的英译本中查到:all was asleep而不是sleep,才吃准了是念zháo。类似的刨根问底、独立思考的情况,还有很多,于漪老师备课时常常要到晚上十一二点,做真学问是她一生所追求的,这种求真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真情待人。于漪老师说,情感上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只要有一点杂质,总会不知不觉地流露。书中《拷问感情与责任》一节讲到,有一个学生,不是一般的调皮捣蛋,而是身上沾染了很多坏*气,会小偷小摸,转到于漪老师班上后,改正了很多。有一次,那位学生与家长发生争吵,逃夜出走了。于漪老师四处寻找,总算找到了那位学生,准备带他回于老师自己的家里。于老师想,他会偷东西,怎么办?犹豫了片刻,于老师马上自责起来,连我对他也有如此的戒心,缺少起码的信任,还谈什么教育?什么爱护?真心实意要他变好,就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他有一个好环境。于是,于老师就把那位特殊学生带回了家。

  于老师在文中写到:学生对你教师的一根根肠子都摸得清清楚楚,是真心实意,全心全意,还是虚情假意,是前者,即使你话语分量重一点,他们也能接受;如果是后者,那就会顶嘴、顶牛、不买帐,效果适得其反。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为人为师的深刻道理。

  记真人真事。于漪老师的成长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她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她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她在本书中记述的几件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一些*凡的小事,也就是一个普通教师所经历的事,有的甚至是她的过失,但读来真实可信,令人佩服。也是文中《拷问感情与责任》一节写到七五届班上一名女同学在做操时不守纪律,于漪老师忍不住骂了她一句“你又不是十三点”!过后,另一名同学在周记中写到:“老师,我们班是没有十三点的,只有阶级姐妹。”于是,于漪老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并接受了同学对她的批评,她还向那位女同学道了歉。另外,书中所记述一些人物是真实的,就在我们周围能找到的:那位在于漪老师公开课前给予指导的热心的崇明老师,那位*时沉默寡语、令人害怕的语文教研组长,甚至对自己的公开课并不理解的丈夫。于漪老师在记述自己成长历史时不回避真实的过失,给我们展现了一位名老师真实的成长道路,读了让人更可信,更具借鉴意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名言,在于漪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于老师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任第二师范的校长,但奇怪的是,至今人们*惯上还是称呼她于漪老师,足见在人们心目中她的一代师表形象。

  岁月如歌,岁月曾经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于漪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岁月如歌》的读后感3

  黄山谷曰: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教师三日不读书,内心便觉荒草丛生。

  曾经和于漪老师说:坐在您身边,我感受到一股温暖和力量。因为这种感觉,于老师的《岁月如歌》一直放在枕边,读过已经不下于三遍了,而每一次捧起都是一份感动,一份激奋,一份崇敬。

  2007年第23届教师节到来之际,参加“于漪《岁月如歌》首发式暨从《岁月如歌》谈教师成长”论坛活动,拿回这本书是一口气读完的,内心充满崇敬,但觉得自己实在难以企及。在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从于漪老师的典型案例看教师成长”这一课题中,与于老师有了更多的接触,拿起这本书,感受到于老师是用爱在抒写,用心在表达,句句是血,字字是情。今天再静静地阅读这本书,更多的是理性思考:于老师成长的契机是什么,是什么力量推动她达到如此的高度,于是感受到的是教师的责任,正如于老师上完《海燕》一课回家之后,她的爱人说的一句话:“你哪里是上课,你是用生命在歌唱。”

  是的,这是一曲生命之歌!在歌声里我们感受的是精神!是力量!是人格!是境界!如果进一步思考,于老师生命的源泉在哪里?那应该是历经劫难时幼小心灵的觉醒和震动;是父亲“学点本领,做个好人”的临终嘱托;是求知路上的教育前辈给予的“一个大的宇宙”;是镇江中学的校训“一切为民族”为她树立的做人标杆,赋予她铸造师魂的基因。

  有人说,于教师应该用生命来教,用生命来表达。是的,阅读《岁月如歌》,我们感到于老师是用责任在唱歌,她深深地认识到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文更要育人;是用行动在唱歌,她三次备课,两次反思,几乎每堂课都有人听,有*2000节公开课的教学实践;是用爱心在唱歌,于老师把逃学两年的学生带到家中,与他一起上学一起玩耍,用爱感染教育孩子,树立孩子的信心;更是用生命在唱歌,在儿子患败血症期间,当时于老师思想斗争很厉害,儿子这边舍不得,要照顾,学生那边是关键时刻,耽搁不起,最终她还是咬咬牙去学校上课。

  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于老师在用生命歌唱的同时,又获得了心灵刻度的提升和灵魂精神的升华。用生命歌唱,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立足于母语教育、文化传承和民族复兴的崇高的教育境界;用生命歌唱,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人文的教育情怀;用生命歌唱,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当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不懈的教育追求。

  这就是生命不息,行走不止。我曾经在《行走的力量》一文中写下自己的感受:支持她的是对生的希望,是对生命价值的思索,是对教育的博大情怀,是对民族对国家的深厚情感,正是拥有这样坚强的信念,才让她前行的脚步如此坚实。正如谭轶斌老师在《岁月如歌》启示录中曾经写下的:“在信仰的星空下奋力前行”。(2010年5月14日《*教师报》)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师工作是万里长跑,不是百米冲刺,教师应该有精神追求,否则难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难以有永不枯竭的动力。

  生命如歌,不在乎如何吟唱,只在乎是否曾经唱过。

  人生就像是一首歌,而我们就是这首歌的作曲作词者。我们掌控着旋律的快慢节奏,我们掌控着歌词的婉约与豪放,我们还可以掌控整首歌曲的低潮和高潮。生为人师,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够在传道授业中谱写出自己的生命之歌!

  尽管于老师达到一定的高度,成为当今上海市课程改革的一面旗帜,但对于教师成长,她常说的一句话是“今日的教师是最难做的。”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诱惑都可以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绊脚石,但生命的意义在于接受磨练,在于传承精神,在于薪火相传!

  每个学生的生命都是可贵的,每个教师的生命和智慧也是可贵的,教师要唱响生命之歌需要有大胸怀大气度,有大胸怀大气度才会有大力量,教育是“水磨”的功夫,不能急功*利,不可心浮气躁;需要向学生学*,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一本一本认真读,一点一点学*,可以懂得师爱的真谛,品尝到亦师亦友的乐趣;需要有“一登一陟一回顾”的反思精神,不断照镜子,洗涤自己的灵魂,不断寻找自己的不足,实现人格的完善。

  一直很喜欢于老师的一句话:“让生命与使命同行”。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要学*和践行这一精神,相当不易。我们面临种种困境,功利化的教育思潮盛行,“三俗”(庸俗、低俗、媚俗)文化娱乐大众,教育发展距离人民需求越来越远。作为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教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在《岁月如歌》中,我看了《荔枝蜜》课例,写了《语文:辩*丑》一文,文中写道:“在文化的百花园里,有鲜花也有杂草,语文教师要有文化的眼光,要有品格的坚守,不仅能够分辨发现杂草,轻轻锄去,还能够在荒草地种植鲜花,呵护鲜花,真正做一位锄草种花的人。”(《语文学*》2010年第9期)

  作为一名教研员,我更懂得自己肩负的重任。为了在研训工作岗位中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我应该做到:一是自身素质发展和促进教师发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自身素质不高,谈何给基层教师以指导?自己心中没有阳光,谈何播洒阳光?二是“研训在课内,功夫在课外”,教研员的生命之根在基层,在课堂,但要提高研训质量必须利用“八小时之外”的时间整理听课资料,总结教学经验,辐射全区教育教学;三是“生命在于奉献,奉献成就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积极探索,奋勇前行,不断奉献,使教研员生命与基层教师生命共同成长。

  教育是一条长河,生命是一曲乐章。波涛不止,乐曲不歇。我们应该用爱、用真诚、用奋斗、用创造谱写一曲嘹亮而悠长、神圣而华美的动人旋律!

  在院庆五十周年的日子里,我祈望和更多的进修人一起唱响松江教育的生命之歌!

《岁月如歌》的读后感4

  随着《岁月如歌》一页页地翻开,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于漪老师正一步步走入我的心灵,其高尚的人格、严谨的学风、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学生满腔的热情在我的心中一次次掀起了涟漪,而整本书中我最受到震撼的就是朴素的四个字“胸中有书”,因为这恰恰是我过去教学工作中的困扰之处。

  从事教学工作也多年了,自认为还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读教材的,但总感觉少了一块。备课时着重研究每一课内容,但对整个初中教学体系却没有认真思考,这样不可避免会出现“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局面,而于漪老师认为,对语文教学必须有整体的柜架结构,要考虑中学阶段的“序”,初中达到怎样的目的要求,高中达到怎样的目的要求,一定的年龄完成一定的学*任务,含糊不得,这样思考问题的立主点高了,才能高瞻远瞩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读到这里我豁然开朗,原来过去我是缺乏对一门学科的整体把握,政治课作为一门显性的德育课程,其教学目标在于通过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拥有健康人格,培养其高尚的情操,根据这个总的教学目标,每一阶段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制定不同的学*要求,形成一个序列,循序渐进。例如,六年级侧重于在家庭和学校生活学会如何与师生、亲人相处,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七年级学会尊重生命,正确认识自己;八年级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九年级则通过国情、责任心和成才落实民族精神的教育。这些阶段目的要求,通过每年每学期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来实现。

  其次,胸中有书不仅仅是钻研教材,更需要读些理论,读些文史哲理经典,作为教师要有拼命汲取的素质和本质,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直至微量元素,只有自己知识富有,言传身教,才能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当读到于漪老师谈到诗中用词描绘色彩的多种方法时,从古诗的例举到现代钱钟书的评论,正是这种深远的文化底蕴才使于漪老师深深地粘住了学生,这也是我有时上课觉得有些知识觉得不能说透的原因所在,*时缺乏深厚积累,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读到这里,也真正体会到了导师王老师冒着酷暑多次到书城为我们选购好书的良苦用心了。

  《岁月如歌》的扉页上写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与其说这是于老师对自己教育生涯的注解,不如说这是对我们教学后辈的激励。我要做的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探索。

《岁月如歌》的读后感5

  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位学术造诣、教学成效、待人之道都有口皆碑的老师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她曾是我就读的师范的校长,比较起那个时候,这位教育前辈的形象却在现在愈渐清晰。

  于漪老师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迈入语文教学的殿堂,成为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但她并不满足,在教学语言的能力上又下起了功夫。她提高认识,使教学语言有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有文化的含量,教课时让学生置身语言美的环境中。不仅如此,还要力求课堂语言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说话节奏和谐,抑扬顿挫,创造课堂气氛,牵动学生思绪,叩击学生心弦。更值得敬重的是她在实际行动上所下的苦功夫。从苏联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言中,于漪老师获得了深刻的启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启示难道不是我们教师的警示语吗?

  我们*时在教学中,较为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完成教学的任务。而在教学语言常是不经锤炼的,而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语言技巧又是一个好老师所必去具备的。于漪老师在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质量上,追求着完美。她用“以死求活”的方法,用教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口头语言。她写下上课的每一句话,自己修改,背下来,再口语化。每天都要将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每堂课心中都很踏实,丝毫无漂浮感。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自己的语言工程。我自己在教学中的这方面也时常有窘迫感,真是有些汗颜呀!

  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于漪老师最感人的是她对事业的真诚。因为,唯有真诚,才能通身洁白、光明。我们应该学*于漪老师的为人之道。于漪老师用蜡烛比拟自己,不过,她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她说,一支蜡烛,通体透亮,既照亮别人,也实现了自身的人生理想。我们每一位教师也应首先树立崇高的信念。这样才能够抵抗诱惑,安贫乐道,在三尺讲台上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光和热。

  教育之道,即教育思想。于漪老师用四个字做了概括,即“教文育人”通过“教文”达到“育人”这一根本目的。我的理解是不能为了上课而讲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教育事业是*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教师应是学生的榜样。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不为物质所累,保持心境的纯正与安宁,抗诱惑、拒腐蚀,守护社会正义,守护社会道德,守护历史使命,守护教育者的尊严,为培育学生成长、**、成才作出无私的奉献,才是教师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

《岁月如歌》的读后感6

  收到学校的赠书是在九月,匆匆忙忙里,三个月的日子也就这么流淌而去。如果这时候惊心时光的飞逝,想起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那我的便是“触目惊心”了吧!阅读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断断续续地延绵了三个月,在灯下打这篇读后感时,回想书中的情景,依旧热血沸腾,世间竟有如此至真至纯之人,活得那么自我,那么纯粹,用一片热爱浇灌三尺讲台,以一片赤诚教书育人,于漪,真不愧“经过英雄”也!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日寇铁骑踏中华,家中父老多病痛,这便是于漪老师的童年生活环境。大环境下的恐怖,家中的贫穷,都没有击倒作为长女的于漪老师,她说,“奋斗才能生存”,于是她告别母亲去苏州求学。战乱纷飞的年代,都德《最后一课》的小弗朗士深深打动了年幼的于漪,炮火击毁了美好的童年,却留下了“一切为民族”的心灵震撼,这不仅是于漪老师进入镇江中学时所学到的校训,更是铸造师魂的基因,她说:“这五个大字掷地有声,镌刻我心。”是啊,不管生活的炮火有多猛,对教书育人的热爱与执着,于漪老师的赤诚如滔滔江水,哪管你“东西南北风”,我自笑傲“千磨万击还坚劲”!

  春风十里,不如有你

  于漪老师在书中说:“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之于于漪老师,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朋友,亦是老师。不论是奋力救火的班长小郑,还是郑重地说出“我当老师,就一直想到要爱学生”的小肖,于老师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看到了闪光点,她说:“我也是学生”,孩子们的身上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求知欲都让于漪老师感动并从中汲取力量进行学*。我想,这也是我们青年教师需要学*的地方吧,学会与孩子们相处,不仅仅看到他们的“美丽”,还要学*这份珍贵,“春风十里,不如有你”,亦师亦友,我们共进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浮士德说:“要有那么一刹那,对我说:‘停住吧,你是多么美好!’那时也就敲响了我的丧钟。”于漪老师的教育梦是虔诚的,她谦虚地向身边的每个人学*,“带着虚心求教的愿望,处处都是学*的广阔天地。越学越知不足,越学越有内驱动力”,正是这样的谦虚,于漪老师的一生是不断探寻自我的一生。她淡泊名利,拒绝名人之累,她不愿谈自己的荣誉,始终像一个普通老百姓那样生活,住着老式的公寓,菜炒得很好吃。但她是知识的富有者,正如她曾说:“我当了一辈子的教师,教了一辈子的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一名永不自我满足的教师,何尝教不出好学生?

  于漪老师在书的封面上这样写道:“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教育情怀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敬佩与学*的,成为一个“不知足”的教师吧,我的脑海里回荡着这样的呢喃,如歌的岁月早已走向来时的路,那么,让我们向前走吧,活得纯粹,活得真诚,向前走啊,向前走!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6)

——《岁月如溪》读后感(精选5篇)

  《岁月如溪》读后感 1

  他,勤奋好学,兴趣广泛,是同学们的楷模和榜样;他,为人正直,胸怀大志,是个爱国的热血青年。他就是青少年时期朱开轩同志。

  一翻开《岁月如溪——青少年时期的朱开轩》墨绿色的封面,我就被它优美生动的文字所吸引,一位旧时代的品学兼优的少年跃然纸上,呈现在了我的眼前。朱开轩同志原担任国家教委主任,对我们金山人来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一位心系故乡心怀感恩的“海内游子”,他可圈可点的光荣事迹值得我们骄傲自豪。读着他青少年时期的故事,我感到十分的亲切,也有了很深的感触。

  在书中,我看到了勤勉认真的朱开轩。他对学*感到了浓厚的兴趣,尽管父亲离世,母亲没有时时管紧他读书,但他十分自觉,听从先生的教导:聪明离不开勤奋和认真。所以,他成绩出类拔萃,门门功课名列前茅。

  我也看到了做事认真、执着、负责的朱开轩。他的身上总有一股韧劲和钻劲,做什么事都脚踏实地忍得住气,从没有见过他急于求成、半途而废的。在班级中,他是班长;在学校里,他是值星长,带领各部门各司其职,使得全校学生守纪律、守秩序已蔚然;此外,他还是学校小卖部的负责人,每天很早上学,只为了到小卖部看看缺些什么,放学后又去看看小卖部的门窗有没有管好,就连刮风下雨打雷时,他也要跑去小卖部检查。

  我还看到了耿直善良,勇敢而富有爱心的'朱开轩。当一个家境*寒的低年级孩子因偷花父亲的钱而被怒气之下的父亲扔进河里时,那时仅仅五年级的朱开轩推开那个中年男子,跳下河把小孩子救了上来。读到这里,我不禁想与书中的那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黄世英一起,为他见义勇为的行为大声叫好。社会上有许多令人寒心的如西宁小苏丽事件、“小悦悦”事件等等,更反映出了朱开轩的勇敢和正义的这种良好品质。

  书读至此处,我心中对朱开轩同志的尊敬与敬佩油然而生,他的这些许许多多的品质都是值得我们这些后辈学*的。在这里,我们也有必要反省一下。朱开轩的童年是不美好的,八岁时父亲就永远地离去了,生活十分艰苦,再加上后来的抗日战争,几经辗转,才来到了山阳小学。而我们现在的学*条件和经济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却不珍惜时光,好好学*,都是些“小皇子”、“小公主”,既没有力气吃苦,也没有性子耐劳。但我们一定要改正这些缺点,向朱开轩同志学*,争做“四好少年”,为自己争得荣耀,为建设祖国出一份力,加油!

  《岁月如溪》读后感 2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风云突变,国家蒙难,民族遭殃,朱开轩就在这时出生了,他不俱困难,似一只凤凰,用力拍打着翅膀,即将飞向遥远的天边!

  朱开轩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在他刚刚少年时,父母和弟弟就永远地和他告别了。这是多么不幸的啊!但是只有被火烧过才能出现凤凰,是的,他并没有因苦风凄雨而停住他前进的脚步。他强人之处就在于他会把不幸化成动力,是他一步一步向成功搏击。尽管每一步都是那么包含心酸,但是每一步都是印深深,因为他知道,上学是来之不易的。所以,从小艰难跋涉走过来的他比别人更坚强,努力。在学*上,他积极提问,勇于探索,总要把知识点弄懂为止才罢休。在品德上,他品行端正,尊敬老师,关心同学,乐于助人。他憧憬着祖国美好的未来。这就是他,朱开轩,一只已经蜕变过正要展翅翱翔的凤凰。

  朱开轩是我你们的榜样。虽然现在没有战争,每一个人都能上学,但我们也要珍惜身边的一切,这一切都是美好的。或许,有一天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了,你才会恨自己,恨自己的无知。所以,我们要努力学*,我们现在条件好了,为什么朱开轩能而我们不能呢?同样,我们不能因为一点小磨难就丧气,想想朱开轩,再看看你自己,你就会不禁感叹道:“啊!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让我们克服困难,转危为安,将永恒的信念一直传递下到灿烂的明天。

  读完《岁月如溪》在轻轻地将它合上,岁月就想一条小溪,很快就流完了。所以,我要努力学*,让它淌过之地到处是生机勃勃。我也可以让这条消息永无止境,因为,当每时每刻都精彩时,就要去细细品味,回味无穷,让精彩蔓延到天外。这一切的开始就是现在,只有我坚定不移地向美好前进,就算这路上有熊熊烈火,让它烧我吧,让我蜕变成一只凤凰飞翔吧!

  朱开轩,你永远在我们的心中,只要有你,我们就有信念,向上吧!和我一样的少年们!

  《岁月如溪》读后感 3

  翻开浅绿色的《岁月如溪,青少年时期的朱开轩》,细细品读,我认识了一个生活简朴、严于律己、作风清廉的少年朱开轩,更让我深深感悟到了他永不放弃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学*风貌。

  在那美丽的滨海老镇山阳的一个普通的村落(大兴村),朱开轩就出生在那里。小时候的朱开轩乖巧懂事、生活快乐。他是长子,所以父母对他管教甚严,特别是他的读书*字。朱开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快乐地成长着。

  但是快乐的时光往往很短暂。20世纪30年代风云突变,朱开轩的人生命运也随之变得凄惨:弟弟溺水而亡;父亲抱病而去,母亲也随之去世。屋漏偏遭连夜雨,一场大火把房子他家的房子也烧毁了,吃的、用的付之一炬。家中只剩下他和他妹妹两个人,好在姨妈接济才勉强挺了过来。

  每当读到这里,我心里就十分悲伤。朱开轩这么小就没有了父母。再看看我自己,家中有宽敞的房子,还有自己的属于自己的小房间;有慈祥善良的爸爸妈妈,衣食无忧……但即便是这样,我有时候还不满足。现在想想,我的`成长环境是多么优越,应该好好珍惜才对。

  朱开轩在姨妈地抚养下,更加发奋地读书。于是,“好好学*”四个铮铮大字就深深地刻在他的心中。

  带着这四个字,他来到了山阳小学。初出茅庐的他,在学校里刻苦好学、博览群书,他获得了小伙伴的追捧和教书先生的信任。他上课目光紧盯着老师,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课堂是他的快乐天地。遇到难题,他拼了命也要搞懂为止,不会轻易地放弃。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执著精神。

  再看看我自己,我真的很羞愧。做作业时心不在焉,脑海还不时闪过动画片的情景;遇到比较难的题目,不会深入钻研,就只知道问当教师的爸爸妈妈。现在想想,我真应该好好地向他学*。

  朱开轩,这位普通而高大的山阳人,有着精益求精、百折不挠、刻苦钻研的伟大精神,他是我和所有莘莘学子的楷模,学*的典范。

  每每捧读《岁月如溪,青少年时期的朱开轩》,就恰似一股清泉流过心间……

  《岁月如溪》读后感 4

  又一次合上这本绿色的书籍,好不容易*静下波荡起伏的心情,虽然已经是第3遍读这本书了。但我每次读完后的感受都有所不同,百感交集的心情又一次在我心头回味。

  朱开轩,一位像溪水般清澈的人。虽然没有十分强大的能力,但他却用一颗善良的心,一颗助人为乐的心,温暖了他身边的每一个人,感动了所有的读者。

  他是富裕人家的儿子,但他却一点也没有富裕人家的娇纵傲气,相反,却有着一身的正义与善良。但在我们的社会上,到处都是比家境,比父母的人,以大欺小的事例处处可见。这强烈的对比真是让人心寒,为什么我们会失去像朱开轩一样的童真与善良呢?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像朱开轩的能力,而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况所满足,不去拼搏,不去争取。要知道,没有汗水的泥土是不会培育出成功之花的,没有努力的钥匙是开启不了胜利之门的。

  另外,它还有着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的好品质。在那个1944年的秋天,在那条学校旁的小河,那个稚气未脱的5年级小学生,不顾自己的安危,毫无顾忌的跳了进去。终于,男孩得救了。这段文字温暖了我,感动了我。然而,这个社会上还有多少这样的人呢?还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这样呢?前段时间,人们热议的“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让我十分寒心,在那件事发生后的几天里,就又发生了“老人摔倒没人扶导致脑溢血身亡”。这世界怎么了,难道时代越发展,人类的思想就越落后吗?

  同学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请从现在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还自己一个纯真的少年时代,还社会一个美好的明天。

  《岁月如溪》读后感 5

  《岁月如溪》这本读物,让我们看到了朱开轩爷爷青少年时期的照人光彩。他在小学认真读书,成绩出类拔萃,全校有名,但他并不自满,谦虚好学,找出不是,鞭策自己。青少年时期的他胸怀祖国,志向高远,他在中学和大学里始终如一,学好知识,学会真本领报效国家,而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毅然投笔,穿上军装,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

  20世纪30年代后期风云突变,国家蒙难,民族遭殃,朱开轩爷爷在战乱中出生,步入少年,双亲故世,家道中落,悲苦的生命使他备受磨难。然而,少年朱开轩没有在苦风凄雨中步履踉跄,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和勇气直面生活,迎着风雨,执着追求,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艰难跋涉,虽然每一步都饱含辛酸,却又足印深深步步扎实。从抗战胜利到全国**,他或是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厉,受到了深刻教育,思想觉悟不断提高,热爱***和憧憬新中国的美好未来,坚定不移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在他的身上有一股韧劲与钻劲,无论做什么都是脚踏实地,从来不会急于求成或草率、马虎、半途而废。在学*上,他一股子热情,不把事情做好就不会罢手。这就是朱开轩。读了这本书,我感触很深。我认为他像一条潺潺的小溪,干净透彻,有一颗善良的透明的心。在一个瘦弱的小孩子掉进河里拼命挣扎,生死垂危,眼看小孩子快要淹死,尽管着急却又无可奈何,因为———似他父亲的中年男子铁青了脸,不让别人去救。而朱开轩是多么了不起,跳下河救了那个孩子,要不是他,小孩子的生命就白白地丢了。可想到这,我的心中有些伤感。朱开轩是一个善良正义的人啊!而如今,像他那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有句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大家都熟悉。可为什么如今这个“善”却少之又少呢?我想人们的心都被尘埃给遮了起来,大到对路边那个绝望无助的小女孩不闻不问,小到对人冷漠与世隔绝。

  同时,我们也要学*朱开轩爷爷认真学*的精神。朱开轩爷爷的青少年时期,真的给予我们的很多很多,他是中小学生的杰出代表和成长典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让我产生深远影响,鼓舞和激励着我奋发学*,茁壮成长。

  春风悄悄去,夏雨滂沱下,秋天匆匆走过,又见冬日雪花飘飘。岁月的车轮辗过四季,辙印里留下了朱开轩爷爷求花的履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