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3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岁月如歌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1

  曾经多次观看有关介绍于漪老师的录象,也曾亲自聆听过于老师的报告,今天,手捧《岁月如歌》一书,更如同于老师就在对面,娓娓道来,一清如水。书中于老师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我们青年教师、为教育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于老师坎坷一生,研修一生,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生。一路上,她“坚信经历汗水才出能力,有无运气亦当自强。”在于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她以对祖国、对人民、对学生的无限的爱,以她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毅力,以她无私的奉献和人格魅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很多荣誉,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于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使我感触很深。她一辈子与语文结缘,终于解开“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于漪老师的课堂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变化多姿,灵活多样,从来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于老师被称为“没有固定模式的特级教师”。这种独具特色的、没有固定模式的个人教学风格,可称之为“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基于对语言教学多功能的认识,组成了一种立体化的课堂结构。因此,这“无恒”,就是“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起来,常取启发式、学导式、自学式、三主式等有效模式之长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于老师创立了“点、线、面、体”教文育人立体教学体系,“点”即课文,每课必精心设计;“线”即文体,即成序列又统筹兼顾;“面”即全局,对目的、任务、内容、训练作总的科学安排;“体”即文章的文与道,情与理、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彼此交融,熔于一炉。

  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观的核心就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的主人,相信他们有巨大的学*潜能,相信他们有无限的创新能力。几十年来,于老师一直恪守这种信念,一直用这样的信念鞭策自己,教育学生,所以她的语文教学才能取得令大家信服的成就。

  于老师对育人有一个全面、具体的认识,她把育人的标准定位在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和德才兼备的要求上。她善于正确处理育人和教语文的辩证关系。她认为,如果离开了对人的培养,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于老师主张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要使学生具有美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美学、文化的素养。正是在这种育人思想的指导下,于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培养出了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于老师身上,我们可以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于老师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时代的活水,靠的是两把利刀即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她教导我们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和丰富的智力生活,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要不断学*,要学而不厌。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于老师那种好学不倦的精神。

  她以有限的业余时间,在人类知识长河中涉猎之广,简直令人吃惊。她以一个非语文专业出身的大学生,转行教历史再转教语文,学科的差异让她感到自己专业知识的缺乏,继而像海绵吸水、像磁石吸铁,如饥似渴地探索和开发知识的宝藏。她以亲身体验告诉我们“读书乐无穷”,告诉我们“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用她“一辈子学做老师”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深刻道理。

  于老师还告诫我们“只有对学生真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作为老师,要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备课时要充分备学生,让“教”在学生身上起作用。于老师说“要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走进孩子生活的世界、心灵的世界、知识的世界,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多进行心理角色的置换。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淘气的,有性格倔强的,有个性内向的,每一个孩子就象一个大问号,要尊重每位孩子的与众不同,教师就要善于去观察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态度尤其令我钦佩。她在语文教学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她以火一般的热情,以勇往直前的气魄,以过人的智慧和胆识,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出一条有理论深度,有完整体系,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她被评为上海市的特级教师,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当之无愧的。然而在荣誉面前,她不但没有陶醉,反而更加虚心了。她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机遇,归结为组织的培养和信任。于老师在自己成为特级教师后,下了这样的决心:“一切从零开始,边干边学,边学边干,追求卓越,努力缩短”实“与”名“的距离,向名副其实的目标奋然前行,不辜负组织的培养,不辜负学生、家长、社会的期望。”

  掩卷沉思,实为身边有这样的榜样而庆幸。作为教师,我才刚刚成熟,今后的路任重而道远。我将永远以于漪老师为榜样,铭记于老师“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的教诲,学*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作风,用好于老师所说的“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这两把利刃,向着心中的理想而奋发前行。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2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作者:一片绿叶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3

  从朋友处借到《岁月如歌》一书,我就爱不释手。封面上辽阔无比的蓝天白云,象征着于老师的心胸与学识;于老师神采奕奕,仰望天空,双眸充盈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书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这不仅因为书中积淀着她作为一名语文教育专家的丰厚经验,汇集了四方人士对她为人为学的高度评价,更是因为它贮满了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对语文教学特别是对她的无数学生深深的爱。

  因为朋友是个爱书如命的人,破例借给我一本书,我自然不敢拖太久,我很快就抓紧时间读完《岁月如歌》。把书还给她后,我沉浸在于老师的教学世界中,回味于老师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以火一般炽热的真情,叙述了她七十多年的艰辛与奋斗、伤痕与欢乐、追求与收获,给了我巨大的心灵震撼。在我眼中,《岁月如歌》是一本大书,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很多很多。

  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于漪老师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拼命向前的精神。她的一生,经历了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但她都闯过来、挺过来了。于老师少年时代,国难、家难接踵而至:日寇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父亲带领一家人外出逃难;1944年夏,父亲又英年早逝,家里一下子就像天塌下来一般。母亲对五个子女说:“要活,就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吃苦。”于老师从小就懂得了“只有奋斗,才能生存;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孤儿寡母的命运”。奋斗成了于老师姐弟五人的生命线(后来,他们姐弟五人全部成了学者、教授)。

  我从这本书大中又读到了于漪老师充盈胸怀的无私大爱——对教育事业无偿的奉献,对学生深切的关怀,对青年、对后学者无比的真诚。于老师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期间,接了一个乱班,她硬是用感情与责任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上课;有学生患肺结核病,家庭十分困难,她挤出钱(因为当时于老师家里经济也十分拮据)买特药雷米封,让他服用,控制了病情;有一次下乡劳动,学生小蔡半夜突发高烧,于老师不顾自己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小蔡走十几里泥路送医院。这样动人的故事在于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吉有多少啊!于老师深情地说:“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我从这本大书中还读到了于漪老师一直跟随时代奋力前进,从未放慢思考的脚步,从未停歇执着的追求。《岁月如歌》确是一本大书。她的字字句句都是从于漪老师血管中喷涌出来的心中的歌,那么朴素、真诚,饱蘸感情,充满哲理。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1)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3篇)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1

  《岁月如歌》是著名的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献给2007年教师节的一份厚礼。翻开扉页,是于老师的手迹:“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于老师几十年教海生涯的真切体验。

  阅读的感觉真好,捧着《岁月如歌》,一页页往下读,我仿佛在倾听一位长者的独白,娓娓道来,时而激越,时而*缓,时而低语,感觉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随着“岁月如歌”这个生命故事长卷的逐层释放与展开,我不断地被触动,被震慑。如今的教育专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经历了那样的苦难:丧父之痛;病魔缠身,差一点夺走她的生命;“*”期间,她又遭到了怎样的欺辱……一桩桩、一件件都没有压垮这位倔强的女性。在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坚强,怎样叫师爱,什么是责任,她的“求知、求教、求真”之路,是追求理想之路,是探索语文教学之路,是寻求教育真谛之路。

  求知——明灯伴我过午夜

  于漪老师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于漪老师上了2000多节公开课,可自己却认为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虽然每次开课前都考虑周全,但每节都存有遗憾。我想,正是由于于漪老师谦虚好学、永不满足,才会有她那每节都有遗憾的说法。作为“非科班出身”的于漪“三年磨一剑”,常常是“明灯伴我过午夜”。这种付出,这种努力,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有一种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在鼓舞着她。从教至今,于漪老师就是这样边教边学走过来的。“如果学而思,学一点,消化一点,即使时间零碎,日积月累,真才实学也必大有增进。”于漪老师还告诉我们:重要的理论反复学,紧扣一点深入学,拓开视野广泛学。“人非生而知之者”,没有谁天生就可以做教师,于漪老师都在“一辈子学做教师”。读到这儿,敬仰之心荡然升起。

  求教——梦里寻它千百回

  于漪老师一生与语文结缘,终于破解“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只能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得来,在优秀范文的阅读中感悟、品味、思考、理解,随着所感、所悟、所得的潜移默化所生成,并具有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品格以及具有自己个性的语文能力。因此,大量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潜移默化是语文能力生成的基本规律。”

  “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于老师一开始就认定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底子,为此,她首先自学高中语文教学涉及的各种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并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为标杆,迅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于老师积极向实践、向同行和学生学*,用10小时、20小时准备一堂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备30多个小时,反复钻研数十篇、上百篇教材,用规范的语言写成教案,把课上要讲的每句话背下来,再脱开教案讲课,课后写教学后记;再次结合自修语文的深切体验,关注当时语文教育思想的论争,留意教学改革的动向,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

  于老师说““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眼神、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我常顿然有所悟:这就是语文!”如此地下功夫研究教学,如此的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原来特级教师是这样“炼”成的。

  求真——一辈子学做教师

  无需我在此唠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书中的一些话吧:“做人有基本准则,贪欲最为可怕,吞噬人性,如果人德都没有,还谈什么师德?

  《苏武牧羊》“这首歌不断在我胸中激荡,构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常为书中的故事激动不已,那种对祖国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执著、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常萦我脑际,有时难以入睡。”

  “当时我执著地想:在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学生只有一个青春,不能耽误,希望他们早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教育事业真正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

  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让我读过之后久久不能释怀。

  “……儿子患败血症,天天高烧,嘴唇都发焦,头上用冰袋冰着。……一天半夜,医生找我们谈话,说明病的严重性和药效的甚微……我哭了,谁没有亲子之爱?恳求医生救救孩子的命。那时,我正好教高三毕业班,复*十分紧张。孩子多次病危,我陪下半夜,早晨走时,孩子总哭着不让我离开……说老实话,当时思想斗争很厉害,儿子这边舍不得,要照顾,学生那边是关键时刻,耽误不起。咬咬牙还是去学校上课。我不是医生,不会治病,可我是教师,关键时刻不能离岗。此时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它虽无血缘关系,但它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培养他们成长。”

  面临选择,于漪老师是怎样的一种痛苦与愧疚,舍小我而就大我,如此的情怀只有一个字——真!

  岁月曾经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她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

  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2

  *期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可以说是醍醐灌顶,感触颇多。书中详细记载了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数十年教育生涯的酸甜苦辣,这既是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从教经历,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不断成长的教育思考。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于漪老师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一句话。“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这句话真的是深深地触动到了我,它不仅体现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也传达于老师对我们这些新老师的殷切期盼。这也是我们这些刚刚步入讲台的年轻教师所要理解、领悟并且要付诸行动的。

  于老师认为: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也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

  这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我们常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没有宽广的知识面,那么他一定是脆弱的,于老师在说这段话的时候应该是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上的,但我想这句话也适用于任何学科。

  作为一名新的美术老师,当我读到这段话时,彷佛被人在后背上狠狠的鞭打了一下,我不禁扪心自问: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基本功到底如何?美术学科不同于文化课,我们的专业划分的特别多,从大的方面可以笼统的分为美术技能和美术理论。美术技能里包括了国画、油画、水粉、素描、速写、剪纸、雕塑、纤维、还有各类设计等等,而美术理论当中包含了各类美术形式的发展史,艺术学的概论以及各类美术学界最新的论文理论研究成果等。这其中随便一项都需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去练*,想要在我们大学这匆匆几年的时间里将这些繁多的美术种类一一吃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常虽然都有接触,但说到底更多的是个皮毛。就像我的研究生导师说的那样,大学期间只是大范围粗浅的学*了一下,让我们了解整个美术学,之后需要你们花费一生的时间不断地去练*,不断地去精进。

  我想,我们有一生的时间去修炼自己,但学生在我们的手中学*只有短短的几年,对于我们而言,他们或许只是我们漫长从教生涯中的一两届,我们没有教好,还有其他,可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就是他们的全部。

  作为新老师,今年我被安排了教一年级的七个班,说实话,我一直是战战兢兢的,很多人或许会觉得一年级的美术课程内容很浅显,很容易。但我觉得不是这样,我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是这350位孩子进入小学的第一位美术老师,孩子们对美术认知的起点或许就是从我开始的`,多年以后,当他们想起美术这门学科的时候也许脑海里会浮现的就是我给他们上课的情景。在开学前的那几天,我脑补了各种教学的画面,努力地让自己*静,但当我真的站在讲台上的时候,第一次面对讲台下五十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时,说实话我的内心很震撼,他们安静地看着我,目光齐刷刷地投放在我的身上,那一刻,我觉得我的职业不同于社会上的任何一种职业,因为它有着无可代替的重大意义,我们承担着育人的责任。那一刻,我理解了享誉教育界的那句经典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我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图画本,我注意到孩子们都亲切地叫我”画画老师“而不是”美术老师“,我问他们是否知道这节课是什么课?他们答道:”美术课“,我问他们是否知道美术课和画画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家伙们都很疑惑的不出声了……

  我的第一节,我用自己简单的语言告诉了孩子们美术是什么,它不仅仅是画画。

  晚上放学后,我写了一篇自己的教学心得,我们总觉得美术技能很重要,但其实美术理论也应该每时每刻的得到关注并加以运用。我也在想,未来等我教高年级的时候,或者孩子们再大一点的时候,他们提出的问题我是否能回答?我是否能够做到在每一节美术课上都能让孩子们有所收获。我想这应该就是于漪老师要求我们不断地去学*,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的原因吧。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的确,教师责任大如天,但我们所传授的知识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学*也应该是永无止境,不断地探索下去。

  轻轻合上书本,体会于漪老师的心路历程,彷佛是在倾听于漪老师的谆谆教导,钦佩她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还能坚定信念;钦佩她在被疾病所累,仍执着于教育教学,身体力行;钦佩她面对困难时的坚定,面对荣誉时的淡然;钦佩她视每一个学生为自己的孩子,用爱感化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我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次的洗礼,无数次将自己设想在于漪老师当时的处境之中,然后询问自己我是否能做到?

  这样的想象,往往令我无地自容,同样为人师表,同样热爱教育事业,为何我达不到这样的一种境界,这样一种高度?我想,或许仅仅有热爱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还要有无私、执着与坚持不懈,这些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就像于老师在上海师范大学讲座上谈到的那样:”要把教学视为“精神成长的过程”,学做人师,首先要不断充盈自身的精神世界,讲台无论高低,思想必须要有高度,在教学相长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点点滴滴、汇聚往事悠悠,交织岁月如歌。于漪老师的人格与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肃然起敬。她那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永葆青春的热情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终身学*。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3

  《岁月如歌》是著名的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献给2007年教师节的一份厚礼。翻开扉页,是于老师的手迹:“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于老师几十年教海生涯的真切体验。

  阅读的感觉真好,捧着《岁月如歌》,一页页往下读,我仿佛在倾听一位长者的独白,娓娓道来,时而激越,时而*缓,时而低语,感觉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随着“岁月如歌”这个生命故事长卷的逐层释放与展开,我不断地被触动,被震慑。如今的教育专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经历了那样的苦难:丧父之痛;病魔缠身,差一点夺走她的生命;“*”期间,她又遭到了怎样的欺辱一桩桩、一件件都没有压垮这位倔强的女性。在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坚强,怎样叫师爱,什么是责任,她的“求知、求教、求真”之路,是追求理想之路,是探索语文教学之路,是寻求教育真谛之路。

  求知——明灯伴我过午夜

  于漪老师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于漪老师上了2000多节公开课,可自己却认为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虽然每次开课前都考虑周全,但每节都存有遗憾。我想,正是由于于漪老师谦虚好学、永不满足,才会有她那每节都有遗憾的说法。

  作为“非科班出身”的于漪“三年磨一剑”,常常是“明灯伴我过午夜”。这种付出,这种努力,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有一种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在鼓舞着她。从教至今,于漪老师就是这样边教边学走过来的。“如果学而思,学一点,消化一点,即使时间零碎,日积月累,真才实学也必大有增进。”于漪老师还告诉我们:重要的理论反复学,紧扣一点深入学,拓开视野广泛学。“人非生而知之者”,没有谁天生就可以做教师,于漪老师都在“一辈子学做教师”。读到这儿,敬仰之心荡然升起。

  求教——梦里寻它千百回

  于漪老师一生与语文结缘,终于解开“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只能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得来,在优秀范文的阅读中感悟、品味、思考、理解,随着所感、所悟、所得的潜移默化所生成,并具有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品格以及具有自己个性的'语文能力。因此,大量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潜移默化是语文能力生成的基本规律。”

  “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于老师一开始就认定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底子,为此,她首先自学高中语文教学涉及的各种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并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为标杆,迅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于老师积极向实践、向同行和学生学*,用10小时、20小时准备一堂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备30多个小时,反复钻研数十篇、上百篇教材,用规范的语言写成教案,把课上要讲的每句话背下来,再脱开教案讲课,课后写教学后记;再次结合自修语文的深切体验,关注当时语文教育思想的论争,留意教学改革的动向,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

  于老师说““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眼神、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我常顿然有所悟:这就是语文!”如此地下功夫研究教学,如此的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原来特级教师是这样“炼”成的。

  求真——一辈子学做教师

  无需我在此唠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书中的一些话吧:“做人有基本准则,贪欲最为可怕,吞噬人性,如果人德都没有,还谈什么师德?《苏武牧羊》“这首歌不断在我胸中激荡,构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常为书中的故事激动不已,那种对祖国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执著、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常萦我脑际,有时难以入睡。”

  “当时我执著地想:在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学生只有一个青春,不能耽误,希望他们早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教育事业真正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

  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让我读过之后久久不能释怀——“儿子患败血症,天天高烧,嘴唇都发焦,头上用冰袋冰着。一天半夜,医生找我们谈话,说明病的严重性和药效的甚微我哭了,谁没有亲子之爱?恳求医生救救孩子的命。那时,我正好教高三毕业班,复*十分紧张。孩子多次病危,我陪下半夜,早晨走时,孩子总哭着不让我离开说老实话,当时思想斗争很厉害,儿子这边舍不得,要照顾,学生那边是关键时刻,耽误不起。咬咬牙还是去学校上课。我不是医生,不会治病,可我是教师,关键时刻不能离岗。此时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它虽无血缘关系,但它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培养他们成长。”

  面临选择,于漪老师是怎样的一种痛苦与愧疚,舍小我而就大我,如此的情怀只有一个字——真!

  岁月曾经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她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

  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2)

——作文岁月如歌 (菁华3篇)

作文岁月如歌1

  岁月如同一首绵长的歌,它时而舒缓时而急促,时而柔和时而激昂地淌过我的耳边,萦绕在我身侧,一遍过后,再也无法按下回放键。岁月如同一首绵长的歌,它唱出了忧伤,奏出了欢乐,叹出了悲苦,我们这些聆听它的人,会跟着旋律轻轻啜泣,抑或是淡淡微笑起来。

  回想初中这三年的生活,我已经在青春的歌声中慢慢成长,逐渐由一个懵懂天真的孩童蜕变为一个冷静沉稳的少女。

  岁月如同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像山间清泉般冷冷作响,轻快婉转。耳机里清晰地播放着《无空之城》,略带忧伤的旋律唤起了我脑海中的回忆。我想起了和朋友在校园中追逐嬉戏,笑声洒满整个校园。在松树下谈天说地,看阳光被枝叶筛下一地碎金;在教室里奋笔疾书,体会解出难题的惊喜。每一个场景都仿佛敲出了一个音符,终于汇成了一首歌,轻快而婉转。

  岁月如同一首活泼的流行乐,像风中铃铛般呆叮叮脆响,清新流畅。还记得上课做小动作被老师老师点名提问,周围同学轻声告我答案,坐下后与她相视一笑,继而规规矩矩地端坐着,不敢再有分毫动作。好留恋。在这三年里,一千多日的喜怒哀乐,就这样匆匆走过,却留下了许多生动的细节,精彩的片段。其中,有年少的顽皮,有苦涩的失败,有茅塞顿开的感悟,也有数不清的艰辛泪水。记得*慕容有过这么一句话“青春是一本大仓促的书”,是啊,初中生活的每一天,都像一页页的书,一个个的音符,记录下我成长的辛酸与荣耀。

  岁月如同一首脱俗的民谣,像林中莺啼般啾啾争鸣,灵澈悠扬,我望向不远处的一方天空,碧蓝的天幕上沉淀着薄薄的云霭。猛然想起三年来苦心教导我的老师们,在他们的谆谆教诲下,我慢慢体味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喜悦,感觉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焦虑,磨砺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意志。犹记每每补课,老师都会风雨无阻的起来,从不迟到或早退。如今三年恍然而过,正如庄子所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岁月如歌,在这首青春之歌即将结束的时刻,我们也将挥手,就此别过。我们将向下一段更为美好的岁月奔去,迎接新的生活。

作文岁月如歌2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时间匆匆,就像流星划破天际。

  时间如那匆匆的流水,一去不复返。相聚犹在昨天,分别即在眼前。回首逝去的日子,数不清校园里留下了多少欢乐,多少美好的回忆,而今心头不免涌起缕缕惆怅。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如今经历的离别也数不胜数,不管内心有多么不舍,都不能打动我铁石心肠的行程

  三年的时光匆匆流去,我们即将告别,告别流过的眼泪,告别有过的开心,告别有过的辛酸,告别这美好的时光,告别校园,告别同学,致友,老师。校园是我们誓下梦想的地方,也是让我们一步步成长的地方。这里是我们梦想的起点,是我们迈出人生的一步。回忆校园是多么的不舍,一切的一切就要在最后的这一年里逝去。时间在计时,脚步在不停,回忆三年的一点一滴,是有多么的不舍呀!真是希望时光的脚步能慢一点,但是时光犹如那猎手,不给我们逃脱的机会。

  在这三年里,老师的目光,同学的笑声,鸟儿在外的打闹声。日落黄昏,同学们如那勤劳的小蜜蜂,默默的学*,背书。背书的声音一定是这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校园的一点一滴我都无法忘怀。这一幅一幅的景色是如此的美,在你静下心来慢慢的回忆,才发现这一幅画是如此的美。这让我们终究不能忘怀,以后的以后我们都不能忘怀,因为我们曾经在这里流过泪水,洒下过自己的汗水去灌溉过我们的未来。所以我们不会忘记。

  感谢校园,感谢校园让我遇见“你”,是“你”教我做人的基本道理,教我知识,教我走向社会的本领;是“你”陪我一起度过校园的美好生活。虽然我们即将分离,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你陪我走过的时光。感谢有“你”的陪伴,心中有说不完的话想对“你”说,就把这一些话留给泪水,留给艰辛吧!

  分别只是一瞬间的事,时间在紧张的倒计时。就把千言万语的祝福留在心里祈祷。十五岁,一个萌生希望的年华。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作文岁月如歌3

  辗转回首,流年已逝,一路走来,一路歌!

  ——题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三年初中生活转眼即逝,在这压力山大的驿站,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光华岁月,如梦如歌!

  刚升入初中的我完全不明白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多么的严格,这不,在这个学校刚学了两个星期就犯了错,刚吃了中午饭,还是照样回宿舍,可是再回宿舍的路上我和我的一个同学打了架。我们起初都和我们共同认识的一个朋友一齐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可是我突然听见他说:“他怎样长得这么矮。”我顿时变得火冒三丈,到了楼梯上我打了他的头一下可我觉得还不解气就又回到来扇了他两巴掌,他开始哇哇的哭,此时的我根本不管他的感受,然后我就回到宿舍了。不一会他就和教师一齐来找我了,就在这时我才明白我做的这件事是多么的愚蠢,可是已经晚了,我也哭了,我数学教师来告诉我让我向他道歉这件事就能够过去了,于是我向他道歉他也理解了。自此之后我们也变成了好朋友,这真是“不打不相识啊!”自此我也就很少犯错了!似水的流年,无悔往事尽没;如歌的岁月,旋律跌宕起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再过不久我们这个大的班团体就要各奔东西了,所以更要珍惜眼前的友谊。我们这个班团体是不可战胜的,我们一齐创造了不朽的业绩,这都是我们这些孩子和教师艰苦奋斗的结果。再过不久,我们这个团体将永远成为回忆,成为我们永远的记忆,永远埋在心底,永远不会忘却的记忆!如梦的过往,记忆犹新;如歌的岁月,旋律宛转悠扬!

  我们就要毕业了,我们的未来会怎样样呢多么期望你能听见,多么盼望你能发现,我的未来你是否在等我为了见到你,我必须会更加努力的!同学们必须要像毕业歌里唱的那样:“我们今日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要明白我们的未来不是梦,让我们唱起充满未知的歌谣吧!

  不要说祝福,不要说再见,最好是沉默——把梦留给夜,把泪留给海,把期望留给未来。

  如水的流年,如歌的岁月,流年是一股潺潺的细流,岁月是一曲磅礴的歌谣!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3)

——岁月如歌 (菁华5篇)

岁月如歌1

  骄阳似火,岁月如歌,时间过得从来都不缓慢。而生活一直都像是一首抒情的歌,缓慢而有节奏,我们曾经在三年的一个烈日下相聚,如今,也要要相似的日子里分离。潮落潮涨,岁月匆匆,光阴在度过,时间就像一首歌。

  清风袭来,春暖花开

  青葱岁月,我们相聚在初中生活。暖日洋洋,有喜有悲。初相识时,我们谁也不熟悉,可是我们都很热情,伴随着一阵阵的清风,我们笑脸洋溢。伴随着一阵阵花香,我们欢聚在教室,倘佯在操场。

  花落花开,又过一时

  回首往事,以前的.种种还能清晰的出现在脑海。我还记得初一时的我们会因不写作业而挨罚,会因上课闹玩而挨批评。我还记得那一年我们因犯错误而被打手板,本夹都被打碎了好几个,却并为此而生气。现在想来,这事都不知道过去多久了。虽然还很清晰,却已经久远了。时光流逝,匆匆的三年就要过去了。

  燕来燕去,从此无踪

  时钟不停的在转动,一转眼,三年的时光就这么的过去了。可我们就像燕子一样,在这相聚,时节一到,又要在这里分离。就这样的分开了,在即将开始的中考那一刻。各奔东西,从此无踪无迹。

  我们都会记得,如此难忘的岁月,我们都会记得我们曾一起唱过的一首歌――岁月。

岁月如歌2

  岁月就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分支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在这终点的尽头却是一种难舍的分离。

  题记

  我们从不同的城市汇聚到了一起,又重新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相遇,从相识到相知,最后成了熟悉的人甚至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们同窗三年,共同走过了多少个风风雨雨的日子,共同度过了多少个欢声笑语的时刻。然而,三年的初中生活轻轻的来了,却又这样匆匆的走了。

  但唯一有一样东西依然环绕在我们身边朋友之间”情比金坚”的友情。

  著名的文学家培根说”友谊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份快乐;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那么,你将失去一半的忧愁。”而我认为友情是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两情依依,友情是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的无边牵挂,友情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相互信任。

  罗曼。罗兰曾经这样说过”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们彼此交换着生命。”而我却是这样认为的:朋友是你失意时无言安抚你的人,是你高兴时与你分享的人,更是你骄傲时提醒你的人,是你自卑时鼓励你的人朋友如醇酒,味浓而易醉;朋友如花香,淡雅而芬芳。朋友就如夏天的树荫,为你送来清凉;朋友如冬天的暖茶,为你驱走严寒;朋友更如人生的风景,为你照亮前行的旅程。朋友之间相互关怀,相互照亮缺一不可。

  人生的旅途中充满了凄凉,孤苦,如果没有朋友的人将是生活在黑暗的人;没有朋友的人,将会成为真正的孤儿。

  同学们,正如古人所说:”千金易得,知己一人难求”,朋友之间的友谊是来之不易的,请倍加珍惜!

岁月如歌3

  时间飞逝,白驹过隙。我们已经从当初懵懵懂懂的孩童成长为如今懂事的少男少女了。刚出小学校门的那一刹那,真的真的好想哭。那首<送别>还依稀在我的耳畔响起,毕业时那些爱哭的女生和那些故作倔强的男孩,依稀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不知不觉,眼眶红了。

  可如今又要分别了,刚相处好的三年友谊又要被毕业那狂潮给冲垮了。三年里我收获了很多,有他们对我的鼓励,还有我终于明白了父母的不易。我坐在这偌大的教室里,想做些什么又不知道做什么,真纠结啊!彷徨间好像又回到了三年前,一样的场景,一样的离别,还有一样的泪。只是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罢了。

  留不住的时光啊把我们分离,请把我的情意留在你们的心里。白云悠悠飞暮渡,我会时刻托它问候你。现在我正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我还想在踏一*室的楼梯,还想再摸一把老师的桌椅。我想向那个我曾经伤害过的老师说一声抱歉,我想向曾经鼓励过我的那些同学说声谢谢,我也想对那个我曾经暗恋过的学长说声再见。

  熟悉的校园啊我还想再看一眼你,我想把你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山西长治屯留县屯留五中初三:搁浅girl

岁月如歌4

  我们绘出了一道道彩霞。在这三年里,让自己沐浴在夕阳的光辉里。所以在这三年里,让自己流入海洋,正如歌中唱的!

  岁月如歌,我们不禁感叹!

  岁月如歌,我们要面对的困难还有很多,迎着风让自己体验每一个感觉。,学会了展望。。在这三年的生活中,初中三年的学*生活将要结束了,我们学会了坚强,我们拥有了友谊。面对这一切。。我想追,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我们,我们更加努力,我们编织出一道道绚丽的彩虹。

  我们不禁感叹,唱出了喜悦,我们如一条条小河,我们时刻准备接受挑战,为了到达成功的彼岸而努力。我们不禁感叹、师生情。回首往日岁月,它谱出了激情:岁月如歌;在这三年的生活中,会受到石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艰难与困苦:“我才发现梦想与现实间的差别,我们知道了晚霞只有在夕阳西下时才能释放光彩,让自己在朦胧中散发出更美的光彩、亲情。”我们滋生了几分“莫等闲!我们有“咬住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学会了奋斗。我们明白人生之路遥远。

  于是:岁月如歌,付出了太多的艰辛和努力。,为了美丽的人生而努力,空悲切”的焦虑,学会了面对。,我们为了会出人生更美丽的蓝图而努力,追随完美的世界,就像是寓言流泪喜悦看过这一天,拥有过太多的快乐与忧愁;我们懂得了:岁月如歌。在这三年的生活里:岁月如歌,展示自己的才能。,我们学会了表白。,我们努力运用自己的智慧,体会到了快乐,在流淌的过程中,让自己在梦想的天空中自由的行走。我们在这三年的初中生活中感受到了美好。,融入班集体,我们不禁感叹。。我们不禁感叹,我们需要更努力,但是,学会了适应。:岁月如歌。于是、水草的阻碍!

  岁月如歌。于是。在三年的学*生活中岁月如歌

  转眼间。在这三年里,白了少年头。,任何的困难都不能阻止我们热情追求的心:我还要飞。在这三年中。,我们这条小河,飞得很高很远在我的世界”!

岁月如歌5

  风雨中,樱花轻扬,一片花瓣从我的面前飘过。我弯下腰,轻轻拾起那一片与我有过一面之缘的花瓣。我静静地看着它,幻想这关于它的点点滴滴。

  幻想中我进入回忆的漩涡中,想起了刚刚踏入这片校园时的点点滴滴,想起第一次与这里的花瓣初遇的情形。我们从所处的各个点延续到这里,汇集在一起。这三年里,我们一起为荣誉拼搏,为考试挑灯夜战,我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述说着关于我们自己的那些趣事,共同吟唱着关于青春的曲调。

  岁月拨弦着乐音,天空底下响起一首美丽的歌。曾经有一个男孩,一个比我小的男孩,也许是小吧。我记得他馋吃的幼性,天真幼稚的样子......可是他现在长大了,是一个很好的男孩,脸上已经没了少时的稚气,而是一抹挥不走的阳光,溢满天空,让人沁心。

  其实,一首再美的歌曲也会有低落的时候,岁月随手拨来的弦音,旋律中是无法隐喻的失落,高低起伏......逐渐我感到朋友的疏离。她们的漠然让我感到心寒彻骨。我还记得。有那么一次,也忘了为什么。我拉着朋友的手,我说:“对不起,我不是刻意的......”可是他很用力地甩开了我的手。忽地,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一直蔓延了好长好长......

  岁月总是这样不着痕迹,但是再每个人的心里都刻下了一道遗憾的伤痕,像是永远不可磨灭。又或许算不上,美好。就这么的想到了自己,蓦地会发现自己也长大了,像一首歌一样缓慢前进。我不会为一点小事而吵吵嚷嚷。但与此同时,我发现自己更能沉默,以自己的无声去掩饰自己的伤痛。以前我可以为一次的跌倒,而哭上一整天,去想上帝啊真不公*。而现在我偶尔会因为突然的伤感而哭,总是没有理由的寂寞地流泪......

  也许是因为岁月流逝吧,无端地伤感。岁月如歌,随音符从始端逐渐走到了末端,一直向前走。偶而,我会站在那里看他们。那条长廊好长好长,就像我逝去的岁月。我看见一群群弟弟妹妹在那里嬉戏歌唱。潸然泪下,风不停地灌进我的衣服,眼睛朦胧,他们模糊了,不见了。我想:那就像朋友的话“我们都老了。”可是我也想,他们都长大着。

  地下的花瓣数不尽,也忆不尽。回首往事,才发现岁月如歌......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4)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 (菁华5篇)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1

  黄山谷曰: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教师三日不读书,内心便觉荒草丛生。

  曾经和于漪老师说:坐在您身边,我感受到一股温暖和力量。因为这种感觉,于老师的《岁月如歌》一直放在枕边,读过已经不下于三遍了,而每一次捧起都是一份感动,一份激奋,一份崇敬。

  2007年第23届教师节到来之际,参加“于漪《岁月如歌》首发式暨从《岁月如歌》谈教师成长”论坛活动,拿回这本书是一口气读完的,内心充满崇敬,但觉得自己实在难以企及。在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从于漪老师的典型案例看教师成长”这一课题中,与于老师有了更多的接触,拿起这本书,感受到于老师是用爱在抒写,用心在表达,句句是血,字字是情。今天再静静地阅读这本书,更多的是理性思考:于老师成长的契机是什么,是什么力量推动她达到如此的高度,于是感受到的是教师的责任,正如于老师上完《海燕》一课回家之后,她的爱人说的一句话:“你哪里是上课,你是用生命在歌唱。”

  是的,这是一曲生命之歌!在歌声里我们感受的是精神!是力量!是人格!是境界!如果进一步思考,于老师生命的源泉在哪里?那应该是历经劫难时幼小心灵的觉醒和震动;是父亲“学点本领,做个好人”的临终嘱托;是求知路上的教育前辈给予的“一个大的宇宙”;是镇江中学的校训“一切为民族”为她树立的做人标杆,赋予她铸造师魂的基因。

  有人说,于教师应该用生命来教,用生命来表达。是的,阅读《岁月如歌》,我们感到于老师是用责任在唱歌,她深深地认识到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文更要育人;是用行动在唱歌,她三次备课,两次反思,几乎每堂课都有人听,有*2000节公开课的教学实践;是用爱心在唱歌,于老师把逃学两年的学生带到家中,与他一起上学一起玩耍,用爱感染教育孩子,树立孩子的信心;更是用生命在唱歌,在儿子患败血症期间,当时于老师思想斗争很厉害,儿子这边舍不得,要照顾,学生那边是关键时刻,耽搁不起,最终她还是咬咬牙去学校上课。

  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于老师在用生命歌唱的同时,又获得了心灵刻度的提升和灵魂精神的升华。用生命歌唱,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立足于母语教育、文化传承和民族复兴的崇高的教育境界;用生命歌唱,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人文的教育情怀;用生命歌唱,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当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不懈的教育追求。

  这就是生命不息,行走不止。我曾经在《行走的力量》一文中写下自己的感受:支持她的是对生的希望,是对生命价值的思索,是对教育的博大情怀,是对民族对国家的深厚情感,正是拥有这样坚强的信念,才让她前行的脚步如此坚实。正如谭轶斌老师在《岁月如歌》启示录中曾经写下的:“在信仰的星空下奋力前行”。(2010年5月14日《*教师报》)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师工作是万里长跑,不是百米冲刺,教师应该有精神追求,否则难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难以有永不枯竭的动力。

  生命如歌,不在乎如何吟唱,只在乎是否曾经唱过。

  人生就像是一首歌,而我们就是这首歌的作曲作词者。我们掌控着旋律的快慢节奏,我们掌控着歌词的婉约与豪放,我们还可以掌控整首歌曲的低潮和高潮。生为人师,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够在传道授业中谱写出自己的生命之歌!

  尽管于老师达到一定的高度,成为当今上海市课程改革的一面旗帜,但对于教师成长,她常说的一句话是“今日的教师是最难做的。”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诱惑都可以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绊脚石,但生命的意义在于接受磨练,在于传承精神,在于薪火相传!

  每个学生的生命都是可贵的,每个教师的生命和智慧也是可贵的,教师要唱响生命之歌需要有大胸怀大气度,有大胸怀大气度才会有大力量,教育是“水磨”的功夫,不能急功*利,不可心浮气躁;需要向学生学*,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一本一本认真读,一点一点学*,可以懂得师爱的真谛,品尝到亦师亦友的乐趣;需要有“一登一陟一回顾”的反思精神,不断照镜子,洗涤自己的灵魂,不断寻找自己的不足,实现人格的完善。

  一直很喜欢于老师的一句话:“让生命与使命同行”。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要学*和践行这一精神,相当不易。我们面临种种困境,功利化的教育思潮盛行,“三俗”(庸俗、低俗、媚俗)文化娱乐大众,教育发展距离人民需求越来越远。作为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教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在《岁月如歌》中,我看了《荔枝蜜》课例,写了《语文:辩*丑》一文,文中写道:“在文化的百花园里,有鲜花也有杂草,语文教师要有文化的眼光,要有品格的坚守,不仅能够分辨发现杂草,轻轻锄去,还能够在荒草地种植鲜花,呵护鲜花,真正做一位锄草种花的人。”

  作为一名教研员,我更懂得自己肩负的重任。为了在研训工作岗位中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我应该做到:一是自身素质发展和促进教师发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自身素质不高,谈何给基层教师以指导?自己心中没有阳光,谈何播洒阳光?二是“研训在课内,功夫在课外”,教研员的生命之根在基层,在课堂,但要提高研训质量必须利用“八小时之外”的时间整理听课资料,总结教学经验,辐射全区教育教学;三是“生命在于奉献,奉献成就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积极探索,奋勇前行,不断奉献,使教研员生命与基层教师生命共同成长。

  教育是一条长河,生命是一曲乐章。波涛不止,乐曲不歇。我们应该用爱、用真诚、用奋斗、用创造谱写一曲嘹亮而悠长、神圣而华美的动人旋律!

  在院庆五十周年的日子里,我祈望和更多的进修人一起唱响松江教育的生命之歌!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2

  曾经多次观看有关介绍于漪老师的录象,也曾亲自聆听过于老师的报告,今天,手捧《岁月如歌》一书,更如同于老师就在对面,娓娓道来,一清如水。书中于老师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我们青年教师、为教育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于老师坎坷一生,研修一生,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生。一路上,她“坚信经历汗水才出能力,有无运气亦当自强。”在于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她以对祖国、对人民、对学生的无限的爱,以她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毅力,以她无私的奉献和人格魅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很多荣誉,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于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使我感触很深。她一辈子与语文结缘,终于解开“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于漪老师的课堂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变化多姿,灵活多样,从来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于老师被称为“没有固定模式的特级教师”。这种独具特色的、没有固定模式的'个人教学风格,可称之为“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基于对语言教学多功能的认识,组成了一种立体化的课堂结构。因此,这“无恒”,就是“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起来,常取启发式、学导式、自学式、三主式等有效模式之长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于老师创立了“点、线、面、体”教文育人立体教学体系,“点”即课文,每课必精心设计;“线”即文体,即成序列又统筹兼顾;“面”即全局,对目的、任务、内容、训练作总的科学安排;“体”即文章的文与道,情与理、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彼此交融,熔于一炉。

  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观的核心就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的主人,相信他们有巨大的学*潜能,相信他们有无限的创新能力。几十年来,于老师一直恪守这种信念,一直用这样的信念鞭策自己,教育学生,所以她的语文教学才能取得令大家信服的成就。

  于老师对育人有一个全面、具体的认识,她把育人的标准定位在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和德才兼备的要求上。她善于正确处理育人和教语文的辩证关系。她认为,如果离开了对人的培养,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于老师主张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要使学生具有美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美学、文化的素养。正是在这种育人思想的指导下,于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培养出了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于老师身上,我们可以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于老师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时代的活水,靠的是两把利刀即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她教导我们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和丰富的智力生活,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要不断学*,要学而不厌。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于老师那种好学不倦的精神。她以有限的业余时间,在人类知识长河中涉猎之广,简直令人吃惊。她以一个非语文专业出身的大学生,转行教历史再转教语文,学科的差异让她感到自己专业知识的缺乏,继而像海绵吸水、像磁石吸铁,如饥似渴地探索和开发知识的宝藏。她以亲身体验告诉我们“读书乐无穷”,告诉我们“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用她“一辈子学做老师”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深刻道理。

  于老师还告诫我们“只有对学生真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作为老师,要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备课时要充分备学生,让“教”在学生身上起作用。于老师说“要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走进孩子生活的世界、心灵的世界、知识的世界,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多进行心理角色的置换。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淘气的,有性格倔强的,有个性内向的,每一个孩子就象一个大问号,要尊重每位孩子的与众不同,教师就要善于去观察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态度尤其令我钦佩。她在语文教学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她以火一般的热情,以勇往直前的气魄,以过人的智慧和胆识,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出一条有理论深度,有完整体系,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她被评为上海市的特级教师,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当之无愧的。然而在荣誉面前,她不但没有陶醉,反而更加虚心了。她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机遇,归结为组织的培养和信任。于老师在自己成为特级教师后,下了这样的决心:“一切从零开始,边干边学,边学边干,追求卓越,努力缩短”实“与”名“的距离,向名副其实的目标奋然前行,不辜负组织的培养,不辜负学生、家长、社会的期望。”

  掩卷沉思,实为身边有这样的榜样而庆幸。作为教师,我才刚刚成熟,今后的路任重而道远。我将永远以于漪老师为榜样,铭记于老师“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的教诲,学*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作风,用好于老师所说的“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这两把利刃,向着心中的理想而奋发前行。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3

  读完于漪的《岁月如歌》,我最大的感触是学无止境,教育应当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而教师的成长首先需要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书中,于漪老师的一些观点让我有切身的体会。

  她说:“我总觉得别人分析教材写的资料,是别人潜心研究所得,对我来说,总隔了一层,只有经过自己独立钻研,所得体会才是真切的。犹如不知名的小花,虽不名贵,但植根于土壤,有活泼的生命力。拿自己的真切体会指导学生学*,就不会沉迷于空洞的概念、大话、套话,学生就能真正受益。”

  于漪老师主张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要独立思考,对于语文的每一篇文章,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解读,都要亲力亲为,毫不含糊。此外,于漪老师在《岁月如歌》的“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一章中还提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目的任务一定要非常明确,只有把文道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进行教学,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才能使学生在弄懂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受到启发与感染。”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4

  随着《岁月如歌》一页页地翻开,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于漪老师正一步步走入我的心灵,其高尚的人格、严谨的学风、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学生满腔的热情在我的心中一次次掀起了涟漪,而整本书中我最受到震撼的就是朴素的四个字“胸中有书”,因为这恰恰是我过去教学工作中的困扰之处。

  从事教学工作也多年了,自认为还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读教材的,但总感觉少了一块。备课时着重研究每一课内容,但对整个初中教学体系却没有认真思考,这样不可避免会出现“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局面,而于漪老师认为,对语文教学必须有整体的柜架结构,要考虑中学阶段的“序”,初中达到怎样的目的要求,高中达到怎样的目的要求,一定的年龄完成一定的学*任务,含糊不得,这样思考问题的立主点高了,才能高瞻远瞩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读到这里我豁然开朗,原来过去我是缺乏对一门学科的整体把握,政治课作为一门显性的德育课程,其教学目标在于通过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拥有健康人格,培养其高尚的情操,根据这个总的教学目标,每一阶段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制定不同的学*要求,形成一个序列,循序渐进。例如,六年级侧重于在家庭和学校生活学会如何与师生、亲人相处,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七年级学会尊重生命,正确认识自己;八年级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九年级则通过国情、责任心和成才落实民族精神的教育。这些阶段目的要求,通过每年每学期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来实现。

  其次,胸中有书不仅仅是钻研教材,更需要读些理论,读些文史哲理经典,作为教师要有拼命汲取的素质和本质,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直至微量元素,只有自己知识富有,言传身教,才能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当读到于漪老师谈到诗中用词描绘色彩的多种方法时,从古诗的例举到现代钱钟书的评论,正是这种深远的文化底蕴才使于漪老师深深地粘住了学生,这也是我有时上课觉得有些知识觉得不能说透的原因所在,*时缺乏深厚积累,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读到这里,也真正体会到了导师王老师冒着酷暑多次到书城为我们选购好书的良苦用心了。

  《岁月如歌》的扉页上写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与其说这是于老师对自己教育生涯的注解,不如说这是对我们教学后辈的激励。我要做的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探索。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5

  从朋友处借到《岁月如歌》一书,我就爱不释手。封面上辽阔无比的蓝天白云,象征着于老师的心胸与学识;于老师神采奕奕,仰望天空,双眸充盈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书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这不仅因为书中积淀着她作为一名语文教育专家的丰厚经验,汇集了四方人士对她为人为学的高度评价,更是因为它贮满了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对语文教学特别是对她的无数学生深深的爱。

  因为朋友是个爱书如命的人,破例借给我一本书,我自然不敢拖太久,我很快就抓紧时间读完《岁月如歌》。把书还给她后,我沉浸在于老师的教学世界中,回味于老师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以火一般炽热的真情,叙述了她七十多年的艰辛与奋斗、伤痕与欢乐、追求与收获,给了我巨大的心灵震撼。在我眼中,《岁月如歌》是一本大书,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很多很多。

  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于漪老师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拼命向前的精神。她的一生,经历了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但她都闯过来、挺过来了。于老师少年时代,国难、家难接踵而至:日寇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父亲带领一家人外出逃难;1944年夏,父亲又英年早逝,家里一下子就像天塌下来一般。母亲对五个子女说:“要活,就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吃苦。”于老师从小就懂得了“只有奋斗,才能生存;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孤儿寡母的命运”。奋斗成了于老师姐弟五人的生命线。

  我从这本书大中又读到了于漪老师充盈胸怀的无私大爱——对教育事业无偿的奉献,对学生深切的关怀,对青年、对后学者无比的真诚。于老师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期间,接了一个乱班,她硬是用感情与责任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上课;有学生患肺结核病,家庭十分困难,她挤出钱(因为当时于老师家里经济也十分拮据)买特药雷米封,让他服用,控制了病情;有一次下乡劳动,学生小蔡半夜突发高烧,于老师不顾自己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小蔡走十几里泥路送医院。这样动人的故事在于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吉有多少啊!于老师深情地说:“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我从这本大书中还读到了于漪老师一直跟随时代奋力前进,从未放慢思考的脚步,从未停歇执着的追求。《岁月如歌》确是一本大书。她的字字句句都是从于漪老师血管中喷涌出来的心中的歌,那么朴素、真诚,饱蘸感情,充满哲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