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合集五篇

首页 / 教案 / |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 1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巩固练*,对所学的加、减法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认知与了解,并且能够熟练地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2、结合图进行减法的对比练*,使同学进一步掌握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渗透辩证、统一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5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按数的顺序填数

  1 ( ) 3 4 ( )

  5 ( ) ( ) 2 1

  ( ) ( ) 3 ( ) ( )

  二、指导练*

  1、P28页的第8题

  第一幅图:让学们认真观察 :

  1)4人小组的同学之间互相说图意,再指名说图意(一共有4条黄瓜,奶奶摘了二条,还剩下几条)

  2)要求还剩下几条,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如何列式?请你在书中完成。

  3)全班集体评价

  出示铁锹图

  教学方法同上

  2、P28页第9题

  看图把算式填完整。

  先让同学看图说图意 把算式补充完整。

  3、请你用5-3和2+3各编一个小故事

  1)先每个同学在自身组里编,再请人在全班编。

  2)评一评:谁编的最好?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乏的地方?

  4、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第28页的第10题。全班进行评价。

  三、数学小游戏:回家

  每个同学发一个数学小卡片,在黑板上贴上数字1、2、3、4、5,每个同学根据自身的卡片的得数,把这些小卡片送回家,看谁送得又对又快。

  四、听算

  教师说算式,同学直接写得数,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能得100分。

  1+3 4-2 5-1 4-3 2-1 1+1

  2+1 3-2 3-1 2+2 3+1 4-1

  1+4 2+3 5-2 5-3 5-4 3+2

  (全班集体订正,对做得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巩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弄懂算理,并提高联系的速度。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惯。

  重点:

  能快速地计算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

  难点:

  能根据已知的一个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一、归纳整理,形成系统。

  1、师: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了20以内不退位减法,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的计算能力。出示练*四第3题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向学生提问。

  (学生高兴紧张地回答老师所出示意的计算题。)

  师:同学门刚才表现得很好,现在老师和你们做一个游戏。

  2、出示练*四第5题:请两队同学上台分别拿着算式卡片和得数卡片。然后请同学们把算式卡片与正确的得数排在一起。

  (学生高兴的做游戏。)

  二、巩固练*。

  1、出示练*四第4题挂图:师:大家看这幅图,你们知道了什么?哪位同学能把这道题的题意说一下呢?

  (学生思考做题)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会做吗?

  2、A:出示练*四第7题:师:大家从这幅图中知道什么?

  (学生说意图)

  B:分组讨论: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说想法)

  C:你们能提出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

  D:你们能根据刚才所提的问题算出得数吗?

  (学生算得数)

  三、拓展思维。

  出示练*四第6题,师:谁能把这道题的题意说一下呢?

  (学生说题意)

  师:你们说得很好,现在我们来比赛一下,看谁做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比赛做题)

  四、练*小结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了什么内容?你们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 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页的内容,第21页第5题、第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挑、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1.教师报数请学生拿:2、5、3、1、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

  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知识运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3.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二第5题学*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四、全课总结

  五、板书设计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一些和购物有关的知识。本节课主要教学认识面值在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学情分析】

  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受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生在这一方面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使他们体会到这部分内容的实际背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经历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活动过程,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获得一些简单的购物经验;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实用价值。

  3、使学生在参与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学*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学*的自信心;养成勤俭节约的好*惯。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难点:各种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操作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因此,课堂上,我用童话故事情境作为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自主发现问题,主动地去认识人民币,积极地去探索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快乐地参与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以故事为主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童话情境,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认识人民币,在经历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活动中获得初步的购物经验。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力求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教具学具】:

  课件,实物教具,人民币,实物商品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咱们一边听故事,一边来学*数学知识好吗?

  2、结合课件讲故事:有一天,羊村要举行运动会,羊村长把大家聚在一起商量获奖选手要发的奖品。可是,羊村长遇到了一个难题,每个小动物要的礼品各不相同。喜羊羊要一个文具盒;懒羊羊想要好吃的食物;沸羊羊想要一根跳绳;美羊羊想要一个发卡。羊村长一下子找不到这么多奖品,它该怎么办呢?

  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忙想想办法吗?(发钱)

  3、谈话:对,发钱最好。有了钱,小羊们就可以买到它们各自喜欢的东西了。那么,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钱?我们*常用的钱又叫什么?

  4、谈话:对,现在我们中国国家使用的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

  1、相互介绍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认识人民币吗?在你们的学具盒里有一些人民币,找出你认识的,介绍给你的同桌听。(同桌互相介绍人民币)

  (2)请学生做光荣的小老师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结合课件进行介绍)

  2、重点认识一元纸币。

  (1)谈话:刚才小老师带着我们认识了一元人民币。我们发现人民币上的这个“壹”是大写的汉字“壹”,这个“圆”是人民币的单位,我们一般写作这个“元”(板书)。我们还发现1元人民币上有**,**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

  (2)谈话:请小朋友从学具盒里找出1元的人民币。学生可能拿出:旧版的1元纸币、新版的1元纸币、1元的硬币。

  (3)简单介绍新版1元纸币和硬币。

  3、区分1元与1角的纸币

  (1)出示一角的纸币,老师提问:“这还是一元吗?”

  (2)请学生说说辨别一角人民币的方法,师介绍:这个“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角

  (3)师小结:虽然1元和1角都有一个“1”,但是单位不同,它们可就差远了。

  4、出示5角、5分、2分、1分等人民币让学生辨认

  (1)谈话:这边还有一些人民币,谁来当小老师介绍给大家听。

  (2)提问:“大家看最后几枚人民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师板书:分,介绍:“分”也是人民币的单位。

  (二)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1、故事继续:喜羊羊、懒羊羊、美羊羊和沸羊羊每人都得到了一个红包,喜羊羊很得意,它说:“哈哈,我有有好多张呢,我是大款啦。”懒羊羊哭了,伤心地说:“我只有一张。”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帮它们看看,到底拿到了多少钱。

  2、学生帮助数一数,发现:喜羊羊得到的是一张1元的人民币,懒羊羊得到的是10张一角的人民币,揭示:1元=10角

  3、美羊羊也得到了一元,实物出示,抽一张认认(是5角)。一共几张呢?为什么?师全部抽出确认。 (2张)

  4、沸羊羊也得到了一元钱,实物出示,抽认认,(有1角的,还有5角的),一共几张呢?全部抽出确认。(6张)

  5、小练*:1元 =()角 2元 =( )角

  40角=()元 90角=( )元

  6、小朋友们都知道了1元=10角,那么,1角等于几分呢?指名答:1角=10分。

  7、播放《一分钱》歌曲。

  学生学唱。

  三、闯关练*活动

  课件出示练*题,学生抢答完成。

  四、实践活动,运用知识

  1、 谈话:同学们你们有了钱,你们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再指名交流。

  2、小组合作进行购物活动。

  组长模仿售货员,小组成员负责购买东西。注意要说出过程,用上文明礼貌用语。

  五、实践作业,拓展应用

  今天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也进行了有趣的购物活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爱护人民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惯。回家后,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和爸爸妈妈一起购物,好吗?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单位 元 角 分

  1元=10角 1角=10分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学*,让孩子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合作交流、互相学*能力。

  3、让孩子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分类,并养成生活*惯有条有理。

  教学重点:

  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学具准备:

  各种水果卡片、铅笔。

  教具准备:

  各种文具盒、各类书、若干个瓶子、各种玩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1、在讲台上倒出各种杂物(瓶子、玩具、书、文具盒各若干件),让孩子感受到教室杂乱的讲台。

  2、引出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同学们,你们瞧,现在在我们的讲台上堆放了许多东西呀?

  师:这些东西放在这里,好不好?(生:不舒服、乱七八糟等。)

  师:那你说该怎么办好呢?(生:把东西分类放好;玩具一类、书一类、文具一类、瓶子一类。)

  师:谁能把这堆东西分类摆放好?(请四位孩子上来整理。)

  师:现在的讲台与刚才的讲台相比怎样?(生:整齐了、舒服了,美观了。)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给同一类物品进行分类,比如说,我们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对这堆瓶子进行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主动探索,实践操作(学*不同标准分类)

  动手分水果卡片,初步体会到不同标准分类。

  1、师:现在请看看是什么(组长拿出(1)号信封,倒在桌面上)

  (生答:水果卡片。)

  2、师:现在我们来把这些水果卡片来分一分(以小组为单位),分类前先提几点要求:

  1)分类前,每位同学先自己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的?然后再小组动手交流。

  2)静静地听同学发表想法,后再讲讲自己的想法或进行补充。

  3)商量一下,如果上来给大家汇报。

  3、等孩子操作完后,请孩子汇报。

  4、请一组孩子上来汇报,教师指导。

  5、请不同分法的小组继续上来汇报。

  出现的分类标准有:按形状分,按颜色分,按水果种类分。

  6、经过大家的合作交流,你有没有发现按照不同的标准去分同一类物品,可以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

  7、现在我们再动手按其他小组的方法再来分一分。

  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分类

  师: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处处接触到分类,那么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学好数学,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分花。要求:想一想,你能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小结:这4朵花,我们找到了两种分法,颜色、品种(或叶子的形状)各不相同。

  2、考眼力:找一找每一行中不一样的。

  3、应用练*,给公园中的人分类。(第41页第5题)

  4、小比赛:

  整理自己的学*用品,说说你是按什么样的分类标准整理的?

  四、拓展延伸,知识迁移。

  师:今天我们学*了分类的知识,同学们以后能用这一知识做些什么事?

  生1:帮助爸爸妈妈整理鞋架。

  生2:对自己的图片、小人书进行分类整理。

  生3:对自己的玩具进行分类整理。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合集五篇扩展阅读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合集五篇(扩展1)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 (菁华6篇)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1

  教学内容:

  北师大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买衣服”

  知识点:

  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认识大面额人民币,并会和小面值人民币进行换算,懂得相同单位人民币相加减,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

  教学目的:

  1、认识多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2、进一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币值。

  3、在购物活动中,能灵活地选择不同币值的人民币。

  4、了解储蓄的功能,养成存钱的*惯。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学*识别大面额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付款方式。

  教具

  投影仪、大面额真币、主题图

  学具

  货币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夏天到了,许多小朋友都要买一些新衣服。今天,我们就到服装商店去看一看。

  (课件出示服装店的场景,画面上展示出不同款式的夏装和价钱:上衣59元,裤子41元,T恤39元,裙子36元,连衣裙68元,帽子14元,短裤32元。)结合实际情况,把活动置于服装店,并且把教材上的内容扩充,使其更加丰富。

  瞧,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如果你是这家商店的售货员,怎样介绍你的商品呢?谁来试一试?

  二、活动一:认一认

  1、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衣服呢?(付钱) 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些人民币,用它们来付钱,可以吗?(太麻烦了!)

  2、我们该怎么付钱呢?(用面额比较大的人民币)你见过吗?(教师出示最新版的10元至100元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模型。)

  3、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钱你认识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认一认活动,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来观察,从直观上感知、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学生可以在组内充分地交流自己所看到的,为正确认识、区分这些纸币打下基础。)

  4、谁有好办法把他们记住?(数字、颜色、图案,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5、教师拿出一张旧版的100元。你知道它的面值是多少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这是旧版的100元,和大家刚才看到的不一样,但它们的面值是一样的。大家还见过其他的50元吗?边说边把旧版的50元和10元展示给大家,并交流一些辨别的方法。

  6、你知道10元钱能干什么吗?课下可以再调查50元、100元可以干什么。

  (出示新旧不同版的人民币,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观察数字、颜色、图案等,帮助学生加深感性的认识。)

  三、活动二:买衣服

  1、这些人民币我们都认识了,现在我们可以用它们买衣服了。大家每人挑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衣服,看清它的价格,想一想你怎样付钱呢?

  2、学生汇报,借机发问:大家帮他想一想,还有别的拿法吗?

  (提示学生不同的付款方式,帮助学生更深一步理解人民币的进率关系。)

  3、看到大家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衣服,老师也想挑选,我想买一件T恤和一条裤子,我有100元,大家帮我估计一下,这些钱够不够呢?我应该怎样付钱呢?

  4、谢谢这位同学帮助了我,我想如果你将来成为一名售货员,会很出色的。现在,请大家再为你的爸爸妈妈,或者是好朋友选一件衣服,加上刚才你选的,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你打算怎样付钱?

  5、现在把学具中的钱准备好。利用学具盒里的钱来购物。遇到困难了吗?(没有零钱。)怎么办?(找钱)

  (这里有意安排一个困难,学具里并没有小面额的人民币,学生们很快就发现如果想准备出正好的钱比较困难,这样也就自然引入了下一个环节。)

  现在请大家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售货员,一人扮演顾客,来买刚才挑选的两件衣服,看看能不能找对钱。

  (通过两个由浅入深的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不同的付款方式,在活动中练*使用人民币,在活动中深入理解人民币的进率关系。)

  四、活动三:换钱

  1、刚才大家当售货员都很成功,不过,为了买东西方便,通常大家会把钱换一换,这里有一张100元,如果想换成10元的,怎么办?还有别的换法吗?

  3、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5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

  4、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1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

  (换钱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里不仅加深了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而且帮助学生掌握较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数学故事

  六、总结,今天回家购物,写一篇数学日记。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页的内容,第21页第5题、第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挑、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1.教师报数请学生拿:2、5、3、1、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

  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知识运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3.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二第5题学*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四、全课总结

  五、板书设计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3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同学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

  2、规范0的写法,使同学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3、培养同学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惯。

  4、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兴趣,让同学初步认知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教具准备:

  1、三只小猴图片,2只桃子、1只桃子和没有桃子的图片

  2、实物投影仪,活动灯片二张

  3、1―――5的数字卡片和1张空白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是谁?看他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同学描述三只猴子的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发挥自身的想像力,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可以)

  二、揭謎底,教学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师:猴子吃桃子你们猜对了,但要吃几个桃子,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表情?让俺们数数看

  1、提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出示2个桃子,问:用几表示?(小猴看到2个桃乐呵呵)同学举起数字卡片2

  出示1个桃,问:用几表示?(小猴吃了1个桃,嘴巴鼓鼓的)同学举起数字卡片1

  出示空盘子,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

  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

  板书:0的认知

  板书0并领读“0”

  2、发散思维,充沛想像

  1)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同学读几

  2)老师握起拳头,一根手指头也没有,这时一个指头出没有伸出来,谁知道可以用几表示?

  3)请说一说有关0的物体。

  三、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

  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2、同学活动,体会“起点”

  师: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教师可以示范性的量,说出大概远*

  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同学活动:说一说在丈量的时候,就注意什么?

  3、发散思维,充沛联想

  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用0表示起点?

  四、教学书写0

  1、同学说说怎样写好0?应该注意什么?

  2、师示范,同学认真观察,然后同学与教师一起书空

  3、同学写0 在书中第29页描红,另请两位同学上台写,写完后,全班评从优缺点。

  4、在准备好的空白卡片上写0

  五、巩固练*:

  1、投影出示第30页的第1题

  1)同学依次数出每个鱼缸里各有几条鱼,用数来表示

  2)在书上填写,注意书写

  2、摆一摆

  要求:

  1)同学分组活动按顺序排列0―――5的数字卡片

  2)排好顺序的派代表上台演示

  3)鼓励不同的排法

  六、调查:0到底是双数还是单数,请大家回家查一下资料或问一问家长。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4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巩固练*,对所学的加、减法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认知与了解,并且能够熟练地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2、结合图进行减法的对比练*,使同学进一步掌握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渗透辩证、统一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5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按数的顺序填数

  1 ( ) 3 4 ( )

  5 ( ) ( ) 2 1

  ( ) ( ) 3 ( ) ( )

  二、指导练*

  1、P28页的第8题

  第一幅图:让学们认真观察 :

  1)4人小组的同学之间互相说图意,再指名说图意(一共有4条黄瓜,奶奶摘了二条,还剩下几条)

  2)要求还剩下几条,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如何列式?请你在书中完成。

  3)全班集体评价

  出示铁锹图

  教学方法同上

  2、P28页第9题

  看图把算式填完整。

  先让同学看图说图意 把算式补充完整。

  3、请你用5-3和2+3各编一个小故事

  1)先每个同学在自身组里编,再请人在全班编。

  2)评一评:谁编的最好?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乏的地方?

  4、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第28页的第10题。全班进行评价。

  三、数学小游戏:回家

  每个同学发一个数学小卡片,在黑板上贴上数字1、2、3、4、5,每个同学根据自身的卡片的得数,把这些小卡片送回家,看谁送得又对又快。

  四、听算

  教师说算式,同学直接写得数,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能得100分。

  1+3 4-2 5-1 4-3 2-1 1+1

  2+1 3-2 3-1 2+2 3+1 4-1

  1+4 2+3 5-2 5-3 5-4 3+2

  (全班集体订正,对做得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一些和购物有关的知识。本节课主要教学认识面值在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学情分析】

  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受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生在这一方面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使他们体会到这部分内容的实际背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经历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活动过程,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获得一些简单的购物经验;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实用价值。

  3、使学生在参与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学*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学*的自信心;养成勤俭节约的好*惯。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难点:各种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操作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因此,课堂上,我用童话故事情境作为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自主发现问题,主动地去认识人民币,积极地去探索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快乐地参与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以故事为主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童话情境,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认识人民币,在经历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活动中获得初步的购物经验。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力求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教具学具】:

  课件,实物教具,人民币,实物商品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咱们一边听故事,一边来学*数学知识好吗?

  2、结合课件讲故事:有一天,羊村要举行运动会,羊村长把大家聚在一起商量获奖选手要发的奖品。可是,羊村长遇到了一个难题,每个小动物要的礼品各不相同。喜羊羊要一个文具盒;懒羊羊想要好吃的食物;沸羊羊想要一根跳绳;美羊羊想要一个发卡。羊村长一下子找不到这么多奖品,它该怎么办呢?

  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忙想想办法吗?(发钱)

  3、谈话:对,发钱最好。有了钱,小羊们就可以买到它们各自喜欢的东西了。那么,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钱?我们*常用的钱又叫什么?

  4、谈话:对,现在我们*国家使用的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

  1、相互介绍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认识人民币吗?在你们的学具盒里有一些人民币,找出你认识的,介绍给你的同桌听。(同桌互相介绍人民币)

  (2)请学生做光荣的小老师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结合课件进行介绍)

  2、重点认识一元纸币。

  (1)谈话:刚才小老师带着我们认识了一元人民币。我们发现人民币上的这个“壹”是大写的汉字“壹”,这个“圆”是人民币的单位,我们一般写作这个“元”(板书)。我们还发现1元人民币上有**,**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

  (2)谈话:请小朋友从学具盒里找出1元的人民币。学生可能拿出:旧版的1元纸币、新版的1元纸币、1元的硬币。

  (3)简单介绍新版1元纸币和硬币。

  3、区分1元与1角的纸币

  (1)出示一角的纸币,老师提问:“这还是一元吗?”

  (2)请学生说说辨别一角人民币的方法,师介绍:这个“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角

  (3)师小结:虽然1元和1角都有一个“1”,但是单位不同,它们可就差远了。

  4、出示5角、5分、2分、1分等人民币让学生辨认

  (1)谈话:这边还有一些人民币,谁来当小老师介绍给大家听。

  (2)提问:“大家看最后几枚人民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师板书:分,介绍:“分”也是人民币的单位。

  (二)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1、故事继续:喜羊羊、懒羊羊、美羊羊和沸羊羊每人都得到了一个红包,喜羊羊很得意,它说:“哈哈,我有有好多张呢,我是大款啦。”懒羊羊哭了,伤心地说:“我只有一张。”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帮它们看看,到底拿到了多少钱。

  2、学生帮助数一数,发现:喜羊羊得到的是一张1元的人民币,懒羊羊得到的是10张一角的人民币,揭示:1元=10角

  3、美羊羊也得到了一元,实物出示,抽一张认认(是5角)。一共几张呢?为什么?师全部抽出确认。 (2张)

  4、沸羊羊也得到了一元钱,实物出示,抽认认,(有1角的,还有5角的),一共几张呢?全部抽出确认。(6张)

  5、小练*:1元 =()角 2元 =( )角

  40角=()元 90角=( )元

  6、小朋友们都知道了1元=10角,那么,1角等于几分呢?指名答:1角=10分。

  7、播放《一分钱》歌曲。

  学生学唱。

  三、闯关练*活动

  课件出示练*题,学生抢答完成。

  四、实践活动,运用知识

  1、 谈话:同学们你们有了钱,你们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再指名交流。

  2、小组合作进行购物活动。

  组长模仿售货员,小组成员负责购买东西。注意要说出过程,用上文明礼貌用语。

  五、实践作业,拓展应用

  今天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也进行了有趣的购物活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爱护人民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惯。回家后,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和爸爸妈妈一起购物,好吗?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单位 元 角 分

  1元=10角 1角=10分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6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它不仅是学*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万以内数及亿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单元的学*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借助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4、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数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能用多种方法计算整十数之间、整十数与一位数、两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理解数的组成。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初步理解百以内各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窗1、自主练*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下面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一位先生在南极,不怕冰天和雪地,身穿黑色燕尾服,里面套着白衬衣。这位先生是谁呢?(企鹅)它生活在哪里?(南极)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南极?(学生介绍)大家愿不愿意多了解一些有关企鹅和南极的知识呢?那可要听好了。(P19)

  现在,南极的小主人欢迎同学们到冰雪覆盖的美丽的南极大陆上做客。(出示挂图)你看到了什么?能告诉大家南极的小主人都有谁么?(板书企鹅、海豹、贼鸥)

  二、新授

  (一)教学红点标示的内容

  1、数一数

  (1)仔细观察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企鹅、海豹、贼鸥各有多少只)

  (2)咱们先来看一下企鹅,这么多的企鹅,大约有多少只呢?同学们想怎样来数呢?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数出企鹅的只数,一会儿汇报给大家。

  (3)刚才我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一只一只地数,二只二只地数,五只五只地数,十只十只地数,这么多不同的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4)到底谁说得最接*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多数同学喜欢用十只十只地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数较大宗物品时也可以用10个放在一起或圈一圈的方法来数一数。

  2、摆一摆

  (1)刚才我们用了数一数、估一估的方法,现在你能用你手里的学具摆一摆吗?如果一根小棒代表一只企鹅,你能用小棒摆出100只企鹅来吗?

  (2)你摆出了吗?说说你是怎样摆的?谁能想个好方法,让其他同学可以一眼看出有100只。

  (3)10个一是10,1个十是10,2个十是20,……那么10个十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

  3、拨一拨

  (1)你能否在计数器上拨出10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你能否拨出50、70、100么?说一说你是怎样拨出100的?

  (2)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就是说百位在十位的左面,我们说在百位上拨出一个珠子就是100。

  (二)教学绿点标示的内容

  1、刚才我们数了企鹅的数量,现在我们来数一下海豹和贼鸥的数量?怎样用小棒表示它们的数量?用刚才我们学过的方法数出海豹和贼鸥的数量,然后用小棒表示,集体交流,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怎样用小棒表示它们的数量。

  2、能否在计数器上拨出它们的数量?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的方式来进行拨珠子,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珠子。

  (三)练*

  自主练*1: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分别估出题目中物体的数量,再数一数,看看你估得准不准,最后在计数器上拨出来。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练*了估算,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理解了数的组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自主练*2—6

  [教学过程]

  1、自主练*2:我说你数

  一人说出一个数,另一个人接着数,既可以正着数,也可以倒着数;既可以1个1个地数,也可以2个2个地数或5个5个地数,等等。

  2、自主练*3:数一数,填一填

  根据图意自己填空,集体纠正答案。

  3、自主练*4:看图,说一说题目的要求

  你能试着连一连吗?先让学生说一说气球上各数的组成,然后再进行连线,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小猴不能连73,而连37?

  4、自主练*5:估一估,说一说

  20xx年青岛作为奥运会的一个比赛场所,将进行帆船的比赛,现在就有许多的选手来到这里参加训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训练的情况。啊!这么多的帆船,大约有多少条呢?谁能估一估?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5、自主练*6:小游戏

  (1)找一名同学一起做示范。

  (2)同桌两人进行互相猜数游戏,学生体会数的大小。理解“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的含义,并正确使用。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合集五篇(扩展2)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 (菁华5篇)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1

  教学目的:

  1、亲历从生活中提炼出生活知识的过程

  2、熟练地进行计算

  3、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促进同学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乐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思维训练:

  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那咱们就到郊外去秋游吧。

  二、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早上的太阳出来了,瞧,郊外的鲜花景色可真美啊,看远处还有几只可爱的猴子呢。

  课件出示猴子图

  左图有5只猴,右 有2只猴,分步出示。

  请你看图说出图意,你是怎样算出图上的猴子的?你能独立列出算式吗?评价,你们认为谁说的`好?走过猴林又来到小河边,看,河里有几只鸭子呢?

  课件出示鸭子图

  生说图意

  全班交流

  独立列式计算

  评价: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三、课中操

  同学们都是聪明的小朋友,有美丽的小鸟和小梅花鹿都在为你们跳舞呢。

  四、做一做

  梅花鹿图和蘑菇图。说出图意后独立列式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2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巩固练*,对所学的加、减法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认知与了解,并且能够熟练地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2、结合图进行减法的对比练*,使同学进一步掌握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渗透辩证、统一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5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按数的顺序填数

  1 ( ) 3 4 ( )

  5 ( ) ( ) 2 1

  ( ) ( ) 3 ( ) ( )

  二、指导练*

  1、P28页的第8题

  第一幅图:让学们认真观察 :

  1)4人小组的同学之间互相说图意,再指名说图意(一共有4条黄瓜,奶奶摘了二条,还剩下几条)

  2)要求还剩下几条,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如何列式?请你在书中完成。

  3)全班集体评价

  出示铁锹图

  教学方法同上

  2、P28页第9题

  看图把算式填完整。

  先让同学看图说图意 把算式补充完整。

  3、请你用5-3和2+3各编一个小故事

  1)先每个同学在自身组里编,再请人在全班编。

  2)评一评:谁编的最好?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乏的地方?

  4、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第28页的第10题。全班进行评价。

  三、数学小游戏:回家

  每个同学发一个数学小卡片,在黑板上贴上数字1、2、3、4、5,每个同学根据自身的卡片的得数,把这些小卡片送回家,看谁送得又对又快。

  四、听算

  教师说算式,同学直接写得数,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能得100分。

  1+3 4-2 5-1 4-3 2-1 1+1

  2+1 3-2 3-1 2+2 3+1 4-1

  1+4 2+3 5-2 5-3 5-4 3+2

  (全班集体订正,对做得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同学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2、使同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数学学*兴趣和学*热情。

  3、 培养同学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和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自身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师:数字卡片一套(1―――10),小猪、小免卡片各一张,录音机

  生:学具盒一个,数字卡片一套(1-10)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请小朋友看一看,在俺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俺们就来一起学*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主动研讨,获得新知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

  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

  师:那么俺们一起来听一听小猪怎么说?(放录音:小朋友,俺和小免正准备去参与义务劳动呢!)小朋友,你们想一起去看看吗?

  2、 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A:出示书中第6面的图画: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同学数一数)

  B: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俺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板书: 4=4 同学书空并齐读

  老师介绍等号

  3、 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A:问:小免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B:同学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免,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C:同学汇报结果老师演示

  师:小免比小猪多。也就是几比几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板书:4>3 老师介绍大于号,同学书空

  问:你能读这个算式吗?

  师:小免比小猪多还可以怎么说?

  板书:3<5 介绍小于号

  同学书空,再齐读,

  4、 小于号与大于号有什么不同?

  (同学回答,老师小结)

  5、 现在,你能用大于号、小于号、等号说一个算式吗?

  三、巩固

  1、 说一说

  问:请你再仔细看一看图,你还能用多或少说一句话吗?(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可以不举手,谁先站起来谁就先说)

  2、 猜一猜

  A:老师从1―――10的卡片中任选一张,请同学猜卡片上的数是几,根据同学的回答,老师作出“大了”或“小了”的提示,直到猜对为止。

  B:指名一同学拿卡片,老师猜,方法同上。

  C:同桌互猜,看谁猜得对

  3、填一填:

  A:7○3 4○9 3○3 5○8 10○1

  B:2>□ 6>□ 6=□ □=8 □<9

  (同学抢答)

  4、试一试

  模拟活动:把4块同样的糖放入相应的4杯水中,让糖溶化。请你猜一猜,哪杯水最甜。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5、同学完成第11页的1――――4题。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4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面图形,为以后学*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面图形。

  (课件出示:*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面图形,丰富学生对*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的。)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

  (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

  (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

  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

  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5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

  2、使学生口算得数是2、3的加法。

  3、认识“+”和“=”这两个符号,学会读加法算式。

  (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图意,培养学生视图能力。

  2、启发、引导学生讲述图画内容,学会说三句话,培养说话能力。

  3、通过摆学具,理解加法含义,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在讲解加法含义中,渗透集合(并集)思想。

  2、引导学生讲述图画内容时,可指导学生做合并起来的手势,既帮助理解图意,又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提高学*兴趣。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加深了解加法含义。

  2、较熟练地口算得数是2、3的加法,并知道计算的根据。

  3、认识“+”和“=”,会读算式。

  教学难点

  1、理解加法含义。

  2、引导学生说思维过程。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请同学们摆出1根小棒,2个三角形,3个圆。说一说各用数字几表示,并在学具下面写一写。

  2、动手将2个三角形分成两堆,再把3个圆片分成两堆,说一说2、3的组成。

  3、看课本10页的跳棋图,想一想,□里应该填几,填上数后再想一想为什么。并把这几个数的组成,写在黑板上。

  二、探究新知

  1、直观演示,引出加法。

  (1)先出示(或显示)小朋友左手的气球,问,这是几个气球?用数字几表示。

  再出示(或显示)右手的气球,问,这是几个气球?用数字几表示?

  (2)现在把左手1个气球和右手1个气球合在一起。(边说边移动气球,直到合在一起),一共是几个气球?

  (3)引导学生口述题意。左手里的1个气球,右手里的1个气球,合起来一共是几个球?

  (4)讲述。(指图)左手里的1个气球和右手里的1个气球,合起来一共是2个气球。说简单一些就是,1和1合起来是2。(指导做两手合起来的手势)1和1合起来就是1和1加起来,怎么表示呢?就是在1和1中间写上“+”(板书加号),读作“1加1”。“+”表示合起来,学生试读。

  (5)“1+1得几?”学生回答后说明,1加1得2,得几也可以用一个符号“=”表示。(在1+1后面写上“=”)“=”是等号(板书等号)。指“1+1=2”说,这是一个完整的加法算式,读作“1加1等于2”也可以读作“1加1得2”。

  (6)[小结]这道题是把左手里的1个气球与右手里的1个气球合起来一共是几个气球?(边说边做手势)合起来也就是加起来,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指导看图,理解图意。

  (1)教学10页中间左图。

  ①用磁力板、幻灯片或电脑显示边演示边讲。原来有两个小朋友在做游戏(在两个小朋友外面圈一个圈),又跑来1个小朋友(也在一个小朋友外面圈一个圈),合起来一共是几个小朋友?(再在3个小朋友的外面圈一个大圈)

  ②引导学生边说边用手势表示题意。

  ③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必须把几和几合起来?说明,把2和1合起来,就是把2和1加起来,写成算式“2+1”。

  ④“2加1得几?”学生回答后,教师在“2+1”后面板书“=3”。

  ⑤领读算式“2+1=3”。学生自己读两遍。

  ⑥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10页相应的图。说明教科书中的图和刚才看的意思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最后显示的图也叫结果图。意思也是“原来有2个小朋友,又跑来1个小朋友,一共是几个小朋友?”

  ⑦引导理解算式。刚才是看着图知道2加1得3,如果没有图可以怎么想呢?因为2和1组成3,所以2加1得3。

  (2)教学第10页右图。

  ①(指图)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原来有1只小猫玩球,又跑来2只小猫,一共有几只小猫?”

  ②求一共有几只小猫?要把几和几合起来?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

  ③引导学生在黑板上写算式“1+2=3”。

  ④看到“1+2=3”你是怎样想的?

  3、整理小结。

  (1)刚才我们看到的这3幅图,第一幅图是要把1和1合起来,第二幅图是要把2和1合起来,第三幅图是把1和2合起来。这三幅图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都要用加法计算。

  (2)齐读黑板上的3个算式。

  4、动手操作,理解加法含义。

  (1)先摆1个三角形,再摆1个三角形,一共几个三角形?这是把几和几合起来,怎样列式?得多少?

  (2)先摆1个圆,再摆2个圆,一共是几个圆?这是把几和几合起来?怎样列式?得多少?请把得数填在教科书上的□里。(第10页下图)。再读一遍算式。

  三、巩固发展

  指导完成教科书12页做一做。

  (1)12页1

  引导边做手势边说图意。“原来有1只小狗,又来了2只小狗,一共有几只小狗?”求一共有几只小狗?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把得数填在□里。

  (2)12页1

  ①说图意。原来有2本书,又拿来1本书,一共有几本书?

  ②说一说“1+2=3”你是怎么想的?

  (3)12页2,填得数。填完后,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4)12页3,这是2和3的组成。它与我们今天学的加法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做加法时,想的就是数的组成。在□里填上合适的数,而后订正。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复*2、3的组成。

  2、用小棒摆一摆1+1= 1+2= 2+1=

  3、说一说这几个算式得几,你是怎么想的?(边说边做手势)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合集五篇(扩展3)

——一年级公开课语文上册教案 (菁华6篇)

一年级公开课语文上册教案1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点明主题,激发学*兴趣

  导语:同学们,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我们都学*完了,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这节课我们学*语文园地四,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生活中到处都是学问。谁能说说在生活中你是怎样学*拼音和汉字的?(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拓展生活中学*语文的方法,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生活处处是学问,很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氛围。

  二、学*“识字加油站”

  1.导语:拼读音节很有趣,因为能考查出哪个小朋友最细心,最认真。请看屏幕中的这几个音节,谁能准确地拼读并发现生字间隐藏的小秘密?(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书中的“趣味识字”。)

  2.学生独自拼读音节,并找一找其中的秘密。

  3.组内拼读音节,交流自己的发现。(组内同学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把音节拼读准确。)

  4.班内交流:比一比谁拼读得准,发现生字间的秘密。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拼读,其他同学指出这些字一对一对的,都是反义词。

  (2)评出最佳合作组,奖励一个笑脸。

  (3)随机指名说出一个字,同桌说出它的反义词,其他生做评委。(引导学生从拼读的速度、是否正确以及同桌反应的程度三个方面做出评价。)

  5.拓展练*。

  (1)(课件出示句子)学生独立阅读小句子,并在句子中填入反义词。

  水龙头总是开着,你去( )一下吧!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读儿歌,并在儿歌中找到反义词,画一画。

  上对下,小对大。前对后,左对右。

  多对少,老对少。来对去,男对女。

  黑对白,里对外。高对低,粗对细。

  (3)拓展说话。

  你能选其中的一幅图编一个有趣的反义词故事吗?两个两个互相说说看。

  长颈鹿怎么样?(高)小白兔怎么样?(矮)

  小妹妹怎么样?(哭)小弟弟怎么样?(笑)

  篮球怎么样?(大)乒乓球怎么样?(小)

  设计意图:教学反义词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及时梳理出其中的奥妙,使学生能够体会出反义词的特点。同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了丰富的情境,设计了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读文识字。

  三、学*“字词句运用”

  1.导学:同学们刚才的表现证明你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下面老师要继续考考你们,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课件出示书中的“读一读说一说”中的词语。)读读这些词语,不会的可以请教他人,也可以查找工具书。你读后有什么发现?

  (1)放手让学生自己朗读词语,引导他们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随机点拨)

  (2)学生在小组内互读认读的词语,并解决自己读不准或不理解的词语。

  (3)班内展示词语朗读和发现。

  ①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卡片抢读,最后齐读。

  ②交流读后的发现。(预设:第一行是四个季节;后两行是喜欢的景物及动物。)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词语。

  (1)导学:这些词语你喜欢吗?最喜欢哪个词语?说说原因。

  (2)学生自由说喜欢的词语,和喜欢的原因。

  预设:

  生1:我喜欢春天。春天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那淘气的样子让我喜欢。

  生2:我喜欢小鱼,我也想像它一样自由自在。

  生3:我喜欢雪人,一到冬天我和小伙伴就一起堆雪人,可好玩了!……

  3.引读这些词语。

  四季都很美,让我们记住它们——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我们周围的景物更美,有——树叶、大地、青草、莲花;我们身边还有好多的朋友,他们是——飞鸟、小鱼、青蛙、雪人。

  4.拓展:你还喜欢哪些词语?说一说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认读词语和集体合作交流说说自己的词语等方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说话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四、完成“展示台”

  1.展示准备。

  (1)导入: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了很多的收获,特别是在识字方面,对吗?(对)好,就让我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的识字收获吧!

  (2)教师引导学生做好交流展示的准备。学生可以把生活中认识的字整理好,可以把自己知道的识字顺口溜或儿歌准备好,可以展示自己是怎么在生活中识字的……

  2.组内展示,分享收获。

  (1)教师提出各组展示的要求:展示的同学说话时要声音洪亮,听的同学要认真,不可以随意打断别人的话,如果有意见可以听后提出,展示的同学给予解答。每个同学展示后,组内成员要鼓掌作为奖励。最后选出每组的“展示之星”,参加班级的展示评比。

  (2)各组同学在组长的组织下逐一进行识字方面的展示。教师巡视指导。

  (3)各组选出“展示之星”。

  3.班内展示自己的收获。

  (1)各组展示之星展示自己的收获,其他同学随机补充。

  预设:

  生1:我从作业本上认识了很多同学的名字,同学们也可以从作业本上认识字。

  生2:我看动画片时看下边的字幕,认识了好多的字。如:光头强、熊大、熊二……

  生3:我和我同桌每天都互相教一个课外认读的生字,现在我俩认识30多个课外生字了。

  生4:我建议我们每天一人认识一个生字,然后到班上交流,这样我们就可以认识更多的字了。

  生5:我还从街道边的广告牌上认识了许多字。我还会写一个词——“商店”呢!

  生6:我从学校的警示牌上认识了好多的字呢!

  ……

  (2)教师引导学生评出班内“认字大王”“最佳展示之星”,分别奖励一颗星星标志。其他同学只要是敢于展示或补充的就奖励一张识字卡片。

  4.学生展示活动结束后,由老师或学生对展示的内容进行评价,重在鼓励。

  设计意图: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展示的内容与形式。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把自己的识字收获展示出来,享受到了参与和收获的快乐。

  五、课堂小结

  先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再从多积累、鼓励进步等方面进行随机性小结。

一年级公开课语文上册教案2

  一、复*词语,由景入文

  1.创设情境,复*字词。

  (1)导入:(课件出示生字闯关游戏)首先,我们来做闯关游戏。

  (2)组织游戏。

  第一关:读生字并自由组词。(课件出示八个生字。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并组词。)

  第二关:从“南、西、北”中,任选一个字说一句话。

  第三关:读诗句,说感受。(课件出示全诗)

  (3)过渡:我们闯关成功!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江南》。

  2.利用媒体,由景入文。

  (1)导学:同学们把生字掌握得这么好,老师让大家欣赏一幅图,作为奖励。(课件出示江南美景图,古筝伴奏)此时你有什么感觉?

  (2)学生自由畅谈观后感受。

  3.过渡:是呀,江南景美,江南诗更美。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一开课就进入游戏闯关情境,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复*字词的热情,不仅对上节课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复*,而且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和运用。教师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从感官上和心理上激发学生的读文热情,并为诗文的理解奠定必要的情感基础。

  二、诵读诗歌,感悟意境

  1.导学: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了课文,课文中一定有你喜欢的地方,把它找出来,读一读,多读几遍,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2.学生先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然后反复朗读画出的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

  3.引导学生班内交流:你最喜欢哪几句诗?说说理由,并读出自己的理解。

  随着学生的交流,重点点拨以下诗句:

  (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①导学:(课件出示莲叶图)你看到了什么?

  ②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在班内交流自己看到荷叶后的感受。

  预设:

  生1:我看到很多莲叶,长得很美、很绿。

  生2:我觉得莲叶像帽子、像伞。

  ③导读: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想象可真丰富!诗人是怎样描绘荷叶的?(莲叶何田田)

  ④导学:原来诗人是这样夸荷叶的。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夸一夸吗?(课件出示“莲叶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

  预设:

  生1:莲叶真美呀!

  生2:莲叶真绿呀!

  生3:莲叶真多呀!一层连着一层!

  ⑤导读:诗人看到这层层叠叠、一片连着一片的莲叶,心里也非常喜欢。他是这样来描绘的(课件出示诗的前两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老师看到这一片连着一片的莲叶,也想来夸一夸。请听老师读这句。(教师范读)

  ⑥导读: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你能像老师这样来夸一夸这些莲叶吗?(指名读)

  ⑦引读:采莲人划着小船来了,她们看到这么多、这么美的莲叶,她们也夸起了莲叶。(学生模仿采莲姑娘读)

  ⑧小结:好一个“何田田”,它让我们看到了一片连着一片的——莲叶,真——美。

  (2)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①导学: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几句吗?

  ②学生自由畅谈喜欢的原因。

  ③启发想象:这么美的荷花、莲叶也吸引了好多小鱼。小鱼在水里干什么呢?

  ④学生大胆想象。

  预设:

  生1:小鱼在水里捉迷藏呢。

  生2:小鱼把莲叶当成雨伞,在它下面躲雨呢!

  ⑤组织学生表演:你们想当快乐的小鱼,在莲叶间游来游去吗?赶快游起来吧。要按照诗中的方向游啊!先向东,再向西,然后向南,最后向北。

  ⑥学生一边按方位表演,一边背诵诗句。

  ⑦再次引发学生想象,体会情感:小鱼们!你们游得开心吗?下面,我来采访几条小鱼。这条小鱼,你游到哪儿去了?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⑧学生大胆想象,再次体会小鱼的自由自在和荷花、莲叶的美丽。

  ⑨导读:那就让我们做快乐的小鱼,读出小鱼的快乐吧。

  ⑩学生先独自练读,再分组读、班内展示读,最后教师引读。

  引读:这真是一群快乐的小鱼,到处游——鱼戏莲叶间,一会儿游到东——鱼戏莲叶东,一会儿游到西——鱼戏莲叶西,一会儿游到南——鱼戏莲叶南,一会儿游到北——鱼戏莲叶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导读:是呀,莲叶是美丽的,小鱼是快乐的,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江南的美。(课件出示完整的课文)

  (2)学生先练*朗读,然后在组内赛读,最后指名在班内展示朗读。

  5.引读背诵,积累语言。

  (1)导学:看着黑板上的生字宝宝想象画面并练*背诵,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背诵。

  (2)指名展示背诵,并激发想象:你刚才在背诵的时候想到了什么?

  (3)导读:下面,让我们当一回采莲姑娘,来美美地吟诵这首诗,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

  (4)(播放古筝曲《渔舟晚唱》)学生随着音乐背诵。

  设计意图:教师用激发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积极性,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进行了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读,在感悟中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个性。

  通过师读生评、生读师评的方式,教师帮助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发展了特长,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与文中的景物对话,并背诵积累诗句,不仅使学生升华了情感,还内化了语言,使教学扎实有效。

  三、布置作业,适度拓展

  江南水乡美,江南的荷花尤其美。学完了《江南》这首诗,请同学们把它背给家里人听,并请爸爸、妈妈帮忙搜集关于江南或荷花的诗词,带到班里来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积累的诗背给家长听,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还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试着在家长的帮助下有目的地搜集资料,锻炼了孩子的信息处理能力。

  板书设计

  江南

  美

  教学反思

  1.本课采用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以阅读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使教学过程立体化,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说、演、读来代替枯燥的讲解,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启迪心智的目的。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对所学古诗有很好的感知,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学、个人悟、自由畅谈、表达情感。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给他们无拘无束地创造、探索的天地。教师通过读读、想象、演演、伴乐背诵等学*方式,使学生理解、再现、创造诗歌的意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一年级公开课语文上册教案3

  一、复*引入,温故知新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明天要远足》这首小儿歌的主要内容,并学*了儿歌的第一小节。让我们先复*一下上节课学*的生字。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睡、那、海、真、老、师、吗。

  2.小除了想到大海外,还想到了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

  设计意图:复*巩固所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了铺垫。

  二、细读课文,悟文识字

  1.学*第二小节。指名读,思考:

  (1)小还想到了什么?(那地方的云)

  (2)你见过的云都是什么样的?

  预设:

  生1:我见过天空中飘过的一片一片的云,白白的。

  生2:我见过在蓝蓝的天空中飘浮着的一朵一朵的白云,就像棉花一样。

  生3:我见过下雨前天空中的一大片乌云,黑压压的。

  …………

  (3)小想到的“那地方的云”是什么样的?(洁白柔软)

  ①课件出示(蓝蓝的天空中,白云朵朵。)

  师问:“洁白”是什么意思?(很白很白。)

  “柔软”是什么意思呢?(软软的,摸上去很舒服。)

  ②同学们,看到图片你认为那个地方的云怎么样?(美丽、洁白……)

  (4)相机指导朗读。

  小和你们有一样的感受,一样的心情。这么美丽可爱的白云,太吸引她了!你能读出这种兴奋的心情和白云的美丽吗?

  (5)小是怎么想到那地方的云是美丽的呢?(听同学说的)

  学*“同”字,认识“冂”(同字框)。组词:同学。“同”字是半包围结构。

  学*“学”字,上下结构,下面是“子”,组词:学*。

  2.学*第三小节。

  指名读,思考:小越想越兴奋,此时她的心情怎样?(着急)

  (1)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

  学*“什、才、亮”。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什”(亻+十=什),用数笔画的方法记住“才”,用“比一比”的方法记住“亮”(与“高”对比)。

  引导学生找出“亮”的反义词,从而理解“亮”的意思。

  (2)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小有多着急?(特别着急)那你能读出这种急切之情吗?

  (3)除了着急,你还感觉到了什么?(无奈)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唉)

  (4)在“唉”的后面还有一个标点符号“——”,它叫破折号。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学生交流)

  老师告诉你,这个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我们在读“唉”的时候,要把声音拉长,这样就更能表达出小既着急又无奈的心情了。同学们试着读一读。

  (5)在前面的两个小节中,也出现了这个“唉——”,同学们也试着读一读。

  (生读文。)

  哦,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你们的着急、无奈和兴奋。

  (6)小是这样急着天亮去——(远足),她太高兴了,所以她翻过来翻过去,睡不着觉。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7)你觉得她的心里还会想些什么?

  (8)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第2、3小节的生字比较少,仅仅5个,所以这两个小节的教学重点放在感悟文章内容上。通过引导学生想象“那地方的云”是什么样的,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抓住“唉”“到底”“才”等字词使学生充分感悟小的`心情,培养朗读能力。

  三、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本课的4个生字“才、明、同、学”。

  (1)课件出示字的笔顺,学生书写。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笔顺规则及间架结构。

  比如“明”是左右结构的字,左右结构的字的两部分一般要分别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和右半格。引导学生观察左右两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两部分的起笔是左低右高。“学”是上下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学”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上宽下窄,结构紧凑,上下不分家。

  (3)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4)学生临写。

  (5)反馈交流,展示评议,评选“小小书法家”。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所以在写字指导上要从细微的笔画、结构入手,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惯。

  2.布置作业。

  小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呀!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小一样,多发挥你们的想象力,也希望同学们能像小一样幸福、快乐。回家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让他们也感受到你的快乐。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比较喜欢表现自己,让他们回家给父母读一读课文,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锻炼了阅读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本课教学。因为本课是一首只有3个小节的诗歌,而且生字大多集中在第一小节中,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既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的兴趣。

  2.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了不同方式的识字方法,如,“‘睡’和眼睛有关,所以是目字旁”“每天都有水就是‘海’”“日+月=明”,等等。这既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也为学生以后自主识字打下了基础。

一年级公开课语文上册教案4

  过程建议

  1、出示卡片:子、头、长、出、飞、火,这些都是俺们见过的生字婴幼儿,你还认知他们吗?

  (开火读,注意字音是否规范。)把这些字贴在黑板上。

  2、你会写这些字吗?(组内练*书空,纠正错误的笔顺。)

  3、出示花瓶图或教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说说题目要俺们做什么?

  4、同桌商量,一起完成题目。(提示同学在数笔画时要仔细认真,书写时要工整干净。)

  5、汇报,鼓励同学说出多种方法:如逐个数、逐个填;将所有字的笔画都数好后,再归类填写。

  看看读读

  这项活动的目的是复*巩固学过的汉字,逐步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惯,让同学懂得说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量词。题中配有一幅色彩鲜明的风景图,能够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充沛发挥插图的作用,在巩固字词、正确使用量词的同时,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不同渠道加深同学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培养语感。

  过程建议

  1、同学们,老师带大家去郊外观赏,出示图画或课件(不带词语),看!多美的景色呀!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指导同学按一定顺序观察,点击课件出示词语,指导读词。)

  2、你能根据图画编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吗,?(小组内练*后推荐一人讲给大家听)

  3、出示“一只小狗 一条小河 一朵白云 两只鸭子 一条木船 几朵野花”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拍手读,男女生对读。

  4、在生活中象这样的词还有很多,你会说吗?(组内练说然后汇报,注意量词用得要准,教师随时纠正。)

  5、拓展:五()星星一( )山一( )同学两( )书几( )小鸟

  一( )画四( )房一( )飞机三( )树一( )水

  读读画画

  这项活动是复*带有相同偏旁的生字。题目中有一个大转盘,周围是十四个学过的生字,里面有三朵不同颜色的花,花分别写着“艹、扌、足”花的颜色提示了将要涂的字的颜色:“艹”的字涂绿色,“扌”的字涂蓝色,足字旁的字涂粉红色。通过“读、思、说、画”,让同学的口、眼、脑、耳、手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指导同学在玩中学知识,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学*语文的自信心,激发学*语文的成绩感。

  过程建议

  1、出示大转盘,指导同学按一定的方向自由读字。

  2、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

  (培养学善于观察、善于考虑、善于发现、善于表达的良好个性,发展思维,发展语言。)

  3、这道题是什么意思,你会涂色吗?怎样涂?(组内合作,先说说怎样涂,然后再动手。)

  4、汇报,集体订正。

  5、你还知道哪些“艹、扌、足”的字?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鼓励同学在生活中识字,通过交流识字经验增强识字的自豪感。)

  6、拓展:找一找“氵、亻、口”旁的字。

  读读背背

  《东西南北》是一首区分方向的儿歌,儿歌能协助同学利用太阳区分方向。教学中要以读为主,熟读成诵。让同学借助插图,在读中感悟、了解利用太阳区分方向的方法。

  过程建议

  1、游戏:指方向。教师说方向,同学用手指出来,比比读的动作快。(将东西南北、前后左右打乱顺序练*。)

  2、下面俺们就来学一首区分方向的儿歌:东西南北。

  3、借助拼音自由练读,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4、多种方式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边评边读,组内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边读边做动作……

  5、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协助同学弄清利用太阳区分方向的方法)

  6、看图:小女孩早晨起来面向什么方向上学去,你还能判断出其它三个方向吗?

  7、老师在教室里指出东方,让同学找出其它方向。

  8、你还知道其它区分方向的方法吗?

  9、齐背儿歌。

  口语交际《这样做不好》

  这个口语交际练*有两幅图,这两幅图色彩鲜明、环境优美,可是有些人的行为与这自然的美不一致(在草地上踢球、浪费自来水)。图中的大姐姐和小弟弟都在说“这样做不好”,这是在劝说他人不良行为时常说的一句话,可是这样做为什么不好?能把理由说出来让对方信服才是关健。这是本次口语交际的重点。学*劝说他人不要做有损于公共利益的事情,说话时有礼貌,并且学会关心身边的事情,勇于标明自身的态度,是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所在。在教学中,应该充沛调动同学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说出自身独到的见解,培养健康的人格,发展健康的个性。

  交际准备

  挂图或课件

  组织过程

  1、揭题:生活中,俺们常会遇到不良的行为,比方随地乱扔果皮纸屑,摘公园里的花,乱摇小树,在公物上乱写乱画……看到这样的现象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板书课题。)

  2、师出示课件或挂图。看这两幅图,你能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吗?

  3、指导同学简单地说出图意。

  4、这样做为什么不好?假如你看到了这种行为,会怎样劝说呢?在劝说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明确要说出这样做不好的理由,道理要能把人家说服,说话时还要态度大方,有礼貌,语气温和,不能强硬等等。)

  5、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6、汇报:每组推选出两名代表,一人说一幅图。(师生评议,注意听他表达的是否清楚,理由是否充沛,讲话是否有礼貌,挖掘出同学的优点多鼓励和肯定,适当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明确:小草也有生命,在草地上踢球会伤害小草,破坏环境,影响他人休息。开着水龙头洗菜太浪费自来水了,可是水资源却是有限的。)

  7、扮演:自由选择合作伙伴练*扮演,注意劝说者的语言、方法、态度、表情,加上被劝说人的语言、动作。可以两个人扮演,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合作;可以选择一幅图练*,也可以两幅图都说。

  8、哪组想汇报就让哪组给大家扮演,评出“最佳合作”奖,奖励一朵小红花贴在生长记录册里。

  9、扩展: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不好的行为吗?你应该怎样劝说?(先在组内讨论交流,然后设置情境扮演。)

  10、反思:你做过这样不好的事吗?今后该怎样做?

  11、总结:在俺们的生活中象这样的不良行为并不少见,俺们不但自身不做这样不文明的事,当俺们遇到有损于公共利益的事情的时候要及时大胆地劝说,要注意说话的方法,希望每个人多关心身边的小事,做合格的小公民!

一年级公开课语文上册教案5

  一、复*巩固,激趣导入

  1.教师引导:认读生字卡片,进行扩词复*,抽同学读全文。

  2.教师激趣导入:同学们,一年四季都是非常美丽的,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草芽、荷叶、谷穗、雪人分别喜欢的季节。那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设计意图:认读生字卡片、进行扩词复*、抽同学读全文等教学过程的设计巩固了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四位朋友的喜好,唤起了同学们对四季的喜爱之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学*热情被激发了。

  二、根据学情,随机学文

  1.春天视觉篇——万紫千红总是春

  (1)教师导入:这么多小朋友喜欢春天,谁来说说理由?

  (2)引学课文:有一个朋友也很喜欢春天,他还给春天写了一句话呢!课件出示: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3)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草”和“草芽”比较,“草芽”是什么样啊?(除了“尖尖”,还有“绿绿、嫩嫩”等)正因为春天才有尖尖的草芽,所以草芽说:“我是春天。”

  (4)教师引读:尖尖的草芽在对小鸟说的时候是什么表情?请你也带着这样的表情来读一读。

  (5)多读评价:请同学们也来做小草芽,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生女生分读等多种形式,读出小草芽的自豪、高兴等语气,并进行评价。

  (6)教师引导拓展:同学们,春天除了尖尖的草芽外,还有什么呢?你们看(出示课件:美丽春光图),春天多美丽啊!谁能也给春天写一句话呢?

  (7)课件出示句式:桃花( ),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梨花( ),他对( )说:“我是春天。”( )( ),他对( )说:“我是春天。”

  (8)总结升华:欣赏了美丽的春天,你们觉得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教师出示课文中的一句及学生补充的三句,组成一首小诗。)

  2.夏天听觉篇——大珠小珠落玉盘

  (1).导入:夏天多热闹啊!这是谁在唱歌啊?谁在说话啊?让我们赶快去听一听!

  (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在读文的基础上,说说你知道了夏天的什么。(重点品味“圆圆”)美读词句并想象:青蛙跳上荷叶会说些什么?(荷叶圆圆,可以当我的……)

  (3)教师引导拓展练句:让学生也以课文为例说句子。

  ( )( ),他对知了说:“我是夏天。”

  ( )( ),他对( )说:“我是夏天。”

  3.秋天触觉篇——绝知此事要躬行

  (1)导入:同学们看一看秋姑娘给我们送来了哪些礼物。指名说:秋姑娘给我送来了( )。

  (2)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分小组,看看、摸摸、闻闻秋姑娘带来的礼物,自己练说:秋天到了,( )。

  (3)教师导学: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果子熟了,庄稼也熟了。课件出示诗句: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4)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读了这句诗,你有什么问题?(重点:一是理解“弯弯”。可用实物演示,因为秋天谷穗成熟了,非常饱满,所以是弯弯的。二是理解“鞠着躬”。人会鞠躬,谷穗怎么也会鞠躬?让学生看看弯弯的谷穗的样子,明白两者很像,小把谷穗当**来写,形象生动。)

  (5)美读感悟:如果你是谷穗,你会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读?指名读、带动作读、齐读,等等。

  4.冬天感受篇——熟读深思子自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冬天雪景图)请同学们读一读雪人的话。

  (2)读文品味:你觉得雪人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顽皮。从“大肚子一挺”可以看出来)读出雪人的顽皮,比赛读。

  (3)表演品读:让学生边读边表演,体会雪人的顽皮。

  (4)练*说话:如果请你对冬天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课件出示句子:冬天,( )。

  设计意图:学*语言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本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通过美读、评价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课件内容,进行言语图式拓展训练。学生从文本的言语中获取信息,并用个性化的言语进行表达,进而展开想象,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练*说话,为学*句式打好基础。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品味语言与动作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学*拟人的修辞方法,并通过美读加深理解。

  三、思维拓展,强化训练

  1.你喜欢哪个季节呢?仿照书中的句子,展开想象,练*说话。

  ________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________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________对________说:“我是秋天。”

  ________对________说:“我就是冬天。”

  2.教师引言:同学们说得可真好!大自然中除了诗中所描写的这些景物,还有许多奇妙的景物。谁愿意把自己课前收集的描写四季景物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介绍?

  3.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练*说话。

  4.分组活动,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赞颂四季。

  设计意图: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的环节可以激发学生课前预*的兴趣。背一背、画一画、唱一唱、说一说等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尽情发挥,在课程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

  四、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找找描写四季方面的小诗,读读并介绍给自己的小伙伴。

  2.浏览有关四季的图片,朗读有关四季的儿歌。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提高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积累内容。这种开放性的作业,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在学*方法和*惯上有了方向性的指引,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板书设计

  四季

  草芽(尖尖)→春天

  荷叶(圆圆)→夏天

  谷穗(弯弯)→秋天

  雪人(顽皮)→冬天

  教学反思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低年级语文阅读实践活动,要做到以下两点:

  1.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本课采用了画面导入法,美丽的秋景动画,加上教师富有.的配乐朗诵,吸引了所有的学生。上课伊始,学生的学*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为下面的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春、夏、秋、冬几幅动画的插入,不仅再现了不同季节的特点,而且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资源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使学生了解到四季景色的不同特征。在*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了语文实践活动。

  2.多种形式教学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语言,不是孤立地识记生字,而是通过不断的复现和运用,有层次、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事物和发展语言结合起来。游戏、表演和各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一年级公开课语文上册教案6

  教学目的:

  1、学会d、t、n、l四个声母的发音和书写。

  2、学会d、t、n、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和带调拼读音节。

  教学重点: 声母d、t、n、l的发音和d、t、n、l与韵母拼读音节。

  教学难点: n、l的发音和n、l与韵母的拼读。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和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d、t、n、l字母卡片、媒体资源(动画、PPT)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上次课,我们学了4个单韵母b、p、m、f(出示字母卡,抽查同学读、写的掌握情况。)这节课我们学*声母d、t、n、l。

  二、学*声母d

  1、字母d的发音

  师:第一幅图画的是什么?一面鼓和鼓锤。拿鼓锤敲鼓,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咚咚”的声音。“咚”的声母就是d。

  小朋友们有没有听过马蹄声?马蹄声是“得得得”的声音,字母d发“得”的音。“得”的声音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d。

  (教师示范读,并讲解)

  发音要领:舌尖顶住上颚,堵住气流,然后舌尖突然离开,让气流冲出来

  口诀:马蹄声响d d d

  同学练*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2、字母d的书写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怎么写“d”?字母“d”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哪个格?

  注意:字母d有点像反写的6,左下角是个半圆。分两笔写成,先在第二格写半圆,然后从第一格中间起,写一竖,写到第二格。

  同学练*写,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三、学*声母t

  1、字母t的发音

  师:第二幅图画的是什么?一条鱼儿。尾巴弯弯的,两边的鳍连在一起就像一横。

  师:字母t读“特别”、“特务”的“特”音。

  (教师示范读,并讲解)

  发音要领:用舌尖抵住上牙床,猛一发音

  注意:t和d不同,t是送气的,“踢球”的“踢”的声母也是t。

  同学练*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2、字母t的书写

  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怎么写“t”?字母“t”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哪个格?

  注意: t要*格和上格,先写直勾,再写一横。

  同学练*写,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学*声母n

  1、字母n的发音

  师:第三幅图画的是什么?一个门洞

  (教师示范读,并讲解)

  发音要领: 舌尖抵住上牙床,让气流从鼻腔中透出

  同学练*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2、字母n的书写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怎么写“n”?字母“n”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哪个格?

  注意:n*格,先写左边一竖,再写拱形和右边一竖。

  同学练*写,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二、学*声母l

  1、字母l的发音

  师:第四幅图画的是什么?一个小朋友拿着根小棍子在赶猪

  师:字母l读“快乐”的“乐”音。看这小朋友多快乐呀。

  (教师示范读,并讲解)

  发音要领:“le”读的轻短时就是“l”的读音

  同学练*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2、字母l的书写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怎么写“l”?字母“l”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哪个格?

  注意:字母l长得好像一根小棍子,从第一格开始写,写到第三根线。

  同学练*写,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三、小结

  这次课我们学*了d、t、n、l四个声母的发音和书写。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合集五篇(扩展4)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菁华6篇)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115页例5、例6、完成“做一做”中的练*和练*三十一第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同学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同学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1-7

  12-9

  10-6

  11-2

  10-8

  12-3

  16-8

  11-5

  14-8

  14-9

  2.笔算:(指名板演)

  以上两组练*,可同时进行。笔算题订正时让同学说说计算过程,特别是退位过程,必要时,教师可作补充。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了十几减几的口算和退位的笔算减法,今天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5:

  (1)板书例5

  (2)掌握拨珠方法,初步感知算理。

  引导同学借助例5计数器图,分组讨论在计数器上试拨,并要求同学边拨边说拨珠方法。

  同学分组讨论、试拨。

  教师巡视,重点协助有困难的同学。

  引导同学汇报、讨论、试拨的情况。

  个位:个位上的1减7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作十,也就是从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在个位上拨上10个珠,10个珠和原有的11个珠合起来是11个珠。现在个位上是11,用11-7,在个位上拨去7个珠,还剩4个珠,即:11-7=4。

  十位:刚才,从十位上退1还剩2,用2减9不够减,从百位退1作十,也就是从百位上拨去一个珠,在十位上拨上10个珠,10个珠和原有的2个珠合起来12个珠,现在十位上是12,用12-9,在十位上拨去9个珠,还剩3个珠,即:12-9=3。

  百位:刚才从百位退1还剩3,即百位上是3。

  根据同学回答情况,教师适时纠正或适当引导补充并拨珠。

  让同学再完整地边说边拨珠。可采用自身拨自身说,也可采用同桌同学互相说互相拨的形式,使同学掌握拨珠方法,初步感知算理。

  (3)指导用竖式计算,明确算理。

  引导同学观察例5虚线框内的竖式,分组讨论并试算。

  考虑“该怎样用竖式计算?”

  同学分组讨论、试算。

  教师巡视。假如发现有问题,教师可深入到有困难的组参与讨论。

  引导同学汇报各组讨论的结果。

  个位:个位上的1减7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作10,当作10个1和个位原来的1加起来是11,用11-7=4,得数的个位上写4。

  十位:刚才从十位上退了1,由3变成了2,十位上用2减9不够减,从百位上退1,作10个十和原有的2个十和起来是12个十,12个十减去9个十是3个十,即得数的十位上写3。

  百位:刚才从百位退1,百位上由4变成3,即得数的百位上写3。

  教师根据同学回答情况适时纠正或适当引导补充并和时进行板书。

  教师板书:

  让同学借助板书再完整地叙述计算过程。

  教师讲述:以上我们用竖式计算了431-97,竖式中清楚地表示了各位上的数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计算的思维过程,这样写起来不太简便,(画虚线框),我们能否用上节课学的知识简写竖式。

  可以让同组同学互相商量,也可以让同学自身想(但要给同学考虑的时间)。然后引导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教师板书:

  3.和时反馈,强化算理:

  先让同学互相说说算理,再进行计算。

  4.教学例6:

  (1)板书例6

  5120-3826=

  先让同学观察被减数和减数的个位和十位,发现这两位都不够减。教师引导同学利用例5的计算方法,说一说怎样计算。(根据同学口述,教师板书)

  板书:

  再让同学观察百位和千位上数的特点,留给同学自身算,指名板演。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和时解决。

  引导同学明白:

  个位:个位上不够减,从十位退1,10+0-6=4得数的个位写4。

  十位:十位不够减,从百位退1,10+(2-1)-2=9得数的十位写9。

  百位: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10+(1-1)-8=2得数的百位写2。

  千位:5-1-3=1,得数的千位写1

  指名完整地口述计算过程。根据同学口述,教师板书。

  个位:10+0-6=4

  十位:10+(2-1)-2=9

  百位:10+(1-1)-8=2

  千位:5-1-3=1

  最后让同学看竖式和各位上的计算过程,自身再说一说算理。

  5.反馈练*:

  完成“做一做”第1题后3小题。

  分组练*,指定两名同学完成在投影片上。利用投影订正,并让同学口述其中两题的计算过程。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分组练*,指定两名同学完成在投影片上。订正时,教师强调,做题时要养成自觉检验的好*惯。

  三、巩固发展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理由

  2.选择正确答案:

  3.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将错误改正

  4.计算:4763-965=

  5.小竞赛:

  竞赛方法:根据题中□的多少,由每组的同学接力完成,每人一次只能填写一个□,假如遇到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后面的参赛同学要马上改正,但只能填这个改写的□,不能再填其它的□。

  四、全课小结

  师生一起小结本课所学的知识和应注意的问题。

  五、安排作业

  练*三十一第2、3题。

  六、板书设计

  [/table]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2

  学生已经学会直接比较长短与高矮,对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用(文具盒、铅笔等)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经验。而数学中的标准长度单位,是学生最早接触的计量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因此,本课作为计量单位的起始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发现学生在尺子上或测量物体时,都有接触过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也知道用尺可以测量物体,但对其意义的理解并不清晰。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不知道怎么用长度单位,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来测量……那么本课怎样让学生对以上这些理解清晰,体现其“起始课”的特质呢?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一方面,我们该如何让学生体会“厘米”这个单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怎样认识厘米,又怎样将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学*中去。

  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对以上的理解与思考,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厘米”的重要性,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1.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学生是学*的主体;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采取了如下教法与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设疑诱导、活动探究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发挥本节起始课的作用,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敏悟单见附件2)

  比较一:

  小红

  小丽 小红比小丽多2个

  引出“单位”,

  小强 体会单位的重

  小明 小强比小明少3颗要性。

  比较二:

  小朋友的身高差,该用什么单位表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并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

  这个环节我分四个层次进行展开。

  1.认识尺子

  尺子是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重要工具。首先我出示一把特殊的尺子(尺子上什么都没有),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看老师出示的尺子缺了什么,通过复原尺子,使学生更好的找出尺子的组成部分:刻度线,数和单位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认识1厘米是本节课最为核心的内容,教学时首先明确告诉学生,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每相邻两个数(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长1厘米,这样学生对1厘米的长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然后通过①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在刻度尺上(直尺、三角尺等)比划1厘米,有一个形象的直观感受,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②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棱长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慢慢抽出;③直接比划1厘米的长;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厘米的物体。四个环节的操作,让学生的体验活动走向深刻,积累1厘米长度的量感经验,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学到这儿,我让学生回顾认识1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并尝试小结。这个环节层层递进,既突出了重点,又逐步分散了难点,为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后续学*中做好铺垫。

  3.认识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学*,学生已经认识1厘米。那么刻度0~刻度2是几厘米呢?引导学生认识到2个“1厘米”就是2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的2厘米吗?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找一找4厘米、5厘米。并反问刻度6到刻度10是几厘米?为什么?在层层追问中明白“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同时实现了知识的变迁,渗透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4.测量实物

  (1)量一量

  首先学生自主观察书本小刀图,判断其长度,并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归纳总结出测量物体的基本方法,即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或线段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主要是想抓住课堂的生成,及时发现一些错误的量法,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比老师的直接讲授要更有价值。

  接着,让学生应用探索出的测量方法,独立测量书本中出示的线段,和身边的任一物体,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2)画一画

  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第51页画一画内容,明确画特定长度的线段的方法,即一般从0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和刚才测量的方法基本一致)。并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进行巩固。教师要信任学生的学*能力,充分发挥其学*的主动性。

  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

  第一层次:基础练*。

  完成“想想做做”2、3两题。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初步渗透估测意识。

  第二层次:提高练*。

  1.估测:

  (1)开展“火眼金睛”活动,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食指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并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子。

  (2)利用身上的尺先估计自己中指的长、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文具盒的长,再用尺子量一量,进一步巩固验证估测的能力。

  这个环节,学生在反复的估测、实测中,逐步修正他们的估测策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长度观念。

  2. 回顾学生比高矮的情形,用厘米表示他们相差的高度。前后呼应,体现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3.断尺量小刀

  结合书本内容,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像这样一把断尺能测量小刀的长度吗?引导学生思考,这其实是测量方法的一个升华,虽然没有了0刻度,但我们通过“认几厘米的方法”也可以判断出小刀的长度。设计本题旨在在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第三层次:拓展练*。

  厘米可以测量较短的物体或线段长度,如果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你觉得用厘米做单位合适吗?为后面的学*埋下伏笔。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的终结,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

  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在这节课结束之前,我让学生回顾厘米的认识过程,并告诉学生,以后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继续认识其他的长度单位。这样就凸显了起始课的内在意义。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及时回忆、总结本课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价。

  认识厘米

  单位

  长度单位 1厘米

  整节课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在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让认识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在后续学*中得到迁移生长,使数学学*变得更简约有效,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快乐。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数量关系中蕴涵的数学规律;

  3、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

  师生对口诀,说乘法除法算式

  二、创情境

  1、在森林里有一群小兔子,它们要搬新家,我们一起去看看(观察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请你根据图上信息,编一道应用题

  3、独立做,然后讲题

  4、汇报:学生列式讲题,说明式中各数分别表示什么?

  5、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总数相同都用除法计算;

  不同点:问题不同分的方法不同,算式表示的含义不同。

  6、出示书上表格,你能说出什么?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然后反馈。对数——找规律

  三、仿型练*

  课本第83页第三题

  四、练*

  1、课本第83页第四题

  2、课本第83页第五题,反馈,说出你是怎么填的。

  3、比赛:贴出12朵花,全班分三组,第一组派人分花,第二组列算式,第三组口答算式意义,每做对一次得10分,比一比哪组得分多

  4、检测:内容见检测本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4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突破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小组。

  学生准备:

  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

  一、 探究新知

  (1)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 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 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 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 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 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 总结提升

  (1) 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 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5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突破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小组。

  学生准备:

  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

  一、 探究新知

  (1)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 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 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 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 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 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 总结提升

  (1) 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 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

  2、通过练*,使学生懂得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教学准备:

  小黑板、0~9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

  学生用0~9的数字卡片摆一摆三位数与四位数,同桌比较大小。

  二、练*:

  1、完成练*题1和练*题2

  (1)指题,看计数器上珠子的位置,完成练*。

  (2)完成练*题2

  找出规律,自己动手填一填,集体订正。

  2、完成3、4题的练*

  (1)第3题:指题,理解题意。说说不同数位上,同一个数有什么不同。

  (2)第4题:读数时要注意“零”的读法:7002、4050、10000......

  3、完成第5题

  (1)理解题意,说说自己有什么信息的获得。

  (2)说说自己是为什么这样选择

  4、完成第6题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

  说说今天我们复*了什么知识?

  练*课(二)

  教学内容:P37~P3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具体感受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数感。

  2、通过练*,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3、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数位,练*三位数读、写,以及比较大小,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数字卡片,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游戏

  学生数字游戏,4人或2人一组进行活动,用数字牌摆数。

  二、练*

  1、完成*题7、8题

  (1)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作业。

  (2)完成*题8,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题9

  学生估计,50字太少,5000字又太多,大约有500字左右。

  3、完成*题10

  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第一份是100,第二份是2,第3份是3)

  4、数学游戏:

  (1)学生用抽签的形式代替转盘,自己做这个游戏

  (2)说说这样赢的机会比较大?

  5、实践活动:

  学生估计有多少片树叶,说说自己怎样估计。

  三、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练*都复*了什么知识?

  五、测量

  一、教学内容:P40~P48

  二、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

  2、在测量中,统一建立度量单位。

  3、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

  4、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6、能估计一些物体长度,并进行测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2、难点: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3、关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课时划分:

  6课时

  五、教学进度:

  第8~9周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合集五篇(扩展5)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实用5份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1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的内容是有关简易方程的知识,通过复*要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复*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

  1、 出示表: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名称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请学生说*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

  3、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说出分别求总价、单价及数量的字母公式。

  4、练*:期末复*第16题。

  5、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做期末复*第17题。

  (1)原来每月烧的煤用30c表示;现在每月烧的煤用30×(x-15)表示。

  (2)学生计算现在每月烧煤的千克数。

  三、复*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方程和等式关系是怎样的?

  2、练*:做期末复*第18题。

  学生练*。讲解第(3)题,在方程3x=y中y=21,先把y=21代人原方程成为3x=21再解方程。

  3、做期末复*第19题。

  请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

  4、做期末复*第20题。

  学生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复*列方程解应用题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征是什么?解题时关键是找什么?

  (2)请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做期末复*第21—23题。

  第21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并解答,根据已列方程写出另外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22题:

  师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列方程解答。

  第23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了什么内容。

  六、布置作业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2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P5~6例3、例4及练*二第1、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态度。

  教学重点:

  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口算。x59xx60.23x314x3x3

  口算后提问:从14x3和x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2.列竖式计算。26x7x123x2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出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校有一个长米、宽米的宣传栏。现在学校要给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师:给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该怎样计算呢?

  全班交流,然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宣传栏的面积呢?如何列式呢?生:x

  师:这个式子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该如何计算呢?

  生1可以用竖式计算:x

  生2:也可以把它们可作整数来计算(下左)。

  师: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

  生:算式是x,可以仿照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上右)

  所以一共需要千克油漆。

  师: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

  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

  师:看一看算式的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

  生: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有2位小数。

  2.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

  (l)组织学生尝试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2)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并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4。x

  师: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即这个算式中,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那么如何点小数点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师:观察黑板上各题,小组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讨论提纲:①小数乘小数,我们首先怎样想?

  (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怎样得到正确的积?(因数扩大到它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

  ③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以竖式中的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为例,说明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

  3.根据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出计算小数乘小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进一步得出“1看、2算、3数、4点”。

  三、巩固练*

  1.不计算,说一说下列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xxx

  x0.03xx

  提问:怎样判断积有几位小数?

  2.用竖式计算。(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x的?

  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师: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O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并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点评。)

  作业:教材第8~10页练*二第1、9题。

  板书

  小数乘小数

  1看、2算、3数、4点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包装的学问》。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特征及表面积计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几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长方体的多种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教材把《数学与购物》这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安排在第六单元后,主要意图是通过这样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教材安排了三个内容,主要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两部分知识,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分别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计算中的最优策略以及多个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本课教学内容是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的最后一个内容。

  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经常遇到,教材创设包装的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更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课学*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准确、迅速地计算出单一物体的棱长、表面积、体积,能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组合成新的正方体。初步接触了由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在第二单元探索活动《露在外面的面》中,又训练了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和计算露在外面的面 面积的能力。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大都接触过物品的包装,能清楚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起来的部分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

  3、学生学*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学*方式的研究。

  学生在探究由四个或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方案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由4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的六种拼摆方案,但思维可能会无序,对于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也存在困难。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可以说是本课的较佳路径,让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4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的内容是有关简易方程的知识,通过复*要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复*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

  1、 出示表: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名称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请学生说*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

  3、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说出分别求总价、单价及数量的字母公式。

  4、练*:期末复*第16题。

  5、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做期末复*第17题。

  (1)原来每月烧的煤用30c表示;现在每月烧的煤用30×(x-15)表示。

  (2)学生计算现在每月烧煤的千克数。

  三、复*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方程和等式关系是怎样的?

  2、练*:做期末复*第18题。

  学生练*。讲解第(3)题,在方程3x=y中y=21,先把y=21代人原方程成为3x=21再解方程。

  3、做期末复*第19题。

  请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

  4、做期末复*第20题。

  学生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复*列方程解应用题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征是什么?解题时关键是找什么?

  (2)请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做期末复*第21—23题。

  第21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并解答,根据已列方程写出另外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22题:

  师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列方程解答。

  第23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了什么内容。

  六、布置作业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5

  班级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

  我所任教的五年级二班学生共52人,因为我班的学生基础较差,上课好动,作业拖拉,虽然训练一个学年,但还是不令人十分满意 。因此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及自制学具来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设计使学生带着"想知道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它们的面积呢?"先独立操作,然后再小组交流,集中小组中不同的解法。然后再全班以组进行汇报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大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改变学生的方式,逐渐尝试建立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释应用的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方式。

  教学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中的一课时,教学内容是梯形的面积计算。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基本*面图形的特征和求三角形、*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观察比较的活动,让每个学生懂得面积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同时,也让他们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这样,也为学生自己探索基本图形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2.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

  这是一个三角形,怎样求它的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展示台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

  (3)教师导语: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推导公式

  (1)操作学具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④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梯形(重叠) 旋转 *移 *形四边形。

  (2)观察思考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这个*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 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③字母表示公式。 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

  第二层次,深化认识。

  (1)启发学生回忆*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①提问:想一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

  ②学生回答,教师在展示台再现*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引导操作。

  ①学*着*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能否仿照求*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②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讨论,教师作适当指导。

  (3)信息反馈,扩展思路。

  说一说你是怎样割补的?教师展示各种割补方法。

  第三层次,公式应用。

  (1)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题,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2)学生尝试解答。

  (3)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4)完成例题下面的“做一做”。

  3.巩固练*

  (1)完成练*十七第1、2和3题。

  (2)讨论完成练*十七第4和6题。

  4.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列举活动中的种种收获、困惑。教师给予引导、肯定、鼓励和指正。

  课后反思:

  在经历了*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体验基础上,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并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验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堂生动活泼,效果显著。具体情况如下: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我先运用投影出示了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回顾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直接抛出探究任务: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还是有很高的兴趣的,所以马上就自发组合成探究小组。

  二、注重合作,促进交流

  学生在前面学*的经验基础上,最容易想到的是模仿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进行转化,所以很快从书上的129页找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开始做起来。

  这时,我提醒他们:“小组的同学可以相互配合呀!每人做一组,然后一起讨论:梯形的上底、下底、高与拼成的图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就容易发现梯形的面积公式了!”

  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探究任务,自豪写在脸上。因为是自己探究完成得出的结论,所以他们有话可说,我就让学生充分交流,让他们多说,并引导他们说准确,说具体,还建议他们利用学具进行演示,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感受着成功。

  三、思维拓展,能力提升

  新课的探究活动进行到这里,似乎该结束了,可我却抓住这时学生探究的热情继续拓展:你们能试着用其他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吗?

  开始时,学生显得毫无头绪,我偶然发现一个学生在折手中的梯形,就不失时机地提醒他:“你看你把梯形分成两个部分了,你能分别表示出两个部分的面积吗?”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表示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即:上底×高÷2、下底×高÷2,于是引导学生把两个算式加起来,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便成为可能,因为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学过类似的乘法分配率的知识,所以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还是理解了。

  很多学生是理解了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来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而受此启发,又有学生把梯形分成一个*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此时,教室里自发地形成讨论小组作进一步的推理论证,教学活动到这时达到一个高潮。

  由于这节课花了较多的时间带领学生们探究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特别是从不同的视角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探究机会,使教学活动不局限于课本,不拘泥于教材,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拓展空间,学生的学*积极性得到了提升,但教学中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巩固练*了。遗憾吗?不,我觉得这样经常把探究活动更深入地开展下去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为我认为:学生学*的过程比结果应该更重要一些。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合集五篇(扩展6)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范本5份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青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国的世界遗产——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学生在熟悉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分数的意义和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学*的,是继续学*百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为学*稍复杂的有关分数的问题打下基础。

  目标定位:

  1、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领略中国的古老和文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整数相关的知识基础,并且已经有了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利用类推迁移,学生完全有能力解决本节课所设计的问题,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教法:

  针对以上的分析,结合本课时内容,整个教学思路是这样的:

  1、充分体现算与用的关系,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课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从学生已有的是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解决问题和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渗透。

  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然后在全班交流。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会取得学*数学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学生能否清楚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能否对自己的列式做出解释,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练*的设计关注学生的个人差异。

  关注每个孩子的能力、基础,针对不同层次的孩子,注重学生的差异,对同样的练*,做不同的要求,使不同程度的孩子都有成功的学*体验。

  4、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由于学生已经学*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并且已经有了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类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本课时是以中国的世界遗产为题材,展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为了让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有更深的了解,课前布置让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上课前交流,并用课件播放相关图片让学生欣赏,不仅让学生借此领略中国的古老和文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且随后交流关于故宫有多大的一些信息,以“想不想知道故宫的面积”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探索活动中来。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故宫的面积时,师出示相关信息,让学生阅读信息,并且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哪条信息最关键?和谁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解决,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获得个体发展。

  汇报交流时,注重学生能否完整地说自己的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不仅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运算顺序,突出了重点。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师要照应前面的问题,适时评价:同学们很棒,自己求出了故宫的面积,下次再到故宫,你都可以当一个小导游了。让学生不仅有成功的体验,而且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特点,总结板书课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通过知识类推,同位交流,发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最后及时出示两道题练*巩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注重思维方法的训练,同时通过自主思索与同位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 2

  班级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

  我所任教的五年级二班学生共52人,因为我班的学生基础较差,上课好动,作业拖拉,虽然训练一个学年,但还是不令人十分满意 。因此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及自制学具来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设计使学生带着"想知道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它们的面积呢?"先独立操作,然后再小组交流,集中小组中不同的解法。然后再全班以组进行汇报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大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改变学生的方式,逐渐尝试建立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释应用的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方式。

  教学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中的一课时,教学内容是梯形的面积计算。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基本*面图形的特征和求三角形、*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观察比较的活动,让每个学生懂得面积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同时,也让他们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这样,也为学生自己探索基本图形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2.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

  这是一个三角形,怎样求它的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展示台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

  (3)教师导语: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推导公式

  (1)操作学具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④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梯形(重叠) 旋转 *移 *形四边形。

  (2)观察思考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这个*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 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③字母表示公式。 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

  第二层次,深化认识。

  (1)启发学生回忆*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①提问:想一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

  ②学生回答,教师在展示台再现*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引导操作。

  ①学**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能否仿照求*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②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讨论,教师作适当指导。

  (3)信息反馈,扩展思路。

  说一说你是怎样割补的?教师展示各种割补方法。

  第三层次,公式应用。

  (1)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题,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2)学生尝试解答。

  (3)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4)完成例题下面的“做一做”。

  3.巩固练*

  (1)完成练*十七第1、2和3题。

  (2)讨论完成练*十七第4和6题。

  4.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列举活动中的种种收获、困惑。教师给予引导、肯定、鼓励和指正。

  课后反思: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

  在经历了*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体验基础上,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并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验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堂生动活泼,效果显著。具体情况如下: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我先运用投影出示了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回顾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直接抛出探究任务: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还是有很高的兴趣的,所以马上就自发组合成探究小组。

  二、注重合作,促进交流

  学生在前面学*的经验基础上,最容易想到的是模仿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进行转化,所以很快从书上的129页找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开始做起来。

  这时,我提醒他们:“小组的同学可以相互配合呀!每人做一组,然后一起讨论:梯形的上底、下底、高与拼成的图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就容易发现梯形的面积公式了!”

  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探究任务,自豪写在脸上。因为是自己探究完成得出的结论,所以他们有话可说,我就让学生充分交流,让他们多说,并引导他们说准确,说具体,还建议他们利用学具进行演示,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感受着成功。

  三、思维拓展,能力提升

  新课的探究活动进行到这里,似乎该结束了,可我却抓住这时学生探究的热情继续拓展:你们能试着用其他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吗?

  开始时,学生显得毫无头绪,我偶然发现一个学生在折手中的梯形,就不失时机地提醒他:“你看你把梯形分成两个部分了,你能分别表示出两个部分的面积吗?”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表示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即:上底×高÷2、下底×高÷2,于是引导学生把两个算式加起来,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便成为可能,因为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学过类似的乘法分配率的知识,所以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还是理解了。

  很多学生是理解了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来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而受此启发,又有学生把梯形分成一个*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此时,教室里自发地形成讨论小组作进一步的推理论证,教学活动到这时达到一个高潮。

  由于这节课花了较多的时间带领学生们探究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特别是从不同的视角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探究机会,使教学活动不局限于课本,不拘泥于教材,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拓展空间,学生的学*积极性得到了提升,但教学中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巩固练*了。遗憾吗?不,我觉得这样经常把探究活动更深入地开展下去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为我认为:学生学*的过程比结果应该更重要一些。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 3

  教学目标:使同学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学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教学重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等于1的假分数.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概念

  1,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1)观察比较下列每个分数中分子,分母的大小,并试着按一定的原则把这些分数分组.[课件1]

  1/3 3/3 3/4 1/5 5/6 2/5 3/5

  4/5 5/5 7/4 9/5 10/5 11/5 15/5

  ① 板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 请说出3个真分数,3个假分数.

  ② 观察比较:A,说一说第二组中的两个分数的意义 这样的分数等于多少

  B,再请观察第一,三组的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分数值

  与1的关系,你发现有没有规律

  板书: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

  (2)在下面的线段图上,哪一段上的点表示的是真分数 哪一段上的点表示的是假分数 [课件2]

  (3)揭示课题:

  由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真分数,假分数实际上是以1为界,把分数分为了两类.所以这节课我们看上去研究的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而实质却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板书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 ① 下面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 哪些是假分数 [课件3]

  1/3 3/3 5/3 1/6 6/6 7/6 13/6

  ② 把上一题中的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看一看表示真分数的点和表示假分数的点,分别在直线的哪一段上.[课件4]

  2,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观察下列分数,它们有没有一起的特点 [课件5]

  3/3 5/5 10/5 15/5

  提问:A,这些假分数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B,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化成整数 这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分子除以分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教学P99 .例 3 : 把3/3,8/4化成整数.

  板书: 3/3=33=1 提问:A,33表示什么

  8/4=84=2 B,84表示什么

  C,说一说怎样把假分数化为整数

  (3)练*:把8/2,9/3,4/4,12/6化成整数. [课件6]

  二,巩固练*,提高能力

  1,说出四个分母是7的真分数.

  2,说出3个分数值是1的假分数.

  3,说出两个分母是9,分数值比1大又比2小的假分数.

  4,把下面这些分数化为整数.[课件7]

  24/4 25/5 72/4 54/6 100/25

  5,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课件8]

  (1)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数是真分数. (2)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6,分数a/b中,当a,b分别是什么数时,它为真分数 什么数时,它为假分数

  三,全课总结,笼统概括

  提问:怎样将真分数,假分数,假分数化整数

  四,家作

  P 101 .1,2,3

  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例:1/2,3/5,11/12 真分数1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例:5/3,8/8

  假分数≥1.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目标:使同学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和特征,掌握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和特征,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做好铺垫.

  1,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 哪些是假分数 [课件1]

  3/4 8/5 7/7 11/18 36/12 51/17 19/14 50/50

  2,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课件2]

  6/6 25/5 45/15 67/67 65/13

  3,下面的假分数哪些能化成整数 哪些不能 [课件3]

  16/4 9/2 18/18 23/7 35/12

  4,揭示课题.

  述:通过复*大家知道,当假分数的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能把假分数化成整数;但当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时,不能把假分数化成整数.那么,这样的假分数又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它们呢

  板书课题: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带分数的概念.

  (1)分析:A,9/2可否看作是8/2和1/2合成的数 8/2化成整数是多少 那么,9/2是否可以写成4

  B,4 中4是什么数 1/2是什么数

  C,23/7可否看作是21/7和2/7合成的数呢 21/7化成整数是多少 那么,23/7是否可以写成3

  D,3 中3是什么数 2/7是什么数

  观察讨论: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

  的,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它们

  归纳: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

  数,通常叫做带分数.它是一局部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2,介绍带分数各局部的名称和读法.

  板书: 4

  读作:四又二分之一

  整数局部 分数局部

  3,教学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述:用上面实例中的方法化带分数比较麻烦,下面向同学们介绍一种简便方法.

  (1)教学P100 .例 4 : 把6/5,8/3化成带分数

  考虑: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来改写呢

  板书: 6/5=6÷5=1 8/3=8÷3=2

  ※ 下面的假分数哪些可以化成带分数 把它们化成带分数.[课件4]

  7/3 8/2 15/5 9/4 13/13 11/6 30/11

  (2)总结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的方法.

  提问:A,通过上例的学*谁能说说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板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母去除分子,得到的商作带分数的整数局部,余数作带分数分数局部的分子,分母不变.

  B,比较把假分数化成整数和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什么一起点和不

  同点

  (一起点:都是用分母去除分子.不同点:商不同.一种无

  余数,可以写成整数;一种有余数,可以写成带分数.)

  三,巩固练*,提高能力

  1,P100 .做一做

  2,P101 .4

  3,口答:3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4,P102 .6

  5,P102 .7

  6,P102 .8

  7,P102 .9

  四,全课总结,深化概念

  提问:A,什么是真分数 什么是假分数

  B,把假分数化成整数和带分数的条件和方法是什么

  强调:带分数只是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五,家作

  P102 .10,11,考虑题

  板书设计: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当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可以写成整数

  2/9=4 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带分数是一局部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 4

  数学广角

  【 新知识点】

  利用天*找出5 件物品中的1 件次品

  数学广角

  利用天*找出多件物品中的1 件次品

  【 教学要求】

  1 .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和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同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教学建议】

  1 .加强同学的试验、操作活动。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同学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同学一些时间,让他们充沛地操作、实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战略。

  2 .重视培养同学的猜想、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组织同学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想、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同学养成勤于考虑、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中,同学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战略。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同学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战略。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 5

  教学目标:使同学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学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教学重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等于1的假分数.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概念

  1,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1)观察比较下列每个分数中分子,分母的大小,并试着按一定的原则把这些分数分组.[课件1]

  1/3 3/3 3/4 1/5 5/6 2/5 3/5

  4/5 5/5 7/4 9/5 10/5 11/5 15/5

  ① 板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 请说出3个真分数,3个假分数.

  ② 观察比较:A,说一说第二组中的两个分数的意义 这样的分数等于多少

  B,再请观察第一,三组的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分数值

  与1的关系,你发现有没有规律

  板书: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

  (2)在下面的线段图上,哪一段上的点表示的是真分数 哪一段上的点表示的是假分数 [课件2]

  (3)揭示课题:

  由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真分数,假分数实际上是以1为界,把分数分为了两类.所以这节课我们看上去研究的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而实质却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板书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 ① 下面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 哪些是假分数 [课件3]

  1/3 3/3 5/3 1/6 6/6 7/6 13/6

  ② 把上一题中的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看一看表示真分数的点和表示假分数的点,分别在直线的哪一段上.[课件4]

  2,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观察下列分数,它们有没有一起的特点 [课件5]

  3/3 5/5 10/5 15/5

  提问:A,这些假分数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B,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化成整数 这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分子除以分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教学P99 .例 3 : 把3/3,8/4化成整数.

  板书: 3/3=33=1 提问:A,33表示什么

  8/4=84=2 B,84表示什么

  C,说一说怎样把假分数化为整数

  (3)练*:把8/2,9/3,4/4,12/6化成整数. [课件6]

  二,巩固练*,提高能力

  1,说出四个分母是7的真分数.

  2,说出3个分数值是1的假分数.

  3,说出两个分母是9,分数值比1大又比2小的假分数.

  4,把下面这些分数化为整数.[课件7]

  24/4 25/5 72/4 54/6 100/25

  5,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课件8]

  (1)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数是真分数. (2)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6,分数a/b中,当a,b分别是什么数时,它为真分数 什么数时,它为假分数

  三,全课总结,笼统概括

  提问:怎样将真分数,假分数,假分数化整数

  四,家作

  P 101 .1,2,3

  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例:1/2,3/5,11/12 真分数1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例:5/3,8/8

  假分数≥1.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目标:使同学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和特征,掌握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和特征,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做好铺垫.

  1,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 哪些是假分数 [课件1]

  3/4 8/5 7/7 11/18 36/12 51/17 19/14 50/50

  2,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课件2]

  6/6 25/5 45/15 67/67 65/13

  3,下面的假分数哪些能化成整数 哪些不能 [课件3]

  16/4 9/2 18/18 23/7 35/12

  4,揭示课题.

  述:通过复*大家知道,当假分数的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能把假分数化成整数;但当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时,不能把假分数化成整数.那么,这样的假分数又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它们呢

  板书课题: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带分数的概念.

  (1)分析:A,9/2可否看作是8/2和1/2合成的数 8/2化成整数是多少 那么,9/2是否可以写成4

  B,4 中4是什么数 1/2是什么数

  C,23/7可否看作是21/7和2/7合成的数呢 21/7化成整数是多少 那么,23/7是否可以写成3

  D,3 中3是什么数 2/7是什么数

  观察讨论: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

  的,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它们

  归纳: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

  数,通常叫做带分数.它是一局部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2,介绍带分数各局部的名称和读法.

  板书: 4

  读作:四又二分之一

  整数局部 分数局部

  3,教学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述:用上面实例中的方法化带分数比较麻烦,下面向同学们介绍一种简便方法.

  (1)教学P100 .例 4 : 把6/5,8/3化成带分数

  考虑: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来改写呢

  板书: 6/5=6÷5=1 8/3=8÷3=2

  ※ 下面的假分数哪些可以化成带分数 把它们化成带分数.[课件4]

  7/3 8/2 15/5 9/4 13/13 11/6 30/11

  (2)总结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的方法.

  提问:A,通过上例的学*谁能说说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板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母去除分子,得到的商作带分数的整数局部,余数作带分数分数局部的分子,分母不变.

  B,比较把假分数化成整数和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什么一起点和不

  同点

  (一起点:都是用分母去除分子.不同点:商不同.一种无

  余数,可以写成整数;一种有余数,可以写成带分数.)

  三,巩固练*,提高能力

  1,P100 .做一做

  2,P101 .4

  3,口答:3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4,P102 .6

  5,P102 .7

  6,P102 .8

  7,P102 .9

  四,全课总结,深化概念

  提问:A,什么是真分数 什么是假分数

  B,把假分数化成整数和带分数的条件和方法是什么

  强调:带分数只是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五,家作

  P102 .10,11,考虑题

  板书设计: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当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可以写成整数

  2/9=4 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带分数是一局部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合集五篇(扩展7)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实用5篇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元元=3元5角

  3元x3=9元5角x3=15角9元+15角=元

  用乘法计算:x3=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x3计算?x3表示什么?

  (3个或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元看作35角

  元扩大10倍35角

  x3x3

  10.5元10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x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2

  x5

  3.6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72扩大100倍72

  x5x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x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x4x425x7x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专项练*练*一4

  二、运用

  1、填空。

  ()0.74()

  x3x3x2x2

  ()135()148

  2、做一做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练*一1、2、3个人修改

  口算:

  70x30

  45x100

  x10

  x1000

  5x10

  x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小数乘整数1

  元35角

  x3x3

  10.5元105角

  例2

  0.72扩大到它的100倍72

  x5x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

  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青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国的世界遗产——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学生在熟悉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分数的意义和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学*的,是继续学*百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为学*稍复杂的有关分数的问题打下基础。

  目标定位:

  1、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领略中国的古老和文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整数相关的知识基础,并且已经有了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利用类推迁移,学生完全有能力解决本节课所设计的问题,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教法:

  针对以上的分析,结合本课时内容,整个教学思路是这样的:

  1、充分体现算与用的关系,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课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从学生已有的是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解决问题和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渗透。

  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然后在全班交流。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会取得学*数学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学生能否清楚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能否对自己的列式做出解释,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练*的设计关注学生的个人差异。

  关注每个孩子的能力、基础,针对不同层次的孩子,注重学生的差异,对同样的练*,做不同的要求,使不同程度的孩子都有成功的学*体验。

  4、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由于学生已经学*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并且已经有了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类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本课时是以中国的世界遗产为题材,展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为了让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有更深的了解,课前布置让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上课前交流,并用课件播放相关图片让学生欣赏,不仅让学生借此领略中国的古老和文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且随后交流关于故宫有多大的一些信息,以“想不想知道故宫的面积”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探索活动中来。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故宫的面积时,师出示相关信息,让学生阅读信息,并且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哪条信息最关键?和谁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解决,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获得个体发展。

  汇报交流时,注重学生能否完整地说自己的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不仅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运算顺序,突出了重点。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师要照应前面的问题,适时评价:同学们很棒,自己求出了故宫的面积,下次再到故宫,你都可以当一个小导游了。让学生不仅有成功的体验,而且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特点,总结板书课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通过知识类推,同位交流,发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最后及时出示两道题练*巩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注重思维方法的训练,同时通过自主思索与同位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 3

  教学目标:使同学加深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教学重点:加深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课型:练*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判断下列分数哪些是真,假,带分数 [课件1]

  2/3 8/5 13/24 35/2 23/18 156/7

  2,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课件2]

  36/18 12/5 24/4 48/15 64/16 50/29

  3,用分数表示商,能化成带分数的化成带分数.[课件3]

  15÷16 35÷18 27÷29 132÷35

  4,把下面的分数依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课件4]

  2 7/8 3 26/7 31/7 22/8 25/9

  5,填数.[课件5]

  3=( )/8 7=( )/1 6=( )/12=18/( )

  9=( )/8 5=( )/7 4=4/( )=24/( )

  6,把下面的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课件6]

  2 4 8 7 12

  二,综合练*

  1,P105 .4

  2,P105 .5

  弄清楚0~1;1~2;2~3……都被*均分成了四份.

  3,P106 .8

  (1)提问:题中是要把什么数化成什么数

  (2)板述: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分数局部是假分数的带分数,必需从整数中或原带分数的整数局部拿出1来进行改写.

  4,P106 .11

  提问:依题目要求,想想首先应确定哪个分数 为什么

  三,全课总结,深化认识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对于分数的知识你还想掌握些什么

  四,家作

  P106 .6,7,9,10

  板书设计: 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练*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分数局部是假分数的带分数,必需从整数中或原带分数的整数局部拿出1来进行改写.

  3,分数的基本性质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能力目标: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复*长(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换算。

  2、听故事,曹冲称象(大象的质量转换为石块的质量)阿基米德的故事(皇冠的体积转换成水的体积)。故事对于我们的这节课学*是不是会有所帮助,有所启发呢?

  3、观察(石块土豆)的形状,与长方体或正方体比较引出不规则物体(并板书)。

  故事中的皇冠也是不规则物体吗?

  石块和土豆再比较,哪个物体更不规则,指出今天我们就来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

  二、实验操作,测量石块体积。

  1.拿出桌子下面的测量工具,根据给出的测量工具,各小组想好测量方案,该做哪些工作(分工)。分工协作:

  方案一,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高度的差就是石块的体积。(注意点:水的量应适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刚好能让石块浸没而升高的水又不至于溢出就可以了。)

  方案二,取水,在空器中倒满水,然后把石块慢慢放入水中,再将溢出的水倒进量杯中量出水的体积

  2.小组汇报各自做法,老师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适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加满的水:溢出的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

  真不错,大家测出了石块的体积,请把水倒回水桶,下面小组交换一下测量工具,重新测量石块的体积,来验证一下测量的结果是否大致相同。

  3.除了上面的两种方案,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案吗?说说看,我们班是不是会出现曹冲第二呢?

  预设一:小物体---直接有量杯测出体积。

  预设二:把石块先放入容器,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捞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把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预设三:当装的水过高时,我们可以把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加水溢出的水的体积也能求出石块的体积。

  预设四:有称重的办法求石块的体积,把我们量出的石块称一称,看重多少,再根据这对数据求出任意大小石块的体积。

  预设五:用橡皮泥代替水做也可,把石块放入长方体空器,往容器内塞入橡皮泥,直到塞满为止,取出石块,再塞入橡皮泥(压*,测量橡皮泥的高度,把底面积乘容器高度与橡皮泥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三、巩固提高

  今天大家的表现真不错,有些方案老师也没能想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我们来看看小黑板的题目怎么做。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

  2.测量一颗跳珠的体积。

  数25粒跳珠,放入一个盛有一定量水的量杯中,根据水面升高的情况测量出水的体积,再算出一颗跳珠的体积。(学生实验并计算出体积)

  四、总结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我学会了求石块的体积,我学会了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学会了把一个物体转换成另一个物体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 5

  教学目标:

  使同学加深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课型:

  练*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判断下列分数哪些是真,假,带分数[课件1]

  2/3 8/5 13/24 35/2 23/18 156/7

  2,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课件2]

  36/18 12/5 24/4 48/15 64/16 50/29

  3,用分数表示商,能化成带分数的化成带分数.[课件3]

  15÷16 35÷18 27÷29 132÷35

  4,把下面的分数依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课件4]

  2 7/8 3 26/7 31/7 22/8 25/9

  5,填数.[课件5]

  3=( )/8 7=( )/1 6=( )/12=18/( )

  9=( )/8 5=( )/7 4=4/( )=24/( )

  6,把下面的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课件6]

  2 4 8 7 12

  二,综合练*

  1,P105 .4

  2,P105 .5

  弄清楚0~1;1~2;2~3……都被*均分成了四份.

  3,P106 .8

  (1)提问:题中是要把什么数化成什么数

  (2)板述: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分数局部是假分数的带分数,必需从整数中或原带分数的整数局部拿出1来进行改写.

  4,P106 .11

  提问:依题目要求,想想首先应确定哪个分数为什么

  三,全课总结,深化认识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对于分数的知识你还想掌握些什么

  四,家作

  P106 .6,7,9,10

  板书设计: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练*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分数局部是假分数的带分数,必需从整数中或原带分数的整数局部拿出1来进行改写.

  3,分数的基本性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