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除混合》教案实用五篇

首页 / 教案 / |

  《乘除混合》教案 1

  本课题教时数:1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9月30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旧知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

  三、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口算练*九第1题

  问:分数除法要怎样算?

  2、引入新课

  这节课,就用学过的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学*分数的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1、教学例5

  出示例5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出:按照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所以分数连除,要转化成分数连乘来计算。改写成连乘后,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相乘。

  2、教学例6

  问: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小结

  根据例5、例6的学*,你能说一说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要怎样计算吗?

  指出:在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里,凡是遇到除以一个数,都可以改写成乘这个数的倒数。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转化成分数连乘来计算。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一练第3题第一行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要怎样计算?

  练*九第2题第一、二行,第3题第二行。

  课后感受

  这节课的例题对学生而言很简单,但是练*九的第3题解方程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解方程上比较合理。

  《乘除混合》教案 2

  教学课题:

  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正确计算乘除混合运算。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各方面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乘除混合式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口算

  20xx

  1806

  8109

  2202

  3333

  2320

  1021

  4310

  202

  323

  3210

  4012

  20xx

  8020

  3023

  一、观察情境图,使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出示课件)

  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师提出解决问题

  1、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

  2、把番茄苗移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

  三、尝试与探索

  四、师生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可能有三种算法

  (1)、183=6(元) 69=54(元)

  (2)、93=3(元) 183=54(元)

  (3)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

  汇报的学生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说出来,其他学生可以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质疑,全班共同解决。

  方法三的算式有乘也有除,教师小结:有乘也有除的运算叫乘除混合运算。

  引导重点

  (1)、让学生回顾计算过程,思考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班内反馈: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达成共识

  连除运算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五、练一练

  自主练*第1题

  买6包葡萄干要42元,买10包葡萄干需要多少元?

  将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

  包数

  钱数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师生共同交流答案!

  六、总结

  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生1:花18元买了3千克南瓜

  生2:我想买9千克

  生3:苗圃里有12行番茄苗,每行有60棵

  生4:把他们全部移栽到种植区,每行栽9棵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2、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算法。

  3、班内反馈,按小组进行。

  《乘除混合》教案 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0页例6、试一试和练一练,第52页练*八第10~13题。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中具体的情景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解答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

  运算的试题。

  教学重点:

  掌握连乘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学*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揭示课题)

  二、教学例6

  1.出示例6中的三个条件,引导理解题目意思。

  (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信息的组合,我们又可以获得什么新的信息?

  2.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1)添加要解决的问题:3盒果汁可以倒多少杯?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自己先想一想,看能不能把结果算出来。

  (3)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先算的是什么?

  ①如果先求3盒一共有多少升,怎么想?怎么算?

  ②如果先求一盒能装几杯呢?

  3.这题如果列综合算式怎么列?

  (1)各自尝试列式。

  (2)指名汇报

  让学生在书上完成计算,并指名板演。

  4.教学“试一试”。

  (1)这题是分数连除,怎么算?

  (2)学生在书上独立计算后讨论算法。

  5.讨论: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可以怎么计算?

  (1)在小组中说一说。

  (2)全班交流。

  明确:计算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时,先要把其中的除法转化为乘法,再按照分数连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练*

  1.做“练一练”:

  各自练*,并指名板演,然后评议矫正。

  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解得又对又快。

  提问:在计算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2.讨论练*八第11题。

  (1)画出各题中的关键句。

  (2)说说每题中关键句中的分数是什么意思,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指出:你是怎样列式解答的?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八第13题。

  各自练*后,将计算的结果填在书上。

  交流:你是分别根据什么计算出各个洲的面积的?

  四、作业

  练*八第10、12、13题。

  板书设计:

  《乘除混合》教案 4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的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十二第9~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具体的情景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解答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试题。

  3、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资源: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学*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揭示课题)

  二、教学例6

  1.出示例6中的三个条件,引导理解题目意思。

  (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信息的组合,我们又可以获得什么新的信息?

  2.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讨论练*十二第10~11题中的数量关系。

  (1)画出各题中的`关键句。

  (2)说说每题中关键句中的分数是什么意思,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3)完成练*十二第12题。

  各自练*后,将计算的结果填在书上。

  三、交流:你是分别根据什么计算出各个洲的面积的?

  四、作业:练*十二第9、10、11题。

  教学后记:

  《乘除混合》教案 5

  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下几点:

  1.注重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效思想,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能使“数”和“形”统一起来。以形助数,以数辅形,可以使许多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化。前两个环节都是通过图形分析使学生理解两次*均分,让学生在分图形的过程中充分感知、积累表象,发展形象思维;然后把图形分析转化为列式计算,引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后一个环节则是先列式解答,再用形象的图形来解释抽象的文字,用具体化的图形来说明形式化的数据,从而更好地理解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联系,直观地分析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验证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效地实现数形结合,发挥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同作用,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2.重视回顾与反思,凸显其重要性。

  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发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应该积极倡导和训练学生在解题后进行有效的解题评价和反思。在学生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对解答过程进行反思,不仅可以检验结果是否正确,还可以检验解题过程是否合理。通过对不同方法的解答过程的检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教学过程

  ⊙复*铺垫,引入新课

  1.口算。

  40÷5= 60÷5= 80÷5= 100÷5=

  45÷3= 48÷4= 46÷2= 420÷7=

  2.读题,明确数量关系。

  三(1)班参加元旦联欢会,同学们*均分成3队,每队分成2个组,每组7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读题,交流题中的`数量关系。

  3.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学问题只用乘法两步计算是解决不了的,大家想看看吗?

  课件动态演示:一块120公顷的长方形土地,先*均分成2块,再把其中的一块*均分成3小块。

  提问:(1)*均分成2块后,每块是多少公顷?[120÷2=60(公顷)]

  (2)再把其中的一块*均分成3小块后,每小块是多少公顷?[60÷3=20(公顷)]

  设计意图:新课的导入没有从现实的情境入手,而是从连除的数学本质——*均分入手,通过课件演示连续两次*均分长方形土地,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初步建立数与形的关系。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引导学生从例4情境图中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汇报发现的数学信息和问题)

  (2)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尝试在练*本上试做。(学生在练*本上列式计算)

  2.交流反馈,明确解题思路。(师生集体订正)

  预设

  展示学生的列式:60÷2=30(人)

  30÷3=10(人)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先求每队有多少人,再求每组有多少人。

  师:谁能列出综合算式?

  生:60÷2÷3=10(人)。

  [板书:60÷2÷3=10(人)]

  师:这种方法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板书: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乘除混合》教案实用五篇扩展阅读


《乘除混合》教案实用五篇(扩展1)

——《混合运算》教案实用十篇

  《混合运算》教案 1

  教学内容:

  补充及p.38第8、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

  1、学生练*:(841-41)254

  讲评学生容易有的错误:=800100=8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

  (1)小括号;

  (2)乘或除;

  (3)加或减。

  指出: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第二步算式中有除有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级的,应该按顺序来计算。

  2、添上括号,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24040+202=52

  24040+202=8

  90-3035=400

  90-3035=100

  建议学生

  (1)按现在的运算顺序算一算结果;

  (2)自己尝试添加括号;

  (3)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有一定的推理过程,最好不是盲目地试。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编题组练*

  (1)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女生有15人,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指出:这是我们一年级学*的解决实际问题,它只要一步就能解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板书:男生+女生=总人数

  (2)现在我们要改遍这题,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这两句不变,把女生有15人这句信息不直接告诉,可以怎么说?(比如:女生比男生少10人)这样题目就边成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了。

  比较两题:什么没变?(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没变)

  在列式的时候还是要对号入座:男生25,女生25-10,加起来的的时候,可以把表示女生人数的25-10加个小括号,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

  (3)现在继续改编,要把这题改成三步计算的问题,信息男生有25人可以怎么改?(比如: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2倍少5人)

  这句信息是变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变了吗?

  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列式:男生152-5,女生15,再把两部分合起来。

  比较小结:解决实际问题从一步发展到三步,其实很多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不变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这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再做到对号入座。

  2、书上的第8题,学生读题,说说这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式

  边长边长=面积 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介绍:铺砖时,这间房子的面积是不变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铺的方砖面积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的块数就会比较多;反之,方砖的面积比较大,需要的块数就比较少。小面积块数=大面积,这里的小面积指的是方砖的面积,大面积指的'是房间的面积。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反过来说大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块数=小面积。

  学生列式解答该题。

  3、书上第9题,学生读题,说说该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书上的两个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要注意学生提的问题是否都合适。)

  《混合运算》教案 2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学生学*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加、减、乘、除法作为基础进行教学的;是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上的,为以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做好准备。因此我在教学时直接引导学生回顾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说明运用这些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学会解答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样引入让学生觉得新知不新,没有学*难度。

  本节课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主要采用自主探索教学法,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并重视对学生在计算*惯方面的培养。

  成功之处:

  一是借助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新知的学*过程中来。首先我请两名不同做法的学生上黑板板演。比较两名学生计算方法后,及时小结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乘除法连在一起时可同时一起算。要注意检查第一次约分后所剩下的分母分子是否还能约分,直到分母分子不能约分后才能计算。

  二是精心创编计算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对于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都会做,但真正准确率很高的学生却不是很多。因此我在教学中精心创编了一些具有典型特点、学生易错的*题。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在数学学*过程中发现应用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计算时,要合理选择才便于计算结果正确,并形成合理利用运算定律进行运算的意识和掌握一些计算技巧。

  三是重视计算*惯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在教学时不仅注重训练学生掌握灵活的计算技巧,更注重要求学生在做每一道计算题时,首先不能把题抄错;其次要认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不能忽视书写格式。

  《混合运算》教案 3

《混合运算》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的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混合运算已有初步的认识,在学*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困难不是很大。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购物”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按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说说运算的顺序。

  课件出示课堂活动:64÷8+32 80-5×9

  说说这两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在计算15-6×2时,得到的结果是18,你知道他在计算时犯了什么错误?

  让学生讨论,指名回答:运算顺序是错的,他先算减法,再算乘法。

  追问:对于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添上小括号)

  3.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复*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提出问题,引出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学*新知

  1、出示例题:说说图上所能看到的数学信息?

  生:阿姨买了一件**衣服和3件同样的儿童衣服一共用了207元,**衣服一件120元。一件儿童衣服多少钱?

  师:先列分步算式,再列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购物的情景,让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为学*新知打下基础。

  2、学生尝试练*,教师巡视辅导。

  3、全班交流。

  (1)指名说分布算式,教师板书

  207-120=87(元)

  87÷3=29(元)

  (2)师: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这道题先进行什么计算,再进行什么计算?

  生:第一步求出的是3件儿童衣服的钱,第二步求的是1件儿童衣服的'钱。

  生:先算减法,再算除法。

  (3)让学生汇报自己列出的综合算式,教师板书

  207-120÷3 (207—120)÷3

  师问:要求一件儿童衣服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小组讨论)

  生:必须先求3件儿童衣服的钱。

  师:207—120÷3 这样列式能先算出3件儿童衣服的钱吗?要求3件儿童衣服的钱应先算哪一步?

  生:不对。

  师:怎样才能先算207—120?这里要先算减法,列综合算式时必须在减法这部分添上小括号,因为数学上有个规定: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所以(207—120)÷3是对的。

  师:这个括号起着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4、完成试一试教材61页。学生独立计算,指定两人板演。

  提问:这两道算式里都有括号,都要先算哪一步?

  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发现矛盾,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解决矛盾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三、巩固练*

  1、说说运算顺序。(80-25)×8

  2、第62页课堂活动2题。

  3、计算:(34+22)÷7 25×(34-26)

  四、达标反馈

  1、比一比,看谁算的对。

  35÷(21-14) (51-43)×7

  2、找朋友,连一连。

  3、一袋开心果有60颗,要想分给7个人,每人分9颗,还差多少颗?

  五、课堂小结

  师:说一说,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生: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的。

  师:要是没有小括号呢?

  生: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师:计算时要先理清顺序,再仔细计算。

  六、布置作业

  1、把下面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

  51-43=8 8×7=56

  2、第62页练*十五1—3题。

  3、三年级有男生27人,女生21人,如果每排坐8人能坐几排?

  板书设计:

  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分步:207-120=87(元)

  87÷3=29(元)

  综合算式:(207-120)÷3………………必须加小括号

  =87÷3

  =29(元)

  答:一件儿童衣服29元。

  (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混合运算》教案 4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2.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探索新知.

  3.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指导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教学步骤

  一、复*沟通

  1.练*: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30-10053(43+57)(28-21)

  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总结: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二、探索新知

  1.引入新课:

  要求学生将32+54018和100-(32+30)合并为一道题.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例1.100-(32+54018).

  2.对照例1与复*题2,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

  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指名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100-(32+30)

  =100-62

  =38

  4.讨论: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让学生明确: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先算括号内的乘除法,再算括号内的加减法,最后算括号外的运算.

  5.教师:在100-(32+30)外围画上虚框,表示计算时可以省略.

  6.练*反馈:

  (90-212)12 70+(750-6511)

  三、巩固发展

  1.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改正过来.(投影逐一出示)

  通过订正,强调:在计算时,除要注意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2.变式练*: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投影出示)

  484+24

  然后利用抽拉投影片在式子的不同部分加上括号,分别形成:

  (484+2)4

  48(4+2)4

  48(4+24)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285-15+203 285-(15+203 )

  285-(15+20 )3 (285-15+20 )3

  《混合运算》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以及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算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惯。

  重点难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口算练*。

  1/6+5/6

  4/7-2/7

  2/9+4/9

  9/10-3/10

  1/2+1/3

  1/8+1/8+3/8

  2.算一算。

  100+25-18

  75-25+15

  24-(18+3)

  学生计算,完成后提问计算的顺序。

  3.揭示课题。

  我们学过了分数加、减法,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一节课,我们来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97页例1的表格。

  (1)让学生读懂表格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老师出示第一个问题: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几分之几?

  (3)提问:森林部分指什么?怎样列式?

  板书:1/2+3/10-1/5

  (4)请学生试着算一算,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老师巡视,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

  让学生将这两种计算方法进行比较,看出哪一种更简单,确定自己喜欢的方法。

  (5)小结计算方法: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方法。

  2.出示例1的第二个问题: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

  (1)先让学生看懂表格内容,然后老师提问:在这个问题中,把什么看作单位1?7/20是什么意思?

  (2)请学生列出算式

  1-11/20-2/5或1-(11/20+2/5

  (3)请学生试着计算,并指名板演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

  《混合运算》教案 6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水*。

  3、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体会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在学生已有连加连减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理解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学会笔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旧知。

  1、竖式计算。

  36+28+17= 65-25-21=

  师:我们已经学过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连加、连减笔算有几种书写格式?哪种是简便写法?在计算过程中有口算的怎么办?

  (二)、情境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过公交车吗?那你们坐过吗?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要遵守乘车规定,要有秩序的上下车。瞧,一辆公交车在南山站停了,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1、出示主题图,出示例3。

  师:请仔细观察,看完后要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图意:车上原有67人,下车25人,又上车28人,现在有多少人?

  3、呈现

  4、师:你会列式吗?生:67-25+28

  教师说明:像这样有加法也有减法的运算,叫做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来学*加减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设计意图:复*迁移为学生架设了新旧知识的桥梁,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又为新课的学*做好铺垫。情景感知重视情境图的有效理解,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同时,注意解决问题需要充分的条件,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另外,问题二的提出为解题的另一种方法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师:像这样有加法有减法的加减混合式题,你们能不能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试着来计算一下?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应该线算什么?在算什么?

  1、学生列竖式计算67-25+28=

  2、还有其他解答方法吗?67+28-25=

  小结:加减混合运算,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还要养成细心认真的好*惯。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有了连加、连减运算的基础,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直接让学生合作探究,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来完成,重点让学生在与连加、连减运算的比较中,感受新知学*的注意事项,看清运算符号。探究其他解决方法的环节,目的是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进一步巩固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二)探究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1、出示:72-(47+16)=

  2、引导学生与67+28-25=进行比较,说说有什么发现。

  3、尝试笔算72-(47+16)=

  4、讨论72-(47+16)有简便写法吗?

  5、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运算时应该怎样做?

  【设计意图:本环节直接出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让学生跟上一题的算式进行比较,在对比中感受小括号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的不同。在笔算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有没有简便写法,充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

  1、完成课本29页练*五的第5题

  2、完成28页做一做

  3、知识应用。

  四、课堂总结,评价提升。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67-25+28= 70(人)

  72-(47+16)=9

  《混合运算》教案 7

  教学目标

  1、使同学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训练同学认真审题,能够选择合理简便的解题方法。

  3、培养同学良好的学**惯和正确、合理、灵活、迅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且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

  1、第74页第1题。

  (1)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125 0.3 0.5 0.6 0.25 0.75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以上各题用投影片出示,指名口答。

  2、我们已经知道,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根据已知数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先把分数化成小数,还是先把小数化成分数,从而进行计算。

  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比较简单?

  提问: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化成什么数做比较简便?为什么?

  提问:分数和小数乘、除混合运算在一般情况下,化成什么数做比较简便?为什么?(第三种方法最简便,但这种做法只有小数能够被分数的分母除尽时才最方便,一般情况下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把小数化成分数来做比较简便。)

  《混合运算》教案 8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例1:要做两种中国结,第一种每个用2/5米彩绳,第二种每个用3/5米彩绳,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

  读题,独立完成。

  板演。

  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重点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生:计算顺序不同。

  生:结果相同。

  生:符合乘法分配律。

  3、小结:

  师:算式中有乘法、加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师:刚才有同学说到这两个算式符合乘法分配律。回忆一下: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生回答。

  师:乘法分配律有几种形式?分别是什么?

  生:两种,一种是添括号,一种是去括号。

  2、出示:(2/7+4/9)×63 31×3/7+4×3/7 57×5/8-5/8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重点说第3题:

  生:将题目变成57×5/8-5/8×1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57个5/8减去1个5/8,也就是57×5/8-5/8×1.

  3、出示:3/8×(8/3+32/9)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8×(8/3+32/9)=3/8×8/3+32/9×3/8=1+4/3=1又4/3

  3/8×(8/3+32/9)=3/8×8/3+32/9×3/8=1+4/3=7/3

  引导辨析:

  这两个答案哪个正确?

  小结:带分数必须是整数和真分数合起来的数,不能有假分数。

  4、出示:

  5/9×1/8+4/9÷8 (2/5+4/7)÷1/35 7/8÷(3/4-1/6)

  指名板演后,小结:除以一个数要先变成乘这个数的倒数,才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特别强调注意:

  第3题,是除以一个算式,不能先变成乘这两个数的倒数,而是要先将括号内的结果算出来,然后再乘它的倒数。

  另外还有部分学生会出现:(3/4-1/6)÷7/8的错误。

  5、出示:

  (1)(1/5+3/16)×15×16

  试做,板演。

  生1:(1/5+3/16)×15×16

  =1/5×15×16+3/16×16×15

  =48+45

  =93

  生2:(1/5+3/16)×15×16

  =1/5×15+3/16×16

  =3+3

  =6

  引导学生辨析两种做法。

  小结:乘法分配律是要让两个加数分别与外面的数相乘,而外面的这个数是15×16的积。所以分配时,不能将这两个数分割开。

  (2)出示:(1/5×3/16)×15×16

  师:这个题目和上题有什么不同?

  生:都是乘法。

  师:都是乘法说明是同一种运算了,可以怎么办呢?

  生:换位。

  学生独立完成。

  (1/5×3/16)×15×16=1/5×15×3/16×16=3×3=9

  (3)再次比较两题的不同点,说一说在做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三、课堂巩固练*

  完成75页练一练。

  四、教学反思:

  1、开门见山,直接引入新课,使学生明确学*目标,为学*新课做好准备。

  2、本节课的重点是学*将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而本节课,重点是进行乘法分配律的练*,在新课过程中,练*题的设计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使学生在辨析、比较的过程中,明确每种类型的分析方法,掌握分配律的两种基本类型。不过在第一组练*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两数之差与一个数相乘的例子,丰富学生对题型的认识。

  3、对于一些除法算式,今天课堂中忽略了一个数除以两数之和(之差)的类型,这是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易错点,他们很容易受前面的影响,把除法变成乘法,但却没有分析,这里是除以一个算式,而除法的法则却是除以一个数,才能变成乘它的倒数。

  4、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不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灵活应用。今天课堂上涉及到的都是一些特征较为明显的题目,部分学生就只会做这些类型的题目,对于稍有变化的题目,就觉得束手无策,这也反映出有些学生对知识的学*是生搬硬套,自主学*的能力不强。

  例如:教材练一练第2小题,看到2/3,3/2就觉得需要用简便算法,也就不管是否符合运算定律,就随便凑数进行简算。

  第2题的第(2)题,是需要先将括号内的算式先算出结果,再进行简算,可有些学生一看题目要求简算,但题目中的数据却没有简算的特征,也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连按部就班地去计算也不会了。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家庭作业中:

  22/13-3/2×3/10-11/20 只需把乘法的这一步先算出来,就可以看出简算的方法,但一部分学生就空着不写,不知道该怎么简算。

  5、一些拓展性的题目,其计算方法之前曾经有过渗透,但在遇到具体题目时,多数学生还是难以灵活运用方法将算式进行变形,达到简算的目的。如:

  6/13×5/12+5/13×7/12

  6、总体感觉,虽然课堂上稳扎稳打,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方面,我觉得做的还是比较好的。学生基本掌握了分配律的几种类型,也能较为正确地进行简算。但是整节课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做的不够,如果能设计一些思维发散的题目,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拓宽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应该会更好。

  例如可以给出一半的算式,让学生把算式补充完整,达到简算的目的,这样让学生自己出题,促使他们自己去思考:符合简算的算式有什么样的特征,从而加深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混合运算》教案 9

  教学内容:

  p.35、3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理解三步计算运算顺序;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一、学*例题

  1、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我们一起去看看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演示例题,指名说说图上的信息

  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象棋的单价是12元,围棋的单价是15元

  读问题:她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个基本数量关系式?

  复*: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尝试列式,并交流

  (1)分步列式: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

  (2)综合:123+154

  (可能还有):(12+15)(3+4)

  讲评:指着分步列式,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比较两个综合算式,让学生说说下面的算式为什么是错的?它这样算出的结果表示什么?

  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样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3、运算顺序

  123+154 123+154

  =36+154 =36+60

  =36+60 =96(元)

  =96(元)

  比较这两种运算顺序,它们都对吗?哪个更好?为什么?

  指出:这是一个三步混合运算,有乘有加,先算乘,即分别先算象棋和围棋的钱。

  4、学生完成试一试:150+12065

  做完后交流,可能会有个别学生先算乘,如果有可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运算顺序,乘除在一起的时候,谁在前谁先算。

  5、结合两题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巩固练*

  1、学生独立做在自备本上

  802+764

  2406-217

  45-2034

  51-363+25

  指名板演再结合具体问题交流。

  2、下面的运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题略)

  建议:做混合运算,要先观察该题的运算符号,可把先算的步骤划线表示,然后再算。

  3、比一比,你能说出原因吗?

  2530+2520

  84040-40040

  25(30+20)

  (840-400)40

  第一组题可引导学生结合乘法意义来说,或是结合具体问题来举例说明。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4题)读题后让学生解释人均居住面积的含义和求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2、(第5题)分析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指名说说你们两组的总人数怎么算?

  3、(第6题)比较两小题,说说两题的联系。

  4、把这3道联系实际问题做在作业本上。

  《混合运算》教案 10

  知识目标:

  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畅所欲言)

  一、旧知铺垫

  我们的老朋友淘气也有个爱好,那就是做计算题。今天,他想和大家比试比试!

  1、出示计算题

  要求: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48÷2÷616×(15÷3)18÷2×10

  13×2×572÷(9÷3)24÷(2×3)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分数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探究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1、出示问题情境

  过渡语:经过课前的谈话,我了解到同学们的兴趣很广泛。相信大家也参加了不少的兴趣小组吧!淘气在课下的时候对同学们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作了个调查。

  2、你从这幅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3、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解决问题: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①请你先估算一下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说明理由)

  ②请你用图来表示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

  ③学生独立思考和组内交流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④尝试计算

  我们用画图的方法,清楚地了解了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请你算一算,航模小组到底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计算)

  ⑤全班交流

  A12×1/3=4(人)

  4×3/4=3(人)

  B12×1/3×3/4=3(人)

  预设一:如果学生出现了A、B两种方法,并且计算方法较多。在交流时对于B种不同算法进行重点交流。

  预设二:如果算法单一,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计算方法。

  5、思考: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教师进行引导总结)

  6、试一试

  有了这惊奇伟大的发现,我们赶快试一试吧!

  ①学生独立完成,如有困难可以求助老师或同组同学。

  5/9×3/5÷6/712÷4/5÷3/8

  ②全班交流(说一说运算顺序)

  三、登山游戏中巩固新知

  五一时节,春光明媚,正是游玩的好时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登上吧!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登山比赛,看哪个组最先登上顶峰摘得红旗(课件)

  在山的不同位置设有不同的计算题,学生答对方可前进。学生可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登山线路。到达山顶后,红旗处设有一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答对者摘得红旗。

  全班交流。

  解决红旗里的问题后,对同学进行环保节水教育。请同学说一说节水的好点子。

  四、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五、课外作业

  同学们做几张分数、整数卡片,和一些加减乘除符号。同学们之间互相玩卡片做计算。 补评: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乘除混合》教案实用五篇(扩展2)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教案实用五份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2.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养成良好的学**惯,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1.板演练*:

  (1)88210+1(2)88[2(10+1)]

  2.口算:

  3.填空:

  4.订正板演题。

  提问:这两道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那么运算顺序是什么?(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应该先算乘除法即二级运算,再算加减法即一级运算;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先脱掉小括号,再脱掉中括号。)

  (二)学*新课

  1.引出课题。

  提问:这两道题与板演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点:都是四则混合运算;不同之处:板演题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题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讲授新课。

  (1)小组讨论: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汇报讨论结果: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3)讨论例题。

  ①对例1提出问题:这个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个算式含有两级运算,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试做例1。

  用投影仪进行订正,并请有错误的同学找出错误的原因,防止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综合解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准确计算的好*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

  正确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笔算下面各题。

  24÷4 16×5-37 46 50×[(900-90)÷9]

  2、计算下面各题。

  二、教学实施

  1、例3。

  (1)老师整理情境中的信息。

  (2)学生明确题意。

  (3)学生分析题目并解答

  (4)老师提问:可以列综合算式吗?小组讨论并汇报,如何列综合算式。

  (5)分析运算顺序。

  师问:这两道算式里分别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巩固练*,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3、变式练*。

  分数、小数混合运算:

  三、课堂作业设计

  1、填空。

  (1)20米是()米的五分之二,20米的五分之二是()米,20米的五分之二是56米的.。

  (2)()吨的四分之三比8吨还多1吨。

  2、计算。

  (1)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的第1、2、3题。

  (2)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七的第1—8题。

  四、课堂作业设计

  1、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口算。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2.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养成良好的学**惯,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1.板演练*:

  (1)88210+1(2)88[2(10+1)]

  2.口算:

  3.填空:

  4.订正板演题。

  提问:这两道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那么运算顺序是什么?(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应该先算乘除法即二级运算,再算加减法即一级运算;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先脱掉小括号,再脱掉中括号。)

  (二)学*新课

  1.引出课题。

  提问:这两道题与板演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点:都是四则混合运算;不同之处:板演题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题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讲授新课。

  (1)小组讨论: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汇报讨论结果: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3)讨论例题。

  ①对例1提出问题:这个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个算式含有两级运算,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试做例1。

  用投影仪进行订正,并请有错误的同学找出错误的原因,防止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2.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养成良好的'学**惯,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1.板演练*:

  (1)88210+1(2)88[2(10+1)]

  2.口算:

  3.填空:

  4.订正板演题。

  提问:这两道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那么运算顺序是什么?(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应该先算乘除法即二级运算,再算加减法即一级运算;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先脱掉小括号,再脱掉中括号。)

  (二)学*新课

  1.引出课题。

  提问:这两道题与板演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点:都是四则混合运算;不同之处:板演题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题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讲授新课。

  (1)小组讨论: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汇报讨论结果: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3)讨论例题。

  ①对例1提出问题:这个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个算式含有两级运算,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试做例1。

  用投影仪进行订正,并请有错误的同学找出错误的原因,防止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计算中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能灵活运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选择简便合理的运算方法;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学*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科学性,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验、有错即改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口算练*。

  直接写出得数。集体交流,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算法。

  2、出示例1

  引导:同学们,这两个物品你认识吗?(中国结)你从主题图中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让说说是怎么列式的,并且是怎样想的。

  板书算式:2/5×18+3/5×18(2/5+3/5)×18

  3、揭示:这两个含有分数的算式既有乘法又有加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学*新知

  1、尝试计算,认识运算顺序

  引导:这两道算式各是先求的什么?你能计算出得数吗?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两人板演

  交流:2/5×18+3/5×18,你先算的`什么运算?乘法算出的结果表示什么?

  说明:先算小中国结和大中国结各用彩绳多少米,也就是先算这个算式中的乘法,这两步乘法可以同时计算脱式。

  提问:(2/5+3/5)×18先算什么呢?先算的是哪个数量?

  说明:先算两种中国结各做一个要用彩绳多少米,也就是先算括号里的

  2、小结运算顺序。

  提问:通过这两题的计算,你认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可以怎么算呢?

  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相同这里有乘法和加法,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

  3、明确运算律。

  提问:比较解决例1的两种不同解法,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如果让你选择算法,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通过讨论让学生发现:整数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的运算。根据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

  1、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提问: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些什么?

  指出: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要先弄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例如第一小题,分数乘除法连在一起,可以把除法转化为乘法,一次约分,同时计算再如第二小题,分数连加时可以同时通分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交流,说说哪里用了简便算法,分别是怎样想的。小结:简便运算主要应观察算式的特点,看能不能运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有些题目不能直接进行简便计算,要先算一步或几步才能应用运算律或规律简便计算,因此在计算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观察算式的特点,思考能不能用简便计算。

  3、做练*十二第3题。

  让学生独立练*,指名四人板演。

  交流:每道题是哪里用了简便计算,依据是什么?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在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五、布置作业。


《乘除混合》教案实用五篇(扩展3)

——《分数混合运算》教案设计实用五篇

  《分数混合运算》教案设计 1

  教学内容:

  课本第27页内容及第28页“练一练”的第1~3题。

  教学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了《分数混合运算(一)(二)》的基础上开始学*的,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较复杂的分数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利用线段图来分析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基础上进行学*的。教材通过问题情景让学生应用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来解决较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和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及乘法运算律在分数混合运算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画图分析数量关系、找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提高学生学*兴趣,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通过画线段图解决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法设计: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练*、归纳总结。

  教学具准备:

  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填一填

  ①五月份比四月份节约了1/6,五月份占四月份的。

  ②八月份比七月份增产1/5,八月份占七月份的。

  ③五年级人数比六年级少1/9,五年级人数是六年级的。

  2.说一说下列的等量关系。

  ①五月份用水20吨,是四月份的6/7.

  ②跳舞的有24人,占晨练人数的1/5。

  ③实际投资24万元,占计划投资的7/8.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①出示P27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找一找图中的数学信息。

  ②反馈信息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师板书问题:淘气家8月份用水多少吨?

  ③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想一想:哪个月用水多?哪个月用水少?你怎么知道的?九月比八月节约了1/7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再带领学生想一想,哪个月的用水量是单位“1”?你能找到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吗?

  2.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①学生自主尝试,师巡视辅导。

  ②展示学生所画线段图,进行评价。

  ③师生共同完成数量分析,并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画图时,让学生想一想:应先画哪个月份的?为什么?引导学生明白要先画出单位“1”的量,即八月份的线段图,然后再画九月份的线段。

  3.结合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

  学生回答,师板书:

  八月份用水吨数—节约的吨数=九月份用水吨数

  八月份用水吨数×(1-1/7)=九月份用水吨数

  4.列方程解决问题

  ①让学生根据以上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

  ②指生板演。

  ③集体交流,让学生说思考过程。

  5.检验

  ①怎样知道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呢?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进行检验,验证刚才的估算结果是否正确。

  ②指生说说验证方法。

  6.这道题除了可以用列方程解题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题。12÷(1-1/7)=12÷6/7=14(吨)

  三、巩固练*(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第1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计算方法。

  2.第3题

  四、作业:

  1.P28“练一练”第2题。

  2.补充:一个饲养场,养鸭1200只,养鸡的只数比鸭多1/6,鸡有多少只?

  五、课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

  《分数混合运算》教案设计 2

  教学内容:

  P75例1和练一练,练*十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理解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进行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体验简便运算的优越性。

  2、让学生在理解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按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

  1、出示场景图:小的中国结每个用4分米的彩绳,大的中国结每个用6分米的彩绳。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分米?

  2、学生列式计算后教师小结。

  二、主动探索,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出示例1的场景图,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板书,并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指出: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2、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想想该怎么算?让学生尝试计算。

  学生计算后,问: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指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一样。

  三、算中体验,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讨论:这两个算式,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计算哪一个?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地二个算式因为括号内的和是整数,所以计算比较简便。

  2、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何联系?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出:这其实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指出: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四、练*巩固,正确计算。

  1、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问:第1题的除法和乘法连在一起,你是怎么处理的?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为什么要这样算?

  3、做练*十二第5题

  提出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独立做题,指名板演。

  集体评讲。

  4、做练*十二第1题

  学生直接写出得数,集体核对。

  5、做练*十二第2题的第1竖排

  指名板演,集体练*后评讲。

  6、做练*十二第3题的第1竖排。

  练*后评讲。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做练*十二第2题第2竖排。第3题第2竖排,第4题学生自主完成后全班交流。

  《分数混合运算》教案设计 3

  设计说明

  本课时主要是通过对例题的探讨、分析,得出一个关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比较全面和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精心设题,复*铺垫。

  上课伊始,根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精心设题,充分复*旧知,为新知的学*做好铺垫。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将解决问题与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经历合作交流,独立尝试及理解算式表达的意义,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3.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在巩固练*阶段,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尝试交流中发现方法,总结经验,促进思维发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铺垫

  1.填空。(课件出示)

  (1)在一个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  )法或只有(  )法,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  )法又有(  )法,应该先算(  )法,后算(  )法。

  (2)在一个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936+72÷8-21×4(先算除法和乘法,再算加法,最后算减法)

  (2)120÷(13+17)×25(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和叙述运算顺序来复*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新知做好准备。

  探究新知

  1.探究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教材33页例3。

  这盒药共12片,每次吃半片,每天吃3次。可以吃几天?

  (2)读题,理解题意。[已知这盒药共12片,每次吃半片(即片),每天吃3次。求可以吃几天]

  (3)汇报解题思路及所列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两种解题思路:①可以先求每天吃多少片,即×3=(片),再求可以吃几天,即12÷=8(天);②也可以先求这盒药可以吃几次,即12÷=24(次),再求可以吃几天,即24÷3=8(天)]

  (4)列综合算式。

  ①12÷

  ②12÷÷3

  (5)探究有小括号的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完成计算。

  ①12÷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学生试算,小组内讨论运算顺序。

  ③小结:在一个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④计算:12÷=12÷=8(天)。

  (6)探究分数连除的运算顺序。

  ①课件出示算式12÷÷3。

  ②小组内讨论运算顺序。

  ③指名叙述运算顺序。(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④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12÷÷3=24÷3=8(天)

  ⑤师生共同订正。

  2.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在一个分数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计算过程中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概括能力。

  《分数混合运算》教案设计 4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的内容和第25页“练一练”第1、2题,第26页“练一练”第6题。

  教学目标:

  1.会分析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审题,找关键句,分析关键句的含义,找单位“1”,将文字、图示、算式结合起来。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解决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初步构建分数问题的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秋天来了,森林里的小动物正在举行第十届动物车展,我们一起来看看。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图画上有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学生观察找出数学信息。

  第十届动物车展第一天成交量为50辆,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问题是第二天的成交量是多少辆?

  师:这是一道“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分数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二、预*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理解题意,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1)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的(这里的表示的不是数量,而是指第二天增加的成交量是第一天成交量的)。

  师:这里的是辆吗?如果不是那它表示什么意思?

  生:一定不是,汽车怎么可能出现辆。

  生:增加了,是指第二天增加的成交量是第一天成交量的。

  师:对。这里的是一个分率,它的单位“1”是第一天的成交量。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就表示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多了第一天成交量的。

  2.画图表示第二天的成交量。

  学生理解题意后可试着描述,师生共同画出图形。

  在画图时注意分析:

  (1)确定单位“1”后先画单位“1”,即第一天的成交量。

  (2)再画第二天的成交量,可以提问第二天的成交量线段画的比第一天的长还是短,为什么(因为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所以线段要比第一天的长)。长出的这段要画多长(表示第一天成交量线段的)。

  (3)然后分析示意图中每部分表示的意义。

  第2条线段中,和表示第一天成交量的线段相对的这段表示它和第一天成交量相等,多出来的这段表示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的成交量,也就是第一天成交量的。

  3.看图列式,解决问题。

  让学生根据分析,尝试自己列式,并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思路,再汇报。

  可能会有两种意见:(1)先求比第一天增加了多少;(2)先求第二天成交量是第一天的几分之几。这两种意见教师都给予肯定。

  生1:我是先求第二天比第一天增加了多少辆,50×=10(辆),再求第二天的成交量50+10=60(辆)。列成综合算式是50+50×。

  生2:我是从图中看出第二天是第一天的(1+)=,再求第二天的成交量50×=60(辆)。列成综合算式是50×(1+)。

  4.回顾反思。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回顾和交流这道题的解决过程和方法。

  (1)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2)找出单位“1”的量,画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3)根据线段图找出数量关系;

  (4)列式解答。

  四、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分析题目中的信息,理解题意后再完成。

  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理解“体积大约增加”是增加谁的,从而找到单位“1”解决问题。

  3.完成*题:学校新购进足球30个,购进排球的数量比足球少,学校购进排球多少个?

  这是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让学生进行迁移类推。

  五、拓展提升

  1.阳阳期中考试数学得了96分,语文的分数比数学低,阳阳的数学和语文一共得了多少分?

  96+96×(1-)=184(分)

  2.商场某品牌衣服进价240元,加价后销售,元旦促销,再降价销售,现在的售价是多少元?

  240×(1+)×(1-)=225(元)

  六、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七、作业布置

  1.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3题。

  2.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6题。

  观察情境图,了解题目中的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在小组里交流后回答。

  学生列式,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强调问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分数混合运算》教案设计 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例2及“练一练”,练*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从而提高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对策:

  借助画线段图和分析数量关系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要积极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理解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解答。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补充练*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口算下列各题。

  4/15+7/15 1/2-1/3 5/9×3/5 2÷1/2 1/4÷4

  18÷1/2 18×1/2 0÷2/5 1-3/4 1÷4/7

  21×3/7 10/7÷15 21÷3/7 1/2×1/3 5/6×36

  进行口算,学生将得数写本子上,时间到后统计完成的题目数量及正确率。

  2.口答。

  (1)五(1)班中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5,那么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

  (2)一本故事书已看了2/7,还剩全书的( )。

  (3)一根绳子长12米,剪去了1/4,剪去了( )米。

  (4)一盒牛奶900毫升,喝去了1/3,喝去了( )毫升。

  指名学生口答得数并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

  二、学*新知

  1.教学例2。

  出示例题:岭南小学六年级有45个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5/9。女运动员有多少人?

  (1)学生读题,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指名学生回答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提问:根据“男运动员占5/9”这个信息你还知道了什么?(把45个同学看作单位“1”、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4/9)为了清楚地表示男、女运动员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借助画线段图来分析。你能在线段图上分别表示出男、女运动员所占的部分吗?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完整的线段图。

  (4)提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用你想到的方法列式算一算。(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计算)

  (5)探讨方法。

  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根据男运动员占5/9,先算出男运动员的人数,再算女运动员人数,列式:45-45×5/9

  方法二:根据男运动员占5/9可以知道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4/9,最后求女运动员人数。列式为:45×(1-5/9)。

  追问:45×5/9表示什么?1-5/9又表示什么?

  小结:刚才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中,都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第一种方法先求出男运动员人数,再用总人数减去男运动员人数求出女运动员人数;而第二种方法先求出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求出女运动员的人数。不管哪种方法都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题目比以前复杂一些,所以今天我们研究的是稍复杂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2.“练一练”。

  (1)学生读题后可以先找出关键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

  (2)先同桌之间说说解题思路,再请几位学生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评价。

  三、巩固练*

  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下列各题。

  1.某粮库原来有大米1500袋,运走3/5,还剩多少袋?

  2.少先队员一共采集标本168件,其中5/8是植物标本,其余是昆虫标本。昆虫标本有多少件?

  3.张大伯有一块长方形菜地,长30米,宽20米。这块地的7/12种茄子,其余种番茄。番茄种了多少*方米?

  学生认真读题后独立列式解答,讲评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4.(1)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用去多少千克/

  (2)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还剩多少千克?

  (3)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讲评时将这三小题进行比较,比较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以及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完成练*十六第1-4题。


《乘除混合》教案实用五篇(扩展4)

——《整数小数混合运算》教案 (菁华3篇)

《整数小数混合运算》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的运算顺序,会使用中括号,并能正确计算式题。

  2.通过对的运算顺序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计算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

  掌握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含有除不尽情况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

  (一)口算

  1.小数加、减法

  3.2-0.8 4.7-2.5 1.3+5

  4.7+2.5 1.1+4.6 5-3.3

  2.小数乘除法

  80.5 3.60.4 0.750.3

  0.514 1.25 40.62

  (二)教师提问

  1.我们把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什么运算?

  2.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 下面的算式里有哪些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3.7-2.5+4.6 3.660.9

  1.学生试算,集体订正

  3.7-2.5+4.6 3.660.9

  =1.2+4.6 =21.60.9

  =5.8 =24

  2.小结运算顺序

  (1)教师: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2)组织学生讨论: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二)教学例2

  例2 下面的算式里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35.6-51.73 6.75+2.5212

  1.小组讨论例2所提问题

  2.学生试算,集体订正

  3.小结

  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4.练*:不计算,只说出下面每个算式的运算顺序。

  7-0.514+0.83 2.6+80.53

  3.60.4-1.25 0.750.30.5-3.2

  (三)教学例3

  例3 计算 3.61.2+0.55 (演示课件混合运算1)

  1.教师提问

  (1)上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如果要先算1.2+0.5该怎么办?(加小括号)

  (3)如果要先算(1.2+0.5)5,该怎么办呢?(加中括号)

  (4)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是什么?(改变运算顺序)

  2.学生试做

  3.6(1.2+0.5)5 3.6 [(1.2+0.5)5 ]

  =3.61.75 =3.6[ 1.75 ]

  =3.68.5

  3.学生在计算中,遇到3.61.7和3.68.5除不尽的情况时,教师引导学生看书解决,最后独立完成计算.

  (强调: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只需除到第三位小数)

  4.小结

  教师提问:

  (1)什么情况用约等于号?

  (2)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可以怎么办?

  (3)谁能总结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5.练*,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0.4(3.2-0.8)1.2 5〔(3.2+4.06)6.05〕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哪些新的知识?什么是第一级运算?什么是第二级运算?括号起什么作用?运算顺序各是什么?

  四、巩固练*

  (一)不计算,只说出它们的运算顺序。

  4.5+1.431.3-1.23 3.5+5.674

  13.63-40.62 9.181.7+3.751.5

  (二)先确定运算顺序,再计算。

  20.9+10.5(5.2-3.5)

  9.4〔1.28-(1.54-0.31)〕

  [(6.1-4.6)0.8-1]0.4

  3.72[(54.7-17.5)(0.45-0.9)]

  (三)选择

  1.4.8与2.7的和乘4.02,积是多少?

  a.4.8+2.74.02

  b.(4.8+2.7)4.02

  c.4.02(4.8+2.7)

  2.35.7除以0.7的商,加上12.5与4.8的积,和是多少。

  a.35.70.7+12.54.8

  b.(35.70.7)+(12.54.8)

  c.(35.70.7+12.5)4.8

  d.35.7〔(0.7+12.5)4.8〕

  3.10.2减去2.5的差,除以0.3与2的积,商是多少?

  a.10.2-2.50.32

  b.(10.2-2.5)0.32

  c.10.2〔2.5(0.32)〕

  d.(10.2-2.5)(0.32)

  4.按顺序计算,并填写下面的□,然后列出综合算式。(演示课件混合运算2)

  五、课后作业

  (一)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4.5+1.431.3-1.23 3.8+5.674

  13.63-40.62 9.181.7+37.51.5

  (二)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20.9+10.5(5.2-3.5)

  2.9.4[1.28-(1.54-0.31)]

  3.[(6.1-4.6)0.8]0.4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节课教学过程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在教法上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学*,并发挥了计算机直观形象等多种功能,使学生绕有兴趣的投入学*。

《整数小数混合运算》教案2

  教学内容:

  简便计算第39页例4练*十第5-10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有中、小括号的运算,在混合式题运算中能自觉地使用简便计算,提高计算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

  混合运算式题中怎样使用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小黑板,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

  1、填空:

  ()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应();如果有中、小括号的,要先算(),再算();遇到除法的商除不尽时,一般()。

  2、计算:(指名板演,其余座练)

  7.4×1.3-4.68÷0.9

  [10-(0.2+16.7×0.7)]×0.01

  教师针对性评讲,着重让学生说说脱式时哪一步用约等号,哪一步用等号,为什么?

  3、口算:说出下列算式根据什么定律,性质进行简算。

  7.5-0.26-1.74+2.50.25×13×4

  18-2.7-9.332×0.125

  3.5×3+3.5×74.5×20-3.5×20

  二、新授

  1、谈话引入。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板书课题)

  2、教学例4。

  看一看,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运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试一试,让学生自己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教师指出;这道题虽然不能把整个题简便计算,但是式子里有两步可以简便,能简便计算的要尽量使用简便方法。

  看课本第39页的例4,提问:虚线框框里的算式表示什么?

  3、做一做第39页

  指名板演,其余的做在本子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评讲。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应该随时注意,能简算的自觉简算。

  三、巩固练*

  1、练*十第5题

  先独立练*,再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有没有简便算法。

  2、练*十第7题

  这三道题,主要训练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和使用括号。先让学生独立列式,再集体订正。

  3、练*十第8、9、10题

  指名分析题目,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四、课堂(略)

  五、课堂作业

  练*十第6题

  板书设计: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整数小数混合运算》教案3

  教学内容: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例1~例3和做一做,练*十第1~4题。)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明确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概念;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2.能力目标:能在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高度概括、总结。

  3.情感目标:学会使用中括号,灵活运用运算方法。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1.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中括号的使用。

  教学难点:

  在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后再计算。在取*似值的这一步要写约等号。

  教具准备:

  投影片、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32.8+19 1.82-0.63 0.42×0.5 8.2÷0.01

  5.2÷1.3 0.67+1.24 0.51÷17 1.6×0.4

  2.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运算?(这些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板贴)

  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和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尝试。

  1.出示例1:下面的算是有哪些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3.7-2.5+4.6 3.6×6÷0.9

  ⑴读题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

  ①第一个算式含有加、减两种运算,要先算减法,后算加法。

  ②第二个算式含有乘、除两种运算,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③这两个算式中,除了整数就是小数。

  导入: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⑵师: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⑶你能把“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换一种说法吗?

  引导学生说出“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⑷生试算,指名板演。

  3.7-2.5+4.6 3.6×6÷0.9

  =1.2+4.6 =21.6÷0.9

  =5.8 =24

  ⑸反馈练*:口述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7-0.5+0.83 3.6÷0.4×5

  2.出示例2:下面的算式里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35.6-5×1.73 6.75+2.52÷1.2

  ⑴读题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

  ①这两个算式里都含有两级运算,所以第一题要先算乘法,再算减法;第二题要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②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一个算式里,如果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后算第一级运算。

  ⑵试算并说说解题思路。

  35.6-5×1.73 6.75+2.52÷1.2

  =35.6-8.65 =6.75+21

  =26.95 =27.75

  ⑶反馈练*:先说出运算顺序,再算出得数。

  7-0.5×14+0.83 2.6+8×0.5×3

  3.6÷0.4-1.2×5 0.75÷0.3÷0.5-3.2

  3.例1和例2都是没有括号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接着请看例3。

  三、示范。

  1.出示例3:计算3.6÷1.2+0.5×5。

  ⑴生独立计算,集体订证时,说说这道题含有几级运算?

  ⑵在3.6÷1.2+0.5×5里,如果要先算1.2+0.5怎么办?运算顺序怎样?

  ⑶在3.6÷1.2+0.5×5里,如果要先算(1.2+0.5)×5,又该怎么办?

  ⑷讨论

  ⑸汇报讨论结果,板书

  3.6÷(1.2+0.5)×5 3.6÷[(1.2+0.5)×5]

  ⑹提示:有时需要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就要用到括号;如果使用小括号后还需要改变运算顺序,就必须用到中括号。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⑺自学P.40页内容

  ⑻你看懂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⑼注意:如果遇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可以只除到第三位,然后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再接着往下计算。在保留两位小数取*似值这一步,要注意写约等号“≈”,到下一步如果没有再取*似值,仍要写等号。

  2.反馈练*

  0.4×(3.2-0.8)÷1.2 5×[(3.2+4.06)÷6.05]

  四、应用。

  1.填空(投影出示)

  ⑴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为( )。

  ⑵加法和减法叫做第( )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 )运算。

  ⑶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同一级运算,要从( );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 )运算,后做( )运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再算( )里面的。

  2.练*十第1、4题。

  3.判断并说明理由。

  13.6×3-40.8÷2 3.8+5.6÷7×4

  =40.8-40.8÷2 =7.4÷7×4

  =0÷2 =1.2×4

  =0 =4.8

  五、体验。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六、作业。

  练*十第2、3题。


《乘除混合》教案实用五篇(扩展5)

——《混合运算》教案 (菁华5篇)

《混合运算》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40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正确地计算。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活动。第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过程。第二层次,告诉学生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列综合算式时,就要用到中括号,引导学生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并按顺序完成计算。第三层次,引导概括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把学生在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数学结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以及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3、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认真、严谨的学**惯。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中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1、观察算式,说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

  小黑板出示:120÷6+4×2120÷(6+4)×2

  指名回答,并说出理由,集体口头解答。

  2、小结计算顺序。(小黑板出示)

  回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提问:比较这两题,你还发现了什么?

  总结:括号能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巩固前两课所学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新知的学*做准备]

  二、自主探索,学*新知

  1、创设情境,整理信息。

  谈话:学校艺术节快到了,每个兴趣小组正在进行紧张的练*,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2个小挂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汇报信息)

  根据回答板书相关信息: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

  美术组:是航模组的2倍

  谈话:请你列综合算式,算出美术组有多少人。

  指名板演,并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2、提出问题,分步解答。

  继续出示挂图:合唱组及问题。

  板书:合唱组:84人

  提问: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

  提问: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你想到了哪个数量关系式?

  板书: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几倍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先求出什么?(美术组的人数)

  谈话:刚才我们已经算过了,只要再加一步。

  板书:84÷28=3(口答)

  3、尝试列综合算式。

  谈话:刚才,我们分步解答了这个问题,先算出了——(美术组的人数),然后用——(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现在你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在自备本上试试看,只列式。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4、说明:数学上规定,这个算式中已经有小括号了,再添加括号,就要用到中括号,(出示方法三:84÷[(8+6)×2])。

  谈话:像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伸出手来,一起跟我写一遍(描)。

  让学生尝试加中括号:请你在你的综合算式里添上中括号。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谈话:这时的算式中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呢?同桌互相说说这题的运算顺序。

  有信心试一试吗?(独立完成计算,最后集体校对)

  5、介绍递等式中一步一步脱式的过程和书写的格式要求(等号位置,小括号算好后脱掉,移下来的是中括号)。

  提问:你觉得第一步应该先算?也就是要算出——(航模组的人数)。

  84÷[(8+6)×2]

  =84÷[14×2]

  =84÷28

  =3

  谈话:口答。有错的同学请你订正一下。

  谈话:回顾头来看一下,这里的两个算式,一个只有小括号,一个又添加了中括号,那这个中括号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对呀,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也能改变题目中的运算顺序。

  谈话: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按什么顺序运算?(学生尝试概括运算顺序)

  6、总结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小黑板出示: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谈话:打开书39页,请你把书上的空白填一下,填好了和黑板对照一下。

  设计意图:把例题分解组合成两问的题目,利于以旧引新,充分发挥旧知在学*新知中的“脚手架”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在总体上把握题目数量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使教学直指本课的要点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运算顺序,能使学生对中括号的作用以及运算顺序有更深的了解。

  三、巩固练*,不断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说运算顺序)

  同桌相互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做“想想做做”第2题。(比一比,算一算)

  (1)观察每组的三道题,说说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同桌活动,每人说一组题。指名说:重点讨论同样的数、符号,为什么运算顺序会不一样)

  (2)男、女生各计算一组,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总结:看来,虽然每组的三道题目数据一样、运算符号一样,但因为有了小括号和中括号,所以运算顺序就不一样了,结果也不一样了。

  (还可让学生说说体会,仔细看题、细心计算的*惯培养)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

  (2)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3)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算的。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比比算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使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有更全面的认识。

  四、拓展知识,评价总结

  1、谈话:每一个数学知识、任何数学方法的背后,总是凝结着人类漫长的探索过程。一个个括号的产生,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凝聚着人类无穷的勤劳和智慧。阅读“你知道吗?”

  学生阅读,交流: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1)为什么要引入中括号?

  (2)中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3)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2、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3)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混合运算》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例1,教材第50页练*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明确加法和减法是同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同级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用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不同层次练*中感受并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激发思考探究乐趣,养成良好解题*惯。

  教学重点:

  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教学难点:

  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常规口算(精选含有加、减、乘、除运算的口算)

  二、情境引入,整体感知

  问题:刚才的口算中,都有哪些运算?

  揭示:在数学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也是同级运算,它们是比加、减法更高一级的运算。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你是怎样解答的?

  53-24=29 29+38=67 53-24+38=67

  4、告诉学生:第三道算式是将前两道算式合在了一起,我们叫前两道算式的综合算式。

  5、两步算式脱式计算的格式。

  (1)示范:刚才我们列出综合算式,并且直接口算出结果,如何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它有特定的书写格式:教师边板书边阐述基本格式规范。

  说明:可以把先算的一步划线(板书:划线用色笔标出),提醒自己注意运算顺序;暂时不参与运算的符号与数按顺序移下来……

  53-24+38

  =29+38

  =67

  揭示:像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用递等式计算。

  下面的书写就是错误的

  53-24+38

  =29

  =67

  (2)学生练*,注意格式:65-18-29

  6、计算15÷3×5

  (1)说说这题的计算顺序

  (2)按脱式计算的要求计算,注意格式。

  7、同级运算的规则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8、揭示课题:像这样含有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四、巩固练*

  1、教材第47页做一做,注意顺序和格式。

  2、教材第50页练*十一第3题。

  回忆同级混合运算的顺序。

  3、教材第50页练*十一第2题。

  五、总结

  计算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两步式题应按什么顺序计算?

  六、布置作业

  教材第50页练*十一第1题。

《混合运算》教案3

  教学内容:

  补充及p.38第8、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

  1、学生练*:(841-41)254

  讲评学生容易有的错误:=800100=8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

  (1)小括号;

  (2)乘或除;

  (3)加或减。

  指出: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第二步算式中有除有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级的,应该按顺序来计算。

  2、添上括号,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24040+202=52

  24040+202=8

  90-3035=400

  90-3035=100

  建议学生

  (1)按现在的运算顺序算一算结果;

  (2)自己尝试添加括号;

  (3)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有一定的推理过程,最好不是盲目地试。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编题组练*

  (1)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女生有15人,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指出:这是我们一年级学*的解决实际问题,它只要一步就能解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板书:男生+女生=总人数

  (2)现在我们要改遍这题,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这两句不变,把女生有15人这句信息不直接告诉,可以怎么说?(比如:女生比男生少10人)这样题目就边成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了。

  比较两题:什么没变?(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没变)

  在列式的时候还是要对号入座:男生25,女生25-10,加起来的的时候,可以把表示女生人数的25-10加个小括号,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

  (3)现在继续改编,要把这题改成三步计算的问题,信息男生有25人可以怎么改?(比如: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2倍少5人)

  这句信息是变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变了吗?

  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列式:男生152-5,女生15,再把两部分合起来。

  比较小结:解决实际问题从一步发展到三步,其实很多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不变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这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再做到对号入座。

  2、书上的第8题,学生读题,说说这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式

  边长边长=面积 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介绍:铺砖时,这间房子的面积是不变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铺的方砖面积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的块数就会比较多;反之,方砖的面积比较大,需要的块数就比较少。小面积块数=大面积,这里的小面积指的是方砖的面积,大面积指的是房间的面积。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反过来说大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块数=小面积。

  学生列式解答该题。

  3、书上第9题,学生读题,说说该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书上的两个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要注意学生提的问题是否都合适。)

《混合运算》教案4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情境,呈现知识起点

  师:你们喜欢购物吗?这是小军在文具店购买学*用品(在与学生的谈话中出示购物

  情境图,先呈现小军来购物的情境,改动教材小军和小晴同时呈现的购物情境)。

  师:看到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呈现三种学*用品的标价)

  生:一本笔记本5元,一个书包20元,一盒水彩笔18元。

  师:小军想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请你替小军算一算一共要用去多少钱?

  生:53=15元,15+20=35(元)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在解决小军用去多少钱的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

  生:两步。

  师:也就是用了两个算式。

  师:有没有列不同算式的?

  有个别同学列成如下算式,并进行了计算。

  ①53+20=15+20=35

  ②53+20=15+20=35

  师:板书学生的算式作为后面交流的素材。

  师:黑板上这两个同学列的是一个算式,你同意他们这样的写法吗?你们也试着写一写(有了分步列式的基础,大部分同学都会列出53+20的算式)。

  师:这一道算式能包含上面的两个算式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能,算式53+20中,第一步计算53的积是15,第二步计算15+20的和是35。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出第一步、第二步,也就是说53+20这个算式要几步计算?

  生:两步。

  师:哪两步?

  生:第一步是算乘,第二步是算加。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师:结合情境图谁能说一说53+20,第一步先算什么?表示什么意思?第二步再算什么?又表示什么意思?

  生:第一步先算53,表示买3本笔记本用的钱。第二步再加上买书包的20元,表示一共用去多少钱。

  师:结合情境图说一说53+20,能先算3+20吗?(学生基本上能结合实际情境说出不能先算3+20的道理)

  师:对比分步与综合算式,比较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生:分步算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直接写在算式的后面,而综合算式要把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写在算式的下面。教师配合学生的发言在综合算式和分步算式算法中相机用红笔标出。

  【设计意图】:新教材融计算于解决问题之中,这是源于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的,只有在解决问题时才需要计算。因此,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也应是这样的。整改情境图分层出示数学问题,既便于突出学生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又便于在解决问题中体验、理解综合算式与分步算式的联系,实现为了解决问题用综合算式需要运算顺序需要在解决问题情景中去分析运算顺序的建构过程,实现计算与应用交融的目的。

  二、丰富算、用材料,再次感悟运算顺序

  师:投影增添小晴来购物的动画情景。

  师:小晴付50元钱买2盒水彩笔,请你帮小晴算一算她带的钱够不够?(生马上回答:够了)

  师:为什么?应找回多少钱?(学生基本上能分步口算得出结果)

  师:请同学们列综合算式并尝试解答。

  生:50-182

  师:第一步先算什么?表示什么?第二步算什么?又表示什么?

  生:第一步先算182,表示买2盒水彩笔的钱。第二步再用50去减182的积,表示应找回的钱。

  师:现在老师写两个算式,你能结合情境图说说分别在解决什么问题吗?

  师:18+53;182-20

  (由于情境图信息比较简单,学生都能结合情境图说出每道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师:请同学板书上面三道算式。

  师:比较53+20和18+53;182-20和50-182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体验不论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的道理。

  【设计意图】创设丰富的算、用材料,让学生通过情境提炼数学问题,;根据算式寻找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以用引算,以算激用的过程。尤其是两组算式的对比,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运算顺序的实质,拓展了运算顺序的认知。

  三、抽象概括运算顺序

  师:黑板上有几道两部计算的综合算式,观察它们的运算符号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乘加(减)

  师:谁能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

  四、拓展延伸

  师:继续增添情境图信息:一套3本《格林童话》共36元。①小明买4本。②小红买2套。

  师:谁能结合情境图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分别是解决什么问题?该怎样去计算呢?

  3634 3626

  生:3634是小明买4本《格林童话》要多少元?算式3626表示小红买一本《格林童话》要多少元?

  师:结合情境图说一说,算式3634要先算什么?能先算什么?

  师:算式3626呢?

  师:你觉得乘除在一起运算,他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观察,结合情境图中的解决问题,大部分都能说出运算顺序)

  师:算式3634与算式3626在运算符号上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乘除运算。

  师:对比黑板上的几道只有乘加(减)和上面两道乘除算式的运算顺序。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乘加(减)两部计算的,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或减;乘除两部计算顺序,要按照顺序(从左到右)计算。

  生:暂时不计算的数要把它移下来。

  生:等于号要在算式的下面写,两个等于号要对齐。

  师:配合学生的叙述,在算式的相应位置相机标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再次通过增添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再次以用引算、以算激用,为进一步拓展岸生对两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认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沟通了练*题中的题组对比题之间的联系。

  五、突出重点训练

  第层次:质疑运算顺序,下面各组算式的运算顺序一样吗?

  1.15+32 2.100-253

  23+15 255-100

  3.6484

  6442

  第二层次: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233+50 166-9

  38+415

  第三层次:下面计算对吗?不对的请改正。

  50+507 44-74

  =l007 =28-40

  =700 =8

  153-25 3682

  =45-25 =364

  =20 =144

  六、全课总结

  1.有什么收获?

  2.有什么问题?在计算混合运算时,你想给同学哪些友情提示?

  3.你认为两步混合运算还会出现哪些情况?课后你能应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尝试解决吗?

《混合运算》教案5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掌握脱式计算的写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正确进行脱式计算,并提高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书写规范的好*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脱式、分步写出每次计算结果,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1.口算

  7-2= 7+8= 7×9= 54÷6=

  3×6= 6÷3= 9×7= 6×5=

  48+16= 54÷9= 47-18= 21÷7=

  60-18= 7×8= 5×4= 8×6=

  2.先观察下面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再说说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最后算出结果

  24+8-6 3×6÷9 47-10+5 28÷7×6

  学生算出结果后,师生共同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学*新课

  1.教师谈话

  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上面同学们口算的四个两步混合式题,也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结果,怎样进行书写呢?请同学们共同研究一道题。

  2.出示例1 47-12+5

  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脱式计算的步骤,教师可逐题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1)这道题都含有哪些运算符号?

  (2)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3)第一步计算得多少?写在哪儿?第二步计算得多少?写在哪儿?

  这样使学生逐步理解掌握,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脱式过程。

  例1 47-12+5

  =35+5

  =40

  3.教师出示:48+16-37 54÷9×7

  让学生尝试性地做一做,以模仿例1的书写格式,使学生初步学会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并请两个学生到黑板板演:

  学生甲 48+16-37

  =64-37 64是哪一步计算结果?

  =27

  学生乙 54÷9×7

  =6×7 "7"照写下来,为什么?

  =42

  学生完成后,教师可提问旁注,强调两道题的书写步骤,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上述三道题计算时的书写格式。

  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清楚:

  (1)每道题第一步计算结果,都要写在第一行的下面。

  (2)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要照抄下来。

  (3)在算式下面第二行要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

  (4)左边的等号上下要对齐。

  4.教师出示例2 6×3+50 50-6×3

  然后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这两个式题各含有什么运算符号?和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设问:"这样的混合式题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指出,像这样的题,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接着师生共同完成例题的计算过程。

  例2 6×3+50 50-6×3

  =18+50 =50-18

  =68 =32

  请较好学生说出"6×3+50"先算6和3的积,再加上50,算出它们的和。"50-6×3"先算6和3的积,再从50里面减去。以渗透四则式题按运算顺序的读法。

  为了巩固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教师可再强调指出50没有参加计算,在原算式下面先照抄下来,再写出要减去的6和3相乘的结果。

  为了巩固例2的计算步骤,可出"19+5×3"和"7×8-29"两道同类题,让全班学生做一做。

  5.教师出示例3"54÷6-7,7+54÷6"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两步式题。学生看清题目后,教师可指出:"像这样的两步混合式题有除法和加、减法,而没有括号,要先算除法。"

  然后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完成。并请两名学生板演。

  学生甲 54÷6-7 学生乙 7+54÷6

  =9-7 =7+9

  =2 =16

  学生完成后,可让同座位同学互相说一说,每道题是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学*了三道例题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学*的两步混合式题的特点,小结出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及注意的问题,并有重点地板书在黑板上。

  (三)巩固反馈

  1.根据下面算式,正确填上( )里的数

  2.找出下面各题中的错误

  3.脱式计算下面各题

  (1)58-4×8 (2)4×8+15

  (3)45÷5-8 (4)8+45÷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着重教学含有两级运算而没有括号,乘除在后,但需要先算的两步式题。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学生较长时间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开始做这样的题容易受原来思维定势的影响,因此在课堂设计上要注意突出这一难点。在三个例题安排的基础上,每个例题教学后,又安排了"试一试"的题目,以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使学生正确掌握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乘除混合》教案实用五篇(扩展6)

——让人快乐的加减乘除作文实用五份

  让人快乐的加减乘除作文 1

  是谁?在我们幼小无知之时敞开了知识的大门?是谁?在我们无助懵懂之时拉住了我们的小手?是谁?在我们顽皮淘气之时管住了我们的心?是谁?让我们还是一粒种子之时,就学会了变成参天大树的本领?是老师!

  是她——一头乌黑的头发,时而,卷发**,时而,长发飘飘,是她;一副黑黄相交的眼镜,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是她;一张能说善变的嘴巴,是她……她就是我们的老师——焦焦。大家一起来认识我最最最最……敬佩的老师焦焦吧!

  转眼间,春又来,草又绿,燕又归,又到了阳春四月。四月一日愚人节,我们互相嬉戏,互相让对方上当“受骗”。上课了,焦焦踏着春风,牵着花香走进教室,给我们上课。过了一会儿老师对我们说:“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去春游。”“真的呀?不可能吧?”“真的!学校真好!”“……”我们一个个小声议论着。

  这时,焦焦咯咯的笑了起来。我们这才明白了,原来我们上当了。我也嘻嘻的在那儿偷笑,心里想着:嘻嘻今天上午回家就和妈妈说一说,让她也上当“受骗”。嘻嘻嘻嘻嘻……

  看,这就是焦焦幽默的一面,现在你有点喜欢上我们的焦焦了吧?

  春天到了离夏天还远吗?夏又来,花又开,天又热。快过六一了,我们个个喜不自胜。这不同学们又开始排节目,当中有我。焦焦每一次练舞时,都在边上陪着我们一起练舞,如果有同学跳错了,舞姿不到位了,老师都会来细心的教她。与其说老师在批评我们不如说老师在鼓励我们。只要老师每指导一次都会使我们更加努力更加认真。终于六一联欢会我们成功了。我们和焦焦都留下了成功幸福的泪水。焦焦笑了,她为我们的成功而笑了,笑的好甜。

  金秋,带着丝丝的凉意,秋风带着金色来到大地。秋又来,麦又黄,风又凉。果实的香甜并没有带来什么愉快,因为焦焦有可能不教我们了,我们黯然神伤。焦焦却说:“我不会不教你们的,只是不带班主任了,但并不是不管你们了。你们要听郑老师的话,认真学*。”说罢,便去忙了。之后,每次去问作业的时候,都会看到焦焦非常非常忙的在办公室里忙他的业务,看到焦焦忙得不可开交我忍不住心疼。可又说不出口,借此机会,我想对焦焦说:“老师,你一定很累吧!别太累了要多注意休息。看到你人也瘦了,皱纹也多了,我好心酸呀。”

  这就是我们喜爱的焦焦,你们认识了吗?

  冬天来了,我和洋洋办了一个画展,焦焦也来了和我们一起游戏,一起画画真是不亦乐乎。游戏时,一凡同学抽到了“真心话”,被焦焦捉到了问道:“我和郑老师哪一个更漂亮?”一凡连忙说:“都漂亮,都漂亮。”焦焦说:“一个漂亮,一个俊······”呵呵······伴随着阵阵笑声活动圆满结束了。看到老师脸上露出的笑容,我们好开心好快乐。

  看,这个温柔的焦焦,带给我们快乐的老师,你一定喜欢上她了吧。

  年复一年,冬去春来五年的朝夕相处,不是母女的.你我亲如母女。我相信您对我的爱是加法,岁岁月渐增,关怀渐增;您对我的爱是乘法,距离越长,牵挂越长;您对我的爱是减法,减去自己,呵护我们;您对我的爱是除法,除了我们,还是我们。加减乘除算不尽您的爱,阴晴冷暖,无时无处不弥漫,每日每夜在身边。亲爱的老师我爱您,您的快乐*安是我最大的心愿。

  让人快乐的加减乘除作文 2

  不快乐是一切精神疾病的唯一根源,而快乐则是治疗这些疾病的良方。快乐使人幸福,使人健康,使人长寿,快乐是万能的,人只要一快乐就会忘掉所有烦恼。快乐的妙处,在于不是金钱可以买得到,也不是考试可以考得到,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里找寻到的。时下,许多人找寻快乐用“加、减、乘、除”法,你不妨也试试,一定能够给健康"加分"。

  加法即分享。一个人的快乐加上另一个人的快乐就是双倍的快乐,在快乐的'问题上不要吝啬,把你的快乐拿给家人或朋友分享,你非但不会失去,反而会有快乐的回报。在同事的眼里,如果你是个快乐的人,愿意把快乐传染给他们,而他们又反馈给了你更多快乐,良性的互动,快乐而不失严谨的人际关系,让我们工作起来少了许多负面情绪,当然,工作也做得漂亮。

  减法即舍弃。首先明白不快乐的原因是欲望太多,攀比太多,一切烦恼、失眠、空虚、郁闷、无聊、压力……皆由心生。所以,要让自己欲望少点,攀比少点,心态*衡点。曾经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珠宝到远处去寻找快乐,可走过千山万水却未找到快乐,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这时有个农夫背着一大捆柴从山上走下来,富翁问道:“我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富翁,为何没有快乐呢?”农夫放下背上沉甸甸的柴,舒心地揩着汗水说:“快乐其实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啊!”富翁听了顿悟,用珠宝接济穷人,慈悲为怀,终于找到了快乐。

  乘法即拓展。让一个快乐或一种快乐变成多个和多种快乐,就能感觉到生活的无限美好。善用乘法的人,总是想方设法、千方百计让一个人的快乐变成大家的快乐,使一个快乐的事或少数人高兴的事,变成多个人或绝大多数人快乐和高兴的事,让人人都快乐,让大家都高兴。事实证明,快乐的人身边会有一群快乐的人,这是因为快乐的传染,是乘法运算得出的结果。

  除法即释放。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不要迷失了自己,遇到烦恼一定不要憋在心里,要找到释放的出口。一个人的快乐加上另一个人的快乐,就是双倍的快乐;而烦恼恰恰相反,把你的烦恼全倒出来,倾听的人会和你一起分担,一个烦恼除以两个人,你就剩下一半的烦恼。即便不是分担,找个你信得过的人一吐为快,又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加减乘除”四种获得快乐的方法你都用到的话,就会发现人生中的快乐不但是无处不在,而且还能人为地让其发生巨大变化。宽容大度、聪明智慧的人,理所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啊!

  让人快乐的加减乘除作文 3

  有一天,我和妈妈去超市买生活用品。来到超市二楼,只见妈妈眼睛一亮,一下子拿了五盒纸问道:“每盒纸六元,五盒多少元?”我立刻说道:“三十元啊!因为五六三十。”妈妈见难不倒我,于是走到冰柜前,拿了六瓶饮料说:“每瓶七元,我买六瓶,你算一下,我要付多少元?这次我一定要考倒你!”我故意摸了一下后脑勺,说:“四十二元。”妈妈夸我说:“不赖嘛!我答应你给你买两样东西,但这两样东西价格加起来不能超过五十元。”还有一个条件,你要回答我下面两个问题,五十元梦想箱才能打开。

  “故意”?一词,生动地写出了我的调皮与可爱。

  我对妈妈说:“下一道题是什么?”

  “下一题是这样的,三个方框加三个方框等于四个方框,请你用0-9这10个数字填入每一个方框里,使等式成立。”妈妈说道。

  我想了想,调皮地对妈妈说:“这么难啊!”

  “这么难啊”,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话,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

  妈妈说:“会吗?你再想想吧!”

  实际上我脑子里已经有了答案。高兴地对妈妈说:“上面那三个方框分别填上3、2、4,下面的方框填上7、6、5。这样的`话,个位上的4加5等于9;十位的2加6等于8;百位的3加7等于10,向千位进1,在百位写0,千位写1,答案是1089。”

  妈妈听了目瞪口呆地说:“ok!最后一道是,198减什么数,答案也是等于这个数?”

  我边走边心算,198减?198减?刚好路过牛奶促销柜台,促销姐姐喊道:“牛奶现时大促销了,现在买一瓶198元,第二瓶半价99元。”

  我脑子立刻浮现99的数字,急着对妈妈说:“198减99等于99。”

  妈妈高兴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不错,现在你来挑两样你喜欢的东西吧!”

  我说:“我不买东西了,我直接要50元现金。”

  这样的话,也只有这个年龄的孩子才能说出,令人叹服。?

  妈妈看了我一下,从钱包里拿出一张50元的钱给我说:“我服你了,但这钱要保存好。”

  “知道了。”我高兴的说。

  “加减乘除”谢谢你们让我赢得了50元现金。

  小朋友“加减乘除”在生活中真的非常有用哦!

  让人快乐的加减乘除作文 4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所经历的事各有不同。品尝了酸甜苦辣,也知道了什么是***、假恶丑,就像做人生的一道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题记

  加

  老师又让我们写作文了,唉,语文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爱“损坏”人家的脑细胞,虽说“人不学,要生锈”,但我们这些*时不爱动笔的同学可就犯了难。怎么办,凑吧!于是这个作文书上抄一点,那个资料书上“摘录”两段,真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佳作终于告一个段落。老师批语是:“不倒翁倒茶——没水*也。”仔细一读,让我啼笑皆非。于是厚积薄发,慧眼观察,勤学苦练,终于不是不倒翁了。

  减

  现在的中学生,最大的烦恼莫过于升学考试的压力了。家长的苦口婆心,老师的谆谆教导,亲戚朋友的'期望……以至于正处于成长期的我对什么事情都有叛逆心理,偏偏不听别人的逆耳忠言。只要稍不顺心,就会大发雷霆。沉下心来时,当我看到父母劳碌的身影,老师笔耕不辍的双手,亲戚朋友关爱的眼神,才知道自己的一时冲动会伤了多少人的心。于是我比以往少了一份无知,少了一份抱怨,也少了一份苦涩。心渐释然,生活便充实丰富起来。

  乘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一首儿歌引发了我对幸福快乐生活的回忆和不懈追求。有与朋友一起讨论问题、畅谈理想的愉悦;有和父母之间理解的幸福;有和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和相聚的快乐……“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正是文人墨客们抒发自己内心愉悦的具体流露吗?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溢于言表,与后世子孙们一同享受幸福。

  除

  随着生活和学*中的困难与挫折与日俱增,我渐渐地失去了信心,一种想放弃的劲头慢慢在我心中潜滋暗长,我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但我却不希望被失败和困难击倒。“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始知,人生道路就是荆棘满布,崎岖不*,只有砍掉荆棘,踏*山路,才能获得成功,挫折和失败只是短暂的。远方,有一方广阔的蓝天让我们去翱翔,有一汪清幽的泉水等着我们去品尝,还有一种信念让我们热血沸腾,满怀激情。

  让人快乐的加减乘除作文 5

  人生的与否,与个人有关,更与机遇有关。哲人说,人生的道路尽管很漫长,但要紧处就那么几步。对于人生而言,虽然重要,但能否抓住机遇也是十分关键的。从这一意义上讲,在关键时刻把握住人生就实现了人生的乘法。

  比尔—盖茨在人生关键时刻选择了微软,这一选择为他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假如他当初不选择这一行,他完全可能变成一个普通的人。鲁迅当初是学医的,假如他不改行从事文学创作,他完全可能成为一名普通医生,也就没有作为文学巨匠的鲁迅了。

  人在关键时刻,需要勇气、认真和耐心,道路选准了,还需要持之以恒,在任何困难下、在任何打击下,都能坚持自己的`初衷,那么,人生的亮色就会随之而来。

  人生需要用除法

  曾经有一位告诉我:“人生满意程度等于目标实现值除以目标期望值。”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既定事实,人生满意程度取决于目标期望值的大小。

  那么我们*时所说的知足者常乐也包含这种意思。如果超出了自己的自身能力和条件,非得要达到某一个远大目标,那是十分有害的,这样容易造**生的目标期望值和实现值反差太大,使人产生感,自卑感、失落感,步入自寻烦恼、和自己叫劲的怪圈。

  我的一个学生,非常有绘画天分,而且很聪明,他考入了重点,但此后一直闷闷不乐,原来他希望能进美术学院,为此而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看来,人生的除法法则确实在发挥作用,人生的期望值太高,很容易对人产生伤害。与树立人生远大目标而言,还需要阶段目标,以及可实现目标,这样能使人经常感受到人生的,这就是人生除法对我们的启示。


《乘除混合》教案实用五篇(扩展7)

——数学教案-混合运算实用5篇

  数学教案-混合运算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40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正确地计算。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活动。第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过程。第二层次,告诉学生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列综合算式时,就要用到中括号,引导学生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并按顺序完成计算。第三层次,引导概括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把学生在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数学结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以及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3、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认真、严谨的学**惯。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中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1、观察算式,说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

  小黑板出示:120÷6+4×2120÷(6+4)×2

  指名回答,并说出理由,集体口头解答。

  2、小结计算顺序。(小黑板出示)

  回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提问:比较这两题,你还发现了什么?

  总结:括号能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巩固前两课所学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新知的学*做准备]

  二、自主探索,学*新知

  1、创设情境,整理信息。

  谈话:学校艺术节快到了,每个兴趣小组正在进行紧张的练*,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2个小挂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汇报信息)

  根据回答板书相关信息: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

  美术组:是航模组的2倍

  谈话:请你列综合算式,算出美术组有多少人。

  指名板演,并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2、提出问题,分步解答。

  继续出示挂图:合唱组及问题。

  板书:合唱组:84人

  提问: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

  提问: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你想到了哪个数量关系式?

  板书: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几倍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先求出什么?(美术组的人数)

  谈话:刚才我们已经算过了,只要再加一步。

  板书:84÷28=3(口答)

  3、尝试列综合算式。

  谈话:刚才,我们分步解答了这个问题,先算出了——(美术组的人数),然后用——(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现在你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在自备本上试试看,只列式。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4、说明:数学上规定,这个算式中已经有小括号了,再添加括号,就要用到中括号,(出示方法三:84÷[(8+6)×2])。

  谈话:像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伸出手来,一起跟我写一遍(描)。

  让学生尝试加中括号:请你在你的综合算式里添上中括号。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谈话:这时的算式中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呢?同桌互相说说这题的运算顺序。

  有信心试一试吗?(独立完成计算,最后集体校对)

  5、介绍递等式中一步一步脱式的过程和书写的格式要求(等号位置,小括号算好后脱掉,移下来的是中括号)。

  提问:你觉得第一步应该先算?也就是要算出——(航模组的人数)。

  84÷[(8+6)×2]

  =84÷[14×2]

  =84÷28

  =3

  谈话:口答。有错的同学请你订正一下。

  谈话:回顾头来看一下,这里的两个算式,一个只有小括号,一个又添加了中括号,那这个中括号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对呀,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也能改变题目中的运算顺序。

  谈话: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按什么顺序运算?(学生尝试概括运算顺序)

  6、总结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小黑板出示: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谈话:打开书39页,请你把书上的空白填一下,填好了和黑板对照一下。

  设计意图:把例题分解组合成两问的题目,利于以旧引新,充分发挥旧知在学*新知中的“脚手架”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在总体上把握题目数量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使教学直指本课的要点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运算顺序,能使学生对中括号的作用以及运算顺序有更深的了解。

  三、巩固练*,不断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说运算顺序)

  同桌相互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做“想想做做”第2题。(比一比,算一算)

  (1)观察每组的三道题,说说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同桌活动,每人说一组题。指名说:重点讨论同样的数、符号,为什么运算顺序会不一样)

  (2)男、女生各计算一组,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总结:看来,虽然每组的三道题目数据一样、运算符号一样,但因为有了小括号和中括号,所以运算顺序就不一样了,结果也不一样了。

  (还可让学生说说体会,仔细看题、细心计算的*惯培养)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

  (2)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3)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算的。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比比算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使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有更全面的认识。

  四、拓展知识,评价总结

  1、谈话:每一个数学知识、任何数学方法的背后,总是凝结着人类漫长的探索过程。一个个括号的产生,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凝聚着人类无穷的勤劳和智慧。阅读“你知道吗?”

  学生阅读,交流: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1)为什么要引入中括号?

  (2)中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3)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2、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3)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数学教案-混合运算 2

    教学内容:课本第37页例1、例2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无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

    一、复*。

    1、口算。

4.8+5.2=10

7-5.5=1.5

4.54=18

1.80.3=6

7.50.25=30

0.150.5=0.3

1.20.4=0.48

6.7-5.6=1.1

9.9+1=10.9

016.2=0

01.8=0

360.4=90

 问:1.80.3、4.54、1.20.4各表示什么意义?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

(1)120+804=140

(2)16216+902=47

(3)1000-8002=600

(4)55+455-162=56

    二、新授:

    1、出示课题: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介绍四则运算: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教学例1

  出示例1:下面的算式里有哪些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3.7-2.5+4.6   3.660.9

 问:题中含有几个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回答后,自己试算)

  小结:算式中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一级运算,要按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4、教学例2:

   出示例2:下面的算式里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35.6-51.73   6.75+2.521.2

  问:这两道算式与例1有什么不同地方。它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回答后,独立计算)

  小结: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两级运算,先做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

    5、指导看书。

    学生看书,补充完整课本例题。

    6、小结:混合运算步骤比较多,容易发生错误,我们要养良好的*惯,计算时要做到:“一看、二想、三划、四算、五查”。在没有括号算式中,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三巩固练*。

    1、课本第37页做一做。(要求学生在先算的部分划上横线,把必要的竖式写在递等式的右边。)

    2、课本练*十第1题

    3、思考题。

     下面是有关联的四个算式,请想一想,列出一个综合算式。

(1)1.6323.2=0.51  (2)0.250.16=0.04

(3)0.51-0.04=0.47  (4)0.47+0.13=0.6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38页例3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掌握在计算过程中*似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

    1.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后在本子上练*

   10.1+9.990.1            9.7283.2+15.20.2

    2.计算下列各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7.053.8527.14   (2)0.630.570.36

(3)4.321.72.54     (4)4.670.2320.30

指出取积、商的*似值的方法及约等号“”的使用。

    二、新授。

    1.揭示课题:“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2.出示例3:计算:3.61.2+0.55

    问:运算顺序是什么?

        如果要先算1.2+0.5该怎么办?(添上括号),这时运算顺序怎样?

    3.6(1.2+0.5)5

    学生尝试练*,指名板演,当学生发现3.61.7除不尽时提出问题老师该怎么办?教师回答在计算过程中除得的商超过两位小数的,一般只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计算。

    学生练*完后,教师讲评,重点解决:

   =3.61.75

   2.125       (这里为什么用约等号?)

   =10.6         (这里为什么又用等号?)

小结:教师指出黑板上的题,“3.6(1.2+0.5)5我们用了什么符号?”(用了小括号)“在这里小括号有什么作用?”(改变运算顺序)“算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除不尽或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时,我们可以怎样做?”(一般可以只除到第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有时需要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就要用到括号,但有时只有小括号还不够用,就要用到中括号‘[  ]’

教师板书:中括号[   ],并说明中括号的写法。例如在例3中要先算(1.2+0.5)5,就要加中括号。这样就可得到下面的算式:

   3.6[(1.2+0.5)5]

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讲解:   3.6[(1.2+0.5)5]

        =3.6(1.75)

        =3.68.5     (这里为什么用等号?)

        0.42   (这里为什么用约等号?)

指导学生看书。

    三、巩固练*。

    1、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若有错改正过来。

    4.06(13.54+14.46)-0.14     (15.38-1.74)37

   =4.0628-0.41             =13.4637

   0.145-0.41               4.557

   =0.005                   0.65

    2、课本第38页做一做。(先划出运算顺序,后计算)

    3、堂上练*。

   练*十第2题前两题

   练*十第3、4题。

数学教案-四则混合运算

  数学教案-混合运算 3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跷跷板乐园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在算法的比较中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在练*的设计中注意层次性,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中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第48页例2的情境图。

  (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提取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二)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

  1、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1、解决“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1)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2)学生汇报、交流。

  2、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 方法二: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 方法三:添加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4×3=12(人) 4×3+7 7+(4×3)

  12+7=19(人) =12+7 =7+12

  =19(人) =19(人)

  3、指解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并让他们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设计意图:例2贴*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景图作为直观支撑,学生还有过学*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这个素材是极好的学*资源,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同时,有这个直观媒介,学生大多能依据主题图比较清楚地阐述自己解决的思路,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初步探究

  (一)交流比较、理解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先求玩跷跷板的人数。

  (二)优化算法、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1、呈现算式:7+(4×3)和7+4×3。

  2、引导学生比较。

  (1)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讨论交流:加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加小括号行吗?让学生明确在这里小括号可以不要,这样就更简洁些。

  3、学生独立脱式计算7+4×3,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关注脱式书写规范的指导。

  4、师生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依据学生提供的不同解题方法,引导他们围绕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以及在比较中优化算法,展开充分的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并经历探究的过程,更好

  地理解规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必要性。同时在比较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三、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课件出示:7+12÷3 43-24÷6 18÷3+67 54÷9-3

  1、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规范。

  2、全班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练*巩固、应用实践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先算什么,加深对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中“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巩固。

  (二)接力赛(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4题)

  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完成,每小组派6名学生上台板演,一人做一题,一人做完下一位才能接着做下一题。最后以正确率、书写规范和速度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评价。

  (三)比大小(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5题)

  先让学生在练*本上算出综合算式的得数,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教师巡视,关注学生解题的*惯。

  (四)改错(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8×3+4 12-3×4 4+4÷4

  =24+4 =9×4 =8÷4

  =28 =36 =2

  ( ) ( ) ( )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说错误的理由,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五)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6题)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加强对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设计意图:每个练*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单纯的计算练*形式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疲倦和懈怠,所以适当采取竞技的形式激发学生练*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的小结,不仅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还要学会根据情况正确选择。】

  数学教案-混合运算 4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有兴趣,留给学生学*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春天到了,看公园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到公园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呀?但去之前我们先要为自己准备午餐。

  教师:看,这是超市的食品专柜,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一包饼干7元,一个面包4元,一个蛋糕6元,一盒牛奶2元,一筒可乐3元。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一些食品的价格。小红为春游活动准备了午餐,她想买3盒牛奶和1包饼干,一共要花多少钱呢?你能帮小红列式计算吗?把你的想法写在本上。

  学生1: 2×3=6(元)

  6+7=13(元)

  学生2: 2×3+7=13(元)

  生3: 7+2×3=13(元)

  教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说自己列式的想法)其他同学同意吗?这三种方法都很好。

  教师:三位同学说的都很好,老师告诉你们第2个同学和第3个同学列的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混合运算。

  二、 新授

  (一)乘加问题。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算式

  ① 2×3+7

  ② 7+2×3

  学师:观察这两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1:2×3+7先算2×3=6(元)也就是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就是一共花的钱数。

  教师:7+2×3又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2:虽然7在前面,但也要先算2×3=6(元)再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一共花了13元。

  教师小结: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三位同学的`想法,请你认真观察,动脑筋想一想,这三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教师: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这三种做法表面有所不同,但是要求一共花了多少元?都要先计算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与一包饼干的钱数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要求总钱数,你们发现这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了吗?

  教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们,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计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了小红出游准备午餐的价钱,现在你想不想为自己的出游准备午餐呢?任选2种食物试着买一买,数量不限,想想该怎样列式?

  学生汇报,一个同学说他列的式子。

  教师:快结合这幅图猜猜这位同学想买什么?这个综合算式该怎样计算?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乘法有加法,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二)乘减问题。

  教师:相信同学们也计算出了自己买东西要花多少钱了吧,小明也准备了午餐,但是小明在买东西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你们想帮助他吗?

  教师: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我们来看看小明遇到什么困难,小明带了20元,想买4个面包,他想请大家帮他算算,他还能剩多少钱呢?你们会列示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本上。

  学生:20—4×4=4(元)

  教师:观察这个算式,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先算买4个面包用去多少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减去用去的钱数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你的思路真清楚,那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先算4×4=16,也就是4个面包用去16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钱减去用去的16元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同学们你是这样想的吗?

  教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么快就帮小明解决了问题。刚才我们通过为春游准备午餐,一起认识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现在请大家再来看看这些综合算式,(出示)想一想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记算哪一步呢?

  学生: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三)除加、除减问题。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现在我们来做几组小练*,看看谁学得最好,请你观察这个综合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口算出结果。

  28-6×3= 5×9-40= 54÷9—4= 20+48÷6=

  教师:通过3、4题我们知道了像这种有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要先计算除法,再计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教师:那么通过我们上面的学*内容,你能总结一下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时,我们应该按着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吗?

  学生:在算式中,有加减或乘除法,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板书)

  三、 练*

  1. 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6×4+4= 25—3×7= 72÷8—4= 20—63÷9=

  2.当小老师,判断,并改错。

  6+9÷3=5 5÷5+5=6 9—3×2=12 48÷8—4=2

  四、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吗?老师相信只要你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你就会越来越聪明的。

  数学教案-混合运算 5

  重点分析:

  “不带括号的同级运算的顺序”是在小学生学*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学*的新内容。一年级学生的学*经验中已对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会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口算,并直接写出结果。但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

  难点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中已经知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能列出简单的综合算式,但是很少见到乘除混合算式,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提到过这样的运算顺序,但是不是非常透彻,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但也有个学生不是非常清楚。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

  1、复*乘法口诀

  2、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1、探索新知我们要怎么列式计算呢?

  可以先求出中午走了之后剩下的人,再求下午的总人数。

  第一步:53—24=29

  第二步:29+38=67

  2、还什么更简单的方法吗?

  可以列综合算式。

  53—24+38=67

  3、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你还记得以前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吗?

  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

  4、你发现了什么?

  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5、我们知道了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那下面这个综合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15÷3×5

  应该是先算除法再算乘法。

  6、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一道题中有乘法和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课堂练*(难点巩固)请列式计算下面算式。

  48-8+17=

  24÷4×5=

  小结:

  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