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范本5份

首页 / 教案 /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1

  【国学诵读】

  完成背诵,课堂听写。

  【学*目标】

  (分层次设计)

  1、根据学案,学生完成知识积累,教师点拨;

  2、分析人物刻画技巧:对话描写、动作描写;

  3、深入探究孔子思想,展示孔子理想世界;

  4、熟悉文本,尽可能当堂完成背诵。

  【自学导引】

  适当补充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学*兴趣。

  【积累整合】

  检查预*情况,由学生板演答案,教师订正。

  【感受鉴赏】

  一、阅读《孔子世家》分析:

  1、对“郑人”描画的孔子形象,孔子为何“欣然笑之”?(处世态度):

  2、孔子为何被称为“丧家之狗”?

  【思考领悟】

  1、结合文章层次,诵读课文;

  2、诵读“四子述志”一节,根据对话描写把握人物性格(以同学分角色读、说为主 )

  (1)、子路:

  (2)、冉有:

  (3)、公西华:

  (4)、曾皙:

  3、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中,动作描写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文本找出不同人物相关动作加以分析分析(请同学注意模仿)

  【发现创新】

  孔子为何要“与”点呢?(理想世界)

  【课堂检测】

  引领学生背诵课文

  【巩固练*】

  《孔子世家》训练*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2

  学*目标:

  1、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和孔子的思想。

  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虚词“以”“因”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几个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

  3、学*运用人物对话和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

  学*重点:

  1、掌握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

  2、体味孔子及其弟子的神情风范,了解孔子的礼治思想。

  学*难点:

  理解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链接:

  孔子和《论语》

  (一)孔子(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孔丘,字仲尼。鲁国人。

  生*: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父叔梁纥,母颜氏。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称。至春秋末,礼乐仍保持完好。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30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鲁国内乱,孔子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一度离鲁至齐,不久返回。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鲁定公九年(前501),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鲁国兵礼并用,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为维护公室,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季孙氏、叔孙氏的邱、费被毁后,孟孙氏以武力对抗,孔子计划失败。以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时孔子55岁。孔子14年中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时年68岁。鲁哀公和季康子虽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哲学思想:孔子所处春秋时代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孔子思想中充满新与旧的矛盾,反映了大变动时代的精神风貌。

  天命鬼神观:孔子继承了传统的天命鬼神观,视天为万有的主宰和人格神,认为天命主宰着人的生死,也决定着社会的治乱。他主张"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同时他又否定周时盛行的占卜活动,提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五谷生焉",认为天命就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所以他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记载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并且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回避了关于人死后是否变鬼的问题。

  仁与礼的学说:礼原为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春秋时"礼崩乐坏",礼已名存实亡。孔子注重社会伦理问题,把礼看成是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区别华、夷的标志。他谴责破坏周礼的行为,对鲁国季氏窃用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极为愤慨,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主张"正名",试图用周礼的形式去匡正已经产生变化的社会现实,要求人们"克己复礼"。但是,在不违背周礼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孔子同意结合时代的变化对周礼的具体内容有所损益。仁这一概念在春秋时已广泛使用,孔子赋予了它以新的涵义,使其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又对子贡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认为仁就是推己达人的忠恕之道。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圣人"和"仁人"的道德理想,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他重视道德修养,强调自身的努力,即"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提出了一系列修养方法,如反求诸己;一日三省等。孔子的仁还包含着爱惜劳动者的思想,如仲弓问仁,孔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子张问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孔子的"宽"、"惠"表现在统治方法上就是要行"德政"。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宽刑罚而重教化。经济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论语》记载孔子"所重:民、食、丧、祭",主张"因民所利而利之"。政治上宽民就是要反对"不教而杀"的苛政,孔子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促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为了行德政,孔子还提出了"举贤才"的政治主张。《论语》记载仲弓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他认为还必须考虑到民意,"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他主张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认为"过犹不及"。孔子主张恪守"中道",如《论语》记载,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德刑并用","宽猛相济";对学生,性格过于进取的加以遏制,对于谦退的加以鼓励。孔子反对过激的言行,但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的"乡愿"行为,称"乡愿,德之贼也"。

  知识论:孔子就知识的来源和对知识的态度把人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他虽承认有"生而知之"的圣人,但他所强调的是后天学*,着眼于"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中等人。孔子一生学而不厌,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多闻阙疑"、"多见阙殆"。他还讨论了学与思的关系,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勤于学*,善于思考,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孔子主张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他反对知而不行或"言而过其行"的人。

  逻辑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启蒙者,他提出了"正名"主张,虽然主要是为了实现政治和伦理方面的名分等级制度,但包含了逻辑证明的初步意识。孔子认为言有赖于名,名不正则言不顺。从正名的需要出发,孔子还强调推理在认识中的作用,提出同类可以相推的原则。

  美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奠基人,孔子的美学思想也建立在他的仁学基础上,他认为要使"仁"的原则得到实现,就要唤起人们自觉行仁的要求。他力图发挥文艺的特殊社会作用,陶冶人们的伦理道德感情,把文艺作为唤起人们自觉行仁,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力求使人们对行仁不但"知之"、"好之"而且"乐之"。在美与善的关系上,他主张"尽善"、"尽美",认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是同一的。孔子还要求"美"和文艺必须绝对服从"礼",为维护礼服务。

  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传说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他主张"有教无类",学生中不少人出身低贱,许多过去无权受教育的*民子弟得以受教育。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教育的.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矣",故而以"文行忠信"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他注重道德培养,主张治学要先立人,提出了一整套以道德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提倡"学而时*之","温故而知新"。他注重言传身教,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他讲究教育方法,注重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注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他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

  历史地位: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虽具有一些传统的保守的思想因素,但其主流在当时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所以在战国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先秦显学之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汉以前并未受到统治者的特别重视。汉代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孔子的思想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受到重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以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儒学的措施,巩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史学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这种影响波及到东亚乃至全世界。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出于自身的需要,片面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方面,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五四运动以后,孔子思想的保守性受到了进步思想家的批判。中国的一些学者,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学工作者,对孔子及其思想作了系统的研究和评价,取得了很大成就。孔子思想学说主要汇集在孔子弟子撰写的《论语》中,《左传》和《史记孔子世家》亦有有关孔子言行的记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二)《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包括《学而》《为政》《八佾》《里仁》等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宋代朱熹曾为《论语》作注释,名为《论语集注》,是比较通行的读本。全书主要内容是记孔子的言行。书中称曾子(名参)、有子(名若)为"子",有人推断,书是孔子死后,曾子、有子的弟子,根据师授编集的。

  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熟语,感悟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和方法。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之:

  二、诵读感知(诵读方式可灵活多样)

  1、初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再读,读懂语意。

  3、三读,读出人物性格。

  4、四读,读出情感和语气。

  三、梳理归纳

  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全文,并标注出有疑问的地方。

  2、组内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并归纳出重要文言现象。

  (1)请标注出“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请结合课后“探究讨论”第三题,总结虚词“以”“因”的意义和用法。

  以:

  因:

  (3)找出文中的宾语前置句,结合以前学过的古文,归纳出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四、品读赏析

  1、自由品读,体味孔子及其弟子的神情风范。

  2、分角色朗读,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

  3、其他同学对朗读进行点评,分别说说孔子和他的四位学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4、全班齐读,共同感受文中的氛围。

  五、合作探究

  1、孔子为什么哂笑子路?

  2、孔子为什么会“与点也”?又为什么要“喟然叹”?

  六、课后反思:

  七、课后作业: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写一篇作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3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散文(即散文发展初期)中洋溢生活气息、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

  2.学*语录体散文,明白古代散文写作的不拘一格的特点。

  3.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治国主张及教育的艺术。

  4.反复诵读课文,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1.通过字词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和孔子的教育艺术。

  2.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自我疏通文意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一说起《论语》,大家就能脱口而出“子曰……”这样的句子,我们先前也学过不少“子曰”名言,但是,论语里除了“子曰”这样的只言片语,还有不少由人物对话组成的篇章,它们就像一出出小话剧一样,生动、有趣,同时又富有文学色彩。我们今天要学的《侍坐》篇就是这样的篇章。

  二、疏通文字,通读全文。

  先就着课下注解看懂文章,再朗读全文。

  三、分析课文:

  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起“言志”的一段话。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气氛自然融洽和谐的场面,可以了解这四个弟子的性格特点和孔子的政治理想。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和孔子的教育艺术。(老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大家闲坐聊天,孔子首先说话,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多余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他在老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惯。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经过努力,三年大见成效。可谓壮哉!对此,孔子心里作何感想?这难道不是孔子的理想么?是不是子路替老师描绘出了心中的蓝图?对于“千乘之国”,孔子有自己的设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孔子面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能感慨万千,他知道理想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特别是让当政者欣赏并付诸实施,可就难上加难了!正因这样,所以孔子在子路说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是简单化了。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欣赏,有赞许,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子路的话不出孔子所料而发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满的只是子路说话不够谦虚。凭子路的本领,他能否实现自己勾画的目标呢?孔子早有评价。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等人的本领。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还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可见孔子还是相信子路的本领的。至于子路最后死于非命,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公元前459年,子路在卫国内讧中遇害,应了孔子的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子路生前,孔子对其谆谆教诲,可谓循循善诱,用心良苦。最让人感动的一次是,一天,孔子主动对子路说:

  “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

  由此可以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让子路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有所觉悟,这是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表现。

  子路讲完了,下面怎么办呢?因为另外三人看到孔子的态度,心中便有数了,所以谁也不肯主动发言。于是孔子开始点名,这是老师上课常用的办法。孔子为什么不先点曾皙呢?可能是因为曾皙正在弹瑟,所以孔子点了冉有。冉有很谨慎,甚至有点战战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也要用三年时间;对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真是谦虚得可以了。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孔子很了解这一点,遇到合适机会就对其进行启发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应该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但是孔子没有说什么,接着点了公西华的名。公西华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于辞令,孔子对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和子路一样,都具有治国之才。也许是因为前面两位师兄都没有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所以,公西华更加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他不能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怎样治理国家,这样的回答符合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同时,这样的态度可能是孔子愿意看到的,它可以用来启发子路,这就是孔子的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互相教育。

  该曾皙说话了。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当孔子和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声中进行的。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同内容、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这属于肢体语言,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这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曾皙并没有立刻回答老师,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示自己和他们不同。孔子很想知道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说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皙的行为是符合“礼”的。《礼记·曲礼》:“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在老师的进一步询问下,于是曾皙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真可以提起画笔画一幅“暮春咏归图”!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这正符合孔子心中治国的蓝图也符合孔子晚年出世隐居的心态,因而曾皙的回答深深打动了孔子,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

  2.从孔子赞许曾皙言志来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被尊称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们可以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总之,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3.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刚才我们在简短的篇幅里读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这篇散文的特点:

  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言志而展开,最后以孔子的点评作结,结构完整。对话简洁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恰切地表现五个人物的个性、身份、志趣和教养。

  (可以按照“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不宜分析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4

  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第二次被选进高中教材的课文,有关词句的理解,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注释,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理解上,从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时间:

  一至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有关文学常识

  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体散文,是记录的的言行。

  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二、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俟,音sì莫,音mù甫,音fǔ

  由也/为之求也/为之赤也/为之小

  三、学生质疑,解决疑难词义,学生接力翻译

  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由于。

  四、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五、研讨性学*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谦虚——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惜之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

  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点的回答吧。

  “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

  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5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和《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学*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

  4、学*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5、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以、尔、乎、方、如、夫、则、而、作、撰、伤、与、

  让等);

  2、学*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孔子为何“哂由”“与点”?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要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领悟法,讲析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孔子和《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在初中时学过《论语十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论语》中的另一名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题解

  学生看注释后,说出四人的姓、名、字,解释“侍坐”。

  三、孔子

  有道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他,一个老人,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年青贫贱,勤奋好学。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晚年致力教育,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七十二人贤士”。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四、《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五、朗读感知

  1、听示范朗读

  2、正音正字(补充文注之外)

  毋wú乘shèng馑jǐn俟sì

  甫fǔ铿kēng莫mù

  3、练*朗读

  4、演读。

  六、翻译全文(详见幻灯片)

  七、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一)、一词多义

  以

  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介词,把,拿,用

  君子不以言举人介词,按照,依照

  固以怪之矣介词,通“已”,已经

  毋吾以也动词,认为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动词,用、做。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动词,用,依靠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连词,而;多解

  不宜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于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语助,表时间、方位和范围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

  尔

  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你们

  问君何能尔。代词,这、那、这样、如此

  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相当于“然”,表状态,形容词词尾

  鼓瑟希,铿尔助词,相当于“然”,表状态,拟声词词尾

  定楚国,如反手尔《荀子非相》通“耳”,罢了

  乎

  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比

  摄乎大国之间落后介词,在

  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比

  浴乎沂,风乎舞雩介词,在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语气词,呢

  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道理

  方六七十里方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正,才

  如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方六七十里,如五六十里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赤,尔何如与“何”连用,即“如何”,怎么样

  公如大夫入《仪礼乡饮酒》和,同

  权将如吴《三国志吴书》到……去

  不动如山《孙子兵法军争》像,如同

  夫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成年男子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丈夫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这,那

  夫战,勇气也发语词,用在句首引出议论

  夫子何哂由也与“子”组成“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则

  《论语》六则指分项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居则曰“不吾知也。”副词,就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副词,却,可是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连词,那么

  唯求则非邦也与些副词,就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就是

  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说原来是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假若

  而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入而徐趋表承接,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

  鼾然而雷击之通“如”,好像,如同

  余知而无罪也你,你的

  与

  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同意,赞同

  唯求则非邦也与相当于“欤”,语气助词,吗

  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

  遂与外人隔绝和

  生三人,公与之母给予

  (二)、古今异义

  铿尔,舍瑟而作。起,站起来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为政的才能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妨,妨碍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虚

  (三)、古字通假

  鼓瑟希“稀”

  莫春者“暮”

  唯求则非邦也与“欤”

  (四)、词类活用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名活动,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鼓瑟希,铿尔。名活动,弹奏。

  三子者出,曾皙后。名活动,落在后面。

  浴乎沂,风乎舞雩。名活动,吹风。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活名,小事,大事。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翻译句子:浴乎沂,风乎舞雩。

  2、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两种情况:

  A、动词的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宾语用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B、介词的宾语前置,也叫介词结构或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

  翻译下列句子:

  则何以哉?

  不吾知也。

  唯利是图。

  臣是以无请也。

  八、小结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

  2、学*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程序

  一、清晰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又分四层)弟子述志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孔子评志

  二、阅读赏析

  分组讨论下列问题,各自完成表格的填写。

  A组:(表格一)

  1、四弟子各自怎样述志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

  2、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3、你从四个“青年学生”身上受到哪些启发?

  ——明确:详见表格内容。

  B组:(表格二)

  1、孔子是怎样评志的?

  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样的政治思想?

  3、孔子的教育艺术怎样?概括本文中的孔子形象。

  ——明确:1、3详见表格内容。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有两种说法:

  A、儒家的治国理想是“礼治”(为国以礼)。曾皙所描绘的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的那种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B、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

  世的思想很突出。《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鲁终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表格一:

  人物述志性格描写方法

  启示

  原文概括

  子

  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治理“千乘之国”——从政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通过对人物的对话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神态等来刻画人物。学生畅所欲言。如,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

  冉

  有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从政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愿为小相“宗庙之事,如会同”——从政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曾

  皙莫春者……咏而归。异乎三子者之撰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

  表格二:

  人物孔子评志政治思想

  人物形象

  对象

  态度

  孔

  子子路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不够谦虚。

  礼

  乐治国

  A、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

  B、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的恬然乐趣。孔子“喟然”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

  冉

  有求则非邦也与?——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小的国家也是国家,冉有是在谦虚哟。)

  公西华赤则非邦也与?——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但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公西华也是在谦虚哟。)

  曾皙吾与点也。

  三、总结全文

  (一)、主旨

  通过孔子与四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与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有另解)

  (二)、写作特色

  1、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现力较强。

  2、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3、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四、拓展训练

  (一)、课后“练*三”;

  (二)、针对子路的“其言不让”,谈谈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附作文: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乡绅有两个女儿长得很美,凡是到他家的客人都对他的女儿赞不绝口,而他却总是“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她们都是丑八怪。”时间久了,他的话被传了出来,于是一直到女儿老了也没有媒人登他家的门。

  这个乡绅因为“谦虚”而说出的话却被当成了真,导致了不可收拾的局面。故事虽然有些夸张,说明的道理却很值得深思。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谦虚的美德,然而,曾几何时,“谦虚”这两个字被曲解了,仿佛只有否认自己的才能,把自己贬得一钱不值才算谦虚。实际上,承认自己的.才能,甚至当众表现,都不能算是不谦虚,因为表现才能的目的在于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他并向他请教时,虽“未出茅庐”,却敢“定三分天下”。而后随刘备南征北战,终于成为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假若他当时为了表示“谦虚”,用“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不能担当重任”等词语来推托的话,也许刘备早被灭掉了。

  所以,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别人充分了解你的才智,才能得到施展你才智的机会。

  伯乐相马的故事告诉我们伯乐的重要性。而韩愈在《马说》中则进一步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方面人们苦于找不到良马,另一方面真正的良马又被埋没。既然世上“伯乐”如此稀少,“千里马”为何不“毛遂自荐”?

  有些人总是说什么“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试问:从“不露相”的“真人”要他何用?难道说从不发表自己见解的人才算“真人”?难道说永远搞不出科研成果的科学家才算“真人”?若是这样,科学家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倒不如换上一些只知道服从命令、墨守成规的机器人。

  有些人看到别人——特别是年轻人做出成绩,总爱泼上一盆带着“乳臭未干”、“不知天高地厚”等字眼的冷水。其实,们在讽刺别人“不谦虚”的同时,正充分暴露了自己摆老资格、居功自傲的骄傲本质。

  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敢于表现自己的精神尤为重要。新一代年轻有为的人们,千万不要因犹豫而失去良机,以致遗恨终身。只要你有能力,不要理会别人说什么。你应当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才智,施展自己的抱负,立志为社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附幻灯片内容提示:

  1、课题;

  2、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3、导入;

  4、题解;

  5、孔子;

  6、《论语》;

  7、朗读指导;

  8、翻译课文;

  9、文言积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字通假;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10、课时小结;

  1、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2、清晰的层次;

  3、阅读赏析;

  4、总结全文:主旨;写作特色;

  5、拓展训练:课后练*三;根据子路的“其言不让”谈谈自己的看法,写成短文。

  6、结束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范本5份扩展阅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范本5份(扩展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菁华3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散文(即散文发展初期)中洋溢生活气息、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

  2.学*语录体散文,明白古代散文写作的不拘一格的特点。

  3.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治国主张及教育的艺术。

  4.反复诵读课文,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1.通过字词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和孔子的教育艺术。

  2.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自我疏通文意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一说起《论语》,大家就能脱口而出“子曰……”这样的句子,我们先前也学过不少“子曰”名言,但是,论语里除了“子曰”这样的只言片语,还有不少由人物对话组成的篇章,它们就像一出出小话剧一样,生动、有趣,同时又富有文学色彩。我们今天要学的《侍坐》篇就是这样的篇章。

  二、疏通文字,通读全文。

  先就着课下注解看懂文章,再朗读全文。

  三、分析课文:

  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起“言志”的一段话。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气氛自然融洽和谐的场面,可以了解这四个弟子的性格特点和孔子的政治理想。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和孔子的教育艺术。(老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大家闲坐聊天,孔子首先说话,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多余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他在老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惯。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经过努力,三年大见成效。可谓壮哉!对此,孔子心里作何感想?这难道不是孔子的理想么?是不是子路替老师描绘出了心中的蓝图?对于“千乘之国”,孔子有自己的设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孔子面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能感慨万千,他知道理想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特别是让当政者欣赏并付诸实施,可就难上加难了!正因这样,所以孔子在子路说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是简单化了。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欣赏,有赞许,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子路的话不出孔子所料而发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满的只是子路说话不够谦虚。凭子路的本领,他能否实现自己勾画的目标呢?孔子早有评价。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等人的本领。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还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可见孔子还是相信子路的本领的。至于子路最后死于非命,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公元前459年,子路在卫国内讧中遇害,应了孔子的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子路生前,孔子对其谆谆教诲,可谓循循善诱,用心良苦。最让人感动的一次是,一天,孔子主动对子路说:

  “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

  由此可以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让子路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有所觉悟,这是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表现。

  子路讲完了,下面怎么办呢?因为另外三人看到孔子的态度,心中便有数了,所以谁也不肯主动发言。于是孔子开始点名,这是老师上课常用的办法。孔子为什么不先点曾皙呢?可能是因为曾皙正在弹瑟,所以孔子点了冉有。冉有很谨慎,甚至有点战战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也要用三年时间;对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真是谦虚得可以了。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孔子很了解这一点,遇到合适机会就对其进行启发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应该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但是孔子没有说什么,接着点了公西华的名。公西华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于辞令,孔子对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和子路一样,都具有治国之才。也许是因为前面两位师兄都没有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所以,公西华更加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他不能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怎样治理国家,这样的回答符合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同时,这样的态度可能是孔子愿意看到的,它可以用来启发子路,这就是孔子的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互相教育。

  该曾皙说话了。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当孔子和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声中进行的。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同内容、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这属于肢体语言,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这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曾皙并没有立刻回答老师,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示自己和他们不同。孔子很想知道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说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皙的行为是符合“礼”的。《礼记·曲礼》:“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在老师的进一步询问下,于是曾皙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真可以提起画笔画一幅“暮春咏归图”!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这正符合孔子心中治国的蓝图也符合孔子晚年出世隐居的心态,因而曾皙的回答深深打动了孔子,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

  2.从孔子赞许曾皙言志来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被尊称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们可以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总之,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3.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刚才我们在简短的篇幅里读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这篇散文的特点:

  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言志而展开,最后以孔子的点评作结,结构完整。对话简洁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恰切地表现五个人物的个性、身份、志趣和教养。

  (可以按照“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不宜分析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体会孔子的思想。

  二、德育目标

  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学*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崇高的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交流点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学*《论语》中一篇最具文学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的场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据资料记载当时子路是51岁,冉有是31岁,公西华是18岁,曾皙是39岁。“侍坐”应解释为陪侍长者闲坐。长者应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词给标题补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子)

  二、师生扮演角色朗读课文,感知当时的场景。(要注意语气、语速和感情)

  三、分析课文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个什么话题?(志)

  2:文章一共有四个人述了自己的志向,他们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现在我们按照答志的顺序来自读课文并填写表格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曾皙(点)

  3:让生交流,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对四子的不同评价,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评子路:哂之(轻率、自信、自负)

  孔子评冉有:叹之(谦虚。说话很有分寸)

  孔子评公西华:惜之(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孔子评曾皙:与之(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

  (3)指名朗读四子的语言,要读出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曾皙的应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4)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

  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

  四.讨论探究:把握孔子的思想。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皙的志是什么?(1)齐读曾皙的述志部分

  想象用这幅图景并用语言描绘给这段文字加个标题。并探究曾皙的志。

  (2)讨论交流:(大同的和谐社会)

  曾皙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3)为了进一步深入领会,我们大家一起咏读一遍曾皙的答志。

  (4)这几个弟子,你更喜欢哪一位?

  (5)结合课文分析孔子的评价标准进而体味孔子的思想。

  五.领略孔子的教育艺术

  在这里,弟子们为什么能畅所欲言呢?我想关键在于孔子引导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样引导的'呢?看第一段,找个别同学读第一段。

  (总结:作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诱的教风构建出了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为我们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六.延伸作业: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你该如何用批判和继承的眼光对待儒家思想。

  七.板书设计: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千乘之国,有勇且知方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哂之

  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叹之

  公西华(赤)端章甫为小相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惜之

  曾皙(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与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和《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学*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

  4、学*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5、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以、尔、乎、方、如、夫、则、而、作、撰、伤、与、

  让等);

  2、学*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孔子为何“哂由”“与点”?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要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领悟法,讲析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孔子和《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在初中时学过《论语十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论语》中的另一名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题解

  学生看注释后,说出四人的姓、名、字,解释“侍坐”。

  三、孔子

  有道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他,一个老人,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年青贫贱,勤奋好学。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晚年致力教育,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七十二人贤士”。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使之成为*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四、《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五、朗读感知

  1、听示范朗读

  2、正音正字(补充文注之外)

  毋wú乘shèng馑jǐn俟sì

  甫fǔ铿kēng莫mù

  3、练*朗读

  4、演读。

  六、翻译全文(详见幻灯片)

  七、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一)、一词多义

  以

  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介词,把,拿,用

  君子不以言举人介词,按照,依照

  固以怪之矣介词,通“已”,已经

  毋吾以也动词,认为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动词,用、做。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动词,用,依靠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连词,而;多解

  不宜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于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语助,表时间、方位和范围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

  尔

  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你们

  问君何能尔。代词,这、那、这样、如此

  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相当于“然”,表状态,形容词词尾

  鼓瑟希,铿尔助词,相当于“然”,表状态,拟声词词尾

  定楚国,如反手尔《荀子非相》通“耳”,罢了

  乎

  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比

  摄乎大国之间落后介词,在

  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比

  浴乎沂,风乎舞雩介词,在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语气词,呢

  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道理

  方六七十里方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正,才

  如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方六七十里,如五六十里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赤,尔何如与“何”连用,即“如何”,怎么样

  公如大夫入《仪礼乡饮酒》和,同

  权将如吴《三国志吴书》到……去

  不动如山《孙子兵法军争》像,如同

  夫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成年男子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丈夫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这,那

  夫战,勇气也发语词,用在句首引出议论

  夫子何哂由也与“子”组成“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则

  《论语》六则指分项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居则曰“不吾知也。”副词,就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副词,却,可是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连词,那么

  唯求则非邦也与些副词,就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就是

  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说原来是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假若

  而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入而徐趋表承接,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

  鼾然而雷击之通“如”,好像,如同

  余知而无罪也你,你的

  与

  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同意,赞同

  唯求则非邦也与相当于“欤”,语气助词,吗

  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

  遂与外人隔绝和

  生三人,公与之母给予

  (二)、古今异义

  铿尔,舍瑟而作。起,站起来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为政的才能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妨,妨碍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虚

  (三)、古字通假

  鼓瑟希“稀”

  莫春者“暮”

  唯求则非邦也与“欤”

  (四)、词类活用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名活动,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鼓瑟希,铿尔。名活动,弹奏。

  三子者出,曾皙后。名活动,落在后面。

  浴乎沂,风乎舞雩。名活动,吹风。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活名,小事,大事。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翻译句子:浴乎沂,风乎舞雩。

  2、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两种情况:

  A、动词的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宾语用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B、介词的宾语前置,也叫介词结构或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

  翻译下列句子:

  则何以哉?

  不吾知也。

  唯利是图。

  臣是以无请也。

  八、小结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

  2、学*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程序

  一、清晰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又分四层)弟子述志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孔子评志

  二、阅读赏析

  分组讨论下列问题,各自完成表格的填写。

  A组:(表格一)

  1、四弟子各自怎样述志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

  2、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3、你从四个“青年学生”身上受到哪些启发?

  ——明确:详见表格内容。

  B组:(表格二)

  1、孔子是怎样评志的?

  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样的政治思想?

  3、孔子的教育艺术怎样?概括本文中的孔子形象。

  ——明确:1、3详见表格内容。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有两种说法:

  A、儒家的治国理想是“礼治”(为国以礼)。曾皙所描绘的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的那种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B、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

  世的思想很突出。《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鲁终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表格一:

  人物述志性格描写方法

  启示

  原文概括

  子

  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治理“千乘之国”——从政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通过对人物的对话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神态等来刻画人物。学生畅所欲言。如,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

  冉

  有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从政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愿为小相“宗庙之事,如会同”——从政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曾

  皙莫春者……咏而归。异乎三子者之撰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

  表格二:

  人物孔子评志政治思想

  人物形象

  对象

  态度

  孔

  子子路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不够谦虚。

  礼

  乐治国

  A、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

  B、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的恬然乐趣。孔子“喟然”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

  冉

  有求则非邦也与?——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小的国家也是国家,冉有是在谦虚哟。)

  公西华赤则非邦也与?——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但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公西华也是在谦虚哟。)

  曾皙吾与点也。

  三、总结全文

  (一)、主旨

  通过孔子与四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与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有另解)

  (二)、写作特色

  1、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现力较强。

  2、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3、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四、拓展训练

  (一)、课后“练*三”;

  (二)、针对子路的“其言不让”,谈谈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附作文: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乡绅有两个女儿长得很美,凡是到他家的客人都对他的女儿赞不绝口,而他却总是“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她们都是丑八怪。”时间久了,他的话被传了出来,于是一直到女儿老了也没有媒人登他家的门。

  这个乡绅因为“谦虚”而说出的话却被当成了真,导致了不可收拾的局面。故事虽然有些夸张,说明的道理却很值得深思。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谦虚的美德,然而,曾几何时,“谦虚”这两个字被曲解了,仿佛只有否认自己的才能,把自己贬得一钱不值才算谦虚。实际上,承认自己的才能,甚至当众表现,都不能算是不谦虚,因为表现才能的目的在于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他并向他请教时,虽“未出茅庐”,却敢“定三分天下”。而后随刘备南征北战,终于成为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假若他当时为了表示“谦虚”,用“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不能担当重任”等词语来推托的话,也许刘备早被灭掉了。

  所以,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别人充分了解你的才智,才能得到施展你才智的机会。

  伯乐相马的故事告诉我们伯乐的重要性。而韩愈在《马说》中则进一步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方面人们苦于找不到良马,另一方面真正的良马又被埋没。既然世上“伯乐”如此稀少,“千里马”为何不“毛遂自荐”?

  有些人总是说什么“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试问:从“不露相”的“真人”要他何用?难道说从不发表自己见解的人才算“真人”?难道说永远搞不出科研成果的科学家才算“真人”?若是这样,科学家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倒不如换上一些只知道服从命令、墨守成规的机器人。

  有些人看到别人——特别是年轻人做出成绩,总爱泼上一盆带着“乳臭未干”、“不知天高地厚”等字眼的冷水。其实,们在讽刺别人“不谦虚”的同时,正充分暴露了自己摆老资格、居功自傲的骄傲本质。

  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敢于表现自己的精神尤为重要。新一代年轻有为的人们,千万不要因犹豫而失去良机,以致遗恨终身。只要你有能力,不要理会别人说什么。你应当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才智,施展自己的抱负,立志为社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附幻灯片内容提示:

  1、课题;

  2、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3、导入;

  4、题解;

  5、孔子;

  6、《论语》;

  7、朗读指导;

  8、翻译课文;

  9、文言积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字通假;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10、课时小结;

  1、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2、清晰的层次;

  3、阅读赏析;

  4、总结全文:主旨;写作特色;

  5、拓展训练:课后练*三;根据子路的“其言不让”谈谈自己的看法,写成短文。

  6、结束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范本5份(扩展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菁华5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散文(即散文发展初期)中洋溢生活气息、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

  2、学*语录体散文,明白古代散文写作的不拘一格的特点。

  3、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治国主张及教育的艺术。

  4、反复诵读课文,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1、通过字词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和孔子的教育艺术。

  2、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自我疏通文意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一说起《论语》,大家就能脱口而出“子曰……”这样的句子,我们先前也学过不少“子曰”名言,但是,论语里除了“子曰”这样的只言片语,还有不少由人物对话组成的篇章,它们就像一出出小话剧一样,生动、有趣,同时又富有文学色彩。我们今天要学的《侍坐》篇就是这样的篇章。

  二、疏通文字,通读全文。

  先就着课下注解看懂文章,再朗读全文。

  三、分析课文:

  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起“言志”的一段话。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气氛自然融洽和谐的场面,可以了解这四个弟子的性格特点和孔子的政治理想。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和孔子的教育艺术。(老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大家闲坐聊天,孔子首先说话,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多余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他在老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惯。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经过努力,三年大见成效。可谓壮哉!对此,孔子心里作何感想?这难道不是孔子的理想么?是不是子路替老师描绘出了心中的蓝图?对于“千乘之国”,孔子有自己的设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孔子面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能感慨万千,他知道理想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特别是让当政者欣赏并付诸实施,可就难上加难了!正因这样,所以孔子在子路说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是简单化了。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欣赏,有赞许,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子路的话不出孔子所料而发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满的只是子路说话不够谦虚。凭子路的本领,他能否实现自己勾画的目标呢?孔子早有评价。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等人的本领。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还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可见孔子还是相信子路的本领的。至于子路最后死于非命,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公元前459年,子路在卫国内讧中遇害,应了孔子的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子路生前,孔子对其谆谆教诲,可谓循循善诱,用心良苦。最让人感动的一次是,一天,孔子主动对子路说:

  “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

  由此可以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让子路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有所觉悟,这是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表现。

  子路讲完了,下面怎么办呢?因为另外三人看到孔子的态度,心中便有数了,所以谁也不肯主动发言。于是孔子开始点名,这是老师上课常用的办法。孔子为什么不先点曾皙呢?可能是因为曾皙正在弹瑟,所以孔子点了冉有。冉有很谨慎,甚至有点战战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也要用三年时间;对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真是谦虚得可以了。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孔子很了解这一点,遇到合适机会就对其进行启发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应该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但是孔子没有说什么,接着点了公西华的名。公西华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于辞令,孔子对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和子路一样,都具有治国之才。也许是因为前面两位师兄都没有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所以,公西华更加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他不能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怎样治理国家,这样的回答符合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同时,这样的态度可能是孔子愿意看到的,它可以用来启发子路,这就是孔子的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互相教育。

  该曾皙说话了。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当孔子和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声中进行的。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同内容、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这属于肢体语言,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这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曾皙并没有立刻回答老师,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示自己和他们不同。孔子很想知道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说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皙的行为是符合“礼”的。《礼记·曲礼》:“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在老师的进一步询问下,于是曾皙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真可以提起画笔画一幅“暮春咏归图”!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这正符合孔子心中治国的蓝图也符合孔子晚年出世隐居的心态,因而曾皙的回答深深打动了孔子,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

  2、从孔子赞许曾皙言志来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被尊称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们可以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总之,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3、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刚才我们在简短的篇幅里读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这篇散文的特点:

  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言志而展开,最后以孔子的点评作结,结构完整。对话简洁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恰切地表现五个人物的个性、身份、志趣和教养。

  (可以按照“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不宜分析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体会孔子的思想。

  二、德育目标

  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学*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崇高的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交流点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学*《论语》中一篇最具文学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的场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据资料记载当时子路是51岁,冉有是31岁,公西华是18岁,曾皙是39岁。“侍坐”应解释为陪侍长者闲坐。长者应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词给标题补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子)

  二、师生扮演角色朗读课文,感知当时的场景。(要注意语气、语速和感情)

  三、分析课文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个什么话题?(志)

  2:文章一共有四个人述了自己的志向,他们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现在我们按照答志的顺序来自读课文并填写表格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曾皙(点)

  3:让生交流,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对四子的不同评价,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评子路:哂之(轻率、自信、自负)

  孔子评冉有:叹之(谦虚。说话很有分寸)

  孔子评公西华:惜之(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孔子评曾皙:与之(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

  (3)指名朗读四子的语言,要读出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曾皙的应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4)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

  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

  四.讨论探究:把握孔子的思想。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皙的志是什么?

  (1)齐读曾皙的述志部分想象用这幅图景并用语言描绘给这段文字加个标题。并探究曾皙的志。

  (2)讨论交流:(大同的和谐社会)

  曾皙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3)为了进一步深入领会,我们大家一起咏读一遍曾皙的答志。

  (4)这几个弟子,你更喜欢哪一位?

  (5)结合课文分析孔子的评价标准进而体味孔子的思想。

  五.领略孔子的教育艺术

  在这里,弟子们为什么能畅所欲言呢?我想关键在于孔子引导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样引导的呢?看第一段,找个别同学读第一段。

  (总结:作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诱的教风构建出了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为我们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六.延伸作业: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你该如何用批判和继承的眼光对待儒家思想。

  七.板书设计: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千乘之国,有勇且知方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哂之,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叹之,公西华(赤)端章甫为小相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惜之,曾皙(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与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3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我国古代公开讲学授徒之先河。他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不少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而且对今天的教育也起着一定的启发作用。关键词:组织形式;课堂结构;教学原则

  今天偶尔看到《论语·先进》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一篇,读后感触较深,现简析之。 “侍坐”主要讲述了孔子门下四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一次谈话。实则是孔子所上的一堂“政治思想”教育课。它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了孔子的“导学式”教学观和方法。

  一、“自由式”的课堂组织形式

  几千年来,我们的课堂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条件不断的改善,但教师站在讲台前,学生坐在课桌前这一上一下的传统课堂组织形式并没有多大的改观。而“侍坐”这节课,组织上不拘一格,十分自然。文章第一句写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首先,从“侍坐”一词,我们可以想象四门弟子围着孔子盘腿而坐求学的情景。其次,表现在谈话的气氛上。在孔子的启发诱导下,“子路率尔而对曰。”从“率尔”一词可以看出子路在孔子面前无拘无束,师生关系极其融洽。

  二、“启、谈、讲、质”的课堂结构

  “侍坐”一文虽然叙述的是四门弟子与孔子的一次谈话,但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孔子教学的基本课堂结构。当子路、冉有、公西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散文(即散文发展初期)中洋溢生活气息、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

  2、学*语录体散文,明白古代散文写作的不拘一格的特点。

  3、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治国主张及教育的艺术。

  4、反复诵读课文,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1、通过字词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和孔子的教育艺术。

  2、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自我疏通文意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一说起《论语》,大家就能脱口而出“子曰……”这样的句子,我们先前也学过不少“子曰”名言,但是,论语里除了“子曰”这样的只言片语,还有不少由人物对话组成的篇章,它们就像一出出小话剧一样,生动、有趣,同时又富有文学色彩。我们今天要学的《侍坐》篇就是这样的篇章。

  二、疏通文字,通读全文。

  先就着课下注解看懂文章,再朗读全文。

  三、分析课文:

  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起“言志”的一段话。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气氛自然融洽和谐的场面,可以了解这四个弟子的性格特点和孔子的政治理想。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和孔子的教育艺术。(老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大家闲坐聊天,孔子首先说话,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多余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他在老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惯。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经过努力,三年大见成效。可谓壮哉!对此,孔子心里作何感想?这难道不是孔子的理想么?是不是子路替老师描绘出了心中的蓝图?对于“千乘之国”,孔子有自己的设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孔子面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能感慨万千,他知道理想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特别是让当政者欣赏并付诸实施,可就难上加难了!正因这样,所以孔子在子路说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是简单化了。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欣赏,有赞许,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子路的话不出孔子所料而发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满的只是子路说话不够谦虚。凭子路的本领,他能否实现自己勾画的目标呢?孔子早有评价。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等人的本领。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还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可见孔子还是相信子路的本领的。至于子路最后死于非命,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公元前459年,子路在卫国内讧中遇害,应了孔子的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子路生前,孔子对其谆谆教诲,可谓循循善诱,用心良苦。最让人感动的一次是,一天,孔子主动对子路说:

  “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

  由此可以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让子路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有所觉悟,这是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表现。

  子路讲完了,下面怎么办呢?因为另外三人看到孔子的态度,心中便有数了,所以谁也不肯主动发言。于是孔子开始点名,这是老师上课常用的办法。孔子为什么不先点曾皙呢?可能是因为曾皙正在弹瑟,所以孔子点了冉有。冉有很谨慎,甚至有点战战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也要用三年时间;对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真是谦虚得可以了。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孔子很了解这一点,遇到合适机会就对其进行启发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应该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但是孔子没有说什么,接着点了公西华的名。公西华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于辞令,孔子对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和子路一样,都具有治国之才。也许是因为前面两位师兄都没有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所以,公西华更加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他不能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怎样治理国家,这样的回答符合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同时,这样的态度可能是孔子愿意看到的,它可以用来启发子路,这就是孔子的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互相教育。

  该曾皙说话了。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当孔子和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声中进行的。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同内容、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这属于肢体语言,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这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曾皙并没有立刻回答老师,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示自己和他们不同。孔子很想知道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说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皙的行为是符合“礼”的。《礼记·曲礼》:“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在老师的进一步询问下,于是曾皙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真可以提起画笔画一幅“暮春咏归图”!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这正符合孔子心中治国的蓝图也符合孔子晚年出世隐居的心态,因而曾皙的回答深深打动了孔子,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

  2、从孔子赞许曾皙言志来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被尊称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们可以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总之,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3、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刚才我们在简短的篇幅里读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这篇散文的特点:

  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言志而展开,最后以孔子的点评作结,结构完整。对话简洁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恰切地表现五个人物的个性、身份、志趣和教养。

  (可以按照“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不宜分析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5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学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新课前,先来检查一下昨天字词的学*情况。

  以吾一日长乎尔 你们

  率尔而对 助词,……的样子

  铿尔,舍瑟而作 同上

  求,尔何如 你

  方六七十 方圆

  且知方也 礼义

  如或知尔 如果

  如会同 或者

  吾与点也 赞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 同“欤”,助词。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大致内容

  (1)这篇文章选自哪里?《论语》

  (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著作?儒家学派

  (3)《论语》这部书是什么体裁?语录体

  (4)语录体的特点是什么?文字精练、质朴含蓄、概括力强。

  (5)“精练”等于不等于“简单”?不等于。“简单”就是容易流于肤浅,而“精练”则不同。我们刚学过《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从中知道,精练的文字同样能够描写复杂的典型环境,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文章是《论语》里最具有文学色彩的一篇。我们就来看看本文是怎样运用精练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

  二、齐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分析,以学生读、说为主。

  (1)本文共提到了哪几个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孔子。

  (2)按课文题目顺序来分析,先看子路。

  子路有何性格特征?

  直爽、豪放、自负。(夸耀、善于渲染气氛、语气果断)

  通过副词“率尔”就可看出。不假思索。说明他素怀大志。

  (3)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子路的话,要把他自负的神情态度读出来。

  (4)曾皙、孔子很赞赏他的志向。作品特意把他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先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本文是一篇小说的一个片段,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悬念抑制法。在散文里,这种手法叫欲扬先抑。目的一样,引起读者的兴趣。

  (5)他怎么谈自己的志向的?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试着把握一下人物的特点。

  (6)子路与曾皙做一下比较,性格上有何不同?(讨论)

  子路比较性急、直爽,而曾皙就显得文质彬彬,非常洒脱。

  (7)找一下哪些动词能体现曾皙的洒脱?

  舍、作、浴、风、咏。

  (8)曾皙的回答不同于其他几位,没有直接豁达自己有什么才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而是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非常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大同世界,悠闲自在。在这种生活图景中寄寓了曾皙淡泊的情怀。

  (9)再来看看冉有和公西华。他们两有个共同的特征:谦让。

  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马上觉得有些夸张了,可能会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而且说自己治理的话,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

  公西华更为谦虚。我们知道他是个外交家。但他却说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望能有学*的机会。(此处可把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谈谦让)

  由此可见,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怀大志,并且有才干的。只是人的性格不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10)孔子这个人大家怎么看他?他有没有谈自己的志向?从他的问志、评志的方式,可以看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他有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也很谦逊,其实他做到了这两点。尤其是对学生循循善诱,善于用含蓄的语言点拨学生。

  总结:我们写文章要考虑,如果让你来表现一个人物,能否三言两语就抓住人物特征。

  三、点分角色读。

  四、布置作业:随笔“难忘的教诲”写作训练,要求:通过语言描写抓住人物特征。

  探究活动

  可以把《季氏将伐颛臾》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相结合,通过两课的学*,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及作为政治家的孔子对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原则的坚持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循循善诱的风范、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范本5份(扩展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一语文教案 (菁华3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一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体会孔子的思想。

  二、德育目标

  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学*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崇高的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交流点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学*《论语》中一篇最具文学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的场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据资料记载当时子路是51岁,冉有是31岁,公西华是18岁,曾皙是39岁。“侍坐”应解释为陪侍长者闲坐。长者应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词给标题补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子)

  二、师生扮演角色朗读课文,感知当时的场景。(要注意语气、语速和感情)

  三、分析课文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个什么话题?(志)

  2:文章一共有四个人述了自己的志向,他们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现在我们按照答志的顺序来自读课文并填写表格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曾皙(点)

  3:让生交流,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对四子的不同评价,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评子路:哂之(轻率、自信、自负)

  孔子评冉有:叹之(谦虚。说话很有分寸)

  孔子评公西华:惜之(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孔子评曾皙:与之(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

  (3)指名朗读四子的语言,要读出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曾皙的应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4)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

  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

  四.讨论探究:把握孔子的思想。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皙的志是什么?(1)齐读曾皙的述志部分

  想象用这幅图景并用语言描绘给这段文字加个标题。并探究曾皙的志。

  (2)讨论交流:(大同的和谐社会)

  曾皙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3)为了进一步深入领会,我们大家一起咏读一遍曾皙的答志。

  (4)这几个弟子,你更喜欢哪一位?

  (5)结合课文分析孔子的评价标准进而体味孔子的思想。

  五.领略孔子的教育艺术

  在这里,弟子们为什么能畅所欲言呢?我想关键在于孔子引导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样引导的呢?看第一段,找个别同学读第一段。

  (总结:作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诱的教风构建出了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为我们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六.延伸作业: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你该如何用批判和继承的眼光对待儒家思想。

  七.板书设计: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千乘之国,有勇且知方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哂之

  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叹之

  公西华(赤)端章甫为小相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惜之

  曾皙(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与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一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散文(即散文发展初期)中洋溢生活气息、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

  2.学*语录体散文,明白古代散文写作的不拘一格的特点。

  3.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治国主张及教育的艺术。

  4.反复诵读课文,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1.通过字词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和孔子的教育艺术。

  2.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自我疏通文意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一说起《论语》,大家就能脱口而出“子曰……”这样的句子,我们先前也学过不少“子曰”名言,但是,论语里除了“子曰”这样的只言片语,还有不少由人物对话组成的篇章,它们就像一出出小话剧一样,生动、有趣,同时又富有文学色彩。我们今天要学的《侍坐》篇就是这样的篇章。

  二、疏通文字,通读全文。

  先就着课下注解看懂文章,再朗读全文。

  三、分析课文:

  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起“言志”的一段话。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气氛自然融洽和谐的场面,可以了解这四个弟子的性格特点和孔子的政治理想。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和孔子的教育艺术。(老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大家闲坐聊天,孔子首先说话,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多余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他在老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惯。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经过努力,三年大见成效。可谓壮哉!对此,孔子心里作何感想?这难道不是孔子的理想么?是不是子路替老师描绘出了心中的蓝图?对于“千乘之国”,孔子有自己的设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孔子面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能感慨万千,他知道理想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特别是让当政者欣赏并付诸实施,可就难上加难了!正因这样,所以孔子在子路说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是简单化了。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欣赏,有赞许,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子路的话不出孔子所料而发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满的只是子路说话不够谦虚。凭子路的本领,他能否实现自己勾画的目标呢?孔子早有评价。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等人的本领。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还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可见孔子还是相信子路的本领的。至于子路最后死于非命,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公元前459年,子路在卫国内讧中遇害,应了孔子的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子路生前,孔子对其谆谆教诲,可谓循循善诱,用心良苦。最让人感动的一次是,一天,孔子主动对子路说:

  “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

  由此可以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让子路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有所觉悟,这是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表现。

  子路讲完了,下面怎么办呢?因为另外三人看到孔子的态度,心中便有数了,所以谁也不肯主动发言。于是孔子开始点名,这是老师上课常用的办法。孔子为什么不先点曾皙呢?可能是因为曾皙正在弹瑟,所以孔子点了冉有。冉有很谨慎,甚至有点战战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也要用三年时间;对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真是谦虚得可以了。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孔子很了解这一点,遇到合适机会就对其进行启发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应该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但是孔子没有说什么,接着点了公西华的名。公西华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于辞令,孔子对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和子路一样,都具有治国之才。也许是因为前面两位师兄都没有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所以,公西华更加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他不能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怎样治理国家,这样的回答符合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同时,这样的态度可能是孔子愿意看到的,它可以用来启发子路,这就是孔子的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互相教育。

  该曾皙说话了。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当孔子和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声中进行的。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同内容、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这属于肢体语言,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这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曾皙并没有立刻回答老师,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示自己和他们不同。孔子很想知道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说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皙的行为是符合“礼”的。《礼记·曲礼》:“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在老师的进一步询问下,于是曾皙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真可以提起画笔画一幅“暮春咏归图”!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这正符合孔子心中治国的蓝图也符合孔子晚年出世隐居的心态,因而曾皙的回答深深打动了孔子,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

  2.从孔子赞许曾皙言志来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被尊称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们可以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总之,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3.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刚才我们在简短的篇幅里读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这篇散文的特点:

  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言志而展开,最后以孔子的点评作结,结构完整。对话简洁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恰切地表现五个人物的个性、身份、志趣和教养。

  (可以按照“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不宜分析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一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2、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体会孔子的思想。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二、教学探究

  如何将文言文教学的“实”与“活”结合起来。

  一、导入新课:

  有个俗语“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面有个故事,你知道吗?

  宋朝有一个宰相赵普,别人说他读书只读《论语》,宋太宗就问他是不是这样。他说,我*生所学到的本领,的确都是从论语中来的。以前用一半来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现在以其半辅陛下致太*。《论语》真有这样的魅力吗?我们今天来学*其中的一篇文章,看看《论语》中是不是真的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

  前面我们预*了这篇课文,在通解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一此问题。让我们今天通过课堂的学*来解决这此问题。

  二、课文分析

  释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是孔子弟子。侍坐:陪长者坐,聊天。

  问:孔子和弟子聊天,是不是在聊家长里短,他们聊了一个什么话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志”“治国”都对。

  志;孔子两次说:“不过各言其志尔”。

  治国:孔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解释:如,如果。或,有人。则,那么。如……则……假设语气。)还有四人各自的谈话也是在谈治国。

  不过,志是从发言角度说的,而“治国”则是从具体措施上说的。

  问:那么这个话题是谁提出来的?如何引出来的呢?

  明确:第一段。在第一段孔子提出话题。你能翻译一下孔子的话吗?

  句式:1、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即:毋以吾(长于尔)(而不言)

  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4、以吾一日长乎尔(省略句式)

  问:孔子的话包含了什么意思?

  两个意思:一是鼓励学生敢于发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要有顾忌。二是抛出话题。(居则曰:不吾知也!)激将学生,要学生们畅所欲言。

  问:那么,这四个弟子都有说了些什么?四人之志各是什么?

  明确:子路:有勇,知方

  冉有:足民(足,使动用法。)

  公西华:小相(小相是做什么的,是不是宰相?不是,小相是祭祀中的小赞礼。他的志是从事礼仪活动,在祭祀中执行上下有序的礼仪活动)

  总结:还有一个人,他在干什么?弹琴。我们暂不管他,让他在一边玩去,先看看这三个人是如何言志的?

  问:他们是如何言志的?(揣摩三人语言,体会三人的语气,情感,也可以加上动作词帮助体会三人不同语气))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

  冉有:冉有比子路多了一层意思:谦虚。(方……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愿……,他就更谦虚了。

  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为何这样言志?)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你说话如果不顾长幼尊卑,就是失礼了。

  问:这三个人的发言,一个人被孔子哂笑,两个没有表态,还有一个人在弹琴一直没发言,可是他一发言,就得到孔子的激赏,孔子这种反应有无道理?孔子对这些弟子有没有一个评价标准?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点的志是什么?

  明确:(学生讨论曾点的志)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么去治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学生可能会有的发言:

  生:曾点看前三人的回答都没有被夫子表态,他另辟途径。

  生:他说异乎三子者之撰,表明他的志与前三个人是不同的。

  生:他说的不是具体自己的志是要干什么,而是描绘了一幅和乐的生活图景。

  生:云台是祭祀的地方,他说在那里吹风,可能是生活比较好了,不用求雨。感觉求雨好象与灾荒,贫穷等连在一起的,这里边说明人们生活很富足安乐。

  生: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么去治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生:曾点描绘了一种隐士的生活,十分恬淡。与孔子晚年的生活心境十分相似。

  教师总结:不论曾皙的志描绘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游春也好,祭祀也好,隐居也好,我们只看这幅图景本身:里面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人与自身(物质与精神)是和谐的。整个图画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一种无处不有礼有序的社会环境。

  问:这幅画面是不是曾皙的志?(隐含了曾皙的志:要使社会达到这样一种大同的有礼有和谐)

  问:那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和前面三位弟子相比,看看曾皙是怎么样言志的?

  明确:一整套合乎礼的动作。(如果曾皙立即停下动作,琴声嘎然而止会怎样?不和谐,不合“礼”。

  问:那么,我们看看(结合最后一段)前三个人的发言是否合礼?

  明确:子路无礼,其言不让;冉有比较有礼,发言谦虚;公西华过份谦虚,不合礼。

  曾点的志一说出来,孔子便赞赏:“吾与点也!”(与,赞同)而他对前面发言的三个一一个“哂”之,另两个没有直接表态,他心里有无一个标尺?

  礼。为国以礼。我们看到为人处事要有礼,那么治国呢?也要以礼,请大家以“礼”这一标

  准来衡量一下三弟子的治国之志,看看它们合不合“礼”?

  对子路:治国当以礼,自己发言的行为不谦让,而且子路却以勇作为治国之策,——重

  勇轻礼。

  对冉有:?从对公西华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冉有的态度:所言是国家大事,经济是大事,礼乐更是大事。他知道礼乐也是国家大事,却把他让出去了。如果有君子来可以治礼,如果没有君子来呢?难道就不做礼?!——知礼不做。

  公西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肯定其所言之礼是国家大事。“赤也为之小,其孰能为之大?”也婉转的批评了他做的太小。他有能力去作更大的礼,却放弃不做。——行小礼,弃大礼。

  曾皙:天下大同,礼无处不在

  总结: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无所不包,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子路所说的军事,冉有说的经济,以及公西华说的外交礼仪,是不是实现“礼治”的手段或途径?是的。军事是礼治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保障,试想民众没有安全感,国家民族处在生死存亡之际,谈何安心礼治?同样,经济不富足也谈不上礼,古人说“仓廪足而知礼仪”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没有一个*等和*的外交环境,国家之间恃强凌弱,也不可能有“礼”。如美伊战争的造成的动荡,以及恐怖事件层出不究,又谈何礼治?!这三个方面都是礼实现的途径或保障。三弟子在实现“礼治”上各有偏重,在态度上对礼也有一定的轻视。这是同一层次问题不同方面的体现,也表现出了各人不同的性格和态度。

  只有曾点的礼治社会,表现了一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个“和谐社会”吗?

  我们今天再读《论语》,是不是也获得了治国的启示?最后让我们看看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这真是至理名言啊!

  请同学们下课后再找一些《论语》中关于“礼”的文章来读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范本5份(扩展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一语文教案 (菁华3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一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体会孔子的思想。

  二、德育目标

  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学*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崇高的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交流点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学*《论语》中一篇最具文学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的场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据资料记载当时子路是51岁,冉有是31岁,公西华是18岁,曾皙是39岁。“侍坐”应解释为陪侍长者闲坐。长者应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词给标题补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子)

  二、师生扮演角色朗读课文,感知当时的场景。(要注意语气、语速和感情)

  三、分析课文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个什么话题?(志)

  2:文章一共有四个人述了自己的志向,他们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现在我们按照答志的顺序来自读课文并填写表格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曾皙(点)

  3:让生交流,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对四子的不同评价,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评子路:哂之(轻率、自信、自负)

  孔子评冉有:叹之(谦虚。说话很有分寸)

  孔子评公西华:惜之(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孔子评曾皙:与之(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

  (3)指名朗读四子的语言,要读出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曾皙的应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4)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

  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

  四.讨论探究:把握孔子的思想。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皙的志是什么?(1)齐读曾皙的述志部分

  想象用这幅图景并用语言描绘给这段文字加个标题。并探究曾皙的志。

  (2)讨论交流:(大同的和谐社会)

  曾皙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3)为了进一步深入领会,我们大家一起咏读一遍曾皙的答志。

  (4)这几个弟子,你更喜欢哪一位?

  (5)结合课文分析孔子的评价标准进而体味孔子的思想。

  五.领略孔子的教育艺术

  在这里,弟子们为什么能畅所欲言呢?我想关键在于孔子引导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样引导的呢?看第一段,找个别同学读第一段。

  (总结:作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诱的教风构建出了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为我们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六.延伸作业: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你该如何用批判和继承的眼光对待儒家思想。

  七.板书设计: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千乘之国,有勇且知方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哂之

  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叹之

  公西华(赤)端章甫为小相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惜之

  曾皙(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与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一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散文(即散文发展初期)中洋溢生活气息、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

  2.学*语录体散文,明白古代散文写作的不拘一格的特点。

  3.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治国主张及教育的艺术。

  4.反复诵读课文,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1.通过字词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和孔子的教育艺术。

  2.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自我疏通文意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一说起《论语》,大家就能脱口而出“子曰……”这样的句子,我们先前也学过不少“子曰”名言,但是,论语里除了“子曰”这样的只言片语,还有不少由人物对话组成的篇章,它们就像一出出小话剧一样,生动、有趣,同时又富有文学色彩。我们今天要学的《侍坐》篇就是这样的篇章。

  二、疏通文字,通读全文。

  先就着课下注解看懂文章,再朗读全文。

  三、分析课文:

  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起“言志”的一段话。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气氛自然融洽和谐的场面,可以了解这四个弟子的性格特点和孔子的政治理想。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和孔子的教育艺术。(老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大家闲坐聊天,孔子首先说话,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多余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他在老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惯。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经过努力,三年大见成效。可谓壮哉!对此,孔子心里作何感想?这难道不是孔子的理想么?是不是子路替老师描绘出了心中的蓝图?对于“千乘之国”,孔子有自己的设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孔子面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能感慨万千,他知道理想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特别是让当政者欣赏并付诸实施,可就难上加难了!正因这样,所以孔子在子路说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是简单化了。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欣赏,有赞许,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子路的话不出孔子所料而发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满的只是子路说话不够谦虚。凭子路的本领,他能否实现自己勾画的目标呢?孔子早有评价。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等人的本领。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还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可见孔子还是相信子路的本领的。至于子路最后死于非命,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公元前459年,子路在卫国内讧中遇害,应了孔子的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子路生前,孔子对其谆谆教诲,可谓循循善诱,用心良苦。最让人感动的一次是,一天,孔子主动对子路说:

  “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

  由此可以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让子路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有所觉悟,这是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表现。

  子路讲完了,下面怎么办呢?因为另外三人看到孔子的态度,心中便有数了,所以谁也不肯主动发言。于是孔子开始点名,这是老师上课常用的办法。孔子为什么不先点曾皙呢?可能是因为曾皙正在弹瑟,所以孔子点了冉有。冉有很谨慎,甚至有点战战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也要用三年时间;对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真是谦虚得可以了。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孔子很了解这一点,遇到合适机会就对其进行启发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应该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但是孔子没有说什么,接着点了公西华的名。公西华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于辞令,孔子对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和子路一样,都具有治国之才。也许是因为前面两位师兄都没有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所以,公西华更加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他不能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怎样治理国家,这样的回答符合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同时,这样的态度可能是孔子愿意看到的,它可以用来启发子路,这就是孔子的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互相教育。

  该曾皙说话了。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当孔子和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声中进行的。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同内容、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这属于肢体语言,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这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曾皙并没有立刻回答老师,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示自己和他们不同。孔子很想知道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说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皙的行为是符合“礼”的。《礼记·曲礼》:“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在老师的进一步询问下,于是曾皙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真可以提起画笔画一幅“暮春咏归图”!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这正符合孔子心中治国的蓝图也符合孔子晚年出世隐居的心态,因而曾皙的回答深深打动了孔子,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

  2.从孔子赞许曾皙言志来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被尊称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们可以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总之,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3.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刚才我们在简短的篇幅里读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这篇散文的特点:

  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言志而展开,最后以孔子的点评作结,结构完整。对话简洁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恰切地表现五个人物的个性、身份、志趣和教养。

  (可以按照“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不宜分析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一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2、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体会孔子的思想。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二、教学探究

  如何将文言文教学的“实”与“活”结合起来。

  一、导入新课:

  有个俗语“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面有个故事,你知道吗?

  宋朝有一个宰相赵普,别人说他读书只读《论语》,宋太宗就问他是不是这样。他说,我*生所学到的本领,的确都是从论语中来的。以前用一半来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现在以其半辅陛下致太*。《论语》真有这样的魅力吗?我们今天来学*其中的一篇文章,看看《论语》中是不是真的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

  前面我们预*了这篇课文,在通解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一此问题。让我们今天通过课堂的学*来解决这此问题。

  二、课文分析

  释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是孔子弟子。侍坐:陪长者坐,聊天。

  问:孔子和弟子聊天,是不是在聊家长里短,他们聊了一个什么话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志”“治国”都对。

  志;孔子两次说:“不过各言其志尔”。

  治国:孔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解释:如,如果。或,有人。则,那么。如……则……假设语气。)还有四人各自的谈话也是在谈治国。

  不过,志是从发言角度说的,而“治国”则是从具体措施上说的。

  问:那么这个话题是谁提出来的?如何引出来的呢?

  明确:第一段。在第一段孔子提出话题。你能翻译一下孔子的话吗?

  句式:1、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即:毋以吾(长于尔)(而不言)

  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4、以吾一日长乎尔(省略句式)

  问:孔子的话包含了什么意思?

  两个意思:一是鼓励学生敢于发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要有顾忌。二是抛出话题。(居则曰:不吾知也!)激将学生,要学生们畅所欲言。

  问:那么,这四个弟子都有说了些什么?四人之志各是什么?

  明确:子路:有勇,知方

  冉有:足民(足,使动用法。)

  公西华:小相(小相是做什么的,是不是宰相?不是,小相是祭祀中的小赞礼。他的志是从事礼仪活动,在祭祀中执行上下有序的礼仪活动)

  总结:还有一个人,他在干什么?弹琴。我们暂不管他,让他在一边玩去,先看看这三个人是如何言志的?

  问:他们是如何言志的?(揣摩三人语言,体会三人的语气,情感,也可以加上动作词帮助体会三人不同语气))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

  冉有:冉有比子路多了一层意思:谦虚。(方……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愿……,他就更谦虚了。

  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为何这样言志?)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你说话如果不顾长幼尊卑,就是失礼了。

  问:这三个人的发言,一个人被孔子哂笑,两个没有表态,还有一个人在弹琴一直没发言,可是他一发言,就得到孔子的激赏,孔子这种反应有无道理?孔子对这些弟子有没有一个评价标准?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点的志是什么?

  明确:(学生讨论曾点的志)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么去治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学生可能会有的发言:

  生:曾点看前三人的回答都没有被夫子表态,他另辟途径。

  生:他说异乎三子者之撰,表明他的志与前三个人是不同的。

  生:他说的不是具体自己的志是要干什么,而是描绘了一幅和乐的生活图景。

  生:云台是祭祀的地方,他说在那里吹风,可能是生活比较好了,不用求雨。感觉求雨好象与灾荒,贫穷等连在一起的,这里边说明人们生活很富足安乐。

  生: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么去治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生:曾点描绘了一种隐士的生活,十分恬淡。与孔子晚年的生活心境十分相似。

  教师总结:不论曾皙的志描绘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游春也好,祭祀也好,隐居也好,我们只看这幅图景本身:里面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人与自身(物质与精神)是和谐的。整个图画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一种无处不有礼有序的社会环境。

  问:这幅画面是不是曾皙的志?(隐含了曾皙的志:要使社会达到这样一种大同的有礼有和谐)

  问:那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和前面三位弟子相比,看看曾皙是怎么样言志的?

  明确:一整套合乎礼的动作。(如果曾皙立即停下动作,琴声嘎然而止会怎样?不和谐,不合“礼”。

  问:那么,我们看看(结合最后一段)前三个人的发言是否合礼?

  明确:子路无礼,其言不让;冉有比较有礼,发言谦虚;公西华过份谦虚,不合礼。

  曾点的志一说出来,孔子便赞赏:“吾与点也!”(与,赞同)而他对前面发言的三个一一个“哂”之,另两个没有直接表态,他心里有无一个标尺?

  礼。为国以礼。我们看到为人处事要有礼,那么治国呢?也要以礼,请大家以“礼”这一标

  准来衡量一下三弟子的治国之志,看看它们合不合“礼”?

  对子路:治国当以礼,自己发言的行为不谦让,而且子路却以勇作为治国之策,——重

  勇轻礼。

  对冉有:?从对公西华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冉有的态度:所言是国家大事,经济是大事,礼乐更是大事。他知道礼乐也是国家大事,却把他让出去了。如果有君子来可以治礼,如果没有君子来呢?难道就不做礼?!——知礼不做。

  公西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肯定其所言之礼是国家大事。“赤也为之小,其孰能为之大?”也婉转的批评了他做的太小。他有能力去作更大的礼,却放弃不做。——行小礼,弃大礼。

  曾皙:天下大同,礼无处不在

  总结: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无所不包,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子路所说的军事,冉有说的经济,以及公西华说的外交礼仪,是不是实现“礼治”的手段或途径?是的。军事是礼治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保障,试想民众没有安全感,国家民族处在生死存亡之际,谈何安心礼治?同样,经济不富足也谈不上礼,古人说“仓廪足而知礼仪”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没有一个*等和*的外交环境,国家之间恃强凌弱,也不可能有“礼”。如美伊战争的造成的动荡,以及恐怖事件层出不究,又谈何礼治?!这三个方面都是礼实现的途径或保障。三弟子在实现“礼治”上各有偏重,在态度上对礼也有一定的轻视。这是同一层次问题不同方面的体现,也表现出了各人不同的性格和态度。

  只有曾点的礼治社会,表现了一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个“和谐社会”吗?

  我们今天再读《论语》,是不是也获得了治国的启示?最后让我们看看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这真是至理名言啊!

  请同学们下课后再找一些《论语》中关于“礼”的文章来读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范本5份(扩展5)

——坐过山车作文范本20份

  坐过山车作文 1

  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宁波方特神话游乐园玩,那里有起伏的“旋转木马”,有高耸入云的“摩天轮“,有惊险刺激的”激流勇进“,我玩得不亦乐乎,但最让我难忘的是一个叫做”地狱之旅“的室内过山车。

  当我刚坐上过山车时,心里一点儿也不紧张,可当车开动时,我就开始紧张了。不一会儿,过山车驶入一个小门,里面伸手不见五指,从周围传来一阵阵恐怖的叫声,我更紧张了。

  突然,过山车开始加速上坡,到了高处“咔“的一声停了下来,大概就是5秒左右的时间,过山车飞一般地冲下了坡,我的心脏一下跳到嗓子眼了,耳边传来的都是阵阵的尖叫声,我的手紧紧握住胸前的档杆。接着又是一个更高的坡度,我吓得紧闭起双眼,感觉身体以更快的速度在下落。就这样来回了好几次,上坡时我感到自己在飞,要飞到世界最高的地方去,下坡时觉得自己无比的沉重,要落到世上最低的深谷谷底,耳边充满咕咕的风声和尖叫声。突然,车身一下子转弯了,画了一个大大地”o”,又是一轮俯冲,紧接着,过山又车翻了360度,像扭麻花儿似的继续飞奔,我感觉自己快要吐出来了,真是一场“酷刑“啊。可是,让人绝望地是,”酷刑“还在继续,过山车又爬上了一个坡,“妈呀,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啊?“我暗自想。几秒钟的停留后,车子再次俯冲下去,我感觉头发都竖立起来,脸上的肉都在抖,终于,我忍不住叫出了声音,握着档杆的手也攥得更紧了。如果有镜子照的'话,我当时一定是脸色铁青的,那10几秒好像过了一个世纪那么长……”咣当“一声,车子终于停了下来,车上的乘客们都松了口气。

  随着人流走出方特,我的腿还是软软的,走路像是踩在棉花上一样,但又感觉很刺激。回家的路上,我依然回味着刚才那刺激的场面,期盼下次还有机会去玩。

  坐过山车作文 2

  10月3日,我跟妈妈乘着大巴车来到了苏州。车到苏州时已经中午了,我们吃完中午饭就去目的地——苏州游乐园。

  “到了,到了!”我兴奋地喊着。那么多好玩的,先玩哪个呢?我和妈妈开始商量玩什么,我说:“玩过山车吧。”可妈妈要玩极速降落。于是我们用石头剪刀布的形式来决定玩什么,最后我以2:1把妈妈KO了,我们开开心心地准备排队买票。

  来到过山车排队的地方,只见队伍长得看不到头。“我滴个神呀!这么多人,你仿佛在逗我玩。”我惊讶地说。“看,等买好票,黄花菜都凉了。”妈妈说。我又不甘心地说:“还不一定呢。”话音刚落,过山车展现除了它的“雄姿”,从上面传来一阵大呼小叫。这一下,很多排队的人因害怕“逃之夭夭”了。

  买好票了,继续在下面等待。第一组人上去了,不一会儿,无数的尖叫声刺向了我的耳朵。我不屑地想:至于吗?第二组,第三组……终于到我了,我却忐忑不安起来。妈妈说:“抓住扶手就有安全感。”好吧,就让我体内的洪荒之力爆发吧!

  过山车开始爬坡了,这时给我的`感觉是很轻松的。别人越来越紧张,我却越来越兴奋。可是不一会儿,我就将兴奋扔了,因为,过山车开始下降了!瞬间我都被死神的手臂拉住,感觉自己快要甩出去了……

  终于结束了,我四肢无力,心想再也不要玩过山车了。

  珍爱生命,远离过山车。这是我第一次坐过山车,想必也是最后一次吧。

  坐过山车作文 3

  过山车,听着就刺激的词,也有那么一点的可怕,因为是过山的车嘛!我第一次坐的过山车是在越南。

  那天,阳光明媚,我们来到了越南有名的游乐场——珍珠岛。大家玩玩这儿玩玩那儿,开心极了。渐渐地,我们走到了尽头,而在尽头,我看到了我心心念念的项目,那就是过山车!

  那是一个小型过山车,但路轨却各式各样,翻转的'、垂直的、斜坡的……

  车子是红色的,写着编号,一节就两个座位,就座椅里面是棉花吧?软软的,外面用炭黑色的皮包裹着,看着又清爽又神气。

  我坐上了其中一节过山车,又紧张又兴奋,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坐。过山车启动了,安全栏缓缓落下,停在那儿,保护着乘客的安全。“轰隆轰隆——”开跑了!它由慢变快,只听耳边“咻——咻——”的几声,我闭上了眼睛,手心上捏了一把汗,丝毫不敢动,生怕一下子被甩出去,乘客们尖叫声连连。突然,过山车一个翻转我顿时头朝下,忍不住啦——!我大声地叫了出来。不一会儿就结束了!“什么?就这样没了?”我有一些失落。妈妈说:“那你可以再坐啊!”后来,我一遍又一遍坐,不知不觉,竟然坐了四次过山车!

  坐过山车作文 4

  小时候,每当听见过山车翻滚的声音,我都怕得毛骨悚然。

  随着年龄增长,我胆子大了些,总想挑战一下自己。有一次,我们去济南一家游乐场游玩,那里的过山车轨道曲折蜿蜒,起起伏伏,我站在下面看,感觉那些坐车的人要飞起来了。突然,我心里有了一个念头,我要去坐过山车!我要挑战过自我!

  但是我却没有勇气说出口,这时,我想起《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在书中写道:“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于是,我鼓足了勇气,对爸爸说:“爸爸,我要挑战一下自我,我要坐过山车。”爸爸听见了,说:“好啊,那就挑战一次吧。”

  我们买了票,约等待了一个小时,就上车了。我们把随身携带的物品放进储物柜里,系好安全带。车子发动了!突然这时,我犯怂了,心里扑腾扑腾叫。哎!已经登上“贼车”,只好向前冲了。

  开始爬坡了!这“贼车”由铁链牵动着,一步步往上爬,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这声音让我更害怕了,不由自主地抓紧了爸爸的手,爸爸安慰我:“不要害怕,看看风景。”我把头扭向远处,嗬,还真是挺美的'呢!市区的高楼和风景尽收眼底。不知不觉,车子已爬升到最高点。

  突然,车子冲了下来。太恐怖了!这速度,这高度,太刺激啦!

  我和车子一起翻滚、上升、俯冲、尽情地享受着其中的快感,大概一分钟就结束了。

  第一次坐过山车,我战胜了胆怯,成功地挑战了自己,我非常开心。

  坐过山车作文 5

  今天,我终于实现了我的一个愿望——坐过山车。不过,那过程也实在有点太刺激了!现在想想,我的心还会扑通扑通地跳呢。

  一进公园大门,我就迫不及待地找到了过山车的位置。看到弯弯曲曲、高低起伏的过山车轨道,我有点害怕了。妈妈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对我说:“别害怕,上去试一下吧!”于是,我就以一种大无畏的气概勇敢地坐了上去。

  随着一声铃响,过山车缓缓地开动了。我的心里好像揣了一只小兔子,七上八下地乱跳。上坡的时候,因为爬坡的速度比较慢,所以感觉还好,一到下坡,车速突然变得特别快,几乎要把我整个人从座位上给拽起来,我不禁失声尖叫,真恨不得立刻回到地面,可惜身不由己。这时,过山车上了弯道,车身朝下,轮子朝上,我的身体也变成头朝下、脚朝上了。我的眼前一片漆黑,头也晕晕的。我紧紧地咬住了牙,闭紧了眼睛,只听耳边的风呼呼作响。过了一会儿,车速减慢了,我睁开眼睛,感觉两脚发软。我用颤抖的声音对妈妈说:“真刺激呀!”

  坐过山车作文 6

  每当我听见别人讲过山车的情景时,心里总是痒痒的。但因为爸爸妈妈一直没时间,所以从未坐过。

  今年暑假,我终于如愿以偿坐了过山车。坐过山车,真是令我难以忘怀,为什么令我难以忘怀?那就让我告诉你吧!

  那天,我们一家人去了株洲方特欢乐世界。一下车,我就迫不及待地往那里冲,一进去就看见那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来到过山车前,心里既紧张又害怕,但是鼓足了勇气,决定还是要坐,排了一会儿队,终于到我们了。我是靠着我老爸坐的,准备!三二一开始!车慢慢地往上移,本以为这车是慢慢地开的,突然车在九十度的高处时冲下来,差点就将我吓出了“恐高症”。又要下坡,我心惊肉跳。过了一会儿,我睁开了一眼,看见远去的山上树木葱郁,草木茂盛,处处鸟语花香,犹如一片片绿色的海洋,翠绿的'色彩在远处飘动,景色实在太美了,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汇形容才好。正当我看得入迷时,一个急速拐弯,像是把我的灵魂甩了出去,吓得我心怦怦直跳。

  下车时我有些恋恋不舍,跟老妈说:再坐一次吧!老妈说:我们还有好多其它地方都没玩呢!去尝试一下别的吧。

  坐过山车作文 7

  每个人做到的都会有害怕的事情,有的人怕蛇,有的人怕水有的人怕黑,但是只要克服恐惧就会不会害怕,而令我最害怕的事是坐过山车。

  还记得那次是去年暑假我和妈妈来到了哈尔滨的融创乐园,这里有许多过山车,妈妈非常高兴,因为他最喜欢做过山车了,而我最害怕的游乐设施正是过山车,妈妈带着我来到了园内扫视了一番,妈妈忽然间看到了,一个非常刺激的过山车,他的名字叫做雪山飞车,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啊,预感应验了,妈妈真的带我去做了过山车,这个过山车非常的有名,排队的人非常的多很长一段时间才轮到我们,当安检员给我量身高时,我心里想:“千万不要通过呀!”果不其然我真没有通过,但是妈妈看到了身高表下面的一句话:“测量身高时需加10厘米”随后,妈妈对安保员说明了这件事情。

  我战战兢兢地上了车,在上车前,我还不停地问妈妈,我可不可以不做过山车,小时候有很多次妈妈都过山车,当时我非常的小,每次妈妈问我时我都是果断地回答我不做,但这次不对不行了,因为我已经四年级了,妈妈是不会放过我的,只听“叮铃铃”一升列车出发了,我们刚缓过神来就遇见了一个大坡,下了大坡列车以飞快的速度冲到了那个360度的蛇形圈,在中途有一个缓冲垫缓冲点,前面播放的拖累视频播放完毕后,列车又倒回的重点,知道妈妈教过我才知道,游戏结束了。

  从此我克服了对过山车的恐惧。

  坐过山车作文 8

  这天,我终于求着妈妈来到了石景山游乐场。进了游乐场我一眼就看见了一个大型过山车,名字是“穿越恐龙时代”看完这个牌子,我就急忙拉着妈妈去排队了。排了十分钟,总算上去了,系上安全带我心里真是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就在我沉思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一团四合木,不,是整整一大丛四合木!除此之外我还看见了鳞木,木贼,石松,星木,水杉,木沙椤,古果,地衣等。车子突然启动又突然加速一个垂直(90度)下落,加一个山洞,就在我刚刚回过神来的时候又听到一声吼叫,身体不由自主的打了一个寒战,后背也冒出来一身冷汗。我仔细一看原来是头诸城暴龙在猎杀一头原角龙,一阵风让空气里充满血腥味,过了几分钟诸城暴龙走后又来了一批食腐动物比如——中华侏罗兽,水龙兽等。车子又开始加速过了一个弯道(很像阿尔法符号的那种)。吓得我魂飞魄散,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这时又有一头风神翼龙冲着我俯冲下来,我差点就被它吓晕过去了。在我的五脏六腑反反复复都被摧残了十几遍以后终于到了终点。下车后我晕头转向,差一点撞上一根栏杆呢!

  不管什么过山车都很刺激,下次我还来不来呢?

  坐过山车作文 9

  有一天我去游乐场玩,我心里想玩什么好呢?,突然我听到了一阵阵尖叫声,我回头一看,发现原来是玩过山车的人在尖叫,过山车在轨道上飞快地跑,在轨道上的某个位置还会突然停下来,停下来一会儿之后又会加速,接着还要跑过各种惊险、刺激的轨道,坐在上面不尖叫才怪哩!我站在下面腿不禁抖了起来,嘴里倒吸了一口凉气,心脏也跳个不停。不过我决定就玩过山车,我想:过山车好可怕呀!可是过山车又非常刺激呀。于是我向过山车的方向走去,不过我的.脚像灌了铅似的寸步难行,终于我勉强走到了过山车这里,我坐上过山车之后,心脏跳得非常快,仿佛从我的身体里跳出来了似的,额头上也时不时地冒出冷汗,我非常害怕,不停地咬手指头,就像一个一两岁的小孩子一样,在过山车启动的前一秒钟,我突然什么都不记得了,内心充满了恐惧,生怕自己会从过山车里飞出去摔死,过山车开启之后,速度非常快,就像飞出去的箭,我就开始疯狂地尖叫,心脏跳得非常快,当我从过山车上下来的时候,身上吓出了一身冷汗,久久不能从恐惧中走出了。

  自从这次坐过山车以后,我在游乐场一见到过山车腿就会发抖,心跳加速,总之过山车在我的心里留下了很大的阴影,让我对过山车产生了极大的恐惧,也让我的心儿砰砰跳!

  坐过山车作文 10

  小的时候在电视看见过山车,速度很快,在空中不断飞舞,有的还会翻转一两圈,看着上面的人一会儿笑,一会儿叫,我真羡慕死了。

  这天就会终于来了。已经开始放寒假了,我们一家人到游乐园去玩儿。有空中飞车、旋转木马,正好有过山车。我拉着爸爸妈妈飞奔到刺激的过山车那里。过山车是一条弯弯曲曲直上直下的轨道,像一条巨龙。我们坐上了一辆黄色的过山车,“冲呀,冲呀。”我大声喊。身体不断往前动,可是过山车不听我的使唤,慢慢地向上爬,就像坐在爬行的大虾上,我觉得他比蜗牛还慢。

  过了一会儿,过山下爬到了最上方,停了下来。奇怪,这样就没了。突然过山车飞速往下冲,比火箭还快。我大声尖叫,心里一直怦怦跳个不停,心脏马上就要蹦出来了。我手紧紧抓住安全扶手,害怕从高空掉落下去。忽然我们在铁轨上翻转了几圈,“救命啊,我们马上要掉下来啦,摔死啦。”其实安全扶手紧紧压着我们,根本掉不下去的.。

  不一会儿,我们伴随着全车人的尖叫声,过山车开到了旋转的地方。我就开始晕头转向,我的血液好像有了一个漩涡,我发现过山车的速度不断加速,而且轨道一层一层的,就好像我们一家人就会卷到了龙卷风里面去了。我觉得我一会儿就要被甩走了,耳边呼呼的风总是作响。车子还在忽上忽下,我的身子像飞了一般,车子也好像飞向了太空,吓得我把头缩进了衣服里。

  随着一声“叮叮叮”我们到了终点。

  我下了车,身体总有点儿飞的感觉,腿软得像一块儿豆腐,软绵绵的,还在瑟瑟发抖。以后我再也不敢坐过山车了。

  坐过山车作文 11

  我有过第一次骑自行车、第一次旅游、第一次骑马、第一次迷路……但我最难忘的却是第一次坐过山车。

  那天,天气非常好,阳光明媚,妈妈说:“今天我们去做过山车。”我心里一想就很开心。妈妈带我去游乐场的时候,我一路蹦蹦跳跳的。

  到了游乐场的时候,我第一眼就看到了那高大无比的过山车,一声声惨叫声传到我的耳朵里,我迅速地抓住妈妈的衣角,对妈妈说:“妈妈,我好害怕呀,我们不去坐过山车了,行吗?”我紧张的走到了过山车的面前,我的手都在颤抖。我微微往后退缩了几步,妈妈鼓励我说:“宝贝不用怕,要坚持、勇敢。”在妈妈的劝说下,我还是坐上了过山车。

  我在坐过山车后,车慢慢的.前进着,一会左一会右,我心想:过山车也没有那么害怕嘛。这时,过山车在中间稍微停了一下,我楞了一下,接着车就加快了,迅速地向下冲,我害怕会被甩出去,大喊道:“救命啊!救命啊!”风很大,我的头发已经立起来了,我紧紧地攥着拳头,眉毛紧皱,可真是吓死我了,过了一会儿过山车慢慢地减速停了下来,我心想:终于停了。

  今天真是难忘的一天,我很开心,这是我第一次坐过山车,但是也是我最后一次坐过山车。

  坐过山车作文 12

  五岁时,我去石景山游乐园第一次坐过山车,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我的尖叫声,至今还在耳边回荡。

  上过山车前,大家都说,要有大人与我一同坐。我却不同意:“就3分钟的路程,还要人保护?不用,不用。”看着眼前**的轨道,我信心百倍。

  过山车开始启动了。我的手悠闲地搭在扶手上,脚自然下垂,心里轻松得很。刚开始,车慢悠悠地开着,像一个风景游览车,我观望着四周的景色,自我感觉良好。哎呀!当过山车慢慢开到最高处 时,视线豁然开朗,我看见前边的`轨道扭曲成了圆环,难道我们的车要从这圆环上转过去!我的心咯噔一下蹦到了嗓子眼,双手紧紧抓住扶手,脚使劲蹬着地。这时,过山车突然加速了,呼啸着冲了下 去,我感到耳旁边是呼呼的风声,好像有一股很强的力量在把我的头向后压,天地间在我眼前旋转,我拼命地尖叫着。刚转过一个大圆环,我看到前面竟然还有两个小圆环,我感到崩溃了,脑袋里只剩 下三个字“完蛋了!”又一圈转过去了,我安慰着自己:“没事的,没听说过坐过山车出过人命。”终于,车子慢了下来,驶进终点。我熬过来了,下车时,眼前还有些晕乎乎的,手脚发软,还轻轻地 颤抖着。坐过山车是在太刺激了,我发誓,以后再也不玩了。

  坐过山车时,我光看到开始的*稳,那里知道后面的凶险。以后,我要吸取教训,做事情一定不能只看表面。

  坐过山车作文 13

  国庆节的温州乐园热闹非凡,无论哪里都被挤得水泄不通。好容易买到票,已是中午了。一进园,姐姐就拉住我的手奔向过山车,二话不说排到队伍里。“说好的哦,坐第一排。”姐姐望着左冲右撞的过山车第6次说道。我既兴奋又恐惧,抬头一看,过山车正经过一个圈,车上乘客尖叫声响彻云霄,我打了一个冷战(虽然那天一点也不冷)。

  前面的人群逐渐缩短,两个多小时后,我们已饿得饥饿辘辘,终于轮到了。门一开,大家就蜂拥而至,争取抢个好位置。我望了眼第一排,又打了个冷战,趁姐姐不注意,坐到了后排,这长舒一口气。姐姐瞪了我一眼。

  忽然,人群开始后移,过山车开始缓缓地前进,我吓了一跳。地上的花草得意扬扬地摇摆,像是在嘲笑我。我后悔自已坐过山车了,万一突然停住,该多恐怖啊!过山车开始爬坡,速度更慢了。齿轮工作的机械发出“咔嚓、咔嚓”声,在我耳中变得异常清晰、响亮,显得特别恐怖。我绝望了,我的心跳仿佛停止了。过山车逐渐到达顶端,底下的人群成了数不尽的五颜六色的小点。忽然,只听“咚”一声,在最顶端,过山车停了下来。我惊恐地张望着,姐姐的身影是那么的遥远。过了几秒,像过了几世纪,我的身子惯性地向后,过山车向下冲了,速度是那样地快。风在我耳边嗖嗖刮过,我紧张地闭上眼,只祈祷快点下车。我能感觉到过山车忽高忽低,忽而左转,忽而右转,绕来绕去。我明显觉得自已快要被甩出去了。我的`头一下子左摆,一下子右摆,一下子右摆,几次撞到旁边的软软的东西。这样甩了十几秒,随着“砰”地一声响,到了。

  我睁开眼,愣了一下,到了,这么快?过山车就这样?唉,其实一点儿也不恐怖,早知道那时我听姐姐的话,坐第一排,而且不闭眼睛。排队两个多小时,只为短短二十来秒,我为何不好好珍惜呢?下次来,我一定坐第一排,不眨一下眼,好好享受这难得刺激的瞬间。

  过山车,我一定会再来的!

  坐过山车作文 14

  有一次,姨丈从广州回来,他说要带我们出去玩,我和弟弟都乐疯了。

  姨丈开车到一个有地铁的地方,我们坐上地铁,过了半个小时便到了。

  我走进一个不知道叫什么的地方,看到一个木牌往北面指,木牌上写着;尖叫地带。我迫不及待往木牌指的地方跑去。

  到了"尖叫地带'只见,一个个游人在那里大喊大叫。我走*一看,才发现原来是过山车呀!我望着这些有点奇异的过山车时,突然间,哥哥便叫我上去坐,我看到那行驶的速度已经不寒而栗了,哪敢坐呀,于是哥哥就说我;胆小鬼……我不想让他们笑话我,便咬咬牙,坐了上去。

  只见工作人员把一个黑黑的东西一扣,不久过山车便慢慢的升起,我往下一看,不禁说;好高啊,过山车升到最高,便十万火急的朝着东面开了过去。

  我吓得脸都变青了,我真想大叫一声,可又怕哥哥们嘲笑,真是前后矛盾啊!

  过了几秒钟,只见,一个比我大四五岁的人在叫,我心想;一个比我大的人都在叫了,我也大叫;“爸爸,妈妈”.

  又过了一会,哥哥说还要在玩一次,我没有推辞。过山车依旧那样快,但是我突然感觉没有那样的恐惧了,反而开始迷上了这刺激的过山车。真不知道是那位法力高强的神仙对我施了法让我不害怕了。

  坐完过山车,我便和姨丈他们玩了许多有趣的活动……

  真是怀恋呀,怀恋那种感觉。我真想在做一次过山车呀!

  坐过山车作文 15

  星期天,爸爸带我到杭州乐园去玩,带我去玩了可怕的过山车。

  车一停下来,我赶紧上车,我和爸爸坐在一起,车马上要开了,我抱紧爸爸,辞职开的越来越快,我很怕,一下子到了天上,一下子到了地下,下车了,我吓得脸发青,回到家后,我跟爸爸说:“ 爸爸,我再也不玩过山车了。”

  坐过山车作文 16

  今天,真是个好天气!爸爸带我到石狮世贸游乐场玩。我和爸爸开开心心,蹦蹦跳跳地走进了游乐园。

  哇!游乐园好大,游乐项目真多,步步惊魂、空中飞车、急速飞车……最吸引人的是过山车,我和爸爸远远就听见好多人在大声尖叫。

  “想坐吗?”爸爸笑着问我,我点了点头。爸爸拉着我的手,来到了售票站买了两张票。我又害怕又期待,准备尝试这从未玩过的游戏,挑战一下自己的勇气。只见过山车像一条腾飞的巨龙非常壮观,时而俯冲向上,时而倾泻而下。我们准备享受穿梭其中、风驰电掣的滋味啦!

  我一上过山车,绑好安全带,紧紧地抓住扶手,爸爸刚说坐好了,“嗖——”的一声,过山车像长蛇一般迅速地扭动起来。我和爸爸情不自禁地尖叫了起来,风把我的'外套吹了起来。此时,尖叫声此起彼伏,我暗暗给自己加油打气:我是男子大丈夫,我不怕,我不尖叫。我刚忍住尖叫,忽然过山车来了个180度转弯,我一阵头晕,又情不自禁尖叫起来。

  不一会儿,惊险刺激的过山车终于结束了。我吓得我脸色苍白,魂飞魄散,手心里全是汗水,双脚直打哆嗦。爸爸看着我,哈哈大笑:“下次还坐吗?”我胸脯一挺,强装镇定:“坐,当然坐!”

  坐过山车带来的刺激让我难忘。疯狂过山车强烈挑战一个人的勇敢,我相信只有勇敢者才能敢于挑战,在困难面前我们也应该勇于挑战!

  坐过山车作文 17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我的十一周岁生日,我和哥哥约好一起去西山公园玩。

  我们慢慢悠悠的走了进去,里面有数不胜数的娱乐项目,看得我眼睛都花了。可最令我难忘的要数过山了。上午,我和哥哥买了两张过山车的门票。我便迫不及待地来到入口排队。坐过山车的人可真多呀!我们排在“长龙”后面耐心的等待。不一会儿,就轮到我们了。我怀着紧张的心情坐上了过山车系好了安全带,过了两分钟,过山车就缓缓的出发了。它慢慢的向山上开去,到了山顶上,过山车的速度加快了,现在进入下坡状态,哇!速度太快了。我正在感叹的时候,我前面出现了一个急转弯,这时过山车一下子就转过去了,转过去的时候我感觉过山车要冲出去一样。就这样接连反反复复的转过了几个弯道,而且是第一个弯道转过了以后当你还没回过神来的时候,第二个弯道就来了。过了一会儿,弯道就转完了,现在就只剩下坡。下坡的速度太快了,它的速度简直就是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下滑。“要到了,要到了。”我叫喊着。只听“嘣”的一声,我就和前面的空车撞上了,但是我已经顺利到达终点了。

  我下了车才知道那几个弯道是多厉害,弄得我头昏眼花。我情不自禁的说“太爽了,我下次还要坐。”坐完了过山车我们还去玩了划船和坐车进鬼洞这个游戏。这是我过得最有意思的生日。

  坐过山车作文 18

  放假期间,爸爸妈妈带我去嬉戏谷玩。

  一进嬉戏谷,我便争着一定要去先坐过山车。听爸爸说,过山车既惊险又刺激,我迫不及待地便想去一“玩”究竟。

  排了好长的队伍,终于轮到我们了。我激动无比地坐上了过山车,这儿摸摸,那儿抓抓。

  忽然,“叮——”的声音响起,车动了起来。起初,速度很慢,和坐在普通汽车上没啥两样。可是接着速度越来越快,忽然车体直冲云霄,我的身体紧紧地贴在坐椅靠背上。

  越来越高,我往下一看,好可怕!人都成了一个个小黑点儿,高楼大厦成了模型,我仿佛悬在高空中,好像时时刻刻都会从高空坠落。它像冲向天空的火箭,却又看不见天空的尽头。

  又一个加速,我还以为又要冲上天时,它却直冲地面,耳际灌来的都是风声、车声、叫喊声,我还没反应过来,一个180度,让我四肢无力,一阵晕眩。可是过山车并没有就此作罢,又来了两个360度,我手紧紧抓住扶把,丝毫不敢放松,生怕一松手,就掉入万丈深渊。到了最顶上,车子倒挂在铁轨上,我张开嘴要叫的话也被卡在喉咙里。终于过了两个360度,又开始爬升起来。这次爬升更可怕,是绕成了麻花状,旋转着上升,顿时让我头晕眼花,心“咚、咚”直跳。

  骤然间,过山车速度提高了几倍!我感觉三魂六魄已经随风而去了。

  过山车终于慢慢停了下来,大家一一下车。我也颤抖着腿下了车,好久都没有回头神来,似乎还沉浸在刚刚的惊险之中。

  过山车虽然有点可怕,有点惊险,但我还是喜欢它。

  坐过山车作文 19

  “唰——唰——”我站在准备台上望着过山车——从今飞龙像出弦的箭一般冲了出去。

  我的心砰砰直跳。“啪嗒”一声,另一辆过山车向我驶来。我两目虚空,楞楞的站在那儿,手里的汗不住地冒出来。过山车停在了我的面前,我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上了过山车,按照广播的指示系好安全带,拉下黑色保险杠。“扑哧”过山车启动了,“咯噔咯噔”地驶向了最高点。

  “卢俊帆,你也太没用了都还没到最高点呢!你瞎紧张什么呢?看看你自己一副生不如死的表情!”手心里的汗珠越来越多。

  “呼——”我的耳朵被风拉扯着,我的脸被风拍打着……一瞬间我感觉自己仿佛是一只被折断了翅膀的鸟儿从空中坠落下来。“啊——”旁边的叔叔阿姨疯了似的大吼起来!我也想大声叫,但是我的嘴巴犹如胶水糊过似的怎么也张不开,我猛地低头看见了离我有十万八千米的地面,心不禁悬了起来。“完了,完了,要是万一掉了下去不就成了……”“唰——”过山车绕了个弯。我脸上本是还有血色的,这会儿一闹脸比白云还白了。我抬头一看天空太阳忽然不见了踪影,白云也飘走了,头顶上黑压压的一片。

  过山车像疯了似的奔跑。我惊慌失措,手死死地拽紧了胸前的保险杠,眼睛闭得实实的。“扑哧——”过山车停住了。我睁开了眼嘴里念叨着:“心碎了!心碎了!”这时,我抬头仰望天空,蔚蓝的天空中太阳公公走了出来。

  我下了过山车望着太阳公公开心地笑了。

  坐过山车作文 20

  秋游时,我们去恐龙园玩最刺激的过山车了。

  我们小组以最快的速度跑到过山车那里。结果足足等了有半个小时,但是玩的`时间只有九十秒。你说这气不气人?

  我们一人一辆摩托车,工作人员帮我们系好了安全带后,再检查了一遍。突然“叮叮叮叮”的声音响起,过山车就开始运转了。我手紧紧握住把手,身子贴好靠背。一开始过山车的速度比蜗牛还要慢,但有一点掉下去的感觉。这时过山车突然停了下来,我准备好了下坡,过山车“咻”一下子就下飞去了,四周充满了尖叫声。风扑面而来,我睁了一眼,怕墙壁撞到了我的头。

  突然过山车一斜,把我吓坏了,这时我忍不住尖叫起来,我一个人的叫声都是他们的好几倍。我心想,这九十秒怎么这么慢呀。

  瞬间过山车又开始往左边一歪,往右边有一斜,吓得我我抓紧扶手。我无依无靠,似乎也悬在空中,随时都可能被甩到地面上的危险。不自觉心跳加速,脸通红,鼻尖冒汗。这过山车可真调皮呀,忽然又慢了下来,我睁眼一看,原来又是一个上下坡,我想这不会把我吓出心脏病或者是恐高症吧。

  漫长的90秒结束了,我再也不玩过山车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