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散文(即散文发展初期)中洋溢生活气息、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

  2.学*语录体散文,明白古代散文写作的不拘一格的特点。

  3.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治国主张及教育的艺术。

  4.反复诵读课文,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1.通过字词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和孔子的教育艺术。

  2.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自我疏通文意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一说起《论语》,大家就能脱口而出“子曰……”这样的句子,我们先前也学过不少“子曰”名言,但是,论语里除了“子曰”这样的只言片语,还有不少由人物对话组成的篇章,它们就像一出出小话剧一样,生动、有趣,同时又富有文学色彩。我们今天要学的《侍坐》篇就是这样的篇章。

  二、疏通文字,通读全文。

  先就着课下注解看懂文章,再朗读全文。

  三、分析课文:

  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起“言志”的一段话。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气氛自然融洽和谐的场面,可以了解这四个弟子的性格特点和孔子的政治理想。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和孔子的教育艺术。(老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大家闲坐聊天,孔子首先说话,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多余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他在老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惯。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经过努力,三年大见成效。可谓壮哉!对此,孔子心里作何感想?这难道不是孔子的理想么?是不是子路替老师描绘出了心中的蓝图?对于“千乘之国”,孔子有自己的设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孔子面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能感慨万千,他知道理想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特别是让当政者欣赏并付诸实施,可就难上加难了!正因这样,所以孔子在子路说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是简单化了。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欣赏,有赞许,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子路的话不出孔子所料而发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满的只是子路说话不够谦虚。凭子路的本领,他能否实现自己勾画的目标呢?孔子早有评价。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等人的本领。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还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可见孔子还是相信子路的本领的。至于子路最后死于非命,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公元前459年,子路在卫国内讧中遇害,应了孔子的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子路生前,孔子对其谆谆教诲,可谓循循善诱,用心良苦。最让人感动的一次是,一天,孔子主动对子路说:

  “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

  由此可以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让子路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有所觉悟,这是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表现。

  子路讲完了,下面怎么办呢?因为另外三人看到孔子的态度,心中便有数了,所以谁也不肯主动发言。于是孔子开始点名,这是老师上课常用的办法。孔子为什么不先点曾皙呢?可能是因为曾皙正在弹瑟,所以孔子点了冉有。冉有很谨慎,甚至有点战战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也要用三年时间;对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真是谦虚得可以了。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孔子很了解这一点,遇到合适机会就对其进行启发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应该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但是孔子没有说什么,接着点了公西华的名。公西华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于辞令,孔子对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和子路一样,都具有治国之才。也许是因为前面两位师兄都没有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所以,公西华更加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他不能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怎样治理国家,这样的回答符合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同时,这样的态度可能是孔子愿意看到的,它可以用来启发子路,这就是孔子的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互相教育。

  该曾皙说话了。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当孔子和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声中进行的。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同内容、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这属于肢体语言,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这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曾皙并没有立刻回答老师,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示自己和他们不同。孔子很想知道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说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皙的行为是符合“礼”的。《礼记·曲礼》:“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在老师的进一步询问下,于是曾皙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真可以提起画笔画一幅“暮春咏归图”!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这正符合孔子心中治国的蓝图也符合孔子晚年出世隐居的心态,因而曾皙的回答深深打动了孔子,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

  2.从孔子赞许曾皙言志来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被尊称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们可以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总之,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3.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刚才我们在简短的篇幅里读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这篇散文的特点:

  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言志而展开,最后以孔子的点评作结,结构完整。对话简洁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恰切地表现五个人物的个性、身份、志趣和教养。

  (可以按照“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不宜分析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体会孔子的思想。

  二、德育目标

  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学*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崇高的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交流点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学*《论语》中一篇最具文学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的场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据资料记载当时子路是51岁,冉有是31岁,公西华是18岁,曾皙是39岁。“侍坐”应解释为陪侍长者闲坐。长者应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词给标题补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子)

  二、师生扮演角色朗读课文,感知当时的场景。(要注意语气、语速和感情)

  三、分析课文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个什么话题?(志)

  2:文章一共有四个人述了自己的志向,他们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现在我们按照答志的顺序来自读课文并填写表格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曾皙(点)

  3:让生交流,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对四子的不同评价,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评子路:哂之(轻率、自信、自负)

  孔子评冉有:叹之(谦虚。说话很有分寸)

  孔子评公西华:惜之(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孔子评曾皙:与之(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

  (3)指名朗读四子的语言,要读出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曾皙的应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4)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

  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

  四.讨论探究:把握孔子的思想。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皙的志是什么?(1)齐读曾皙的述志部分

  想象用这幅图景并用语言描绘给这段文字加个标题。并探究曾皙的志。

  (2)讨论交流:(大同的和谐社会)

  曾皙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3)为了进一步深入领会,我们大家一起咏读一遍曾皙的答志。

  (4)这几个弟子,你更喜欢哪一位?

  (5)结合课文分析孔子的评价标准进而体味孔子的思想。

  五.领略孔子的教育艺术

  在这里,弟子们为什么能畅所欲言呢?我想关键在于孔子引导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样引导的'呢?看第一段,找个别同学读第一段。

  (总结:作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诱的教风构建出了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为我们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六.延伸作业: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你该如何用批判和继承的眼光对待儒家思想。

  七.板书设计: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千乘之国,有勇且知方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哂之

  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叹之

  公西华(赤)端章甫为小相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惜之

  曾皙(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与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和《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学*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

  4、学*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5、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以、尔、乎、方、如、夫、则、而、作、撰、伤、与、

  让等);

  2、学*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孔子为何“哂由”“与点”?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要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领悟法,讲析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孔子和《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在初中时学过《论语十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论语》中的另一名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题解

  学生看注释后,说出四人的姓、名、字,解释“侍坐”。

  三、孔子

  有道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他,一个老人,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年青贫贱,勤奋好学。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晚年致力教育,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七十二人贤士”。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使之成为*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四、《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五、朗读感知

  1、听示范朗读

  2、正音正字(补充文注之外)

  毋wú乘shèng馑jǐn俟sì

  甫fǔ铿kēng莫mù

  3、练*朗读

  4、演读。

  六、翻译全文(详见幻灯片)

  七、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一)、一词多义

  以

  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介词,把,拿,用

  君子不以言举人介词,按照,依照

  固以怪之矣介词,通“已”,已经

  毋吾以也动词,认为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动词,用、做。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动词,用,依靠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连词,而;多解

  不宜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于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语助,表时间、方位和范围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

  尔

  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你们

  问君何能尔。代词,这、那、这样、如此

  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相当于“然”,表状态,形容词词尾

  鼓瑟希,铿尔助词,相当于“然”,表状态,拟声词词尾

  定楚国,如反手尔《荀子非相》通“耳”,罢了

  乎

  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比

  摄乎大国之间落后介词,在

  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比

  浴乎沂,风乎舞雩介词,在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语气词,呢

  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道理

  方六七十里方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正,才

  如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方六七十里,如五六十里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赤,尔何如与“何”连用,即“如何”,怎么样

  公如大夫入《仪礼乡饮酒》和,同

  权将如吴《三国志吴书》到……去

  不动如山《孙子兵法军争》像,如同

  夫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成年男子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丈夫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这,那

  夫战,勇气也发语词,用在句首引出议论

  夫子何哂由也与“子”组成“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则

  《论语》六则指分项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居则曰“不吾知也。”副词,就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副词,却,可是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连词,那么

  唯求则非邦也与些副词,就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就是

  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说原来是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假若

  而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入而徐趋表承接,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

  鼾然而雷击之通“如”,好像,如同

  余知而无罪也你,你的

  与

  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同意,赞同

  唯求则非邦也与相当于“欤”,语气助词,吗

  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

  遂与外人隔绝和

  生三人,公与之母给予

  (二)、古今异义

  铿尔,舍瑟而作。起,站起来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为政的才能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妨,妨碍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虚

  (三)、古字通假

  鼓瑟希“稀”

  莫春者“暮”

  唯求则非邦也与“欤”

  (四)、词类活用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名活动,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鼓瑟希,铿尔。名活动,弹奏。

  三子者出,曾皙后。名活动,落在后面。

  浴乎沂,风乎舞雩。名活动,吹风。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活名,小事,大事。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翻译句子:浴乎沂,风乎舞雩。

  2、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两种情况:

  A、动词的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宾语用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B、介词的宾语前置,也叫介词结构或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

  翻译下列句子:

  则何以哉?

  不吾知也。

  唯利是图。

  臣是以无请也。

  八、小结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

  2、学*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程序

  一、清晰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又分四层)弟子述志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孔子评志

  二、阅读赏析

  分组讨论下列问题,各自完成表格的填写。

  A组:(表格一)

  1、四弟子各自怎样述志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

  2、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3、你从四个“青年学生”身上受到哪些启发?

  ——明确:详见表格内容。

  B组:(表格二)

  1、孔子是怎样评志的?

  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样的政治思想?

  3、孔子的教育艺术怎样?概括本文中的孔子形象。

  ——明确:1、3详见表格内容。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有两种说法:

  A、儒家的治国理想是“礼治”(为国以礼)。曾皙所描绘的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的那种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B、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

  世的思想很突出。《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鲁终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表格一:

  人物述志性格描写方法

  启示

  原文概括

  子

  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治理“千乘之国”——从政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通过对人物的对话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神态等来刻画人物。学生畅所欲言。如,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

  冉

  有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从政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愿为小相“宗庙之事,如会同”——从政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曾

  皙莫春者……咏而归。异乎三子者之撰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

  表格二:

  人物孔子评志政治思想

  人物形象

  对象

  态度

  孔

  子子路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不够谦虚。

  礼

  乐治国

  A、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

  B、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的恬然乐趣。孔子“喟然”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

  冉

  有求则非邦也与?——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小的国家也是国家,冉有是在谦虚哟。)

  公西华赤则非邦也与?——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但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公西华也是在谦虚哟。)

  曾皙吾与点也。

  三、总结全文

  (一)、主旨

  通过孔子与四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与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有另解)

  (二)、写作特色

  1、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现力较强。

  2、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3、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四、拓展训练

  (一)、课后“练*三”;

  (二)、针对子路的“其言不让”,谈谈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附作文: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乡绅有两个女儿长得很美,凡是到他家的客人都对他的女儿赞不绝口,而他却总是“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她们都是丑八怪。”时间久了,他的话被传了出来,于是一直到女儿老了也没有媒人登他家的门。

  这个乡绅因为“谦虚”而说出的话却被当成了真,导致了不可收拾的局面。故事虽然有些夸张,说明的道理却很值得深思。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谦虚的美德,然而,曾几何时,“谦虚”这两个字被曲解了,仿佛只有否认自己的才能,把自己贬得一钱不值才算谦虚。实际上,承认自己的才能,甚至当众表现,都不能算是不谦虚,因为表现才能的目的在于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他并向他请教时,虽“未出茅庐”,却敢“定三分天下”。而后随刘备南征北战,终于成为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假若他当时为了表示“谦虚”,用“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不能担当重任”等词语来推托的话,也许刘备早被灭掉了。

  所以,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别人充分了解你的才智,才能得到施展你才智的机会。

  伯乐相马的故事告诉我们伯乐的重要性。而韩愈在《马说》中则进一步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方面人们苦于找不到良马,另一方面真正的良马又被埋没。既然世上“伯乐”如此稀少,“千里马”为何不“毛遂自荐”?

  有些人总是说什么“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试问:从“不露相”的“真人”要他何用?难道说从不发表自己见解的人才算“真人”?难道说永远搞不出科研成果的科学家才算“真人”?若是这样,科学家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倒不如换上一些只知道服从命令、墨守成规的机器人。

  有些人看到别人——特别是年轻人做出成绩,总爱泼上一盆带着“乳臭未干”、“不知天高地厚”等字眼的冷水。其实,们在讽刺别人“不谦虚”的同时,正充分暴露了自己摆老资格、居功自傲的骄傲本质。

  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敢于表现自己的精神尤为重要。新一代年轻有为的人们,千万不要因犹豫而失去良机,以致遗恨终身。只要你有能力,不要理会别人说什么。你应当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才智,施展自己的抱负,立志为社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附幻灯片内容提示:

  1、课题;

  2、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3、导入;

  4、题解;

  5、孔子;

  6、《论语》;

  7、朗读指导;

  8、翻译课文;

  9、文言积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字通假;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10、课时小结;

  1、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2、清晰的层次;

  3、阅读赏析;

  4、总结全文:主旨;写作特色;

  5、拓展训练:课后练*三;根据子路的“其言不让”谈谈自己的看法,写成短文。

  6、结束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菁华3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散文(即散文发展初期)中洋溢生活气息、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

  2.学*语录体散文,明白古代散文写作的不拘一格的特点。

  3.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治国主张及教育的艺术。

  4.反复诵读课文,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1.通过字词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和孔子的教育艺术。

  2.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自我疏通文意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一说起《论语》,大家就能脱口而出“子曰……”这样的句子,我们先前也学过不少“子曰”名言,但是,论语里除了“子曰”这样的只言片语,还有不少由人物对话组成的篇章,它们就像一出出小话剧一样,生动、有趣,同时又富有文学色彩。我们今天要学的《侍坐》篇就是这样的篇章。

  二、疏通文字,通读全文。

  先就着课下注解看懂文章,再朗读全文。

  三、分析课文:

  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起“言志”的一段话。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气氛自然融洽和谐的场面,可以了解这四个弟子的性格特点和孔子的政治理想。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和孔子的教育艺术。(老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大家闲坐聊天,孔子首先说话,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多余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他在老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惯。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经过努力,三年大见成效。可谓壮哉!对此,孔子心里作何感想?这难道不是孔子的理想么?是不是子路替老师描绘出了心中的蓝图?对于“千乘之国”,孔子有自己的设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孔子面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能感慨万千,他知道理想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特别是让当政者欣赏并付诸实施,可就难上加难了!正因这样,所以孔子在子路说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是简单化了。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欣赏,有赞许,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子路的话不出孔子所料而发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满的只是子路说话不够谦虚。凭子路的本领,他能否实现自己勾画的目标呢?孔子早有评价。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等人的本领。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还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可见孔子还是相信子路的本领的。至于子路最后死于非命,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公元前459年,子路在卫国内讧中遇害,应了孔子的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子路生前,孔子对其谆谆教诲,可谓循循善诱,用心良苦。最让人感动的一次是,一天,孔子主动对子路说:

  “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

  由此可以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让子路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有所觉悟,这是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表现。

  子路讲完了,下面怎么办呢?因为另外三人看到孔子的态度,心中便有数了,所以谁也不肯主动发言。于是孔子开始点名,这是老师上课常用的办法。孔子为什么不先点曾皙呢?可能是因为曾皙正在弹瑟,所以孔子点了冉有。冉有很谨慎,甚至有点战战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也要用三年时间;对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真是谦虚得可以了。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孔子很了解这一点,遇到合适机会就对其进行启发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应该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但是孔子没有说什么,接着点了公西华的名。公西华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于辞令,孔子对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和子路一样,都具有治国之才。也许是因为前面两位师兄都没有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所以,公西华更加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他不能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怎样治理国家,这样的回答符合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同时,这样的态度可能是孔子愿意看到的,它可以用来启发子路,这就是孔子的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互相教育。

  该曾皙说话了。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当孔子和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声中进行的。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同内容、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这属于肢体语言,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这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曾皙并没有立刻回答老师,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示自己和他们不同。孔子很想知道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说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皙的行为是符合“礼”的。《礼记·曲礼》:“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在老师的进一步询问下,于是曾皙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真可以提起画笔画一幅“暮春咏归图”!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这正符合孔子心中治国的蓝图也符合孔子晚年出世隐居的心态,因而曾皙的回答深深打动了孔子,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

  2.从孔子赞许曾皙言志来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被尊称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们可以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总之,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3.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刚才我们在简短的篇幅里读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这篇散文的特点:

  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言志而展开,最后以孔子的点评作结,结构完整。对话简洁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恰切地表现五个人物的个性、身份、志趣和教养。

  (可以按照“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不宜分析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2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学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新课前,先来检查一下昨天字词的学*情况。

  以吾一日长乎尔 你们

  率尔而对 助词,……的样子

  铿尔,舍瑟而作 同上

  求,尔何如 你

  方六七十 方圆

  且知方也 礼义

  如或知尔 如果

  如会同 或者

  吾与点也 赞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 同“欤”,助词。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大致内容

  (1)这篇文章选自哪里?《论语》

  (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著作?儒家学派

  (3)《论语》这部书是什么体裁?语录体

  (4)语录体的特点是什么?文字精练、质朴含蓄、概括力强。

  (5)“精练”等于不等于“简单”?不等于。“简单”就是容易流于肤浅,而“精练”则不同。我们刚学过《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从中知道,精练的文字同样能够描写复杂的典型环境,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文章是《论语》里最具有文学色彩的一篇。我们就来看看本文是怎样运用精练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

  二、齐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分析,以学生读、说为主。

  (1)本文共提到了哪几个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孔子。

  (2)按课文题目顺序来分析,先看子路。

  子路有何性格特征?

  直爽、豪放、自负。(夸耀、善于渲染气氛、语气果断)

  通过副词“率尔”就可看出。不假思索。说明他素怀大志。

  (3)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子路的话,要把他自负的神情态度读出来。

  (4)曾皙、孔子很赞赏他的志向。作品特意把他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先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本文是一篇小说的一个片段,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悬念抑制法。在散文里,这种手法叫欲扬先抑。目的一样,引起读者的兴趣。

  (5)他怎么谈自己的志向的?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试着把握一下人物的特点。

  (6)子路与曾皙做一下比较,性格上有何不同?(讨论)

  子路比较性急、直爽,而曾皙就显得文质彬彬,非常洒脱。

  (7)找一下哪些动词能体现曾皙的洒脱?

  舍、作、浴、风、咏。

  (8)曾皙的回答不同于其他几位,没有直接豁达自己有什么才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而是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非常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大同世界,悠闲自在。在这种生活图景中寄寓了曾皙淡泊的情怀。

  (9)再来看看冉有和公西华。他们两有个共同的特征:谦让。

  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马上觉得有些夸张了,可能会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而且说自己治理的话,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

  公西华更为谦虚。我们知道他是个外交家。但他却说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望能有学*的机会。(此处可把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谈谦让)

  由此可见,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怀大志,并且有才干的。只是人的性格不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10)孔子这个人大家怎么看他?他有没有谈自己的志向?从他的问志、评志的方式,可以看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他有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也很谦逊,其实他做到了这两点。尤其是对学生循循善诱,善于用含蓄的语言点拨学生。

  总结:我们写文章要考虑,如果让你来表现一个人物,能否三言两语就抓住人物特征。

  三、点分角色读。

  四、布置作业:随笔“难忘的教诲”写作训练,要求:通过语言描写抓住人物特征。

  探究活动

  可以把《季氏将伐颛臾》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相结合,通过两课的学*,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及作为政治家的孔子对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原则的坚持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循循善诱的风范、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3

  特色自评:

  1、层层递进的授课安排和设计

  2、问题导引

  教学步骤:

  1、导入

  一位大师和一群鲜活的学生,一场著名的对话,一个永远的经典情境,一个给人无穷回味和浮想联翩的教育场景,这就是《子路、曾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课堂,感悟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感悟经典,感悟生动。

  2、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

  问题设置:

  要读懂《论语》,我看你首先必须了解孔子。你能不能充分调动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尽量丰富地为“孔子”和“论语”各下一个评说和定义?

  孔子:思想核心:仁;政治主张:礼治

  论语: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论

  3、诵读感知

  诵读调动:文言的美在读里面

  诵读提示:读好文言文,要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字音提示:

  乘shèng 哂shěn 俟sì 甫fǔ 相xìang 铿kēng 莫(同暮)mù 冠guàn 沂yí雩yú 喟kuì

  句读:

  由也/为之 赤也/为之小

  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教师指正

  4、疏通文意

  学生接力翻译:

  1、《子》是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的一段生动对话,你明白他的各自说了什么?

  2、孔子问了什么?孔子提出了什么要求,为这个要求做了什么?

  3、子路说了什么?

  4、冉有、公西华?曾皙表达了什么?

  归纳强调几个重要的有语法现象的语句,下面我们来把翻译过程中提到的重点语句再来强化一遍。

  1、毋吾知也

  2、如或知尔

  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

  摄:夹亦:只不过因:接着,继与(yǔ;参与yù):赞同

  5、把握文章的思路和层次

  问题设计:

  如果我要同学们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你能切分吗?并且用一个字概括段意。

  板书得出:问——答——评

  6、内容的把握

  问题:从内容来看,这是一段围绕什么的对话?文章里提到了吗?是哪句话?

  各言尔志

  7、析“志”

  四位学生各自的“志”是什么?孔子是什么态度?

  8、引申阅读

  引导体会文中“言志”里流露出的信息和表现:

  问题设计:

  (1)你认为这篇文章是言出了“志”吗?在“言”志的过程中它还给我们带出了什么没有?

  (2)有人说这篇文章折射出很多的信息,带出了什么东西,你有体会、体味吗?就这一点说说。

  说明:在交流中,解决达到对文章写作特点,成就的把握;对孔子思想主张的认识;对“与点”的态度的理解。

  方法:讨论交流。

  9、小结:

  一篇短文,如此生动而丰富。其言微,其旨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菁华3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新人教版高考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57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

  【国学诵读】

  完成背诵,课堂听写。

  【学*目标】

  (分层次设计)

  1、根据学案,学生完成知识积累,教师点拨;

  2、分析人物刻画技巧:对话描写、动作描写;

  3、深入探究孔子思想,展示孔子理想世界;

  4、熟悉文本,尽可能当堂完成背诵。

  【自学导引】

  适当补充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学*兴趣。

  【积累整合】

  检查预*情况,由学生板演答案,教师订正。

  【感受鉴赏】

  一、阅读《孔子世家》分析:

  1、对“郑人”描画的孔子形象,孔子为何“欣然笑之”?(处世态度):

  2、孔子为何被称为“丧家之狗”?

  【思考领悟】

  1、结合文章层次,诵读课文;

  2、诵读“四子述志”一节,根据对话描写把握人物性格(以同学分角色读、说为主 )

  (1)、子路:

  (2)、冉有:

  (3)、公西华:

  (4)、曾皙:

  3、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中,动作描写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文本找出不同人物相关动作加以分析分析(请同学注意模仿)

  【发现创新】

  孔子为何要“与”点呢?(理想世界)

  【课堂检测】

  引领学生背诵课文

  【巩固练*】

  《孔子世家》训练*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

  【教学设想】

  根据本单元学*重点古诗文的诵读和欣赏,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各组成员分别活动,由分担角色朗读上升到扮角色表演。活动的原则是:由读到演,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在读中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在表演中体会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而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气质和风范。

  【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对话语言,分析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3、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魅力。

  【学*重点】

  通过语言和简单的动作描写展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难点】

  文中重要的词语和特殊句式。

  【学*方法】

  反复诵读,分角色朗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学*过程:

  一、夯实基础,积累有关常识。

  (1)(以邀请嘉宾的形式展示出孔子的画像,然后借机介绍孔子和《论语》)

  内容:智者、仁者——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思想宝库——《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2)文化常识抢答巩固:(幻灯片)

  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鼓励人们_____,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__________体散文集,是记录__________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合称为“四书”。

  明确: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代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人物性格,感受孔子的教学魅力。

  1、初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并把原句读出来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并在课本上标出。

  哂()莫()俟()铿()

  沂()冠()雩()喟()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并说出原句)

  率尔:哂:知方:

  撰:喟:与:

  2、再读,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式特点。(幻灯片)

  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毋吾以也(省略句)

  则何以哉 (宾语前置)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

  (2)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3)思考并讨论问题:

  ①从内容来看,这一段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围绕谈“志”展开。

  ②你能理出这篇文章的思路吗?

  明确:问志————述志————评志

  3、品读,把握性格,感受魅力。

  根据课文对话及简单的动作描写,分析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小组分角色朗读,用现代语言演绎现代版的“孔子讲学”情景。)

  问题1:从弟子的述志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子路——强国冉有——富民

  公西华——以礼治邦曾皙——春游图

  问题2:根据课文对话及简单的动作描写,分析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幻灯片)

  子路:冉有:

  公西华:曾皙:

  孔子:

  明确: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

  子路:直率自信,粗疏鲁莽。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

  孔子:热情严格,谦和亲切。

  问题3:孔子对这4人的回答态度是怎样的?用一个字来回答。

  子路——哂冉有——赞

  公西华——惜曾皙——与

  问题3:孔子为什么“哂由”“与点”?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明确:

  哂: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补充:《礼记曲礼上》规定“长者不及,勿谗言。”这就是说在长者面前,如不问及,是非礼的,所以受到孔子的哂笑。这种形式的主动发言,并不被孔子所提倡。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与点:曾点描绘了一幅“暮春咏归图”,是一种超然的“世外桃源”,是太*盛世的一个缩影,人们无拘无束,自由快乐,实际上就是委婉展现了曾点出世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百姓自由幸福的和谐社会理想生活

  问题4:为何是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明确: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小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能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

  4、小组分角色表演“孔子讲学”情景剧,并作出评价。

  三、谈学*感受。

  在你心目中,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的课堂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这样的课堂吗?

  学生自由发言

  四、朗读下列经典名言并达到背诵。

  (学生齐声朗诵以下经典名句,深刻领悟古代大教育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诲。)

  (幻灯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结束语:

  一位大师和一群鲜活的学生,一场著名的对话,一个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的教育场景,一个永远的经典情境,这,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无穷魅力,也是孔子这位大教育家的无穷魅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菁华5篇)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1

  教学目标 :

  一、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现象和句式 的特点。

  二、学*下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写法。

  三、学*左光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安排:两课时(课内自读)

  重点是:教学要求二、三;难点是教学要求一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幻灯投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句式特点。

  分析文章结构,了解逸事特点。

  教学程序:

  一、检查课前预*(测试法)(幻灯投影)

  1、给下列的生字注音:瞿、烙、屦、噤、檄、幄、铿

  2、文字常识填空:

  本文题目标明,文章的内容是 左光斗 的故事。所

  谓逸事是指 散失没有流传 的事迹,定这类文章是取人

  物的 一部分 来表现人物。本文作者是 方苞 ,选自 《方

  望溪先生文集》 ,作者是 桐城 派的创始人,《方望溪先

  生文集》 的命名是根据 号 而命名的。

  学生提疑:在课外预*的基础上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提疑,

  注释上有的一律不予再提疑。

  师生解疑;(1)学生解疑

  (2)教师解疑 疏通课文字、词、句。

  重点掌握下列内容:(幻灯打出字样,学生一一明确)

  实 词:雪、骑、涕、已、语、俊、屦、瞿、檄、造

  虚 词:为、而、于、方、汝、以、也

  词类活用:手(名为动)*(名为动)轻(行为动)

  句 式:1、公阅毕为( )掩户

  2、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四、翻译课文第二段,抽中下等学生翻译,了解课文理解情况。

  五、分析文章结构:讲座法、测试法

  第一段(1)写 。 重点记

  第二段(2)写 。

  第三段(3)写 。 重点记

  第四段(4)写 。

  第五段(5)写 。本段补说 由来。

  六、朗读课文:指导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写作方法。

  学*左光斗的爱国精神和善识人才、保护人才的思想行为。

  教学程序:

  一、讨论课文内容。(讨论法、练*法)

  以文段设置阅读理解题

  阅读文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各题:

  1、本段重点写什么?作者怎样刻画主人公形象?

  阅读第二段,思考下列各题:

  1、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

  2、左光斗为什么要怒斥史可法?

  明确:用板书 解貂、覆生、为掩户

  1、 任人唯贤 面署第一 正面描写

  左公为人 继吾志、惟此生

  言:怒曰 善识人才

  2、重义轻生 行:摸刑械作击势 保护人才

  肖像:面额焦烂

  筋骨尽脱

  目光如炬

  (三)阅读第三、四段,思考问题

  1、这两段重点写谁?找出前文中与之相对应的语句。

  课文标题是《左忠毅公逸事》,这两段文字是否可删去,

  为什么?

  明确:板书

  1、不寝 侧面衬托

  史公作法 2、坐卧 奉命守御,不忘师教

  (左公影响) 3、背倚 师教有果

  二、归纳总结课文(提问式,讨论式)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主旨?

  板书明确:

  1、左光斗不辞辛苦为国选才

  左光斗的爱国精神 2、左光斗身陷狱中,心系国事,坚强不屈

  (主旨) 3、左光斗的爱国精神对史可法的影响

  2、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 生动具体的人物描写。

  -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

  3、逸事的特点:? 选取一生中的一小部分来表现人物。

  - 指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

  三、目标测试:

  左光斗善识人才 正面 描写 爱国

  1、本文所 左光斗怒斥史可法

  选逸事 史可法探监 爱才

  史可法勤于军务 侧面 描写

  史可法探望左家属 护才

  2、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的情况:

  ? 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

  - 微指左公处,则*地倚墙而坐。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2

  【目的要求】

  1.学*文中的一些实词、虚词。

  2.正确评价左光年的为人和行事,学*他的爱国精神。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京畿(jī):京城,国都及其附*的地方。

  炮烙(lu):古代的一种烧烫犯人的酷刑。

  眦(zì):眼眶。

  俟(sì):等待。

  述其事以语人(yù,告诉)

  蕲(qí):蕲州府,现在湖北省蕲春县一带。

  衣裳(cháng):古代指裙子。

  躬(gōng)造左公第:(躬:亲自。造:造访,到……去拜望。)

  蹲踞(jù):踞有蹲或坐的意思。

  使将士更(gēng)休:更换着休息。

  解貂(diāo):貂是一种哺乳动物,皮毛珍贵。

  ②词性活用

  从数骑出(使……跟随动词的使动用法)

  呈卷,即面署第一(当面,名词作状语)

  蹲踞而背倚之(用后背,名词作状语)

  手长鑱(手──拿着,名词用作动词)

  ③一词多义

  【则】

  微指左公处,则*地倚墙而坐(只,仅仅。副词)

  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是,原来是。具有确认作用的副词)

  漏鼓移则番代(就。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虽】

  虽家仆不得*(即使。表示假设关系)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虽然。表示转折关系《张衡传》)

  【焉】

  卒感焉(于之<对此>。兼词)

  于是余有叹焉(不译。语气助词)

  万钟于我何加焉(呢。表示反诘语气助词)

  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盘盘焉,囷(qun)囷焉(地。形容词词尾,助词)

  2.句式解析

  省略句

  为(之)掩户(省介词宾词,“之”代史可法。)

  叩之(于)寺僧(省介词)

  召入,使(之)拜夫人(省介词宾语,“之”代史可法。)

  久之,(史可法)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史可法)持五十金……(省主语)

  3.难句解析

  ①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微行”,官员穿着*民的衣服出行。“从”“使……跟从”,使动用法。全句译作:(他)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穿着*民的衣服出去查询,进了一座古庙。

  ②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已”完了。“轻身”,轻视身体(生命)。“昧”看不清。“支拄者”支撑的人。合句译作:(我这个)老头子就要死了,(如果)你再不珍重自己的生命,不明大义,(那么)天下事谁能来支撑呢?

  ③叩之寺僧

  “叩”问,打听。“之”,代当时伏案卧的“生”。“寺僧”前省略“于(向)”全句译作:(左公)向寺里的和尚询问(那个伏案卧的年青的读书人是谁)。

  ④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这句话的意思是:史可法挑选了十名健壮的士兵,让他们两人一组,一更鼓的时间轮换一组。这一组的两个人蹲在地上,史可法用背靠着他们坐在军帐外。

  【内容主旨】

  全文5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1段:写左光斗勤于国事,发现并选拔人才。

  第2段:写左光斗为阉党陷害,身陷狱中而坚强不屈。

  第3段:写左光斗的爱国精神对史可法的影响,史可法在军中恪尽职守。

  第4段:写史可法敬事左光斗的父母及妻子。

  第5段:补说左光斗逸事的由来。

  全文记了两个人的事迹,重在写左光斗,写史可法是为了衬托左光斗。写史可法寄身寒寺,刻苦攻读,被左光斗慧眼识才,突出了左光斗求贤若渴和善于识才的特点。记史可法为狱中的左光斗焦急,并去探视,突出的是左光斗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精神品质。记史可法在左光斗死后奉命守御,不忘师教,恪尽职守,是表现左光斗的言传身教产生的巨大影响。从史可法的身上,使我们看到,左光斗的“他日继吾志事”的意愿完全实现了。全文紧扣“左忠毅公逸事”的标题,表现左光斗的光辉形象,赞扬了他的爱国精神。

  【写作特点】

  1.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和肖像的刻画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左光斗在京畿视学(督导、检查或当监考官)时,在风雪严寒中微行,表现出他体察民情,不愿惊动地方的工作作风。他看到的史可法的文章仅仅是“方成草”,表现出他善于发现人才。而立即“解貂覆生”又为他“掩户”表现他爱才。而“面署第一”表现他大胆地选拔人才。总之左光斗识才,爱才,大胆选拔人才的特点都是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出来的。

  身陷囹圄的左光斗“*地倚墙而坐”面貌因受酷刑已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但是一听到史可法在哭,立即“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表现出受尽酷刑的左光斗精神上毫不颓唐,意志弥坚。他奋力地去“摸地上刑械”,把史可法“打”出去,是不愿史可法也无辜地牺牲,他说的是:“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表现出左光斗濒临死亡,念念不忘的是国家。这一段探监的场面,综合运用了肖像、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突出表现了左光斗的光辉的形象。

  【解题指导】

  一、1.①B②A③B

  2.①C②A③B

  二、找出句中介宾短语,再指出它们在句中的用法。同时指出介词的意义。

  1.“以祈请使”在句中做“请北”的状语。以:凭借。

  2.“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在句中做“饰”的状语,后置。以:拿,用。

  3.“于左丞相府”在句中做“萃”的状语,后置。于:在。

  4.“于我”在句中做状语。于:对,对于。

  5.“于王”中的“于”介绍出召见的对象。于:被。全句的意思是:庄暴被王召见。

  6.“与贵酋”在句中做“处”的状语。与:跟,和。

  7.“为文惠君”在句中做“解牛”的状语。为:替,给。

  8.“为巡船所……”“为……所……”是表示被动的固定句式。为:被。“从鱼腹”做“死”的状语。从:按某种方式如何。

  9.“为(之)”在句中做“掩”的状语。为:替,给。

  三、翻译第二段

  后来左公下了厂狱,史可法早晚在狱门外,奸佞的太监(魏忠贤)防备窥伺很严,就连家里的仆人都不能*身。过了许久。(史)听说左公受了炮烙之刑,早晚就要死去,(他)就拿了五十两银子,哭着找管牢的狱卒商量,狱卒被(他)感动了。有一天,(狱卒)让史可法换上破衣服,穿双草鞋,背上一个筐子,手上拿一把长铲,装成扫垃圾的人,(把史)带进去。悄悄地指示(给他)左公所在的地方。(史一看)左公正坐在地上,身子靠着墙,脸上、额头上都烧得焦烂辨不清了,左膝盖以下,筋骨都散脱了。史可法上前跪倒,抱着左公的膝盖呜咽地哭着。左公辨出史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左公)就使劲伸出手臂,用手指拔开眼眶,那双眼的闪光简直像火炬一样。(他)发怒地说:“没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竟敢到这儿来!国事縻烂到如此程度,我老头子已经完了,你又轻身不明大义,天下事谁能够支持?(你)若还不快走,不用等坏人制造罪名陷害你,我现在就把你打死!”说着就摸索地上的刑械,作出要投击的姿势。史可法吓得不敢出声,急忙跑出来。后来(他)常常流着泪对别人述说这件事,说:“我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铸造的啊!”

  【资料窗】

  关于左光斗。

  左光斗,字遗之,清安徽省桐城县人。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7年)中进士,官封中书舍人,因杨琏上疏参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左也参予了其事;另,左又与高攀龙一起指控魏死党之一的雀呈秀贪赃一案,致使魏及其党羽十分恼恨,后被魏忠贤指使党羽罗织罪各(谓其接受辽东经略熊廷弼的贿赂。熊廷弼因失陷广宁,被下狱,请求减罪)而下狱,被折磨惨死在狱中,死时51岁。直到崇祯即位,杀了魏忠贤,左的冤案才得以昭雪。追赠为右都御史和太子小少保衔。南明福王即位,追赠谥号为“忠毅”。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3

  【教学设想】

  1、教学内容和重点:《左忠毅公逸事》是传统名篇,是桐城派散文的代表作。学生对该文文字的阅读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不将对字词句的理解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天下文章出桐城”,桐城派散文的历史地位不同寻常。本课拟将桐城派散文创作主张“义法说”作为课堂教学主线,从材料的选取、写作手法的运用两方面展开教学,即将教学重点落到文章的章法教学上。

  2、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认真预*,明确预*要求;在学生充分预*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学生预*后还存在的疑问,并整理总结,作为本课教学的基本内容。

  3、教学手段:拟用自主探究法、讨论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左光斗爱才若渴,坚贞不屈,一心为国的高风亮节,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

  2、赏析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体会“义法说”的内涵。

  【教学重点】

  选择典型事例和精要细节刻划人物性格的意义。

  【预*要求】

  1、通读课文四五遍。

  2、找出在查阅字典、互助讨论后都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3、熟悉并概括每段大意。

  【教学流程】

  一、明晓目标,检查预*

  1、出示并简要解说教学目标。

  2、读准文中易错字词的读音。

  京畿(jī) 庑(wǔ)下 防伺(sì) 炮烙(páo luò)

  草屦(jù) 长镵(chán) 以指拨眦(zì) 蕲(qí)黄潜桐

  蹲踞(jù) 迸(bèng)落

  3、理解文中重要词句含义。

  词类活用部分:

  ①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草屦,穿草鞋;手,手拿)

  ②*地倚墙而坐(*,以……为*)

  ③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前,走上前,另例: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重要词语和句式:

  ①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叩,询问;则,连词表承接,表示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的解释或说明,可译为“原来是”“就发现”等,另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②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下,进入,关入;朝夕,名作状,从早到晚;“朝夕”后省略动词“守候”)

  ③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已,动词,完,完毕;昧,不明;支拄,支撑;者,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例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二、解题辨体,走进文本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1-2节,思考问题:课文围绕左公共写了哪几件事?

  2、师生讨论并概括:①左公识才惜才选才 ②左公责才护才勖才

  概括提示:两段文字都说明,在左公眼里,史可法是可当大任、可承袭自己遗志的人才,围绕“左公”和“才”两个信息展开思考;精读课文,读出段内层次,分别找出识---惜---选,责---护---勖的层次意识。

  3、资料链接,补充介绍:方苞与桐城派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以其文统源远流长、文论博大精深、著述丰厚清正而闻名,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天下文章出桐城”,则是对桐城派散文历史地位形象概括。

  创始人方苞以文章道德名于当世,他继承归有光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指中心,即正统的基本观点;“法”指表达中心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修辞等。“义”与“法”一经一纬,相辅相成,即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

  思考:在《左忠毅公逸事》一文中,“义”和“法”是如何体现的?

  4、抓准文眼,理解“忠毅”在文章选材和内容上的总领作用。

  左公,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一字共之,号浮丘。别名左遗直、左共之、左浮丘。明朝桐城人,因弹劾大宦官魏忠贤而下狱并死在狱中。弘光时(距左光斗辞世约20年)xx。

  忠毅,左光斗的谥号。所谓“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据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作归纳和核心提示:

  ①课文标题为什么不是《左遗直公逸事》,而是《左忠毅公逸事》?“忠毅”是何意?“忠”体现在哪里?“毅”体现在哪里?

  “忠毅”是朝廷对左公一生行事和品格的高度概括,忠君爱国,矢志不渝。

  忠:识才惜才选才(第一段文字)

  毅:责才护才勖才(第二段文字)

  ②文章如何表现左公的“忠”和“毅”的?你认为“忠”和“毅”是什么关系?

  “忠”集中体现在第一自然段中,表现在左公识才惜才选才上。文章主要用细节描写法来展现。如“阅毕---解貂---覆生---掩户---叩之寺僧”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虽是写左公对史可法个人的关爱,但这也正是他为国选才,求贤若渴的爱国忠君情怀的体现。再如,“掩户”的“掩”,意思为关闭,合上,但表示的动作轻柔,如掩卷沉思,掩面而泣。此处若改为“关门”就不能体现左公为国选才、爱才志虑之深沉。

  “毅”主要体现在第二自然段,表现在左公责才护才勖才上。文章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来展现。如“*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直接体现左公身受非人残害而坚贞不屈;史可法“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也是对左公“毅”的直接赞美。此外,“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一句,将原本气息奄奄的左公和内心焦虑、神情激愤的左公对比,表现左公宁死不屈的坚毅品格;再有,“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等语句通过侧面紧张环境氛围的渲染来表现左公的处境以及宁折不弯的刚毅之志。

  就“忠”“毅”关系而言,从本质上说,“毅”还是“忠”的体现,或者说是寓“忠”于“毅”。所以朝廷给左公的谥号是“忠毅”而不是“毅忠”。

  ③课文标题为什么不是《左忠毅公遗事》,而是《左忠毅公逸事》?“逸事”可信吗?

  逸事,指散失的,不见于正式记载、鲜为人知却又有重大意义的事迹。

  以文章传人,可择要述其一生,也可选录部分,以一斑窥全豹。左忠毅公一生,可传之事很多,文中略而不提为众人熟知之事,只是叙说世人不知的一点内容。唯其不为人知,方显材料新鲜珍贵,教育意义显著。若拾人牙慧,选取尽人皆知的材料,则在表现力上有损。

  但“逸事”也常易使人生疑,故而全篇起首一句“先君子尝言”,说明是记载先父之言,予人以亲切感、真实感。篇末一段呼应起首一句,注明这些未载入正史的逸事并非街谈巷议,“狱中语”乃左公女婿“余宗老涂山”亲自得之史可法,“余宗老涂山”又“与先君子善”,证实“先君子尝言”确凿无误。所以,结尾一段补说了逸事的由来,强调了材料的翔实可靠,更加令人信服。

  ④课文标题为《左忠毅公逸事》,为何要单写史可法的事迹?

  围绕史可法写了两件事:治军、请安。写史可法的两则逸事,落笔在史可法身上,指归却在左光斗身上,采用的是也侧面烘托法。

  写史可法统兵作战时忠于职守,反映左光斗“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的期望已成为现实,说明他识别人才的卓识与为国选才的成效。史可法忠于职守是因为“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可见左公当年期待对他的影响之深。写史可法敬事左公的父母及夫人的作用,也是如此。另外,史可法向人涕泣谈及左公狱中事,说“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这既是对左的赞颂,也是对自己的策励。由此可见,写史即所以写左,史的言行实际是左的精神品德的光辉的折射,把他们联系起来写,使彼此相得益彰。

  5、总结:

  义:围绕写作中心“忠毅”选材,主线明确,意义深刻,翔实可靠。

  法:运用细节描写、对比衬托、侧面烘托等多种手法,将一位可敬可爱的爱国志士形象活脱脱展现在人们面前。

  三、拓展阅读,课堂实践

  结合本课所学“义法说”的体会,给下面一篇散文拟一个标题,并简要说明拟题的理由。

  天气好的时候,楼房的南墙根下,常坐着一位老人。老人实在是太老了,已属耄耋的那个层次,头上捂顶帽子,看不出头发已稀疏花白到了什么程度,一张核桃样的脸,皱纹深刻地密布,嘴巴瘪瘪的,连鼻子都抽缩在一起了。尤其苍老的是那双眼睛,总是空茫地大睁着,迎着风,迎着太阳,不怕那阳光多么强烈刺眼,看来老人已经失明了。

  老人是钟点工扶出来的,来了就坐在那张不知谁家丢弃在这里的一张木椅上。钟点工安顿好他,就转身走了,听说她照料着好几位老人。晒太阳好,可以补钙,老年人太需要补钙了。

  引人注目处,是老人身前几步远的地方,有一棵树,桃树。桃树不高,却还粗壮,树干足有饭碗粗。春天的时候,桃树会有几天的繁闹,盛开的花朵会引来蝶舞蜂唱。可那样的日子毕竟短暂,花谢了,叶绿了,叶子也终要飘零,北方的冬季太漫长。在枝叶干枯的日子,树杈上便搭挂起长白的大葱。大葱伴老人,倒也贴切,虽是叶枯皮焦,心却仍活着。老人一天天地越发老迈,那葱也一日日地越发枯缩。

  不时有人从老人身边走过,问:老爷子,有几个儿女呀?

  老人答:两个,都在南方呢。我去过,那地方又热又闷,受不了,空调吹,又得病。南方的饭也不行,甜里吧叽的。不如回咱北方老家来。

  老人常常这般问一答十。

  有小猫小狗跑过来,偎在老人的膝旁。老人从衣袋里摸出吃食,小猫小狗吃过,便伸出舌头在老人的手掌上舔,让老人脸上闪现出片刻的惬意。遛狗人说:老爷子,也养只小东西吧,正好给你做伴。老人说:老喽,腿脚不行了,哪还追得上!以前也养过……

  搭话人不白问,离去时,时不时地顺手从树杈上扯下大葱,或一棵,或两棵,带回家去做葱花。好在老人看不见,从不过问。

  有时,小孩子跑过来,大声喊:老爷爷,我拿棵葱行吗?我妈妈让我去买,可我还要写作业呢。老人脸上的核桃纹立刻绽放成九月的菊花,高兴地答:拿吧拿吧,挑那长的,硬实的,扶着点树干,别摔了。你学*好不好啊?我那孙子去年还得了奖状呢……

  有一天,一位中年人窜到了树下,蹑手蹑脚的,一下抓进手里好几棵葱,转身欲去时,身后的老人说话了,冷冷地,颇为不悦:不管拿多拿少,总不差两句话吧!中年人怔了怔,尴尬一笑说:哟,我以为老爷子睡着了呢。老人用手背往外挥了挥,说:走吧走吧,怎么还不如个孩子呢?

  这一幕被当时在附*唠闲嗑的几个女人看到了,于是,人们便知道,老人的眼睛看不见,耳朵却精灵,那脚步声和大葱离树的窸窣,是躲不过老人的耳朵的。

  几天后的星期天,一位女士提着马扎,坐在了老人身旁,两人说了好长时间的话,直到太阳偏西,钟点工来接老人回去。老人说,树上有葱,是我备下的,随便拿。女士眼圈红了,说以后有时间,我还来陪大伯说话,把我没来得及说给我爸我妈的话都说给你老人家听。

  (取自《羊城晚报》)

  参考答案核心提示:这篇取自《羊城晚报》的散文的标题为《老人与葱》。

  四、作业巩固,课后延伸

  课后阅读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见《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85页),比较《左》《段》两文在选材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字数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核心提示:《段太尉逸事状》围绕段秀实“人视之,儒者也”一句展开选材和构思,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个事件体现的段太尉的特征指向都是“儒者”一词,这与本文围绕“忠毅”一词展开叙述颇为相似。但在表现手法上,《段太尉逸事状》在叙述顺序安排、详略安排以及篇末点题策略上(考虑本文的写作目的是辩诬)又与《左忠毅公逸事》的处理大不相同。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归纳重要的文言知识。

  2.能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感受左光斗坚贞不屈,一心为国的高风亮节。

  3. 学*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文言知识

  (一)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左忠毅公逸事》。事先同学们没有预*,现在请大家结合文后注释阅读课文一至二遍,试着解决幻灯上红体字的意思。

  幻灯投影:

  风雪严寒,从数骑出:使……跟从

  微指左公处,则*地倚墙而坐

  使史更敝衣:

  使将士更休

  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乃奋臂以指拨眦

  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

  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二)师提醒:

  第一,不要孤立地解释某个词的含义,可以将词放在句子中来根据语境理解,这样可能就更容易、更准确了。比如:从数骑出,是使动用法。

  第二,文言文学*重在对文言知识的归纳、积累。在这里老师做一下示范。像“从”“*”这样的词类活用、像“更”“以”等重要的多义词,要到本子上。多义词也可以联想自己学过的文章归纳在一起,比如“焉”,我们刚学的《劝学》《师说》就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当然也可以通过查阅字典归纳。

  (三)请大家再一次阅读全文,圈出不理解的词句,马上提问。

  二、文意理解

  (一)请看文题:“左忠毅公逸事”题目向我们了哪些信息?

  (二)既然“左忠毅公”就是左光斗,为何不以“左光斗逸事”命题?这样多通俗简明啊。

  (三)大家视野再宽些,以“忠毅”的谥号代称,还有无别的作用?想一想好的标题都有哪些功能?(“忠毅”二字是全文的眼,“逸事”是紧扣“忠毅”来选材成文的。)(学生答不上来,直接问写了左忠毅公哪些逸事?这些逸事表现左光斗怎样的品质?)

  (四)写了左忠毅公哪些逸事?这些逸事是如何体现“忠毅”的?

  1左光斗提拔史可法。 微行出访,为国求才。(忠)

  2左光斗狱中怒逐史可法。 受尽酷刑不屈服。(毅)以国事为念,保全人才。(忠)

  左光斗几经酷刑,身陷绝境,能与史可法相见,当有许多肺腑之言需要倾吐,然而他毫不顾惜个人生死荣辱,唯以国事为念,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这是何等刚毅的性格!

  (五)第三段写的是史可法,又不是左先生,这是不是没有扣题呢?

  写史可法勤于军务,忠于职守。其实就是史可法继承左光斗“忠毅”的志向(对应第一段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侧面烘托与1、2段的正面描写相结合,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师:作为一写人叙事的散文。紧紧扣住“忠毅”这一人物的特点来选材、叙事,文章显得环环相接,井井有条。这也是的一大特色,在写记叙文时,同学们值得借鉴。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大特色。先请回答这个问题。同桌或前后之间可以朗读交流。

  三、特点。

  (一)你认为中刻画人物精彩之处是哪里?为什么精彩?

  第一段:几个动词。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改为“关门”是否可行?)。

  第二段: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呜咽,沉痛)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⑿,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⒀,吾今即扑杀汝!”(深怕史可法看望他被奸人所害,怒赶史可法。语调要高亢、愤怒。)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此处请学生朗读。

  第三段:动作、外貌、语言。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⒄外。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⒅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谥号:忠烈。对应第一段“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二)师:精彩的共同原因就是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大家从肖像、语言、行为的正侧两面描写上,品到了真味,大家真感动了。面对黑暗势力绝不低头的铮铮铁骨,以国事为念毫不顾惜个人生死荣辱的碧血丹心,左公的永远值得我们学*与弘扬。让我们怀着由衷的敬意,齐诵其中的部分。(生齐诵“一日……皆铁石所铸造也”。高亢激昂)

  课堂结束。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归纳重要的文言知识。

  2.能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感受左光斗坚贞不屈,一心为国的高风亮节。

  3. 学*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文言知识

  (一)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左忠毅公逸事》。事先同学们没有预*,现在请大家结合文后注释阅读课文一至二遍,试着解决幻灯上红体字的意思。

  幻灯投影:

  风雪严寒,从数骑出:使……跟从

  微指左公处,则*地倚墙而坐

  使史更敝衣:

  使将士更休

  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乃奋臂以指拨眦

  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

  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二)师提醒:

  第一,不要孤立地解释某个词的含义,可以将词放在句子中来根据语境理解,这样可能就更容易、更准确了。比如:从数骑出,是使动用法。

  第二,文言文学*重在对文言知识的归纳、积累。在这里老师做一下示范。像“从”“*”这样的词类活用、像“更”“以”等重要的多义词,要到本子上。多义词也可以联想自己学过的文章归纳在一起,比如“焉”,我们刚学的《劝学》《师说》就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当然也可以通过查阅字典归纳。

  (三)请大家再一次阅读全文,圈出不理解的词句,马上提问。

  二、文意理解

  (一)请看文题:“左忠毅公逸事”题目向我们了哪些信息?

  (二)既然“左忠毅公”就是左光斗,为何不以“左光斗逸事”命题?这样多通俗简明啊。

  (三)大家视野再宽些,以“忠毅”的谥号代称,还有无别的作用?想一想好的标题都有哪些功能?(“忠毅”二字是全文的眼,“逸事”是紧扣“忠毅”来选材成文的。)(学生答不上来,直接问写了左忠毅公哪些逸事?这些逸事表现左光斗怎样的品质?)

  (四)写了左忠毅公哪些逸事?这些逸事是如何体现“忠毅”的?

  1左光斗提拔史可法。 微行出访,为国求才。(忠)

  2左光斗狱中怒逐史可法。 受尽酷刑不屈服。(毅)以国事为念,保全人才。(忠)

  左光斗几经酷刑,身陷绝境,能与史可法相见,当有许多肺腑之言需要倾吐,然而他毫不顾惜个人生死荣辱,唯以国事为念,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这是何等刚毅的性格!

  (五)第三段写的是史可法,又不是左先生,这是不是没有扣题呢?

  写史可法勤于军务,忠于职守。其实就是史可法继承左光斗“忠毅”的志向(对应第一段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侧面烘托与1、2段的正面描写相结合,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师:作为一写人叙事的散文。紧紧扣住“忠毅”这一人物的特点来选材、叙事,文章显得环环相接,井井有条。这也是的一大特色,在写记叙文时,同学们值得借鉴。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大特色。先请回答这个问题。同桌或前后之间可以朗读交流。

  三、特点。

  (一)你认为中刻画人物精彩之处是哪里?为什么精彩?

  第一段:几个动词。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改为“关门”是否可行?)。

  第二段: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呜咽,沉痛)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⑿,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⒀,吾今即扑杀汝!”(深怕史可法看望他被奸人所害,怒赶史可法。语调要高亢、愤怒。)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此处请学生朗读。

  第三段:动作、外貌、语言。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⒄外。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⒅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谥号:忠烈。对应第一段“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二)师:精彩的共同原因就是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大家从肖像、语言、行为的正侧两面描写上,品到了真味,大家真感动了。面对黑暗势力绝不低头的铮铮铁骨,以国事为念毫不顾惜个人生死荣辱的碧血丹心,左公的永远值得我们学*与弘扬。让我们怀着由衷的敬意,齐诵其中的部分。(生齐诵“一日……皆铁石所铸造也”。高亢激昂)

  课堂结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菁华5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散文(即散文发展初期)中洋溢生活气息、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

  2、学*语录体散文,明白古代散文写作的不拘一格的特点。

  3、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治国主张及教育的艺术。

  4、反复诵读课文,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1、通过字词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和孔子的教育艺术。

  2、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自我疏通文意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一说起《论语》,大家就能脱口而出“子曰……”这样的句子,我们先前也学过不少“子曰”名言,但是,论语里除了“子曰”这样的只言片语,还有不少由人物对话组成的篇章,它们就像一出出小话剧一样,生动、有趣,同时又富有文学色彩。我们今天要学的《侍坐》篇就是这样的篇章。

  二、疏通文字,通读全文。

  先就着课下注解看懂文章,再朗读全文。

  三、分析课文:

  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起“言志”的一段话。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气氛自然融洽和谐的场面,可以了解这四个弟子的性格特点和孔子的政治理想。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和孔子的教育艺术。(老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大家闲坐聊天,孔子首先说话,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多余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他在老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惯。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经过努力,三年大见成效。可谓壮哉!对此,孔子心里作何感想?这难道不是孔子的理想么?是不是子路替老师描绘出了心中的蓝图?对于“千乘之国”,孔子有自己的设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孔子面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能感慨万千,他知道理想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特别是让当政者欣赏并付诸实施,可就难上加难了!正因这样,所以孔子在子路说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是简单化了。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欣赏,有赞许,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子路的话不出孔子所料而发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满的只是子路说话不够谦虚。凭子路的本领,他能否实现自己勾画的目标呢?孔子早有评价。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等人的本领。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还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可见孔子还是相信子路的本领的。至于子路最后死于非命,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公元前459年,子路在卫国内讧中遇害,应了孔子的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子路生前,孔子对其谆谆教诲,可谓循循善诱,用心良苦。最让人感动的一次是,一天,孔子主动对子路说:

  “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

  由此可以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让子路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有所觉悟,这是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表现。

  子路讲完了,下面怎么办呢?因为另外三人看到孔子的态度,心中便有数了,所以谁也不肯主动发言。于是孔子开始点名,这是老师上课常用的办法。孔子为什么不先点曾皙呢?可能是因为曾皙正在弹瑟,所以孔子点了冉有。冉有很谨慎,甚至有点战战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也要用三年时间;对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真是谦虚得可以了。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孔子很了解这一点,遇到合适机会就对其进行启发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应该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但是孔子没有说什么,接着点了公西华的名。公西华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于辞令,孔子对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和子路一样,都具有治国之才。也许是因为前面两位师兄都没有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所以,公西华更加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他不能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怎样治理国家,这样的回答符合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同时,这样的态度可能是孔子愿意看到的,它可以用来启发子路,这就是孔子的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互相教育。

  该曾皙说话了。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当孔子和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声中进行的。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同内容、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这属于肢体语言,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这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曾皙并没有立刻回答老师,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示自己和他们不同。孔子很想知道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说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皙的行为是符合“礼”的。《礼记·曲礼》:“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在老师的进一步询问下,于是曾皙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真可以提起画笔画一幅“暮春咏归图”!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这正符合孔子心中治国的蓝图也符合孔子晚年出世隐居的心态,因而曾皙的回答深深打动了孔子,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

  2、从孔子赞许曾皙言志来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被尊称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们可以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总之,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3、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刚才我们在简短的篇幅里读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这篇散文的特点:

  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言志而展开,最后以孔子的点评作结,结构完整。对话简洁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恰切地表现五个人物的个性、身份、志趣和教养。

  (可以按照“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不宜分析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体会孔子的思想。

  二、德育目标

  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学*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崇高的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交流点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学*《论语》中一篇最具文学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的场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据资料记载当时子路是51岁,冉有是31岁,公西华是18岁,曾皙是39岁。“侍坐”应解释为陪侍长者闲坐。长者应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词给标题补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子)

  二、师生扮演角色朗读课文,感知当时的场景。(要注意语气、语速和感情)

  三、分析课文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个什么话题?(志)

  2:文章一共有四个人述了自己的志向,他们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现在我们按照答志的顺序来自读课文并填写表格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曾皙(点)

  3:让生交流,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对四子的不同评价,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评子路:哂之(轻率、自信、自负)

  孔子评冉有:叹之(谦虚。说话很有分寸)

  孔子评公西华:惜之(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孔子评曾皙:与之(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

  (3)指名朗读四子的语言,要读出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曾皙的应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4)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

  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

  四.讨论探究:把握孔子的思想。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皙的志是什么?

  (1)齐读曾皙的述志部分想象用这幅图景并用语言描绘给这段文字加个标题。并探究曾皙的志。

  (2)讨论交流:(大同的和谐社会)

  曾皙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3)为了进一步深入领会,我们大家一起咏读一遍曾皙的答志。

  (4)这几个弟子,你更喜欢哪一位?

  (5)结合课文分析孔子的评价标准进而体味孔子的思想。

  五.领略孔子的教育艺术

  在这里,弟子们为什么能畅所欲言呢?我想关键在于孔子引导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样引导的呢?看第一段,找个别同学读第一段。

  (总结:作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诱的教风构建出了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为我们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六.延伸作业: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你该如何用批判和继承的眼光对待儒家思想。

  七.板书设计: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千乘之国,有勇且知方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哂之,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叹之,公西华(赤)端章甫为小相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惜之,曾皙(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与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3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我国古代公开讲学授徒之先河。他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不少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而且对今天的教育也起着一定的启发作用。关键词:组织形式;课堂结构;教学原则

  今天偶尔看到《论语·先进》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一篇,读后感触较深,现简析之。 “侍坐”主要讲述了孔子门下四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一次谈话。实则是孔子所上的一堂“政治思想”教育课。它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了孔子的“导学式”教学观和方法。

  一、“自由式”的课堂组织形式

  几千年来,我们的课堂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条件不断的改善,但教师站在讲台前,学生坐在课桌前这一上一下的传统课堂组织形式并没有多大的改观。而“侍坐”这节课,组织上不拘一格,十分自然。文章第一句写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首先,从“侍坐”一词,我们可以想象四门弟子围着孔子盘腿而坐求学的情景。其次,表现在谈话的气氛上。在孔子的启发诱导下,“子路率尔而对曰。”从“率尔”一词可以看出子路在孔子面前无拘无束,师生关系极其融洽。

  二、“启、谈、讲、质”的课堂结构

  “侍坐”一文虽然叙述的是四门弟子与孔子的一次谈话,但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孔子教学的基本课堂结构。当子路、冉有、公西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散文(即散文发展初期)中洋溢生活气息、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

  2、学*语录体散文,明白古代散文写作的不拘一格的特点。

  3、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治国主张及教育的艺术。

  4、反复诵读课文,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1、通过字词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和孔子的教育艺术。

  2、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自我疏通文意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一说起《论语》,大家就能脱口而出“子曰……”这样的句子,我们先前也学过不少“子曰”名言,但是,论语里除了“子曰”这样的只言片语,还有不少由人物对话组成的篇章,它们就像一出出小话剧一样,生动、有趣,同时又富有文学色彩。我们今天要学的《侍坐》篇就是这样的篇章。

  二、疏通文字,通读全文。

  先就着课下注解看懂文章,再朗读全文。

  三、分析课文:

  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起“言志”的一段话。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气氛自然融洽和谐的场面,可以了解这四个弟子的性格特点和孔子的政治理想。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和孔子的教育艺术。(老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大家闲坐聊天,孔子首先说话,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多余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他在老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惯。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经过努力,三年大见成效。可谓壮哉!对此,孔子心里作何感想?这难道不是孔子的理想么?是不是子路替老师描绘出了心中的蓝图?对于“千乘之国”,孔子有自己的设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孔子面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能感慨万千,他知道理想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特别是让当政者欣赏并付诸实施,可就难上加难了!正因这样,所以孔子在子路说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是简单化了。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欣赏,有赞许,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子路的话不出孔子所料而发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满的只是子路说话不够谦虚。凭子路的本领,他能否实现自己勾画的目标呢?孔子早有评价。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等人的本领。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还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可见孔子还是相信子路的本领的。至于子路最后死于非命,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公元前459年,子路在卫国内讧中遇害,应了孔子的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子路生前,孔子对其谆谆教诲,可谓循循善诱,用心良苦。最让人感动的一次是,一天,孔子主动对子路说:

  “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

  由此可以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让子路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有所觉悟,这是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表现。

  子路讲完了,下面怎么办呢?因为另外三人看到孔子的态度,心中便有数了,所以谁也不肯主动发言。于是孔子开始点名,这是老师上课常用的办法。孔子为什么不先点曾皙呢?可能是因为曾皙正在弹瑟,所以孔子点了冉有。冉有很谨慎,甚至有点战战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也要用三年时间;对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真是谦虚得可以了。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孔子很了解这一点,遇到合适机会就对其进行启发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应该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但是孔子没有说什么,接着点了公西华的名。公西华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于辞令,孔子对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和子路一样,都具有治国之才。也许是因为前面两位师兄都没有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所以,公西华更加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他不能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怎样治理国家,这样的回答符合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同时,这样的态度可能是孔子愿意看到的,它可以用来启发子路,这就是孔子的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互相教育。

  该曾皙说话了。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当孔子和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声中进行的。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同内容、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这属于肢体语言,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这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曾皙并没有立刻回答老师,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示自己和他们不同。孔子很想知道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说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皙的行为是符合“礼”的。《礼记·曲礼》:“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在老师的进一步询问下,于是曾皙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真可以提起画笔画一幅“暮春咏归图”!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这正符合孔子心中治国的蓝图也符合孔子晚年出世隐居的心态,因而曾皙的回答深深打动了孔子,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

  2、从孔子赞许曾皙言志来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被尊称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们可以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总之,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3、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刚才我们在简短的篇幅里读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这篇散文的特点:

  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言志而展开,最后以孔子的点评作结,结构完整。对话简洁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恰切地表现五个人物的个性、身份、志趣和教养。

  (可以按照“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不宜分析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5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学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新课前,先来检查一下昨天字词的学*情况。

  以吾一日长乎尔 你们

  率尔而对 助词,……的样子

  铿尔,舍瑟而作 同上

  求,尔何如 你

  方六七十 方圆

  且知方也 礼义

  如或知尔 如果

  如会同 或者

  吾与点也 赞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 同“欤”,助词。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大致内容

  (1)这篇文章选自哪里?《论语》

  (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著作?儒家学派

  (3)《论语》这部书是什么体裁?语录体

  (4)语录体的特点是什么?文字精练、质朴含蓄、概括力强。

  (5)“精练”等于不等于“简单”?不等于。“简单”就是容易流于肤浅,而“精练”则不同。我们刚学过《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从中知道,精练的文字同样能够描写复杂的典型环境,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文章是《论语》里最具有文学色彩的一篇。我们就来看看本文是怎样运用精练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

  二、齐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分析,以学生读、说为主。

  (1)本文共提到了哪几个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孔子。

  (2)按课文题目顺序来分析,先看子路。

  子路有何性格特征?

  直爽、豪放、自负。(夸耀、善于渲染气氛、语气果断)

  通过副词“率尔”就可看出。不假思索。说明他素怀大志。

  (3)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子路的话,要把他自负的神情态度读出来。

  (4)曾皙、孔子很赞赏他的志向。作品特意把他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先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本文是一篇小说的一个片段,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悬念抑制法。在散文里,这种手法叫欲扬先抑。目的一样,引起读者的兴趣。

  (5)他怎么谈自己的志向的?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试着把握一下人物的特点。

  (6)子路与曾皙做一下比较,性格上有何不同?(讨论)

  子路比较性急、直爽,而曾皙就显得文质彬彬,非常洒脱。

  (7)找一下哪些动词能体现曾皙的洒脱?

  舍、作、浴、风、咏。

  (8)曾皙的回答不同于其他几位,没有直接豁达自己有什么才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而是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非常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大同世界,悠闲自在。在这种生活图景中寄寓了曾皙淡泊的情怀。

  (9)再来看看冉有和公西华。他们两有个共同的特征:谦让。

  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马上觉得有些夸张了,可能会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而且说自己治理的话,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

  公西华更为谦虚。我们知道他是个外交家。但他却说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望能有学*的机会。(此处可把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谈谦让)

  由此可见,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怀大志,并且有才干的。只是人的性格不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10)孔子这个人大家怎么看他?他有没有谈自己的志向?从他的问志、评志的方式,可以看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他有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也很谦逊,其实他做到了这两点。尤其是对学生循循善诱,善于用含蓄的语言点拨学生。

  总结:我们写文章要考虑,如果让你来表现一个人物,能否三言两语就抓住人物特征。

  三、点分角色读。

  四、布置作业:随笔“难忘的教诲”写作训练,要求:通过语言描写抓住人物特征。

  探究活动

  可以把《季氏将伐颛臾》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相结合,通过两课的学*,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及作为政治家的孔子对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原则的坚持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循循善诱的风范、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坐卡丁车作文300字 (菁华3篇)

坐卡丁车作文300字1

  今天中午,妈妈说要给我一个惊喜,我问妈妈说是什么?妈妈说,先保密。

  吃过午饭,妈妈开车带我去了体育场,哇!原来是开卡丁车,我惊叫起来。

  进入大厅,妈妈去买票,我去排队,人真多啊,过了一段时间,一个前台阿姨带我进入了车库,我先戴上头盔,进入跑道,坐上了一辆单人的小型卡丁车,一个叔叔对我说:“脚下红色的是刹车,黑色是油门,刚开始的时候不要把油门踩到最低,转弯的时候不要踩油门,务必轻踩刹车。”教练叔叔说完,我便开车上跑道了,开到第一个转弯处时,我特别紧张,害怕撞上跑道旁边,可是车不仅没有撞上,反倒还飘移了,突然我发现后面还有一辆车紧追不舍地跟着我,我立刻加大油门控制好方向盘,以更快的速度在弯道飘移,成功在最后一个弯道把另一辆卡丁车甩掉了,最后我取得了胜利!

  这是我第一次开卡丁车,既有害怕撞车的紧张,也有赢得胜利的喜悦,这次开卡丁车真开心啊!下次有机会我一定还来!

坐卡丁车作文300字2

  那里有开卡丁车的地方,我兴奋得欢蹦乱跳,连忙跑过去,让爸爸付了钱,我们便进入了场地。只见车场的形状和我们学校的操场一样,但小了点。弯弯曲曲的跑道是轮胎围成的,即使车子撞上去,人坐在车里也能安然无恙的。我和爸爸争先恐后地坐上了卡丁车。开车了,我坐在车上又兴奋又紧张,管理员打开开关,我踩住油门,手忙脚乱地操纵着方向盘,车子在跑道上奔驰着。开了一会儿,我觉得开卡丁车原来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于是我加大了油门,车子越开越快,在转弯时车子一头撞到轮胎。幸好有惊无险。我下了车,走到车后,拖住扶手,使出吃奶的力气往后拉,可是车子纹丝不动爸爸连忙跑过来帮了我一把,才把车子拉回跑道。我如释重负地坐上车,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这一次我不再逞强,小心翼翼地开着车子。车子*稳地向前行驶,再也没有发生意外。

  第一次开卡丁车,既让我领会到开卡丁车的乐趣,又让我锻炼了胆量,真是一举两得。

坐卡丁车作文300字3

  这个清明节假期,最有趣的事就是开卡丁车了。

  那天,妈妈带着我,与我的好朋友钱思妍和她妈妈相约,一起去开卡丁车。我们来到场地:“哇,好威武啊!”只见赛道是用轮胎摆成的,看起来真野!我迫不及待地选了一辆淡黄色的卡丁车,又戴上头盔,冲进场地。

  开始训练了,我心里很紧张,像有一只小兔子在打鼓一样。教练告诉我:“右脚是前进,左脚是刹车,方向盘要使劲掰。”我照教练说的那样做。可是,我的卡丁车就是不听使唤,我往左掰,它偏往右跑;往右掰,它又往左跑,就像喝醉了酒似的七扭八歪,有时还会把轮胎撞开。就这样,我一遍又一遍地努力练*着,开得一遍比一遍好。慢慢地,好像有点感觉了,我又在原地练*了几遍。

  在教练的精心指导下,我终于会了,可是还不熟练。我多么想学会开卡丁车呀!妈妈又交了钱,我可以再开五圈。这次,我的动作更加熟练,速度也快了许多,心情也越来越舒畅。幸福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不知不觉,五圈到了。我从车上下来,妈妈夸赞我:“你比钱思妍好多了,开得也比她快多了!”我往后回头一看,钱思妍才开到第三圈,而且还不太熟练呢!

  我学会开卡丁车了,我好开心,今天的收获可真不少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我曾那样追寻作文 (菁华3篇)

我曾那样追寻作文1

  曾经,我曾那样追寻,在舞台上,以乐会友,追寻着那普遍的乐器——口琴。这一种滋味,尝过便忘不了;那一种触动,经历过便舍弃不下。那一段追寻,在我心中烙下刻骨铭心的记号。

  刚进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发给我们一份口琴社的简章,从小就喜爱乐器的我怎么能不参加呢!我和几位刚认识的朋友们,一起决定要参加。踏入社团的第一天,我就开始追寻技巧最为简单的口琴。

  初学乍练,以我高昂的斗志和对音乐的热情,扎扎实实的累积厚实的基本功。但是,随着时光流逝,路越来越崎岖,*坦的.康庄大道成了蜿蜒小径,也因为这样,陪伴我一路走来的好朋友,一个接着一个的离开了社团。到了高年级后,还留在社团里的,只剩下两个好友了,当我遇到困难时,同伴的贴心关怀引领我挣脱瓶颈,让我继续追寻 和探索口琴深不见底的艺术殿堂。

  一次次的练 *,把我的斗志和热情都给磨光了,我退缩了,也不断在心中思考,我很清楚口琴技巧一日不练即生疏,但,我现在的热情和斗志,足以让我翻山越岭吗?开始畏惧 面对自己的怠惰,害怕地以升初中课业繁重为挡箭牌,担心地面对周遭的质疑。不过我错了,时间的巨轮,让我认清自己的懦弱!

  每当夜阑人静,蓦然回首,摸着曾经破皮的嘴唇,奏着伴我度过悲欢岁月的口琴,内心总免不了升起一股感叹。如果还有机会能再与口琴相伴,我会紧紧的抓住这珍贵时光,不轻言松手。毕竟,我曾那样追寻……

我曾那样追寻作文2

  曾经,我曾那样追寻,在舞台上,以乐会友,追寻着那普遍的乐器——口琴。这一种滋味,尝过便忘不了;那一种触动,经历过便舍弃不下。那一段追寻,在我心中烙下刻骨铭心的记号。

  刚进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发给我们一份口琴社的简章,从小就喜爱乐器的我怎么能不参加呢!我和几位刚认识的朋友们,一起决定要参加。踏入社团的第一天,我就开始追寻技巧最为简单的`口琴。

  初学乍练,以我高昂的斗志和对音乐的热情,扎扎实实的累积厚实的基本功。但是,随着时光流逝,路越来越崎岖,*坦的康庄大道成了蜿蜒小径,也因为这样,陪伴我一路走来的好朋友,一个接着一个的离开了社团。到了高年级后,还留在社团里的,只剩下两个好友了,当我遇到困难时,同伴的贴心关怀引领我挣脱瓶颈,让我继续追寻 和探索口琴深不见底的艺术殿堂。

  一次次的练 *,把我的斗志和热情都给磨光了,我退缩了,也不断在心中思考,我很清楚口琴技巧一日不练即生疏,但,我现在的热情和斗志,足以让我翻山越岭吗?开始畏惧 面对自己的怠惰,害怕地以升初中课业繁重为挡箭牌,担心地面对周遭的质疑。不过我错了,时间的巨轮,让我认清自己的懦弱!

  每当夜阑人静,蓦然回首,摸着曾经破皮的嘴唇,奏着伴我度过悲欢岁月的口琴,内心总免不了升起一股感叹。如果还有机会能再与口琴相伴,我会紧紧的抓住这珍贵时光,不轻言松手。毕竟,我曾那样追寻……

我曾那样追寻作文3

  风草无声,在静默着,想起以前,如电影般一点点一滴滴在脑海中放映,举手投足之间,只隔了一阵风,我们就悄然散场……

  时间还在流逝,我们也依然在做着同样的事,可双脚终究比不过时间,曾经就算怎样的不服输,最后还是要放弃。

  毕业那日,阳光明媚,一切都是从容,静好。

  走进大厅,发现你们却还是那样的青涩稚嫩,你们没有哭。我知道所有人都在忍着自己心中的那一份悲愁;最终,坐下,今天是最后一个晚上,是最后一场相遇,时间是把我们聚集在一起,又把我们拆散的人。

  到了最后,终究没有人舍得走。是啊!今天是最后一晚,谁又舍得离开,大家哭了,男生还在旁边嬉皮笑脸,边说:“反正以后还是一所中学,哭什么?”其实,他们只是不想让我们看到脆弱的一面吧。眼泪毫无顾忌地流下,像珠子断了线。突然,从后面传来一阵暖意,你说:“没事,别哭。”我知道你也是故作坚强,我知道你那种眼泪到眼眶又要强忍下去的感觉。

  到了十点,大家才依恋地告别。

  我们都曾追寻,追寻过我们青春的记忆,从容,静好。是因为看过天边最后的一抹清蓝,蓝得动心,清得放肆,就好似懵懂时我们曾追寻过的那种无法言说的青涩……

相关词条